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有关语法体系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有关语法体系的研究论文

【论文主题词】 现代汉语语法;比较;解读

【论文摘要】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轻松、快速和准确地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清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现象,快速准确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大量接触文言文的初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轻松有效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很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较,正确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实际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较、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要把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形式。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进行比较:“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进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我”,“他”是主语,“欺”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欺”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可见,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二、把现代汉语的词法与句法知识相结合,快速解读句子,全面理解文意

以苏轼《石钟山记》一文第一段为例。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理解这段文字时,教者可让学生有意识地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并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加以分析。这段文字绝大部分实词含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鼓”、“是”、“鸣”、“名”用法比较特殊。我们可以用词法知识进行分析。“鼓”现代是名词,而在“微风鼓浪”一句中,“鼓”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陈述“微风”,支配宾语“浪”,意为“鼓动”。“是”现代是判断词,而在“是说也,人常疑之”一句中,“是说”是偏正短语,是“之”指代的对象,作“疑”的宾语,“是说”应是名词性偏正短语,“是”是代词,限制“说”,意思是“这个”。“鸣”是动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中,“鸣”后省略代词“之”。补充完整后的句子应是“虽大风浪不能鸣之(钟磬)也”。按照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法提取该句主干为:浪鸣之。可以看出主语“浪”和宾语“之”之间产生了“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味,据此可以判断“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可理解为“使……鸣”。“名”,现代是名词,在“而此独以钟名”一句中,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看出:“名”处在谓语位置,作谓语。但依据现代汉语的词类知识名词一般不作谓语,由此可推断“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意为“命名”。

同样,用句法知识比较分析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多数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一致。而“得双石于潭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两句的表达习惯就与现代汉语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古汉语的特殊句式,教者可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分析。“得双石于潭上”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李渤”,承前句省略,谓语是“得”,宾语是“双石”,这三个词按现代汉语常式句表达习惯组成一句话就是:“李渤得双石”。而原句中“于潭上”是个介宾短语,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语。据此,“于潭上”应作“李渤得双石”这个句子的状语,这样,该句的完整表达应是“李渤于潭上得双石”,把这个句子与“得双石于潭上”比较,学生自然可以发现原文句子介宾短语后置了,从而掌握状语后置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一句中,“所在皆是也”意为“到处都是这样”,这是个缺少主语的句子,表达完整应该是:“(什么)到处都是这样”。“什么”是该句陈述说明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石”,“石”后“铿然有声”似乎与“石”构成主谓关系,但这样一来,原句就成为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形成并列关系,表达两层意思,即:“石(头)铿然有声”、“石(头)所在皆是”,这显然不符合作者本来要表达的意思。那么“铿然有声”是不是作状语呢?用句法知识分析可以看出,“铿然有声”是动词性状谓短语,一般作谓语。据此,“铿然有声”只有作“石”的定语,意为“铿锵作响的石头”,是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正好与后面的“所在皆是”构成主谓关系。这样,学生就可以认识古汉语的定语后置句式。

论文摘要: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三个阶段。“句处理”是实现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这一关键性的技术难关。其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词性的判断;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歧义现象分析等等,最根本的方法是语言学家尽可能地把语言中的这些现象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出规律,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以便利于计算机处理。 论文

关键词:中文信息处理 现代汉语语法 句处理

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就是汉语信息处理,又称中文信息处理。中文信息处理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字处理”、“词处理”分别与汉字和词汇有关,在此主要谈谈“句处理”。

句处理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使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如现代汉语)的句子的意思,又怎样使计算机生成符合自然语言规则的句子。“句处理”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将是一种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诸方面的综合性知识。目前。大家都深感现有的关于汉语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中文句处理的需要。单就句法方面的情况说。在中文信息处理过程中将会不断遇到我们想象不到的问题,许多问题在人看来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但计算机就解决不了。也有一些问题,本身在学术界就有不同的观点,那么,就给中文信息处理增加了更大的困难。

用计算机来处理中文信息,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词性的判断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汉语的词性判断主要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不同的词,词性意义可能不同,同一个词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词性意义也可能不同,汉语中,大多数词有固定的词性,但有些词的用法比较特殊。例如:

1。他花了十块钱买了一盆花。

2。你用那个锁把门锁上。

3。他比雷锋还雷锋。

这三个句子中分别有两个“花”、“锁”、“雷锋”。但它们只是音同、形同,词性和意义都不同。句子1中的第一个“花”是动词,“花费”的意思,第二个“花”是名词,“植物”的意思。句子2中的第一个“锁”是名词,即“锁子”的意思,第二个“锁”是动词,是“锁住”的意思。句子3中第一个“雷锋”是名词,表示人名,第二个“雷锋”是形容词,表示“雷锋的精神、品质等”。具有一定语言知识的人大体上都能分清它们的区别。从传统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讲,句子1中的两个“花”是词形、读音相同,但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且两个“花”的意思之间没有联系,所以属于同音词。句子2中的两个“锁”,也是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但两个“锁”意思间有联系,所以属于兼类词。句子3中的两个“雷锋”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意思也有联系,但第二个“雷锋”属于词类活用。Ⅲ从教学的角度看,这种分类比较细致,便于人们的理解和掌握,但是,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这种分法太细,不便于计算机掌握。

目前,在中文信息处理中,是这样来定义兼类词的:亢世勇认为“兼类词有广义兼类词和狭义兼类词。广义兼类词就是中文信息处理中所说的现代汉语的同形词,对于计算机而言,只要词形相同,不管读音是否相同、意义是否相通,是同形异音词、同形同音词,还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种用法,都是相同的,都要从多个当中选一个。狭义的兼类词就是指一般的现代汉语着作定义的,‘同形同音、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且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语法功能的词”’。陆俭明认为,兼类词是“指同字形、同音而意义不同或词性不同的词”。如果按这种定义理解,以上三个句子中的两个“花”、“锁”、“雷锋”都可以称之为兼类词。因为,中文信息处理的目的是让计算机能根据具体环境判断出词的词性,从而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就可以了。尽管如此,但是,汉语词类是多功能的,一类词不需要发生词形变化就可以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不同类的词可以充当相同的句子成分,这样就给兼类词区分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因而,兼类词的选择是计算机词性自动标注的一个“瓶颈”。尽管信息处理专家运用了规则排歧、统计概率排歧或者两者结合起来等多种方法进行排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一种系统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二、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所以。语序和虚词成了汉语中表示语法的主要手段。有些短语、句子的结构不好理解,需要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分析。例如:

A组:a。陕西+甘肃+宁夏 (“陕西+甘肃+宁夏”三者为联合关系)

b。中国+(北京+陕西)(“中国”与“北京陕西”是偏正关系。“北京”与“陕西”是联合关系)

C。中国(陕西(西安))(“中国”与“陕西西安”是偏正关系,“陕西”与“西安”也是偏正关系)这一组中的abe三个短语对人来说,都很容易分清楚,但计算机目前还很难区分,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就得把三个处所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a类、b类、e类不同关系的条件与规则研究清楚,并将这些条件与规则加以形式化输入到计算机内。

B组:开始讨论(述宾关系)分析研究(联合关系)研究结束(主谓关系)

取下来(述补关系) 看完再说(连谓关系) 叫他回来(兼语关系)

生产管理(定中关系) 讽刺说(状中关系) 介绍写(不构成合法的句法关系)

这组是现代汉语里“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的种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对人来说,通过讲解大致可以分辨,可是让计算机要分清楚,就非常难,因为我们至今还没有总结出“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各种不同句法关系的具体规则。换句话说,“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在什么条件下一定构成合法的什么句法关系,能构成什么样不同的句法关系,我们至今还说不清楚。

C组:天气好——好天气(主谓——偏正)很好——好得很(偏正——述补)

来人了。——人来了。(述宾——主谓)

一张票三元钱。——三元钱一张票。(主谓——主谓)这一组都是由于语序的不同而形成的结构和意义都不同的短语和句子。这些结构对人而言,稍加学习就可以理解,但这些给计算机理解意思增加了难度。需要人们把这些语序的`变化形成的不同的结构概括出规律来,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输入到计算机里。

三、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短语结构的歧义是进行汉语句法分析的一大障碍。“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计算机面对的歧义,不只是我们人所能感觉到的诸如下面这样一些句子的歧义现象:

(1)他正在输血。(他正给病人输血。/他病了,正输血。)

(2)看望的是病人。(你看望的那个人是病人。/看望你的那个人是病人。)

(3)我们急需进口产品。(我们急需进口的产品。/我们急需从国外进口产品。)

某些在人看来不存在歧义的句子计算机会认为有歧义。例如:

(4)a他被警察叫去罚了一百块钱。

b他被警察叫去写了一份检查。例(4)a句和b句,在人的眼里结构是不一样的。a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一直管到底。全句意思是“他被警察叫去,他被警察罚了一百块钱”:而b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只 管到“叫去”,管不着“写了一份检查”。可是,计算机分辨不清楚。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我们就得将“PP+VPI+VP2”(PP代表介词结构,VP1和VP2分别代表紧挨着的不同的动词性词语)这种结构中的PP对后面动词性词语管辖的范围及其条件与规则进行充分、准确的描写,并加以形式化,“交给”计算机。而这一类现象与规则我们过去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更不用说研究了。

其实以上所举的例子都存在歧义问题,因此,也可以这么说,“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

中文信息“句处理”的研究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最早进行“句处理”研究工作就是基于规则展开的,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基于规则的“句处理”研究工作遇到了重重困难与难关,主要是语言学家所提供的语言规则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处理的需要。目前,为了解决好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句处理”难题,出现了一个竞相研究、竞相发展的局面。对于句处理,提出的各种策略和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基于规则和基于统计这两种策略。基于规则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基于统计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语料库真实文本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各种策略和途径,目前,我们还很难说哪一种是唯一正确的。各种策略和途径,表面看不同,其实,最终都需要依赖可靠的汉语知识来驱动计算机正确处理自然语言(汉语)。因此,“无论是比较传统的基于规则的处理策略,还是9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的基于统计的方法,在对语言知识的需求这一点上实际上都是共同的。所不同者,走规则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比如以带有合一条件的规则形式给出)。而走统计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的语料库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比如以一定的数据结构记录的统计结果等)。两种路线孰优孰劣,不能笼统判断,只能跟具体的应用目标结合起来,由实践结果来评价。”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因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攻克难关,实现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的目标,使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48.

2、亢世勇: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77.

3、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1.

