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中医治疗偏头痛研究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

中医治疗偏头痛研究进展论文

偏头痛中医治疗的方法有:一、热水浸手。偏头痛发作时,首先就应该把手直接浸泡在热水中,水温处于人体所能够承受的范围,坚持浸泡大约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有效达到扩张血管的作用,也可以减少脑部的血液逐渐的缓解偏头痛。二、中药塞鼻。把川穹,白芷烘干之后加入冰片,然后研磨成细粉,直接放入瓶中备用,在治疗偏头痛时,可以把少许的药粉直接塞入到鼻中,一般在塞入鼻子之后的15分钟就可以达到止痛的效果,当然只是塞其中的一个鼻子,而不是塞入两个鼻子,以免造成影响。三、补充镁元素。中医认为如果能够多补充镁元素,也同样可以有效达到缓解偏头痛,譬如可以选择多吃海带,大豆,花生,核桃,还有各种绿叶蔬菜,也可以达到有效改善当前的偏头痛症状。四、揉太阳穴。如果每天在起床之后都会伴有明显的头痛现象,首先就应该选择按摩太阳穴的方式,首先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按摩7~8圈,然后再按照逆时针的方向按摩7~8圈,如此坚持几天也能够有效达到缓解偏头痛的效果。五、梳摩痛点。也可以用10个指尖逐渐放在头部比较痛的地方,就如同梳头一般用比较轻的一种速度,每一次按摩100个来回,每天早中晚不断的各做一次,也同样可以有效缓解头疼的现象。

偏头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症状,很多人都会有偏头痛的毛病,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导致偏头痛的原因,因此我们便来了解一下偏头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偏头痛怎么缓解? 偏头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主要是因为血管舒缩和舒张功能紊乱所导致的。另外三叉神经血管复合体病变也是偏头痛的发病原因。大多数偏头痛患者由于多个易感基因之间、易感基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抑制平衡功能失调,首先考虑是头颅内发生病变、颈椎源性头痛、血管舒张引起的血管神经紧张性头痛。皮质扩散性抑制很可能是偏头痛先兆的发生机制,并激活三叉神经伤害性感受,继而触发头痛。另外,激素变化和药物作用,天气转热,多云或天气潮湿,睡眠过多或过少也可能引发偏头痛。偏头痛怎么缓解 1、梳摩痛点:先把两只手的手指尖安置在头疼剧烈的部位,就好像梳头一样快速按摩。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力度一定要轻,以免损伤头皮。每次按摩一百下,一天按摩三次,就能够有效改善偏头痛的状况。 2、按揉太阳穴:每天早上起床后以及晚上睡觉之前,用两只手的中指以画圆的方式挤压太阳穴,先顺时针画圆十次,接着逆时针画圆十次,反复挤压按摩多次。这么按揉太阳穴一个星期,就能有效缓解病情。 3、热水浸手:偏头痛发作的时候,可以把两只手泡在热水里面。值得注意的是,热水一定要没过手背,温度以能接受为宜,防止将皮肤烫伤。只要泡上半小时,就能导致手部血管扩张,大脑中的血液都流向了手部,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4、进食镁含量高的食物:偏头痛要是发作比较频繁,患者朋友不妨多吃一些核桃、大豆、桔子、杂粮等镁含量丰富的食物,对治疗偏头痛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当然,没有患病的人群也是可以适当的进食这些食物的,从而起到预防作用。 5、中药塞鼻:准备适量的川芎、白芷、炙远志以及冰片,将它们混合放在一起,然后研制成粉末,装到一个小瓶子里面。偏头痛发作的时候,把粉末倒入棉布里面包起来,接着塞到鼻孔中。正常情况下,一刻钟之后疼痛就会有所缓解。 6、喝浓薄荷茶:准备适量的干薄荷叶,将它全部放到杯子里面,接着用刚刚煮开的沸水冲泡,隔数分钟之后就可以饮用了。每天早上和晚上喝一次,能够有效治疗偏头痛。中医药如何治疗偏头痛? 偏头痛看似不是什么大病,但由于它会在任何情况下突然发作,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目前,偏头痛无法根治但可有效控制。大量临床数据显示,中医在治疗偏头痛上有一定的疗效的,能预防偏头痛的发作,减轻头痛的程度,缩短头痛持续时间。中医治疗偏头痛一般从肝风、痰浊、血淤等方面辨证施治,根据病情常加用虫类药,虫类药属血肉有情之品,不仅具有活血化瘀止痛之用,且擅长搜风通络,具有较强的熄风、定惊作用,正符合偏头痛病程长、易反复、久病入络特点。偏头痛吃什么药效果好 偏头痛是一种血管神经性头痛,在偏头痛的急性发作期,大多数是和血管收缩扩张功能障碍有关,以血管扩张所诱发的搏动性头痛最为多见,患者多表现为局部的胀痛、跳痛,以偏侧的颞部、额部或者后枕部最为多见,按压局部的血管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比如按压偏侧的颞动脉或者后枕部的血管,但是这种情况下仅能轻微缓解头痛,并不能将头痛完全止住或者治愈。治疗上还是需要使用非甾体类的抗炎药,比如布洛芬、萘普生,服用一片有效期在8-12个小时之间,或者可以使用麦角胺咖啡因类的药物,快速止痛,对症处理,但要注意其有引起血管收缩的副作用,需要注意监测血压。

中药专利方剂联合物理疗法专利腰椎间盘突出症200例临床观察(19)21~23;物理因子点穴治疗大脑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研究 医学临床研究 (1)122~124;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整合研究进展 中医药导报 2009:15(2):88~90;高压电子笔循经点穴治疗老年性椎-基动脉供血不足中国科技信息杂志2008:13(7):199~200;暂短性脑缺血发作(TIA)中医辩证与脂蛋白(a)关系的初步理论研究《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8:4:35~37;高压电子笔循经点穴治疗小儿脑瘫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2):59;高压电子笔循经点穴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运用观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8):54~55;高压电子笔循经点穴并超短波治疗面瘫的疗效观察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杂志,2004:26(1):47~48;高压电子笔循经点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杂志,2004:26(9):56;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高压电子笔点穴显神功 中华医药杂志 2003:2:46 ;高压电子笔点穴治疗老年性痴呆 中国临床康复杂志 2002:6(17):2622~2623;高压电子笔点穴治疗老年性颈椎动脉型颈椎供血不足疗效观察 现代康复杂志 2001:5(9):126~;高压电子笔点穴降压的临床观察 心血管康复杂志1999:8(1):53~54;

中医治疗偏头痛研究进展论文题目

高手解答!着急帮你做.肺癌肿瘤标志物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 乳腺增生病肝郁血瘀证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临床研究 慢性肾脏病继发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及病理要素的分析 《内经》耳鼻咽喉科学理论探析及临床 舒天宁冲剂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三维正脊手法治疗脊柱小关节紊乱引起相关病症的临床研究 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中医证型与凝血功能及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研究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要想写好论文,就要从定一个好的题目开始。以下是我分享的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一起来学习吧!

一、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中药方剂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观察

《组合中药学》及其理论系统的建立

—种基于寒性对照抗原的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方法

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中药电泳指纹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加入WTO条件下中药行业发展对策研究

中药电导入对关节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药质量控制多维指纹图谱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分析法研究 液相色谱和光谱法结合化学计量学用于中药指纹图谱研究

中药安全性问题探悉

论中药的专利保护

论中药的双向调节

攻下清热活血中药对重症胰腺炎大鼠胰腺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基因表达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中药的安全性评价研究现状

中药超微细化及有效成分溶出特性研究

肝外DHBV复制治疗学意义及中药体外抗肝纤维化筛选平台的探讨 抗IBDV中药筛选、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中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干预的实验研究

中药细胞级微粉碎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针刺中药联合治疗在围绝经期失眠症中的临床研究

基层医院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探讨

中药(新药)临床疗效综合评价的方法学研究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分析

中药治疗下肢骨折术后肿胀118例临床疗效探讨

中药企业创新路径选择——以香港维特健灵和培力为借鉴

浅谈中药制剂标准化与质量控制科学化

面向新版GMP的中药饮片生产质量管理研究

薄层扫描色谱在中药质量评价中应用的研究

中药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补肾中药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

中药公司投资价值分析

中药外敷及口服扶他林联合微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护理

我院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和不良反应的分析

中药骨康对破骨细胞活性及凋亡的影响

中药对LPS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差异蛋白质分析 中药四性的研究(Ⅰ)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药对细胞色素P450影响的研究进展

术前、术后使用中药结合外剥内扎治疗混合痔的临床效果观察 三伏天应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拟除虫菊酯生殖毒性及中药干预作用的研究

三种中药有效成份抗人绒癌耐药细胞JAR/MTX作用的体外研究

中药“通腑洁肠汤”对不全性肠梗阻结直肠癌术前肠道准备的效果观察 两种中药方剂联合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的作用探讨

中药四气理论的现代研究

二、中药治疗肝癌研究现状论文主要内容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原发性肝癌多具有乙型肝炎和肝硬化背景,起病隐匿,进展迅速,确诊时往往已是晚期,患者生存期较短,预后差。积极探寻符合我国国情,高效且不良反应少的系统化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案是肝癌治疗的.重要课题。

对于肝癌的认识,中医认为属于“症瘕”“、积聚”、“黄疸”、“肝积”的范畴。已有临床疗效观察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肝癌的优势一方面在于能有效稳定病情,减轻毒副作用,改善临床症状,延长患者带瘤生存时间,使部分患者肿瘤缩小;另一方面治疗费用相对低廉。因此中医药治疗成为肝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药治疗肝癌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肝癌的病因及病机为外受寒邪、损伤脾胃、肝气郁滞、气滞血瘀、结而成积。中医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为主,同时配合益气健脾和疏肝理气,并与手术、介入、放化疗等其他方法联合应用,可起到减毒增效之功效。具有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柔肝止痛等功效的中药经常被用于肝癌的治疗并取得临床疗效,临床应用及现代药理学研究较多为“有毒”中药及活血化瘀中药。

“有毒”中药与肝癌治疗 中医认为恶性肿瘤与“毒邪”有关,因此“以毒攻毒”为重要治疗方法,即用峻猛中药以攻邪。历代医家有颇多论述,如虞抟《医学正传》中“大毒之病,必用大毒之药以攻之”[1],明代罗天益《卫生宝鉴》“凡治积非有毒之品攻之则不可”[2]。这种“以毒攻毒”的方法目前在肝癌的治疗中也经常应用,常用的此类中药有、蜂房、全蝎、水蛭、蜈蚣、蟾蜍、守宫、常山、半夏、天南星、马钱子、巴豆、附子和乌头等。

活血化瘀中药与肝癌治疗 气滞血瘀证是肝癌患者常见临床症候,历代医家常从气血运行失常而致气滞血瘀来探讨肿瘤形成的病机。如《圣济总录》认为“瘤之为义,留置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平和,或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应投隙,瘤所以生”[3]。王清任《医林改错》认为“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4]。

因此行活血化瘀也是中医药治疗肝癌的常用方法,常用中药有丹参、赤芍、三棱、水蛭和等。

中药治疗肝癌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不乏与肝癌相关病症的治疗,这些相关病症与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对应是否精确还值得商榷。加强文献学的进一步细化整理研究是深入发掘中医治疗肝癌理论基础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增强中医治疗肝癌说服力的重要途径。

