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诚信为根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时代前进的结论.诚信为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永不褪色的箴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合,而诚信是人的根本. 人生在世离不开吃穿用度,安居出行,旅游娱乐,精神享受,乃至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等.因此人的种种需要,各行各业便由此催生,为人们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服务.人为自己的生存而建设创造又不断享有和享受着各行建设创造的结果,世界在人的改造中变得绚丽夺目,社会在人的创造中呈现勃勃生机,人的需要也因此而变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人又是一切劳动成果最终的和最有价值的评论者.在人的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中,世界与社会不断地向更高,更深,更广的层次迈进,人类幸福生活也不断得到提高,因此不论是思考还是行动,人既是主角,又是最终目标,以人为本是一切思考和行动的关键. 以人为本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然而我看到的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当人们需要呈现丰富和多元化趋势的时候,许多思考和行动却显得滞后,还停留在过去人的要求层次上,准以满足现在人的种种需求,而掌握一定能力的人,有的是从个人,小部门,小集体出发,想当然,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为了局部利益而牺牲了国家利益群众利益,还有些人为了工作而工作,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以至脱离实际,见物不见人,凡此类都不适合以人为本的要求,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甚至是与以人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实现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坚持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而不是以个人小部门为本,满足人们的需要是现实的,适时的,以人为本是我们一切思考和行动的落脚点和最终出发点,因此,以人为本既是一种对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和地位的肯定,又是一种价值取向,还是一种思维方式.肯定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我们就努力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部门国家的利益,眼前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做到权为人民所用,情为人民所系,利为人民所谋,我们要讲究处处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乃至依靠人,塑造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三杯吐然诺,五岳到为轻”一句话说出了诚信的重要性.诚实守信是做人和做事的基本准则.这不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家长教育孩子的准则.从古至今,诚实守信这一话题的故事可谓举不胜举感人至深.
《论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新特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适应时代要求,转换传统教育的思维方式,构建思想教育工作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本文将就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做出深入探讨,提出一些建立新的教育模式的方法和措施,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形势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构建科学发展观对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校作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传播先进文化的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建设者。因此,当前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大学生造就成和谐的人,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那么在社会转型发展中,我们该如何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适应和促进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文认为要实现这一要求,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转变--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思政教育工作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制度、社会环境等从不同方面影响着教育目标任务的实现。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经济领域发生的各种重大的新变化,必然会给意识形态、思想文化和科技教育等领域带来极大的冲击和新的挑战,并深刻地影响到我国的政治、文化和观念等领域,使人们旧有的观念和意识受到冲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难度将会加大,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开展思想理论建设所承受的压力也会增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如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时间观念、效益观念等)日益丰富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身的消极因素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伴随着社会生活中日益发展着的经济成分多样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和分配方式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一些大学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滋生。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随着社会转型,大学生面对信息开放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社会,出现迷茫与困惑。随着网络覆盖面的日益扩大,学生获取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信息量以几何级数增加。由此而来的是,课堂这一主导的信息渠道的垄断地位和权威地位大为削弱,思政教育工作的可信度降低,权威性受到质疑和挑战。过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占有绝对的信息优势,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信息落差。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信息优势地位在逐渐丧失。同时,学生总是在校园里学习生活,所接触的人比较单一,范围比较狭小,思想相对比较单纯,一旦面向社会,遇到各种比较复杂的现象和实际问题时,特别是碰到诱惑力比较大、一时难以辨清是非的问题,依然会产生辨不明、分不清、判断不准、把握不住的困惑。这些导致当前大学生出现政治冷漠、价值观扭曲、心理素质欠佳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让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
(二)一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实践中都存在着一个误区,以为只要讲的明白、讲的多,学生就懂的多;只要学生懂的多,就会接受,信的多;只要信的多,就会做的好。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方法,是目前众多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通过照本宣科式的讲解,试图将理论生硬地植入学生的头脑中,将一个复杂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形成过程,给简单化了。而在教学中,过分重视理论架构,使应用性极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入了形而上学的误区。真正能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使学生云开雾散的情况少。这种培养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武装了学生的大脑,提高了他们的理论素养,但是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提高,作用则不是非常明显。同时,在教学中由于大班教学和工作量较大,使教师很难真正的做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与思政教育工作者之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和个性化的沟通,导致思政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需要一无所知,只注重"传道",没有"解惑"。让学生觉得思政教育对现实生活中没有帮助,对一些问题依旧疑惑,不能信服理论内容,从而使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热情大大降低。
(三)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师生的思想心态越来越复杂多变。思想认识问题和理论政策问题往往与评优、评定奖学金、工资待遇等个人利益问题,心理障碍、人际矛盾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一部分师生对改革的承受能力与改革的力度和速度出现反差,新的矛盾不断激发,原有的矛盾不断凸显;加上社会上出现的价值取向多元化、人生态度功利化、政治定位边缘化趋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越来越呈现出复合性,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承载的任务空前复杂多样,那种空对空、说教式、灌输式、单一化的思想教育模式在利益结构变动、新旧矛盾交织面前已显得苍白无力。
同时,在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技能教育轻人文素养培养"的观念。当今社会需要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21世纪人才不仅要接受现代科技与专业知识技能的系统教育.更要接受思想道德、个性品行、人文素养和健全心智的全面训练。一些高校仍然把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放在第一位,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同步发展。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所谓以为人本,说到底就是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在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普遍把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尺度、一种原则、一种要求,作为维护人的利益的一种需要、一种追求、一种目的。这种理念思想内涵深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高等教育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应当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高校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自然这个"人"指的就是在校大学生。就是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为落脚点,以学生为最终目的,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竭诚尽力为学生谋利益,千方百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要求我们善于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改造学生,还要求我们更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认真尊重学生的权利,维护学生的利益,满腔热情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以人为本不仅能以思想教育为本,还要以为学生服务,满足学生需要为本。而不是老是站在管理者的角色上不思改变,认为学生就是被管理的对象,丝毫没有为学生服务的观念。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为学生服务为本,重点解决学生最关心,关系最密切的实际问题,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服务于学生的生活,一句话,要服务于学生的全面成才。以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高兴不高兴、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
(一)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修养,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数量剧烈增长,到现在达几百万之众,作为被人们称为的"天之骄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高校的稳定就显的尤为重要。它的稳定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建设与发展,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的大局。当今大学生都是80年代出生的,大多对于政治冷淡,对社会热点现象关注不够,这与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主体的地位不符。这就需要用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来唤醒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关注社会民生。大学生毕业后将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大军进入社会,如果仅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而没有良好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作指导,也会发生大学生学到的业务本领用在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利局面。而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改变过去单一说教的方式,改变过去空洞乏味的理论宣讲模式,将尊重人,理解人的理念根植于学生内心,让学生形成一种人本理念。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体系
1、以人为本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在高校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疏导长期淤积便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这便要求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具备心理咨询师的素质,为学生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当然,这不是高校教育者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发现的,需要他们与学生打成一片,密切接触才能发现。思政工作者应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实行目标分类,循序渐进地开展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和谐社会建设这个更高的层次上。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就是要在日常工作中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关心、尊重、激励学生,把学生的冷暖放在心上,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解放思想,确实转变思想观念,加强思政工作者队伍建设
在学校里,老师和学生均是平等交往的主体,不要老停留在学生是受教育者的和被管理者的角色上。"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调整,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教育不仅是一种管理活动,也是一种消费,大学生也不仅是受教育者,也是一名消费者。"老师和学生均是学校的主体。没有老师,学校便无法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没有学生,学校教育便失去了教育对象,学校也便无从发展。因此老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谅解。
同时,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就整体而言,在政治素养、个人品德上是合格的,但在驾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本领上还与现实要求有较大差距。因此,每个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应把提升自身本领与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先要加强自身作为建设者的建设。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职兼职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构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格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
3、注重增加教育手段的科技含量,注重教育手段的多样化
当今时代是一个网络时代,大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尝试新鲜事物,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便要"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宿舍,进社团。’在新形式下,传统的教育载体已经无法满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宿舍、社团等载体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教育。"
4、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在高校有着许许多多的学生团体,这是学生的自治性组织,他们聚集着一批志趣相投的学生,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自然不可避免。那么我们便可以在学生社团的活动中注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易于接受。在长江大学有一个自律委员会,它通过与学生工作处联合举办各种活动,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建会宗旨。既达到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又达到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摘要 : 现代教育强调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人的价值, 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利用教育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在现代教育中, 传统的教学模式及观念已经不适应教学发展。要以小学教育为例, 通过分析研究“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及其重要意义, 针对小学教育的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切实将“以人为本”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到小学教育中, 力争推进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发展。
