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薪酬管理论文提纲

发布时间:

薪酬管理论文提纲

绩效考核管理论文提纲 一、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 1、绩效考核概述 2、绩效管理概述 3、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4、绩效管理的'常用方法(举例几种常用的方法) 5、绩效管理实施过程 6、绩效管理在企业应用中常见的问题(穿插案例) 7、解决问题需要采用的绩效管理体系(穿插案例) 二、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1、在企业培训(育人)方面的重要性 2、在人事调配、晋升等方面的重要性 3、在薪酬管理中的重要性 4、在企业文化方面的作用 以上都要有举例说明 三、总结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论文摘要公平理论是以员工的投入和他获得的报酬相比较,员工在心理上对这种比较的结果加以判断,从而在员工的心理上产生是否公平的感觉。它既包括员工与其他人的比较,也包括员工现在与过去的比较,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下,可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本文首先对国外最著名的公平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对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相关内容:报酬、投入、量化和非货币报酬等进行分析,然后分析了公平理论的三种表现形式:内部公平、外部公平、员工个人公平,并对公平理论在企业薪酬管理的体现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工作分析和绩效考核、把能力相近的人配置在相同的岗位上、以机会公平代替结果公平与形式公平等。最后表明公平理论构建的重要意义。关键词公平理论薪酬内部公平外部公平员工个人公平一、引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的因素越来越成为组织实现自己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组织的薪酬管理在实现自己的竞争优势和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探索公平理论在现代企业薪酬管理中的应用,使员工在教育、技能、工作经验、努力程度和花费的时间等的投入与薪酬、福利、成就感、认同感、工作的挑战性、职业前程等外在和内在的报酬等的得到的结果达到有效的平衡,不仅有理论意义,更有实践价值。二、公平理论分配公平感指的是人们对组织中资源或奖酬的分配(尤其是涉及到自身利益的分配)是否公正合理的个人判断和感受,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因素,对人的工作积极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研究人的分配公平感的理论称作公平理论,属于激励理论中的一种。国外最著名的研究为亚当斯(J。S。Adams)的公平理论。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着重研究个体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获得的公平感。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其公式可以简单地表述如下:当事者所得报酬参照者所得报酬()当事者所做付出参照者所做付出当事者现在所得报酬当事者过去所得报酬()当事者现在所做付出当事者过去所做付出等式成立,当事者便觉得公平。否则,就会造成心理失衡,产生不公平感。如果左端小于右端,则会产生比参照者吃亏或者今不如昔的不满情绪;如果左端大于右端,也会因少出多入而感到不安、内疚(如果把当事者过去所得报酬及所做付出当作参照者的话,()式可以并入()式) 亚当斯的研究表明,为了削弱所感受到的不公平及其相应的紧张焦虑水平,个体会从下列方法中选择若干项采取行动:。个体可以采取增加或减少投入以达到其所认为的公平水平。例如个体如果认为报酬过低,则可以通过降低产品质量,减少工作时间以及经常缺勤等方式以恢复公平感,。个体可以通过改变其产出以恢复公平感。许多管理者尝试通过保证改善工作条件,减少工作时间、在员工努力程度不变地情况下提高工作报酬等方式以增强企业凝聚力。。个体可以对其投入与产出进行心理曲解。与实际改变投入和产出不同,个体可以通过在意识上对其进行曲解,从而达到心理平衡。例如,感到不公平的个体可以曲解其工作难度(这工作对我而言是小菜一碟)或者强调其工作的重要性(这工作实在十分重要)。。个体可以离职或者要求调到其他部门工作。个体这样做是希望恢复心理平衡,到新的环境中去寻求公平感,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个体可以通过更新新的参照对象以减少不公平感。例如某重点高中的学生没有获得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便自我安慰地认为也许西南财经大学这样的财经院校更适合自己。6。个体可以对他人的投入与产出进行心理曲解。个体可以认为作为参照对象的他人确实工作比自己努力,他的付出确实比我多,因而其理应获得更多报酬。亚当斯认为,在管理工作中,组织领导者必须十分重视在工作上、待遇上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对人的心理状态及行为动机的消极影响,努力在工作任务的分配上,在工资、资金以及工作绩效的评价中,力求公平合理,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三、公平的表现形式将公平理论运用于薪酬管理中,可以得到以下三种公平的表现形式:内部公平、外部公平、员工个人公平。(一)内部公平所谓的内部公平,就是薪酬管理中的内部一致性。这里讲的决定报酬的内部公平准则,依据的不是从事这一工作的员工个人特征,而是工作本身。这意味着组织内部报酬水平的相对高低,应该以工作的内容为基础,或者以工作所需要的技能要求的某种组合。总之,内部公平强调的重点,是根据各种工作对组织整体目标实现的相对贡献大小来支付报酬。薪酬体系要实现内部公平的目标,应该至少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完成这一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越多,得到的报酬也越多;。从事这种工作时所处的环境越不好,这种工作得到的报酬也应该越高;。工作中对实现组织整体目标的贡献越大,这种工作得到的报酬也应该越多。例如,饭店厨师的工资水平一定要高于饭店里普通服务人员的工资水平。很显然,这是因为厨师的工作无论从技能上、工作环境方面还是对组织的贡献上都要大大高于对普通服务员的要求。然而事实上,许多企业薪酬结构的确定并不十分合理,从而影响了雇员工作的积极性。(二)外部公平所谓的外部公平,强调的是本企业薪酬水平同其他组织的薪酬水平相比较时的竞争力,这种外部竞争力关注的是组织之间薪酬水平的相对高低。很显然,外部市场环境是影响薪酬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保持公司薪酬政策的外部竞争力,公司核心员工的薪酬水平应该高于其他公司,或与其他公司保持一致,否则公司就难以避免人才流失和企业的生存危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一些国企的薪酬与市场水平相去甚远,高素质员工实际薪酬低于甚至远低于市场水平。国企成了“三资”和民企的人才培训中心,许多大学生、研究生先在国企干两年,等到成为“熟练工”时,便纷纷飞到薪酬高的“三资”和民企。可见,某些国有企业的薪酬政策没有做到外部公平,失去了外部竞争力。(三)员工个人公平所谓的员工个人公平,指的是对同一个组织中从事相同工作的员工的薪酬,进行相互比较时公平性是否成立。员工个人之间的公平性要求组织中每个员工得到的薪酬,与他们各自对组织的贡献相匹配;内部一致性强调的重点,是工作本身对薪酬决定的作用;而员工个人贡献因素强调的,则是员工个人特征对薪酬决定的影响。因此,公司的薪酬政策还应该反映员工个人方面的差异在薪酬决定中的影响。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这一点尤其重要。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纷纷改革自己的薪酬制度,实行绩效工资制、利润分享制以及谈判工资制等多种方式来吸引和保持优秀人才。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只有充分体现薪酬中的公平性,企业才能留住优秀人才、发挥优秀人才的作用。四、公平理论在企业薪酬管理的体现薪酬管理的公平理念必须贯穿到整个薪酬体系中去,只有从整个体系入手,才有可能实现员工所共同认同的公平,具体表现在:(一)工作分析和个人绩效考核工作分析在公平理论中的作用在于,它给每个员工提出了一个抽象的“参照者”,即系统参照人。员工无须与实际的他人进行比较,而是对照自己工作分析中的职责、工作内容、待遇等来衡量自己的成果,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达到一种满意的状态。工作分析作为系统参照人的效果,还需要个人绩效考评来保证。个人绩效考核就是人力资源部门根据工作分析中的工作标准对个人工作任务成效和行为表现做出考核,并对员工绩效反馈,以便改进工作,同时给管理者提供奖罚和培训依据,体现公平性。(二)把能力相近的人配置在相同的岗位上员工在选择参照人时有就近比较的趋势,即先与同班组、同车间、同公司的相近专业人员比较,然后才进行更广泛的社会比较,而且在比较中会自动将一些诸如公司状况、地区因素考虑在内。如果将不同能力不同资历的人安排在相同的岗位上,则在就近比较中即已产生了不公平感。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能力强的人深感明珠投暗,有强烈的吃亏感,另一方面能力差的人感到来自强能力者的心理压力而怀有负疚感,长期一起工作必然出现不公平感的滋长蔓延,影响员工积极性和潜力的发挥。因此尽量把能力相近的人配置在相同的岗位上,是维持公平的有效方法。(三)扩大“得到”的范畴增加公平比值公平理论中所指的“得到”一般指的是工资报酬,在企业分配中主要是由工资、奖金、福利等实物型报酬组成,但在满足了员工的生理、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员工对职称、工作岗位重视程度、事业成就感、培训深造及精神奖励也越来越重视,将这些因素加入“得到”的整体薪酬(包括基本工资、附加工资、间接工资与福利、工作用品补贴、额外补贴、晋升机会、发展机会、心理收入、生活质量、私人因素等)范畴并加以强化,可以在不增加实物型报酬和不改变“参照人”的前提下,提高当事人的公平比值,使有吃亏感的人趋于心理平衡。所谓“钱生胆、话增色”,“钱不够、话来凑”这些浅显的管理俗语,印证了精神奖励对员工激励的重要。(四)以机会公平代替结果公平与形式公平企业员工存在比较是客观的,但比较过程却是主观的,不同的人对“得到”与“付出”的理解不同,“参照人”选择标准也有差异,想获得绝对公平的结果是不可能的。聪明的管理者往往能在不完全公平的结果中使员工获得公平感,所以公平感比公平更重要决不是故弄玄虚,而是一种领导艺术。在主张自我、强调竞争的年轻一代看来,结果公平与形式公平是不利于发挥自己才干的。它以表面的公平代替实质的不公平,使公司资源错置、浪费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本,也容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好人才流失的窘境。机会公平使员工比较容易接受即使是不太公平的现实,在实际工作中强调机会公平,做到程序合理,过程、标准和结果公开,自觉接受公众监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员工的公平感。(五)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塑造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群体在实现企业宗旨的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就是切实做好企业员工的相互沟通,包括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都要多多征求员工意见。这样做不仅真正体现了企业的厂务公开和民主,而且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企业中塑造公平的文化氛围,对企业具有决定性意义。五、公平理论构建的意义公平理论构建的意义公平本身是个人的主观认知概念,而对个人所比较内容的认识、比较标准的选择都存在主观判断,管理者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来影响员工的主观认识:首先是建立员工一致认同且融入员工个人可比标准的组织评价体系;二是帮助员工客观认识自己的投入产出以及将组织评价体系内化为员工个人评价标准;同时一种公正、公开、公平的开放、包容的组织文化是此公平理论模型有效实现的载体和信托。公平理论在指导企业激励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其理论本身简单明了,内容实质却博大精深。只有在深入研究其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于管理实际,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力,为企业获得最大的效益。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提纲范文2篇

范文一

论文题目: 浅析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

一、论文基本思路:

(一)引言

1、论题的研究意义

2、论题的研究目的

3、论题的研究内容

4、论题的理论基础(①人力资源的概念 ②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③需要层次论 ④双因素理论)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的概念。

2、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

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

3、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的类型分析

①招聘风险 ②绩效考评风险 ③薪金管理风险 ④员工招聘风险 ⑤劳资管理风险

(三)人力资源管理中产生风险的原因

①员工个人原因 ②企业原因 ③市场原因

(四)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驾驭

1、人力资源管理中风险管理驾驭的概念

2、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驾驭的步骤

①根据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的类型进行有针对性、有效的调查研究

②根据调查结果和经验进行风险管理预测(衡量化,以百分比的形式呈现)

③根据预测结果对风险进行相关的排定,针对排定草拟针对风险的消除方案

④上报草拟方案给上级部门

⑤实施方案(举例说明)

⑥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针对新的问题对方案进行修改

(五)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监控

1、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监控的概念

2、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监控的步骤

①风险调查 ②风险识别与认识 ③拟定防范风险的方案 ④执行并随时调整方案 ⑤评估 ⑥建立风险数据库

(六)总结

(七)参考文献

范文二

题目:论需求层次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一、需要

需要的概念: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需要的特点:

任何需要都有明确的对象;

一般的需要有周期性,周而复始;

需要随社会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需要的表现形式:人是需要的'主体,需要是主体对一定对象的要求或依赖。需要通常以对某种客体的欲望、意愿、兴趣等形式表现出来。

二、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需求层次理论的需求分类包括: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在众多的需要中有一种是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需要,称为优势需要。

需求层次理论的价值,包括马斯洛理论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三、需求层次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需求层次理论在人力资源规划中的运用;

需求层次理论在招聘与配置中的运用;

需求层次理论在培训与开发中的运用;

需求层次理论在绩效管理中的运用;

需求层次理论在薪酬管理中的运用;

需求层次理论在劳动关系中的运用。

四、需求层次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需要注意的问题

克服教条主义;

走出理性经济人假设的误区;

走出“欲壑难填”的误区;

确立人力资本的理念

五、对需求层次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运用的总结

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就是不断发现并满足人的需要,实施差别激励的过程。只有时刻明察秋毫地洞察组织中各种人的各种需要,才能有效地对人力资源进行获取、整合、奖酬、调控和开发,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力资源的潜能。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武器,在科学、全面、辨证地理解它并运用它以后,就能实现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使企业和员工实现真正的双赢!

