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关于国土论文范文资料

发布时间:

关于国土论文范文资料

哈哈,我们学校真伤不起,我也在找

同是伤不起的路过…

中国是世界上海岛最多的国家之一。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家最大可管辖以下6大海洋区域:港口、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据此规定,中国拥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复杂原因,在属于我国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权益中,近一半存在争议,海域被分割,岛礁被占领,资源被掠夺的情况较普遍。我国版图上划的海上传统疆界‘九段线’已名存实亡。我国的8个海洋邻国,对我海洋国土和权益均提出不同程度的无理要求,总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孟祥青教授介绍说。部分国家想浑水摸鱼孟祥青的判断是,今年的海洋安全形势将更加严峻。这是因为,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所有缔约国必须在2009年5月13日之前,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大陆架划界方案,否则其有关要求就不会得到承认。所以有学者认为,2009年是世界海疆开始重新划定和出现重大纷争的起点。近来,我国南海周边一些国家的举动也同这一特殊背景有关。他们采用实际控制、国内立法、国际联盟等多种手段,试图将侵占我南海主权的行为事实化、合法化和国际化。某些国家极力拉盟国美国下水,以期美国能干预南海问题。此外,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国也或明或暗染指南海问题,试图从中浑水摸鱼。处理问题要有新思路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不是一个海洋强国。在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海洋法学会副会长周忠海看来,与主要海洋国家相比,我们在海洋执法队伍的统一性和系统性上不如美国的海岸警卫队,在技术装备的先进性上不如日本的海上保安厅,在海洋执法船舶和飞机的防卫火力配备上不如阿根廷。而国内法的依据与上述国家相比更显得欠缺,尤其是远洋执法方面。孟祥青说,在未来的南海问题上,我们要有新的思路。比如,从现代国际法和现代海洋法的有关国际判例中可以看到,越来越重视实际管辖,而相对轻视历史依据。(黄海霞)海洋·巡航我国将在南海举行最大规模巡航据新华社电 14日,“海巡31”轮在珠海高栏港海巡基地举行隆重的起航仪式,开赴三亚,执行南海联合巡航任务,以加强对南海海域的有效监管,保障船舶、设施及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国海事局的统一部署,粤、沪、琼三地海事部门4月中旬将在南海举行海事系统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联合巡航活动。广东海事局的“海巡31”及其舰载直升机、“海标32”和上海海事局的“海巡21”将作为此次海空立体巡航的主要力量。据了解,本次联合巡航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对南海重要航路和海上设施及相关作业安全的巡航检查,检查航标、海上建筑物安全标志的使用状况;巡视海洋环境;了解南海海域的水文、气象、通航环境情况;掌握南海习惯航路、推荐航路上来往船舶的流量流向以及有关航行安全方面的情况;测试无线电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信号的可读性和可靠性,测试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通信系统的发射和岸基接收情况;监视船舶污染海洋状况,督促船舶无害通过,从而达到保障航行安全、保护海洋环境、维护国家主权的目的。

坚持耕地保护 坚持科学发展观 集约节约用地 耕地是保障一个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不可替代性的重要资源。耕地保护工作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国家要发展,首先就要解决13亿多人的吃饭问题,要解决吃饭问题,就必须保护相当数量和质量的耕地。加强耕地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始终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研究解决的战略性问题。 耕地是农民的饭碗和命根子,必须切实加强保护。加强耕地保护是我团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和谐四十五团的客观要求。 耕地保护必须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保护耕地,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作为土地产权主体的积极性。但作为维护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主体的政府,在耕地保护工作中应承担重要职责。四十五团团党委一直将耕地保护作为重要任务列入议事日程,落实机关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扎实履行耕地保护的法定职责。 科学的土地开发是贡献,有效的土地保护也是贡献;科学的开发是政绩,有效的保护也是政绩。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本质上说,保护资源是为了资源的永续利用,为了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今天的保护,为明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承担保护的责任也十分光荣。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耕地保护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土地用途管制、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占补平衡、土地开发整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等耕地保护的各项法律制度,严格依法办事。同时,我们又要从四十五团发展前途的实际出发,科学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土地价值,千方百计的满足四十五团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 耕地保护工作要从单纯的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综合转变。在制定政策时,要整合资源,统筹土地开发整理、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等各类资金的投入,统一规划,集中投入,成片整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 我们始终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四十五团国土资源分局,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正确处理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关系。保护资源是保障发展的前提,资源是发展的物质基础;保障发展是保护资源的目的,脱离了发展空谈保护资源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正确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努力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第一,紧紧围绕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核心,以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加快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团土地利用的新路子。第二,重点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薄弱环节、重大基础设施、重要招商引资项目和改善民生项目用地需求,明确低效利用土地和闲置土地的利用方向,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节地型经济增长,提高经济运行效益,使得单位面积土地创造出更多的产值和利税,提高土地利用率。第三,建立健全耕地保护问责制,做到违法即问责,真正把问责制落到实处。强化对耕地占补平衡的执法检查。第四,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精神要求,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考核机制。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路,也是国土资源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加强国土资源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思想,加强国土资源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和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工作历来高度重视,把国土资源工作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来部署,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更是把保护耕地、节约资源提到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代价。目前,我团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资源需求的重要时期,实现富民强团的战略目标,必须有足够的资源作保障,而我们面临的资源形势越来越严峻,资源供应越来越紧张,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粗放的资源利用方式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硬约束,资源开发的利益诉求日益增多。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形成依法用地、节约、集约用地的共识,切实增强做好国土资源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纲,以“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为总要求,全面贯彻师市国土资源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国土资源管理的新政策,加快适应国土资源形势的变化,正确处理“四对关系”:即正确处理保护耕地、开发资源与支持团场经济建设的关系,既要严格保护耕地、不越“红线”,又要合理利用土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正确处理短期问题解决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尽量满足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科学合理保护好、管理好国土资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持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保障。正确处理好遗留问题的解决和规范管理的关系,努力争取上级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彻底解决在连队农民建房中的遗留问题,严禁在今后工作中再出现类似问题,切实规范国土资源管理。正确处理保障国土资源局正常运转与促进财政增收的关系,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土地市场收入全面进入财政国库;实现管理方式的“四个转变”:即从注重微观管理向强化宏观调控转变,更加注重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增加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和科学性。从注重行政、法律手段向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转变,更加注重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从注重审批向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全程监管、构建服务平台转变,更注重加强基础工作。从注重管理轻服务向管理服务并重转变,更加注重管理工作的内涵,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推进管理。(分给我,谢谢)

