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衣库的衣服穿着都很舒适,质量不错,很适合大学生,和白领阶层,休闲款式设计很好看。
因为我不是卖衣服的,所以我对优衣库的经营理念没什么感觉,不过他们卖的衣服风格我还是挺喜欢穿的。
优衣库。一般来说,经销商或者代理商都是受制于品牌商或者生产商的,他们只是代销商角色。作为代销商,亏损风险不大,该模式有健康的退换货机制,但是商品的采购成本基本无法控制,所以作为通路角色的优衣库是在被动经营的,当时大部分门店或者商场均是如此。对其他服装企业来说,这是最让人感到头痛的,因为无法解决进货成本问题,平民定价策略以及规模化发展的思路就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优衣库从一级经销商的角色转变为商社采购商的角色,最直接的改变就是,初步促使合作从生产商控制转变为商社相对控制的局面。 造成面对大量库存自行处置的风险,产品单一的问题。
优衣库库存管理不可否认,线下传统零售正面临巨大挑战,服饰品牌商更是在为过去几年的粗放式增长买单,高库存之痛还在继续。然而优衣库是个特例,早在 2009 年优衣库就通过与淘宝结盟开展电商业务。在 2013年“双十一”当天,优衣库官方网络旗舰店的单日销售额突破 亿元,总计销售超过百万件商品,同比增长超过 500%。 c* t% e' \# Y*k0 c" {9 x去年优衣库开始尝试线上与线下联动的 O2O 模式,通过店内广播以及收银员的提醒,向进店购物的消费者推荐自家 APP,用户可下载 APP 上的二维码对指定商品进行打折优惠购买。其线下店铺逆势扩张,今年新开店数量要增长 30%。由此可见,优衣库正在加速线下店面布局转型 O2O。近日,迅销集团全球高级执行副总裁、优衣库大中华区 CEO 潘宁在接受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线上销售约占优衣库中国整体销售的 6%左右,但未来这一比例将有望增至 20%-30%。但潘宁坦言,优衣库的 O2O 模式尚在摸索过程中,而具规模的门店数量则是优衣库 O2O 模式得以顺利运行的基础。优衣库是如何进行 O2O 初期转型的?综合各方报道,可以概括为:第一,不抛弃或者减弱线下门店,并通过将线上、线下渠道结合的推广方式使线上平台为我所用。优衣库通过 APP 的推广,让更多用户知道我们的品牌,提升知名度,让更多用户产生期待优衣库去自己城市开店的愿望。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日活跃度等相关数据,来提供开店选址与节奏把控方面的决策参考。同时,优衣库实现线上与线下同价,避免线上渠道的冲击,并采用 APP 门店位置指引、门店专用二维码等设计达到线上引流到店的目的。而因为优衣库 APP 和天猫旗舰店的用户来自全国各地,于是就有“先装 APP、再开店”的思路。第二,优衣库 APP 不重销售,重安装量与品牌曝光率,并积极推动线下实体店向线上的导流。优衣库 APP 在国内的安装量应该在300 万左右。即便如此,订单转化率、销售额并不是优衣库考核 APP的指标,更多是注重扩大安装量,尤其是在未开店地区的用户手机上抢占位置,通过品牌传播,提升曝光率。% L9 L6 A& I$ X# A3 K第三,优衣库的电商官网与 APP 全部导向天猫旗舰店,没有会员体系,也没有积分系统。同时,优衣库坚持要用户到店才能使用优惠折扣,并为此专门设计自己的 APP 才能扫描的二维码,这有效避免了优惠券的浪费情况。而在优惠券、会员管理系统投入上节省出来的钱,就可以投入到线下店的改造上。6 e# u {+ T3 ?6 m此外,优衣库还上线了网络虚拟衣柜服务,系统会根据用户的性别、穿衣场合、风格以及当天的天气,给网购用户推荐合适的商品。今年,优衣库在线上平台挖掘方面会继续做更多考虑。优衣库平均库存的周转天数是 天,比国内服企快到至少一半以上,那么优衣库著名的“零库存”是通过几种方式来实现的:第一,在产品开发模式上,优衣库选择进军所有年龄段和性别都能穿的基本款。这种方式可以带来几种好处就是:犯错率降低,库存压力很轻;面对的消费者反而比较全面,而不是局限在某些特定人群,从而形成更大的市场规模;并帮助优衣库在非标准化的服装行业里面挖掘出标准化的品类,使得终端管控标准简单可复制,并在店铺形象、产品展示等方面能呈现一体化的管理。第二,在销售数据的跟踪上优衣库以星期为单位。20 多年来,优衣库通过收集每天每时每刻、每款每色每码、每个店铺所有的销售数据,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通过实时监控、分析销售数据,来制定生产量,调整营销方案,优衣库最终基本上做到了零库存。同时,优衣库的电商官网以及 APP 上的流量全部被导向天猫旗舰店,达到在后台分析出顾客单次消费金额、消费频率等信息,并利用各种数据精准地指导优衣库将新门店开在中国哪些区域。开店准确率高。第三,采用直营店模式快速赢得直接市场反应。很多服装品牌在零售端采取加盟模式,虽然能带来巨大现金流和深入的渠道,方便企业快速扩张,却使得信息收集环节出现断层。而第一时间掌握店铺里发生的事情,在“快时尚”行业尤为重要。优衣库的经营理念里有一条,商品和店铺是我们跟顾客唯一的接点,店铺是唯一创造利润的场所。我个人的理解是,总部员工自己是收集不到信息的,必须通过店员、店长去实现。商品。2014 年,优衣库在线上平台挖掘方面会继续做更多考虑。“对于优衣库来说,售罄并不是一件好事。”迅销集团全球高级执行副总裁、优衣库大中华区 CEO 潘宁近日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我们更希望创造一定的库存率,这个比率我们控制在 3%左右。”潘宁分析说,如果每个季度都做到清仓,实际销售损失非常大,SKU(库存量单位)不齐全,最终出现的情况就是打折。而良性库存能够保证涵盖主打的全部产品,保证重要货品齐全。“良性”库存对于大部分服装企业来说,实施 O2O (online to online)战略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跟风眼下最时髦的“互联网思维”,而是从根本上希望控制库存和有效清货。对零售商来讲,最难做的就是控制库存。正如潘宁所说,“产品卖出去,又大量收回来,像血液一样,如果停留在一个地方就变成血栓,变成阻碍,进一步运转就会产生爆破。”那么,如何才能让库存不成为企业的负担而是动力呢?从销售到补货,再到物流,潘宁对记者详细讲解了优衣库的整套供应链体系。第一步便是销售计划。优衣库在制定销售计划之前,会在上年和上上年数据的基础上做当年的预算,比如需要拓展多少新店,今年的销售增量会提升到怎样的高度,是 5%、10%还是 15%?最终会确定一个具体数字。其次是快速反应和补货环节,这个环节也被优衣库的竞争对手H&M 和 ZARA 视为销售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来分析数据。潘宁称,优衣库的经营周期是以周为单位。“周一、周二是最辛苦的,我们要开营销会议,分析销售数据。针对消费情况看下一步怎么改,怎么走。周三开始行动。”他指的行动,即滞销商品的清除和空缺商品的快速补货。这一套体系与优衣库运用娴熟的 SPA 模式(自有品牌专业零售商经营模式)密不可分,这种模式是由末端门店信息来驱动:门店将接受到的信息快速有效地在第一时间反馈给工厂,工厂立即调整生产结构,不仅能避免多层渠道反应过慢的问题,还能有效保障畅销产品的市场供应。最后是物流体系。优衣库线上线下的库存系统是完全分开的,物流主要采用外包模式,即第三方物流,他们也为优衣库提供专门的仓储支持。定价策略优衣库每季的新品“限时特优”,常常会让消费者惊呼看不懂,原因是,一件衣服明明打了折,数天之后却还会恢复原价。这让喜欢优衣库产品的消费者在迷惑之余,会更快做出消费决策,“不知道什么时候打折,更不知道什么时候涨价,所以遇到喜欢的衣服正好打折了,就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优衣库的定价和促销手段在外界看来无规律可循,事实上,看似飘忽不定的降价策略背后其实暗藏着与众不同的商业逻辑:“逢打折必买”的消费心理正是让优衣库达到了促销目的。不同的行业分析人士总结分析的结果表明,优衣库的降价频率最快可以达到以周为单位,降价范围覆盖全部产品的 10%~40%不等,一件产品从上架到清空,通常会经历两次降价后回升到原价的阶段,最后一次降价则直到卖光为止。不过,优衣库方面对记者称,降价并不是固定的,在品类方面,会选择当季人气商品开展限时特优等促销活动,有时候也会综合考虑天气、地域等因素来进行促销活动的设定,目的是带给消费者“惊喜”。这种策略对于实体店的消费者相对容易接受,而对于习惯了疯狂打折的电商用户来说,优衣库也免不了挨骂。比如,不少网购消费者时常就会因为价格给差评,诸如“刚买就降价,不厚道”等等。然而,优衣库并未因为反对声音改变这种降价规则,久而久之,让消费者形成了这样的消费习惯:早买早受益、晚买不吃亏。“这套销售策略优衣库已沿用多年。优衣库对购物者心理的研究已经到了非常细致的地步,这也是其特有的零售技术。”上海正见品牌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崔洪波分析,“这种无规则的打折方式可以吸引客户的重复逛街次数,形成黏性;另一个好处是让客户在特定时期内快速成交。”崔洪波分析称,商场、零售每天都有淡时和旺时,比如上午的成交周期比较短,排队的比较少,下午排队比较多,限时特优主要是为了提高成交率,价格策略、价格调节倒是其次。马云自称,在他最佩服的企业家当中,优衣库创始人、日本迅销有限公司主席柳井正占据一席,“全世界有很多卖衣服的,但只有他卖出了优衣库,卖成了日本首富。” 天,是优衣库平均库存的周转天数,比国内服企快到至少一半以上。即便是位于中国最“偏远”的店铺,年销售额也超过 2000 万元,旗舰店则是几亿元的规模,平均店铺销售额 3000 万,是国内同类零售品牌的 10 倍;一款 HEATTECH,2013 年秋冬季在全球卖出 亿件,相当于国内服装同行全款全年的销售量。让每一款产品都大卖,不积压库存,是许多零售企业的终极梦想,优衣库实现了。形成强烈对照的是,库存已成为制约国内服装企业的沉疴痼疾。2012 年开始,从李宁、安踏、匹克等体育用品企业,到美特斯邦威、森马等青春休闲品牌,再到雅戈尔、杉杉等男装品牌无一不深陷库存危机,甚至连阿迪达斯这样的国际巨头都没能逃脱库存问题的困扰。优衣库是怎么做到几乎“零库存”、使得不仅美特斯邦威这样的同行,就连小米这样来自新经济领域的企业也纷纷将其作为效法对象的?我们发现,通过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上的颠覆性创新,优衣库创造出了一套独特的管理模式,在改变着服装行业“常识”的同时,不断地把更多的“难以置信”带进这个传统领域。基本款至上优衣库的门店与 ZARA、H&M 等平价时尚品牌相比,给人明显不同的感受是,前者少了多变的流行元素,款式看上去更精简。服装企业为追逐时尚的潮流风向,无不重视款式和设计。一般做法是将市场细分后,从中定位自己的目标市场,据此来设计风格,以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这一“常识”遭到了优衣库的摒弃。它采用完全不同的产品开发模式,进军所有年龄段和性别都能穿的基本款。有着多年服装行业经验的上海睿雍企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均观察到,“优衣库 70%都是基本款,其 SKU 相对其他服装企业也更少,犯错率就比较低,库存压力很轻。”优衣库的 SKU 常年保持在 1000 款左右,而本土休闲服饰企业基本在2000-5000 款。学习优衣库的电商品牌凡客诚品,最高时 SKU 达到 9万,30 多个库房。更重要的,由于款式简单,面对的消费者反而比较全面,而不是局限在某些特定人群,从而形成更大的市场规模。“我们不是奢华品牌,无论品牌层面还是设计细节,都比较容易融入一般的消费者生活。”优衣库大中华区总裁潘宁认为。侧重基本款的另一个好处还在于,帮助优衣库在非标准化的服装行业里面挖掘出标准化的品类,使得终端管控标准简单可复制,并在店铺形象、产品展示等方面能呈现一体化的管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 SKU 数不多,但优衣库对每一款都进行了深度开发,一款单品,往往分圆领、V 领,男女老少款全覆盖,尤其在颜色体现上,每个 SKU 多有四五种颜色。优衣库多年的发展就是一部“单品热销史”:1998 年的羊毛夹克、2001年的吸湿快干 Polo 衫和 T 恤、2003 年的羊绒衫,2008 年后的 HEATTECH系列„„每款明星产品都是经过几年的积累,从最初的一个 idea 到超明星系列,期间经过不断改良。创造了销售奇迹的 HEAT-TECH 系列,早在 2002 年就开始了研发。当时在日本有一种与 HEATTECH 类似的面料被做成了运动内衣,只在体育用品商店销售,价格很贵,材料虽然厚实,穿在身上却显得臃肿。而此时,优衣库从销售一线得到信息,消费者对有防寒保暖功能的内衣有强烈购买意愿,但并不满意现有的材质。为了为这些顾客开发出轻薄、柔软又保暖的产品,优衣库与日本纺织巨头东丽公司合作,克服工艺障碍,把这种专业面料迅速运用到大众商品中。经过不断收集顾客意见对产品进行改良,从防寒保暖这一基本功能,到增加防静电功能,到了最新一季女装 HEATTECH 系列甚至加入化妆品原料山茶花油,使其兼具保湿功能,在保暖服装领域, HEAT-TECH正在发挥它的极致。一改服装行业把重心放在款式和设计上的做法,优衣库从顾客需求出发,通过研发面料增强品质,持续改进产品功能,把互联网行业的“用户体验至上”法则,前所未有地实施到了服装行业。“中国的服装业每年都在变,基本的东西反而不重视,基本款式没真正做到品质化。个个搞个性化,个个追求所谓的时尚,却很少在面料上动脑筋,在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地方去想办法。”雅鹿控股董事执行总经理程伟雄表示。大数据监测每年春季都是服装的销售旺季,但 2012 年潘宁发现,直到 4 月份,销售数据仍然没有出现期待中的上升。把数据与上年同期进行比较后,潘宁认为大事不妙,不顾同事反对,立即对新款进行促销打折。优衣库对销售数据的跟踪以星期为单位,销售数字也实时地反映出了库存的变动,所以商品摆到架上两个星期后,当季的销售情况基本上就一目了然了。“很多企业都苦恼库存的问题,但优衣库没有被‘缠住’,与我们随时都能从整体店铺到每一款产品的销售数据得到的支撑密不可分,数字可以说明一切。”潘宁说。数据分析能力帮助优衣库对库存进行及时把控,并顺势调整,避免了危机。2012,是中国服装业的库存危机年,各大服装品牌先后爆发出库存问题。当年的半年报显示,李宁、安踏等运动休闲品牌存货金额均同比增长,特步存货金额达到 亿元,同比增幅高达 92%;美邦、森马等青春休闲品牌的库存也动辄一二十亿元;七匹狼、九牧王等九大男装上市公司总库存达 亿元。为应对危机,各大品牌纷纷采取了价格战、促销战、甩货、关店等去库存化举措;而优衣库却早在半年前就完成了对库存的处理。优衣库的员工从进公司第一天开始就要观察数字、理解数字,感受数字的变化,然后创造出数字来。20 多年来,通过收集每天每时每刻、每款每色每码、每个店铺所有的销售数据,优衣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通过实时监控、分析销售数据,来制定生产量,调整营销方案,优衣库最终基本上做到了零库存。2014 年,寒冬仍在持续,优衣库却决定全面提速,计划每年新开 80-100家店,同比增长 30%,其背后靠的仍是数据的支撑。优衣库在 2009 年建立天猫旗舰店,跟其他品牌分散在京东、当当等平台不同,优衣库的电商官网以及 APP 上的流量全部被导向天猫旗舰店,同时在后台分析出哪些人在买、单次消费金额、消费频率等,利用这些数据可以精准地指导优衣库将新门店开在中国哪些区域。“我们的产品已经被卖到全国 661 个城市,但我们实体店只是进入其中50 多个城市,网店能够帮助我们把顾客的范围拓展得更广。”潘宁称。“开店准确率高,这就是大数据的优势。”上海狮格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炳良认为,而准确的开店率,也使得优衣库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库存损失。国内大多服装企业在数字分析能力上却显得滞后许多,“一天卖多少货,补货情况怎么样,哪些好销哪些不好销,国内同行能看到一个月前的数据就算不错的了。”程伟雄表示。是管理上有难度还是技术落后?“硬件大家都有,但很少把店铺里发生的事情进行数据总结,以前生意太好做,大家没去重视这个东西,何必这么细这么烦?第二年的产品计划拍拍脑袋就做了,而不是根据数据分析做出的决策。”张炳良说。沈均也认为原因出在管理上,“技术只是辅助,很多品牌都能做到,关键是你是否能坚持,收集到的数据是否真的被用来分析和做决定。”发生在店铺里的事情除了数据管理,优衣库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控到真实有效的信息,潘宁认为更本质的原因在于其直营店模式,“做直营店虽然很辛苦,但可以快速赢得更直接的市场反应。”而很多服装品牌在零售端采取加盟模式,在信息控制能力上有很大差别,库存问题就是集中反映。“加盟能带来巨大现金流和深入的渠道,方便企业快速扩张,却使得¥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立即获取优衣库库存管理优衣库库存管理第 1 页不可否认,线下传统零售正面临巨大挑战,服饰品牌商更是在为过去几年的粗放式增长买单,高库存之痛还在继续。然而优衣库是个特例,早在 2009 年优衣库就通过与淘宝结盟开展电商业务。在 2013年“双十一”当天,优衣库官方网络旗舰店的单日销售额突破 亿元,总计销售超过百万件商品,同比增长超过 500%。 c* t% e' \# Y*k0 c" {9 x第 2 页去年优衣库开始尝试线上与线下联动的 O2O 模式,通过店内广播以及收银员的提醒,向进店购物的消费者推荐自家 APP,用户可下载 APP 上的二维码对指定商品进行打折优惠购买。其线下店铺逆势扩张,今年新开店数量要增长 30%。由此可见,优衣库正在加速线下店面布局转型 O2O。近日,迅销集团全球高级执行副总裁、优衣库大中华区 CEO 潘第 3 页宁在接受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线上销售约占优衣库中国整体销售的 6%左右,但未来这一比例将有望增至 20%-30%。但潘宁坦言,优衣库的 O2O 模式尚在摸索过程中,而具规模的门店数量则是优衣库 O2O 模式得以顺利运行的基础。优衣库是如何进行 O2O 初期转型的?综合各方报道,可以概括为:第 4 页第一,不抛弃或者减弱线下门店,并通过将线上、线下渠道结合的推广方式使线上平台为我所用。优衣库通过 APP 的推广,让更多
