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产业集群研究英文论文

发布时间:

产业集群研究英文论文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as a raw material-based industries, in developing the national economy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China'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has made remarkable development, however, iron and stee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level is not high, especially for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has a symbolic significance and high value-added core equipment: complete sets of equipment, such as rolling, continuous casting and rolling Complete sets of equipment, large-diameter seamless pipe, more than 100 tons of ultra-high-power electric equipment such as still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steel structures and equipment manufacturers to lower the quality of primary products, the lack of core technologies so that China's iron and steel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and equipment steel manufacturers throughout the value chain in processing and assembly are still in place, only lower profits Iron and steel are powerful high-tech and high value-added technology-bas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the use of the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ccess to a large number of to make iron and steel enterprises in China and equipment, iron and steel manufacturers to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adoption of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to improve product mix and improve product quality, in full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of foreign advanced technology on the basis of the set for China's iron and steel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ideas on the Elimination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echn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on the path to rely on innovation, training in core technology on the basis of competitiveness, step by step i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anufacturing, management, sales and other important aspects of China's iron and steel equipment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China's iron and steel to build their own brand of equipment, to develop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for iron and steel development policy system,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macroeconomic situation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 efforts, concerned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green, fully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so that a resource-conser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teel equipment as soon as possible Industrializ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promote the iron and steel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and related industries, the completion of China's "big iron" to the "steel strong" by leaps and o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ore technology, industrialization, the industrial chain,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so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an analysis of China's iron and steel equipment for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main objectives and core technology, based on this summary of the iron and stee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evolution path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main factors on how to seize the equipment, iron and steel to create positive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and how reasonable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in the iron and steel enterprises concerned about the dynamics of R & D,Planning, business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 reasonable way to form their ow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o build our brand equipment, iron and steel, iron and steel equip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system development policy, and iron and stee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f the general pattern, combined with case studies for China's iron and stee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al.

你可以找福州精艺达翻译公司 精艺达公司是福建最好的一家翻译公司 你可以上网查查联系方式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brand-building industrial clusters ---Fujian Shishi apparel industry as an example【summary】The phenomen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modern China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organizational form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ssociated with the industrial cluster is a regional brand-building an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brand represents a region's main industrial products and image for the industry,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current domestic brand-building in many parts of the region is not perfec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and , this article the impact of regional brand building around the two major factors, in-depth analysis of industry clusters in the areas under a variety of brand-building factors.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lions apparel industry,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regional brand-building of the status quo, analysis of Shishi City garment industry clusters that exist at the regional brand-building effects of various factor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brands, under the proposed industrial cluster strategy for the regional brand building。【keyword】industry cluster;Regional Brand;influence factor;countermeasure

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研究论文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关键因子,成为很多政府为增强竞争优势而选择的一种重要的弹性政策措施。成功的经济区域应该是内生型经济增长的区域,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改革开放后的前2O年,在Xl~4,平“两个大局”思想指引下,中央政府实行“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落后的面貌,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得到大大提升。本文运用耗散结构讨论方法建立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新的分析框架。为寻求解决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新路径,破解区域封锁、恶性竞争难题的新措施,探讨区域分工合作的转制和创新,为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分工合作、发展落后地区提供实践范例,为各级政府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1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 1.1区域经济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区域是指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则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了从低水平平衡发展到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转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造就了带动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经济核心区和增长极,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1.1.1区域经济的基本内涵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其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1.1.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历程1978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从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变。根据不同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即l979—199年向东倾斜的不平衡发展阶段、1991一1998年开始关注中西部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启动阶段和1999年以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阶段。中国是一个地区差异较大的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在“六五”计划中采用传统的沿海与内地“两分法”来反映这种差异性,到“七五”计划时期,中国政府按照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并以此作为国家确定经济开发重点和生产力布局优先次序的依据;在“八五”计划中,中国政府又采用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这种“两分法”,“九五”计划则表述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1999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除了“七五”计划时期的西部1O省(区、市)外,还包括原来属于东部地区的广西和原属于中部地区的内蒙古,以及吉林省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样从省级行政单元看,形成了“1+2”的大西部概念和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新三大地带格局。25年以来,中国政府相继实施了东北地区振兴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分为四大区域,由此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的新格局(表1)。比如,在西部地区,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发展情况就差别较大,主要包括西部大开发省份;在东部地区,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山东半岛和京津冀的差别也很大,而东北地区可以大致看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区。 1.2区域创新能力及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2.1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区域创新能力的概念,国内外尚未有十分明确、统一的概念。如从科技层面出发,将区域创新能力定义为“区域创新能力就是区域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工艺流程、产品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能力之和”、“区域创新能力就是区域科技能力和区域科技竞争能力”等;美国哈佛大学波特教授波特和斯特恩认为,国家创新能力取决于共有创新设施的强度,支持创新集群的环境条件下以及两者互动联系的强度。在我国,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在区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该研究小组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将区域创新能力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的经济绩效5个方面(图示)。 1.2.2区域创新能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区域创新在本质上就是区域经济行为。区域经济强化了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区域意识和空间意识,即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区域整体竞争优势,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高速稳定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帮助区域创新从各个方面建立了一种区域架构。区域经济活动暗示区域创新的系统特征,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诱导区域创新的空间布局,区域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工加强区域创新的优势互补,区域经济政策引导区域创新的发展方向。总之,区域经济学对区域创新发挥着基础理论的导向作用。 2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的耦合关系 2.1区域创新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技术创新使主导产业或产业集群成为相关行业新的“增长极”,该增长极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不断吸引着周围的各种要素。一是增长极的高速增长对生产要素供应部门产生影响;二是增长极高速增长诱导周围地区新兴工业部门、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等的出现。区域创新环境还可以为区域内的大量中小企业提供新技术及各种技术服务,并进行技术扩散,形成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效应。通过区域创新可以优化、整合区域内的创新资源,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形成区域的创新合力,区域中高科技企业和高科技产业园区形成区域经济中的新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内大型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还可以逐步形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2技术创新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 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的关系:一是技术创新的系统性要求与产业集群内各主体的互惠共生性要求一致(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在创新系统中都有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技术创新系统中的外部经济效益与产业集群中的集聚原理一致。在产业集群中,众多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群的发展和建设可以促进地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分工,减少产业结构趋同化和重复建设等问题,达到规模效应,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健康发展。技术创新加快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这是由于技术创新的内在属性与产业集群的一般特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我国,无论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已形成或正在形成一些主导产业或产业集群带动的区域发展典型。如中国的硅谷“中关村”,武汉“中国光谷”已研制成功5大品种、4O多种型号的新型激光切割机,在占领国内55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开始称雄东南亚地区的激光市场。 2.3区域创新离不开区域内技术进步及对经济、文化资源的依存 产业结构的升级仅靠技术引进和模仿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自主创新的能力,而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依靠区域创新环境的建立和完善。区域经济的创新离不开地区的经济、文化和资源等条件和水平。国外的研究也证明,区域技术创新的发展受到区域具体的发展历史、文化、传统及其所形成的制度、结构因素的影响。区域创新是以区域作为整体,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目的,来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从而能够一方面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发展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3贵州省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快重点行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3.1.1加快西电东送的建设贵州动能资源丰 富,水能、煤炭和煤层气开发潜力极大,尤其是火力发电弥补了枯水期水电紧张的状况,具有独特的“水火互济”优势。同时,随着贵州电力工业的发展,必然带动煤炭生产的规模化、自动化及集约化水平,促进煤层气等新能源的开发,增加煤炭工业的科技含量,进而可使高附加值的煤化工产品进入东南沿海。 转贴于 看准网 3.1.2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贵州磷矿资源丰 富,原矿品位高,有害杂质含量低,是全国数百家大、中、小型磷肥、磷化工企业生产的重要原料。贵州磷及磷化工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生产设备和总体经济效益在全国具有突出的优势,发展潜力巨大。贵州的磷酸二铵为中国名牌产品。 3.1.3铝及铝加工贵州的铝加工在全国占有重 要地位,氧化铝、电解铝在国内外都有很强的竞争力,经济效益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目前,贵州省铝产品主要销往广东,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技术协作的深入,贵州铝的深加工产品必然能寻求到更为广阔的市场。 3.1.4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建设贵州 高新技术发展较快,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另外,为了使贵州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数、信息产品与服务指数、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能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贵州省制定了“数字贵州”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加强了“数字贵州”信息交换中心、数字国土、数字城市、数字农业、企业信息化、数字林业、数字交通、数字公安、数字校园的规划和建设,同时制定并规范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力争形成较完备的信息产生、交流及共享体系,推动全省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快速发展。 3.2注重喀斯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贵州位于西南喀斯特的腹心地带,处于长江、珠江上游分水岭地区。由于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石漠化面积的迅速扩展,已从根本上威胁到贵州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并严重危及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和三峡库区的生态平衡,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和全国小康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贵州喀斯特区的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已刻不容缓。围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生物资源开发及监测评价等内容,贵州省已开展了改善生态、生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的研究,并创建了退耕还林还草、保土节水、产业化生态旅游、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试验示范区。为了进一步推进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环境污染的控制,还需联合其他省(区)共同攻关。 3.3加大贵州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 3.3.1畜牧业贵州气候温暖湿润,畜群生长及饲 料生产条件明显优越于西北和北方牧区,且广大农村受工业污染和化学农药污染的程度小,是生产“无公害食品”的理想地方。贵州畜禽品种丰富,拥有一批适应性好、抗病性强、周期短和肉质优的地方特色畜禽资源。全省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达4万hm2以上,还有约33万hm2地坎,2万hrn2林下草地,8万hm2退耕还林地和数千万亩冬闲田土可供利用,畜牧业发展的增长空间极大。此外,养畜成本低,使贵州畜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国家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列为重点,出台了退耕还林还草等优惠政策,为贵州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加上加入世贸组织后,拓展了贵州畜牧业发展的国际市场空间,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的协作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国家将进一步推进南贵昆经济区的建设,这对贵州畜牧业的发展更为有利。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推进,必然要加大对脱贫带动力大的畜牧业的投入,也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 3.3.2卷烟、酿酒等特色产业贵州烤烟种植和 卷烟生产历史悠久,有明显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是全国烤烟种植和卷烟生产大省。全省拥有黄果树、遵义、云雾山等名优卷烟品牌,目前,围绕提高卷烟产品的质量,正对烟草配方技术、安全型卷烟生产技术、混合型卷烟产品以及烟用香精香料等进行研究开发。以“国酒”茅台为龙头的贵州酿酒工业,是贵州的传统优势产业。全省拥有茅台、董酒、习酒、贵州醇、青酒等名优品牌及其系列产品。贵州酿酒工业拟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在保证质量和增加品种系列的同时,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3.3.3特色食品业贵州具有发展以特色农产品 和野生植物资源为原料的特色食品生产的优势。黑糯米、薏仁米、荞麦、芭蕉芋、山药、辣椒、竹荪、土豆、魔芋等特色农产品目前已由原料出口转为就地加工;刺梨、猕猴桃、杨梅、柑桔、银杏等已从野生转为基地规模化种植;竹荪、香菇、蕨菜、折耳根等山间野菜资源丰富,为贵州特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3.4发展贵州旅游业 贵州旅游以原生的自然环境、奇特的喀斯特景观、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宜人的气候著称。境内溶洞、瀑布、峡谷、石林、温泉等自然景观数量多、分布广、观赏价值高。全省拥有可供旅游者游览的旅游景区(点)1多处,有黄果树、龙宫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贵阳、花溪、百花湖等4O个省级风景区,有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等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淮河麻阳、道真大沙河等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还有遵义、镇远2座历史文化名城,现已开发4条各具特色的旅游风景线。贵州是多民族省份,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旅游产品不仅在全国旅游市场占有一定优势,还具有重要社会文化旅游科研价值。随着“泛珠三角”创新联合体系的建设,区域协作内容的扩展,贵州与滇、桂、川将会形成旅游片区优势,建立起西南区域旅游资源的大系统,合作推出旅游品牌。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贵州旅游业独特的地缘优势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3.5重视劳动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 贵州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的优势。随着“泛珠三角”创新体系的建设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贵州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的数量将会增大。因此,除加快建立反应灵敏的国际劳务市场信息通道,积极拓展国际劳务市场,提高贵州国际劳务合作质量和水平,扩大劳务输出规模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劳务输出人员专业技能和新知识的培训,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整体水平,并通过劳务输出,带动设备技术的输出,促进贵州经济的发展。 3.6构建以知识经济产业化为重点的科技创新基地 构建科技创新基地要依据现代科学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核心、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科学技术成为知识经济中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等知识经济特征,寻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撑、实现产业化过程中核心技术随资本、股权漂移,重点是建设知识经济发展平台。贵州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重点应以省会贵阳为中心,以主导产业项目为支撑,核心技术研发为重点,核心组件经营为目的,最终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我开发能力的高技术产业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要整合上、中、下游产业,形成产业链。产业化基地发展分三个时段:第一时期为基础期,23年7月至26年底,完成组织核心团队、掌握核心技术的主要支撑项目建设;第二时期为发展期,27年初至29年底,主要以抢占市场占有率为策略目标,占领一定份额国际、国内市场,实现科技创新基地的稳定收益;第三时期为整合发展期,在29年以后的4~5年内,以品牌经营为主轴,实现以核心技术带动的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基地的实施主要由信息产业、新材料、生物技术三大块组成,突出微硬盘核心技术产业、光电核心技术产业、数字TV核心技术产业三个核心项目及高科技产业群。 3.7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基地 贵州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要把涉农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重点工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区的建设作为重点内容给予考虑和安排,要创建其相互联系、分工明确的运行机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要突出生物技术的应用,用生物技术来提升传统的育种技术和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要围绕影响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开展工作,把农产品开发技术的产业化作为工作重点,当前除继续搞好已组建的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外,要重点考虑畜禽、林木、蔬菜、生态恢复与重建、农业标准等领域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农业科技重点工程主要考虑农业科技管理信息平台建设,重点工作是计算机的联网和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要结合农业科技园区、星火密集区、科技先进示范县的建设以及扶贫开发、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等工作,实行相对区域或产业带的项目集成,形成各具特色和产业特点的农作物、畜牧水产、节水农业、都市农业、生态建设的科技创新产业区、示范区或产业带。

