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数据库里面找相关文献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对各国企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市场范围扩大,机会增多;另一方面,风险加大,竞争更趋激烈,这对中国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和国外跨国公司相比,我国很大部分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管理僵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参与竞争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不足。由此,中国企业要生存和发展,要和跨国公司抗衡,要抵御住国际经济风险,必须大力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现实课题。美国著名战略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后,众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我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是企业基于市场需求,整合有效资源而形成的,支撑其持久竞争的比较优势和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系统能力。它涉及管理、产品、技术、能力和文化等多方面,但由于环境和文化差异,每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各有不同。归纳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把握。第一,目的要素:顾客价值。顾客价值是企业参与竞争的前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取向,如华为基于顾客需求的技术创新和美的的品牌差异化战略。如果缺乏对顾客价值的足够关注,就不可能在市场上获得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把握好市场需求,即使技术很先进,也难免会由“先驱”变为“先烈”。第二,动力要素:知识创新和企业文化。知识创新是企业培育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土壤和源泉。企业文化是企业各种竞争力的精神源泉。一个企业能具有长久的核心竞争力和组织学习能力,企业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华为的“狼文化”、深南电路的学习型组织建设。第三,保障要素:制度、管理和人力资源。制度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前提条件,管理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制度、管理和人力资源这些因素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有的直接体现为核心竞争力,有的内隐在核心竞争力中。如华为、海尔的管理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制度则是深南电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第四,外化因素:技术、营销、服务、质量、品牌和成本等。这些是直接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若干关键环节。技术尤其是独有的核心技术是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质量是产品的灵魂、企业的生命;成本是企业绩效管理的核心;营销是企业产品和服务实现市场竞争优势的必要方式;服务是企业在技术、质量、营销等能力趋同情况下的竞争新领域。当然,不同的企业,会在不同的环节狠下功夫,其核心竞争力所体现的特点也不一样,如华为抓住了技术环节,东风日产抓住了技术、品牌和服务环节,美的则抓住了技术、营销和成本环节。
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论文
【摘要】 从企业诞生至今,关于企业如何更好、更强地发展下去的问题,无疑是企业家以及社会各界所关心的头等大事。因为企业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命脉,而企业竞争力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此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成了学术界的一个热门领域,无数学者从企业的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与分析。当然,在当今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重要作用已经引起了企业管理阶层的一定关注。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分析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及影响。
【关键词】 企业文化;企业竞争力;作用机制
一、企业文化、企业竞争力的概述
(一)企业文化的概述
1.企业文化概念
学者普遍认为对于企业文化的提出及初步认识来源于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经济为何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创造腾飞奇迹的研究,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也逐步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当然,企业管理能力也是一种企业文化。按照行业的标准分类,企业文化只是文化这个庞大概念的一个方面。它是企业领导和员工共同认可的、普遍接受的一种价值观念,是形成处理企业各种复杂事物方式方法的核心理念,是一种群体性的组织文化。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企业的精神面貌、发展方向,是以企业为本的一种管理文化。
2.企业文化特点
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其特点也是显著的,本文将企业文化的特点由内向外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企业文化具有导向性和凝集性。企业一旦形成自己独有的企业文化,那么这种独有的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企业的员工,使其价值观念逐渐向企业整体的价值观念靠拢,从而使企业的价值观念一体化,让企业的上上下下的理想、信念、目标凝聚起来,都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这是企业文化最核心、最深层次的特点。第二方面,企业文化具有激励性和规范性。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员工来说是最好的精神激励,能够极大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并且企业文化内所蕴含的企业上下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能够增强企业员工的自律能力,与各种规章制度相比更好的规范员工的行为,避免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第三方面,企业文化具有创新性和传播性。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的参与者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能够激励、影响一批又一批的员工,提高他们的对于企业产品的创新能力。企业文化也是企业蕴含巨大价值的精神广告,可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在消费者、行业内的知名度和信誉值。由此将企业文化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以导向性和凝聚性为特点的企业精神文化;第二层以激励性和规范性为特点的企业制度文化;第三层以创新性和传播性为特点的企业物质文化。
(二)企业竞争力的概述
1.企业竞争力概念企业竞争力是企业整体综合能力的反映,是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的能力。通俗讲企业的竞争力就是企业为了可持续的发展下去,从有限的市场中为了获得有限资源和销售自己的产品,而必须与其他类似企业抗衡的一种综合能力。
2.企业竞争力的特征
企业竞争力由深层次到浅层次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是深层次的,即核心理念方面的,包括各个企业意识形态、各企业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念、各企业独有的企业文化等。第二层是中层次的,即组织架构方面,包括企业的组织模式、层级结构、内部控制、运行机制等。第三层是浅层次的,即企业产品方面,包括企业获得所需生产资源的能力、开发创新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企业原有产品的生产、质量、价格的控制能力。由此可见,各个企业之间最深层次的较量,是企业间不同文化的较量。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3.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石,是企业竞争力最基础、最核心的构成要素。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将会形成促进企业竞争力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使企业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企业要想提高企业竞争力必须构建自己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即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企业的物质文化,将会直接对企业竞争力三个层次,即核心理念层、组织架构层、产品层,产生作用,由此达到全面、全层次、有深度的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发展,从而给企业的持续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企业拥有更强大的获取资源和出售产品的能力,让其更好、更强的发展下去。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指的是企业文化将会从哪些方面对企业文化产生作用以及产生作用的过程。由上文的分析可知,企业文化将从三个层次来对企业竞争力产生作用,下文将从这三个层次展开讨论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核心理念层的作用机制
1.影响企业家的战略取向
企业的经营方向、发展模式一开始便是企业家们时时刻刻都在考虑的大事情,企业家作为企业运作的核心,企业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每个企业家都有一套独有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理念,这种决策方法和决策理念是企业家做出企业战略取向的依据,并且影响着企业的运作模式、组织架构模式,最终形成企业的经营方向和发展模式。企业家的决策方法和理念来自他处理众多事物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整体发展的精神引导,包含着与企业目标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念,势必影响企业家的价值观念,影响企业家决策方法和理念的形成,最终影响企业家的战略取向。
2.影响员工的价值取向
如果说企业是一台“机器”的话,那么员工就是企业这台机器的“零件”,缺少任何一个“零件”,企业这台“机器”的运行都将受到影响。企业要想使员工们积极努力地为企业工作,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仅仅给员工发工资、福利的效果是不显著的。必须关注员工心理状况、价值取向等非理性因素。以导向性和凝集性为特征的企业精神文化对员工的价值取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引导、影响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使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与整体的企业精神文化相适应,增加员工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最终让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与企业目标相符合,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充分提高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进而创造出更多的企业财富。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组织架构层的作用机制
1.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组织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日常运行机制的稳定性。一般来说,企业总是通过修订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改善企业的操作流程、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等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但是近年来发生的“三鹿毒奶粉”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高方面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再怎么精心设计的内部控制制度,最终还是由企业的人员来执行的,对人的管理必须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企业制度文化会在内部控制的建立方面注入人性活力,让内部控制的准则制度与道德规范相结合,形成良好的、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环境。这种健康向上、人人互助友善的内部控制环境能够让员工拥有良好的自我控制意识,增强员工的自律,大大降低内部控制的难度,让内部控制高效、有序地执行下去。
2.影响企业的考评机制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工作中的考核评价与激励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根据以上论述,参与到企业中的个体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所以不能把企业的参与者拆开了来看。由此可知物质奖励与非物质奖励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来看企业是以物质奖励作为重点,对于非物质奖励的重要性认识程度略有不足。非物质奖励是指个体精神、情感方面的必不可少的需求,也就是企业文化所能够带来的需求。企业应当给员工提供应有的尊重以及能够不受约束地与上级良好沟通的非物质奖励,还有对所用员工的信任、认可以及晋升的机会等的非物质奖励。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企业文化可以将物质奖励与非物质奖励相结合,使企业的考评机制更加完善、更加公平与公正。
