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合适论文,callme!
在网上找,多对比几篇不是比别人发的更好吗?就只是需要点时间找,你到上学吧资料分享中心吧。可以免费下载的
在日常生产中通常采用的润滑方式主要有干油润滑和稀油润滑。干油润滑主要应用于速度较低,经常正反转和重复短时工作的各种轴承及采用稀油润滑很难保证可靠密封的零部件;稀油润滑一般用于长期、重载、高速运转的设备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量增加,而对于动力能源的消费更是不可缺少的,据统计设计每年消耗的汽油、柴油、天然气、煤炭等为15亿t,而大约有50%~60%的能源消耗是用于各种动力机械。而由于技术水平的原因,动力机械的能源使用率平均也只有30%左右。据德国Vogelpohl教授测算,全世界生产能源的1/3到1/2损失在摩擦磨损上,近年英国教授指出,世界消费能源的30%~40%消耗于摩擦磨损,也就是说全世界每年约有相当于20亿t石油的能源白白消费在摩擦磨损中。同时由于机械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应用在复杂、恶劣的环境及要求重载、高速等条件下,这样就给设备润滑的管理和维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使原有的润滑方式不能满足设备的新的润滑要求,而油雾润滑就是介于稀油润滑和干油润滑之间的一种新型高效的润滑方式,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冶金行业中的轧机、铝箔轧机生产线等的滚动轴承,滑动轴承、齿轮轴承、齿轮、涡轮、链条及活动导轨等各种摩擦副中,在石油化工行业中应用也很广泛,主要应用于化工炼油的催化车间、气分车间等生产用泵的滚动轴承、滑动轴承等的摩擦副中,在改善摩擦副的运行条件和摩擦副性能上以及节约能源和改善环境污染上显示出了很大的优越性。 某厂大型磨煤机组、催化裂化装置16台机泵润滑油系统进行改造,成功应用油雾润滑技术,取得了明显的节能效果。经过半年的工业应用后,现润滑油用量降低丁80%,不但使机泵达到了最佳润滑效果,降低了设备故障率,而且轴承使用寿命比以前延长了3~6倍,为装置安全平稳生产提供了可靠保证。据专家介绍,油雾润滑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机泵润滑形式,采用间歇饱和湿雾态方式送油,利用装置内的净化风将油雾发生器内的润滑油充分雾化,周期性地喷射压缩空气至轴承处,使液体的润滑油变成气态的油雾注入到各个润滑点对机泵轴承进行润滑,形成薄油膜,使机泵轴承润滑上传统的“油浸式”人工润滑改为“强制式”机械自动化润滑。而且气液两相的油雾既能起到润滑作用,又能带走大量的热量。现代润滑理论认为,轴承处保持适量新鲜的油膜是最佳的润滑方式,降低轴承的温度是延长轴承寿命的主要手段之一。此技术可保持持续清洁的润滑供给,大幅减少润滑油用量和冷却水用量。油雾润滑与其他润滑方式比较.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一是油雾能随压缩空气弥散到所有需要润滑的摩擦部位,可以获得良好而均匀的润滑效果。二是压缩空气比热小、流速高,很容易带走磨擦所产生的热量。三是大幅度降低了润滑油的用量。原1台机泵润滑1个季度加一次润滑油,大约需要6桶润滑油量;现在每半年加一次润滑油,大约需要1桶润滑油量,1台机泵年润滑油用量由原来的24桶减为2桶。此外,使用油雾润滑系统后,机泵轴承箱的温度平均下降了12℃,不需要轴承箱冷却水,可节水80%以上。 针对化纤行业涤纶长丝装置高速纺丝机上普遍存在的兔子头式导丝器易磨损特点,开发出的油雾润滑系统,有效克服了原有导丝器的润滑造成的导丝商品满卷率低,废丝量比较大的缺点。使得喷射到槽筒辊的导槽里建立合适有效的摩擦油膜,同时把摩擦所产生的热量带走。由于大而湿的油粒子具有一定的弥散性,所以导轨板表面也会积累一定量的润滑油,把兔子头与导丝板的润滑油膜建立起来。该系统的油雾发生原理及独特优点与KROMJ系列相同。但做了符合化纤行业的专门设计,设备投资也进一步减少,但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分析表(实例) 项目 使用前 使用后 废丝 日产废丝量 吨 吨 年产废丝量 *360=108 吨 *360= 吨 年产生效益(丝价格按1万元/吨) (万元) 使用寿命 15天 45天 兔子头 使用个数 360/55*92=4608 360/45X192=1536 年产生效益(兔子头按28元/只) (4608-1536)X28=万元
油雾润滑是一种集中润滑技术,要求在较大的润滑半径(约100m)内对各润滑点进行充分润滑,也就是说除了对要求雾化后的油雾具备较强的可传输性以外,油雾发生装置必须提供足量的润滑介质,即具备足够的油雾浓度,雾化后的油雾浓度取决于进入雾化腔内的润滑介质的流量。《关于油雾润滑中油雾浓度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对雾化装置进油管口的流动过程进行流体力学特性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油雾浓度的数学模型,经理论分析获得了影响油雾浓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即介质温度与喉部压力等,并通过实验测试获得了这些影响因素的数据并绘制出实验结果曲线,结果表明:润滑油温度在50~60℃、气温在60~80℃时雾化效果最好;空气压力在180~240kPa之间最佳。油雾润滑的维护方法:为了使用与维护好油雾润滑系统,制定了油雾润滑系统操作法,对主油雾发生器和辅助油雾发生器的操作、日常检查与维护、常见问题与处理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日常检查与维护分为每日检查、每周检查、每月维护、半年维护,其关注重点各有不同。通过对油雾发生器、润滑泵的定期检查与维护,将油雾润滑系统的故障降至最低。使用油雾润滑器的注意事项如下:1、油雾润滑油的选择,选标准的专用的油雾润滑油。2、如果用气站供气,在进油雾润滑系统前加装气水分离器,把空气中的水分离掉,由于水进入轴承中容易产生抱轴。3、控制好进气的压力,一定按规定调整。4、在油雾润滑油工作前,先把进轴承处的口打开,把油雾润滑油启动,检查油雾是否到此,如果正常,再进行工作。
在切铝机上进行安装微量润滑喷油装置的好处有可以起到冷却降温的效果
上海威格锐智能设备有限公司销售的意大利ILC微量润滑系统不错。泵单元有27个档可调,最小排量精确控油。用极少量的油就可达到较好的润滑效果。
微量润滑系统CA-MQL,又叫超低温微量润滑系统,采用三艾SUNAIR气冷技术和微量润滑技术,融合了干式切削与传统湿式切削两者的优点:MQL系统将油或切削液充分雾化,再通过三艾气冷系统将油雾带出,显著降低切削液的使用成本,-10度的冷气混合油雾后给刀具待续不断的降温,有助于降低切削力、切削温度和刀具的磨损。与干式切削相比,超低温CA-MQL由于引入了气冷技术,使得切削过程的冷却润滑条件大大改善,刀具、工件和切屑之间的磨损显著减小。与传统的微量润滑系统比较,三艾超低温微量润系统CA-MQL无油雾产生,能大大改善工作环境,保护作业员身体不受油雾伤害。三艾超级温微量润滑优垫:1、 微量润滑装置取代冷却液润滑后,可以省去切削液回收装置,环保雾排放。2、 与普通微量润滑比较,超低温微量润滑无油雾产生,降低油雾对环境和人身危害。3、 使用极其少量的润滑油。4、 提升进给量,提高了工件加工生产效率,加工时间缩短约30-50%;5、 延长切削刀具寿命2—3倍;6、 提高了加工工件的表面精度;微量润滑这种技术目前国内使用还比较少,深圳市三艾流体技术(深圳)有限公司通过气冷技术与微量润滑的结合,最大程度的发挥的微量润滑的作用,并且解决了微量润滑发生油雾对环境影响。
就是将微量润滑油准确喷射到刀具和工件之间的加工部位。阿里巴巴搜UNIST MQL微量润滑冷却系统就有。用途嘛,金属切削、机械加工、模具加工、铜铝及超硬材料加工、深孔钻、锯切、车削、铣削、螺纹切削、铰孔、去毛刺、重型冲轧等等
