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都不吃这种东西的,曾经还在报纸上看见,说有些黑心的老板为了让豆腐臭点还放到厕所里面,真的很恶心
可能是含有脉孢菌的缘故,分生孢子呈桔黄色或粉红色,所以呈现红色。1、臭豆腐,又名臭干子。其名虽俗气、却外陋内秀、平中见奇、源远流长,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汉族传统小吃,古老而传统,一经品味,常令人欲罢不能,一尝为快。2、在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制作方式和食用方式均存在地区上的差异,南京、长沙的臭豆腐干相当闻名,但其制作以及味道均差异甚大。但都是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气四溢,这是臭豆腐的特点。
我几乎是意外看到这个展出的信息的。它的主题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一直很好奇从艺术家这样的“外行人”的角度来看,生物,或换个切题的说法——生命,是什么样的。他们会用什么手段、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诠释和表现生命;或者用生命去表现什么。我当然也已经预先想到,就像所有其他学科一样,生物科学中有许多看上去很神奇、诡异的概念、技术非常容易被错误理解,但是它们又太过吸引人,很容易让人去尝试去表达,所以对这次的展出我没有打算在一些复杂的知识上过于纠结,因为我觉得即使抛开这些可能存在的小瑕疵,一个优秀的作品完全可以有出人意料的表现。我很乐于见到这样的有趣的作品,我也相信它们对于我自己的专业也会有不一样的启发。 不过实际去看了之后,我觉得我可能只看了一个海报就去看展这个行为决策太随意了。虽然这个海报的标题和主题图案处处掺杂着生物的典例,但是这个展出的主题却有点意外的(但实际上看过了策展人的理念后就不意外了)偏离到了“赛博朋克”这一类的主题上。直到我走之前再次重新完整的读了所有的策展人的理念之后,我才意识到这个展出想要探寻的问题是:我们怎么定义生命?未来的生命形式是什么样?其中提出了“数据生命”、“合成生命”、“机械生命”三个演绎主题。可以说,现存的生命,或者说,生物概念上的生命,可能不是这个展出的主角。且不说这三个方向选取是不是合理,我总觉得很多作品对生命这个概念的认识太肤浅——它们表现的内容就是:当一个非生命的物体(比如机器人)表现出了生命的特点,或具有生命的元素,他是不是就可以被称为生命?这也许在有些时候可以,前提是表现的特点具有强烈而不可替代的表征性,或者生命的元素是必不可缺并且系统的。但是很遗憾,很多作品选取的特点就是:会动,会互动,会主动互动,会响应环境地主动互动;所用的生命元素就是:器官,器官的部分组织,器官部分组织的分泌物。这实在,太过随意了。 但我依然觉得展中的太多展品都在表现人工智能相关的这一个机器生命的主题,实在是有些偏题,或者说不全面(好歹主题中还有一个“合成生物”方向啊,我现场看到的相关展品好像只有一个)。我也能看出来造成这个结果不是因为没有艺术家创作其他主题,而是策展人没有规划好。整个展厅有一个最大的环墙展板展示了这个展出最核心的主题:生命会怎么继续发展。其中用了简短的笔墨介绍了现阶段的生命,然后介绍了繁多的作品来阐述后生命这个概念。这个展板上有不少切题的好作品没有被请到现场,而现场选取展出的展品整体上有些偏题。虽然也能明显看出这些作品的收集有凑数嫌疑,一些毫不相关的、莫名其妙的、单纯炫酷的作品也入选了,但还是有不少非常出彩的作品。不得不说这个展板上描述的很多作品,我觉得,是这个展出中非常有启发的优秀作品:它们不仅有艺术上的创新和优美,新奇和有趣,还兼具了科学上的实用和魔幻,前沿和严谨——要注意:科学是这个展出的并列核心主题,绝对不应该被随意忽视,可惜有些作品在这上面实在是投入不足,不只是出现错误的那种缺失,甚至是完全忽略的随意。但我不知道策展时邀请哪些作品来现场是个什么具体流程,可能比较复杂,所以这方面不能随便评价。好在还有这个,错误频出的(这个之后会讲,真的很尴尬),展板为我带来这些作品。 现在直入主题。挑几个给我印象很深刻的优秀作品说一说。 我一进去,绕过那个环形展板,首先见到的是《被监视》。这是个蛮不错的作品。它表现的是现在社会,和未来社会,每个个人都会被时时刻刻监视的场景。每个生命体(在这个作品中主要是人。当然,当技术足够发展的时候,动植物、微生物也会被监测,但我们似乎不觉得监测这些有什么不好,对动物的监测会影响动物福利吗?动物也像人一样具有隐私权吗?)都处在一个被监视的环境下,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事情。作品主题是一个投影,上面是人头攒动的影响。亮点在于这是一个交互装置,我还是过了一会才发现,当进入这个展出范围时,我会在这个荧幕上留下一个模糊的人影。像展板介绍的那样,前来参展的每个人都是这个作品的一部分,都处在被监视之中,并且在这个屏幕上留下“数据阴影”。但是这些海量的数据最后都会怎么处理?数据会造成污染吗?我知道信息需要物质媒介来储存,猜测这些数据做不到虚无缥缈的存在,它们也许会对实际的物理世界产生影响。我特意试了试,这个互动装置的灵敏度蛮高,能识别出很多的动作并且同步性很好。而令人意外的是,就在这个作品旁边的天花板上,一抬头,你能看到熟悉的两个红点像黑暗中的(这块展区比较暗)眼睛一样盯着你,就是我们随处可见的摄像头。