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量子芝诺效应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量子芝诺效应毕业论文

当影片中的女主角Zoey发现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摄像头监测时,立即明白他们陷入了一场无法改变的“宿命”——当你被观测时,你是静止不动的;当你的人生被观测时,你的命运也是静止而无法被改变的。这一逻辑来自“量子芝诺效应”——对一个不稳定量子系统频繁的测量,可以冻结该系统的初始状态或者阻止系统的演化。于是她砸坏了密室中的所有摄像头,才有机会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改变强加给自己的游戏规则。否则,他们将始终处于游戏幕后设计者的监测中,沿着他们所设定的“概率”走下去。 生活中有一些人特别讨厌别人对自己24小时的监督和窥探,因为当我们感受到有别人在窥视我们时,会本能地进行“表演”,而不是集中注意力做自己想做或该做的事情。那种“窥探”虽然看起来无形、无接触,但是它们会给被窥探者带来无形的压力和限制,使得被窥视者难以突破自己原有的状态。 很多有所成就的人在回首往事时都会承认:是人生最孤独的那段时间让自己做到了不可估量的成就。我想,这其中也会有量子芝诺效应的反实践吧。 如果你想打破规则,玩一把“凤凰涅槃”、“破茧重生”、“化茧为蝶”等各种跳脱的人生大游戏,那么保持不为人知的孤独,可能是最好的“质变”环境。叔本华也曾经说过,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观测在经典情况下和量子情况下的区别。我们似乎一般觉得观测并不会影响被观测者的状态,就像我看场球赛,我看了比赛还是没看比赛根本不会影响比分对吧。然而当我们仔细考虑微观系统如一个电子,以及观测的具体物理过程时,我们会发现观测过程对于被观测系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根据量子力学假定,你每次观测都是将本来处于自旋叠加态的电子掰回到自旋本征态上来,要么向上要么向下。本来不被观测时,电子由于外场等条件,自旋会慢慢的从向上溜走,变得不上不下。但是还没走多少马上的又被测量拉回向上的本征态上去。重复上述过程一亿次,这时候你说,诶呦叼哦,我就在旁边随便看看,你就被续住不动了,赶快起个漂亮名字,拿小本本记下。

你观察它就不变,你大于间隔时间观察加速衰变,这就说明我的论点眼睛摄像机根本看不见不了量子速度超过光速,所以你看到的只不过是量子定格了的过去时,你永远只能看到量子过去时,永远看不了量子进行时

量子芝诺效应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动量效应研究论文

1.基于心理偏差下的投资行为转化分析,市场周刊·理论研究,.基于地下经济行为的博弈分析,技术经济,.基于股权融资的动量效应分析,统计教育,.地下经济、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合作经济与科技,.信任、声誉机制的微观化思考,现代企业教育,.地下经济行为的一种博弈分析,边疆经济与文化,.农村非正规金融:基于非瓦尔拉斯均衡的宏观经济分析,统计教育,.信息化环境下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转变研究,现代企业教育,.农村非正规金融形成逻辑的经济学分析,统计与决策,.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管理机制研究,中国证券期货,.农村非正规金融多层次选择演化的动态分析,商业时代,

证券投资策略研究论文现代金融理论由于忽略了对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模式的研究,造成了理论与实证的背离。行为金融理论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社会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证券市场的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建立了行为投资决策模型。在对证券市场的大量统计研究基础之上,行为金融理论家们已获得了关于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大量实证研究结论,从而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证券投资策略。因此综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用行为金融理论深入探讨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策略,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作一些初步研究已显得非常必要。一、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决策模型大量的事实证明,投资者的行为方式及其深层次的心理特征对投资活动的结果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在研究复杂的金融市场时,我们必须考虑人类自身行为所具有的复杂多变性特点。在借鉴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投资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基础的行为金融理论体系。对应于现代投资理论的假设,行为金融理论给出自己的理论假设:(1)人是有限理性的;(2)非完全市场的存在;(3)投资者的投资具有群体行为特征。行为金融理论基础主要有:(1)期望理论(Prospect Theory 1979);(2)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3)行为金融资产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 1999)。在此基础之上构造的行为金融投资决策模型有:(1)BSV模型与DHS模型;(2)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 Theory Model);(3)羊群效应模型。二、行为金融对投资者行为的实证研究结论1.过度自信。人的心理中往往有过分高估自己能力和知识的倾向,表现为投资决策中过分相信自身的判断和决策,而忽视了客观情况变化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由上交所组织完成的《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指出,我国股市6500万投资者中无业者占较大比例,有理由相信这些无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人,由于无事可做,也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就想到股市赚钱,由此可见我国投资者过度自信之严重程度。2.抛锚性错误。人们在对某件商品的价值进行判断时,通常需要一定的信息锚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同样,投资者对于证券价格的变动预测也需要一定信息作为参照的锚。抛锚性往往导致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我国投资者往往是利用类似行业、板块、股本大小、经营业绩等的股票价格来衡量其投资股票的价格的。但是锚并不能长时间一直保持准确性和有效性,即锚会使投资者判断出错。3.羊群行为。股市中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由于受其他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其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果造成影响。我国股市中存在的大量“跟风”、“跟庄”、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类同等都是典型的“羊群行为”。孙培源(2002)通过构造股票收益率的横截面绝对偏离和市场收益率的非线性检验,实证了中国股市羊群效应的存在。4.噪声交易。非理性投资者把与价值无关的信息认为是与价值有关,或者某些投资者人为地制造虚假信息,而其他投资者无法识别其真伪,这两种信息被认为是噪声,相应产生的交易称为噪声交易。我国股市近400%的年换手率中至少300%可以归因于噪声交易。施东晖(2001)实证研究表明,由于技术分析方法在上海股票市场被广泛使用,当某此技术信号显示“上升”或“下跌”趋势时,将引发大量的买卖行为,从而强化现有的股价趋势。5.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过度反应是由DeBondt和Thaler(1985)最早发现的,他们发现投资者对于近期的好消息不是做出正确的贝叶斯反应,而是过度反应致使股票价格超过其内在价值。我国王永宏(2001)运用DT的方法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现象证实了中国股市存在着明显的过度反应现象。反应不足是指投资者对自身的判断过度自信,或是一味依赖过去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犯抛锚性错误),对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反应迟钝,丧失了获利的良好时机。我国股市中存在的“轮涨效应”就是一种“反应不足”。6.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长时期持有套牢的股票而过早抛出赢利的股票的现象。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赵学军(2001)等人的研究结论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我国股市的处置效应在年末相对增强,个人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强于机构投资者。7.动量效应。在一定持有期内,平均而言,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些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通过对我国股市历年大盘及个股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在大盘还是在个股上,我国股市都存在动量效应。大盘的动量效应以日为时间单位比较明显,而一些典型个股无论是以日、周还是以月为时间单位都非常显著。8.过度恐惧与政策依赖性心理。当股市虚假消息满天飞、股市暴跌时,投资者不计成本的大量抛出股票,表现出十足的恐惧。在股市暴跌时,我国投资者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政府的救市政策上,这种对政策的依赖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9.遗憾。遗憾理论认为投资者为了回避曾经做出的错误决策的遗憾和报告损失带来的尴尬,可能避免卖掉价格已下跌的股票。还有,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式能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而言,这种决策方式就优于其它决策方式。因此,投资者有从众心理,倾向于购买本周热门或受大家追涨的股票,因为当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可能降低其情绪反应或感觉。10.暴富心理与赌博心理。中小投资者短线频繁操作,其目的是为了快速致富。面值1元的股票炒到100多元还有人敢去追涨;公司亏损了几亿元,已经资不抵债还有人敢去接盘;ST现象是指那些被冠以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在特别处理消息公布后不跌反升的现象。明知上市公司巨额弄虚作假还有人敢去炒底,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国投资者实足的赌性。11.轮涨轮跃效应(补涨补跌效应)。在一次行情中,如果某些股票没有上涨(下跌),那么它们就具有补涨(补跌)的潜力。没涨的要无条件补涨,没跌要五条件补跌。长期以来我国股市个股轮番炒作就是一例。12.小盘股、新股效应。我国股市对小盘股、新股独有情忠,逢小必炒、逢新必炒已是我国股市的惯例。我们统计分析发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小盘股、新股的收益率显著高于大盘股和老股。但自2001年6月中国股市长期下跌及证券投资基金大量发行以来,这一状况有所改变。三、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证券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意义在于确立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行为以及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理性投资者的简单假设,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行为金融学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于投资者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赢利目标。在美国证券市场上,目前有数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实践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其中有的基于行为金融的共同基金取得了复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考察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行为特点,我们总结出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策略:1.针对过度反应的反向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现,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最终为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2.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意义上的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3.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4.时间分散化策略。指根据投资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信念,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重投资于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此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5.小公司效应策略。小公司效应是指小盘股比大盘股的收益率高。Banz(1981)发现股票市值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Siegl(1998)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小盘股比大盘股的年收益率高出,而且小公司效应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根据小公司效应而采用的投资策略称为小公司效应策略。6.组合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认为,证券市场并不是有效的(一般指半强式有效,semlstrong efficient)。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证券组合投资理论中,“在有效市场中,投资者不可能获得与其所承担风险不对称的额外收益”的提法在实践中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通过选择合适的组合投资策略,投资者将可能获得额外收益。7.针对羊群行为的相反策略。由于市场中广泛存在的羊群行为,证券价格的过度反应将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现“涨过了头”或者“跌过了头”。投资者可以利用可以预期的股市价格反转,采取相反投资策略(contrarian strategy)来进行套利交易。中国的股票市场素有“政策市”之称。考察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走势,我们会发现在重要的顶部或底部区域,在消息面上总是伴随着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的出台。不同的投资者对政策的反应是不一的。针对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反应模式,投资基金可以制定相应的行为投资策略——相反投资策略,进行积极的波段操作。8.购买并持有策略。个人和机构投资于股票应执行几种能帮助控制认识错误和心理障碍的安全措施。控制这些心理障碍的关键方法是所有类型的投资者都要实施一种严格的交易策略——“购买并持有”策略。投资者在为组合购进一只股票时,应详细地记录购买理由,而且要制订一定的标准以利于进行投资决策。长期采取“购买并持有”策略,通常业绩将超过高周转率的短期交易策略。9.利用行为偏差。心理学和决策科学提出,在某种情形下,投资者并不是尽力使财富最大化,并且在某些情形下投资者还会在智力方面犯系统性判断错误,这些行为偏差将导致证券定价的错误,合理利用这些偏差将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行为型投资人则尽力寻找由于行为因素而被市场错误定价的证券从而获取超额利润。可见,对人类行为偏差的正确把握是获取市场超额利润的来源之一。投资策略。上市公司被宣布为特别处理,意味着公司陷入严重困境。但同时,ST公司也成为潜在的并购目标。考虑到壳资源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稀缺性,ST公司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作为一种投资策略,ST公司是可以被纳入证券投资组合之中的。总之,行为金融理论寻求并确定投资者可能对新信息产生反应过度或反应迟钝而导致证券定价错误的市场情形。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的目标就是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前,投资那些定价错误的股票,并在股票价格正确定位之后抛出获利。四、应用行为金融理论指导证券投资要注意的问题行为金融学的科学性在于它始于公理并寻求建立在公理上的理论能解释金融市场的行为。它试图理解和预测心理决策过程的系统的金融市场意义。如上所说,中国股票市场中存在着普遍的运用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金融现象,而用行为金融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之,并由此导致了许多有价值的行为投资策略,但在具体运用这些投资策略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1.行为金融理论本身也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策略是:在大多数投资者尚未意识到错误时投资于某些证券,随后当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错误并投资于这些证券时卖出这些证券。一旦证券市场的绝对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相同的策略,那么结果又会怎样?我们相信随着行为科学的深入研究、证券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会进一步发现更多的行为金融问题,并且一些已有的行为金融现象可能会淡化甚至消失。因此在应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要防止教条化。2.要切忌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现有的行为金融理论主要是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产生的。我国证券市场同成熟的证券市场比较,还是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历史短、不规范。中国金融市场与发达的金融市场的共性与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运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不是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而应当掌握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方法,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行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应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特点的我们自己的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3.行为投资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监管的深入及投资者结构的改善,我国金融市场行为金融现象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小公司效应现象就不如过去明显、庄股由于监管的加强从而动量效应也明显减弱。我们预言随着管理层对股市认识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的ST现象迟早会消失。4.不同投资者需要有不同的投资策略。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中,可以合理引导投资者的行为。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要通过教育来使其趋于理性化,提高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能力和市场的运作效率。对于机构投资者,要提高其投资管理水平。投资者决策中的心理偏差是与生俱来,而这些认知偏差可以通过学习、训练等手段得到有效缓解,因此,不同投资者应该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只有呼吁所有各层次的投资者共同参与探讨我国行为金融问题,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才能在我国有用武之地。

