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5月9日是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5月9日这一天,一些国家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庆祝这个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盛大节日。我们向在这场战争中为人类和平与正义而献身的许多国家的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横遭法西斯杀戮的全世界无辜死难者表示深切的哀悼。 60多年前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一场殊死搏斗。德、意、日法西斯为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悍然发动侵略战争,对60多个国家的人民进行疯狂屠杀、掠夺和迫害,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灾难,给人类文明造成空前浩劫。面对邪恶的法西斯势力,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力量联合了起来,互相支持,并肩作战,沉重打击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经过多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在人类史册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 在世界东方,中国人民最早举起了反法西斯的旗帜,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这是中国各族人民抗击日本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持续时间最长,牵制和抗击了日本陆军三分之二以上的总兵力,消耗了绝大部分的日军精锐部队,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援了欧洲和太平洋及亚洲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正义战争,它给全人类留下的历史启迪极为珍贵。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就是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共同创造人类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威胁世界和平、破坏世界稳定的因素不可避免地存在,但是追求和平、向往正义永远是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不管法西斯如何猖狂,世界终究是世界人民的世界,中国终究是中国人民的中国。在热爱和平、追求正义、团结一致的人民面前,任何造成历史倒退的力量,最终都将被战胜。 只有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法西斯的侵略战争,不仅给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很多国家的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使发动侵略战争国家的人民深受其害。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就应当把对侵略战争的反省落实到行动上,绝不再做伤害那些被伤害国家人民感情的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才能取信于国际社会。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强大。回顾中国近代历史,放眼当今世界现实,我们更深切地认识到,只有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中国人才会有尊严,中华民族才能长治久安,才能为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作出贡献。我们要始终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始终牢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始终牢记没有稳定的社会局面就什么事也干不成,始终牢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牢记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在近代史上,中国人民曾饱受屈辱和欺凌,深知和平与稳定的可贵,更加珍惜自己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中国人民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历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有能力把侵略者赶出自己的国土,有能力结束一切形式的压迫和奴役, 也一定有能力通过努力实现和平与发展。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奋斗! 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战场 真相最有说服力。客观地再现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能唤起世人更全面地确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对各类持“贬低、抹杀论”者及其各种表演最有力的回应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为抗击日本侵略所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和做出的决定性贡献,一直被国际社会所忽视或贬低。本文以确凿的史实证明,中国人民在全世界率先打起反法西斯旗帜,中国战场是世界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中国人民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没有中国对日本法西斯的长期打击与消耗,无论苏军出兵中国东北,还是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都不能打败日本法西斯。中国人民的牺牲与贡献理应铭刻于世界现代史册。 今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5月8日是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60周年纪念日。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意义巨大,影响深远,它是20世纪世界历史从战争到和平的重大转折点。中国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学术界,特别是国际学术界对中国抗战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少国外二战史著作对中国抗战着墨不多,或一笔带过,“贬低论”、“抹杀论”盛行。本文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抗日战争互动的角度,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视角审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实事求是地评价了中国抗战。 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中国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侵华战争,也揭开了法西斯对外侵略战争的序幕。中国军民也正是从“九一八”起,开始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两个阶段。中国人民在极其险恶、艰难的国内外环境下,最早开始抗击法西斯的侵略;在世界东方开辟了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战场,肩负起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历史重任。 其次,中国抗日战争规模宏大、持久,成为世界东方抗击法西斯的主战场。中国独立承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任达数年之久。 1937年日本法西斯发动“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亦开始全面抗战,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战场的爆发和开始。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和推动、领导下,中国很快结成了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协同配合的持久战,正面战场对日军的大会战达22次,大战斗为1117次,小战斗达38931次。在广阔的敌后战场,创建了大批抗日根据地,并开展了百团大战和进行了局部反攻。中国不仅独立承担世界反法西斯重任达数年之久,而且始终把日本法西斯陆军主力死死地“钉”在中国战场上。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惟一战场,拖住和抗击着日本陆军总兵力的80%;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仍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抗击着50%以上的日本陆军。 第三,中国人民的抗日战场是亚太地区反法西斯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和后方基地。 中国战场在美国军事战略设想中地位重要,中国的持久抗战是美英盟国制定和实施“先欧后亚”战略的先决条件之一,而且中国战场也是盟军对日作战的空军基地和反攻、进攻日本本土的重要基地。中国在援缅作战中,投入30万兵力,历时3年多,与盟军共同对日作战,打通中印公路,挽救了盟军在东南亚战场的危局,为盟军收复缅甸奠定了坚实基础,使中国战场成为亚太地区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 仅从以上三个基本方面,已可清楚地看出和雄辩地说明,中国人民的抗战是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紧密地联成一气、息息相关的,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抗战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理应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 中华民族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伟大贡献 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国(中美苏英)之一和在东方战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国家,中国抗日军民作为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中国抗日战场的开辟和中国人民的奋力抗战,推迟了欧洲战场的开辟,迟滞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为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赢得了较为充分准备的宝贵时间。 中国全力抗击日本法西斯,打乱了日本法西斯北进苏联、南进东南亚的对外扩张计划,使“北进计划”夭折,南进计划受到阻碍。日本法西斯军队陷入中国持久战的“泥潭”,延迟了侵略步伐,也打乱了日、德、意法西斯“轴心国”的东西配合的计划和侵略行动,使英、苏、美各主要国家及其它广大国家和地区赢得了准备时间。 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为苏军抗击德国、战胜德国法西斯提供了有力支援。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时,中国战场的“百团大战”使日军遭到沉重打击,而集中兵力扫荡根据地,拖住了三分之二以上的陆军兵力,日本法西斯无法实施“北进”计划与德国夹击苏联。苏联才放心地从东线调走大量兵力支援西线,所调总兵力达54万之多,从而有力支援了西线对德作战。苏军避免了腹背受敌、两线作战的被动,很快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并于1943年2月取得斯大林格勒血战的胜利,终于在1945年5月,取得对德国法西斯作战的最后胜利。如果中国战场不能拖住近200万日本陆军,德日东西夹击苏联,结果会是怎样呢?苏联著名史学家、院士E·茹科夫说得实在:“使日本帝国主义不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攻苏联远东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人民及其解放军—八路军和新四军以及人数众多的游击队的英勇斗争,他们在中国捆住了日军的双手。中国人民从而给予苏联人民以很大的帮助,使苏联人民易于在反对德国法西斯侵略的正义的伟大卫国战争中进行巨大的斗争。”苏联的《伟大卫国战争史》一书中写道:“虽然日本占领了中国的大片领土,但是战争也给日本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牵制住相当大的日本兵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正义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起了重大的作用。”斯大林在1940年底派前苏军元帅崔可夫率军事代表团来中国时,对崔可夫说:“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事实上正是中国战场束缚了日军手脚,才使苏军免受夹击之苦,保证了苏联抗击德国的胜利。 丘吉尔、斯大林提出:“效法中国”,向中国学习。 美国总统罗斯福十分清楚中国战场对太平洋战场的重要作用。他曾对他的儿子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它方面来作战?他们马上可以打下澳洲,打下印度……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反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斩断通向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中国战场的战略牵制地位亦切实显示出中国战场在全球反法西斯战争战略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对此,罗斯福在1945年1月曾客观评价说:“我们也忘不了中国人民在七年多的长时间里怎样顶住了日本人的野蛮进攻和在亚洲大陆广大地区牵制住大量的敌军。”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1940年8月后,德国飞机狂炸英国时,为激励英国人民抗战,提出了“效法中国”的口号。1941年10月,德国兵临莫斯科城下时,斯大林为鼓舞苏联人民抗敌士气,也曾提出“效法中国”的口号。中国军民的坚持抗战,在大国元首心目中已经成为其学习、效法的楷模和榜样。 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前夕,其法西斯军部曾制定了与德军会师的计划,即日军占领新加坡,海军进兵印度洋,与从北非及中亚南下的德军会师。如此一计划得逞,对英国是致命打击,亦将影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局。对此,丘吉尔首相讲道:“中国一崩溃,至少会使日军15个师团,也许有20个师团腾出手来。其后,大举进犯印度,就确实可能了。”“如果中国停止抵抗,我们将面临巨大困难。” 中国抗战对牵制日军,迟滞日本“南进”和粉碎日本的日德会师共同作战的计划均起了巨大作用,并得到了大国元首们的称赞。不仅如此,中国军队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直接承担了进攻缅甸北部,打通中印公路之战的任务。中国军队刘仿吾团长在仁安羌地区突击日军,解救被围困已打算投降的英国军队7000多人,传为佳话。中国精锐部队反攻缅北,开辟了摧毁日本法西斯的新战场,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的反攻作战,一举收复城镇50多座,有力打击了侵缅日军的有生力量,为缅甸的最后光复,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书写了极其辉煌的不朽篇章。
《讨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演变》、《浅谈高校普及国防教育的手段和意义》