2中药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中药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主要包括中药复方和单味中药的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研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中医药防治肝癌的机制,筛选抗肿瘤中药复方及单味中药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中药复方抗肝癌作用机制的研究 历代古方中可用于肝癌治疗的中药复方较多,临床上常常根据肝癌的不同证型,选取与之对应的方剂进行加减治疗。如李江等[5]通过研究证实,采用水煎法、梯度乙醇提取法及醇水法从小柴胡汤中获得的提取物对小鼠H22肝癌实体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具有提高荷瘤宿主免疫功能的作用。季幸姝等[6]通过观察膈下逐瘀汤对肝癌Bel7402细胞和大鼠肝癌组织中丝/苏氨酸激酶蛋白及FIEN编码蛋白表达的影响,发现P13K/Akt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PA kt水平的降低和PT EN蛋白水平的升高可能是膈下逐瘀汤抗肝癌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杜标炎等[7]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联用对小鼠移植性肝癌自杀基因治疗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其疗效优于单纯自杀基因疗法或单纯六味地黄丸治疗。进一步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自杀基因系统10% tk/GCV杀伤大鼠肝癌CBRH7919细胞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中药复方治疗肝癌的疗效不可否认,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中药复方成分的复杂性使其作用机制难以应用单一的药理途径阐明。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中医个体化诊疗要得到推广,必须进行具有统计学说服力的临床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应使临床研究对象的选取进一步细化,在此基础上使中药复方规范化,同时通过网络药理学等方法对中药治疗作用产生的人体综合生物效应进行整体观察和分析,增强中药治疗肝癌有效性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单味中药抗肝癌作用机制的研究 中药单体能在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抗肝癌细胞侵袭及转移、诱导肝癌细胞分化、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癌基因表达、促进抑癌基因表达、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等多个环节抑制肝癌的发生和发展。陈小义等[8]研究发现, mol/L及以上浓度蟾蜍灵对SMMC 7721细胞具有显著细胞毒作用,细胞生长相关基因P21wafl/cipl在蟾蜍灵诱导下表达上调,同时受P21wafl/cipl调控的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下降,二者呈负相关,提示中药可通过直接杀伤肝癌细胞和抑制其增殖而发挥抗癌效应。黄应申等[9]以10 mmol/L脂蟾毒配基处理Bel 7402细胞24 h后,发现癌细胞出现凋亡的形态变化,其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脂蟾毒配基引起线粒体膜电位下降,释放入胞质中的细胞色素c增多,促进Caspase 3蛋白活化,抑制Bcl 2蛋白表达,诱导细胞凋亡,其诱导凋亡作用可能通过线粒体通路实现。黄炜等[10]探讨了18 β-甘草次酸和甘草酸对Bel 7402细胞增殖的抑制和诱导分化作用,揭示二者有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和诱导分化的作用。魏志霞[11]研究发现,川芎嗪可提高SMMC7721/多柔比星细胞内化疗药物的浓度,增强多柔比星作用,表明从中药筛选出低毒的多药耐药逆转剂是可能的。

何芳等[12]探讨人参皂苷Rg3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肝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治疗作用,发现人参皂苷Rg3能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明显降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人参皂苷Rg3与As203联合应用能明显抑制裸鼠肝癌移植瘤的生长。罗明等[13]通过采用腹腔注射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观察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癌的大鼠肝脏病理改变、肝表面癌结节数和血清ALT、GGT、ALP 的变化,发现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组的大鼠体重明显高于模型组,肝表面癌结节数、肝/体重比和血清ALT、GGT 明显低于模型组(P<)。而 ALP 升高,说明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能延缓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形成,保护肝细胞免受损伤。

单味中药治疗肝癌的研究较中药复方研究更为深入,其原因在于相对于中药复方,单味中药的有效成分相对容易确定,其量效关系及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较中药复方易进行。目前的问题之一在于此类研究较多采取的是某味中药的提取物。尽管提取物能在某一方面说明该味中药的生物学效应的机制,但表现的生物学效应与该味中药相比有多少差距尚不能明确;另一方面单味中药提取物的研究往往是发现了某一化学成分的生物学效应或临床疗效,如何将其与中医的辨证论治治疗肝癌结合起来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须要增强中药治疗肝癌研究的科学说服力,这仍有不易克服的困难。类似于中药药性本质及其临床效应生物学基础的相关研究为单味中药治疗肝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中药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中药联合放化疗治疗肝癌的研究 顾本宇[14]通过观察益气健脾疏肝中药联合化学药物动脉灌注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发现中药联合化疗药物治疗组的稳定率为,明显高于对照组的(P<);治疗组 12、18、24 个月的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尤建良等[15]通过观察中药调气行水方联合顺铂、白细胞介素-2腹腔内注射治疗肝癌腹水的临床疗效,发现该疗法能有效控制腹水,改善体力状况,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缓解常见临床症状,提高疾病控制率,提示配合中药能减轻化疗药物及生物反应调节剂的毒副反应。

目前中药联合化疗治疗肝癌的研究主要在临床有效性方面,阐述其有效机制的研究尚少,进一步深入研究须说明为什么联合中药会有较好的效果,这一点须要借助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来寻找中药疗效的效应物质基础及作用靶标,这也是今后中药临床有效性的重点研究方向。

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肝癌的研究 目前肝癌治疗普遍采用的根治性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和肝移植,约30%~40%患者采用此法,肝移植的总体疗效优于手术切除治疗。 现阶段肝移植治疗肝癌的最佳适应证仍为米兰标准,但由于移植器官不足,对移植适应证的扩大应慎之又慎,术后的复发和转移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通过使用药物预防或延迟肿瘤的复发,针对肿瘤生物发生途径中的关键分子进行靶向治疗也可使肝癌治疗发展日趋完善[16]。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肝癌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如陈立武等[17]通过观察中药全身治疗与手术相结合的协同作用,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0例)在手术前1周开始复方中药治疗并于术后续行中药治疗,对照组(30例)只作单纯手术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生存率及并发症。结果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24、36 个月生存率有显著差异(P<)。

提示在肝癌围手术期中应用复方中药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及累计生存率。

中药复方联合手术治疗肝癌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对症候的改善、生存率的影响、并发症的减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相关临床资料的样本数较少;

症候学改善等尚未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未能深入分析其疗效的生物学机制等。进一步的研究须要扩大样本数量,建立症候学统一客观化评价体系,同时深入研究其疗效改善的机制,才能增强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肝癌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中药介入治疗肝癌的研究 中晚期肝癌患者常因伴有明显的器质性和功能性改变,难以进行手术治疗。肝癌介入治疗作为中晚期肝癌患者可选择的重要方法,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存在的问题为化疗介入药物多可造成肝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介入药物的不良反应又严重影响中远期的疗效。因此介入治疗中如何减少肝功能损害是治疗的重点。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目前已筛选出许多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与肝动脉化疗栓塞介入疗法结合进行研究,为肝癌的介入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李琦等[18]进行了去甲素微球介入治疗大鼠肝癌的有关研究,结果显示此疗法对大鼠肝癌有较好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栓塞肿瘤微血管,缓慢释放去甲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下调肝肿瘤细胞Ki-67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相关。

冯敢生等[19]将白及用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并与明胶海绵对照。结果表明,白及具有强大的栓塞作用,侧枝循环形成均在6个月以上,介入治疗间隔时间长,肿瘤坏死、缩小率及1、2、3 年生存率均优于明胶海绵。陈武进等[20]研究认为,采用酸钠联合常规化疗药物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可明显降低甲胎蛋白,提高疗效,同时减轻化疗药物对骨髓的抑制。以上研究表明,中药介入治疗具有增强免疫、抗炎、抗病毒和促进黏膜修复等作用,对肝功能无明显损害,无骨髓抑制,并有升高白细胞等作用。这些优点使中药可能部分或完全取代西药,成为肝癌介入治疗较理想的栓塞剂。

中药在肝癌的介入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中药介入治疗能减轻不良反应,使患者生存期延长,生存质量提高,而且中药资源丰富,经济合理,有利于减轻治疗负担。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中药的介入治疗总体上发展仍不够成熟。进一步的研究可从规范治疗方案,合理选择介入治疗药物,建立严格的疗效评价标准,研发抗癌中药新制剂和新剂型等方面进行。

其他中药治疗肝癌的研究 中药用于肝癌的治疗方法除口服和介入注射外,还有许多新的途径可用于肝癌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药穴位注射治疗肝癌也被证明有明确的临床疗效,如胡军和瞿晓东[21]每天1~2次以丹参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或黄芪注射液进行双侧足三里、阳陵泉、曲池及内关注射。内关穴1 ml,其他穴位2~4 ml,4穴位交替进行,能够明显缓解晚期肝癌疼痛。中药瘤体内注射也可用于晚期肝癌的治疗,如涂小煌和戴西湖[22]曾应用超声引导下瘤体内注射去甲素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取得较好疗效。

中药治疗肝癌的方法较多,形式多样,从方法学的角度讲,有着更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目前的研究须要注意如何更好地将这些方法进行合理的推广应用,同时临床疗效的观察还须进行严谨的实验设计,以增强中药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对于中药治疗肝癌的深入研究,须要更细化更严谨的文献研究为治法用方提供更有说服力的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借助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运用网络药理学等研究方法,从多学科交叉研究中药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出发,探寻中药疗效可能的效应物质基础及作用靶标,对单味中药及复方治疗肝癌的综合生物学效应进行整体观察和分析,进一步合理选择治疗药物,规范治疗方案,建立严格的疗效评价标准,深入研发抗癌中药制剂和剂型,充分发挥中药治疗肝癌的优势.

我国不同职业和收入群体消费心理研究

在中药学 毕业 论文中,题目是 文章 的眼睛,既要概括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要简炼,有吸引力。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中药学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中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一) 1. 中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 TRIPs协议的药品专利制度与中药专利保护 3. 中药熏洗结合运动手法、针灸理疗对颈肩腰腿痛治疗的临床体会 4. 从ADR 报告 谈中药注射剂的问题及对策 5. 用《组合中药学》的理论开发新型中药(英文) 6. 中医医院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研究探讨 7. 复方中药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临床观察 8. 处方分析在中药调剂中的作用研究 9. 中药治疗硬皮病文献分析 10. 中药产业化的关键问题及其对策 11. 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12. 中药电泳指纹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13. 加入WTO条件下中药行业发展对策研究 14. 中药电导入对关节影响的实验研究 15. 中药安全性问题探悉 16. 论中药的专利保护 17. 论中药的双向调节 中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二) 1.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2.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分析 3. 中药治疗下肢骨折术后肿胀118例临床疗效探讨 4. 中药企业创新路径选择——以香港维特健灵和培力为借鉴 5. 浅谈中药制剂标准化与质量控制科学化 6. 面向新版GMP的中药饮片生产质量管理研究 7. 薄层扫描色谱在中药质量评价中应用的研究 8. 中药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9. 补肾中药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 10. 中药公司投资价值分析 11. 中药外敷及口服扶他林联合微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护理 12. 2007~2008年国内期刊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回顾性研究 13. 我院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和不良反应的分析 14. 中药骨康对破骨细胞活性及凋亡的影响 15. 中药对LPS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差异蛋白质分析 16. 中药四性的研究(Ⅰ) 17.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8.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9. 中药对细胞色素P450影响的研究进展 中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三) 1. 中药来源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筛选 2. 直肠滴入疗法与中药外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0例分析 3. 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研究 4. 中药灌肠配合微波治疗盆腔炎临床研究 5. 中药注射剂在我院的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预防 6. 手法配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8例 7. 中药调剂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8. 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9. 中药专利保护制度研究 10. 研究中药注射液临床效果的 方法 11.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12. 一种基于全电性离子色谱的中药药性蛋白质分子标记研究的新方法 13. 抗肿瘤中药有效部位及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4. 推拿配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发作30例观察 15. 不同性味中药复方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代谢及病理变化的影响 16. 当前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 17. 扫描电镜应用于 植物类 中药鉴定的研究进展 猜你喜欢: 1. 药学毕业论文选题 2. 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3. 药学论文题目大全 4. 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 5. 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

