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性稠油油藏火烧驱油油藏工程设计——以王庄-宁海地区郑408块为例评论推荐 全文加七四五六九零四六零摘要:郑408块是国内外敏感性稠油油藏开展火烧驱油的首例,作者通过与火烧驱开发油藏筛选条件的对比、物模及数模研究,综合论证了敏感性稠油油藏火烧驱油的可行性,详细分析了火烧驱油的影响因素,开展了油藏工程优化设计,且已通过现场实施初见成效,为同类油藏的开发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气井产能试井测试计算方法主要包括4种方法,即一点法测试、系统试井、等时试井和修正等时试井。 1.一点法测试 一点法测试是测试一个工作制度下的稳定压力。该方法的优点是缩短测试时间、减少气体放空、节约测试费用、降低资源浪费;缺点是测试资料的分析方法带有一定的经验性和统计性,分析结果有一定的偏差。经验表明,利用该方法测试,当测试产量为地层无阻流量的倍时,测试结果最可靠。测试流动时间可采用以下计算公式: 式中: ——稳定时间,h; ——排泄面积的外半径,m; ——在 下的气体黏度; ——储存岩石的孔隙度;K——气层有效渗透率 ; ——含气饱和度。 2.系统试井 系统试井又称为常规回压试井,也称多点测试,是测量气井在多个产量生产的情况下,相应的稳定井底流压。该方法具有资料多,信息量大,分析结果可*的特点。但测试时间长,费用高。系统试井测试产量的确定:①最小产量至少应等于井筒中携液所需要的产量,此外还应该足以使井口温度达到不生成水化物的温度;② 最大产量不能破坏井壁的稳定性,对于凝析气藏,还要考虑减少地层中两相流的范围;③测试产量必须保持由小到大的顺序。 3.等时试井 等时试井测试,首先以一个较小的产量开井,生产一段时间后关井恢复地层压力,待恢复到地层压力后,再以一个稍大的产量开井生产相同的时间,然后又关井恢复,如此进行4个工作制度。最后以—个小的产量生产到稳定。等时试井与系统试井相比,缩短了开井时间,但由于每个工作制度都要求关井恢复到原始压力,使得关井恢复时间较长,整个测试时间较长,测试费用比较高。确定等时试井流动时间,—般要求开井生产时间必须大于井筒效应结束的时间,并且要求开井流动结束时,探测半径必须达到距井30m的范围,以便在流动期能够反映地层的特性。参考公式为: 式中: ——在储存温度压力下的气体黏度 ; ——在储存温度下的气体压缩系数 。 如果公式计算的结果小于井筒储存效应结束的时间,则流动期时间必须要大于井筒储存效应结束的时间。确定每—工作制度下关井时间,要求关井压力恢复到原始地层压力,便可进行下—工作制度的测试。最后延续期流动 4.修正等时试井 修正等时试井是等时试井的改进,二者的最大区别是后者开井生产的时间与关井恢复的时间相等。测试时,要求所有工作制度下的开井生产时间和关井恢复时间一样,操作十分方便,这样既缩短了开井流动期的时间,又缩短了关井恢复期的时间。修正等时试井流动期产量大小的确定方法与系统试井方法基本相同,测试的最小产量和最大产量分别为和倍的地层无阻流量。
气井合理产能确定是气田开发早期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科学开发气田的基础.其无阻流量是合理产能确定的重要依据.针对气田开发早期开发井、勘探获气井、开发部署井3种不同类型气井并存的现状,通过四川气田多年的开发实践,给出了不同的无阻流量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产能的确定原则,系统地介绍了5种气井合理产能确定方法并对其进行了评价.我们建议,气井合理产能的确定要综合考虑各种计算结果和气藏的地质特征.一点法由于其简单实用性而在榆林气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一点法的推导是在二项式的基础上对产能方程无阂次化得到的,主要适用于径向渗流的气井,而对于压后的气井利用一点法计算出的无阻流量偏差较大:且一点法试井对低渗透或致密气藏测定一个稳定测点仍然历时太长或根本不可能测到。在文献[2]的基础上,利用气井压后产能公式,计算了愉林气田16口压后气井的无阻流量,并在此基础上对气井进行了配产。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实践检验,所求得的结果符合实际生产情况的要求,从而为确定气井压后产能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依据。
[石油工程]气藏水平井合理配产摘 要目前,运用水平井开发油气藏受到越来越多的油田工作者推崇。但用水平井开发气藏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诸如渗透率各向异性、水平井长度、气层厚度、水平井位置、地层损害程度等,对于低渗透气藏还要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应力敏感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气藏类型,其所考虑的因素也有所不同,产能公式求解也相应不同。运用水平气井流入动态曲线分析可以更直观的分析参数变化所引起的产量变化关系,了解影响产能的因素。本文就气藏水平井合理配产方面,总结了各类气藏水平井开发的实用公式,讨论了气藏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了相关因素对水平井产量和流入动态的影响,最终得到了气藏水平井开发的实用范围及特点。在获得确定气藏水平井产能实用公式基础上,根据气藏水平井配产的相关方法,通过实例分析,了解了气藏水平井长度、避水程度因素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绘制了无阻流量增量随避水程度变化的关系曲线图,最终确定了合理的水平段长度和避水程度,最后应用经验法配产,获得了该井的合理产量。