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传播意义下的“农民问题”内容提要:有关“农民问题”的话题的讨论已经很多了。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在如何认识乡村传播系统的基础上,剖析我们所谓的“农民问题”的本质是什么?”“乡村问题”的核心是什么?乡村传播的分析的视角应该在哪里?已经悄然存在的乡村传播系统是认识中国现下乡村社会的一个重要研究途径。关键词:乡村社会、乡村传播、乡村传播系统、农民问题、乡村问题正文:如何认识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特征?以怎样的视角切入会更准确和更接近真实的乡村状态?在确定乡村社会的建构系统、背景和特征的前提下,如何认识三农问题中的“农民问题”?关于这些问题在无论是从乡村历史研究出发,还是从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文化、乡村自治出发,近代史研究、乡村社会学的研究都已经做出了不同的探索。笔者在这里将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就“农民问题”做一些探讨。(一)、乡村传播中的“农民问题”在传播学的基本理念中,关于传者、受众、渠道、模式和效果的研究始终是一种正统的研究模式。关涉到乡村传播,这种正统的研究模式亦可以是一种选择。只是,这种选择所涵盖的内容和角度需要做重新的定义。目前,关于乡村传播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农业科技的推广研究和疾病控制的研究。在农业推广研究中,主要借助的是罗杰斯《创新的扩散》一书中的理论,疾病控制的研究则只是采用了传播这一词语的日常化的含义,并没有从传播学的学科理论视角出发进行研究。这两种研究是传播学研究的两个分支:发展传播学和健康传播学。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传播学界比较流行。发展传播学的视角针对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也就是乡村和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变革如何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信息传播手段来逐渐完成。国内在此领域拥有的大都是实证性的研究,通过数据来对已有的理论进行论证和修正。诚然,这些研究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但总的说来,结论却总是令人感到沮丧,很难给予我们一种传播和变革在中国乡村的希望之路。从一定的意义上讲,传播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这种社会化的过程中所要传播的已不仅仅使传播学这一学科所能承担的学科任务,而更多的是一种对乡村社会的一种变革的推动,这种推动将通过对乡村信息传播系统的认识得以完成。作为认识乡村信息传播系统的前提之一,是认识乡村社会系统。在认识乡村社会系统的基础上,其中的乡村信息传播系统便可以在传播学的基本研究范式中加以研究。重要的是,传者和受者的角度都是发生在乡村社会系统中,发生在农民群体与农民群体、农民组织与农民组织之间的。这里的传播渠道、传播模式、传播效果也同样是发生在这个系统之内的。农村的大众传播手段和大众媒介形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领域。从乡村传播系统的角度来给予如何认识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或者可以获得一个比较中肯的结论。那么,当下研究乡村传播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忽略了对于乡村传播系统的整体形态的研究和把握。无论从社会学还是文化学的角度,乃至历史的角度,中国的乡村问题的连绵性和自我更新性在有国家和无国家参与的历史情景中,发生在不同的区域空间和生存空间中。这种自我连绵性和自我更新性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在今日依然如此;忽视了对农民本身的基本认识。农民作为群体是有个性的群体,作为个体是有血性的个体,他们站在属于自己的历史位置上,和研究他们的学者一样,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发生的区域和系统仅仅属于他们所建立的无形的系统中。这种无形的系统在政治制度的干预中,不断改变自身,却不会消失。在这系统中生长的农民,有着自身的自豪感和说不清、道不明的对于自身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感情。如何认识这个无形的系统是如何认识处于这个系统中的农民的关键;忽视了农民在乡村传播系统之外对信息的品质和种类的需求。在乡村传播系统之外的信息的给予和研究,是迄今为止乡村传播过程中研究的一个主位视角,这种主位视角应该建立在对于乡村传播系统的基本界定和认识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将农民作为我们要关注的、我们认为要给予某种信息的对象。尽管,我们还不了解这个对象,却急于要“改造”和“教化”他们。(二)、乡村传播中的“乡村问题”研究乡村社会的学者对于中国当代乡村社会的特征的研究,不外乎从理论角度和实证研究出发。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史和发展史远远不是几个理论模式和案例研究可以概括出来的。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研究者:他成长于农村,对农民有很深的感情,有着天然的感情趋向,又有良好的学科理论背景,他明白自己生长于这块土地的意义和价值。这样的学者不会从理论的话语权来阐释不属于农民的乡村,或者不属于乡村的农民。因为,他的骨子里认同的就是农民就是自己。在这种学者的研究视野下,我们会看到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的乡村社会学的研究、乡村社会系统的研究。那么,我们认识到将是真正的中国乡村社会。正如上述所说的,“农民问题”不是农民自身有问题,同样的,“乡村问题”并不是乡村自身有问题。乡村作为一种客体,显现自身也有几千年了。我们不能站在我们认为正确的视角得出很学术化的结论,更不是说我们的研究对象自身有问题,而只可能是我们不认识我们要研究的对象。鉴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从宏观角度看,乡村传播中的“农民问题”主要应该基于以下的研究角度:——乡村传播中的“农民问题”是共享社会信息的角度问题。联合国的《发展权利宣言》指出:“发展权是每个人不可剥夺的人权。每个人及各国人民均有权参与、促进并享受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发展。在这种发展中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都能获得充分实现。”从这种发展观出发,改革开放中的农民并没有因为中国经济持续的增长和发展而获得相应的权利。在考察涉及到农民具体的公正处境和实际拥有的权利问题时,人们往往只是用单一的标准,比如:或者只是以基本生存的满足状况,或者只是以机会平等的状况,或者只是以收入差距的状况等等来予以衡量,因而对于中国现阶段农民所面临的公正对待方面问题的现状难以有一个全面和清晰的把握。唯有综合地以公正所包括的基本需求的保证、机会平等、按照贡献进行分配(收入的初次分配)以及社会调剂这样几项基本规则作为分析视角,才可以对中国农民有关公正对待方面的具体处境能有一个大致全面的了解[1]。在公正的视野和环境下,农民所拥有的权利做了一个明晰的理论界定后,我们来看他们应该共享的内容包括哪些?他们实际拥有的共享的内容又有哪些呢?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带来的成果是属于生长在这个国度的每一个个体的,作为个体的农民同样可以享受道这些成果。从所享有的内容构成来看,每个个体共享的社会发展成果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的成果。将内容拓展开来,它应该还包括意义、机会、符号的共享。所谓意义共享,它强调各个利益集团或各种事务在意义权重上的公平(尽管不否认在处理程序的安排上有轻重缓急之区别),它也强调非决策性权力的公平使用,即不通过偏见调动和排挤手段将事关某个群体或某个人的利益问题限制在决策讨论之外;所谓机会共享,它强调机会的原初均等,不人为设置机会阻隔;所谓符号共享,即不存在符号霸权势力[2]。传播学所关心的首先是一种知晓权,在同样的媒介环境、媒介制度和媒介系统中,乡村传播的受众得到的是一种如何可以和其它社会形态中的人群同样的信息质和信息量;其次,传播学关注的是,如果具有同样的媒介条件和媒介政策,乡村传播的受众的构成、传播渠道、传播效果是如何发生的,和乡村社会的关系如何;再次,传播学还要关注这些共享的信息内容是否在含量上对城市和乡村的群体是平等的。所谓含量包括:内容的构成、内容的轻重、话语的组成形式、话语的使用惯例等等。在这样的信息共享的角度下,乡村不再是一个灰色的我们认为应该足够给予研究重视的地带,而是一个很平等地和城市共存的研究地带。在这个角度中衍生出来的乡村社会性质和特征、乃至乡村社会系统、运作模式不仅对如何认识变迁中的中国提供一个思路,对于研究社会科学的中国学者也可以提供一个可借鉴的参照系。——乡村传播中的“农民问题”是组织信息模式和思维方式的问题;在共享社会信息的角度的基础上,我们来考察这些信息的组织模式和信息背后所隐含的思维方式。首先,这些信息的来源如何?可信度如何?对待乡村社会来说是否是被需要的?这些信息是通过什么样的组织模式在运作着?共享信息并不代表在不同的地域和空间没有差异,信息的需求和组成要符合当地的信息市场的需要,而不是我们认为的信息市场的需要。分析现有的信息组织模式,可以从传播的理念上廓清我们在什么样的理念下给予这一地区这些信息,我们所沿用的组织模式和乡村的信息组织模式是否一致,这些组织模式的构成历史是怎样的。在这些组织模式的历史性的作用性,我们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模式是如何决定这些信息的组织模式的,我们的思维模式和乡村的思维模式的差异是什么,如何形成的。对现有的组织信息模式的历史溯源和现实分析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层面。对于这些组织模式的阐释涉及到对于社会结构的分析,社会制度变迁的分析,人群心理惯式的分析等等。作为的组织信息模式也可以分解为传播来源模式,传播渠道模式,传播信息组成模式。在将信息分割的基础上,解剖信息的特点,从而对于在乡村社会中乡村传播过程有一个基本的描述。——乡村传播中的“农民问题”是信息循环和信息构建系统的问题;乡村传播过程是一个开放和互动的过程,并不仅仅在乡村社会中发生,它的延伸地带会波及到整个社会。在传播学本土化的过程中,乡村社会将会扮演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将乡村社会放置带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哪个视野里便成了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在认识组织信息模式及其思维背景的基础上,信息所面对的受众群体如何在一个隶属于自己的系统中使信息的传播得以发生或中断,又如何使发生传播的信息得以流动并在不同的社会系统中得以循环,从而构建不同社会系统之间的信息网络,便成为我们研究乡村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一环。信息循环的发生不仅仅是在乡村社会内部,不仅仅是在乡村社会所固有的群体中间,由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和发展趋势,农民的流动引动的不只是人力的物质流动,更重要的是信息的双向循环和信息的双重系统之间的构建问题。在传播学的视野下,从信息的双向循环度的个案分析出发,对这一系统之间的循环的发生,系统边缘之间的接触和流动的发生,乃至介于两个系统之间的边缘化信息系统的形成,进行学理上的解剖,将会对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的研究提供系统论和信息论的视角。从微观角度看,乡村传播中的“农民问题”是认识乡村传播系统的问题;关于乡村传播的发生过程的分析,研究者的视角首先界定的是我们如何用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来使乡村发生变化。换句话说,乡村传播的研究是从城市着眼的一种研究,乡村传播的真正底蕴始终是被排斥在乡村传播研究的视野之外的。乡村传播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乡村传播系统中的所有传播行为和传播活动,包括传播内容的构成,传播活动者即作为传者和作为受者的农民的特征、组织形式,传播网络,传播手段,传播渠道,以及相应的传播效果等。乡村传播系统的研究,包括的内容很复杂,不仅仅是信息的问题,更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传承问题;不仅仅是对各个方面的信息背景的研究问题,还包括对在历史过程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和传统习惯模式的认识问题;除此之外,还需要在纵向研究的同时,更多地加以横向比较,力争描述出在动态中转型的现代乡村传播系统的衍生过程。勿庸置疑,这种研究模式更多地是以问题为导向,提出研究乡村传播系统中所面临的问题系统,尔后将问题一一分割,在不同的学科背景下加以深入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全貌或者可以呈现出来。站在乡村传播系统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的农民,是我们应该认识的中国乡村社会农民的真正形态。如何去使乡村社会向工业化的、城市化的形态转型和变迁的问题,在这样的意义下才可以拿出来讨论,这也正是研究乡村传播系统的重要性所在。
您好!我是一名硕士研究生。具体咱们来QQ聊:228765163
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路径浅析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路径浅析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愈加重要,日渐成为乡村振兴和扶贫富民的新渠道。里口山村依托独特的杏花资源,发展乡村旅游,通过科学规划,实施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建立工友创业园、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系列举措,成功打造了“十里杏花谷”特色旅游品牌,成为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和样板。本文通过对里口山村进行个案调查,对其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
乡村旅游;乡村振兴;里口山村;个案调查
1、研究区概况
里口山村隶属烟台市牟平区姜格庄街道,地处烟台市和威海市之间,南依昆嵛山脉,距昆嵛山旅游区约11公里,距养马岛旅游区约12公里,紧依烟威公路,与牟平高铁站、高速路口、蓬莱机场等处于1小时交通圈内,交通条件优越,区域位置独特。全村共203户,342人,耕地570余亩,山岚7000余亩,杏园100余亩,杏树15000余棵。该村已有300多年杏树种植历史,每年清明节前后,杏花盛开花深似海,延绵10余里。
2、里口山村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路径实践
科学规划布局
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根据本村特色,在充分调研基础上,聘请专业设计公司,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制订了依托本村十里杏花资源,建设“一条大道、三个片区”的规划方案,即修建一条杏花观赏大道,规划“百户民宿、千亩现代农业、万亩生态山林”3个特色产业片区,同时挖掘村内古泉、金鱼池等人文景观,以杏花大道为轴,四向拓展,大力发展健康养生旅游产业,扩大旅游业发展半轴,打造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规划格局。
基础设施提升改造
