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智障儿童劳动教育的课题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智障儿童劳动教育的课题研究论文

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文1000字

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文1000字,都说“劳动最光荣”,在生活当中人们离不开劳动,只有通过劳动人们才能获取自己想得到的的东西,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不劳而获这一种说法,以下是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文1000字方法。

一、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多年来,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被排斥,从家庭到学校,人人都认为劳动教育与孩子成长没关系,因为考试没有它,升学不需要它。久而久之,劳动教育退出了学校教育的舞台。除非上级行政部门或有关单位来检查此项工作,学校搞点临时花样点缀一下,它的教育内容与实际功能已悄然消失。于是,一批又一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儿们成长起来了。于是,一批又一批到了而立之年的“80后”还在家务活中啃老。大家都知道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也就是说,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没有劳动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素质教育应该“以劳育人,以劳促体,以劳促智,以劳促素”。所以,让劳动教育回归,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与素养,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二、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第一特性

劳动教育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没有实践就无法体现劳动教育的效果,所有劳动教育光说不做等于白说,光说不练等于没练。正因如此,教师和家长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劳动项目,在实践中通过动脑、动手、动力、出汗、出智慧,最后,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才能让学生在实践合作之中体验到相互合作所带来的快乐,更能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体验到劳动的真正价值。实践是劳动教育的最好途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家长都应该让孩子在劳动实践中得到锻炼,得到成长。当然,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理解要宽泛。

三、教给孩子劳动方法让孩子会劳动

现在的孩子,由于长时间不劳动,没有劳动的意识、方法、技巧,所以教给孩子必要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方法势在必行。劳动课和其他学科一样,要培养孩子观察、动手、动脑的习惯,最后形成劳动技能,提高素质。这里,劳动方法的学习掌握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和家长要耐心帮助孩子掌握每一项劳动的方法,使孩子会劳动、巧劳动、动脑劳动、认真劳动、创新劳动。凡是劳动就要出力,凡是出力就会劳累,这是当下孩子最忍受不了的。怎样让孩子走出因身体不适而不想再劳动的瓶颈,是每一个教师和家长应思考的问题。要把劳动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在劳动教育中茁壮成长起来,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教育任务。

四、让劳动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品质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传承的优良品质。自古以来,勤劳、节俭、辛勤已成为一代又一代的习惯。如何让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永放光辉,是我们每一个位教育者与家长应该认真思考、努力研究的课题。让劳动教育回归学校教育之中。

学校组织的公益劳动让我从中学到很多,也得到了许多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学校把社会作为实践的场所,让我们参与社会,在公益劳动的实践中有所启示。通过小组为单位的社区志愿服务,启发了我们在公益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 在敬老院中,我们小组的同学毫不嫌脏。耐心、仔细地帮助老人们洗脚、剪指甲。这些都让我们体会到了老一辈的孤独、我们的幸福和自私。我们在那里尽可能地多和老人聊天、谈心,竭尽所能使老人感到温暖。我们还帮助敬老院的职工一起打扫敬老院。虽然我们满头大汗,但我们很高兴,因为我们心里都有一股自豪感。而这种自豪感不是在学校里能够体会到的。

公益劳动是不记报酬、不谋私利、不斤斤计较的;公益劳动是忘我的劳动,也是培养我们关心公共事业热情的.。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这些都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另一个 雷峰。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而这次的集体公益劳动,使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和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而现在,由于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的影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装满了金钱的利益,干什么事都讲钱,干活不讲报酬认为是傻瓜,甚至有的“公益劳动”也变相要钱。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对于抵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腐蚀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公益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公益劳动同样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学校这次组织的公益劳动让我懂得了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而我们也该为了公共利益而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因为那是我们中学生的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不记报酬也是我们中学生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我们讲的公益劳动,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而劳动;我们必须为公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进行劳动。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学校组织的劳动,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中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

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智力低下,行为障碍明显,再加上来自社会的冷漠和歧视与生活中心灵的创伤、自尊心的缺失等都使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论智障儿童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智障儿童课堂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智力低下,行为障碍明显,再加上来自社会的冷漠和歧视与生活中心灵的创伤、自尊心的缺失等都使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因此,以人为本,尊重智障儿童的实际状况,构建有效课堂,促进智障儿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智障儿童;有效课堂

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智力低下,行为障碍明显,再加上来自社会的冷漠和歧视与生活中心灵的创伤、自尊心的缺失等都使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主动发展是智障儿童生命个体的本真追求。它是在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精神的同时,探寻生命个体发展潜能的必要需求。

一、有效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智障儿童的有效参与,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不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促进智障儿童的有效发展

(一)营造和谐氛围,拓展参与空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才能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了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也就为学生学习、探究、思考、展示等活动创设了良好的环境。首先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善于掌握倾听的艺术和技巧。教师的倾听体现着对学生的接纳和重视,“倾听”也是满足学生被接纳、受重视、感受自身价值以及安全感需求的最重要途径。

(二)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参与意识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执教《小公鸡和狼》这一课时,我先在黑板上贴上几种动物的图片,然后创设了这样的游戏情境: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位动物朋友。那么,当朋友见面时,你们可一定要和它们打招呼。打招呼时,可要有礼貌哦。

生:小猴子,你好,欢迎你来我们班做客。

生:嗨,小公鸡,咱俩做个朋友好吗?

生:小鸭子,我最喜欢你啦,因为外婆家就有小鸭子,我天天和它们玩。

生:小松鼠,你的尾巴最好看啦,你愿意和我做朋友么?

以“打招呼”这个小游戏为突破口来切入课堂,贴近智障儿童生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投人其中,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人文本情境,使其产生主动学习的强大的内驱力。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完成了导人新课的任务,而且还引导学生完成了课堂练习说话的目标,同时渗透了礼仪教育的人文理念。

二、有效方式:丰盈学生主动研究的途径

新课程提倡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自主提升,相互交流,实现思维碰撞,丰富生命智慧。这其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智障儿童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丰富情感的重要方法。

(一)自主――做自己的主人

对智障儿童而言,自主便可以理解为自觉、认真地学习与探索。在上自编教材《我爱高楼》一课时,我便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前,我布置了一项实践性的作业,安排学生数一数学校里共有多少新房子,在学会收集资料的同时,通过问、查、看等一系列直观的学习过程,学生学习内驱力得到了提高。这一由“传道式”向“自主式”转变的学习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收集资料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对丰富智障儿童的语文综合素养也是很有意义的。

(二)合作――做交往的主人

课堂教学应该为智障儿童提供讨论、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以获得更多的学习经验。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采用三人小组合作的形式,根据“活跃的带动内向的”,“优秀的带动后进的”这一原则重新编组。为了让每个学生在小组的发言都能得到尊重,我特意将小组设计成“围坐”的形式,在这样一种轻松和谐、合作学习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发言踊跃。

三、有效迁移:拓展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

(一)思维――智慧的迁移

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凡是学生能做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尽可能让学生多一些思考、探索的空间。在教学《四季》这首儿歌时,我事先预测到学生在生活中对四季的特征有所了解,但仅仅只是接触,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它。学习这课内容,我让学生自己想象,自己总结来理解课文,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孩子们这样说:

生:春天,花开了,草发芽了,树枝开始抽条……

生:夏天,蝉叫了,青蛙叫了,绿树成荫……

生:秋天,树叶变黄,稻谷成熟……

生:冬天,水结冰,天下雪,人们穿很厚的衣服……

这一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贯彻了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力求学用结合的教学原则。教学中,注重了分层教学,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他们自我发挥的机会,大大地提高了学生获取思考快乐、感受语文学习乐趣的可能性。

(二)体验――能力的迁移

调查发现:班上的孩子很少独自外出,长期被“束缚”的他们根本不可能了解社会,更不要说在社会上生存。于是我组建了“小小街路参观团”,大胆地将课堂移至街路,领着孩子穿马路,过大桥,让他们亲身体验“‘人行道’在脚下,‘红绿灯’在眼前,汽车卡车在中间”的街路特征;现场讲解“‘人行道,靠右行’、‘红灯停,绿灯行”’等交通规则。一路街景尽收眼底,孩子们异常兴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有效发展也是有效课堂最本真的愿望。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身边的每一个生命,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智慧与能力,合理主导,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洋溢生命的激情,充满生态的幸福,这也是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本真追求。

【参考文献】

[1]陈伟丰.为智障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J].现代特殊教育.2009, (02).

[2]汪直.浅析智障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J].河南农业.2009,(01).

现如今,智障生的特殊 教育 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特殊教育智障生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智障学生因为其本身的缺陷,运用传统的课程教学已经无法获取明显的效果,教学效率也较低。所以,我们应当寻求出一种以可以培养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为主的,更为贴近生活的教学课程。生活自理能力的构成,有利于建立智障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乃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智障学生未来生活也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当我们面对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状况时,需要透过生活化的教学,令智障学生真正掌握生活中的生存方式,步入社会。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 智障学生 生活化教学

长久以来,智障学生接收知识的能力较低,使用知识的能力较弱,有些重度智障学生对生活无法自理。可是,有的学校却一直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智障学生的标准,只注重灌输文本知识,令教学效率下降。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指明:生活适应和潜能开发应当相结合,并应当注重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如何可以令智障学生在学校学习到有用的知识,而且将知识运用在生活当中,进而更好的融入社会,成为势在必行的课程探索。

1 生活化教学的作用

加快智障学生整体发展

教学生活化过程里,教学的实用性以及综合性作为实现智障学生的培养目标给予了条件,令他们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沟通、合作、分析、自我管理的能力也能有所提升。比如:课堂上通过老师指派两名学生要同时合作进行煮面条。两名学生透过协商进行分工,一名学生负责烧水与调节火候,另一名学生负责煮面条和配料。学生透过这样长时间训练,不但提升了本身的技能,还在沟通与协调方面有所进步。

提升智障学生的社会化程度

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其 社会实践 以及交往已经脱离了家庭的范畴,步入了全新的阶段。生活化教学鼓励学生在实践当中学习,并掌握与人合作的能力,来顺应社会生活的发展。透过生活化学习,智障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家务劳作,基本可以单独进行生活,具备了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1]。

体现智障学生的人生价值

智障学生透过实践进行学习,在学习中进行实践,建立了积极的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具备了一定的责任感以及尊重他人的高尚品德。由于驾驭生活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的成就感以及自信心随之提高,他们热爱集体,关爱他人,诚实淳朴,在生活中展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

2 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

学校建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

想要令智障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生活自理以及社会生存技能,培智学校应当建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令智障学生在长期培训之后,可以学会相应的生活技能,提升个人生活、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能力,最终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个体。设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综合具体状况,通过学生的年龄、残障课程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乃至合理的预期效果。

为年纪偏小、智障程度较高的 儿童 ,一周设定了5到7堂简单的生活自理或生活常识课程。比如:(1)辨认水果。老师将水果带进课堂,逐个讲出水果的名称,让学生挑选出对的水果,拿在手中进行观察。老师将水果切开,让学生进行品尝,并独立讲出水果的名称、味道等等,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观察能力。(2)搭配。老师将很多双鞋子进行打乱,并不规矩摆放,随意拿出其中一只,让学生找出能够 配对 的一只,锻炼学生的观察以及对相应物体匹配的能力。(3)穿戴衣物。老师将衣物拿出,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比赛,看谁穿的既快又好,来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有助于低龄儿童以及重残儿童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进而实现生活自理[2]。

为年龄相对较大,智障程度较低的中高年级学生,设定一周4到5堂生活数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的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应用数学处理日常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设定4到5堂生活语文,培养学生浅显的听、说、读、写的能力,3-5节劳动技能课程,如:缝纫、烹调等。设定3至5堂手工课程,如: 布艺 、编制、串珠等,这些课程都有利于学生把握一些劳动技能,自食其力,为步入社会做好铺垫。

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化内容

(1)将生活转移到课堂,创建生活化的课堂氛围

课堂环境作为生活化课堂的主要资源,要有效的进行开发和利用,如此才能够真正提升智障儿童的学习效益。老师在课堂上应当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教学,将生活资源引入到课堂当中,通过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一同进行创作,完成教学目标。

(2)模拟生活场景,创建生活化校园

培智学校课程方案指明,创建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学校生态环境,有效发挥环境对学生的教育作用。环境的布置可以对智障学生在学习方面有所助益。不同功能的教室也可以布置出不同的风格,比如音乐教室可以通过 五线谱 进行装饰,美术室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进行装饰等。校园环境应当符合学生的生活,依照智障学生的特点,通过日常用具以及生活场景进行环境的布置,对学生反复识别和记忆非常有力,为智障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3)形式丰富,展现多样教学 文化

教学应当丰富多彩,尤其是对于智障学生,他们因为在智力上有所欠缺,使得接受能力远远低于普通学生。如果教学形式太过单一,就会令学生较难吸收,因此在教学过程里,老师应当通过不同方式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游戏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以及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更加真实的学习到生活 经验 。

课外活动成为生活化教学的延伸

不断开发课外活动时间以及课间活动,设计贴近生活的活动,锻炼智障学生的不同生存技能,成为了生活化教学的延伸。可以通过校园建立各种活动角,通过年级以及残障程度分别设定各种活动,令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里学习不同知识的概念。如此的课外综合活动不但具备教育目的,还不会丧失现实生活的具体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课外活动的开发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延伸教育,并且为有目的的创建生活化情境,对比课堂上模拟生活实践要更为真实[3]。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特殊教育的环境而言,教和学成为了智障学生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身为老师,应当在他们的生活中做好一个引导人,只有通过老师真诚的关心和帮助,才能够让学生信任老师,并被老师感染,才可以将生活化教学真正实施,有效培养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慧.培智学校应用文教学生活化探析[J].现代特殊教育.2011.(Z1):49-50.

[2]彭周玲.生活教育在培智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1-5.

[3]王淑琴.充分利用一切资源 帮助智障学生生存与发展[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04):65.