中药治疗癌痛的研究进展论文

该类药物所治疗的疼痛以气机阻滞不畅导致的“胀痛”、“窜痛”为主,两类疼痛可单独出现或同时出现,可见于多种舌象、脉象,不展开介绍,请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指导下使用。

胀痛:痛且有胀感。在身体各部位都可以出现,但以胸胁、胃脘、腹部较为多见。多因气机郁滞所致。

窜痛:疼痛部位游走不定或走窜攻痛称为窜痛。其特点是痛处不固定,或感觉不到确切的疼痛部位。多因风邪阻滞气机所致。

推荐用于胸痛、胃痛、两胁痛、头痛属于气滞血瘀证者。

元胡,紫堇属植物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 W. T. Wang,干燥块茎入药,又名延胡( 南北朝刘宋·雷敩xiào 《雷公炮炙论》)、玄胡索( 宋·严用和 《济生方》)、元胡索( 明·贾所学 《药品化义》)等。 辛、苦,温。归心、肝、脾经。有活血,利气,止痛之功效。 近代以来,延胡索主要在浙江地区大量栽培,因而成为浙江道地药材“浙八味”之一。

白芷,伞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 ex Hoffm.) Benth. et Hook. f.或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Benth. et Hook. f. var. formosana (Boiss.) Shan et Yuan,干燥根入药,最早见于东汉·《神农本草经》。 辛,温。归胃、大肠、肺经。具有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之功效。

1974年起浙江兰溪制药厂(现浙江天一堂药业有限公司)开始生产了元胡止痛片,后该方被收载于1985年以后的各版《中国药典》,现有多家企业生产该药。根据该药方生产的还有片剂、硬胶囊剂、颗粒剂(冲剂)、滴丸剂、口服液等。药理研究表明,元胡中含有多种生物碱,镇痛作用约为吗啡60%,以延胡索乙素为主。白芷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挥发油及香豆素类化合物,可镇静、镇痛。两药相互搭配,可以达到较好的镇痛作用。

组成:延胡索、白芷。

功能主治: 理气,活血,止痛。 适应症: 气滞血瘀所致的胃痛,胁痛,头痛及痛经。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4 6片,一日3次,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 饮食宜清淡。保持心情舒畅。 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疼痛严重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推荐用于胸部、胃脘胀痛。

气滞胃痛颗粒,该组方由王永炎教授(王永炎, ,生于天津,中医内科学、神经内科学专家, 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研制,该方在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中经典方四逆散基础上,加香附、延胡索而成。方中用柴胡、枳壳、香附疏肝理气,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具有 舒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效。 药理研究表明,该药有抗炎镇痛、抗溃疡、促胃动力等作用,止痛作用与调控cAMP 信号转导通路有关。辽宁本溪三药有限公司(2010年加入华润北药,成为华润三九子公司,“999”商标)经授权独家生产的国家级保护品种,1996年进入临床以来,治疗胃痛方面取得一定效果,目前已成为治疗胃脘痛临床一线用药。

组成: 柴胡、醋延胡索、枳壳、醋香附、炙甘草。

功能主治: 舒肝理气,和胃止痛 。 适应症: 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脘疼痛 。

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5克,一日3次。

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及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孕妇慎用。儿童、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胃痛严重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推荐用于胸胁、胃脘胀痛。

柴胡疏肝散,最早见于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古方八阵·散阵》中:“若外邪未解而兼气逆胁痛者, 宜柴胡疏肝散主之。柴胡疏肝散, 治胁肋疼痛, 寒热往来”。关于该药方的配伍,《景岳全书》:“ 柴胡、芍药以和肝解郁为主; 香附、枳壳、陈皮以理气滞; 川芎以活其血; 甘草以和中缓痛。”柴胡舒肝丸,根据该药方,做成蜜丸,方便服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疏肝散可增加肝脏血流量,改善肝脏循环,保肝护肝及抗纤维化等作用。

组成:茯苓、枳壳(炒)、豆蔻、白芍(酒炒)、甘草、香附(醋制)、陈皮、桔梗、厚朴(姜炙)等。

功能主治: 舒肝理气,消胀止痛 。 适应症: 肝气不舒,胸胁痞闷,食滞不清,呕吐酸水 。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注意事项: 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儿童、年老体弱、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月经量多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严格按用法用量服用,本品不宜长期服用。 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推荐用于胸胁、胃脘胀痛。

舒肝丸(浓缩丸)源于《全国中成药处方集》( 1962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组织整理全国常见中成药配方汇编而成) ,现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八册,由川楝子、醋延胡索、白芍、片姜黄、木香、沉香、豆蔻仁等13 味药组成,其中川楝子等9 味药经过渗漉后入药,其余为原粉入药,是临床常用理气舒肝药。舒肝丸具有舒肝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满,胃脘疼痛,嘈杂呕吐,喛气泛酸等症的治疗。药理研究表明,舒肝丸具有镇痛, 抗实验性胃溃疡, 抑制胃肠平滑肌的运动, 减少胃液分泌量,并降低胃酸排出量及胃蛋白酶排出量, 并能增加胃壁黏液量等作用。

组成:川楝子、醋延胡索、白芍(酒炒)、片姜黄、木香、沉香、豆蔻仁、砂仁、姜厚朴、陈皮、枳壳(炒)、茯苓、朱砂。

功能主治: 舒肝和胃,理气止痛 。 适应症: 肝郁气滞,胸胁胀满,胃脘疼痛,嘈杂呕吐,嗳气泛酸 。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4克(20丸),一日2—3次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推荐用于两胁胀满、胃脘刺痛、腹部隐痛。

舒肝丸(浓缩丸)源于《全国中成药处方集》( 1962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组织整理全国常见中成药配方汇编而成) ,为传统治疗胃病的中药制剂,现收载于《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该方用了10种芳香类药物,同时配伍了行气之品,具有疏肝解郁、散寒止痛之功效,用于气滞胃寒、两胁胀满、胃脘刺痛和腹部隐痛。药理研究表明, 香附解热,镇痛,抗菌,消炎,强心,减慢心率,降血压;木香对肠道和支气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抗菌;香橼、排香草,零陵香所含挥发油能协调胃肠,解痉,镇痛;五灵脂能软化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平滑肌痉挛,抗菌,消炎;延胡索增加冠脉血流量,提高耐缺氧能力,解痉,镇痛等。

组成: 香附(醋炙)、乌药、檀香、延胡索(醋炙)、香橼、薄黄、沉香、厚朴(姜汁炙)、零散香、降香、丁香、五灵脂(醋炙)、木香、香排草、砂仁、乳香(醋炙)、高良姜、熟大黄。

功能主治: 疏气解郁,散寒止痛。

适应症: 主治气滞胃寒,两胁胀满,胃脘刺痛,腹部隐痛。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注意事项: 孕妇慎服。