毕业论文薪酬提纲

人力资源的毕业论文提纲

人力资源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能动性,是指一定时间、地点范围内,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新经济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前言

一、 新经济的背景与特征

新经济的背景与提出

新经济的含义及特征

二、新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课题

知识型员工将成为人力资源的主流

未来的工作模式已经凸现

激烈的人才竞争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

经济全球化对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课题

组织变革及人才流动是必然趋势

三、树立与新经济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观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国际竞争力

做出科学规划,培育学习型组织

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主动适应新经济下的变化

四、新经济下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尊重个性、以人为本”是管理的重要依据

从“管理”向“引导”转变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实施有效的管理

加强全面培训,提升整体素质

充分信任,适当加压,必要授权

五、积极并勇敢地应对新经济下的人才竞争

吸引外来人才,开发本土人才

把人才的流失降到最低

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文化留人

建立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待遇留人

帮助其自我价值的实现——事业留人实施有效的沟通——情感留人

结语

拓展阅读

人力资源管理师的工作内容

一、人力资源规划

结合企业发展战略,通过对企业资源状况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分析,找到未来人力资源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并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计划,以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工作内容包括: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统计;企业人员供给需求分析、企业组织机构的调整与分析;依据分析数据和结果,结合企业战略,制定未来人力资源工作的方案;人力资源管理费用预算的编制与执行,企业人力资源制度、政策的制定与完善。

二、招聘与配置

按照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的要求把优秀、合适的人招聘进企业并进行有效的配置,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工作内容包括:需求分析、预算制定、招聘方案的制定;发布和管理招聘信息;筛选简历、面试通知、面试的准备和组织协调;面试过程的实施,分析和评价面试结果;确定最终人选以及通知录用;面试资料存档备案,储备档案管理并及时更新;招聘渠道的开拓与维护,招聘会的联系及相关物料的准备;不断完善招聘制度、流程和体系。

三、薪酬福利

通过对现有薪酬的分析与建立薪酬政策,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架构,在合理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提高公司薪酬的有效性。工作内容包括:薪酬调查,制定有竞争力的薪资福利体系,合理的薪酬结构、薪酬分级、薪酬策略;适时调整公司薪酬方案,经营业绩考核方案和员工加薪奖励方案;薪酬福利预算;薪酬制度的控制和管理;日常的工资核算、工资福利发放人力资源管理师的工作内容人力资源管理师的工作内容。

四、绩效考核

借助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科学的考核指标,合理的考核标准,以及与考核结果相对应的薪资福利支付和奖惩措施),有目的、有组织的对日常工作中的人及其工作状况、工作结果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评价,体现人在组织中的.相对价值或贡献程度。工作内容包括: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制定和修订绩效考核方案;具体负责月度、季度、年度考核的组织、统计、分析、应用、归档等工作;负责核查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并对异常结果进行纠偏;定期对公司绩效管理办法进行修正;受理员工绩效考核投诉。

五、培训与发展

组织有效培训以最大限度开发员工的潜能,对于新进员工帮助其尽快适应并胜任工作,对于在岗员工帮助其掌握岗位所需要的新技能。培训内容有企业文化培训,规章制度培训,岗位技能培训以及管理技能开发培训等。工作内容:了解公司内部培训需求,编制培训规划,开发培训课程,建立、完善培训体系;组织培训材料,开发利用培训辅助设施;设计培训评估体系并跟进培训后效果反馈;指导各相关部门贯彻落实各项培训项目;控制培训支出;管理培训师,监督、评价其工作方法及工作效果;跟踪外部培训市场变化,联系各类培训机构,发掘并利用外部培训资源,办理好员工外部培训有关事宜。

六、员工关系

建立、维护和改善公司与员工的关系,促进普通员工和管理层的沟通,协调员工内部的关系。工作内容包括:企业文化价值观维护宣导,文康活动组织推动,如:策划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聚会,定期出版刊物;员工婚、丧等事情的处理,各种异常突发事件处理;员工申投诉受理,企业内部劳资冲突和劳动争议的处理,提供法律和心理方面有关的咨询服务援助;员工奖惩与纪律执行;员工健康维护与管理;协助开展员工满意度的调查,开发、构建公司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渠道;员工劳动关系管理(劳动合同与工伤社保管理)。

综上所述,发展人力资源,无论如何辩解,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始终首先把人当劳动力看,其次才会考虑劳动力们的其他需求

这就难怪人员流失人力资源管理师的工作内容人力资源。如果不是有所求(假设法可以立即揭穿应聘者的谎言),相信没有人会喜欢别人惦记自己的人.

所以很遗憾,人力资源和他们所服务的组织没人喜欢,这在年轻人那里有很好的验证。相信我们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宗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注解。尽管宗教已经被科学否定了,可是你看那信徒的大军何曾稍减。正所谓:智慧在民间。

设计内容(论文提纲):

一、薪酬管理概述

简要介绍薪酬管理的相关理论和薪酬管理研究的新进展。

(只要求介绍论文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需要应用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二、目前此公司XXX类人员薪酬管理现状

本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

公司概况(重点介绍组织结构、人员结构)等基本情况;

此公司主要岗位工作分析;

此公司薪酬管理现状;(重点:起码要有该公司的薪酬体系表,包括各职级、各岗位的薪酬水平、薪酬结构及调薪方案)

三、目前此公司XXX类人员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应用第一部分的薪酬管理理论,联系第二部分的现状,分析此公司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问题要全面、深刻),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影响。(重点)

四、针对此公司XXX类人员薪酬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基于分析问题部分,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此公司的付酬原则与策略的制定;

工作分析与职位评价;(重点)

工资水平的确定、工资结构设计;(重点,要有薪酬体系表)

工资制度的执行、控制和调整;(重点)

(还可以包括其它方面的内容)

······

结束语

呼应绪论,总结论文研究结果及现实意义。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某某公司某类人员薪酬管理的研究,小伙伴们可以仔细研究其中的内容,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寻找一些灵感,更多论文相关内容,请关注本平台,小编会做及时的整理与发布。

在很多企业,实施绩效考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薪酬更加公平,更加具有激励性。鉴于此,绩效考核的结果如何与薪酬管理有效挂钩,如何使绩效考核的结果成为薪酬变动的依据成为管理者关心的核心问题。而这个问题恰恰是困扰管理者已久的问题。说道底就是如何通过绩效考核使年终的涨薪变的自然,没有争议,又能使绝大多数满意的问题。这里,我们将探讨一下有关这个问题的具体的解决办法。既然认为薪酬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那么首先要有一个有效的薪酬体系做保障。薪酬的体系必须科学,公平,有竞争力。所谓科学,是依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设计薪酬,综合考核薪酬所涉及的诸要素,将之整合到一起,薪酬综合的薪酬管理体系,从各个方面保证其科学性、公平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认为,薪酬管理是企业激励重要的手段,综合了工作岗位、员工的知识技能及经验、外部的市场水平、各种额外的奖金福利津贴等要素。一个科学的薪酬体系,既要保证内部的公平性,又要保证外部的公平性,同时还要具有激励性,保证公平的基础上,不断用薪酬的手段激励员工的士气,激发员工的潜力。所以,一个科学的薪酬体系首先要与工作岗位紧密相连。薪酬体系的第一部为岗位工资(POSITION value)。这个部分需要通过科学的职务分析,通过分析确立岗位的工作内容、职责权限、工作环境、工作难点、职位联系、任职资格等基本的工作内容,进而确立明确的职位说明书,一岗一份,一人一份,将人员和岗位有效地结合起来,依据“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的原则,将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在职务分析的基础上,对岗位的价值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通过科学的手段和科学的工具评价出各个岗位在企业的中的价值,确立岗位的薪资水平,即为岗位工资(POSITION value),它是一个有上下限的区间。然后,根据说明书中的资格要求和员工的具体情况(知识、经验、技能的保有程度)确立员工的个人价值,即不同的员工做同一个岗位的工作的价值是不同的,根据员工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经验的层次确定该员工在岗位工资中的具体值,这个环节我们称之为员工价值(PERSON value)。通过以上两个步骤,基本上确立了员工的基本工资,即岗位工资+员工价值。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绩效工资(PERFORMANCE value)。所谓绩效公司是指通过对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技能等方面的考核评估,确立员工的绩效工资增长幅度。因此,绩效工资应该是基本工资的一个百分数,基本工资是不变的,所要变动的是绩效工资的增福。此外,还应该具备奖金福利这个可以变动的部分,作为员工的基本福利和员工特别贡献的奖励。至此,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个科学薪酬体系应该包括如下几个部分:工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金福利可以看出,第一个部分是固定,无须我们过多考虑,我们需要关心是第二、第三部分怎么实现,怎样做才能使之与绩效考核有效地结合,使之更加公平、公正,没有争议。从绩效考核到薪酬管理绩效考核如何才能与薪酬管理有效联系的确是一个挠头的问题,其间的复杂性尤其烦人,办法有很多,但似乎每种办法都不能令大家都满意,都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分析原因可以发现,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是因为我们似乎掉入了一个陷阱,总在数字和数字的准确性上徘徊,总是希望以绝对准确的数字保证薪酬分配的公平,其实这真的是很难实现。追求完美的坏处就是不能完美。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抛弃乏味无聊烦琐的数字,尽量减少数字在绩效考核中的应用,采用相对简单的等级法来处理绩效考核与薪酬变动。数字使用过多的最大的一个坏处就是容易引起管理者与员工在差别很小的数字上纠缠不休,争吵不断。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考核反馈的时候,员工极有可能拿着考核表质问你为什么自己某一项比别人少,请你告之原因,而你很有可能因证据不足或理由不充分而一时语塞,其实这些完全可以避免。方法之一就是在设计绩效考核表时,尽量避免数字的使用,而采用等级法,每个考核项共分五个等级,或A、B、C、D、E,或优良中下劣。这样考核出每项的结果后进行汇总,确定总的评价结果,汇总成为一个结果,用A、B、C、D、E或优良中下劣表示。同样,薪酬的涨福也用A、B、C、D、E或优良中下劣表示,即采取强制分布的办法,使员工的薪酬涨福强制性地落到这五个部分里。比如,员工总数的百分之十涨薪为20%,考核结果为A的人涨福为20%,员工总数的百分之二十涨薪为15%,考核结果为B的人涨福为15%,员工总数的百分之四十涨薪为10%,考核结果为C的涨福为10%,员工总数的百分二十的涨薪为5%,考核结果为D的员工涨薪为5%,最后的百分之十不涨薪,考核结果为E 的员工不涨薪。这只是一个考核与薪酬有效挂钩的一个简单思路,里面还有大量的问题优待研究,还有大量的技巧需要继续探讨。相信,随着我们企业绩效管理的继续推进,管理者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不断增长,我们一定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能够发展出更多更好的办法,促进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中小企业薪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

科学有效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能够激励员工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薪酬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进一步探索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的科学方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研究薪酬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系统以满足员工的有关需求,使企业的薪酬系统及其管理过程规范透明,员工通过该薪酬系统能有较好的内部和外部的公平感,从而保持企业组织的高效运作以及持续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

关键词:中小企业;薪酬管理

一、薪酬管理的一般原则

薪酬管理工作面临较大的难度和较多的矛盾冲突,但还是有一些基本原则可以遵循。实践也证明凡是一些成功的薪酬管理方案都是在遵循以下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指员工对企业薪酬体系以及薪酬管理过程公平性、公正性的看法或感知。薪酬管理的公平原则既要求过程公平,也要求结果公平。过程公平是指薪酬分配的过程要公正合理,结果公平可以分为三种情况:自我公平、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