可扩展的跨越式发展模式论文篇3 试谈西部经济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摘要:30余年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西部地区的经济成就令人瞩目,经济总量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当前西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和东部、特别是沿海地区相比较,有着明显的差距。缩小东西部差距,减少西部地区贫困面,必须进一步加大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的政策关怀,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步伐,实现可持续跨越发展。 关键词:西部经济 禀赋特点 可持续 跨越式发展 一、引言 我国西部地域广袤,涵盖重庆、四川、贵州等12个省、市、自治区,占全国总面积三分之二左右;人口稀少,民族众多,呈多民族大杂居、少数民族小聚居共存局面;经济落后,发展极不均衡,西部各省人均GDP参差不齐,总体水平占全国2/3左右,不到东部沿海地区的40%。为全面提升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直以来,国家都对西部地区十分重视,制定实施了量身定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本文着力立足西部地区实际和发展需要,积极探索进一步发挥矿产资源等比较优势,实现经济可持续跨越式发展,促进全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的可行性途径。 二、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西部地区经济的跨越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是关键。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的大发展。当前,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民族聚居等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如下三个特点: (一)西部民族经济具有明显的民族性 经济的发展具有其本质的一般规律,但因为西部地区普遍存在多民族大杂居或者少数民族小聚居等情况,造成了民族与民族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发展理念极不一致,对发展目标的要求极不一致,对发展模式的选择极不一致,形成了各局特色的区域发展现状。 (二)西部民族经济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各民族的 传统文化 和独特生活习性,在制定各类政策时,都会十分尊重各民族的习俗、价值观,不高一刀切。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实行宏观调控时,对各民族实行有差别的政策 措施 ,也造成了各民族区域政策调控的不一致。 (三)西部民族经济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西部地区地域广袤,人口密度低,很多地方十分偏僻,各区域在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具有明显的政策差异性和经济基础,导致发展力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设施建设程度不一,发展现状几部一致,如内蒙古地区人均GDP处于全国前列,新疆地区人均GDP处于全国中游水平,贵州地区人均GDP在全国垫底。 三、实现西部经济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对策措施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大力发挥西部地区的独特资源优势,创新完善发展机制,激发区域发展动力和潜力,增强整个西部地区的综合竞争力,逐步缩小与中东部的差距,让各民族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对于西部各区域来说,如何抓住这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是实现西部经济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内涵 跨越式发展虽要求经济发展呈现跳跃式增长,需要比其他地区更为明显的发展加速度,但纵观世界各国发展历程,这是完全可能的。根据梯度开发模式理论,先发达地区可以很好地帮扶和带动后发达地区的发展,从当前实际也可以看出,近些年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北上广等沿海地区。作为欠发达地区,必须正视自身在产业基础、发展环境、人力资源、财力支撑等方面劣势,不能完全照搬照抄中东部省市发展经验,而要根据自身的禀赋优势和发展需要,审慎分析,既不妄自菲薄甘愿落后,失去跨越式发展的信心和动力,又不能为了发展,唯GDP至上,忽视西部地区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好高骛远一位求大,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的破坏,影响子孙后代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发展与民族价值协调发展 作为党和政府,实现西部经济跨越发展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各民族的齐繁荣、共发展。因而,在促进西部经济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要坚决摒弃“汉族中心主义”思维,把我们的认识和理念强加在西部民族地区,而应该时刻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西部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人民的实际发展需求,实行对症下药式的发展措施。 例如,我们应该从云南苦聪人的发展历程中吸取教训。云南金平县的苦聪人解放前一直游弋在原始森林中,保持着刀耕火种的习俗。1957年政府发现苦聪人后实施大量帮扶,建房造田,让他们走出原始森林,过上了和“现代人”一样的生活,但多年之后,苦聪人由于生活不适,重新回到原始森林。从苦聪人“出而又入”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民族地区的经济决不能用一把尺子量遍全身,而应根据各民族的价值取向进行差异化的发展。当然,作为党和政府,引导各民族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也是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加大投入充分激发西部地区比较优势 由于历史和地缘因素,西部大部分地区的发展潜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发展潜力巨大。但是,由于受财力、政策、发展环境等所限,紧靠自身无法充分满足资源开发的要求。因而,在国家层面,应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础之上,统筹全局,根据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各自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的帮扶措施,加大 教育 、科技、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投入,解决西部地区的发展短板。其中,对科技方面的投入最为关键,也最为有效。从三次科技革命的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改变程度可以看出,科技的进步,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跨越赶超的最强有力的利器。西部民族地区应大力解放思想,吸收和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快矿产等优势资源的转化过程,体现科技的“后发优势”,用全新的方式缩短工业化的时间,实现经济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四、结束语 作为正在高速、高效发展的西部地区,欠发展、后发达的局面逐步改观,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等等数效应已不断显现,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局面已基本形成。今后,只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重点区域实施重点突破,实现可持续跨越式发展,与全国人民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宇涛、郭亚妮.西部经济发展滞后省份自我能力提升与跨越式发展――以甘肃省为例[J].开发研究.2012(1) [2]沈开艳、陈建华.试论西部后发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基础[J]广东社会科学.2012(6) [3]赵燕云.树立新的战略观,推进西部经济跨越发展[J].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2012(10) 猜你喜欢: 1. 关于发展互联网运营模式的思考论文 2. O2O模式下生鲜电商的发展论文 3. 浅议我国企业营销渠道模式的发展方向论文 4. 浅议中小物流企业整合模式论文 5. 淘宝网物流模式问题研究论文 6. 浅谈财务管理模式论文

如何找到自己的经济类毕业论文选题:在经济类毕业论文选题时,我们首先要学会如何去发现一个好的问题,在知道灵感后,根据自己的所学知识以及经验积累,尽快入手撰写毕业论文。一般来说选题灵感大致的来源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真实世界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接触哪些问题,比如在你今天实习的路上,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引起了你的思考,这时你该想到如何把它和你的经济专业知识去联系起来;第二个方面是通过大众传媒,网络渠道等报道的时事新闻,展开的对经济问题的一系列思考;第三个方面是在与人沟通和交流中,你通过他人的语言、行为等方面所感悟的问题。第四个方面是通过阅读一系列经济类文献,宁对立面所展示的问题产生自己的见解。不知道大家看完上面这些经济类毕业论文选题有没有得到灵感,或者已经对自己的题目有了想法呢?论文其实并不难写,难的是有想法。论文完成后不要忘记去查重,现在学校一般都非常重视毕业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如果查重几次后还未通过要求的重复率,那可能就会被推迟毕业哦,因此大家务必认真对待论文查重,且要选对查重工具进行查重。以上就是关于“经济类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大全 速进!”的全部内容了

