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关于学术型类论文范文素材

发布时间:

关于学术型类论文范文素材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下面是我整理了书法学术论文范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书法艺术·艺术书法

摘要:此篇论文旨在探讨研究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在当代艺术环境中的际遇,通过对书法艺术的学习以及对当代艺术的了解,发现当今的先锋艺术中许多作品(包括架上绘画,新潮美术,装置艺术,甚至行为艺术)都运用到了书法的元素,有的甚至直接将书法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例如,在国内外颇受关注的徐冰等人的艺术作品,还包括近几年在书法界热闹过一番的“流行书风”现象等等。

不难发现,当代的书法艺术越来越远离传统的创作模式`风格,而更多的是对视觉艺术,形式美感的关注,传统的书法艺术逐渐发展成了“艺术书法”。书法艺术的这种逐渐走向多元化的现象是如何形成,其存在的主要表现,对于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以及人们的此现象的反思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书法;艺术;多元化;现代转型;反思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新材料,新工艺的产生在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转变的同时,也为书法艺术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开拓了新的领域,全方位多维度地扩展了欣赏者的视野。现代书家们已不在一味追求传统的创作模式与风格。而更多的是对视觉艺术,形式美感的关注。可见,书法艺术已逐渐开始走向了多元化。而这种多元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此现象对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反思该现象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中国是书法的故乡。中国人把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以此为骄傲。“书法”一词的意思,一直不十分明确。很早时是说写文章的一种笔法,以后转成为书写汉字的一种规范。然而如果只是把书法局限在书写法度之内会降低、“书法艺术”的高度。如果把“书法”概括起来,无论规范、方法、书迹、评论、分析、鉴赏、考订,甚至文字学、用具等等都积聚梳理在一起,说这是一门“学问”,倒是很合适的。另外,一些书法理论、书法史、艺术理论等论著也做了大量研究,试图对书法的“本质”做出概括和规定。如,书法是“线条艺术”、“造型艺术”、“具象艺术”、“抽象艺术”、“表达情感的艺术”、“生命艺术”、“纯粹艺术”、“最高的艺术”等。这些概括、界定和解说,或出于名家之口,或见于著名论著,它们对“书法艺术”的“高”度、“纯”度等都有认识上的差异,有趋同也有对立,但有一个共同点,即书法是“艺术”,是中国古代传统艺术。这在书法界、艺术界、学术界基本是一个共识。而“书法艺术”这一概念的出现则是在2004年底,文化部直属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的“中国书法院”、标志着归属于人民政府的国家文化机构第一次正式予书法以“书法”身份。

五四以来,书法的存在意义一直遭到质疑。一位知名学者和作家曾哀叹中国书法所依托的“社会氛围”和“人文趋向”已经消失①,“古代书法是以一种极其广阔的社会必须性为背景,因此产生的特别自然、随性、陈恳;而当代书法终究是一条刻意维修的幽径,美则美矣,却未免失去了整体上的社会性陈恳”。更重要的是,由毛笔文化所涵养出来的那种文人品格和人格构架在现代文化语境中也失去了意义,甚至会成为民族生命力和创造性的阻碍。很明显,在当代书法创作中,人们为了推陈出新,想尽办法崭露头角,往往在创作中采用的是背离传统的方式,说的更具体一些,就是利用各种手段的创新来博得大众的认可。在书法界出现的这种现象我们命名它为:艺术书法。

“艺术书法”这一名词是由王镛老师首度提出的。顾名思义是将“艺术”提前,注重艺术的表现,而相对弱化书法的本事。这在当代表现为书法的民间化倾向上,近几年流行的“流行书风”就是其典型代表。纵观这几年来的各大书展,我们都不难发现书法正经历着从“书法艺术”向“艺术书法”转化的过程。导致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几千年的二王书风,颜筋柳骨看下来的确让人有点累,出现审美疲劳是很正常的。许多作品让人看下来已经不是艺术而是复制品了。于是更多的作品开始追求视觉上的感觉,开始抓形式感,尽管这在有些人看来是丑态百出,但你不得不承认它确实让人有眼前一亮,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第二,展览和比赛的效应不容小觑。近二十余年来,各种书法展览和比赛此起彼伏,尤其是两年一届的全国展和中青展对流行书风的兴起起着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在展览和比赛中,某种风格的作品得到了专家的认可或者受到了媒体的关注,那么效仿这一风格形式的人马上就会一哄而上。为了获得好的名次,参展和参赛者往往会投评委所好,纷纷追摹评委的风格。正是因为书法流行现象的出现,以王镛为代表的几位书法艺术家共同主持了“首届流行书风、印风提名展”,并连续成功做到了现在。展览中的作品坚持汉字书写及线条原则,基本上仍属于传统书法的范畴,与更具前卫意义的“现代书法”有着较大差距。但参展作品基本反映了近二十年来中国当代书法在观念和实践上的一个最主要的趋向:随着书法实用功能在现代社会的日益消减和信息时代东西方文化资源的不断丰富,中国书法的艺术性和创作意识正日益凸显和升华,传统的书法艺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现代转型,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虽然流行书风遭到了不少人的批判,但其批判者们也许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即“流行书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多元化时代中国书法艺术的流行风尚,并显示出相当的风格魅力和艺术史价值。

当代书法创作者对书法艺术现代视觉效果的不断追求,是书法艺术家们不甘寂寞的表现,也是书法艺术走向新的发展的富有生机的动力。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传统书法的自娱雅玩和记事交流,而更多地注重用笔墨线条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性情,并通过幅式、材料、颜色、结构等方面的突破来制造视觉上的特殊效果。现代展览中大多是顶天立地的鸿篇巨制,而且多为竖式,很少见到传统的尺牍和卷轴。这样的幅式比较适合现代化的展厅格局,同时也使观众有仰望之感,增强作品的视觉魅力。在用纸上,书法家们广泛取材,从传统本色的纯白净宣到富丽堂皇的洒金(银)宣,从有作旧效果的仿古宣到简单脱俗的手边纸,不一而足,除了在纸张上以背景色增加厚重感等手法以外,石开等书法家还大胆地以色彩入书,寻求新鲜的视觉感受。当然,更明显的是作者们对文字结构的个性化变形和章法布局方面的大胆探索。另外,从展览的布展风格较过去也有不小的突破,新颖协调,将作品拓裱在统一底色的展板上或装置于精美的画框里,旁边配有考究的标签,印有详细的说明、创作自述和主持人评语等,无形中提升了作品的档次。也极大的增强了观赏者的兴趣。 然而,“书法艺术”转化为“艺术书法”,也是具有自身必然性的。首先,书法在其漫长的历史轨迹中,曾经具有两面性,即书法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随着现代书写工具的革命性变化,中国人的书写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书法的实用性要求正在减弱,而艺术性要求则日益增长,人们力图在书法中获得艺术情感的表现和人格精神的追求,日益脱离书写实用价值的书法,应按照艺术的本性来发展。艺术的本性是不断地否定自己和永无止境的创造,不满足既有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向传统挑战,追求原创性和超越性。这是艺术得以发展,繁荣的规律。其次,现代审美方式的改变,对书法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科技、高节奏的现代信息社会,改变了人们对艺术品欣赏的方式。优雅精美的印刷术和发达的出版业,消除了艺术品的神秘性和复制失真性,人们可以及时掌握大量的艺术信息;良好的展览条件和收藏条件,提高了人们欣赏和品评书法艺术的维度,人们希望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精髓所体现的艺术感受性和表现力有更为切实的现代体现。最后,书法家们面对书法的日益专业化和高度艺术化,以及大量优秀的异质文化成果的挑战,更有来自艺术消费市场的巨大竞争力,因此,他们无法停留于固有的书法观念和传统书法模式。他们的现实处境使他们不得不探索新的发展途径。

当然,形式上的现代感和丰富性并不能代表作品的本质特征。其关键所在其实是创作者们对传统书法艺术在当代社会发展创新的历史使命感及其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当代社会文化特色。他们更多地思考传统书法的当下状况和未来走向,或者说他们希望书法艺术不要固步自封,而应再创辉煌。古今之变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艺术的核心理念和书法家的心性品质的改变。古人重“格调”与“意境”的“高”与“低”。因此,从作品的艺术语言上,更多地使致力于从传统的资源中发掘出新的可能性。例如作品以墓志残纸为基调,并掺杂一些破坏性的用笔,力图表现结构、章法的动荡感和上下左右的呼应关系。不过,这样的书风也并不是那么好把握。不少创作者过于重视书法形式技巧上的翻新,而对书法文化本身缺乏深刻体悟,对传统书法艺术语言也缺少系统研究,因而其创新显得底气不足,粗浅浮躁。其次,由于创作者取法相似,观点相近,且互相影响,因而存在风格面目趋同的隐患,在强调个性的同时可能就失去了个性。

中国书法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不断探索这新的发展维度,原有古典的书法系统,正由文化封闭走向文化开发,尝试着汲取其他艺术的养料,来充实自己的表现力。“艺术书法”常常招致人们的非议,斥之为非书法、不识“传统”。但事实上,书法艺术不应躺在传统的、古人的艺术成就上面沾沾自喜,书法家们也不应该是艺术创造方面的懒汉,笔墨技巧固然是书法艺术的基质之一,然而它也能扼杀人的活生生的艺术感受性。由于我们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传统,因此书法艺术的现代转换中,更应注重主体的分辨力,突出主体的创造性,以之开掘新传统,整合新方法,窥视书法艺术现代发展的生长点,在面向新生活的诸种尝试中把握书法艺术现代转型的契机。

由此看来“书法艺术”转向“艺术书法”也未尝不可。当然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书法艺术的这种发展变化是有贡献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书法形式美的建设。试想,如果一个歌唱家如果只是在舞台上向大家展示她的发音有多到位多准确,仅仅只是展示她的基本功,而不拿自己独具艺术个性的歌声展现给大家看,那观众又如何会有兴趣。中国古代的书法经典精华,被大众认可的就是那么几十个人的几十件作品,如果大家都去宗法他们的作品不去创造,书法艺术就不会形成勃勃生机,风格也不会在竞争中互补,而更严重的,书法这门艺术也会因此而衰落。

注释:①20世纪90年代初,余秋雨先生在《笔墨祭》一文中哀叹中国书法所依托的“社会氛围”和“人文趋向”已经消失。

参考文献:

[1] 当代书法论文选(理论卷)[M].荣宝斋出版社,2010.

[2] 当代书法论文选(书史卷)[M].荣宝斋出版社,2010.

[3] 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4] 书法研究[J].1993(01).

[5] 文艺研究[J].2008(12).

[6] 欧阳中石.光明日报――文化与书法[J].2007(621).

[7] 王岳川.流行书风的文化问题[J].2008(7).

作者简介:秦兆诗(1989―),女,湖北武汉人,湖北美术学院硕士在读。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书法学术论文范文

大学文科是针对大学文科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对大学文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修科目。下面我给大家分享文科学术论文范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文科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

摘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重点加强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这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是教育系统完善自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也是受教育者自身希望获得“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的需要。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建立,需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推动培养目标从“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等职业院校已经意识到这一转变的现实需要,并且主动在办学实践中尝试探索,但从理论角度,却鲜有系统、直面的论证。

建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关键在于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的课程集合,是各门课程分工和配合形成的组织结构,包括各门课程的内容量、课时安排和课程顺序。当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困惑,难以体现出教育层次和类型的特点。从教育实践来看,职业教育本身既有层次之分,也有类型之分。层次可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中等教育后面向职业的高等教育,应包括目前的专科层次、往上的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根据高考科目的划分,粗线条地将高等职业教育从类型上分为文科高职、工科高职和艺术类高职,以方便归纳共同点,对比不同特点,进行有区别的分类指导、分类评价。文章以文科高职课程体系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思考构建文科高职课程体系,以点带面,进而探讨文科高等职业教育在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方面的应有之义。

文科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文科高职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理论课时量、评价标准等方面,皆存在着亟需解决的问题。

1.课程内容“压缩饼干”现象,折射出目标定位不清的问题

目前,文科高职课程内容,多采取的是本科“压缩饼干”方式,照搬学术型本科教育相关专业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只是由于学制的限制对每门课程进行内容删减。这种课程内容,目标定位不清,模糊了文科高职课程的特色,内容不完全,每门课程知识量少,信息量小,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课程内容定位不清,造成以就业为目的的学生,学习的内容肤浅,综合素质难以达到社会岗位需求,就业竞争力不强。而以升学为目的的学生,提升教育层次后,课程内容整体都学过,不断“炒冷饭”,浪费教育资源,难以提升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2.一味强调“够用为度”的后果,忽视了专业类型的需求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如何理解高职教育的理论“够用为度”,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忽视高职教育不同类型的特点和需要,不与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一致性,是无法正确限定何为“够用”,多少为“度”。文科高职对于理论知识够用的“度”,显然不同于其他类型高职,课程结构分配方面应该符合自身类型需要,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3.围绕评估“指挥棒”的单一标准,导致了专业建设同质化严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如同一个隐形的“指挥棒”,规范高职院校办学之余,也使得各种类型高职教育发展趋同,形成“千校一面”的发展模式。高职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是以占据主导话语权的工科高职教育规律为标准,忽视文科高职对于技能培养、素质养成方面的特殊要求。盲目围绕评估“指挥棒”转,生搬硬套工科高职课程模式,文科高职课程评价遭遇尴尬,造成目标制定不符合培养特点,课程体系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化设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同时也不利于受教育者自身全面发展。

文科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文科高职课程体系构建,要超越实然状态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应然层面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1.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本

不同类型的高职教育,其办学宗旨不同,服务的社会需求不同,课程目标的选择自然具有差异,各有侧重点。当前,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有够用的知识基础或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呈现综合化趋势,更加看重人才的综合素质。美国社区学院倡导AOI(academic and occupational integration)理念,探索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融合,就是顺应这一趋势的要求,培养的人才既要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又要有相当的理论水平。文科高职教育,课程目标不同于占据话语权的工科高职,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并非定位于“能力本位”,而是“素质本位”,课程设置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养成,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当代社会文化底蕴的完整人。

2.课程必须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高职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职业方向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适应社会的就业需求。课程体系需要对接某类职业岗位,让学生获得胜任社会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努力让学生拥有一技之长的生存之道,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够做”。文科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职业技能,既包括部分需要反复练习以动手为主的经验型技能,也包括部分需要高认知参与以理解运用为主的抽象型技能,因此课程培养的一技之长,没有必要机械化定义。文科高职课程注重与工作任务直接相关的能力标准的学习,更强调培养具有广泛迁移性的核心能力,注重具体岗位以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3.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理解社会的能力

