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 越来越成为素质 教育 下的一个重要的学科,体育运动能够锻炼人们的身体,同时体育运动相关的论文也有很多。下面我整理了关于体育运动的论文,供你参考。体育运动的论文 范文 篇一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和恢复 很多人在运动之后都叫苦连天,浑身酸痛,好几天都感觉很累,缓不过来。这很正常,运动量大了或者改变训练 方法 ,许多健身 爱好 者就会感觉疲劳。可是,身体累,大多数人都认为需要好好补补,但好好吃就能补回来吗?怎么才能科学的恢复过来呢?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疑问。疲劳是一种生理性现象,只要不是因为疾病所造成的或者是过度疲劳,一般不影响身体健康。人体生理学认为疲劳对人来说是一种保护性的机制。同时疲劳又是一种运动量的标志。对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来说,疲劳是一种正常的反应,没有疲劳就没有超量恢复。当然前一次疲劳没有消除而新的疲劳又紧接着产生,积累起来就会造成过度疲劳,不利于身体锻炼,也不利于身体健康。因而及时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显得格外重要。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一、简述运动性疲劳 (一)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自1880年莫索(Mosso)研究人类的疲劳开始,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了。许多著名学者从多种视角采用不同手段广泛研究疲劳,并先后给疲劳不同的概念。在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1982)上对疲劳的概念取得了统一认识,即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这一疲劳概念的特点是:①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与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②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吸氧量和输出功率间在某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指标或各指标的同时改变都可用来判断疲劳。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综合反应过程。 (二)心理疲劳与身体疲劳 疲劳一般分为心理疲劳和身体疲劳。心理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其主观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 记忆力 障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准确。行为改变表现为动作迟缓,不灵敏,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身体疲劳是由身体活动或肌肉活动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的下降。身体疲劳分为全身的、局部的、中枢的、外周的等类型。身体疲劳常因活动的种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症状。在运动竞赛和运动训练中,身体疲劳和心理疲劳是密切联系的,故运动性疲劳是身心的疲劳。 二、消除运动疲劳 体育锻炼后身体会产生一定的疲劳感,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方面是:社会科学论文肌肉力量下降,收缩速度放慢,肌肉出现僵硬、肿胀和疼痛,动作慢、不协调是肌肉疲劳的表现;第二方面是反应迟钝,判断错误,注意力不集中是神经疲劳的表现;第三方面是内脏疲劳,其表现为;呼吸变浅变快,心跳加快等。 由于运动量不同,每个人情况不一样,产生的疲劳也有不同程度之分。一般将疲劳分成三个层次:轻度、中度和非常疲劳。运动后产生疲劳感是正常的。轻度疲劳可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中度疲劳通过采取一系列手段也很快能消除,不会影响身体;但如果重度疲劳不能及时消除,就会影响学习和生活,损伤身体。研究证明,运动员提高体育成绩最关键的两个条件是运动训练的科学性和恢复手段的有效性,由此可见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重要性。 疲劳是由于活动使工作能力及身体机能暂时降低的现象。根据疲劳产生的机制和疲劳的分类,消除疲劳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一)、消除疲劳的途径 1.用各种方法使肌肉放松,如整理活动、水浴、蒸汽浴、桑拿浴、理疗、按摩等,能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排出及营养物质的补充。 2.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机能状态来消除疲劳。如睡眠、气功、心理恢复、放松练习、音乐疗法等。 3.通过吸氧、补充营养物质及利用某些中药来调节身体机能补充机体在运动中大量失去的物质,促进疲劳的消除。 (二)、消除疲劳的方法 1、充足的睡眠 睡眠是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加深的结果,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睡眠时机体感觉减退,意识消失,全身肌肉处于放松状态。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关键。因此,我们要非常重视睡眠。青少年和成年运动员每天要保证8至9小时的睡眠,特别是在大运动量训练和比赛期间,睡眠时间应适当延长,机体的疲劳能得到有效得恢复。 2、科学的整理活动 剧烈运动后骤然停止,会影响氧的补充和静脉血回流,减少心血输出量,致使血压降低,造成暂时脑贫血,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对机能的恢复、疲劳消除和肌肉酸痛的消除都不利。因此,在运动后应做适当的整理活动。做整理活动时量不宜大,动作尽量缓慢、放松,使身体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如进行慢跑、走或做放松操,同时进行深呼吸;也可随音乐进行放松跳动等。若活动量过大则会超量恢复,疲劳不但不会消除还有增加。 3、按摩 按摩是加速疲劳消除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常用的按摩方法有机械按摩(按摩椅、带式按摩机、按摩床、滚动放松机和小型按摩器)、水力按摩、气压按摩以及人工按摩。通过按摩不仅能促进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转换,使因疲劳引起的神经调节紊乱消失,而且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加强局部血液供应,促进代谢产物的排出,加速疲劳的消除。 按摩的部位,根据项目的特点和疲劳程度而定,一般将按摩的重点放在运动负荷最大的部位。采用人工按摩时,肌肉部位以揉捏为主,交替使用按压、抖动和扣打等手法;关节部位以揉为主,穿插使用按压、搓和运拉,按摩开始和结束时用推摩和擦摩的手法,按摩可在运动结束与整理活动一并使用,也可在运动结束洗澡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当运动员非常疲劳时,需休息2至3小时再按摩。 4、温水浴 运动后进行温水浴,可刺激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改善神经、肌肉的营养,同时可使汗腺分泌增加,肌肉放松,达到加速消除疲劳的目的。温水浴的水温为40℃士2℃,每次10-15分钟,勿超过20分钟。 5、心理疗法 心理疗法主要是意念活动。运动后通过一定的套语暗示,可消除神经紧张、心理压抑,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速疲劳的消除和机能恢复。目前常用的有自我暗示和自我催眠。如:在全身自然舒适的状态下进行暗示——“我躺在一个舒适的地方,空气新鲜;我放松了,没劲了,眼皮发沉,劲部放松,腰背放松,大、小腿放松,全身放松”。在设计暗示语时,勿须考虑语言修饰和语言的逻辑性。暗示放松时间为l0分钟左右。 6、药物疗法 为了尽快消除运动性疲劳,可适当使用一些药物,在排除兴奋剂的前提下,尽量使用维生素或天然提取的专用药物。这样能有效地调节人体生理机能。加速新陈代谢,补充能量;减少组织的耗氧量,减少氧债,改善循环尤其是微循环,提高生物氧化过程,补充肌肉营养;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扩张冠状动脉。日前常用的有维生素B1、B12,维生素C、维生素E,黄芪、刺五加、参三七、人参、鹿茸、冬虫草和花粉等。 另外,保持良好的心情,也能加快疲劳的恢复。 三、结论 总之,运动性疲劳虽然不是疾病,但疲劳得到累积的话,对人的身体各各机能也会有不良的反应,因此我们要及时的对运动性疲劳加以恢复。以上介绍的方法针对性强,没有条件的,可以选择几种恢复法,如温水浴、按摩、心理疗法等,完全不用花费多少,就得到身体的放松和疲劳的恢复,何乐而不为呢。 体育运动的论文范文篇二 体育游戏是人们比较喜欢的 文化 娱乐项目之一,也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作为一种活动形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特别是在开发学生智力,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教材这一艺术性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动作技术、技能,及时培养学生坚毅,勇敢顽强,机智果断和集体主义观念等优良品质,都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具体深入地运用游戏教材效果更好,更合理,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探讨。下面我谈谈对此问题的几点粗浅的体会和认识。 1.体育游戏在准备部分的运用 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部分主要任务就是用较短时间,迅速将学生组织起来,集中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机体从相对静止的状态进入到比较活跃状态,为基本部分的教学做好准备。然而,大多数教师在体育课准备活动部分都采用常规性准备活动,让学生绕操场慢跑几圈,做几节徒手操,身体各个关节活动一下就算完成。如果不管讲授什么内容,都千篇一律,长此以往,只限于这一种模式的情况,不但不能活动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兴趣,而且对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也是不会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根据课程的内容,任务适时安排一些体育游戏来提高学习兴趣。假如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是双手胸前传球,如按上述准备活动的安排,达不到预期效果。在准备部分中,就可以以游戏的方法安排“头上跨下传接力”、“运球接力”等游戏,使学生在竞赛中既活动了身体,又掌握了球性。 2.体育游戏在基本部分的运用 基本部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新教材、复习旧教材,使学生牢固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各种基本动作只有在反复练习中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牢固的掌握。但多次重复某一动作,学生会感到单调枯燥。如,上 短跑 课时,过去就是一味强调反复练习次数,时间一长学生就产生了厌烦情绪,感到没有意思,以至对体育课产生逆反心理。如果改变过去的那种单一的教学法,利用游戏竞赛的方法,将全班学生按技能分成若干个组,进行综合性的练习比赛。如,“迎面接力”,“15米行进间高抬腿——15米后蹬跑——15米冲刺跑”。通过这样的安排学生不仅愿意做,还会大大的增强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更重要的是动作技术的形成是在不断的泛化,强化中实现的。所以我们认为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掌握动作技术和技能,也只能靠不断的反复练习,诱导强化从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的生理规律来看,教学中只靠强硬的命令,没有科学有趣的教法和组织形式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在体育教学的基本部分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游戏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效内容。 再如, 长跑 项目是学生的头痛的一个项目。如果教师始终采用一种练习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就会感到头疼,单调,学习情绪和意志品质等方面都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结合教学内容把长跑课变成游戏课。