二元体制下的农民工城市化障碍解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我国边缘产业升级过程中的员工技能提升问题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12,4Market Reactions and Corporate Philanthropy: A Case Study of Wenchuan Earthquake in China;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tudies,(2012), 21(74), March上市公司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基于合法性视角的研究;经济管理,2012,2劳动力市场分割下大学生低水平就业的困境解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我国农民工城市化问题阐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陕西渭北苹果产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富县的调查;.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4汶川地震后上市公司捐赠公告的市场反应 ;预测,2011,1我国企业慈善行为的市场反应——基于汶川地震捐赠数据的实证检验; 当代经济科学,2010,6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组织演化与农产品品质保证——以陕西苹果产业为例的调查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中国贫困地区的空巢村庄:陕北农村迁移的案例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10 ,4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及时性:基于自由裁量权视角的分析;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9,6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3公允价值计量能提高公司会计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吗;当代经济科学,2008,6解读十七大后中国的新经济政策;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Economic Growth in the Presence of FDI: The perspective of Newly Industrialising Economies.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2008, 3我国西部地区国企改制困境:一个文献综述;当代经济科学,2007,2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中国在科技上将如何表现;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of Annual Reports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tudies, 2006, 3中国上市公司经营者薪酬合理度的测定与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6,5国有产权交易中协议转让与拍卖的效率分析;学术交流,2006,8中国替代型改革战略选择的思考;生产力研究,2005,7开放与经济绩效:中国与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的比较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陕西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中国证券市场造假行为的博弈分析;经济管理,2005,7产业集群理论与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生产力研究,2004,12陕西产业结构:问题、形成原因的实证分析与新产业发展观;人文杂志,2004,3我国独立董事薪酬机制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03,6级差效益不足的竞争性路桥定价的经济学分析;财贸经济,2002,8我国小企业的发展:问题与思考;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2000关于我国实施股票期权问题的理论思考;当代经济科学,2000,3

论文泉州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奋力推进园区标准化建设,5年再造一个开发区”,这是泉州开发区擘画的发展蓝图。历经26年的发展历程,这座绿色产业新城始终心无旁骛做实业,以 泉州市 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积,产生了全市百分之二的GDP。

在7月28日上午举行的“传承‘晋江经验’共享品质泉州”主题宣传活动泉州开发区新闻发布会上,泉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丁峰表示:“泉州开发区充分发挥国家级经开区的平台优势,大力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坚守初心使命,统筹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据介绍,开发区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强产兴城”双轮驱动,致力打造产城人融合的现代化产业高地 。

盘活土地 建设标准化标杆园区

在泉州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热潮中,开发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存在着土地资源紧缺的短板。在清濛主园区仅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着13000多家市场主体。一边是用地空间不足,一边是旧厂房闲置。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扩容增产,发展壮大?

开发区运用综合采取产业替换、自主改造、收储新建等有效手段,重点针对低效地块,做足“双盘活、一提高、抓规范、强招商、促转升”五篇文章。

“建设全省标准化标杆园区,是目前泉州开发区的主攻方向、一号工程、首要目标。”泉州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林明义介绍,开发区通过修订用地规划、实施物理空间和生产工艺“双改造、双提升”、引导现有企业增资扩产、提质强产等措施,盘活空间资源。同时,每季度谋划推动“四个一批”项目,全面铺开全区标准化建设。

为实施示范引领,开发区投入105亩的首个试点地块,打造国际IP产业园,以此为载体,吸引集聚国内外知名品牌入驻。作为区内国际IP龙头企业,利讯集团成为首批入驻园区的企业。利讯集团总裁黄利鹏告诉记者,目前,集团共组建8大核心品牌,实现“多品牌、全品类、双系统”的国际IP生态商业链。

利用十多年来的IP运营经验与资源,利讯积极参与开发区国际IP创新产业园创建,吸引集聚IP孵化、IP运营等IP上下游产业链条项目,进一步发挥IP赋能作用,推动试点园区亩均效益达60万元每亩以上,有效发挥标准化试点园区示范带动作用。

同时,开发区依托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标准化园区建设提供基础工程支持。据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长助理张顺林介绍,研究院面向泉州各大产业集群,形成工业机器人应用、专用数控装备、工业信息化等多个领域的智能制造重点研究方向。“不同企业有不同的合作方式,主要帮助企业实现生产自动化和管理智能化,助力标准化园区建设。”据张顺林介绍,研究院组织科研团队已先后走访福建省内2000余家企业,为200余家企业提供了技术和咨询服务,对行业累计带来经济效益超12亿元。

目前,泉州开发区已经盘活土地亩、厂房万平方米,力争亩均税收超60万元,5年内GDP、财政收入翻番。

民生为本 让随迁子女“上好学”

民生连着民心,在聚焦产业发展的同时,泉州开发区始终坚持民生为本,顺应产城人融合发展趋势,紧扣员工群众所需、所急、所盼,全力补齐教育、医疗等民生短板。

教育事业事关千家万户,开发区立足实际,聚焦教育热点难点,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作为民生工作重点,出实招、破难题,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在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开发区用心,也用情,提升了教育质量,也留住了人才。”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开发区校区校长李百玲介绍,这所开发区投入亿元高标准建设的校园,不但拥有一流的教学设备,还有优质的师资和独具一格的校园文化。据介绍,泉州二实小开发区校区是高标准建设的一所高起点、高配备的服务区内企业外来员工子女的优质学校,外来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来自全国23个省份,18个少数民族。

为融合不同地域文化和不同民族文化,学校打造“和合”主题文化,以“和而不同,各造其彩”为校训,努力培植泉州主流文化。李百玲告诉记者,虽然学校办学仅三年,但已初步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良好赞誉,吸引了多所省内外学校前来交流学习。

从2008年创办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实现了随迁子女“有学上”,再到建成泉州二实小开发区校区,让随迁子女“上好学”,并配套建成两所公办实验幼儿园,近十年来,泉州开发区新增公办中小学位3600个,新增公办学前学位630个,建成基本满足需要、涵盖学前和义务教育的办学体系。

据泉州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吴志灵介绍,2022年春季,全区义务教育在校学生5164人,其中随迁子女3989人,占学生总数的,且全部在公办学校就读。为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孩子课后无处去的问题,缓解家长焦虑,开发区在全市最先实现中小学课后服务全覆盖,自愿参与的学生达。

同时,开发区积极加强与泉州市中医院合作,初步构建“小病不出区,大病就近治”医疗网络。未来,开发区还初步计划在产业园、诺林商城等,打造集购物、娱乐、餐饮、休闲、健身等为一体的商业配套区。

泉州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优质的自然条件、悠久的经商历史,为泉州民企发展提供了先天优势。如今,泉州已成为福建省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经济总量连续7年位居福建省首位,并拥有“中国鞋城”、“中国内衣名镇”、“全国食品工业强市”、“中国百强县市前十名”等荣誉。 创业优势 1、商业底蕴深厚。自古以来,闽南文化的精髓在于“敢拼爱赢”。先辈们敢闯天下、艰苦创业的精神和传统,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泉州人。而泉州对外开放较早,在外来文化及商品经济的影响下,铸就了现代泉州人的开放意识、超前意识、商业意识。深厚的商业底蕴为泉州营造了浓厚的创业氛围。 2、创业资源丰富。泉州是我国著名侨乡,有着丰富的海外信息、资金、技术、人力资源,为泉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矗此外,泉州是华南地区重要港口,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强大的运输业支持,这些都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发展背景。 金矿领域 微波通信业:泉州是我国微波通信产业三大主要基地之一,预计至2010年,可实现总产值60亿元,微波产品产销量占全国70%以上。可见,泉州的微波通信产业是块大蛋糕,有着诸多的发展机会。 纺织服装业:作为泉州第一支柱产业,目前已形成抽丝、织布、漂染及后整理、服装生产完整的产业链,是国内最大的休闲面料供应基地、服装配件供应基地、服装批发集散中心,而且具有设备先进、技术水平高、行业规模化、市场占有率高等优势。 总述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地处沿海区域,有着天然的地缘优越,加上改革开放较早,民营经济相当活跃。 南方民营经济发展迅猛,这与南方人做事务实、肯吃苦、敢拼搏有很大关联。人们大多实打实地干事业,很少空谈哲理、人生、政治等,人际关系也较为单纯。 这些都是对泉州发展有正面影响的条件泉州市发挥产业优势发展专业市场泉州依托产业集群规模,块状经济特色,经济外向型的优势,加大发展专业市场。走出一条“以产业特色为依托,以专业市场求发展,以规模效益为目标”的发展格局。目前,已形成服装、鞋帽、建材、陶瓷、五金、茶叶、水产品、石雕、水暖、粮油等具有地方产业特色和较强集散能力的大型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达300亿元。发挥专业市场引导生产、搞活流通、促进消费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具有侨乡特色的专业市场优势,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泉州湾滨海城市经济发展。近年来,泉州市加大了专业市场规模建设的投入,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近两年来投入专业市场的建设资金达30多亿元,年成交额超5亿元的市场有12个,促进了市场繁荣。泉州充分调动社会各种方面的力量和积极性,鼓励国有、集体、个人、外资一起上,自办、联办专业市场。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加快了专业市场发展的步伐。该市以集资的方式投入专业市场的建设(含在建)面积达到360多万平方米。利用泉州产业优势发展特色市场,以发展特色市场促进产业集聚,逐步形成我市一批与鞋业、服装、食品、茶叶、粮油、陶瓷、建材、水产、石雕等产业集聚相对应的,较为成熟的特色专业市场。泉州市大力发展以品牌拓展市场规模,靠品牌提升市场档次,用品牌增强市场辐射力。目前,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0件,中国名牌产品15个,省著名商标171件,省名牌产品150件,提高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泉州市把专业市场建设作为推动产业集聚、加快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来抓,从建设立项、土地征用到市场培育发展,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对新建的专业市场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服务。对依托产业优势建设的专业市场,采取“先扶持后受益”的办法,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市场的发展。目前已完工的有中国(晋江)鞋城、石狮服装城、中国(洛江)五金城等一批大型专业市场。该市把专业市场的升级改造与旧城改造、产业发展、交通发展结合起来,提高市场对区域商品流通的吸纳力和辐射力。目前,外销安溪茶已超过万吨,遍布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汇约3000万美元。大力培育发展与泉州支柱产业、重点行业相关的,集产品交易、原材料供应、加工、配送、展销展示、信息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市场。有重点地培育和提升石狮服装、晋江鞋业、南安石材、丰泽树脂、洛江五金、安溪茶叶、惠安石雕、德化陶瓷等八大板块市场,与各产业集群发展相匹配。南安闽南建材市场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石材物流中心和石材进出口基地,市场吸引了500多家国内外石材企业入驻,石材年交易量占全国石材总产量的30%以上,年交易额达60多亿元,进一步增强了“建材之乡”的辐射力。泉州市重视发挥市场要素集聚功能,打造市场品牌。南安官桥是闽南地区,也是全省唯一的省级粮食交易市场,官桥积极引进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在市场的集聚,克服劣势,扬长避短,从而孕育、催生出新的资源,形成市场、基地、产业互动,构建了粮食主要产区与主销区的购销桥梁,精心打造“粮贸之市”的品牌。年粮食交易量达10多亿斤,年加工能力达50多万吨,目前已形成全国粮食重要集散地。此外,泉州市把会展作为连接市场的纽带,以会展拓市场,以会展兴市场。通过举办各种博览会、贸洽会,吸引国内外客商前来、经贸合作、洽谈订货,以会聚市,做大市场。通过会展增强市场的营销水平,推进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为市场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合作的平台。晋江市每年举办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吸引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全国20多个省(市)客商参会,呈现会展商机集聚效应。给市场带来了商机,带来了国内外鞋业发展的信息。市场影响与日俱增,鞋类市场覆盖率呈明显上升,产品远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出口创汇达12亿美元。积极推动专业市场发展服务、交易信息网络,设立市场电子商务网站,通过市场网络传递供求信息,开展业务洽谈、网上订货。及时为客户、商家、生产厂家提供市场供求动态,了解产品结构、商品价格等市场信息,增强市场活力。德化县陶瓷市场重视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充分利用网站销售平台为产品扩张营销服务,构建市场联结网络。去年,德化县通过网上订货,交易额达6亿多元。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促进产业集聚的要求,泉州市加强对专业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坚持“放而有度、活而有序、管而有法”的原则,把监督管理由依靠行政手段为主向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转变。建立市场管理、规范经营、商品质量、诚信服务、消防安全等一系列制度。确保专业市场有序高效运行。石狮鸳鸯池布料市场强化对市场的服务管理,设立了市场服务中心,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提高了市场的信誉度,为客户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促进了市场繁荣。

