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头昏脑胀中药治疗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头昏脑胀中药治疗研究论文

中医药治疗眩晕研究进展 张若曈 刘东方 本文从眩晕的病因病机、 中药治疗、 针刺、 穴位埋线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总结出中医在治疗眩晕方面疗法多样,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1 病因病机 眩晕在中 医古籍中 已有论述, 《素问· 至真要大论》: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认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 海论》 曰: “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 胫酸眩冒”, 指出因虚致眩。 历代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各有见解, 朱丹溪主张“无痰不作眩”, 王清任则认为因瘀致眩。 李慧超等[1]认为眩晕之病, 以风、 痰、 瘀错杂者最为多见, 其主要的病因病机为肝风内 动, 痰阻血瘀, 气机逆乱, 上冲清窍以致眩晕。 郭志华教授对眩晕的病因病机进行总结, 认为该病多与饮食不节, 劳伤太过, 情志不遂, 房劳无度有关, 或因肝阴亏虚不能制约其阳, 或因脾胃亏虚而致气血不足, 或因肾精不足髓海失充 [2] 。 张怀亮教授主张从风论眩, 认为风是导致眩晕发生的直接致病因素, 既可外来, 也可内 生,同时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常兼他邪而致眩, 风邪致病最为多见, 是外邪致病的先导 [3] 。 方显明教授则认为眩晕与“肝风”关系密切, 肝的阴阳失衡可致血虚、 携痰湿、致瘀血, 上扰清窍或脉络瘀阻, 血虚无以濡养清窍, 因此在治疗中 提倡 平肝熄风等治法, 巧用“风”药 [4] 。 华荣对临证经验进行总结, 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为肝脾胃失调引起气机升降失常, 或外感邪气导致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调理气机为治疗之关键 [5] 。 若脾胃气虚, 气血无以生化, 脑窍失养也可导致眩晕 [6] 。栗锦迁则认为痰湿为眩晕的最主要病因, 若脾运化失职, 清 阳 不 升, 浊 阴 不 降, 痰 浊 上 蒙 清 窍 则 发 为眩晕 [7] 。 2 中药治疗 2. 1 中药汤剂 历代的医学专著记载了许多关于眩晕的治法方剂, 为后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何庆勇遵循原方比例, 运用泽泻汤治疗眩晕, 疗效显著 [8] 。 段海辰提倡分型辨证论治眩晕, 因痰致眩者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和清震汤、泽泻汤加减; 因虚致眩者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脾胃亏虚、气血不足者可用生脉饮合归脾汤加减; 肾精不足者运用杞菊地黄丸加减疗效显著 [9] 。厉启松等 [10] 以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治疗内 耳眩晕取得了较好疗效。 刘朝燕 [11] 选取 74 例眩晕患者进行临床研究, 采用黄连温胆汤治疗 37 例眩晕患者, 总有效率达 97. 30% , 说明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眩晕疗效显著, 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在临床辨证治疗中, 不但经方得到广泛应用, 自拟方也在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韩天生等 [12] 自拟温阳利水舒经方治疗眩晕, 与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相比, 总有效率达 96. 67% , 结果表明此方治疗眩晕疗效显著, 可广泛用 于临床。 邓振兴等 [13] 观察益气定眩方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 对照组给予尼麦角林片, 每次 15 mg, 每日 3 次口 服; 治疗组给予益气定眩方治疗。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2. 98% 、73. 68% , 且治疗组 LDL-C、 血流平均速度较前改善明显, 说明益气定眩方治疗眩晕有较好疗效, 并能降低动脉硬化风险, 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袁兵等 [14] 自拟填精益气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 64 例, 治疗后患者双侧椎动脉、 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 眩晕症状缓解,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2. 2 中药注射液 中药注射液是单味中药或中药复方的提取物, 有效成分浓度高, 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眩晕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治疗眩晕的中药注射液大部分具有扩张血管、 抗氧化、 降低血黏度、 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陈静等 [15] 开展多中心随机单盲对照试验来评价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眩晕的疗效及安全性,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120 例患者, 治疗组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 对照组予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 疗程结束后, 治疗组患者的眩晕症状临床控制率和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黄芪补中益气, 可治气虚、血虚之证。 黄芪可降低血小板黏附, 修复血管弹性, 扩张血管, 具有改善血流速度的功效 [16] 。 葛军等 [17] 将 60 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予参麦注射液治疗, 治疗组加用黄芪注射液, 观察发现,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6. 67% , 且无复发, 眩晕症状基本消失, 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也得到有效缓解。 郑素平等 [18] 应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确切, 且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及肝功能检查未发生异常, 且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可以说明该药治疗眩晕有较好的疗效。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 醒脑静对神经细胞的凋亡有直接影响, 可清除自由基, 发挥抗氧化作用 来达到治疗效果 [19] 。 董文韬等 [20] 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和长春西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发现, 醒脑静组总有效率95. 56% , 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升高, 眩晕症状评分明显降低, 并且无不良反应出现。 因此,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安全性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 张松青等 [21] 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眩晕患者 72 例, 治疗组总有效率(88. 9% ) 高于对照组(73. 5% ) , 并且 2 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王新琳等[22]为了系统评价丹红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检索了 CNKI、 PubMed、 万方等数据库中文献发现, 与西药组比较, 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总有效率提高, 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优于西药组。 血塞通注射液的化学成分为三七总皂苷, 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 改善微循环、 降血脂等作用, 从而使脑血流得到改善 [23] 。 该药物还能够抑制细胞钙的释放, 避免其内流, 以此改善患者脑部血液的循环效果。 秦星 [24] 将 104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2 例) 和研究组(52 例) ,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 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 结果表明, 研究组的眩晕程度评分和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 2. 3 中成药 中成药与中药汤剂、 中药注射液相比,具有服用方便、易于保存等优势, 适用于症状较轻或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 天舒胶囊以川芎、 天麻为主要成分, 对治疗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疗效较好。 王琦等 [25]采用天舒胶囊治疗 30 例偏头痛性眩晕患者, 对照组予氟桂利嗪治疗, 经过 3 个月治疗后,2 组患者的总眩晕发作次数、总眩晕时间及眩晕严重程度均降低, 治疗组降低更显著, 并且 2 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痰湿中阻型眩晕是眩晕中常见证型, 眩晕宁为中药制剂, 由泽泻、白术、茯苓、半夏、女贞子、墨旱莲、菊花、牛膝、陈皮、甘草等组成, 具有健脾利湿、 滋肾平肝的功效。 刘静等 [26] 探讨眩晕宁治疗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疗效, 对照组患者予西医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眩晕宁片口服治疗, 治疗 10 d 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8% , 后循环血流速度加快, 血供得到改善, 患者的眩晕症状明显缓解。 中医认为眩晕的病机虚实兼具,证候表现虚实夹杂, 从单一病机论治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疗效。 谢颂扬 [27] 选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观察组脑供血不足性眩晕, 与对照组(西比灵治疗) 相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 (97% ) 高于对照组 (68% )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血流速度得到提升, 患者眩晕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3 针刺治疗 针刺是中医疗法的一部分, 具有起效快、 操作简单、不良作用小等优势, 更易被患者接受。 李静等 [28]探究针刺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 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 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针刺治疗, 根据辨证论治, 针对气虚、阳虚型眩晕选用不同穴位,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眩晕症状缓解, 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 向璟伊等 [29] 采用益肾活血针刺法治疗颈性眩晕, 40 例眩晕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7. 5% , 且无不良反应发生。曲良等 [30] 从虚论治眩晕, 以针刺囟会穴为首, 次针百会, 结合率谷、养老、 支正穴通达肝胆三焦, 中脘、 足三里等补益脾胃以补后天, 太冲、 太溪滋肝补肾,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钟林晓 [31] 对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针刺治疗, 研究组 45 例患者针刺大椎、 颈夹脊、百会、风池等, 总有效率为 95. 56% , 说明针刺治疗眩晕效果显著, 并且操作简单, 安全性高。 吕 甜甜等 [32] 采取“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精神性眩晕, 通过选取头部穴位使阳气通达, 配合躯体穴位, 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 的。 治疗组患者 DHI 评分、 HADS 评分均有改善, 并且优于对照组, 因此通过针刺可改善精神性眩晕患者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4 其他疗法 除了中药、针刺等治疗方法外, 中医特色疗法如耳穴压豆、穴位贴敷等因其具有无创、 方便、 疗效显著等优点, 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姚恒帽等 [33] 观察耳穴压豆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瘀血阻窍型)的效果, 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 耳穴压豆治 疗, 治 疗后 研究组的 总 有效 率 为97. 06% (P 0. 05) , 且患者住院天数较对照组减少。由此可看出耳穴压豆可以缓解眩晕症状, 具有康复快、效果显著等优势, 值得临床推广。 罗建等 [34] 研究电针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 治疗组用电针治疗, 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7. 8% (P 0. 05) 。 反映出电针治疗眩晕的疗效优于西药。 邓正明等 [35] 采用自 拟中药方对风池穴和翳风穴进行穴位贴敷的方式治疗眩晕,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 91. 0% , 高于对照组的 89. 0% , 试验组DHI 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 胡旭光等 [36] 探讨推拿与倍他司汀片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 94. 29% , 明显高于对照组, 推拿治疗能提高眩晕量表评分, 有利于患者恢复 健康 , 疗效优于西药组。张帅 [37] 采用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 其有效率高于针刺治疗组。 穴位注射法操作简单, 疗效确切, 可以在临床中推广。 李珍等 [38] 应用穴位埋线方法, 将医用羊肠线传入针管, 根据不同穴位和进针角度而决定该穴的实际进针点, 得气后边退针边推芯, 使线体到达穴位中心的肌层, 然后快速出针, 压迫或包扎止血,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 93. 75% , 对颈性眩晕的疗效显著, 作用 持久。 卢彩凤[39]采用小针刀疗法治疗颈性眩晕, 治疗后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眩晕障碍评分降低, 具有较好的疗效。 在临床中小针刀与整脊手法联合治疗眩晕也十分广泛。 聂建军等 [40] 应用整脊手法配合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 其疗效优于单纯整脊治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有效改善了患者眩晕、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 5 小结 眩晕的病因繁杂, 证候常有虚实夹杂,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中医从整体出发, 辨证论治, 常以中药配合针刺、耳穴压豆、 穴位埋线等疗法, 取得了 显著的疗效。临床上一些眩晕患者经过西医治疗后效果欠佳, 中医的辨证论治则能发挥其优势, 但在临床观察中多为小样本试验或个案举例, 存在缺乏统一的疗效评定标准、未设立对照组等问题, 因此建立科学的试验设计, 寻找可行的观察指标, 确定疗效评定标准在今后的科研中需要引起注意。