【摘要】:当今社会已进入高速的信息化时代,普通中小学都在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为使智障儿童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和训练,补偿缺陷,信息技术教育将以其特有趣味性、形象性和交互性在智障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智障孩子的身心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特殊教育智障教学 应用

我国智力落后教育目标中提出:“从智障儿童身体和智力特点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有效地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 当今社会已进入高速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计算机的应用已逐渐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普通中小学都在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把信息技术运用于特殊教育教学中,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享有接受先进科学技术教育的权利,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和训练,促进他们身心发展和缺陷的补偿。缩短他们与普通儿童的差距,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以适应社会生活。计算机教育将以其特有趣味性、形象性和交互性在智障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信息技术教育在智障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面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智力发育迟缓、接受能力低下、注意力难以转移、 抽象思维 难以形成,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件做为资源,以辅助课堂教学为主体,全面启动信息化教学工程,积极开展教育创新,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表现出极高的情趣。智残学生由于大脑受损,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兴趣狭窄,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在教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向学生展示生动的画面: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它勤劳善良,用自己的双手造了一座漂亮的小房子,教师适时点击课件,出示了由“长方形、正方形及三角形”等多种图形组合而成的“小房子”时,问学生:这座“小房子”漂亮吗?它是由哪几种图形组成的?学生们立刻被鲜艳的画面吸引住了,对认识图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愉快地参与着教学活动。生动的 故事 ,鲜艳的画面,使智残学生从被吸引到产生迫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生动形象,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是否突破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智障学生的思维特征是直观具体不连贯的,他们认识的事物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实物组成的,概括能力低下。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复杂的现象,抽象的道理,难以表达的语言用模拟仿真的手段逼真地表现出来,为智障儿童建立完整全面的直观表象,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帮助智障儿童拓宽视野,提高能力。如在教授《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当智障儿童看到画面中小蝌蚪闪烁的“大脑袋、黑身子、长尾巴”逐渐演变成“四条腿、宽嘴巴、大眼睛、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的小青蛙时,他们很快就理解描述蝌蚪和青蛙外形的语言,很容易地在头脑中再现出这种动物成长的过程,成功的化解了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也有效的培养了智障儿童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模拟仿真,补偿缺陷。

智障儿童观察力差、表象浅、再现不稳定、 想象力 不足,这些先天条件的限制,使他们的 智力开发 受到极大的限制。多媒体技术能够把声、形、色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抽象的思维为形象化演示,让智障儿童从直观感知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拓宽了思维的广度。例如:教学“5的组成",在活泼有趣的音乐伴奏中,把智障儿童引入美丽的大自然,屏幕上开出4朵鲜花,再闪烁着开出1朵鲜花,这时引导智障儿童理解“4和1组成5”,接下来,屏幕上出现了3只蝴蝶停在鲜花上,然后又飞舞着出现2只蝴蝶,再次引导智障儿童理解“3和2组成5",就这样,智障儿童在直观具体、模拟仿真的实物演示下,学习了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了概括能力,有效地补偿了缺陷。多媒体的介入,给我校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信息技术活动促进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

由于各方面的缺陷,智障(包括自闭症与学习障碍)学生,不论在学习或日常生活表现,跟一般正常发展的孩子比较皆有显着的差异。通过系统、完善的训练提高他们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掌握一技之长,为其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活动组的学生由教师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辅导。我们使用的软件为金山打字通和金山画王,该软件互动性极强,内置多种游戏,还具有统计字数、时间、分析输入正确率、统计打字速度等功能。训练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兴趣,逐步增强学习计算机操作的信心,调动起把学拼音和识字相结合的积极性,我们通过不同方式的教育训练,在手脑配合的计算机训练中,发现能有效补偿智障儿童的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同时也看到计算机教学在特殊教育中存在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训练中我们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学习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练习开机、关机,认识键盘,熟悉键盘输入 方法 ,对照输入汉字,直至独立输入汉字,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精美的图画,还教给学生上网游览的初步知识,计算机操作训练既要用手,又要用脑,是手脑结合训练的一种好方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聪明的工具和镜子”。又说:“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

学生通过强化训练,手、眼、脑密切配合,促使视觉与动作的协调。通过训练观察,也体现出“心灵出手巧,手巧也出心灵”的效应。原来动作迟钝、精神呆滞的学生变得开朗活泼,有灵气。计算机训练的确有效的补偿了这些智障儿童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对学习计算机的好奇和渴望,科技进步的时代不能排除和摒弃他们。

事实证明,计算机教育能够给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带来生机,目前我们的信息化教育工程开展的如火如荼,我们将利用计算机教育,继续开展我校的信息化教育工程,让计算机教育在特教学校的信息化工程中释放它独有的魅力,让特教学校的信息化之花绽放得更加多姿多彩。

摘 要:智障学生在学习语文这门课时,语言匮乏,注意力不集中等诸多不利因素,要想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必须从学习能力的培养上着手,从而达到提高 语文学习 效果。

关键词:特殊教育;智障;学习语文

一、从细节入手,培养智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1、关爱智障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智障学生的感情世界很单纯、也很直接,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对他们的态度他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智障学生存在很多消极的情绪,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时固执又冲动。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真心的爱他们,耐心地培养他们,发自内心地称赞他们,看到他们的成长,看到他们的进步是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必备条件。智障学生很单纯,很敏感,很容易满足,教师的一个笑容、一个称赞,和蔼可亲的语气都可以让他们感到开心和悲伤。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地信任他们,相信他们可以得到进步,用满腔热情去关注智障学生,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让他们真正喜欢和老师交流,在快乐轻松的心情下进行学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

2、培养同学之间的关系,要团结友爱互助

智障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学习个体,他们具备不同的发展潜能。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针对智障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才施教,指导他们正确对待彼此之间存在的差异,教育同学们要团结友爱、友好互助,学会耐心听取别人的讲话,更要真诚的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让每一个智障学生在班集体中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关爱和帮助,团结合作,乐于助人,互 相学 习,共同探讨问题,共同进步,为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3、要培养智障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智障学生智力发育迟缓,注意力易分散,记忆不牢固,学习语文时非常被动。他们害怕困难,很多时候都是依赖老师的教学和同伴的帮助才能学习。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就要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加强智障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即 课前预习 的习惯、课后复习习惯、上课时专心听讲习惯、课上课下独立完成作业习惯。比如针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教师要培养智障学生做到四会:、学会带着问题主动学习语文课本中自己不太懂的知识;、要教会智障学生在自己不懂得字词句上标注明显的记号,学会向老师提问,主动把不懂得问题解决掉;、要学会把学到的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开展长期性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需要积极调动智障学生身边的一切教育资源,让教师、家长共同做好指导工作,经常联系沟通,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逐步帮助智障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变为主动的学习状态,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二、激发智障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智障学生学习自觉性

智障学生心理也非常渴望成功,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智障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就会产生无限的能量。

1、激发智障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直观教学,形象生动,充分调动智障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创设生活情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智障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智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提问,多鼓励,化被动为主动学习,体现智障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引导智障学生自觉学习

教师要创设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让智障学生学会思考,联系日常生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展现生活的实际场景,再让智障学生深入学习语文课本,理解文中大意,就能自己找到相应的答案,从而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要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教师精心组织设计语文课堂教学,培养智障学生的注意力

智障学生日常学习时,自控力差,上课时爱做小动作,有时会有情绪行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开展语文教学时,需要教师用耳熟能详的儿歌、游戏、表演等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随时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有智障学生上课时开小差,做小动作,教师就拍拍手,大声说:“坐好”智障学生听到老师指令后,就会立即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抱臂做好,眼看老师。这样就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智障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学习活动中来。时间长了,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只要老师一声令下,智障学生们知道教师的意思,就可以有效地调整和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互动活动,不断提高智障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有效开展语文课堂教学

智障学生智力水平低下,生活范围狭窄,家长一般不放心智障学生外出。因此智障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时候,无法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相联系,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语文课堂又怎么会主动学习呢?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必须紧密联系智障学生的日常生活,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容易接触的、学生容易理解的学习内容。教师帮助智障学生学习贴近日常生活的 语文知识 和生活中可以使用的自我服务技能,为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做好及时复习,巩固语文学习的良好效果

智障学生的 记忆力 要比普通孩子的短暂、易遗忘、不牢固。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好及时的复习巩固也是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针对智障学生的记忆特点,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不断的复习巩固,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练习,让智障学生掌握语文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学会如何复习自己学到的语文知识,提高智障学生学习有效性,形成一个良好的复习习惯,更好的完成学习的目标。

四、家校密切结合,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智障学生每天在家庭中生活所占的时间也是很大一部分。在智障学生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智障学生的智力发展规律和学习的特点告诉我们,他们学习能力低下,需要大家的帮助。家校结合就是一种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智障学生在学校教师和爸爸妈妈双方面的影响下,认识到自己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必要性,可以鼓励智障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有利于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智障学生虽然接触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但他们并不明确的知道日常生活用品到底有哪些,怎么归类,教学时很难理解课文大意。教师除了开展课堂教学以外,在家校联系时要求家长配合,让他们带着孩子去认识家庭中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让家长们带着孩子到超市去购买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并学习在家庭中如何使用这些生活用品。通过家长的配合,可以密切联系孩子的日常生活,提高智障学生的理解能力,促使智障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地参与到课文学习中去,最终取得了良好地学习效果。

总之,教师根据所教智障学生的学习特点,依据他们智力发展规律,关注教学细节,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优化课堂教学,不断地提高智障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主性,让智障学生的语文课堂变成学习的乐园,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文的知识和技能,为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莉华,游戏教学在培智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09).

[2] 孔维祥,构建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生活化课堂的实践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0(03).

[3] 王占静,采用多种方法实现培智语文教学生活化[J],科技致富向导,2008,(10).

[4] 李 静,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反思 [J],现代特殊教育,2007(21).

1. 特殊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分析论文

2. 特殊教育学校开学典礼演讲稿

3. 智障孩子青春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分析论文

4. 2017年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计划

5. 浅谈山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智障儿童教育与干预现状研究论文

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智力低下,行为障碍明显,再加上来自社会的冷漠和歧视与生活中心灵的创伤、自尊心的缺失等都使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论智障儿童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智障儿童课堂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智力低下,行为障碍明显,再加上来自社会的冷漠和歧视与生活中心灵的创伤、自尊心的缺失等都使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因此,以人为本,尊重智障儿童的实际状况,构建有效课堂,促进智障儿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智障儿童;有效课堂

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智力低下,行为障碍明显,再加上来自社会的冷漠和歧视与生活中心灵的创伤、自尊心的缺失等都使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主动发展是智障儿童生命个体的本真追求。它是在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精神的同时,探寻生命个体发展潜能的必要需求。

一、有效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智障儿童的有效参与,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不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促进智障儿童的有效发展

(一)营造和谐氛围,拓展参与空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才能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了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也就为学生学习、探究、思考、展示等活动创设了良好的环境。首先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善于掌握倾听的艺术和技巧。教师的倾听体现着对学生的接纳和重视,“倾听”也是满足学生被接纳、受重视、感受自身价值以及安全感需求的最重要途径。

(二)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参与意识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执教《小公鸡和狼》这一课时,我先在黑板上贴上几种动物的图片,然后创设了这样的游戏情境: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位动物朋友。那么,当朋友见面时,你们可一定要和它们打招呼。打招呼时,可要有礼貌哦。

生:小猴子,你好,欢迎你来我们班做客。

生:嗨,小公鸡,咱俩做个朋友好吗?

生:小鸭子,我最喜欢你啦,因为外婆家就有小鸭子,我天天和它们玩。

生:小松鼠,你的尾巴最好看啦,你愿意和我做朋友么?

以“打招呼”这个小游戏为突破口来切入课堂,贴近智障儿童生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投人其中,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人文本情境,使其产生主动学习的强大的内驱力。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完成了导人新课的任务,而且还引导学生完成了课堂练习说话的目标,同时渗透了礼仪教育的人文理念。

二、有效方式:丰盈学生主动研究的途径

新课程提倡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自主提升,相互交流,实现思维碰撞,丰富生命智慧。这其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智障儿童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丰富情感的重要方法。

(一)自主――做自己的主人

对智障儿童而言,自主便可以理解为自觉、认真地学习与探索。在上自编教材《我爱高楼》一课时,我便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前,我布置了一项实践性的作业,安排学生数一数学校里共有多少新房子,在学会收集资料的同时,通过问、查、看等一系列直观的学习过程,学生学习内驱力得到了提高。这一由“传道式”向“自主式”转变的学习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收集资料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对丰富智障儿童的语文综合素养也是很有意义的。

(二)合作――做交往的主人

课堂教学应该为智障儿童提供讨论、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以获得更多的学习经验。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采用三人小组合作的形式,根据“活跃的带动内向的”,“优秀的带动后进的”这一原则重新编组。为了让每个学生在小组的发言都能得到尊重,我特意将小组设计成“围坐”的形式,在这样一种轻松和谐、合作学习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发言踊跃。

三、有效迁移:拓展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

(一)思维――智慧的迁移

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凡是学生能做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尽可能让学生多一些思考、探索的空间。在教学《四季》这首儿歌时,我事先预测到学生在生活中对四季的特征有所了解,但仅仅只是接触,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它。学习这课内容,我让学生自己想象,自己总结来理解课文,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孩子们这样说:

生:春天,花开了,草发芽了,树枝开始抽条……

生:夏天,蝉叫了,青蛙叫了,绿树成荫……

生:秋天,树叶变黄,稻谷成熟……

生:冬天,水结冰,天下雪,人们穿很厚的衣服……

这一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贯彻了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力求学用结合的教学原则。教学中,注重了分层教学,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他们自我发挥的机会,大大地提高了学生获取思考快乐、感受语文学习乐趣的可能性。

(二)体验――能力的迁移

调查发现:班上的孩子很少独自外出,长期被“束缚”的他们根本不可能了解社会,更不要说在社会上生存。于是我组建了“小小街路参观团”,大胆地将课堂移至街路,领着孩子穿马路,过大桥,让他们亲身体验“‘人行道’在脚下,‘红绿灯’在眼前,汽车卡车在中间”的街路特征;现场讲解“‘人行道,靠右行’、‘红灯停,绿灯行”’等交通规则。一路街景尽收眼底,孩子们异常兴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有效发展也是有效课堂最本真的愿望。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身边的每一个生命,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智慧与能力,合理主导,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洋溢生命的激情,充满生态的幸福,这也是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本真追求。

【参考文献】

[1]陈伟丰.为智障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J].现代特殊教育.2009, (02).

[2]汪直.浅析智障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J].河南农业.2009,(01).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权的重要保障体系,发展特殊教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学前教育中的特殊教育》

摘要:全纳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是目前国际教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本文在全面分析全纳教育的核心理念以及关注民主、关注平等、关注合作的三大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全纳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全纳教育;和谐社会;特殊教育

全纳教育是一种接纳所有的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1994年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拉开了全纳教育的序幕。目前,全纳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研究中的一个新的领域。

1.目前我国特殊教育的现状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权的重要保障体系,发展特殊教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虽然迟于欧洲,但对残疾人的认识却具有朴素的唯物论色彩和人道主义倾向,其发展变化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和特殊的文化底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法律体系,同时特殊教育物件也由原来的聋、盲教育扩大到各类残障儿童以及学习障碍儿童和超常儿童。然而,受社会主流文化和经济水平的影响,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学校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如办学条件很差、办学水平很低;数量不足,布局不够合理;投入严重不足;办学经费严重短缺、许多地方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投入机制;不少地方特教学校的管理滞后。同时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现行的特殊教育教学忽视了学校与环境作用的机制,忽视了学生与社会群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思想及人才观念比较陈旧,考虑学生接受的多,实际需要的少;考虑教师怎样教的多,学生怎样学的少;考虑学生先天不足的多,康复潜因的少;考虑知识传授的多,考虑能力培养的少。这种状况表明特殊教育学校现行教育模式很难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特殊教育的使命是面向未来,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出能够和正常人平等竞争的合格公民。这就意味着特殊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应该更深入、更扎实、更科学,因为特殊教学物件更具有特殊性。然而,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不仅导致了其心理、认知、思维等方面的缺陷,而且判断、概括、理解、自控、评价等能力也略低于正常儿童。同时,由于特殊儿童缺乏与人的语言交流,沟通交往甚少,他们接受的资讯,了解的事理就少,因而导致他们容易出现认识偏激,理解片面,自卑、猜疑心重,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属性,观察能力敏锐而不深刻,注意力难以持久,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缓慢,实际操作能力较差等问题。另外,盲聋哑学校学生年龄差异较大,刚入学的年龄大多为岁,而九年级学生年龄在十九岁左右,这些特殊学生群体各方面的差异就更大。因此,如何对特殊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克服现行教育模式的弊端,使特殊学生具有能独立生活、工作、学习、交往的正常人素质,正日益显示出它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早期干预

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弱智儿童问题在世界上很常见,在我国发病率也很高。弱智主要表现为智力发育迟滞。患儿表现为在语言、运动发育、学习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均落后于正常儿童,其智商比正常儿童落后两个标准差以上。对弱智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即进行特殊教育,可帮助他们发展、提高智商,获得生活能力。

早期干预的具体内容。

早期干预的内涵。早期干预,是指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提供 *** 的教育训练活动。它适用于发展略偏离或落后于或可能偏离或落后于政策智力水平的五、六岁以前主要是三岁以前的儿童。通过实施这种教育,可使这部分儿童提高智力,更好地接受特殊教育或政策儿童的教育;这些儿童在长大成人之后,能够获得一定的生活能力。

早期干预的具体内容。早期干预具体包括康复训练领域、个别训练计划、康复训练过程以及对婴幼儿进行康复效果评估等内容。

早期干预的理论基础。早起教育理论及其生物学理论鉴定了早期干预的理论基础。弱智儿童犹豫某些生理缺陷导致他们生产文化发展与生物学发展的脱节,他们高阶心理机能的发展,会遭受到他们生理缺陷核心特征的局限,对弱智儿童进行早期培养教育,从早期教育林论及其生物学理论上都有依据。

