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微博Qzone微信老年颤证(老年特发性震颤)中医诊疗方案中医药适宜技术2019-01-07 15:53:17老年颤证(老年特发性震颤)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第 2 版)颤证诊断(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1)发病特点:颤证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起病隐袭,渐进发展加重,不能自行缓解。(2)临床表现:本病以头和四肢震动、震摇为特征性临床表现。轻者头摇肢颤可以自制;重者头部、肢体震摇大动,持续不已,不能自制。头部或肢体颤振,不能自制。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制订的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神经科杂志,2009 年)。(1)核心诊断标准①双手及前臂明显且持续的姿势性和(或)动作性震颤。②不伴有其他神经系统体征(齿轮现象和 Froment 征除外)。③或仅有头部震颤,不伴肌张力障碍。(2)支持诊断标准①病程超过 3 年。②有阳性家族史。③饮酒后震颤减轻。(3)排除标准①存在引起生理亢进性震颤的因素。②正在或近期使用过致震颤药物或处于撤药期。③起病前 3 个月内有神经系统外伤史。④有精神性(心理性)震颤的病史或临床证据。⑤突然起病或病情呈阶梯式进展恶化。3.鉴别诊断主要与下列疾病相鉴别:生理性震颤、精神心理性震颤、帕金森病震颤、小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性震颤、红核性震颤、原发性直立性震颤、肝豆状核变性震颤、内科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肝性脑病等)引起的震颤等。(1)帕金森病震颤:主要为静止性震颤,可合并动作性震颤,手部搓丸样震颤和下肢静止性震颤是帕金森病的典型表现。除震颤外,帕金森病患者常伴有动作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等。(2)小脑性震颤:主要为上肢和下肢的意向性震颤,常伴有小脑的其他体征,如共济失调、轮替运动异常、辨距不良等,而 ET 患者通常不伴有小脑症状。(3)精神心理性震颤:多在有某些精神因素如焦虑、紧张、恐惧时出现,与 ET 相比,其频率较快(8~12Hz)但幅度较小,有相应的心理学特点,去除促发因素症状即可消失。4.震颤的临床分级:1996 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特发性震颤研究组提出的震颤临床分级为 5 个等级。0 级:无震颤。Ⅰ级:很轻微震颤(不易发现)。Ⅱ级:易发现的幅度不到 2cm 无致残性震颤。Ⅲ级:明显的幅度 2~4cm 部分致残性震颤。Ⅳ级:严重的幅度超过 4cm 致残性震颤。(二)证候诊断1.血虚肝郁证:头摇肢颤,不能自主,精神紧张时加重,急躁易怒,头晕眼花,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弦细。2.气虚络瘀证:头摇肢颤,头晕眼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纳呆食少,自汗出,爪甲青紫,甚则心悸气短。舌质淡,有瘀点,苔薄白,沉细无力或细涩。3.阴虚风动证:肢体、头部震摇不止,震颤日久,伴头晕眼花,腰酸耳鸣,心悸多梦,记忆力减退。舌质淡或红、苔白少或无苔,脉弦细。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或注射剂1.血虚肝郁证治法:疏肝理脾,养血息风。推荐方药:逍遥散合滋生青阳汤加减。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生地、石斛、麦冬、天麻、石决明、磁石、菊花、甘草等。注意:该方是中医药管理局推荐方药,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中成药:逍遥丸、天麻丸或天麻类注射剂等2.气虚络瘀证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息风。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合定振丸加减。生黄芪、当归、赤芍、白芍、熟地黄、威灵仙、地龙、川芎、桃仁、僵蚕、牛膝、全蝎、红花等。注意:该方是中医药管理局推荐方药,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中成药:天麻蜜环糖肽片、全天麻胶囊、丹参类注射剂等。3.阴虚风动证治法:滋阴益肾,柔肝息风。推荐方药:三甲复脉汤合大定风珠加减。龟板、珍珠母、生龙齿、朱茯神、酸枣仁、刺蒺藜、当归、白芍、生地、麦冬、炙甘草、僵蚕、全蝎等。注意:该方是中医药管理局推荐方药,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中成药:杞菊地黄丸、羚羊角胶囊、天麻钩藤颗粒等。(二)针灸疗法1.体针取穴:百会、四神聪、合谷、太冲、风池、曲池、阳陵泉、足三里等。各腧穴均常规针刺,平补平泻法。上肢震颤者选取合谷、曲池加用电针;下肢震颤者选取阴陵泉、足三里加用电针;头部震颤者选取双侧风池加用电针;均用连续波强刺激 20~30 分钟。四神聪针刺时针尖都朝向百会。针刺得气后留针 30 分钟,每日针刺 1 次。6~10 次为 1个疗程。2.头针取舞蹈震颤区,一侧病变取对侧,两侧病变取双侧。患者取正坐位或仰卧位。用 26号或 28 号 ~2 寸毫针与头皮呈 15~30°由前向后快速进针 1~ 寸深,不提插,用快速捻转法,200 次/分钟,捻转 2~3 分钟,重复 2~3 次,然后接电针仪,选断续波或疏密波,频率 200~240 次/分钟,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15~20 分钟/次。1次/天,以 10 次为一个疗程。
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权威杂志上共发表论文90余篇,以第一完成者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 四等奖六项。以主要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1项、江苏省自然基金--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技术带头人1项、总后卫生部和南京军区医学重点科研基金项目2项。主要研究兴趣包括中枢神经损伤的再生与修复, 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治疗与血脑屏障的结构、通透性, 以及脑血管病注册的临床和社区研究。已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多名。曾长期在欧洲和美国留学并做客座教授,在美国期间曾担任明尼苏达大学痴呆研究所的主任,主持了多项血管性痴呆相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他学识渊博、技术全面、治学严谨、医德高尚。他与欧洲和美国的多家神经科学研究机构建有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年推荐一到两名优秀的研究生到国外的研究所完成合作课题。目前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项目第一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TGF-B经鼻给药对脑梗死大鼠室周带干细胞分化及其功能的影响。编号: 30470604, (2005年1月-2007年12月)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技术带头人): TGF-B经鼻给药对脑梗死大鼠室周带干细胞分化及其功能的影响。编号: BK2004425, (2005年1月-2007年12月)南京市人事局留学回国基金: 经鼻注射IGF-I透过血脑屏障治疗缺血性脑损伤, 编号: 宁人字2003-37号, (2003-2005)全军95攻关课题:加压素在急性脑细胞缺血中的作用机理。编号: 98M030(1997年-2000年)近年发表的论文目录 (2000年以来)1. 易学明, 刘新峰. 微创医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概述. 中国医院. 2004; 8(9):. 赵红梅, 刘新峰, 毛晓薇, 陈春富. 