关于土地论文范文资料

结合我国现有耕地状况浅谈如何切实有效的保护耕地土地是我们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随着人口的迅猛增长,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总体质量差,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土地利用率低等现实问题日益显著,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当前,我国的耕地保护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全国耕地总面积仅剩亿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亩,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每年还有1亿亩左右的耕地不能得到灌溉,有近三分之一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侵害。根据中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末全国耕地面积必须确保不低于18亿亩,这是一条直接关系到13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底线。加强耕地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一、我国耕地的现状与世界上其他各国相比,我国的耕地具有如下特点: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少。1996年底我国耕地统计数为 14.32亿亩,人均耕地为 117亩,不及世界人均耕地 3 75亩的 1/3,而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要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要低。因此,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1.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低。从全国范围来讲,我国的优质耕地少,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耕地中还有近亿亩坡度在25度以上,需逐步退耕。耕地质量差和耕地与水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耕地的生产水平较低,与世界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100公斤以上。2.耕地退化严重。我国许多耕地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40%的耕地不同程度地退化,全国有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受水土流失的危害。3.耕地资源贫乏。据统计,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即使全部开发成耕地,人均增加耕地也不足0.1亩,而且建国以来,经过长期开发,剩余的后备耕地资源大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 因而,我国必须要保护耕地。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是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二、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开展耕地保护1.我国的确实现了农产品严重短缺到供求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可以高枕无忧。农业仍然是我国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仍然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位置,仍然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在21世纪,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人口与耕地、粮食矛盾是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大障碍。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粮食生产将仍然是农业的主体,农业现代化进程包含着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没有国家粮食安全及其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水平是衡量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严格保护耕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说到粮食,必须以稳定一定数量的耕地为保障。耕地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基地,维护耕地数量与质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明确规定“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要求在有限时间内,建立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最基本的依靠。保护耕地最重要的是把基本农田保护好,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耕地问题的实质是农业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三、中国耕地资源保护面临的困难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农业最为基本的生产资料。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及健康发展都离不开耕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像我国这样一个典型的对土地高度依赖的农业大国,耕地的地位与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党中央、国务院对耕地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反复强调,要珍惜每一寸土地,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强调保护耕地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基础作用,对亿万农民的生计具有保障作用,对农村乃至全社会具有稳定作用。进入新世纪,中国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经济社会的新变化新要求,使中国耕地资源保护与食物安全保障面临不少难题。”1.人口增长、耕地消失、粮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问题比较突出农产品稳定供给的任务越来越艰巨。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后每年中国粮食消费还要增加50亿公斤左右,非粮食食物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食物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但由于粮食生产必需的耕地和水资源数量难以增加,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难度越来越大,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始终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耕地资源急剧流失,最大的影响就是使我国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而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全国人口每年以1000多万人的速度增长,最高达1700万人。另一方面,全国耕地资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根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估测,我国现有耕地约亿公顷,绝对数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不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与耕地一增一减,使我国人地矛盾更加严峻。在数量减少的同时,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也不容忽视。2.耕地资源保护的难度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但这种高速增长主要有赖于外延扩展而非集约化利用土地,是以占用大量耕地为代价取得的。全国上下的开发区热,是耕地流失的一大缺口。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加快、生态退耕以及部分地方违法违规乱占滥用耕地等原因,2006年土地违法案件数量和涉及的违法用地面积出现反弹。农村建房、修公路、造坟墓等占用大量耕地,我国每年农村土葬占有2000公顷之多,其中半数以上是肥沃的耕地。3.耕地后备资源限制强度较大国土部门组织的调查表明,当前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亿公顷,但各主要耕地后备区域的开发均面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压。能否妥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已成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成败的关键。耕地后备资源生态背景不良。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在31个省、区、市都有分布,但大部分位于北方和西部干旱地区。耕地后备资源丰富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质量较差。其共同特点是存在干旱缺水、盐碱、风沙、低温严寒等一种或多种限制因素,且限制强度较大,生态环境脆弱。4.我国现有的耕地质量不高耕地退化是指人类对耕地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耕地地力下降的过程,通常表现为耕地土壤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等方面特性的下降。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国优质耕地只占21%,土壤有机质低于的耕地约占10%。现有的耕地中,缺磷地占59%,缺钾地占23%,缺磷钾地占10%。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沙化的耕地,共计占53%。现有的耕地中,按质量分,一等地占41%,二等地占34%,三等地占20%。按产量分,一等地点41%,二等地占34%,三等地占20%。按产量分,高产田占,中产田占,低产田占40%。现有的耕地中,缺磷地占59%,缺钾地占23%,缺磷钾地占10%。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沙化的耕地,共计占53%。受工业三废污染和酸雨侵蚀的耕地还有亿公顷。不宜继续耕种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5.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的要求越来越紧迫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低,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较高。目前在中国农业发展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在农业资源的节约和利用上,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还未形成,经济上调动农民节约资源积极性的有效办法和利益补偿机制还不健全。四、如何切实有效的保护耕地1、坚决制止耕地闲置、抛荒。全面清理占而未用、具备耕种条件的耕地,组织乡(镇)、村、户及时复耕,并由土地征用单位支付复耕费用;对闲置一年以上的土地,要依法处以罚款;对闲置两年以上的土地依法收回。对常年和季节性抛荒的承包地,可由种粮大户耕种。县、乡两级政府对制止耕地抛荒承担直接责任,并把此项工作列入干部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对耕地抛荒严重的地方,坚决追究、严肃查处当地领导的责任。2、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促进各类建设特别是城镇建设合理集约用地。严格实施土地规划计划,从严控制用地规模。减少用地报批环节,缩短报批周期,积极主动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提供用地服务。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要坚持依法用地,决不能以用地报批程序慢或缺乏征地资金等各种理由,擅自用地、越权用地、违法用地,决不能以牺牲资源和农民利益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3、严格巡查,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土地动态巡查制度,成立土地巡查小组,坚持定期巡查,巡查到位、不留死角。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大对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对重大违法案件要公开查处,一抓到底,既要处理事,更要处理人,构成刑事犯罪的,要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4、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根据“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数量不少、质量不降和绝不允许擅自将耕地改为非农用地,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的总体目标和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建立县乡村保护基本农田领导小组,形成保护网络,对基本农田管理实行定位、定量、定人,确保每片都有一个责任人,村村都有专职管护员。5、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严格执行“占一补一“,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全面实行建设项目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挂钩制度,严格按项目考核,落实责任,建立和完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管理制度,以重点项目实施为导向,全面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形成补偿耕地的良性循环机制。总之,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我国耕地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消除危害耕地及环境的因素,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预防和治理耕地的环境污染,是保证土地得以永续和合理使用,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所以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保护耕地将是我国目前急需着力解决的一大重要问题。耕地保护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该条第二款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采取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不减少;耕地总量减少的,由国务院责令在规定期限内组织开垦与所减少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并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因土地后备资源匮乏,新增建设用地后,新开垦耕地数量不足以补偿所占用耕地的数量的,必须报经国务院批准减免本行政区域内开垦耕地的数量,进行易地开垦。”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的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关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内容,并由上级人民政府监督实施”的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建立以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主要内容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每年进行考核。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包括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区用途管制制度、占用基本农田严格审批与占补平衡制度、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制度、基本农田环境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制度等。 ? ? 农用地转用审批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国务院批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为实施该规划而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按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批次由原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机关批准。在已批准的农用地转用范围内,具体建设项目用地可以由市、县人民政府批准。本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开发未利用的土地;适宜开发为农用地的,应当优先开发成农用地。”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第四十二条规定:“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的土地,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复垦;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应当缴纳土地复垦费,专项用于土地复垦。复垦的土地应当优先用于农业。”土地税费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建设占用耕地,如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应缴纳耕地开垦费,用于开垦新耕地;第三十七条规定,对于闲置、荒芜耕地要缴纳闲置费;第四十七条规定,征用城市郊区菜地,要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第五十五条规定,对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要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规定,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要缴纳耕地占用税。法律规定的税费制度,是以经济手段保护耕地的重要措施。耕地保护法律责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规定:“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改作他用,数量较大,造成耕地大量毁坏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第四百一十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违法土地管理法规,滥用职权,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或者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或者集体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及《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对耕地保护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

坚持耕地保护 坚持科学发展观 集约节约用地 耕地是保障一个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不可替代性的重要资源。耕地保护工作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国家要发展,首先就要解决13亿多人的吃饭问题,要解决吃饭问题,就必须保护相当数量和质量的耕地。加强耕地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始终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研究解决的战略性问题。 耕地是农民的饭碗和命根子,必须切实加强保护。加强耕地保护是我团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和谐四十五团的客观要求。 耕地保护必须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保护耕地,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作为土地产权主体的积极性。但作为维护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主体的政府,在耕地保护工作中应承担重要职责。四十五团团党委一直将耕地保护作为重要任务列入议事日程,落实机关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扎实履行耕地保护的法定职责。 科学的土地开发是贡献,有效的土地保护也是贡献;科学的开发是政绩,有效的保护也是政绩。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本质上说,保护资源是为了资源的永续利用,为了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今天的保护,为明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承担保护的责任也十分光荣。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耕地保护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土地用途管制、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占补平衡、土地开发整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等耕地保护的各项法律制度,严格依法办事。同时,我们又要从四十五团发展前途的实际出发,科学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土地价值,千方百计的满足四十五团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 耕地保护工作要从单纯的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综合转变。在制定政策时,要整合资源,统筹土地开发整理、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等各类资金的投入,统一规划,集中投入,成片整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 我们始终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四十五团国土资源分局,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正确处理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关系。保护资源是保障发展的前提,资源是发展的物质基础;保障发展是保护资源的目的,脱离了发展空谈保护资源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正确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努力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第一,紧紧围绕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核心,以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加快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团土地利用的新路子。第二,重点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薄弱环节、重大基础设施、重要招商引资项目和改善民生项目用地需求,明确低效利用土地和闲置土地的利用方向,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节地型经济增长,提高经济运行效益,使得单位面积土地创造出更多的产值和利税,提高土地利用率。第三,建立健全耕地保护问责制,做到违法即问责,真正把问责制落到实处。强化对耕地占补平衡的执法检查。第四,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精神要求,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考核机制。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路,也是国土资源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加强国土资源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思想,加强国土资源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和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工作历来高度重视,把国土资源工作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来部署,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更是把保护耕地、节约资源提到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代价。目前,我团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资源需求的重要时期,实现富民强团的战略目标,必须有足够的资源作保障,而我们面临的资源形势越来越严峻,资源供应越来越紧张,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粗放的资源利用方式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硬约束,资源开发的利益诉求日益增多。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形成依法用地、节约、集约用地的共识,切实增强做好国土资源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纲,以“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为总要求,全面贯彻师市国土资源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国土资源管理的新政策,加快适应国土资源形势的变化,正确处理“四对关系”:即正确处理保护耕地、开发资源与支持团场经济建设的关系,既要严格保护耕地、不越“红线”,又要合理利用土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正确处理短期问题解决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尽量满足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科学合理保护好、管理好国土资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持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保障。正确处理好遗留问题的解决和规范管理的关系,努力争取上级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彻底解决在连队农民建房中的遗留问题,严禁在今后工作中再出现类似问题,切实规范国土资源管理。正确处理保障国土资源局正常运转与促进财政增收的关系,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土地市场收入全面进入财政国库;实现管理方式的“四个转变”:即从注重微观管理向强化宏观调控转变,更加注重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增加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和科学性。从注重行政、法律手段向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转变,更加注重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从注重审批向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全程监管、构建服务平台转变,更注重加强基础工作。从注重管理轻服务向管理服务并重转变,更加注重管理工作的内涵,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推进管理。(分给我,谢谢)

