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环境经济学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环境经济学论文范文

以下这些绝对是原创!因为这是我上环境经济学课交的论文! 题目是《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当然,不少也是从一些经济学书上抄来的 建议你还是不要全抄了,做个参考,自己思考思考挺好的 ~~~在这个时候要环境经济学的论文的话。。。楼主是在上交大卫老师的环境经济学吗?~~~~~~~~~~~~~~~~~~~~~~~~~~~~~~~~~~~~~~~~~~~~~~~~~~~~~~~~~ 摘要 环境污染和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本文从经济学角度结合实例对环境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环境污染 经济学分析 治理建议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社会性的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对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自然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环境效益具有公共性。例如,一户人家在房前屋后种了许多花草.把屋子周围布置得像个花园。居住环境变得十分幽雅。但实际的得益者并不只限于这户人家.因为邻居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改进.此类行为都产生一些没有办法完全收归私有的利益。反过来说,环境被破坏带来的影响也是公共性的。例如,各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建筑工程形成的噪音与尘土飞扬等都污染或破坏了环境,这些行为对社会所造成的伤害,都没有由污染者或环境破坏者本身负担.这就是环境效益的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性影响导致市场失灵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1.1 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 在健全的产权体系中.市场制度通过价格机制使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但是在产权不明晰情况下,经济活动必然产生经济的外部性.从而导致经济活动中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产生“市场失灵”。由于环境本身所固有的公共特性.其外部性表现得相当明显。环境损害行为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譬如,对大气、河流的污染,其成本通常都是由全社会共同承担.而相应的收益却为造成破坏的市场主体所独享。由于私人成本对社会成本的偏离.私人的最优经济活动水平也必然偏离社会的最优状态.其现实表现就是污染产品生产过多导致污染超标,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假定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有毒气体。对周围的群众造成危害。即具有负的外部性,那就意味着私人成本(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成本)低于社会成本(即社会为企业生产所付出的代价)。 1.2 外部经济(或正的外部性) 环境保护行为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即市场主体对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利益并不能独享却要独自承担环境改善的全部成本。譬如,上游居民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使下游居民受益.却往往不能得到下游居民的补偿。所以。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就会产生广泛的“搭便车”的行为.即市场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都不愿为环保行动付费而会乐意坐享其成。这必然导致环境保护行为供给的严重不足。 如果某居民植树造林改善环境,他获得的私人收益是低的。但社会所得到的社会收益是大的.即具有正的外部性。那么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但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若有外部经济存在的话,则行为者因得不到全部好处,自然不愿意生产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的产量。结果使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所以,由于外部性影响。市场机制并不能使环境质量在经济扩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保障.从而出现“市场失灵”。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2 治理环境污染的对策和建议 2.1 实行征税或补贴的政策 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政府应征税,其数额应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它成员造成的损失.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 使其因此而承担污染成本从而消除外部影响。对造成外部经济的居民(或企业)。政府则可以采取补贴的办法,使居民(或企业)的私人收益与社会利益相等。无论是何种情况.只要政府采取措施使得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与相应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相等。则资源配置便可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2.2 界定环境资源产权关系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产品.其产权关系界定不清晰,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外部性问题。所以,将产权途径引入环境治理.可以有效地强化市场机制的 运行并补充政府的干预,促进环境管理优化。作为政府,主要通过设计制度、保护产权,使环境保护与私人经济主体的利润紧密相连。使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达到生产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2.2 界定环境资源产权关系 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产品.其产权关系界定不清晰,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外部性问题。所以,将产权途径引入环境治理.可以有效地强化市场机制的运行并补充政府的干预,促进环境管理优化。作为政府,主要通过设计制度、保护产权,使环境保护与私人经济主体的利润紧密相连。使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达到生产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2.3 加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 环保投入的实质是对环境的一种补偿.是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保证 发达国家环境治理的经验表明,要控制环境恶化的趋势。环保投入须达到GDP的1.5% ,要使环境改善须达到GDP的2.5%。而我国环保投入一直以来都低于GDP的1.5% .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我国的环境“透支”已相当严重。因此,要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就必须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2.4 加大审计部门对环保资金使用的跟踪检查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投入资金也呈逐年增加趋势。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保建设.同时又对环境污染单位执行排污收费制度.环保资金的一收一支构成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审计部门要加强对环保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检查.建立环境治理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反馈报告制度.对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做出审计。通过审计,既能监督此类资金是否得到合理合法的使用.又能充分发挥环保资金的效益。 2.5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充分利用宣传、教育阵地、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学校、文艺、广告牌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大力宣传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通过宣传,强化全民生态和环保意识。同时,还要利用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人口日、世界动物日等纪念日对青少年开展环保教育.加深巩固下一代的环境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6 建立公众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监督制度 环境资源公共物品与行为外部性两个特点。市场价格只能反映局部性私人成本.不能充分反映全部整体性成本,这样,导致经济行为失去制约,产生市场失灵。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公民社会能动性的参与特点。加强对环境污染单位个人和群体的监督,利用公民社会的自主力量.建立公众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的监督制度.弥补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的不足。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 作为京城一名身在环保社团中的大学生,最后我想就我参加一些青年环保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和信息,结合以上理论分析来谈谈一些想法。 北京市的西部、北部所毗邻的燕山,是北京的后花园,它是北京市民带来周末休闲的好地方。北京的东南接入华北平原,是一片开阔地一直到海,水汽充足,这也就是为什么北京的东南部常常会起雾的原因。但说到北京城里远眺时的雾呢,实际上天气预报从某个时候已经改变了说法——叫“霾”,霾和雾直观的区别就是颜色,自然的雾气都是乳白色的,而北京的雾气却是灰色的,因为北京尤其是市区的大气污染,已经从以二氧化硫等化工废气为主转变成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了,这也就意味着为北京的空气污染“贡献”最大的不是那些高耸的烟囱,而是我们身边川流不息的车流了。这也是北京最大的环境问题——至少对一个普通市民来说是这样。这也正如同前面的分析,北京越来越多的市民拥有私家车,他们享受便利的同时,整体上给环境造成了污染,但这种破坏又不能明确让他们来负责和修复,所以北京市现在采取尾号限行的手段,既缓解了交通压力,又控制了污染,使得北京近段时间经常可以看到蓝天——当然我个人以为这种限制市民行车的强制性措施并不是根本方法,但目前来说大概是比较有效的。如同造纸等关系民生的污染工业一样,我们也不可能将其一棒子打死,只能尽可能降低其污染程度。 至于北京春天的沙尘,那的确是外来因素,内蒙浑善达克沙地在北京上游,蒙古极低的植被覆盖率也为西伯利亚寒流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沙源。所以,要想根治北京春天的沙尘暴,还要从三北防护林说起。根据一些资料,某些地方所谓的防护林,实际上仅有的几棵小树都细如铁丝,这样的林子怎么能用来固沙呢。三北防护林,虽然一些地方初见成效,譬如多伦等等,但是任务还是很艰巨的,商都、化德、正镶白旗一线的草原沙化不是一般的严重,那里不是白色的世界就是黄色的世界。就是在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也有点点沙地。所以,北京的空气问题,还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解决的,这不仅需要北京自己的努力,而且需要上游省市的配合。毕竟北京作为北方远海的城市,可以说什么也没有。这也同之前的分析一样,因为不用负责,如果上游地区的政府只顾自己辖区的经济发展而不顾对下游城市的危害,那环境问题无法解决。 另外还有一个个人建议是之前没有明确提出来的,针对北京来说,就是发挥北京高校环保社团和周边环保民间组织的作用。从西方经济学理论上看,一个理性的个体确实都在追求获得的收益最大化,但青年人在此之外又确实对环保拥有不计收益的热情,虽然他们能做的事情也许并不专业,但其对社会的影响力,只要官方加以鼓励和支持,是会有不小成效的。而他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空有热情投入,换来的却多是鼓励而少有实际意义上的支持,这也如同经济学一样,个体的收益或亏空都不足以影响整个社会群体。所以我觉得国家在采取宏观手段的同时,也应尽可能对这些志愿者们加以引导,让环保从一个“大人物们的任务”转变为“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参考文献 纪小卫 城市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中华环保联合会 2008中国环境保护年度报告 鲁传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郭远凯、李传裕 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及经济分析