关键词:气藏;水平井;影响因素;配产目 录1 绪论 立论依据及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水平气井产能公式的提出 水平井产能分析概要 气井配产研究 气藏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 气井配产限制因素 本文的研究目标、技术路线及所完成的工作 研究目标 技术路线 本文完成的工作 62 气藏水平井开发公式及影响因素分析 裂缝性气藏水平井求解公式 非达西流动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裂缝性有水气藏水平井公式及分析 凝析气藏水平井的公式及分析 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效应对低渗透气藏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气藏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 气层厚度及水平井段长度的影响 各向异性的影响 地层损害的影响 底水驱气藏水平井 底水锥进气井临界产量确定常用方法 边、底水气藏气井开采特征 气井工作制度分析 水平气井流入动态曲线分析 水平气井长度对水平气井流入动态曲线的影响 气层厚度对水平气井流入动态曲线的影响 各向异性对水平气井流入动态曲线的影响 地层损害对水平气井流入动态曲线的影响 313 气藏水平井合理配产方法 气藏配产方法 经验法 系统分析方法 各种方法剖析 经验法剖析 单点法 指数式 二项式 节点分析法剖析 在节点分析基础上引入时间变量的配产方法 优化配产方法 434 实例计算 445 结论及建议 结论 建议 49谢 辞 50参考文献 51
浅议煤矿煤层的开采技术摘要:由于煤层的自然条件和采用的机械不同,完成回采工作各工序的方法也就不同,并且在进行的顺序、时间和空间上必须有规律地加以安排和配合。这种在采煤工作面内按照一定顺序完成各项工序的方法及其配合,称为采煤工艺。在一定时间内,按照一定的顺序完成回采工作各项工序的过程,称为采煤工艺过程。关键词:开发技术 煤炭工艺 煤炭一、煤炭开采的主要形式(一)井下采煤井下采煤的顺序。对于倾角10°以上的煤层一般分水平开采,每一水平又分为若干采区,先在第一水平依次开采各采区煤层,采完后再转移至下一水平。开采近水平煤层时,先将煤层划分为几个盘区,立井于井田中心到达煤层后,先采靠近井筒的盘区,再采较远的盘区。如有两层或两层以上煤层,先采第一水平最上面煤层,再自上而下采另外煤层,采完后向第二水平转移。按落煤技术方法,地下采煤有机械落煤、爆破落煤和水力落煤三种,前二者称为旱采,后者称为水采,我国水采矿井仅占。旱采包括壁式采煤法和柱式采煤法,以前者为主。壁式采煤法工作面长,一般100~200 m,可以容纳功率大,生产能力高的采煤机械,因而产量大,效率高。柱式采煤法工作面短,一般6~30 m,由于工作面短,顶板易维护,从而减少了支护费用,主要缺点是回采率低。(二)露天采煤移走煤层上覆的岩石及覆盖物,使煤敞露地表而进行开采称为露天开采,其中移去土岩的过程称为剥离,采出煤炭的过程称为采煤。露天采煤通常将井田划分为若干水平分层,自上而下逐层开采,在空间上形成阶梯状。其主要生产环节:首先用穿孔爆破并用机械将岩煤预先松动破碎,然后用采掘设备将岩煤由整体中采出,并装入运输设备,运往指定地点,将运输设备中的剥离物按程序排放于堆放场;将煤炭卸在洗煤厂或其他卸矿点。主要优缺点优点为生产空间不受限制,可采用大型机械设备,矿山规模大,劳动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建设速度快。另外,资源回采率可达90%以上,资源利用合理,而且劳动条件好,安全有保证,死亡率仅为地下采煤的1/30左右。主要缺点是占用土地多,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而且生产过程需受地形及气候条件的制约。在资源方面,对煤赋存条件要求较严,只宜在埋藏浅,煤层厚度大的矿区采用。二、采煤方法与工艺在发展现代采煤工艺的同时,继续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采煤工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采煤工艺理论。我国长壁采煤方法已趋成熟,放顶煤采煤的应用在不断扩展,应用水平和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提高,急倾斜、不稳定、地质构造复杂等难采煤层采煤方法和工艺的研究有很大空间,主要方向是改善作业 条件,提高单产和机械化水平。(一)开采技术开发煤矿高效集约化生产技术、建设生产高度集中、高可靠性的高产高效矿井开采技术。以 提高工作面单产和生产集中化为核心,以提高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研究开发各种条件下 的高效能、高可靠性的采煤装备和工艺,简单、高效、可靠的生产系统和开采布置,生产过 程监控与科学管理等相互配套的成套开采技术,发展各种矿井煤层条件下的采煤机械化,进一步改进工艺和装备,提高应用水平和扩大应用范围,提高采煤机械化的程度和水平。(二)解决难题开发“浅埋深、硬顶板、硬煤层高产高效现代开采成套技术”,主要解决以下技术难题。硬顶板控制技术,研究埋深浅、地压小的硬厚顶板控制技术,主要通过岩层定向水力 压裂、倾斜深孔爆破等顶板快速处理技术,使直接顶能随采随冒,提高顶煤回收率,且基本 顶能按一定步距垮落,既有利于顶煤破碎,又保证工作面的安全生产。硬厚顶煤控制技术,研究开发埋深浅、支承压力小条件硬厚顶煤的快速处理技术,包括高压 注水压裂技术和顶煤深孔预爆破处理技术,使顶煤体能随采随冒,提高其回收率。顶煤冒放性差、块度大的综放开采成套设备配套技术,研制既有利于顶煤破碎和顶板控制, 又有利于放顶煤的新型液压支架,合理确定后部输送机能力。 两硬条件下放顶煤开采快速推进技术,研究合适的综放开采回采工艺,优化工序,缩短放煤 时间,提高工作面的推进度,实现高产高效。5~宽煤巷锚杆支护技术,通过宽煤巷锚 杆支护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有利于综采配套设备的大功率和重型化,有助于连续采煤机 的应用,促进工作面的高产高效。(三)缓倾斜薄煤层长壁开采主要研究开发:体积小、功率大、高可靠性的薄煤层采煤机 、刨煤机;研制适合刨煤机综采的液压支架;研究开发薄煤层工作面的总体配套技术和高效开采技术。(四)缓倾斜厚煤层一次采全厚大采高长壁综采应进一步加强完善支架结构及强度,加 强 支架防倒、防滑、防止顶梁焊缝开裂和四连杆变形、防止严重损坏千斤顶措施等的研究,提高支架的可靠性,缩小其与中厚煤层(采高3m左右)高产高效指标的差距。(五)各种综采高产高效综采设备保障系统要实现高产高效,就要提高开机率,对“支架—围岩”系统、采运设备进行监控。