卷曲食指,以内侧抚摩前额30次,从额中至太阳穴;用中指揉太阳穴30次;用手掌做干洗脸动作10次。头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头痛的原因很多,不仅头部的脑、眼、耳、鼻、咽等器官疾病可以引起头痛,全身疾病也可有此种表现,其中有些是严重的致命疾患,如颅脑外伤、脑出血等,需高度警惕,及时就医。另外,经常发生头痛脑胀的人们,晚上睡觉时可枕中药药枕,如夏枯草菊花枕。药枕制作方法:夏枯草、菊花各等份,装入枕头,夜枕入眠,能治多种不愈之头痛。

头痛是临床长常见的一种 神经 疾病 ,引起头痛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生活作息不正常、某些疾病发病的先兆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中药 治疗 头晕 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导致头晕的原因 1. 药物副作用 高 血压 药物ace抑制剂和阿米替林等抗抑郁药,都会降低血压,诱发眩晕。英国心脏协会专家娜塔莎•斯图尔特表示,一些 心脏病 患者服用利尿剂时会脱水,也会产生眩晕感。镇静剂抑制中枢神经,使 大脑 活动减速,也是导致眩晕的一大因素。 2.缺铁 疲劳乏力是 贫血 的主要症状。由于身体缺铁,血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携氧量减少,大脑血氧量不足,因而产生眩晕感。 3. 偏头痛 眩晕常是偏头痛发作的前兆,其原因是大脑血管变窄,血流量减少。 4.全身扫描 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也可能导致眩晕。人体平衡受内耳控制,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产生的强磁场会导致内耳平衡器官失衡,进而导致眩晕。 5.脱水 大脑大部分由水组成,人体一旦脱水,大脑功能就会失常。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劳伦斯·阿姆斯特朗教授表示,脱水时 血液 黏稠度增加,体温升高,心跳加快。因此,发生晕眩时,不妨喝一大杯水试试。 6.血压与缺氧问题 很多眩晕是由于血压突然降低,大脑短时间缺氧所致。比如,猛然起身或起床等。 7. 游泳 游泳很容易导致耳朵进水,一旦进水影响到内耳平衡器官,在耳内进水完全变干之前,眩晕可持续几小时甚至几天。专家指出,游泳前及游泳过程中,情绪紧张会导致大脑血氧量下降,继而发生眩晕。 8.过敏 花生、猫、灰尘和花粉等过敏原也可能导致眩晕。过敏会导致鼻窦和中耳产生黏液,影响内耳平衡器官,导致眩晕。 中药治疗头晕的方法 1、熏蒸止痛法 用川芎15g,晚蚕沙30g,僵蚕20~30g,香白芷15g,将药物共放入沙锅内,加水5碗,煎至3碗,用厚纸将沙锅口封住。 用法:视疼痛部位大小,于盖纸中心开一孔,令患者痛位对准纸孔;满头痛者,头部对准沙锅口(两目紧闭或用手巾包之),上面覆盖一大方巾罩在头部,以药液散发的热气熏蒸,每天1剂,每剂用2次,每次熏10~15分钟。适用于各种头痛。 2、药汁涂抹法 取鲜姜、葱白各100g,洗净,放瓷钵内,加凉开水少许,捣烂取汁,用棉球蘸药汁涂于太阳穴或前额,或头痛部位,涂后可用手指轻叩涂药部位,每天数次。 3、中药塞鼻法 取川芎15g,白芷9g,冰片1g,细辛3g,羌活6g,共研极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依据患者年龄大小,取药末3~6g,放在纱布上卷成条状,左侧头痛塞右鼻,右侧头痛塞左鼻,全头痛左右鼻交替使用。每天1~2次,连续5~7天。 4、塞鼻取嚏法 (1)防风、藜芦、栝楼各等量研末,取少许搐鼻取嚏,此方适合一切头痛。 (2)雄精(雄黄中最佳品)1g,皮硝3g,川芎6g,白芷8g,乳香、没药各2g,共研细末,取少许搐鼻取嚏,痛止则停用。 5、贴太阳穴法 荆芥、穿山甲、白芷、蝼蛄各9g,干全蝎(去毒)、地鳖虫、姜蚕各3g,牙皂5g,共研末,加冰片1g,用蜂蜜调匀,摊布贴两太阳穴(晚贴早揭),每日1次。此方系清光绪头痛剧烈时所用。 6、贴涌泉穴法 取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米醋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每日换药1次,7天为1个疗程,连续1~2个疗程。本法上病下取,平肝潜阳,引热下行,对高血压头痛、肝阳头痛疗效甚佳。猜你喜欢: 1. 眩晕病的原因 2. 头痛治疗偏方有哪些 3. 颈椎病的中药治疗方法 4. 引起头晕眼花的原因有什么呢 5. 中药治疗贫血的中药方配方 6. 5种治疗咳嗽的中草药

