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发布时间: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第一,当代青年学生政治参与总体上呈现出健康、积极、稳定的发展特点,大部分青年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对于国家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市场供应、经济状况、物价、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持肯定态度,对中国社会发展充满信心,对政治事务“感兴趣”。大学生对国家重大政治生活的关切度大大增强。如两会召开期间,不少大学生通过电视、网络视频、报纸等关注大会进展情况,并通过各种渠道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英国、德国、意大利和墨西哥等国的研究表明,教育程度与参政比率成正比([美]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7 页)。因为教育有助于增强公民的义务观念,培养公民的政治竞争意识、兴趣和责任感;同时,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公民的自信、自制和表达思想的能力。青年学生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有较高的表达思想的能力、较强的利益敏感性及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性,这也符合政治参与的一般规律。第二,当代大学生仍然保持着较高的政治参与意识,能够更加理性、成熟地关注政治,大多数大学生积极参加班集体和社团活动,在班集体竞选班干部过程中,很多学生非常踊跃。他们关注国家大事,具有较强的爱国热情。如1999年5月,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惨遭轰炸时,大学生们尽管义愤填膺,但他们能自发地、有秩序地通过正确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愿望,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暴行。这既表现了当代大学生深厚的爱国之情,又表现了他们较为成熟、理智的政治心理,避免极端化政治参与行为的发生。第三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责任感,国家和民族在大学生心目中占据神圣的地位,多次调查显示:青年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达九成以上,对于如果国家遇到危险或困难(自然灾害、敌人入侵)应持什么态度,有1/3的青年认为如需要可献出自己的一切,有2 /3的青年表示要“尽自己所能给予帮助”(蒋霞、张健:《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研究》,《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近年来,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原则,以“文化、科技、卫生”为内容的“三下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通过这些活动,能够引导大学生特别是党员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在实践中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政策、措施,明确责任和使命,服务农村两个文明建设。这表明了当代青年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已普遍提高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7 年中减少了1亿亩,人均下降到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3,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扩大到 ∶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常州大学 / 院校代码:10292常州大学(Changzhou University),简称“常大”

常州大学代码是10292,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常州大学简称“常大”,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及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B类高校  。

学校始建于1978年,前身为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常州分院。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定名为江苏化工学院;1992年成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管理的部属院校,并更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2002年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2010年更名为常州大学;2020年学校成为江苏省教育厅与常州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学校被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先进集体”、“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花园式校园”等荣誉称号。

学校历史

1978年3月19日,江苏省化工局电话通知无锡市化工局:江苏省委决定成立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要求先依托无锡市化工局负责组建和筹办;3月20日,无锡化工局党委派人赴南京接受任务;3月21日,由党委书记施乐尧主持的局党委会达成了筹建共识;4月17日,江苏省革委会发文成立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

1978年3月20日,常州市化工局局长马申扬、副局长蒋光前向时任常州市委书记何冰皓、副书记章化农汇报,请市委同意并争取在常州创办化工分院;3月22日,经常州市革委会研究同意后,市化工局副局长蒋光前、技术科科长周祥生带着在常州化工厂内办学的初步方案,赴省化工局向胡萃华局长和顾静副局长汇报,请省化工局同意。经省化工局专题研究,与原省教育局衔接后,确定在常州创办化工分院的方案,并报江苏省委。时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许家屯对创办常州分院作了批示;4月28日,省革委会发文成立南京化工学院常州分院。

1979年5月26日,江苏省革委会批复省化工局、无锡、常州市革委会建立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并将常州分院并入无锡分院,校址设在无锡马山。合并后的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实行省、市双重领导,以省管为主的领导体制,学制四年,在校生规模1200人,毕业生由江苏省统一分配。

1980年12月1日,江苏省化学石油工业厅、高等教育厅联合向江苏省人民政府呈交报告:经与常州市领导协商,并征得无锡市领导、省计委同意,拟将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迁至常州市办学;12月2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将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迁址常州办学,并改名为“江苏化工学院”。

1992年5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向国家教委递交《关于申请改变江苏化工学院领导体制的函》;8月4日,国家教委复函,同意江苏化工学院改变现行领导体制,实行以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领导,以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并改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近期规模为3000人。

2000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2001年,江苏省商业技工学校并入江苏石油化工学院。

2022年4月,首批入选教育部-瑞士GF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基地培育建设单位。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2000余人,专任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67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超过60%。拥有工程院院士5人(双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有江苏省“双创人才”、“333工程”、“特聘教授”、“青蓝工程”等省级人才180余人;省“双创团队”、“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和教学团队、“六大人才高峰”创新人才团队等团队10余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4月,学校设有21个学院,另设有继续教育学院(李公朴社会教育学院)和常州大学怀德学院(独立学院),有本科专业80个;省优势学科2个、省“十三五”重点学科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8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3门。

国家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安全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制药工程、环境工程、能源化学工程、软件工程、会计学

学生成绩

“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2017年捧得大挑“优胜杯”;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四连冠”,2020年捧得小挑“优胜杯”;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5项。

学术科研

截至2021年4月,学校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点)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7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孵化器1个;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2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43个、产学研基地487个、校企联盟432个。

截至2021年4月,“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银奖1项、全国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和行业科研成果奖项97项;获得国家级科技项目274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17项;被SCI、EI、CPCI、CSSCI等收录学术论文34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700余件。

学术资源

截至2021年4月,学校图书馆有武进科教城校区、西太湖校区二个校区图书馆,馆舍面积40000多平方米,中外文纸质图书176多万册,阅览座位2800余个,电子数据库60多个,中外文电子图书168多万册;是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和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JALIS)成员馆,是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常州地区中心馆。

学术期刊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常州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与工业技术类学术刊物,是江苏省一级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期刊;于2020年首次被列为俄罗斯《文摘杂志》(AJ)来源期刊,同时也是美国《化学文摘》《剑桥科学文摘》《乌利希期刊指南》和波兰《哥白尼索引》等数据库的来源期刊,2017年与美国《艾博思科数据库(网络版)》签订了合作出版协议,并且已在海外发行;同时,是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超星等数据库及在线出版平台的来源期刊;开设的主要栏目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2016年12月,获“编辑出版质量优秀科技期刊”;2016年12月,“材料科学与工程”栏目获江苏科技期刊“金马奖”十佳品牌栏目;2017年12月,获精品科技期刊项目;2018年10月,获2018年度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2019年6月,获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第一批“学术期刊融合出版能力提升计划项目”A类项目资助。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要设有《政治•法学研究》《经济•管理学研究》《文史哲研究》《艺术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等栏目;该刊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优秀学报、江苏省一级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数据库或出版平台列为来源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4月,学校拥有招收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和外国留学生资格,通过全国高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是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有40多个国家的近800名外国留学生在校学习;先后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与爱尔兰梅努斯大学、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美国新泽西城市大学举办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批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1项;学校与玻利瓦尔大学共建中国在委内瑞拉的首家孔子学院,承办西班牙安达卢西亚自治区孔子课堂;学校建有跨文化研究院、泰国文化研究中心、拉美研究中心、以色列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研究所等智库平台。