在供应链上,从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到零售商,每个环节都存在库存。从库存的功能可知,库存是用于应付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如需求变化、定货提前期、货物运输情况,生产时间等,为了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必须保有一定数量的库存。库存管理的目的在于:使库存经常处于合理水平,防止超储积压或不足,满足生产与销售的需要,减少资金占用,使库存总成本最低,以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牛鞭效应———供应链上库存管理的新问题 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发现有些商品的顾客需求较稳定,变动不大,但是上游供应商往往比下游供应商维持更高的库存水平。这种现象是由宝洁公司在调查其产品“尿不湿”的定货情况时发现的。该产品的零售数量较稳定,波动不大,而分销商向宝洁公司定货时,其定单的波动程度比零售数量的波动要大得多,宝洁公司向其供应商定货时,定单的变化量更大了。这种越往供应链上游走,需求波动程度越大的现象,称为“牛鞭效应”(the Bullwhip Effect)。 一般情况下,零售商按照自己对顾客需求的预测向批发商订货,由于存在订货提前期,零售商在考虑平均需求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安全库存,这样使得零售商定单的变动性比顾客需求的变动性要大。批发商接到零售商定单再向制造商订货,如果批发商不能获知顾客需求的实际数据,它只能利用零售商已发出的订单进行预测,这样批发商在零售商平均订货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风险库存,由于零售商定单的变动明显大于顾客需求变动,为了满足与零售商同样的服务水平,批发商被迫持有比零售商更多的安全库存。以此类推,到制造商或供应商处波动幅度就越来越大。虽然最终产品的顾客需求较稳定,但是,零售商、批发商、制造商、供应商的定购量变动性却越来越大,造成过大的库存,增加了供应链的库存成本、使供应与需求很难匹配,没有实现供应链管理降低库存的目标。 “牛鞭效应”是供应链下库存管理的特点,采用传统的库存管理方法也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采用创新的供应链库存管理办法才能解决。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措施来减少牛鞭效应: ( 1)实现信息共享。由于牛鞭效应主要是供应链各阶段按定单而不是按顾客需求进行预测造成的,而供应链的唯一需求是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如果零售商与其他供应链成员共享POS数据,就能使各成员对实际顾客要求的变化做出响应。因此,在供应链上实行销售时点数据 (POS)信息共享,使供应链每个阶段都能按照顾客要求进行更加准确的预测,从而减少需求预测变动性,减少牛鞭效应。同时,实行共同预测和共同计划,保证供应链各阶段的协调;从供应链整体出发,设计零售商的库存补充控制策略,由于零售商与最终顾客的购买有关,关键在于补充零售商的库存,常用VMI策略和连续补充策略。 ( 2)改善操作作业。改善操作作业,缩短提前期和减少定购批量来减少牛鞭效应。通过实行牛模和其他先进的通信技术缩短定单处理和信息传输的信息提前期,通过直接转运缩短运输提前期,通过柔性制造缩短制造提前期,通过实行事先送货预告 (Advance shipment notice缩写ASN)缩短定货提前期。提前期缩短了,需求的变动性相对减少了。要减少定购批量就要减少与固定定购费用有关的运输、定购、验收的费用,利用电子定货系统 (CAD) 和EDI减少定购费用,定购批量减少可以降低供应链上相邻两阶段积累起来的变动量,从而减少牛鞭效应。 ( 3)稳定价格。制定相应的价格策略,鼓励零售商进行小批量定购并减少提前购买行为以减少牛鞭效应。如,把基于批量的折扣策略改为基于总量的折扣策略,即在一特定时期内 (如一年内 ),按总的采购量来制定折扣政策,它可以使得每次的批量减少;实行天天平价政策和限制促销时采购量等方法,使价格稳定,减少预先购买行动,从而减少牛鞭效应。 ( 4)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和信任。通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建立相互信任,实现信息共享,使供应链上的每个阶段供应与需求都能很好地匹配,降低交易成本。例如,供应商如果信任零售商的定单和预测信息,他就可以省去预测环节,类似地,如果零售商信任供应商的质量和配送,他就可以减少收货物时的计数和检查环节。一般来说,供应链上各阶段的信任和良好关系可以减少重复努力,降低交易成本,导致减少牛鞭效应。Wal-Mart和P&G的战略伙伴关系使双方都获得良好的效益并减少了牛鞭效应。 二、供应链下库存管理的方法 供应链中的不同成员存在着不同的相互冲突的目标,当系统没有协调时,供应链各成员自身优化而行动,结果只是局部最优,这导致重复建立库存,无法达到供应链整体的最优。为了实现全局最优,供应链成员应该认识到什么是对整个系统最优,为协调供应链各成员的行为,必须获得信息,而获得信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战略联盟。这种双赢的伙伴关系,为供应链的库存管理提供了突破传统的管理方法。下面介绍三种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 1.供应商管理库存 供应商管理库存 (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简称VMI)系统,有时也称为“供应商补充库存系统”,是指供应商在用户的允许下,管理用户的库存,由供应商决定每一种产品的库存水平和维持这些库存水平的策略。在采用VMI情况下,虽然零售商的商品库存决策主导权由供应商把握,但是,在店铺的空间安排,商品货架布置等店铺空间管理决策方面仍然由零售商主导。VMI是建立在零售商———供应商伙伴关系基础上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它突破了传统的“库存是由库存拥有者管理”的模式,不仅可以降低供应链的库存水平,降低成本,还能为用户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加速资金和物资周转,使供需双方能共享利益,实现双赢。VMI的特点是: 一方面信息共享,零售商帮助供应商更有效地做出计划,供应商从零售商处获得销售点数据并使用该数据来协调其生产、库存活动与及零售商的实际销售活动; 另一方面供应商完全管理和拥有库存,直到零售商将其售出为止,但是零售商对库存有看管义务,并对库存物品的损伤或损坏负责。实施VMI有很多优点。首先,供应商拥有库,对于零售商来说,可以省去多余的定货部门,使人工任务自动化,可以从过程中去除不必要的控制步骤,使库存成本更低,服务水平更高其次,供应商拥有库存,供应商会对库存考虑更多,并尽可能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通过协调对多个零售生产与配送,进一步降低总成本。 第三,供应商能按照销售时点的数据,对需求做出预测,能更准确地确定客货批量,减少预测的不确定性,从而减少安全库存量,命名存储与供货成本更小,同时,供应商能更快响应用户需求,提高服务水平,使得用户的库存水平也降低。此外,实施VMI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信任问题。这种合作需要一定的信任,否则就会失败。零售商要信任供应商,不要干预供应商对发货的监控,供应商也要多做工作,使零售商相信他们不仅能管好自己的库存,也能管好零售商的库存。只有相互信任,通过交流和合作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 (2)技术问题。只有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保证数据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而这些技术往往价格昂贵,利用 牛模杉 术将销售点信息和配送信息分别传输给供应商和零售商,利用条码技术和扫描技术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并且库存与产品的控制和计划系统都必须是在线的,准确的。 (3)存货所有权问题。确定由谁来进行补充库存的决策以前,零售商收到货物时,所有权也同时转移了,现在变为寄售关系,供应商拥有库存直到货物被售出。同时,由于供应商管理责任增大,成本增加了,双方要对条款进行洽谈,使零售商与供应商共享系统整体库存下降。 (4)资金支付问题。过去,零售商通常在收到货物一至三个月以后才支付货款,现在可能不得不在货物售出后就要支付货款,付款期限缩短了,零售商要适应这种变化。 2 .联合库存管理 联合库存管理是建立在经销商一体化基础之上的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它与VMI不同,它强调双方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控制计划,使供需双方能相互协调,使库存管理成为供需双方连接的桥梁和纽带。 传统的经销方法是,每个经销商根据市场需求预测直接向制造商定货,由于存在提前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产品才能送到经销商手中,而顾客不愿意等这么久,因此,各个经销商不得不以库存来应付,同时,制造商为了缩短提前期也不得不保存库存来尽快满足客户要求。无论是经销商还是制造商,对于一个突然到来的订单只有通过增加库存和人员来满足客户需求。但是,由于有些产品的配件价格昂贵,费用较大,库存过多,会使经销商负担不起,同时,对制造商也是不经济的,所以,不能通过增加库存的方法来满足每一个客户的需求,必须寻找一种新的解决办法。现在,借助现代信息系统技术,通过建立经销商一体化的战略联盟,把各个经销商的库存联合在一起,实现联合库存管理,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联合库存管理是由制造商安装一个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把各个经销商的库存通过该系统连接起来,每个经销商可以通过该系统查看其他经销商的库存,寻找配件并进行交换,同时,经销商们在制造商的协调下达成协议,承诺在一定条件下交换配件并支付一定报酬,这样,就可以使每个经销商的库存降低,服务水平提高。实行联合库存管理有很多优点,对于经销商来说,可以建立覆盖整个经销网络的库存池,一体化的物流系统,不仅能使经销商的库存更低,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更低,而且还能快速响应用户需求,更有效快速地运输配件,减少了因缺货而使经销商失去销售机会的情况,提高了服务水平;对于制造商来说,经销商比制造商更接近客户,能更好对客户要求做更快的响应,并为购买产品安排融资和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使制造商能集中精力,搞好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专家曾说过:“经销商创造了一家公司的形象,绝不仅仅是站在产品背后的公司,而是在世界各地都与其产品同在的公司。”实施联合库存管理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建立供需协调的管理机制。制造商要担负起责任,提供必要的资源与担保,使经销商相信承诺,协调其经销商的工作 (有时可能是相互竞争的经销商 ),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建立共同的合作目标和利益分配、激励机制,在各个经销商之间创造风险共担和资源共享的机会。 (2)建立信息共享与沟通的系统。利用EDI和POS系统,条码和扫描技术以及Internet的优势,在供需之间建立一个畅通的信息系统,使各经销商协调一致,快速响应用户要求。 (3)经销商之间要建立相互信息。有的经销商会怀疑参加这样一个系统是否值得,尤其是当他的库存比别人多的时候,同时,参与进来的经销商要依*其他经销商来帮助他们提供良好的顾客服务,这时,制造商就要大力支持,要多做工作,使经销商之间建立信任,使不同的经销商能够发挥不同领域的技能,实现联合库存管理的目标。 3.利用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来管理库存 由于资源的限制,没有哪一个公司可以自给自足,成为一个业务上面面俱到的专家。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可以为其提供高效率的库存管理服务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使得供应链上的供应方集中精力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不必建造新的仓储设施或长期租货而花费过多资金,从而降低库存成本,提供超过雇主公司更加多样化的顾客服务,改善服务质量。第三方物流战略,对制造商来说是利用外部资源,变物流的固定费用为变动费用,并可以得到物流专家的经验与物流技术的新成果,接受高质量的物流专业化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加满意的增值服务。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起到了连接供应与用户之间桥梁纽带作用,使供需双方都消除了各自的库存,提高了供应链的竞争力。实行第三方物流要建立在合同基础之上,它是一种长期的合作联盟,双方要记住,这是一个互利互惠,风险共担、回报共享的第三方联盟。 总之,牛鞭效应是供应链上库存管理的新特点,传统的库存管理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这类问题,只有从供应链的整体出发,通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信息共享,以获得关系整个供应链中的库存水平、定单、生产和交货情况的准确信息,使得生产按顾客的实际需求进行,从而减少供应链中需求的变动性,才能有助于供应方做出更准确的预测,提供更好的服务,牛鞭效应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此外,在供应链范围内进行库存管理,采纳具有创新思想的管理方法 (如VMI等 ),克服传统库存管理的局限性,不仅能降低本企业的库存水平,还能降低其他合作伙伴的库存水平,从而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最低,物流成本最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企业库存成本控制探讨论文
【摘要】 经营过程的成本控制对每个企业的都非常重要,库存成本是供应链成本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通常超过总成本的30%,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关键部分是库存成本的控制。每个企业都可以采用有效的途径与方法,来对企业的库存进行控制和管理,并完成企业利润的提高和企业成本的控制。有鉴于此,本文针对企业的库存成本的控制作为研究对象,先分析出各个企业在供应链的管理体系下的库存成本控制、再找出企业库存成本的构成及供应链的管理体系下企业的库存成本控制的途径。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库存;成本控制
一、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库存成本的概念
从扩大生产(ExtendedProduction)的概念发展成供应链,供应链在现代的管理教育中的定义为:围绕核心的企业,通过对资金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的控制,开始从采购原材料,到制成中间的产品和最终的产品,最后由销售的网络把相关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用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的结构把分销商,零售商,制造商,供应商连起来。供应链分为外部供应链、内部供应链两种,外部供应链是指企业外部的相关的'生产产品和流通过程中涉及的零售商、原材料供应商、消费者、生产厂商和储运商构成的供货需求网络。内部供应链则是指在企业内部流通过程中和生产产品所涉及的仓储部门、销售部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构成的供货需求网络。企业的库存控制是要保持盈利水平平衡以及整条供应链的反应能力,使整个供应链都能达到运作的成本最低化,所以对于供应链的各个节点,在确保销售及供应的需求下,来达到库存的成本最小化,并追求最经济的库存数量,要求必须要有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库存。
二、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库存成本构成
现代仓储管理中,库存是指有一切有经济价值的、闲置的,用于未来的资源,用于防止因缺件而中断生产,起平衡的作用,优点是改善服务的质量,防止材料短缺,节省订货的费用。缺点是会产生一些库存成本和资金的大量占用。企业的生产成本组成部分中,供应链成本中最重要的是库存成本,占总成本的30%以上。库存成本的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部分,其主要由交易成本、缺货成本以及库存持有成本组成。
三、的重要性
传统的企业库存管理认为库存的数量越多,越能体现企业效益好,相对应的资源也越多,而现代很多企业对库存的要求却不同,希望做到零库存成本,不仅可以减少仓储的成本,而且还可以提高企业资金流的利用效率。库存成本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其在供应链管理中主要起到四方面的作用:一是对企业进行库存成本控制会及时在材料价格下跌的时候储备需要的材料,降低材料成本;二是对企业库存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将会保持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数量,不会对其他部门产生影响;三是可以让不同的销售、生产环节需求和供给的时间差来进行控制,降低企业的仓储成本,就不会对生产和销售带来影响;四是防止缺件情况的出现。因此,现代企业对库存成本控制十分重视。供应商的选择是现在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到的。一个优秀的供应商会大大降低企业的库存成本,可以加快企业的生产进度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对此,企业选择供应商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应该对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价格、产品质量和供应商能否及时提供产品这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这三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缺一不可。
四、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企业库存成本控制措施
(一)让供应商来管理库存
VMI是VendorManagedInventory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就是“寄售”。VMI是生产商让供应商来管理库存,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生产企业在供应商的仓库储存物料,这样能节省生产企业的仓储成本和仓储管理的费用。另一种模式是供应商将物料储存在生产企业的仓库里,这样可以保障生产的及时供应,又节省了供应商的仓储管理成本;在平等互利的条件下,VMI能降低供应链的整体库存,关键寄售的物料只有生产领用了才算入库,可以延迟物料的付款周期。这种新型的管理库存方式通过与供应商的协作,使整个供应链的响应速度被大大提高了。
(二)简化供应链,实现精确管理
供应链的长短决定了供应周期的长短,那么供应链的库存就会受到影响。戴尔公司的供应链管理一直是全球的典范。它的供应链没有中间环节,直接通过电商把产品卖给顾客,这样可以迅速回流资金,而现金流充足了生产就会正常运转,不需要垫资资金,现金流周期竟然是-24天。此外,因为没有中间环节就降低了运营成本,这样高效的电商模式使服务商、供应商和戴尔共同形成了一个共盈的完整供应链。
(三)信息沟通并建立供应链预警机制
21世纪可谓知识大爆炸时代,该时代的突出特点是信息发展与传播速度特别快。在此时代背景下,现代企业的无形财富就要属信息沟通,为此,当代企业有必要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加强危机的预防能力,持续优化财务的管理环境,建立建全信息预警机制,将危机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与供应商共同建立预警机制。
(四)供应商的绩效管理
控制库存的初衷旨在降低供应链中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供应商的绩效考核越有效则越有利于有效地降低库存。比如,如果供应商的质量好,就比质量问题多的要多采购;如果供应商的订货点设低一点,生产周期降低一点,那么库存就可以大幅度降低;如果交货非常准时,就不要设立太多的安全库存。这样就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五)通过生产外包,合理利用外部资源
所谓生产外包其实就是将本应由,由企业内部人员负责的一些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的服务提供商,以充分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资源,从而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根本目的。就本质来看,生产外包可以让专业的企业做专业的事,从而节省出企业更多的精力能够投入到其相对精通的产品研发和销售上去,从而便于企业更好地提高经济效益,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对于企业来说控制库存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减少企业资金大量占用和减少库存管理成本,要求库存量越少越好。另一方面,企业要保证生产流程的顺畅,要求库存充足;如何协调好这方面的矛盾,是企业进行库存成本控制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库存成本的构成、重要性和控制措施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剖析当今企业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成本控制的研究方案。但是,供应链管理下企业库存成本的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更多的问题有待于专家学者从深度和广度上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丽清.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库存成本控制[J].商场现代化,2015(19):192-193.