经济论文的写作,是对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所学的知识结论性 总结 。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经济学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经济学论文篇1:《“经济学基础”教学环境的革新》 经济学基础在当前经济管理类型专业中属于非常核心的课程,在其相关专业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发挥关键重要作用,尤其现在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对于经管类人才需求量非常大,我们必须加大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经济学基础的教学水平。[1]同时经济基础课程教学目的重在实践,但是其内容体系过于庞杂、知识偏重理论,但是日常的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当前教学环境发展较为滞后难以满足新时代对经济学基础教学要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型教学模式以及 教学 方法 的实施,阻碍了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不利于实用性经管人才的培养。 1“经济学基础”教学环境发展现状 “经济学基础”教学课程的安排偏重理论 现阶段,多数学校的“经济学基础”的课程安排偏重理论性知识,而经济学基础的课程本身内容体系庞杂,相关观念和理论抽象复杂、晦涩难懂,纯理论性讲解无法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加清晰的理解,甚至适得其反,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这也极大地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长久以来,院校使用的考评系统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理论水准,没有重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查评估。这些年,各院校致力于知识理论的研究,院校教师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论研究以及论文的发表方面,忽略了对经济学基础中应用性教学的研究,而此类学科对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具有较高的要求,这使得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同时,现在大多数教学只是单纯掌握了理论性知识,基本没有从事任何经济学实践活动,也没有开展过任何经济业务。如此一来,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无法给学生提供有效的经济学案例,课程内容空洞无趣、枯燥无味,不仅不能使学生很好地了解课程的内容知识,甚至极大消磨了学生的耐心,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之实践性教学,教学效果不理想。 教学案例的使用水平偏低 众所周知,经济学基础知识理论性太强,单纯照本宣科学生难以理解知识内涵,加之该学科对实践性还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在课程中增加教学案例分量既是学科本身的要求,也是众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的学习需求。[3]但是,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学案例分析课程安排较少,案例内容质量不高,脱离实际生活,案例分析不到位、不合理,使得最终案例教学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是涉及方方面面。其一,一般情况下,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人数限制,理想的授课人数大约为30人,但是各大院校实行扩招,学生规模持续壮大,然而与学生对应的教学资源并没有都得到很好的满足,班级人数不断增加,加大了授课压力,普通教学班人数扩大到60人左右,甚至部分学校由于人数过多组织合班授课,班级人数超过百人,这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效果。其二,教师普遍缺乏较强的案例教学能力。较之传统的教学,案例教学在教学能力等方面对授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学校没有开展案例教学的相关培训,教师也普遍缺乏案例教学的学习,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授课老师往往不得要领,使得案例法的教学成效大打折扣,没有很好地发挥该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其三,学校经济学授课教师大都没有参与过专业相关的工作实践,经济学管理真实的工作情况根本不了解,在案例讨论环节无法对学生实施科学的指导,使得教学最终流于形式,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4] 缺乏完善的教学实践基地 当前阶段,多数院校的经济学专业基本不存在实践课程,多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门课程在经济管理专业中非常重要,而且这类专业对实践具有很高的要求,在课堂上开展简单的实践活动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众所周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广泛实行,经济现代化趋势明显,具有现代经济意识和经管能力的人才极度匮乏。[5]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也要求各个院校建立经济教学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必须对经济管理环境进行尽可能的模拟,以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相关问题的体验和学习。 2“经济学基础”教学环境的革新 措施 增强教学的实践性 现阶段,国内大多数院校的经济学专业的授课教师都具有相对高的学历,其专业的理论知识储备比较丰富,然而受制于种种条件,授课老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极为匮乏,甚至完全不了实际的企业经济运行状况以及管理工作的实施程序。这也是长时间以来造成经济学课程枯燥、空洞非常关键因素。[5]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必须制定相关措施,有效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仅需要关注教学质量的提升,更要加强教师实践水平的提升。对于该专业的教师增强工作审核,要求授课老师适当压缩课程教学时间。首先,要求教师从事专业对应的实务工作,增强对相应职业具体工作的了解,定期组织教师参加 社会实践 活动,比如到银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和企业等单位,参与其经济管理工作,掌握经济管理工作的最直接的资料,根据自身实践,对教学案例资源进行完善、充实,使之更加贴合生活,更便于学生理解。其次,激励授课老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参加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等经济学专业资格考试,充实教师各层次的知识,有助于教师水准的提升。最后,从校外邀请 经验 丰富的经济学基础教学经济学专家或者企业经济管理者组织专题讲座,不仅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很好的补充,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和眼界。 提高案例教学水准 经济学基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高效的案例教学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还可以实现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共同都得到提高。同时,在案例教学涉及的相关考试可以鼓励学生尽可能表达自己的见解,无须顾及试卷的限制。授课老师可以学生实际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对案例教学进展进行合理的控制,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注意学生对案例的反映及其观点,站在客观的角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还可以把该项评估情况加入学生的最终的成绩中,作为学生成绩评价的一个有效参考。 经济学基础实践基地建设 现阶段,多数企业并不乐于接收实习学生,然而学生可以进入的银行、事务所、咨询公司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进入之后也只能从事一些基础性工作,甚至是劳力工作,无法真正涉及非常专业经济管理工作。因此,学校建立经济学专业实验室更加科学,效果更加显著。在实践基地,可以对企业的经济管理进行模拟,利用模拟情境,学生进行相关操作,处理相关的经济问题,进而更加深刻地掌握,改善教学状况,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工作环境进行高效模拟,尽可能再现企业发展情况,综合各类专业知识,一方面,有效帮助学生系统巩固教材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符合当前复合型人才的发展要求。 3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的经济学基础教学存在较多问题,教学模式刻板,教学环境封闭,无法满足实践性经管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无法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文中笔者从增强教学的实践性、改善案例教学质量、建立实践基地三个方面革新“经济学基础”的教学环境,提升专业教学水平,满足现代企业经济人才需求。 经济学论文篇2:《《国际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国际经济活动的学科,集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于一体,是传统经济活动在跨国领域的运作和延伸。该课程一般开设于大二学年上学期,是经济相关专业的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国际类”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可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国际经济学》相关教材的选择 《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专业的一门传统课程,教材版本众多,选择余地大,但是由于理论发展迅速,内容庞杂,各版本教材的内容差异较大,选择不同的教材可导致学生学到的理论差异很大。比较经典的国内教材是人大版和高教版的21世纪系列教材,也是国内众多院校选择的教材,这类教材中规中矩,尽量选择的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传统理论,去掉旁枝末节,只对核心部分加以阐述,基本能满足教学要求。缺陷在于这类教材一般理论性较强,知识更新速度慢,实例和练习题较少,导致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不能很好的举一反三。国际上关于该课程的经典教材也比较多,像克鲁格曼和萨尔瓦多的版本,都是一版再版,受到许多国内985和211院校教师的追捧。这些教材内容全面,知识新颖,一般都配以大量实证分析和习题,并有网络教学资源加以利用,教学效果更好。但此类教材一般难度较大,计量模型类分析较多,基础差的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容易放弃。对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校,我们建议还是以国内学者编撰的教材为主,以国外经典教材为参考书或课外阅读书籍,做到有的放矢,深入浅出,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内容的调整 《国际经济学》与 其它 课程由浅入深的内容编排不同,一开篇就是难点,关于西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难度较大,不好理解,依赖于较好的微观经济学基础,否则部分学生会觉得雾里看花,对该课程首先留下了晦涩难懂的印象。比如相互需求理论和提供曲线,不结合微观基础理论分析会觉得理论突兀,结合基础理论部分学生又无法理解,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的主张是保证课堂教学的紧凑性,只讲解核心部分内容,并提供整个理论分析的参考资料供有基础的学生课外阅读,并把相关曲线的分析编入习题中,让学生熟悉它的推导过程。 《国际经济学》中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国际贸易理论部分,分成不同的流派,形成不同的观点,许多派系直到现在仍然在发展充实。教师在进行这几章内容的备课时,一定要注意分类整理,避免逻辑混乱,并且在同一派系中还有不同分支,观点不尽相同,一定要注意分析和比较,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问题要点。其中有几个理论,诸如贸易保护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等,在现代国家的发展中有很好的运用,所以适合结合实际来分析,避免就事论事。否则,学生也会在其它课程里面从另外的角度再次学到这些理论,那么他们就会心存疑虑,认为这些理论描述不一致,很难对理论信服和认可。我们建议教授《国际经济学》的教师和教授《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师必须有集中备课的习惯,以便于知识的传承和衔接。关于国际金融理论部分的知识也在讲授中的一个难点,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是需要进行讲解的,但是该部分与《金融学》和《国际金融》的理论都有所重叠,许多教师甚至直接把备课的内容在这几门课上重复运用,没有做到严格区分,容易让学生觉得这些课程重复太多,学起来没用的假象。 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应侧重金融知识为贸易知识服务的重要性,国际经济活动是多重性的活动,实体贸易经济最终需要货币结算和资金流动等一系列的活动来配合完成,这才是《国际经济学》中编排金融知识的目的。所以金融理论知识的讲解一定要跟前面的贸易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主要贸易领域资金结算和投融资活动的分析,这样才能把《国际经济学》两部分的内容更好的融合,保持整体性和连贯性。开放经济政策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是该课程的又一个难点,这部分内容是宏观经济学的延伸和运用,同时也是近几十年来经济学者比较集中研究的内容。要引起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布置一些课堂任务,让同学们下去查询相关学者取得的成就和经济政策在不同国家的运用,让他们主动发现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有了心态上的主动认识再加上课程的讲解,对经济政策的运用和不同国家的比较就可以学得更加透彻。《国际经济学》的内容众多,需要选择和取舍,分清主次,这就需要任课老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因材施教,有的放失,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国际经济学》教学习题和案例分析的甄别 (一)教学习题方面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承上启下的重要课程,必要的练习是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教学内容,掌握解题思路的手段之一,国外众多版本的教材中都有较多参考资料,但是难易程度不一,需要选择。诸如在讲解提供曲线时,许多教材都在习题中对这个问题以习题形式来分析,但难度比较大。教师可以把这部分内容编入课堂教学中,以课堂思考题的形式直接提出并进行分析解答,可根据课堂反应来判断讲解的深入程度如何。纵观国内教材,习题编撰比较单一,一般都以简答或名词解释的形式呈现,没有任何新意,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习题编写,融入选择、判断以及计算分析等多种题型。比如在讲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内容时,往年习题集中于问答题型,但讲授时可以把中国关于自贸区的政策介绍进去,那么习题编写时就可以考虑到时事部分,把关于自贸区的内容变成填空、选择或判断题,来考察学生在课后是否认真了解了这些经济时事政策。在讲述外汇和汇率时,可从贸易角度讲述金融结算方面的知识,那么习题就可以出一些计算分析题,国际经济活动中不同情形需要用什么汇率结算,怎样计算和分析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对该问题的应用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案例分析方面 《国际经济学》的案例众多,选择性大,所以要选择合适的案例,要分析得当,讲解有深度,而且要为理论知识服务。比如在讲解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相关内容时,关于跨国公司的案例很多,但我们可以选取世界500强公司的前三十名进行比较分析,近三年来该榜单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经济形势对跨国公司的经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通过该案例的分析再来讲解跨国公司的相关理论,课堂的教学效果就非常好,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直观。在讲解国际收支相关内容时,除了罗列国际收支平衡表让学生理解分析外,还可把这几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变化列出来给学生看,让其分析原因,再结合中国的“走出去”战略,让学生在学习国际收支平衡表内容的同时也知道了当前国际经济新形势下新的战略和选择。案例分析也要与时俱进,也要注重实例分析为理论服务的特点,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为了把《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做得更好更透彻,任课老师应该充分作好各种准备工作,多阅读参考教材,将各类素材整理归纳到课堂上来讲解,多准备案例教学,让案例导入理论,从理论归纳到做法,从做法再总结出案例,循序渐进。每一章都要编写配套习题,习题内容要与课堂教学内容配套,做到相辅相成,相互融合,才能起到习题的训练效果。另外,国际经济的活动日新月异,跨境电商贸易和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给该门课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我们在讲授时也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做到知识更新,才能取到更好的效果。 经济学论文篇3:《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引言 如今我国各地区的贫富差距仍然较大,一些农村可能还在温饱阶段,而我们的社会已经不满足于小康社会,已经逐步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型,这样发展的严重不均衡,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加落后。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农村。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人民对于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农村实施农业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缩小贫富差距,而且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重大的推动力。中国农业要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农业信息化的道路。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所以为了加速发展农村经济,农业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它不仅仅可以促进农业增效,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还可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推进农村科技、 文化 、 教育 、医疗等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有利于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 农业信息化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促使农民的消费观念和方式的改变。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农民可以利用网络了解关于农业生产的各种信息与技术。农业信息扩大了农民的视野,丰富了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使他们不再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抵制消费,而是由注重物质文化生活的消费,向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消费的转移。 (三)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现代信息化的时代,捕捉信息的 渠道 很多,信息化的建设就是信息来源的渠道之一,没有信息化的建设,到达农村的信息就是迟缓的、过时的,农民就无法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就无法掌握经济市场,和生产经营的主动权。如此农民就会丧失机遇,陷于被动,从而遭受经济损失。如果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就能快速抓住有价值的信息,为自己的农业生产创造条件。农业信息化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以及为他们的经营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方法。 (四)有助于促进农民走进社会市场 以前农村的生产基本上是自产自销,没有与社会市场连接,缺乏市场信息观念。对于社会市场信息不灵通,导致价格制定不合理,造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大起大落。但是随着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民不再盲目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了管理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加快了农业的全面发展。 (五)有利于推动农村农业的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现在农业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农业信息化也被普遍运用于农业生产。农业信息技术的出现,带给了农民一种新的体验,这种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使农民能够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和教育,弥补了原先农民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的缺乏。它促进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从而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之路。 三、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阻碍 (一)基础设施落后 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保证,完善的基本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我国一些农村经济发展之所以缓慢,就是因为基本物质条件太差,比如道路交通不完善,交通网络结构单一,水、电、通讯不健全等,这些都是导致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低下,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进入农村之前,不少地方的农民都是依靠传统的耕耘方式进行农业生产,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也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传统工具,农村的农业生产方式落后,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三)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作为我国资源的宝库,农村具有较强的潜在资源优势。但是目前我国广大农村资源的开发力度低,资源开发利用率低,因此造成了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无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从而无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村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低 我国农村普遍现象是农村较为封闭,导致外部资金无法进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也难以引入,农村市场无法与外部市场接触,农村产生的经济难以推动整个农村的经济发展。 这些问题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而农业信息化的到来,解决了这些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从而加快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四、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农业信息化可以实现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在基本实现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我国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如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重点关注农村经济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的实施不可避免。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农业生产各方面的条件和机制都不够完善,而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逐渐缩小贫富差距,让农村的经济发展一步步走上正轨,改善农民生活,从而逐渐实现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二)农业信息化可以提高农民收入 我国的传统农业模式正在慢慢转向信息化农业模式。以往农村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落后,使得自然灾害容易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而农业信息化的引入,改善了农业就业结构。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农业信息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有效的避免了自然灾害等因素所带来的影响,也就是在农业信息化的带动下,农村居民的收入提高了。另一方面,从整个社会来说,农业信息化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效率提高了,所得到的回报也就更多。 农民收入的提高也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业信息化减少了市场交易的风险。农业信息化结合了生产、分配、消费等各个方面,它连接了买卖市场,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约了交易费用,也避免了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纠纷,从而提高了农民收入。二是促进了农业经营模式的改善。以前农民都是通过自身的经验来生产产品,经营管理也没有系统的方式。然而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向农民传输科学知识以及农业生产的相关信息,使他们的经营管理规范化,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三是加快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农业信息化可以有效的解决农村信息落后的问题,信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农业生产技术传递给农民,使农业生产科技得到发展和推广。 (三)农业信息化可以发展农村的市场经济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农业成本高,投入大,效率低,科技含量低,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消费观念低下,相对落后的生产和销售方式制约着农村市场的经济发展。农村生产的产品量大时,即使低于城市多倍的价格销售,仍然解决不了大量积压产品,农村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使得产品没有销路是农村市场经济难以发展的原因之一。我国在几十年的农村改革中,农村市场经济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让农民进一步了解了社会的需求,供求走势,价格行情等,有效促进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四)农业信息化可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农业信息化有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让农村居民在教育、医疗、科技等方面逐渐拉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以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 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途径 (一)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和矛盾,如果没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资金支持,农民对农业信息化难以信服,特别是一些思想封闭,技术落后的农村。没有政府扶持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就会像一盘散沙,没有企业化经营的管理人员,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划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农业信息化要真正地走进农村并被作用于农业生产等方面是很难的。 (二)需要培养农村信息人才,以此来推广农业信息化的应用 原本农民的文化程度都不高,他们因为农村的落后、种种因素和不利条件而无法接收良好的教育,这些原因使得农村人才匮乏,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农业信息化对农民生活有诸多的好处,农民无法把它运用到生产农业事业中,那么农业信息化只是一场空谈。所以培养农村信息人才极其重要,有了这些专业的信息人才,农业信息化才能发挥它最大作用,农民也才会因此而受益。培养农村信息人才不仅是为了传播农业信息化的功能,也是为了激励农民工提高信息意识,自觉的关注信息和利用信息,培养他们使用信息的习惯和调动他们依靠信息的积极性。 六、结语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实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困难,但是只有坚定不移的走农业信息化的道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才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相信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下一定会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1. 大一经济学论文范文 2. 关于大一经济学论文范文 3. 关于大学经济学论文范文 4. 经济学术论文范文 5. 大一经济学论文范文精

