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苗族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

苗族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本人可以做,可以私下交流。

苗族民风民俗资料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历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演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本文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苗族民风民俗资料,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服 饰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不同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澜;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各种银饰。

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换上汉人服装。如今天的永顺、龙山等县的苗族,其服饰与汉族已无别离。但在花垣、保靖、凤凰、吉首、古丈、泸溪等县境内,苗族的服饰尚有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长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缠戴时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衣扣一般为七颗。有的青年男子,为使人欣羡本身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最外层的衣服只扣最下边的一对纽扣,第二层衣服扣下面两对纽扣。。。。。以此类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层的七对纽扣为止。这样,层层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别有一种情趣。

与苗族男子的简单衣着相反,苗族妇女的服饰十分精美复杂。

头帕:苗族妇女的头帕,因地而异。凤凰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长三尺多,由额头包至脑后,连耳朵都包在内面。花垣等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者戴白帕),折叠整齐,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齐额眉。吉首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头帕较杂,与凤凰县相接的地区包花帕,与花垣县相邻的地区包黑帕。泸溪、古丈和吉首东部地区的苗族妇女则包白色头帕。帕上绣有四对青色花蝶,朴素美观,独具风韵。所谓"头上帕子四个角,四个角上绣飞蛾",说的就是这种白帕。

首饰:苗族妇女的首饰,造型精美,种类繁多。以制作的原材料分,有金饰、银饰、铜饰、铝饰、玉饰等,而以银饰最为普遍。从佩戴的部位分:有银帽、银盆、凤冠、苏山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签、扣绊等,而以手镯和戒指必需常戴。从造型上分,仅耳环一项,就有瓜子吊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圈圈耳环、龙头耳环、梅花吊瓜子耳环、耙粑耳环、龙头瓜子吊耳环等等。

衣裤及其他:苗族妇女的衣服,过腰大而长,衣袖大而短,没有衣领。袖口之大,约在一尺以上。胸前及袖口,习惯要滚边、绣花或缕纱,并要加上栏杆花瓣于其问。有的还需在开岔和放摆前后两面的边沿刺绣挖云钩。衣服式样一律是满襟,无对襟式。制作一套苗族妇女的衣裤,缝工、绣工精致的,需工日数十。裤子较短,裤脚较大。裤筒边沿的滚边、绣花或数纱与衣服相同。礼裙长而宽,下脚沿边满绣花纹,并滚栏杆及大小花瓣,五光十色,焯耀眩目。鞋子满绣花,头尖口大,后跟上耳,以便穿着。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些苗汉杂居地区,苗族服饰受汉族的影响较大,一些青年已改着汉装。

二、节 庆

苗族的节庆较多,活动规模大。以湘西苗族为例,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

1.赶年场。农历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热心的是赶年场,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约定。赶年场。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着节日盛装,互相邀约,成群结队去赶场。年场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异常热闹。人们不但可以进行物资交流,还可以参与或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青年男女也多利用这种机会,物*侣,谈情说爱。歌郎歌娘更是大显身手,三五结伴,说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盘根,或祝贺,或叙述传统故事,或即兴演唱新词。唱的人愈唱兴致愈高,听的人愈听精神愈振。即使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年场也要如期举行。

2.三月三。这是湘西苗族的传统歌舞节。这一天,苗族人民自动集中到约定的歌场上,参与对歌、听歌、跳舞、观舞,尽情欢乐。

3.赶清明。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大型歌节,又称"清明歌会"。相传,因苗族多散居在偏僻的崇山峻岭之中,一切日常用品都必需到比较远的汉区赶场交换,经常*。所以,苗族人民便相约以清明节这一天作为本身的场期,互相交换物资,同时会见亲友。这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清明歌会"了。

清明歌会均有传统的中心会场。吉首市东部的苗族人民赶清明,其中心会场每年都在丹青的清明场上。到时,苗族歌手以手托腮,引吭高歌,你唱我和,喜气洋洋。有的唱到夜幕降临仍不肯散会,一直唱到通宵达旦。

4.看龙场。每年从农历三月谷雨那一天算起,逢辰便是看龙El,习惯称做看头龙后十二天又轮转到辰日,再逢看龙之日,男女老少,均休息一天,踊跃参与。若在这天干了农活,就属于犯忌。因此,苗族人民对于"看龙"的事,非常重视。

5.四月八。"四月八"是凤凰县落潮井乡一个小山头的名称。传说古代有一个名叫"亚宜"的苗族首领,领导苗民向统治者进行斗争。他曾组织各寨苗族头人在现在的"喝血坳"地方喝鸡血,发誓共同联合,战斗到底。并约定四月八日在某山头聚众起义。起义后,义军连连获胜,一直打到了四川、贵州。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亚宜不辛战死在贵阳市的喷水池四周。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便于每年的四月八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追思亚宜的业绩,为战死者扫墓。清代乾嘉苗民起义后,统治者禁止湘西苗族人民举行这一活动,致使苗族人民失去了一个 极其有意义的传统节日。解放后经国家民委批准,将"四月八"定为苗族统一的节日。

6.六月六。这是远古遗俗,是苗族人民纪念六个男女祖先,希望本身也能生六男六女,繁衍后代的祭祖活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凤凰县落潮井一带的苗族人民都要在勾良山上举行盛大歌会。邻近的花垣、吉首等县和贵州的松桃、铜仁等地的苗族人民也都前来参与。到会人数经常达两三万人之多。

7.七月七。这是苗族的传统鼓会,以吉首、矮寨坡、古丈穿洞一带最为流行。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苗族人民便穿着一新,欢聚鼓场,击节敲鼓,翩翩起舞,纵情欢乐。

8.赶秋。赶秋是湘西苗族的大型喜庆节日之一。每年的"立秋"这一天,苗族人民都要停止农活,身穿节日盛装,邀友结伴,兴高彩烈地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参与或观看各种文娱活动。传统的秋场有吉首县的矮寨场、花垣县的麻栗场、凤凰县的勾良山、泸溪县的潭溪和梁家潭等地。这一天,秋场上人群摩肩擦踵,附近山坡,人影晃动,花团锦簇,歌音袅袅,笑语盈盈,十分热闹。

赶秋的由来,有的说是赶"立秋日",有的说是"赶秋千"。相传很久以前,苗寨有个名叫巴贵。达惹的青年,为人正直,英武善射,深受众人仰慕。一天,他外出狩猎,见一山鹰从空中掠过,便唾手拉弓,一箭射中了那只山鹰,同时坠下了一只花鞋。这只花鞋,绣工极为精巧,一看就知道是出自聪明美丽的苗家姑娘之手。巴贵达惹决意要找到这只花鞋的主人,在乡亲的帮忙下,他设计、制造了一种可以同时坐八个人的风车形秋千,取名"八人秋"。立秋这天,他邀约远近村寨的男女前来打秋取乐。打秋千本是苗族姑娘最喜爱的活动,巴贵达惹想,那个做花鞋的姑娘,必然会来。果然,巴贵达惹的愿望实现了。在秋场上,他找到那只花鞋的主人--美丽的姑娘七娘。他俩通过对唱苗歌而建立感情,结成伉俪,生活十分美满。从那之后,人们沿袭此例,一年一度地举行这种活动,择配佳偶,形成"赶秋"盛会。

9.樱桃会。苗山多樱桃树,每当春季樱桃成熟之时,苗族青年男女便相约聚会在樱桃林中唱和山歌,进行社交活动。此种活动,苗语叫做"柳比娃",用汉语直译的意思是"摘樱桃"。以花垣县和保靖县一些苗寨最为盛行。

10.跳香会。跳香会流行于吉首、古丈、泸溪和沅陵一带,举行此会时,以跳舞为主,兼及其它游艺活动。

三、苗族文化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蒙"、"达木"、"达吉"。他称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服饰颜色而称"红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种植的作物而称"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旧时代统治者对他们的侮称,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广西的苗族占全国苗族人口,占广西人口1%,在广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汉、壮、瑶族之后位居第四。全国苗族的主要分 布地在贵州和湖南,广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与湖南、贵州、云南接界的广西北部、西北 部和西部的山区。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

苗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由于数千年来没有文字,这种文学仅能以口头进行创作、演出和承传,因此口头文学就成了苗族文学最普遍的体现形式,其数量浩如烟海。在众多的口头文学中,又有诗歌、故事、寓言、谜语、笑话、顺口溜等形式。

苗族诗歌讲求音韵,有五言体、七言体、长短句。语言简练和谐、匀称,通谷易懂,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传染力,是苗族民间文学的最重要体现形式,使用范围极广。如至亲挚友迎来送往,男女间谈情说爱,甚至做媒说亲,调解纠纷,制订乡规民约,教育子女,叙述家谱、家规,有时也用诗歌表达。劳动时也用诗歌来助兴,劳动之余又借诗歌来消除疲劳。

创世歌:是一种很古老的神话故事歌,主要是叙述天地日月的起源,万物的产生。这类歌有《开天辟地歌》、《万物起源歌》等。

祖先歌:主要叙述人类的产生,民族的来源和迁徙,如《人类起源歌》、《洪水滔天》等。这类歌主题思想积极进取,在相当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真实的历史,有史料研究价值。

婚姻歌:反映了苗族由氏族内婚到氏族外婚,由母系制到父系制的演变历程,是研究婚姻史不可多得的材料。其中较著名的有各地普遍流传的《兄妹成婚》,黔东南的《开亲歌》、《男妇出嫁》、《换嫁歌》(女子换男子出嫁),黔北遵义地区的《接女婿》、《送亲歌》等。

迁徙歌:在苗族中大量存在。各地苗族都有本身的迁徙史,因而都有本身的迁徙歌。其中著名的有黔东南的《跋山涉水》,松桃、铜仁地区的《修相修玛》,黔西北的《杨鲁话》,贵阳地区的《格罗格桑》等。松桃和黔东南的迁徙歌,反映场面宏大,表述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斗争的激烈情况。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对研究苗族历史很有价值。

理歌、议榔词:反映了苗族古代社会组织情况,主要是叙述各种社会伦理、行为规范,规劝人们去恶从善。

生产劳动歌:各地都有。其中以黔东南的最为完整,如《刺绣歌》、《种棉歌》、《纺纱织布歌》、《蜡染歌》、《造酒歌》、《造船歌》等。主题思想积极,多是勉励人们努力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作品。

苦歌:是叙述阶级*和民族*的诗歌。有控诉土司*的,有控诉地主恶霸的,也有许多是怒斥官府的。

起义斗争歌:又称反歌,多是控诉旧*和传颂人民的反抗斗争。如黔东南的,张秀眉之歌》、黔南的《柳天成》、黔西北的《陶新春》,都很有代表性。这类歌情调激昂,富于战斗精神。

情歌: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所唱的歌。用词含蓄优美,富于抒情。有表白式、问答式等,多是托物言情。

由于没有文字,苗族的书面文学,在历史上多用汉文来创作,数量微乎其微。在建国前仅湖南、川东一带发现较多。近年来,贵州也陆续发现了一些苗族文人诗文。清康熙年间,今道真县小里梅江贡生张应迁、张应松、张懿德、张满德,一族四人皆有文誉,共着有《荫语山房诗稿》。锦屏县亮江乡也发现了清代苗族文人龙绍讷的诗文,其中1878年刊印的《亮川集》四卷,收集了作者主要诗词和杂文。内容多是描写苗乡侗寨的风土人情,有浓烈的乡土风味。民国年间雷山县著名的苗族学者梁聚五也写了一些诗文。他的政论文充满了被*民族的感情,披露了少数民族政治上的无权和经济上的盆困状况。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切培养下,苗族开始有了本身的书面文学创作步队,涌现了一批苗族作家,他们的着作有许多在国内获奖,有的被翻译介绍到国外,受到好评。在民间文学的研究、搜集、整理、翻译、出版方面,也有一批本身的人才,并取得了许多成就。

乐器

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乐器,古代在所有苗族中都很盛行。近代以来,除湘鄂川黔四省边区苗族已完全失传外,其余各地苗族仍普遍使用。芦笙曲调也是苗族音乐中最有代表性的曲调,且往往因地而异。传统曲调有舞曲、代歌曲、问讯曲、祭祀曲等几种,每种又有若干曲牌。舞曲的节奏较轻快,给人以明显的抑扬顿挫之感。代歌曲曲调柔和婉转,带有尾声。问讯曲曲调缓款,节奏明朗。

除芦笙外,还有唢呐、芒筒、琴、箫、笛、锣、鼓。唢呐各地都普遍使用,并配有大号和皮鼓。在松桃、铜仁、思南地区,唢呐使用较广,是这一带苗族代表性的乐器,节日、喜庆时多喜吹奏,有三十多个曲牌,其它地区主要是办丧事吹奏丧歌时使用。芒筒,流行于雷山、丹寨等县,其构造是用独管安上铜簧,穿入竹筒即成。大的用树干挖空而成,长约六尺,直径约六七寸,小的用二三尺长、直径约三四寸的竹筒做成,吹奏起来起到低沉音响作用。箫、笛、系用单枝小竹做成,一般只有五音。铜鼓,除松桃、铜仁、思南等地已不用外,其它地区仍然使用,以雷山、台江、麻江、平塘等县为多。琴,在苗族中不普遍,只威宁、台江有月琴,丹寨地区有古瓢琴。贵州西部还有竹制的口琴,长约三寸。锣、鼓,各地普遍有,大小不一,多在节日时使用。

