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论文写完了吗??我也要用。。
引导语:在强手如云的家电市场上,海尔品牌的产品质量几乎可以说有口皆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海尔品牌管理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海尔自创立以来,从一个亏损的小厂发展成为至今一个世界知名品牌,其产品更是进入到千家万户。作为中国的世界名牌,海尔这一路走来所采取的国际化策略是值得我国很多即将走向国际化甚至已经走向国际化的企业学习与借鉴的。就海尔的品牌国际化战略及其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启示作出自己的一些分析。
【关键词】
海尔;品牌国际化;“先难后易”;启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涌入我国境内进行投资,也拉动了我国本土品牌的发展壮大,比如说海尔、联想、华为等,这些品牌在国际上也是占据一定地位,受到很多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向来遵守“优胜劣汰”这一竞争规则,而海尔作为国内的领导品牌,早已走在其他企业的前面,甚至领先于世界上的很多品牌。在国际竞争当中,海尔从来不停滞不前,一直保持着积极创新的姿态,才取得了如今的地位。
一、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公司成立于1984年,将公司建立于青岛。一开始,海尔公司只生产一种型号的冰箱,而如今在我们身边海尔的产品处处可见: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饭锅、洗碗机等包括白色、黑色、米色三大类家电在内的69大类10800多个规格的产品,可以说是囊括了家电业的各个领域,并且海尔也十分注重售后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了一定的售后保障。
在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海尔的成功之处,其实,海尔自成立以来,也曾遇到很多困难。海尔公司成立之时,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小厂,就在1985年12月的某一天,“砸冰箱”的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家亏损且不知名小厂的命运。他拿起大锤子亲手砸了第一台有质量问题的冰箱,并要求将查出的76台全部砸掉。砸冰箱这一举动,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同时也砸出了海尔“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的精神。如今,海尔也已从生产单一冰箱发展至拥有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率先进入国际市场。
二、海尔的国际化战略
品牌的国际化向来是海尔发展的目标,且对海尔人来说国际化不只是出口创汇,更重要的是出口创牌,这并不是任由企业是否愿意,而是企业是否有这个能力,而海尔的目标正是如此,成为国际化的海尔,创出中国的世界名牌。
(一)稳定国内市场
海尔从建立初期,产品质量是关键,1985年张瑞敏砸冰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这一事件也为海尔树立起了一个良好的形象,使得国内市场的消费者都认为海尔的冰箱都是高质量的产品。
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海尔在国内传统家电市场已稳居第一的地位,要想再增长一个百分点已经是相当的困难,所以走向国际已经是必然的途径。并且,企业要想做大做强,走国际化道路也是必然的途径,但在这之前,必然要坚挺企业在国内的地位,而在国内家电行业中,海尔已经占据了这种有利地位。
(二)自主式扩张与海外兼并收购
国际化是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经途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进行海外扩张一般采用自主式扩张和兼并收购两种方式。海尔国际化初期,主要采用自主式扩张的方式,采取这种方式,首先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品牌知名度,然后就是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因为在海外扩张初期,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不是任何一个企业都能具备的实力;其次就是在国外投资设厂,特别是发达国家,劳动力费用和租金上往往要高于国内,就不再具备在国内生产的劳动力成本低等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成本也就会增加。海尔进行对外扩张初期,主要是将产品出口到国外,进行海外 营销 。大量的产品出口到国外且在国外市场销售,获得当地市场的肯定与认可后,海尔于1999年在美国投资建厂,如今海尔拥有在洛杉矶的产品设计中心、在南卡罗米纳州的工厂、位于纽约的 营销 中心,并且在美国逐渐形成一整套研发、生产、销售体系,实现了“三位一体本土化”。海尔还在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大力进行扩张。2000年以后,海尔开始进行一定规模的兼并与收购。比如说海尔于2001年6月,并购了意大利的一家电冰箱厂,目的就是扩展欧洲市场,以此作为生产基地。
(三)采取“先难后易”的策略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在进入国际市场初期,大多会先以发展中国家为目标市场,这样相对较容易取得成功。但是,海尔采取的是“先难后易”的策略,先以发达国家为目标市场,再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因为如果在发达国家站稳了脚跟,一旦创造了名牌效应,就很容易打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但是这一策略在短期内是很难实现的,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海尔的市场竞争能力,海尔选择这一“先难后易”的策略,把困难提前,目的就是为塑造“海尔”的国际品牌形象。而结果证明,海尔这一决策使得它的产品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树立起了高价值产品的形象,也实实在在的让海尔人明白,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创立名牌产品,否则就难以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四)培养品牌的美誉度
海尔人知道,“中国制造”长期以来被西方人定义为廉价产品的标志,所以在海尔开拓国际市场初期,就不是以低价来占领市场,而是靠消费者对海尔这个品牌的认同度来实现的,一直坚持走“优质优价”的路线,保持产品价格波动不大,使得消费者认为其是因为质量好才保持价格的稳定,按照西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他们更注重产品质量,而不是价格。海尔为使自己的品牌成为真正的全球知名品牌,实施了全面的本土化战略,在保持高质量的同时,还和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紧密结合,甚至超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就需要设计、生产和营销各环节实现本土化。
三、海尔国际化所带来的启示
先如今,海尔品牌已是享誉全球的中国名牌,他的产品早已深入到千家万户,在同行业中也是领头羊,他的成功对我国很多企业走向世界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一)要强化企业自身的本领
早期,“砸冰箱”事件给海尔人敲了一个警钟,产品的质量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从而长期以来,海尔产品的质量一直是值得信赖,也为其创立名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品牌在走向国际之前,必须有国内的坚实基础作为后盾,海尔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走向国际化之前就在我国境内充分发展了生产链的销售链,较早的在国内树立了品牌概念,将“海尔,真诚到永远”的良好形象牢牢地扎根到国人心中。
(二)“先难后易”的独特策略
海尔国际化初期,首选进入美国这个发达国家市场,这一策略与大多数企业不同。很多企业向国际发展初期,一般选择像非洲、东南亚等不发达的国家,这样可以减少成本,竞争相对较弱,可以避免很多贸易壁垒方面的阻碍。但海尔认为,一开始就进入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市场,一旦站住脚跟,再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就比较容易,而如果先进入那些不发达国家市场,即使获得了效益,到时再打入发达国家市场,又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海尔选择了“先难后易”的进入策略,带着在发达国家树立起的名牌效应较轻松的进入到了发展中国家市场。
