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辨治
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多伴有心悸、心慌、易惊、难寐之症,多为心神虚所致,故诊疗中必须注意护养心神。因中成药具有“便利、快捷、高效”的特点,可在辨证的基础上,恰当选用,如参附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参仙升脉口服液、心宝丸等,因其使用便捷,可显著提高救治效果。
摘要:
目的:探讨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辨治方法。方法:通过多年临床观察,从中医对本病的认识、辨病辨证、分型论治、诊疗中需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加以总结。结果:中医辨证施治疗效确切,即使重症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综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且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中医药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具有优势。
关键词:
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病机;辨证分型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指心律失常发生时以心率缓慢为特征的一大类心脏疾病,为临床常见病症,多为心系本身疾病所伴生,如冠心病、心肌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归属于中医“心悸”“怔忡”范畴,其病机错综复杂,标本虚实难辨,中医在本病治疗方面有一定优势,现归纳总结如下。
1中医对本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1]。《伤寒杂病论》正式提出“惊悸”病名;《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对“惊悸”的发病原因及审证求因的方法进行了论述,如“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济生方》提出了“怔忡”病名,指出“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济生方•怔忡论治》指出发病原因为“真血虚耗,心帝失辅,渐成怔忡”,以及“五饮停蓄,湮塞中脘”;《丹溪心法》认为当“责之虚与痰”;《医林改错•心慌》认为瘀血内阻亦能导致心悸怔忡。总之,其病机常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湿热阻滞等相关。
2辨病辨证撮要
善于识脉
结脉、代脉、迟脉、缓脉、濡脉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特征性脉象。《伤寒论集注》中载:“结代之脉……皆气血两虚,而经隧不通、阴阳不交之故。”指出经隧不通、阴阳不交为病变之本质。“结脉因气血凝”,需着重行气活血;“代脉因元气衰”,则重在补益元气。若出现成联律的代脉,则心脏虚弱更明显,古人有“结轻代重自殊途”之说,这是识病的一般脉象规律。在此基础上,又需善于认识特殊情况,如损脉、败脉在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较重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时出现,至于夺精脉几乎仅见于心脏骤停时极慢的室性自身节律。临床需知常达变,辨识出脉象的本质意义。
四诊合参
首辨虚实。实证其脉迟而细弦,舌苔白腻,临床表现胸闷气急,或有胸痛彻背,面晦,神疲等,多为痰饮上犯,心阳痹阻,兼挟瘀血者,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虚证其脉沉细,或大而无力,舌质胖大或淡紫,苔白,面白唇绀,心慌、心痛、胸闷,气短似喘,自汗怕冷,神疲懒言,此乃元气虚馁,心阳不振,阳微不运之征。
结合现代医学的相关检查
识别清“病”,如查心电图、或24h动态心电图,心脏多普勒、心电生理检查、运动试验、实验室检查等,分清楚是“器质型”,抑或“功能型”,以及伴随的基础病、危险分型、预后判断等。
3分型论治举要
辨病是基础,辨证是关键,在辨清“证”的前提下,制定出恰当的治法。兹将临床常见治法归纳如下。
益气升清法
症见脑空、眩晕、耳鸣、掉摇欲仆,或卒然晕厥,伴有短气似喘、心悸、胸闷,舌质淡胖、苔薄,脉迟或损脉、败脉。证属上气不足、心肺气虚,治宜益气升陷,方用升陷汤。气虚甚者,加人参、黄芪,山萸肉酸敛,可防升散太过。
益气温中法
症见心悸眩晕,腹部冷痛,呕吐泄泻,虚烦劳热,肢体倦怠,四肢不温,舌体淡胖,苔白,脉迟而软或损脉,或伴结脉、代脉。证属宗气不足、脾胃虚寒,治宜益气温中,在脾用附子理中汤加减,在胃用小建中汤加减。气虚者加黄芪,名黄芪建中汤,血虚者加当归,名当归建中汤。
温阳化饮法
症见胸胁满闷,心悸、眩晕,短气而喘,或腰膝酸软,水肿尿少,舌淡紫,苔腻白滑,脉迟而滑等。证属阳虚饮停、胸阳不振,治宜温阳化饮。在脾用苓桂术甘汤,在肾用五苓散。
温经散寒法
症见怕冷,肢清或微发热,头晕头痛,脉沉迟。证属表里两寒,治宜温阳散寒,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者,应回阳救逆,方用四逆汤化裁。
温通胸阳法
症见胸脘痞闷,心悸眩晕,痰多气短,形寒肢冷,或胸痛彻背,背寒冷如掌大,或浮肿,小便短少,恶心吐涎,苔白腻滑,脉弦迟,或短、代、结。证属痰浊痹阻、心阳不振,治宜温通心阳、化痰蠲浊,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附桂化裁。
温补心肾法
症见胸闷、心悸、气短,畏寒、怕冷,眩晕、乏力,腰酸,小便清长,舌苔灰黑,脉迟缓无力。证属心肾阳虚、神失内守,治宜温通心肾,方用右归丸化裁。
活血化瘀法
症见心悸、心痛,舌紫,脉迟涩或结代。证属瘀血阻络、心脉不畅,治宜活血化瘀、舒心通脉,方用血府逐瘀汤合丹参饮化裁。
清化湿热法
症见胸闷、心悸,脘痞、纳呆、乏力,汗出不畅,尿少色黄,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黄腻,脉濡。证属湿热阻滞、心阳被遏,治宜清化湿热,方用三仁汤化裁。
4诊疗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
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原因很多,需借助现代医学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进行危险分层、预后判断等,对重症需中西医结合治疗,如心脏起搏器的急诊植入,基础病的救治等,在此基础上,辨证处以中医综合治疗。
正确处理“标”与“本”的关系
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阳虚(气虚)为发病之本,痰浊、瘀血、湿热为标。亦需处理好温阳与补气的关系,若以阳虚为主者,应在温阳的基础上,兼以补气;若以气虚为主者,可在补气的基础上,兼以温阳,因为“阳为气之渐,气为阳之基”,在临床上,兼顾二者的关系,相使用药。对慢性或恢复期患者,需用药缓图,以逐渐改善患者的体能,提高疗效。
运用好疗效确切的中成药
因中成药具有“便利、快捷、高效”的特点,可在辨证的基础上,恰当选用,如参附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参仙升脉口服液、心宝丸等,因其使用便捷,可显著提高救治效果。
制定出适合患者个体的“组合拳”治疗、康复方案
如“药物治疗+康复训练+食物疗法+戒烟限酒”等,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要善于养心神
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多伴有心悸、心慌、易惊、难寐之症,多为心神虚所致,故诊疗中必须注意护养心神。如心气虚者,选用归脾丸、钱氏养心丸;心阴亏虚者,选用甘麦大枣汤、天王补心丹等;心之阴阳气血皆亏者,常用复脉汤。
5验案举例
王某,女,56岁,教师,2010年4月2日初诊。自诉曾因反复晕厥伴眩晕、心悸3个月,加重5天而住院治疗。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静止。最慢心率43次/min。阿托品试验后见窦性心律不齐,结性逸搏,最快心率86次/min。查血色素62g/L。中医诊断为虚劳(脾胃虚寒、气血两虚型);西医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慢心率),中度贫血。经住院治疗16天,一般情况改善,但心率改善不明显,出院1周后病情反复,遂来门诊求治。刻诊见: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爪甲无华,畏寒踡卧,舌胖苔白,脉细沉迟。四诊合参,辨证为脾胃虚寒、气血两亏。治以温中补虚、养血活血之法,方用四物汤合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化裁。处方:熟地15g,当归10g,赤芍15g,白芍15g,桂枝10g,炙甘草6g,大枣6g,阿胶6g,麻黄6g,附片6g,细辛3g,砂仁5g,干姜6g。3剂,2日1剂,水煎分服。二诊:脉搏48~56次/min,精神好转,仍食欲不振。阳气有所振奋,气血一时尚难恢复,效不更方,守原方7剂,煎服法不变。三诊:服药2周后,脉搏52~64次/min,症状大减,食纳增加明显。此为脾胃生化之机得复,宗气有源,心脉鼓动有力,血运得以通畅。故于前方去麻黄、附片、细辛,加党参15g、白术15g,阿胶每剂增至10g,以加强益气健脾补血之用,续进7剂。四诊:精神、饮食如常,脉率稳定在62次/min以上。在三诊方基础上,加丹参15g、柏子仁15g,5剂,2日1剂,水煎分服。嘱劳逸结合,适当锻炼,饮食以富含营养易消化为宜,避免感冒,调畅情志。服药结束后,脉率稳定在64~68次/min,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血色素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1]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103.