4、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

(共计300余篇)1981-2001年拟声词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4]关于“在黑板上写字”句式变换和分化的若干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3]基础短语析句法[杭州大学学报增刊1982]“动+个+形/动”结构分析[汉语学习1984.2/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两种不同性质的虚语素“头”[中国语文通讯1984.3]句型的分类及其原则[杭州大学学报增刊1984]说“又”——兼论副词研究的方法(与人合作)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2]评《汉语语法学史》[徐州师院学报1985.3]辞典编写和ABB式形容词的处理[辞书研究1985.4]汉语句型研究述评[语文导报1985.4/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汉语语法研究现状述略[语文导报1985.5]关于歧义结构的研讨[语文导报1985.10/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把字句及其变换句式[研究生论文选集.语言文字分册,江苏古籍出版社]同语式探讨[语文研究1986.1]“要了白要,不要白不要”是悖论吗? [汉语学习1986.5]八十年代副词研究的新突破[语文导报1987.人大复印资料1987.4]吕叔湘语言风格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3]评《语法研究和探索(二)》[中国语文1987.3]从语序的三个平面看定语的移位[华东师大学报1987.4/语法求索/人大复印资料1987.11]把字句研究纵横观[语文导报1987.7]状语后置的条件制约[汉字与文化(一),光明日报出版社]“V成”结构的性质[汉语学习1988.1]“非X不Y”及其变式[中国语文天地1988.1]毛茸茸的感性和下意识的力量[修辞学习1988.3]《现代汉语》教材改革向何处去? [语文建设1988.5]关于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华东师大学报1988.5] 形式与意义四论[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论汉语语法学发展的历史趋势[语言学通讯1989.1]话语的失误及其补正[中国语文天地1989.1]“什么”非疑问用法研究(与人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叹词疑问句的语义层面分析[语文研究1989.2]语气词“呢”在疑问句中的作用[中国语文1989.3]ABB式形容词的动态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0.1]说“言外之意”[华东师大学报1990.4]“语文研究”十年来语法论文观感[语文研究1990.4]“X不X”附加问研究[徐州师院学报1990.4]比字句替换规律刍议[中国语文1990.6]“XY”的学术研究风格和创学派意识[汉语学习1990.6]副词在句法结构中的语义指向[汉语论丛,华东师大出版社]汉语的话语话题[语文论文集,百家出版社]上海店名文化心理分析[现代语言学,延边大学出版社]试析上海方言的虚语素“头”[语文论丛(四),上海教育出版社]论中国理论语言学史研究(与人合作) [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歧义分化方法探讨[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1]辞格研究之我见[修辞学习1991.2]说中国文化语言学的三大流派[汉语学习1991.2/人大复印资料1991.2]八十年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今后的任务[世界汉语教学1991.3]评对外汉语新编教材《中国家常》[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4]“省略句”与“非主谓句”新说[语文学习1991.7]回声问的形式特点和语用特征分析[华东师大学报1992.2/人大复印资料1992.10]关于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反思[语言文字应用1992.2/人大复印资料1992.5]简评林祥楣主编的《现代汉语》[语文建设1992.4]关于语法研究中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兼评有关的几种理论模式[南京师大学报 1992.4/人大复印资料1993.3]从新的角度研究广告语言[语言学通讯1993.]评邢福义《语法问题发掘集》(与人合作) [语言研究1993.1]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中国语文1993.3]心理动词及其句型(与人合作) [语文研究1993.3]儿童语言研究的最新成果——评《汉族儿童问句系统习得探微》[汉语学习1993.3]汉语口语失误[语言文字应用1993.4/人大复印资料1994.1]七年磨一剑——读《汉语集稿》有感[汉语学习1993.6]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刍议[语文建设1993.9]汉语的结构句型与功能句型——评《中国句型文化》[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年现代汉语研究综述(与人合作) [中国语言学年鉴1992]难忘恩师哺育情[朱德熙先生纪念文集,语文出版社]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社会科学争鸣大系,上海人民出版社]汉语语法学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十大贡献[中国语文研究四十年纪念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对外汉语教学生成语法系统刍议[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现代汉语选择问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2]口语与语用研究的结晶——评《汉语习用语功能词典》[世界汉语教学1994.2]打开语言学宝库的金钥匙[汉语学习1994.3]间接问句及其相关句类比较[华东师大学报1994.5]动词的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研究——评《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与人合作) [中国语文1994.6]道路与榜样——评《陆俭明自选集》[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1]简评梅立崇《汉语与汉语教学探索》[世界汉语教学1995.3]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改革的新蓝图——评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汉语学习1995.4]“怎么”疑问句的语法意义及功能类型[语法研究和探索(七)]“吧”字疑问句及其相关句式比较研究[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集]现代汉语正反问研究[汉语研究第4辑]疑问句群语义关系分析[第4届现代语言学讨论会论文集]设问句的类型与问答框架语义关系[庆祝吕叔湘先生90华诞讨论会论文集]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中国语文1995.2]双音节“V+N”的配价分析[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论广告语创作的定位策略[语言文字应用1995.1]广告语研究的现状与我们的对策[汉语学习1995.3]春江水暖鸭先知[汉语学习1996.1]“句法向”与“语义价”及其相互关系[汉语学习1996.3,人大复印资料1997/2]评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任志萍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4]论汉语语法的双向选择性原则[中国语言学学报8]关于“功能”和“解释”的几点理论思考[华东师大学报1996.4]港词语规范化与多元标准[香港大公报1996.10.10/香港词库建设通讯1997总第11期]复句研究的新突破———评王维贤等《现代汉语复句新解》(跟胡宗哲合作)[语文研究1996.2]抬头是山路在脚下———评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跟任志萍合作)[汉语学习1996.2]香港报纸用语的层次等级及其对策[1997与香港中国语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文应用写作与语言问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通讯》1997.6/42期]上海方言的“辣”“辣辣”“辣海”的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方言1997.1]从北京话、上海话、香港话看语言渐变的走势(鲍懋振合作)[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7.3]试谈香港地区普通话教学中的“儿化”和“轻声”问题(沈阳合作)[方言1997.3]从“才”看语义与语法的相互制约关系[汉语学习1997.2]上海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研究(徐烈炯合作)[语言研究1997.2,人大复印资料1998/2]“非疑问形式+呢”疑问句研究[语言学论丛17辑,北京商务印书馆]双宾语句的语义分析[语言论丛2,上海辞书出版社]更上一层楼——评陈亚川郑懿德《汉语集稿二》[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3]20世纪末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8.4]关于“轻声词”的若干疑难问题[语文建设1999.1/人大复印资料1999/5]《数里乾坤》序[世界汉语教学1999.1/ 《数里乾坤》北京大学出版社]歧义——语法研究的突破口[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关于疑问句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阿V”及其相关疑问句式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中国语文1999.4/人大复印资料1999.8]上海方言与北京方言疑问代词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香港城市大学1999]动词重叠核心意义、派生意义和格式意义(吴吟合作)(汉语学报,湖北教育出版社)《HSK对外汉语水平考试词典》编写的原则与方法(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香港方言外来词比较研究(语言文字应用,人大复印资料)“一面P,一面Q”的语义类型及相关句式(王伟丽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6篇)1.试论名词重叠AABB式语法意义及其他(吴吟合作)(语文研究)2.“v+满”的句法语义分析(税昌锡合作)(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3.《现代汉语口语句法特点研究序言》(香港鹭达出版公司)4.汉语语法研究必须走向世界(胡建华合作)(世界汉语教学)5.名词的动态性及其鉴别标准(刘焱合作)(汉语学习)6.说新崛起的汉语语法学史评学(税昌锡合作)(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5篇)1.“或者”单用、双用与多用的条件制约(周有斌合作)(语文研究)2.“是不是VP”肯定性倾向及其类型学意义(朱彦合作)(世界汉语教学,人大复印资料)3. 比字句强制性语义要求的句法表现(刘焱合作)(汉语学习)4. 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实践与创新意识(中国大学教学)5.谈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以及语言点的设置(语言理论与语言教学,香港教育学院出版2002)2003(6篇)1.陕北方言的正反是非问句(王鹏翔合作)(方言)2.汉语虚词研究的新起点——评现代汉语虚词丛书(汉语学习)3.“宁可”格式研究及方法论意义(周有斌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4.新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几点思考(语言科学)5.《标题语法》述评(周娟合作)(语文研究)6.“人家”的指代功能与语义分析(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商务印书馆2003)2004(8篇)1.现代汉语通论教材编写的创新意识(语文论丛八,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语义语法”说略(暨南学报,人大复印资料)3.建立“理解语言学”刍议(赵春利合作)(修辞学习)4.动宾组合中的制约与反制约关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5.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研究(罗晓英合作)(汉语学习,人大复印)6.“别”字句的语法意义及其对否定项的选择(罗晓英合作)(世界汉语教学)7.“也”字句与相似性原则(刘焱合作)(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国际研讨会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8.当前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与发展趋势(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4、5)2005(9篇)1.从语义到形式的研究新思路(罗晓英合作)(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周芍合作)(暨南学报)3.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周芍合作)(外语教学与研究)4.“致使把字句”与“省隐被字句”的语用解释(赵春利合作)(汉语学习)5.“好”的话语功能分析(朱晓亚合作)(中国语文)6.香港词语比较研究(浸会大学《人文中国》第11期,)7.语法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周芍合作)(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8.“副+名”组合与语义指向新品种(吴立红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复印)9.香港社区英文词语夹用现象剖析(吴立红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06(11篇)1.关于语义范畴的理论思考(赵春利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试探介词“对”的语法化过程(周芍合作)(语文研究)3.论语义特征的语法分类(税昌锡合作)(汉语学习)4.副词“可”的语义分化及其语用解释(罗晓英合作)(暨南学报)5.汉语谓宾动词的配价研究(王伟丽合作)(语言学问题论丛,三联书店)6.语义的多维研究序(《语义的多维研究》,语文出版社)7.港式中文与语言变异(石定栩合作)(华东师大学报)8.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序言(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9.含动名词组合的语义分析(周日安合作)(湘潭大学学报)10.“把字句”“被字句”的认知解释(邢福义主编《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1.浙江学者对现代语言学研究的贡献及其特色(汉语史学刊第6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11篇)1.“V一把”中V的泛化与“一把”的词汇化(中国语文)2.论“太”修饰形容词的动态变化现象(汉语学习)3.汉语递进范畴研究序言(汉语递进范畴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4.汉语方言正反问比较的几点思考(周娟合作)(暨南大学学报)5.港式中文的变异特点及其形成机制(石定栩合作)(《山高水长——丁邦新70寿庆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2007)6.美英式原型标记“.门”的类化和泛化(周日安合作)(外国语)7.“NP1有NP2很AP”歧义格式的分化规则(赵春利合作)(语言研究)8.上海方言的话题疑问句和命题疑问句(华东师大学报)9.建立以语义特征为标志的汉语复句新系统刍议(世界汉语教学)10.林焘先生追忆(《林焘先生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11.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翻译研究序言(《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翻译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篇)1.探索新的理论方法,重铸中国修辞学的辉煌(修辞学习)2.网络时代汉语嬗变的动态观(马喆合作)(语言文字应用)3.“动+介+宾”结构的语义模式及认知场景(周娟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4.由“是”构成的三种附加问比较研究(甘肃社会科学)5.“连A也.都B”框式结构的争议及其框式化进程(语言科学,复印)6.从“手机”看不同华语社区同义词群的竞争与选择(刘杰合作)(语文研究)(新华文摘全文转载)7.试论“责怪”义标记格式“都是NP” (郑娟曼合作)(汉语学习)8.“好不好”的否定功用(郑娟曼合作)(暨南学报)9.教材的精品意识与精品课程建设(中国大学教学)10.徐通锵先生二三事(《徐通锵先生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11.几回回梦里回北大……(《未名湖之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12.港式中文与语言接触理论(佛山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9篇)1.从准定语看结构重组的基本原则(山西大学学报)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宏观思考(澳门语言学学刊)3.论反义方位复合词的约量表达(马喆合作)(学术研究)4.说框式结构“想x就x”(丁倩合作)(华文学院学报)5.新兴组合“X一下”的泛化趋势及其修辞价值(马婧合作)(修辞学习)6.香港地区大学普通话教学与考核的互动(王玲玲合作)(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8期)7.上海方言疑问句近百年来的演变和特点(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8.从“V给”句式的类化看语义的决定性原则(语言教学与研究,复印)9.“美女”面称的争议及其社会语言学调查(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9篇)1.析一种新兴的主观强加性贬义格式(刘杰合作)(语言与翻译)2.“A到O”结构的语义类型及认知模式(王宜广合作)(暨南学报)3.“没A没B”框式结构的语义增值及贬义倾向(袁志刚合作)(语文研究)4.非真值性判断“不是A,而是B”句式研究(王宜广合作)(世界汉语教学)5.“一A一B”框式结构的位序原则及其构式语义(崔少娟合作,当代修辞学)6.《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自序(汉语学习)7.汉语反递句式的语义信息结构分析(周静合作)(宁夏大学学报)8.《名名组合的句法语义研究》序(周日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北大,我心中永不枯竭的源泉(《我们的学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2011年(9篇) 1.新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和趋势(汉语学习)2.“半A半B”框式结构及相关格式比较(黄燕旋合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3.“幸亏”类副词的句法语义.虚化轨迹以及历史层次(语言教学与研究)4. 汉语框式结构说略(中国语文)5.评《汉语语法论》的历史地位兼论其“句型”学说(新疆克拉玛依学刊)6.上海话句末助词“快勒”新解(石定栩合作)(《南方语言学》,暨南大学出版社)7.汉语社区词的典型性及其鉴定标准(刘宗保合作)(语文研究)8.社会与认知视角下的歧义研究新探索——评《现代汉语歧义识别与消解的认知研究》(当代修辞学)9.两岸汉语“男生”“女生”的指称比较(杨海明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12年1.移动动词“来”的会话策略与虚化假设(张寒冰合作)(暨南学报)2.语言服务业与语言服务学(北华大学学报2012)3.估测副词群的功能比较(《汉藏语学报》2012)4.论汉语语法研究的北大精神(商务印书馆2012)5.是非问内部类型的特点及其比较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12)6.说新兴框式结构“X你个头”及其语义的固化(汉语学报2012)7.“罢了”的语法化进程及其语义的演变(刘晓晴合作)(古汉语研究2012)