(三)充分满足或提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一个企业的产品要想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必须是该产品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且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海尔同样的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海尔在海外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扩张和收购兼并,实现了“三位一体本土化”,使得设计、研究、生产和营销都能与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紧密结合,并且深入的了解了当地市场,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差异化产品。这种与当地市场主流产品产生了差异化,同时又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且又有质量保证,再加上海尔一直以来遵守“顾客至上”的原则,自然而然,其产品更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四)树立正确的国际化战略目标
以海尔的实力,完全可以做OEM,,并且我国的很多企业通常就是做OEM或者通过出口的方式来参与国际竞争。但是海尔知道,这样虽然也能为企业在初期赚取丰厚的资金,也可以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但是这始终是在做别人的品牌。所以海尔坚持“出口不仅仅是为了创汇,更是为了创牌”,要么不做,要做就做“世界级品牌”,努力完成从“世界级工厂”到“世界级品牌”的跨度。
海尔之所以取得如今的成就,离不开上述的国际化策略,当然也不仅仅只是这些,比如人才的利用、产品售后服务、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建设等也是海尔实现品牌国际化的一些重要的策略。
如今,品牌国际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要求了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而目前我国企业对品牌的培育正处于起步阶段,而海尔的成功正可以给这些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借鉴与启示作用。对于我国来说,拥有越来越多的世界知名品牌,无疑能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胡泳.海尔的高度,2008
[2]蔡环宇,万少枚.浅析海尔国际化中的品牌营销[J].科技广场,2009(06)
[3]宿春礼.海尔的49项经营管理准则.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03)
[4]马传盛.海尔集团自主经营体管理模式案例研究.2012
[5]潘琪.海尔家电差异化竞争策略研究,2008
[6]吉辉.从海尔国际化看企业的品牌发展战略.2011
“海尔”的营销战略 “海尔”无疑是当今我国企业界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它的成功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但其正确而超前的营销战略则具有决定性作用。海尔从创建之初到今天,营销战略在三个方面发生了根本变化,而且这些变化代表了市场经济走向成熟时企业营销战略的发展方向。 一、营销客体从“有形具体产品”到“无形企业整体形象” 海尔人最初对营销客体的认识很自然,也很简单,那就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把每一件产品做好,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的要求。这是因为海尔虽然是电冰箱行业的国家最后一个定点企业,但当时电冰箱既是奢侈品,又是紧俏商品,只要商品适销对路且质量好,根本不愁卖不掉。在这种客观社会经济环境下,海尔人很自然地把以“市场导向”为核心内容的市场营销观念作为自己的经营管理指导思想,因此也便产生了海尔创建之初的一系列旨在提高产品质量的管理标准与措施。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当时他们对电冰箱的各项技术指标的规定均高于国家标准,其中重要的七项指标的实测值均优于发达国家水平。为了满足当时用户对高档家电的特殊需求,他们对外观、噪音等指标还作出了特别要求。如冰箱外观,国家标准要求米以内看不出划痕,而他们要求则是米以内不得看出划痕;噪音,国家规定为52dB,海尔企业内控标准为50dB。二是对少数不合格产品的处理措施严厉。如1985年,检查出76台电冰箱不合格,他们不是简单地降价销售,而是抢起大锤把它们砸碎,以显示海尔人生产一流产品的决心与信心。正因为有了这些严格的产品质量管理标准与措施,才有了80年代末的一系列质量优势与声誉,也才有了海尔立足市场、开拓市场、壮大企业的资本与基础。 但是,到了90年代,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产品日趋多元化,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尤其是随着供过于求逐渐成为我国家电行业市场供求关系的主旋律,这种单纯依靠技术手段管理控制和提高产品质量的方法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需求,海尔人开始逐步认识到“企业只有在经营观念(经营管理指导思想)上领先,才能在市场竞争中领先,即没有思路便没有出路”。海尔人对产品和产品质量问题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着手从理念上、制度上、全员意识上和生产全过程上采取措施,力争在经营观念上有所突破,主要从三方面着手解决产品问题: 一是根据自己几年来在产品管理上积累的经验,总结提炼出“日清日高管理理念(OEC)”。所谓OEC理念,就是每天所有的事都有人管,做到控制不漏项,所有的人均有管理、控制内容,并依据工作标准对各自控制的事项,按规定的计划执行,每日把实施结果与计划指标对照、总结、纠偏,达到对事物发展过程日日、事事控制的目的,确保向预订的目标发展。具体来说它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框架:目标系统、日清控制系统和有效激励系统。而日清日高管理理念则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高起点,确立名牌战略;否定自己,创造市场;用户是衣食父母;管理借力论;企业如斜坡上的球,不进则退。 二是率先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全面质量管理标准ISO9001系列标准管理法,并于1992年在我国电冰箱行业率先通过了国际认证,1994年又率先通过了ISO9001—94E最新版国际认证、欧共体CE、德国GS等国际质量认证,从而把产品从设计、制造到使用全过程的产品管理与控制纳入规范化轨道,为产品质量管理提供了制度保证。 三是随着人类所面对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对企业社会责任认识的进一步加深,海尔承担起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应负的责任,1996年又率先通过了ISO14000系列认证。 此外,为了赋予品牌更丰富的内涵,塑造海尔企业整体形象,它们还采取了一系列策略和措施:服务上,在原来良好服务基础上推出一条龙六位一体星级服务:电话咨询上门设计、免费送货、免收材料费、24小时服务到位、用户跟踪回访,“你只需打个电话,其余的事我们来做”,继而又推出“红地毯”服务,即对因搬运与安装可能给现代家庭居室带来的不便全面承担责任;宣传上,在海尔总体形象下,结合近几年海尔国际化趋势,推出海尔广告“国际篇”,打出“海尔,中国造”这一长民族志气、树品牌国际化形象的宣传口号,从而使承载海尔企业整体形象的企业品牌形象更加丰满,内涵更加丰富;在产品延伸上,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推出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与更具个性化的新产品,例如,他们根据重庆一位吴先生来信,能否为其家有幼儿、年迈老人的家庭设计一种能超远距离控制的遥控器的要求,经过夜以继日的开发、设计、生产,仅用6个月时间,国内首创的大圆弧外形,具备国际一流水准的超级三段式蒸发器、全塑永不生锈室外机壳,具有人机对话功能的“小超人”变频空调就问世了;在多角化和资产重组方面,他们利用海尔品牌形象所代表的企业整体形象作为核心,通过激活“休克鱼”的方式,进军黑色家电市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海尔电视便在竞争激烈的彩电市场上独树一帜,所向披靡。 1997年海尔人明确提出了“卖信誉,不卖产品”的口号,那么,这里的“信誉”就是指“无形的企业整体形象”,是企业整体形象最简洁、最直观、最通俗的概括和表达。海尔人终于实现了营销客体从“有形的具体产品”向“无形的企业整体形象”的根本转变。 二、品牌策略从“名牌产品战略”走向“名牌企业战略” 虽然海尔人从一开始就把实施名牌战略作为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立足点和重要策略,但是今天我们所认识、熟悉,并认同和信赖的驰名海尔企业品牌实际上是海尔人经过十几年痛苦的自我否定之否定,经过不断完善,并伴随着海尔人从“名牌产品战略”逐步走向“名牌企业战略”而逐步形成的名牌企业品牌,并最终成为海尔企业整体形象的物质载体和象征。 