关键词 : 以人为本; 小学教育; 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的逐步发展, 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总结, 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教育教学中的管理工作。管理贯穿教育的始终, 能够为教育提供保障, 促进教育发展。所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现代教育者普遍关注管理工作, 并给予高度认可。从传统管理模式来看, 它存在一定的缺陷性, 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都相对落后, 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以人为本”理念很好的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对教育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下面就小学教育进行具体分析。
一、“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概念及其实施意义
(一) 实施“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概念
“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强调将学生、教师作为教学管理重点, 要在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上大力发展人, 从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在这个过程中, 改变了以往学生的地位, 将学生作为管理者来进行自我管理, 成为管理的主体。对于管理人员来说, 就要充分发掘主体的能力, 促进学生自身发展。
“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最终实现全面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生的学科能力, 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发展, 对于音体美都不作为教学重点。“以人为本”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育的`窘境, 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从而提升综合素质。
(二) “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的意义
“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不是凭空产生, 而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它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社会的发展需要人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 他们的思想意识及其主动创造性决定了社会发展的状况。只有拥有创造性的思维, 较高的素质, 才能促使社会的发展程度变高。同时, 才能使个人价值和地位变高。
教育作为一个时代发展的标志性产物, 它有着培育高素质人才以及创新性人才的责任。在教育过程中, 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 将传统教育模式进行革故鼎新, 不断推陈出新,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并且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最终实现现代教育的目的。小学作为人生学习的初始阶段, 它对学生发展有着塑造作用, 教育管理者一定要重视该阶段的教育发展, 为学生后期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现阶段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现状
(一) 管理观念落后
我国还有很多地区实行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下更加注重学生的学科理论成绩, 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在小学教学中, 学生只知道问题的答案, 却不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学校采用应试教育模式, 开展各项活动也只是为了让学生取得一个好成绩, 教育太过呆板化。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 利用不合时宜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管理, 显然是不能取得良好管理效果, 对于培养学生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也非常不利。
(二) 忽视教师的主体作用
在小学教育管理中, 校长作为一个领导者, 并不是其一人进行管理。教师的身份不仅是教育工作者, 也是教育管理者。在现实教学管理中, 常出现校长一个负责制现象。通常校长和其他领导制定安排管理方针政策, 教师只负责具体实施。在制定过程中没有教师参与, 忽视了教师的主体地位。这种不民主的管理权无法使教师发挥其能动性, 无法将真实的教学情况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参与到讨论中, 所制定的方针策略也就不具有针对性, 不仅无法发挥其作用, 还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三、“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 更新思想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教学观
传统教学观念坚持一个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教师才是学生学习的施令发号者。教学管理作为一个比较大的管理工程, 在教育发展过程中, 将权利逐渐移至学生手中, 让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 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在新时期, 教育管理者要从自身进行反省, 更新思想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教学观。要充分了解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并做到换位思考。
例如, 在具体的教学管理中, 管理者要不定期的开展主题活动, 向师生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要引进他校优秀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 引导教师进行学习, 实现共同进步。另外, 管理者还要积极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的建议, 针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改进。
另外, 还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例如, 在制定一些重大决策时, 决策者要实行多方参与制度, 决策大会要有学生代表和教师群体, 悉心听取其意见和建议, , 让教师可以有尊严地进行工作。
(二) 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注重学生健康发展
现代教育要求学生要成为教学的主体, 小学教师要明确学生和教师二者的地位的相同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管理者在进行教学时要采用民主化决策, 在教育方式上要合理运用情感教育, 用感性来引导小学生学习成长, 同时还要注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还要尊重和爱护学生, 对于他们在生活或者学习中所面临的难题要给与合适的处理方法, 教会他们如何应对困难。
例如, 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主题活动来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通过和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进一步缩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对于犯错的学生, 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批评,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 要给与表扬和鼓励, 让他们充满自信, 使他们获得认同感和满足感。要确保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 融入“以人为本”教学模式,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升教学效果。
(三)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促进学生成长, 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实现“以人为本”小学教育教学模式的重要外在因素, 和谐的教学也是每个学校都在追求的目标。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育管理也反作用于校园文化建设, 所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至关重要。
例如, 针对小学阶段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这一特点, 管理者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校园文化活动, 或者是利用软件技术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道德情操。通过文化建设,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息, 从而提升管理水平。同时, 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 管理者要注意采取合适的方法, 选择有价值的主题, 使其能够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学生进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以人为本”是科学理念, 对现代教育教学的意义非同小可。根据上述分析, 可以清楚认识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在小学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能够促进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 还能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以身作则, 为学生率先示范何为“为人师表”, 起到一个带头作用, 一举两得。对于小学管理者而言, 树立以人为本管理思想能够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磊。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研究[J]。中华少年, 2016, (25) :54。
[2]吉满仓。提高教师关注度形成教师献策力[J]。中华少年, 2016, (25) :65。
[3]金胜娟。论小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13) :24。
[4]李心红。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新课程, 2015, (11) :288。
《论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新特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适应时代要求,转换传统教育的思维方式,构建思想教育工作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本文将就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做出深入探讨,提出一些建立新的教育模式的方法和措施,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形势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构建科学发展观对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校作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传播先进文化的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建设者。因此,当前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大学生造就成和谐的人,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那么在社会转型发展中,我们该如何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适应和促进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文认为要实现这一要求,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转变--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思政教育工作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制度、社会环境等从不同方面影响着教育目标任务的实现。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经济领域发生的各种重大的新变化,必然会给意识形态、思想文化和科技教育等领域带来极大的冲击和新的挑战,并深刻地影响到我国的政治、文化和观念等领域,使人们旧有的观念和意识受到冲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难度将会加大,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开展思想理论建设所承受的压力也会增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如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时间观念、效益观念等)日益丰富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身的消极因素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伴随着社会生活中日益发展着的经济成分多样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和分配方式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一些大学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滋生。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随着社会转型,大学生面对信息开放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社会,出现迷茫与困惑。随着网络覆盖面的日益扩大,学生获取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信息量以几何级数增加。由此而来的是,课堂这一主导的信息渠道的垄断地位和权威地位大为削弱,思政教育工作的可信度降低,权威性受到质疑和挑战。过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占有绝对的信息优势,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信息落差。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信息优势地位在逐渐丧失。同时,学生总是在校园里学习生活,所接触的人比较单一,范围比较狭小,思想相对比较单纯,一旦面向社会,遇到各种比较复杂的现象和实际问题时,特别是碰到诱惑力比较大、一时难以辨清是非的问题,依然会产生辨不明、分不清、判断不准、把握不住的困惑。这些导致当前大学生出现政治冷漠、价值观扭曲、心理素质欠佳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让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
(二)一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实践中都存在着一个误区,以为只要讲的明白、讲的多,学生就懂的多;只要学生懂的多,就会接受,信的多;只要信的多,就会做的好。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方法,是目前众多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通过照本宣科式的讲解,试图将理论生硬地植入学生的头脑中,将一个复杂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形成过程,给简单化了。而在教学中,过分重视理论架构,使应用性极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入了形而上学的误区。真正能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使学生云开雾散的情况少。这种培养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武装了学生的大脑,提高了他们的理论素养,但是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提高,作用则不是非常明显。同时,在教学中由于大班教学和工作量较大,使教师很难真正的做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与思政教育工作者之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和个性化的沟通,导致思政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需要一无所知,只注重"传道",没有"解惑"。让学生觉得思政教育对现实生活中没有帮助,对一些问题依旧疑惑,不能信服理论内容,从而使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热情大大降低。
(三)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师生的思想心态越来越复杂多变。思想认识问题和理论政策问题往往与评优、评定奖学金、工资待遇等个人利益问题,心理障碍、人际矛盾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一部分师生对改革的承受能力与改革的力度和速度出现反差,新的矛盾不断激发,原有的矛盾不断凸显;加上社会上出现的价值取向多元化、人生态度功利化、政治定位边缘化趋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越来越呈现出复合性,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承载的任务空前复杂多样,那种空对空、说教式、灌输式、单一化的思想教育模式在利益结构变动、新旧矛盾交织面前已显得苍白无力。
同时,在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技能教育轻人文素养培养"的观念。当今社会需要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21世纪人才不仅要接受现代科技与专业知识技能的系统教育.更要接受思想道德、个性品行、人文素养和健全心智的全面训练。一些高校仍然把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放在第一位,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同步发展。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所谓以为人本,说到底就是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在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普遍把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尺度、一种原则、一种要求,作为维护人的利益的一种需要、一种追求、一种目的。这种理念思想内涵深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高等教育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应当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高校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自然这个"人"指的就是在校大学生。就是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为落脚点,以学生为最终目的,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竭诚尽力为学生谋利益,千方百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要求我们善于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改造学生,还要求我们更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认真尊重学生的权利,维护学生的利益,满腔热情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以人为本不仅能以思想教育为本,还要以为学生服务,满足学生需要为本。而不是老是站在管理者的角色上不思改变,认为学生就是被管理的对象,丝毫没有为学生服务的观念。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为学生服务为本,重点解决学生最关心,关系最密切的实际问题,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服务于学生的生活,一句话,要服务于学生的全面成才。以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高兴不高兴、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