结合我国现有耕地状况浅谈如何切实有效的保护耕地 土地是我们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随着人口的迅猛增长,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总体质量差,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土地利用率低等现实问题日益显著,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当前,我国的耕地保护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全国耕地总面积仅剩亿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亩,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每年还有1亿亩左右的耕地不能得到灌溉,有近三分之一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侵害。根据中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末全国耕地面积必须确保不低于18亿亩,这是一条直接关系到13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底线。加强耕地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一、我国耕地的现状 与世界上其他各国相比,我国的耕地具有如下特点: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少。1996年底我国耕地统计数为 14.32亿亩,人均耕地为 117亩,不及世界人均耕地 3 75亩的 1/3,而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要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要低。因此,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1.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低。从全国范围来讲,我国的优质耕地少,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耕地中还有近亿亩坡度在25度以上,需逐步退耕。耕地质量差和耕地与水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耕地的生产水平较低,与世界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100公斤以上。 2.耕地退化严重。我国许多耕地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40%的耕地不同程度地退化,全国有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3.耕地资源贫乏。据统计,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即使全部开发成耕地,人均增加耕地也不足0.1亩,而且建国以来,经过长期开发,剩余的后备耕地资源大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 因而,我国必须要保护耕地。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是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 二、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开展耕地保护1.我国的确实现了农产品严重短缺到供求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可以高枕无忧。农业仍然是我国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仍然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位置,仍然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在21世纪,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人口与耕地、粮食矛盾是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大障碍。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粮食生产将仍然是农业的主体,农业现代化进程包含着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没有国家粮食安全及其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水平是衡量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严格保护耕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说到粮食,必须以稳定一定数量的耕地为保障。 耕地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基地,维护耕地数量与质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明确规定“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要求在有限时间内,建立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最基本的依靠。保护耕地最重要的是把基本农田保护好,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耕地问题的实质是农业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 三、中国耕地资源保护面临的困难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农业最为基本的生产资料。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及健康发展都离不开耕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像我国这样一个典型的对土地高度依赖的农业大国,耕地的地位与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党中央、国务院对耕地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反复强调,要珍惜每一寸土地,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强调保护耕地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基础作用,对亿万农民的生计具有保障作用,对农村乃至全社会具有稳定作用。进入新世纪,中国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经济社会的新变化新要求,使中国耕地资源保护与食物安全保障面临不少难题。” 1.人口增长、耕地消失、粮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问题比较突出 农产品稳定供给的任务越来越艰巨。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后每年中国粮食消费还要增加50亿公斤左右,非粮食食物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食物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但由于粮食生产必需的耕地和水资源数量难以增加,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难度越来越大,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始终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耕地资源急剧流失,最大的影响就是使我国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而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全国人口每年以1000多万人的速度增长,最高达1700万人。另一方面,全国耕地资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根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估测,我国现有耕地约亿公顷,绝对数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不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与耕地一增一减,使我国人地矛盾更加严峻。在数量减少的同时,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2.耕地资源保护的难度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但这种高速增长主要有赖于外延扩展而非集约化利用土地,是以占用大量耕地为代价取得的。全国上下的开发区热,是耕地流失的一大缺口。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加快、生态退耕以及部分地方违法违规乱占滥用耕地等原因,2006年土地违法案件数量和涉及的违法用地面积出现反弹。农村建房、修公路、造坟墓等占用大量耕地,我国每年农村土葬占有2000公顷之多,其中半数以上是肥沃的耕地。3.耕地后备资源限制强度较大 国土部门组织的调查表明,当前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亿公顷,但各主要耕地后备区域的开发均面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压。能否妥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已成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成败的关键。耕地后备资源生态背景不良。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在31个省、区、市都有分布,但大部分位于北方和西部干旱地区。耕地后备资源丰富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质量较差。其共同特点是存在干旱缺水、盐碱、风沙、低温严寒等一种或多种限制因素,且限制强度较大,生态环境脆弱。 4.我国现有的耕地质量不高 耕地退化是指人类对耕地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耕地地力下降的过程,通常表现为耕地土壤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等方面特性的下降。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国优质耕地只占21%,土壤有机质低于的耕地约占10%。现有的耕地中,缺磷地占59%,缺钾地占23%,缺磷钾地占10%。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沙化的耕地,共计占53%。现有的耕地中,按质量分,一等地占41%,二等地占34%,三等地占20%。按产量分,一等地点41%,二等地占34%,三等地占20%。按产量分,高产田占,中产田占,低产田占40%。现有的耕地中,缺磷地占59%,缺钾地占23%,缺磷钾地占10%。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沙化的耕地,共计占53%。受工业三废污染和酸雨侵蚀的耕地还有亿公顷。不宜继续耕种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 5.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的要求越来越紧迫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低,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较高。目前在中国农业发展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在农业资源的节约和利用上,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还未形成,经济上调动农民节约资源积极性的有效办法和利益补偿机制还不健全。四、如何切实有效的保护耕地1、坚决制止耕地闲置、抛荒。全面清理占而未用、具备耕种条件的耕地,组织乡(镇)、村、户及时复耕,并由土地征用单位支付复耕费用;对闲置一年以上的土地,要依法处以罚款;对闲置两年以上的土地依法收回。对常年和季节性抛荒的承包地,可由种粮大户耕种。县、乡两级政府对制止耕地抛荒承担直接责任,并把此项工作列入干部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对耕地抛荒严重的地方,坚决追究、严肃查处当地领导的责任。2、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促进各类建设特别是城镇建设合理集约用地。严格实施土地规划计划,从严控制用地规模。减少用地报批环节,缩短报批周期,积极主动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提供用地服务。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要坚持依法用地,决不能以用地报批程序慢或缺乏征地资金等各种理由,擅自用地、越权用地、违法用地,决不能以牺牲资源和农民利益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3、严格巡查,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土地动态巡查制度,成立土地巡查小组,坚持定期巡查,巡查到位、不留死角。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大对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对重大违法案件要公开查处,一抓到底,既要处理事,更要处理人,构成刑事犯罪的,要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4、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根据“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数量不少、质量不降和绝不允许擅自将耕地改为非农用地,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的总体目标和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建立县乡村保护基本农田领导小组,形成保护网络,对基本农田管理实行定位、定量、定人,确保每片都有一个责任人,村村都有专职管护员。5、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严格执行“占一补一“,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全面实行建设项目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挂钩制度,严格按项目考核,落实责任,建立和完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管理制度,以重点项目实施为导向,全面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形成补偿耕地的良性循环机制。总之,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我国耕地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消除危害耕地及环境的因素,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预防和治理耕地的环境污染,是保证土地得以永续和合理使用,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所以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保护耕地将是我国目前急需着力解决的一大重要问题。资环学院 地理科学 1060900006 贾坤

关于土耳其论文范文资料

土耳其是国家.

本人现在重庆大学金融学硕士在读,之前翻译过一篇关于土耳其汇率制度变动的论文,算是对土耳其经济发展有一定了解。首先说宏观层面,至2012年土耳其人均GDP按汇率算达到10457美元(购买力平价算可能比这个稍微低一点),基本上算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但是还没有迈入发达国家行列,自2000年以来,土耳其年均GDP增长率为7%,土耳其的人均GDP较2000年已经增长了3倍(汇率因素未剔除的名义值)。土耳其的经济发展方式在1980年代前后发生了很大变化,自从1920年代土耳其凯末尔革命以来土耳其一直坚持进口替代性工业化发展方式,即出口初级产品和原材料进口国外先进设备发展国内工业再用贸易壁垒保护“国内幼稚工业”,与此配套的是严格的固定汇率制度,(拉美国家,韩国,中国台湾,巴列维时期的伊朗都采取这种工业化方式),但是土耳其的进口替代性工业化并不成功,原因有两点 1.土耳其缺乏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初级产品无法获得充足的外汇收入进行现代化工业设施的引进,与此相反的是1950-1979年巴列维时代的伊朗依靠石油出口的进口替代性工业化却更为成功; 2.土耳其在引进了现代化工业的基础设施后无法培植出有竞争力的国内企业,除钢铁工业,建筑业等基础设施相关行业以外其余制造业都缺乏竞争力,而贸易壁垒和固定汇率制却让经济低效运转。到了1970年代受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和石油危机影响,土耳其的外汇储备大幅缩水,固定汇率制度难以为继,国内出现了严重的滞胀+高失业率+高额财政赤字的局面。 自1980年起为克服危机土耳其开始了经济自由化改革,1980年1月24日,土耳其政府宣布了一项经济稳定与改革的计划,在该计划中涉及到了贸易与金融自由化的内容。贸易与金融自由化的主要目标在于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试图推行一种与以出口推动发展为基础的发展策略相适应的,更加自由化以浮动汇率为特征的贸易机制。在1980年代初期,引入一种积极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是这个改革计划施行的重要一步,而且一直以来都是贸易自由化项目的中心工作。在1980年以前,国际资本流动与外汇兑换是受到严格管控的,他们在改革后变得完全自由化,同时土耳其里拉完全可自由兑换于1989年实现。另一方面土耳其实现国有企业私有化,放宽外来投资门槛,积极扶持新兴服务业如旅游业的发展。至2000年埃尔多安上台执政,土耳其进一步加快金融自由化的步伐,埃尔多安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在过去12年在数据上看取得了成功。 土耳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目前来看在新兴经济体国家中算比较好的,投资环境较好,但是土耳其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结构性的问题。 1.土耳其自从1980年的改革后国内产业就严重依赖国际资本流入和外来投资,而外来投资的大举进入和抽逃为土耳其经济带来很大不稳定因素,1994年1月和2001年2月都因为短期内外资大量抽逃造成金融危机以至于两次都不得不放弃浮动汇率制并向IMF求援,另外过多的外来资本流入和国内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不相适应往往会导致输入型通胀。 2.土耳其自从1980年改革以来,大力发展以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化服务业,而国内制造业发展滞后,土耳其大量制成品需要进口,因此土耳其国内通胀水平受汇率影响大,同时由于制造业发展滞后经济体不能吸纳足够的就业人口,因此虽然经济总量增长很快但是失业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前不久全国范围内抗议埃尔多安,高失业率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中东,北非诸国,包括欧洲的希腊,爱尔兰等国都面临类似问题)3.土耳其近年来国内政治局势变数加大,伊斯兰极端势力掌握政权(现在的埃尔多安及其执政党),不排除土耳其卷入现在中东地区的动乱,未来土耳其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存在很大变数。 希望能帮得上你。。。。。。

土耳其共和国可以进行法治社会法律社会,土耳其马克思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土耳其可以生活中国558万华人下居。