(三)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产品层的作用机制
1.影响企业对产品生产及质量控制能力
企业产品的生产是企业获得盈利的手段,要想使企业更好的发展下去必须在企业产品上下功夫,生产的产品必须不断的而满足市场需求。由此看来企业对产品的生产以及质量的控制将会是企业占领市场份额的有力武器。企业做好了这一点定会提高其生存能力。企业文化能够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刺激企业的创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这对改善产品的性能、在保质的基础之上降低成本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最终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2.影响企业对外服务及营销
企业的产品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还必须得到社会、消费者的认可才能完成最终的销售获得利润。企业文化能够通过企业上上下下传播给消费者,逐渐提高消费者的认可程度;并且能够在社会和消费者面前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可信程度。这些都可以称得上企业的新型营销手段。通过将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的服务和营销,不仅可以降低企业营销宣传的费用,还可以获得数倍于传统模式的宣传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三、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企业竞争力就是企业在竞争市场获得有限资源及销售产品实现本企业更好发展的能力。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通过两个途径:第一增加了企业的价值创造,即更有效的而获得资源;第二促进所创造价值的实现,即更好的而获得利润。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的价值创造
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最终售出获得利润是因为产品中包含价值。如果企业能够在产品成本与行业平均成本相同的情况下,提高产品蕴含的价值;或者产品成本比行业平均成本低,但产品蕴含相同的价值,那么就是企业完成了价值创造。必定获得更强大的企业竞争力。企业文化通过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管理成本的方式实现增加企业的价值创造。
1.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企业要生存下去,那么就必须不断地与企业的相关利益方进行交易。那么为了交易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就是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包括签订合约过程中的谈判、监督费用,履约所产生的费用以及不确定风险造成的损失等等。企业文化可以从核心价值观念、制度建立、产品三个层次,整体的把握企业的各项活动,从而创造企业良好的对外形象,以便获得相关交易方的信任。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不必要的谈判、监督费用,而且由于互信机制的存在,还能降低不确定风险造成的相关损失。这无疑大幅度的削减了交易费用,大大创造了企业价值,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2.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
企业的管理成本也是制约企业竞争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的管理主要就是针对企业参与者的管理,这是管理的重中之重。人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企业文化的导向性和规范性能够给企业的参与者提供可行的行为规范,降低管理的风险和管理难度;企业文化的凝聚性能够让企业参与者的价值观念趋于一致,减少不必要的分歧。企业文化的这些作用最终导致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的降低,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价值的实现
1.创造良好的价值实现渠道
企业是社会深度分工的产物,每个行业内都存在着业务范围、规模大小各不相同的企业,每个企业都可以看作不同的个体,都是整个价值链的一部分,只负责价值链上的一部分业务。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必须打理好上上下下这个价值链。如何在价值链中更好地生存这个问题,很多专家学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分析角度,同样企业文化在这里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企业文化可以在社会各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并且可以在行业内提高企业的信誉度。这使得价值链内的个体都希望与本企业合作,互利共赢,从而创造好维护好企业的价值实现渠道,保证企业价值的实现。这极大的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2.增强消费者的认可程度
一个好的企业必须学会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学会与消费者沟通,甚至是共同开发商品。在这些方面企业文化将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案例: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小米)成立于2010年4月,到2014年年底,企业估值达到450亿美元。小米企业的口号是“为发烧而生”,这也是它企业文化口号。小米首创了互联网模式开发手机操作系统,以及消费者参与开发改进的模式。在最新的一项统计中小米在中国手机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三星,从这方面来说,小米无疑是一家非常成功的国内企业。小米的成功创造了一个企业届的传奇,它的成功与小米的企业文化魅力是分不开的。小米与消费者的合作开发精准地把握了消费者的需求,即消费者不仅仅希望享受科技,更希望参与到产品的开发当中去,这极大的增强了消费者的认可程度。小米提出自己的企业文化口号,开创了手机届的粉丝经济模式,将消费者向发烧友方向转变,这无疑是牢牢掌握客户群的好方式,而把握了消费者就是把握了企业未来。消费者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企业文化是吸引消费者、提供与消费者交流并最终获得其认可的最好的舞台。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加上价值实现渠道的保证,这无疑促进了企业价值的实现,最终赋予了企业强大的竞争力,为企业更好、更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利用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应注意的问题与建议
(一)注意对企业文化的认知
企业文化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来讲是必不可少的。企业管理层必须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不能将文化排除在企业之外。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共同认可的、接受的,并不是由管理者所制定从上而下的制度规范。俗话说入乡随俗,在这里同样适用,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符合企业实体所处的当地的文化大环境。当然,企业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企业文化,及时更新企业文化的内容,让企业文化更好为企业服务。
(二)建议
1.充分发挥管理层的表率作用
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和如何建设的问题归根结底掌握在企业的管理层手中。管理层要充分重视企业文化的巨大作用,形成企业独有的文化魅力。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企业整体文化与细节文化方面的统一,避免某些情况下的自相矛盾。管理层应积极响应企业文化的管理规定,在企业内部充当员工学习企业文化的榜样,在企业外部成为企业文化的宣传者。
2.加强员工的培训与教育
企业文化具有良好的继承特性,企业内部应该建立起与本企业文化相适应的培训、教育体制。不仅针对企业的新进员工,而且也要对资格相对较老的员工进行相应的企业文化培训。在培训与教育的过程中和员工一起发扬并创新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充分的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陈向军.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机理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
[2]蒋刚.建立优秀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J].管理文化,.
[3]周万中.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J].科技与向导,.
[4]肖晶.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探析[J].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
[5]李侦侦.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J].现代企业教育,.
[6]姜晖.企业文化对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
[7]王文成.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
[8]蓝伯雄、王亚明、王威.企业资源优化与企业价值链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
[9]陈倩倩.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方式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10]葛万生.企业文化建设与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论析[J].山东社会科学,.
一、美国、日本、印度企业文化的特点 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它们都具有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有独特的企业文化。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其中,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独具魅力的印度企业文化独树一帜。 (一)美国 美国的跨国企业在全球最多且最具竞争力,而每个成功的企业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他们创造出适合企业发展、能持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企业文化。美国的企业文化重视个人价值实现。如,苹果电脑公司认为,应开发每个员工智慧的潜力,寻找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人人参与”、“群言堂”的企业文化,使企业不断开发出具有轰动效应的新产品。在个人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也推动了企业整体的发展。美国的企业文化提倡奉献和竞争。企业员工只有具有奉献精神才能真正将个人发展和企业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企业员工只有展开竞争才能有效益、出成果、出人才。同时,美国企业又非常重视为员工搭建良性竞争的平台,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提倡创新和利益共享是美国企业文化的另一特点。美国的IT公司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们秉承创新、激励创新的传统,使公司的产品始终走在世界前列。在利益共享方面,美国许多企业实行股份制,给员工配股,提高他们在企业的地位,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 (二)日本 日本企业特别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其企业文化的特点主要有:一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和魂洋才”。“和魂”指日本的民族精神,“洋才”指欧美的技术。“和魂”和“洋才”结合,成为日本近代企业家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二是家族主义是企业文化的显著特色。家族主义把家庭的伦理道德转移到企业中,企业的管理活动都是为保持集团这个大家庭的协调,维护大家庭的利益,充分发挥大家庭的力量。家族主义观念在企业中表现为团队精神,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和为贵”的思想是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三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以人为中心,多方面协调企业的生产关系,缓和劳资矛盾,将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实现劳资和谐,提高员工的主体意识。 (三)印度 印度的企业文化主要表现为家族文化、精英文化、信用文化、人本文化和行业文化。印度人民党政府前任财政部长亚什万特·辛哈曾说:“印度有三种经济,一种是信息技术推动的新经济,一种是砖瓦泥匠代表的旧经济,还有一种就是老牛车代表的更加陈旧的经济。”无论哪种经济都是私营企业占多数,家族企业多,但他们又不迷信家族接班制度,如果家族培养不出精英,可将产业交给家族外的精英来处理。家族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优势互补保证企业发展的持续性。印度企业认为信用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信用不仅体现在同其他企业的交往中,同时在员工待遇上也讲求信用,严格遵守员工合同,为员工谋求利益,听取并采纳员工意见,这是印度企业中的人本文化。印度企业广泛加入行业协会,团结一致,注重在行业中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另外,行业规范严谨,重视企业的社会效应,提倡回报社会并以此提高企业的荣誉。 (四)美国、日本和印度企业文化的共同特点 首先,他们的文化都根植于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美国一向崇尚个人主义。因此,企业文化将实现个人价值放在首位,重视发掘员工价值,人尽其才,扩大员工的发展空间。而日本和印度的企业文化家族观念较重,他们将家族主义融入企业管理中,成为一种文化,这降低了管理难度,保证企业策略的一致性。其次,这些国家的优秀企业无不将回报社会视为己任。企业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份子,企业只有在社会的支持下才能长期盈利、获得发展。同时,企业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又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将得到社会更大的支持。