(一)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修养,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数量剧烈增长,到现在达几百万之众,作为被人们称为的"天之骄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高校的稳定就显的尤为重要。它的稳定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建设与发展,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的大局。当今大学生都是80年代出生的,大多对于政治冷淡,对社会热点现象关注不够,这与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主体的地位不符。这就需要用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来唤醒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关注社会民生。大学生毕业后将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大军进入社会,如果仅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而没有良好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作指导,也会发生大学生学到的业务本领用在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利局面。而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改变过去单一说教的方式,改变过去空洞乏味的理论宣讲模式,将尊重人,理解人的理念根植于学生内心,让学生形成一种人本理念。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体系
1、以人为本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在高校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疏导长期淤积便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这便要求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具备心理咨询师的素质,为学生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当然,这不是高校教育者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发现的,需要他们与学生打成一片,密切接触才能发现。思政工作者应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实行目标分类,循序渐进地开展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和谐社会建设这个更高的层次上。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就是要在日常工作中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关心、尊重、激励学生,把学生的冷暖放在心上,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解放思想,确实转变思想观念,加强思政工作者队伍建设
在学校里,老师和学生均是平等交往的主体,不要老停留在学生是受教育者的和被管理者的角色上。"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调整,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教育不仅是一种管理活动,也是一种消费,大学生也不仅是受教育者,也是一名消费者。"老师和学生均是学校的主体。没有老师,学校便无法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没有学生,学校教育便失去了教育对象,学校也便无从发展。因此老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谅解。
同时,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就整体而言,在政治素养、个人品德上是合格的,但在驾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本领上还与现实要求有较大差距。因此,每个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应把提升自身本领与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先要加强自身作为建设者的建设。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职兼职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构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格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
3、注重增加教育手段的科技含量,注重教育手段的多样化
当今时代是一个网络时代,大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尝试新鲜事物,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便要"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宿舍,进社团。’在新形式下,传统的教育载体已经无法满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宿舍、社团等载体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教育。"
4、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在高校有着许许多多的学生团体,这是学生的自治性组织,他们聚集着一批志趣相投的学生,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自然不可避免。那么我们便可以在学生社团的活动中注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易于接受。在长江大学有一个自律委员会,它通过与学生工作处联合举办各种活动,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建会宗旨。既达到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又达到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这个可以这样来写:首先开篇以人为本的反例现象并写出期负面影响或者说危害,引出我们的论文并表明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重要性,其次我们有意正反俩个案例,深刻分析以阐明主题,最后我们以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得一个美好场景结束,给人们以驱策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教育事业必须紧跟形势,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以人为本的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教育当中的以人为本》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教育事业必须紧跟形势,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是要从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认识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发展需求,“以人为本”注重实现人的自由完成活动和全面自由发展。“以人为本”应该是教育模式的最好方式。同时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和现实意义,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真正做到教育中的“以人为本”。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事业形势;重要思想概念内涵
“以人为本”已经变成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指导思想。这些指导思想不仅包括经济中“以人为本”,也包括企业中“以人为本”,甚至是管理中“以人为本”,而即使是科技,其中也包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目前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指导思想。虽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被宣传了很久,但是目前大部分的思路知识只是简单的分析“人”的自然属性,只是表面化的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那样的分析只是简单重视满足人的物质利益,但是,这样的做法却忽视了人所具有的社会性。如果不能完整的理解“以人为本”的道理。那么在指导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就会出现片面化的理论,因此,无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所以,弄清教育视野中的“以人为本”概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科学而全面理解教育事业中“以人为本”概念的内涵
(1)“以人为本”里的“人”指的是受教育者,“以人为本”是要以受教育者作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因此,首先要搞清楚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正确理解“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首要条件。其次,还要分析“以人为本”中“本”的具体含义,要明白怎样工作才能把教育工作达到“以人为本”的条件。搞明白这两个问题是进一步理解“以人为本”概念内涵的重要基础。所以,研究教育中的“以人为本”要弄清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性理论。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论断表现在多个方面。
①人具有自然属性。
人是直接地自然的存在物。人具有与其他动物相同的作为自然生物所存在的物理形态、生物特征和生活本能,其中包括食欲、性欲和自我保护等。
②人具有社会属性。
人是社会中的存在物,人的社会性本质不是指人所具有的胡子、血液和骨头等肉体性,而是指人具有的社会特质”。“人的本质不再简单的局限于其作为个人所固有的物质象征,而是指涵盖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具有社会生物所应有的形态特征,包括语言、创造性思维极其各种衍生物,他们往往具有主体性、目的性、交往性和道德性。
③人具有实践性。
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存在物。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就被称为其生命活动的类特性,而人的类特性就是人可以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其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改变自身的现状,才能够创造更多价值。马克思所说的“人的类特性”就是指人所具有的一般本性,人的类特性是超越自身生命活动而存在的,人与一般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会不断超越自身规定,追求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后,“以人为本”中的“本”的概念含义就明朗了起来。
(3)“以人为本”的“本”应表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本”要符合受教育者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性特点,因此,既要满足社会性的要求又要满足人的社会性的要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尊重人所具有的社会性。另外,以人为本”要满足受教育者的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人所具有的独特本质决定了人应该与人所具有的本质相对应,然而对于人的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首先需要满足衣食住行。所以,在历史上每个活动的首要阶段就是要去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就是要开发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所需的物质。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需求之后。就要开始满足受教育者的社会性需要,人的社会性需要表现为人对理想、劳动、纪律、道德、艺术等的精神需要。最后,要促进受教育者发挥潜能和实现自觉活动,具体则包括人的体力、智力、社会素质、能力素质、以及自由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教育教学中不能简单的把受教育的对象看成一个劳动者,一个经济动物。而是应该通过更加全面的眼光把教育对象看成是一个具有奋斗目标、高尚审美和理想信念的人。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重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双方面需求,要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要在教育活动中实现人自由自觉活动和全面自由发展为主的教育模式。
2教育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1)要遵循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教育对象都存在个性差异。作为具有社会性的人,人的思想是通过参加实践活动的时候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的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会对形成和发展人们的思想产生巨大影响,具体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所以深入分析这些社会关系对人造成的影响,有助于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形成过程和其发展的规律。要遵循人在形成思想和发展思想过程中所具有的规律性,只有这样才会提高教育的效果,也会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要遵循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也要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具体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因素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由于不同的教育对象对相同的客观事物存在不同看法,所以其对教育教学工作存在不同的接受方式,所以针对教育教学工作要坚持“对症下药”的思想。
(2)确定教育的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需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比如:在一次邓小平理论课的考试试卷中发现一名学生没有回答答卷中关于邓小平平理论的论述题,考试之后找到这位同学,他解释道,因为是他是一名韩国留学生,因此不应该答有关中国政治理论的问题。这件事的发生提醒教育者一定要考虑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我国,教育对象往往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国内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在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是要服务于社会主义、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所以,教育对象所身处的社会环境应该是要一致的。但是,由于地理,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时并不一致。因此,在确定教育教学工作具体目标,选择教育方法时,需要针对性的仔细考虑教育对象所处的条件。如果其脱离了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教育教学中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3)必须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思想武装青年学生的目的是构建学生的精神支柱,要使其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历史使命,同时要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政治方向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培养其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加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中央的信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爱国主义情操、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在现阶段的集中体现。
3结语
坚持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可以代表中国人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历史复兴的重要条件。教育可以决定人生的方向。因此,基于学生良好的教育,其在就必然会拥护“以人为本”的教育态度,一定会以“以人为本”基础,在教育事业中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十六大”报告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专题读本[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2.
[2]肖川.教育的视界[M].长沙:岳麓书社,2003.
[3]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文章主要内容:首先是说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其次引出现代教育,怎样做到以人为本,最后怎么引导学生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时代前进的结论。诚信为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永不褪色的箴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诚信是人的根本。人生在世离不开吃穿用度,安居出行,旅游娱乐,精神享受,乃至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等。
在现代教育的建设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围绕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教学中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制。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人,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问题。
古代教育家孔子强调一个人的成长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刚,毅,木,讷,近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等从而使到自己达到全面发展成为当时的“君子”。王国维的认为“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单单需要智育,更需要德育、美育、体育等的教育。智育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运用,培养探索的精神,使学生拥有智慧,能够独立思考,创造生活,改造世界;德育健全学生的性格品质,这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陶冶真善美的情操;体育使学生强身健体,精神饱满,意志坚强。这样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全面的人。
教学过程把课程主体还给学生,做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思考学生要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教什么。丰富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各种感觉能力,审美能力,交流能力,潜移默化中培养健全的人。
不信你看看自己的周围,哪位同学老师失信于你了?哪位大商家老板不是以诚信待人的,那些失信于你的小人和伪君子都会受到惩罚的,并且会被社会抛弃的。诚信,我们永远的朋友!