海尔集团的前身是1984年由濒临倒闭的两个集团小厂合并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1985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公司先进技术和设备生产出亚洲第一代“四星级”电冰箱。当时,为体现这是双方合作的成果,也由于受“市场营销观念”的支配,将该产品定名为“琴岛-利勃海尔”,产品标志以德方标志为基础经修改绘制而成,当时从电冰箱的装饰考虑,成功地设计了象征中德合作的儿童吉祥物。这些视觉识别标志及名称,构成了海尔集团产品的第一代识别标志,它们在广告中的良好运用,对推动企业的发展、开拓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产品的多元化、产品的畅销,尤其是随着海尔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原来以产品品牌为基础的标志和名称与德方相似,严重影响了国际市场的开拓。而且,产品品牌的名称、标志与“青岛电冰箱总厂”的企业名称不统一,其弊端越来越多地显露出来。经过几次变更,1991年海尔人把企业名称简化为“青岛琴岛海尔集团公司”,产品品牌名称也同步简化为“琴岛海尔”牌,初步实现了企业品牌名称与产品品牌名称的统一。与此同时,企业开始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企业整体形象识别系统,推出了以“大海上冉冉升起的太阳”为企业理念的新标志,以“海尔蓝”为企业标准色等,这样便逐步形成了海尔集团第二代识别名称与标志。这一次自我否定过程表明海尔人在品牌策略上的一次飞跃。他们开始意识到确立企业品牌,并在企业品牌下建立产品品牌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应该说,经过改进后,海尔人品牌策略更加明确。但是从技术上说这些标志与名称也存在着诸如不够凝练、整体感不强、技术特征不明显等弱点。伴随着企业的迅猛发展,多角化、国际化经营作为企业发展重点战略的确定与进一步实施,它们又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性,企业需要更为超前的企业整体形象的物质载体。为此,1993年5月,海尔人经过深入调研和分析,决定对企业整体形象的物质载体———企业品牌识别系统做根本改造:第一,将企业名称简化为“海尔集团”;第二,将英文“Haier”作为企业品牌主识别文字标志;第三,使产品品牌商标标志与企业品牌简称和标志统一起来。经过这次改造,达到了以下目的:第一,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名称与标志统一起来了,达到了优化、简化的目的,便于人们对企业品牌的认识、记忆、熟悉,最后走向认识、记忆;第二,由于品牌设计简洁、稳重、大方、信息更加凝练,也便于社会公众的认识、记忆;第三,建立了自己独立的企业品牌,终于摆脱了当初“引进”的阴影;第四,企业整体形象的物质载体更加明确。现在,经过两次否定之否定后的海尔,企业品牌已成为海尔集团的象征、海尔产品品质的象征、海尔文化的象征、海尔信誉的象征。至此,海尔终于从产品品牌走向了企业品牌,在名牌战略上也从名牌产品战略过渡到了名牌企业战略。 在从“名牌产品战略”到“名牌企业战略”过渡的过程中,海尔在电冰箱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电冰箱、空调器、微波炉、洗衣机、展示柜、小家电等七大类产品、65个系列、2000多个品种,现在又进军黑色家电领域,从而逐步形成了一个大型的集团公司,半年销售收入便超过百亿元。而对如此庞大的产品家族,海尔为了既给不同的产品以自己独特的个性,不给人单调乏味的感觉,又能充分利用“海尔”企业品牌这块金字招牌,他们在实施名牌企业战略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把企业品牌作为企业所有产品的总标志,然后根据不同的产品特征确定具体产品的类别名称和销售识别名(称副品牌),形成三个层次的主体品牌策略构架。这样做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Haier(海尔)”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可以在促销宣传上利用“海尔”连贯、一致的企业品牌形象,大大降低信息传播成本,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维护和完善企业品牌所代表的企业整体形象,为企业进行整合信息传播奠定了基础,又可以突显不同类别和不同规格产品的个性特征,并使两者相得益彰,强化了企业品牌的载体功能和作用。 围绕上述三个层次主体品牌策略构架,海尔集团的电视广告在海尔集团总形象篇下,相继完成了“服务篇”、“技术篇”、“国际篇”等具体形象的宣传,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诠释、丰富海尔集团总体形象———“真诚到永远”的内涵,避免了内容的空洞化。此外,海尔集团在三个层次的整体宣传推广上始终从企业整体形象的角度把握宣传风格,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的个性。 在这样的总体思想指导下,当新产品推出时,海尔集团不是孤立地宣传新产品质量与特性,而是给消费者(受众)一个信得过的依据。所以,在操作上他们以多年形成的“海尔———高质量”的集团整体形象作先导与支撑,使新产品具有一个消费者熟悉可信的背景,影响和引导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行为。“青空牌”空调、“得贝”冰柜、“琴岛———夏普”洗衣机经质量认证后归为“海尔”总品牌后所形成的旺销,足以证明这一点。 今天,“海尔”已成为一种象征,已成为一面旗帜,成为海尔企业整体形象名副其实的物质载体。 三、营销对象“从目标市场”到“目标社会公众” 最初的海尔与许多企业一样,在“市场营销观念”指导下,以具体产品为营销客体,把营销对象主要定位于目标市场的消费者身上。但是随着海尔人因经营观念变化而导致营销客体变成无形的企业整体形象和名牌企业战略实施的深入发展,从90年代开始,海尔人开始把营销对象的选择从目标市场的消费者扩大到目标社会公众,在广泛且可能对企业的经营目标产生影响的目标社会公众中传播、维护和完善目标企业形象,这是海尔经营观念改变的必然结果。在此我们采撷其中两个精彩的片断。 从1996年8月起,青岛海尔冰箱股份有限公司陆续投入近千万元,为139个县的农民送映1万多场电影。据报道,那场激动的23场电影首映式,就迎来了5万多农民兄弟,最多的一场挤满了5000多名观众。海尔冰箱放映队在每场电影放映前总要放一段专题片。该专题中不仅有宣传“海尔”及其产品的有关内容,而且还集中宣传中国民族家电工业的发展道路及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以教育农民支持民族工业的发展,为国争光。同时,“海尔”还充分利用这一个极好而又难得的机会在农民兄弟心目中传播、维护和完善“海尔”良好的企业形象。在电影场,他们把经特别设计、印刷精美的《农村手册》赠送给农民兄弟。手册中有许多农民熟悉而又陌生的并且是作为一个新时代农民所必须具备的知识。 1997年6月16日至7月16日,海尔冰柜总公司在南京举行“海尔冷柜夏令营欢迎您”活动。全国其他地区也同时开展这一活动。通过这项活动,推选出100名青少年参加7月中旬在青岛举办的“海尔冷柜夏令营”活动。在举国欢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时刻对入营青少年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旅游活动,以丰富广大青少年的暑期生活,激活青少年的爱国热情。 近年来在国内市场冰箱大战、空调大战、彩电大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许多厂商都采取降价销售、“买一送一”、清仓大甩卖、特价销售等促销手段争取市场。这些促销手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眼睛只盯着某种具体商品的目标消费者,希望通过这些促销活动在某一特定期限内提高该商品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从而达到增加盈利的目的。这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以目标市场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阶段。相反,海尔集团公司下属的三大公司所开展的每次宣传促销活动则已不是针对某种具体产品而进行的,不是以短期内提高某种具体产品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为惟一目标,而是集中于一个共同的目标———在“海尔”的目标社会公众中传播、维护和完善“海尔”良好的企业形象,树“海尔”这块牌子,更重要的是把营销对象扩展到更广泛的范围。
引导语:在强手如云的家电市场上,海尔品牌的产品质量几乎可以说有口皆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海尔品牌管理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海尔自创立以来,从一个亏损的小厂发展成为至今一个世界知名品牌,其产品更是进入到千家万户。作为中国的世界名牌,海尔这一路走来所采取的国际化策略是值得我国很多即将走向国际化甚至已经走向国际化的企业学习与借鉴的。就海尔的品牌国际化战略及其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启示作出自己的一些分析。
【关键词】
海尔;品牌国际化;“先难后易”;启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涌入我国境内进行投资,也拉动了我国本土品牌的发展壮大,比如说海尔、联想、华为等,这些品牌在国际上也是占据一定地位,受到很多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向来遵守“优胜劣汰”这一竞争规则,而海尔作为国内的领导品牌,早已走在其他企业的前面,甚至领先于世界上的很多品牌。在国际竞争当中,海尔从来不停滞不前,一直保持着积极创新的姿态,才取得了如今的地位。