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关系。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产生的根源在于对信息的反应不足与过度反应.利用业绩披碟后公司股价走势变化这一例户,动量效应行为金融对动扭效应进行了解释。动量效应是当公司公布收益上升的消息后.股票价格首先在短期内表现出持续的走势,动量效应随后在长期又出现反转走势。动量效应之所以在前期出现持续走势,动量效应关键在于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不足,过于保守。 此时.由于历史信息较之新信息更具显著性,因而对新信息估价过低,动量效应投资者仍锚定于过去的历史价格,动量效应因而价格趋势并未因新信息的出现而有所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信息变得较历史信息显著.此时投资者对新信息估价过高,动量效应出现过度反应。动量效应间赢者输者效应相同.动量效应过度反应所导致的价格偏离不会长久持续下去.偏离的价格最终得到纠正,动量效应因而出现反转的走势。

证券投资者行为偏差研究及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应用摘要:行为金融学是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金融学说,注重研究证券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利用投资者行为偏差所导致的证券定价误差,发展新的投资策略,来获取超越市场的超额收益。本文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对证券投资者行为特征、行为偏差进行了分析,展望了行为金融学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应用。关键词:行为金融学;行为偏差;证券市场本文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对证券投资者行为偏差进行了分析,展望了行为金融学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应用。一、证券投资者行为偏差分析证券投资者,无论是初涉市场的个人投资者,还是精明老练的经纪人,或是资深的金融分析师,他们都试图以理性的方式判断市场并进行投资决策。但作为普通人而非理性人,他们的判断与决策过程,会不由自主地受到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以至陷入认知陷阱,导致金融市场中较为普遍的行为偏差。1. 过度自信。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证研究发现,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成功的机会,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这种偏差称为过度自信(over confidence)。如果人们称对某事抱有90%的把握时,成功的概率大约只有70%。证券市场上存在着“情绪周期”,牛市往往导致了更多的过度自信。遗憾的是,似乎自信度的高低与成功的可能性并无必然的联系。过度自信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人们对可能性作出估计时缺乏准确性;二是人们对数量估计的置信区间太狭窄了。投资者由于过度自信,坚信他们掌握了有必要进行投机性交易的信息,并过分相信自己能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率,因此导致大量过度交易(over traded)。一般来说,男人比女人更加过度自信一些,网上交易者比现场交易者显得更加过度自信。2. 信息反应偏差。信息反应偏差主要包括: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隔离效应。过度反应(over reaction) 是指投资者对最近的价格变化赋予过多的权重,对最近趋势的外推导致与长期平均值的不一致。个人投资者过于重视新的信息而忽略老的信息,即使后者更具有广泛性。他们在市场上升时变得过于乐观而在市场下降时变得过于悲观,因此,价格在坏信息下下跌过度而在好信息下上升过度。反应不足(under reaction)是市场对信息反应不准确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与个人投资者较多地表现为过度反应相反的是,华尔街的职业投资人更多地表现为反应不足。例如,证券分析师往往对成长股收益的新信息反应不足,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根据新信息对盈利预测作出足够的修正。动量效应(momentum effect)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表现好的股票将会持续其好的表现,而表现不好的股票也将会持续其不好的表现。但DeBondt 和Thaler(1985), Chopra、Lakonishok和Ritter(1992)等学者也发现: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表现差的股票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有强烈的趋势经历相当大的逆转,最佳股票则倾向于在其后的时间内出现差的表现,这就是反转效应(reversal effect)。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产生的根源在于对信息的反应不足与过度反应。隔离效应(disjunction effect)是指人们愿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再作出决策的倾向,即使信息对决策并不重要,或即使他们在不考虑所披露的信息时也能作出同样的决策。隔离效应可以解释为什么有时在重要的公告发布之前,出现价格窄幅波动和交易量萎缩,而在公告发布之后会出现很大的波动或交易量的现象。3. 损失厌恶与后悔厌恶。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倍。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还有一种情况是短视的损失厌恶(myopic loss aversion)。在证券投资中,长期收益可能会周期性地被短视损失所打断,短视的投资者把股票市场视同赌场,过分强调潜在的短期损失。这些投资者可能没有意识到,通货膨胀的长期影响可能会远远超过短期内股票的涨跌。由于短视的损失厌恶,人们在其长期的资产配置中,可能过于保守。Benartzi 和Thaler(1995)认为,股票溢价之谜可以用短视的损失厌恶解释。后悔厌恶(regret aversion)是指当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时,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痛苦。为了避免后悔,投资者常常做出一些非理性行为,如:趋向于等待一定的信息到来后才做出决策,即便这些信息对决策并不重要;投资者有强烈的从众心理,倾向于购买大家追涨的股票,因为当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后悔的情绪会有所降低。后悔厌恶和损失厌恶能够较好地解释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即投资者过长时间地持有损失股,而过早地卖出盈利股。因为投资者盈利时,面对确定的收益和不确定的未来走势时,为了避免价格下跌而带来的后悔,倾向于风险回避而做出获利了结的行为。当投资者出现亏损时,面对确定的损失和不确定的未来走势,为避免立即兑现亏损而带来的后悔,倾向于风险寻求而继续持有股票。4. 心理账户。人们根据资金的来源、资金的所在和资金的用途等因素,对资金进行归类,这种现象被称为“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传统的经济理论假设资金是“可替代的”(fungible),也就是说所有的资金都是等价的,但Tversky在研究个人行为时发现,在人们的心目中,隐含着一种对不同用途的资金的不能完全可替代使用的想法,原因在于人们具有把个人财产心理账户进行分类的天性,即投资人习惯于在头脑中把资金按用途划分为不同的类别。Shefrin和Statman(1994)认为,投资者倾向于将资金分为“无风险”的安全部分和可能赚钱的“有风险”部分。Shefrin 和Thaler(1998)认为人们把他们的收入来源分为三类:当前的工资和薪金收入、资产收入和未来收入,并按这些不同收入的现有价值来消费。对于不同心理账户里的资金,人们的风险偏好是不同的。人们允许自己受自己的心理账户的影响,这种倾向可以解释股利之谜即股东要求分红的现象。心理账户认为投资者把投资收益分为“资本账户”和“红利账户”两个局部账户,分别理解资本账户损失和红利账户损失。5. 锚定效应。锚定(anchoring)是指人们倾向于把对将来的估计和已采用过的估计联系起来,同时易受他人建议的影响。Northcraft和Neale(1987) 研究证实,在房地产交易过程中,起始价较高的交易最后达成的成交价比起始价较低的交易最终达成的成交价显著要高。此外,当人们被要求做定量评估时,往往会受到暗示的影响,如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时,问卷所提供的一系列选项可令人们对号入座,从而使人们的回答受到选项的影响。锚定会使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不足,包括一些专业证券分析师,他们习惯于提出一个投资建议,然后就停留在那里,而不顾不利于这样做的新证据的存在。研究表明人们对诸如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国民经济增长率或者一家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率,通常都有一个预期。而这个预期就成为对市场进行快速解释的一个锚。对市场平均预期的较大偏离,对价格在短期内会有重要影响,有时甚至会引起剧烈的震动。锚定现象有助于解释一些金融市场上的难题,如美国投资者在20世纪80年代普遍认为日本股票的市盈率太高,这是因为他们以美国股市的市盈率为参照系数。