如果说人是整个社会的基石,那么诚信则是一块一块地砖。如果想筑一座社会大厦,人与诚信缺一不可。以人为本,诚信为根是人民的本质需求。社会的根本所在。
文章主要内容:首先是说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其次引出现代教育,怎样做到以人为本,最后怎么引导学生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时代前进的结论。诚信为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永不褪色的箴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诚信是人的根本。人生在世离不开吃穿用度,安居出行,旅游娱乐,精神享受,乃至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等。
在现代教育的建设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围绕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教学中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制。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人,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问题。
古代教育家孔子强调一个人的成长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刚,毅,木,讷,近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等从而使到自己达到全面发展成为当时的“君子”。王国维的认为“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单单需要智育,更需要德育、美育、体育等的教育。智育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运用,培养探索的精神,使学生拥有智慧,能够独立思考,创造生活,改造世界;德育健全学生的性格品质,这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陶冶真善美的情操;体育使学生强身健体,精神饱满,意志坚强。这样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全面的人。
教学过程把课程主体还给学生,做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思考学生要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教什么。丰富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各种感觉能力,审美能力,交流能力,潜移默化中培养健全的人。
不信你看看自己的周围,哪位同学老师失信于你了?哪位大商家老板不是以诚信待人的,那些失信于你的小人和伪君子都会受到惩罚的,并且会被社会抛弃的。诚信,我们永远的朋友!
如果说人是整个社会的基石,那么诚信则是一块一块地砖。如果想筑一座社会大厦,人与诚信缺一不可。以人为本,诚信为根是人民的本质需求。社会的根本所在。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教育事业必须紧跟形势,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以人为本的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教育当中的以人为本》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教育事业必须紧跟形势,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是要从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认识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发展需求,“以人为本”注重实现人的自由完成活动和全面自由发展。“以人为本”应该是教育模式的最好方式。同时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和现实意义,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真正做到教育中的“以人为本”。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事业形势;重要思想概念内涵
“以人为本”已经变成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指导思想。这些指导思想不仅包括经济中“以人为本”,也包括企业中“以人为本”,甚至是管理中“以人为本”,而即使是科技,其中也包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目前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指导思想。虽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被宣传了很久,但是目前大部分的思路知识只是简单的分析“人”的自然属性,只是表面化的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那样的分析只是简单重视满足人的物质利益,但是,这样的做法却忽视了人所具有的社会性。如果不能完整的理解“以人为本”的道理。那么在指导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就会出现片面化的理论,因此,无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所以,弄清教育视野中的“以人为本”概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科学而全面理解教育事业中“以人为本”概念的内涵
(1)“以人为本”里的“人”指的是受教育者,“以人为本”是要以受教育者作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因此,首先要搞清楚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正确理解“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首要条件。其次,还要分析“以人为本”中“本”的具体含义,要明白怎样工作才能把教育工作达到“以人为本”的条件。搞明白这两个问题是进一步理解“以人为本”概念内涵的重要基础。所以,研究教育中的“以人为本”要弄清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性理论。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论断表现在多个方面。
①人具有自然属性。
人是直接地自然的存在物。人具有与其他动物相同的作为自然生物所存在的物理形态、生物特征和生活本能,其中包括食欲、性欲和自我保护等。
②人具有社会属性。
人是社会中的存在物,人的社会性本质不是指人所具有的胡子、血液和骨头等肉体性,而是指人具有的社会特质”。“人的本质不再简单的局限于其作为个人所固有的物质象征,而是指涵盖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具有社会生物所应有的形态特征,包括语言、创造性思维极其各种衍生物,他们往往具有主体性、目的性、交往性和道德性。
③人具有实践性。
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存在物。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就被称为其生命活动的类特性,而人的类特性就是人可以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其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改变自身的现状,才能够创造更多价值。马克思所说的“人的类特性”就是指人所具有的一般本性,人的类特性是超越自身生命活动而存在的,人与一般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会不断超越自身规定,追求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后,“以人为本”中的“本”的概念含义就明朗了起来。
(3)“以人为本”的“本”应表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本”要符合受教育者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性特点,因此,既要满足社会性的要求又要满足人的社会性的要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尊重人所具有的社会性。另外,以人为本”要满足受教育者的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人所具有的独特本质决定了人应该与人所具有的本质相对应,然而对于人的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首先需要满足衣食住行。所以,在历史上每个活动的首要阶段就是要去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就是要开发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所需的物质。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需求之后。就要开始满足受教育者的社会性需要,人的社会性需要表现为人对理想、劳动、纪律、道德、艺术等的精神需要。最后,要促进受教育者发挥潜能和实现自觉活动,具体则包括人的体力、智力、社会素质、能力素质、以及自由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教育教学中不能简单的把受教育的对象看成一个劳动者,一个经济动物。而是应该通过更加全面的眼光把教育对象看成是一个具有奋斗目标、高尚审美和理想信念的人。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重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双方面需求,要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要在教育活动中实现人自由自觉活动和全面自由发展为主的教育模式。
2教育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1)要遵循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教育对象都存在个性差异。作为具有社会性的人,人的思想是通过参加实践活动的时候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的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会对形成和发展人们的思想产生巨大影响,具体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所以深入分析这些社会关系对人造成的影响,有助于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形成过程和其发展的规律。要遵循人在形成思想和发展思想过程中所具有的规律性,只有这样才会提高教育的效果,也会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要遵循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也要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具体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因素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由于不同的教育对象对相同的客观事物存在不同看法,所以其对教育教学工作存在不同的接受方式,所以针对教育教学工作要坚持“对症下药”的思想。
(2)确定教育的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需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比如:在一次邓小平理论课的考试试卷中发现一名学生没有回答答卷中关于邓小平平理论的论述题,考试之后找到这位同学,他解释道,因为是他是一名韩国留学生,因此不应该答有关中国政治理论的问题。这件事的发生提醒教育者一定要考虑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我国,教育对象往往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国内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在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是要服务于社会主义、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所以,教育对象所身处的社会环境应该是要一致的。但是,由于地理,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时并不一致。因此,在确定教育教学工作具体目标,选择教育方法时,需要针对性的仔细考虑教育对象所处的条件。如果其脱离了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教育教学中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3)必须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思想武装青年学生的目的是构建学生的精神支柱,要使其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历史使命,同时要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政治方向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培养其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加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中央的信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爱国主义情操、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在现阶段的集中体现。
3结语
坚持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可以代表中国人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历史复兴的重要条件。教育可以决定人生的方向。因此,基于学生良好的教育,其在就必然会拥护“以人为本”的教育态度,一定会以“以人为本”基础,在教育事业中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十六大”报告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专题读本[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2.
[2]肖川.教育的视界[M].长沙:岳麓书社,2003.
[3]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以认为本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时代前进的结论。诚信为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永不褪色的箴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合,而诚信是人的根本。
人生在世离不开吃穿用度,安居出行,旅游娱乐,精神享受,乃至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等。因此人的种种需要,各行各业便由此催生,为人们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服务。
人为自己的生存而建设创造又不断享有和享受着各行建设创造的结果,世界在人的改造中变得绚丽夺目,社会在人的创造中呈现勃勃生机,人的需要也因此而变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人又是一切劳动成果最终的和最有价值的评论者。
在人的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中,世界与社会不断地向更高,更深,更广的层次迈进,人类幸福生活也不断得到提高,因此不论是思考还是行动,人既是主角,又是最终目标,以人为本是一切思考和行动的关键。
以人为本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然而我看到的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当人们需要呈现丰富和多元化趋势的时候,许多思考和行动却显得滞后,还停留在过去人的要求层次上。
准以满足现在人的种种需求,而掌握一定能力的人,有的是从个人,小部门,小集体出发,想当然,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为了局部利益而牺牲了国家利益群众利益,还有些人为了工作而工作。
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以至脱离实际,见物不见人,凡此类都不适合以人为本的要求,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甚至是与以人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实现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坚持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而不是以个人小部门为本,满足人们的需要是现实的,适时的,以人为本是我们一切思考和行动的落脚点和最终出发点,因此,以人为本既是一种对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和地位的肯定,又是一种价值取向,还是一种思维方式。
肯定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我们就努力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部门国家的利益,眼前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做到权为人民所用,情为人民所系,利为人民所谋,我们要讲究处处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乃至依靠人,塑造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三杯吐然诺,五岳到为轻”一句话说出了诚信的重要性。诚实守信是做人和做事的基本准则。这不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家长教育孩子的准则。从古至今,诚实守信这一话题的故事可谓举不胜举感人至深。
纵观当今商海却使人叹息,一些小商小贩,到处人不讲究诚信,以至于诚信这个词,早就失去了他原有的光泽,更有甚者。在2000年的高考作文中写到,如果我身背着金钱,友情,诚信等多个包裹过河的时候,如果有选择让我丢弃一个。
首先丢掉的是诚信,因为现在的社会尔与我诈,诚信已过时了。我不禁为这为考生的想法感到可耻,因为他忘本了。其实这个社会的诚信一点也没有褪色
不信你看看自己的周围,哪位同学老师失信于你了?哪位大商家老板不是以诚信待人的,那些失信于你的小人和伪君子都会受到惩罚的,并且会被社会抛弃的。诚信,我们永远的朋友!