1.肛门栓塞法治疗肛肠疾病的进展. 中医杂志..中西医结合肛瘘括约肌保留手术对肛门功能的保护评价.北京中医学院学报..脊髓截瘫者的肛门外括约肌功能(译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型微波多功能治疗机治疗常见肛肠论坛99例.中国肛肠病杂志..内口缝合药捻脱管法治疗肛瘘. 中国肛肠病杂志..我国肛肠病研究新进展. 福建中医药..清燥救肺汤治疗慢性喉痹73例.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喉科学..肛瘘手术前后括约肌肌电图的研究. 中国肛肠病杂志..小儿后天性直肠前庭瘘的治疗体会. 中肛肠病杂志..消炎痛栓致过敏性休克的报告. 中国肛肠病杂志..中医肛门直肠给药法治疗肛肠疾病的进展.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2. 4:5012.中西医结合肛瘘括约肌保留手术治疗肛瘘36例. 四川中医..内口闭锁药捻脱管法治疗肛瘘45例分析. 实用中医药杂志..便秘的中医治疗. 现代中医..内口闭锁药捻脱管法对肛门功能的保护---临床与测压研究.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 .内口缝合药捻脱管法治疗肛瘘的临床研究. 冶金医学..肛门直肠内给药法治疗痔科疾病的现状(上). 中医临床与保健..肛门直肠内给药法治疗痔科疾病的现状(中).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4. 1:2219.国内外肛瘘治疗现状.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清燥救肺汤治疗慢性喉痹73例. 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消肿止痛汤治疗肛肠病术后肛门水肿61例. 陕西中医..切缝法治疗前庭大腺炎继发肛瘘的体会. 实用中医药杂志..罕见肛周多间隙脓肿合并股后深间隙脓肿的治疗. 实用中医药杂志. .肛瘘中医治法原流与现状简述. 重庆中医药杂志..国外肛瘘治疗简述. 中医药信息报..曹吉勋痔瘘学术思想及成就探讨.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前侧复杂性肛门会阴瘘的直肠内移动瓣修补术( 译文).实用医学杂志..国外肛瘘括约肌保留手术的现状. 中医研究生..药捻脱管法治肛瘘探源述今. 中医文献在志..曹吉勋的肛肠外科学术成就. 中医文献杂志..论傅山对痔瘘的学术见解.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内口闭锁药捻脱管法治肛瘘----液体感觉与节制研究. 张燕生主编:肛肠病研究新进展.北京.华夏出版社..内口缝合药捻脱管治疗肛瘘的研究总结报告. 成都医药..内口缝合药捻脱管法对肛门功能的保护----液体感觉与节制研究. 成都医药..四季青过敏1例. 四川中医..中医发展急待解决的若干问题. 中医教育..硫磺苦参煎治酒糟鼻. 四川中医..清燥救肺汤加减治喉痹. 新疆中医药..从自然观看中医学的局限性. 中医研究生..高位肛瘘挂线疗法的新评价. 中医药信息报..我国大肠肛门病研究显示较强实力. 中医药信息报..肛瘘国外治疗简述. 中医研究生..中医病历建设的里程碑. 中医药信息报..全国中医专科病历座谈会在青岛召开. 中医药动态..青燥救肺汤致过敏的报告. 新疆中医..肛瘘治疗新法----内口闭锁药捻脱管. 中医药信息报..肛瘘内口闭锁药捻脱管法术后直肠感觉与肛门节制功能的研究. 中国肛肠病杂志..经阴道直肠前突修补并直肠粘膜折叠注射术结合中药治疗直肠前突与内脱垂性便秘的观察. 中国肛肠病杂志..苦清汤治疗肛门尖锐湿差疣45例临床观察. 中国肛肠病杂志..国内功能性出口梗阻性便秘的研究. 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功能性出口梗阻性便秘的研究进展. 中国肛肠病杂志..大肠息肉的诊断与恶变研究进展. 中国肛肠病杂志..熊冰痔疮胶囊治疗痔疮肛裂的临床研究. 中国肛肠病杂志..直肠粘膜纵行缝叠基底硬化注射术治疗直肠内套叠和内脱垂性便秘64例. 中国肛肠病杂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1例. 中国肛肠病杂志..肉片嵌顿致空肠多发性瘜室炎1例.中国肛肠病杂志.:2357.口服甘露醇清洁肠道致麻痹性肠梗阻1例.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4258.选择性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慢传输性便秘大肠肛门病研究新进展.P47.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上海59.肛门直肠瘘的诊断与治疗.大肠肛门病研究新进展.P211.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上海60.大肠癌的研究进展. 大肠肛门病研究新进展.P277.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复方薄荷脑腰俞穴麻醉法用于肛肠论坛45例疗效观察.P402.大肠肛门病研究新进展.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上海62.支撑吻合管用于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评价.中医杂志..腰俞穴麻醉法用于PPH手术的临床观察.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3.增3864.直肠栓剂的进展. 中国肛肠病杂志.:3265.顽固性便秘的外科治疗.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767.结肠造口的选择与护理.中国肛肠病杂志..直肠前突所致顽固性便秘的外科治疗.《中国肛肠病杂志》.:1969.肛周脓肿的研究进展.中国肛肠病杂志.:3670.支撑吻合管用于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评价.中医杂志2003,44:120-12271.经肛门环扎式吻合法治疗低位直肠癌258例分析.中国实用新医学2006,2(6)72.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并发症的回顾性调查.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9:239-24073.结肠瘫痪症结肠切断旷置术后综合征的报道.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9:26174.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Ⅱ、Ⅲ度直肠前突的临床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447):术后吻合口分离伴感染1例.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447):.高温水灌肠治疗低张性结肠填塞症的临床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447):144-14577.晚期直肠癌会阴部复发局部姑息性超范围切除配合辅助治疗的临床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447):158-15978.成人直肠阴道瘘手术治疗失败原因分析.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447):218-21979.结肠瘫痪症行选择性结肠切断旷置术后旷置结肠综合征的防治.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447):270-27180.中药治疗直肠癌的研究进展.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447):319-32281.抑肝培土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60例.四川中医2002,20(6):治疗痔病的远期临床疗效观察.中国肛肠病杂志2007,27(5):37-3883.选择性结肠切断旷置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中国肛肠病杂志2007,27(6):22-2384.晚期直肠癌Miles术后会阴部复发的综合治疗.中国肛肠病杂志2007(10):技术的优势与缺陷.中国肛肠病杂志.2007,27(3):52-5486.泄泻从心肺论治的初探.中国肛肠病杂志2007,27(7):48-4987.成人直肠阴道瘘2例手术治疗失败原因分析.中国肛肠病杂志2007,27(10):5888.旷置结肠综合征的临床报告.结直肠肛门外科2007,13(4):技术治疗直肠广基息肉的体会.结直肠肛门外科2007,13(6):387-38890.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左下腹排便可控制性造口技术的临床研究.结直肠肛门外科2007,13(6):366-36991.高温水灌肠治疗低张性结肠填塞症的临床观察.结直肠肛门外科2007,13(6):372-37392.缝线反应导致肠外瘘1例报告.结直肠肛门外科2007,13(6):398-39993.早期结直肠癌基因诊断的研究进展.结直肠肛门外科2007,13(6):400-40294.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手术护理配合体会.结直肠肛门外科2008,14(4):278-28095.慢性顽固性便秘与情感障碍的相互关系及中医治疗对策.中国肛肠病杂志2008,28(1):53-5496.高温水灌肠治疗低张性结肠填塞症的临床观察.中国肛肠病杂志2008,28(1):21-2297.痔术后的功能锻炼方法.中国肛肠病杂志2008,28(3):5398.影响直肠顺应性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中国肛肠病杂志2008,28(6):54-5599.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型先天性巨结肠1例.中国肛肠病杂志2008,28(6):11100.中西医结合治疗孕妇嵌顿痔1例.中国肛肠病杂志2008,28(7):22101.骶尾部藏毛窦1例.中国肛肠病杂志2008,28(8):16102.影响肛管直肠动力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结直肠肛门外科2008,14(4):281-283103.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进展.结直肠肛门外科2008,14(4):291-294104.慢传输型便秘结肠次全切治疗.结直肠肛门外科2008,14(4):297-300105.迟发型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型先天性巨结肠1例.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59106.慢性顽固性便秘与情感障碍的相互关系及中医治疗对策.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75-76107.先天性无肛畸形的治疗.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01-103108.结肠瘫痪症的理论研究.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06-108109.大肠癌肝转移的中医药防治.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23-125110.顽固性便秘从肾论治.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77-178111.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左下腹排便可控制性人工肛门技术动物实验研究.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235-237112.先天性无肛畸形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260-262113.肛裂的手术治疗进展.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265-266114.痔PPH术常见并发症防治的研究进展.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268-272115.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非药物治疗进展.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274-275116.直肠前突症的手术治疗及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276-280117.影响直肠顺应性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281-282118.肛直角重建结-皮吻合型可控性人工肛门重建术的研究.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点位切开隧道引流治疗肛周马蹄形脓肿120例的经验.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298-299120.结肠瘫痪症行选择性结肠切断旷置术后旷置结肠综合征的报告.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300-302121.肛周脓肿合并糖尿病22例临床分析.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303122.自动痔疮套扎术(RPH)治疗II III度直肠前突的临床研究.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335-337123.矾藤痔注射液治疗痔病的临床对照研究.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347-348124.玄参汤加减治疗肛门直肠神经症58例.中国肛肠病杂志,2009年1月,第29卷第1期125.十全大补汤减轻大肠癌化疗副作用的临床观察.中国肛肠病杂志,2009年2月,第29卷第2期126.结肠瘫痪症的神经病因学探讨.结直肠肛门外科,2009年2月,第15卷第1期127.便秘导致精神心理障碍的探讨.中国肛肠病杂志,2009年7月,第29卷第7期128.幻肛痛的理论探讨.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2010年4月,16卷2期129.外痔切剥辅助PPH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研究.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2010年6月,16卷3期130.利用网络媒体优势推进肛肠专业网站建设.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2010年8月,16卷2期131.益生菌在炎症性肠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结直肠肛门外科,2011年6月,17(3)194-197132.慢传输型便秘机理的研究近况.结直肠肛门外科,2011年8月,17(4),264-267133.结直肠管型吻合器的应用方法与技巧.结直肠肛门外科,2011年12月,17(6),394-396134.玄参汤加减治疗肛肠直肠神经症58例.中国肛肠病杂志,2009年1月,29(1),52135.一代宗师黄济川肛肠学术思想的传承.中国肛肠病杂志,2010年12月,46-48136.外痔切剥辅助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研究.中国肛肠病杂志,2011年3月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要想写好论文,就要从定一个好的题目开始。以下是我分享的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一起来学习吧!

一、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中药方剂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观察

《组合中药学》及其理论系统的建立

—种基于寒性对照抗原的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方法

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中药电泳指纹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加入WTO条件下中药行业发展对策研究

中药电导入对关节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药质量控制多维指纹图谱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分析法研究 液相色谱和光谱法结合化学计量学用于中药指纹图谱研究

中药安全性问题探悉

论中药的专利保护

论中药的双向调节

攻下清热活血中药对重症胰腺炎大鼠胰腺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基因表达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中药的安全性评价研究现状

中药超微细化及有效成分溶出特性研究

肝外DHBV复制治疗学意义及中药体外抗肝纤维化筛选平台的探讨 抗IBDV中药筛选、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中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干预的实验研究

中药细胞级微粉碎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针刺中药联合治疗在围绝经期失眠症中的临床研究

基层医院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探讨

中药(新药)临床疗效综合评价的方法学研究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分析

中药治疗下肢骨折术后肿胀118例临床疗效探讨

中药企业创新路径选择——以香港维特健灵和培力为借鉴

浅谈中药制剂标准化与质量控制科学化

面向新版GMP的中药饮片生产质量管理研究

薄层扫描色谱在中药质量评价中应用的研究

中药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补肾中药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

中药公司投资价值分析

中药外敷及口服扶他林联合微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护理

我院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和不良反应的分析

中药骨康对破骨细胞活性及凋亡的影响

中药对LPS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差异蛋白质分析 中药四性的研究(Ⅰ)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药对细胞色素P450影响的研究进展

术前、术后使用中药结合外剥内扎治疗混合痔的临床效果观察 三伏天应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拟除虫菊酯生殖毒性及中药干预作用的研究

三种中药有效成份抗人绒癌耐药细胞JAR/MTX作用的体外研究

中药“通腑洁肠汤”对不全性肠梗阻结直肠癌术前肠道准备的效果观察 两种中药方剂联合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的作用探讨

中药四气理论的现代研究

二、中药治疗肝癌研究现状论文主要内容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原发性肝癌多具有乙型肝炎和肝硬化背景,起病隐匿,进展迅速,确诊时往往已是晚期,患者生存期较短,预后差。积极探寻符合我国国情,高效且不良反应少的系统化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案是肝癌治疗的.重要课题。

对于肝癌的认识,中医认为属于“症瘕”“、积聚”、“黄疸”、“肝积”的范畴。已有临床疗效观察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肝癌的优势一方面在于能有效稳定病情,减轻毒副作用,改善临床症状,延长患者带瘤生存时间,使部分患者肿瘤缩小;另一方面治疗费用相对低廉。因此中医药治疗成为肝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药治疗肝癌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肝癌的病因及病机为外受寒邪、损伤脾胃、肝气郁滞、气滞血瘀、结而成积。中医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为主,同时配合益气健脾和疏肝理气,并与手术、介入、放化疗等其他方法联合应用,可起到减毒增效之功效。具有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柔肝止痛等功效的中药经常被用于肝癌的治疗并取得临床疗效,临床应用及现代药理学研究较多为“有毒”中药及活血化瘀中药。

“有毒”中药与肝癌治疗 中医认为恶性肿瘤与“毒邪”有关,因此“以毒攻毒”为重要治疗方法,即用峻猛中药以攻邪。历代医家有颇多论述,如虞抟《医学正传》中“大毒之病,必用大毒之药以攻之”[1],明代罗天益《卫生宝鉴》“凡治积非有毒之品攻之则不可”[2]。这种“以毒攻毒”的方法目前在肝癌的治疗中也经常应用,常用的此类中药有、蜂房、全蝎、水蛭、蜈蚣、蟾蜍、守宫、常山、半夏、天南星、马钱子、巴豆、附子和乌头等。

活血化瘀中药与肝癌治疗 气滞血瘀证是肝癌患者常见临床症候,历代医家常从气血运行失常而致气滞血瘀来探讨肿瘤形成的病机。如《圣济总录》认为“瘤之为义,留置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平和,或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应投隙,瘤所以生”[3]。王清任《医林改错》认为“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4]。

因此行活血化瘀也是中医药治疗肝癌的常用方法,常用中药有丹参、赤芍、三棱、水蛭和等。

中药治疗肝癌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不乏与肝癌相关病症的治疗,这些相关病症与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对应是否精确还值得商榷。加强文献学的进一步细化整理研究是深入发掘中医治疗肝癌理论基础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增强中医治疗肝癌说服力的重要途径。