[2]卢佰慧.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企业库存成本控制[J].商,2013(14):16-18.
[3]孙玉微.浅谈成本分析和库存控制[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3(12):63-64.
[4]董鹏,吴炬文.供应链视角下的制造业零库存的反思[J].中国印刷,2016(1):52-57.
[5]刘圣春,龚本刚.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库存成本控制策略研究[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2,33(8):13-17.
[6]姬素红.以物资管理系统为依托构建和完善煤炭企业成本分析体系[J].管理学文摘,2015(11):75-77.
供应链库存管理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已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中,库存管理模式的优化已成为制约供应链性能的关键环节。本文介绍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以及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问题。并针对供应链协调库存的问题,研究了供应链管理库存、寄售库存管理、联合库存管理和第三方物流管理库存的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型、再订货水平和集成化库存管理模型,展开了讨论。这些研究对实际中的供应链库存协调制定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为深入开展供应链库存协调理论在经济中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库存协调;VMI
一、引言
仓库是物流中心的重要一环,对经常性使用的物资,物资部门按照经济的原则采购、仓储,进行物资库存管理。传统的库存管理主要将注意力放在企业内部的库存控制上,它往往以优化单一企业的库存总成本为目标确定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不注重供应链的协调与合作。这种局部优化的管理模式导致供应链物流不畅,成本增加,企业及其供应链缺乏竞争力。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库存管理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强调从供应链的整体,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库存问题,这使得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传统的库存管理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供应链中的各个商业组织在存货和物料流转方面进行紧密合作将会给各个组织带来很多益处。不仅能够提高计划的准确性和资源的生产率,还能提高物料的流转速度,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
二、供应链库存管理概述
本节概述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并分析了库存管理的概念及发展。
1.供应链管理概述。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最早由在1980年发表的《竞争的优势》一书中提出。1986年物流管理委员会(CouncilofLogisticsManagement,CLM)对SCM作了定义:SCM是一种关于企业外部顾客和供应商的物流管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供应链管理的定义虽然没有得到统一,但是其基本作用和概念框架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在市场营销、经济学、运筹学、管理科学、运作管理和物流等各个领域中,在不同的成面上对供应链管理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首先是组成供应链的主体即供应链的各成员:从功能上分,供应链中的所有成员可以是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零售商等;在交易关系上,各个成员可以是买方、卖方和运输承担商;从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势力或地位上看,可分为领导者和追随者,而势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各方面的控制权上,如库存决策、定价、促销活动容量分配、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共享等。其次是渠道。渠道是产品、信息和资金的流动途径,它连接着供应链中的所有成员。渠道的结构包括各个成员之间的连接形状,如有几个承包商、分销中心以及他们的地理位置。最后是产品。在一个供应链管理研究模型中,可能涉及到多种产品,这些产品之间的关系可以是替代的、互补的,而同一品牌产品系列上下代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相互都会影响到彼此的生产、库存、定价和促销等决策,另外,如果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成几个时期,在各个时期中的需求、价格库存和促销力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它时期的决策。
2.库存管理概述。库存管理作为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领域的一个经典问题,对其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研究的银行保持多少流通现金的问题。通过研究,人们发现了一个计算库存现金的简单公式。1915年,Harris将这种思想应用于一般的物资存储问题,建立了经典的经济订货量(EconomicOrderQuantity,EOQ)公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球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物流和仓储成本增加,企业面临降低成本、改进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的巨大挑战,供应链中各个商业组织越来越认识到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能力取决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与合作。正如克里斯托夫在1996年所说的那样,“当今的商业竞争实际上是各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不是各个公司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中的任何不确定因素都会使得链上的各个商业组织持有更高水平的存货,以保证它们应对需求的能力。提高存货水平必然会导致成本的上升,还会使供应链应对变化反应的速度变慢,因此,科学的库存控制成了进行库存管理的主要手段。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库存管理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强调从供应链的整体,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库存问题,这使得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传统的库存管理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在供应链管理中,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制造成本以及其它成本费用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为了实现有效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必须将供应链各个成员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并使实体供应物流、制造装配物流与实体分销物流之间达到高度均衡。在实现供应链物流管理目标的同时,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控制在最低的程度,总库存最小化目标的达成有赖于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与库存变化的最优控制,而不是单个成员企业库存水平的最低。供应链中的各个商业组织在存货和物料流转方面进行紧密合作将会给各个组织带来很多益处。首先,能够以较低的库存水平带来更少的加急运作,提高计划的准确性和资源的生产率,实现较好的规模收益;其次,在存货和物料流转方面开展合作将使得物料的流转变得更快,更可靠,更短的准备周期和由于快速送货提供的更好的客户服务。各种商业组织都在不断地寻求提高运作水平的方法,以此来赢得竞争优势。
3.供应链库存管理特点及意义。传统的企业库存管理侧重于优化单一的库存成本,从存储成本和订货成本出发确定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而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不仅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多个部门,还涉及到外部的其他多个企业,它是从企业内部部门的职能管理拓展到企业群间的库存管理。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传统的企业库存管理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管理的出发点、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概括来说,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目标是追求供应链全局库存的最优化由供应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可知,供应链管理追求的是整个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因此,库存管理不是只追求各节点企业单个库存点的成本最低,而是应该协调各个节点企业的库存活动,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成本最小化。
信息共享为供应链库存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手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供应链库存控制更为有效。要增加供应链的信息共享程度,建立在Internet和EDI技术基础上的全球供应链信息系统,为企业间的快速信息传递提供了保证。供应链库存协调机制决定着企业间的库存协作效率,是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问题。良好的库存协调机制既能调动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又能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供应链的综合竞争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由局部规模变为全球规模,由于信息成本高而被限定在狭窄区域内的地区经济,将被统一到全球市场中。研究供应链管理对于我国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提高适应国际化经营战略的能力,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与竞争本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而作为供应链研究核心问题的库存管理研究将显得更加突出,这一领域将成为更有价值和更具实际意义的研究方向。
三、利用供应链协调库存
协调的供应链关系能够应对需求的不确定性变化、降低库存成本、提高资产回报率等功能。然而,一个供应链系统包括多个商业组织,这些商业组织往往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供应商和零售商在做生产和库存决策时所采取的EOQ模型往往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忽略了整个供应链上的整体利益,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是建立协调机制来对供应链成员的目标进行综合,协调他们的决策来优化系统的绩效。供应链协调涉及不同的协调问题,如供应链中各成员在战略方面的合作协调,在计划及运营方面的生产协调、信息协调和库存协调等问题。对各协调问题中不同的协调内容往往需要建立不同的协调模型,如生产协调问题主要研究面向供应链全局的生产计划、物流计划等内容,前者主要采用建立生产调度模型的方法,而后者主要采用建立配送模型的方法。信息协调问题则包括协调以下信息内容的共享:库存共享、销售数据共享、订单状态共享、销售预测共享、生产/配送计划共享。针对库存协调问题建立的库存协调模型主要有供应链管理中的供应商管理库存、寄售库存管理、联合库存模型和第三方库存管理等,其目的是克服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控制模式而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
1.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MI管理系统就是指由供应厂商管理用户库存(VendorManagedInventory),是连续补货的方式之一。所谓“连续补货”是供应商与零售商建立伙伴关系,两者共享零售商的库存数据和销售信息及目前的存货水准,供应商根据这些数据和信息再依据预先制定的存货水准对零售商进行补货的过程。在连续补货的环境下,供应商不再是被动地执行零售商的订单,而是主动地为零售商补货或提出建议性的订单,以降低补货成本,提高供货速度和准确性,降低库存水平。供应链环境下,用户个性化产品需求增加,导致企业产品种类增加,产品多样化、系列化导致库存水平上升,库存成本和管理难度增加。传统库存管理造成供应链上的库存积压,供应链整体利益削减。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新的库存管理方法能科学管理库存,协调供应链整体利益。供应商管理库存客观上要求各企业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密切合作,在观念上达到目标一致,并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各企业在合作上采取积极响应的态度,以快速的响应能力降低库存费用,使各参与方合作时获得的收益比不参与合作时获得的收益大,这样供应商管理库存的产生具有必然性,供应链管理等相关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应用更加快了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发展。
2.寄售库存管理。寄售库存(ConsignmentStock,CS)是供应链环境下的一种库存管理理论,它是指供应商将货物存放在生产厂商或者零售商的仓库里,在货物没有被厂商或零售商使用之前,货物的所有权归供应商所有,厂商或零售商只有在使用货物时才支付费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通信等技术的发展,世界进入了以Internet为载体的网络时代。网络时代下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极为便利,这为以连续信息交换为前提的CS方式的应用及推广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全球进入买方市场后,市场的渠道力量逐渐向供应链下游转移。供应链下游的厂商为了降低风险,完全可以凭借自身所掌握的渠道力量,让供应商采用CS这种更有利于自己的库存方式。在现实生活里,CS方式已非常常见并广泛的运用于各行各业中。例如,许多生产商(IBM、Dell、Philip、海尔、长虹等)都要求供应商将生产用的零部件、原材料等存放在自己的仓库里,用完后再同供应商结账;很多宾馆的房间里存放的各种饮料、食品和烟酒等实际上应用的也是一种CS方式;据调查,有90%的医院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某种形式的CS;甚至电子商务网站(如ebay、、AmericaOnline、阿里巴巴、淘宝、易趣等)所采用的也是一种寄售合同;另外在零售业中,虽然大型超市(如Wal-Mart等)还只是采用VMI方式,但有些人断言CS代表着零售业的未来。
3.联合库存管理。虽然VMI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库存管理方案,但在VMI中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协作水平有限,且成功的VMI需要企业间有较高的信任度,下游企业只需要帮助上游企业制定计划,从而下游企业实现零库存,上游企业库存大幅度减小,但这无疑增加了供应商的风险。不同于VMI集成化运作的决策代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JointlyManagedInventory,JMI)是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简单来说,联合库存管理就是基于协调中心的联合库存管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独立库存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大大改善供应链的供应水平和运作效率,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是一种通过供应链成员间联合、协调机制来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强调各个节点企业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上的每个库存管理者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相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从而充分利用了供应链资源。在供应链环境下,实施联合库存管理,首先要一个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在协调管理机制中,建立供需双方共同合作目标,在此基础上建立联合库存的协调控制机制,由联合库存管理中心对需求、订货、供货等做出决策,并协调供需双方利益,同时需要设立一种公平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其次,要以现代化的信息系统为依托,充分利用供应链节点企业EDI(电子数据互换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平台或电子商务系统,将条码技术、POS系统、订单自动处理系统等集成起来。在信息系统中,要做到信息共享以及信息获得具有透明性和及时性。JMI能够给企业库存管理所带来的优势如下所述:
(1)信息优势。信息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而缺乏信息沟通也是其他库存管理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JMI通过在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了企业间库存管理上的信息共享。这样既保证供应链上游企业可以通过下游企业及时准确地获得市场需求信息,又可以使各个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而开展。
(2)成本优势。JMI实现了从分销商到制造商到供应商之间在库存管理方面的一体化,可以让三方都能够实现准时采购(即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和质量采购恰当的物品)。准时采购不仅可以减少库存,还可以加快库存周转,缩短定货和交货提前期,从而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
(3)物流优势。JMI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局面,体现了供应链的一体化管理思想。JMI强调各方的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共同分担风险,能够有效的消除库存过高以及“牛鞭效应”。
(4)战略联盟优势。JMI的实施是以各方的充分信任与合作为基础展开的,JMI要想顺利有效运行,对于分销商、制造商和供应商而言缺一不可,大家都是站在同一条船上。因此,JMI的有效实施,既加强了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又保证了这种独特的由库存管理而带来的企业间的合作模式不会轻易地被竞争者模仿,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总的来看,联合库存管理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强调双方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过程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相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库存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运作过程,而是变成供需连接的纽带和协调。
四、模型
1.模型假定。(1)供应链中只存在单一的买方(她)和单一的卖方(他),且只生产一种产品。(2)买方的订购是分批进行的,她每次订购的批量为Q,每次订购的成本为A,产品的年需求速度是确定的,为D。(3)卖方的生产速度有限并且也是分批进行的,他每次生产的批量为mQ,每次生产的启动(set-up)成本为M,产品的生产速度也是确定的,为P。(4)买卖双方的库存持有成本都与库存产品数量及时间成正比,令买卖双方的单位产品在单位时间内的库存持有成本分别为hb和hv。(5)单位运输成本为常量,不予考虑。
2.存储策略。(1)t-循环策略:每隔t时段补充一次,补充量为Q。(2)(s,Q)策略:连续盘点,一旦库存水平小于s,立即发出定单,其定货量为Q;若库存水平大于等于s,则不定货。s称为定货点库存水平。(3)(s,S)策略:连续盘点,一旦库存水平小于s,立即发出定单,其定货量为S-s;即使得定货时刻的库存水平达到S否则就不予定货。(4)(T,s,Q)策略:以周期T进行盘点,其余行为同(s,Q)策略。(5)(T,s,S)策略:以周期T进行盘点,其余行为同(s,S)策略。
3.传统的库存模型。传统的库存管理往往以优化单一企业的库存总成本为目标确定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因而此处我们以买方为例给出经济订货量(EOQ)公式。
4.再订货水平。在需求恒定的条件下,从一个存货周期把存货转移到另外一个存货周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每一个订单项下的货物都应该在现有的存货刚好用完的时候到达,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在需要对货物进行补充之前的一个订货至交货周期实施定货,否则就会发生缺货。
5.集成化库存模型。集成化库存模型考虑了使供应链系统总成本最小的联合经济批量,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以下给出一个使单买方和单卖方组成的供应链系统总成本最小化的联合经济批量求解模型(Hill(1999))。
五、结语
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化、系统化、合理化和效率化,任何企业都无法回避如何是其物流系统或物流子公司运行最优化的问题。为了实现有效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必须将供应链各个成员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集中管理库存信息,通过ERP信息平台建立物资台帐,实现库存高度透明化。逐步运用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商协议库存等策略,有利于降低库存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众所周知,供应链作为一种扩展型企业,库存管理在其运作中更为重要,原因是库存不仅影响着某一节点企业的成本,而且也制约着供应链的综合成本、整体性能和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应该更多地从供应链上企业间合作关系的角度考虑其库存管理战略,从而推动供应链库存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进化,最终提高整个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效益。虽然供应商管理库存的相关理论和协调方法已经相对成熟,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供应商管理库存实施的信息技术平台、信任机制、战略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不同情形下供应商管理库存协调值得进一步研究;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拓展,协调机制的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充实;供应商管理库存与采购、生产、销售和运输的系统研究有待加强。本文讨论了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并针对供应链协调库存的问题,研究了供应链管理库存、寄售库存管理、联合库存管理和第三方物流管理库存的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型、再订货水平和集成化库存管理模型,展开了讨论。最后,对希捷的VMI库存管理模式进行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论证了供应链协调库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康永星.供应链库存协调与优化研究[D].2006.天津大学.