(二)有效原则。有效原则是指薪酬系统能否适应企业战略发展的要求,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企业实现预定的战略目标。薪酬的有效原则要求企业在制定薪酬系统时要结合考虑企业的战略规划,力求战略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合法原则。薪酬的合法原则是指企业的薪酬系统及其管理过程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在制定薪酬系统时,严格执行国家或地方在这方面的法律规定是最起码的要求。就目前的情况看,国内的部分企业特别是不太规范的民营企业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

(四)激励原则。激励是激发人行为动机的导向和强度的心理过程。激励的过程是从个人的需要开始的,由于员工之间的需求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别,所以对员工激励的方法和措施也就多种多样,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员工激励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还是薪酬。

二、当前我国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资体系管理混乱。企业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工资体系是薪酬管理的最基本工作,然而国内部分中小型企业没有认识到薪酬管理的重要性,企业为了生存忙于应付激烈的市场竞争,没有精力或没有专业人才在薪酬管理上开展细致有效的工作。在工资体系管理方面存在着工资体系不规范、透明性差、弹性差,工资体系内部一致性欠缺,工资水平没有真正与绩效挂钩,工资体系方案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调整等问题。

(二)福利体系不完善。企业要与员工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除工资报酬等硬手段外,还得有效地运用福利措施。由于国内中小型企业管理粗放,不够重视员工的福利待遇,造成福利体系很不完善,法定福利不健全,公司福利全凭管理者一时高兴或企业效益较好时临时确定,没有从制度层面上的保障,对员工没有长期的激励作用。

(三)非经济性报酬的忽视。国内很多中小型企业在设计薪酬系统、开展薪酬管理工作时往往不够重视员工的非经济性报酬。非经济性的报酬包括舒适的工作环境、便利的条件、工作的挑战性、责任感和成就感、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等。经济性报酬被看成是对员工付出劳动的回报,而非经济性报酬则是对员工的关怀,是对员工精神上的激励。

(四)高管人员与普通员工之间的薪酬待遇差距过大。近几年来,国内中小型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待遇与普通员工之间差距较大,而且这种差距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公司内部的待遇差距拉得过大之后,会引起其他员工的强烈不满,引发新的矛盾。

三、我国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的对策

分析我国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薪酬管理的成功规律并结合国内中小型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对策如下:

(一)强调薪酬系统的内部透明性原则上,一个公平合理的薪酬系统应该是公开的。公开的薪酬系统能为企业内部的每位员工提供一个明确的职业发展道路。一个有效的薪酬系统不仅要反映每个员工的绩效和岗位价值,还应该能够让每个员工明确自己在企业内部的发展方向。通过薪酬的上升通道反映员工的职业上升空间,使企业内的每个员工都能有职业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激励员工为达到目标而不断付出努力。同时,要求企业内部不同系列的职业发展道路对每个员工都是公开和透明的,保证大家对自己职业发展的选择权利。员工正是在不同系列的薪酬上升通道的比较和选择过程中,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所以一个公开的薪酬系统能够保证企业和员工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二)保持薪酬系统的适度弹性国内中小型企业在开展薪酬管理工作时,应保持薪酬系统的适度弹性。薪酬系统的弹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中不同层次和不同岗位性质上的员工之间的薪酬水平要有一定的合理差距;二是具体某一位员工的薪酬水平应随着员工本人的工作绩效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而有所起伏。弹性薪酬系统的另一方面内容是要有弹性的福利制度。由于不同员工的需求和爱好越来越多元化,传统单一的福利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多数员工的需求。就福利的激励作用分析,能对员工起激励作用的是福利的形态而不是福利的水平,也就是说如果福利项目选择不好的话,即使企业花了较多的钱也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三)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薪酬系统一个薪酬系统在其制定之初难免有考虑不周的地方,执行过程中会逐渐反映出不够科学合理的一面。另外,即使薪酬系统在制定之初是比较合理的,也会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逐渐失去其合理性。这些情况都需要企业对薪酬系统加以调整。企业可以通过市场薪酬的重新调查和员工的薪酬座谈会等形式来了解薪酬系统的合理性,如果存在不科学和不够完善的地方,应该选择适宜的时机进行调整优化。

(四)提倡全面薪酬管理制度经济性报酬会在中短期时间内激励员工并调动其积极性,但经济性报酬的激励作用并非长期持续有效,非经济性报酬对员工的激励才是最根本的。所以,国内的中小型企业在开展薪酬管理工作时应把经济性和非经济性的报酬结合起来激励员工,让员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并看到自己的发展前景,为企业努力工作,这就是全面推进工资体系、福利体系和非经济性报酬项目的建设。

(五)合理确定高管人员的薪酬待遇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之间的薪酬待遇差距太大的话,会引起广大员工的不满,有可能引发内部矛盾,给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带来隐患。确定高管人员的薪酬水平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只要能平衡有关方面的利益,又能达到激励高管人员的目的就可以。在确定高管人员的薪酬待遇时,要考虑遵循如下原则:高管人员的薪酬待遇要由董事会或第三方确定;确定高管人员的薪酬待遇要充分兼顾中层和基层员工;高管人员薪酬待遇的主要部分应从企业的效益增量中解决。研究薪酬管理,尤其是针对国内目前中小型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中小型企业的共同特点,进一步探索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的科学方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研究薪酬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系统以满足员工的有关需求,使企业的薪酬系统及其管理过程规范透明,员工通过该薪酬系统能有较好的内部和外部的公平感,从而保持企业组织的高效运作以及持续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浅谈中小企业薪酬管理问题张莎;人力资源管理2010-06-08

2、中小企业战略性薪酬管理模式构建研究梁建川;商场现代化2010-03-10

摘要:自Excel软件上市至今,已经成为被广大办公者所熟悉且公认的功能强大的电子表格办公软件,其特征决定了其能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小企业;薪酬管理

一、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计核算由传统的手工核算时代进入了电算化时代,大量的财务会计软件被应用到财务会计管理系统中。Excel软件虽然不是专业的财务会计软件,但却因具备强大灵活的数据处理功能而被广泛应用到财务会计工作当中,特别是在薪酬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关注并研究如何将Excel软件的功能运用到会计信息系统当中。其中,国外研究大多侧重于探讨利用Excel得出结果背后的经济意义,很少将Excel与财务会计当中的薪酬管理部分具体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利用Excel软件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开发问题上,也有较多学者对Excel在薪酬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研究。将Excel软件与薪酬管理结合起来的学者包括了刘秀琴、胥家萍、方长红等等,他们的研究给企业使用Excel进行薪酬管理带来了许多思考。然而,这些研究仍旧存在不完善之处,没有详尽对Excel在薪酬管理中的作用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薪酬管理的概述及现状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大体而言,薪酬管理是根据国家劳动法规和政策,对职工薪酬的实行计划、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薪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密切联系着每一名员工的切身利益,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有效的薪酬管理能够有效地激励着每一名员工,调动广大干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效地降低工资成本,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为更长远更好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会计信息化的一般流程,薪酬管理一般包括初始化设置,日常业务输入,工资与福利的计算、结算、分配、输出,以及薪酬的分析等等。最早的薪酬管理核算工作是在传统的手工方式下开展的,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人员的增加使得薪酬管理中信息和数据量也不断增加,如果仍旧采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核算则将花费财会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由于大量数据需要处理使得核算的准确性大大降低。因而,将电子计算机技术运用于薪酬管理中,由计算机代替人工执行工资计算、工资分类汇总、工资查询等环节是当今薪酬管理势不可挡的趋势。在大量的计算机软件当中,Excel软件以其便于操作、理解,灵活性强,能同时满足财务部门、人事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工资数据管理需要等特点,给薪酬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因而经常被应用于薪酬管理的工作当中。

三、Excel在薪酬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在薪酬管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一张人员基本情况表,对人员的基本信息进行记录,同时为后续的薪酬管理工作包括工资表、工资条等的制作、部门工资的归集、工资情况分析等提供信息。为提高薪酬管理工作中的公平公正与准确性,在建立了人员基本信息表后,需要制作人事数据表,用以记录人员当月的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及出勤情况等信息,作为工资核算的依据。人事数据表可分为基本工资岗位工资表、员工出勤表、绩效考核表、员工福利表、员工保险公积金扣缴表等表格。这些表格通常由人力资源部门与财务部门共同完成。使用Excel建立薪酬管理相关表格运用到的Excel功能包括了“数据有效性”、函数(包括:DATEDIF和TODAY函数、IF函数、INDEX()函数等)、合并邮件等等。例如,在建立人员基本信息表时,工龄项目可通过DATEDIF和TODAY函数计算出来,具体公式为“=DATE-DIF(单元格,TODAY(),“Y”)”;出生日期可使用MID函数从身份证号码项目中所对应的位置进行取数;在计算所得税时,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对公民个人所得税的规定,使用公式“=IF(应发工资单元格-3500<=0,0,IF(应发工资单元格-3500<=1500,(应发工资单元格-3500)*,IF(应发工资单元格-3500<=4500,(应发工资单元格-3500)*,IF(应发工资单元格-3500<=9000,(应发工资单元格-3500)*,IF(应发工资单元格-3500<=35000,(应发工资单元格-3500)*,IF(应发工资单元格-3500<=55000,(应发工资单元格-3500)*,IF(应发工资单元格-3500<=80000,(应发工资单元格-3500)*,“复合应发工资”)))))))”进行计算。而在编制工资条时,主要有公式填充法、Word邮件法和VBA宏代码法三种方法,每种方法都各具其特色。使用Excel软件进行薪酬管理除了制作人员基本信息表、人事数据表、工资表、工资条外还可以进行薪酬分类汇总及薪酬分析,主要通过数据透视表与数据透视图来实现,具体操作主要为:打开工资表,选择“数据”菜单下的“数据透视图和数据透视表”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数据透视图(及数据透视表)”后单击“下一步”并选择数据所在的区域;单击“完成按钮”,并依据要汇总、比对及分析的项目依次拖入数据透视图与数据透视表中相应的位置。

四、Excel在薪酬管理中应用的优势与局限性

(一)Excel在薪酬管理中应用的优势

首先,Excel是专业的报表处理软件,具备了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薪酬管理是一项数据量较大的工作,Excel表格中大量的公式与函数及填充功能能够迅速地将工资核算中的许多项目包括应发合计、个人所得税、实发合计等项目精准地计算出来,同时能够通过公式自动实现工资条中的格式设置。Excel具备了排序筛选功能,能够及时对工资项目进行分类、汇总,以便进行后续的费用归集和分配。同时,Excel电子表格还能够能够迅速地定位要查询的工资项,某个员工的工资明细也能够迅速地查询出来。第二,相比其他财务软件较强的专业性以及固定的模板,将Excel表格应用到薪酬管理中具备了较强的灵活性。各个单位的薪酬管理虽然都依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但具体的管理方式、规定都存在区别,Excel电子表格在项目设置时具备了灵活性,单位可以根据自己在薪酬管理时的特点对Excel表格进行相关的设置,使之灵活化、个性化,以便于单位更好、更便捷、更直观的进行薪酬管理。同时Excel软件的工作界面以及工作环境都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喜好自定义工作环境,美化Excel工作表,从视觉上有助于财务工作者在工作中保持愉悦的心情,提高工作的积极性。第三,将Excel表格应用于薪酬管理具有较强可理解性和易操作性。Excel软件制作的工资表格一目了然,工资核算人员很容易就能理解使用Excel编制的各种工资管理表格,并且Excel软件的操作易于学习,当前工作者大都掌握Excel软件的使用方法,即使是年长一些的工作者也能够熟练的使用Excel电子表格。可以说,在建立好人员基本信息表、人事数据表、工资表、工资条的模板之后,薪酬的日常管理、每个月对表格的填列示非常简单、易懂、易操作的。第四,相对于其他财务会计软件而言,使用Excel软件进行薪酬管理有利于节约单位的成本,也具备着较高的性价比。购买一些大型的会计核算软件时,企业往往面临着价格较为昂贵、许多功能用被闲置、不能适应自身业务特点等困扰,同时大型的会计核算软件往往还需要对员工使用软件的培训费以及日后的修理维护费等费用的支出。使用Excel进行薪酬管理可以减少单位在正版薪酬管理软件上的花费同时能够较有针对性的完成薪酬管理的一些工作。