江苏第二学院学报

是本科学报。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404人,其中高级职务教师175人,占专任教师的;具有博士以上学位的教师123人,占专任教师的。正高职称42人,副高职称125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博士56人,硕士149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专任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江苏省中青年专家2人,省“333”工程和青蓝工程培养对象46人。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与美、欧、亚、非、大洋洲11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国外高校联合建立孔子学院和“汉语暨中国研究中心”“俄语暨俄罗斯文化中心”各1个。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有江苏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江苏省级重点培育智库1个,校级研究所8个。

南京晓庄学院和江苏第二师范分数线每年差不多。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在江苏是第二批次本科招生,所以我们通常认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是二本大学。(自2017年开始,江苏省高考本科二批、本科三批合并为本科二批招生)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是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主办的面向基础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学术理论刊物。学报创刊于1985年,主要刊登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特色栏目有“素质教育研究” “德育·心育”“教育管理”“中国明清小说研究”等。

期刊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CECHSS教育学科类扩展期刊、江苏省一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社科报刊篇名数据库》核心期刊。

截至2014年8月,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图书馆有三个馆,分别为草场门校区图书馆(主馆)、浦口校区图书馆、小行校区图书馆。

馆藏纸质文献80余万册,电子图书近280万册,有中国期刊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国内知名数据库和EBSCO、SpringerLink、NextLib等国际权威数据库近20个。

图书馆馆藏文献以教育类文献为特色、中外经典文献为重点,涵盖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大多数学科门类。

江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徐庆国。徐庆国,男,汉族,1968年1月生,江苏兴化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副教授。现任泰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兼任《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主编。历任江苏省泰州师范学校团委干事、副书记,政教处主任、办公室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泰州师专(筹)办公室主要负责人;泰州电大副校长;泰州师专副校长、党委副书记。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2011年获泰州师专教学成果特等奖,先后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重点资助课题《核心竞争力背景下高职高专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校教学改革课题《基于创业型人才素质特征的高职高专新教学范式构建研究》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高职高专院校行政管理队伍专业化研究》等课题研究,有多篇论文在《中国高等教育》、《江苏高教》、《职业与教育》及《黑龙江高教》等核心期刊发表

电影与心理学是两个对大众同样具有吸引力的名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电影与心理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电影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电影与心理的论文摘要

【摘 要】通过打破了对心理学的传统认知,以一种电影 文化 的视角来解释普通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包括感知和记忆等客观心理活动、能力和意志等主观心理体验,从而让社会大众更直观地理解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不仅从电影中了解到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科学系统地认识社会中的心理现象,并更好地指导社会大众的学习、工作与生活。

电影与心理的论文内容

【关键词】电影心理学;感知;记忆;能力;意志

1 感知

感觉和知觉是个体心理中最基本的认知活动,个体对外界事物的刺激都需要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感觉通道来接收,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而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感知觉的相互作用使人们可以为记忆,思维和语言等更高级的认知活动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黑泽明的《罗生门》这部电影中,就可以看出感知觉是一种客观存在与主观感受的统一,四个证人描述了四种截然不同的 故事 情节,或许就是因为他们的立场不同,每个人都会在社会角色,记忆水平, 思维方式 ,行为模式,表达能力,动机需要以及情绪体验等方面有所差异或倾向。英国 经验 主义哲学家贝克莱曾经说过,“存在即被感知。”,存在是相对的,而我们感知到的或许是一种存在,或许只是一种错觉。

同样在现实生活中,人类本质上看到的和听到的只是一些有排列和组合的光波和声波,并非颜色和声音。所以说,当从客观世界中获取新的知识的时候,要相信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变”,所有的知识和真理都是被人们想象和建构出来的。比如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不能再使用中学的程式化学习模式,而要跳出原有被禁锢的思维定势和刻板印象,用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和接纳的态度去对待学习和知识。不仅是心理学等社会人文科学,物理学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再到霍金的《时间简史》,甚至到目前崭新的研究领域,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研究范式,或者说是所谓的“永恒真理”。正如西班牙民间的一句 谚语 一样,“在这变化莫测的世界上,既没有真理也没有谎言,所有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看世界时所用镜片的颜色。”

2 记忆

记忆中的“记”代表着识记,“忆”代表着回忆,记忆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过去识记过的经验,在现在时刻回忆的过程。记忆不但连接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还是连接感知觉与思维、语言的桥梁与纽带。任何一种高级信息加工过程都不是在一个时刻进行并完成的,就好像看电影一样,假如大脑没有记住一个个独立的故事情节,没有回想起一个个单独出现的故事画面,就不能把每一时刻电影在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所产生的体验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对电影的总体印象,评价和思考。

而《记忆碎片》这部电影可以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记忆的重要作用,如果一个人没有记忆,他的内心世界会产生怎样的矛盾。正如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莱昂纳多在失去短时记忆之后,只能通过照相片并加以备注的方式获得记忆的片段,但即使这样,失去记忆的人也很难把支离破碎的记忆片段有逻辑地组合成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而对事情的前因后果的理解造成混乱。

最核心的问题还并不是失忆给人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而是无法了解自我以及存在的意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三个基本的哲学思辨问题,在生活中的有些时候还会困扰着普通人,何况是失忆的莱昂纳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莱昂纳多在失忆的条件下,还可以意识到他存在的意义在于复仇,虽然他的行为和观念可能是片面的,消极的,甚至是违法的,但是他可以意识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价值。相反,面对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世界,我们现代人是否完全排除了功名利禄的诱惑和干扰?是否还记得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反省和思考的。也许是我们身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不经意间对物质的欲望愈发强烈和敏感,物质世界让我们跑得太快,以至于精神灵魂世界被遗弃在过去的某个角落里,可悲的是我们身陷囹圄却不能自拔。从这个角度看,失忆并不完全是一种消极的状态,而是一种暂时的休养生息,它可以让人类清醒地觉察到此时此刻的状态,让人类发现是否和你开始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有所偏离,让人类重新关注在主我的角色上,而不是客我, “勿忘初心”一词也是就是对人类记忆本能最好的见证和说明。

3 能力和意志

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发展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能力和人格共同组成了一个人稳定的,持久的心理特征,这些是一种区别于他人最明显的方式。而能力作为一种个体认知和行为的评价标准,对于不同的个体,能力的测量却没有统一的标准来界定。

通过电影《阿甘正传》不难看出,能力衡量的标准不一定就是智商,主人公阿甘就是一个智商为75的智障者时,却在 橄榄球 , 乒乓球 ,从军,捕虾经商等生活中各种领域和方面都取得成功,现在学校中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所以对能力的认知需要运用一种全新的视角。