"民无兵不安,国无防不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一是生存与安全问题;二是发展与富强问题。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所需要的产物,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安全保障。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关注国防、了解国防、建设国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国防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护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活动。但是长期和平环境使国民的国防观念逐渐淡化,自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后,我国的周边环境趋于平静,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昔日"腹背受敌"的危境基本消除,在未来可预见的将来也似乎仍将有一个和平美好的前景。这种大好的局面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不曾有过的,我们本该倍加珍惜。但是,值得高度警惕的是,由于长期的和平环境,也使得一些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产生了种种松懈和麻痹思想,似乎天下太平了,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越来越缺失国际危机感从上到下,越来越感觉到轻视国防、放松国防建设的情绪和现象。那么,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应该怎样在生活中增强国防意识呢?认真学习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学习是大学生的本份,首先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学校开设的军事理论课程是我们贡献国防建设的最基础行动。开学初我们经历了一个月军事训练的磨砺,磨掉了我们长期养成的娇骄之气,使我们的耐受力与服从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学校开了军事理论课后,我才发现军事理论是军事训练的精神提炼与升华,在课堂上,我们开始逐渐树立国防观念,意识到国防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国家独立自主的前提,是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回过头来重新认识军训,我们知道了那不仅仅是一项体力与毅力的锻炼,更是大学生服兵役的一项国防义务,责任感与自豪感油然而生。从军理课上,我们还学到了许多军事科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军事理论,认识了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面临的国防任务。这既是对国防与军事的理性认识,也是一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理论教育。在国防建设事业中,当代大学生任重而道远,这更需要我们通过军理课的学习,用丰富的国防知识武装自己,增强国防观念。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投身国防建设实践。现代国防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强大的国防实力需要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外交、自然等综合力量来支持,国防建设也更加突出复合力量建设。这正好为我们大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投身国防建设的绝好机会。大学生只有将国防使命牢记于心,发愤苦读,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为本专业中的人才,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将书本知识应用于提高国家防卫能力的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不负国家的培养,才能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心国家与国际大事,关注国防建设事业发展。国防建设是一个紧跟时代脚步,颇具现实意义的大工程,与当代世界政治、军事、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当前美苏争霸的冷战局面已结束,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战争、地区战争不断,天下并不太平。我国台湾问题尚未解决,南海争端愈演愈烈,这些事件都对我国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国防安全构成了威胁。当代大学生只有时时关注国家与国际大事,关注我国国防建设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军事敏锐性,才能识得大局,顾得大体,从中发现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更有质量的为我国国防建设添砖加瓦。响应征兵号召,积极参军入伍。兵役义务是公民的重要国防义务,大学生作为走在时代最前沿,掌握着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拥有较高素质的优秀群体,有足够的热情与能力响应征兵号召,参军入伍,献身于国家国防建设事业。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信息为基础的高科技战争成为未来战争的主要形式,我们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高学历,学为军用,提升我国军队整体素质与战斗力,增强我国国防实力。国防建设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防教育应当纳入国民教育的大体系。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让我们自觉增强国防意识,投入到国防建设中吧!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党和政府对台工作的基本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日益丰富。‘一国两制’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生命力。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肯定了“一国两制”10年多来的实践成果,同时也指明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正确方向。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从根本上说,两岸统一是唯一的必然的历史结局,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之所在。 要实现和平统一,如何逾越社会制度的差异,如何抚平历史在人们心里留下的创伤,是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它作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大义为重、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和诚意,体现了对台湾同胞尊严和情感的充分体谅和尊重,体现了高度的政治智慧和务实精神。 台湾问题同香港问题、澳门问题不同,正是照顾到这样的实际,在“一国两制”下,两岸统一后未来的台湾特别行政区,不仅享有同香港、澳门一样的高度自治权,而且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中央政府不但不派人过去,还要为其保留相应的名额。台湾及台湾人民不仅不会失去现有的任何东西,而且可以同所有同胞一样共享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尊荣,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得到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的援助和支持。可以说,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对台湾同胞有百利而无一害,必将加快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促进亚太地区繁荣稳定。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5月9日是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5月9日这一天,一些国家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庆祝这个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盛大节日。我们向在这场战争中为人类和平与正义而献身的许多国家的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横遭法西斯杀戮的全世界无辜死难者表示深切的哀悼。 60多年前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一场殊死搏斗。德、意、日法西斯为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悍然发动侵略战争,对60多个国家的人民进行疯狂屠杀、掠夺和迫害,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灾难,给人类文明造成空前浩劫。面对邪恶的法西斯势力,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力量联合了起来,互相支持,并肩作战,沉重打击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经过多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在人类史册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 在世界东方,中国人民最早举起了反法西斯的旗帜,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这是中国各族人民抗击日本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持续时间最长,牵制和抗击了日本陆军三分之二以上的总兵力,消耗了绝大部分的日军精锐部队,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援了欧洲和太平洋及亚洲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正义战争,它给全人类留下的历史启迪极为珍贵。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就是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共同创造人类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威胁世界和平、破坏世界稳定的因素不可避免地存在,但是追求和平、向往正义永远是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不管法西斯如何猖狂,世界终究是世界人民的世界,中国终究是中国人民的中国。在热爱和平、追求正义、团结一致的人民面前,任何造成历史倒退的力量,最终都将被战胜。 只有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法西斯的侵略战争,不仅给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很多国家的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使发动侵略战争国家的人民深受其害。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就应当把对侵略战争的反省落实到行动上,绝不再做伤害那些被伤害国家人民感情的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才能取信于国际社会。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强大。回顾中国近代历史,放眼当今世界现实,我们更深切地认识到,只有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中国人才会有尊严,中华民族才能长治久安,才能为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作出贡献。我们要始终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始终牢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始终牢记没有稳定的社会局面就什么事也干不成,始终牢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牢记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在近代史上,中国人民曾饱受屈辱和欺凌,深知和平与稳定的可贵,更加珍惜自己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中国人民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历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有能力把侵略者赶出自己的国土,有能力结束一切形式的压迫和奴役, 也一定有能力通过努力实现和平与发展。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奋斗! 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战场 真相最有说服力。客观地再现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能唤起世人更全面地确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对各类持“贬低、抹杀论”者及其各种表演最有力的回应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为抗击日本侵略所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和做出的决定性贡献,一直被国际社会所忽视或贬低。本文以确凿的史实证明,中国人民在全世界率先打起反法西斯旗帜,中国战场是世界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中国人民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没有中国对日本法西斯的长期打击与消耗,无论苏军出兵中国东北,还是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都不能打败日本法西斯。中国人民的牺牲与贡献理应铭刻于世界现代史册。 今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5月8日是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60周年纪念日。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意义巨大,影响深远,它是20世纪世界历史从战争到和平的重大转折点。中国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学术界,特别是国际学术界对中国抗战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少国外二战史著作对中国抗战着墨不多,或一笔带过,“贬低论”、“抹杀论”盛行。本文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抗日战争互动的角度,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视角审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实事求是地评价了中国抗战。 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中国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侵华战争,也揭开了法西斯对外侵略战争的序幕。中国军民也正是从“九一八”起,开始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两个阶段。中国人民在极其险恶、艰难的国内外环境下,最早开始抗击法西斯的侵略;在世界东方开辟了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战场,肩负起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历史重任。 其次,中国抗日战争规模宏大、持久,成为世界东方抗击法西斯的主战场。中国独立承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任达数年之久。 1937年日本法西斯发动“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亦开始全面抗战,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战场的爆发和开始。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和推动、领导下,中国很快结成了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协同配合的持久战,正面战场对日军的大会战达22次,大战斗为1117次,小战斗达38931次。在广阔的敌后战场,创建了大批抗日根据地,并开展了百团大战和进行了局部反攻。中国不仅独立承担世界反法西斯重任达数年之久,而且始终把日本法西斯陆军主力死死地“钉”在中国战场上。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惟一战场,拖住和抗击着日本陆军总兵力的80%;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仍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抗击着50%以上的日本陆军。 第三,中国人民的抗日战场是亚太地区反法西斯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和后方基地。 中国战场在美国军事战略设想中地位重要,中国的持久抗战是美英盟国制定和实施“先欧后亚”战略的先决条件之一,而且中国战场也是盟军对日作战的空军基地和反攻、进攻日本本土的重要基地。中国在援缅作战中,投入30万兵力,历时3年多,与盟军共同对日作战,打通中印公路,挽救了盟军在东南亚战场的危局,为盟军收复缅甸奠定了坚实基础,使中国战场成为亚太地区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 仅从以上三个基本方面,已可清楚地看出和雄辩地说明,中国人民的抗战是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紧密地联成一气、息息相关的,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抗战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理应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 中华民族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伟大贡献 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国(中美苏英)之一和在东方战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国家,中国抗日军民作为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中国抗日战场的开辟和中国人民的奋力抗战,推迟了欧洲战场的开辟,迟滞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为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赢得了较为充分准备的宝贵时间。 中国全力抗击日本法西斯,打乱了日本法西斯北进苏联、南进东南亚的对外扩张计划,使“北进计划”夭折,南进计划受到阻碍。日本法西斯军队陷入中国持久战的“泥潭”,延迟了侵略步伐,也打乱了日、德、意法西斯“轴心国”的东西配合的计划和侵略行动,使英、苏、美各主要国家及其它广大国家和地区赢得了准备时间。 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为苏军抗击德国、战胜德国法西斯提供了有力支援。