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not for others"Think terry grams of rand impressionist prototype is high after more. So the moon and sixpence is actually according to dramatization's mean. For a moment I shall not the solution, after material inquires the did not learn. The moon represents are on high ideals, sixpence represents the reality. So the contents of the book that surround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ideal and the reality of a story of all, I want to speak to him on art of painter think terry grams rand itself begin to engage in drawing it is and our peacetime know is a totally different two concepts. Our real life, often to the cultivation of art is small. When more than after certain age a lotPeople will feel no art talent and give up to paint. Many also just the painting as a kind of skill, and as a means of living, and it often becomes a part of people show off their personality capital or becomes a skillPainter (lang lang - pianist). But if everybody is so, then the so-called ideal is also very superficial and not worth mentioning. So many people say to become a painter or artist, actually just to become a painter just. Become an imitation of tools, high level without independent yes-man. The book also mentioned part of so-called artists, they often can't deviate people can understand art category, carefully according to public taste dispensing his art field. Like the Achilles and turtle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500字(通用8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500字(通用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你想要月亮,可给你六便士又嫌少。——题记
作者说这个标题是他随手起的和主题无关,但我觉得这个标题起的太妙了。在无数的选择中,是抬头仰望月亮还是低头去捡六便士,这两个选择也直戳新闻人的胸口,是理想还是现实?
书中的斯特里克兰德和挣扎的凡人不同,他转身追寻理想再也没有回头,可以说是荒诞的可笑的。一个毫无绘画基础四十岁的中年大叔执意作画,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家庭以及安稳的工作。
他在乎成名么,不,他根本不在乎。他所有的钱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画画,甚至连生理欲望被他厌恶。他只想要内心的宁静。他被讥讽,被唾弃,可他根本不在乎其他人的想法。新闻理想新闻真实,新闻人挂在嘴边的东西,哪一个人可以拍着胸脯保证绝对做到?最初选择这条路靠着的是理想,支撑走完却需要面包。所以,是不是最后都会向生活妥协,但这本书就是要告诉你,可以反抗生活。
我想如果斯特里克兰德死后他的画没有出名,那么就是一场悲剧,可即便他死后变成了瞩目的画家,那一把被他安排的大火烧光了他所有画作,依旧是一场悲剧。所有可能的传世经典都注定湮灭,但世人的评价他才不在乎。
书里我最喜欢这样一段话。
“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
希望做新闻人的我们,在月光下更孤独勇敢。
一开始读觉得似曾相识,后来慢慢觉得有点像《围城》。后来一查说钱钟书受过这部小说影响。不知真假。起初读《围城》的时候一直哈哈哈,为钱老文笔和智慧折服,同时暗自感叹刀子下得真准切中要害。同样,毛姆文字幽默犀利甚至有点刻薄,揭露人的矛盾以及复杂性。两年前我曾读过英文原版,心浮气躁,被杂事干扰,半途放弃。如今阅历稍涨,比两年前能更深地体会作者。但是感觉作者对女人和物质的态度略偏激。
梦想,现实,欲望,婚姻,自由,似乎熊掌和鱼不可得兼。会间歇性迷茫,但其实大体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抱有美好期待。虽然偶尔也会怀疑,但很庆幸自己是个俗人。
记得当年高考作文是雷抒雁的一首诗《星星》,题材不限。一个17岁的姑娘,眼里全是星星,哪里见过灰尘和石渣。所以考完我就完全不记得自己怎么凑了800字在那张作文纸上,这首诗却是深深记下了。如今,如果说时间给了我点什么的话,那就是我眼里还有星星,但是内心却明白星星除了发光上面也会有坑坑洼洼,就像即使忙碌地在地上捡六便士,我还愿意时常抬头看看月亮。
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飞上星空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我很久没见过月亮了,手机将我的夜晚霸占的严严实实,不过今晚我有点话不吐不快。
以前我时常醉心于麻将,大学时跟我的朋友们几乎天天“血战”,甚至经常逃课去占位置,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开一家麻将馆,外面还得有几个台球桌……
毕业后我们分道扬镳,最想浪迹天涯的我无奈回了老家,待我再次与新朋友们坐上麻将桌的那刻,我就感觉到我的麻将瘾不知何时消失殆尽,那一刻其实我有些慌乱,至于为什么慌乱却不知道,直到有个朋友突然问了个问题:你们如果不做老师,还能做什么?
“我的专业是商务英语,可能会从事外贸,我在大学时参加过学校的产业园,我觉得电商行业也不错,我还可以写东西,很多地方招编辑,我对这方面兴趣比较高,我还可以做美甲!”r我只记着我说的话,其他的人的我丁点也想不起来,又或者她们什么也没有说。
虽然我嘴硬的说了那么多,但我明白哪有那么容易,就算我说的都成立也不过是从最底下的做起,广而不精从来都是我最大的缺点,死要面子也是我生活的原罪。
许是日子太无聊,我打算跟自己玩个游戏,这个游戏叫“五年”,就是以五年为期限,完成叁个我,我赋予了每个我名字和标签,希望五年后这三个我都可以在各自的领域有所成就。
等我27岁时我会再来留言,看这个游戏结果如何。
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是被这句话所打动——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读完全是却没有这句话,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位评论家对毛姆的《人性的枷锁》的评论,毛姆很喜欢这个说法便作为下一本的书名,而我则是因为这句话认识了斯朱兰。
斯朱兰,引用书中的一句话就是“斯朱兰非常憎,但我们仍觉得他很伟大。”因为热爱,因为着魔,因为本能,他抛弃了一切,急速脱离原本幸福平稳的常人生活轨迹,猛烈地冲撞向未知的艺术领域。他风餐露宿,衣衫褴褛,恶疾缠身,在艺术的殿堂门口撞得鲜血淋漓,血肉模糊。你以为他很可怜?想要为他投之以同情?可是他又是不屑一切,冷血而无情麻木地对待周遭的环境。大概,他的感情全都燃烧在了那挥动的画笔下五彩的颜料里吧,他就像活在梦里,现实于他无足轻重。
因此,作为一个庸俗的时刻被“良心”监督的社会分子,我即鄙视斯朱兰的荒诞行径,冷血无情,却又不得不佩服他勇于追求那遥不可及的月亮,不顾一切的果断与坚决。如果说,艺术的最大妙趣在于艺术家的个性与生活,事实也大多如此,要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往往是性怪诞孤僻,经历种种痛苦与不幸,幸福与快乐永远与他们无关,他们是异类,是孤独者,是凭借着本能去倾注所有的热情疯狂痴迷着艺术。
月亮很美,孤傲而冷清地挂在高空,可惜我要俯身去捡那六便士了。
这本书是真正“读完”的一本书,自己一个人在压抑的房子里,在喧闹的城市旁边,发出声音,用录音机记录,感受主角的那份不羁放纵。
城市笼罩在嘲晣雾气,灯光在失去,占满天的星坠落在屋顶,无奈在枝头上得意的很难听。
想起大二寒假在回家的火车上,窗外,一望无际的麦田在黑夜中陷入深渊,高高挂起的残月倒映着远处城市霓虹灯的冷光,在嘈杂之中,在节奏之下,远离沈阳的陌生与流浪,拥抱家乡的自由和归属。那种感觉大概就是追寻内心最向往,用最急切的脚步,不顾世俗与刚认识的朋友,不顾感情或按部就班的生活,回到最渴望的地方,用一天宅,一场球,两杯酒,几里路,用最自由的形态来诠释对未来的放荡不羁。当然这与主角的经历相比,太过肤浅,但是沿途的心情大概和那幅画一样。
那画面荒诞奇幻,是创世图景,伊甸园、亚当和夏娃什么的吧?是对男女人体美的礼赞,是对大自然的歌颂,崇高而漠然、优美而残忍,似乎让你在恐惧中感受到空间的无垠、时间的无尽。那些赤身裸体的男女,既属于大地,又超脱尘寰。他们由泥土捏成,似乎还保留着泥土的气息,却有某种神性。人类的原始天性赤裸裸摆在你眼前,让你不由自主地畏惧,因为你看见了自己。
自由本已来之不易,而为了自由如此偏执的人,是真的勇士!
作家把一种性格放大到极致,让我们去体会感受每个人骨子里都有的那一点点对理想的追求。
这本书说是写于一战期间,想要给当时迷茫的人们一些鼓励,希冀人们不致于在战后对生活百无聊赖。不知道这本书对于那些人是不是真的起到指引心的作用?