今后研究的重点是:通过电液控制阀组操纵支架和改善“支架—围岩”系统控制,进一步完善液压信息、支架位态、顶板状态、支护质量信息的自动采集系统;乳化液泵站及液压系统运行状态的检测诊断;采煤机在线与离线相结合的“油 —磨屑”监测和温度、电信号的监测;带式输送机、刮板输送机全面状态监控。三、主要的开采技术(一)深矿井开采技术深矿井开采的关键技术是:煤层开采的矿压控制、冲击地压防治、瓦斯和热害治理及深井通风、井巷布置等;需要攻关研究的是:深井围岩状态和应力场及分布状态的特征;深井作业场所工作环境的变化;深井巷道(特别是软岩巷道)快速掘进与支护技术与装备;深井冲击地压防治技术与监测监控技术;深矿井高产高效开采有关配套技术;深矿井开采热害治理技术与装备。(二)“三下”采煤技术提高数值模拟计算和相似材料模拟等,深入研究开采上覆岩层运动和地表下陷规律,研究满足地表、建筑物、地下水资源保护需要的合理的开采系统和优化参数,发展沉降控制理念和关键技术,包括用地表废料向垮落法工作面采空区充填的系统;研究与应用各种充填技术和组合充填技术,村庄房屋加固改造重建技术,适于村庄保护的开采技术;研究近水体开采的开采设计,工艺参数优化和装备,提出煤炭开采与煤炭城市和谐统一的开采沉陷控制、开采村庄下压煤、土地复垦和矿井水资源化等关键技术。(三)优化巷道布置,减少矸石排放的开采技术改进、完善现有采煤方法和开采布置,以实现开采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研究开发煤矿地质条件开采巷道布置及工艺技术评价体系专家系统,实现开采方法、开采布置与煤层地质条件的最优匹配。实行全煤巷布置单一煤层开采,矸石基本不运出地面,生产系统要减化,同时实现中采与中掘同走发展,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的经验的同时,重点研究高产高效矿井,开拓部署与巷道布置系统的优化,减化巷道布置,优化采区及工作面参数,研究单一煤层集中开拓,集中准备、集中回采的关键技术,大幅度降低岩巷掘进率,多开煤巷,减少出矸率;研究矸石在井下直接处理、作为充填材料的技术,既是减少污染的一项有利措施,又减化了生产系统,有利于高产高效集中化开采,应加紧研究。采煤方法和工艺的进步和完善始终是采矿学科发展的主题。采煤工艺的发展将带动煤炭开采各环节的变革,现代采煤工艺的发展方向是高产、高效、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基本途径是使采煤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研究开发强力、高效、安全、可靠、耐用、智能化的采 煤设备和生产监控系统,改进和完善采煤工艺。
油井压裂的风险分析与安全对策论文
摘要:对油井压裂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了分析,梳理了安全管理的重点环节,提出了相应的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关键词:油井压裂;风险分析安全对策
引言
油井压裂作业设备多、环节多,具有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作业环境恶劣、救援及逃生困难的特点,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大,极易酿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笔者就油井压裂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1、压裂施工风险分析
人员与设备高度集中压裂作业井场占地一般1600m2左右;压裂设备包括压裂车、混砂车、仪表车、管汇车、砂罐车及立式砂罐、大罐等。在特殊情况下,如压力高或需要更大排量施工的井,还要增加压裂车和仪表车。井场人员和设备密集,管理难度大。
井场布置易存在隐患由于受井场场地的限制,施工车辆距离井口过近,压裂仪表车、其他辅助车辆和仪器距离高压区的距离较近,存在安全隐患。
施工过程危险性高压裂作业施工,尤其是老井、重复压裂井、大型酸化压裂,工序复杂,地面压力在30MPa-60MPa之间,极易造成井身结构破坏、管线爆裂,发生卡钻、砂堵油管、管柱断脱、井口设备刺漏等工程事故,极易引发井喷事故和物体打击事故。
救援及逃生困难由于井场摆放着各种车辆和压裂罐,视野较窄,一旦发生事故,很难迅速逃生和得到救援,极易升级为不良事件。
环境保护要求高如果压裂失控、压裂管柱破裂或者高压井口、管线泄漏,极易发生压裂液、有毒有害气体和原油的泄露,污染大气层和地表层,造成重大地面污染事故。
2、安全管理的重点环节
作业人员的管理应对设计人员进行井控培训,施工人员需穿戴好劳保用品并持证上岗,非本岗位工作人员要限入高压区。
生产设备的管理使用压裂设备前,必须对设备的气控系统、液压系统、吸入排出系统、仪表及执行机构系统、设备故障诊断系统等十个系统进行认真检查,并对仪表进行校正。
井场布置的管理压裂施工的井场布置应严格按高压区、低压区、井口区和辅助区划分,设立好警戒线,非工作人员严禁入内。油井压裂的所有生产设备,必须停放在上风方向,并与井口保持30m距离。
试压工序的管理井口要用钢丝绳固定牢固,高压管汇要安装泄压阀及安全阀。排空试压并保持15min,仔细检查无刺漏后再放空。要确定最高限压压力,现场施工中严禁超压操作,超压时应紧急停车。
施工过程的管理施工过程主要包括:循环、试压、试挤、压裂、支撑剂、替挤、反洗或活动管柱等环节,压裂施工期间应统一现场的操作指挥,必须对施工的设计要求、井下情况、地面设备及各个岗位的技术情况清楚,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在生产过程中,要保存安全生产的相关资料,主要包括作业人员名册、工作日志、培训记录、事故和险情记录、安全设备维修记录情况等。
安全管理的法规标准油井压裂作业安全管理须遵守SY6443-2000《压裂酸化作业安全规定》等有关的安全管理规定。
3、安全对策
规范人的安全行为
①压裂前召开安全会议,以保证所有的`现场人员都知道压裂施工程序,现场人员都应清楚自己在压裂施工中的职责和在应急情况下的处理措施。对施工现场人数进行统计,在应急情况下的人员逃生路线明确,在实施压裂过程中,暂无施工任务的人员应到指定位置待命。
②员工是油井压裂作业的主体,要从关爱员工生命及保护生产力的角度出发,严格压裂作业从业人员的选择任用。规范安全行为,加强安全教育及操作技能的培训,使其能够按规程、标准上岗操作,减少人为操作失误,降低因不安全行为引起的事故。