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时,中国战场的“百团大战”使日军遭到沉重打击,而集中兵力扫荡根据地,拖住了三分之二以上的陆军兵力,日本法西斯无法实施“北进”计划与德国夹击苏联。苏联才放心地从东线调走大量兵力支援西线,所调总兵力达54万之多,从而有力支援了西线对德作战。苏军避免了腹背受敌、两线作战的被动,很快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并于1943年2月取得斯大林格勒血战的胜利,终于在1945年5月,取得对德国法西斯作战的最后胜利。如果中国战场不能拖住近200万日本陆军,德日东西夹击苏联,结果会是怎样呢?苏联著名史学家、院士E·茹科夫说得实在:“使日本帝国主义不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攻苏联远东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人民及其解放军—八路军和新四军以及人数众多的游击队的英勇斗争,他们在中国捆住了日军的双手。中国人民从而给予苏联人民以很大的帮助,使苏联人民易于在反对德国法西斯侵略的正义的伟大卫国战争中进行巨大的斗争。”苏联的《伟大卫国战争史》一书中写道:“虽然日本占领了中国的大片领土,但是战争也给日本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牵制住相当大的日本兵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正义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起了重大的作用。”斯大林在1940年底派前苏军元帅崔可夫率军事代表团来中国时,对崔可夫说:“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事实上正是中国战场束缚了日军手脚,才使苏军免受夹击之苦,保证了苏联抗击德国的胜利。 丘吉尔、斯大林提出:“效法中国”,向中国学习。 美国总统罗斯福十分清楚中国战场对太平洋战场的重要作用。他曾对他的儿子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它方面来作战?他们马上可以打下澳洲,打下印度……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反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斩断通向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中国战场的战略牵制地位亦切实显示出中国战场在全球反法西斯战争战略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对此,罗斯福在1945年1月曾客观评价说:“我们也忘不了中国人民在七年多的长时间里怎样顶住了日本人的野蛮进攻和在亚洲大陆广大地区牵制住大量的敌军。”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1940年8月后,德国飞机狂炸英国时,为激励英国人民抗战,提出了“效法中国”的口号。1941年10月,德国兵临莫斯科城下时,斯大林为鼓舞苏联人民抗敌士气,也曾提出“效法中国”的口号。中国军民的坚持抗战,在大国元首心目中已经成为其学习、效法的楷模和榜样。 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前夕,其法西斯军部曾制定了与德军会师的计划,即日军占领新加坡,海军进兵印度洋,与从北非及中亚南下的德军会师。如此一计划得逞,对英国是致命打击,亦将影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局。对此,丘吉尔首相讲道:“中国一崩溃,至少会使日军15个师团,也许有20个师团腾出手来。其后,大举进犯印度,就确实可能了。”“如果中国停止抵抗,我们将面临巨大困难。” 中国抗战对牵制日军,迟滞日本“南进”和粉碎日本的日德会师共同作战的计划均起了巨大作用,并得到了大国元首们的称赞。不仅如此,中国军队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直接承担了进攻缅甸北部,打通中印公路之战的任务。中国军队刘仿吾团长在仁安羌地区突击日军,解救被围困已打算投降的英国军队7000多人,传为佳话。中国精锐部队反攻缅北,开辟了摧毁日本法西斯的新战场,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的反攻作战,一举收复城镇50多座,有力打击了侵缅日军的有生力量,为缅甸的最后光复,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书写了极其辉煌的不朽篇章。
国家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历史前提和基本保证。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自强不息的发展史,也是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奋斗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繁荣兴盛、延绵不绝的基础。进入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全民族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抵御外侮、恢复主权、实现统一,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目标和内在动力。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意气风发、扬眉吐气,踏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以崭新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确立了统一国家的基本格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虽然数度出现政权分立,但国家统一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和繁荣发展了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国家统一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国各族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庄严神圣的使命。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党更加自觉地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同时又善于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同局部利益,当前利益结合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文化策略策略,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根据特定的条件和背景所制定出来的行动方针和实践方案的总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文化策略就是为了合理利用文化在促进祖国的完全统一中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台湾地域文化的特点,在符合海峡两岸的形势背景前提下所制定出来的方针和方案。只有制定合理的文化策略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文化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中的重要作用,文化策略的制定必须要与两岸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符合两岸关系发展需要作为出发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为落脚点。 实现文化交流载体多样性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样,每一种文化都有特定的内涵和表现方式,在两岸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交流的载体不可能一成不变、从始至终的。有时候根据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内容必须辅以相对应的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过程当中必须要求载体多样性。文化交流载体,是指在能承担文化交流信息,联系和沟通交流双方,并能为文化交流主体所操作的某种工具。两岸文化交流有着与其他交流方式不同的特殊之处,其一,交流双方主体较多,涉及社会各界人士;其二,文化交流内容较广。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再者两岸双方不同主体对交流内容有着不同的需求,这就加大了对载体的要求;其三,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科技普及较广,提供给大家的载体也多种多样,我们要能有效的选择最适用的载体来承载交流信息。归结上述三个两岸文化交流载体的特殊性,我们可以将两岸文化交流的载体分为三种:管理载体、活动载体和大众传媒载体。 管理载体管理载体就是将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渗透到管理活动和人们的具体活动之中,利用政策制度、政府职能等管理机制来提高两岸人民对文化交流的认识,促进两岸民众之间的文化交流行为,调节两岸人民对于文化交流和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2011 年 6 月,福建永定县与台湾大学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为更好的管理运动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合作成立了两岸客家文化研究协会和两岸客家文化研究院,这一机构的设立有效的促进了两岸的文化经济发展。此外,在两岸的教育活动领域,民间机构管理,经贸、文化活动领域也应充分发挥管理的优势,为两岸交流活动营造更好的氛围。有效的运用管理载体,不仅能让两岸人们更容易的达成共识,还能让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更方便展开,提高文化交流的效果。这也就对两岸双方的管理机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要提高两岸文化交流双方管理载体的自觉性。管理载体必须能积极主动的促进文化交流,创造两岸文化交流所需环境条件,提供各种支持,特别是对于台湾少数滥用职权和政府权利疯狂的在台湾宣扬“台独”的不良份子,对于这部分承担了管理载体职能却不能履行自己的义务反而阻碍两岸正常交流的“台独”势力,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并将其与其他管理载体划分开来,坚决打击这些阻碍祖国统一的不良势力。二、必须提高管理载体自身的文化素养,使其也承担相应的文化交流任务。管理载体不仅要创造环境和条件,还要善于去利用这些环境和条件,由于管理机制本身所特有的职能和公共可信度,加上自身的文化素质,相对其他载体能更好的实现文化交流。 活动载体以活动为载体,就是有意识的开展各种活动,将两岸文化交流内容寓于活动之中,使人们在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了解,达成共识。以活动为载体,能使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在无形当中为大众所接受,并且在活动当中双方都具有主人翁意识,能有效减少交流过程中曲高和寡和局面,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在交流过程当中了解对方,了解自己。要充分发挥活动载体的功能,我们必须做到:一、加强对各种活动的指导,组织好各种活动。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繁多,每一场活动都有不同的要求,这就对组织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根据内容的不同组织好相应的活动是摆在两岸双方活动组织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二、各种活动都应具有相应的目的性。在举办每一场活动之前活动组办方应协调好这次活动所要达到的程度和结果。三、尽可能的将经济建设等业务工作和活动联系在一起。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并不是只能局限与文化交流,还必须与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相结合,形成以文化为主体,内容多样性的文化交流。四、活动应该应地制宜,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五、活动应讲究实效,不可太多太滥。经济活动是两岸活动的主要内容。经济发展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永恒主题,“古今往来,任何国家和政权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任何一个政权,都必须掌握一定的经济和物质力量,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来提供这种经济和物质力量25”.发展经济是大陆和台湾社会发展的共同目的,也是两岸活动的主要目的。大陆和台湾两者间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大陆给台湾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消费群体,大陆也需要台商的投资来发展经济。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两岸关系粘合剂的作用。但是由于两岸的政治和经济上的不同,两岸的经济交流极为不便。因此,在大陆的努力下,依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达成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海峡两岸之间开展了经济贸易交流活动,例如举办了多届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和两岸文博会。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经历了多次发展和在两岸的交流沟通和共同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6 年原定于在台湾举办的首届经贸论坛在北京举办,随后第二届“两岸农业合作论坛” 在海南博鳌举行。2007 年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北京举行。至此,论坛名称也开始固定为“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一直沿用至今。在第五届经贸文化论坛中,文化教育作为正式主题首次进入两岸经济贸易论坛,文化由于其特殊的影响力和其在两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两岸人们所重视。经贸文化论坛重点在于沟通两岸经济,共同促进两岸经济发展,文化由于其重要性和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随后的经贸论坛中成为了两岸论坛交流的主题。这也说明了两岸双方对文化的重视,对文化在两岸交流中所起作用的认可。我们必须要利用、抓住两岸经济贸易文化论坛这一重要平台,充分发挥出文化在两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论坛交流促进两岸间的文化交流与文教合作。 大众传媒载体大众传媒是社会上各种传递新闻信息载体的总称,它包含了网络、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等等各种传播媒介。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大众传媒作为在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载体已是必然:第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强大功能和巨大影响为其成为两岸文化交流活动载体提供了客观条件和要求;第二,以大众传媒为载体是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应对大众传媒负面影响的需要;第三,以大众传媒为载体是增强文化交流活动灵活性的需要;第四,以大众传媒为载体是顺应人的价值观念多样化发展要求,提高文化交流活动的广泛性和针对性需要。两岸双方也十分重视传媒在两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在 2011 年 5 月召开的海峡媒体庐山峰会上来自海峡两岸的媒体精英达成共识,呼吁两岸媒体应善尽媒体责任,努力营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建议双方共同努力,扩大两岸媒体交流规模,实现两岸媒体交流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希望两岸媒体尽快实现相互设立常驻机构,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两岸新闻交流。6 月在厦门召开的第二届海峡两岸新闻与传媒论坛中,两岸业界共推“传媒自由行”,对两岸传媒交流与合作提出了大量可行的建议。“两岸交流,媒体先行”,2011 年 10 月由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和台湾旺旺中时传媒集团联合创办的《两岸传媒》杂志发刊词上明确表述了传媒在两岸交流的重要地位。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两岸的交流活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挑战。首先,两岸大众传媒交流已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两岸共同引入对方传媒的同时如何做好管理和规制,如何保大众传媒的发展空间,如何根据两岸的需求改革和创新大众传媒规制模式,如何保障大众传媒正确行使舆论监督权。这些问题已成为两岸传媒交流的前沿问题;其次,两岸大众传媒的交流发展给两岸的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新的互动传播形式在不断涌现带给人们更多的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机会,人们围绕某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形成自己的团体。但是如何引导这些虚拟化的团体、社群,引导社会舆论走向正确的发展方向,这些问题不仅是两岸传媒之间存在的挑战,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种挑战;第三,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政府想要通过对传统媒体的控制实现信息、舆论的一致已经不太可能。如何正确领导传统媒体进行变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传播要求,如何有效监管信息、舆论的传播已经成为两岸大众传媒急需研究和必须处理好的问题。 实现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常驻机构的制度化、机制化常设机构是国家根据宪法或组织法而成立的有固定名称、地址、人员编制及工作程序规则的相对较长时期存在的机构。大陆政府历来允许并鼓励两岸在各领域互设机构。在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共同建议中就明确提出了“采取具体步骤,推动尽快实现两岸媒体互设常驻机构。支持制定促进新闻交流与媒体合作的政策。营造便捷、良好的采访环境26”这一主张。在 2011 年召开的海峡媒体庐山峰会所发表的共同建议书中把推动两岸互设常驻机构放在了第一条,这也显示了在两岸交流中常驻机构的重要性。海峡两岸的常设机构主要有以下四类:经贸团体常设机构、海峡两岸旅游办事处、海基会与海协会互设机构以及政府互设代表机构。我们可以在这四种常设机构的基础上加入文化因素,例如两岸媒体间的常设机构、文艺组织间的互设机构等等。把两岸的文化交流常驻机构用明文规定确定下来,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有理有据、规模化的机构体制,达到文化交流常设机构的制度化、机制化。