(二)Excel在薪酬管理中应用的局限性

尽管将Excel应用到工资核算中给单位的薪酬管理带来了许多便利,但仍旧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从Excel的定位看,Excel是单文件的电子表格软件而是不是数据管理软件。因此当我们使用Excel设定了大量的表格,记录的大量的数据之后,会存在着运行速度较慢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存在打开一个Excel表格需要花上15分钟左右的时间,这一问题不仅影响着办公效率也影响着工作人员的情绪。从安全性和人员管理的角度来看,Excel软件在数据安全性和人员管理中还存在着不足。大多数的Excel电子表格在打开时并不需要输入密码,有的需要输入密码但密码也非常容易破解,这使得单位的薪酬管理等数据容易外泄,给单位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同时,Excel软件无法对使用人员进行管理,登陆Excel软件时无需识别人员的身份,这就使得普通员工和管理层员工在使用Excel表格时看到的是一样的内容,可操作的权限也相同,同时也无法有效识别工资核算管理者是否能准确完成自己的工作,存在工作成果遭到篡改的可能性。然而,这些局限性都可以通过一些针对性措施来减少影响甚至解决。

五、关于企业将Excel运用到薪酬管理中的建议

Excel软件作为功能强大的数据处理软件,能够灵活、方便地应用于薪酬管理当中,同时又存在着局限性。为了更好的发挥优势,减少局限性带来的影响,使Excel软件更好的在企业薪酬管理中发挥其作用,可以做出以下几个努力。首先,企业应当将Excel软件在工资模板设定上的灵活性充分发挥出来。企业需要在熟悉国家针对员工薪酬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充分分析自身在薪酬管理中的特色,并针对这些特色对用来进行薪酬管理的Ex-cel表格进行相应的设计,突出企业薪酬管理中的重点与特点,使企业的管理者、财会人员以及员工更直观的获取薪酬管理的信息,提升薪酬管理效率。第二,企业应当在全体员工尤其是财务人员中普及Excel的使用方法,使员工能够熟练的进行Excel的操作,使Excel软件的丰富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培养一些能够进行表格设计、表格维护、宏编写的人才,以便Excel能在工资管理过程中顺利的运作,弥补Excel在运行操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第三,在使用Excel进行薪酬管理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区分原始数据和工资报表,以免造成混淆。使用Excel软件进行的薪酬管理流程不似专业财务软件能够严格的限制每一个财务操作流程,不符合会计准则和政策的操作是不允许的,也能够自动辨别各种工作表是否属于原始数据。因而在使用Excel软件进行薪酬管理时应该提高辨别能力,勿将原始数据当作工资报表填列,也勿将工资报表看作是原始数据。第四,在使用Excel进行薪酬管理表格设计及日常薪酬管理时,应当提高细致性。由于需要处理的工资数据较多,公式编写中细小的错误都有可能造成日后工资核算工作中的错误,影响工资的管理。因此在表格设计、模板制作的过程中应当保持高度的细致性与准确性,多次检查试验以保证模板中公式、项目、宏等编写100%的正确率;在使用Excel进行日常薪酬管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也要耐心、细心,保证录入数据的准确性。第五,针对Excel在记录的大量的数据之后,会存在着运行速度较慢的情况。财务工作者应当定期整理电脑中的数据与文档,将一些时间较为久远的薪酬管理文档与数据统一拷贝、存放到统一的电脑、移动硬盘等存储设备中。同时定期进行扫描、杀毒、清理垃圾等计算机维护工作,为将Excel软件应用到薪酬管理系统中提供安全迅速的平台。另外,企业在薪酬管理相关表格编制完成后应当及时对生成的Excel电子表格进行拷贝,防止文件的丢失,也提高其安全性。第六,在安全性与人员管理方面的问题上,尽管Excel软件的密码保护仍不够强大,但使用的薪酬管理表格仍然需要使用密码进行一定的保护,财务人员在使用Excel软件进行薪酬管理时应当设置好密码,同时定期更换密码以提高密码的安全性。此外,为了防止工资报表被不熟悉表格的工作人员或不具备操作权限的人员进行误操作,使得模板的内容或格式发生变化,企业应当对工资表格设置保护,具体通过格式菜单下的单元格保护或隐藏以及工具菜单下的保护功能对Excel工作簿进行保护。最后,企业还可以将Excel对薪酬的管理与相关财务软件、薪酬管理软件的使用结合起来,作为薪酬管理的辅助表格,提高薪酬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六、结束语

自Excel软件上市至今,已经成为被广大办公者所熟悉且公认的功能强大的电子表格办公软件,其特征决定了其能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Excel软件在薪酬管理当中应用虽然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但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电子表格设计的灵活性、易于理解及操作性终究使得Excel软件给工资管理核算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进一步发掘Excel电子表格的功能,增强工作人员使用Excel软件进行工资核算管理工作的能力,终将减轻财会人员薪酬管理工作中的压力与负荷,提高财会人员薪酬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企业的薪酬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浅谈中小企业薪酬管理问题张莎;人力资源管理2010-06-08

公共关系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我国加入WTO后,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使得我国不得不逐步开放国内市场,打破关税壁垒,取消政府保护,并且要遵守国际通行的贸易法律、法规及惯例。这势必吸引更多的国外大型跨国企业到中国市场参与竞争,增加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我国的中小企业只有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善生产技术,转变经营理念,开拓发展市场,才能生存和发展。公共关系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我国加入WTO后,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使得我国不得不逐步开放国内市场,打破关税壁垒,取消政府保护,并且要遵守国际通行的贸易法律、法规及惯例。这势必吸引更多的国外大型跨国企业到中国市场参与竞争,增加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我国的中小企业只有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善生产技术,转变经营理念,开拓发展市场,才能生存和发展。 (一)、我国中小企业在现阶段所具有的发展优势及所面临的窘境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首先就要对企业自身所处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并制定和实施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 1、企业的内在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异军突起,必然有其自身的优势,主要是: 产权主体的人格化。“两权”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相对统一,使得中小企业在资产配置上有一定的体制优势。组织结构的简单。管理层次少,使得企业领导者的决策和管理信息的反馈在传递速度上具有一定的效率优势,并且在信息的真实性和对称性上相对大型企业也有一定优势。 产品转化和资金转移灵活。使得中小企业在产业和市场的进退上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资产有机构成及集中程度低,使得中小企业在吸收劳动力上有容量优势。 2、企业的劣势。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生存之艰难是有目共睹的,这与宏观经济环境和人们对中小企业的歧视和偏见有密切的关系,但企业自身的劣势则是阻碍企业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些劣势包括: 产权制度不尽合理。在我国注册成为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小企业,有不少在实质上就是个人业主企业,并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治理结构。 企业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技术创新能力弱。 产品缺乏竞争力。产品的竞争偏重于依赖频繁的价格战,而不是注重通过开发新产品、改进营销方式及产品的质量等手段。 管理水平低下。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大多未经专业培训和教育,加上企业制度不够健全,导致管理上的混乱,这是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最大管理危机之所在。 3、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政府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而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的政策又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商机。这些机会包括: 国家和政府已经关注到中小企业的发展。已开始研究对策及采取相适应的扶持措施。 加入WTO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目前中小企业遇到的一个最大困难就是市场准入问题,其实质是公平问题。WTO规则中的国民待遇原则要求赋予内外资企业以平等的国民待遇,这为改变中小企业的非平等待遇问题带来了重大的转机。在金融服务和资本市场方面,政府正逐步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和金融零售业务的经营权;同时,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经营业务的地域和领域限制也在逐步取消,使得中小企业扩大了间接融资的渠道。对于成长型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还将有望获得国外风险投资和境外上市的机会。关税的下降,使得进口机电产品及成套设备的购买成本降低,有利于中小企业利用先进的生产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生产工艺,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 最后,生产的全球化和分工化,使得具有一定特色和专长的中小企业可以融入到全球化大生产中,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 4、外部环境所构成的威胁。来自外部环境的威胁主要有: 政府政策的不公平。政府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以及国家尚缺乏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指导和发展规划,相关扶持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及早出台,使得部分中小企业丧失了发展的良机。 国家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歧视性政策并没有完全废除。部分中小企业在税收、土地使用以及资产负债调整等方面仍然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融资困难。由于企业缺乏银行信贷担保,造成企业向银行融资的困难。由于政府对金融市场缺乏强有力的有效监管,从而造成了直接融资创业板与二板市场千呼万唤不出来的状况,导致了中小企业发展缺乏直接融资渠道的支持。 ( 二)、中小企业应采取的发展战略 1.改善经营模式,细分目标市场,确定优势产业及发展战略。要使中小企业摒弃传统的以价格战为主要手段的营销方式,避免无序低效的重复投资生产,就应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以“做优”、“做专”、“做特”为原则,进入到相对应的细分市场中,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生存空间。主要措施有如下几点: 可以利用其管理体制上的灵活性、营销手段上的多样性及生产方式上的易调整性的优势,进入市场规模小、需求差异化程度高、大企业不愿进入的那部分消费品产业和服务业。这就要求企业根据顾客的不同偏好和其对个性化服务的要求,及时更新产品,适时提供优质的服务。 对于拥有民族或地域特色的中小企业,可以进入以传统工艺精益求精的产业。这类企业应该利用其民族或地方工艺不易被模仿且不适应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特点,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对于加工型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全球化分工的契机,与大型企业相结合,成为其“卫星工厂”,以减少自身的竞争风险。这样中小企业就与大企业实现了优势互补,既降低了交易的成本和费用,又合理地配置了资源,还提高了合作双方的经济效益及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对于在高新技术方面确有优势的中小企业,可以进入“双高”即高风险、高收益的新兴产业。在这种产业中,科学技术、人力资本、知识的生产要素比资金、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更重要。而中小企业投资小、转型快、转行的成本低,这样就可以弱化企业在新兴产业的投资风险,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2.建立多层次的融资渠道。 3.全面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小企业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就必须对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走科技与管理相结合的道路。在实施信息化改造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由于企业所属的产业性质不同,其信息化的内容也应不相同。这就要求企业的信息化应分行业实行,因企制宜。 企业的信息化必须和企业的管理创新、流程再造因素等结合,并遵守“统筹规划,阶段实施,循序渐进,逐步优化”的原则。 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租用互联网平台提供商提供的强大的高宽带网,与骨干网相连接,或者中小企业联合上网,并在互联网上制作联合主页,存放各个企业的信息,这样可以减少相关的网络费用和网络维护人员,减少制作成本。 中小企业的领导者要对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切实加以重视,并在企业中建立专门的信息部门,派领导层人员专门负责,同时大力培养具有信息化知识和能够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 4.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中小企业,特别是家族企业由于自身体制的限制,使得企业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中小企业有必要对企业内部人员激励体制进行全面改造,以提高人员素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改善企业的管理水平,以达到企业内部人才合理流动的目的。其主要措施有: 努力实现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转变。把人事部门由消费事务性部门向投资战略性部门转变,即把传统的业务职能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转变,重视人本管理,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实现员工和企业价值观的统一,并建立起压力机制、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 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要注重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实现多层次、多内容、多方式的结合激励模式。为了满足员工个性化的需要,还要建立起有差别的激励制度,包括目标激励、榜样激励、培训激励等,并且要加强正激励和负激励的综合应用。 外在薪酬方面应坚持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根据不同职位以及其工作性质,实行不同的工资制度,如岗位工资制、结构工资制、薪点工资及年薪制,并推行员工持股及股票期权计划。 建立起以绩效考核为中心的考核体系。以员工的价值观、工作绩效、工作态度、业务技能、工作能力的全面考察为原则,改变重定性、轻定量、重经验印象、轻科学预测、重历史表现、轻发展潜力的现象。 5.建立科学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模式。技术现代化必须有相应的管理现代化,否则推广高新技术就很困难。而实现管理现代化,既要从思想观念,管理体制、组织机构、人力资源开发等进行深刻的变革,还要学习现代化管理的新概念、新方式。既要引进、吸收国外的先进经营管理方式、方法,又要继承我国传统管理中的好经验,把引进、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生产管理模式。现代生产管理的新概念、新方式如工业工程(IE)、并行工程(CE)、精益生产方式(LP)、敏捷制造(AM)等;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如: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准时化生产方式(JIT)、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中小企业应该充分发挥特有的灵活性和可变性强的特点,摒弃国有企业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在充分吸收优秀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创造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管理模式。 (一)、我国中小企业在现阶段所具有的发展优势及所面临的窘境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首先就要对企业自身所处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并制定和实施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 1、企业的内在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异军突起,必然有其自身的优势,主要是: 产权主体的人格化。“两权”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相对统一,使得中小企业在资产配置上有一定的体制优势。组织结构的简单。管理层次少,使得企业领导者的决策和管理信息的反馈在传递速度上具有一定的效率优势,并且在信息的真实性和对称性上相对大型企业也有一定优势。 产品转化和资金转移灵活。使得中小企业在产业和市场的进退上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资产有机构成及集中程度低,使得中小企业在吸收劳动力上有容量优势。 2、企业的劣势。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生存之艰难是有目共睹的,这与宏观经济环境和人们对中小企业的歧视和偏见有密切的关系,但企业自身的劣势则是阻碍企业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些劣势包括: 产权制度不尽合理。在我国注册成为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小企业,有不少在实质上就是个人业主企业,并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治理结构。 企业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技术创新能力弱。 产品缺乏竞争力。产品的竞争偏重于依赖频繁的价格战,而不是注重通过开发新产品、改进营销方式及产品的质量等手段。 管理水平低下。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大多未经专业培训和教育,加上企业制度不够健全,导致管理上的混乱,这是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最大管理危机之所在。 3、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政府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而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的政策又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商机。这些机会包括: 国家和政府已经关注到中小企业的发展。已开始研究对策及采取相适应的扶持措施。 加入WTO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目前中小企业遇到的一个最大困难就是市场准入问题,其实质是公平问题。WTO规则中的国民待遇原则要求赋予内外资企业以平等的国民待遇,这为改变中小企业的非平等待遇问题带来了重大的转机。在金融服务和资本市场方面,政府正逐步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和金融零售业务的经营权;同时,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经营业务的地域和领域限制也在逐步取消,使得中小企业扩大了间接融资的渠道。对于成长型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还将有望获得国外风险投资和境外上市的机会。关税的下降,使得进口机电产品及成套设备的购买成本降低,有利于中小企业利用先进的生产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生产工艺,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 最后,生产的全球化和分工化,使得具有一定特色和专长的中小企业可以融入到全球化大生产中,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 4、外部环境所构成的威胁。来自外部环境的威胁主要有: 政府政策的不公平。政府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以及国家尚缺乏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指导和发展规划,相关扶持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及早出台,使得部分中小企业丧失了发展的良机。 国家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歧视性政策并没有完全废除。部分中小企业在税收、土地使用以及资产负债调整等方面仍然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融资困难。由于企业缺乏银行信贷担保,造成企业向银行融资的困难。由于政府对金融市场缺乏强有力的有效监管,从而造成了直接融资创业板与二板市场千呼万唤不出来的状况,导致了中小企业发展缺乏直接融资渠道的支持。 ( 二)、中小企业应采取的发展战略 1.改善经营模式,细分目标市场,确定优势产业及发展战略。要使中小企业摒弃传统的以价格战为主要手段的营销方式,避免无序低效的重复投资生产,就应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以“做优”、“做专”、“做特”为原则,进入到相对应的细分市场中,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生存空间。主要措施有如下几点: 可以利用其管理体制上的灵活性、营销手段上的多样性及生产方式上的易调整性的优势,进入市场规模小、需求差异化程度高、大企业不愿进入的那部分消费品产业和服务业。这就要求企业根据顾客的不同偏好和其对个性化服务的要求,及时更新产品,适时提供优质的服务。 对于拥有民族或地域特色的中小企业,可以进入以传统工艺精益求精的产业。这类企业应该利用其民族或地方工艺不易被模仿且不适应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特点,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对于加工型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全球化分工的契机,与大型企业相结合,成为其“卫星工厂”,以减少自身的竞争风险。这样中小企业就与大企业实现了优势互补,既降低了交易的成本和费用,又合理地配置了资源,还提高了合作双方的经济效益及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对于在高新技术方面确有优势的中小企业,可以进入“双高”即高风险、高收益的新兴产业。在这种产业中,科学技术、人力资本、知识的生产要素比资金、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更重要。而中小企业投资小、转型快、转行的成本低,这样就可以弱化企业在新兴产业的投资风险,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2.建立多层次的融资渠道。 3.全面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小企业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就必须对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走科技与管理相结合的道路。在实施信息化改造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由于企业所属的产业性质不同,其信息化的内容也应不相同。这就要求企业的信息化应分行业实行,因企制宜。 企业的信息化必须和企业的管理创新、流程再造因素等结合,并遵守“统筹规划,阶段实施,循序渐进,逐步优化”的原则。 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租用互联网平台提供商提供的强大的高宽带网,与骨干网相连接,或者中小企业联合上网,并在互联网上制作联合主页,存放各个企业的信息,这样可以减少相关的网络费用和网络维护人员,减少制作成本。 中小企业的领导者要对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切实加以重视,并在企业中建立专门的信息部门,派领导层人员专门负责,同时大力培养具有信息化知识和能够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 4.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中小企业,特别是家族企业由于自身体制的限制,使得企业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中小企业有必要对企业内部人员激励体制进行全面改造,以提高人员素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改善企业的管理水平,以达到企业内部人才合理流动的目的。其主要措施有: 努力实现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转变。把人事部门由消费事务性部门向投资战略性部门转变,即把传统的业务职能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转变,重视人本管理,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实现员工和企业价值观的统一,并建立起压力机制、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 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要注重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实现多层次、多内容、多方式的结合激励模式。为了满足员工个性化的需要,还要建立起有差别的激励制度,包括目标激励、榜样激励、培训激励等,并且要加强正激励和负激励的综合应用。 外在薪酬方面应坚持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根据不同职位以及其工作性质,实行不同的工资制度,如岗位工资制、结构工资制、薪点工资及年薪制,并推行员工持股及股票期权计划。 建立起以绩效考核为中心的考核体系。以员工的价值观、工作绩效、工作态度、业务技能、工作能力的全面考察为原则,改变重定性、轻定量、重经验印象、轻科学预测、重历史表现、轻发展潜力的现象。 5.建立科学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模式。技术现代化必须有相应的管理现代化,否则推广高新技术就很困难。而实现管理现代化,既要从思想观念,管理体制、组织机构、人力资源开发等进行深刻的变革,还要学习现代化管理的新概念、新方式。既要引进、吸收国外的先进经营管理方式、方法,又要继承我国传统管理中的好经验,把引进、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生产管理模式。现代生产管理的新概念、新方式如工业工程(IE)、并行工程(CE)、精益生产方式(LP)、敏捷制造(AM)等;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如: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准时化生产方式(JIT)、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中小企业应该充分发挥特有的灵活性和可变性强的特点,摒弃国有企业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在充分吸收优秀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创造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管理模式。