中医学作为一门具有东方古老传统 思维方式 的应用科学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可循。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篇1 颈椎病中医临床护理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逐渐升高的发病率和向年轻化发展,使得青年人就开始出现了颈椎病的症状,如果不加以注意,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控制,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危害,其病程长,疗效慢,易复发,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颈椎病;中医;临床护理 1 颈椎病的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属中医学"痹证"范畴。 2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恶心、呕吐、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吞咽困难,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及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3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 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4 颈椎病的中医临床护理 情志护理 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对长期患病或有心理恐惧的患者,要让其放下思想包袱,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饮食调护 加强营养,适当食用甲鱼,猪腰及核桃,腰果等坚果类食物。按照中医证型配合中药饮食调理食膳。气滞血瘀证:症见头颈部不能俯仰转侧,压痛拒按,或痛连肩背、胀痛,或痛有定处,日轻夜重,痛如针刺,舌质有瘀斑瘀点,脉弦紧或涩,治宜活血行气,通络止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新鲜蔬菜瓜果等还可食田七青蛙汤,木耳,金针菇,蒸瘦肉;寒湿证:食温热祛风寒食品,瘦肉,猪牛蹄筋,羊肉炖生姜,当归等;湿热证:症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口渴不欲饮,溲赤,头晕头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宜清热利湿,通经活络,食清淡食品,如薏仁,冬瓜粥,卧床休息期间防止腹胀和便秘,以免加重病痛。寒湿痹阻型: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遇冷痛增,得热痛减,舌质淡胖,苔白腻,脉弦紧或弦缓,宜温经散寒,祛湿通络。阴虚型:食绿豆,百合,沙参,冰糖炖银耳或海参,白鸽,甲鱼,蜂房等滋阴补肾,强筋壮骨。肾虚痰瘀痹阻,症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难以屈伸,伴腰膝酸软,舌质暗淡,苔白腻,脉细弱或细涩,治宜补肾化痰,活血通络,食海带,淡菜,猪肾等补肾化痰。 功能锻炼 各型颈椎病症状基本缓解或呈慢性状态时,可开始做医疗 体操 以促进症状的进一步消除及巩固疗效。症状急性发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运动刺激。有较明显或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时禁忌运动,特别是颈椎后仰运动应禁忌。椎动脉型颈椎病颈部旋转运动宜轻柔缓慢,幅度要适当控制。锻炼原则是循序渐进,以患者耐受为宜。 左右旋转 取坐位或是站位。双手叉腰,头轮流向左、右旋转。动作要缓慢。当旋转到最大限度时,停留3~5min。使肌肉和韧带等组织受到充分的牵拉,左右各旋转10次。 提颈缩颈 取站位,肩部自然向上提,同时颈部向下缩,停留3~5s,再自行放松,重复10次。 环绕颈项 取站位,颈放松,呼吸自然,缓慢转动头部,顺时针与逆进针方向交替进行重复10次。患者站位,两手叉腰,头部向左侧偏,再向右侧偏,动作要缓慢,幅度勿过大,重复20次。 前后活动颈部 取站位,两手叉腰,头尽量向前屈,低头看地。在仰头看天,头尽量后仰,动作缓慢 体操 方法 双手侧平举,像钟表指向9点15分一样,然后两臂向上抬,举到10点10分处,连续做100~200次。注意全身挺拔、双臂像飞鸟的翅膀一样上下扇动,手臂尽量向后贴每天做一组。 用药指导 中药汤剂宜温服1剂/d,分2次口服,间隔4~6h,服药期间忌生冷及寒凉食物,同时外避风寒,以免加重病情,随时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康复指导 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头颈负重物,避免过度疲劳,坐车时不要打瞌睡或低头玩手机。 饮食宜补益肝肾,气血之品,如:黄芪煲鸡汤,参芪龙眼粥,参枣粥等,忌食生冷瓜果之品,中药汤剂宜温服。 按摩颈肩疼痛部位,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在工作空闲时,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既可缓解疲劳,又能使肌肉发达,韧度增强,从而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心态,掌握用科学的手段防治疾病,配合医生治疗,减少复发。 纠正不良姿势和习惯,避免高枕睡眠,不要偏头耸肩、谈话、看书时要正面注视。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及早彻底治疗颈肩、背软组织劳损,防止其发展为颈椎病。 劳动或走路时要避免挫伤,避免急刹车时头颈受伤,避免跌倒。 自我治疗及预防 摇动上肢: 肩部放松,左肩画圈摆动、右肩也画圈摆动。次数一般为20次。 抓空练指: 两手臂向前平伸,双手五指做屈伸作用,次数可50次。 提揉两耳: 用手提拉耳朵,然后进行按摩、揉搓,直至耳部发热。 局部按摩: 在颈部、大椎骨、风池穴附近寻找压痛点、硬结点或肌肉绷紧处,对这些部位进行按揉。 颈部运动: 颈部运动主要包括头部前仰、后仰、左倾、右倾,四个方向慢慢的转动颈部。颈部转动,可在短时间内缓解颈部的酸痛。 远道点穴: 在手背、足背、小臀前外侧、小腿外侧寻找压痛点。然后对其进行按揉。 掐捏踝筋: 两手变替掐捏足踝后大筋。 预防 措施 告知患者卧低枕休息,侧卧时颈部与躯干成一条直线,尽量减少颈部活动。 戒烟限酒,避免风寒潮湿。避免在入睡前洗头,或午夜、凌晨洗澡。避免头发未干就入睡,否则会使潮湿入侵颈部,诱发颈部疾病。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对颈部保暖,温暖的颈部环境对防止颈椎病复发很重要。 避免头颈部负重及过度疲劳,减少刺激有利于颈椎病的恢复,保持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开朗乐观,正确对待颈椎病。 纠正生活中不良姿势,生活中的坐、卧,看电视的不良姿势是形成慢性劳损的主要原因,当工作或其他劳动需要持续低头或仰头1~2h的时候,一定要抽空适度活动颈部,以放松颈部肌肉,减轻肌肉的持续紧张度和颈椎的疲劳。避免做颈部过伸或过屈活动。 选择合适的枕头。人一生1/3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挑选适合自己的枕头,对防止颈椎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枕头高度以一拳为宜。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的调节,多摄取一些强筋壮骨的食物。如深绿色蔬菜、西兰花、牛奶等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营养。大蒜、洋葱、芦笋和鸡蛋等食品中都含有丰富的硫,硫有助于骨骼、软骨和结缔组织的修补和重建。 5 结论 我科根据中医辨证原理采用中药熏蒸,微波,隔物灸,氦氖激光等物理治疗,可以达到舒筋活血,祛风止痛的作用,通过中药的渗透作用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的作用,同时对其进行情志护理,合理指导饮食,正确的功能锻炼,缓解患者局部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持之以恒,还能够强健筋骨,使疾病长期得以缓解,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夏治平.中国推拿全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罗平,马建,余好.中医辨证施膳在颈椎病患者中的运用[J].中国医药指南,(33):164-165. 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篇2 浅析中医临床思维 摘要:中医学作为一门具有东方古老传统思维方式的应用科学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可循。因此,要掌握这门科学就必须具有中医思维。中医医生应以这样的思维方式进行疾病的诊疗。而在临床中,患者的主诉、需求与医生头脑内掺入的西医的信息,并与中医的信息混合或交织在一起,使中医自身学术的临床思维淡化、异化、西化,从而降低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故中医医生应建立良好的中医思维及正确的临床思维。? 关键词:中医思维 临床思维 1 关于中医思维的概念? 中医学思维是中国医学体系构建中的理性认识的方法学体系,它是在长期的实践医疗活动基础上,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并采纳了古代的天文、历算、地理、气象、生物、心里等科学知识,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养生治则等进行了 总结 、分析、归纳和整理的过程。[1]? 2 中医思维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思想? 辩证法思维是古代哲学的核心,也是中医诊疗决策的基本方法。它包含着三大内容:①阴阳五行学说;②取类比象的形象思维;③多端思维[2]? 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的 抽象思维 。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基本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受这一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的基本指导思想。历代的中医名家无一例外地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这一哲学层次的理论指导着自己的医疗实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以取类比象的直觉认识和推演为特征的形象思维; “比类取象”是中医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以相似的现象进行简单明洁的援比,常能突破常规的概念抽象。在中医古籍的记载中运用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获得了比 逻辑思维 更多的认识。在说明中药作用机理和指导临床处方用药时,都其重要作用。历代医家都大量借助比类取象的方法,或借以求得新知,或借以论证说理。? 类比思维是中医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不仅用于一些未知现象的解释与推演来进行理论的阐述,而且还用于临床的辨证论治。古代医案中用类比思维进行辨证者甚多,此类医案,巧取比喻,深入浅出,形象明了,发人深思,易于让后学体会领悟。当然类比思维于临床,不仅要启示于自然社会现象之理,更要与中医基本原则不相违背,所以只有善于将二者联系起来并融会贯通,才能正确地应用类比思维于临床。? 因其简洁明了的特点,尽管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思维方法在人们处理问题的思维过程中仍不能被完全取代。况且,目前仍有一些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无法解释,因此类比思维仍有其存在的意义。? 在实践基础上厚积薄发而形成的多端思维。 多端思维法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分析事物内在的有机联系,从而得到启发或结论。因为疾病本身就如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一样,是由相关联的多个因素并错综复杂促交织在一起而形成,而多端思维的方法使我们通过认真仔细的分析复杂的因素,从而把握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 中医以五行学说、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中的六淫、七情等来认识人体、认识疾病,无不体现多端思维的方法。由于多端思维常常从一个方面展开,而向多个方向延伸,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多种思路,使医生在临床中思路广阔,有助于明确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案的提出。? 3 关于临床思维的探讨? 目前对临床思维的认识。 对临床思维这个概念存在不同的理解。在国内,多数人是从局限的角度来看待的:第一种理解为临床诊断思维,即认为临床思维是认识疾病和判断疾病过程中的推理和思维方法,也就是临床医生将疾病的一般规律应用到判定个体所患疾病的思维过程。[3]第二种理解为临床诊断思维和治疗思维,是利用基础医学和临床 医学知识 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从错综复杂的线索中找出主要矛盾并加以解决的过程。[4]? 目前对临床思维认识的局限性。 虽然以上对临床思维的理解第二种较第一种要进步,但是从临床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是只考虑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而对其他方面的知识考虑较少。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疾病的复杂化,医学问题还需要综合考虑人的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利用 自然科学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等知识才能找到合适的答案。二是局限于诊断与治疗。对疾病的预防、康复等考虑不多。使一些临床医生在实践中预防医学思维缺乏。对群体健康问题,尚未纳入考虑之中。而医学的目的不是在于治愈疾病,而是促进、保护和维持健康。当健康受到损害时,将疾病的痛苦最小化。三是以疾病为中心,而不是以病人为中心。 以病人为中心,就关系到从医者的职业道德水平,医德高尚的的医生是以病人和社会的利益为追求目的。而不良的职业道德则易引起错位的临床思维,使思维浅表化、狭窄化、金钱化,导致诊治失败。另外,以病人为中心加强易患的沟通与理解,提高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也是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的“良药”。四是重 经验 ,对以证据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方法注意不够,要么“夜郎自大”,要么“固步自封”。五是过分依赖仪器及化验指标。在当代医学技术发展非常迅猛,虽然日趋形象化、客观化、数量化、精密化,促进医学诊断和治疗。但过分地依赖先进仪器检测,而忽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传统的诊断和常规检查方法,思维就容易局限化、简单化、偏激化甚至思维逆转现象,造成误诊误治。[5]? 对临床思维的探讨。 临床思维应是运用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以病人为中心通过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第一手资料,借助所有可利用的最佳证据和信息,结合病人的家庭与人文背景,将多方面信息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综合、类比、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个性化方案并予以执行和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 因此,中医思维是从病人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变化出发,结合生理与病理现象,对病人所患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及诊断,的临床思维,形成有利于病人的综合诊断、治疗、康复、预防方案,提高医学处理的效果与效率。可见,中医思维在临床当中更符合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绪论[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61? [2] 颜德馨.中医辨证思维与临床诊疗决策之优化[J].上海中医药杂志. [3] 赵书云,姚有为,刘豫安等.医学生临床思维欠缺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 教育 .1998,6(42-43)? [4] 王凤华.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6)? [5]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9-107
中医学起源于汉族,是由汉族人民发展出来的,它本身也是汉族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 “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
正虚为本,瘀血为标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
《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
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
专法治疗
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研究
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 (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
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
[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
[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
[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
[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
[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
[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
[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
[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
[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
[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
[15] 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 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
>>>下页带来更多的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我们当时也有这个作业....太多了很少找,去图书馆随便找那种小的医学刊物,全是错。甚至某些上市的药品说明书上都是错...