祖国统一的时代意义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文化策略策略,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根据特定的条件和背景所制定出来的行动方针和实践方案的总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文化策略就是为了合理利用文化在促进祖国的完全统一中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台湾地域文化的特点,在符合海峡两岸的形势背景前提下所制定出来的方针和方案。只有制定合理的文化策略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文化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中的重要作用,文化策略的制定必须要与两岸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符合两岸关系发展需要作为出发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为落脚点。 实现文化交流载体多样性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样,每一种文化都有特定的内涵和表现方式,在两岸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交流的载体不可能一成不变、从始至终的。有时候根据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内容必须辅以相对应的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过程当中必须要求载体多样性。文化交流载体,是指在能承担文化交流信息,联系和沟通交流双方,并能为文化交流主体所操作的某种工具。两岸文化交流有着与其他交流方式不同的特殊之处,其一,交流双方主体较多,涉及社会各界人士;其二,文化交流内容较广。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再者两岸双方不同主体对交流内容有着不同的需求,这就加大了对载体的要求;其三,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科技普及较广,提供给大家的载体也多种多样,我们要能有效的选择最适用的载体来承载交流信息。归结上述三个两岸文化交流载体的特殊性,我们可以将两岸文化交流的载体分为三种:管理载体、活动载体和大众传媒载体。 管理载体管理载体就是将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渗透到管理活动和人们的具体活动之中,利用政策制度、政府职能等管理机制来提高两岸人民对文化交流的认识,促进两岸民众之间的文化交流行为,调节两岸人民对于文化交流和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2011 年 6 月,福建永定县与台湾大学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为更好的管理运动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合作成立了两岸客家文化研究协会和两岸客家文化研究院,这一机构的设立有效的促进了两岸的文化经济发展。此外,在两岸的教育活动领域,民间机构管理,经贸、文化活动领域也应充分发挥管理的优势,为两岸交流活动营造更好的氛围。有效的运用管理载体,不仅能让两岸人们更容易的达成共识,还能让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更方便展开,提高文化交流的效果。这也就对两岸双方的管理机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要提高两岸文化交流双方管理载体的自觉性。管理载体必须能积极主动的促进文化交流,创造两岸文化交流所需环境条件,提供各种支持,特别是对于台湾少数滥用职权和政府权利疯狂的在台湾宣扬“台独”的不良份子,对于这部分承担了管理载体职能却不能履行自己的义务反而阻碍两岸正常交流的“台独”势力,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并将其与其他管理载体划分开来,坚决打击这些阻碍祖国统一的不良势力。二、必须提高管理载体自身的文化素养,使其也承担相应的文化交流任务。管理载体不仅要创造环境和条件,还要善于去利用这些环境和条件,由于管理机制本身所特有的职能和公共可信度,加上自身的文化素质,相对其他载体能更好的实现文化交流。 活动载体以活动为载体,就是有意识的开展各种活动,将两岸文化交流内容寓于活动之中,使人们在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了解,达成共识。以活动为载体,能使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在无形当中为大众所接受,并且在活动当中双方都具有主人翁意识,能有效减少交流过程中曲高和寡和局面,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在交流过程当中了解对方,了解自己。要充分发挥活动载体的功能,我们必须做到:一、加强对各种活动的指导,组织好各种活动。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繁多,每一场活动都有不同的要求,这就对组织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根据内容的不同组织好相应的活动是摆在两岸双方活动组织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二、各种活动都应具有相应的目的性。在举办每一场活动之前活动组办方应协调好这次活动所要达到的程度和结果。三、尽可能的将经济建设等业务工作和活动联系在一起。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并不是只能局限与文化交流,还必须与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相结合,形成以文化为主体,内容多样性的文化交流。四、活动应该应地制宜,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五、活动应讲究实效,不可太多太滥。经济活动是两岸活动的主要内容。经济发展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永恒主题,“古今往来,任何国家和政权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任何一个政权,都必须掌握一定的经济和物质力量,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来提供这种经济和物质力量25”.发展经济是大陆和台湾社会发展的共同目的,也是两岸活动的主要目的。大陆和台湾两者间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大陆给台湾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消费群体,大陆也需要台商的投资来发展经济。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两岸关系粘合剂的作用。但是由于两岸的政治和经济上的不同,两岸的经济交流极为不便。因此,在大陆的努力下,依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达成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海峡两岸之间开展了经济贸易交流活动,例如举办了多届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和两岸文博会。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经历了多次发展和在两岸的交流沟通和共同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6 年原定于在台湾举办的首届经贸论坛在北京举办,随后第二届“两岸农业合作论坛” 在海南博鳌举行。2007 年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北京举行。至此,论坛名称也开始固定为“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一直沿用至今。在第五届经贸文化论坛中,文化教育作为正式主题首次进入两岸经济贸易论坛,文化由于其特殊的影响力和其在两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两岸人们所重视。经贸文化论坛重点在于沟通两岸经济,共同促进两岸经济发展,文化由于其重要性和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随后的经贸论坛中成为了两岸论坛交流的主题。这也说明了两岸双方对文化的重视,对文化在两岸交流中所起作用的认可。我们必须要利用、抓住两岸经济贸易文化论坛这一重要平台,充分发挥出文化在两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论坛交流促进两岸间的文化交流与文教合作。 大众传媒载体大众传媒是社会上各种传递新闻信息载体的总称,它包含了网络、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等等各种传播媒介。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大众传媒作为在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载体已是必然:第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强大功能和巨大影响为其成为两岸文化交流活动载体提供了客观条件和要求;第二,以大众传媒为载体是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应对大众传媒负面影响的需要;第三,以大众传媒为载体是增强文化交流活动灵活性的需要;第四,以大众传媒为载体是顺应人的价值观念多样化发展要求,提高文化交流活动的广泛性和针对性需要。两岸双方也十分重视传媒在两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在 2011 年 5 月召开的海峡媒体庐山峰会上来自海峡两岸的媒体精英达成共识,呼吁两岸媒体应善尽媒体责任,努力营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建议双方共同努力,扩大两岸媒体交流规模,实现两岸媒体交流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希望两岸媒体尽快实现相互设立常驻机构,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两岸新闻交流。6 月在厦门召开的第二届海峡两岸新闻与传媒论坛中,两岸业界共推“传媒自由行”,对两岸传媒交流与合作提出了大量可行的建议。“两岸交流,媒体先行”,2011 年 10 月由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和台湾旺旺中时传媒集团联合创办的《两岸传媒》杂志发刊词上明确表述了传媒在两岸交流的重要地位。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两岸的交流活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挑战。首先,两岸大众传媒交流已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两岸共同引入对方传媒的同时如何做好管理和规制,如何保大众传媒的发展空间,如何根据两岸的需求改革和创新大众传媒规制模式,如何保障大众传媒正确行使舆论监督权。这些问题已成为两岸传媒交流的前沿问题;其次,两岸大众传媒的交流发展给两岸的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新的互动传播形式在不断涌现带给人们更多的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机会,人们围绕某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形成自己的团体。但是如何引导这些虚拟化的团体、社群,引导社会舆论走向正确的发展方向,这些问题不仅是两岸传媒之间存在的挑战,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种挑战;第三,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政府想要通过对传统媒体的控制实现信息、舆论的一致已经不太可能。如何正确领导传统媒体进行变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传播要求,如何有效监管信息、舆论的传播已经成为两岸大众传媒急需研究和必须处理好的问题。 实现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常驻机构的制度化、机制化常设机构是国家根据宪法或组织法而成立的有固定名称、地址、人员编制及工作程序规则的相对较长时期存在的机构。大陆政府历来允许并鼓励两岸在各领域互设机构。在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共同建议中就明确提出了“采取具体步骤,推动尽快实现两岸媒体互设常驻机构。支持制定促进新闻交流与媒体合作的政策。营造便捷、良好的采访环境26”这一主张。在 2011 年召开的海峡媒体庐山峰会所发表的共同建议书中把推动两岸互设常驻机构放在了第一条,这也显示了在两岸交流中常驻机构的重要性。海峡两岸的常设机构主要有以下四类:经贸团体常设机构、海峡两岸旅游办事处、海基会与海协会互设机构以及政府互设代表机构。我们可以在这四种常设机构的基础上加入文化因素,例如两岸媒体间的常设机构、文艺组织间的互设机构等等。把两岸的文化交流常驻机构用明文规定确定下来,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有理有据、规模化的机构体制,达到文化交流常设机构的制度化、机制化。
国家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历史前提和基本保证。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自强不息的发展史,也是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奋斗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繁荣兴盛、延绵不绝的基础。进入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全民族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抵御外侮、恢复主权、实现统一,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目标和内在动力。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意气风发、扬眉吐气,踏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以崭新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确立了统一国家的基本格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虽然数度出现政权分立,但国家统一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和繁荣发展了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国家统一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国各族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庄严神圣的使命。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党更加自觉地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同时又善于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同局部利益,当前利益结合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5月9日是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5月9日这一天,一些国家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庆祝这个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盛大节日。我们向在这场战争中为人类和平与正义而献身的许多国家的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横遭法西斯杀戮的全世界无辜死难者表示深切的哀悼。 60多年前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一场殊死搏斗。德、意、日法西斯为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悍然发动侵略战争,对60多个国家的人民进行疯狂屠杀、掠夺和迫害,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灾难,给人类文明造成空前浩劫。