里口山村挖掘本村独特区位优势和杏花资源,争取上级政府支持,将该村纳入牟平区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根据村庄规划,分步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改善村庄环境,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是投资270万元,在牟平区乡村率先实施了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铺设300毫米混凝土主管道3460米,110毫米PVC支管2800米,75毫米PVC支管3800米,建设适合旅游景点、小城镇污水处理的MBBR工艺污水集中处理站3处,日处理污水量达50立方米/天,能够满足本地村民生产生活和民宿旅游业发展污水处理需求。项目的实施改变了乡村传统污水处理模式,为村庄污水治理和农村环境整治提供了科学、高效的解决方案,在全区起到了示范作用。里口山村先后争取上级和社会资金2000多万元,清理整治河道2400米,建设3处拦河坝,扩大河道蓄水能力,因水制宜打造水面相连、水绿相依的'河流景观带,开发休闲垂钓等旅游项目;建成2处大规模的游客服务中心,可同时容纳300人进餐;规划设计3个中国庭院建筑,打造富有生活气息和历史底蕴的人文景观;逐步实施了村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实施完成的700亩高标准农田滴灌等农业项目,为农业观光采摘游提供了条件;为方便游客停车,新修建停车场2个,新修建的杏花观赏大道,直通G228国道,使该村交通条件更加优越,旅游观光更加便捷,加之独特的区位优势,为短途游、近郊游提供了绝好的便利条件。通过对以污水处理为代表的村庄基础设施和以杏花观赏大道为代表的旅游设施进行改造和建设,里口山村更加整洁,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村庄的旅游吸引力,进而带动了该村经济等各产业的发展。
建立“工友创业园”
带动增收致富里口山村在区总工会指导下,充分利用本土特色乡村资源,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为当地村民创业就业创造机会,以“培、联、创、扶”为核心理念创新建立“十里杏花谷工友创业园“,完善工会组织建设,实施企业民主管理,创造和谐企业劳动关系和干事创业氛围,以旅游业为基础,推进工友创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帮扶农民增收致富。一是通过“培”提升技能。工友创业园加大农民、工友培训力度,定期开设“农民大讲堂”,组织乡土人才现身说法,聘请专家教授现场辅导并深入田间地头、送学上门,组织农民工到威海、招远、寿光等地考察调研,开阔了工友眼界,提升了创业技能。二是通过“联”抱团发展。工友创业园结合自身特色,优化产业结构,引领杏林湖酒业股份公司、24小时保鲜水股份公司、新希望土地股份公司、健康养生旅游股份公司等本园企业利用当地优势资源,抱团发展,开启“1+1>2”模式,带动更多的人创业就业,因杏融合,促进了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三是通过“创”提质增速。在工友创业园的带动下,充分依托当地杏花资源,创新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健康养生旅游产业,通过举办旅游赏花节、甜杏丰收节等节庆文艺表演活动,吸引游客前来赏杏花、踏青、游玩,发展绿色生态旅游,打响“十里杏花谷”旅游品牌,使该村发展成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十里杏花谷”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世博年最佳乡村旅游节”“好客山东最美乡村”,乡村旅游业出现质的飞跃。四是通过“扶”增收致富。工友创业园切实发挥工会组织作用,孵化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引导社员自愿入股,上不封顶,扶持每户社员200元原始股;残疾人、低保、贫困户、五保户每户在享受自己的资产资源收益分红和社员原始股之外,由创业园为每户垫资300元作为扶贫股,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助力精准脱贫。里口山村工友创业园的创业扶持计划依托本村旅游特色,既坚持了公平自愿的原则,又兼顾了特殊人群,展示了里口山村共同致富、精准脱贫的创业风貌;建立的多个产业、公司在提高村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的同时,也起到了打响招牌、吸引更多游客的作用。乡村旅游发展的工会组织支持、乡土特色守正出新、生态资本支撑,都最终服务乡村旅游发展,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的借鉴。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打造乡村旅游产业
里口山村秉承“红色党支部引领,绿色生态发展”的理念,于2015年注册成立了烟台市十里杏花谷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村党支部引领下实行以发展生态产业、带领群众致富为切入点,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采取“村集体+合作社+村民”的模式,合理确定股份,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发展致富。近年来,合作社与滨州医学院、鲁东大学和山东商务职业学院达成合作协议,将十里杏花谷作为三座高校的大学生实习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以学促旅,学旅结合,极大宣传了当地的旅游文化;成立了烟台市第一家山村共享书院——再思书院,收藏图书上万册,供村民和游客免费共享,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2019年书院获得市总工会“助力乡村振兴农家书屋”称号;合作社健康养生旅游成果显著,乡村旅游产品杏子酒和蜂蜜已经成功推向市场,农家乐、特色民宿稳步运行,以“杏”搭台,连年举办杏花节、甜杏丰收节,独创“杏”福长街宴,累计接待游客20多万人,每年直接经济收益30余万元,总资产2000多万元,年收入200多万元,带动、扶持150人创业,辐射带动周边镇村村民、农民工1500人就业。总的来说,里口山村合作社会发展健康有序,已经探索形成一条“红色引领、赏杏花景、采生态果、饮农家酒、住农家屋、享农家乐”的生态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3、结语
在里口山村发展过程中,以科学规划布局、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建立工友创业园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打造乡村旅游产业为代表的独特路径,对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并进而助力乡村振兴起到了独特作用,使里口山村发展成为了有活力、能复制的乡村振兴典型,对探索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和示范作用。
文化 ,一般是指人类精神文明。在汉语中,是指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规范,包括艺术、风俗、时尚、礼仪、法律、宗教等民族传统以及深层的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和审美观。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文化的毛概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文化的毛概论文3000字篇一 《浅论农村文化建设》 摘要:农村文化的发展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势在必行,文化队伍、文化形式、文化品位都逐步提高,农村与城市的文化差距逐渐缩小,当前农村文化的现状好坏,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 渠道 政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 编号:1672-1578(2013)07-0257-01 1 农村文化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农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基层文化形式,是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的集中反映,但随着农业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民的钱包是越来越鼓了,生活是越来越富有了,但那些值得回忆和研究的农村文化却消失殆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已迫在眉睫。 所谓农村文化,从狭义的角度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农民为载体的文化。我们通常情况理解的农村文化,包括稳定文化队伍,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文化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农民的生活水平,关系着我国发展的快速稳定,是保障实现小康社会,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重要保障。如何建立良好的农村文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形成并积累起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事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态度,等深层心里结构的反映,它表达的是农民心灵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化程度,当前农村文化现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问题。 从经济发展方面来说,建设好的农村文化,是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与保障。只有拥有好的农村文化,才能丰富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民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从文化上来说,农村文化在我国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作为一个有5000多年历史的农业国,广大农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农村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这就需要我们健全农村文化制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社会稳定方面来说,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发展水平差距还较大,特别在新疆,团结与稳定是发展的大前提。只有通过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各族群众的精神生活,缩小经济差距,才能从根本上,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2 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第一,毫无疑问,农民,是农村文化的主体;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及劳动技能情况直接影响到农村生产力的高低。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农民提供尽可能多的受 教育 机会,让农民不但接受基础教育,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发达国家农业发达,关键就是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这些国家的农民在完成基础教育之后,较普遍地接受了农业职业教育。建设新农村,我们不仅要在加强农民基础教育的投入和重视上布局,也应在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教育、强化农民科学致富本领上着力。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会不断地有农民从土地脱离出来,要使丧失土地的农民不失去最后的生活屏障,就必须使他们有稳定的职业、稳定的生活来源,实现农业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为此,就必须进行就业教育,进行转岗培训。农民也需要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应把农村学校建设成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和就业创业的重要基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还必须注重对农民思想观念的教育和引导,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构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开放观、市场观和竞争意识,让农民尊重科学、懂得科学,用科学的手段发展经济,同时培养农民的法制观念、平等观念及契约观念,使得农民渴望致富且懂得如何致富。因此,必须注重农村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的自觉创新,努力找准契合点,不断打造新亮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要把农民致富奔小康作为实现文化自觉创新的原动力。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在满足农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在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要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让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真正尝到文化的甜头,真切体会到文化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要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最佳切入点。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这些民间文化最适合农民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接触起来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积极挖掘农村现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或民族文化资源,在保持特色文化喜闻乐见的风格的同时,充实其内容,创新其形式,赋予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三是要以队伍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要切实落实好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相关政策,保障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确保人员在编在岗,尽可能地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专职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要大力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农民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只有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吸纳到文化队伍中来,才能更好地摸清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同时,农民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也有利于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并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 第二,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乡镇文化站建设。