产业集群论文模板

毕业生论文答辩自述报告范文多篇

1篇

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叫***,是**级**1班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基于C/S的图书销售管理系统》,论文是在朱**导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三年来我有机会聆听教诲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图书销售管理系统对图书销售进行管理,具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极大地提高图书销售管理效率及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因此,图书销售管理系统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和实际的应用价值.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综述.这部分主要论述本系统开发的目的和意义,与业务相关的管理原理,以及与系统相关MIS系统开发原理与方法。

第二部分是系统分析.这部分分析用户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目的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和资源条件,以现状为基础,确定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即从抽象的信息管理角度出发,为使用户满意,系统应对哪些信息做怎样一些存储、变换与传递,具备哪些功能,从而明确系统应该做些什么。 第三部分是系统设计.通过系统总体设计及详细设计对系统分析的结果进行整合,目的是要得到一个令用户满意的良好的实现方案。

第四部分是系统实现.根据系统设计的内容,讨论了该系统对人员与平台的要求,以及数据库表结构的建立与数据输入,并进行应用程序设计与测试.

第五部分是系统运行.这部分描述了系统操作使用的方法,进行一些系统测试,并评价了该系统.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和系统存在的不足。

这篇论文的写作以及系统开发的过程,也是我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知识与经验缺乏的过程。虽然,我尽可能地收集材料,竭尽所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论文写作和系统开发,但论文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系统功能并不完备,有待改进.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批评指正,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中学到更多。

谢谢!

2篇

大家上午好!

我叫×××,本次论文指导老师是×××老师,我选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提升浙江省出口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研究》,下面我先汇报一下自己选取这篇论文的动机以及论文选题背景、基本写作思路、理论与实践好处。

先来陈述一下我的'写作动机。我来自台州,在没写这篇论文之前我仅明白台州各地存在生产相同产品的特色乡镇,比较熟悉的有临海的太平洋彩灯城、台州的的服装机械、玉环的阀门等等,根据20XX年底的统计数据,其中阀门水泵占全国出口的60%以上,缝纫机和电动裁剪机在国际上占有70%的市场份额等等。而浙江,众所周知是一个贸易大省,我想出口与产业集群就应有醒目的联系,所以,我就选取了《提升浙江省出口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研究》,一方面是期望透过这篇论文能让自己更加清楚的了解浙江省出口优势产业集群的分布、现状及国际竞争力,二则因为自己属于国贸专业,也期望以后能从我省的优势产业集群中挖掘更多的商机,为自己的未来作些理论的铺垫。

其次,我要陈述的是本篇论文的主要论点及结构。虽然这篇论文的选题有点长,但我觉得中心还是就应扣在最后的几个字上,即“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分析”。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在必须区域内超多集聚,构成了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北京大学教授王缉慈在论坛中指出,提高出口竞争力的关键是发展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力避产业集群的同质性的重复建设。因此,我的论文从浙江省出口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着手,力求寻找到我省出口优势产业集群具有优势的软硬件基础。我总结出来的几点是规模喜人、产业结构合理、产品分工细致、出口竞争优势显著等。

在论证浙江省出口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及其竞争优势的时候,我主要分析浙江省产业集群的几个关系,比如企业集聚与生产效率、国际竞争力的关系,集群竞争力与竞争压力、创新潜力的关系,“区位品牌”与集群竞争力的联系等。而出口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也常规的从国家层面、集群层面、企业层面“先大角度再小口径”地分析。

这篇大学生毕业论文对浙江省出口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指标分析也主要集中在第三部分,这也是我对策研究的理论根据。其中包括集群占浙江省近几年六成左右的主要经济指标——浙江省20XX——20XX年的进出口额,浙江省出口优势产业集群中主要企业在各地区的分布状况,例举温州民营中小企业对海外市场进入方式偏好,而竞争力指标也主要围绕贸易竞争力指标(TC指数),出口分散度等进行论述。并进一步提出浙江省出口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制约因素。这些都是浙江省出口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提出的基础。

论文的重心也是透过以上的分析来给出提升浙江省出口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我借鉴了大学经济类科目的主要归纳方法,分别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三个角度来提出相应的对策。也能够说是宏观与微观对策的双重分析来应答如何提升浙江省出口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

在写完这篇论文的时候,自己感觉条理上还不是很严谨,出现了一些观点的重复,对一些具体数据的收集还有许多不足,使得这篇论文在对浙江省出口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的思考还停留在比较粗浅的层面,不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索。但也因为透过写这篇论文使我对浙江的出口优势产业集群的分布、产业集群状况及出口总体概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大学本专业所学的部分知识也重新被认识与肯定,因此也能够说一篇论文使我受益匪浅。

最后,恳请各位老师进行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最近作品

课程辅助教学网站

电话拨号程序

Web浏览与搜索

传真收发

对Modem的控制

云台控制系统

自动报警系统

VC串口编程调试精灵

VC单片机通信

人事管理系统

企业员工考勤管理系统

简易留言本

简易论坛

在线聊天室

在线购物网站(C#)

热卖作品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超市后台管理系统

课程辅助教学网站

学生档案管理系统(VB+...

电脑销售管理系统

图书管理系统

酒店管理系统

酒店客房管理系统(前台+...

在线考试系统

财务管理系统

企业工资管理系统

电子商务系统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人事管理系统

销售管理系统(VB+SQ...

支付宝信任公告

本站荣誉成为支付宝信任商家

最新推荐

VB类作品

财务管理系统

点灯游戏

学生档案管理系统(VB+...

医院工资管理系统

旅游资源管理系统(综合版...

POS(财务+人事+库房...

销售管理系统(VB+SQ...

图书管理系统

Delphi类作品

酒店客房管理系统(前台+...

人事档案管理系统

工资管理系统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库存管理系统

手机销售管理系统

远程教育管理系统

ASP类作品

课程辅助教学网站

在线考试系统

留言板(2)

在线校友录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在线聊天室(2)

企业网上办公系统

在线聊天室

VC类作品

电话拨号程序

Web浏览与搜索

传真收发

对Modem的控制

云台控制系统

自动报警系统

VC串口编程调试精灵

VC单片机通信

JSP类作品

简易论坛

在线聊天室

物流信息管理

企业网站

电子商务系统

企业经销存管理系统

企业OA(办公自动化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其他类作品

人事管理系统

企业员工考勤管理系统

简易留言本

贸易管理系统

小区管理系统(综合版)

会员管理系统

票据管理系统

经销存管理系统

企业员工计时和帐单管理

图片库管理系统

.NET类作品

在线购物网站(C#)

简易公司网站

在线图书管理系统(C#)

多彩网络文本编辑器(C#...

音乐合(C#)

论坛(C#)

在线服务网站(C#)

个人秘书办公系统

定做作品展示

工程图纸管理系统

电话号码查询系统

出版社信息系统

火车站售票系统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彩票号码查询分析系统

成绩查询系统

超市后台管理系统

电脑销售管理系统

工地工伤信息管理系统

参考网站 www 51ebysj com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工行业发展迅速,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国化工行业经营环境也日趋复杂,面临的风险和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大。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化工类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化工类毕业论文 范文 一:化学工程学科集群分析

一、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现象

经过调查统计,我国共有100多所高校招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该专业研究方向过多,一个专业出现87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划分有的甚至是跨学科的。如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是属于工学的,应用化学专业是属于理学,可应用化学居然是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的一个研究方向。同属于一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名称也是多样化的,缺乏统一标准,如安徽大学、南昌大学的绿色化学工程,上海大学就称为绿色化学与工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请教了化工领域的专家,给这87个研究方向做一个归类,分为9个大的方向(表1)。由表1可以发现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是存在学科集群现象的,表现在:专业的学科建设,已经不单是化学工程的问题,而涉及到了化学化工研究的所有领域,包括应用化学、环境化工、工业催化、资源与材料工程、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与技术、过程系统工程、油气加工及石油化工等。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力度较大,表现在:各个高校的研究方向基本上都比较多,如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其研究方向都是传统与现代并存,传统化学化工的研究方向所占比例较大,如化学工程,包含的研究方向较多。部分代表21世纪化学化工发展方向的研究方向,在很多学校都受到重视,如资源与材料工程,研究方向也比较多。

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创新及竞争优势

本文选择山西省高校做研究,分析其师资力量情况,以分析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集群的创新及竞争优势。山西省作为我国化工3大生产基地,化学化工产业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化学化工专业是山西省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之一。选择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的化学化工学院为样本(见表2),按照前文对学科集群的认识,这些学院都有9个以上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科集群规模。其中论文指该学院教师被SCI、EI、ISTP3大检索刊物收录的论文数。中北大学的数据包含了CA论文。山西大学的数据不包括ISTP论文。专著指该学院教师出版的学术专著数,不包括教材。项目及奖项指该学院教师申请的省部级以上项目、经费及省部级以上奖项。发明专利指:该学院教师申请并且授权的发明专利。3所高校的化学化工学院拥有一定数量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博士学位的教师也占到了较大比例。3所学院教师的科研成果也较为可观,被3大检索刊物收录的论文数量较多,出版了一定数量的专著,申请了一定数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攻关项目,以及“863”项目,甚至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各1项。中北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承担过“973”项目,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北大学和山西大学还拥有发明专利十几项。从师资力量来看,应该说学科集群让山西省高校化学化工领域的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使得山西省高校化学化工专业在全国具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影响力。

三、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协同创新模式

山西大学至今已与国内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日本岩手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及科研单位签订协议,开展交流。在校企合作方面,与山西三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天脊集团等大型企业,在产品研发、岗位培训等多方面进行了良好的合作。太原理工大学与山西化工研究所建立了山西省化学工程技术中心,还与山西焦化集团公司等6个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中北大学安全工程系与航天一院、航天三院、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相关生产企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研项目合作。从产学研合作角度来看,三所高校都与国内外相关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从企业合作的视角来看,在研发方面,与山西省的产业集群密切相关,合作领域主要为新能源技术、环境化工、生物工程与技术。3所高校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集群与山西省的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协同关系,构建了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模式,围绕着山西省的产业特色,为山西省地方经济服务。