头昏脑胀可以吃奥拉西坦、吡拉西坦和胞磷胆碱,进行改善脑代谢治疗,同时要控制病因。头昏脑胀,有可能是脑供血不足导致的脑部缺氧,也可能是低血糖引起的。如果患者长时间精神紧张、压力大、睡眠不足时,也可能会引起此症状。脑供血不足时,可以口服丹参、三七和银杏叶滴丸,进行改善血循环治疗。

脑腔梗中药治疗研究论文

在这里,确切地说,预防脑梗塞应该是二级预防(已经得过脑梗塞)中药处方 当属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提出的名方:“补阳还五汤”,后人是凡治疗脑梗塞,多半在该方基础上加减。此外中成药制剂很多,如,心脑疏通胶囊、石学敏丹芪偏瘫胶囊等。

你好!脑梗赛是很容易发生猝死的,所以在发病时要第一时间送往正规医院抢救,平时要注意情绪不要太激动,多休息,少劳累,保持心情愉快。脑梗塞应积极治疗高血压,尤为病史中已有过腔隙性梗塞者需要防止复发,同时应注意压不能过快过低。

脑梗塞又名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由于脑血管内发生血栓、栓塞或其他原因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疾病。脑梗塞包括常见的脑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塞(简称脑血栓)和脑栓塞。此外还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又名一过性脑缺血,也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范畴,但末到脑梗塞的地步。 中医把这类疾病叫作中风,但中风也包括脑出血在内。中医认为风性善行而数变,。本病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故名中风。本病可因情志不调,心肝气郁,化火生痰;或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素体肥胖,多湿生痰,酒食不节,多食肥腻辛辣,因痰生热,故中风多为风、痰、火、淤可致,或以标实为主,或标实本虚。病因脑梗塞主要有血栓形成及栓塞两类。(一)非栓塞性脑梗塞的病因有:1.动脉硬化症 在动脉血管壁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础上形成血栓。2.动脉炎 脑动脉炎症性改变多可使血管壁发生改变,管腔狭窄而形成血栓。3.高血压 可引起动脉壁的透明变性,动脉内膜破裂,使血小板易于附着和集聚而形成血栓。4.血液病 红细胞增多症等易发生血栓。5.机械压迫 脑血管的外面受附近肿瘤等因素的压迫,可以出现血管闭塞的改变。(二)栓塞性的脑梗塞的病因常是血流带进颅内的固体、液体、或气体栓子将某一支脑血管堵塞。其病因很多,主要为心源性与非心源性两类:1.心源性 急性或亚急性心内膜炎,一般发生在心脏病的基础上。病变的内膜上由于炎症结成赘生物,脱落后随血循入颅发生脑栓塞。诸如风心病、心肌梗塞、先天性心脏病、心脏肿瘤、心脏手术等都易造成栓子脱落。尤其这些心脏病,出现房颤时更易将栓子脱落,均可造成脑栓塞。2.非心源性 气栓塞、长骨骨折时的脂肪栓塞、肺静脉栓塞、脑静脉栓塞都是非心源性脑栓塞的原因。有的查不到栓子的来源称为来源不明的脑梗塞治疗和疗养康复方法一 急性期的治疗(一)一般治疗应卧床休息、头部放平,必要时给吸氧。除血压特高外一般不降压。勤翻身,注意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预防褥疮。(二)低分子右旋糖酐 每日500毫升静滴,连用两周。(三)血管扩张剂 间断吸入混合气体(6—7%的二氧化碳,50—95%氧),5%碳酸氢钠250毫升静点,每日1—2次,罂粟碱100毫克加入250毫升葡萄糖液内缓慢静点,每日一次共两周。血管扩张剂仅用于发病初1—2天或病后3周以后,否则可出现脑内盗血综合征,反而会加重脑组织缺氧损害。(四)抗凝治疗 治疗方法如下:肝素12500单位加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或10%的葡萄糖液1000毫升中缓慢静脉点滴(以每分钟20滴的速度维持24—48小时。第一天可同时口服抗凝药物,如新双香豆素300毫克、双香豆素100—200毫克、新抗凝4—8毫克)。(五)活血化瘀的中药如丹参、川芎、葛根、当归、红花等。可酌选用 。(六)手术治疗 颈动脉阻塞者可作血栓摘除术。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颅内动脉系统阻塞者,可于病侧进行颞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吻合术。(七)新针、头针、激光或超声波等治疗均可选用。二 脑梗塞恢复期的治疗脑梗塞恢复期要适当地服用末梢循环改善剂,降低血小板凝集性,降低血脂,营养神经,促进神经细胞代谢,注重血压等治疗,对有冠心病、风心病、糖尿病者,要注意原发病的治疗 (详见脑出血)。(一)中医中药治疗脑梗塞的中药治疗,基本原则是活血化淤。1.单方(1)芎嗪注射液 一次40—80毫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天一次,一疗程7—10次。 无明显副作用,目前能人工合成。临床应用为:四甲基吡嗪盐酸盐二水化合物。 对恢复期或后遗症可作穴位注射,每穴位注射10—20毫克,每日或隔日一次。(2)丹参注射液 用法:丹参注射液2毫升,加于 5%葡萄糖40毫升中,作静脉注射,每日两次,5天一疗程。(3)复方丹参注射液 用法:2—4毫升肌注,每天一次,或用4—16毫升加于5%的葡萄糖或低分子右旋醣酯酐250毫升,静脉滴注,每天一次,一疗程1—2周。(4)夏天无 又名无柄紫堇,有活血止痛作用。制剂:注射剂每支2毫升,片剂每片0.6克。用法:先行肌肉注射,每次2—4毫升,每天一次,显效后改口服。每次4—6片,每日2—3次。2.复方(1)补阳还五汤 组成:黄芹16—30克、当归9克、 赤芍9克、川芎9克、桃仁9克、红花9克、地龙9克。功效: 补气血、通经络。用法:每日1剂、2次煎服。(2)四藤汤桃红汤 组成:络石藤、鸡血藤、海风 藤、红藤各15克。桃仁、红花、赤芍、丹参、川芎各9克。 功效: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用法:每日1剂、2次煎服。(3)通脉丸 配方:丹参30克、桂枝9克、鸡血藤30 克、地龙9克、红花15克、紫参30克、紫草9克、当归30 克、川芍9克,共研细末,炼密为丸、每丸重9克。功效: 活血化瘀,温阳通络。用法:每次1丸,每日二次。(二)矿泉疗法我国的矿泉资源丰富。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用单纯性温泉、食盐泉、重碳酸钠泉、硫酸盐泉、氡泉作泉浴疗法,泉水温度控制在38—40度,一次浴10—20 分钟,每日一次。云南省干部疗养院温泉取用举世闻名的天下第一汤,无论水质、水温对中风后遗症均有显著、确切的疗效。(三)外敷疗法1.中风昏迷 用苎麻蔸、大蒜各适量,一同捣烂,敷 于后颈,约20分钟后可渐醒来,本方只适应于中风闭症。2.半身不遂 穿山甲、大川乌头、红海哈各60克,同 研为细末,每次15克,用葱汁和成半寸大小的药饼贴双足 心,以纱布固定,再将双足浸热水中,待身麻汗出,马上去除药饼,治疗时避风。每半月敷一次脑梗塞的食疗方处方:瘦猪肉50克,大蒜瓣20克,猪尾菜6克,黑木耳1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精盐4克,味精2克,加水适量煮烂熟。连汤食用,每日一顿。脑梗塞为老年常见多发病,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脑血栓、冠心病等血液循环系统疾病,一旦发病就需长期用药,维持治疗。发生药物反应也是常有的事。食疗验方的优点是对身体有利而无害,可以长期食用,且少毒副作用。患者不妨留心观察,照方试用,以验证疗效。