而通过后天培养来提高能力的一种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意志。无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些外界环境因素多么的充足,但如果个体内心中没有意志作为精神支柱给予支持,那么个体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就变得十分渺茫。意志与人类的动机和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对认知和行为进行控制和调节,从而来坚定人类的信念和理想,以实现我们的目标和计划。

正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最后欧亨利式的结尾让观众看到了主人公安迪内心中的一股强大的力量。这种强大的力量就是意志,意志可以让他在面对无期徒刑的牢狱生涯时形成强大的抗逆力;可以让他在越狱过程中经历常人难以忍受的环境时形成强大的抗压力,从而可以让他在梦寐以求的墨西哥海滨与老朋友相聚。

有趣的是,这两部同年度进行奥斯卡金像奖争夺的电影,把心理学中的能力和意志两个概念结合在了一起,并赋予了新的意义。能力和意志是密不可分的。观众看到了阿甘许多方面的天赋,但是这些都归于一个本质――“跑”,这种横跨了美国的跑步就是阿甘无人能比的坚定意志所驱动的。而只有安迪一个人成功地越狱,也不只是在于他十年如一日的意志进行挖洞,同样也要求他有一种精通财务制度的能力和分析判断的能力,可以审时度势,韬光养晦,在适当的时机做出最佳的选择。总而言之,一个人必须具备全方面的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两方面因素,把外在资源和内在素养进行有机地结合,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就像企业家宋美遐女士所说:“长得漂亮是优势,活得漂亮才是本事!”

4 总结

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型的社会人文科学,无论是和虚拟中的电影,还是和现实中的生活,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过程的科学,没有任何人可以置身事外,正如《云图》那部电影所包含的跨世纪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人类就好比是一部电影巨作中的一张胶片,但小小的胶片却表现了这个时刻最丰富多彩的画面。历史长河中的人类是渺小的,而人类唯一可以控制的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的心理状态。其实,人的一生就好比一部电影,有高潮也有低落,而心理学教给人类的就是如何使这部人生电影更加波澜起伏,丰富多彩。

心理电影的传播与受众心理健康的建构

电影与心理的论文摘要

[摘 要] 多数心理电影都会表现人物内心的焦虑、恐惧、爱情、欲求等,心理电影作为心理疾病的一种精神疗法越来越被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所重视。心理电影的传播对受众心理健康的建构研究理当受到重视。本文将以表现童年创伤心理电影的传播为例分析心理电影的传播对受众心理健康的建构。

电影与心理的论文内容

[关键词] 心理电影;人格分裂;传播;心理建构

心理学电影是指以心理疾病为素材构建情节、设置冲突、解构心结、塑造人物形象的电影类型,它是伴随着人们对心理的逐渐认识而发展起来的。心理疾病的特征和性质极大地刺激了拍片人的 想象力 ,电影媒介把心理疾病素材作为情节工具和底色,表现人物心里的想法、愿望、焦虑、恐惧、爱情、欲求等,以推动观众对人类自身行为的再认识,于是,在故事片、喜剧片、动作片、犯罪片、暴力片等类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心理电影这个新的类型。经典心理电影作为一种心理疾病的精神疗法越来越被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所重视。

“成功的电影都是那种能在无意识层面上反映当时社会上具有决定性的动力群体的影片。”[1]成功的心理电影能使受众通过电影媒介看到导演批判意识下所掩盖的非理性因素,在无意识状态下达到与人物沟通交流获得心理快感的目的。因此心理电影要求创作者具备专业的电影理论知识掌握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在对自己的思维活动、情感意识、创作心理等进行理性分析和规律把握后,能借助电影中运动的声画媒介阐释剧中人物内心情感和心理现象艺术地引导受众的观影心理。虽然业界公认高票房是电影生命力的根本保障,但拥有一个值得受众长久思考的内涵承载才是影片价值的根本所在。成功的心理电影不仅能够调动观众的情绪而且还能够激活其潜意识本能使其与剧中人物进行感同身受的情感交流,让长期受超我抑制的某种情绪从隐秘处释放出来,继而使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心情结得以揭示、展露和解构。

经典心理学电影,如《爱德华医生》《精神病患者》《沉默的羔羊》《迷墙》,它们所反映的主题均具心理学意义,都从童年情结深层次剖析了人物性格。如《沉默的羔羊》将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与电影受众的审美快感有机地融合,其镜像语言的象征性,既隐喻了克拉丽丝儿时未能成功救得惨叫的羔羊的不幸经历,同时沉默也体现了克拉丽丝把梦想深深埋藏在心里的执著,她竭力用行动证明自己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最终她战胜了性变态和对性的恐惧实现了她的梦想。当观影者进入梦幻状态把自己当成克拉丽丝时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也就通过想象得到了满足。

“如果我们将镜头对准生活,所有的大全景也许会引导我们做出这样的结论,大多数人都在浪费他的宝贵时间,去世的时候都带着一种未尝夙愿的遗憾……无论命运如何捉弄我们,我们都心怀希望。”[2]心理电影与其他类型的电影比较更具有对受众心理愿望的补偿功能。“当受众认同主人公及其生活欲望并在心理为他们喝彩时,事实上是在为自己的生活喝彩”[3],受众观看心理电影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接受心理疏导、解构心结的过程,这样特殊的观影按摩、心理激励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建构。

一、表现男性爱缺失的成长心理——《迷墙》

影片《迷墙》以PINK的人生故事为线索,表现主人公童年丧父难以愈合的战争创伤、少年期心灵备受学校刻板 教育 的摧残、青春期恋母却又不得不离开母亲的惶恐、青年期爱情受挫、事业失意,孤独彷徨乃至走上极端暴力最终崩溃的人生历程。

(一)父爱缺失的童年孤独

主人公PINK父亲牺牲于二次世界大战一次桥头堡战斗中。影片开始黑暗中一双大手点亮一盏油灯PINK父亲出现在昏暗的光晕中。接着油灯的光亮叠化为烈日下的巨大全景,地平线上小PINK远远跑来,画面中太阳的光芒眩目而温暖且多次反复与整个影片的快节奏和阴暗色调形成鲜明对比,让受众对主人公PINK向往却又难以达到的充满父爱的理想世界感同身受。童年的PINK与同龄孩子一样,希望玩旋转木马、滑滑梯等比较刺激的游戏时能有父亲相助、保护、激励。在社区游乐场当他牵着别人父亲的衣襟恳求帮助遭到拒绝后,落寞地回到家里翻出父亲的遗物戴上父亲的军帽,父子俩的影像交替出现,此时孩子孤独的心多么渴望得到抚慰,然而物依旧父已亡,观影至此很难不为之动容。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强大的父爱做支撑,罪恶的战争却无情地夺走了PINK们的父爱。父爱的缺失成为PINK童年最深的创痛,父亲的形象在PINK的潜意识中反复出现挥之不去。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此种创伤将伴随并影响PINK们的一生。

(二)师爱缺失的少年逆反

教师理应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导航,可PINK记忆中却有一个源于导航者的极大创痛事件,童年的好奇心驱使他在铁轨上引爆子弹,车轮驶过子弹爆炸的瞬间,车窗口无数戴着面具的乘客不约而同地指责谩骂叠化为老师凶狠的训斥,课堂上教师当众嘲笑他写作的诗歌,嘲笑与谩骂甚至体罚,除此之外,PINK很难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老师在他的成长中并未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少年PINK无力与教师及其背后强大的能把人驯化成机器的教育制度抗衡,只能把全部痛苦和愤怒藏在心里:教师在家里受老婆虐待精神变态,将学生当成发泄的对象。孩子对那位黑袍教师的超现实想象,黑色幽默中映射的恰恰是活生生的现实。学校教育对每个孩子施行教化试图磨平个性,使之成为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标准化机器零配件,因此,被教师横加指责当众羞辱的PINK现象绝非偶然。然而在文化越来越后现代的当下,PINK们显然对于扼杀自由天性的传统习俗充满抵制和反抗。PINK式反抗是明证!