舞蹈

芦笙舞:是除铜仁地区以外全省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节目,历史悠久,北宋时已进入朝廷演出。大的队形主要有两排一字形和圆形两种。由数十名青年男子在前吹笙引导,数十名至百余青年妇女踏着芦笙拍节,跟随于后,进三步退一步,围绕场地循序而进。

音乐

苗族音乐,有民歌曲调、芦笙曲调、唢呐曲调和箫琴曲调等,其中最普遍的是民歌曲调和芦笙曲调。

史歌:多为中老年人演唱,带有朗诵形式,往往是唱一段,道白一段。歌词也很长,少的有几十行几百行,多的千行万行以上。如《开天辟地歌》、《祖先迁徙歌》、《婚姻根源歌》、《理歌》等等。史歌以黔东南的最完整,也最有代表性,其曲调浑朴,拍节分明,矫健刚劲。

情歌:是民歌的一种,为青年男女所唱。曲调很多,旋律柔和优美,调意富于抒情,一般是低声对唱。有些地方如六枝、晴隆的苗族情歌,还具有高吭豪迈的特点。

飞歌:以其唱腔高吭、声调宏亮而得名。一般是青年男女交际时对唱。也有的是劳动之余,为表达心情愉快,即兴独唱,也有多人合唱。听者虽相隔数百米,也能把歌词听得分明。这类歌以黔东南地区最为着名。

丧歌:是对老年人正常死亡的一种悼曲。曲调悲戚,词意凄楚。歌者唱到悲恸时,经常声泪俱下,听者往往泪如泉涌。黔东南、黔中南、黔西北、黔北等地苗族均有。六盘水苗族的悼歌曲调更为着名。

苗族音乐曲调大多是秉承传统唱法,着名歌手的主要成就不在于曲调的更新,而在于歌词的创作修饰与提高,所以曲调的变化很少。各地都有著名的歌师。已故的黔东南雷山县苗族歌手唐德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熟练地把握了苗族传统的古歌和民歌的唱法,能唱好几种民歌曲调。他创作的歌词有数千首,其中仅苗汉对照新歌就有1300多首。

浅析苗族飞歌的演唱特点以及形式美特征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整理的浅析苗族飞歌的演唱特点以及形式美特征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擅长歌舞, 特别是苗族飞歌在演唱的语言特点、共鸣以及呼吸方式上都存在浓烈的民族特点, 而且自身的表现形式也极具特色。本文主要对苗族飞歌的演唱特点和形式美的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

苗族飞歌;演唱特点;形式美;特征;

引言:

苗族是一个善于歌唱的民族, 苗族文化虽然丰富, 但是没有文字, 所以歌也成为了苗族历史的传承,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苗族的婚丧嫁娶都离不开苗歌。歌不仅是苗族人恋爱的媒介, 同时也是苗族节日、婚庆以及劳作等多方面的调节和装饰, 可以说苗歌是苗族人的精神支柱。特别是苗族飞歌, 由于其旋律优美、亲切自然, 曲意与自然和人相通, 听后会使人难以忘怀。当前对苗族飞歌研究的专家、学者比较多, 而且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但是在声乐演唱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匮乏。为了弥补研究中的空白, 本文主要从苗族飞歌的演唱特点以及形式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苗族飞歌的演唱特点

(一) 歌词和曲调的关系更紧密。

从苗族飞歌的内容方面分析来看, 其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飞歌与苗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具有直接联系。在飞歌中包括苗族人民的生活、农耕以及婚丧嫁娶等内容。苗族飞歌在演唱的过程中需要依词而唱, 进而传达出字里行间的情感和含义, 表现出苗族人民的情感。从形式上分析来看, 苗族飞歌一般都为30句, 可以分为三字、五字、七字以及八字句, 最常见的为五字句, 这种形式的歌曲句子短小, 演唱更方便, 同时在节拍以及节奏上都有固定的格式, 曲调的长短和快慢等都是固定的形式, 也可以在原来的曲调上进行适当的发展。[1]在苗族飞歌中, 一般首句都比较快, 后面越来越慢, 而且拖音比较严重。同时次句中也是先快然后逐渐减慢, 在减慢的过程中会越来越低, 越来越长。第三句以及第四句采用中等速度进行演唱, 然后逐渐加快, 到高潮部分进行快速连唱, 在最后采用拖音唱法。

(二) 旋律特色鲜明。

苗族的飞歌在旋律上比较独特, 它的旋律是五度相生律制, 也是我国五声音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以徵调最多。同时也有的飞歌虽然在前部和中部出现调式交替的情况, 但是在乐曲结束的部分往往是以徵调为最后的结尾。这种调式与苗族语言和多年来形成的演唱风格具有直接的关系。此外, 苗族的飞歌在节奏的长短以及快慢等方面都有比较固定的格式, 所以在记谱的过程中也存在固有的模式。

苗族人民通过在这些固定的格式上的创作和发挥, 使苗族飞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一, 飞歌的调子一般都比较高昂, 而且气势恢宏, 能够体现出苗族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 以及敢于与困难斗争的精神, 进而展示出苗族人民永不服输的精神和气质;第二, 旋律起伏大, 节奏自由散漫, 在句中气息和休止自由结合, 能够体现出苗族人民的自由性格;第三, 歌曲中的滑音多, 在句头采用起腔的方式, 在句尾则采用甩腔的方式, 体现出苗族声乐的魅力。[2]

苗族飞歌中, 清水流域的飞歌代表性最强, 其中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歌手比如阿桑、阿泡, 他们都是苗寨中成长起来的优秀歌手, 并将苗族飞歌的特殊演绎方式展现给全国的观众, 比如在解放初期, 一首《毛主席来了》为我们展示了苗族飞歌的特点, 这也是苗族飞歌第一次展现在国家的舞台上, 随着这首歌的广泛传播, 苗族飞歌也展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这首歌曲的曲风豪放, 在演唱的过程中情真意切, 能够使人们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徵调飞歌形式, 在整个乐曲中只出现四个音符:1、3、5、6, 其中5为整个曲调中的稳定音, 是整首曲调中的支撑。在整首乐曲中, 最大的特点就是从3走向到降3, 这也是该曲调中最大的特点。从这首歌的旋律分析来看, 整首歌曲为一个典型的四句体结构的歌曲, 整首曲调都是围绕第一句的旋律开展的, 一句和二句的材料是完全相同的, 第一句是1、3、5上行的大调性特点, 第二句旋律则降到3, 和1, 5形成一种柔和的、细腻的情感表达特点。[3]通过这两种情感色彩的交替, 给人一种古朴与现代结合的美感, 能够体现出一种独特的个性。歌手在演绎飞歌的过程中, 那些小三度级进拖腔形成了上翘下滑的特点, 由于苗族土语在字头的发音中语气比较夸张, 所以在飞歌的开腔中会存在装饰音, 而且为通过拖腔长音能够导致声带发生震动, 进而产生波音, 体现出苗族人民的洒脱、豪爽中透出几分细腻的性格。

(三) 苗族飞歌的'演唱形式。

苗族人民都喜欢唱歌, 而且都会唱歌, 所以从声乐的方面来看, 苗族飞歌的个性化比较强, 在演唱的过程中也具有自己的风格。从其演唱形式方面来看, 飞歌的演唱方式更多, 可以进行齐唱、独唱、重唱和对唱。而且飞歌在演唱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多声部的方式, 部分地区还融入了平腔和高腔山歌。在演唱方法上, 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是原生态的唱法, 苗族飞歌都是采用苗家的方言以及自然的演唱方式进行演绎, 在演唱的过程中不需要伴奏, 偶尔会加入一些打击乐, 具有浓厚的原生态特点和民族地方 (下接第58页) 特色。所以飞歌也是一种地道的原生态唱法, 在演唱的过程中舒适自然, 主要是抒发心情, 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加细腻和热情, 声音由弱到强不断的变化, 情感跌宕起伏, 在演唱到结尾习惯加一句“喔火”, 进一步突出歌曲的情感。

(四) 苗族飞歌曲调结构特点。

苗族飞歌的曲调有很多种, 而且每种曲调都有各自的特点, 在唱法上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同时在情感的表达上往往都采用高亢的唱法, 结构主要采用二片式结构, 其中上片为乐曲的歌头, 主要由两个乐句构成, 在节奏上更加自由, 而且唱法简单、舒缓。在曲调的开头往往以一个短小的“呃”声作为引子, 比较缓慢、悠长;下片则为乐曲的收尾, 这部分曲调的节奏鲜明活泼, 而且具有较强的跳跃感。歌曲的结尾处一般都习惯采用渐慢的方式唱拖腔, 通过这种方式与上片的节奏互相呼应, 形成一个完整的曲调形式, 这也是对整个曲调情绪的总结, 使飞歌更加古朴、清新。同时不同地区的飞歌形式也不同, 但是结构却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在演唱的过程中, 苗族人民还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 注重即兴发挥, 形成苗族飞歌的特色。

二、苗族飞歌的形式美特征

苗族飞歌与其他的民族歌曲相同, 在内容的表达上以及形式上都比较统一。苗族飞歌的演唱不是为了唱歌而唱歌, 同时唱歌也是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扬, 所以在苗族飞歌中展现的内容都是真、善、美。通过对苗族飞歌的总结可以分为六个部分, 包括对美好爱情的反映、对自然界声音的模仿、日常生活以及礼仪的表达、人民疾苦的展现、生产的过程、生活知识的反映以及历史故事的讲述等。

苗族飞歌的形式美不仅体现在音乐方面, 同时也体现在音乐的形态和形式上。从飞歌传统的组成形式来看, 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它的美, 第一内容形式美, 其中体现出一定的教育功能与现实的审美结合在一起;第二, 自身的形式美, 很多歌曲都是受自然的启发, 也是飞歌原生态的表现, 其中经常包括一些潺潺的流水声以及鸟鸣声等, 这些声音都远远超过艺术音乐的魅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 苗族飞歌从音乐、民俗、历史以及语言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苗族地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被迫改变, 但是苗族的民歌却因为植根于肥沃的文化沃土中得以不断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对苗族飞歌的演唱特点及形式美特征的分析, 能够体现出飞歌的魅力, 也进一步证明苗族飞歌还有更大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玉浅谈苗族“飞歌”的分类及其演唱特点[J]黄河之声, 2015, (7) :82-82.

[2]王珊铭浅谈苗族"飞歌”的发展及演唱特点[J]. 黄河之声, 2014, (10) :16-18.

[3]姚敏浅析湘西苗歌的演唱特点[J]音乐大观, 2013, (5) :68-69.

什么时候需要,我可以!

苗族故事论文文献综述

浅析苗族飞歌的演唱特点以及形式美特征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整理的浅析苗族飞歌的演唱特点以及形式美特征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擅长歌舞, 特别是苗族飞歌在演唱的语言特点、共鸣以及呼吸方式上都存在浓烈的民族特点, 而且自身的表现形式也极具特色。本文主要对苗族飞歌的演唱特点和形式美的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

苗族飞歌;演唱特点;形式美;特征;

引言:

苗族是一个善于歌唱的民族, 苗族文化虽然丰富, 但是没有文字, 所以歌也成为了苗族历史的传承,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苗族的婚丧嫁娶都离不开苗歌。歌不仅是苗族人恋爱的媒介, 同时也是苗族节日、婚庆以及劳作等多方面的调节和装饰, 可以说苗歌是苗族人的精神支柱。特别是苗族飞歌, 由于其旋律优美、亲切自然, 曲意与自然和人相通, 听后会使人难以忘怀。当前对苗族飞歌研究的专家、学者比较多, 而且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但是在声乐演唱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匮乏。为了弥补研究中的空白, 本文主要从苗族飞歌的演唱特点以及形式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苗族飞歌的演唱特点

(一) 歌词和曲调的关系更紧密。

从苗族飞歌的内容方面分析来看, 其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飞歌与苗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具有直接联系。在飞歌中包括苗族人民的生活、农耕以及婚丧嫁娶等内容。苗族飞歌在演唱的过程中需要依词而唱, 进而传达出字里行间的情感和含义, 表现出苗族人民的情感。从形式上分析来看, 苗族飞歌一般都为30句, 可以分为三字、五字、七字以及八字句, 最常见的为五字句, 这种形式的歌曲句子短小, 演唱更方便, 同时在节拍以及节奏上都有固定的格式, 曲调的长短和快慢等都是固定的形式, 也可以在原来的曲调上进行适当的发展。[1]在苗族飞歌中, 一般首句都比较快, 后面越来越慢, 而且拖音比较严重。同时次句中也是先快然后逐渐减慢, 在减慢的过程中会越来越低, 越来越长。第三句以及第四句采用中等速度进行演唱, 然后逐渐加快, 到高潮部分进行快速连唱, 在最后采用拖音唱法。

