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 名字: 学号: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中国文化也发展了几千年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韵味吸引海内外的各界人士。茶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支,极具特色,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茶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知识,世界各国都把研究茶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当然也是研究中国文化的一项很好的佐证。本文通过茶叶的历史发展,茶与道,饮食,文学,哲学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关键词: 茶 文化 历史 发展正文:一 茶文化的历史 茶的历史十分悠久。它发乎神龙,闻于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是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茶的鼻祖是中国。中国有句俗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据的地位是比较重的。有传说故事:“上古三皇时,炎帝神农氏,作《神农本草经》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据历史文献,我国茶叶和茶文化初兴于巴蜀,自秦入收蜀以后,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交流的加强,我国茶文化不但在巴蜀其它地区,还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逐步发展和传播,两汉三国则是我国茶文化由巴蜀渐次向外传播的阶段。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茶由两湖进一步传到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这一时期,南方茶文化逐步发展。先秦早期,茶文化从文化归属的角度说,只是巴蜀的一种区域文化内涵。由汉至南北朝,茶的饮用和茶业在我国南方一步步发展,始出于巴蜀的茶文化扩展为南方的一种文化现象。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江正是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中国的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二 茶的发展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 4.六朝说:中国饮茶起于六朝的说法,有人认为起于“孙皓以茶代酒”,有人认为系“王肃茗饮”而始,日本、印度则流传饮茶系起于“打磨禅定”的说法。然而秦汉说具有史料证据确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说的正确性。三 茶与健康 1、 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中华医药学是一个丰富宝库。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古籍中有不少记载。如《本草》、《药书》、《华佗食论》、《茶谱》等都记载了茶的止渴、提神、消食、利尿、治喘、去痰、明目益思,除痰去疾,消炎解毒、益寿延年等20多项功效。唐代大医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几乎神化了茶的药用价值。2、 茶能降低胆固醇:根据医学研究资料显示,胆固醇过多的人,若服用适量的维他命C,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中性脂肪。其次,维他命C除了可预防老化之外,还可预防胆固醇过高,对维持身体健康与器官功能的正常,颇具效果。3、 茶能净化血液:种种实验与分析表示,茶叶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若每天适度冲泡饮用,必可补充人体所不足的碱性矿物质,降低血液酸性值,达到预防血液酸性中毒的目的。其次,若长期适量饮用,除了可净化酸性血液外,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平衡人体的各项机能。4、茶能达到减肥目的:茶除了含有丰富高碱性矿物质外,还含有各种维他命,相当有益健康。茶还有强力消化作用,分解脂肪及去除脂肪的明显功能,既可防止肥胖又能长期饮用,对于那些喜食西洋料理、肉食者,是不可或缺的日常饮料。 5、茶可治疗便秘:根据实际的临床试验发现,茶具有促进胃肠蠕动、提神醒脑、促进胃液分泌增加食欲、有益大便等良好功效,这些功能对当前生活往往过于紧张的现代人而言,的确是一帖治疗便秘的偏方。 6、茶香可去口臭:茶叶的叶绿素含有芳香成份,具有消除口臭的作用,除了可以消除饭后食物渣屑所引起的囗臭外,同时也能够去除因胃肠障碍所引起的囗臭;其次,对于因维他命C不足,引起牙龈出血所产生的囗臭也有效。 7、抑制细胞突变及防癌:儿茶素能有效抑制细胞突变及防癌,这是近十年来研究最多且最广泛的主题,已有太多研究报告证实,儿茶素可以有效抑制细胞突变。即使在很低浓度下,儿茶素亦可藉阻断癌细胞之磷酸化作用,而使致癌过程中之「引发」及「促进」作用被阻断。目前已证实儿茶素可以透过很多机制而达抗癌及抑制细胞突变之效果,如透过抑制癌细胞增殖酵素ODC活性而达抗癌作用,抑制DNA合成癌细胞及增殖,及对最终致癌物之生合成的阻断作用……等等,总之,确实有充分的证据显示常饮茶确可抑制细胞突变及防癌之功效。四、茶的其它知识简介 1、易茶 易茶主要特点:1)、茶道、易道、医道三者融合;2)、儒、释、道三家之精华发挥;3)、把茶叶的修身、养性、延年、益寿、扶正、祛邪之功能发挥到极致;4)、阴阳五行的时空科学现代应用。 2、茶道 茶道有很多种:中国茶道、日本茶道等。还有红茶馆。3、茶艺品茶论诗、茶与对联、茶与书法、茶与美术、茶歌茶舞等都是茶艺。4、茶具装饰茶壶渲染创意陶土茶具流露韵致瓷器茶具张扬风格玻璃茶具茶具有茶壶、茶船、茶杯、杯托、茶盅、盖置。 参考文献: 《茶之历史》 《各国茶道》 《茶艺东西》 《茶文轶事》 《巫氏易茶》 《茶具鉴赏之茶具分类》
饮茶的习惯最早起源于中国,如今饮茶更成为世界性的风尚。茶,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足迹遍布了整个世界。而各个地区的饮茶习俗、文化又有着争奇斗艳的特色。不同的茶俗,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价值理念和文化取向。 茶诗入禅 作者:赵朴初 东赢玉露甘清香,椤伽紫茸南方良。 茶经昔读今茶史,欲唤无涯认故乡。 (说明:日本宁治产玉露茶甚佳,斯里兰卡(古称椤伽)产红茶有名于世。这首诗从赞颂日本名茶宇制玉露茶,斯里兰卡(椤伽)紫茸茶入手,占出了中国茶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欲唤天涯认故乡”。)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茶业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中国茶叶、茶树、饮茶风俗及制茶技术,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开展而传向全世界的。最早传入日本、朝鲜,其后由南方海路传至印尼、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16世纪至欧洲各国并进而传到美洲大陆,又由北方传入波斯、俄国。 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英国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说:“茶是中国继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茶以人兴,人伴茶名。现在五大洲有50多个国家种茶,有120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全世界50多亿人口中大多数人喜欢饮茶,茶和茶文化覆盖了全球。 中国茶文化的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 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即有关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学成份及疗效研究……等等,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 2.制度文化 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等。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早在周武王伐纣之时,巴蜀地区的“茶、蜜、灵龟……皆纳贡。”至唐以后贡茶的份额越来越大,名目繁多。从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对茶叶征收赋税:“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旧唐书?食货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开始实行榷茶制,即实行茶叶专卖制(《旧唐书.文宗本纪》)宋代蔡京立茶引制,商人领引时交税,然后才能到指定地点取茶。自宋至清,为了控制对西北少数民族的茶叶供应,设茶马司,实行茶马贸易,以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对汉族地区的茶叶贸易也严加限制,多方盘剥。 3.