环境经济学小论文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环境科学和经济学之间交叉的边缘学科,主要讨论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并以基本的环境经济学原理为环境保护政策和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浅谈环境经济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工程项目环境经济评价及研究

摘 要: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角度出发,提出环境经济评价。进而对环境经济评价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及建设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进行论述,并对环境经济指标体系的作用、构成等进行综述。总结了一些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原则的环境经济评价方法。

关键词: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评价;环境经济评价指标

0 前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展,环境经济评估在工程项目的整个评价体系中更是不可或缺的。如将资源、环境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就是环境经济评估在经济发展体系中的一大应用。

在我国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下,经济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得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抛弃。

1 环境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的概念

环境经济学就是综合运用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经济发展同环境的相互关系,寻求经济发展同环境质量之间的协调和动态平衡的科学。它着重解决的课题是:研究经济轰动的经济效应、生态效应,并用这种效应转变为经济信息反馈到国民经济平衡与核算中去,为正确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及进行各项经济决策,为选择解决环境问题的现实可行方案,提供理论和方法的依据。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结合部,也就是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合理调节经济在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之间的物质交换,使经济活动既取得最佳的综合的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保护和改善环境。

环境经济学的任务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主要以下三方面:

(1)研究经济发展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并正确估计生产活动对自然和社会的近期的和远期的影响。

(2)保护环境要以最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佳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3)发展经济要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条件,并是之最适化。

2 环境经济评价的重要性

环境经济评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针对我国发展模式: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进行环境经济评估更是尤为重要的。这是因为:一、大多数环境污染与生态的破坏,是人类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的产物,只有掌握了经济规律,正确地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科学地安排经济活动,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的破坏。二、防治污染,保护、改善环境,需要占用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本身也是一项经济活动,只有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这项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并取得好的效果,否则就有流于奢求或空谈的危险。三、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尽管直接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它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又受这种关系得制约与影响。

环境经济评价对于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性

经济评价是一个项目是否可行的关键性因素,而环境作为影响经济的一个因素,更是应该被纳入工程建设项目的评价中。否则,不仅对于项目的正常实施造成干扰,也会对整个市场、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3 环境经济指标

环境经济指标

环境经济评价的指标:功能替代价值法,费用价值法。确定排污收费标准,通过技术改造,把“三废”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科学研究,大搞综合利用,实现“三废”资源化。结合压缩基本建设规模,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结合农业机构和农业布局的调整,开展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工作。

环境经济指标体系的作用

(1)可以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经济管理与环境管理紧密地联系起来,促进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彻底解决发展与环境的“两层皮”问题。