全纳教育。

全纳教育的内涵。尽管"全纳教育"一词已经在世界各国广泛使用,但对于什么是全纳教育,人们的认识往往很不同。迄今为止对全纳教育还很难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即使是首次提出全纳教育的《萨曼卡宣言》中也只提出了全纳教育的基本原则,即"每个儿童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每个儿童都有各自的特性、能力、兴趣和学习要求;学校必须关注学生的不同特性和需求差异;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学生"。其中并没有对全纳教育做出明确的界定。美国全纳教育重建中心认为全纳教育是:"为学生提供均等的有效的受教育机会,为培养学生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来面对未来的生活,在就近的学校开展的一种给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帮助和支援的教育。"英国全纳教育中心将全纳教育定义为:"在适当的帮助下,残疾和非残疾儿童与青少年在各级普通学校里的共同学习。"另外,英国教育专家托尼布思教授对全纳教育的阐释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认为,全纳教育是要加强学生的参与的一种过程,主张要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学校的文化、课程和社群的活动并减少学生被排斥的可能。根据以上对全纳教育的不同界定,我们可以把全纳教育普遍地理解为:"一种接纳所有的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之所以这样理解,主要是因为:第一,全纳教育的本义是学校要接纳所有的人,是针对其反义"排斥"的,所以第一层意思就要表达出"接纳所有的人,不排斥任何人"。第二,全纳教育要促进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主要是通过集体的合作和相互的帮助。第三,人是有差异的,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不用需求,而不是不同的儿童去适应固定的学习过程。因此,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当作是全纳教育的主要目的。全纳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全纳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不仅是物质生态、制度结构的和谐,更是人的和谐。只有每个人不断地自我发展,不断自我完善,社会才能和谐发展。而全纳教育主要就是培养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其核心理念就是"加强学生的参与,减少学生被排斥",其目标是形成一个全纳的、和谐的社会,实现教育民主化。这与和谐社会的教育追求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特征蕴含着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人的知识、道德、能力、情感、心态的统一,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全纳教育尤其对于特殊群体来说,使他们在融入社会的同时感受到做人的价值,享受到和健全人同样的权利和乐趣,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今天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已被世界公认为是人权保证的重要内容之一。任何人都会承认,某个个体尽管身有残疾但他仍是一个人,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而能否平等地接受教育是他能否有质量地生存并得到发展的前提条件。全纳教育已经认识到,给残疾人积极地创造教育与发展的机会,使他们的潜能得以最大的发挥,能最大体现他们的自身价值,这才是最科学、最人道的态度和措施。"在残疾人群中,人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孤僻、固执、甚至暴力的心理倾向",全纳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也已证明,让残疾人接受平等的教育,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些心理,优化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全纳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增进社会公平,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展。全纳教育对实现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全纳教育是立足于全民的教育,他满足了全体学生各自特殊的需要,让包括特殊需要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在教育权利、教育机会、课程、教学评价等各方面都有所满足。可以说它的核心就是教育公平,而教育公平被视为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从长远来看,全纳教育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在人们经济、社会地位、自身情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的今天,全纳教育能够给人们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尤其是能够帮助特殊人群摆脱自身被排斥、被隔离的境地,能够显著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减少社会的不公平。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发生著深刻的变化,经济上的贫富差距日益显著。经济上处于弱势的群体往往把扭转这一局面的希望寄托在培养自己或下一代的教育上,如果他们的希望得不到满足,就会觉得社会在排斥他们,从而会产生对社会的不满心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特殊人群,如果不让这一部分人接受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他们的心理也会受挫,对社会的和谐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全纳教育的实施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技术功利主义学派也认为,教育是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变迁和个人发展的有效手段,教育能够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手段的熟练劳动力。全纳教育所引起的教育公平保证所有人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有利于培养更多数量、更好质量的人才,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周扬.马克思主义与文艺.[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4.

[2]张庆林,曹贵康.创造性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美]艾里克.J.马施、大卫.A.沃尔夫著,孟宪璋等译,儿童异常心理学

[4]张世慧、蓝玮琛著,特殊学生鉴定与评量,心理出版社,2003

[5]著,陈质采、李碧姿译,促进沟通的视觉策略,心理出版社,2006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现如今,智障生的特殊 教育 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特殊教育智障生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智障学生因为其本身的缺陷,运用传统的课程教学已经无法获取明显的效果,教学效率也较低。所以,我们应当寻求出一种以可以培养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为主的,更为贴近生活的教学课程。生活自理能力的构成,有利于建立智障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乃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智障学生未来生活也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当我们面对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状况时,需要透过生活化的教学,令智障学生真正掌握生活中的生存方式,步入社会。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 智障学生 生活化教学

长久以来,智障学生接收知识的能力较低,使用知识的能力较弱,有些重度智障学生对生活无法自理。可是,有的学校却一直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智障学生的标准,只注重灌输文本知识,令教学效率下降。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指明:生活适应和潜能开发应当相结合,并应当注重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如何可以令智障学生在学校学习到有用的知识,而且将知识运用在生活当中,进而更好的融入社会,成为势在必行的课程探索。

1 生活化教学的作用

加快智障学生整体发展

教学生活化过程里,教学的实用性以及综合性作为实现智障学生的培养目标给予了条件,令他们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沟通、合作、分析、自我管理的能力也能有所提升。比如:课堂上通过老师指派两名学生要同时合作进行煮面条。两名学生透过协商进行分工,一名学生负责烧水与调节火候,另一名学生负责煮面条和配料。学生透过这样长时间训练,不但提升了本身的技能,还在沟通与协调方面有所进步。

提升智障学生的社会化程度

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其 社会实践 以及交往已经脱离了家庭的范畴,步入了全新的阶段。生活化教学鼓励学生在实践当中学习,并掌握与人合作的能力,来顺应社会生活的发展。透过生活化学习,智障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家务劳作,基本可以单独进行生活,具备了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1]。

体现智障学生的人生价值

智障学生透过实践进行学习,在学习中进行实践,建立了积极的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具备了一定的责任感以及尊重他人的高尚品德。由于驾驭生活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的成就感以及自信心随之提高,他们热爱集体,关爱他人,诚实淳朴,在生活中展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

2 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

学校建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

想要令智障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生活自理以及社会生存技能,培智学校应当建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令智障学生在长期培训之后,可以学会相应的生活技能,提升个人生活、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能力,最终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个体。设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综合具体状况,通过学生的年龄、残障课程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乃至合理的预期效果。

为年纪偏小、智障程度较高的 儿童 ,一周设定了5到7堂简单的生活自理或生活常识课程。比如:(1)辨认水果。老师将水果带进课堂,逐个讲出水果的名称,让学生挑选出对的水果,拿在手中进行观察。老师将水果切开,让学生进行品尝,并独立讲出水果的名称、味道等等,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观察能力。(2)搭配。老师将很多双鞋子进行打乱,并不规矩摆放,随意拿出其中一只,让学生找出能够 配对 的一只,锻炼学生的观察以及对相应物体匹配的能力。(3)穿戴衣物。老师将衣物拿出,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比赛,看谁穿的既快又好,来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有助于低龄儿童以及重残儿童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进而实现生活自理[2]。

为年龄相对较大,智障程度较低的中高年级学生,设定一周4到5堂生活数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的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应用数学处理日常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设定4到5堂生活语文,培养学生浅显的听、说、读、写的能力,3-5节劳动技能课程,如:缝纫、烹调等。设定3至5堂手工课程,如: 布艺 、编制、串珠等,这些课程都有利于学生把握一些劳动技能,自食其力,为步入社会做好铺垫。

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化内容

(1)将生活转移到课堂,创建生活化的课堂氛围

课堂环境作为生活化课堂的主要资源,要有效的进行开发和利用,如此才能够真正提升智障儿童的学习效益。老师在课堂上应当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教学,将生活资源引入到课堂当中,通过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一同进行创作,完成教学目标。

(2)模拟生活场景,创建生活化校园

培智学校课程方案指明,创建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学校生态环境,有效发挥环境对学生的教育作用。环境的布置可以对智障学生在学习方面有所助益。不同功能的教室也可以布置出不同的风格,比如音乐教室可以通过 五线谱 进行装饰,美术室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进行装饰等。校园环境应当符合学生的生活,依照智障学生的特点,通过日常用具以及生活场景进行环境的布置,对学生反复识别和记忆非常有力,为智障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3)形式丰富,展现多样教学 文化

教学应当丰富多彩,尤其是对于智障学生,他们因为在智力上有所欠缺,使得接受能力远远低于普通学生。如果教学形式太过单一,就会令学生较难吸收,因此在教学过程里,老师应当通过不同方式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游戏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以及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更加真实的学习到生活 经验 。

课外活动成为生活化教学的延伸

不断开发课外活动时间以及课间活动,设计贴近生活的活动,锻炼智障学生的不同生存技能,成为了生活化教学的延伸。可以通过校园建立各种活动角,通过年级以及残障程度分别设定各种活动,令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里学习不同知识的概念。如此的课外综合活动不但具备教育目的,还不会丧失现实生活的具体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课外活动的开发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延伸教育,并且为有目的的创建生活化情境,对比课堂上模拟生活实践要更为真实[3]。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特殊教育的环境而言,教和学成为了智障学生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身为老师,应当在他们的生活中做好一个引导人,只有通过老师真诚的关心和帮助,才能够让学生信任老师,并被老师感染,才可以将生活化教学真正实施,有效培养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慧.培智学校应用文教学生活化探析[J].现代特殊教育.2011.(Z1):49-50.

[2]彭周玲.生活教育在培智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1-5.

[3]王淑琴.充分利用一切资源 帮助智障学生生存与发展[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04):65.

【摘要】:当今社会已进入高速的信息化时代,普通中小学都在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为使智障儿童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和训练,补偿缺陷,信息技术教育将以其特有趣味性、形象性和交互性在智障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智障孩子的身心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特殊教育智障教学 应用

我国智力落后教育目标中提出:“从智障儿童身体和智力特点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有效地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 当今社会已进入高速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计算机的应用已逐渐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普通中小学都在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把信息技术运用于特殊教育教学中,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享有接受先进科学技术教育的权利,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和训练,促进他们身心发展和缺陷的补偿。缩短他们与普通儿童的差距,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以适应社会生活。计算机教育将以其特有趣味性、形象性和交互性在智障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信息技术教育在智障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面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智力发育迟缓、接受能力低下、注意力难以转移、 抽象思维 难以形成,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件做为资源,以辅助课堂教学为主体,全面启动信息化教学工程,积极开展教育创新,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表现出极高的情趣。智残学生由于大脑受损,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兴趣狭窄,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在教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向学生展示生动的画面: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它勤劳善良,用自己的双手造了一座漂亮的小房子,教师适时点击课件,出示了由“长方形、正方形及三角形”等多种图形组合而成的“小房子”时,问学生:这座“小房子”漂亮吗?它是由哪几种图形组成的?学生们立刻被鲜艳的画面吸引住了,对认识图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愉快地参与着教学活动。生动的 故事 ,鲜艳的画面,使智残学生从被吸引到产生迫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生动形象,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是否突破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智障学生的思维特征是直观具体不连贯的,他们认识的事物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实物组成的,概括能力低下。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复杂的现象,抽象的道理,难以表达的语言用模拟仿真的手段逼真地表现出来,为智障儿童建立完整全面的直观表象,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帮助智障儿童拓宽视野,提高能力。如在教授《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当智障儿童看到画面中小蝌蚪闪烁的“大脑袋、黑身子、长尾巴”逐渐演变成“四条腿、宽嘴巴、大眼睛、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的小青蛙时,他们很快就理解描述蝌蚪和青蛙外形的语言,很容易地在头脑中再现出这种动物成长的过程,成功的化解了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也有效的培养了智障儿童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模拟仿真,补偿缺陷。

智障儿童观察力差、表象浅、再现不稳定、 想象力 不足,这些先天条件的限制,使他们的 智力开发 受到极大的限制。多媒体技术能够把声、形、色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抽象的思维为形象化演示,让智障儿童从直观感知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拓宽了思维的广度。例如:教学“5的组成",在活泼有趣的音乐伴奏中,把智障儿童引入美丽的大自然,屏幕上开出4朵鲜花,再闪烁着开出1朵鲜花,这时引导智障儿童理解“4和1组成5”,接下来,屏幕上出现了3只蝴蝶停在鲜花上,然后又飞舞着出现2只蝴蝶,再次引导智障儿童理解“3和2组成5",就这样,智障儿童在直观具体、模拟仿真的实物演示下,学习了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了概括能力,有效地补偿了缺陷。多媒体的介入,给我校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信息技术活动促进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

由于各方面的缺陷,智障(包括自闭症与学习障碍)学生,不论在学习或日常生活表现,跟一般正常发展的孩子比较皆有显着的差异。通过系统、完善的训练提高他们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掌握一技之长,为其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活动组的学生由教师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辅导。我们使用的软件为金山打字通和金山画王,该软件互动性极强,内置多种游戏,还具有统计字数、时间、分析输入正确率、统计打字速度等功能。训练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兴趣,逐步增强学习计算机操作的信心,调动起把学拼音和识字相结合的积极性,我们通过不同方式的教育训练,在手脑配合的计算机训练中,发现能有效补偿智障儿童的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同时也看到计算机教学在特殊教育中存在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训练中我们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学习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练习开机、关机,认识键盘,熟悉键盘输入 方法 ,对照输入汉字,直至独立输入汉字,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精美的图画,还教给学生上网游览的初步知识,计算机操作训练既要用手,又要用脑,是手脑结合训练的一种好方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聪明的工具和镜子”。又说:“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

学生通过强化训练,手、眼、脑密切配合,促使视觉与动作的协调。通过训练观察,也体现出“心灵出手巧,手巧也出心灵”的效应。原来动作迟钝、精神呆滞的学生变得开朗活泼,有灵气。计算机训练的确有效的补偿了这些智障儿童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对学习计算机的好奇和渴望,科技进步的时代不能排除和摒弃他们。

事实证明,计算机教育能够给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带来生机,目前我们的信息化教育工程开展的如火如荼,我们将利用计算机教育,继续开展我校的信息化教育工程,让计算机教育在特教学校的信息化工程中释放它独有的魅力,让特教学校的信息化之花绽放得更加多姿多彩。

摘 要:智障学生在学习语文这门课时,语言匮乏,注意力不集中等诸多不利因素,要想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必须从学习能力的培养上着手,从而达到提高 语文学习 效果。

关键词:特殊教育;智障;学习语文

一、从细节入手,培养智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1、关爱智障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智障学生的感情世界很单纯、也很直接,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对他们的态度他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智障学生存在很多消极的情绪,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时固执又冲动。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真心的爱他们,耐心地培养他们,发自内心地称赞他们,看到他们的成长,看到他们的进步是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必备条件。智障学生很单纯,很敏感,很容易满足,教师的一个笑容、一个称赞,和蔼可亲的语气都可以让他们感到开心和悲伤。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地信任他们,相信他们可以得到进步,用满腔热情去关注智障学生,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让他们真正喜欢和老师交流,在快乐轻松的心情下进行学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

2、培养同学之间的关系,要团结友爱互助

智障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学习个体,他们具备不同的发展潜能。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针对智障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才施教,指导他们正确对待彼此之间存在的差异,教育同学们要团结友爱、友好互助,学会耐心听取别人的讲话,更要真诚的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让每一个智障学生在班集体中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关爱和帮助,团结合作,乐于助人,互 相学 习,共同探讨问题,共同进步,为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3、要培养智障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智障学生智力发育迟缓,注意力易分散,记忆不牢固,学习语文时非常被动。他们害怕困难,很多时候都是依赖老师的教学和同伴的帮助才能学习。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就要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加强智障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即 课前预习 的习惯、课后复习习惯、上课时专心听讲习惯、课上课下独立完成作业习惯。比如针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教师要培养智障学生做到四会:、学会带着问题主动学习语文课本中自己不太懂的知识;、要教会智障学生在自己不懂得字词句上标注明显的记号,学会向老师提问,主动把不懂得问题解决掉;、要学会把学到的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开展长期性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需要积极调动智障学生身边的一切教育资源,让教师、家长共同做好指导工作,经常联系沟通,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逐步帮助智障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变为主动的学习状态,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二、激发智障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智障学生学习自觉性

智障学生心理也非常渴望成功,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智障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就会产生无限的能量。