2中药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中药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主要包括中药复方和单味中药的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研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中医药防治肝癌的机制,筛选抗肿瘤中药复方及单味中药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中药复方抗肝癌作用机制的研究 历代古方中可用于肝癌治疗的中药复方较多,临床上常常根据肝癌的不同证型,选取与之对应的方剂进行加减治疗。如李江等[5]通过研究证实,采用水煎法、梯度乙醇提取法及醇水法从小柴胡汤中获得的提取物对小鼠H22肝癌实体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具有提高荷瘤宿主免疫功能的作用。季幸姝等[6]通过观察膈下逐瘀汤对肝癌Bel7402细胞和大鼠肝癌组织中丝/苏氨酸激酶蛋白及FIEN编码蛋白表达的影响,发现P13K/Akt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PA kt水平的降低和PT EN蛋白水平的升高可能是膈下逐瘀汤抗肝癌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杜标炎等[7]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联用对小鼠移植性肝癌自杀基因治疗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其疗效优于单纯自杀基因疗法或单纯六味地黄丸治疗。进一步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自杀基因系统10% tk/GCV杀伤大鼠肝癌CBRH7919细胞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中药复方治疗肝癌的疗效不可否认,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中药复方成分的复杂性使其作用机制难以应用单一的药理途径阐明。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中医个体化诊疗要得到推广,必须进行具有统计学说服力的临床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应使临床研究对象的选取进一步细化,在此基础上使中药复方规范化,同时通过网络药理学等方法对中药治疗作用产生的人体综合生物效应进行整体观察和分析,增强中药治疗肝癌有效性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单味中药抗肝癌作用机制的研究 中药单体能在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抗肝癌细胞侵袭及转移、诱导肝癌细胞分化、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癌基因表达、促进抑癌基因表达、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等多个环节抑制肝癌的发生和发展。陈小义等[8]研究发现, mol/L及以上浓度蟾蜍灵对SMMC 7721细胞具有显著细胞毒作用,细胞生长相关基因P21wafl/cipl在蟾蜍灵诱导下表达上调,同时受P21wafl/cipl调控的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下降,二者呈负相关,提示中药可通过直接杀伤肝癌细胞和抑制其增殖而发挥抗癌效应。黄应申等[9]以10 mmol/L脂蟾毒配基处理Bel 7402细胞24 h后,发现癌细胞出现凋亡的形态变化,其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脂蟾毒配基引起线粒体膜电位下降,释放入胞质中的细胞色素c增多,促进Caspase 3蛋白活化,抑制Bcl 2蛋白表达,诱导细胞凋亡,其诱导凋亡作用可能通过线粒体通路实现。黄炜等[10]探讨了18 β-甘草次酸和甘草酸对Bel 7402细胞增殖的抑制和诱导分化作用,揭示二者有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和诱导分化的作用。魏志霞[11]研究发现,川芎嗪可提高SMMC7721/多柔比星细胞内化疗药物的浓度,增强多柔比星作用,表明从中药筛选出低毒的多药耐药逆转剂是可能的。

何芳等[12]探讨人参皂苷Rg3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肝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治疗作用,发现人参皂苷Rg3能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明显降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人参皂苷Rg3与As203联合应用能明显抑制裸鼠肝癌移植瘤的生长。罗明等[13]通过采用腹腔注射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观察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癌的大鼠肝脏病理改变、肝表面癌结节数和血清ALT、GGT、ALP 的变化,发现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组的大鼠体重明显高于模型组,肝表面癌结节数、肝/体重比和血清ALT、GGT 明显低于模型组(P<)。而 ALP 升高,说明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能延缓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形成,保护肝细胞免受损伤。

单味中药治疗肝癌的研究较中药复方研究更为深入,其原因在于相对于中药复方,单味中药的有效成分相对容易确定,其量效关系及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较中药复方易进行。目前的问题之一在于此类研究较多采取的是某味中药的提取物。尽管提取物能在某一方面说明该味中药的生物学效应的机制,但表现的生物学效应与该味中药相比有多少差距尚不能明确;另一方面单味中药提取物的研究往往是发现了某一化学成分的生物学效应或临床疗效,如何将其与中医的辨证论治治疗肝癌结合起来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须要增强中药治疗肝癌研究的科学说服力,这仍有不易克服的困难。类似于中药药性本质及其临床效应生物学基础的相关研究为单味中药治疗肝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中药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中药联合放化疗治疗肝癌的研究 顾本宇[14]通过观察益气健脾疏肝中药联合化学药物动脉灌注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发现中药联合化疗药物治疗组的稳定率为,明显高于对照组的(P<);治疗组 12、18、24 个月的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尤建良等[15]通过观察中药调气行水方联合顺铂、白细胞介素-2腹腔内注射治疗肝癌腹水的临床疗效,发现该疗法能有效控制腹水,改善体力状况,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缓解常见临床症状,提高疾病控制率,提示配合中药能减轻化疗药物及生物反应调节剂的毒副反应。

目前中药联合化疗治疗肝癌的研究主要在临床有效性方面,阐述其有效机制的研究尚少,进一步深入研究须说明为什么联合中药会有较好的效果,这一点须要借助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来寻找中药疗效的效应物质基础及作用靶标,这也是今后中药临床有效性的重点研究方向。

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肝癌的研究 目前肝癌治疗普遍采用的根治性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和肝移植,约30%~40%患者采用此法,肝移植的总体疗效优于手术切除治疗。 现阶段肝移植治疗肝癌的最佳适应证仍为米兰标准,但由于移植器官不足,对移植适应证的扩大应慎之又慎,术后的复发和转移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通过使用药物预防或延迟肿瘤的复发,针对肿瘤生物发生途径中的关键分子进行靶向治疗也可使肝癌治疗发展日趋完善[16]。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肝癌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如陈立武等[17]通过观察中药全身治疗与手术相结合的协同作用,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0例)在手术前1周开始复方中药治疗并于术后续行中药治疗,对照组(30例)只作单纯手术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生存率及并发症。结果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24、36 个月生存率有显著差异(P<)。

提示在肝癌围手术期中应用复方中药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及累计生存率。

中药复方联合手术治疗肝癌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对症候的改善、生存率的影响、并发症的减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相关临床资料的样本数较少;

症候学改善等尚未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未能深入分析其疗效的生物学机制等。进一步的研究须要扩大样本数量,建立症候学统一客观化评价体系,同时深入研究其疗效改善的机制,才能增强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肝癌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中药介入治疗肝癌的研究 中晚期肝癌患者常因伴有明显的器质性和功能性改变,难以进行手术治疗。肝癌介入治疗作为中晚期肝癌患者可选择的重要方法,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存在的问题为化疗介入药物多可造成肝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介入药物的不良反应又严重影响中远期的疗效。因此介入治疗中如何减少肝功能损害是治疗的重点。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目前已筛选出许多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与肝动脉化疗栓塞介入疗法结合进行研究,为肝癌的介入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李琦等[18]进行了去甲素微球介入治疗大鼠肝癌的有关研究,结果显示此疗法对大鼠肝癌有较好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栓塞肿瘤微血管,缓慢释放去甲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下调肝肿瘤细胞Ki-67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相关。

冯敢生等[19]将白及用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并与明胶海绵对照。结果表明,白及具有强大的栓塞作用,侧枝循环形成均在6个月以上,介入治疗间隔时间长,肿瘤坏死、缩小率及1、2、3 年生存率均优于明胶海绵。陈武进等[20]研究认为,采用酸钠联合常规化疗药物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可明显降低甲胎蛋白,提高疗效,同时减轻化疗药物对骨髓的抑制。以上研究表明,中药介入治疗具有增强免疫、抗炎、抗病毒和促进黏膜修复等作用,对肝功能无明显损害,无骨髓抑制,并有升高白细胞等作用。这些优点使中药可能部分或完全取代西药,成为肝癌介入治疗较理想的栓塞剂。

中药在肝癌的介入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中药介入治疗能减轻不良反应,使患者生存期延长,生存质量提高,而且中药资源丰富,经济合理,有利于减轻治疗负担。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中药的介入治疗总体上发展仍不够成熟。进一步的研究可从规范治疗方案,合理选择介入治疗药物,建立严格的疗效评价标准,研发抗癌中药新制剂和新剂型等方面进行。

其他中药治疗肝癌的研究 中药用于肝癌的治疗方法除口服和介入注射外,还有许多新的途径可用于肝癌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药穴位注射治疗肝癌也被证明有明确的临床疗效,如胡军和瞿晓东[21]每天1~2次以丹参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或黄芪注射液进行双侧足三里、阳陵泉、曲池及内关注射。内关穴1 ml,其他穴位2~4 ml,4穴位交替进行,能够明显缓解晚期肝癌疼痛。中药瘤体内注射也可用于晚期肝癌的治疗,如涂小煌和戴西湖[22]曾应用超声引导下瘤体内注射去甲素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取得较好疗效。

中药治疗肝癌的方法较多,形式多样,从方法学的角度讲,有着更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目前的研究须要注意如何更好地将这些方法进行合理的推广应用,同时临床疗效的观察还须进行严谨的实验设计,以增强中药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对于中药治疗肝癌的深入研究,须要更细化更严谨的文献研究为治法用方提供更有说服力的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借助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运用网络药理学等研究方法,从多学科交叉研究中药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出发,探寻中药疗效可能的效应物质基础及作用靶标,对单味中药及复方治疗肝癌的综合生物学效应进行整体观察和分析,进一步合理选择治疗药物,规范治疗方案,建立严格的疗效评价标准,深入研发抗癌中药制剂和剂型,充分发挥中药治疗肝癌的优势.