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问题及对策论文

一、薪酬管理内涵

在我国具体的薪酬管理内容是:在企业发展的前提下,对员工的薪酬按照支付体系和一定的支付原则,进行薪酬分配的过程。在企业管理中,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薪酬管理能够帮助企业进行人才的管理和激励,所以在一个企业中薪酬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做好薪酬管理要将管理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黑龙江省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存在问题

(一)管理者不重视

目前黑龙江省中小企业薪酬管理水平一直不高的原因,最重要的是管理者的不重视,很多中小企业的机构较为单一,少设或者不设薪酬管理部门,人员工资还是以前的随便加加算算,就是这种意识使得企业的薪酬管理水平不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生产经营,同时企业的管理者也想尽办法的降低工资,按照行业标准发放工资的管理方式已经行不通了,同时缺少薪酬管理也是企业留不住人才,缺乏竞争力。

(二)制度不完善

很多黑龙江省的中小企业由于管理缺失,知识薪酬管理即使有相应的制度也不完善。并且由于黑龙江省的中小企业中家族企业较多在制定制度时也不够科学薪酬管理的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也不能够做到相一致,造成了薪酬管理的奖惩制度不科学、不合理也使得员工对薪酬不满意,产生激进情绪降低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竞争力,也不利于人才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这种制度上的不完善成为了困扰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薪酬制度反馈不及时

对于黑龙江省的中小企业的而言,由于薪酬普遍低于南方的较为发达省市,所以很多员工都很在意薪酬的调整,所以黑龙江省的薪酬管理过程中,调整薪酬制度能的即时反馈是至关重要的。在黑龙江省的很多中小企业中,他们都不能够将薪酬制度的调整作为一项企业发展的大事来对待,企业的不作为导致不能够及时对员工的反馈进行整理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调整薪酬方案,这就是企业薪酬管理的沟通不畅现象。此外,很多企业薪酬制度的不公开以及差别对待也会造成员工对企业和同事的不信任,降低企业竞争力。

三、完善黑龙江省中小企业薪酬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薪酬管理意识

领到的薪酬意识淡薄是薪酬管理执行力低的主要原因,黑龙江省的中小企业不仅要制定薪酬管理体系,领导也要加强对薪酬管理的重视,领导应该将企业的发展与薪酬管理联系起来,逐步实现以高效的薪酬体系促进企业发展的路子。领导者要参与进来,在薪酬管理方面参与制定薪酬策略,将员工的工作内容进行梳理和了解,同时跟踪相关行业和地区的薪酬管理水平,及时调整企业的薪酬状况,实现薪酬控制和管理的准确掌握。

(二)完善薪酬管理制度

完善企业的薪酬管理制度,首先要确立适合企业发展的薪酬制度,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与薪酬管理相联系,实现薪酬管理和企业目标的双赢;其次是委派专人专职负责薪酬管理,完善薪酬奖惩制度和考评制度;在次,对薪酬管理进行监督,拒绝出现不透明不公开的现象;最后,进行岗位评比和薪酬的奖励,将企业的制度完善到位。

(三)及时反馈薪酬信息

首先,企业要定期收集员工的薪酬意见,统一进行整理和筛选,将建议较为合理的适合企业薪酬改革的意见进行统一归类;其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薪酬的研讨,通过比较当地基本薪酬水平和同行业的薪酬水平,树立一个最低的薪酬标准;再次,通过进行人力资源考评,建立一个薪酬体系,将工作能力和绩效与工资挂钩,通过此项标准激励员工;最后,进行员工的科学定位,找到适合员工的薪酬水平。

四、结束语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薪酬管理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一条潜在的动力,只有完善薪酬管理才能够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更大的效益,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对以后的研究提供帮助。

薪酬制度与薪酬管理论文

科学有效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能够激励员工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薪酬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进一步探索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的科学方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研究薪酬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系统以满足员工的有关需求,使企业的薪酬系统及其管理过程规范透明,员工通过该薪酬系统能有较好的内部和外部的公平感,从而保持企业组织的高效运作以及持续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

关键词:中小企业;薪酬管理

一、薪酬管理的一般原则

薪酬管理工作面临较大的难度和较多的矛盾冲突,但还是有一些基本原则可以遵循。实践也证明凡是一些成功的薪酬管理方案都是在遵循以下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指员工对企业薪酬体系以及薪酬管理过程公平性、公正性的看法或感知。薪酬管理的公平原则既要求过程公平,也要求结果公平。过程公平是指薪酬分配的过程要公正合理,结果公平可以分为三种情况:自我公平、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

(二)有效原则。有效原则是指薪酬系统能否适应企业战略发展的要求,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企业实现预定的战略目标。薪酬的有效原则要求企业在制定薪酬系统时要结合考虑企业的战略规划,力求战略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合法原则。薪酬的合法原则是指企业的薪酬系统及其管理过程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在制定薪酬系统时,严格执行国家或地方在这方面的法律规定是最起码的要求。就目前的情况看,国内的部分企业特别是不太规范的民营企业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

(四)激励原则。激励是激发人行为动机的导向和强度的心理过程。激励的过程是从个人的需要开始的,由于员工之间的需求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别,所以对员工激励的方法和措施也就多种多样,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员工激励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还是薪酬。

二、当前我国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资体系管理混乱。企业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工资体系是薪酬管理的最基本工作,然而国内部分中小型企业没有认识到薪酬管理的重要性,企业为了生存忙于应付激烈的市场竞争,没有精力或没有专业人才在薪酬管理上开展细致有效的工作。在工资体系管理方面存在着工资体系不规范、透明性差、弹性差,工资体系内部一致性欠缺,工资水平没有真正与绩效挂钩,工资体系方案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调整等问题。

(二)福利体系不完善。企业要与员工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除工资报酬等硬手段外,还得有效地运用福利措施。由于国内中小型企业管理粗放,不够重视员工的福利待遇,造成福利体系很不完善,法定福利不健全,公司福利全凭管理者一时高兴或企业效益较好时临时确定,没有从制度层面上的保障,对员工没有长期的激励作用。