看这本书的时候,很佩服斯特兰的自私,内心没有一丝愧疚波澜不惊地就抛妻弃子去到巴黎,全身心学画画。其实很羡慕,可是转念想想,现在的人有几个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的追求?怕是浑浑噩噩地多些。
斯特兰其实往小了看可以是力争上位的庸庸白领,只是没那么彻底,仍旧在自己的生活圈里,会为自己做一点点娱乐的事感到负罪感,但无法避免,那些事总是很克制地去做,这样良心才回安宁。
最后,斯特兰终于去到大溪地,这个地设十分符合他种种要求的'地方。爱塔料理他的起居,充当他的画模,满足他自己痛恨至死的性欲,不打扰他的内心世界,事事遵从他的意见,他大概不会想到此生能遇到爱塔这样一个完美伴侣吧。
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总能像他这样美满地按着自己所思所想去过日子,但他到底唤醒了一些心底里有执念的人。
第一次看毛姆的书,书名没有在书里出现过,不知道怎么讲对这本书的感觉,可能是没有感觉吧。
《月亮与六便士》声名在外,好像成了不得不读的一本书,但是我不喜欢。毛姆用词很准确,句子也很优美,但是他像任何一个西方作家一样,讲故事啰里啰嗦,每个不相干的甲乙丙丁胖瘦美丑也要用心描述,让人看着厌烦。主人公也不讨喜,甚至真实的有点讨厌,这大概是毛姆最想表达的东西吧,那就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没有一丝一毫的修饰。
“孤独的灵魂怀着不为人知的幻想,终于向他梦寐中的岛屿进发。”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在四十多岁放弃稳定的工作和和谐的家庭一心投入到自己的梦想里去。
斯朱兰抛弃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从英国走向巴黎。在巴黎他拆散了朋友婚姻,带着德克的妻子住在德克的房子里。逼死德克妻子之后去大溪地,和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举行了婚礼,生了孩子。他对女人的要求就是,不要烦他,为他做家务,挣钱养他。道德在他身上完全起不到作用,除了他自己的绘画,这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都不能对他产生一丝一毫影响。
斯朱兰是幸福的,固执而专注的人都很幸福。他能完全放下前半生经营的大多数人都会过着的平淡生活去实现自己的画家梦,这种魄力和固执,没几个人能做到。他不在乎穷困潦倒,不在乎别人的评价,甚至不在乎这个世界的道德观,除了画,他对什么都不关心。这种超然境界,恐怕一天工作24小时的最工作狂人也比不上。
也正因为他的固执和专注,使得他的画无与伦比。
一个固执的人想走到终点,全世界都会为他让路的。
红玫瑰和白玫瑰,鱼和熊掌,月亮和六便士。安逸的时候,想冒险。惊险连连的时候,想安逸。
很多时候,我们活在“别人认为幸福”的生活里,很多人终其一生也不敢想一想究竟什么才是自己渴望的生活。包括我,我也不知道答案。人的一生,确实漫长无比。因为,哪怕我们仅仅想安逸的过完此生,亦是多么大的难题?人生不如意,在处处埋伏,伺机而动,而我们有时候,还想要主动的去冒一点险,想去拥有一朵红玫瑰。他还说,如果把降临人世的那一刻,视为拥有全部的时间。那么现在便是在失去时间,时间已经不多矣。如此想来,我们的人生又是何其短暂!我们难得片刻安宁,干嘛要去找什么红玫瑰,为何不珍惜这白玫瑰?然而转念一想,当我们在纠结红玫瑰和白玫瑰时,纠结月亮和六便士时,说明,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当我们看起来贪心无比的时候,说明我们其实迷茫无比。在清醒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面前,没有红玫瑰、没有白玫瑰、没有月亮、没有六便士,只有他想要的那个活法,只有他想要的那个选择。也许,过程很苦楚。但那就是他想要的。有人问,他会后悔吗?我想说,当他得到了他想要的,或者哪怕他没得到,只要他知道自己是不断的靠近心中所想的时候,他不会在意苦楚的。
一个人,有了梦想,并且走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便无所谓苦楚了。
你可以找一本你喜欢的小说,或者你喜欢的作者细细研究一下,这样比较有意思。
月亮与六便士,追影子的人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或者爱伦坡也可以写出彩
月亮与六便士英文:The Moon and Sixpence。
读音:英 [ðə muːn ənd ˈsɪkspəns]、美 [ðə muːn ənd ˈsɪkspəns]。
双语例句:
1、In his literary creation of The Moon and Sixpence, Maugham received profound influence from Gauguin and his Tahitian pictures.
毛姆在创作《月亮和六便士》时,深受高更及其在塔希堤时期所创作的绘画作品的影响。
2、A Psychoanalytical and Feministic Interpretation of Strickland's Escapes in the Moon and Sixpence
从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角度解析《月亮和六便士》中主人公的出走
3、The Moon and Sixpence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novels of the English novelist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 1874-1965).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sychology of Strickland who is the hero of the novel.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1874-1965)最著名的小说之一,本文将在分析心理学的视野下对该小说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进行研究。
相关介绍: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919年。
作品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贫穷的纠缠,病魔的折磨他毫不在意,只是后悔从来没有光顾过他的意识。作品表现了天才、个性与物质文明以及现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有着广阔的生命视角,用散发着消毒水味道的手术刀对皮囊包裹下的人性进行了犀利的解剖,混合着看客讪笑的幽默和残忍的目光。
Art not for others"Think terry grams of rand impressionist prototype is high after more. So the moon and sixpence is actually according to dramatization's mean. For a moment I shall not the solution, after material inquires the did not learn. The moon represents are on high ideals, sixpence represents the reality. So the contents of the book that surround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ideal and the reality of a story of all, I want to speak to him on art of painter think terry grams rand itself begin to engage in drawing it is and our peacetime know is a totally different two concepts. Our real life, often to the cultivation of art is small. When more than after certain age a lotPeople will feel no art talent and give up to paint. Many also just the painting as a kind of skill, and as a means of living, and it often becomes a part of people show off their personality capital or becomes a skillPainter (lang lang - pianist). But if everybody is so, then the so-called ideal is also very superficial and not worth mentioning. So many people say to become a painter or artist, actually just to become a painter just. Become an imitation of tools, high level without independent yes-man. The book also mentioned part of so-called artists, they often can't deviate people can understand art category, carefully according to public taste dispensing his art field. Like the Achilles and turtle
月亮与六便士英文 The Moon and Sixpence;
《月亮和六便士TheMoonandSixpence》是2018年9月1日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英] 毛姆 。
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来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不想一日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不顾一切离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
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精神亦在追寻画技中生受痛苦折磨。
最终,经过种种离奇的遭遇,主人公离开文明世界,来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这里的氛围让他感觉直击心灵。
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作品,而直到此时,他依然不为世人所知。而最后,他不幸染上麻风病,身体变形,双目失明……
《月亮和六便士》借“我”之口,讲述了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艺术家的故事,情节生动、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
而且,该作品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读后感灵活多样,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下面是我带来的《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这是我第一次很自觉地想写一些关于我读过的书的感觉。我想写下来这份感觉,主要是因为这本书给我太多的震撼了,压的我踹不过气来,我迫切的需要通过写作这一方式来缓解心中的那份沉重。
看过《月亮和六便士》后,我一直笃信作者毛姆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而且也是一位很伟大的心里学家。尽管在此之前,同时在此之后,我并没有看过有关毛姆的简介,我的这份笃信我是很坚定的。这本书对人的心里的细节描写及为何会产生这种心里的分析,让我十分震撼,以至于我到现在心中翻起的那份波浪还没有得到平静,甚至是连语言这个我最为熟悉的东西我都不知道如何说了。尽管这本书给我带来这么强大的震撼,以至于我都不能好好的说话,但是我还是觉得应该写一下自己的感受。
看完整本书后,我最大的感触是“我”认为查尔斯。思里特克兰德寻找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一个新的灵魂。对这句话,感触颇深。一直以来,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告诉我要做自己,要做真正的自己。于是我以为只要我做到了自己,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与才华,我便可以一鸣惊人,成为万众瞩目、名留史册的人物。可是当我看见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事情似乎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亲身经历与感受到了斯特里克兰德的事迹与存在,“我”看着他抛弃妻子,看着他又如何伤害对自己最真的朋友,这样一个未被社会传统价值观的人为何能够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心中很震撼!也就通过作者不断的记述并且引起潜意识的问题,我突然意识到一个伟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伟人,他在成长中必须要做一些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他们抛弃以前的生活基础,被人们认为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及社会道德败坏的人。但是他们在做这些时候,早就已经忘却了社会道德对他们的审判,他们心中有的只是一个新的灵魂。但是这个新的灵魂在他们刚抛弃以前生活基础的时候,还没有成行,还不足以让这个新的灵魂发挥到让世界为之震撼的地步。于是他们需要继续磨练,需要在社会里面辗转,寻找一处真正适合他们新灵魂居住的地方。这样他们才能创作出不朽的价值。