文化站的阵挥得充极乡村的文化工作就有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和载体。镇党委、政府应为文化站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在反复宣传、强调文化站的作用时,首先做出榜样,建设规划中,把公共文化设施优先考虑进。去以服务社会为目的,以活跃群众为基本点,大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一是镇文化站、各村文化书屋全部按照上级相关部门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各种 规章制度 ,即确保了群众正常借阅、正常开机使用,又要求他们爱惜所用的各种设备、书籍,做到不破坏、不损坏。二是结合农村和集镇的不同特点,合理安排免费开放时间,尽量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达到满足群众的要求。三是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经常组织镇机关、驻镇及镇属各单位进行 篮球 、 乒乓球 、象棋等比赛活动。四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活动。 第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文化建设的资金渠道应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引进多种投入。综合文化服务属公益性事业,担负着服务社会、指导基层和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作用,发挥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教育群众、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作用。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文化的毛概论文3000字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论文(五篇)
“乡村振兴”首先要发展经济。但是发展经济同时,更要重视环保工作。发展可持续性产业链条。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在农村,要做好生活垃圾、厨余垃圾处理工作。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稳步实施,乡村发展被摆放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乡村振兴成就美丽中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承担起振兴乡村的重担,助力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中国,从根本上说,是乡土性的”,一个个兼有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的美丽乡村才会展现一个最为真实的立体中国。由此看来,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要让中国屹立于世界,乡村振兴刻不容缓。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召唤,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这样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广大青年应有大作为,大抱负,自觉主动肩负起乡村振兴的重任。领袖曾多次寄语广大青年:“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为响应领袖的号召,我国涌现出一批为乡村建设做贡献的积极分子——最美村官秦玥飞放弃了在美国工作的机会,毅然回乡改善村民生活;“骑手”女司机严克美辞去上海工作,在崇山峻岭中骑出一番天地,为乡村振兴献上自己的一份力。
当“青年”遇上“乡村振兴”,可以绕道走,也可以迎难而上。后者的选择让理想有了钙,灵魂有了根,技能有了平台。青年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把理想种到土地上,是最正确的报效祖国的方式。青年强则国家强,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应把人生梦想汇入时代潮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共振,我们应参与乡村建设,为祖国发展无私奉献。
农业乡村如今是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上山下乡,2018年更有280万驻村干部奋战在脱贫一线。参与乡村建设是青年锤炼坚强意志的过程,是回报祖国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建功立业的最好舞台。我们应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放飞青春梦、实现中国梦。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战鼓已经擂响,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绝不是一句空口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担当,切实为振兴乡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振兴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受制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境,农民不再珍惜传统文化:无论是拜金主义盛行,传统价值观念扭曲,还是不良风气的传播赌博、天价礼金等恶习的侵染……现实的乡村无法安顿农民的灵魂,进而也无法安放一个有五千年农耕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的灵魂。因此,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把绿水青山保护下来,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振兴乡村文化需开展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基层文化活动,才能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当下,农村地区文化发展滞后,“好山好水好无聊”,是回乡青年的调侃,无疑是对部分农村文化生活跟不上时代节奏的生动反映。在感慨农村春节“千家万户搓麻声”时,其实更应多想想,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人们的精神需求多配一些可以安放的空间,无论是传统庙会节庆活动,鼓励开展秧歌、社火等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还是各乡各镇自导自演新潮“村晚”,结合地区实际,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才能驱动乡村优秀文化精神的再现与重塑。
振兴乡村文化需丰富文化内容。不同年龄层次的农民对农村文化活动的认同和参与呈现显著差异。当下,大多数农村地区老年文化活动比较红火,却忽视了青年文化活动。很多80后、90后不愿意留在农村,不仅是因为城里收入高,而且是因为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城市文明对他们有着巨大吸引力。如何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紧迫课题。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搞“大锅饭”,只有区分不同群体,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才能使优秀文化内化于农民心中,指导他们的行为和实践。
一、通过充分认识脱贫攻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进一步坚定了“四个自信”,增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指出, 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贫困人口从20_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_年年底的551万人,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 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
建国71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克服了各种严峻挑战,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国际地位越来越高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焕.然一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谱写了一首自强不息的壮丽凯歌。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充分认识国家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成就,充分认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要通过国家在扶贫领域等各个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终做到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要认清形势、高度重视,清醒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挑战到20_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贫困问题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打赢的,越到最后我们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重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大学生在农村和乡村振兴浪潮中必然会有发展。无论是发展原始种植型农业,还是发展新型创新型农业,农村的人才严重缺失都是值得关注的重点。农村政府应创造条件,让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回到农村,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对其落户农村、发展农村给予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发展比城市人才到农村发展,有事半功倍之效。他们知道农村最需要什么,也知道农村的真正问题,与村民沟通起来也更有亲近感,更容易扬长避短,在乡村振兴中做出贡献。
为了农村和乡村振兴,重在真心实意地把有志于农村发展的大学生推到更有发展前途的岗位上,不能因为他们年轻,因为他们只能到农村,没有其他地方可去,就热一阵冷一阵,或者有小家子气,害怕大学生走在自己前头,影响了自己的仕途。
善于从农村能人中发现和挖掘人才。农村大学生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并在农村摸滚打爬了多年,对农村情况和农村需求了如指掌。加强对这些人进行定向培训,并根据他们的发展及所作出的贡献,为他们提供晋升、发展的更优通道,必然有助于乡村振兴加速提质,有助于他们在乡村振兴中不断成长。
乡村振兴战略侧重于从顶层设计角度为农村发展指明方向,意在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提升。脱贫攻坚从致贫的因素出发,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扶贫措施,帮助每个贫困户脱贫,侧重于微观政策。作为各级干部,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研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问题,重点唱好“三部曲”。
唱好“政策转型曲”。围绕精准扶贫,各级都制定了一系列到村到户的扶持政策,对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和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乡村振兴阶段,各级干部应在此基础上扩大扶贫范围,实现扶贫资金逐步向非贫困户开放,激发农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精准扶贫政策的民主监督制度和考核制度,实现其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坚持乡村振兴建设总目标与乡村自身的特色结合,制定差别化的扶持政策。
唱好“城乡融合曲”。城大乡小的格局凸显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中城乡何以融、如何融的双面性。各级干部在此项工作中要做到空间规划有序,以距离城镇中心和实住人口为参考,将乡村进行特大乡村、大乡村、中等乡村、小乡村分类,采取城乡融合归类,实施壮大、合并、融入的指导策略,做到城乡机理有别,对于承载独特地域文化的建筑及其它样式给予保护,避免在拆建中导致文化流失。
唱好“技术互补曲”。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政策的有效衔接需要技术上的相互补充,各级干部应将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技术发展纳入农业信息化发展计划,形成纵向相连、横向相通的技术体系。乡村振兴方面,要加快乡村地区的网络建设,引进信息技术人才,通过大数据分析农业发展市场需求,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并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脱贫攻坚方面,通过建档立卡和扶贫开发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完善精准扶贫数据库,为建档立卡户精准退出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保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一个大课题,各级干部要以产业发展为推动,以教育和医疗为保障,以环境改善和乡村治理为基础,打造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路径浅析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路径浅析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愈加重要,日渐成为乡村振兴和扶贫富民的新渠道。里口山村依托独特的杏花资源,发展乡村旅游,通过科学规划,实施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建立工友创业园、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系列举措,成功打造了“十里杏花谷”特色旅游品牌,成为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和样板。本文通过对里口山村进行个案调查,对其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