经鼻给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实验研究.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4;17(9):. 段立晖, 张丽, 刘新峰.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的细胞因子.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4;17(7):. 郭洪志, 屈传强, 张东君, 刘新峰, 齐新, 贺燕. 脑缺血模型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时CD14mRNA的表达.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4; 30(4):. 陈旭,谢晓玲, 刘新峰, 袁利, 朱培红, 李纲, 杜伟, 张玉平, 张野.α纤维蛋白基因Thur312Ala多态性与脑血栓形成的关联性研究。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4;6(4):. 刘新峰, 赵红梅, 周国庆, 陈光辉. 偏头痛型Moyamoya病. 医学研究生学院 2004; 17(3):. Liu XF, Fawcett JR, Hanson LR, Frey WH II. The window of opportunity for treatment of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with noninvasive intranasal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n rat. Journal of Stroke &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2004 ; 13(1):. 刘新峰, 管亚东, 周国庆, William H Frey II.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经鼻给药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有效治疗实验性脑梗塞。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4; 37(2): . Liu XF, Zhao HM, Mao XW. Intranasal delivery of nerve growth factor bypasses the blood-brain barrier and protects against acute ischemic damage. Stroke 2004; 35(1): 279. (SCI)10. 赵红梅, 刘新峰. 脑保护剂-神经营养因子的给药途径。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3, 36(3):. 赵红梅, 刘新峰. 经鼻给药-有效避开血脑屏障的中枢用药途径。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3;11(3);. 张仁良, 刘新峰. 2002年缺血性卒中研究和治疗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3, 11(3):. 刘新峰. 脑血管病神经保护治疗的现状、趋势及存在问题。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3, 16(6):. 周国庆, 陈兴东, 陈光辉, 刘新峰. 雌激素对6-羟基多巴胺诱导的黑质多巴胺神经元损伤的影响。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3; 16(6):. Liu XF, Fawcett JR, Frey WH II. Intranasal administration of the antioxidant myricetin reduces infarct volume and improves neurologic function following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s. Neurology, 2002:58(suppl 3): A389. (SCI)16. Liu XF, Fawcett JR, Thorne RG, Defor T, Frey WH II. Intranasal administration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l bypasses the blood-brain barrier and protects against focal cerebral ischemic damage. 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2001; 187:91-97. (SCI)17. Liu XF, Fawcett JR, Defor T, Frey WH II. The window of opportunity for treatment of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with noninvasive intranasal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l in rat. Journal of Stroke &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2001; 10(4): 194 (abstract)..18. Liu XF, Fawcett JR, Thorne RG , Frey WH II. Intranasal administration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l bypasses the blood-brain barrier and protects against cerebral ischemic damag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2001; Abstr. Vol 27: 764. 2. (Abstract).19. Liu XF, Fawcett JR, Thorne RG, Frey WH ll. Noninvasive intranasal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l reduces infarct volume and improves neurologic functions following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in rats. Neuroscience Letters, 2001;308(2):91-94. (SCI)20. Liu XF, Fawcett JR, Thorne RG, Frey WH II, Intranasal 1GF-1 protects against transient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s following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 Stroke 2001; 32 (1): 352. (SCI)21. Liu XF, van Melle G, Bogousslavsky J, Heart and carotid artery disease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2000; 7:459-463. (SCI)22. Liu XF, Jin YQ, Zheng HM, Chen GH, Tan BJ, Wu B. Arginine vasopressin gene expression in supraoptic nucleus and paraventricular nucleus of hypothalamous following cerebr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2000;15(3): . Liu XF, Jung DK. Moyamoya disease and migraine-like headache. Swiss Archives of Neurology and Psychiatry, 1999;150(6):272-274.
