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毕业论文概率论的发展史

发布时间:

毕业论文概率论的发展史

概率论是一门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数学分支。其起源于十七世纪中叶,当时在误差、人口统计、人寿保险等范畴中,需要整理和研究大量的随机数据资料,这就孕育出一种专门研究大量随机现象的规律性的数学,但当时刺激数学家们首先思考概率论的问题,却是来自赌博者的问题。数学家费马向一法国数学家帕斯卡提出下列的问题:“现有两个赌徒相约赌若干局,谁先赢s局就算赢了,当赌徒A赢a局[a < s],而赌徒B赢b局[b < s]时,赌博中止,那赌本应怎样分才合理呢?”于是他们从不同的理由出发,在1654年7月29日给出了正确的解法,而在三年后,即1657年,荷兰的另一数学家惠根斯[1629-1695]亦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更写成了《论赌博中的计算》一书,这就是概率论最早的论着,他们三人提出的解法中,都首先涉及了数学期望[mathematical expectation]这一概念,并由此奠定了古典概率论的基础。使概率论成为数学一个分支的另一奠基人是瑞士数学家雅各布-伯努利[1654-1705]。他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概率论中的第一个极限定理,我们称为“伯努利大数定理”,即“在多次重复试验中,频率有越趋稳定的趋势”。这一定理更在他死后,即1713年,发表在他的遗著《猜度术》中。到了1730年,法国数学家棣莫弗出版其著作《分析杂论》,当中包含了著名的“棣莫弗—拉普拉斯定理”。这就是概率论中第二个基本极限定理的原始初形。而接着拉普拉斯在1812年出版的《概率的分析理论》中,首先明确地对概率作了古典的定义。另外,他又和数个数学家建立了关于“正态分布”及“最小二乘法”的理论。另一在概率论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泊松。他推广了伯努利形式下的大数定律,研究得出了一种新的分布,就是泊松分布。概率论继他们之后,其中心研究课题则集中在推广和改进伯努利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概率论发展到1901年,中心极限定理终于被严格的证明了,及后数学家正利用这一定理第一次科学地解释了为什么实际中遇到的许多随机变量近似服从以正态分布。到了20世纪的3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随机过程,而著名的马尔可夫过程的理论在1931年才被奠定其地位。而苏联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在概率论发展史上亦作出了重大贡献,到了近代,出现了理论概率及应用概率的分支,及将概率论应用到不同范畴,从而开展了不同学科。因此,现代概率论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学分支。

《博弈圣经》概率的定义;概率如同太监,讲概率的人,如同太监讲性;讲生男生女、讲优生优育;概率论,如同太监肚子里的大粪。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理论学说;人工智能,实际上都是基于博弈取胜理论。博弈圣经著作人的理论学说;人工智能的机器要有三维实体的知识,懂“天平支点效应”的博弈哲学,看二维粒子选择的经验,才能计算未来。(是与不是——称知识;是非——称哲学;是到是——称经验。)【《博弈圣经》知识的定义;我把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定义为知识。《博弈圣经》告诉我们,"分裂产生哲学",并给出了哲学的定义,“我们把文化中借助国正论的语文学反映,定义为哲学”。《博弈圣经》经验的定义;我们用矛盾论的辩证法进行的三维逻辑推理,区分出两个同性质——是到是的过程,称其为经验。】

概率论学科历史 三四百年前在欧洲许多国家,贵族之间盛行赌博之风。掷骰子是他们常用的一种赌博方式。因骰子的形状为小正方体,当它被掷到桌面上时,每个面向上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即出现1点至6点中任何一个点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的参赌者就想:如果同时掷两颗骰子,则点数之和为9与点数之和为10,哪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17世纪中叶,法国有一位热衷于掷骰子游戏的贵族德·梅耳,发现了这样的事实:将一枚骰子连掷四次至少出现一个六点的机会比较多,而同时将两枚骰子掷24次,至少出现一次双六的机会却很少。 这是什么原因呢?后人称此为著名的德·梅耳问题。又有人提出了“分赌注问题”: 两个人决定赌若干局,事先约定谁先赢得6局便算赢家。如果在一个人赢3局,另一人赢4局时因故终止赌博,应如何分赌本? 诸如此类的需要计算可能性大小的赌博问题提出了不少,但他们自己无法给出答案。 数学家们“参与”赌博。参赌者将他们遇到的上述问题请教当时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帕斯卡接受了这些问题,他没有立即回答,而把它交给另一位法国数学家费尔马。他们频频通信,互相交流,围绕着赌博中的数学问题开始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些问题后来被来到巴黎的荷兰科学家惠更斯获悉,回荷兰后,他独立地进行研究。 帕斯卡和费尔马一边亲自做赌博实验,一边仔细分析计算赌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终于完整地解决了“分赌注问题”,并将此题的解法向更一般的情况推广,从而建立了概率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数学期望,这是描述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水平的一个量。而惠更斯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解决了掷骰子中的一些数学问题。1657年,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专著《论掷骰子游戏中的计算》。这本书迄今为止被认为是概率论中最早的论著。因此可以说早期概率论的真正创立者是帕斯卡、费尔马和惠更斯。这一时期被称为组合概率时期,计算各种古典概率。 在他们之后,对概率论这一学科做出贡献的是瑞士数学家族——贝努利家族的几位成员。雅可布·贝努利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分析赌博中的其他问题,给出了“赌徒输光问题”的详尽解法,并证明了被称为“大数定律”的一个定理,这是研究等可能性事件的古典概率论中的极其重要的结果。大数定律证明的发现过程是极其困难的,他做了大量的实验计算,首先猜想到这一事实,然后为了完善这一猜想的证明,雅可布花了20年的时光。雅可布将他的全部心血倾注到这一数学研究之中,从中他发展了不少新方法,取得了许多新成果,终于将此定理证实。 1713年,雅可布的著作《猜度术》出版。遗憾的是在他的大作问世之时,雅可布已谢世8年之久。雅可布的侄子尼古拉·贝努利也真正地参与了“赌博”。他提出了著名的“圣彼得堡问题”:甲乙两人赌博,甲掷一枚硬币到掷出正面为一局。若甲掷一次出现正面,则乙付给甲一个卢布;若甲第一次掷得反面,第二次掷得正面,乙付给甲2个卢布;若甲前两次掷得反面,第三次得到正面,乙付给甲22个卢布。一般地,若甲前n-1次掷得反面,第n次掷得正面,则乙需付给甲2n-1个卢布。问在赌博开始前甲应付给乙多少卢布才有权参加赌博而不致亏损乙方? 尼古拉同时代的许多数学家研究了这个问题,并给出了一些不同的解法。但其结果是很奇特的,所付的款数竟为无限大。即不管甲事先拿出多少钱给乙,只要赌博不断地进行,乙肯定是要赔钱的。 随着18、19世纪科学的发展,人们注意到某些生物、物理和社会现象与机会游戏相似,从而由机会游戏起源的概率论被应用到这些领域中,同时也大大推动了概率论本身的发展。 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将古典概率论向近代概率论进行推进,他首先明确给出了概率的古典定义,并在概率论中引入了更有力的数学分析工具,将概率论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他还证明了“煤莫弗——拉普拉斯定理”,把橡莫弗的结论推广到一般场合,还建立了观测误差理论和最小二乘法。拉普拉斯于1812年出版了他的著作《分析的概率理论》,这是一部继往开来的作品。这时候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概率论是否会有更大的应用价值?是否能有更大的发展成为严谨的学科。 概率论在20世纪再度迅速地发展起来,则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1906年,俄国数学家马尔科夫提出了所谓“马尔科夫链”的数学模型。1934年,前苏联数学家辛钦又提出一种在时间中均匀进行着的平稳过程理论。 如何把概率论建立在严格的逻辑基础上,这是从概率诞生时起人们就关注的问题,这些年来,好多数学家进行过尝试,终因条件不成熟,一直拖了三百年才得以解决。 20世纪初完成的勒贝格测度与积分理论及随后发展的抽象测度和积分理论,为概率公理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这种背景下柯尔莫哥洛夫1933年在他的《概率论基础》一书中首次给出了概率的测度论式定义和一套严密的公理体系。他的公理化方法成为现代概率论的基础,使概率论成为严谨的数学分支。 现在,概率论与以它作为基础的数理统计学科一起,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军事科学及工农业生产等诸多领域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直观地说,卫星上天,导弹巡航,飞机制造,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等都有概率论的一份功劳;及时准确的天气预报,海洋探险,考古研究等更离不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子技术发展,影视文化的进步,人口普查及教育等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也是密不可分的。 根据概率论中用投针试验估计π值的思想产生的蒙特卡罗方法,是一种建立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上的计算方法。借助于电子计算机这一工具,使这种方法在核物理、表面物理、电子学、生物学、高分子化学等学科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概率论作为理论严谨,应用广泛的数学分支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得到发展。

起源

概率论是一门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学问,但是最初概率论的起源与赌博问题有关。16世纪,意大利的学者吉罗拉莫·卡尔达诺(Girolamo Cardano)开始研究掷骰子等赌博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概率与统计的一些概念和简单的方法,早期主要用于赌博和人口统计模型。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人们需要了解各种不确定现象中隐含的必然规律性,并用数学方法研究各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大小,从而产生了概率论,并使之逐步发展成一门严谨的学科。

概率与统计的方法日益渗透到各个领域,并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经济学、医学、金融保险甚至人文科学中。

发展

随着18、19世纪科学的发展,人们注意到在某些生物、物理和社会现象与机会游戏之间有某种相似性,从而由机会游戏起源的概率论被应用到这些领域中,同时这也大大推动了概率论本身的发展。

使概率论成为数学的一个分支的奠基人是瑞士数学家伯努利,他建立了概率论中第一个极限定理,即伯努利大数定律,阐明了事件的频率稳定于它的概率。随后棣莫弗和拉普拉斯又导出了第 二个基本极限定理(中心极限定理)的原始形式。

拉普拉斯在系统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写出了《分析的概率理论》,明确给出了概率的古典定义,并在概率论中引入了更有力的分析工具,将概率论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世纪末,俄国数学家切比雪夫、马尔可夫、李亚普诺夫等人用分析方法建立了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的一般形式,科学地解释了为什么实际中遇到的许多随机变量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20世纪初受物理学的刺激,人们开始研究随机过程。这方面柯尔莫哥洛夫、维纳、马尔可夫、辛钦、莱维及费勒等人作了杰出的贡献。

扩展资料

概率论是研究随机现象数量规律的数学分支。随机现象是相对于决定性现象而言的。

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某一结果的现象称为决定性现象。例如在标准大气压下,纯水加热到100℃时水必然会沸腾等。

随机现象则是指在基本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一次试验或观察前,不能肯定会出现哪种结果,呈现出偶然性。例如,掷一硬币,可能出现正面或反面。随机现象的实现和对它的观察称为随机试验。

随机试验的每一可能结果称为一个基本事件,一个或一组基本事件统称随机事件,或简称事件。典型的随机试验有掷骰子、扔硬币、抽扑克牌以及轮盘游戏等。

事件的概率是衡量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量度。虽然在一次随机试验中某个事件的发生是带有偶然性的,但那些可在相同条件下大量重复的随机试验却往往呈现出明显的数量规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概率论

概率论发展简史论文参考文献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二版),周圣武、李金玉、周长新编,煤炭工业出版社参考文献:[1]盛 骤,谢式千,潘承毅.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板社,2006.[2]贺兴才,童品苗,王纪林等.概率沦与数理统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章 昕.概率统计辅导.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4]陈希孺.概争论与数理统计.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5]汪荣鑫.数理统计.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6]何晓群,刘文卿.应用回归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韩芝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8]王书林,鲍兰平,赵瑞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9]曹振华,陈 平,胡跃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0]魏振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十三讲.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11]刘嘉昆,工家生,张玉环.应用概率统计.北京:科学山版社,2004.[12]刘达民,程 岩.应用统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3]昊赣昌.概率沦与数理统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4]张德培,罗蕴玲.应用概率统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5]茆诗松,程依明,濮晓龙.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沈恒范.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庄楚强,何春雄.应用数理统计基础.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概率论是一门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数学分支。其起源于十七世纪中叶,当时在误差、人口统计、人寿保险等范畴中,需要整理和研究大量的随机数据资料,这就孕育出一种专门研究大量随机现象的规律性的数学,但当时 *** 数学家们首先思考概率论的问题,却是来自赌博者的问题。数学家费马向一法国数学家帕斯卡提出下列的问题:“现有两个赌徒相约赌若干局,谁先赢s局就算赢了,当赌徒A赢a局[a < s],而赌徒B赢b局[b < s]时,赌博中止,那赌本应怎样分才合理呢?”于是他们从不同的理由出发,在1654年7月29日给出了正确的解法,而在三年后,即1657年,荷兰的另一数学家惠根斯[1629-1695]亦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更写成了《论赌博中的计算》一书,这就是概率论最早的论着,他们三人提出的解法中,都首先涉及了数学期望[mathematical expectation]这一概念,并由此奠定了古典概率论的基础。