乡村旅游;乡村振兴;里口山村;个案调查
1、研究区概况
里口山村隶属烟台市牟平区姜格庄街道,地处烟台市和威海市之间,南依昆嵛山脉,距昆嵛山旅游区约11公里,距养马岛旅游区约12公里,紧依烟威公路,与牟平高铁站、高速路口、蓬莱机场等处于1小时交通圈内,交通条件优越,区域位置独特。全村共203户,342人,耕地570余亩,山岚7000余亩,杏园100余亩,杏树15000余棵。该村已有300多年杏树种植历史,每年清明节前后,杏花盛开花深似海,延绵10余里。
2、里口山村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路径实践
科学规划布局
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根据本村特色,在充分调研基础上,聘请专业设计公司,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制订了依托本村十里杏花资源,建设“一条大道、三个片区”的规划方案,即修建一条杏花观赏大道,规划“百户民宿、千亩现代农业、万亩生态山林”3个特色产业片区,同时挖掘村内古泉、金鱼池等人文景观,以杏花大道为轴,四向拓展,大力发展健康养生旅游产业,扩大旅游业发展半轴,打造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规划格局。
基础设施提升改造
里口山村挖掘本村独特区位优势和杏花资源,争取上级政府支持,将该村纳入牟平区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根据村庄规划,分步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改善村庄环境,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是投资270万元,在牟平区乡村率先实施了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铺设300毫米混凝土主管道3460米,110毫米PVC支管2800米,75毫米PVC支管3800米,建设适合旅游景点、小城镇污水处理的MBBR工艺污水集中处理站3处,日处理污水量达50立方米/天,能够满足本地村民生产生活和民宿旅游业发展污水处理需求。项目的实施改变了乡村传统污水处理模式,为村庄污水治理和农村环境整治提供了科学、高效的解决方案,在全区起到了示范作用。里口山村先后争取上级和社会资金2000多万元,清理整治河道2400米,建设3处拦河坝,扩大河道蓄水能力,因水制宜打造水面相连、水绿相依的'河流景观带,开发休闲垂钓等旅游项目;建成2处大规模的游客服务中心,可同时容纳300人进餐;规划设计3个中国庭院建筑,打造富有生活气息和历史底蕴的人文景观;逐步实施了村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实施完成的700亩高标准农田滴灌等农业项目,为农业观光采摘游提供了条件;为方便游客停车,新修建停车场2个,新修建的杏花观赏大道,直通G228国道,使该村交通条件更加优越,旅游观光更加便捷,加之独特的区位优势,为短途游、近郊游提供了绝好的便利条件。通过对以污水处理为代表的村庄基础设施和以杏花观赏大道为代表的旅游设施进行改造和建设,里口山村更加整洁,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村庄的旅游吸引力,进而带动了该村经济等各产业的发展。
建立“工友创业园”
带动增收致富里口山村在区总工会指导下,充分利用本土特色乡村资源,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为当地村民创业就业创造机会,以“培、联、创、扶”为核心理念创新建立“十里杏花谷工友创业园“,完善工会组织建设,实施企业民主管理,创造和谐企业劳动关系和干事创业氛围,以旅游业为基础,推进工友创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帮扶农民增收致富。一是通过“培”提升技能。工友创业园加大农民、工友培训力度,定期开设“农民大讲堂”,组织乡土人才现身说法,聘请专家教授现场辅导并深入田间地头、送学上门,组织农民工到威海、招远、寿光等地考察调研,开阔了工友眼界,提升了创业技能。二是通过“联”抱团发展。工友创业园结合自身特色,优化产业结构,引领杏林湖酒业股份公司、24小时保鲜水股份公司、新希望土地股份公司、健康养生旅游股份公司等本园企业利用当地优势资源,抱团发展,开启“1+1>2”模式,带动更多的人创业就业,因杏融合,促进了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三是通过“创”提质增速。在工友创业园的带动下,充分依托当地杏花资源,创新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健康养生旅游产业,通过举办旅游赏花节、甜杏丰收节等节庆文艺表演活动,吸引游客前来赏杏花、踏青、游玩,发展绿色生态旅游,打响“十里杏花谷”旅游品牌,使该村发展成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十里杏花谷”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世博年最佳乡村旅游节”“好客山东最美乡村”,乡村旅游业出现质的飞跃。四是通过“扶”增收致富。工友创业园切实发挥工会组织作用,孵化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引导社员自愿入股,上不封顶,扶持每户社员200元原始股;残疾人、低保、贫困户、五保户每户在享受自己的资产资源收益分红和社员原始股之外,由创业园为每户垫资300元作为扶贫股,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助力精准脱贫。里口山村工友创业园的创业扶持计划依托本村旅游特色,既坚持了公平自愿的原则,又兼顾了特殊人群,展示了里口山村共同致富、精准脱贫的创业风貌;建立的多个产业、公司在提高村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的同时,也起到了打响招牌、吸引更多游客的作用。乡村旅游发展的工会组织支持、乡土特色守正出新、生态资本支撑,都最终服务乡村旅游发展,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的借鉴。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打造乡村旅游产业
里口山村秉承“红色党支部引领,绿色生态发展”的理念,于2015年注册成立了烟台市十里杏花谷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村党支部引领下实行以发展生态产业、带领群众致富为切入点,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采取“村集体+合作社+村民”的模式,合理确定股份,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发展致富。近年来,合作社与滨州医学院、鲁东大学和山东商务职业学院达成合作协议,将十里杏花谷作为三座高校的大学生实习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以学促旅,学旅结合,极大宣传了当地的旅游文化;成立了烟台市第一家山村共享书院——再思书院,收藏图书上万册,供村民和游客免费共享,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2019年书院获得市总工会“助力乡村振兴农家书屋”称号;合作社健康养生旅游成果显著,乡村旅游产品杏子酒和蜂蜜已经成功推向市场,农家乐、特色民宿稳步运行,以“杏”搭台,连年举办杏花节、甜杏丰收节,独创“杏”福长街宴,累计接待游客20多万人,每年直接经济收益30余万元,总资产2000多万元,年收入200多万元,带动、扶持150人创业,辐射带动周边镇村村民、农民工1500人就业。总的来说,里口山村合作社会发展健康有序,已经探索形成一条“红色引领、赏杏花景、采生态果、饮农家酒、住农家屋、享农家乐”的生态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3、结语
在里口山村发展过程中,以科学规划布局、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建立工友创业园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打造乡村旅游产业为代表的独特路径,对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并进而助力乡村振兴起到了独特作用,使里口山村发展成为了有活力、能复制的乡村振兴典型,对探索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和示范作用。
关于新闻传播学类高校毕业生创业优劣势分析及方向探究的论文
摘要: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加上媒介逐渐融合的趋势,社会对新闻传播类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不少新闻传播类高校毕业生开始逐渐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尝试着进行自主创业。然而,对于刚毕业又缺乏社会经验的高校生而言,创业是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挑战,为了将创业的风险降低到最低,本文对大学生创业优劣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大学生准确把握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创业资源与项目并获得成功。
关键词: 新闻传播学;高校毕业生;创业;优劣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3-000-01
引言
据教育部不完全数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逐年上升,每年庞大的毕业生数量使得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加上媒介融合的趋势令新闻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与流程也得到不同程度的革新。不少新闻媒体行业逐渐减少了计划招聘人数,职位的减少与应届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长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新闻传播类高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后选择进行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在创业时一定要注意遵循科学的理论指导,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确定合适的创业项目,在充分了解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创新创业战略并制订风险预估方案,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创业损失。
一、新闻传播类高校毕业生的创业优势
(一)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
新闻传播类毕业生在平时的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经常会与大量的文字打交道,拥有较强的语言组织与信息筛选处理的能力,因此当他们在与潜在客户沟通交流时,能够快速准确地切入客户的需求点,给客户想要的答案,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二)拥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善于交际
通常,新闻传播工作要做的是将冗长重复的信息快速提炼,得出要点,并在最短的时间内用连贯的语言将这些要点组成一条完整的条理清晰的新闻信息传播给社会大众,因此学校在培养新闻传播类学生中,尤为注重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对于想要创业的毕业生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无论是向投资公司介绍自己的创业项目,还是与客户谈判,都需要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具备先进的创业理念
对于刚毕业的新闻传播类高校生而言,他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接触到大量的国内外新闻信息,思维通常都较为灵敏活跃,且长期受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创新理念的熏陶,对于创业项目通常有着独特的个人见解。
二、新闻传播类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劣势
虽然新闻传播类高校毕业生在创业时有着显著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典型问题:
(一)创业计划书缺乏可行性与技术含量
不少新闻传播类的高校毕业生对于创业的想法还只停留在一个抽象的概念想法,在拟定创业计划书时,习惯用撰写新闻信息“是什么”的方式来陈述自己的创业想法,显然在当今这个注重技术价值与市场盈利价值的投资环境中,这种空洞的计划书是无法吸引投资人的注意的。因此,新闻传播类毕业生必须详细地制订一份有技术含量的计划书,让投资人看到你的创业项目的可行性与市场价值。
(二)创业思路狭窄,创业项目过于集中
目前,大部分新闻传播类的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创业项目时,对于整体的市场环境较为陌生,思路较窄,因此通常会选择自己熟悉的项目,例如文化传媒类公司,希望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尽量规避风险。新闻传播类大学生这种扎堆创业的现象,虽然说降低了风险的几率,但也降低了成功的可能性。
(三)缺乏市场意识与管理知识
高校毕业生在创业通常都是踌躇满志,迫切地想要通过创业的成功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急于追求成功。虽然大学生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技术,但却缺乏必要的商业管理经验,经营能力不足,而市场营销与管理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因此在追求成功之前,高校生有必要充实自己各方面的知识能力。
三、新闻传播类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方向
关于新闻传播类学生在认清自身优劣势之后,如何扬长避短,确定自己的创业方向,下文将据此提供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选择能解决的痛点
在这个网络信息膨胀的时代里,虽然网上有着大量丰富的信息资源,但很多用户反映网上的信息并不能有效解决自己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目前众多网络平台只提供信息上传的功能,并没有实用的筛选归类功能,造成了信息与资源不对称的现象。因此新闻传播类学生在选择创业项目时可以以此为切入点,选择某一领域,创建一个平台,将该领域的信息与资源相统一,解决用户的需求。
(二)选择风口与风势
不少成功新闻媒体人士在谈及自己创业的经验时往往会谈到,在决定创业切口前首先需要关注的应当是用户的需求是否因外部环境或某项新技术产生了变化以及自己所在的领域是否有产生巨大变化的可能性。简单来说,先看风向,选择好风口,然后看风势,等风刮起来,并且刚好达到那个风量级,这时候,才是最佳的起飞时间。
参考文献:
[1]张勋宗,张娜.从专业实践到创业体验的新闻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以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为例[J].新闻界,2014(22).
[2]罗建河.高校毕业生对就业政策实效感知的差异分析——基于不同院校和学科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9).