(二) 旋律特色鲜明。

苗族的飞歌在旋律上比较独特, 它的旋律是五度相生律制, 也是我国五声音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以徵调最多。同时也有的飞歌虽然在前部和中部出现调式交替的情况, 但是在乐曲结束的部分往往是以徵调为最后的结尾。这种调式与苗族语言和多年来形成的演唱风格具有直接的关系。此外, 苗族的飞歌在节奏的长短以及快慢等方面都有比较固定的格式, 所以在记谱的过程中也存在固有的模式。

苗族人民通过在这些固定的格式上的创作和发挥, 使苗族飞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一, 飞歌的调子一般都比较高昂, 而且气势恢宏, 能够体现出苗族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 以及敢于与困难斗争的精神, 进而展示出苗族人民永不服输的精神和气质;第二, 旋律起伏大, 节奏自由散漫, 在句中气息和休止自由结合, 能够体现出苗族人民的自由性格;第三, 歌曲中的滑音多, 在句头采用起腔的方式, 在句尾则采用甩腔的方式, 体现出苗族声乐的魅力。[2]

苗族飞歌中, 清水流域的飞歌代表性最强, 其中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歌手比如阿桑、阿泡, 他们都是苗寨中成长起来的优秀歌手, 并将苗族飞歌的特殊演绎方式展现给全国的观众, 比如在解放初期, 一首《毛主席来了》为我们展示了苗族飞歌的特点, 这也是苗族飞歌第一次展现在国家的舞台上, 随着这首歌的广泛传播, 苗族飞歌也展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这首歌曲的曲风豪放, 在演唱的过程中情真意切, 能够使人们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徵调飞歌形式, 在整个乐曲中只出现四个音符:1、3、5、6, 其中5为整个曲调中的稳定音, 是整首曲调中的支撑。在整首乐曲中, 最大的特点就是从3走向到降3, 这也是该曲调中最大的特点。从这首歌的旋律分析来看, 整首歌曲为一个典型的四句体结构的歌曲, 整首曲调都是围绕第一句的旋律开展的, 一句和二句的材料是完全相同的, 第一句是1、3、5上行的大调性特点, 第二句旋律则降到3, 和1, 5形成一种柔和的、细腻的情感表达特点。[3]通过这两种情感色彩的交替, 给人一种古朴与现代结合的美感, 能够体现出一种独特的个性。歌手在演绎飞歌的过程中, 那些小三度级进拖腔形成了上翘下滑的特点, 由于苗族土语在字头的发音中语气比较夸张, 所以在飞歌的开腔中会存在装饰音, 而且为通过拖腔长音能够导致声带发生震动, 进而产生波音, 体现出苗族人民的洒脱、豪爽中透出几分细腻的性格。

(三) 苗族飞歌的'演唱形式。

苗族人民都喜欢唱歌, 而且都会唱歌, 所以从声乐的方面来看, 苗族飞歌的个性化比较强, 在演唱的过程中也具有自己的风格。从其演唱形式方面来看, 飞歌的演唱方式更多, 可以进行齐唱、独唱、重唱和对唱。而且飞歌在演唱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多声部的方式, 部分地区还融入了平腔和高腔山歌。在演唱方法上, 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是原生态的唱法, 苗族飞歌都是采用苗家的方言以及自然的演唱方式进行演绎, 在演唱的过程中不需要伴奏, 偶尔会加入一些打击乐, 具有浓厚的原生态特点和民族地方 (下接第58页) 特色。所以飞歌也是一种地道的原生态唱法, 在演唱的过程中舒适自然, 主要是抒发心情, 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加细腻和热情, 声音由弱到强不断的变化, 情感跌宕起伏, 在演唱到结尾习惯加一句“喔火”, 进一步突出歌曲的情感。

(四) 苗族飞歌曲调结构特点。

苗族飞歌的曲调有很多种, 而且每种曲调都有各自的特点, 在唱法上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同时在情感的表达上往往都采用高亢的唱法, 结构主要采用二片式结构, 其中上片为乐曲的歌头, 主要由两个乐句构成, 在节奏上更加自由, 而且唱法简单、舒缓。在曲调的开头往往以一个短小的“呃”声作为引子, 比较缓慢、悠长;下片则为乐曲的收尾, 这部分曲调的节奏鲜明活泼, 而且具有较强的跳跃感。歌曲的结尾处一般都习惯采用渐慢的方式唱拖腔, 通过这种方式与上片的节奏互相呼应, 形成一个完整的曲调形式, 这也是对整个曲调情绪的总结, 使飞歌更加古朴、清新。同时不同地区的飞歌形式也不同, 但是结构却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在演唱的过程中, 苗族人民还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 注重即兴发挥, 形成苗族飞歌的特色。

二、苗族飞歌的形式美特征

苗族飞歌与其他的民族歌曲相同, 在内容的表达上以及形式上都比较统一。苗族飞歌的演唱不是为了唱歌而唱歌, 同时唱歌也是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扬, 所以在苗族飞歌中展现的内容都是真、善、美。通过对苗族飞歌的总结可以分为六个部分, 包括对美好爱情的反映、对自然界声音的模仿、日常生活以及礼仪的表达、人民疾苦的展现、生产的过程、生活知识的反映以及历史故事的讲述等。

苗族飞歌的形式美不仅体现在音乐方面, 同时也体现在音乐的形态和形式上。从飞歌传统的组成形式来看, 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它的美, 第一内容形式美, 其中体现出一定的教育功能与现实的审美结合在一起;第二, 自身的形式美, 很多歌曲都是受自然的启发, 也是飞歌原生态的表现, 其中经常包括一些潺潺的流水声以及鸟鸣声等, 这些声音都远远超过艺术音乐的魅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 苗族飞歌从音乐、民俗、历史以及语言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苗族地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被迫改变, 但是苗族的民歌却因为植根于肥沃的文化沃土中得以不断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对苗族飞歌的演唱特点及形式美特征的分析, 能够体现出飞歌的魅力, 也进一步证明苗族飞歌还有更大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玉浅谈苗族“飞歌”的分类及其演唱特点[J]黄河之声, 2015, (7) :82-82.

[2]王珊铭浅谈苗族"飞歌”的发展及演唱特点[J]. 黄河之声, 2014, (10) :16-18.

[3]姚敏浅析湘西苗歌的演唱特点[J]音乐大观, 2013, (5) :68-69.

什么时候需要,我可以!

苗族酒文化论文

苗族同胞能歌善舞,无酒歌三日,有酒必有歌。那么,苗族酒文化如何进一步传承呢?

一、合江五通石顶山苗族酒的类别

石顶山又名“石鼎山”,因山顶有一巨石似钟鼎而得名,石顶山,山高谷深,常年气温较低,冬季寒冷,是合江苗族的集居区。

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同胞通过饮酒促进身体发热从而御寒、舒经活血、焕发精神。

此外,由于苗族同胞热情好客的性格,酒也就成了他们过节、喜日祝贺、好友相聚、欢庆丰收等必不可少的助兴饮品。

合江五通苗族饮酒几乎全是自酿自饮,家家户户都能酿制各种酒,如“米酒”、“玉米酒”、“高粱酒”、“红苕酒”等。

“米酒”,也就是用糯米发酵而成的原汁水酒,含糖量高,酒精浓度低,不易醉人,喜爱饮者会觉得香甜可口,是苗族同胞解除疲劳、清心提神的最佳饮料,他们常常将米酒作为用餐时的一种饮料,除小孩外,喝上几碗也不会醉倒。

这种米酒,除了自家饮用外,苗族同胞在家有来客时以酒招待客人,以表示欢迎之情。

除“米酒”外,苗族同胞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和掌握了用多种原料酿制酒的技术,主要用粮食生产的酒包括“高粱酒”、“玉米酒”、“红苕酒”等。

二、合江五通石顶山苗族酒具的使用

酒是一种特殊的液体,当苗族同胞有了液体的酒,为了要饮用它,就必须有一种载体、容器用来饮酒。

由于苗族同胞酿酒和饮酒历史悠久,饮酒器具纷繁复杂,形成了一部白酒器具历史,展现着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采用的酒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因此,在历史的早期苗族同胞在盛酒时主要用牛羊角制品、木制品、陶制品、竹编制品以及葫芦制品等,而在饮酒时器具有牛角、羊角、陶坛、陶罐、竹筒、竹制过滤酒槽、木碗、葫芦、土烧料杯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同胞采用的酒具也与时俱进,开始采用如玻璃杯之类现代文明特色的酒具。

三、合江五通石顶山苗族饮酒的各种称谓

苗族同胞喜爱饮酒,在不同的节日、场合有着不同的称呼。

如“拦路酒”、“进门酒”、“嫁别酒”、“迎客酒”、“送客酒”、“双杯酒”、“交杯酒”、“上山酒”、“发丧酒”、“叫人酒”、“交生酒”、正堂酒”、“清明酒”、“月半酒”、“年饭酒”、“引客酒”、“恭维酒”、“交礼酒”、“媒人脱离酒”、“夫妻和睦酒”、“灯杆酒”、“卷门酒”等等。

而其中的.“拦路酒”最具特色,是苗族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欢迎贵宾的隆重仪式。

每当远方的亲朋好友到访,即安排盛装苗族男女到村头寨口、设卡列队、夹道欢迎,吹苼击鼓、载歌载舞、坛装美酒、牛角为杯,拦路劝酒,体现苗族同胞热情与好客。

四、合江五通石顶山苗族酒礼苗族同胞的生活离不开酒

在生活中,他们用美酒盛情款待远方来的客人,把客人作为亲朋好友来看待,是苗族同胞至情至义的本性体现,就成了一种表达感情的手段,相应的也有很多的酒礼。

(一)拦路酒礼

苗族同胞秉性豪爽,热情好客,酒在他们的心目中是接待亲朋的佳品。

若有贵客进寨,苗族同胞则伴随着芦笙舞曲分排站于路旁,按苗家礼俗喝“拦路酒”。

不过不善饮酒的客人也不必担心,对于进寨的客人饮酒的数量并无明确规定,随着时代的发展,苗族同胞待客的习俗也开始渐渐的发生着变化,进寨的客人愿意喝多少酒就喝多少,若客人能一饮而尽当然最好。

若不能,主人虽然好客,但绝不会强人所难,这并不会影响主客之间的感情。

对于不能喝酒的客人,当热情的苗族同胞递上“拦路酒”时也须意向性喝一点,不可置之不理,否则苗族同胞会误以为客人瞧不起他们。

因为对于主人来说,即使遇到客人不喝酒,也要多少倒点酒敬客人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二)交际饮酒礼

俗酒礼即饮酒的礼节,使饮酒成为一种庄重的活动、一种仪式,这种礼节使饮酒成为文明进程或文化氛围的一部分。

我国古代在酒宴饮酒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

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

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

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也就是起立。

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而苗族同胞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这样的酒礼部分沿袭了下来,同时也有了些变化。

在宴席过程中,苗族同胞的敬酒方式也颇为特别。

宴席之前先敬酒然后再吃饭,客人离开还要请客人喝一杯。

座位要安排长辈或领导坐上方,敬酒先敬长辈、领导或客人,客人接受敬酒时只能“动口不动手”,客人回敬没有特殊的规矩;但是,在此过程中其他族同胞不能称呼苗族同胞为“苗子”。

(三)婚嫁丧葬酒礼

婚嫁是人生中的喜事、大事,当然要以酒助兴,表情达意。

于是苗族同胞民间便生出许多土色土香的酒俗来。

在合江五通石顶山这个充满灵气的地方,苗族同胞的婚嫁酒礼包括“交礼酒”、“媒人脱离酒”、“转转酒”、“夫妻和睦酒”等。

与婚嫁的喜气洋洋截然不同,丧葬是凄凄凉凉的,所以前者叫红事,后者称为白事。

丧葬虽为白事,但它同样离不开酒,在苗族同胞间流传着一些丧葬时的酒俗,成为我国丰富多彩的酒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丧葬酒俗名目繁多,主要的包括“进门酒”、“请魂酒”、“上山酒”、“发丧酒”、“叫人酒”、“交生酒”、“正堂酒”、“叫饭酒”等。

五、合江五通石顶山苗族酒歌

苗族同胞能歌善舞,无酒歌三日,有酒必有歌。

那抑扬顿挫的“酒歌”和高亢嘹亮、豪迈奔放的“飞歌”以及婉转柔和的芦笙曲调、欢快奔放的舞蹈,都反映苗族同胞热情好客的本性和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苗族宴饮和敬酒时都有唱歌的习惯。

唱酒歌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双方对唱,一唱一搭,谁唱输了谁就喝酒。

另一种是敬酒人在敬酒时先唱一段歌,表示祝福和赞颂,唱给谁,谁就喝酒。

婚嫁时,所唱酒歌,最有特色,并且在各苗族地区往往形成一套传统的唱腔和歌词。

在五通石顶山这个地方,苗族同胞所唱的敬酒歌包括《欢迎歌》、《赞美歌》、《留客歌》《割草歌》、《除草歌》、《放牛歌》、《求爱歌》等。

但因演唱时所用的民族语言的特殊性,除了能懂语言的人能明白其意思外,其他人则只能通过其动作、神态、表情去了解、感受其中的深意。

此外,与酒有关的歌曲还包括《情歌》、《圏门酒歌》、立灯杆和倒灯杆时所唱的歌曲等。

但遗憾的是这些歌曲有些有歌名但无歌词记载,还有些既无歌名也无歌词记录,只能通过族人之间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

这无疑不利于苗族酒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亟待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保护。

苗族同胞的生活离不开酒,他们的酒文化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苗族同胞热情的性格以及淳朴的民风正如他们的酒一样甘冽而醇美。

然而,合江五通苗族酒文化流传至今已发生了一些变化,苗族酒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呈现出民族性与包容性并存的特点。

这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健康、积极的苗族酒文化予以保护、传承和发展。

具体的开题报告要求告诉我,我可以!