使概率论成为数学一个分支的另一奠基人是瑞士数学家雅各布-伯努利[1654-1705]。他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概率论中的第一个极限定理,我们称为“伯努利大数定理”,即“在多次重复试验中,频率有越趋稳定的趋势”。这一定理更在他死后,即1713年,发表在他的遗著《猜度术》中。

到了1730年,法国数学家棣莫弗出版其著作《分析杂论》,当中包含了著名的“棣莫弗—拉普拉斯定理”。这就是概率论中第二个基本极限定理的原始初形。而接着拉普拉斯在1812年出版的《概率的分析理论》中,首先明确地对概率作了古典的定义。另外,他又和数个数学家建立了关于“正态分布”及“最小二乘法”的理论。另一在概率论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泊松。他推广了伯努利形式下的大数定律,研究得出了一种新的分布,就是泊松分布。概率论继他们之后,其中心研究课题则集中在推广和改进伯努利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

概率论发展到1901年,中心极限定理终于被严格的证明了,及后数学家正利用这一定理第一次科学地解释了为什么实际中遇到的许多随机变量近似服从以正态分布。到了20世纪的3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随机过程,而著名的马尔可夫过程的理论在1931年才被奠定其地位。而苏联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在概率论发展史上亦作出了重大贡献,到了近代,出现了理论概率及应用概率的分支,及将概率论应用到不同范畴,从而开展了不同学科。因此,现代概率论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学分支。

起源 概率论是一门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学问,但是最初概率论的起源与赌博问题有关。

16世纪,意大利的学者吉罗拉莫·卡尔达诺(Girolamo Cardano)开始研究掷骰子等赌博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概率与统计的一些概念和简单的方法,早期主要用于赌博和人口统计模型。

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人们需要了解各种不确定现象中隐含的必然规律性,并用数学方法研究各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大小,从而产生了概率论,并使之逐步发展成一门严谨的学科。 概率与统计的方法日益渗透到各个领域,并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经济学、医学、金融保险甚至人文科学中。

发展 随着18、19世纪科学的发展,人们注意到在某些生物、物理和社会现象与机会游戏之间有某种相似性,从而由机会游戏起源的概率论被应用到这些领域中,同时这也大大推动了概率论本身的发展。 使概率论成为数学的一个分支的奠基人是瑞士数学家伯努利,他建立了概率论中第一个极限定理,即伯努利大数定律,阐明了事件的频率稳定于它的概率。

随后棣莫弗和拉普拉斯又导出了第 二个基本极限定理(中心极限定理)的原始形式。 拉普拉斯在系统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写出了《分析的概率理论》,明确给出了概率的古典定义,并在概率论中引入了更有力的分析工具,将概率论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世纪末,俄国数学家切比雪夫、马尔可夫、李亚普诺夫等人用分析方法建立了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的一般形式,科学地解释了为什么实际中遇到的许多随机变量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20世纪初受物理学的 *** ,人们开始研究随机过程。

这方面柯尔莫哥洛夫、维纳、马尔可夫、辛钦、莱维及费勒等人作了杰出的贡献。 扩展资料 概率论是研究随机现象数量规律的数学分支。

随机现象是相对于决定性现象而言的。 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某一结果的现象称为决定性现象。

例如在标准大气压下,纯水加热到100℃时水必然会沸腾等。 随机现象则是指在基本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一次试验或观察前,不能肯定会出现哪种结果,呈现出偶然性。

例如,掷一硬币,可能出现正面或反面。随机现象的实现和对它的观察称为随机试验。

随机试验的每一可能结果称为一个基本事件,一个或一组基本事件统称随机事件,或简称事件。典型的随机试验有掷骰子、扔硬币、抽扑克牌以及轮盘游戏等。

事件的概率是衡量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量度。虽然在一次随机试验中某个事件的发生是带有偶然性的,但那些可在相同条件下大量重复的随机试验却往往呈现出明显的数量规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概率论。

概率的历史:

第一个系统地推算概率的人是16世纪的卡尔达诺。记载在他的著作《Liber de Ludo Aleae》中。书中关于概率的内容是由Gould从拉丁文翻译出来的。

卡尔达诺的数学著作中有很多给赌徒的建议。这些建议都写成短文。然而,首次提出系统研究概率的是在帕斯卡和费马来往的一系列信件中。

这些通信最初是由帕斯卡提出的,他想找费马请教几个关于由Chevvalier de Mere提出的问题。Chevvalier de Mere是一知名作家,路易十四宫廷的显要,也是一名狂热的赌徒。问题主要是两个:掷骰子问题和比赛奖金分配问题。

概率是度量偶然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数值。假如经过多次重复试验,偶然事件出现了若干次(。以X作分母,Y作分子,形成了数值。

在多次试验中,P相对稳定在某一数值上,P就称为A出现的概率。如偶然事件的概率是通过长期观察或大量重复试验来确定,则这种概率为统计概率或经验概率。

扩展资料:

随着人们遇到问题的复杂程度的增加,等可能性逐渐暴露出它的弱点,特别是对于同一事件,可以从不同的等可能性角度算出不同的概率,从而产生了种种悖论。

另一方面,随着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做大量重复试验时,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一个事件出现的频率,总在一个固定数的附近摆动,显示一定的稳定性。

米泽斯把这个固定数定义为该事件的概率,这就是概率的频率定义。从理论上讲,概率的频率定义是不够严谨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概率

概率的历史: 第一个系统地推算概率的人是16世纪的卡尔达诺。

记载在他的著作《Liber de Ludo Aleae》中。书中关于概率的内容是由Gould从拉丁文翻译出来的。

卡尔达诺的数学著作中有很多给赌徒的建议。这些建议都写成短文。

然而,首次提出系统研究概率的是在帕斯卡和费马来往的一系列信件中。 这些通信最初是由帕斯卡提出的,他想找费马请教几个关于由Chevvalier de Mere提出的问题。

Chevvalier de Mere是一知名作家,路易十四宫廷的显要,也是一名狂热的赌徒。问题主要是两个:掷骰子问题和比赛奖金分配问题。

概率是度量偶然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数值。假如经过多次重复试验,偶然事件出现了若干次(。

以X作分母,Y作分子,形成了数值。 在多次试验中,P相对稳定在某一数值上,P就称为A出现的概率。

如偶然事件的概率是通过长期观察或大量重复试验来确定,则这种概率为统计概率或经验概率。 扩展资料: 随着人们遇到问题的复杂程度的增加,等可能性逐渐暴露出它的弱点,特别是对于同一事件,可以从不同的等可能性角度算出不同的概率,从而产生了种种悖论。

另一方面,随着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做大量重复试验时,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一个事件出现的频率,总在一个固定数的附近摆动,显示一定的稳定性。 米泽斯把这个固定数定义为该事件的概率,这就是概率的频率定义。

从理论上讲,概率的频率定义是不够严谨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概率。

概率论是研究随机现象数量规律的数学分支。

随机现象是指这样的客观现象,当人们观察它时,所得的结果不能预先确定,而只是多种可能结果中的一种。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随机现象。

例如,掷一硬币,可能出现正面或反面;测量一物体长度,由于仪器及观察受到环境的影响,每次测量结果可能有差异;在同一工艺条件下生产出的灯泡,其寿命长短参差不齐;等等。这些都是随机现象。

随机现象的实现和对它的观察称为随机试验,随机试验的每一可能结果称为一个基本事件,一个或一组基本事件又通称随机事件,或简称事件。事件的概率则是衡量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量度。

虽然在一次随机试验中发生某个事件是带有偶然性的,但那些可以在相同条件下大量重复的随机试验却往往呈现出明显的数量规律性。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已逐步觉察到某些这样的规律性,并在实际中应用它。

例如,连续多次掷一均匀的硬币,出现正面的频率(出现次数与投掷次数之比)随着投掷次数的增加逐渐稳定于1/2。又如,多次测量一物体的长度,其测量结果的平均值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加,逐渐稳定于一常数,并且诸测量值大都落在此常数的近旁,越远则越少,因之其分布状况呈现“中间大、两头小”及某种程度的对称性(即近似于正态分布)。

大数律及中心极限定理就是描述和论证这些规律性的。在实际中,人们往往还需要研究在时间推进中某一特定随机现象的演变情况,描述这种演变的就是概率论中的随机过程。

例如,某一电话交换台从一确定时刻起到其后的每一时刻为止所收到的呼唤次数便是一随机过程。又如,微小粒子在液体中因受周围分子的随机碰撞而形成不规则的运动(即布朗运动)也是一随机过程。

研究随机过程的统计特性,计算与过程有关的某些事件的概率,特别是研究与过程样本轨道(即过程的一次实现)有关的问题,是现代概率论的主要课题。总之,概率论与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军事和工农业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概率论还是数理统计学的理论基础。 发展简史 概率论有悠久的历史,它的起源与博弈问题有关。

16世纪,意大利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掷骰子等赌博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例如比较掷两个骰子出现总点数为9或10的可能性大小。17世纪中叶,法国数学家b.帕斯卡、p. de.费马及荷兰数学家c.惠更斯基于排列组合的方法(见组合数学)研究了一些较复杂的赌博问题,他们解决了“合理分配赌注问题”(即“得分问题”,见概率)、“输光问题”等等。

其方法不是直接计算赌徒赢局的概率,而是计算期望的赢值,从而导致了现今称之为数学期望的概念(由惠更斯明确提出)。使概率论成为数学的一个分支的真正奠基人则是瑞士数学家雅各布第一·伯努利,他建立了概率论中第一个极限定理,即伯努利大数律;该定理断言:设事件a的概率p(a)=p(0概率,应理解为事件发生的机会的一个测度,即公理化概率测度(详见后)。

1716年前后,a.棣莫弗对p =1/2情形,用他导出的关于n!的渐近公式(,即所谓斯特林公式)进一步证明了 渐近地服从正态分布(德国数学家.高斯于1809年研究测量误差理论时重新导出正态分布,所以也称为高斯分布)。棣莫弗的这一结果后来被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推广到一般的p(0概率论中第二个基本极限定理(见中心极限定理)的原始形式。

拉普拉斯对概率论的发展贡献很大。他在系统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写出了《概率的分析理论》(1812年出版,后又再版6次)。

在这一著作中,他首次明确规定了概率的古典定义(通常称为古典概率,见概率),并在概率论中引入了更有力的分析工具,如差分方程、母函数等,从而实现了概率论由单纯的组合计算到分析方法的过渡,将概率论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拉普拉斯非常重视概率论的实际应用,对人口统计学尤其感兴趣。

继拉普拉斯以后,概率论的中心研究课题是推广和改进伯努利大数律及棣莫弗-拉普拉斯极限定理。在这方面,俄国数学家∏.Л.切比雪夫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1866年他用他所创立的切比雪夫不等式建立了有关独立随机变量序列的大数律。

次年,又建立了有关各阶绝对矩一致有界的独立随机变量序列的中心极限定理;但其证明不严格,后来由.马尔可夫于1898年补证。1901年Α.М.李亚普诺夫利用特征函数方法,对一类相当广泛的独立随机变量序列,证明了中心极限定理。

他还利用这一定理第一次科学地解释了为什么实际中遇到的许多随机变量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继李亚普诺夫之后,Α.Я.辛钦、Α.Η.柯尔莫哥洛夫、p.莱维及w.费勒等人在随机变量序列的极限理论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到20世纪30年代,有关独立随机变量序列的极限理论已臻完备。在此期间,由于实际问题的需要,特别是受物理学的 *** ,人们开始研究随机过。

