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数学报告图形和数学之美

发布时间:

数学报告图形和数学之美

文/陈墨祎 01 我要是指着一幅画说美,很多人会点头,但我要是指着一堆数字方程说美,估计大部分人就得摇头了。 提起数学,我们很多人只会枯燥乏味或者复杂深奥。其实,数学里也有美学。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人,只是看到了数学的严谨性,而没有体会出数学的内在美。” 数学之美,蕴涵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艺术当中。 02 有这么一位数学教授,把她发现艺术里的数学之美对我们娓娓道来。 梁进教授在她的这本《博物馆艺术拾珍:收敛篇》里,带我们走进世界四大著名博物馆,去领略绘画、雕塑里的数学之美。 其实,从这本书标题中的“收敛”二字,我们就可以窥得几分数学的影子。 收敛这个词来自于数学当中的微积分,大意是指会聚于一点,向某一值靠近。 与之对应的数学当中的另一个名词叫做“发散”。 《博物馆艺术拾珍:收敛篇》选择了世界四大综合博物馆以及一些历史特色明显的博物馆,包括但不限于著名的“卢浮宫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埃及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等,尤其是很具有历史和相关博物馆记忆的作品。 03 有的时候,我们觉得艺术美,恰恰是因为里面涵盖的数学元素。 大家耳熟能详,并且出现在很多人初中课本当中的一定有这条—— 美的起源:黄金分割比例。 黄金分割是指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整体部分的比值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的比值, 比值约为, 这个比例被公认为是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 在古希腊时期,有一天数学家毕达哥斯拉走在街上,在经过铁匠铺前他听到铁匠打铁的声音非常好听,于是驻足倾听。他发现铁匠打铁节奏很有规律,这个声音的比例被毕达哥拉斯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出来。 后来,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索斯将这一比例进行系统研究,其研究结果被写进欧几里得的著作《几何原本》里,至今广为流传。 而画家们也发现,按来设计的比例,画出的画最优美。因此,黄金分割的数学美学在很多著名的艺术品中被使用过。 在达芬奇的作品《维特鲁威人》、《蒙娜丽莎》、还有《最后的晚餐》中都运用了黄金分割。 古希腊的著名雕像断臂维纳斯和太阳神阿波罗都通过故意延长双腿,使之与身高的比值为。 建筑师们也对数字特别偏爱,无论是古埃及的金字塔,还是巴黎的圣母院、埃菲尔铁塔,希腊雅典的巴特农神庙,都有黄金分割的足迹。 04 数学之美,也同样体现在几何图形当中。 毕达哥拉斯说:“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因为这两种图形在任何方向上看都是对称的。 其实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根据对称设计的东西:小到一块橡皮、一只球拍,大到一架飞机、一座建筑。 著名的北京人民大会堂,高耸入云的上海东方电视塔,形象逼真的扇形,梅花瓣样的组合图形,铜钱式的圆中方,美丽的“雪花”图案,都显示出几何图形的对称美,和谐美。 梵高的《星空》,印象派的画风让这幅图显得绮丽迷幻,然而浪漫之下,安宁夜空仿佛剧烈流动的浓艳色彩,被人们渐渐证明,其抽象的“湍流”,非常符合著名的“柯尔莫哥洛夫微尺度”。 05 就连看起来无趣乏味的数学方程,也有其艺术之美。 比如, 心形线方程。 在威廉布莱克的画作《雅各布之梦》(也叫《雅各布天梯》)中也体现了数学模型之美。  这幅画讲的是布莱特的弟弟罗伯特死的时候,悲痛的布莱克看见他弟弟的灵魂穿过屋顶冉冉上升,“欢乐地拍着手”,他得到灵感将圣经旧约里雅各布做梦登天梯的故事画出来。 不同于其他许多天梯是直上直下的画, 布莱特的天梯是意味深长地螺旋上升的,形成一个三维圆锥螺旋线。 整个画面很数学。 06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科学。 它的特点是精密性,广泛性,抽象性。 艺术中涵盖着数学,就像数学和艺术分别是两个集合,但两者并不是并集的关系,而是交集的关系。 “美术的结构是数学的,数学的表达是艺术的。” 当我们还在思考文理之间的界限时,先行者们恐怕很早就预料到,知识的相通才是使艺术得以长存的诀窍。 看完这本书,或许你可以试着用新眼光重新去审视那些艺术品:达芬奇《维特鲁威人》中暗含的黄金人体比例,伦勃朗笔下呈现自然界“正态分布”的群像,莫奈《睡莲》中体现出来自然界的函数映射...... 就像梁进教授所说的:“我从数学角度分享一些对博物馆珍品的感想,怕数学的读者也不用怕,我不会用数学公式轰炸读者,只是用数学思想和观点从另一个角度去欣赏艺术,畅游博物馆,或许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随着数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数学美的概念会有所发展,分类也不相同,但它的基本内容是相对稳定的,这就是:对称美、简洁美、统一美和奇异美。 所谓对称性,既指组成某一事物或对象的两个部分的对等性,从古希腊的时代起,对称性就被认为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毕达哥拉斯就曾说过:“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在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这正是基于这两种形体在各个方向上都是对称的。中国的建筑就很好的应用了数学的对称美,有许多的园林建筑都应用了这一点。数学中的这种对称处处可见:几何中具有的对称性(中心对称、轴对称、镜象对称等)的图形很多,都给我们一种舒适优美的感觉。几何变换也具有对称性。杨辉三角更组成美丽的对称图案1 11 2 11 3 3 11 4 6 4 11 5 10 10 5 11 6 15 20 15 6 1……分析:在杨辉三角的图案中每一行的除了首尾的数字是1以外,其他的数字是左上角和右上角的数字的和。这样就构成了有规律的并且是成对称的形状的三角图案了。集合运算中的下面两个公式的对称性也是极其优美的:C(A )=CA CB C (A B ) =CA CB两个集合的并(交)的补集就是两个集合补集的交(并)。数学的解题中也体现对称美:例1、解:原式=111111111×111111111=12345678987654321分析:等式的一边是九个1乘以九个1,另一边是九个数字的排列并且成对称的,结果也是九个数字组成的对称的结构,真是太出人意料了太美妙了例2、 0×9+1=11×9+2=1112×9+3=111123×9+4=11111234×9+5=11111…………………分析:例2中也蕴涵着对称留给读者去体会。此外代数中的对称多项式,有理系数的多项式方程无理根成对出现,实系数的多项式方程虚根成对出现,函数及其反函数图象的关系,线性方程组的距阵表示及克莱姆法则等都呈现出对称性。还有一个类似对称的词匀称。“匀称性”的概念可以看成“对称性”的概念的自然发展。线段的黄金分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主要是因为由此构成的长方形给人以“匀称美”的感觉。黄金分割比…也被誉为“人间最巧的比例”。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建筑广泛采用黄金分割的比例。一些名画的主题,电影画面的主题大多放在画面的处,给人以舒适的美感。乐曲中较长一段一般是总长度的,弦乐器的声码放在琴弦的处会使声音更甜美。另外,黄金分割比在优选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汉语的语言要求言简意赅,同样数学作为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的语言表达也是简洁的。简单性(或称简洁性)也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数学的简洁性是人类思想表达经济化要求的反映,它同样给人以美感。爱因斯坦说过:“美在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数学语言本身就是最简洁的文字,同时反映客观规律极其深刻,许多复杂的客观现象,总结为一定的规律时,往往呈现为十分简单的公式。欧拉给出的公式:V-E+F=2,堪称“简单美”的典范。世间的多面体有多少没有人能说清楚。但它们的顶点数V、棱数E、面数F,都必须服从欧拉给出的公式,一个如此简单的公式,概括了无数种多面体的共同特性,令人惊叹不已。在数学中,像欧拉公式这样形式简洁、内容深刻、作用很大的定理还有许多。比如:圆的周长公式:C=2πR 任意一个圆它的周长都满足这样的公式。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平方。在所有的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和斜边都满足这样的关系。正弦定理:ΔABC的外接圆半径R,则 把三角形的边、角和它的外接圆的半径建立了简单的数学关系。数学中绝大部分公式都体现了“形式的简洁性,内容的丰富性”。正如伟大的希而伯特曾说过:“数学中每一步真正的进展都与更有力的工具和更简单的方法的发现密切联系着”。如笛卡尔坐标系的引入。对数符号的使用,复数单位的引入。微积分的出现都体现了数学外在形式更简洁,内容更深厚。著名的皮亚诺公式只用了三个不加定义的原始概念和五个不加证明的公理,显示了逻辑上的简洁。由此产生的自然数理论是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起点,这三个原始概念是“自然数”,“1”,“后继(数)”;五个公理是:公理一:1是自然数,公理二:任何自然数的后继也是自然数,公理三:没有两个自然数有相同的后继,公理四:1不是任何自然数的后继,公理五:若一个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S含有1,且当S含有任一个自然数时,也一定含有它的后继,则S就含有全体自然数。数学的简洁美还表现在形态上,即数学美的外部表现形态,是数学定理和数学公式(或表达式)的外在结构中呈现出来的美。形态美的主要特征,在于它的简单性。例如,英国科学家牛顿用F=ma概括了力、质量、加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又如,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用E=mc^2 揭示了自然界的质量和能量的转换关系;这里F=ma、E=mc^2就外在形式而论,都是非常简洁的,不失为数学形态美的范例。再如,中国数学家和语言学家周海中关于梅森素数分布的猜测:当2^(2^n)4)边形的对角线最多有几个交点?”这个问题,按照习惯,也许会从四边形开始,逐步通过五边形、六边形……来构造对角线的交点,从中归纳出一般规律。当一次次构造的尝试都未获得理想的结果时,我们要敢于放弃传统方法,另辟蹊径:一个交点是由两条对角线相交而成,两条对角线由四个顶点确定,而凸n边形任意四个顶点都能且只能确定一个交点,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在n个顶点中任意取四个,共有几种取法。”新颖的方法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便是化归法的奇异美所在。在教学“奇妙的9”时,举了一些式子也是数学奇妙性的反映2×9=18 1+8=913×9=117 1+1+7=926×9=234 2+3+4=956×9=504 5+0+4=978×9=702 7+0+2=9通过观察,他们发现任意的一个自然数乘9,乘的的积的各个数位上的和均为9,这是多么美妙的发现,学生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数学的神奇美。奇巧的东西给人以奇异、巧妙之感,高度的奇巧更是令人赏心悦目。数学中充满着奇巧的符号、公式、算式、图形和方法。欧拉给出的著名公式eip+1=0,将最基本的代数数0,1,i和超越数p,e用最基本的运算符号,通过最方便的方式巧妙的组合在一起,可谓数学创造的艺术精品。欧拉求无穷级数 1/n2和的方法、蒲丰投针求p值的方法、希尔伯特解决果尔丹问题的存在性证明方法,都以其巧妙而赢得学术界的高度赞美。神秘的东西都带有某种奇异色彩,使人产生幻想和揭示其奥妙的欲望。某些数学对象的本质在没有充分暴露之前,往往会使人产生神秘或不可思议感。比如,在历史上,虚数曾一度被看作是“幻想中的数”、“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两栖物”;无穷小量dx曾长期被蒙上神秘的面纱,被英国大主教贝克莱称为“消失了量的鬼魂”;彭加勒把集合论比喻为“病态数学”,外尔则称康托尔关于基数的等级是“雾上之雾”;非欧几何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被人称为“想象的几何”、“虚拟的几何”等等。当然,当人们认识到这些数学对象的本质后,其神秘性也就自然消失了。 数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推动了重大的科学技术进步。但在历史上, 限于技术条件,依据数学推理和推算所作的预见,往往要多年之后才能实现。数学为人类生产和生活 带来的效益容易被忽视。进入二十世纪,尤其是到了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科学技术发展到这一步:数 学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时间差已大大缩短,特别是当前,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信息的数字化 和信息通道的大规模联网,依据数学所作的创造设想已经达到可即时试验、即时实施的地步。数学技 术将是一种应用最广泛、最直接、最及时、最富创造力和重要的实用技术。数学与科学技术进步 :二十世纪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确实令人赞叹不已。从远古时代 起一直是人们幻想的“顺风耳”,“千里眼”,“空中飞行”和“飞向太空”都在这一世纪成为现实。回 顾二十世纪的重大科学技术进步,以下几个项目元疑是影响最大的,而数学的预见和推动作用是 非常关键。先有了麦克斯韦方程人们从数学上论证了电磁波,其后赫兹才有可能做发射电磁波的实 验,接着才会有电磁波声光信息传递技术的发展;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能公式首先从数学上论证了原子反应将释放出的巨大能量,预示了 原子能时代的来临.随后人们才在技术上实现了这一预见,到了今天,原子能已成为发达国家电 力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牛顿当年已经通过数学计算预见了发射人造天体的可能性,差不多过了将近三个世纪, 人们才实现了这一预见;电子数字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完全是在数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数学家图灵和冯诺依 曼的研究对这一重大科学技术进步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遗传与变异现象虽然早就为人们所注意。生产和生活中也曾培养过动植物新品种。遗传 的机制却很长时间得不到合理解释,十九世纪60年代,孟德尔以组合数学模型来解释他通过长 达8年的实验观察得到的遗传统计资料,从而预见了遗传基因的存在性。多年以后,人们才发现 了遗传基因的实际承载体,到了本世纪50年代沃森和克里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这以 后,数学更深刻地进入遗传密码的破译研究。数学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重要方式,数学模型,数学研究和数学推断往往能作出先于具体经验 的预见。这种预见并非出于幻想而是出于对以数学方式表现出来的自然规律和必然性的认识,随 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预见的精确性和可检验性日益显示其重意义。时代大潮的潮头:我们面临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的数字化和信息的数学处理已经成为几乎所 有高科技项目共同的核心技术。从事先设计、制定方案,到试验探索、不断改进,到指挥控制、具体 操作,处处倚重于数学技术。众多新闻报道反映出这一时代大潮汹涌澎湃的势头。下面列举的仅 仅是其中一小部分。数学技术已经成为工业新产品研制设计的重要关键技术。1994年4月9日,被称为“百 分之百数字化确定”的波音777型飞机举行盛大隆重的出厂典礼.在过去,进行新机型设计,必须 对模型构件和样机反复作强度试验和空气动力学性试验。稍有不妥,就必须改变设计再来一轮 试验。新机种的研制周期长达十余年,消耗大量原材料和能源,采用了数学技术以后,所有的试验 可以通过精确设定的数学模型在计算机中进行,探索和修改都可以通过数学指令去实现。新机种 的研制周期从十多年缩短到三年半,大幅度节约了原材料和能源;许多国家认识到,发展高清晰度电视是未来经济技术竞争的主战场之一。日本和美国都 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有关研究,日本起步最早,但所研究的是模拟式的;美国虽然起步稍晚, 但所研究的是数字式的。经过多年的较量,数字式研究以其高度优越性取得关键性胜利。1994年 2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日本政府正式宣布,转向研究数字式高清晰度电视,承认数字式因其 优越性而得到世界多数国家赞同,很可能成为未来的国际标准;应该指出,电视屏幕不仅是现代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而且可能通过联网成为信息传 递处理的工作面。几乎所有重要的工作岗位都将与之有关。数学技术在如此重要项目的激烈较量 中起了决定作用。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一场现代高科技战争,其核心技术竟然也是数学技术。这一事实引 起人们不小的惊讶。美国总结海湾战争经验得出结论是:“未来的战场是数字化的战争”。干扰和失真是电磁波通信的一大难题。早在六十年代太空开发竞争的初期,美国施行阿波罗登月计划时,就已经意识到:由于太空中过强的干扰,无论依靠怎样精密的电子硬件设备 ,也 无法收到任何有用的信息,更不用说操纵控制了,采用了信息数字化、纠错编码、数字滤波等一整套数学通讯技术和数学控制技术之后,送人登月的计划才得以顺利完成,二十年后,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方面使用这一套技术把对方干扰得既聋又瞎,却能让自己方面的信息畅通无阻。采用精密的数学技术,可以在短短数十秒的时间内准确拦截对方发射的导弹,又可以引导对方发射导弹准确击中对方的目标。也正是这一套信息数字化的数学技术,在开发高清晰度电视的竞争中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开发一种数学技术可以在如此众多方面施展效用,足见数学的广泛适用性。