文科高职教育主要服务于第三产业,培养目标定位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应用型人才、从事基层社会公共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和社会公共服务工作的服务人员,人才标准为复合型高素质应用人才。文科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其面对的工作对象大多数是具体的人和由人组成的社会,课程目标包括“服务于人”“服务于社会”,课程体系必须能够培养学生了解社会、理解社会的能力,使学生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观,具有良好的与人相处、交往的能力,提高社会责任感,加强“社会人”的素质。 文科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文科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根据培养目标,在战略层面、结构层面、内容的理论课和实践课层面,提出建设性的措施。

1.文科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战略层面——完善体系,明晰层次

职业教育不同于职业培训,其重点更多在于“养成”和“发展”,因此课程内容需要保持完整,每门课程保证足够的知识量,反对课程内容采用本科“压缩饼干”的方式。国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层次是比较清晰的,如会计有初级、中级、高级之分,每门课程内容是完整、足量的,不同层次的课程可以在实践方面给不同层次的教育提供基础。

文科高职课程内容,应考虑到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扩展度,按照层次开展。目前的文科高职教育,应该在三年中完成高职人才的培养,每门课程质量符合高等教育课程标准,满足进入职业岗位的学生的实际需要。对于升入高一层次的本科教育的学生,课程体系增加的是扩展课,课程内容是理论知识的延伸,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获得的是发展的能力、扩展就业范围的能力。

2.文科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结构层面——形成“宽基础、活模块”

文科类知识的结构呈现出非线性、弥散特点,知识体系比较“杂”,知识结构如同“W”或“M”型。文科高职教育要求学生拥有较深厚的人文底蕴,课程结构弹性相对大,学生学习的范围广,理论基础扎实宽厚。因此,文科高职课程结构的“宽基础”,应着眼于多方面复合能力和较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对通用知识的要求和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活模块”是指为适应职业岗位群所设计的知识单元和技能单元,以专项职业技能训练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设置课程结构、组织教学内容,着眼于技能的培养。

文科高职课程结构的“宽基础、活模块”,可以由“综合素质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能力课程+职业素养课程”四部分组成。其中,综合素质课程主要针对学生职业生涯所需的综合素质要求,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通用素质,下设思想政治课程、语言文化类课程、身心发展类课程以及职业指导类课程。职业基础课程主要为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提供所学专业的相关理论。职业能力课程对应的是职业领域的核心技能,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职业核心技能课程、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职业素养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素质教育模块和职业技能模块,其中素质教育模块包括通识教育内容,职业技能模块包括通用职业能力类课程、专项技能类课程、职业资格类课程和技能提高类课程。

3.文科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课层面——结合专业,强调“人文”

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能力要求,课程侧重点也有所差异。例如,文秘专业的学生,个人思维能力、决策能力更加重要,而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具体操作的技能更为重要。文科高职教育的核心知识多包含在通识知识中,课程内容方面专业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融合度很高,核心技能主要来自于综合素质,通识能力会直接提高职业技能。因此,文科高职课程体系中对于理论课“够用为度”的理解,要结合专业特点界定“度”,并且强调“人文”。

“够用”的着眼点不能仅仅盯着当前的岗位群需求,而要将目光放长远,根据专业发展的趋势和行业发展的前景,科学分析、预测学生应学习的理论知识类型和数量,为学生就业和进一步发展留有较宽的选择空间。同时,“够用”并不意味着理论知识盲目压缩、变浅,不能片面地把“够用”认为是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而应考虑到文科类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突出“人文”特点,加强理论知识的复合性和综合化,扎实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拓宽培养人文素养的通识知识,构成学生提升学历层次的基础。因此,正确理解理论知识“够用为度”是文科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文科高职理论课程一方面应加强对专业特点进行剖析,建设与专业就业岗位群联系紧密的专业基础课,使理论课程的学习既具有职业岗位特点,又能满足学生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广泛设置的选修课、讲座等,采取集中、分散、浓缩、强化等不同课程形式,加强通识课程的渗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4.文科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课层面——突出“综合素质”,合理设计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必须包括一定量的实践课程,但文科高职与其他类型高职的实践课程有一定差别,一方面要体现出职业教育实践课程的普遍特点,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另一方面要突出文科高职特色,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文科高职实践课程可以按照“通用职业能力养成——岗位核心能力培养——职业环境下的综合职业能力形成”的职业能力形成内在要求进行设计,通过课内实训、课外实训和专项实训的途径,建立起实践课程模式。通用职业能力实践课程,主要是社会性能力训练,旨在训练对于文科高职学生来讲比较通用的职业技能,如语言表达与沟通、礼仪、文书写作、文字录入、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团队合作等,可以通过一些专项实训课程进行。岗位核心能力实践课程,重点是单项技能的实训,可以通过校内模拟或仿真实训,或校外社会大课堂进行社会服务来进行。综合职业能力通过顶岗实习的课程安排,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与实践。

文科高职实践课程的设计不同于工科,一些专业难以做到完全顶岗实习,如国际贸易、会计等专业,因为涉及到商业秘密,企业不可能让实习生全面触及,与其勉为其难地顶岗实习,不如采用“走岗”的方式进行。此外,一些原生态的工作过程并不必然凸显文科专业的教育功能,简单将学生置于真实岗位中,反而会让学生对理论基础和技能经验缺乏比较和反思,从而限制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生成和发展空间。因此,对于文科高职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项目教学等,注重实践过程的反思,增强实践的认知性质,强调高路径学习,让学生从实践课程中提高举一反三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兰巧.文科高职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组织实施[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1).

[2] 朱依萍.谈“够用为度”与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1).

[3] 周文根,何杨勇.论构建高职教育的职业技能核心课程体系[J].职教论坛,2008,(2).

(作者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梁绿琦系该学院院长)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文科学术论文范文

关于学术型论文范文素材

学术是探索自然、社会等客观实在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实现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分化,促进学科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动力,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表演学术论文范文,仅供参考!

表演的分寸感

摘要:真实与自然是舞台表演的根本灵魂,这无关话剧的内容,也无关话剧的表演手法。一个脱离了真实和自然的舞台话剧哪怕有再好的演员,再好的剧本,其灵魂依旧是空洞的,是无法满足观众需求的。而真实与自然具体体现在表演的分寸把握上。本文分析话剧表演中分寸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话剧;表演;分寸感

0引言

高尔基先生曾经说过:人就是人,他们是普通、正常,没有扭捏作态,也不会装腔作势[1]。这在话剧表演上就体现为分寸感,正常、普通的去表演,通过真实而自然的肢体和语言的表达,传递出话剧中心的灵魂思想,给予观众以“是的,就是这样,我就是这样(我看过的就是这样的)”的感觉。分寸感的控制和掌握可以有效提升话剧表演的感染力,引起观众的共鸣,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但是表演的分寸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去把握这个分寸,这是积极值得我们研究的。

1话剧表演中的分寸感

所谓的分寸感其实可以解释为一个字:度,是指在表演中通过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肢体、和语言表达出真实而自然的人物形象[2]。万事万物都存在一个度,这表现为人们常说的临界点,一旦某一事物超过了自身的临界点,必然发现质的变化,转而形成另外一种事物。人们常说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是指这种情况。话剧表演中也存在这种度的要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分寸感,这就要求话剧表演中,人物外在形象、人物动作、人物语言以及人物表情符合观众的潜在审美期待,究其实质就是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物的常情。

2表演分寸的依据

莎士比亚认为表演分寸的依据就是:接受你自己的常识的指导,认为表演的分寸就是“自然的常道”。也就是说所谓的表演分寸依据就是要符合日常的生活、生产常情,符合所表现人物角色的社会地位以及人物个性情况。在进行表演分寸把握时,需积极分析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心里状况以及其行为状况,做到真实而自然,这就是表演分寸的依据。笔者在观看话剧《贺方军》时,其中一个场景让笔者感悟最深:贺方军身患绝症,斜靠在沙发上,忍着身体的剧烈疼苦,但是为了不让女儿担心。他故作轻松,面带笑容的鼓励女儿要自立、要坚强,要求女儿好好的生活。在该话剧中贺方军的饰演者将人物贺方军当时的心里状况和肢体状况真实而自然的表现出来了,其分寸控制得完美无缺。表演者眼神刚毅、深沉,眼角闪现着对亲人和世间的留念,他伸出小指与女儿拉钩许愿的场景感动了无数观众。在该话剧表演中,贺方军的表演者将贺方军的硬汉形象和儿女情长表现了淋漓尽致,其在分寸上的把握更是让人拍案叫绝,一个小小的拉钩动作,真实而自然的再现了贺方军对女儿的难舍难分的感情。

3话剧表演中分寸感的重要性

审美的需求

话剧表演最终是服务于观众,没有观众的话剧表演只能称为自娱自乐。观众作为话剧的审美者,自身有一定的美学理解能力。是以,在表演时,表演者如何在观众已有审美基础上传递话剧的美学思想,这是表演者首先需要考虑的。一个成功的话剧,必先要了解话剧所面对观众的美学情趣和理解能力等问题,再对话剧中实际的表演进行适度的控制和调整,掌握分寸感,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但是这种满足并不意味着迎合,话剧必然是要传递积极、先进的美学理念,必然是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表演者要把握美学格调与迎合观众的分寸感。

实现创造性与忠实性相结合的需求

话剧表演来源于生活而又经过了艺术的创作,其涉及到忠于生活和创作加工两个问题。但是这两者并不是矛盾对立的,通过一定的分寸感把握,可以有效的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每一部话剧作品都是来源于相关人们生产、生活的现实故事,但是要保证话剧作品的艺术性和格调,必然要进行艺术的加工创作。另外,如果话剧只是简单的重复一遍人们生产、生活中的现实故事,那么表演者就只能称为艺匠,而不能称为艺术家了。话剧在表演时,需要考虑舞台、灯光、服饰、人物、现场气氛等等因素,这些因素在作品来源的实际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如何再加入这些元素的情况下依旧忠于原来的故事思想,成为话剧表演者的重要思考方向。在实际表演时,表演者需通过合理的舞台布局、语言以及肢体动作来还原原故事思想,并通过这些动作和语言增强原故事的艺术格调,从而保证两者的协调统一。只有通过两者之间度的把握、分寸感的掌握,才能完美的实现创造性与忠实性相结合。

4表演分寸感的把握措施分析

表演者需拥有较高的表演素养

话剧表演者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表演素养,对相关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力较强,可以较好的利用音乐、场景以及人物背景进行表演。话剧表演者不但要求一定的表演能力,同时还要求表演者掌握相关的舞蹈、音乐知识,尤其是要求掌握较高的舞蹈知识。传统的话剧表演一般都会夹杂一部分舞蹈表演。除了这些必备的基础素养要求外,表演者还需具有较强的节奏控制能力,通过自身的节奏掌握能力调动观众的情绪,引发观众的共鸣。

立足事实,不做作

有人说过:表演舞台上永远不要去夸大真实的要求,也不要去夸大虚假的作用。话剧表演中要想提高自身的分寸感,就虚立足在事实上,不做作。在实际的表演中,表演者要立足于事实,再通过艺术的手段进行阐述,保证话剧表演的美学格调。在艺术加工时,要把握一个度,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放大,不让观众产生距离感,认为表演脱离了实际生活。一个表演者如果过分的去夸大,就会显得做作,但是过分的谨慎又会导致情感无法准确传递。是以,表演中虚立足于事实。

重视细节

观众是敏锐的,尤其是在话剧高潮内容时,表演者的每一个手势、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都能让观众产不一样的感觉。表演者在进行高潮部分的表演时,需严格把握分寸,每一个细节动作都需经过反复的揣摩。话剧表演者在表演前需积极对人物、社会背景、环境等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将自身代入人物形象中,掌握人物心里、动作、习惯的每一个细节。在潜意识里构造一个人物形象,并将这个人物形象真实而自然的表现出来[4]。例如在话剧《世纪风流》在塑造某开发区的主任这一人物时,表演者就将细节表现得妙到颠毫。该开发区主任面对社会诱惑时,没有经受住糖衣炮弹的考验,但是又小心谨慎。表演者在进行受贿那一场戏安排时,设计极其精妙。该表演者通过将一杯咖啡打翻,然后假作公文包被打湿,对着送贿人打开,然后转身假作整理身上水迹,让送贿人直接将金钱放入包中。巧妙的将受贿过程展现出来了,将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完美的呈现出来了。可以说,该表演者在动作设计和语言表述上的分寸控制妙到巅峰,是一场极其成功的戏。

5结语

表演是一个将真实生活通过艺术加工而传递高于生活格调的艺术行为。如何掌握真实与艺术加工的分寸,成为表演者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这要求表演者具有加强的表演素养,并且对整体表演节奏有较强的掌握能力,与此同时,还需加强不做作,不谨慎,从细节上进行控制。表演者还需扩展日常生活阅历,通过长期的生活和艺术实践,总结相关生活、表演经验,提高自身对表演的度和分寸的掌握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露.是薛涛.又不是薛涛《浣花吟》中饰演薛涛的体会[J].中国戏剧,2010(06).

[2] 吴戈.我们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舞台创造? 从导演艺术家查明哲说起[J].中国戏剧,2011(06).

[3] 王亚兵.怀梆名家赵玉清的唱腔特色[J].中国戏剧,2013(06).