[2]霍小军.电力行业后勤改革研究[D].2005.天津大学.
[3]顾喜云.现代物流概念下的仓储理论研究[D].2000.上海海运学院.
[4]赵艳琴,张绍文.供应链条件下的库存模型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
[5]任敏贤.供应链库存协调问题研究[D].2004.吉林大学.
[6]刘永胜,李敏强.供应链库存协调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7]夏则芳.供应链库存管理决策的研究[D].2006.上海交通大学.
[8]刘鹏飞.供应商管理库存及其协调研究[D].2008.中南大学.
[9]徐彬彬.引入TPL前后的VMI集成库存模型研究[D].2009.华中科技大学.
[10]张慧颖.不确定需求下的供应链库存协调管理研究[D].2003.天津大学.
[11]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物料代码标准化方法研究及应用(2010年1月).
[12]罗守安.安徽电力建设公司供应链物流管理研究.2008.合肥工业大学.
企业供应链优化摘要:本文介绍了企业供应链优化设计问题,并具体探讨了ERP供应链、传统供应链以及基于高级计划与排程APS(Advanced Planning System)的供应链业务流程的优化设计思路。关键词:传统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高级计划与排程供应链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企业已逐步迈向市场,加入到市场激烈竞争的洪流中去。激烈的竞争使他们意识到,企业集团的规模效应以及与合作伙伴之间的真诚合作,追求共同利益是在洪流中生存、搏击、制胜的法宝。而科技的迅猛发展,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营销观念已逐步取代了以生产和产品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又使他们意识到,那个企业能够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顾客需求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运用各种先进技术,以最低的成本、最优的服务满足这种需求,它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近年来,为了顺应时代的需要,顺应市场的需要,顺应竞争的需要,生产厂商、分销商、代理商引入了供应链管理概念。供应链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但其真正发展却是在90年代后期。供应链译自于英文的“supplyChain”,供应链管理则译自英文的“SupplyChainManagement(SCM)”。21世纪的市场竞争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任何一个企业只有与别的企业结成供应链才有可能取得竞争的主动权。传统上,大多数企业认为自己是和其它企业独立存在的,并且为了生存而与他们竞争。供应商与上下游之间经常是对抗多于合作,许多企业仍谋求把成本降低或利润增加建立在损害供应链其它成员的利益上。许多企业没有认识到,将自己的成本简单地转移到上游或下游并不能使他们增强竞争力(也许短期有效),因为到底所有成本都要设法由市场转嫁给最终消费者。领先的企业认识到这种传统观念的错误,力图通过增加整个供应链提供给消费者的价值以及减少整个供应链的成本,来增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为什么从原材料到产成品需要数天,数月时间,而制造时间仅仅是几分钟,几个小时?为什么零售商的库存一般在10周左右, 而制造商具有每周的制造能力? 为什么经营者总是评价生产的价值,而不是满足客户的需求?为什么总是觉得需求不准确?需求与供应总是不匹配? 答案是简单的,供应链不同步,且没有优化。一、传统的供应链计划模式传统的供应链计划有三种模式:垂直模式、水平模式及综合模式。垂直模式我们可以看出此种模式设置复杂,计算方便只有DRP,但速度较慢;水平模式我们可以看出此种模式设置较简单,但计算复杂(MRP/MPS/DRP);综合模式在日常的生活中此种模式是常用的,单一组织用内部MPS/MRP,而外部多组织用DRP,我们可以看出设置简单,计算灵活。二、 ERP的供应链计划ERP的供应链计划其含义是对所有的组织进行计划,用DRP计划分销渠道,支持集中式和分布式计划,其计划扩展到客户与供应商;DRP是计划分销中心或客户,可以定义执行单一的,多个的组织计划,可以反查供应链;BOD(Bill of Distribution)支持多种设置,包括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定义各货源的优先和有效日期; 必须定义供应链网络,货源规划,把物料分配给分销清单(BOD),对供应链进行同步的,顺序的计划(未优化)。三、基于APS的供应链优化1、基于APS的供应链优化的范围和内容最大化满足客户和消费者需求。在最低成本下,满足客户需求和客户服务。减少不确定的供应与需求。通过能力约束、供应约束、运输约束等等。还包括非物理约束如客户或优先区域(自动分配有限的供货)、 安全库存、批量。结合供应链中所有的需求如销售预测,客户定单和补充定单和供应链中所有的供货渠道,包括原材料库存、 半成品、成品库存、确认分销订单、确认的生产定单和确认的采购定单。同时使用这些信息,APS比较需求信息和存在的约束,当三个要素未满足时,立刻产生警告信息。通过供应链,例如几十个工厂、 几十个分销中心、和几百个销售渠道实时平衡优化需求,供应和各种约束。这意味着一旦有未意料的变化,改变了需求、供应、及约束、APS就能立刻看到它的影响。通过整个供应链进行成本和服务的优化。用APS建立有效的模式,它是有效的客户响应(ECR),使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协作,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价值服务。在供应链里,减少非增值的活动。在实施APS之前,进行BPR。用JIT的管理思想消除浪费,减少准备时间,文档资料和行政管理。在供应链里频繁地增加过度复杂的管理方案,仍会增加成本。管理计划依赖于销售预测,然而,销售预测本身有许多不准确因素,那么强化销售也许能达到销售预测的准确性。但是,供应链里如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没有足够的供货能力,生产能力和运输能力,结果是销售计划会引起企业失去销售和超出成本。 当基本问题未能解决时,提出复杂的方案实际上是抵冲效率的。需求信息和服务需求应该是以最小的变形, 传递给上游并共享。利用APS通过计划时区持久的平衡需求、供应、约束、同时看到发生的供应链问题。由于实时,双方向的重计划能力,计划员有能力执行各种模拟以满足优化计划。这些模拟提供实时响应。如我的安全库存水平应是多少? 这是最低成本计划吗?我使用的资源已经优化了吗?这个计划满足我的客户服务水平了吗?我以经最大化利润了吗?我可以承诺什么?同步化供需是对服务和成本的一个重要目标。有几个因素影响这种匹配:(1)大批量。(2)生产上维持高效率,而不是满足客户需求。(3)缺少同步,使得库存水平高,和变化频繁的库存水平。可靠的、灵活的经营是同步化的关键。可靠、灵活的运作应该主要集中于生产、分销。销售与市场的角色是揭开需求。2、APS所依赖的一组核心能力为了达到这些高级的计划能力, APS依赖一组核心的能力:计算的速度。基于内存的计算结构,比MRPII/DRP的计算速度快300倍。这种计算处理可以持续的进性计算。这就彻底改变了MRPII/DRP的批处理的计算模式。可以并发考虑所有供应链约束。当每一次改变出现时,APS就会同时检查能力约束、原料约束、需求约束。而不像MRPII/DRP每一次计划只考虑一种类型的约束。这就保证了供应链计划在任何时候都有效。基于约束的计划——硬约束和软约束。APS可以达到同时传播影响到上游和下游。在交互的计划环境中实行解决问题和供应链优化算法。它有能力产生反映所有约束的有效计划。而且,有能力产生最大利润的计划。3、APS与SCM、ERP的关系APS是SCM的核心,它能代替ERP的预测计划、DRP、MPS、MRP、CRP和生产计划 APS不能对业务管理如货物的接收、原料的消耗、发货、开发票、文档管理、财务、生产定单下达、采购定单下达,客户定单的接收。 APS也不能处理数据的维护如物料主文件维护、BOM维护、工艺路径维护、货源和设备的维护、能力表及供应商、客户、资源的优先级的维护。综上所述: 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就是在未预料的事件发生后, 实时的供应链重计划,保证持续的优化的可行的计划,保证按事先定义的业务规则,供应链系统进行重计化、财务优化。参考文献:[1]翁心刚.物流管理基础[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李严锋,张丽娟.现代物流管理[M].东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3]张铎,林自葵.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4]霍红.物流师,认证教材[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59.注释:1、APS:高级计划与排程(Advanced Planning System) 它是对所有资源具有同步的,实时的,具有约束能力的,模拟能力,不论是物料,机器设备,人员,供应,客户需求,运输等影响计划因素;不论是长期的或短期的计划具有优化,对比,可执行性。它采用基于内存的计算结构,这种计算处理可以持续的进行计算。2、DRP:配送需求计划(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 planning)是指一种保证有效地满足市场需要又使的物流资源配置费用最省的计划方法,是MRP原理与方法在物品配送中的运用。仅供参考,呵呵
供应链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虽然,我国很多企业能认识到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建设却无处下手,属于严重空白。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供应链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对企业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对我国的企业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发现,我国大部分能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企业都需要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而对于供应链管理,其应用取得的成效是肯定的,但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管理内容,不同企业在应用供应链管理方面产生的问题也存在的一定差异。本文试图就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进行浅显分析,提出一些改进对策。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估;战略伙伴
一、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没有真正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
虽然,我国很多企业能认识到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建设却无处下手,属于严重空白。企业管理人员甚至不能对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进行清楚的认知,不知道应当应用何种计算机软件,如何进行供应链的建设等。因此,供应链管理模式在企业中的落实寸步难行,对于工作的重点不够了解,对于工作的开展也太过于茫然。我国有一些企业还存在着这样思想上的误区,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将供应链管理看成是一种连接方式,而不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战略方案,没有认识到供应链管理能为企业带来的增值效益,导致在企业内部并没有真正的建立起供应链管理模式。
战略伙伴关系未统一
我国的很多企业仍处在最为低层次的市场竞争中,也就是多个企业间形成了激烈竞争局势,竞争过程就是一个两败俱伤的过程。我国企业若想通过合作竞争的方式,同时将企业供应链具有的优势全面发挥出来,达到双赢的市场竞争局面,那么各个企业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统一战略伙伴的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地将各自企业的优势展现出来。因为,供应链具有的组成成员它们是不同经济利益的实体,各自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长时间情况下对于构成成员就会造成不利影响,使得构成成员会产生强烈的抗争行为。受以往传统思维影响,我国很多企业管理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个人或小利益的争斗中去,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并没有给予过多重视,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思想死板僵化,不能对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调节与整合。对于一些企业内部组织也是如此,举个较为简单的例子,如我国国内一些大型的零售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更像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无论是对于存货的采购还是其他方面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专属渠道,不仅导致管理难度有所增加,同时使得存货成本很高,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不能适应经济市场的变化,甚至可能被兼并或消失。
二、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更新供应链管理理念
想要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使得我国的企业能将供应链管理具有的优势和特点全面的发挥出来,那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更新供应链管理理念。企业根据本身的特点、产业结构、资金实力等的实际情况,可学习西方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汲取丰富的管理经验,对其进行恰当的调整,将供应链管理应用到我国企业的管理中去。此外,我国的联想集团、海尔集团等一些大型的企业目前都采用了非常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比较符合我国国情和我国企业结构,我国其他企业可对该内容进行有效筛选,形成适用于本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实际应用到自身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去,最终达到促进企业供应链管理理念更新的目的,使得我国企业管理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明确企业自身在供应链中的作用
供应链的组成内容较多,其中包括企业产品生产加工原材料的供应商、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产品的分销单位、产品的物流运输单位,还有广大的消费群众。一个供应链需要具有一个主导企业,其余部分就是为主导企业附属内容,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该企业都不能承担供应链中所有内容,企业必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特点和企业所具有的优势,明确企业在供应链中占据的位置,明确企业的主要发展路线,清晰了解自身的主业,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一个企业会参与到多个供应链中去,同时,在不同的供应链中有着不同的位置。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能使得企业成为供应链联盟合作关系,将企业具有的并不是非常核心的企业生产经营任务进行外包,对增强核心业务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对于落实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使战略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加的稳固。因为,供应链构成的各个节点都是独立存在的市场经济利益主体,他们在协作的过程中一切活动的开展必会考虑到自身的利益问题,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利益矛盾,导致良好的合作关系可能会受不良影响。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能明确供应链盈利过程中风险和利益额度的分配,明确各个企业对于供应链盈利做出的贡献,且应用订单价格补贴等多项手段对相应的企业进行一定激励,使得供应链构成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稳固,保证稳定发展。
三、结语
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承受的市场竞争压力也越来越为沉重。我国企业在经济市场中想要站稳脚跟,寻求新的发展契机,就必须要不断重视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并对此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运行和应用。相应的人员也要不断研究供应链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找寻相应的应对措施,使得供应链管理模式更加完善,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史艳红.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领域运用状况和价值评价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0).