如果说人是整个社会的基石,那么诚信则是一块一块的砖。如果想筑一座社会大厦,人与诚信缺一不可。以人为本,诚信为根是人民的本质需求。社会的根本所在。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60分) 材料一:“古惑仔”一词,常用来指称黑道上的混混,如果用一个书面词来代替,则首推“流氓”。最近,北京大学古代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檀作文耸人听闻地提出了“李白是唐朝排名第一的古惑仔”的论点,并专门著书《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 对此,作家陆天明表示,这种玩弄知识、投机取巧的做法值得人们怀疑和沉思,“我认为是该有人站出来说话的时候了”。当听说此观点提出者说竟是北大博士生时,陆天明更是无比惊讶,“他这样的做法和芙蓉姐姐没有什么差别,有很大的欺性,在自己的祖宗头上动土,简直就是耻辱。” 材料二:最近,山东阳谷县与临清市争相打起“金瓶梅”文化牌,两地在开发“金瓶梅”的形式上都利用了西门庆和潘金莲等人物大做文章。在阳谷县狮子楼旅游城内,“潘金莲”是旅游城公开招聘的,身份是“景区形象大使”;“武大郎家”对面是“王婆茶坊”,茶坊内,西门庆初次幽会潘金莲的蜡像塑造得惟妙肖。临清文化城内,还有“武大捉奸”等节目,邀请游客参与表演并拍摄成光碟。 读了上述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在准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议论文。自主立意,自拟标题。 写作点拨 颠覆经典文本,重编轻浮故事,借龌龊文学形象,打发展旅游招牌。两者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寻求“卖点”!从文化本身来说,这是从垃圾中淘金,是一种文化堕落,一种文化危机。从社会影响来说,糟蹋名著,误导世人,不仅是对传统文化遗产的背叛,更会造成年轻人理想信念的缺失。追求文学的通俗化,追求经济效益,都不能把传统的民族文化踩在脚下。 思路设计一:在进行“生态环境”的同时,我们要大力倡导“文化环保” 水域污染,植被锐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消失,温室效应及气候变暖,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使我们猛醒,但文化环境的污染似乎还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此,我们在进行生态环保的同时,要倡导文化环保,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绿色的文化环境,健康的生存空间。 思路设计二:对历史文化要有敬畏之心文化遗产充满了鲜活而富有个性的生命风采,是本民族最基本的识别标志,是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在工业文明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进行侵蚀,会导致民族文化的消亡和流变。因此,文化遗产是维持民族发展的生命线。经典是一个时代精神的缩影,经典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城以及创作人一起构成文化综合体。我们不能肤浅地理解经典的思想,更不能以草率的态度去改头换面。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培育人的工程,我们既不能把当作古董把玩,也不能目光短浅地指望它们不断给你增长物质财富。 思路设计三:不要把垃圾当“卖点”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记忆。这种记忆通过一个个文化符号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西门庆”“潘金莲”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系统中,也有自己的位置——他们是淫靡、好色的代名词。承认《金瓶梅》这部小说整体上的文学成就,并不意味着这部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特殊文化在今天有弘扬的必要。旅游影区以人文景点作为文化载体,不仅仅是为地主财政提供税源,更重要的是传承文化,弘扬社会美德。“引导人”“鼓舞人”,进而“塑造人”。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当然在找“卖点”但不要在历史的垃圾里淘金! 例文 文化在呻吟 “住手!”我听到一个民族的良心痛声呼喊。 目光的那头是王道士笨拙地凿着敦煌莫高窟的壁面——婀娜变成碎片,柔美变成了生硬——这是一个多世纪以前的事。 我们曾指责王道士的贪恋薄利,批判他的愚昧无知。可是,如果从毁坏文化的角度看,一个小小的道士也就是在大漠风尘中加速了几面浮雕的风化,也就是给灿烂的敦煌文化划下了几丝伤痕。今天,世人对文化的糟蹋,相比于王道士,真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与王道士不同,现代的人毁弃文化,手段更高明,理由更堂皇。时下,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叫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口头上,信誓旦旦,复兴文化,实质上,是在文化遗产中寻找经济的卖点,文化已经成为经济的附属品! 现代的人不是王道士,王道士只是把艺术珍品贱价出售,现在的人们能够靠自己的想象力,从经典文化中“淘金”,不用花重金赞助黄金时段的广告,不必在产品质量上精益求精,只要包装袋上多出几个世人熟悉的古雅的字眼,滞销的商品就会供不应求,何乐而不为?至于那些文化,关我们厂家什么事?并我们这些唯利是图的商人什么事?于是,王羲之没有了兰亭的风雅,把名字无偿地给了一支支廉价的钢笔;曹操也淡却了一代豪杰的雄姿,安静地贴在案头的“一合酥”上;诸葛亮成了羽扇的代言人,屈原也变成一只大粽子;陶渊明因为回归田园,亲自劳作,于是,被化肥厂和农具厂争来抢去。商业的利益驱动,就像一只巨大的火球,急速燃烧,将那些脆弱的文化当做了助火的干柴,愈烧愈旺,于是,文化的精髓化作了一缕轻烟,随风飘散了。 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流血,一泓千年不息的文明之水正在污染,我们引以为豪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在一点点地被稀释、消解,剩下的只有在商业劲风中风干的几个名词。 经济本是文化生长的土壤,远的不说,只要看看徽殷实,看看徽文化的发达,我们就能摆正经济和文化的关系。 徽州商人在经商之初,无疑是艰难的,“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许多著名的徽商从小就离乡背井,出外学艺,奋力拼搏。徽商最后成功了,天下出现了“无徽不成镇”的繁盛景象。但是,徽商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物质财富,遥望他们远去的背影,我们还看到了一种“文化的东西闪耀在我们的眼前“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以人为本”。徽商创造了徽文化。徽文化的崛起又为原本灰头土脸的徽州民戴上了一顶“儒商”的帽子。 美国学者约翰.菲斯克在解释类似文化开发时曾经说,过度性和浅薄性是其两种特征。我们当下的文化开发不仅是“过度性”,也有浅薄性! “快住手!”我又听见了民族文化的痛苦呻吟和哀告。 模拟评分内容20分+表达20分+发展19分=总分59分 评分依据作者有宽广的文化视野,文章读来自然就有厚重感。毁坏文化必遭后唾弃,王道士为我们提供了反面的镜子;创造文化,张扬文明,必将名垂青史,徽州商人则为我们树起了精神大旗。一反一正,对比鲜明。作者有较高的语言修养,用散文化的语言阐释道理,我们读来,既能得到思想上的启迪,也能得到艺术上的享受。
没有思路的话,可以找些文献参考,如(现代人类学),(社会科学前沿)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教育事业必须紧跟形势,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以人为本的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教育当中的以人为本》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教育事业必须紧跟形势,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是要从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认识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发展需求,“以人为本”注重实现人的自由完成活动和全面自由发展。“以人为本”应该是教育模式的最好方式。同时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和现实意义,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真正做到教育中的“以人为本”。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事业形势;重要思想概念内涵
“以人为本”已经变成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指导思想。这些指导思想不仅包括经济中“以人为本”,也包括企业中“以人为本”,甚至是管理中“以人为本”,而即使是科技,其中也包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目前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指导思想。虽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被宣传了很久,但是目前大部分的思路知识只是简单的分析“人”的自然属性,只是表面化的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那样的分析只是简单重视满足人的物质利益,但是,这样的做法却忽视了人所具有的社会性。如果不能完整的理解“以人为本”的道理。那么在指导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就会出现片面化的理论,因此,无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所以,弄清教育视野中的“以人为本”概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科学而全面理解教育事业中“以人为本”概念的内涵
(1)“以人为本”里的“人”指的是受教育者,“以人为本”是要以受教育者作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因此,首先要搞清楚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正确理解“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首要条件。其次,还要分析“以人为本”中“本”的具体含义,要明白怎样工作才能把教育工作达到“以人为本”的条件。搞明白这两个问题是进一步理解“以人为本”概念内涵的重要基础。所以,研究教育中的“以人为本”要弄清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性理论。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论断表现在多个方面。
①人具有自然属性。
人是直接地自然的存在物。人具有与其他动物相同的作为自然生物所存在的物理形态、生物特征和生活本能,其中包括食欲、性欲和自我保护等。
②人具有社会属性。
人是社会中的存在物,人的社会性本质不是指人所具有的胡子、血液和骨头等肉体性,而是指人具有的社会特质”。“人的本质不再简单的局限于其作为个人所固有的物质象征,而是指涵盖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具有社会生物所应有的形态特征,包括语言、创造性思维极其各种衍生物,他们往往具有主体性、目的性、交往性和道德性。
③人具有实践性。
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存在物。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就被称为其生命活动的类特性,而人的类特性就是人可以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其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改变自身的现状,才能够创造更多价值。马克思所说的“人的类特性”就是指人所具有的一般本性,人的类特性是超越自身生命活动而存在的,人与一般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会不断超越自身规定,追求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后,“以人为本”中的“本”的概念含义就明朗了起来。