四、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集群的路径

从以上3所高校的情况来看,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单个高校某个学科的集群,在3所高校内部相关专业之间建立了学科集群,集群的方式是建立化学化工学院,统筹化学化工各个专业,从多学科、多专业、多研究方向的角度,进行学科集群。关于区域性学科集群,即单个高校与该高校所在地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之间的集群,3所高校都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集群的方式是产学研合作,与山西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从而服务地方经济。关于跨区域性学科集群,即单个高校与该高校所在地之外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之间的集群,中北大学有一定的建树,却没有进一步深入。中北大学之所以能够有一定建树的原因是该校原来是部属院校,与其他部属院校具有一定的合作关系。因此,中北大学的跨区域学科集群,仅仅局限于与兄弟院校的合作,还没有进一步深入到与其他省份企业的合作上。

五、结论

第一,我国高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有87个研究方向,扩散性较强,涉及到了化学化工的各个领域,表明该专业的建设具有学科集群现象,并且已经以建院的形式,完成了单个高校某个学科的集群。第二,学科集群有利于团队建设,从而能够产生一定的创新成果,与产业集群一样,使得高校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影响力。第三,学科集群与高校所在地产业集群存在一定的协同关系,也就是说,学科集群首先必须与高校所在地经济发展特色密切相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第四,从学科集群的路径来看,单个高校某个学科的集群已经完成,区域性学科集群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跨区域性学科集群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当然,我们相信,在区域性学科集群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走向跨区域性学科集群。

化工类毕业论文范文二:生物质化学人才培训思考

一、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的需求分析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耗快速增长,已跃居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能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却严重不足,石油供需约缺口1亿吨,天然气供需约缺口400亿标准立方米。而且,由于清洁利用的技术难度较大,化石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引发了诸多的环境问题。生物质能是第四大一次能源,又是唯一可存储和运输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生物质能将缓解能源紧缺的现状和减少化石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我国幅员辽阔,又是农业大国,生物质资源十分丰富。据测算,我国目前可供开发利用的生物质能源约折合亿吨标准煤。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生物质能”。同时,随着化石资源日益枯竭,化学工业的原料也将逐步由石油等碳氢化合物向以生物质为代表的碳水化合物过渡。目前,世界各国纷纷把发展生物质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以生物质资源替代化石资源,转化为能源和化工原料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政府、科研机构和道化学、杜邦、中石油、中石化、中粮等大型企业争相研发和储备相关技术,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海南正和生物能源公司、四川古杉油脂化工公司和龙岩卓越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依托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柴油生产技术,相继建成规模超过万吨的生产线,产品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质量标准,各项性能与0#轻质柴油相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我国对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化学品(即生物基化学品)极为重视,已列入科技攻关的重点。例如,生物柴油生产过程中大量副产的甘油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非化石来源的绿色化工基础原料。从甘油出发生产1,2-丙二醇、1,3-丙二醇和环氧氯丙烷等大宗化工产品,已经实现或接近产业化。新兴产业的发展,最根本的是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其核心是人才的竞争。浙江是经济大省和能源小省,能源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次能源消费自给率仅为5%;而气候条件优越,是我国高产综合农业区,森林覆盖率达60%,生物质资源居全国前列。浙江省乃至全国的生物质能源产业和生物质化学工业的蓬勃发展,对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二、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的知识结构

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模块是一个新生事物,并未包含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之中。在《专业目录》中与之接近的是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掌握现代工业生物技术基础理论及其产业化的原理、技术 方法 、生物过程工程、工程设计和生物产品开发等知识与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生物工程专业重点关注围绕生物技术进行的工程应用,而生物质化学工程重点关注通过化学工程技术(包括生物化工技术)对生物质资源进行加工利用的工业过程。可见,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模块与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之中。生物质的组织结构与常规化石资源相似,加工利用化石资源的化学工程技术无需做大的改动,即可应用于生物质资源。但是,生物质的种类繁多,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属性,利用技术远比化石资源复杂与多样。可见,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化学工程基础,并熟悉各类生物质资源的特点、用途和转化利用方式。因此,浙江工业大学将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既能把握和解决各种化工过程的共性问题,胜任化工、医药、环保和能源等多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工艺开发、装置设计和生产管理等工作;又能将化学工程的基础知识灵活运用于生物质资源的转化利用和生物质化工产品的生产开发等领域,胜任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化工等新兴行业的工作。

三、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一)组织高水平学术会议,营造人才培养氛围

2007年4月,浙江工业大学与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和浙江省科技厅共同主办了“浙江省生物质能源与化工论坛”。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李仁涵副局长分析了我国能源技术的发展状况,强调了发展生物质能需注意工艺过程的绿色化。浙江省科技厅寿剑刚副厅长介绍了浙江省能源消费状况和新能源技术研发动态,鼓励省内外的科技工作者为改善浙江省能源紧缺现状而努力工作。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汪晓村回顾了浙江工业大学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科在生物质能源领域的科学研究特色和人才培养思路。浙江工业大学的计建炳教授和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蒋福康教授主持了学术交流与讨论。闵恩泽、李大东、舒兴田、岑可法、沈寅初、汪燮卿等六位院士分别从我国发展生物能源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状况、生物质燃料(清洁汽柴油、生物柴油)利用技术、生物柴油联生产物利用技术和以生物质为原料进行化工生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精辟论述。2009年4月,浙江工业大学承办了“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论坛第84场———生产生物质燃料的原料与技术”。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马淳安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介绍了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科在生物质能源领域开展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咨询专家组组长、浙江工业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生物质能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计建炳教授主持了学术交流与讨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闵恩泽做了题为“21世纪崛起的生物柴油产业”的 报告 ,重点阐释了我国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质化工的机遇与挑战。在两次会议上,来自石油化工研究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中粮集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分别介绍了生物质原料植物的选育、生物质原料的收储运物流供应体系、生物质原料的梯级利用、生物质液体燃料的制取技术、生物柴油的生产实践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和生产生物柴油的反应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会议期间,闵恩泽院士等人应邀参加了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暨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方向建设研讨会。闵恩泽院士指出,迈入21世纪以来,针对日趋严峻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国家高度重视能源替代战略的发展和部署,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优势能源代替稀缺能源、可再生资源代替非可再生资源是大势所趋;因此,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根据国家发展需求调整学科设置、进一步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也势在必行。闵恩泽院士认为,在降低能耗和保护环境的时代背景下,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化工的产业发展为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方向的建设思路符合当今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近距离接触学术泰斗,聆听专业领域的前沿进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通过组织高水平学术会议,浙江工业大学营造了培养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的良好氛围。

(二)理论与实验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浙江工业大学将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模块的主干学科确定为化学工程与技术,针对生物质资源加工利用过程的特点,对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学工艺学、化工设计、分离工程和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等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此外,增设了生物质化学与工艺学和生物质工程两门专业课程。生物质化学与工艺学重点讲授糖类、淀粉、油脂、纤维素、木质素、甲壳素、蛋白质、氨基酸等生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以及加工转化为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生物质工程从原料工程学、转化过程工程学和产品工程学等角度出发,为学生讲授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过程中的工程原理、工程技术和生产实例。化学工程与工艺国家特色专业综合实验室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共建专项资金的资助下,为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方向增设了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和生物质热解制备生物原油两个实验,并在积极筹备开设生物柴油品质测定、淀粉基两性天然高分子改性絮凝剂的制备和易降解型纤维素-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等实验。

(三)实习、实践和毕业环节

生物质化学工程模块依托化学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和生物质能源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专职教师14人。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7人,11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具有海外 留学 经历。生物质化学工程模块教师的科研成果成功实现产业转化,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生物质化学工程模块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与宁波杰森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温州中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共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合作协议,设立了企业专项奖助学金,拓展了实习实践 渠道 ;还依托化工过程模拟基地,引入计算机模拟实习、沙盘模拟等方式,丰富了生产实习环节的教学手段。同时,生物质化学工程模块修订完善生产实习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根据实习厂和仿真软件编写实习手册,强化对实习的质量监控与反馈,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增加“内培外引”师资的力量,加快实习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从实习方式、实习内容、考核办法和师资队伍等多个角度出发,确保生产实习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生物质化学工程模块教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重大招标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和企业委托开发项目数十项。从这些科研和工程开发项目中选取的毕业环节课题,更加贴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或工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能够全面检验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及其综合运用能力,全方位增强学生结合工程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依托实践教学平台,从“产品工程”的理念出发,选取若干个恰当的产品,串联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环节和课外科技活动等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顺知识体系,建立起绿色化学和节能环保的基本理念。以生物柴油为例,核心反应是酯交换反应,可以采用水力空化等技术强化反应过程;产物需要采用精馏方法分离,生产废水需要采用电渗析等方法加以分离;生产过程中还涉及流体流动和传热等问题;生物柴油这一产品可以将多个实验内容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有效降低实验原料的消耗。教学可以选取其中部分内容作为单元设备设计进行,可以将生物柴油生产车间作为化工设计的教学内容,可以选取部分内容作为学科课外科技项目或毕业环节的研究内容,还可以将生物柴油生产作为创业大赛的竞赛内容。学生可以到生物柴油生产企业进行实习,将工艺革新、过程强化和产品工程融为一体,并通过实验室规模与工业化规模的对比,强化工程意识。

技术创新是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使其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而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特征为中小企业扬长避短创造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为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开辟了联合共生的新途径。但是,众多产业集群的衰落说明,产业集群内也可能出现集体创新动力缺失,只有产业集群和集群内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实现良性互动时,才能使产业集群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尽可能延长。本文在分析中小科技型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含义和技术创新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产业集群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推动作用,同时研究了产业集群内技术创新的惰性锁定机理,讨论了打破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惰性锁定的对策措施。

