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研究生感叹,不知道如何选好学术论文的选题。俗话说得好,“题好一半文”,学术论文能否选取一个好选题,是论文写作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基础。
文科类研究生撰写学术论文应当从选好论文标题做起,通过对论文选题的锤炼,学会从整体上把握学术论文的水平,这也是培养提高自身研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
在最感兴趣的问题探究中选择论文题目
研究生撰写学术论文应该是一件十分愉悦的创造性工作,不应当成为负担。我反对为论文而写论文。许多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都有对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若干篇学术论文的要求,研究生完不成规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发表任务就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或不能取得学位。
某些高校甚至规定,在导师的科研考核中,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只要加挂导师的署名,就可以算作导师的科研业绩,这更加助长了导师极力鼓动研究生写学术论文的风气,然而论文的质量却每况愈下。
笔者以为,对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培养研究生写作学术论文的兴趣。这种兴趣就是发现科学问题、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只有当研究生对某一问题产生了浓厚的科学兴趣之后,才会萌发撰写学术论文的强烈冲动,没有写作冲动很难写出一篇上佳的学术论文来。
这种写作冲动可以来源于阅读,在阅读他人学术著作时产生共鸣、发现谬误,或产生重大疑惑时,也可能激发出写作冲动。但研究生学术论文的写作冲动更多地来源于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在细心的观察中发现“问题”、产生灵感、激发冲动。
如果研究生没有写作冲动,最好不要尝试写作学术论文,可以在导师指导下继续阅读,也可以参加一些社会调查活动,或者加入老师和同学们组织的讨论之中,进行必要的知识积累。
令许多研究生困惑的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应当积累哪些知识,才有可能最终激发出写作冲动。事实上,可以激发研究生写作冲动的知识积累,并非来自那些基础性的知识或基本理论学习。能够催生写作冲动的知识积累,往往来源于对学术前沿问题的探究性研究文献的阅读。在这些文献中存在大量争议,一些观点甚至对已经存在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构成冲击。
这里,我以自己亲历的一件事对此予以说明。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我读到一篇介绍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的翻译文献。当初我对SA8000很不熟悉,就去企业做调研,问过十几个企业的高管层,结果发现只有两家企业厂长知道有这么个标准,但他们认为这个标准是西方大国借我国“入世”搞的“绿色贸易保护”措施。
我再深入企业调研,观察到企业生产现场缺乏劳动安全保护、经常性出现职工连续加班、企业缺乏诚信等现象。于是,我回过头来再查阅国内外有关SA8000的研究文献,产生了写作《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缺失》这篇学术论文的冲动。这篇论文发表在2005年5月的《企业改革与管理》杂志上,发表后很快就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管理科学》2005年第7期全文转载,并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
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把握问题的本质
文科硕士研究生撰写学术论文必须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在写作学术论文之前,首先必须清晰地回答所写的论文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这是确定论文主题最重要的基础。严格地讲,任何学术论文所论述的核心问题只有一个,切忌一篇论文有多个主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研究生就是因为对问题把握不准,因此很难选好学术论文题目。
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看到的“现象”当成“问题”。其实,“问题”不是某个孤立的概念,“问题”是深藏于“现象”之下、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更本质化的关系。
举个例子来说,农产品的价格波动,这只是一种现象。但是,在一个较短时期内的价格异常波动,这就是“问题”了!为什么在几个月内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且涨幅很大呢?这种价格异常波动就是“问题”,我们需要研究价格异常波动所造成的影响,产生价格异常波动的原因,以及控制价格异常波动的措施等。
