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是一份面向香港全社会的综合性大报,零售港币6元。以爱国爱港为办报宗旨,新闻报道公正翔实,及时准确;新闻内容详尽丰富,生动活泼;版面时尚,色彩艳丽,印刷精美。香港文汇报在中国内地各省市共设立包括北京新闻中心、上海新闻中心、珠三角新闻中心在内的三十个办站机构,拥有一支敬业、勤业的专业记者队伍,其关于中国新闻的报道和评论,经常获得国内外媒体的广泛转载和高度评价。香港文汇报立足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除香港外,每日还在美洲、欧洲和东南亚等地区同步出版海外版,读者遍及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香港文汇报正在努力成为一家覆盖全球华人世界,具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华文精英媒体。香港文汇报社长王树成王树成先生,河北省平山县人,高级编辑,现任香港文汇报董事长、社长。1983年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具有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和社会学研究生学历,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编委,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他相继担任新华社半月谈杂志记者、编辑、主编、总编辑助理,1993年升任副总编辑、总经理;1994年12月调任新华社安徽分社社长;1997年底,任新华社北京分社社长;2005年底任《经济参考报》总编辑;2008年5月,担任香港文汇报董事、副社长,同年12月任现职。他还相继担任安徽省对外宣传领导小组副组长、安徽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安徽政协委员、安徽省记者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记者协会副主席、北京市老记者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海外联谊协会常务理事等。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他写出百余万字的消息、通讯、特写、述评、人物专访、杂文、调查报告及报告文学等。其中一批稿件被新华社和相关部委评为全国好新闻,《我们永远需要艰苦奋斗》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辅导教材。他在新华社工作期间,相继组织和参与了国庆50周年、北京奥运会申办和筹备、抗击非典等重大战役性报道;参与过“漫游中华大地”等大型丛书的编撰,编著有《风云人物大写真》等人物通讯集和《太行山的呻吟》等报告文学作品。早在1946年,因国民党政府步步紧逼上海《文汇报》就范,报社负责人中就有人提议到香港创一新刊,这样可以桴鼓相应,互为犄角,使当局不敢轻易下手;一旦报馆真的被封,大家可以转移到香港。徐铸成力赞其议,但终因经费难筹,这件事就搁置了下来。鉴于上海馆已封,大家无事可做,何不趁此机会去香港开辟新的天地?徐铸成随即约来严宝礼、宦乡、陈虞孙商谈。大家一致同意徐先去香港与李济深见面,如愿合作,即共同出资,创办香港《文汇报》。事不宜迟,严宝礼很快托人秘密为徐铸成订好了赴港机票。临行前,徐铸成专门去了吴绍澍家一趟,问他在台湾旅游时所谈之事是否已经决定。吴恳请徐到港后务必向马叙伦、谭平山转达自己“转向”的决心。香港,徐铸成先去拜访夏衍。夏衍告诉他,非常欢迎《文汇报》来香港出版,但“色彩不宜太红”,因为港英当局对进步报刊处处刁难,《华商报》天天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文汇报》应准备顶上去;如果态度一如《华商报》,恐怕有被一网打尽之虞。翌日见到潘汉年,潘也谈了同样的看法。在和香港共产党方面的负责人接触之后,徐铸成便去拜谒李济深。他提出由双方各出10万元作开办费,创刊香港《文汇报》。李济深表示完全赞同,说由徐负责在港创办《文汇报》,影响必大。