浅谈相声的表演

摘 要:“包袱”即笑料,是相声的基础,包袱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相声表演的好坏。包袱构成的种类大致有夸张、曲解、重复、矛盾、否定、误会、假借、对照等,如何抖好包袱,成为相声表演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相声 表演 “包袱”

相声艺术自诞生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丰富的艺术手段、生动的语言风貌和幽默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它是一门优秀的民族艺术,是曲艺百花园中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葩。

相声的表演是以幽默的语言为主、夸张的动作为辅,通过诙谐、优美的演绎来征服观众。演员若不能发挥作品的潜在功能,表演缺乏魅力,光指望“活保人”,即使作品再好,成功也只是纸上谈兵,这就说明相声艺术的表演要求非常高。“包袱”即笑料,是相声的基础,包袱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相声表演的好坏。包袱构成的种类大致有夸张、曲解、重复、矛盾、否定、误会、假借、对照等,如何抖好包袱成为相声表演的关键之一。

一、抖包袱要掌握“寸”劲儿

抖响一个包袱要掌握“顿”的技巧。“顿”就是停顿,也叫“寸”,就是控制好节奏,“寸”住了劲儿,特别是到了包袱口。抖包袱就相当于运动员三级跳远,量好距离,起跑,踏板准确,发力起跳。因此“顿”的位置要恰到好处,停顿时间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就抻了,少了就抢了,“顿”得好,才有劲头,才有力度,包袱才会抖得响,也就做到了相声演员常说的“寸住了”。相声名家高笑林先生曾经说过:“抖包袱靠的是寸劲儿,哪里该寸,心中要有数,早了晚了都不行。”如他表演的相声《夫妻之间》的一段:

甲:俗话说得好,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顿)比裤腿儿深

乙:嗨,那叫百日夫妻比海深

甲:大海有底,裤腿儿(顿)没底啊

乙:嘿

这一段里,百日夫妻,情理之中的下文是比海深,而演员甲的一“顿”,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意料之外的“比裤腿儿深”,包袱抖得干净利索。再如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先生表演的相声《训徒》的一段:

甲:我问你,世界上是先有的鸡还是先有的蛋

乙:太简单了,告诉你记住了,先有的鸡后有的蛋

甲:哦,先有的鸡,那鸡打哪来的

乙:蛋孵的

甲:蛋谁下的

乙:鸡啊

甲:鸡打哪来的

乙:蛋孵的

甲:蛋谁下的

乙:鸡啊

甲:鸡打哪来的

乙:蛋孵的

甲:蛋谁下的

乙:(顿)你下的

这一顿,顿出了演员乙自己先前回答问题的草率,又被演员甲不断追问的无奈,抖包袱时“寸”住了,自然包袱也就抖响了,而且是嘎嘣脆的效果。

二、抖包袱要简洁有力

相声的语言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要短小精炼。虽然是铺平垫稳,三翻四抖,但在构成包袱的语言时,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到了包袱口时,句子的前后都不可随意添字,否则,前面的铺平垫稳都是白费,包袱抖不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表演就不成功。如李金斗先生表演的相声《新夜行记》中的一段:

甲:车跑起来了,往后一看是浓烟滚滚啊

乙:好嘛

甲:坏了,再找我媳妇找不着了

乙:哪去了

甲:让烟给当上了,等烟散了,回头一看,好嘛

乙:怎么了

甲:我媳妇变非洲娘儿们了

这一段的最后一句,是想形容汽车的尾气黑烟特别厉害、特别多,把自己媳妇的脸都给熏黑了,非洲人的肤色是黑色的。包袱设计得合情合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但如果最后一句演员甲说“我的媳妇脸给熏得,都变成非洲的娘儿们了”字数多了,说得过于具体、明白了,但是在相声的表演中,这样处理,包袱就响不了,相声演员常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挡包袱”。 “我媳妇变非洲娘儿们了”字数少,也能说明问题,又不挡包袱,观众明白就行了。表演中还有一种情况,如相声《天仙配》的一段:

甲:我扮演董永

乙:我扮演七仙女

甲:你这模样像七仙女吗

乙:我摆个姿势就像了,(亮身段)你看我像不像七仙女

甲:七仙女你不像

乙:那我像

甲:三仙姑

演员乙的“那我像”和演员甲的“三仙姑”都是三个字,上下对应,简洁有力,如果多加字,就像有一堵墙,自己给自己设了障碍。也有在包袱后面加字的,这样也影响表演,这叫“带尾巴”,在表演中会觉得有累赘。所以相声前辈们常说,“到了包袱口,字越少越好,能用一个字说明的,坚决不用两个字”。

三、“相”与语的配合

表演相声要靠“相”来配合语言。相声演员管这叫“使相”,“相”主要指面部表情,也包括手势、形体动作,有声有相才能声情并茂。相声一词的字面解释,也有这一层含义吧。面部表情主要靠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表情感觉对了,语言情绪和语气就会自然到位。手势运用的得体,会使语言表达形象、真实,能吸引观众视线,观众注意看你了,才会认真听你。形体动作的设计,要根据你所表演的人物,抓住个性和特色,要符合人物的性别、年龄和身份。形体动作要体现神态,形似和神似并存才是完美的。由于表演需要,有时形体动作会有些夸张,但也要掌握分寸,不能过分,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说“宁不够,绝不过”。面部表情、手势和形体动作都是辅助语言表演的,应该成为一个整体,要有连贯性。

以上是我对相声表演一些简单的理解和总结。人们谈到相声,常挂嘴边的就是“相声讲究说学逗唱”,相声发展到现在,也有人总结为“说学逗唱演”,但我个人觉得,说学逗唱这四门都包括在演里,说学逗唱里面也都有演的存在,它们相辅相成,说学逗唱是从相声表演的形式上分类的,从表演技巧上可以分为故事型、贯口型、争辩型、学唱型、文字型、模仿型和批讲型。相声表演最大的特点就是“跳进跳出”,一会儿在人物里,一会儿又变成你自己,一个人不断、迅速地转变角色,根据作品的需要,有时一张嘴就是带着人物的。这种特殊的表演,看似简单,实际需要演员深厚的功力和对生活的细致和感悟。相声的表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这也会丰富相声艺术的表现手段,使相声艺术更有生命力。

大学文科是针对大学文科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对大学文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修科目。下面我给大家分享文科学术论文范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文科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

摘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重点加强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这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是教育系统完善自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也是受教育者自身希望获得“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的需要。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建立,需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推动培养目标从“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等职业院校已经意识到这一转变的现实需要,并且主动在办学实践中尝试探索,但从理论角度,却鲜有系统、直面的论证。

建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关键在于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的课程集合,是各门课程分工和配合形成的组织结构,包括各门课程的内容量、课时安排和课程顺序。当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困惑,难以体现出教育层次和类型的特点。从教育实践来看,职业教育本身既有层次之分,也有类型之分。层次可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中等教育后面向职业的高等教育,应包括目前的专科层次、往上的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根据高考科目的划分,粗线条地将高等职业教育从类型上分为文科高职、工科高职和艺术类高职,以方便归纳共同点,对比不同特点,进行有区别的分类指导、分类评价。文章以文科高职课程体系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思考构建文科高职课程体系,以点带面,进而探讨文科高等职业教育在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方面的应有之义。

文科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文科高职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理论课时量、评价标准等方面,皆存在着亟需解决的问题。

1.课程内容“压缩饼干”现象,折射出目标定位不清的问题

目前,文科高职课程内容,多采取的是本科“压缩饼干”方式,照搬学术型本科教育相关专业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只是由于学制的限制对每门课程进行内容删减。这种课程内容,目标定位不清,模糊了文科高职课程的特色,内容不完全,每门课程知识量少,信息量小,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课程内容定位不清,造成以就业为目的的学生,学习的内容肤浅,综合素质难以达到社会岗位需求,就业竞争力不强。而以升学为目的的学生,提升教育层次后,课程内容整体都学过,不断“炒冷饭”,浪费教育资源,难以提升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2.一味强调“够用为度”的后果,忽视了专业类型的需求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如何理解高职教育的理论“够用为度”,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忽视高职教育不同类型的特点和需要,不与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一致性,是无法正确限定何为“够用”,多少为“度”。文科高职对于理论知识够用的“度”,显然不同于其他类型高职,课程结构分配方面应该符合自身类型需要,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3.围绕评估“指挥棒”的单一标准,导致了专业建设同质化严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如同一个隐形的“指挥棒”,规范高职院校办学之余,也使得各种类型高职教育发展趋同,形成“千校一面”的发展模式。高职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是以占据主导话语权的工科高职教育规律为标准,忽视文科高职对于技能培养、素质养成方面的特殊要求。盲目围绕评估“指挥棒”转,生搬硬套工科高职课程模式,文科高职课程评价遭遇尴尬,造成目标制定不符合培养特点,课程体系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化设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同时也不利于受教育者自身全面发展。

文科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文科高职课程体系构建,要超越实然状态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应然层面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1.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本

不同类型的高职教育,其办学宗旨不同,服务的社会需求不同,课程目标的选择自然具有差异,各有侧重点。当前,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有够用的知识基础或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呈现综合化趋势,更加看重人才的综合素质。美国社区学院倡导AOI(academic and occupational integration)理念,探索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融合,就是顺应这一趋势的要求,培养的人才既要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又要有相当的理论水平。文科高职教育,课程目标不同于占据话语权的工科高职,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并非定位于“能力本位”,而是“素质本位”,课程设置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养成,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当代社会文化底蕴的完整人。

2.课程必须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高职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职业方向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适应社会的就业需求。课程体系需要对接某类职业岗位,让学生获得胜任社会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努力让学生拥有一技之长的生存之道,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够做”。文科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职业技能,既包括部分需要反复练习以动手为主的经验型技能,也包括部分需要高认知参与以理解运用为主的抽象型技能,因此课程培养的一技之长,没有必要机械化定义。文科高职课程注重与工作任务直接相关的能力标准的学习,更强调培养具有广泛迁移性的核心能力,注重具体岗位以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3.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理解社会的能力

文科高职教育主要服务于第三产业,培养目标定位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应用型人才、从事基层社会公共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和社会公共服务工作的服务人员,人才标准为复合型高素质应用人才。文科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其面对的工作对象大多数是具体的人和由人组成的社会,课程目标包括“服务于人”“服务于社会”,课程体系必须能够培养学生了解社会、理解社会的能力,使学生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观,具有良好的与人相处、交往的能力,提高社会责任感,加强“社会人”的素质。 文科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文科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根据培养目标,在战略层面、结构层面、内容的理论课和实践课层面,提出建设性的措施。

1.文科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战略层面——完善体系,明晰层次

职业教育不同于职业培训,其重点更多在于“养成”和“发展”,因此课程内容需要保持完整,每门课程保证足够的知识量,反对课程内容采用本科“压缩饼干”的方式。国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层次是比较清晰的,如会计有初级、中级、高级之分,每门课程内容是完整、足量的,不同层次的课程可以在实践方面给不同层次的教育提供基础。

文科高职课程内容,应考虑到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扩展度,按照层次开展。目前的文科高职教育,应该在三年中完成高职人才的培养,每门课程质量符合高等教育课程标准,满足进入职业岗位的学生的实际需要。对于升入高一层次的本科教育的学生,课程体系增加的是扩展课,课程内容是理论知识的延伸,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获得的是发展的能力、扩展就业范围的能力。

2.文科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结构层面——形成“宽基础、活模块”

文科类知识的结构呈现出非线性、弥散特点,知识体系比较“杂”,知识结构如同“W”或“M”型。文科高职教育要求学生拥有较深厚的人文底蕴,课程结构弹性相对大,学生学习的范围广,理论基础扎实宽厚。因此,文科高职课程结构的“宽基础”,应着眼于多方面复合能力和较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对通用知识的要求和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活模块”是指为适应职业岗位群所设计的知识单元和技能单元,以专项职业技能训练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设置课程结构、组织教学内容,着眼于技能的培养。

文科高职课程结构的“宽基础、活模块”,可以由“综合素质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能力课程+职业素养课程”四部分组成。其中,综合素质课程主要针对学生职业生涯所需的综合素质要求,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通用素质,下设思想政治课程、语言文化类课程、身心发展类课程以及职业指导类课程。职业基础课程主要为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提供所学专业的相关理论。职业能力课程对应的是职业领域的核心技能,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职业核心技能课程、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职业素养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素质教育模块和职业技能模块,其中素质教育模块包括通识教育内容,职业技能模块包括通用职业能力类课程、专项技能类课程、职业资格类课程和技能提高类课程。

3.文科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课层面——结合专业,强调“人文”

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能力要求,课程侧重点也有所差异。例如,文秘专业的学生,个人思维能力、决策能力更加重要,而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具体操作的技能更为重要。文科高职教育的核心知识多包含在通识知识中,课程内容方面专业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融合度很高,核心技能主要来自于综合素质,通识能力会直接提高职业技能。因此,文科高职课程体系中对于理论课“够用为度”的理解,要结合专业特点界定“度”,并且强调“人文”。

“够用”的着眼点不能仅仅盯着当前的岗位群需求,而要将目光放长远,根据专业发展的趋势和行业发展的前景,科学分析、预测学生应学习的理论知识类型和数量,为学生就业和进一步发展留有较宽的选择空间。同时,“够用”并不意味着理论知识盲目压缩、变浅,不能片面地把“够用”认为是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而应考虑到文科类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突出“人文”特点,加强理论知识的复合性和综合化,扎实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拓宽培养人文素养的通识知识,构成学生提升学历层次的基础。因此,正确理解理论知识“够用为度”是文科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文科高职理论课程一方面应加强对专业特点进行剖析,建设与专业就业岗位群联系紧密的专业基础课,使理论课程的学习既具有职业岗位特点,又能满足学生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广泛设置的选修课、讲座等,采取集中、分散、浓缩、强化等不同课程形式,加强通识课程的渗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4.文科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课层面——突出“综合素质”,合理设计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必须包括一定量的实践课程,但文科高职与其他类型高职的实践课程有一定差别,一方面要体现出职业教育实践课程的普遍特点,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另一方面要突出文科高职特色,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文科高职实践课程可以按照“通用职业能力养成——岗位核心能力培养——职业环境下的综合职业能力形成”的职业能力形成内在要求进行设计,通过课内实训、课外实训和专项实训的途径,建立起实践课程模式。通用职业能力实践课程,主要是社会性能力训练,旨在训练对于文科高职学生来讲比较通用的职业技能,如语言表达与沟通、礼仪、文书写作、文字录入、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团队合作等,可以通过一些专项实训课程进行。岗位核心能力实践课程,重点是单项技能的实训,可以通过校内模拟或仿真实训,或校外社会大课堂进行社会服务来进行。综合职业能力通过顶岗实习的课程安排,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与实践。

文科高职实践课程的设计不同于工科,一些专业难以做到完全顶岗实习,如国际贸易、会计等专业,因为涉及到商业秘密,企业不可能让实习生全面触及,与其勉为其难地顶岗实习,不如采用“走岗”的方式进行。此外,一些原生态的工作过程并不必然凸显文科专业的教育功能,简单将学生置于真实岗位中,反而会让学生对理论基础和技能经验缺乏比较和反思,从而限制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生成和发展空间。因此,对于文科高职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项目教学等,注重实践过程的反思,增强实践的认知性质,强调高路径学习,让学生从实践课程中提高举一反三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兰巧.文科高职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组织实施[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1).