[2]王丽娜,缪栋,朱文月.供应链管理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商业规则。企业已经难以再依靠传统的成本控制手段,如通过控制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来提髙材料利用率以降低材料成本,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控制产品单耗工时以降低人工成本,通过提高产品产量、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单位产品负担的固定成本等。即使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适时制造、看板管理、精益制造、价值工程、全面质量管理等管理技术和方法,随着技术进步、工资上涨及需求变化,企业在上述各方面的成效越来越低。在这种背景下,供应链管理以一种全新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产生并很快得到发展和完善。
一、供应链及供应链成本
(一)供应链的概念和特点
1、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将产品送到最终用户,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2、供应链的特点。供应链的特点在于其所具备的网链结构,而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链型结构。整个网链结构由最终用户的需要来拉动,所以其最基本特点是面向用户需求;提供的是在高度一体化的过程中获得的产品和增值服务;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视为一个包含供需关系的节点;并且供应链体现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多种形态。
(二)供应链成本
1、供应链成本。供应链成本就是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所发生的各种成本。供应链成本包括“链”上的所有企业及其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相关的供应链活动所有环节所发生的费用。
2、供应链成本的构成。供应链活动主要是以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为主线,经过采购、制造、分销和零售等环节,形成持续不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同时发生相应的成本,它们构成供应链的总成本。根据苏沃林在其所著的《供应链成本管理》一书中的观点,供应链成本包括三个部分:①直接成本,是指单个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发生的构成产品实体的费用,主要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和机器成本;②间接成本(作业成本),是指与产品生产不直接相关的、在制造和配送产品到用户的管理活动中发生的费用;③交易成本,包括与供应商和用户在处理信息和通讯活动中旨在协调、控制和适应彼此交易关系而发生的费用。
(三)供应链中成本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在于通过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各供应环节,使企业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使供应链系统的总成本最优。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供应链中的成本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与传统的生产导向不同,它是一种需求拉动型的成本管理模式。将顾客需求及客户订单作为生产、采购的拉动力,以控制资金占用成本。张瑞敏称市场经济为订单经济,就是通过建立ERP、CRM等信息技术支撑体系,设计更具弹性的生产能力,以市场需求为企业经营的向导。需求拉动生产,即有市场需求才组织生产,企业的产、供、销等经济活动都要适时适地适量,从而减少存货资金占用费用、仓储费用以及存货损失和价值损失。
2、传统成本理论认为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必然导致成本上升,而保证安全生产和经营必须依靠大量库存,因此这种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单纯地追求企业成本与服务水平之间的平衡。但在供应链系统中,改善服务和降低成本这两个目标可同时实现。一个有效的例子是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在两年的时间内,公司通过关闭全球六个仓库、从新成立的中央配送中心采取向顾客空运微型集成电路的做法,不仅降低了销售成本,而且缩短交货时间47%,增加了销售额34%。
3、成本管理范围由生产领域向开发、设计、供应、销售领域拓展。传统的成本管理往往比较重视生产领域成本的控制,而将其他环节的成本视为为生产和销售产品所发生的额外费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生产成本在企业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而与产品相关的设计、供应、服务、销售等引起的成本不断上升,其数额甚至超过生产成本。据调查,企业平均物流成本约占销售额的,于是出现了物流管理,通过企业流程再造、物流体系设计来降低成本。
4、成本管理活动具有层次和整体性。供应链的整体性体现在企业自身流通环节的整合和与上下游企业间的整合两个方面。它要求企业必须在三个层次上权衡企业的成本:战略层次,主要包括合作伙伴的评价选择及仓库布局、数量和储存能力,以及材料在物流网络中的流动等决策;战术层次,包括采购和生产决策、库存和运输策略,其活动一般以年或季度进行重新评价;作业层次,是指日常决策如生产计划流程、估计提前期、安排运输路线等。
5、管理手段多样化。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现主要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供求信息在企业间的整合,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全球采购系统(GPM)和电子商务系统(E-commerce)等技术支撑体系,改善企业传统的业务流程,降低系统成本。
二、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供应链成本控制观念薄弱.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理论的不完善和实践经验的不足,所以尽管有的企业已经在实
施供应链成本管理,但是对成本管理和控制并没有制定系统的制度。多数企业成本管理的思想依然单纯的停留在传统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只想最大限度的减少支出,降低成本,而没有把供应链网链中的所有企业看成是一个整体,通过业务流程重组,消除各企业的自我保护主义,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真正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实现企业利润的目的。成本管理只是本企业内部专业成本管理机构的职责,缺乏全员成本意识。由于企业的成本表现为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因而成本的形成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各项要素与各项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成本控制的主体应该包括对企业成本的形成负有责任的影响者和参与者。因此,成本管理与控制不单是企业内部专业成本管理机构的工作,供应链上的每一企业、部门和员工都是成本形成的影响者和成本控制的参与者和实施者。
(二)缺乏成本整体效益观念
长期以来,一些企业成本管理的指导思想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并以成本升降作为考评企业业绩的重要依据。这种片面追求成本降低而忽略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款式与包装的方法,虽然节省了成本开支,但造成产品积压,不能实现价值。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成本管理在谋求成本降低的同时,还应重视系统整体效益的提高。
(三)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
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往往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没有达到真正的相互信任。所以,为了相互合作,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借助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来实现的。同时,合作伙伴的选择也是目前供应链企业存在的难题,如何选择合作伙伴,该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企业也尚未针对上述问题制定出合适的标准。
(四)供应链管理环节容易出现信息失真
由于存在利益目标冲突,获得的信息分散。各企业往往不会将所获得的真实信息全部传达给其他合作伙伴,使得信息失真。例如,在采购过程中,采购方处于有利地位,其往往会截留部分需求信息,人为地设置沟通障碍,而供应商也会隐瞒部分信息,双方都限制了有效的信息沟通,结果就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后果就是双方成本的增加。可见,信息共享对于供应链合作伙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五)缺乏主动出击市场的动力和积极性
外部资源利用率低,与上下游企业还没有形成战略联盟的关系。不少企业仍停留在单体生产管理思想上,即只愿按本企业的工作制度安排生产计划,而不愿与外部环境协同运作。由于上下游企业的生产率不同,很容易在供应链上形成很高的库存。因此应在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树立大物流观念,提高企业同步制造水平。过去企业认为自己拥有的才叫资源,这是不够的。我们应该从重视实有资源管理转向虚拟资源的运用,即把资源管理延伸到合作伙伴那里,上下游企业甚至客户都可以看作自己资源的扩展。
(六)标准成本会计限制着公司的业绩
公认会计原则(GAAP)要求企业应用标准成本会计制作外部报表,限制了销量会计的发展。然而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会计需要企业拥有顾客导向的信息。企业应逐步转换财务和会计职能,改善原有的标准成本会计,以适应供应链管理的需要,使组织关注经营供应链的成果。
(七)缺乏用户服务和合作伙伴的评价标准与激励机制
本位主义思想使激励机制以部门目标和企业自身的目标为主,孤立地评价部门和企业业绩,造成部门和企业片面追求自身利益。物流、信息流经常扭曲变形,产供销系统没有形成链。企业应建立以顾客满意度为衡量标准的服务管理体系,建立整个供应链绩效的考核标准。对下游企业来讲,供应链上游企业的功能不是简单的提供物料,而是要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的服务。除此之外,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之前,还应将企业的业务目标同现有能力及业绩进行比较,发现现有供应链的显著弱点,同关键客户和供应商一起建立供应链的远景目标,并制定从现实过渡到理想供应链目标的行动计划。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信息共享会带来额外的利润,而额外利润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核心企业。各成员企业会担心核心企业滥用信息而占有额外利润,导致利润分配不均。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建立对整个供应链企业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三、供应链中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培养供应链成本控制意识
首先,提高整体意识。要把供应链整个网链中的所有企业看成是一个整体,消除各企业的自我保护保护主义,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
其次,让每个企业认识到在供应链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节点企业应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将各个节点企业有机的联系起来,互相信任与合作,才能发挥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优势,最大限度的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的目的。
(二)建立信任与合作机制
供应链中的合作关系是指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形成的一种协调关系。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正常运行的基础,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而合作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有合作的地方都需要信任。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存在利益分E的矛盾。所以,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要想加强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达到合作的目的,就要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因为好的合作伙伴是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重要基础。同时还要强化合作竞争观念,共担风险、责任与成本,共享成果与利益,形成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
(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供应链的计划、组织、协调与调控都需要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的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的基础之上。信息共享能使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更好地制定生产、销售和库存等计划,能使目标成本顺利实施,并且使得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能提高最终用户的满意度并达到促进供应链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的目的。可见,信息对供应链成本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供应链点企业要想提髙顾客满意度的同时降低供应链成本,就必须要获得充分的信息共享。
(四)建立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建立完善的供应链成本管理制度,以控制整体成本,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还应该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用于对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果、合作关系作出评价。使得之前的措施得以有效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要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并制定考核标准来评价各节点企业的运营绩效以及节点企业本身的运营绩效对上下游节点企业或整个供应链产生的影响。考核要以顾客满意度和成本控制指标为衡量标准。对顾客满意度的衡量主要包括质量、价格、及时性等。如合格率、退货率、投诉率等都是考核的内容。对成本指标的考核主要是将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分析目标成本的完成情况和改进情况等。经过考核之后,按照考核结果评定各节点企业对整个供应链贡献的大小,并依据其制定合理的分配标准进行利润分配。以此来改善利润分配不均的问题。激励机制包括企业内部员工的激励及各成员企业的激励两个方面。企业内部员工的激励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完成:及时关注员工的工作表现并对其进行评价,制定与员工相适应的培训与学习计划,给员工自我提升的空间和机会,制定奖惩机制和薪酬机制,还有休假和保健计划等。当然,与成本控制相关的激励措施应该更加突出,以此达到通过激励增强员工成本意识的目的。对各成员企业的激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组织机构要确保制定的考核标准与分配标准的合理性,并根据分配标准对利润进行合理分配;做到时时听取各节点企业的意见,对绩效考核与面机制进行补充、修改;核心企业要与从属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从属企业也要经常关注上下游合作方的运行状况;保证各节点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相互猜忌和争执,使成员企业在一个好的供应链环境下愉快合作。
供应链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虽然,我国很多企业能认识到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建设却无处下手,属于严重空白。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供应链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对企业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对我国的企业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发现,我国大部分能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企业都需要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而对于供应链管理,其应用取得的成效是肯定的,但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管理内容,不同企业在应用供应链管理方面产生的问题也存在的一定差异。本文试图就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进行浅显分析,提出一些改进对策。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估;战略伙伴
一、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没有真正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
虽然,我国很多企业能认识到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建设却无处下手,属于严重空白。企业管理人员甚至不能对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进行清楚的认知,不知道应当应用何种计算机软件,如何进行供应链的建设等。因此,供应链管理模式在企业中的落实寸步难行,对于工作的重点不够了解,对于工作的开展也太过于茫然。我国有一些企业还存在着这样思想上的误区,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将供应链管理看成是一种连接方式,而不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战略方案,没有认识到供应链管理能为企业带来的增值效益,导致在企业内部并没有真正的建立起供应链管理模式。
战略伙伴关系未统一
我国的很多企业仍处在最为低层次的市场竞争中,也就是多个企业间形成了激烈竞争局势,竞争过程就是一个两败俱伤的过程。我国企业若想通过合作竞争的方式,同时将企业供应链具有的优势全面发挥出来,达到双赢的市场竞争局面,那么各个企业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统一战略伙伴的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地将各自企业的优势展现出来。因为,供应链具有的组成成员它们是不同经济利益的实体,各自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长时间情况下对于构成成员就会造成不利影响,使得构成成员会产生强烈的抗争行为。受以往传统思维影响,我国很多企业管理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个人或小利益的争斗中去,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并没有给予过多重视,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思想死板僵化,不能对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调节与整合。对于一些企业内部组织也是如此,举个较为简单的例子,如我国国内一些大型的零售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更像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无论是对于存货的采购还是其他方面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专属渠道,不仅导致管理难度有所增加,同时使得存货成本很高,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不能适应经济市场的变化,甚至可能被兼并或消失。
二、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更新供应链管理理念
想要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使得我国的企业能将供应链管理具有的优势和特点全面的发挥出来,那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更新供应链管理理念。企业根据本身的特点、产业结构、资金实力等的实际情况,可学习西方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汲取丰富的管理经验,对其进行恰当的调整,将供应链管理应用到我国企业的管理中去。此外,我国的联想集团、海尔集团等一些大型的企业目前都采用了非常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比较符合我国国情和我国企业结构,我国其他企业可对该内容进行有效筛选,形成适用于本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实际应用到自身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去,最终达到促进企业供应链管理理念更新的目的,使得我国企业管理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明确企业自身在供应链中的作用
供应链的组成内容较多,其中包括企业产品生产加工原材料的供应商、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产品的分销单位、产品的物流运输单位,还有广大的消费群众。一个供应链需要具有一个主导企业,其余部分就是为主导企业附属内容,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该企业都不能承担供应链中所有内容,企业必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特点和企业所具有的优势,明确企业在供应链中占据的位置,明确企业的主要发展路线,清晰了解自身的主业,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一个企业会参与到多个供应链中去,同时,在不同的供应链中有着不同的位置。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能使得企业成为供应链联盟合作关系,将企业具有的并不是非常核心的企业生产经营任务进行外包,对增强核心业务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对于落实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使战略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加的稳固。因为,供应链构成的各个节点都是独立存在的市场经济利益主体,他们在协作的过程中一切活动的开展必会考虑到自身的利益问题,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利益矛盾,导致良好的合作关系可能会受不良影响。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能明确供应链盈利过程中风险和利益额度的分配,明确各个企业对于供应链盈利做出的贡献,且应用订单价格补贴等多项手段对相应的企业进行一定激励,使得供应链构成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稳固,保证稳定发展。
三、结语
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承受的市场竞争压力也越来越为沉重。我国企业在经济市场中想要站稳脚跟,寻求新的发展契机,就必须要不断重视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并对此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运行和应用。相应的人员也要不断研究供应链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找寻相应的应对措施,使得供应链管理模式更加完善,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史艳红.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领域运用状况和价值评价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0).