企业与社会间的良性互动,既有利于企业,又造福于社会。最后,这三国的企业文化都重视提高员工的归属感,提倡员工对企业的荣誉感。只有这样,员工才能甘心为企业奉献并在工作中找到乐趣。 二、中国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企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随着企业的生存环境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从工厂制转向公司制,我国企业竞争也从产品竞争和服务竞争转向深层次的文化竞争,企业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壮大。但同时也应注意到,与许多国际知名企业相比,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一)企业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内涵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但这些“企业文化”往往只是名义上的口号,并没有真正植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和决策中,没有真正形成企业特色。如,有的企业虽然打着“务实、责任”的口号,但员工工作不严谨、消极怠工,有的员工不爱惜公司财物,没有责任心。究其原因在于企业文化只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深入员工的心里。另外,我国一些企业的所谓“文化”过于追求形式,不切实际,广大员工不能理解,奋斗目标不切实际,这样的企业文化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二)企业文化建设缺少创新 企业文化理论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加入WTO后,许多西方国家的管理理论被我国企业采用,而我国部分企业纷纷模仿西方国家管理模式,不顾企业自身生存环境,全盘照搬西方模式,结果忽视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事实上,这样的管理理念并不利于我国企业发展,因为企业文化是基于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上,我们所吸收的文化必须与我国企业文化相融合,否则就会“水土不服”。文化差异是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条件,失去这个差异就等于削弱企业的竞争优势,这对企业发展不利。因此,我国企业一定不能照搬西方企业文化理念,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创新,确定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目标。 (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政治化倾向 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管理者是党组织,企业文化建设也基本上等同于思想政治建设。虽然改革开放已三十年,国家也在大力推行政企分开, 但从思想政治着手建设企业文化的意识仍存在,带有浓重政治色彩的企业文化建设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构建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对策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需要认真发掘,融入到我国企业文化中。企业应看清自身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企业文化,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打造良好的“软件”设施。 (一)秉承传统,构建个性鲜明的企业文化 美国、日本、印度的企业文化都是在本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任何企业都不能脱离国家的传统文化。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结合本国社会文化传统。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我们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中的信义应成为企业活动的准则。而儒家思想中的“家国天下”也可解读为:企业承载国家经济建设的重任,应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回报社会,为国家做贡献,国家强大企业才有坚实的后盾。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将《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中的传统文化思想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提出带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企业文化:“管理无小事”、“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日事日毕,日清日新”。他倡导的企业精神是:“追求卓越,永不满足”,并追求“敬业报国”的信念。这些与我国优秀文化结合的海尔文化创造出令世界震惊的海尔业绩。目前,海尔模式已被写入哈佛大学MBA课程,成为中国型企业文化的典范。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标准化与人性化相结合 人性化是强调企业管理者通过道德修养感化职工,领导以身作则,将道德观念融入到员工的评判标准中。标准化指企业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完善的制度可以保证员工明确职责,提高工作的目的性。但一些企业常常将二者割裂开或将二者对立起来。实际上只有标准化和人性化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过于强调人性化,忽略制度建设,会导致工作懈怠、管理无方,往往会忽视员工的工作能力;反之,只强调标准化建设,不注重员工思想道德建设,不体谅员工,就会使管理过于形式化,企业也就失去持续上升的动力。以海信集团为例,该企业是从十几人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为大型电子信息企业集团,海信集团的企业文化是“敬人为先、创新为魂、质量是根、情感管理”。海信集团建立完整的激励机制、明确的奖惩制度,并要求人人遵守。同时海信的企业文化倡导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关怀,有浓厚的人情味,让很多员工对海信都不忍割舍、放弃高报酬的其他工作机会。海信将标准化与人性化完美结合在一起,员工人人争先,在把握创新和质量两个关口后,企业得以快速发展。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的企业文化 企业归根到底是人的集合,企业管理也就是人的管理。美国的企业文化强调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为员工构建公平的竞争平台,发掘他们的潜力。日本企业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促进团队协作,发挥整体优势。印度企业文化中的精英文化、人本文化无不将人推到企业发展的关键点。因此,我国企业应以人为本的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的企业文化要重视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我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之一万科公司始终认为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董事长王石认为,人才是一条理性的河流,哪里有谷地,就会向哪里汇聚。万科始终将人才引进和培养放在公司发展的首位,不惜成本建设人才培训机制,良好的人才储备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文化要为员工创造舒适的工作氛围,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把企业看成自己的家。雅戈尔是我国知名的服装企业,他们创造了“将所有员工视作亲人”的亲和文化,这就是增加员工归属感的最好写照。同时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文化要以顾客为本,以服务社会为本。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良好声誉,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途。
1. 介绍什么是 企业的国际竞争力2. 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现状3. 国际上大企业是如何实现国际竞争力的4. 案例说明拥有国际竞争力的成功企业,及无国际竞争力失败企业5.阐述企业要做大做强 需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6.对中国企业的美好展望
建议你去中国知网直接下载一些学术论文,国内凡是发表的论文全部有,你看看别人写的再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性的入手比较好!
一、美国、日本、印度企业文化的特点 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它们都具有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有独特的企业文化。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其中,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独具魅力的印度企业文化独树一帜。 (一)美国 美国的跨国企业在全球最多且最具竞争力,而每个成功的企业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他们创造出适合企业发展、能持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企业文化。美国的企业文化重视个人价值实现。如,苹果电脑公司认为,应开发每个员工智慧的潜力,寻找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人人参与”、“群言堂”的企业文化,使企业不断开发出具有轰动效应的新产品。在个人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也推动了企业整体的发展。美国的企业文化提倡奉献和竞争。企业员工只有具有奉献精神才能真正将个人发展和企业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企业员工只有展开竞争才能有效益、出成果、出人才。同时,美国企业又非常重视为员工搭建良性竞争的平台,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提倡创新和利益共享是美国企业文化的另一特点。美国的IT公司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们秉承创新、激励创新的传统,使公司的产品始终走在世界前列。在利益共享方面,美国许多企业实行股份制,给员工配股,提高他们在企业的地位,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 (二)日本 日本企业特别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其企业文化的特点主要有:一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和魂洋才”。“和魂”指日本的民族精神,“洋才”指欧美的技术。“和魂”和“洋才”结合,成为日本近代企业家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二是家族主义是企业文化的显著特色。家族主义把家庭的伦理道德转移到企业中,企业的管理活动都是为保持集团这个大家庭的协调,维护大家庭的利益,充分发挥大家庭的力量。家族主义观念在企业中表现为团队精神,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和为贵”的思想是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三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以人为中心,多方面协调企业的生产关系,缓和劳资矛盾,将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实现劳资和谐,提高员工的主体意识。 (三)印度 印度的企业文化主要表现为家族文化、精英文化、信用文化、人本文化和行业文化。印度人民党政府前任财政部长亚什万特·辛哈曾说:“印度有三种经济,一种是信息技术推动的新经济,一种是砖瓦泥匠代表的旧经济,还有一种就是老牛车代表的更加陈旧的经济。”无论哪种经济都是私营企业占多数,家族企业多,但他们又不迷信家族接班制度,如果家族培养不出精英,可将产业交给家族外的精英来处理。家族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优势互补保证企业发展的持续性。印度企业认为信用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信用不仅体现在同其他企业的交往中,同时在员工待遇上也讲求信用,严格遵守员工合同,为员工谋求利益,听取并采纳员工意见,这是印度企业中的人本文化。印度企业广泛加入行业协会,团结一致,注重在行业中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另外,行业规范严谨,重视企业的社会效应,提倡回报社会并以此提高企业的荣誉。 (四)美国、日本和印度企业文化的共同特点 首先,他们的文化都根植于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美国一向崇尚个人主义。因此,企业文化将实现个人价值放在首位,重视发掘员工价值,人尽其才,扩大员工的发展空间。而日本和印度的企业文化家族观念较重,他们将家族主义融入企业管理中,成为一种文化,这降低了管理难度,保证企业策略的一致性。其次,这些国家的优秀企业无不将回报社会视为己任。企业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份子,企业只有在社会的支持下才能长期盈利、获得发展。同时,企业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又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将得到社会更大的支持。企业与社会间的良性互动,既有利于企业,又造福于社会。最后,这三国的企业文化都重视提高员工的归属感,提倡员工对企业的荣誉感。只有这样,员工才能甘心为企业奉献并在工作中找到乐趣。 二、中国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企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随着企业的生存环境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从工厂制转向公司制,我国企业竞争也从产品竞争和服务竞争转向深层次的文化竞争,企业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壮大。但同时也应注意到,与许多国际知名企业相比,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一)企业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内涵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但这些“企业文化”往往只是名义上的口号,并没有真正植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和决策中,没有真正形成企业特色。