③压裂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不满足安全要求的井场坚决不能作业。高、低压管汇吊装、压裂车并入管汇、砂罐车倒车等重点工序,必须由专人指挥方能进行,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有效避免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
④要消除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创造适合人的工作环境,从而减少人失误的可能性。
控制设备设施的不安全状态
①压裂作业生产设施,要根据施工耐压等级,确定油井压裂生产设施和专业设备的选型,抓好设备的运行检查、定期校验、日常维护保养、维修改造、报废处理等环节的管理,杜绝设备带病运行,是确保油井压裂作业安全的重要途径。
②安全检查是监测单位生产作业情况与国家、地方及企业标准不符合程度的过程,是发现危害因素的方法,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安全检查,掌握油井压裂生产设备的安全运行状况,确保生产安全。
③严格按标准布置井场压裂设备,配备齐全的消防设施,消除压裂现场的机械设备、化学药剂的潜在危险。
④设备的安全附件要定期校验,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安全附件要及时更换或修复,以消除作业中的安全隐患。
⑤安全管理部门要依据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结果、隐患评价及隐患分级情况,提出隐患治理计划并组织实施。
抓好安全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
①油井压裂作业单位要依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单位的生产经营实际,制定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及时修订或完善,并组织员工对新制度进行学习培训。
②压裂作业单位要建立与单位生产和发展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网络,并配备好安全工程师,对于改善单位的安全管理、提高单位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具有良好的作用。
③抓好应急救援工作。事故应急救援能有效降低事故发生后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油井压裂作业单位应建立并不断完善油井压裂作业配套的应急救援预案,强化应急演练,提高处理事故的应急技术,储备充足的应急物资和装备设施。同时,应建立可靠的通信联络与警报系统,加强与兄弟应急救援机构的信息沟通和交流,确保在应急状况下,及时得到救助,避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张凤英1,2 刘四海1 刘金华1 陈曾伟1
(1.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101;
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 102249)
摘 要 常用承压堵漏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主要面临堵漏材料不抗高温、承压能力不足和易发生二次漏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分析承压堵漏机理,认为堵漏浆应包含密封和支撑裂缝两方面功能,以同时具有封堵性能和机械强度,从而阻止诱导裂缝延伸、提高裂缝重启压力,阻隔液柱压力向裂缝尖端传导。基于此,室内研发了抗温180℃、承压大于20MPa的新型化学固结堵漏技术。该技术可用于大裂缝、溶洞以及多个漏失层位并存且地层骨架强度低的漏失层堵漏,在塔河油田9口井进行了现场应用,一次堵漏成功率90%以上。
关键词 承压堵漏 化学固结 裂缝尖端 堵漏机理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n Technology of
New chemical consolidation
ZHANG Fengying1,2,LIU Sihai1,LIU Jinhua1,CHEN Zengwei1
(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SINOPEC,Beijing 10010,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102249,China)
Abstract Commonly used developed technology in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mainly face plugging material is not high temperature resisting,pressure can happen and insufficient second solve these problems, through the analysis developed mechanism that cut off to crack tip liquid column pressure transmission is the key to on this,the indoor temperature 180℃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pressure 20 MPa chemical consolidation plugging technology,this technology can be used in large crack,cave and more lost horizon coexist and strata of low strength of the thief zone skeleton plugging in Tahe oil field,a plugging rate was 90%.