(3)“以人为本”的“本”应表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本”要符合受教育者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性特点,因此,既要满足社会性的要求又要满足人的社会性的要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尊重人所具有的社会性。另外,以人为本”要满足受教育者的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人所具有的独特本质决定了人应该与人所具有的本质相对应,然而对于人的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首先需要满足衣食住行。所以,在历史上每个活动的首要阶段就是要去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就是要开发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所需的物质。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需求之后。就要开始满足受教育者的社会性需要,人的社会性需要表现为人对理想、劳动、纪律、道德、艺术等的精神需要。最后,要促进受教育者发挥潜能和实现自觉活动,具体则包括人的体力、智力、社会素质、能力素质、以及自由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教育教学中不能简单的把受教育的对象看成一个劳动者,一个经济动物。而是应该通过更加全面的眼光把教育对象看成是一个具有奋斗目标、高尚审美和理想信念的人。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重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双方面需求,要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要在教育活动中实现人自由自觉活动和全面自由发展为主的教育模式。
2教育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1)要遵循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教育对象都存在个性差异。作为具有社会性的人,人的思想是通过参加实践活动的时候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的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会对形成和发展人们的思想产生巨大影响,具体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所以深入分析这些社会关系对人造成的影响,有助于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形成过程和其发展的规律。要遵循人在形成思想和发展思想过程中所具有的规律性,只有这样才会提高教育的效果,也会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要遵循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也要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具体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因素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由于不同的教育对象对相同的客观事物存在不同看法,所以其对教育教学工作存在不同的接受方式,所以针对教育教学工作要坚持“对症下药”的思想。
(2)确定教育的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需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比如:在一次邓小平理论课的考试试卷中发现一名学生没有回答答卷中关于邓小平平理论的论述题,考试之后找到这位同学,他解释道,因为是他是一名韩国留学生,因此不应该答有关中国政治理论的问题。这件事的发生提醒教育者一定要考虑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我国,教育对象往往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国内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在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是要服务于社会主义、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所以,教育对象所身处的社会环境应该是要一致的。但是,由于地理,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时并不一致。因此,在确定教育教学工作具体目标,选择教育方法时,需要针对性的仔细考虑教育对象所处的条件。如果其脱离了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教育教学中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3)必须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思想武装青年学生的目的是构建学生的精神支柱,要使其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历史使命,同时要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政治方向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培养其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加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中央的信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爱国主义情操、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在现阶段的集中体现。
3结语
坚持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可以代表中国人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历史复兴的重要条件。教育可以决定人生的方向。因此,基于学生良好的教育,其在就必然会拥护“以人为本”的教育态度,一定会以“以人为本”基础,在教育事业中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十六大”报告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专题读本[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2.
[2]肖川.教育的视界[M].长沙:岳麓书社,2003.
[3]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爷爷经常教导我说:“做文必先做人。当有痞子们经常欺辱你的时候,你不要把它放在心上,只当是那些小痞子们在与你开玩笑罢了。”当有人问我说:“你为啥不反抗呢?常言道: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啊……”我也只是笑笑点点头,然后岔开话题,像往常一样说:“随他们说去吧!”人品,像一只高高飞翔于白云底下的苍鹫,翱翔,别人总在不停的问:“你累吗?”我总会回答说:一个人要想成功,就一定不怕累。人生是酸、甜的,有人说它是“蜜”,我说它与酝酿的蜂儿没有关系,我只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提升自己的人品而已!我认为:有了人品生活就因此有了目标、思想。在日常生活中,我每天都要与很多人接触与交往,因此说,我要学会为人处世。有的人,人缘很好,与什么人都处得来,而有的人却不一样,他老是觉得别人都在与他过不去,好像人人都在与他作对似的,其实,我会说,他是不懂得为人处世之道。人人都有优与缺点,要学会用的正常人的眼光去欣赏着看人,你就会看到别人的优点,而不是用着手电去寻找别人的缺点。只有你看到别人的优点,你才会主动地去亲近人。我们要学会多与人沟通,人是有天生趋群性的,人人都喜欢交往。在不熟悉时,往往有排他性,于是就需要沟通。处世就像大山一样,峰峰独立,鸟兽之声相闻,不相往来,但它们的根是相连的。你若想办法填其沟,山就会变成岭,岭岭相连,山山相依,亲密无间。语言文字是沟通人际关系的桥梁,它可以消除误会与隔阂。我们要学会带着情感以情感人,真情如同和煦的春风,它能够消冰化雪,催花绿草。你必须记住,这个情一定是真情,不能要一己之私、虚情假意,更不能作意诽谤他人,如果是那样被戳穿了,受到惩罚的还是你自己。人们常说“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只要你会为人,时间长了,别人就会觉得你可亲、可近,于是便从心里接纳了你。对于一个宽宏大量的人来说,他的爱心往往多于怨恨的,他的人生的态度经常是乐观、愉快、豁达、忍让的,而不像有些人那样时常表现出悲观、消沉、焦躁、恼怒更有甚者还会诽谤他人。宽宏大量的人对待别人的不足之处,则是以爱心劝慰,晓之以礼,动之以情,使别人动心、感佩、遵从。人是高级感情动物,对人应该是情融情,只有情融情,才会心暖心。在人们的眼中,法律对人是有着约束力的。一个人从出生起,就注定要与法律结下不解之缘。无论你身在何处,都要做到懂法和守法。现在,我们虽然还小,但是在潜意识里,绝对不能放松自己的法律意识,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法治比任何一个人的统治来得更好。”这句话说得一点儿没错。在法律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可是,在统治面前,有时就会颠倒黑白。在去年的时候,我和我的朋友,无意间聊到了关于法律的话题,于是,她便开始向我诉说起,她的村子中一个高年级学生发生的一件事。事情是这样的:他的父母离异了,后来,他的爸爸又给他找了一个后妈,他的后妈对他很不好,经常对他实施家庭暴力。于是,他就开始问他的爸爸要钱,所有要来的钱都进入了网吧的抽屉,也有的花在了买烟上。之后,又在学校狗仗人势,到处欺负低年级的人。有一次,把一个学生的腿打断了,到现在还没有好起来。这个学生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他在父母离异,后妈虐待的情况下,导致他慢慢的走上了一条极端的犯罪道路。《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专门为我们量身打造的,如果有人敢不守法,等待他的就是残酷的惩罚,到了那时候,他便会追悔莫及了。有的人喜欢在班里或外边搞些小偷小摸的事情。有的人在别人的班里偷些书,然后拿去卖。还有些人,在外边偷别人的钱包,发生这种事情的次数,简直是不计其数。他们的父母对于这些来历不明的物品,给出的答复竟然是坦然一笑,这令人目瞪口呆。现在中小学生缺乏的是正确的法律意识,而不是错误的引导。如果,父母将孩子往沟里带的话,孩子的一生就毁于一旦了。如果,有些孩子糊里糊涂的犯下了这样的错误,那么,他的内心将永远的刻下了一道伤疤。法律是人类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没了法律,整个世界将会变得乱七八糟。没了法律,犯罪的人将会逐步上升。没了法律,犯罪的人就会逍遥法外。总而言之,让我们真正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从今天起,让我们共同踏上与法同行的道路吧!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其学习自主性不强,学习活动带有很大的情绪化倾向,他们学习的坚持性和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当时的情绪和兴趣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情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实施情感教学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消除 消极情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主渠道。
论文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教育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从中得出积极的肯定的反应,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当今的“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重点。小学时期,是学生正处于儿童期向青少年期过渡的时期,是学生认知、情感以及个性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讲,英语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学生的身心能否健康发展取决于情感这一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那么,应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呢?