(三)爱情受挫的青年危机

PINK充满性冲动的青春期,因为性而产生的焦虑与困惑久久萦绕很难挥去,在PINK心中男女关系相当危险,青春期母亲床上的骷髅、年轻人混乱的性活动,象征男女生殖器互相逗引的雌雄花朵,诡异的背景音乐中,动画形象由花变成骷髅,最终貌似女性生殖器的花朵将貌似男性生殖器的花朵击碎吞噬,动画中的吞噬与被吞噬隐喻了现实生活中频频上演的真实事件:背叛和引诱。骷髅、乱性、雄性花被吞噬等显示了PINK对于女性的总体认知,在性、感情、婚姻面前因为缺乏父辈的引导,PINK像个长不大的孩子总是轻易被抛弃。童年丧父的孤独、少年教师的侮辱、青年妻子的背叛,种种画面交织出现,让PINK的精神极度迷惘,肉体在冰冷的泳池中陷落,鲜血染红池水,灵魂即将出窍。“墙外有人吗?”谁来帮PINK推倒那道冰冷厚重的墙!《迷墙》通过呈现青年PINK的意识流动,不仅将PINK时代青年人空虚的精神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观众看到了一个饱受现代物质文明戕害的灵肉混合体,也让攘攘逐利者浮躁的心灵有片刻的清醒和宁静。《迷墙》诞生之初虽然曾一度成为禁片,但从心理学传播的角度来讲,它能跨越时空成为一部惊世骇俗直指人类灵魂和命运的预言式天书,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心理学电影宝典。 二、表现性别角色分裂的《精神病患者》

人格分裂学名称为“解离症”,别名“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它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将引起他内在心理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解离开来以保护自己,但也因此丧失其自我的整体性。[3]

《精神病患者》中有着恋母情结的“诺曼·贝茨”是个特殊的人格分裂患者,常态下他是旅店老板,变态下他兼容已故的母亲和恋母的儿子两个角色。他五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长大后无法容忍母亲另有情人于是弑父杀母。弑母的罪恶感使他盗回母尸做成标本并使母复活,而复活的“母亲”因嫉恨便会杀掉儿子喜欢的女人而后快。希区柯克引用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分析和精神分析学说,在片尾安排心理医生把诺曼·贝茨对母亲又爱又恨的心理做了详细解释:诺曼·贝茨因嫉恨而弑父杀母,由于有强烈的恋母情结事后总是将自己扮演为两个角色:时而是强悍霸道的母亲,时而是逆来顺受的儿子。罪恶的根源在于亲情的缺失导致人性的扭曲继而导致性别角色混乱。像贝茨般兼容母亲和儿子两个角色的病例非常罕见,属于恋母情结的变异和病态表现。

三、表现女性超我、本我、自我三重人格分裂的《绿茶》 衣着严谨表情冷漠遵守道德传统不过分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是《绿茶》女主人公硕士吴芳的“超我”形象,也是吴芳人格的基本成分。童年时代的她亲眼见证了备受精神病父亲折磨的母亲意外杀死父亲的惨剧,儿时的精神创伤让吴芳情感表达受阻无法与人正常交往,成年后渴望着被爱却又不知道如何付出爱,当然也不可能自由恋爱,她只能通过频繁相亲去结识异性。童年时代的精神创伤导致她对爱的追求止于心理渴望而行为被动,她甚至通过算命来捕捉偶尔闪现的恋爱机会,因为她的内心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去追求爱,她付出爱的能力是欠缺的。除非爱神主动降临,否则她很难体验到获得爱情的快乐。

而“本我”的吴芳,则以朗朗的形象活跃在影片中,她美丽活泼,以在酒吧弹钢琴为职业,和各种各样的男人交往,众多男人的追求不仅让她的性需要得到满足,也填补了童年时代不受重视的心理空白,她和男人接触从不投入感情,彻底消解了情感的压抑和道德的束缚,避免了母亲式的孤独与绝望。朗朗的人格其实是吴芳原始人格中的另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童年生活中痛苦和不愉快已不见踪影,保留的只是没有受过任何约束和压抑的快乐的自由自在的天性。

“自我”的吴芳由男主人公陈明亮造就,陈用旺盛的生命亮光驱散了吴芳童年的阴霾。吴芳在沉寂和压抑中感受到了自己从未感受过的男人的关怀和重视,分裂的人格得到了整合,成为一个性爱和情爱欲求完整统一能用正常的符合社会道德的方式满足自我心理和生理需求的女人。吴芳和朗朗,她们是一个女人的两个面,在每一个女性身上,都有着连自己也难以理解甚至是矛盾的东西存在着,它们的共存,影响着女性的意识和行为。《绿茶》对具有人格分裂症状的女性心理做了颇有意味的呈现,带给人们无尽的迷惑和思考。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发现心理学电影多从童年情结深层次剖析畸形的成长环境造就的畸变性格,主人公总是处于各种各样或主观或客观的威胁中,他们的被困和解困会激发观众去唤醒并思考心灵深处无法排解的相似情结,并在观影的无意识状态中释放或转移积压许久的心理抑郁。当主人公走出困境,受众长期抑郁着的内心焦虑和恐惧等情感会随之释放,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可以减缓或避免心理疾病,利于观众的健康心理建构。大量的调查研究证明,电影的制作与传播尤其是心理电影的传播不仅能带来票房收入,传播人文精神,而且还会给受众带来有效的心理按摩,让观众的喜怒哀乐情绪得到合理宣泄。受众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面对困局的勇气、对美的感受力、 人际交往 技巧的学习、心智的开启、性灵的陶冶、智慧的增长等均能在心理学电影营造的梦幻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总之心理电影传播是艺术地进行心理疏导与心理激励,建构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无论传者受者均需要高度自觉。

电影与心理的论文文献

[1] [意]安东尼奥·梅内盖蒂.电影本体心理学——电影和无意识[M].艾敏,刘儒庭,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60.

[2] 韩薇.电影心理学在我国发展现状浅析[J].今传媒,2011(04).

[3] [美]罗伯特.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164.