如,有的企业虽然打着“务实、责任”的口号,但员工工作不严谨、消极怠工,有的员工不爱惜公司财物,没有责任心。究其原因在于企业文化只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深入员工的心里。另外,我国一些企业的所谓“文化”过于追求形式,不切实际,广大员工不能理解,奋斗目标不切实际,这样的企业文化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二)企业文化建设缺少创新 企业文化理论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加入WTO后,许多西方国家的管理理论被我国企业采用,而我国部分企业纷纷模仿西方国家管理模式,不顾企业自身生存环境,全盘照搬西方模式,结果忽视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事实上,这样的管理理念并不利于我国企业发展,因为企业文化是基于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上,我们所吸收的文化必须与我国企业文化相融合,否则就会“水土不服”。文化差异是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条件,失去这个差异就等于削弱企业的竞争优势,这对企业发展不利。因此,我国企业一定不能照搬西方企业文化理念,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创新,确定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目标。 (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政治化倾向 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管理者是党组织,企业文化建设也基本上等同于思想政治建设。虽然改革开放已三十年,国家也在大力推行政企分开, 但从思想政治着手建设企业文化的意识仍存在,带有浓重政治色彩的企业文化建设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构建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对策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需要认真发掘,融入到我国企业文化中。企业应看清自身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企业文化,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打造良好的“软件”设施。 (一)秉承传统,构建个性鲜明的企业文化 美国、日本、印度的企业文化都是在本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任何企业都不能脱离国家的传统文化。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结合本国社会文化传统。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我们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中的信义应成为企业活动的准则。而儒家思想中的“家国天下”也可解读为:企业承载国家经济建设的重任,应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回报社会,为国家做贡献,国家强大企业才有坚实的后盾。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将《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中的传统文化思想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提出带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企业文化:“管理无小事”、“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日事日毕,日清日新”。他倡导的企业精神是:“追求卓越,永不满足”,并追求“敬业报国”的信念。这些与我国优秀文化结合的海尔文化创造出令世界震惊的海尔业绩。目前,海尔模式已被写入哈佛大学MBA课程,成为中国型企业文化的典范。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标准化与人性化相结合 人性化是强调企业管理者通过道德修养感化职工,领导以身作则,将道德观念融入到员工的评判标准中。标准化指企业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完善的制度可以保证员工明确职责,提高工作的目的性。但一些企业常常将二者割裂开或将二者对立起来。实际上只有标准化和人性化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过于强调人性化,忽略制度建设,会导致工作懈怠、管理无方,往往会忽视员工的工作能力;反之,只强调标准化建设,不注重员工思想道德建设,不体谅员工,就会使管理过于形式化,企业也就失去持续上升的动力。以海信集团为例,该企业是从十几人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为大型电子信息企业集团,海信集团的企业文化是“敬人为先、创新为魂、质量是根、情感管理”。海信集团建立完整的激励机制、明确的奖惩制度,并要求人人遵守。同时海信的企业文化倡导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关怀,有浓厚的人情味,让很多员工对海信都不忍割舍、放弃高报酬的其他工作机会。海信将标准化与人性化完美结合在一起,员工人人争先,在把握创新和质量两个关口后,企业得以快速发展。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的企业文化 企业归根到底是人的集合,企业管理也就是人的管理。美国的企业文化强调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为员工构建公平的竞争平台,发掘他们的潜力。日本企业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促进团队协作,发挥整体优势。印度企业文化中的精英文化、人本文化无不将人推到企业发展的关键点。因此,我国企业应以人为本的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的企业文化要重视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我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之一万科公司始终认为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董事长王石认为,人才是一条理性的河流,哪里有谷地,就会向哪里汇聚。万科始终将人才引进和培养放在公司发展的首位,不惜成本建设人才培训机制,良好的人才储备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文化要为员工创造舒适的工作氛围,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把企业看成自己的家。雅戈尔是我国知名的服装企业,他们创造了“将所有员工视作亲人”的亲和文化,这就是增加员工归属感的最好写照。同时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文化要以顾客为本,以服务社会为本。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良好声誉,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途。
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的总结与展望怎么写总结与展望:总体而言,国内外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尚处于初期,主要侧重于回答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性质,缺乏经济学意义上的理论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出的定义有差别,这是造成目前核心竞争力概念模糊的主要原因。由于概念界定模糊,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与和应用带来了很大困难;第二,多数研究主要探讨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性质、培育与管理以及它与竞争优势的关系,缺乏对决定核心竞争力因素的系统阐述,因而使得这一理论缺少可操作性、实践性,无法有效地指导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所以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总结吸收别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核心竞争力概念,拓宽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并对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过程】介绍课题的目的、意义。即先说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研究课题,交代研究的价值。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介绍课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即文献综述,主要说明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关于这个课题前人曾做过哪些方面的研究、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在什么问题等。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介绍本人研究的初步方案,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突破的难点,预期的结果等。即说明自己的主攻方向是什么,研究中主要根据什么理论、采用什么方法、取得什么成果等。 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如何安排,怎样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说明课题的可行性和创新性。不仅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而且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最后要列出所查阅的主要参考文献,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篇数以各校的规定为准。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背景方法的论文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背景方法的论文,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想要在社会中立足,就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只有推动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促进整个公司的发展,下面就介绍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背景方法的论文。
1、良好的项目计划
好的项目计划使项目成功了一半。因为项目执行的基础是项目计划,如果项目计划制定的不合理,或者项目计划没有考虑清楚,或者项目分工不合理,都会严重影响后面的项目执行。
2、目标分解
项目的目标一般都比较大,不容易管理和控制,因此,我们要将项目目标分解成较小、易于控制的小目标。
3、项目进度监控
好的计划并不等于好的项目执行,项目在执行过程中,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比如项目环境、客户需求、市场变化、资源约束等等。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手段和方法来对项目进度进行监控。要学会在动态中控制好项目执行。
4、项目风险管控
项目风险无处不在,随时都会面临各种突发事件和项目风险,因此,在项目风险管控方面,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可能出现的项目风险的识别,另一方面要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应急措施和预防措施。这样一来,即使出现了项目风险,风险造成的损失也不会那么大。
5、合理的流程
有了正确的方向,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流程和方法,如果流程不合理,无论大家怎么努力,效率固然是不会高的,只有建立合理的流程,才能保证高效率。在进行流程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流程的灵活性。这里所指的灵活性不是随意性,是在结构化的流程中,保持流程的可优化性。这样就不会因为流程太过僵化,影响了企业的运营效率。
6、人才梯队培养
经营企业最后还是经营人才。再好的战略,如果没有人才去执行,也是没有用的。好的人才可以以一抵十,人才不在于多,而在于效率。人才梯队的建立是确保公司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没有人才梯队作为支撑,就很容易形成“人才安全”问题,影响到公司的战略实施。
1、构建优秀的团队,提高执行力
提高竞争力,使企业找到更好的经营方式,强化自己在市场的.竞争地位,或者创造出新的商机,同时也能提供成长所需的资金。目前市场的竞争归结于人才的竞争,一个成功的企业具备五种力:竞争力(市场竞争中获利的能力)、执行力(把事情做对的能力)、成长力(持续获利的能力)、生命力(追求理想内在的力量)、学习力(吸收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而一个优秀的团队是提高竞争力的核心,所以我们江苏银河一直采取内培外招,形成一个执行型、忠诚型、创新型、学习型的优秀团队。
2、铸造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
市场经济人民信任品牌,追逐品牌,在于品牌能给消费者完美的承诺,这种承诺包含的不但是完美的质量,更是超值的服务,有了品牌就能站稳市场,有了市场得天下,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就更能充分地显现。
3、注重细节管理,提升获利能力
细节决定成败,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极强的音符,当今的面粉行业已是微利的。时代,但是我们从事的面粉事业既是好事、善事、民以食为天的大事,又是一分钱微利的系统工程。所以注重企业的细节管理,尤为重要。把自己所做的每一件最平凡的工作做好、做细、做实、做深、做透,培养和树立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实践证明面粉行业成本的控制是增效的关键所在。
4、科学运筹,抓住商机,获取经营效益
我个人认为面粉行业的获利,其中70%来自于对市场商机的把握。如何把握,主要立足于四个字,即“静、准、狠、巧”。静就是纵观全局,冷静思考,判定形势,把握走势。准,审时度势,细心分析,冷静以待,抢抓机遇。狠:遇到商机,主动出击。巧:灵活运用,巧得商机。
5、优化整合内外资源,实现价值链最大化
挖掘企业内部人、财、物、资源的潜力和优势,利用内外部的一切有利要素,巧用政策,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企业资源价值链最大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整体获利能力。
6、具备持久核心理念的企业文化,才能基业长青