1、激发智障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直观教学,形象生动,充分调动智障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创设生活情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智障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智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提问,多鼓励,化被动为主动学习,体现智障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引导智障学生自觉学习

教师要创设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让智障学生学会思考,联系日常生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展现生活的实际场景,再让智障学生深入学习语文课本,理解文中大意,就能自己找到相应的答案,从而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要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教师精心组织设计语文课堂教学,培养智障学生的注意力

智障学生日常学习时,自控力差,上课时爱做小动作,有时会有情绪行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开展语文教学时,需要教师用耳熟能详的儿歌、游戏、表演等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随时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有智障学生上课时开小差,做小动作,教师就拍拍手,大声说:“坐好”智障学生听到老师指令后,就会立即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抱臂做好,眼看老师。这样就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智障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学习活动中来。时间长了,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只要老师一声令下,智障学生们知道教师的意思,就可以有效地调整和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互动活动,不断提高智障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有效开展语文课堂教学

智障学生智力水平低下,生活范围狭窄,家长一般不放心智障学生外出。因此智障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时候,无法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相联系,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语文课堂又怎么会主动学习呢?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必须紧密联系智障学生的日常生活,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容易接触的、学生容易理解的学习内容。教师帮助智障学生学习贴近日常生活的 语文知识 和生活中可以使用的自我服务技能,为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做好及时复习,巩固语文学习的良好效果

智障学生的 记忆力 要比普通孩子的短暂、易遗忘、不牢固。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好及时的复习巩固也是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针对智障学生的记忆特点,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不断的复习巩固,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练习,让智障学生掌握语文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学会如何复习自己学到的语文知识,提高智障学生学习有效性,形成一个良好的复习习惯,更好的完成学习的目标。

四、家校密切结合,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智障学生每天在家庭中生活所占的时间也是很大一部分。在智障学生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智障学生的智力发展规律和学习的特点告诉我们,他们学习能力低下,需要大家的帮助。家校结合就是一种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智障学生在学校教师和爸爸妈妈双方面的影响下,认识到自己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必要性,可以鼓励智障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有利于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智障学生虽然接触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但他们并不明确的知道日常生活用品到底有哪些,怎么归类,教学时很难理解课文大意。教师除了开展课堂教学以外,在家校联系时要求家长配合,让他们带着孩子去认识家庭中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让家长们带着孩子到超市去购买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并学习在家庭中如何使用这些生活用品。通过家长的配合,可以密切联系孩子的日常生活,提高智障学生的理解能力,促使智障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地参与到课文学习中去,最终取得了良好地学习效果。

总之,教师根据所教智障学生的学习特点,依据他们智力发展规律,关注教学细节,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优化课堂教学,不断地提高智障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主性,让智障学生的语文课堂变成学习的乐园,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文的知识和技能,为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莉华,游戏教学在培智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09).

[2] 孔维祥,构建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生活化课堂的实践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0(03).

[3] 王占静,采用多种方法实现培智语文教学生活化[J],科技致富向导,2008,(10).

[4] 李 静,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反思 [J],现代特殊教育,2007(21).

1. 特殊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分析论文

2. 特殊教育学校开学典礼演讲稿

3. 智障孩子青春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分析论文

4. 2017年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计划

5. 浅谈山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儿童书写障碍教育研究论文

我表姐家孩子不会写字,一个句子里几乎都是圆圈圈,可把我表姐愁死了,不过现在改善了许多,找的导儿公司,他家是很专业的,由海外华人顶尖团队创立的,可以有效帮助有书写障碍的孩子。

给他讲书写的好处,能记录自己小时候的事,可以记备忘录,记生活学习有趣的故事,培养他的书写性趣。

在学前教育中,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较普通教育又有其特殊性,除了要促进特殊儿童思维、语言、情感、交际、性格、态度、价值观等的形成和发展之外,还担负着弥补特殊儿童缺陷和障碍的重要任务。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谈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学前教育作为学龄前儿童的启蒙阶段,作为个体认知、情感、社会化、性格等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对儿童的终身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在学前教育中,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较普通教育又有其特殊性,除了要促进特殊儿童思维、语言、情感、交际、性格、态度、价值观等的形成和发展之外,还担负着弥补特殊儿童缺陷和障碍的重要任务。本文从特殊儿童自身、特殊儿童家庭及社会三个方面论述了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特殊儿童;学前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268-02

学前教育作为个体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阶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阶段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对普通学前教育有了很大的重视,普通学前教育逐渐得到了普及。但是在学前教育中占重要地位的特殊学前教育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其普及程度远远跟不上普通学前教育。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一边努力发展学前教育,一边还要抓特殊教育。于2010年11月24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也对“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给予明确指示。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从而促进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科学持续发展。

一、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自身的重要性

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孩子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学前期是孩子的性格、情绪、情感、行为习惯、社会性和认知等的发展的最重要和关键时期,如果孩子能够在该时期得到合理、科学的引导、教育,将对孩子的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越早进行教育就越容易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个体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从特殊儿童的残损和障碍程度来看。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有利于他们的早期干预、早期康复。我们都知道,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残疾儿童,其治疗效果就越好,通过早期干预能够降低一些残疾儿童的残损程度,甚至使他们康复,发展成正常儿童一样的水平。同样的,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也是越早越好。进行学前教育,可以通过训练、教育等方法对特殊儿童进行缺陷补偿和康复,从而使残疾幼儿的损害不至于造成更大的残疾和障碍。比如,英国有项研究表明,通过早期语言训练,幼儿园中母语为英语的有阅读困难的孩子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到小学一年级时降低为二十分之一;母语不是英语的儿童有阅读困难的占总数的五分之二,到小学一年级降到百分之九。而我国的一些语言训练机构的教育经验也表明,越早对聋童进行语言训练,其语言发展效果就越好。所以,有效的早期干预和教育能够帮助减少残疾儿童残疾损害程度,使他们的缺陷得到最大限度的矫正和补偿。

2.从特殊儿童的认知发展来看。有研究表明,0~6岁是个体认知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教育作为人生最重要的启蒙阶段,能够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果没有对特殊儿童实施科学、有效的学前引导和教育,再加上他们自身的缺陷和障碍,会对他们将来对主流社会的认知发展有很大的阻碍。而通过一些教育手段,比如交际情境创设,能够极大地促进特殊儿童思维、想象、语言、记忆、感知能力等认知能力的良性发展。

3.从特殊儿童的社会化方面来看。学前阶段是后天因素初始对儿童产生影响的阶段,也就是儿童社会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有效的后天教育和环境刺激,在与周围人产生互动的过程中,幼儿会逐渐获得初始的对人、事、物感知的态度、情感,也会初步形成个体性格情绪、行为习惯、人格品质等。所以,学前教育时期是幼儿个体从自我认知向社会化过度的重要时期。进行科学的学期教育,能够使特殊儿童获得应有的初步社会感知、交往交际等能力和喜怒哀乐等情绪,为残疾儿童将来很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家庭的重要性

随着一个特殊儿童接受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这个特殊儿童家庭的生活模式也会为了适应其发展特点二发生转变,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家庭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学前教育能够帮助减轻特殊儿童家庭负担。残疾儿童缺陷的补偿和矫正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如果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就能由学校对孩子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这样就减轻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同时还能够减少家长照顾孩子的工作量,减少家长的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正常的工作中,从而挣取到更多的经济收入;其次进行学前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家庭稳定,促进家庭情感的和谐,进而使得特殊儿童家庭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最后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为特殊儿童提供专业的、科学的早期干预、引导和教育的知识,能够使得家长从心理和能力上给特殊儿童更科学的照顾和教育,使家庭氛围更加融洽、和谐。

三、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对对社会的重要性

1.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表现了教育的公平性。目前我国的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入学情况远不如正常儿童乐观,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特殊教育机构严重匾乏,远不能满足残疾儿童的入学需求。如果特殊儿童没有接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会使得家庭和社会面临更沉重的负担。“每个幼儿都有权利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这一理念显示了每个幼儿在人格和人权上都是平等的,即使是特殊儿童,他们也应该享受和正常儿童同样的受教育权利。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的起点。所以,大力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

2.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促进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一年级的特殊儿童,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其中有的学生缺乏语言基础和基本的生活经验和尝试。特殊学校就只能从最基础的学前教育做起,还需要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康复训练,来矫正和弥补他们的缺陷。特殊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本来就受到残疾的影响,而因为学前教育的缺乏,他们还要额外学习更多的东西,所以他们的发展水平要比正常儿童的低。如果能够在特殊儿童学龄前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学前教育,给他们打下日后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他们也就不会在义务教育阶段那么吃力,特殊教育的质量也就能得到提高。所以说,进行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能够促进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

3.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帮助社会减轻负担。由上述可知,开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帮助特殊儿童家庭减轻负担,同样的,社会作为一个大的家庭,开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也能够帮助减轻社会负担。这是因为学前教育在减轻家庭负担的同时能够促进特殊儿童父母安心、积极工作,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如果对特殊儿童进行了特殊教育,那么就会大大减少社会在特殊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投入,间接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

四、结束语

总之,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对儿童本省、儿童家庭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重要性,对整个教育事业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国家、社会及民众应该提高对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从各个方面团结力量,促进特殊儿童学前入学率的提升、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从而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佳颖.加快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7).

[2]李鑫宇.有关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意义及问题的探讨[J].才智,2011,(22).

[3]冯晓华.浅谈发展农村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J].吉林农业,2011,(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论文