市场大 消费需求旺盛

关于乡土重建论文范文资料

下半部分的《乡土重建》,则是更具体更加实用的知识。针对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和国力,费老先生给积贫积弱的中国农村指出了发展方向,     《乡土重建》包括十三篇文章:乡村.市镇.都会、论城.市.镇、不是崩溃而是崩溃、基层行政的僵化、再论双轨政治、损蚀冲洗下的乡土、黎明不饥不寒的小康水准、地主阶层面临考验、现代工业技术的下乡、分散在乡村里的小型工厂、乡土工业的新形式、自力更生的重建资本、节约储蓄的保证。     前两篇讨论城乡关系,并且清晰地对都会、城、市、镇、乡作了严格的区分,为之后讨论乡村的发展定下基础,在中国的传统中只有乡村才是生产中心,因为中国的工业在当时还不够发达,城、市、镇都是贸易场所,没有生产功能;从表面上看,小农经济“不是崩溃而是瘫痪”,农民靠耕种土地无法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所以纷纷一家一家地逃离家乡,导致土地无人耕种,这样的恶果是社会不会一下子全盘崩溃,而是一点一点、拖延着的慢性病;究其原因有二,一个是“基层行政的僵化”,费老先生认为社会要维持运转必须是“双轨政治”,在自上而下的统治之外要有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制度,统治者的权利不可能无限扩大,必须在人民的监督下进行,保甲制度使自下而上的轨道堵塞了,地方意见和中央权力无法协调,又没有创新的方法来代替,导致行政效率低下、贪污腐败盛行;第二个原因写在“损蚀冲洗乡下的泥土中”,乡土复员的关键是要留住人才,现在去大城市求学成功的乡村子弟大多数不愿意回乡,他们离乡太久已经没有了与土地联系在一起的深厚情谊,也不习惯乡村的生活方式,由此导致乡土缺乏人才而寄生阶层“团阀”大量出现,村民更加苦不堪言;     为了实现乡土复原的计划,费先生指出了几个关键,第一,保证农民“不饥不寒的小康水准”,使生产者们不要失去希望;第二,迫使特权阶级的地主动摇,给他们另外找出路,性质要由剥削变成服务;第三,也是重中之重,费先生大力主张“现代工业技术下乡”,提倡把“小型工厂分散到乡村”中,以手工和机器配合的方式降低土产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打造“乡土工业的新形式”;最后点到如何解决重建资本和节约储蓄的问题,作者认为取消地主制度,把土地还给农民,使农民耕种出来的财富可以完全由他们自己支配,这样农民们就会有省钱未将来投资的动力,因为现实生活有保障了而且利益是可见的。     从表象到本质,从是什么到怎么做,一本薄薄的《乡土中国》已经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本书不仅仅非常全面地介绍了上世纪早期中国乡村社会的风貌,还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值得成为中国社会学经典书籍中的奠基之作。

写一下自己的看法和自己的建议即可,比如: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重建乡村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满足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但当前我国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问题最突出。许多富有泥土气息的乡土文化,逐渐式微、贫瘠,出现了精神贫血、民间工艺缺少传承人等文化病灶。

乡村文化是农民生活意义与价值的来源,如果农民无法认同乡村文化,就没有乡村文化自信,更谈不上文化的复兴、民族的复兴。因此,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营养,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优质载体。

扩展资料

从本质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灵魂和主心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因为没有共同的精神追求,没有健康文化的滋养,很难构筑整个农村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优秀乡村文化不仅维系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让我们记得住乡愁,还为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孕育社会好风尚提供了丰润的道德滋养。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刚好5000字左右吧,呵呵)前言:上学期刚好读过《乡土中国》这本和社会学有关的书,这个学期本来就打算再读一遍的,也是为了完成社会学的作业,所以又读了一遍。但是读完之后发现,要写一篇相关的读后感真是无从下手,所以姑且用读书笔记的方式来完成这次作业。虽说是读书笔记,但我想也是极不标准的那种,因为我是完全凭自己读完后的第一感觉胡乱写的,所以,请老师姑且容忍一下了,O(∩_∩)O哈!, (*^__^*) 嘻嘻,hoho……一、乡土本色“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是费孝通先生本章的第一句话。我们知道,费老的《乡土中国》著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当时费老已指出中国社会已经有了从乡土社会中分离出去而独立存在的一种社会模式了。我想,这种区别于乡土社会的独立模式应该就是“城市社会”吧。放眼今天,六十多年过去了,中国虽然仍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正向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积极迈进的农业大国。但是,真正以土地为生,从事传统耕作农业劳作的人已经很少了。近些年来,农民工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随着农民工群体的不断膨胀和流动性的加强,对于农民工数量上的激增,个人猜想主要原因是:传媒的发达、文化的普及,使得许多生于乡土、长于乡土的人,不再安于“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乡土苦闷单调的生活。而是情愿怀揣着对美好优越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的执着和追求告别父母甚至妻儿,离开故土,涌入城市去实现自己的“淘金梦”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中国数千年的农业文明的传承,使得乡土性成为我们民族血液的一部分。尽管时过境迁,物换星移,国人大多还是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乡土性的表现。二、 文字下乡 & 在论文字下乡“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是‘愚’的。”对于这个“愚”字,作者认为,多数人都陷入了认知的误区。许多人都把“愚”当作是乡下人“智力缺陷”的代名词,而事实上,乡下人之“愚”只不过是一种对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缺乏”而已。作者以自己小孩为例作了生动形象的阐释,并以此为引子,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文字对乡土社会必要性”的问题。作者概述了“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功能和作用,再就乡土社会生活的特性特征对该问题进行的深刻的论述。在“文字下乡”一文中,作者指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乡民们生活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里,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和联系都是很频繁的,并且时常处于面对面的直接性的沟通交流中,这就使得作为人类交流沟通媒介的间接载体----“文字”在乡土社会处于一种非必要状态,从空间上对该问题进行了说明。而在“再论文字下乡”一文中,作者指出“文字”作为一种经验和知识的传承媒介,在乡土社会“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的特质下,也不能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通过对“记忆”的强调和“代代相传”模式的阐述,从时间上,说明了乡土社会绝非必要“文字”。总结两章,我们可以看到,文字的发生和使用也有其特殊的背景。在乡土社会这一基层上,“语言”似乎就可以代替“文字”的所有功能了。无论是在空间还是时间的格局上,熟人社会的面对面亲密接触和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的生活,都使得人们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生活的需要”。最后作者指出:“只有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放眼今天,文字的普及工作似乎已经比较圆满的完成了,那中国的基层是否已经发生了变化了呢?答案是肯定的。随着科技在农业中的普及和应用,乡村和城市间沟通的加强和频繁,“城乡一体化”建设格局的规划,使得中国的基层已经远不同于费老先生《乡土中国》中的基层了。三、 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差序格局”对不少人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和新奇的词。字面上意味着这是一种有差别的社会格局,而且这种差别的变化体现是循序的。为了更好的解释清楚这个词的意思,作者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作者解释道,这种所谓的格局的差序正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悲圈子的波纹所推挤的就发生联系”。“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为了更好的显现出“差序格局”的特点,作者又引入了西方“团体格局”的概念,并深入到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根源的差异中去解释。作者认为,作为中国核心文化的儒家文化,自孔子开始就强调“人伦”,而这种“人伦”即是“社会格局差序”的渊源。作者进一步指出,这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一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也就是“维系着私人的道德”。的确,中国人的私心特别重,作者似乎对儒家重人伦,强调孝悌尊卑的一套道德主张是颇有微词的,比较推崇西方的团体意识。作者在文中尖锐地指出,“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显然作者认为这种“伸缩”是不公平不正义的。作者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中也指出,西洋人讲权利,而我们则更侧重于讲交情、攀关系。其实联系今天的现实生活这种情况依然存在,这也许也是所谓的“中国特色”吧。对于作者对儒家所持之看法,我个人并不完全赞同。我觉得,儒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有一套符合于人情和逻辑的思想在其中,而且是相当可取的。但在这里我就不在赘述了,以免“跑题太过”四、 家族&男女有别作者认为,乡土中国的家和族是分不开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为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家庭不但承担着生育功能,更是作为一个事业社群承担了许多生育以外的职能。所以,家庭一般都是以家族的形态呈现的。对于这一部分,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关于乡土社会男女关系和感情的论述。作者引用Oswald Spengler在“西方陆沈论”里的理论陈述了两种文化模式:“一种称作啊阿波罗式的;一种称作浮士德式的。阿波罗式的文化认为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消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是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作者指出,感情是浮士德式的,而乡土社会的生活模式却是阿波罗式的。这一矛盾势必使得乡土社会中的男女感情之间有很难逾越的鸿沟。作者指出,乡土社会中的家庭男女似乎只不过是因为生育的目的而结合在一起,并没有太多情感上的交流和契合;而真正情感上的交流,更倾向于在同性之间的展开,这使得乡土社会的感情生活同性意味较强,而夫妇之间感情的淡漠也是日常可见的现象。所以乡土社会中“家庭”的团结受到同性组合的影响不易巩固。于是,家族代替了家庭。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中国乡土社会里,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最后,作者总结说:“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五、 礼制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礼制秩序”已经是明日黄花了。在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中“无讼”也已经不是乡土常态。毕竟,六十多年过去了,时过境迁,费老所描述的那个正在流变的中国基层早已“面目全非”了。但费老对于许多概念的深刻生动地阐释还是让我们获益良多。“人依礼而治”的社会是一去不复返的了,而“人依法而治”的社会仍需要制度上的健全。对于“无讼”的状态,我想,可能少许的乡下人,或是上了年纪的人还会残留这种思想吧----认为打官司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对于纠纷更愿意以一种“调节”的方式,按照传统和道德来解决。但毕竟我们的“法治”宣传是有力并富有成效的,因为更多的人意识到或者说是更愿意用法律来作为维护自己权利和尊严的武器。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无疑是社会的进步。但我们也注意到,即便是现代的“法治中国”,道德与法律还常常会发生冲突。怎样将法律与道德进行和谐的统一,也还是一个须我辈奋力对待和解决的问题。而且,“法治”高倡,“道德”损抑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副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长老统治”的概念,作者通过对“暴力权利”和“同意权利”的描述性解释来突显出乡土社会模式于两者的异同,正是其存在的迥异,使得作者用“长老统治”来描述乡土社会。长老统治最显著的表现在于大人对孩子的教育和管束上。作者并进一步推及到年长者对年少者经验的传授模式上,说明传统乡土社会由于范围的狭小,流动性的缺乏,使得具体的问题解决方法,也就是经验特别奏效。这就使得具体经验的传授显得尤为重要和富有意义,而具体经验则掌握在那些因为早出生而在具体环境中有所经历的长者手中。所以,就这一点上讲,我们再加以引申就不难理解乡土社会秩序的、代表传统的“长老统治”了。对于“无为而治”作者指出,由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使得乡土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由于物质生活需要的相互依赖减少,这也使得其统治方式本质上更趋近于“无为而治”了。六、 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血缘和地缘”一文阐述了从血缘到地缘的变迁。在稳定的社会里,“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是不分离的。“乡土社会变化很少,人口却不是完全没有流动的”。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人口繁殖到一定程度,所需土地面积也相应扩大,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达到一定程度,效率受到阻碍,社群就不得不在区位上分离。“在这分离之前,先发生的是向内精耕,但精耕导致土地报酬递减,不可避免地逼迫人们走向分离。如果分离出去的部分形成了新的村落,还和原来的社群保持血缘上的联系,就形成了血缘性的地缘,如籍贯,不管人到了哪里,只要不改,籍贯都还是那老地方”。这籍贯便是血缘在地缘上的投影。然而很多离开老家的人并不能形成的社群而只能设法在已有的社群中插进去。这些人被称为“外客”,他们不是亲密血缘社会的成员,进入当地社群相当困难,但也因此得以从事商业。在血缘社会里商业是不存在的,他们的交易以人情维持,不是用钱物“无情”地明算账。血缘社会是熟人社会,熟人面前是拉不下面子的。商业的需要使得外客的地位得到巩固,与当地人组成一个新的社群,纯粹的地缘就是这样从商业里发展出来,不以血缘为基础形成社群,血缘和地缘得以分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从欲望到需要”展示了经过变迁,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人们在行动指南上的区别及背后的原因。在乡土社会,个人只需依着欲望活动。原因有二。首先,人们经过了社会的教化,欲望就受到了文化的规定,如同感情定向受到文化的规定一样,使得欲望不是生物事实而成为文化事实。其次,作为文化事实,欲望便是传统,是累积的经验了,经过历史的检验和筛选的得以基本上符合生存条件,依着欲望总是利于生存的。然而,在现代社会依着欲望行动却是不行的。因为现代社会变迁很快,原来的文化很快不能带来有效的满足,欲望作为文化事实也不能带来有效的满足,旧的一套生活模式不管用了,人们不得寻求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联,按着生存的目的生存的需要去发现新的行为方式。从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人们的行动从盲目的被动的遵从变成了理性和自觉的,从没有选择地被教化变成了有选择的探索,行动指南从欲望变成了需要。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的一个里程碑。后记:其实觉得自己对社会学还是蛮感兴趣的。朦胧中一直有一种愿望,一种想解释社会的存在性和人类的行为的愿望……看到这,老师不要觉得好笑哈……嘿嘿