一、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公司成立于1984年,将公司建立于青岛。一开始,海尔公司只生产一种型号的冰箱,而如今在我们身边海尔的产品处处可见: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饭锅、洗碗机等包括白色、黑色、米色三大类家电在内的69大类10800多个规格的产品,可以说是囊括了家电业的各个领域,并且海尔也十分注重售后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了一定的售后保障。
在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海尔的成功之处,其实,海尔自成立以来,也曾遇到很多困难。海尔公司成立之时,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小厂,就在1985年12月的某一天,“砸冰箱”的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家亏损且不知名小厂的命运。他拿起大锤子亲手砸了第一台有质量问题的冰箱,并要求将查出的76台全部砸掉。砸冰箱这一举动,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同时也砸出了海尔“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的精神。如今,海尔也已从生产单一冰箱发展至拥有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率先进入国际市场。
二、海尔的国际化战略
品牌的国际化向来是海尔发展的目标,且对海尔人来说国际化不只是出口创汇,更重要的是出口创牌,这并不是任由企业是否愿意,而是企业是否有这个能力,而海尔的目标正是如此,成为国际化的海尔,创出中国的世界名牌。
(一)稳定国内市场
海尔从建立初期,产品质量是关键,1985年张瑞敏砸冰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这一事件也为海尔树立起了一个良好的形象,使得国内市场的消费者都认为海尔的冰箱都是高质量的产品。
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海尔在国内传统家电市场已稳居第一的地位,要想再增长一个百分点已经是相当的困难,所以走向国际已经是必然的途径。并且,企业要想做大做强,走国际化道路也是必然的途径,但在这之前,必然要坚挺企业在国内的地位,而在国内家电行业中,海尔已经占据了这种有利地位。
(二)自主式扩张与海外兼并收购
国际化是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经途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进行海外扩张一般采用自主式扩张和兼并收购两种方式。海尔国际化初期,主要采用自主式扩张的方式,采取这种方式,首先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品牌知名度,然后就是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因为在海外扩张初期,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不是任何一个企业都能具备的实力;其次就是在国外投资设厂,特别是发达国家,劳动力费用和租金上往往要高于国内,就不再具备在国内生产的劳动力成本低等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成本也就会增加。海尔进行对外扩张初期,主要是将产品出口到国外,进行海外 营销 。大量的产品出口到国外且在国外市场销售,获得当地市场的肯定与认可后,海尔于1999年在美国投资建厂,如今海尔拥有在洛杉矶的产品设计中心、在南卡罗米纳州的工厂、位于纽约的 营销 中心,并且在美国逐渐形成一整套研发、生产、销售体系,实现了“三位一体本土化”。海尔还在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大力进行扩张。2000年以后,海尔开始进行一定规模的兼并与收购。比如说海尔于2001年6月,并购了意大利的一家电冰箱厂,目的就是扩展欧洲市场,以此作为生产基地。
(三)采取“先难后易”的策略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在进入国际市场初期,大多会先以发展中国家为目标市场,这样相对较容易取得成功。但是,海尔采取的是“先难后易”的策略,先以发达国家为目标市场,再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因为如果在发达国家站稳了脚跟,一旦创造了名牌效应,就很容易打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但是这一策略在短期内是很难实现的,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海尔的市场竞争能力,海尔选择这一“先难后易”的策略,把困难提前,目的就是为塑造“海尔”的国际品牌形象。而结果证明,海尔这一决策使得它的产品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树立起了高价值产品的形象,也实实在在的让海尔人明白,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创立名牌产品,否则就难以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四)培养品牌的美誉度
海尔人知道,“中国制造”长期以来被西方人定义为廉价产品的标志,所以在海尔开拓国际市场初期,就不是以低价来占领市场,而是靠消费者对海尔这个品牌的认同度来实现的,一直坚持走“优质优价”的路线,保持产品价格波动不大,使得消费者认为其是因为质量好才保持价格的稳定,按照西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他们更注重产品质量,而不是价格。海尔为使自己的品牌成为真正的全球知名品牌,实施了全面的本土化战略,在保持高质量的同时,还和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紧密结合,甚至超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就需要设计、生产和营销各环节实现本土化。
三、海尔国际化所带来的启示
先如今,海尔品牌已是享誉全球的中国名牌,他的产品早已深入到千家万户,在同行业中也是领头羊,他的成功对我国很多企业走向世界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一)要强化企业自身的本领
早期,“砸冰箱”事件给海尔人敲了一个警钟,产品的质量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从而长期以来,海尔产品的质量一直是值得信赖,也为其创立名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品牌在走向国际之前,必须有国内的坚实基础作为后盾,海尔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走向国际化之前就在我国境内充分发展了生产链的销售链,较早的在国内树立了品牌概念,将“海尔,真诚到永远”的良好形象牢牢地扎根到国人心中。
(二)“先难后易”的独特策略
海尔国际化初期,首选进入美国这个发达国家市场,这一策略与大多数企业不同。很多企业向国际发展初期,一般选择像非洲、东南亚等不发达的国家,这样可以减少成本,竞争相对较弱,可以避免很多贸易壁垒方面的阻碍。但海尔认为,一开始就进入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市场,一旦站住脚跟,再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就比较容易,而如果先进入那些不发达国家市场,即使获得了效益,到时再打入发达国家市场,又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海尔选择了“先难后易”的进入策略,带着在发达国家树立起的名牌效应较轻松的进入到了发展中国家市场。
(三)充分满足或提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一个企业的产品要想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必须是该产品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且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海尔同样的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海尔在海外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扩张和收购兼并,实现了“三位一体本土化”,使得设计、研究、生产和营销都能与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紧密结合,并且深入的了解了当地市场,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差异化产品。这种与当地市场主流产品产生了差异化,同时又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且又有质量保证,再加上海尔一直以来遵守“顾客至上”的原则,自然而然,其产品更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四)树立正确的国际化战略目标