读这本书是因一位绘画老师的介绍,也是因这本书的名字看起来很有趣,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讲述了主人公恩特里克兰德是个在伦敦做事的证券经纪人,他有一个富裕和美满的家庭:妻子漂亮,喜爱虚荣,两个孩子健康快乐。按理说,他应该满足于这种人世的快乐才对,尽管这种生活未免太过平淡。但是,就在他们婚后的第17个年头,他突然离家出去去了巴黎,抛弃了令外人羡慕的事业和生活。就在人们以为他的出走是因为有外遇的原因时,人们发现的事实是:他原来只是为了画画。这时的恩特里克兰德没有任何的绘画基础,也没有任何人教过他这些,他也不打算向任何人学习什么。在外人看来,他简直疯了,他开始变得生活窘迫,几次险些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他画的画也完全不像个样子,总是在原有的事物上进行破坏,除了有个蹩脚的画家把他当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会买他的画,事实上他也从不轻易卖画。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拒绝了爱情和家庭,拒绝物质和欲望,一心追求个人精神的自由和艺术上的美,孤独地生活在他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艰难地跋涉着。他不需要钱,但有时金钱会束缚他,他不停地流浪,最后来到了塔西提岛上与土著人生活在了一起。这时的他看起来似乎很知足,他有了一个土著人作妻子,他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地方,他每天都在那里作画。在他因麻风病病逝的前一年,他成了瞎子,但却在他的住所的地方画的壁画前整整面壁坐了一年,直到死去。他的妻子依照他的遗言焚毁了这一切,甚至没有留下一根木头。
这本书看着可能会让人觉得纠结,与以前看到的东西完全不同,习惯于用自己是常人的标准去衡量那些有个性的人,觉得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自身梦想的追求有些傻,但那些精神层面的东西本就不能用任何物质来衡量。我们并不必非要去理解那些为了梦想而放弃一切,甚至生命的人,但至少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们,必竟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梦想的权力。
作者始终对超出自己认知范围的人事抱有了解的欲望,并千方百计地接近他们,研究他们,最终有所体悟。
主人公在已不年轻的时候,放弃了体面的工作和温馨舒适的家庭生活,踏上艰辛的学画作画之路。
从此衣冠楚楚的证券经纪人开始流浪,而当现在的生活越背离原来安逸的生活环境他离自己的理想就越近,灵感也不断涌现,当他彻底抛弃自己的肉身的时候,他精神中最具有艺术气质的一面终于通过他留在塔希提小岛上的画凸现出来。主人公在塔希提岛上贫病交加悲惨死去的一幕令人震惊,这和其留下的惊世名作被毁一样让人惋惜却又无耐。主人公的行为真的是让人不知道该怎样评价,从来没想到有人会为了自己的理想进而做到这种程度,不管对谁来说应该都是不容易的,但他做到了。很神奇。
艺术家贫病交加的死去的故事很多,这本书的作都通过主人公的悲剧探讨了该如何对待天才、个性这个严肃的话题,在常人眼中,天才,艺术家总是特立独行、行为怪异,让人们觉得不管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无法达成共识,进而难以让人接近。但正是因为有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世界才会如此多彩有趣。
大部分人的人生都在做加法,一个个身份,一个个角色,不停地往身上加,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将你困在生活这个大牢笼里,挣脱不得。思特里克兰德却在做减法。他甩掉一个一个身份,如同脱去一层又一层的衣服,最后一抬脚,赤身裸体踏进内心召唤的冰窟窿里去了。
总有这样一个朋友:长得一般,业务凑合,有老婆孩子,勤勤恳恳养家糊口,不爱说话,但如果开口说话,也多半无趣无味——形象就如同一杯白开水,在任何一个社交场合都是角落里不大起眼的人。事实上你肯定有不止一个这样的朋友,事实上你自己没准就是这样的人。
你能想象这个近似于一杯白开水的朋友,突然有一天离家出走了吗?然后等你再听说他的消息时,据说他已经到了巴黎,正从头开始学画画。我觉得这件事情要是放到现实生活里,他没准儿就会被冠以疯子的称呼,但确实周围的人都认为他疯了,疯的不轻啊。但是我觉得是生活中缺少这样的人,才会被人们视作怪物,文中的“我”同思特里克兰德对话中说,如果世界上的人都像你这样做的话,地球就不要转了。但是正如思特里克兰德说的那样,不是每个人都这样想。就算敢想,却是不敢做的。因为愧疚,内心的愧疚,对于家庭的愧疚、社会责任的愧疚;因为害怕,害怕别人的闲言碎语,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形象会以怎样的言语传到陌生人的耳朵里、害怕自己会变得穷困潦倒,成为众人的笑柄,害怕失去,失去现在已经得到的一切。
但是毛姆却写了这样一个人。在留下一张内容为“晚饭准备好了”的纸条之后,他抛开自己已经拥有的身份、地位,离开了自己结婚17年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去了巴黎。那一年他40岁,住在全巴黎最破旧的旅馆,身上只有100块钱。如果到这里,你以为作者是要说一个追寻梦想,经历千辛万苦最终成功的励志故事的话,那就忽略了主人公的年龄了,他不是20出头的小伙子,是40岁!环顾四周,40岁的人们在做些什么呢?我不了解。中年的人们要么依旧碌碌无为,但是谁也说不准之后会变成怎么样;要么已经攀上事业的高峰,谁又肯放下塞到嘴边的肉呢?说到底是名利在作祟,让人们畏惧不敢向前走的是已经得到的名利。
文中写中年追梦的不只思特里克兰德一人,还有那位老医生,在快要进入事业的高峰的时候,毅然决然地去到小岛上当个小医生,很不多人不理解,更多的人说他的了精神病。他没疯,他只是跟着心走,追逐梦想。这里的梦想不是别人说的梦想,而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样的人是可恶的又是可恨的。他的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自私,没有责任心。但他们又很无辜,因为他们的眼里岂止没有别人,甚至没有自己。他们不是选择了梦想,而是被梦想击中。用思特里克兰德的话来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他们做了一般人不敢做的事,多少人在死前后悔,要是自己也迈出了当时想跨出去的那一步,之后的人生会有怎样的不同?如果说他们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就是他们比别人更服从宿命。梦想多么诱惑,多么妖艳,人们在惊慌中四处逃窜,逃向功名,或者利禄,或者处在求功名利禄而不得的怨恨之中。但是思特里克兰德拒绝成为大众。
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现实与卑微;而月亮则象征了崇高。两者都是圆形,都闪闪发亮,但本质却完全不同,或许它们就象征着理想与现实。满地都是六便士,思特里克兰德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我不敢说我看懂了这本书,但是谁都有选择自己如何生活的权利,不论是选择“六便士”还是选择“月亮”,都没有什么不对。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毛姆的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前面一小半花了我快两星期的功夫,每天睡前看一段;后面一半却在两个晚上就看完了。毛姆确实是讲故事的高手,他罗嗦了小半本书,前面还写得跟论文似的,当你快没有兴趣的时候,突然来了个转变,发生了大事,于是你一路飞快地看了下去,还激动得不行。
读完全书,我也没发现哪里提到月亮,哪里又提到六便士,不知道他为什么起这么个名,也许只是个名吧。实际上我对毛姆基本是只知道名字,刚才Google了一下才看了他的生平。又有说法说这本小说是以画家高更的生平为基础的,于是我又Google了一下高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虽然高更确实落魄过,确实跑到过塔希提岛,也确实画了很多原始生活的画。但小说本身确实和高更关系不是很大,没有高更这个人也完全没有关系,倒是毛姆在那里自言自语,自得其乐。
先说一下大概的故事。作家先讲了番某画家如何如何优秀,他的画如何热卖,他的家人如何八卦等等。然后就讲“我”在伦敦,混一些文学类的日子过,认识一些人,其中一位是个证券经纪人的老婆,她自己不写,但热爱文学及文学男女青年,于是经常请他们吃饭。偶尔遇到她的丈夫,发现就是个标准的老实的职员类型的中年人,也不说话。然后他们去度假。这已经是小半本书了。
当我正要看不下去的时候,突然间,这位老实的事业小成的职业中年突然跑掉了,抛弃了家庭,金钱,职业,什么都不要,跑去了巴黎。然后这位妻子就讲作家帮忙去巴黎找他。这位中年男子已经变了个人,完全不讲情理,对家庭社会这一套完全失去了兴趣,也完全不认为自己所为有什么不妥。他全部身心都在画画上,自称感受到了召唤,整个人受到某种力量的支使,而不再是他自己了。
虽然“我”不认为他画得如何,另外一位二流画家却认为他画得很好,不世之作,于是老是借他钱,帮助他,他快病死了还请他到家里去养病。此人养病期间勾搭上人家二流画家的老婆,二流画家自己只好离家出走。三个月过去,突然间,二流画家的老婆自杀了,而他仍然没有任何表示,只是留下了一幅以这位可怜的女子为模特的画,二流画家深为拜服。他还明说,这位女子他根本不爱,只是需要一位模特,画完了,就没用了。
后来他请“我”去看了三十来张画,“我”感受到他在其中的挣扎。然后数年间没有消息。后来他就成了名,死在塔希提岛上了。于是“我”就到这个地方,采访了一些人,了解到他在这个岛上的生活。他同土著女子结婚,生了孩子,住在茂密的丛林里,一直画画,后来生了麻风病,于是死掉了。
从这位画家,书里叫斯德里克兰德的,出走巴黎并以一幅毫无人性的态度出现开始,毛姆实际上已经取代了传说的高更,不管高更自己是否真的经历过这个心灵历程,我想毛姆是经历过的,他把这些想法全写了出来。
一开始的思路是人生没有意义,你必须尽可能活得有意义些。为此故,你可以牺牲你自己,这许多人可以做到,你可以牺牲其他人,这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做到。书中画家表现得对这个问题完全没有概念,他已经根本不想这个问题,他自己的身体没有关系,别人的身体也一样没有关系,一切只为了他的画画。
其次这个意义到底是什么,一个人怎么去探究它,如果能有所感悟又如何表现它?上面提到的“我”看出他在挣扎,便是在此处挣扎。这位斯德里克兰德已经有所感悟,并且在他的画上有所表现,但画风仍然不统一,没有一个完善的思路,也就是他还不知道如何精确地表达这种突破,以及他是否可能去表达这些,以及是否他根本就没有能力去表达。
到后来在塔希岛上,毛姆开始转向思考如何生活去达成这个意义,以及是否一定要走这种六亲不认的道路。他举了一位正要获得提升的外科医生的例子,他在亚历山大城突然觉得像回了家,于是放弃一切,住在埃及当一名低下的海关检疫员,但也从来不后悔,感觉自己活得很好;又有一位农民,他在太平洋小岛上开辟了自己的农场,盖了自己的房子,生了孩子,只等着自己儿子长大接班,他也很快乐。
在前面,毛姆讲究的是突破人性的枷锁,似乎只要突破这些后天的束缚,人就得获得生活的自由;但我感觉到在后面毛姆自己突然对这个结论变得不自信起来,转而描述了其他一些只是听从内心召唤但并不反驳人性的例子。而在此之前的巴黎段落里,作家甚至借画家之口说了许多对女性甚为不恭的话,似乎女性都是在把杰出的男人往人性的火坑里拉,甚至于二流画家的老婆也是在此举毫无成功希望的情况下才自杀的。
实际上毛姆在靠戏剧成名后的第一部小说就叫《人生的枷锁》,这似乎成了他一贯的主题。单就这本小说而言,我不认为他对这个问题解析得很成功,但这仍旧是一本很好的书。
毛姆确实是讲故事的好手,其实挺无聊简单的事也被他讲得高潮迭起,没有什么曲折的情节也显得很有内容。说起来大段的内容是他自己在说,既不是故事,也不是背景,夹杂了各种心理哲学社会的描写,但仍然不失有趣。毛姆生前就极受欢迎,但似乎也因为这个原因,他不受评论家的喜欢,就好像伟大就不能畅销一样,而毛姆卖书的钱可以在法国买别墅并住到纳粹入侵。但毛姆自己说他是二流作家里的一等人物,也真是谦虚了,他虽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说是一流应该没有问题。
我记得读这本小说已经很久了。记忆不在清晰,朦胧的回忆是中痛苦的残记。但我仍要推荐这本小说。我的眼光一直是另类的眼光,但我对文本的读法也许本身就有属于我的记忆。我不想说是我误读了毛姆。因为作品一旦被创造出就不属于作者自己,也许作品有时候只属于作者自己!外来的读法是种主观的想法。
我记得钱钟书先生决定写《围城》时就是因为受到毛姆的刺激。钱先生的学问是没有人与之可以媲美的。别的不再多说。话说多了会惹出麻烦的。钱钟书先生说:毛姆都能写出那样的小说。读者之多是无法计算的。毛姆当时确实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于是乎《围城》横空出世!关于《围城》它可以说是借着钱先生的才华融多家与一体的杰作。其中可以看出很多欧美小说名家的影子,以为钱先生学贯中西的才华《围城》被写成了一部杰作!