脑梗塞是比较容易复发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在生活中要做好预防工作和护理,防止脑梗塞再次复发,对患者的身体有很大的伤害。患者要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各种蔬菜、水果、糙米、全谷类及豆类,可帮助排便、预防便秘、稳定血糖及降低血胆固醇。.抗凝治疗:用以防止血栓扩延和新的血栓发生①肝素②双香豆素,本病还可使用高压氧疗法体外反搏疗法和光量子血液疗法等,还要加强对疾病的康复锻炼,帮助患者克服疾病的困扰,还有靶 向 因子修复体系以患者自体的生物免疫细胞为载体,将神经因子与患者自体免疫细胞结合后,通过实质、鞘内、血液三种途径将神经因子输送到患者体内。

神经性头痛中成药物治疗研究论文

神经性头痛主要指的是紧张型头痛,主要有以下原因:第1种原因,与头部颈部肌肉筋膜的长期收缩是有关系的,这些肌肉筋膜长期收缩会导致缺血缺氧,导致炎症介质的产生增多,所以患者会出现头痛的临床症状。第2种原因,有可能与大脑皮层、丘脑、脑干等部位发生功能性改变,导致痛觉阈值下降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治疗方面,主要可以给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比如服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物或者肌肉松弛类药物。也可以进行物理上的治疗,

郭成林,男,生于1949年。吉林省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吉林省通化市名医,通化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从事中医工作40余年,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各科疾病,治疗冠心病、慢性胆胰疾病、风湿病、颈椎病、口腔溃疡等疗效显著。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

组成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蜈蚣3克,全蝎5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蔓荆子10克,徐长卿10克。

功能活络通窍,缓急止痛。

主治神经性头痛。

用法冷水浸泡60分钟,急火煎开后,改用文火煎30分钟,共煎两次,药液合并一起。将煎好的药液分成两份,每日早晚饭后30分钟各服一份。在治疗期间要加强体育锻炼或适当的体力劳动,但勿过劳。减少脑力劳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勿吸烟、饮酒,勿食辛辣厚味。

方解神经性头痛,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脑力劳动者发病较多。患者除头痛外,常伴有失眠、心悸、头晕、多梦、记忆力减退、感情容易冲动、易疲劳等症。神经性头痛多属中医内伤头痛范畴。头痛病因多由于肝气郁结,化火伤阴,或脾虚失运,痰浊阻滞,清阳不升,或精血不足,脑失所养,而致筋脉拘急,脉络不通而头痛。芍虫芎芷汤方用白芍、甘草相合,为《伤寒论》芍药甘草汤,能酸肝化阴,缓急止痛;蜈蚣、全蝎通络化瘀而止痛,二药相配对顽固性疼痛有良好的通络止痛功效;川芎味辛上行,能升清阳之气,善治诸经头痛;白芷祛风,通九窍,止头痛;蔓荆子祛风,止痛;徐长卿止痛。诸药相伍,相得益彰。

加减头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痛如针刺,脉涩,属瘀血者,加桃仁10克,红花10克,丹参15克;头痛头胀,头晕目眩,性情急躁易怒,脉弦属肝阳上亢者,加石决明30克,珍珠母3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头痛头晕,耳鸣口苦,面红目赤,便秘尿黄,脉弦数属肝火上炎者,加龙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头痛绵绵,过劳则剧,气短乏力,语音低微,面色白光白,失眠多梦,脉细无力属气血两虚者,加当归10克,龙眼肉15克,党参15克,黄芪20克,白术15克,熟地黄20克;头痛而胀,首重如裹,恶心纳少,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滑属痰湿者,加制半夏10克,白术15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生薏苡仁25克;头脑空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脉沉细无力,属肾虚者,加熟地黄20克,山茱萸15克,枸杞子15克,菟丝子20克;头痛恶热,口渴喜凉饮,满面红赤,脉数属胃热者,加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伴有心悸,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15克,夜交藤20克,柏子仁10克,五味子10克;胸腔满闷,嗳气不舒者,加香附10克,枳壳10克,陈皮10克;记忆力减退者,加石菖蒲10克,远志10克,龙眼肉15克;后头痛者加羌活10克,前额部头痛者加葛根15克,两侧太阳穴或偏头痛者加柴胡10克,巅顶部疼痛者加吴茱萸3克。

