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功能语言学研究意义论文

发布时间:

功能语言学研究意义论文

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博采众家之长,属于“融合派”阵营,明确表明继承了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语言学以外学科的思想,除了这些,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有没有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当代西方哲学家普遍认为,“语言在哲学中始终占据着荣耀的地位,因为人对自己及其世界的理解是在语言中形成和表达的,这一点甚至从柏拉图的《克拉底鲁篇》和亚里士多德的《解释篇》的时代以来就为人们所承认了。”[1]对语言问题的思索探讨起源于哲学家,任何语言学流派都必然受到先哲思想的影响。韩礼德也认为,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流派的种种分歧可归结于古希腊时期的两种语言观,一种以普罗塔拉和柏拉图为代表,一种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根据两种语言观的不同特点,系统功能语言学可归于第一种语言观。[2]由此可见,韩礼德也承认语言学的哲学渊源。既然人类的文明不断进步,哲学思想也在发展,任何学科的发展都受制于其时代背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也一定会有近代哲学思想的踪影,因为伟大的语言学家也是哲学家,他们的语言观反映其世界观,他们的语言研究方法就是认识世界的方法论。那么,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集大成者,韩礼德的语言哲学思想有何特点?又与哪一哲学流派的观点相近?探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的论文并不多见,严世清[3]曾从韩礼德的语言观、语义观和隐喻观讨论了其体现的语言哲学思想。本文通过剖析韩礼德语言哲学思想中的唯物论、辩证法以及实践论来比较其与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思想的异同,从而揭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哲学方面的贡献与独到之处,这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言哲学的内在联系。

一、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哲学观

尽管马克思与恩格斯并没有专门阐述语言理论的着作,但他们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散见于各种着作中。为了反抗黑格尔式的德国唯心主义对语言的神秘化,马克思特意强调了语言的物质性,认为“‘精神’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及声音,简言之,即语言。”[4]接下来马克思又论述了语言的实践性、社会性与辩证性,他说“语言与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4](34)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也就是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语言)。语言离不开现实生活,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要把自己的语言还原为它从中抽象出来的普通语言,就可以认清他们的语言是被歪曲了的现实世界的语言,就可以懂得,无论思想和语言都不能独立组成特殊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5]马克思主义语言观的基本宗旨是“去蔽”———去思想之蔽,解思想之困,也是“治疗”———治疗哲学因误解语言与生活而发作的“精神狂想症”。[6]总之,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强调了语言的物质性、实践性和辩证性,从生活实践、生活形式出发理解语言和思想,这样就清除了语言的神秘性和实体性,在理论上取消了唯心主义的合理性。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体现的唯物论、辩证法与实践论

(一)社会符号学的语言观:语言中的唯物论

基于对语言研究的不同目的与兴趣,每个语言学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观。韩礼德所关心的是教育问题,这正是他进行语言研究的第一动力。正如韩礼德自己所述[7],他要建立一个“适用的”语言学(applicablelinguistics),所以他从社会的角度出发研究语言,认为语言学是一种社会符号学,这就决定了韩礼德语言观中的唯物论基础。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语言学的研究隶属于符号学。韩礼德的符号学有别于传统的斯多葛学派以及索绪尔的符号学,是对符号系统即意义的研究,而不是对孤立的、静态的符号研究。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是一种意义潜势资源,具有物质现实性的唯物论基础,因为任何符号都是物质现实的一部分,都有表达意义的外在形式。如舞蹈以人体动作为其表达意义的外在形式,同样,作为符号的语言也有其表达意义的客观外在物质形式,即声音。其次,语言是社会的,“社会的”包含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指的是社会系统,即文化;韩礼德强调“语言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它不得不完成这样的功能”[8],也就是说语言所具有的功能有其物质基础,是由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决定的。第二层含义表示的是语言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把社会结构看作社会系统的一个方面。社会结构包含情景语境,家庭等级关系以及社会等级关系三方面内容。社会系统与社会结构都是客观实在,即物质。语言是维护社会结构的产物,讲话者通过使用语言或“反语言”反映客观的社会现实,与此同时又重构一个主观的社会体系,也就是说,一切语言都是使用中的语言,语境决定意义,社会语境也是其中之一。这等于说,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这与马克思主义语言观所认为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语言)不谋而合。由此可见,韩礼德也认为语言有其物质基础,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充分体现了他的唯物论语言观。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体现的辩证法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辩证法体现在对小句“交换功能”的论证,是对语法隐喻的阐述以及互补的研究方法。第一,小句“交换功能”中体现的辩证法在日常交往中,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必然涉及语言使用者的相互对话。根据语言使用者的交际角色(或是给予,或是需求),以及所交换的商品(或是货物和劳务,或是消息),我们可以得出四种言语功能(提供、声明、命令和问题)。在交流过程中,说话者自己扮演一定的角色,同时有强加给听者(读者)一个对立的角色,也就是说话人在理解这些言语功能的基础上,可以作出或者正面的或者负面的八种反应(提供—接受,退回;命令—执行,拒绝;陈述—认可,驳回;提问—回答,拒答)。说话者与听者/读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有时两者之间的角色又相互转换,统一于小句的“交换”过程中,显示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髓和魅力。第二,语法隐喻阐释中的辩证法尽管语法隐喻概念最早由韩礼德提出,但这一现象却自古有之。韩礼德对语法隐喻的性质、功能、阐释和归类等都有独到的见解[9]。他把“隐喻式”与“一致式”看作统一意义的不同表达方式,但两者不是绝对的相等,因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看来,选择及意义,因而“隐喻式”与“一致式”两者表达的意义只是某方面相同,两种表达方式既相互区别,有相互联系/依赖。“”如果某种表达方式是隐喻的,那这种隐喻是相对于其它的表达方式而言的。”[10]我们不能简单的定论说一致式体现方式比起隐喻式体现方式来说就更好,更常见,因而是规范/标准的,因为它们两者只是在履行自己的不

同职责,选择哪种方式取决于语境、语域等多种因素,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并且,不能把一种意义体现方式归为绝对一致式或隐喻式,这两种体现方式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些观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严世清[3]从真理相对性的角度讨论了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的贡献,从而也论证了其语法隐喻理论中体现的辩证法。第三,辩证统一的互补研究方法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体系成熟完善,能够解决说明多方面的问题,是实用性很强的语言理论,这与它辩证的研究方法不无联系。韩礼德多次强调不同的语言学派或研究立场之间的互补性。此外,在其理论内部研究过程中,韩礼德也彻底地贯彻互补的研究路线,因为人类的经验如此复杂,单从一个角度来解释是不够的。互补就是变“析取”为“并取”,[11]认为语言系统内部存在着多方面互补:词汇与语法之间的互补;语言作为系统和语言作为语篇之间的互补;说话和书写两种形式的互补。这充分体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词汇和语法在识解现实的过程中具有互补性,词汇和语法相互区别,是系统功能语法层次结构中词汇语法层的两个方面;同时两者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连续体,词汇与语法交汇在一起作为独立同一层面出现。正是词汇语法层使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以多种方式识解周围的世界,词汇与语法的区别在于其表达意义的精密度,词汇与语法的互补性使得我们可以从两个相反的视角来识解经验:从词汇的角度看,现象是个别的;从语法的角度看,现象是整体的。这两种视角统一于对同一现象的识解中。语篇与系统是语言这一单一现象的两个方面,系统与语篇的区别在于其与意义的例示关系,把意义看作潜势还是例示的结果。系统作为潜在性,是一个有无限多的可能性的系统网络;而语篇则是从这个整体潜在性中作出挑选的过程和结果。同时,系统与语篇又相互联系,语篇是系统的例示,反过来,系统是语篇的潜势。如果单从系统或语篇任何一个角度看待语言,你得到的画面会是扭曲的、不全面的。语法学家与语言学家的研究领域及角度应该是互补的。[11](85)说话与书写这两种形式的区别在于意义的体现方式,意义是过程还是结果。说话与书写这两种形式的互补性不是简单的互换关系,不是以不同的方式做同一件事,而是在做不同的事。这两种形式在组织意思方面的策略以及控制复杂度方面的方法均有所不同,所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要对其中之一选择使用,因而产生互补性。说话和书写这两种不同的形式又相互联系,统一于意义的体现方式之中。韩礼德在语言研究中采用分与合相统一的研究方法,注意语言中的互补性,充分体现了他辩证统一的研究方法。正如韩礼德所言,“当然,为了理解语言,我们确实需要对其分解。但语言不是在以部分,而是以整体的形式在发挥着功能。”

(三)语义生成观中的实践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意义是(语言)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12]。意义产生的基础是社会,意义离不开语言所存在的社会。韩礼德认为语义生成是一个动态过程,按照时间框架可分为人类语言的进化过程,语言个体的发展过程以及意义行为的展开过程,即种系语义生成,个体语义生成和语篇语义生成。[13]这三个过程处于互动作用的关系,充分体现了语言在生成社会人中的作用,同时,这三种语义生成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系统功能语言学明确提出了意义演化理论,认为语言是人类在原始的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一开始人类经验的物质层面与意识层面是同时发生的,人类的语言要受制于直接的语境,随着人类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实践活动中的不断进化,语法层面的出现是人类语言脱离了直接的语境,与其他动物的交际形式区分开来。人类语言的语义生成是一个社会实践过程。语言是一种达到社会目标的手段,而这种目标对于他作为一个社会人来说至关重要。个体获得语言的过程也是他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儿童要学会使用词汇和语法来认识外部世界,与他周围的人交往,以及学会使他的表达与其环境具有相关性,这就是韩礼德的三大纯理功能。语篇的意义也是人们真正参与语言交际时生成的。语篇是语境作用的产物,离不开具体的言语交际,而存在于意义潜势中的各种意义,只有通过一定的语篇进行社会交换,才能生成人们所理解的意义。总之,意义不是个人的,先验的,意义的形成过程是人类意识与人类经验互动的结果,产生于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产生于个体之间的交往中,产生于语篇的相互联系之中。语言具有社会性,即巴赫金所说的交往性,马克思所指的实践性。