又如,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例如30年),研究农产品价格波动规律,也属于“问题”研究。为什么价格呈周期性波动?为什么价格前20年持续下降而后10年又持续上涨?为什么价格在30年内平均在3%水平内维持较低涨幅?等等,这些才是真正的“问题”。一般性地研究现象没有特殊的意义,只有找准了“问题”,对现实“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还有一种常见的错误就是把“伪问题”当成“真问题”加以研究,研究者费了很大劲,最后得不出正确的、有说服力的结论。
也举个例子来说,最近我看到有位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写的一部书,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农业政策。书中有一篇短论文,研究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所产生的影响。他的结论是政府财政支农支出不断增大,农民收入不断增长。论证的过程就是摆了两方面的数据,前者增加,后者也增加,因此,他得出“两增”这么一个有重要影响的结论。
看起来,他所研究的“政府财政投入对农民增收是否有影响”是一个“问题”,但在中国的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制度框架内,这实际上是一个“伪问题”。因为,更深入地分析可以发现,30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贡献来源于“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即打工收入),其次是“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主要贡献来源于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所致。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支付收入”并非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
如果我们用数量分析方法去检验会发现,“转移支付收入”与农民收入增长并不显著相关。换言之,30年来农民的增收主要是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的,包括劳动力交易与农产品交易两大部分。同时我们还发现,政府财政支农支出主要用于农林水等事业费支出,通俗地讲就是对农村“七站八所”事业单位的“人头费”增加了投入,而这种事业费的增加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农民增收,也难以间接地转变为农民增收。
因此,研究“政府财政投入对农民增收是否有影响”是一个“伪问题”。当然,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影响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农民享受了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但这种公共享用并没有直接转化为市场利润而使农民明显增收,至少二者之间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意义。
选题必须有牢靠的理论基础作支撑
学术论文与调查报告、工作报告或其他论文相比,可能都离不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基本研究范式。但是,学术论文与其他论文的最大区别,也可以说是本质区别,那就是学术论文必须强调有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用一定的理论指导分析研究过程。这种理论支撑作用往往直接反映出学术论文选题本身的理论价值。
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不紧密地进行理论指导下的科学分析与论证,即使作者看准了所要研究的“问题”,也无法凝炼出逻辑严密的科学选题,更谈不上写出优秀的学术论文。
例如,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问题的研究,为什么出现政府出一部分钱让农民参合,但农民仍然不愿意参合的现象呢?许多新闻报道、调查报告、工作总结都将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对新农合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民没有认识到新农合的好处(意义)”等。这是一种简单的分析,当然,这种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容易被接受并有利于进一步改进相关工作。
但是,从学术论文的角度来看,原因并非如此简单。
这里涉及到“农民就医决策是否理性”的问题。我们认为,农民是经济理性人,他认为参加新农合就诊并不合算,所以不愿意参合。
这里涉及到农民与医院之间的医患关系,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虽然政府补贴了,但医疗机构增加了不必要的医疗服务项目、提高了用药标准及价格等,导致农民比不参合时还要付出更大的就医代价,无法真正实现政府主办新农合要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目的。
医疗机构医药不分,存在着“内部人”失控的现象。所以,学术论文的选题就要从决策理性、信息不对称、内部人控制等理论基础出发,通过深入严密的逻辑分析才能完成。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研究相同的“问题”,但研究的目的不同、视角不同,其选择的基础理论也会不一样,这也常常成为一篇学术论文引发众多争议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争议往往直接表现在学术论文的标题上。