神经性头痛治疗简介 一、什么是神经性头痛 神经性头痛主要是指紧张性头痛、功能性头痛及血管神经性头痛,多由精神紧张、生气引起,主要症状为持续性的头部闷痛、压迫感、沉重感,有的病人自诉为头部有“紧箍”感。大部分病人为两 侧头痛,多为两颞侧、后枕部及头顶部或全头部。头痛性质为钝痛、胀痛、压迫感、麻木感和束带样紧箍感。头痛的强度为轻度至中度,很少因头痛而卧床不起或影响日常生活。有的病人可有长年累月的持续性头痛,有的病人的症状甚至可回溯10-20年。病人可以整天头痛,头痛的时间要多于不痛的时间。因为激动、生气、失眠、焦虑或忧郁等因素常使头痛加剧。还有一部分病人,不仅具有肌紧张性头痛的特点,而且还有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表现,主诉双颞侧搏动性头痛。这种既有紧张性头痛,又有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表现,称为混合型头痛。病人多伴有头晕、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心慌、气短、恐惧、耳鸣、失眠多梦、腰酸背痛、颈部僵硬等症状,部分病人在颈枕两侧或两颞侧有明显的压痛点。 二、怎样治疗神经性头痛 1、药物治疗: 本专家门诊部神经内科郭医师长期从事头痛病的研究,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对各种慢性头痛的治疗上取得突破性进展。郭医师根据祖传秘方,结合20多年临床研究成果,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成功地运用几十味名贵药物研制出专治神经性头痛的系列方药—静痛灵系列协定处方,郭医师利用该系列特效药成功的治愈了2000多例慢性神经性头痛病人。静痛灵系列协定处方对各种头痛病(包括各种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偏头痛、肌肉紧张性头痛、月经性头痛、脑外伤性头痛、癫痫性头痛、高血压性头痛等)均有特效,有效率达97%,突出的特点是治愈后不复发。静痛灵系列协定处方具有健脑养神、定心安神、祛风止痛的功效,根据不同病因,类型,辩证用药,具有见效快、疗程短的特点,本方剂调治的优点是:疗效稳定,无毒副作用,巩固治疗后不易复发。 静痛灵系列方药专门用于治疗各种顽固性神经性头痛(包括慢性血管神经性头痛、紧张性头痛、肌收缩性头痛、功能性头痛等)及其伴发的头晕、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心慌、气短、恐惧、耳鸣、头部压迫感、失眠多梦、腰酸背痛、颈部僵硬等症。本处方可调整神经功能、改善脑部供血供氧、消除精神紧张、缓解头部肌肉痉挛,对各种类型神经性头痛、头晕、心慌、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失眠等症状有特效。 静痛灵系列协定处方每月一个疗程,一般病例1—2个疗程即可治愈。 点击查看系列协定处方静痛灵药品说明 2、穴位注射神经细胞激活剂: 穴位注射是一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即在有关的针刺穴位、或通过经络触诊发现阳性反应的某些部位注射一定的药物,利用针刺和药液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出现一定的针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穴位的选择:根据经络触诊检查:根据病种、病因及疾病的经络走向循经触摸,选择出现反应最明显的经穴作为治疗的主要经穴,这些反应主要表现为结节、压痛、形态变化等,有经验的医生可很容易的找到这些穴位。其次是用经络测定仪寻找穴位:人体表一定部位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关系,经络测定仪就是通过一定部位的皮肤电阻变化情况,结合临床表现来观察和推测某些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作为选穴依据,或作为临床诊断治疗参考。 (2)、药物的选择:神经性头痛病人穴位注射“神经细胞激活剂”,这是一种复方制剂,是郭医师经过20多年的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发明的,他参考国外的治疗经验,终于发现某些药物对大脑神经细胞有激活作用,对沉睡的神经细胞有唤醒作用,同时还能使某些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即可起到调整神经、调节大脑兴奋与抑制过程的作用。还能调整血管舒缩功能、改善大脑血液供应的作用。临床及实验证明本疗法可明显改善大脑功能、提高记忆力及思维功能、头痛发作次数及程度明显减少。许多病人穴位注射后头脑立即清晰,视物清楚,可起到立杆见影的功效。而且穴位注射还能起到温通经脉,祛除寒湿,调整脏腑气血及调整神经功能的作用,能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内分泌失调得到改善,即通过经络-神经-皮层-内脏的综合调节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是中西医结合的最佳治疗方法。郭医师的有关论文已在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多次在全国学术交流会上宣读交流,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穴位注射“神经细胞激活剂”一般每周治疗一次,5次为一疗程。本人在沂蒙医院及市医院工作期间应用此法治疗神经性头痛病人1250例,有效率97%,治愈率达88%以上。 3、穴位埋线法: 穴位埋线疗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穴位埋藏法,它是用埋线器具将特种药物浸泡的蛋白质磁化线植入相应的穴位,通过药物及线体对穴位产生持续有效的刺激作用(线在体内15天至3个月自然被溶解吸收),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穴位埋线疗法弥补了扎针时间短、扎针次数多、疗效不持久、疾病愈后不易巩固的缺点。 在病人的一定的经穴上进行穴位埋线可有效的治疗神经性头痛,穴位埋线治疗疾病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病因进行辩证选穴,然后在穴位上埋线起到温通经脉,祛除寒湿,调整脏腑气血及调整神经功能的作用,能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内分泌失调得到改善,即通过经络-神经-皮层-内脏的综合调节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疗法可调整神经、调节大脑兴奋与抑制过程、调整血管舒缩功能、改善大脑血液供应、激活神经细胞,临床及实验证明本疗法可明显改善大脑功能、提高记忆力及思维功能,对神经性头痛有明显效果。穴位埋线15天埋线一次,免去患者每天“针”一次的麻烦和痛苦,使繁忙现代人易于接受。 穴位埋线疗法最大优点是无任何副作用,安全无痛苦,病人易于接受,且复发率极低。 4、穴位割治疗法: 20多年来我们对祖国医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发展,穴位割治疗法是根据中医经络学说的观点,从针刺疗法演变而来,其功能在于疏通经络,宣导气血 阴阳协调,定心安神之目的。穴位割治治疗疾病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病因进行辩证选穴,然后在穴位上进行割治可起到温通经脉,祛除寒湿,调整脏腑气血及调整神经功能的作用。结合口服系列特效药物配穴位割治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起到相互协调、增强疗效之功效。 口服药物与穴位注射或穴位埋线疗法有机结合,疗效相辅相成,从而达到彻底治愈神经性头痛的目的。一般一疗程30天,轻型病例2~3个疗程即可治愈,一般无毒副作用。治疗期间忌饮酒,忌食生冷辣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要有规律。患者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多数是可以治愈的。

神经性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头痛类型,虽然不会影响到个人的生命健康,但是却极大地影响个人生活质量。神经性头痛和多个原因有关,一部分来自于精神上,一部分也和生活习惯以及头部是否受到外伤有关,要从几个方面来进行预防,才能够减少神经性头痛的发作频率。神经性头痛又称紧张性头痛,这就说明大多数神经性疼痛来自于精神上的层面会更多一些,但是神经性头痛主要是在头颅的神经血管受到外界刺激,比如一定程度的牵拉或压迫而导致血管收缩发生障碍,形成神经性的痛感。神经性头痛一般都出现在头皮部位,所以患者能感觉到是头部外侧疼痛。神经性头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外部原因所致。如果患者受到了头部的巨大撞击或者出现头部外伤,或在进行头部的手术以后在头皮表面形成头外伤,头皮受损导致神经受损形成创伤性的疼痛,这也属于神经性疼痛之一,这种神经性头痛是由于头部受到外伤所导致的。2、精神所致。一部分人由于过大的精神压力或生活压力,自己的神经处于一直紧张的状态,另一些人群可能由于自身性格比较容易激动,情绪容易出现亢奋或者比较偏执,在情绪上有大起大落的变化。导致神经长期处于紧张,一直处于疲劳状态,从而导致神经性头痛。3、休息不足。如果人体长期处于缺乏睡眠休息不足的状态时,神经一直处于工作状态,没有得到及时的休息,就一直处于紧张的形态里,长期下去会产生疲劳,导致神经性疼痛。

脑干脑炎治疗研究进展论文

此病理改变是不单线的脑干脑炎,是脱髓鞘脑干脑炎,故有复发导致复视。也可称本病为脱髓鞘视神经脑脊髓炎。医院的治疗第一次用激素有效,第二次效果肯定欠佳。治疗必须中西复合治疗才能使神经得到再生修复获最佳恢复。否侧,受累神经会因缺血而发生变性,恢复更难。而且复发和迟发神经再度损害而导致瘫痪,痴呆,严重时危机生命。治疗方案:若是迟发性脱髓鞘脑病激素对本病的治疗无效,治疗应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肌体抗病能力,同时中西医结合扩张微循环使受损残余神经得到充分的血供以养,控制预防病情继续发展。并采用神经再生之药兴奋神经,激活麻痹和休克的神经使受损神经得到再生修复达到早日康复。需帮助请发磁共震照片为你指导。提示,不可心存侥幸,延误了治疗时间。