三、系统功能语言学与马克思主义语

言哲学的区别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的思想有相通之处,但是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它们研究的出发点、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大不相同。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社会的,把语言看作社会行为,是为了解决他们所关心的教育及其他的相关问题,韩礼德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适用的语言学;而这是建立在对语言系统、结构的详细分析基础上。简单地说,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都是语言,目的和对象统一于一体。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语言与人,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是其无可回避的问题。它是通过语言分析揭示人与人的世界的科学,其中,“语言分析”只是手段过程,而“揭示人与人的世界”才是这门学科的真正目的,语言作为研究对象与其研究目的是分离的。对马克思、恩格斯来说,对于语言的论述是为了去蔽治病,反抗黑格尔式的德意志唯心主义对语言的神秘性。

四、结语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博大精深,本文剖析了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发现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的思想有相通之处,并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语言观中的唯物论、辩证法与实践论;但系统功能语言学不同于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因为它们研究的出发点、对象和目的大不相同。

本文是对山东大学、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德禄教授的访谈录。张德禄教授几十年来致力于功能语法、语篇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并颇有建树。在访谈中,张德禄教授阐释了语篇分析研究的内容及方向、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现状及发展、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及其发展趋势。

他还畅谈了做科研的方法,如怎样找到科研的突破点、如何处理领域与方向的关系,并就学术精神等方面给年轻学者提出建议。张德禄教授是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张教授于1982年留学澳大利亚,师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M。

并获得硕士学位,是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奠基者与领军学者。张德禄教授在多个国家级学术研究学会担任主要负责人,是国内十几所大学的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张德禄教授获得教学科研奖励20多项,主持科学研究课题11项,完成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

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和论文集上发表论文155篇,其中在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80余篇,如TEXT、《外语教学与研究》、《山东外语教学》、《外国语》、《当代语言学》等;由国内外知名出版社出版专著、编著、译著23部。他的成果被5000多篇论文所引用。几十年来。

张教授在功能语法、符号学、文体学、语篇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外语教学等领域成绩斐然;在潜心科研的同时,张教授培养了许多德才兼备的学者,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14年12月笔者就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前言课题及其发展趋势专访了张教授。张淑杰:(以下简称笔者)张。

师,语篇分析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核心领域,您在语篇分析方面著述颇丰,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并形成著作《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于2003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同时《语篇分析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

请您谈谈您在语篇分析方面的研究心得。张德禄:(以下简称张)传统上,语法研究的目标是分析句子,包括传统语法和形式主义语法学派都是把句子作为研究对象,但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把语篇作为研究的核心。首先语篇是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即使一个词、一个句子、或者一系列句子都可以是一个语篇。

都可以作为交际的基本单位。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研究语法的目标是进行语篇分析,而不仅仅是研究小句。研究语法时应该把语法与语篇联系起来,因此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被称为功能语法,实际上是把语言的形式与意义联系起来。同时,系统功能语言学各个方面的研究。

特别是词汇、语法、语音、音系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它们在语境中的功能,而语篇为它们的研究提供了语境。(Halliday,1985)现在,语篇分析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首先,语法与语篇在微观层面的关系需要搞清楚。以前对于语篇的研究主要放在语篇的整体结构上。

如体裁结构,而对于微观层面上语法与语篇的关系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当然也有一些研究如修辞结构理论在做这方面的努力。把语法研究与比较接近句子及比句子大的语篇单位联系起来,语篇研究就形成了从宏观到微观即由什么语法单位及语法模式来体现的系统研究,这样就把语法与语篇的体现关系从整体与局部两。

层面上联系起来。其次,对语义系统的描述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以前进行的系统描述大部分是在语法层面上或者与语法相关的层面上进行的,而对于社会文化层面上的研究还不够,当然有些方面的研究如评价理论也是在语义层面上进行的。最后,语义系统特征与语篇特征的关系问题也需要做进一步研究。语篇特征来自。

系统,这些语篇特征与语义特征有什么联系,有怎样的决定被决定的关系也需要搞清楚。这些课题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您从90年代开始进行的大部分研究是在语篇层面上,特别是进行了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关系研究,并承担了教育部的社科规划项目“论语篇连贯的总体条件”。

哈哈,我是用百度搜的中文再用在线词霸转成英文贴给你的,可能不全能用,但有些应该能,我顺便把中文原文也给你。不过,狠狠,请注意人都是有社会性的,现在论文抄袭风猖狂,也有你一份功劳!我其实还可以检举你的......综观语言科学的发展史,从高度抽象层面来看,其间总是交织着形式与功能两种理论观点的对峙与竞争,由此产生的不同学术观点、理论流派和描述方法,成为语言学发展的原动力,推动着整个学科不断向前。本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这种对立愈演愈烈,形成所谓“索绪尔悖论”,在关注焦点和研究内容上体现为“内置语言”研究与“外置语言”研究之间的差别。就理论分野而言,社会语言学研究属于功能一派。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语言现象与社会文化因素发生交互作用之时,语言代码不再仅仅表示单纯语言学上的符号意义,而是蕴涵着复杂的社会因素和深刻的文化意义,—语言学研究有必要对此进行描述与解释。七十年代末,Chomsky将社会语言学研究喻为采集蝴蝶标本的工作,其重要性无法同理论语言学相提并论。二十余年之后,乔氏改变了当初的看法,声称从不怀疑社会语言学研究在语言科学中的合法地位。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意义,还表现在促进课程建设、重视应用研究、繁荣语言学研究这三个方面。社会语言学自问世以来,在语言学研究发达的西方国家受到重视,同句法学、音系学,以及语义学一起,成为不少大学语言学系的核心课程。此外,社会语言学应用性研究也引起学术界广泛的重视,分别在法律语言、广告语言、诊断语言以及广义的语言教学与研究等领域得到充分实现。最后,社会语言学试图为语言实际使用中普遍存在的语言变异现象提供一种整合研讨模式与理论解释,特别是通过考察各种语言变体形式与社会文化影响之间的关系,旨在揭示言语行为与社会文化因素的互动模式,并对变异现象从多维角度进行说明与解释。让我们举一个常见的英语用法实例,来说明社会语言学对语言学研究的贡献。众所周知,反意问句是英语特有的现象。从结构上讲,反意问句有两种句法形式:1) This is an interesting book, isn't it?2) This isn't an interesting book, is it?这两种句法结构可视为同一语言现象的不同变体形式———两者可以在任何情况下互用,而不影响意思的表达。这一结构从形式上可以进一步表述为下列规则:Tag Question Rule in EnglishNP + VP, VP + NP? | + negative | | - negative | | + pronominal | | - negative | | + negative |但是从功能上讲,特别是在口语当中,同样都是反意问句,通过使用不同语调所表达的底蕴却大不相同。传统的解释是:句子后半部分读作轻声调时,表示信息咨询;句子后半部分读若降调时,含有期望对方确认之意。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对这一语言现象及其功能特征有了新的认识。首先,来自语言性别差异的研究表明,反意问句从语言功能上讲多含有“犹豫不决”、“企盼认可”、“避免冲突”等底蕴,与西方文化对于女性社会角色的认定相吻合,故多为女子所使用。其次,来自方言变体的研究表明,在英国文化中反意问句常常用来表示“纡尊降贵”的言外之意,暗含明显的优越感底蕴。最后,来自法庭语境的调查还表明,反意问句不是女性的专利———其使用频率受到社会语境的制约和角色身份的支配,与其说是“女子英语”的表现,不如说是“弱式英语”的特征。由此可见,社会语言学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视野、新的分析方法,从而丰富了语言科学的研究内容,加深了我们对语言本质的了解。Looking at the history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languages, from the highly abstract level, during which are always intertwined with the theory of form and function of two kinds of conceptPoint of confrontation and competition, resulting in different academic perspectives, theories and describe the method of genres to become linguistic developmentThe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subject as a whole continue to move forward. After the seventies of this century, this opposition intensified, the formation of theThat "Saussure's paradox", in focus and research content, an expression of "built-in language" research and "external language"Stud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n the theory of distinctio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linguistic research are faction. In the actual use ofProcess, the linguistic phenomena and socio-cultural factors, interaction occurs when the language code is no longer just that simple linguisticOn a symbolic significance, but implies a complex social factors and the profou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 the need for linguistic researchThis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The late seventies, Chomsky described as the social linguistic research work of butterfly specimens collected, And its importance can not be compared with the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More than 20 years later, Qiao Shi has changed the original view, claiming thatNever doubted the social linguistic research in the language of science in legal social significance of linguistic research, but also in the promotion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emphasis on applied research, to study the prosperity of LinguisticsThree areas. Since the inception of Sociolinguistics in the Linguistics developed Western countries be taken seriously, with sentences of Law, Phonology, and semantics, together with a number of the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University of the core curriculum. In addition, social linguistics should beWith a wide range of research also attracted academic attention, respectively, in the legal language, advertising language, diagnosis, language, and general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such fields as fully realized. Finally, social linguistics, the actual use of language in an attempt to PuOver the existence of the phenomenon of language variation to provide an integrated model and discuss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in particular by looking at a variety of languagesVariations of form and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impac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ehavior and speech to reveal the interaction model of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And the phenomenon of variation from the descri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us take a common English usage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social linguistics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linguistics. Public of the WeekI know, anti-sense questions with the English language-specific phenomenon. Structurally speaking, the anti-sense questions with two syntax forms:1) This is an interesting book, isn't it?2) This isn't an interesting book, is it?Syntactic structure of these two phenomena may be regarded as the same language in different variations --- the two can cross in any circumstancesUse, without affecting the expression of meaning. This structure can be further from the formal presentation of the following rules:Tag Question Rule in EnglishNP + VP, VP + NP?| + Negative | | - negative | | + pronominal || - Negative | | + negative |But from the functional sense, especially in the spoken language among the same questions with both anti-Italian, by using a different tone expressed by theHeritage is much different. The traditional explanation is: the latter part of the sentence read as soft-tune, it said that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sentence after theHalf of the time if the falling tone, the meaning contains the hope that the other party to confirm. Since the seventies, with the hair of SociolinguisticsExhibition of this language phenomenon and its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a new understanding. First of all, from the linguistic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gender differencesAnd anti-meaning from the language function in terms of questions with multiple containing the words "hesitant," "look forward to approval", "avoid conflicts" and so on at the end ofYun, and Western culture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social roles of women in line, so mostly used by women. Secondly, from the dialectStudies have shown that variants in the British culture is often used to indicate anti-sense questions with "pride and Yu," meaning, which impliedObvious sense of superiority heritage. Finally, the Court of context from the survey also showed that anti-sense questions with not unique to women --- Its frequency of use by the social context of the constraints and the role of dominant identity, not so much a "women's English" performance, As it is "weak English" character. Thus, social linguistics, linguistics research for a newObserve the field of vision, a new analysis method, thus enriching the language the cont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o enhance the nature of our languageLearn.