日本书法教育论 作为书坛活动层次的两极,最高级的如艺术流派的竞争,展览会的举办;和最低级的如书法启蒙教育、小学毛笔字教育、学前儿童书法观的培养等等,在日本人心目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这并不奇怪,我们很难否认一个事实:明治维新作为近代日本跨入现代化国家行列的一个历史关钮,常常为日本人所乐于称道,而它的精神之一,便是在全民族全社会推广优质教育。教育,几乎是日本社会取得成功的法宝。 日本的书法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也有高、中、低三个层次。最高的如各地的教育大学(类于我国的师范大学)的专职书法培养,有本科四年制和培训一、二年制。此外,一些专门的书法学校也因其质量上的声誉而名列前茅。中级的如一般的书道专门教室,以及高等学校(类似我国的高中)、中学校的书法教育。较低层次的是一般书塾、小学书法教育及个别的学前儿童书法观念的培养。除此之外,作为社会教育普及化内容之一,成人书法教育如书法讲座,书法培训在日本也深受欢迎。 与中国相比,日本的高级书法人材培养并不太成功。除了少量的本科四年制书法学生之外,研究生级的书法教育和大专级的书法教育都还是很弱的。本科书法学生数量也很不理想。至于中级书法教育,由于高校、中学书法被作为一门选修课来对待,有时作为兴趣课来对待,因而从体制上很难得到切实的保证。但书道专门教室一类的书法教育,如果拥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却很有可能取得出色成果。 最有活力的是那些“书塾”。由一二个书家挂衔,组成一个民间性质的书法学习团体,定期研习讲评,由于对象基本上是中小学生,程度不高,易于教学,因此这类书塾很多。日本人甚至有书塾为募集学生“作战”之说,亦可见各个书塾间为争夺学生作出努力的激烈程度,从消极方面想,这几乎是一种谋利取获的商家口吻,而从积极方面看,则竞争之烈源于书塾的数量极多,一定的量代表一定的质,故众多的书塾中想必也会有不少质量过得去的师资和教学手段,特别是在教低级的小学生、儿童书法启蒙阶段,作为社会文化结构一翼的书塾之多,应该说是日本书法教育的一个福音。 因而,日本书法教育的现状也是宝塔形,亦即是:基础教育实力雄厚、成效显著,而中、高层的书法教育则尚待努力。之所以会如此,我以为其原因不外如下: 一、低层次的基础教育,一般懂书法的社会人士即可胜任,而高级书法人材的培养,非专家难以承担。高等师范大学中专攻书法人材的数量少,限制了师资的发展;这种限制反过来又对高级人材培养本身产生影响。 二、高校和大学的人材培养,书法除本科专攻以外,并未列入专门的必修课程,只限于选修。这种教育体制于书法而言是很不利的,对于在中、大学生中普及必要的书法专门知识而言亦不理想。 三、社会上第一流的书法家并不少,但限于历史原因,他们很少经过专门的书法训练,于书法教育学一类的学科也多凭经验而少理论支持,因此作为高级人材培养的师资而言仍有欠缺。 建立完整的书法教育体格,。发扬和光大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除了从教育学体系、师资培养方面加以努力外,体制的确立能保证学科人材的稳定,因而是很重要的。解决这个问题,在日本和在中国都具有同样的迫切感。日本书坛现在是采用以业余补正规之不足,即以书塾、书道专门教室,私立的书道学院来补高校、大学之不足。在日本的社会结构下,这倒是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对我们而盲也不无借鉴意义。 日本书法教育事业的起步 以明治维新为标志,日本书法教育的前后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明治以前的书法教育,是以如下三点为目的的: 实用;自身的修养;增强学问意识。 书法是心灵的映照,是素质修养高低的标志,毛笔是当时唯一的书法工具,在人们心目中是染上很明确的实用色彩的;此外,当时日本官吏录用去取以汉学测试为必经之路;作为它的附属,书写汉字(书法)成就的高低与汉学诗文水平的高低成正比例,这使得相当一部分人对书法教育和学习不敢掉以轻心。当然,更有意义的是,一些习字范本的内容是诗词、千字文、经典等方面的名句,这使得汉学与汉字书法在日本人心目中有一种天生的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 早期日本书法教育的生存形态,常常与学术思想密切相关。儒学全盛时期则以儒者为主导,佛家全盛时代则以僧侣为主导:其场所则多取寺院。此中,从江户幕府时代遗留下来的学校 (它直接受幕府控制)和诸藩领主的藩学,是以培养武士和公卿贵族子弟为目的的;扎根于市民阶层的文化教育,则有“寺子屋”的教育机构。它的特征是: 一、以寺舍为课堂;二、以僧侣为老师;三、每个班少则数十人,多有越过四百余人者。据说,在明治前,花样的“寺子屋”有13 000个之多,遍布全国。作为庶民教育、特别是对历史上为贵族专用的书道教育而言,“寺子屋”式的普及无疑是书法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一个福音。 寺子屋以书法教育为主,所取的范本有六七百种,其中如彳口八歌、书翰文、庭训往来、千字文、片假名、万叶假名、百人一首等;应有尽有。童子8岁入寺,修养三年左右,据新井白石的《学书回忆》云:每天要学习行草书三千多字,冬夏不辍,训练量是很大的。通过学书而强德化,这是江户幕府的政策,它无意申刺激了全民书法教育的高速发展。 明治伊始,伴随着西方科学文化的冲击,作为日本书法正统的“御家流”(类于馆阁书体),苟延残喘,再也攫不住书法爱好者的心了,书坛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传统的书法对六朝碑志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而在国粹的旗帜下,一部分书家也热衷于假名书风;作为一种异化,由于学权制度的急速欧化,在书法教育上也出现了虚无主义的倾向:钢笔的进入实用,挤走了毛笔的传统地位。一时间,“硬笔万能”、“废除毛笔”的论调甚嚣尘上,书法教育历史发展前途莫测。 明治五年(1872)发表了国定学制,“习字”作为教育中第二位的内容,成了独立的课程,从此,真正的现代化的书法教育事业才拉开了帷幕。 日本初级书法教育 在日本,初级的小学、初中书法教育程度是不甚高的,但作为教育学研究而言,它的意义绝不下于大学高等层次的书法教育。它是书法家的摇篮。 我们详细地考察了初级书法教育在日本的现状,并从中得出结论:在这方面,书法教师们牢牢抓住作为书法教育根本的,是两个课题: 一、趣味化——学习动力的原理 二、社会化——方便实用的原理 以此作为初级书法教育的基础,确乎是出手不凡,准确地抓住了儿童和中小学生的心理的。侈谈书法的艺术个性和美学价值,在初级书法教育过程中基本不会有什么效果,因为对象们还缺乏必要的接受力和理解力。 曾经见到某一个小学书法教师上课时的记录,在课程展开以前,教师先设计了一个别出心裁的题目:“写自己的名字”,然后紧接着的则是:“请在教科书上用毛笔写你的名字”。在还未接触临摹、还未正式进入书法学习之前,完成这样的课题,对小学生们来说无疑是饶有兴味的。每个儿童都希望自己写得好,但他们往往又无法写好。姿势、执笔、基本方法、格式,一切问题暴露无遗,而这暴露出来的问题,立即成为教师正式教学要求成立的理由:瞧,因为你写得不好,所以你应该学习;应该认真地一丝不苟地临摹。 作为社会性的一翼,小学书法教育中往往含有很大比重的硬笔字教育。一手流利娟秀的钢笔字往往是小学生们所梦寐以求的,而它在一定程度上则可以成为毛笔书法的间架基础。故尔,日本有专门的硬笔字协会,在小学中硬笔字教学也很普遍。 当然,作为一种折射,即便是毛笔书法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对书法结构分布的概念而暂时搁置其艺术美的一面,也是相当行之有效、直接符合儿童专注单一的学习心理的一种手段。 1970年3月,日本书法教育协会在文部省的支持下,编辑出版了《书写教育概要》一书作为书法教师们执行教学时的准则,其中关于中小学初级书法教育,有三份表格:有关知识方面,强调要有认真的态度,正确、均匀、整齐的观念。技巧方面,则讲究笔顺、形状、基本用笔、点画交*等;程度渐高则以次递增要求如速度、美等;书体也开始分为楷书和假名两类。到了初三年级,则还开设有限的书法欣赏课,培养学生对书法美的感受,为进入中高层书法教育作准备。 日本初级书法教育属于国语课内容之一,在小学阶段,第二学年重在硬笔习字;第三学年开始到六年级,每年有20学时,四年共80学时。这里的学时,指的是老师课堂指导时间,不包括学生练习临摹的时间。 作为选修课的高中书法教育 与较低,层次的中小学书法教育相比,高等学校的书法教育染上了明显的艺术化色彩。但请注意:日本的高等学校不是中国习惯所指的大专院校,它是指高中。 我们之所以不在泛泛的中、小学书法教育之间找对比,却把初中(中学校)、高中(高等学校)这同属中学阶段的书法教学分开来研究,是基于如下几个理由:其一:从初中到高中,对于青少年而言往往是心理变化最明显、分析力理解力增进最迅速的时期。这种跃进迫使书法教育的立场发生根本的转变。其二,即从课程设置上论,相当数量的学校也开始把初中作为必修课的书法学习变成高中作为选修课的书法学习。其结果是:作为学生知识结构的一个必然部分的书法变成较纯粹的自由的欣赏性学习,其强制性显而易见地遭到了削弱。 判断书法教育的立场发生转变的论据,从文部省的《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中即可见端倪,在中学校(初中)的书法部分,书法属于国语课类(第一节),其目标是: “在正确理解国语、提高表现能力的同时,对国语加深认识,丰富语言感觉,培养尊重国语的态度”。 而在高等学校(高中)的书法部分,书法则属于艺术课类(第六节),其目标是: “提高书写能力,加强书法表现和鉴赏的基础性能力,养成爱好书法的心情”。 从属于国语(它的目的显然是实用性的)到归为艺术(鉴赏性的),书法教育的立场在变,原有的正确、易认、清晰、美观、整齐的要求变为创作;线的力和质,适应自己的感情,墨色的浓淡干湿的效果,气韵的通畅……。从习惯的中、小学分界观念中解脱出来,却在初中与高中这本身差别不太大的层次中找出书法教学特殊的分界,这确实让人感到似乎突然而又顺理成章——书法是有着自身的教学规律的。它不一定非要与其他学科保持太僵滞的步调一致。 自然,把书法课改为选修课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使从学人数趋于减少,仅限于对书法有兴趣的高中生了。但量少的反面却是质的提高,教师可以在书法课中实施艺术色彩浓厚的教学手段:其中包含:①形式感的培养;②表现力的培养;⑧把书法导向生活;④创作力;⑤汉字假名的比较学习;⑥书论选读……等方面的内容,无疑,这是一个相当专门化的教学规模了。在日本高等学校的艺术型学科的选修课中,书法作为一个相当受欢迎的民族性格的课程,一直与音乐、美术、工艺等课程齐头并进,它的基点有两个:一是艺术表现,二是艺术鉴赏。当然,较高层次的还有三:研究。 大学书法专业的入学考试 一个热爱书法艺术的高中生,满怀希望地把他的申请材料投入邮筒,寄向他准备报考的大学书法学部。 但他目前所要努力的,却不是如何把字练得更好,他首先要通过文部省举办的共同考试。共同考试针对高中课程,提出了必试和选试课程。国语、数学、英文是必试课,日本史、世界史、地理、伦理学、化学、物理、生物学是选试课,选试科目一般是四种。共同考试由国家定题,统一时间(一般为二天)。以书法专业学生而言,在1 000分中如总分能达到700—800分,就算是通过了第一关。 接下来便是各大学自定的专业考试。东京教育大学的考试是这样的: (一)作品部分: 时间:六小时。考试内容: ①假名:临摹一件(有示范本),创作一件(在色纸上书写和歌)。 ②汉字;临摹一件(有字帖,但要求原大),半纸创作二件(行、楷书各一,内容规定),条幅二件(临摹一件、汉诗,创作一件、汉诗,书体自由选择)。 总共是六小时完成七件作品,横跨汉字假名两个领域,又要临摹、创作并进,还要熟悉和歌、汉诗等古典内容,其难度确实不低。 (二)论文部分: 时间:六小时,考试内容: ①用幻灯看日本古代艺术作品十件(书法、建筑、绘画、雕刻、佛像等),随便选二件作品,按照题目要求作论文一篇,题目如:历史间的比较、地域性的比较、艺术种类间的比较、个性间的比较。文长三五页。 ②专家写的古典作品评论文章三篇。每篇读一遍需十五分钟,读完后回答问题。如:作者的艺术观,作者的立场。总共是六小时完成四个内容:一篇论文和三个回答。其中特别是第一个论文写作有相当难度。故现在在筑波大学考试也不一定采用全部内容。而是选择其中一二项为之。 (三)面试: 时间,半小时或一刻钟,考试内容: 老师直接提出问题,有各个方面的,如考生的思想、履历,考卷中的内容,学习书法的目的等。 按文部省规定,招生100名可有300名考生参加,录取率为三比一。但书法方面竞争稍烈,一般能参加考试的有五六十人而录取的不过七八个。筑波大学如此,其他教育大学也相差无几。在日本考试成灾、学生苦不堪言的教育背景之下,一个书法学生要这样过关斩将,不经过一番拚搏是很难成功的。 一般师范大学书法课程的分类 与严格的考试和作业要求相呼应,学生们所面临的必修选修学科也是庞杂的。如果说前者反映出每一课程的相对深度;后者则集中反映了书法学生知识结构的广度。 以筑波大学(原东京教育大学)书法科为例。一个书法学生在四年学习生活中,将面对六十余门课程,把这些课程归纳一下,可以寻出大致的教学构想和基本层次。课程总为五大类: (一)专业课 A.书法概论;B.技法概论;C.中国书道史;D.实习(汉字·假名);E.书法原理;F. 日本书道史;G.测试和考查。 (二)基础课A.美学b艺术学概论;B.艺术学特别讲座;C.想象方法论;D.表现性实习;E.造形心理学;F.构成实习金石学。 (三)知识课 , A.绘画概论;B.雕塑概论;C.构成概论;D.综合造形概论;E.视觉传达设计概论;P.建筑设计概论;O.构成原理;H.中国文学讲读;1日本文学讲读;J.美术史讲座;K.印刷概论;L.日本文学史;M.中国文学演讲(学生);N.伦理学通论;O.政治学原论;P.比较政治学;Q.数学通论;R.中国史概况;S. 日本语言学概论;丁.西洋音乐史。 (四)综合课 A.企业与社会,B.世界的教育·日本教育;C.学问与自我;D.发展科学;E.学生课堂讨论会;P.体育;G.第一外语;H.第二外语(选修外语);L国语;J.情报处理概论;K.情报处理实习。 (五)教职课 - A.教育心理学;B.儿童青年心理学;C教育原理;D.道德教育学研究;E.语言教育学研究;P.国语教学法;G.书法课教学法。 第一、二类课程比较书法化,而且,完全以书法的书写能力创作、技法、形式方面的问题为主要侧重。第三类是修养课,范围广而课期短,一般能了解就行,不要求有太深入的研究。第四类课则重在训练学生日后走向社会时所应具备的能力,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应用,其中情报处理、讨论会等等形式,无疑是增强了学生的适应社会工作需要的本领的。第五类则偏于教育学,是作为师范大学学生培养的必备条件。五类课深程浅高低宽窄不同的互补,构成了一个很理想的教学体系,作为书法专业设置而言是比较成功的。 师范大学书法专业种种 正如我在前面所谈到的那样,日本书法教育的状况呈宝塔形。基础部分力量雄厚,高级书法教育则人数有限。目前在大学级的书法教育设置专门课程的,多限于几个教育大学,如筑波大学(原东京教育大学),奈良教育大学、大阪教育大学、京都教育大学、福冈教育大学……日本的教育大学,即类于我国的师范大学。 能进入教育大学书法专业学习,意味着学生从此步入书法专六人员的行列,毕生从事这一工作了。因此,从各地、各高等学校汇集拢来的一批批拔尖人材,都努力在竞争中试图取胜。每年能入在学深造的,只是考生的千万分之几。 虽然,就我们旁观者看来,进入教育大学还很难意味着真正的书法创作研究的地步。因为它染上了明显的师范色彩,一般教育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专门的训练有素的教师而不是单纯的艺术家,把这种侧重与初级、中级书法教学侧重联系起来看,很容易就能把握住其间异同,为明其属列表于后。┌—————┬———————┬———————┬————————┐│ 教育层次│ 中小学(必修)│高筹学校(选修)│教育大学(专业) │├—————┼———————┼———————┼————————┤│学科所属 │国语课的一部分│ 艺术科目 │ 书法艺术教育 │├—————┼———————┼———————┼————————┤│ 性 质│ 实用属性的 │ 艺术属性的 │不纯粹艺术属性的│└—————┴———————┴———————┴————————┘ 正规的官方教育就是如此。不像美术方面,有专门的艺术美术大学在担任艺术创作人材的培养。书法似乎天生就与学问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日本人士倾向于认为:在此中培养纯粹的创作人材意义不大。 书法教学的形式也染上了教育学的色彩。除了正规的理论授课、专题讲座之外,很注意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在师范大学里,几乎都有这么一个课程:演习。书学演习、汉字书法演习、假名书法演习、日本文学演习、中国文学演习、中国语演习、情报处理演习……。 所谓演习的确切含义,大概是这样的:比如一个班级的学生希望开设中国书法史课程,老师同意,并用了一学年时间授完全部内容,他就可以采用演习方式:一班中十个同学,分段准备魏、晋、唐、宋、元、明、清的书法史大概材料以及自己的见解,最好构成书面文字,在演习课时依次发表。即使在授课中的某一段,也可采用演习方法。如教课到明代末期,则分别由,四个同学准备黄道周、倪之璐、张瑞图、傅山的专题,分别演讲自己的看法,老师则根据准备材料的充分程度和观点的新颖程度加以评判。 “演习”成功的话,则每个同学准备的和发展的见解,无疑是一堂堂书法课;一代或一人为题的书法课。这对于学生日后走上教学岗位是极有价值的预习。当然,由于这种训练对学生而言难度不小,故一般都是从二、三年级开始设置“演习”课,其要求也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课程的实施与检验 前面披露的日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课程设置的资料,重在体格的确立。这种种名目繁多的课程,在具体实施时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如何采用最佳方法引导之,在每一个实施过程中不会是千篇一律的,经过较长时期的积累,也经过各教育大学之间不同实施结果差异的比较,初步形成了书法专业学习的大概结构,这种结构与日本高等教育体制相呼应,但在学制、侧重方面也带有书法艺术教育特定的痕迹。 首先,各科目采用的都是学分制。许多课程全期不过一年,或半年三个月,集中授课,授完考查,不再重复。这样便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扩大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作为大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建筑、雕塑、设计、伦理学、西洋音乐史的课程,.都采用学分制,在一个年级或一学期中授完全部内容。但作为最重要内容的一些基本课程,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都跨年度重复出现。如实习课跨三个学年,构成理论课则在一年级和三年级出现,外语课、教育学课也在每一学年均有设置。这种保证重点的做法,使四年大学学习不至于流于庞杂而泛然。 检验学习的成绩评判标准,在筑波大学中是采用ABCG四级分制。80分以上是A级,70分以上是B级,60分以上是C级。其侧重点是高分宽松,低分紧密。好处是可以防止学生片面地为争高分特别是为争满分而过分计较,反而忽略了基本能力的自我培养,从中反映出的教育思想是很有启发性的。至于G级,是指新人课堂讨论会。演讲、情报处理方面的考查合格。它更是直接针对基本能力训练。考虑到这些学生将来毕业后都要独挡一面,担任教职,对他们而言,运用自如的语言表达、敏捷灵活的逻辑思维,乃至教学心理研究观察能力的增强,是第一位重要的培养课题,故尔这G级计分相对于其他分制而言,其意义更重大但不宜扣得太死,因为它是个渐进的过程。 应该看到书法教育专业与书法创作性质的相异。一个教师在学生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循循善诱加上知识渊博。培养循循善诱的能力依赖于G级计分,而知识渊博则取决于A—C级计分。学生们希望自己面对着的,不是一个过于深奥专门的研究者。一些专题可以由他们自己学着去做。但在课堂里,他们需要掌握的是一般规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学术报告会上,带有艺术普遍意义的史论课题往往会引起听众广泛的兴趣;而在某一专人某一作品的年代考辨问题上的侃侃而谈却会令人惘然。书法教育学人材的培养和课程设置,当然不能与此南辕北辙。从这个角度看,课目的广和计分的相对松,正是日本书法教育学科经验积累之所在。 研究生级的书法教学 无可置疑,书法教育层次中最高的是研究生级,鉴于目前日本教育体制中对艺术类学科研究生仅限于硕士一级为止,我的议论也以此为限。 相比较而言,研究生级书法教育是难度最大的。但它又最以常规推循。专业性的教学和教授亲自授业的特点,使它在实行过程中完全缺乏大学、高中那样一成不变的秩序。它太个性化了。每个研究生主攻方向的不同会导致其课程设置的截然相异。在此我例举两个不同的研究生课程类型以飨读者: 第一个是艺术研究创作型的,学制二年: 共同基础课: (A)设计教育论专论 (B)设计史 专攻课程: (A)书技法论 (B)书论 (C)书道史 (D)汉字书法研习 (E)假名书法研习 (F)书法制作 (G)古迹、碑、法帖概论 (H)创作A (1)创作B (J)创作C (K)创作D 与上期大学生课程相比,范围明显地窄。当然授课内容更深了,只是在课名上看不出深度而已。同是一个“书道史”,对高中生和对研究生的讲授侧重和深度可以完全不同,但名字都叫“书道史”,这是不奇怪的。 第二个是教育型的,学制也是二年: 必修课: (A)课程安排的设计与分析 (B)教材开发研究 —般教育研究课: (A)社会教育概论 (B)日本教育史 (C)教育和社会发展 专业教育学课: (A)书法科教育法概论 关连教育学课: (A)地域美术综合研究 (B)西洋美术史专论 (C)艺术教育学专论 专业素质培养所需课程: (A)书法史专论 (B)书法技法实习研究 (C)书法概论 由于专业关系,教育学方面的课程显著地受到尊重,它是轴心,贯串着各门学科和美术史、书法史方面的具体内容。当然,与前一课表相比,理论色彩也浓起来。教师不同于画家:知识面和知识型传授比技巧性传授在课堂中作用更大,但因为二—般研究生在入学前已经经过了大学四年的训练,故有意地拓宽知识课,把范围拉得太开也不合适,这一步在大学阶段已经完成了。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生课程中,应用和设计已被放在议事日程之上,表一的“创作A、B、c、D”和表二的“课程安排的设计与分析”、“教材开发研究”,是预想作为创作家和教育家在实际工作中的种种态势,它无疑是个模拟应用的课程;或许更准确地说,是提供一个模拟环境以供研究的重要课程。 书法教师的标准与条件 成为一个书法教师,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一方面,指的是有书法教学的实际能力;另一方面,则指具备书法教师的资格。在重资历、重学历的日本社会中,教育本是首要的支柱,当一个教师更是并非随手可得的工作。它需要得到官方的认可。在最高的文部省之外,各部道府县一级行政机构中,更次一级的市町村机构中,都有专门的教育委员会。每一个教师的能否获得实际授课资格,往往以有没有教育委员会出具发行的教员证明书为标志,从中可窥日本全社会对教师之绝对尊敬和态度严谨之一斑。 书法教师当然也离不开这一纸证明,它是权威的象征。日本新漓大学教育系书法教师培训科对未来的书法教师提出了明确的知识要求,一个合格的书法教师的条件大致如下:(一)应当具备人文学科知识。包括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历史、文学、音乐、美术、书法、宗教史等等。(二)应当具备社会学科知识。包括日本宪法、法学、社会科学概论、政治经济学、地理学、教育学等等。(三)应当大致具备自然学科知识。包括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统计等等。(四)应当切实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包括书法技巧(假名、汉字),书法概论、中国书法史、日本书法史、书论研究、创作研究、鉴赏理论、篆刻等。(五)应当坚固地掌握教育学科知识,包括初、中级教育原理、道德教育、儿童与青年心理学、书法科教育法、国语教育法等。 (六)应当掌握一些应用知识,包括外语、体育、情报处理、科学与方法等等。 在此中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有的可以采用选修方法进行。但偌大一个知识网中,书法艺术部分的内容是主干,其他各学科则围绕书法与教育两部分展开。除此之外,一个书法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在新渴大学教育学科中,都为学生们开设一门特殊的课程:音声言语。书法老师在课堂上那抑扬顿挫的节奏、深沉清晰的语调、生动活泼的表达能力,都绝不能逊于其他学科师资。相反,由于书法学习在一定程度上