“统计”一词,英语为statistics,用作复数名词时,意思是统计资料,作单数名词时,指的是统计学。

一般来说,统计这个词包括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来源于统计工作。

原始的统计工作即人们收集数据的原始形态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它作为一门科学,还是从17世纪开始的。英语中统计学家和统计员是同一个(statistician),但统计学并不是直接产生于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

每一门科学都有其建立、发展和客观条件,统计科学则是统计工作经验、社会经济理论、计量经济方法融合、提炼、发展而来的一种边缘性学科。 1,关于单词statistics 起源于国情调查,最早意为国情学。

十 七世纪,在英格兰人们对“政治算术”感兴趣。1662年,John Graunt发表了他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手稿,《natural and politics observations upon the bills of mortality》, 分析了生男孩和女孩的比例,发展了现在保险公司所用的那种类型的死亡率表。

英文的statistics大约在十八世纪中叶由德国学者 Gottfried Achenwall所创造,是由状态status和德文的政治算术联合推导得出的,第一次由John Sinclair所使用,即1797年出现在Encyclopaedia Britannica。(早期还有一个单词publicitics和statistics竞争“统计”这一含义,如果得胜,现在就开始流行 publicitical learning了)。

2,关于高斯分布或正态分布 1733年,德-莫佛(De Moivre)在给友人分发的一篇文章中给出了正态曲线(这一历史开始被人们忽略) 1783年,拉普拉斯建议正态曲线方程适合于表示误差分布的概率。 1809年,高斯发表了他的关于天体运行论的伟大著作,在这一著作的第二卷第三节中,他导出正态曲线适宜于表示误差规律,同时承认拉普拉斯较早的推导。

正态分布在十九世纪前叶因高斯的工作而加以推广,所以通常称作高斯分布。卡尔-皮尔逊指出德-莫佛是正态曲线的创始人,第一个称它为正态分布,但人们仍习惯称之高斯分布。

3,关于最小二乘法 1805年,Legendre提出最小二乘法,Gauss声称自己在1794年用过,并在1809年基于误差的高斯分布假设,给出了严格推导。 4,其它 在十九世纪中叶,三个不同领域产生的重要发展都是基于随机性是自然界固有的这个前提上的。

阿道夫·凯特莱特(A. Quetlet,1869)利用概率性的概念来描述社会学和生物学现象(正态曲线从观察误差推广到各种数据) 孟德尔()通过简单的随机性结构公式化了他的遗传法则 玻尔兹曼(Boltzmann,1866)对理论物理中最重要的基本命题之一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给出了一个统计学的解释。 1859 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达尔文的工作对他的表兄弟高尔登爵士有深远影响,高尔登比达尔文更有数学素养,他开始利用概率工具分析生物现象,对生物计 量学的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称他为生物信息学之父吧),高尔登爵士是第一个使用相关和回归这两个重要概念的人,他还是中位数和百分位数这种概念的创始 人。

受高尔登工作影响,在伦敦的大学学院工作的卡尔-皮尔逊开始把数学和概率论应用于达尔文进化论,从而开创了现代统计时代,赢得了统计之父的称号,1901年Biometrika第一期出版(卡-皮尔逊是创始人之一)。 5,关于总体和样本 在早期文献中可找到由某个总体中抽样的明确例子,然而从总体中只能取得样本的认识常常是缺乏的。

----K.皮尔逊时代 到十九世纪末,对样本和总体的区别已普遍知道,然而这种区分并不一定总被坚持。----1910年Yule在自己的教科书中指出。

在 1900年代的早期,区分变的更清楚,并在1922年被Fisher特别强调。----Fisher在1922年发表的一篇重要论文中《On the mathematical foundation of theoretical statistics》,说明了总体和样本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其他概念,奠定了“理论统计学”的基础。

6,期望、标准差和方差 期望是一个比概率更原始的概念,在十七世纪帕斯卡和费马时代,期望概念已被公认了。K.皮尔逊最早定义了标准差的概念。

1918年,Fisher引入方差的概念。 力学中的矩和统计学中的中数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已被概率领域的早期工作者注意到,而K.皮尔逊在1893年第一次在统计意义下使用“矩”。

7,卡方统计量 卡方统计量,是卡-皮尔逊提出用于检验已知数据是否来自某一特定的随机模型,或已知数据是否与已给定的假设一致。卡方检验被誉为自1900年以来在科学技术所有分支中20个尖端发明之一,甚至敌人Fisher都对此有极高评价。

8,矩估计与最大似然 卡-皮尔逊提出了使用矩来估计参数的方法。 Fisher则在1912年到1922年间提出了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基于直觉,提出了估计的一致性、有效性和充分性的概念。

9,概率的公理化 1933年,前苏联数学家柯尔莫格洛夫(Kolmogorov)发表了《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奠定了概率论的严格数学基础。 10,贝叶斯定理 贝叶斯对统计学几乎没有什么贡献,然而贝叶斯的一篇文章成为贝叶斯学派统计学的思想模式的焦点,这一篇文章发表于1763年,由贝叶斯的朋友、著名人寿保险原理的开拓者Richard Pri。

数学史论文空间概念的发展

数学的发展史世界数学发展史 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亦被古希腊学者视为哲学之起点。数学的希腊语Μαθηματικ? mathematikós)意思是“学问的基础”,源于ματθημα(máthema)(“科学,知识,学问”)。 数学的演进大约可以看成是抽象化的持续发展,或是题材的延展。第一个被抽象化的概念大概是数字,其对两个苹果及两个橘子之间有某样相同事物的认知是人类思想的一大突破。 除了认知到如何去数实际物质的数量,史前的人类亦了解如何去数抽象物质的数量,如时间-日、季节和年。算术(加减乘除)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古代的石碑亦证实了当时已有几何的知识。 更进一步则需要写作或其他可记录数字的系统,如符木或于印加帝国内用来储存数据的奇普。历史上曾有过许多且分歧的记数系统。 从历史时代的一开始,数学内的主要原理是为了做税务和贸易等相关多计算,为了了解数字间的关系,为了测量土地,以及为了预测天文事件而形成的。这些需要可以简单地被概括为数学对数量、结构、空间及时间方面的研究。 到了16世纪,算术、初等代数、以及三角学等初等数学已大体完备。17世纪变量概念的产生使人们开始研究变化中的量与量的互相关系和图形间的互相变换。在研究经典力学的过程中,微积分的方法被发明。随着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研究数学基础而产生的集合论和数理逻辑等也开始慢慢发展。 数学从古至今便一直不断地延展,且与科学有丰富的相互作用,并使两者都得到好处。数学在历史上有着许多的发现,并且直至今日都还不断地发现中。依据Mikhail B. Sevryuk于美国数学会通报2006年1月的期刊中所说,“存在于数学评论数据库中论文和书籍的数量自1940年(数学评论的创刊年份)现已超过了一百九十万份,而且每年还增加超过七万五千份的细目。此一学海的绝大部分为新的数学定理及其证明。”就这些了!O(∩_∩)O~