功能语言学毕业论文

有很多啊 一下供你参考英汉翻译方向On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of 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浅谈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异化和归化)On Treatment of 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 (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方法)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in Chinese (汉英公示语的翻译)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ames of Commendation (英语商品名称的翻译)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Translation Skill 中英文化差异与翻译技巧An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Poetic Image诗歌翻译的意象问题探讨A Study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itles of English Films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研究A Study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itles of English Novels英语小说题目的汉译问题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Poem “ Untitled “ by Li Shangyin李商隐的诗〈无题〉的英译比较研究Foreigniz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IdiomsOn Culture Translation under ForeignizationOn Faithfulness in TranslationOn Fidelity and Expressiveness in TranslationInterpreting and Interpreting SkillsOn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The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Equivalenc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ranslation Cultural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Through TranslationArts in Verse Translation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 of Hong Lou MengOn Translating the Passive Voice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Long Sentences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The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Exploring English-Chinese Audiovisual TranslationOn Chinese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EnglishOn the Criteria of InterpretationOn the Unit of Translation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Arts of Translation in Advertising LanguageOn Transformation between Parts of Speech in E-C TranslationExploring Substitution and Ellipsis in TranslationOn English Proverbs TranslationOn the Criteria of TranslationThe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Style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Transla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YeachingChinglish in C-E Yranslation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llusions and their TranslationEnglish Neologisms in Newspaper and their TranslationOn Translation of Humor in Pride and PrejudiceOn Features of Journalistic English and its TranslationCultural Discrepancies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TranslationEnglish and Chinese Translation Song lyricsTranslation of Address Term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On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in Translation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Pun into ChineseThe Role of Dictionary in TranslationThought Pattern and its Influence on TranslationLex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egal English and Legal Lexicon TranslationFeatures of Foreign Trade English and its Translation ModelOn Euphemism TranslationTranslation of Metaphor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Features of Tourism English and its Translation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影视字幕翻译的原则影响长句翻译的因素例析英译汉中形象语言的处理生活中广告英语的翻译特色对翻译原则“以信为本,求真求美”的思考翻译中的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南昌旅游景点中英翻译错误及纠错对策背景知识在口、笔译中所扮演的角色分析商务英语翻译的不对等性

一个好的英语专业论文题目既是指定一个研究的方向,也是一个新的学习领域。你会像一叶小舟,尽情游弋在知识的海洋中。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2英语专业各方向论文题目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点击获取更多"论文"相关内容↓↓↓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

★ 英语教学法论文题目 ★

★ 毕业论文答辩发言稿 ★

★ 大学毕业论文评语 ★

中学英语论文题目参考

1、中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策略研究

2、论中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目标的设置

3、浅谈中学英语词汇教学

4、中学英语教学中“跨 文化 意识”的缺失及对策

5、浅谈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母语文化教学

6、农村初中英语教师专业能力调查研究--以福建漳州某农村中学为例

7、论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8、中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基本原则

9、中学英语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原则探析

10、角色换位法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11、能力导向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及策略探究

12、中学英语教学与交互式电子白板整合应用研究

13、农村初中学困生英语厌学心理初探

14、浅谈中学英语 教育 学科目标

15、浅析中学英语教学中语言学习策略的训练

16、中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分析

17、中学英语教师必备素质研究

18、口语能力提升与中学英语教学

19、优化中学 英语阅读 教学的实践研究

20、从传播学角度看中学英语教育对实用 英语学习 的影响

21、中学 英语口语 教学 方法 探索

22、浅谈如何提高中学英语阅读水平

23、浅议如何提高农村中学“学困生”英语学习兴趣

24、浅谈中学英语语法填空的解题技巧

25、论高效中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

26、中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探索

27、中学 英语写作 教学的动态评估体系建构

28、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人文关怀

29、基于语料库的中学英语学习者写作句法复杂性变化研究

30、中学英语课堂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与应用

31、文化生态视域下英语教师学历与能力应和谐统一--基于海南民族地区中学英语师资结构的调查 报告

32、探究中学英语有效阅读的教法

33、关于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维度的思考

34、农村中学英语课堂评价策略

35、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作用

36、朝鲜族中学英语教学情境创设探究

37、生态教学环境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38、浅谈中学英语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39、河南省中学英语教师职前阶段专业知识的建构

40、提高中学 英语单词 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析

41、小说素材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教学途径探究

42、基于交互模式的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研究

43、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生态课堂”

44、浅谈多媒体应用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优越性

45、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中学英语中介语整合模式研究

46、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具的恰当选择

47、浅谈中学英语翻译的技巧

48、走出中学英语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误区

49、中学英语兴趣教学的新途径分析

50、试论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构建

前沿学术英语论文题目参考

1、浅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英语专业学术论文摘要的翻译

2、“教学学术”视角下开放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3、课程生态需求分析模式下的“学术英语”课程定位

4、CBI理论视域下学术英语读写教学研究

5、基于微课的通用学术英语写作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

6、基于课堂读写任务的学术英语写作引用特征研究

7、基于语类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路径研究--以“文献综述”写作教学为例

8、基于需求分析学术英语教学模式

9、学术英语阅读能力的界定与培养

10、学术英语的词块教学法研究

11、英语专业本科 毕业 论文学术失范现象的成因与对策

12、浅析批判性思维下大学学术英语课程模块的构建

13、关于中文学术期刊使用英语的规范性问题

14、医学学术英语口语课程构建的探索

15、学术英语写作中词汇衔接探究

16、学习者学术英语写作中的引用行为研究

17、浅探理工院校学术英语改革实践

18、学术论文写作中的英语负迁移现象研究

19、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学术英语口头报告对批判性思维的影响探究

21、“学术读写素养”范式与学术英语写作课程设计

22、中国高校学术英语存在理论依据探索

23、学术英语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

24、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英语能力一体化培养

25、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交际能力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延安大学为例

26、关于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定位研究

27、理工科学术英语视野下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植

28、面向学术英语的实验平台建构与探索

29、学术英语有效教学

30、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环境下的写前计划效应探究

31、元话语视角下英语学术论文中的转述动词与语类结构研究

32、基于自建语料库的学术英语中语块结构的研究

33、以学术英语为新定位的大学英语教学转型问题的对策研究

34、跨文化背景下的中西方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差异

35、学术英语背景下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

36、农学 专业英语 学术词汇概念的区别及释义

37、专门用途英语学术词表创建研究--以航海英语为例

38、基于语料库的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研究

39、英语专业本科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实现路径

40、谈从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转型的必要性

41、面向学术英语教改的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方向与路径研究

42、以学术英语为新定位的大学英语教学转型--问题和对策研究

43、学术英语写作的语言风格探究

44、学术英语写作的专属性

45、大学英语转型背景下“学术英语”课程模块的构建

46、从中外合作大学学术英语教学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西交利物浦大学为例

47、理工科研究生英语学术写作困难研究

48、医学本科生英语学习中学术阅读的质性调查研究

49、学术论文中英语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的元话语比较分析

50、整合研究生英语能力和学术能力的项目式教学模式

金融英语 论文题目

1、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2、金融英语词汇的语义变迁探析

3、浅析微课在金融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4、金融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

5、高职院校金融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6、刍议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7、转型期高职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为例

8、金融英语与金融全球化竞争

9、高职专科类金融专业英语教学研究

10、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金融英语词汇学习-以金融术语为例

11、基于语料库的英语经济语篇中隐喻的研究--以金融危机报道为例

12、高职高专金融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探究

13、 商务英语 专业学生的词块学习与教学策略研究--以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为例

14、基于福建绿色经济的发展研发金融英语校本课程探究

15、金融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

16、金融转型背景下从业人员岗位英语能力强化路径探索

17、金融英语的词性转换研究

18、浅析以多模态理论为基础的金融英语教学

19、金融英语教学策略创新与金融双语教学共生性研究

20、翻译生态环境视角下金融英语新闻的汉译研究

21、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教学探究--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2、高职 英语文化 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策略探究--以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为例

23、金融英语术语汉英翻译研究

24、专业人才培养视阈下的金融英语教学探究

25、国际化就业环境下的金融英语应用模式研究

26、对等理论观照下金融英语隐喻翻译的喻体形象取舍策略

27、基于ESP理论的金融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28、浅谈金融英语翻译基本特点

29、基于平行双语语料库金融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30、多媒体网络环境下金融英语教学模式探析

31、语境在金融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32、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中的应用初探--以金融英语视听说为例

33、金融学专业金融英语教学实践的探索

34、金融英语词汇特征浅析

35、金融英语汉译技巧探究

36、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与策略探究--以某大学商学院为例

37、 财经 英语新闻语料库的建设构想与教学应用

38、大数据时代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39、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40、目的论视角下的金融术语翻译研究

41、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动机及学习策略相关性研究

42、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43、释意理论下提高商务英语口译质量的应对策略研究

44、基于学生需求分析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研究

45、金融专业英语听说课程3S行动导向教学探索

46、基于自贸区需求的国际贸易双语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47、提升商务英语实践教学质量研究

48、商务英语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技巧

49、学业用途英语中MOOC的效能研究

50、大数据时代金融人才培养方式探析

51、基于需求分析的商务英语CBI课程实证研究

52、全球化背景下财经类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环境研究--以上海金融学院为例

53、国家战略视域下的法律英语人才培养

54、培养高校综合型金融人才

55、基于航海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思考

56、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探析

57、金融翻译的英汉对比研究

58、试论如何把握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

59、从财经新闻英译汉看财经英语长句的翻译策略

60、改写理论视角下英语硬新闻编译研究

2022英语专业各方向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2022毕业论文题目来源

★ 2022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 2022最新数学方向毕业论文题目

★ 2022英语教研组计划最新大全10篇

★ 2022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

★ 2022年终总结(50篇)

★ 2022教学年终总结50篇

★ 2022教师教学工作总结报告(通用10篇)

★ 2022教学科研工作总结

★ 2022教师学期教学总结模板五篇

建议选择文学方面的题材比较好些,我就是英语专业毕业生,当时我选择的是西方文化方面,材料比较少。但是如果要想拿到优秀论文建议最好别选文学,这个没有什么新意,而且也许会有许多人选材一样。若是不准备拿优秀论文,文学题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比如:中英广告语翻译差异、英语中的中式英语(这个可以写学生容易犯的中式英语错,也可以写被英语国家广泛接受的中式英语如long time no see等)写的还是很多的,最好不要上网查,你自己想想哪个题目你比较感兴趣或者在行,然后再再网上搜集资料。如果是本科,毕业论文很好过关的不要担心。祝你好运!