面对邪恶的法西斯势力,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力量联合了起来,互相支持,并肩作战,沉重打击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经过多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在人类史册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 在世界东方,中国人民最早举起了反法西斯的旗帜,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这是中国各族人民抗击日本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持续时间最长,牵制和抗击了日本陆军三分之二以上的总兵力,消耗了绝大部分的日军精锐部队,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援了欧洲和太平洋及亚洲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正义战争,它给全人类留下的历史启迪极为珍贵。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就是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共同创造人类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威胁世界和平、破坏世界稳定的因素不可避免地存在,但是追求和平、向往正义永远是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不管法西斯如何猖狂,世界终究是世界人民的世界,中国终究是中国人民的中国。在热爱和平、追求正义、团结一致的人民面前,任何造成历史倒退的力量,最终都将被战胜。 只有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法西斯的侵略战争,不仅给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很多国家的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使发动侵略战争国家的人民深受其害。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就应当把对侵略战争的反省落实到行动上,绝不再做伤害那些被伤害国家人民感情的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才能取信于国际社会。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强大。回顾中国近代历史,放眼当今世界现实,我们更深切地认识到,只有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中国人才会有尊严,中华民族才能长治久安,才能为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作出贡献。我们要始终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始终牢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始终牢记没有稳定的社会局面就什么事也干不成,始终牢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牢记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在近代史上,中国人民曾饱受屈辱和欺凌,深知和平与稳定的可贵,更加珍惜自己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中国人民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历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有能力把侵略者赶出自己的国土,有能力结束一切形式的压迫和奴役, 也一定有能力通过努力实现和平与发展。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奋斗! 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战场 真相最有说服力。客观地再现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能唤起世人更全面地确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对各类持“贬低、抹杀论”者及其各种表演最有力的回应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为抗击日本侵略所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和做出的决定性贡献,一直被国际社会所忽视或贬低。本文以确凿的史实证明,中国人民在全世界率先打起反法西斯旗帜,中国战场是世界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中国人民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没有中国对日本法西斯的长期打击与消耗,无论苏军出兵中国东北,还是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都不能打败日本法西斯。中国人民的牺牲与贡献理应铭刻于世界现代史册。 今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5月8日是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60周年纪念日。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意义巨大,影响深远,它是20世纪世界历史从战争到和平的重大转折点。中国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学术界,特别是国际学术界对中国抗战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少国外二战史著作对中国抗战着墨不多,或一笔带过,“贬低论”、“抹杀论”盛行。本文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抗日战争互动的角度,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视角审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实事求是地评价了中国抗战。 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中国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侵华战争,也揭开了法西斯对外侵略战争的序幕。中国军民也正是从“九一八”起,开始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两个阶段。中国人民在极其险恶、艰难的国内外环境下,最早开始抗击法西斯的侵略;在世界东方开辟了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战场,肩负起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历史重任。 其次,中国抗日战争规模宏大、持久,成为世界东方抗击法西斯的主战场。中国独立承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任达数年之久。 1937年日本法西斯发动“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亦开始全面抗战,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战场的爆发和开始。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和推动、领导下,中国很快结成了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协同配合的持久战,正面战场对日军的大会战达22次,大战斗为1117次,小战斗达38931次。在广阔的敌后战场,创建了大批抗日根据地,并开展了百团大战和进行了局部反攻。中国不仅独立承担世界反法西斯重任达数年之久,而且始终把日本法西斯陆军主力死死地“钉”在中国战场上。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惟一战场,拖住和抗击着日本陆军总兵力的80%;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仍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抗击着50%以上的日本陆军。 第三,中国人民的抗日战场是亚太地区反法西斯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和后方基地。 中国战场在美国军事战略设想中地位重要,中国的持久抗战是美英盟国制定和实施“先欧后亚”战略的先决条件之一,而且中国战场也是盟军对日作战的空军基地和反攻、进攻日本本土的重要基地。中国在援缅作战中,投入30万兵力,历时3年多,与盟军共同对日作战,打通中印公路,挽救了盟军在东南亚战场的危局,为盟军收复缅甸奠定了坚实基础,使中国战场成为亚太地区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 仅从以上三个基本方面,已可清楚地看出和雄辩地说明,中国人民的抗战是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紧密地联成一气、息息相关的,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抗战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理应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 中华民族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伟大贡献 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国(中美苏英)之一和在东方战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国家,中国抗日军民作为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中国抗日战场的开辟和中国人民的奋力抗战,推迟了欧洲战场的开辟,迟滞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为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赢得了较为充分准备的宝贵时间。 中国全力抗击日本法西斯,打乱了日本法西斯北进苏联、南进东南亚的对外扩张计划,使“北进计划”夭折,南进计划受到阻碍。日本法西斯军队陷入中国持久战的“泥潭”,延迟了侵略步伐,也打乱了日、德、意法西斯“轴心国”的东西配合的计划和侵略行动,使英、苏、美各主要国家及其它广大国家和地区赢得了准备时间。 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为苏军抗击德国、战胜德国法西斯提供了有力支援。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时,中国战场的“百团大战”使日军遭到沉重打击,而集中兵力扫荡根据地,拖住了三分之二以上的陆军兵力,日本法西斯无法实施“北进”计划与德国夹击苏联。苏联才放心地从东线调走大量兵力支援西线,所调总兵力达54万之多,从而有力支援了西线对德作战。苏军避免了腹背受敌、两线作战的被动,很快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并于1943年2月取得斯大林格勒血战的胜利,终于在1945年5月,取得对德国法西斯作战的最后胜利。如果中国战场不能拖住近200万日本陆军,德日东西夹击苏联,结果会是怎样呢?苏联著名史学家、院士E·茹科夫说得实在:“使日本帝国主义不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攻苏联远东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人民及其解放军—八路军和新四军以及人数众多的游击队的英勇斗争,他们在中国捆住了日军的双手。中国人民从而给予苏联人民以很大的帮助,使苏联人民易于在反对德国法西斯侵略的正义的伟大卫国战争中进行巨大的斗争。”苏联的《伟大卫国战争史》一书中写道:“虽然日本占领了中国的大片领土,但是战争也给日本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牵制住相当大的日本兵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正义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起了重大的作用。”斯大林在1940年底派前苏军元帅崔可夫率军事代表团来中国时,对崔可夫说:“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事实上正是中国战场束缚了日军手脚,才使苏军免受夹击之苦,保证了苏联抗击德国的胜利。 丘吉尔、斯大林提出:“效法中国”,向中国学习。 美国总统罗斯福十分清楚中国战场对太平洋战场的重要作用。他曾对他的儿子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它方面来作战?他们马上可以打下澳洲,打下印度……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反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斩断通向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中国战场的战略牵制地位亦切实显示出中国战场在全球反法西斯战争战略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对此,罗斯福在1945年1月曾客观评价说:“我们也忘不了中国人民在七年多的长时间里怎样顶住了日本人的野蛮进攻和在亚洲大陆广大地区牵制住大量的敌军。”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1940年8月后,德国飞机狂炸英国时,为激励英国人民抗战,提出了“效法中国”的口号。1941年10月,德国兵临莫斯科城下时,斯大林为鼓舞苏联人民抗敌士气,也曾提出“效法中国”的口号。中国军民的坚持抗战,在大国元首心目中已经成为其学习、效法的楷模和榜样。 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前夕,其法西斯军部曾制定了与德军会师的计划,即日军占领新加坡,海军进兵印度洋,与从北非及中亚南下的德军会师。如此一计划得逞,对英国是致命打击,亦将影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局。对此,丘吉尔首相讲道:“中国一崩溃,至少会使日军15个师团,也许有20个师团腾出手来。其后,大举进犯印度,就确实可能了。”“如果中国停止抵抗,我们将面临巨大困难。” 中国抗战对牵制日军,迟滞日本“南进”和粉碎日本的日德会师共同作战的计划均起了巨大作用,并得到了大国元首们的称赞。不仅如此,中国军队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直接承担了进攻缅甸北部,打通中印公路之战的任务。中国军队刘仿吾团长在仁安羌地区突击日军,解救被围困已打算投降的英国军队7000多人,传为佳话。中国精锐部队反攻缅北,开辟了摧毁日本法西斯的新战场,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的反攻作战,一举收复城镇50多座,有力打击了侵缅日军的有生力量,为缅甸的最后光复,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书写了极其辉煌的不朽篇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文化策略策略,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根据特定的条件和背景所制定出来的行动方针和实践方案的总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文化策略就是为了合理利用文化在促进祖国的完全统一中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台湾地域文化的特点,在符合海峡两岸的形势背景前提下所制定出来的方针和方案。只有制定合理的文化策略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文化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中的重要作用,文化策略的制定必须要与两岸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符合两岸关系发展需要作为出发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为落脚点。 实现文化交流载体多样性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样,每一种文化都有特定的内涵和表现方式,在两岸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交流的载体不可能一成不变、从始至终的。有时候根据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内容必须辅以相对应的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过程当中必须要求载体多样性。文化交流载体,是指在能承担文化交流信息,联系和沟通交流双方,并能为文化交流主体所操作的某种工具。两岸文化交流有着与其他交流方式不同的特殊之处,其一,交流双方主体较多,涉及社会各界人士;其二,文化交流内容较广。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再者两岸双方不同主体对交流内容有着不同的需求,这就加大了对载体的要求;其三,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科技普及较广,提供给大家的载体也多种多样,我们要能有效的选择最适用的载体来承载交流信息。归结上述三个两岸文化交流载体的特殊性,我们可以将两岸文化交流的载体分为三种:管理载体、活动载体和大众传媒载体。 管理载体管理载体就是将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渗透到管理活动和人们的具体活动之中,利用政策制度、政府职能等管理机制来提高两岸人民对文化交流的认识,促进两岸民众之间的文化交流行为,调节两岸人民对于文化交流和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2011 年 6 月,福建永定县与台湾大学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为更好的管理运动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合作成立了两岸客家文化研究协会和两岸客家文化研究院,这一机构的设立有效的促进了两岸的文化经济发展。此外,在两岸的教育活动领域,民间机构管理,经贸、文化活动领域也应充分发挥管理的优势,为两岸交流活动营造更好的氛围。有效的运用管理载体,不仅能让两岸人们更容易的达成共识,还能让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更方便展开,提高文化交流的效果。这也就对两岸双方的管理机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要提高两岸文化交流双方管理载体的自觉性。管理载体必须能积极主动的促进文化交流,创造两岸文化交流所需环境条件,提供各种支持,特别是对于台湾少数滥用职权和政府权利疯狂的在台湾宣扬“台独”的不良份子,对于这部分承担了管理载体职能却不能履行自己的义务反而阻碍两岸正常交流的“台独”势力,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并将其与其他管理载体划分开来,坚决打击这些阻碍祖国统一的不良势力。