如,采用“ 接力跑 ”、“追逐跑”、“领先跑”、“队形变换跑”……这样既能使单纯的跑变成各种形式的跑,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3.游戏在结束部分的运用 结束部分的主要任务是有组织地结束教学活动,使学生身体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这部分的体育游戏做以动作缓和,运动量小的形式进行,为了不使学生兴奋性提高,竞赛性的游戏要少,相对间隔时间要大。主要以看、听、说等形式进行,把音乐、舞蹈融进于练习之中,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达到积极放松和恢复的目的。 4.运用体育游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体育游戏作为基本内容的辅助性练习和专项练习应紧扣课的基本内容.时间不要太长。游戏的动作必须在动作技术已经基本掌握的前提下来安排,对于动作要求高,难度大,危险性较大的内容,在选择游戏进行专项练习时一定要慎重。否则易形成不正确的动作定型,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好的影响。 (2)在安排游戏过程中,学生性别不容忽视。在游戏创编和选用上,由于男女学生在心理、生理上发育的不同,从而使他们在身体素质,承受运动负荷大小不同,要求不能千篇一律。 体育运动的论文范文篇三 浅谈 体操 教学中保护帮助“以人为本” 保护与帮助是体操教学的一大特点,也是体操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正确的运用保护和帮助,有利于减轻练习者的心理负担,消除顾虑,增强信心,预防运动损伤,便于尽快地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掌握动作,提高动作质量。因此,加强保护与帮助在体操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但在保护和帮助中,我们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有的特点,有胆大粗心的,小胆心细的;对器材有畏惧心理而不敢做动作的等等,这些特点就要求教师在教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合理的保护帮助手段对其进行帮助,这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1.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网络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本问题加以研究得出结论,供大家参考。 2.结论与分析 以人为本的诠释 以人为本的直接解释是以人为“根本”。 严格意义上说,以人为本是 人力资源管理 的范畴,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管理,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而我们在体操教学中,借鉴其原则,在保护和帮助中运用其原则,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分好的帮助学生学习和完成动作。 保护和帮助的重要性 在体操教学中,因思想方面的原因造成运动损伤往往比例较大。其主要表现是准备活动不充分,没有保护与帮助,麻痹大意等。出现这种情况,多因保护与帮助未引起师生的足够重视,且未采取相应的保护 措施 ,包括教师自己进行和指定学生之间进行的保护与帮助。为此在体操教学中必须提高对保护与帮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教师和学生在实施保护与帮助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不仅将其看做是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而且要认识到这是维护和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加速掌握动作技术进程的有力措施。克服“动作简单,不必保护与帮助”的错误思想,做到耐心细致,即使没有出现危险,也不能麻痹大意,防患于未然。一旦出现危险,要有舍己救人的精神,不惜一切竭力救援,使练习者摆脱险境。此外,教师除了指定有关人员实施保护与帮助外,应加强课堂纪律的教育,提高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严密组织好课堂教学,合理运用教法,安排好运动强度和密度,为保护和帮助创造良好的条件。 保护帮助在教学中的作用 加速学生对难度动作的掌握 有的体操动作难度较大,练习者难以独自完成,必须在保护帮助下完成,如双杠的手倒立、跳马的前手翻、吊环的后摆上、自由操的后空翻等。这些较难的动作,对于一般练习者的神经系统、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有很高的要求,在练习过程中要想建立动作概念,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必须在保护帮助下完成。 消除练习者的恐惧心理 由于体操动作复杂多样,在日常生活中不易见到,而在体操中是常见的。如回环、翻转、腾越等。人在翻转时处于腾空状态,有时甚至要连续做几个翻转,这对人的心理压力极大。要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只有反复实践才行。由于人体在一些器械上处于一定的高度且有复杂的空间变化,因此有可能造成脱手碰撞等危险情况,容易使学生产生对器械的恐惧,为了保障学习的安全,在教学中要不断地采用正确的保护帮助,使学生消除恐惧心理。 根据不同的对象做到区别对待 对于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特点,在运用保护帮助上应做到区别对待。例如,对肥胖型的学生多助力,以诱导性助力帮助方法,逐步进人正式动作的练习。 3.合理运用“以人为本”原则 保护帮助方法的“以人为本” 保护帮助方法分三种:准备活动中的保护帮助、器械上的保护帮助、他人的保护帮助。 在一般准备活动的基础上需要强调的是,进人具体练习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准备活动。如腕、颈、背等关节往往受伤比例较大一些,因此,在准备活动中根据上述部位的关节做专门的练习,注意局部负荷量,合理安排项目顺序等,是值得教师认真对待的问题。在项目和动作的调配上,支撑项目和悬垂项目,跳跃项目和技巧项目,支撑和垂悬动作等不要重复进行。 在准备活动时要采用“以人为本”,掌握学生的兴奋点,合理利用合理的活动帮助学生充分热身,为下面的课程做好准备。学生中有好动的,你让他跟你正规的做徒手操,拉柔韧,他没激情。根本就热不了身,极大影响下面的课程,那教师就可以采取别的方法帮助去热身,比如,教师和学生互动做个游戏等,积极性起来了,也热身了,目的达到了,那么课也就能在学生积极性很高的情况下完成。这就从根本上发挥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没有保护与帮助的情况下造成受伤,除表明思想上不够重视,缺乏严密的组织教学外,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欠缺是一个较严重的问题。由于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在出现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不能“自护”。故进行保护与帮助时,要取得学生的密切配合。教师要在每个动作要领的示范讲解后,及时向学生传授保护与帮助的方法,使学生在练习中能独立运用,这是不断提高保护与帮助能力的重要措施。例如教会学生在出现危险情况时,顺势做曲臂、团身、滚动、下蹲等,保持全身肌肉紧张,减缓冲击地面的力量,避免头部直接触地,此外改变动作性质和身体姿势。中止练习,紧握器械等亦是自我保护的有效方法。 器械上的保护帮助是非常重要的,是学生完成动作的根本。学生能否完成动作,不仅仅是靠自身的大胆和对技术的掌握来衡量,也要靠教师对学生在完成动作中的保护帮助的合理程度来看,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要了解,能从本质上帮助学生完成动作,这是“以人为本”原则的良好体现。 保护和帮助不当亦会造成运动伤害,主要反映在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和手段上。这方面既包括了教师对所传授的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是否清楚,也包括学生对该动作的保护帮助是否理解和灵活运用。为掌握好某动作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必须根据动作技术的需要,处理好站位和观察,操作部位和操作手法,操作时机和脱保等关系。眼疾手快、步伐灵活,判断准确是保护与帮助成败的关键。首先有正确的站位和能迅速起动的身体姿势。一般是两腿自然前后或左右开立,两膝微屈,两手放于体前,上体前倾,为迅速起动做好准备。双杠支撑的动作一般站在器械的侧面,悬垂类后摆动作应站在器械后侧下方,翻转类动作则应根据动作的特点和变化站在做动作瞬间身体重心投影点后侧方。在选择好有效位置和保持迅速起动姿势后,要冷静观察练习者完成动作的情况,对技术变化大的动作,手眼协调地作出反映。一旦发现有危险,要立即移动到练习者重心轨迹的垂直线位置,运用保护或帮助的方法,使其完成动作或中断练习。一般而言,对绕横轴翻转动作是观察其头部和身体姿势,对绕纵轴的 翻转和摆动动作是观察其肩部或躯干,而绕复合轴的动作则应观察其身体姿势的变化和完成动作的规格。 他人的保护帮助,所说“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的不明显,但也是存在的。一学生做动作,而另一学生采取保护动作时,主动保护帮助的学生要根据被保护的学生的现场情况来采取措施,这样才能保护到位,减少伤害的发生。 保护帮助手法上的“以人为本” 保护手法有直接助力、间接助力两种方法 直接助力的操作的手法包括保护手法和帮助手法。常用的保护方法有接、抱、挡和拨等,可以使练习者改变身体位置,减缓或加快动作的速度,避免剧烈摔倒和砸碰器械而获得较为安全的落地姿势。帮助手法有托、送、挡、拨、搓、扶、推、提、拉、压、扶持等。如前手翻(顶、托、扶持)具体运用时应根据动作要求和当时情况决定。 之所以有这些手法,最主要的还是学生自身对身体的控制能力不好,教师就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采取合理的措施,如:托、送、拨等手法,帮助学生完成动作。教师以学生为中心采取的这些措施,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间接助力主要有信号帮助、标志物帮助和障碍物帮助等手法。信号帮助:常用掌声、语言作为帮助手段。如双杠手倒立时常用收腹、前移、后移等。标志物帮助:通常用竹杆、小旗、实心球等实物。如鱼跃前滚翻时可用竹竿做高度标志、跳马可有小旗做步点标志等。障碍物帮助:常用绳子等实物。如:前空翻时可用绳子做障碍物,让学生越过这个高度。 这些辅助手法的运用,能极大的帮助学生完成动作,学生做动作时,有这些手法帮助学生加深印象,集中注意力。这些手法的运用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而采取的,也就是我们上面说的“以人为本”。 4. 结论 保护和帮助在体操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是体操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去除对体操的恐惧感,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以人为本”的原则,使体操课上的更好。 保护和帮助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充实与完善才能提高作用及质量。因此保护和帮助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还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加强实践环节达到教学的目的。 保护和帮助的方法和手法在体操教学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运用要以“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依据贯彻到每节课中。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如何进行体育锻炼论文 2. 关于体育运动的短文 3. 大学体育论文范文 4. 有关体育运动的心理健康论文 5. 体育论文范文 6. 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毕业论文范文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刚才对方辩友津津乐道地谈网上教育,但网上教育不过是商家的夸大其词的炒作罢了。不仅在中国,即使在美国权威杂志《今日美国》的调查表明:86%被调查的教师、图书管理员以及电脑管理人员相信,孩子们使用因特网不会提高他们的课堂成绩。 刚才对方辩友滔滔不绝,无非是向在座各位展示了网络在信息交流方面的快捷性和方便性。但我奉劝您对中学生上网可不要雾里看花,我愿借对方一双慧眼,把网络的利弊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从量上说,目前网络有三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一类是网上安全问题,主要是指黑客、病毒和网上欺诈等;第二类是指传播色情暴力和仇恨的不良信息;第三类是形形色色的信息污染和垃圾,就在对方辩友慷慨激昂的四分钟陈词里,全球主要网站已经被黑客入侵了近200次,全球互联网计算机可能已经被最新病毒感染了170万台次……现实中,中学生上网已带来了诸多危害: 其一,据一项调查显示,不少的中学生成了小"网虫",沉湎于网上,将90%的时间用到网络游戏上,做了网络的俘虏,为网络所累,痴迷于"网吧"、"聊天室"不能自拔。