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病一样,是一个缓慢进展的疾病,会由轻症向重症逐步发展,对于症状影响到生活和工作的患者,需要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其治疗原则如下1.震颤症状轻微,既不影响生活,也不影响工作,无需治疗;2.轻症向中度震颤发展,由于工作或社交需要,可以选择提前半小时用药,间歇性减轻症状;3.中到重度震颤,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书写、饮食等困难),就需要规范的药物治疗或选择DBS手术治疗;4.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中重度震颤,会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尤其是双侧震颤的患者,甚至无法生活自理,在经过医生专业评估后,符合手术指征,可以优先选择DBS手术治疗。特发性震颤的药物治疗一线治疗药物为扑痫酮和心得安(普萘洛尔),但药物仅对约一半的患者有效。由于扑痫酮和心得安并不是主要针对特发性震颤的治疗药物,存在药物的不良反应,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尤其是心得安,可能会引起低血压,心动过缓等,需要进行相关体征的监测。特发性震颤的手术治疗DBS手术是在脑内特定的神经核团植入电极,释放高频电刺激来控制患者的震颤症状。其具有可逆、可调节的优点,对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仍然有效;术后可根据病情的变化不断调节电极的电流、电压、频率,长期控制不断发展变化的特发性震颤症状。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自1955年创刊至今已经40年了。40年来,她既是我国神经精神科学事业发展的客观记录和里程碑;又是在我国神经精神科学领域中,传播科学信息,记录科研成果,开发智力资源,促进人才成长的高级专业学术刊物,对推动我国神经精神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回顾40年来的历程,总结经验,将更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发挥更大的作用。 时间:(1955~1966)解放前,神经精神科学事业未受到当时政府的重视,专业机构很少。因此,从事本专业者寥若晨星,神经精神科学成了我国医学科学中薄弱的一环。建国后,党和政府特别关心和重视广大人民的疾苦和健康,神经精神科学事业逐步发展起来,并于1951年8月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此期间有少量的神经精神科论文刊登在《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上。随着神经精神科学的发展,专业队伍的壮大,神经精神科工作者怀着满腔的热情,急于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他们渴望获得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不断提高医疗水平,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为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于1954年7月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常务委员扩大会议上,决定创刊我国神经精神科专科刊物——《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随后组成了以许英魁为总编辑,冯应琨、伍正谊、王慰曾、张沅昌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穆怀珠任专职编辑。经过全体编委和专职人员的积极筹备,《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创刊号于1955年3月13日问世,为季刊,每期80页,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由当时卫生部副部长、中华医学会会长傅连暲题写了刊名。办刊方针是以神经精神科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贯彻卫生工作方针,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普及对危害人民健康严重的疾病知识,如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肿瘤、癫痫、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防治方法、研究心得,要求医学研究密切结合实际,以更好地为生产建设服务。《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创刊初期编辑室设在中华医学会内北京东单三条胡同,1957年迁至北京东四西大街新建的中华医学会办公大楼,创刊初期,编委会议都是在协和医院神经科许英魁和冯应琨教授的办公室内召开,参加者经常有许英魁、冯应琨、魏毓麟、赵葆洵、王芷沅、穆怀珠等。到60年代,则转到中华医学会会议室召开,参加人员有许英魁、冯应琨、黄克维、赵葆洵、王芷沅、谭铭勋、伍正谊、沈渔邨、许迪、陈学诗、王忠诚、张继志等。在50、60年代,在京编委会经常是在星期天或晚上召开。当时编委赵葆洵、谭铭勋、王芷沅、陈学诗、张继志还经常来学会帮助加工稿件、撰写编者按语等。外地编委张沅昌、夏镇夷、陶国泰、于清汉等也很关心杂志工作,帮助组织稿件。1958年6月在南京召开全国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对精神病人实行三级管理制度,由卫生、公安、民政三个部门组成精神病防治领导小组,并组织实施;提倡对精神病人实行开放管理,即不要把精神病人关闭或关锁在病房内。这次会议对我国精神病学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各地通过各部门的协作成效显著,其中以上海、北京、南京、天津、杭州、苏州做得比较好。如上海成立了精神病防治领导小组,办起了多所精神病工疗站,使精神病的复发率下降了3/4以上。外出伤人毁物者也大大减少。这次会议的纪要及会后各地开展工作的经验介绍,该刊从1958年第4期起陆续报道,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从1959年起改为双月刊,第1期84页,以后每期68页。从1959年起开始刊登英文目录,从1959年第三期起刊登主要论著英文摘要。1960年6月4日根据上级通知,该刊与医学会办的所有期刊一起停刊,检查浮夸、泄密和“修正主义”问题,同时也有纸张困难等原因。至1963年国家经济情况好转后,经改选组成以许英魁为总编辑,冯应琨、伍正谊、王慰曾、张沅昌、陈学诗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增加11名年富力强的新编委。专职编辑仍由穆怀珠担任,1965年增加了陈秀华。经积极筹划于1963年5月25日复刊,为季刊,每期84页。并改由中华医学会出版。1963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在广州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会议交流了许多有价值的临床经验和科研资料,包括应用神经病理、生化、生理等实验研究方法,对神经病理学、神经外科学和精神病学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原理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学术探讨,反映了建国以来我国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和精神病学的成就和进展。本刊从1964年第1期起改为104页,较详细地报道了这次大会的内容。重点介绍了有关脑血吸虫病的病理,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病理及外科治疗,颞叶癫痫的临床、脑电生理,颅内肿瘤快速显微诊断和手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转氨酶测定,不典型内因性精神病的生化代谢紊乱,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生物因素调查、生化代谢及心理学的研究,以及神经衰弱的综合治疗等方面的论著。正当我国神经精神科学及其专业刊物蓬勃发展之际,出现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本刊与几乎所有的期刊一样于同年9月又一次被迫停刊。直停至1978年。从1955年创刊至1966年9月停刊,共刊出10卷、39期,刊登文章1366篇,平均每期35篇文章。从1955年至1960年每卷末期附有总目录,从1963年复刊改为文题索引。每期印数从4030册上升到7658册。本阶段特点: 刊出内容以实用为主,较多地报道常见病的临床分析和临床诊治经验总结:建国初期,我国科研机构尚少,科研设备有限,所以回顾性临床分析文稿较多,也很需要。过去我国的有关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疾病的流行情况、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多引用外国的数据,与我国实际情况常不尽符合。因此,陆续发表大量的临床分析文稿,颇受广大读者欢迎,也为我国撰写有关教科书、参考书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同时,还经常刊出“临床病理讨论”,对锻炼临床思维、准确诊断疾病、妥善地治疗护理大有帮助,因此,成为读者喜读乐看的栏目之一。 在初期,译文和译文摘要(文摘)所占比例较大:在50年代,每期译文1~4篇,译文摘要1~14篇;译文和文摘多来自苏联,部分文摘来自英美。