新媒体的出现为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新媒体满足了人们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需求,使传统的新闻传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让新闻的接收者也主动参与到新闻传播的环节,让新闻的实效性和及时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 新媒体移动时代新闻传播主体变迁思考 》
摘要:科技的发展带动了传播技术的发展,随着传播技术的日益完善,传播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数字技术使得传播主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时代到时代,从“内容为王”到以“人”为中心,再到社会化媒体时代,传播主体不再限于传统新闻工作者,而逐渐拓展覆盖到个体。传播的媒介也不限于纸媒,更多地开始借助于网际网路,我们也踏入了新媒体时代,个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在新媒体介入的现实背景下,个人在与权威声音的角力中获得了一个“杠杆支点。”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主体;变迁;发展现状
作为国家“瞭望者”的新闻媒体,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它的关键作用,时刻检测社会环境,扮演党和人民喉舌的角色。但是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人们个性需求的增强也对新闻媒体的工作效率、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媒介传播的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所以,在这样的群体需求下,媒介传播主体和形式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革。传播主体生产过程也实现了从小部分权威主体运用传统媒介的生产到广泛参与的、自我把关式的大众运用新媒体的生产,也直接导致了我们从传统媒体时代迈入新媒体时代。
1.新媒体的相关内容
新媒体发展现状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广泛运用数字技术、网路技术的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每个人都承载着自我把关、自我传播以及对外传播的重任,这个过程中渗透著自由、公开、透明等广大群众的主要诉求与价值取向。在新媒体时代也出现了媒介融合的新情况,传统广播媒体和移动终端、网际网路实现了形式上、内容上等各方面的交融,使得传统媒体更具时代性、先进性。但在同时,媒介融合也引发了许多争论。从新旧媒体的关系来看,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旧媒体交融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白巖松对新媒体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事实是,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新媒体。不管形式怎么变,内容为王。没有扎实的内容,新媒体,就是死媒体。”这似乎是对新闻内容重要性的强调,但是也不可忽视新媒体的客观存在。近来,新媒体的发展呈现蓬勃之势,对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论,白巖松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做得好的传统媒体在网际网路时代具备更强的转型能力。” 很明显,他肯定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积极作用。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发展式微,这是必然后果。雪上加霜的是,由于新媒体的各方面优势明显,许多优秀的传媒人才也弃传统媒体而奔向新媒体,这又加重了传统媒体人才危机。从白巖松的话中,不难得出结论,传统媒体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取长补短,方能站得住脚。就传播的主体来谈,即从传播者接受者的角色出发,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者和新闻接受者的界限越来越不明确。 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传播者与接受者明确位于传播的两端,基本没有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角色互相转换,资讯的获取和利用都依赖于传播者传播的权威资讯。但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发展使得单向度的“传播—接受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人们迫切地希望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新媒体技术的有力推动作用下,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起来,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角色互换基本成为常态。 这种传播者、接受者一体化是新媒体时代带来的一个特有现象。就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内容来分析,新媒体模糊了新闻和观点的界限。利用新媒体,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接受者。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传播资讯,但不能保证每个人具备一定的新闻素养,新闻经常杂糅著观点传播,这势必会导致新闻与观点的界限模糊,更为严重的是,处理不好,则会引发社会舆论危机。观点中的资讯有的是真实的,而有的是谣言,谣言真假混杂,这就要求大众甄别讯息的能力有所提高。而且,依据于一定新闻事实的谣言往往也具有其隐蔽性、易传播性。
新媒体技术—云端计算
云端计算是一种基于网际网路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一般是通过网际网路来提供动态易扩充套件的资源。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际网路技术发展迅速,相关的资料和资讯增长速度日新月异,由于传统的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传统的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成本也在不断地增加,因此,云端计算应运而生,它把计算机变成了一个崭新的设计平台。它利用网际网路高速的传输能力,把需要处理的资料传送到超级计算机丛集中进行计算和处理,它的计算能力非常强大,可以按需使用和按量付费。我国云端计算技术以及相关产业在2013年已经开始高速发展。云端计算得到了使用者的高度认可,并且涌入了很多商业资源,此时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商业模式构建变得非常火热。目前,云端计算和相关的解决方案被多个领域所使用,比如制造业、金融和电信等等,计算机技术奠定了这些产业的核心技术。有人认为,在不久的将来,电脑会成为一个终端,云端将会用来储存所有的内容。这样可以使以后的智慧技术摆脱硬体束缚,让即使很小的终端都具有超快的计算能力,走向智慧社会。我国在云端计算的研究上,路程还十分遥远,但是它已经开始得到应用和实践,而不是仅仅在理论上,因此,我国云端计算的发展具有很美好的前景。
近场通讯
NFC近场通讯技术在2012年走入了人们的视野,NFC是NearFieldmunication缩写,即近距离无限通讯技术。NFC将RFID射频读卡器和智慧卡的功能整合在一起,利用RFID基础设施在NFC之间交换。NFC是一种非接触式识别的技术,可以进行近距离的无心通讯,因此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的通讯方式。有关资料显示,NFC装置每天的出货量有100万台,在2015年支援NFC技术的终端有9亿多台。从新媒体的角度来看,NFC技术将会带动新媒体终端从富媒体内容提供加速,然后转化为向媒体电子商务或者综合资讯服务方面进行升级和转型。NFC可以使用在智慧公共服务和移动商务等方面,央行在2012年释出了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的标准。中国移动在2013把NFC手机钱包看作是重点任务,与中国银行合作推出了NFC移动支付服务,涉及到很多消费领域。NFC技术在逐渐地发展和变得更加成熟,开始走向了规模化。NFC和蓝芽等技术在一起使用的话,在技术上会有更大的发展。
2.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变迁
过去,传播者是少数的权威者,发出了权威声音,而接受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权威声音,很少有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在这一意义上来说,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是单向性的。最初,新闻媒介以传播第一手事实资料为主,很少有国家的介入,比如《威尼斯小报》,一开始出现就是为了满足商人资讯获取的需求。随着媒体的发展,媒介的作用得到了各方的重视。传播媒介越来越容易受到多方利益的裹挟来发表言论,担当国家耳目喉舌,更多的是传播国家的政策资讯以期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让“把关人”的作用得以充分展现。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社会矛盾的突出,单向度的传播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强的个性化表达的诉求,传播者“把关人”的身份逐渐消解。新媒体的运用,给权威声音和个体声音提供了一个角力的“杠杆支点”,也就是说,数字技术、网路技术、终端等在传播中的运用使得传播者和接受者第一次站在了平等的平台上。在这个基础上,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角色就逐渐变得暧昧不清,传播者可以成为接受者,接收者也可以成为传播者,形成了传播者接受者的平衡一体化的关系。如果说,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出现了融合,那么,在传播媒介方面,传播媒介之间也出现了媒介融合,传统媒介借助新媒介的形式多样、快捷性、互动性强等优点,同时利用其独具优势的形式实现了深化转型,就如资料新闻的运用。
3.对新闻传播主体变迁的经验和教训
感受着新媒体发展的高速高效,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很多新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网路技术对个体的传播赋权使得新闻争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能见度均较前网路时代大大增加,例如网路***诈捐、闹伴娘等事件。这些事情本身影响力并不大,但是经由大众的传播,就赋予了事件更为“丰富”乃至“深度”的内涵,并且急速在网路上引起了轩然 *** 。缺乏自律性的规范,很容易酿成群体性恶性事件和群体恐慌。“牛仔裤毁灭未来”一文的传播也引发了很多人的仇恨情绪。再如最近发生的魏则西事件,因为魏则西事件,很多人对于搜寻引擎的信任度大大降低***虽然,使用搜索引擎是我们遇事采取措施之前的常态手段***。新媒体对于自身如若有更好的、更完善、更系统的监管制度,很多事情都可以避免,也可以避免强烈的公众负面敌对情绪。但是事物的发展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整个社会的发展正是在矛盾中发展的。莫衷一是、众说纷纭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过渡时期。但是经历这样一段历程,公众获得的不仅仅是一时就一事的真相,更重要的是积累了如何看待和解决社会重大问题的规则和共识。当然,这是一个理想,但是未来终将能实现。这是一个逐步缓慢的过程,为了防止公众在摸索过程中的脱轨,建立网路舆论规范体系很有必要。
4.结束语
从传统媒体时代到新媒体时代,发展到众声喧哗时代,对于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进行深度的剖析,有利于我们把握当今传媒发展节奏,并且从大众的传媒行为模式中分析大众心理,更加尊重大众、关注大众需求,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和社会舆论的平衡。与此同时,使得科技真正为我们所用。
参考文献
[1]陈李发.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J].新闻研究导刊,2015***06***.
[2]陈力丹.2015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J].国际新闻界,2016***01***.
《 自媒体视域下的消防新闻传播思考 》
摘要:当今,智慧手机的出现和移动4G网路为自媒体提供了更多技术保障。这对于消防新闻的传播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此,如何在自媒体的视域下,做好消防新闻的传播工作也成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文章基于自媒体的概述以及自媒体大环境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分析了消防新闻传播的不足并着重阐述了其改进措施,望能为相关人士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自媒体视域;消防;新闻传播;分析
自媒体成为了如今媒介传播的重要形式和中流砥柱,自媒体平台也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新闻传播与自媒体的结合是未来新闻发展的趋势,消防新闻传播更应好好利用这一新平台,助力于报道事实,打造消防部门正面形象,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1自媒体的概述以及自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自媒体的概述
自媒体,即WeMedia,又称为个人媒体,顾名思义就是个人也可以成为媒介,也可以成为资讯的传播者,其中自媒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草根化、平民化、便捷化,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平民也有了发声的渠道和可能。
自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首先,在自媒体的视域下,传播效率提高,时效性与互动性更强了。自媒体使得新闻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们可以在有限的视角中看到无限的新闻,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只要在手机上开启电子报纸,我们便知道几个小时前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奇闻异事,相对于传统的纸质传播来说,自媒体视域下的新闻时效性大大提高了,人们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最近发生的事情,资讯更新的频率可能只有几分钟甚至几十秒,每一个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或者旁观者只需要发一段档案,几张照片或者一个小视讯,就可以成为这段新闻的传播人。同时新闻的互动性也增强了,传统模式下的新闻读者通常都是无言的接受者,自媒体下传播者与接受者的互动基本不需要任何成本,也十分容易操作,读者可能只需要在自己感兴趣的资讯下面点“赞”或者评论就可以了。其次,自媒体使得新闻的制作与传播的便捷性与开放性提高了。自媒体的视域下,新闻的制作不讲究任何的专业知识,任何普通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以新浪微博为例,传播者只需要按部就班的点下几个按钮,输入想说的话或者插入几张相关的图片,点选一个简单的“传送”按键,一条新闻就诞生了。而且新闻对所有微博的使用者都是开放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可以素未相识,可以相聚千里,但是却有条件快速获得资讯,尽览天下新鲜事。最后,自媒体新闻主观性很强。因为自媒体视域下传播者都常为普通个体,绝大多数人是没有经过专业的新闻编制与传播的训练的,人们大多依据自己的主观情绪来描述事件,接受者也会以自己的主观好恶来选取或者评价新闻,不管是传者还收受者都具有很高的主观性。
2自媒体视域下,消防新闻传播的不足
一方面,自媒体视域下,消防新闻的把关工作做得不够好,资讯言论缺乏管制。在资讯爆炸的当下自媒体环境中,很多资讯未加筛选就传递给不知情的群众,很容易引起错误的舆论风向。比如,之前报道的一些火灾事件,很多受害者的家属基于自身的悲痛倾诉火灾失去亲人的痛苦,更有甚者指责消防官兵对火灾事故处置不力,而这与事实是有出入的,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这不仅损害了消防官兵的形象,更是对火灾中尽心竭力拯救大家生命的消防员极大的不尊重,还会引发错误的舆论导向,引发社会不信任的心理,从而造成不良影响和心理的二次伤害。另一方面,消防部门应对能力还有待提高。消防部门没有适应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步伐,缺乏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自我批判的反思精神。如果在事件发生的当下,消防部门积极应对,能够第一时间释出官方资讯,让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得到满足,那么歪曲误解的小道讯息便不攻自破了。
3自媒体视域下消防新闻传播的改进措施
积极主动运用自媒体平台,完善新闻传播机制
消防部门不能因循守旧,对于自媒体平台的言论置之不顾,要学会合理运用新兴平台,与时俱进,充分让自媒体平台为我服务,为人民服务。积极反思自我,完善新闻传播机制,将自媒体平台列入传播机制当中。目前,许多省市的消防部门都已开通自己的官方微博或者创立公众微讯号,这可以说是一个长足的进步。消防部门可以积极检视民众的留言,深入了解民心、民情、民意,以改进自己的共组。
加强把关效果,完善监管机制
传播过程注重新闻的“把关人”,对于为了经济利益或夺人眼球而刻意夸大事实或者扭曲实况的言论要及时删去或者予以更正,不能让歪曲现实的新闻蒙蔽大众的眼睛,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消防新闻传播部门可以成立监管小组,来保障资讯的清澈和准确。
加强与自媒体的合作
自媒体时代更加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消防部门万万不可对自媒体嗤之以鼻,应该加强沟通,积极与自媒体合作。我们要相信,大多数人不是想刻意抹黑事实,我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寻找事情的真相。因此,消防部门要给予自媒体多一点信任,可以协同将正确的新闻传播出去,让人们看到应该看到的事情。这不但有利于消防部门 *** 形象的树立,也是对群众负责的表现。
4结束语
自媒体视域下,消防新闻传播工作可能还有很多不足和缺陷值得我们慢慢去改进,对此, *** 必须做到:积极主动运用自媒体平台,完善新闻传播机制;完善把关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加强与自媒体合作,协同传播正确新闻。只有这样,消防新闻的传播才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做出符合人们需求的、真正为人们服务的好新闻。
参考文献
[1].张玲.媒介素养教育——一个亟待研究与发展的领域[J].现代传播,2014***1***:101-102.