智力障碍儿童个案研究生论文选题

现如今,智障生的特殊 教育 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特殊教育智障生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智障学生因为其本身的缺陷,运用传统的课程教学已经无法获取明显的效果,教学效率也较低。所以,我们应当寻求出一种以可以培养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为主的,更为贴近生活的教学课程。生活自理能力的构成,有利于建立智障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乃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智障学生未来生活也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当我们面对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状况时,需要透过生活化的教学,令智障学生真正掌握生活中的生存方式,步入社会。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 智障学生 生活化教学

长久以来,智障学生接收知识的能力较低,使用知识的能力较弱,有些重度智障学生对生活无法自理。可是,有的学校却一直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智障学生的标准,只注重灌输文本知识,令教学效率下降。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指明:生活适应和潜能开发应当相结合,并应当注重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如何可以令智障学生在学校学习到有用的知识,而且将知识运用在生活当中,进而更好的融入社会,成为势在必行的课程探索。

1 生活化教学的作用

加快智障学生整体发展

教学生活化过程里,教学的实用性以及综合性作为实现智障学生的培养目标给予了条件,令他们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沟通、合作、分析、自我管理的能力也能有所提升。比如:课堂上通过老师指派两名学生要同时合作进行煮面条。两名学生透过协商进行分工,一名学生负责烧水与调节火候,另一名学生负责煮面条和配料。学生透过这样长时间训练,不但提升了本身的技能,还在沟通与协调方面有所进步。

提升智障学生的社会化程度

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其 社会实践 以及交往已经脱离了家庭的范畴,步入了全新的阶段。生活化教学鼓励学生在实践当中学习,并掌握与人合作的能力,来顺应社会生活的发展。透过生活化学习,智障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家务劳作,基本可以单独进行生活,具备了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1]。

体现智障学生的人生价值

智障学生透过实践进行学习,在学习中进行实践,建立了积极的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具备了一定的责任感以及尊重他人的高尚品德。由于驾驭生活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的成就感以及自信心随之提高,他们热爱集体,关爱他人,诚实淳朴,在生活中展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

2 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

学校建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

想要令智障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生活自理以及社会生存技能,培智学校应当建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令智障学生在长期培训之后,可以学会相应的生活技能,提升个人生活、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能力,最终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个体。设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综合具体状况,通过学生的年龄、残障课程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乃至合理的预期效果。

为年纪偏小、智障程度较高的 儿童 ,一周设定了5到7堂简单的生活自理或生活常识课程。比如:(1)辨认水果。老师将水果带进课堂,逐个讲出水果的名称,让学生挑选出对的水果,拿在手中进行观察。老师将水果切开,让学生进行品尝,并独立讲出水果的名称、味道等等,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观察能力。(2)搭配。老师将很多双鞋子进行打乱,并不规矩摆放,随意拿出其中一只,让学生找出能够 配对 的一只,锻炼学生的观察以及对相应物体匹配的能力。(3)穿戴衣物。老师将衣物拿出,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比赛,看谁穿的既快又好,来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有助于低龄儿童以及重残儿童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进而实现生活自理[2]。

为年龄相对较大,智障程度较低的中高年级学生,设定一周4到5堂生活数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的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应用数学处理日常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设定4到5堂生活语文,培养学生浅显的听、说、读、写的能力,3-5节劳动技能课程,如:缝纫、烹调等。设定3至5堂手工课程,如: 布艺 、编制、串珠等,这些课程都有利于学生把握一些劳动技能,自食其力,为步入社会做好铺垫。

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化内容

(1)将生活转移到课堂,创建生活化的课堂氛围

课堂环境作为生活化课堂的主要资源,要有效的进行开发和利用,如此才能够真正提升智障儿童的学习效益。老师在课堂上应当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教学,将生活资源引入到课堂当中,通过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一同进行创作,完成教学目标。

(2)模拟生活场景,创建生活化校园

培智学校课程方案指明,创建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学校生态环境,有效发挥环境对学生的教育作用。环境的布置可以对智障学生在学习方面有所助益。不同功能的教室也可以布置出不同的风格,比如音乐教室可以通过 五线谱 进行装饰,美术室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进行装饰等。校园环境应当符合学生的生活,依照智障学生的特点,通过日常用具以及生活场景进行环境的布置,对学生反复识别和记忆非常有力,为智障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3)形式丰富,展现多样教学 文化

教学应当丰富多彩,尤其是对于智障学生,他们因为在智力上有所欠缺,使得接受能力远远低于普通学生。如果教学形式太过单一,就会令学生较难吸收,因此在教学过程里,老师应当通过不同方式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游戏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以及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更加真实的学习到生活 经验 。

课外活动成为生活化教学的延伸

不断开发课外活动时间以及课间活动,设计贴近生活的活动,锻炼智障学生的不同生存技能,成为了生活化教学的延伸。可以通过校园建立各种活动角,通过年级以及残障程度分别设定各种活动,令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里学习不同知识的概念。如此的课外综合活动不但具备教育目的,还不会丧失现实生活的具体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课外活动的开发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延伸教育,并且为有目的的创建生活化情境,对比课堂上模拟生活实践要更为真实[3]。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特殊教育的环境而言,教和学成为了智障学生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身为老师,应当在他们的生活中做好一个引导人,只有通过老师真诚的关心和帮助,才能够让学生信任老师,并被老师感染,才可以将生活化教学真正实施,有效培养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慧.培智学校应用文教学生活化探析[J].现代特殊教育.2011.(Z1):49-50.

[2]彭周玲.生活教育在培智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1-5.

[3]王淑琴.充分利用一切资源 帮助智障学生生存与发展[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04):65.

【摘要】:当今社会已进入高速的信息化时代,普通中小学都在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为使智障儿童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和训练,补偿缺陷,信息技术教育将以其特有趣味性、形象性和交互性在智障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智障孩子的身心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特殊教育智障教学 应用

我国智力落后教育目标中提出:“从智障儿童身体和智力特点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有效地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 当今社会已进入高速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计算机的应用已逐渐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普通中小学都在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把信息技术运用于特殊教育教学中,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享有接受先进科学技术教育的权利,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和训练,促进他们身心发展和缺陷的补偿。缩短他们与普通儿童的差距,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以适应社会生活。计算机教育将以其特有趣味性、形象性和交互性在智障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信息技术教育在智障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面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智力发育迟缓、接受能力低下、注意力难以转移、 抽象思维 难以形成,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件做为资源,以辅助课堂教学为主体,全面启动信息化教学工程,积极开展教育创新,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表现出极高的情趣。智残学生由于大脑受损,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兴趣狭窄,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在教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向学生展示生动的画面: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它勤劳善良,用自己的双手造了一座漂亮的小房子,教师适时点击课件,出示了由“长方形、正方形及三角形”等多种图形组合而成的“小房子”时,问学生:这座“小房子”漂亮吗?它是由哪几种图形组成的?学生们立刻被鲜艳的画面吸引住了,对认识图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愉快地参与着教学活动。生动的 故事 ,鲜艳的画面,使智残学生从被吸引到产生迫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生动形象,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是否突破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智障学生的思维特征是直观具体不连贯的,他们认识的事物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实物组成的,概括能力低下。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复杂的现象,抽象的道理,难以表达的语言用模拟仿真的手段逼真地表现出来,为智障儿童建立完整全面的直观表象,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帮助智障儿童拓宽视野,提高能力。如在教授《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当智障儿童看到画面中小蝌蚪闪烁的“大脑袋、黑身子、长尾巴”逐渐演变成“四条腿、宽嘴巴、大眼睛、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的小青蛙时,他们很快就理解描述蝌蚪和青蛙外形的语言,很容易地在头脑中再现出这种动物成长的过程,成功的化解了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也有效的培养了智障儿童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模拟仿真,补偿缺陷。

智障儿童观察力差、表象浅、再现不稳定、 想象力 不足,这些先天条件的限制,使他们的 智力开发 受到极大的限制。多媒体技术能够把声、形、色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抽象的思维为形象化演示,让智障儿童从直观感知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拓宽了思维的广度。例如:教学“5的组成",在活泼有趣的音乐伴奏中,把智障儿童引入美丽的大自然,屏幕上开出4朵鲜花,再闪烁着开出1朵鲜花,这时引导智障儿童理解“4和1组成5”,接下来,屏幕上出现了3只蝴蝶停在鲜花上,然后又飞舞着出现2只蝴蝶,再次引导智障儿童理解“3和2组成5",就这样,智障儿童在直观具体、模拟仿真的实物演示下,学习了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了概括能力,有效地补偿了缺陷。多媒体的介入,给我校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信息技术活动促进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

由于各方面的缺陷,智障(包括自闭症与学习障碍)学生,不论在学习或日常生活表现,跟一般正常发展的孩子比较皆有显着的差异。通过系统、完善的训练提高他们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掌握一技之长,为其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活动组的学生由教师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辅导。我们使用的软件为金山打字通和金山画王,该软件互动性极强,内置多种游戏,还具有统计字数、时间、分析输入正确率、统计打字速度等功能。训练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兴趣,逐步增强学习计算机操作的信心,调动起把学拼音和识字相结合的积极性,我们通过不同方式的教育训练,在手脑配合的计算机训练中,发现能有效补偿智障儿童的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同时也看到计算机教学在特殊教育中存在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训练中我们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学习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练习开机、关机,认识键盘,熟悉键盘输入 方法 ,对照输入汉字,直至独立输入汉字,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精美的图画,还教给学生上网游览的初步知识,计算机操作训练既要用手,又要用脑,是手脑结合训练的一种好方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聪明的工具和镜子”。又说:“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

学生通过强化训练,手、眼、脑密切配合,促使视觉与动作的协调。通过训练观察,也体现出“心灵出手巧,手巧也出心灵”的效应。原来动作迟钝、精神呆滞的学生变得开朗活泼,有灵气。计算机训练的确有效的补偿了这些智障儿童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对学习计算机的好奇和渴望,科技进步的时代不能排除和摒弃他们。

事实证明,计算机教育能够给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带来生机,目前我们的信息化教育工程开展的如火如荼,我们将利用计算机教育,继续开展我校的信息化教育工程,让计算机教育在特教学校的信息化工程中释放它独有的魅力,让特教学校的信息化之花绽放得更加多姿多彩。

摘 要:智障学生在学习语文这门课时,语言匮乏,注意力不集中等诸多不利因素,要想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必须从学习能力的培养上着手,从而达到提高 语文学习 效果。

关键词:特殊教育;智障;学习语文

一、从细节入手,培养智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1、关爱智障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智障学生的感情世界很单纯、也很直接,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对他们的态度他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智障学生存在很多消极的情绪,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时固执又冲动。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真心的爱他们,耐心地培养他们,发自内心地称赞他们,看到他们的成长,看到他们的进步是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必备条件。智障学生很单纯,很敏感,很容易满足,教师的一个笑容、一个称赞,和蔼可亲的语气都可以让他们感到开心和悲伤。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地信任他们,相信他们可以得到进步,用满腔热情去关注智障学生,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让他们真正喜欢和老师交流,在快乐轻松的心情下进行学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

2、培养同学之间的关系,要团结友爱互助

智障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学习个体,他们具备不同的发展潜能。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针对智障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才施教,指导他们正确对待彼此之间存在的差异,教育同学们要团结友爱、友好互助,学会耐心听取别人的讲话,更要真诚的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让每一个智障学生在班集体中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关爱和帮助,团结合作,乐于助人,互 相学 习,共同探讨问题,共同进步,为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3、要培养智障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智障学生智力发育迟缓,注意力易分散,记忆不牢固,学习语文时非常被动。他们害怕困难,很多时候都是依赖老师的教学和同伴的帮助才能学习。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就要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加强智障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即 课前预习 的习惯、课后复习习惯、上课时专心听讲习惯、课上课下独立完成作业习惯。比如针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教师要培养智障学生做到四会:、学会带着问题主动学习语文课本中自己不太懂的知识;、要教会智障学生在自己不懂得字词句上标注明显的记号,学会向老师提问,主动把不懂得问题解决掉;、要学会把学到的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开展长期性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需要积极调动智障学生身边的一切教育资源,让教师、家长共同做好指导工作,经常联系沟通,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逐步帮助智障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变为主动的学习状态,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二、激发智障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智障学生学习自觉性

智障学生心理也非常渴望成功,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智障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就会产生无限的能量。

1、激发智障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直观教学,形象生动,充分调动智障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创设生活情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智障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智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提问,多鼓励,化被动为主动学习,体现智障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引导智障学生自觉学习

教师要创设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让智障学生学会思考,联系日常生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展现生活的实际场景,再让智障学生深入学习语文课本,理解文中大意,就能自己找到相应的答案,从而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要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教师精心组织设计语文课堂教学,培养智障学生的注意力

智障学生日常学习时,自控力差,上课时爱做小动作,有时会有情绪行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开展语文教学时,需要教师用耳熟能详的儿歌、游戏、表演等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随时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有智障学生上课时开小差,做小动作,教师就拍拍手,大声说:“坐好”智障学生听到老师指令后,就会立即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抱臂做好,眼看老师。这样就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智障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学习活动中来。时间长了,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只要老师一声令下,智障学生们知道教师的意思,就可以有效地调整和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互动活动,不断提高智障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有效开展语文课堂教学

智障学生智力水平低下,生活范围狭窄,家长一般不放心智障学生外出。因此智障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时候,无法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相联系,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语文课堂又怎么会主动学习呢?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必须紧密联系智障学生的日常生活,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容易接触的、学生容易理解的学习内容。教师帮助智障学生学习贴近日常生活的 语文知识 和生活中可以使用的自我服务技能,为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做好及时复习,巩固语文学习的良好效果

智障学生的 记忆力 要比普通孩子的短暂、易遗忘、不牢固。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好及时的复习巩固也是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针对智障学生的记忆特点,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不断的复习巩固,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练习,让智障学生掌握语文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学会如何复习自己学到的语文知识,提高智障学生学习有效性,形成一个良好的复习习惯,更好的完成学习的目标。

四、家校密切结合,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智障学生每天在家庭中生活所占的时间也是很大一部分。在智障学生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智障学生的智力发展规律和学习的特点告诉我们,他们学习能力低下,需要大家的帮助。家校结合就是一种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智障学生在学校教师和爸爸妈妈双方面的影响下,认识到自己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必要性,可以鼓励智障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有利于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智障学生虽然接触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但他们并不明确的知道日常生活用品到底有哪些,怎么归类,教学时很难理解课文大意。教师除了开展课堂教学以外,在家校联系时要求家长配合,让他们带着孩子去认识家庭中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让家长们带着孩子到超市去购买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并学习在家庭中如何使用这些生活用品。通过家长的配合,可以密切联系孩子的日常生活,提高智障学生的理解能力,促使智障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地参与到课文学习中去,最终取得了良好地学习效果。

总之,教师根据所教智障学生的学习特点,依据他们智力发展规律,关注教学细节,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优化课堂教学,不断地提高智障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主性,让智障学生的语文课堂变成学习的乐园,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文的知识和技能,为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莉华,游戏教学在培智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09).