有关语法研究的论文

论英语语法与修辞语法和修辞既是相通的,又是有区别的。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讲的是语言的结构形式;因此语法学家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规律的一部分,是研究如何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因为只有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才具有可理解的性质,才有可能被用作表达思想的基本语言单位。修辞不同于语法,它是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律,是和语言的使用目的和使用场合密切相关的。因此,修辞学研究的对象是如何在具体交际场合中取得最好的语言表达效果,即如何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场合把话说好,把文章做好,以便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但是,修辞和语法又密切相关,可以说,修辞知识是语法知识的延伸,前者是建筑在后者基础上。因为语法告诉我们,同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合乎语法的表达方式,而修辞则告诉我们如何恰当地选用语法形式,以达到最好的语言表达效果。语法结构形式的选用,关系到使用领域(即语体)的问题。比如在学术论文中,不可用适合于口头的表达方式;在法律文书中,不可用形象生动的文学语言;对上级或者长辈讲话,用语不可太随便;跟朋友谈心,用语又不可太庄重。因此,一本好的语法书必然要涉及修辞问题。我们学习语法不能只重视分析语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觉、恰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法必须结合修辞,语法书的编写不能局限于词法和句法而必须超越句法的范围,讲一点如何恰当地使用语法知识的规律。恰当地使用语法知识规律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以下内容:表达思想,分清主次;关系明确,避免歧义;言语简练,用词经济;句式多样,灵活交替。一、表达思想,分清主次 这是修辞的第一条要求。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总是要把主要的住处突出起来,以便引起对方的注意,能为对方所理解并把握住意义的重心。这就涉及语法中一系列强调手段的运用问题。这些强调手段包括后置和前置、主从句、分裂句、层进法等,只要用之得当,便可在组词成句中突出主要的信息,分清主要次要的意思。1、后置后置,作为一种突出主要思想的手段,是现代英语的词序特征。众所周知,英语在其长期发展中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词序。根据这种词序,句子的意义重心往往落在句子的尾部分,从而句尾成为一种受到强调的部位。根据这条原则,说话人要强调什么意思,便可让它出现在句尾,从而传递信息便主次分明了。在前面提到的句尾信息焦点和尾重原则就是采用的这一原理。对比下面两句话:The patient was taken good care of, and began to recover patient was taken good care of, and immediately began to recover.这两个句子的意思都是病人受到很好的照顾,很快开始康复。但第一句的意义重心是immediately, 强调了康复之快,而第二句的意义重心则在于“康复”而不强调“马上”。再如:Though we started off early, we were late for the last were late for the last bus, though we started off were late for the last bus. We started off early, though.以上三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但所强调的重点是不一样的。第一句强调我们晚了,第二句强调我们的确出发不晚,第三句突出强调了出发得早然而却晚了这一惊讶。We had a long enough holiday on the had a holiday, long enough, on the beach.两个句子的意义差别不大,但第一句只是普通的句子,而第二句强调了long enough。2、主从结构在主从结构中(这里主要指主句与从句),主句通常携带主要的信息,从句表达次要的信息。因此,人们在交流思想时,可以把主要意思放在主句中表达,而把次要意思放在从句中。这也可以成为表达思想分清主次的手段。如:After I had visited this country, I was even more struck by its visited this country, I was even more struck by its my visit to this country, I was even more struck by its was even more struck by its beauty, after I had visited this country.以上四个句子意思上的差别是不大的,但所要表达的具体内涵和感情就有些差异了。第一句after从句是个时间状语从句,为了更加突出主要的意思,通常它放于主句的前面,从而突出主句的信息。第二句把时间状语从句改为了非限定分句,那就加重了它的从属地位,从而主句的意思也就更加突出。如果再把非限定分句改为介词词组,那末,主句的意思进一步得到突出。第四句把从句置于句末,根据末端中心的原则,从句的意义比在句首是加重了,它相当于一种补叙,为主句表达的思想内容提供某种比较重要的条件,意思相当于“只有当我参观了这个国家之后,才被这个国家的美更加深深地打动了。”在这样的结构中,有两条语法规则在交叉地起作用:主从结构的表意作用和词序的作用。正由于从属的意思能以各种方式增加其分量,使之能够对主句所表达的意思起一定的平衡作用,有时甚至起到修改和对抗作用,这种“主句+从句”的结构往往可在修辞上取得幽默、讽刺或戏剧性等特殊效果,在阅读时您不妨仔细体味。如:We don’t bother much about dress and manners in England, because as a nation we don’t dress well and we’ve no manners.这句话是主句在前,从句在后。主句的意思是:在英国,我们不为衣着和礼貌而烦神,为什么不烦神呢?都穿得很好吗?都很讲礼貌吗?不是的。请看下文:因为,作为一个民族,我们穿得不好,而且不讲礼貌。这样一来,后置的原因状语分句便对主句的意思起抵消的作用,从而带有辛辣的讽刺味道。再如:Even though men may deny it, women may soon be able to compete with men in most sporting may soon be able to compete with men in most sporting events, though men may not deny(否定) may soon be able to compete with men in most sporting events, but men may deny it.第一句,主句位于从句之后,突出了主句的意思,对妇女在体育运动中不断提高的地位持肯定态度;第二句,从句位于主句之后,抵消了或削弱了主句的意思,但是主要意思还是认为妇女即将在大多数体育运动项目中与男子进行竞争,只是这种意思被后面的从句削弱了一;第三句是个并列句,其意义主要受着分句顺序的支配。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妈妇女能否在大多数体育运动项目中与男了相抗衡表示一种怀疑的态度。3、前置除采用后置和主从结构来突出主要思想外,语法还提供了第三种方法,这就是前置。由于句首也是一种引人注目的位置,如果把一个通常不出现在句首的成分前移至句首,这也会起强调作用,产生特殊的修辞效果。例如句子的宾语和补足语通常出现在谓语动词之后,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比如为了与上文相衔接,而把宾语或补语移至句首,这时,前置的宾语或补语就会特别引人注目。如:Mr White fried two small pieces of fish. One of these he fed to his cat. The other he ate himself. 怀特先生煎了两条鱼,一条喂了狗,另一条他自己吃了。It is important to prevent pollution. Equally important is to take measures to check the rise in prices. 阻止污染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同等重要的是采取措施核实价格是不能提高。有时状语的前置也能起强调作用。比如在否定结构中,否定词及其强调词通常是比较贴近谓语动词的。如:The manager will not in any case stand rudeness from his employees. 在这里,not in any case 是“决不”之意,位于句子当中,这是不受强调的位置。如果把这个结构移至句首并引起倒装:In no case will the manager stand rudeness from his employees.这时,状语in no case便处于突出的地位,受到了强调。当然,在这种结构中,句尾仍然起着信息中心的作用。4、分裂句语法向我们提供的另一强调手段是一种特殊的、专门突出主要意思的句子结构――分裂句(又称强调句型)。分裂句的基本结构是:It is/was+中心成分+that-分句在这种句式中,中心成分是最受强调的部位,它可以是一个句子中主语、宾语、状语和宾语补足语等。(本部分详细请参阅本章《强调部分》)During the summer vacation I worked in a hotel as a part-time job to make some money for education. 在暑假里,为了嫌点钱上学,我在一家旅馆找了份业余工作。这个句子可以改用分裂句式强调除谓语动词以外的任何成分。如:It was during the summer vacation that I worked in a hotel as a part-time job to make some money for was I that/who during the summer vacation worked in a hotel as a part-time job to make some money for was in a hotel during the summer vacation I worked as a part-time job to make some money for was as a part-time job that During the summer vacation I worked in a hotel to make some money for education.对于谓语及其后续成分突出出来就得采用另外一种分裂句:What-分句+is+不定式结构。如:What I did during the summer vacation was to work in a hotel as a part-time job to make some money for education.由此可见分裂句It is/was+中心成分+that-分句的主要强调重心不在句尾而在句中;分裂句What-分句+is+不定式结构的主要强调重心仍然在句尾。5、层进法还有一种强调的方法就是采用“层进法”,即在排列两个以上并列成分时,采取由次要到重要到最重要的排列方式,从而突出位于句尾的成分。如:Einstein was a fair violinist, a great mathematician, and a deeply philosophical (哲理的)man.爱因斯坦三重身份:他既是伟大的数学家,又是个懂得精深哲理的人,同时还是个业余小提琴手。在这三重身份中,哪一种最重要呢?当然,精通哲理最重要,数学家次之,会演奏小提琴又次之,所以按照a vilionist, a great mathematician, and a deeply philosophical man 这样的排列,是符合一般修辞原则的,即要求由次要到重要至最重要的排列。这是故意违反一般修辞原则,而把不太重要的意思放在最后最重要的位置上,从而达到讽刺、幽默的修效果。He referred his success to hard work, his parents and his teachers.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最重要因素本应为“埋头苦干”,可是现在却把“父母、老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无疑就是一种人际交流的需要。层进法不仅适用于句子成分之间,而且适用于句子和句子、语段和语段、段落和段落之间。二、关系明确,避免歧义 修辞的另一条重要原则是要求表意明确,而不是模棱两可。一句话如果既可作这样解释,又可作那样解释,这就叫做歧义。引起歧义的原因是多种多样。其中重要的一种是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不明确,特别是照应关系、修饰关系、比较关系不明确往往引起歧义。照应必须有被照应的对象,修饰也必有被修饰的对象,如果这些关系搞不清,意思就含糊不明。因此,关系明确是避免歧义的重要方法。1、要处理好照应关系英语中代词照应是照应关系中最重要的。处理好照应关系是理解篇章的最基本的前提。如:? Since my grandfather was a doctor,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I have chosen that for a job.在这里that所指不明,不论是指doctor, 还是指my grandfather was doctor, 在本句中都讲不能。因此在这个句中,have chosen 的宾语以不用代词为宜:Since my grandfather was a doctor,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I have chosen medicine for my job.再如:? The players and umpires (裁判)know one another well and sometimes they call them by their first names.这个并列句后半部的they, them, their含义不明。如果是运动员对他们认识的裁判员有时直呼其名,可以说:Players who know umpires well sometimes call them by their first names.如果是裁判员对他们认识的运动员有时直呼其名,那就说:Knowing the players well, the umpires sometimes call them by their first 、要处理好修饰关系关于名词修饰语和状语(特别是副词)的位置问题分别相关章节,这里再从修辞角度作一些补充。状语的位置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引起歧义。如:? I have followed the advice sincerely given by the teacher.? The woman scolded the boy for playing with fire bitterly.上述诸句中,sincerely, bitterly 叫“偏斜修饰语”,因为它们在句中位置不正,以致sincerely既可理解为修饰follow, 也可理解为修饰given;bitterly 本应修饰scolded,但在句中却好象在修饰playing,从而产生了歧义。这些修饰语的位置应作如下调整:I have sincerely followed the advice given by the woman bitterly scolded the boy for playing with matches.再如:He sent us the full story of his rescue from Lake of the Ozarks(美国奥沙克湖).在这里from Lake of the Ozarks既可理解为修饰sent,也可理解修饰his rescue。根据“靠近”的原则,可将该句调整如下:He sent us from the Ozarks the full story of his 、要避免中途改变语态或主语在主动结构和被动结构的使用上,一般修辞原则是要保持前后一致。如果中途改变语态,则往往意义不明。如:? He left the examination after his answer had been checked.这句话,主句用了主动结构,从句忽然改为被动结构,这样一来,到底是谁“核对子答案”便不明确了。要改进这个句子,最好把前后的动词语态一致起来,从而主语也一致了:He left the exmination after he had checked his answer.再如:As the guests entered the church, proper seats were arranged by the ushers leading them.(迎客的人).这句话的毛病是中途改变主语,以致“座位指定给谁”,含义不明。应将前后主语一致起来,尽管语态有变,但不影响意义:As the guests entered the church, they were led to the proper seats by the 、要处理好比较关系比较关系也是一种修饰关系。比较结构如果不完整或不确切也会引出歧义。请观察:? He is as tall, if not taller, than his brother.在这句话中,比较结构不完全,因为不可能说He is as tall than his brother, 而只能说as tall as his brother。 所以这句话应该调整为:He is as tall as his brother, if not taller.或调整为:He is as tall as, if not taller than his brother.再如:Leonardo had one of the greatest, if not the greatest minds of all times.这个最高级结构也是不完全的,从而非常费解,因为在这里有两个名词词组“one of the greatest minds”和“the greatest mind”。应补足为:Leonardo had one of the greatest minds, if not the greatest mind, of all times.有时,比较结构不完全,导致表意不合逻辑。如:?Her salary was lower than a typist.怎么会一个人的薪水比打字员低呢?应该说成:Her salary was lower than that of a typist.或者:Her salary was lower than a typist’s.再如:?The food here costs no more than any other resaurant.这句话从字面上看可以理解为The food here costs no more than any other restaurant costs, 这样以来,就变成拿食品价格和其它饭店的相比了,显然不合逻辑。应该拿这里的食品价格和任何其它饭店的食品相比:The food here costs no more than (it does) at any other restaurant.由上述诸例可以看出,在使用比较结构时,必须把被比较的对象明确起来。如果被比较的对象不明确,那就意义含糊。如:?Claremont is farther from Los Angeles than Pomona.这句话的意思很含糊。到底是Claremont 距离Los Angeles 比Pomona 距离Los Angeles 远呢?还是Claremont距离Los Angeles 比Claremont距离Pomona远呢?如果是前一种意思,应该说成:Claremont is farther from Los Angeles than Pomona is.如果是后一种意思,则应该说:Claremont is farther from Los Angeles than it is from Pomona.有时,在比较结构中使用than any…不当,其表意不合逻辑。如:?For many years 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 was taller than any building in New York.这句话不合逻辑,因为Empire State Building 坐落在纽约市。它怎能和包括它自己在内的纽约市建筑物相比呢?处理这类问题,只要在any之后加个other就可以了:From many years 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 was taller than any other building in New York.三、言语简练,用词经济 言语简练,用词经济是修辞的另一条重要原则。所谓“简练”就是不用多余的词,即在表情达意中每一个词都起到自己的表意作用,而没有冗长、累赘的现象。“简练”和“简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简练”是修辞上的优点;“简短”有时是优点,但有时就不一定是优点。一个简短的句子或者一篇简短的文章有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便有时也可能言之无物,读来无味;文章长而空固然不妙;而空也未尝足取。一个句子或者一篇文章可能比较长,但内容充实,组织严密,没有废话,没有败笔,照样可以算是“简练”。因此“简练”是修辞的一个努力方向,它和“简短”是有区别的。1、要避免冗赘尽管一个句子或者一篇文章并不一定是“越短越好”,但是小题而大作,短话而连篇,言之无物,总是要不得的。讲一句话,造一个句子,在能充分表达思想的前提下,用词应该十分经济,必须避免使用多余的词。如:Whenever anyone called for someone to help him do something, Jim was always the first to lend his help for the cause. 这个句子如果变为下面的句子就更加简练:Whenever anyone called for help, Jim was always the first to lend his help.这个句子即是“简练的”,又是“简短”的。在这里,这二者就一致起来了。2、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重复有时是修辞的需要,但是,不必要的重复往往会造成言语累赘,表达无力。语法为我们提供了避免重复的手段,这重要是省略和替代。一般原则是,在能充分表意的前提下,能省略的就应省略,能替代的就应替代。省略和替代不仅能够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而且可使主要的思想内容得到应有的突出。反之,如果该省略而不省略,该替代而不替代,反而会冲淡主要的内容,赞成烦冗无力的表达。如:My father planned (all these houses) and my brother built all these can (do the work well) and (he) should do the work well, but he won’t (do the work well).Mary is going to sweep the floor though Alice won’t (sweep the floor).以上各句中括号内为省略的部分。第一句中,省略了all these houses, 便突出了planned; 第二句省略了do the work well和he,突出了can, should和won’t; 同样地,第三句省略了sweep the floor, 便强调了Alice won’t。再如:Here is a white silk blouse and a pink one. (one替代silk blouse)He said he would tell me the news, but he didn’t do so. (do so替代tell me the news)We are told that he will come back tonight, and if so our meeting will be held tomorrow. (if so替代if he comes back tonight)在上述第一句中,用了名词替代词one, 不仅避免了silk blouse的重复,而且使pink的意义突出起来;第二句用do so替代tell me the news, 突出了didn’t 的意义;第三句用if so替代if he comes back tonight, 突出了其后主句的含义。 3、要避免拖沓现象句尾是传递最重要信息的位置。因此,通常不宜在句尾附加过多的补叙。如果在句尾加上长串的并不重要的细节,往往会出现拖沓现象。“拖沓句”也是累赘的一种表现。如:It was 7:15 on the morning of February 8, 2000, when I was walking along Park Road towards the east when an elderly amn came out of the park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street. Then I saw a yellow car drive up Third Street and make a right turn into Park Road. The next moment the car hit the man while he was crossing the road. The man was badly hurt and he fell with a cry. The car didn’t stop but drove off at great speed which was heading west. I noticed the driver wa a young woman who pretended not to be noticing all of this and the plate number was AC 864. About two minutes later I stopped a car which was passing near here and took the old man to the nearest hospital where the old man could be taken good care of.在这篇短文中,似乎用了太多的定语从句,从而使读者的视线容易因为读这些长句子而转移对整个交通事故的描述。如若改成下面的短文,就会显得简洁明了。I was walking along Park Road towards the east on the morning of February 8, 2000 when an elderly man came out of the park on the other sde of the street. Then a yellow car drove up Third Street and made a right trun into Park Road. The next moment the car hit the man while he was crossing the road. He fell with a cry. The car didn’t stop but drove off at great speed heading west. I noticed the dirver was a young woman and the plate number was AC864. About two minutes later I stopped a passing car and took the old man to the nearest hospital where he was taken good care of.这样整篇短文中含有一个定语从句,两个并列句,一个时间状语从句,一个宾语从句,一个分词结构,四个并列谓语,调整了主要信息的位置,删除了多余的词,主句和从句的次序进行了调换,使句式错落有致、重点突出。四、句式多样,灵活交替 修辞的另一个要求是,言语要生动活泼,形式,最忌单调乏味,平淡无奇。避免单调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段来实现。从语法角度看,多种句式的灵活交替是达到生动活泼,避免单调的重要方法。写一篇文,讲一段话,如果通篇用的都是简单句或者通篇都是很长很长的复杂句,往往会给人以句式单调的感觉。如下面一篇短文:My name is Li Hua. I was born in Dalian, Liaoning province in February 1977. I started school in 1984 at 7. I studied in Guangming Primary School from 1984 to 1990. After that I went to No. 62 Middle school of Dalian and graduated this summer. The main subjects I studied at school included Chinese, maths, English, physics, chemistry and like English and computer best. I am very good at them. Last year I won first prize in the school computer competition. In my spare time I enjoy listening to popular music and collecting stamps. My favourite sports are swimming in summer and skating in winter.上面的短文是对自己作的一个简介,内容很全面,但句式太单调,不活泼不生动,给人一种平淡之感。如果将这篇短文的句式进行调整,充分运用分词结构,使句式灵活多样,本短文将会变得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修改如下:My name is Li Hua and I was born in Dalian, Liaoning province in February 1977. In 1984 when I was seven years old, I started school. From 1984 to 1990 I studied in Guangming Primary School. And after that I went to No. 62 Middle School of Dalian, where I graduated this summer. The main subjects I studied at school included Chinese, maths, English, physics, chemistry and computer. I like best English and compuer which I am very good at. Last year I won first prize in the school computer competition. In my spare time, what I enjoy doing is listening to music, collecting stamps, swimming and skakting, of which I love swimming and skating most.修改过的短文包括一个并列句,五个定语从句,一个分裂句,同时在上下文的衔接上注意了关联词的运用,从而使整个短文句式灵活多变,思路清晰,读起来朗朗上口。