痛风病治疗的研究进展小论文

浊的概念最早应该从《黄帝内经》见到,而且涉及的地方很多,通常浊和清同时出现,常被用来谈论天气、谷气、精微与糟粕、水液清浊、营卫的刚柔、色、血脉等。 清与浊,和阴与阳相同,而清浊之中还能再去分清浊。 中医浊气的概念最早也见于《黄帝内经》,常与清气相对,既用来指寒气,又能来指饮食之气(食气)。 浊气源于食物,通过胃的腐熟,小肠的化物,脾的运化而产生。正如《内经》中的记载:“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浊气出于胃”。 而浊气在现代医学中可以对应食物代谢产生的各类营养物质,如糖类、脂类、蛋白质类、维生素类、矿物质类等。 源于胃的浊气在脾脏的运化输布下,借助于经脉传输到身体各处。如果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理解,则是摄入食物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后,借助于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淋巴系统)而输布到全身各处。 浊气在脾胃产生后,经过经脉传遍全身;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可化为血、津液、营卫宗气、各脏腑、官窍、经络之气以濡养全身,供人体生长发育使用。 浊气是湿气吗?浊气和湿气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你可以把湿气当作浊气的一种,但是浊气和湿气还有区别。 湿气,是“饮入于胃”后经过代谢产生,而浊气是“食入于胃”后经过代谢而产生,简单可以理解为湿气是水经过胃代谢后产生,浊气是食物经过胃后代谢产生。 湿气是水以自由扩散形式进行跨膜运动而分布于全身——湿气自由扩散的通道相当于三焦水道,浊气通过血液运输的通路相当于经脉。 不要一听说浊气,就和浊毒、浊邪联系在一起,浊气是人体内存在的一种正气,有着不可替代的生理作用。 浊气来源于水谷精微,本来是为脏腑、官窍、经络提供濡养的。 但是,如果因为平时饮食不节、过于偏爱辛辣肥甘厚味或身体禀赋原因,容易导致体内产生过多的浊气,亢而为害,这时多出的那部分或人体不能受理的浊气,就变生为害,成为浊邪。浊邪堆积在人体的脏腑、经络、官窍、形体之中,导致各种疾病。 上面说过浊邪来源于食物运化后形成的浊气,本是水谷精微,但因为饮食不节、过度劳累、情志不畅等原因,慢慢地在体内堆积,这样看来,浊邪产生是一个缓慢蓄积的过程,不像外感六邪一样会受到侵袭突然发病。 浊邪还容易壅滞为痰,痰和浊均来源于水谷精微,只是存在形式不同——血脉中,能够流动的为浊邪,如果浊气沉淀在血管内或停滞在血管里,则为痰。 浊邪性重浊粘滞秽浊,容易阻滞气机,影响血行。浊邪是水谷精微异常后产生的,相对于湿邪来说,更加浑厚稠浊,如果浊邪过多,则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停聚在脏腑经脉肢节间,这样就容易阻滞气机,气机不畅则血不行,导致血瘀。 浊邪形成,不是一时一日之功,病势缠绵,通常还带着脏腑损伤,常与湿邪、痰邪、御邪相互交结互为因果,所以难于去除。 浊气产生后,随血脉行走于周身,久之则会对脏腑经脉缓缓慢慢带来伤害。 如果因为饮食不节,产生过多的浊气,除了部分供给人体使用外,多余的部分,则会堆积在血液经脉之中,所以痛风疾病的最初表现仅仅是血尿酸高,也没不适症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部分患者还并发有血糖、血脂的异常,这也体现了浊邪致病隐匿的特点。 如果饮食不节,突然导致浊邪产生过多,而浊邪其性黏腻胶着,导致经脉不畅;或者因为外伤导致经脉受损,经气不利了或者突然急病而让血热受寒;或者因为情志不畅而气滞血瘀,都可以导致浊邪在经脉中运行受阻,从而痰瘀互结于经脉关节,引起污浊凝涩,所以作痛。 而足太阴经独受其浊,所以痛风多发生于两脚第一跖趾关节,这是因为足太阴脾经循行的位置,正是这些关节,浊邪聚而化火,所以病患关节红肿而热。 那么浊邪又是如何变成痛风石的呢?这就要说到人的四肢百骸都是因经脉“受气于阳明”,但脾运不健,或经脉受阻,浊邪运行不畅,停滞于经脉而化痰,痰邪导致血脉运行不畅,则形成血瘀,痰瘀相互交结良久就形成痛风石。 肾脏主闭藏,主五脏六腑之精气,浊邪仅仅是没有被利用的五脏六腑的浊气而已。这些浊气被肾脏受纳后,生成精气剩余的部分停留在肾,蓄久化热,阻滞气机影响肾气蒸化作用,所以长期的痛风者,容易出现肾的病变,出现腰痛、水肿、血淋和癃闭等。 中医针对浊邪致病的特点,通常采用分消泄浊的方法治疗,这是明天的内容,敬请期待。 总之,我们的目标是:尿酸不再高,痛风不会犯,远离痛风石。 本文参考文献(图文来源网络,侵删):2017年5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胡笑赢硕士论文倪青等文章《 “分消泄浊”法在痛风治疗中的理论探讨与临床研究 》。

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谈痛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摘要:目的 分析中西医护理对痛风病的临床护理方法。 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接诊的56例痛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自主选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西医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下,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满意度较高。结论 痛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在临床上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痛风;中西医护理;临床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和多样性以及相关知识的缺乏,加之生活节奏过快、工作压力等因素,促使痛风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痛风是由于机体长期代谢紊乱,引起尿酸增高,从而造成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痛风的主要特征是尿酸增高、特征性关节炎反复的发作,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关节的活动或出现畸形、痛风性肾病。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痛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主要是由于湿浊瘀阻,留滞关节经络,气血不畅所致。其外因是由于饮酒过量损伤了脾胃造成脾的代谢障碍;内因是先天禀赋不足和脾气虚弱,亦可由其他疾病内耗所致脾气虚弱或劳倦、饮食、情志所伤[1]。

中医认为痛风多见于中老年和肥胖人群,中老年脏腑功能渐衰,加之肥胖多痰多湿,痰湿重浊,同时又过食滋腻厚味,从而出现痰浊流窜经络,阻滞气机,影响代谢,气血运行不畅,使脏腑功能受损。本文结合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接诊的56例痛风临床病例,具体的分析其临床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接诊的56例痛风临床病例,根据患者自主选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18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38~67岁,平均年龄(41 )岁;观察组14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44±)岁。两组患者的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无差异统计学意义,即P>。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西医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护理。

常规的西医护理

对于急性痛风关节炎患者,要保持卧床休息,抬高患者的患肢,直至患肢开始恢复活动为止[2]。在此期间需要时常变化体位,防止局部皮肤受压,造成肌肉失用性萎缩和关节功能的缺失。要做到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特别是受累关节红肿热痛的变化,注意患者是否有发热、头痛等伴随症状。对于不良的药物反映,要及时的反馈,观察是否调整用药。通常使用的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快速特效药,但是会引起呕吐、恶心、腹泻等症状。如果患者的白细胞低于正常值,禁止服用。在使用抗痛风药物治疗时,最好不要联合用药,以免出现副作用。在用药期间,要鼓励患者多饮水,不得少于2000ml/d,饮水可以稀释尿液,防止尿酸盐在肾脏形成结石。

中医护理

中药外治的护理

中医外治的护理,具体是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选取不同中药外洗或外敷治疗疼痛部位,进一步达到消肿止痛的作用。如病变部位在指、腕关节处,一般采用外洗法;如果是大关节主要采用中药外敷法;在中药粉剂中加醋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消肿止痛的效果满意。

服用中药的护理

湿热蕴结型中药宜饭后偏凉服;湿热留痹者,汤药宜温服;脾肾不足者,则汤药宜饭后温服。

饮食护理

中医认为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护理,进一步促进患者的治愈。急性痛风多为湿邪蕴于关节所致(热盛、湿重、湿热并重);早期在服用秋水仙碱时,对肠胃有刺激,在此期间我们可以用芦根煎水代茶饮或栀子、板蓝根、蒲公英泡水代茶饮,以利于尿酸排出,防止肾结石;也可以用玉米须、丝瓜络各60 g煎汤代茶饮,以碱化尿液;平时可以多食西瓜、冬瓜、绿豆汤以利于清热疏利。如果是慢性或间歇性的痛风,在饮食方面要以低热量饮食为主,避免诱发痛风。

可以选择解毒、健脾、利湿、消火的食物,禁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的食物,防止助湿生热的发生。特别是不能酗酒,肝肾阴虚者可以配合生地黄粥、银耳、芝麻等养阴生津的食谱,或者也可以用红枣、枸杞子、薏苡仁、粳米煮粥食用,有补益健脾的作用;痰浊阻滞要多喝碱性饮料,如牛奶、汽水等,以助浊毒排泄。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的肝、肾、胰、脑以及凤尾鱼、啤酒、贝类等。

日常生活护理

能量摄入

痛风病与高血压、肥胖、高血糖、高血脂等症关系密切,由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限制热量的摄入,控制体重。可以根据病情相应的调整个体能量的摄入。可以选择增加碱性食物摄取,降低血清尿酸的浓度。鼓励患者对蔬菜和水果的摄入,这样不仅能供给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以利于痛风的恢复。

限制饮酒,禁止吸烟

饮酒可以使体内乳酸堆积,乳酸对尿酸的排泄有竞争性抑制作用,因此大量的饮酒,会是血清尿酸含量增高,诱发痛风的发作;同时饮酒可以刺激嘌呤合成增加,使血清和尿液的尿酸水平升高。啤酒也含有少量的酒精,因此也不可以引用。酸奶含有较多的乳酸对痛风患者不利,也应该避免饮用。禁止吸烟。

注意食品烹调方法 在烹调食物时,也应该选择合理的烹调方法,这样可以减少食物中所含的嘌呤量。例如,将肉食先煮然后在烹调;对于食品的一些辅料,如辣椒、胡椒、芥末、生姜等均能兴奋自主神经,诱发急性痛风的发作,所以在烹调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或少放。

起居运动护理

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随着气候的变化,适当的增减衣物,如果外感风寒,内聚湿热可诱发痛风。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有规律性,注意气候对病情的影响,及时的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痛风的发作。在中医中人过于劳累,气耗则抵抗疾病的能力以及机体的修复能力均降低,容易诱发其他病的复发,由此应该注意休息。可以根据病情适当的增加运动,运动疗法可以有效的预防痛风的发作,减少内脏脂肪,减少胰岛素抵抗性。运动量要适中,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剧烈运动会增加乳酸的产生,pH值下降,而诱发急性发作。进行轻度的适当运动,可以增加肌肉比例,减轻体重,减少脂肪,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如此,正确的运动可以预防痛风的发作。

心理护理

对于男性痛风患者,由于在事业、家庭中担负的较多,如果病情反复发作,给患者的心里会增加负担,情绪低落忧郁。所以家人应该给予关心和安慰,使患者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保持心情愉快,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和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在日常起居中应该严格执行注意事项,减少诱发因子的产生。可以使用中医的情志疗法、自然疗法、文娱疗法作辅助治疗。

3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治疗痛风病的临床效果较为满意。随着人们对痛风病知识的认识,从自我管理、自我观察等方面较为自觉,这也增加了临床护理方法的有效实施。今后我们要结合临床病例不断的提高中西医相结合的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安惠霞,韩丽,赵建霞.痛风患者的辨证施护[J].河北中医,2012,26(6):466.

[2]刘明武.痛风的辨治[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10,2(3):163-164.