[2] 朱依萍.谈“够用为度”与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1).

[3] 周文根,何杨勇.论构建高职教育的职业技能核心课程体系[J].职教论坛,2008,(2).

(作者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梁绿琦系该学院院长)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文科学术论文范文

关于学术型相关论文范文素材

学术是探索自然、社会等客观实在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实现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分化,促进学科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动力,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表演学术论文范文,仅供参考!

表演的分寸感

摘要:真实与自然是舞台表演的根本灵魂,这无关话剧的内容,也无关话剧的表演手法。一个脱离了真实和自然的舞台话剧哪怕有再好的演员,再好的剧本,其灵魂依旧是空洞的,是无法满足观众需求的。而真实与自然具体体现在表演的分寸把握上。本文分析话剧表演中分寸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话剧;表演;分寸感

0引言

高尔基先生曾经说过:人就是人,他们是普通、正常,没有扭捏作态,也不会装腔作势[1]。这在话剧表演上就体现为分寸感,正常、普通的去表演,通过真实而自然的肢体和语言的表达,传递出话剧中心的灵魂思想,给予观众以“是的,就是这样,我就是这样(我看过的就是这样的)”的感觉。分寸感的控制和掌握可以有效提升话剧表演的感染力,引起观众的共鸣,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但是表演的分寸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去把握这个分寸,这是积极值得我们研究的。

1话剧表演中的分寸感

所谓的分寸感其实可以解释为一个字:度,是指在表演中通过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肢体、和语言表达出真实而自然的人物形象[2]。万事万物都存在一个度,这表现为人们常说的临界点,一旦某一事物超过了自身的临界点,必然发现质的变化,转而形成另外一种事物。人们常说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是指这种情况。话剧表演中也存在这种度的要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分寸感,这就要求话剧表演中,人物外在形象、人物动作、人物语言以及人物表情符合观众的潜在审美期待,究其实质就是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物的常情。

2表演分寸的依据

莎士比亚认为表演分寸的依据就是:接受你自己的常识的指导,认为表演的分寸就是“自然的常道”。也就是说所谓的表演分寸依据就是要符合日常的生活、生产常情,符合所表现人物角色的社会地位以及人物个性情况。在进行表演分寸把握时,需积极分析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心里状况以及其行为状况,做到真实而自然,这就是表演分寸的依据。笔者在观看话剧《贺方军》时,其中一个场景让笔者感悟最深:贺方军身患绝症,斜靠在沙发上,忍着身体的剧烈疼苦,但是为了不让女儿担心。他故作轻松,面带笑容的鼓励女儿要自立、要坚强,要求女儿好好的生活。在该话剧中贺方军的饰演者将人物贺方军当时的心里状况和肢体状况真实而自然的表现出来了,其分寸控制得完美无缺。表演者眼神刚毅、深沉,眼角闪现着对亲人和世间的留念,他伸出小指与女儿拉钩许愿的场景感动了无数观众。在该话剧表演中,贺方军的表演者将贺方军的硬汉形象和儿女情长表现了淋漓尽致,其在分寸上的把握更是让人拍案叫绝,一个小小的拉钩动作,真实而自然的再现了贺方军对女儿的难舍难分的感情。

3话剧表演中分寸感的重要性

审美的需求

话剧表演最终是服务于观众,没有观众的话剧表演只能称为自娱自乐。观众作为话剧的审美者,自身有一定的美学理解能力。是以,在表演时,表演者如何在观众已有审美基础上传递话剧的美学思想,这是表演者首先需要考虑的。一个成功的话剧,必先要了解话剧所面对观众的美学情趣和理解能力等问题,再对话剧中实际的表演进行适度的控制和调整,掌握分寸感,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但是这种满足并不意味着迎合,话剧必然是要传递积极、先进的美学理念,必然是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表演者要把握美学格调与迎合观众的分寸感。

实现创造性与忠实性相结合的需求

话剧表演来源于生活而又经过了艺术的创作,其涉及到忠于生活和创作加工两个问题。但是这两者并不是矛盾对立的,通过一定的分寸感把握,可以有效的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每一部话剧作品都是来源于相关人们生产、生活的现实故事,但是要保证话剧作品的艺术性和格调,必然要进行艺术的加工创作。另外,如果话剧只是简单的重复一遍人们生产、生活中的现实故事,那么表演者就只能称为艺匠,而不能称为艺术家了。话剧在表演时,需要考虑舞台、灯光、服饰、人物、现场气氛等等因素,这些因素在作品来源的实际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如何再加入这些元素的情况下依旧忠于原来的故事思想,成为话剧表演者的重要思考方向。在实际表演时,表演者需通过合理的舞台布局、语言以及肢体动作来还原原故事思想,并通过这些动作和语言增强原故事的艺术格调,从而保证两者的协调统一。只有通过两者之间度的把握、分寸感的掌握,才能完美的实现创造性与忠实性相结合。

4表演分寸感的把握措施分析

表演者需拥有较高的表演素养

话剧表演者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表演素养,对相关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力较强,可以较好的利用音乐、场景以及人物背景进行表演。话剧表演者不但要求一定的表演能力,同时还要求表演者掌握相关的舞蹈、音乐知识,尤其是要求掌握较高的舞蹈知识。传统的话剧表演一般都会夹杂一部分舞蹈表演。除了这些必备的基础素养要求外,表演者还需具有较强的节奏控制能力,通过自身的节奏掌握能力调动观众的情绪,引发观众的共鸣。

立足事实,不做作

有人说过:表演舞台上永远不要去夸大真实的要求,也不要去夸大虚假的作用。话剧表演中要想提高自身的分寸感,就虚立足在事实上,不做作。在实际的表演中,表演者要立足于事实,再通过艺术的手段进行阐述,保证话剧表演的美学格调。在艺术加工时,要把握一个度,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放大,不让观众产生距离感,认为表演脱离了实际生活。一个表演者如果过分的去夸大,就会显得做作,但是过分的谨慎又会导致情感无法准确传递。是以,表演中虚立足于事实。

重视细节

观众是敏锐的,尤其是在话剧高潮内容时,表演者的每一个手势、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都能让观众产不一样的感觉。表演者在进行高潮部分的表演时,需严格把握分寸,每一个细节动作都需经过反复的揣摩。话剧表演者在表演前需积极对人物、社会背景、环境等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将自身代入人物形象中,掌握人物心里、动作、习惯的每一个细节。在潜意识里构造一个人物形象,并将这个人物形象真实而自然的表现出来[4]。例如在话剧《世纪风流》在塑造某开发区的主任这一人物时,表演者就将细节表现得妙到颠毫。该开发区主任面对社会诱惑时,没有经受住糖衣炮弹的考验,但是又小心谨慎。表演者在进行受贿那一场戏安排时,设计极其精妙。该表演者通过将一杯咖啡打翻,然后假作公文包被打湿,对着送贿人打开,然后转身假作整理身上水迹,让送贿人直接将金钱放入包中。巧妙的将受贿过程展现出来了,将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完美的呈现出来了。可以说,该表演者在动作设计和语言表述上的分寸控制妙到巅峰,是一场极其成功的戏。

5结语

表演是一个将真实生活通过艺术加工而传递高于生活格调的艺术行为。如何掌握真实与艺术加工的分寸,成为表演者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这要求表演者具有加强的表演素养,并且对整体表演节奏有较强的掌握能力,与此同时,还需加强不做作,不谨慎,从细节上进行控制。表演者还需扩展日常生活阅历,通过长期的生活和艺术实践,总结相关生活、表演经验,提高自身对表演的度和分寸的掌握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露.是薛涛.又不是薛涛《浣花吟》中饰演薛涛的体会[J].中国戏剧,2010(06).

[2] 吴戈.我们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舞台创造? 从导演艺术家查明哲说起[J].中国戏剧,2011(06).

[3] 王亚兵.怀梆名家赵玉清的唱腔特色[J].中国戏剧,2013(06).

浅谈相声的表演

摘 要:“包袱”即笑料,是相声的基础,包袱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相声表演的好坏。包袱构成的种类大致有夸张、曲解、重复、矛盾、否定、误会、假借、对照等,如何抖好包袱,成为相声表演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相声 表演 “包袱”

相声艺术自诞生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丰富的艺术手段、生动的语言风貌和幽默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它是一门优秀的民族艺术,是曲艺百花园中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葩。

相声的表演是以幽默的语言为主、夸张的动作为辅,通过诙谐、优美的演绎来征服观众。演员若不能发挥作品的潜在功能,表演缺乏魅力,光指望“活保人”,即使作品再好,成功也只是纸上谈兵,这就说明相声艺术的表演要求非常高。“包袱”即笑料,是相声的基础,包袱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相声表演的好坏。包袱构成的种类大致有夸张、曲解、重复、矛盾、否定、误会、假借、对照等,如何抖好包袱成为相声表演的关键之一。

一、抖包袱要掌握“寸”劲儿

抖响一个包袱要掌握“顿”的技巧。“顿”就是停顿,也叫“寸”,就是控制好节奏,“寸”住了劲儿,特别是到了包袱口。抖包袱就相当于运动员三级跳远,量好距离,起跑,踏板准确,发力起跳。因此“顿”的位置要恰到好处,停顿时间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就抻了,少了就抢了,“顿”得好,才有劲头,才有力度,包袱才会抖得响,也就做到了相声演员常说的“寸住了”。相声名家高笑林先生曾经说过:“抖包袱靠的是寸劲儿,哪里该寸,心中要有数,早了晚了都不行。”如他表演的相声《夫妻之间》的一段:

甲:俗话说得好,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顿)比裤腿儿深

乙:嗨,那叫百日夫妻比海深

甲:大海有底,裤腿儿(顿)没底啊

乙:嘿

这一段里,百日夫妻,情理之中的下文是比海深,而演员甲的一“顿”,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意料之外的“比裤腿儿深”,包袱抖得干净利索。再如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先生表演的相声《训徒》的一段:

甲:我问你,世界上是先有的鸡还是先有的蛋

乙:太简单了,告诉你记住了,先有的鸡后有的蛋

甲:哦,先有的鸡,那鸡打哪来的

乙:蛋孵的

甲:蛋谁下的

乙:鸡啊

甲:鸡打哪来的

乙:蛋孵的

甲:蛋谁下的

乙:鸡啊

甲:鸡打哪来的

乙:蛋孵的

甲:蛋谁下的

乙:(顿)你下的

这一顿,顿出了演员乙自己先前回答问题的草率,又被演员甲不断追问的无奈,抖包袱时“寸”住了,自然包袱也就抖响了,而且是嘎嘣脆的效果。

二、抖包袱要简洁有力

相声的语言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要短小精炼。虽然是铺平垫稳,三翻四抖,但在构成包袱的语言时,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到了包袱口时,句子的前后都不可随意添字,否则,前面的铺平垫稳都是白费,包袱抖不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表演就不成功。如李金斗先生表演的相声《新夜行记》中的一段:

甲:车跑起来了,往后一看是浓烟滚滚啊

乙:好嘛

甲:坏了,再找我媳妇找不着了

乙:哪去了

甲:让烟给当上了,等烟散了,回头一看,好嘛

乙:怎么了

甲:我媳妇变非洲娘儿们了

这一段的最后一句,是想形容汽车的尾气黑烟特别厉害、特别多,把自己媳妇的脸都给熏黑了,非洲人的肤色是黑色的。包袱设计得合情合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但如果最后一句演员甲说“我的媳妇脸给熏得,都变成非洲的娘儿们了”字数多了,说得过于具体、明白了,但是在相声的表演中,这样处理,包袱就响不了,相声演员常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挡包袱”。 “我媳妇变非洲娘儿们了”字数少,也能说明问题,又不挡包袱,观众明白就行了。表演中还有一种情况,如相声《天仙配》的一段:

甲:我扮演董永

乙:我扮演七仙女

甲:你这模样像七仙女吗

乙:我摆个姿势就像了,(亮身段)你看我像不像七仙女

甲:七仙女你不像

乙:那我像

甲:三仙姑

演员乙的“那我像”和演员甲的“三仙姑”都是三个字,上下对应,简洁有力,如果多加字,就像有一堵墙,自己给自己设了障碍。也有在包袱后面加字的,这样也影响表演,这叫“带尾巴”,在表演中会觉得有累赘。所以相声前辈们常说,“到了包袱口,字越少越好,能用一个字说明的,坚决不用两个字”。

三、“相”与语的配合

表演相声要靠“相”来配合语言。相声演员管这叫“使相”,“相”主要指面部表情,也包括手势、形体动作,有声有相才能声情并茂。相声一词的字面解释,也有这一层含义吧。面部表情主要靠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表情感觉对了,语言情绪和语气就会自然到位。手势运用的得体,会使语言表达形象、真实,能吸引观众视线,观众注意看你了,才会认真听你。形体动作的设计,要根据你所表演的人物,抓住个性和特色,要符合人物的性别、年龄和身份。形体动作要体现神态,形似和神似并存才是完美的。由于表演需要,有时形体动作会有些夸张,但也要掌握分寸,不能过分,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说“宁不够,绝不过”。面部表情、手势和形体动作都是辅助语言表演的,应该成为一个整体,要有连贯性。

以上是我对相声表演一些简单的理解和总结。人们谈到相声,常挂嘴边的就是“相声讲究说学逗唱”,相声发展到现在,也有人总结为“说学逗唱演”,但我个人觉得,说学逗唱这四门都包括在演里,说学逗唱里面也都有演的存在,它们相辅相成,说学逗唱是从相声表演的形式上分类的,从表演技巧上可以分为故事型、贯口型、争辩型、学唱型、文字型、模仿型和批讲型。相声表演最大的特点就是“跳进跳出”,一会儿在人物里,一会儿又变成你自己,一个人不断、迅速地转变角色,根据作品的需要,有时一张嘴就是带着人物的。这种特殊的表演,看似简单,实际需要演员深厚的功力和对生活的细致和感悟。相声的表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这也会丰富相声艺术的表现手段,使相声艺术更有生命力。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下面是我整理了书法学术论文范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书法艺术·艺术书法

摘要:此篇论文旨在探讨研究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在当代艺术环境中的际遇,通过对书法艺术的学习以及对当代艺术的了解,发现当今的先锋艺术中许多作品(包括架上绘画,新潮美术,装置艺术,甚至行为艺术)都运用到了书法的元素,有的甚至直接将书法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例如,在国内外颇受关注的徐冰等人的艺术作品,还包括近几年在书法界热闹过一番的“流行书风”现象等等。