[4] 陈红.心理电影赏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5] 赵晓珊.认同机制与观众心理[J].文艺研究,2011(06).

有关电影与心理的论文推荐:

1. 关于心理方面的论文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

3.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4. 论当下青春电影消费化倾向的几种形式论文

5. 解读电影《面纱》中的中国形象论文

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术论文范文

7. 心理健康教育课后感

服装毕业论⽂的参考⽂献[1]冯利,刘晓刚,顾雯。基于评价主体视⾓的服装设计评价过程[J]. 纺织学报,2019,(03):126-130.[2]闻婧。基于三维动画软件的服装设计分析与研究[J]. 西安⽂理学院学报(⾃然科学版),2019,(02):37-40.[3]程浩南。⼼电监测技术在监测与健康护理服装设计中的应⽤[J]. 化纤与纺织技术,2019,(01):22-26.[4]邓鸿滢。拼接设计在环保⽜仔服装中的应⽤[D].东华⼤学,2019.[5]李中元。现代印染艺术在针织服装设计中的应⽤[J]. 染整技术,2019,(02):80-81+87.第 1 页[6]陈依卓宁。服装设计作品的着作权司法保护探析[J]. 电⼦知识产权,2019,(Z1):113-120.[7]于芳。多穿型服装的构件与交互设计[J]. 丝绸,2019,(11):51-56.[8]袁博。浅析拼接在服装设计中的应⽤[J]. ⼤众⽂艺,2019,(14):114.[9]李传⽂。论服装设计形式美创造的基本原理与法则[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1):98-103.[10]王智沛。⽔墨与现代服装设计的对话[J]. 江苏纺织,2019,(07):55-57.[11]李丹,夏帆。 “⼀⾐多穿”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研究[J]. 丝绸,2019,(01):50-54.[12]武英敏。丹东婴幼⼉服装适⽤性调查分析与服装设计[J]. 针织⼯业,2019,(01):61-65.第 2 页[13]吕⼩雪。⽹络时代服装设计理念探析[J]. 吉林⼯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01):42-43.[14]张婷。基于“艺术染整”理论研究我国服装设计的差别化[J]. 染整技术,2019,(01):51-53.[15]⾼凌燕。数码印花纺织⾯料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研究[J]. 染整技术,2019,(01):76-77+80.[16]⽩碧波。浅谈“线”在服装设计中的运⽤与表现[J]. ⼤众⽂艺,2019,(01):97.[17]刘琳。库存纱线在针织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D].北京服装学院,2019.[18]王思齐。四合如意云肩研究及在服装设计中的应⽤[D].北京服装学院,2019.第 3 页[19]卢⽟琪。扎染褶皱结构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性应⽤[D].北京服装学院,2019.[20]景婷婷。清末民初⼥⼦坎肩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D].北京服装学院,2019.[21]李依蔓。服装设计虚拟搭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科技⼤学,2019.[22]冯蕾。褶皱与定位印花的结合在套系服装设计中的应⽤[D].东华⼤学,2019.[23]陈溪。陶瓷纹样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9.[24]王卫静,李颜肖。中国剪纸艺术的美学原理及其在服装设计上的应⽤[J]. 丝绸,2019,(05):50-54.[25]陈沐⾬。服装设计领域的跨界现象研究[D].武汉纺织⼤学,2019.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官网

发送撤稿申请在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上投稿时间不长,可以发送相关的撤稿申请,联系审核人员,直接申请通过即可撤回原稿,若已投递较长时间,需要先行联系校内审核人员询问,告知自己修撤回的理由,协商后可进行退回撤销。稿件的投递和撤回都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在自己完成稿件的编辑后,投递前还可以进行三思,申请稿件的退回与等待原稿退回时间段内都是无法进行使用原稿。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学院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个,市级科研平台3个,校地合作科研机构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个):江苏省风光互补工程中心、江苏省家用纺织品与服装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市级科研平台(3个):南通市家纺艺术设计技术服务中心 、南通风力与太阳能发电技术重点实验室、南通中小企业IT外包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校地合作科研机构(1个):敦煌国际家纺布艺研究所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近三年,学院获南通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2013年获得专利(设计)74个。科研获奖 奖项名称获奖时间授奖级别奖励种类成果等级抗震棒材环缝旋流多级超快速控制冷却器的研制与应用2010/12/10厅市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基于BBT直流伺服控制系统软件技术的高速电脑平缝机控制系统2011/12/10厅市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舒适型高档色织面料的研发与产业化2013-12-10厅市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节能低污染纱线柔软技术的开发2012-12-10厅市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3年知识产权一览 序号专利名称专利号专利类型发明人1一种吸声复合结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姜生2环保型乳液状改性丙烯酸酯涂料染色粘合剂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张炜栋3地下室防水工程的施工方法发明专利成军4高层住宅外保温体系施工方法发明专利成军5淤泥烧结保温砖外墙自保温施工方法发明专利成军6木结构建筑施工方法发明专利成军7一种钢筋滚轧直螺纹套筒连接施工方法发明专利成军8全装修住宅室内隔音系统施工方法发明专利成军9一种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方法发明专利成军10大跨度空间螺旋楼梯施工方法发明专利成军11节能、低污染纱线柔软加工方法发明专利张进武12纬纱曲线梭织物织造方法和专用弹性自由筘发明专利张进武13工程业务管理系统软件著作吴新华14船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监控软件软件著作李金喜15基于墙体的可拆卸墙纸装置实用新型姜冬莲16一种天丝织物抗菌整理方法的加工装置实用新型贺良震17一种环保型木塑保温板实用新型成军18一种木塑保温板实用新型成军19一种木塑陶瓷复合板实用新型成军20一种木塑装饰板实用新型成军21一种新型木塑板实用新型成军22一种易安装木塑板实用新型成军23高层建筑混凝土打洞限位装置实用新型成军24利用脚手架设置的架空高压线路防护装置实用新型成军25卧室楼板隔音结构实用新型成军26自稳型高强中空薄壁管内模实用新型成军27玻纤网加固式岩棉板保温结构实用新型成军28隔音效果优异的楼板排水管穿越构造实用新型成军29抗裂缝渗水的密目铁丝网加强带实用新型成军30安全性能优异的悬臂脚手架ZL:实用新型成军31夹层结构柱碳纤维布加固构造实用新型成军32抗浮空心楼盖薄壁管内模实用新型成军33抗开裂、空鼓的墙体构造实用新型成军34防火型凸窗板高保温结构实用新型成军35一种新型建筑施工用吊砖装置实用新型成军36一种快速获得取向纳米纤维的静电直吸式装置实用新型尹桂波37一种基于薄膜太阳能电池供电的恒温工作服实用新型赵斌38一种改进型温度测量装置实用新型蔡彬彬39一种传感器教学实验平台实用新型蔡彬彬40一种基于zigbee技术的建筑物温度监装置实用新型蔡彬彬41一种风光互补空气净化器实用新型宋永生42一种带自动售货及报警功能的太阳能公交站台实用新型宋永生43秸杆焚烧监控系统实用新型宋永生44一种基于数据加密的语音防伪系统实用新型吴新华45适用于规则或不规则物品的多用包装盒实用新型严海林46折叠对开式储物盒实用新型严海林47家用高效能多用途太阳能发电采暖系统实用新型林森48一种含金属纱线和磁性纱线的功能性纺织面料实用新型洪杰49纱线定长截取装置实用新型佟昀50纱线/纤维切片实用新型佟昀51纱线切片的制作装置实用新型佟昀52一种光电互补热水器实用新型陈继永53一种自发电婴儿声光哑铃实用新型陈继永54一种自动婴安抚装置实用新型陈继永55一种风光互补控制系统实用新型赵斌56一种经剪花面料实用新型陈志华57一种纵条纹面料实用新型陈志华58一种具有吸湿导湿功能的手工簇绒地毯实用新型陈志华59壁饰(七小兔)外观设计陈志华60六角布花瓶外观设计陈志华61收纳袋(五鹿侗锦纹)外观设计陈志华62手提包(侗锦)外观设计陈志华63手提包(吉祥鸟侗锦)外观设计陈志华64包装盒(水果特征外形5)外观设计熊逸越65布(阑珊)外观设计曹镭66布(家)外观设计曹镭67布(花容)外观设计曹镭68布(雀)外观设计曹镭69布(丛林)外观设计曹镭70布(漂流)外观设计戴晋71布(贝壳梦想)外观设计戴晋72布(假日)外观设计戴晋73布(精灵)外观设计戴晋74布(窗)外观设计戴晋 馆藏资源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学院图书馆内藏有印刷图书46万册,现刊700 多种,报纸100多种。电子资源有清华同方学术期刊数据库、硕博论文、读秀、超星数字图书馆、软件通、超星名师讲坛和万方的部分标准以及其它各类免费资源。 学术期刊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南通纺院学报》)是一份综合性期刊(季刊)。自2001年9月创刊以来,2004年底,《南通纺院学报》在第5届江苏省期刊质量评估分级中被评为一级期刊。2005年6月,被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在首届全国职业技术院校学报评优活动中评为“优秀学报”。2006年3月,被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评为《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2009年被全国高职院校学报研究会评为优秀学报。已经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全文收录。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比较好。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江苏省南通市,学校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普通高等学校,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2020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面积573232平方米,建筑面积283632平方米。设有二级学院7个,开办高职专业(方向)42个。有全日制在校生1万多人,专任教师403人;馆藏纸质文献近70余万册。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万维