花西子苗族文化研究论文综述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作者 | 李老师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新国货消费品成为一股风潮。在彩妆品类上,一系列主打中国风的美妆品牌不断涌现。但在品牌众多竞争激烈的彩妆领域,多数产品标签化、缺乏创新的国货彩妆品牌逐渐被淘汰,真正拥有优秀产品力的品牌脱颖而出。

在消费品市场中,产品的口碑意味着一切。而当下的美妆领域,以“东方彩妆,以花养妆”为品牌理念的花西子已悄然崛起。

花西子成功的背后不仅是强大的产品力,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也诠释了国货美妆的内涵。

在以往消费者的印象中,彩妆 时尚 与传统文化的元素相差甚远,二者的特性难以得到有效的融合。 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的 时尚 文化巧妙结合,是国货彩妆品牌面临的一个难题。

而这个难题的答案,在花西子的品牌中得以诠释。花西子品牌诞生于2017年3月8日,花西子中的“花”,是指“以花养妆”,“西子”二字,则取自苏东坡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花西子推出的产品中,传统文化的身影无处不在。以花西子推出的“雕花口红”为例,这款口红与其他仅在外部包装下功夫的口红产品不同,将微雕工艺搬到了口红膏体上。 目前这款口红月销超过10万件,并且保持天猫分高分好评。

这款口红优异的市场表现也证明了,传统文化与 时尚 结合并不是死胡同,只是需要巧妙的创意。

在花西子的产品阵容里,雕花口红不是个例。 自创立以来,花西子已推出数十款复刻东方传统工艺的彩妆产品。而这一次,花西子又依靠其特有的创意,推出了与苗族非遗文化相融合的苗族印象高定系列产品。

据了解,苗族印象高定系列灵感取自于少数名族苗族的苗银工艺。苗族银饰,长久以来是苗族地区的重要首饰品和婚嫁用品。对于苗族人民而言,苗银就是其在 历史 长河中保留下来的“ 时尚 ”元素,具有独特的东方美。

然而,属于非遗文化的苗族银饰手工艺正处在消失的边缘,其所承载的独特东方韵味也逐渐被遗忘。

出于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对“东方美”的坚守,花西子深入苗寨,探寻苗族银饰艺术,以苗族元素作为设计灵感,将苗银技艺与现代技术结合,打造了苗族印象高级定制系列产品。

在最终呈现的苗族印象系列产品中,这种独特的东方美也以新的面貌出现。 在苗族印象系列产品中,花西子将錾刻工艺与东方微雕技术结合,在产品上复刻苗族制银工艺。此外,花西子也将苗族文化中,古老神秘的图腾“蝴蝶妈妈”与花草元素刻入产品之中。

当消费者在使用苗族印象系列产品时,其独特的图腾标签和文化内涵也将让消费者眼前一新。

“苗族印象”高定礼盒,取形东方妆奁,融入苗族风情,以苗族姑娘裙摆为礼盒纹样灵感,以苗银挂坠、蜡染、苗绣为礼盒元素点缀,采用优质皮革材质制作;空气蜜粉“苗族印象”高定版,采用全新私模造型设计,取荷叶凝露之形,将苗族银饰的韵味诠释。

但让传统文化在美妆领域焕发新生绝非易事,据悉,在研发苗族印象系列产品的过程中,花西子几经波折。 它的问世,历时两年之久。中间经历了无数的配方调整,以及研究员内测、外测、体验官外测和化妆学院测评等上千次的测评之后,产品最终才得以上市。

在非遗技艺面临传承挑战的当下,选择挖掘非遗文化打造产品是非常聪明的做法。在传播非遗文化的同时,传统文化也赋予了花西子产品及品牌文化更深的内涵。通过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也让花西子在产品创意上有了出人意料的优势。这一点对于追求个性化的年轻消费者而言,无疑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

而在这样的赋传统以 时尚 的过程中,也使得花西子“东方美学”的品牌符号深入人心。

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的做法并不是花西子所特有,但滥用传统文化元素及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让很多国货美妆品牌走向平庸。

在当下的国货美妆领域,产品设计同质化、概念标签化的现象依旧普遍。国货概念新鲜感消逝后,消费者对国货美妆产品的期待日渐高涨,如何让消费者接受国货美妆是国货美妆不可逃避的问题。而弘扬东方美,对于任何一个国产品牌来说,都是职责所在。

然而,这个难题并非无法解决。在解读传统文化时,花西子也着重挖掘传统元素中的“东方美”,并以独到的见解将“东方美”融入到产品的设计过程中。

以花西子的爆款产品之一空气蜜粉为例,该产品沿用唐朝太平公主专研养颜方——桃花红肤膏。在沿用古法的同时,花西子依托先进的研磨工艺,将蜜粉的颗粒细化至普通化妆品的3倍。这个工艺在继承传统养颜配方的同时,也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让古老的配方焕发新生。

苗族印象高级定制系列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产品,已经不是花西子的第一次尝试,作为一个诞生于2017年的东方彩妆品牌,花西子以传承东方文化、复刻东方传统工艺为使命,推出了一件件颇具创新的产品。这些产品在比肩国际大牌的同时,又以独特的文化理念拔群。

拥有好的创意足以打造一款爆品,但这不是花西子的全部追求。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美妆领域,产品好看无法支撑一个品牌长远的存续。花西子在保持创意的基础上,也在产品品质上下了很多工夫。在产品制作的过程中,花西子坚持工匠精神,一遍遍打磨产品,做好每一个细节,甚至付出十倍百倍的精力研发一款产品。

比如一个控油的功效,产品经理就需要寻找几十种不同的控油成分,并在内部针对每种不同成分进行一一测试,最后找到同时兼顾控油能力且不拔干的成分,使产品实现优质的功效及舒适的肤感。

凭借着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心、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独特理解及产品品质的高要求,花西子得以在一众国货美妆品牌中脱颖而出。而花西子产品在海内外市场的火爆表现,也足以说明花西子已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美妆品牌及国货美妆的代表。

过去多年以来,美妆领域的话语权都掌握在国际大牌手中,但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随着90后00后年轻群体声量的壮大,消费者对审美及文化的追求逐渐多元化,主流的西方审美不再通吃。在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不断修复的过程中,消费者对于本土文化的渴求也比以往更加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够引起消费者的民族 情感 共鸣且维持良好口碑的国货品牌逐渐崛起。

依托“东方彩妆,以花养妆”的品牌理念,花西子走出了属于国货彩妆的独特路线。

纵观花西子的成名之旅,不难发现其营销路径正是锚定Z世代中,具有个性化追求的年轻女性群体,传承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以花养颜”古法,用东方魅力雕刻 时尚 属性,文化内涵与精致产品的双重魅力,实现了更多元受众的捕捉。

花西子对于产品的坚定付出,也获得了国内年轻消费者的认可。在产品及品牌的传播中,花西子也将自身的经验理念及品牌坚持传达给消费者,并以独特的产品理解向消费者诠释了国货彩妆应该是什么样子。

在征服国内消费者的同时,花西子也走出国门。 此前的2019年,花西子的西湖礼盒系列产品就曾在日本推特上引发热议。花西子的包装和质感让国际友人感受到国货美妆的魅力与中华文化的独特内涵, 部分日本网友甚至表示“愿意为了买花西子去一次中国”。

花西子在海外的爆红,印证了国货品牌崛起的一条道路—— 具有本土特色及深刻文化内涵的品牌,可以帮助民族文化的宣扬,也可以为文化自信添砖加瓦。 而花西子在国内市场的优异表现,也证明了花西子所选择的“赋传统以 时尚 ”国货彩妆品牌路线的正确性。

在内容营销时代,花西子通过对消费者需求的细致解读、传统文化的再创新及对品质的执着,为国货美妆 探索 了新的出路。而所有的这些坚持和努力,也体现了花西子品牌“扬东方之美,铸百年国妆”的品牌愿景。

苗族酒文化论文

苗族同胞能歌善舞,无酒歌三日,有酒必有歌。那么,苗族酒文化如何进一步传承呢?

一、合江五通石顶山苗族酒的类别

石顶山又名“石鼎山”,因山顶有一巨石似钟鼎而得名,石顶山,山高谷深,常年气温较低,冬季寒冷,是合江苗族的集居区。

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同胞通过饮酒促进身体发热从而御寒、舒经活血、焕发精神。

此外,由于苗族同胞热情好客的性格,酒也就成了他们过节、喜日祝贺、好友相聚、欢庆丰收等必不可少的助兴饮品。

合江五通苗族饮酒几乎全是自酿自饮,家家户户都能酿制各种酒,如“米酒”、“玉米酒”、“高粱酒”、“红苕酒”等。

“米酒”,也就是用糯米发酵而成的原汁水酒,含糖量高,酒精浓度低,不易醉人,喜爱饮者会觉得香甜可口,是苗族同胞解除疲劳、清心提神的最佳饮料,他们常常将米酒作为用餐时的一种饮料,除小孩外,喝上几碗也不会醉倒。

这种米酒,除了自家饮用外,苗族同胞在家有来客时以酒招待客人,以表示欢迎之情。

除“米酒”外,苗族同胞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和掌握了用多种原料酿制酒的技术,主要用粮食生产的酒包括“高粱酒”、“玉米酒”、“红苕酒”等。

二、合江五通石顶山苗族酒具的使用

酒是一种特殊的液体,当苗族同胞有了液体的酒,为了要饮用它,就必须有一种载体、容器用来饮酒。

由于苗族同胞酿酒和饮酒历史悠久,饮酒器具纷繁复杂,形成了一部白酒器具历史,展现着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采用的酒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因此,在历史的早期苗族同胞在盛酒时主要用牛羊角制品、木制品、陶制品、竹编制品以及葫芦制品等,而在饮酒时器具有牛角、羊角、陶坛、陶罐、竹筒、竹制过滤酒槽、木碗、葫芦、土烧料杯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同胞采用的酒具也与时俱进,开始采用如玻璃杯之类现代文明特色的酒具。

三、合江五通石顶山苗族饮酒的各种称谓

苗族同胞喜爱饮酒,在不同的节日、场合有着不同的称呼。

如“拦路酒”、“进门酒”、“嫁别酒”、“迎客酒”、“送客酒”、“双杯酒”、“交杯酒”、“上山酒”、“发丧酒”、“叫人酒”、“交生酒”、正堂酒”、“清明酒”、“月半酒”、“年饭酒”、“引客酒”、“恭维酒”、“交礼酒”、“媒人脱离酒”、“夫妻和睦酒”、“灯杆酒”、“卷门酒”等等。

而其中的.“拦路酒”最具特色,是苗族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欢迎贵宾的隆重仪式。

每当远方的亲朋好友到访,即安排盛装苗族男女到村头寨口、设卡列队、夹道欢迎,吹苼击鼓、载歌载舞、坛装美酒、牛角为杯,拦路劝酒,体现苗族同胞热情与好客。

四、合江五通石顶山苗族酒礼苗族同胞的生活离不开酒

在生活中,他们用美酒盛情款待远方来的客人,把客人作为亲朋好友来看待,是苗族同胞至情至义的本性体现,就成了一种表达感情的手段,相应的也有很多的酒礼。

(一)拦路酒礼

苗族同胞秉性豪爽,热情好客,酒在他们的心目中是接待亲朋的佳品。

若有贵客进寨,苗族同胞则伴随着芦笙舞曲分排站于路旁,按苗家礼俗喝“拦路酒”。

不过不善饮酒的客人也不必担心,对于进寨的客人饮酒的数量并无明确规定,随着时代的发展,苗族同胞待客的习俗也开始渐渐的发生着变化,进寨的客人愿意喝多少酒就喝多少,若客人能一饮而尽当然最好。

若不能,主人虽然好客,但绝不会强人所难,这并不会影响主客之间的感情。

对于不能喝酒的客人,当热情的苗族同胞递上“拦路酒”时也须意向性喝一点,不可置之不理,否则苗族同胞会误以为客人瞧不起他们。

因为对于主人来说,即使遇到客人不喝酒,也要多少倒点酒敬客人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二)交际饮酒礼

俗酒礼即饮酒的礼节,使饮酒成为一种庄重的活动、一种仪式,这种礼节使饮酒成为文明进程或文化氛围的一部分。

我国古代在酒宴饮酒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

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

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

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也就是起立。

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而苗族同胞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这样的酒礼部分沿袭了下来,同时也有了些变化。

在宴席过程中,苗族同胞的敬酒方式也颇为特别。

宴席之前先敬酒然后再吃饭,客人离开还要请客人喝一杯。

座位要安排长辈或领导坐上方,敬酒先敬长辈、领导或客人,客人接受敬酒时只能“动口不动手”,客人回敬没有特殊的规矩;但是,在此过程中其他族同胞不能称呼苗族同胞为“苗子”。