油雾生成如右图2所示。压缩空气通过进气口进入阀体1后,沿喷嘴3的进气孔进入喷嘴内腔,并从文氏管4喷出进入雾化室5,这时,真空室2内产生负压,并使润滑油经滤油器8和喷油管7进入真空室2,然后滴入文氏管4中,油滴被气流喷碎成不均匀的油粒,再从喷雾罩6的排雾孔进入贮油器9的上部,大的油粒在重力作用下落回到贮油器9下部的油中,只有小于3μm 的微粒留在气体中形成油雾,随压缩空气经管道输送到润滑点。为了将润滑油输送到摩擦点,首先要在一个润滑油雾化装置中将润滑油雾化得非常细小。雾化后的润滑油微粒的表面张力大于润滑油微粒的吸引力。结果,使得精细地雾化的润滑油处在一种接近于气态的状态。雾化的润滑油能够在这种状态下由雾化装置经过分配器输送到各个摩擦点去。但由于油雾在进入润滑点后不能产生润滑所需的油膜,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工况,在润滑点安装相应的凝缩嘴,使得油雾通过凝缩嘴后形成滴状的油粒。油雾润滑装置不可能将雾化的润滑油完全恢复成滴状的油粒,早期的油雾润滑装置,只有60~75%的油滴到达润滑点,剩余的润滑油则以雾状进入大气中,后来经过改进后,润滑油的利用率可达90%,但仍有少量的润滑油以雾状进入大气中,使环境受到污染。此外,油雾只能以较小的速度输送,因为油雾只有在层流状况下才能保持稳定。如果是紊流状态,润滑油的微粒就会因相互碰撞而聚集在一起,结合成较大的润滑油油滴,以致重又恢复到液体状态。在这种液体状态下润滑油就会流回到容器中去。由于油雾的压力很低,为了克服油雾流动时的阻力,所以必须采用截面积相对较大的管道。这一点也是众所周知的,就是润滑介质是在紊流的空气流中输送给润滑点的。然而,采用这种方法时,在将滴状的、通过空气流带入的润滑介质分配到各个润滑点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问题。在分叉点,重力会起作用,使得较大部分的润滑油油滴沉积到分配器最下面的底部。这样一来,润滑油的分布就与位置有关了。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将带有运动部件的分配器投入使用。但是这些试验没有得出实际的结果。后来又有人提出这样的建议,就是在分配器中产生特殊的空气涡流。但是因为润滑介质的粘度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波动,所以这一建议最终也是一无所成。考虑到润滑油由于它们的粘度各不相同而无法对它们进行流体力学的计算,而且空气量和润滑油量之比也是根据需要各不相同的,以致安装位置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结果,在采用由紊流的空气流带入的油气混合物进行润滑的情况下,通常都要针对每一个摩擦点根据空气流量的大小专门配给润滑油量。在油雾润滑管道中(见右图3),油已成雾状并和压缩空气融合在一起,油和气在管道中的输送速度是一样的,因此,从润滑部位排出的空气中含有油的微小颗粒,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越来越多人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车辆,汽车已然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既然我们拥有了车辆,作为车主也需要对汽车的一些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汽车上面其实是有很多传感器的,比如说机油压力传感器,那么机油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汽车上面的传感器主要是为了将汽车零件的一些相关信息通过电信号的形式传输到电控单元,从而向我们传达信息,是一种汽车计算机系统的输入装置。而机油压力传感器主要用于检测机油的压力,在机油压力不足的情况下就会发出警报的信号从而提示车主。当汽车的发动机运行时候,压力测量的装置检测到机油压力不足的时候,将压力信息转变成电流信号并送到信号处理电路,经过电压和电流的放大改变相关指数连接到油压指示表,从而显示出发动机的机油压力。
一、用途可用于润滑油总酸值和内燃机油总碱值的快速测定。二、主要技术参数1、测试范围:酸值:0~总碱值:0~20mgKOH/g2、测试精度:符合GB/T2643、工作电压:220VAC4、外形尺寸:340mm×165mm×115mm5、重量:4kg三、结构特征与工作原理1、总体结构酸碱值测定仪由仪器主机、电极、加热器、样品杯、软件组成。2、工作原理“电极激励信号产生电路”在“控制电路”的指挥控制下产生三电极系统的扫描电压信号;“三电极系统”置于被测溶液中,并在扫描电压信号的作用下产生相应的工作电极电流;该电流由“数据采集及预处理电路”进行I/V转换、放大、滤波、A/D转换等处理后,由“控制电路”读取A/D转换结果,然后结合相应的扫描电压,根据电化学原理计算出被测样品的酸值或总碱值,并将测定结果显示出来不同配方或品质的润滑油中含有不同浓度的水溶性酸或碱,润滑油的水溶性酸或碱是指油液中能溶于水的无机酸和碱,以及低分子有机酸和碱性氧化物,在使用过程中,水溶性酸和碱会严重腐蚀机件,特别是有水分存在时,腐蚀更强烈。因此检测不同配方或不同品质的润滑油的酸碱性极为重要,目前对于润滑油的酸碱性检测主要使用简易的器具和试剂进行检测,这种方式无法检测酸碱度的值,只能判断润滑油是酸性或碱性,而且检测容易造成误差,且检测结果不便于记录和保存。故此,设计一种润滑油酸碱性检测装置是十分必要的
汽车润滑油分配器原理作用 作为汽车来说,内部有许多零部件都需要润滑油进行润滑,那么润滑油是怎么输送到零部件上的呢,这其中便通过了润滑油分配器进行分配,因为一般的油路上都是配备有加油器,而润滑油分配器就安装在加油器上,而且因为加油器通常只有一个出油口,只有通过分配器才能将润滑油从出油口进行定量分配,从而给各零部件以润滑。其工作原理是当 润滑系统 加压的时候,会将油液储存在分配器内,但系统泄压的时候,弹簧力将分配器中的油液进行分配,而其中主要是通过ECU进行检测和控制,如果ECU检测到有零部件缺少润滑油的时候,就回及时进行处理。 听听别人怎么说: 选择润滑油要看你的周围环境,温度、湿度、粉尘、还有你的运行要求,是常时工作还是短时或是间歇工作制的,润滑油得普通品种有钠基、锂基和钙基等几个品种,特殊的贵的有长城等大品牌的,耐高温低温都很优秀。如果是齿轮箱就要看齿轮的转速、载荷率等来选择,油位的高度一般过大齿就行。 分配器工作原理递进式分配器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液压递进式动作的。所谓递进式,是 指在分配器内的各个工作柱塞副,在紧跟着前一工作柱塞副的循环动作之后, 各自工作完成自己的柱塞行程,把定量的润滑剂输送到润滑点。只要有压力的 润滑剂供给分配器,工作柱塞副就会以递进式的方式运行,并以恒定的排量注 油。然而,一旦供给的压力润滑剂流动停止了,那么分配器的工作柱塞也就停 止运动。当具有压力的润滑剂从新开始流动时,分配器内工作柱塞又在同一点 再开始它的注油循环动作。递进式分配器从结构上分有集成式和片式两类。集 成式分配器是一整个阀体,结构紧凑,安装较方便,但阀体一般为铝合金,螺 纹口易损坏,而且,在非正常高压时工作柱塞与阀体间隙会变大,从而产生泄 漏,递进式动作会错误地继续进行,还有,集成式分配器每孔排量相同,比较 难以适应注塑机有多种需油量的要求。片式即组合式分配器是由多片分配块组 合而成,分配块排量有多种规格,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搭配,自由度较大,其 缺点是体大笨重,分配块之间的结合面难免会发生泄漏。 汽车润滑油分配器原理作用 @2019
机械工程硕士论文题目
机械工程硕士论文题目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各位同学们,请看下面吧!