Key words mud loss control under pressure;chemical consolidation;crack tip;plugging mechanism
深井或复杂井的同一裸眼井段内往往同时存在多个压力系统,安全密度窗口较窄,在存在多套压力层系的井段钻进时[1],若低压力层段或者裂缝发育等缺陷地层的堵漏效果不明显或达不到高压地层的承压要求,就会出现又喷又涌的复杂情况,而提高地层承压能力的先期堵漏技术是扩展安全密度窗口的重要技术。在多压力层段钻进时,一定要保证漏失层段的堵漏效果,使全井段承压能力能够满足钻开高压层段的要求。常规承压堵漏技术往往存在不抗高温、承压能力不足和易发生二次漏失等问题,难以达到承压堵漏的目的。因此,探讨提高地层承压能力的机理、方法和技术对于提高钻井速度,减少因井漏带来的经济损失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针对如何提高低压地层承压能力这一问题,从承压堵漏机理分析出发,研发出了抗180℃高温的新型化学固结堵漏技术,该技术能够快速封堵漏失层,有效提高地层的承压能力。
1 提高地层承压能力机理分析
地层承压能力,是评价堵漏效果的重要标准。为了钻进下部高压地层及防止因起下钻等产生的波动压力把地层再次压漏,需要尽量提高地层承压能力,以阻止裂缝的扩展及延伸。根据断裂力学理论,井周有效切向应力反映了裂缝重新开启的难易程度,井周有效切向应力越大,裂缝张开所需的力越大,地层可承受的井筒液柱压力越高,再次发生漏失的可能性越小。相同条件下,封堵位置及缝内压力是影响井周有效切向应力的两个关键因素。封堵位置与封堵材料粒径的大小同裂缝宽度的匹配程度相关,缝内压力与地层的渗透性及堵漏剂的封堵效果有关。井漏发生时,压力首先从井筒经过堵漏剂进入裂缝内部,然后传向地层深部,地层渗透性越好,缝内压力耗散速度越快,缝内压力越低[2];同时,形成致密封堵层可以阻止井筒压力向裂缝内部传播,因此封堵效果越好,缝内压力越低;另外通过实验验证可知,在裂缝开口处封堵,井周有效切向应力提高最大,且堵漏后裂缝稳定,应力强度因子为负,故堵漏浆应具备能顺利进入漏层、立即在漏层中停滞、形成封堵墙的强度高且渗透率接近于零的特性,这是提高地层承压能力和堵漏成功率的有效措施[3]。
2 新型化学固结堵漏技术研究
新型化学固结堵漏技术堵漏机理
研发了一种新型化学固结堵漏技术,主要由正电黏结剂、流型调控剂、纳米固结剂3部分组成。组分所含的纳米颗粒具有较大的表面能和极小的颗粒半径,易进入漏层,通过氢键作用或化学反应迅速在裂缝开口处形成一层隔离膜,该隔离膜属刚柔相济的封堵材料,可随着裂缝宽度的改变而改变自身形状,持续起到阻止压力传递的作用,同时,所含的正电材料能够与带负电荷的粘土矿物产生正负电荷的吸引作用,快速结合,在漏失裂缝的端面形成化学吸附滞留层,增大流动阻力,甚至失去流动性,从而扩大堵漏浆的波及面积,降低堵漏浆的扩散运移,有利于封堵的稳定性[4]。另外,所建立的封堵隔离带,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能有效降低压力传递的速率,提高井周切向应力,减小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裂缝堵死、堵牢,阻止裂缝延伸、扩展,提高井壁岩石抵抗产生新裂缝的能力,从而提高井壁的承压能力。
新型化学固结堵漏技术主剂研究
正电黏结剂研究
正电黏结剂作用机理
正电黏结剂指分散粒子带正电荷的胶体。本文所选用的正电黏结剂是在Zeta电位为+29mV的Ba-Al-Si正电材料粒子表面覆盖一层非离子聚合物,形成Zeta电位为+28mV的有机-无机复合正电性化学黏结剂,这种化学黏结剂在改变温度、压力和配方时,对粒子的电性能并不产生大的影响,但对地层矿物却具有极强的电性吸附和离子反应能力,可与地层表面带负电的页岩形成复合体,当失水发生时便有较多的正电堵漏黏结剂黏贴在岩石表面,将表面上的无机阳离子排斥走,同时在岩石表面形成一层具有正电位的势能层,这种势能层可阻止钻井液与地层的阳离子交换,从而起到黏结、滞留化学堵漏浆的作用。这种带正电的势能层在新钻开的地层表面上瞬间完成,随着堵漏施工的进行,堵漏浆与地层表面不断形成保护膜,使地层表面与堵漏浆快速形成整体。
正电黏结剂加量优选
为研究正电性黏结剂对堵漏浆性能的影响,本文研究了堵漏基浆静切力与正电性黏结剂加量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随体系中粒子浓度的增加,流变学性能逐渐提高,当浓度足够大时,混合体系发生胶凝,静切力升高。当黏结剂加量为6%时,堵漏基浆的静切力达到35Pa,已初步显示胶凝状态,当加量达到10%时,静切力不再增大,体系完全胶凝,当正电粘结剂的用量在6%~8%之间时,堵漏浆表现出理想的流变性能(图1)。
图1 堵漏基浆流变学性能随着正电性黏结剂加量的变化
流型调控剂研究
流型调控剂作用机理
理想堵漏浆的流动状态为柱状流,但由于流体特性及漏失层孔道的变化,全部达到柱状流难度很大,能够控制到层流流动,即可提高堵漏浆的滞留能力。为确保堵漏浆的层流状态,需添加流型调控剂控制流动状态。通过调整流型调控剂的加量,可有效控制堵漏浆的胶凝时间和结构强度。流型调控剂主要由聚合物、分散剂和有机交联剂组成,具有弱凝胶的特性。其特性在于:在搅拌或流动时体系的交联率较低,不会因过度交联使之失去流动性,当停止流动后,体系的交联速度加快,快速成胶,失去流动性,形成假固状物,这种假固状物有利于堵漏浆在漏失层空间的滞流、充填和封堵[5]。
流型调控剂加量优选
为研究流型调控剂对堵漏浆性能的影响,本文研究了在不同流型调控剂加量下堵漏基浆流变性能的变化情况。室温条件下,实验测定了添加不同用量流型调控剂的流变性。随着流型调控剂加量的增加,动切力随之增大,初切和终切升高,塑性黏度升高,当流型调控剂加量在6%~10%时,堵漏浆表现出合理的流变性(表1)。
表1 流型调控剂加量对性能的影响
纳米固结剂研究
纳米固结剂作用机理
正电黏结剂和流型调控剂的加入可使堵漏基浆具有一定的堵漏效果,但承压能力低,当压力波动时易产生整体运移。因此,本研究在堵漏基浆中加入了另一种化学添加剂——纳米固结剂。纳米固结剂的组分粒度为纳米级别,因此无需较大压力,便可轻易进入漏层。纳米固结剂含有部分活性组分和阳离子基团,活性组分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诱发发生催化交联反应,在短时间内由流动态变为具有较高抗压能力的固态,生成水不溶性的固体物;另外,含有的阳离子基团,能与地层黏土矿物反应,改变地层矿物性质,形成具有较好强度的 “封隔墙”[6]。该纳米固结剂表面采用胶膜或有机蜡作保护膜,以喷涂、冷凝或溶涂等方式,将其加工成封包微粒使用,只有在井下温度条件下,一定时间后,其封包膜才溶解或熔化,与堵漏剂中的活性物、高价金属离子等起反应形成胶状物和沉淀物,以达到及时有效封堵漏层的目的。
纳米固结剂加量优选
为研究纳米固结剂对堵漏浆性能的影响,本文研究了堵漏基浆流变性与纳米固结剂加量的关系。利用中压滤失仪,在条件下,10min后测定在堵漏基浆中加入不同量固结剂后滤失量及泥饼的状态。随着纳米固结剂加量的增加,堵漏基浆承压后形成的滤饼增厚,同时滤失量增大,当纳米固结剂的加量由1%提高至5%时,针入度由降低到,滤饼强度明显改善(表2)。从实验结果分析,当固结剂的加量在5%~7%之间时,在此加量范围,堵漏浆的密度、滤失量和针入度都处于合理值范围内。
表2 固结剂加量对堵漏基浆性能的影响
续表
新型化学固结堵漏技术性能评价
封堵率评价
实验采用均质液体稳定渗流水测渗透率的方法测定岩心封堵前后的渗透率。按照模拟条件要求,在径向流模型上以恒定速度注水,在模型出口端记录流体的液量以及模型两端的压差,用平面径向流公式求地层渗透率。计算公式如下:
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五)
式中:K为模拟岩心的渗透率,10-3μm2;Q为在压差ΔP下通过砂柱的流量,cm3/s;A为砂柱截面积,cm2;μ为通过砂柱的流体黏度,mPa·s;△P为流体通过砂柱前后的压力差,Pa;L为砂柱长度,cm。