企业文化的本质是创新,创新就能使企业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所以企业文化的发展尤为重要。借助企业文化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一个员工价值实现的平台,让员工的观念、行为融于企业的远景和目标,从而推动企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对各国企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市场范围扩大,机会增多;另一方面,风险加大,竞争更趋激烈,这对中国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和国外跨国公司相比,我国很大部分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管理僵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参与竞争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不足。由此,中国企业要生存和发展,要和跨国公司抗衡,要抵御住国际经济风险,必须大力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现实课题。美国著名战略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后,众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我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是企业基于市场需求,整合有效资源而形成的,支撑其持久竞争的比较优势和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系统能力。它涉及管理、产品、技术、能力和文化等多方面,但由于环境和文化差异,每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各有不同。归纳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把握。第一,目的要素:顾客价值。顾客价值是企业参与竞争的前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取向,如华为基于顾客需求的技术创新和美的的品牌差异化战略。如果缺乏对顾客价值的足够关注,就不可能在市场上获得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把握好市场需求,即使技术很先进,也难免会由“先驱”变为“先烈”。第二,动力要素:知识创新和企业文化。知识创新是企业培育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土壤和源泉。企业文化是企业各种竞争力的精神源泉。一个企业能具有长久的核心竞争力和组织学习能力,企业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华为的“狼文化”、深南电路的学习型组织建设。第三,保障要素:制度、管理和人力资源。制度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前提条件,管理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制度、管理和人力资源这些因素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有的直接体现为核心竞争力,有的内隐在核心竞争力中。如华为、海尔的管理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制度则是深南电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第四,外化因素:技术、营销、服务、质量、品牌和成本等。这些是直接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若干关键环节。技术尤其是独有的核心技术是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质量是产品的灵魂、企业的生命;成本是企业绩效管理的核心;营销是企业产品和服务实现市场竞争优势的必要方式;服务是企业在技术、质量、营销等能力趋同情况下的竞争新领域。当然,不同的企业,会在不同的环节狠下功夫,其核心竞争力所体现的特点也不一样,如华为抓住了技术环节,东风日产抓住了技术、品牌和服务环节,美的则抓住了技术、营销和成本环节。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背景方法的论文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背景方法的论文,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想要在社会中立足,就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只有推动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促进整个公司的发展,下面就介绍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背景方法的论文。
1、良好的项目计划
好的项目计划使项目成功了一半。因为项目执行的基础是项目计划,如果项目计划制定的不合理,或者项目计划没有考虑清楚,或者项目分工不合理,都会严重影响后面的项目执行。
2、目标分解
项目的目标一般都比较大,不容易管理和控制,因此,我们要将项目目标分解成较小、易于控制的小目标。
3、项目进度监控
好的计划并不等于好的项目执行,项目在执行过程中,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比如项目环境、客户需求、市场变化、资源约束等等。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手段和方法来对项目进度进行监控。要学会在动态中控制好项目执行。
4、项目风险管控
项目风险无处不在,随时都会面临各种突发事件和项目风险,因此,在项目风险管控方面,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可能出现的项目风险的识别,另一方面要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应急措施和预防措施。这样一来,即使出现了项目风险,风险造成的损失也不会那么大。
5、合理的流程
有了正确的方向,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流程和方法,如果流程不合理,无论大家怎么努力,效率固然是不会高的,只有建立合理的流程,才能保证高效率。在进行流程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流程的灵活性。这里所指的灵活性不是随意性,是在结构化的流程中,保持流程的可优化性。这样就不会因为流程太过僵化,影响了企业的运营效率。
6、人才梯队培养
经营企业最后还是经营人才。再好的战略,如果没有人才去执行,也是没有用的。好的人才可以以一抵十,人才不在于多,而在于效率。人才梯队的建立是确保公司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没有人才梯队作为支撑,就很容易形成“人才安全”问题,影响到公司的战略实施。
1、构建优秀的团队,提高执行力
提高竞争力,使企业找到更好的经营方式,强化自己在市场的.竞争地位,或者创造出新的商机,同时也能提供成长所需的资金。目前市场的竞争归结于人才的竞争,一个成功的企业具备五种力:竞争力(市场竞争中获利的能力)、执行力(把事情做对的能力)、成长力(持续获利的能力)、生命力(追求理想内在的力量)、学习力(吸收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而一个优秀的团队是提高竞争力的核心,所以我们江苏银河一直采取内培外招,形成一个执行型、忠诚型、创新型、学习型的优秀团队。
2、铸造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
市场经济人民信任品牌,追逐品牌,在于品牌能给消费者完美的承诺,这种承诺包含的不但是完美的质量,更是超值的服务,有了品牌就能站稳市场,有了市场得天下,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就更能充分地显现。
3、注重细节管理,提升获利能力
细节决定成败,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极强的音符,当今的面粉行业已是微利的。时代,但是我们从事的面粉事业既是好事、善事、民以食为天的大事,又是一分钱微利的系统工程。所以注重企业的细节管理,尤为重要。把自己所做的每一件最平凡的工作做好、做细、做实、做深、做透,培养和树立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实践证明面粉行业成本的控制是增效的关键所在。
4、科学运筹,抓住商机,获取经营效益
我个人认为面粉行业的获利,其中70%来自于对市场商机的把握。如何把握,主要立足于四个字,即“静、准、狠、巧”。静就是纵观全局,冷静思考,判定形势,把握走势。准,审时度势,细心分析,冷静以待,抢抓机遇。狠:遇到商机,主动出击。巧:灵活运用,巧得商机。
5、优化整合内外资源,实现价值链最大化
挖掘企业内部人、财、物、资源的潜力和优势,利用内外部的一切有利要素,巧用政策,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企业资源价值链最大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整体获利能力。
6、具备持久核心理念的企业文化,才能基业长青
企业文化的本质是创新,创新就能使企业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所以企业文化的发展尤为重要。借助企业文化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一个员工价值实现的平台,让员工的观念、行为融于企业的远景和目标,从而推动企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 and Yang Jun, "New Venture Creation: An Evidence Study From China",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Forthcoming, .张玉利、李华晶:“企业成长异质性分析——以蒙、鲁、粤三省区上市公司为例”,《改革》2005年6期,94-100页。(70472049)3.张玉利、李华晶:“企业成长视角下的创业者承继问题分析”,《管理现代化》2005年3期,40-42页。(03JZD0018)4.谭新生、张玉利:“创业精神的价值实现及其内部化机制”,《经济管理·新管理》2005年6期,21-26页。(70472049)人大复印资料《企业管理研究》全文转载5. 张玉利:“新经济时代的创业与管理变革”,《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年1期,2-6页。6. 谭新生、张玉利:“试论创业型成长模式——基于企业知识观点的考察”,《科学管理研究》2004年12月(4期),93-97页。(70472049)7.谭新生、张玉利:“内创业家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与甄别机制”,《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12期,1-5页。8. 陈颉、张玉利:“企业成长中的授权动因与障碍分析” 《经济管理·新管理》2004年22期。已在人大复印资料《企业管理研究》第二期发表了9.李乾文、张玉利:“外国学者论我国创业活动的特征与创业研究趋势”,《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7期,12-18页。(03JZD0018、NKC04004)10.张玉利:“企业成长的非对称性问题”,《首部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年6期,11-14页。11.张玉利、陈寒松、李乾文:“创业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差异与融合”,《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5期,2-7页。* (TJ03-GL013)本文被《新华文摘》2004年第18期46-48,49页收录12.李乾文、张玉利:“领导艺术的指导者:沃伦·本尼斯”,《企业管理》2004年5期,72-74页。*13.李乾文、张玉利:“创业管理能否替代传统职能管理”,《经济界》2004年4期,46-50页。(NKC04004)14.张玉利、李乾文、陈寒松:“创业管理理论的最新评述及研究趋势”,《预测》2004年4期(第23卷总第139期),20-25转32页。(03JZD0018、TJ03-GL013)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管理科学》2004年12期,61-64页,全文转载。15.张玉利、杨俊:“国外企业家精神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年4卷4期,22-27页。教育部项目(127204003)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2004年11期,157-162页,全文转载。16. 张玉利:“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企业家精神与核心价值观”,载于《企业家价值取向: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报告》(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编著),278-285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17.陈寒松、张玉利:“见证卓越——《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与吉姆·科林斯”,《企业管理》2004年4期,84-86页。*18.张玉利、陈立新:“中小企业创业的核心要素与创业环境分析”,《经济界》2004年3期,29-34页。(03JZD0018、TJ03-GL013))19. 张玉利、李乾文:“创业教育——MBA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创新教育》2004年2期6-7页。20. 杨俊、张玉利:“基于企业家资源禀赋的创业行为过程分析”,《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2期,2-6页。*(01JA630043、TJ03-GL013)21.张玉利、李乾文、陈寒松:“谁是管理大师”,《企业管理》2004年第2期,90-91页。*本文被《新华文摘》2004年第8期摘编。22.王革、张玉利、吴练达:“企业社会资本静态与动态分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期,16-20页。*本文被《新华文摘》2004年第10期摘编。23.张玉利:“创业与企业家精神:管理者的思维模式与行为准则”,《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期,12-15页。*24. 薛红志、张玉利:“公司创业研究评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年11期,7-11页。25.张玉利、杨俊:“企业家创业行为调查”,《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9期,61-66页。*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2003年12期,44-49页,全文转载。26.张玉利、杨俊:“企业家创业行为的实证研究”,《经济管理·新管理》2003年9期,19-26页。*27. Jun Li,yuli Zhang, and Harry Matlay,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a,” Education + Training, , , 2003, .张玉利:“创业管理: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南开管理评论》2003年6期,4-7页。*(79970044、01JA630043)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管理科学》2004年3期,19-21页,全文转载。同时被《新华文载》2004年6期摘编29.