一、创建愉快的课堂气氛
情感状态包括激情、热情、焦虑和紧张等等。其中热情是掌握整个人的身心、决定思想行为基本方向的强烈、稳定而深刻的情感状态,具有很大的行动力量。而对外语学习活动经常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则是情绪紧张状态,情绪紧张会使学生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注意力涣散,对错误的控制能力减退,记忆力下降。因此外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创造一种愉快的课堂气氛,尽可能使学生形成有利于学习活动的情感状态,随时注意降低或消灭学生紧张的情绪。少年儿童心理特点为情绪多变,引导得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促进他们学习的快速进步。因此,就小学英语教学而言,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和降低或消灭紧张情绪同等重要。
(1)以演育情
情感总是与情景相伴随的,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表演是每一位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之一。在愉悦的情景中表演,学生产生了真实情感,激发了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2)以歌激情
音乐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把学生带入各种情感境界,使学生的审美观、人生价值观不断升华、强化。欢快动人的歌曲,学生又跳又唱,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热爱学校,奋发向上的积极情感。
(3)以奖激情
对小学生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习中取得成功学习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素质教育论文发表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激发学习愿望”。而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教师对学生说出尽管只是简单的一个词或一句话,都要用“OK ! Good ! Great ! Super ! …”表扬的话给予积极的鼓励或者是一个赞许的“Nodding or smile ”等。其次,开展课堂比赛也可提高学生的内驱力,我们经常运用个体与个体、组与组、排与排、男女生、师生等各种形式的比赛,最后向赢的个体或团体颁发“小星星”,“小鸭子”,“红苹果”等小奖品。哪怕在黑板上画上一面小红旗作为奖励,他们也会高兴万分。知识的获得来自于竞赛活动的过程,学生一旦通过努力,取得好成绩,就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同时会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愿望。
(4)以画助情
图画是生活情景与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机融合体。一副好的图画,能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得到色彩、形象、意境等美的感染。有声有色的教学激发了情感,增强了学生的形象记忆。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科学的、得当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根本保证。但是仅有好的教学方法是不够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有良好的期望,那么他对学生的一举一动都看着顺眼,就有可能不知不觉地对学生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
而学生在得到愉快的鼓励后,会激起对老师的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从而产生教师所期望的效果。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内容等中介产生的一种共同活动,师生间的良好感情关系能帮助教师积极地、有效地带领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可以激起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激情。因为情感以兴趣、愿望、热情、厌恶、焦虑、排斥等形式构成学生的学习动机,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也可以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稍遇困难便望而却步,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愉快和舒适,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调节和释放学习的紧张和压力,重新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希望。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树立教师的威信,因为教师的威信常常是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教学工作获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建立应有的威信仅仅靠教师的外语水平高还不够。有威信的教师在人格方面还应受到学生的普遍尊重和敬爱,在学生心目中成为学习的榜样。
对小学英语教师来说,要树立教师的威信,不仅要有流利标准的发音,丰富的语言知识和综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不应该靠惩罚或威胁去建立威信。如果一个教师喜欢用威胁或惩罚的办法去对待学生,尽管学生可能出于对教师的畏惧,暂时认真听讲,遵守纪律,投入当前的学习任务,但那仅仅是表面现象,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精神。小学生喜欢亲切、诚恳、关注自己的教师。除此之外,小学生对老师的动作、表情、言语、手势等非常敏感,如果教师在课上表现极欠冷静,又缺乏热情,言语枯燥而毫无感染力,甚至精神不振,态度冷冷冰冰,这就很难在学生心目中产生好的影响。因此教师还应注意言语、教态、动作和精神面貌。一旦教师在学生中建立威信,学生就会对教师充满信心,不仅喜欢这位教师,而且还非常喜欢教师所教的课,听课时注意力也相对会保持得长一些,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也随之会得到提高。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巧妙设计每堂英语课,让学生体验成功。
我们应该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大胆、愉快地参与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在各种操练和交流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激发积极学习的情感。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怎样让他们动起来,使“动中学,学中动”有机结合,
1、实物巧设情景;实物是最常用的直观道具,教师应当利用那些易于准备和携带的实物,如在教食物或水果单词时,可让学生带上自己喜欢的水果或食物,有了具体的东西,整节课也就有血有肉了。
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教师在教学中通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自我发挥和团结协作的机会,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生对角色扮演非常感兴趣,这项活动需要学生之间密切配合,积极参与。因此,他们在活动中不仅能积极参加语言实践,还能注意协调相互的关系并主动帮助较差的同学,以使活动取得成功。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增进了组员间友谊,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3、小组竞赛:竞赛为学生提供了获得成功的重要机会。针对小学生集体荣誉感强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利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组竞赛中,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胜利。例如,在学完数字1-10后,将学生分组进行报数比赛,说得又快又准的组为优胜组。各组学生都能认真准备,积极配合。
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加语言活动的意识,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玩、摸、演、唱、画等形式,不仅能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就感。成就感是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教学论文学生一旦形成了成就感,就会产生更强的进取精神。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需要,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小学英语教学既要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还要结合儿童学习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注重情感的培养,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氛围中耳濡目染,循序渐进。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促使学生学好英语。
参考文献:
黄振远:“情感的内涵及其与英语课程的关系”《中小学外语教学》2003年第十期。
叶奕乾 祝蓓里??《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党立新:《英语口语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淮阴师院学报》年第一期。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刘丽、朱丽萍:《情感教育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中国外语语言教育与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教育事业必须紧跟形势,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以人为本的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教育当中的以人为本》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教育事业必须紧跟形势,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是要从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认识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发展需求,“以人为本”注重实现人的自由完成活动和全面自由发展。“以人为本”应该是教育模式的最好方式。同时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和现实意义,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真正做到教育中的“以人为本”。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事业形势;重要思想概念内涵
“以人为本”已经变成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指导思想。这些指导思想不仅包括经济中“以人为本”,也包括企业中“以人为本”,甚至是管理中“以人为本”,而即使是科技,其中也包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目前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指导思想。虽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被宣传了很久,但是目前大部分的思路知识只是简单的分析“人”的自然属性,只是表面化的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那样的分析只是简单重视满足人的物质利益,但是,这样的做法却忽视了人所具有的社会性。如果不能完整的理解“以人为本”的道理。那么在指导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就会出现片面化的理论,因此,无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所以,弄清教育视野中的“以人为本”概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科学而全面理解教育事业中“以人为本”概念的内涵
(1)“以人为本”里的“人”指的是受教育者,“以人为本”是要以受教育者作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因此,首先要搞清楚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正确理解“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首要条件。其次,还要分析“以人为本”中“本”的具体含义,要明白怎样工作才能把教育工作达到“以人为本”的条件。搞明白这两个问题是进一步理解“以人为本”概念内涵的重要基础。所以,研究教育中的“以人为本”要弄清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性理论。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论断表现在多个方面。
①人具有自然属性。
人是直接地自然的存在物。人具有与其他动物相同的作为自然生物所存在的物理形态、生物特征和生活本能,其中包括食欲、性欲和自我保护等。
②人具有社会属性。
人是社会中的存在物,人的社会性本质不是指人所具有的胡子、血液和骨头等肉体性,而是指人具有的社会特质”。“人的本质不再简单的局限于其作为个人所固有的物质象征,而是指涵盖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具有社会生物所应有的形态特征,包括语言、创造性思维极其各种衍生物,他们往往具有主体性、目的性、交往性和道德性。
③人具有实践性。
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存在物。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就被称为其生命活动的类特性,而人的类特性就是人可以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其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改变自身的现状,才能够创造更多价值。马克思所说的“人的类特性”就是指人所具有的一般本性,人的类特性是超越自身生命活动而存在的,人与一般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会不断超越自身规定,追求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后,“以人为本”中的“本”的概念含义就明朗了起来。
(3)“以人为本”的“本”应表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本”要符合受教育者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性特点,因此,既要满足社会性的要求又要满足人的社会性的要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尊重人所具有的社会性。另外,以人为本”要满足受教育者的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人所具有的独特本质决定了人应该与人所具有的本质相对应,然而对于人的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首先需要满足衣食住行。所以,在历史上每个活动的首要阶段就是要去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就是要开发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所需的物质。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需求之后。就要开始满足受教育者的社会性需要,人的社会性需要表现为人对理想、劳动、纪律、道德、艺术等的精神需要。最后,要促进受教育者发挥潜能和实现自觉活动,具体则包括人的体力、智力、社会素质、能力素质、以及自由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教育教学中不能简单的把受教育的对象看成一个劳动者,一个经济动物。而是应该通过更加全面的眼光把教育对象看成是一个具有奋斗目标、高尚审美和理想信念的人。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重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双方面需求,要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要在教育活动中实现人自由自觉活动和全面自由发展为主的教育模式。
2教育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1)要遵循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教育对象都存在个性差异。作为具有社会性的人,人的思想是通过参加实践活动的时候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的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会对形成和发展人们的思想产生巨大影响,具体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所以深入分析这些社会关系对人造成的影响,有助于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形成过程和其发展的规律。要遵循人在形成思想和发展思想过程中所具有的规律性,只有这样才会提高教育的效果,也会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要遵循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也要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具体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因素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由于不同的教育对象对相同的客观事物存在不同看法,所以其对教育教学工作存在不同的接受方式,所以针对教育教学工作要坚持“对症下药”的思想。
(2)确定教育的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需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比如:在一次邓小平理论课的考试试卷中发现一名学生没有回答答卷中关于邓小平平理论的论述题,考试之后找到这位同学,他解释道,因为是他是一名韩国留学生,因此不应该答有关中国政治理论的问题。这件事的发生提醒教育者一定要考虑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我国,教育对象往往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国内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在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是要服务于社会主义、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所以,教育对象所身处的社会环境应该是要一致的。但是,由于地理,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时并不一致。因此,在确定教育教学工作具体目标,选择教育方法时,需要针对性的仔细考虑教育对象所处的条件。如果其脱离了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教育教学中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3)必须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思想武装青年学生的目的是构建学生的精神支柱,要使其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历史使命,同时要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政治方向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培养其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加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中央的信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爱国主义情操、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在现阶段的集中体现。
3结语
坚持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可以代表中国人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历史复兴的重要条件。教育可以决定人生的方向。因此,基于学生良好的教育,其在就必然会拥护“以人为本”的教育态度,一定会以“以人为本”基础,在教育事业中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十六大”报告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专题读本[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2.