室内分别使用桥接堵漏浆和化学固结堵漏浆对模拟岩心进行封堵,测定封堵前后模拟岩心的渗透率。实验数据显示:注入化学固结堵漏浆后岩心渗透率下降明显,基本为零,封堵率为100%,而桥接堵漏浆封堵率为80%(表3)。分析可知,化学固结堵漏浆含有纳米级的粒度组分,因此在化学固结堵漏浆替入初期,泵压逐渐上升,当注入一定量化学固结堵漏浆后,压力开始快速上升,表明堵剂在开始阶段首先进入大孔道,并在大孔道中快速沉积,当封堵大孔道完成后再进入小孔道封堵,导致压力快速升高,而桥接堵漏浆进入岩石孔隙后,只能封堵大孔道,对于小孔道未能实施封堵,导致封堵率不高。
表3 桥接堵漏浆和化学固结堵漏浆封堵率
注:桥接堵漏浆:井浆+10%核桃壳(细)+10%云母(细)+5%棉籽壳。
承压能力评价
实验采用DLM堵漏装置,分别测定堵漏浆对1~5mm宽人造裂缝的承压能力(表4),对于不同宽度的裂缝性模拟地层,常温条件及180℃高温条件下,化学固结堵漏浆固结后的承压均大于20MPa,完全满足现场承压堵漏施工的要求。图2和图3是在180℃高温条件下堵漏浆分别对1mm和5mm宽人造裂缝的封堵曲线,通过实验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延长,承压能力呈线性增加。
表4 堵漏配方及封堵效果
图2 5mm裂缝封堵曲线
图3 1 mm裂缝封堵曲线
与钻井液相容性评价
在堵漏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发生钻井液与堵漏浆窜槽的现象,因此为保证堵漏浆的封堵效果,所选用的堵漏浆需要与钻井液体系具备较好的配伍性,实验研究了4种体系:((1)聚合物体系;(2)聚磺体系;(3)甲酸钾体系;(4)KCl体系)对堵漏浆性能的影响(表5)。
表5 钻井液对堵漏浆性能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堵漏浆中加入不同的钻井液体系,混合体系的黏度、切力和流动阻力稍有升高,但是均在可控范围内,说明新型化学固结堵漏浆与不同钻井液体系均具有较好的配伍性,利于现场堵漏施工操作。
3 现场应用
新型化学固结堵漏技术在塔河油田现场应用了9口井(TH12355、TP243X、S115 -4、TH12311、顺西2井、中121、TP321X、TP253X、TH12324),一次堵漏成功率在90%以上。
以二叠系最长的顺西2井为例:顺西2井套管鞋处(3705m)地破压力当量密度为。在二叠系火成岩井段(3709~4025m)钻进时,分别在3810m、3951m处发生井漏,进行过桥塞堵漏,钻穿火成岩地层后,分别进行了桥塞承压、低密度水泥承压以及雷特超强堵漏剂承压,地层承压能力达到。
二叠系火成岩以下地层钻进共发生6次井漏,其中4402m、4686m两次井漏是在处理井下垮塌提密度时发生的,密度分别由、提至、;其中4628m、4793m、4922m、5008m四次是在钻进中发生的井漏,4628m进行了随钻封堵、井漏消失,4793m进行了一次桥塞堵漏、解除了井漏,4922m进行了一次桥塞堵漏效果较差但可循环不漏恢复钻进,4966m井漏抢钻至5008m,进行了长达16d的承压堵漏,带堵漏浆承压能力为,筛除后承压能力为左右。
通过分析可知,顺西2井堵漏施工难点包括:
1)裂缝性地层漏失,桥堵材料架桥难度大,颗粒直径较大时,难以进入漏层,造成近井壁处闭门现象;颗粒直径较小时,难以在漏层内停留。
2)二叠系漏失压差较大,达16~17MPa,对堵漏材料的抗压强度有较高的要求。
3)二叠系井段较长,达316m(3709 ~4025m),发育开口直径大小不同的裂缝,化学堵漏浆很容易沿着漏失通道较大的地方漏失,而漏失通道较小的地方堵漏材料很难进入,或仅少量进入,难以达到一次封堵和承压成功。火成岩裂缝为纵向裂缝,裂缝发育。二叠系火成岩共取心一回次,岩心长,纵向裂缝长度为。
4)地层破碎,容易井塌造成漏层重新裸露,堵漏材料必须进入地层一定深度。
5)漏失压差较大,封堵的漏层必须达到零渗透率,防止压差卡钻和卡套管事故。
针对上述难点,采用新型化学固结堵漏浆对其进行封堵:
1)注化学固结浆,替钻井液30m3 。
2)起钻至3000m,循环30min,开始憋挤作业,逐步提高压力,最高立压达到,共挤入钻井液。之后关井候凝,缓慢泄压,泄压完毕,返吐钻井液。之后开始起钻。
3)试压,最高立压,停泵8MPa,稳压30min,压降,累计挤入泥浆。泄压完,返吐钻井液,扫塞至4025m,循环、起钻至3676m,开始对整个火成岩段进行试压验漏,关井憋挤,最高立压,停泵,稳压30min,压降1MPa,累计挤入泥浆,之后开始泄压,泄压完毕,共返吐钻井液。划眼处理钻井液,准备全裸眼验漏。
4)下钻通井划眼,划眼至5340m,开始循环处理钻井液,循环处理完钻井液后,起钻至3689m,关井试压,最高立压,停泵,稳压30min,压降,泄压完毕,起钻,换钻具下钻划眼分段循环处理钻井液,满足下步施工要求。
4 结论
1)室内模拟实验显示化学固结堵漏浆在岩心中封堵率达到100%。
2)分别评价了新型化学固结堵漏浆在常温及180℃高温下,对1~5mm宽人造裂缝的承压能力,对于不同宽度的裂缝性模拟地层,化学固结堵漏浆固结后的承压均大于20 MPa 。
3)新型化学固结堵漏浆与不同的钻井液体系均具有良好的配伍性。
4)新型化学固结堵漏技术在塔河油田现场应用了9口井,一次堵漏成功率在90%以上。
参考文献
[1]陈亮,王立峰,蔡利山.塔河油田盐上承压堵漏工艺技术.石油钻探技术,2006,34(3):60~63.
[2]黄进军,罗平亚,李家学,等.提高地层承压能力技术.钻井液与完井液.2009,26(2):69~72.
[3]熊继有,薛亮,周鹏高,等.物理法随钻防漏堵漏机理研究.天然气工业,2007,27(7):69~72.
[4]徐向台,刘玉杰,申威,等.钻井工程防漏堵漏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5]刘崇建,刘孝良.触变性水泥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天然气工业,2001,21(2):56 ~60.
[6]聂勋勇,王平全,罗平亚,等.用于钻井堵漏的特种凝胶的屈服应力研究.天然气工业,2010,30(3):80~82.
油气储运工程论文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以下是我整理的油气储运工程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针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旧有的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专业课程模块化设置的构想,根据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特点将专业课程划分为油品输送和储存技术、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和专业通用技术三大模块,以此为基础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框架。本文内容是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一点探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油气储运工程 课程体系 模块化
一、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概况及专业特点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工程流体力学、物理化学、油气储运工程等方面知识,能在国家与省、市的发展计划部门、交通运输规划与设计部门、油气储运与销售管理部门等从事油气储运工程的规划、勘查设计、施工项目管理和研究、开发等工作,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全面掌握油气储运工程领域各方面知识,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油气储运顾名思义就是油和气的储存与运输,从油气储运工程的主要任务可以归纳得出: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方向可以划分为两大方向,即油品(包括原油和成品油)输送和储存技术、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由于石油产品和天然气其物性参数有其共性又有其各自的特性,因此造成油气储运工程两大专业方向有共通处,又有其各个方向的独立性,两者即独立又有机的结合,这就是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其独有的专业特色。