薛红志、张玉利、杨俊 :“机会拉动与贫穷推动型企业家精神比较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年6期,2-8页*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2003年6期,152-158页,全文转载。30.张玉利、陈忠卫、潭新生:“‘首届创业学与企业家精神教育研讨会’会议综述”,《南开管理评论》2003年5期78-80页。*31.张玉利、薛红志、杨俊:“企业家创业行为的理性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年5期,9-13页。*32.张玉利、陈忠卫:“国外著名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比较及其借鉴”,《管理评论》2003年4期,56-62页*33. 王永贵、张玉利、杨永恒、李季:“对组织学习、核心竞争能力、战略柔性与企业竞争绩效的理论剖析与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3年4期,54-61,80页。*34. 张玉利:“企业家创业、成长模式与环境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03年增刊,50-51页。35.张玉利:“企业家与企业家型中小企业”,《当代财经》2001年10期,51-55页。*被武汉大学商学院 崔建华:“企业家人力资本收益权特殊性的三大原因”《经济管理》2002年第14期引用36.唐以明、张玉利:“天津企业市场导向的探索性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2年第5期,4-10、35页。*37. 张玉利、徐海林:“中小企业成长中的复杂性管理及知识显性化问题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3期,18-23页。*38.张玉利:“团队建设及团队精神培育——南开大学的MBA教育”,《中国MBA教育实践与探索》,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11月版,102-108页。39.张玉利:“我国MBA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战略举措分析”,《中国MBA教育实践与探索》,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11月版,245-252页。40.张玉利:“快速成长与衰退中小企业的对比分析”,《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科协第4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集,胡祥培、栾庆伟主编),52-60页,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41. Zhang Yuli, "Learning Function and Small Business Growth," 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 , .张玉利、刘竹青:“美国高成长企业的特征”,《中国中小企业》2001年6期43.张玉利、段海宁:“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2期,4-8页。*44. 张玉利:“大陆民营企业成长个案剖析”,第四届两岸中华文化与经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314-322页。2000年7月15-16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45.张玉利:“我们缺乏企业家精神教育,”《天津日报》2000年2月29日第14版。46. 张玉利:“国有小企业改革进程中经营者的地位与作用分析,”收录于《中国知识经济文选》,卢继传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1月,第995-998页17-19页。47.张玉利:“管理教育不同层次的教学重点与方法分析,”《南开管理评论》1999年6期,17-19页。*48.张玉利:“战略适应与中小企业成长:香港的例子”,*《南开管理评论》1999年2期,第16-18页。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管理科学》2000年1期,第32-35页。49.张玉利:“企业家精神教育与中国小企业的成长”,收入香港第一届"工业工程与管理"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1998年11月;50. 张玉利:“大陆国有小企业改革历程回顾及改革目标展望”、“ 一种典型的创业成长之路”, 《香港商报》1998年10月。51.张玉利:“小企业成长系列”,《香港商报》1998年4月13-16日连载;52.王迎军、张玉利:“资本经营的合理内涵和决策误区”,《中华工商时报》1998年2月16日。53.发言:“联营促进商企竞争”, 张玉利,《天津工商报》1997年4月24日第3版。54.张玉利、何今宇:“浅述商业企业在联营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商业管理与教育》1997年2期,第36—38页。55.论文:“试论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论文的性质和要求”,李国津、张玉利,《南开教育论丛》1997年第1期(总45期),第30-33页;56.论文:“企业集团的管理问题”,张玉利,《中外管理》1996年8期,第34-35页;57.论文:“集团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几个问题”,白长虹、张玉利、王迎军,本人撰写四个问题中的前两个问题,载于会议论文集《中国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及管理现代化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75-97页;58.论文:“小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十条措施”,张玉利,《中外管理》1996年6期,第37-38页;*59.论文:“中美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现状之比较”,金明律、张玉利、文明刚,《财经研究》1996年1期,*60.论文:“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层次结构与研究原则”,张玉利、金明律,《科学管理研究》1996年1期,第20-24页;*61.论文:“小企业破产率高的原因”,张玉利,《发展论坛》1996年1期,第35页;62. 论文:“小企业避开经营风险的几种办法”,张玉利,《中外管理》1995年10期,第21-22页;63. 论文:“竞争力热潮——市场占有率”,张玉利,《销售与市场》1995年7期,专家笔谈栏目,第7-9页;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1995年9期。64.论文:“小企业经常面临的经营困难”,张玉利,《中外管理》1995年6期,第42-43页;65.论文:“二战之后的全球小企业热潮”,张玉利,《沿海新潮》1995年4期,第36-38页;66.论文:“小企业管理需要具有战略导向”,张玉利,《管理工作研究》1995年4期,第30-31页。67.论文:“中国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比较研究”,与Roger M. Heeler、张玉利,《沿海新潮》1995年2期,第47-48页;68.论文:“构筑战略营销渠道”,与Roger M. Heeler、Pia Lindell等人合写,《销售与市场》1994年9期,专家笔谈栏目,第6-10页;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1994年12期;69.论文:“环渤海地区产业技术战略的重要性及原则分析”,王迎军、于仲鸣、张玉利,《环渤海地区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205-208页。该文又发表于《科学管理研究》1994年3期,第59-62页;70.论文:“浅谈日本创造与保持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张玉利、张建生,《东北亚研究》1994年1期,第45-48页;71.论文:“我国部分国有企业的市场组织及其功能”,张玉利,《管理工作研究》1994年1期,第14-18页;72.译文:“国家致胜的根源”,张隆高、张玉利,《世界经济译丛》1993年5期,第46-51页;73.论文:“企业管理主线研究的新思路”,张玉利,《管理工作研究》1993年3期,第21-25页;74.论文:“经济发展和文化演进是走出管理丛林的灯塔”,张玉利,《科学管理研究》(首届华北优秀期刊)1993年2期,第37-45页;重庆交通学院管理工程系教学大纲列为阅读材料。75.论文:“高校科研的战略选择——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陈炳富、金明律、张玉利,《中山大学学报论丛》(科技成果转化及厂校合作问题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汇编)1992年4期,第90-93页;76.译文:“中国的市场组织研究”,张玉利、侯江涛,《企业管理研究》1992年3期,第32-37页;77.论文:“美国企业管理转型的原因及措施分析”,张玉利,《企业管理研究》1992年2期,第21-24页;78.论文:“技术进步对中、日、韩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金明律、张玉利,《东北亚研究》1992年2期,第69-71页;79.论文:“影响企业职工积极性的内部因素及对策思考”,张玉利,《管理工作研究》1991年4期;80.论文:“天津市建国四十年工业经济增长因素贡献分析”,张玉利,《南开经济研究》1991年1期;81.论文:“加强工资奖金的激励作用”,狄温、张玉利,天津劳动学会年会论文,1990年8月;82.短文:“领导奖赏技巧”,张玉利,《企业百事文汇》1989年36期;83.译文:“德鲁克谈管理原则”,张玉利,《企业百事文汇》1989年17期;
给你转一篇保险产业竞争力相关报道。 [摘 要] 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其界定、来源、作用、评价、培育与提升。本文在一般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基础上,回顾了有关保险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文献,发现目前对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和系统,如文献数量不多,且研究重点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不强;对其评价过多地依赖于财务指标;研究方法有待完善等。未来我国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向,需要建立一个符合保险行业特征的核心竞争力研究框架,并以国际视野评价我国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保险业;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 1990年,Hamel和Prahalad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一篇论文首次正式论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后两人于 1994年发表的合著则被认为是核心竞争力理论替代Michael Porter基于产业结构分析范式的竞争理论的里程碑。此后,一些学者尝试着把核心竞争力理论应用到国家、地区及行业的层面,并产生了一些积极的研究成果。 一、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界定
核心竞争力理论回答的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最根本要素的问题,即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什么的问题。从整个企业资源的角度,可以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经由集体学习而积累起来的,有助于帮助企业为客户带来价值的能力和技术的总和”(Hamel和Prahalad,1990,1994)。核心竞争力是属于组织共有的学识,而不属于个人或业务单元专有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技能协调和整合的结果,这种整合即需要管理的介入,通过有计划的市场调研、技术研发、生产过程的控制、有效营销体系和方法,确保向市场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突出了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技术性。 保险企业有着与一般企业不同的特征。由于保险商品无法申请专利,同时监管机关要求保险产品的相关信息要公开和透明,因此,竞争对手的模仿非常便利,从而,在保险业以新产品为手段构建核心竞争力是不可靠的。因此,保险产品与服务的竞争更多地体现为“品牌”的竞争。具体而言,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强大的晶牌塑造能力;适应市场细分的、定价定位合适的产品开发能力;完备的市场拓展体系与能力;灵活的市场反映和风险防范、控制、处理能力;强大的资金运用和增值能力。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保险公司具有明显竞争优势、扩展应用潜力和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 也有一些文献对保险业内某些部门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界定和描述,例如,把人寿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寿险公司长期形成的,建立在先进的经营要素基础上的相互融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整体运作的能力”;把非寿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分为创新能力、承保能力和偿付能力;把保险经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界定为“适应市场细分的战略定位、强大的技术运作能力、完备的市场拓展体系、内部机制的适应能力、特色的客户服务体系和资金运用增值能力”。 二、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认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对于帮助企业培养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无疑有着巨大的价值。西方学者的研究认为,就一般企业而言,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1)学习能力与战略的灵活性;(2)技术管理能力;(3)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学习型企业能够快速地获取、创造和转移知识,并能针对新形势和新知识迅速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战略。学习型企业不是一夜之间就创造出来的,它需要在企业内形成鼓励学习的环境,并消除一切影响思想交流的障碍。从长远来看,学习能力与战略灵活性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最终体现为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学习、更迅速地通过学习调整自己。 技术是关乎企业增长和获取业绩的一个重要变量,如果一个企业能够获取到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以更高的效率完成企业活动的技术,企业就拥有了竞争优势。成功的技术管理需要特殊的技能、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更需要能整合企业的技术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用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核心的资源。