(2)可以使保护环境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指标,使各地区、各部门都有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和近期的努力方向,把环境保护工作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只有目标明确、指标具体,才能有利于促进企业各项管理工作,加强环境资源管理工作。

(3)可以把环境管理工作由定性定量管理,提高到更加有效的定性和全定量管理,为实行环境保护经济责任制,考核评比、群众参加环境管理创造条件。

环境经济指标体系的构成

环境经济指标体系的构成如下表所示,该指标体系适用于国家(地方)、部门(行业)及企业各层次使用。

约束指标产业结构、经济密度、人口密度、环保投资与效益评价、资源保护、环保与再生产投资效益平衡、环保对发展生产影响、环保投资与环境净损失平衡、环保与固定资产投资对比、环保投资与消费总额平衡、环保损失与国民收入平衡、污染物排放

4 几种环境评价方法

环境经济评价方法的概念

环境评价是指对环境的状况、质量和环境所提供的服务的经济价值进行的定量评价。

环境经济学方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之一,它的核心思想是将自然资源存量或人类活动造成的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损失通过评估预算用经济价值进行计量,运用效益费用分析方法决定资源的配置。目前有绿色GNP、世界银行新的财富核算制度,等等。

几种环境评价方法

资源与环境核算主要有两种方法:实物核算和价值核算。所谓实物核算是用物理单位表示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流量和存量,而价值核算则用统一的货币价值,对环境物品和劳务进行亨利浪,二者并不是独立的,实物核算时价值核算的前提或基础。

环境价值评价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市场价值法:①生产率变动分析法;②人力资本法;③旅行费用法。

(2)有效成本法

(3)置换成本法和重新选址法

5 总结

环境经济评价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综合了环境对其的影响的因素所提出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一种评价体系,但是在有这样的评价体系结构上,国家还需要设立更多明确的方针、政策,诸如现行的收取资源税就是我们在提高环境经济方面所设立的一项政策。

除此之外,还可采取的措施有:

(1)从资源的综合勘探、综合评价、综合研究、综合开发、同步建设和联合经营等多方面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

(2)在产业结构的安排上,应采取以下措施:A、发展燃料的预处理部门;B、安排好工业生产与清除污染部门和环保设备制造部门的比例关系;C、逐步推行“三废”治理和回收利用的专业化、企业化和社会化,组织专门的环保咨询和服务公司,面向社会,特别是为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服务。

(3)改进能源结构与供热方式;

(4)合理布局生产力。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注重研究解决好:A、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合理确定城镇和工业基地的性质、发展方向、部门构成与规模,防止过分集中和过分分散两种偏向,严格控制现有大城市的规模,积极发展卫星城镇,多建中、小城市;B、搞好城镇规划和城镇内部的功能分区及其配置,防止严重污染环境的工厂建在城市上风向、水源上游和居民稠密区;C、对与原料副产品和“三废”的利用有密切关系的工厂,应采取企业群成组布局的形式,如煤矿――坑口电站――利用电站粉煤灰的建材厂,有色冶炼厂――硫酸厂,森林采伐场――材料加工场――林产化工厂;D、综合考虑不同性质工厂的排污总量,合理选择厂址;(5)逐步改变我国农业的部门构成,提高林牧比重,扩大森力面积。

总之,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建立适宜的环境经济评价体系是必须的,也是对我国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

参考文献

[1]陈栋生.工业布局与环境经济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

>>>下页带来更多的浅谈环境经济学论文

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除了人们未能认识自然生态规律外,从经济原因上分析,主要是人们没有全面权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只考虑近期的直接的经济效果,忽视了经济发展给自然和社会带来的长远的影响。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经济学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 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

2. 沿海农业区施用农药的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方法与案例研究

3. 江苏省森林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FEES)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优化

4. 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5. 环境经济综合核算问题研究

6. 辽宁省环境效率时空差异分析及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7. 中国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研究

8. 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成都市能源—环境—经济3E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9. 环境经济政策下环保投资的中日对比研究

10. 基于环境经济视角的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11. 欠发达地区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系统仿真研究

12. 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3.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与引资绩效

14. 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政策工具及前景

15. 环境经济学在中国的最新进展与展望

16. 论我国的环境经济学学科体系建设

17. 环境经济学:中国的进展与展望

18. 环境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完善

19. 经济学的新领域:环境经济学

20. 水环境生态价值的定量分析——以XX市为例

1. 低碳旅游——环境经济价值实现的新方向

2. 环境经济外部性的内部化路径比较分析

3. 环境经济政策对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

4. 规模化畜牧养殖废弃物处理的环境经济优化研究——基于生态经济模型的分析

5. 甘肃省能源消费与环境、经济关系研究

6. 甘肃省农村地区生物质能源环境经济益研究

7.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人工林作业资源—环境—经济影响研究

8. 环境经济损失评估理论及应用研究

9. 奇台绿洲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协调研究

10. 非点源污染最佳管理措施的环境经济评价

11. 环境经济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

1.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2. 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评价与应用

3. 南方农村沼气发展新模式的环境经济分析

4. 我国生活垃圾处置市场的环境经济政策选择

5. 中国环境经济系统的物质需求量研究

6. 关于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核算理论与方法的改进

7. 构建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环境经济手段研究——以福建省九龙江流域为例

8. 我国环境污染、环境健康、环境经济与发展战略

9. 我国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测度方法综述

10. 旅游经济发展中的环境经济政策应用及研究进展

经济与环境申论论文范文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解决环境问题,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课题。社会的发展已不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的增长,而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促使人们思考、探索如何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在这个思考过程中,人们开始研究人类思想史上与环境相关知识,探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寻求出保护和治理环境的方法和对策。 而马克思主义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思想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对我们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用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中的观点探析我国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环境保护面临的一些问题原理:坚持主体性原则用唯物主义辩证的观点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现今城市现代化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等等都是人类通过劳动实践改造自然,改造客观世界的结果,我国从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到今天人们过上小康生活,也正是我国全体人民通过劳动实践得来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实践其实就是我们对世界的能动改造,而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认为,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我国的快速发展必然伴随着改造自然和占用自然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一开始没有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之间的关系,只是不断地发展经济,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让人们脱离贫困,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却忽略了在改造自然,占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我们要自觉承担起保护自然的职责。造成现今严峻的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人类生存环境。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当前,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 其次,经济增长不足或增长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 第三,发展经济要有可持续性。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们必须负起的历史责任。 第四,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加以解决。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缺乏改善环境的条件和资金的支持,保护环境难以奏效。 综上所述,保护和改善环境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解决今天的环境问题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及如何发展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对发展的影响 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首先是经济损失巨大。 其次,环境污染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成为群众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 第三,环境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解决环境问题应从经济发展入手 2.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3.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环境保护跨越发展 4.做好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 5.增加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6.开展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是事物内部包含的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矛盾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成人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坚持一分为二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树立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着实把握发展机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全面统一。

环境经济是近十几年兴起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求问题解决的合理途径以及环境保护和改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最佳方法。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与经济研究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谈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协调研究进展

【摘要】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环境问题也越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涉及多方面的关系,需要对相关的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对与经济发展和环境协调相关的市场因素、政策导向、技术水平等进行结构式的分析。当前我国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十分明显,如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需要不断的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促进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

0 引言

在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环境问题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日益突出,我国现代工业社会发展起步晚,环境问题也是在近年来逐渐受到社会的共同关注,环境的污染、破坏以及如何进行保护的问题成为研究的关键问题,同时环境问题也影响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协调发展是摆在我们眼前的首要问题,笔者以下从研究的进展来分析经济与环境的协调问题。

1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分析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研究是我国现代社会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在发展中都要面对的问题,当前我国环境问题较为严重,主要是由于过去我国在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上存在着认识上的不清,关于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需要及时的解决

在经济快速大规模发展的背后,我国的环境问题也越加复杂,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在内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首先,在水污染的影响下,地表水、地下水、湖泊水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人们的饮用水安全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同时,人们的生活废水和工业生产的污水排放也加剧了水体的污染。其次,关于大气污染,众所周知,近年来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的热门词汇,大气污染已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直接的危害,大气污染的原因主要是日益扩大的工业生产导致的污染物排放,大气污染导致的酸雨现象也是严重的污染,同时酸雨也有着极其严重的损害。再次,关于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在十年内增长了近12%,虽然在处理固体废弃物的技术和效果上也相比过去有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在废物的回收利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只有有效的结合先进的废弃物处理技术和有效的回收利用技术,才能使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更加全面有效。

环境问题对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不良影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期初环境问题没太引起重视,因此在环境的监管和治理问题上也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我国经济取得了腾飞式的发展,其中必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也逐渐显现,成为了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必然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保护、管理和监测也逐步加强。近几年,环境事故的发生虽有所下降,造成的损失也有所降低,但是解决环境问题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尤其是从保护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更要长期坚持,为经济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我国重视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不够

我国在社会的发展战略上一直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环境的保护力度上一直无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一点与发达国家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在环境保护上的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环境保护的标准过低,制定环境保护政策的依据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在这样较低的标准下,必然会产生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环境保护的国家标准中,与国外很多国家的环境保护标准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标准设置过低,使环境污染具有合法依据,很多的工业生产企业不但依据标准排放污染物,有时甚至违法排放污染物。此外,在世界环境污染地区的严重排名上,中国以最多的污染城市比例位居前列。

2 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理论

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是一个系统性的复杂工程,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需要综合各种关系进行分析才能得出协调发展的有价值的结论。

地理学为经济与环境研究提供布局与调控依据

地理学的理论本质上是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地理学中人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典型的地域性特征,只有在地域性特征基础上处理好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协调发展。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发展中要注意处理好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对经济与环境及所涉及的各要素进行科学的调控,使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对此,很多的研究人员、学者都提出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系统构造方案以及评价体系等。