行为文化 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是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如宋代诗人杜来“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名句,说明客来敬茶是我国的传统礼节;千里寄茶表示对亲人的怀念;民间旧时行聘以茶为礼,称“茶礼”,送“茶礼”叫“下茶”,古时谚语曰“一女不吃两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礼”便不再接受别家聘礼;还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至于各地、各民族的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各种饮茶方法和茶艺程式也如百花齐放,美不胜收。 4.心态文化 人们在应用茶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如人们在品饮茶汤时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以及由此生发的丰富联想;反映茶叶生产、茶区生活、饮茶情趣的文艺作品;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谓茶德、茶道等等。这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因此,广义的茶文化应该由上述四个层次组成。但是第一层次(物态文化)中早已形成一门完整、系统的科学——茶叶科学,简称茶学。第二层次(制度文化)属于经济史学科研究范畴,而且也是成绩显著,硕果累累。所以作为新兴的学科,茶文化学应该将研究重点放在过去比较薄弱的第三、第四两个层次,也就是狭义的茶文化。 如此看来,我们要研究的狭义茶文化是属于平常所谓的“精神文明”范畴,但是它又不是完全脱离“物质文明”的文化,而是结合在一起的。不管是茶道也好,茶艺也好,茶礼也好,茶俗也好,都是在茶叶应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离开,也就不存在什么茶文化了。
建议自己写这样深刻枪手要钞票的就是这些!!希望可以帮到你!!祝你健康幸福!!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 ,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 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功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功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功夫茶讲究品饮功夫。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 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 、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 、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 、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叶自古以来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师”称号。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南宋开庆年问,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我国宋代时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两方的大门。 我国关于茶馆的最早记载,要算唐代开元年间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了,其中有“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开设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馆。到了清朝,民间曲艺进入茶馆,使茶馆成为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 相传我国最大的茶馆是四川当年的“华华茶厅”,内有三厅四院。成都茶馆设有大靠背椅,饮茶聊天或打盹都极为舒适。 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茶的小史】 茗,本指天色较晚时采摘的茶叶,泛指茶叶,又指用茶叶泡制、烹制或煎制的饮料。 宋人苏东坡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诗中将好茶比作美女:“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日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茶树古已有之。茶树原产地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云南,一说是在西南横断山脉以东的云贵高原地区。是谁发现茶的呢?传说上古的神农氏炎帝“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又一说,“黄帝食百草,得茶解毒。”《尔雅.释木》中记载:“槚,苦荼。”晋人郭璞注曰:“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荼,晚取为茗,蜀人名之苦荼。”明确地描述了茶树的特性。 茶最初是作药用、食用和祭祀用,然后才作饮品。炎帝、黄帝中毒,得茶而解之,即是茶的药用。秦汉时期《神农食经》中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三国魏华陀《食论》说:“茗久食益思意。”汉代之前茶主要用作食品,《诗疏》云:“椒树、茱萸,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其中以为食。”现在的腌渍茶、打摆茶、油茶、烤茶、罐云茶等,均沿用古习。 茶作为饮品不过二千余年,西汉巴蜀有饮茶时尚,有专用茶具,还有茶市。公元前59年西汉人王褒在《僮约》一文中记载了家僮每天要做的事情,其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买茶”,可见当时饮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并且茶叶已成为商品,形成了武阳这样的茶叶集散地。 南朝齐国人王肃投奔北魏,不吃羊肉及酪浆(即牛奶或羊奶),常吃鲫鱼羹,渴则饮茶。有一次他拜见北魏高帝拓跋珪,却开始食羊肉、酪浆。魏高帝感到很奇怪,就问他:“羊肉与鱼羹比怎样?茶汁与酪浆比又怎样?”王肃回答:“羊是陆产之最,鱼是水族之长。羊好比齐鲁大邦,鱼好比邾莒小国。惟茶不中,与酪为奴。”彭城王拓跋勰插嘴:“卿不重齐鲁大邦,而爱邾莒小国。明天我们为你设邾莒之会,亦有酪浆和茶。”后来人们就把茶叫做“酪奴”。 唐朝有一种名茶,产于安徽安庆县天柱峰。唐朝宰相李德裕有一朋友被朝廷授予舒州(今安徽舒城县)知州,李德裕对他说:“你到了舒州,天柱峰的茶叶请你寄三数角(角是贮茶器)给我。”那人一到舒州,便连忙托人带了几十斤天柱峰的茶叶给李德裕。 可李德裕不受,退还给了朋友。第二年,朋友被罢去舒州知州,临行前,他精心挑选了几角天柱峰的茶叶送给李德裕。李德裕高兴地收下了,对朋友说:“这茶可解酒****。”说完,他叫仆人煮了一壶茶,然后把茶倒进盛着肉的银盒子中,盖上盖子。第二天早上,李德裕与朋友一起打开盒子,肉已经化成水了。众人都服其广识。 唐人喜欢把茶叶加工成饼,用黑茶叶包裹,中间打一个洞,用绳子串起来,便于携带,这称为串茶。 南唐京都开封禁苑有北苑使董源,世称“董北苑”,善制茶,人以为贵,称此茶为北苑茶。其后福建建州(今建瓯市)凤凰山所产之茶,亦称北苑茶。太平兴国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始制龙凤模,以此造团茶,称为“龙凤团”,专供宫廷饮用,以别于士民所饮的茶。 宋仁宗赵桢庆历年间,福建转运使蔡襄又制出小团茶,用作贡品。小团茶极为贵重,宫人往往在茶饼上镂上金子,二十余饼重一斤,值白银二�。但这种茶不易得,宋仁宗每次到南郊祭拜天地时,赐中书省和枢密院各一饼,四人分一饼。 南宋时期,日本僧人慕名来到中国,在不下100座寺庙中学习中国茶文化。后来荣西和尚将茶种带回日本种植,形成了日本的茶文化及茶道,荣西和尚被日本人封为“茶祖”。多数国家“茶”字的发音都是从汉语“茶”的字音变化而成的。英文tea从厦门话茶字音te转变而成,而英文俚语茶就是cha,这与茶的符中文读音更接近;俄文则是我国北方话茶叶的译音;日文的“茶”字读“恰”,完全是照汉字读音。
中国对多糖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且发展很快。由于多糖多种多样的生物活性功能以及在功能食品和临床上广泛使用,使多糖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研究日益活跃,成为天然药物、生物化学、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茶多糖是茶叶复合多糖的简称,由糖类、果胶、蛋白质等组成,其中多糖部分包括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半乳糖、半乳葡聚等水溶性多糖。近些年来发现茶多糖还具有治疗糖尿病的功效[4]。清水岑夫(1987)研究发现,服用茶多糖链脲佐菌素诱发的高血糖小鼠血糖明显下降,最高下降率达40%;对正常小鼠腹腔注射茶多糖500mg/kg,给药7h后出现降血糖效果。王小刚等(1991)报道,分别给正常小鼠灌胃50mg/kg和100mg/kg的茶多糖,小鼠血糖浓度分别下降了14%和17%;而分别给正常小鼠腹腔注射25mg/kg和100mg/kg的茶多糖,其血糖浓度分别下降48%和52%,因此,不同给药方式降血糖的效果不同。Isiguki k.等(1992)发现腹腔注射茶多糖可使大鼠的血糖下降;将茶多糖用于糖尿病的辅助治疗,所有患者的症状均有好转。Tadadazu T.等(1998)对链脲佐菌素诱导发的高血糖模型大鼠用茶多糖灌胃,发现有明显的降血糖用用。据江和源等(2004)报道,茶多糖对正常小鼠及四氧嘧啶必糖尿病小鼠具有降血糖作用,这可能与茶多糖能减弱四氧嘧啶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或改善受损伤的β细胞的功能有关。