而到了90年代中期,不再认为东京股市市盈率过高,尽管其市盈率还是比美国的要高得多。因为此时80年代末东京较高的市盈率已成为其比较参照的参考系数。6. 典型启示。所谓典型启示(typical inspire)是指人们喜欢把事物分成典型的几个类别,然后在对事件进行概率估计时,过分强调这种典型类型的重要性,而不顾其他潜在可能的证据。人们给予某些事件、报告或发言更重要或给予它们超过实际价值的更高的权重,而另一些则给予较少的权重。典型启示的后果势必使人们倾向于在实际上是随机的数据序列中“洞察”到某种模式,从而造成系统性的预测偏差。如大多数投资者坚信“好公司(名气大的公司)”就是“好股票”,这种偏差的产生是由于投资者误把“好公司”等同于“好股票”。7. 羊群行为。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s)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涉及多个投资主体的相关性行为,对于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影响,也与金融危机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羊群行为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广泛注意。另外,投资者的行为偏差还有赌博与投机(gambling and speculation)、心理分隔 (mental compartment)、遗憾与认知不协调 (regret and cognitive dissonance)、脱节效应(disjunction effect)、歧义想象(magical thinking)、注意力反常(attention anomalies)、可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历史无关性(irrelevance of history)、文化与社会传染(culture and social contagion)等。二、行为金融学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应用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造成的行为偏差导致了市场价格的偏离,若能合理利用这一偏差,将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这形成了行为金融学的投资策略。从国外看,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主要有反价值策略、技术策略和行为控制策略。近年来美国的共同基金中已经出现了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证券投资基金,如行为金融学大师Richard Thaler发起的Fuller—Thaler资产管理公司,取得了良好的投资业绩。我国证券市场同成熟的证券市场比较,还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历史短、不规范。仅借助于现代金融学的方法无法正确分析我国证券市场,我们应充分重视行为金融学这一新兴理论方法,利用它来发展完善现代金融学,并将其应用到我国的证券市场。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 结合心理学、行为科学、基因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进一步挖掘人类行为决策的特征。研究表明,能够在决策中保持高独立性、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投资者,盈利的可能性较大。国外通过基因学的研究发现,具有低水平一酰胺氧化酶含量的个体比高含量的个体更倾向于接受经济风险。从决策的角度出发,行为金融学为投资者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如不断反思自己的决策过程与行为特征,检查自己是否过于自信,是否对投资失败的股票持有太长时间或忽视不利于自己投资的负面消息;与观点不同的人进行讨论,避免只关注自己内部的讨论;勇于向股票推介者置疑;比较多空双方的观点,去发现谁是市场上空方与多方的代表者;锚定一个预期是合理的,但是应尽可能地不断对其进行修正;羊群精神是否过强,长时间高强度的羊群效应是危险的;寻找专有信息,研究少数人的观点并检验他们的可信度等。2. 优化预期,引导投资者成为积极型投资者。大多数积极型投资者会努力超越市场,获取超额的比基准组合更大的投资收益,只有消极型投资者才会接受有效市场假说,仅仅期望得到基准收益。公司股票价格很大程度上是由多数人对公司未来收益的预期所决定的,如果今日股票价格是基于市场对未来的预期,那么为了准确预测明日股票价格的变化,人们必须对未来的预期比市场的预期更为准确。可见,提高预测水平是获取超额利润的根源。要取得比市场更好的收益预期,有以下方式:(1)获取公开的信息。大多数传统的投资经理尽力收集更为有用的信息,尽力进行超额利益的预测,尽力去了解一个特殊行业的利润率。(2)使用更好的模型来更有效地处理信息。一些投资经理假设大部分信息都是为投资者共有的,因此他们致力于开发独特的模型处理现有信息,以取得优于市场的收益。(3)利用行为偏差。心理学和决策科学指出,在某种情形下,投资者并不是尽力使财富最大化,并且在某些情形下投资者还会在智力方面犯系统性判断错误,这些行为偏差将导致证券定价的错误。合理利用这些偏差将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行为型投资经理则尽力寻找由于行为因素而被市场错误定价的证券,从而获得超额利润。3. 合理引导投资者行为,构建证券市场的理性微观基础。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可划分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两类。根据证券登记中心公布的统计数字,至2003年2月底,在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总开户数达6885万户,其中个人投资者占,机构投资者占。我国个人投资者中,40岁以上的占,30岁以下的仅占,投资者队伍呈老龄化。另外,投资者以工薪阶层为主,的投资者的家庭收入来源于工资收入,这充分说明我国个人投资者的抗风险能力很弱。同时,在我国个人投资者中,中小投资者占绝大部分,其决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证券市场的发展状况,其决策行为的非理性,也严重影响证券市场的稳定。我国股市的过度投机与波动,与缺乏一个理性投资者队伍有关。因此,应针对中小投资者进行投资知识和技巧教育,提高他们的投资决策能力和市场运作效率,减少其非理性行为特征。对于机构投资者,要提高其投资管理水平。不仅加快我国证券市场制度建设非常重要,对投资者的教育也是刻不容缓的。4. 研究政策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缓解政策因素对我国股市的巨大冲击。王垒、刘力等实证研究表明,认为国家政策对决策影响比较重要和非常重要的证券投资者占,而认为不重要的只占,表明在投资者心目中我国股市还是一个“政策市”。尽管我国证券市场1999年开始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但目前还是以政府监管为主、市场补充为辅的投资环境,而且在一定时间内这种格局将不会改变。因此,一方面我国证券市场一直被理解为政策市,另一方面,每股市出现重大动荡,人们又不断呼唤政策干预。这种矛盾心理和股市中的诸多双重标准一样,都反映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整个发展过程是在扶持中成长的,人们在试图摆脱这种依赖性的同时,又害怕失去扶持。投资者有一种错觉,认为股市的升降只是政府行为的结果。而现代金融学理论认为证券市场是有效的,许多因素决定着股市的涨跌。我国股民在政策的反应上存在严重“政策依赖性偏差”。在具体行为方式上表现为“过度自信”与“过度恐惧”偏差。投资者的交易频率主要随政策的出台与政策的导向发生着变化,利好的政策出台会加剧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偏差,导致交投活跃,交易频率加快;利空的政策出台投资者“过度恐惧”偏差往往会使交易频率有较大幅度下降,下降趋势也持续较长时间。随着我国加入WTO,股市的发展必须符合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行为也要与国际准则接轨。因此,运用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政策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对于缓解政策因素对我国股市带来的巨大冲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Richard H.Thaler(1999).Historical Stock Market Anomalies.SSRN journal.2.Bannerjee.A simple model of herd behavior.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107:798—817.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灵芝功效研究论文

没什么大用就是补气

灵芝的抗肿瘤作用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包括体内试验和体外实验,前者是给试验动物接种移植性肿瘤前后,给予灵芝制剂观察其抑制肿瘤生长情况,或观察何瘤动物的生存期:后者则是在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上,观察灵芝制剂是否能直接杀死癌细胞,即所谓的细胞毒作用。大量的试验结果证明,灵芝及其有效成分如多糖类均无细胞毒作用,即不能直接杀死肿瘤细胞。相反,在一些条件下,还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对接种移植性肿瘤的实验动物,灌胃或注射给予灵芝或其有效成分,能抑制肿瘤生长,呈现一定的抗肿瘤作用,但抑瘤率不高,一般在50%~60%。可见灵芝的抗肿瘤作用远不如临床常用的抗癌药,因此认为,只适合做辅助用药。所以,癌症患者如果单纯依靠灵芝制剂治疗,只能会延误病情。