从1958年开始设“综述”栏,对国外的有关进展予以综合报道。由于我国神经精神科学基础很薄弱,50年代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较多地引进外国的经验和成就来充实自己,还是很有必要的。 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文章较少。本阶段共刊出论著605篇,其中基础研究15篇(占),临床研究95篇(),该两类文章绝大多数在60年代前期刊出的。50年代的基础研究以大体解剖学、病理学研究较多,而生化、生理学研究在60年代开始增多。 神经外科论著较少:在50年代刊出很少,60年代开始逐渐增多,但所占比例仍较少,在此阶段刊出的605篇论文中有关神经外科者仅44篇(占),其原因是我国神经外科起步较晚。本刊编委会对神经外科的发展一直很重视,经常优先刊出神经外科研究成果的文章。 充分报道有关学术会议的资料:本刊编辑委员会十分重视学术会议的报道,认为学术会议是展示各地有关经验总结和科研成就的大课堂,是沟通信息、开阔眼界、启迪思想、切磋学术,促进科学发展、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本刊编委、编辑积极参与并组织稿件加以报道,使未参加学术会议的广大读者也从中受益。 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受当时政治影响,特别是1966年,本刊登了不少政治性文章,有时每期占一半版面。两次停刊(1960年和1966年)均受到当时政治运动的影响,1966年停刊长达12年之久,对神经精神科学事业的发展影响很大。此期间各地神经精神科工作者科学研究工作很少,零星的成果只能刊登在文革后期复刊的《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上,专职编辑陈秀华先后参加上述两杂志的编辑工作。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1978年春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大会发出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伟大号召,并在改革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的影响下,激励我国广大神经精神科学工作者奋起追赶国际神经精神科学发展水平,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形成兴旺发达的繁荣局面。为迎接这一局面,1978年初卫生部同意上报经国家科委批准复刊《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从《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调出陈秀华负责筹备复刊事宜。在京原编委冯应琨、黄克维、陈学诗、赵葆洵、谭铭勋、王芷沅、沈渔邨、王忠诚、张继志等多次召开筹备会,讨论编委会人选和复刊计划。复刊后的编委人选原则上是上届编委中身体状况较好者建议继续聘用,有的省缺少编委请当地医学会推荐人选,最后由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后聘任。组成以冯应琨为总编辑,伍正谊、王忠诚、张沅昌、黄克维、夏镇夷、陶国泰、陈学诗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适逢当年7月4~10日在南京召开第二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大会,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由冯应琨、陈秀华在会上分别介绍了杂志筹备情况和提请审议的编委会工作条例草案、审稿原则草案和组稿计划。会上讨论热烈,各地编委表示将努力为杂志组审有关稿件。随后,在同年9月5日杂志正式复刊,仍为季刊,每期64页,并开始在论文参考文献前刊登论文英文摘要。从1983年起改为双月刊,每期64页。1988年起论文英文摘要改在每期后部集中刊登并取消论文英文目次。1993年起则将论文英文摘要放在中文摘要之下,并恢复论文英文目次。本刊从1980年起被纳入美国的《医学索引》,亦被纳入我国《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中国医学文摘》。编辑室专职人员由1名编辑增加到3名编辑,1名编辑干事。复刊后,本刊除针对当前防病治病的需要,组织相应稿件外,特别注意报道有关学术会议的内容以满足广大读者的渴求。1984年4月10日国家科委批准创办《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5年《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正式创刊后,该刊不再刊登神经外科稿件。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领导下,进行了第四届编委会改选筹备工作,经过反复酝酿,1986年5月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批准组成以陈学诗为总编辑,夏镇夷、周孝达、陶国泰、史玉泉、谭铭勋、沈渔邨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调整了1/3编委,遴选50岁左右、专业水平较高的专家取代身体不好的65岁以上的老编委,并保留部分身体尚好的老编委作咨询编委。1986年6月3日至7日在重庆召开第三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会上由陈学诗总编辑介绍编委会改选经过,陈秀华汇报了本刊1978~1986年工作报告以及编委会工作条例(修订草案)、审稿办法(修订草案)提请审议通过。并围绕如何办好杂志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和建议,特别是要求把神经科和精神科分开办刊物的呼声较高。为了使读者了解本专业的最新信息,从1986年开辟了“精防动向”栏目,介绍国际学术会议情况,国外神经精神科发展状况。为了加强思想导向,开辟了“人物述林”栏目,介绍老一辈神经精神科专业工作者艰苦创业、刻苦钻研、治学育人的业绩。1991年初进行第五届编委会改选筹备工作,经过反复酝酿于1991年4月组成了以陈学诗为总编辑,沈渔邨、郭玉璞、姜佐宁、江德华、张明园、陆雪芬为副总编辑的《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1991年5月在吉林市召开《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全体会议,陈学诗总编辑报告编委会改选经过和1986~1990年杂志工作总结。会议重点讨论了如何解决杂志压稿时间长和脱期问题;部分编委再次提出本刊应分办神经科和精神科两本杂志的建议。由于本学科专业的杂志在各地相继创办,如《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等20余种,同时这期间,纸张、印刷、邮局发行费用不断涨价,本刊每期的定价从1986年开始突破了多年的每册元,逐渐上涨,以致发行量逐年下降。从1980~1993年每年平均每期印数为22294、20066、19297、19617、20445、18193、17876、17330、13569、13593、13485、13270册。到1988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在物价上涨的压力下,经济状况陷于低谷,于1988年7月1日起停付作者稿费1年,9月1日起收取稿件处理费(1991年1月1日起对中华医学会会员停收稿件处理费)及发表费。自1991年开始封面加印中华医学会会徽。根据出版署的规定,从1993年第2期起停用傅连暲会长题写的繁体字刊名,改为简体字刊名。从1978年复刊到1994年底共刊出17卷,90期,刊登文章3106篇,平均每期篇。本阶段特点: 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增多:自本刊1978年到1994年底,发表的论著共1379篇,其中基础研究82篇(),临床研究541篇()。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所占的百分比为50~60年代(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的1倍多。这是可喜的改变,是这些年来各单位加强科研工作、推行研究生制度的结果。基础研究论文对我国医学科学有促进作用。多数临床研究有利于基层专业人才的成长,促进神经科和精神科防治工作的开展。 神经外科论文迅速增多:这阶段神经外科发展迅速,从1978年复刊至1984年底,共刊出论著472篇,其中神经外科162篇,占,与50年代神经外科仅占(5/292)、60年代占(39/313)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表明我国神经外科的蓬勃发展,已能用手术方法根治或明显改善多种颅脑、神经疾病,同时也表明已有可能创刊神经外科专业杂志。 重点号和专辑增多:重点号和专辑的专题是编委会根据来稿和有计划地组稿,尤其是结合专题座谈会和有关学术会议组编的。本阶段刊登45个重点号和13个专辑,两者共58个,平均每年3~4个。这是由于自1978~1993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已成立14个专业学组,专业学组均举办各种专业学术会议,加上本刊组织的专题座谈会,总计有29个(不包括本刊编辑部未参加的会议),其中神经科19个,精神科10个。本刊除了报道这些学术会议水平较高的论文外,多数专业学术会议和专题座谈会都写了富有指导意义的会议纪要及相关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疗效判定标准等。这些纪要和方案标准(详见附表)较充分地反映了会议各种内容和各种见解,并发挥了学术导向作用,颇受读者欢迎。 增辟栏目,活跃版面:本刊原有栏目有述评、论著、论著摘要、病例报告、讲座、综述、临床病理(例)讨论、学术动态、书讯,本阶段增辟了学术讨论、技术改革、国际学术交流、精防动向、读者*作者*编者、人物述林等,以充实内容,活跃版面。 