[2] 孔维祥,构建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生活化课堂的实践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0(03).

[3] 王占静,采用多种方法实现培智语文教学生活化[J],科技致富向导,2008,(10).

[4] 李 静,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反思 [J],现代特殊教育,2007(21).

1. 特殊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分析论文

2. 特殊教育学校开学典礼演讲稿

3. 智障孩子青春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分析论文

4. 2017年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计划

5. 浅谈山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特殊教育研究课题:送教上门中对多重障碍学生社会技能干预的个案研究、聋校小学4-6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研究、听障小学生生命教育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以R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例、盲生与普通学生的反向融合教育体验研究 ——以W中等盲人职业学校为例;

2000-2019年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中外特殊教育研究的比较、送教上门中对多重障碍学生社会技能干预的个案研究、聋校小学4-6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研究、听障小学生生命教育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以R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例;

盲生与普通学生的反向融合教育体验研究 ——以W中等盲人职业学校为例、2000-2019年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中外特殊教育研究的比较;

毕节市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学生体育态度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分层教学法在特殊教育学校篮球课中的实践研究、视障类特殊教育学校校园活动空间设计研究、纽马克翻译理论视角下《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宣传手册》翻译实践报告、智力障碍儿童性教育教学实验研究 ——以Z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例。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健康是个体素质的核心体现,随着社会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渐重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止是高校,越来越多的中小学也开设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仍然不被重视特殊教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十分薄弱。大多数特殊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适应学校和社会、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将会受损,而这同时也会导致心理发展上的异常。因此,特别要注意特殊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状况。

对特殊儿童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特殊儿童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着差异的各类儿童,包括发展上低于和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也包括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狭义的特殊儿童专指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JL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本文对特殊儿童是从广义的视角来定义的,因为不论是超常还是低能的儿童,又或者是边缘行为问题的儿童,艺术都能在他们的人生发展及行为矫正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目的是探讨当下特殊儿童心理咨询的现状,以及艺术在特殊儿童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特殊儿童心理咨询现状

(一)对特殊儿童的定义

特殊儿童心理咨询是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的一种专业服务,它依据专业理论,运用系统的干预方法和技术,致力于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与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在特殊教育的综合服务系统之中,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多个学科共同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与医学的临床治疗、学校的教育教学、身体机能的康复训练等并列,是一种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干预手段。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员在对特殊儿童提供服务的多学科合作的团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特殊学校以及普通学校中从事融合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具备基本的心理治疗专业素质和技能。

(二)特殊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除了生理缺陷的特殊儿童,许多特殊儿童是在言语、行为、情绪等方面有异常,比如自闭症、多动症、选择性缄默症、阅读障碍、学习障碍等等。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各类障碍或者残疾联系紧密,由于特殊儿童本身的特殊性,在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周围人的差异之后,容易产生自卑情绪。身心的缺陷使得特殊儿童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加之周围群体不能给予适当的关注,家长的溺爱、教师的忽视以及同学的排斥都可能滋生焦虑敌对、多动易怒、敏感多疑、失眠梦魇及一些躯体化症状。而这些情绪心理困扰又会进一步加剧环境的'不利程度,由此导致身心不健康的恶心循环。

在过去,人们对于特殊儿童普遍采取的是同情或是排斥的态度。除了一部分被忽视的特殊儿童,人们对特殊儿童的介入和教育方式主要是针对特殊障碍技能的矫正训练很少考虑到特殊儿童的心理需求。随着社会对心理问题的日益重视,针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发展的专业化服务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就要求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者创造性地探索和实践符合特殊儿童心理特点的干预方法和工作模式。

(三)特殊儿童心理治疗的对象和范围

从广义上来讲,所有具有特殊需求的儿童都是特殊教育的合适对象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生理残疾儿童,还包括各类需要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的儿童。在美国,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儿童人数占总人口的10%~15%,而英国大概有18%~20%的中小学在校生具有特殊教育需要。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提出了 “20/20”的特殊教育对象观:在儿童人群总体的两端各有20%的人群需要特别的关注。

处于低端的20%属于有明显障碍的人群,处于高端的20%属能力超长的天才类型。整齐划一的教育教学安排不能适应高低端两类人群的需求。因此,特殊教育与个性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全纳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许多特殊儿童包括残疾或有一定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仍然是在普通学校就读。全纳教育的初衷是正常的生活学习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有促进作用,提倡以平常心来对待特殊孩子。这本身非常值得提倡,然而,当前许多普通学校的师生对特殊儿童缺乏接受和包容的能力。当前我国许多中小学仍然非常看重升学率和教学秩序,特殊儿童的异常行为表现显然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例如多动症和自闭症的儿童常常会缺乏自制力,制造一些混乱影响教学秩序。如何恰当地处理这些问题是全纳学校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思考的。相对于国内一些学校将自闭儿童排斥在校外,致使孩子自杀的事件,台湾在全纳教育方面的实践值得借鉴。

截止到2010年,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只有1000多所,相比于将近900万的特殊儿童群体,显然远远不能满足其要求。然而,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许多特殊儿童,尤其是贫困、偏远地区的特殊儿童基本上未享受特殊教育及特殊心理服务。特殊教育机构集中在城市地区,且规模、师资、和人学名额都非常有限。现有特殊教育机构也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一些特殊教育机构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资源较为充足,但人学限制非常多,名额有限。另一些民间特殊教育机构,入学限制少,但缴纳费多、家长负担重,资源和师资也相对薄弱。

(四)心理治疗领域的特殊儿童问题

特殊儿童的心理咨询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它面临许多非常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同时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特殊儿童群体具有各种各样的严重障碍和缺陷,会给咨询过程带来艰巨的挑战。这些缺陷包括:意识和自我意识水平低下,自我调控能力有缺陷(如脑损伤和功能发育不全的残疾儿童);语言和交流能力的缺失;概念思维能力缺陷,社会生活常识缺乏;物质与社会环境的隔离和封闭,以及可供选择的环境资源有局限。

除了缺陷,特殊儿童群体往往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可以利用的功能,需要咨询师予以特别关注,并仔细发掘,作为心理健康和发展的资源,妥善加以利用,扬长避短。可以加以利用的特殊儿童的优势包括:形象直观功能突出,可以有效补偿他们的功能缺陷;感受一运动功能相对完整特殊儿童完成感受运动形式的任务,远远好于文字、逻辑、数字等形式的任务;想象力丰富,幻想现实不分;对于重要他人和生态环境的依赖,可利用人际关系的影响力来开展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工作。

艺术治疗具有非语言的沟通特征,能广泛地应用于众多对象,也包括各类特殊人群。艺术治疗中的安全气氛,能使被治疗者降低心理防卫程度,发泄个人不良情绪并能被社会接受。h艺术治疗所体现的创造性表达原则特别适用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干预。在艺术之中,特殊儿童情感的身体性和艺术性表达可以得到充分重视和鼓励。充分利用特殊儿童的幻想、身体动作、艺术和象征性游戏,可以促进儿童去探索意义、表达和交流。象征性的意义表达是孩子体现自己人生意义的必然要求。儿童的梦和幻想、自发的游戏、天真的故事、涂鸦式的艺术作品等都是心理健康成长必要的基本素材,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二、艺术治疗

(一)艺术治疗的定义

艺术治疗(Art thempy)是指通过表达性艺术来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包括使用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电影、书法、戏剧、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美国艺术治疗学会(AATA)的对艺术治疗定义是:“艺术疗法融合了人的发展、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和其它艺术形式)以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模式下的创造过程等领域”,“相信自我表达,帮助人们解决矛盾和问题、发展人际沟通技巧、调整行为、减轻压力、提高自尊和自我意识、获得洞察力”。

人类艺术最早起源于史前岩洞壁画,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论述过音乐的“净化”功能,即音乐的心理治疗功能。而艺术成为一种治疗方式发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并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得到确立。20世纪30年代,美国精神病医生南姆伯格明确提出了 “艺术治疗” (Art therapy)这一概念,在其推动下,艺术治疗在美国逐渐发展并迅速延伸到其他发达国家。以Jung和Freud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发起的精神分析运动在艺术治疗的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今,艺术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生理疾病、心理障碍的治疗中、我国艺术治疗的应用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了艺术的疗愈作用,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艺术作为一种治疗方式也开始被广为接受。

(二)艺术治疗在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在特殊儿童教育和心理咨询领域,欧美等国家巳将艺术应用于残障、器质性疾病以及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儿童治疗中,学校、社区和医院均设有艺术治疗室。艺术治疗已成为特殊儿童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和教育方式,它能帮助特殊儿童增强自信与自尊,使其与教师和正常儿童建立更融洽的关系。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尚未形成体系,但仍然有一些值得关注的艺术治疗领域。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艺术治疗方式当属绘画疗法和音乐疗法。

1.绘画

绘画治疗,是以绘画活动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通过绘画让患者产生自由联想来稳定和调节情绪。绘画心理治疗是治疗师与作画者之间实现有效沟通与理解、且具有创造性的交流方式,“可以使之将内心压抑的情感能量释放出来,通过让被治疗者自主地表达自己的内心视像,能够反映出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并以此进行治疗使作画者恢复健康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目的。绘画心理治疗的实践证明绘画心理干预“不仅可以处理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创伤问题,而且可以使心理障碍患者的自我形象、自尊或自我概念、社交技能等得到提升,促进语言的发展与认知功能的改善” 研究表明,无论来访者绘画技巧如何,都可利用绘画方式来处理情绪冲突、心理创伤等问题。

因为人们对绘画的防卫意识较弱,在无意中就会把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价值观和愿望等通过创作表现出来可以将早期记忆中被隐藏或被压抑的内容释放出来并且开始重建过去。

而且在绘画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从而为治疗师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更好地为患者分析和治疗。科学有效的美术教育能对聋哑儿童人际社会互动、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音乐

“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帮助者达到健康的目的”。“嗜乐治疗是一种集音乐学、心理学、医学为一身的综合治疗形式,其对治疗者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掌握心理治疗的知识和技术,还需掌握音乐理论与技能。

自1950年音乐治疗首次被认定为一个专门的治疗专业以来其治疗对象就在不断扩大人们逐渐认识到音乐在特殊儿童干预、治疗中的价值。目前音乐治疗已被逐步应用于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领域中。有研究通过音乐治疗智力障碍儿童进行社会行为、情绪情感、运动技能、沟通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干预。而在对听力障碍儿童进行治疗时,音乐治疗也发挥了独特的优势。通过节奏敲击、节律的互动以及击打鼓、钢片琴等容易为人感受并触摸的乐器治疗师帮助听障儿童进行有声与无声的触觉、听觉体验。_在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中,由于音乐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愉‘悦的体验,故音乐治疗师运用音乐聆听、音乐游戏等方法对其的自我意识、注意力集中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进行治疗。

刘东青应用音乐治疗对智障儿童情绪障碍进行了干预研究,结果发现在对以上五名不同类型的智障儿童进行音乐治疗训练后他们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实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被试在情绪、交往、动作协调和认知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情绪障碍改善最为显着。四宁夏通过实验探究了奥尔夫音乐治疗对唐氏综合征儿童工作记忆及注意力两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经过治疗唐氏综合征儿童在工作记忆、注意力稳定性、正向情绪和音乐感受力方面有显着改善。

3.沙盘

沙盘游戏治疗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DoraKalff)发展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沙盘游戏是运用意象(积极想象)进行治疗的创造形式 “一种对身心生命能量的集中提炼”。其特点,是在医患关系和沙盘的“自由与保护的空间”中,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于意象的创建。沙盘中所表现的系列意象,营造出沙盘游戏者心灵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持续性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发展。从适于咨询的范围来看,沙盘疗法在情绪障碍、语言障碍、创伤后应激反应、自闭症、自然灾害创伤等广泛问题中都呈现出了一定的疗效。从适用的儿童群体来看,除正常儿童外,沙盘疗法也适用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咨询中,肢体和视觉机能健全的特殊儿童也可以用手触沙、用眼睛自由选择玩具来创造沙盘。

在对情绪障碍儿童的治疗方面,沙盘游戏有显着效果。王萍和黄钢等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发现,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被试社会交往行为次数明显增加,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且交往质量有所提高,社交焦虑症状得以缓解,toi而且其低于同龄儿童的生活质量也有显着提升。

在语言障碍方面,沙盘游戏疗法也有功效。周惠君和王万清、徐洁和张日升分别对选择性缄默症的沙盘个案研究表明个案的选择性缄默症得到改善。还有研究者使用沙盘处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儿童,结果表明沙盘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来访者的各种内隐和外显问题行为。此外,研究者对沙盘疗法干预儿童早期创伤也有所探讨。陈晶对五名早期不安全依恋儿童的个案研究显示儿童沙盘作品由创伤主题逐渐转变为治愈主题,逐渐实现了个性化、人格趋向的整合。

4.其他

心理剧是由雅各?李维?莫雷诺(Jacob LevyMoreno)创立、发展起来的一种探索心理和社会问题的方法,以戏剧的方法探索“真实”的一门科学,处理的是人际关系及隐秘世界。“心理剧的根本目标是启发人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可以结合所有艺术形式——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的一种独特的整体治疗方法。心理剧于团体的形式中展开。团体的带领者被称为导演,导演以各种暖身的方式选出愿意呈现自己内心生活事件的一位团体成员担任主角。主角从其他团体成员中,以心电感应(tele)的方式选扮演其生命中重要他人的成员担任辅角。强调以“行动”来经验生命而非谈论问题、内容的自发性与原创力、互动的关系。治疗范围涉及有心理问题的儿童、青少年、老人,也可以用于智障者、精神病患者和罪犯。

舞蹈是人类最早以肢体动作表现内心世界活动的艺术。美国舞蹈治疗协会(ADTA)把它定义为“一种在舞动过程以促进情感、智力、身体、个人和社会融合的心理疗法”。舞蹈疗法的心理学依据来自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及自我心理学的概念。舞蹈治疗师认为,生命体内部存在着能量的自然流动,心理冲突会影响并造成混乱的涌流,其外在表现便是适应不良性运动、姿势和呼吸。通过舞蹈,不仅可矫正人们的适应不良的运动姿势和呼吸,而且也可将潜藏的焦虑、悲哀、愤怒、抑郁等情绪安全地释放出来,使人们感受到自己对个人存在的控制能力。舞蹈心理治疗的范围涉及到各种形式的人格障碍与情感性心理疾病、智障者、退伍军人、灾区灾民等,目前的舞蹈治疗还被广泛应用于校园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潜能开发等。舞蹈治疗对神经性贪食症的疗效最为显着。

三、艺术治疗如何起作用

艺术作品的欣赏与创作不仅能帮助受情绪困扰者表达内心体验,发泄压抑的情绪,放松人的全身肌肉、而且能协助心理医生发觉个体潜意识当中的欲望及人格特质等帮助评估者更全面、更深人地了解被评估者的心理状态和能力水平。主题统觉测验(TAT)、房树人测验和罗夏墨迹测验便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以艺术为媒介的心理评估工具。

艺术治疗的形式多种多样,以上只是选择了当前儿童艺术式治疗常用的几种方式深人地做了介绍。此外还有舞蹈、心理剧、粘贴画、泥塑、剪纸、电影等多种形式,甚至是朗诵、演讲,凡是以艺术化的方式去表达的活动都能在广义上成为一种艺术治疗只要是艺术活动的参与者能够通过艺术化的形式去表达、去抒发、去创造,那么心灵的治愈效果自然会呈现。

参考文献

[1]赵均.重庆市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

[2]朴永馨.特殊教育学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5-26.