医学论文统计学方法应用的错误解析论文
摘 要: 统计学方法应用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医学科研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在研究设计时的错误应用会否决整个科研研究方案,基于错误统计学方法上产生的结果会浪费科研人员的时间和精力。编审人员应该高度重视医学论文的统计学方法应用,提高单篇文献的质量和学术水平。
关键词: 统计学方法;医学论文;解析
一、引 言
医学由于其研究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常需要应用严谨的统计学方法,由于有些作者对医学科研的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缺乏深刻了解,在医学论文中错误应用统计学方法的现象时有发生。统计学方法应用的错误直接导致统计结果的错误。例如统计学图表、统计学指标、统计学的显著性检验等。因此,正确应用统计学方法,并将所获得的结果进行正确的描述有助于单篇论著的质量提高,现将医学论文中统计学方法应用及其常见结果的错误解析如下。
二、医学论文统计学方法应用概况
医学论文的摘要是全文的高度浓缩[1],主要由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组成。一般要求要写明主要的统计学方法、统计学研究结果和P值。一篇医学论文的质量往往通过摘要的统计学结果部分就能判断。统计学方法的选择和结果的表达直接影响单篇论著的科研水平。
(一)材料与方法部分
正文中,材料与方法部分必须对统计学方法的选择、应用、统计学显著性的设定进行明确说明。通过对统计学方法的描述,读者应该清楚论著的统计学设计思路。材料部分要清楚说明样本或病例的来源、入组和排除标准、样本量大小、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设定条件、回顾性或者前瞻性研究、调查或者实验性研究、其他与研究有关的一般资料情况,其目的是表明统计学方法应用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他人作相关研究时具备可重复性。方法部分应详细叙述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不同处理过程、观察的具体指标、采用的测量技术,要具备可比较性和科学性,
方法部分还要专门介绍统计分析方法及其采用的统计软件。不同的数据处理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必须清楚的说明计数或者计量资料、两组或者多组比较、不同处理因素的关联性研究。常用的有两组间计量资料的t检验,多组间计量资料的F检验,计数资料的卡方检验,不同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有些遗传学研究方法还有专门的统计学方法,要在这里简要说明并给出参考文献,还要简单叙述统计方法的原理。统计学软件要清楚的说明软件的名称和版本号,如基于家系资料研究的版本。
(二)论文结果部分
论文结果部分要显示应用统计学方法得到的统计量[2],所采用的统计学指标较多时,往往分开叙述。分组比较多时还要借助统计图表来准确表达统计结果。对于数据的精确度,除了与测量仪器的精密程度有关外,还与样本本身的均数有关,所得值的单位一般采用紧邻均数除以三为原则。均数和标准差的有效位数要和原始数据一致。标准差或标准误差有时需要增加一个位数,百分比一般保留一个小数。在统计软件中,分析结果往往精确度比较高,一般要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使其靠近实验的实际情况,否则还会降低论文的可信度和可读性。
结果部分的统计表采用统一的“三线”表,表题中要注明均数、标准差等数据类型。表格中的数值要按照行和列进行顺序放置,要求整齐美观,不能出现错行现象。要明确标注观察的例数,得到的检验统计量。统计图可以直观的表达研究结果,如回归和相关分析的散点图可以显示个体值的散布情况。曲线图表达个体均值在不同组别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或者不同条件下重复测量的结果。误差条图由均数加减标准误绘出,描述的是67%的置信区间,不是95%,提倡在误差条图采用95%的置信区间。
关于统计量,一般采用均数与标准差两个指标,均数不宜单独使用。使用均数的时候要明确变异指标标准差或者精确性指标标准误。关于百分比,分母的确定必须要符合逻辑,过小的样本会导致分母过小而出现百分比过大的情况。百分率的比较要写清两者中不同的变化,可以采用卡方检验。
1.假设检验的结果中,常见只写P值的情况,有时候会误导读者,也会隐藏计算失误的情况,因此写出具体的统计值,如F值、t值,可以增强可信度。对于率、相关系数、均数这类描述统计量,要清楚写明进行过统计学检验并将结果列出。P值一般取与作为检验显著性,对于结果的计算要求具体的P值,如P=或P=。
2.在对论文进行讨论时,作为统计学方法产生的结果往往要作为作者的主要观点支持其科学假设,对统计结果的正确解释至关重要。P值很大表明两组间没有差别属于大概率事件,P值很小表明两组间没有差别的概率很小。当P<;,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与观察的样本量的大小有关联,当样本量小的时候,数据之间的差别即使很大,P值也可能很大;当样本量大时,数据之间的差别即使很小,P值也可能显示有显著性差异。相关系数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也与相关系数的大小没有绝对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的样本相关系数可能很小。因此,有统计学差异的描述并不一定意味着两组间差别很大,错判的危险性很大,显著性的检验为定性的结果,结合统计量大小方可判断是否具有专业意义。
变量间虚假的相关关系与变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相关,统计学意义的关联并不表示变量间一定存在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确定要根据专业知识和采用的'研究方法的不同来考量。使用回归方程进行分析,当两变量间具有显著性关系,但是从自变量推测因变量仍然不会很精确。相关或回归系数不能预测推测结果的精确程度,而只是预测一个可信区间。诊断性检验应用于人群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灵敏度、特异度的高低对于明确疾病诊断并不能很肯定。“假阳性率”与“假阴性率”根据实际的需要不同要求并不一致,在疾病患病率很低时,出现假阳性也是正常的,要确诊疾病必须要与临床症状体征相结合。因此,这两个率的计算方法必须交待清楚。
三、医学论文统计学方法应用的常见错误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中的统计学方法应用的常见错误
“材料与方法”中统计学方法常见的问题主要为:对样本的选择或者研究对象的来源和分组描述很少或者过于简单。例如,临床入组病例分组只采用简单的随机分组,未描述随机分组的方法,未描述是否双盲双模拟,未设置空白对照组,分组后对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描述未进行统计学检验,对于特殊的统计学方法没有详细交代;动物实验分组的随机化原则描述过于简单,没有具体说清完全随机、配对或分层随机分组等;统计分析方法没有任何说明采用的分析软件,有的只说明采用的分析软件而不交代在软件中采用的统计方法;没有说明原因的情况下出现样本量过于小等情况。
(二)“结果”统计学方法应用的常见错误
1.应用正确的统计学方法出现的结果表达并不一定正确。例如前文所述数据的精确度要求。医学论文常见错误中包括均数、标准差、标准误等统计学指标与原始数据应保留的小数位数不同;对于率、例数、比值、比值比、相对危险度等统计学指标保留的小数点位数过多;罕见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现患率等指标没有选择好基数,导致结果没有整数位;相关系数、回归系数等指标保留的小数位数过多或者过少;常用的一些检验统计量,如F值、t值保留的位数不符合要求。
2.对统计学指标进行分析和计算时,一般采用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进行区分。计量资料常用三线表,在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前提下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说明,如果不符合正态分布时,可以采用加对数或其他的处理方式使其近似正态分布,否则只能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等指标进行描述。医学论文中常见未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的计算,影响统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对于率、构成比等常用的计数资料指标,常见样本量过小的问题,采用率进行描述会影响统计结果的可靠性,采用绝对数进行说明会显得客观一些。还有一些文献将构成比误用为率,也是不可取的。
3.在判断临床疗效之一指标时,两组平均疗效有差别并不意味着两组的每一个个体都有效或无效,必须通过计算有效率进行计算。如比较某药物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服药一周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对血糖降低值分别为 ± 和 ± ( P = 1) 。按空腹血糖值低于的疗效判定有效率,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和 ,尽管平均疗效相差较多,但也要注意到该药物对部分患者无效()。对假设检验结果的统计学分析结果,P 值的表达提倡报告精确P值,如P = 或P = 等。目前的统计学分析软件均可自动计算精确的P 值。例如常用的SAS,SPSS等,只要提供原始数据,就可以计算出t值、F值和相应的自由度,并可获得精确的P值。
四、小 结
提高医学论文中统计学方法的使用质量是编辑部值得重视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3],医学论文中统计方法应用和统计结果的表达正确与否,不仅体现了论文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而且对于提高期刊整体的学术质量,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传播也有着重要作用[4]。
参考文献:
[1] 李敬文,吕相征,薛爱华.医学期刊评论性文章摘要的添加对期刊被引频次的影响[J].编辑学报,2011(23).