加强编辑规范化:从1986年起,加强编辑规范化工作,严格实行法定计量单位,同时加强对图表、统计学符号、参考文献、名词术语及版面设计等的规范化,贯彻各种有关编辑出版的国家标准。 该刊创刊40年来,贯彻卫生工作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实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努力不懈地工作,因而不论在提高防病治病水平,保障人民健康方面,还是在促进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育方面,都做了重要贡献,兹简要分述于下。 普及推广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建国初期,我国神经精神专业队伍很小,随着各地专业医疗防治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专业人员迅速增多,但多系从内科队伍分流出来,专业知识不足,且有关专业参考书缺乏,为适应这一需要,本刊创刊后,特别注意针对这些需要进行组稿,除了通过论著介绍我国各地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外,用较多的篇幅以译文、文摘形式,继之采用文献综述形式及时介绍国外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起到没有围墙的全国专业性继续教育大学的作用。 促进各种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的诊疗规范化工作:为了统一各种神经精神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疗效判定的依据和标准,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及其14个专业学组和本刊召开的学术会议、专题座谈会都十分注意分别就有关疾病制定“分类”、“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疗效评定标准”,本刊均及时在有关重点号、专辑中予以报道,以便各医疗防治单位推行应用。对于加强医疗机构的管理、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和科学研究的规范化,均起到了促进作用,受到广大神经精神科工作者的热烈欢迎。 反映我国神经精神学科的新成就,推动学科发展:本刊是我国第一本专业高级学术期刊,肩负着反映我国这一专业的先进水平的重任。建国后,我国神经精神科工作者意气风发,越来越多地开展科研工作,其研究成果大量投寄本刊,本刊总是力争及时地严密审查后择优刊出,尤其是1980年召开了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后,研究报告迅猛涌现,多种先进的诊断手段和新技术的应用,如CT扫描、数字减影、磁共振成像、多普勒超声检测、核素造影、红外热图、脑地形图、诱发电位等;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基因定位、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以及神经化学、精神药物药代动力学等的研究工作;各种实验性脑血管病、癫痫、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等动物模型的建立;神经组织移植,如垂体移植、胎脑组织移植、肾上腺组织脑内移植等;各种常见的神经和精神疾病的流动病学调查报告等;众多的新成就的报道传播,推动着学科的迅速前进。 促进临床医生的诊疗思维锻炼:本刊创刊不久就设立了“临床病理讨论”栏,先后刊出了59篇。由于其内容与读者日常工作密切相关,可以启发读者从临床难题中独立思考,有力地进行诊断思维锻炼。 该刊创刊40年来,编委会和编辑部一直努力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并侧重提高,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服务的方针,做出了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 充分发挥编辑委员和审稿人的作用,做好审稿和组稿工作:本刊的编辑委员和审稿人大都是我国神经科和精神科界有名望的学术水平较高的专家,是本学科各地的带头人,在审稿和组稿工作中能够严格筛选把关,提供恰当有力的组稿线索,促证了杂志质量。特别是在创刊初期,老一辈编委曾牺牲个人大量休息时间,为本刊审阅和修改稿件,经常星期日或夜晚参加在京编委会,不管刮风下雨,酷暑寒冬,他们都按时出席,认真讨论每一篇文稿。继续充分发挥这样一支有无私奉献精神的有权威的专业编审队伍的作用,是搞好杂志的根本保证。 充分反映国内外神经精神科研究新成果和新动向:本刊始终将反映国内外神经精神科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动向放在首位,通过良好的总体设计与导向,使广大专业人员获得新知识,扩大其眼界,提高其医疗水平和科研层次,进而促进我国神经精神科事业的发展。 充分报道学术会议的内容,扩大其社会效益: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及其后来的14个学组,早年每隔几年召开一次学术会议,后期每年总要召开2~3个专科学术会议或专业学术讨论会。并就有关重要问题进行讨论。专业学术讨论会是针对本专业中各有关方面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组织的学术讨论会,除公开征文外,根据主要议题特邀专题报告和综述报告,这些会议结束之前,会议领导小组总要根据报告的论文和广泛讨论的情况以及与会人员对会议的评价意见,认真总结,指出主要的收获、学术争鸣情况,取得一致认识的意见和尚有不同认识的几种意见,以及今后应努力探索的课题等,委托一位主持人向大会作总结报告。本刊为了充分发挥学术会议的效益,除了选登有代表性的重要论文外,组织有关专家写出会议纪要。会议纪要要求不要套话、空话,要求在会议总结报告的基础上,把会议的重点议题所涉及的问题充分反映出来,纪要应达到使未参加会议的读者读后感到象参加会议一样真正有所收获。有关这些学术会议的重要论文、会议纪要、综述,加上述评,形成一个重点号或专辑,以使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会议内容,获得效益。 有计划地组织专题座谈会和重点号:举办专题座谈会是一种重要的组稿形式。选题是由编委会制定下年度编辑计划时确定的。选择当前急待讨论的问题,并提出各有关分题的中心发言人、特邀综述报告人以及拟约请参加讨论的专家或单位名单。对于一些涉及多学科的问题,可邀请多学科专家参加讨论。座谈会一般以50~100人的规模最好,讨论范围明确,人数少,但均是专家,便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交流和争论,达到讨论深入。会后将座谈内容整理,写成充分反映会议内容的纪要刊出,可使读者增长知识,开阔思路,提高认识和诊治水平,促进研究的深入。同时选登一些有关研究报告和综述,约请对该专题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撰写一二篇指导性述评,对有关问题提出看法,指出方向,集中刊出这些文章,就可形成一个很受欢迎的重点号。 加强读者、作者和编者的联系:本刊1992年、1993年两次在杂志上刊出启事征求读者对本刊的意见,有不少读者和作者就本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批评和希望。这些意见很定贵,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对策,并认真改进、落实,对杂志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大有好处,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读者、作者的联系,除不定期公开征求读者意见外,还要通过编委、座谈会多方收集读者的要求、希望、批评、建议,及时改进杂志工作。 由于作者、读者、编辑的密切配合。《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从1978年复刊后,认真抓好编辑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杂志社主管社长、总编辑、编江部主任对每期稿件认真核查及签发。刊出稿件质量是较高的,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以来本刊发表的1379篇论文,有101篇获国家、部、全军科技奖,58篇获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科技奖,31篇获优秀论文奖(附件2),共有190篇获奖,获奖率达,我们衷心感谢全国广大作者对《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的大力支持。 处理好神经科和精神科的关系:创刊以来,该刊在处理两个学科的稿件上是基本协调的,基本按1∶1的比例编辑的,1990年一度出现的精神科稿偏少的现象已得到纠正。尽管如此,由于近几年来神经科和精神科事业发展迅速,队伍不断壮大,县级医院已有专科医生,两科均有上万名专业医务工作者,来稿逐年有较多的增长,稿件积压日趋严重,虽曾采用增加页数、出版增刊、部分论著改为论著摘要等措施加以缓解,仍存在压稿时间较长现象,今后将更进一步加强这些努力,力争1年内刊出率达到70%,消灭来稿2年登不出的现象。鉴于199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已分成两个学会,分别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和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将本刊分成《中华神经科杂志》和《中华精神科杂志》已提上了议程,可望在1996年得到实现。