例如,同样是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有学者依据钱纳里的理论计算我国农业地劳比率,推算出我国必然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因此撰写出“只有转移农民才能使农民增收致富”这样的学术论文。
另外有学者则根据“联系系数效应理论”认为,经济越发达,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越走向高级化,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容纳劳动力的数量越来越有限,不可能实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完全转移,因此,只有在农村就地发展农业现代化,通过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化的途径实现农民致富。
当然,后者所写论文的标题也就会反映出另一种理论观点。同一“问题”得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结论,源于两种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过程建立在两种不一样的理论基础之上。
除上面所讲三个重要选题原则外,文科硕士研究生选好学术论文的选题还要注意掌握其他一些技巧。
有的学术论文在标题中写出论文所采用的先进研究方法,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的论文直接用计量模型名称作为标题核心内容,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的论文还用副标题将研究对象或抽样样本写在学术论文的标题中,采用案例分析方法的论文以案例名称的研究直接作为标题也属常见,这些方法有利于彰显学术论文的创新点及其创新价值。
有的学术论文以研究结论为标题,这些结论可能很清晰地做出某些科学判断,也可能通过给定某种限制条件的情况下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讨论,或是对已有理论体系的印证与继承,或是对已有理论体系的突破与发展。
这种方法能够突出其学术论文对解决现实问题的意义,也很受广大读者欢迎。还有的学术论文在标题的用词上动脑筋,例如对某问题原因分析的ABC、对某问题对策建议的“新几条”、对某问题的“60年拷问”,等等,都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
这些方法,笔者建议硕士研究生在学术论文写作实践中,根据写作学术论文的实际需要酌情采纳。
论文题目比较刁钻的话,买吧要是那种调查的,咕~~(╯﹏╰)b,只能是自己多动动脑了我也是买的,300的。
每一句话你用自己的话再翻译一遍,换个说法,记住,每一句都要这样。改完之后,这篇论文就是你的了。
的确不符合啊。《商业养老保险对养老保险体制的补充作用》这样的论题跟个问答题一样,根本没有写作的必要性。
拼的时候你要加上衔接的语句,过渡自然一些。如果被指出也没关系,借鉴下别人的精华吗,天下文章一大抄,人生自古谁不抄?
建议你直接选一财务会计相关的题目啊
经常听到研究生感叹,不知道如何选好学术论文的选题。俗话说得好,“题好一半文”,学术论文能否选取一个好选题,是论文写作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基础。
文科类研究生撰写学术论文应当从选好论文标题做起,通过对论文选题的锤炼,学会从整体上把握学术论文的水平,这也是培养提高自身研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
在最感兴趣的问题探究中选择论文题目
研究生撰写学术论文应该是一件十分愉悦的创造性工作,不应当成为负担。我反对为论文而写论文。许多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都有对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若干篇学术论文的要求,研究生完不成规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发表任务就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或不能取得学位。
某些高校甚至规定,在导师的科研考核中,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只要加挂导师的署名,就可以算作导师的科研业绩,这更加助长了导师极力鼓动研究生写学术论文的风气,然而论文的质量却每况愈下。
笔者以为,对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培养研究生写作学术论文的兴趣。这种兴趣就是发现科学问题、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只有当研究生对某一问题产生了浓厚的科学兴趣之后,才会萌发撰写学术论文的强烈冲动,没有写作冲动很难写出一篇上佳的学术论文来。
这种写作冲动可以来源于阅读,在阅读他人学术著作时产生共鸣、发现谬误,或产生重大疑惑时,也可能激发出写作冲动。但研究生学术论文的写作冲动更多地来源于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在细心的观察中发现“问题”、产生灵感、激发冲动。
如果研究生没有写作冲动,最好不要尝试写作学术论文,可以在导师指导下继续阅读,也可以参加一些社会调查活动,或者加入老师和同学们组织的讨论之中,进行必要的知识积累。
令许多研究生困惑的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应当积累哪些知识,才有可能最终激发出写作冲动。事实上,可以激发研究生写作冲动的知识积累,并非来自那些基础性的知识或基本理论学习。能够催生写作冲动的知识积累,往往来源于对学术前沿问题的探究性研究文献的阅读。在这些文献中存在大量争议,一些观点甚至对已经存在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构成冲击。