不仅耽误了学习,甚至犯罪,据2000年4月《广州日报》报道,一名15岁的中学生为了"随心所欲"地上网玩网络游戏,竟然杀害自己的表姐,以达到占有她电脑的目的。 其二,小学生极易沉浸到网络的虚拟化生活空间中,一旦回到现实社会就产生一种孤独感,患上"网络疏离症",成天高唱:网络是我家,我的眼里只有它。这样对心理造成严重损害。同时在生理上中学生正处于快速发育时间,但是他们一上网就是四、五个小时,不仅眼睛超负荷运转,危害视力;也使得脊椎变形,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所以网络的这么多弊与网络在信息交流方面的快捷性、方便性这一利相比,难道不是弊大于利吗? 其次,从质上说,我们今天讨论特定主体是小学生,他们是特殊的群体,他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求知欲望极其强烈,但他们生理、心理还未成熟,对待新事物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自制力差。这些固有的特征,与网络固有的问题,在本质上就构成了小学生与上网之间固有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所以现实迫使国家机关颁布关于网络管理的专项法律,但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无疆域特征也导致了法律难以奏效。正如尼葛洛庞蒂所指出的,在网络世界里,人类社会现存的法律,就好像一条条"在甲板上叭嗒叭嗒拼命喘气的鱼"。所以,在目前及可预见的将来,网络的种种弊端仍然存在。也许将来某年某月某日,网络将成为一方净土。但一万年太久,我们只争朝夕,现实是网络已经对中学生的身心构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同学们,面对我们的伙伴自投罗"网",而一"网"情深,为避免"网"事不堪回首,我们呼吁该下网时就下网,清清爽爽好时光。 正方二辩: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对方辩友大家好!首先我想指出对方辩友在刚才陈词时犯的一些错误。 首先,对方辩友说美国有80%的教师、图书管理员经过调查发现,他们的孩子不能通过网络来提高成绩,可是我要问对方辩友,现在成绩能代表素质吗?我们国家现在正在推行素质教育,如果你们光讲成绩,那岂不是又回到了应试教育的死圈子里吗? 还有对方辩友举出种种的特例来证明网络对我们小学生的弊端。但是,我要说任何新事物在新生阶段总会产生一些不适应弊端,像工业革命以及各种封建生产关系等,虽然在刚产生时造成一定的坏影响,但我们能否定它的伟大吗? 目前我国正在推行素质教育的政策,在信息时代里,网络与素质教育可以说是一家人,其原因是网络可以打破时空界限,达到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相互之间的互动交流,网络这个优势对素质教育帮助极大,可以说是给素质教育工作推上了双翅。 由于网络对素质教育的帮助,目前出现了"网上远程教育"这个名词,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周游全球各地名牌学府,访问著名的图书馆,查询任何所需资料,足不出户就可参与学术研究,通过互联网从广泛的范围内选择适当科目进行深造,借助在线公布的课程资料,从容地完成学业,考试后可以马上知道成绩,有了问题可以随时通过电子邮件请求老师指导。例如,北师大实验中学前几年就与北京电报局合作在东方网景网站上推出了北师大实验中学网校,实行同步教学,每周网校教学内容全部由实验中学年级各学科各周进度保持一致,读者在全国各地通过上网都可身临其境地接受全面教育。 目前,我国好学校和好老师并不多,不能完全满足所有好学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互联网可以把原来限于有限时空里的优秀教学内容无限扩大,所有能上网的中学生都可以在网上接受到全国一流中学的良好教育,所以上网就显得尤为重要。 反方二辩: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大家好!刚才对方辩友说上网可以查资料,但是小学生上网就是查资料吗?同时对方把"上网"等同于"网上教育"这不明摆着偷换命题吗?那么你对许多中学生网上聊天、搜寻色情信息,作如何解释呢?这就是所谓的"教育"吗? 下面我将系统地陈述中学生上网所造成的种种弊端: 第一、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经常上网获取那些零散和不系统的知识,不但不会提高小学生的能力,反而会比以往退化,而且还有不少小学生,因为无法处理过量的信息而患上"信息焦虑"等精神病。此外,据英国的米德塞克斯大学的蒂姆莱贝教授统计,网上非学习信息有47%与色情暴力有关,一旦学生接触到这些信息,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第二、由于网络对中学生具有无限吸引力,所以导致很大一部分中学生沉溺于网络,从而患上"网络上瘾症"、"网络疏离症"等新型的精神性疾病,这些网虫们不要家人不要同学,脱离现实生活,完全是一群有着程序化思维的类机器人。 第三、网络传播诱发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由于网上传播的大多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息为主,这往往与接触这些信息的中学生脑中积淀的中国文化产生冲击,严重的会形成另一种殖民主义。 第四、网络语言的大量使用弱化中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网络上以英语的使用率和内容为最多,分别为84%和90%,网上的错别字、病句随处可见,中学生长期与这种语言环境接触,不能不令人担忧。 最后,我提醒对方辩友不要对大量事实听而不闻。
足球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在各领域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足球论文参考文献范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袁静.论校园足球回归育人本原之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01):40-42+96.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A].体群字[2009]54号
[3]陈珂琦.对加强校园足球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认识与建议[J].中国学校体育,2015(5):9
[4]颜中杰,何志林,玄刚.上海市校园足球活动的困境与出路[J].体育科研,2011(1):65-68
[5]李纪霞,董众鸣,颜中杰.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3):85-89
[6]董众鸣,袭波,颜中杰.开展校园足球活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2):78-82
[7]梁伟,刘新民.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推进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4(3):151-153
[8]肖佳川.构建校园足球文化促进足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J].兰州教育学院报,2015(6):165-166
[9]王涛,崔世君.新型足球教学模式的构建与传统足球教学比较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5):108-101
[10]陈枭.校园足球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J].当代体育科技,2016,(34):146-148
[11]张云波,王晓茜.校园足球推广背景下高校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22):65-66
[12]王登峰.从"有"到"强":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J].体育科学,2018,38(4):3-7,21
[13]李卫东,何志林,董众鸣.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发展模式的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2):87-9
[14]陈书玲.利用校园足球健全学生人格[J].求知导刊,2015(22):18.
[15]孙晓娟,吴澳.校园足球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5):62-63.
[16]侯学华.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价值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2):77-83.
[17]黄文洁.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构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18]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国学校体育,2016(07):29-33.
[19]孙宇.新形势下我国校园足球运动的运思与发展[J].电大理工,2017,(01):81-82.
[20]姚杰.足球进课堂背景下中小学足球教学的阶段性地位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7,(03):36-37.
[21]周东升.浅析校园足球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作用[J].青少年体育,2017,(03):32-33.
[22]宋辉.我国足球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7,(09):20-21.
[23]刘陵,张伟.青少年趣味足球的内涵解读及推进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7,(09):155-156+159.
[24]陈斌.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目标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7,(09):209-210.
[25]吴剑,桂蓉,曹电康.校园足球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17,(03):138-142+160.
[26]刘志敏.新疆少数民族青少年足球运动参与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7,(03):156-160.
[27]张应龙.文化认同视域下欧洲职业足球文化特征及其启示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1):117-120.
[28]程万军.浅谈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训练的'方法[J].民营科技,2017,(03):227.
[29]吴楠.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策略研究[J].运动,2017,(06):18+5.
[30]郑志强,李向前.中国职业足球联赛理事会构建的反思与重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03):22-26+31.
[31]高治,郑原,王岗."足球改革"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03):86-93.
[32]姜南,侯学华.我国校园足球政策执行动力系统及优化路径分析--以协同学理论为视角[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1):143-147.
[33]艾强.足球产业经济贡献与影响足球发展的经济因素[J].经济研究导刊,2017,(08):36-37.
[34]孙莹莹.分析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管理及其执教法[J].当代体育科技,2017,(08):67+69.
[35]沈雁平,牛曼兰,罗卫东.群众业余足球参与者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合肥市的业余足球参与者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2017,(03):95-99.
[36]曹然.校园足球活动中伤害事故的预防和科学应对[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7,(05):71-74.
[37]郭风,谭继业.中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现状的分析与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7,(07):81-82.
[38]余翔.成都市五人制足球俱乐部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7):145-146.
[39]杨培岭.团队文化视野下解读中国足球运动员技能危机[J].当代体育科技,2017,(07):190-191.
[40]贺涛.荆门市足球裁判员队伍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运动,2017,(05):44-45.
[41]王本鑫.浅析足球运动对现代人社会生活健康的影响[J].科技经济导刊,2017,(07):215.