不高,公司会在显著位置强调的含糖情况:糖分主要来自乳糖和结晶果糖,此外添加了天然代糖甜菊糖苷和赤藓糖醇(浓香原味)降低热量同时保证口感。2、乳茶绝对不是无糖,是真茶真奶乳茶采用了100%新西兰进口乳源,浓香原味和咖啡拿铁含有倍蛋白(指国家标准的倍),茉香奶绿含有双倍蛋白(同指国家标准的2倍)奶中含有乳糖,而乳糖也是糖。3、乳茶中有三类糖:乳糖、结晶果糖和天然代糖。我们在标识中没有说清楚,引发了0蔗糖与无糖的误解,再次向大家诚恳地道歉。乳糖:来自牛奶,是人体热能的来源,牛乳中的总热量的1/4来自乳糖。天然代糖:甜菊糖苷/赤藓糖醇,不引起血糖波动,跟其他代糖相比成本也更高。结晶果糖:结晶果糖即己酮糖,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糖,果糖在人体内的吸收不需要胰岛素磷酸化,而很快地大量进入肝脏产生代谢变化,绝大多数的果糖由肝脏二磷酸果糖酶分解得丙糖作为糖原储存。结晶果糖是低GI食物,升糖指数只有23,意味着当代谢完成后,对身体血糖水平的影响较小,有利于控制血糖;而蔗糖是中等GI食物,升糖指数65。最近一些好心网友也给了我们一些更好的配方组合和修改建议,我们也在研究一些升级方案,争取为大家提供更优质的选择。4、乳茶绝不是高糖高热量乳茶单糖和双糖的含糖量:浓香原味,茉香奶绿,咖啡拿铁。国家规定的低糖标准是单糖和双糖含量低于5%,所以绝不是高糖。乳茶的热量(100ml为单位):浓香原味166kJ,茉香奶绿152kJ,咖啡拿铁180kJ,是同品类预包装奶茶里热量较低的。按照中国食品成分第6版计算,一瓶热量低于个苹果的热量(280g/个),所以也绝不是高热量。
你好以下是各种茶类发酵后的糖分含量高低。希望可以帮助到你茶叶里的多酚类物质统称为茶多酚,所以有人把茶多糖误以为是茶叶里各种多糖类物质的统称。糖类被称为生命之煤,是化学结构非常复杂和种类繁多的有机化合物,目前仍然是科研的难点,也是未来科研的重点。茶叶干物质里含有约20%~30%的糖,分为水溶性和非水溶性两类。我们通常所说的茶叶的糖(总糖),是指茶叶水溶性的糖的含量,包括单糖(葡萄糖、阿拉伯糖、木糖、半乳糖等)、寡糖(又称低聚糖)和水溶性多糖。各茶类总糖含量一般在4%~5%之间,发酵后普洱茶熟茶总糖含量增加,平均含量达到9%左右。总糖是构成茶汤浓度和甜味的重要物质,也是茶叶的板栗香、焦糖香、甜香等香气的来源。除了总糖,茶叶里含有的糖更多的是不溶于水的多糖类物质,包括半纤维素、纤维素、果胶(原果胶的形态存在)和淀粉,发酵类茶叶如黑茶、熟普洱等,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将这些不溶性多糖的一部分水解,水溶性多糖含量大幅增加。茶多糖是由茶叶的几种单糖(阿拉伯糖、木糖、岩藻糖、葡萄糖、半乳糖等)、结合了果胶、蛋白质、矿物质元素(钙、镁、铁、锰等)及少量的微量元素,通过复杂的结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大分子复合杂多糖,简称茶多糖,能溶于水。在各茶类里,红茶的茶多糖含量,绿茶,乌龙茶2%-3%,普洱熟茶4%左右,含量最高的是婺源绿茶,含量在4%~之间。不同的茶类茶多糖具有不同的结构和生物活性。1987年,日本学者发表了茶多糖治疗糖尿病的论文,1990年开始,国内外学者开始对茶多糖进行大量研究。近年研究表明,茶多糖在减脂降糖、提高免疫力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功效。茶多糖对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但人们对它的了解还远远不够,茶多糖的分子结构、生物活性的研究,仍然是新的科研热点。
淀粉生产中浸泡大米蛋白酶法改性及酶解物功能特性研究 剂亚硫酸的替代工艺
关键不晓得你在什么方向做专题。不好说的。楼上属于生药或者药分。柴胡中有效成分的分析,属于天然药化柴胡的GAP研究,也是生药柴胡提取液对大鼠心肌梗塞模型的研究,属于药理柴胡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柴胡注射液和片剂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生物药剂柴胡酊剂的制备 药剂柴胡中药效成分柴胡酚的合成 药化浅论药监部门对柴胡等常用药材的规范化管理 药事管理反正一个东西就看你看什么方向了。
论文题目是一篇药学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的药学论文题目能吸引读者浏览全文,提高 文章 的被关注度。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药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药学论文题目(一) 1.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活性的研究 2.硫杂杯芳烃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研究 3.奥沙普嗪的化学结构修饰研究 4.分蘖葱头中甾体皂苷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5.新型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的研究 6.锰超氧化物岐化酶模拟酶的研究进展 7.吡唑衍生物类环氧合酶-2抑制剂研究进展 8.呋喃酮衍生物类环氧合酶-2抑制剂研究进展 9.硫杂杯芳烃的研究进展 10.氯化镉对人体的毒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11.某院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12.感冒药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4.某院某科抗生素使用调查分析 年我国抗生素市场分析 16.某种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17.临床抗感染药物使用的调查分析 18.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19.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20.临床抗生素应用调查分析 药学论文题目(二) 1. 抗感冒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2. 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3. 抗癌金属配合物的研究新进展 4. 铂类抗癌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5. 某医院调查 报告 6. 某药厂调查报告 7. 抗生素类药物在临床的应用现状 8. 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9. 中国临床药师发展现状调查 10. 中国临床药师发展现状调查 11. 药物分析在药学各领域的应用 12. 某药检所调查报告 13. 分析仪器公司调查报告 14. 某医院药剂科参观报告 15. 中国本土制药企业新药研究开发发展的研究 16. 某药品的质量研究 方法 17. 某中药制备工艺的研究 18. 现代药品分析方法与技术的研究进展 19. 试论中药及天然产物在某领域的研究进展 20. 关于加强中药质量控制的一点探索 21. 唐松草研究的现状 药学论文题目(三) 1. 西洋参中奥克梯隆型皂苷的研究 2. 藜植物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3. 人参皂苷的研究进展。 4. 人参皂苷药理活性研究的概况。 5. 绿色化学。 6. 烯胺酮化合物简介。 7. 天然药物中无机元素的测定方法。 8. 藜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9.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 热点 和未来发展方向。 10. 甜菜树茎叶营养成分的分析研究。 11. 甜菜叶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12. 仙人掌研究概况。 13. 枸杞子的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14. 猪毛菜的研究现状。 15. 藜科植物菠菜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 16. 菠菜的研究进展。 17. 玉米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8. 葱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9. 葱属植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20. 洋葱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猜你喜欢: 1. 药学类毕业论文题目 2. 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3. 药学毕业论文选题 4. 药学系毕业论文题目
5
.新型选择性环氧合酶
-2
抑制剂的研究
6
.锰超氧化物岐化酶模拟酶的研究进展
7
.吡唑衍生物类环氧合酶-
2
抑制剂研究进展
8
.呋喃酮衍生物类环氧合酶-
2
抑制剂研究进展
9
.硫杂杯芳烃的研究进展
10
.氯化镉对人体的毒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11
.某院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12
.感冒药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3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4
.某院某科抗生素使用调查分析
15
.