1995年1月,在贩神大地震之后,美国利用数学模型进行地震预测,预告本世纪末加州南部可能发生大地震;1995年3月,我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宣布启用数字式转播方式,指出以前的模拟式转播方式效果差,所以改用新的转播方式;1995年6月,欧州联盟开会研讨未来数字化通信的统一制式;1996年2月,我国电子工业部宣布“九五计划”开发重点:数字化信息技术。所订的两个重点研制项目是:数字式高清晰度电视接受机样机和数字式激光盘;1996年4月,我国国家科委发布招标公告,正式宣布数字式高清晰度电视开发项目。当代与未来的发展倚重数学 :仅以几件事为例就能清楚地看到数学对当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所起的重要作用。当代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石油,石油勘探和生产需要了解地层结构。多年以来已经发展了一整套数学模型和数学程序。人们发射地震波,然后将各个层面反射回来的信息收集起来力。以数学处理,就能将地层各个剖面的图像和地层结构的全貌展现出来。这已是目前石油勘探与生产普遍采用的数学技术。无独有偶,涉及到人的生命也有类似的情况,医生需要了解病人躯体内部和器官内部的状况与变异,以前的调光片将骨骼和各种器官全都重叠在一起,往往难以辨认)现在也有了一整套数学方案。借助了精密设备收集射线穿透人体或核磁共振带出的信息力。以数学处理就能将人体各个削面的状况清晰地层现出来,需要了解哪个层面就可以调出哪个层面的图片来,关系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这样的例证很多很多。在涉及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时刻,特别是在涉及人类命运的紧要关头,数学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进入本世纪最后十年的时候,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公布了两份重要报告《人人关心数学 教育的未来》和《振兴美国数学—— 90 年代的计划》.两份报告都提到:近半个世纪以来,有三个时期数学的应用受到特别重视,促进了数学的爆炸性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促成了许多新的强有力数学方法的发展……“由于苏联人造卫星发射的刺激,美国政府增加投入促进了数学研究与数学教育的发展”,“计算机的使用扩大了对数学的需求”.在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的关键时刻, 由于采用数学方法破译日军密码,美国海军才能在舰只力量对比绝对劣势的情况下,赢得中途岛海战的胜利,歼灭日本联合舰队的主力,扭转整个太平洋战局。在关系人类命运的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几乎是整个反法西斯战线的后勤补给基地。到了反攻阶段,要组织跨越两个大洋的大规模行动,物资调运和后勤支援成了非常关键的问题,这刺激了有关数学方法的迅速发展。这期间发展起来并且在战后迅速普及到各个方面的线性规划实用数学技术,为人类带来了数以千亿计 的巨大效益。到了1957年,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卫星迭人太空,震撼了美国朝野。意识到有关数学应用方面的差距,美国政府加大投入,促进了数学研究与数学教育的迅速发展,随着计算机的发 展,对数学有了空前的需求,刺激数学进入了第三个大发展的时期。已经有了很多很多极有说服力的例证,说明无论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还是在涉及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刻,数学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前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对数学提出了空前的需求,我们必须把握时机增大投入,加强数学研究与数学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数学素质,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数学的简洁美,并不是指数学内容本身简单,而是指数学的表达形式、数学的证明方法和数学的理论体系的结构简洁。公式C=2πR就是其中一例。几何中完美的图形——圆,内含的周长与半径有着异常简洁和谐的关系,一个传奇的数π把它们紧紧相连。又如,数“1”,小至一个原子、粒子;大至一个太阳、一个宇宙……宇宙万物,均可以用“1”来表示。几何形体的各种求面积、体积公式,简洁实用,万无一失,只要符合有关条件,计算不出错误,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结果。细心的人还可以找到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再如,许多简便的解法,也是数学简洁美的体现。简单举例:计算11/2 +1/6 +1/12 +1/20 +1/30 +1/42 +1/56 +1/72 +1/90面对这个计算题,若贸然用一般的通分的方法来解决,会带来繁杂的计算。当仔细审视这题的特点,发现 每一项的分数的分子皆是1,而分母可分别分拆成两个相连的自然数之积,即1×2,2×3,3×4,4×5,5×6,6× 7,7×8,8×9,9×10,于是,立即使我们联想到,把每个分数都分拆成两个分数之差。这样一来,尽管计算过程中分数的项数增加了一倍,但出现正负相间的两个相同的分数,中间的项对消了,只剩下首末两项,从而很快 获得结果,即原式=1/1*2 + 1/2*3 + 1/3*4 +1/4*5 +1/5*6 + 1/6*7 +1/7*8 +1/8*9 +19*10=(1-1/2)+(1/2-1/3)+(1/3-1/4)+(1/4-1/5)+(1/5-1/6)+(1/6-1/7)+(1/7-1/8)+(1/8-1/9)+(1/9-1/10)=1-1/10=9/10这一简洁的解法,给人以美的享受。 奇异性是数学内涵美的又一基本内容。它是指所得的结果新颖奇特,出人意料。七巧板拼图是小学数学课常采用的内容。用七块板可以拼成一个最简单的正方形,也可以拼出千变万化的复杂图案:如人形、鸟兽、花草、房屋等。通过七巧板拼图练习,学生感到图案之多,出人意料;图形之美,妙趣横生。有趣的数学知识,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美,而且利用数学的奇妙还能装扮人们的生活。比如:搞服装设计,如果拥有黄金分割的知识,就会感觉自己的设计很舒服。巴赫的音乐中充斥着数学的对称美,埃及的金字塔在建筑线条上凝聚了多少形象的数学……真可谓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越来越好。但与此同时带来的是人们对于资本的渴求的膨胀,人们越来越注重实际利益,注重实业重工的发展,相对而言,理论上的一些研究就理所当然的被视作一种无用之学科。首当其冲的便是数学,在中国,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在大学里学纯数学将来是没有什么前途的,事实上,在西方发达国家并非如此。在哲人的眼里,数学是如此美丽,它巧夺天工,不可言喻。保罗•埃尔德什形容他对数学的观点:“为何数字美丽呢?这就像在问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为什么会美丽一般。若你不知道为什么,其他人也没办法告诉你为什么。我知道数字是美丽的,且若它们不美丽的话,世上也没有事物会是美丽的了。”一、数学之美所谓何然数学美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历史上曾有多位学者名人对数学美提出自己的见解,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人,只是看到了数学的严谨性,而没有体会出数学的内在美。”数学家徐利治说:“作为科学语言的数学,具有一般语言文字与艺术所共有的美的特点,即数学在其内容结构上和方法上也都具有自身的某种美,既所谓数学美。数学美的含义是丰富的,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关系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还有数学中的奇异性等等都是数学美的具体内容。” 随着数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数学美的概念会有所发展,分类也不相同,但它的基本内容是相对稳定的,这就是:对称美、简洁美、统一美和奇异美。数学的对称美,从古希腊时代起就被认为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所谓对称性,既指组成某一事物或对象的两个部分的对等性。数学中的这种对称处处可见,较为形象的就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一些轴对称图形,尤其是圆,真可谓是三百六十度完全对称无死角。毕达哥拉斯就曾说过:“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在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这正是基于这两种形体在各个方向上都是对称的。而对于我来说,关于对称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老师让我做的一道数学题。当时老师在报纸上看到这道题,就拿给同办公室的几个老师做,结果居然那几个老师都没有做出来,于是老师就把我叫到办公室去当场做,看小孩子的思维会不会活跃一些,题目是一个四位数乘以九得到的数等于这个数的倒序。我当时一看这题目,心想既然是对称的,那么第一个数字必是1,然后乘以九,那么最后一个数字必是9,接着我又想第二个数字最大是1但一代进去显然不行,那么就只能是0了,这么一来就轻而易举地猜出第三个数字是8,所以答案就是1089*9=9801.我记得自己当时是很快就把答案想出来了,老师们都很诧异,连连夸奖。当时心里真的是特别高兴,也是第一次对数字的对称性有了基本的概念。现在想想那道题其实真的很简单,但就是这么简单的数学题里也蕴含着数学那高度的对称美。数学的简洁美,是人类思想表达简明化要求的反映。爱因斯坦说过:“美在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 数学语言本身就是最简洁的文字,同时反映客观规律极其深刻,许多复杂的客观现象,总结为一定的规律时,往往呈现为十分简单的公式。欧拉给出的公式:V-E+F=2,堪称“简单美”的典范。世间的多面体有多少没有人能说清楚。但它们的顶点数V、棱数E、面数F,都必须服从欧拉给出的公式,一个如此简单的公式,概括了无数种多面体的共同特性,令人惊叹不已。正如伟大的希而伯特曾说过:“数学中每一步真正的进展都与更有力的工具和更简单的方法的发现密切联系着”。如笛卡尔坐标系的引入。对数符号的使用,复数单位的引入。微积分的出现都体现了数学外在形式更简洁,内容更深厚。数学中绝大部分公式都体现了“形式的简洁性,内容的丰富性”。 数学的简洁美还表现在形态上,即数学美的外部表现形态,是数学定理和数学公式(或表达式)的外在结构中呈现出来的美。形态美的主要特征,在于它的简单性。数学的统一美,是审美对象在形式或内容上的某种共同性、关联性或一致性,它能给人一种整体和谐的美感。一切客观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因而,作为反映客观事物的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数学公式、数学法则也是互相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可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例如,从结构上分析,解析法、三角法、复数法、向量法和图解等具体方法,都可以统一于数形结合法。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把一些空间性质简化为点、线、面、体几个抽象概念和五条公设及五条公理,并由此导致出一套雅致的演绎理论体系,显示出高度的统一性。布尔基学派的《数学原本》,用结构的思想和语言来重新整理各个数学分支,在本质上揭示数学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数学的高度统一性上给人以美的启迪。二、数学之美所以何能数学之美在各位先知哲人的眼里是如此的美丽,那么数学是凭着什么从几个简单的阿拉伯数字和拉丁字母发展为如此瑰丽传奇的数学世界的呢?仅凭个人的力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它是数千年来祖辈们世世代代传承积累下来的。数学之美是人民之于数学的智慧结晶。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需要用数学来解决的小问题,然后就有人提出一个改进的小方法,让计算变得更为容易,这样日积月累,慢慢地便使得数学的土壤越来越肥沃,培育出更多的数学芬芳之果,让数学这个世界越变越丰富,越变越美丽。我不是数学考古专家,不能调研到什么具体的人民对于数学方面的小改进。但是我可以讲讲自己的例子。身边的人都知道我的速算是很厉害的,倒不是我有多聪明,而是我会把一些难算的式子在脑子里做一些的变换然后再计算,这样就容易多了,就我个人而言,这改进虽然很小,或者都称不上是改进,但是就是因为人民大众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使得数学越来越美。数学之美是智者之于数学的灵感源泉。我国数学家陈景润身居陋室,但为了攻破歌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数学难题,不断演算,通过努力终于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接下来我讲一个蒲丰用投针求圆周率的近似值的试验。有一天蒲丰邀请许多宾朋来家做了一个奇特的实验。他事先在白纸上画好了一条条有等距离的平行线,将纸铺在桌上,又拿出一些质量匀称长度为平行线间距离之半的小针,请客人把针一根根随便仍到纸上,蒲丰则在一旁计数,结果共投2212次,其中与任意平行线相交的有704次,蒲丰又做了一简单的除法 ,然后他宣布这就是圆周率的近似值,还说投的次数越多越精确。这个实验使人震惊,圆周率和一个表面看来毫不相干的随便投针实验沟通在一起。然而,这确实是有理论根据的。计算圆周率的这一方法新颖、奇妙而让人叫绝。数学之美是社会之于数学的发展需要。我们面临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的数字化和信息的数学处理已经成为几乎所 有高科技项目共同的核心技术。从事先设计、制定方案,到试验探索、不断改进,到指挥控制、具体 操作,处处倚重于数学技术。许多国家认识到,发展高清晰度电视是未来经济技术竞争的主战场之一。应该指出,电视屏幕不仅是现代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而且可能通过联网成为信息传 递处理的工作面。几乎所有重要的工作岗位都将与之有关。数学技术在如此重要项目的激烈较量 中起了决定作用。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一场现代高科技战争,其核心技术竟然也是数学技术。这一事实引 起人们不小的惊讶。美国总结海湾战争经验得出结论是:“未来的战场是数字化的战争”。二、数学之美所知何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填大学专业方向时,都不愿填写数学这个专业,理由是毕业后工作不好找。我自己也是,其实我个人是非常热爱数学的,我可以一天不吃不喝在那边做一道数学题并且乐在其中。但是最终还是迫于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压力选择了大家普遍认为将来就业可能比较好的电子专业,虽然我自己不是很喜欢,但是既来之,则安之。然而,在此我还是要说学习数学是有用的,而且是非常地有用,未来的社会必是数字化的时代。数学之美的社会应用——揭示自然规律,指导工程设计。1995年1月,在贩神大地震之后,美国利用数学模型进行地震预测,预告本世纪末加州南部可能发生大地震;1995年3月,我国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宣布启用数字式转播方式,指出以前的模拟式转播方式效果差,所以改用新的转播方式;1995年6月,欧州联盟开会研讨未来数字化通信的统一制式;1996年2月,我国电子工业部宣布“九五计划”开发重点:数字化信息技术。所订的两个重点研制项目是:数字式高清晰度电视接受机样机和数字式激光盘;1996年4月,我国国家科委发布招标公告,正式宣布数字式高清晰度电视开发项目。仅以几件事为例就能清楚地看到数学对当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所起的重要作用。数学之美的突出表现——黄金比例分割。黄金分割又称黄金律,是指事物各部分间一定的数学比例关系,即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等于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为1∶或∶1,即长段为全段的。被公认为最具有审美意义的比例数字。采用这一比值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建筑物中某些线段的比就科学采用了黄金分割,舞台上的报幕员并不是站在舞台的正中央,而是偏在台上一侧,以站在舞台长度的黄金分割点的位置最美观,声音传播的最好。就连植物界也有采用黄金分割的地方,如果从一棵嫩枝的顶端向下看,就会看到叶子是按照黄金分割的规律排列着的。在很多科学实验中,选取方案常用一种法,即优选法,它可以使我们合理地安排较少的试验次数找到合理的西方和合适的工艺条件。正因为它在建筑、文艺、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所以人们才珍贵地称它为"黄金分割"。伯特兰•罗素以下列文字来形容他对数学之美的感觉: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则具有……至高无上的美——正像雕刻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这种美不是投合我们天性的微弱的方面,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的那些华丽的装饰,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那种完美的境地。一种真实的喜悦的精神,一种精神上的亢奋,一种觉得高于人的意识——这些是至善至美的标准,能够在诗里得到,也能够在数学里得到。参考文献:(1)(美)西奥妮•帕帕斯 . 理性的乐章--从名言中感受数学之美. 王幼军 译.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0.(2)(英)波斯特 . 数学证明之美 . 贺俊杰,铁红玲 译 . 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3)(美)克利福德•A•皮科夫 . 马东玺 译 . 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吴军 . 数学之美系列文章 . 2006——2007.