自2002年以来出版的著作有:⑴《刑事诉讼法学》,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⑵《刑法学》,参编,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⑶《法律基础-知识·习题·案例》,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自2002年以来发表的论文有:⑴《证明责任新探》,《法治时代(理论版)》,2002年秋季号,陈光中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2002年刑事诉讼法学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全文收录;⑵《论澳门检察机关的检察权》,《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⑶《澳门检察制度的基本特色》,《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⑷《严打与“重重轻轻”的刑事政策初探》,《金陵法苑(专家论坛)》,2003年第6期;⑸《证明标准的证据本体考察》,《东吴法学》(2003年卷),2004年9月;⑹《论法的不确定性与判例法的引进》,《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⑺《2003年江苏省刑事诉讼法学研究讨会学术综述》,《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⑻《侦查人员出庭身份探析》,《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陈光中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2004年卷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①版全文收录;⑼《论我国慎用死刑的程序保障》,《法制与社会(理论版)》,2004年冬季号,陈光中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2003年刑事诉讼法学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全文收录;⑽《我国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人的刑事程序保护》,《金陵法苑(专家论坛)》,2004年第4期;⑾《侦查人员出庭之我见》,《金陵法苑》(专家论坛)》2004年第6期;⑿《网络犯罪与电子证据》,《江苏省法学会刑法学与刑事诉讼法学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2004年刑法学),2004年11月;⒀《检察机关初查若干问题研究》,《江苏省法学会刑法学与刑事诉讼法学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2005年刑事诉讼法学),2005年11月;⒁《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犯罪形态实证考察》,《法制与社会(理论版)》,2005年第2期;⒂《检察机关没收权配置研究》,《第七届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年会优秀论文集》,2006年4月。