我知道的国内的有中华神经科杂志、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等等,国外的也比较多,如Stroke,neurosurgery等等。你自己可以多看看相关的神经科方面的文章,看别人引用比较的多的参考文献就知道了中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类核心期刊表序号 刊名 出版地 主办单位 0 神经科学通报(英文版)上海 中国科学院1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广州 中山医科大学2 中华精神科杂志 北京 中华医学会3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4 中华神经科杂志 北京 中华医学会5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长春 白求恩医科大学6 上海精神医学 上海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7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英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核心期刊NPG Journals in neuroscience Featured Articles 《Nature Neuroscience 》Featured Articles :cAMP oscillations and retinal actiity are permissie for ephrin signaling dur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tinotopic map 《Nature Reiews Neuroscience 》Featured Articles :Lipid raft microdomains and neurotransmitter signalling 《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 》Featured Articles :Cyclin-dependent kinase 5 is an upstream regulator of mitochondrial fission during neuronal apoptosis 《Oncogene 》Featured Articles :Targeting SPARC expression decreases glioma cellular surial and inasion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actiities of FAK and ILK kinases 《Journal of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Metabolism 》Featured Articles Featured Articles :Stroke induces ependymal cell transformation into radial glia in the subentricular zone of the adult rodent brain 《Cell Research》Featured Articles : Getting the right stuff: Controlling neural stem cell state and fate in io and in itro with biomaterials 《Molecular Therapy》Featured Articles : iral Clostridial Light Chain Gene-based Control of Penicillin-induced Neocortical Seizures 《Molecular Psychiatry 》Featured Articles :Gene-gene effects on central processing of aersie stimuli 《Neuropsychopharmacology》Featured Articles : The Abused Inhalant Toluene Increases Dopamine Release in the Nucleus Accumbens by Directly Stimulating entral Tegmental Area Neurons 《The Pharmacogenomics Journal 》Featured Articles :Nucleotide sequence ariation within the human tyrosine kinase B neurotrophin receptor gene: association with antisocial alcohol dependence 《EMBO Reports》Featured Articles : A fruitfly's guide to keeping the brain wired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Featured Articles : Transporters for L-glutamate: An update on their molecular pharmacology and pathological inolement 《Spinal Cord》Featured Articles : International spinal research trust research strategy. III: A discussion document Acta PsychologicaAcute PainAdances in NeuroimmunologyAlcoholAlzheimer's & DementiaAnimal BehaiourAnnual Reports in Medicinal ChemistryAppetiteAPS JournalAutonomic Neuroscience等以上是我所知道的一些,还有一些没有找到,不知道对你是否有帮助。感谢两位,对我很有帮助。2006年公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卒中与神经疾病脑与神经疾病杂志临床神经病学杂志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杂志神经解剖学杂志神经科学通报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国临床神经科学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此外,中国脑血管病杂志(证书编号G422-2006)、国际脑血管病杂志(证书编号G939-2006)、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南京)等封面上也都标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华神经科杂志录用了一周左右的时候通知交版面费。中华神经科杂志是一家非常好的杂志,如果你的论文被杂志录用,代表你的论文有很高的价值,一般在录用后的一周左右,杂志就会根据你的论文页数计算版面费,并及时通知用户交版面费。
学报一般是综合性的,专业性要求不是很强,如果写的文章是综述类的文章发学报会好发一点,如果是研究性文章发期刊更有价值
因为不能转载1.文稿应具创新性、科学性、导向性、实用性。文字务求准确、精练、通顺、重点突出。所有学术类文章(包括论著、述评、专论、综述、病例报告、学术讨论、临床病例讨论等)均需要附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应比中文摘要详细,包括英文文题、全部作者姓名、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及邮政编码。论著类稿件一般不超过5000字(包括摘要及图、表和参考文献),并附40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包括英文文题、工作单位和汉语拼音书写的作者姓名);述评、专论、临床病理(例)讨论、病例报告、讲座、综述、学术评论、学术争鸣等文稿字数可视情况而定,提供200字以内的简短中英文摘要即可。2.本刊采用网上投稿。作者也可从本刊网站投稿。作者登录此网站并注册后即可在线投稿(所投稿件中请删除作者姓名及单位等相关信息),此网站同时可供作者在线查询稿件的处理情况。3.网上投稿后需将下述材料寄至编辑部:(1)不含作者和单位信息的稿件一份,另附纸注明题名及作者、作者单位、第一作者简介、Email、电话及稿号。(2)在投稿网站下载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文投送介绍信及授权书,逐项填写后由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如涉及保密问题,需附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发表的证明。(3)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属攻关项目,需附基金证书复印件。(4)知情同意书(informedconsent):须遵循医学伦理基本原则。当研究的主体是以人为研究对象时,作者应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伦理委员会(ethicscommittee,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提供该委员会的批准文件(批准文号著录于论文中)及受试对象或其亲属的知情同意书。(5)在投稿时作者须告知与该研究有关的潜在利益冲突(conflictsofinterest,即是否有经济利益或其他关系造成的利益冲突)。(6)临床试验研究需提供从WHO认证的一级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获得的全球唯一的注册号。二、稿件处理本刊实行以同行审稿为基础的三审制(编辑初审、专家外审、编委会终审)。审稿过程中保护作者稿件的私密权。对不拟刊用的稿件将告知作者退稿意见,对稿件处理结果有不同意见的作者,在1个月内有权申请复议,并提出申诉的文字说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并结合本刊实际情况,凡正在本刊审阅的稿件,作者如欲投他刊,请务必事先与编辑部联系。切勿一稿两投。对重大研究成果,将使用“快速通道”以最快时间发表。对证实存在严重学术不端、重复发表等问题必须撤稿的稿件,本刊将尽快刊出撤稿声明。三、有关著作权事项1.作者对来稿的真实性及科学性负责。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修改稿逾期1个月不修回者,视作自动撤稿(如有特殊情况,请向编辑部说明)。2.来稿一经接受刊登,专有使用权即归中华医学会所有;中华医学会有权以电子期刊、光盘版等其他方式出版刊登论文,未经中华医学会同意,该论文的任何部分不得转载他处。