智能驾驶产业集群区域研究论文

汽车智能化指数是指为衡量或评价汽车智能化水平,根据标准化、合理性、易比较等准则,考虑美国SAE提出的等级划分等因素构建的对应各阶段智能汽车技术与产品的一体化、可延伸的基准指标。其宗旨是基于一系列立体化、实践性、全方位定位,发挥产品研发准则、技术测评标尺、科技发展导向等作用。汽车智能化指数是引领全球汽车智能化发展的风向标,其本质是汽车智能化水平的方法论、智能汽车研发的基准值及验证系统。其基本思想是借助可横向扩充和纵向深化的系统性指标,通过科学合理地确定各个指标的不同权重,进行各个子指标的详细对标,从而完成汽车智能化水平综合评价。汽车智能化指数的构建将贯穿汽车智能化水平发展进程全周期的评价体系,依据SAE提出的Level 0-5不同阶段的汽车智能化等级,建立详细的横向扩充和纵向深化的系统性评价指标,并通过专业测评(实验室测评、虚拟场景测评、封闭场景测评)、实践工况(开放道路测评、科技赛事测评)、市场评价(品牌指标、满意度指标)等“三位一体”方法加权核算出对应指数。汽车智能化指数总体可从功能型和性能型两个阶段开展研究。对于目前已量产的智能汽车所处的Level 1-2以及向Level 3的过渡阶段,则主要考虑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V2X通信功能等方面评价指标,建立对应的三级树型指标层级结构,形成以单车智能和联网智能为基础,以高级驾驶辅助功能、车与车(V2V)、车与路(V2I)、车与网(V2N)以及车与人(V2P)等方面为划分依据,涵盖自适应巡航控制、自动泊车、车道保持辅助、前向碰撞预警、交通灯预警、在线/实时导航、行人穿行预警等功能的评价体系。基于已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利用主客观评价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并构建评价模型完成汽车智能化评价实例的具体实施流程。最终计算得出的评价分数与星级结果可为汽车智能化等级提供判断依据,从而促进智能汽车技术研发及产品开发水平的整体提升,也为社会消费者提供科学、合理、可靠的参考依据。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智能汽车技术突破以及产品制造提供“详细定位、精准对标”的指导作用;有利于国家部委制定智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不断完善智能汽车测试与评价技术,推动智能汽车测试与评价相关标准法规的建设与完善;有利于增强社会群体对于智能汽车的客观认知,快速推进大众对智能汽车的认同和认可,为消费者购车提供高权威、可信赖的参考依据。另外,用指数来描述智能化的思想对于研究其它产品智能化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总论

汽车 总行业:销量增速势微,渠道库存承压,由“增量”转为“存量”

乘用车市场: 一方面,行业增速放缓,市场趋于饱和。我国 汽车 行业在经历高速发展期(2001-2010 年,销量 CAGR 为 24%)和稳步发展期(2011-2017 年,销量 CAGR 为 7%)后,囿于需求端饱和及消费疲软影响,由增量时代步入存量时代, 2018 年同比。同时 乘用车市场趋于饱和,SUV(结构占比 42%,自主品牌扎堆投放区)、轿车、MPV、交叉型等车型销量均趋于下降态势。另一方面,经销商库存高企,其库存预警持续位于警戒线(50%) 之上, 且自主品牌库存压力高于合资品牌。

乘用车市场格局: 预计 2019 年开启的乘用车置换需求集中在 15 万以 上市场,优势品牌开启寡头增长时代。自主品牌以中低端品牌(15 万元以下)起家,在30 多年的积累后以四成市占率站稳脚跟,开始尝试上探深入合资品牌腹地(20 万元以上),但在置换需求下有下滑风险。 优势车企上汽集团 /广汽 集团/吉 利 汽车 /长城汽 车/比 亚迪销量增速远高于行业,预计未来头部企业将凭借资金/产品/品牌/渠道等多重优势加 速行业洗牌,弱势自主品牌亏损扩大,或并购重组重生,或退出市场。

商用车市场: 持续低迷,新能源化明显。预计 2018 年客车销量下滑 5%,2019 年持平。且客车新能源渗透率提升,公交新能源趋势明显。

政策刺激: 短期见效不明显,任重道远。第一,个税改革释放的消费对 汽车 市场影响有限,无法有效提振 汽车 消费力。第二,现阶段若施 行购置税优惠,在 汽车 进入阶段性饱和,且居民消费水平受经济疲软 及房地产挤压影响下,难以企及 2015 年的效应;同时,刺激的需求大 多为透支性需求。第三,国六标准实施将促使经销商加大优惠清理库 存,但同时也存在消费者持币观望国五车型贬值空间,从而短期抑制 销量增长的风险。

新能源 汽车 市场: 乘用车方面,2018 年新能源乘用车在车市总体低迷的逆势中保持强势增长,前 11 月同比增长 87%。结构上,A00 级轿车、A 级轿车、A0 级 SUV 成为纯电动支柱车型(80%纯电份额),插混占据 2~3 成稳定份额;消费区域上,较为集中;厂商上,纯电厂商集中 度提升,插混厂商寡头格局。从趋势上,新能源 汽车 历经三个阶段— —补贴驱动拉动小车型、运营需求创造稳定 A 级车销量、自主需求利 好 A0 级SUV及中高端车型,未来仍是与燃油车竞争,渗透率不断增 大的过程,而电动车企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成本导向的单车盈利上, 部分优势车型将脱颖而出。预计新能源 汽车 仍将维持高速增长,2018 年乘用车全年销量达93万辆,预计 2019 年达 133 万辆,同比增长43%。而商用车方面,主要受补贴影响。

电动车 2019 年演变: 从运营转向自主消费,需求从低端向中端上探。首先,电动车需求拆分为个人消费、出租和网约平台、分时租赁三个维度,其中个人消费呈性价比及品牌多元化,主要受牌照和路权、一 线城市续航及二、三线城市性价比拉动;出租和网约平台追求续航及运营中的极致性价比;分时租赁由于重资产制约及用户的廉价短途代步需求,倾向中低端车型。其次,未来主要有 5 个趋势,即限牌限行 城市新能源 汽车 加速渗透、电动车低端需求向中端上探、自主消费与运营市场或将逐渐分离、18 万~30 万元价格区间为合资品牌密集投放 区和特斯拉及蔚来对 30 万以上豪华车型的挑战。

新能源 汽车 政策端: 补贴政策调整对高续航乘用车影响有限,双积分效果尚未显现。其一,补贴,新能源 汽车 放量增大补贴车型基数,预 计 2018/2019 年国补为 401/461 亿元,同比上升 12%/15%。2018 年 乘用车销售结构已向高续航转移,部分缓解退坡影响。而网传方案中 商用车单位电量补贴下调已被市场反映。其二,双积分,目前受负积分比正积分 1:4 的供求关系影响,交易价格低于 1000 元;未来可能随考核指标严格化,供求关系回升 1:,积分价格将有提升。

爆款车型: 由燃油车推演,怎样的电动车将脱颖而出?从整体出发, 续航里程 300~450 公里、售价 8~10 万和 13~15 万元两档、外观“合眼缘”、 驱动/ 高压系 统/智 能配置 等综合 性能强、具几 个区别 于燃油车 体验感亮点的电动车最有可能成为主流消费车型。从单一车型出发, 纯电动优势车型集中度高,将其分为五档——第一,A00 微型轿车, 售价 4~7 万,主打价格优势。第二,A0 级 SUV,售价 8~12 万,在性 价比优势基础上拓展外观、配置等 1~2 个亮点。第三,A 级轿车,售 价 12~16 万,以高续航及快充优势从运营车切入。第四,中型车,售 价 18~30 万,空间大,配置亮眼。目前车厂还是以补贴为导向,仅少 数车厂布局中型车区间,未来与合资厂竞争。第五,以蔚来ES8 为代 表的从高端切入的车型,售价高于 30 万。而对于插混,售价高于同级 别燃油车 3~8 万,为未来合资品牌发力点。

传统 汽车 零部件承压, 汽车 零部件板块估值处十年以来的低位。 受传 统 汽车 市场低迷拖累,传统 汽车 零部件企业出货承压。投资逻辑为把 握下游客户+新能源/智能驾驶布局两条投资主线。零部件与优质客户 的绑定和深化合作能够缓解行业下行带来的业绩下滑。此外,技术领 先的公司有望在“三化”变革中提升议价能力,收获中长期的增长。 如华域 汽车 、精锻 科技 、福耀玻璃、敏实集团、星宇股份、拓普集团。

2019 年投资重点:特斯拉产业链。 特斯拉将快速推进中国市场,于 2019 年在上海临港将建成部分 Model 3 产线,并打算启用本地采销模 式,能够盘活一大批国内本土零部件供应商(特别是江浙沪 汽车 产业 链集群);也将填补国内 25~40 万元电动车价格区间产品线。以目前已 进入特斯拉的 12家一级供应商看,增量 EPS 最大者为旭升股份,未 来将受益于 Model 3 上量利好,同时也存在毛利率降低及特斯拉开发 二供的风险。对于潜在供应商,特斯拉供应链的新进入者能获得纯增 量业绩;此外,进入特斯拉供应链意味着可能得到国际及国内新能源 整车厂认可,带来增量新订单。

乘用车:销量增速放缓,预计 2018 年同比,终端渠道压力加大

终端经销商压力加剧,优惠力度加大,自主品牌压力更为明显

格局:自主品牌头部集中趋势明显,日德系亮眼,韩法系或出局

产业投资新规加速行业集中进程,利好龙头车企。

客车:市场继续低迷,新能源客车成为增长重点

政策端:预计个税改革对销量刺激不大,国六实施或加大库存压力

购置税率调整对销量刺激更为明显,但即使再次出台,预计效果不再显著 。

国六标准实施或提升渠道压力,部分需求或待2019 年 7 月释放。

新能源 汽车 :乘用车高歌猛进,商用车现复苏迹象

电动车 2019 年演变:从运营转向自主消费,需求从低端向中端上探

市场拆分:个人消费、出租和网约平台、分时租赁各取所需

电动车需求分为三个维度——个人消费导向、出租和网约平台导向、分时租赁导向。 各维度主流车型略有差 别——个 人 消费 呈性价 比及品 牌多元 化; 出 租和网 约平台追 求续航 及运营 中的极 致性价比;分时 租赁由 于重资产 制 约 及用户 的廉价 短途代 步需求 ,倾向 中低端车 型。 此外,电动车牌照 和路 权优势不 可忽视, 为一线 城市自 主消费 最看重属 性,同 时也为 运营车 大批 量获得牌照的主要途径。而截至 2017 年底,滴滴平台活跃 26 万辆新能源 汽车 ,对比 2017 年 万辆的电动车销量,运营车需求不可忽视,大胆 假设,电动车发展是由运营用途向自主需求延伸的过程。

个人消费导向:牌照和路权、一线城市续航及二、三线城市性价比。

未来演变:需求逐步多元化,中高端竞争处初期

政策端:退补对高续航乘用车影响有限,双积分效果尚未显现

补贴退坡驱动下,车型向高续航、大型化发展

新能源 汽车 放量增大补贴车型基数,预计2019 年国补规模同比上升 15%。 2016 年新能源车累计国补 411 亿元(乘用车80 亿/客车 326 亿/专用车 4 亿),根据我们的补贴拆分测算,预计 2018/2019 年国补为 401/461 亿元, 同比上升 12%/15%。

乘用车:高续航车型影响有限

网传补贴方案对高续航车型影响较小。 2019 年网传补贴方案中续航 200km 以下车型补贴将取消,200~250km 车型退坡 38%,250~300 退坡 29%,300~400km 车型退坡 24%,400~500km 车型退坡 10%,500km 以上车型补贴不退坡,高续航车型的销量相对较小。

2018年销售结构已向高续航转移,部分缓解退坡影响。 2017 年续航 200km 以下车型占比 50%,2018 前 11 月比例降至 8%,续航 200~250km 车型占比为 9%,续航 300km 以上车型上升至 55%(vs 2017 年 17%), 销售结构趋于良好。

随着高续航车型的渗透率提升,预计 2019 年新能源乘用车国补增长。 2016 年新能源乘用车累计获得补贴80亿,补贴数量约 19 万辆(占当年新 能源乘用车销量的 55%),单车补贴约万元。根据补贴退坡趋势,我们假定:

1)2017/2018/2019 新能源乘用车补贴车型数量占销量的比例分别为 85%/。

2)2019 年纯电动 乘用车补 贴方案 按照网传 方案, 不设过 渡期,插电 混动车型补贴退坡 20%,标准补贴为万元。

3)2017 年各车型销量 采用实际 值,2018/2019年终端销量预测分别 为 74/97 万辆,2018/2019 年100≤R<150、150≤R<200、200≤R <250、250≤R<300、300≤R<400、400≤R<500、R≥500 分别 销 售 结 构 占 比 为 1%/6%/9%/22%/23%/26%/2%和 0%/4%/4%/17%/47%/45%/15%。

基于以上假定,我们预计2017/2018/2019 年新能源乘用车补贴分别同比+106%/+48%/+38%,2019 年乘用车补贴实际呈增长态势。

商用车:单位电量补贴下调已被市场反 映

双积分效应暂未显现,价格未来或将上涨

爆款车型:由燃油车推演,怎样的电动车将脱颖而出?