闲话说的已经多了,下面我谈谈自己对《月亮和六便士》的看法:毛姆以前是个医生,而当医生的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材料。但《月亮和六便士》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
高更的画本身就很有价值,这部以他为原形的小说风靡后,高更的绘画艺术和作品受到了更大的关注,高更印象派宗师的地位得到确立。同时,塔希提岛-----高更隐居的小岛也名扬与世,成了旅游胜地。
根据高更的著作《马裏欧的古代信仰》,知道女人是月神希纳,男人是地神法脱。大地之神主宰人世的生成和轮转,乃是必然的毁灭。月之女神长官永远的丰收和不朽。
这个关于这个作品的题外话,而真正的文学内涵远非如此简单的解读。我自己的看法是:这个本小说远远超过毛姆自己的解读。因为我发现其实这本小说写的是关于天才的事情!天才是个残酷的字眼,人们根本不愿意承认天才!因为我们总相信:天才出于勤奋!事实上并非如此。尤其在文学领域。真正的优秀的艺术家是天才。文学不过是艺术中最上乘的精品!我知道的这个就是我读《月亮和六便士》的感悟!我作下我残酷的决定放弃化学从而转向文学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我也许更适合搞文学。
我感激我在大一那次灵魂的颤栗!《月亮和六便士》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那“旷野的呼喊”终于让我认识到了自我。
作家就是这样的一种人,他们把人类的智慧发现后用作品表现出来。我自己是学习化学的。我自己很难均衡文科与理科的思维。理科讲的是科学。科学真的是个很麻烦的词语。严格意义上说只有能用数学公式表达的东西才是科学。科学越来越教我怀疑?怀疑所谓的科学?所谓的科学根本解决不了人类的问题!我不想借文学来阐释科学。我多言了。
房子里的光线特别暗,仿佛是,他突然走入了一个神的世界;朦朦胧胧中,他好象觉得自己正置于一个原始森林中,大树下倘徉着一些赤身裸体的人。特拉斯医生几乎连呼吸都停止了,过了一会儿他才知道,他看到的是四壁上巨大的壁画。他心中出现了一种既无法理解又不能分析的感情。这幅画具有压人的气势,它既是肉欲的,又充满无限热情,与此同时又含着某种恐惧成分......绘制这幅巨作的人已经深入到大自然的隐秘中,知道了一般人所不知道的事物。他画的是某种原始的令人震慑的东西,既美的惊人,又污秽邪恶,他的画奇异而荒诞,好像宇宙初创时的图景----伊甸园,亚当和夏娃……
“上帝啊,这是天才” 特拉斯医生掩口惊呼。
这个原文的话,感谢作者道出了真理的话,艺术是属于天才的!这个是震撼灵魂的话语!
有两本相似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和塞林格的《麦田的守望者》。这两个小说的主人公有着惊人的相似。
《月亮和六便士》不乏精彩的句子。如:
“世界是冷酷无情的、残酷的。我们生到人世间没有人知道为了什么,我们死后没有人知道到何处去。我们必须自甘卑屈。我们必须看到冷清寂寥的美妙。在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要出风头、露头角,惹起命运对我们注目。让我们去寻求那些淳朴、敦厚的人的爱情吧。他们的愚昧远比我们的知识更为可贵。让我们保持着沉默,满足于自己小小的天地,像他们一样平易温顺吧。这就是生活的智慧。”
“在爱这种感情中主要成分是温柔。爱情中需要有一种软弱无力的感觉,要有体贴爱护的要求,有帮助别人、取悦别人的热情——如果不是无私,起码是巧妙地遮掩起来的自私;爱情包含着某种程度的腼腆怯懦。……爱情要占据一个人莫大的精力,它要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生活专门去做一个爱人。即使头脑最清晰的人,从道理上他可能知道,在实际中却不会承认爱情有一天会走到尽头。爱情赋予他明知是虚幻的事物以实质形体,他明知道这一切不过是镜花水月,爱它却远远超过喜爱真实。它使一个人比原来的自我更丰富了一些,同时又使他比原来的自我更狭小了一些。他不再是一个人,他成了追求某一个他不了解的目的的一件事物、一个工具。……”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我们好像住在异国的人,对于这个国家的语言懂得非常少,虽然我们有各种美妙的、深奥的事情要说,却只能局限于会话手册上那几句陈腐、平庸的话。我们的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思想,而我们能说得只不过是像‘园丁的姑母有一把伞在屋子里’这类话。”
张贤亮在《绿化树》中说:“凡是出现两次的事物必有某种意义,那就是命运!”
文学,文学真的是很难言的东西,它如此另人费解,它不是靠智力,不是靠理性可以把握的。科学最大的弊端是可以模仿。即使你很笨,你仍然可以在科学上做出成绩,尤其是化学!而文学则不然!这个也许就是文学的魅力!它如此令我痴迷!尼采说:“模仿无疑于自杀”。科学的本质正是模仿。
我精心推荐
初识《月亮与六便士》,便被故事所吸引,但是仔细看来,除了故事的诱人之外,写作的方式也有独到之处。1.生动的比喻我们首先看一下比喻的定义:“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用比喻来对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二是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我相信很多人就同我一样,对于比喻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似乎”“好像”这种以物类物浅显的概念,让我们来看看本文作者是如何运用比喻的。(1)“传奇中的一些小故事成为英雄通向不朽境界的最可靠护照。”这个比喻是用来说明人类制造神话的天性。作者有能力将一类行动浓缩在这句话中,而且让读者秒懂,简洁有力。(2)“我好像已经看到他那筋骨强健的小腿套上了 主教 的皮裹腿了。”这个比喻是用来讽刺思特里克兰德的儿子(是一个牧师)具有遮掩粉饰的本领。作者结合了人物的职业,除了讽刺人物性格,其实顺便也表明了作者对教会的态度。(3)“他们的生活从某一方面看象是一曲牧歌,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戴尔克·施特略夫的一言一行必然会表现出的荒诞滑稽都给予这首牧歌添上一个奇怪的调子,好象一个无法调整的不谐和音,但是这反而使这首乐曲更加现代化,更富于人情味,象是在严肃的场景中插入一个粗俗的打诨,更加激化了美所具备的犀利的性质。”作者写施特略夫的婚姻生活完全用一首牧歌来打比方,音乐具有使人陶醉的特质。并且文中通篇都在涉及艺术方面的内容,所以这样打比方是非常契合的。在此基础上,作者又点明了这首牧歌由于人物的性格有自己独特的美,使读者很快就抓住了施特略夫婚姻生活的灵魂。(4)“向他借钱就好象从小孩儿手里抢东西一样;因为他太好欺侮,你反而有点儿看不起他。我猜想,一个以手快自豪的扒手对一个把装满贵重首饰的皮包丢在车上的粗心大意的女人一定会感到有些恼火的。”作者描述施特略夫的性格特征时,用了这个令人精妙的比方,既形象的说明了人物性格特征,又将人性影射了出来,可谓一石二鸟。作者在文中涉及到生动的“打比方”还非常的多,我所学到的有三点:第一,比喻要贴合人物特征,比如职业,社会阶层等,并且最好契合文章气质,比如,这篇文章涉及的是画家,也就是具有艺术特征,太过低俗的比方就不太符合整篇文章气质。第二,比喻不是简单以物类物,如果可以让比喻包含的更丰富一些,宏大一些,比如,用一些“戏中戏”,作者两处用到了角色扮演,第一处是说明思特里克兰德夫人喜欢与作家结识的心理动态,另一处是说“我”去巴黎找思特里兰德时的心态,“我也从做戏的角度看待自己,对我扮演的这个角色——一个受人衷心相托的朋友把误入歧途的丈夫带回给宽恕的妻子——非常欣赏。”读到这里,我相信读者非常了解人物的想法了。如果作者堆砌猎奇、犹豫、兴奋等表明心理状态的词,我相信读者不能感同身受了。第三,关注比喻的第二个作用“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我相信这是考验作者功力的地方,但是作为爱好写字的人,必须在这方面有所训练。比如上面的第4点,“从小孩手里抢东西”或者“扒手捡到一个装满贵重首饰的皮包”,都是我们身边的事情,但是放在这里,你能感受到诙谐的讽刺,还有一点悲哀。2.对话的递进毕飞宇在解读奈保尔作品时,曾经说过对话非常难写,因为人物的言语,是小说的人物“说”出来的,而不是来自作家,作家很难把控,它其实不在作家的权力范围之内。本书最精彩的对话肯定是年轻作家到巴黎后去质问思特里兰德。但作者没有找到后劈头盖脸一通质问,而是逐渐深入与展开,夹杂着年轻作家的心理变化,也牵动了读者的心。首先作者先描述思特里兰德居住环境,先让事情出乎我们的意料,然后才让主人公出场,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对话终于开始:“ 你这样对待她说得过去吗? ” “ 说不过去。 ” “ 你有什么不满意她的地方吗? ” “ 没有。 ” “ 那么,你们结婚十七年,你又挑不出她任何毛病,你这样离开了她不是太岂有此理了吗? ” “ 是太岂有此理了。 ” 读到这里,作者没有首先问“你来巴黎干什么”,而是先质问。思特里兰德那种流氓、兴奋、斩钉截铁、不拖泥带水的语言非常具有吸引力,读者肯定产生了作者描述的那种惊奇甚至挫败感。然后作者不甘心,继续从经济、爱情来帮读者发问,得到回答分别是:“她不防试一试。” “一点也不爱了。” 然后作者又继续抛出孩子的因素,“ 孩子小的时候我确实喜欢他们,可是现在他们都长大了,我对他们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了 ” 最后又拿出道德约束:“ 谁都会认为你是个没有人性的坏蛋。” “ 让他们这样想去吧。” “ 所有的人都讨厌你、鄙视你,这对你一点儿都无所谓吗?” “ 无所谓。” 所有的问题都替我们问完了,作者终于问了原因,“ 那么你到底是为什么离开她的? ” “ 我要画画儿。 ” 然后又是一轮不理解,首先问年龄,“ 可是你已经四十了。 ” “ 正是因为这个我才想,如果现在再不开始就太晚了。 ” 然后问绘画基础,“ 你过去画过画儿吗? ” “ 我小的时候很想作个画家,可是我父亲叫我去作生意,因为他认为学艺术赚不了钱。一年以前我开始画了点儿画。去年我一直在夜校上课。 ” 然后追问,“ 你怎么会认为自己还有一些绘画的才能? ” “ 我必须画画儿。 ” 还是不理解,“ 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 读到这里,我相信读者对思特里兰德一点都恨不起来,甚至隐隐觉得自己也出现过这种想法,但是可能到某个问题的时候,就此打住了。青年作家发问,其实是你我在发问。由传闻奢侈的生活,到见面落差,再到层层递进的对话,最后揭开谜底,让读者麻木的心兴奋,反正我读到这里热血沸腾,激动不已。《月亮与六便士》精彩地方还非常多,今天抛出两点,仅仅是自己的感悟,粗浅地方各位看官见谅。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毛姆通过一个熟人第一视角的交流和道听途说来描写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跟随艺术感召而奔波流浪的后半生。正如书名所象征的,作者通过对比斯特里克兰前半生的世俗无趣和后半生的奇幻经历引起人们对于选择追求理想还是屈从现实的讨论。斯特里克兰原本是别人眼中毫无艺术气质但家庭美满、事业有成的股票经纪人。可突然有天他抛妻弃子,扔下所有身外之物去学画,最终在塔希提岛完成毕生之作却又将它付之一炬。客观地说,斯特里克兰是一个奇怪的伟人,他热烈地追求美和艺术却对人类及其冷漠,他探寻人类的真理却同时蔑视着人性。可即便是这样,世人最终还是被他的作品所折服。与多数艺术家一样,斯特里克兰在死后才受到人们的追捧和膜拜。
皇帝的新衣快乐王子卖火柴的小女孩竞选市长小王子
可以。题主可以去查阅一下文献资料,看一下别人最近都在研究些什么。在知网上收录的文章搜索了一下月亮与六便士,可以看出关于月亮与六便士的研究还是挺多的。写论文少不了要阅读大量的文献。
论文选题技巧
1、找突破口