李专门留徐共进午餐,并邀来陈邵先、陈此生和梅龚彬作陪,席间就创刊计划进行了详细磋商,约定由徐、梅和二陈等四人全权筹备。此时,香港有不少上海《文汇报》时期的同人。他们逃亡到港后,生活无着,不少人依靠领取由夏衍等募集的救济金糊口,然后才各自找到临时性的工作。大家闻听徐铸成抵港有出版《文汇报》之意,就约集起来开酒会欢迎,表示一旦报纸创刊,即辞去现有工作,重回报馆效力。正在香港办《大公报》的胡政之也宴请昔日的部下、今日的竞争对手徐铸成。徐对香港《大公报》一反该报之中立传统,称共军为“匪军”、中共为“匪党”深为骇异,只是当着胡政之和一帮朋友的面不便言说。酒过三巡后,胡政之笑着说:“铸成,欢迎你来港恢复《文汇报》,大家热闹些。”徐知道这是在试探自己,就虚晃一枪说:“此来仅为访友。办报,谈何容易。胡先生清楚《文汇报》底子薄,要在香港办一报馆,哪有此力量?”在孟秋江的引荐下,徐铸成还拜访了沈钧儒、郭沫若、章伯钧等在港民主人士。他们听说《文汇报》有来港出版的打算,都热情鼓励。在拜访谭平山、马叙伦时,徐铸成没有忘记吴绍澍的托请。谭、马二人表示一定将吴的转向意愿转告中共方面,并希望徐回沪继续向吴多做工作。诸事略有眉目之后,徐铸成即离港返沪,向严宝礼等汇报在港经过。大家都很振奋,立即着手准备相关工作。1948年5月,徐铸成正式赴港筹备创刊《文汇报》。临行前,他与黄炎培、陈叔通、包达三等三十余人在大世界附近的红棉酒家聚会,交换对于中共刚刚发出的召开新政协会议号召的意见。大家一致表示热烈拥护。经商定,香港《文汇报》由李济深任董事长(登记时用别名),蔡廷锴、虞顺懋、严宝礼、徐铸成为董事;总主笔徐铸成,总编辑马季良,副总编辑柯灵,总经理严宝礼,经理宦乡;报社设社务委员会,正、副主任由陈邵先、徐铸成分任,委员为严宝礼、陈此生、梅龚彬和马季良。领导层人事安排基本上是“民革”和原上海《文汇报》双方的组合。历时四个月的筹备,1948年9月9日,香港《文汇报》终于正式与读者见面。创办之初,报社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拮据。上海《文汇报》本来就是个穷报馆,“民革”也属初创,资金不充裕,报纸出版近半年,双方交来的股款才各有两三万元,与当初约定10万元相距甚远。由于资金拮据,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租不起像样的房子,大家只好“螺蛳壳里做道场”,局促在一幢四层小楼里。这幢房子小得不成样子,每层不到60平方米,编辑、排字、印刷、发行、食宿都挤在一起,身为总主笔的徐铸成,起初也只能住在楼梯转角处一间仅容一单身铺位的“斗室”里。徐铸成本来只负责言论,可是总经理严宝礼、经理宦乡均不能脱身来港,他只好兼管经理部事务,每天除了写社论、审稿,还要为职工生活、报纸印刷发行尤其是筹款等琐事奔波,工作强度可想而知。他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称其为自己服务新闻界60年中“最辛苦劳累之时期”。香港《文汇报》创刊前,徐铸成请郭沫若主持了一个茶会,茅盾、夏衍、侯外庐等二十多位文化学术界著名人士应邀参加。他们大多为上海《文汇报》写过文章,有的还编过副刊。郭沫若在这次茶会上,把《文汇报》当作解放战争中文化战线的一支部队,号召一切进步力量都来支持《文汇报》,并且勉励《文汇报》同人高举民主主义的旗帜奋勇前进。徐铸成邀请郭沫若主持周刊各版,郭欣然应允,并很快网罗了一批名流分任各个版面的主编:他和侯外庐主编哲学周刊,茅盾主编文学周刊,宋云彬主编青年周刊,千家驹主编经济周刊,翦伯赞主编历史周刊,孙起孟主编教育周刊。这一阵容之整齐强大,可谓一时无两。《文汇报》在香港能够“一炮打响”,这些专家主编的各具特色的高水准周刊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的港九只有80万人口,加上澳门也不过百万。不过出版的报纸却不少,仅大型日报就在10家之上,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读者群。在这样竞争激烈的报业环境下,《文汇报》竟然后来居上,一创刊即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不到半月订户就突破两万,超过了《大公报》和《华商报》,这让徐铸成和同人们备感自豪。曾任香港《文汇报》副经理的黄立文后来撰文说,1948年到1949年这一年多,“是我们从事新闻工作以来,从未遇到过的如此长期持续地处于极度兴奋之中的岁月。‘号外’出版发行的频繁,可以说打破了我国报业史的纪录。革命发展带来的欢乐,在读者中引起的强烈而持久的反应,报纸威信的迅速上升,在香港,除《华商报》等一两家外,是其他任何报纸无法比拟的。每当看到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自己经手编辑的报纸或‘号外’被抢购一空的时候,我们这批原来亡命香港的报人都很引以自豪”。