1、车载液压机械臂动态设计与研究
2、基于网络模型的复杂机电系统可靠性评估
3、螺纹联接自动装配系统的研究
4、轴承压装仿真与试验以及液力变矩器导轮的热装配变形分析研究
5、硫系自润滑钢中原位自生金属硫化物自润滑相的形成机制与控制方法
6、基于电动气旋流的吸附器的开发和特性研究
7、动圈式比例电磁铁关键技术研究
8、箱式风机管道法兰的柔性制造系统
9、六自由度运动平台优化设计及动态仿真研究
10、面向恶劣服役环境的工件抗缺陷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及其应用
11、基于数字液压缸组的多浮力摆波能装置压力平衡研究
12、具有运动控制功能的电液比例阀控制器研究
13、微型轴承内圆磨削加工的质量监控系统研究
14、抗负载波动回转控制阀优化设计研究
15、气浮式无摩擦气缸静动态特性研究
16、模拟风力机载荷的电液加载装置的设计研究
17、用于扩散吸收式热变换器的气泡泵性能实验研究
18、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与三乙醇胺硼酸酯水溶液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19、表面织构化固体润滑膜设计与制备技术研究
20、双压力角非对称齿轮承载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及参数优化
21、全电液式多路阀自动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22、开关液压源系统研究分析及其试验系统的设计与搭建
23、飞轮储能系统电机与轴系设计
24、面向不完全数据的疲劳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
25、树木移植机液压系统的'设计研究
26、新型双输出摆线减速器的设计与分析
27、基于ARM9架构的工业喷码机研究与实现
28、超高压水射流破拆机器人液压系统设计与研究
29、考虑轴承影响的摆线针轮传动动力学研究
30、车辆传动装置供油系统设计方法研究
31、润滑油复合纳米粒子添加剂摩擦学性能的研究
32、高速气缸的缓冲结构研究
33、大长径比柔性对象自动送料关键技术研究
34、空间索杆铰接式伸展臂根部锁紧机构运动功能可靠性研究
35、基于能量梯度理论的离心压缩机固定元件性能改进研究
36、并联RCM机构构型综合及典型机构运动学分析
37、多自由度气动人工肌肉机械手指结构设计及控制
38、闸板位置对闸阀内部气固两相流及磨损的影响
39、电液伺服阀试验台测控系统的设计
40、多盘制动器加压装置典型结构设计及试验研究
41、重型多级离心泵穿杠螺母拧紧装置的设计
42、气动增压阀动态特性的仿真研究
43、小间隙下狭缝节流止推轴承特性研究
44、离心通风机的性能预测与叶片设计研究
45、基于有限元法的齿面修形设计
46、离心泵输送大颗粒时固液两相流场的数值计算
47、小流量工况下离心泵内部流动特性分析
48、双粗糙齿面接触时的弹流润滑数值分析
49、工程专用自卸车车架疲劳寿命分析
50、倾斜式带式输送机断带抓捕装置的研究
秀军 ,2 郭丽梅1# 蒋明康1 (1.天津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天津 300222; 2.大庆油田化工有限公司精细化工厂,黑龙江 大庆 163411) 摘要 采用硫酸精制-碱中和-活性白土吸附-过滤的工艺流程处理废齿轮润滑油。酸洗温度40 ℃,98%浓硫酸用量为废油量的6%(质量分数);碱中和温度80 ℃,中和剂为10%氢氧化钠;吸附条件:活性白土用量为15%(质量分数),温度150 ℃,时间1 h;再生润滑油粘度40 ℃时为128 Mpa•s,80 ℃为 MPa•s,凝点为-33 ℃。同时用废碱处理酸渣,采用阳离子絮凝剂处理废水。
工程机械论文题目
机械工程是一门涉及利用物理定律为机械系统作分析、设计、制造及维修的工程学科。机械工程是以有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经验,研究和解决在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运用和维修各种机械中的全部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以下是机械工程硕士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工程机械论文题目大全
1、车载液压机械臂动态设计与研究
2、基于网络模型的复杂机电系统可靠性评估
3、螺纹联接自动装配系统的研究
4、轴承压装仿真与试验以及液力变矩器导轮的热装配变形分析研究
5、硫系自润滑钢中原位自生金属硫化物自润滑相的形成机制与控制方法
6、基于电动气旋流的吸附器的开发和特性研究
7、动圈式比例电磁铁关键技术研究
8、箱式风机管道法兰的柔性制造系统
9、六自由度运动平台优化设计及动态仿真研究
10、面向恶劣服役环境的工件抗缺陷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及其应用
11、基于数字液压缸组的多浮力摆波能装置压力平衡研究
12、具有运动控制功能的电液比例阀控制器研究
13、微型轴承内圆磨削加工的质量监控系统研究
14、抗负载波动回转控制阀优化设计研究
15、气浮式无摩擦气缸静动态特性研究
16、模拟风力机载荷的电液加载装置的设计研究
17、用于扩散吸收式热变换器的气泡泵性能实验研究
18、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与三乙醇胺硼酸酯水溶液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19、表面织构化固体润滑膜设计与制备技术研究
20、双压力角非对称齿轮承载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及参数优化
21、全电液式多路阀自动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22、开关液压源系统研究分析及其试验系统的设计与搭建
23、飞轮储能系统电机与轴系设计
24、面向不完全数据的疲劳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
25、树木移植机液压系统的设计研究
26、新型双输出摆线减速器的设计与分析
27、基于ARM9架构的工业喷码机研究与实现
28、超高压水射流破拆机器人液压系统设计与研究
29、考虑轴承影响的摆线针轮传动动力学研究
30、车辆传动装置供油系统设计方法研究
31、润滑油复合纳米粒子添加剂摩擦学性能的研究
32、高速气缸的缓冲结构研究
33、大长径比柔性对象自动送料关键技术研究
34、空间索杆铰接式伸展臂根部锁紧机构运动功能可靠性研究
35、基于能量梯度理论的离心压缩机固定元件性能改进研究
36、并联RCM机构构型综合及典型机构运动学分析
37、多自由度气动人工肌肉机械手指结构设计及控制
38、闸板位置对闸阀内部气固两相流及磨损的影响
39、电液伺服阀试验台测控系统的设计
40、多盘制动器加压装置典型结构设计及试验研究
41、重型多级离心泵穿杠螺母拧紧装置的设计
42、气动增压阀动态特性的仿真研究
43、小间隙下狭缝节流止推轴承特性研究
44、离心通风机的性能预测与叶片设计研究
45、基于有限元法的齿面修形设计
46、离心泵输送大颗粒时固液两相流场的数值计算
47、小流量工况下离心泵内部流动特性分析
48、双粗糙齿面接触时的弹流润滑数值分析
49、工程专用自卸车车架疲劳寿命分析
50、倾斜式带式输送机断带抓捕装置的研究
51、基于骨架模型的自卸车装配设计平台研究
52、双馈式风力发电机齿轮箱的'动态特性分析
53、定常扭矩激励下转子系统动力学与摩擦学研究
54、恒流量轴向柱塞液压泵的研究
55、下运带式输送机能量回馈与安全制动技术的研究
56、压力容器筒体自动组对及检测装置的研究
57、高压容腔卸压曲线及卸压阀研究
58、一种小冲击高性能液压缸双向制动阀的研究
59、盘式制动器摩擦副热结构耦合及模态分析
60、输送带摩擦学行为及动力学特性研究
61、圆环链与驱动链轮磨损试验研究
62、十字轴式万向联轴器的动力学特性仿真分析
63、乳化液过滤器多次通过试验系统开发
64、电液流量匹配装载机转向系统特性研究
65、大位移低电压的静电斥力微驱动器的设计与仿真研究
66、圆柱斜齿轮传动误差的补偿分析
67、基于物理规划法的柔顺机构多目标拓扑优化研究
68、桥式起重机桥架结构静动态分析及多目标优化
69、柱塞泵及管路流固耦合振动特性研究
70、非对称柱塞泵直驱挖掘机液压缸系统特性研究
71、波箔动压气体轴承承载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72、低温氦透平膨胀机中液体动静压轴承的承载特性研究
73、滚珠轴承支承高速电主轴热特性分析
74、基于许用压力角要求的共轭凸轮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开发
75、圆筒涨圆机液压与电气控制系统的研究
76、再制造液压缸性能检测技术的研究
77、气动高压高速开关阀的设计与研究
78、四轮四向叉车非对称转向机构双目标优化研究
79、基于桁架结构的3D打印轻量化模型生成研究
80、无转速计阶比分析方法研究
81、非圆齿轮行星轮系传动性能分析
82、永磁同步电主轴机电耦联动力特性研究
83、气动柔性驱动器的位置控制研究
84、高速旋转接头试验台的研制
85、永磁同步电主轴电磁噪声影响因素研究
86、水泵转子静挠度检测系统的构建与实现
87、磁悬浮飞轮储能支承系统的控制策略研究
88、聚磁式永磁涡流耦合器的性能分析和测试
89、起重机用永磁同步电机的设计与研究
90、大型往复式迷宫压缩机气缸体关键部件受力分析
91、准双曲面锥齿轮实体建模与齿面接触分析
92、风机风量调节伺服缸试验系统设计及控制特性研究
93、大型往复式压缩机迷宫密封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94、水泵轴向力测量装置现场静态标定系统设计
95、空压机用超超高效永磁同步电动机设计及铁耗研究
96、主动磁悬浮轴承及其控制方法研究
97、水泵转子径向跳动检测系统设计
98、板状超声物料输送装置的研究
99、钢制组合式路基箱力学性能研究
100、三种典型微细结构缺陷的试验研究
101、向心关节轴承摩擦磨损性能仿真及试验分析
102、离心压缩系统反转动力学特性研究与分析
103、计入弹性变形的复合材料水润滑轴承润滑特性的研究
104、气缸壁面温度预测研究
105、高速曳引界面的摩擦滑移实验方法研究
106、特征优化方法研究及其在轴承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107、小型机械零件拣货系统改良设计研究
108、活塞式压缩机排气量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109、小型安全阀便携离线校验设备研制
110、轴流风机数值模拟的若干问题探讨
111、催化装置富气压缩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12、变频电机拖动的变量柱塞泵液压动力系统特性研究
113、模具形线参数对厚壁封头成形的影响
114、条形砧旋转锻造封头的工艺研究
115、磁悬浮轴承-转子系统的运动稳定性与控制研究
116、两级行星齿轮减速器稳健设计方法的研究
117、机械产品原理方案优化建模与实现
118、错位码垛规划及其与码垛机器人控制融合的研究
119、3D打印技术中分层与路径规划算法的研究及实现
120、液压同步顶升系统设计及控制策略研究
121、机构可动性设计缺陷辨识模型与修复方法研究
122、码垛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123、浮环轴承润滑特性研究
124、机械产品可持续改进研究设计
125、轮腿式轮椅传动机构的设计与仿真
126、低速叉车横置式转向电动轮设计与优化研究
127、面向机电系统运行状态监测的声源定位技术研究
128、摆线活齿传动齿形研究及仿真
129、旋转阀口试验台的研发及旋转阀口的仿真研究
130、水压阀口特性仿真研究
131、旋转式水压伺服阀的设计及研究
132、串联式混联机构的力学分析及动力学仿真
133、利用阳极键合封装MEMS器件所用离子导电聚合物开发
134、工业生产型立体仓库的设计与优化
135、九轴全地面起重机模糊PID电液控制转向系统分析
136、带式输送机多滚筒驱动功率平衡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研究
137、折臂式随车起重机回转系统同步控制研究
138、九轴全地面起重机传动系统研究
139、桥式起重机安全监控与性能评估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140、大型磨机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
141、水液压多功能试验台数据测控系统的研发
142、迷宫密封泄漏特性及新结构研究
143、组合型振荡浮子波能发电装置液压系统研究
144、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45、穿孔扭转微机械谐振器件的挤压膜阻尼机理与模型
146、双螺杆式空压机转子型线分析与加工优化
147、铸造起重机安全制动温度场热耦合及机构振动分析
148、渐变箍紧力作用的起重机卷筒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
149、汽车起重机动力、起升系统参数优化及节能分析
150、贝叶斯网络系统可靠性分析及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151、圆锥破碎机止推盘磨损寿命预测及结构优化
152、喷油器火花塞护套成形工艺优化及模具分析
153、碟形砂轮磨削面齿轮加工技术及齿面误差生成规律研究