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左右

关于故土情结论文范文资料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人生路上,无论你到达哪个驿站,故乡都是你永不变的思念。一个人漂泊在外,最终该回到的是你的故乡,那里有你的生命之树,你的一切都在那里深深地扎了根,亘古不变。

读了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我对故乡的情感更加强烈了,季羡林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之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过了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十一年,最后回到了北京,身在祖国,心中也许会有所慰籍,毕竟离开了小家还有大家在身边,可是当我们真正离开了“家”,踏上异国他乡时,我们感到的只是孤独无助。

也许外面的世界的确多彩,令人向往,但是有家才会有一切,季羡林在欧洲的这段日子里,去过了世界将近三十多个国家,见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茉芒湖,在平沙无垠的大沙漠,在浩瀚无比的大海中,在巍峨的高山上……这些月亮的确是诗情画意的,美妙绝伦的。但他怀念的却是那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小月亮。

对于他来说,他的根驻扎在故乡,他的心永属于故乡。的确,家的魅力非常之大。无论你到达世界的哪一个角落,给你勇气的,给你力量的,给你信心的,永远索引着你的还是你的祖国,你的家乡。

也许我们还不能体会那种思乡之情,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并未曾有过那份惆怅、惋惜。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只需铭记,无论身处何方,不要忘记生你养你的故乡。

参考以下范文,希望对你作文开题有所帮助 情义,扎根在故乡坐过那么多草地,可还是觉得故乡的这片草地最舒服…… 就那样静静地看着四周的景物,我可以呆上一天。

仿佛在这里我能采摘到快乐,忘记一切的不愉快。

心可以沉淀得那么纯净与轻盈。

在那一刻我总会联想到那么一句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新、自然。

太阳闪耀着柔和的光芒,铺洒在故乡的土地上,洒在缓缓向前流动的长江上,江面泛起一层鱼鳞似的波纹,随着左右来往的船只相互碰撞盛开出一朵朵洁白的浪花。

由于这些年潮退,江边显现出一片沙地,那沙光滑而细腻,在阳光下还会射出星星点点的光,我形象地称它为“沙滩”。

有时我会兴致勃勃地赤着脚在“沙滩”上拾贝壳。

其实,这毕竟不是海边,哪有什么美丽的贝壳呢,只是自娱自乐罢了。

不过有时还是可以捡到一些小螺蛳和漂亮石头的,也算满足了。

那些小孩子们成群结队的赤着小脚丫在“沙滩”上嬉戏打闹,堆堡塔,做房子,玩得不亦乐乎,常常忘记了回家。

傍晚时分,母亲们常在堤岸上喊他们回去吃饭,他们这才提着鞋子往家里跑,并相约着“明天接着玩”。

在那一刻母亲们不由地嘴角上扬,然后深深吸一口这混着青草芬芳的空气,起身,无奈地走在孩子们身后,回家。

他们一蹦一跳地说着、笑着…… 夏夜里,我最喜欢去外婆家的屋顶乘凉了。

一张凉席,一个竹床,全家坐在一起吹着凉风谈心。

躺在凉席上,冰凉的清风夹杂着门前荷花的清香迎面扑来。

仰起头,满天星斗,一勾新月在云彩的追嬉下,时隐时现,明亮了又暗淡,如梦幻般浮动。

常有飞机在天空漫游,闪耀着红绿光点,与星星遥相呼应。

幸运的话,还能看到流星。

每当这时候,我总是激动万分地叫嚷着并立刻坐起来诚心的许下愿望。

每每这时,外婆总会笑我说:“看,城市的孩子连流星都这么稀奇。

”因为平常在家都没有机会看夜空,似乎城里的夜空没有星星,就算有也没有故乡的亮吧。

耳畔还有知了和青蛙的歌唱,风吹树叶“沙沙”的声音,人们的谈笑声,交融在一起,听起来就似一曲和谐的交响乐。

夜渐深了,凉爽的风轻轻地吹着,都睡了,故乡也入眠了。

我相信,在明天太阳还未升起之前,那田间地头将会站满勤劳的农民,而幸福就在锄头落地之后,丰收之前。

不论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故乡蔚蓝透明的天,不会忘记它软绵绵的草地,不会忘记它朴实勤劳的人民,不会忘记……太多,太多了,于是,不由地笔头倾泻: “情义,扎根在故乡。

例文家乡的一年四季都十分美丽动人。

春天,小池塘活跃着许多可爱的小音符——蝌蚪,山上开满了颜色鲜艳明丽的花儿;夏天,蛐蛐鸣叫,树木葱绿;秋天,落英缤纷,大地一片丰收的金黄;冬天,雪花儿纷纷扬扬,到处一片银装玉砌。

家乡的每一个季节都是那样独特美丽,惹人喜爱。

可我最喜欢的要属家乡的春天。

三月的家乡,下着蒙蒙细雨,池塘里的小蝌蚪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很是快活。

我便用双手一捧,这些可爱的小精灵悠闲快活地到了我的小掌心,我仔细地观察着,它们聚在一起,不知在做什么。

头凑到一起,好像在说着悄悄话。

一会儿扭动着身子,一会儿在我的手心里游来游去,弄得我的手心怪痒痒的。

我感觉它们似乎是在用自己柔软的身体尽力挣扎,仿佛要逃脱危险。

看着这可怜的小生灵,我于是把它们放回池塘。

头顶上电杆、电线倒映在水中,好像五线谱似的,黑色的小蝌蚪成了“五线谱”上一个个欢快活泼的小音符……它们正在演奏者一首赞美春天的歌。

池塘里的鱼儿也不时加入演奏的队伍,让平静的水面荡起

我的家乡在安徽安庆,那里风景优美,山青水秀,气候宜人。

我就是在这如画如诗的地方快乐的成长。

春暖花开的时候,屋前屋后像是换上了新装,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

各种各样的果树被鲜嫩的叶芽点缀着,迸发出勃勃生机,小草也像睡醒了似的,从酥软的土壤里探出了头,牵牛花也长出了花骨朵儿,正伺机绽放呢。

盛夏时节,树更绿了,枝繁叶茂,草更厚了,挨挨挤挤,花更艳了,争奇斗艳。

清晨,推开窗子,晶莹剔透的露珠在旭日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像调皮的孩子的眼睛一眨一眨的,仿佛在挑逗我似的。

正午时分,阳光似乎生气了,使出浑身解数,把大地晒得发烫,小草也垂下了头,热浪袭来,我汗流浃背,真热啊!秋收季节,果树成熟了,红的苹果、黄的柚子、绿的樱桃挂满枝头,沉甸甸的树枝在秋风的吹拂下仿佛在向我们招手。

我们摘几个果子坐在树底背靠着树津津有味的品尝着,真甜啊,一直甜到心底。

秋风款款而来,几片落叶便在风中摇曳,翩翩起舞……冬天,我的家乡被皑皑白雪覆盖着,像是披着一层厚厚的洁白的地毯,放眼望去,银装素裹,美不胜收。

我兴奋得跑向雪地,和爸爸、妈妈、奶奶一起堆雪人、打雪仗、放烟花、玩鞭炮,跳着,闹着,真开心啊!这就是我的家乡,四季分明,乐在其中,我爱我的家乡!