文汇报在解放前是一份进步报纸,曾两度被封杀(一次是日伪,一次是国民党),其办报人还是有点骨气的。据徐铸成的回忆,国民党封杀文汇报后还是想给一条出路的,但是有条件:一由官方入股,二派个编辑部副主任。这在今天是多少报纸梦寐以求的啊,但徐铸成断然拒绝了。此后一部分报人到香港续办文汇报(今天也成为中国大陆在港机构的一份子了);建国后上海也恢复了文汇报,但很快就被并入北京的教师报。也许觉得文汇报毕竟是老牌报纸,有关方面后来又恢复了文汇报(当时报址有两处可选,或在北京,则今天也是“中央大报”,但上海有关方面很热心,最后文汇报还是回到上海)。1957年得到毛泽东表扬,说他看报总先看文汇报,再看人民日报。不久反右一来,文汇报因发表了许多批评时政的文章而遭殃,毛泽东亲自撰文批“文汇报近来的资产阶级方向”,轰动一时。文革之前姚文元发表批《海瑞罢官》文章,拉开文革序幕。整个文革期间,张春桥姚文元控制下的文汇报大红大紫,成为四人帮的得力工具,在国内影响几乎比肩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前几天央视播出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讲文革期间,昆仑山上的哨卡里只有一份报纸,就是文汇报)。文革后文汇报率先登载反思文革的作品,如小说《伤痕》、戏剧《于无声处》,影响巨大。巴金复出后的第一篇作品也刊于文汇报。可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尤其是前半期,文汇报迎来了一个高峰期,维续了全国性大报的地位。此后文汇报影响渐渐下降(上海有关方面对媒体管得较紧,解放日报等上海大报现在在国内都缺少影响力)。该报作为上海两大综合性日报之一,以侧重思想、文化方面为特色(解放日报的文化论坛大量请电视上的学术明星、媒体主持人,甚至小沈阳之类,但文汇讲坛却只请所谓高端学者,或官方已退高层人员,以示严肃性),“笔会”栏目多名家名作,是国内报纸中品味较高的副刊,已成为该报品牌。文汇报出过许多有影响的报人,如柯灵、唐弢、黄裳等,在文学史上都有一席之地的。不过文汇报在经营上好像比较弱,广告不多,这对报纸的发展非常不利。
就我在文汇报工作的理解来看, 首先,文汇报是一份倾党的报纸,属于红色,每年都有党中央专门的财政拨款,以促进文汇报的发展.同时,文汇报的办报方针就是"坚持一国两制,遵守香港基本法,爱国爱港". 其次,文汇报是一份在全球华人区颇具权威性的纸制报纸,工作团队人员素质过硬,新闻能力强,尤其是对中国新闻的报道,更是本报的一大亮点,敢言,是这个报纸的显著特点,文汇报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新闻真实性的真谛. 香港文汇报,目前在全球的日发行量是60多万份,报纸的读者主要是知识分子,在校大学生及以上学历,从政人员,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专家及爱好者等一系列的社会精英人士. 目前,香港文汇报在内地的发行量不是很大,除了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带,在其它地区的报纸市面基本不能买到香港文汇报,只能邮订. 好了,上面就是我对文汇报的简单理解, 废话累赘的语言很多,还请多多谅解.如还有什么不懂或者想更深层次了解的,可以继续探讨~~
可以说是党的宣传工具之一
香港《文汇报》官网如下:
没有拇指不给体检,建议到车管所申诉。 体检其中对申领人上肢的体检规定是:双手拇指健全;每只手其他手指必须有三指健全;肢体和手指运动功能正常;但手指末节残缺或者右手拇指缺失的,可以申请小型汽车、小型自动挡汽车准驾车型的机动车驾驶证。 新规定除允许左下肢残疾人驾驶小型自动挡汽车,还放宽了右下肢、双下肢等残疾人驾驶汽车政策。111号令规定,右下肢、双下肢缺失或者丧失运动功能,但能够自主坐立的,可以申请残疾人专用小型自动挡载客汽车准驾车型的驾驶证;手指末节残缺或者右手指缺失的,可以申请小型汽车、小型自动挡汽车准驾车型的驾驶证;有听力障碍但佩戴助听设备能够达到合格标准的,可以申请小型汽车、小型自动挡汽车准驾车型的驾驶证。
香港《文汇报》是一份面向香港全社会的综合性大报,零售港币6元。以爱国爱港为办报宗旨,新闻报道公正翔实,及时准确;新闻内容详尽丰富,生动活泼;版面时尚,色彩艳丽,印刷精美。香港文汇报在中国内地各省市共设立包括北京新闻中心、上海新闻中心、珠三角新闻中心在内的三十个办站机构,拥有一支敬业、勤业的专业记者队伍,其关于中国新闻的报道和评论,经常获得国内外媒体的广泛转载和高度评价。香港文汇报立足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除香港外,每日还在美洲、欧洲和东南亚等地区同步出版海外版,读者遍及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香港文汇报正在努力成为一家覆盖全球华人世界,具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华文精英媒体。香港文汇报社长王树成王树成先生,河北省平山县人,高级编辑,现任香港文汇报董事长、社长。1983年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具有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和社会学研究生学历,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编委,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他相继担任新华社半月谈杂志记者、编辑、主编、总编辑助理,1993年升任副总编辑、总经理;1994年12月调任新华社安徽分社社长;1997年底,任新华社北京分社社长;2005年底任《经济参考报》总编辑;2008年5月,担任香港文汇报董事、副社长,同年12月任现职。他还相继担任安徽省对外宣传领导小组副组长、安徽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安徽政协委员、安徽省记者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记者协会副主席、北京市老记者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海外联谊协会常务理事等。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他写出百余万字的消息、通讯、特写、述评、人物专访、杂文、调查报告及报告文学等。其中一批稿件被新华社和相关部委评为全国好新闻,《我们永远需要艰苦奋斗》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辅导教材。他在新华社工作期间,相继组织和参与了国庆50周年、北京奥运会申办和筹备、抗击非典等重大战役性报道;参与过“漫游中华大地”等大型丛书的编撰,编著有《风云人物大写真》等人物通讯集和《太行山的呻吟》等报告文学作品。早在1946年,因国民党政府步步紧逼上海《文汇报》就范,报社负责人中就有人提议到香港创一新刊,这样可以桴鼓相应,互为犄角,使当局不敢轻易下手;一旦报馆真的被封,大家可以转移到香港。徐铸成力赞其议,但终因经费难筹,这件事就搁置了下来。鉴于上海馆已封,大家无事可做,何不趁此机会去香港开辟新的天地?徐铸成随即约来严宝礼、宦乡、陈虞孙商谈。大家一致同意徐先去香港与李济深见面,如愿合作,即共同出资,创办香港《文汇报》。事不宜迟,严宝礼很快托人秘密为徐铸成订好了赴港机票。临行前,徐铸成专门去了吴绍澍家一趟,问他在台湾旅游时所谈之事是否已经决定。吴恳请徐到港后务必向马叙伦、谭平山转达自己“转向”的决心。香港,徐铸成先去拜访夏衍。夏衍告诉他,非常欢迎《文汇报》来香港出版,但“色彩不宜太红”,因为港英当局对进步报刊处处刁难,《华商报》天天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文汇报》应准备顶上去;如果态度一如《华商报》,恐怕有被一网打尽之虞。