我不知道这是策展时的有意之作还是意外之笔,一个主题表现监视的作品所处的环境就是一个被监视的环境,作品本身也在被监视——尤其当参观者也是作品的一部分的时候。我不知道这作品的作者会不会调用这个摄像头来获取数据(可能不合法?),看看参与他作品一部分的观众们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这会是作品展出后额外收获的内容,或者说,我一直觉得这些也是作品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这种装置艺术,它们创作出来后投入展出,并不是完成了,而是和观众继续进行了二次创作,延续了生命。这有点意思,我后面在面对另外一个作品时也感受到这种延续性(确切的说,是我强加的)。 之后看了一个植物机器的展览( 作者相关介绍 )。本身就是一系列的实验视频。其中有两个非常有趣(也是为数不多的看懂了的)。一个是能根据光照情况而移动花盆的装置,我觉得这个装置蛮好玩。想象以后如果养花用上这个装置,早上东窗口日照好,植物会被运输到东窗口,下午西晒阳台光照充足,就移动到西窗台。应该还能智能设定接受日照的时长,再旋转花盆,就完美了。另外一个值得多说一些,我可能理解的有偏差,但是应该不会差太多。艺术家设计了一个小的雨林缸一样的封闭装置,这个装置有照明、雾化、降水、通风系统——也许你会发现,这完全可以模拟一个地方的气候了。这就是这个小雨林缸的作用,加上声控装置,你说出一个城市的名字,它能开始显示当地的气候,比如打开照明表示晴天,喷雾表示多云,不知道能不能调节温度。我比较担心的是,万一当地气候是冬季,真的会下雪吗?那雨林缸里的植物不是会冻死?不过这也许不是关键问题。这个作品我能想到最浪漫的用法,就是两人相距很远的时候——比如孩子考外地的大学了,家里人可以在这个小缸子里种一颗大学当地城市的本土植物,当然选取树木会更有趣,然后实时跟进孩子那别城市的气候,能可视化的表现出那里的气候,能知道今天是不是下雨,是不是要提醒他/她带伞。这也许很鸡肋,但是却富有诗意,也非常美观,浪漫至极。我真的很喜欢这个想法,如果可以我想在家里专门摆一排,分别模拟几个不同类型的气候,小小的一缸就能看到沙漠的风沙,雨林的雾气,草原的晴朗,阔叶林的清风,真的很诱人。 和这个作品有相似主题的作品,一个是《 波士顿的风 》(现场没有,只有视频介绍),艺术家做了一个画框,里面的屏幕能用艺术化的可视化方式显示波士顿一个机场的风,风永不停息,画面的变换也一直跟进。画面有好几种,有的像是波动的等温线图,有的像是螺旋散落的方片零件。但这些类群都像极了一个物理学词汇“混沌”的可视化表现,本质上也是这样,大气系统就是混沌体系,变化繁多,难以预测。这个画框显示的图案无穷无尽,也几乎不可能重复。我想如果我真的摆放这么一个画框,我估计能静静地看一天——和上一个雨林缸装置一样,如果摆一排显示不同地方的画框,相互对比,可能更有意思。另外一个相似主题的是一个呼吸的建筑材料( 网站介绍 ),艺术家设计了一种材料,温度湿度变化会引起其卷曲,如果这种类似涂料一样的材料涂在建筑表面,再设计成不同的性状(比如花朵),就能随着气候变化而翘起、开合,像是开在墙上的花。这三个作品都探索了未来的气候可视化的浪漫方式,虽然这好像和后生命这个主题没什么强烈关系,也许他们想说未来的生命形式能怎么感知气候(这个方向有作品,他们做了一个和皮肤结合的仪器,能随时感知某一地区的地震波),未来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我觉得这就有点牵强附会了,只能说这些是优秀的作品,可惜被放在了不合适的展出位置。 展出中另外一些值得注意的同主题作品是生物合成方向。有几个和微生物相关的作品让我非常受启发。我对微生物有过稍微详细的了解,我也幻想过很多微生物工程的产品,但这些作品还是让我惊喜。 比如,《妈妈的手的味道》(不在现场, 作品网站 )。艺术家发现了能解释韩国饮食文化中“手的味道”现象的东西——厨师手表面的微生物。在制作发酵食品如面团、泡菜时,这些手上的微生物会造就具有鲜明个体特色的风味,这种独一无二的印记就像每个人的皮肤微生物群落一样独特,艺术家探索这种“印记”能不能被复刻,被识别,从而传代,即使远隔几代人或远在海外,也能回忆起“妈妈的手的味道”。这个想法是在是妙不可言,我确实知道人体皮肤微生物群落是独特的,也想到在揉面团的时候会有微生物参与(即使洗过手了也不可避免),但从来没有料到这会影响食物的味道。可能我接触的食物发酵时间都太短?这个作品让我浮想联翩,似乎人体的其他部分也能贡献处独特的菌群,它们做出的食物会是什么味道?这感觉有点私密,有点诡异,还有一点浪漫。同样,既然可以反向地:由某个味道的食物去还原厨师的皮肤微生物群落,那就还可以正向的,解析这个味道对应的微生物群落,之后合成群落,将这个食物味道的源头保存,甚至开发成产品,这些印刻在饮食文化中“秘方般”的要素就能被工业化生产了。 另外一个微生物相关的不错的作品是《真菌突变》(不在现场, 作品网站 ),创作者们希望能开发出可以降解塑料的真菌,同时一些真菌在去除毒素后是可食用的,这就相当于利用真菌把废物变成了食物。并且他们设计了一个贴心的“报警系统”,培养基中有色素指示物,当真菌变得无毒的时候颜色也会改变,这就方便了人们食用真菌。这个想法非常大胆,关于食用非典型可食用的真菌,我以前只了解过:粗糙脉孢菌是经常在面食上出现的真菌,但是它无毒,所以如果能确定面食是粗糙脉孢菌污染,那么这个面食依然可以食用——但是我觉得没人愿意去尝试。这个作品则直接对此进行升级:如果未来社会粮食出现短缺,我们可能必须要食用霉菌这样的非典型食用菌,我们会怎么办?