导读: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级地震发生后,受海啸影响,福岛第一电厂发生核泄漏,引发社会大众对核辐射的恐惧,也让许多人着实慌乱了一阵,抢购含碘盐、碘片,买辐射防护服等,无奇不有。之后,为了消除慌乱与恐惧,新闻媒体大量刊载有关核辐射的常识,以及预防核辐射的方法,其中不乏有关中药和保健食品。由此,我回顾了灵芝抗辐射作用的研究。 最早的灵芝抗辐射研究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为了观察灵芝子实体提取物增强小鼠抵抗恶劣环境(条件)的影响,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如抗缺氧、抗寒冷、抗高温、 抗疲劳、抗辐射等。 当时,我们还没有钴-60的辐射设备,所以每次都要用学校的小轿车护送几十只实验用的小鼠,去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辐照实验室进行照 射,在那个全民骑自行车的年代,也算是很奢侈的了。 实验时,把每只小鼠固定在特制的玻璃圆筒中,等距离环绕在钴-60源周围,接受钴-60γ射线全身照射15分钟,钴-60射线剂量率为(约 ),总照射剂量为906R(约)。 照射后将小鼠运回实验室饲养,观察30天的死亡率。 结果发现,事先给小鼠灌胃灵芝提取液(相当于子实体10g/kg)20天,小鼠照射后30天的死亡率为,而灌胃生理食盐水的对照组小鼠则为。在钴-60γ射线照射后,给小鼠注射同样剂量的灵芝液治疗,两组照射后30天死亡率无明显差异,但可使动物的平均存活时间明显延长。此一发现于1980年以中、英文发表于《科学通报》上,是第一篇灵芝抗辐射的研究论文,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科学是经得起重复的 科学的实验结果是应该能经得起重复的。时隔十余年后,一些实验室的研究也获得相似的结果: (1)灵芝提取物对小鼠X线照射所致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轻度增加照射30天的存活率,促进照射后小鼠体重和血液指标的恢复。 (2)灵芝提取物预防性给药,对4Gy γ射线照射小鼠所致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明显改善因照射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和免疫功能降低。 (3)给小鼠灌胃灵芝孢子粉,能减轻钴-60 γ射线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并 提高小鼠的存活率。 (4)在X射线照射前,给小鼠喂食灵芝菌丝体水提取物(MAK),对小鼠X射线照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显著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并增加小肠腺细胞的存活率。 这些研究都证明灵芝子实体、菌丝体和孢子粉具有抗辐射损伤作用。 临床有效才是最科学的 灵芝的抗辐射作用目前已用到临床,其一是减轻肿瘤放射治疗的损伤, 如白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如呕吐)、免疫功能降低等,这些内容我在专栏中已多次提及。 其二是治疗白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液里的白细胞低于* 10 ^9/L,其原因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环境中物理化学污染的影响、身体的遗传或免疫机制障碍等有关,前者中就包括各种辐射因素的影响。 从临床白细胞正常值标准的变化,也可以看出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1960年我在临床实习时,白细胞总数的正常值下限是 10 ^9/L,随时间推移,此值降至 10 ^9/L,再降至今天的 10 ^9/L,可说是每况愈下。 一些初步的临床观察显示,灵芝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有效。 例如:使用灵芝胶囊(含灵芝菌丝及其固体培养基的乙醇提取物)治疗白细胞威少症52例,治疗前白细胞总数均少于4000/mm³。每次口服灵芝胶囊4粒,一日3次,共10〜14天。治疗后,52例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平均提高1028/mm³,总有效率。 其中白细胞总数较服药前增加2000/mm³以上者(显效)有11例,占 、白细胞总数较服药前增加1000〜2000/mm³者(进步)有12 例,占;白细胞总数较服药前增加500〜1000/mm³者(好转)有 21例,占和;无效者8例,占。治疗后白细胞总数升高至4000〜 6700/mm³者共计30例,其中用药20天的受试者,又比用药10天者的疗效更好。 又如:使用灵芝菌丝片(所用的菌丝包括固体培养基成分)治疗60例白细胞减少症患者,该组病例治疗前白细胞总数均在4500/mm³以下,病因明确者9例(因长期接触汽油、柴油者3例,慢性疾病者6例),不明原因者51例。经服用灵芝菌丝片(每片,每次3片,每日2次)10〜30天后,白细胞总数平均提高1428/mm³,总有效率,恢复正常者占75%;头晕、乏力、失眠等自觉症状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上述各项研究结果说明,灵芝对辐射损伤确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也许久用灵芝保健的人群,对核辐射的抵抗力要比一般人更强一些。 当然此一假设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加以证明。来自:林志彬《灵芝纵横谈》

药效功能药理性能甘,平。归心、肺、肝、肾经。主治虚劳、咳嗽、气喘、失眠、消化不良,恶性肿瘤等。动物药理表明实验:灵芝对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循环系统有降压和加强心脏收缩力的作用,对呼吸系统有祛痰作用,此外,还有护肝、提高免疫功能,抗菌等作用。据动物试验,对小白鼠有镇静、镇痛作用。可提高小白鼠耐寒、耐缺氧能力,并推迟其死亡时间。以灵芝为主配以白术、田七、川芎等中药,则能显著提高动物的存活率,并能帮助动物渡过放射病极期,而使白细胞较早恢复。受照射动物服用灵芝后可增进食欲,改善精神状态。正常人口服灵芝20克,能降低心率。 主要作用一、 抗肿瘤作用自身免疫功能的低下或失调,是肿瘤之所以会发生并扩展的重要原因。灵芝是最佳的免疫功能调节和激活剂,它可显著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患者自身的抗癌能力。 灵芝可以通过促进白细胞介素-2的生成,通过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通过提升人体的造血能力尤其是白细胞的指标水平,以及通过其中某些有效成分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成为抗肿瘤、防癌以及癌症辅助治疗的优选药物。 灵芝对人体几乎没有任何毒副作用。这种无毒性的免疫活化剂的优点,恰恰是许多肿瘤化疗药物和其它免疫促进剂都不具有的。二、 保肝解毒作用灵芝对多种理化及生物因素引起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无论在肝脏损害发生前还是发生后,服用灵芝都可保护肝脏,减轻肝损伤。灵芝能促进肝脏对药物、毒物的代谢,对于中毒性肝炎有确切的疗效。尤其是慢性肝炎,灵芝可明显消除头晕、乏力、恶心、肝区不适等症状,并可有效地改善肝功能,使各项指标趋于正常。 所以,灵芝可用于治疗慢性中毒、各类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障碍。三、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均表明,灵芝可有效地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微循环,增强心肌氧和能量的供给,因此,对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可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等的治疗和预防。 对高血脂病患者,灵芝可明显降低血胆固醇、脂蛋白和甘油三脂,并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对于粥样硬化斑块已经形成者,则有降低动脉壁胆固醇含量、软化血管、防止进一步损伤的作用。并可改善局部微循环,阻止血小板聚集。这些功效对于多种类型的中风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四、 抗衰老作用灵芝所含的多糖、多肽等有着明显的延缓衰老功效。此功效主要基于以下机理:1、促进和调整免疫功能。对于成年人和老年人而言,这种促进和调整可明显延缓衰老。对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少年儿童而言,则可促进其免疫功能的完善,增强抗病能力,确保其健康成长。2、调节代谢平衡,促进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研究表明,灵芝能促时血清、肝脏和骨髓的核酸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因此可以有效地抗病防衰老。观察表明,服用灵芝以抗衰老,不仅对老年人有益,对务年龄阶段的人士都适用,因为生长发育的过程,也就是走向衰老的过程。3、抗自由基作用。生物体所产生的内原性防卫自由基损伤的抗氧化剂或抗氧化剂化酶类物质(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降低,是人体衰老的一个原因。灵芝多糖有显著的拟SOD活性,可显著清除机体产生的自由基,从而阻止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防止了脂体的过氧化,保护了细胞,延缓了细胞衰老。4、灵芝多糖能显箸促进细胞核内DNA合成能力,并可增加细胞的分裂代数,从而延缓了机体的衰老。五、 抗神经衰弱作用灵芝就已用于神经衰弱症与失眠,故它对中枢起到良好的作用。提取物能激发运动性抑制,使运动性降低,使协调运动失调、呈现用量依赖性镇病效果,对环已巴比妥睡眠作用能缩短睡眠时间,能延长中枢兴奋药咖啡因致痉挛及死亡的时间,这些结果表明,灵芝对中枢呈抑制性作用。祖国医药所载灵芝能“安神”、“增智慧”、“不忘”。据报道,灵芝制剂对神经衰弱失眠有显著疗效,总有效率高达~100%。一般用药后10~15天即出现明显疗效,表明为睡眠改善,食欲、体重增加,心悸、头痛、头晕减轻或消失,精神振奋,记忆力增强。属气血两虚者疗效更好。所以,灵芝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调节作用,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对于神通衰弱和失眠患者是必备佳品,国家药典中,灵芝就是有效的安眠宁神之药。临床药效《神农本草经》把灵芝列为上品,谓紫芝“主耳聋,利关节,保神益精,坚筋骨,好颜色,久服轻身不老延年。”谓赤芝“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智慧不忘,久食轻身不老,延年成仙。”近年来,对灵芝草的研究如雨后春笋,临床报道颇多,归纳起来有下述几方面: (1)治慢性支气管炎:服用灵芝片,日3次,每次1片(含量相当于生药0.5克),或用灵芝酊(20%浓度),日3次,每次10毫升(每日量相当于生药6克),一般15~30天开始见效。 (2)治支气管哮喘:小儿患者每日肌肉注射1~2毫升(每毫升含0.5~1克生药),连续注射1个月左右。 (3)治白细胞减少症:曾治疗因化学、物理、药物及慢性病等各种因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52例,近期有效率为84.6%,白细胞总数平均提高至1028/立方毫米。10~20天为一个疗程。 (4)治疗冠心病:对心绞痛、心前区胀闷,或紧压感的缓解率约为72%,对心悸、气促等症状的好转率约为65%,半数以上患者服药期间反映:食欲、睡眠、精神好转,降低血甘油三酯有较好疗效。 临床试验均表明,灵芝可有效地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微循环,增强心肌氧和能量的供给,因此,对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可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等的治疗和预防。 对高血脂病患者,灵芝可明显降低血胆固醇、脂蛋白和甘油三脂,并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对于粥样硬化斑块已经形成者,则有降低动脉壁胆固醇含量、软化血管、防止进一步损伤的作用。并可改善局部微循环,阻止血小板聚集。这些功效对于多种类型的中风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5)治疗心律失常:在用灵芝治疗冠心病的过程中,发现在冠心病改善的同时,伴随的心律失常也随着好转和消失,于是采用灵芝注射液治疗各种心律失常,取得一定的效果。 (6)治急性病毒性肝炎,比传统的“护肝”药物疗效好。此外,还用于治疗萎缩性胃炎,恶性肿瘤等。 (7)抗神经衰弱。祖国医学所载灵芝能 “安神 ”、 “增智慧 ”、 “不忘 ”。据报道,灵芝制剂对神经衰弱失眠有显着疗效,总有效率高达 ~ 100% 。一般用药后 10 ~ 15 天即出现明显疗效,表明为睡眠改善,食欲、体重增加,心悸、头痛、头晕减轻或消失,精神振奋,记忆力增强。属气血两虚者疗效更好。所以,灵芝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调节作用,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对于神经衰弱和失眠患者是必备佳品,国家药典中,灵芝就是有效的安眠宁神之药。 (8) 治疗糖尿病:灵芝降血糖之原理是由于促进组织对糖的利用。服用灵芝后可取代胰岛素抑制脂肪酸的释出,可改善血糖、尿糖等症状。血糖由 173 降至 116 ,胆固醇由 233 降至 179 , β- 蛋白由 580 降至 465 。灵芝中的水溶性多糖,可减轻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程度。日本 Numata Kenji 生产的灵芝保健食品,已广泛使用治疗糖尿病患者。 (9)抗过敏作用:当机体受某种抗原侵袭导致免疫功能亢进,产生各种变态反应或免疫性病理损害时,灵芝能抑制亢进的免疫水平,保持机体自身的稳定。实验证明:灵芝可阻断过敏反应介质的释放,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因此,对于目前治疗较困难的变态反应性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红斑狼疮、甲亢、过敏性鼻炎、多种顽固性皮肤病等都可起到较好的效果,并可部分对抗某些疾病患者因长期使用激素而出现的毒副作用。(10) 治疗风湿类风湿:灵芝在风湿及类风湿临床应用上具有一定得疗效,灵芝对自体免疫和生理机能的调节上的作用比较明显,依据中医理论类风湿关节炎病因复杂,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痹是阻闭不通之意,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瘀滞;另外痹病的发生还与体质的盛衰以及气侯条件、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我们对内分泌、代谢、营养、地理、职业、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差异等方面,与类风湿关节发病的关系都曾有过研究。细菌和病毒感染及遗传因索,可能与发病也有一定关系。目前公认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破壁技术灵芝粉在临床患者服用2~3个疗程对风湿类风湿有明显的好转,显效率在78%左右。由此可见,灵芝草治疗的病,大部分为老年性、顽固性、退化性的疾患。