经济学为经济与环境研究提供目的性指导

依照经济学的观点,经济与环境之间是独立存在并发展的,认为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也认为环境的问题的解决需要靠市场和政府进行解决;环境理论中认为环境问题是无法完全消除的,但是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个协调性的关系。最新的研究中对过去经济价值核算理论有了重大的突破,过去没有将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与破坏等考虑到生产成本中,新的理论认为经济与环境的一体化才能真正核算出国民经济的成本,这也是绿色GDP概念提出的原理之一。

生态学原理为经济发展中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

生态学中包含着一种经济生态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经济的发展应当与生态环境协调,环境不只是经济的外部性因素,环境问题本身就是一种经济结构。近年来生态学研究中出现了稳定经济的理论,该理论提出经济发展中要实现投入与输出相适应,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友好发展。 3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市场导向对经济与环境的影响

从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产生来看,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实际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导致环境问题恶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导向的失误,在市场中价格没有反映出包括环境成本在内的价值,使得对环境的使用出现了过度性,市场导向中对环境和资源的分配及使用出现错误引导,使得环境问题日益加剧。

政策干预对经济与环境的影响

在市场导向出现错误引导时,政府的政策干预就成为了必要,因此对环境政策的研究也是近年来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的重要内容,政策的干预不只是为了纠正市场导向的偏差,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也是政策的考量要素,因此政府政策的引导往往是越来越强化经济发展的目标,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因此,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单纯的依靠政策干预还是无法实现协调发展目标的,要综合科学有效的市场引导、有力度的市场支持、还要注重新技术的应用。

新技术对经济与环境的影响

在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中普遍认为新技术的应用将成为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矛盾的主要手段,很多研究人员都提出在环境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力度,对解决环境问题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同时也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和促进作用。因为科学合理的环境布局对于引导市场、优化经济结构以及解决就业等都是由积极意义的。解决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依靠技术是十分乐观的,这一应用进程也在逐步实施和加快,未来还要加大对技术的研究和投入,为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4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展望

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世界性的问题,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一直十分重视,对经济与环境协调的研究也在不断进步,但是研究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不足,包括对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还不够深入透彻,缺乏本质性的认识;经济与环境统一性的系统包含的要素十分广泛和复杂,但从几个学科领域进行研究还不足以支撑体系的建设;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还存在地域上的差别,运用统一的理论和框架进行规范指导是存在很多不适应的;此外还有其他的不足,再次不做一一赘述。

针对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应当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涉及的多领域、多学科进行更加系统科学的综合分析,研究工作要多角度分层次的进行,包括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相互影响的过程、发展趋势等等。同时研究工作还要在现有的理论系统基础上不断的扩大和完善,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同时针对关键因素和重要地区进行具体深入的剖析,形成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树立典型。现代研究工作还要不断的利用新技术、新方法,为理论研究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和提供辅助。

【参考文献】

[1]王瑞华,李淑英.《论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J].经济管理.2010(05).

[2]李国柱.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计量分析[D].沈阳:辽宁大学,2011.

[3]剧宇宏.绿色产业的发展与环境法修改[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7年.

>>>下页带来更多的环境与经济研究论文

到20世纪90年代,资源耗竭、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挡在了各国的发展道路上,于是各国便开始寻找一种不损害生态和谐和社会公平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此,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就成为中国理论界极其关注的热点,有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现将主要研究观点综述如下: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强调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又强调经济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 1.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伦理化.传统的以追求财富总量为目标的发展实践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社会繁荣,反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态问题.而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社会——自然之间复杂的联系和深邃的关系内涵,它的理论形成和发展体现着人类价值观、发展观的反思、变革、重建. 2.可持续发展鼓励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决不意味着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立起来.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数量的增长,更强调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它意味着经济增长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改善产品质量,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提高总要素生产率,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道路,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3.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三方面内容,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它要求人类在经济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益、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4.可持续发展追求的公平不仅指本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且指世代人之间的纵向公平.它要求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的同时,本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从经济学角度讲,就是在自然资源不断消耗的条件下,用其他形式财富代替自然资本,并在时间推移的长河中使我们的后代维持可接受的、至少是不下降的福利水平.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中国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环境污染依然严重.表现为水污染、酸雨、大气污染、沙尘暴等环境问题相当突出.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学者的估算,中国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不可低估,以快速发展的1993年为例,当年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为1085亿元. 2.资源短缺和浪费巨大.中国的人均资源极为短缺,但在短缺的同时,由于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等多种因素的作用,我国资源浪费严重,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趋同、技术水平低、设备老化、生产能力过剩. 3.地区经济发展严重失衡.西部地区经济对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倚重,不仅使其经济发展处于落后状态,而月.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产生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有: (1)可持续发展理解和认识的偏差.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理论到战略的形成,虽然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但从实践效果看,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从政府角度看,可持续发展虽然被作为一个国家战略,但它在发展战略体系中的地位和层次不够明确. 在中长期计划中,可持续发展战略往往被作为与经济发展战略平行的社会发展领域的发展战略来看待,其内容都只是涉及人口控制、社会发展、医疗保健、资源环境等;从公众角度看,虽然近几年环境意识有所觉醒,但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在全国公众心目中相当淡薄.他们片面强调消费水平中的物质含量,没有积极参与到有关影响他们环境利益的决策过程中.这样必然导致政府片面的追求GDP数量的增加而忽视发展质量的改善,同时无视公众与企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企业在利润极大化机制的驱动下,不可能主动将生产所带来的环境代价纳入成本核算中,导致大量无需支付治理成本的废弃物的产生,整个社会的公共环境质量受到严重破坏. (2)制度缺陷导致市场失灵.表现为: 首先,清晰的产权是市场机制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然而,臭氧层、干净的水、清洁的空气等环境资源具有不可分割性,其产权难以界定或界定的成本很高,这将会导致所有人都可以在无需付费的情况下自由享用和无节制地争夺稀缺的环境资源,其结果是造成环境资源的过度浪费,甚至枯竭. 其次,相当一部分资源的产权是无归属的,在产权主体缺位的情况下,其资源使用的负外部效应几乎是毫无约束地向自然圈扩散,从而形成“公地的悲剧”的演化过程;单个经济主体不考虑资源使用的社会成本,而只是以自身的成本收益去衡量是否继续投资,由于大部分外部效应是由其他个体承担,故其生产成本相对较小.在这种成本收益关系下,该厂商会尽可能加大使用资源的力度,而不去理会整个社会的收益已远远小于成本.这种个体最优决策和社会整体最优决策的矛盾,使这些资源的使用难以保持可持续性. 最后,现行资源价格机制的缺陷,导致市场配置资源的低效率.由于传统习惯、信息不通畅及政府对经济活动强制性干预等原因,资源的价格不能正常地反映生产成本. (3)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机制的缺陷.首先,在决策机制上缺乏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体系.我国目前可持续发展问题由多个部门联合抓,但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环保部门地位偏低.而且部门和地方的“条块”分割使发展经济的决策往往缺乏综合、长远的考虑,跨行业和地区的问题经常被搁置.其次,在控制机制上,“政绩制度”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存在明显冲突.在我国,用“政绩”尤其是经济增长指标来考核各级干部的制度非常普遍.为体现“政绩”各级干部在任期内都把GDP增长放在第一位,而生态环境往往成为政绩攀比的牺牲品.最后可持续发展行为主体的权、责、利关系不明,动力机制难以建立. 三、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1.建立绿色GDP指标体系,解决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的核算问题.建立绿色GDP指标的关键在于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的核算问题.从近年来各国实践经验看,自然资源和环境核算大体包括四方面内容: (1)人们对资源破坏(掠夺式开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2)为减少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所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或开支; (3)由于过度采掘和大量消耗,导致资源衰竭所产生的负面作用; (4)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社会负效应.实行绿色 GDP指标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国民核算新体系,不仅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增进社会福利.同时采用绿色GDP这一总量指标,也有助于更实际的测算一国或地区的生产能力. 2.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促进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凋发展.从全球发展趋势看,技术创新日益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治理技术为基础,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因此,我国必须把技术创新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 (1)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各种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2)运用政策对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予以扶持.企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微观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我国大多数企业从根本上缺少技术创新的动力或苦于技术创新资金的短缺而只能维持现状,放弃技术创新这个具有正外部性效应的选择.因此,政府应对主动开发应用无害生态环境技术的企业通过财政贴补和税收支出等手段,予以政策上的扶持. 3.进行体制创新,完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1)发挥政府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的综合调控和组织协调能力.在经济和政治体制的进一步改革进程中,要明确政府职能,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部门协调的管理机制和反馈机制,形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合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规范地方政府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权利和义务,用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绩,重视地方政府参与可持续发展宏观决策.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宣传和组织广大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拓宽广大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渠道. (2)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经济手段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经济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灵活配置环境资源、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率具有独特效果.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要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积极培育环境资源市场,建立合理的环境与资源价格体系,合理运用金融、财政、价格等手段进行环境管理,从经济利益上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3)进行价格改革,取消扭曲资源价格的补贴,减少资源利用上的浪费. 4.不断进行产权制度创新,完善各种资源管理制度. (1)建立排他性产权,克服共有资源造成的“公地的悲剧”.产权是一组权利束,其中包括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收益权,这一束权利可以结合于同一产权主体,也可在不同的主体间分割.根据这一思路,凡是能够私有的资源可以采取私有途径,对一些必须由国家所有的资源,可将其占有和支配权明晰给地方政府、企业和集体,由此形成明晰的排他性权利.实施这一产权明晰的结果可以保证对资源滥用的克制,从而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在利益分配上应倾向于产权所有者,对产权所有者过于苛刻的利益分配会导致过度开发资源来维持当前生产、生活,不利于资源的保护、再生. (3)创造一种有效执行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度环境,实现资源的跨期优化配置. 5.加强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建议. (1)拓宽环保资金筹措渠道,切实增加环保资金的财政投入.为此,要建立政府环保投资增长机制,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一定时期内政府环保投资占 GDP的比例或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并明确规定环保投资增长速度要略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率.当然,在我国财力有限、财政支出刚性较强的情况下,要大幅度提高环保的财政支出尚面临许多现实困难,有必要寻求其他的资金筹措渠道.借鉴一些经济转型国家的做法,我们可考虑建立环保专项基金,有偿使用和滚动发展,基金主要来源是排污费、罚没收入等. (2)改革现行的环境收费制度.一要将资源补偿费并入资源税,同时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扩大到所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并提高税率,使其能够反映出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实际价值.二要改革排污收费制度,改变目前的超标排污费制度为达标排污收费制度、超标排放加倍收费并予以处罚的制度. (3)适时开征环境税,用税收手段来保护环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服务.其目的在于减少环境中的污染,减少对能源、自然资源的使用,筹集资金用于环保行为,最终提高经济效益.具体措施有:开征新税种;对现行的税制进行调整(完善资源税制度、在现有的税种中增加环境保护条款). (4)财政应大力扶持环保产业的发展.环保产业是一个正外部效应很大,具有公益事业性的“朝阳”产业,国家应通过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税收支出等手段,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6.应做好区域经济的政府协调工作.尽管市场协调能够推动各个区域效率的提高,但它无力克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是其功能的缺陷.因此,政府协调区域经济就成为必然选择.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政府协调区域经济应该贯彻以下原则: (1)适度倾斜,即要有重点地改善生产力的布局.倾斜的重点可以随地区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而调整.现在东部地区已经有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国家有必要及时调整倾斜政策,把投资重点向中西部转移,着重改善中西部的政策环境与投资环境. (2)优势互补.东部地区应发挥其区位优势、经济优势、科技优势和智力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国外资源与技术,扶持发展技术含量高、创汇高、附加价值大、能源与原材料消耗低的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的升级换代,拓展我国经济的发展空间.西部地区要立足资源开发,主要发展能源与原材料工业.为实现跨越式发展,西部地区在重庆、西安、兰州等城市也应发展资源导向型的高技术产业,培育西部地区的增长极. (3)市场机制和政府支持相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协调,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协调作用.因此,要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理顺资源价格体系,提高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这样,中西部地区就能通过市场交易把其拥有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并形成其较强的对东部地区经济技术的吸纳能力,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经济研究论文