外国语言文学论文的研究意义

日论文的研究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写:一是理论意义,第二个是实践意义.理论意义可以总结前人的研究,

两个方面:理论意义——即该文学给我们的社会、生活、思想等等带来的影响与意义【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对文艺复兴的影响】;实践意义——即该文学对我们现在的指导意义在哪里【比如莎士比亚戏剧对英文词语的扩充影响,更是现在很多应用广泛的名言的来源之类的】。

论文的研究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写:一是理论意义,第二个是实践意义.理论意义可以总结前人的研究,然后写写自己的论文有什么理论上的创新.实践意义可以写对某一问题解决的指导意义。

论文是一种学术观点的体现,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得到一些启示,同时扩展他人的理解和见识。自己也可以看他人的论文,学到不同的知识,是一个学术交流的地方。

网络语言的研究和意义论文

网络语言 你明白多少? 出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新人类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标志,伊妹儿、小猫、老鼠早已被踢出年轻一代的网络词典,越来越多的新词汇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蔓延。“偶稀饭粗稀饭”,“晕倒,楼主刚从火星归来?”,“偶8素米女,偶素恐龙的说”,“介素虾米东东?”……这些都是新新人类的网络语言。 网络是个虚拟世界,受网费和网速的限制,为了提高交流沟通的效率和信息含量,属于它自己的“Q言Q语”便应运而生,给日常用语注入一股鲜活的血液。 新新人类都是一些创造力和模仿力都很强的年轻人,善于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也正因此,网络语言才会不断推陈出新。 Q语究竟是古老汉语的一种新时代烙印,还是把纯洁的汉语带入了一个歧途? 网络语言颠覆传统文字习惯 几家欢喜几家愁“周末,读大学的GG(哥哥)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西,都系‘偶’(我)非常‘稀饭’(喜欢)的。就‘酱紫’(这样子),‘偶’(我)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KPM(肯德基、比萨饼、麦当劳)……”相信很多人看了这段文字都会不知所云,但这却是天津市某中学生作文里的一段文字。时下,这些时髦的网络“新语言”已成为不少青少年挂在嘴边的常用语。走进各所大中学校,我们随处可以听见“恐龙”“青蛙”“灌水”“BF(男朋友)”“MM(妹妹)”等这样的网络语言,有的学生甚至把它们当作书面语言,在作文中使用。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网络语言究竟是新新人类的文字游戏,还是现代汉语的积极发展?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学生时髦有趣干吗不用? 天津新华社消息,天津市43中学的高一女生李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网络语言活泼幽默,用起来非常方便也很时髦,很受同学们的欢迎。她还告诉记者说,谁要是在网上一本正经地和别人聊天,是会被人家挖苦取笑的。 也有一些学生对记者说,语言的使用本就应该不拘一格,生动有趣的网络语言其实和相声、小品一样,也是语言魅力的体现。很多畅销的网络小说如《第一次亲密接触》、《猪八戒日记》里充斥了“美眉”“青蛙”这样的网络语言,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如果把这些词换成正统的表达,它的可读性就差很多。 记者登录了几家国内网站的论坛和聊天室,满眼充斥着让人看得似懂非懂的网络语言:“蛋白质”指“笨蛋、白痴、神经质”,“尴尬”一定要说成“监介”,网络新手被称作“菜鸟”,在网上乱留言叫“灌水”,“很S”形容的是说话拐弯抹角,而最常见的TAXI(出租车)在网络语言却变成了“太可惜”…… 老师认为网络语言冲击语文教学 家住天津市和平区的许女士无意间发现女儿的日记中有这样的文字:“……没想到我最要好的朋友竟欺我,TMD(他妈的),7456(气死我了),我恨不得一脚TST(踢死她)。”许女士看后不知所云,直到女儿一番解释她才明白过来。许女士无奈地对记者说:“这是什么话呀,日记本成了密码本,根本看不明白!看来我和孩子之间已经有了‘网络沟’。” 家住天津南开区的小楠在上小学时擅长写作文。入中学后,小楠开始迷上了网络。近日,老师在一次家长会上说,小楠写的作文让他有些看不懂,什么“PF(佩服)”、“BT(变态)”、“4242(是啊)”都用进去了。小楠的母亲翻开女儿的作文一看,到处是老师用红笔画的圈圈杠杠,都是“看不懂”的网络语言。 也有的家长认为,要让孩子不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就要让孩子们远离网络。可孩子们都反映,网络世界丰富多彩,利用网络可以获取很多知识,这令家长们左右为难。 专家宽容比扼杀更重要 有关专家表示,网络语言也是一种语言实践,能在学生中间风靡,就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如果用网络语言写出来的东西大部分人都看不懂,影响了沟通,也就失去了语言的意义。同时,老师和家长应该用宽容和理解的心态看待这种现象。 王辛铭说,在语言的长期发展中会出现一些新的词汇,有一部分有生命力,有一些会被淘汰,这些新出现的网络词汇中有些可能成为汉语的新词汇。网络语言是年轻人的一种调侃语言,它也有个生命力的问题。对网络语言我们要有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对网络语言的出现不要大惊小怪,视为洪水猛兽。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汤吉夫认为,社会发展越快越迅猛,语言就会不断地被丰富被更新。对于出现的网络流行语言不能简单地判断对错,它进入人们的生活需要一个逐步被接受的过程,因此对网络语言宽容比扼杀更重要。现在很多老师和家长会担心作文中大量使用网络语言会影响孩子的考试成绩,这种想法其实是不科学的。在我国大力提倡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是一个必然趋势,一些有鲜活生命力的语言将不再成为高考作文的禁忌。 天津市社会科学研究院舆情研究所所长王来华说,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灵活变通的表达方式与常规语言相比具有新奇、简单、有幽默感的特点,我们应当对它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同时,我们应当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分清楚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并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促使其使用规范性的语言文字,毕竟传统的语言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天津市求真高级中学高级教师王辛铭说,因受网络语言的影响,有同学在作文里会冷不丁地冒出个网络上的词语。一些年纪大的老师根本搞不清是什么意思。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写作文尽量用口语化的语言,可将学生作文收上来一看,还是有些学生会使用诸如“酷毙”、“卡哇依”之类的词。他认为,对此若不加以引导,学生极有可能会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 天津市求真高级中学高级教师王义明指出,学生面临考试、升学的压力,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如果一味地使用网络语言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安全因素”。阅卷老师对网络语言一般都不会买账,这样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分数。 网络语言生成另类文化?时下,网络交流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随着网络交流的普及,一些新兴的网络语言正逐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如果你不了解网络语言,就很难被视作网民中的真正一员,就像不懂英语很难与世界接轨一样。 网络的另类声音 在网上,如果你称呼漂亮姑娘为美女,肯定会让网友们喷饭———太俗了。网上美女的称呼叫“美眉”。发明这个称呼的网虫一定具有相当丰富的艺术细胞,因为姑娘的眉毛可是构成美貌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中国的传统词汇中,东施是丑女的代名词,谁叫她效颦来着。可若是在网上,丑女们有着更令人胆战心惊的称呼:“恐龙”!如果再在前边加上3个字:肉食性。那可就彻底玩完了———谁也不敢惹长相丑陋的“泼妇”。 以上只是网络语言的一类,它来源于中国的传统词汇,但被网虫们赋予了新的含义。通常都非常形象,通俗易懂。“伊妹儿”、“美眉”是第一批伴随网络诞生的词汇。 此外,新词汇的诞生还有很多归功于网民们自己的创造。例如米国,并不是指生产大米的国家,而是指美国。网民打招呼的时候,通常不会说“我来了”、“我要去吃饭了”之类没品位的大白话。 在网上,数字语言更不可小觑。倘若你初涉网络,除非有破译密码的天才,否则是绝对弄不明白数字语言代表的真正含义。很多现实生活中的爱情高手就是这样栽在网上的。 网络语言还包括很多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比如说,“BB”的意思就很复杂了,它可能是宝贝、孩子,情人,也可能是和你说分手———BYE—BYE。 如果你愤怒,你可以选出一个横眉竖目的脸谱发过去,心情好时则可以选择哈哈大笑的卡通形象。还有许多符号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网络语言种类繁多,很难一一列出,其中的意味、酸甜苦辣就得网民们自己去慢慢品了。 网络语言冲击语文教学 一位小学教师来电说,现在的学生开口“哇噻”闭口“酷MAN”的,让人不知所云。更可怕的是,有些学生在作文,尤其是日记、周记里面充斥着大量的类似语言。据了解,学生们都是从网上学来的。这位老师呼吁,现在学生上网的越来越多,而学生们又正处于打基础的时候,如果对网络语言不加以控制,很可能会对传统正规语言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北京小学副校长李明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应当客观地来看待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影响,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语言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象,如果一个新的语言产生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公认,而且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话,我们就不能也不可能人为地去阻止它。比如说一些大众俚语、俗话就有很强的生命力,事实证明,这些语言对社会只有好处而没有弊端。倘若是些类似江湖黑话等不健康的语言,就应当坚决制止。 白云路小学教师张金芳认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正规,语法、词汇的运用都非常讲究。可是网络语言却不一样,随意的成分太大。如果单纯拒绝网络语言也不明智,毕竟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很多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但如果一味地放任自流也不行。这其间有个度的把握问题。比如说我的学生的文章出现个别网络语言,我不会去责怪他们,而是应该去了解它的真实含义。毕竟,对待新类型的语言,我们采取的方式不应该是逃避而是去学会如何面对。 面对教师们的忧虑,很多身处其中的学生们却不以为然。一位绰号“甲克虫”的小网民对记者说,我们打小就爱看卡通漫画、电视、现在又迷上了网络。我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语言。那些罗嗦乏味的文字我最讨厌,明明一个单词或者一副图片就能说明白的干吗要拐弯抹角来表达呢。 语言发展不能拒绝网络 记者从国家新闻出版署了解到,对于报纸、期刊、杂志上出现的文字,国家都有相应的规定。而对于兼具媒体性质的网络语言还没有出台专门的规定,有关部门也正在商讨相应的措施。另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是否规范网络语言并不是非常重要,关键是看它是否具有生命力。语言是活的、变化的、一直处于发展中的。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以接受。毕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这个网络时代的反映,同时,它也能丰富中国的语言文字。有一些专家就专门从事收集新词汇的工作。 一位语言学专家认为,人们应当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网络语言。纵观历史,人类的每一种新文化的兴起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词汇。远的不说,比如近年国内兴起的股民专用术语,熊市、牛市等单词已经远远超出了股市的运用范围。现在的小孩,都是从读图时代长大的,他们需要更加简单、形象的交流工具。网络语言的产生与其说是为了迎合新一代的需要,倒不如说是语言发展史的必然。网络语言对网民心理的折射摘要] 随着以网络为媒介的交流的增多,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语言目前主要有四类:“新造网语”、“数字网语”、“缩略网语”以及“符号网语”。网民赋予网络语言形象生动、标新立异的特点, 折射出特定人群在特定时期的心理状况。