灵芝功效作用研究论文

药效功能药理性能甘,平。归心、肺、肝、肾经。主治虚劳、咳嗽、气喘、失眠、消化不良,恶性肿瘤等。动物药理表明实验:灵芝对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循环系统有降压和加强心脏收缩力的作用,对呼吸系统有祛痰作用,此外,还有护肝、提高免疫功能,抗菌等作用。据动物试验,对小白鼠有镇静、镇痛作用。可提高小白鼠耐寒、耐缺氧能力,并推迟其死亡时间。以灵芝为主配以白术、田七、川芎等中药,则能显著提高动物的存活率,并能帮助动物渡过放射病极期,而使白细胞较早恢复。受照射动物服用灵芝后可增进食欲,改善精神状态。正常人口服灵芝20克,能降低心率。 主要作用一、 抗肿瘤作用自身免疫功能的低下或失调,是肿瘤之所以会发生并扩展的重要原因。灵芝是最佳的免疫功能调节和激活剂,它可显著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患者自身的抗癌能力。 灵芝可以通过促进白细胞介素-2的生成,通过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通过提升人体的造血能力尤其是白细胞的指标水平,以及通过其中某些有效成分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成为抗肿瘤、防癌以及癌症辅助治疗的优选药物。 灵芝对人体几乎没有任何毒副作用。这种无毒性的免疫活化剂的优点,恰恰是许多肿瘤化疗药物和其它免疫促进剂都不具有的。二、 保肝解毒作用灵芝对多种理化及生物因素引起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无论在肝脏损害发生前还是发生后,服用灵芝都可保护肝脏,减轻肝损伤。灵芝能促进肝脏对药物、毒物的代谢,对于中毒性肝炎有确切的疗效。尤其是慢性肝炎,灵芝可明显消除头晕、乏力、恶心、肝区不适等症状,并可有效地改善肝功能,使各项指标趋于正常。 所以,灵芝可用于治疗慢性中毒、各类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障碍。三、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均表明,灵芝可有效地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微循环,增强心肌氧和能量的供给,因此,对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可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等的治疗和预防。 对高血脂病患者,灵芝可明显降低血胆固醇、脂蛋白和甘油三脂,并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对于粥样硬化斑块已经形成者,则有降低动脉壁胆固醇含量、软化血管、防止进一步损伤的作用。并可改善局部微循环,阻止血小板聚集。这些功效对于多种类型的中风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四、 抗衰老作用灵芝所含的多糖、多肽等有着明显的延缓衰老功效。此功效主要基于以下机理:1、促进和调整免疫功能。对于成年人和老年人而言,这种促进和调整可明显延缓衰老。对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少年儿童而言,则可促进其免疫功能的完善,增强抗病能力,确保其健康成长。2、调节代谢平衡,促进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研究表明,灵芝能促时血清、肝脏和骨髓的核酸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因此可以有效地抗病防衰老。观察表明,服用灵芝以抗衰老,不仅对老年人有益,对务年龄阶段的人士都适用,因为生长发育的过程,也就是走向衰老的过程。3、抗自由基作用。生物体所产生的内原性防卫自由基损伤的抗氧化剂或抗氧化剂化酶类物质(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降低,是人体衰老的一个原因。灵芝多糖有显著的拟SOD活性,可显著清除机体产生的自由基,从而阻止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防止了脂体的过氧化,保护了细胞,延缓了细胞衰老。4、灵芝多糖能显箸促进细胞核内DNA合成能力,并可增加细胞的分裂代数,从而延缓了机体的衰老。五、 抗神经衰弱作用灵芝就已用于神经衰弱症与失眠,故它对中枢起到良好的作用。提取物能激发运动性抑制,使运动性降低,使协调运动失调、呈现用量依赖性镇病效果,对环已巴比妥睡眠作用能缩短睡眠时间,能延长中枢兴奋药咖啡因致痉挛及死亡的时间,这些结果表明,灵芝对中枢呈抑制性作用。祖国医药所载灵芝能“安神”、“增智慧”、“不忘”。据报道,灵芝制剂对神经衰弱失眠有显著疗效,总有效率高达~100%。一般用药后10~15天即出现明显疗效,表明为睡眠改善,食欲、体重增加,心悸、头痛、头晕减轻或消失,精神振奋,记忆力增强。属气血两虚者疗效更好。所以,灵芝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调节作用,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对于神通衰弱和失眠患者是必备佳品,国家药典中,灵芝就是有效的安眠宁神之药。临床药效《神农本草经》把灵芝列为上品,谓紫芝“主耳聋,利关节,保神益精,坚筋骨,好颜色,久服轻身不老延年。”谓赤芝“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智慧不忘,久食轻身不老,延年成仙。”近年来,对灵芝草的研究如雨后春笋,临床报道颇多,归纳起来有下述几方面: (1)治慢性支气管炎:服用灵芝片,日3次,每次1片(含量相当于生药0.5克),或用灵芝酊(20%浓度),日3次,每次10毫升(每日量相当于生药6克),一般15~30天开始见效。 (2)治支气管哮喘:小儿患者每日肌肉注射1~2毫升(每毫升含0.5~1克生药),连续注射1个月左右。 (3)治白细胞减少症:曾治疗因化学、物理、药物及慢性病等各种因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52例,近期有效率为84.6%,白细胞总数平均提高至1028/立方毫米。10~20天为一个疗程。 (4)治疗冠心病:对心绞痛、心前区胀闷,或紧压感的缓解率约为72%,对心悸、气促等症状的好转率约为65%,半数以上患者服药期间反映:食欲、睡眠、精神好转,降低血甘油三酯有较好疗效。 临床试验均表明,灵芝可有效地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微循环,增强心肌氧和能量的供给,因此,对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可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等的治疗和预防。 对高血脂病患者,灵芝可明显降低血胆固醇、脂蛋白和甘油三脂,并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对于粥样硬化斑块已经形成者,则有降低动脉壁胆固醇含量、软化血管、防止进一步损伤的作用。并可改善局部微循环,阻止血小板聚集。这些功效对于多种类型的中风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5)治疗心律失常:在用灵芝治疗冠心病的过程中,发现在冠心病改善的同时,伴随的心律失常也随着好转和消失,于是采用灵芝注射液治疗各种心律失常,取得一定的效果。 (6)治急性病毒性肝炎,比传统的“护肝”药物疗效好。此外,还用于治疗萎缩性胃炎,恶性肿瘤等。 (7)抗神经衰弱。祖国医学所载灵芝能 “安神 ”、 “增智慧 ”、 “不忘 ”。据报道,灵芝制剂对神经衰弱失眠有显着疗效,总有效率高达 ~ 100% 。一般用药后 10 ~ 15 天即出现明显疗效,表明为睡眠改善,食欲、体重增加,心悸、头痛、头晕减轻或消失,精神振奋,记忆力增强。属气血两虚者疗效更好。所以,灵芝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调节作用,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对于神经衰弱和失眠患者是必备佳品,国家药典中,灵芝就是有效的安眠宁神之药。 (8) 治疗糖尿病:灵芝降血糖之原理是由于促进组织对糖的利用。服用灵芝后可取代胰岛素抑制脂肪酸的释出,可改善血糖、尿糖等症状。血糖由 173 降至 116 ,胆固醇由 233 降至 179 , β- 蛋白由 580 降至 465 。灵芝中的水溶性多糖,可减轻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程度。日本 Numata Kenji 生产的灵芝保健食品,已广泛使用治疗糖尿病患者。 (9)抗过敏作用:当机体受某种抗原侵袭导致免疫功能亢进,产生各种变态反应或免疫性病理损害时,灵芝能抑制亢进的免疫水平,保持机体自身的稳定。实验证明:灵芝可阻断过敏反应介质的释放,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因此,对于目前治疗较困难的变态反应性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红斑狼疮、甲亢、过敏性鼻炎、多种顽固性皮肤病等都可起到较好的效果,并可部分对抗某些疾病患者因长期使用激素而出现的毒副作用。(10) 治疗风湿类风湿:灵芝在风湿及类风湿临床应用上具有一定得疗效,灵芝对自体免疫和生理机能的调节上的作用比较明显,依据中医理论类风湿关节炎病因复杂,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痹是阻闭不通之意,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瘀滞;另外痹病的发生还与体质的盛衰以及气侯条件、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我们对内分泌、代谢、营养、地理、职业、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差异等方面,与类风湿关节发病的关系都曾有过研究。细菌和病毒感染及遗传因索,可能与发病也有一定关系。目前公认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破壁技术灵芝粉在临床患者服用2~3个疗程对风湿类风湿有明显的好转,显效率在78%左右。由此可见,灵芝草治疗的病,大部分为老年性、顽固性、退化性的疾患。