[2]薛可,陈蹄.BBS中的“舆论领袖”影响力传播模型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为例[J].新闻大学,2010***4***:87-93.
有关推荐:
你大几的?大一的话我有十一个关于新闻学概论的题目……
乡村传播意义下的“农民问题”内容提要:有关“农民问题”的话题的讨论已经很多了。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在如何认识乡村传播系统的基础上,剖析我们所谓的“农民问题”的本质是什么?”“乡村问题”的核心是什么?乡村传播的分析的视角应该在哪里?已经悄然存在的乡村传播系统是认识中国现下乡村社会的一个重要研究途径。关键词:乡村社会、乡村传播、乡村传播系统、农民问题、乡村问题正文:如何认识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特征?以怎样的视角切入会更准确和更接近真实的乡村状态?在确定乡村社会的建构系统、背景和特征的前提下,如何认识三农问题中的“农民问题”?关于这些问题在无论是从乡村历史研究出发,还是从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文化、乡村自治出发,近代史研究、乡村社会学的研究都已经做出了不同的探索。笔者在这里将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就“农民问题”做一些探讨。(一)、乡村传播中的“农民问题”在传播学的基本理念中,关于传者、受众、渠道、模式和效果的研究始终是一种正统的研究模式。关涉到乡村传播,这种正统的研究模式亦可以是一种选择。只是,这种选择所涵盖的内容和角度需要做重新的定义。目前,关于乡村传播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农业科技的推广研究和疾病控制的研究。在农业推广研究中,主要借助的是罗杰斯《创新的扩散》一书中的理论,疾病控制的研究则只是采用了传播这一词语的日常化的含义,并没有从传播学的学科理论视角出发进行研究。这两种研究是传播学研究的两个分支:发展传播学和健康传播学。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传播学界比较流行。发展传播学的视角针对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也就是乡村和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变革如何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信息传播手段来逐渐完成。国内在此领域拥有的大都是实证性的研究,通过数据来对已有的理论进行论证和修正。诚然,这些研究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但总的说来,结论却总是令人感到沮丧,很难给予我们一种传播和变革在中国乡村的希望之路。从一定的意义上讲,传播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这种社会化的过程中所要传播的已不仅仅使传播学这一学科所能承担的学科任务,而更多的是一种对乡村社会的一种变革的推动,这种推动将通过对乡村信息传播系统的认识得以完成。作为认识乡村信息传播系统的前提之一,是认识乡村社会系统。在认识乡村社会系统的基础上,其中的乡村信息传播系统便可以在传播学的基本研究范式中加以研究。重要的是,传者和受者的角度都是发生在乡村社会系统中,发生在农民群体与农民群体、农民组织与农民组织之间的。这里的传播渠道、传播模式、传播效果也同样是发生在这个系统之内的。农村的大众传播手段和大众媒介形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领域。从乡村传播系统的角度来给予如何认识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或者可以获得一个比较中肯的结论。那么,当下研究乡村传播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忽略了对于乡村传播系统的整体形态的研究和把握。无论从社会学还是文化学的角度,乃至历史的角度,中国的乡村问题的连绵性和自我更新性在有国家和无国家参与的历史情景中,发生在不同的区域空间和生存空间中。这种自我连绵性和自我更新性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在今日依然如此;忽视了对农民本身的基本认识。农民作为群体是有个性的群体,作为个体是有血性的个体,他们站在属于自己的历史位置上,和研究他们的学者一样,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发生的区域和系统仅仅属于他们所建立的无形的系统中。这种无形的系统在政治制度的干预中,不断改变自身,却不会消失。在这系统中生长的农民,有着自身的自豪感和说不清、道不明的对于自身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感情。如何认识这个无形的系统是如何认识处于这个系统中的农民的关键;忽视了农民在乡村传播系统之外对信息的品质和种类的需求。在乡村传播系统之外的信息的给予和研究,是迄今为止乡村传播过程中研究的一个主位视角,这种主位视角应该建立在对于乡村传播系统的基本界定和认识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将农民作为我们要关注的、我们认为要给予某种信息的对象。尽管,我们还不了解这个对象,却急于要“改造”和“教化”他们。(二)、乡村传播中的“乡村问题”研究乡村社会的学者对于中国当代乡村社会的特征的研究,不外乎从理论角度和实证研究出发。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史和发展史远远不是几个理论模式和案例研究可以概括出来的。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研究者:他成长于农村,对农民有很深的感情,有着天然的感情趋向,又有良好的学科理论背景,他明白自己生长于这块土地的意义和价值。这样的学者不会从理论的话语权来阐释不属于农民的乡村,或者不属于乡村的农民。因为,他的骨子里认同的就是农民就是自己。在这种学者的研究视野下,我们会看到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的乡村社会学的研究、乡村社会系统的研究。那么,我们认识到将是真正的中国乡村社会。正如上述所说的,“农民问题”不是农民自身有问题,同样的,“乡村问题”并不是乡村自身有问题。乡村作为一种客体,显现自身也有几千年了。我们不能站在我们认为正确的视角得出很学术化的结论,更不是说我们的研究对象自身有问题,而只可能是我们不认识我们要研究的对象。鉴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从宏观角度看,乡村传播中的“农民问题”主要应该基于以下的研究角度:——乡村传播中的“农民问题”是共享社会信息的角度问题。联合国的《发展权利宣言》指出:“发展权是每个人不可剥夺的人权。每个人及各国人民均有权参与、促进并享受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发展。在这种发展中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都能获得充分实现。”从这种发展观出发,改革开放中的农民并没有因为中国经济持续的增长和发展而获得相应的权利。在考察涉及到农民具体的公正处境和实际拥有的权利问题时,人们往往只是用单一的标准,比如:或者只是以基本生存的满足状况,或者只是以机会平等的状况,或者只是以收入差距的状况等等来予以衡量,因而对于中国现阶段农民所面临的公正对待方面问题的现状难以有一个全面和清晰的把握。唯有综合地以公正所包括的基本需求的保证、机会平等、按照贡献进行分配(收入的初次分配)以及社会调剂这样几项基本规则作为分析视角,才可以对中国农民有关公正对待方面的具体处境能有一个大致全面的了解[1]。在公正的视野和环境下,农民所拥有的权利做了一个明晰的理论界定后,我们来看他们应该共享的内容包括哪些?他们实际拥有的共享的内容又有哪些呢?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带来的成果是属于生长在这个国度的每一个个体的,作为个体的农民同样可以享受道这些成果。从所享有的内容构成来看,每个个体共享的社会发展成果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的成果。将内容拓展开来,它应该还包括意义、机会、符号的共享。所谓意义共享,它强调各个利益集团或各种事务在意义权重上的公平(尽管不否认在处理程序的安排上有轻重缓急之区别),它也强调非决策性权力的公平使用,即不通过偏见调动和排挤手段将事关某个群体或某个人的利益问题限制在决策讨论之外;所谓机会共享,它强调机会的原初均等,不人为设置机会阻隔;所谓符号共享,即不存在符号霸权势力[2]。传播学所关心的首先是一种知晓权,在同样的媒介环境、媒介制度和媒介系统中,乡村传播的受众得到的是一种如何可以和其它社会形态中的人群同样的信息质和信息量;其次,传播学关注的是,如果具有同样的媒介条件和媒介政策,乡村传播的受众的构成、传播渠道、传播效果是如何发生的,和乡村社会的关系如何;再次,传播学还要关注这些共享的信息内容是否在含量上对城市和乡村的群体是平等的。所谓含量包括:内容的构成、内容的轻重、话语的组成形式、话语的使用惯例等等。在这样的信息共享的角度下,乡村不再是一个灰色的我们认为应该足够给予研究重视的地带,而是一个很平等地和城市共存的研究地带。在这个角度中衍生出来的乡村社会性质和特征、乃至乡村社会系统、运作模式不仅对如何认识变迁中的中国提供一个思路,对于研究社会科学的中国学者也可以提供一个可借鉴的参照系。——乡村传播中的“农民问题”是组织信息模式和思维方式的问题;在共享社会信息的角度的基础上,我们来考察这些信息的组织模式和信息背后所隐含的思维方式。首先,这些信息的来源如何?可信度如何?对待乡村社会来说是否是被需要的?这些信息是通过什么样的组织模式在运作着?共享信息并不代表在不同的地域和空间没有差异,信息的需求和组成要符合当地的信息市场的需要,而不是我们认为的信息市场的需要。分析现有的信息组织模式,可以从传播的理念上廓清我们在什么样的理念下给予这一地区这些信息,我们所沿用的组织模式和乡村的信息组织模式是否一致,这些组织模式的构成历史是怎样的。在这些组织模式的历史性的作用性,我们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模式是如何决定这些信息的组织模式的,我们的思维模式和乡村的思维模式的差异是什么,如何形成的。对现有的组织信息模式的历史溯源和现实分析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层面。对于这些组织模式的阐释涉及到对于社会结构的分析,社会制度变迁的分析,人群心理惯式的分析等等。作为的组织信息模式也可以分解为传播来源模式,传播渠道模式,传播信息组成模式。在将信息分割的基础上,解剖信息的特点,从而对于在乡村社会中乡村传播过程有一个基本的描述。——乡村传播中的“农民问题”是信息循环和信息构建系统的问题;乡村传播过程是一个开放和互动的过程,并不仅仅在乡村社会中发生,它的延伸地带会波及到整个社会。在传播学本土化的过程中,乡村社会将会扮演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将乡村社会放置带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哪个视野里便成了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在认识组织信息模式及其思维背景的基础上,信息所面对的受众群体如何在一个隶属于自己的系统中使信息的传播得以发生或中断,又如何使发生传播的信息得以流动并在不同的社会系统中得以循环,从而构建不同社会系统之间的信息网络,便成为我们研究乡村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一环。信息循环的发生不仅仅是在乡村社会内部,不仅仅是在乡村社会所固有的群体中间,由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和发展趋势,农民的流动引动的不只是人力的物质流动,更重要的是信息的双向循环和信息的双重系统之间的构建问题。在传播学的视野下,从信息的双向循环度的个案分析出发,对这一系统之间的循环的发生,系统边缘之间的接触和流动的发生,乃至介于两个系统之间的边缘化信息系统的形成,进行学理上的解剖,将会对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的研究提供系统论和信息论的视角。从微观角度看,乡村传播中的“农民问题”是认识乡村传播系统的问题;关于乡村传播的发生过程的分析,研究者的视角首先界定的是我们如何用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来使乡村发生变化。换句话说,乡村传播的研究是从城市着眼的一种研究,乡村传播的真正底蕴始终是被排斥在乡村传播研究的视野之外的。乡村传播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乡村传播系统中的所有传播行为和传播活动,包括传播内容的构成,传播活动者即作为传者和作为受者的农民的特征、组织形式,传播网络,传播手段,传播渠道,以及相应的传播效果等。乡村传播系统的研究,包括的内容很复杂,不仅仅是信息的问题,更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传承问题;不仅仅是对各个方面的信息背景的研究问题,还包括对在历史过程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和传统习惯模式的认识问题;除此之外,还需要在纵向研究的同时,更多地加以横向比较,力争描述出在动态中转型的现代乡村传播系统的衍生过程。勿庸置疑,这种研究模式更多地是以问题为导向,提出研究乡村传播系统中所面临的问题系统,尔后将问题一一分割,在不同的学科背景下加以深入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全貌或者可以呈现出来。站在乡村传播系统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的农民,是我们应该认识的中国乡村社会农民的真正形态。如何去使乡村社会向工业化的、城市化的形态转型和变迁的问题,在这样的意义下才可以拿出来讨论,这也正是研究乡村传播系统的重要性所在。
北京邮件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考研经验分享
1、自身情况
北京地区末流二本新闻学专业,四六级已过,本科四年成绩班级倒数,无科研经历和比赛经历。考研成绩:专业一134,专业二117,政治71,英语67,总分389。正式确定院校并开始备考是3月初,就开始每天泡图书馆。
2、为什么选择北京邮件大学?