(三)非经济性报酬的忽视。国内很多中小型企业在设计薪酬系统、开展薪酬管理工作时往往不够重视员工的非经济性报酬。非经济性的报酬包括舒适的工作环境、便利的条件、工作的挑战性、责任感和成就感、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等。经济性报酬被看成是对员工付出劳动的回报,而非经济性报酬则是对员工的关怀,是对员工精神上的激励。

(四)高管人员与普通员工之间的薪酬待遇差距过大。近几年来,国内中小型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待遇与普通员工之间差距较大,而且这种差距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公司内部的待遇差距拉得过大之后,会引起其他员工的强烈不满,引发新的矛盾。

三、我国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的对策

分析我国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薪酬管理的成功规律并结合国内中小型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对策如下:

(一)强调薪酬系统的内部透明性原则上,一个公平合理的薪酬系统应该是公开的。公开的薪酬系统能为企业内部的每位员工提供一个明确的职业发展道路。一个有效的薪酬系统不仅要反映每个员工的绩效和岗位价值,还应该能够让每个员工明确自己在企业内部的发展方向。通过薪酬的上升通道反映员工的职业上升空间,使企业内的每个员工都能有职业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激励员工为达到目标而不断付出努力。同时,要求企业内部不同系列的职业发展道路对每个员工都是公开和透明的,保证大家对自己职业发展的选择权利。员工正是在不同系列的薪酬上升通道的比较和选择过程中,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所以一个公开的薪酬系统能够保证企业和员工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二)保持薪酬系统的适度弹性国内中小型企业在开展薪酬管理工作时,应保持薪酬系统的适度弹性。薪酬系统的弹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中不同层次和不同岗位性质上的员工之间的薪酬水平要有一定的合理差距;二是具体某一位员工的薪酬水平应随着员工本人的工作绩效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而有所起伏。弹性薪酬系统的另一方面内容是要有弹性的福利制度。由于不同员工的需求和爱好越来越多元化,传统单一的福利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多数员工的需求。就福利的激励作用分析,能对员工起激励作用的是福利的形态而不是福利的水平,也就是说如果福利项目选择不好的话,即使企业花了较多的钱也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三)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薪酬系统一个薪酬系统在其制定之初难免有考虑不周的地方,执行过程中会逐渐反映出不够科学合理的一面。另外,即使薪酬系统在制定之初是比较合理的,也会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逐渐失去其合理性。这些情况都需要企业对薪酬系统加以调整。企业可以通过市场薪酬的重新调查和员工的薪酬座谈会等形式来了解薪酬系统的合理性,如果存在不科学和不够完善的地方,应该选择适宜的时机进行调整优化。

(四)提倡全面薪酬管理制度经济性报酬会在中短期时间内激励员工并调动其积极性,但经济性报酬的激励作用并非长期持续有效,非经济性报酬对员工的激励才是最根本的。所以,国内的中小型企业在开展薪酬管理工作时应把经济性和非经济性的报酬结合起来激励员工,让员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并看到自己的发展前景,为企业努力工作,这就是全面推进工资体系、福利体系和非经济性报酬项目的建设。

(五)合理确定高管人员的薪酬待遇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之间的薪酬待遇差距太大的话,会引起广大员工的不满,有可能引发内部矛盾,给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带来隐患。确定高管人员的薪酬水平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只要能平衡有关方面的利益,又能达到激励高管人员的目的就可以。在确定高管人员的薪酬待遇时,要考虑遵循如下原则:高管人员的薪酬待遇要由董事会或第三方确定;确定高管人员的薪酬待遇要充分兼顾中层和基层员工;高管人员薪酬待遇的主要部分应从企业的效益增量中解决。研究薪酬管理,尤其是针对国内目前中小型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中小型企业的共同特点,进一步探索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的科学方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研究薪酬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系统以满足员工的有关需求,使企业的薪酬系统及其管理过程规范透明,员工通过该薪酬系统能有较好的内部和外部的公平感,从而保持企业组织的高效运作以及持续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浅谈中小企业薪酬管理问题张莎;人力资源管理2010-06-08

2、中小企业战略性薪酬管理模式构建研究梁建川;商场现代化2010-03-10

摘要:自Excel软件上市至今,已经成为被广大办公者所熟悉且公认的功能强大的电子表格办公软件,其特征决定了其能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小企业;薪酬管理

一、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计核算由传统的手工核算时代进入了电算化时代,大量的财务会计软件被应用到财务会计管理系统中。Excel软件虽然不是专业的财务会计软件,但却因具备强大灵活的数据处理功能而被广泛应用到财务会计工作当中,特别是在薪酬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关注并研究如何将Excel软件的功能运用到会计信息系统当中。其中,国外研究大多侧重于探讨利用Excel得出结果背后的经济意义,很少将Excel与财务会计当中的薪酬管理部分具体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利用Excel软件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开发问题上,也有较多学者对Excel在薪酬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研究。将Excel软件与薪酬管理结合起来的学者包括了刘秀琴、胥家萍、方长红等等,他们的研究给企业使用Excel进行薪酬管理带来了许多思考。然而,这些研究仍旧存在不完善之处,没有详尽对Excel在薪酬管理中的作用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薪酬管理的概述及现状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大体而言,薪酬管理是根据国家劳动法规和政策,对职工薪酬的实行计划、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薪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密切联系着每一名员工的切身利益,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有效的薪酬管理能够有效地激励着每一名员工,调动广大干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效地降低工资成本,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为更长远更好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会计信息化的一般流程,薪酬管理一般包括初始化设置,日常业务输入,工资与福利的计算、结算、分配、输出,以及薪酬的分析等等。最早的薪酬管理核算工作是在传统的手工方式下开展的,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人员的增加使得薪酬管理中信息和数据量也不断增加,如果仍旧采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核算则将花费财会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由于大量数据需要处理使得核算的准确性大大降低。因而,将电子计算机技术运用于薪酬管理中,由计算机代替人工执行工资计算、工资分类汇总、工资查询等环节是当今薪酬管理势不可挡的趋势。在大量的计算机软件当中,Excel软件以其便于操作、理解,灵活性强,能同时满足财务部门、人事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工资数据管理需要等特点,给薪酬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因而经常被应用于薪酬管理的工作当中。

三、Excel在薪酬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在薪酬管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一张人员基本情况表,对人员的基本信息进行记录,同时为后续的薪酬管理工作包括工资表、工资条等的制作、部门工资的归集、工资情况分析等提供信息。为提高薪酬管理工作中的公平公正与准确性,在建立了人员基本信息表后,需要制作人事数据表,用以记录人员当月的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及出勤情况等信息,作为工资核算的依据。人事数据表可分为基本工资岗位工资表、员工出勤表、绩效考核表、员工福利表、员工保险公积金扣缴表等表格。这些表格通常由人力资源部门与财务部门共同完成。使用Excel建立薪酬管理相关表格运用到的Excel功能包括了“数据有效性”、函数(包括:DATEDIF和TODAY函数、IF函数、INDEX()函数等)、合并邮件等等。例如,在建立人员基本信息表时,工龄项目可通过DATEDIF和TODAY函数计算出来,具体公式为“=DATE-DIF(单元格,TODAY(),“Y”)”;出生日期可使用MID函数从身份证号码项目中所对应的位置进行取数;在计算所得税时,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对公民个人所得税的规定,使用公式“=IF(应发工资单元格-3500<=0,0,IF(应发工资单元格-3500<=1500,(应发工资单元格-3500)*,IF(应发工资单元格-3500<=4500,(应发工资单元格-3500)*,IF(应发工资单元格-3500<=9000,(应发工资单元格-3500)*,IF(应发工资单元格-3500<=35000,(应发工资单元格-3500)*,IF(应发工资单元格-3500<=55000,(应发工资单元格-3500)*,IF(应发工资单元格-3500<=80000,(应发工资单元格-3500)*,“复合应发工资”)))))))”进行计算。而在编制工资条时,主要有公式填充法、Word邮件法和VBA宏代码法三种方法,每种方法都各具其特色。使用Excel软件进行薪酬管理除了制作人员基本信息表、人事数据表、工资表、工资条外还可以进行薪酬分类汇总及薪酬分析,主要通过数据透视表与数据透视图来实现,具体操作主要为:打开工资表,选择“数据”菜单下的“数据透视图和数据透视表”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数据透视图(及数据透视表)”后单击“下一步”并选择数据所在的区域;单击“完成按钮”,并依据要汇总、比对及分析的项目依次拖入数据透视图与数据透视表中相应的位置。

四、Excel在薪酬管理中应用的优势与局限性

(一)Excel在薪酬管理中应用的优势

首先,Excel是专业的报表处理软件,具备了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薪酬管理是一项数据量较大的工作,Excel表格中大量的公式与函数及填充功能能够迅速地将工资核算中的许多项目包括应发合计、个人所得税、实发合计等项目精准地计算出来,同时能够通过公式自动实现工资条中的格式设置。Excel具备了排序筛选功能,能够及时对工资项目进行分类、汇总,以便进行后续的费用归集和分配。同时,Excel电子表格还能够能够迅速地定位要查询的工资项,某个员工的工资明细也能够迅速地查询出来。第二,相比其他财务软件较强的专业性以及固定的模板,将Excel表格应用到薪酬管理中具备了较强的灵活性。各个单位的薪酬管理虽然都依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但具体的管理方式、规定都存在区别,Excel电子表格在项目设置时具备了灵活性,单位可以根据自己在薪酬管理时的特点对Excel表格进行相关的设置,使之灵活化、个性化,以便于单位更好、更便捷、更直观的进行薪酬管理。同时Excel软件的工作界面以及工作环境都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喜好自定义工作环境,美化Excel工作表,从视觉上有助于财务工作者在工作中保持愉悦的心情,提高工作的积极性。第三,将Excel表格应用于薪酬管理具有较强可理解性和易操作性。Excel软件制作的工资表格一目了然,工资核算人员很容易就能理解使用Excel编制的各种工资管理表格,并且Excel软件的操作易于学习,当前工作者大都掌握Excel软件的使用方法,即使是年长一些的工作者也能够熟练的使用Excel电子表格。可以说,在建立好人员基本信息表、人事数据表、工资表、工资条的模板之后,薪酬的日常管理、每个月对表格的填列示非常简单、易懂、易操作的。第四,相对于其他财务会计软件而言,使用Excel软件进行薪酬管理有利于节约单位的成本,也具备着较高的性价比。购买一些大型的会计核算软件时,企业往往面临着价格较为昂贵、许多功能用被闲置、不能适应自身业务特点等困扰,同时大型的会计核算软件往往还需要对员工使用软件的培训费以及日后的修理维护费等费用的支出。使用Excel进行薪酬管理可以减少单位在正版薪酬管理软件上的花费同时能够较有针对性的完成薪酬管理的一些工作。

(二)Excel在薪酬管理中应用的局限性

尽管将Excel应用到工资核算中给单位的薪酬管理带来了许多便利,但仍旧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从Excel的定位看,Excel是单文件的电子表格软件而是不是数据管理软件。因此当我们使用Excel设定了大量的表格,记录的大量的数据之后,会存在着运行速度较慢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存在打开一个Excel表格需要花上15分钟左右的时间,这一问题不仅影响着办公效率也影响着工作人员的情绪。从安全性和人员管理的角度来看,Excel软件在数据安全性和人员管理中还存在着不足。大多数的Excel电子表格在打开时并不需要输入密码,有的需要输入密码但密码也非常容易破解,这使得单位的薪酬管理等数据容易外泄,给单位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同时,Excel软件无法对使用人员进行管理,登陆Excel软件时无需识别人员的身份,这就使得普通员工和管理层员工在使用Excel表格时看到的是一样的内容,可操作的权限也相同,同时也无法有效识别工资核算管理者是否能准确完成自己的工作,存在工作成果遭到篡改的可能性。然而,这些局限性都可以通过一些针对性措施来减少影响甚至解决。