154、铝合金喷射沉积坯形状及组织控制
155、基于FACT理论的柔顺机构设计及其在振动切削方面的应用
156、高精度FA针摆传动尺寸链分析研究
157、水平带法兰阀体多向模锻工艺研究
158、并联机构的人机交互式装配实现及运动性能自动分析
159、铝合金薄壁件加工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160、三柱塞式连续型液压增压器的特性研究
161、液压泵新型补油装置研究
162、压力阀的新型阻尼调压装置研究
163、多轴电液转向系统优化设计
164、大型框架式液压机智能监控与维护系统设计
165、液压缸综合性能测试试验台机械结构及液控部分的设计与开发
166、考虑实际气体效应低速运转螺旋槽干气密封性能研究
167、液压型落地式风力发电机组主传动系统特性与稳速控制研究
168、装载机动臂液压缸可靠性研究
169、舰船稳定平台液压驱动单元控制及实验研究
170、单作用双泵双速马达专用换向阀设计与研究
171、二通插装式比例节流阀自抗扰控制方法研究
172、旋转机械状态趋势预测及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173、阶梯滑动轴承油膜流态可视化试验装置设计与应用
174、大型平行轴斜齿轮减速器可靠性分析
175、曲沟球轴承的设计与试制
176、汇率波动对重庆市机电产品进出口贸易影响传导机制及对策研究
177、流体动压型机械密封开启过程的声发射特征监测研究
178、桥门式起重机蒙皮式主梁结构性能分析
179、螺纹插装比例流量控制阀的振动特性研究
180、农耕文化符号的转换和再利用
181、石墨烯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在青铜织构表面的摩擦学行为研究
182、微粒子喷丸对螺纹紧固件抗松动性能影响研究
183、螺纹插装平衡阀结构和特性研究
184、机械密封端面接触状态监测技术研究
【拓展阅读】
工程机械基本介绍
工程机械是中国装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凡土石方施工工程、路面建设与养护、流动式起重装卸作业和各种建筑工程所需的综合性机械化施工工程所必需的机械装备,称为工程机械。它主要用于交通运输建设,能源工业建设和生产、矿山等原材料工业建设和生产、农林水利建设、工业与民用建筑、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
在世界各国,对这个行业的称谓基本雷同,其中美国和英国称为建筑机械与设备,德国称为建筑机械与装置,俄罗斯称为建筑与筑路机械,日本称为建设机械。在中国部分产品也称为建设机械,而在机械系统根据国务院组建该行业批文时统称为工程机械,一直延续到现在。各国对该行业划定产品范围大致相同,中国工程机械与其他各国比较还增加了铁路线路工程机械、叉车与工业搬运车辆、装修机械、电梯、风动工具等行业。
工程机械论文框架
1 绪论
1-1 全球工程机械市场概况
1-2 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概况
2 中国工程机械的格局
2-1 中国工程机械的发展历程
2-2 国内外并购整合概况
2-3 中国工程机械的发展成就
3 中国工程机械现状分析
3-1 中国工程机械的发展优势
3-2 中国工程机械发展的劣势
3-3 中国工程机械发展的机遇
3-4 中国工程机械发展面临的问题
4 中国工程机械未来发展的思考
4-1 发展思路
4-2 对策措施
4-3 发展预测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机械论文参考文献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机械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尤世杰.试论机械加工中的工装夹具定位设计[J].工业技术,.
[2]张树勋.机械加工中的工装夹具定位设计方法[J].工业技术,.
[3]王存荣.机械加工中的工装夹具的定位设计及其价值研究[J].工程机械,.
[4]梁荣坚.机械加工中的工装夹具定位设计方法[J].机械管理开发,.
[5]胡建中,等.工程机械机群远程故障诊断系统研究.制造业自动化,2005(12):22-25,39.
[6]梁兰娇.浅谈工程机械油耗定额的制定[J].北方交通,2008(7):160-162.
[7]李兴,张礼崇,郜祥,等.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及诊断技术[J].技术与市场,2012(01):49-50.
[8]杨晓强,张梅军,苏卫忠.机械设备状态监测系统[J].振动.测试与诊断,1999(03):29-32.
[9]张利群,朱利民,钟秉林.几个机械状态监测特征量的特性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1,20(1):20-21.
[10]徐敏,等.设备故障诊断手册-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11]靳晓雄,胡子谷.工程机械噪声控制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12]蒋真平,周守艳.工程机械噪声与控制分析[J].建筑机械,2007(4):79-82.
[13]张性伟,王世良,付光均.工程机械驾驶室内的降噪方法[J].工程机械,2008(1):61-63.
[14]廉红梅,朱武强.某型平地机噪声测试分析及降噪改进措施[J].工程机械,2019(7):40-45.
[15]邵杰,张少波,刘宏博.某型平地机作业时发出异响的原因及改进措施[J].工程机械与维修,2019(1):60-61.
[16]杨林.一种新型高精密机械密封的研究[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60-61+80(2017-10-30).
[17]许艾明,赵柱,陈琨,等.非确定工作状态下机械系统可靠性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1):100-102.
[18]韩萍,张彦生.高新技术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及发展[C].北京: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年会,2003.
[19]李志刚.矿山机械的润滑管理与保养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21):128-129.
[20]武志敏.水泥机械液压系统液压油污染的危害与控制[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88-89.
[21]白永,张啸晨.化工机械设备管理及维护保养技术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97-98.
[22]徐晓光,喻道远,饶运清,等.工程机械的智能化趋势与发展对策[J].工程机械,2002,33(6):9-12.
[23]王世明,杨为民,李天石,等.国外工程机械新技术新结构和发展趋势[J].工程机械,2004(1):4,65-70.
[24]邵杰,张勇.自动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使用中的应用效用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9):148.
[25]赵红,烟承梅,严纪兰.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展望[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5):65-67.
[26]毛安石.探析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山西农经,2019(24):112+114.
[27]李杰.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9,50(18):41.
[28]席猛.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析[J].山西农经,2019(4):127.
[29]张永宽.全面应用自动化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制造水平探究[J].南方农机,2018,49(20):33.
[30]黄东升.适用于中国非公路设备发展的液力传动油技术[J].润滑油,2016,31(5):10-13.
[31]李良敏,何超,宋成利,袁帅,张志阳,陈力.微创手术机器人机械臂结构设计与工作空间分析[J].医用生物力学,2019,01:40-46.
[32]梁东岚,张钺烔,吴嘉汶,姚翠兰.突破性机械义肢[J].中国科技教育,2019,02:22-23.
[33]郭磊.现代化医疗机械通气装置的应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3:63.
[34]徐生龙,崔玉萍金属复合材料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研究[J/OL].世界有色金属,2017,(16):70+72(2017-10-25).
[35]刘浩浩,李洁,徐亦陈.基于粗糙集的起重机械安全风险评价[J/OL].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7,(05):154-158+169(2017-10-25).
[36]何帆,肖锡俊.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患者抗凝治疗的进展[J/OL].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7,(11):1-6(2017-10-25).
[37]刘文波.汽车控制中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OL].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20):112(2017-10-26).
[38]刘坤,吉硕,孙震源,徐洪伟,刘勇,赵静霞.多功能坐站辅助型如厕轮椅机械结构设计与优化[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9,03:872-880.
[39]乔宇,姚运萍,马利强,杨小龙,陈继鹏,陈惠贤.重离子放疗辅助医用机械臂避撞路径规划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9,06:61-65.
[40]龙腾.一种六自由度机械臂的控制系统设计[J].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2019,06:65-68.
[41]赵海贤.探析机械工程智能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江西建材,2017,(20):236+239.
[42]王恒宗.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5-6.
[43]徐沛锋.机械电子工程综述[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14-15.
[44]韩宁.机械制造工艺与机械设备加工工艺要点[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39-40.
[45]梁万吉.浅谈计算机辅助技术与机械设计制造的结合[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64-65.
[46]罗校清.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工业机械故障诊断优化方法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30):106-107+110.
[47]张司颖.航空装备机械原因事故主要特点及预防措施[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78-79.
[48]李光志,张营.《机械制图》教学改革创新[J].现代商贸工业,2017,(30):170.
[49]马占平.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47-48.
[50]程彬.关于我国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探讨[J].内燃机与配件,2017,(20):138-139.
[51]韦邦国,宋韬,郭帅.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移动机械臂激光导航标定[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9,06:47-49.
[52]徐雅微,韩畅,赵子航,姚圣.基于VIVE的虚拟现实交互式机械臂仿真运动平台搭建[J].现代计算机,2019,14:68-72.
[53]马波,赵祎,齐良才.变分自编码器在机械故障预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9,12:245-249+264.
[54]孙晓金,刘洪波.机械自动化设备设计的安全控制[J].南方农机,2020,51(04):132.