[关键词] 网络语言;类型;特点;心理折射 前言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一场以网络化、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革命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随之而来的是以国际互联网为媒介的人际交流越来越普遍。但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下,大部分的网上交流仍采用字符的形式,同时占网民比例最大的人群是代表社会中坚力量的年轻人。因此在这种交流过程中,语言的运用方式也显示出了一些独有的特点,这造就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广义的网络语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硬件、软件、鼠标、病毒、宽带、登陆、在线、聊天室、局域网、防火墙、浏览器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触网、黑客、短信息、第四媒体、基准网民、电子商务、政府上网、中国概念股、虚拟空间、注意力经济、信息高速公路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如美眉、大虾、斑竹、恐龙、菜鸟、公鸡、东东、酱紫、瘟都死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是指网民们在网络交流这一新兴文化中所使用的新的语言。本文所要描述的正是这一类别。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模式,网络语言文字活泼、自由、亲切、幽默,特别贴近生活,同时却又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这些语言现象的出现都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透过这些语言现象,能够看出与之相适应的特定人群在特定时期的心理状况。 网络语言的类型 目前中文环境中的网络语言(以下简称网语)种类繁多,新词新语漫天飞舞,词语的构成也比较复杂。具体说来,按其组成方式可分为四大类: 1、新造网语。年轻而时尚的网民们为了在网络世界引领潮流、标新立异,不断创造出一些生动活泼、充满怪异情趣的新词,或推陈出新,或旧词换新意。新造网语主要呈现四种形式:(1)“旧词义变”,即根据具体交流的需要给旧有的词汇赋予新的意义。如“帖子”是对网络论坛中所发表文章的称呼,是从“写着字的小纸片”的含义而来;“楼上”和“楼下”在网络论坛中指“上面的帖子”和“下面的帖子”,因为在网上文章按照其发表的先后顺序而呈由上而下的排列;“青蛙” 是指不受欢迎的丑陋男孩,而不是在说青蛙王子或吹牛大王;甚至有人用“偶像”指称呕吐的对象,用“天才”指称天生的蠢材。(2)“旧词音形变”,是指对旧有词语的读音、字形加以变化,进而产生新词的现象。例如,“妹妹”变成“美眉”, “青筋”变成请进, “大侠”变成“大虾”,“版主”变成“斑竹”,“气疯”变成“弃轰”等等。(3) “音译借词”。这里的“借词”概念借自传统的语言学:“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1]最典型的莫过于把E-mail(电子邮件)称作“伊妹儿”、Windows称作瘟都死 、homepage(个人主页)称作烘培机。(4)“新新词汇” 是指由汉字构成的新词。比如“菜鸟”是对网络新手的戏称;“东东”就是指东西,仿佛出自幼儿之口,女孩子对此词情有独钟;“灌水”是让你发表意见、写文章,与之相应的还有“造砖”,前者是指随便写没价值的东西,后者是用心写好文章,两者相映成趣。 2、数字网语。抽象的数字经过想象力的排列组合,产生的效果出乎人们意料。这种数字化语言往往意蕴无穷而表意诙谐活泼,充满生活情趣。数字网语大体有三种表达方式:(1)数字与汉语谐音。比如最常用的886表示“拜拜了”;7456表示“气死我了”;770表示“亲亲你”;5555是“呜呜呜呜”,象声词,意即哭泣;1314520是温情脉脉地向对方表白“一生一世我爱你”等等。(2)数字与外语谐音。如88表示bye-bye; 74表示kiss;3166表示“撒优那拉”(日本语)再见的意思等等。(3)“数字密码”。是指通过阿拉伯数字的特别组合来表示某种寓意,有人在网上称你是286,他是在说你“脑子转得慢,像台286电脑一样”。又如“007”是指“我有秘密”; “123”是指“木头人”; “10”或“100”是指完美; “1775”是“我要造反了”,因为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13579”表示“此事真奇怪”,因为这5个数字都是奇数,而在英语中“奇数”与“奇怪”是同一个词“odd”;“010”是指“孤独”;“0001000”又指“我真的好孤独”,“1”表示一个人,“0”表示空乏,取数字的象形意味等等。 3、缩略网语。网民们将英语或汉语变形而为缩略语,这种语言起初只是网民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较为固定的网上用语了。它所遵循的原则只有便捷,目的就是把一样复杂或不便表达的东西用一个或几个简单的字母表示出来。缩略网语主要有两种形式:(1)规则的字首缩略语。又有英语和汉语拼音字首缩略语之分。比如BTW是by the way(顺便说)的英文缩略; “请有空就E我”,这E字是缩略语E-mail的再缩略;“BB”是Bye-Bye(再见)的英文缩略;“VG”是Verygood(非常好)的英文缩略;“PM”是Pardon me(原谅我)的英文缩略。又如汉语拼音首字母的缩略,如果你在网上被人呼为GG、DD、JJ、MM或PLMM,那就是一种非常亲昵的称谓了,指的是哥哥、弟弟、姐姐、妹妹或漂亮妹妹,这给原本冷冰冰的虚拟网络世界平添了一份亲切的感觉。当然,还有一些拼音缩略是平常不易出口的骂人话,如TMD就是“他妈的”的缩略,BT是“变态”的缩略,PMP是“拍马屁”的缩略,不一而足。(2)不规则的缩略语。如3KU和B4分别是thank you和before的汉英合璧的缩略; “HRU”是Howareyou(你好吗?)的英文缩略;“CU”是Seeyou(再见)的英文缩略等等。 4、符号网语。由于在网上网民大都采用字符的形式进行交流, 彼此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和体姿语,这便影响语言交流的准确性和形象性,网民们由此特意创造了一系列具有感情意义和形象色彩的符号。这些符号都是由键盘中现有的特殊符号、字母和数字组成,是一种非常形象直观而且简约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比汉字更具表现力。比如,∶-)表示最普通、最基本的一张笑脸,常用在句尾或文章结束之处;∶-D表示非常开心地咧嘴大笑;∶-(表示正在生气或悲伤;^-^可以用来表示男士温和礼貌的笑脸,那么^.^自然代表女士含蓄优雅的笑容了;T-T表示哭泣的脸上双泪长流;^0^表示惊讶,^!^表示赞许;“:—P”(吐舌头的鬼脸); “:”表示接吻;“:%)%”表示满脸的青春痘,……丰富的表情符号能给人一种眉目传情的感觉,区区数画所传达给对方的信息往往会超过文字。 从网络语言的特点看网民的心理 第十三次CNNIC(2004年1月)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 35岁以下的网民占,网民在年龄结构上呈现低龄化的特点。网民中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中专)的比例最高,占到,其次是大专()和本科()。从用户职业看,学生所占比例最多,达到了。[2]尤其活跃在聊天室和BBS的人群,其年龄、学历和职业结构使其具备了与其他社会群体不同的文化特征:他们更有知识,更易接受新鲜事物,更具创新能力,他们也最具个性和反叛精神一、网络语言的生动形象对网民心理的折射 从上述网络语言类型分析中可看出网络语言最显著的特征是生动形象。网络语言的生动形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造网语的生动形象;二是符号网语的眉目传情。网络语言中的所有表达方式其实都是可以用传统的表达方式来表达的,可为什么网民们还要费劲心思创造出这些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呢?我认为这要从网民的年轻化来看,现在网民中的大多数都是高学历、高素养的、年龄在35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正在显示特有的智慧与才情, 他们思维活跃、新潮,他们机智俏皮、妙语连珠。他们所创造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是炫耀自己身上“闪耀着的智能的光辉”,他们所创造的幽默诙谐的语言是对平庸、枯燥、刻板生活的温和打击。例如网语“菌男”“霉女”是指相貌很丑的男女,因“菌”“霉”的使用能立刻使人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所以具有很强的反讽意味;“灌水”“造砖”在网络上都是指写文章,但“灌水”只是指随便写写,“造砖”则指潜心创作,带有很强的比喻色彩;“菜鸟”和“大虾”是网络新生和超级网虫的网上称呼,“菜鸟”是方言“笨”和“差劲”的意思,形容网络新手显得活泼、诙谐,而超级网虫经常坐在电脑前敲打键盘,日久天长,弓腰如虾,比喻十分生动形象。所有这些都让枯燥的计算机生动起来,成为交流情感的一方乐土,让人流连忘返。 陈原先生在他的《社会语言学》中说到:“现代社会生活的某种特殊情境,不能使用或不满足于使用语言(有声语言或书写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常常求助于能直接打动(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以代替语言,以便更直接,更有效,并能更迅速地作出反应。” [3]的确如此,中文表达本身存在一定的缺憾,在网络这个个性飞扬膨胀的特殊情境里不足以使年轻网民的思想得以尽情宣泄,于是符号网语在这个寸秒寸金的世界出现了。这种符号是现代标点的重新运用。既是抽象的,又是形象的;既是牵强附会的,又是妙不可言的。如:“Zhizhi同志昏倒在电脑前,以至于第二天上班都迟到了。:-(” [4]其中的“:-(”表示“苦笑”这种表情。如果我们把这个符号竖起来看的话,就会有形象生动的新感觉。网民通过这些符号传递他们特有的机智和创意。 敬一丹在做客新浪网时也谈到:“至于说年轻人当中出现的语言现象,我认为根本不需要大惊小怪”,“我觉得,他多半不是特别排斥正规的语言,而是追求一个修辞的效果。” [5]可见网民之间的交流用形象有趣的语言,是他们社会互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曲折地表达了他们对社会、人生的一般态度。。 二、网络语言的标新立异对网民心理的折射 网络语言的标新立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常常用异化的、情绪化的语言来宣泄某种平日里不能或不敢表达的情感。比如,用那些隐晦的数字表达出别样的感情, 770(亲亲你), 1314520(一生一世我爱你)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不好意思用语言直接表达的思想感情,既简洁实用,又显得幽默含蓄。又如把“东西”称为“东东”的“童语现象”,很难想象会在网络以外的任何交流环境中出现。这表现了在现今这个高压力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对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而在平日的现实生活中,表现出这样的情绪无异于向竞争对手、向社会示弱,所以在网上这个虚拟社会中,没有人知道你的性别和年龄,没有人与你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网络便成了宣泄感情、显示“本我”的最佳地点。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就此发表过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现代社会人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理解,网络成了情感宣泄窗口。”“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在网上聊天的人就更容易将平时鲜有机会表露的‘本我’显示出来,所以虽然目前网民中85%以上都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但在聊天室里的表现往往比较‘初级’。” [6] 标新立异表现在另一方面常常视传统语法于不顾,表现出完全的随心所欲来。例如网上有一篇题为《小女子评说四方男人》的文章中写到:“只有爱上之后,才发现有点鸡肋。”还有这样一个句子:“还满腹生活常识地给太太充当购物顾问……” 。[7]网上还常常将“给你打电话”说成“电话你”,甚至连“气死我了”也说成“气死我乐”这种经常出现反常搭配的情况,都是从常用词语中翻出新意,网络语言显得越来越随意,越来越讲究冲破束缚。年轻人标新立异和叛逆的精神跃然纸上,折射出他们渴望被社会注意、理解和认同的迫切心情,着意与传统文化的含蓄、严谨和精致相疏离且乐此不疲,希望成为具有社会话语权力的主体的积极努力,愿意直接表达对社会和生活的理解和批评的率真性情。 “因此,他们常以出格的表达来达到一种放松,并企望以此体验一种快意。言辞的出轨、观念的冒险,是青年人经常采用的一种炫耀性的社会互动行为。” [8] 总之,任何一种语言,只要还被人们使用,就必然会不断地发展。创新是事物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创新,才能推动语言的发展。分析和理解年轻人在网络语言上的创新和突破,可以更真切地了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心态史的演变过程。 走出对网络语言的认识误区网虫”们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网络“词典”,越来越多的网络新词汇正在迅速蔓延。对此,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语言专家李如龙深感到担忧,他认为,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是“一个不健康的苗头”。(新华社12月19日)对于层出不穷的网络新词语,人们向来有着不同的认识,李如龙教授的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然而,与一些正统语言专家回避甚至鄙视网络语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由敲起键盘来劈里啪啦的网上“高手”们制造出来的新奇词语,却为众多网民所熟悉和喜爱。在笔者看来,对于网络语言,一些人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误区,走出这些误区,是正确看待和引导网络语言的关键。