物流企业管理模式研究

1 汉语限定成分的语用属性 论文 独立 《中国语文》2010年第3期 2010/05 2 受事和施事的不对称 论文 独立 邵敬敏主编《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四)》,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0 3 “出现句”在近、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化 论文 独立 《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四),商务印书馆 2009/08 4 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 专著 第一作者 商务印书馆 2009/06 5 《激进构式语法》导读 学术资料 第一作者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01 6 动词及物性的语用变化 论文 第一作者 《语法研究和探索》第十四辑,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8/06 7 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句式研究 论文 第一作者 沈阳、冯胜利主编《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8/05 8 北京方言浅说 一般文章 第一作者 文史知识 2007/08 9 语体差异和语法规律 论文 第一作者 修辞学习 2007/03 10 存现句里的专有名词宾语 论文 第一作者 《语法研究和探索》第十三辑,商务印书馆 2006/06 11 关于“索取类双宾语” 论文 第一作者 《语言学论丛》第三十三辑,商务印书馆 2006/06 12 语言的交际功能 学术普及读物 第一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术讲座荟萃 2005/05 13 功能语法与汉语研究 论文 第一作者 语言科学 2005/11 14 吕叔湘——纪念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 学术资料 第一作者 商务印书馆 2004/06 15 篇章中的无定名词主语句及相关句式 论文 合作者 Special issue of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omputing, Singapore 2004/10 16 深化汉语语法事实的认识 论文 第一作者 商务印书馆《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一)》 2004/05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句法语义学”简介 综述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 2003/01 18 “死”的论元结构及相关句式 论文 第一作者 《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一)》,商务印书馆 2002/5 19 施事角色的语用属性 论文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 2002/11 20 “是NP”和“是一个NP” 论文 第一作者 世界汉语教学 2002/9 21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综述 第一作者 福建教育出版社《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语言学》 2002/09 22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 综述 第一作者 福建教育出版社《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语言学》 2002/09 23 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对称与不对称 论文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 2001/11 24 无定式把字句在近、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问题及其理论意义 论文 合作者 《中国语文》 2000/9 25 汉语连动式的及物性解释 论文 第一作者 《语法研究和探索(九)》(商务印书馆) 2000/3 26 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 论文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 1999/05 27 从话语角度论证语气词“的” 论文 合作者 《中国语文》 1998/03 28 领属结构的语义构成 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2期 1994/ 29 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 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1994年第5期 1994/ 30 汉语句法的功能透视 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 《汉语学习》1994年第3期 1994/ 31 汉语口语的主位结构 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1994/ 32 “N的V”结构的构成 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1993年第4期 1993/ 33 《中国语文》四十年 学术资料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1992年第6期 1992/ 34 关于动趋式带宾语的几种语序 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1991年第?期 1991/ 35 动趋式里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 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 1991/ 36 “别X”和“别不X” 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 《中国语文通讯》1985年第3期 1985 研究领域为现代汉语语法和一般语法理论,侧重功能语法和认知语法。出版专著《汉语功能语法研究》(1996,江西教育出版社,合著)、《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2009,商务印书馆),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汉语研究论文五十余篇。主要论著目录2011年汉语的句法结构和语用结构,《汉语学习》第2期,3-12页。现代汉语形容词做谓语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3-12页。2010年时势之必需,学术之大业——设立语言学一级学科的重要意义和学理基础(与刘丹青合作),《语言科学》第1期,14-18页。汉语限定成分的语用属性,《中国语文》第3期,195-207页。《纪念语言研究所成立六十周年》(主编),商务印书馆。语言研究所六十年(执笔),《中国语文》第4期,364-382页。2009年《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商务印书馆出版。《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激进构式语法》导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现句”在近、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四)469-481页,商务印书馆。受事和施事的不对称,《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四)251-26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句式研究,沈阳、冯胜利主编《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497-507页,商务印书馆。动词及物性的语用变化,《语法研究和探索》第十四辑,144-161页,商务印书馆。2007年语体差异和语法规律,《修辞学习》第2期,1-9页。北京方言浅说,《文史知识》第8期,33-37页。追忆林先生,《燕园远去的笛声——林焘先生纪念文集》299-304页,商务印书馆。2006年关于“索取类双宾语”,《语言学论丛》第三十三辑,298-312页,商务印书馆。存现句里的专有名词宾语,《语法研究和探索》第十三辑,214-219页,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句法语义研究综述(与史金生合作),《中国语言学年鉴1999-2003》32-47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功能语法与汉语研究,《语言科学》2005年第6期,42-53页。语言的交际功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术讲座荟萃》第二十四辑,122-131页。功能语法与汉语研究,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23-45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篇章中的无定名词主语句及相关句式(与刘安春合作),Special issue of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omputing, Singapore, pp97-105.深化汉语语法事实的认识,《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135-142页,商务印书馆。《吕叔湘——纪念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主编),商务印书馆。《吕叔湘》画传2002年施事角色的语用属性,《中国语文》第6期,483-494页。现代汉语语法研究,《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语言学》(林焘主编),59-65页,福建教育出版社。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同上,79-80页。“死”的论元结构和相关句式,《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一)》80-92页,商务印书馆。1994-1997现代汉语研究评述(三,语法方面),《中国语言学年鉴1995-1998》85-91页,语文出版社。“是NP”和“是(一)个NP”(与李珍明合作),《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59-69页。2001年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对称与不对称,《中国语文》第6期,519-524页。英文版由林忠译,Linguistics in China, No 1.,126-137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出版。2000年无定式把字句在近、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问题及其理论意义(与陶红印合作),《中国语文》第5期,433-446页。纪念语言研究所成立五十年(执笔),《中国语文》第4期,378-380页。汉语连动式的及物性解释,《语法研究和探索(九)》129-141页,商务印书馆。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语言研究》第1期,28-40页。1999年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中国语文》第3期,175-184页。1998年名词的指称性质对动词配价的影响,《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第二辑)》151-16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吕叔湘先生和青年一代,《中国语文》第4期,291-293页。吕叔湘先生生平,《中国语文》第3期,169-170页。从话语角度论证语气词“的”(与李讷、安珊笛合作),《中国语文》第2期,93-102页。日文版由于康、山田忠司译,《语気词と语気》129-156页,[日本]好文出版。1997年性质形容词的范围和层次,《语法研究和探索(八)》50-61页,商务印书馆。汉语名词怎样表现无指成分,《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建所45周年学术论文集》192-199页,商务印书馆。认识观的语法表现,《国外语言学》第2期,15-19页。疑问句功能琐议,《中国语文》第2期,104-110页。1996年《汉语功能语法研究》(与方梅合著),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否定的强化,《汉语学习》第1期,15-18页。1995年北京口语易位现象的话语分析(与方梅合作),《语法研究和探索(七)》260-279页商务印书馆。语言研究所四十五年,《中国语文》第6期,464-472页。1993年现代汉语研究综述(语法部分),《中国语言学年鉴1994》7-12页,语文出版社。中国汉语研究(与杨平合作),《国际汉学》第一期,341-350页,商务印书馆。北京话指代词三题(与方梅合作),《吕叔湘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149-158页,商务印书馆。1994年汉语词类归属的理据(译文),《国外语言学》第4期,29-36页。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中国语文》第5期,339-346页。汉语句法的功能透视,《汉语学习》第3期,15-20页。领属结构的语义构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68-78页。汉语口语的主位结构(与方梅合作),《北京大学学报》第2期,66-75页。1993年“N的V”结构的构成,《中国语文》第4期,252-259页。1992年《中国语文》四十年,《中国语文》第6期,468-475页。1991年动趋式里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汉语学习》第6期,4-8页。关于动趋式带宾语的几种语序,《中国语文》第3期,183-191页。1989年施事宾语句的主要类型,《汉语学习》第1期,13-15页。1985年《现代汉语词典》单音节同音词统计(与刘菊黄、吕克农合作),《文字改革》第2期,55-57页。“别X”和“别不X”,《中国语文通讯》第3期,1-4页。

,TheapplicationoftheTheme-basedplusCommunication-basedinEnglishclass英语课堂中交际主题的应用2,中文:汉字“好”的语义功能研究英文:AStudyontheFunctionsofChineseCharacterHAO3,中文:浅析凯特·肖邦《觉醒》中的女性主题英文:ABriefAnalysisofFemaleConsciousnessinKateChopin'sTheAwakening4,中文:初中英语口语的错误类型及其对策英文:ErrortypesinJuniorstudents'oralenglishandtheircountermeasures5,中文:试论艾米莉?迪金森自然诗中的女性意识英文:OnFemaleConsciousnessinEmilyDickinson'sNaturePoetry