疾病概述经典NMO的概念是指双侧视神经炎和严重横贯性脊髓炎同时或短期内相继发生的一种单相病程疾病。20世纪末,Wingerchuk等回顾总结了71例NMO患者临床资料,拓展了NMO定义范畴,主要观点包括:视神经炎和脊髓炎两者可同时出现、很短时间内相继出现或相隔较长时间(数月或数年)出现;视神经炎可为双眼受累,也可单眼受累;有些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称为复发型NMO。故NMO可为单相病程,亦可呈缓解复发的多相病程。80%~90%的NMO病例为反复视神经炎和脊髓炎发作的复发型NMO。部分患者脊髓炎出现前视神经炎可反复多次发作,反之亦然。反复发作的脊髓炎或视神经炎被称为复发性脊髓炎或复发性视神经炎。流行病学NMO的确切发病率和患病率均不清楚,原因之一是缺乏统一公认的诊断标准,易与MS混淆。在西方白种人中NMO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比例不足1%。而在非白种人群,NMO明显多见,如日本NMO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比例是20%~30%,香港36%,新加坡48%,印度10%~20%。NMO平均发病年龄39岁,不同人种女性患病均明显多于男性,女性患者占所有病例数90%。病理相对于典型MS最容易侵犯脑室周围白质、小脑和脑干,NMO常选择性地累及视神经和脊髓。NMO脊髓病变具有不同于MS的特征,为多个脊髓节段的广泛脱髓鞘,伴同时累及灰白质的空腔形成、坏死和急性轴突病变,病灶中有显著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围绕透明样变血管周围,有免疫球蛋白(IgG和IgM)和补体活化产物的沉积,呈特征性的框边样(rim)和玫瑰花形(rosette),提示体液免疫机制参与了NMO发病过程。临床表现好发于青年,男女均可发病。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病情进展迅速,可有缓解-复发。急性严重的横贯性脊髓炎和双侧同时或相继出现的球后视神经炎是本病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可在短时间内连续出现,导致截瘫和失明。症状体征1、发病年龄5-60岁,21-41岁最多,也有许多儿童患者,男女均可发病。急性横贯性或播散性脊髓炎以及双侧同时或相继发生的视神经炎是本病特征性表现,在短时间内连续出现,导致截瘫和失明,病情进展迅速,可有缓解-复发。2、视神经炎急性起病者在数小时或数日内单眼视力部分或全部丧失,某些患者在视力丧失前一两天出现眶内疼痛,眼球运动或按压时明显,眼底可见视神经乳头炎或球后视神经炎。亚急性起病者1-2个月内症状达到高峰。少数呈慢性起病,视力丧失在数月内稳步进展,进行性加重。3、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是脊髓急性进行性炎症性脱髓鞘病变,已证实多数为MS表现,呈单相型或慢性多项复发型。临床常见播散性脊髓炎,体征呈不对成和不完全性,表现快速(数小时或数日)进展的轻瘫痪、双侧Babinski征、躯干感觉障碍平面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等。急性脊髓炎伴Lhermitte征、阵发性强直性痉挛和神经根痛可见约于约1/3的复发型患者,但单相病程患者通常很少发生。4、多数NMO患者为单相病程,70%的病例数日内出现截瘫,约半数患者受累眼发生全盲。少数患者为复发型病程,其中约1/3发生截瘫,约1/4视力受累,临床事件间隔时间为数月至半年,以后的3年内可多次复发孤立的ON和脊髓炎。此外,单病程NMO和复发型NMO临床特征也存在一些差别。Wingerchuk等报道,单病程NMO平均发病年龄29岁(1~54岁),复发型NMO 39岁(6~72岁)。复发型NMO女性比例更高,达80%以上。首次临床事件发展成为双侧视神经炎和脊髓炎(NMO经典定义)的平均时间,单病程NMO是5天(0~151天),复发型NMO是166天(2~730天)。单病程NMO临床事件表现更为严重,54%的受累眼睛经历过视力完全丧失,而复发型NMO中只有28%,单病程NMO中70%的患者出现过截瘫,复发型NMO中仅有31%。虽然单病程NMO临床事件比复发型NMO严重,但绝大多数单病程NMO因为以后不会复发,并长期保持稳定,没有累积损伤,疾病恢复和神经功能保持会更好,5年生存率90%,往往死于其它病因。复发型NMO的复发频率个体之间差异很大,有可能几次发作在数月内出现,也可能缓解期超过10年。55%的患者1年以内出现视神经炎或脊髓炎复发,这一比例3年内增加至78%,5年内达90%。虽然首次视神经炎和脊髓炎事件后功能恢复比单病程NMO更好,但反复发作的累积效应使得复发型NMO的神经功能残疾反而更为严重。病程5年的患者,超过半数有单眼盲或没有辅助不能行走,5年生存率68%。严重颈脊髓炎导致呼吸衰竭在复发型NMO更常见,几乎1/3的患者会出现,也是此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辅助检查血清与脑脊液:大约85%的MS患者脑脊液中可检测到寡克隆带,而在NMO患者中出现率仅15-35%。IgG合成指数NMO也同样明显低于MS。NMO急性期脑脊液白细胞数可超过50/mm3, 可有中性粒细胞,这种脑脊液改变在典型MS非常少见。近年来,免疫学研究又发现新证据显示NMO与MS两者之间明显不同。近年有关NMO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发现当属Lennon等报道的NMO-IgG。作为NMO特异性的生物学标志物,该抗体诊断北美NMO的敏感性是73%,特异性是91%,诊断日本OSMS的敏感性是58%,特异性100%。NMO-IgG的靶抗原是水通道蛋白-4(AQP4)。AQP4是位于星型胶质细胞质膜上的一种整合蛋白,集中分布于血脑屏障星型胶质细胞足突部位,是目前第一个被发现的与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有关的自身抗原。它在视神经和脊髓中含量丰富,整个脑中也有分布。AQP4是中枢神经系统含量最丰富的水通道蛋白,在维持脑内水平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水中毒或局灶脑缺血后脑水肿形成有关。Pittock等发现部分NMO患者脑部MRI异常信号主要位于下丘脑,偶尔也会延伸至围绕三、四脑室旁的脑组织,而这些部位也正是AQP4富含区域。脊髓核磁共振:NMO脊髓炎急性发作脊髓MRI会出现明显异常。最显著的特征是大多数病灶超过3个椎体长度,呈长T1和长T2信号改变,增强可见斑片状强化,病变主要位于脊髓中央,受累节段可见脊髓肿胀。随着时间推移,脊髓肿胀和强化变为持续髓内T2异常信号和/或脊髓萎缩。而典型MS病灶一般不超过1~2个椎体长度,轴位上显示病灶局限,位于脊髓髓内偏外侧。NMO视神经炎急性发作时,头颅MRI可有受累视神经或视交叉肿胀和/或强化。视觉诱发电位:多出现波形正常,时程明显延长。NMO疾病谱由于NMO-IgG诊断NMO具有高度特异性,Wingerchuk等已将其纳入2006年修订的NMO诊断标准中(作为3项支持诊断标准中的1项),该诊断标准在有视神经和脊髓受累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中诊断出NMO的敏感性是99%,特异性90%。不仅如此,Wingerchuk等近期还提出了NMO疾病谱(NMO spectrum disorders)的概念,该疾病谱涵盖:1)NMO(2006年定义);2)NMO限定形式(limited forms of neuromyelitis optica):a 原发性单次发作或复发性纵向延伸性脊髓炎(脊髓MRI病灶长度≥3个椎体) b 复发性或双侧同时发生的视神经炎;3)亚洲视神经脊髓型多发性硬化;4)伴有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视神经炎或纵向延伸性脊髓炎;5)伴有NMO特征性脑部病灶(下丘脑、胼胝体、脑室旁或脑干)的视神经炎或脊髓炎。诊断及鉴别诊断1、诊断采用Wingerchuk等制定的NMO诊断标准(2006年修订版本)。2、鉴别诊断(1)早期眼症状易与单纯球后视神经炎混淆,ON多损害单眼,本病常两眼先后受累,并有脊髓病损或明显缓解-复发。(2)MS可表现NMO的临床模式,CSF及MRI检查颇具鉴别意义。NMO的CSF-MNC>50×106/L或嗜中性粒细胞增多较常见,MS罕见;90%以上的MS可见寡克隆地,NMO不常见。头部MRI在NMO初期正常,复发-缓解型MS常有典型病灶;NMO脊髓纵向融合病变超过3个脊椎节段,常见脊髓肿胀和钆强化,MS脊髓病变极少超过1个脊椎节段(3)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多见于小儿,先有腹痛、腹泻等症状,以对称性感觉异常为主,多无瘫痪,无复发,CSF无明显改变。NMO的临床表现较MS严重,NMO多因一连串发作而加剧。复发型NMO预后差,得数患者呈阶梯式进展,发生全盲或截瘫等严重残疾,1/3的患者死于呼吸衰竭,这在MS均不常见。治疗方案1 甲基泼尼松龙大剂量冲击疗法可加速ON等发作性症状恢复,终止或缩短NMO恶化。500-1000mg/d,静脉滴注,连用3-5日;之后用大剂量泼尼松口服。应注意单独口服泼尼松可能增加ON新的发作风险。2 也可适当选用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恢复期应加强功能锻炼及理疗。 虽然没有大样本临床对照试验证实有效,免疫抑制剂和血浆置换被建议用于NMO治疗。3 MS的一线用药是免疫调节药物β-干扰素和可舒松(glatiramer acetate)。而NMO是否也有类似疗效需要深入研究。预后也不同于MS,早期报道NMO的5年生存率仅68%,死因主要是严重脊髓病变致呼吸衰竭。近年来,随着诊断和治疗水平提高,NMO预后已有改观,然而,每年约2次的平均复发率仍使得NMO比MS更早致残。预防常识对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要采用乐观态度向病人说明本病的性质和前景,增强与疾病做斗争的勇气,如何适应已经和可能造成的病残。指导他们如何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叮嘱患者定期进行复查,避免劳累,防止感染。了解病情有无发展。经医院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少数患者可留有不同程度的残障。参考资料:

你好,脱髓鞘脑干脑炎也称脱髓鞘脑病,脱髓鞘脑病主要以损害大脑白质的植物神经并使其调节紊乱不能自主自身调节以濡养支配区组织而发生的多样性病理改变。患者发病早期症状很轻且不明显,多易忽视,临床症状偶有头晕,头痛,视力异常或脑部不适以及轻度的局域性麻木,治疗不当易复发和迟发神经再度损害,严重时可侵犯整个中枢导致神经功能损害发生痉挛性瘫痪而危机生命,大部分患者是基因免疫异常受特异病毒感染所致。早期的治疗多以激素及营养疗法治疗,但疗效难以控固,而且副作用会导致体免疫你下,偶与病毒感染和炎症感染病情就会复发使神经再度损害导致症状进一步加重.若得不到正确的治疗受损神经则会复发和迟发多病灶硬化或病灶软化,且再度损伤神经继发痴呆或瘫痪。能否获得最佳恢复在于及早的治疗。治疗方案:中西复合增强免疫,提高人体高病能力,慢性抗炎使炎阻止炎症再度损害神经,改善受累神经血运以养神经,调节神经软化瘢痕预防病灶迟发缺血进一步加重,同时兴奋激活神经才能再生修复病灶阻止病情复发恢复最佳的神经功能获得早日康复,。需帮助发来磁共震照片为你指导。

患者,女,35岁,湖南衡阳市郊农民。因行走无力,视物模糊5天,加重伴言语不清,嗜睡2天,于2005年11月24日急诊入院。2005年11月20日上午,患者在广州某镇探亲时家务劳动后,上楼时出现行走无力,下午自觉视物模糊,不伴发热、恶寒、头痛、头晕、咳嗽、咽痛、恶心、呕吐等症状。11月21日上午患者步行到广州市某镇医院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无效。11月22日下午患者出现行走无力加重,需人搀扶,并出现言语欠清晰、精神差,被家人于当晚送回湖南当地县人民医院诊治。查体:嗜睡,反应迟钝,言语欠清晰,口角向左歪,伸舌右偏,右上下肢肌力IV级,左上下肢肌力正常,病理反射(—)。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按“脑梗塞”治疗病情无好转,故于11月24日下午转至我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按重症脑梗塞诊治。入院时查体:℃P86次/分R20次/分BP105/71mmHg嗜睡,言语欠清晰,右眼睑稍下垂,右眼内收及左眼外展受限,右侧鼻唇沟稍变浅,伸舌右偏,双侧咽反射减弱,心、肺、腹均未见异常,左上、下肢肌力IV级加,右上、下肢肌力III级加,四肢肌张力稍低,腱反射减退,指鼻及轮替试验及感觉功能检查无法配合。颈软,克、布氏征(—),右巴氏征(+),左巴氏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总数:×109/L,分类正常;电解质、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及血气分析均正常。11月25日上午患者出现昏睡,完全性失语,四肢肌力明显减退,右上肢肌力0级,左上、下肢及右下肢肌力均II级。查头颅MRI示:中脑与桥脑交界处见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边界欠清晰,中脑导水管及第四脑室未见明显受压;头颅MRI增强:脑干异常信号,未见明显强化,考虑脑干梗塞。11月26日患者陷入浅昏迷,腰穿查脑脊液压力95mmH2O,外观无色,清亮,潘氏实验(+),总蛋白定量,白细胞数76×106/L,单个核细胞90%,多个核细胞10%,葡萄糖,氯化物117mmol/L,故诊断为脑干脑炎,给予地塞米松10mg静滴,每日一次,同时予抗病毒,抗感染等治疗,12月2日患者意识转清醒,但言语模糊不清,右上肢肌力II级,右下肢肌力0级,左上下肢肌力II-III级。14天后停地塞米松改为口服强的松30mg/天,逐渐减量,患者入院第20天因经济困难出院,出院时查体:右眼内收及左眼外展受限,伸舌稍右偏,双上肢肌力III-IV,双下肢肌力III级,病理征阴性,复查脑脊液:压力180mmH2O,无色,清亮,潘氏实验(—),脑脊液蛋白定量,白细胞数16个106/L,单核细胞为主,葡萄糖,氯化物128mmol/L。2006年1月17日复诊:患者仍行走不稳,需人搀扶。查:神清语利,计忆力、定向力、记算力正常,双眼球运动正常,双鼻唇沟对称,伸舌稍右偏,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巴氏征阳性,深浅感觉检查正常。双侧指鼻试验稍差,Romberg征睁眼(+),闭眼(+)。脑电图正常;视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右眼VEP潜伏期延长,波幅在正常范围内;左眼VEP潜伏期、波幅在正常范围内;右耳BAEP波形分化不良,左耳BAEPⅠ、Ⅲ、Ⅴ波幅,潜伏期正常;四肢肌电图检查:左腓总神经运动传导波幅降低。2006年3月15日随访,患者行走正常,完全康复。查体无异常。 讨论:脑干脑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容易误诊。本病例患者以突发肢体瘫痪起病,发病前无感染史及病程中无发热史,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头颅MRI增强:脑干异常信号,未见明显强化,考虑脑干梗塞。故临床误诊为重症脑梗塞。误诊原因可能为:(1)近年来青壮年脑梗塞发病率增高;(2)临床医生对突发肢体瘫痪和意识障碍患者,过分依赖头颅CT和MRI等影像学诊断结果;(2)发病前无感染史及发病前后病程中无发热史导致忽视了炎性疾病的可能。文献报道脑干脑炎的发病特点为:1.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以青壮年居多。2.大多患者发病前1—4周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病毒感染史。3.起病急骤,往往早期出现精神症状和意识障碍,通常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双侧脑神经麻痹,伴有一侧或双侧的肢体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但长束征少见,症状和体征较弥散很少局限于某一部位,4.脑脊液基本正常,蛋白轻度增高,细胞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5.病程常有自限性,经7—8周治疗后大部分好转或痊愈。6.激素早期治疗有效,预后好。7.头颅CT和MRI的异常率低。本例开始按脑梗塞治疗效果不佳,发现脑脊液异常后,按脑干脑炎以地塞米松等治疗,患者完全康复。我们推测该病发病机制可能是病毒的直接侵润损伤或病毒感染后的免疫损伤。MasaakiOdaka等研究认为许多Bickerstaff脑干脑炎患者都合并有Guillain-Barre综合征轴突改变,暗示这两种病是相近的,二者属于同一疾病谱。