2011
年我国抗生素市场分析
16
.某种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17
.临床抗感染药物使用的调查分析
18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19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20
.临床抗生素应用调查分析
21
.抗感冒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22
.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23
.抗癌金属配合物的研究新进展
24
.铂类抗癌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5
.某医院调查报告
26
.某药厂调查报告
27
.抗生素类药物在临床的应用现状
28
.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29
.中国临床药师发展现状调查
30
.中国临床药师发展现状调查
31
.药物分析在药学各领域的应用
32
.某药检所调查报告
33
.分析仪器公司调查报告
34
.某医院药剂科参观报告
龟的影像学和血液学研究摘要:龟鳖以颈和四肢的伸缩运动而产生呼吸,先呼气,后吸气,这种特殊的呼吸方式叫做“咽气式”呼吸,简称龟吸。应用现代先进的医疗诊断技术,我们对1只缅甸陆龟进行螺旋CT、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发现龟背甲下方左右各有1个大气囊,腹甲上面的软组织有胸主血管和腹主血管。影像学研究和解剖对比分析,我们发现龟肺发育不良是咽气式龟吸的基础,不健全的龟肺决定了龟的新陈代谢必然缓慢。对龟的血液成份进行定性定量测定,发现龟的红细胞大而有核,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缺如,这是龟血的奇异现象,我们获得的宝贵资料,对探索乌龟新陈代谢缓慢和长寿机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关键词:龟螺旋CT MRI 医学检验应有螺旋CT、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先进医疗诊断技术,我们对1只缅甸陆龟进行影像学检查,龟的呼吸系统做了影像学研究和解剖对比分析,并对龟的血液成份进行了测定,资料报道如下,供同道们参考分析。1、科研目的:了解龟体软组织结构,对龟的呼吸系统进行影像学研究和解剖对比分析,探索乌龟新陈代谢缓慢的机理。2、实验材料:缅甸陆龟又名象龟,俗名Elongated tortoise(拉丁学名Indotestudo elongata),属龟鳖目、曲颈龟亚目、陆龟科、缅甸陆龟属。实验象龟体重3000g,头项部淡黄色,有对称鳞片,吻印,上喙略勾曲,鼻孔粉红色,背腹甲被覆角质盾片完整无损。背甲隆起光滑平坦……
一、如果你是动物。。。。。。。二、动物也有生存权三、被杀戮的动物四、如果所有动物都死了,人类会怎样?五、动物人类共同属于一个家园!六、救救动物吧,可恶的人类!
生物学是一门能打通很多跨界知识的学科。相比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生物学更深刻地揭示了世界的底层规律,其思想放之四海而皆准。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生物类专业的论文题目及选题方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生物技术 毕业 论文选题
[1]生物技术本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禽源HSP70、HSP40和RPL4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3]中间锦鸡儿CiNAC038启动子的克隆及对激素响应分析
[4]H9和H10亚型禽流感病毒二重RT-PCR检测 方法 的建立
[5]单细胞测序相关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6]动物细胞工程在动物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7]现代生物化工中酶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
[8]GIS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概述
[9]现代生物技术中酶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0]两种非洲猪瘟病毒检测试剂盒获批
[11]基因工程技术在生物燃料领域的应用进展
[12]基于CRISPR的生物分析化学技术
[13]生物信息技术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14]高等工科院校创新型生物科技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15]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
[16]生物技术启发下的信息技术革新
[17]日本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推进管理
[18]中国基因技术领域战略规划框架与研发现状分析及建议
[19]鸡细小病毒与H_9亚型禽流感病毒三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0]基于化学衍生-质谱技术的生物与临床样本中核酸修饰分析
[21]合成生物/技术的复杂性与相关伦理 政策法规 研究的科学性探析
[22]合成生物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3]应用型本科高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考
[24]知识可以改变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吗?——探究科技争议下的极化态度
[25]基因工程在石油微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
[26]干细胞技术或能延缓人类衰老速度
[27]生物技术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8]动物转基因高效表达策略研究进展
[29]合成生物学与专利微生物菌种保藏
[30]加强我国战略生物资源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31]微生物与细胞资源的保存与发掘利用
[32]颠覆性农业生物技术的负责任创新
[33]生物技术推进蓝色经济——NOAA组学战略介绍
[34]人工智能与生物工程的应用及展望
[35]中国合成生物学发展回顾与展望
[36]桓聪聪.浅谈各学科领域中生物化学的发展与应用
[37]转基因成分功能核酸生物传感检测技术
[38]现代化技术在农业 种植 中的应用研究
[39]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及其考核方式的改革
[40]生物技术处理船舶舱底含油污水
[41]校企合作以产学研为平台分析生物技术类人才培养
[42]生物技术专业“三位一体”深化创新创业 教育 改革
[43]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
[44]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45]生物有机化学课程的优化与改革
[46]地方农业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
[47]不同育种技术在乙醇及丁醇高产菌株选育中的应用
[48]探秘生命的第三种形式——我国古菌研究之回顾与展望
[49]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50]我国科研人员实现超高密度微藻异养培养
生物教学论文题目
1、本地珍稀濒危植物生存现状及保护对策
2、中学生物实验的教学策略
3、如何上好一节生物课
4、中学生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
5、激活生物课堂的教学策略
6、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8、本地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防控对策
9、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10、室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1、糖尿病研究进展研究及策略
12、心血管病研究进展研究及策略
13、 儿童 糖尿病的现状调查研究
14、结合当地遗传病例调查谈谈对遗传病的认识及如何优生
15、“3+X”理科综合高考试题分析
16、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差生转化教育
17、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8、在当前中学学科分配体制下谈谈如何转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观念
19、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20、直观教学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21、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准备策略
22、编制中学生物测验试题的原则与方法
23、浅析生态意识的产生及其培养途径
24、生物入侵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25、城镇化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6、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当地旅游区为例
27、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8、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对策-以当地农村为例
29、全球气候变化与低碳生活
30、大学与高中生物学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衔接的初步研究
31、国内、国外高中生物教材的比较研究
32、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33、河北版初中生物实验教材动态分析研究 “
34、幼师生物学教材改进思路与建议
35、中学生物学探究性学习的课堂评价体系研究及实践
36、中学生物双语教材设计编写原则探索与研究
37、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生物课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构想