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是我国文化传承的内在要求。但是,在网络兴起的时代里,网络语言的兴起使汉语言文学形式发生了变化,对社会生活及语言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就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语言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使汉语言文学被网络化,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了许多影响。在网络语言不断兴起的时代,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之路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深入研究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对推动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网络语言的概述

网络语言就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产生的一种语言形式,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产物。网络语言符合广大网民的需求,能提升交流效率,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网络语言随处可见,如“蓝瘦”“香菇”,这两个网络语是一个失恋的小伙子用来表达自己失恋后的心情,其本意是“难受”“想哭”,由于方言原因,经过媒体、互联网的传播,逐渐在社交中流传开来。网络语言的高频率使用给汉语言文学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作为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和文化结晶,汉语言文学如何在网络语言兴起的时代更好地发展下去是一个值得深究且极其重要的课题。

二、网络语言在汉语言文学发展中的意义

在互联网时代,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而要想推动汉语言文学稳定发展,就必须合理看待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必然会带动语言文学方式的变动,使汉语言文学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汉语言文学是网络语言形成的载体,许多网络语言都来源于汉语言文学,只不过网络语言是利用符合网络时代需求的语言形式将汉语言文学通俗、简单、趣味性地表达出来,符合特定环境、特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下,汉语言文学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与网络语言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实现汉语言文学的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

三、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积极影响

网络语言作为时代发展的一种产物,其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网络语言能够形象地表达人们内心的真实感受,通过不正式的语言形式来简明扼要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网络语言来推动汉语言文学发展。在现代社会,网络语言受到广大少年、青年的追捧,网络语言简洁、精辟,富有趣味性,能较快地被人们接受和传播,同时网络语言不受传统汉语语法规则的制约,比较自由,突破了传统语言文学的限制。另外,许多网络语言都是从语言文学中提炼出多的,并赋予了新的寓意,人们在使用网络语言的同时也会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例如网络流行“囧”字,在现实生活中,“囧”字的应用比较少,但在古代,“囧”的应用就比较常见,其主要意思为“明亮、光明”,网路用语“囧”主要表达尴尬、窘迫、无奈等含义,同时,将“囧”通过人脸图像来表现,带有一定的趣味性。而网络语言的兴起,使得“囧”字在现实生活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譬如一学生期末考试考了分,此时用“囧”可以表达该学生的无奈和悲伤的心情。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消极影响

作为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下的产物,网络语言的出现在推动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不可否认,网络语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方便人们交流,但同时,一些网络语言却偏离了汉语的'规范,许多词语被曲解,这些被曲解后的词语在网络上传播后,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不利于汉语言文学的健康发展。在现代社会,喜爱网络语言的主要群体就是青少年,如果那些不规范的网络语言被青少年追捧,就会误导青少年,使青少年形成错误的认知。同时,网络语言的兴起,会给传统的语言带来较大的冲击,使人们逐渐淡忘传统语言,从而不利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另外,在国际化的舞台上,汉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开始学习汉语言文学,如果国际友人学习到了这些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必然会造成在某些交易场合出现各种问题,不利于汉语言文学走向国际舞台。

四、结语

新时代,网络语言的兴起在满足人们生活的同时,也给汉语言文学带来一定的影响。网络语言大多来源于汉语言文学,网络语言的合理应用可以更好地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但同时,网络语言的畸形应用却会阻碍汉语言文学发展。在现代社会,发展汉语言文学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我国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而要想让汉语言文学走向世界,就必须科学对待网络语言,要结合时代背景,合理发展汉语言文学,避免网络语言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国家化、产业化发展。

可也说是反映现在的社会现状,体现如今大众思想文化。 网络流行语是社会都隐含这现代的某一现象,透过这些 流行语可以看出这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文化。 你可以从这方面说。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影响浅析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影响浅析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网络语言来龙庞杂,从语言研究角度出发,本文期望于通过具体的网络语言语法和语用学研究,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以利于正确看待与运用网络语言。

关键词

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化;影响

随着中国网民已超过3亿,网络语言在年轻一代中已经形成。作为社会语用文化土壤上产生的一种社会变体,在不少人的眼中,这种网络词汇是对传统语言的丰富和发展,为古老规范的汉语言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虽然网络语言大部分被我们熟悉和理解,但总的来说,这一道特有的语言文化景观还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界定的方法。对于网络语言,专家们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不屑一顾”到“研究探讨”的过程。

1、网络语言是什么

根据百科的解释:“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它形式简洁,易于交流,便于理解。”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网络语言是一种虚拟空间的社会方言,这种社会方言包括行业语和习惯语。网络语言的很多专业术语跟网络技术密切相关,是特定的行业语。网民之间聊天交流的语言,有些是跟使用者的喜好、习惯有关的,是在网络虚拟空间“生存”的特定居民的习惯语。

2、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

网络语言和网络文化的燎原之势已经引起语言学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语言与社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相互包溶相互影响,网络语言从语用学上对语言文字进行了一场革新,深层次上必然对汉语言文化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今天的网络语言,经过网络内部、外部双重环境的磨合,已经不同于几年前的杂乱无章,逐步形成为一种以网络作为传播媒介所使用的语言系统,言语社团的主体是网民,在这个言语社团里,并没有绝对的权威,谁都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创造新的用法,一旦一种语言的突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就会很快在网上传播开来,而当这种认可达到一定程度,就逐步从网络走向现实生活,融入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从而对现代汉语系统起到丰富、创新与发展的作用。

网络语言的积极影响。

首先,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在使用中不断更新和发展的。网络语言从文字本身推动了汉语言的发展,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英语每年都有大量的合成词诞生。网络语言的词汇基本采用缩略型、符号型、借用外来词或传统汉语赋新义等多种手法,形式上多种多样用起来灵活多变;语法方面,表现出淡化语法和打破常规语法规则的现象,既有对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改造,又有英汉语法规则的混合使用,丰富了人们的语言文字表达,颠覆了传统语言的规范性和正式性,增添了人们生活的乐趣和色彩。网络文化的流行,使得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的自由和繁荣,比如说“美眉”这个词,用眉毛这个表现女子容貌的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来指代美女,具有形象的感情色彩,与古代汉语中用“蛾眉”代美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重视起对青少年传统语言文化的教育,读经典学国学、练书法逐渐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再次,流行的网络语言往往来源于社会热点事件和人物,反映着社会中的问题和趋势,所以它的流行势必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网络语言具有事件化,时事化的特点,比如最近很流行的“我爸是李刚”以及“一个艰难的决定”,之所以能飞快地在网络上沸腾、在坊间光速传播,也是因为河北大学撞车事件和腾讯360之争两件事本身受关注度就很高,受众面广。“也就是说,一些网络热词之所以热,并不在于本身的语言变异,而是在于这些词的出处即社会热点事件被大众关注,从而导致了这些词汇的流行。网络已经成为除报纸、广播、电视以外的第四媒体,越来越深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说说自己的看法,网络已成为公民表达看法、参与社会进程最为便捷的普遍的方式。也正是因为公众通过网络表达意见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网络词汇才得以从网上的“小热”有条件衍生为有着公众广泛参与的“大热”。

网络语言的消极影响。

首先,对汉语规范的偏离。一味追求新奇便捷使网络语言在多方面都违背了汉语规范,一些错别字和曲解词义的词语会对语文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青少年是网络交流的主要群体之一,他们对新鲜事物十分敏感,同时也具有追赶时髦、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以及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的特点。他们在语言学习,培养和提高的过程中大量地接触网络语言,吸收不规范的表达和词汇,很容易养成不使用规范字和规范表达的坏习惯,对于正常的语言学习势必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与此同用时,我们对语言的阅读能力、书写能力、鉴赏能力也再不断下降。

其次,网络的虚拟性打破了原有文化生活的界限,营造出一个与生活交融的大文化世界。语言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丰富多样性和巨大的张力使得网络语言建构了一种新的表达和阅读模式。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读者的阅读感觉受到了最大的诱惑,但是正是这种所有人都能读懂的文字,丰富的阅读材料和通俗易懂的声像文化的传播,迅速渗透到传统语言文化中,并在电脑工具的日益普及中演化为一种必然趋势,传统语言文化的说理、教育、济世等功能变得淡化更淡化,成为仅作交际使用的消遣工具。

3、结语

网络语言方便了人与人的交流,真切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但同时在某方面也将传统语言变得面目全非。我们应该客观和发展地来看待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在获得网络资料的同时,也应该去粗取精,更完整准确地把握这些资料。网络语言是汉语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语言变体,我们应该养成对传统语言文化尊重的态度,用一双慧眼,去看清楚网络的实质。

参考文献

[1]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期

[2]汤玫英.网络语言创新的动因及其不当取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4期.