(三)婚嫁丧葬酒礼

婚嫁是人生中的喜事、大事,当然要以酒助兴,表情达意。

于是苗族同胞民间便生出许多土色土香的酒俗来。

在合江五通石顶山这个充满灵气的地方,苗族同胞的婚嫁酒礼包括“交礼酒”、“媒人脱离酒”、“转转酒”、“夫妻和睦酒”等。

与婚嫁的喜气洋洋截然不同,丧葬是凄凄凉凉的,所以前者叫红事,后者称为白事。

丧葬虽为白事,但它同样离不开酒,在苗族同胞间流传着一些丧葬时的酒俗,成为我国丰富多彩的酒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丧葬酒俗名目繁多,主要的包括“进门酒”、“请魂酒”、“上山酒”、“发丧酒”、“叫人酒”、“交生酒”、“正堂酒”、“叫饭酒”等。

五、合江五通石顶山苗族酒歌

苗族同胞能歌善舞,无酒歌三日,有酒必有歌。

那抑扬顿挫的“酒歌”和高亢嘹亮、豪迈奔放的“飞歌”以及婉转柔和的芦笙曲调、欢快奔放的舞蹈,都反映苗族同胞热情好客的本性和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苗族宴饮和敬酒时都有唱歌的习惯。

唱酒歌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双方对唱,一唱一搭,谁唱输了谁就喝酒。

另一种是敬酒人在敬酒时先唱一段歌,表示祝福和赞颂,唱给谁,谁就喝酒。

婚嫁时,所唱酒歌,最有特色,并且在各苗族地区往往形成一套传统的唱腔和歌词。

在五通石顶山这个地方,苗族同胞所唱的敬酒歌包括《欢迎歌》、《赞美歌》、《留客歌》《割草歌》、《除草歌》、《放牛歌》、《求爱歌》等。

但因演唱时所用的民族语言的特殊性,除了能懂语言的人能明白其意思外,其他人则只能通过其动作、神态、表情去了解、感受其中的深意。

此外,与酒有关的歌曲还包括《情歌》、《圏门酒歌》、立灯杆和倒灯杆时所唱的歌曲等。

但遗憾的是这些歌曲有些有歌名但无歌词记载,还有些既无歌名也无歌词记录,只能通过族人之间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

这无疑不利于苗族酒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亟待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保护。

苗族同胞的生活离不开酒,他们的酒文化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苗族同胞热情的性格以及淳朴的民风正如他们的酒一样甘冽而醇美。

然而,合江五通苗族酒文化流传至今已发生了一些变化,苗族酒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呈现出民族性与包容性并存的特点。

这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健康、积极的苗族酒文化予以保护、传承和发展。

就以个人经验做个总结。仅供各位参考,希望能帮的上大家。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论文名称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二)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三) 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五) 论文写作的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 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六)论文的基本内容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七)论文写作的方法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八)论文写作的步骤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差不多就这些,一回生二回熟,写一遍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好累。。。我的胳膊。

在近日举行的北京大运河文化节中,国货美妆品牌花西子将苗银非遗技艺融入到美妆产品中,吸引了央视新闻在内的多家媒体报道。

作为一个主打“东方美学”的彩妆品牌,花西子一直在 探索 民族文化与商业的融合,借产品让 历史 深处的非遗文化走进大众视野。除了走进央视,更是点亮了纽约、日本、泰国等 时尚 巨幕,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在高曝光的加持下,花西子在双11节日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战绩。天猫旗舰店销售额达5亿元,在天猫美妆类目整体排名第2,是去年同期的259%。

更值得一提的是,花西子位居国货美妆出海榜第一,共有100+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购买了花西子彩妆产品,总成交额达1400万,较去年增长286%。

从一个新锐国货品牌到走红海外,花西子有哪些非同寻常的营销哲学呢?

01

以“东方美学”差异化定位

构建品牌竞争壁垒

纵观几年前的美妆市场,多数中国消费者热衷于追逐国际大牌美妆产品。

后来随着“国潮”兴起,完美日记、玛丽黛佳、COLORKEY等新国货品牌应运而生,但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很难让新的消费者在一众品牌中分辨出它们的区别。

而提出“东方彩妆,以花养妆。”作为品牌定位的花西子,从创立之初,就一直在不断挖掘中国文化中的美学元素,带有强烈的国风属性,深深扎根于“中国风”与“东方美学”,致力于做出适合中国人的彩妆,带有强烈的品牌特色。

品牌形象上, 花西子以粉黛色为主、采用东方美学视觉体系的设计,赋传统元素新活力,使得其在一众彩妆产品中脱颖而出。

产品方面, 花西子主打以花养妆,妆养合一,不同系列的产品都萃取了花卉精华或中草药成分,并且有一个“中国传统小故事”。

如四色眼影背后代表着“一城一景”的东方古城;玉容气垫复制了慈禧太后的养颜秘方。这些小故事赋予了产品古色古香的韵味,表达出不一样的 情感 张力。

比起完美日记、COLORKEY等品牌看重流量,打造爆品的思维,花西子更注重“品牌塑造”,从品牌的形象、产品、以及内容传播上无不演绎着东方之美,以极高的传播性和辨识度占领消费者心智,构建其品牌的竞争壁垒。

02

瞄准直播风口

与李佳琦个人IP深度绑定

从2019年至今,直播逐渐成为最流行的销售渠道和营销阵地。电商直播的红利期,也成就了花西子的首次爆发。

花西子在其他品牌还是观望时,以其精准的眼光选择了直播带货这条新渠道,占尽了头部主播的流量红利,后期更通过与李佳琦的深度绑定实现价值共创。

1. 合作初期,抢占头部主播的流量红利

直播带货是大趋势,从兴起到全民参与,只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在很多品牌还在观望时,花西子看到了这个风口,抓住机会频频与李佳琦进行合作。

在花西子首次进驻李佳琦的直播间后,销量便迅速暴涨,空气散粉也成为花西子的第一个明星产品。通过这次直播试水成功,更加坚定了花西子与李佳琦长期合作的营销玩法。

据数据显示, 2019年1月-7月,在李佳琦的118场卖货直播中,花西子参与了45场,在1、2月的上播率均超过50%;同期完美日记只进入24次。

从销售额看, 2020年“618”,花西子收获超亿销售额,一举超越完美日记,在天猫彩妆类目排名第一;

而在首波双11预售中,花西子在李佳琦直播间内独占4个坑位,最终销售额达5亿元,在天猫美妆类目整体排名第2,是去年同期的259%。

正是借助了直播风口与李佳琦的业务能力,花西子在短时间里销量暴涨。

但是,在头部网红或明星直播间这类公域流量做直播带货,很难为品牌进行引流,形成自己的私域流量池。于是花西子决定与李佳琦进一步合作,形成强绑定,放大IP的力量。

2. 合作升级:与推荐官进行价值共创,实现产品赋能

去年9月份,花西子赋予了李佳琦一个新身份——品牌首席推荐官。

在成为品牌首席推荐官后,李佳琦参与拍摄了花西子明星产品“雕花口红”的广告,这也是李佳琦的广告首秀。

在两年前,花西子开始筹备“民族印象”系列产品,希望通过挖掘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复兴濒临失传的民族工艺,李佳琦作为首席推荐官也加入了这个项目。

合作项目的第一站是我国的苗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苗族一直给人神秘之感。苗族银饰,历来是苗族地区的重要首饰品和婚嫁用品,不仅是财富的象征,也贯穿着苗族人生命中的每个重要节点。

然而因为困于深山,传承困难,作为苗族重要的传统工艺之一,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逐渐面临失传的风险。

所以,花西子此次便希望通过“苗族印象”系列产品,传承非遗文化,向大众呈现出苗族工艺之美。

为了将苗银的匠心精神真正地融入到“苗族印象”中,花西子联合人民日报新媒体《非一般非遗》栏目组、非遗 探索 员李佳琦一起走进了银饰传承基地——贵州麻料银匠村,他们寻访苗银匠人, 探索 苗银锻造技艺的独特价值与魅力。

以传统技艺赋能产品,“苗族印象”系列经过两年的打磨终于上市,一经推出就圈粉无数。

礼盒上的苗绣和蜡染元素、粉饼盒上的苗银錾刻工艺,无论从内在艺术性还是外在设计感,都具备了东方美学的神韵,也给人们带来了个性化的消费体验。

花西子与李佳琦的深度合作,已经成为品牌KOL营销中的一个典型示范。除了李佳琦的带货能力和IP力量,花西子对产品不懈的打磨也是促成合作成功的关键。

通过这次合作,李佳琦和花西子共同设计研发,真正实现了内容共创、产品共创和价值共创。

03

精细化运营

多维度触达消费者圈层

在这个消费力升级的时代,品牌的更新迭代也开始加快,想要获得更长的产品周期,做好产品本身是第一步,后期的推广与用户方面的运营,同样需要“惊喜”与“精细”。

花西子通过精细化的营销方式,深入触达不同圈层群体,增加了其品牌的影响力。

在今年10月底的西塘汉服文化周上,花西子作为活动的彩妆指定合作伙伴参与,设置了展位和活动市集。更带着全线彩妆品助力古装师,在描眉点唇间,复现各色东方美人。

同时,在抖音、快手、B站多个平台开启直播,力求最大程度的曝光,吸引汉服圈层的消费者。

除此之外,还设置了游园礼,带话题#在西塘邂逅花西子#,在微博、B站、抖音、快手、小红书中的任意平台晒出西塘游园现场与花西子展位现场的视频或图文并@花西子官号,就有机会收到游园礼一份。

借助“西塘汉服文化节”的影响力,花西子不仅收获了大量的曝光,还给目标顾客现场试用品牌产品的机会,体验感满满、可谓用实力种草。同时,在汉服圈层中进一步扩大了品牌的影响力。

除了拥抱汉服圈层,花西子更是把中国传统之美推向了国际时装界。

在刚结束的中国国际时装周2021春夏系列的发布会开幕现场,花西子携手顶级国风品牌盖娅传说惊艳亮相。

在此次活动中,花西子将「苗族印象」高定系列彩妆改造为饰品融入华服中,蜜粉饼摇身变成了 时尚 配饰。除了联名高定服饰与妆容,花西子携手盖娅传说共同打造的「洛神赋联名礼盒」也首次出现。

一个品牌形象要想立体饱满,真正深入人心,并不是单一维度就能实现的,需要更多营销场景的叠加效应,提升品牌的传播力和渗透力。 可贵的是,花西子在一系列的营销动作中,一直保持着品牌初心,践行着“东方彩妆”的品牌理想。

04

结语

问世不过4年时间,花西子一次次引领着国货彩妆界的新风尚。品牌与营销两手抓的打法使其完成了从“0“到”1“的蜕变,更是在世界舞台之上崭露头角,展现东方之美。

花西子在海外的走红,也印证了国货崛起的一条道路——做具有民族特色及传承文化内涵的品牌,将国风变成潮流,推向世界舞台。

苗族文化毕业论文

不用怕,老师既然给你题目了,他肯定有资料,多找老师要资料,其实老师资料很多的,即使你的是新题目,老师那里也有模板的,因为他肯定有往届的毕业论文资料的!现在的论文多是复制出来的,自己写的人不多了,你加油吧呵呵!