有关英语语法研究的论文范文

有写好的,直接用

论英语语法与修辞语法和修辞既是相通的,又是有区别的。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讲的是语言的结构形式;因此语法学家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规律的一部分,是研究如何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因为只有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才具有可理解的性质,才有可能被用作表达思想的基本语言单位。修辞不同于语法,它是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律,是和语言的使用目的和使用场合密切相关的。因此,修辞学研究的对象是如何在具体交际场合中取得最好的语言表达效果,即如何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场合把话说好,把文章做好,以便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但是,修辞和语法又密切相关,可以说,修辞知识是语法知识的延伸,前者是建筑在后者基础上。因为语法告诉我们,同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合乎语法的表达方式,而修辞则告诉我们如何恰当地选用语法形式,以达到最好的语言表达效果。语法结构形式的选用,关系到使用领域(即语体)的问题。比如在学术论文中,不可用适合于口头的表达方式;在法律文书中,不可用形象生动的文学语言;对上级或者长辈讲话,用语不可太随便;跟朋友谈心,用语又不可太庄重。因此,一本好的语法书必然要涉及修辞问题。我们学习语法不能只重视分析语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觉、恰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法必须结合修辞,语法书的编写不能局限于词法和句法而必须超越句法的范围,讲一点如何恰当地使用语法知识的规律。恰当地使用语法知识规律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以下内容:表达思想,分清主次;关系明确,避免歧义;言语简练,用词经济;句式多样,灵活交替。一、表达思想,分清主次 这是修辞的第一条要求。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总是要把主要的住处突出起来,以便引起对方的注意,能为对方所理解并把握住意义的重心。这就涉及语法中一系列强调手段的运用问题。这些强调手段包括后置和前置、主从句、分裂句、层进法等,只要用之得当,便可在组词成句中突出主要的信息,分清主要次要的意思。1、后置后置,作为一种突出主要思想的手段,是现代英语的词序特征。众所周知,英语在其长期发展中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词序。根据这种词序,句子的意义重心往往落在句子的尾部分,从而句尾成为一种受到强调的部位。根据这条原则,说话人要强调什么意思,便可让它出现在句尾,从而传递信息便主次分明了。在前面提到的句尾信息焦点和尾重原则就是采用的这一原理。对比下面两句话:The patient was taken good care of, and began to recover patient was taken good care of, and immediately began to recover.这两个句子的意思都是病人受到很好的照顾,很快开始康复。但第一句的意义重心是immediately, 强调了康复之快,而第二句的意义重心则在于“康复”而不强调“马上”。再如:Though we started off early, we were late for the last were late for the last bus, though we started off were late for the last bus. We started off early, though.以上三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但所强调的重点是不一样的。第一句强调我们晚了,第二句强调我们的确出发不晚,第三句突出强调了出发得早然而却晚了这一惊讶。We had a long enough holiday on the had a holiday, long enough, on the beach.两个句子的意义差别不大,但第一句只是普通的句子,而第二句强调了long enough。2、主从结构在主从结构中(这里主要指主句与从句),主句通常携带主要的信息,从句表达次要的信息。因此,人们在交流思想时,可以把主要意思放在主句中表达,而把次要意思放在从句中。这也可以成为表达思想分清主次的手段。如:After I had visited this country, I was even more struck by its visited this country, I was even more struck by its my visit to this country, I was even more struck by its was even more struck by its beauty, after I had visited this country.以上四个句子意思上的差别是不大的,但所要表达的具体内涵和感情就有些差异了。第一句after从句是个时间状语从句,为了更加突出主要的意思,通常它放于主句的前面,从而突出主句的信息。第二句把时间状语从句改为了非限定分句,那就加重了它的从属地位,从而主句的意思也就更加突出。如果再把非限定分句改为介词词组,那末,主句的意思进一步得到突出。第四句把从句置于句末,根据末端中心的原则,从句的意义比在句首是加重了,它相当于一种补叙,为主句表达的思想内容提供某种比较重要的条件,意思相当于“只有当我参观了这个国家之后,才被这个国家的美更加深深地打动了。”在这样的结构中,有两条语法规则在交叉地起作用:主从结构的表意作用和词序的作用。正由于从属的意思能以各种方式增加其分量,使之能够对主句所表达的意思起一定的平衡作用,有时甚至起到修改和对抗作用,这种“主句+从句”的结构往往可在修辞上取得幽默、讽刺或戏剧性等特殊效果,在阅读时您不妨仔细体味。如:We don’t bother much about dress and manners in England, because as a nation we don’t dress well and we’ve no manners.这句话是主句在前,从句在后。主句的意思是:在英国,我们不为衣着和礼貌而烦神,为什么不烦神呢?都穿得很好吗?都很讲礼貌吗?不是的。请看下文:因为,作为一个民族,我们穿得不好,而且不讲礼貌。这样一来,后置的原因状语分句便对主句的意思起抵消的作用,从而带有辛辣的讽刺味道。再如:Even though men may deny it, women may soon be able to compete with men in most sporting may soon be able to compete with men in most sporting events, though men may not deny(否定) may soon be able to compete with men in most sporting events, but men may deny it.第一句,主句位于从句之后,突出了主句的意思,对妇女在体育运动中不断提高的地位持肯定态度;第二句,从句位于主句之后,抵消了或削弱了主句的意思,但是主要意思还是认为妇女即将在大多数体育运动项目中与男子进行竞争,只是这种意思被后面的从句削弱了一;第三句是个并列句,其意义主要受着分句顺序的支配。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妈妇女能否在大多数体育运动项目中与男了相抗衡表示一种怀疑的态度。3、前置除采用后置和主从结构来突出主要思想外,语法还提供了第三种方法,这就是前置。由于句首也是一种引人注目的位置,如果把一个通常不出现在句首的成分前移至句首,这也会起强调作用,产生特殊的修辞效果。例如句子的宾语和补足语通常出现在谓语动词之后,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比如为了与上文相衔接,而把宾语或补语移至句首,这时,前置的宾语或补语就会特别引人注目。如:Mr White fried two small pieces of fish. One of these he fed to his cat. The other he ate himself. 怀特先生煎了两条鱼,一条喂了狗,另一条他自己吃了。It is important to prevent pollution. Equally important is to take measures to check the rise in prices. 阻止污染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同等重要的是采取措施核实价格是不能提高。有时状语的前置也能起强调作用。比如在否定结构中,否定词及其强调词通常是比较贴近谓语动词的。如:The manager will not in any case stand rudeness from his employees. 在这里,not in any case 是“决不”之意,位于句子当中,这是不受强调的位置。如果把这个结构移至句首并引起倒装:In no case will the manager stand rudeness from his employees.这时,状语in no case便处于突出的地位,受到了强调。当然,在这种结构中,句尾仍然起着信息中心的作用。4、分裂句语法向我们提供的另一强调手段是一种特殊的、专门突出主要意思的句子结构――分裂句(又称强调句型)。分裂句的基本结构是:It is/was+中心成分+that-分句在这种句式中,中心成分是最受强调的部位,它可以是一个句子中主语、宾语、状语和宾语补足语等。(本部分详细请参阅本章《强调部分》)During the summer vacation I worked in a hotel as a part-time job to make some money for education. 在暑假里,为了嫌点钱上学,我在一家旅馆找了份业余工作。这个句子可以改用分裂句式强调除谓语动词以外的任何成分。如:It was during the summer vacation that I worked in a hotel as a part-time job to make some money for was I that/who during the summer vacation worked in a hotel as a part-time job to make some money for was in a hotel during the summer vacation I worked as a part-time job to make some money for was as a part-time job that During the summer vacation I worked in a hotel to make some money for education.对于谓语及其后续成分突出出来就得采用另外一种分裂句:What-分句+is+不定式结构。如:What I did during the summer vacation was to work in a hotel as a part-time job to make some money for education.由此可见分裂句It is/was+中心成分+that-分句的主要强调重心不在句尾而在句中;分裂句What-分句+is+不定式结构的主要强调重心仍然在句尾。5、层进法还有一种强调的方法就是采用“层进法”,即在排列两个以上并列成分时,采取由次要到重要到最重要的排列方式,从而突出位于句尾的成分。如:Einstein was a fair violinist, a great mathematician, and a deeply philosophical (哲理的)man.爱因斯坦三重身份:他既是伟大的数学家,又是个懂得精深哲理的人,同时还是个业余小提琴手。在这三重身份中,哪一种最重要呢?当然,精通哲理最重要,数学家次之,会演奏小提琴又次之,所以按照a vilionist, a great mathematician, and a deeply philosophical man 这样的排列,是符合一般修辞原则的,即要求由次要到重要至最重要的排列。这是故意违反一般修辞原则,而把不太重要的意思放在最后最重要的位置上,从而达到讽刺、幽默的修效果。He referred his success to hard work, his parents and his teachers.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最重要因素本应为“埋头苦干”,可是现在却把“父母、老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无疑就是一种人际交流的需要。层进法不仅适用于句子成分之间,而且适用于句子和句子、语段和语段、段落和段落之间。二、关系明确,避免歧义 修辞的另一条重要原则是要求表意明确,而不是模棱两可。一句话如果既可作这样解释,又可作那样解释,这就叫做歧义。引起歧义的原因是多种多样。其中重要的一种是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不明确,特别是照应关系、修饰关系、比较关系不明确往往引起歧义。照应必须有被照应的对象,修饰也必有被修饰的对象,如果这些关系搞不清,意思就含糊不明。因此,关系明确是避免歧义的重要方法。1、要处理好照应关系英语中代词照应是照应关系中最重要的。处理好照应关系是理解篇章的最基本的前提。如:? Since my grandfather was a doctor,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I have chosen that for a job.在这里that所指不明,不论是指doctor, 还是指my grandfather was doctor, 在本句中都讲不能。因此在这个句中,have chosen 的宾语以不用代词为宜:Since my grandfather was a doctor,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I have chosen medicine for my job.再如:? The players and umpires (裁判)know one another well and sometimes they call them by their first names.这个并列句后半部的they, them, their含义不明。如果是运动员对他们认识的裁判员有时直呼其名,可以说:Players who know umpires well sometimes call them by their first names.如果是裁判员对他们认识的运动员有时直呼其名,那就说:Knowing the players well, the umpires sometimes call them by their first 、要处理好修饰关系关于名词修饰语和状语(特别是副词)的位置问题分别相关章节,这里再从修辞角度作一些补充。状语的位置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引起歧义。如:? I have followed the advice sincerely given by the teacher.? The woman scolded the boy for playing with fire bitterly.上述诸句中,sincerely, bitterly 叫“偏斜修饰语”,因为它们在句中位置不正,以致sincerely既可理解为修饰follow, 也可理解为修饰given;bitterly 本应修饰scolded,但在句中却好象在修饰playing,从而产生了歧义。