翌日见到潘汉年,潘也谈了同样的看法。在和香港共产党方面的负责人接触之后,徐铸成便去拜谒李济深。他提出由双方各出10万元作开办费,创刊香港《文汇报》。李济深表示完全赞同,说由徐负责在港创办《文汇报》,影响必大。李专门留徐共进午餐,并邀来陈邵先、陈此生和梅龚彬作陪,席间就创刊计划进行了详细磋商,约定由徐、梅和二陈等四人全权筹备。此时,香港有不少上海《文汇报》时期的同人。他们逃亡到港后,生活无着,不少人依靠领取由夏衍等募集的救济金糊口,然后才各自找到临时性的工作。大家闻听徐铸成抵港有出版《文汇报》之意,就约集起来开酒会欢迎,表示一旦报纸创刊,即辞去现有工作,重回报馆效力。正在香港办《大公报》的胡政之也宴请昔日的部下、今日的竞争对手徐铸成。徐对香港《大公报》一反该报之中立传统,称共军为“匪军”、中共为“匪党”深为骇异,只是当着胡政之和一帮朋友的面不便言说。酒过三巡后,胡政之笑着说:“铸成,欢迎你来港恢复《文汇报》,大家热闹些。”徐知道这是在试探自己,就虚晃一枪说:“此来仅为访友。办报,谈何容易。胡先生清楚《文汇报》底子薄,要在香港办一报馆,哪有此力量?”在孟秋江的引荐下,徐铸成还拜访了沈钧儒、郭沫若、章伯钧等在港民主人士。他们听说《文汇报》有来港出版的打算,都热情鼓励。在拜访谭平山、马叙伦时,徐铸成没有忘记吴绍澍的托请。谭、马二人表示一定将吴的转向意愿转告中共方面,并希望徐回沪继续向吴多做工作。诸事略有眉目之后,徐铸成即离港返沪,向严宝礼等汇报在港经过。大家都很振奋,立即着手准备相关工作。1948年5月,徐铸成正式赴港筹备创刊《文汇报》。临行前,他与黄炎培、陈叔通、包达三等三十余人在大世界附近的红棉酒家聚会,交换对于中共刚刚发出的召开新政协会议号召的意见。大家一致表示热烈拥护。经商定,香港《文汇报》由李济深任董事长(登记时用别名),蔡廷锴、虞顺懋、严宝礼、徐铸成为董事;总主笔徐铸成,总编辑马季良,副总编辑柯灵,总经理严宝礼,经理宦乡;报社设社务委员会,正、副主任由陈邵先、徐铸成分任,委员为严宝礼、陈此生、梅龚彬和马季良。领导层人事安排基本上是“民革”和原上海《文汇报》双方的组合。历时四个月的筹备,1948年9月9日,香港《文汇报》终于正式与读者见面。创办之初,报社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拮据。上海《文汇报》本来就是个穷报馆,“民革”也属初创,资金不充裕,报纸出版近半年,双方交来的股款才各有两三万元,与当初约定10万元相距甚远。由于资金拮据,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租不起像样的房子,大家只好“螺蛳壳里做道场”,局促在一幢四层小楼里。这幢房子小得不成样子,每层不到60平方米,编辑、排字、印刷、发行、食宿都挤在一起,身为总主笔的徐铸成,起初也只能住在楼梯转角处一间仅容一单身铺位的“斗室”里。徐铸成本来只负责言论,可是总经理严宝礼、经理宦乡均不能脱身来港,他只好兼管经理部事务,每天除了写社论、审稿,还要为职工生活、报纸印刷发行尤其是筹款等琐事奔波,工作强度可想而知。他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称其为自己服务新闻界60年中“最辛苦劳累之时期”。香港《文汇报》创刊前,徐铸成请郭沫若主持了一个茶会,茅盾、夏衍、侯外庐等二十多位文化学术界著名人士应邀参加。他们大多为上海《文汇报》写过文章,有的还编过副刊。郭沫若在这次茶会上,把《文汇报》当作解放战争中文化战线的一支部队,号召一切进步力量都来支持《文汇报》,并且勉励《文汇报》同人高举民主主义的旗帜奋勇前进。徐铸成邀请郭沫若主持周刊各版,郭欣然应允,并很快网罗了一批名流分任各个版面的主编:他和侯外庐主编哲学周刊,茅盾主编文学周刊,宋云彬主编青年周刊,千家驹主编经济周刊,翦伯赞主编历史周刊,孙起孟主编教育周刊。这一阵容之整齐强大,可谓一时无两。《文汇报》在香港能够“一炮打响”,这些专家主编的各具特色的高水准周刊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的港九只有80万人口,加上澳门也不过百万。不过出版的报纸却不少,仅大型日报就在10家之上,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读者群。