这里,我以自己亲历的一件事对此予以说明。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我读到一篇介绍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的翻译文献。当初我对SA8000很不熟悉,就去企业做调研,问过十几个企业的高管层,结果发现只有两家企业厂长知道有这么个标准,但他们认为这个标准是西方大国借我国“入世”搞的“绿色贸易保护”措施。
我再深入企业调研,观察到企业生产现场缺乏劳动安全保护、经常性出现职工连续加班、企业缺乏诚信等现象。于是,我回过头来再查阅国内外有关SA8000的研究文献,产生了写作《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缺失》这篇学术论文的冲动。这篇论文发表在2005年5月的《企业改革与管理》杂志上,发表后很快就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管理科学》2005年第7期全文转载,并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
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把握问题的本质
文科硕士研究生撰写学术论文必须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在写作学术论文之前,首先必须清晰地回答所写的论文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这是确定论文主题最重要的基础。严格地讲,任何学术论文所论述的核心问题只有一个,切忌一篇论文有多个主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研究生就是因为对问题把握不准,因此很难选好学术论文题目。
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看到的“现象”当成“问题”。其实,“问题”不是某个孤立的概念,“问题”是深藏于“现象”之下、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更本质化的关系。
举个例子来说,农产品的价格波动,这只是一种现象。但是,在一个较短时期内的价格异常波动,这就是“问题”了!为什么在几个月内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且涨幅很大呢?这种价格异常波动就是“问题”,我们需要研究价格异常波动所造成的影响,产生价格异常波动的原因,以及控制价格异常波动的措施等。
又如,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例如30年),研究农产品价格波动规律,也属于“问题”研究。为什么价格呈周期性波动?为什么价格前20年持续下降而后10年又持续上涨?为什么价格在30年内平均在3%水平内维持较低涨幅?等等,这些才是真正的“问题”。一般性地研究现象没有特殊的意义,只有找准了“问题”,对现实“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还有一种常见的错误就是把“伪问题”当成“真问题”加以研究,研究者费了很大劲,最后得不出正确的、有说服力的结论。
也举个例子来说,最近我看到有位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写的一部书,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农业政策。书中有一篇短论文,研究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所产生的影响。他的结论是政府财政支农支出不断增大,农民收入不断增长。论证的过程就是摆了两方面的数据,前者增加,后者也增加,因此,他得出“两增”这么一个有重要影响的结论。
看起来,他所研究的“政府财政投入对农民增收是否有影响”是一个“问题”,但在中国的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制度框架内,这实际上是一个“伪问题”。因为,更深入地分析可以发现,30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贡献来源于“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即打工收入),其次是“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主要贡献来源于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所致。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支付收入”并非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
如果我们用数量分析方法去检验会发现,“转移支付收入”与农民收入增长并不显著相关。换言之,30年来农民的增收主要是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的,包括劳动力交易与农产品交易两大部分。同时我们还发现,政府财政支农支出主要用于农林水等事业费支出,通俗地讲就是对农村“七站八所”事业单位的“人头费”增加了投入,而这种事业费的增加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农民增收,也难以间接地转变为农民增收。
因此,研究“政府财政投入对农民增收是否有影响”是一个“伪问题”。当然,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影响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农民享受了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但这种公共享用并没有直接转化为市场利润而使农民明显增收,至少二者之间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意义。