>>>下页带来更多的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

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论文

有的人习惯先将西洋参用水煮沸,再放入枸杞放凉后再饮用,效果也是很不错的。但感冒期间不建议服用。

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问题,在成人中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者在10%~l5%,且是慢性化病程,近半数严重失眠可持续10年以上。失眠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 健康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常用的失眠治疗方法包括中医药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西药)四大类。受限于篇幅,本文先介绍中医药治疗,其余待续。 中医药博大精深,是我国的国粹之一,很多时候有着西医无法取代的地位。失眠在中医学中称为“不寐病”,以辩证论治为基础。常用治疗标准有:《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中医证候诊断疗效标准》《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睡眠医学》。其中以《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为基础的较多。 一、中药方或中成药治疗。 1 心胆气虚证:主症:心悸胆怯,不易人睡,寐后易惊。次症:遇事善惊,气短倦怠,自汗乏力。可选用: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枣仁安神胶囊。 2 肝火扰心证:主症:突发失眠,性情急躁易怒,不易人睡或入睡后多梦惊醒。次症:胸胁胀闷,善太息,口苦咽干,头晕头胀,目赤耳鸣,便秘赤。可选用:龙胆泻肝丸。 3 痰热扰心证:主症:失眠时作,恶梦纷纭,易惊易醒。次症:头目昏沉,脘腹痞闷,口苦心烦,饮食少思,口黏痰多。可选用:黄连温胆汤、珍珠末。 4 胃气失和证:主症:失眠多发生在饮食后,脘腹痞闷。次症:食滞不化,嗳腐酸臭,大便臭秽,纳呆食少。可选用:保和丸、合平胃散、归脾丸。 5 瘀血内阻证:主症:失眠日久,躁扰不宁,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夜多惊梦,夜不能睡,夜寐不安。次症:面色青黄,或面部色斑,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热。可选用: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丸(口服液或胶囊)、七十味珍珠丸。 6 心脾两虚证:主症:不易人睡,睡而不实,多眠易醒,醒后难以复寐、心悸健忘。次症:神疲乏力,四肢倦怠,纳谷不香,面色萎黄,口淡无味,腹胀便溏。可选用:归脾丸、柏子养心丸(片)。 7 心肾不交证:主症:夜难人寐,其则彻夜不眠。次症:心中烦乱,头晕耳鸣,潮热盗汗,男子梦遗阳痿,女子月经不调,健忘,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朱砂安神丸、酸枣仁合剂。8 中药使用方法建议:(1)服用时间:午饭和晚饭后。(2)注意事项:服药期间不能饮酒,不吸烟,避免睡眠前的干扰因素,正在服用催眠药物的患者逐渐减药。二.中医针灸治疗: 1 心胆气虚证:心俞、胆俞、膈俞、气海补法,神庭、四神聪、本神、神门、三阴交平补平泻法。 2肝火扰心证:肝俞、行间、大陵、合谷、太冲、中脘、丰隆、内关,以泻为主,神庭、四神聪、本神、百会、神门、三阴交平补平泻法。 3痰热扰心证:太冲、丰降泻法,神庭、四神聪、本神、神门、三阴交平补平泻法。 4胃气失和证:中脘、足一里、阴陵泉、内关、神庭、四神聪、本神、神门、三阴交平补平泻法。 5瘀血内阻证:肝俞、隔俞、血海、三阴交,以泻为主,神庭、四神聪、本神、神门、三阴交平补平泻法。 6心脾两虚证:心俞、厥阴俞、脾俞、太冲、太白、中脘、足三里、神门、神庭、四神聪、本神、三阴交平补平泻法。(7)心肾不交证:心俞、肾俞、照海、太溪、神庭、四神聪、本神、神门、三阴交平补平泻法。 三.电针疗法: 基于传统中医理论,用电针给予人体穴位刺激,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有研究显示电针对原发性失眠的短期治疗安全、有效。不推荐长期运用。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要想写好论文,就要从定一个好的题目开始。以下是我分享的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一起来学习吧!

一、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中药方剂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观察

《组合中药学》及其理论系统的建立

—种基于寒性对照抗原的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方法

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中药电泳指纹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加入WTO条件下中药行业发展对策研究

中药电导入对关节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药质量控制多维指纹图谱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分析法研究 液相色谱和光谱法结合化学计量学用于中药指纹图谱研究

中药安全性问题探悉

论中药的专利保护

论中药的双向调节

攻下清热活血中药对重症胰腺炎大鼠胰腺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基因表达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中药的安全性评价研究现状

中药超微细化及有效成分溶出特性研究

肝外DHBV复制治疗学意义及中药体外抗肝纤维化筛选平台的探讨 抗IBDV中药筛选、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中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干预的实验研究

中药细胞级微粉碎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针刺中药联合治疗在围绝经期失眠症中的临床研究

基层医院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探讨

中药(新药)临床疗效综合评价的方法学研究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分析

中药治疗下肢骨折术后肿胀118例临床疗效探讨

中药企业创新路径选择——以香港维特健灵和培力为借鉴

浅谈中药制剂标准化与质量控制科学化

面向新版GMP的中药饮片生产质量管理研究

薄层扫描色谱在中药质量评价中应用的研究

中药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补肾中药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

中药公司投资价值分析

中药外敷及口服扶他林联合微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护理

我院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和不良反应的分析

中药骨康对破骨细胞活性及凋亡的影响

中药对LPS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差异蛋白质分析 中药四性的研究(Ⅰ)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药对细胞色素P450影响的研究进展

术前、术后使用中药结合外剥内扎治疗混合痔的临床效果观察 三伏天应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拟除虫菊酯生殖毒性及中药干预作用的研究

三种中药有效成份抗人绒癌耐药细胞JAR/MTX作用的体外研究

中药“通腑洁肠汤”对不全性肠梗阻结直肠癌术前肠道准备的效果观察 两种中药方剂联合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的作用探讨

中药四气理论的现代研究

二、中药治疗肝癌研究现状论文主要内容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原发性肝癌多具有乙型肝炎和肝硬化背景,起病隐匿,进展迅速,确诊时往往已是晚期,患者生存期较短,预后差。积极探寻符合我国国情,高效且不良反应少的系统化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案是肝癌治疗的.重要课题。

对于肝癌的认识,中医认为属于“症瘕”“、积聚”、“黄疸”、“肝积”的范畴。已有临床疗效观察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肝癌的优势一方面在于能有效稳定病情,减轻毒副作用,改善临床症状,延长患者带瘤生存时间,使部分患者肿瘤缩小;另一方面治疗费用相对低廉。因此中医药治疗成为肝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药治疗肝癌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肝癌的病因及病机为外受寒邪、损伤脾胃、肝气郁滞、气滞血瘀、结而成积。中医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为主,同时配合益气健脾和疏肝理气,并与手术、介入、放化疗等其他方法联合应用,可起到减毒增效之功效。具有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柔肝止痛等功效的中药经常被用于肝癌的治疗并取得临床疗效,临床应用及现代药理学研究较多为“有毒”中药及活血化瘀中药。

“有毒”中药与肝癌治疗 中医认为恶性肿瘤与“毒邪”有关,因此“以毒攻毒”为重要治疗方法,即用峻猛中药以攻邪。历代医家有颇多论述,如虞抟《医学正传》中“大毒之病,必用大毒之药以攻之”[1],明代罗天益《卫生宝鉴》“凡治积非有毒之品攻之则不可”[2]。这种“以毒攻毒”的方法目前在肝癌的治疗中也经常应用,常用的此类中药有、蜂房、全蝎、水蛭、蜈蚣、蟾蜍、守宫、常山、半夏、天南星、马钱子、巴豆、附子和乌头等。

活血化瘀中药与肝癌治疗 气滞血瘀证是肝癌患者常见临床症候,历代医家常从气血运行失常而致气滞血瘀来探讨肿瘤形成的病机。如《圣济总录》认为“瘤之为义,留置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平和,或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应投隙,瘤所以生”[3]。王清任《医林改错》认为“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4]。

因此行活血化瘀也是中医药治疗肝癌的常用方法,常用中药有丹参、赤芍、三棱、水蛭和等。

中药治疗肝癌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不乏与肝癌相关病症的治疗,这些相关病症与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对应是否精确还值得商榷。加强文献学的进一步细化整理研究是深入发掘中医治疗肝癌理论基础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增强中医治疗肝癌说服力的重要途径。

2中药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中药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主要包括中药复方和单味中药的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研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中医药防治肝癌的机制,筛选抗肿瘤中药复方及单味中药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中药复方抗肝癌作用机制的研究 历代古方中可用于肝癌治疗的中药复方较多,临床上常常根据肝癌的不同证型,选取与之对应的方剂进行加减治疗。如李江等[5]通过研究证实,采用水煎法、梯度乙醇提取法及醇水法从小柴胡汤中获得的提取物对小鼠H22肝癌实体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具有提高荷瘤宿主免疫功能的作用。季幸姝等[6]通过观察膈下逐瘀汤对肝癌Bel7402细胞和大鼠肝癌组织中丝/苏氨酸激酶蛋白及FIEN编码蛋白表达的影响,发现P13K/Akt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PA kt水平的降低和PT EN蛋白水平的升高可能是膈下逐瘀汤抗肝癌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杜标炎等[7]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联用对小鼠移植性肝癌自杀基因治疗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其疗效优于单纯自杀基因疗法或单纯六味地黄丸治疗。进一步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自杀基因系统10% tk/GCV杀伤大鼠肝癌CBRH7919细胞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中药复方治疗肝癌的疗效不可否认,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中药复方成分的复杂性使其作用机制难以应用单一的药理途径阐明。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中医个体化诊疗要得到推广,必须进行具有统计学说服力的临床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应使临床研究对象的选取进一步细化,在此基础上使中药复方规范化,同时通过网络药理学等方法对中药治疗作用产生的人体综合生物效应进行整体观察和分析,增强中药治疗肝癌有效性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单味中药抗肝癌作用机制的研究 中药单体能在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抗肝癌细胞侵袭及转移、诱导肝癌细胞分化、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癌基因表达、促进抑癌基因表达、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等多个环节抑制肝癌的发生和发展。陈小义等[8]研究发现, mol/L及以上浓度蟾蜍灵对SMMC 7721细胞具有显著细胞毒作用,细胞生长相关基因P21wafl/cipl在蟾蜍灵诱导下表达上调,同时受P21wafl/cipl调控的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下降,二者呈负相关,提示中药可通过直接杀伤肝癌细胞和抑制其增殖而发挥抗癌效应。黄应申等[9]以10 mmol/L脂蟾毒配基处理Bel 7402细胞24 h后,发现癌细胞出现凋亡的形态变化,其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脂蟾毒配基引起线粒体膜电位下降,释放入胞质中的细胞色素c增多,促进Caspase 3蛋白活化,抑制Bcl 2蛋白表达,诱导细胞凋亡,其诱导凋亡作用可能通过线粒体通路实现。黄炜等[10]探讨了18 β-甘草次酸和甘草酸对Bel 7402细胞增殖的抑制和诱导分化作用,揭示二者有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和诱导分化的作用。魏志霞[11]研究发现,川芎嗪可提高SMMC7721/多柔比星细胞内化疗药物的浓度,增强多柔比星作用,表明从中药筛选出低毒的多药耐药逆转剂是可能的。

何芳等[12]探讨人参皂苷Rg3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肝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治疗作用,发现人参皂苷Rg3能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明显降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人参皂苷Rg3与As203联合应用能明显抑制裸鼠肝癌移植瘤的生长。罗明等[13]通过采用腹腔注射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观察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癌的大鼠肝脏病理改变、肝表面癌结节数和血清ALT、GGT、ALP 的变化,发现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组的大鼠体重明显高于模型组,肝表面癌结节数、肝/体重比和血清ALT、GGT 明显低于模型组(P<)。而 ALP 升高,说明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能延缓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形成,保护肝细胞免受损伤。

单味中药治疗肝癌的研究较中药复方研究更为深入,其原因在于相对于中药复方,单味中药的有效成分相对容易确定,其量效关系及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较中药复方易进行。目前的问题之一在于此类研究较多采取的是某味中药的提取物。尽管提取物能在某一方面说明该味中药的生物学效应的机制,但表现的生物学效应与该味中药相比有多少差距尚不能明确;另一方面单味中药提取物的研究往往是发现了某一化学成分的生物学效应或临床疗效,如何将其与中医的辨证论治治疗肝癌结合起来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须要增强中药治疗肝癌研究的科学说服力,这仍有不易克服的困难。类似于中药药性本质及其临床效应生物学基础的相关研究为单味中药治疗肝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中药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中药联合放化疗治疗肝癌的研究 顾本宇[14]通过观察益气健脾疏肝中药联合化学药物动脉灌注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发现中药联合化疗药物治疗组的稳定率为,明显高于对照组的(P<);治疗组 12、18、24 个月的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尤建良等[15]通过观察中药调气行水方联合顺铂、白细胞介素-2腹腔内注射治疗肝癌腹水的临床疗效,发现该疗法能有效控制腹水,改善体力状况,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缓解常见临床症状,提高疾病控制率,提示配合中药能减轻化疗药物及生物反应调节剂的毒副反应。