五、关于企业将Excel运用到薪酬管理中的建议

Excel软件作为功能强大的数据处理软件,能够灵活、方便地应用于薪酬管理当中,同时又存在着局限性。为了更好的发挥优势,减少局限性带来的影响,使Excel软件更好的在企业薪酬管理中发挥其作用,可以做出以下几个努力。首先,企业应当将Excel软件在工资模板设定上的灵活性充分发挥出来。企业需要在熟悉国家针对员工薪酬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充分分析自身在薪酬管理中的特色,并针对这些特色对用来进行薪酬管理的Ex-cel表格进行相应的设计,突出企业薪酬管理中的重点与特点,使企业的管理者、财会人员以及员工更直观的获取薪酬管理的信息,提升薪酬管理效率。第二,企业应当在全体员工尤其是财务人员中普及Excel的使用方法,使员工能够熟练的进行Excel的操作,使Excel软件的丰富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培养一些能够进行表格设计、表格维护、宏编写的人才,以便Excel能在工资管理过程中顺利的运作,弥补Excel在运行操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第三,在使用Excel进行薪酬管理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区分原始数据和工资报表,以免造成混淆。使用Excel软件进行的薪酬管理流程不似专业财务软件能够严格的限制每一个财务操作流程,不符合会计准则和政策的操作是不允许的,也能够自动辨别各种工作表是否属于原始数据。因而在使用Excel软件进行薪酬管理时应该提高辨别能力,勿将原始数据当作工资报表填列,也勿将工资报表看作是原始数据。第四,在使用Excel进行薪酬管理表格设计及日常薪酬管理时,应当提高细致性。由于需要处理的工资数据较多,公式编写中细小的错误都有可能造成日后工资核算工作中的错误,影响工资的管理。因此在表格设计、模板制作的过程中应当保持高度的细致性与准确性,多次检查试验以保证模板中公式、项目、宏等编写100%的正确率;在使用Excel进行日常薪酬管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也要耐心、细心,保证录入数据的准确性。第五,针对Excel在记录的大量的数据之后,会存在着运行速度较慢的情况。财务工作者应当定期整理电脑中的数据与文档,将一些时间较为久远的薪酬管理文档与数据统一拷贝、存放到统一的电脑、移动硬盘等存储设备中。同时定期进行扫描、杀毒、清理垃圾等计算机维护工作,为将Excel软件应用到薪酬管理系统中提供安全迅速的平台。另外,企业在薪酬管理相关表格编制完成后应当及时对生成的Excel电子表格进行拷贝,防止文件的丢失,也提高其安全性。第六,在安全性与人员管理方面的问题上,尽管Excel软件的密码保护仍不够强大,但使用的薪酬管理表格仍然需要使用密码进行一定的保护,财务人员在使用Excel软件进行薪酬管理时应当设置好密码,同时定期更换密码以提高密码的安全性。此外,为了防止工资报表被不熟悉表格的工作人员或不具备操作权限的人员进行误操作,使得模板的内容或格式发生变化,企业应当对工资表格设置保护,具体通过格式菜单下的单元格保护或隐藏以及工具菜单下的保护功能对Excel工作簿进行保护。最后,企业还可以将Excel对薪酬的管理与相关财务软件、薪酬管理软件的使用结合起来,作为薪酬管理的辅助表格,提高薪酬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六、结束语

自Excel软件上市至今,已经成为被广大办公者所熟悉且公认的功能强大的电子表格办公软件,其特征决定了其能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Excel软件在薪酬管理当中应用虽然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但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电子表格设计的灵活性、易于理解及操作性终究使得Excel软件给工资管理核算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进一步发掘Excel电子表格的功能,增强工作人员使用Excel软件进行工资核算管理工作的能力,终将减轻财会人员薪酬管理工作中的压力与负荷,提高财会人员薪酬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企业的薪酬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浅谈中小企业薪酬管理问题张莎;人力资源管理2010-06-08

薪酬管理论文外文

It is the University's policy to establish and administer salaries in line with its compensation Salary Ranges Newly-Hired Employees Merit Increases Promotion Upward Reclassification Lateral Transfer Demotion Special Salary Adjustments Temporary Assignment of Responsibilities in Higher Classification Rehire Recall/Transfer from Layoff Status Salary RangesEach salary grade has an established salary range. These ranges define the minimum and maximum salaries to be paid for a job, but also allow sufficient latitude for an individual to progress through the salary range as a result of merit increases. Salary ranges are reviewed annually, and may be adjusted periodically to respond to economic and market members are paid at least the minimum of the appropriate salary range, but not more than the maximum of the salary range except in special approved members whose salaries are at or above the maximum of their assigned salary ranges are not eligible for regular merit increases. They are, however, eligible to receive half of their recommended merit increase as a base building increase and the remaining half as a non-base building increase. The salary adjustment will be based on performance and the guidelines issued by Human Resources for merit increases. Exceptions to this policy must be requested in writing and approved by the Vice President for Finance and Administration and the Provost of the Newly-Hired EmployeesThe salaries of new employees are set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position, the salaries paid in the market, and the applicant's education, skills, and previous related experience. When an individual meets the minimum qualifications of the position, the salary is normally set at the minimum of the salary range. However, if an individual has directly related prior job experience, or if the market warrants, the salary may be established above the minimum. Starting salaries are not normally set above the midpoint of the salary range. Exceptions to this policy must be approved by the Manager of Compensation and Merit IncreasesThe University recognizes and rewards individual performance by awarding merit increases. The funds available for merit increases vary from year to year depending upon budgetary considerations, salaries paid in the identified marketplace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The University develops merit increase guidelines which establish ranges for individual merit increases based on performance increases are usually awarded on an annual basis and are normally effective on July 1. Merit increases are recommended by supervisors to Salary Coordinators and Human Resources based on the supervisor's evaluation of performance and other salary considerations. Merit increases are not subject to the grievance PromotionA promotion is an authorized reassignment from one position to another position in a higher salary grade. Upon promotion, an employee is eligible for a salary increase. Promotion increases are determined on an individual-case basis within guidelines that range from 7 to 15 percent or the minimum of the new salary grade, whichever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when determining a promotion increase are previous experience or education which might now be relevant, the salary range of the new position, internal salary relationships, and length of service. Promotion increases outside of the guidelines occur only in exceptional circumstances and must be approved by the Director of Personnel Services for the Central/Science campus, the Director of Human Resources for the School of Medicine, or the Director of Library Personnel Services for the Library. In no case shall the new salary exceed the maximum of the new salary grade. Promotion increases are not subject to the grievance : OPM Upward ReclassificationWhen a position is reclassified upward into a higher salary grade as a result of a job audit, the incumbent may be eligible for a salary adjustment depending upon the position of salary within the new range. Such increases normally should not exceed 7 percent of current salary or the minimum of the new salary grade, whichever is greater. In no case shall the new salary exceed the maximum of the new salary grade. Reclassification adjustments are not subject to the grievance Lateral TransferA lateral transfer is a change in job assignment within the same salary grade. Because the assignments are in the same salary grade, the same salary range applies. Lateral transfers do not result in a change in salary. There are, however, certain rare situations that may justify salary adjustments, which must be requested in writing and approved in advance by the Manager of Compensation and : OPM DemotionA demotion is a reassignment from one position to another position in a lower salary demotions may occur if work is eliminated, abolished or reorganized, or if a staff member is unable to perform the work satisfactorily and is involuntarily reassigned. The salary for an individual who is involuntarily reassigned to a position in a lower salary grade will be established by the Manager of Compens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for the Central/Science Campus, the Senior Compensation Representative in the School of Medicine, or the Director of Library Personnel Services. In no case will the salary exceed the maximum of the new salary for an individual, who, for personal reasons, chooses to take a vacant position in a lower salary grade, will be based on previous related experience and internal equity considerations and determined by the Manager of Compens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the Senior Compensation Representative in the School of Medicine, or the Director of Library Personnel : OPM Special Salary AdjustmentsCertain rare and exceptional circumstances may occur from time to time that warrant special salary adjustments. Such adjustments are not part of the normal compensation plan for staff. Requests for special salary adjustments must be made in writing to the appropriate Compensation Representative and require the approval of the Manager of Compensation and Temporary Assignment of Responsibilities in Higher ClassificationAdditional compensation is appropriate when an individual is assigned, in writing, a major component of a job at a higher salary grade and is held accountable for the full scope of the job on a temporary basis in the absence of another member of the organization. All employees are expected to fill in for vacations and other short-term absences; however, when the temporary assignment exceeds 30 calendar days, additional temporary compensation is warranted. The amount of compensation will typically range between 7 to 15 percent of the employee's current base salary. Requests for additional compensation must be made in advance and in writing to the Compens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Sections of Human Resources or Library Personnel : OPM 414 and RehireA former Yale employee who is rehired as a regular employee is not automatically reinstated for privileges and benefits unless returning from layoff. Rehired employees must qualify for privileges and benefits as new hires except that in certain circumstances past service may be counted for pension purposes, for the scholarship plan, and for vacation a person is rehired into a different job classification, regardless of the length of time since the previous termination, the new starting salary is determined in the same manner as it would be for a new Recall/Transfer from Layoff StatusAn employee who has been laid off and who is recalled while on layoff status for the same position in the same department, will receive the previous salary or the minimum of the salary grade, whichever is greater, with full privileges and an employee on layoff status is offered and accepts a voluntary transfer to a different position, the salary will be determined in the same manner as it would be for a new : PPP