以海尔的实力,完全可以做OEM,,并且我国的很多企业通常就是做OEM或者通过出口的方式来参与国际竞争。但是海尔知道,这样虽然也能为企业在初期赚取丰厚的资金,也可以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但是这始终是在做别人的品牌。所以海尔坚持“出口不仅仅是为了创汇,更是为了创牌”,要么不做,要做就做“世界级品牌”,努力完成从“世界级工厂”到“世界级品牌”的跨度。
海尔之所以取得如今的成就,离不开上述的国际化策略,当然也不仅仅只是这些,比如人才的利用、产品售后服务、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建设等也是海尔实现品牌国际化的一些重要的策略。
如今,品牌国际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要求了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而目前我国企业对品牌的培育正处于起步阶段,而海尔的成功正可以给这些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借鉴与启示作用。对于我国来说,拥有越来越多的世界知名品牌,无疑能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胡泳.海尔的高度,2008
[2]蔡环宇,万少枚.浅析海尔国际化中的品牌营销[J].科技广场,2009(06)
[3]宿春礼.海尔的49项经营管理准则.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03)
[4]马传盛.海尔集团自主经营体管理模式案例研究.2012
[5]潘琪.海尔家电差异化竞争策略研究,2008
[6]吉辉.从海尔国际化看企业的品牌发展战略.2011
看来这个还是很合适的。企业品牌形象塑造探究(从海尔的品牌形象谈起)目 次 1 引言(或绪论)2 品牌形象研究 品牌形象研究的必要性 品牌形象概要 ) 品牌理论的研究现状 3 对海尔品牌形象塑造的分析 3.1 海尔品牌塑造的过程 海尔的名牌战略 海尔的名牌延伸战略 海尔的出口创牌战略 海尔的品牌维护战略 3.2 从海尔得到的启示 4 如何更好地塑造企业品牌形象 4.1 品牌管理 4.2 品牌打造的模式与途径 4.3 目前企业塑造品牌形象存在的问题和注意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我有一篇自己写的(课程论文),需要请给我HI留言,还有加分,呵呵^^
张瑞敏说 海尔是海
网络用语浅析 新课标与初中语文教材 高中语文阅读课的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 11.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教学 12.对外汉语教
分析海尔的国际化战略2009-01-02 17:17有资料显示,作为国际企业的海尔集团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806亿元,其中卖给美国消费者的家电产品约达43亿元。提起海尔的国际化之路时,很多人都津津乐道于海尔的“先难后易”战略,即先进入国外最讲究、最挑剔的市场,占领制高点,然后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其他国家市场。最近有学者以海尔进入美国市场为例,认为海尔的国际化道路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的“先易后难”战略。 一、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构成 1.市场进入战略 目标市场选择——先难后易。海尔CEO张瑞敏认为,海尔国际化就像是一盘棋,要提高棋艺,最好的办法就是下棋找高手。海尔选择的高手是欧洲和美国。欧洲人对中国的陌生和对中国产品质量的偏见,是海尔在欧美市场遇到的最大难题。海尔洗衣机在1997年进入欧洲时,还没有一个客户,同时海尔对欧洲人的消费习惯和欧洲产品的准入机制也很陌生。为了消除进入障碍,海尔聘用了熟知市场的当地人。亚默瑞认为,海尔产品先后获得过美国UL、德国VDE、加拿大CSA等几十项国际权威性质量认证,质量不存在问题,海尔缺少的是符合欧洲人消费需求的产品。因此,海尔针对欧洲人的消费习惯专门进行设计。在欧洲,一个新产品从设计到制造一般需要一年的时间,但海尔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可以推出一个新产品,这样海尔不仅在产品设计上满足了欧洲人的需要,而且显示了其他大公司无法做到的快速反应。 市场进入方式——先易后难。通常一个公司进入国外市场的经营方式可以分为全球启动模式和先易后难模式两种。海尔选择了后者,事实证明是成功的。所谓先易后难模式,是指企业先通过简单易行、投资要求最少的方式一出口参与国际市场,然后逐渐从事资金要求更高、风险更大的跨国经营活动,包括设立海外销售办事处和海外直接投资。先易后难模式的好处是,企业有时间积累经验、积累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增加企业海外经营能力,减少决策的风险和对失败的承受能力。先易后难模式是世界上大多数企业所采用的国际化方式,海尔的国际化战略也采用了这种方式,具体而言就是采用了“出口一联合设计一设立贸易公司一当地生产”的方式。从产品种类来看,海尔的策略是先以一两种产品打入美国市场,站住脚之后再多元化发展。目前在小型冰箱上,海尔基本站住了脚,接下来是扩大战果,销售和生产海尔的其他电器和电子产品。海尔在曼哈顿的总部大楼的展厅,已开始展示和推销海尔洗衣机、冷柜、大容量电冰箱、纯平电视和其他海尔产品。2.当地化战略 实施国际化战略面临的两个最基本的战略选择是全球化和当地化。海尔在国外市场的竞争采用了当地化战略。海尔在洛杉矶建立了“海尔设计中心”,在纽约建立了“海尔美国贸易公司”、在南卡罗莱纳建立“海尔生产中心”,在美国形成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经营格局。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美国市场,更快地针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海尔在美国销售的许多产品都不是海尔原有的产品,而是专门针对美国市场设计和生产的。海尔美国贸易公司和生产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实施的当地化战略。许多在美国的成功的日本公司采取的是独资子公司、总部选派经理人对其进行管理的方式。海尔的方式不同。海尔美国贸易公司是海尔同美国家电公司(ACA)的合资企业,海尔持多数股权,ACA持少数股权。该合资企业管理完全交给当地雇佣的具有产业经验和开拓能力的美国经理管理。美国管理人员有很大的自主权,他们自主推销品牌,争取新的客户。海尔在美国的生产中心虽然是海尔的独资企业,但其主要管理人员都是美国的,除了几个中国派去的人员外,员工基本上全是美国人。 3.整合全球资源 从全球市场获取收入和利润并不是全球化经营的全部目标。迈出国门除了给企业带来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之外,更重要的是给予了企业利用全球资源的机会。80年代以来,通讯、交通迅速发展,企业家更容易得到海外市场的信息和从全球范围得到资源。事实上,国际化战略的真谛在于有效地利用分布在世界不同地区的资金资源、研发资源、优惠政策和客户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海尔采取全球范围融资、融智和文化融合的办法,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和资本,在全球范围初步整合了企业资源。在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海尔用二三年的时间,在美国、欧洲等主要经济区建起了有竞争力的贸易网络、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到目前为止,海尔在全球已有贸易中心56个、设计中心15个(其中海外8个)、工业园7个(包括生产3种以上产品,占地600亩以上)、工厂46个(其中海外10个)、服务网点11976个、营销网点53000个(其中海外38000个)。海尔分布世界的生产、营销、研发网络,初步形成了利用全球资源,开拓全球市场的跨国公司雏形。 二、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成功之道 海尔的市场进入战略和当地化战略并不是实现国际化经营的唯一战略选择,但如果我们将它的国际化战略和它的企业整体战略相联系时,就发现这种选择正是其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1.品牌战略与先难后易 海尔在进入欧洲和美国之前,产品主要出口中东和东南亚地区,虽然能够在这些地区赚取一些外汇,但无法在这里创造世界性的品牌。海尔认为,要想达到品牌竞争的最高境界,海尔就必须进入到名牌林立的欧美地区,因此“先难后易”就成为海尔在全球范围实施其品牌战略的必然选择。 海尔要做的是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品牌运营商,创国际名牌是海尔的重要目标。宣传海尔品牌是海尔在美国的一项重要任务。过去海尔在美国市场上的宣传比较低调,除了在几个主要机场的手推车上打上“Haier”商标外,基本没有什么广告宣传。但近来海尔加强了其品牌战略。海尔将在美国采用一些新的广告媒体,包括广告牌、汽车站和电视。海尔最新的DVD同麦克尔·乔丹的影片宣传联系在一起的电视广告已经在电视上播放。在洛杉矾、纽约、华盛顿的大街上,都可以看到海尔巨大的广告牌。海尔美国贸易公司的售后服务中心开通的免费热线电话服务已覆盖全美。