[42]顾海亚.小学足球教学的几点思考[J].田径,2017,(03):48-49.
[43]王岚.足球运动员损伤现状及对策研究综述[J].安徽体育科技,2017,(01):73-75.
[44]陈爱国,陈丽萍,颜军.8周足球运动改善留守儿童执行功能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01):85-89.
[45]张文波.高校足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6):162-163.
[46]吴军.浅析体育教育专科学生足球裁判能力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7,(06):107-108.
[47]何杰.长沙市校园足球试点高中足球活动的开展现状研究[D].延安大学,2016.
[48]李勇.葡萄牙足球历史演进及崛起因素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02):113-117.
[49]杨世东.南京市青少年业余足球培训市场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17,(02):130-134.
[50]李水强.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开展瓶颈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02):154-156+200.
[51]陈浩.简论足球技术中场上意识的培养[J].运动,2017,(04):13-14.
[52]郝宗继.足球游戏在足球训练中的作用分析[J].运动,2017,(04):15-16.
[53]康喜来,李德武.新形势下校园足球的角色定位和发展[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7,(01):85-89.
[54]周丽芳,文佳黎.基于遗传算法的虚拟足球游戏设计[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7,(02):209-213.
[55]曾广平.论小学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意义[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2):206+243.
[56]宋娜梅,梁潇,林用彬,郑丽.中学校园足球文化结构及认知差异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02):30-37.
[57]谢军,刘鸿优.比赛情境因素对中国足球超级联赛技战术表现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02):107-111+136.
[58]刘林星,田德宝.校园足球发展环境建设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7,(01):155-158.
[59]魏家鹏.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与疲劳消除方法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5):43+45.
[60]李忠.关于常见足球训练中的技术技巧解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05):56-57.
[61]程公.关于我国高校校园足球竞赛联盟机制的研究[J].科技风,2017,(03):217.
[62]酒华炜."校园足球热"背景下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内涵与构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1):102-106.
[63]赵丽敏,刘鹏.中国企业并购欧洲足球俱乐部的动机与策略分析--基于中国大健康产业的视角[J].对外经贸实务,2017,(02):77-80.
[64]郑波.比较视域下的高校足球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7,(01):31-39.
[65]刘圣泽.阿勒泰地区中学生足球训练方法调查与分析[J].武术研究,2017,(01):145-147.
[66]郭振,乔凤杰,李声民.日本大学足球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2017,(01):121-127.
[67]黄华.我国职业足球转会制度的法学透视[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01):15-19.
[68]徐金成,高璨,高颀,洪平,赵杰修.中国足球运动损伤研究现状及其国际比较[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7,(01):84-90.
[69]李旭天.校园足球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J].青少年体育,2017,(01):109-111.
[70]周俊杰,应依岐.日本足球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青少年体育,2017,(01):42-43+46.
[71]徐龙兵,马加威.浅析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的问题及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7,(03):13+27.
[72]杨大轩,唐士智.广东省校园足球裁判员队伍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3):69-72.
[73]孙奇.身体功能训练对足球运动员身体素质影响的相关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74]梁冰.从足球热思考制约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7,(01):150-153.
[75]付海涛.日本校园足球竞赛体制分析及其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7,(01):171-174.
[76]龚波,陶然成,董众鸣.当前我国校园足球若干重大问题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01):61-67.
[77]房鹏飞,陈盼.广西中小学校园足球县域发展探讨--以灵山县校园足球开展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7,(01):80-84.
[78]朱广新,孟凯利,刘杰.核心训练对足球运动员身体平衡稳定性的研究[J].运动,2017,(02):15-16.
[79]王欣.简析高校足球训练中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J].运动,2017,(02):17-18.
[80]姜南.我国校园足球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视角[J].中国体育科技,2017,(01):3-8+26.
[81]柳鸣毅,丁煌.基于路线图方法的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体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01):33-38+46.
[82]王永强.情绪效价与执法经验对足球竞赛中犯规判罚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01):96-100.
[83]张志武,苏长来,刘占鲁.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的目标人群定位及模式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01):49-52.
[84]赵成浩.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开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01):191-192.
[85]艾强.足球发展与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若干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02):169-170.
[86]李蕾,洪长清.篮球和五人制足球运动员功能性动作筛查的研究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02):234-236.
[87]郑波,刘迅.基于校园足球文化构建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2):148-149.
[88]高林.高校足球中足球意识的培养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2):173-174.
[89]周俊,卢开智,普春旺.浅析现代职业足球运动的发展趋势[J].当代体育科技,2017,(02):201-202.
[90]马骏.重庆力帆足球俱乐部官方微博营销现状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01):50-51.
[91]王冰.浅论提高小学足球教学质量[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01):133-134.
[92]王勤海,李帅.德国职业足球"50+1"政策探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7,(01):18-22.
[93]王泰峰.哈尔滨市小学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现状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1):71+73.
[94]程杰.校园足球的安全措施及预防[J].当代体育科技,2017,(01):16-17.
[95]付瑶.青少年足球团队意识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7,(01):237+239.
[96]张建辉.足球运动中的物理原理[J].当代体育科技,2017,(01):244-245.
[97]颜京朋.结合儿童生理特点的足球技术训练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1):32+34.
[98]赖健.我国青少年足球竞训体系与管理体制探索[J].运动,2017,(01):23-24.
[99]傅鸿浩.我国校园足球内涵式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100]杨铄,冷唐蒀,郑芳.职业足球联赛外援配额制度研究[J].体育科学,2016,(12):18-29.
[101]甄茂洋.北京市东城区小学生足球联赛对校园足球文化影响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6.
[102]郑秋晨.校园足球与体育产业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6.
[103]傅鸿浩,张廷安,水祎舟,郝霖霖.英文期刊中足球运动的研究领域及热点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11):119-127.
[104]张兵,仇军.管办分离后中国职业足球改革的路径选择与机制依赖[J].体育科学,2016,(10):3-9.
[105]刘永宝.贵阳市中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状况与发展对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
[106]殷海涛.足球进校园前提下的校园文化构建研究[D].苏州大学,2016.
[107]张磊,张廷安,夏辉,任定猛.中国足球生态系统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08):117-124.
[108]张琪,龚正伟.我国足球改革的未来效应及其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04):65-72.
[109]刘飞,龚波.欧洲足球协会联盟财政公平法案对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的启示[J].体育科学,2016,(07):24-31.
[110]贺珷.校园足球师资培养与培训体系流程及组织结构优化和再造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111]郭尼.男子足球运动员脚背内侧踢球技术运动学特征分析[D].中北大学,2016.
[112]宁柠.中日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发展现状与对比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
[113]张玉婷.北京人大附小校园足球开展模式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6.
[114]阴鑫星.西安市中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6.
[115]陈陆隆.基于SWOT视角下的西安市高校五人制足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6.
[116]胡志浩.终身体育视角下淄博市初级中学校园足球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
[117]唐光耀.开封市"省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体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吉首大学,2016.
[118]彭家煜.长沙市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足球运动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D].吉首大学,2016.
相关体育论文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彭庆文.大学体育概念新释[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6).74-79.
[3]冯晓辉.中学体育艺术类课程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
[4]魏丕勇.于涛.体育与艺术关系研究的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2,(1):11~13.
[5]梅汝莉.“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J].中小学管理.2002(12).
[7]白学军.智力心理学的研究进展[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8]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9]欣心.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J].北京教育.2002.(5).
[10]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11]钟祖荣.伍芳辉.多元智能理论解读[M].上海:开明出版社.2003:1-23.