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除了人们未能认识自然生态规律外,从经济原因上分析,主要是人们没有全面权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只考虑近期的直接的经济效果,忽视了经济发展给自然和社会带来的长远的影响。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经济学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 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

2. 沿海农业区施用农药的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方法与案例研究

3. 江苏省森林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FEES)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优化

4. 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5. 环境经济综合核算问题研究

6. 辽宁省环境效率时空差异分析及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7. 中国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研究

8. 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成都市能源—环境—经济3E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9. 环境经济政策下环保投资的中日对比研究

10. 基于环境经济视角的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11. 欠发达地区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系统仿真研究

12. 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3.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与引资绩效

14. 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政策工具及前景

15. 环境经济学在中国的最新进展与展望

16. 论我国的环境经济学学科体系建设

17. 环境经济学:中国的进展与展望

18. 环境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完善

19. 经济学的新领域:环境经济学

20. 水环境生态价值的定量分析——以XX市为例

1. 低碳旅游——环境经济价值实现的新方向

2. 环境经济外部性的内部化路径比较分析

3. 环境经济政策对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

4. 规模化畜牧养殖废弃物处理的环境经济优化研究——基于生态经济模型的分析

5. 甘肃省能源消费与环境、经济关系研究

6. 甘肃省农村地区生物质能源环境经济益研究

7.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人工林作业资源—环境—经济影响研究

8. 环境经济损失评估理论及应用研究

9. 奇台绿洲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协调研究

10. 非点源污染最佳管理措施的环境经济评价

11. 环境经济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

1.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2. 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评价与应用

3. 南方农村沼气发展新模式的环境经济分析

4. 我国生活垃圾处置市场的环境经济政策选择

5. 中国环境经济系统的物质需求量研究

6. 关于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核算理论与方法的改进

7. 构建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环境经济手段研究——以福建省九龙江流域为例

8. 我国环境污染、环境健康、环境经济与发展战略

9. 我国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测度方法综述

10. 旅游经济发展中的环境经济政策应用及研究进展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环境科学和经济学之间交叉的边缘学科,主要讨论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并以基本的环境经济学原理为环境保护政策和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浅谈环境经济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工程项目环境经济评价及研究

摘 要: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角度出发,提出环境经济评价。进而对环境经济评价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及建设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进行论述,并对环境经济指标体系的作用、构成等进行综述。总结了一些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原则的环境经济评价方法。

关键词: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评价;环境经济评价指标

0 前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展,环境经济评估在工程项目的整个评价体系中更是不可或缺的。如将资源、环境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就是环境经济评估在经济发展体系中的一大应用。

在我国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下,经济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得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抛弃。

1 环境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的概念

环境经济学就是综合运用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经济发展同环境的相互关系,寻求经济发展同环境质量之间的协调和动态平衡的科学。它着重解决的课题是:研究经济轰动的经济效应、生态效应,并用这种效应转变为经济信息反馈到国民经济平衡与核算中去,为正确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及进行各项经济决策,为选择解决环境问题的现实可行方案,提供理论和方法的依据。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结合部,也就是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合理调节经济在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之间的物质交换,使经济活动既取得最佳的综合的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保护和改善环境。

环境经济学的任务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主要以下三方面:

(1)研究经济发展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并正确估计生产活动对自然和社会的近期的和远期的影响。

(2)保护环境要以最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佳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3)发展经济要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条件,并是之最适化。

2 环境经济评价的重要性

环境经济评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针对我国发展模式: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进行环境经济评估更是尤为重要的。这是因为:一、大多数环境污染与生态的破坏,是人类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的产物,只有掌握了经济规律,正确地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科学地安排经济活动,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的破坏。二、防治污染,保护、改善环境,需要占用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本身也是一项经济活动,只有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这项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并取得好的效果,否则就有流于奢求或空谈的危险。三、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尽管直接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它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又受这种关系得制约与影响。

环境经济评价对于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性

经济评价是一个项目是否可行的关键性因素,而环境作为影响经济的一个因素,更是应该被纳入工程建设项目的评价中。否则,不仅对于项目的正常实施造成干扰,也会对整个市场、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3 环境经济指标

环境经济指标

环境经济评价的指标:功能替代价值法,费用价值法。确定排污收费标准,通过技术改造,把“三废”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科学研究,大搞综合利用,实现“三废”资源化。结合压缩基本建设规模,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结合农业机构和农业布局的调整,开展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工作。

环境经济指标体系的作用

(1)可以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经济管理与环境管理紧密地联系起来,促进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彻底解决发展与环境的“两层皮”问题。

(2)可以使保护环境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指标,使各地区、各部门都有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和近期的努力方向,把环境保护工作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只有目标明确、指标具体,才能有利于促进企业各项管理工作,加强环境资源管理工作。

(3)可以把环境管理工作由定性定量管理,提高到更加有效的定性和全定量管理,为实行环境保护经济责任制,考核评比、群众参加环境管理创造条件。

环境经济指标体系的构成

环境经济指标体系的构成如下表所示,该指标体系适用于国家(地方)、部门(行业)及企业各层次使用。

约束指标产业结构、经济密度、人口密度、环保投资与效益评价、资源保护、环保与再生产投资效益平衡、环保对发展生产影响、环保投资与环境净损失平衡、环保与固定资产投资对比、环保投资与消费总额平衡、环保损失与国民收入平衡、污染物排放

4 几种环境评价方法

环境经济评价方法的概念

环境评价是指对环境的状况、质量和环境所提供的服务的经济价值进行的定量评价。

环境经济学方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之一,它的核心思想是将自然资源存量或人类活动造成的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损失通过评估预算用经济价值进行计量,运用效益费用分析方法决定资源的配置。目前有绿色GNP、世界银行新的财富核算制度,等等。

几种环境评价方法

资源与环境核算主要有两种方法:实物核算和价值核算。所谓实物核算是用物理单位表示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流量和存量,而价值核算则用统一的货币价值,对环境物品和劳务进行亨利浪,二者并不是独立的,实物核算时价值核算的前提或基础。

环境价值评价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市场价值法:①生产率变动分析法;②人力资本法;③旅行费用法。

(2)有效成本法

(3)置换成本法和重新选址法

5 总结

环境经济评价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综合了环境对其的影响的因素所提出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一种评价体系,但是在有这样的评价体系结构上,国家还需要设立更多明确的方针、政策,诸如现行的收取资源税就是我们在提高环境经济方面所设立的一项政策。

除此之外,还可采取的措施有:

(1)从资源的综合勘探、综合评价、综合研究、综合开发、同步建设和联合经营等多方面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

(2)在产业结构的安排上,应采取以下措施:A、发展燃料的预处理部门;B、安排好工业生产与清除污染部门和环保设备制造部门的比例关系;C、逐步推行“三废”治理和回收利用的专业化、企业化和社会化,组织专门的环保咨询和服务公司,面向社会,特别是为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服务。