我是一个农村生长的孩子,这里没有繁华的街道,也没有城市的喧嚣,但它却有着清新自然的风景,纯朴勤劳的人们。

听烦城市喧闹的你,请和我一起出发,去领略一下我家乡的美丽所在吧!不知不觉,春天已悄然来临。

沉睡的动物们开始苏醒,小草破土而出,尽情地吮吸着大地的甘霖。

冰冻已久的河水开始融化,发出潺潺的流水声。

鸭子们在水面上相互追赶,嬉戏着。

鱼儿不时跳出水面,花儿也不甘示弱,迫不及待地开放着,引来许许多多的“采蜜者”。

辛勤的人们扛着农具到地里耕作,路旁的电线杆上栖息着可爱的小燕子,像五线谱上的跳动的音符。

“接天莲叶无究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转眼间炎热的夏天到了。

,池塘里的荷花早已竖满河面,调皮的蜻蜓们在荷丛中飞来飞去。

勤劳的人们开始插秧。

瞧,年纪稍大的人左手拿着板凳,右手抱着稻草,急急忙忙往田间走去,他们准备拔秧苗。

年轻人卷起衣袖弯下腰来,身手敏捷地插点秧苗。

这劳动的景象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那么生机勃勃。

寂静的夜晚,劳作一天的人们开始进入梦乡,屋外只听见蛙声一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春日胜春朝。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喜悦的季节。

一台台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着,不时发出哽咽的声音。

那金黄的稻穗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哗哗”地声响。

看着一袋袋“胜利的果实”人们露出了笑脸,欣慰之情顿时驱走了所有的劳累。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钟祥,它在美丽的汉水之滨,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钟祥的特产很多,有:葛粉、香菇、云雾茶……;最有名的是石牌的千张、豆腐。

石牌人凭着他们做千张、豆腐的好手艺,走遍全国,家喻户晓。

钟祥最有名的菜是蟠龙菜。

说起这蟠龙菜,不得不提到一位明朝的皇帝——明嘉靖皇帝朱厚熜,钟祥也是他的故乡,蟠龙菜是他最喜欢吃的菜。

钟祥不但物产丰富,风景也很秀丽。

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这里有风光秀丽的黄仙洞;有闻名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有国家著名的森林公园——大口森林公园。

这里每一个地方都会让你留连忘返。

我爱我的家乡,我爱美丽的钟祥。

家乡的变化 我的家乡在九江,它虽没有美国纽约的繁华,也没有水上海港—-威尼斯的绚丽与多姿,更没有日本东京的古朴与典雅,但我却爱它,因为我爱这片土地,更爱这些勇于创新与探索、勤劳质朴的人。

大家都知道,九江有一汪美丽的甘棠湖,那就是我们的母亲湖。

在那几年里,我们这位母亲并不美丽,她显得是那样憔悴与苍白,那样的忧虑与无奈!污泥浊水,小鱼小虾不愿把它当作自己可爱的家园,就连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野花野草也不愿在她的怀抱中生根发芽,母亲面对此情此景她流泪了,她伤心的向我们倾诉与呐喊,那声音曾经久久地回荡在我们每个人的耳畔与心田。

如今的甘棠湖,清清的湖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是那么碧绿,那么透明!微微的波纹闪烁着点点金光,仿佛一块翡翠镶嵌了许多金片,一闪一闪,让你觉得她是那样轻柔、可爱。

湖堤上,梧桐树、柳树像一个个英勇的战士,挺起身子,守卫着生育它们的这方土地,守卫着我们的母亲湖。

只听“啪——”一条鱼跃出水面又钻了回去,给这如诗如画的景色又平添了几分生气。

每当夜幕降临,湖坝灯火辉煌,犹如繁星洒落人间。

此时此刻,我的心潮起伏澎湃,我仿佛看到了母亲欣慰的面庞,我仿佛看到了母亲那深情的目光,我更仿佛听到了母亲无比激动与亢奋的心!“孩子们,感谢您,您用那勤劳的双手、辛勤的汗水改变了我的生活,改变了更多人的生活。

” 是呀,母亲您说得对,我们现在的生活好起来了,电脑、电话进入了家庭,家家都有电视有线、电话购物、网上购物、家庭就医,一卡通、一线通、电子商务等好多名词跃然在我们面前,坐在家里我们就可以周游世界,通过因特网我们可以看到“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日本的富士山、莫斯科红场的列宁陵墓,我还可以在美国的唐人街上漫步。

”只一会工夫我又变成了一个悠闲自得的小旅行家,好浪漫,好惬意呀! 朋友,你能说我的家乡不美吗?面对此情此景,我信心百倍。

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掌握真正的本领,把家乡建设成祖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一颗明珠,让天下的游客都来游览观光! 家乡的变化 “媛媛,回家乡看看吧?”爸爸再一次问我。

我还是那句老话:“不,永远也不!”这时,勾起了我以前在家乡的事:我们睡觉的地方是睡在干干的茅草上,没有蚊帐,晚上蚊叮虫咬,害得我整宿整宿睡不着觉;门前是一堆堆的牛粪,又臭又脏,一脚踩下去,脚也不知变成了什么样;泥泞的路到处是水潭子,如果不小心踩到水潭子,整个脚就陷下去,好不容易把脚抽出来,可鞋子却留在泥潭里……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现在家乡‘昔非今比’了。

”我暗暗地想:这是真的吗?于是我就跟着爷爷坐着汽车回家乡了。

来到了家乡,啊!真美!难道这是我的眼睛花了?我揉了揉眼睛,没有呀?本来以前那坑坑洼洼、崎岖不平的小路,现在已变成一条平平坦坦的柏油路,路两旁种满了花草树木,蜜蜂在唱歌,蝴蝶在跳舞,高楼大厦拨地而起。

我和爸爸来到叔叔家,哇,叔叔家也变了,墙壁刷得雪白雪白的,好像是粉装玉砌的,好像是银装素裹的。

家具也崭新的,刻着龙凤图案。

房子很大很大,他们再也不用灶头煮东西了,都换成煤气炉,方便快捷……我好像到了人间仙境。

叔叔带我走进一个房间,掀开一块花布,呀,这正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东西——电脑。

叔叔熟练地操纵着电脑,犹如在谈钢琴似的。

姐姐也有一台电脑,她也挺会打电脑。

以前那重男轻女的旧社会观念现在也没了。

我想不到家乡人的素质提高得那么快!吃过午饭,我悠闲地散步,看见远处那些农民不再用老黄牛拉犁耕地,而是用各式各样的拖拉机犁地。

犁地时发出的声音如同赞扬家乡的变化。

家乡的人变了,地变了,交通也方便了,电话什么的都有了。

可是什么让这些变了呢?我正百思不得其解,这时,两个妇女在谈笑风生。

一个说:“还是 *** 好,我不重男轻女了。

我现在才发现,原来女孩儿也是那么棒!”“我的女儿也是呀……”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是 *** 的功劳哇!我想:假若到了未来,这里一定变得更美好! 令人欣喜的变化 小时候,常听大人告诉我说,世界不断在变,所有你周围的东西都不会保持原有的状态一辈子的,那时候的我,还听不太懂,只是觉得奇怪,为什么所有的事物都会变,甚至变得让人完全认不出来了。

就好像电影里的变脸一样。

过了几年,我已经懂事了,似乎有一点了解,所有的事物都是在发展的,就好...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人生路上,无论你到达哪个驿站,故乡都是你永不变的思念。

一个人漂泊在外,最终该回到的是你的故乡,那里有你的生命之树,你的一切都在那里深深地扎了根,亘古不变。

读了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我对故乡的情感更加强烈了,季羡林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之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过了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十一年,最后回到了北京,身在祖国,心中也许会有所慰籍,毕竟离开了小家还有大家在身边,可是当我们真正离开了“家”,踏上异国他乡时,我们感到的只是孤独无助。

也许外面的世界的确多彩,令人向往,但是有家才会有一切,季羡林在欧洲的这段日子里,去过了世界将近三十多个国家,见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茉芒湖,在平沙无垠的大沙漠,在浩瀚无比的大海中,在巍峨的高山上……这些月亮的确是诗情画意的,美妙绝伦的。

但他怀念的却是那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小月亮。

对于他来说,他的根驻扎在故乡,他的心永属于故乡。

的确,家的魅力非常之大。

无论你到达世界的哪一个角落,给你勇气的,给你力量的,给你信心的,永远索引着你的还是你的祖国,你的家乡。

也许我们还不能体会那种思乡之情,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并未曾有过那份惆怅、惋惜。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只需铭记,无论身处何方,不要忘记生你养你的故乡。