不难发现,当代的书法艺术越来越远离传统的创作模式`风格,而更多的是对视觉艺术,形式美感的关注,传统的书法艺术逐渐发展成了“艺术书法”。书法艺术的这种逐渐走向多元化的现象是如何形成,其存在的主要表现,对于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以及人们的此现象的反思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书法;艺术;多元化;现代转型;反思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新材料,新工艺的产生在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转变的同时,也为书法艺术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开拓了新的领域,全方位多维度地扩展了欣赏者的视野。现代书家们已不在一味追求传统的创作模式与风格。而更多的是对视觉艺术,形式美感的关注。可见,书法艺术已逐渐开始走向了多元化。而这种多元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此现象对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反思该现象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中国是书法的故乡。中国人把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以此为骄傲。“书法”一词的意思,一直不十分明确。很早时是说写文章的一种笔法,以后转成为书写汉字的一种规范。然而如果只是把书法局限在书写法度之内会降低、“书法艺术”的高度。如果把“书法”概括起来,无论规范、方法、书迹、评论、分析、鉴赏、考订,甚至文字学、用具等等都积聚梳理在一起,说这是一门“学问”,倒是很合适的。另外,一些书法理论、书法史、艺术理论等论著也做了大量研究,试图对书法的“本质”做出概括和规定。如,书法是“线条艺术”、“造型艺术”、“具象艺术”、“抽象艺术”、“表达情感的艺术”、“生命艺术”、“纯粹艺术”、“最高的艺术”等。这些概括、界定和解说,或出于名家之口,或见于著名论著,它们对“书法艺术”的“高”度、“纯”度等都有认识上的差异,有趋同也有对立,但有一个共同点,即书法是“艺术”,是中国古代传统艺术。这在书法界、艺术界、学术界基本是一个共识。而“书法艺术”这一概念的出现则是在2004年底,文化部直属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的“中国书法院”、标志着归属于人民政府的国家文化机构第一次正式予书法以“书法”身份。

五四以来,书法的存在意义一直遭到质疑。一位知名学者和作家曾哀叹中国书法所依托的“社会氛围”和“人文趋向”已经消失①,“古代书法是以一种极其广阔的社会必须性为背景,因此产生的特别自然、随性、陈恳;而当代书法终究是一条刻意维修的幽径,美则美矣,却未免失去了整体上的社会性陈恳”。更重要的是,由毛笔文化所涵养出来的那种文人品格和人格构架在现代文化语境中也失去了意义,甚至会成为民族生命力和创造性的阻碍。很明显,在当代书法创作中,人们为了推陈出新,想尽办法崭露头角,往往在创作中采用的是背离传统的方式,说的更具体一些,就是利用各种手段的创新来博得大众的认可。在书法界出现的这种现象我们命名它为:艺术书法。

“艺术书法”这一名词是由王镛老师首度提出的。顾名思义是将“艺术”提前,注重艺术的表现,而相对弱化书法的本事。这在当代表现为书法的民间化倾向上,近几年流行的“流行书风”就是其典型代表。纵观这几年来的各大书展,我们都不难发现书法正经历着从“书法艺术”向“艺术书法”转化的过程。导致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几千年的二王书风,颜筋柳骨看下来的确让人有点累,出现审美疲劳是很正常的。许多作品让人看下来已经不是艺术而是复制品了。于是更多的作品开始追求视觉上的感觉,开始抓形式感,尽管这在有些人看来是丑态百出,但你不得不承认它确实让人有眼前一亮,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第二,展览和比赛的效应不容小觑。近二十余年来,各种书法展览和比赛此起彼伏,尤其是两年一届的全国展和中青展对流行书风的兴起起着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在展览和比赛中,某种风格的作品得到了专家的认可或者受到了媒体的关注,那么效仿这一风格形式的人马上就会一哄而上。为了获得好的名次,参展和参赛者往往会投评委所好,纷纷追摹评委的风格。正是因为书法流行现象的出现,以王镛为代表的几位书法艺术家共同主持了“首届流行书风、印风提名展”,并连续成功做到了现在。展览中的作品坚持汉字书写及线条原则,基本上仍属于传统书法的范畴,与更具前卫意义的“现代书法”有着较大差距。但参展作品基本反映了近二十年来中国当代书法在观念和实践上的一个最主要的趋向:随着书法实用功能在现代社会的日益消减和信息时代东西方文化资源的不断丰富,中国书法的艺术性和创作意识正日益凸显和升华,传统的书法艺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现代转型,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虽然流行书风遭到了不少人的批判,但其批判者们也许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即“流行书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多元化时代中国书法艺术的流行风尚,并显示出相当的风格魅力和艺术史价值。

当代书法创作者对书法艺术现代视觉效果的不断追求,是书法艺术家们不甘寂寞的表现,也是书法艺术走向新的发展的富有生机的动力。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传统书法的自娱雅玩和记事交流,而更多地注重用笔墨线条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性情,并通过幅式、材料、颜色、结构等方面的突破来制造视觉上的特殊效果。现代展览中大多是顶天立地的鸿篇巨制,而且多为竖式,很少见到传统的尺牍和卷轴。这样的幅式比较适合现代化的展厅格局,同时也使观众有仰望之感,增强作品的视觉魅力。在用纸上,书法家们广泛取材,从传统本色的纯白净宣到富丽堂皇的洒金(银)宣,从有作旧效果的仿古宣到简单脱俗的手边纸,不一而足,除了在纸张上以背景色增加厚重感等手法以外,石开等书法家还大胆地以色彩入书,寻求新鲜的视觉感受。当然,更明显的是作者们对文字结构的个性化变形和章法布局方面的大胆探索。另外,从展览的布展风格较过去也有不小的突破,新颖协调,将作品拓裱在统一底色的展板上或装置于精美的画框里,旁边配有考究的标签,印有详细的说明、创作自述和主持人评语等,无形中提升了作品的档次。也极大的增强了观赏者的兴趣。 然而,“书法艺术”转化为“艺术书法”,也是具有自身必然性的。首先,书法在其漫长的历史轨迹中,曾经具有两面性,即书法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随着现代书写工具的革命性变化,中国人的书写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书法的实用性要求正在减弱,而艺术性要求则日益增长,人们力图在书法中获得艺术情感的表现和人格精神的追求,日益脱离书写实用价值的书法,应按照艺术的本性来发展。艺术的本性是不断地否定自己和永无止境的创造,不满足既有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向传统挑战,追求原创性和超越性。这是艺术得以发展,繁荣的规律。其次,现代审美方式的改变,对书法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科技、高节奏的现代信息社会,改变了人们对艺术品欣赏的方式。优雅精美的印刷术和发达的出版业,消除了艺术品的神秘性和复制失真性,人们可以及时掌握大量的艺术信息;良好的展览条件和收藏条件,提高了人们欣赏和品评书法艺术的维度,人们希望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精髓所体现的艺术感受性和表现力有更为切实的现代体现。最后,书法家们面对书法的日益专业化和高度艺术化,以及大量优秀的异质文化成果的挑战,更有来自艺术消费市场的巨大竞争力,因此,他们无法停留于固有的书法观念和传统书法模式。他们的现实处境使他们不得不探索新的发展途径。

当然,形式上的现代感和丰富性并不能代表作品的本质特征。其关键所在其实是创作者们对传统书法艺术在当代社会发展创新的历史使命感及其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当代社会文化特色。他们更多地思考传统书法的当下状况和未来走向,或者说他们希望书法艺术不要固步自封,而应再创辉煌。古今之变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艺术的核心理念和书法家的心性品质的改变。古人重“格调”与“意境”的“高”与“低”。因此,从作品的艺术语言上,更多地使致力于从传统的资源中发掘出新的可能性。例如作品以墓志残纸为基调,并掺杂一些破坏性的用笔,力图表现结构、章法的动荡感和上下左右的呼应关系。不过,这样的书风也并不是那么好把握。不少创作者过于重视书法形式技巧上的翻新,而对书法文化本身缺乏深刻体悟,对传统书法艺术语言也缺少系统研究,因而其创新显得底气不足,粗浅浮躁。其次,由于创作者取法相似,观点相近,且互相影响,因而存在风格面目趋同的隐患,在强调个性的同时可能就失去了个性。

中国书法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不断探索这新的发展维度,原有古典的书法系统,正由文化封闭走向文化开发,尝试着汲取其他艺术的养料,来充实自己的表现力。“艺术书法”常常招致人们的非议,斥之为非书法、不识“传统”。但事实上,书法艺术不应躺在传统的、古人的艺术成就上面沾沾自喜,书法家们也不应该是艺术创造方面的懒汉,笔墨技巧固然是书法艺术的基质之一,然而它也能扼杀人的活生生的艺术感受性。由于我们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传统,因此书法艺术的现代转换中,更应注重主体的分辨力,突出主体的创造性,以之开掘新传统,整合新方法,窥视书法艺术现代发展的生长点,在面向新生活的诸种尝试中把握书法艺术现代转型的契机。

由此看来“书法艺术”转向“艺术书法”也未尝不可。当然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书法艺术的这种发展变化是有贡献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书法形式美的建设。试想,如果一个歌唱家如果只是在舞台上向大家展示她的发音有多到位多准确,仅仅只是展示她的基本功,而不拿自己独具艺术个性的歌声展现给大家看,那观众又如何会有兴趣。中国古代的书法经典精华,被大众认可的就是那么几十个人的几十件作品,如果大家都去宗法他们的作品不去创造,书法艺术就不会形成勃勃生机,风格也不会在竞争中互补,而更严重的,书法这门艺术也会因此而衰落。

注释:①20世纪90年代初,余秋雨先生在《笔墨祭》一文中哀叹中国书法所依托的“社会氛围”和“人文趋向”已经消失。

参考文献:

[1] 当代书法论文选(理论卷)[M].荣宝斋出版社,2010.

[2] 当代书法论文选(书史卷)[M].荣宝斋出版社,2010.

[3] 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4] 书法研究[J].1993(01).

[5] 文艺研究[J].2008(12).

[6] 欧阳中石.光明日报――文化与书法[J].2007(621).

[7] 王岳川.流行书风的文化问题[J].2008(7).

作者简介:秦兆诗(1989―),女,湖北武汉人,湖北美术学院硕士在读。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书法学术论文范文

大学文科是针对大学文科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对大学文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修科目。下面我给大家分享文科学术论文范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文科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

摘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重点加强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这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是教育系统完善自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也是受教育者自身希望获得“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的需要。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建立,需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推动培养目标从“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等职业院校已经意识到这一转变的现实需要,并且主动在办学实践中尝试探索,但从理论角度,却鲜有系统、直面的论证。

建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关键在于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的课程集合,是各门课程分工和配合形成的组织结构,包括各门课程的内容量、课时安排和课程顺序。当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困惑,难以体现出教育层次和类型的特点。从教育实践来看,职业教育本身既有层次之分,也有类型之分。层次可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中等教育后面向职业的高等教育,应包括目前的专科层次、往上的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根据高考科目的划分,粗线条地将高等职业教育从类型上分为文科高职、工科高职和艺术类高职,以方便归纳共同点,对比不同特点,进行有区别的分类指导、分类评价。文章以文科高职课程体系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思考构建文科高职课程体系,以点带面,进而探讨文科高等职业教育在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方面的应有之义。

文科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文科高职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理论课时量、评价标准等方面,皆存在着亟需解决的问题。

1.课程内容“压缩饼干”现象,折射出目标定位不清的问题

目前,文科高职课程内容,多采取的是本科“压缩饼干”方式,照搬学术型本科教育相关专业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只是由于学制的限制对每门课程进行内容删减。这种课程内容,目标定位不清,模糊了文科高职课程的特色,内容不完全,每门课程知识量少,信息量小,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课程内容定位不清,造成以就业为目的的学生,学习的内容肤浅,综合素质难以达到社会岗位需求,就业竞争力不强。而以升学为目的的学生,提升教育层次后,课程内容整体都学过,不断“炒冷饭”,浪费教育资源,难以提升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2.一味强调“够用为度”的后果,忽视了专业类型的需求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如何理解高职教育的理论“够用为度”,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忽视高职教育不同类型的特点和需要,不与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一致性,是无法正确限定何为“够用”,多少为“度”。文科高职对于理论知识够用的“度”,显然不同于其他类型高职,课程结构分配方面应该符合自身类型需要,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3.围绕评估“指挥棒”的单一标准,导致了专业建设同质化严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如同一个隐形的“指挥棒”,规范高职院校办学之余,也使得各种类型高职教育发展趋同,形成“千校一面”的发展模式。高职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是以占据主导话语权的工科高职教育规律为标准,忽视文科高职对于技能培养、素质养成方面的特殊要求。盲目围绕评估“指挥棒”转,生搬硬套工科高职课程模式,文科高职课程评价遭遇尴尬,造成目标制定不符合培养特点,课程体系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化设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同时也不利于受教育者自身全面发展。

文科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文科高职课程体系构建,要超越实然状态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应然层面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1.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本

不同类型的高职教育,其办学宗旨不同,服务的社会需求不同,课程目标的选择自然具有差异,各有侧重点。当前,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有够用的知识基础或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呈现综合化趋势,更加看重人才的综合素质。美国社区学院倡导AOI(academic and occupational integration)理念,探索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融合,就是顺应这一趋势的要求,培养的人才既要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又要有相当的理论水平。文科高职教育,课程目标不同于占据话语权的工科高职,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并非定位于“能力本位”,而是“素质本位”,课程设置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养成,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当代社会文化底蕴的完整人。

2.课程必须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高职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职业方向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适应社会的就业需求。课程体系需要对接某类职业岗位,让学生获得胜任社会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努力让学生拥有一技之长的生存之道,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够做”。文科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职业技能,既包括部分需要反复练习以动手为主的经验型技能,也包括部分需要高认知参与以理解运用为主的抽象型技能,因此课程培养的一技之长,没有必要机械化定义。文科高职课程注重与工作任务直接相关的能力标准的学习,更强调培养具有广泛迁移性的核心能力,注重具体岗位以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3.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理解社会的能力

文科高职教育主要服务于第三产业,培养目标定位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应用型人才、从事基层社会公共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和社会公共服务工作的服务人员,人才标准为复合型高素质应用人才。文科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其面对的工作对象大多数是具体的人和由人组成的社会,课程目标包括“服务于人”“服务于社会”,课程体系必须能够培养学生了解社会、理解社会的能力,使学生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观,具有良好的与人相处、交往的能力,提高社会责任感,加强“社会人”的素质。 文科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文科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根据培养目标,在战略层面、结构层面、内容的理论课和实践课层面,提出建设性的措施。