(3)改进能源结构与供热方式;

(4)合理布局生产力。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注重研究解决好:A、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合理确定城镇和工业基地的性质、发展方向、部门构成与规模,防止过分集中和过分分散两种偏向,严格控制现有大城市的规模,积极发展卫星城镇,多建中、小城市;B、搞好城镇规划和城镇内部的功能分区及其配置,防止严重污染环境的工厂建在城市上风向、水源上游和居民稠密区;C、对与原料副产品和“三废”的利用有密切关系的工厂,应采取企业群成组布局的形式,如煤矿――坑口电站――利用电站粉煤灰的建材厂,有色冶炼厂――硫酸厂,森林采伐场――材料加工场――林产化工厂;D、综合考虑不同性质工厂的排污总量,合理选择厂址;(5)逐步改变我国农业的部门构成,提高林牧比重,扩大森力面积。

总之,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建立适宜的环境经济评价体系是必须的,也是对我国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

参考文献

[1]陈栋生.工业布局与环境经济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

>>>下页带来更多的浅谈环境经济学论文

环境经济是近十几年兴起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求问题解决的合理途径以及环境保护和改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最佳方法。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与经济研究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谈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协调研究进展

【摘要】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环境问题也越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涉及多方面的关系,需要对相关的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对与经济发展和环境协调相关的市场因素、政策导向、技术水平等进行结构式的分析。当前我国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十分明显,如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需要不断的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促进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

0 引言

在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环境问题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日益突出,我国现代工业社会发展起步晚,环境问题也是在近年来逐渐受到社会的共同关注,环境的污染、破坏以及如何进行保护的问题成为研究的关键问题,同时环境问题也影响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协调发展是摆在我们眼前的首要问题,笔者以下从研究的进展来分析经济与环境的协调问题。

1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分析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研究是我国现代社会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在发展中都要面对的问题,当前我国环境问题较为严重,主要是由于过去我国在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上存在着认识上的不清,关于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需要及时的解决

在经济快速大规模发展的背后,我国的环境问题也越加复杂,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在内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首先,在水污染的影响下,地表水、地下水、湖泊水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人们的饮用水安全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同时,人们的生活废水和工业生产的污水排放也加剧了水体的污染。其次,关于大气污染,众所周知,近年来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的热门词汇,大气污染已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直接的危害,大气污染的原因主要是日益扩大的工业生产导致的污染物排放,大气污染导致的酸雨现象也是严重的污染,同时酸雨也有着极其严重的损害。再次,关于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在十年内增长了近12%,虽然在处理固体废弃物的技术和效果上也相比过去有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在废物的回收利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只有有效的结合先进的废弃物处理技术和有效的回收利用技术,才能使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更加全面有效。

环境问题对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不良影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期初环境问题没太引起重视,因此在环境的监管和治理问题上也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我国经济取得了腾飞式的发展,其中必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也逐渐显现,成为了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必然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保护、管理和监测也逐步加强。近几年,环境事故的发生虽有所下降,造成的损失也有所降低,但是解决环境问题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尤其是从保护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更要长期坚持,为经济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我国重视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不够

我国在社会的发展战略上一直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环境的保护力度上一直无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一点与发达国家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在环境保护上的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环境保护的标准过低,制定环境保护政策的依据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在这样较低的标准下,必然会产生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环境保护的国家标准中,与国外很多国家的环境保护标准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标准设置过低,使环境污染具有合法依据,很多的工业生产企业不但依据标准排放污染物,有时甚至违法排放污染物。此外,在世界环境污染地区的严重排名上,中国以最多的污染城市比例位居前列。

2 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理论

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是一个系统性的复杂工程,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需要综合各种关系进行分析才能得出协调发展的有价值的结论。

地理学为经济与环境研究提供布局与调控依据

地理学的理论本质上是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地理学中人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典型的地域性特征,只有在地域性特征基础上处理好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协调发展。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发展中要注意处理好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对经济与环境及所涉及的各要素进行科学的调控,使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对此,很多的研究人员、学者都提出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系统构造方案以及评价体系等。

经济学为经济与环境研究提供目的性指导

依照经济学的观点,经济与环境之间是独立存在并发展的,认为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也认为环境的问题的解决需要靠市场和政府进行解决;环境理论中认为环境问题是无法完全消除的,但是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个协调性的关系。最新的研究中对过去经济价值核算理论有了重大的突破,过去没有将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与破坏等考虑到生产成本中,新的理论认为经济与环境的一体化才能真正核算出国民经济的成本,这也是绿色GDP概念提出的原理之一。

生态学原理为经济发展中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

生态学中包含着一种经济生态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经济的发展应当与生态环境协调,环境不只是经济的外部性因素,环境问题本身就是一种经济结构。近年来生态学研究中出现了稳定经济的理论,该理论提出经济发展中要实现投入与输出相适应,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友好发展。 3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市场导向对经济与环境的影响

从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产生来看,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实际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导致环境问题恶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导向的失误,在市场中价格没有反映出包括环境成本在内的价值,使得对环境的使用出现了过度性,市场导向中对环境和资源的分配及使用出现错误引导,使得环境问题日益加剧。

政策干预对经济与环境的影响

在市场导向出现错误引导时,政府的政策干预就成为了必要,因此对环境政策的研究也是近年来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的重要内容,政策的干预不只是为了纠正市场导向的偏差,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也是政策的考量要素,因此政府政策的引导往往是越来越强化经济发展的目标,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因此,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单纯的依靠政策干预还是无法实现协调发展目标的,要综合科学有效的市场引导、有力度的市场支持、还要注重新技术的应用。

新技术对经济与环境的影响

在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中普遍认为新技术的应用将成为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矛盾的主要手段,很多研究人员都提出在环境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力度,对解决环境问题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同时也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和促进作用。因为科学合理的环境布局对于引导市场、优化经济结构以及解决就业等都是由积极意义的。解决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依靠技术是十分乐观的,这一应用进程也在逐步实施和加快,未来还要加大对技术的研究和投入,为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4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展望

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世界性的问题,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一直十分重视,对经济与环境协调的研究也在不断进步,但是研究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不足,包括对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还不够深入透彻,缺乏本质性的认识;经济与环境统一性的系统包含的要素十分广泛和复杂,但从几个学科领域进行研究还不足以支撑体系的建设;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还存在地域上的差别,运用统一的理论和框架进行规范指导是存在很多不适应的;此外还有其他的不足,再次不做一一赘述。

针对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应当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涉及的多领域、多学科进行更加系统科学的综合分析,研究工作要多角度分层次的进行,包括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相互影响的过程、发展趋势等等。同时研究工作还要在现有的理论系统基础上不断的扩大和完善,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同时针对关键因素和重要地区进行具体深入的剖析,形成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树立典型。现代研究工作还要不断的利用新技术、新方法,为理论研究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和提供辅助。

【参考文献】

[1]王瑞华,李淑英.《论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J].经济管理.2010(05).

[2]李国柱.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计量分析[D].沈阳:辽宁大学,2011.

[3]剧宇宏.绿色产业的发展与环境法修改[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7年.

>>>下页带来更多的环境与经济研究论文

经济环境研究论文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环境科学和经济学之间交叉的边缘学科,主要讨论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并以基本的环境经济学原理为环境保护政策和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浅谈环境经济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工程项目环境经济评价及研究

摘 要: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角度出发,提出环境经济评价。进而对环境经济评价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及建设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进行论述,并对环境经济指标体系的作用、构成等进行综述。总结了一些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原则的环境经济评价方法。

关键词: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评价;环境经济评价指标

0 前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展,环境经济评估在工程项目的整个评价体系中更是不可或缺的。如将资源、环境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就是环境经济评估在经济发展体系中的一大应用。

在我国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下,经济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得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抛弃。

1 环境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的概念

环境经济学就是综合运用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经济发展同环境的相互关系,寻求经济发展同环境质量之间的协调和动态平衡的科学。它着重解决的课题是:研究经济轰动的经济效应、生态效应,并用这种效应转变为经济信息反馈到国民经济平衡与核算中去,为正确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及进行各项经济决策,为选择解决环境问题的现实可行方案,提供理论和方法的依据。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结合部,也就是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合理调节经济在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之间的物质交换,使经济活动既取得最佳的综合的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保护和改善环境。

环境经济学的任务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主要以下三方面:

(1)研究经济发展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并正确估计生产活动对自然和社会的近期的和远期的影响。

(2)保护环境要以最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佳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3)发展经济要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条件,并是之最适化。

2 环境经济评价的重要性

环境经济评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针对我国发展模式: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进行环境经济评估更是尤为重要的。这是因为:一、大多数环境污染与生态的破坏,是人类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的产物,只有掌握了经济规律,正确地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科学地安排经济活动,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的破坏。二、防治污染,保护、改善环境,需要占用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本身也是一项经济活动,只有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这项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并取得好的效果,否则就有流于奢求或空谈的危险。三、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尽管直接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它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又受这种关系得制约与影响。

环境经济评价对于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性

经济评价是一个项目是否可行的关键性因素,而环境作为影响经济的一个因素,更是应该被纳入工程建设项目的评价中。否则,不仅对于项目的正常实施造成干扰,也会对整个市场、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3 环境经济指标

环境经济指标

环境经济评价的指标:功能替代价值法,费用价值法。确定排污收费标准,通过技术改造,把“三废”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科学研究,大搞综合利用,实现“三废”资源化。结合压缩基本建设规模,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结合农业机构和农业布局的调整,开展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工作。