这些修饰语的位置应作如下调整:I have sincerely followed the advice given by the woman bitterly scolded the boy for playing with matches.再如:He sent us the full story of his rescue from Lake of the Ozarks(美国奥沙克湖).在这里from Lake of the Ozarks既可理解为修饰sent,也可理解修饰his rescue。根据“靠近”的原则,可将该句调整如下:He sent us from the Ozarks the full story of his 、要避免中途改变语态或主语在主动结构和被动结构的使用上,一般修辞原则是要保持前后一致。如果中途改变语态,则往往意义不明。如:? He left the examination after his answer had been checked.这句话,主句用了主动结构,从句忽然改为被动结构,这样一来,到底是谁“核对子答案”便不明确了。要改进这个句子,最好把前后的动词语态一致起来,从而主语也一致了:He left the exmination after he had checked his answer.再如:As the guests entered the church, proper seats were arranged by the ushers leading them.(迎客的人).这句话的毛病是中途改变主语,以致“座位指定给谁”,含义不明。应将前后主语一致起来,尽管语态有变,但不影响意义:As the guests entered the church, they were led to the proper seats by the 、要处理好比较关系比较关系也是一种修饰关系。比较结构如果不完整或不确切也会引出歧义。请观察:? He is as tall, if not taller, than his brother.在这句话中,比较结构不完全,因为不可能说He is as tall than his brother, 而只能说as tall as his brother。 所以这句话应该调整为:He is as tall as his brother, if not taller.或调整为:He is as tall as, if not taller than his brother.再如:Leonardo had one of the greatest, if not the greatest minds of all times.这个最高级结构也是不完全的,从而非常费解,因为在这里有两个名词词组“one of the greatest minds”和“the greatest mind”。应补足为:Leonardo had one of the greatest minds, if not the greatest mind, of all times.有时,比较结构不完全,导致表意不合逻辑。如:?Her salary was lower than a typist.怎么会一个人的薪水比打字员低呢?应该说成:Her salary was lower than that of a typist.或者:Her salary was lower than a typist’s.再如:?The food here costs no more than any other resaurant.这句话从字面上看可以理解为The food here costs no more than any other restaurant costs, 这样以来,就变成拿食品价格和其它饭店的相比了,显然不合逻辑。应该拿这里的食品价格和任何其它饭店的食品相比:The food here costs no more than (it does) at any other restaurant.由上述诸例可以看出,在使用比较结构时,必须把被比较的对象明确起来。如果被比较的对象不明确,那就意义含糊。如:?Claremont is farther from Los Angeles than Pomona.这句话的意思很含糊。到底是Claremont 距离Los Angeles 比Pomona 距离Los Angeles 远呢?还是Claremont距离Los Angeles 比Claremont距离Pomona远呢?如果是前一种意思,应该说成:Claremont is farther from Los Angeles than Pomona is.如果是后一种意思,则应该说:Claremont is farther from Los Angeles than it is from Pomona.有时,在比较结构中使用than any…不当,其表意不合逻辑。如:?For many years 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 was taller than any building in New York.这句话不合逻辑,因为Empire State Building 坐落在纽约市。它怎能和包括它自己在内的纽约市建筑物相比呢?处理这类问题,只要在any之后加个other就可以了:From many years 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 was taller than any other building in New York.三、言语简练,用词经济 言语简练,用词经济是修辞的另一条重要原则。所谓“简练”就是不用多余的词,即在表情达意中每一个词都起到自己的表意作用,而没有冗长、累赘的现象。“简练”和“简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简练”是修辞上的优点;“简短”有时是优点,但有时就不一定是优点。一个简短的句子或者一篇简短的文章有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便有时也可能言之无物,读来无味;文章长而空固然不妙;而空也未尝足取。一个句子或者一篇文章可能比较长,但内容充实,组织严密,没有废话,没有败笔,照样可以算是“简练”。因此“简练”是修辞的一个努力方向,它和“简短”是有区别的。1、要避免冗赘尽管一个句子或者一篇文章并不一定是“越短越好”,但是小题而大作,短话而连篇,言之无物,总是要不得的。讲一句话,造一个句子,在能充分表达思想的前提下,用词应该十分经济,必须避免使用多余的词。如:Whenever anyone called for someone to help him do something, Jim was always the first to lend his help for the cause. 这个句子如果变为下面的句子就更加简练:Whenever anyone called for help, Jim was always the first to lend his help.这个句子即是“简练的”,又是“简短”的。在这里,这二者就一致起来了。2、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重复有时是修辞的需要,但是,不必要的重复往往会造成言语累赘,表达无力。语法为我们提供了避免重复的手段,这重要是省略和替代。一般原则是,在能充分表意的前提下,能省略的就应省略,能替代的就应替代。省略和替代不仅能够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而且可使主要的思想内容得到应有的突出。反之,如果该省略而不省略,该替代而不替代,反而会冲淡主要的内容,赞成烦冗无力的表达。如:My father planned (all these houses) and my brother built all these can (do the work well) and (he) should do the work well, but he won’t (do the work well).Mary is going to sweep the floor though Alice won’t (sweep the floor).以上各句中括号内为省略的部分。第一句中,省略了all these houses, 便突出了planned; 第二句省略了do the work well和he,突出了can, should和won’t; 同样地,第三句省略了sweep the floor, 便强调了Alice won’t。再如:Here is a white silk blouse and a pink one. (one替代silk blouse)He said he would tell me the news, but he didn’t do so. (do so替代tell me the news)We are told that he will come back tonight, and if so our meeting will be held tomorrow. (if so替代if he comes back tonight)在上述第一句中,用了名词替代词one, 不仅避免了silk blouse的重复,而且使pink的意义突出起来;第二句用do so替代tell me the news, 突出了didn’t 的意义;第三句用if so替代if he comes back tonight, 突出了其后主句的含义。 3、要避免拖沓现象句尾是传递最重要信息的位置。因此,通常不宜在句尾附加过多的补叙。如果在句尾加上长串的并不重要的细节,往往会出现拖沓现象。“拖沓句”也是累赘的一种表现。如:It was 7:15 on the morning of February 8, 2000, when I was walking along Park Road towards the east when an elderly amn came out of the park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street. Then I saw a yellow car drive up Third Street and make a right turn into Park Road. The next moment the car hit the man while he was crossing the road. The man was badly hurt and he fell with a cry. The car didn’t stop but drove off at great speed which was heading west. I noticed the driver wa a young woman who pretended not to be noticing all of this and the plate number was AC 864. About two minutes later I stopped a car which was passing near here and took the old man to the nearest hospital where the old man could be taken good care of.在这篇短文中,似乎用了太多的定语从句,从而使读者的视线容易因为读这些长句子而转移对整个交通事故的描述。如若改成下面的短文,就会显得简洁明了。I was walking along Park Road towards the east on the morning of February 8, 2000 when an elderly man came out of the park on the other sde of the street. Then a yellow car drove up Third Street and made a right trun into Park Road. The next moment the car hit the man while he was crossing the road. He fell with a cry. The car didn’t stop but drove off at great speed heading west. I noticed the dirver was a young woman and the plate number was AC864. About two minutes later I stopped a passing car and took the old man to the nearest hospital where he was taken good care of.这样整篇短文中含有一个定语从句,两个并列句,一个时间状语从句,一个宾语从句,一个分词结构,四个并列谓语,调整了主要信息的位置,删除了多余的词,主句和从句的次序进行了调换,使句式错落有致、重点突出。四、句式多样,灵活交替 修辞的另一个要求是,言语要生动活泼,形式,最忌单调乏味,平淡无奇。避免单调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段来实现。从语法角度看,多种句式的灵活交替是达到生动活泼,避免单调的重要方法。写一篇文,讲一段话,如果通篇用的都是简单句或者通篇都是很长很长的复杂句,往往会给人以句式单调的感觉。如下面一篇短文:My name is Li Hua. I was born in Dalian, Liaoning province in February 1977. I started school in 1984 at 7. I studied in Guangming Primary School from 1984 to 1990. After that I went to No. 62 Middle school of Dalian and graduated this summer. The main subjects I studied at school included Chinese, maths, English, physics, chemistry and like English and computer best. I am very good at them. Last year I won first prize in the school computer competition. In my spare time I enjoy listening to popular music and collecting stamps. My favourite sports are swimming in summer and skating in winter.上面的短文是对自己作的一个简介,内容很全面,但句式太单调,不活泼不生动,给人一种平淡之感。如果将这篇短文的句式进行调整,充分运用分词结构,使句式灵活多样,本短文将会变得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修改如下:My name is Li Hua and I was born in Dalian, Liaoning province in February 1977. In 1984 when I was seven years old, I started school. From 1984 to 1990 I studied in Guangming Primary School. And after that I went to No. 62 Middle School of Dalian, where I graduated this summer. The main subjects I studied at school included Chinese, maths, English, physics, chemistry and computer. I like best English and compuer which I am very good at. Last year I won first prize in the school computer competition. In my spare time, what I enjoy doing is listening to music, collecting stamps, swimming and skakting, of which I love swimming and skating most.修改过的短文包括一个并列句,五个定语从句,一个分裂句,同时在上下文的衔接上注意了关联词的运用,从而使整个短文句式灵活多变,思路清晰,读起来朗朗上口。