1.文科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战略层面——完善体系,明晰层次

职业教育不同于职业培训,其重点更多在于“养成”和“发展”,因此课程内容需要保持完整,每门课程保证足够的知识量,反对课程内容采用本科“压缩饼干”的方式。国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层次是比较清晰的,如会计有初级、中级、高级之分,每门课程内容是完整、足量的,不同层次的课程可以在实践方面给不同层次的教育提供基础。

文科高职课程内容,应考虑到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扩展度,按照层次开展。目前的文科高职教育,应该在三年中完成高职人才的培养,每门课程质量符合高等教育课程标准,满足进入职业岗位的学生的实际需要。对于升入高一层次的本科教育的学生,课程体系增加的是扩展课,课程内容是理论知识的延伸,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获得的是发展的能力、扩展就业范围的能力。

2.文科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结构层面——形成“宽基础、活模块”

文科类知识的结构呈现出非线性、弥散特点,知识体系比较“杂”,知识结构如同“W”或“M”型。文科高职教育要求学生拥有较深厚的人文底蕴,课程结构弹性相对大,学生学习的范围广,理论基础扎实宽厚。因此,文科高职课程结构的“宽基础”,应着眼于多方面复合能力和较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对通用知识的要求和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活模块”是指为适应职业岗位群所设计的知识单元和技能单元,以专项职业技能训练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设置课程结构、组织教学内容,着眼于技能的培养。

文科高职课程结构的“宽基础、活模块”,可以由“综合素质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能力课程+职业素养课程”四部分组成。其中,综合素质课程主要针对学生职业生涯所需的综合素质要求,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通用素质,下设思想政治课程、语言文化类课程、身心发展类课程以及职业指导类课程。职业基础课程主要为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提供所学专业的相关理论。职业能力课程对应的是职业领域的核心技能,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职业核心技能课程、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职业素养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素质教育模块和职业技能模块,其中素质教育模块包括通识教育内容,职业技能模块包括通用职业能力类课程、专项技能类课程、职业资格类课程和技能提高类课程。

3.文科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课层面——结合专业,强调“人文”

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能力要求,课程侧重点也有所差异。例如,文秘专业的学生,个人思维能力、决策能力更加重要,而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具体操作的技能更为重要。文科高职教育的核心知识多包含在通识知识中,课程内容方面专业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融合度很高,核心技能主要来自于综合素质,通识能力会直接提高职业技能。因此,文科高职课程体系中对于理论课“够用为度”的理解,要结合专业特点界定“度”,并且强调“人文”。

“够用”的着眼点不能仅仅盯着当前的岗位群需求,而要将目光放长远,根据专业发展的趋势和行业发展的前景,科学分析、预测学生应学习的理论知识类型和数量,为学生就业和进一步发展留有较宽的选择空间。同时,“够用”并不意味着理论知识盲目压缩、变浅,不能片面地把“够用”认为是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而应考虑到文科类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突出“人文”特点,加强理论知识的复合性和综合化,扎实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拓宽培养人文素养的通识知识,构成学生提升学历层次的基础。因此,正确理解理论知识“够用为度”是文科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文科高职理论课程一方面应加强对专业特点进行剖析,建设与专业就业岗位群联系紧密的专业基础课,使理论课程的学习既具有职业岗位特点,又能满足学生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广泛设置的选修课、讲座等,采取集中、分散、浓缩、强化等不同课程形式,加强通识课程的渗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4.文科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课层面——突出“综合素质”,合理设计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必须包括一定量的实践课程,但文科高职与其他类型高职的实践课程有一定差别,一方面要体现出职业教育实践课程的普遍特点,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另一方面要突出文科高职特色,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文科高职实践课程可以按照“通用职业能力养成——岗位核心能力培养——职业环境下的综合职业能力形成”的职业能力形成内在要求进行设计,通过课内实训、课外实训和专项实训的途径,建立起实践课程模式。通用职业能力实践课程,主要是社会性能力训练,旨在训练对于文科高职学生来讲比较通用的职业技能,如语言表达与沟通、礼仪、文书写作、文字录入、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团队合作等,可以通过一些专项实训课程进行。岗位核心能力实践课程,重点是单项技能的实训,可以通过校内模拟或仿真实训,或校外社会大课堂进行社会服务来进行。综合职业能力通过顶岗实习的课程安排,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与实践。

文科高职实践课程的设计不同于工科,一些专业难以做到完全顶岗实习,如国际贸易、会计等专业,因为涉及到商业秘密,企业不可能让实习生全面触及,与其勉为其难地顶岗实习,不如采用“走岗”的方式进行。此外,一些原生态的工作过程并不必然凸显文科专业的教育功能,简单将学生置于真实岗位中,反而会让学生对理论基础和技能经验缺乏比较和反思,从而限制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生成和发展空间。因此,对于文科高职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项目教学等,注重实践过程的反思,增强实践的认知性质,强调高路径学习,让学生从实践课程中提高举一反三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兰巧.文科高职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组织实施[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1).

[2] 朱依萍.谈“够用为度”与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1).

[3] 周文根,何杨勇.论构建高职教育的职业技能核心课程体系[J].职教论坛,2008,(2).

(作者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梁绿琦系该学院院长)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文科学术论文范文

关于小学生类论文范文素材

老师说:“人会死!”

妈妈曾给我出过这样一个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下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这则迷语告诉我们:蜘蛛专吃活的东西,难道它不吃死的东西吗?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做了实验。我从墙角处捉来一只小蜘蛛,把它放进一个盒子里(四周扎有小洞,上面盖有玻璃,便于观察)。没等蜘蛛织网,我又捡来一只死的小虫、一只死苍蝇,放在蜘蛛的前面,蜘蛛置之不理,随即用手碰撞盒子,蜘蛛就向其他方向爬去了。为了彻底弄懂蜘蛛吃不吃死苍蝇,第二天,我又来到盒子前观察,看到死昆虫、死苍蝇还在原来的地方,可盒子角处多了一个网,蜘蛛在网上安静地趴着。这时,我想:昨天死苍蝇、死昆虫没被吃掉是不是因为没有网呢?于是,我又将死苍蝇拿起来轻轻地放在网上,可蜘蛛还是一动不动,紧接着,我又用笔轻轻地触动了一下网的边缘,咦,蜘蛛好像有了反应,开始向颤动的方向爬去,我把笔收回,网停止了颤动,信号断了,它就停了下来,不一会儿,蜘蛛又向网中心爬去。我又用笔尖触动网上死苍蝇的身体,网开始颤动,蜘蛛就开始向这边爬来,我又把笔尖收回,蜘蛛就停了,像上次那样,过了一会儿,蜘蛛又向网中心爬去。噢!我终于明白了:原来蜘蛛是靠网的颤动来产生感觉的,靠织网而捕食的。于是,我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为了证实蜘蛛靠网的颤动产生感觉,我又做了实验。将笔尖放在网上死苍蝇的身上,长时间的颤动,网的震动越来越大,蜘蛛产生的感觉好像也越来越强烈,蜘蛛便匆匆地赶过来,等蜘蛛碰到苍蝇,我将笔尖收回,只见蜘蛛尾部很快喷出黏乎乎的丝将苍蝇捆住,接着又看着蜘蛛的背一动一动的,好像在吸食苍蝇,不一会儿,网上就剩下一个完整的空壳了。这个实验证明蜘蛛吃动的昆虫。我们探密小组又到图书馆、书店查阅了大量有关蜘蛛的书籍。其中《普通动物学》一书中写道:蜘蛛为食肉性动物,其食物大多数为昆虫或其他节肢动物。但口无上颚,不直接吞食固体食物,而是慢慢地吸食。当昆虫等动物触网时,会用力在网上挣扎,使网丝颤动而使蜘蛛很快发觉,蜘蛛便顺着纵向丝向猎物爬去,用蛛丝包裹猎物,固定于网上,先用螯肢内的毒腺分泌毒液注入捕获猎物体内,将其杀死,再由中肠分泌的消化酶灌注在被螯肢撕碎的捕获物的组织中,很快将其分解为液汁,然后吸进消化道内,最后吃剩下的体壳,就被完整的弃留在蛛网上了。这些充分证明:飞来的昆虫使蜘蛛网颤动,网颤动会使产生感觉,蜘蛛产生感觉就会将猎物捕获,因此,证实了蜘蛛只吃活动物,而不吃死的昆虫。2010年,我已经是交警大队的总队长啦!一个普通而又具特殊意义的清晨,我走进值班室,打开监控系统,立体交叉的交通线路马上展现在我的面前,由我设计的黄线网络醒目漂亮,它以优质的服务和超常的功能迅速赢得了市民的喜爱……可别小看这黄色交通线,它可是一种神奇的线。它会发出悦耳动听的音乐声,会像最优秀最有经验的交警一样辨别每辆车的违规情况,它也会像最公正的法官那样对违规车辆毫不留情……8点10分,监控系统发出警报,只见屏幕上出现一辆可能是醉酒的司机开的车,摇摇晃晃。两旁的黄色交通线通过气味感应器感受到酒后驾车的情况,马上变得通体透明,并不停地闪烁,同时传出迷人的劝阻音乐,音乐之后,黄色的交通线立即用优美的声音提醒这位司机:“对不起,您酒后驾车,违反交通规则,请立即停车。”可是这位司机把黄色交通线的警告当成耳旁风,脚踩油门想直冲过去,这时会说话的黄色交通线立即发出强大的磁性,把汽车牢牢吸住。机器人警察走过去,轻轻一提,就把违规的汽车和司机送到空中专用线路,让他到交警队接受批评和培训。9时15分,一辆满载客人的客车,从东向西疾驰而来,黄色线的数量感应器立即发出清脆的声音:“对不起,您的车超载10人,请立即停车。”司机一听黄色交通线知道得这么清楚,只好乖乖地停下了车。机器人交警又迅即找来另一辆客车,将超载的客人送上了车。黄色交通线在交通线路上大展神威,有了它,我这个交警总队长可轻松多了,交通事故已经成了历史,过马路已经成为人们工作之余的一种享受……我希望将来发明一种能够溶解垃圾的机器。当垃圾成堆时,它会根据垃圾的多少和种类,发射出相应的溶解弹,垃圾便会慢慢溶解,最后渗入地下。这种垃圾融解器还能把垃圾中的一些铁质元素吸进自己的体内,给自己做能量。这种机器的形状跟目前的迷你BP机差不多,它的机体前面还有一个发射管,可以随身携带,如果发现自己工作、学习的地方有了垃圾,只要对准了,轻轻一按,垃圾马上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另外,这种机器还有大型号的,是专门用来处理垃圾场里的成堆垃圾。愿这种垃圾溶解器能早日走进我们的生活,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清洁而美丽的环境。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会用我的智慧,使这个愿望成真!注:此机器决不会溶解非垃圾的物品,请放心!现在的汽车正在大量增加,时常可以看见许多黑色气体从汽车尾部排放出来,不但污染大气层,还在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我想:要是能发明一种不用油,质量又好的汽车那多好呀!太阳是我们地球上可以获得的最大能源库。集聚太阳能的技术已经可以用来取暖,做饭,洗澡了,太阳能具有方便,经济,无污染等优点。所以用它当汽车的能源是再好不过了!这种汽车的形状很特别,有点象收音机的机身,顶部有一个漂亮的硅板,用来吸收太阳能,在现在汽车油箱的位置,有一个能量转换器,可以把吸收到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用作听音乐、开空调、照明等车厢内部设施的能源。这就是我想发明的汽车——太阳能汽车,你喜欢吗?我希望将来能发明一种能使理发后的小头发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机器——吸发机。当你刚刚理完发后,头上、衣服之间会有许多小头发。如果你洗头的话,既不方便,又不能完全洗掉。使用我发明的吸发机,只需要在你感觉痒的地方吸几下,就行了。这种吸发机和吸尘机的构造差不多,它既小又方便,只需要装上一节五号电池,便可使用。在它的尾部有一个小盒子,这个小盒子是放被吸进来的小头发的。吸完后,只要把小盒子拿出来,将里面的小头发倒掉就好了。这就是我想发明的吸发机,你喜欢它吗?这就是我想要发明的温控自动床。这种床冬暖夏凉,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而且也给妈妈减少了不少麻烦。同我们现在床有许多缺点,例如夏天天气热,妈妈要把厚厚的垫子拿掉,晒一晒收起来,换上凉席。冬天天气冷了,妈妈又要把凉席收起来,换上厚厚的垫子和被子。我想要发明一种温控自动床,(这种床)人们能让它随着气候的变化自动调节温度。当夏天,外界的温度高是,只要打开床头的开关,床就会自动地把温度控制在二十度左右,人睡在上面就觉得特别凉爽。冬天,外界温度很低的时候,也只要打开床头的开关,就能自动地把温度控制在二十五度左右,睡在上面,能使你在寒冷的冬天感到春天的温暖。学们,你们喜欢吗?面对日趋严重的垃圾污染问题,我希望将来发明一种自动分检并把垃圾逐一消化的垃圾箱——自动消化垃圾箱。当人们把自己用过了而废弃的生活垃圾放进这个垃圾箱里时,这个垃圾箱会把塑料处理成像大米一样的颗粒,废纸压缩成饼干样的纸饼;玻璃制品集中在一起融化成液体,菜叶等生活垃圾发酵成肥料,清洁工人每天只要把桶里消化的垃圾归类收装然后卖给需要这些肥料的厂家,再次利用这些垃圾。这种垃圾箱的形状跟现在的果壳箱差不多,由那些回收的塑料,玻璃制成,它的底座有一个微型电脑,负责分检,处理人们放进的垃圾。这就是我要发明的自动消化垃圾箱,希望它能给我们带来一个清洁又美丽的环境!我想发明一种多功能宇航衣。穿上它,就可直接从地球飞到外太空。这种宇航衣是用一种耐高温、高压,可以吸取天然气,把它转换成能量的特殊塑料制成的。这种宇航衣的构造是这样的:后背有两个小型火箭,它是整件衣服的动力装置,*它人类就可以在茫茫宇宙中遨游了。宇航衣上有一个三角形头盔,它可以减少飞行中的阻力。宇航衣的腰间有一个方向盘,它是和小型火箭配套的。在太空中的星球上行走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有的星球(比如月球)没有引力,很容易掉入这无极限空间——宇宙。而我发明的宇航衣的鞋底各有四个吸盘,吸盘可以牢牢地吸住鞋底接触面,这样人类便能在太空中的星球上迈步了。衣服上还有工具格、方位显示仪、无线电呼叫机和等离子火炮枪。这就是我发明的宇航衣,你喜欢吗?以往大家常用“硝烟弥漫”“火光四起”来形容战场,因为化学推进剂或发射药燃烧才能推动弹丸到高速度。未来的战争可没有硝烟,那时我们所用的电炮及一些新型武器几乎都不用化学能。我一直希望能发明一种超新型电炮,捍卫祖国神圣领土。这种电炮是用电磁力推进弹丸到超高速状态的发射装置,它可将弹丸加速到每秒3-5公里,而常规火炮则望尘莫及。作为超高速动能武器,它的弹丸射程远、穿甲深,射击提前量小,因此命中率特别高。用火炮发射质量大于是100公斤的弹丸是很困难,而用电炮不仅可发射克级质量的小弹丸,也可发射吨级质量的射弹或航天器,将它们推进到每秒几公里到几十公里的速度,它的速度快、动能大,故可用在坦克、舰船或飞机上。电炮是利用电磁力或电力工作,它仅用电厂的电力就可正常运行,它的成本仅是普通火炮的1%,效率很高。电炮是用电流变化来精确控制发射速度和改变射程的,因此性能优良、工作稳定、可控性好。此外电炮发射时由于少烟雾、火光和冲击波,因此隐蔽性好,很适合未来现代化战争。电炮可作为战区导弹防御和国家导弹防御武器,也可用于地对空的定向发射火箭和纯有效载荷,还可用于天基推动航天器进行轨道转移,电炮的用处可大啦!怎么样?这就是我想发明的电炮,威力很大吧!我希望将来发明一种多功能墙纸。它可以按照个人的喜好变化颜色,还有时间显示。最神奇的是,人们只要有“墙纸遥控器”,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让墙纸变成超大屏幕电视机和环绕立体声音箱,或变成各种不同风格的风景画。当你躺在了夏威夷海边的沙滩上;当你坐在沙发上,就好像坐在黄山顶上。但最令人满意的就是它的温控功能,它可以使家中保持你想要的温度,可以使春天永远留在家中!这种墙纸外表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其实内部极其复杂,仪器精密,能量完全是从二氧化碳中获取的,同时它也会吐出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想发明的墙纸,你们一定会喜欢的!