[55]葛兆花.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设计原则和发展趋势分析[J].南方农机,2020,51(04):134.
[56]柏洪武.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之我见[J].河北农机,2020(02):32.
[57]郭兰天,尚艳竣,蔡凤帅,韩祥晨,胡耀增.机械设计制造领域中自动化技术应用探索[J].中国设备工程,2020(03):35-36.
[58]王岩.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02):40.
[59]周海江.基于现代化的机械装配自动化应用及发展研究[J].农家参谋,2020(03):186.
[60]董佩.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安全控制管理[J].机械管理开发,2020,35(01):233-234.
[61]王晗.机械自动化技术及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探讨[J].农家参谋,2020(02):203.
[62]刘梦,李娜.浅谈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实践[J].科技风,2020(01):131.
[63]曹祥辉,宋瑞瑞.机械自动化与绿色理念相融合的应用分析[J].科技风,2020(01):145.
[64]张丽红,郝俊珂.机械自动化设计与制造问题及改进方法探究[J].科技风,2020(01):155.
[65]柏洪武.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河北农机,2020(01):31.
[66].机械行业启动全面质量管理升级行动[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11(2017-10-30).
[67].2017机械行业经济运行形势分析[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14-16(2017-10-30).
[68].我省首评"机械工业50强"东汽、二重、川开等入选[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17(2017-10-30).
[69].2017年四川省机械工业联合会联络员会议在峨眉山召开[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7,(03):17(2017-10-30).
[1]郑文纬,吴克坚.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06
[3]杨家军.机械系统创新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4]高志.黄纯颖.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高等机械出版社.2010
[5]王晶.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作品选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黄华梁、彭文生.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技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李学志.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吴宗泽.机械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9]颜鸿森.姚燕安.王玉新等译.机构装置的创造性设计(creativedesignofmechanicaldevices)[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0]邹慧君.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手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
[11]王世刚.张春宜.徐起贺.机械设计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1
[12][美]厄儿德曼.桑多尔著.机构设计--分析与综合.第一卷(1992),第二卷(1993).庄细荣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3]温建民.Pro/三维设计基础与工程范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4]赵瑜.闫宏伟.履带式行走机构设计分析与研究[M].东北大学出版社.2011
[15]秦大同.谢里阳.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三卷.化学工业出版社[M].2011
[16]闻邦椿.机械设计手册.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7]陈敏.缪终生一种新型滚动四杆螺母副的研究与应用[J].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江西.南昌2009.
[18]彭国勋.肖正扬.自动机械的凸轮机构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19]孙志礼.机械设计[M].东北大学出版.2011
[20]张也影.流体力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1]吴涛、李德杰,彭城职业大学学报,虚拟装配技术,[J]2001,16(2):99-102.
[22]叶修梓、陈超祥,ProE基础教程:零件与装配体[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3]邓星钟,机电传动控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4]朱龙根,简明机械零件设计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5]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1金会庆.驾驶适性.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2蔡辉、张颖、倪宗瓒等.Delphi法中评价专家的筛选.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5,1:49~55.
3侯定丕.管理科学定量分析引论.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4王有森.德尔菲法.医学科研管理学(刘海林主编.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79~289.
5安徽省劳动保护教育中心编.劳动安全、卫生国家标准及其编制说明汇编第三辑,1987.
[1]王遐.随车起重机行业扫描[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6(3):68-71
[2]王金诺,于兰峰.起重运输机金属结构[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3]卢章平,张艳.不同有限元分析网格的转化[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9(6):10-14
[4]朱秀娟.有限元分析网格划分的关键技巧[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9(1):185-186
[5]姚卫星.结构疲劳寿命分析[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6]桥斌.国内外随车起重机的对比[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6(7):91-92
[7]王欣,黄琳.起重机伸缩臂截面拓扑优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3):374-379
[8]须雷.国外起重机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博览,2012(32):241
[9]张质文,王金诺.起重机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10]杨育坤.国外随车起重机的生产与发展[J].工程机械,1994(11):31-34
[11]刘宇,黄琳.起重机伸缩臂最优截面形式的研究[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13(1):65-69
[12]张青,张瑞军.工程起重机结构与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13]邓胜达,张建军.汽车起重机吊臂旁弯现象的分析[J].建筑机械化,2010(11):39-41
[14]李志敏.伸缩吊臂滑块局部应力分析及变化规律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15]蒋红旗.汽车起重机吊臂有限元优化设计[J].煤矿机械,2005(2):9-11
[16]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GB/T3811-2008起重机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17]张宇,张仲鹏.类椭圆截面吊臂的约束扭转特性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3):237-239
[18]江兆文,成凯.基于ANSYS的全地面起重机吊臂有限元参数化建模与分析[J].建筑机械,2012(7):89-92
[1]邹银辉.煤岩体声发射传播机理研究[D].山东:山东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
[2]贾宝新,李国臻.矿山地震监测台站的空间分布研究与应用[J].煤炭学报,2010,35(12):2045-2048
[3]柳云龙,田有,冯晅,等.微震技术与应用研究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28(4):1801-1808
[4]徐剑平,陈清礼,刘波,等.微震监测技术在油田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天然气,2011,7(1):89-82
[5]汪向阳,陈世利.基于地震波的油气管道安全监测[J].电子测量技术,2008,31(7):121-123
[6]何平.地铁运营对环境的振动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7]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M].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1990
[8]崔自治.土力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9]许红杰,夏永学,蓝航,等.微震活动规律及其煤矿开采中的应用[J].煤矿开采,2012,17(2):93-95、16
[10]李铁,张建伟,吕毓国,等.采掘活动与矿震关系[J].煤炭学报,2011,36(12):2127-2132
[11]陈颙.岩石物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2]秦树人,季忠,尹爱军.工程信号处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3]董越.SF6高压断路器在线监测及振动信号的分析[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14]张谦.基于地脉动观测的城市地区工程场地动参数及反演地下结构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15]刘振武,撒利明,巫芙蓉,等.中国石油集团非常规油气微地震监测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3,48(5):843-853
[16]聂伟荣.多传感器探测与控制网络技术-地面运动目标震动信号探测与识别[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1(6).