数学美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是科学美的核心。简言之数学美就是数学中奇妙的有规律的让人愉悦的美的东西。

作为科学语言的数学,数学具有一般语言文字与艺术所共有的美的特点,即数学在其内容结构上和方法上也都具有自身的某种美,既所谓数学美。

数学美的含义是丰富的,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关系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还有数学中的奇异性等等都是数学美的具体内容。

扩展资料:

数学美有别与其它的美,它没有鲜艳的色彩,没有美妙的声音,没有动感的画面,它却是一种独特的美。

德国数学家克莱因曾对数学美作过这样的描述:“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一切。”

大多数的数学家会由他们的工作及一般数学里得出美学的喜悦。他们形容数学是美丽的来表示这种喜悦。有时,数学家会形容数学是一种艺术的形式,或至少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通常拿来和音乐和诗歌相比较。

感悟数学之美论文

真正的数学家,在数学的海洋里可以忘记一切,数学的世界里没有无休止的纷争,有的只是一个信念,一个纯洁的信念,可以让人大喜大悲,但是是纯洁的,真切的,无杂质的。

什么是数学美呢?它的本质是什么呢?从国内的研究来看,有这样一些描述:“数学美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宜人的数学思维结构的呈现”,“数学美是数学创造的自由形式”,“数学美是真与善的统一”,“数学美的本质在于序”……等等。 数学美的客观性:即指客观存在于数学领域中的审美对象是不以审美主体是否承认、是否意识到为转移的,尽管因审美主体的主观条件的不同,并不是所有的或特定的数学美都能为审美主体所感知,但这并不能改变这数学美的存在。 数学美的社会性:数学美是一种社会现象,因为数学美是对人而言的。数学家通过数学实践活动(特别是数学理论创造的实践活动),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了,或者说“自然人化”了。所谓的“人化”就是人格化,即自然物具有人的本质的印记,实质上就是社会化。这种社会化的内容正是数学美的内容,它是数学美产生的本原。 数学美的物质性:数学美的内容――人的本质力量必须通过某种形式呈现出来,必需要有附体,数学美的这种形式或附体,即数学美的物质属性。 数学美的宜人性:即数学美形式应该使审美主体感到愉悦。审美主体的愉悦性,一方面自然是由审美主体的心理和生理的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还在于对象本身是具有足以引起主体愉悦的属性和条件。简言之,数学美的形式必须与人的认识、人类心灵深处的渴望的本质上相吻合。 首先要提到的当推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学派第一次提出了“美是和谐与比例”的观点,认为宇宙的和谐是由数决定的,他运用这一美学思想形成了点子数(即形数)理论;并以所谓亲和数与完全数来反映体现宇宙和谐的“亲和”与“完全”。 作为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柏拉图认为数学的美是一种纯抽象的美,尽管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抽象的世界,但他却第一次提出了理念世界是“真善美的统一”的见解。 17世纪,笛卡儿所创立的解析几何是数学史上极其杰出的成果,它使几何与代数得到完美的统一,充分揭示了数学的协调美和统一美。 18世纪,该世纪著名数学家欧拉的数学美思想在其《无穷小分析引论》中得到生动的体现,这是一部极其优美的数学专著。 19世纪,有人称19世纪的数学是“革命的数学”,数学美学思想在这一时期也极为活跃,拉普拉斯、高斯、哈密尔顿、黎曼等人在这方面都作出了贡献。 20世纪,数学家们开始自觉地运用数学美学方法,总结数学审美标准,探讨数学发明中的审定心理,其突出代表人物是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的庞加莱及被誉为“超人的天才”的冯·诺伊曼,还有研究数学领域中的发明心理学的法国著名数学家雅克·阿达玛。 数学美的表现形式 简单性 是数学美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作为反映现实世界量及其关系规律的数学来说,那种最简洁的数学理论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简单性又是数学发现与创造中的美学因素之一。最简单的例子便是代数运算中之乘法与幂的运算的引进是源于避免重复的加法运算和重复的乘法运算: 统一性 是指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共同规律所呈现出来的和谐、协调、一致。 数学美中的统一性在数学中有很多体现。数学推理的严谨性和矛盾性体现了和谐;表现在一定意义上的不变性,反映了不同对象的协调一致。例如,数的概念的一次次扩张和数系的统一,运算法则的不变性;几何中的圆幂定理是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的统一形式。 对称性 是指组成某一事物或对象的两个部分的对等性。数学形式和结构的对称性、数学命题关系中的对偶性、数学方法中的对偶原理方法都是对称美的自然表现。毕达哥拉斯说:“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因为这两种形体在各个方向上都是对称的。此外,象正多边形、正多面体、旋转体和圆锥曲线等都给人以完善、对称的美感。在代数中轮换对称式表明了代数式中字母可以互换的对称关系。在数学解题方面,对称方法和反射方法往往使问题解决的过程简捷明快。 秩序性,就其愿意而言,秩序是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排列的先后、也可作为层次等等的理解。数学中的“秩序”具有极其重要的、决定性的意义,意大利数学家G·卡雷里认为,“数学是而且将总是一门被看作关系系统的序的科学。当涉及形式时,它从不会与它们的实质有关,而仅仅与这些形式之间可陈述的联系有关。单一元素只能在使之有序化的系统联系之中才得到决定并因而获得意义。” 奇异性,奇异性是指数学中原有的习惯法则和统一格局被新的事物(思想、方法、理论)所突破,或出乎意料、超乎想象的结果所带来的新颖和奇特。 数学美学方法的特点 1、直觉性,审美直觉是数学直觉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数学美学方法主要还是一种受审美直觉所驱动,而作出美学考虑的方法。正因为如此,数学美学方法的成功运用与主体的直觉能力就有很大关系。这一特点也说明,运用它所得到的结论,最终还要通过逻辑方法的检验才能成立。 2、情感性 数学美学方法的运用是建立在审美主体的数学美感之上的,和任何美感一样,人们对于数学的美感也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愉悦、平和、明快、困惑、兴趣盎然、心满意足乃至于激动与惊异……数学美学方法总是是伴随着这种种感情体验,这与逻辑方法所具有纯粹理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选择性 数学美学方法是自觉地依据美学的考虑来作出选择的方法,它是“非常自足的、美学的、不受(近乎不受)经验的影响。”这种选择性使美学方法并不成为解决数学问题或获得数学发现的具体方法,而是一种确定方向、原则的策略方法。这种选择性是导致数学发现发明的指路灯,因此,它又使数学美学方法具有创造性。 4、评价性 数学美学方法常常表现为对已获数学成果的一种鉴赏与评价,一般来讲,逻辑方法的运用以问题的解决为方法的终结,而美学方法不仅关注问题是否解决,更主要是考虑问题的解决优美?前者着意于数学问题的“真”,后者着意于“真、善、美的统一”。庞加莱指出:“这并非华而不实的作风”,数学发展的历史已表明,美学方法的评价性对于“数学理论的富有成果性”来讲是不可或缺的。 数学美学方法运用的基本途径 1、增强审美自我意识,善于发现数学美因 在数学活动中,活动者的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在活动者头脑中的能动反映,一般意义上也称为美感。它包括审美兴趣、审美倾向、审美能力、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美感尽管表现为主观的,但它最终是来源于数学活动实践,数学中丰富的美的形式和美的因素(简称为美因)是美感产生的客观基础。只有在美因促使主体美感产生的条件下,主体才能作出美学的考虑。因此,善于发现数学美因,“识得庐山真面目”,是运用数学美学方法的前提。 2、在数学审美活动中,注意逻辑方法与直觉方法的结合。 美感的产生一般而言是直觉的,但这并不意味理性思维与审美无关,美学研究表明,理性思维在审美中是有重大作用的(数学审美更是如此)。在数学活动中,发获得真正的审美要,必须把逻辑思维方法与直觉方法结合起来。逻辑思维在数学审美中可以起到规范知觉、想象的趋向作用,前者渗透溶化于后者之中,才使审美感受不是一种初级的感性知觉,或一堆空幻的主观想象,而是对数学对象本质的某种能动的反映。 3、在数学认识、评价及创造过程中,自觉地以数学审美标准作指导。 审美教育的特征 1、和谐性:“和谐”是美学的一条重要的原理。中学数学教学中有许多内容是和谐性教育的好题材,和谐性也有助于开拓解题思路,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 2、形象性:美育是一种形象性的教育,它总是通过审美对象的鲜明形象来诱发和感染教育者的。数学中直观教具、精美图形以及数形转化的方法都能产生审美教育中的形象性。 3、情感性:美育通过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受教育者将有一定情绪体验,得到一定的情绪陶冶和心理满足,若能通过富有艺术性的教学活动激发起学生情感的涟漪,那无异于为学习添加了催化剂。 4、自由性:美育给人以自由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只有进入自由境界才能产生美感,因此,在审美教育中,要注意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规律,善于引导和启发。 5、鲜明性:审美教育伴随着情感的激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在心灵中留下鲜明的印象,有时,即使知识被遗忘,而那触动情感的形象,却终生难忘。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我们的数学学习,在内容上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同是也为我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作为课程的数学并非指教材中那点结论性的知识点,例题、习题绝对不是数学学科的全部。“数学应该是阳光!”“数学应该是娱乐!”“数学很美,数学很有趣,数学很有竞争性,数学是人聪明的源泉。”我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应当体会数学中的美,得到美的教育,熏陶和激励。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数学的简洁美。数学中的简洁美是无处不在的。数字和符号的使用可以替代语言文字,同时又浓缩了语言文字的全部含义。阿拉伯数字看似枯燥,但它是从无数具体的数量中抽象得出的。生活中的一个苹果、一枝铅笔、一只鸟、一群人、一堆西瓜……都可以有简单的1来表示。1是何等的抽象与概括!