二、必须提高管理载体自身的文化素养,使其也承担相应的文化交流任务。管理载体不仅要创造环境和条件,还要善于去利用这些环境和条件,由于管理机制本身所特有的职能和公共可信度,加上自身的文化素质,相对其他载体能更好的实现文化交流。 活动载体以活动为载体,就是有意识的开展各种活动,将两岸文化交流内容寓于活动之中,使人们在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了解,达成共识。以活动为载体,能使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在无形当中为大众所接受,并且在活动当中双方都具有主人翁意识,能有效减少交流过程中曲高和寡和局面,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在交流过程当中了解对方,了解自己。要充分发挥活动载体的功能,我们必须做到:一、加强对各种活动的指导,组织好各种活动。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繁多,每一场活动都有不同的要求,这就对组织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根据内容的不同组织好相应的活动是摆在两岸双方活动组织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二、各种活动都应具有相应的目的性。在举办每一场活动之前活动组办方应协调好这次活动所要达到的程度和结果。三、尽可能的将经济建设等业务工作和活动联系在一起。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并不是只能局限与文化交流,还必须与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相结合,形成以文化为主体,内容多样性的文化交流。四、活动应该应地制宜,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五、活动应讲究实效,不可太多太滥。经济活动是两岸活动的主要内容。经济发展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永恒主题,“古今往来,任何国家和政权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任何一个政权,都必须掌握一定的经济和物质力量,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来提供这种经济和物质力量25”.发展经济是大陆和台湾社会发展的共同目的,也是两岸活动的主要目的。大陆和台湾两者间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大陆给台湾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消费群体,大陆也需要台商的投资来发展经济。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两岸关系粘合剂的作用。但是由于两岸的政治和经济上的不同,两岸的经济交流极为不便。因此,在大陆的努力下,依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达成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海峡两岸之间开展了经济贸易交流活动,例如举办了多届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和两岸文博会。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经历了多次发展和在两岸的交流沟通和共同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6 年原定于在台湾举办的首届经贸论坛在北京举办,随后第二届“两岸农业合作论坛” 在海南博鳌举行。2007 年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北京举行。至此,论坛名称也开始固定为“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一直沿用至今。在第五届经贸文化论坛中,文化教育作为正式主题首次进入两岸经济贸易论坛,文化由于其特殊的影响力和其在两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两岸人们所重视。经贸文化论坛重点在于沟通两岸经济,共同促进两岸经济发展,文化由于其重要性和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随后的经贸论坛中成为了两岸论坛交流的主题。这也说明了两岸双方对文化的重视,对文化在两岸交流中所起作用的认可。我们必须要利用、抓住两岸经济贸易文化论坛这一重要平台,充分发挥出文化在两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论坛交流促进两岸间的文化交流与文教合作。 大众传媒载体大众传媒是社会上各种传递新闻信息载体的总称,它包含了网络、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等等各种传播媒介。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大众传媒作为在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载体已是必然:第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强大功能和巨大影响为其成为两岸文化交流活动载体提供了客观条件和要求;第二,以大众传媒为载体是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应对大众传媒负面影响的需要;第三,以大众传媒为载体是增强文化交流活动灵活性的需要;第四,以大众传媒为载体是顺应人的价值观念多样化发展要求,提高文化交流活动的广泛性和针对性需要。两岸双方也十分重视传媒在两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在 2011 年 5 月召开的海峡媒体庐山峰会上来自海峡两岸的媒体精英达成共识,呼吁两岸媒体应善尽媒体责任,努力营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建议双方共同努力,扩大两岸媒体交流规模,实现两岸媒体交流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希望两岸媒体尽快实现相互设立常驻机构,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两岸新闻交流。6 月在厦门召开的第二届海峡两岸新闻与传媒论坛中,两岸业界共推“传媒自由行”,对两岸传媒交流与合作提出了大量可行的建议。“两岸交流,媒体先行”,2011 年 10 月由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和台湾旺旺中时传媒集团联合创办的《两岸传媒》杂志发刊词上明确表述了传媒在两岸交流的重要地位。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两岸的交流活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挑战。首先,两岸大众传媒交流已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两岸共同引入对方传媒的同时如何做好管理和规制,如何保大众传媒的发展空间,如何根据两岸的需求改革和创新大众传媒规制模式,如何保障大众传媒正确行使舆论监督权。这些问题已成为两岸传媒交流的前沿问题;其次,两岸大众传媒的交流发展给两岸的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新的互动传播形式在不断涌现带给人们更多的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机会,人们围绕某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形成自己的团体。但是如何引导这些虚拟化的团体、社群,引导社会舆论走向正确的发展方向,这些问题不仅是两岸传媒之间存在的挑战,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种挑战;第三,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政府想要通过对传统媒体的控制实现信息、舆论的一致已经不太可能。如何正确领导传统媒体进行变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传播要求,如何有效监管信息、舆论的传播已经成为两岸大众传媒急需研究和必须处理好的问题。 实现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常驻机构的制度化、机制化常设机构是国家根据宪法或组织法而成立的有固定名称、地址、人员编制及工作程序规则的相对较长时期存在的机构。大陆政府历来允许并鼓励两岸在各领域互设机构。在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共同建议中就明确提出了“采取具体步骤,推动尽快实现两岸媒体互设常驻机构。支持制定促进新闻交流与媒体合作的政策。营造便捷、良好的采访环境26”这一主张。在 2011 年召开的海峡媒体庐山峰会所发表的共同建议书中把推动两岸互设常驻机构放在了第一条,这也显示了在两岸交流中常驻机构的重要性。海峡两岸的常设机构主要有以下四类:经贸团体常设机构、海峡两岸旅游办事处、海基会与海协会互设机构以及政府互设代表机构。我们可以在这四种常设机构的基础上加入文化因素,例如两岸媒体间的常设机构、文艺组织间的互设机构等等。把两岸的文化交流常驻机构用明文规定确定下来,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有理有据、规模化的机构体制,达到文化交流常设机构的制度化、机制化。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我国是和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的精神支柱.国家统一,反映了人民对于和平和安定的渴望与追求,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亲密合作和交流.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在中国历史上,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制造分裂的人,历来被人民所唾弃;各族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同各种分裂势力及其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实现繁荣强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只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地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雄姿,使中华民族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把捍卫民族尊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维护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5月9日是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5月9日这一天,一些国家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庆祝这个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盛大节日。我们向在这场战争中为人类和平与正义而献身的许多国家的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横遭法西斯杀戮的全世界无辜死难者表示深切的哀悼。 60多年前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一场殊死搏斗。德、意、日法西斯为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悍然发动侵略战争,对60多个国家的人民进行疯狂屠杀、掠夺和迫害,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灾难,给人类文明造成空前浩劫。面对邪恶的法西斯势力,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力量联合了起来,互相支持,并肩作战,沉重打击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经过多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在人类史册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 在世界东方,中国人民最早举起了反法西斯的旗帜,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这是中国各族人民抗击日本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持续时间最长,牵制和抗击了日本陆军三分之二以上的总兵力,消耗了绝大部分的日军精锐部队,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援了欧洲和太平洋及亚洲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正义战争,它给全人类留下的历史启迪极为珍贵。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就是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共同创造人类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威胁世界和平、破坏世界稳定的因素不可避免地存在,但是追求和平、向往正义永远是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不管法西斯如何猖狂,世界终究是世界人民的世界,中国终究是中国人民的中国。在热爱和平、追求正义、团结一致的人民面前,任何造成历史倒退的力量,最终都将被战胜。 只有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法西斯的侵略战争,不仅给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很多国家的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使发动侵略战争国家的人民深受其害。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就应当把对侵略战争的反省落实到行动上,绝不再做伤害那些被伤害国家人民感情的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才能取信于国际社会。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强大。回顾中国近代历史,放眼当今世界现实,我们更深切地认识到,只有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中国人才会有尊严,中华民族才能长治久安,才能为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作出贡献。我们要始终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始终牢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始终牢记没有稳定的社会局面就什么事也干不成,始终牢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牢记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在近代史上,中国人民曾饱受屈辱和欺凌,深知和平与稳定的可贵,更加珍惜自己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中国人民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历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有能力把侵略者赶出自己的国土,有能力结束一切形式的压迫和奴役, 也一定有能力通过努力实现和平与发展。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奋斗! 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战场 真相最有说服力。客观地再现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能唤起世人更全面地确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对各类持“贬低、抹杀论”者及其各种表演最有力的回应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为抗击日本侵略所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和做出的决定性贡献,一直被国际社会所忽视或贬低。本文以确凿的史实证明,中国人民在全世界率先打起反法西斯旗帜,中国战场是世界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中国人民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没有中国对日本法西斯的长期打击与消耗,无论苏军出兵中国东北,还是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都不能打败日本法西斯。中国人民的牺牲与贡献理应铭刻于世界现代史册。 今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5月8日是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60周年纪念日。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意义巨大,影响深远,它是20世纪世界历史从战争到和平的重大转折点。中国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学术界,特别是国际学术界对中国抗战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少国外二战史著作对中国抗战着墨不多,或一笔带过,“贬低论”、“抹杀论”盛行。本文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抗日战争互动的角度,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视角审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实事求是地评价了中国抗战。 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中国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侵华战争,也揭开了法西斯对外侵略战争的序幕。