38、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39、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课程创生研究初探
40、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整合
41、中学生物学情境教学研究
42、游戏活动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43、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性研究
44、尝试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45、生物科学探究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46、生物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47、白城市中学生物师资队伍结构现状的调查及优化对策
48、结合高中生物教学开展环境教育的研究
49、让人文回归初中生物教育
50、课程结构的变革与高中生物新课程结构的研究
51、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2、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3、实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探讨
54、中学生物教学现状研究
55、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艺术探讨
56、“生态系统”一节的 教学方法 探讨
57、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58、初中生物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59、浅谈生物教学中的科学素质教育
60、中学生物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生物技术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1、生物反馈技术在运动性疲劳监控中的应用研究
2、微流控生物催化技术酶促合成天然产物的增效机理研究
3、海洋生物污损过程的分子标记技术研究
4、浮游生物多样性高效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其在渤海褐潮研究中的应用
5、基于QCM生物传感器技术的组氨酸标签蛋白芯片和悬浮细胞芯片的研制及其应用
6、蛋白核小球藻油脂检测技术评价及光生物反应器培养的研究
7、基因工程制备微藻生物柴油中两项关键技术的研究
8、农业水污染治理环节中的生物技术应用问题研究
9、人工构建耐热大肠杆菌的分子设计与应用
10、我国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及政策分析
11、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细胞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研究
12、利用菊粉和木薯淀粉生产高浓度山梨醇和葡萄糖酸的生物技术
13、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中的非科学因素探究
14、面向分子生物系统的计算技术应用研究
15、大规模生物数据中的生物信息挖掘技术研究
16、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用于重金属和蛋白质的检测
17、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用于单碱基突变与蛋白质的检测
18、基于功能核酸的生物传感技术的研究
19、论我国生物技术专利保护
20、纳米生物相关技术专利分析系统设计与开发
21、生物技术发展困境及其人文 反思
22、基因发明专利制度相关问题分析
23、转基因动物专利研究
24、GAPDH作为原核及真核生物通用型内标蛋白的研究及相关生物技术研发
25、基于生物信息与影像技术识别材料缺陷的研究
26、基于金属纳米材料的光学生物传感技术用于酶活性的检测
27、DNA assembler技术在顺
28、晋西黄土高原生物农业发展初探
29、睡眠剥夺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30、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对生物组织的初步研究
31、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研究
32、人类基因专利战略布局
33、Web Services和XML技术在生物信息数据发布及整合中的应用
34、面向快速成型技术高分子生物医学材料的研究
35、化学修饰电极与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技术联用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36、小型底栖生物样品自动分离技术研究
37、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及其在生物仪器中的应用
38、强电场常压离子注入方法研究
39、生物信息学中的模式发现算法研究
40、聚类和分类技术在生物信息学中的应用
生物类专业的论文题目及选题方向相关 文章 :
★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选题题目
★ 2021生物毕业论文题目
★ 生物类学术论文(2)
★ 生物类学术论文
★ 生物制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 我们身边的生物技术论文(2)
★ 生物制药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 生物技术论文范文
★ 生物制造技术论文范文(2)
★ 动物科学论文题目
可以的这有原创毕业论文联下给你题目确认下好发送论文给
喝茶喝茶,喝了再查
茶道的载体--茶的意境 黄 志 根 浙江大学茶学系 杭州 310029 摘 要 该文从茶道的由来,即茶的意境角度,论述茶事追求的本质内涵,并提出茶的意境是茶文化的由来与发展所不可忽缺。 关键词 茶道;意境;茶文化 1 最早的“茶道”两字因茶的意境而来.意境承 载茶之精神效用 “茶道”两字,在爱茶人心中是值得敬仰的一片 天地。它先出自诗僧和茶僧美称的皎然之诗作《饮 茶歌诮崔石使君》。诗的开头是茶事的描写,接着的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然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 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闷。”是茶事心 境的渲染,是茶事感受而来的非凡意境,“茶道”两字 在最后一句“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中 推出。通读该诗篇,感受最深的是茶事的意境:先从 一饮之前的茶事情景铺开,尔后逐渐深入,直至妙不 可言,才有“道”与”茶道”,意境高远,也真可谓“道可 道,非常道”。皎然的另一首诗怍(《饮茶歌送郑容》) “丹五羽人轻玉石,采茶饮之生羽翼……霜天半夜芳 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赏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 荡忧栗。 日上香炉情未毕,醉踏虎云溪,高歌送君 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并把茶的蕴意与友情连在 一起,诗的意境也让人联想到皎然与茶圣陆羽的关 系(可有相关的茶诗为证)。陆羽与皎然是忘年交,皎 然所提茶道,自然受陆羽的影响。陆羽也正是在湖 州与皎然结识,进一步积累学识,并终成博学之士, 并完成《茶经》的最后定稿(颜真卿也受影响,并著有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源”的诗句)。 蕴含深厚民族思想和精华的茶文化,由历史沉 积而来,也与茶的意境相伴随,给人以潜移默化的积 极作用和影响。具体地说,是人们在经过茶事、茶文 化思想内涵的感受和体验后,受那由茶所带来的美 妙意境等影响而对人产生作用。深入茶事之奇妙境 界、体验茶的精神(如“精行俭德”般的内涵).并把它 与人的精神追求相结合,这是茶之道的精髓。我们把 这种影响,以虚幻的方式来表示,可称之为与茶相关 的意境,是茶道的基础或重要内容;皎然所提茶道的 影响,也与其中的意境深远分不开。 2 茶的意境是茶道的构架,为不同时代茶事的共性 自皎然提出“茶道”以来,已历经·—千多年。当 今的茶文化专家设想从当代的实践出发、以不同的 角度对历史上以高深著称茶道作”见仁见智”的认 识,有简有详,认识深刻;但茶文化初识者较难把握 (客观上还受日本茶道的不同实践与理沦的影响), 甚至有“茶道”一词内涵,不说还行。越说反而越模糊 的反映,这主要与茶事实践的程度与范围、研究者的 出发点、及价值取向有异所致,初学者难以觉察、认 识和把握,也就不足为奇。一般说来,茶道是人们受 茶事感受并进入较深意境而生发,茶道与茶的意境 密切相伴。相似的茶事,会因为个人(修养、兴趣和事 件背景等)的差异,产生不同程度的体验和感受,即 在茶的意境上有相似的认同感;如此,茶事常常可有 主题,引导人们参与其中。当然,要想从茶中得到深 刻的感悟和意界,还要求对茶与传统文化、乃至个人 的修养有较高的要求,皎然所提出的茶道正是如此, 也有人喻此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的情景,而欧阳修提出的“真善幻”亦属此意。人们对 广泛推崇的“精行俭德”(茶道精神)的领会.尽管因 人而异(如在程度上),但仍是由茶事所承载可意会 而难于言传的意境之体验后,由茶而感发认识的进 步与修养的提高等。在当代,有人以杜甫的诗句“随 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比喻茶事的美妙意境、以 及人文“观照”,也是通及茶道后的感应。与茶道精神相关的意境,自然不会偏离茶道。 由于社会的发展,茶道的形式、手段、社会环境 和对象等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皎然所“指定”的茶 道深意,现代人即使能“打造”,能体会到诸如”人与 大自然之间,人与历史之间的对话”的虚幻缥缈意境 的,也不在多数。但茶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史实已证 明:已经历数千年的茶事。人们想通过茶事来获得心 灵效应或人文观照,有必要刘茶道作与时俱进的认 识。即重要的是引导人们去感觉和体验茶能给人带 来的愉快和精神上的感悟,如人们通过茶而进入自 感美妙的、或意想中的理想意境及体会,并受其潜移 默化的影响,而不应该过多地讲究、追求形式。这就 是本文强调的,与茶道相联系的茶的意境,它能体现 茶道精神,顺应当代茶事的时代要求。