[2]王丽娜,缪栋,朱文月.供应链管理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商业规则。企业已经难以再依靠传统的成本控制手段,如通过控制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来提髙材料利用率以降低材料成本,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控制产品单耗工时以降低人工成本,通过提高产品产量、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单位产品负担的固定成本等。即使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适时制造、看板管理、精益制造、价值工程、全面质量管理等管理技术和方法,随着技术进步、工资上涨及需求变化,企业在上述各方面的成效越来越低。在这种背景下,供应链管理以一种全新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产生并很快得到发展和完善。
一、供应链及供应链成本
(一)供应链的概念和特点
1、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将产品送到最终用户,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2、供应链的特点。供应链的特点在于其所具备的网链结构,而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链型结构。整个网链结构由最终用户的需要来拉动,所以其最基本特点是面向用户需求;提供的是在高度一体化的过程中获得的产品和增值服务;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视为一个包含供需关系的节点;并且供应链体现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多种形态。
(二)供应链成本
1、供应链成本。供应链成本就是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所发生的各种成本。供应链成本包括“链”上的所有企业及其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相关的供应链活动所有环节所发生的费用。
2、供应链成本的构成。供应链活动主要是以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为主线,经过采购、制造、分销和零售等环节,形成持续不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同时发生相应的成本,它们构成供应链的总成本。根据苏沃林在其所著的《供应链成本管理》一书中的观点,供应链成本包括三个部分:①直接成本,是指单个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发生的构成产品实体的费用,主要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和机器成本;②间接成本(作业成本),是指与产品生产不直接相关的、在制造和配送产品到用户的管理活动中发生的费用;③交易成本,包括与供应商和用户在处理信息和通讯活动中旨在协调、控制和适应彼此交易关系而发生的费用。
(三)供应链中成本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在于通过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各供应环节,使企业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使供应链系统的总成本最优。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供应链中的成本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与传统的生产导向不同,它是一种需求拉动型的成本管理模式。将顾客需求及客户订单作为生产、采购的拉动力,以控制资金占用成本。张瑞敏称市场经济为订单经济,就是通过建立ERP、CRM等信息技术支撑体系,设计更具弹性的生产能力,以市场需求为企业经营的向导。需求拉动生产,即有市场需求才组织生产,企业的产、供、销等经济活动都要适时适地适量,从而减少存货资金占用费用、仓储费用以及存货损失和价值损失。
2、传统成本理论认为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必然导致成本上升,而保证安全生产和经营必须依靠大量库存,因此这种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单纯地追求企业成本与服务水平之间的平衡。但在供应链系统中,改善服务和降低成本这两个目标可同时实现。一个有效的例子是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在两年的时间内,公司通过关闭全球六个仓库、从新成立的中央配送中心采取向顾客空运微型集成电路的做法,不仅降低了销售成本,而且缩短交货时间47%,增加了销售额34%。
3、成本管理范围由生产领域向开发、设计、供应、销售领域拓展。传统的成本管理往往比较重视生产领域成本的控制,而将其他环节的成本视为为生产和销售产品所发生的额外费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生产成本在企业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而与产品相关的设计、供应、服务、销售等引起的成本不断上升,其数额甚至超过生产成本。据调查,企业平均物流成本约占销售额的,于是出现了物流管理,通过企业流程再造、物流体系设计来降低成本。
4、成本管理活动具有层次和整体性。供应链的整体性体现在企业自身流通环节的整合和与上下游企业间的整合两个方面。它要求企业必须在三个层次上权衡企业的成本:战略层次,主要包括合作伙伴的评价选择及仓库布局、数量和储存能力,以及材料在物流网络中的流动等决策;战术层次,包括采购和生产决策、库存和运输策略,其活动一般以年或季度进行重新评价;作业层次,是指日常决策如生产计划流程、估计提前期、安排运输路线等。
5、管理手段多样化。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现主要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供求信息在企业间的整合,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全球采购系统(GPM)和电子商务系统(E-commerce)等技术支撑体系,改善企业传统的业务流程,降低系统成本。
二、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供应链成本控制观念薄弱.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理论的不完善和实践经验的不足,所以尽管有的企业已经在实
施供应链成本管理,但是对成本管理和控制并没有制定系统的制度。多数企业成本管理的思想依然单纯的停留在传统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只想最大限度的减少支出,降低成本,而没有把供应链网链中的所有企业看成是一个整体,通过业务流程重组,消除各企业的自我保护主义,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真正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实现企业利润的目的。成本管理只是本企业内部专业成本管理机构的职责,缺乏全员成本意识。由于企业的成本表现为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因而成本的形成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各项要素与各项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成本控制的主体应该包括对企业成本的形成负有责任的影响者和参与者。因此,成本管理与控制不单是企业内部专业成本管理机构的工作,供应链上的每一企业、部门和员工都是成本形成的影响者和成本控制的参与者和实施者。
(二)缺乏成本整体效益观念
长期以来,一些企业成本管理的指导思想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并以成本升降作为考评企业业绩的重要依据。这种片面追求成本降低而忽略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款式与包装的方法,虽然节省了成本开支,但造成产品积压,不能实现价值。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成本管理在谋求成本降低的同时,还应重视系统整体效益的提高。
(三)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
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往往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没有达到真正的相互信任。所以,为了相互合作,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借助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来实现的。同时,合作伙伴的选择也是目前供应链企业存在的难题,如何选择合作伙伴,该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企业也尚未针对上述问题制定出合适的标准。
(四)供应链管理环节容易出现信息失真
由于存在利益目标冲突,获得的信息分散。各企业往往不会将所获得的真实信息全部传达给其他合作伙伴,使得信息失真。例如,在采购过程中,采购方处于有利地位,其往往会截留部分需求信息,人为地设置沟通障碍,而供应商也会隐瞒部分信息,双方都限制了有效的信息沟通,结果就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后果就是双方成本的增加。可见,信息共享对于供应链合作伙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五)缺乏主动出击市场的动力和积极性
外部资源利用率低,与上下游企业还没有形成战略联盟的关系。不少企业仍停留在单体生产管理思想上,即只愿按本企业的工作制度安排生产计划,而不愿与外部环境协同运作。由于上下游企业的生产率不同,很容易在供应链上形成很高的库存。因此应在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树立大物流观念,提高企业同步制造水平。过去企业认为自己拥有的才叫资源,这是不够的。我们应该从重视实有资源管理转向虚拟资源的运用,即把资源管理延伸到合作伙伴那里,上下游企业甚至客户都可以看作自己资源的扩展。
(六)标准成本会计限制着公司的业绩
公认会计原则(GAAP)要求企业应用标准成本会计制作外部报表,限制了销量会计的发展。然而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会计需要企业拥有顾客导向的信息。企业应逐步转换财务和会计职能,改善原有的标准成本会计,以适应供应链管理的需要,使组织关注经营供应链的成果。
(七)缺乏用户服务和合作伙伴的评价标准与激励机制
本位主义思想使激励机制以部门目标和企业自身的目标为主,孤立地评价部门和企业业绩,造成部门和企业片面追求自身利益。物流、信息流经常扭曲变形,产供销系统没有形成链。企业应建立以顾客满意度为衡量标准的服务管理体系,建立整个供应链绩效的考核标准。对下游企业来讲,供应链上游企业的功能不是简单的提供物料,而是要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的服务。除此之外,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之前,还应将企业的业务目标同现有能力及业绩进行比较,发现现有供应链的显著弱点,同关键客户和供应商一起建立供应链的远景目标,并制定从现实过渡到理想供应链目标的行动计划。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信息共享会带来额外的利润,而额外利润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核心企业。各成员企业会担心核心企业滥用信息而占有额外利润,导致利润分配不均。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建立对整个供应链企业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三、供应链中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培养供应链成本控制意识
首先,提高整体意识。要把供应链整个网链中的所有企业看成是一个整体,消除各企业的自我保护保护主义,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
其次,让每个企业认识到在供应链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节点企业应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将各个节点企业有机的联系起来,互相信任与合作,才能发挥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优势,最大限度的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的目的。
(二)建立信任与合作机制
供应链中的合作关系是指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形成的一种协调关系。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正常运行的基础,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而合作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有合作的地方都需要信任。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存在利益分E的矛盾。所以,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要想加强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达到合作的目的,就要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因为好的合作伙伴是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重要基础。同时还要强化合作竞争观念,共担风险、责任与成本,共享成果与利益,形成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
(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供应链的计划、组织、协调与调控都需要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的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的基础之上。信息共享能使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更好地制定生产、销售和库存等计划,能使目标成本顺利实施,并且使得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能提高最终用户的满意度并达到促进供应链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的目的。可见,信息对供应链成本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供应链点企业要想提髙顾客满意度的同时降低供应链成本,就必须要获得充分的信息共享。
(四)建立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建立完善的供应链成本管理制度,以控制整体成本,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还应该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用于对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果、合作关系作出评价。使得之前的措施得以有效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要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并制定考核标准来评价各节点企业的运营绩效以及节点企业本身的运营绩效对上下游节点企业或整个供应链产生的影响。考核要以顾客满意度和成本控制指标为衡量标准。对顾客满意度的衡量主要包括质量、价格、及时性等。如合格率、退货率、投诉率等都是考核的内容。对成本指标的考核主要是将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分析目标成本的完成情况和改进情况等。经过考核之后,按照考核结果评定各节点企业对整个供应链贡献的大小,并依据其制定合理的分配标准进行利润分配。以此来改善利润分配不均的问题。激励机制包括企业内部员工的激励及各成员企业的激励两个方面。企业内部员工的激励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完成:及时关注员工的工作表现并对其进行评价,制定与员工相适应的培训与学习计划,给员工自我提升的空间和机会,制定奖惩机制和薪酬机制,还有休假和保健计划等。当然,与成本控制相关的激励措施应该更加突出,以此达到通过激励增强员工成本意识的目的。对各成员企业的激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组织机构要确保制定的考核标准与分配标准的合理性,并根据分配标准对利润进行合理分配;做到时时听取各节点企业的意见,对绩效考核与面机制进行补充、修改;核心企业要与从属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从属企业也要经常关注上下游合作方的运行状况;保证各节点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相互猜忌和争执,使成员企业在一个好的供应链环境下愉快合作。
ERP管理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erp供应链管理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erp供应链管理论文篇一 浅析企业ERP管理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原有的经营发展模式已不适应激烈的竞争要求。ERP作为现代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它的实施已经成为改善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针对ERP运行现状、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与对策来成功解决?探讨和研究这一问题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企业资源计划(ERP) 现状 问题 解决 1. ERP系统的基本概念 ERP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是从MRP(物料需求计划)发展而来的新一代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它扩展了MRP的功能,其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它跳出了传统企业边界,从供应链范围去优化企业的资源。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1]。对改善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显著作用。 2. ERP系统的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的是一个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ERP却由于具有更多的功能而渐被企业所青睐。它可为企业提供投资管理、风险分析、跨国家跨地区的集团型企业信息集成、获利分析、销售分析、市场预测、决策信息分析、促销与分销、售后服务与维护、全面质量管理、运输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以及利用Internet实现电子商务等MRP-II不具备的功能,企业能利用这些工具来扩大经营管理范围,紧跟瞬息万变的市场动态,参与国际大市场的竞争,获得丰厚的回报。 3. 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信息系统是财务、业务和人事等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一个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实施过程,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改造的过程[2]。由于企业自身原因、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财会工作自身的特点,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现分析如下: 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管理者还未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的意义及重要性,认为会计信息化只是会计核算工具的改变,看不到其对会计职能、企业管理方法和管理流程的深刻影响,有些人甚至认为会计信息化只是用计算机代替账册,仅把会计信息化当作树立企业形象的一种手段。 缺乏复合型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人员大多是由过去的手工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而来,他们在使用微机处理业务的过程中,不能够灵活运用软件处理的会计数据进行财务信息的加工处理,在上机时经常出现误操作,使会计电算化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计算机维护人员对财务知识又不甚了解,不能够把计算机知识和会计等财务知识融合在一起。因此,在实施会计电算化时,必须首先培养电算化人员的会计和计算机专长,两者缺一不可。 统一数据接口问题 任何一款软件都是在不断升级的,企业ERP系统同样也需要升级。但是,升级则面临与软件产品接口的不对应问题。由于我国目前的财务软件都是各软件公司自行开发的,各自使用不同的操作平台和支持软件,数据结构不同,编程风格各异,为技术保密,相互没有交流和沟通,没有业界的协议,自然也没有统一的数据接口,在系统与系统之间很难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 4. 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会计信息化是一个企业走向成熟的标志。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了促使会计电算化处理的信息更系统化、智能化,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针对以上会计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完善的对策: 强化会计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 企业领导应充分认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大力支持会计信息化的实施和运作。具体可采取的措施有:在本企业内部设置专门负责会计电算化实施的主管领导,并对实施效果负主要责任;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本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制订本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的工作规划等。企业财务人员在具体实施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在确定系统目标与规模的基础上,要加强对手工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应编制实施计划和方案,对各个处理环节的权限和职责做出明确规划,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最大效益。 重视复合型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为了适应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要求,企业要重视复合型的电算化会计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既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又熟悉财务知识,并且能够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财务信息的加工和分析,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进行合理的系统培训,并做好培训的考勤监督工作,并在培训期末进行书面和实际操作考核。同时,在会计电算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对财会人员计算机的技能培训,注重对计算机维护人员的财务知识培训,在计算机与财务两个方面并重,造就出高素质的一线应用与系统维护及能够进行二次开发应用的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 建立通用、统一的财务软件协议 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是实现对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一体化、集成化的管理。财务软件日益成为企业全面管理软件中的财务管理模块组成部分,所以,要求现有的财务软件应有很好的融合理论与开发技术,能够实现不同系统层次的数据转换[3]。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建立一个通用、统一的财务软件协议。在该协议中应明确规定相同的数据接口或者规定公共的转换接口,提高数据的标准接口技术,比如输入、输出数据库名称、格式、类型、字段名称等,从而实现不同的数据可以相互转换,进而被识别和接受,能够在不同软件系统下直接使用。其次,应由相关的上级领导协调各部门情况,提供一个适应大多数部门情况的会计信息化协议,各部门遵照执行,使各部门有共同的工作方式。 结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成为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课题。本文运用会计信息化相关理论,分析了ERP系统应用的总体情况,剖析了企业信息化存在的诸如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复合型的会计信息化人才、统一数据接口问题等问题。提出了强化会计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重视复合型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建立通用、统一的财务软件协议等具体的解决对策。 会计信息化过程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企业在实施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受原有思维模式的影响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问题,因此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会计信息化和企业管理的要求,不断更新和完善财务软件,以促进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适应企业管理需要,进而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崔晓斐.信息化时代的ERP[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 (7). [2] 王惠芬.我国企业ERP实施的能力成熟度分析[J].管理科学研究. 2010, (3). [3] 陆慧娟.电子商务与ERP整合应用探讨[J].现代计算机. 2010, (12). erp供应链管理论文篇二 ERP中的财务管理 摘要:自从2001年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优秀的管理经验与管理系统被吸收和整合进中国企业管理系统中,其中ERP就是备受推崇的一个软件系统。现本文主要探究对ERP中的财务管理, 进阶地进行分析与思考,旨在探讨于国内企业关于ERP生存之道,从而为在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竞争的国内企业运营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ERP;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1-000-01 一、ERP 的内涵及特点 (一) ERP的内涵 ERP系统是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的简称,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是在线上将企业的数据合并成一个统一体,科学合理地规划ERP是针对物资资源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这些资源,使资源达到最大效用。ERP是高效的信息管理运营系统,可以高效地管理与运营企业的方方面面。