1978年考入青岛医学院,1983年毕业留校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原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1987前考入该校神经病学研究生,师从韩仲岩教授,1990年毕业后继续留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1994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进修临床神经病学,2000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英国国王学院进修癫痫的基础和临床研究,2006年考入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研究生,师从管华诗院士。2008年调入青岛市市立医院神经内科工作。2006年入选山东省医药卫生“1020”科技人才,2009年入选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2012年荣获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历任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教学秘书,科室副主任、科室主任、教研室主任、脑科医学院附属院长等职务。现任青岛市市立医院副院长,脑科中心主任,神经内科主任,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专业—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全国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中国卒中》、《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等国内、外杂志编委,《Rejuvenation Research》、《Gene》、《Clinica Chimica Acta》、《Brain ResearchBulletin》、《Clinic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中华神经科杂志》等国、内外杂志特邀审稿专家。谭兰教授是山东省神经内科学术带头人,从医执教已30余年,长期以来在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均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在临床工作中,多年来兢兢业业的工作在临床一线,有较高的临床诊疗水平,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神经系统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病例的临床经验,多次参与抢救急性脑血管病、重症肌无力危象、危重格林巴利综合征、癫痫持续状态等神经系统危重病人,多次主持大型疑难病讨论及会诊,很多省内外病人慕名前来就医,其精湛的医疗技术及高尚的医德获得病人及家属的一致认可,同时带领团队将本学科创建为省级重点学科。率先在胶东半岛设立癫痫专病门诊,成立青岛市癫痫诊疗中心,在癫痫的基础研究、临床诊治方面均确立了国内领先的地位,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肯定。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奥运医疗保障定点医院的临床专家,顺利地完成了奥运保障工作,荣获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帆船比赛医疗保健突出贡献奖。2011年被评为山东省杰出医师,2012年被评为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在科研上,曾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项目、青岛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纵向课题20余项,以通讯作者在N Engl J Med(IF:), ProgNeurobiol(IF:)、Neurobiol Aging(IF:)、J Alzheimers Dis (IF:)、《中华医学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56篇,总计影响因子250余分,研究成果已被Nature Genetics(IF:), Nat RevNeurosci(IF:),J Mol Cell Biol (IF:), Ann Neurol(IF:)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引用300余次,曾主编《脑血管病治疗学》(200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生物学技术与原理》(2009年,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副主编《图解神经病学》(2006年,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神经病治疗学》(2004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等专著,参与编写世界知名出版社Elsevier出版的Advances in Clinical Chemistry()一书,取得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在癫痫研究方向,建立了大样本的中国汉族人群癫痫个体化用药生物库,发现CYP450酶基因多态性和UGTlA6基因位点的多态性与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关系,MDR1基因及其表达与难治性癫痫多药耐药相关,发现双侧丘脑前核反馈式电刺激更适用于临床难治性癫痫的治疗,160Hz、3V、120μs的丘脑前核电刺激参数可有效的控制难治性癫痫的发作。在痴呆研究方向,建立了大样本的汉族人AD遗传和临床资源库。对涉及AD发病多个环节候选基因和区域进行易感关联分析,在世界上首次发现CLU、β2-AR、APOE、SORCS1、ADAM10、MAPT、GSK3β、MOBP、EIF2AK3、TTBK1、IL-18、IL-33、TLR2、TLR4、CR1、CD33、MS4A、DAPK1、GAB2、NEDD9、TFAM、TOMM40、MTHFD1L、IGF1和SLC2A14基因为汉族人AD的易感基因,并确定了易感相关的遗传多态性位点,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我国汉族人AD的早期预警和诊断。学术成果曾荣获2011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1位),2010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位)、山东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位)、2011年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位)、2009年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位)、山东省教育厅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第2位)等科研奖励10余项。在教学上,目前现担任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青岛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大连医科大学、泰山医学院和潍坊医学院的硕士生导师,自从1998年至今已培养神经病学研究生106名,为我国输出了大量的神经病学高端人才。目前有在站博士后1人,在读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16名,毕业的研究生曾荣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山东省优秀硕士毕业论文,青岛大学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青岛大学优秀硕士毕业论文等学术奖励20余项。