灵芝的药用价值

灵芝,外形呈伞状,菌盖肾形、半圆形或近圆形,为多孔菌科真菌灵芝的子实体。是我国中医药宝藏中的珍品,又被称为仙草、瑞草、还阳草等。从古至今,人们利用灵芝治疗多种疾病、对人类健康长寿贡献极大。被医学界誉为“上上品”、是治病、养生、美容健体的佳品,也是古代帝王之家的独享养生之品。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灵芝的药用价值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灵芝的功效与作用

1、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

经动物实验,灵芝能提升血液中的胰岛素浓度,加速糖类在肝脏中代谢速度,进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2、保肝、抗衰老、减低气喘。

灵芝能修护受损的肝脏,缓解肝脏发炎、并提升解毒功能,且具有促进氧气利用的特性,防止细胞衰老、减低气喘发作的机会。

3、抑制肿瘤生长、抗癌、增体力。

灵芝能增强免疫细胞活性,促进抗体生成,对抑制癌细胞转移,及抑制肿瘤生长,有很大帮助。不仅对癌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又能增强体力,减轻化疗时产生的副作用。

4、抗过敏、降血压及血脂。

灵芝具抗过敏作用,且根据实验,灵芝能降低血液黏滞度,稳定血压,且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都明显降低。

二、灵芝的药用价值

灵芝药用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被历代医药家视为滋补强壮、扶正固本的神奇珍品。经过大量临床研究,灵芝对神经衰弱、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克山病、高原不适症、肝炎、出血热、消化不良、气管炎等各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主要药用价值有:

1、心神不宁,失眠,惊悸。该品味甘性平,入心经,能补心血、益心气、安心神,故可用治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所致的心神不宁、失眠、惊悸、多梦、健忘、体倦神疲、食少等症。可单用研末吞服,或与当归、白芍、酸枣仁、柏子仁、龙眼肉等同用。

2、咳喘痰多。该品味甘能补,性平偏温,入肺经,补益肺气,温肺化痰,止咳平喘,常可治痰饮证,见形寒咳嗽、痰多气喘者,尤其对痰湿型或虚寒型疗效较好。可单用或与党参、五味子、干姜、半夏等益气敛肺,温阳化饮药同用。

3、虚劳症。该品有补养气血作用,故常用治虚劳短气、不思饮食、手足逆冷、或烦躁口干等症,常与山茱萸、人参、地黄等补虚药配伍,如紫芝丸(《圣济总录》)。

三、灵芝的副作用

是药三分毒,任何的药物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灵芝的副作用很小,灵芝因富含天然有机锗,所以服用时会有瞑眩反应,有些会惊慌地认为有副作用。其实这也是灵芝独特的排毒作用,是“好转反应”,在中医上称为“瞑眩反应”。瞑眩反应为身体带来不适,但是不是副作用,在瞑眩反应消失后,身体会觉轻快,有精神,疾病也会慢慢痊愈。

灵芝的缺点就是就是口味很苦。灵芝在本草纲目里记载性“平”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属于上等药品。

拓展:灵芝的功效

提高免疫力

人体的免疫力是身体的综合防御力体现,涉及五脏六腑,身体各大系统。笔者身边吃灵芝的除了治病,也有是为了预防疾病。特别是一些容易感冒,容易得病感染的体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是批准灵芝产品有这个增强免疫力的功效,也是要做相关临床实验的。

在身边食品不太安全的时候,身体的免疫力更是抵抗外界细菌、病毒的最基本手段。调节身体的免疫力,是个缓慢而根本的过程,需要坚持,也需要锻炼配合。

安神催眠

老人家对这个方面特别认同,人上了年纪啊,不容易深睡,浅睡质量差。灵芝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坚持下去,对神经衰弱等造成的失眠特别管用。

保肝解毒

我们都知道,肝脏是负责解毒的,而谁又帮肝脏解毒呢。灵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之前新闻上有报道过,误食毒蘑菇,可以用灵芝水解毒。当然,是针对毒害造成肝损伤的'例子。而肝脏也是处理酒精的器官,促进肝脏对药物、毒物的代谢,多关怀你的肝吧。

抗肿瘤

在最新的研究进展里,有些朋友对这个方面深有体会。相当一部分的食用菌具有抗肿瘤的功效,而长期服用灵芝的肿瘤患者,在相关指标上得到明显的改善。笔者翻阅相关文献,在裸鼠上做的灵芝抗肿瘤试验较多,在人体上的记载较少。

抗衰老

在抗衰老方面,灵芝的研究比较多,总结为抗自由基和调节代谢平衡。伴随着人们身体的生长发育,其也在步向衰老,这是我们避免不了的话题。在中华著作《神农本草经》上就有记载,灵芝为“久服轻身不老”,这个可是祖先不断积累验证过的。

美容

灵芝在美容上的功效得到爱美人士的认证,特别是最近流行喝的灵芝茶。笔者身边有一个朋友,吃灵芝祛斑的效果很明显。在研究上的成果,是关于灵芝调节微循环,促进微细血管的流通,带来营养,带走代谢废物,让皮肤通透,白里透红。

另外灵芝可以提高身体的机能,细胞充满活力,从而外在养颜,内在养生。

我想单凭灵芝这一个美容的功效就能让它被人们广泛的喜爱,但是我们应该要了解灵芝的作用并不单纯的只是美容,还能抗肿瘤,灵芝的用途真的很多。

赤芝的苦味来自于一类很重要的化学物质,那就是灵芝三萜,灵芝味苦,就是因为其三萜类物质含量高,包装盒不苦,就是因为其三萜类含量几乎为零。从苦味上很简单就可以判断出灵芝的子实体和灵芝的孢子粉究竟哪一个含有的有效成分高,可笑的是还有许多人相信那些商家的虚假宣传。从不少的正规论文中看,孢子粉不仅是三萜类物质含量远远低于赤芝的子实体,而且灵芝多糖和有机锗也显著低于赤芝的子实体。但孢子粉中的蛋白质和油脂类成分却显著高于子实体,这两种成分明显没有药用价值。我们吃灵芝最该获得的就是三萜类物质、有机锗、灵芝多糖,而这三种成分孢子粉都含量极低,根本就达不到药用程度,因此,现在任何商家生产的灵芝孢子粉都不可能是药准字产品,而只能是食字号的产品,本质上就是毫无治疗作用的食品,而灵芝子实体本身就是药材。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中记载收录了赤芝和紫芝的干燥子实体,不包括其他品种的灵芝,也绝对没有记载收录灵芝孢子粉,其原因就是因为孢子粉有效成分极低。在我国的任何一种古籍中记载的灵芝都是指的是子实体,古籍中的灵芝都不是指的孢子粉。望采纳为最佳答案!

没什么大用就是补气

羊群效应毕业论文

这要很多篇文..投资分析如何跳脱从众的致命陷阱? 毕马龙效应(Pygmalion effect):自验预言在金融市场造成的灾难 从有限套利理论(Limits Arbitrage)看美国地方政府债与MBS债市解体 从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看追价时机