浅析苗族飞歌的演唱特点以及形式美特征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整理的浅析苗族飞歌的演唱特点以及形式美特征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擅长歌舞, 特别是苗族飞歌在演唱的语言特点、共鸣以及呼吸方式上都存在浓烈的民族特点, 而且自身的表现形式也极具特色。本文主要对苗族飞歌的演唱特点和形式美的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

苗族飞歌;演唱特点;形式美;特征;

引言:

苗族是一个善于歌唱的民族, 苗族文化虽然丰富, 但是没有文字, 所以歌也成为了苗族历史的传承,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苗族的婚丧嫁娶都离不开苗歌。歌不仅是苗族人恋爱的媒介, 同时也是苗族节日、婚庆以及劳作等多方面的调节和装饰, 可以说苗歌是苗族人的精神支柱。特别是苗族飞歌, 由于其旋律优美、亲切自然, 曲意与自然和人相通, 听后会使人难以忘怀。当前对苗族飞歌研究的专家、学者比较多, 而且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但是在声乐演唱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匮乏。为了弥补研究中的空白, 本文主要从苗族飞歌的演唱特点以及形式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苗族飞歌的演唱特点

(一) 歌词和曲调的关系更紧密。

从苗族飞歌的内容方面分析来看, 其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飞歌与苗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具有直接联系。在飞歌中包括苗族人民的生活、农耕以及婚丧嫁娶等内容。苗族飞歌在演唱的过程中需要依词而唱, 进而传达出字里行间的情感和含义, 表现出苗族人民的情感。从形式上分析来看, 苗族飞歌一般都为30句, 可以分为三字、五字、七字以及八字句, 最常见的为五字句, 这种形式的歌曲句子短小, 演唱更方便, 同时在节拍以及节奏上都有固定的格式, 曲调的长短和快慢等都是固定的形式, 也可以在原来的曲调上进行适当的发展。[1]在苗族飞歌中, 一般首句都比较快, 后面越来越慢, 而且拖音比较严重。同时次句中也是先快然后逐渐减慢, 在减慢的过程中会越来越低, 越来越长。第三句以及第四句采用中等速度进行演唱, 然后逐渐加快, 到高潮部分进行快速连唱, 在最后采用拖音唱法。

(二) 旋律特色鲜明。

苗族的飞歌在旋律上比较独特, 它的旋律是五度相生律制, 也是我国五声音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以徵调最多。同时也有的飞歌虽然在前部和中部出现调式交替的情况, 但是在乐曲结束的部分往往是以徵调为最后的结尾。这种调式与苗族语言和多年来形成的演唱风格具有直接的关系。此外, 苗族的飞歌在节奏的长短以及快慢等方面都有比较固定的格式, 所以在记谱的过程中也存在固有的模式。

苗族人民通过在这些固定的格式上的创作和发挥, 使苗族飞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一, 飞歌的调子一般都比较高昂, 而且气势恢宏, 能够体现出苗族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 以及敢于与困难斗争的精神, 进而展示出苗族人民永不服输的精神和气质;第二, 旋律起伏大, 节奏自由散漫, 在句中气息和休止自由结合, 能够体现出苗族人民的自由性格;第三, 歌曲中的滑音多, 在句头采用起腔的方式, 在句尾则采用甩腔的方式, 体现出苗族声乐的魅力。[2]

苗族飞歌中, 清水流域的飞歌代表性最强, 其中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歌手比如阿桑、阿泡, 他们都是苗寨中成长起来的优秀歌手, 并将苗族飞歌的特殊演绎方式展现给全国的观众, 比如在解放初期, 一首《毛主席来了》为我们展示了苗族飞歌的特点, 这也是苗族飞歌第一次展现在国家的舞台上, 随着这首歌的广泛传播, 苗族飞歌也展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这首歌曲的曲风豪放, 在演唱的过程中情真意切, 能够使人们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徵调飞歌形式, 在整个乐曲中只出现四个音符:1、3、5、6, 其中5为整个曲调中的稳定音, 是整首曲调中的支撑。在整首乐曲中, 最大的特点就是从3走向到降3, 这也是该曲调中最大的特点。从这首歌的旋律分析来看, 整首歌曲为一个典型的四句体结构的歌曲, 整首曲调都是围绕第一句的旋律开展的, 一句和二句的材料是完全相同的, 第一句是1、3、5上行的大调性特点, 第二句旋律则降到3, 和1, 5形成一种柔和的、细腻的情感表达特点。[3]通过这两种情感色彩的交替, 给人一种古朴与现代结合的美感, 能够体现出一种独特的个性。歌手在演绎飞歌的过程中, 那些小三度级进拖腔形成了上翘下滑的特点, 由于苗族土语在字头的发音中语气比较夸张, 所以在飞歌的开腔中会存在装饰音, 而且为通过拖腔长音能够导致声带发生震动, 进而产生波音, 体现出苗族人民的洒脱、豪爽中透出几分细腻的性格。

(三) 苗族飞歌的'演唱形式。

苗族人民都喜欢唱歌, 而且都会唱歌, 所以从声乐的方面来看, 苗族飞歌的个性化比较强, 在演唱的过程中也具有自己的风格。从其演唱形式方面来看, 飞歌的演唱方式更多, 可以进行齐唱、独唱、重唱和对唱。而且飞歌在演唱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多声部的方式, 部分地区还融入了平腔和高腔山歌。在演唱方法上, 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是原生态的唱法, 苗族飞歌都是采用苗家的方言以及自然的演唱方式进行演绎, 在演唱的过程中不需要伴奏, 偶尔会加入一些打击乐, 具有浓厚的原生态特点和民族地方 (下接第58页) 特色。所以飞歌也是一种地道的原生态唱法, 在演唱的过程中舒适自然, 主要是抒发心情, 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加细腻和热情, 声音由弱到强不断的变化, 情感跌宕起伏, 在演唱到结尾习惯加一句“喔火”, 进一步突出歌曲的情感。

(四) 苗族飞歌曲调结构特点。

苗族飞歌的曲调有很多种, 而且每种曲调都有各自的特点, 在唱法上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同时在情感的表达上往往都采用高亢的唱法, 结构主要采用二片式结构, 其中上片为乐曲的歌头, 主要由两个乐句构成, 在节奏上更加自由, 而且唱法简单、舒缓。在曲调的开头往往以一个短小的“呃”声作为引子, 比较缓慢、悠长;下片则为乐曲的收尾, 这部分曲调的节奏鲜明活泼, 而且具有较强的跳跃感。歌曲的结尾处一般都习惯采用渐慢的方式唱拖腔, 通过这种方式与上片的节奏互相呼应, 形成一个完整的曲调形式, 这也是对整个曲调情绪的总结, 使飞歌更加古朴、清新。同时不同地区的飞歌形式也不同, 但是结构却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在演唱的过程中, 苗族人民还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 注重即兴发挥, 形成苗族飞歌的特色。

二、苗族飞歌的形式美特征

苗族飞歌与其他的民族歌曲相同, 在内容的表达上以及形式上都比较统一。苗族飞歌的演唱不是为了唱歌而唱歌, 同时唱歌也是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扬, 所以在苗族飞歌中展现的内容都是真、善、美。通过对苗族飞歌的总结可以分为六个部分, 包括对美好爱情的反映、对自然界声音的模仿、日常生活以及礼仪的表达、人民疾苦的展现、生产的过程、生活知识的反映以及历史故事的讲述等。

苗族飞歌的形式美不仅体现在音乐方面, 同时也体现在音乐的形态和形式上。从飞歌传统的组成形式来看, 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它的美, 第一内容形式美, 其中体现出一定的教育功能与现实的审美结合在一起;第二, 自身的形式美, 很多歌曲都是受自然的启发, 也是飞歌原生态的表现, 其中经常包括一些潺潺的流水声以及鸟鸣声等, 这些声音都远远超过艺术音乐的魅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 苗族飞歌从音乐、民俗、历史以及语言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苗族地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被迫改变, 但是苗族的民歌却因为植根于肥沃的文化沃土中得以不断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对苗族飞歌的演唱特点及形式美特征的分析, 能够体现出飞歌的魅力, 也进一步证明苗族飞歌还有更大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玉浅谈苗族“飞歌”的分类及其演唱特点[J]黄河之声, 2015, (7) :82-82.

[2]王珊铭浅谈苗族"飞歌”的发展及演唱特点[J]. 黄河之声, 2014, (10) :16-18.

[3]姚敏浅析湘西苗歌的演唱特点[J]音乐大观, 2013, (5) :68-69.

论文如何定题目首先看是什么专业的题目其次根据专业和教授的口味来定题目尽可能不要大众化(一)选题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本科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长,选择适当的论文题目,但所写论文要与本专业所学课程有关。(二)查阅资料、列出论文提纲题目选定后,要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调研和进行实验,搜集、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提炼,然后列出详细的写作提纲。(三)完成初稿根据所列提纲,按指导教师的意见认真完成初稿。(四)定稿初稿须经指导教师审阅,并按其意见和要求进行修改,然后定稿。您的论文具体是什么题目?老师审核了没有?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呢,有什么要求呢论文是需要多少字呢开题报告 任务书 都搞定了不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论文写作,先不说内容,首先格式要正确,一篇完整的论文,题目,摘要(中英文),目录,正文(引言,正文,结语),致谢,参考文献。规定的格式,字体,段落,页眉页脚,开始写之前,都得清楚的,你的论文算是写好了五分之一。然后,选题,你的题目时间宽裕,那就好好考虑,选一个你思考最成熟的,可以比较多的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从里面获得思路,确定一个模板性质的东西,照着来,写出自己的东西。如果时间紧急,那就随便找一个参考文献,然后用和这个参考文献相关的文献,拼出一篇,再改改。正文,语言必须是学术的语言。一定先列好提纲,这就是框定每一部分些什么,保证内容不乱,将内容放进去,写好了就。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论文格式的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

苗家婚俗<一> 多数苗族地区婚姻自主程度较高,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择偶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的自由社交活动形式。湘西叫做“赶边边场”或“会姑娘”,黔东南苗族则称为“游方”,广西融水叫“坐妹”或“走寨”,黔西北称为“踩月亮”,黔中及一些西部苗族称为“跳花”、“跳场”等等。在这类社交活动中,青年男女可以三五成群地或者单独地、公开地或悄悄地对歌和交谈。以对歌的形式谈恋爱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于民族色彩的风俗。一些苗族社区还有专供青年们谈恋爱的场所,如黔东南的游方坪、滇东北的姑娘房等。苗族青年择偶不重财产和家境,更看重个人才华和品性。找到合适的恋人后双方即可交换定情物。结婚,一般情况下需征得父母的同意。在大多数苗族地区,青年自主婚姻与父母包办婚姻并存,这两种情况不一定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只看哪种倾向更重。一般来说,父母和子女都互相尊重和征求意见,强迫成婚的很少。而且社会习俗允许并维护青年人的自由选择。因此更多的情况是自由恋爱后由父母主持婚姻。具体步骤是,青年人谈好了,男方征求父母的意见后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正常情况,女方父母不会反对,有时须用鸡卜来决定婚姻是否可行。一经说媒定亲,双方即商谈结婚日期和聘礼。结婚前,男方必须为女孩的舅家送一笔钱或其他财物,称“舅爷钱”。如果父母不同意,青年男女可以私奔,寻求亲属或社会力量的支持,时间长了,父母也就承认既成事实了。当然也有听从父母之命的,也有少数因父母包办酿成感情悲剧的。还有一种形式就是抢婚或类似抢婚的形式。青年男女通过自由恋爱,愿作终身伴侣的,男方在某天夜里,邀约几个朋友或兄弟把女方带到或“抢”到家里来,即成婚姻。三天之后,才请个“全福”的老人带只鸡去给女方父母“报亲”,请他们认可这门婚事。然后双方商定“回门”(回娘家)办婚礼的日期和具体事宜。苗家婚俗<二> 苗族青年结婚的年龄一般在16-20岁之间,也有早婚的现象,大约在十四五岁,早婚夫妻通常要到双方成年方能同居。在婚姻选择上,同宗族(同姓氏)不婚,姑舅表婚优先,不同辈份不相通婚。不同民族甚至苗族不同支系间也基本上不通婚。许多地区苗族有结婚当日夫妻不同房的习俗,新娘与送亲的陪娘及新郎的姐妹共度第一夜。有的地方办婚礼是主要在女方家。黔东南苗族有“不落夫家”(坐家)的习俗,即新娘回门后即长住娘家,仅在逢年过节或农忙时经召唤才回夫家小住,直到怀孕后才长住夫家。坐家时间长达一两年至四五年不等。婚后因感情不合等原因可以离婚。一般地,提出离婚方须向对方赔礼赔钱。寡妇可以改嫁,也有地方有转房习俗,一般是同辈转房,但不带有强制性。苗族均为一夫一妻制家庭。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苗族社会主要的家庭结构。女子与男子不管婚前婚后地位比较平等,在家庭事务中妇女有一定的发言权,但总体上还是男权社会。子女的血统从父,世系依父系计算,家庭财产按父系继承。苗族有父子连名制,现以黔东南为典型,其他地区多已不存。苗族有自己民族的姓氏,但是现在大多已通用汉姓。