如现代人喜欢 茶的香、茶水的清、茶烟的萦绕,人们因此会在茶中 停留,会有意无意地感受到茶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如 能引导有意识的茶事实践,寻找并获得感悟,就是我 们常说的由茶事而带来的精神欢愉。茶的意境.是不 同时代茶事的共同点。 3 在茶事体验中寻求意境,感悟人生的真谛顺应时代的进步 在茶事体验中寻求意境,代替具体的茶道程式, 从中获得感悟或精神的“纯化”等,是人们把茶道局 限在深层次或程式化的认识所作的修正。时代的发 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小桥流水的场景已退缩至公园 或家庭—‘角;人们为赶上经济大潮适应紧张的了作 节奏,即使留恋,也只能把诸如对传统文化等恪守深 刻于内心,换之以“浅然”来对待周围的人与事,花花 绿绿的消遣和娱乐也应运而生。显然,历史上文人雅 士式的品茶,会使年轻人感到气氛颇为严肃。它代表 的是延袭—种精深的、有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和历史 沉积。人们对品茶已是小心翼翼,何况是高深或神秘 的茶道。好在历史的、文化的原因,是中国人就会喝 茶,人们喜欢茶的“可口、可乐”,由此而能带来的意 境,自然不会拒绝,毕竟,茶香在口,通过认识与引 导,还有助于为生活的诗化增光添彩,何乐而不为 呢!已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当代茶艺,也可理解为在茶 的“可口、可乐”的基础上,引导茶的意境与茶道相 通,展示“真、善、美”的内涵。 现代茶科学的发展,难以对历史上文人墨客或 得道高人专利式茶道的解释,但倒是有利于作“意 境”式的诠释。茶之感人是通过茶的色香味形的充分 发挥而绐人带来舒适的感受,而现代的科学技术可 以通过了解茶的自然科学性,如学习茶的自然品质 特性——茶理.来体会茶给人带来的妙趣,像如人希 望般的品性和情境——“茶是独一无二的真正的文 明饮料,是礼貌和精神的化身”(韩素音)。皎然所提 “茶道”诗句中的“全尔真”,可从两方面加以理解。一 是茶为真正健康文明的饮料。茶的自然科学性表明: 茶无愧于是21世纪的理想饮料,茶有助于养性、静 心。在健身方而有如中医般的功效和调理机能。二是 茶与“人的自然天性”相联系,也即人性中近于“道” 的本质(有“茶道即人道”的说法)。有人换了一种角 度说:当人们为诸如人性本善或本恶争吵不休,茶性 及与此相伴的意境却给人以启示:喝茶时人们所体 现的最初的一面却是最为“自然”的。 茶的意境,即与茶相伴而来的、给人以清新、淡雅、闲适、悠然,亲切而自然;因此,茶才不同于一般 口腹物欲。饮茶可以是一种习惯,给人以助思考、添情趣.如有人称举杯饮茶之“举”,理解为一种期待, 颇为形象;又如某文人所说:“茶之为物,能引导我们进入一个默想的人生世界。”这是由茶中的意境所引 导,让人们从茶的感觉中放松“心灵”,让人更睿智地领会世界上的人与事,或感受“心原本是一壶茶,包 容百味,因吐纳而常新。”这似乎又把茶的意境与“即茶即道”相联系了。 4 茶的意境的启示,俗及日常生活、深通传统文化精义,与茶道相通 茶的意境.能从平凡茶事中通及中国传统文化 的深层。茶的历史实践已表明:茶与儒、道、悱的境界 相互渗透,儒家之礼、佛家之养、道家之闲,在茶的氛 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儒释道三者之中.给人感觉 最为深切的是那种闲适的情感,所以许多隐士大多 有嗜茶的习惯,过闸云野鹤的日子当然少不丁具有 闲情雅志的茶了,手举一杯茶,神情清爽,荡涤心间 污秽,这可非一般饮料所能比。但闲情适意的消极生 活方式仍不全是茶的意境所体现的内容,它含有积 极的因素,如茶之精神,苏东坡也有“叶嘉传”之赋, 这是茶文化的支柱之一;茶不同于烟酒,可为过把瘾 就“死”的短暂性“解药”,从文化本义而言,茶不应该 是什么解烦之“药”。它只是赋予人一种“静”的心态, 在你的思绪随着茶的“性致”飘散开去的时候,喝茶 者的思想在“治愈”自己的烦恼。让你重新振作。茶在 这方面的功效被许多人认为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儒家尚守中庸和“礼”,应该说儒家这种源远流长的影 响还是对茶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无论是过去,还 是现在。中国人把茶事作为礼的一种形式,茶更成为 尚礼的一部分,如广泛存在于民俗民风中。这些可看作是儒家思想的影踪(或民族的“血液”所致)。至于茶事所能体现的“与人乐”这一儒家思想,早已实践于茶是人们沟通与联谊的理想媒介。 “茶道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修养和境界,借饮茶而 相互(还包括自己的身心———笔者注)交流,文明优 雅,而且与佛教的禅宗有很深的渊源关系。”例如,陆 羽、皎然的佛门渊源,以及深刻的“茶禅一味”之说。 这里所说的“深”,就是意境之不同。禅宗崇尚“顿 悟”,也即凡人也可以成佛,只要注意修行,且修行至 一定量时,“开窍”是迟早的事。它的修行远不是苦 行,后来还崇尚凡事皆是修行,就依所作所为的原因 (这不违背佛教创立者的初衷)。喝茶作为修身养性 的习俗流传至今,而茶的名贵与否也不为大茶人所 倚重,都可谓是茶与佛理相应,也如当今的“无我茶 会”所要求:人们应戒好恶之心,合茶之本意,并入茶 之意境。把喝茶与修行结合在一起,人们可以在茶的 意境中遐想…… 茶之意境,与传统文化的“儒释道”内涵相通融, 是穿越时空的茶道构架。“茶道是一种产生于特定时 代的综合性文化形式。它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 佛家淡泊的出世节操,同时洋溢着道家羽化升天的 烂漫理想,追求清雅,向往和谐,”这也不正是一种与 茶相关的意境? 最后,引用一段与茶之意境相关的文字,以供欣 赏或助人感悟。 “喝茶是一种行为,在人们心目上的含义却早已 不是动作那么简单,它已经成为一种意境,一种文 化。有时候,喝茶是一种享受,它让你心情更加舒畅, 交流更为流利;有时候喝茶是一种思考,在遐想中回 到自我,也记起过去,还纯真是人的本质,只有在茶 叶那既苦又甜的滋味中,你才可以真正懂得人生;更 有时候,茶是一种激励,感受茶那一丝苦涩,抛弃那 一点惘怅,在茶水与心情共鸣的瞬间抬起迷惑的双 眼,让清新的空气吹过,你又可以站起来面对一切。 这就是茶,普通的茶,不普通的意境:平凡中显示出 超俗.淡雅中不乏激情,它让你更加清醒,也让你更 加从容。对于我们这些不会品茶的茶客,这种意境, 就是陶醉。”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茶艺的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中茶艺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角度对茶艺教育的研究对象以及茶文化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茶文化与茶艺教育之间的关系,试图为茶艺教育提供一种更有价值的理念与模式。
关键词:
茶文化;茶艺教育;结构体系
1茶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主要包括物质行为文化与精神心理文化。随着文化的发展进步,文化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形态,而是一套价值体系。茶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茶文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代表,以茶叶作为基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而且许多传统的饮茶习俗还保留至今,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人类对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渐渗透到现代教育之中,成为一门专业化的教育课程。在关于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组织更科学有效的茶文化体系,构建茶文化的应用领域,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茶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就呼吁应当将茶文化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茶文化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研究内容,有标准的价值体系。茶艺是茶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茶艺教育已经成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内容。随着当前茶艺活动的日渐繁荣,对于茶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许多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于是开设了茶艺课程。茶艺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础。
2茶文化教育的研究领域
茶艺教育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识,以满足茶艺活动的各种需求。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区分。由于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如果要构建出一个统一完善的教育体系是不现实的,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可以构建不同的结构体系,使彼此之间相互补充完善。对于茶艺教育来说,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所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是在科学系统化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会岗位,因此,只有以专业的茶文化知识作为支撑,茶艺人才的培养也要符合教育规律,要充分明确茶文化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茶艺专业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茶艺不仅展现了茶活动的技术性,同时也更倾向于艺术性和思想性,茶艺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形态,因此被称之为茶艺。茶艺的方式也十分丰富,无论是民俗生活还是普通饮茶活动都有茶艺的存在,人们在追求思想与精神的净化与升华时也有茶艺,在现代茶叶宣传推广中,茶艺也必不可少。如何推广更为科学的饮茶方式,以及如何在茶艺这种艺术形态中宣传树立茶品牌都成为当前茶文化的研究内容,茶艺是因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岗位,茶艺也成为专业人才就业的领域。茶艺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之一,提供了专门的职业与人才,而在他们背后,则是与茶文化内涵密切相关的科学进步,如果没有茶文化的基础与支撑,茶艺是无法真正确立起地位的。