数 学 概 览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由于生活和劳动上的需求,即使是最原始的民族,也知道简单的计数,并由用手指或实物计数发展到用数字计数。在中国,最迟在商代,即已出现用十进制数字表示大数的方法;至秦汉之际,即已出现完满的十进位制。在不晚于公元一世纪的《九章算术》中,已载了只有位值制才有可能进行的开平方、开立方的计算法则,并载有分数的各种运算以及解线性联立方程组的方法,还引入了负数概念。刘徽在他注解的《九章算术》中,还提出过用十进制小数表示无理数平方根的奇零部分,但直至唐宋时期(欧洲则在16世纪斯蒂文以后)十进制小数才获通用。在这本著作中,刘徽又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逼近圆周长,成为后世求圆周率的一般方法。    虽然中国从来没有过无理数或实数的一般概念,但在实质上,那时中国已完成了实数系统的一切运算法则与方法,这不仅在应用上不可缺,也为数学初期教育所不可少。至于继承了巴比伦、埃及、希腊文化的欧洲地区,则偏重于数的性质及这些性质间的逻辑关系的研究。    早在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中,即有素数的概念和素数个数无穷及整数惟一分解等论断。古希腊发现了有非分数的数,即现称的无理数。16世纪以来,由于解高次方程又出现了复数。在近代,数的概念更进一步抽象化,并依据数的不同运算规律,对一般的数系统进行了独立的理论探讨,形成数学中的若干不同分支。    开平方和开立方是解最简单的高次方程所必须用到的运算。在《九章算术》中,已出现解某种特殊形式的二次方程。发展至宋元时代,引进了“天元”(即未知数)的明确观念,出现了求高次方程数值解与求多至四个未知数的高次代数联立方程组的解的方法,通称为天元术与四元术。与之相伴出现的多项式的表达、运算法则以及消去方法,已接近于近世的代数学。    在中国以外,九世纪阿拉伯的花拉米子的著作阐述了二次方程的解法,通常被视为代数学的鼻祖,其解法实质上与中国古代依赖于切割术的几何方法具有同一风格。中国古代数学致力于方程的具体求解,而源于古希腊、埃及传统的欧洲数学则不同,一般致力于探究方程解的性质。16世纪时,韦达以文字代替方程系数,引入了代数的符号演算。对代数方程解的性质进行探讨,是从线性方程组引出的行列式、矩阵、线性空间、线性变换等概念与理论的出现;从代数方程导致复数、对称函数等概念的引入以至伽罗华理论与群论的创立。而近代极为活跃的代数几何,则无非是高次联立代数方程组解所构成的集合的理论研究。形的研究属于几何学的范畴。古代民族都具有形的简单概念,并往往以图画来表示,而图形之所以成为数学对象是由于工具的制作与测量的要求所促成的。规矩以作圆方,中国古代夏禹泊水时即已有规、矩、准、绳等测量工具。    墨经》中对一系列的几何概念,有抽象概括,作出了科学的定义。《周髀算经》与刘徽的《海岛算经》给出了用矩观测天地的一般方法与具体公式。在《九章算术》及刘徽注解的《九章算术》中,除勾股定理外,还提出了若干一般原理以解决多种问题。例如求任意多边形面积的出入相补原理;求多面体的体积的阳马鳖需的二比一原理(刘徽原理);5世纪祖(日恒)提出的用以求曲形体积特别是球的体积的“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的原理;还有以内接正多边形逼近圆周长的极限方法(割圆术)。但自五代(约10世纪)以后,中国在几何学方面的建树不多。    中国几何学以测量和计算面积、体积的量度为中心任务,而古希腊的传统则是重视形的性质与各种性质间的相互关系。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建立了用定义、公理、定理、证明构成的演绎体系,成为近代数学公理化的楷模,影响遍及于整个数学的发展。特别是平行公理的研究,导致了19世纪非欧几何的产生。欧洲自文艺复兴时期起通过对绘画的透视关系的研究,出现了射影几何。18世纪,蒙日应用分析方法对形进行研究,开微分几何学的先河。高斯的曲面论与黎曼的流形理论开创了脱离周围空间以形作为独立对象的研究方法;19世纪克莱因以群的观点对几何学进行统一处理。此外,如康托尔的点集理论,扩大了形的范围;庞加莱创立了拓扑学,使形的连续性成为几何研究的对象。这些都使几何学面目一新。在现实世界中,数与形,如影之随形,难以分割。中国的古代数学反映了这一客观实际,数与形从来就是相辅相成,并行发展的。例如勾股测量提出了开平方的要求,而开平方、开立方的方法又奠基于几何图形的考虑。二次、三次方程的产生,也大都来自几何与实际问题。至宋元时代,由于天元概念与相当于多项式概念的引入,出现了几何代数化。    在天文与地理中的星表与地图的绘制,已用数来表示地点,不过并未发展到坐标几何的地步。在欧洲,十四世纪奥尔斯姆的著作中已有关于经纬度与函数图形表示的萌芽。十七世纪笛卡尔提出了系统的把几何事物用代数表示的方法及其应用。在其启迪之下,经莱布尼茨、牛顿等的工作,发展成了现代形式的坐标制解析几何学,使数与形的统一更臻完美,不仅改变了几何证题过去遵循欧几里得几何的老方法,还引起了导数的产生,成为微积分学产生的根源。这是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十七世纪中,由于科学与技术上的要求促使数学家们研究运动与变化,包括量的变化与形的变换(如投影),还产生了函数概念和无穷小分析即现在的微积分,使数学从此进入了一个研究变量的新时代。    十八世纪以来,以解析几何与微积分这两个有力工具的创立为契机,数学以空前的规模迅猛发展,出现了无数分支。由于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大多是以微分方程的形式表现的,所以微分方程的研究一开始就受到很大的重视。    微分几何基本上与微积分同时诞生,高斯与黎曼的工作又产生了现代的微分几何。19、20世纪之交,庞加莱创立了拓扑学,开辟了对连续现象进行定性与整体研究的途径。对客观世界中随机现象的分析,产生了概率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军事上的需要,以及大工业与管理的复杂化产生了运筹学、系统论、控制论、数理统计学等学科。实际问题要求具体的数值解答,产生了计算数学。选择最优途径的要求又产生了各种优化的理论、方法。    力学、物理学同数学的发展始终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特别是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推动了微分几何与泛函分析的成长。此外在19世纪还只用到一次方程的化学和几乎与数学无缘的生物学,都已要用到最前沿的一些数学知识。    十九世纪后期,出现了集合论,还进入了一个批判性的时代,由此推动了数理逻辑的形成与发展,也产生了把数学看作是一个整体的各种思潮和数学基础学派。特别是1900年,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在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的关于当代数学重要问题的演讲,以及三十年代开拓的,以结构概念统观数学的法国布尔巴基学派的兴起,对二十世纪数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科学的数学化一语也开始为人们所乐道。    数学的外围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甚至社会科学中不断渗透扩大,并从中吸取营养,出现了一些边缘数学。数学本身的内部需要也孽生了不少新的理论与分支。同时其核心部分也在不断巩固提高并有时作适当调整以适应外部需要。总之,数学这棵大树茁壮成长,既枝叶繁茂又根深蒂固。    在数学的蓬勃发展过程中,数与形的概念不断扩大且日趋抽象化,以至于不再有任何原始计数与简单图形的踪影。虽然如此,在新的数学分支中仍有着一些对象和运算关系借助于几何术语来表示。如把函数看成是某种空间的一个点之类。这种做法之所以行之有效,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数学家们已经熟悉了那种简易的数学运算与图形关系,而后者又有着长期深厚的现实基础。而且,即使是最原始的数字如1、2、3、4,以及几何形象如点与直线,也已经是经过人们高度抽象化了的概念。因此如果把数与形作为广义的抽象概念来理解,则前面提到的把数学作为研究数与形的科学这一定义,对于现阶段的近代数学,也是适用的。    由于数学研究对象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都来自现实世界,因而数学尽管在形式上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实质上总是扎根于现实世界的。生活实践与技术需要始终是数学的真正源泉,反过来,数学对改造世界的实践又起着重要的、关键性的作用。理论上的丰富提高与应用的广泛深入在数学史上始终是相伴相生,相互促进的。    但由于各民族各地区的客观条件不同,数学的具体发展过程是有差异的。大体说来,古代中华民族以竹为筹,以筹运算,自然地导致十进位值制的产生。计算方法的优越有助于对实际问题的具体解决。由此发展起来的数学形成了一个以构造性、计算性、程序化与机械化为其特色,以从问题出发进而解决问题为主要目标的独特体系。而在古希腊则着重思维,追求对宇宙的了解。由此发展成以抽象了的数学概念与性质及其相互间的逻辑依存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公理化演绎体系。    中国的数学体系在宋元时期达到高峰以后,开始陷于停顿且几至消失。而在欧洲,经过文艺复兴运动、宗教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等一系列的变革,导致了工业革命与技术革命。机器的使用,不论中外都由来已久。但在中国,则由于明初被帝王斥为奇技淫巧而受阻抑。    在欧洲,则由于工商业的发展与航海的刺激而得到发展,机器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并引导到理论力学和一般的运动和变化的科学研究。当时的数学家都积极参与了这些变革以及相应数学问题的解决,产生了积极的效果。解析几何与微积分的诞生,成为数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17世纪以来数学的飞跃,大体上可以看成是这些成果的延续与发展。    20世纪出现了各种崭新的技术,产生了新的技术革命,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数学又面临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一时代的特点之一就是部分脑力劳动的逐步机械化。与17世纪以来以围绕连续、极限等概念为主导思想与方法的数学不同,由于计算机研制与应用的需要,离散数学与组合数学开始受到重视。    计算机对数学的作用已不仅仅只限于数值计算,也开始更多的涉及符号运算(包括机器证明等数学研究)。为了与计算机更好地配合,数学对于构造性、计算性、程序化与机械化的要求也显得颇为突出。例如,代数几何是一门高度抽象化的数学,而最近出现的计算性代数几何与构造性代数几何的提法,即其端倪之一。总之,数学正随着新的技术革命而不断发展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和一般文化的联系的一门科学。数学的发展决不是一帆风顺的,数学史是数学家们克服困难和战胜危机的斗争的记录,是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的历史。无理量的发现,微积分和非欧几何的创立,乃至费马大定理的证明等等,无一不是经历了曲折艰难最终探索出来的。这样的例子在数学史上不胜枚举。在此奋斗的过程中所蕴涵的深刻的哲理,也不是通过学习通常的教科书中被“包装”过的定理就能轻而易举得到的。有一位学者曾收集了九百余条关于数学本质的言论,著成《数学家谈数学本质》一书。书中的各家众说纷纭,观点各不相同,但数学家们都认为对数学史的了解,包括对一些杰出的数学家的生平与事迹的了解会有助于吸收各种不同的数学经验,理解各种不同的数学思想观点,探求数学的本质。由此可见,数学史并不是单纯的数学成就的编年记录。 那么是不是只有研究数学的人才需要了解数学史呢?或者说了解了数学史只是对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人才有好处呢? 数学科学作为一种文化,不仅是整个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始终是推进人类文化的重要力量。它与其他很多学科都关系密切,甚至是很多学科的基础和生长点,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从数学史上看,数学和天文学一直都关系密切,海王星的发现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与物理学也是密不可分的,牛顿、笛卡儿等人既是著名的数学家也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对于每一个希望了解整个人类文明史的人来说,数学史是必读的篇章。著名的哲学家在批评以往思想史家们忽视数学的地位时,曾打了一个比喻来说明数学是人类思想史的要素之一。他说:“假如有人说:编著一部思想史而不深刻研究每一个时代的数学概念,就等于是在《哈姆雷特》这一剧本中去掉了哈姆雷特这一角色,这一说法也许太过分了,我不愿说的这样过火。但这样做却肯定地等于是把奥菲莉这一角色去掉了。奥菲莉对整个剧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2]。”他仅是就思想史而言。实际上我们可以说:不了解数学史,就不可能全面了解整个人类文明史。 研究数学史对数学自身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众所周知,2000年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吴文俊院士是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倡导者。他在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中取得了根本重要性的结果,在多种问题中被广泛应用。他提出的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方法,与常用的基于数理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显现了无比的优越性,改变了国际上自动推理研究的面貌,被称为自动推论领域的先驱性工作,并因此获得Herbrand自动推论杰出成就奖。吴文俊教授在分析所取得的成绩时指出,“我们是遵循我国古代机械化数学的启示,把几何代数化,把非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转化为多项式方程的处理,从而实现了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像这样认真研究数学思想将之用以指导数学研究并取得重大成绩的例子不胜枚举。即使对于高等数学的教学来说,数学史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如果将整个数学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初等数学是树根,名目繁多的数学分支是树枝,而树干的主要部分就是微积分。由此体现出了微积分的重要性以及它和各科之间的关系。因此,《微积分》总是作为高等院校理工类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一般制订为两学期教学计划。它包含了微分学,积分学,空间解析几何,无穷级数和常微分方程的基础知识。我国的数学教学一直注重形式化的演绎数学思维的训练,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对数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思想体系、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的认识。并由于受传统教学课时和内容上的安排的影响,高等数学的教学往往存在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所以,广大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会考试”的效果,往往在课堂上只注意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数学的思想性和趣味性。当代著名数学家Courant曾指出:“微积分,或者数学分析,是人类思维的伟大成果之一。它处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地位,使它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特别有效的工具。遗憾的是,微积分的教学方法有时流于机械,不能体现出这门学科乃是一种撼人心灵的智力奋斗的结晶。” 作为高等数学的教师,我们也有过这样的经验,虽然仔细备课全面讲解下来,却发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对一些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普遍反映听不懂。长此以往,个别同学甚至失去了能学好高等数学的信心,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经过几代人对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不断研究,数学史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所起的作用已被大家所认可。那些认为在教学中讲述数学史是华而不实的多余之举,是在浪费时间,任为应该多把“宝贵的时间”用在习题训练上的思想已经成为过去。在教师教学里,引进与主题相关的数学史题材,对学生的学习会有很正面的意义,不仅能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尤其能协助学生将抽象观念具体化。因为不论在科技应用层面或思想突破方面,数学重要概念的演进确有其实用面的意义,因此具有启发性的数学史方面的教学实属必要。 基于以上的认识,近来,关于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国内,国际上的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在一些学校已经将数学史设为一门选修课。系统的介绍数学的起源与发展。这对高等数学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但是由于这方面人材的短缺,也有一些学校并不能开出这门选修课。再者作为一门单独的选修课,它要系统的体现出数学的起源与发展,并不能做到与高等数学所授内容适时匹配。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授高等数学的教师在平时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就应该做到与数学史的有机结合。 怎样才能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紧张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将数学知识的传授和数学史的介绍有机的结合起来呢?怎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既做到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又做到通过数学史的介绍提升了大家的学习兴趣,传递了数学思想呢? 综观历史发展的长河,重要思想的诞生离不开重要的人物。对数学的发展也是如此。德国著名数学家说过:“如果不知道各位前辈所建立和发展的概念,方法和成果,我们就不能理解近50年数学的目标,也不能理解它的成就。”由此可见,研究数学人物在数学史的研究中的重要性。 在高等数学的教材中我们会接触到一些根本重要性的定理和概念。如“牛顿——莱布尼兹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富里叶三角级数等等。”这些定理和概念的学习不仅对于学习高等数学知识来说是重要的,并且对于提高数学素质也是及其必要的。它们是微积分的精华,是高等数学教学的必讲内容。这些定理和概念大都是以重要数学人物的名字命名的。他们也恰恰是微积分的创立者和先驱们。这就提醒了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加入先驱们的生平和业绩的介绍就不仅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还可以起到提升大家的学习兴趣,传递了数学思想的作用。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牛顿[3](1642~1727)是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出身于农民家庭。1661年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665年,伦敦地区流行鼠疫,剑桥大学暂时关闭。牛顿回到了家乡,在乡村幽居了两年,终日思考各种问题、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他平生的三大发明,微积分,万有引力、光谱分析都萌发于此。后来牛顿在追忆这段峥嵘的青春岁月时,深有感触地说:“我的成功当归功于精力的探索。”“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的微积分理论主要体现在《运用无穷多项方程的分析学》、《流数术和无穷级数》、《求曲边形的面积》三部论著里。在《运用无穷多项方程的分析学》这一著作里,他给出了求瞬时变化率的普遍方法,阐明了求变化率和求面积是两个互逆问题,从而揭示了微分与积分的联系,即沿用至今的所谓微积分的基本定理。在《流数术和无穷级数》里,牛顿对他的微积分理论作出了更加广泛而深入的说明。例如,他改变了过去静止的观点,认为变量是由点、线、面连续运动而产生的。而在《求曲边形的面积》这一篇研究可积曲线的经典文献里,牛顿试图排除由“无穷小”造成的混乱局面。把求极限的思想方法作为微积分的基础在这里已出露端倪。牛顿还曾说过:“如果我之所见比笛卡儿等人要远一点,那只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 莱布尼兹[3](1646~1746)是德国数学家、自然主义哲学家、自然科学家。他的第一篇微分学论文《一种求极大极小和切线的新方法,它也适用于分式和无理量,以及这种新方法的奇妙类型的计算》是历史上最早公开发表的关于微分学的文献。他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符号学家。他曾说:“要发明,就得挑选恰当的符号,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用包义简明的少量符号来表达或比较忠实地描绘事物的内在本质,从而最大限度减少人的思维劳动。”例如,dx、dy、∫、log等等,都是他创立的。他的优越的符号为以后分析学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以上只是我们在浩瀚的数学人物的海洋中,采摘的两颗最耀眼的明珠,对他们的生平与业绩只进行了一些简介。这些内容的介绍在课堂上占用不了多少“宝贵”的时间,然而通过这些,使我们活生生的看到了数学的发展是曲折的,一个重要概念的产生是离不开实际问题的,只有对实际问题进行精力的思索,就可以找出问题的本质,抽象出数学思想。还有作者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频繁运用的“无穷小”、“流数”等概念,使我们体会到正确、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对于理解数学思想的重要性。对于平时我们视为枯燥的数学符号,却正是它是最直接、最简练表达数学思维的工具。并且从先驱们的言行里我们能感受到科学家的治学态度和对知识的执着追求,这往往能激发大家刻苦钻研,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最后,我们相信,作为高等数学的教师,我们的目的不仅是为大家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大家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数学思想,提高大家的数学素养。将数学史与数学知识的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很好地达到以上的目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适时地加入数学人物的介绍就能对高等数学的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我们相信,对于高等数学的教师,如果熟悉了数学人物的生平、业绩、治学态度、治学方法、趣闻轶事等等,对高等数学的教学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一定会把高等数学讲授得更生动、有趣和富有哲理。而对于很多正在学习高等数学的学生,一旦了解了这些数坛前辈们的学术成就和道德风范,也必将从中受到鼓舞,继而提高学习兴趣,做出更大的成绩。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科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数学的历史。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数学史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数学史的教育功能