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进行选题,其实论文选题关键要找准突破口,通俗来讲就是找准“切入点”,我们可以先将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确定下来,然后再从中找准切入点,从而确定论文的选题。
2、研读文献
此外,还可以通过研读文献来找论文选题。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不仅能启发我们写作的思路,还能进一步丰富我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这些文献中,找到合适的点来作为论文的选题。
And when such as had come in contact with Strickland in the past, writers who had known him in London, painters who had met him in the cafes of Montmartre, discovered to their amazement that where they had seen but an unsuccessful artist, like another, authentic genius had rubbed shoulders with them(失之交臂) there began to appear in the magazines of France and America a succession of articles, the reminiscences of one, the appreciation of another, which added to Strickland's notoriety, and fed without satisfying the curiosity of the public. The subject was grateful, and the industrious Weitbrecht-Rotholz in his imposing monograph(2) has been able to give a remarkable list of authorities.后来那些在CS生前曾和他有过接触的人——有些人是在伦敦就认识他的作家,有些是在蒙特玛特尔咖啡座上和他会过面的画家——非常惊奇的地发现,(那个)他们当初看作是个失败的画家,一个同无数落魄艺术家没有什么不同的人,原来是个真正的天才,他们却失之交臂了。从这时起,在法国和美国的一些杂志上连续地出现了各式各类的文章:这个写对CS的回忆,那个写对他作品的评述。结果是,这些文章更增加了思特里克兰德的声誉,挑起了、但却无法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这个题目大受读者欢迎,W/R下了不少工夫,在他写的一篇洋洋洒洒的专题论文①里开列了一张篇目,列举出了富有权威性的一些文章。2) "Karl Strickland: sein Leben und seine Kunst, " by Hugo Weitbrecht-Rotholz, Ph. D. Schwingel und Hanisch. Leipzig, 1914.①《,生平与作品》,哲学博士H W-R,莱比锡1914年施威英格尔与汉尼施出版。(作者注)The faculty for myth is innate(天生的固有的) in the human race. It seizes with avidity upon any incidents, surprising or mysterious, in the career of those who have at all distinguished themselves from their fellows, and invents a legend to which it then attaches a fanatical belief. It is the protest of romance against the commonplace of life. The incidents of the legend become the hero's surest passport to immortality. The ironic philosopher reflects with a smile that Sir Walter Raleigh is more safely inshrined in the memory of mankind because he set his cloak(披风)) for the Virgin Queen to walk on than because he carried the English name to undiscovered countries. 制造神话是人类的天性。对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物,如果他们生活中有什么令人感到惊奇或者困惑的的事件,人们就会抓住不放,编造出种种神话,而且深信不疑,近乎狂热。这可以说是浪漫主义对平淡的生活的一种抗议。传奇中的一些小故事成为英雄通向不朽的最可靠的护照。爵士②之所以永远珍留在人们记忆里是因为他把披风铺在地上,让伊丽莎白女皇踏着走过去,而不是因为他把英国名字带给了许多过去人们未知的领土;Charles Strickland lived obscurely. He made enemies rather than friends. It is not strange, then, that those who wrote of him should have eked out(弥补) their scanty recollections with a lively fancy, and it is evident that there was enough in the little that was known of him to give opportunity to the romantic scribe; there was much in his life which was strange and terrible, in his character something outrageous, and in his fate not a little that was pathetic. In due course a legend arose of such circumstantiality that the wise historian would hesitate to attack it.讲到,在他还在世的时候知道他的人并不多。树敌不少,但没有什么朋友。因此,那些给他写文章的人必须借助于活跃的想象以弥补贫乏的事实,看来也就不足为奇了。事实非常清楚,尽管人们对他生平的事迹知之甚少,也够浪漫主义的文人从中找到大量铺材料,他的生活中有许多离奇可怕的行径,他的性格里有不少荒谬的怪僻,他的命运中又不乏悲怆的遭遇。经过一段时间,从这一系列事情的演绎中产生了一个神话,而明智的历史学家是不会贸然反对的。But a wise historian is precisely(恰好的;细心的) what the Rev. Robert Strickland is not. He wrote his biography(3) avowedly to "remove certain misconceptions which had gained currency" in regard to the later part of his father's life, and which had "caused considerable pain to persons still living. " It is obvious that there was much in the commonly received account of Strickland's life to embarrass a respectable 牧师恰好不是这样一位明智的历史学家。他认为有关他父亲的后半生人们有许多误解,他公开申明自己写这部传记③就是为了“移除某些成为流传的误解”,这些流言蜚语“给生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但谁都清楚,那些流传于街头巷尾的的生平轶事里有许多事件可以让一个体面的家族难堪。
《月亮和六便士》[2]是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三大长篇力作之一,完成于1919年。毛姆,一个出生于法国的英国人,他是以戏剧成名的小说家,也是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骑士,他在20世纪初,风靡了整个世纪和世界。他的这部小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在这部小说里,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了整个故事,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月亮和六便士》的情节取材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主人公原是位证券经纪人,人届中年后突然响应内心的呼唤,舍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获得灵感,创作出许多艺术杰作。毛姆在小说中深入探讨了生活和艺术两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小说所揭示的逃避现实的主题,与西方许多人的追求相吻合,成为20世纪的流行小说。 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六便士是当时英国货币的最小单位,有个朋友跟毛姆开玩笑说,人们在仰望月亮时常常忘了脚下的六便士,毛姆觉得这说法挺有意思,就起了这个书名,甚是开玩笑的语气。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则是现实的代表。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看过《月亮和六便士》后,我一直笃信作者毛姆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而且也是一位很伟大的心里学家。尽管在此之前,同时在此之后,我并没有看过有关毛姆的简介,我的这份笃信我是很坚定的。这本书对人的心里的细节描写及为何会产生这种心里的分析,让我十分震撼,以至于我到现在心中翻起的那份波浪还没有得到平静,甚至是连语言这个我最为熟悉的东西我都不知道如何说了。尽管这本书给我带来这么强大的震撼,以至于我都不能好好的说话,但是我还是觉得应该写一下自己的感受。
看完整本书后,我最大的感触是“我”认为查尔斯。思里特克兰德寻找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一个新的灵魂。对这句话,感触颇深。一直以来,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告诉我要做自己,要做真正的自己。于是我以为只要我做到了自己,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与才华,我便可以一鸣惊人,成为万众瞩目、名留史册的人物。可是当我看见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事情似乎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亲身经历与感受到了斯特里克兰德的事迹与存在,“我”看着他抛弃妻子,看着他又如何伤害对自己最真的朋友,这样一个未被社会传统价值观的人为何能够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心中很震撼!