北京邮件大学位于北京,享有独特的地域优势,传媒资源相当丰富。相较于其他北京地区的985,北京邮件大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考的,比较冷门。特色学科是乡村传播,虽然北京邮件大学的传播学学科优势不突出,但在乡村传播方面是全国第一,如果你想在这个方面有造诣的话,北京邮件大学可以给你一个很好的平台。北京邮件大学的传播学学硕是两年制,对于有年龄压力的小伙伴还是挺友好的~
北京邮件大学专业课给分还是挺松的,不压分,今年进复试的大部分专业课一都在130分左右。基本上只要把题答完,不会太差。
北京邮件大学试题总体来说难度不大,但是范围比较广,背诵的东西多,对于跨考生来说还是比较友好的,但是背书痛苦的小伙伴要注意啦~
3、情况介绍
北京邮件大学新闻传播招生人数不多,2021年招5人,2022年实际招生也是5人(虽然官网给的是8个,研招网给的是10个,但今年农大实际统招录取是5个), 官方一直没有给出报录比,按照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农大新传基本上过了校线就可以进复试。2021年是360分进复试,2022年是370分进复试。
北京邮件大学的不足之处在于,信息不透明,和专业二的考纲变化过大。这点我也深受其害,所以在报考前就要了解清楚各类信息。
学姐建议:
大家在择校的时候,在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的情况下,一定要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因为这是后期坚持下去的动力。考研就是一个致郁和治愈的过程,我还记得去年备考的日子,上大的报录比和拟招人数一度让我陷入自我怀疑,但是对魔都、对会展的向往又在无数个瞬间点亮我。所以择校真的很重要,选择了就请往前冲吧!
专业课复习经验
北京邮件大学新闻传播学考察的是725传播学原理和826传播实务,这里给大家列举一下我用书。
725参考书目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郭庆光《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
《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程曼丽等《传播学研究方法》李红艳《新闻学概论》第七版 李良荣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乡村传播学》李红艳826参考书目
《外国电影史》《影视基础教程》李焕征一些新闻评论的实务书(机构买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邮件大学每年专二的考纲变来变去,21年考的是影视文学美学,22年变成了影视实务马新观。每年可以把握的是专一,所以一定要吧专一的基础夯实。才能腾出来时间去应对后面的考纲变化。但主要就是,影视、广告公关、实务这三大类。我大概在六月中旬的时候,把所有专业课书目通览一遍完成,然后开始重点背传播学教程,传播学教程在专一中占比最大,一定要重点背。后面7月份开始背中新史,中新史是我硬着头皮把书看了一遍,然后开始背笔记。在九月份开学前大概把中新史背了两遍,传播学教程背了两遍。研究方法是挑着背的,结合往年真题来看,出题主要集中在《传播学教程》的第十五章和《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第五章。整个复习流程,真题一直贯穿其中,作为导向。
虽然今年考纲上没说要看网络传播和新闻学概论,但从今年的真题来看,这两本书是不能不看的。专二是从9月份开始背的,直接背的从学姐那买的笔记(我基本上所有笔记都是买的,自己做容易漏掉重点,而且浪费时间)先背的中外电影史,后面开始背电影理论。每天抽晚上五个小时背(6点到11点),上午花5个小时背传播学和新闻史(7点到12点),不背完书我是不准自己去吃饭的,所以我身上会带很多小零食,随时补充能量。下午四个小时留给公共课。(晚上为了节省时间我一般不去食堂吃饭,不建议小伙伴学我,饭还是要吃的~)。中午吃饭的时候我也会掏出手机,看看一些新传公众号的推文,看看有没有什么自己遗漏的知识点和学界热点,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基本上到最后考试,所有科目来来回回背了将近十遍。只有把书背的滚瓜烂熟,才能做到在考场上不假思索地立马写出答案,新传题量真的很大,基本没有思考的时间,这样大题量的背后,是对你专业基础知识熟练度的硬性要求。今年专二电影史和电影理论基本没考,往年会考史论和理论。从今年和往年真题来看,纪录片非常重要
一定要看纪录片!!!而且往年真题也很重要,今年农大的题很多都是往年考过的(比如美国二战的宣传技巧,比如真实电影)今年北京邮件大学的名词解释也出现了很多学界热点,这个趋向说明仅仅关注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也要看看学界热点,比如元宇宙,建设性新闻之类的。论述题一定要早点开始练,最好十月份之前,每隔一段时间给自己模拟一次,检验一下学习效果。(模拟真的很重要,新传题量实在太大,提前模拟做好时间分配和练练手速很有必要)北京邮件大学基本上没有机构宣传,可以看看其他学校的真题,按照北京邮件大学的考纲,自己给自己出题模拟。
到十月份北京邮件大学突然又换考纲的时候,我是真的慌,突然增加了我最害怕的新闻实务,还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我用一周的晚上,看完了《马新观十二讲》的整本书,并找到其他高校的马新观考题,梳理出重点开始背。新闻实务也是每天晚上抽时间看,重点看了评论,消息改写,和策划提纲还有一些微博评论,微博消息之类的题目。新闻实务重点在练,基本每天晚上都在练。
后期到十二月份的时候,开始关注热点,自己来不及整理热点专题,看了一些机构的公众号和《传播学小王子》(孙翔飞)背一些术语和观点,总在自己的论述题里面。对乡村传播进行合理押题,并找论文阅读,摸索出自己的答题思路。大家如果在考研复习过程中有困难的话,也不妨报一个辅导班,一对一私人辅导课程,针对性强,上课时间可以灵活协商,课下还可以免费答疑解惑,对考研初复试应试备考这块的帮助是非常明显的。书也一直在背,整个备考过程,传播学教程每天都在背,基本没有停过。文科就是一个越到考前效率越高的学科,一定不要放弃哦~
政治备考经验
我的政治是7月份开始的,先看的徐涛的强化课,每天看一节(事实证明这个进度有点慢,应该一天两节)直看到十月中旬,看一节课刷一节肖秀荣的1000题。
看完课之后,买了腿姐的《冲刺背诵手册》每天一边看《精讲精练》一边背冲刺手册,然后开始刷第二遍1000题。大概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第二轮。十一月中下旬的时候开始做肖八,只做了选择题,肖八选择题大概刷了三遍,一边刷一遍跟着题目查漏,背易混淆的知识点,政治强调的是精准记忆。后面十二月底肖四出来的时候,就重点背肖四的大题了。把肖四的答案当作语料库来用,考试的时候会轻松很多。一直到临考前一天晚上,我都在背肖四。
英语备考经验
参考用书:朱伟恋练有词、王江涛十天搞定考研词汇、陈正康长难句,张剑黄皮书,王江涛考研英语高分写作。
英语在考研中与别人拉开差距至关重要,英语的学习建议早早提上日程,先攻克单词,其次是长难句,然后刷真题3遍左右,先从真题中认识单词与长难句后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然后刷题去减少错误率,考前两个多月练习作文(英语学习要坚持,千万不能学一段时间停下一段时间,单词坚持每天背诵,直到考试结束。)
4月—6月份背单词、学长难句:单词书选择一本就可以,在这个阶段我每天坚持听朱伟的恋恋有词,看视频手抄陈正康核心词汇(可以学习构词法了解前缀后缀后背诵必考核心词汇),后期考前我就反复背王江涛十天词汇书,将不认识单词用荧光笔标记,便利贴抄录反复背诵,长难句听着视频分析课每天练习几个。前期单词长难句会觉得难,记忆反复忘记,但是不要怕,忘了接着背,多重复总会记住的,所以克服忘记的最好方法就是反复记忆。
7月—12月份进入暑假会有充分时间,除了每天单词背诵,长难句学习,开始接触真题,无论考英语一或英语二都建议刷一遍不考的那份,按照3遍法一步步攻克,暑假过后刷题速度会越来越快,10月份过后开始学习作文,整理模板并根据自我情况,考前一周一篇练习(一定要练习作文,一定要考前全真模拟考试,一定要分配好时间,否则会和学姐一样因为作文浪费大量阅读题时间差点完不成卷子的哦)。
复试经验
北京邮件大学的复试占比为40%,所以如果过了初试也千万不可掉以轻心。我也见了很多初试分数高复试就不好好准备被刷掉的例子,所以这是非常可惜的。
我们今年是第二次线上复试,因为疫情的原因我是在家准备的。初试成绩是2月21号出的,从出成绩那天开始我就开始准备复试了。复试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第一天:心理测试;第二天:专业课加综合面试;第三天:上午专业课笔试下午英语口语面试。
心理测试就是一些简单的线上选择题,只要没有心理疾病心理正常都没问题。最重要的是专业课和综合面试。我从拿到初试成绩那天就开始练习口语答题,先把可能问到的专业类题目和综合类题目整理出框架,然后用口语说出来。复试和初试最大的区别就是要把文字输出转化为口语输出,这个过程需要长期练习,尽量锻炼自己不要卡壳。
复试的专业课笔试也是跟初试比较像,我们今年考了两道。时间比较紧,要抓紧时间写。自己准备A4纸,时间到了就停笔然后拍照发到考官邮箱。英语口语也是问的比较生活类的问题,英语老师都很专业且严肃,但是不要慌张,保持冷静回答出来就可以。
其他建议
考研会经历各种情绪的起起伏伏,今天觉得自己能考上,明天可能又觉得自己考不上了,也会遇到崩溃到学不进去,想要放弃的时候。但是,请一定一定要坚持下来!告诉自己坚持到最后就胜利了!心态的调节十分重要,所以遇到情绪低落或暴躁到学不进去的时候,就让自己放松一会,睡上半天的觉,或是出去看一场电影,吃一顿饭,这些都没有关系。等重新梳理好心情了,就再次回到桌子面前,继续冲,不许自己放弃,冲就完事啦。最后希望大家都能考上心仪的院校。
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首先是心态上的建议,考试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不会的题,但是不要自己吓自己,可以这样想,我做不来大家都做不来,这样安慰自己,沉着答题把自己能思考到的都写下来就可以拿分。
其次,考研是一项非常漫长的旅程,一旦确定好了目标一定要坚持下来。初试和腐蚀前一晚我都很崩溃,给朋友打电话哭诉,可是哭完还是要继续面对,我一直相信老天不会辜负有准备的人。
最后送给学弟学妹们一句话:“苦尽甘来的那一天,山河星月都作贺礼!”