环境经济指标体系的作用

(1)可以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经济管理与环境管理紧密地联系起来,促进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彻底解决发展与环境的“两层皮”问题。

(2)可以使保护环境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指标,使各地区、各部门都有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和近期的努力方向,把环境保护工作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只有目标明确、指标具体,才能有利于促进企业各项管理工作,加强环境资源管理工作。

(3)可以把环境管理工作由定性定量管理,提高到更加有效的定性和全定量管理,为实行环境保护经济责任制,考核评比、群众参加环境管理创造条件。

环境经济指标体系的构成

环境经济指标体系的构成如下表所示,该指标体系适用于国家(地方)、部门(行业)及企业各层次使用。

约束指标产业结构、经济密度、人口密度、环保投资与效益评价、资源保护、环保与再生产投资效益平衡、环保对发展生产影响、环保投资与环境净损失平衡、环保与固定资产投资对比、环保投资与消费总额平衡、环保损失与国民收入平衡、污染物排放

4 几种环境评价方法

环境经济评价方法的概念

环境评价是指对环境的状况、质量和环境所提供的服务的经济价值进行的定量评价。

环境经济学方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之一,它的核心思想是将自然资源存量或人类活动造成的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损失通过评估预算用经济价值进行计量,运用效益费用分析方法决定资源的配置。目前有绿色GNP、世界银行新的财富核算制度,等等。

几种环境评价方法

资源与环境核算主要有两种方法:实物核算和价值核算。所谓实物核算是用物理单位表示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流量和存量,而价值核算则用统一的货币价值,对环境物品和劳务进行亨利浪,二者并不是独立的,实物核算时价值核算的前提或基础。

环境价值评价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市场价值法:①生产率变动分析法;②人力资本法;③旅行费用法。

(2)有效成本法

(3)置换成本法和重新选址法

5 总结

环境经济评价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综合了环境对其的影响的因素所提出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一种评价体系,但是在有这样的评价体系结构上,国家还需要设立更多明确的方针、政策,诸如现行的收取资源税就是我们在提高环境经济方面所设立的一项政策。

除此之外,还可采取的措施有:

(1)从资源的综合勘探、综合评价、综合研究、综合开发、同步建设和联合经营等多方面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

(2)在产业结构的安排上,应采取以下措施:A、发展燃料的预处理部门;B、安排好工业生产与清除污染部门和环保设备制造部门的比例关系;C、逐步推行“三废”治理和回收利用的专业化、企业化和社会化,组织专门的环保咨询和服务公司,面向社会,特别是为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服务。

(3)改进能源结构与供热方式;

(4)合理布局生产力。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注重研究解决好:A、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合理确定城镇和工业基地的性质、发展方向、部门构成与规模,防止过分集中和过分分散两种偏向,严格控制现有大城市的规模,积极发展卫星城镇,多建中、小城市;B、搞好城镇规划和城镇内部的功能分区及其配置,防止严重污染环境的工厂建在城市上风向、水源上游和居民稠密区;C、对与原料副产品和“三废”的利用有密切关系的工厂,应采取企业群成组布局的形式,如煤矿――坑口电站――利用电站粉煤灰的建材厂,有色冶炼厂――硫酸厂,森林采伐场――材料加工场――林产化工厂;D、综合考虑不同性质工厂的排污总量,合理选择厂址;(5)逐步改变我国农业的部门构成,提高林牧比重,扩大森力面积。

总之,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建立适宜的环境经济评价体系是必须的,也是对我国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

参考文献

[1]陈栋生.工业布局与环境经济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

>>>下页带来更多的浅谈环境经济学论文

环境经济是近十几年兴起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求问题解决的合理途径以及环境保护和改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最佳方法。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与经济研究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谈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协调研究进展

【摘要】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环境问题也越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涉及多方面的关系,需要对相关的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对与经济发展和环境协调相关的市场因素、政策导向、技术水平等进行结构式的分析。当前我国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十分明显,如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需要不断的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促进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

0 引言

在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环境问题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日益突出,我国现代工业社会发展起步晚,环境问题也是在近年来逐渐受到社会的共同关注,环境的污染、破坏以及如何进行保护的问题成为研究的关键问题,同时环境问题也影响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协调发展是摆在我们眼前的首要问题,笔者以下从研究的进展来分析经济与环境的协调问题。

1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分析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研究是我国现代社会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在发展中都要面对的问题,当前我国环境问题较为严重,主要是由于过去我国在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上存在着认识上的不清,关于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需要及时的解决

在经济快速大规模发展的背后,我国的环境问题也越加复杂,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在内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首先,在水污染的影响下,地表水、地下水、湖泊水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人们的饮用水安全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同时,人们的生活废水和工业生产的污水排放也加剧了水体的污染。其次,关于大气污染,众所周知,近年来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的热门词汇,大气污染已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直接的危害,大气污染的原因主要是日益扩大的工业生产导致的污染物排放,大气污染导致的酸雨现象也是严重的污染,同时酸雨也有着极其严重的损害。再次,关于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在十年内增长了近12%,虽然在处理固体废弃物的技术和效果上也相比过去有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在废物的回收利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只有有效的结合先进的废弃物处理技术和有效的回收利用技术,才能使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更加全面有效。

环境问题对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不良影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期初环境问题没太引起重视,因此在环境的监管和治理问题上也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我国经济取得了腾飞式的发展,其中必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也逐渐显现,成为了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必然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保护、管理和监测也逐步加强。近几年,环境事故的发生虽有所下降,造成的损失也有所降低,但是解决环境问题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尤其是从保护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更要长期坚持,为经济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我国重视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不够

我国在社会的发展战略上一直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环境的保护力度上一直无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一点与发达国家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在环境保护上的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环境保护的标准过低,制定环境保护政策的依据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在这样较低的标准下,必然会产生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环境保护的国家标准中,与国外很多国家的环境保护标准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标准设置过低,使环境污染具有合法依据,很多的工业生产企业不但依据标准排放污染物,有时甚至违法排放污染物。此外,在世界环境污染地区的严重排名上,中国以最多的污染城市比例位居前列。

2 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理论

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是一个系统性的复杂工程,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需要综合各种关系进行分析才能得出协调发展的有价值的结论。

地理学为经济与环境研究提供布局与调控依据

地理学的理论本质上是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地理学中人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典型的地域性特征,只有在地域性特征基础上处理好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协调发展。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发展中要注意处理好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对经济与环境及所涉及的各要素进行科学的调控,使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对此,很多的研究人员、学者都提出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系统构造方案以及评价体系等。

经济学为经济与环境研究提供目的性指导

依照经济学的观点,经济与环境之间是独立存在并发展的,认为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也认为环境的问题的解决需要靠市场和政府进行解决;环境理论中认为环境问题是无法完全消除的,但是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个协调性的关系。最新的研究中对过去经济价值核算理论有了重大的突破,过去没有将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与破坏等考虑到生产成本中,新的理论认为经济与环境的一体化才能真正核算出国民经济的成本,这也是绿色GDP概念提出的原理之一。

生态学原理为经济发展中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

生态学中包含着一种经济生态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经济的发展应当与生态环境协调,环境不只是经济的外部性因素,环境问题本身就是一种经济结构。近年来生态学研究中出现了稳定经济的理论,该理论提出经济发展中要实现投入与输出相适应,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友好发展。 3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市场导向对经济与环境的影响

从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产生来看,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实际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导致环境问题恶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导向的失误,在市场中价格没有反映出包括环境成本在内的价值,使得对环境的使用出现了过度性,市场导向中对环境和资源的分配及使用出现错误引导,使得环境问题日益加剧。

政策干预对经济与环境的影响

在市场导向出现错误引导时,政府的政策干预就成为了必要,因此对环境政策的研究也是近年来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的重要内容,政策的干预不只是为了纠正市场导向的偏差,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也是政策的考量要素,因此政府政策的引导往往是越来越强化经济发展的目标,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因此,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单纯的依靠政策干预还是无法实现协调发展目标的,要综合科学有效的市场引导、有力度的市场支持、还要注重新技术的应用。

新技术对经济与环境的影响

在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中普遍认为新技术的应用将成为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矛盾的主要手段,很多研究人员都提出在环境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力度,对解决环境问题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同时也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和促进作用。因为科学合理的环境布局对于引导市场、优化经济结构以及解决就业等都是由积极意义的。解决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依靠技术是十分乐观的,这一应用进程也在逐步实施和加快,未来还要加大对技术的研究和投入,为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4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展望

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世界性的问题,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一直十分重视,对经济与环境协调的研究也在不断进步,但是研究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不足,包括对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还不够深入透彻,缺乏本质性的认识;经济与环境统一性的系统包含的要素十分广泛和复杂,但从几个学科领域进行研究还不足以支撑体系的建设;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还存在地域上的差别,运用统一的理论和框架进行规范指导是存在很多不适应的;此外还有其他的不足,再次不做一一赘述。

针对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应当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涉及的多领域、多学科进行更加系统科学的综合分析,研究工作要多角度分层次的进行,包括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相互影响的过程、发展趋势等等。同时研究工作还要在现有的理论系统基础上不断的扩大和完善,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同时针对关键因素和重要地区进行具体深入的剖析,形成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树立典型。现代研究工作还要不断的利用新技术、新方法,为理论研究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和提供辅助。

【参考文献】

[1]王瑞华,李淑英.《论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J].经济管理.2010(05).

[2]李国柱.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计量分析[D].沈阳:辽宁大学,2011.

[3]剧宇宏.绿色产业的发展与环境法修改[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7年.

>>>下页带来更多的环境与经济研究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