[2]肖川.教育的视界[M].长沙:岳麓书社,2003.
[3]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论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新特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适应时代要求,转换传统教育的思维方式,构建思想教育工作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本文将就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做出深入探讨,提出一些建立新的教育模式的方法和措施,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形势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构建科学发展观对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校作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传播先进文化的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建设者。因此,当前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大学生造就成和谐的人,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那么在社会转型发展中,我们该如何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适应和促进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文认为要实现这一要求,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转变--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思政教育工作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制度、社会环境等从不同方面影响着教育目标任务的实现。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经济领域发生的各种重大的新变化,必然会给意识形态、思想文化和科技教育等领域带来极大的冲击和新的挑战,并深刻地影响到我国的政治、文化和观念等领域,使人们旧有的观念和意识受到冲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难度将会加大,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开展思想理论建设所承受的压力也会增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如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时间观念、效益观念等)日益丰富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身的消极因素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伴随着社会生活中日益发展着的经济成分多样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和分配方式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一些大学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滋生。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随着社会转型,大学生面对信息开放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社会,出现迷茫与困惑。随着网络覆盖面的日益扩大,学生获取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信息量以几何级数增加。由此而来的是,课堂这一主导的信息渠道的垄断地位和权威地位大为削弱,思政教育工作的可信度降低,权威性受到质疑和挑战。过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占有绝对的信息优势,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信息落差。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信息优势地位在逐渐丧失。同时,学生总是在校园里学习生活,所接触的人比较单一,范围比较狭小,思想相对比较单纯,一旦面向社会,遇到各种比较复杂的现象和实际问题时,特别是碰到诱惑力比较大、一时难以辨清是非的问题,依然会产生辨不明、分不清、判断不准、把握不住的困惑。这些导致当前大学生出现政治冷漠、价值观扭曲、心理素质欠佳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让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
(二)一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实践中都存在着一个误区,以为只要讲的明白、讲的多,学生就懂的多;只要学生懂的多,就会接受,信的多;只要信的多,就会做的好。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方法,是目前众多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通过照本宣科式的讲解,试图将理论生硬地植入学生的头脑中,将一个复杂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形成过程,给简单化了。而在教学中,过分重视理论架构,使应用性极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入了形而上学的误区。真正能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使学生云开雾散的情况少。这种培养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武装了学生的大脑,提高了他们的理论素养,但是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提高,作用则不是非常明显。同时,在教学中由于大班教学和工作量较大,使教师很难真正的做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与思政教育工作者之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和个性化的沟通,导致思政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需要一无所知,只注重"传道",没有"解惑"。让学生觉得思政教育对现实生活中没有帮助,对一些问题依旧疑惑,不能信服理论内容,从而使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热情大大降低。
(三)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师生的思想心态越来越复杂多变。思想认识问题和理论政策问题往往与评优、评定奖学金、工资待遇等个人利益问题,心理障碍、人际矛盾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一部分师生对改革的承受能力与改革的力度和速度出现反差,新的矛盾不断激发,原有的矛盾不断凸显;加上社会上出现的价值取向多元化、人生态度功利化、政治定位边缘化趋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越来越呈现出复合性,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承载的任务空前复杂多样,那种空对空、说教式、灌输式、单一化的思想教育模式在利益结构变动、新旧矛盾交织面前已显得苍白无力。
同时,在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技能教育轻人文素养培养"的观念。当今社会需要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21世纪人才不仅要接受现代科技与专业知识技能的系统教育.更要接受思想道德、个性品行、人文素养和健全心智的全面训练。一些高校仍然把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放在第一位,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同步发展。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所谓以为人本,说到底就是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在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普遍把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尺度、一种原则、一种要求,作为维护人的利益的一种需要、一种追求、一种目的。这种理念思想内涵深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高等教育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应当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高校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自然这个"人"指的就是在校大学生。就是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为落脚点,以学生为最终目的,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竭诚尽力为学生谋利益,千方百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要求我们善于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改造学生,还要求我们更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认真尊重学生的权利,维护学生的利益,满腔热情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以人为本不仅能以思想教育为本,还要以为学生服务,满足学生需要为本。而不是老是站在管理者的角色上不思改变,认为学生就是被管理的对象,丝毫没有为学生服务的观念。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为学生服务为本,重点解决学生最关心,关系最密切的实际问题,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服务于学生的生活,一句话,要服务于学生的全面成才。以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高兴不高兴、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
(一)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修养,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数量剧烈增长,到现在达几百万之众,作为被人们称为的"天之骄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高校的稳定就显的尤为重要。它的稳定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建设与发展,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的大局。当今大学生都是80年代出生的,大多对于政治冷淡,对社会热点现象关注不够,这与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主体的地位不符。这就需要用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来唤醒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关注社会民生。大学生毕业后将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大军进入社会,如果仅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而没有良好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作指导,也会发生大学生学到的业务本领用在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利局面。而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改变过去单一说教的方式,改变过去空洞乏味的理论宣讲模式,将尊重人,理解人的理念根植于学生内心,让学生形成一种人本理念。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体系
1、以人为本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在高校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疏导长期淤积便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这便要求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具备心理咨询师的素质,为学生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当然,这不是高校教育者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发现的,需要他们与学生打成一片,密切接触才能发现。思政工作者应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实行目标分类,循序渐进地开展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和谐社会建设这个更高的层次上。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就是要在日常工作中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关心、尊重、激励学生,把学生的冷暖放在心上,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解放思想,确实转变思想观念,加强思政工作者队伍建设
在学校里,老师和学生均是平等交往的主体,不要老停留在学生是受教育者的和被管理者的角色上。"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调整,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教育不仅是一种管理活动,也是一种消费,大学生也不仅是受教育者,也是一名消费者。"老师和学生均是学校的主体。没有老师,学校便无法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没有学生,学校教育便失去了教育对象,学校也便无从发展。因此老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谅解。
同时,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就整体而言,在政治素养、个人品德上是合格的,但在驾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本领上还与现实要求有较大差距。因此,每个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应把提升自身本领与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先要加强自身作为建设者的建设。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职兼职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构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格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
3、注重增加教育手段的科技含量,注重教育手段的多样化
当今时代是一个网络时代,大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尝试新鲜事物,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便要"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宿舍,进社团。’在新形式下,传统的教育载体已经无法满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宿舍、社团等载体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教育。"
4、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在高校有着许许多多的学生团体,这是学生的自治性组织,他们聚集着一批志趣相投的学生,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自然不可避免。那么我们便可以在学生社团的活动中注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易于接受。在长江大学有一个自律委员会,它通过与学生工作处联合举办各种活动,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建会宗旨。既达到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又达到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