[2] 陈长生.生物医学论文中统计结果的表达及解释[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8(24).
[3] 潘明志.新时期复合型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 (22).
[4] 张春军,董凯.网络信息时代加强医学期刊编辑的信息素养[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32).
胡良平教授有一本书,<医学统计学基础与典型错误辨析> 可以看看
中医学作为一门具有东方古老传统 思维方式 的应用科学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可循。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篇1 颈椎病中医临床护理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逐渐升高的发病率和向年轻化发展,使得青年人就开始出现了颈椎病的症状,如果不加以注意,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控制,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危害,其病程长,疗效慢,易复发,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颈椎病;中医;临床护理 1 颈椎病的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属中医学"痹证"范畴。 2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恶心、呕吐、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吞咽困难,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及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3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 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4 颈椎病的中医临床护理 情志护理 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对长期患病或有心理恐惧的患者,要让其放下思想包袱,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饮食调护 加强营养,适当食用甲鱼,猪腰及核桃,腰果等坚果类食物。按照中医证型配合中药饮食调理食膳。气滞血瘀证:症见头颈部不能俯仰转侧,压痛拒按,或痛连肩背、胀痛,或痛有定处,日轻夜重,痛如针刺,舌质有瘀斑瘀点,脉弦紧或涩,治宜活血行气,通络止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新鲜蔬菜瓜果等还可食田七青蛙汤,木耳,金针菇,蒸瘦肉;寒湿证:食温热祛风寒食品,瘦肉,猪牛蹄筋,羊肉炖生姜,当归等;湿热证:症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口渴不欲饮,溲赤,头晕头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宜清热利湿,通经活络,食清淡食品,如薏仁,冬瓜粥,卧床休息期间防止腹胀和便秘,以免加重病痛。寒湿痹阻型: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遇冷痛增,得热痛减,舌质淡胖,苔白腻,脉弦紧或弦缓,宜温经散寒,祛湿通络。阴虚型:食绿豆,百合,沙参,冰糖炖银耳或海参,白鸽,甲鱼,蜂房等滋阴补肾,强筋壮骨。肾虚痰瘀痹阻,症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难以屈伸,伴腰膝酸软,舌质暗淡,苔白腻,脉细弱或细涩,治宜补肾化痰,活血通络,食海带,淡菜,猪肾等补肾化痰。 功能锻炼 各型颈椎病症状基本缓解或呈慢性状态时,可开始做医疗 体操 以促进症状的进一步消除及巩固疗效。症状急性发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运动刺激。有较明显或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时禁忌运动,特别是颈椎后仰运动应禁忌。椎动脉型颈椎病颈部旋转运动宜轻柔缓慢,幅度要适当控制。锻炼原则是循序渐进,以患者耐受为宜。 左右旋转 取坐位或是站位。双手叉腰,头轮流向左、右旋转。动作要缓慢。当旋转到最大限度时,停留3~5min。使肌肉和韧带等组织受到充分的牵拉,左右各旋转10次。 提颈缩颈 取站位,肩部自然向上提,同时颈部向下缩,停留3~5s,再自行放松,重复10次。 环绕颈项 取站位,颈放松,呼吸自然,缓慢转动头部,顺时针与逆进针方向交替进行重复10次。患者站位,两手叉腰,头部向左侧偏,再向右侧偏,动作要缓慢,幅度勿过大,重复20次。 前后活动颈部 取站位,两手叉腰,头尽量向前屈,低头看地。在仰头看天,头尽量后仰,动作缓慢 体操 方法 双手侧平举,像钟表指向9点15分一样,然后两臂向上抬,举到10点10分处,连续做100~200次。注意全身挺拔、双臂像飞鸟的翅膀一样上下扇动,手臂尽量向后贴每天做一组。 用药指导 中药汤剂宜温服1剂/d,分2次口服,间隔4~6h,服药期间忌生冷及寒凉食物,同时外避风寒,以免加重病情,随时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康复指导 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头颈负重物,避免过度疲劳,坐车时不要打瞌睡或低头玩手机。 饮食宜补益肝肾,气血之品,如:黄芪煲鸡汤,参芪龙眼粥,参枣粥等,忌食生冷瓜果之品,中药汤剂宜温服。 按摩颈肩疼痛部位,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在工作空闲时,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既可缓解疲劳,又能使肌肉发达,韧度增强,从而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心态,掌握用科学的手段防治疾病,配合医生治疗,减少复发。 纠正不良姿势和习惯,避免高枕睡眠,不要偏头耸肩、谈话、看书时要正面注视。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及早彻底治疗颈肩、背软组织劳损,防止其发展为颈椎病。 劳动或走路时要避免挫伤,避免急刹车时头颈受伤,避免跌倒。 自我治疗及预防 摇动上肢: 肩部放松,左肩画圈摆动、右肩也画圈摆动。次数一般为20次。 抓空练指: 两手臂向前平伸,双手五指做屈伸作用,次数可50次。 提揉两耳: 用手提拉耳朵,然后进行按摩、揉搓,直至耳部发热。 局部按摩: 在颈部、大椎骨、风池穴附近寻找压痛点、硬结点或肌肉绷紧处,对这些部位进行按揉。 颈部运动: 颈部运动主要包括头部前仰、后仰、左倾、右倾,四个方向慢慢的转动颈部。颈部转动,可在短时间内缓解颈部的酸痛。 远道点穴: 在手背、足背、小臀前外侧、小腿外侧寻找压痛点。然后对其进行按揉。 掐捏踝筋: 两手变替掐捏足踝后大筋。 预防 措施 告知患者卧低枕休息,侧卧时颈部与躯干成一条直线,尽量减少颈部活动。 戒烟限酒,避免风寒潮湿。避免在入睡前洗头,或午夜、凌晨洗澡。避免头发未干就入睡,否则会使潮湿入侵颈部,诱发颈部疾病。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对颈部保暖,温暖的颈部环境对防止颈椎病复发很重要。 避免头颈部负重及过度疲劳,减少刺激有利于颈椎病的恢复,保持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开朗乐观,正确对待颈椎病。 纠正生活中不良姿势,生活中的坐、卧,看电视的不良姿势是形成慢性劳损的主要原因,当工作或其他劳动需要持续低头或仰头1~2h的时候,一定要抽空适度活动颈部,以放松颈部肌肉,减轻肌肉的持续紧张度和颈椎的疲劳。避免做颈部过伸或过屈活动。 选择合适的枕头。人一生1/3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挑选适合自己的枕头,对防止颈椎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枕头高度以一拳为宜。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的调节,多摄取一些强筋壮骨的食物。如深绿色蔬菜、西兰花、牛奶等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营养。大蒜、洋葱、芦笋和鸡蛋等食品中都含有丰富的硫,硫有助于骨骼、软骨和结缔组织的修补和重建。 5 结论 我科根据中医辨证原理采用中药熏蒸,微波,隔物灸,氦氖激光等物理治疗,可以达到舒筋活血,祛风止痛的作用,通过中药的渗透作用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的作用,同时对其进行情志护理,合理指导饮食,正确的功能锻炼,缓解患者局部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持之以恒,还能够强健筋骨,使疾病长期得以缓解,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夏治平.中国推拿全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罗平,马建,余好.中医辨证施膳在颈椎病患者中的运用[J].中国医药指南,(33):164-165. 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篇2 浅析中医临床思维 摘要:中医学作为一门具有东方古老传统思维方式的应用科学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可循。因此,要掌握这门科学就必须具有中医思维。中医医生应以这样的思维方式进行疾病的诊疗。而在临床中,患者的主诉、需求与医生头脑内掺入的西医的信息,并与中医的信息混合或交织在一起,使中医自身学术的临床思维淡化、异化、西化,从而降低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故中医医生应建立良好的中医思维及正确的临床思维。? 关键词:中医思维 临床思维 1 关于中医思维的概念? 中医学思维是中国医学体系构建中的理性认识的方法学体系,它是在长期的实践医疗活动基础上,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并采纳了古代的天文、历算、地理、气象、生物、心里等科学知识,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养生治则等进行了 总结 、分析、归纳和整理的过程。[1]? 2 中医思维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思想? 辩证法思维是古代哲学的核心,也是中医诊疗决策的基本方法。它包含着三大内容:①阴阳五行学说;②取类比象的形象思维;③多端思维[2]? 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的 抽象思维 。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基本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受这一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的基本指导思想。历代的中医名家无一例外地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这一哲学层次的理论指导着自己的医疗实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以取类比象的直觉认识和推演为特征的形象思维; “比类取象”是中医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以相似的现象进行简单明洁的援比,常能突破常规的概念抽象。在中医古籍的记载中运用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获得了比 逻辑思维 更多的认识。在说明中药作用机理和指导临床处方用药时,都其重要作用。历代医家都大量借助比类取象的方法,或借以求得新知,或借以论证说理。? 