范文1:树干为什么是圆的 在观察大自然的过程中我偶然发现,树干的形态都近似圆的——空圆锥状。树干为什么是圆锥状的?圆锥状树干有哪些好处?为了探索这些问题,我进行了更深入的观察、分析研究。 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我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到植物的茎有支持植物体、运输水分和其他养分的作用。树木的茎主要由维管束构成。茎的支持作用主要由木质部木纤维承担,虽然木本植物的茎会逐年加粗,但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茎的木纤维数量是一定的,也就是树木茎的横截面面积一定。接着,我们围绕树干横截面面积一定,假设树干横截面长成不同形状,设计试验,探索树干呈圆锥状的原因和优点。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1)横截面积和长度一定时,三棱柱状物体纵向支持力最大,横向承受力最小;圆柱状物体纵向支持力不如三棱柱状物体,但横向承受力最大;(2)等质量不同形状的树干,矮个圆锥体形树干承受风力最大;(3)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影响着树木横截面的形状和树木生长的高矮。近似圆锥状的树干,重心低,加上庞大根系和大地连在一起,重心降得更低,稳度更大;(4)树干横截面呈圆形,可以减少损伤,具有更强的机械强度,能经受住风的袭击。同时,受风力的影响,树干各处的弯曲程度相似,不管风力来自哪个方向,树干承受的阻力大小相似,树干不易受到破坏。 以上的实验反映了自然规律、自然界给我们启示:(1)横截面呈三角形的柱状物体,具有最大纵向支持力,其形态可用于建筑方面,例如角钢等;(2)横截面是圆形的圆状物体,具有最大的横向承受力,类似形态的建筑材料随处可见,如电视塔、电线杆等。 在我的观察、试验和分析过程中,逐渐解释、揭示了树干呈圆锥状的奥秘,增长了知识,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加以应用,既巩固了学到的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还初步学会了科学观察和分析方法。范文2:皮鞋为什么越擦越亮每到星期天,我总要完成妈妈交给我的擦鞋任务。告诉你,这可是我一星期零花钱的来源哦!拿到沾满灰尘的皮鞋后,我先把鞋面的灰尘擦掉,然后涂上鞋油,仔仔细细地擦一擦,皮鞋就会变得又亮又好看了。可这是为什么呢 我找了同样牌子同样款式的新旧两双皮鞋进行对比观察。我先用手触摸两双皮鞋的鞋面,发现新皮鞋的表面比旧皮鞋的表面光滑得多。旧皮鞋涂上鞋油,仔细擦过后,虽然亮了许多,但仍无法与新皮鞋相比。皮鞋的亮度是否与鞋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呢? 我取来一双没擦过的旧皮鞋,在放大镜下鞋面显得凹凸不平的。然后,我再在皮鞋上圈出两块表面都比较粗造的A区和B区,A区涂上鞋油并仔细擦拭,B区不涂鞋油作空白对照。我发现A区擦拭后,表面明显变光滑了许多,而且放在阳光下也比B区有光泽。为什么两者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呢? 我想到在物理课上老师曾经讲过:影剧院墙壁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这样可以使声音大部分被吸收掉,让观众不受回声的干扰。同样道理,光线照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产生反射,假如这个平面是高低不平的,光线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掉;假如这个平面是光滑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的方向上看到反射光。 皮鞋的表面原来就不是绝对的光滑,如果是旧皮鞋,它的表面当然更加的不平,这样它就不能使光线在一定的方向上产生反射,所以看上去没有什么光泽。而鞋油中有一些小颗粒,擦鞋的时候这些小颗粒正好可以填入皮鞋表面的凹坑中。如果再用布擦一擦,让鞋油涂得更均匀些,就会使皮鞋的表面变得光滑、平整,反射光线的能力也加强了。 通过实验,我终于知道了皮鞋越擦越亮的秘密啦!范文3:醋对花卉有什么影响醋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花卉则能净化生态环境,并美化我们的生活。 你是否想到过,醋和花卉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怀着好奇心,开展了这个课题的探究。据富有种花经验的人告诉我们,对盆栽花卉施些醋溶液,可改善盆花的生长,增加花朵,而且花艳叶茂。这一点我们在实验中很快就证实了。 浓度不同的醋溶液,对花卉有不同的影响吗?这是我们第二阶段的实验。我们选取长势相同的满天星、报春花、月亮花各四盆,分为四组,每组(三盆)各有三种花卉,分别编号、贴上标签。同时,我们取食用白醋配制成1%(pH值为2~3)、0.01%(pH值≈4)、0.0001%(pH值≈6)三种浓度不同的溶液,每天分别给三组盆花固定喷洒一种醋液,第四组盆花洒不含醋的清水。每五天观察记录花卉的生长情况。 这项实验的结果是:喷洒低浓度醋液(pH值≈6)对这几种花卉没有明显影响;喷洒中等浓度醋液(pH值≈4)的花卉明显长得比其他几组好,花苞多,开花期提前,而且花色较浓艳,花期也延长了;喷洒pH值2-3的高浓度醋液后,反而使花朵过早凋萎。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可以告诉你:种花时适当喷洒一些醋液,可使花卉长得更好。不过要掌握好醋液的浓度,醋酸过浓则会伤害花卉。

小学教育专业优秀论文

小学教育专业优秀论文。目前,许多高校设置小学教育专业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教育是我们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对于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非常重要。下面是我推荐小学教育专业优秀论文相关内容!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摘要:本文以教师独特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和课堂教学技巧为依据,分析了理智思辨型、情感感染型和情境渲染型三种类型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不同影响。并且针对这些影响提出关于教学风格的现实有效的改善措施,即要突破个体教学风格的单一化,注入其多侧面发展的新理念;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风格;不断改善个体教学风格的不足,扬长避短。

关键词:教学风格;学习习惯;小学生

在教学这样一个双边活动中,教师的教学风格对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而教师各异的教学风格会对不同阶段学生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同影响。有科学研究表明:6至12岁即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所以,反思现存的课堂教学,探索更加适于形成小学生良好惯的教学风格是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的。

1、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

小学生课前学习习惯的现状。从实际调查发现有有一少数小学生根本无学习计划,对于执行学习计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部分学生将学习计划流于形式。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现状。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差,听课时往往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小学生课堂上始终专心听讲的人数比例并不高。同时,也有大部分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缺乏质疑的习惯。小学生复习及作业习惯的现状。在完整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坚持每天复习的学生比例并不高。致使盲目地去完成作业,甚至还存在少部分不完成作业的情况。

2、不同类型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在《教育大辞典》中,教学风格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教师个人特点的教学风度和格调,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的综合表现[1]"。然而"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形象载体[2]",教学过程中应以学定教,以教促学。通过长期对小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以相关研究理论为基础,得出了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不同影响。以教师独特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课堂教学技巧为依据,细以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中语调的起伏变化,情感的运用和课堂教学技巧中所采用的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及潜移默化的调控手段为标准,对教学风格进行了分类总结。

2、1理智思辨型的特点及其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老教师知识渊博且经验丰富。其主要特点是: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语调高昂、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比较注重理论知识,能够深入浅出。这类教师的教学能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他的严肃稳定,则对于自律性差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初步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专心听讲、勤记笔记,有效完成作业等学习习惯方面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不过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使得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处在强式状态下,没有使习惯内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发挥教学手段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也缺乏灵活多样性。

2、2情感感染型的特点及其影响。 这类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感情充沛,以情促知的。教学语言语调起伏明显、表达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教师善于用情感调控课堂,态度温和谦恭,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一位情感感染型的老师,对于改变小学生分散的注意力是非常有利的。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下的讨论可以看出,此类教师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而且能促使学生养成上课集中注意力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但是这种类型的教师常会成为"班妈",使学生过于依赖当天课上的掌握而忽略课下自己复习巩固,不易形成及时复习巩固的良好习惯。

2、3情境渲染型特点及其影响。 课堂教学要求知识之间的"无痕过渡",在"小步快跑"等技巧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而这正要求教师在准确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等基础上,更好地组织教学的每个环节,使学生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知识的主人。所谓因时适宜,因情适宜。此类教师善于用情境渲染调控课堂,其教学语言语调曲折,表达生动形象。课堂教学中长于及时鼓励与情境性真实感染,课堂气氛活跃,能使小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持久的注意力和积极的主动参与性。

3、教学风格的有效改善措施

3、1突破个体教学风格的单一化,注入其多侧面发展的新理念。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要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有效地改善教师教学风格,革新以往单一而局限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教学更好地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良好的环境。以其丰富性去适应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多种矛盾及特点各异的教学对象。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自己教学风格的优缺点,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增加知识储备,使个体主导性教学风格更加丰满。

3、2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风格。 每一种教学风格都有其特点、结构、功能和适应范围。教师要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教学风格,即体现多侧面发展。这里的教学客体包括:不同年龄特点和不同学情的学生,不同性质的学科,不同目标的教学环节等。教师要有的放矢,统筹安排,根据教学客体的特点,恰当的选择和使用教学风格。

3、3不断改善个体教学风格的不足,扬长避短。 为了更好地让不同的教学风格有针对性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在发扬本身优势的同时,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做到真正的完善。

4、结束语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同时也是在发展中进步的,其对于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显而易见。所以,通过改善教师的教学风格来更好地把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目标落实到实际课堂中是有一定价值的。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浅谈小学教育改革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小学综合素质教育和课堂有效性教学改革面临着十分艰巨的挑战,有效的教育教学也为小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决定作用。因此小学教育方法和管理模式面临着重大的改革。小学教育在每个人的学习成长阶段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也是兴教强国的第一步,而提升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则是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素质教育改革已经对我国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直面小学教育管理问题,实施有效改革已成为我国小学教育改革工作的关键问题。

一、我国小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育教学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够科学完善

在传统应试教育以分数为评价学生好坏唯一标准的考评机制环境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从而,教师教学水平考核评价标准也受着传统评价模式的影响和引导变得有效无趣,教师和学生逐渐沦落为传授概念和学习考试的机器,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学生探究水平和创新意识受到了无情的扼杀。然而随着社会主义知识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对人才实践功能和创新意识的要求,我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已不再是培养有用人才的最佳教学模式了,所以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已成为小学教育工作中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2、教职人员对教育管理相关问题缺少正确的认识和处置能力

直至如今,仍有不少小学教师面对新课改教材以及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总部署的新要求面露难色,他们习惯了按照书本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而在课堂上缺少有效的互动和探索试验。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也不会培养出学习兴趣和好的学习习惯,反而会觉得十分无聊无趣或紧张排斥,他们也许只是本着对教师应有的尊重和被管理者的低姿态,才会忍受着无趣的课堂,其实他们的心早已飞出教室外了。所以,教师切不可认为学生没有捣乱就是听话,这也是十分片面的认识。

二、进行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小学教育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虽然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也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展的优势,也为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的知识经济环境人才竞争力的不断增加,纯粹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提升综合素质教育要求了,新的知识体系推动新型小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已势如破竹。

2、小学教育改革是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要求

世界的发展有着其适应的规律,是一个新老更替、推陈出新的'发展过程,这就是其规律的本质,传统小学教育模式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充分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而如今,其中的一些教学模式已跟不上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到了该消亡的时候了。

3、小学教育改革是教育工作改革现状的要求

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初衷,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成绩和问题同时构成了教育工作改革的现状,所以小学教育改革打下的基础牢不牢,对教育工作改革的成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1、建立高效的教学课堂

小学教师首先要从小学生的学习速度、效果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来决定教材的使用和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育改革中提出的分组讨论、实践运用、引导提问、情景设置等方式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对症下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有助于引导学生体验积极的人生情感和健康的人格品性。教师不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要主动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泼、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大局观念和集体意识,让学生树立以班为家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融入课堂大环境中,以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进展。

3、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往往被教师以及家长忽略,以至于问题学生层出不穷,所以小学教师一定将小学教育管理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在教学中应适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引导,注重各学科德育教育的渗透和思想引领,让德育教育无处不在。