同样的主题在一楼有一个系列展品,说的是 《未来肉食》 ——可能是昆虫、海藻、体外培养的肉、植物蛋白合成肉。我们的食物也许真的会经历这样巨大的变革,尤其是现代肉食的生产有巨大的环境代价而人们又不可能全部都做素食者(关于食物,还有一个作品《傻瓜家禽》提出了一个极端的例子。有没有可能未来人们能发明一种下蛋、产肉的机器——造型就是极度简化的家禽,只有产蛋和产肉的器官组织,没有毛发、不会运动,我们只需投入饲料就能产出像蛋一样的东西和像肌肉一样的细胞组织。我们有没有可能将生物彻底改造成一个单纯完成目的的工具?这确实会极大地提高效率,但是我们能接受这样的“食物”吗?)。我觉得创作者们提出的设想有点意思,我也确信艺术家们只是做了一个设想,它们应该没有真地创造出什么能降解塑料的真菌,如果真的成功了,肯定会在学术界引起轰动。但我也能感觉出提出设想的艺术家在这个想法上有局限:大概是因为我们能明显观察到变质的食物上有霉菌,所以有种霉菌具有强力降解能力的错觉。但实际上作为真核生物,真菌代谢的多样性远没有原核生物来的多,所以要去寻找一种能降解塑料的微生物,还是从细菌(和古菌)中寻找要靠谱得多(虽然目前也已经发现有真菌能降解塑料了)。如果真的是细菌降解塑料,那么结局可能不是食用,而是产生发酵产品,这倒是和设计者的初衷背离了。 同样用微生物做文章的还有几个,一个是设计微生物发酵产生纤维,之后用这些含纤维的培养液做成衣服,这个蛮靠谱。可是另外一个是提出一种穿戴在身上的、装有共生微生物群落培养液的设备( 网站介绍 )。这个设计我觉得有些扯了。首先是内容描述上有一些知识性错误(我感觉他们创造的是一个微生物群落,而不是共生微生物。微生物要建立共生关系很困难,但是如果在一个环境中一部分微生物当生产者一部分微生物当消费者/分解者这很容易。所以应该是光合作用的微生物产生有机物,这些微生物死后有机物成为了异养微生物的食物,而异养微生物以这些原料产生更多的有价值的大写产物),这也许不重要;其次是这个可穿戴设备(本质上是一个特殊的衣服)造型有些恶心,为了在最小的空间内容纳最大的长度,他们把这个容纳培养液的细管子缠绕成了大脑一样的形状——我可不想穿一个大脑一样的裤子;另外我有点怀疑这个设备能当做普通衣物吗?设计者说产品长度有58米,我就当它管子的半径是,那么这个东西的体积是4553立方厘米,即使装纯水也超过4kg重了,这还只有短裤大小。我很好奇视频中的那位模特穿这个设备走路是不是特别累;最后想吐槽视频中的接种、配制培养基等一系列操作完全没有遵守无菌操作的规范,连手套都不戴,这样只会长出来乱七八糟甚至发臭的杂菌,而不会有目的微生物生长;并且介绍中表明的“产物会随着穿戴者不同而有变化,可以是染料、燃料、或香料”我也没想出来怎么做到仅仅通过穿戴者的“非接触式(这个设备在穿上后里面的培养基不会和穿戴者的皮肤接触,皮肤微生物群落不能影响内部微生物)”作用来影响微生物。总之槽点太多,能明显感觉创作者思考不严密。 另外一些展品提出了一个新奇的想法:生物材料是不是可以成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创作材料?比如《 再造的圣物 》,设计者用人体成骨干细胞作为材料,希望能“生长”出一个手的骨骼。这个作品有特点的是艺术家也想探寻:在体外干细胞有没有可能表现出像体内那样的“群体感应”——通过感受周围的环境而知道自己会分化成什么样子,艺术家设计了一个类似骨骼的环境,她希望这些细胞能感应到并且分化成骨骼,这样就在体外再造了一个骨头;而《半活体解忧娃娃》( 介绍 )则利用细胞为材料制作了一个具有“肉身”的解忧娃娃(这个说实话,我觉得非常恐怖……很有日式恐怖片的味道,那种活人木偶、胚胎玩具什么的……)。【参考资料/动图来源】 【2】 【2】 还有不少作品想说的,但是最近可能没空写了。所以先到这里吧_(:b」ㄥ)_ (没检查错字和病句...嘤嘤嘤...) Tbc…
链孢霉(Neurospora)亦叫脉孢霉、粗糙脉孢霉()、 红面包霉,俗称红霉菌,常见的有粗糙脉孢菌和间型脉孢菌。简单说就是发霉了……
比较牛,双核心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是2011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月刊) 创刊于1976年,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和国家科技部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共同主办的综合性生物工程刊物。是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刊。内容涉及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轻化工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专业领域。本刊是我国最早创刊的中央级综合性生物工程专业刊物,编辑委员会由国内知名生物工程专家、管理部门领导组成。 我们代发生物工程类核心期刊。百度下学术资讯网。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简介本刊由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和国家科技部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共同主办,是我国生物工程领域全国性学术团体、国家一级学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刊。