茶艺专业课程的构成
无论是从社会需求来看,还是从茶艺的结构层面来看,茶艺所涉及的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的课程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几个系列。首先是茶叶学。茶叶学的课程主要可以分为茶叶种植、加工、茶综合利用茶健康等内容。学科主要侧重于茶的应用以及民族体质的提升作用。其次是经营学。主要是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研究茶产业的发展经营,主要包括茶叶外贸业务、茶旅游等内容。再次是茶艺学,主要包括茶艺、茶具、茶道、茶俗等内容,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饮茶的形式、制度和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是茶史学,主要包括茶文化发展史、茶文学、茶与哲学思想等内容,是从不同的角度学习饮茶文化及相关的文学艺术研究。
茶艺内容的相关性
茶艺教育是具有茶文化特征的专业教育,教育内容与知识结构的研究对象相一致,二者不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关联性。首先,茶叶学是茶艺教育中的基础内容,也是茶艺课程中的基础内容,主要研究对象是茶叶,只有以茶叶作为科学基础,才能使茶文化得到稳固的发展,茶艺教育才能经得起检验。茶叶也是茶艺教育中最具实物特征的文化代表。茶叶的研究是极具知识性与艺术性的学科。其次,茶史是茶艺课程的主干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文化历史。由于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茶文化的研究包括了史学、文学以及哲学等综合内容,厚重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了茶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再次,茶艺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主要以茶的行为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茶艺学是一门综合的实践学科,主要是以茶史为基础背景,利用茶叶这一实物,演绎出丰富而具有创造力的饮茶方式,同时对茶叶的生产经营、经济发展都有较积极的推动作用。茶艺是一门特殊的文化学科,也是体现茶文化的重要形式,从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知识结构与表现形式。最后,茶经营学也是茶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的经济法则。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密切相关,学生在接受茶艺教育时,不仅要符合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获得专业的提升与肯定,并从职业发展中获得经济收入。茶艺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教养性,因此,将茶文化与茶经营学相融合,使茶文化能够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激发出更鲜活的力量,才能有效促进茶艺的良性发展。
3茶文化在茶艺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茶文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茶文化的渗透,茶艺教育能够与人类的本性更加协调,使人在真善美等方面获得更好的融合发展。茶文化的价值与茶艺目标价值是相一致的,这也使茶艺教育的意义更具典型性。
真的价值
茶艺教育是一门实物教育,是以茶文化为基础,具有求真的价值体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客观物质的求真。茶文化是以茶叶为载体,通过对茶叶的质量鉴别、冲泡技术、品饮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对其内在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以获得其真的价值所在。茶文化的这一价值体现在茶艺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茶艺作为一种茶文化艺术形态,在教育实践中也要求学生要遵守物质求真的价值观,以获得更真实有效的科学规律,有助于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其次,是对健康的求真。茶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饮品,更有益于人体健康,通过多项科学实验证明,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茶的养生功能被不断的推崇,使茶成为世界上的健康饮品之一。最后,是对历史文化的求真。文化与历史是相互融合的,文化就是历史,历史也是文化,虽然历史不可重演,但可以通过茶文化延续历史,使茶文化的历史得以还原,从茶文化史中可以更真实地看到中国文化的精彩一面。
善的价值
茶文化中有善的价值内涵,这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至诚为德,尽性是善。在茶文化中,有尽茶之性和尽茶具之性,即再远大的理想也要通过实践而实现,而在实践过程中,要通过至诚来实成人与物的情感连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虽然是历史的还原与再现,但始终离不开现代人的思想与感觉,茶文化有深厚的茶德精神,从特性到人性,最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价值,这也是善的价值最形象的体现。茶文化不仅是文化的体现,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只有满足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茶习俗,才能与人们的生活意义相符合。同时,通过专业化的茶艺形态,能够促进人们的完善生活,体现人们的价值观,在继承了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更明确了生活的信念,使人们的生活理想超越了生活的人文意义。茶艺教育既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氛围,同时也为社会生活的平和高雅塑造了文化榜样。
美的价值
美是人类的天性,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现,是人类对自由的想象与追求。茶艺中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正是茶艺之美的体现。茶艺之美是形式与内容美的统一,展示茶艺形式的同时也体现出其内在美。茶艺的形式美主要是由茶、水、器、环境的组成,茶艺的内在美实质上是泡茶的意境之美,茶艺活动体现了一种人与茶相融的意境之美,是最接近生活的艺术表现。茶艺之美主要包括外在美与内在美。外在美主要体现在茶叶、茶具、茶环境、茶技艺之美。内在美是指茶体现出的人格之美,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提升茶艺的修身养性之乐,实现人与茶的和谐。通过茶艺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人生情感,情顺万物、对应自然等思想情感。茶文化体现了怡情养性的和谐之美,茶文化的美是规范的美,是高洁的美,是自然的修养,是对于人生的无限憧憬与热爱。
4结束语
茶文化是中华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独特艺术形态。以茶文化为基础和支撑,为茶艺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使茶艺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之美得以体现,对于学生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玲.关于中国茶文化学的科学构建及有关理论的若干问题[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庄晚芳,王家斌.研究茶文化,振兴茶业,促进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3]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5]朱红缨.以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品牌经济发展[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4):18-24.
[6]朱永兴,王岳飞.茶医学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茶文化在茶艺教学中的影响
摘要: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也是茶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几年,茶艺教学重视冲泡技艺而忽略了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已与东方哲学思想相融合,对人们的生活习惯、艺术追求、审美标准等有着深远的影响。各地的生活习惯也融入茶事活动中,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俗茶礼,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探究了茶文化在茶艺教学中的意义。
关键词:茶艺;教学;茶文化;历史;民俗
茶艺起源于中国,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讲求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的艺术活动,同时也是茶文化的集中体现。茶艺,简单来说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这其中泡茶是“茶艺”的主体。在茶艺课的教学中,笔者不断深思,茶艺如何教好,让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如何达到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但学生们将茶艺仅仅理解为泡茶的技艺,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感受到茶文化贯穿于茶艺表演中的精髓。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时结束了它的生命,当我们将茶叶重新放入茶壶中冲泡时,却是茶的第二次生命。我们该怎样用心去领悟到茶生命的又一次轮回?