[12]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13]周应德,尹华丁.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对体育教学的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12-13
[14]冯克诚主编.霍华德.加德纳与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原理、结构和教育学意义[M].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5):4-6
[15]彭伟强.美国多元办学模式及其启示[M].教学理论与实践.(7):29-32
问杨叫兽要去
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的研究摘要: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还要具有上佳的竞技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在比赛中立于不败之地。结合江苏科技大学高水平乒乓队实例,对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有意志品质训练、自信心训练、模拟训练、自我控制训练、自我暗示训练和竞争意识训练。关键词:普通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现代乒乓球比赛,尤其是高水平的紧张而激烈的大型比赛,不仅仅是技术、战术和身体素质的对抗,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较量。尤其是实行11分制以后,比赛结果的偶然性加大,这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极限承受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心理素质越来越成为决定比赛胜负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应用心理训练的相关手段,搞好赛前心理训练,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成为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1影响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竞赛心理变化的因素1·1训练生活一般来说,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每天的训练时间和强度均不及专业队运动员,但是由于前者文化课任务重、营养结构不尽合理、医务监督不够等原因,高校运动员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也易感到训练内容和生活内容单调、枯燥而心情忧郁。特别是每年的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前,正值暑假,其他普通大学生大都回家度假,而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必须进行长时间和高强度的封闭训练,每天他们都在高温下的训练场所和休息场所度过,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情绪。1·2文化学习目前,普通高校高水平乒乓队中除部分普通高中特长生外,其余运动员在高校的文化学习均较为吃力,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培养运动员的路子是从小到大的宝塔型训练模式,这种模式虽也安排了一定的文化课学习时间,但重视程度不够,运动员学习效率和效果都不太理想,且遇上频繁的比赛任务总得让路,从而造成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时间较少,文化水平较低。因此,许多高校目前在运动员学籍管理上给予很多优惠政策,比如组建运动员班、考试分数打折、比赛成绩冲抵选修课学分、可延期毕业等,但仍有不少人由于文化基础太差,难以完成高校学习要求,担心不能毕业,拿不到学位,造成心理负担过重。1·3就业出路竞技体育越往上淘汰率越高,运动员退役后没有别的专长,就业门路就会很窄,待遇也会相对较差,去高校学习实际上是一次充实自己和丰富自己的好机会,然而不少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并未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这样,四年中他们只蜻蜓点水般学了点专业知识皮毛,等到大四学期开始准备找工作的时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加之现在普通大学生整体就业状况都不甚理想,他们心理压力徒增,就业出路成为他们心中的阴影,严重影响了大四学期的训练和比赛。1·4训练经费长期以来,高水平乒乓队的训练、竞赛、服装等一切费用
乒乓球运动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那么运动价值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关于乒乓球运动价值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引言
终身体育教育是当今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方向,能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和能力。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高校体育不仅是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保证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去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手段,而且应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根据主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独立地参与科学的身体锻炼,从而获得终身效益,成为贯穿人的一生的主要内容。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我研究分析了乒乓球运动的项目特点及其健身价值意义,揭示了乒乓球运动是高校“终身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为更多学生选择此项运动进行终身健身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2.乒乓球运动具有独特的健身作用
改善和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
根据有关研究表明,乒乓球运动训练和比赛的运动负荷不同,通常运动的人平均心率在150次/分左右,最大心率值可达192次/分,在运动中的心率变化比较明显,体现了乒乓球运动间歇性强的特点。根据有关人员对不同运动项目运动负荷的研究显示,乒乓球运动的负荷强度与篮球、排球、足球等运动比较相对偏低,在一般性的乒乓球比赛中,参赛者实际负荷的时间只占整个比赛时间的1/3,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运动量可大可小,从五六岁的儿童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可以参加锻炼。长期进行乒乓球运动,能使人体的各个器官得到全面、适宜的锻炼,增强体质。
最优防近视运动。
打乒乓球能够预防近视是有科学根据的。造成近视的重要原因是眼睛疲劳。长期从事与物体近距离工作的人,由于晶状体总是处在高度调节状态,容易引起视力过度疲劳;同时,看近处物体时,人的两个眼球会聚向鼻根方向,使眼外侧肌肉压迫眼球,天长日久,眼轴会变长,形成近视。而打乒乓球时,双眼必须紧紧盯着穿梭往来、忽远忽近的小球,眼球内部不断运转,血液循环增强,因而能使眼睛的疲劳消除或减轻,起到预防近视的作用。
有利于发展灵敏和快速反应能力。
在乒乓球运动中,乒乓球的飞行速度平均可达20m/S,通常对方攻出的快球只需秒左右的时间就可到达本方球台,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运动员不仅要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对方来球的落点、速度和战术意图,而且要迅速做出动作的决策,采用相应的技术进行还击。这就要求运动员具有判断快、起动快、步法移动快和战术决策快等专项素质,可见其对发展速度、力量素质与快速反应能力是非常有利的。许多专家认为长期参与乒乓球运动能使锻炼者中枢神经系统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提高情绪的稳定性、反应速度身体协调能力。
3.乒乓球运动具有良好的健心作用
有利于提高人的智力水平。
乒乓球比赛过程错综复杂,要求参赛者要善于观察对方的技术特点,分析对方的心理,揣摩对方的战术规律,根据赛场上的实际情况制定战术对策。可以说双方参赛的运动员在智力上的角逐是很激烈的,运动员为了夺取比赛的胜利,要对赛场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出各种预测,分析对方最有可能作出的战术选择,来确定自已的应对策略,从而作出正确的还击。因此,乒乓球运动是一项智力因素极强的运动项目。长期参与乒乓球运动的锻炼,有利于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智力得到全面的开发,心理潜力得到充分的挖掘。
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是个体获得成功和不懈努力的基本保证。缺乏自信心往往表现为害怕失败、消极想象和怀疑自己。胜负是乒乓球运动永恒的主题。成功和失败是参与者都会遇到的。人们在打乒乓球时,真正的自信心并不表现在认为自己将是一个胜利者,也不是只有在成功时才具有。在失败时自信心恰恰是最真实和最宝贵的。稳定的自信心就是在这种成功和失败中培养和形成的。
有利于进取精神的培养。
乒乓球运动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打球中输赢结果即可受到检验。这样快速而明确的反馈信息,更易刺激人的进取精神。在胜利和成功时,保持进取精神并不是很难做到,但在失败时,保持进取精神就要困难得多,但因此更宝贵。乒乓球运动让人频繁地品尝失败,并使失败成为正常和自然的结果。在比赛中输球的人,都会想到下一次,想到再努力和提高。奥林匹克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进取精神就是在这一信念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4.乒乓球运动对价值观念的影响
乒乓球运动体现着自由,愉悦和平等。
乒乓球运动寓意了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平等性,无论男、女、老、幼、肤色深浅,地位高低,以及信仰差异,都可以分享它的快乐。它搭建了一个平台,使每个人都乐于接受并愿意参与,在这种平等和谐的氛围里,人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对手和位置。它让人领悟到了机会均等,参与自由,体会到了乒乓球锻炼的舒畅和洒脱。而乒乓球运动的平等参与,也会对人们的平等观念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乒乓球运动有利于形成拼搏进取的人生观。
每一个站在世界冠军领台上的运动员,都是经历了十几年的艰苦磨练才获得胜利。银球飞舞,挥汗如雨,哪一个不是靠吃苦耐劳、持之以恒换来高举奖杯的辉煌。邓亚平5岁开始打球,经历了无数坎坷,大满贯得主的桂冠和辉煌的荣誉里渗透了她无数的汗水与泪水。乒乓球运动最能使人们领悟到成功喜悦的背后是日积月累的奋斗。因此,拼搏进取的人生观通过体育渠道培养是最好的办法。
5.具有群众基础的乒乓球运动是人们终身锻炼的首选项目之一
乒乓球是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国球”,也是奥运争光的拳头项目之一,更是国内广为普及的运动项目。随着乒乓球运动在高校的进一步普及,乒乓球运动必将成为大学生最热爱的体育项目,它也必将成为高校贯策“终身体育”教育优先选择的体育运动项目,能为增强国民的体质,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振奋民族精神而发挥巨大作用。
总之,乒乓球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使它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和终身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项目。它对全面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健康水平,和谐人际关系,提高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乒乓球运动特点是简捷、方便,不受场地大小的限制,可因地制宜,随时随地进行运动和健身。因此很多人选择它成为终身锻炼项目。这一切足以证明乒乓球运动是健身、健心,使人全面发展的最佳运动项目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大清.影响高校乒乓球运动发展因素的对策[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1).
[2]刘欣华.乒乓球运动是全民健身的优势项目[J].体育函授通讯,1995,(3).
[3]钱建国,郑洗才,李惠琳.最适合中小学生的四种健身运动[J].中国学校体育,2000,(3).
[4]苏丕仁.乒乓球运动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斯图尔特.比德尔.心理学在锻炼与健康相关的身体活动中的应用[J].体育科学,2000.