《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月刊)内容涉及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轻化工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专业领域。本刊创刊于1976年,是我国最早创刊的中央级综合性生物工程专业刊物,编辑委员会由国内知名生物工程专家、管理部门领导组成,发行面覆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台湾及海外有关大学、研究机构、图书馆也有相当的订户,和海外建立有广泛的刊物交换联系并被国内外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收录情况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本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哥白尼索引(Index Copernicus)、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 (CABI)等多个国内外重要检索数据库和文摘类期刊收录,是全国生物学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核心期刊。主要栏目设有学术论文、研究进展、研究报告、专题论述、技术与方法、评论、新闻报道、生物工程领域知识产权研究、市场与商情、会议消息、动态等栏目,还以杂志专集、增刊等的形式出版生物工程专题著述。 投稿须知编辑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真实可靠,文字精练,条理清晰,主要数据及图表未曾正式发表(已发表的非主要数据及图表,必须引用有关参考文献)。来稿可采用中文撰写(附英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或英文撰写(附中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本刊对部分栏目论文的篇幅限制如下:研究报告4000字以内,综述与专论5000字以内,研究简报2000字以内,其他栏目字数视具体情况确定。参考资料: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投稿
据我所知,很多教授(导师)就是大多国内核心期刊的编委。如果是这样自己的导师就是的话,发文章不会很困难,但影响因子也不高。另外,好像听说有缴纳费用的。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是中文核心期刊主办: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1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是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办刊宗旨在于反映国内外该领域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本刊文字以中文为主,附英文文题及摘要,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刊载栏目: 论文:字数不超过8000字为宜。除正文外,包括中英文的文题、作者和单位、摘要及关键词(3~5个)。 研究简讯:字数不超过3000字为宜。报道具有原始性、创造性,但工作量不大或阶段性的成果。不需要英文摘要,但要附有中文摘要,中英文的文题、作者和单位及关键词(3~5个)。 综述:字数不超过6000字为宜。除正文外,包括中英文的文题、作者和单位、摘要及关键词(3~5个)。欲投稿者请将电子版发至编辑部邮箱预审。2 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文稿应为作者创作的首发稿,务求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字准确,文字精炼。文责由作者自负。作者享有文稿的著作权。 投稿时请邮寄打印稿一份并附单位介绍信(证明无一稿多投、无泄密、作者署名无争议),再附另页,提供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真实姓名、联系地址和电话、E-mail,同时注明性别、学历、职称和工作单位等信息。投稿时需交纳审稿费100元(邮局汇款)。 论文采用通栏排版的格式, 倍行距。 获得基金资助的论文在首页脚注中注明基金类型及编号。 来稿需标明通讯作者,并在首页脚注中提供通讯作者的E-mail地址。 要求字迹清楚,图表清晰,文字精炼,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及其书写规则。外文需注明文种、大小写和正斜体。 论文摘要应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和结论。