摘要数学史作为数学学科中的一部分,它不仅揭示了数学知识发展的来源,也揭示了数学学科对于人们发展科学文化知识的巨大作用。数学史的教学已经成为了目前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部分,利用数学史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们提高对数学学科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从了解数学史的根源开始,主动发现数学学科中的奥秘。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本文从四大方面分析了数学史对于数学教育工作中的功能体现,从而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数学史教育功能创新思维功能体现

1 数学史的教育功能之一 ——提高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对数学冰冷的美丽产生出火热的激情。然而,为了提高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仅仅是鼓励和题海战术这么简单,我们应该采取引导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青少年时期正是疑问多、想法多的阶段,我们应该抓住学生们的这一特点,从解除疑问的角度来引导学生们接受和爱好数学的学习。让学生们在了解数学史的基础上,深刻记忆数学定义、定理的模型与应用。

例如: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无理数的概念时,若只是将无理数的概念硬性地传授给学生,学生们似乎已经记住了无理数的特征,也能够正确判断哪些数是无理数,哪些数不是无理数,然而,这只是课堂中的短暂记忆,无法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无法在学生们的脑子里留下长久的烙印。因此,我们可以从介绍无理数的历史发展入手,将生动的无理数来源的历史背景讲授给学生们,引起学生们学习无理数的兴趣,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记忆。

2 数学史的教育功能之二——培养学生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的主要功能是应用科学,数学是一种工具,是所有学科中最具前瞻性和科学性的自然科学,从数学知识的本身来看是十分枯燥乏味的,表面来看,学生们在课堂中所接受的是已经由大量科学家所发现和证明了的科学结晶,这些结果的产生是具有强大科学依据的,每一个结晶诞生的背后都有一个久远的历史故事,它不仅验证了科学的可靠性,同时也说明了世界奥秘的可知性。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是与新时代接轨的一代,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了解学科的表面是不够的,我们要从数学史的教育抓起,深入探讨数学学科的伟大,从根本上培养学生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加大学习数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例如:我国古代名著 《孙子算经》上有这样一道题:今有鸡兔同笼,从上面看有三十五头,从下面看有九十四足,问笼子里鸡有几只?兔有几只?这道题对学生来说是十分有趣的,既让他们掌握了方程的基本思想,又让他们感觉到学习的新知识的价值所在;

又例如:在《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有一个边长为一丈的正方形水池,在池中央长着一根芦苇,芦苇露出水面1尺,若将芦苇拉到池边中点处,芦苇的顶端恰好到达水面。问水有多深?芦苇有多长?这是一道作为《探索勾股定理》的习题,通过练习,同学们可以在熟练应用勾股定理的同时,体会到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再例如:公元三世纪我国数学家赵爽证明了勾股定理的弦图。老师在课堂上对于这种验证方法的介绍,可以通过数学知识重组再创造,分析当年数学家赵爽的探索过程,使其证明思路逐渐展现在如今的课堂中,帮助学生们理解与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与应用。

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数学史的诸多命题历史悠久,具有说服力和兴趣性,我们在利用数学史知识讲授数学课程的时候,既能够为学生们介绍大量的数学历史故事,让学生们深入了解数学中各种定理、模型的来源,加深对其的记忆,又能够扩大学生们的知识面,让学生们了解到数学(下转第189页)(上接第139页)学科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从认识历史、认识科学家、认识世界的角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现如今加强学生们素质教育的关键。

3 数学史的教育功能之三——提高学生们的数学素养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应该拥有这门学科的学习精神,数学是一门体现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学科,它融汇了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历史悠久的中国,有着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前仆后继,为数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数学史作为数学学科中的一部分,是如今提高学生们的素质、普及数学科学知识、增强个人科学素养的关键学科。老师应该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将数学的发展、科学家的成就、每一项成果的来之不易一并传授给学生们,让学生们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可贵、数学知识的力量、数学知识的魅力。例如:在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的六册书的阅读材料中,介绍了法国的笛卡尔、费马;中国的杨辉;德国的卢道夫等不少历史上的数学家及其重要成果。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扩大了学生们的知识面,从实际案例中启发学生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们的数学素养。

4 数学史的教育功能之四——培养学生们对世界观的正确认知

从数学悠久的历史来看,中国从古至今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数学家,刘徽、祖冲之、祖咂、杨辉、秦九韶、李冶、朱世杰等,他们的数学成就流传至今,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代人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观念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上千万科学家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真理体现,是对大千世界正确的认识,它是客观存在的科学,是唯物主义的认证。因此,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信科学,杜绝唯心主义,摆脱迷信思想,利用数学史的介绍勉励学生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正确认知,对世界观的正确理解。

总之,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从提高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们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们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们对世界观的正确认知这四个方面来看是十分重要的。将数学的抽象运算方法融入到数学史的介绍当中,开阔学生们的思路,增强学生们科学知识结构的形成,是目前提高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要加大力度完善数学教学的模式,增加数学史教学的课程安排,有效实施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适当结合,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范良火.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李正银.数学史与数学教育[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3):98-10.

[4]王鹏飞.尝试错误数学教法[J].中学数学参考,1998(7).

[5]高慧明.在暴露思维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J].数学教学通讯,2004(7).

[6]叶莉.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总结的价值和方法.理工,2012(3).

数学史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与价值

摘 要: 如今,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对数学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多方面作用给予了充分认可。本文结合大学数学教学的特点,着重探讨了数学史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 数学史 高等数学 教学改革

1.数学史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和一般文化的联系的一门科学,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的历史。它不仅追溯数学内容、思想和方法的演变、发展过程,而且探索影响这种过程的各种因素,以及历史上数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文明所带来的影响。数学的发展绝不是一帆风顺的,数学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受到政治、宗教等各种社会因素的干扰。历史上无理量的发现,微积分和非欧几何的创立,乃至费马大定理的证明,等等,无一不是数学家们经历了曲折艰难最终探索出来的。因此,数学史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具体的数学内容,而且涉及历史学、哲学、文化学、宗教等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内容,是一门交叉性学科。

2.数学史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与价值

我国的数学教学一直注重形式化的演绎数学思维的训练,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对数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思想体系、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的认识。但由于受传统教学课时和内容上的安排的影响,大学数学的教学往往存在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广大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会考试”的效果,往往在课堂上只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数学的思想性和趣味性。目前数学史的教育价值也早已被一些学者所认识。2005年在中国召开了“第一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会议”,由此看出,充分发掘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要发展数学史教育首先要提高人们对数学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虽然目前学术界对数学史教育在数学教学的功效引起一定的重视,但这并不够。数学并不是一些枯燥定理的堆砌,而是人类文明、人类文化高度发展的结晶。

数学家庞加莱说:“若欲预见数学的将来,正确的方法是研究它的历史和现状。”数学史是人类文明给后人留下的路标,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数学史的学习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最佳载体

传统的数学教学一般只涉及数学的两个层面:数学的概念、命题,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现如今,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是常识,那么,我们就应该用较为宽泛的眼光来看数学或数学文化。数学作为人类创造的文化之一,它并不是超文化的。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文化除了数学知识本身,还包括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等等。数学史正是数学文化教育的最佳载体。

(2)数学史是激发兴趣的有效途径

几乎所有学科都强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而数学学科尤为突出,在著名数学家成才规律的探索中,中外学者不约而同地将“对数学浓厚的兴趣”列为第一位要素。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阶段的学生无论是逻辑思维能力还是自控能力都已经基本发展成熟,且大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内容已经非常注重体系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学习方式也从中学时期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纵观数学发展史,许多数学名家并非一开始就是从事数学研究的,很多人是因偶然的机会而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才走上了专业化发展道路。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尔,从小游手好闲,偶遇一次街头数学问题悬赏解答,强烈的兴趣使他对数学入了迷,那年他已经近二十岁了。

数学史上的许多经典问题,仍然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数学学习者投入其中,如欧拉研究过的七桥问题,我国的七巧板游戏等,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素材,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发掘其教育价值。

(3)数学史是理解数学的必由之路

数学课程通常给出的是一个系统的逻辑论述,好像从这一结论到那一个定理是很自然的事情,其实历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通过数学史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认识到,一个学科的发展是从点滴积累开始的,有的甚至需要几百年时间。比如我们熟悉的四色原理从产生到最终解决花了三百多年,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衍生出了众多应用数学的分支,从不同侧面影响着社会生活。

从数学史看,数学成果的流传主要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流传,所以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只有了解数学研究的历史背景,分析前人的方法,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到有益的启示,激发出思想的火花,并真正学会“像数学家那样思考”。

(4)数学史是思想教育的良好素材

数学史在课本中的反映是经过提炼的,自然淡化了发展中艰苦漫长的历程。通过数学史的学习,同学们会获得学习的勇气,不会因为学习中的挫折而沮丧。中外数学家刻苦钻研,严谨创新和为了科学事业而勇于献身的例子比比皆是,在解决数学史上的三大危机时,许多数学家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这些都是极好的思想教育的材料。

欧拉终身为数学奋斗,所有的领域都留下欧拉研究的痕迹,长期的劳累使他双目失明,在此以后的17年,仍忘我地献身于数学研究。牛顿出身于农民家庭,1661年考入剑桥大学。1665年,伦敦地区流行鼠疫,剑桥大学暂时关闭。牛顿回到了家乡,在乡村幽居了两年,终日思考各种问题、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他平生的三大发明――微积分、万有引力、光谱分析都萌发于此。后来牛顿在追忆这段峥嵘的青春岁月时,深有感触地说:“我的成功当归功于精力的探索。”“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学生听了数学家的事迹,必然会备受鼓舞,从而认识到只有经过自己奋斗,才能取得成就。通过这些数学史实和事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超越世界数学先进水平的胆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品质。

3.结语

数学史是人类的认识史、发明史和创造史,其中蕴涵着可供后人借鉴的巨大思想财富,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它的重要作用。数学史可以将逻辑推理还原为合情推理,将逻辑演绎追溯到归纳演绎,通过挖掘历史上数学家解决问题的真谛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具体的现成的数学知识,而且可以学到“科学的方法”,更深刻地领略数学文化。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对强化课堂效果是一种很行之有效的做法,会起到良好的作用。最后引用19世纪英国数学家格莱舍的一句话作为结语:“任何企图将一种科目和它的历史割裂开来,我确信,没有哪一种科目比数学的损失更大。”

参考文献

[1]靳玉乐.现代教育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张奠宙,李士,李俊.数学教育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杨泰良.以史为鉴 注重反思[J].数学通报..