同时,它还是具有自主优化企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通过这几十年应用与完善,ERP越来越趋于完美,被应用到世界各地,ERP也被我国企业所接受它也不再只是,不仅仅一套的软件,而是企业内部资源管理的制胜法宝。 (二) ERP的特点 让ERP系统逐渐成为信息化社会下企业资源运营与管理的中枢,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1. ERP系统具有整合性 ERP供应链管理思想,将所有参与单元纳入一个整体,让所有资源综合使用, 省去中间多余的步骤,简化生产流程,从而节省成本,增强管理,发挥整体性的优势。另外在企业内部,ERP系统运行集成化,软件的运作跨越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收集各部门数据,进而计算技术分析与系统性控制。ERP的系统性让企业内部各业务不在单独运行,而是发挥整体性优势。 2. ERP系统具有系统性 拥有多个功能模块,各模块之间协调作用,依次进行,使业务流程系统化,使各级业务部门发挥合理秩序地进行分工,从而达到成本最低,效益最大化。 3. ERP系统高度信息化 通过云计算,能够很好企业能够适应风云突变的市场。 ERP的数据是实时更新的,管理层能够通过ERP对市场与运营环境的信息进行实时和在线的查询,并且做出即时企业决策,从而加强企业了对经营环境改变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升企业在变化市场的适应能力。 4. ERP系统具有实时控制性 ERP通过强大计算能力和网络传输能力,使对企业的实时控制性成为现实。ERP系统连接了各业务部门,传递实时信息,经过计算和分析进行实时管理,也可以将实时情况发呈现给企业管理层,由管理层进行决策从而达到实时控制。 二、ERP系统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目前,财务管理的工作主要是运用货币计量形式,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从数量上连续、系统和完整的反映各个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加强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管理信息。财务管理在既缺少管理层面的工作,更缺少决策层面的工作,从而无法发挥其全部职能。当ERP 系统环境下,一大部分管理工作有计算机自动化处理,使财务管理工时变得更短。 (一)ERP 系统在财务管理方面由核算性向管理性转变 ERP系统的存在让合适核算工作变得简单与迅捷,各部门只要将个财务数据输入到ERP系统中,核算就会瞬间完成,省时又省力,而且更准确。财务管理可以不用进行这繁琐的工作,而潜心研究和分析ERP上的数据, 从而实现财务核算向财务管理的转变。 (二) ERP完善财务管理水平 ERP具有强大的实时监控能力和数据计算分析能力,所以其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和管理利润。但销售部门及时将相关数据更新到ERP,信息化技术优势就将显现出来,计算机的技术分析能力与在线实时传输能力,让ERP能实时对财务的预算与控制进行全面的分析。另外,ERP系统具有记录与计算能力,一切收入与支出明细都记录在案,并且结合软件优化能够实时有效地进行查询。ERP的引入能够胜任管理一些职责如记录、核算、分析企业内部资金运转的情况,在一些职能由于信息技术的优势其可以做得更好更方便,因此ERP在不断完善财务管理水平。 (三) ERP 管理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操作 财务管理的工作主要是运用货币计量形式,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实行对企业内部的监控。在引入了ERP系统的企业中,重心将向财务活动的计划、分析、预测和控制等方面迁移, 其侧重于在事前进行预测与计划, 与事后的科学计算与反馈。ERP系统在管理管理这一子模块, 是财务管理结合供应链的管理思想,目前做得趋向于完美,大大改善了企业内部的财务流程业务,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内部财务的核心系统,被财务管理人员熟练使用于日常工作之中。 (四) ERP 可以优秀地进行现代企业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也是非常复杂和费力的工作。做好成本管理需要一个触及企业内部各业务的高度集成化的管理系统,才能有效科学地控制实施过程的产生成本, 进而平衡各项业务之间的运作。ERP系统是一种供应链的管理思想,具有高度集成化的特性,能够实时科学做好计划,并且监控险实际成本,还能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控制中心与将数据分享其他业务,因此ERP 可以优秀地进行现代企业成本管理 三、结论 综上所述,ERP在信息时代是以大数据为导向的现代企业管理系统,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系统化管理思想,是方便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可以对企业内部各方面进行集成管理,其中财务管理是其核心模块之一。但是在作为信息化时代下的产物,ERP 系统也具有其他信息平台共有的网络安全隐患,为保持ERP系统的信息安全和运行稳定性,企业必须完善适合ERP系统的财务管理管理制度,提高网络安全,同时强化管理内部控制,确保ERP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充分发挥 ERP 系统的优势,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为企业带来更即时、更广泛、更长远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任大安.论信息技术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前沿,2006(10). [2]殷雪峰.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提高财务管理水平[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4). [3]曲秀丽.浅议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的新观念[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4]刘小群.浅谈信息技术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21). 作者简介:谭 杰(1972�C),女,民族:汉,籍贯:吉林省东丰县,学历:大本,职称:会计师,研究方向:ERP中的财务管理。看了“erp供应链管理论文”的人还看: 1. 供应链管理论文 2. erp数据管理论文 3. erp企业管理论文 4. erp论文范文 5. erp生产管理论文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financial problemsPick toAs the era of information economy changes, especial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ope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toda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e-commerce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ast competition pattern has changed fundamentally. Globalization demands not only economic activities to improve entrepreneurs enterprise internal managemen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between enterprises managemen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 is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a kind of new management concept and mode, its purpose lies in the pursuit of maximizing the efficiency and the whole system of enterprises, the cost effectiveness to enterprise system minimum cos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financial problems of current research in China enterprise reform and improve the enterprise competition ability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So how to reduce the cost? Based 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financial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guide-subject. And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资产管理:Asset management管理流程:Administration process资金流转:Cash flow
家乐福供应链管理论文篇二 供应链中的采购管理 摘 要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采购部门纳入到供应链管理中,成为供应链环节中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采购部转变职能就成了必须,企业采购部不仅仅面对的原材料或者上游以及辅助用品的采购,而是将诸多供应商成为企业的上游生产线,进而实现企业专业化生产。本文重点分析传统采购模式的缺陷,从而进一步分析具体的供应链中的采购管理模式。 关键词 供应链 采购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志码:A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里,成本控制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早先企业大包大干的模式显然和成本控制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近年来供应链管理模式开始在众多企业得到了全面的普及。但是和国外的先进供应链管理模式相比,我国企业的组织和流程以及对供应商的管理和采购职能的转变都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这就会给企业的采购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一、传统采购管理模式的缺陷 在传统采购管理模式中,需求企业和供应商的合作采取了最大利益化模式实现,在这种模式下往往会给企业带来下面几个方面的缺陷,其一就是造成企业生产工艺越来越复杂,无法实现集约化生产,造成企业生产效率低,成本高和效益低。其二就是容易造成多头采购,也就是说一个订单可能会下发给更多的企业来完成,这种采购方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引入竞争机制,但是缺陷也非常明显,比如多供应商订单量小,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造成采购成本高,众多的供应商也提升了管理难度。其三库存周转率低下,传统采购模式各部门信息沟通不畅就极容易造成原材料库存积压,同时也极易造成因为原材料采购不及时导致订单延期,从而给企业带来企业成本增加,信誉下降的问题。其四质量控制不能够融入到供应商生产工序中,来料检验的质量控制只能够确保满足企业生产的质量,但是却不能够确保供应商的来料品质合格,在来回退货交货过程中势必会造成延时和运费增加问题。其四就是唯价格是选的供应商选择方式,显然不能够对供应商的综合实力进行甄选,综合实力和价格往往反比,所以价格并不能够完全决定一个供应商的品质。 二、供应链中的采购管理模式分析 (一)转变采购转变职能。 在现代供应链中的采购管理模式中,企业采购部门将不再是企业独立的一个部门,而是统一到企业战略的一个核心部门之一,因此传统的采购职能就要进行彻底的革新。采购职能转变需要经过四个阶段,分别是被动阶段、独立阶段、支持阶段和一体化阶段。所谓被动阶段指的是采购部门职能建立在相关部门采购需求上并根据采购成本最低策略满足相关部门或完成采购命令。独立阶段则表示采购职能开始相对独立,可以独自采取科学的对比方法进行采购,实现采购效益最大化。支持阶段则表示采购职能开始实现了支持企业的竞争战略,并会采用一些采购技巧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体化阶段表示采购职能完全实现了和企业发展战略融为一体,这是采购职能转变的终极目标。 通过分析采购职能转变的过程,很显然在被动阶段实际上就是传统采购模式的延续,依然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一定的问题,而在独立阶段的表现,采购工作变得更加有效率,采购新思想和通过科学方法对供应商进行筛选则主要来自于采购的务实工作以及吸收了其他企业的采购经验,在这个过程,企业采购部门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一种合作关系。在支持阶段,采购工作的计划性更强,并符合企业长期战略发展的需要,企业改变采购策略主因则为企业竞争需要,评价采购工作则通过竞争目标实现,评价供应商则以是否满足企业竞争需要,供应商已经成为企业的宝贵资源,这个阶段的采购职能主要特征表现的是采购已经成为企业战略发展的助力器。最后就是一体化阶段,这个阶段的采购职能是否实现主要体现在采购工作是否具有长期计划性,并和企业的整体战略是否融为一体,采购工作评价是否按照对企业整体战略发展有益进行,是否完成采购信息系统建设,以及是否将采购信息系统集成到企业ERP信息管理系统中,采用信息管理方式实现,供应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合作伙伴,在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采购职能已经成为企业整体战略的组成部分。 (二)根据不同采购策略细分采购订单。 采购策略主要分为采购需求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以及采购风险两种,而细分采购订单则根据订单需求分为战略性物资、杠杆性物资以及瓶颈物资和普通物资四种。所谓战略性物资是企业生产必须品且只在某一个供应商购买,而且这个供应商还不能够确保供应,这类物品占成本比重大。而杠杆性物资则主要指的是采购价格微小差异就会对成本造成巨大的影响,不过可以从不同的供应商那里获得,其价格所占成本比重也较大。瓶颈物资则指的是价格不高,但是却很难从供应商那里获得。最后就是普通物资,这主要包括企业生产的各种辅助物资,比如办公耗材,能够通过多个供应商获得。 根据风险和利益的等同原则对于提供战略性物资的供应商应该实现和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对于杠杆性物资而言,采购策略应该通过竞争性投标方式来选择能够提供物资价格和质量都具有竞争力的供应商。对于瓶颈性物资的采购策略则通过持续不断的寻求新的供应商来确保这类物资的稳定供应,防范企业因为这类物资没有及时获得导致停产,降低采购风险,最后就是普通物资的采购策略则通过制度化采购程序管理实现,降低采购成本。 三、总结 通过有效的供应链的采购管理,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生产管理成本,实现和供应商的战略合作,降低企业的库存,以及能够融入供应商的生产质量控制,规避事后质量控制风险,以及提升企业的服务水平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企业采购管理模式的变化自然就会引起采购职能的变化,因此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采购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清楚认识这一点,将新的管理思维融入到实际工作中。□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秋1班) 参考文献: [1]周清林.供应链共赢需要提倡合作和外包.中国储运,2011年08期. [2]陈学南.采购管理的艺术性.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11年09期. 看了“家乐福供应链管理论文”的人还看: 1. 供应链管理系统研究论文 2. 供应商管理论文范文(2) 3. 超市质量管理论文 4. 门店运营管理论文 5. 供应商关系管理论文(2)
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辽宁地区企业生产与设计成本管理现状
在企业生产与设计工作中,为了实现产品研究周期的缩短以及对市场的快速抢占,产品开发工作并没有被作为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来管理,这一问题突出体现在产品的开发欠缺与之配套的评审机制,对产品的设计质量没有作出详细分析并且没有对产品是否能够投入生产作出充分认证,这导致了前面需要做的工作都被积压在产品生产阶段,并会由于反复的修改和返工导致开发周期的延长以及开发成本的提高。另外,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在产品设计与生产方面欠缺沟通机制与管理机制,十分容易导致协作的混乱和效率的低下。作为企业生产线员工,欠缺成本控制意识;作为生产管理人员过分强调产量目标;作为生产计划人员则和物料计划人员欠缺沟通,这些情况会导致生产工作与设计工作难以实现紧密结合,并因为沟通不畅而出现频繁停线和换线的问题。由此可见,辽宁地区企业在生产与设计成本管理中主要有以下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是欠缺研制周期中的成本管理;二是产品的开发效率较低;三是企业员工欠缺强烈的成本控制意识;四是部分生产工艺有待合理化;五是物料计划与生产计划的沟通与交流有待强化。
二、辽宁地区企业供应量成本管理优化策略
(一)围绕成本管理优化业务流程体系
供应链成本的有效管理要求辽宁地区的企业构建一种相互联系、具备动态特征且能够快速反应的业务流程系统。在此过程中,企业要重视对业务流程作出整合,围绕成本管理对经营管理模式作出优化,并从管理权限、管理职责、管理结构方面构建科学的成本管控系统。其中成本管控组织体系的构建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一是企业供应链管控组织体系的构建需要适应于企业产品的特点;二是重视以提高成本管理成效为出发点来调整内部组织结构,在成本责任意识的基础上对管理跨度与管理等级作出合理控制;三是要构建与企业内部成本管理工作相适应的构建;四是在确保业务流程各个要素独立性的基础上实现业务要素的协调与配合;五是业务流程中的各个要素需要具备制衡与激励机制;六是需要使用具有动态性特征的经济考核指标来对供应链中业务的运作成效作出检验。由于存在于辽宁地区的供应链网络并不是企业的单纯相加,因此,要对供应链管理成本进行降低,就有必要挖掘供应链管理模式所具有的优势并发挥出这种优势,同时要对企业个体的业务流程作出优化与调整。事实上,在现代成本管理工作中,业务流程再造的价值已经得到了显现与认可,因此在辽宁地区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中,有必要运用业务流程再造的理论来对辽宁地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成本作出优化。在业务流程再造的实践过程中,需要从内部业务流程的优化以及企业间业务流程的优化两个方面来进行:从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优化来看,企业应当认识到业务流程再造是企业在供应链环境中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企业管理成本的有效突破点。如在采购部门与生产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方面,传统的业务流程不仅较复杂,并且会涉及到较多的部门。在业务流程再造过程中,可以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来实现两个部门信息与数据的共享,从而对业务流程作出简化,这对于降低运营成本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从供应链中节点企业之间所开展的业务流程方面来看,供应链环境中的零售商与分销商、分销商与制造商、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都可以使用互联网来开展业务联系。相对于传统的人工业务处理工作而言,电子化商务显然更加便捷,并且在电子化商务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一些业务可以进行合并,这会让业务流程产生很大变化。
(二)强化成本管控制度化建设
供应链成本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能够在企业内部构建系统的供应链成本管理工作系统,并让供应链成本管理工作获得制度保障。企业要将供应链成本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就有必要对开展供应链成本管理制度化建设来推动供应链成本管控工作的长期发展。从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内容来看,包括企业生产资料管理的制度化、成本分析的制度化、管理手续的制度化、控制手段的制度化、管理环节的制度化、管理程度的制度化以及管理组织的制度化等。这些制度能够在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工作中对企业工作的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同时也是企业开展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在构建供应链成本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供应链成本管理制度应当具有灵活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同时具有明确的成本管理流程,并且在成本管理职责的划分方面需要具有明确性与可追溯性。
一是目标成本是供应链成本控制体系中的重要基准。目标成本制度需要以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产品设计开发为核心,并要求采购人员、生产管理人员以及财务人员来共同参与制度拟定工作。这种制度的制定能够让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管理流程与生产工艺来对供应链管理成本作出预测,从而为成本控制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二是预算制度与预算执行制度是企业供应量成本控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可以以产品订单为依据对一段时期中的产品销售作出预测与统计,并得出预测结果以及各个部门的成本预算,在主管领导、财务总监以及财务部门对这些预算作出审定之后,则可以在财务部门的监管中对这些预算进行使用。企业中预算的执行应当由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共同来监督与维护,从而确保企业能够将供应链成本管理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商业规则。企业已经难以再依靠传统的成本控制手段,如通过控制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来提髙材料利用率以降低材料成本,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控制产品单耗工时以降低人工成本,通过提高产品产量、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单位产品负担的固定成本等。即使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适时制造、看板管理、精益制造、价值工程、全面质量管理等管理技术和方法,随着技术进步、工资上涨及需求变化,企业在上述各方面的成效越来越低。在这种背景下,供应链管理以一种全新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产生并很快得到发展和完善。
一、供应链及供应链成本
(一)供应链的概念和特点
1、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将产品送到最终用户,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2、供应链的特点。供应链的特点在于其所具备的网链结构,而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链型结构。整个网链结构由最终用户的需要来拉动,所以其最基本特点是面向用户需求;提供的是在高度一体化的过程中获得的产品和增值服务;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视为一个包含供需关系的节点;并且供应链体现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多种形态。
(二)供应链成本
1、供应链成本。供应链成本就是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所发生的各种成本。供应链成本包括“链”上的所有企业及其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相关的供应链活动所有环节所发生的费用。
2、供应链成本的构成。供应链活动主要是以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为主线,经过采购、制造、分销和零售等环节,形成持续不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同时发生相应的成本,它们构成供应链的总成本。根据苏沃林在其所著的.《供应链成本管理》一书中的观点,供应链成本包括三个部分:①直接成本,是指单个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发生的构成产品实体的费用,主要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和机器成本;②间接成本(作业成本),是指与产品生产不直接相关的、在制造和配送产品到用户的管理活动中发生的费用;③交易成本,包括与供应商和用户在处理信息和通讯活动中旨在协调、控制和适应彼此交易关系而发生的费用。
(三)供应链中成本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在于通过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各供应环节,使企业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使供应链系统的总成本最优。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供应链中的成本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与传统的生产导向不同,它是一种需求拉动型的成本管理模式。将顾客需求及客户订单作为生产、采购的拉动力,以控制资金占用成本。张瑞敏称市场经济为订单经济,就是通过建立ERP、CRM等信息技术支撑体系,设计更具弹性的生产能力,以市场需求为企业经营的向导。需求拉动生产,即有市场需求才组织生产,企业的产、供、销等经济活动都要适时适地适量,从而减少存货资金占用费用、仓储费用以及存货损失和价值损失。
2、传统成本理论认为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必然导致成本上升,而保证安全生产和经营必须依靠大量库存,因此这种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单纯地追求企业成本与服务水平之间的平衡。但在供应链系统中,改善服务和降低成本这两个目标可同时实现。一个有效的例子是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在两年的时间内,公司通过关闭全球六个仓库、从新成立的中央配送中心采取向顾客空运微型集成电路的做法,不仅降低了销售成本,而且缩短交货时间47%,增加了销售额34%。
3、成本管理范围由生产领域向开发、设计、供应、销售领域拓展。传统的成本管理往往比较重视生产领域成本的控制,而将其他环节的成本视为为生产和销售产品所发生的额外费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生产成本在企业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而与产品相关的设计、供应、服务、销售等引起的成本不断上升,其数额甚至超过生产成本。据调查,企业平均物流成本约占销售额的,于是出现了物流管理,通过企业流程再造、物流体系设计来降低成本。
4、成本管理活动具有层次和整体性。供应链的整体性体现在企业自身流通环节的整合和与上下游企业间的整合两个方面。它要求企业必须在三个层次上权衡企业的成本:战略层次,主要包括合作伙伴的评价选择及仓库布局、数量和储存能力,以及材料在物流网络中的流动等决策;战术层次,包括采购和生产决策、库存和运输策略,其活动一般以年或季度进行重新评价;作业层次,是指日常决策如生产计划流程、估计提前期、安排运输路线等。
5、管理手段多样化。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现主要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供求信息在企业间的整合,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全球采购系统(GPM)和电子商务系统(E-commerce)等技术支撑体系,改善企业传统的业务流程,降低系统成本。
二、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供应链成本控制观念薄弱.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理论的不完善和实践经验的不足,所以尽管有的企业已经在实