在这样竞争激烈的报业环境下,《文汇报》竟然后来居上,一创刊即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不到半月订户就突破两万,超过了《大公报》和《华商报》,这让徐铸成和同人们备感自豪。曾任香港《文汇报》副经理的黄立文后来撰文说,1948年到1949年这一年多,“是我们从事新闻工作以来,从未遇到过的如此长期持续地处于极度兴奋之中的岁月。‘号外’出版发行的频繁,可以说打破了我国报业史的纪录。革命发展带来的欢乐,在读者中引起的强烈而持久的反应,报纸威信的迅速上升,在香港,除《华商报》等一两家外,是其他任何报纸无法比拟的。每当看到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自己经手编辑的报纸或‘号外’被抢购一空的时候,我们这批原来亡命香港的报人都很引以自豪”。
香港文汇网立足香港,背靠祖国,辐射海外,是香港最具有权威性和点击率最高的综合传媒网站之一,也是香港与内地乃至世界华人沟通的主要桥梁,更是为数不多的在内地保持畅通、点击率最高的香港媒体网站。香港文汇网秉承“全面、客观、及时、准确”原则,充分整合海内外的新闻资讯,并强化与网友的交流互动,使文汇网成为两岸三地综合性新闻网站及全球华人交流沟通重要平台。香港文汇网包括报纸要闻、即时要闻、文汇社评、文汇资讯、文汇博客、文汇论坛、视频、图辑、调查、专题、消费指南、地方联播、商务资讯、招商专区、文汇报海外版、网络杂志等多个频道。香港文汇网现已开通14个地方频道,包括北京、广东、云南、河南、四川、山西、山东、重庆、广西、宁夏、辽宁、湖南、内蒙古、江西。香港文汇网是在原香港文汇报网的基础上重组改版的。它标志着文汇报事业向互联网领域的拓展和延伸,也表现为香港文汇报充分挖掘两地优势,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交融中,积极推进的尝试和探索。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秉承“全面、客观、及时、准确”原则,充分整合海内外的新闻资讯,并强化与网友的交流互动,使文汇网更具生机和活力。网络不仅改变了新闻的传播模式及生态环境,也改变了世界;同时,网络还在积极地创造一种新的集体编码,浓缩世界,拉近距离,实现直接沟通,从而使世界变得更加透明与扁平,使人类的交往也更加多元与快捷。我们十分珍惜这种现代化平台给予的参与机会。未来的日子,我也将荣幸地同众多的网友一起在这里浏览新闻,谈天说地。科学技术、特别是资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现代传播技术与传播方式对当代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等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力,网络媒体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正迅猛提升,影响范围之广远超预期。今后,香港文汇网将充分利用互联网最新成果及科技手段,不断满足网民参与资讯传播和观点交流的诉求,坚持加强网络与网友互动交流的功能,构建更为适合网友需要的交流沟通平台。
香港主要中文报纸有:明报、东方日报、香港商报、头条日报、香港文汇报、信报、经济日报、星岛日报、成报、新报、太阳报等。
1、香港文汇报,香港文汇报创刊于1948年9月9日,它是由上海文汇报同仁与当时在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共同创办的
2、明报,1959年,查良镛出资8万,沈宝新出资2万,共同创办《明报》,每日出版一张。
3、香港商报,香港商报创办于1952年,多年来,荣列本港最受欢迎十大中文报章之一,是中国政府特许在内地公开发行之报章。
4、星岛日报,胡文虎于1938年创办,是一份历史悠久、发行网覆盖全球的中文国际报章。