探究体育运动中出现运动损伤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摘要:在学校中,体育活动是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健康发育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在运动中,由于其特殊的身体活动性,在一些原因的影响下经常导致身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锻炼身体、增进身心健康的作用没有起到,反而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带来了影响,甚至造成一定的不良心理影响,为了更好的避免和减少损害事故的发生,在此,对引起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做一些探究。关键词:体育运动 运动损伤 原因 预防 在学校中,学生无论是对于体育课或者是体育活动都是充满了激情,他们渴望在运动中体现自我本能,展示发扬个人魅力,敢于接受挑战困难,但是往往在很多时候,由于种种原因而造成了身体受到一定的损伤按照不同的分类来说,常见的有:(1)按损伤组织的种类分,如肌肉肌腱损伤、关节囊损伤和韧带损伤、骨折、关节脱位、内脏损伤、脑震荡等。(2)按损伤的轻重程度分伤后不丧失工作能力的为轻伤;伤后失去工作能力24小时以上、需在门诊治疗的为中等伤;伤后需要住院治疗的为重伤。(3)按有无创口与外界相通分,伤部皮肤与粘膜破裂,窗口与外界相通,有组织液渗出或血液自创口流出,称为开放性损伤,如擦伤、刺伤等;伤口皮肤或粘膜完整,无创口与外界相通,损伤后的出血积聚在组织内,称为闭合性损伤,如关节韧带扭伤、肌肉拉伤等。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进行体育运动时思想上不够重视 运动损伤的发生,常与体育教师和体育锻炼者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或麻痹大意有关,可能平常不重视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中没有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发生运动损伤后,亦不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使伤害事故不断发生。2 教师的指导方法出现错误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他们进行传授,进行培养,但是,由于一些方面的疏忽,经常导致运动损伤的出现: 准备活动不合理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律,当准备活动的安排不合理时,用力过猛,速度过快,违反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容易引起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如进行篮球比赛时,没有进行足够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没能起到热身的效果,导致有的同学在比赛一开始不久就出现扭伤,拉伤等情况; 技术上的错误 技术上的错误,容易引起学习者造成损伤。例如,做前滚翻时,因头部不正而引起颈部扭伤,篮球排球传接球时,因手形不正确引起手指扭挫伤;投掷手榴弹时,姿势错误出手,容易引起肌肉拉伤; 组织方法不当 在教学和训练中,由于学生过多和教师缺乏正确的示范和耐心细致的教导,经常会导致一些学生在运动中造成损伤,例如有一堂体育课,教师组织进行迎面接力赛,学生的热情很高,参与欲望也很强烈,但是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距离过近,而且地面很粗糙,当学生进行接力竞赛时,不可避免的发生了碰撞,倒地以后膝关节位置及手臂的皮肤造成大面积的擦伤,本来很好的一节课也许就会在学生的痛苦呻吟中结束。3 场地设备的缺陷 运动场地的缺陷,是导致运动损伤的一个重大因素,一般来讲,跑的场地要求平整,跳跃的场地要求落点区域有一定的缓冲能力,投掷的场地一般需要设置保护网,但是在现阶段,很多学校的运动场都没能达到标准,尤其在一些山区边远学校,学生经常在不符合条件的场地上进行运动,强身健体的效果没有起到,反正对身体造成了伤害,如跑步时由于跑道的不平整而扭伤了脚踝,跳远的时候沙坑中的沙不够量而造成身体与地面的猛烈碰击,投掷铁饼或标枪时对围观人群造成伤害等等。4 诱导原因 各项运动都有它自己的技术动作特点,使身体各部位的所承受的负担量不同,若训练方法不当,容易引起负担较大的部位受伤,如篮球运动的技术特点是滑步防守和进攻,急停、上篮等,膝关节经常处于半蹲位发力或扭转活动,易引起髌骨劳损。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如果在体育锻炼时,不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就可能发生各类危害事故,轻者影响学习和工作,重者可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给人带来不应有的损失,也严重地防碍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并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因此,积极预防运动损伤对进行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要预防运动损伤,应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关键,有了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才能从最基本的问题入手,从更大、更宽的面来预防运动损伤的出现;(2)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运动技术水平、认真研究教材、估计那些动作不易掌握和那些技术动作容易发生损伤,做到心里有数,事先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3)认真做好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量,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训练或比赛的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兴奋性较低、运动持续时候较短或天气寒冷时,准备活动的强度可稍微大些,时间可稍微长些,相反,运动持续时间长或天气炎热时,准备活动的强度应小些时间可短些,。准备活动的量,以身体感到发热,微微出汗为宜。准备活动结束距正式运动之间的时候不宜过长,以1至4分钟为宜。(4)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 例如,为了预防髌骨劳损,可采用|“站桩”的方法。(5)加强保健指导 要认真做好运动场地、器械设备的管理和安全卫生检查,对以损坏的场地设备要及时维修。禁止穿着不合适的服装和鞋子参与运动。加强体育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遵守体育卫生要求的自觉性。参考文献:《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 人民出版社 《学校卫生学》 西南师大出版社 《体育保健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体育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1]周倩.酒泉地区高中健美操课程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2]崔小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课外锻炼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3]谭林.世界男子自由体操和单杠的发展趋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4]王霞元.甘肃省高校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5]李春玉.试论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实效性[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xx(09)
[6]王婷,姜华.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教学能力培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xx(05)
[7]丁根清.如何培养体育系学生健美操教学能力[J].才智.20xx(21)
[8]王延芳.甘肃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参与健美操认知与行为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9]何晴晴.功能力量训练对预防健美操运动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xx
[10]余永生.四川省独立院校健美操运动开展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xx
[11]何晴晴.功能力量训练对预防健美操运动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xx
[12]李鑫.山西省太原市广场健身舞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延安大学20xx
[13]王楠.对沈阳市高职院校大众健美操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xx
[14]杜秀娟.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美操教学能力的培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15]魏复活.宁夏城镇回民中学体操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16]祝欢.兰州市与郑州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现状的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17]李冰,张璐.浅析大学英语泛读教学与阅读技巧[J].科教文汇(上旬刊).20xx(05)
[18]龚云.中澳两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xx(07)
[19]胡凤兰.如何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田径教学能力[J].学园(教育科研).20xx(03)
[20]杨瑞鹏.陕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xx(01)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彭庆文.大学体育概念新释[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6).74-79.
[3]冯晓辉.中学体育艺术类课程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
[4]魏丕勇.于涛.体育与艺术关系研究的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xx,(1):11~13.
[5]梅汝莉.“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J].中小学管理.20xx(12).
[7]白学军.智力心理学的研究进展[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8]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9]欣心.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J].北京教育.20xx.(5).
[10]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11]钟祖荣.伍芳辉.多元智能理论解读[M].上海:开明出版社.20xx:1-23.
[12]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13]周应德,尹华丁.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对体育教学的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12-13
[14]冯克诚主编.霍华德.加德纳与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原理、结构和教育学意义[M].学苑音像出版社.20xx.(5):4-6
[15]彭伟强.美国多元办学模式及其启示[M].教学理论与实践.(7):29-32
学校体育活动中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运动损伤 避免 原因 对策 论文摘要:在体育活动中,运动损伤时常发生,但如果准备充分,方法得当,有些运动损伤是可以避免的。 在学校体育活动中,青少年的运动损伤是十分常见的,多为关节韧带扭伤、挫伤、擦伤、肌肉拉伤、肌肉痉挛、 腱 鞘炎等。如在运动前多了解一些体育运动的特点,以及运动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有些运动损伤是可以减少的,甚至可以完全避免。 1.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 思想因素 事实证明,运动损伤的发生,常与体育锻炼参加者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有关。不重视预防运动损伤的人,多存在着一些片面的认识或缺乏防伤观念,他们思想上麻痹大意,盲目或冒失地进行体育锻炼;或情绪急 躁 、急于求成,忽视了循序渐进和量力而行的原则;这些思想心理状态,常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准备活动方面的缺点 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在神经系统和其他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就立即投入紧张的正式的运动,由于肌肉、韧带的力量及伸展性都不够,运动中负担较重部位的功能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身体协调性差,因而容易发生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准备活动的量过大,身体在进入正式运动以前已感疲劳,当进入正式运动时,身体的功能不是处于最佳的状态而是有所下降。此外,准备活动的强度安排不当,也可引起肌肉拉伤。 技术上的缺点和错误 由于技术动作上的缺点和错误,违反了人体结构的特点和各器官系统功能活动的规律,以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也易引起机体组织损伤。据有关资料分析,技术动作上的缺点和错误,是初从事运动训练或学习新动作时发生损伤的主要原因。 运动量过大或身体状况不良 安排运动量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体育锻炼者的生理特点,运动量超过了锻炼者可能承受的生理负担量,尤其是局部负担量过大,这常是运动训练特别是专项训练中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场地设备的缺点 运动场地不平,有小碎石或杂物;跑道太硬或太滑;沙坑太硬或有小石,坑沿高出地面,踏跳板与地面不平齐;器械年久失修或维护不良,表面生锈、不光滑或有裂缝;器械安装不牢固或安放位置不妥当;器械的高低、大小与轻重,不符合锻炼者的年龄、性别和训练水平的特点;缺乏必要的防护器具;运动时的服装和鞋袜不符合体育卫生的要求等,这些都能成为受伤的原因。 2.防止损伤的对策 针对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可采取以下对策: 加强思想教育,合理安排运动 加强安全、组织性纪律性的教育,加强防伤观念,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优良品质,以及发扬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在教学训练中,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运动技术的水平,充分了解教材中的难点,估计哪些动作不易掌握和哪些环节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做到心中有数,事先做好预防的准备。合理安排运动量,尤其要注意运动器官的'局部负担量和伤后的体育锻炼问题。在学习动作时,要注意从简到繁、由易到难,从分解动作到完整动作的教学。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目的,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它达到适宜的水平,加强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克服各种功能,特别是植物性功能的惰性。通过全身各关节肌肉的活动加速血液循环,使肌肉得到充分的血液,增加肌肉力量和弹性,并恢复因休息而减退了的条件反射性联系,为正式运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准备活动的运动量,应根据个人各器官系统功能状况、气象条件和教学训练的情况而成。若机体兴奋性较低或气温较低,准备活动应充分些。一般认为,以身体感到发热、微微出汗为宜。 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 加强易伤部位和相对较弱部位的训练,提高它们的功能,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种积极手段。 加强保护与自我保护 保护和自我保护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手段,特别在体操中,很容易发生技术动作上的错误或失手跌下,尤其是儿童少年,由于肌肉力量不足,判断与控制能力较差,在进行器械练习尤其是学习新动作时,都应加强保护。 3.结束语 学校体育教学、竞赛、训练和课外活动中,时常会出现一些意外的伤害事故。这些伤害事故的发生,不仅损害了学生的健康,而且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为了增进和维护学生健康,了解运动损伤的种类和症种,总结运动损伤的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郑怀贤.创伤按摩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 [2]李宗浩.实用急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年.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足球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在各领域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足球论文参考文献范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袁静.论校园足球回归育人本原之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01):40-42+96.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A].体群字[2009]54号
[3]陈珂琦.对加强校园足球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认识与建议[J].中国学校体育,2015(5):9
[4]颜中杰,何志林,玄刚.上海市校园足球活动的困境与出路[J].体育科研,2011(1):65-68
[5]李纪霞,董众鸣,颜中杰.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3):85-89
[6]董众鸣,袭波,颜中杰.开展校园足球活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2):78-82
[7]梁伟,刘新民.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推进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4(3):151-153
[8]肖佳川.构建校园足球文化促进足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J].兰州教育学院报,2015(6):165-166
[9]王涛,崔世君.新型足球教学模式的构建与传统足球教学比较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5):108-101
[10]陈枭.校园足球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J].当代体育科技,2016,(34):146-148
[11]张云波,王晓茜.校园足球推广背景下高校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22):65-66
[12]王登峰.从"有"到"强":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J].体育科学,2018,38(4):3-7,21
[13]李卫东,何志林,董众鸣.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发展模式的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2):87-9
[14]陈书玲.利用校园足球健全学生人格[J].求知导刊,2015(22):18.
[15]孙晓娟,吴澳.校园足球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5):62-63.