[4].数学家谈数学本质[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5]李心灿.微积分的创立者及其先驱[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概率论的起源和发展论文

概率论是一门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数学分支。其起源于十七世纪中叶,当时在误差、人口统计、人寿保险等范畴中,需要整理和研究大量的随机数据资料,这就孕育出一种专门研究大量随机现象的规律性的数学,但当时 *** 数学家们首先思考概率论的问题,却是来自赌博者的问题。数学家费马向一法国数学家帕斯卡提出下列的问题:“现有两个赌徒相约赌若干局,谁先赢s局就算赢了,当赌徒A赢a局[a < s],而赌徒B赢b局[b < s]时,赌博中止,那赌本应怎样分才合理呢?”于是他们从不同的理由出发,在1654年7月29日给出了正确的解法,而在三年后,即1657年,荷兰的另一数学家惠根斯[1629-1695]亦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更写成了《论赌博中的计算》一书,这就是概率论最早的论着,他们三人提出的解法中,都首先涉及了数学期望[mathematical expectation]这一概念,并由此奠定了古典概率论的基础。

使概率论成为数学一个分支的另一奠基人是瑞士数学家雅各布-伯努利[1654-1705]。他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概率论中的第一个极限定理,我们称为“伯努利大数定理”,即“在多次重复试验中,频率有越趋稳定的趋势”。这一定理更在他死后,即1713年,发表在他的遗著《猜度术》中。

到了1730年,法国数学家棣莫弗出版其著作《分析杂论》,当中包含了著名的“棣莫弗—拉普拉斯定理”。这就是概率论中第二个基本极限定理的原始初形。而接着拉普拉斯在1812年出版的《概率的分析理论》中,首先明确地对概率作了古典的定义。另外,他又和数个数学家建立了关于“正态分布”及“最小二乘法”的理论。另一在概率论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泊松。他推广了伯努利形式下的大数定律,研究得出了一种新的分布,就是泊松分布。概率论继他们之后,其中心研究课题则集中在推广和改进伯努利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

概率论发展到1901年,中心极限定理终于被严格的证明了,及后数学家正利用这一定理第一次科学地解释了为什么实际中遇到的许多随机变量近似服从以正态分布。到了20世纪的3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随机过程,而著名的马尔可夫过程的理论在1931年才被奠定其地位。而苏联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在概率论发展史上亦作出了重大贡献,到了近代,出现了理论概率及应用概率的分支,及将概率论应用到不同范畴,从而开展了不同学科。因此,现代概率论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学分支。

起源 概率论是一门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学问,但是最初概率论的起源与赌博问题有关。

16世纪,意大利的学者吉罗拉莫·卡尔达诺(Girolamo Cardano)开始研究掷骰子等赌博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概率与统计的一些概念和简单的方法,早期主要用于赌博和人口统计模型。

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人们需要了解各种不确定现象中隐含的必然规律性,并用数学方法研究各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大小,从而产生了概率论,并使之逐步发展成一门严谨的学科。 概率与统计的方法日益渗透到各个领域,并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经济学、医学、金融保险甚至人文科学中。

发展 随着18、19世纪科学的发展,人们注意到在某些生物、物理和社会现象与机会游戏之间有某种相似性,从而由机会游戏起源的概率论被应用到这些领域中,同时这也大大推动了概率论本身的发展。 使概率论成为数学的一个分支的奠基人是瑞士数学家伯努利,他建立了概率论中第一个极限定理,即伯努利大数定律,阐明了事件的频率稳定于它的概率。

随后棣莫弗和拉普拉斯又导出了第 二个基本极限定理(中心极限定理)的原始形式。 拉普拉斯在系统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写出了《分析的概率理论》,明确给出了概率的古典定义,并在概率论中引入了更有力的分析工具,将概率论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世纪末,俄国数学家切比雪夫、马尔可夫、李亚普诺夫等人用分析方法建立了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的一般形式,科学地解释了为什么实际中遇到的许多随机变量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20世纪初受物理学的 *** ,人们开始研究随机过程。

这方面柯尔莫哥洛夫、维纳、马尔可夫、辛钦、莱维及费勒等人作了杰出的贡献。 扩展资料 概率论是研究随机现象数量规律的数学分支。

随机现象是相对于决定性现象而言的。 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某一结果的现象称为决定性现象。

例如在标准大气压下,纯水加热到100℃时水必然会沸腾等。 随机现象则是指在基本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一次试验或观察前,不能肯定会出现哪种结果,呈现出偶然性。

例如,掷一硬币,可能出现正面或反面。随机现象的实现和对它的观察称为随机试验。

随机试验的每一可能结果称为一个基本事件,一个或一组基本事件统称随机事件,或简称事件。典型的随机试验有掷骰子、扔硬币、抽扑克牌以及轮盘游戏等。

事件的概率是衡量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量度。虽然在一次随机试验中某个事件的发生是带有偶然性的,但那些可在相同条件下大量重复的随机试验却往往呈现出明显的数量规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概率论。

概率的历史:

第一个系统地推算概率的人是16世纪的卡尔达诺。记载在他的著作《Liber de Ludo Aleae》中。书中关于概率的内容是由Gould从拉丁文翻译出来的。

卡尔达诺的数学著作中有很多给赌徒的建议。这些建议都写成短文。然而,首次提出系统研究概率的是在帕斯卡和费马来往的一系列信件中。

这些通信最初是由帕斯卡提出的,他想找费马请教几个关于由Chevvalier de Mere提出的问题。Chevvalier de Mere是一知名作家,路易十四宫廷的显要,也是一名狂热的赌徒。问题主要是两个:掷骰子问题和比赛奖金分配问题。

概率是度量偶然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数值。假如经过多次重复试验,偶然事件出现了若干次(。以X作分母,Y作分子,形成了数值。

在多次试验中,P相对稳定在某一数值上,P就称为A出现的概率。如偶然事件的概率是通过长期观察或大量重复试验来确定,则这种概率为统计概率或经验概率。

扩展资料:

随着人们遇到问题的复杂程度的增加,等可能性逐渐暴露出它的弱点,特别是对于同一事件,可以从不同的等可能性角度算出不同的概率,从而产生了种种悖论。

另一方面,随着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做大量重复试验时,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一个事件出现的频率,总在一个固定数的附近摆动,显示一定的稳定性。

米泽斯把这个固定数定义为该事件的概率,这就是概率的频率定义。从理论上讲,概率的频率定义是不够严谨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概率

概率的历史: 第一个系统地推算概率的人是16世纪的卡尔达诺。

记载在他的著作《Liber de Ludo Aleae》中。书中关于概率的内容是由Gould从拉丁文翻译出来的。

卡尔达诺的数学著作中有很多给赌徒的建议。这些建议都写成短文。

然而,首次提出系统研究概率的是在帕斯卡和费马来往的一系列信件中。 这些通信最初是由帕斯卡提出的,他想找费马请教几个关于由Chevvalier de Mere提出的问题。

Chevvalier de Mere是一知名作家,路易十四宫廷的显要,也是一名狂热的赌徒。问题主要是两个:掷骰子问题和比赛奖金分配问题。

概率是度量偶然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数值。假如经过多次重复试验,偶然事件出现了若干次(。

以X作分母,Y作分子,形成了数值。 在多次试验中,P相对稳定在某一数值上,P就称为A出现的概率。

如偶然事件的概率是通过长期观察或大量重复试验来确定,则这种概率为统计概率或经验概率。 扩展资料: 随着人们遇到问题的复杂程度的增加,等可能性逐渐暴露出它的弱点,特别是对于同一事件,可以从不同的等可能性角度算出不同的概率,从而产生了种种悖论。

另一方面,随着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做大量重复试验时,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一个事件出现的频率,总在一个固定数的附近摆动,显示一定的稳定性。 米泽斯把这个固定数定义为该事件的概率,这就是概率的频率定义。

从理论上讲,概率的频率定义是不够严谨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概率。

概率论是研究随机现象数量规律的数学分支。

随机现象是指这样的客观现象,当人们观察它时,所得的结果不能预先确定,而只是多种可能结果中的一种。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随机现象。

例如,掷一硬币,可能出现正面或反面;测量一物体长度,由于仪器及观察受到环境的影响,每次测量结果可能有差异;在同一工艺条件下生产出的灯泡,其寿命长短参差不齐;等等。这些都是随机现象。

随机现象的实现和对它的观察称为随机试验,随机试验的每一可能结果称为一个基本事件,一个或一组基本事件又通称随机事件,或简称事件。事件的概率则是衡量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量度。

虽然在一次随机试验中发生某个事件是带有偶然性的,但那些可以在相同条件下大量重复的随机试验却往往呈现出明显的数量规律性。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已逐步觉察到某些这样的规律性,并在实际中应用它。

例如,连续多次掷一均匀的硬币,出现正面的频率(出现次数与投掷次数之比)随着投掷次数的增加逐渐稳定于1/2。又如,多次测量一物体的长度,其测量结果的平均值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加,逐渐稳定于一常数,并且诸测量值大都落在此常数的近旁,越远则越少,因之其分布状况呈现“中间大、两头小”及某种程度的对称性(即近似于正态分布)。

大数律及中心极限定理就是描述和论证这些规律性的。在实际中,人们往往还需要研究在时间推进中某一特定随机现象的演变情况,描述这种演变的就是概率论中的随机过程。

例如,某一电话交换台从一确定时刻起到其后的每一时刻为止所收到的呼唤次数便是一随机过程。又如,微小粒子在液体中因受周围分子的随机碰撞而形成不规则的运动(即布朗运动)也是一随机过程。

研究随机过程的统计特性,计算与过程有关的某些事件的概率,特别是研究与过程样本轨道(即过程的一次实现)有关的问题,是现代概率论的主要课题。总之,概率论与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军事和工农业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概率论还是数理统计学的理论基础。 发展简史 概率论有悠久的历史,它的起源与博弈问题有关。

16世纪,意大利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掷骰子等赌博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例如比较掷两个骰子出现总点数为9或10的可能性大小。17世纪中叶,法国数学家b.帕斯卡、p. de.费马及荷兰数学家c.惠更斯基于排列组合的方法(见组合数学)研究了一些较复杂的赌博问题,他们解决了“合理分配赌注问题”(即“得分问题”,见概率)、“输光问题”等等。

其方法不是直接计算赌徒赢局的概率,而是计算期望的赢值,从而导致了现今称之为数学期望的概念(由惠更斯明确提出)。使概率论成为数学的一个分支的真正奠基人则是瑞士数学家雅各布第一·伯努利,他建立了概率论中第一个极限定理,即伯努利大数律;该定理断言:设事件a的概率p(a)=p(0概率,应理解为事件发生的机会的一个测度,即公理化概率测度(详见后)。

1716年前后,a.棣莫弗对p =1/2情形,用他导出的关于n!的渐近公式(,即所谓斯特林公式)进一步证明了 渐近地服从正态分布(德国数学家.高斯于1809年研究测量误差理论时重新导出正态分布,所以也称为高斯分布)。棣莫弗的这一结果后来被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推广到一般的p(0概率论中第二个基本极限定理(见中心极限定理)的原始形式。

拉普拉斯对概率论的发展贡献很大。他在系统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写出了《概率的分析理论》(1812年出版,后又再版6次)。

在这一著作中,他首次明确规定了概率的古典定义(通常称为古典概率,见概率),并在概率论中引入了更有力的分析工具,如差分方程、母函数等,从而实现了概率论由单纯的组合计算到分析方法的过渡,将概率论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拉普拉斯非常重视概率论的实际应用,对人口统计学尤其感兴趣。

继拉普拉斯以后,概率论的中心研究课题是推广和改进伯努利大数律及棣莫弗-拉普拉斯极限定理。在这方面,俄国数学家∏.Л.切比雪夫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1866年他用他所创立的切比雪夫不等式建立了有关独立随机变量序列的大数律。

次年,又建立了有关各阶绝对矩一致有界的独立随机变量序列的中心极限定理;但其证明不严格,后来由.马尔可夫于1898年补证。1901年Α.М.李亚普诺夫利用特征函数方法,对一类相当广泛的独立随机变量序列,证明了中心极限定理。