让我们一起来体验数学的对称美。生活中许多美的事物都具有对称性,花丛中翩翩飞舞的蝴蝶,翱翔天际的白鸽,横跨天空的彩虹,片片翻飞的落叶……对称在数学中也随处可见,如11×11=121,111×111=12321……这样的算式体现着对称的美。在几何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等等都是对称的。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数学的和谐美。数学中无不体现着统一和和谐的美。这种美既是精细的,又是深邃的。以数学中的图形为例,竖起线意味着刚直、挺拔,横直线意味着平稳、开阔,曲线给人以优美、柔和的感觉。“比例”的知识,可让我们了解“黄金分割法”以及美学用途。如维纳斯的雕像,埃菲尔换塔的底座与高的比,舞台上报幕员的最佳位置,名画《最后的晚餐》中重点人物都处在“黄金分割点”的位置上……

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中处处充满着对称、和谐、简洁的美,这些美只有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才能慢慢地体会和领悟。让我们一起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体验数学的对称美,欣赏数学的和谐美,共同走进数学的世界,体会数学中的美吧!

“Enjoy every day” 享受每一天,这句《泰坦尼克》中的Jack的经典台词真可谓一语道破生活的真谛——把生活看作是一个享受的过程,真正发现生活的可爱之处。孔子曰:“学有三境——知学者不如好学者,好学者不如乐学者。” 而这个乐又何尝不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呢? 许多人认为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不在于付出多少努力,而在于你的智力的高低。我却不以为然,数学,是一切自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需要华丽的词藻来修饰,也不需要人们过多的夸奖,它是一中既朴实又高超的智慧。要想学好数学,第一步离不开勤奋,勇于实践的精神,有人把数学比作万宝山。然而它的大门却不像游览胜地那样,可以让人门自由进出,对一些学习上的懦夫懒汉来说,面对金光四射的数学大门,却犹如隔窗观花,可望不可及。至于那些畏惧崎岖山路的人,他一生只是在万宝山徘徊空叹。只有那些敢于奋进的勇士,才有可能打开数学之门,满载而归。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其性质决定了她是神秘的、深奥的,她比起其他的学科来似乎更枯燥一些、无味一些。但她又的的确确的是美丽的、耐人寻味的,她是思想与思想的大胆碰撞,是智慧与智慧的平等交流,更是情感与情感的浸润融合。 无尽的数学知识正像辽阔的海洋,那大海深处蕴含着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让我们一起带着孩子们畅游其中,为这无垠海洋中数不尽的奇珍的美而陶醉,甚而我们或者我们的学生会有幸步入龙宫,见到更加奇伟怪丽、五彩斑斓的景象,一窥数学的美境。哥德巴赫猜想激励着人们不断去探索或研究,它的证明将会给人带来无尽的惊奇、无穷的乐趣;数学史上的许多高峰也正等待后人们去攀登。山越高,路才越奇,越奇才越有惊美的发现。 平淡中见新奇、新奇中才有艺术。明明在“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未曾料到才能引人人胜,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这也正是数学的魅力、数学的美。 我不是擅长格律的诗人,但我愿意谱写享受数学的绝妙诗歌。我不是擅长丹青的画师,但我愿意为享受数学涂抹一笔亮色。我不是擅长音律的舞者,但我愿意为享受数学狂舞亦歌。我不是热衷探险的勇者,但我愿意在享受数学的漫漫道路上不断探索……数学知识像海洋那样辽阔,像大山那样宏伟。一个人无论天资多么高,精力多么充沛,毅力多么顽强,学习条件多么优越,也不可能把所有数学知识学到手。有的同学总想学到一切,他们希望一串串熟了的葡萄旁边又开放着朵朵鲜花,可是,事实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呀!我们必须从第一步起,一步一个脚印,脚塌实地的走下去,才有可能度过那个辽阔的大海、攀上那座宏伟的大山。数学知识的学习,单靠认真听讲、死记硬背是不行的。相传有一个人巧遇一位仙翁,仙翁点石成金送给他,但他不要金子,而要仙翁点石成金的指头。这个人为什么要指头呢?因为他懂得,不管送自己多少金子,金子总是有限的,但如果有了点石成金的指头,那就可以随心所欲了。我常常给学生讲这个故事,但我却启发学生:仙翁的指头固然好,但那毕竟是别人的。如果我们拿来使用是否灵呢?可见,我们更应该学到仙翁的点金之术。古人说:“受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已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也就是这个道理。

数学之美论文格式

论文的写法:数学论文的格式要求(仅供参考) 第一部分:题头 题头含标题、作者,各单独占一至二行。 标题要求直接、具体、醒目、简明扼要,小2号宋体加粗,居中编排; 作者,小4号仿宋体,居中编排; 作者单位,单位名称(学校),省市,邮政编码,5号楷体,居中编排。 第二部分:提要 提要部分含摘要、关键词等。分别以【摘要】、【关键词】(小4号楷体加粗)开头,内文用5号楷体,各空2字格编排。 摘要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要,是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其内容应说明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论文中文摘要一般以3—5行为宜。 关键词3-5个,应能反映全文的主题、主要内容、主要思想、主要观点等,关键词之间以分号隔开,关键词结束不用标点符号。 第三部分: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核心内容,含引言与本论。 引言,或称小引,要简要说明论文话题的缘起、价值与意义、研究方法等,直接“引入”本论。本论是主体部分,内容须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语言流畅、结构严谨。 正文应按照内容层次分节,编号,要层次分明,用5号宋体。各种标题要求如下: 1. 一级标题:以阿拉伯数字排序标号,数字后用英文句号“.”,如:1. …。一级标题标号与标题采用3号黑体,单独一行,居左顶格编排。 2. 二级标题:用阿拉伯数字在一级标号后增第二层标号顺序标注,两层标号之间用英文句号“.”分割,第二层标号后不使用任何符号,如: …。二级标题标号与标题采用小3号黑体,单独一行,居左顶格编排。 3. 三级标题:用阿拉伯数字在二级标号后增第三层标号顺序标注,各层标号之间用英文句号“.”分割,第三层标号后不使用任何符号,如:…。三级标题标号与标题采用4号黑体,单独一行,居左顶格编排。 各级标题字数均以不超过1行为限,标题结束处不使用任何标点符号。 4.定义:定义在各一级标题下顺序标号,比如,第1节第二个定义为定义。 5.结论与说明:定理、引理、推论、注记等结论与说明在各一级标题下按顺序统一标号,比如,第2节第3个上述定理、引理、推论或注记,如果是引理则标注为引理,如果是推论则标注为推论。 6.教学案例示例:各种举例在各一级标题下按顺序统一标号,比如,第2节第3个例子应标注为例。定义、定理、引理、推论、注记、示例等均空2格编排,各字头(推论、引理等)为小4号黑体,其后空一字格。其内容采用5号楷体。 7.公式:独立的数学公式要居中排列,在各一级标题下在最右边按顺序标号,并用括弧括住,比如,第2节第5个公式标注为()。多行公式的各行应当按照第一行的第一个等号对齐,各行的开头应该是等号或其它运算符号。 第四部分: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指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以【参考文献】作为标题(小4号楷体加粗,单独一行居左顶格编排),列于论文的末尾。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参考文献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文献是期刊、著作时,书写格式分别为: [1] 作者(甲,乙). 篇名. 杂志[J],年,卷(期):起始页(如P28-30). [2] 作者(甲,乙). 书名[M]. 地点:出版社,年.