已发送QQ邮箱,请查收,希望能满足你的需要,能帮到你,多多给点悬赏分吧,急用的话请多选赏点分吧,这样更多的知友才会及时帮到你,我找到也是很花时间的

CEO 激励与盈余管理2006 JFE Daniel Bergstresser, Thomas Philippon一、 介绍部分 在过去的15年间,我们看到以股票和期权为主要构成部分的高管薪酬剧增,以此作为激励高管的一种策略。但是这种策略的后果比较复杂,已有研究表明大量的期权组合增加管理者操纵盈余的动机。调节应计项目(增加应计项目减少盈余,减少应计项目增加盈余)是盈余管理的方式之一。正如所显示的一样,过去的20年间,应计项目显著增加,因此作者试图检验:应计项目的增加是否与对高管股权激励有关。此外,Xerox公司的实例表明:盈余管理期间,高管执行的期权价值是其前五年的3倍。本文最后证明:高管股权激励程度越高,通过调节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水平就越高,即高管通过大量运用应计项目调节盈余;在高应计项目期间(该期间的盈余大部分由应计项目构成),高管执行其公司的大量期权和出售大量股份。二、高管薪酬盈余管理研究背景(一)高管股权激励与增加公司价值关系的研究一部分研究表明:高管没有动机增加总司价值,如Jensen and Murphy (1990),Ford等);而相反另一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增加高管股权激励能够增加公司价值,如 Mehran (1995)等。 而本文的研究却表明,高管股权激励程度越高,其操控盈余的水平越高。(二)高管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的研究会计文献中研究者通常认为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是为红利计划(bonus schemes)如Healy(1985),Dichev(1997)等。但Sloan(1996) and Collins and Hribar(2000)研究表明管理者操控盈余也是为了操控资本市场。这些研究都证明在金融市场上存在异常的应计项目。这就暗示着管理者很可能通过运用应计项目来操控其公司的市场价值。特别是,高管人员很可能在超额应计项目小时前出售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票。也有研究表明:管理者或其公司在向资本市场出售股票时,操纵盈余。如Beneish and Vargus(2002)发现高应计项目期间通常与内部人出售股票相关,并且高应计项目期间之后紧跟着是低盈余和股票报酬。最后,Burns and Kedia(2003)发现在高管拥有大量期权组合的公司,盈余重述是非常普遍。(三)本文的研究贡献:一方面扩充了盈余管理的文献,通过使用应计项目, 研究高管的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另一方面,文章证实并且延伸Beneish and Vargus(2002)的研究成果,使用了更多变量度量内部人股份出售 的水平、控制公司特征变量,获得更加稳健的结果。三、研究设计(一)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一部分来源于Compustat dataset,从1993年到2000年高管薪酬数据;另一部分数据来源于证监会从Thomson Financial database获取的1996-2001年的内部文档。(二)变量及其度量文章主要运用了4个关键变量:应计项目(accruals)、高管股权激励(ceo incentives)、高管期权执行(ceo option exercise)、share sales1.应计项目(accruals)的度量第一种方法根据Dechow 年的方法计算总的应计项目: (1)计算出总的应计项目后根据Jones1991 模型公式(2):得到估计系数 、 等 根据公式3和所得估计的系数,计算正常应计项目(不可操控的应计项目) : 根据公式(4)计算得出超额应计项目(可操控的应计项目) : 作者同时也使用了修正Jones模型,用公式(5)替代公式(2) 再根据公式(6),计算出超额应计项目: 结果表明根据修正Jones模型计算出来的超额应计项目和Jones模型计算出来的超额应计项目是相似的。上述方法是根据资产负债表各项目计算的,而且是以持续经营为假设前提,采用这种方法衡量盈余管理在收购、兼并之日容易产生问题,因此作者又引入了第二种方法.根据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用息税前利润减去经营现金流量计算总的应计项目,如公式(7),但是文中并未显示研究结果。 2.高管股权激励(ceo incentives)的度量文章研究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高管股权激励强度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选用inventive_ratio变量来衡量股权激励强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激励系数PPS.在高管总的薪酬中包括薪水、奖金、公司赋予的股票期权,因此按照公式9定义激励比率等于高管薪酬中的股权价值除以其薪酬总和。 高管享有的股权价值按照公式8计算 公式9隐含的假设前提是期权的“delta”等于1,Delta值(δ),又称对冲值:是衡量标的资产价格变动时,期权价格的变化幅度。即公司的股价增加1美元,股票期权的价值也增加1美元,这种假设对于价内期权是正确的,但是对于价外期权就不精确了,因此作者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根据Core-Guay techinqiue,得出ONEPCTCG 再次计算激励比率,得出公式10 3.高管执行期权的度量作者用高管执行期权的价值:value_option_exercise来度量4.内部人出售股份的度量 作者使用了如下4个变量来度量内部人出售股份的价值:高管出售股份总的价值;高管出售股份净额;内部人出售股份总的价值(ceo,cfo,coo,president and chairman);内部人出售股份净额;(三)研究方法 作者采用OLS回归分析方法,运用应计项目衡量盈余管理水平。 1对于第一问题——高管股权激励的强度与应计项目使用水平之间的关系的检验,构造模型(11): 并且按照公司 资产是否高于10亿美元将样本分成大规模企业和小规模企业,分别使用应计项目的绝对值对股权激励比率进行回归分析。 2对于高应计项目期间,CEO执行期权、内部人出售股份的情况的检验,作者根据Beneish and Vargus(2002)将应计项目十等分的方法,构建模型(12)进行回归分析 四、实证结果(一)根据模型(11),对于高管股权激励的强度与应计项目使用水平之间的关系的检验。表2a给出了小规模公司的回归结果,表2b列示了大规模公司的回归结果,表2b与2a的检验过程一样,对表2a进行详细说明:第一列,在没有控制其他变量时,自变量激励强度:ratio的系数是,而且显著,表明高管股权激励比率每增长1%,应计项目的绝对值增加,这说明高管股权激励程度越高,应计项目的使用就越多,盈余管理的水平就越高。为了进一步证明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下面四组稳健性检验.第二组稳健性检验是在第一列的基础上增加公司规模、公司治理水平、公司年龄、销售增长的稳定性、财务杠杆、市账比的等控制变量,可见,ratio的系数是,且显著;第三列,改变了因变量,用超额应计项目的绝对值作为因变量;第四列仍用超额应计项目的绝对值作为因变量,但是总的应计项目利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计算,再根据jones模型计算超额应计项目;最后一组的稳健性检验,使用Core-Guay技术计算的股权激励比率作为自变量,从回归从各列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这几组稳健性检验获得的结果都是显著的,因此我们得出:高管股权程度越高,应计项目的使用就越多,盈余管理的水平就越高。(二)根据公式(12)在高应计项目期间,CEO 执行期权,内部人出售股份情况的检验。表3列示了回归结果:(1)第一列检验的是高应计项目期间,CEO 执行期权的价值。Specification1:在没有控制变量时,系数为,且显著,表明在高应计项目期间,CEO 执行期权的价值要高于其他期间个基点;Specification2:在加入控制变量:公司规模、治理水平、年龄、行业等变量时,结果仍然显著。(2)Specification3:但是在继续增加财务杠杆、市账比等变量时,结果不显著。作者对此又做了稳健性检验,用期初高管持有的期权数量来标准化公式12中的option-exercise 变量,控制内生性问题,结果和表3列示的一样;第二列到第五列分别使用四个不同的因变量:高管出售股份总的价值、高管出售股份净额、 内部人出售股份总的价值、 内部人出售股份净额检验在高应计项目期间,高管、内部人出售股份的情况。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第二列到第五列三种设定中回归系数都是显著的,说明在高应计项目期间,高管销售股份的数量要显著高于其他期间。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在高应计项目期间,内部人出售大量的股份。五、研究结论(1)高管股权激励程度越高, 通过调节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水平就越高;(2)在高应计项目期间(该期间的盈余大部分由应计项目构成),高管、内部人执行其公司的大量期权、出售大量股份。注:公式都没了,你去找原文贴吧。

外商企业薪酬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和政府优惠政策的降低,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普遍面临困境,吸引、保留人才更加成为竞争的焦点,而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是企业形成人才优势的重要环节,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AK公司作为外商投资企业的代表,分析其薪酬管理中存在的薪酬结构单一、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分离、晋升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薪酬管理改进措施,以期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外商投资企业;薪酬结构;浮动薪酬;晋升制度

外商投资企业,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中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共同投资或仅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随着经济发展的日渐成熟和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正在向新常态趋势迈进。但近年来,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业绩不佳,发展面临困境,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压缩外企的利润空间;二是外企原本享受的优惠政策的调整及我国税收制度的改革,给外企带来一定经营压力;三是本土企业的实力提升,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四是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严厉打击商业贿赂及垄断等行为。在此境况下,我国部分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企业向南亚、东南亚等地区转移。一些外商投资企业积极调整应对,促进自身转型升级,更多的技术密集型及资产密集型外商投资企业迁入中国。与此同时,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着其在中国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优秀人才成为企业永葆生命力、创造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薪酬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吸引、保留人才发挥着有效的激励作用。因此,本文以AK公司为例,就外商投资企业薪酬管理方面展开研究。

一、AK公司及其薪酬管理现状

AK公司是一家外商独资的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它是XX集团全球战略化的生产基地,总员工人数达600余人。公司以总部的技术支持和中国的生产基地作为发展保障,目前公司产品涉及生物诊断、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销售遍布全球140多个国家,并且已成功开发血糖仪、血红蛋白分析仪等医疗器械及相应检测试剂等快速诊断产品。AK公司作为一家正在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型的公司,与当前我国大多数外商投资企业所处境况一致,因此以AK公司作为外商投资企业的典型代表,其研究结果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中国投资建厂初期,AK公司主要以生产加工产品为主,组织结构较为简单。但随着客观环境及自身实力的不断变化,AK公司将部分技术研发等工作向我国转移,技术研发人才的流入使其组织规模不断壮大。因此,AK公司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形成了目前的薪酬体系,具体内容如下:从员工工资水平来看,AK公司个人月平均收入在5000元左右。据中商产业研究院2017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杭州市的月平均工资为7608元,相比之下个人月平均收入在区域范围内处于较低位置。从薪酬结构来看,包括固定薪酬、浮动薪酬和福利三大部分。其中,固定薪酬包括基本工资、津贴等;浮动薪酬包括绩效工资及奖金提成;福利包括五险一金、年假等。AK公司根据组织结构及员工类型的不同,决定采取混合型薪酬策略。其中对技术及研发人员采取市场领先型薪酬策略,企业希望以此吸引大量优秀人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自身转型;对营销业务人员采取绩效激励制薪酬水平,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对从事财务、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等基础日常性工作的人员采取跟随型薪酬战略。根据以上对AK公司薪酬现状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AK公司在薪酬管理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并且这些问题也正是当前外商投资企业在薪酬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AK公司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薪酬结构单一,经济性报酬较低

AK公司的薪酬由固定薪酬、浮动薪酬、福利三部分构成,其中固定薪酬以基本工资为主,每年保持5%的涨幅;浮动薪酬以奖金为主,年终奖依据职位的不同给予1-2个月的工资奖励;福利包括法定社保和年假,缺乏具有高激励效果的措施,因此员工满意度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一方面,AK公司于上世纪末进入中国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及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然而企业的薪酬制度并未进行改革创新;另一方面,近年来部分外企在中国的发展面临困境,成本增加导致净利润减少,工资无法保证原有10%-20%的涨幅,经济性报酬难以提高。因此,目前的薪酬制度陈旧,缺乏外部竞争力,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二)薪酬激励与绩效考核结果相分离

依据企业自身情况,将薪酬管理与绩效考核有机结合,有利于挖掘员工潜能,发挥薪酬激励的最佳效果[1]。然而,AK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薪酬管理与绩效考核联系不密切,浮动薪酬在总体薪酬中占比较低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司以同工同酬作为薪酬设计的原则,因此无法拉开同等职务员工的薪资差距,难以反映不同能力水平的员工对公司做出的不同贡献。虽然AK公司形成了自身的绩效考核制度及评价标准,但是由于考评工具不完善、考评人员能力欠缺以及考核结果不对薪资及晋升产生巨大影响,使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存在“走形式”的现象,这违背了设置浮动薪酬项目的初衷,导致公司资源的极大浪费,增加内耗,降低了整体运作效率。

(三)薪酬晋升制度设置不合理,出现职业天花板

玻璃天花板比喻企业中女性工作者想要达到高层所面临的无形的障碍[2]。虽然在以往的研究中,“玻璃天花板”现象发生在女性身上,但是随着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的实践发展,其内部本土优秀员工的职业发展,也出现了“玻璃天花板”现象。例如:AK公司是垂直管理型组织结构,管理职位较为集中,在此条件下中高层管理人员大多是从总部派遣而来,只有基层及中层极少数职位是通过招聘甄选,由本土员工担任,由此必然导致部分优秀人才在进入公司1-2年后申请离职的现象发生。因此造成人才流失的原因,除了经济性报酬较低外,还包括企业未能为员工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员工晋升途径及路线单一等。AK公司存在的上述问题及原因,对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薪酬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针对AK公司薪酬管理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也对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薪酬管理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三、AK公司薪酬管理对外商投资企业薪酬管理的启示

(一)树立全面薪酬理念,注重内外薪酬结合

所谓全面薪酬,是指公司为达到组织战略目标对做出贡献的个人或团队的系统奖励。在设置薪酬体系时,既要关注内部薪酬设计也要关注外部薪酬设计,将传统的薪资项目与新型的奖赏项目相结合,依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全面薪酬体系。如AK公司一样,很多外商投资企业正处于转型时期,急需技术研发人才和管理储备人才来维持组织的长远发展。因此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针对外部薪酬,应进行系统的薪酬调查,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专业的分析,依此设置各职位的基本工资,以提高薪酬的外部竞争性;针对内部薪酬,首先应改善工作环境及办公设施,尤其是高新技术设备的引入;其次,依据员工的能力水平,制定个性化的培训项目,提升员工的各项能力;接着,定期对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表彰和嘉奖,增强其对组织的归属感,发挥模范作用;最后,组织开展文体活动及外出旅游等项目,加强企业的人文关怀及员工的交流沟通,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满足员工的心理报酬需要。

(二)增加浮动薪酬比例,促进内部公平

在浮动薪酬的设置中,首先应增设月度或季度奖金,将员工的个人绩效与薪资相结合[3],实现薪酬短期激励的目的。其次,应制定收益利润分享计划,加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企业须在年初设定各部门的绩效目标,并保留一定弹性,在年终依据企业盈利状况及各部门的绩效完成情况,确定部门利润分配比例,实现薪酬长期激励的目的。在此之前,企业需对原有的绩效考核制度进行精简优化,利用科学化、专业化的考评工具,制定适合企业特性的全新绩效考核制度。除此之外,企业需将绩效考评结果及部门业绩成果进行公示,以保证公开透明,并由人力资源部对整个绩效考核过程进行监督核查。由此,既能使企业在外部环境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发展增加收入,又能极大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增强企业凝聚力,确保薪酬的内部公平性。

(三)重视员工长远发展,培养留住人才

依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企业制定科学可行的晋升管理制度,为员工量身设计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都是在满足员工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类似AK公司的外商投资企业可以设置多通道的晋升模式,比如针对技术人员,既可以选择向技术路线发展,也可以选择向管理路线发展,企业为员工提供多种晋升选择,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发挥员工的能力,匹配最为合适的职位,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除此之外,企业应调整自身组织结构,适当增加组织层级,减少“空降兵”的使用频率,当出现空缺职位时,优先考虑提拔内部员工,这样既能缩短员工适应新职位的磨合期,又能使本土员工看到职业发展前景,降低离职率,进而有利于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 参考文献 ]

[1]苏弋.基于激励机制绩效薪酬制度的构建浅议[J].现代商业,2015,(15):117-118.

[2]白东红,赵新元,范欣平.外资企业“玻璃天花板”与本土员工离职倾向:易变性职业生涯的调节效应[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7,(04):22-31.

[3]陈丹.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应对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

作者:张鹏 郑雪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