1 夏镇夷.张沅昌,粟宗华.全身麻痹性精神病之检讨:附51例病案之分析.中华医学杂志(上海版),1945,31: 夏镇夷.精神病在医学教育中之新动向.中华医学杂志,1950,36: 夏镇夷.脑囊虫病.中华医学杂志,1952,38∶ 夏镇夷.田寿彰,王善澄.应用氯硫二苯胺治疗中的合并症.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57,3: 夏镇夷.凌永和.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57,3: 夏镇夷.国产氯硫二苯胺治疗精神病初步报告.中华医学杂志,1957,43: 夏镇夷.史鸿璋,张逢春,等.2000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分析及随访研究.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858,4: 夏镇夷.边缘系统与精神功能.中华内科杂志,1962,10: 夏镇夷.精神病学研究工作中的若干问题.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63,7: 夏镇夷.精神病院所见的脑肿瘤.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63,7: 夏镇夷.精神病的病理心理问题.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63,7: 夏镇夷.学会在精神病临床工作中运用唯物辩证法.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66,10: 夏镇夷.忧郁症诊断分类的新动向.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76,3: 夏镇夷.关于器质性精神病的若干问题.精神系统疾病(副刊),1977,3: 夏镇夷,严善明.精神病学的临床科研问题.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78,11: Hsia CY,Chang term follow-up study of Med J,1978,91: 夏镇夷,张明岛,马维祥,等.70例分裂情感精神病临床分析与随访研究.精神系统疾病,1978,4: 夏镇夷,徐韬园,张明园.化学治疗开展前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比较.中国精神疾病杂志,1979,5: 夏镇夷,张明岛.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家族遗传研究.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79,12: 夏镇夷,张明岛.情感性精神病294例索引病例的家族遗传研究.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79,12: 夏镇夷,张明岛,马维祥,等.704例情感性精神病随访研究和单双相分类探讨.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0,13: 夏镇夷,张明园.中国现代精神病学的发展和现状.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1,14: 夏镇夷,江三多,贝国平,等.儿童精神分裂症遗传因素与遗传方式的探讨.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2,8: 夏镇夷.正电子发射扫描(PET)简介.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1,7(02): 夏镇夷,张明岛,江开达,等.精神分裂症患者伴随负变化临床研究.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3,16: 夏镇夷.精神病学的进展.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4,11: 夏镇夷.老年心理学.康复医学工程,1986,9: 夏镇夷.老年精神卫生.康复医学工程,1986,9: 夏镇夷.老年精神医学的现状和展望.见:老龄问题.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150~ 夏镇夷,张明园,许昌麟.社区中内科心身疾病的调查.新医学,1987,18: 夏镇夷.老年精神卫生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8,2: 夏镇夷,主编.英汉精神病学词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夏镇夷,主编.精神医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夏镇夷,徐韬园,张明园,等.实用精神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夏镇夷,颜文伟.生物精神医学八十年代新进展,上海精神医学,1989,1(1): 夏镇夷.精神分裂症的病毒假说和特殊脑损害假说,上海精神医学,1990,2(1):33.
1956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病学教授、主任医师,第一医院神经生理室主任。先后为中华神经科学会委员兼秘书,《中华神经科杂志》常务编委,《临床脑电学杂志》副主编,北京抗癫痫协会副会长,国际脑电磁图学会(ISBET)、美国科学学会(AAAS)、法国数量化脑电图协会会员。1992~1993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神经电生理室参观及工作。除从事神经病学教学及医疗外,还从事癫痫及神经电生理的研究,两个领域在国内均处于领先地位。发表论文87篇,其中在美国发表7篇。在国际上首先报道百岁以上老人的电生理研究,抗癫痛药的动态血浓度及定量脑电图监测和汉语认知的事件相关电位。在国内首先介绍抗癫痫药血浓度测定及脑电图监测的临床意义。设计的“脑电图分析尺”广泛应用于全国并介绍到国外。1982年以来举办全国脑电图高级进修班25期。1991年12月《健康咨询报》及1996年11月《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对其事迹的专访报道。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辞条辑入《中国少数民族专家学者辞典》、《满族人物辞典》。
请查国家级医学杂志可以查出来无数,查核心期刊的方法也是如此。
安徽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主任委员中国认知科学会 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神经心理学组 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 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痴呆与认知障碍组 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 常务委员Plos one 编委Chinese Medicine Journal (中华神经科杂志英文版) 编委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中华神经科杂志 编委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编委中华脑血管病杂志 编委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编委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编委国际神经病学与神经外科学杂志 编委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编委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常务编委
华医学会主办的是国内最权威的,以下都是。 中华外科杂志 美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中华内科杂志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华儿科杂志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中华核医学杂志 中华理疗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中华糖尿病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医史杂志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根据该刊的质量、水平和学术影响力,中国科技情报信息研究所2004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的影响因子为,位居中国神经与精神科学类(共24种)核心期刊的第二名;在2004/2005年度被评为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并荣获西安地区2005年度军队院校优秀期刊 “一等奖”,在2006年度陕西省科技期刊审读评选中荣获“编辑出版优秀奖”。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内容主要涉及神经外科各类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诊断、治疗及手术技术等方面,同时兼顾头颈外科、颌面外科、耳鼻咽喉科、神经影像学等学科。及时反映我国与世界神经外科学基础研究及临床工作的重大进展,对促进国内外神经外科学的学术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中国情报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数据库、清华大学光盘版电子期刊社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收录,于2003年被国家科技部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被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Research Center for China Science Evaluation, RCCSE)评定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经过八年的编辑、出版与发行,获得了广大读者、作者的大力支持、细心呵护与爱戴,以及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