[16]侯学华.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价值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2):77-83.
[17]黄文洁.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构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18]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国学校体育,2016(07):29-33.
[19]孙宇.新形势下我国校园足球运动的运思与发展[J].电大理工,2017,(01):81-82.
[20]姚杰.足球进课堂背景下中小学足球教学的阶段性地位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7,(03):36-37.
[21]周东升.浅析校园足球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作用[J].青少年体育,2017,(03):32-33.
[22]宋辉.我国足球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7,(09):20-21.
[23]刘陵,张伟.青少年趣味足球的内涵解读及推进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7,(09):155-156+159.
[24]陈斌.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目标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7,(09):209-210.
[25]吴剑,桂蓉,曹电康.校园足球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17,(03):138-142+160.
[26]刘志敏.新疆少数民族青少年足球运动参与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7,(03):156-160.
[27]张应龙.文化认同视域下欧洲职业足球文化特征及其启示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1):117-120.
[28]程万军.浅谈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训练的'方法[J].民营科技,2017,(03):227.
[29]吴楠.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策略研究[J].运动,2017,(06):18+5.
[30]郑志强,李向前.中国职业足球联赛理事会构建的反思与重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03):22-26+31.
[31]高治,郑原,王岗."足球改革"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03):86-93.
[32]姜南,侯学华.我国校园足球政策执行动力系统及优化路径分析--以协同学理论为视角[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1):143-147.
[33]艾强.足球产业经济贡献与影响足球发展的经济因素[J].经济研究导刊,2017,(08):36-37.
[34]孙莹莹.分析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管理及其执教法[J].当代体育科技,2017,(08):67+69.
[35]沈雁平,牛曼兰,罗卫东.群众业余足球参与者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合肥市的业余足球参与者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2017,(03):95-99.
[36]曹然.校园足球活动中伤害事故的预防和科学应对[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7,(05):71-74.
[37]郭风,谭继业.中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现状的分析与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7,(07):81-82.
[38]余翔.成都市五人制足球俱乐部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7):145-146.
[39]杨培岭.团队文化视野下解读中国足球运动员技能危机[J].当代体育科技,2017,(07):190-191.
[40]贺涛.荆门市足球裁判员队伍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运动,2017,(05):44-45.
[41]王本鑫.浅析足球运动对现代人社会生活健康的影响[J].科技经济导刊,2017,(07):215.
[42]顾海亚.小学足球教学的几点思考[J].田径,2017,(03):48-49.
[43]王岚.足球运动员损伤现状及对策研究综述[J].安徽体育科技,2017,(01):73-75.
[44]陈爱国,陈丽萍,颜军.8周足球运动改善留守儿童执行功能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01):85-89.
[45]张文波.高校足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6):162-163.
[46]吴军.浅析体育教育专科学生足球裁判能力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7,(06):107-108.
[47]何杰.长沙市校园足球试点高中足球活动的开展现状研究[D].延安大学,2016.
[48]李勇.葡萄牙足球历史演进及崛起因素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02):113-117.
[49]杨世东.南京市青少年业余足球培训市场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17,(02):130-134.
[50]李水强.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开展瓶颈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02):154-156+200.
[51]陈浩.简论足球技术中场上意识的培养[J].运动,2017,(04):13-14.
[52]郝宗继.足球游戏在足球训练中的作用分析[J].运动,2017,(04):15-16.
[53]康喜来,李德武.新形势下校园足球的角色定位和发展[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7,(01):85-89.
[54]周丽芳,文佳黎.基于遗传算法的虚拟足球游戏设计[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7,(02):209-213.
[55]曾广平.论小学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意义[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2):206+243.
[56]宋娜梅,梁潇,林用彬,郑丽.中学校园足球文化结构及认知差异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02):30-37.
[57]谢军,刘鸿优.比赛情境因素对中国足球超级联赛技战术表现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02):107-111+136.
[58]刘林星,田德宝.校园足球发展环境建设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7,(01):155-158.
[59]魏家鹏.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与疲劳消除方法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5):43+45.
[60]李忠.关于常见足球训练中的技术技巧解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05):56-57.
[61]程公.关于我国高校校园足球竞赛联盟机制的研究[J].科技风,2017,(03):217.
[62]酒华炜."校园足球热"背景下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内涵与构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1):102-106.
[63]赵丽敏,刘鹏.中国企业并购欧洲足球俱乐部的动机与策略分析--基于中国大健康产业的视角[J].对外经贸实务,2017,(02):77-80.
[64]郑波.比较视域下的高校足球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7,(01):31-39.
[65]刘圣泽.阿勒泰地区中学生足球训练方法调查与分析[J].武术研究,2017,(01):145-147.
[66]郭振,乔凤杰,李声民.日本大学足球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2017,(01):121-127.
[67]黄华.我国职业足球转会制度的法学透视[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01):15-19.
[68]徐金成,高璨,高颀,洪平,赵杰修.中国足球运动损伤研究现状及其国际比较[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7,(01):84-90.
[69]李旭天.校园足球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J].青少年体育,2017,(01):109-111.
[70]周俊杰,应依岐.日本足球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青少年体育,2017,(01):42-43+46.
[71]徐龙兵,马加威.浅析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的问题及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7,(03):13+27.
[72]杨大轩,唐士智.广东省校园足球裁判员队伍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3):69-72.
[73]孙奇.身体功能训练对足球运动员身体素质影响的相关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74]梁冰.从足球热思考制约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7,(01):150-153.
[75]付海涛.日本校园足球竞赛体制分析及其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7,(01):171-174.
[76]龚波,陶然成,董众鸣.当前我国校园足球若干重大问题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01):61-67.
[77]房鹏飞,陈盼.广西中小学校园足球县域发展探讨--以灵山县校园足球开展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7,(01):80-84.
[78]朱广新,孟凯利,刘杰.核心训练对足球运动员身体平衡稳定性的研究[J].运动,2017,(02):15-16.
[79]王欣.简析高校足球训练中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J].运动,2017,(02):17-18.
[80]姜南.我国校园足球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视角[J].中国体育科技,2017,(01):3-8+26.
[81]柳鸣毅,丁煌.基于路线图方法的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体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01):33-38+46.
[82]王永强.情绪效价与执法经验对足球竞赛中犯规判罚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01):96-100.
[83]张志武,苏长来,刘占鲁.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的目标人群定位及模式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01):49-52.
[84]赵成浩.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开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01):191-192.
[85]艾强.足球发展与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若干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02):169-170.
[86]李蕾,洪长清.篮球和五人制足球运动员功能性动作筛查的研究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02):234-236.
[87]郑波,刘迅.基于校园足球文化构建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2):148-149.
[88]高林.高校足球中足球意识的培养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2):173-174.
[89]周俊,卢开智,普春旺.浅析现代职业足球运动的发展趋势[J].当代体育科技,2017,(02):201-202.
[90]马骏.重庆力帆足球俱乐部官方微博营销现状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01):50-51.
[91]王冰.浅论提高小学足球教学质量[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01):133-134.
[92]王勤海,李帅.德国职业足球"50+1"政策探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7,(01):18-22.
[93]王泰峰.哈尔滨市小学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现状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1):71+73.
[94]程杰.校园足球的安全措施及预防[J].当代体育科技,2017,(01):16-17.
[95]付瑶.青少年足球团队意识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7,(01):237+239.
[96]张建辉.足球运动中的物理原理[J].当代体育科技,2017,(01):244-245.
[97]颜京朋.结合儿童生理特点的足球技术训练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1):32+34.
[98]赖健.我国青少年足球竞训体系与管理体制探索[J].运动,2017,(01):23-24.
[99]傅鸿浩.我国校园足球内涵式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100]杨铄,冷唐蒀,郑芳.职业足球联赛外援配额制度研究[J].体育科学,2016,(12):18-29.
[101]甄茂洋.北京市东城区小学生足球联赛对校园足球文化影响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6.
[102]郑秋晨.校园足球与体育产业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6.
[103]傅鸿浩,张廷安,水祎舟,郝霖霖.英文期刊中足球运动的研究领域及热点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11):119-127.
[104]张兵,仇军.管办分离后中国职业足球改革的路径选择与机制依赖[J].体育科学,2016,(10):3-9.
[105]刘永宝.贵阳市中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状况与发展对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
[106]殷海涛.足球进校园前提下的校园文化构建研究[D].苏州大学,2016.
[107]张磊,张廷安,夏辉,任定猛.中国足球生态系统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08):117-124.
[108]张琪,龚正伟.我国足球改革的未来效应及其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04):65-72.
[109]刘飞,龚波.欧洲足球协会联盟财政公平法案对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的启示[J].体育科学,2016,(07):24-31.
[110]贺珷.校园足球师资培养与培训体系流程及组织结构优化和再造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111]郭尼.男子足球运动员脚背内侧踢球技术运动学特征分析[D].中北大学,2016.
[112]宁柠.中日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发展现状与对比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
[113]张玉婷.北京人大附小校园足球开展模式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6.
[114]阴鑫星.西安市中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6.
[115]陈陆隆.基于SWOT视角下的西安市高校五人制足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6.
[116]胡志浩.终身体育视角下淄博市初级中学校园足球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
[117]唐光耀.开封市"省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体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吉首大学,2016.
[118]彭家煜.长沙市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足球运动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D].吉首大学,2016.
相关体育论文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彭庆文.大学体育概念新释[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6).74-79.
[3]冯晓辉.中学体育艺术类课程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
[4]魏丕勇.于涛.体育与艺术关系研究的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2,(1):11~13.