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强调把个人动机与企业目标有效结合的管理能力、建立一个善于学习的员工团队的能力、维持一个能有效应变的管理团队的能力(Wisher,1994)。 具体到保险企业,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分为外部来源与内部来源。外部来源包括市场结构、产业竞争程度、产业政策和保险需求;内部来源则包括制度、人力资本、非人力资本、管理、技术、企业文化、信息化和保险产品等。由于外部来源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保险企业应主要从内部来源考虑增强自身竞争力。 三、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不易被模仿的持续竞争优势,也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反映。从经济学角度看,核心竞争力的终极目标是创造更多的消费者剩余,为股东带来更多的收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看,企业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主要路径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核心竞争力使得企业更关注自身的根本优势,因为只有不易被他人模仿和学习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二是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扩张起着战略指导作用,企业选择专业化还是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结构与大小;三是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要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始终保持动态成长就必须建立起相应的富有活力的学习机制和创新机制(薛可,2001)。 对保险业来说,随着保险业人世保护期的全面结束,我国保险业将面临全面开放的新形势,核心竞争力对保险企业也将具备更为重要的功能。首先,随着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市场主体不断增加,从市场分工的角度来看,分工将不断细化,最终将迫使保险企业修理“枝蔓”,强化“主干”,以主干的竞争力优势即核心竞争力强化或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第二,保险企业为了保持和巩固自身的市场定位,必须集中全力,调动所有的资本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来强化自身最具优势的特色——核心竞争力;第三,核心竞争力将引导新的经营理念,即企业最重要的不是过分关注市场份额,而是关注市场价值,不再强调垂直一体化,而是强调产品研发与保险服务提供的内部化、销售的外部化。因此,总体来看,后WTO时代,保险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主要呈现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 四、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包括因素分析法、对比差距法、内涵解析法、模糊分析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等多种方法,其中使用最频繁的是综合指数评价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根据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的分析,首先选取若干一级指标并赋予各指标一定的权重,然后在每个一级指标下进一步选取若干二级指标并赋予一定的权重,最后根据各指标的取值及权重计算所有指标的加权平均数即为企业的竞争力总指标。 世界经济论坛(WEF)和洛桑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 (IMD)自1990年起,使用300多项指标对24个经合组织成员国和10个新兴市场国家(地区)进行国际竞争力评价与排名,并合作出版年度《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他们的研究在各国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均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在我国,焦谨璞(2002)以WEF和IMD的评价体系为基础,构建了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评价指标,并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中国人民银行 (2004)主要以财务指标为基础,对2003年北京市的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并得出了外资银行竞争力强于内资银行、股份制银行竞争力强于国有银行的结论。重要的进步体现在中国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增长,体现在与国际文化产业“同台论剑”时地位的悄然变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虽然有利大于弊的战略诠释,但当时在文化思想界疑虑远大于信服,似乎中国文化将进入一个漫长“低谷期”的弱势心态比比皆是,社会中的危机意识极度放大。不谈“入侵”论和“狂潮”论者,即便是持正面价值判断方,也都采取十分低调的“应对”说,“挑战”说,“适应”说,以及应用相关条款的“抵御”说,少有对中期走势的乐观表述。当初的弱势文化心态,主要来自于文化建设领域在改革开放方面滞后于一般经济行业20年的状况,来自于文化产业从长期的宣传文化工作、公益文化事业中刚刚得到理念上的正名。然而,危机感和危机意识也催化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全面奋起。国有文化机构纷纷以文化消费、文化市场为导向进行集约化改造,积极走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之路。截止到2003年12月,经中宣部等部门正式批准的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方面的试点集团就上升到82家。以后又有绝大部分图书出版社和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等转制为企业,大量文化设施、文化资源面向市场,自我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明显增强。2003年6月底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之后,一方面是国家整体或专项文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陆续出台,另一方面是相应配套政策批量问世,而且越来越具有针对性和实质性。五年中,虽然由于相关统计指标体系始终在建立、调整、完善过程中,逐年数字并无太强可比性,但中国文化产业规模和质量的进步有目共睹。从北京2006年12月就9大类88小类的“文化创意产业”发表的统计数字,便可略见一斑:全市2005年产业总资产亿元,比上年增长;创造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占全市GDP比重;业务收入亿元,比上年增长。如果将上述数字与2001年对北京市12类文化行业的统计相比照:总资产亿元,创造增加值116亿元,占全市,业务收入亿元,成绩也是令人相当振奋的。当然,重要的进步体现在中国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增长,体现在与国际文化产业“同台论剑”时地位的悄然变化。“入世”前夕舆论忧虑最重的中国电影,五年中其产值增长超过全国GDP的增速;国产电影数量连年攀升,从100多部,到200多部(2004年262部),再到300多部(2006年330部);票房从不足10亿元,到2006年的亿元;从国产电影的票房2002年以前不敌“进口大片”票房,到2003年后连续四年超越进口电影,而且国产片常居年度票房冠亚军;从国产电影海外票房基本空白,到连年增长20%以上,2006年创下73部影片在44个国家地区播映,国产影片海外销售亿元人民币的佳绩。电视剧不仅从无到有、迅速发展成有上千制作企业、年度生产上万部(集)的庞大行业,而且国产电视剧始终为国内电视频道的主流、主体。中国广播在细分市场、瞄准消费之后,以各地“交通台”领衔,打拼出一片红红火火的新天地。以信息技术为标志之一的现代科技革命,同样成就中国文化产业可以雄视世界的规模力量:中国网民数量自2000年1月的890万,2002年1月的3370万,2004年1月的7950万,到2007年1月的亿,首次超过国民总数10%,位列美国之后总规模的第二位。巨大的需求市场拉动巨大的产业: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十年间从数十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近4000亿元,从“软件小国”成为“软件大国”,并开始向美国印度等“软件强国”目标努力。“入世”前后,是国际演艺团体潮水般涌入,但是五年之后则是中国演艺台目频繁走向世界。2006年,作为文化输出的国家队——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收获海外演出5730场(60%为商演项目)、吸引观众996万人次的成果。始终外贸“赤字”高悬的中国出版,在2006年也出现“拐点”迹象:先是第十三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图书版权贸易首次实现顺差:签约版权输出合同1096项,同比增长;版权引进合同891项,同比增长;输出与引进比为,一举扭转多年大幅逆差局面,展现历史性突破。总之,虽然中国文化产业不尽如人意之处仍比比皆是,但是五年成长、五年进步、五年发展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只要认真汲取“入世”前后在正确心态、措施、行为等方面的经验,政府、产业、社会在各自领域继续办好自己的事,中国文化产业就将很快真正崛起,成为国际文化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分支,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先进性塑造辉煌。沈望舒: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特邀研究员。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产业竞争力实质是产业组织能力的市场体现。外国跨国公司对我国产业竞争力影响是什么?问得很大,行业不同,影响是不一样的.例:《2007-2008年中国计算机产业竞争力研究年度报告》目录:主要结论重要发现一、2007年全球计算机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和趋势(一)发展现状1、产业规模2、市场竞争格局3、产品技术(二)主要特点1、美欧日市场相对稳定,亚太市场成长迅速2、宽屏依然是笔记本电脑市场的主流产品3、技术创新带动产业持续发展,需求导向发生根本变革4、国际产业转移继续深化,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发展机遇(三)发展趋势1、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仍将引领计算机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方向 2、技术推动和应用导向共同驱动产业发展3、多核和Cell等新型处理结构: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大迁移4、无线技术成为技术发展的热点二、2007年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概述(一)发展现状1、产业规模2、市场竞争格局3、产品技术(二)主要特点1、价格战带来质量隐忧2、企业实力逐步壮大,品牌效益开始显现3、出口规模持续增长,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三)发展趋势1、环保、宽屏显示器将成为主流2、无线应用走向普及3、消费类计算机向时尚化、个性化发展4、3C融合趋势加快5、软件和信息服务将成为计算机产业的主体三、中国计算机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设计(一)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全面性原则4、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5、通用性和发展性结合的原则6、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相结合原则(二)评价指标体系构成1、环境是计算机产业竞争力的根本保证2、市场是计算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直观表现3、企业是计算机产业竞争力的微观基础四、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环境竞争力分析(一)政治环境1、相对有利的国际政治环境2、高度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3、国家从战略上高度重视计算机产业发展(二)经济环境1、全球产业梯次转移向周边国家扩散2、繁荣、高速增长的国内经济3、经济环境的不利因素(三)社会环境1.巨大的信息化需求促进计算机产业发展2.社会发展不平衡制约产业发展速度(四)技术环境1、研发投入长期偏低,但近年呈增长态势2、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五、2007年中国计算机产业制造竞争力分析(一)产业规模(二)产业链条(三)企业集中度(四)产业集群六、中国计算机产业技术创新竞争力分析(一)研发投入和资金来源(二)技术水平和专利拥有量(三)创新组织能力(四)产品附加值七、中国计算机产业市场竞争力分析(一)市场占有率(二)品牌价值(三)出口竞争力八、中国主要计算机企业竞争力分析(一)国内优势企业与国外优势企业的相对竞争力1、企业规模2、赢利能力3、研发投入4、人均销售收入(二)国内企业竞争力排名1、企业发展概况2、市场竞争力排名3、制造竞争力4、技术竞争力5、管理竞争力6、综合竞争力九、中国计算机产业竞争力总体评价(一)优势领域(二)优势企业(三)优势环节十、2008-2011年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前景展望(一)有利条件1、企业和政府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提高2、产业融合拓展计算机的新兴市场3、信息化建设引发并持续扩大IT投资需求(二)不利因素1、制造成本上升2、信息安全与信息垃圾对产业环境可能的影响3、世界范围内计算机应用水平发展的不平衡(三)前景预测十一、建议表目录2002-2007年全球计算机、外设及零配件产值计算机行业出口占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出口总额的比重2001-2007年中国R&D经费投入情况2007年计算机产业前15位国家和地区排名2007年国内外主要计算机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对比1998-2007计算机行业贸易竞争力指数我国计算机行业出口竞争力波士顿矩阵表2007年国内外主要计算机企业经营情况对比……图目录2005-2007年全球计算机市场规模2007年主要计算机厂商市场份额2005-2007年全球PC出货量及增长率2003-2007年前三家销售收入占全行业比重1996-2007年6月我国计算机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体情况2002-2007年内资与外资计算机产品出口竞争力波士顿矩阵1996—2007年我国台式PC、笔记本电脑产量2008-2011年中国计算机及其周边设备产业规模预测……