字数300字左右。英文摘要内容须与中文摘要一致。 文中作者单位的英文部分要求提供标准译名,作者姓名的英文部分采用汉语拼音。 论文插图应为清晰的激光照排图,图题需中英文标注;照片应具有高清晰度和适当地反差效果,照片题目需中英文标注。图和照片的尺寸要求规范化,双栏图和照片宽度以6~7cm为宜,不超过7cm;通栏图和照片宽度以13~14cm为宜,不超过15cm。同时应标明图和照片的确切位置。插图和照片图稿,请作者自留底稿。 论文中表一律采用三线表格式,并标明在文中的确切位置。表题需中英文标注。 名词、术语请用统一正规的学术语言,如系新的术语名词,应在译名后附外文原名。 文中引用他人文献,只择最主要的列入,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引用。文献按文中出现的先后为序编排,并在文中相应位置用方括号标出(参考文献格式附后)。3 对确定录用的文稿酌收版面费。依照《著作权法》,本刊可以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涉及内容的修改要征得作者同意。文稿刊登后,按篇致薄酬,并赠送当期期刊2册。本刊所支付稿酬已含纸版、网络版杂志。4 如来稿曾在学术会议上宣读或用其他文种发表过,请在投稿时说明。5 来稿和汇款交纳审稿费请寄:北京市东单三条9号《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编辑部(邮政编码:100730) 电话: E-mail:
1、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 3、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4、解剖学报 5、中国免疫学杂志 6、免疫学杂志 7、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8、
你可以将你需要投的文章寄到地址北京市东单三条9号《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编辑部(邮政编码:100730)《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是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全国生物医学工程工作人才沟通学术思想、交流学术经验的园地。《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的报道有创造性的最新科研论文和研究简讯。包括学科有:人工器官和生物医用材料,生物效应,生物信息与控制;生物力学;生物医学仪器;中医工程;临床工程等。
刊名: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hina Biotechnology 主办: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刊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1-8135 CN 11-4816/Q 邮发代号 82-13 曾用刊名:生物工程进展 创刊时间:1976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年度核心期刊
国内生物类期刊中,排在第一的《CellResearch》杂志已经成为了本领域较为有影响力的期刊,不少著名学者都选择将新成果发表在该期刊上,其影响因子自突破10之后,今年又稳步上升至了,这份期刊于1990年创刊,2001年首次获得影响因子,这份杂志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同时,中科院的另外一份期刊:MOLPLANT(分子植物)也升至,排在第三,据报道这两份期刊SCI影响因子位于同学科前10%,另外中科院还有《国家科学评论》《中国病毒学》今年上半年被SCI正式收录。MOLPLANT(分子植物)创刊于2008年,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和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共同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承。目前这份期刊在植物科学领域期刊中已位列亚洲第一,在全球植物生物学领域研究类期刊排名也很靠前,前面的几份期刊是PlantCell,PlantPhysiology,NewPhytologist等,可见这一期刊已跻身国际植物学领域顶级期刊行列。还有遗传学报(JGENETGENOMICS)也是发展迅猛,影响因子从去年的上升至,这份期刊由中国遗传学会,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主,主要刊载动物、植物、医学和微生物等遗传学领域的研究论文,也包括该领域中的最新技术和最新方法。大