电动车消费现状:各市场维度格局雏形已现,优势车型持续推出。

燃油车消费现状:中低价位 SUV 受到热捧,自主品牌受到认可。

燃油车向电动车推演: 为价格、外观、性能、内饰、品牌五个属性的综合得分,其中价格为先导因素,优势车型为在各价格档位实现其 他四个 属性 的最佳搭配。而对于未来趋势,合 资及国外品牌进入及自主品牌上探将填补中高端市场空白,A级 SUV及豪华车竞争蓄势待发,车型重心由价格优势向性能、品质转移,电动车车型评价走向多元化。

传统 汽车 零部件承压,估值处于低位

新能源 汽车 零部件增量空间大,盈利能力相对较强

相比传统 汽车 零部件,新能源 汽车 零部件增量空间更大 ,毛利率更高,其享受更高的估值。 1)从行业层面来看, 新能源 汽车 增长保持强势给零部件 提供较大增量空间。2)从盈利能力看,新能源 汽车 零部件面临的技术环境 更加复杂,制造工艺要求更高,因而其毛利率高于传统 汽车 。例如:电动 涡旋压缩机毛利率(约 30%+)高于传统的涡旋及斜盘压缩机(约 20%+)。 3)从估值看,截至2018年年底,新能源 汽车 板块 PE 为 23,新能源 汽车 零部件板块PE为 20,高于 汽车 及 汽车 零部件整体板块。

热管理:高续航化趋势带动新增量

热管理是新能源 汽车 产业高速成长的子行业之一。 目前电动车单车热管理系统价值 5000 元,市场超 100 亿。

从趋势看,热泵空调是纯电动 汽车 制热最佳解决方案。在动力电池没有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 要保证低能耗制热,热泵空调是为数不多的可行技术, 效能系数比 PTC 加热高出2-3倍,可以有效延长 20%以上的续航里程。

高压线束是新能源 汽车 高速成长的子行业之一。 汽车 线束市场规模已达千亿。传统 汽车 线束 发展较为成熟,与整车厂绑定紧密,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乘用车线束单车价值在 2500 - 4500 元。而新能源车线束系统单车价值 5000 元,高压线束价值 2500 元,市场超100亿。

从现状来看:

从长期趋势来看:

特斯拉产业链:特斯拉上海工厂将改变什么?

特斯拉已来。7 月 10 日,特斯拉(Tesla)与上海临港管委会、临港集团共同签署纯电动车项目投资协议,规划年产 50 万辆整车的超级工厂—— Gigafactory 3 落地,具研发、制造、销售功能。特斯拉成为首家独资入华 车企。特斯拉将快速推进中国市场,于 2019 年将建成部分 Model 3 产线, 并打算启 用本地采 销模式 ,但也 存在在 加州完成 车身、 底盘、 电池, 在中 国进行总装的可能性。以上海项目环评披露的 25 万辆整车目标来看,将盘 活一大批国内本土零部件供应商;也将填补国内 25~40 万元电动车价格区 间产品线,蚕食部分国内电动车企份额。

对于上海:带动当地经济,利好长三角 汽车 产业链集群

特斯拉国产化对供应商的业绩增量贡献? 上海工厂可能最初以组装业务呈现——即从弗里蒙特运输车身,从Gigafactory 运输电池 pack 和动力总成,在中国组装。

自动驾驶时代来临。对于智能驾驶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自动驾驶改变 汽车 产业格局和出行方式。相比与传统的 汽车 行业,电动车在系统控制与执行层面更适合自动驾驶,而自动驾驶与车联网、共享化结合的趋势,能够有效的预防交通事故、同时减少拥堵、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 使其容纳不断上升的通流量。全球近 20 万亿的 汽车 产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行业更迭催生巨大投资机会,预计我国 2030 年自动驾驶 汽车 会占据整体出行 里程40%以上;目前在 ADAS 基础上,L2~L3 级自动驾驶贡献标配化需求,为目前主要的投资机会;L4~L5 级尚待成熟化。二是自动驾驶在部分领域 的 商业模 式逐渐 确立。行业发展沿着基础理论、传感器、芯片和解决方案逐步传导,发展关键点集中于降本、优化及数据积累。