自己去看下面的一些报道,然后就会写了。

时事政治作为一个新鲜的时政 热点 ,它对于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政治有着一定的作用和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时事政治2000字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时事政治2000字论文篇一:《试谈欧债危机根源》 摘要:针对欧债危机形成的根源,学者、政府和媒体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典型的观点有二元论、货币论、国际收支论、内在机制论以及结构论,这些观点为我们深入了解欧债危机提供了详细而丰富的参考。在深入分析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我们发现欧债危机本质上是一个巨大规模的实际汇率错配与国际收支失衡产物。欧元体制现存形式的内在局限,一方面是事前的预防机制缺失,另一方面是事后的应对不足,事发之后欧元区危机处理能力不足导致了危机的恶化和蔓延。 关键词:欧债危机;二元论;国际收支;内在机制 自2009年至今,欧债危机一直困扰着欧洲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其持续时间之久、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影响之大远超当初各国决策者与市场人士的分析和预期。谈及欧债危机形成的根源,学者、政府和媒体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为我们深入了解欧债危机提供了详细而丰富的参考。在对这些观点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挖掘欧债危机的根源,对于化解欧债危机,促进欧洲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复苏意义重大。 目前,对欧债危机起源的说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二元论 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特里谢曾指出,从总体财政状况来说,欧元区并不比美国或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糟糕,但欧元区首当其冲在债务危机中遭遇重创,这背后反映的欧元区架构发人深思。在欧元区成立的时候,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安排制定,财政政策由各成员国自行决定。这种二元结构从一开始就遭到过各方质疑,但直到债务危机爆发,其危害性才真正显现,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事前的预防机制缺失,无法对欧元区成员国财政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及时纠正,造成财政纪律松懈。尽管欧盟通过《稳定与增长公约》为欧元区成员的财政协调提供了基本框架。但事实证明,公约执行力相当有限。由于多年来无视欧盟财政纪律,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常年超标,再加上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打击,希腊等国陷入债务危机不能自拔。按照国际金融理论,当一国财政状况持续恶化时,其发行债券的融资成本就会上升,这将迫使该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但是在欧债危机中,由于欧元的庇护,希腊等国家不用为融资发愁,他们依然可以享受欧元区的低利率政策带来的融资便利。结果当问题累积到十分严重的程度时,市场的剧烈调整令欧元区付出了代价。另一方面,事后的应对不足,事发之后欧元区危机处理能力不足导致了危机的恶化和蔓延。在应对危机时,欧元区由于没有统一的财政作为后盾以及所谓的“不救助”条款,使得希腊等国只能以自身财政作为偿债担保,难以消除市场担忧。此外,欧元区在希腊陷入危机后没有一套现成的应对机制可以弥补统一财政的缺失,造成了危机进一步扩大。 2货币论 在德国前科尔和法国前总统密特朗主导促成下的欧元区机制,实际上是一个更彻底的迷你版布雷顿森林体系。欧洲中央银行在17个欧陆国家发行统一的货币欧元,不受黄金的制约。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核心国家美国相比,欧元区的核心国家德国享有各种特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要主动或被迫保持国际收支赤字来满足国际贸易的需要,而美国国际收支赤字过大就破坏了美元与黄金按既定比价兑换的基础,其他的国家有权将手中持有的美元兑换成黄金从而对美元的发行施压。在欧元机制中,尽管同样是作为核心国,德国通过欧洲中央银行向欧元区提供流动性不会受到制约。德国不仅不需要通过国际收支赤字的方式向欧元区提供流动性,反而可以通过欧洲中央银行无任何硬准备约束地向外发行纸币,给其他成员国提供购买力。此外,统一的货币使其他成员国通过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机制被取消了,德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持续增长,积累了巨额的贸易盈余。由于对外贸易竞争力较弱,欧元区其他国家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不断扩大,只能通过外部融资吸引资本流入来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这样就积累了大量的债务。统一的欧元,促进了德国贸易增长和经济繁荣,但是削弱了其他成员国生产、贸易和经济增长能力。随着经常项目赤字的进一步扩大,欧元区其他国家融资的需求也在膨胀,债务规模不断增长,陷入恶性循环。由于货币发行权的丧失,当债务积累到一定程度全面爆发的时候,欧元区其他国家只能求助于德国等核心国家。德国对于债务国家的救助,面临种种制约,造成了危机的进一步扩散和蔓延。 3国际收支论 标普主权评级委员会主席John Chombers认为欧债危机是国际收支问题。欧债危机发生之前西班牙、爱尔兰出现了预算的盈余,意大利的政府债务水平比较低,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欧元区17个成员国外部融资崩溃。自从欧元区成立以来以上国家的竞争力不断下降,包括单位劳动成本和国际收支水平不断地恶化。由于结构性差异,危机爆发前的十年间,“核心国家”生产、“边缘国家”消费的格局不断深化。一旦从“核心国家”流向“边缘国家”的资金链条断裂,边缘国家的国际收支危机就被触发。应对目前欧洲危机,欧元区要不断地拉动生产、促进消费,还有一个办法是不断地改变和发展可贸易品产业,尤其是比较贫穷的欧洲国家。 4内在机制论 欧债危机的特征是危机国外部债务规模过高,积累过高的外债与一段时间的国际收支失衡密切联系。因此,欧债危机本质上是一个巨大规模的实际汇率错配与国际收支失衡产物。欧元体制的内在局限表现为在一段时期为部分欧元成员国国际收支赤字通过外部融资弥补提供诱致和实现机制。由于欧元区外围国家竞争力较差,经常账户赤字不断增加,外部融资需求膨胀。虽然单一货币定义性排除货币区内名义汇率变动,但是特定成员国单位劳动成本大幅增长,必然该国内部实际汇率大幅升值和外部失衡。自2000年以来,欧洲外围国家包括欧猪五国对德国的实际汇率不断升值,引入欧元后欧猪五国经常账户无一例外都是逆差,这些国家逆差在2005年到危机爆发前呈现扩大态势。单一货币体制下资本市场“收益率扭曲效应”为欧猪五国经常项目赤字通过外部融资弥补提供诱致和实现机制,在一段时期为成员国低成本外部举债提供现实条件。一般情况下,一国经常项目长期失衡很难从国际资本市场持续得到低成本融资。欧元体制下希腊等国举债能力大幅度提升,通过持续欧元体制不对称改变成员国发债融资成本与能力:对德国这样竞争力较强国家影响较小,然而大大提升希腊等竞争力弱国举债能力。引入欧元至危机前,各国利差普遍降至个百分点以下极低水平,为这些国家过度债务融资大开方便之门,直接导致了欧元区整体新发债券规模快速膨胀。持续外部失衡伴随持续外债累积,通过内外部环境演变,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欧债危机全面爆发。 5结构论 结构问题是欧元区经济面临的重大难题。由于欧元区内要素自由流动,加入欧元区的国家经济发展阶段不一致,一体化的进程带动了欧元区诸国劳动力成本的大幅度上升,社保体系逐步向西欧发达国家靠拢给东欧国家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大量的劳动力向西欧流动去挣得更高的报酬,获得报酬后再回东欧购买资产。由于东欧及南欧诸国的资产相对西欧要低很多,大量的西欧富人开始在东欧和南欧买房,炒作资产。再欧洲央行偏低的借贷利率刺激了投资的增加,投资住宅剧增,形成了严重的房地产泡沫,推动了欧洲诸国物价水平的走高。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除德国外,欧洲的楼市泡沫化程度甚至高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引爆了东欧和南欧诸国的地产泡沫,使得诸国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由于经济结构的失衡,欧元区内部资产泡沫严重,政府公共债务急剧膨胀,欧债危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爆发。 欧债危机的爆发,固然与欧元区内诸国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和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长期失衡密切相关,但是放线望去,全球各大经济体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却没有债务危机的深深困扰,所以,以笔者看来,欧债危机本质上是一个巨大规模的实际汇率错配与国际收支失衡产物。欧元体制现存形式的内在局限,一方面是事前的预防机制缺失,无法对欧元区成员国财政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及时纠正,造成财政纪律松懈,再加上单一货币取消了汇率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在一段时期为部分欧元成员国不可持续外部失衡提供诱致和实现机制,另一方面使欧元区整体失去治理失衡旧机制后又未能获得新手段,事后的应对不足,事发之后欧元区危机处理能力不足导致了危机的恶化和蔓延。 一切政策的核心点,必须是如何不断提高我国的人均收入,这是我们经济政策考虑的第一着眼点。考虑到这个着眼点,就会发现,如果目前加速人民币往储备货币方向走,会有很大的问题。因为人民币要作为储备货币,第一,人民币必须完全可自由兑换。第二,资本账户必须完全放开。第三,我国的资本市场必须非常发达。而从这几点讲,我国的条件均不成熟。我国金融结构不能过度偏重于资本市场,我国金融机构必须以地区性中小型间接金融机构为主,这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改善收入分配。作为发展中国家,既然生产活动80%还都是在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农户和中小企业,所以,这就决定金融结构还是应该以地区性中小银行为主。如果人民币完全可以自由兑换,资本市场完全开放,短期性投资资本就会充斥我国金融市场,不断的流进流出,扰乱我国金融秩序。人民币资本账户的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必须立足于中国现实,不能把其作为当前主要目标。 时事政治2000字论文篇二:《试谈欧债危机原因》 摘要:欧债危机正在蔓延,欧债危机的原因可以归于三个方面:政府行为不当、宏观经济形势影响、金融体系存在内在脆弱性。本文从上述三个方面阐述了欧债危机爆发的原因。 关键词:欧债危机;金融脆弱;政府行为 一、政府行为不当 1.希腊政府隐瞒真实债务状况 欧债危机爆发的潜在原因是希腊政府为了尽快满足欧元区标准隐藏了真实的债务状况。2001年1月希腊加入欧元区,截至2001年12月希腊的中央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高达,现金赤字[1]占GDP的比重高达[2],根据欧盟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希腊应将公共部门债务控制在GDP的60%以内、而赤字应低于GDP的3%,为了达到这项标准,希腊与高盛合作,由高盛公司为希腊开放了金融衍生品交易“货币互换”,高盛帮助希腊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长期美元债券,而高盛以高于市场汇率的汇率将美元兑换成欧元,因此多兑换到的欧元相当于高盛给希腊政府的贷款,这种隐形的贷款以衍生金融工具的方式提供,不反映在希腊的统计数据中,希腊借此隐瞒了真实的财务状况,使得账面的赤字仅为GDP的。正是这种货币互换交易为欧债危机埋下隐患。 2.货币政策非自主性与财政政策自主性的矛盾 欧盟作为货币联盟,拥有欧洲中央银行,欧元区的货币政策都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制定与实施,欧元区各国不具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制定权。而与此同时,欧元区各国的政府却拥有财政政策自主权,可以根据本国的需要自主制定和执行财政政策。统一的货币政策和独立的财政政策之间出现了不协调,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欧盟国家的经济受到影响,经济增长放缓,欧洲中央银行需要兼顾所有欧元区国家的经济状况和通货膨胀问题,所以在货币政策方面反应迟缓,未及时出台宽松货币政策,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欧元区国家只能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支出,使得财政赤字迅速膨胀,引发欧债危机。 3.欧盟金融监管不力 欧元区成立以来直至欧债危机爆发,欧洲中央银行的职责只要是在欧元区国家制定和执行统一货币政策,而金融监管的职责则分散于欧元区各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欧元区缺乏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欧盟只是在立法上构筑金融监管框架,并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制定协调,对于银行行为和衍生金融交易缺乏监管,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往往为了本国利益,违背欧盟的相关监管法律,这是欧债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4.政府赤字过高 表1是部分欧盟国家的现金盈余或者赤字数据,该数据接近财政赤字与盈余,从该表中可以看出,表中所列出的14个欧盟国家中,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的2006年只有4国家个现金赤字超过3%,而到了2009年现金赤字占GDP比重超过3%的国家有11个,2010年欧盟国家财政状况最为恶劣,德国的现金赤字也超过了3%,爱尔兰的现金赤字占GDP的比重高达,希腊达到,2011年欧盟国家的财政有所改善,但也只有5个将现金赤字比例控制在了3%以下。总体而言,2009年以后欧盟国家财政赤字过高,这主要是因为:欧盟国家长期以来都是高福利国家,高福利是以高额财政支出为基础了,2007年后,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欧洲国家的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入减少,沉重的高福利负担加上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欧盟国家出现了巨额财政赤字。 