收的。拓展资料:纯生信是指不用做实验就可以发表的生信文章,生信文章是指生物信息学类的文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对生物信息学感兴趣,因为它不需要任何实验就可以发 SCI,仅依靠生物信息的相关筛选和统计分析便可发文,一般纯生信或补充点相关实验大多是发1-5分文章。喜欢收录纯生信文章的SCI期刊有:Bioinformatics、BMC-Genomics、BMC-SYSTEMS BIOLOGY、Gene、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Chemistry等等。生物信息学是研究生物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传播,分析和解释等各方面的学科,也是随着生命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生命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学科。它通过综合利用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而揭示大量而复杂的生物数据所赋有的生物学奥秘。生物信息学是当今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大前沿领域之一,同时也是21世纪自然科学的核心领域之一。其研究重点主要体现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两方面,具体说就是从核酸和蛋白质序列出发,分析序列中表达的结构功能的生物信息。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主办: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语种: 中文;英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1-5515 CN: 51-1258/R 邮发代号: 62-65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创刊时间:1984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11)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 Pж(AJ) 文摘杂志(俄)(2011)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3-2014年度)(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简介 本刊为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被国内外多家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是国内外重点院校,从事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科技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的主要场地。本刊的收录近况以2000年为例:自然科学刊登率为的收录率为. 主要栏目 论著、综述、科研简讯 投稿须知: 1 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文字精炼。 2 中文用宋体字打印;非中文内容要求打印,英文一律间行打印;图应规整、清晰、层次分明,切勿太大,每篇科研论文图一般不应超过3幅,超过者,酌加版面费,如图系照片,请勿用复印件;表格要设计合理、简洁、一目了然。表一律采取三线表格式。稿件文字内应标明图表的确切位置。 3 综述类字数一般限5000字以内(包括参考文献和中、英文摘要),文献数量不低于25条,其中近3年文献不低于80%。 4 科研论文全文应包括题目、著者和单位、内容摘要(200字左右)、中文关键词(3~5个)、中图分类号(1~2个)、文献标识码、正文、图和照片、表、参考文献、英文题目、作者拼音名和单位英文名、英文摘要(250个以上英文单词)和英文关键词(和中文关键词一一对应)。图表和照片的内文以及图表标题均需中、英文对照。 5 图和照片的尺寸须规范化,双栏图和照片宽度以6~7 cm为宜,不应超过7 cm,通栏图和照片宽度以15~16 cm为宜,不应超过16 cm。 6 稿件内非文字术语如数学术语和计算机术语等的表达应清楚表达上、下角标,大写与小写,英文与希腊文,阿拉伯数字与外文等标示符号。 7 名词、术语请用统一的正规学术语言,如系新术语译名,应附外文原名全称于其后。 8 根据《著作权法》,来稿为原创作品,请勿一稿两投,且不涉及保密和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侵权、若发生一稿两投、泄密等问题,一切责任由全体作者自负。依照《版权法》有关规定,编辑部对所有来稿均有删改权。但实质性内容的删改必征得作者同意。 9 根据《著作权法》,稿件一经录用,全体作者将与编辑部签定论文著作权转让书。著作权中的汇编权、发行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翻译、信息网络传播权将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编辑部。未经编辑部许可,不得授权他人以任何形式汇编、转载、出版论文的任何部分。本转让书自签字之日生效。