苗族论文的参考文献

银饰特征 以大为美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 苗族银饰 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证。 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用美学的观点来看是很有道理的。 以重为美 再看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 有些妇女因耳环过重,耳垂被拉豁。 当地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 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以多为美 苗族银饰上呈现出的"多"的艺术特征,也是十分惊人的。 很多苗族地区佩戴银饰讲究以多为美。 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 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 这种炫耀意识的物化在其他民族也不难见到。 傣族男子的纹身习俗讲究纹身部位愈宽、图案愈复杂愈美;求偶期的哈尼族少女浑身上下戴着密密的珠饰、贝饰;青海牧区藏族妇女的“加龙”背饰充分体现了追求大和多的审美原则;德昂族的腰箍多达三四十圈,可谓追求饰品数量的典型。 足见追求繁缚的以多为美,不止苗族一家。 值得一提的是,从贵州省博物馆所藏不同时期的银饰比较情况看,苗族银饰追求大、重、多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 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苗族银饰的发展速度更为空前。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苗族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编辑本段银饰历史 在明代以后的数百年里,苗族银饰经历了一个为服从民族审美定势需要,而演绎、 苗族银饰 组合、变异的民族化过程。 其一,所有的银饰原有品种在苗族审美标准的取舍下,有的根本末被接纳,有的引入后即被淘汰,有的屡经改造l]而面目全非,当然,也有的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特征。 其实,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其二,苗族银饰的民族化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毋庸置疑,人类的需要是艺术创作的第一源泉,群体的审美观念是艺术创造的规范。 苗族银饰的创新正是遵循这一逻辑而发生、发展的。 由于对银饰的需求,苗族对服装的审美意识逐渐同实用意识分离开来,由物质需要的依存关系衍化成审美的主客体关系。 由于群体审美观念的规范,在艺术创新的过程中,苗族银饰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个性。 影响和规定苗族银饰造型的审美观点很多,那么,其中最根本的是什么呢?苗族从古至今都有“以钱为饰”的习俗, 史料也显示,“钱”饰与银饰是同时步入苗族服饰领域的。 这种通过“以饯为饰”所流露出来的夸富心态,对于苗族银饰的审美价值取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苗族银饰最基本的三大艺术特征,即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 编辑本段银饰工艺 加工 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 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 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工艺流程很复杂,一件银饰多的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而且,银饰造型本身对银匠的手工技术要求极严,非个中高手很难完成。 除了在锤砧劳作上是行家里手,在造型设计上苗族银匠也堪称高手。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苗族银匠善于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 另一方面,作为支系成员,也为了在同行中获得竞争优势,苗族银匠根据本系的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注重推陈出新。 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 当然,这一切都必须以不触动银饰的整体造型为前提。 苗族银饰在造型上有其稳定性,一经祖先确定形制,即不可改动,往往形成一个支系的重要标志。 苗族女性饰银,爱其洁白,珍其无瑕。 因此,苗族银匠除了加工银饰,还要负责给银饰除污去垢,俗称"洗银"。 他们给银饰涂上硼砂水,用木炭火烧去附着在银饰上的氧化层,然后放迸紫铜锅里的明矾水中烧煮,经清水洗净,再用铜刷清理,银饰即光亮如新。 原料 历史上的银饰加工原料主要为银元、银锭。 也就是说,苗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经年累月,积攒下的银质货币,几乎全都投入了熔炉。 正因为如此,各地银饰的银质纯度以当地流行的银币为准。 譬如民国时期黔东南境内是以雷山为界,其北边银料来自大洋,纯度较高,南边来自贰毫,银饰成色较差。 20世纪50年代后,党和 *** 充分尊重苗族群众的风俗习惯,每年低价拨给苗族专用银。 银饰文化 巫文化主宰了苗族银饰的精神内涵 在各种银饰图案中,寓含着巫术、信仰的图像占据装饰物的主要位置。 比如丹江苗族背部银衣有一个“宗庙”的图像造型,这是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图样,其巫术的意义厚重,它具有统管全身银衣片的地位。 所以,每一件银衣都少不了这个“宗庙”图样,且大体稳定,不能随意创造、变形。 还有银花头围上的骑马武士和小孩银帽上的神像,也都如此。 苗族的图腾崇拜,是银饰的重要造型。 苗族图腾即与苗族有血缘关系的几种图像。 在苗族古歌中,传唱是枫木生出了蝴蝶妈妈(即妹榜妹略),蝴蝶妈妈生下了十二个蛋,由鹊宇鸟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和十二兄弟。 这样,与苗族始祖有关的有四种图腾。 水牛是苗族始祖姜央的兄弟。 西江、施洞、排吊等地苗族的银角是牛角的图样造型。 水牛是稻作农耕的主力,水牯牛又是祭祀祖先的牺牲。 传说苗族的先祖蚩 尤就是头有角的。 据《述异记》记载:“秦汉间说,蚩尤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觚人,人不能向o”苗族认为,水牛是具有神性的动物。 雷山苗族常常会把牛称为“牛妈牛爹”,逢年过节也不会忘了款待牛,要给牛吃酒肉和糯米饭。 他们从银匠那里取回新打制的银角时,除了付给工钱外,还要送糯米饭等,以示感谢银匠给自家制成了吉祥物。 在把银角拿回家里时要说:“把门敞开,拉牛来了!”并备酒肉庆贺。 苗族认为,除天地外,枫树是祖先之祖。 枫树也当然地在银饰上有所表现。 银饰上的吊花,多为三角形的枫叶纹,它也作为连结其他图样的中介造型。 苗族古歌当中提到了十余种鸟类,而帮助蝴蝶妈妈孵化十二个蛋的鹊宇鸟,有说是燕子的一种。 它是由被砍伐的古枫树梢变来的,所以也是被苗族作为图腾来崇拜的。 因而,银燕雀是苗族银饰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图样造型。 雷山丹江的主体由银雀组成的银簪中,有四只银雀,中间的一只被做得很逼真,神态活灵活现,连一片一片的羽毛纹理也清晰可见,小雀则抽象简略。 都匀王司的银雀发簪主体就是一只神态逼真的写实的鸟,它展翅欲飞,身上的羽毛也一片片地微张,嘴里还衔着一个银笼。 蝴蝶的纹样造型在银围帕、发簪、银梳、耳环、衣帽饰、项圈、压领、银衣片、背带、腰链、吊饰、手镯、—戒指、烟盒、围腰银牌等几乎所有的银饰上都能看到,因为蝴蝶妈妈是传说中苗族的母亲。 上述几种图腾的纹样造型都是苗族银饰不可或缺的。 而期于的各种动物、花草图案造型则可以灵活搭配,给银匠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 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这样写道:“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相传蚩尤是苗族的祖先,而龙却是蚩尤的对手。 所以,苗族在古歌《十二个蛋》当中,“水龙”只是其中的一个蛋,并没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苗族的历史文化中,有的地区有招龙、接龙的习俗,把龙视为至尊。 但也有好些地区并没有特殊的龙崇拜。 施洞龙船节的传说很能代表苗族与龙的关系:很久很久以前,小河口住着一位老人,名叫保公。 一天,他带着孙子九保下河打鱼,老人先上岸。 老人离开了一会儿之后,突然乌云翻卷,不见了孙子。 这时,老人不顾风狂浪急,潜下水去找孙子。 老人在水下见到一个老洞,他悄悄进去一看,龙正枕着孙子的尸体在睡觉。 老人愤怒至极,但他没有惊动龙,而是游回岸上,用火镰、火草扎猪尿泡里,又潜回龙洞,放火把龙洞烧了。 但是烧龙洞的烟雾却弥漫着整个清水江的上空。 一连七天七夜不见阳光,四下里漆黑一片。 鸟不出窝,鸡不打鸣,牛不犁田,人也没法做活路。 小孩位只有在屋檐的水口下用棒槌、包谷杆划着玩。 嘴里无意中喊道:“咚咚多!咚咚多!”如打鼓声。 这时,天竟然慢慢发亮,大家都兴奋极了。 不久,江面上飘起了一条四丈长、水桶一般粗、花花绿绿的龙尸。 在施秉县的胜秉寨,龙尸被捞了起来。 各地的寨老被招呼去吃龙肉,后来各寨子的人都去抢着吃龙肉。 不多久,就把整条龙都抢完了。 胜秉寨分得龙头,平寨分得龙颈,塘龙寨分得龙身,榕山寨分得龙腰,施洞的人去得晚了点,分得龙尾,杨家寨去得最晚,只分了点龙肠子。 当人们把龙肉分走后,夜里,龙的魂灵便给大家托梦说:“我害了老人的孙子,自己也赔了命,你们如果用杉树做成我的身子模样,在清水江里划上几天,让我又活起来,我就会保佑你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施洞一带便兴起了划龙船的习俗。 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在施洞等地苗族服饰刺绣中,龙就是随处可见的、有善有恶的、善恶互换的、可以与各种动物“嫁接”的一个符号。 但银饰比刺绣更多地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苗族银饰中龙的图样,最多地是见于头饰。 特别是女性戴的银角,大多为双龙戏珠等吉祥图样。 项圈上,龙纹图案比较普遍,而且与别的花样、动物搭配特别丰富,在这里,龙只是动物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它可以和各种动植物平等共处于一个项圈之上。 如贵州黄平、凯里一带流行的:“龙凤抢宝单层响铃银项圈”,它单面浮雕双龙、双凤抢宝纹饰,中间是浮雕的龙纹圆盒,下部圈沿坠了猫、鹿、鱼和龙纹响铃吊饰。 又如贵州施秉一带流行的一种响铃银项链,它的链身吊坠凤凰、蝙蝠、老虎、蟾蜍、鸡、马、鱼、人及一串响铃,项链正中坠一个圆盒,一面饰浮雕牛头纹,一面饰葵花纹,盒下坠刀、剑、挖耳勺等吊饰,就是在实用的短剑上,也錾有很简单的龙纹。 这龙纹,是在最下层最不起眼的地方。 它也从侧面反映出了龙在苗族心目中的寻常地位。 苗族的龙有各种各样的,诸如牛龙、蛇龙、鱼龙、鸟龙、猪龙、羊龙、马龙、蚕龙、蜈蚣龙、蚯蚓龙、螺蛳龙、虾身龙、鸡头龙、双头龙、饕餮龙、狃龙、麒麟龙、穿山甲龙等等。 不过,施洞地区龙的这种“寻常性”也是有条件的,比如小孩佩戴的银帽饰,就有菩萨、仙童以及狮、虎、麒麟珍稀猛兽,没有龙的图样,这似乎又体现了龙的不寻常性。 因为孩子年幼,还承受不起这尊贵的龙。 苗族银饰中独特的迁徙文化 苗族的银饰虽然出现较晚,但由于苗族口传文化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漫长的迁徙和征战的历程在已经定居多年的苗族生活中依然刻下不可磨灭的烙印,他们依然铭记着祖先迁徙和征战的千难万险,回忆着迁徙途中的风物,崇拜着祖先的勇敢顽强。 所以,他们银饰上对苗族长期的征战、迁徙历程、迁徙文化多有反映。 比如在台江和雷山丹江和的银花头围上,都有武士执刀棍骑马奔驰的造型。 施洞妇女佩戴的一种制作精细的银马围帕,中间是珠宝嵌镜面,左右两边各7名剽悍的男子头挽高髻手执兵器立于马背之上,相向而驰,造型生动。 这都是先祖们驰骋疆场不断西迁的征战场面,表现了施洞人对先祖的缅怀纪念。 施洞苗族妇女的衣背饰物 - 银衣片上,也有男子骑马的纹样。 卢山还有一种兵器银吊饰,将各种刀、剑、挖耳勺等挂在妇女的腰间,这都是当年征战迁徙的印痕。 另外,狮子这种猛兽和牡丹花卉在贵州苗族地区从未有过,但台江、施洞一代的妇女胸饰挂牌、镂刻有狮子和牡丹花的银衣片,刻有牡丹狮纹的银手镯、小孩银帽,花溪一带未婚女子佩戴的银锁胸饰,黎平的双龙双狮银饰吊牌……都离不了狮子,银饰中也常有牡丹花纹,这可以看作是苗族先民在中原地区生活,并吸纳了汉文化因子的写照。 鱼是苗族东方江边、海边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食品。 鱼除了多子的生殖崇拜含义之外,《苗放古歌》中唱道:“榜生下来要吃鱼……鱼儿多着呢!穿枋般大的鲤鱼。 在这儿得鱼给她吃,榜略好欢喜。”苗族迁徙到西部山区以后,不仅在水田里养鱼延续了在东方吃鱼的习惯,而且在银饰上有充分的反映,鱼是苗族从头到脚各种银饰少不了的纹样和造型。 苗族银饰中还有一种独特的饰物是响铃,不论是项圈还是挂牌、吊牌、围腰吊饰,都常常佩有响铃,这也是一种迁徙的遗风。 在响 *** 中,人们走过了一道道山水,前呼手应,永不失散。 透视出封建社会中缺乏的平等观念 苗族银饰产生于明代以后的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 明、清时代人们的衣着首饰都是有一定等级规则的。 这从明朝末年的重要画家陈洪绶的《夔龙补衮图》中可以看出。 画面共三个仕女,前面一个年事稍大的是穿着华丽的贵妇,另外两上年龄幼小,为宫女身份。 贵妇的发髻之上还插有簪钗头饰,宫女的据打扮则一眼可见出差别。 至了清朝,宫廷中上至皇太后,下至贵妇的正式官样服装的具体规定和配套的各种珠宝饰物,在《大清会典》图卷和《大清通礼》卷中都有记载,任何人不得逾越。 但同样生活在明、清时代的苗族,在银饰的佩戴上却与服饰一样,无等级区分的。 不论你是寨老,理老,土司、鼓藏头及其家属还是普通百姓,只要在一个社区生活,人人都可穿着佩戴一样的银饰。 比如前文提到的黄平苗族姑娘出嫁时的盛装头饰,极其雍容华贵,但它却并非贵妇人的专有,那一带的苗家姑娘出嫁时都可佩戴。 西江苗族姑娘出嫁时必须佩戴银角,如果家里没有,可以去向亲朋借用,人们都乐于相借。 这也体现了古代苗族社会传承下来的原始平等的民族精神。 苗族银饰具有一种展示性 汉族的首饰只是一种点缀,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愈更简化。 大多数妇女在现代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再佩戴首饰,更少佩戴银饰。 而苗族在过节或婚嫁等人生的重要时刻,都要把银饰佩戴起来盛装相配,而且是以多为美。 苗族民谚说:“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些人家在女儿年幼的时候就开始为她逐年打造银饰,一年积一点,存放在专门的木箱里珍藏。 等女儿长到十多岁了,在盛大节日和出嫁的喜日,姑娘就会装扮起来,向同胞们展示。 西江苗族要在全套银饰备齐之后,才能制作银角,而在节日期间有无银角展示,则能折射出姑娘的社会地位,没有佩戴银角的姑娘,跳芦笙舞时只能排在佩戴银角者的后面。 雷山丹江的苗族银花头围,要使佩戴者的整个额头都有银花环绕。 施洞姑娘的一种藤形银饰圈常常戴得把嘴都遮掩了,耳环也挂三四只的,最重的一只就有4两。 一件镂空的银衣由44枚银片缝缀在衣裳的前身后背。 黄平的一副银凤冠重达2公斤多。 从江西山的一副13件银排圈将近2公斤重。 好些地方苗族女子全身的盛装银饰加起来有二三百两重。 这是一种美的展示、力量的展示、财富的展示。 这种展示导致了银饰艺术的交流,使得苗族的艺术审美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促进银饰艺术的不断繁荣。 苗族银饰特别注重与服饰的搭配 节日里和人生重大喜庆日子里着盛装服饰,并搭配全套盛装银饰,有一种珠联璧合的效果,更显得雍容华贵,烘托了欢快热烈的节日喜庆气氛。 日常生活中着便装服饰搭配便装银饰,这样方便、简洁、大方,便于日常劳作。 西江和丹江的苗族便装,头饰只用一支焊有四粒小银珠的银簪,既作装饰也作固定发髻用。 只要梳苗族发髻的以上两地女子,都必用这种银髻。 还有围腰牌和围腰链,都不仅有装饰作用,还用于固定围腰。 耳柱过去也配便装,但现在日常佩戴耳柱的年轻女子比较少。 在农业生产相对发达的施洞地区还有次盛装,于一些礼仪场合穿着,并搭配相应的银饰,这样既庄重得体,又方便行动。 另外,在银饰自身的图案搭配上,一般讲究对称。 例如背部银衣的银片,各种动物图样都是一边一只,小孩银帽上的神像,也是左右对称的。 但在发簪上,也常常有不对称的造型出现,这种不对称使银饰显得更加灵动、更加呈现出生命的自然状态。