二、欧债危机爆发的宏观经济因素 欧债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的衍生而来。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给欧洲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 1.欧洲国家的出口受到冲击 作为美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欧洲有大量商品出口到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美国经济疲软,失业增加,居民收入减少,进口需求剧减,欧洲国家对美国的出口减少,同时次贷危机导致美元相对于欧元贬值,欧洲的出口贸易进一步恶化。 2.欧洲国家持有的金融资产缩水 第一,欧洲金融机构持有的次贷金融衍生品带来巨大损失。由于次级抵押贷款有大量的金融衍生品,如次级抵押贷款证券、担保债务凭证(CDO)、信用违约掉期交易(CDS),许多欧洲国家的机构投资者也购买这些衍生金融工具,就在次贷危机刚刚爆发的2007年8月9日,法国巴黎银行就曾暂停下属的3只基金的交易,因为这3只基金购买了美国放贷业务相关的金融产品,市值迅速缩水,仅仅10天便由亿欧元下跌至亿欧元。 第二,欧洲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因股票价格下跌而缩水。次贷危机爆发后,对欧洲股票市场带来冲击,据英国路透社报道,从2007年7月到2008年6月,泛欧绩优股指标FTSEurofirst 300累计下跌约30%,仅2008年1-6月就下跌了23%,而在2008年7月,CAC-40指数[3]曾触及三年低位点[4]。股票价格下跌使投资者手中持有的金融资产缩水。 第三,欧洲金融机构持有的美国金融资产贬值。欧洲的金融机构持有美国的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等随着美国金融市场的动荡而价值下跌,欧洲债权人和股权人不可避免的受到损失。 三、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 金融业与其他行业不同,由于信息不对称、羊群效应以及强大的关联性,金融体系具有内在脆弱性。 1.金融体系内存在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金融体系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信贷市场上,借款人对自身的资产负债情况、对投资项目的风险和预期收益更加了解,而贷款人不完全了解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项目风险,只能依靠借款人提供的资料和借款人过去的信用纪录决定是否提供贷款,这就导致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在信贷市场上带来两个问题:一是逆向选择,即在某个利率水平下,最愿意签订 借款合同 借款人是那些还款可能性最低的借款人;二是道德风险,即借款人在取得贷款后会从事高风险的投资项目,以获取最大收益。证券市场上也存在相同的情况,股票和债券的发行人比购买者更了解证券的风险和盈利性,导致信息不对称,并由此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风险大的股票和债券被投资者购买、股票和债券发行者也可能会利用筹集到的资本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金融体系中广泛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给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导致金融体系存在内在的脆弱性。 2.金融机构之间关联性强 金融体系的特点决定了金融机构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金融机构通过银行间同业市场、代理业务、支付体系、证券市场,彼此持有股权、债权、有密切的业务联系,形成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资金链条。在金融市场国际化的条件下,全球的金融市场也相互关联。在这种情况之下,外部冲击很容易在一国金融体系内扩散,甚至迅速从一国向其他国家扩散,当某一个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或者破产倒闭时,这种危机和动荡会迅速在金融体系内传播,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使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扩大。欧债危机体现了这个特点,危机从一国开始向周边国家传播,给整个欧洲甚至全球经济造成重创。 3.金融体系存在羊群效应 金融市场上普遍存在着羊群行为,投资者会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动而行动,有些投资者甚至会放弃自己掌握的信息而追随他人的行动,这会导致金融体系中微小的信号或者冲击,带来严重的后果:当银行出现短期流动性不足时,羊群行为可能导致银行挤兑;股票市场繁荣时,羊群行为可能导致股市泡沫;而当股票市场出现小幅下跌时,羊群效应可能导致股票市场泡沫破裂或者股票市场大幅波动。欧债危机中,羊群效应都起到了加剧危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现金盈余或赤字是指收益(包括赠款)减去费用,再减去非金融资产的净获得额。在《1986 年政府财政统计手册》中,非金融资产包括在收入和支出总额中。此现金盈余或赤字最接近早期的总预算平衡(仍然缺失的是贷款减去债务偿还,目前该项为金融资产净获得项下的一个融资项目). [2]本数据来自与世界银行数据, [3]CAC-40指数是法国股价指数,由40只法国股票构成。由巴黎证券交易所 (PSE) 以其前40大上市公司的股价来编制。该指数从1988年6月5日开始发布,反映法国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 [4]数据来源:路透社,分析:欧洲股市只要泛欧股指未来数月将创下新低,2008年7月14日 时事政治2000字论文篇三:《试论高中政治时事政治教学》 摘要:高中政治教学中对时事政治的进一步应用与讨论是促进学生对国家体制,国家经济发展了解的重要 渠道 ,不仅为学生准备高考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同时也能够通过高中政治课中相关时事政治的引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时事政治;高中政治教学;应用;意义 时事政治教学是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时事政治是对高中课本教学内容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促进高中学生对当前政治环境和社会发展情况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的应用也是学生将相关学习理论与实际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重要渠道,是提高学生政治学习成绩和培养良好政治思维的重要途径。 一、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时事政治教学的必要性 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时事政治是促进我国学生发展,培养新型社会人才的重要理论保障。其一,实施政治的应用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政治,参与政治的意识,是实现我国“人民的政府”[1]的基础途径。其二,我国 教育 改革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向着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发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深入开展时事政治教学,促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社会人才发展方向,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例如:十八大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将逐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管理,注重民生建设,加强教育, 文化 ,卫生等行业人才培养,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学生能够从十八届五中全会内容中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二、在当前我国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时事政治教学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时事政治教学取得一定成效,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成为高中开展时事政治教学中的阻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首先,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教学内容流于表面,例如:对我党提出“三严三实”精神的讲解,仅仅停留在“三严三实”内容表面[2],对这种政治精神在我党建设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没有开展深入讨论,导致时事政治的课堂教学成果不明显。其次,高中时事政治教学仅作为教师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实例,没有将时事政治的相关理论真正贯穿到高中政治教学课堂中。此外,教师在教学引用的教学内容往往带有相应的主观色彩,对学生理解时事政治理论具有“误导”作用,不利于学生对时事政治的深入学习。 三、高中政治教学开展时事政治教学的“新” 措施 (一)引导学生主动关注时事政治 高中政治教学对时事政治教学的进一步应用,首先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关注时事政治,提升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兴趣,形成“时事在身边”的思想意识。例如:“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成为人民生活质量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的落脚点[3]。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保护环境,开展保护环境宣传周,促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时事政治落实的影子,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关注时事政治,加深学生对时事政治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主导关注时事政治的发展。 (二)讲时事政治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高中教师开展时事政治教学是应当将时事政治的相关教学内容与学生政治学习中的相关内容相联系,同时加强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实践应用。一方面教师教学时注重将时事政治与理论知识相联系,例如: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4]与政治理论教学中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以及市场经济运行协调发展相联系;另一方面,“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指人才创新和技术创新,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人才,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前提个基础,这种将时事政治与学生自身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形式能够促进学生对时事政治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 (三)实施有计划地时事政治课堂讨论,增强学生的时事政治关注程度 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对时事政治的深入讨论应当坚持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部分。教师可以适当的在政治教学课堂上开展时事政治相关管理论讨论,激发学生对时事政治学习的兴趣。例如:高中政治课堂中对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进行深入讨论,学生从不同政治角度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进行讨论。增强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程度,促进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教学的深入开展。结论时事政治是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国家大政方针把握的重要途径。加强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进一步深度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对我国当前国家发展的总体把握提供方向,促进我国人才向着创新型和实用型发展,为从促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姜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4. [2]张帮改,黄明.以时事政治为依托创设高中思政课堂教学情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4:139-140. [3]庄慧冰.分层设计:高中时事政治教学的策略优化[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1:44-45. [4]姜艳艳.关于高中政治时事政治教育渗透的几点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6:129-130. [5]杨婕.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教育的渗透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5,10:147.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形势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 2. 大学生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 3. 当代政治论文2000字论文 4. 时事政治论文1500字 5. 高中时事政治论文1500字

这个论题不太对,会计是一个职业,而不是一个行业。金融危机会对某些行业有影响,当然也会影响到这些行业中从事会计职业的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