他还利用这一定理第一次科学地解释了为什么实际中遇到的许多随机变量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继李亚普诺夫之后,Α.Я.辛钦、Α.Η.柯尔莫哥洛夫、p.莱维及w.费勒等人在随机变量序列的极限理论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到20世纪30年代,有关独立随机变量序列的极限理论已臻完备。在此期间,由于实际问题的需要,特别是受物理学的 *** ,人们开始研究随机过。

“统计”一词,英语为statistics,用作复数名词时,意思是统计资料,作单数名词时,指的是统计学。

一般来说,统计这个词包括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来源于统计工作。

原始的统计工作即人们收集数据的原始形态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它作为一门科学,还是从17世纪开始的。英语中统计学家和统计员是同一个(statistician),但统计学并不是直接产生于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

每一门科学都有其建立、发展和客观条件,统计科学则是统计工作经验、社会经济理论、计量经济方法融合、提炼、发展而来的一种边缘性学科。 1,关于单词statistics 起源于国情调查,最早意为国情学。

十 七世纪,在英格兰人们对“政治算术”感兴趣。1662年,John Graunt发表了他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手稿,《natural and politics observations upon the bills of mortality》, 分析了生男孩和女孩的比例,发展了现在保险公司所用的那种类型的死亡率表。

英文的statistics大约在十八世纪中叶由德国学者 Gottfried Achenwall所创造,是由状态status和德文的政治算术联合推导得出的,第一次由John Sinclair所使用,即1797年出现在Encyclopaedia Britannica。(早期还有一个单词publicitics和statistics竞争“统计”这一含义,如果得胜,现在就开始流行 publicitical learning了)。

2,关于高斯分布或正态分布 1733年,德-莫佛(De Moivre)在给友人分发的一篇文章中给出了正态曲线(这一历史开始被人们忽略) 1783年,拉普拉斯建议正态曲线方程适合于表示误差分布的概率。 1809年,高斯发表了他的关于天体运行论的伟大著作,在这一著作的第二卷第三节中,他导出正态曲线适宜于表示误差规律,同时承认拉普拉斯较早的推导。

正态分布在十九世纪前叶因高斯的工作而加以推广,所以通常称作高斯分布。卡尔-皮尔逊指出德-莫佛是正态曲线的创始人,第一个称它为正态分布,但人们仍习惯称之高斯分布。

3,关于最小二乘法 1805年,Legendre提出最小二乘法,Gauss声称自己在1794年用过,并在1809年基于误差的高斯分布假设,给出了严格推导。 4,其它 在十九世纪中叶,三个不同领域产生的重要发展都是基于随机性是自然界固有的这个前提上的。

阿道夫·凯特莱特(A. Quetlet,1869)利用概率性的概念来描述社会学和生物学现象(正态曲线从观察误差推广到各种数据) 孟德尔()通过简单的随机性结构公式化了他的遗传法则 玻尔兹曼(Boltzmann,1866)对理论物理中最重要的基本命题之一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给出了一个统计学的解释。 1859 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达尔文的工作对他的表兄弟高尔登爵士有深远影响,高尔登比达尔文更有数学素养,他开始利用概率工具分析生物现象,对生物计 量学的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称他为生物信息学之父吧),高尔登爵士是第一个使用相关和回归这两个重要概念的人,他还是中位数和百分位数这种概念的创始 人。

受高尔登工作影响,在伦敦的大学学院工作的卡尔-皮尔逊开始把数学和概率论应用于达尔文进化论,从而开创了现代统计时代,赢得了统计之父的称号,1901年Biometrika第一期出版(卡-皮尔逊是创始人之一)。 5,关于总体和样本 在早期文献中可找到由某个总体中抽样的明确例子,然而从总体中只能取得样本的认识常常是缺乏的。

----K.皮尔逊时代 到十九世纪末,对样本和总体的区别已普遍知道,然而这种区分并不一定总被坚持。----1910年Yule在自己的教科书中指出。

在 1900年代的早期,区分变的更清楚,并在1922年被Fisher特别强调。----Fisher在1922年发表的一篇重要论文中《On the mathematical foundation of theoretical statistics》,说明了总体和样本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其他概念,奠定了“理论统计学”的基础。

6,期望、标准差和方差 期望是一个比概率更原始的概念,在十七世纪帕斯卡和费马时代,期望概念已被公认了。K.皮尔逊最早定义了标准差的概念。

1918年,Fisher引入方差的概念。 力学中的矩和统计学中的中数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已被概率领域的早期工作者注意到,而K.皮尔逊在1893年第一次在统计意义下使用“矩”。

7,卡方统计量 卡方统计量,是卡-皮尔逊提出用于检验已知数据是否来自某一特定的随机模型,或已知数据是否与已给定的假设一致。卡方检验被誉为自1900年以来在科学技术所有分支中20个尖端发明之一,甚至敌人Fisher都对此有极高评价。

8,矩估计与最大似然 卡-皮尔逊提出了使用矩来估计参数的方法。 Fisher则在1912年到1922年间提出了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基于直觉,提出了估计的一致性、有效性和充分性的概念。

9,概率的公理化 1933年,前苏联数学家柯尔莫格洛夫(Kolmogorov)发表了《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奠定了概率论的严格数学基础。 10,贝叶斯定理 贝叶斯对统计学几乎没有什么贡献,然而贝叶斯的一篇文章成为贝叶斯学派统计学的思想模式的焦点,这一篇文章发表于1763年,由贝叶斯的朋友、著名人寿保险原理的开拓者Richard Pri。

概率论的起源说起概率论起源的故事,就要提到法国的两个数学家。一个叫做帕斯卡,一个叫做费马。帕斯卡是17世纪有名的“神童”数学家。费马是一位业余的大数学家,许多故事都与他有关。帕斯卡 费马帕斯卡认识的朋友中有两个是赌徒。1651年,法国一位贵族梅累向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提出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分赌注”问题。这两个赌徒说,他俩下赌金之后,约定谁先赢满5局,谁就获得全部赌金。赌了半天, A赢了4局, B赢了3局,时间很晚了,他们都不想再赌下去了。那么,这个钱应该怎么分?是不是把钱分成7份,赢了4局的就拿4份,赢了3局的就拿3份呢?或者,因为最早说的是满5局,而谁也没达到,所以就一人分一半呢?这两种分法都不对。正确的答案是:赢了4局的拿这个钱的3/4,赢了3局的拿这个钱的1/4。为什么呢?假定他们俩再赌一局,或者 A赢,或者 B赢。若是 A赢满了5局,钱应该全归他; A如果输了,即 A、 B各赢4局,这个钱应该对半分。现在, A赢、输的可能性都是1/2,所以,他拿的钱应该是1/2×1+1/2×1/2=3/4,当然, B就应该得1/4。这个问题可把他难住了,他苦苦思考了两三年,到1654年才算有了点眉目。于是他写信给的好友费马,两人讨论结果,取得了一致的意见:梅累的分法是对的,他应得64个金币的,赌友应得64金币的。通过这次讨论,开始形成了概率论当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数学期望。在上述问题中,数学期望是一个平均值,就是对将来不确定的钱今天应该怎么算,这就要用A赢输的概率1/2去乘上他可能得到的钱,再把它们加起来。概率论从此就发展起来,今天已经成为应用非常广泛的一门学科。这时有位荷兰的数学家惠更斯在巴黎听到这件新闻,也参加了他们的讨论。讨论结果,惠更斯把它写成一本书叫《论赌博中的计算》(1657年),这就是概率论最早的一部著作 。概率论现在已经成了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科学技术各领域里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概率论进一步的发展帕斯卡、费马和惠更斯以来,第一个对概率论给予认真注意的是雅各布?伯努利。他的《猜度术》一书,包含了大数律的叙述;棣莫弗最早使用正态分布曲线;拉格朗日的贡献在于误差理论。不过,首先将概率论建立在坚固的数学基础上的是拉普拉斯。从1771年起,拉普拉斯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著述,特别是1812年出版的《概率的解析理论》,对古典概率论作出了强有力的数学综合,叙述并证明了许多重要定理。拉普拉斯等人的著作还讨论了概率论对人口统计、保险事业、度量衡、天文学甚至某些法律问题的应用。概率论在十八世纪已远不再是只与赌博问题相联系的学科了。

概率雏形1470年,也就是唐伯虎出生的那一年,有一本拉丁文的诗书《De Vetula》出版。上面有首诗记录了3个骰子点数和的排列组合结左图为原始印刷,数字的写法和我们现在有些不同。右边为阿拉伯数字版本。可以看出,三个骰子点数相加等于10或者11,有6种组合情况,但是排列情况有27种。140年后,也就是1610年,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卫星。差不多在这个时候,资助伽利略的Tuscany大公请教了伽利略3个骰子和的问题。Tuscany大公是个赌徒,他在赌博时,发现三个骰子点数和为10比点数和为9出现的更频繁一些。他想不明白,按他的思路,有6种方式得到10,分别为631,622,541,532,442,433;同样有6种方式得到9,分别是621,531,522,441,432,333。他觉得这9和10出现的频率不应该有差异。伽利略指出了大公的错误,三个骰子是不同的,631和613是不同的两种情况。可惜伽利略那个时候只考虑了频次,还没有形成概率的思想。概率的思想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大概是1564年左右,这个时候伽利略刚出生。意大利博学家Cardano写了本书《Liber de Ludo Aleae ("Book on Games of Chance")》,但是这本书直到大概一个世纪后的1663年才出版。伽利略1642年去世,所以也没有机会看到。书里就包含了一些概率的早期思想。Cardano据说是达芬奇一个律师朋友的私生子。他是第一个系统的推算概率的人,可以说是创派始祖。三个骰子和的问题Cardano在《Liber de Ludo Aleae 》的第13章从时间上来看,《De Vetula》其实已经给出了三个骰子和的答案,70年后Cardano也给出了答案,但是140年后的Tuscany公爵还是得请教伽利略,可见古代知识的流通极为困难。Cardano在《Liber de Ludo Aleae 》第十四章中明确定义了“比例”,如果赌局中有利的所有可能的数目为a,不利情况的数目b,则应该根据a/b的结果来下注。概率论的诞生Cardano虽说是概率的创派始祖,但是真正变成概率论这样一门学科的标志性事件是1654年Pascal和Fermat的通信。Pascal就是法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帕斯卡,学过物理的都知道压强单位。Fermat就是提出“费马大定理”并且困扰数学家300年之久的费马。故事的起源是另一个著名的赌徒Antoine Gombaud,但是他更让人熟知的名字是Chevalier de Méré(来自梅尔的骑士),国内大多翻译成德梅尔。德梅尔被一个赌徒分金的问题困扰。赌徒分金问题描述如下:两个赌徒A和B水平相当,胜率各自50%,约定先赢s局的拿走所有赌注。当A赢了a局,B赢了b局的时候,比赛由于某些原因中断,问这时候符合分配奖金是公平合理的?假设s=6,a=5,b=3。这个问题最早是由意大利数学家Paccioli在1494年提出,当时Paccioli给出的答案是a:b这么分,也就是5:3。后续也有很多数学家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是按照已发生的事件进行推断。1537年,Cardano也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他给出了一个公式f(n)=1+2+3+...+n。A还剩s-a局就可以获胜,B还剩s-b局可以获胜,两者的分金比率应该为f(s-b):f(s-a)=(s-b)(s-b+1):(s-a)(s-a+1),也就是6:1。虽然答案错误,而且没搞清楚Cardano是怎么思考的,但是Cardano已经开始考虑用未来剩余的赌局来决策,而不是局限于已发生的事件。直到1654年德梅尔向Pascal请教,Pascal和Fermat进行书信交流,并且用不同的解法给出了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Fermat给出了最朴素易懂的解法:如果比赛不终止,那么最多还需要比赛3场就可以分出胜负。可能的结果分别为{AAA,AAB,ABA,ABB, BAA,BAB, BBA, BBB},所有的结果中,B只有一个结果获胜,也就是连胜三局。所以分金比例应该为7:1。Pascal用了两种更难的解法,一种是Pascal三角形(杨辉三角),一种是递推。关闭无图模式:我的 > 设置 > 无图模式Pascal根据该Pascal三角形的性质:第n行第k个数字,等于从n-1件物品中一次取出k件的组合数。认为A在余下3场赢3场的组合数为C(3,3)=1,赢2场的组合数为C(2,3)=3,赢1场的组合数为C(1,3)=3,全输的组合数为C(0,3)=1。故应按照7:1来分。三角形的解法可以认为是Fermat解法的升级版本,即使是a和b的值发生变化都能按图索骥得到答案。递推的解法也非常精彩。Pascal分析了这个问题的一个简化版本,就是s=3,a=2,b=1的情况。假设A和B的赌注一共为64个金币,当2:1比分的情况下,如果第三局A胜利了,那么会得到全部64枚金币,如果A输了,则比分变成2:2,这时候是平局,AB平分奖金。A可以说,不管哪一种情况,我至少会拿32个金币,至于剩余的32个金币,可能归我也可能归你,平分。这样A应该拿32+(64-32)/2=48个金币,B则拿16个金币。用该思想来考虑s=6,a=5,b=4的情况。与s=3,a=2,b=1的情况类似,A应该拿32+(64-32)/2=48个金币。再考虑s=6,a=5,b=3的情况,如果下一局A胜利,则拿到所有奖金,如果A落败,则问题转化为s=6,a=5,b=4的情况。所以此时A可以说,我至少拿48个硬币,剩余金币平分,则A最终可以拿48+(64-48)/2=56个金币,B只能拿8个金币。和Fermat的7:1结果相同。在递推解法里,Pascal可能无意之间使用到了期望,尤其是48+(64-48)/2这个式子。换一种说法,假设A赢了后得到x=64金币,输了后得y=48金币,则A应该分到多少金币?按Pascal的式子,应为y+(x-y)/2=(x+y)/2=x**,这其实就是期望。后来,荷兰数学家Huygens也参与了Pascal和Fermat的讨论,并且在1657年出版了一本书,名字叫《De ratiociniis in ludo aleae ("On Reasoning in Games of Chance")》,标志着现代概率论的诞生。