摘要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在2005年全球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激增,进一步凸现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竞争优势,但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从内外环境两个层面、有利与不利两个角度,利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出口竞争力进行系统的分析,旨在指导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趋利避害,继续向良性方向发展。关键词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SWOT对策措施我国是纺织服装制品生产出口第一大国。2005年1月1日,全球性配额管制全面取消,标志着纺织服装制品贸易全面进入自由化阶段,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井喷”现象,增长相当迅速,部分地反映出我国在该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在长期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亦暴露出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客观、系统地分析与思考。SWOT分析法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其涵义是在既定内外条件下通过对本单位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进行结构化的平衡系统比较分析,找出并发扬内外部有利因素,规避不利因素,为单位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指导本单位向良性方向发展。SWOT方法自形成以来,广泛应用于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成为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本文通过引入SWOT分析法,从战略管理角度对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竞争力进行分析。1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贸易内部环境S-W分析—内部优势分析(1)制度环境方面: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对纺织产业予以扶植,特别是为推动纺织集群经济发展,各地政府不仅在税收政策和简化办事程序上予以支持,更以民间协调人的身份,积极促动企业间的合作与协调,引导企业共同发展。外贸管理制度方面,目前已由原来的经营权审批制调整为上报备案制,扫清了我国外向型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制度障碍,使得原来只能依赖外贸经营单位出口的相当部分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有了更大的外部发展空间。出口退税方面,从2004年开始,政府开始着手清理退税拖欠工作,目前各地退税清理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大大减轻了外贸出口企业的资金负担,激发了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对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影响尤为明显。(2)企业网络方面:为推动纺织品集群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投入大量人财物,极力打造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增加配套协调项目。目前已初步形成几个以专业市场为核心,以广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集原材料生产、纺织、染整、后处理、成衣成品制造、仓储、货运、展销、零售于一体的纺织品产业集群经济带,其中以长三角、珠三角、闽南地区发展尤为成功。纺织品集群经济的建立,为企业编织经营网络,加强彼此间合作协调能力,进行柔性生产和转包活动提供了较为完备的物质保障。(3)资金技术方面:在政府和商业银行的努力与协调下,各地纷纷推出对于中小纺织企业的优惠金融安排,对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利率优惠,鼓励其进行技术和生产投资。在技术层面上,通过企业间技术合作、引进外来技术、技术人员专业培训等,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技术水平已有很大的提升,面料生产方面一直以来是我国纺织服装生产的薄弱环节,以前用于出口高档服饰的工艺面料绝大部分只能依赖进口,目前这种情况已有很大改观,多数面料已能够由国内自行提供。(4)人力资源与劳动力供给方面:我国劳动力资源充沛,同时,我国又是传统的纺织服装生产大国,在长期的发展中培养了相当大部分的经营管理人员,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另外,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往不断加深,人员的国际化流动加剧,亦有相当多的外国技术、经营管理人员进入我国的纺织服装领域,为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技术支持与管理经验。—内部劣势分析(1)制度环境方面:自入世以来,我国在政策调整上,虽然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但管理体制仍然僵化,国家为促进中小纺织企业发展,给予各种优惠税收政策和金融扶植,但未能及时有效地落实。有些地方政府在职能转变上一时不能适应角色任务的调整,办事效率不高,服务水平低下。法律方面,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从实际执行来看,并没有真正做到对纺织品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产品设计非法抄袭、模仿、商标盗用现象相当普遍。(2)企业间的相互联系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都是处于一种分散经营,各自为政的状态下发展,企业过分片面看中市场的占有率和企业间竞争,往往忽略合作的可能性。这直接导致资源过度用于“内耗”,产业整体竞争力下降。尽管各地政府为改变现状,极力推行产业集群经济,但远未达到预期效果,有些地区仅仅是把各个企业人为地在地域上予以集中,远未真正发挥集群经济的巨大优势。(3)资金技术方面:近几年我国各个行业的资金需求很大,对纺织服装企业在资金投入上造成挤压,特别是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正处于技术升级的关键时期,资金需求较以往有更大的要求,目前仍有很大缺口急需填补。技术方面,我国虽然在投入方面较以往有所增加,技术进步也很快,但与美欧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经济增长贡献率是评价一个产业技术水平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纺织产业的贡献率仅为20%,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后续发展。(4)人力资源与劳动力资本方面:我国在劳动力的专门教育方面相对比较匮乏,使得我国的劳动力生产率低,适应性差。另外,纺织服装制品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力成本直接影响行业的整体利润水平,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我国的出口竞争能力。劳动力的供给上,从2004年起,城市生活成本不断上升,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吸引力已大幅下降,这导致原来主要依靠外来务工人员的部分企业面临很大的劳动力缺口压力。(5)国内竞争环境方面:我国纺织服装产业根植于广大分散式经营的手工作坊式企业,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较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客观上造成企业竞争性强、规范性差的特点,无序竞争现象严重,低价竞争仍然是企业的主要竞争方式。据资料显示,2005年1~10月,我国出口美国纺织服装数量同比增长,而出口总值同比增长仅有,大大低于数量的增长幅度。2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贸易外部环境O-T分析——外部机会分析(1)贸易自由化方面。《多种纤维协定》的有效执行和纺织品配额的全面取消,使得我国“长期受配额影响最大的国家”地位有了实质性改变。据WTO预测,中国纺织品和成衣在美市场份额将增加到50%,欧洲29%。事实上,2005年我国出口美国总额为亿美元,同比增长,占美国进口该类产品亿美元的22%,虽未达到WTO的乐观预测值,但总体已有很大增长。据海关统计,2005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高达亿美元,同比增幅更达到了,可以预见,贸易自由化的总体态势必将给我国出口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2)国际合作方面。①外商直接投资:在劳动力资本负担不断上升的压力下,从20世纪90年代始,国外纺织服装企业纷纷到我国投资设厂,如日本富士纺织公司在我国就设有四家合作服装企业,其中三家是从织布开始的一条龙式生产企业,其他还有日清纺、伊藤忠、佐丹奴、意大利马佐度等国际知名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合作投资,加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国外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客观上推动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据统计,2005年1~7月,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总额为615亿美元,其中外资企业所占份额高达35%,客观上反映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②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企业面临较大的劳动力成本压力,加之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再有美欧在经历我国出口高速增长后,对我部分产品重新设限。为避开以上种种不利因素,很多企业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投资环境相对较好的国家,如柬埔寨、越南、土耳其等进行直接投资设厂。2004年7月,商务部和外交部联合制定了《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为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对国别、产业进行方向性的指导,其中鼓励投资纺织服装业的国家数量超过1/3。这预示着我国在这方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外部威胁分析(1)《伊斯坦布尔宣言》。配额虽已取消,但纺织品贸易的自由化之路并不平坦,早在2003年3月,以土耳其、墨西哥、美国为首的纺织行业组织,为阻止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长,即提出了《伊斯坦布尔宣言》,要求对我国继续实行配额限制,截止到配额取消,已有52个国家的90多个行业组织签署,尽管该宣言由于违背WTO自由贸易原则未被认可,但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对我出口纺织服装制品的态度,必将成为我纺织服装出口的一大障碍。(2)“特保措施”的滥用。“特保措施”是WTO框架下认可的对于来自国外特定产品的剧烈冲击进行本国市场过渡性保护的一种特别保障措施。其初衷是避免进口国同类产业免于遭受国外产品的威胁性打击,但以美欧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我国2005年出口增加的情况下,未就对其国内造成实质性影响进行合理评估,即启动了“特保”措施,对我国出口纺织服装制品实行单方面限制,进而升级为贸易摩擦,严重影响了我国被“设限”产品的出口。(3)“反倾销”问题。反倾销措施是WTO规则认可的有效保护本国市场免遭非正常竞争的合法措施,但长期以来,该措施却充当了进口国实施贸易保护的“保护伞”。而纺织服装制品作为我国出口的传统优势产品,由于其相对的敏感性,加之价格低廉,更成为国外“反倾销”调查的重中之重,特别是目前配额已经取消,国外在无法使用原有限制措施实施贸易保护的情况下,“反倾销”措施的滥用对我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其潜在不利影响将更大。3SWOT分析结论与对策措施通过以上SW内部、OT外部两种环境、SO利与WT不利两个方面的交叉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理论上其优势仍是明显的,这在配额取消后我对外出口迅速增长的客观情况中已有很好的体现。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层面采取配套措施来实现上述目的:优势增强层面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制度和法律建设,满足产业发展的政府支持和法律保障需要;加大技术资金投入,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融资便利和技术支持;充分发挥集群经济的强大优势,促进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改善国内就业环境,加大劳动力技能教育投入,提升劳动生产率;广泛参与双边、多边贸易协调,推动我国出口贸易和国际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继续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借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技术、管理的优化升级。劣势弱化层面进一步改善政府工作效率,加大扰乱市场的违法打击力度;减少企业间的无序、恶性价格竞争,增强企业间的合作与利益协调;规范企业出口经营市场安排,减少外部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和贸易摩擦;通过政府层面参与贸易争端协调,维护我国出口企业利益。通过以上两个层面多个角度措施的协调配套,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出口贸易竞争力予以培植和提高,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在相当长时期内必将具有较以往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参考文献1杨亚沙.中美纺织服装贸易争端浅析[N].中国经济时报,2006-05-252郭先登.论纺织服装品牌发展的策略问题[J].山东纺织经济,2006(2)3亚琼.2006年中国纺织工业运行趋势与对策[N].中国贸易报,2006-01-054刘苏.后配额时代中美纺织贸易对策[J].纺织导报,2005(3)5张宏性.中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统计研究,2005(1)6龚进礼.2005年度纺织经济形势回顾与分析[J].纺织导报,2006(3)7潘慧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06(1)这里还有一篇字数较多,你自己去看一下,是2008年的新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