语言既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语语言文化方面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解读酒店英语中的语言文化

摘 要: 酒店服务人员应从与饭店英语相关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出发,领会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以矫正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语言偏差,从而达到学习语言、吸收文化和服务客人的目的。

关键词: 酒店英语 语言文化 文化差异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文化习惯的语言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而跨文化语言沟通存在于涉外高星酒店服务的各个环节。因此,酒店英语不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而且是语言文化和交际技能的培训。语言的本质属性不是语言知识而是思维。当一个人不了解该语言所蕴涵的文化时,那必然会发生语用错误。

二、具有本质特性的酒店英语

酒店英语属旅游专业英语范畴,具有专业英语的针对性(pertinence)和服务英语的得体性(decency)。语言标准应为:明晰、通畅、表意得当。如:

Waiter:How would you like with your steak?Rare,medium or well-done?(请问您牛排要几成熟?三成,五成还是七成?)

Guest:Rare,please.(三成。)

通常,rare是“稀少”的意思;medium是“中间”的意思;well-done是“干得好”的意思。而出现在服务员为客人点菜的流程中,它的意思就非常具有专业英语的针对性了。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对言语得体有这样的描述:“此时此地此人说此事,这样的说法最好;对另外的人在另外的场合说的还是这件事,这样的说法就不一定最好,就应使用另一种说法。”请看下面这组酒店客人和服务员之间的对话:

Guest:Hi,waiter,you speak beautiful English.

Waiter: Thank you,sir. Welcome to Holiday Inn.

Waiter顺应英语习惯欣然接受,而非按中文习惯去拒绝,说“No,no,My English is not good.”以示谦虚,否则只会使顾客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由此看出,服务语言的得体性在酒店英语的情境应用中显现得淋漓尽致。

三、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在酒店英语中的体现

文化影响着语言学习的思维方式,因此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交汇时,必然会发生冲突。语言学家曾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这种情况又被称之为“社交语用失误”,它主要是指由于文化背景差异,交际时出现语用习惯错误。在酒店服务岗位的英语使用时,中英文化的差异将会给酒店服务中的语言交流带来不便。

(一)招呼(Greeting)用语

按照中国的文化习惯,问候和打招呼时,常爱涉及对方本身,询问的内容显得十分具体。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最喜欢用的口头语如:

“吃饭了吗?”(Have you finished your dinner?)

“上哪儿去?”(Where have you been?)

如果将上面的招呼用语拿来用在老外身上,定会令他们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例如:在酒店,初次见面对一位英美女客人说:“Did you have your lunch?”她会感到非常诧异。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这样打招呼是暗示邀请的意思。这也是酒店英语服务中服务人员要引以为戒的。

与之不同,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weather)、健康状况(health)、体育(sports)或兴趣爱好(interest/hobby)作为话题。如:

What a lovely day!(今天天气真好呀!)

I like hiking,and you?(我喜欢徒步旅行,你呢?)

(二)介绍(Introduction)用语

中国人小学第一节英语课便学了“What’s your name?”这句话。而这句话伴随许多人长大,考过了四、六级,TOEFL,IELTS,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第一次见面时一般先把自己的名字告诉对方,如“I am ...”,对方会自然地说出自己的姓名。因此“I’m ...”这里可以直接译成“请问贵姓?”。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please?”或“May I have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会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一般只有海关人员、警察采用这种问讯句式。因此酒店员工在客人check-in(入住登记)或check-out(办理退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礼貌而得体的问询,以免冒犯客人。

(三)称赞(compliment)和接受赞扬

在人际交往中,谦虚和低调是中国人崇尚的表达方式,常会用“哪里哪里”、“不行,差远了”来回应别人的夸奖。而西方人则认为实话实说才能友好往来,而会欣然接受来自他人的赞扬。也常用赞美作为交谈的话题,如赞美对方出色的工作等。面对客人的赞美,员工的回答应是:“Thank you.”如:

Guest:You did a good job!

Waitress:Ah,thank you.

(四)关于隐私(privacy)

在中国,初次见面询问对方年龄、婚姻、收入是很自然随意的事情。而倾向自我、独立和自由的英语国家的人,会认为这些内容涉及个人隐私。如:

Are you married?(你结婚了吗?)

What’s your salary?(你的薪水是多少?)

以上内容涉及个人隐私,服务员切忌问及客人此类问题。因此,当酒店员工对入住客人的基本情况不甚了解时,“Is your husband/wife with you?”或“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这样的问话是不得体的。

(五)搭配词语(phrase)表达

搭配词语指词与词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是民族文化中约定俗成的,不能用中文的搭配思维去套用到英语里面。在酒店用语中经常用到的如:“红茶”英语为“black tea”,而“black coffee”用汉语表示为“不加糖的咖啡”;“红酒”在英语中是“wine”(不是red wine);而white wine中文也不译成“白酒”。因此在搭配词语运用时,同样要注意词汇表达中的文化内涵。

四、尊重语言文化、提高饭店英语应用能力

世界各民族由于历史渊源、思想方式、生活习性、审美观念、价值理念、宗教信仰等不同,从而产生了文化上的差异。语用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目标语国家的文化因素,因此要增强文化意识、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他人文化环境中。

在培养文化意识(culture consciousness),理解语言内涵的同时,还应注重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语用原则,注重词汇文化差异、句法文化差异及日常习俗文化差异来强化文化意识,为提高正确语用能力奠定基础。不能视酒店英语为简单的口语交流,必须增强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要树立英汉语言差异意识,懂得英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即掌握一些文化语用知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酒店服务人员应改掉以往只重视语言本身而忽视语言文化的不合理做法,把文化因素纳入语言之中,用英语进行有效得体的交际。努力培养文化习得意识并使文化的规范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不仅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还要重视语言运用是否恰当。既要有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对比语言学修养,又要有两国比较文化背景学方面的知识,这才是成为国际化酒店具有跨文化意识人才的首要条件。

参考文献:

[1]Denney 著.梁晓波,王才美,刘亚琴译.现代美国饭店经营与管理[M].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

[2]鲍伯・里宾斯基著.李正喜译.专业酒水[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许元娜.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

[4]刘燕婷.旅游英语情景体验式教学初探[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浅析美式英语语言文化特点分析

摘要:美国文化是崇尚自由、平等和自我的文化,其包容性十分强,具有多元化的民族融合性。其核心文化特征是追求人人平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些文化特征在美式英语文化中有着深刻的体现。文章结合美国文化的产生背景对其语言分析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美式英语;语言文化;特点

引言

美国文化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族文化。从世界文化的区域和类型来说,美国文化属于西方文化范畴。但与其他西方文化相比,美国文化有着许多迥然不同的地方,它不但有别于与其有着亲缘关系的英国文化。而且有别于它的邻国加拿大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文化。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

首先,语言体现了文化。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化的狭义定义,文化是从社会习得的知识。而语言则是人类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和感受的反应,属于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也是人类形成思想的中介。本文试图从美国英语所反映的移民文化、价值观念、新文化等方面来分析美式英语语言文化的形成特点。

一、美式英语的形成背景

美国英语的形成与发展与美国的移民历史所带来的文化大融合有着密切关系。17世纪初,英国开始在北美进行殖民活动,在北美建立多个殖民地,而在殖民地的通用语言就是英语。之后不断有欧洲人移民到这片大陆上。自殖民地时期,美国英语就在多民族的接触与融合中从异族的语言文化中吸取营养,充实内涵,加快语言的多元化发展,形成美国英语的独特的融合特征。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荷兰语和印第安语、黑人语言等移民群体的语言词汇不断渗透到美国人使用的英语里。

另一方面,美国政治、经济、人口结构和社会生活的特殊性,推动了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语言美国英语的独立与发展。在词汇、语音和语法结构等方面有别于英国英语的民族语言,美国英语的形成关键在于这个民族在新的社会和生活环境中不拘一格地创造和使用新词。而美国英语中丰富的新词都是出现在普通大众的言谈之中。

由于美国新社会特有的力量和群众性语言占据优势,因此,在美国,语言影响的流程是由下而上发展的。在美国英语中,最贴近生活和最能反映平民要求与社会生活特征的是俚语,俚语是美国英语词汇的主要来源之一。方言和俚语一样分布广泛,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是美国民族语言的生命源泉,既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又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多样性,大量的方言和俚语使得美国英语在较短的时间内区别于英国英语而成为美利坚民族的民族语言。

二、美式英语的语言文化特点

1、个体主义价值观及其在美国英语中的表现

美国文化以个体为本位,个人主义在美国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是美国价值观的核心。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自力更生达到自我实现。与它联系最紧密的是自由平等竞争。机会均等和个人自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保障,而竞争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途径。美国人在创造自己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许多表现个人主义的词汇。最有代表性的如:self-absorption(自我专注)、self-limitation(自我制约)、self-cultivate(自我修养)、self-conquest(自我战胜)、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self-control(自我控制)、self-dependence(自立)、self-reliance(自我依靠)、self-responsibility(自我负责)、self-advancement(自我发展)、self-salesmanship(自我宣传)、self-fulfilling(自我实现)、self-protection(自我保护)等。个体主义价值观特别重视对个人空间和私生活的保护和尊重。"privacy"(隐私)一词在美国人的意识中占有异常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在生活空间还是在情感处理上,哪怕是对一个未成年的孩子,都会尊重对方的选择和隐私。

2、美国英语与印第安文化

土著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陆最早的定居者,他们的祖先是具有亚洲蒙古人血统的游牧狩猎者,他们于后冰川时代跨过白令海峡来到北美大陆。从美国英语中可以找出许多反映印第安文化的词语。如山川、河流、湖泊等。美国英语吸收了约有2000个左右的印第安词语。

印第安人善于狩猎并拥有种植的技艺,因此很多动物和植物的名称都来自印第安语。如mose(麋)、pecan(美洲核桃)等。美国各州的名称,有一半是来自印第安语。如密苏里州(Missouri)、俄勒冈州(Oregon)、密西根州(Michigan)、马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犹他州(Utah)等。另外,许多与印第安人的部落关系、生活方式、宗教习俗、农作物以及社会机构有关的词也来自印第安语。