中医治疗偏头痛研究进展论文

偏头痛中医治疗的方法有:一、热水浸手。偏头痛发作时,首先就应该把手直接浸泡在热水中,水温处于人体所能够承受的范围,坚持浸泡大约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有效达到扩张血管的作用,也可以减少脑部的血液逐渐的缓解偏头痛。二、中药塞鼻。把川穹,白芷烘干之后加入冰片,然后研磨成细粉,直接放入瓶中备用,在治疗偏头痛时,可以把少许的药粉直接塞入到鼻中,一般在塞入鼻子之后的15分钟就可以达到止痛的效果,当然只是塞其中的一个鼻子,而不是塞入两个鼻子,以免造成影响。三、补充镁元素。中医认为如果能够多补充镁元素,也同样可以有效达到缓解偏头痛,譬如可以选择多吃海带,大豆,花生,核桃,还有各种绿叶蔬菜,也可以达到有效改善当前的偏头痛症状。四、揉太阳穴。如果每天在起床之后都会伴有明显的头痛现象,首先就应该选择按摩太阳穴的方式,首先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按摩7~8圈,然后再按照逆时针的方向按摩7~8圈,如此坚持几天也能够有效达到缓解偏头痛的效果。五、梳摩痛点。也可以用10个指尖逐渐放在头部比较痛的地方,就如同梳头一般用比较轻的一种速度,每一次按摩100个来回,每天早中晚不断的各做一次,也同样可以有效缓解头疼的现象。

偏头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症状,很多人都会有偏头痛的毛病,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导致偏头痛的原因,因此我们便来了解一下偏头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偏头痛怎么缓解? 偏头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主要是因为血管舒缩和舒张功能紊乱所导致的。另外三叉神经血管复合体病变也是偏头痛的发病原因。大多数偏头痛患者由于多个易感基因之间、易感基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抑制平衡功能失调,首先考虑是头颅内发生病变、颈椎源性头痛、血管舒张引起的血管神经紧张性头痛。皮质扩散性抑制很可能是偏头痛先兆的发生机制,并激活三叉神经伤害性感受,继而触发头痛。另外,激素变化和药物作用,天气转热,多云或天气潮湿,睡眠过多或过少也可能引发偏头痛。偏头痛怎么缓解 1、梳摩痛点:先把两只手的手指尖安置在头疼剧烈的部位,就好像梳头一样快速按摩。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力度一定要轻,以免损伤头皮。每次按摩一百下,一天按摩三次,就能够有效改善偏头痛的状况。 2、按揉太阳穴:每天早上起床后以及晚上睡觉之前,用两只手的中指以画圆的方式挤压太阳穴,先顺时针画圆十次,接着逆时针画圆十次,反复挤压按摩多次。这么按揉太阳穴一个星期,就能有效缓解病情。 3、热水浸手:偏头痛发作的时候,可以把两只手泡在热水里面。值得注意的是,热水一定要没过手背,温度以能接受为宜,防止将皮肤烫伤。只要泡上半小时,就能导致手部血管扩张,大脑中的血液都流向了手部,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4、进食镁含量高的食物:偏头痛要是发作比较频繁,患者朋友不妨多吃一些核桃、大豆、桔子、杂粮等镁含量丰富的食物,对治疗偏头痛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当然,没有患病的人群也是可以适当的进食这些食物的,从而起到预防作用。 5、中药塞鼻:准备适量的川芎、白芷、炙远志以及冰片,将它们混合放在一起,然后研制成粉末,装到一个小瓶子里面。偏头痛发作的时候,把粉末倒入棉布里面包起来,接着塞到鼻孔中。正常情况下,一刻钟之后疼痛就会有所缓解。 6、喝浓薄荷茶:准备适量的干薄荷叶,将它全部放到杯子里面,接着用刚刚煮开的沸水冲泡,隔数分钟之后就可以饮用了。每天早上和晚上喝一次,能够有效治疗偏头痛。中医药如何治疗偏头痛? 偏头痛看似不是什么大病,但由于它会在任何情况下突然发作,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目前,偏头痛无法根治但可有效控制。大量临床数据显示,中医在治疗偏头痛上有一定的疗效的,能预防偏头痛的发作,减轻头痛的程度,缩短头痛持续时间。中医治疗偏头痛一般从肝风、痰浊、血淤等方面辨证施治,根据病情常加用虫类药,虫类药属血肉有情之品,不仅具有活血化瘀止痛之用,且擅长搜风通络,具有较强的熄风、定惊作用,正符合偏头痛病程长、易反复、久病入络特点。偏头痛吃什么药效果好 偏头痛是一种血管神经性头痛,在偏头痛的急性发作期,大多数是和血管收缩扩张功能障碍有关,以血管扩张所诱发的搏动性头痛最为多见,患者多表现为局部的胀痛、跳痛,以偏侧的颞部、额部或者后枕部最为多见,按压局部的血管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比如按压偏侧的颞动脉或者后枕部的血管,但是这种情况下仅能轻微缓解头痛,并不能将头痛完全止住或者治愈。治疗上还是需要使用非甾体类的抗炎药,比如布洛芬、萘普生,服用一片有效期在8-12个小时之间,或者可以使用麦角胺咖啡因类的药物,快速止痛,对症处理,但要注意其有引起血管收缩的副作用,需要注意监测血压。

中药专利方剂联合物理疗法专利腰椎间盘突出症200例临床观察(19)21~23;物理因子点穴治疗大脑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研究 医学临床研究 (1)122~124;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整合研究进展 中医药导报 2009:15(2):88~90;高压电子笔循经点穴治疗老年性椎-基动脉供血不足中国科技信息杂志2008:13(7):199~200;暂短性脑缺血发作(TIA)中医辩证与脂蛋白(a)关系的初步理论研究《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8:4:35~37;高压电子笔循经点穴治疗小儿脑瘫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2):59;高压电子笔循经点穴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运用观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8):54~55;高压电子笔循经点穴并超短波治疗面瘫的疗效观察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杂志,2004:26(1):47~48;高压电子笔循经点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杂志,2004:26(9):56;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高压电子笔点穴显神功 中华医药杂志 2003:2:46 ;高压电子笔点穴治疗老年性痴呆 中国临床康复杂志 2002:6(17):2622~2623;高压电子笔点穴治疗老年性颈椎动脉型颈椎供血不足疗效观察 现代康复杂志 2001:5(9):126~;高压电子笔点穴降压的临床观察 心血管康复杂志1999:8(1):53~54;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