数学论文的格式和其他论文格式差不多。这是我获广东中山市三等奖的数学论文,供参考。保障一年级数学学业成绩经验点滴 [论文摘要]:近年来,中山市古镇镇小学阶段年度的期末考试成绩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怪现象:一年级的数学成绩与其他年级相比,平均分一直居于下游,学困生占的比例也不小。本人通过提问学生及亲身教学经历从数学能力、数学习惯、心理因素三方面来分析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并提出几点经验。[关键词]:数学能力 因素 经验近年来,中山市古镇镇小学阶段年度的期末考试成绩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怪现象:一年级的数学成绩与其他年级相比,平均分一直居于下游,学困生占的比例也不小。按理说,试卷难度、题量与其他年级相比,差别并不大,试题的编排也不会超“课程标准”,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根源在哪?我们对一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研究,具体做法是:在单元测试结束后,每班将学生分为优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类,面批试卷,采取个别谈话形式,让他们自己根据错题分析出错原因,结果大致是:优生的原因分析 没细致审题,忘记检验,考试时间长中等生的原因分析 不理解题意,时间不够,计算出错学困生的原因分析 不识字,不会做通过上面的调查、提问和我们平时在实践教学中的观察、了解,我从数学能力、数学习惯、心理因素三方面来分析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一) 数学能力方面1、 认字能力不强 不理解题意,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字,其中800—1000字会写。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学生识字量不大,认字能力与理解能力还处于成长阶段,并且同年级的学生,认字与理解题意能力也因人而异。当数学试卷中出现了不认识的字时,部分学生做题的心理与思维会受到影响,有的学生还会“误解”题意,导致将题做错。比如,一年级下册期末练习测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 部分学生不认识“原”“卖掉”“剩”这几个字,导致有学生将本子算式列成“60—28=32”又比如:一年级下册中段测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和50相邻的数是( )和( )”如果学生不理解“相邻”的意思,或者把“相邻”误解成“相近”或“相似”等意思,那就很难把正确的数写出来。2、形成固定思维《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能根据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举出反例。但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很容易对例题进行简单的模仿,忽略对题目数学信息的梳理和对数学过程及意义的理解,导致做错题目。如:女孩买了一个 ,找回17元,女孩付给售货员多少元?关于“人民币找钱”问题,教材例题运用的是减法,而这道题灵活地将数学信息调换。但是,有部分学生不能“举一反三”,依旧参照例题形式,用减法来解决,将算式列成:63—17=46(元)3、 应试技巧没掌握应试技巧主要指在应对考试时,考生为更好的解答各类题而采取的一些特殊的方法。应试技巧在考试中起了极大的作用。比如,在做题时,有的同学因为一道难题苦苦思索,坚持到底,最后时间不够,后面“一片空白”,导致失分惨重;也有的同学在面对选择题、连线题等类型题时,因为不能确定答案,就“留下空白”,类似这样的情况而失分的同学比比皆是,令人遗憾。(二) 数学习惯方面审题不细致,检验习惯没养成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特点具有特殊性,,他们还没有完全形成细致审题与再次细心检查的习惯。即使老师苦口婆心地一次次强调“认真审题,做完检查”,但大多数学生在真正测试时往往粗略地看了一遍题目后就开始答题,甚至有的学生根本没看题目就答题。比如:“把下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有部分学生没审题,会把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在检查阶段,大部分学生虽然从头至尾地看了自己的答案与题目,但也没能比较好地发现错误。(三)心理因素1、态度 健康 注意力因素影响 一年级学生入学不久,学习态度还没有完全端正,学习责任心还不够强。遇到难题时,部分学生“知难而退”,不愿意动脑筋;还有的学生在考试时身体不舒服,如:肚子痛、想上厕所。这也会对他的成绩造成影响;有的学生在规定的一小时内,注意力不能较长时间集中,在测试过程中会发现学生会玩手指、玩橡皮而忘记答卷。2、依赖心理强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刚起步。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年级学生学习的依赖心理强。而部分家长辅导时“坚守阵地”, “陪坐”身旁,只要发现孩子不会做题,就“义不容辞”,再三教导。家长的做法更加促进孩子的依赖性,导致学生在做试卷时,产生惧怕或抵抗心理。有一年级的孩子到我面前反映:“老师,我不喜欢考试。”我问其原因,孩子天真地回答:“考试的时候,我不会,没人教我;但在家里,父母会教我。”针对以上的种种问题,教师要想保障学生的期末学业成绩,根据我三年低年段的亲身教学实践经验和日常的观察,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一)阅读的日常训练 数学同样离不开阅读,教师可以利用晨读、午读时间鼓励孩子多阅读,让孩子学会“置身于其境”。通过多阅读,增加学生识字量,提高想象能力。平时鼓励一年级学生通过绘声绘色地阅读,让自己“入情入境”,从而帮助孩子理解文章意思,进而更好地理解数学题意。(二)审题与检验习惯的日常训练 一年级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就收获什么。好习惯容易形成,不好的习惯也容易形成。因此,教师要把握一年级这关键期,把审题与检验习惯植根于孩子脑中,好习惯受用一生。在日常练习中,要与孩子一起读题,读到学生理解为止。教师读题时要注意语调的变化、声音高低、停顿,关注到后进学生。而且每次读题时都要强调:“认真读题,读到明白为止。” 计算时,告诉孩子“检验”就是计算的一部分,没有“检验”的计算是不完整的。教师还要采用奖励制度,激励能够检验的孩子。(三)应试技巧的日常训练在日常练习训练中,强调学生做题先易后难,合理分配时间,注意“抓大放小”,把握分值大和不费时的题。在单元测试过程中,老师要观察学生答题过程,特别关注后进生的答题情况。当发现哪个孩子不懂得技巧时,课后,老师要单独找他谈心,并通过多次训练,用各种机制表扬他,激发他的应试意识。(四)学习责任心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学习状态及学习效果。责任,是一个人应该而且必须承担的义务;而责任心则是强制自己去承担这些义务的心理意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培养责任心是当务之急。教师要利用班会,讲故事,家校联合,培养对孩子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等办法,促进孩子的责任心进一步加强。(五)发散思维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扎实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教师采用题海战术,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这样的做法显然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以“生”为主体,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还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因材施教”,注意“培优扶差”,促使优生更优,后进生不掉队。(六)独立作业的培养在处理家庭作业时,家长应培养孩子独立作业的习惯。在遇到孩子不懂的问题时,我认为家长应做到以下几点:先鼓励孩子继续读题,理解题意,给孩子足够多的时间,让孩子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如果还不会做,要让孩子表达出哪一方面弄不懂,家长在这一方面进行一点点地暗示或启发,点到为止,然后继续让孩子再思考,当孩子解决出问题时就会收获成功的喜悦感,以后就会更加积极地动脑。总之,想要保障一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需要教师把工作落实在日常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数学拥有非凡的美,而数学之美不像自然生长的鲜花那么显而易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老师的耐心引导,学生才能够发现。下面我给你分享数学课堂之美论文,欢迎阅读。

长期以来,人们在数学教学中只致力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逻辑思维的教学与研究,而不善于发掘数学本身所特有的美,不注意用数学美来感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重视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鉴赏数学美,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创造数学美,以致使一些学生感到数学抽象枯燥,失去学好的信心。那么什么是数学美?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位小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美育渗透途径的研究。

一、在教材中感悟美

人们常说数学是万花筒,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现行的数学教材正确处理了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认知规律、德育与智育、教与学、减轻负担与提高素质等方面关系,把数学的抽象美、符号美、数的神奇美、数的和谐美和概括美、猜想美、浓浓的时代生活气息美、开放灵活美等融入在里面。我认为,挖掘和提炼教材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感知数学美的存在,是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心灵的有效途径。

如在许多几何图形中就充满着无穷无尽的美,闪烁着美的风采。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圆》时,我一走进教室,教室里所有学生的目光都聚集于我的胸前。“哇”有的学生忘乎所以地叫了来:“王老师,你今天真漂亮!”我就问:“为什么,今天老师看起来这么漂亮呢?”学生马上叫起来:“老师的衣服上贴了各种各样的粘纸,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学生被我这一举动一下子吸引住了,所以在接下去的学习中他们学得特别带劲。离下课还有近五分钟时,我布置了一个节目:“请小朋友们把发下来的卡片制作成一张明信片,正面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粘纸进行组合拼贴,设计一幅美丽的图画,然后送给你最好是朋友。”学生特别兴奋,直到下课都不愿停手。在教学中我们要让数学成为“人的数学”,让数学充满生命的活力,要挖掘数学内在的美,使学生喜欢上数学。

二、在情景中感受美

在小学各科的教学中,都需要情境教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尤其需要情境教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很幼稚,对事物充满好奇感,适宜在“玩”中学习数学。教师应创设种种情境与机会,鼓励学生探索、实践,寻找知识、情感与个体心灵的结合点,将生活与自我融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数学课本中的一些教学内容,可让学生进行情景表演。数学源于生活,必须融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之中。课堂表演就是要创造一定的生活环境,给孩子一份自由发展、自由发挥的天地,使学生通过虚拟情景表演创造出行为美、语言美。小学生的表演欲望都是很强烈的,不管是低年级的孩子还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都乐于参与、乐于交际,喜欢在各种情景中再现学习内容,把书上的知识用到生活中来。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我就让学生扮演顾客和营业员表演一番,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争先恐后的举手要求参加。我让他们分组,每组都有不同商品的价格,每个同学都配有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活动开始后,教室里买卖声不断,就像在生活中一样。又如:第一册教材《统计》一课中,利用多媒体创设出大象伯伯过生日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来数一数大象伯伯家来客人的情况,从而得出来了哪些动物,哪家动物来的多,哪家动物来的少,渗透出统计知识。这样选择和设计与当今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联系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处理,将画面、声音于一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这一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把学生带入新奇的境界之中,学生由“奇”而生“趣”,由“趣”而生“惑”,心生疑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美。

三、在活动中体验美

在“数学活动中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是数学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重要理念。数学教学要在数学知识和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数学中美的因素得以体现。大家都知道,仅仅凭借对美的事物的感知,所得的美感只停留在表面和潜层,是不深刻的,必须在感知美的过程中产生相应情绪体验,才能通过各种美的体验和品评鉴赏深化对美的形象认识与感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所以要精心的组织好真切的体验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

如在《认识物体》时,我设计了“摸一摸,说一说”的游戏。把操作活动和表达结合起来,让学生摸一个物体并说出它的名称,也可以先给名称再去摸出相应的物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通过这种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四、在教学评价中展现学科人文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种以“人的发展”为目标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是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的。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以增进情感体验为导向,加大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以增进情感体验为导向,在作业批改中适当的运用一些激励的评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习信心,展示数学的人文美。

例如,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注意记载学生平时的表现,采用民主评议的方式,让学生评学生,学生评老师,老师评学生,让学生在民主评议的气氛中激励自己。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检测,我们不光用一张试卷来考查学生,还应当增加一些面试、口试的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把自己最“得意”的技能表现出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能急于指出错误,而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宽容学生的错误,给学生自我纠错的机会。在学生表达不清或者不能准确表达自己意思的时候,教师的话尽量让学生自觉纠错于无痕之间,凸现宽容,体现人文的关怀。

我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并在美的气氛中体验美的乐趣,享受美的快乐,在美的陶冶中主动、生动的发展,达到理性感知和情感活跃的和谐一致。数学的美育功能正是这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有数学的美去营造更强烈的美育氛围,去塑造一代美的人,创造一个美的世界。

摘 要:部分高中学生反映高中数学课堂抽象、枯燥,数学作业难又无从下手,花在数学上的时间多,却不见成效,对数学学习逐渐失去信心. 本文从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如何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如何巧记数学知识,如何进行探究讨论得出新知,感受成功的喜悦,如何布置有趣的作业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有趣课堂促进教学的有效性,以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内在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之美,从容面对数学.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数学课堂;创设情境;回归生活

部分高中学生觉得数学课堂比较抽象、枯燥,作业难,无从下手,对数学的学习没有信心,花了很多的时间在数学上,却总不见成效. 笔者认为,除了学生要努力之外,我们数学教师也应该丰富教学方式,让我们的数学课堂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朵,重新展现它活泼动人的一面,让我们的学生能够笑对数学. 具体到教学实际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创设课堂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趣味的课堂情景,摆脱数学教师一味单调枯燥的讲解,在情景中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接受知识的热情.

例如,在讲《两个计数原理》时以动画展示狐假虎威的后续篇:自从发生《狐假虎威》后,老虎因受到狐狸的愚弄而耿耿于怀,对狐狸是恨之入骨,在森林里咬牙切齿地说:“哼!狐狸呀狐狸,除非你躲着不出来,总有一天我会吃了你,咱们走着瞧.” 有一天,老虎外出觅食,在草地上巧遇狐狸,老虎高兴极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哈哈哈!我报仇的机会来了!”老虎继而一下子目露凶光,狐狸一看那老虎的气势,吓得魂都飞了一半,想着这得赶紧跑呀!逃命要紧!最近的是草地对面的小岛,岛上有树有洞,可以躲藏.此时画面定格显示:水上有3艘船通向小岛,岸上有4辆车子也通向小岛. 教师提问:狐狸若乘坐画面上的交通工具上岛,一共有多少种上岛方法?此时学生还处在趣味情景中,保护弱者的心态使他们急于帮狐狸想办法,计算着逃跑的方法,他们首先搞清狐狸的逃跑路线属分类原理,而不是分步原理,最后运用加法进行计算得出7种方法. 趣味的故事情节激发了学生们浓烈的学习兴趣,他们还在饶有兴趣地猜想狐狸能不能再躲过一劫了.

通过这些从身边搜集到的大量有趣的故事情境,搬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去体验感悟情景中的数学常识,从而归纳出重要的数学模型,让枯燥的数学概念、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也便以加深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

■丰富课堂教学语言,巧记数学基础知识

纵观数学课本上面的概念、定律、规则,都是非常精练深奥的,有的甚至抽象难懂,高中数学知识点又多,概念容易混淆,要想充分理解和牢记它们,课堂上除了创设一些故事情境、生活情境等让数学课堂生动有趣之外,教师还要运用丰富的教学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在幽默、形象的语言讲解中,理解数学知识并长久地记忆它们.

例如,为记忆初等函数的几个定积分式子,笔者设计了一个语言童话:常函数和指数函数是好朋友,它们常在一起玩耍,今天它们结伴逛街,没想到微分算子也在街上,它可是常函数的克星,常函数最怕遇见它了,常函数远远看到微分算子,慌忙拉着指数函数离开,指数函数不解地问:“怎么回去啦?你身体不舒服吗?”“你没看到微分算子吗?”,常函数反问道,“看到啦,他怎么啦?”指数函数更奇怪了,常函数怯怯地说:“我若遇到它,被它微分一下,我就什么都没有啦!”指数函数想了想说:“倒也是的,你和我不一样,我可不怕它,它可不能把我怎么样,但我还是陪你回去吧,谁叫我俩是好朋友呢.”说完二人匆匆地回家了.学生被这形象有趣的语言童话深深吸引住了,静静地听着教师讲故事,在听讲中,理解了常函数、指数函数和微分算子之间的关系和它们之间的不同,对教师幽默的讲演报以热烈的掌声,想不到能把这么枯燥的数学概念讲得这么生动形象.

这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趣化了课堂,让学生在童话世界里插上想象的翅膀,感受数学的语言之美,还强化了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记忆.