类比思维是中医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不仅用于一些未知现象的解释与推演来进行理论的阐述,而且还用于临床的辨证论治。古代医案中用类比思维进行辨证者甚多,此类医案,巧取比喻,深入浅出,形象明了,发人深思,易于让后学体会领悟。当然类比思维于临床,不仅要启示于自然社会现象之理,更要与中医基本原则不相违背,所以只有善于将二者联系起来并融会贯通,才能正确地应用类比思维于临床。? 因其简洁明了的特点,尽管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思维方法在人们处理问题的思维过程中仍不能被完全取代。况且,目前仍有一些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无法解释,因此类比思维仍有其存在的意义。? 在实践基础上厚积薄发而形成的多端思维。 多端思维法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分析事物内在的有机联系,从而得到启发或结论。因为疾病本身就如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一样,是由相关联的多个因素并错综复杂促交织在一起而形成,而多端思维的方法使我们通过认真仔细的分析复杂的因素,从而把握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 中医以五行学说、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中的六淫、七情等来认识人体、认识疾病,无不体现多端思维的方法。由于多端思维常常从一个方面展开,而向多个方向延伸,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多种思路,使医生在临床中思路广阔,有助于明确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案的提出。? 3 关于临床思维的探讨? 目前对临床思维的认识。 对临床思维这个概念存在不同的理解。在国内,多数人是从局限的角度来看待的:第一种理解为临床诊断思维,即认为临床思维是认识疾病和判断疾病过程中的推理和思维方法,也就是临床医生将疾病的一般规律应用到判定个体所患疾病的思维过程。[3]第二种理解为临床诊断思维和治疗思维,是利用基础医学和临床 医学知识 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从错综复杂的线索中找出主要矛盾并加以解决的过程。[4]? 目前对临床思维认识的局限性。 虽然以上对临床思维的理解第二种较第一种要进步,但是从临床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是只考虑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而对其他方面的知识考虑较少。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疾病的复杂化,医学问题还需要综合考虑人的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利用 自然科学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等知识才能找到合适的答案。二是局限于诊断与治疗。对疾病的预防、康复等考虑不多。使一些临床医生在实践中预防医学思维缺乏。对群体健康问题,尚未纳入考虑之中。而医学的目的不是在于治愈疾病,而是促进、保护和维持健康。当健康受到损害时,将疾病的痛苦最小化。三是以疾病为中心,而不是以病人为中心。 以病人为中心,就关系到从医者的职业道德水平,医德高尚的的医生是以病人和社会的利益为追求目的。而不良的职业道德则易引起错位的临床思维,使思维浅表化、狭窄化、金钱化,导致诊治失败。另外,以病人为中心加强易患的沟通与理解,提高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也是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的“良药”。四是重 经验 ,对以证据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方法注意不够,要么“夜郎自大”,要么“固步自封”。五是过分依赖仪器及化验指标。在当代医学技术发展非常迅猛,虽然日趋形象化、客观化、数量化、精密化,促进医学诊断和治疗。但过分地依赖先进仪器检测,而忽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传统的诊断和常规检查方法,思维就容易局限化、简单化、偏激化甚至思维逆转现象,造成误诊误治。[5]? 对临床思维的探讨。 临床思维应是运用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以病人为中心通过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第一手资料,借助所有可利用的最佳证据和信息,结合病人的家庭与人文背景,将多方面信息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综合、类比、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个性化方案并予以执行和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 因此,中医思维是从病人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变化出发,结合生理与病理现象,对病人所患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及诊断,的临床思维,形成有利于病人的综合诊断、治疗、康复、预防方案,提高医学处理的效果与效率。可见,中医思维在临床当中更符合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绪论[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61? [2] 颜德馨.中医辨证思维与临床诊疗决策之优化[J].上海中医药杂志. [3] 赵书云,姚有为,刘豫安等.医学生临床思维欠缺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 教育 .1998,6(42-43)? [4] 王凤华.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6)? [5]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9-107
妇人三篇中张仲景辨治情志病的方法与思路:张仲景《金匮要略》是中医杂病辨证论治之典范,其中妇人病三篇是最早对妇人疾病进行专题论述的文献,可谓开中医妇科之先河,特别是其中的方药辨治特色,论述之精妙,效验之非凡,极具临床指导价值。组方治血为主,顾及气水《灵枢·五音五味篇》中云:“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揭示妇人具有血分不足,气偏有余的生理病理特点,基于此,妇人三篇之组方,多以治血为主,同时兼顾血与气、血与水的关系,其所载方中,药用白芍、阿胶、当归等养血之品者占19方之多,足见仲景养血为先的治病思路。如胶艾汤功擅补血和血,调养冲任,用于治疗月经淋漓不净之漏下、半产后下血不止以及妊娠胞阻,是仲景调血之剂的代表方,后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四物汤,即是在胶艾汤的基础上减去阿胶、艾叶、甘草而成,历来被誉为补血之要剂,妇人病之通用效方。气与血同源而异流,互为其根,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仲景论治妇科血证尤重兼顾气血,或益气以养血,或行气以活血。此外,基于“血不利则为水” 的病理机制,仲景又立活血利水之法,成为治疗妇人水血并结血室的一个重要原则。如当归芍药散、枳实芍药散、当归生姜羊肉汤、桂枝茯苓丸等都寓有气血水同治之思路。制方轻灵为基,药专力弘《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仲景制方遵其旨意,明确指出“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妇人三篇所用36方中,除温经汤12味和竹叶汤10味外,其他均不超过9味药,更有单味药成方者,皆组方严谨,配伍精当,用药精炼,可谓简便灵验。如治妊娠呕吐不止之干姜人参半夏丸,用干姜、半夏温中降逆止呕,人参扶正补虚,专治胃虚寒饮所致的恶阻,其用药之妙诚如陈修园所言:“半夏得人参不惟不碍胎,且能固胎”。再如治妇人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的枳实芍药散,用枳实破气散结以行气滞,芍药缓急止痛以行血滞,一破一收,破气不伤阴,养阴不碍气,可谓面面俱到。治妇人产后水血俱结血室证的大黄甘遂汤,大黄四两,甘遂、阿胶各二两,甘遂乃逐水峻药,故量亦减半,以防攻逐太过而伤正,又配阿胶养血扶正,使邪去而不伤正,诸般技巧实为后世临床借鉴之源也。看重剂型用量,服法考究方药剂型因病证特点而投,是妇人病三篇的又一治疗特色,包括汤、丸、散、酒、洗、坐药、润导剂七种剂型,尤其用狼牙汤作为洗剂清洗外阴,蛇床子散作为坐药纳阴中,开妇科外治法之先河。至于仲景用药剂量更是奇妙,有大至一斤的,也有用之分毫的,如治妇人妊娠腹痛的当归芍药散,芍药作为君药用至一斤,敛肝、和营、缓急止痛,当归三两为佐;当归贝母苦参丸则是三味等量,体现的是活血润燥与清利湿热并重,诸般技巧实为后世临床借鉴之源也。仲景论述服药亦颇有讲究,有酒煎者,有小麦汁,或大麦粥频饮之者,有用醋浆水者,有炼蜜为丸者,均据病之轻重缓急酌情用之。芎归胶艾汤用酒合煮乃借酒之温散之力,既可暖宫又可行其药力。枳实芍药散用麦粥服之,取保护胃气之义,竹皮丸之制备用“枣肉和丸”也在于“安中益气”,仲景顾护脾胃之理念可见一斑。凡此种种,吾辈自当深究其理,传承其精华,在妇科临床中不断发扬光大。
《金匮要略》妇人三篇分别为妊娠病篇、产后病篇、杂病篇。“气机失和”为妊娠病的病机关键,根据气机失和的病因可分为阴阳不调、实邪阻滞、血虚失养、肝脾不和。“虚”为产后病的根本,因产后血虚可分别导致成“热”“寒”“满”“实”“瘀”“表里皆虚”。妇人杂病则以“多因多证多法”为特点,其特点主要为情志的失常、“水”“血”的不利、内失“和”“养”及特殊的疗法。后世医家不仅继承了《金匮要略》妇人病篇的脉证方论,并且还有所发展。后世之著沿用了仲景以妊娠、产后、杂病的分类方法,并在此基础之上详分科目成为多证多型。后世医家继承并采用、新用仲景治疗妇人病的脉证思想,进一步补充了仲景未诉之病因病机。在妇人病的治疗上,大量的应用仲景原方是最为显著的特点,并在原方基础之上进行加减变化,变成多证多方多用。
千草堂的前身是存济堂膏药,系笔者的太姥爷宋合法所开。为民国时期药都禹州七十多家“丸散帮”之一。传承了中医“外治之宗”吴师机祖师的大部分膏方与熬制技艺,是清末扬州存济堂药局的分支。 近年,笔者在整理先人遗留的医案、资料时, 时常惊心 。比如在情志病这一块: 一方面,前人用膏出神入化,养心、清肝、清肺、清胃等膏方丰富,搭配十分巧妙。 另一方面,用药之外的其他手段非常多样,计策百出,如激情刺激、抑情顺理、言语开导、节欲保精、移精变气、想象畅怀、智谋刺激、行为诱导、调神养心,乃至于气功吐纳、占梦分析、祝由术、符箓咒等手段,让人看的瞠目结舌,一再惊心,不住搓手暗叹:出神入化,出神入化,MD,还有这种法子,哎呀,还有这种理路…… 此外,先人在治疗情志病时,将之分为五行人格,细分为二十五种,从衣食住行、天时地利人和等各个方面来匡扶,规律性强,总结深刻,令人耳目一新。 我们常人以为心理治疗是近代的事,西方的技术。实质上中医里有着无比丰富的情志治疗的手段, 而且更加稳、准、狠, 以心药为主方 ,以病症治疗为辅,不像西医与心理治疗在具体症状与具体事上着力、百折千回的做引导。而是直击要害,打通关节。 近代时间,笔者将会把家传医案及历代名医医案,整理成若干个小故事,以备读者参考启发。1、 调和五志一例 王某,系民国禹县政府秘书室主任秘书,年近五旬,为木形人格,方正朴直。因为公务繁忙,心神所累,积久成疾。初始时,手足心发热,以后发展成昏倒在地。苏醒后便觉两眼昏花,手足渐麻痹,身不由己,耳中如同有秋蝉在一直鸣叫,嗡嗡作响,精神恍惚,魂不守舍,自觉如同离群的大雁,孤孤单单,终日不知所向,精神状态如同被暴风挟着在天空中漂浮,好像乘坐在断了缆绳的船中,颠簸在三峡四海之中,不能控制自己。 诊断后:元气动摇于内,形体劳伤在外,阴精亏损,神气耗散。应当节制劳作,减少思虑,修养身心。不能只靠药物治疗。 于是针对王某,除用养心膏、清肝膏、健脾膏、鹿茸膏等调养滋补外,每过几日来存济堂护理。但凡其怒气太过,则想法用悲伤来制之;若悲伤太过,则想办法让其高兴;若欢喜过度,则以恐怖之事制之;若恐惧太过,则用思考来抑制;若思考过度,则想办法激怒他来制之…… 总之,密切关注他的身心状态,左右引导,上下扶掖,以柔和的调治措施为目的。经过较长期的调养,王某由濒绝的状态,终至完全康复。2、大萝卜治愈抑郁 濒危 患者 这个治疗郁证的案例,方法简单,但极巧妙,供大家参考。 明代有一名宦官,叫谭植,平时不爱说话,谨小慎微,其为水形人格,性格阴涩内向。 一次在家宴聚会上,有萝卜很大,客人、亲属们当做话题谈论起来。谭植不知咋地,突然性起,随口飘了一句话,说:哎,你们不知道,这算什么大萝卜啊,我还见过超级大萝卜,像人一般大。 这话一说,客人们先是吃惊,因为谭植是老实人,没想到会突然说这么一个稀奇事,然后紧接着大家就哄堂笑了——人一样的萝卜,怎么可能嘛!这老实人怎么也吹起牛来了。 这事很小。 但谭植是水形人格啊,加之可能当时身心也有隐患,这个小事一下子堵着心了。当时就脸色通红,羞愧成病,病倒在床,一下子起不来了。 各路的医生都来看了,各种药吃下去,都不见效。谭植精神越发的差劲,老是嘟囔着说这个事,说自己不该说这样的话。 这时,一个游方的和尚偶然得知,给他家人出了一个主意,很简单的主意:让家人重金四处搜寻,真找到了一个大萝卜,像人一样大。(不排除是巧匠做成的假萝卜) 然后再次召集上次的同班人马,又开了一次宴席,勉强扶着谭植来作陪,酒过三巡,让人用车拉着萝卜来到宴席前,客人们一看大惊,纷纷说自己没见识,竟然真有这么大的萝卜。 谭植大喜,随即病愈。 (待续)