1中国茶文化发展
千百年,茶文化彰显了一种永恒的魅力,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融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儒、道、佛诸家的深刻哲理。这在学习茶艺和教学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部分,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同学们更热情于操作技能课,对于茶艺来说停留在最浅的层面——泡茶。而茶艺要求我们掌握“泡好一杯茶的技术,品好一杯茶的艺术”,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学好茶文化是学好茶艺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早在神农时期就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并逐渐演变为日常生活的饮料。茶文化最早起源于巴蜀,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萌芽阶段。当时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茶文化产生之初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到南北朝时,政治家们提出以茶养廉,对抗当时社会的奢靡之风,又因当时较多战乱,文人无以匡世,渐渐兴起了清谈之风,因茶可以保持清醒,于是逐渐将饮酒转向饮茶。到了唐代茶文化基本形成,有丰富的茶叶物质,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道、禅哲学思想相结合,中国茶道吸收了三家的精华讲究“清、静、和、美”,禅茶一味超然世外找回本真。“茶圣”陆羽所做茶经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苏东坡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典型的代表了唐宋以后文人墨客将品茶作为一种精神享受。宋代至明初茶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宋代人们将煮茶法改为点茶法,讲究色香味的统一,除了宫廷茶文化的出现,民间也兴起了斗茶之风,宋人将饮茶作为人们增进友谊和社会交往的媒介,成为了一种民间礼节,“茶馆文化”也相继出现,“客来敬茶”已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利益美德。清代传统意义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逐步得到确立,“开门七件事”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此时的茶文化中茶叶冲泡的艺术性和茶具的独特性,茶馆的普及成为显著的特点。明代基于散茶的兴起,“废团茶兴散茶”,使得冲泡过程不仅方便而且大大增加了饮茶时观赏的艺术性。茶具也各有讲究,不仅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工艺有了新的发展,还出现了不同石质粉末烧制的粉彩茶具,除了青瓷、白瓷茶具外,还产生了彩瓷、珐琅彩等茶具,工夫茶的兴盛也带动了专门的饮茶器具,茶人在饮茶中有意识的追求自然美和环境美相结合,也体现出人们饮茶的艺术性。不同的朝代,有着不一样的饮茶方式和冲泡方法,这充分证明了茶文化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饮茶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2茶文化与茶艺教学密不可分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国茶叶生产历悠久、品类繁多,外观千姿百态,香气、滋味各具特色,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它们每一类茶都有不同的冲泡方式,这就与各类茶的茶文化、历史渊源密不可分。茶艺教学中实训冲泡固然重要,但只有我们对茶文化及其各类茶的历史渊源有了了解,才可以说茶艺表演是有灵性的,才能真正做到学习茶艺过程中“人、茶、水、器、艺、境”的完美结合,学会用境泡茶,用境去喝茶。例如:我们玻璃杯用绿茶,玻璃杯中的绿茶透着鲜亮精致,清饮一口,有一种微微的苦,不经装饰,简单本真的滋味。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很多困扰,如果你懂了绿茶,那么也就不会在意生活中的困扰,因为正是有了他们,才能证明我们充实的活着。我们利用玻璃杯还原了茶叶本真的味道。一杯茶如果缺失了内涵,尽管你用了最精湛的技艺,但是对于一个茶艺师来说也是失败的,茶要真,生活也要真。我们常用紫砂来冲泡普洱,因为普洱茶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保存才能散发浓香,正如紫砂壶的特性一样,需要岁月的沉淀,才能读懂自己,才能使我们在冲泡中内心平静,才能感知到原本及容易漠视的东西。其实不仅是茶,还包括茶艺冲泡的各类茶具、我们在茶台前冲泡的每一个动作,它们都与我们的茶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凤凰三点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春风拂面、白鹤沐浴等等;再如中国茶文化和民间习俗的渊源,云南大理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青年人在创业的道路上应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也是茶艺教学中茶文化与冲泡的典型事例,还有各地因不同民俗形成不同的饮茶方式等等举不胜收,可以说茶与茶文化密不可分。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到发展,生活就是茶,茶就是生活。学习茶艺要始终以茶文化为中心,将人与茶相结合,才能在每一次的冲泡过程中真正将茶人与茶融入到一起,才能够以茶为媒,沉潜涵咏,静心顺气地与心灵对话。
参考文献:
[1]熊素玲.茶文化及其审美意蕴简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
[2]苏叶扬.中国茶文化中的雅与俗[J].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
[3]乐饮编著.中国茶艺[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茶文化 名字: 学号: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中国文化也发展了几千年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韵味吸引海内外的各界人士。茶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支,极具特色,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茶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知识,世界各国都把研究茶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当然也是研究中国文化的一项很好的佐证。本文通过茶叶的历史发展,茶与道,饮食,文学,哲学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关键词: 茶 文化 历史 发展正文:一 茶文化的历史 茶的历史十分悠久。它发乎神龙,闻于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是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茶的鼻祖是中国。中国有句俗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据的地位是比较重的。有传说故事:“上古三皇时,炎帝神农氏,作《神农本草经》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据历史文献,我国茶叶和茶文化初兴于巴蜀,自秦入收蜀以后,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交流的加强,我国茶文化不但在巴蜀其它地区,还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逐步发展和传播,两汉三国则是我国茶文化由巴蜀渐次向外传播的阶段。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茶由两湖进一步传到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这一时期,南方茶文化逐步发展。先秦早期,茶文化从文化归属的角度说,只是巴蜀的一种区域文化内涵。由汉至南北朝,茶的饮用和茶业在我国南方一步步发展,始出于巴蜀的茶文化扩展为南方的一种文化现象。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江正是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中国的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二 茶的发展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 4.六朝说:中国饮茶起于六朝的说法,有人认为起于“孙皓以茶代酒”,有人认为系“王肃茗饮”而始,日本、印度则流传饮茶系起于“打磨禅定”的说法。然而秦汉说具有史料证据确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说的正确性。三 茶与健康 1、 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中华医药学是一个丰富宝库。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古籍中有不少记载。如《本草》、《药书》、《华佗食论》、《茶谱》等都记载了茶的止渴、提神、消食、利尿、治喘、去痰、明目益思,除痰去疾,消炎解毒、益寿延年等20多项功效。唐代大医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几乎神化了茶的药用价值。2、 茶能降低胆固醇:根据医学研究资料显示,胆固醇过多的人,若服用适量的维他命C,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中性脂肪。其次,维他命C除了可预防老化之外,还可预防胆固醇过高,对维持身体健康与器官功能的正常,颇具效果。3、 茶能净化血液:种种实验与分析表示,茶叶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若每天适度冲泡饮用,必可补充人体所不足的碱性矿物质,降低血液酸性值,达到预防血液酸性中毒的目的。其次,若长期适量饮用,除了可净化酸性血液外,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平衡人体的各项机能。4、茶能达到减肥目的:茶除了含有丰富高碱性矿物质外,还含有各种维他命,相当有益健康。茶还有强力消化作用,分解脂肪及去除脂肪的明显功能,既可防止肥胖又能长期饮用,对于那些喜食西洋料理、肉食者,是不可或缺的日常饮料。 5、茶可治疗便秘:根据实际的临床试验发现,茶具有促进胃肠蠕动、提神醒脑、促进胃液分泌增加食欲、有益大便等良好功效,这些功能对当前生活往往过于紧张的现代人而言,的确是一帖治疗便秘的偏方。 6、茶香可去口臭:茶叶的叶绿素含有芳香成份,具有消除口臭的作用,除了可以消除饭后食物渣屑所引起的囗臭外,同时也能够去除因胃肠障碍所引起的囗臭;其次,对于因维他命C不足,引起牙龈出血所产生的囗臭也有效。 7、抑制细胞突变及防癌:儿茶素能有效抑制细胞突变及防癌,这是近十年来研究最多且最广泛的主题,已有太多研究报告证实,儿茶素可以有效抑制细胞突变。即使在很低浓度下,儿茶素亦可藉阻断癌细胞之磷酸化作用,而使致癌过程中之「引发」及「促进」作用被阻断。目前已证实儿茶素可以透过很多机制而达抗癌及抑制细胞突变之效果,如透过抑制癌细胞增殖酵素ODC活性而达抗癌作用,抑制DNA合成癌细胞及增殖,及对最终致癌物之生合成的阻断作用……等等,总之,确实有充分的证据显示常饮茶确可抑制细胞突变及防癌之功效。四、茶的其它知识简介 1、易茶 易茶主要特点:1)、茶道、易道、医道三者融合;2)、儒、释、道三家之精华发挥;3)、把茶叶的修身、养性、延年、益寿、扶正、祛邪之功能发挥到极致;4)、阴阳五行的时空科学现代应用。 2、茶道 茶道有很多种:中国茶道、日本茶道等。还有红茶馆。3、茶艺品茶论诗、茶与对联、茶与书法、茶与美术、茶歌茶舞等都是茶艺。4、茶具装饰茶壶渲染创意陶土茶具流露韵致瓷器茶具张扬风格玻璃茶具茶具有茶壶、茶船、茶杯、杯托、茶盅、盖置。 参考文献: 《茶之历史》 《各国茶道》 《茶艺东西》 《茶文轶事》 《巫氏易茶》 《茶具鉴赏之茶具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