■组织有趣的探究活动,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

学者史宁中曾说过:“我们必须清楚,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 智慧并不完全依赖知识的多少,而依赖知识的运用,依赖经验,教师只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磨炼.” 数学教学更重要的是过程性的教学,因而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积累数学经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话说灰太狼想在森林里开一个公司,但苦于资金有限,于是去找喜羊羊投资,喜羊羊一口答应:“行,从今天开始我连续60天往你的公司注入资金,第一天投资10000元,以后每天都比上一天多投资10000元. 但作为回报,在投资的第一天起你必须返还我1元钱,第二天返还我2元钱……以后每一天返还的钱数为前一天的两倍,60天后我们两清.”灰太狼一听,两眼一转,心里越想越美……请问:灰太狼占大便宜了吗?通过问题情境的引入,在引出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首先想到,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计算出喜羊羊、灰太狼各自付出的钱数,再比较大小. 对于喜羊羊的钱数,根据之前所学的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学生都会化简求和,但对灰太狼的钱数,学生知道是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问题,但却不知怎样化简计算!此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我们学习等差数列求和所用的方法是倒序相加法,它的本质是得到了n个相同的和,把一般等差数列求和问题转化为常数列求和,利用方程的思想化繁为简,把不易求和的问题转化为易于求和的问题,从而求和的实质是减少了项. 那现在用这种办法还行吗?若不行,又该怎样简化运算?能否类比倒序相加的本质,根据等比数列项之间的特点,也构造一个式子,通过两式运算来解决问题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步探索起来,充分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把问题一一完美解答,在富有挑战性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加深了新旧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获得了征服困难后的快乐.

有趣的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勤于思考,勇于开拓,体验探究的过程,感受探究的艰难、成功的喜悦,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充分提高他们的毅力和耐力,让他们坚信自己会登上数学之顶,领略数学的风采的.

■营造生活化数学课堂,体验活用数学的乐趣

高中阶段,多、难、枯燥的数学题影响着学生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面对这种普遍现象,我们数学教师有责任化解学生的负面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些生活化的课堂情景,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领域中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知识不仅仅只有课本上有,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我们生活在数学的世界里,再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有所用,体验活用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学完“概率”知识后,笔者创设学生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寄信是同学们日常生活中都做过的事情,现在老师手中有n封信想请你们帮我投入m个邮箱,试问同学们你们有多少种投法?对于看似简单的生活问题,学生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明确回答,笔者启发他们活用“概率”知识,虽然他们在和之间有过摇摆不定,有的甚至在举实例复算求证确定,但运用概率思维后,学生普遍感到思维简单又清晰,只要一步一步分析,第一封信有m种投法,第二封信也有m种投法,之后每封信都有m种投法,所以,总投法为mn种. 有一位学生在分析完解法之后,还总结出了一个记忆口诀“邮箱的信次方”,如此一来,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就只需要找出“谁是邮箱,谁是信”就可以对号入座了,这种方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学生们快乐地交流着,分享着别人的成功经验.

学生通过活用数学知识解答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内心充满了成就感,体验着成功的快乐,眼中的数学不再呆板乏味,原本平淡的数学题一下子变得妙趣横生了.

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乐于学习,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教学有效则学生能真正掌握知识,促进成绩提高,体验成就感,从而保持了内在的学习兴趣. 所以,教师要以有趣课堂促进教学的有效性,以有效教学提高学生解题问题的能力,保证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之美,笑对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那么: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探索知识的过程。如今的数学课堂追求的已不是华而不实的课堂,而是再现更多的既简约而灵动的真实课堂。其实,简简单单的数学课堂同样精彩,它能把丰富的内涵和思想用简单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学得既轻松又快乐!我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我们要努力寻找一条崭新理念的教研之路,那就是数学课堂教学应是简约、扎实、灵动。

一、简约而不简单

数学课堂应是呈现出高度凝练的简约,但简约并不等于简单。相反地,简约的背后包含着太多的“不简单”。

1、情境创设,精“简”有趣。

“情境创设”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但创设情境不必追求表面的繁华,忽视内在的思考性、高效性。因此,情境创设追求的是简单、高效。比如,在教学《动手做(一)》这一课时,我创设了学生喜欢的好朋友笑笑、淘气和智慧老人带领他们畅游智慧王宫这一情境,课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高,他们渴望在王宫里探密,寻求数学知识。此时再呈现国王的三幅简笔画,让学生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既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又为新授的动手拼图做好铺垫,这样学生就会学得轻松、有趣。

2、教学方法,灵“活”有序。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此,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这一课中,我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发现搭配方法的多样性,同时感受到合作的乐趣,起到互相启发,共同提高的功效。首先让学生借助学具衣服,通过动手配一配,议一议,写一写,找到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感悟要使搭配的方法不重复,不遗漏,需要有顺序、有条理的思考。再通过路线的搭配,发现用字母表示搭配路线的方法具有优越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自然过渡到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最后通过游艺项目价格的搭配和数字的组合方法,让学生自主试一试,说一说,让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尝试成功的机会,从而进一步体会有顺序、有条理搭配的好处。使学生在自主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基础上,知识得到迁移应用。

二、扎实而不零乱

课堂教学要注重实效,这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但在注重实效的过程中,学生获取的知识要扎实,而不是摸不清头绪,零乱无序。

1、自主探究,开发思维。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即由学生去把所学的东西自己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只须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在教学《认识分数》这一课中,我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长方形纸折出1/2,发现出多种折法,并请学生介绍他的折法,获得分数的初步认识。再让学生折出1/4,接着再来感知四分之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自己想要的分数,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创造空间和探索空间。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在创新中求知,思维能力提高了。

2、练习有度,拓展思维。

《标准》中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因此,在《认识分数》这一课的应用提升这一环节,我精心设计了法国国旗、五角星、巧克力这些生活中的实物图,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拓展思维的空间,使学生体验到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联想到的是不同的分数。最后通过估一估《科学天地》、《艺术园地》各约占黑板报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设计的练习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在巩固中经历了应用――拓展――提升――深化的学习体验。

3、巧设质疑,创新思维。

“学贵有疑。”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究底追求问题罢了。质疑是创新的钥匙。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中圆的画法时,有学生突然指出:如果所需要的圆比较大,而圆规又太小,应怎么画这个圆呢?又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有学生指出:比的后项不能为0,可在体育比赛中,为什么常出现3:0,4:0呢?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首先应表扬他们善于思考,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接着可让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已见,然后在教师适当点拔中解疑、释疑。这样不但让学生通过合作释疑,还在质疑、释疑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新知识深度、广度的理解,养成勇于思考的习惯,大胆创新的精神。

三、灵动而不生硬

传统的数学教学有太多的机械、沉闷,缺乏生气、乐趣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这种注入式的数学方法是我们所摒弃的,需要教师合理选材,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思维、主动学习、主动想象、主动实践,使生硬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富有个性。

1、用好教材,合理取舍。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教师的共识。但用教材教,并不代表可以随意使用教材,用教材教的前提是充分尊重教材。当然,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对教材适当剪裁、取舍,有时能够锦上添花。比如教学《比的应用》这一课时,我舍弃了教材中原有的例题,大量地从生活中就地取材,设计以调配绿色这一现实而有趣的学习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得出“只有各组所用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相同,各组才能配出完全一样的绿色来”这一结论,使学生对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样,在正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灵动和鲜活。

2、动手操作,直观形象。

《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要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操作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搭一搭》这一课时,我安排了两个活动:独立搭一搭,同桌合作搭一搭,再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引导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象,并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在充分时间的动手操作中,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数学之美微积分论文

高数学习对许多大一学生生来讲, 有些困难,成绩不理想。教师一直在苦苦思考:虽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了种种努力, 但还是有许多学生学习不好, 这是什么原因?调查显示:这部分学生或者学习兴趣不高,或者学习不得要领。因而, 高数学习必须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有所收获。1 学习者要意识到学习高数的重要性, 提高学习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据了解, 许多学生意识不到高数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对大学课程里学习高数的重要性不甚清楚,也没有学习的热情,更谈不上积极性了。1 . 1 数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与素质教育作用现代信息、空间技术、核能利用、基因工程、微电子、纳米材料等引领的新技术革命, 以及现代人文科学的定量分析需要以数学为主要基础。数学学科严密的定义方式、缜密的逻辑思维、全面的系统分析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数学学科中的集中反映,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素质表现在数学意识、数学语言、数学技能、数学思维四个方面。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从而提高人的素质。这是有例子可以验证的。以北京大学地质系为例,一个系就培养了48 位中科院院士, 而这得益于李四光先生的理念——加强数理基础, 原因就是学生的工科数学基础好、逻辑思维强、头脑清晰。1 . 2 培养对高数的兴趣能激发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的激发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就会挤时间学习了。”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能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学习的对象上,感知活跃,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锐而丰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智力和创造力,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学习高数的兴趣首先从了解数学史做起我们可以首先了解中国数学史,了解中国数学的萌芽、发展、全盛、衰弱的过程和原因;我们还可以从高数中的微积分发明的历史谈起,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和感受来体会到数学的博大精深,激发探求欲望。

像这种论文的话,你可以到网上搜索一下相关的范文来参考一下,你可以输入一些关键字关键词来进行查找。

微积分的基本思想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摘要: 微积分局部求近似、极限求精确的基本思想贯穿于整个微积分学体系中,而微积分在各个领域中又有广泛的应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微积分的地位也与日俱增,本文着重研究微分在经济活动中边际分析、弹性分析、最值分析的应用,以及积分在最优化问题、资金流量的现值问题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分   积分   基本思想   应用

微积分是人类智慧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局部求近似、极限求精确的基本思想是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运用微分和积分可以对经济活动中的实际问题进行量化分析,从而为企业经营者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1. 微积分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

微积分思想的萌发出现的比较早,中国战国时代的《庄子·天下》篇中的“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事不竭”就蕴涵了无穷小的思想。经查阅文献《晏能中.微积分——数学发展的里程牌》得知:到了十七世纪,欧洲许多数学家也开始运用微积分的思想来写极大值与极小值,以及曲线的长度等等。帕斯卡在求曲边形面积时,用到“无穷小矩形”的思想,并把无穷小概念引入数学,为后来莱布尼兹的微积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随着数学科学的发展,微积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欧拉对于微积分的贡献最大,他的《无穷小分析引论》、《微分学》、《积分学》三部著作对微积分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之后,洛必达、达朗贝尔、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勒让德、傅立叶等数学家也对微积分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由于这些人的努力,微分方程、级数论得以产生,微积分也正式成为了数学一个重要分支。

微积分的创立改变了整个数学世界。微积分的创立,极大的推动了数学自身的发展,同时又进一步开创了诸多新的数学分支,例如:微分方程、无穷级数、离散数学等等。此外,数学原有的一些分支,例如:函数与几何等等,也进一步发展成为复变函数和解析几何,这些数学分支的建立无一不是运用了微积分的方法。在微积分创设后这三百年中,数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2. 微积分的基本思想———局部求近似、极限求精确

微积分是微分学和积分学的总称,它的基本思想是:局部求近似、极限求精确。以下我们具体阐述微分学与积分学的思想。

微分学的基本思想

微分学的基本思想在于考虑函数在小范围内是否可能用线性函数或多项式函数来任意近似表示。直观上看来,对于能够用线性函数任意近似表示的函数,其图形上任意微小的一段都近似于一段直线。在这样的曲线上,任何一点处都存在一条惟一确定的直线──该点处的“切线”。它在该点处相当小的范围内,可以与曲线密合得难以区分。这种近似,使对复杂函数的研究在局部上得到简化。

积分学的基本思想

积分学的最基本的概念是关于一元函数的定积分与不定积分。蕴含在定积分概念中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有限逼近无限。因此极限方法就成为建立积分学严格理论的基本方法。微分与积分虽然是微观和宏观两种不同范畴的问题,但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非均匀”变化量,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也是一致的。可归纳为两步:a.微小局部求近似值;b.利用极限求精确。微积分的这一基本思想方法贯穿于整个微积分学体系中,并且将指导我们应用微积分知识去解决各种相关的问题。

3.微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数学理论的完善,数学与经济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应用越来越广泛.微积分作为数学知识的基础,介绍微积分与经济学的书也越来越多,然而大部分书或者着重介绍经济学概念或者着重介绍数学理论,很少有主要介绍微积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的书.本文将通过对一些简单的微积分知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以使人们意识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重要性.