毕业论文发展史

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接受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取得毕业证书、申请学士学位的重要条件之一。为了保证全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制作统一,特制定本规定。一、毕业论文的内容:(1) 封面:论文题目、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年月日等。(2) 论文题目:用宋体3号字。论文题目必须有相应的英文题目。(3) 摘要:论文的第一页应为摘要,约300字左右。摘要应该说明论文的内容、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或新见解,语言力求精炼。同时,应该在本页的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5个)。(4) 英文摘要:论文的第二页为英文摘要,其上方为英文题目。英文摘要的内容与中文摘要的内容相对应。最后一行为关键词(3—5个)。(5) 目录;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的组成部分,放在第三页。(6) 正文:正文的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包括选题的依据,对本课题研究现状的简述,该研究工作的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等。(7) 结论:论文必须有结论。结论应该明确、精炼、完整、准确,要认真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在本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个人新见解的意义。(8) 参考文献:另起一页,只列出主要的及公开发表的参考文献,并且按照文中引用的顺序附于文末。参考文献要写明作者、书名(或文章题目及报刊名)、版次(初版不注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中译本前要加国别。序号使用[1],[2],[3]……。其格式为:著作:序号,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页码。论文:序号,作者、论文篇名、刊号、年、卷(期)、页码。例:[1] Robert A. Szymanski B. Stability of Linear Systems.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1990, 39(4): 131-134[2] [英]M 奥康诺尔著,王耀先译·科技书刊的编译工作,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56-57(9) 论文正文字数在8000字以上。二、毕业论文写作规范(1)、毕业论文的版面要求论文打印一律使用A4打印纸,统一版心,页边距要求:上边距厘米,下边距厘米,左边距厘米,右边距厘米。页号打在页下方中间。(2)、字体要求A. 封面部分:3号宋体字(加粗)。B. 摘要部分:标题:3号黑体字,正文:小4宋体字,关键词:小4黑体。各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加标点符号。C. 英文摘要: 标题:3号加粗,正文:小4,关键词:小4加粗,字体 :Times New Roman. D. 目录:标题:3号黑体字,正文:小4宋体字,每章题目要加粗,并注明各章节起止页码,题目和页码之间用“┄┄”相连。E. 正文: 大标题用汉字大写“一、二…”,3号黑体字;次标题用“(一)、(二)…”,小3黑体字;小标题用阿拉伯数字“1、2…”,小4号宋体字,加粗。行间距,固定值,20磅,段前后6磅。F.参考文献: 标题用小3黑体字,参考文献内容用5号宋体字。要求要点:300字左右的论文摘要 6篇中文参考文献 8千字 (附)渤海学院2005级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撰写格式 (一)题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主要根据学术文献对该题目涉及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评述,对该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同时指出自己开展此研究的设想。)(二)所选题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三)本课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如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四)论文的基本结构(论文的章节)(五)参考文献 (例)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2009届本科毕业生)题 目: 浅谈中值定理的应用 学生姓名: *** 学生学号: 05000001 学院名称: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专业名称: 数学与应用数学 指导教师: *** 摘 要 论文从对《几何画板》的认识及其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讨论.首先论述了应用《几何画板》辅助数学教学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其次从软件的发展史、功能、特点等方面对《几何画板》做了详细的介绍,该软件短小精悍,功能强大,能够动态表现相关对象的关系,适合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编微型课件.论文以《几何画板》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例, 论述了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分别从《几何画板》在高中代数教学中的应用,在高中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在高中平面解析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等诸方面,论述了《几何画板》实用性及使用《几何画板》较其它同类软件的优势;最后,总结了基于《几何画板》进行辅助教学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影响及推动作用.关键字:几何画板,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数形结合Based on "Geometer’s Sketchpad" 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Abstract:Paper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Geometer’s Sketchpa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high school teaching launched the discussion. At first elaborate the necessity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applying “Geometer’s Sketchpad” to assist mathematics teaching; Next from aspect software history, function, characteristic and so on made the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Geometer’s Sketchpad”, this software terse and forceful, the function is formidable, can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correlation object relations, suit the teacher to need from to arrange the miniature class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The paper took “Geometer’s Sketchpad” in the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application as an example, elaborated it in the field research application. separately from “Geometer’s Sketchpad” algebra teaching application in the high school , three-dimensional geometry teaching application in the high school, plane analytic geometry teaching application in the high school and so on the various aspects, elaborated “Geometer’s Sketchpad” the usability and used “ Geometer’s Sketchpad” to compare other similar software the superiority; Finally, summarized the assistance teaching based on “Geometry Drawing board” to the modern education teaching influence and the impetus function. Keywords: Geometer’s Sketchpad, the 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 courseware, counts the shape union目 录一、引 言………………………………………………………………………1二、《几何画板》的发展史及其功能………………………………………1 (一)《几何画板》的发展史………………………………………………1 (二)《几何画板》的功能…………………………………………………2 1.用《几何画板》,创设“情景”,改善认知环境……………………2 2.用《几何画板》帮助学生辨析概念…………………………………3 3.用《几何画板》教数学,变抽象为形象……………………………4 4.用《几何画板》做“数学实脸”……………………………………4 三、《几何画板》的主要特点………………………………………………5 (一) 动态性………………………………………………………………5 (二) 形象性………………………………………………………………5 (三) 简单性………………………………………………………………6 (四) 快捷性………………………………………………………………6 四、基于《几何画板》的辅助教学的特点及基本方式…………………6 (一) 基于《几何画板》进行数学辅助教学的特点………………………6 (二) 基于《几何画板》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几种方式…………………7 1.教师引导研究式………………………………………………………7 2.学生自主研究式………………………………………………………7 3.小组合作研究式………………………………………………………8五、《几何画板》作为辅助工具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8 (一)《几何画板》在高中代数教学中的应用……………………………8 (二)《几何画板》在高中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9 (三)《几何画板》在高中平面解析几何教学中的应用………………10 六、基于《几何画板》的辅助教学的思考…………………………………12 (一)更新教育观念,迎接教育革命…………………………………12 (二) 坚持数学教师自己制作软件………………………………………12 (三) 力争让学生了解《几何画板》…………………………………12 (四)《几何画板》运用于教学中的前景展望……………………………13 七、结束语……………………………………………………………………13 参考文献………………………………………………………………………14一、引 言随着教学技术的现代化,多媒体软件技术日益广泛地运用,为高中数学教学手段的更新创造了条件,为数学………….在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解决抽象数学问题时,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通过具体的感性的………….二、《几何画板》的发展史及其功能《几何画板》是针对数学开发研制的软件.利用它辅助数学教学,实际上就是借助它来开展数学实验,这是全面实施新教育的需要.以下从发展史及功能对《几何画板》作以介绍.(一)《几何画板》的发展史《几何画板》是一个优秀的专业学科平台软件,代表了当代专业工具平台类教学软件的发展方向.它是以数学为根本,以“动态几何”为特色………….(二)《几何画板》的功能《几何画板》具有强大的功能,可为每位学数学的人所用.教师可利用它来制作教案,学生可利用它来学习数学………….1.用《几何画板》,创设“情景”,改善认知环境由于《几何画板》能够准确、动态地表达几何现象,这就为认识概念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景”,从而改善了认知环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中位线》时,可用《几何画板》做如下………….2.用《几何画板》帮助学生辨析概念数学中容易混淆的概念很多,需要辨析.椭圆的中心与椭圆上两点的连线为终边的角(x轴的正向为始边)、“椭圆的离心角”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七、结束语论文提出了解决传统数学教学弊端的途径之一是利用《几何画板》辅助教学.使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教学,通过具体的感性的信息呈现,能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不是把数学作为单纯的知识去理解它,而是能够更有实感的去把握它.学生可以在计算机教室的环境或者在家用电脑的环境下,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几何画板》自己去探索几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出创新成果.这样教师就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成为一位引导者、帮助者;学生也不仅仅是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这一方面符合国际上现代教育的教育思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由于时间有限,对《几何画板》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分析还不够透彻,研究还不够全面,我将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逐渐去发现和总结.参考文献[1] 陶维林.几何画板实用范例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50—51[2] 朱庆生.多媒体电脑实用技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1—10………………………………………………………………………………[9] Maria L.Femandez. Making Music With Mathematics[J],Mathematics Teacher Vol.92 No.2,1999:90备注:按封面左侧装订线装订。论文装订顺序:按照“论文封面、论文任务书、论文评审书和毕业论文”的顺序装订在一起。一式三份(一份装学生档案、一份指导教师存档、一份院系存档)。二零零九年五月 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经贸系 2008年12月4日

有很多好的研究课题,比如说现在小学生出现的问题,还包括小学的教师教学质量,教学素质,也可以选择怎么教育问题学生。

去找导师啊,想当年我毕业论文网上都搜不到什么,导师给一部分,自己做一部分,在就差不多啦

这是我之前写论文看文献,你也看下小学数学教育“可拓认知”思维模式构建摘要:数学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其最大的难题是数学教育中教与学认知上的不确定性。本文研究目的是建立一种不确定性与确定性的教育转化思维——“可拓认知”,基于可拓认知思维讨论了如何从数学教育中认知数学教育,如何从数学学习中学会学习数学,体现了元认知数学教育的可拓思想。研究表明,小学数学教育的“可拓认知”基本特点是,从多元化角度培养学生数学认知的可拓性,即发散性认知、相关性认知、蕴涵性认知、共轭性认知,从而扩展了小学数学教育视野,赋予数学教育一种新的思维模式。结语在基于“可拓认知”的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论哪一种教学思维都是从不同角度解决教与学认知方面的不确定性。小学数学教育的本质是将教育教学建立在“可拓认知”思维基础上,通过对数学可拓认知模式的把握,形成了数学如何教、如何学的模式,即“可拓认知”下的元认知教育模式。研究表明,数学教育思想是从机械论、系统论而发展到可拓论,而小学数学教育的“可拓认知”是一种新的数学教育思想,其核心在于教育过程中的“可拓认知”。这种“可拓认知”体现了数学教育中的元认知教育理论,即对认知的认知、对教育的教育、对学习的学习。“可拓认知”教学模式为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作为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师和研究者,要进一步研究“可拓认知”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将它应用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同时,“可拓认知”思维模式可以对元认知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这也是当代教育理论亟待解决的问题。参考文献:陆海霞. 小学数学教育“可拓认知”思维模式构建[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2): 279-284.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