目前中药联合化疗治疗肝癌的研究主要在临床有效性方面,阐述其有效机制的研究尚少,进一步深入研究须说明为什么联合中药会有较好的效果,这一点须要借助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来寻找中药疗效的效应物质基础及作用靶标,这也是今后中药临床有效性的重点研究方向。

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肝癌的研究 目前肝癌治疗普遍采用的根治性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和肝移植,约30%~40%患者采用此法,肝移植的总体疗效优于手术切除治疗。 现阶段肝移植治疗肝癌的最佳适应证仍为米兰标准,但由于移植器官不足,对移植适应证的扩大应慎之又慎,术后的复发和转移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通过使用药物预防或延迟肿瘤的复发,针对肿瘤生物发生途径中的关键分子进行靶向治疗也可使肝癌治疗发展日趋完善[16]。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肝癌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如陈立武等[17]通过观察中药全身治疗与手术相结合的协同作用,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0例)在手术前1周开始复方中药治疗并于术后续行中药治疗,对照组(30例)只作单纯手术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生存率及并发症。结果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24、36 个月生存率有显著差异(P<)。

提示在肝癌围手术期中应用复方中药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及累计生存率。

中药复方联合手术治疗肝癌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对症候的改善、生存率的影响、并发症的减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相关临床资料的样本数较少;

症候学改善等尚未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未能深入分析其疗效的生物学机制等。进一步的研究须要扩大样本数量,建立症候学统一客观化评价体系,同时深入研究其疗效改善的机制,才能增强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肝癌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中药介入治疗肝癌的研究 中晚期肝癌患者常因伴有明显的器质性和功能性改变,难以进行手术治疗。肝癌介入治疗作为中晚期肝癌患者可选择的重要方法,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存在的问题为化疗介入药物多可造成肝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介入药物的不良反应又严重影响中远期的疗效。因此介入治疗中如何减少肝功能损害是治疗的重点。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目前已筛选出许多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与肝动脉化疗栓塞介入疗法结合进行研究,为肝癌的介入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李琦等[18]进行了去甲素微球介入治疗大鼠肝癌的有关研究,结果显示此疗法对大鼠肝癌有较好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栓塞肿瘤微血管,缓慢释放去甲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下调肝肿瘤细胞Ki-67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相关。

冯敢生等[19]将白及用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并与明胶海绵对照。结果表明,白及具有强大的栓塞作用,侧枝循环形成均在6个月以上,介入治疗间隔时间长,肿瘤坏死、缩小率及1、2、3 年生存率均优于明胶海绵。陈武进等[20]研究认为,采用酸钠联合常规化疗药物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可明显降低甲胎蛋白,提高疗效,同时减轻化疗药物对骨髓的抑制。以上研究表明,中药介入治疗具有增强免疫、抗炎、抗病毒和促进黏膜修复等作用,对肝功能无明显损害,无骨髓抑制,并有升高白细胞等作用。这些优点使中药可能部分或完全取代西药,成为肝癌介入治疗较理想的栓塞剂。

中药在肝癌的介入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中药介入治疗能减轻不良反应,使患者生存期延长,生存质量提高,而且中药资源丰富,经济合理,有利于减轻治疗负担。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中药的介入治疗总体上发展仍不够成熟。进一步的研究可从规范治疗方案,合理选择介入治疗药物,建立严格的疗效评价标准,研发抗癌中药新制剂和新剂型等方面进行。

其他中药治疗肝癌的研究 中药用于肝癌的治疗方法除口服和介入注射外,还有许多新的途径可用于肝癌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药穴位注射治疗肝癌也被证明有明确的临床疗效,如胡军和瞿晓东[21]每天1~2次以丹参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或黄芪注射液进行双侧足三里、阳陵泉、曲池及内关注射。内关穴1 ml,其他穴位2~4 ml,4穴位交替进行,能够明显缓解晚期肝癌疼痛。中药瘤体内注射也可用于晚期肝癌的治疗,如涂小煌和戴西湖[22]曾应用超声引导下瘤体内注射去甲素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取得较好疗效。

中药治疗肝癌的方法较多,形式多样,从方法学的角度讲,有着更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目前的研究须要注意如何更好地将这些方法进行合理的推广应用,同时临床疗效的观察还须进行严谨的实验设计,以增强中药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对于中药治疗肝癌的深入研究,须要更细化更严谨的文献研究为治法用方提供更有说服力的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借助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运用网络药理学等研究方法,从多学科交叉研究中药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出发,探寻中药疗效可能的效应物质基础及作用靶标,对单味中药及复方治疗肝癌的综合生物学效应进行整体观察和分析,进一步合理选择治疗药物,规范治疗方案,建立严格的疗效评价标准,深入研发抗癌中药制剂和剂型,充分发挥中药治疗肝癌的优势.

失眠,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入睡困难,想睡却睡不着,睡着后易醒,多梦,早醒……这也是近期很多来咨询的失眠病友的常态。

近十几年来,失眠越发常见,中国睡眠研究会曾公布的数据就显示,我国的失眠发生率高达,另一项关于睡眠状况的随机调查结果显示,约有45%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在过去一个月里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失眠。

其中,在失眠的人群里,有一类很常见,这类失眠病友除了有入睡困难,睡后易醒的症状外,还常伴有心烦、口干咽燥、手足心热、甚至有些人感觉像是浑身着火似的。

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其实, 这一类多属于阴虚火旺型失眠 。阴虚火旺所引起的失眠,在失眠患者中最为常见,且女性多于男性,有研究表明,在失眠的常见五大证型中,阴虚火旺约占。临床所见,我们也发现,失眠病友中,阴虚火旺型或阴虚火旺伴其他证型的混合证型失眠占比较多。

中医认为,失眠为标,是表象,其本在于阴阳失调,脏腑损伤。《灵枢·邪客》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暝,不卧出者……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阴……阴虚,故目不瞑。”指出 脏腑损伤,气血阴阳不和,为失眠的根本原因。

而阴虚火旺则是失眠的所有病因中常见的一种,历代医家在对失眠的详细论述中,阴虚是最常被提及的主要病因,如《景岳全书》曰:“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格致余论》也有记载:“人之有生,心为之火,居上;肾为之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在焉。”

阴虚火旺者,由于脏腑阴分亏虚,失于濡养,虚热内生而致失眠。 阴虚火旺所引起的失眠,主要涉及心、肾两脏,心主火,肾主水,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心神相交,水火相济,阴阳调和,则睡眠正常,而现代 社会 ,由于生活方式的极大改变,在快节奏、高压力的模式下,很多人既频繁的耗伤心神,加上起居无常,频繁的熬夜生活,使得阴液耗伤,并且由于压力等因素,常常会出现情志不畅,如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五志化火,亦耗伤阴液,使得阴虚火旺,扰动心火,肾水难以济于心,而致心肾不交,失眠常犯。

《辨证录·不寐门》也有记载:“人有昼夜不能寐,心甚烦躁,此心肾不交也,盖日不能寐者,乃肾不交心;夜不能寐者,乃心不交于肾也,今日夜俱不寐,乃心肾两不相交耳,夫心肾之所以不交者,心过于热,而肾过于寒也,心原属火,过于热则火突于上而不能下交于肾;肾原属水,过于寒则水沉于下而不能上交于心矣。”

因此,阴虚火旺所致的失眠,患者除了有失眠症状外,还通常伴有其他的症状。据《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失眠研究进展》中关于失眠的诊断资料显示, 阴虚火旺型失眠,主要症状有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腰膝酸软;兼症见五心潮热,头晕耳鸣,健忘,口干津少;舌脉象为舌红,苔少,脉细数。

在失眠的治疗中,滋阴清心安神为阴虚火旺型失眠治疗的主要原则。可以选用黄连阿胶汤、天王补心丹等方剂根据实际辨证加减进行治疗,这2个方剂均为滋阴清热安神的常用方。

(1)黄连阿胶汤:

该方出自《伤寒论》:“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本方重在滋阴清火,适用于阴虚火旺或热病之后的心烦失眠。方中黄连、黄芩泻心火,使心气下交于肾,芍药、阿胶、鸡子黄滋肾阴,使肾水上济于心,诸药合用,使得心肾交合,水升火降,心烦失眠自除。

(2)天王补心丹:

天王补心丹出自《摄生总要》,为治疗心肾阴血亏虚所致失眠的常用方。该方重在滋阴清热,养血安神,方中生地黄善于养阴生津,壮水之主以制虚火,用为君药;天冬可养阴润燥、清热生津,麦冬可养阴生津、清心除烦,两药合用以滋阴清热;酸枣仁善于养心益肝、安神,柏子仁可养心安神,两药共用以养心安神;当归补血润燥;玄参可清热滋阴;茯苓能健脾安神,远志可安神益智,两者合用以养心安神;人参可补气生津、安神益智;五味子可滋肾生津、宁心安神;丹参可活血清心安神;朱砂善于镇心安神清热。诸药共用,以收滋阴降火、养血安神、交通心肾之功。

当然,上述两个方子虽说为阴虚火旺型失眠治疗常用方,但实际应用不能拘泥于古方,需在辨证的基础上随证加减,或使用其他的方剂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以中老年人为多见,这主要与中老年身体渐衰,肾精不充,心火亢盛有关,而中老年失眠,通常病因复杂多样,临床证型较多,且常有混合证型出现,故此,应在辨证的基础上结合个人情况用药,理应一人一方,这样才能有效摆脱失眠困扰,降低失眠复发。

此前的一位男性病友,50岁,自5年前开始出现失眠多梦,头晕乏力,腰腿酸软,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近来症状加重,难以入睡,醒后不能再睡,一夜能睡1-2小时,甚至彻夜难眠。观其舌,舌淡红苔少,结合其症,辨证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故此治宜滋阴泻火,交通心神之法,方用天王补心丹合交泰丸加减,药用柏子仁、枣仁、天冬、麦冬、生地黄、当归、玄参、丹参、党参、桔梗、远志、茯神、磁石、黄连、肉桂、朱砂(冲服)、甘草,每日1剂,共7剂。调理7天后,自述诸症明显改善,睡眠一夜约在5-6小时,按其病情变化调整药方,再服7剂,告知诸证悉除。

本方之中,柏子仁、枣仁养心安神,天冬、麦冬、生地黄、当归、玄参、丹参滋阴活血养血安神,党参补气,桔梗条畅肺气引药上行,远志、茯神、磁石镇心养心安神,黄连泻心火,肉桂引火归元,二药相配,交通心肾,使得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水火相济,阳入于阴,而朱砂用以清热镇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以达滋阴泻火,交通心肾之功。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深受失眠困扰的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往期文章】

经常失眠,难入睡?可能是肝气虚,中医1个方子补肝气,助睡眠

1、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2、在任何情况下,文章中的资讯仅供读者参考之用,读者不应单纯依靠本文而取代个人的独立判断。对于因使用、引用、参考本文内容而导致损失、风险及纠纷,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