应该不会用了,有的本身管理就涣散不会及时编审的

1、张中秋:“试论秦朝法官责任制”,载《法学杂志》1985年第4期(被转录)。 2、张中秋:“耐刑完刑考辨”,载《辽宁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被转载)。 3、张中秋:“中国封建社会奸罪述论”,载《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被转载、引用)。 4、张中秋等:“同姓不婚到同宗共姓不婚的历史考察”,载《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被转载)。 5、张中秋:“论唐代司法审判的法律依据”,载《史林》1987年第4期(被摘转)。 6、张中秋等:“英宗新政与大元通制”,载《江海学刊》1988年第4期(被引用)。 7、张中秋:“论中国律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载《史学月刊》1989年第1期。 8、张中秋等:“法观念的变革”,载《青年学者》1989年第4期(被转录)。 9、张中秋等:“大唐律令与唐代经济繁荣关系之研究”,载《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被转载)。 10、张中秋:“西方古代法的形式及其特性”,载《南京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 11、张中秋:“论大唐律令与唐代经济衰退的关系”,载《江海学刊》1991年第1期(被引用)。 12、张中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人治精神若干问题辨析”,载《南京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被转载)。 13、张中秋:“论中国传统法律的伦理化”,载《比较法研究》1991年第1期(被引用)。 14、张中秋等:“中华法系封闭性释证”,载《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被转载)。 15、张中秋:“中国集团本位法的形成与发展述论”,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1年第4期(被引用)。 16、陈景良张中秋:“中国传统法文化在现代法制中的意义”,载《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被转载)。 17、张中秋:“现代化进程中的法律文化变迁”,载《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被转载)。 18、张中秋:“现代化进程中的宪政问题”,载《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被转载)。 19、张中秋等:“宋代吸引海外贸易的法律措施叙论”,载《法学研究》1993年第4期。 20、张中秋等:“中国著作权立法史述论”,载《法学评论》1994年第4期(被摘转)。 21、张中秋:“秦代工商法律研究”,载《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被摘转)。22、张中秋:“汉代土地法律制度研究”,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4年春季号(被摘转)。23、张中秋:“唐代专卖法律研究”,载《南京大学法学评论》1995年春季号(被摘转、引用)。24、张中秋:“传统中国政治生活类型的转变”,载《法学》1995年第6期(被引用)。25、张中秋:“汉代工商法律叙述”,载《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26、张中秋:“唐代对外贸易的法律调整措施叙述”,载《江海学刊》1996年第1期。27、张中秋:“中国经济立法传统及其现代意义”,载《法学》1996年第11期。28、张中秋:“寻求历史的资源”,载《儒家义利观与市场经济》,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被引用)29、张中秋:“唐代工商法律叙论”,载《法律史论丛》(第三辑),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被转评、引用)。30、张中秋:“回顾与思考:中华法系研究散论”,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9年春季号(被转载)。31、张中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制的联系”,载《浙江大学法律评论》2000年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2、张中秋等:“对我国立法权限划分和立法权运行状况的观察与思考”,载《政法论坛》2000年第6期。33、张中秋等:“价值的追求:古典自然法哲学述评”,载《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被引用)34、张中秋:“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而作的思考:以法律科学为议论中心”,载《湘潭大学法律评论》,第四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5、张中秋:“透视唐代经济民事法律”,载《法学》2002年第1期(被转载)。36、张中秋:“法治及其与德治关系论”,载《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被转载)。37、张中秋:“进路与出路:中西法律文化比较论纲”,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被转载)。38、张中秋:“论中国传统法律的伦理化”,载《比较法学文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9、张中秋:“无讼与正义:中西法律价值之分析”,载《青蓝集:张晋藩先生指导的法学博士法文萃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40、张中秋:“唐代民事主客体及其民事法源概述”,载《中南法律评论》创刊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41、张中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制的联系”,载《21世纪的亚洲与法律发展》,公丕祥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42、张中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制的联系”,载《清华法治论衡》,高鸿钧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43、张中秋:“对中西法律文化的认识”,载《光明日报》2002年8月20日理论版。 44、张中秋:“继受与变通:中日法律文化交流考察”,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2期(被转载)。45、ZhangZhongqiu,TheinterfacebetweenChinesetraditionallegalcultureandmodernChineselegalsystem,TaiCulture,、张中秋:“法律文化与社会发展”,载《光明日报》2003年8月26日B4版“理论周刊”。47、张中秋:“中国封建社会奸罪述论”,载《中国法制史考证》乙编第一卷,杨一凡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48、张中秋等:“井田制的衰亡:新制度经济学派视角下的春秋战国土地产权制度变迁”,载《法商研究》2003年第5期。49、张中秋等:“诚信与法的一般关系原理探讨”,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50、张中秋等:“诚信与公法关系探讨”,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51、ZhangZhongqiu,StudiesontheCharacteristicsofvillageConventionsandTheirCulturalBackgrounds,ComparativeStudiesofVillageConventions:China,Korea,VietnamandJapan,NagoyaUniversityCenterforAsianlegalExchangeSymposium,2003,Nagoya52、张中秋:“法律文化与政治文明和社会发展”,载《法学》2004年第3期。 53、张中秋:“乡约的诸属性及其文化原理认识”,载《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法理学、法史学》2005年第1期转载)54、张中秋:“人与文化和法:从人的文化原理看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的可行与难题及其克服”(简本/中文繁体版),载《美中法律评论》2004年号2004年12月号,总第1卷第1期。55、ZhangZhongqiu,HumanBeing&CultureandLaw:、张中秋:“伦理化与宗教性:中西法律文化的一个比较认识”,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法学》(续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57、张中秋等:“2004年法律史学新进展”,载《政法论坛》2005年第3期。58、张中秋:“家礼与国法的关系与原理及其意义”,载《法学》2005年第5期。(竺效主编:《观点:法学2005》,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146页视为创新成果) 59、张中秋:“西方个人本位法变迁述论”,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60、张中秋:“唐代民事主客体与民事法源的构造”,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4期。61、张中秋等:“二00四年大陆法律史学新进展”,载台湾中国法制史学会主编《法制史研究》2005年6月版(总第7期)。62、张中秋:“家礼与国法的关系与原理及其意义”,载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编《传统东亚的家礼与国法国际研讨会文集》,台北:2005。又收入高明士编:《东亚传统家礼、教育与国法(二):家内秩序与国法》,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6年版。63、张中秋:“人与文化和法:从人的文化原理看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的可行与难题及其克服”(全本/中文简体版),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4期。(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秘书处组编:《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6》,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法学》部分第110页评论本文为创新观点。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丛书主编、张文显等分卷主编:《中国高校哲学社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法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将其列入“理论创新”成果,在该书的第81页对其进行了积极评价)64、张中秋:“论西方私法文化的传统与发达”,载《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65、张中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制的联系”,载韩国韩中法学会主办《中国法研究》2005年第5辑。 66、张中秋:“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公法文化属性”,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秘书处组编:《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6》,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法学》部分第111页评论本文为创新观点)67、张中秋:“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动因比较分析”,载《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68、张中秋:“中国古代法的形成及其特性考论”,载《清华法学》总第9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69、ZhangZhongqiu,L’homme,ledroitetlaculture:lapossibolité,lesdifficultésetlessolutionsauxéchangesentreculturesjuridiqueschinoiseetoccidentale,REVUEEUROPÉENNEDUDROITETDEL’ÉCONOMIE,N˚5-N˚6janvier-juin2005,ASSOCIATIONDESJURISTESETDESÉCONOMISTESCHINOISENFRANCE(.)70、ZhangZhongqiu,AViewonLawinEastAsia:East-AsianLegalTraditionandItsChange&Future,IdentityandChangeofLawintheEastAsia,CollegeofLawKyungpookNationalUniversityInternationalSymposium,2006,Kyungpook,Korea(韩国国立庆北大学法学院:《法学论考》,第24辑)71、张中秋:“论西方法治的理论与实践”,载《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72、张中秋等:“2005年法律史学新进展”,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2期。73、张中秋:“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选择比较”,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4期。74、张中秋:“传统中国律学论辩:兼论传统中国法学的难生”,2006年版。75、张中秋等:“2005年法律史学科新进展”,载张中秋编:《法律史学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76、张中秋:“人与文化和法:从人的文化原理看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的可行与难题及其克服”(修订版),载《清华法治论衡》(第7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77、张中秋:“中国经济法律传统及其与社会盛衰之关联”,载《法学》2006年第10期。78、ZhangZhongqiu,、张中秋:“论传统中国的律学:兼论传统中国法学的难生”,载《河南政法管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人大《法理学法史学》2007年第4期转载)80、张中秋:“从中华法系到东亚法:东亚的法律传统与变革及其走向”,载《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7年第2期转载) 81、张中秋等:“2006年法律史学新进展”,载《政法论坛》2007年第2期。