选题必须有牢靠的理论基础作支撑
学术论文与调查报告、工作报告或其他论文相比,可能都离不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基本研究范式。但是,学术论文与其他论文的最大区别,也可以说是本质区别,那就是学术论文必须强调有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用一定的理论指导分析研究过程。这种理论支撑作用往往直接反映出学术论文选题本身的理论价值。
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不紧密地进行理论指导下的科学分析与论证,即使作者看准了所要研究的“问题”,也无法凝炼出逻辑严密的科学选题,更谈不上写出优秀的学术论文。
例如,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问题的研究,为什么出现政府出一部分钱让农民参合,但农民仍然不愿意参合的现象呢?许多新闻报道、调查报告、工作总结都将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对新农合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民没有认识到新农合的好处(意义)”等。这是一种简单的分析,当然,这种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容易被接受并有利于进一步改进相关工作。
但是,从学术论文的角度来看,原因并非如此简单。
这里涉及到“农民就医决策是否理性”的问题。我们认为,农民是经济理性人,他认为参加新农合就诊并不合算,所以不愿意参合。
这里涉及到农民与医院之间的医患关系,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虽然政府补贴了,但医疗机构增加了不必要的医疗服务项目、提高了用药标准及价格等,导致农民比不参合时还要付出更大的就医代价,无法真正实现政府主办新农合要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目的。
医疗机构医药不分,存在着“内部人”失控的现象。所以,学术论文的选题就要从决策理性、信息不对称、内部人控制等理论基础出发,通过深入严密的逻辑分析才能完成。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研究相同的“问题”,但研究的目的不同、视角不同,其选择的基础理论也会不一样,这也常常成为一篇学术论文引发众多争议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争议往往直接表现在学术论文的标题上。
例如,同样是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有学者依据钱纳里的理论计算我国农业地劳比率,推算出我国必然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因此撰写出“只有转移农民才能使农民增收致富”这样的学术论文。
另外有学者则根据“联系系数效应理论”认为,经济越发达,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越走向高级化,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容纳劳动力的数量越来越有限,不可能实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完全转移,因此,只有在农村就地发展农业现代化,通过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化的途径实现农民致富。
当然,后者所写论文的标题也就会反映出另一种理论观点。同一“问题”得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结论,源于两种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过程建立在两种不一样的理论基础之上。
除上面所讲三个重要选题原则外,文科硕士研究生选好学术论文的选题还要注意掌握其他一些技巧。
有的学术论文在标题中写出论文所采用的先进研究方法,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的论文直接用计量模型名称作为标题核心内容,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的论文还用副标题将研究对象或抽样样本写在学术论文的标题中,采用案例分析方法的论文以案例名称的研究直接作为标题也属常见,这些方法有利于彰显学术论文的创新点及其创新价值。
有的学术论文以研究结论为标题,这些结论可能很清晰地做出某些科学判断,也可能通过给定某种限制条件的情况下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讨论,或是对已有理论体系的印证与继承,或是对已有理论体系的突破与发展。
这种方法能够突出其学术论文对解决现实问题的意义,也很受广大读者欢迎。还有的学术论文在标题的用词上动脑筋,例如对某问题原因分析的ABC、对某问题对策建议的“新几条”、对某问题的“60年拷问”,等等,都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
这些方法,笔者建议硕士研究生在学术论文写作实践中,根据写作学术论文的实际需要酌情采纳。
论文题目比较刁钻的话,买吧要是那种调查的,咕~~(╯﹏╰)b,只能是自己多动动脑了我也是买的,300的。
小虫小,论文的查重率的话呢,基本上就是40%~60%左右的话,所以要想避免重复的话呢,还是非常困难的,除非你的课题和别人的不一样。