上海交大查询结果,不属于EI收录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0258-8021]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2009-2010) 提示: CSCD核心库(C)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库(2013-2014) 提示: CSCD核心库(C)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2011-2012)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2年版)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3年版) 提示: 《引证报告》2013年版影响因子: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4年版) 提示: 《引证报告》2014年版影响因子: 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 提示: 排序:基础医学 - 第12位 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 提示: 排序:基础医学类 - 第13位
学习与工作经历: 至今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工作-兰州大学细胞生物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细胞生物学基础理论与细胞工程-兰州大学细胞生物学专业,研究方向为细胞工程- 西北师范大学生物学专业获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发育细胞生物学与细胞工程,海洋活性物质发表论文:段妍韩宝芹董文杨艳常菁刘万顺,2009。产壳聚糖酶菌株发酵条件优化及壳聚糖酶的分离纯化研究。海洋科学,33:1-7。解卉韩宝芹董文杨艳常菁彭燕飞刘万顺,2009。一种海洋琼胶酶的分离纯化、酶学性质研究及降解产物分析。微生物学报,49:896 – 901。黄攀 韩宝芹 刘万顺 常菁 董文,2009。N-羧甲基壳聚糖的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评价。功能材料,40:1198-1203(EI)。董文 李卫 郭光沁 郑国錩,2004,苔藓植物小立碗藓,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新的模式系统。遗传。26:560-566。李卫 董文 周菲 郭光沁 郑国錩,2003,参与在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过程中的植物因子研究进展.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3⑿: 62-67。李卫 董文 赵东利 郭光沁 郑国錩. 2002,TDZ诱导甘露子茎段高频再生. 西北植物学报。22: 965-969。科研课题:主持:教育部新教师基金,海洋多核绿藻类细胞重建机理及其相关应用研究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十一五863重点项目“功能性壳聚糖基组织器官止血修复材料的产业化技术研究(2007AA091603)”;十一五863重大项目“组织工程角膜的研制与应用(2006AA02A132)”;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新型海洋生物溶栓酶研究”(2009ZX09103-646)参与自然基金项目:基于分子标记的壳聚(寡)糖抑制果实病原真菌机理研究 (30972063,第3);β2-肾上腺素能受体介导的肺泡上皮Na+吸收的细胞机制研究(30971071,第2);小气道上皮CFTR介导与调控的例子转运和免疫因子分泌(30670923,第3);对拟南芥菜两个缺水胁迫和ABA诱导基因的研究,(30270134,结题); 植物配子体形成过程中减数分裂、细胞极性与细胞命运决定的分子机理(30330310,重点项目,结题)。新疆]自治区民委(宗教局)党组成员、副主任(副局长) b]董文,男,汉族,1956年10月生,甘肃张掖人,1976年8月参加工作,1994年9月入党。大专学历(1982年1月新疆大学历史专业毕业)。现任自治区民委(宗教局)副主任(副局长)、党组成员。简历: 乌鲁木齐市104团青年连工人; 乌鲁木齐市104团一中任教; 新疆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学习; 乌鲁木齐市104团一中任教; 生产建设兵团统战部借调工作; 原自治区宗教事务局伊斯兰教处副主任科员; 原自治区宗教事务局办公室秘书、副主任科员; 原自治区宗教事务局办公室副主任(正科级); 自治区民宗委宗教一处副处长; 自治区民委(宗教局)办公室主任; 自治区民委(宗教局)副主任(副局长)、党组成员,分管宗教二处、机关服务中心、自治区佛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