通过作者不断的记述并且引起潜意识的问题,我突然意识到一个伟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伟人,他在成长中必须要做一些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他们抛弃以前的生活基础,被人们认为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及社会道德败坏的人。但是他们在做这些时候,早就已经忘却了社会道德对他们的审判,他们心中有的只是一个新的灵魂。但是这个新的灵魂在他们刚抛弃以前生活基础的时候,还没有成行,还不足以让这个新的灵魂发挥到让世界为之震撼的地步。于是他们需要继续磨练,需要在社会里面辗转,寻找一处真正适合他们新灵魂居住的地方。这样他们才能创作出不朽的价值。
《月亮和六便士》看完好几天了,当时很想写点什么,但又总是怕不到位;今天又接到过去学生的电话,言谈中对即将开始的工作充满了期待。于是我有了写的冲动。记得看完时已经好晚了,老公问:“这么好看吗?”“嗯。可以吧。”“讲什么的?”“以高更的生平为模板,写了一个有天赋的画家的故事。听从内心的召唤,寻找精神的家园。”内心的召唤,这是我看完书之后强烈的印象。
画家心中有一团熊熊烈火在燃烧,他被炙烤,受煎熬,只为找到准确表达的方式,找到让他内心平静的地方。所幸,最后他找到了,临终前,他的心平静了,他在他向往的地方画出了他理想的世界,他平静、满足地离开了人世,带着对世人的不屑。画家深知自己画作的价值,但他从不售卖,也不让人看,因为他知道世人看不懂,他只是在想报答某人时才把自己的一幅画送给他,在对方推辞不受时说:“你还是拿着吧,几十年后它会有点用的。”呵呵,多么自傲!后来在豆瓣上看别人的评论,点击率最高的的一个小女人写的感悟:“亲爱的,我是鲸鱼,可是你只能给我一台饮水机”,是看了毛姆关于男女区别的评论之后的顿悟,意思是女人对于爱情的渴求就像鲸鱼对于大海,可是男人却只能提供一台饮水机那么多的水。因为毛爷爷说,“女人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要是一个女人爱上了你,除非连你的灵魂也叫她占有了,她是不会感到满足的。因为女人是软弱的,所以她们具有非常强烈的统治欲,不把你完全控制在手就不甘心。女人的心胸狭窄,对那些她理解不了的东西非常反感。她们满脑子想的都是物质的东西,所以对于精神和理想非常妒忌。男人的灵魂在宇宙最遥远的地方遨游,女人却想把它禁锢在家庭收支的账簿里。”于是小女人深深地剖析自己多年的学习生活都是在爱情的幻影中,不关心时事,不知道科学,书里书外只有爱情和娱乐八卦。
书评引来回帖无数,虽然很多人对于她关于女人的描述很感冒,好像自己并不是这样视线狭窄,但是也有很多贴是深深的共鸣。我当然不是那种以爱情为唯一人,也许这和我从小的生活环境男孩多有关,也与自己的理科出身有关,毛姆关于男女区别的那两段评论虽然在我的心里有了那么点涟漪,但还不至于那么大的触动,我最大的触动是来自他另一段话:“‘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他的语音里流露着一片热诚,我不由自主地被他感动了。我好像感觉到一种猛烈的力量正在他身体里面奋力挣扎,我觉得这种力量非常强大,压倒一切仿佛违拗着他自己的意志,并把他紧紧抓在手中。我理解不了。他似乎真的让魔鬼附体了,我觉得他可能一下子被那东西撕得粉碎。”我震撼于画家内心强烈的个性表达欲望以及他对自己内心渴求的响应。我很羡慕他。
他的内心是极度自由的。没有什么社会准则能束缚他的心灵。他对于他的工作拥有极度的热情,对于任何物质的享受毫不在意,丝毫不认为忍饥挨饿是受苦受难,完全过着一种精神生活。还有另一段:“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象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台,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
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象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佛教中所谓前世有点类似这样。
《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的价值除了毛姆准确地描写了一个天才画家的生命历程,更多的还是他在记叙的过程中加的那些议论。很精准。
10:32中秋三天的假期的后两天,看完了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首先说明这书压根和月亮或者便士就没有任何关系,就如我读书的夜里,虽应是月圆人圆的时节,天上和四周却空空荡荡一样。
故事的情节不算多复杂,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可谓中产有余了,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
这个故事的精彩程度远远没有作者讲故事本身精彩。一个追求梦想的人,抛弃家庭妻子孩子工作一切,去追求梦想。这样的人,特别是故事中的Strickland,是自私、不负责任、逃避现实不敢面对、甚至有些冷血的与世俗价值观绝对违背的社会异类,他妄图摆脱社会给他的一切枷锁,寻找自己的生存方式,哪怕是忍受饥寒交迫和种种折磨苦难,都无怨无悔。这样的人让人觉得可恨,因为如果大家都向Strickland一样,这个社会要么彻底乱套,要么就是实现了共产主义。但这样的人又让人佩服,甚至羡慕,他无疑是强大的,有勇气与毅力。无论最终的结果是什么,他能够找到自己的梦或者过上梦里的世界,他都已经成功了。做自己的梦,让别人说去吧!毛姆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从各种人的角度出发,间或夹杂些自己的评论,将主人公刻画的淋漓尽致。他的笔就如刀,雕刻出的现象丰满生动。
这个有些冷峻的的故事,再我看来却很有童话的味道。Strickland是孤独的,"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我们好像住在异国的人,对于这个国家的语言懂得非常少,虽然我们有各种美妙的、深奥的事情要说,却只能局限于会话上手册上那几句陈腐平庸的话。我们的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思想,而我们能说的只不过是像'园丁的姑母有一把伞在屋子里'这类话。"他的这种孤独很有幻觉的成分,虚幻不可触摸。他的生活有些超然物外,无法想象一个在现实社会生活了四十多年,过着"正常"生活的人,能够一夜之间就放弃一切。他对爱情的评价体现了他的价值观:"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这是人性的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一个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欲得到了满足,我就准备做别的事了。我无法克服自己的欲望,我恨它,它囚禁着我的精神。我希望将来能有一天,我会不再受欲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碍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因为女人除了谈情说爱不会干别的,所以她们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简直到了可笑的地步。她们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伴侣这些要求非常讨厌。"
这些话离经叛道,这样的人被作为异端。"性的'饥渴在思特里克兰德身上占的地位很小,很不重要,或毋宁说,叫他感到嫌恶。他的灵魂追求的是另外一种东西。有时欲念把他抓住,逼得他纵情狂欢一阵,但对这种剥夺了他宁静自持的本能他是非常厌恶的,他甚至厌恶他在淫逸放纵中那必不可少的伴侣,在他重新控制住自己以后,看到那个他发泄情欲的女人,他甚至会不寒而栗。他的思想这时会平静地飘浮在九天之上,对那个女人感到又嫌恶又可怕,也许那感觉就像一只翩翩飞舞于花丛中的蝴蝶,见到它胜利地蜕身出来的肮脏蛹壳一样。"所以他可以抛妻子,待他遇到第二个女人的时候有弃如敝屣。
他格格不入,寻找梦幻岛,"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象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台,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象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
这部小说,对于想要追求精神自由但又无勇力去实践的人,或安慰或被击中,总之能收获些什么。
最后说说书名的由来。按照译者的解释,月亮,高高在上,如理想;便士,是最小的货币单位,就如现实。现实和理想的冲突,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虽然偶尔会读些书,也经常写日记,但是写书评确实从来没有过。本来就是个很拖延的人,更别说提笔写一点有点逻辑和内容的东西。已经被GP师兄催促过好几次,总是拖着,今天已经被出示警告了,再拖都不好意思在群里待了。
回顾近期以及去年下半年读过的一些书,罗列出来,想抽出一本感触最深的来写。总共也才五六本单子,结果一本都无法想起来,就连前几天才读完的《月亮和六便士》也得借助当时的标注来回忆当时的感受。即使当时读到某些章节击掌称快,相见恨晚,但是没有特意地记忆,不消几个月,这些内容以及曾经的情感波动就会被日常生活琐事淹没。我想最好保留记忆和情感的方法还是及时记录,在大脑的沟回中深深地刻上一笔,内化成自我的一部分。
那就从《月亮与六便士》开始吧。
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就是作者坐在你旁边和你讲他听说的,他接触的,他研究的一个"异类"的画家的故事。说他另类,是因为故事主人公年过中年的查理斯·思特里克兰突然放弃作为证券经纪人的成功事业和美好幸福的家庭--温柔贤惠的妻子,一双可爱乖巧的儿女,离开自己的家乡孤身一人去往法国巴黎,住在肮脏的旅馆过着潦倒的生活,只为学习绘画。倘若,思特里克兰学习绘画是为了完成自己一个年轻时候的愿望,开始决定专注自己的兴趣,这倒也为世人理解,毕竟在功成名就或者事业略有所成,衣食无忧,解甲归田享受单纯器物之乐的人也不在少数。然而,思特里克兰在巴黎不名一文,经常一天只吃一顿,有时候甚至一顿也没有。或者,我们把他这种做法理解为破釜沉舟,追求出色的绘画技艺,希望有一天能够一举成名,一幅画便能够卖几百万。这也能够为少数翘楚理解,毕竟成大事者必有常人没有的勇气和魄力。但思特里克兰不给任何人看他的画,也不卖画。甚至在一个唯一特别欣赏他的人为他的推销,他也恶言相对。最为极端的例子的是,在他弥留之际,让他的妻子答应在他死后将用带病之躯花费几个月完成的及其壮丽诡谲的壁画付之一炬。
"异类"的还有他的残酷,自私和毛姆不厌其烦的提及的粗野的透露出的面容。
这样的"异类"当然为文明社会不容。毛姆并没有特别列举任何思特里克兰受到的排挤和厌弃。相反毛姆告诉我们他受到了一个并不高明但鉴赏能力极高的画家的认可。戴尔克·施特略夫接济他,为他推销画,在他因病垂危时候将他搬回自己家悉心看护,最后甚至赔上了自己挚爱的妻子。对于这些思特里克兰非但没有感激,反倒是认为戴尔克·施特略夫自作自受。读者在这样叙述中,对思特里克兰的厌恶一点一点地加深。
写到这里,才发觉了毛姆的高明之处,他将思特里克兰设计成一个表达能力很差,话语极少人,即便有也都是写极其恶毒的话语,而且整部小说很少有关于思特里克兰的正面描写。即便是思特里克兰稍显正常的表达,毛姆也特意强调那是自己根据思特里克兰的手势,表情和不成句子的词语中揣测出来的。
讲述并不是一气呵成,倒像是两个朋友偶尔见面,几个月或者几年,见面的时候又想起上一次聊到过某个人,于是继续补充故事的进展。所有其他的人讲述的思特里克兰的事情,毛姆也像女生八卦告诉别人"我也只是听说"那样告诉我们,他也只是听说,而且那个说的人也很靠谱。我仿佛看着他说完之后提起杯子喝了口水,又接着回忆思特里克兰的其他事情。
结果,虽然小说提供了很多思特里克兰的片段,关于所有关于思特里克兰的内心思想全靠读者自己揣测。
厌恶加深,但小说并不是以厌恶为终结。不然,这样的情感诉求也不会成就《月亮和六便士》这本经典。只是不知道从什么开始,我也同作者一起对思特里克兰产生了同情。作者是在思特里克兰的画里感受他内心的挣扎。尽管作者尝试道出那种不明晰的感受,这种感受无论如何也无法传到到我的内心。我想是因为缺乏绘画的艺术修养吧,没有经历过看一幅画时,内心产生激荡的情绪,于是无法移情。
我的同情或许始于作者提及他给戴尔克·施特略夫的妻子绘画。施特略夫得知妻子背叛他和思特里克兰在一起之后,在自己画室看到思特里克兰给妻子画的裸体画时顿时羞恼万分,正欲举手撕破之际,他还是被这幅画给震慑到了。按作者的说法,这是一幅透露着美与画。也许,思特里克兰内心便是一直被这两种东西纠缠着,让他就像被"魔鬼给缠住了".