4、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有一支综合教学能力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小学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没有好的教师,一切的教育是空谈,所以学校要持续加强师资人员专业化培训,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考评评价制度,以不断提升教职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能力,对教师人员教学能力和取得的成绩予以公正客观的评价。学校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机制,让想改革、会改革、敢于以自身工作实验教育改革成效的,充满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的教职人员真正得到重用。

小学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全面改革的第一步,作用十分重要,但改革的进行却非一朝一夕之事,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紧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潮流。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同心协力、共同坚持,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小学教育改革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教育事业全面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于文书类论文范文素材

美国本科文书写作散文素材——社会事件:

这类题目应该是写作难度最大的。提出这个问题表示录取委员是希望了解你对自己的学生生活之外的这个现实世界的很多问题的态度,种族歧视、贫困问题、世界性的饥荒、以及一些当前的时事热点,例如商业诚信、艾滋病、空难等。由于中国和美国在很多事件上所站的角度和立场都有所不同,应该尽量避免采用此类的文书题材。

美国本科文书写作散文素材——个人的成长经历:

这也许是最常见的一个选题了,因为它确实触及到了个人陈述这样的一份申请材料的本质--帮助录取委员会了解同学们的个性和特质。有时学校也会有目的性地出一些命题的散文,例如"你生命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从中你学到了什么?",或者"描述你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并解释为什么如此有意义以及它是如何对你产生影响的?"。

美国本科文书写作散文素材——最喜爱的人或事:

这类题目通常都会是一篇要求简短回答的文章,可能会涉及书、歌曲、艺术作品、一个人或是任何在你生命留下烙印的事物。就像之前提到过的,不要做出你认为录取委员会会愿意听到的答案,选择一些真正对你有特殊意义的人或事,或是可以借以折射出你独特的人格魅力的东西。

美国本科文书写作散文素材——描述一个对你有深刻影响的人:

选择这个文书题材,你需要表现出你不是另一个由完美成绩单包装起来的普通同学们,在你生命中有一个人对你影响很深,是他把你塑造成今天这个全新的你。

获得的成绩:描写你所获得的成绩也是使学校了解你个性的一个好方法。但是要注意抓住重点进行描写,不要把你所有的兴趣爱好、高中时代所参加过的活动、所获得的所有奖项都像流水帐一样记录下来,这样的个人陈述不是学校想要的,聪明的同学们知道学校希望学生有一些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并且能够在某一项或几项上有所成就。

美国本科文书写作散文素材——兴趣爱好:

这个文书题材可以选择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可以是高中时的课外活动、兼职的工作、兴趣或是任何引起了你足够兴趣并且投入了很多精力的事情。这个文书题材与前一个比较相似,都要注意避免写成兴趣罗列,或是同样的内容在文章中反复出现。

选择申请这所学校的原因:如果你选择申请这所学校仅仅是因为在某本畅销杂志上看到它的排名很靠前,或者是你父母希望你申请他,那么这类题目会让你感到下笔很难。你需要挖掘更深层次的原因,看看你是否真的了解这所学校,你是否知道一些一般同学们在该校的网站上所了解不到的信息?更好的认识你自己可以帮助你回答这个问题,你的人生目标、你的长处、你的激情。

公文的拟写通常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 明确发文主旨 任何一份公文都是根据工作中的实际需要来拟写的。因此,在动笔之前,首先要弄清楚 发文的主旨,即发文的主题与目的,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文件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比如相关工作的改善,主要提出目前情况怎样?存在哪些问题,解决方式、需协助事项;再如请求事项,拟请上级机关答复或解决问题等。 2.根据文件内容,准备采用什么文种?比如,汇报工作情况,是写专题报告还是写情况简报;针对下级来文所反映的问题,是写一个指示或复函,还是一个带规定 性质的通知等。 3.明确文件发送范围和阅读对象。比如,向上级汇报工作,还是向有关单位推广、介绍经验;是给领导、有关部门人员阅读,还是向全体人员进行传达。 4.明确发文的具体要求。例如,是要求对方了解,还是要求对方答复,是供收文机关贯彻执行,还是参照执行、研究参考、征求意见等。 总之,发文必须明确采取什么方式,主要阐述哪些问题,具体要达到什么目的,只有对这些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够落笔起草。 二、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调查研究 发文的目的和主题明确之后,就可以围绕这个主题搜集材料和进行一定的调查研究当然,这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并不是拟写每一份公文都要进行这一步工作。例如,拟写一份简短的通知、公告,一般来说不需要专门做搜集材料和调查研究工作,在明确发文主旨之后,稍加考虑就可以提笔写作了。但对于问题较为复杂,还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归纳;如拟订篇幅较长的文件,拟订工作计划、进行工作总结、起草规章、条例、拟写工作指示等,往往都需要搜集有关材料和进行进一步调查研究工作。 总之,收集材料及调查研究,是一个酝酿的过程,是为了掌握全面的、大量的素材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然后经过分析思考产生一个认识的飞跃。 三、拟出提纲,安排结构 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草拟出一个写作提纲。提纲是所要拟写的文件的内容要点,把它的主要框架勾画出来,以便正式动笔之前,对全篇做到通盘安排、胸有成竹,使写作进展顺利,尽量避免半途返工。 提纲的详略,可以根据文件的具体情况和个人的习惯、写作的熟练程度而定。篇幅不长的文件,可以大致安排一下文件的结构,先写什么问题,依次再写什么问题,主要分几层意思等。篇幅较长、比较重要的文件,往往需要拟出比较详细的提纲,包括文件共分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又分作几个问题,各个大小问题的题目和要点及使用什么具体材料说明等。提纲的文字不需要很多,也不需要在文字上推敲。当然,需要集体讨论或送给领导审阅的提纲除外。 拟写提纲是一个很重要的构思过程,文件的基本观点,可以召集相关人员进行集体讨论研究和修改,使提纲日益完善。由两人以上分工合写的文件,更需要共同研究写作提纲,以免发生前后重复、脱节或相互矛盾的现象。 四、落笔起草、拟写正文 结构安排好后,要按照要求所列顺序,开宗明义、紧扣主题、拟写正文。写作中注意两点: 1. 要观点鲜明,用材得当。也就是说要用观点来统帅材料,使材料来为观点服务。运用材料要能说明问题,做到材料与观点统一。 在写作当中,要注意明确观点,用语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词不达意,似是而非。如果观点不明,令人不知所云。有些文件,只讲观点没有实际材料,就会使人感到抽象空洞、缺乏依据,不易信服。而只罗列材料没有鲜明的观点,则会使人弄不清要说明什么问题,不了解发文的意图 ,特别是情况汇报、工作汇报介绍。 2. 要语句简练,交代清楚。拟写文件既要尽量节省用字、缩短篇幅、简洁通顺,又要注意交代的问题清楚明了。 五、反复检查,认真修改 初稿写出后,要认真进行修改。写文章,需要下功夫。自古以来,好文章都要经过反复修改的,写文件也同样,尤其是重要的文件,往往要经过几稿才能通过。 1. 关于主题的修改。看主题是否明确,主题论述是否集中,主题挖掘是否深刻。 2. 关于观点的修改。修改公文要考虑到观点是否正确,表达有无问题。 3. 关于材料的修改。材料是文件的基础,有了正确的观点,还要通过适当的材料表现出来。 4. 关于结构的修改。修改文件的结构,包括文件总体结构的修正,使全文更加严谨。 5. 关于语言的精练。主要是修改不通顺的语句,不规范的字及标点符号。 修改工作要做到认真仔细,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几种常用的商务公文 请示 请示是下级向上级请求决断、指示或批准事项所使用的呈批性公文。 请示的特点 一、针对性。只有本单位权限范围内无法决定的重大事项,如重要决定、重要决策、人事安排等问题,以及在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或克服不了的困难,才可用"请示"行文。请示上级给予指示、决断或答复、批准。因而"请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呈批性。请示是有针对性的上行文,上级领导对于呈报的请示事项,无论同意与否,都必须给予明确的"批复"回文。 三、单一性。请示应一文一事,一般只写一个受文领导,即使需要同时呈送其他领导,也只能用抄送形式。 四、时效性。请示是针对本单位当前工作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求得上级单位指示、批准的公文,如能及时发出,就会使问题得以及时解决。 请示的分类 根据内容、性质的不同,请示分为以下三种: 一、 请求指示性请示。 二、 请求批准性请示。 三、 请求批转性请示。 请示的结构、内容和写法 请示由首部、正文和尾部三部分组成,其各部分的格式、内容和写法如下: 一、 首部。主要包括标题和主送机关两个项目内容。 1. 标题。请示的标题一般有两种书写方式:一种是有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构成。如《***组关于********的请示》;另一种是由事和文种构成,如《关于*******的请示》 2. 受文领导。每份请示只能写一个受文领导,不能多头请示。 二、 正文,其结构一般由开头、主体、结语构成。 1. 开头。主要交代请示的理由。 2. 主题。主要说明请示事项,它是向上级机关提出的具体请求,这部分内容要单一,只宜请求一件事。 3. 结语。另起一段,其习惯用语有"当否,请批示"、"妥否、请批复"、"以上请示,请予审批"、"以上请示,呈请核准"或"以上请示如无不妥,请批转各部门予以执行"。 三、 尾部,其主要结构为落款与成文时间两部分。 请示应注意的问题 一、 一文一事的原则。 二、 材料真实,不要为得到领导批准而虚构情况。 三、 理由充分,请示事项明确。 四、 语气平实、恳切,以引起上级的重视。 报告 报告是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建议、答复询问的陈述性上行公文。 "报告"是陈述性文体。写作时要以真实材料为主要内容,以概括叙述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报告"是行政公文中的上行文种,撰写"报告"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上级掌握本单位的情况,了解本单位的工作状况及要求,使上级领导能及时给予支持,为上级机关处理问题,布置工作或作出某一决策提供依据。"下情上达"是制发报告的目的。所以报告的内容要求以摆事实为主,要客观的反映具体情况,不要过多的采用议论和说明,表达方式以概括为主,语气要委婉、谦和、不宜用指令性语言。 报告的特点: 一、报告的目的为了向上级汇报工作、情况、建议、答复等,它不直 接请求上级机关正面回答报告中的问题,所以不带请示事项,这是它与请示的重要区别之一。 二、报告中一般不提建议或意见。如果确实需要在某一领域或某些部门贯彻报告中提出的建议或意见,可建议上级机关批转到有关部门贯彻执行,报告一经批准,便作为批转文件的附件下发,其权威性依赖或附属于批转机关。 三、报告在内容上不像"请示"那样有"一文一事"的要求,它可在一件公文中综合报告几件事情,层次结构比较复杂。 四、报告广泛使用于下级向上级反馈信息,是沟通上下级机关纵向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向上级及时汇报工作、反映问题、提出建议,也是下级机关必须履行的一项工作制度。 报告的种类 报告从种类与内容上分主要有:汇报性报告、答复性报告、呈报性报告、例行工作报告。 写法 报告的结构一般由标题、受文领导、正文、落款、成文时间组成,下面介绍几种报告的写法 一、 汇报性报告 汇报性报告主要是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的报告,一般分为两类: 1. 综合报告。这种报告是本单位工作到一定的阶段,就工作的全面情况向上级写的汇报性报告。其内容大体包括工作进展情况,成绩或问题,经验或教训以及对今后工作的意见或建议。这种报告的特点全面、概括、精练。 2. 专题报告。这种报告是针对某项工作中的某个问题,向上级所写的汇报性报告。 二、 答复性报告 这种报告是针对上级或管理层所提出的问题或某些要求而写出的报告。这种报告要求问 什么答什么,不涉及询问以外的问题或情况。 三、 呈报性报告 呈报性报告主要用于下级向上级报送文件、物件随文呈报的一种报告。一般是一两句话说明报送文件或物件的根据或目的以及与文件、物件相关的事宜。 四、 例行工作报告 例行工作报告是下级向上级,因工作需要定期向上级所写的报告。如,财务报告、费用 支出报告等。 公告 公告是用于对企业内、外宣布重要事项的公文。 公告的写法 公告是一种严肃、庄重的公文,它内容较为单一,篇幅较短,表达直截了当,语言简洁明快。 一、 标题。 公告标题有三种:一种是完全标题,包括发文机关、事由、文种;二是发文机关和文种 以上两项,多用于政府机关;有的只有文种,如《公告》,标题之下,有时可依公告单独编号。 二、 正文 正文一般由主旨与说明构成。 主旨单独成段,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出此公告的主题内容。 说明写出公告依据、公告事项。结尾一般用"特此公告"作为结语。 三、 落款及日期 公告日期有的标注在标题下方,也可以注在公告结尾处。重要的公告落款处除注明发文单位外,还应标明发文地点。 会议纪要 会议纪要是一种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及议定事项的纪实性公文。它用于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召开的工作会议、座谈会、研讨会等重要会议。 会议纪要通过记载会议的基本情况、会议成果、会议议定事项,综合概括反映会议精神,以便使与会者统一认识,会后全面如实的进行传达组织开展工作的依据。同时"会议纪要"是可以多向行文,具有上报、下达以及同级单位进行交流的作用。 会议纪要的写法 会议纪要一般由首部、正文、尾部三部分组成。其各部分的写作要求如下: 一、 首部。这部分的主要项目是标题。有的会议纪要的首部还有成文时间等项目内容。会议纪要的标题通常是由会议名称和文种构成的。如《*****公司******会议纪要》。 二、 正文。会议纪要正文结构由前言、主体两部分组成。 1. 前言。首先概括交代会议的名称、时间、地点、主持人、主要议程、参加人员、会议形式以及会议主要的成果。 2. 主体。它是会议机要的核心内容,主要记载会议情况和会议结果,写作时要注意紧紧围绕中心议题,把会议的基本精神,特别是会议形成的决定、决议准确的表达清楚。对于会议上有争议的问题和不同意见,必须如实予以反映。 三、 尾部。包括署名和成文时间两项内容。 电子公文 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公文通过E-mail的方式批阅使传统的办公模式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但现在国内缺少实现网上公文批阅的软件,文件容易被拷贝、篡改,企业的办公方式还无法真正实现无纸化。 电子公文的写法 电子公文主要由主题、事项或附件落款组成。 一、 收件单位/人 二、 抄送单位/人 三、 主题。相当与公文的标题,如《关于***请示》、《关于****报告》。 四、 事项。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发文目的,事项等(与日常公文协作方法一致),若提供相关文件或报告等,可以附件方式发送(注明)。 五、 落款。署名及成文时间

要分清楚。不分清楚有什么后果要看具体情况。

办公写作主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