海尔在美国的品牌宣传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是世界上进口家电最多的国家,世界所有家电名牌无不在这个市场上竞争,以通用电气、惠尔浦为首的美国家电企业在世界上都非常有名。能在素以艰难著称的美国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等于向世界其他市场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海尔已经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家电厂商之一。 2.企业文化的移植与当地化战略 如何使海尔特有的企业文化融入海尔的当地化战略之中,成为海尔国际化战略能否成功的最大挑战。作为一个跨国经营的企业,不但要回答如何跨越文化差异进行管理的问题,还要结合所在国的具体情况进行管理,进而解决如何进行创新和企业内的知识共享问题。从一些企业的实践来看,不同市场的文化差异,经常困扰着企业海外经营的决策及其执行。即使企业奔赴海外开拓业务的决策是正确的,也不一定能保证获得预期的经营结果。海尔一向是个重视企业文化的企业,而正是由于将企业文化成功地移植到海尔的海外企业,海尔的当地化战略才取得了成功。 三、海尔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给中国其他企业的启示对于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采用海尔模式的投入巨大风险也相对较大。因为美国、意大利、英国等国家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其技术力与产品力都远远超过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一个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向最发达国家输出技术与产品,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事实也是这样,中国企业真正在美国市场取得成功的还不多。当然,换个角度来说,像海尔这样的中国企业进入美国这样的市场也有其便利的一面:这些国家的市场秩序非常成熟,非市场因素对企业的干扰很少,只要企业具备真正的实力,这样的市场开发起来反而相对容易一些。 与海尔模式恰恰相反,像TCL、海信、荣事达等企业是典型的“先易后难”模式。TCL先从与中国文化背景比较相近的东南亚国家着手,比如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一步一步向发达国家扩张和渗透。TCL彩电经过3年的拼搏,在越南市场已经做到第二位,仅次于索尼。在菲律宾市场,TCL彩电成长也很快。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其一,对于这些第三世界国家和东南亚国家来说,日本产品占据着其高端市场,国内企业只能占据中、低端市场,而这些国家里中、低端市场的利润空间非常低,在一段时间里,甚至是赔本赚吆喝。其二,由于进入的是发展中国家,对这些有望进入国际品牌的企业的品牌形象来说,有一定弱化影响。不管是这些市场的不发达还是在这些市场所占据的位置来说,不利于其今后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 仔细研究这些企业的国际化之路,结合世界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战略特点可以看出:像索尼、松下、惠而浦等企业跟海尔的国际化模式很类似,都是先入主发达国家市场,而一些处于成长性的企业则跟TCL的模式很类似。也就是说,海尔模式更适合于成为世界跨国公司的战略,而TCL模式则更适合于准备打持久战的企业。 通过海尔和TCL企业几种主要战略选择的比较说明,企业的成功之路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同时企业的成功模式在某些方面具有可借鉴性和可复制性。对于一个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具体在何时、何地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不但取决于企业的自身状况,更取决于企业在历史中所处的特定环境,即经济学家常说的“路径依赖”,同时还部分地取决于企业家的战略远见。
1.海尔企业品牌战略论文提纲 摘要 家电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中国发展最成熟的行业,规模较为集中,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同质竞争非常严重。在这样一个完全进入成熟期的行业内,以往的价格竞争手段所能够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小。如何从总体上谋划布局,制定和实施清晰明确、符合实际的差异化竞争战略,获取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试图从分析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入手,引伸家电行业战略选择问题,并运用环境分析、竞争力量模型等工具,采取比较分析,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对差异化竞争战略及海尔家电部分的差异化竞争策略进行分析研究。从具体内容来看,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包括选题依据、研究现状、及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介绍了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和差异化战略理论,并由此得到启示:海尔要取得比较竞争优势必须克服同质化倾向,建立差异化竞争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第三部分阐述了海尔(家电部分)所面临的行业环境,指出了海尔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与劣势。第四部分介绍和分析了海尔从质量,品牌发展,服务等方面所进行的差异化竞争策略。第五部分对海尔实行的差异化竞争策略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海尔家电 差异化战略 创新 目录 第1章 绪论 第节 研究背景第节 研究方向和内容 第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差异化竞争战略理论综述 第节 差异化竞争战略理论 竞争战略 差异化战略 第节 差异化竞争战略理论的启示 第3章 海尔竞争环境的分析 第节 行业发展状况 第节 行业环境分析第节 行业的所处生命周期第节 行业发展趋势的基本预测 第节 五种竞争力量分析 第4章 海尔的差异化竞争战略 第节 产品质量的差异化 第节 国际化战略的差异化 第节 产品创新的差异化 第节 市场细分的差异化 第节 服务的差异化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网络用语浅析 新课标与初中语文教材 高中语文阅读课的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 11.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教学 12.对外汉语教
随着我国加入WTO、对外经济越发开放,给我国各个行业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和挑战,我国的医药行业也不例外。本文主要从药品企业、药品中间商、消费者、零售中断、农村医药销售渠道、取消地方保护这几个方面探讨了我国药品销售渠道的改进。希望能对广大的药品销售商和制造商有一定的帮助。关键字:药品销售 渠道 改进 医药企业 一、绪论1.研究背景 我国现早已加入了WTO ,2003年1月1日起,我国对外开放药品销售服务市场,允许外国批发商和零售商进入中国市场,允许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与中资公司合资或合作,经营药品批发、零售业务。这就意味着外国医药公司可以在我国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经营药品。这对于中国的医药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我们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药品销售渠道,吸取他们的优点,加以利用;另一方面,它们也会同国内医药企业进行激烈的竞争,由于它们拥有先进的渠道,再加上加入WTO后的药品进口关税逐年下降,形势对于它们非常有利,而我国当前医药企业规模偏小,渠道十分落后,与外国医药企业竞争难以获得优势。因此,我国的医药业面临严峻的挑战。2.研究意义 药品是防病治病不可缺少的物质,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涉及国民安全,进而影响医药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良好的药品销售渠道可以保证药品质量、用户用药效率和合理的销售价格。因此,药品销售渠道的改进和构建是发展我国医药业的关键因素之一,成为医药界普遍关注的一大问题,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理论意义 虽然在理论界销售渠道理论己经比较成熟,但是对于药品销售渠道的理论却不多见,尤其是对药品销售渠道的理论系统的研究。