假如是普通论文查重没有通过,那么就无法进行论文答辩,如果是毕业论文查重没有通过,那么不仅无法进行论文答辩,而且无法顺利毕业,损失可大。本科生可以写一些1000字左右的论文,这类论文不需要查重,本科生最重要的论文是本科论文,毕业论文必须查重,如果查重没有通过,可以修改,如果修改后还没有通过,那么就会被取消本科论文答辩,从而影响自己无法顺利毕业,研究生和博士的毕业论文也是如此。文章的内容、格式很重要,但文章的重复率更重要,因此在写文章时要保证自己文章的原创性。 第二,论文查重重复率的要求。 一般每个学校都有每个学校的要求,要求比较宽松的查重率一般只要不超过30%就可以通过查重,但有些要求比较严格,只有30%的查重率是无法通过查重的,查重率在10%-15%之间才能通过查重。如果查重失败,学校会给你一定的时间修改。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完成,很可能会被取消答辩资格,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自己论文的原创性。可以用paperfree查重系统查重自己的初稿。这个系统的查重结果还是比较准确的,收费不仅很低,还可以免费查重几万字,可以放心使用。
小论文的查重率一定不可以超过15%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小论文你都超过了15%。那你的论文可能就不会被通过的。也就是说,最多是20%的。
论查重不合格,又会有什么后果呢?这个是老师查到的吗?如果是老师查到的话,就是重新再写啊,望采纳,谢谢
根本性问题。这类问题包括:创新性不足,文章没有价值,实验设计不合理,够不上这本杂志的水平等等。也就是从根本上直接推翻这篇论文的。这种情况下,基本没啥能争取到这名审稿人的同意了,联系下北京译顶科技,那边做这一块做的很不错。加速了解
盲审一般被毙掉的原因如下:
1.论文缺少一定学术水平:
学术水平是盲审人员主要的扣分点。当然如果论文学术水平比较高在盲审人员那里也会成为一个加分点。当然,能写出高质量论文的作者毕竟是少数。多数作者的专业水平还是有一定欠缺,因而论文水平会成为论文盲审被毙掉的一个主因。
2.创新问题:
任何论文都是需要有创新点的,这个创新点可大可小。但是不能没有,否则盲审时被毙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之所以论文要有创新点,是因为创新是论文灵魂之所在,是判断论文好坏的关键。要知道有趣的灵魂是万一挑一的,这放在论文中一样适用。
3.实验设计或是数据问题比较大:
实验不合理,或是给出的实验数据不全面等,这些都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了。要知道根据实验得出的数据是支撑论文的结论的主要依据。如果实验或是实验数据有问题,可能论文中的某些论点就不成立,这将影响论文的整体结论的。
4.其它一些问题:
比如:论文多次未达到修改的目的,一般不是特别大的失误,盲审阶段会给1-2次修改机会,并给出修改建议,由作者进行完善即可。但是,有些作者可能因为论文水平,或是不重视等原因,修改多次仍完不成修改。再有:文不对题,这种比较少,但是也有。
大家记住:盲审主要是对论文专业程度、论文创新性,以及实验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估的。一般做到这三点了,论文即使有点错误出不至于被毙。
研究生毕业论文书写方面有很多错误,外省肯定会被毙掉的。
现在有很多研究生毕业的论文,那他会有很多都写的,不太就是。你想而已嘛,他应该是实际来操作。
此次悲剧不仅仅是简单的自杀案件,这还体现了研究生群体正在面临“通病”,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都是存在的。近些年,研究生、博士生因毕业问题自杀的案件屡屡发生,这绝非是偶然,而是教育体制出现了问题。
在此不得不说的是,很多研究生导师都会将学生当作免费的劳动力,并故意找借口不让其毕业榨取其剩余价值。读研本身就是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一旦延迟毕业学生内心很容易崩溃,这会让他无法面对家人。其次,研究生也是需要鼓励的,但很多导师在点评时都是字字珠心,这很容易令人丧失信心,甚至开始怀疑自己。
此次悲剧虽然是自杀事件,但学校和涉事导师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不是疏忽了学生内心的感受,这件事又怎么会发生。如果不是导师的冷言冷语,这个开朗幽默的大男孩又怎么会变得如此压抑,所以说,有时候否定和冷暴力就能逼死一个人。
2020年凌晨一名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在实验室上吊事件:
10月14日,大连理工大学官方微博通报称:10月13日早7时左右,我校化工学院一名研究生被发现在实验室身亡。经公安部门初步调查,排除他杀,具体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中。事件发生后,学校立即成立工作专班,全力配合公安机关和家属处理相关事宜。家长失去孩子,学校失去学生,我们深感惋惜并沉痛哀悼。
该生疑似写毕业论文不顺,导致心理压力过大,最后选择在实验室轻生。在其遗书中,他叙述了研究生三年的心路历程,觉得自己没用,来生想成为一只猫,悲观厌世情绪浓厚。人们不禁哀叹,一个年轻的生命未好好绽放,就瞬间陨落。
这位留美博士生前疑似与导师产生巨大矛盾,并在遗书中描述到那篇论文是其导师通过关系发表,有严重的学术问题。从该起事件当中透露出了长期以来的导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过大的导师权力如果没有好好规范,往往就会侵害学生的权益。
可以看出来,现在很多学生的学习压力都比较大,而且他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解决。
我觉得有些在网络上乱指责别人的网友是真的很不好的,因为他们在是在网上动一动小指然后这名博士就成了受害者,而且博士也没有什么犯罪的倾向,所以我觉得大家在网上冲浪的时候一定要嘴下留情这样才能更好的让他人免收一些伤害,这样我们在网上发布的言论才会更加的引导人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