二、国内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调研
我国的油气储运工程学科是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起借鉴前苏联的办学经验而建立起来的[1]。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油气储运业的兴旺发展,对从事油气储运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大,我国开办油气储运专业的大学已从原来的两所增加到20多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大学除了江苏工业学院外,主要还有: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和后勤工程学院。笔者调研了这几所高校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有如下认识:
总体上各高校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架构大体相同,都兼顾了油和气两个方向,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油气集输工程、油库设计与管理、专业英语、储运防腐技术、泵与压缩机、油料学、储运仪表自动化、城市配气、管罐强度设计、油气管道输送、储运焊接和施工等。但由于各高校所处位置和专业定位的不同,其课程设置也有其各自的侧重点。石油大学位于北京和山东,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位于东北地区,主要面向油田和长输管道以研究原油的储存和运输为主,其课程设置偏重于油品的输送和储存技术。西南石油大学位于四川,主要面向气田以研究天然气的储存和运输为主,其课程设置偏重于天然气的输送和储存技术。后勤工程学院位于重庆,主要研究对象是野战油库和管线的工艺和设备问题,其课程设置偏重于军用油品的储存和输送技术。江苏工业学院位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以此为依托,该院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主要以炼厂油品及成品油的储存和运输技术为特色,课程设置也以此为基础。
通过调研以及在学生中的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国内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油品和天然气的课程散乱设置,课程设置繁琐复杂,未突出专业的方向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理清思路,形成清晰、完整的专业链条,找不准专业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2)某些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比如:油气集输中天然气矿场集输、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燃气输配课程中的天然气物性参数、水力计算、常用设备和管材等教学内容都存在重复,油气集输中原油矿场集输和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课程中也存在类似现象。此种重复极大的浪费了学时,降低了教学效率。
(3)无论是油品输送系统还是天然气输送系统都是由矿场集输处理系统、干线输送系统、城市终端配送和储存系统所构成的一个产、供、销一体化的大系统。而现行的课程设置却是人为的将整个油气储运大系统分割成前述的三个子系统分别进行讲授,使学生无法形成大系统的工程概念,也无法了解各个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这是同系统论和大工程观的教学理念相悖的。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力发展天然气工业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未来的'全国天然气总体布局中,30%多的工程涉及江苏省。天然气利用在江苏省及其全国的大力发展,必将需要大量的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的专门人才,因此加强油气储运工程学科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的研究是储运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江苏工业学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为了在坚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有更大的发展,针对储运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储运学科发展的大趋势,有必要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作出改革和创新,因此我们在此方面做了以下探讨。
三、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模块化设置构想
在坚持原有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主要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设置,按专业方向将专业课程划分为油品输送和储存技术、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和专业通用技术三大模块。主要构想如下:
1、专业通用技术模块
该模块课程设置主要为油品和天然气两个专业方向都需要的通用技术课程,以储运防腐技术、储运仪表与控制工程、储运焊接与施工、油气计量技术、油气储运实验技术、油罐与管道强度设计为主要必修课程。