故 乡 踏着轻轻的脚步,走在春天的田野上,抓一把泥土,散发着醉人的幽香,捉一只蝴蝶,又轻轻地把它放飞……乡村的春天永远模糊着美丽,土地上的歌谣夹杂着野花的芬芳。

那麦苗在汗水的滋润中拔节,和着微风吹拂下的细雨奏响了并不优美却十分动人的旋律。

初夏的夕阳洒在河面上,那夕阳的余辉随着微波来回荡漾。

再添上几条在水中歇息的渔船,构成了小村最优美的画卷。

秋天的早晨,乡村总是笼罩着浓雾。

走在浓雾的山林里,也能感受到“日出林霏开”的意境。

一阵瑟瑟的秋风吹过,树木已开始变得光秃。

捡起几片黄叶,使我对“叶落归根”有了更深的理解。

坚强的乡村经得起隆冬的考验。

美丽的雪花飘然而下,为幽深的山村披上一件圣洁的外衣。

几场雪之后,温暖的春天已不遥远…… 啊,故乡!读万卷书怎么也读不完你的美丽,行万里路怎么也走不完对你的畅想。

你的美丽和善良早已打入我的行囊,相伴我四海为家。

乡情是一支清远的笛,悠扬而深远,乡情是一个古老的童话,美丽而动人;乡情是一坛陈年老酒,清香而醇厚…… 莫说乡路长,再长也长不过我的思念;莫说天涯远,再远也远不过我的目光;莫说云天高,再高也高不过我的畅想。

故乡啊,你是人们心中永远的根。

故乡 对于故乡的理解, 最早是词典中“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籍”。

然而读过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茅盾的《可爱的故乡》诸文后,我才了解:故乡的含义不仅如此。

浅黛色微光交错编织着乡人的残梦,微风和呼吸同一节奏。

旭日的温度点燃了朝霞的絮裙,灼烧了自己,爽风毫无羁绊,在对乡人耳语些什么,涟漪被推开如翩舞的发丝毫无秩序。

眼帘的开启伴随着睡意的辞去。

是推不走阳光热情的邀请?是风, 水打破了和谐的韵律?乡人,终是醒了。

阡陌仄径上乡人往来,踏着辛勤劳作的道路,忙碌的一天开始。

顺着乡人的脚步:它每一次落地的脚印都被一次次的重踏遮盖。

此刻是一番熙熙攘攘的景象。

已是归来时。

那是蹚着汗水,穿过夕影的乡人,于是看到他们淋漓的大汗,疲倦的身影也不为怪了。

桌前等待他们的是亲爱的家人,劳累顿时樟脑般升华,然后是茶余饭后的闲谈。

月色浸着清凉,如水般轻轻拂过肌肤,沁脾入骨的凉。

乡人却热火朝天地继续未完的议论,直到深夜柔美的月光抚弄起沉睡的古琴。

翌日清晨又展开了熟悉而又陌生的情节…… 故乡?故乡! 不必提及高低的楼舍,翠艳的草花,我的心不必含盖;不必提及淅沥的小雨,天空的阴霾,我的心不需顾及;不必提及繁荣的经济,闻名的胜地,我的心不曾在乎;不必提及过去的辉煌,将来的发展,我的心不会看到。

我所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只要是“质朴”。

我只愿记住它,有它,我心中的故乡才会是我真正的故乡! 渐渐地,真实的和心仪的,它们相互溶入,相互结合……我看到了我的故乡!

《故乡的路》大地在问候我,大自然在召唤我。

周末,走在回家的路上……秋冬时节,枯枝败叶,添得几分憔悴;劲风扫叶,只是无尽伤感;季换物变,有人欢喜有人忧。

但是秋冬天不全是代表凄凉的。

橙果金黄,饱经风雨,桂花松柏,傲立风中,那是丰收与坚强。

至一菜地,姜叶嫩绿,翠 *** 流,不觉心旷神怡,沉于翠河之间。

细察,似竹叶,又翠于竹叶;似翡翠,又形美于翡翠,叶片相连,构一妙画。

以供人观。

深绿与嫩绿相接,色与形相结合,无观之而不叹者。

至一水池,四周插柳,池倒映树;池上浮叶,数鱼戏水,争相出水衔叶。

细察鱼,腹雪白,背黝黑。

观水,水波微微荡漾,忽忆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虽不及江南水乡,却也为一景观。

至一橙林,果实累累。

橙色金黄,挨挤于橙树之上,树为之而折腰矣。

橙叶如笑脸,对人微笑。

橙叶上还有几小时前上天赐予的雨露。

人一触树,雨珠簌簌落入触者后背、脖颈,还有脸上,冰冰凉凉的。

林中飞鸟成群栖息,他们的愉快的笑谈声让宁静的橙林霎时变得朝气盎然了。

此景此情中,我都为之陶醉了。

游于小镇街上,残存的古房与现代建筑物栉比鳞次,街上赶集的人们摩肩接踵。

朴实的山民与外来的油腔滑调的小贩在讨价还价。

这是我儿童时代的乡镇,现在,街道与人都变多了,古老的风俗正在悄悄地离我们远去,就象古老的建筑正在垂死挣扎一样。

忽然,我想起了课堂上学到的一个道理,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整个人类社会的改造活动也要遵循这一规律,从而把我们的家园建设成为一个美丽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

归家,立于自家的阳台上。

抬眼一望,对面竹林成片,绿绿苍苍。

寒风瑟瑟,竹叶抖动。

老舍《济南的冬天》有感,反其意而用之。

北京的冬天,不像济南的冬天那样温晴,而是寒气逼人、寒风凛冽的。

刚刚立冬不到一个星期,寒意就迫不及待的来临了。

早上,太阳也睡起了懒觉,躲在被窝里不愿出来,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寒气和寒风,这可苦了早起的上班族和上学族了。

中午太阳虽然升高了,但耀眼的阳光一点也不存在,活像一个滚圆的蛋黄,吊挂在天上,让人一点儿也不觉得暖和。

刚到下午5点多,太阳就已经收起它那淡淡的光,好像也怕冷似的,躲进了像棉胎一样厚的云层里。

再过几天就更冷了。

凛冽的北风开始摇撼着北京,像要把整个大地翻个个似的,用嘶哑、放肆、粗野的喉咙一声高过一声地吼叫着。

这时,开始下小雪了。

一层薄薄的白雪,像巨大的轻轻的羊毛毯子,覆盖在草坪与屋顶上,闪亮着寒冷的银光。

夜晚,路灯亮了,晶亮的雪花在路灯下显得更亮,使人觉得更冷。

再过几个星期就到冬至了。

严冬到了。

严冬是冬天最冷的一段时间,在北京就更冷了。

人们开始数九,说什么“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hllip;&hllip;”到了四九,地都冻裂了缝儿,北风像刀子似的猛刮,整天刮个不停。

严冬的夜晚,几颗像是沾满了霜花的星星,周身闪着寒光,幽蓝幽蓝的天穹显得更冷了。

寒风像一把锋利的剑在夜空里飞舞,吹打着树叶,发出尖厉的叫声。

这就是北京的冬天。

我的家乡在平凉,这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春天,风景如画。

小草从地里探出脑袋,好象给大地爷爷披上了绿色的毯子。

路两旁的柳树发芽了,随风飘动着,好象春姑娘的长发......春天,小朋友们在父母的陪伴下,放着美丽的的风筝,一阵微风吹来,风筝在天空随风飘动,非常惹人喜爱。

春天过去了,迎来了夏天,夏天, *** 辣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知了叫着:“好热,好热!”小蜻蜓好不容易地方休息,小蝴蝶停在叶子上,跟小花小草一起做游戏。

夏天人们去游泳,这是人们夏天最能解决疲劳的方法,那时,人们能享受到快乐的时光,在那里,人们一生的疲劳都被水冲走了,让人们可感到清凉、舒适。

秋天,田野一片金黄,那成熟的麦子害羞似的低着头,一阵风吹过,翻起阵阵麦浪,还有苹果、梨都成熟了,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丰收的气息扑面而来,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冬天,太阳依依不舍地从云层里钻出来,照在光秃秃的树丫上。

但冬天的寒冷依然挡不住孩子们的脚步,孩子们在空旷的田野上追逐、玩耍,欢乐的笑声打破了冬日的宁静……这时下了场大雪,雪花在空中飞舞,像一朵朵数也数不清的小花。

街上的下坡,光滑、闪亮,你一走上去,不小心,就会滑一跤,然后就会往下滑,你停下以后,才能又从头开始。

冬天,许多动物又要开始冬眠了,它们等待着春天的到来,天气从十几度降到几度.我爱家乡,更爱家乡的四季!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故乡情结作文600初一

故乡,生养我们的地方,我们一生最眷恋的一方天地。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故乡情结的作文,欢迎参考~

乡关何处?自古至今,无数人提出过这样一个似乎毫无意义的问题。我们中华民族对故乡有着特别浓厚的感情,每一位游子离乡多年便总会有这种感叹。故乡在这些游子心中打下了一个结——故乡情结。

相信不少人都读过崔颢的《黄鹤楼》。小时候我能把它背出来,而现在却只记得最后两句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只记得这两句,是因为这两句给我的印象最深;之所以给我的印象最深,是因为我想只有这两句才真正体现了作者当时的感情。什么感情?是一种思乡的感情,是心中那个解不开的故乡情结。

在中国,人人知道李白,也几乎人人读过他写的《静夜思》:“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今诗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千余年来它照耀着我们这片神州大地,至今仍熠熠生辉,而它所表现的,也正是中华儿女心中那个解不开的故乡情结。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故事:某一位华裔老人,幼年到外国留学,奋斗多年后,功成名就,子孙满堂。可是到了老年,日日牵挂的却总是那片故土。于是他或衣锦还乡,或叶落归根,或归心似箭却客死他乡。其中有喜有悲,但总离不开他们心中那个解不开的故乡情结。

记得在初一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萧乾写的《枣核》,读来令人感动。它写了一位美籍华裔老人身在美国,心在故土,他多次设法托老友带了几颗枣核,几颗故乡的枣核到美国去,了却了自己的一点心愿。还记得有一位留学生,在飞离祖国前,抓了一把故乡的泥土带在身边,让它日夜伴着自己,仿佛自己还在故乡。这份思乡之情,也就是那个解不开的故乡情结。

日本有一部很有名的电影,名叫《望乡》,我虽没看过,却也时常听别人提起。其中有这样一个场面:在东南亚,一片荒凉的土地上,立着几百个日本女子的墓碑,而这些墓碑竟都是背向着北方——她们祖国的方向。虽然由于身世的特殊,她们都自觉无颜再见祖国家乡的父老乡亲,然而在这一层深深的愧疚之心的深处,不也还是那一份至死未逾的恋乡之情么?由此看来,民族虽有不同,感情却能相通。世界上的人们都共同拥有的,恐怕就是心中的那个解不开的故乡情结了。

故乡的山很美,故乡的水很甜,故乡的人很亲,故乡的情很深……有人说,中国人是属于故乡的。这并不完全正确。中国人之所以属于故乡,是因为中国人属于中国;世世代代的远方游子思恋故乡,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都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

长长的,长长的故乡情结,只有祖国母亲才能解开!