更深的同情或者理解来自于思特里克兰毁弃了忍着病痛创作的巨幅壁画。思特里克兰舍弃文明生活,来到了南太平洋群岛的塔希提岛。在这里,他没有被当做"异类",只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人而已,就想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特别一样。他甚至在这里找到了个"不打扰"他的妻子爱塔,过着幸福的生活—至少静谧幽深的丛林给了内心的平静。
小说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叙述主人公之外提及的他曾遇见过的同样被他人看做异类的人,还有一段论述家乡--出生地和另外一个家乡与异类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象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台,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象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
直到整篇小说读完,我也还不明白,为什么小说的名字是"月亮和六便士".百度百科词条的解释是月亮和六便士对应的是理想和现实,这样的解释并不让我满意。
原谅我的无知和浅薄,选择这本书仅仅因为初见书名《月亮和六便士》时,对其满心的费解和好奇。在这之前我没有接触过作者萨默赛特·毛姆,更不知道这是一位被称作“英国的莫泊桑”的小说家。和为国人所熟知的鲁迅一样,毛姆也是弃医从文,不同的是鲁迅为了从精神上解救中国,而毛姆单纯地为了释放心里难以压抑的创作热情。当其创作的剧本在英国引起巨大反响后,他决心将酝酿已久的故事书写下来,这就是他的代表作《人性的枷锁》。
和其代表作相比,《月亮和六便士》低调了许多。尽管如此,这也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读过此书的人都会反复在心中思考“月亮”与“六便士”的关系,思考如何评价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思考他究竟为什么一定要用逃离的方式追求理想,思考女人在男人的世界里所处的位置毛姆不像我们,在日常的叙述中总免不了对事件进行评判,他似乎永远处在摇摆不定、前后矛盾的境地里,或者是他只是借用这个故事抛出他的问题,让我们和他共同思考。《月亮和六便士》以英国印象派三杰之一的保罗·高更为原型,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一位证券经纪人,在家庭和事业都已稳定,膝下有一对儿女之时,因受到内心对绘画热情的召唤,毫无预兆地抛妻弃子,到南太平洋一座被称为“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塔希提岛上生活,与土着女子结婚生子,寻找创作灵感,最终害上麻风的病死在了一间四壁上画满了油画的小茅屋(据文中的“我”所言,这些壁画甚至让人想起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里的巨作)。
能在艺术领域有所造诣的人往往天赋异禀,他们有超出常人的感受力去感知和鉴赏美,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去勾勒和描绘美,能让凡夫们心向往之却受现实束缚未能践行的活动发生在自己身上,能有抛弃粮食和蔬菜只寻求海风和雨露的勇气。斯特里克兰德最初只身来到巴黎,在一间又闷又暗、霉味扑鼻的小阁楼里创作,这里“没有一件东西不是肮脏的、破烂的”,至于他自己也不如之前那般整齐干净,而是不刮胡须,邋里邋遢,但他自己安之若素。斯特里克兰德只将自己的精力放在创作上,至于物质啊女人啊根本不能影响他创作的节奏。他与我们身边的艺术家不同,他们往往需要人们认可自己的才能--心理和物质,并在得到认可后沾沾自喜。当谈论到自己作品时,他们就会更有底气或更嚣张,他人对自己的肯定褒奖就是漠视、批判他人的创作的基础;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才能使其作品升值,才能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假如这是搞艺术之人创作的原动力,那不能被称为艺术家,只能称其为绘画或音乐的从业者,他们顾忌太多,作品中已掺杂了太多的虚荣和世俗。
我们都暂且忘了世间那许多所谓的艺术家,回头看看斯特里克兰德吧。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而苏格拉底吃是为了活着。斯特里克兰德也需要钱,用来延续生命,他也需要食物,用来填饱肚子。他叫上仅有的好友,“我”和斯特略夫到他的阁楼上去看他的画儿,他不在乎我是否懂得了画中传达的情感,他不在乎世人质疑他画的树叶儿是蓝色的(高更也常常以明亮的蓝色作为画的背景),当他没有钱支付旅店老板房费而选择送一幅自己的画但店主不屑于接受时,他也并不生气。他在乎的是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整且忠实地传达内心的感受。毛姆用斯特里克兰德的纯粹自由,来诠释对存在主义的思考。
后来他辗转到了塔希提岛,并经由鲜花旅店的老板娘蒂阿瑞介绍,找了一个土着人爱塔结婚。爱塔有一处田产,自给自足甚至存点积蓄是足够了的,斯特里克兰德也就安心地在这里落户了。
塔希提岛的美是头顶蔚蓝的天空,是郁郁苍苍的树木,是馥郁芬芳的香气,是阴翳凉爽的海风。就像瓦尔登湖带给梭罗灵感,塔希提岛上的风情也让斯特里克兰德的创作欲望像海水一样无边无际。这里的人不像他之前所在的城市里的人那样,因接受了一些知识和接触了一丁点艺术,就膨胀起来指责别人,包容自己,好像自己已经是统领艺术界的伟人,他们皱着眉头,乜斜着眼,翘着下巴,点评画廊里的作品,将自己知道的几个画派认识的几个画家搬出来,以显示自己的才能。塔西提岛上的人土生土长,淳朴得就像脚下的泥土,他们对于言谈古怪的斯特里克兰德有更多的包容,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更宁静的环境。他日夜不停,就算到了生命垂危之际,也不要求爱塔给他买药来,他要的只是一些颜料和画布。那就是救命的药了。病毒扩散到了他的全身,致使斯特里克兰德失明,他坐在小茅屋里,用失明的双眼注视墙上震慑人心的壁画,在黑暗中感受灵魂悸动,震颤,感受生命呼吸,狂奔。
在死之前,他要求爱塔把创作都烧掉,包括那座屋子,他怎么能如此自私。沉浸在艺术中,斯特里克兰德就像沉浸在游戏中的孩子,眼中只认可手上的玩具,固执地势要解开游戏的谜底。他要求的这场毁灭正好是他在滚滚红尘中寻找自我价值的完美终结,这恰巧证明了他绘画的目的不是名利,不是金钱,他不在乎为世人留下什么文明什么艺术,他就是在实现自我,就是让自己好受一点。
王尔德说,为富有诗意的事业破产是一种荣誉。或许现在我们来看他的生活,觉得那是多么脱俗,富有诗意,但作为艺术家,他的生活比任何其他艺术家都更困苦。他对艺术的一心一意,或者说是固执(旁人都不承认他拥有绘画的天赋,对他的执着感到匪夷所思),给他的生活带来的不是优雅与美丽,而是比撒哈拉沙漠还要干枯的寂寞,比风沙肆虐时的鞭打还要疼痛的肉体的折磨。但正是这些增添了他作为艺术家的美丽。毛姆在第四十三节的最后说:“斯特里克兰德是个惹人嫌的人,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月亮可望而不可即,六便士俯拾即是;月亮照得你心灵澄澈明净,六便士让你身体不忍饥受饿;月亮让你发觉自身的渺小,六便士让你终日陷入庸俗的追求。对于许多人,他们在心里咒骂生活的俗气,渴望理想实现时的耀眼,但如果让我们放弃平常的生活,去走那看似优雅诗意实则充满艰辛的理想之路,你难道就不会踟蹰?我们现在所走的路不是心里真正的理想之路。在权衡之后,我们选择了一条模棱两可的路,不过是希望在兜里揣着六便士走在路上时,头上仍然可以看到月亮。
月与六便士的读后感800字篇1
“人往往不是自己渴望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
——题记
不久前,我在书店里看完了毛姆的著作《月亮与六便士》。放下书本,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的独特个性、出众的才华、凄惨的结局,都印在我心中挥之不去。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画家的命运,或者说是一个天才的一生。故事的主线并不复杂,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位收入可观的证券经纪人,他过着普通人所追求的幸福生活。但是,突然有一天,他选择追寻艺术,在夜校学习了一年绘画以后,他离家出走,只身一人前往巴黎,后来到了南太平洋小岛塔希提并在此因病去世。在他生前,没有多少人欣赏他的作品;在他逝世后,却成为被大家所称赞的天才。
书名来自《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上的一篇书评,该文作者评价《人性的枷锁》的主角菲利普,“和许多年轻人一样,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对脚下的六便士视而不见”。月亮象征着崇高的理想追求和美妙的精神境界,六便士则代表着世俗的鸡虫得失与蝇头小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可大多数人追寻梦想,只是为了成功。思特里克兰德仅仅因为爱好画画,抛弃了别人为之羡慕的家庭和事业,甚至几次险些因饥饿而死,他的画作也从来不被人们所认可。但他却毫不在意,他不后悔为此所做的一切。在他的生命中,画画就是他的全部,甚至在他双眼失明时,他还在木屋的墙壁上作画。他的这种选择,注定不被世人所理解,但毛姆却在书中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无论处在怎样的境地,无论年龄、受教育程度、外界环境如何,我们都有选择一生中最想为之努力的东西的自由。这种自由只取决于我们自己,与其他任何东西无关。当我们有勇气做出选择的时候,就已经身在生命的自由之中了。”
毛泽东在《满江红》里写道:“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思特里克兰德珍惜时光,主宰生命,的确得到了他所追求的东西,他创造了一个世界,“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却抬头看见了月光”。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终究被六便士所困,抬头看见了月光,低头却捡起来六便士。太多的欲望和束缚包裹着我们,我们就这样蹉跎一生。我们最终都过着被生活选择的日子,而没有勇气去选择生活。