施供应链成本管理,但是对成本管理和控制并没有制定系统的制度。多数企业成本管理的思想依然单纯的停留在传统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只想最大限度的减少支出,降低成本,而没有把供应链网链中的所有企业看成是一个整体,通过业务流程重组,消除各企业的自我保护主义,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真正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实现企业利润的目的。成本管理只是本企业内部专业成本管理机构的职责,缺乏全员成本意识。由于企业的成本表现为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因而成本的形成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各项要素与各项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成本控制的主体应该包括对企业成本的形成负有责任的影响者和参与者。因此,成本管理与控制不单是企业内部专业成本管理机构的工作,供应链上的每一企业、部门和员工都是成本形成的影响者和成本控制的参与者和实施者。
(二)缺乏成本整体效益观念
长期以来,一些企业成本管理的指导思想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并以成本升降作为考评企业业绩的重要依据。这种片面追求成本降低而忽略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款式与包装的方法,虽然节省了成本开支,但造成产品积压,不能实现价值。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成本管理在谋求成本降低的同时,还应重视系统整体效益的提高。
(三)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
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往往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没有达到真正的相互信任。所以,为了相互合作,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借助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来实现的。同时,合作伙伴的选择也是目前供应链企业存在的难题,如何选择合作伙伴,该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企业也尚未针对上述问题制定出合适的标准。
(四)供应链管理环节容易出现信息失真
由于存在利益目标冲突,获得的信息分散。各企业往往不会将所获得的真实信息全部传达给其他合作伙伴,使得信息失真。例如,在采购过程中,采购方处于有利地位,其往往会截留部分需求信息,人为地设置沟通障碍,而供应商也会隐瞒部分信息,双方都限制了有效的信息沟通,结果就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后果就是双方成本的增加。可见,信息共享对于供应链合作伙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五)缺乏主动出击市场的动力和积极性
外部资源利用率低,与上下游企业还没有形成战略联盟的关系。不少企业仍停留在单体生产管理思想上,即只愿按本企业的工作制度安排生产计划,而不愿与外部环境协同运作。由于上下游企业的生产率不同,很容易在供应链上形成很高的库存。因此应在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树立大物流观念,提高企业同步制造水平。过去企业认为自己拥有的才叫资源,这是不够的。我们应该从重视实有资源管理转向虚拟资源的运用,即把资源管理延伸到合作伙伴那里,上下游企业甚至客户都可以看作自己资源的扩展。
(六)标准成本会计限制着公司的业绩
公认会计原则(GAAP)要求企业应用标准成本会计制作外部报表,限制了销量会计的发展。然而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会计需要企业拥有顾客导向的信息。企业应逐步转换财务和会计职能,改善原有的标准成本会计,以适应供应链管理的需要,使组织关注经营供应链的成果。
(七)缺乏用户服务和合作伙伴的评价标准与激励机制
本位主义思想使激励机制以部门目标和企业自身的目标为主,孤立地评价部门和企业业绩,造成部门和企业片面追求自身利益。物流、信息流经常扭曲变形,产供销系统没有形成链。企业应建立以顾客满意度为衡量标准的服务管理体系,建立整个供应链绩效的考核标准。对下游企业来讲,供应链上游企业的功能不是简单的提供物料,而是要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的服务。除此之外,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之前,还应将企业的业务目标同现有能力及业绩进行比较,发现现有供应链的显著弱点,同关键客户和供应商一起建立供应链的远景目标,并制定从现实过渡到理想供应链目标的行动计划。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信息共享会带来额外的利润,而额外利润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核心企业。各成员企业会担心核心企业滥用信息而占有额外利润,导致利润分配不均。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建立对整个供应链企业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三、供应链中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培养供应链成本控制意识
首先,提高整体意识。要把供应链整个网链中的所有企业看成是一个整体,消除各企业的自我保护保护主义,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
其次,让每个企业认识到在供应链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节点企业应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将各个节点企业有机的联系起来,互相信任与合作,才能发挥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优势,最大限度的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的目的。
(二)建立信任与合作机制
供应链中的合作关系是指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形成的一种协调关系。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正常运行的基础,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而合作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有合作的地方都需要信任。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存在利益分E的矛盾。所以,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要想加强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达到合作的目的,就要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因为好的合作伙伴是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重要基础。同时还要强化合作竞争观念,共担风险、责任与成本,共享成果与利益,形成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
(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供应链的计划、组织、协调与调控都需要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的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的基础之上。信息共享能使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更好地制定生产、销售和库存等计划,能使目标成本顺利实施,并且使得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能提高最终用户的满意度并达到促进供应链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的目的。可见,信息对供应链成本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供应链点企业要想提髙顾客满意度的同时降低供应链成本,就必须要获得充分的信息共享。
(四)建立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建立完善的供应链成本管理制度,以控制整体成本,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还应该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用于对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果、合作关系作出评价。使得之前的措施得以有效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要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并制定考核标准来评价各节点企业的运营绩效以及节点企业本身的运营绩效对上下游节点企业或整个供应链产生的影响。考核要以顾客满意度和成本控制指标为衡量标准。对顾客满意度的衡量主要包括质量、价格、及时性等。如合格率、退货率、投诉率等都是考核的内容。对成本指标的考核主要是将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分析目标成本的完成情况和改进情况等。经过考核之后,按照考核结果评定各节点企业对整个供应链贡献的大小,并依据其制定合理的分配标准进行利润分配。以此来改善利润分配不均的问题。激励机制包括企业内部员工的激励及各成员企业的激励两个方面。企业内部员工的激励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完成:及时关注员工的工作表现并对其进行评价,制定与员工相适应的培训与学习计划,给员工自我提升的空间和机会,制定奖惩机制和薪酬机制,还有休假和保健计划等。当然,与成本控制相关的激励措施应该更加突出,以此达到通过激励增强员工成本意识的目的。对各成员企业的激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组织机构要确保制定的考核标准与分配标准的合理性,并根据分配标准对利润进行合理分配;做到时时听取各节点企业的意见,对绩效考核与面机制进行补充、修改;核心企业要与从属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从属企业也要经常关注上下游合作方的运行状况;保证各节点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相互猜忌和争执,使成员企业在一个好的供应链环境下愉快合作。
ERP管理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erp供应链管理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erp供应链管理论文篇一 浅析企业ERP管理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原有的经营发展模式已不适应激烈的竞争要求。ERP作为现代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它的实施已经成为改善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针对ERP运行现状、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与对策来成功解决?探讨和研究这一问题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企业资源计划(ERP) 现状 问题 解决 1. ERP系统的基本概念 ERP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是从MRP(物料需求计划)发展而来的新一代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它扩展了MRP的功能,其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它跳出了传统企业边界,从供应链范围去优化企业的资源。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1]。对改善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显著作用。 2. ERP系统的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的是一个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ERP却由于具有更多的功能而渐被企业所青睐。它可为企业提供投资管理、风险分析、跨国家跨地区的集团型企业信息集成、获利分析、销售分析、市场预测、决策信息分析、促销与分销、售后服务与维护、全面质量管理、运输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以及利用Internet实现电子商务等MRP-II不具备的功能,企业能利用这些工具来扩大经营管理范围,紧跟瞬息万变的市场动态,参与国际大市场的竞争,获得丰厚的回报。 3. 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信息系统是财务、业务和人事等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一个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实施过程,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改造的过程[2]。由于企业自身原因、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财会工作自身的特点,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现分析如下: 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管理者还未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的意义及重要性,认为会计信息化只是会计核算工具的改变,看不到其对会计职能、企业管理方法和管理流程的深刻影响,有些人甚至认为会计信息化只是用计算机代替账册,仅把会计信息化当作树立企业形象的一种手段。 缺乏复合型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人员大多是由过去的手工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而来,他们在使用微机处理业务的过程中,不能够灵活运用软件处理的会计数据进行财务信息的加工处理,在上机时经常出现误操作,使会计电算化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计算机维护人员对财务知识又不甚了解,不能够把计算机知识和会计等财务知识融合在一起。因此,在实施会计电算化时,必须首先培养电算化人员的会计和计算机专长,两者缺一不可。 统一数据接口问题 任何一款软件都是在不断升级的,企业ERP系统同样也需要升级。但是,升级则面临与软件产品接口的不对应问题。由于我国目前的财务软件都是各软件公司自行开发的,各自使用不同的操作平台和支持软件,数据结构不同,编程风格各异,为技术保密,相互没有交流和沟通,没有业界的协议,自然也没有统一的数据接口,在系统与系统之间很难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 4. 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会计信息化是一个企业走向成熟的标志。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了促使会计电算化处理的信息更系统化、智能化,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针对以上会计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完善的对策: 强化会计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 企业领导应充分认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大力支持会计信息化的实施和运作。具体可采取的措施有:在本企业内部设置专门负责会计电算化实施的主管领导,并对实施效果负主要责任;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本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制订本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的工作规划等。企业财务人员在具体实施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在确定系统目标与规模的基础上,要加强对手工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应编制实施计划和方案,对各个处理环节的权限和职责做出明确规划,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最大效益。 重视复合型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为了适应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要求,企业要重视复合型的电算化会计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既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又熟悉财务知识,并且能够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财务信息的加工和分析,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进行合理的系统培训,并做好培训的考勤监督工作,并在培训期末进行书面和实际操作考核。同时,在会计电算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对财会人员计算机的技能培训,注重对计算机维护人员的财务知识培训,在计算机与财务两个方面并重,造就出高素质的一线应用与系统维护及能够进行二次开发应用的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 建立通用、统一的财务软件协议 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是实现对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一体化、集成化的管理。财务软件日益成为企业全面管理软件中的财务管理模块组成部分,所以,要求现有的财务软件应有很好的融合理论与开发技术,能够实现不同系统层次的数据转换[3]。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建立一个通用、统一的财务软件协议。在该协议中应明确规定相同的数据接口或者规定公共的转换接口,提高数据的标准接口技术,比如输入、输出数据库名称、格式、类型、字段名称等,从而实现不同的数据可以相互转换,进而被识别和接受,能够在不同软件系统下直接使用。其次,应由相关的上级领导协调各部门情况,提供一个适应大多数部门情况的会计信息化协议,各部门遵照执行,使各部门有共同的工作方式。 结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成为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课题。本文运用会计信息化相关理论,分析了ERP系统应用的总体情况,剖析了企业信息化存在的诸如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复合型的会计信息化人才、统一数据接口问题等问题。提出了强化会计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重视复合型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建立通用、统一的财务软件协议等具体的解决对策。 会计信息化过程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企业在实施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受原有思维模式的影响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问题,因此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会计信息化和企业管理的要求,不断更新和完善财务软件,以促进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适应企业管理需要,进而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崔晓斐.信息化时代的ERP[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 (7). [2] 王惠芬.我国企业ERP实施的能力成熟度分析[J].管理科学研究. 2010, (3). [3] 陆慧娟.电子商务与ERP整合应用探讨[J].现代计算机. 2010, (12). erp供应链管理论文篇二 ERP中的财务管理 摘要:自从2001年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优秀的管理经验与管理系统被吸收和整合进中国企业管理系统中,其中ERP就是备受推崇的一个软件系统。现本文主要探究对ERP中的财务管理, 进阶地进行分析与思考,旨在探讨于国内企业关于ERP生存之道,从而为在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竞争的国内企业运营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ERP;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1-000-01 一、ERP 的内涵及特点 (一) ERP的内涵 ERP系统是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的简称,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是在线上将企业的数据合并成一个统一体,科学合理地规划ERP是针对物资资源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这些资源,使资源达到最大效用。ERP是高效的信息管理运营系统,可以高效地管理与运营企业的方方面面。同时,它还是具有自主优化企业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通过这几十年应用与完善,ERP越来越趋于完美,被应用到世界各地,ERP也被我国企业所接受它也不再只是,不仅仅一套的软件,而是企业内部资源管理的制胜法宝。 (二) ERP的特点 让ERP系统逐渐成为信息化社会下企业资源运营与管理的中枢,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1. ERP系统具有整合性 ERP供应链管理思想,将所有参与单元纳入一个整体,让所有资源综合使用, 省去中间多余的步骤,简化生产流程,从而节省成本,增强管理,发挥整体性的优势。另外在企业内部,ERP系统运行集成化,软件的运作跨越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收集各部门数据,进而计算技术分析与系统性控制。ERP的系统性让企业内部各业务不在单独运行,而是发挥整体性优势。 2. ERP系统具有系统性 拥有多个功能模块,各模块之间协调作用,依次进行,使业务流程系统化,使各级业务部门发挥合理秩序地进行分工,从而达到成本最低,效益最大化。 3. ERP系统高度信息化 通过云计算,能够很好企业能够适应风云突变的市场。 ERP的数据是实时更新的,管理层能够通过ERP对市场与运营环境的信息进行实时和在线的查询,并且做出即时企业决策,从而加强企业了对经营环境改变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升企业在变化市场的适应能力。 4. ERP系统具有实时控制性 ERP通过强大计算能力和网络传输能力,使对企业的实时控制性成为现实。ERP系统连接了各业务部门,传递实时信息,经过计算和分析进行实时管理,也可以将实时情况发呈现给企业管理层,由管理层进行决策从而达到实时控制。 二、ERP系统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目前,财务管理的工作主要是运用货币计量形式,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从数量上连续、系统和完整的反映各个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加强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管理信息。财务管理在既缺少管理层面的工作,更缺少决策层面的工作,从而无法发挥其全部职能。当ERP 系统环境下,一大部分管理工作有计算机自动化处理,使财务管理工时变得更短。 (一)ERP 系统在财务管理方面由核算性向管理性转变 ERP系统的存在让合适核算工作变得简单与迅捷,各部门只要将个财务数据输入到ERP系统中,核算就会瞬间完成,省时又省力,而且更准确。财务管理可以不用进行这繁琐的工作,而潜心研究和分析ERP上的数据, 从而实现财务核算向财务管理的转变。 (二) ERP完善财务管理水平 ERP具有强大的实时监控能力和数据计算分析能力,所以其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和管理利润。但销售部门及时将相关数据更新到ERP,信息化技术优势就将显现出来,计算机的技术分析能力与在线实时传输能力,让ERP能实时对财务的预算与控制进行全面的分析。另外,ERP系统具有记录与计算能力,一切收入与支出明细都记录在案,并且结合软件优化能够实时有效地进行查询。ERP的引入能够胜任管理一些职责如记录、核算、分析企业内部资金运转的情况,在一些职能由于信息技术的优势其可以做得更好更方便,因此ERP在不断完善财务管理水平。 (三) ERP 管理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操作 财务管理的工作主要是运用货币计量形式,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实行对企业内部的监控。在引入了ERP系统的企业中,重心将向财务活动的计划、分析、预测和控制等方面迁移, 其侧重于在事前进行预测与计划, 与事后的科学计算与反馈。ERP系统在管理管理这一子模块, 是财务管理结合供应链的管理思想,目前做得趋向于完美,大大改善了企业内部的财务流程业务,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内部财务的核心系统,被财务管理人员熟练使用于日常工作之中。 (四) ERP 可以优秀地进行现代企业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也是非常复杂和费力的工作。做好成本管理需要一个触及企业内部各业务的高度集成化的管理系统,才能有效科学地控制实施过程的产生成本, 进而平衡各项业务之间的运作。ERP系统是一种供应链的管理思想,具有高度集成化的特性,能够实时科学做好计划,并且监控险实际成本,还能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控制中心与将数据分享其他业务,因此ERP 可以优秀地进行现代企业成本管理 三、结论 综上所述,ERP在信息时代是以大数据为导向的现代企业管理系统,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系统化管理思想,是方便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可以对企业内部各方面进行集成管理,其中财务管理是其核心模块之一。但是在作为信息化时代下的产物,ERP 系统也具有其他信息平台共有的网络安全隐患,为保持ERP系统的信息安全和运行稳定性,企业必须完善适合ERP系统的财务管理管理制度,提高网络安全,同时强化管理内部控制,确保ERP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充分发挥 ERP 系统的优势,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为企业带来更即时、更广泛、更长远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任大安.论信息技术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前沿,2006(10). [2]殷雪峰.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提高财务管理水平[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4). [3]曲秀丽.浅议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的新观念[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4]刘小群.浅谈信息技术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21). 作者简介:谭 杰(1972�C),女,民族:汉,籍贯:吉林省东丰县,学历:大本,职称:会计师,研究方向:ERP中的财务管理。看了“erp供应链管理论文”的人还看: 1. 供应链管理论文 2. erp数据管理论文 3. erp企业管理论文 4. erp论文范文 5. erp生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