原标题:【中医指南】 骨关节病重在祛寒湿 郭韧 骨关节的 健康 关系着运动功能,很多人因为意外或重体力活动容易引发骨关节病,给生活带来不便和困扰。这里给大家介绍三种常见骨关节病的中医疗法。 肩周炎 中医也叫“漏肩风”“肩凝症”,表现为肩周疼痛,伴有肩关节活动受限。此病由于过度劳累,或年老体衰,肝肾气血虚损,加上风寒湿等邪气乘虚侵袭肩部经脉所致,中医以补气血、益肝肾、温经络、祛风湿为治疗法则,多以针灸、针刀配合局部理疗的综合治疗手段为主。早期(1月内)不宜锻炼,需减轻持重;粘连期(3-6个月)需配合自主练功活动如“手指爬墙”“叉手托上”“体后拉手”等动作;缓解期(6个月后)锻炼需注意保暖,活动适量适度。 膝骨性关节炎 中医称“膝痹病”“骨痹”“筋痹”,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活动受限等,多由膝病久病不愈,再加上过度负重,或局部损伤、久居寒冷潮湿之地,风寒湿邪侵入筋骨,使得气血津液瘀滞,筋骨失于温煦濡养所致。这种情况,治疗当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多以中药内服外敷、熏蒸、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疗。阳陵泉是八会穴中筋之会穴,又是胆经合穴,艾灸此处能有效缓解由寒湿、肾阳虚等引起的病证,但阴虚实热或皮肤破损感染或膝红肿热痛禁用灸法,可改为按揉。适当锻炼,活动宜缓慢,避免半蹲位,注意保暖。 风湿性筋骨痛 此病表现为腰背及四肢关节、肌肉、筋骨的酸痛、麻木、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杂病源流犀烛》载“痹者,闭也,三气杂至,壅蔽经络,血气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为痹”,当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时,会闭阻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诱发风湿性筋骨痛。治疗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为主,针灸配合中药内服。行痹(疼痛游走不定)、热痹(发红、肿胀、发热、疼痛)以针灸为主;痛痹(关节重着疼痛,在寒冷的环境加重)多艾灸,症状较重可用隔姜灸;着痹(遇湿加重,表现肢体疼痛酸困、病处不移)针灸并施,并配合拔罐等疗法;无明显活动受限者,日常经常做八段锦活络筋骨,生活起居应避免潮湿寒冷及劳累。
可以用针灸,艾灸或小针刀治疗
中医学作为一门具有东方古老传统 思维方式 的应用科学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可循。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篇1 颈椎病中医临床护理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逐渐升高的发病率和向年轻化发展,使得青年人就开始出现了颈椎病的症状,如果不加以注意,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控制,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危害,其病程长,疗效慢,易复发,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颈椎病;中医;临床护理 1 颈椎病的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属中医学"痹证"范畴。 2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恶心、呕吐、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吞咽困难,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及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3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 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4 颈椎病的中医临床护理 情志护理 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对长期患病或有心理恐惧的患者,要让其放下思想包袱,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饮食调护 加强营养,适当食用甲鱼,猪腰及核桃,腰果等坚果类食物。按照中医证型配合中药饮食调理食膳。气滞血瘀证:症见头颈部不能俯仰转侧,压痛拒按,或痛连肩背、胀痛,或痛有定处,日轻夜重,痛如针刺,舌质有瘀斑瘀点,脉弦紧或涩,治宜活血行气,通络止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新鲜蔬菜瓜果等还可食田七青蛙汤,木耳,金针菇,蒸瘦肉;寒湿证:食温热祛风寒食品,瘦肉,猪牛蹄筋,羊肉炖生姜,当归等;湿热证:症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口渴不欲饮,溲赤,头晕头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宜清热利湿,通经活络,食清淡食品,如薏仁,冬瓜粥,卧床休息期间防止腹胀和便秘,以免加重病痛。寒湿痹阻型: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遇冷痛增,得热痛减,舌质淡胖,苔白腻,脉弦紧或弦缓,宜温经散寒,祛湿通络。阴虚型:食绿豆,百合,沙参,冰糖炖银耳或海参,白鸽,甲鱼,蜂房等滋阴补肾,强筋壮骨。肾虚痰瘀痹阻,症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难以屈伸,伴腰膝酸软,舌质暗淡,苔白腻,脉细弱或细涩,治宜补肾化痰,活血通络,食海带,淡菜,猪肾等补肾化痰。 功能锻炼 各型颈椎病症状基本缓解或呈慢性状态时,可开始做医疗 体操 以促进症状的进一步消除及巩固疗效。症状急性发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运动刺激。有较明显或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时禁忌运动,特别是颈椎后仰运动应禁忌。椎动脉型颈椎病颈部旋转运动宜轻柔缓慢,幅度要适当控制。锻炼原则是循序渐进,以患者耐受为宜。 左右旋转 取坐位或是站位。双手叉腰,头轮流向左、右旋转。动作要缓慢。当旋转到最大限度时,停留3~5min。使肌肉和韧带等组织受到充分的牵拉,左右各旋转10次。 提颈缩颈 取站位,肩部自然向上提,同时颈部向下缩,停留3~5s,再自行放松,重复10次。 环绕颈项 取站位,颈放松,呼吸自然,缓慢转动头部,顺时针与逆进针方向交替进行重复10次。患者站位,两手叉腰,头部向左侧偏,再向右侧偏,动作要缓慢,幅度勿过大,重复20次。 前后活动颈部 取站位,两手叉腰,头尽量向前屈,低头看地。在仰头看天,头尽量后仰,动作缓慢 体操 方法 双手侧平举,像钟表指向9点15分一样,然后两臂向上抬,举到10点10分处,连续做100~200次。注意全身挺拔、双臂像飞鸟的翅膀一样上下扇动,手臂尽量向后贴每天做一组。 用药指导 中药汤剂宜温服1剂/d,分2次口服,间隔4~6h,服药期间忌生冷及寒凉食物,同时外避风寒,以免加重病情,随时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康复指导 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头颈负重物,避免过度疲劳,坐车时不要打瞌睡或低头玩手机。 饮食宜补益肝肾,气血之品,如:黄芪煲鸡汤,参芪龙眼粥,参枣粥等,忌食生冷瓜果之品,中药汤剂宜温服。 按摩颈肩疼痛部位,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在工作空闲时,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既可缓解疲劳,又能使肌肉发达,韧度增强,从而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心态,掌握用科学的手段防治疾病,配合医生治疗,减少复发。 纠正不良姿势和习惯,避免高枕睡眠,不要偏头耸肩、谈话、看书时要正面注视。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及早彻底治疗颈肩、背软组织劳损,防止其发展为颈椎病。 劳动或走路时要避免挫伤,避免急刹车时头颈受伤,避免跌倒。 自我治疗及预防 摇动上肢: 肩部放松,左肩画圈摆动、右肩也画圈摆动。次数一般为20次。 抓空练指: 两手臂向前平伸,双手五指做屈伸作用,次数可50次。 提揉两耳: 用手提拉耳朵,然后进行按摩、揉搓,直至耳部发热。 局部按摩: 在颈部、大椎骨、风池穴附近寻找压痛点、硬结点或肌肉绷紧处,对这些部位进行按揉。 颈部运动: 颈部运动主要包括头部前仰、后仰、左倾、右倾,四个方向慢慢的转动颈部。颈部转动,可在短时间内缓解颈部的酸痛。 远道点穴: 在手背、足背、小臀前外侧、小腿外侧寻找压痛点。然后对其进行按揉。 掐捏踝筋: 两手变替掐捏足踝后大筋。 预防 措施 告知患者卧低枕休息,侧卧时颈部与躯干成一条直线,尽量减少颈部活动。 戒烟限酒,避免风寒潮湿。避免在入睡前洗头,或午夜、凌晨洗澡。避免头发未干就入睡,否则会使潮湿入侵颈部,诱发颈部疾病。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对颈部保暖,温暖的颈部环境对防止颈椎病复发很重要。 避免头颈部负重及过度疲劳,减少刺激有利于颈椎病的恢复,保持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开朗乐观,正确对待颈椎病。 纠正生活中不良姿势,生活中的坐、卧,看电视的不良姿势是形成慢性劳损的主要原因,当工作或其他劳动需要持续低头或仰头1~2h的时候,一定要抽空适度活动颈部,以放松颈部肌肉,减轻肌肉的持续紧张度和颈椎的疲劳。避免做颈部过伸或过屈活动。 选择合适的枕头。人一生1/3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挑选适合自己的枕头,对防止颈椎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枕头高度以一拳为宜。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的调节,多摄取一些强筋壮骨的食物。如深绿色蔬菜、西兰花、牛奶等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营养。大蒜、洋葱、芦笋和鸡蛋等食品中都含有丰富的硫,硫有助于骨骼、软骨和结缔组织的修补和重建。 5 结论 我科根据中医辨证原理采用中药熏蒸,微波,隔物灸,氦氖激光等物理治疗,可以达到舒筋活血,祛风止痛的作用,通过中药的渗透作用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的作用,同时对其进行情志护理,合理指导饮食,正确的功能锻炼,缓解患者局部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持之以恒,还能够强健筋骨,使疾病长期得以缓解,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夏治平.