弹性分析

在文献《蔡芷.财会数学》中,某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反映程度称为弹性或弹性系数。在经济工作中有多种多样的弹性,这决定于所考察和研究的内容,如果是价格的变化与需求反映之间有关系,那么这个反映就称为需求弹性。由于具体商品本身属性的不同以及消费需求的差异,同样的价格变化给不同商品的需求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有的商品反应灵敏,弹性大,涨价降价会造成剧烈的销售变动;有的商品则反应呆滞,弹性小,价格变化对其没什么影响。

4.积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积分学是微分学的逆问题,利用积分学来研究经济变量的变化问题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不定积分是求全体原函数,定积分是求和式的极限。由边际函数求原函数,或求一个变上限的定积分,一般都采用不定积分来解决;如果求原函数在某个范围的改变量,则采用定积分来解决。对企业经营者来说,对其经济环节进行定量分析是非常必要的,不但可以给企业经营者提供精确的数值,而且在分析的过程中,还可以给企业经营者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5.总结:

微积分局部求近似、极限求精确的基本思想方法贯穿于整个微积分学体系中,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微积分的地位也与日俱增,贷款、养老金、医疗保险、企业分配、市场需求等等金融问题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利用微积分的知识有利于我们去解决各种相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祁卫红,罗彩玲.微积分学的产生和发展[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02). [2] 晏能中.微积分——数学发展的里程牌[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4). [3] 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高等数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 [美]托·道林.数学在经济中的应用[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 [5] 蔡芷.财会数学[M].上海:知识出版社,1982,12.

[6] 赵树嫄.经济应用数学基础(一).微积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 杨学忠.微积分[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8] 向菊敏.微积分在经济分析活动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26). [9] 髙哲.浅谈微积分在经济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博览,2009(7). [10] 王志平.高等数学大讲堂[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1] 吴赣昌.微积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2] 谭瑞林,刘月芬.微积分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8(4). [13] 张先荣.谈微积分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4) [14] 明清河.数学分析的思想与方法[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15] Elizabeth George State University Analysis of Diagram Modifica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Students’Solutions to Applied calculus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6]Sandra Nicol(2006).Challenging Pre-serviceteachers’Mathematical Understanding:The case of Division by .

大学数学的论文范文,你可以在论文网上面可以找到的,找到很多个方面的论文都可以找到

论数学之美论文范文

数学拥有非凡的美,而数学之美不像自然生长的鲜花那么显而易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老师的耐心引导,学生才能够发现。下面我给你分享数学课堂之美论文,欢迎阅读。

长期以来,人们在数学教学中只致力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逻辑思维的教学与研究,而不善于发掘数学本身所特有的美,不注意用数学美来感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重视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鉴赏数学美,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创造数学美,以致使一些学生感到数学抽象枯燥,失去学好的信心。那么什么是数学美?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位小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美育渗透途径的研究。

一、在教材中感悟美

人们常说数学是万花筒,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现行的数学教材正确处理了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认知规律、德育与智育、教与学、减轻负担与提高素质等方面关系,把数学的抽象美、符号美、数的神奇美、数的和谐美和概括美、猜想美、浓浓的时代生活气息美、开放灵活美等融入在里面。我认为,挖掘和提炼教材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感知数学美的存在,是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心灵的有效途径。

如在许多几何图形中就充满着无穷无尽的美,闪烁着美的风采。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圆》时,我一走进教室,教室里所有学生的目光都聚集于我的胸前。“哇”有的学生忘乎所以地叫了来:“王老师,你今天真漂亮!”我就问:“为什么,今天老师看起来这么漂亮呢?”学生马上叫起来:“老师的衣服上贴了各种各样的粘纸,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学生被我这一举动一下子吸引住了,所以在接下去的学习中他们学得特别带劲。离下课还有近五分钟时,我布置了一个节目:“请小朋友们把发下来的卡片制作成一张明信片,正面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粘纸进行组合拼贴,设计一幅美丽的图画,然后送给你最好是朋友。”学生特别兴奋,直到下课都不愿停手。在教学中我们要让数学成为“人的数学”,让数学充满生命的活力,要挖掘数学内在的美,使学生喜欢上数学。

二、在情景中感受美

在小学各科的教学中,都需要情境教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尤其需要情境教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很幼稚,对事物充满好奇感,适宜在“玩”中学习数学。教师应创设种种情境与机会,鼓励学生探索、实践,寻找知识、情感与个体心灵的结合点,将生活与自我融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数学课本中的一些教学内容,可让学生进行情景表演。数学源于生活,必须融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之中。课堂表演就是要创造一定的生活环境,给孩子一份自由发展、自由发挥的天地,使学生通过虚拟情景表演创造出行为美、语言美。小学生的表演欲望都是很强烈的,不管是低年级的孩子还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都乐于参与、乐于交际,喜欢在各种情景中再现学习内容,把书上的知识用到生活中来。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我就让学生扮演顾客和营业员表演一番,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争先恐后的举手要求参加。我让他们分组,每组都有不同商品的价格,每个同学都配有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活动开始后,教室里买卖声不断,就像在生活中一样。又如:第一册教材《统计》一课中,利用多媒体创设出大象伯伯过生日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来数一数大象伯伯家来客人的情况,从而得出来了哪些动物,哪家动物来的多,哪家动物来的少,渗透出统计知识。这样选择和设计与当今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联系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处理,将画面、声音于一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这一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把学生带入新奇的境界之中,学生由“奇”而生“趣”,由“趣”而生“惑”,心生疑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美。

三、在活动中体验美

在“数学活动中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是数学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重要理念。数学教学要在数学知识和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数学中美的因素得以体现。大家都知道,仅仅凭借对美的事物的感知,所得的美感只停留在表面和潜层,是不深刻的,必须在感知美的过程中产生相应情绪体验,才能通过各种美的体验和品评鉴赏深化对美的形象认识与感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所以要精心的组织好真切的体验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

如在《认识物体》时,我设计了“摸一摸,说一说”的游戏。把操作活动和表达结合起来,让学生摸一个物体并说出它的名称,也可以先给名称再去摸出相应的物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通过这种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四、在教学评价中展现学科人文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种以“人的发展”为目标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是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的。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以增进情感体验为导向,加大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以增进情感体验为导向,在作业批改中适当的运用一些激励的评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习信心,展示数学的人文美。

例如,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注意记载学生平时的表现,采用民主评议的方式,让学生评学生,学生评老师,老师评学生,让学生在民主评议的气氛中激励自己。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检测,我们不光用一张试卷来考查学生,还应当增加一些面试、口试的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把自己最“得意”的技能表现出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能急于指出错误,而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宽容学生的错误,给学生自我纠错的机会。在学生表达不清或者不能准确表达自己意思的时候,教师的话尽量让学生自觉纠错于无痕之间,凸现宽容,体现人文的关怀。

我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并在美的气氛中体验美的乐趣,享受美的快乐,在美的陶冶中主动、生动的发展,达到理性感知和情感活跃的和谐一致。数学的美育功能正是这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有数学的美去营造更强烈的美育氛围,去塑造一代美的人,创造一个美的世界。

摘 要:部分高中学生反映高中数学课堂抽象、枯燥,数学作业难又无从下手,花在数学上的时间多,却不见成效,对数学学习逐渐失去信心. 本文从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如何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如何巧记数学知识,如何进行探究讨论得出新知,感受成功的喜悦,如何布置有趣的作业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有趣课堂促进教学的有效性,以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内在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之美,从容面对数学.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数学课堂;创设情境;回归生活

部分高中学生觉得数学课堂比较抽象、枯燥,作业难,无从下手,对数学的学习没有信心,花了很多的时间在数学上,却总不见成效. 笔者认为,除了学生要努力之外,我们数学教师也应该丰富教学方式,让我们的数学课堂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朵,重新展现它活泼动人的一面,让我们的学生能够笑对数学. 具体到教学实际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创设课堂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趣味的课堂情景,摆脱数学教师一味单调枯燥的讲解,在情景中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接受知识的热情.

例如,在讲《两个计数原理》时以动画展示狐假虎威的后续篇:自从发生《狐假虎威》后,老虎因受到狐狸的愚弄而耿耿于怀,对狐狸是恨之入骨,在森林里咬牙切齿地说:“哼!狐狸呀狐狸,除非你躲着不出来,总有一天我会吃了你,咱们走着瞧.” 有一天,老虎外出觅食,在草地上巧遇狐狸,老虎高兴极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哈哈哈!我报仇的机会来了!”老虎继而一下子目露凶光,狐狸一看那老虎的气势,吓得魂都飞了一半,想着这得赶紧跑呀!逃命要紧!最近的是草地对面的小岛,岛上有树有洞,可以躲藏.此时画面定格显示:水上有3艘船通向小岛,岸上有4辆车子也通向小岛. 教师提问:狐狸若乘坐画面上的交通工具上岛,一共有多少种上岛方法?此时学生还处在趣味情景中,保护弱者的心态使他们急于帮狐狸想办法,计算着逃跑的方法,他们首先搞清狐狸的逃跑路线属分类原理,而不是分步原理,最后运用加法进行计算得出7种方法. 趣味的故事情节激发了学生们浓烈的学习兴趣,他们还在饶有兴趣地猜想狐狸能不能再躲过一劫了.

通过这些从身边搜集到的大量有趣的故事情境,搬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去体验感悟情景中的数学常识,从而归纳出重要的数学模型,让枯燥的数学概念、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也便以加深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

■丰富课堂教学语言,巧记数学基础知识

纵观数学课本上面的概念、定律、规则,都是非常精练深奥的,有的甚至抽象难懂,高中数学知识点又多,概念容易混淆,要想充分理解和牢记它们,课堂上除了创设一些故事情境、生活情境等让数学课堂生动有趣之外,教师还要运用丰富的教学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在幽默、形象的语言讲解中,理解数学知识并长久地记忆它们.

例如,为记忆初等函数的几个定积分式子,笔者设计了一个语言童话:常函数和指数函数是好朋友,它们常在一起玩耍,今天它们结伴逛街,没想到微分算子也在街上,它可是常函数的克星,常函数最怕遇见它了,常函数远远看到微分算子,慌忙拉着指数函数离开,指数函数不解地问:“怎么回去啦?你身体不舒服吗?”“你没看到微分算子吗?”,常函数反问道,“看到啦,他怎么啦?”指数函数更奇怪了,常函数怯怯地说:“我若遇到它,被它微分一下,我就什么都没有啦!”指数函数想了想说:“倒也是的,你和我不一样,我可不怕它,它可不能把我怎么样,但我还是陪你回去吧,谁叫我俩是好朋友呢.”说完二人匆匆地回家了.学生被这形象有趣的语言童话深深吸引住了,静静地听着教师讲故事,在听讲中,理解了常函数、指数函数和微分算子之间的关系和它们之间的不同,对教师幽默的讲演报以热烈的掌声,想不到能把这么枯燥的数学概念讲得这么生动形象.

这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趣化了课堂,让学生在童话世界里插上想象的翅膀,感受数学的语言之美,还强化了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记忆.

■组织有趣的探究活动,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

学者史宁中曾说过:“我们必须清楚,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 智慧并不完全依赖知识的多少,而依赖知识的运用,依赖经验,教师只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磨炼.” 数学教学更重要的是过程性的教学,因而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积累数学经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话说灰太狼想在森林里开一个公司,但苦于资金有限,于是去找喜羊羊投资,喜羊羊一口答应:“行,从今天开始我连续60天往你的公司注入资金,第一天投资10000元,以后每天都比上一天多投资10000元. 但作为回报,在投资的第一天起你必须返还我1元钱,第二天返还我2元钱……以后每一天返还的钱数为前一天的两倍,60天后我们两清.”灰太狼一听,两眼一转,心里越想越美……请问:灰太狼占大便宜了吗?通过问题情境的引入,在引出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首先想到,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计算出喜羊羊、灰太狼各自付出的钱数,再比较大小. 对于喜羊羊的钱数,根据之前所学的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学生都会化简求和,但对灰太狼的钱数,学生知道是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问题,但却不知怎样化简计算!此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我们学习等差数列求和所用的方法是倒序相加法,它的本质是得到了n个相同的和,把一般等差数列求和问题转化为常数列求和,利用方程的思想化繁为简,把不易求和的问题转化为易于求和的问题,从而求和的实质是减少了项. 那现在用这种办法还行吗?若不行,又该怎样简化运算?能否类比倒序相加的本质,根据等比数列项之间的特点,也构造一个式子,通过两式运算来解决问题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步探索起来,充分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把问题一一完美解答,在富有挑战性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加深了新旧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获得了征服困难后的快乐.

有趣的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勤于思考,勇于开拓,体验探究的过程,感受探究的艰难、成功的喜悦,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充分提高他们的毅力和耐力,让他们坚信自己会登上数学之顶,领略数学的风采的.

■营造生活化数学课堂,体验活用数学的乐趣

高中阶段,多、难、枯燥的数学题影响着学生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面对这种普遍现象,我们数学教师有责任化解学生的负面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些生活化的课堂情景,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领域中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知识不仅仅只有课本上有,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我们生活在数学的世界里,再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有所用,体验活用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学完“概率”知识后,笔者创设学生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寄信是同学们日常生活中都做过的事情,现在老师手中有n封信想请你们帮我投入m个邮箱,试问同学们你们有多少种投法?对于看似简单的生活问题,学生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明确回答,笔者启发他们活用“概率”知识,虽然他们在和之间有过摇摆不定,有的甚至在举实例复算求证确定,但运用概率思维后,学生普遍感到思维简单又清晰,只要一步一步分析,第一封信有m种投法,第二封信也有m种投法,之后每封信都有m种投法,所以,总投法为mn种. 有一位学生在分析完解法之后,还总结出了一个记忆口诀“邮箱的信次方”,如此一来,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就只需要找出“谁是邮箱,谁是信”就可以对号入座了,这种方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学生们快乐地交流着,分享着别人的成功经验.