窗外,无星、无月。树叶沙沙作响,灯光下,树影婆娑。这是临行前的夜。侧坐在窗前,看迷蒙的夜空,迷蒙的田野。远处深深的呼唤,回荡于天地之间,随意碰撞着这里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颗心,凄婉如水,若有若无。夜,如此宁静,浮想世外,却生在尘里,有一种菜根,难迷酸甜。静极的夜中,盘古亿年前开辟的苍穹与大地便合为一体,天地相接,山水相连。我站在女娲赐降的这片土地上,迷惑了许久。没有星月灿烂,昏黄的灯光在朦胧之中亦化作清辉,默默亲吻着空中不落的尘埃,你是感叹历史的无常,这是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故乡,你载着我的身躯,我能带着你的一些黄土上路吗?

静静的和谐充斥在天地之间,我的心平静而激动。岁岁枯荣的草木,一朝春风能否点燃你的激情?可爱的故乡啊,你的魅力何在,何以我如此依恋着你?也许,荒芜的日子里,我能在这里看到葱茏的岁月,窗外秋意又起时,我知道春也不会太远。故乡,你的媚态让我看到了我的`未来,你的希望。

时值隆冬,雪花飞扬,寒风刺骨,再这山村的小沟里----黄坪。三面环山,一面是白茫茫的戈壁滩。周围无树、无草、光秃一片,更无丰富的水源,只有静守其土,靠天吃饭。但却没有输水工程为劳苦大众解难。餐桌上摆的是玉米渣的黑面窝窝头及黄米扎饭、苦菜与洋芋烩汤充饥。眼观这景、这地、这人,我便暗暗的流下了含蓄已久的泪水。

小时,父亲用小毛驴车拉着我们兄弟三人在羊肠小道的黄坪戈壁滩上艰难的行走,沿途我眼睛下意识的想寻找什么,偶尔发现了几蓬骆驼刺与芨芨草,还有几只牛羊在相啃充饥。我心底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感叹!40多里路,我们跑了5个小时,小毛驴浑身上下湿了个透,真苦了它啊……

英俊的小伙子似的伸出双手把它紧紧拥入怀中。这里山清水秀,四季如春。其永和的天然松树林下,丝丝泉水涌流,哺育着一方方劳苦大众,更有出名的泰和春酒为之添光,也多了些许神秘的色彩。我的童年、少年,有许多时光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自从初中毕业,我便离开了我故乡。因此,脑海里时常会有些记忆。这就是我的故乡,我祖先生活过的地方。当脚踏过并不崎岖也并不平坦的路时,厚厚的黄土地与滚滚绿浪迷惘了我的眼。沿着路边被尘埃迷遮住了本色的野草缓缓而行,母亲催促着我的步伐,又指点着庄稼的长势,几分自豪,几分感慨,几分嘲弄。一辆满载粮食的三轮车急急驰过,在一片滚滚烟尘的追随中消失了。混浊的空气中,传来向日葵地里采花姑娘们的笑语,带着一些湿润的生气。路一旁渠里长满浮萍的水似乎对这一切都没意见,只是冷漠的轻轻地把杂草荡开,荡回……

故乡唯一的景致大致就是那古老的果园与天然松树林。遗憾的是,我无法进入。印象中唯一的一次相见便犹如返古。树林下杂草丛生,土地上长满了芦苇与马尾草。苍色的树干,一头栽进黄土,一头昂向青天。林间树下,青苔漫布,风尘罩面。百年不曾湮灭的潇潇风雨使这史树愈加高大。但树无言,叶无言,迷惘的目光定格在威风凛凛的迎客松上,尽情咀嚼着千古不变的历史、传说与歌谣,荣辱兴衰,何以为证?那房屋已门壁斑驳,如古朴的埙发出的那悠远而深邃的咽声,似对神灵的膜拜,远古的追思,都洒满了古老的神秘。一道围墙,两扇铁门,犹一道古今之间的防线,锁住了往日祖先们所有的争端与尊严,不设防的日子里,孩童们都爬上高高的围墙上,祖先的脊梁支撑着我们登高望远……

秋,将至。

夜幕降临,四处灯火通明,没有了童年的黑暗,也带走了那时的欢笑。往日的温情和喧哗已被今天的冷漠和寂静代替。人们,都在展示自己和封闭自己。高高的迎客松下,没有人再来乘凉,它只好静立在风中,默默无闻,又是一道风景。

时间和距离,可以洗涤生命里许多的东西。再多的悲喜,始终会远去,再深的爱恨,也敌不过距离…但世上有一种情却是离得越远越浓,隔得愈久愈烈,那便是游子对故乡的一份眷念之情。父亲浓郁的家乡情结,是我们家里的一道风景。 携一缕乡愁,风尘仆仆奔走于一条通往家乡的小路,父亲几乎用上了一生的时间,但他或许觉得还不够…从旧时光里需摆渡一段水路,再步行一条蜿蜒的泥沙小道;到新时代通了路,只走一条长长径直的柏油小路;从骑上单车,到坐进汽车;从单枪匹马,到出双入对,转眼儿孙满堂…小路的这头是望眼欲穿,小路的那头是翘首以盼。 特别的情缘于特别的因,人生总是在一则则因缘里演绎。解放前,父亲的大家庭在村子里以酿酒为生,生活殷实。谁料天有不测风云!祖父的早逝,让父亲那片天倾刻塌陷!那年父亲6岁。祖母悲伤过度,忧郁成疾。失去了父爱,失去了庇护,幼小的父亲从此诚惶诚恐,丧父的阴影一直笼罩着父亲的童年。辛酸的童年与亲情的呼唤交织在一起,萌芽了一段朦胧的乡情。 俗话说:血浓于水。血脉是亘古无与伦比的`一种亲情。父亲是幸运的,祖父去世后,身边的至亲都对他关怀备至:祖奶奶坚持不分家,让父亲孤儿寡母的生活不致窘迫,这爱使他倍感温暖;二祖叔和三祖叔视父亲为己出,对父亲照顾有加,让他读书,这恩令他感怀至今;异地求学时祖姑母和祖姑父对父亲体贴入微,弥补了父亲过早失去的父爱和不足的母爱,这情让他终身难忘。厚重的家乡情结在一点一滴的亲情中堆砌起来。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依。世间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逆境总是特别的历练人。童年的这个变故让父亲迅速成长起来,小小的年纪无所不能:在自家酒铺里碾酒饼,烧火酿酒,卖酒扫地,帮养三鸟,赴海里抓小蟹促小虾捡钱螺…童年的这段经历,培养了父亲刻苦耐劳的品格,受益了他整个人生;童年的这段生活,让父亲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充满特别的感情。 读书彻底改变了父亲的命运。解放后,十八岁的父亲不负众望,经过民主选举当选为乡里公办小学第一任校长,为职业生涯的开篇写下一笔浓墨重彩。往后,顺着命运的牵引,父亲越走越远,走向多姿多彩的幸福人生。这也许是上苍对他不幸的童年的一份补偿,也许是他不服命运的安排努力拼搏的结果,也许是至亲的力量成就了他的今天。 人间自有真情在,宜将寸心报春晖。生命从故土开始,喝的是家乡的水,吃的是家乡的粮,沐浴的是亲人的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路走来,家乡的风吹草动,亲人的温饱冷暖,都牵动着父亲的心,每每倾其所有,竭尽所能,那是情之所至。我们家跟家乡亲戚的来往之密切,是远亲近邻亲朋好友人尽皆知的秘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对农村的影响,都率先在我们家体现。这何尝不是一种乡情横溢! 心中有念,无限眷恋。小时候寒暑假父亲经常送我们到乡下小住一段,体验农村生活,借此释放他心中对家乡的那份念想,同时也让乡情在潜移默化中传承。村口宫前那颗大榕树古老祥和的样子;夕阳下家家户户炊烟缭绕的景致;一群鸭子摇曳入水惊扰一池清幽的画面…。都是我脑海中一幕幕迷人的家乡风情,这里就是父亲魂牵梦绕的地方。 尘世间有太多的情缘,让人难于割舍。那条回家的长长的小路,还有小路两旁一望无际的稻田,寄托着父亲无尽的思乡情怀,也熏陶了几代人的家乡情愫。父亲的家乡情结,如同宫前那棵盘根错节的老榕树,繁茂苍郁,写满美丽的沧桑,深沉绵长……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