中国推拿全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罗平,马建,余好.中医辨证施膳在颈椎病患者中的运用[J].中国医药指南,(33):164-165. 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篇2 浅析中医临床思维 摘要:中医学作为一门具有东方古老传统思维方式的应用科学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可循。因此,要掌握这门科学就必须具有中医思维。中医医生应以这样的思维方式进行疾病的诊疗。而在临床中,患者的主诉、需求与医生头脑内掺入的西医的信息,并与中医的信息混合或交织在一起,使中医自身学术的临床思维淡化、异化、西化,从而降低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故中医医生应建立良好的中医思维及正确的临床思维。? 关键词:中医思维 临床思维 1 关于中医思维的概念? 中医学思维是中国医学体系构建中的理性认识的方法学体系,它是在长期的实践医疗活动基础上,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并采纳了古代的天文、历算、地理、气象、生物、心里等科学知识,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养生治则等进行了 总结 、分析、归纳和整理的过程。[1]? 2 中医思维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思想? 辩证法思维是古代哲学的核心,也是中医诊疗决策的基本方法。它包含着三大内容:①阴阳五行学说;②取类比象的形象思维;③多端思维[2]? 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的 抽象思维 。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基本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受这一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的基本指导思想。历代的中医名家无一例外地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这一哲学层次的理论指导着自己的医疗实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以取类比象的直觉认识和推演为特征的形象思维; “比类取象”是中医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以相似的现象进行简单明洁的援比,常能突破常规的概念抽象。在中医古籍的记载中运用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获得了比 逻辑思维 更多的认识。在说明中药作用机理和指导临床处方用药时,都其重要作用。历代医家都大量借助比类取象的方法,或借以求得新知,或借以论证说理。? 类比思维是中医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不仅用于一些未知现象的解释与推演来进行理论的阐述,而且还用于临床的辨证论治。古代医案中用类比思维进行辨证者甚多,此类医案,巧取比喻,深入浅出,形象明了,发人深思,易于让后学体会领悟。当然类比思维于临床,不仅要启示于自然社会现象之理,更要与中医基本原则不相违背,所以只有善于将二者联系起来并融会贯通,才能正确地应用类比思维于临床。? 因其简洁明了的特点,尽管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思维方法在人们处理问题的思维过程中仍不能被完全取代。况且,目前仍有一些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无法解释,因此类比思维仍有其存在的意义。? 在实践基础上厚积薄发而形成的多端思维。 多端思维法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分析事物内在的有机联系,从而得到启发或结论。因为疾病本身就如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一样,是由相关联的多个因素并错综复杂促交织在一起而形成,而多端思维的方法使我们通过认真仔细的分析复杂的因素,从而把握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 中医以五行学说、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中的六淫、七情等来认识人体、认识疾病,无不体现多端思维的方法。由于多端思维常常从一个方面展开,而向多个方向延伸,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多种思路,使医生在临床中思路广阔,有助于明确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案的提出。? 3 关于临床思维的探讨? 目前对临床思维的认识。 对临床思维这个概念存在不同的理解。在国内,多数人是从局限的角度来看待的:第一种理解为临床诊断思维,即认为临床思维是认识疾病和判断疾病过程中的推理和思维方法,也就是临床医生将疾病的一般规律应用到判定个体所患疾病的思维过程。[3]第二种理解为临床诊断思维和治疗思维,是利用基础医学和临床 医学知识 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从错综复杂的线索中找出主要矛盾并加以解决的过程。[4]? 目前对临床思维认识的局限性。 虽然以上对临床思维的理解第二种较第一种要进步,但是从临床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是只考虑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而对其他方面的知识考虑较少。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疾病的复杂化,医学问题还需要综合考虑人的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利用 自然科学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等知识才能找到合适的答案。二是局限于诊断与治疗。对疾病的预防、康复等考虑不多。使一些临床医生在实践中预防医学思维缺乏。对群体健康问题,尚未纳入考虑之中。而医学的目的不是在于治愈疾病,而是促进、保护和维持健康。当健康受到损害时,将疾病的痛苦最小化。三是以疾病为中心,而不是以病人为中心。 以病人为中心,就关系到从医者的职业道德水平,医德高尚的的医生是以病人和社会的利益为追求目的。而不良的职业道德则易引起错位的临床思维,使思维浅表化、狭窄化、金钱化,导致诊治失败。另外,以病人为中心加强易患的沟通与理解,提高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也是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的“良药”。四是重 经验 ,对以证据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方法注意不够,要么“夜郎自大”,要么“固步自封”。五是过分依赖仪器及化验指标。在当代医学技术发展非常迅猛,虽然日趋形象化、客观化、数量化、精密化,促进医学诊断和治疗。但过分地依赖先进仪器检测,而忽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传统的诊断和常规检查方法,思维就容易局限化、简单化、偏激化甚至思维逆转现象,造成误诊误治。[5]? 对临床思维的探讨。 临床思维应是运用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以病人为中心通过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第一手资料,借助所有可利用的最佳证据和信息,结合病人的家庭与人文背景,将多方面信息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综合、类比、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个性化方案并予以执行和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 因此,中医思维是从病人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变化出发,结合生理与病理现象,对病人所患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及诊断,的临床思维,形成有利于病人的综合诊断、治疗、康复、预防方案,提高医学处理的效果与效率。可见,中医思维在临床当中更符合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绪论[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61? [2] 颜德馨.中医辨证思维与临床诊疗决策之优化[J].上海中医药杂志. [3] 赵书云,姚有为,刘豫安等.医学生临床思维欠缺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 教育 .1998,6(42-43)? [4] 王凤华.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6)? [5]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9-107
知网里有两千多篇 [1]考书钢. Bcl-2、Bax在乳腺增生组织的表达及温阳散结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机理研究[D].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2]吕晶武. 补肾调周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D].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3]姚艳飞. 药用菌发酵物协同中药鹿花盘抗乳腺增生症的作用研究[D]. 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2011. [4]林妮,肖柳英,吕俊华,葛文涛,潘竞锵. 荔枝核提取物抑制大鼠乳腺增生及调节激素水平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9,(8). [5]喻国华,邹来勇,刘建国,段树民. Combination of Acupuncture with Medication for Treatment of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 in 46 Cases[J].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0,(3). [6]王玖,侯美云. TREATMENT OF 80 CASES OF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 WITH CUPPING ALONG DU MERIDIAN IN COMBINATION WITH CATGUT EMBEDDING THERAPY ON THE ACUPOINTS[J].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2006,(4). [7]刘丽军,李炎高,郭诚杰.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30 CASES OF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J].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1995,(4). [8]彭成浩. 回阳玉龙膏联合磁、热疗治疗乳腺增生大鼠的研究[D]. 南华大学: 南华大学,2011. [9]翟贺宁. 乳癖方外用对乳腺增生模型大鼠干预作用及机理研究[D]. 