其实真的羡慕思特里克兰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他一样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当你投身于自己喜欢的事业时,就算不被理解,或者受尽非议,也应该泰然面对。纵然拼命一番后,还是没能达到最后的终点,那又如何呢?至少可以对自己说:“我拥有自信和勇气,我在自己喜欢的道路上努力过,即使遍体鳞伤,我也心满意足了。”
“世界上一定有另一个你,也在为某个梦想,很拼命地努力着。”愿你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愿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白月光。
月与六便士的读后感800字篇2
有人说‘生命是一场旅行,我们都在踽踽独行’。是茫然不知所踪地向前去,还是停下来问一问自己,寻找失去的自我,挖掘生命的本意。
世界上是否有那么一股力量,冲破樊笼,是否有那么一种召唤,迎着太阳。也许正是这种奇妙不可言喻的力量促使斯特克里兰拜托麻痹的心灵与生活,追寻内心的呼声。
家庭美满,工作稳定且顺利,在我们看来,这样有声有色,平平凡凡地度过一生,安详来,平静去,便是生命中的幸福生活。斯特克里兰作为一名金融设计师,有一名聪慧善良的妻子,然而看似一切已成定局,不惑之年的斯特克里兰却远去他乡,追寻内心的呼唤,偏执地开始他的艺术生涯……
‘艺术家’多么冷酷高雅的字眼,印象中总是最大限度张扬个性,加上超凡脱俗的眼光和言语。然而没有人想到,从不接触艺术,生性木讷的老实人斯特克里兰竟会现身于艺术。
一开始许多人认为他和情人私奔了。是的,的确艺术是他‘梦中的情人’,他来到巴黎习画,创作,经常衣不覆体,食不果腹,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中生存。然而这样还不够,他带着对野性的挑战,来到一座太平洋小岛,定居在原始森林。
终日不停地作画、作画……
‘他终于将附在他身上的恶灵祛除,他穷其一生只不过是在为这幅壁画做准备,那幅画完成后,他远离尘世,饱受折磨的灵魂终于得到安息。他死已甘心,因为他的人生使命已经完成。’
他鸿篇巨制的壁画也随他离开尘世。
几十年后,人们才发现这位艺术家的伟大,仅有的作品成为稀世珍宝。
斯特克里兰的使命是幸福成功的,因为他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挖掘到来自心底的呼唤。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使命,来到这世上,终究要留下点痕迹的,如长江般涌浪的生命大潮中,每个人都匆匆前行,却有人窥探到自己的内心。
英国首位女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曾坦言:“我的一生都在斗争。”她喜欢政治,于是走上政坛,在性别歧视中斗争,在家庭出身中斗争,在不同思想中斗争,在勇敢和怯懦中斗争。撒切尔通过不懈的努力挖掘了自己内在生命的含义,在历史上留下辉煌而个性的一笔。
我的爸爸、妈妈、舅舅都庸庸碌碌地生活着,当然,他们都是我最亲最爱的人。
我曾问过他们自己的理想,爸爸叹息到:‘我当初要是当医生,但被学校分配当了教师。’
就这样,由于怯懦,无数人随波逐流,放弃了自己的本心的追求。当然,梦想的实现存在机遇,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但没有挖掘过内心,聆听自己心声的生命是不完整的。即便是输得很惨,我们也笑的灿烂。
斯特克里兰便是一位深挖生命的勇士……
月与六便士的读后感800字篇3
“哲人有他们的乌托邦,画家有自己的理想国。思特里克兰德一无所有,除了他的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改编自著名画家高更的经历,讲述了一个四十多岁的证券经纪人,遵从内心声音,为了追求理想而抛妻弃子的故事。月亮象征着理想,而六便士则代表现实。单看故事介绍,这是一个情节俗套落人下乘的狗血励志成功学故事。而他开头接近三分之一的冗长背景介绍更是一度劝退我。
但此书其实和传统的励志文学大不相同。它的主人公是一名三观极度败坏的人,为了梦想抛弃没有经济来源的妻子与两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毫无道德观念,抢走恩人的妻子甚至害死她。作者也毫不掩饰对主角思特里克兰德的厌恶,借旁观者之口袒露他对伦理道德的冷漠、他的混蛋与恶心。而矛盾的是,作者也热情地描述出思特里克兰德被梦想控制着的,不顾一切的疯狂炙热。正是作者如此矛盾的笔触,塑造了一个令人又爱又恨的天才画家形象。
初读本书,我几度想过放弃。思特里克兰德着实令人反感至极。可读到后面,对他的心态又不由得演变为同情。思特里克兰德的原话是:“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不管他游得好不好,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得淹死。
这不禁令人思考天才到底是幸运抑或不幸。尽管这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在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地狱变》中就有提及。众人眼中的天才往往伴随着潦倒,孤僻,不被世人理解。但他们异于常人的天赋也是世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天才心中波澜壮阔云海翻涌的情感或许难以被作家的拙笔描绘出十分之一,但毛姆笔下这一句我反反复复读过很多遍,似乎得以管中窥豹瞅见一点隐约的轮廓。单从理智方面考虑,思特里克兰德似乎并不想燃烧自我全情投入于艺术之中。但情感烧灼着他身不由己,只能凭借求生本能去画画。尽管在画画过程中思特里克兰德也是快乐的,可他终究是被迫的,他的人生别无选择。
但《月亮与六便士》讲述的远不止这些。很有意思的一点在于,思特里克兰德一辈子穷困潦倒,挖心掏肺画出的作品一副都没有卖出过,甚至受尽同行与外行的嘲笑,欣赏他的人寥寥无几,能懂他内心世界的却没有一个。最后他毫无尊严地死在一个无名岛上,死前疯狂画了一屋子的画全部付之一炬。思特里克兰德一生没有尝到任何天赋所带来的名与利,但他受尽了天赋赐予他的苦痛。书的结尾,思特里克兰德还是声名远扬,仅剩的几幅画被炒出天价。但我看来就落了下乘。我希望思特里克兰德从未知名过,画笔给予他的从来只有只有他绘画时的快乐。
月与六便士的读后感800字篇4
你想要月亮,可给你六便士又嫌少。
——题记
作者说这个标题是他随手起的和主题无关,但我觉得这个标题起的太妙了。在无数的选择中,是抬头仰望月亮还是低头去捡六便士,这两个选择也直戳新闻人的胸口,是理想还是现实?
书中的斯特里克兰德和挣扎的凡人不同,他转身追寻理想再也没有回头,可以说是荒诞的可笑的。一个毫无绘画基础四十岁的中年大叔执意作画,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家庭以及安稳的工作。
他在乎成名么,不,他根本不在乎。他所有的钱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画画,甚至连生理欲望被他厌恶。他只想要内心的宁静。他被讥讽,被唾弃,可他根本不在乎其他人的想法。新闻理想新闻真实,新闻人挂在嘴边的东西,哪一个人可以拍着胸脯保证绝对做到?最初选择这条路靠着的是理想,支撑走完却需要面包。所以,是不是最后都会向生活妥协,但这本书就是要告诉你,可以反抗生活。
我想如果斯特里克兰德死后他的画没有出名,那么就是一场悲剧,可即便他死后变成了瞩目的画家,那一把被他安排的大火烧光了他所有画作,依旧是一场悲剧。所有可能的传世经典都注定湮灭,但世人的评价他才不在乎。
书里我最喜欢这样一段话。
“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
希望做新闻人的我们,在月光下更孤独勇敢。
月与六便士的读后感800字篇5
最近,我读了《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感触颇多!
月亮是梦想与信仰,六便士是安逸与舒坦,纵然脚下铺满了便士,而他的眼里却只有月亮。我为斯特里克兰欢呼!对于故事中主人公抛弃妻子的行为,我没有太多想法,甚至能宽容,但对他能有勇气活出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却表示无限敬佩。梦想与信仰,从我们呱呱落地起,就与我们相随,本是灵魂一部分,但在俗世不断浸染中被磨灭。斯特里克兰,在他活到四十岁,浑身已沾染了俗气时,能毫不回头,抛弃一切,内心的坚毅已彻底的震撼了我。
拉近点,我想起中国第一位女舰长韦晓慧,35岁前她是华为企业的一名高管,有非常优秀业绩,拿着可观的年薪,有着令大家都羡慕的社会地位。35岁后,她却弃笔从戎,成为一名军人。39岁时,更成为中国海军第一位女副舰长。我时常在想,当她抛弃原来优越生活,决定追寻梦想,成为一名军人时,她的内心要经历多少次博弈,有多少个久久不能入眠夜晚,多少次幻想自己人生道路选择的后果。她所受到的挑战与压力并不比斯特里克兰少。但是她做到了,前半生和后半生,她过了两种截然不同生活,以勇气和智慧,活出人生中的高度和宽度。
不知道,大家有感觉不?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点业余爱好,孜孜不倦,从不懈怠,比工作更有趣!写作,做木工,剪纸,唱歌,或是游戏业余玩家,或是电影发烧友。曾几何时,这些业余爱好在我们还是孩童或者青少年时,是我们梦想和信仰。就如我,也曾想过成为一名舞蹈演员,但在生活道路上,我却离梦想越来越远。当我们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有了活口的工作,有了安逸与舒坦,我们便有了更多借口告诉自己,要甘于现状,要把过去幼稚想法好好的藏起来。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铁口,同一趟列车,同一个表情,同一种匆忙,我们生命就这样,被偷偷的撷取,静静的,甚至都忘记时间存在。皱纹悄悄爬到脸庞,我们从别人口中的孩子,变成孩子口中的阿姨甚至奶奶。我们的生命,真实的来过人间,但却从来没有感到过灿烂。我们还没有告诉世界,我来了!世界却让我离开了!
读了《月亮与六便士》,我的心底产生了一丝勇气和希望。纵然,我们缺乏足够勇气做翻转,但至少在弯腰捡便士时,努力抬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