中国军民也正是从“九一八”起,开始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两个阶段。中国人民在极其险恶、艰难的国内外环境下,最早开始抗击法西斯的侵略;在世界东方开辟了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战场,肩负起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历史重任。 其次,中国抗日战争规模宏大、持久,成为世界东方抗击法西斯的主战场。中国独立承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任达数年之久。 1937年日本法西斯发动“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亦开始全面抗战,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战场的爆发和开始。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和推动、领导下,中国很快结成了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协同配合的持久战,正面战场对日军的大会战达22次,大战斗为1117次,小战斗达38931次。在广阔的敌后战场,创建了大批抗日根据地,并开展了百团大战和进行了局部反攻。中国不仅独立承担世界反法西斯重任达数年之久,而且始终把日本法西斯陆军主力死死地“钉”在中国战场上。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惟一战场,拖住和抗击着日本陆军总兵力的80%;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仍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抗击着50%以上的日本陆军。 第三,中国人民的抗日战场是亚太地区反法西斯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和后方基地。 中国战场在美国军事战略设想中地位重要,中国的持久抗战是美英盟国制定和实施“先欧后亚”战略的先决条件之一,而且中国战场也是盟军对日作战的空军基地和反攻、进攻日本本土的重要基地。中国在援缅作战中,投入30万兵力,历时3年多,与盟军共同对日作战,打通中印公路,挽救了盟军在东南亚战场的危局,为盟军收复缅甸奠定了坚实基础,使中国战场成为亚太地区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 仅从以上三个基本方面,已可清楚地看出和雄辩地说明,中国人民的抗战是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紧密地联成一气、息息相关的,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抗战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理应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 中华民族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伟大贡献 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国(中美苏英)之一和在东方战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国家,中国抗日军民作为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中国抗日战场的开辟和中国人民的奋力抗战,推迟了欧洲战场的开辟,迟滞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为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赢得了较为充分准备的宝贵时间。 中国全力抗击日本法西斯,打乱了日本法西斯北进苏联、南进东南亚的对外扩张计划,使“北进计划”夭折,南进计划受到阻碍。日本法西斯军队陷入中国持久战的“泥潭”,延迟了侵略步伐,也打乱了日、德、意法西斯“轴心国”的东西配合的计划和侵略行动,使英、苏、美各主要国家及其它广大国家和地区赢得了准备时间。 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为苏军抗击德国、战胜德国法西斯提供了有力支援。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时,中国战场的“百团大战”使日军遭到沉重打击,而集中兵力扫荡根据地,拖住了三分之二以上的陆军兵力,日本法西斯无法实施“北进”计划与德国夹击苏联。苏联才放心地从东线调走大量兵力支援西线,所调总兵力达54万之多,从而有力支援了西线对德作战。苏军避免了腹背受敌、两线作战的被动,很快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并于1943年2月取得斯大林格勒血战的胜利,终于在1945年5月,取得对德国法西斯作战的最后胜利。如果中国战场不能拖住近200万日本陆军,德日东西夹击苏联,结果会是怎样呢?苏联著名史学家、院士E·茹科夫说得实在:“使日本帝国主义不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攻苏联远东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人民及其解放军—八路军和新四军以及人数众多的游击队的英勇斗争,他们在中国捆住了日军的双手。中国人民从而给予苏联人民以很大的帮助,使苏联人民易于在反对德国法西斯侵略的正义的伟大卫国战争中进行巨大的斗争。”苏联的《伟大卫国战争史》一书中写道:“虽然日本占领了中国的大片领土,但是战争也给日本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牵制住相当大的日本兵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正义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起了重大的作用。”斯大林在1940年底派前苏军元帅崔可夫率军事代表团来中国时,对崔可夫说:“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事实上正是中国战场束缚了日军手脚,才使苏军免受夹击之苦,保证了苏联抗击德国的胜利。 丘吉尔、斯大林提出:“效法中国”,向中国学习。 美国总统罗斯福十分清楚中国战场对太平洋战场的重要作用。他曾对他的儿子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它方面来作战?他们马上可以打下澳洲,打下印度……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反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斩断通向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中国战场的战略牵制地位亦切实显示出中国战场在全球反法西斯战争战略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对此,罗斯福在1945年1月曾客观评价说:“我们也忘不了中国人民在七年多的长时间里怎样顶住了日本人的野蛮进攻和在亚洲大陆广大地区牵制住大量的敌军。”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1940年8月后,德国飞机狂炸英国时,为激励英国人民抗战,提出了“效法中国”的口号。1941年10月,德国兵临莫斯科城下时,斯大林为鼓舞苏联人民抗敌士气,也曾提出“效法中国”的口号。中国军民的坚持抗战,在大国元首心目中已经成为其学习、效法的楷模和榜样。 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前夕,其法西斯军部曾制定了与德军会师的计划,即日军占领新加坡,海军进兵印度洋,与从北非及中亚南下的德军会师。如此一计划得逞,对英国是致命打击,亦将影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局。对此,丘吉尔首相讲道:“中国一崩溃,至少会使日军15个师团,也许有20个师团腾出手来。其后,大举进犯印度,就确实可能了。”“如果中国停止抵抗,我们将面临巨大困难。” 中国抗战对牵制日军,迟滞日本“南进”和粉碎日本的日德会师共同作战的计划均起了巨大作用,并得到了大国元首们的称赞。不仅如此,中国军队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直接承担了进攻缅甸北部,打通中印公路之战的任务。中国军队刘仿吾团长在仁安羌地区突击日军,解救被围困已打算投降的英国军队7000多人,传为佳话。中国精锐部队反攻缅北,开辟了摧毁日本法西斯的新战场,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的反攻作战,一举收复城镇50多座,有力打击了侵缅日军的有生力量,为缅甸的最后光复,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书写了极其辉煌的不朽篇章。
国家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历史前提和基本保证。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自强不息的发展史,也是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奋斗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繁荣兴盛、延绵不绝的基础。进入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全民族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抵御外侮、恢复主权、实现统一,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目标和内在动力。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意气风发、扬眉吐气,踏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以崭新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确立了统一国家的基本格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虽然数度出现政权分立,但国家统一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和繁荣发展了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国家统一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国各族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庄严神圣的使命。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党更加自觉地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同时又善于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同局部利益,当前利益结合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
维护领土和主权完整、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祖国统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祖国统一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毛概祖国统一2000字论文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毛概”课中的应用》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在《毛概》的课程改革中实施项目教学,围绕学生进行目标引领,对学生实施任务驱动,开展双线并行的项目教学新模式,将知识趣味性、师生互动性、素质拓展性、心理解压性、 职业规划 性有机结合,加强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关键词】项目 典型任务 教学目标 能力 一、高职院校《毛概》的现状分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高职院校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的发展延伸,各内容按章节独立进行。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采用的 教学 方法 为教师课堂讲授法、学生案例讨论法、课后作业法。 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为课堂主体,教师填鸭式的讲,学生盲目的听,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生属于被动参与,教、学、做分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不紧密,缺乏实践和企业要素,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对理论模糊,对实践迷茫,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感受性差。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完就了。 二、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1)课程定位。高职院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不同于中职,又有别于本科。中职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知识点,但并没有对知识点没有进行系统分析,并且中职的学习内容相对浅显;本科更注重的是纯理论学习,比较有深度和广度。 通过对《毛概论》进行项目教学改革,在对高职学生的授课过程中减少了学生对纯理论的理解深度,将知识趣味性、师生互动性、素质拓展性、心理解压性、职业规划性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特长,调动学生积极性,将心理素质拓展、理论知识传授、形势政策 教育 有机结合,加强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2)教学目标。通过项目教学,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有机融合,贯穿在课程的整体目标中。 掌握知识目标:即通过实施项目教学改革,使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能够运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分析社会历史发展问题;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明确“六个为什么”;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突出能力目标:即实施项目教学改革能够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对当前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 热点 问题进行分析判断;能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进行 社会实践 调研,并完成 调研 报告 。 强化素质目标:即通过项目教学改革能够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爱校爱家情怀,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3)课程设计理念。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在《毛概》的课程改革中实施项目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进行目标引领,将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能力目标进行融会贯通;对学生实施任务驱动,为学生布置看、评、辨、讲、做等训练任务;突出能力本位,使学生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学会生存珍爱生命懂得生活珍惜生态;实施双线并行,在课上开展集体看组长评小组讲班级辨,课下自己看相互评同学讲寝室辨。学生的身份不断进行转换,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交融,使学生在学习者—评论者— 辩论 者—演讲者—实践者之间相互转变。 (4)项目内容设计。在课改中坚持以项目以及任务驱动形式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将教学内容重新进行划分,设计成“任务”和“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身实践,通过项目得到消化吸收,使学生的社会素质和职业素质在项目实施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毛概》中的项目教学改革是在第一课堂领域中设定学生百家讲堂、新闻五分钟,评论三百秒两大项目;第二课堂领域实施4321工程,即调研四大领域,观看三部电影,阅读两部名著,撰写一年学习 日记 。使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能够分析出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理论的贡献。并结合社会发展现状,能够 总结 出各自发展的时代特征与个人的理论贡献。同时每个团队或者每个学生进行专题讲解,学生进行综合打分。 (5)考核方案设计。在项目教学过程汇总平时成绩70分,期末30分。平时考核内容包括课堂纪律、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专题调研汇报材料、项目的策划与实施情况,期末注重对能力目标实现的综合考核。 三、在课程改革中新旧教法的对比 旧课程是以书本为载体,教师为主体,理论权威,老师权威;新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挑战权威, 创新思维 ,集学习娱乐、拓展解压、合作竞争于一体;旧课程是老师讲,学生听,课后忘;新课程是学生研讨,教师指导,课后满脑。 四、在课程改革的个人感受 在项目教学课程改革中,将教学过程与具体的工作项目融为一体,围绕具体的项目构建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使教学目的与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在项目教学课程改革中,课程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任务,学生学习气氛浓烈,通过讨论交流促进知识的积累,显著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自学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充分发展,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项目教学的课程改革中,学生参与性高,每堂课都变成了一种知识头脑风暴,团队合作竞争,机遇挑战并存的课程。