非牛顿流体弹流润滑膜失效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刘剑平 博士学位论文 指导教师:北京邮电大学/山东理工大学 张新义 2012 抄袭剽窃自: 粘塑性流体弹流润滑与润滑膜坍塌和失效机理研究 张勇斌 博士学位论文 2000 刘剑平采用抄袭手段拼凑她的博士学位论文,主要抄自张勇斌的博士学位论文,根本没有她自己的工作,随意捏造数据,对数据作人为处理,情节特别恶劣。现罗列部分材料如下: 1. 刘建平的中文摘要实际上与张勇斌的中文摘要相同,而且她将张勇斌的具体工作(她摘要中罗列的(2)-(7)点主要内容)写进中文摘要,更加露骨。 2. 刘剑平学位论文中第2页“流变模型的研究现状”这一节内容抄自张勇斌学位论文第15页、16页。 3. 刘的第3页“对数流变模型”这一节内容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6页、17页。 4. 刘的第5页中“Evans-Johnson模型”这个内容抄自张勇斌的另一篇论文: Zhang, Y. B., et al.,Model of elastohydrodynamic lubrication with molecularly thin lubricatingfilms: Part I-Development of analysis,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Research, 2003, , 542-557. 5. 刘的第8页“线接触弹流润滑膜厚度的计算”这一节内容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3页。 6. 刘的第9页“点接触弹流润滑膜厚度值的计算”这一节内容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3-4页。 7. 刘的第11页“弹流润滑膜失效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现状”这一节内容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9-11页。 8. 刘的第12页“本文研究的意义”这一节内容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3-14页。 9. 刘的第14-22页内容很可能抄自其他人的作品。 10.刘的第22页“润滑膜滑移的物理条件分析”这一节中胡乱引用了张勇斌的一个文献即刘标注的文献[125],而这一节内容实则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35-37页。刘标的文献[125]根本没有涉及“润滑膜滑移的物理条件“这个内容。 11.刘的第23页图2-2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36页图2-4。 12.刘的第24页图2-3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21页图2-2。 13.刘的第25-37页内容很可能抄自其他人的作品,按照张的学位论文第18-27页仿制。 14.刘的第37-39页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46-47页。 15.刘的第39页图2-10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47页图2-5。 16.刘的第40页“计算结果“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48页”计算结果“。 17.刘的第41页“滑滚比对非牛顿流体弹流润滑特性的影响“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49页”一些典型结果“。其中,刘有意人为地篡改了几个字:将张的文中的”限于“改成了“小于“,将张的文中的”滑滚比从0变到“改成了”滑滚比S在0~”;而这些修改正好是荒谬的,“小于“表明刘根本没有计算过,根本不知道自己计算中的滚动速度是多少,她曲解了张的文中“限于”的意思,张的文中“限于”实际上即”等于“,而刘将滑滚比算到,这是不可能的,张的学位论文中在相同工况下滑滚比只能达到,滑滚比再大下去,润滑油膜实际上消失了,计算不可能再进行下去。 18.刘的第41页表3-1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49页表3-1。 19.刘的第41-42页“ 滑滚比对润滑膜滑移的影响“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50-51页”润滑膜滑移“这一节。 20.刘的第42页图3-1属随意制作,没有任何意义,不能传达任何信息,让人看不懂。 21.刘的第42页图3-2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54页图3-2。其中,刘随意将张的图3-2中的“S=”和”S=“分别改成了“S=”和”S=”。 22.刘的第42页图3-3由张的学位论文第54页图3-2制作。 23.刘的第43-44页“ 滑滚比对润滑膜压力分布和膜厚分布的影响”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52-54页“ 压力和膜厚分布”这一节。其中,刘还人为地随意改动了数据,如将张的文中的“滑滚比大于”改成了“滑滚比大于”(这种随意改动是荒谬的),将张的文中的“滑滚比分别为、和时给出的最小膜厚为40nm、21nm和1nm”改成了”当S为、和时,对应的最小润滑膜厚度值分别是40nm、21nm和10nm”(这种修改同样是荒谬的,张的文中S=时,最小膜厚已低到1nm,而刘居然在S=条件下还能算出最小膜厚为10nm, 这也与她自己给出的第43页图3-5相矛盾) 24.刘的第43页图3-4是随意编造的,与张的学位论文第54页图3-3中hc这条曲线相似,但刘的图3-4没有任何意义,传达不出任何信息,让人看不懂。 25.刘的第43页图3-5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54页图3-3中hmin这条曲线。 26.刘的第44页图3-6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54页图3-4。其中,刘将张的图3-4中的”S=”改成了“S=”。 27.刘的第45页“ 滑滚比对弹流牵曳特性和润滑油流量的影响“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54-55页” 摩擦系数和润滑剂流量“这一节。 28.刘的第45页图3-7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55页图3-5。 29.刘的第45页图3-8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55页图3-6。 30.刘的第46页“ 载荷对非牛顿流体弹流润滑特性的影响”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56-57页“载荷的影响”。 31.刘的第47-48页“ 载荷对润滑膜滑移的影响”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58-61页“载荷对润滑膜滑移的影响”这一节。 32.刘的第47页表3-2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59页表3-2。其中,刘将张的表3-2中的Sc的值“,,,,,,<”分别改成了”, , , , , , <”, 刘的行为属于人为编造数据。 33.刘的第47页图3-9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60页图3-7。 34.刘的第47页图3-10属于人为编造,不能传达任何信息,让人看不懂。 35.刘的第48页“ 载荷对进入弹流润滑区域润滑油总流量的影响”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61-62页“ 载荷对进入润滑区域润滑剂总流量的影响”这一节。 36.刘的第48页图3-11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62页图3-10。其中,刘将张的图3-10中的”Ph=”这条曲线去掉了。 37.刘的第48页图3-12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63页图3-11。其中,刘将张的图3-11中的“, , ”分别改成了”, , ”, 刘的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38.刘的第48-51页“ 载荷对润滑膜压力和膜厚分布的影响”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62-65页“ 载荷对压力和膜厚分布的影响”这一节。 39.刘的第49页图3-13(a)和图3-13(b)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63页图3-12(a)和图3-12(b)。其中,刘将张的图3-12(a)和图3-12(b)中的“, , ”分别改成了”, , ”, 刘的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40.刘的第50页图3-14(a)和图3-14(b)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64页图3-13(a)和图3-13(b)。其中,刘将张的图3-13(a)和图3-13(b)中的“, , , , ”分别改成了”, , , , ”, 刘的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41.刘的第51页图3-15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65页图3-14(a)和图3-14(b)。 42.刘的第51页“ 载荷对弹流牵曳特性的影响”这一节仿制于张的学位论文第66页“ 载荷对摩擦系数的影响”这一节。其中,刘的图3-16属于编造。 43.刘的第51-54页“ 润滑油剪切强度对弹流润滑特性的影响“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67-71页” 具有剪切强度润滑剂弹流润滑特性的进一步研究”这一节。其中,刘的式(3-10)声称是她自己提出的,实则抄自张的式(3-10)。 44.刘的第54-56页“ 剪切强度对润滑膜滑移的影响” 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72-75页。 45.刘的第55页表3-3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72页表3-3。 46.刘的第55页图3-17和图3-18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75页图3-19和第74页图3-18。其中,刘将张的图3-19中的”S=”改成了“S=”, 刘的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47.刘的第56-57页” 剪切强度对润滑膜压力和膜厚分布的影响“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75-78页“ 油膜压力和膜厚分布”这一节。 48.刘的第56页图3-19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76页图3-21(a)。 49.刘的第56页图3-20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76页图3-21(b)。其中,刘将张的图3-21(b)中的”S=”这条曲线删掉了。 50.刘的第57页图3-21和图3-22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76页图3-22(a)和图3-22(b)。其中,刘将张的图3-22(b)中的“S=, S=, S=”分别改成了”S=, S=, S=”。 刘的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51.刘的第57-58页“ 低压剪切强度对弹流润滑膜厚度的影响”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78-81页“ 弹流润滑失效”这一节。 52.刘的第58页图3-23和图3-24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79页图3-24(a)和图3-24(b)。其中,刘将张的图3-24(a)中的“, ,”分别改成了””。 刘的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53.刘的第60-61页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82-83页和第90-91页。 54.刘的第61页表4-1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83页表3-4。 55.刘的第62页“ 润滑膜滑移临界压力梯度公式”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83页“ 等温纯滚动弹流润滑膜稳定性”这一节。 56.刘的第63页图4-1和图4-2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86页图3-30(a)和图3-30(b)。 57.刘的第63页图4-3和图4-4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87页图3-31(a)和图3-31(b)。 58.刘的第62-64页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84-89页。 59.刘的第64页图4-5和图4-6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89页图3-34和第84页图3-27。其中,刘将张的图3-27中的“Ph=, Ph=, Ph=”分别改成了“Ph=, Ph=, Ph=”,将张的图3-34中的“, ,”分别改成了””。 刘的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60.刘的第65页“ 载荷对弹流润滑膜滑移影响”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84页”纯滚动弹流润滑膜界面滑移“这一节。 61.刘的第65-68页“ 载荷对弹流润滑膜厚度的影响“很可能抄自其他人的作品。 62.刘的第68-69页“ 滚动速度对纯滚动弹流润滑膜滑移影响”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84、91、92页。 63.