摘要:

汉语言文学在历史发展中独具民族特色,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具有重要贡献。汉语言文学包括语言和文学两部分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语言词汇量不断增加,用于习惯和语法构成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应用发展的同时,各种网络语言兴起,并对汉语言文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冲击性影响,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冲击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 :

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冲击;发展;影响;分析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与传统的平面媒介语言不同,网络语言是在人们网络聊天时为提高聊天效率、达到简明易懂的目的在词汇上予以创新或在句法结构上予以简化。汉语言文学发展中不同字词含义具有明确规定,在受到网络语言词义转换后,可能在语义表达上产生偏差,给汉语言文学传承和发扬带来一定影响。

一、网络语言基本特征

(一)简化度高

单一性的文字聊天难以提高聊天的趣味性,使用网络语言具有词汇创新和词汇改造意义,改变原有的汉字意义,且简化程度较高,提高网络聊天的速度。关于网络语言的简化主要有谐音型、同音型和数字型几种。谐音型主要是根据原词的读音,利用某一相似发音的词汇代替,具有一定指代意义,例如微博作为自媒体平台之一,在网络用户群体中受欢迎度较高,人们即用“围脖”指代微博,两者发音相似,可进行语义转换;同音型与谐音型差别不大,常见的包括用“菇凉”代替“姑娘”;数字型则是用数字谐音代替某个词汇,如数字“78”发音与“去吧”详尽,在网络聊天中使用可以减少打字时间,同时人们根据读音能够较快速的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含义。这几种网络语言类型是比较常见的,且在网络聊天中应用较频繁,具有形象易懂的特点。

(二)混合度高

网络聊天刚兴起时,主要的活跃人群是“九零后”或“零零后”,在网络聊天中使用“火星文”较多,大多是应用繁体字或生僻字的半边指代具体文字意义;也有一些人应用英文字母指代汉字意义,如“GG”其拼音发音与汉字“哥哥”的发音相似,又如“BF”属于英文单词“boyfriend”缩写,因而这两个字母直接意指“男朋友”的意思;其他的还有字符型的网络语言,即用图画表情或动态图片指代某个词语含义。网络语言的形成来源不具有统一性,同时在组成形式和使用要求上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因而词语词义在指代和应用上灵活度高,网络语言中应用的字母、数字、图形等要素丰富,具有极强的混合性,杂糅性明显。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冲击性影响

(一)影响汉语言教学和学习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聊天中因个人意识或群体意识形成的,语言创造和应用不具有规范性,网络语言在创造和应用过程中过分追求独特和新奇,导致一些词语生成后人人们的认知度普遍较小。一些网络语言刻意使用生僻字、错别字或别国文字符号,与汉语言应用标准相悖,导致汉语词义出现较大偏离。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健康发育的关键时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在接触新奇的网络语言后,可能会产生不当的诱导,影响其正常的汉语言文化知识学习。网络语言用词不规范,青少年由于文化程度不够高、文字辨别能力不足,导致汉语言文字、文学学习受影响,语言应用能力难以有效提高。

(二)影响文字发音和句意理解

网络语言中过于频繁的使用文字谐音的方法实现文字意义的替代,例如用“杯具”代替“悲剧”,前者是盛水和喝水的器皿,是人们的基本生活器具,而后者则是代表内心难过、不开心的一种心情。两者并不存在任何逻辑上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初期阶段,对于文字应用和辨别的严谨度不够,在语文写作中代入网络语言将导致其对正常、标准的汉语言文学文化理解偏差,在句意上容易产生歧义,影响其基础语言知识和汉语文化学习。还有近几年来网络上流行的网络语言“蓝瘦”、“香菇”是根据广东粤语发音对“难受”、“想哭”的谐音解释,具有方言特色,但通用度不高,对学生的普通话学习和汉字正确发音学习具有不利影响。

(三)影响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汉语言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汉语形成时间长,经过历史的沉淀,不同词语在语法组成和使用要求上不断完善,在中华典籍和名著中不同汉语词汇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形成规范、应用合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快餐文化”的现象明显,人们追求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快节奏,导致疏于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例如现下流行的网络词汇“奇葩”被人们用以指代怪异、不可思议的人或物,而这一词原意是“珍奇、美丽的花朵”,后也指代脱俗、少有的人才或作品,这一词在《红楼梦》中的引用是在一段唱词中“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这里的“仙葩”与“奇葩”同义。

三、结语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聊天的基础上形成的,网络聊天过程中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应用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达到与人沟通交流的目的。而网络语言在应用过程中形成组成和语法结构上不具有固定性,因而可创造、发挥的空间较足,在网络聊天中,由于人们的语言习惯和词汇理解度以及词汇积累量不同,创造出的网络语言风格也具有较大差异,过度使用网络语言,将对汉语言文化正常发展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韩李楠.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J].普洱学院学报,2016,1:100-101.

[2]刘艳,赵雪梅.论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文学教育(下),2016,9:95.

[3]戈双峰.探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及意义[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0:334-335.

[4]张家华.论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4,31:7-8.

摘要 :

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进步,时代已经发生变化,转化为网络时代;网络的发展为社会及人类的工作、生活方面提供了便捷之处。但网络时代的兴起及发展给汉语言文学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有效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经典阅读及体验,让汉语言文学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者应努力寻找汉语言文学及网络的结合点。

关键词 :

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及体验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在以前人们阅读的方式仅限于通过纸质书籍进行,现今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进行阅读,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阅读的便利性[1]。在网络时代给汉语言文学阅读带来的便利性的另一方面,网络时代也影响了我国汉语言经典文化的发展,为了分析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笔者针对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进行了分析,现详细报告如下。

一、网络时代给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及体验带来的问题

1.时代上的问题

在21世纪网络就已经遍布全球,网络是一个新鲜事物,90年代的小朋友均在网络技术的环境中成长,受到网络的影响形成了浮躁的心理及一些不好的习惯等,汉语言文学涉及到的经典名著是历经了时间的沉淀,是智慧的结晶。现代网络社会对早期文学中描绘的社会完全不同,很多在网络环境下成长的学生无法体会文学著作里面的场景及感受,对于阅读汉语言文化形成了一道屏障,影响了学生们阅读汉语言名著的兴趣。

2.表现形式上的问题

网络成为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生活及工作的工具,网络虽然能给学生带来大量汉语言文学的阅读提供免费资料,避免了学生为查找资料浪费的时间,但多数学生并不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汉语言文学的阅读。大部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娱乐、八卦,学生的阅读仅仅停留在比较浅显的位置,学生在进行网络娱乐新闻的阅读时,往往被标题及图片吸引,产生一种习惯性阅读标题,大略看一下梗概的方式进行阅读,无法让学生们养成细细品味的阅读习惯。

二、网络时代下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方式

1.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

由于汉语言文学具有篇幅长、情感细腻及文字枯燥等特点导致学生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学生一旦失去兴趣就难以对汉语言文学的经典进行阅读,部分学生会采用网上搜索的方式将经典作品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等来完成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在进行汉语言文化的教授过程中应利用课堂时间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们变成课堂的主体,提高学生们学习及阅读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兴趣及热情。在课堂中可以采用排练话剧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汉语言文学阅读的讲解,为学生们布置课后作业也可以让学生们采用网络技术将话剧的背景音乐及灯光进行处理及制作,让学生在制作及表演的过程中对经典文学的背景有所了解,让学生们对经典文学作品感兴趣,采用网络与汉语言文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及汉语言文学的体验[2]。

2.改变汉语言文学阅读的表现形式

将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以网络技术的手段转化为音频及视频的表现形式,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传授经典作品的思想与文化,一方面可以呈现给读者不一样的看法及观点、感觉,另一方面还可以吸引学生的关注,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不同的表现形式鼓励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化经典作品的阅读;可以采用将汉语言文学作品视频及音频放入学校内部网站中供学生们观看及参与。还可通过定期组织汉语言文学书籍交流会的方式将经典的文学著作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让学生在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感受,感悟出汉语言文学作品带来大家的受益处,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丰富学生的课余网络交流机会。

3.让学生自主参与汉语言文学名著的阅读中

以分组的形式将学生分成小组,一个小组负责一部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表演,鼓励学生们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后,将文学作品中的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若看进行角色的表演就必须对汉语言文学作品进行仔细阅读并斟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们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表演后,每一位学生必须说出自己对作品中哪一段台词、哪一个场景及哪一个任务的印象最深,再对这些场景、任务及台词进行深入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及理解,帮助学生完成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及体验[3]。

三、结语

网络的发展及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一方面网络给汉语言文学作品带来了学生们阅读方面的便捷,另一方面网络给汉语言文化作品的发展带来了一定意义上的限制。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教授过程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采取合理、科学的方式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及体验,能达到网络促进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发展及创新的目的,使得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中,采用正确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及体验,将汉语言文学作品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及采用一定方式让学生们自主参与进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中来。

参考文献:

[1]邓小林.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J].价值工程,2014(30):286-287.

[2]李登宇.网络时代下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简述[J].新媒体研究,2016,2(1):36,49.

[3]朱芷瑶.网络时代下的汉语言文学阅读与体验[J].小作家选刊,2017(2):1.