而本文从我国药品销售渠道现状、中美销售渠道对比分析、药品销售渠道改进和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药品销售渠道具体的改进和构建这几个方面对药品销售渠道做了系统的研究,对当前药品销售渠道的理论是有益的补充。实践意义第一,有助于推动医药企业的发展。对于医药企业来说,药品销售渠道是营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一个新产品进入一个新市场时,选择市场卖点是关键,而掌握销售渠道是命脉,因此,医药企业往往把销售渠道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医药生产企业生产药品,是为了满足医疗保健市场的需要。药品只有通过流通过程,通过市场,才能供应、销售给病人,以满足医疗保健的需要,实现药品本身价值,同时,也能保证药品生产企业完成销售目标,使得再生产顺利进行。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药品销售渠道已成为沟通生产者和用户需要必不可少的纽带。而我国当前落后的药品销售渠道严重阻碍了医药行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当前的药品销售渠道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建立一个合理的药品销售渠道来迅速及时地供应、销售给病人药品,满足其医疗保健的需要。第二,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不断增长的药品市场需求。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和医疗需求都会随之增加,药品费用也相应增加;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人们保健意识的逐步增强和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趋严重等因素,都会增加医疗服务的需求量。二、相关概念界定1.药品与医药 本文对药品的定义是采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第一百零二条的药品定义,“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该定义包含以下几点:第一,人们使用药品的目的是为了防治疾病,并且按照一定的数量和方法使用,这一点区别于食品和毒品。第二,该法律定义的药品包括传统药(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和现代药(化学药品等)。第三,该法管理的药品是人用药品。第四,该法所调整的药品只是商品药品,不作为商品的药品不属于本文讨论之列。对于本文所提到的医药,一般是医药品的简称。2.药品销售渠道 药品销售渠道又称为药品流通渠道,是指药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手中所经过的途径。药品销售渠道划分为四种类型:药品生产企业自己的销售体系;独立的销售系统;没有独立法人资格,经济上由医疗机构统一管理的医疗机构药房;受企业约束的销售系统。医药销售渠道最基本的两种形式:直接销售和间接销售。3.医药企业 医药企业是指医药行业的企业,可以分为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本文对于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的定义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中第一百零二条的定义,所谓药品生产企业,是指生产药品的专营企业或者兼营企业。所谓药品经营企业,是指经营药品的专营企业或者兼营企业。三、我国药品销售渠道的改进
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策略研究第一章 绪论 7-15 中国品牌的历史回顾 8-9 中国品牌的现状 9-13 国内品牌发展现状 9-10 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的现状、面临的难题 10-13 国际品牌发展状况 13 国内外品牌发展的差距 13-15 第二章 品牌国际化的相关概念 15-21 品牌国际化的基本含义 15-16 品牌国际化的基本模式 16-18 品牌国际化程度的度量 18 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必要性分析 18-21 第三章 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战略 21-31 目前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实行的品牌战略 21-27 自创国际知名品牌战略 21-22 贴牌战略 22-23 本土化品牌战略 23-26 复合型品牌战略 26-27 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战略的变迁路径 27-29 变迁路径之一 27-28 变迁路径之二 28 变迁路径之三 28-29 企业收购国外品牌的模式 29-30 对收购品牌的处理方式: 全球统一品牌还是多品牌 30-31 第四章 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策略分析 31-56 政府在企业品牌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分析 31-32 中国企业如何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 32-56 借助国际会展进行品牌国际化推广 32-35 以科技创新支撑品牌国际化 35-36 通过互联网进行品牌国际化推广 36-40 以体育营销促进品牌国际化 40-48 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管理策略 48-51 其它策略 这个是大纲,全文与本人联系
论文已下载。你的邮箱呢?
标题:论可口可可公司的营销策略引论一.什么叫营销渠道营销渠道又叫分销渠道或销售通路,即产品(服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用户)转移所经过的路线。二. 可口可乐公司的现状可口可乐已经连续成为中国最著名商标之一,根据1999年在中国进行的盖洛普调查显示,81%中国消费者认识可口可乐牌号,并且连续9年被权威机构评选为“最受欢迎饮料”三. 可口可乐公司的基本策略1. 以可口可乐为首,加速碳酸饮料的增长;可口可乐是可口可乐公司永恒的主题,也是其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维持可口可乐及其类别碳酸饮料市场基础的不断扩大是其公司的首要策略。2. 选择性地扩大我们的饮料品牌系列,以促进利益的增长;现在,可口可乐公司正努力向一个全面型饮料公司的方向发展,而不甘心仅仅是碳酸饮料的提供者,因此它在保持有效盈利的前提下,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它的饮料系列,不断地开发新的饮料产品。仅在2000年,可口可乐在45个亚洲国家推出了15种新饮料品种。3. 与装瓶伙伴共同提高产品体系的盈利率和生产率;特约装瓶商系统是可口可乐公司实现其全球化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关注并维持其装瓶伙伴的运作状况,也是保证可口可乐公司自身利益的重要内容。4. 以创新及一贯的精神待客,以求在各方面共同增长;“共富”思想是可口可乐公司的基本哲学,也是其能够成长为全球企业翘首的内在因素之一,而创新则是可口可乐公司实现“共赢”的主要手段。5. 把资金投放于各市场中最具潜力的领域;6. 在各方面提升效能和经济效益。四. 可口可乐公司的营销策略的发展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可口可乐的营销策略主要有三点:一、让顾客买得起,是要求可口可乐公司产品的零售价格适当,确保消费者能够买得起;二、让顾客买得到,就是要求可口可乐公司产品的市场铺货率高,确保消费者只要想买,总能够买到;三、让顾客乐得买:就是力争使得消费者接受并且喜欢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乐于购买并饮用它。但是随着市场以及消费者消费特点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可口可乐公司就依据销售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公司的条件,将公司原来基础的营销策略发展为更进一步的策略,即,物有所值,就是要求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不仅是消费有能力购买,而且必须争取使消费者获得的回报价值符合甚至超过它的付出。另一个是可口可乐无处不在,是要求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必须参透到国际市场的每一个角落,使消费者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方便的购买到。再一个就是心中的首选,这就是要求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不仅能够被消费者所喜爱和接受,还要力争占据消费者的心志,成为他们对饮料的首选产品和品牌。4. 体育在可口可乐公司的全球化过程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持续赞助全球性的体育赛事,充分利用体育对于全球消费者巨大影响力推动企业全球化,是可口可乐公司一贯坚持的措施。可口可乐公司不但是奥运会和世界杯的长期合作伙伴,而且还非常热衷于成为各种体育赛事和体育推广活动的赞助者。目前,可口可乐公司每年投入到体育市场的金额超过40亿美元,赞助的体育运动也超过70种。