刘的第69页图4-10和图4-11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85页图3-28和第92页图3-35。其中,刘将张的图3-28中的“u=”改成了”u=”,将该图计算工况“最大赫兹压力是”改成了”最大赫兹接触压力是“;刘将张的图3-35的计算工况“最大赫兹压力是”改成了” 最大赫兹接触压力是“,刘的这些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64.刘的第69-71页“ 滚动速度对润滑膜厚度的影响“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95-98页。 65.刘的第70页图4-12和图4-13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95页图3-38(a)和图3-38(b)。其中,刘将张的图3-38(a)的计算工况“最大赫兹压力是”改成了” 最大赫兹接触压力是“,将张的图3-38(b)的计算工况“最大赫兹压力是”改成了”最大赫兹接触压力是“,刘的这些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66.刘的第71页图4-14和图4-15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97页图3-39和图3-40。其中,刘将张的图3-39计算工况“润滑剂温度是40摄氏度“改成了“润滑剂温度是50摄氏度“,将张的图3-40计算工况“最大赫兹压力是” 改成了” 最大赫兹压力是“,刘的这些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67.刘在第69-70页里说她自己基于计算回归出了式(4-4)、式(4-5)、式(4-6),实际上,这些式子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96页张回归出的式(3-13)、式(3-15)、式(3-16)。为掩人耳目,她将张的这些式子里的变量Cp,Ub1,K1,n1,Rth分别换成了变量,,,N和。 68.刘的第71-73页“ 与经典弹流试验数据比较“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98-101页” 与实验比较“。 69.刘的第72页图4-16(a)、图4-16(b)和图4-16(c)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99-100页图3-41(a)、图3-41(b)和图3-41(c)。其中,刘将张的图3-41(a)、图3-41(b)和图3-41(c)的计算工况“滚动速度是”、“滚动速度是”、 “滚动速度是”分别改成了“滚动速度是22m/s”、“滚动速度是35m/s”、 “滚动速度是47m/s”, 刘的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70.刘的第73页图4-17(a)和图4-17(b)均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01页图3-42。 71.刘的第73-74页“ 本章小结”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01页“ 小结”。 72.刘的第75页“ 重载工况下弹流润滑膜滑移特点”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02页“ 弹流润滑膜的滑移”这一节。 73.刘的第75页图5-1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02页图3-43。 74.刘的第76-77页“ 重载工况下等温线接触弹流润滑膜厚度公式” 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04-105页“ 基于牛顿流体模型的重载等温线接触弹流润滑膜厚计算公式”这一节。 75.刘在第76页里说她自己进行了大量计算,针对的最大赫兹压力范围是, 回归了100多组数据,回归出了她文中的式子式(5-5)、式(5-6)。而她的式(5-5)、式(5-6)分别与张的学位论文第105页里张回归得到的式(3-19)、式(3-20)非常相似。这种现象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张的这些回归式针对的最大赫兹压力范围是,基于40组数据回归得到。刘和张的回归计算有明显差异,而所给出的回归式却如此相似,只能说刘编造了“针对的最大赫兹压力范围是, 回归了100多组数据”这句话,而实际上抄袭了张的回归式。为掩人耳目,她将张的式(3-19)里的系数““和指数“”、“”、“”分别改成了系数”“和指数””、”“、”“,将张的式(3-20)里的系数““和指数“”、“”、“”分别改成了系数”“和指数””、”“、”“,刘的这些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76.刘的第76-77页图5-3(a)、图5-3(b)、图5-3(c)、图5-3(d)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05页图3-45(a)、图3-45(b)、图3-45(c)、图3-45(d)。 77.刘的第77-79页“ 重载工况下润滑油的选择准则”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06-109页“ 给定工况下临界润滑剂剪切强度及其估计”这一节。 78.刘的第78页图5-4(a)、图5-4(b)、图5-4(c)、图5-4(d)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08页图3-46(a)、图3-46(b)、图3-46(c)、图3-46(d)。 79.刘的第78-79页图5-5(a)、图5-5(b)、图5-5(c)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08-109页图3-47(a)、图3-47(b)、图3-47(c)。 80.刘的第79页表5-1、表5-2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07页表3-6、表3-7。其中,刘在这两张表里随意添加数据,将张使用的变量rit换成了rs。 81.刘的第79-82页“ 润滑油非牛顿流变特性引起弹流膜厚的限制”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10-113页“ 润滑剂粘塑性引起的弹流膜厚限制”这一节。 82.刘的第80页图5-6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12页图3-48。其中,刘将张的图3-48中的载荷“w=300N/mm”、”w=1500N/mm”、“w=6000N/mm”分别改换成了“Ph=”、”Ph=”、“Ph=”, 刘的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83.刘的第82页图5-7、图5-8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12-113页图3-49、图3-50。其中,刘将张的图3-49计算工况“最大赫兹压力是”改成了”最大赫兹压力是“, 将张的图3-50里的“u=”、”u=”、“u=”分别改成了“u=”、”u=”、“u=”, 刘还人为地修饰了张的图3-50。 刘的这些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84.刘的第82-84页“ 牛顿流体弹流润滑膜与非牛顿流体弹流润滑膜的转化“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13-116页” 线接触弹流润滑中粘弹性流体和粘塑性流体润滑机制的边界“这一节。刘在第83页胡乱写出一个荒唐的关于C的表达式,将张的各个式子里的一些变量作了改写,还将张的各式子里的一些数据作了小量改动,刘的这些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85.刘的第84页图5-9(a)、图5-9(b)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16页图3-52(a)、图3-52(b)。刘将张的图3-52(a)里的“C=”改成了“C=”,去掉了张的图3-52(a)里的汉字标注,使她的图5-9(a)成了一张荒唐让人看不懂的图。刘将张的图3-52(b)里的”C=”,”C=”,”C=“分别改成了”C=”,”C=”,”C=“,刘的这些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86.刘的第84-85页“ 高滚动速度下弹流中心膜厚的计算“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16-118页” 中心膜厚上限估计“这一节。刘将张的各个式子里的一些变量作了改写,还将张的各式子里的一些数据作了随意改动,刘的这些行为属于故意伪造篡改数据。 87.刘的第85页图5-10、图5-11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17页图3-53和第118页图8(a)。其中,刘将张的图3-53里的”C=”,”C=”,”C=“、”C=“分别改成了”C=”,”C=”,”C=“,”C=“,将张的图8(a)里的界面剪切强度””和“”分别改成了“”和””。 刘的这些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88.刘的第85页“ 与试验结果的比较”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18-119页“ 与实验结果比较”。 89.刘的第85页图5-12(a)、图5-12(b)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19页图3-55(a)、图3-55(b)。 90.刘的第86-87页“ 非连续介质流体润滑机制与连续介质流体润滑机制的转化”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19-121页“ 线接触弹流润滑中非连续介质流体润滑机制的临界曲率半径“这一节。其中,刘的第86页(5-32)式系数””是编造的。 91.刘的第87页图5-13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21页图3-56。其中,刘将张的图3-56中的”C=”,”C=”,”C=“、”C=“分别改成了”C=”,”C=”,”C=“,”C=“,刘的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92.刘的第87-94页“ 非牛顿流体弹流润滑膜厚度公式”这一节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22-134页“ 润滑剂粘塑性引起的弹流润滑偏离经典理论:第一部分-膜厚公式”这一节。 93.刘的第88页表5-3、表5-4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24页表3-11和表3-10。其中,刘将张的表3-10里的三种油的界面剪切强度””分别改成了“”,””、””。 刘的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94.刘的第89页表5-5、表5-6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25页表3-12和表3-13。其中,刘将张的表3-12里的参数“”改换成了参数””, 并随意编造改动了张的表3-12里的数据,将张的表3-13里的参数“”改换成了参数””, 并随意编造改动了张的表3-13里的数据。刘的行为属于随意伪造篡改数据。 95.刘的第89页图5-14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26页图3-57。 96.刘的第90-91页图5-15(a)、图5-15(b)、图5-15(c)、图5-15(d)、图5-15(e)、图5-15(f)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27-128页图3-58(a)、图3-58(b)、图3-58(c)、图3-58(d)、图3-58(e)、图3-58(f)。 97.刘的第92-93页图5-16(a)、图5-16(b)、图5-16(c)、图5-16(d)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29-130页图3-59(a)、图3-59(b)、图3-59(c)、图3-59(d)。 98.刘的第93-94页图5-17(a)、图5-17(b)、图5-17(c)、图5-17(d)、图5-17(e)、图5-17(f)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31-132页图3-60(a)、图3-60(b)、图3-60(c)、图3-60(d)、图3-60(e)、图3-60(f)。 99.刘的第94-95页“ 本章小结” 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32-133页“ 小结”。 100. 刘的第96-104页“第六章 润滑油非牛顿流变性对弹流润滑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这一章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55-167页“润滑剂粘塑性引起弹流润滑膜减薄的实验研究”这一章。 101. 刘的第99页表6-1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61页表4-1。 102. 刘的第100页图6-2、图6-3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63页图4-5、图4-6。 103. 刘的第101页图6-4、图6-5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67页图4-8、图4-9。 104. 刘的第103页表6-2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71页表4-2。 105. 刘的第103页图6-6、图6-7分别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72-173页图4-11、图4-12。 106. 刘的第104-107页” 润滑油非牛顿流变特性对弹流润滑膜形状影响的试验研究”很可能抄自其他人的作品。 107. 刘的第107页“ 本章小结”抄自张的学位论文第175-176页“ 小结”。 108. 刘的第109-120页参考文献部分很多与张的学位论文所列参考文献相同。