浅析苗族飞歌的演唱特点以及形式美特征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整理的浅析苗族飞歌的演唱特点以及形式美特征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擅长歌舞, 特别是苗族飞歌在演唱的语言特点、共鸣以及呼吸方式上都存在浓烈的民族特点, 而且自身的表现形式也极具特色。本文主要对苗族飞歌的演唱特点和形式美的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

苗族飞歌;演唱特点;形式美;特征;

引言:

苗族是一个善于歌唱的民族, 苗族文化虽然丰富, 但是没有文字, 所以歌也成为了苗族历史的传承,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苗族的婚丧嫁娶都离不开苗歌。歌不仅是苗族人恋爱的媒介, 同时也是苗族节日、婚庆以及劳作等多方面的调节和装饰, 可以说苗歌是苗族人的精神支柱。特别是苗族飞歌, 由于其旋律优美、亲切自然, 曲意与自然和人相通, 听后会使人难以忘怀。当前对苗族飞歌研究的专家、学者比较多, 而且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但是在声乐演唱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匮乏。为了弥补研究中的空白, 本文主要从苗族飞歌的演唱特点以及形式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苗族飞歌的演唱特点

(一) 歌词和曲调的关系更紧密。

从苗族飞歌的内容方面分析来看, 其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飞歌与苗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具有直接联系。在飞歌中包括苗族人民的生活、农耕以及婚丧嫁娶等内容。苗族飞歌在演唱的过程中需要依词而唱, 进而传达出字里行间的情感和含义, 表现出苗族人民的情感。从形式上分析来看, 苗族飞歌一般都为30句, 可以分为三字、五字、七字以及八字句, 最常见的为五字句, 这种形式的歌曲句子短小, 演唱更方便, 同时在节拍以及节奏上都有固定的格式, 曲调的长短和快慢等都是固定的形式, 也可以在原来的曲调上进行适当的发展。[1]在苗族飞歌中, 一般首句都比较快, 后面越来越慢, 而且拖音比较严重。同时次句中也是先快然后逐渐减慢, 在减慢的过程中会越来越低, 越来越长。第三句以及第四句采用中等速度进行演唱, 然后逐渐加快, 到高潮部分进行快速连唱, 在最后采用拖音唱法。

(二) 旋律特色鲜明。

苗族的飞歌在旋律上比较独特, 它的旋律是五度相生律制, 也是我国五声音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以徵调最多。同时也有的飞歌虽然在前部和中部出现调式交替的情况, 但是在乐曲结束的部分往往是以徵调为最后的结尾。这种调式与苗族语言和多年来形成的演唱风格具有直接的关系。此外, 苗族的飞歌在节奏的长短以及快慢等方面都有比较固定的格式, 所以在记谱的过程中也存在固有的模式。

苗族人民通过在这些固定的格式上的创作和发挥, 使苗族飞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一, 飞歌的调子一般都比较高昂, 而且气势恢宏, 能够体现出苗族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 以及敢于与困难斗争的精神, 进而展示出苗族人民永不服输的精神和气质;第二, 旋律起伏大, 节奏自由散漫, 在句中气息和休止自由结合, 能够体现出苗族人民的自由性格;第三, 歌曲中的滑音多, 在句头采用起腔的方式, 在句尾则采用甩腔的方式, 体现出苗族声乐的魅力。[2]

苗族飞歌中, 清水流域的飞歌代表性最强, 其中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歌手比如阿桑、阿泡, 他们都是苗寨中成长起来的优秀歌手, 并将苗族飞歌的特殊演绎方式展现给全国的观众, 比如在解放初期, 一首《毛主席来了》为我们展示了苗族飞歌的特点, 这也是苗族飞歌第一次展现在国家的舞台上, 随着这首歌的广泛传播, 苗族飞歌也展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这首歌曲的曲风豪放, 在演唱的过程中情真意切, 能够使人们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徵调飞歌形式, 在整个乐曲中只出现四个音符:1、3、5、6, 其中5为整个曲调中的稳定音, 是整首曲调中的支撑。在整首乐曲中, 最大的特点就是从3走向到降3, 这也是该曲调中最大的特点。从这首歌的旋律分析来看, 整首歌曲为一个典型的四句体结构的歌曲, 整首曲调都是围绕第一句的旋律开展的, 一句和二句的材料是完全相同的, 第一句是1、3、5上行的大调性特点, 第二句旋律则降到3, 和1, 5形成一种柔和的、细腻的情感表达特点。[3]通过这两种情感色彩的交替, 给人一种古朴与现代结合的美感, 能够体现出一种独特的个性。歌手在演绎飞歌的过程中, 那些小三度级进拖腔形成了上翘下滑的特点, 由于苗族土语在字头的发音中语气比较夸张, 所以在飞歌的开腔中会存在装饰音, 而且为通过拖腔长音能够导致声带发生震动, 进而产生波音, 体现出苗族人民的洒脱、豪爽中透出几分细腻的性格。

(三) 苗族飞歌的'演唱形式。

苗族人民都喜欢唱歌, 而且都会唱歌, 所以从声乐的方面来看, 苗族飞歌的个性化比较强, 在演唱的过程中也具有自己的风格。从其演唱形式方面来看, 飞歌的演唱方式更多, 可以进行齐唱、独唱、重唱和对唱。而且飞歌在演唱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多声部的方式, 部分地区还融入了平腔和高腔山歌。在演唱方法上, 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是原生态的唱法, 苗族飞歌都是采用苗家的方言以及自然的演唱方式进行演绎, 在演唱的过程中不需要伴奏, 偶尔会加入一些打击乐, 具有浓厚的原生态特点和民族地方 (下接第58页) 特色。所以飞歌也是一种地道的原生态唱法, 在演唱的过程中舒适自然, 主要是抒发心情, 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加细腻和热情, 声音由弱到强不断的变化, 情感跌宕起伏, 在演唱到结尾习惯加一句“喔火”, 进一步突出歌曲的情感。

(四) 苗族飞歌曲调结构特点。

苗族飞歌的曲调有很多种, 而且每种曲调都有各自的特点, 在唱法上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同时在情感的表达上往往都采用高亢的唱法, 结构主要采用二片式结构, 其中上片为乐曲的歌头, 主要由两个乐句构成, 在节奏上更加自由, 而且唱法简单、舒缓。在曲调的开头往往以一个短小的“呃”声作为引子, 比较缓慢、悠长;下片则为乐曲的收尾, 这部分曲调的节奏鲜明活泼, 而且具有较强的跳跃感。歌曲的结尾处一般都习惯采用渐慢的方式唱拖腔, 通过这种方式与上片的节奏互相呼应, 形成一个完整的曲调形式, 这也是对整个曲调情绪的总结, 使飞歌更加古朴、清新。同时不同地区的飞歌形式也不同, 但是结构却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在演唱的过程中, 苗族人民还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 注重即兴发挥, 形成苗族飞歌的特色。

二、苗族飞歌的形式美特征

苗族飞歌与其他的民族歌曲相同, 在内容的表达上以及形式上都比较统一。苗族飞歌的演唱不是为了唱歌而唱歌, 同时唱歌也是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扬, 所以在苗族飞歌中展现的内容都是真、善、美。通过对苗族飞歌的总结可以分为六个部分, 包括对美好爱情的反映、对自然界声音的模仿、日常生活以及礼仪的表达、人民疾苦的展现、生产的过程、生活知识的反映以及历史故事的讲述等。

苗族飞歌的形式美不仅体现在音乐方面, 同时也体现在音乐的形态和形式上。从飞歌传统的组成形式来看, 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它的美, 第一内容形式美, 其中体现出一定的教育功能与现实的审美结合在一起;第二, 自身的形式美, 很多歌曲都是受自然的启发, 也是飞歌原生态的表现, 其中经常包括一些潺潺的流水声以及鸟鸣声等, 这些声音都远远超过艺术音乐的魅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 苗族飞歌从音乐、民俗、历史以及语言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苗族地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被迫改变, 但是苗族的民歌却因为植根于肥沃的文化沃土中得以不断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对苗族飞歌的演唱特点及形式美特征的分析, 能够体现出飞歌的魅力, 也进一步证明苗族飞歌还有更大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玉浅谈苗族“飞歌”的分类及其演唱特点[J]黄河之声, 2015, (7) :82-82.

[2]王珊铭浅谈苗族"飞歌”的发展及演唱特点[J]. 黄河之声, 2014, (10) :16-18.

[3]姚敏浅析湘西苗歌的演唱特点[J]音乐大观, 2013, (5) :68-69.

服装毕业论⽂的参考⽂献[1]冯利,刘晓刚,顾雯。基于评价主体视⾓的服装设计评价过程[J]. 纺织学报,2019,(03):126-130.[2]闻婧。基于三维动画软件的服装设计分析与研究[J]. 西安⽂理学院学报(⾃然科学版),2019,(02):37-40.[3]程浩南。⼼电监测技术在监测与健康护理服装设计中的应⽤[J]. 化纤与纺织技术,2019,(01):22-26.[4]邓鸿滢。拼接设计在环保⽜仔服装中的应⽤[D].东华⼤学,2019.[5]李中元。现代印染艺术在针织服装设计中的应⽤[J]. 染整技术,2019,(02):80-81+87.第 1 页[6]陈依卓宁。服装设计作品的着作权司法保护探析[J]. 电⼦知识产权,2019,(Z1):113-120.[7]于芳。多穿型服装的构件与交互设计[J]. 丝绸,2019,(11):51-56.[8]袁博。浅析拼接在服装设计中的应⽤[J]. ⼤众⽂艺,2019,(14):114.[9]李传⽂。论服装设计形式美创造的基本原理与法则[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1):98-103.[10]王智沛。⽔墨与现代服装设计的对话[J]. 江苏纺织,2019,(07):55-57.[11]李丹,夏帆。 “⼀⾐多穿”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研究[J]. 丝绸,2019,(01):50-54.[12]武英敏。丹东婴幼⼉服装适⽤性调查分析与服装设计[J]. 针织⼯业,2019,(01):61-65.第 2 页[13]吕⼩雪。⽹络时代服装设计理念探析[J]. 吉林⼯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01):42-43.[14]张婷。基于“艺术染整”理论研究我国服装设计的差别化[J]. 染整技术,2019,(01):51-53.[15]⾼凌燕。数码印花纺织⾯料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研究[J]. 染整技术,2019,(01):76-77+80.[16]⽩碧波。浅谈“线”在服装设计中的运⽤与表现[J]. ⼤众⽂艺,2019,(01):97.[17]刘琳。库存纱线在针织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D].北京服装学院,2019.[18]王思齐。四合如意云肩研究及在服装设计中的应⽤[D].北京服装学院,2019.第 3 页[19]卢⽟琪。扎染褶皱结构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性应⽤[D].北京服装学院,2019.[20]景婷婷。清末民初⼥⼦坎肩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D].北京服装学院,2019.[21]李依蔓。服装设计虚拟搭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科技⼤学,2019.[22]冯蕾。褶皱与定位印花的结合在套系服装设计中的应⽤[D].东华⼤学,2019.[23]陈溪。陶瓷纹样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9.[24]王卫静,李颜肖。中国剪纸艺术的美学原理及其在服装设计上的应⽤[J]. 丝绸,2019,(05):50-54.[25]陈沐⾬。服装设计领域的跨界现象研究[D].武汉纺织⼤学,2019.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