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2011. [10]钱丽旗,潘超,冯振卿,冷静,许芝银. 利乳康液对乳腺增生模型乳腺、子宫及卵巢形态学的影响[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4). [11]曾艺文. 乳腺增生散结粉治疗乳腺增生症113例疗效观察[J].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8). [12]孙爱荣. ME-1型乳腺动力仪治疗乳腺增生症787例疗效观察[J]. 职业与健康,2008,(3). [13]陈凤仪,胡建楣. 乳结平胶囊对乳腺增生大鼠乳腺组织ER、PR表达的影响[J]. 中国药房,2008,(27). [14]李恒,应荐,沈雪勇,金明子,赵玲,胡升芳,孙霃平,王丽祯,韩丑萍. Infrared Radiation Temperature Comparison on Body Surface of Points Between Healthy People and Patients with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J].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08,(4). [15]钱丽旗,裴晓华,许芝银,王驰.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 by Lirukang Granule (利乳康颗粒)[J].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2007,(2). [16]郑卫国. ACUPUNCTURE FOR TRERTING 120 CASES OF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J].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2005,(2). [17]蔡志红,吴英,付波,贺普仁. 300 CASES OF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 TREATED WITH RED-HOT NEEDLE PLUS FILIFORM NEEDLE[J].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2003,(3). [18]钱丽旗,裴晓华,陈荣明,许芝银. Effect of Lirukang Oral Liquid(利乳康口服液) on Neurotransmitters and Estrogen in Rats with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J].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2004,(2). [19]田丽颖.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ACUPOINT INTRADERMAL EMBEDDING OF RINGHEADED THUMBTACK-NEEDLE THERAPY FOR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J].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2002,(1). [20]王进才,刘煜. Differential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J].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02,(3). [21]卓斌,徐继恩,何桂云,宋孝金. 280 CASES OF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 TREATED BY RU HE CHONG JI[J].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995,(4). [22]吕新敏,沈春. 42 CASES OF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 TREATED WITH CHAIHU SANJIE DECOCTION[J].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996,(4). [23]郭诚杰,张卫华,郑少祥,鞠大宏,赵仓焕.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EFFICACY OF ELECTRO-ACUPUNCTURE THERAPY IN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 AND ITS EFFECT ON IMMUNOLOGICAL FUNCTION[J].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996,(4). [24]段彦苍,杜惠兰,靳亚慈. 乳腺增生大鼠模型血清和乳腺VEGF、bFGF的变化[J]. 陕西医学杂志,2010,(3). [25]王孟琳,王婧锦,张卫华,赵宗辽,应小平,方改英,王梅生. P16 P53在针刺乳腺增生模型大鼠乳腺组织的表达及意义[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0). [26]刘丽军,杜惠兰,靳亚慈,陈景伟. 针药结合对乳腺增生大鼠乳腺组织及雌激素受体亚型表达的影响[J]. 中国针灸,2007,(4). [27]林妮,吕俊华,潘竞锵,肖柳英. 荔枝核抑制乳腺增生大鼠乳腺组织ER和PR表达及促进细胞凋亡作用[A]. .[C].: ,2010:--2027. [28]林妮,吕俊华,潘竞锵,肖柳英. 荔枝核抑制乳腺增生大鼠乳腺组织ER和PR表达及促进细胞凋亡作用[A]. .[C].: ,2009:481-482-483-484-485-486. [29]林妮,吕俊华,潘竞锵,肖柳英. 荔枝核抑制乳腺增生大鼠乳腺组织ER和PR表达及促进细胞凋亡作用[A]. .[C].: ,2009:149-150-151-152-153-154-155. [30]赵文静,赵向上,旺建伟,刚宏林,姜虹,王艳宏,张晓琳. 复方鹿花盘胶囊对乳腺增生小鼠子宫、卵巢重量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J]. 中医药信息,2010,(3). [31]方佩影,张明. 乳增宁片治疗乳腺增生病175例[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2). [32]古凤仪,刘玉英. 美迪克乳腺治疗仪对不同类型乳腺增生的疗效评价[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1). [33]于萍,廖鸿梅,黎清婵,麦小琴. 乳腺增生Ⅰ号治疗乳腺增生病168例临床研究[J]. 中医杂志,2004,(11). [34]张红燕,邓黎,胡卫卫,杨湘华. 中药外敷联合乳腺治疗仪治疗乳腺增生疗效观察[J]. 护理学杂志,2005,(4). [35]李敏. 蒙药乳腺Ⅰ号对大鼠乳腺增生的治疗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10. [36]李中玉,张卫红. 凋瘤丸治疗乳腺增生300例临床观察[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3). [37]曾幼莲. 应用桔梗八味汤治疗乳腺增生症2500例报告[J]. 桂林医学院学报,1994,(2). [38]刘岩. “乳康方”对乳腺增生大鼠性激素含量及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D]. 河北医科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2009. [39]张晓双,武苗,杨瑞. 三香乳增消胶囊对乳腺增生小鼠乳腺病理及脏器指数的影响[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6). [40]王孟琳,张卫华,赵宗辽,应小平,方改英,党琳,马莉,赵小艳. 针刺乳腺增生大鼠的乳腺形态学改变[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5). [41]魏清,周政涛,王燕燕. 乳腺Ⅱ号方治疗乳腺增生症120例疗效观察[J]. 中国药师,2007,(11). [42]关会林,王小丹,李婷,孙世超,乔国芬. JNRK对大鼠乳腺增生的作用研究[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0,(5). [43]张玉君. 护理干预对乳腺增生症复检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 中国全科医学,2009,(9). [44]钟绮芬,周佩明,容雪瑶. 健康教育对乳腺增生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 临床医学工程,2009,(4). [45]张忠泉,苗久旺. 乳消1号对乳腺增生模型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J]. 医药论坛杂志,2009,(7). [46]龚东方,谢娟,唐纯志. 针刺对乳腺增生模型大鼠雌激素、雌激素受体及其信号传导的干预作用[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5). [47]季屹红,张锦林,沈飚. 3种方案治疗乳腺增生药物经济学分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2). [48]王苹,吴秋霞,池飞燕. 乳消胶囊对乳腺增生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及组织形态学的影响[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 [49]姚静,黄文革,李明,杨敏,陈蔓茵. 加味逍遥散对乳腺增生模型生殖内分泌系统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3). [50]房忠女,卢文. 中药埋线治疗乳腺增生症107例疗效观察[J]. 中国全科医学,2007,(6).
医学参考文献的选取原则:可靠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准确性原则、适度性原则。
1、可靠性原则。科学研究本身就要求治学严谨。凡文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一定要读原文,保证参考文献的可靠性,以便读者考证。不要转引其他作者的参考文献,防止以讹传讹。国外有些医学期刊要求论文参考文献附全文,国内目前通常无此项要求。
2、时效性原则。医学科学飞速发展,医学文献老化速度越来越快,研究人员应关注最新的研究动态,尽量引用近期的研究成果和现行的国际、国内标准,以提高参考文献内容的新颖性程度,从而提高论文的质量。综合目前已发表的医学期刊引文分析的文章来看,医学期刊的中文引用高峰期通常为发文后的1—3年,外文稍有滞后。
3、准确性原则。参考文献所引用的论点、数据、结论等必须准确无误,不能随意更改和断章取义。
4、适度性原则。参考文献并非多多益善,正如写文章一样,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参考文献也是当引则引,不能单纯追求数量,应引用适度。刊物本身要注意自引适度,既体现自己的办刊特色,又不影响借鉴其他刊物的长处。
医学:
医学是处理生命的各种疾病或病变的一种学科,促进病患恢复健康的一种专业。医学,英文Medicine,是处理人健康定义中人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是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狭义的医学只是疾病的治疗和机体有效功能的恢复,广义的医学还包括中国养生学和由此衍生的西方的营养学。
世界上医学主要有西方微观西医学和东方宏观中医学两大系统体系。医学的科学性在于应用基础医学的理论不断完善和实践的验证,例如生化、生理、微生物学、解剖、病理学、药理学、统计学、流行病学,中医学及中医技能等,来治疗疾病与促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