5、东方日报,1969年1月22日创刊。为东方报业集团马惜珍等人创办。除香港、两岸及世界新闻信息外,更有产经、娱乐、体育、波经、马经、副刊等栏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香港地区报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方日报 (香港中文报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星岛日报 (星岛日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香港商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报 (明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汇报 (文汇报)
东方, 苹果, 明报
《小说与诗》是一份香港文学报,接受新诗、小说、散文诗投稿。主编是香港诗人魏鹏展及吴汉松。刊物由香港小说与诗协会出版。《小说与诗》不雕饰,不花巧,不追求销量,坚持严选优秀文章,刊物要正式发行及公开:1.书局能买2.读者能订阅3.图书馆能借阅,对象是中港台澳和海外所有作者及读者。
1. 提供基本材料:
系统蒐集香港文学资料,为读者提供基本研究资料,作为研究的起点。
2. 资料范围广泛:报纸、期刊、书籍、研讨会论文、单张、书信、档案档案、文献文物等。
3. 分类入档,方便读者触类旁通:读者并可因应研究之不同需要,参考其他相关的档案,掌握更多资料。如研究戴望舒的读者,除参考「人物档案〔戴望舒〕」,亦可旁及「报纸〔星岛日报.星座〕」。
4. 辅以社会文化资料:除香港文学资料外,亦旁及香港社会与文化资料,以期反映香港文化生态。
5. 有关香港文学档案的详情,请参阅卢玮銮教授:〈造砖者言——香港文学资料蒐集及整理报告〉(《香港文学》2005年6月号)。
重要的刊物有《红豆》。一、20、30年代的香港文学五四新文学对香港影响甚微。20年代,现代香港文学逐步发生。1928年香港第一本新文学杂志《伴侣》创刊,培植了香港第一-批 新文学作者; 1929年,香港第一个文学社团“岛上社”成立,有力推动了新文学在香港的发展。30年代,是香港新文学的勃兴时期。新文学刊物大量涌现,大量新文学作品发表,初步显示了香港.新文学的成就。重要的刊物有《红豆》,重要的作家有侣伦等。二、抗战时期的香港文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一些内地文化人士避战乱南迁至港,如巴金、茅盾、戴望舒、萧红、端木蕻良、叶灵凤、施蜇村、夏衍、林语堂、萧乾、郁达夫、巴人、陈残云等。南来作家对香港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果,使香港的新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这些作家写于香港的作品有长篇小说:茅盾的《腐蚀》、萧红的《呼兰河传》、端木蕻良的《大时代》、夏衍的《春寒》等;中篇小说有许地山的《玉官》;短篇小说有萧红的《后花园》、《小城三月》等;散文有茅盾的《劫后拾遗》、楼适夷的《香港的忧郁》等;诗歌有戴望舒《我的记忆》、《望舒草》 、《灾难的岁月》、袁水拍的《后街》等。
MONDAY,YES,MILK都不错的.Monday 香港地区发行的一本时尚类杂志,主要介绍流行趋势,服饰,发饰,彩妆,娱乐等等,港元12元,周刊.YES 由倪震创办,内容主要是港台明星的娱乐新闻,新歌,介绍服饰化妆品的杂志,周刊,港元15元.新 Monday(<新地>,我觉得一般,太多八卦东西)2000年英皇集团创办《新Monday》周刊,致力发展成为市场上领导销量的娱乐及潮流资讯刊物。由於读者需要及市场竞争,《新Monday》秉承一贯健康创新的营运方向,销量屡创新高,乃全港最受年青人欢迎的周刊,稳占畅销杂志一席位。香港潮流时尚杂志《milk》 《milk》的主创人员都是香港时尚杂志界很前辈的人物,然而可贵在多年不变的潮流之心和童真幻想。这样一本自然、充满型格的十分有style的杂志,令人无限向往啊。
新Monday
NEXT MAGAZINE 一般的杂志U MAGAZINE 青年人吃喝玩的杂志
你好,香港财经类的杂志有:《每周财经动向》、《经济一周》此外,香港的主要报章都会有财经版的,但如果是比较集中报导财经新闻的是《信报'》和《经济日报》,而信报亦有一份《信报月刊》专门讨论财经的。而《经济日报》比信报历史较短,它每个星期一都会附送一份《投资理财》的周刊,普通的投资者会较爱看, 因为相对来说比较浅易。如果以上回答能帮助到你,请记得随手点“满意回答” Y(^_^)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