[5]梅汝莉.“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J].中小学管理.2002(12).
[7]白学军.智力心理学的研究进展[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8]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9]欣心.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J].北京教育.2002.(5).
[10]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11]钟祖荣.伍芳辉.多元智能理论解读[M].上海:开明出版社.2003:1-23.
[12]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13]周应德,尹华丁.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对体育教学的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12-13
[14]冯克诚主编.霍华德.加德纳与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原理、结构和教育学意义[M].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5):4-6
[15]彭伟强.美国多元办学模式及其启示[M].教学理论与实践.(7):29-32
体育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1]周倩.酒泉地区高中健美操课程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2]崔小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课外锻炼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3]谭林.世界男子自由体操和单杠的发展趋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4]王霞元.甘肃省高校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5]李春玉.试论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实效性[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xx(09)
[6]王婷,姜华.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教学能力培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xx(05)
[7]丁根清.如何培养体育系学生健美操教学能力[J].才智.20xx(21)
[8]王延芳.甘肃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参与健美操认知与行为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9]何晴晴.功能力量训练对预防健美操运动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xx
[10]余永生.四川省独立院校健美操运动开展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xx
[11]何晴晴.功能力量训练对预防健美操运动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xx
[12]李鑫.山西省太原市广场健身舞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延安大学20xx
[13]王楠.对沈阳市高职院校大众健美操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xx
[14]杜秀娟.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美操教学能力的培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15]魏复活.宁夏城镇回民中学体操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16]祝欢.兰州市与郑州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现状的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17]李冰,张璐.浅析大学英语泛读教学与阅读技巧[J].科教文汇(上旬刊).20xx(05)
[18]龚云.中澳两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xx(07)
[19]胡凤兰.如何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田径教学能力[J].学园(教育科研).20xx(03)
[20]杨瑞鹏.陕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xx(01)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彭庆文.大学体育概念新释[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6).74-79.
[3]冯晓辉.中学体育艺术类课程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
[4]魏丕勇.于涛.体育与艺术关系研究的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xx,(1):11~13.
[5]梅汝莉.“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J].中小学管理.20xx(12).
[7]白学军.智力心理学的研究进展[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8]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9]欣心.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J].北京教育.20xx.(5).
[10]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11]钟祖荣.伍芳辉.多元智能理论解读[M].上海:开明出版社.20xx:1-23.
[12]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13]周应德,尹华丁.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对体育教学的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12-13
[14]冯克诚主编.霍华德.加德纳与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原理、结构和教育学意义[M].学苑音像出版社.20xx.(5):4-6
[15]彭伟强.美国多元办学模式及其启示[M].教学理论与实践.(7):29-32
当然是问一些和你论文相关的内容啊,他们会在你论文里面找,看你对你的论文是否熟悉,其实就是试试你的底气来判断论文是不是你自己写的。
答辩的准备工作学生可以从下列问题(第4~10题)中,根据自己实际,选取二三个问题,作好汇报准备,(第1~3题必选)。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内容最好烂熟于心中,不看稿纸,语言简明流畅。1.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或题目),研究、写作它有什么学术价值或现实意义。2.说明这个课题的历史和现状,即前人做过哪些研究,取得哪些成果,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自己有什么新的看法,提出并解决了哪些问题。3.文章的基本观点和立论的基本依据。4.学术界和社会上对某些问题的具体争论,自己的倾向性观点。5.重要引文的具体出处。6.本应涉及或解决但因力不从心而未接触的问题;因认为与本文中心关系不大而未写入的新见解。7.本文提出的见解的可行性。8.定稿交出后,自己重读审查新发现的缺陷。9.写作毕业论文(作业)的体会。10.本文的优缺点。总之,要作好口头表述的准备。不是宣读论文,也不是宣读写作提纲和朗读内容提要。学生答辩注意事项1.带上自己的论文、资料和笔记本。2.注意开场白、结束语的礼仪。3.坦然镇定,声音要大而准确,使在场的所有人都能听到。4.听取答辩小组成员的提问,精神要高度集中,同时,将提问的问题——记在本上。5.对提出的问题,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以自信而流畅的语言,肯定的语气,不慌不忙地—一回答每个问题。6.对提出的疑问,要审慎地回答,对有把握的疑问要回答或辩解、申明理由;对拿不准的问题,可不进行辩解,而实事求是地回答,态度要谦虚。
论文答辩发言稿篇一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是20XX学前的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浅谈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我的指导老师是曾老师,在我论文写作期间,曾老师给予了悉心的指导,这才使得我的论文能够如期的顺利完成。在此,我向曾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这次论文的任务,目的,意义,所选用的资料文献,写作基本思路,以及文章中我个人的一些新的观点与理解向各位老师作汇报:这次论文的主要任务是仔细搜集有关当前幼儿数学教育和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方面的资料,运用所学的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数学教育等理论,结合自身幼儿教育实践对当前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方面的资料,写出一篇合乎学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文章。我选择《浅谈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原因在于,我所去过的几所幼儿园中,幼儿数学学习现状并不尽人如意。集中教学中,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致并不高,情绪不愉悦。1/5页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种。"试想,幼儿早期的数学学习兴趣开发慢了一步,学习兴趣都没有了,又怎能做到让幼儿现在或者是将来的全面发展呢因此,我选择《浅谈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的意义在于:有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下一阶段的学习。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激发幼儿思维的主动性,最终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而我选用的资料主要有黄谨编写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张俊编写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等文献,还在网上也收集了一些资料。具体来说,我的论文是由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意义,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这三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由学习兴趣的含义,幼儿学习兴趣的特点,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意义构成。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家长方面,幼儿园方面,幼儿园教师方面,幼儿自身发展所带来的问题。第三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1是让幼儿在游戏操作中培养起对数学的学习兴趣。2是让幼儿在自我发现中培养起对数学的学习兴趣。3是幼儿教师通过讲解演示来提高幼儿数学的学习兴趣。4是融入美术元素来提高幼儿数学的学习兴趣。通过本次的论文写作,一方面使我掌握了论文写作方面相关的技巧,另一方面也使我在培养育儿数学学习兴趣这一课题上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但是由于我自身存在的知识储备方面的缺陷,2/5页使得文章中的相关论点还不够成熟,甚至存在错误观点的情形。对此,我热切希望能够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谢谢!论文答辩发言稿篇二 尊敬的各位老师,上午好~我叫xx,是注会081班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研究,论文是在唐玲老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们的毕业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那些年我们有机会聆听教诲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下面我将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指教指导。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我们都知道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抓住商机,除了要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售后服务外,还要运用赊销方式来扩大销售。赊销在这方面有着任何其他结算方式都无法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在信用经济时代下,由于信用交易体系的不断发展,信用交易额度不断增大,大量使用现金交易显然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规模的要求。同时企业扩大市场规模,提高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增加企业的盈利水平,特别是在宏观经济不景气、市场疲软和资金匮乏的情况下,赊销具有比较明显的促销作用,更是一种抢先占领市场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扩大企业产品的销路,增加了产品销售收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同时我认为最值得关注的是赊销形成应收账3/5页款的弊端,应收账款不仅会增加管理及其他方面的成本,还有可能形成呆账、坏账,导致企业现金流紧张,甚至陷入财务危机,增大经营风险。从以上可知应收账款是一把双刃剑,它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也能将企业带来破产的困境。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意识较薄弱,对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其次,抛开论文引言部分,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是有关应收账款的理论综述。第二部分是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是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第四部分是四川长虹案例分析来了解应收账款的管理。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存在的不足。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篇论文写作的过程,也是我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知识与经验缺乏的过程。虽然,应收账款是一个简单的会计科目,但是当我尽可能地收集材料,竭尽所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论文写作的时候,发现原来简单的东西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但论文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说我应该对账龄分析放和坏账的计提做一个介绍,尽管文章有涉及但还是有待改进.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批评指正,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中学到更多。再一次谢谢各位老师。
答辩前的准备,最重要的是答辩者的准备。要保证论文答辩的质量和效果,关键在答辩者一边。论文作者要顺序通过答辩,在提交了论文之后,不要有松一口气的思想,而应抓紧时间积极准备论文答辩。首先,要写好毕业论文的简介,主要内容应包括论文的题目,指导教师姓名,选择该题目的动机,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以及本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次,要熟悉自己所写论文的全文,尤其是要熟悉主体部分和结论部分的内容,明确论文的基本观点和主论的基本依据;弄懂弄通论文中所使用的主要概念的确切涵义,所运用的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要仔细审查、反复推敲文章中有无自相矛盾、谬误、片面或模糊不清的地方,有无与党的政策方针相冲突之处等等。如发现有上述问题,就要作好充分准备——补充、修正、解说等。只要认真设防,堵死一切漏洞,这样在答辩过程中,就可以做列心中有数、临阵不慌、沉着应战。第三,要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所写论文相关联的知识和材料。如自己所研究的这个论题学术界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什么程度?目前,存在着哪些争议?有几种代表性观点?各有哪些代表性著作和文章?自己倾向哪种观点及理由;重要引文的出处和版本;论证材料的来源渠道等等。这些方面的知识和材料都要在答辩前做到有比较好的了解和掌握。第四,论文还有哪些应该涉及或解决,但因力所不及而未能接触的问题,还有哪些在论文中未涉及到或涉及到很少,而研究过程中确已接触到了并有一定的见解,只是由于觉得与论文表述的中心关联不大而没有写入等等。第五,对于优秀论文的作者来说,还要搞清楚哪些观点是继承或借鉴了他人的研究成果,哪些是自己的创新观点,这些新观点、新见解是怎么形成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