废润滑油再生工艺的研究高秀军 ,2 郭丽梅1# 蒋明康1(1.天津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天津 300222;2.大庆油田化工有限公司精细化工厂,黑龙江 大庆 163411)摘要 采用硫酸精制-碱中和-活性白土吸附-过滤的工艺流程处理废齿轮润滑油。酸洗温度40 ℃,98%浓硫酸用量为废油量的6%(质量分数);碱中和温度80 ℃,中和剂为10%氢氧化钠;吸附条件:活性白土用量为15%(质量分数),温度150 ℃,时间1 h;再生润滑油粘度40 ℃时为128 Mpa•s,80 ℃为 MPa•s,凝点为-33 ℃。同时用废碱处理酸渣,采用阳离子絮凝剂处理废水。关键词 废润滑油 再生 酸碱精制 白土吸附Study on regenerated technics of waste lube oil Gao Xiejun1,2, Guo Limei1, Jiang Mingkang1. (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ianjin 300222;2. Daqing Oil field Fine chemicals Factory,Daqing Heilongjiang 163411)Abstract:The lube oil of waste gear was treated by using vitriol refining-alkali neutralization-the active white soil adsorption–filtration as the technical flow . The temperature of acid wash was 40 ℃, the dosage of vitriol of the content 98% was 6%,the temperature of alkali neutralisation was 80 ℃,and the neutralizer was the alkali of the content 10%. The condition of adsorption:the dosage of active white soil was 15%,the temperature was 150 ℃,and time was 1 h. The viscosity of regenerated lube oil was 128 MPa•s for 40 ℃ and MPa•s for 80 ℃,and its solidifying point was -33 ℃. Acid-dreg was neutralized with waste alkali. The waste water was treated using the cationic flocculant. Keywords:Waste lube oil Regeneration Acid and alkali refining White soil adsorption近年来,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以及对石油污染问题的重视和保护环境的呼声日益强烈,世界各国对废润滑油的回收和净化再生利用工作十分支持。中国在油液净化再生方面也作了不少工作[1-3],商业、铁道、部队、机械工业等部门都不断的进行润滑油的净化再生工艺研究,找出了一些适合中国国国情的废油净化再生方法。但总的来说,中国在这个领域还比较落后,远远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的要求,因此研究润滑油劣化的原因、积极探索新型高效、低污染废油净化再生工艺方法,对于缓解中国石油资源紧张状况、减少废弃油液对环境的污染有着重要的意义[4-6]。废润滑油的净化再生过程比从石油中提炼润滑油要简单得多。变质较轻的润滑油只要经过沉淀、过滤、脱水等物理净化过程即可恢复其原有品质;变质严重的润滑油,则需要经过化学精制去除变质后生成的酸类、酚类及胶质、沥青质等,然后补充一定数量的添加剂,也可成为再次使用的润滑油。如果净化再生工艺条件得当,完全可以能把用过的废润滑油再生成为质量接近或达到新油标准且性能良好的润滑油[7]。世界各国对废润滑油的处理、再生先后研究开发了众多处理工艺。目前应用的再生工艺主要有蒸馏-酸洗-白土精制,沉降-酸洗-白土蒸馏,沉降-蒸馏-酸洗-钙土精制,白土高温接触无酸再生,蒸馏-乙醇抽提-白土精制,蒸馏-糠醛精制-白土精制,沉降-絮凝-白土精制等[8-12]。上述无论哪种工艺都产生大量的废酸渣和废水,要达到清洁再生的目的,就要减少酸渣的产生,或对酸渣进行综合利用。本文采用硫酸精制-碱中和-活性白土吸附-过滤的再生工艺,联合有机中间体制备中剩余的大量催化剂-废碱处理废酸渣,加浮选剂法处理废水,从而达到清洁再生废润滑油的目的;原料来源于油田的抽油机废油,来源广,易得到;常压和中温条件下操作,工艺简单,操作费用低,安全可靠;产品质量好,达到中性油水平,实用性强;投资少,经济效益显著。1 实 验 主要仪器药品烧杯,温度计,电热套,滴定管,封闭电炉,280号齿轮油、活性白土、蒸馏水,98%浓硫酸(化学纯),氢氧化钠(化学纯),氧化钙粉末(化学纯)。 实验方法 工艺流程工艺流程见图1。 图1 工艺流程 工艺过程1.酸洗:将废润滑油加热至30 ℃左右,加入硫酸若干,搅拌30 min。恒温静置,待分层后,分出下层胶质、沥青质。重复操作3次,记录总酸渣排放量。2.碱中和:将酸洗过的润滑油加热,加碱水溶液进行中和至中性。静止分出水层。3.白土吸附:将碱洗过的润滑油加热,1次或分次缓慢加入白土,搅拌若干分钟。4.过滤:将白土吸附后高温的润滑油静止,上层油趁热抽滤,滤后润滑油即为合格再生润滑油。白土吸附和过滤操作可重复进行,直至得到的油满意为止。2 结果与讨论 硫酸浓度对酸渣排放量的影响硫酸处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去除废润滑油中的氧化物、缩合物和聚合物。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不饱和化合物以及残余添加剂和添加剂热分解或降解产物等。硫酸处理能把这些物质变成重质粘性物,沉淀析出。所以酸渣排放量越大,废润滑油的除杂质、沥青效果越好,但过多排酸渣会减低再生率。实验考察了硫酸浓度对酸洗效果的影响,结果见表1。表1 硫酸浓度对酸渣排放量的影响序号 硫酸浓度/% 精制温度/℃ 酸渣排放量/%1 98 35 70 35 98 40 70 40 由表1可以看出,精制温度相同时,硫酸浓度越高,酸渣的排放量越大,精制效果越好。 硫酸精制温度对酸渣排放量的影响一般认为酸洗适宜在低温下进行,实验采用98%浓硫酸,加入量为废油量的6%(质量分数),考察温度对酸洗效果的影响,结果见表2。表2 硫酸精制温度对酸渣排放量的影响序号 精制温度/℃ 酸渣排放量/%1 20 25 30 35 40 50 由表2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上升,酸渣排放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不是越高越好。温度低时,在短时间内,废油中酸渣沉降的不够彻底,酸渣排放量少,温度过高时,废油中某些成分和硫酸反应生成磺酸盐,使油乳化程度较大,酸渣不能正常沉降排出。 不同碱中和对油品酸值的影响实验选用氧化钙粉末、氢氧化钠和石灰乳,以酸值为考察指标,结果见表3。表3 不同碱中和对油品酸值的影响序号 碱 酸值1 氧化钙粉末 氢氧化钠固体 10%氢氧化钠水溶液 石灰乳 新油 — 加入碱中和后的酸值基本符合新油标准,使用氧化钙粉末,由于固体中和反应时间长,短时间内中和得到的油透明度稍差,可能有部分乳化的原因,不易抽滤。采用石灰乳代替氧化钙粉末效果得到一些改善,酸值接近新油,可以达到再生油的标准,但是过滤情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所以效果不十分理想。使用氢氧化钠固体进行中和,考虑到油中水含量过高会影响其质量,实验中发现,由于使用氢氧化钠固体,两相反应时间长,缩短时间效果较差。综合以上因素,采用10%氢氧化钠水溶液进行碱中和最为适宜。从表3的可以看出,采用10%氢氧化钠水溶液进行碱中和的油酸值优于新油。 白土吸附温度对油品粘度的影响白土加入温度为80 ℃时,白土吸附温度对油品黏度的影响见表4。表4 白土吸附温度对油品粘度的影响序号 吸附温度/℃ 40 ℃时粘度/MPa•s 80 ℃时粘度/MPa•s1 100~120 158 120~130 146 130~140 124 140~160 121 新油 — 131 由表4可以看出,吸附温度对油品粘度有一定的影响。主要影响油的低温黏度,低温黏度过高,会影响油的凝点,成为不合格油。根据与新油粘度比较,白土吸附温度为130~140 ℃时,粘度与新油最为接近。 白土用量对油品颜色的影响白土用量对油品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实验以再生油颜色和凝固点为检验指标,结果见表5。表5 白土用量对油品颜色的影响序号 白土用量/% 搅拌时间/min 油品颜色 凝点/℃1 4 30 棕红 -152 6 30 棕红- -183 8 30 棕红- -284 10 30 棕黄- -295 15 30 浅黄+ -38新油 — — 浅黄 -25油品颜色是衡量杂质高低的一个间接指标,颜色浅质量好,作者将新油的颜色定为浅黄色。“+”表示颜色稍深,“-”表示颜色稍浅。加白土时间和搅拌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白土用量越大,油品颜色越浅。使用过多的白土,虽然油品颜色好,但对于再生油而言,指标达到要求即可满足需要,外观不是必要指标,所以在满足质量的前提下,选择白土用量为8%~10%(质量分数)。 白土加入方式对油品颜色的影响白土脱色的加入方式对油品颜色有一定影响,实验加入白土时间为30 min,搅拌时间为30 min,加入温度75~80 ℃,吸附温度130~140 ℃。结果见表7。表6 白土加入方式对油品颜色的影响白土用量/% 加入方式 产品颜色15 1次加完 棕红15 先加50%(质量分数,下同)再加50% 棕黄-加入温度和吸附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分两次加入白土吸附效果要比一次加入好,油品颜色更浅一些。 酸渣的中和处理再生工艺酸洗中产生大量的废酸渣,其主要成分是胶质和沥青质,中和后除去盐份,可以作为沥青使用。在进行废润滑油再生研究的同时,另外的研究也在进行,制备环氧中间体。由于采用固体氢氧化钠为催化剂,实验中产生了大量的废碱。实验尝试用废碱中和酸渣,水洗后沥青的各项指标基本达到了一般使用标准。如果有机中间体制备产生废碱的行业同时进行废油再生生产,可以做到以废治废的目的。本研究只是对此进行了一点尝试。 废水的治理再生工艺中各工序产生的废水主要含有油和无机盐,实验采用阳离子絮凝剂进行浮选,处理后水中油采用分光光度法分析,含油量小于5 mg/L,达到了排放标准。但对无机盐如何处理有待进一步研究。3 结 论(1)实验采用优化设计的再生工艺,得到的再生润滑油可以满足一般的使用环境,酸值达到对照油标准,凝点优于对照油品。再生油的理化指标符合国家标准。(2)最佳条件为:98%浓硫酸浓度,用量为废油量的6%(质量分数);10%氢氧化钠水溶液为最佳中和剂;白土吸附温度为130~140 ℃,吸附时间为30~40 min为宜;白土分两次加入,用量为油品的8%~10%(质量分数)。(3)工艺简单,安全可靠,实用性强。(4)原料易得,操作费用低。产品质量好,达到中性油水平。(5)对以废治废的工艺进行了初步尝试,效果理想。(6)采用阳离子絮凝剂对废水进行处理,水中残余油含量小于5 mg/L,达到了排放标准。(7)投资少,经济效益显著。参考文献[1] 任天辉,王大璞.废润滑油再生加工技术[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0(3):141-145.[2] 唐光阳,施跃坚,刘满红.废润滑油的回收工艺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23-25.[3] 杨嘉谟.废润滑油再生[J].适用技术之窗,1998(6):7-8.[4] 司妍杰.浅谈废润滑油再生[J].润滑油,2002(3):63-64.[5] 张圣领,刘宏文,赵旭光.废润滑油絮凝—吸附再生工艺的研究[J].化学世界,2002(10):527-529.[6] 谭蔚,刘丽艳,朱企新.废润滑油再生中过滤分离工艺技术研究[J].流体机械,2003,31(7):5-7[7] 杨树杉.石油和石油化工技术实用手册石油化工篇[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8.[8] 卡尔.石油和化学工程师实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9] 商业部燃料局.润滑油的回收与再生[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0.[10] 谷庆宝,王禹,高丰,等.废润滑油再生利用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3(7):11-16.[11] 刘发起.废润滑油再生工艺技术与研究[J].贵州化工,2004,29(2):8-10.[12] 张鹏辉.车用润滑油的再生研究[J].节能,2003(1):24-26.责任编辑:黄 苇 (收到修改稿日期:2007-02-05)©版权所有 《环境污染与防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