同时教师由主导变成了指导,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对教师课堂指导艺术更加严格,使教师要不断的进行学习提高,不能固守自己手里的一碗水而沾沾自喜,更不能因为拥有了一桶水而固步自满,而是要求广大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扩充知识,演变为一眼甘泉,成为活水。 参考文献: [1]周建忠.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3). 猜你感兴趣: 1. 有关中国梦的2000字毛概论文 2. 浅析实现祖国统一的毛概论文 3.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毛概论文范文 4. 2017年毛概论文2000字范文2篇 5. 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毛概论文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党和政府对台工作的基本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日益丰富。‘一国两制’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生命力。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肯定了“一国两制”10年多来的实践成果,同时也指明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正确方向。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从根本上说,两岸统一是唯一的必然的历史结局,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之所在。 要实现和平统一,如何逾越社会制度的差异,如何抚平历史在人们心里留下的创伤,是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它作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大义为重、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和诚意,体现了对台湾同胞尊严和情感的充分体谅和尊重,体现了高度的政治智慧和务实精神。 台湾问题同香港问题、澳门问题不同,正是照顾到这样的实际,在“一国两制”下,两岸统一后未来的台湾特别行政区,不仅享有同香港、澳门一样的高度自治权,而且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中央政府不但不派人过去,还要为其保留相应的名额。台湾及台湾人民不仅不会失去现有的任何东西,而且可以同所有同胞一样共享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尊荣,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得到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的援助和支持。可以说,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对台湾同胞有百利而无一害,必将加快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促进亚太地区繁荣稳定。
第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1、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1)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2)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1)民族复兴,就是要改变民族因某种原因陷入停滞不前、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状况,使民族奋发自强、独立解放,实现繁荣昌盛,以重振民族雄风、重塑民族形象、重立民族地位、重现民族辉煌.(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实现繁荣强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只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地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雄姿,使中华民族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1)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2)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党领导中国人民同一切阻挠破坏中国统一的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不断推动实现祖国统一的进程.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文化策略策略,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根据特定的条件和背景所制定出来的行动方针和实践方案的总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文化策略就是为了合理利用文化在促进祖国的完全统一中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台湾地域文化的特点,在符合海峡两岸的形势背景前提下所制定出来的方针和方案。只有制定合理的文化策略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文化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中的重要作用,文化策略的制定必须要与两岸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符合两岸关系发展需要作为出发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为落脚点。 实现文化交流载体多样性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样,每一种文化都有特定的内涵和表现方式,在两岸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交流的载体不可能一成不变、从始至终的。有时候根据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内容必须辅以相对应的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过程当中必须要求载体多样性。文化交流载体,是指在能承担文化交流信息,联系和沟通交流双方,并能为文化交流主体所操作的某种工具。两岸文化交流有着与其他交流方式不同的特殊之处,其一,交流双方主体较多,涉及社会各界人士;其二,文化交流内容较广。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再者两岸双方不同主体对交流内容有着不同的需求,这就加大了对载体的要求;其三,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科技普及较广,提供给大家的载体也多种多样,我们要能有效的选择最适用的载体来承载交流信息。归结上述三个两岸文化交流载体的特殊性,我们可以将两岸文化交流的载体分为三种:管理载体、活动载体和大众传媒载体。 管理载体管理载体就是将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渗透到管理活动和人们的具体活动之中,利用政策制度、政府职能等管理机制来提高两岸人民对文化交流的认识,促进两岸民众之间的文化交流行为,调节两岸人民对于文化交流和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2011 年 6 月,福建永定县与台湾大学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为更好的管理运动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合作成立了两岸客家文化研究协会和两岸客家文化研究院,这一机构的设立有效的促进了两岸的文化经济发展。此外,在两岸的教育活动领域,民间机构管理,经贸、文化活动领域也应充分发挥管理的优势,为两岸交流活动营造更好的氛围。有效的运用管理载体,不仅能让两岸人们更容易的达成共识,还能让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更方便展开,提高文化交流的效果。这也就对两岸双方的管理机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要提高两岸文化交流双方管理载体的自觉性。管理载体必须能积极主动的促进文化交流,创造两岸文化交流所需环境条件,提供各种支持,特别是对于台湾少数滥用职权和政府权利疯狂的在台湾宣扬“台独”的不良份子,对于这部分承担了管理载体职能却不能履行自己的义务反而阻碍两岸正常交流的“台独”势力,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并将其与其他管理载体划分开来,坚决打击这些阻碍祖国统一的不良势力。二、必须提高管理载体自身的文化素养,使其也承担相应的文化交流任务。管理载体不仅要创造环境和条件,还要善于去利用这些环境和条件,由于管理机制本身所特有的职能和公共可信度,加上自身的文化素质,相对其他载体能更好的实现文化交流。 活动载体以活动为载体,就是有意识的开展各种活动,将两岸文化交流内容寓于活动之中,使人们在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了解,达成共识。以活动为载体,能使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在无形当中为大众所接受,并且在活动当中双方都具有主人翁意识,能有效减少交流过程中曲高和寡和局面,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在交流过程当中了解对方,了解自己。要充分发挥活动载体的功能,我们必须做到:一、加强对各种活动的指导,组织好各种活动。两岸的文化交流活动繁多,每一场活动都有不同的要求,这就对组织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根据内容的不同组织好相应的活动是摆在两岸双方活动组织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二、各种活动都应具有相应的目的性。在举办每一场活动之前活动组办方应协调好这次活动所要达到的程度和结果。三、尽可能的将经济建设等业务工作和活动联系在一起。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并不是只能局限与文化交流,还必须与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相结合,形成以文化为主体,内容多样性的文化交流。四、活动应该应地制宜,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五、活动应讲究实效,不可太多太滥。经济活动是两岸活动的主要内容。经济发展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永恒主题,“古今往来,任何国家和政权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任何一个政权,都必须掌握一定的经济和物质力量,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来提供这种经济和物质力量25”.发展经济是大陆和台湾社会发展的共同目的,也是两岸活动的主要目的。大陆和台湾两者间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大陆给台湾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消费群体,大陆也需要台商的投资来发展经济。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两岸关系粘合剂的作用。但是由于两岸的政治和经济上的不同,两岸的经济交流极为不便。因此,在大陆的努力下,依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达成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海峡两岸之间开展了经济贸易交流活动,例如举办了多届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和两岸文博会。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经历了多次发展和在两岸的交流沟通和共同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6 年原定于在台湾举办的首届经贸论坛在北京举办,随后第二届“两岸农业合作论坛” 在海南博鳌举行。2007 年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北京举行。至此,论坛名称也开始固定为“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一直沿用至今。在第五届经贸文化论坛中,文化教育作为正式主题首次进入两岸经济贸易论坛,文化由于其特殊的影响力和其在两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两岸人们所重视。经贸文化论坛重点在于沟通两岸经济,共同促进两岸经济发展,文化由于其重要性和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随后的经贸论坛中成为了两岸论坛交流的主题。这也说明了两岸双方对文化的重视,对文化在两岸交流中所起作用的认可。我们必须要利用、抓住两岸经济贸易文化论坛这一重要平台,充分发挥出文化在两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论坛交流促进两岸间的文化交流与文教合作。 大众传媒载体大众传媒是社会上各种传递新闻信息载体的总称,它包含了网络、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等等各种传播媒介。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大众传媒作为在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载体已是必然:第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强大功能和巨大影响为其成为两岸文化交流活动载体提供了客观条件和要求;第二,以大众传媒为载体是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应对大众传媒负面影响的需要;第三,以大众传媒为载体是增强文化交流活动灵活性的需要;第四,以大众传媒为载体是顺应人的价值观念多样化发展要求,提高文化交流活动的广泛性和针对性需要。两岸双方也十分重视传媒在两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在 2011 年 5 月召开的海峡媒体庐山峰会上来自海峡两岸的媒体精英达成共识,呼吁两岸媒体应善尽媒体责任,努力营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建议双方共同努力,扩大两岸媒体交流规模,实现两岸媒体交流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希望两岸媒体尽快实现相互设立常驻机构,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两岸新闻交流。6 月在厦门召开的第二届海峡两岸新闻与传媒论坛中,两岸业界共推“传媒自由行”,对两岸传媒交流与合作提出了大量可行的建议。“两岸交流,媒体先行”,2011 年 10 月由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和台湾旺旺中时传媒集团联合创办的《两岸传媒》杂志发刊词上明确表述了传媒在两岸交流的重要地位。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两岸的交流活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挑战。首先,两岸大众传媒交流已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两岸共同引入对方传媒的同时如何做好管理和规制,如何保大众传媒的发展空间,如何根据两岸的需求改革和创新大众传媒规制模式,如何保障大众传媒正确行使舆论监督权。这些问题已成为两岸传媒交流的前沿问题;其次,两岸大众传媒的交流发展给两岸的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新的互动传播形式在不断涌现带给人们更多的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机会,人们围绕某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形成自己的团体。但是如何引导这些虚拟化的团体、社群,引导社会舆论走向正确的发展方向,这些问题不仅是两岸传媒之间存在的挑战,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种挑战;第三,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政府想要通过对传统媒体的控制实现信息、舆论的一致已经不太可能。如何正确领导传统媒体进行变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传播要求,如何有效监管信息、舆论的传播已经成为两岸大众传媒急需研究和必须处理好的问题。 实现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常驻机构的制度化、机制化常设机构是国家根据宪法或组织法而成立的有固定名称、地址、人员编制及工作程序规则的相对较长时期存在的机构。大陆政府历来允许并鼓励两岸在各领域互设机构。在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共同建议中就明确提出了“采取具体步骤,推动尽快实现两岸媒体互设常驻机构。支持制定促进新闻交流与媒体合作的政策。营造便捷、良好的采访环境26”这一主张。在 2011 年召开的海峡媒体庐山峰会所发表的共同建议书中把推动两岸互设常驻机构放在了第一条,这也显示了在两岸交流中常驻机构的重要性。海峡两岸的常设机构主要有以下四类:经贸团体常设机构、海峡两岸旅游办事处、海基会与海协会互设机构以及政府互设代表机构。我们可以在这四种常设机构的基础上加入文化因素,例如两岸媒体间的常设机构、文艺组织间的互设机构等等。把两岸的文化交流常驻机构用明文规定确定下来,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有理有据、规模化的机构体制,达到文化交流常设机构的制度化、机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