我们终将上岸,阳光万里!
我 农村通信
您好!我是一名硕士研究生。具体咱们来QQ聊:228765163
谈谈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分析,具体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需要反馈过程),发展的结果分析(需要分析问题)发展的策略。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经济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效。但是,目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因素,主要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和收入分配差距比较突出,影响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面临的重大问题。
因此,党的十九大审时度势,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缩小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促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积极应对当前面临的各种挑战,着重探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
新时代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广阔的农村有着巨大的内需潜力,乡村的繁荣发展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强大引擎,进入新时代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当今经济全球化、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如何破解日益严峻的乡村问题,成为事关人类福祉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论题。
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更加注重城乡融合发展问题,把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仅要避免走“城市兴、乡村衰”的老路,更要走出一条城市和农村携手并进、互利共赢的新路城乡发展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
“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近日,中央发布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为新时代的城乡融合发展描绘了路线图、确立了时间表。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也要看到,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
《意见》的出台,就是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说,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仅要避免走“城市兴、乡村衰”的老路,更要走出一条城市和农村携手并进、互利共赢的新路。
《意见》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既着眼于现实,也图之长远;既有战略部署,也有具体路径。《意见》提出3个时间节点:到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
为此,《意见》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举措:改革的要求,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改革的抓手,是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
改革的目标,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改革的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可以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窗口期,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均衡配置”“一体化发展”“普惠共享”……从《意见》中的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城市与农村的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坚持城乡一盘棋的整体谋划思路。
无论是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还是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民增收机制,本质上都是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上,守住底线至关重要。
具体说来,始终坚持土地所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守住乡村文化根脉,就是要高度重视防范各类风险,用城乡融合发展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稳定器作用。城乡发展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融合发展、共享成果的共生过程。
制定出一个好文件之后,关键在于落实。《意见》对落实机制也作出了创新安排,提出“把试点作为重要改革方法”,选择有一定基础的市县两级设立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有明确战略蓝图,有具体改革路径,有高效落实机制,相信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一定会不断健全完善,为城乡融合发展保驾护航。
提纲如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分析城乡融合发展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需要反馈过程)城乡融合发展的结果分析(需要分析问题)城乡融合发展的策略
城乡规划一体化存在的现状与经济问题分析,城乡一体农村经济论文
“十三五”是建设全面小康的重要时期,需要推动我国经济产业转型,实现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现代化农业、工业发展,实现城市化、城镇化水平提升,加速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为: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利用市场机制解决“三农”问题,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等战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缓解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最终实现城乡发展相协调的目标。
[1]文章主要针对我国城乡规划一体化存在的现状与经济问题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
(一)农业与非农业劳动生产率存在较大差异
城乡统筹发展不协调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农业与非农业劳动生产率存在较大差异。
多数农村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其他产业的发展水平较低,但我国农业不同于发达国家,属于弱势产业,其劳动生产率不高。
相关文献指出,虽然近些年农业技术的推广提升了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但与第二、第三产业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异[1]。
(二)城乡劳动力素质差异较大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人才资源的作用远高于物质资源。
文化水平是衡量人才力量的重要指标,从我国目前的受教育水平分析,由于农村文化人才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城乡人才资源差异较大。
从相关统计学调查分析,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人员中,小学及以下人员所占比重高达45%,远超过第二(15%)、第三(20%)产业[2]。
(三)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异较大
城乡之间的固定资产投资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及增值速度方面。
2010年我国城镇平均固定资产投资值为亿元,而农村地区的投资值仅为城镇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乡平均固定资产投资值的绝对值差异不断增大。
(四)城乡土地资源收益差异较大
从实际收益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分配方面实行的是“以乡补城”政策,但农民在土地资源开发中获得的利益却很低。
在城乡土地开发过程中,政府通过征收农民手中的土地以获取大量的城市建设用地和出让费用。
截止到2015年,我国土地出让金超过万亿元。
并且随着现代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地价不断提升,但在土地收益分配方面存在许多不合理现象,导致农业的切实利益受损。
有学者指出,在征收农民用地的权益分配中,当地政府能够获得60~70%收益,村委会能够获得25~80%收益,而农民仅能获得5~10%收益。
目前城市用地具有明显的市场化特点,但是政府对于农村用地以及房屋市场化仍存在许多限制。
农民住宅无法买卖,农民工无法将房屋变现,导致其缺乏资金、无法在城市安居。
(五)城乡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城乡教育水平差异主要来源于教育投入差异以及基础条件方面的差异。
从教育投资分析,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事业费以及公用经费均显著低于城镇学校;从基础条件分析,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显著低于城镇,导致当地政府财政收入无法分给教育过多资金。
此外,城镇中的高学历教师比重显著高于农村,导致农村教学效率和质量受到影响。
(六)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得到一定的提升,并且近些年来,政府出台了一些列政策推动农民收入增长,但是总体而言,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
并且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之间的差异逐渐变大。
二、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现阶段中,统筹我国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土地规划一体化、城乡公共资源分配均等化等战略措施。
笔者以多年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个措施,为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可参考依据。
(一)推动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
在城乡统筹规划过程中,坚持“一体化”发展战略和“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城市与乡村发展目标进行规划设计以及战略布局,摒弃传统的二元发展理念,提升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有效性;提升城乡规划的衔接性,从而实现城乡布局规划、城乡统筹控制、乡镇规划建设、产业体系发展、教育、交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全面覆盖。
(二)推动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
推动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主要是为了实现城乡产业的协调发展,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进而为农业增收提供基础建设。
推动现代化农业生产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这就需要加强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改变传统的耕种技术,进行产业化、区域化、集群化农业生产,加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发展。
此外,要重视城乡的生态环境保护,摒弃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
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经济要素特点,选取优势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城市以形成工业为主的产业机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为目标;农村则以推动轻加工业发展,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格局。
(三)推动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发展
推动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在城市化的基础上提升城镇化发展的科学性,要坚持大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战略,重视大城市的规模效益、聚集效益以及辐射效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要充分调动小城市在加快城乡生产要素流动方面的流通作用,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进而促进农业发展,提升农民经济收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加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加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主要从三方面着手:①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虽然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得到了一定的进步,但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制度中仍处于弱势群体,目前许多地方仍存在农民工子女读书难、看病难以及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因此,要加紧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让城市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
②增加对农村资金投入,加紧农村、农业建设,推动农村基础建设,例如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基础设施。
③加强对村支部的监督与管理,保障资金的合理利用。
(五)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目标在于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进而推动现代化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通过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能够改善其精神思想,提高农民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树立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先进意识,激发农民自力更生、积极致富的精神。
同时,不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以及技术培训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专业素质;加强农村的科普活动,破除封建迷信,提升农民的民主意识以及维权意识,增强对政府的信任感,进而提高农村组织水平。
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但约有超过60%人口为农村户口。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为了赶超西方国家,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实行城乡分离发展政策。
但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重工轻农”得到一定的改善;此外,以城带乡等理论的出现也缓解了城乡发展之间的差异。
但政府仍需重视城乡发展之间的差异,通过城乡规划一体化,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文章首先针对城乡规划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推动我国城乡统筹发展。
[2]发展农村经济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总体上增长较快、效益比较好,但经济的繁荣集中表现在城市,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农民收入比较低、剩余劳动力过多、农民贫富差距大、农业投入相对少等现象。
这不仅制约了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进程。
鉴于农村经济在我国的重要地位,研究发展农村经济问题就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必须探寻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有效对策,尽快解决发展农村经济的问题。
一、发展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以占世界近7%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2%的人口,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仍很低,这主要是由于存在诸多问题,限制其快速发展。
结合社会实际,谈谈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与结果,3000字论文相当的不好写,谢谢你的问题,祝您的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