现今世界是1个快速变化的世界,新经济以及经济全世界化已经经成为时期潮流,影响着人们的工作以及思惟方式,影响着企业的出产、技术以及组织情势,影响着政府的管理模式,影响着社会的文化、道德与法律基础,影响着经济增长以及延续发展的未来。这给全球的企业,包含中国的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以及挑战。
1、新经济以及全世界化给企业带来的机遇
近10几年来,患上益于新经济以及全世界化,世界上新兴了1大批闻名全世界的跨国公司。它们不但散布于发达经济体,也兴起于发展中经济体。这说明,新经济以及全世界化给企业带来的机遇是巨大的。为了未来的生存以及发展,中国企业需要及时掌控这难患上的机遇。
新经济以及全世界化的过程为企业带来的机遇,至少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1,高新技术的开发以及运用,给企业带来了获取高利润的可能。高新技术产业的1个特色是拥有高附加值。有人把电子类产品与其它门类产品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进行对照,如果以普通钢筋为一,则彩电为三0,集成电路则高达二000。智能的物化产品已经登上了经济发展的舞台,快速扩张的软件产业成为当前最为炫目的旭日产业,其它智能商品以及智能服务也大放异彩。高利润率可以迅速造就企业界的新星。
第2,高新技术在本身产业化的同时,也带动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跟着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制造业也从新焕发了活气。技术立异扭转了传统的产业结构、出产工艺以及手腕,使泛博企业有机会向更高层次发展。
第3,新经济的发展,给企业进入市场大开利便之门。在传统的工业社会,其行业、产品市场拥有较长期的不乱性,呈现垄断、寡头或者较强市场,进入限制的可能性很大。而今天,技术、产品、市场日新月异,市场进入比较容易,新兴的企业或者转型的企业更易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第4,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的发展为在任何地区的企业提供了几近同等的信息机会,也能够说是市场机会。因为网络的便利性,不管是大企业仍是中小企业,均可以通过网络获守信息以及发布信息,及时取得技术更新、产品与市场开发的良机。同时,网络经济的发展还扭转了传统的交易手腕,简化了交易环节,缩短了交易时间,提高了效力,降低了本钱。
第5,经济全世界化给企业的最直接、最显见的益处是关税的降低,贸易壁垒的减少,进出口贸易的便利。更首要的是,新经济以及全世界化的过程促使世界经济发展的网络化以及世界市场的1体化,国际分工不断深化以及扩展,世界资源在从新进行配置,并趋于公道化。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出产经营的需要在全世界规模内进行采购以及销售,有效地应用全世界任何处所的资源,实现企业的全世界经营战略,确保利润最大化。
2、新经济与全世界化给企业带来的挑战
对于于我国企业来讲,因为所处亚洲地区环境的特色,新经济与全世界化给企业带来的挑战显患上尤为严峻。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第1,文化冲突迫使企业进行改革。新经济以及全世界化的特色是快速变化、不不乱性、激励个人立异、信息横向交换等,这与亚洲地区传统文化以及价值观和我国长时间施行规划经济体制的观念有许多冲突的地方。比如:中国、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以及地区,其传统文化的行动方式是重视不乱,躲避不肯定性;重视集体1致,排挤个人独树一帜;重视等级瓜葛,歧视同等横向交换。这类文化特征在亚洲许多地区的企业中都有显明表现。比如:企业组织常常是垂直性的多层次金字塔结构,管理者的决策有权威性,但信息传递迟缓,活气不足。企业也常常履行终身雇佣制。企业的发展战略常常重视范围的扩展,数量的增添,而对于技术立异、产品更新关切不够。
第2,新经济的高利润率以及市场进入比较容易的特色,从1方面看是机遇,但从另外一方面看则是挑战,使1个企业既可能很快扩张,也可能很快缩水破产。高利润率以及较少的市场进入限制象征着大批竞争者快速到来,市场容易到达饱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二000年以来全世界1批“新经济”的上市企业接踵申请破产,或者其股价1落千丈,说明了对于新技术、新产品投资的风险性。
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请求企业必需加速技术更新。同时,在新经济以及全世界化的违景下,市场1体化使消费者的选择更加广泛,对于产品的质量请求更高,这些都给企业的技术更新以及产品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请求。
第3,全世界市场1体化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在经济全世界化的趋势呈现以前,大部份国家以及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市场分割与维护,以保护内部某1产业或者团体的利益。全世界化带来了市场的1体化,贸易与服务跨国界活动的障碍逐步解除,国家、地区的经济维护政策逐步失去作用,使企业要直接面对于全世界性的剧烈竞争,而不能空想维持原来从政府维护政策取得的在本地市场的优势。
第4,比较于欧洲共同体或者其它区域经济体的企业,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直接。亚洲文化的多元性是本地区经济充溢活气的缘由之1,但多元的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使患上本地区很难树立诸如欧共体这样的区域经济体。区域经济体作为区域的统1市场,对于区域内的企业象征着市场开辟方面的便利,以及必定程度上免受外界竞争的维护。中国企业不能享受这类好处,因而其市场开辟的.任务更艰难。
第5,因为全世界化,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瓜葛日益亲密,其互相影响也日趋增强。某地产生的事件会迅速波及世界各地,1些不可预测的变数,会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例如:作为经济全世界化的首要方面,金融全世界化使国际资本活动的规模更广,速度更快。这1方面为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但另外一方面,国际资本活动的加快也增添了金融市场的不不乱性,乃至诱发了金融危机。一九九七年亚洲金融危机骤然暴发,使众多企业猝不及防,遭遇到繁重打击。再如产生在美国的“九·一一”恐怖事件,不但给许多美国公司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也给全世界众多企业带来不利影响。经济全世界化,使各地的企业都要面对于世界上突发事件的风险。
3、中国企业应答新经济与全世界化的策略
新经济与全世界化是没法躲避的事实,其趋势不可逆转。中国加入WTO,政府的经济贸易管理规则正在作出首要调剂。中国企业必需顺应潮流,对于本身的发展战略进行踊跃调剂,捉住机遇,迎接挑战。
第1,我国企业应当建立改革意识以及立异意识。企业立异的核心是技术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时,企业还应当随时调剂以及更新内部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让企业全面维持生机以及活气。我国虽有被列入世界五00强的企业,但我个人认为,它们只是“大”,还够不上“强”。中国的企业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
第2,企业应当建立全世界意识,了解并尊敬世界上丰厚、多元的文化,学会适应世界各地的环境,寻觅以及掌控世界各地的商机。我国企业从事的国际贸易,几近都是“双边”的,而还不适应“多边”的。要钻研如何有效应用世界各地的人、财、物质源,学会如何与国际上的企业进行竞争与合作,及时应答以及躲避地区冲突以及世界突发事件的风险。
第3,企业应当加强信息意识,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趋势,实现企业经营的信息化。信息技术、产品的广泛运用,不单单给人们带来了使用价值,而且还扭转着人的行动方式以及彼此之间的瓜葛。对于企业而言,这1变化就是企业与顾客、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的瓜葛趋于直接以及横向网络化。作为对于策,企业需要与自己的顾客、合作火伴、市场、社会树立起通畅的信息渠道,及时地对于市场作出反映。
第4,企业应当建立合作意识。不论大而全仍是小而全都不会拥有竞争力,在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任何1个大的跨国公司也不可能自己开发所有的技术。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与交换,发展企业间的合作瓜葛,是现今世界企业发展的新动向。可以说,合作是企业取得胜利的必要前提。企业之间的竞争没必要鱼死网破,可以是既竞争又合作,共同发展,取得双赢。
新经济以及经济全世界化潮流浩浩荡荡。如何掌控机会迎接挑战,对于我国企业来讲是1个最重大的课题。当真分析SWOT,即本身的强项以及弱项,面临的机会以及要挟,然后制订自己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战略,是我国每一1个企业确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