82、张中秋等:“输出与输入:对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探索”,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83、张中秋:“传统中国法的道德原理及其价值”,载《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3期“论点摘要”)84、张中秋:“日本输入唐代法律文化的效果与影响”,载《法学》2008年第3期。(《法理学、法史学》2008年第7期转载)85、张中秋:“对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透视──以它们成败得失的原因为对象的比较”,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4期转载)86、张中秋等:“2007年法律史学新进展”,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87、张中秋:“晚清中国输入日本法律文化的效果与影响”,载韩国《亚洲研究》(法学专刊)2008年第1期。88、张中秋:“概括的传统中国的法理观”,载《中国法学》2008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辑”。 89、张中秋:“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法律史学(1978―2008)”,载《河南政法管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90、张中秋等:“2008年法律史学新进展”,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91、张中秋等:“法律文化交流的一般原理及其作用”,载《政法论坛》2009年第2期。92、张中秋:“传统中国法的道德原理及其价值”(修改版),载《全球化背景下东亚的法治与和谐》,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93、张中秋:“沟通古代律意与现代法意”,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秋季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94、张中秋等:“输出与输入:对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探索”(讲座版),载《法律思想的律动:当代法学名家讲演录》(第2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95、张中秋:“概括的传统中国的法理观”,载《法学家》2010年第2期。(人大《法理学法史学》2010年第9期转载)96、张中秋:“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的原理及其哲学比较”,载《政法论坛》2010年第3期。97、张中秋:“中国社会转型与法的统一性”,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4期。98、张中秋:“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的原理及其哲学比较”,收入高鸿钧等编:《比较法学读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99、张中秋:“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的原理及其哲学比较”,收入[意]S.斯奇巴尼朱勇编:《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文选)—从古代罗马法、中华法系到现代法: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0、张中秋:“中国经济法律传统及其与社会盛衰之关联”,收入朱勇编:《社会转型与法律秩序的重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101、张中秋:“中华法系道德文化精神及对未来大中国法的意义”,载《法学》2011年第5期。102、张中秋:“传统中国法的道德原理及其价值──以《唐律疏议》为分析中心”,载高明士、黄源盛编:《秩序‧规范‧治理──唐律与传统法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北:台湾政治大学出版中心2011年版。103、张中秋:“传统中国的法秩序及其原理与意义”,载《中国法学》2012年第3期。104、张中秋:“为什么说《唐律疏议》是一部优秀法典”,载《政法论坛》2013年第3期。105、张中秋:“如何使法史学有思想和影响”,载《法学》2013年第5期。106、张中秋:“坚持有理想的现实主义做中国的历史主义法学”,载《中华法系》2013年12月出版(总第4期)。107、张中秋:“晚清中国对继受外国法的选择”,载《亚洲研究》2014年第1期。 108、张中秋:“传统中国法的精神及其哲学”,载《中国法学》2014年第2期。109、张中秋:“传统中国国家观新探──兼及对当代中国政治法律的意义”,载《法学》2014年第5期。110、ZhangZhongqiu,China’sSelectionofForeignLawsforSuccessioninLateQingDynasty,Rechtsgeschichte/LegalHistory,Max-Planck-InstitutfüreuropäischeRechtsgeschichte,JournaloftheMax-PlanckInstituteforEuropeanLegalHistory,,、张中秋:“回顾与思考:中华法系研究散论”,收入马小红编:《法律文化研究》(第七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张中秋著:《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35万字,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四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三版;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该书是国内第一部亦是最有影响的有关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的著作,出版后学术界给予了高度评价。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作为丛书主编、张文显等作为分卷主编的《中国高校哲学社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法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将其列为标志性成果(见该书第63页),同时作为“理论创新”成果,又对其进行了介绍和积极评价(见该书第80―81页)。其它发表评论的有:(1)“新华社电讯稿”(北国1991年10月15日消息);(2)《人民日报》(书讯,1991年11月29日);(3)《书讯报》(书讯,1991年12月2日);(4)《南京日报》(书评,1991年9月18日);(5)《新闻出版社》(书讯,1991年12月6日);(6)《新书周报》(书评,1992年1月27日);(7)《深圳法制报》(书评,1992年4月15日);(8)《学术信息》(书评,1991年12月25日);(9)《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书评,1992年第2期);(10)《南京社会科学》(书评,1992年第2期);(11)《江海学刊》(书评,1992年第1期);(12)《中国法学研究年鉴》(1991年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3)《中国法学》(书评,1992年第3期);(14)《新华文摘》(1992年第8期全文转载了《中国法学》刊登本书的评论);(15)《大学图书馆学报》(书评,1993年第2期);(16)《南京大学学报》(书评,1993年第1期);(17)《中国图书大辞典》(书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持编撰);(18)《比较法研究》(书评,1993年第1期);(19)《比较法研究》(书评,2000年第2期);(20)《新中国社会科学50年》(法学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21)《法制与社会发展》(书评,2007年第3期)。该书还被输出到日本等海外书市,并为多种学术论著作所引用,亦被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指定为参考书。 2、张中秋著:《法律与经济:传统中国经济的法律分析》(第一卷),31万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该书出版后受到了法学界的关注和好评,发表评论的有(1)《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2)《法学》(1995年第12期);(3)《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5年春季号);(4)《法学家》(1996年第1期);(5)《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6)《法律科学》(1996年第5期);(7)《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总第4期,1996年);(8)《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11期)。 3、张中秋(与杨春福陈金钊)编著:《法理学:法的历史、理论与运行》,30万字(本人撰写该书绪论和第一部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张中秋(与陈景良)主编:《求索集:张晋藩先生与中国法制史学四十年》,65万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该书出版后获得了极高的荣誉,中央电视台(1996年10月2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96年10月28日)、《法制日报》(1996年10月29日)以及北京电视台(1996年11月5日)均对该书的首发活动(1996年10月26日)和内容作了报道。 5、张中秋(与陈鹏生等)编著:《中国法制通史》(10卷本)第4卷《隋唐法制史》,60万字,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6、张中秋(与钱大群曲可伸)主编:《民商法学大辞书·民商法史学》,20万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张中秋(与李鸣)主编:《未已集:张晋藩先生教研五十周年纪念》,30万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张中秋著:《唐代经济民事法律述论》,25万字,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政法论坛》2003年第2期就该书发表了长篇评论。 9、张中秋编:《中国法律形象的一面: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法》,30万字,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0、张中秋(与金眉)编著:《中国民法通史(隋唐)》(张晋藩主编),8万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张中秋著:《比较视野中的法律文化》,26万字,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2、张中秋编:《中国与以色列法律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42万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张中秋编:《法律史学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43万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张中秋等著:《盛与衰:汉唐经济法制与经济社会调控研究》,19万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张中秋编:《中华法系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45万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张中秋编:《理性与智慧──中国传统法律再探讨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45万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张中秋著:《中日法律文化交流比较研究──以唐与清末中日文化的输出与输入为视点》,21万字,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该书出版后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和好评,发表评论的有《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18、张中秋著:《原理及其意义──探索中国法律文化之道》,19万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9、张中秋编:《中国法律形象的一面──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国出版社2012年 版。 1、张中秋著:《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1995年12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主办的“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2年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法学卷》(续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张中秋著:《法律与经济──传统中国经济的法律分析》(第一卷),1997年12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最高奖“优秀专著奖”;1998年该书还获得“南京大学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3、《中国法制通史》(10卷本),2000年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2003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的“第三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本人主持并合著第四卷《隋唐法制史》。 4、张中秋著:《中日法律文化交流比较研究──以唐与清末中日文化的输出与输入为视点》,2013年3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的“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