流行语言背景与意义研究论文

网络语言 你明白多少? 出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新人类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标志,伊妹儿、小猫、老鼠早已被踢出年轻一代的网络词典,越来越多的新词汇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蔓延。“偶稀饭粗稀饭”,“晕倒,楼主刚从火星归来?”,“偶8素米女,偶素恐龙的说”,“介素虾米东东?”……这些都是新新人类的网络语言。 网络是个虚拟世界,受网费和网速的限制,为了提高交流沟通的效率和信息含量,属于它自己的“Q言Q语”便应运而生,给日常用语注入一股鲜活的血液。 新新人类都是一些创造力和模仿力都很强的年轻人,善于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也正因此,网络语言才会不断推陈出新。 Q语究竟是古老汉语的一种新时代烙印,还是把纯洁的汉语带入了一个歧途? 网络语言颠覆传统文字习惯 几家欢喜几家愁“周末,读大学的GG(哥哥)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西,都系‘偶’(我)非常‘稀饭’(喜欢)的。就‘酱紫’(这样子),‘偶’(我)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KPM(肯德基、比萨饼、麦当劳)……”相信很多人看了这段文字都会不知所云,但这却是天津市某中学生作文里的一段文字。时下,这些时髦的网络“新语言”已成为不少青少年挂在嘴边的常用语。走进各所大中学校,我们随处可以听见“恐龙”“青蛙”“灌水”“BF(男朋友)”“MM(妹妹)”等这样的网络语言,有的学生甚至把它们当作书面语言,在作文中使用。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网络语言究竟是新新人类的文字游戏,还是现代汉语的积极发展?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学生时髦有趣干吗不用? 天津新华社消息,天津市43中学的高一女生李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网络语言活泼幽默,用起来非常方便也很时髦,很受同学们的欢迎。她还告诉记者说,谁要是在网上一本正经地和别人聊天,是会被人家挖苦取笑的。 也有一些学生对记者说,语言的使用本就应该不拘一格,生动有趣的网络语言其实和相声、小品一样,也是语言魅力的体现。很多畅销的网络小说如《第一次亲密接触》、《猪八戒日记》里充斥了“美眉”“青蛙”这样的网络语言,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如果把这些词换成正统的表达,它的可读性就差很多。 记者登录了几家国内网站的论坛和聊天室,满眼充斥着让人看得似懂非懂的网络语言:“蛋白质”指“笨蛋、白痴、神经质”,“尴尬”一定要说成“监介”,网络新手被称作“菜鸟”,在网上乱留言叫“灌水”,“很S”形容的是说话拐弯抹角,而最常见的TAXI(出租车)在网络语言却变成了“太可惜”…… 老师认为网络语言冲击语文教学 家住天津市和平区的许女士无意间发现女儿的日记中有这样的文字:“……没想到我最要好的朋友竟欺我,TMD(他妈的),7456(气死我了),我恨不得一脚TST(踢死她)。”许女士看后不知所云,直到女儿一番解释她才明白过来。许女士无奈地对记者说:“这是什么话呀,日记本成了密码本,根本看不明白!看来我和孩子之间已经有了‘网络沟’。” 家住天津南开区的小楠在上小学时擅长写作文。入中学后,小楠开始迷上了网络。近日,老师在一次家长会上说,小楠写的作文让他有些看不懂,什么“PF(佩服)”、“BT(变态)”、“4242(是啊)”都用进去了。小楠的母亲翻开女儿的作文一看,到处是老师用红笔画的圈圈杠杠,都是“看不懂”的网络语言。 也有的家长认为,要让孩子不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就要让孩子们远离网络。可孩子们都反映,网络世界丰富多彩,利用网络可以获取很多知识,这令家长们左右为难。 专家宽容比扼杀更重要 有关专家表示,网络语言也是一种语言实践,能在学生中间风靡,就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如果用网络语言写出来的东西大部分人都看不懂,影响了沟通,也就失去了语言的意义。同时,老师和家长应该用宽容和理解的心态看待这种现象。 王辛铭说,在语言的长期发展中会出现一些新的词汇,有一部分有生命力,有一些会被淘汰,这些新出现的网络词汇中有些可能成为汉语的新词汇。网络语言是年轻人的一种调侃语言,它也有个生命力的问题。对网络语言我们要有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对网络语言的出现不要大惊小怪,视为洪水猛兽。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汤吉夫认为,社会发展越快越迅猛,语言就会不断地被丰富被更新。对于出现的网络流行语言不能简单地判断对错,它进入人们的生活需要一个逐步被接受的过程,因此对网络语言宽容比扼杀更重要。现在很多老师和家长会担心作文中大量使用网络语言会影响孩子的考试成绩,这种想法其实是不科学的。在我国大力提倡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是一个必然趋势,一些有鲜活生命力的语言将不再成为高考作文的禁忌。 天津市社会科学研究院舆情研究所所长王来华说,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灵活变通的表达方式与常规语言相比具有新奇、简单、有幽默感的特点,我们应当对它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同时,我们应当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分清楚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并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促使其使用规范性的语言文字,毕竟传统的语言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天津市求真高级中学高级教师王辛铭说,因受网络语言的影响,有同学在作文里会冷不丁地冒出个网络上的词语。一些年纪大的老师根本搞不清是什么意思。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写作文尽量用口语化的语言,可将学生作文收上来一看,还是有些学生会使用诸如“酷毙”、“卡哇依”之类的词。他认为,对此若不加以引导,学生极有可能会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 天津市求真高级中学高级教师王义明指出,学生面临考试、升学的压力,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如果一味地使用网络语言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安全因素”。阅卷老师对网络语言一般都不会买账,这样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分数。 网络语言生成另类文化?时下,网络交流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随着网络交流的普及,一些新兴的网络语言正逐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如果你不了解网络语言,就很难被视作网民中的真正一员,就像不懂英语很难与世界接轨一样。 网络的另类声音 在网上,如果你称呼漂亮姑娘为美女,肯定会让网友们喷饭———太俗了。网上美女的称呼叫“美眉”。发明这个称呼的网虫一定具有相当丰富的艺术细胞,因为姑娘的眉毛可是构成美貌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中国的传统词汇中,东施是丑女的代名词,谁叫她效颦来着。可若是在网上,丑女们有着更令人胆战心惊的称呼:“恐龙”!如果再在前边加上3个字:肉食性。那可就彻底玩完了———谁也不敢惹长相丑陋的“泼妇”。 以上只是网络语言的一类,它来源于中国的传统词汇,但被网虫们赋予了新的含义。通常都非常形象,通俗易懂。“伊妹儿”、“美眉”是第一批伴随网络诞生的词汇。 此外,新词汇的诞生还有很多归功于网民们自己的创造。例如米国,并不是指生产大米的国家,而是指美国。网民打招呼的时候,通常不会说“我来了”、“我要去吃饭了”之类没品位的大白话。 在网上,数字语言更不可小觑。倘若你初涉网络,除非有破译密码的天才,否则是绝对弄不明白数字语言代表的真正含义。很多现实生活中的爱情高手就是这样栽在网上的。 网络语言还包括很多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比如说,“BB”的意思就很复杂了,它可能是宝贝、孩子,情人,也可能是和你说分手———BYE—BYE。 如果你愤怒,你可以选出一个横眉竖目的脸谱发过去,心情好时则可以选择哈哈大笑的卡通形象。还有许多符号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网络语言种类繁多,很难一一列出,其中的意味、酸甜苦辣就得网民们自己去慢慢品了。 网络语言冲击语文教学 一位小学教师来电说,现在的学生开口“哇噻”闭口“酷MAN”的,让人不知所云。更可怕的是,有些学生在作文,尤其是日记、周记里面充斥着大量的类似语言。据了解,学生们都是从网上学来的。这位老师呼吁,现在学生上网的越来越多,而学生们又正处于打基础的时候,如果对网络语言不加以控制,很可能会对传统正规语言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北京小学副校长李明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应当客观地来看待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影响,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语言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象,如果一个新的语言产生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公认,而且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话,我们就不能也不可能人为地去阻止它。比如说一些大众俚语、俗话就有很强的生命力,事实证明,这些语言对社会只有好处而没有弊端。倘若是些类似江湖黑话等不健康的语言,就应当坚决制止。 白云路小学教师张金芳认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正规,语法、词汇的运用都非常讲究。可是网络语言却不一样,随意的成分太大。如果单纯拒绝网络语言也不明智,毕竟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很多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但如果一味地放任自流也不行。这其间有个度的把握问题。比如说我的学生的文章出现个别网络语言,我不会去责怪他们,而是应该去了解它的真实含义。毕竟,对待新类型的语言,我们采取的方式不应该是逃避而是去学会如何面对。 面对教师们的忧虑,很多身处其中的学生们却不以为然。一位绰号“甲克虫”的小网民对记者说,我们打小就爱看卡通漫画、电视、现在又迷上了网络。我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语言。那些罗嗦乏味的文字我最讨厌,明明一个单词或者一副图片就能说明白的干吗要拐弯抹角来表达呢。 语言发展不能拒绝网络 记者从国家新闻出版署了解到,对于报纸、期刊、杂志上出现的文字,国家都有相应的规定。而对于兼具媒体性质的网络语言还没有出台专门的规定,有关部门也正在商讨相应的措施。另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是否规范网络语言并不是非常重要,关键是看它是否具有生命力。语言是活的、变化的、一直处于发展中的。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以接受。毕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这个网络时代的反映,同时,它也能丰富中国的语言文字。有一些专家就专门从事收集新词汇的工作。 一位语言学专家认为,人们应当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网络语言。纵观历史,人类的每一种新文化的兴起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词汇。远的不说,比如近年国内兴起的股民专用术语,熊市、牛市等单词已经远远超出了股市的运用范围。现在的小孩,都是从读图时代长大的,他们需要更加简单、形象的交流工具。网络语言的产生与其说是为了迎合新一代的需要,倒不如说是语言发展史的必然。

网络流行语指的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流行语的一个分支。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与社会文化现象密不可分,反映了某些特定的社会现象和大众的心理特征。网络流行语的特征:新奇性、调侃性、时代性、短暂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流行语将会出现。网络流行语作为流行语的一个分支,是时代的产物。网络流行语依托互联网而存在,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又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大众心理特征。网络流行语来源于现实生活,依赖于现实生活。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和致谢。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题目(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署名(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引言(三)论文——引言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材料方法(四)论文——材料和方法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实验结果(五)论文——实验结果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讨论(六)论文——讨论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结论(七)论文——结语或结论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参考文献(八)论文——参考义献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