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在中国城市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摘要:智能交通系统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费效比最显著的途径.作为国内城市交通系统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公共交通系统,近年来开始出现了大量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方面的应用尝试.对我国目前城市投入应用的智能公共交通系统(APTS)的应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我国当前国情,分析了我国智能公交系统未来可能的应用方向,提出了对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改进的技术趋势分析.关键词:智能公共交通系统;GPS;IC卡;应用0引言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虽然近20年来始终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同时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城镇人口数量在急剧增加.此外,我国的城镇化时期恰好又伴随着机动化,这必然造成有限的城市道路空间与巨大的机动车增长之间的冲突,给本来就非常拥堵的城市交通增加了更大的压力.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交通的发展,几十年来世界各工业化国家城市机动交通的发展历程,大都走过了先发展小汽车,后控制小汽车,最终选择发展大公交的曲折道路.我国土地资源稀缺,城市人口密集,群众收入水平总体不高,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更是我们的现实选择.近年来,我国各个主要城市在常规公交设施方面投资较大,城市公交运力得以快速增加,万人公交车辆拥有量由2001年的辆增长到2004年的辆.但是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并没有相应大幅度提高,部分城市呈现下降趋势.在出行方式结构方面,我国主要大城市公共交通基本呈现下降趋势,公交客运量和运力的比值均在下降,运力的增加不一定带来运量的增加.如图1所示,我国主要大城市历年公交运量Π公交运力比值都出现了大幅度下降[1].当前,城市居民对公共交通系统最大的不满主要就是公交服务水平低,例如公交出行速度慢、舒适性差、换乘困难等方面.在传统公交系统建设模式下,改善上述问题需要巨额建设经费的支持,其建设成效还要受到城市交通整体环境的影响.与之相对应,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则是实现“公交优先”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谓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就是在公交网络分配、公交调度等关键理论研究的前提下,利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将现代通信、信息、电子、控制、计算机、网络、GPS、GIS等新技术集成应用于公共交通系统,通过构建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和控制调度模式,实现公共交通调度、运营、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和智能化,为出行者提供更加安全、舒适、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从而吸引公交出行,缓解城市交通拥挤,有效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1国内智能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应用现状智能公共交通系统作为智能交通系统重要的子系统之一,在我国“十五”科技攻关的智能交通系图1我国主要城市历年常规公交运量Π公交运力比值变化图 ratio of Urban passenger carrying amount andtransit capacity in cites of China统(ITS)城市示范中,北京市、上海市、青岛市、杭州市、重庆市等多个城市的ITS建设示范中都包括了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的内容.将其作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领域中[3].公交车辆智能调度系统国内城市对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的探索实践是从公交车辆的定位监控开始的.到目前,多数进行ITS建设的城市其公交监控系统都已经从早期纯粹的公交车辆定位调度系统扩展升级为以公交车辆定位为基础,结合公交地理信息平台(GIS-T)、通信系统实施监控调度的智能调度系统.在公交车辆定位及监控调度系统的建设中,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走在了建设实践的前面.北京公交ITS示范工程于1999年投入运行,首次投入运行的装有先进的车载卫星定位系统和无线通讯装置的车辆约为300多辆.除北京以外,国内上海、杭州、南京、深圳、成都、中山、包头等众多城市也都先后建成了公交车辆定位及监控调度系统.基本都实现了利用GPS系统定位功能,与电子地图相结合,实现了公交车辆的实时跟踪,并进一步确保了信息发布、车辆调度、车辆紧急救援报警等功能的实现.公交IC卡系统公交IC卡系统,是近年来中国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方面一个成效显著、应用范围迅速扩展的系统.目前,公交IC卡售票系统已经在国内大量城市得到了应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重庆、青岛、广州、宁波、常州等城市的公交企业都结合本城市的公共交通特性,有针对性的建设了公交IC卡售票系统.近年来,中国城市公交IC卡系统的应用趋势是走向通用化,实现公交、地铁、轨道、轮渡、出租车都能够通用的公交IC“一卡通”.在利用公交IC卡系统促进居民采用公交出行,实现“公交优先”方面,北京市近期在城市公交IC卡应用方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在北京市公交系统实行公交IC卡4折优惠后,北京市公交IC卡用户实现了飞速增长.自2007年年初,北京市的公交运送量比以前增加10%,目前每天公交客流增加量约达112万人次.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近几年,随着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和互联网的建设,我国城市的公交信息服务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公交信息服务系统应用状况,基本呈现如下特点:(1)公交服务网站成为城市最重要的公交信息服务模式.在国内的大型城市及经济发达区域的中型城市中,城市公交企业基本都建立了自己的公交服务网站.其中,以北京市、杭州市、南京市等为代表的城市公交服务网站采用了以GIS平台为基础的WEB服务模式,能够进行换乘查询等服务.(2)电子站牌应用规模开始扩大.国内一批积极进行智能公交系统建设的城市,在实现了公交车辆的实时监控后,开始将公交车辆信息通过电子站牌提供给公交乘客.电子站牌除了常规站牌的内容外,还可以显示下一班公交车辆的预计到站时间、以及线路上公交车辆当前所在位置等动态公交信息.(3)公交车载信息服务系统投入实用化应用.国内包括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青岛市等多个城市的公交企业在车辆上安装了车载信息系统,通过液晶显示器和音响系统可以进行播放多种信息,播放的信息内容通常包括新闻、广告、娱乐节目等.由于可以通过广告资源的置换获得系统设备的建设投资,目前各城市车载信息服务系统已经走上良性循环,进入实用化应用阶段.城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对于城市的ITS而言,涉及到公安交通管理、交通、规划、公交、货运、市政管理等多个部门的职能范围,每一个部门既是ITS的数据源,又是其它部门数据以及在多部门数据之上进行综合性加工处理所得到信息的需求者.只有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协同行动起来,在一定的机制和技术手段下充分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城市ITS才可能顺利建设和发展,ITS才能真正在提高城市交通管理与服务水平,提高城市交通系统运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站在城市大交通的高度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基于上述考虑,提出了建设城市智能交通共用信息平台的思想,并且随着我国ITS建设的深入进行,这种思想已经逐步获得了我国ITS业界的广泛认同.国家“十五”科技攻关期间,十个ITS示范城市已经不约而同地明确提出要建设城市交通共用信息平台.其中广州市、天津市、北京市、济南市等城市的共用信息平台建设列为“十五”智能交通系统应用试点示范工程.2中国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的趋势展望随着城市交通管理、公共交通信息水平的快速提高,我国的城市智能交通系统获得了难得的飞跃发展良机.未来我国城市智能公交系统发展趋势,将以信息化、实时化为核心,以“人性化”为宗旨,智能公交系统的完善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建设完善的智能公交调度系统(1)建立基于城市公交系统通行能力约束的智能公交调度模型.城市公共交通通行能力是指在城市规定的交通条件、道路条件及人为度量标准时间内能通过的最大公交车辆数量或者乘客人数.公交通行能力是在一定条件下,公交设施所能够通过公交车辆和乘客的极限数值,它是动态的服务能力而不是静态的数量[4,7,8].当城市路网中运营的公交车辆超过公交设施的通行能力时,由于公交车辆彼此的互相干扰、以及公交车辆与社会车辆的行驶冲突,公交车辆行驶的速度反而会降低.这样即使公交企业增加了公交车辆的营运班次,但是公交服务水平反而将下降,同时公交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受到影响.因此,必须建立基于城市公交系统通行能力约束的智能公交调度模型.公交通行能力各相关要素的关系如图2所示.(2)结合道路交通状况,建立公交服务水平的动态评价模型.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是在城市整体道路网络中运营的系统,因此其运营必然受到城市路网状况的影响.我国城市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在进一步的建设完善中,必须充分考虑城市交通系统对公交系统的影响.利用智能公交调度系统的公交车辆定位、行程时间预测、道路公交饱和度等数据,结合道路交通状况,将可以建立针对公交服务水平的动态评价模型.使得公交企业可以实时评估公交系统的运营状态,根据企业的运营服务目标调整公交车辆调度计划.此外,还能够通过对公交运营数据统计和分析,实现城市规划层面、设计层面对公交系统的调整和优化[10,11].(3)根据公交客流量的需求状况,建立自动化的公交调度模式.车载客流量检测器技术的完善和公交IC卡数据实时采集技术的实现,使得未来的城市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可以利用客流量检测器及数据融合技术,实时监控城市居民公交的出行状况,并对城市居民未来的公交出行需求进行动态预测.以此为基础,建立自动化的公交调度机制,将实现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对公交车辆调度计划的自主调整和优化.(4)将智能公交系统的建设、运营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实施.目前国内城市投入使用的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往往都是在现有传统公交设施基础上改建实施的系统,系统的使用、维护都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不足.只有从城市规划的环节就开始考虑智能公交系统的建设,以及智能公交系统未来的运营,才能为智能公交系统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真正把智能公交系统的建设放于优先的位置,才能避免智能公交各分系统之间重复建设或者相互干扰的问题,才能使得智能公交系统能够真正有效的发挥作用.(5)将MIS系统与智能公交调度系统进行整合.目前,国内公交企业由于其历史原因,开发的公交信息系统分步建设、独立运行的现象尤为突出.为了有效的整合公交企业的信息资源,使得其充分发挥作用,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管理信息系统(MIS).并且将MIS系统与公交企业的智能公交调度系统整合起来.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2tem)是企业的信息系统,它具备数据处理、计划、控制、预测和辅助决策功能,是一个覆盖了整个公交企业各相关部门的信息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建设公交企业MIS系统,建立高质量、高效率的企业信息管理网络,为领导决策和内部管理、办公提供服务,实现企业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信息资源化、传输网络化和决策科学化.MIS系统将使得公交企业能够充分发掘、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同时可以将通过城市交通共用信息平台获得的其他部门的信息,经过处理、分析后获得更有价值的辅助决策信息.公交IC卡系统的拓展公交IC卡系统在公交票务服务方面目前已经相对较为完善,未来其应用趋势将集中到如下的两个方面:(1)实现公交IC卡在经济带、都市圈的一体化运营.目前,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经济的区域化发展,各城市都高度重视与周边城市的区域经济、交通联系,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经济圈、长江中游经济圈、环渤海湾经济圈等都市经济圈.在经济圈、都市圈范围内实现公交IC卡的通用,已经成为各地公共交通系统未来建设的目标.(2)实现公交IC卡数据的有效应用.公交IC卡的应用,将能够为公交客流调查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公交IC卡在方便地完成乘车收费的同时,还可记录下乘客使用IC卡的时间、车次、站点等信息.这些信息真实、准确地反映城市居民的公交出行状况,是公交最重要的原始资料.通过对IC卡数据的统计分析,能够得到公交出行的统计和预测数据.建设人性化、智能化的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未来的城市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将向着“人性化、智能化”的方向进行建设.新时代的公交信息服务系统其核心将围绕着公交实时数据的处理及多源数据的数据融合展开,主要将呈现如下的发展趋势:(1)将公交信息服务模式从以静态信息为主的状态,转变为以实时信息为数据基础的动态信息服务.利用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多源动态信息,未来的公交信息服务将实现以实时信息为数据基础的动态信息服务.动态公交信息服务其本质是将实时的公交信息经过处理,预测出公交系统未来的运营趋势,将动态的公交运营信息提供给乘客.(2)实现多种公交运输方式信息资源的融合,使得城市居民可以通过公交信息服务制订有效的出行计划.目前城市的公交、地铁、机场、轮渡、铁路等相关部门的信息服务处于各自独立运行的状态.通过建设城市交通共用信息平台,将有望实现多种公交运输方式信息资源的融合.以此为契机,智能公交信息服务将能够为出行者制订完整的出行计划,实现市域范围、甚至区域范围内乘客的高效、有计划地出行.(3)从被动式公交信息服务为主,转变为以主动式公交信息服务为主.除了传统的公交信息服务模式,例如公交信息网站、公交电子站牌、公交热线服务电话、电台广播等以外,未来智能公交信息服务系统将向乘客自主式信息服务模式发展.通过乘客与公交信息服务系统的人机对话,乘客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个人最需要获取的信息.服务模式将包括手机WAPΠGPRSΠCDMA网络公交信息服务、手机公交短信信息服务、PDA信息终端公交信息服务等模式.实现大范围、大规模运营的公交车辆区域调度公交区域调度,国外又称网络调度或线间调度,是指在一定地域的范围内、原来各自独立运营线路上的车辆、人员,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组织协调起来共同运营,以达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的一种组织模式.区域调度模式是基于运量平衡思想提出的,由于公交客流存在着方向、时间上的不均衡性,因此,可通过不同线路间运力的动态组合,实现车辆运量的均衡,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省运营车辆总数和司乘人员总数,提高公交车辆的利用率和司乘人员的劳动效率[6].区域调度是面向任务,而非面向线路的调度模式[9].公交区域调度是国外大城市普遍采用的、高效率的调度模式.随着我国智能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城市道路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国内城市公交企业传统的线路调度模式必将为区域调度模式所取代.图3即是多车场公交区域调度的模式图.通常情况下,多车场调度优化模型采用系统总“空驶”距离最短,即“空跑”成本最小的模型.在智能公交调度系统中,还将增加可区域调度的公交车辆行驶状况及车辆空驶时间等约束条件.区域调度优化模型为3结束语本文以我国当前城市交通“公交优先”的建设目标为契机,首先对我国当前城市智能公交系统———包括智能公交车辆调度系统、IC卡售票系统、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和城市共用信息平台系统的技术发展状况及应用规模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针对当前国内智能公交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未来在城市智能公交系统(APTS)快速建设的发展环境下,智能公交系统发展的趋势.根据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未来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系统(APTS)的发展趋势及各自的建设目标.参考文献:[1]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研究[R].北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6.[The Research of Urban In2telligent Public Transport Management System[R].Bei2jing:China Academ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2006.][2]杨兆升.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YANG and Method of Urban Intelligent Tansit Manage2ment System[M].Beijing:China Railway PublishingHouse,2004.]

智慧公交行业全景图:综合智慧公交服务更多元化

从智慧公交行业构成来看,智慧公交底座是硬件产品,主要包括车载终端、显示屏、辅助仪器、POS机、LED屏、车体、公交站台、GPS设备、监控设备等;软件和集成系统由智能调度系统、智能监控系统、线网诊断及优化系统、MaaS、北斗系统、终端应用软件等构成;从综合智慧公交服务来看,有数据分析服务、驾驶行为服务、站场勤务服务等;云计算作为先进技术支撑,提供云服务器、云存储和云业务;通信技术主要有通讯协议、无线通讯设备、路面通讯设备等。

目前智慧公交各产业链均已成熟,通信技术上三大运营商是坚固的底层支柱,云计算上百度、阿里、腾讯、华为是卓越的行业代表,以其强大的综合实力和科技技术为全国各地不同城市的整体数据集成和智慧公交提供了坚实的云计算科技支持;综合智慧公交服务上华录智达、青岛海信网络表现良好;软件系统及集成系统上也有越来越多的厂商;硬件设备上也有表现突出的企业。

智慧公交产业链区域热力地图:广东、江苏企业数量最集中

从区域来看,我国智慧公交集中在南方地区,尤其是广东省,企业注册数量最多,达523家。其次是江苏省,注册企业达453家。广东省城市公共交通行业发展较快,该地区的智慧公交系统和平台技术较为成熟,在全国有较好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其他地区受到智慧公交政策的鼓励,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从代表性企业来看,广东省智慧公交企业集中在广深两地,江苏的苏交科、南京公用、智慧交通公司具备较强竞争力。北京地区的企业有行业龙头华录智达,山东的代表性企业有海信科技,安徽省的代表性企业有安凯客车和皖通科技,郑州天迈公司的辐射效应带领中原地区快速发展。

智慧公交产业代表性企业最新投资动向

智慧公交产业代表性企业的投资动向主要包括收购公司拓展业务、新设立子公司、进行智慧公交业务的项目拓展等方式。智慧公交产业代表性企业投资动向如下:

——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慧公交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