3、美国英语使用的通俗化和标新立异的意识

美国人在词语的使用上有通俗化的特点,他们不喜欢咬文嚼字,说话力求形象、易懂。最能体现美国人用词通俗化的是美国俚语。美国俚语是平民百姓的语言,虽通俗形象不矫揉造作,但有些也难免流于粗俗,这些粗俗的俚语不宜登大雅之堂。但有时为了避免语言单调和落入俗套,上流人物甚至总统也敢离径叛道。贵为总统,出言粗俗,无非是想表明自己敢于向常规与正统挑战,在语言表达上突出自己的粗犷个性和创新意识。

汽车文化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点,美国人经常借用汽车的商标来比喻其他产品的质量和等级。如,美国Ford汽车公司曾生产一种滞销的Edsel牌汽车,于是,Edlse就常被用来比喻为"彻底失败的产品或人"。

结语

美国英语丰富多彩,反映了美国文化的千姿百态。而且,美国英语的每一个演变都有其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是与美国社会的发展齐头并进的。它们真实地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是美国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活动和文化思潮的折射。在美国英语中,不仅蕴藏着美利坚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性格特征,而且也突出地体现了语言的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李正国.从美国地名浅析美式英语来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03)

[2]陈凌.美国文化在英语中的投影[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

[3]张莉娟.美国英语所反映出的美国文化[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有关论文

2007-05-28 Текст лекций по предмету [4]2007-05-28 中国九十年代话语转型的深层问题 [7]2007-05-28 俄语动词前缀的构词语义研究 [7]2007-05-28 全球化时代英语的普及和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 [8]2007-05-28 官话和台湾话问句否定词的比较研究 [5]2007-05-28 汉语词类研究述评 [4]2007-05-28 现代汉语语法元理论研究述要 [7]2007-05-28 动词单独作谓语的主谓句考察 [7]2007-05-28 现代汉语的“体”概念 [5]2007-05-28 现代汉语“形+动态助词”考察 [6]2007-05-28 汉语中结构话题的语用解释和关系化 [6]2007-05-28 汉语中的主位与子主位 [6]2007-05-28 配价语法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 [4]2007-05-28 亲属称词的自称用法刍议 [4]2007-05-28 主观量问题初探 ——兼谈副词“就”、“才”、“都” [5]2007-05-28 原始蒙古语辅音构拟的基础 [6]2007-05-28 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分析 [5]2007-05-28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 [6]2007-05-28 家庭语言交际格局的动态研究 [9]2007-05-28 汉语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 [7]2007-05-28 关于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研究的反思 [5]2007-05-28 语法化研究的若干问题 [9]2007-05-28 吴语五地词汇相关度的计量研究 [7]2007-05-28 双音动词作定语时“的”隐显的制约条件 [6]2007-05-28 语法化机制探赜 [7]2007-05-28 汉语否定词考源 [7]

最好是自己写是比较,要是没有时间再去找别人去写也是可以的。但是一定是要找正规的。

其实学得课本并不重要,所有的现代汉语书说的也都差不多。我给你列几个题目吧。1、句法方面的A、定语的位置。这个参考资料比较好找,主要是有些人说定语可以后移,有些人说不可以,你可以谈一下你的看法。这个是我毕业论文写的,你可以简单说一下。参考资料:[1]王松茂.汉语语法研究参考资料[H].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13。[2]刘忠华.简论古代汉语“定语后置”问题-“定语后置”说质疑[H].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8月第21卷第4期.32-34。[3]朱德熙.说“的”.中国语文,1961年第1期.95-130。[4]转引自温锁林.定语的移位[H].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11月第23卷第4期.74-78。[5]戚晓杰,卢正国.“中心语+定语”结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H].东方论坛,2005年第5期.83-87。[6]赵世举.关于“定语后置”问题的新思考[H].襄樊学院学报,2000年1月第21卷第1期.57-63。[7]吕淑湘,马庆株.语法研究入门.北京:商务印书馆,-266[8]王亚非,王媛.汉语意合与英语形合的思考[H].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12月第18卷第4期.82-86。[9]石硫智.乔姆斯基“普遍语法”假说的反证——来自认识心理学的启示[H].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1月第28卷第1期.1-9。(这个不需要全看的,你自己选择)B、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探究这个主要是说,“AA的”后面是动词时是定语还是状语,我把他归为状位形容词重叠式。这个可以写个小论文。参考书目:李宇明1996非谓形容词的词类地位《中国语文》第1期。李宇明1996论词语重叠的意义《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潘晓东1981浅谈定语的易位现象《中国语文》第4期张敏1997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国外语言学》第2期。朱德熹1982《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2、语用方面的(这个论文比较好写一些)可以写一下我们平时说话的一些用语,从修辞的角度去写,这也属于语法方面。如《雷人的山寨词》、《小议网络语言的构词手段》希望写这些对你有用。

??格式吗?还是什么?这个问题问太宽泛了,再具体点好不?我可以回答你,我写过几篇了。 其实是有很多东西写的,我研究的就是这个方面,先给你推荐一本书,《语法研究入门》,这本书如果时间紧的话不用把他看完,选 一篇文章看,就看那一篇就好了,可以看徐通锵的《“字”和汉语的语义句法》这篇文章,与马庆株的《词组的研究》这两篇文章对比看,前者是“字本位”后者是“词本位”但徐通锵的那篇文章存在问题,没有分清研究层面。你先看看,如果有什么问题再留言。

论文研究二者关系的方法有哪些

写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写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大学生毕业的时候是需要写毕业论文的,不少人好奇写毕业论文的有什么研究方法。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写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的相关内容。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现在用户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使用最多的研究方法,调查法主要是通过用户系统化的搜集有关研究课题的现在状况或者历史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得到研究成果的方式。

2、观察法

观察法,顾名思义就是用户借助自己的感官和一些其它的辅助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的观察,记录数据内容,以此来获得研究论文课题的方式,很多大型的科研机构等都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课题研究。

3、实验法

实验法相信只有接触过化学课程的用户都是可以理解的,实验法主要是通过控制实验对象的各方面要素来明确研究对象间的关系,这是现在很多用来发现研究对象间关系的方法之一。

4、文献法

文献法主要是通过不断的搜集该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以此来得到研究数据的方法,但是用户一定要知道挑选的论文文献资料一定要全面,这样才能全面的分析研究成果。

毕业论文怎么

1、题目:毕业论文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

2、摘要: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要有高度的概括力。

3、关键词: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关键词之间需要用分号或逗号分开。

4、目录: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5000字以上,本科文学学士毕业论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硕士论文可能要求在3万字以上。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前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等。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7、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8、致谢: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9、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所有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可以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

10、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

论文写作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论文写作的研究方法有哪些,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研究的循环思维方式

二、研究的路径

三、研究的分析方法

四、研究过程的设计与步骤

五、对传统研究思维模式的再思考

在我们指导研究生写论文的过程中,甚至于我们自己从事课题研究时,不禁让我们思考一系列有关研究的基本问题。例如,我们为什么要写论文?我们为什么要做研究?在我们探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们是为了完成论文本身的写作,还是完成一个研究过程?写论文与做研究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如果论文写作应该反映一个研究过程,那么研究过程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我们发现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本文就以我个人在从事教学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完成论文中总结的一些有关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的问题与大家交流共享。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世界上无论哪个领域都存在许多未知的事物,也存在着许多未知的规律。我们研究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不断地从大量的事实中总结规律,将之上升到可以指导实践的理论。然而理论也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它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被修正,因此,就会有人对理论的前提和内容进行质疑,并提出新的猜想和新的思维。新的猜想和新的思维又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从而发展和完善理论体系。我们探求未知事物及其规律就需要有研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研究的循环思维方式(Research Cycle)。用概念模型来表述就是:

Facts—Theory—Speculation

事实——理论——猜想

上述从“事实”到“理论”,再进行“猜想”就构成了一般研究的思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既要侧重从事实到理论的研究过程,也同时在研究中要有质疑和猜想的勇气。而这一思路并不是一个终极过程,而是循环往复的过程。当猜想和质疑得到了事实的证明后,理论就会得到进一步的修正。

上述研究的循环思维方式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理论与实践关系中理论来源于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Thought Process)。通常被认为符合科学规律,而且是合理有效的逻辑思维方法为演绎法(Deduction)和归纳法(Induction)。这两种逻辑思维方式应该贯穿研究过程的始终。

另外,从知识管理角度看研究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研究的过程也可以被理解为,将实践中的带有经验性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让更多的人共享的系统规律性的显性知识。而显性知识的共享才能对具体的实践产生普遍的影响。研究者除了承担研究的过程和得出研究的结论之外,还要将这一研究的过程和结论用恰当的方式表述出来,让大家去分享。不能进行传播和与人分享的任何研究成果,对社会进步都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认为,研究人员(包括研究生)撰写论文就是要反映上述研究过程,不断探索和总结未知事物及其规律,对实践产生影响。我们强调,论文的写作不是想法(idea)的说明,也不仅是过程的表述。论文的写作要遵循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在一定的假设和前提下,去推理和/或验证某事物的一般规律。因此,对研究方法的掌握是写好论文的前提条件。

研究的路径(Approaches)是我们对某事物的规律进行研究的出发点或者角度。研究通常有两个路径(Approaches):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

实证研究(Empirical Study)一般使用标准的度量方法,或者通过观察对现象进行描述,主要用来总结是什么情况(what is the case)。通常研究者用这种研究路径去提出理论假设,并验证理论。规范研究(Normative Study):是解决应该是什么(what should be)的问题。研究者通常是建立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和/或定量模型(Quantitative Model)来推论事物的发展规律。研究者也会用这种路径去建立理论规范。

我们认为,上述两种研究的路径不是彼此可以替代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彼此依存和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论而言,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二者缺一不可,前者为理论的创建提供支持和依据;后者为理论的创建提供了可以遵循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

针对上述两个路径,研究过程中都存在着分析(Analytical)过程,也就是解释为什么是这样的情况(Explaining why the case is as it is),而分析过程就需要具体的研究分析方法来支持。

然而,更多的学者倾向认为,定量与定性的方法问题更多的是从分析技术上来区别的[3]。因为,任何的研究过程都要涉及数据的收集,而数据有可能是定性的,也有可能是定量的。我们不能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对立起来。在社会科学和商务的研究过程中既需要定量的研究分析方法,也需要定性的研究分析方法。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以及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分析方法各有优势。两者之间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对于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国外的一些学者也在探索将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4]。

因此,定性分析方法是对用文字所表述的内容,或者其他非数量形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方法。而定量分析方法则是对用数量所描述的内容,或者其他可以转化为数量形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方法。一项研究中,往往要同时涉及到这两种分析方法[5]。定性分析是用来定义表述事物的基本特征或本质特点(the what),而定量分析是用来衡量程度或多少(the how much)。定性分析往往从定义、类推、模型或者比喻等角度来概括事物的特点;定量分析则假定概念的成立,并对其进行数值上衡量[6]。

定量分析的主要工具是统计方法,用以揭示所研究的问题的数量关系。基本描述性的统计方法包括:频数分布、百分比、方差分析、离散情况等。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包括交叉分析、相关度分析、多变量之间的多因素分析,以及统计检验等。定量研究之所以被研究者所强调,是因为定量分析的过程和定量结果具有某种程度的系统性(Systematic)和可控性(Controlled),不受研究者主观因素所影响。定量分析被认为是实证研究的主要方法。其优势是对理论进行验证(Theory Testing),而不是创建理论(Theory Generation)。当然,相对自然科学的研究,社会科学和商务研究由于人的因素存在,其各种变量的可控性被遭到质疑,因此,定量分析被认为是准试验法(Quasi—experimental approach)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