[3]杨广学主编.特殊儿童的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李雪飞.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4:127-128.

[5]李梦吾.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1:257-258.

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研究现状论文

1绪论问题的提出家庭劳动教育是指父母或家庭中的其他的长辈有意识地,自主的教育孩子多参加劳动活动,通过亲身示范或引导等途径培养幼儿劳动意识并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的劳动意识及劳动习惯非常重视,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3-6岁是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要培养幼儿对劳动的热爱和劳动成果的尊重。”[2]《纲要》强调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提出幼儿劳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从小培养他们爱劳动和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学习初步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幼儿期是幼儿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帮助幼儿认识、理解和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家庭劳动教育对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劳全面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可以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提高幼儿动手能力和专注力。[3]因此,家庭中的劳动教育在幼儿发展过程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个生产手段越来越现代化的社会里,社会、家庭、幼儿园忽视劳动教育的现象十分普遍。李静(2009)在关于幼儿家庭劳动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中显示,极大部分家长认为让幼儿“分担”家务,就是在进行劳动教育。很多家长不能准确认识到家庭劳动教育对幼儿德智体美劳整体发展健康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对家务劳动教育中父母教育行为的分析表明,大多数家务劳动教育是由一些父母提供的,占总人口的 ,通过语言教授或让幼儿观察成年人的劳动的行为从而进行劳动教育,超过一半的父母没有给予他们的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有的家长采取孩子操作家长一旁指导的方式进行劳动教育。另外,仅有的家长能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琢磨。因此在很多时候,忽视了家庭劳动教育,剥夺了幼儿劳动的机会。也有少部分家长提出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是为了让孩子学习劳动技巧,培养劳动意识,或是为家长减轻负担等。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一般以父母示范为主,并没有让幼儿体会到劳动的趣味性,目的性较强。由于幼儿没有劳动习惯,他们认为劳动就是游戏,所以还需要父母的指引和培养。[4]因为劳动不仅是让幼儿获得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其热爱劳动的思想习惯、吃苦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城镇家庭的孩子参加劳动的时一间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孩子每日平均劳动时间为分钟,美国为72分钟,韩国为42分钟,英国为36分钟,法国为30分钟,日本为24分钟。这些调查数据充分反映出我国孩子参加劳动的时间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孩子。[5]家长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家长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幼儿劳动能力与服务能力,让幼儿参加劳动,不仅生活对幼儿提出的要求,而且是幼儿自身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大班的幼儿,在自我服务和劳动中逐步建立自信心。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培养劳动习惯。激发幼儿热爱劳动情感,使幼儿更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对比中小班幼儿,大班幼儿已具有参与部分劳动活动的能力,在家庭中为了能让幼儿更加健康的全面发展,家长应重视家务劳动并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家庭劳动教育。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大班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家庭劳动教育的现状,包括家长对幼儿劳动教育的态度,劳动教育的目的、劳动教育的内容、劳动教育的实施(频率、时机、方法、途径、策略)、劳动教育的评价以及对劳动教育存在的困惑和建议。并以此为前提,提出自己的建议以及相应策略。通过本研究,希望幼儿家长重视幼儿的劳动意识,能够有计划的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在幼儿在挑战有难度的劳动任务是,能够给予帮助和鼓励。将培养幼儿劳动意识付诸于实践中。2 文献综述 劳动教育和幼儿家庭劳动教育的界定劳动教育的界定“劳动教育”的定义在《教育大辞典》中是指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作用[6]檀传宝认为“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由于“工作价值观”是职业培训的核心,因此工作教育亦可界定为提升学生的工作价值观(即建立正确的工作观、积极的态度、热爱劳动和热爱人民等) ,以及获得良好的专业训练(培养工作习惯,配合某些工作等)。 以发展知识和技能、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活动等等。郑玉娟认为,工作教育不应局限于幼儿发展的社会层面,而应结合德国的基本使命来理解。职业培训我们不仅提高了幼儿的灵活性、自主性和责任感,在他们在身心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发展能力。茹回娅·木哈买提认为幼儿劳动教育是幼儿内化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及社会生活常 识的特殊运动形式教育。从古至今国内外众多教育家都提倡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如在我国自原始社会起,人们便开始在日常的劳动与生产实践中开展广泛的教育事业。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也提到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8]综合各位学者对于劳动教育的各种理解,可以看出从以上对劳动的各种理解中可以看出,虽然各位学者对幼儿园常规的理解各不相同,但都侧重劳动教育的积极意义。 幼儿家庭劳动教育的界定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幼儿家庭劳动教育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关于这个概念也有着许多不同的解释。郑玉娟认为幼儿家庭劳动教育应从德育的角度理解,突破社会性发展层面,不仅提高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有助于幼儿动手能力创造力等发展。张荣钢则认为家庭劳动教育,是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给幼儿树立榜样,从而帮助幼儿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员志慧提出家庭劳动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劳动教育要渗透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的参与尤为重要。[9]综上所述,本文中“幼儿家庭劳动教育”的定义是:指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家长及他人以榜样示范,侧面引导等方式,激发幼儿劳动兴趣,从而使幼儿热爱劳动,树立积极正确的劳动观念的教育活动。幼儿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家庭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独立性,促进幼儿身心智力发展良好品德意志的形成。杨红梅(2016)努力提高儿童的独立性,鼓励儿童从小就开始劳动,学会尽其所能,减少对成人的依赖,促进儿童的独立性。儿童劳动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劳动是发展儿童思想的重要手段,劳动促进儿童的健康和适应和耐心的精神,促进儿童良好品质的形成,工作使儿童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和劳动者,从而有助于儿童个性和道德的发展。因此,家庭劳动教育对孩子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8]郭映彤(2019) 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幼儿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分别是能够促进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劳动可以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以及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幼儿的个性。因为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能够让幼儿很好的在运动中锻炼手眼协调能力以及创造力。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会消耗能量和精力,因此,要取得劳动成果,顽强的意志和坚定 的毅力是必不可少的。劳动教育可以为幼儿提供锻炼意志品质的机会。[10]综上所述,对于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教育作用,广大学者都有不同的说明,可以看出幼儿家庭劳动教育在当下大环境中,是一个比较容易忽视的内容,在家庭中,应该建立相应的体系培养幼儿的劳动能力,这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家庭劳动教育教育的内容幼儿的劳动教育通常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方面,工作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密切相关,包括工作习惯和对工作的态度。另一方面是劳动技术知识的教育。[11]因此,今天的工作教育使受过教育的人能够获得技术知识、工作习惯、工作理念和技术知识。幼儿家庭劳动教育的实施幼儿家庭劳动教育的方法张钢荣(2011)尊重孩子家庭劳动的权利,讲究劳动教育的技巧与方法。[11]首先,家长要培养孩子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服务意识。其次,要让孩子承担部分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可以让孩子适当地打扫卫生、洗碗、洗衣服等,这样能让他们在参与劳动的同时体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享受劳动带来的身心的愉悦感。再次,引导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教育课和实践活动,通过劳动培养孩子观察思考能力、手脑动用的协调性,开发智力,培养创造力。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的途径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游戏和幼儿一日生活中。游戏是幼儿园最主要、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把劳动教育设计成游戏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在玩中做。在游戏中,幼儿参与意识强,各级性高,再加上教师的指导性、鼓励性话语,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劳动的机会和条件。这样孩子就能更好更快的学会这些事情,掌握一些简单地日常生活技能,对幼儿的发展十分有利的。郭映彤提出,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确定劳动教育的内容,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幼儿的劳动内容应该符合幼儿的现有能力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增加难度,让幼儿能在他人帮助下通过必要的努力来完成。[12]将幼儿家庭劳动教育与幼儿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教师可以让幼儿自主劳动,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自主性,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创造有利于幼儿劳动的教育环境是幼儿的劳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创造教育环境时,教师必须注意充分利用幼儿园的教育资源。综上所述,幼儿家庭劳动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要家长或教师加强引导,创设合理的环境,有效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幼儿家庭劳动教育中的困惑以及存在的问题幼儿家庭劳动教育中存在的误区茹回娅·木哈买提(2014)认为现在幼儿家庭劳动教育存在三大误区:第一是教育目标和内容发生错位第二是教养态度的偏差, 第三是缺乏科学的劳动教育方法。郭映彤(2019)认为,当前家长和教师没有真正把握幼儿劳动教育的正确方式和幼儿劳动的内涵,这导致幼儿劳动教育形式化、边缘化、功利化。[13]幼儿家庭劳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张荣钢在对当前家庭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的研究中,从四个方面分析,分别是:重智轻劳,扭曲劳动观念;父母对孩子劳动的消极反应,降低其劳动积极性;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导致孩子缺乏劳动的习惯;缺乏合理有效的劳动教育方法。杨丽霞指出当前我国家庭劳动启蒙教育的不足及扭曲是导致许多青少年懒惰习气产生的重要原因并做出了详细阐述,并提出了在对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中家庭教育要有所作为。[13]杨红梅提出,当前现实中的幼儿家庭劳动教育效率不高,劳动教育方式存在一定误区,家长对孩子劳动的反应不够积极,家长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综上所述,当前大多家长忽视幼儿家庭劳动教育,缺乏正确家庭劳动教育方式,存在包办幼儿劳动现象,这导致幼儿在家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技能薄弱,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责任感,甚至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3 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选取黑龙江省海伦市作为本次调查样本的采集地,随机抽取三个民办园和三个公办园作为调查对象开展调查研究。海伦市是绥化市的3个县级市之一,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5万人,城市人口13万人,23个乡级行政区,共有243个行政村,20个社区。主要研究对象为200 位家长。男孩家长100名,女孩家长100名,公办园家长100名,民办园家长100名。表 幼儿家长样本构成情况人数(人) 百分比(%)分布 公立幼儿园 76 私立幼儿园 122 合计 198 年龄 25岁及以下 18 岁 45 岁 63 岁 45 岁以上 27 合计 198 平均年龄 39学历 初中及以下 18 高中 18 大专 27 本科 90 研究生及以上 45 合计 198 幼儿 独生 135 非独生 63 合计 198 由表的数据可以得出,调查的幼儿家长以中等年龄为主,25岁以下的家长较少,家长的平均年龄为39岁。在学历上,多为本科毕业,本科毕业的家长占比为,初中及以下和高中毕业的家长占比较小,且大多数家庭的幼儿都为独生。家长问卷的样本选择的几所幼儿园皆为海伦市示范园,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工具大班幼儿家庭劳动教育的现状调查问卷本研究参考了《幼儿园儿童劳动行为的研究》(李丽娟,2018)和《城市幼儿园大班幼儿家庭劳动教育研究》(韩留琴,2019)两篇硕士论文的基础上结合相关领域教师提供的建议,编制所需的问卷,对城市幼儿园家长及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得资料。主要包括2个部分,38道问题,第一部分,家长基本情况及幼儿基本情况,共5题,是第(1)题和第(5)题。第二部分,1)对幼儿劳动教育的态度8题,分别是第1、2、3、4、5、6、7、8题; 2)幼儿劳动教育的目的,共2题,分别是9、10题; 3)幼儿劳动教育的内容 ,共2题,11、12题。 4)幼儿劳动教育的实施,共14题,其中劳动教育的实施方式是13、14、15、16、18、19、20、21、24、25、26题。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是17题。劳动教育的实施时间是22题。劳动教育的实施频率是23题;5)对幼儿劳动教育的评价,10题,是27、28、29、30、31、32、33、34、35、36题; 6)存在的困惑和建议,共2题,是37、38题。¥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立即获取幼儿园大班家庭劳动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1绪论问题的提出家庭劳动教育是指父母或家庭中的其他的长辈有意识地,自主的教育孩子多参加劳动活动,通过亲身示范或引导等途径培养幼儿劳动意识并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的劳动意识及劳动习惯非常重视,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3-6岁是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要培养幼儿对劳动的热爱和劳动成果的尊重。”[2]《纲要》强调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提出幼儿劳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从小培养他们爱劳动和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学习初步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幼儿期是幼儿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帮助幼儿认识、理解和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家庭劳动教育对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劳全面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可以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提高幼儿动手能力和专注力。[3]因此,家庭中的劳动教育在幼儿发展过程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文1000字

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文1000字,都说“劳动最光荣”,在生活当中人们离不开劳动,只有通过劳动人们才能获取自己想得到的的东西,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不劳而获这一种说法,以下是大学生劳动教育论文1000字方法。

一、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多年来,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被排斥,从家庭到学校,人人都认为劳动教育与孩子成长没关系,因为考试没有它,升学不需要它。久而久之,劳动教育退出了学校教育的舞台。除非上级行政部门或有关单位来检查此项工作,学校搞点临时花样点缀一下,它的教育内容与实际功能已悄然消失。于是,一批又一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儿们成长起来了。于是,一批又一批到了而立之年的“80后”还在家务活中啃老。大家都知道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也就是说,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没有劳动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素质教育应该“以劳育人,以劳促体,以劳促智,以劳促素”。所以,让劳动教育回归,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与素养,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二、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第一特性

劳动教育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没有实践就无法体现劳动教育的效果,所有劳动教育光说不做等于白说,光说不练等于没练。正因如此,教师和家长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劳动项目,在实践中通过动脑、动手、动力、出汗、出智慧,最后,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才能让学生在实践合作之中体验到相互合作所带来的快乐,更能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体验到劳动的真正价值。实践是劳动教育的最好途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家长都应该让孩子在劳动实践中得到锻炼,得到成长。当然,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理解要宽泛。

三、教给孩子劳动方法让孩子会劳动

现在的孩子,由于长时间不劳动,没有劳动的意识、方法、技巧,所以教给孩子必要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方法势在必行。劳动课和其他学科一样,要培养孩子观察、动手、动脑的习惯,最后形成劳动技能,提高素质。这里,劳动方法的学习掌握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和家长要耐心帮助孩子掌握每一项劳动的方法,使孩子会劳动、巧劳动、动脑劳动、认真劳动、创新劳动。凡是劳动就要出力,凡是出力就会劳累,这是当下孩子最忍受不了的。怎样让孩子走出因身体不适而不想再劳动的瓶颈,是每一个教师和家长应思考的问题。要把劳动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在劳动教育中茁壮成长起来,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教育任务。

四、让劳动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品质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传承的优良品质。自古以来,勤劳、节俭、辛勤已成为一代又一代的习惯。如何让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永放光辉,是我们每一个位教育者与家长应该认真思考、努力研究的课题。让劳动教育回归学校教育之中。

学校组织的公益劳动让我从中学到很多,也得到了许多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学校把社会作为实践的场所,让我们参与社会,在公益劳动的实践中有所启示。通过小组为单位的社区志愿服务,启发了我们在公益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 在敬老院中,我们小组的同学毫不嫌脏。耐心、仔细地帮助老人们洗脚、剪指甲。这些都让我们体会到了老一辈的孤独、我们的幸福和自私。我们在那里尽可能地多和老人聊天、谈心,竭尽所能使老人感到温暖。我们还帮助敬老院的职工一起打扫敬老院。虽然我们满头大汗,但我们很高兴,因为我们心里都有一股自豪感。而这种自豪感不是在学校里能够体会到的。

公益劳动是不记报酬、不谋私利、不斤斤计较的;公益劳动是忘我的劳动,也是培养我们关心公共事业热情的.。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这些都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另一个 雷峰。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而这次的集体公益劳动,使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和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而现在,由于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的影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装满了金钱的利益,干什么事都讲钱,干活不讲报酬认为是傻瓜,甚至有的“公益劳动”也变相要钱。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对于抵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腐蚀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公益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公益劳动同样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学校这次组织的公益劳动让我懂得了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而我们也该为了公共利益而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因为那是我们中学生的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不记报酬也是我们中学生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我们讲的公益劳动,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而劳动;我们必须为公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进行劳动。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学校组织的劳动,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中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