学生通过活用数学知识解答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内心充满了成就感,体验着成功的快乐,眼中的数学不再呆板乏味,原本平淡的数学题一下子变得妙趣横生了.

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乐于学习,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教学有效则学生能真正掌握知识,促进成绩提高,体验成就感,从而保持了内在的学习兴趣. 所以,教师要以有趣课堂促进教学的有效性,以有效教学提高学生解题问题的能力,保证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之美,笑对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那么: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探索知识的过程。如今的数学课堂追求的已不是华而不实的课堂,而是再现更多的既简约而灵动的真实课堂。其实,简简单单的数学课堂同样精彩,它能把丰富的内涵和思想用简单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学得既轻松又快乐!我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我们要努力寻找一条崭新理念的教研之路,那就是数学课堂教学应是简约、扎实、灵动。

一、简约而不简单

数学课堂应是呈现出高度凝练的简约,但简约并不等于简单。相反地,简约的背后包含着太多的“不简单”。

1、情境创设,精“简”有趣。

“情境创设”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但创设情境不必追求表面的繁华,忽视内在的思考性、高效性。因此,情境创设追求的是简单、高效。比如,在教学《动手做(一)》这一课时,我创设了学生喜欢的好朋友笑笑、淘气和智慧老人带领他们畅游智慧王宫这一情境,课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高,他们渴望在王宫里探密,寻求数学知识。此时再呈现国王的三幅简笔画,让学生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既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又为新授的动手拼图做好铺垫,这样学生就会学得轻松、有趣。

2、教学方法,灵“活”有序。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此,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这一课中,我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发现搭配方法的多样性,同时感受到合作的乐趣,起到互相启发,共同提高的功效。首先让学生借助学具衣服,通过动手配一配,议一议,写一写,找到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感悟要使搭配的方法不重复,不遗漏,需要有顺序、有条理的思考。再通过路线的搭配,发现用字母表示搭配路线的方法具有优越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自然过渡到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最后通过游艺项目价格的搭配和数字的组合方法,让学生自主试一试,说一说,让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尝试成功的机会,从而进一步体会有顺序、有条理搭配的好处。使学生在自主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基础上,知识得到迁移应用。

二、扎实而不零乱

课堂教学要注重实效,这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但在注重实效的过程中,学生获取的知识要扎实,而不是摸不清头绪,零乱无序。

1、自主探究,开发思维。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即由学生去把所学的东西自己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只须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在教学《认识分数》这一课中,我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长方形纸折出1/2,发现出多种折法,并请学生介绍他的折法,获得分数的初步认识。再让学生折出1/4,接着再来感知四分之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自己想要的分数,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创造空间和探索空间。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在创新中求知,思维能力提高了。

2、练习有度,拓展思维。

《标准》中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因此,在《认识分数》这一课的应用提升这一环节,我精心设计了法国国旗、五角星、巧克力这些生活中的实物图,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拓展思维的空间,使学生体验到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联想到的是不同的分数。最后通过估一估《科学天地》、《艺术园地》各约占黑板报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设计的练习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在巩固中经历了应用――拓展――提升――深化的学习体验。

3、巧设质疑,创新思维。

“学贵有疑。”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究底追求问题罢了。质疑是创新的钥匙。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中圆的画法时,有学生突然指出:如果所需要的圆比较大,而圆规又太小,应怎么画这个圆呢?又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有学生指出:比的后项不能为0,可在体育比赛中,为什么常出现3:0,4:0呢?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首先应表扬他们善于思考,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接着可让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已见,然后在教师适当点拔中解疑、释疑。这样不但让学生通过合作释疑,还在质疑、释疑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新知识深度、广度的理解,养成勇于思考的习惯,大胆创新的精神。

三、灵动而不生硬

传统的数学教学有太多的机械、沉闷,缺乏生气、乐趣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这种注入式的数学方法是我们所摒弃的,需要教师合理选材,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思维、主动学习、主动想象、主动实践,使生硬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富有个性。

1、用好教材,合理取舍。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教师的共识。但用教材教,并不代表可以随意使用教材,用教材教的前提是充分尊重教材。当然,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对教材适当剪裁、取舍,有时能够锦上添花。比如教学《比的应用》这一课时,我舍弃了教材中原有的例题,大量地从生活中就地取材,设计以调配绿色这一现实而有趣的学习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得出“只有各组所用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相同,各组才能配出完全一样的绿色来”这一结论,使学生对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样,在正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灵动和鲜活。

2、动手操作,直观形象。

《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要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操作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搭一搭》这一课时,我安排了两个活动:独立搭一搭,同桌合作搭一搭,再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引导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象,并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在充分时间的动手操作中,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数学作为所有科学的基础,其作用众所周知。进入现代文明的我们早就习惯于生活在数字的海洋中,用 1、2、3、4进行着基本的沟通交流。但与其巨大社会作用相反的是很少有人真正地喜爱数学,真正地醉心于数学研究,挖掘深藏的数学之美。 人们常说“不要以貌取人”。作为一门用数字和图形说话的学科,数学就像是科学童话里的灰姑娘,其枯燥、乏味的表象下面,隐藏着最动人、美丽之处。首先我认为数学之美,美在神秘。简简单单一个符号就可以勾勒出无穷无尽的自然真理。牛顿运动三大定律,只用几个简单的数学公式,就能够囊括浩瀚宇宙的运动规律。对于每一个乐于探求真相的人来说,数学可以说是他们最好的旅游胜地。一群群数字、一个个图形在这里交织出了一幅幅最动人的风景。这片风景连绵不断却又迥然不同,当你徜徉在数学的海洋中,你绝不会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也不会有“一马平川任我行”的放纵,有的只是寻幽探胜的意趣和对自然真理的崇敬之情。就连中国最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摘下数学王冠上的宝石后,依然要怀着朝圣的心情在数学研究的道路上谨慎前行。 其次,我认为数学之美,美在应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常被我们用来贬斥那些虚有其表的人和事,可见我们评价美的标准,不光是因为其具备美好的内外部特征,更要注重其是否具有实用价值。“数学是众科学之母”一句话就说尽了数学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的价值体现。购物时用数学,电脑软件的开发、一座城市的交通路线设计、整个地球的网络建设,都离不开数学。甚至于艺术领域,也有数学的身影;数字按不同的音高排列,是悠扬的乐谱;雕塑和绘画中,哪一个少得了数学黄金分割的定律?故宫没有一根钉子的角楼,重檐斗拱的紫禁城,哪一个离得开严谨的数学知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正是数学用数字和图形搭建了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阶梯。数学之美犹如优美和谐的乐曲,别具一格的绘画,雄伟壮美的建筑,同样会使数学学习者们激情荡漾。有着这样的奉献和功绩,我们能说数学不美吗? 最后我认为数学之美,美在于一次一次挑战后的成功。而这种美感的获得,常常以长时间的苦苦思考及单调乏味的运算为代价,而且必须一次次地接受失败与错误, 必须接受枯燥学习所带来的孤独。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后你可能在冲凉时,或者刷牙时,突然间豁然开朗,仿佛音乐突然响起,问题好像一下子就解决了。那时候的我,往往有一种人在高山飘飘然的感觉。这种美是无与伦比的。这就是我眼中的数学质朴而充满魅力。作为科学界里一块奇异的宝石它必将在新时代里散发出灿烂的光芒,用它特有的美引导我们不断前行!

“Enjoy every day” 享受每一天,这句《泰坦尼克》中的Jack的经典台词真可谓一语道破生活的真谛——把生活看作是一个享受的过程,真正发现生活的可爱之处。孔子曰:“学有三境——知学者不如好学者,好学者不如乐学者。” 而这个乐又何尝不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呢? 许多人认为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不在于付出多少努力,而在于你的智力的高低。我却不以为然,数学,是一切自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需要华丽的词藻来修饰,也不需要人们过多的夸奖,它是一中既朴实又高超的智慧。要想学好数学,第一步离不开勤奋,勇于实践的精神,有人把数学比作万宝山。然而它的大门却不像游览胜地那样,可以让人门自由进出,对一些学习上的懦夫懒汉来说,面对金光四射的数学大门,却犹如隔窗观花,可望不可及。至于那些畏惧崎岖山路的人,他一生只是在万宝山徘徊空叹。只有那些敢于奋进的勇士,才有可能打开数学之门,满载而归。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其性质决定了她是神秘的、深奥的,她比起其他的学科来似乎更枯燥一些、无味一些。但她又的的确确的是美丽的、耐人寻味的,她是思想与思想的大胆碰撞,是智慧与智慧的平等交流,更是情感与情感的浸润融合。 无尽的数学知识正像辽阔的海洋,那大海深处蕴含着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让我们一起带着孩子们畅游其中,为这无垠海洋中数不尽的奇珍的美而陶醉,甚而我们或者我们的学生会有幸步入龙宫,见到更加奇伟怪丽、五彩斑斓的景象,一窥数学的美境。哥德巴赫猜想激励着人们不断去探索或研究,它的证明将会给人带来无尽的惊奇、无穷的乐趣;数学史上的许多高峰也正等待后人们去攀登。山越高,路才越奇,越奇才越有惊美的发现。 平淡中见新奇、新奇中才有艺术。明明在“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未曾料到才能引人人胜,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这也正是数学的魅力、数学的美。 我不是擅长格律的诗人,但我愿意谱写享受数学的绝妙诗歌。我不是擅长丹青的画师,但我愿意为享受数学涂抹一笔亮色。我不是擅长音律的舞者,但我愿意为享受数学狂舞亦歌。我不是热衷探险的勇者,但我愿意在享受数学的漫漫道路上不断探索……数学知识像海洋那样辽阔,像大山那样宏伟。一个人无论天资多么高,精力多么充沛,毅力多么顽强,学习条件多么优越,也不可能把所有数学知识学到手。有的同学总想学到一切,他们希望一串串熟了的葡萄旁边又开放着朵朵鲜花,可是,事实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呀!我们必须从第一步起,一步一个脚印,脚塌实地的走下去,才有可能度过那个辽阔的大海、攀上那座宏伟的大山。数学知识的学习,单靠认真听讲、死记硬背是不行的。相传有一个人巧遇一位仙翁,仙翁点石成金送给他,但他不要金子,而要仙翁点石成金的指头。这个人为什么要指头呢?因为他懂得,不管送自己多少金子,金子总是有限的,但如果有了点石成金的指头,那就可以随心所欲了。我常常给学生讲这个故事,但我却启发学生:仙翁的指头固然好,但那毕竟是别人的。如果我们拿来使用是否灵呢?可见,我们更应该学到仙翁的点金之术。古人说:“受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已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也就是这个道理。

我发现了数学之美一年级的时候,妈妈给我报了一个数学兴趣班,目的是让我在数学方面超过同学,让老师更加喜欢我。 上了兴趣班以后,我开始广泛接触数学,习题也做了不少。渐渐地,我感到做题很辛苦,但是我并没有放弃继续上数学兴趣班,而是发现了数学那种特有的美。 四年级时,我开始接触奥数题。 奥数可比一般的计算题那多了。有一次,我做题时遇到一道题,非常难,这是一大属于划船问题的奥数题。我琢磨了半天,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就决定问老师。经过老师一点拨,我恍然大悟,原来这道题的解法这么简单呀,我怎么没有绕过这个弯呀。从此以后,我做题时又多了一份认真。 有两种题是“数图形”和“数线段”。刚刚接触时,我常常数的头晕眼花,令我头疼。那一段儿时间,我天天诅咒它们快点消失。过了几天,老师讲了这两种题的简便计算公式:(点数-1)×点数÷2. 用这个公式来计算这一类型的题,比我以前用的笨方法不知快了多少,而且正确率也提高了好多好多倍呢! 慢慢的,我便不满足于现状,我不再是那只等着妈妈喂食的小鸟,我开始自己去寻食,自己在数学的海洋里探索,去研究那一个个令人棘手的问题,去寻找更高的目标,在蔚蓝的天空自由自在的翱翔。 每当我克服了一道道难关,我的心里就会荡漾起幸福的涟漪,每当这时,心中总有一种成就感在我心中流过,那是一种甜蜜的滋味。 是的,是数学那独特的美吸引着我,引领我在数学的世界里遨游,如果没有它,我就不会爱上数学,更不会数学那么痴迷。 我发现了数学之美。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