随着石油天然气工业和油气储运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理论应用于油气储运系统,油气储运学科的理论内涵和外延越越来越多的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交叉和渗透。例如随着SCADA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虚拟现实技术、智能管道机器人等尖端技术在油气储运工程上的应用,使得油气管道输送系统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从事油气管道设计和管理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自动化、计算机、智能机械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相应知识;同时,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对油气资源需求的进一步增长,国际油气营销市场的行情将会愈加变化莫测,各国都在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油气储运系统来预防国际油价、天然气价格波动给本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油气工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实施,建成一套调度灵活的国内油气储运系统和数条与国际油气市场接轨的跨国油气输送干线的发展步伐必然加快。这一发展动向不仅会给包括油气储运业在内的相关产业带来一次很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也给油气储运学科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即如何规划好这样一个庞大的全国油气储运系统以及如何解决好调度管理、营销决策等方面的技术难题[2]。这就需要我们的油气储运技术人才具有一定的技术经济、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此外,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环保型社会,因此油气管道输送系统的节能环保技
术也将是本学科重点研究的方向。随着油气管道完整性,可靠性管理技术的应用,对油气输送系统进行完整性管理是油气管道系统的发展趋势,将大大提高油气输送和储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也需要油气储运技术人员具备安全工程、可靠性、节能环保的相应知识。为了适应储运学科的发展趋势并遵循“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能力强、复合型、重德育”型的人才指导思想,专业通用技术模块应注意以下三个方向的学科交叉和扩展。
(1)与自动化和计算机学科的交叉:在该方向拟开设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仪表和虚拟技术、GIS技术及应用、SCADA技术、智能清管技术等选修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自动控制和智能化等新技术的运用能力。
(2)同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学科的交叉:在该方向拟开设石油工业技术经济学、油气营销、石油法规与国际石油等选修课程,增强学生工程经济方面的知识水平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的应对意识和能力
(3)同节能环保,安全,可靠性方面的交叉:在该方向拟开设油气管道节能工艺技术、油气管道安全工程、油气管道风险评价与完整性管理等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安全、环保、节能管理和设计的能力,以满足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人才需要。
通过这一系列课程的设置,在专业通用技术模块中将构成以必修课程为主,三个交叉子模块为辅的完整结构。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相应交叉子模块中的选修课程,以扩展自身的知识面,体现“厚基础”的指导思想。
2、油品输送和储存技术模块
在该模块中以油品输送和储存这一大系统为主链条,以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油田集输工程、油库设计与管理为核心课程,构建完整统一的油品输送和储存技术课程群。在该模块中,为坚持江苏工业学院油气储运学科以炼厂油品及成品油的储存和运输技术为特色,继续开设炼厂管线设计、液化气站与加油站设计、油气回收与环保技术等选修课程,以适应炼化和销售企业的用人需要。
3、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模块
(1)在该模块中以天然气输送和储存这一大系统为主链条,以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气田集输工程、燃气输配为核心课程,构建完整统一的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课程群。并根据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的新发展和新动向,开设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管道减阻内涂技术、液化天然气技术、地下储气库设计与管理、CNG加气站设计与管理等选修课程。
(2)按照天然气从产出到用户需经过矿场集输处理系统、干线输送系统、城市终端配送和储存系统这样一个完整、连续并相互影响的工艺流程,将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气田集输工程、燃气输配三门课程整合成天然气管路输送一门课程,避免以前三门课程中部分内容的重复,并从大系统观的角度来加以讲授,使学生既了解三个子系统的区别,又了解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性,形成大工程观的概念。
(3)为适应天然气工业和天然气管道运输业的大发展,我们需适当加大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课程模块的建设,除了完善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的理论课程结构外,还需在实验、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实习三个方面加以建设。
①实验建设:在江苏工业学院原有油气储运省重点技术实验室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建设燃气储运实验平台和储运安全与防护系统,打造由燃气储运实验平台、油品储运实验平台和储运安全与防护系统三大平台为主体的江、浙、沪地区乃至国内先进的油气储运综合工程实验中心。逐步开设天然气输送、燃气物性测试、天然气水合物机理研究等相关实验,形成天然气输送和储存技术理论讲授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建设:江苏工业学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原有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都偏重于油品输送和储存方向,天然气方向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较为薄弱,因此在天然气管路输送大课程的基础上,拟增设天然气集输、干线输气管道、城市燃气输配三个方向的课程设计题目,学生可任选一个方向进行课程设计。对于毕业设计,应增加天然气方向的毕业设计选题,为学生提供与工程实际结合,技术先进、难度适中的天然气方向的课题,使毕业设计选题更加多样化,体现专业方向和特色。
③实习基地建设:针对原有的实习基地主要以让学生了解炼油厂生产工艺流程、炼厂油品装卸工艺流程、油库工艺流程,炼厂和油库常用设备为主,实习基地类型较单一,缺少较大型的天然气输配技术实习基地的现状,我们需紧抓西气东输管网在长江三角洲大力发展的大好机遇和“十五规划”中的五大储气库之一——东南储气库将建在江苏工业学院所在地—常州金坛这一良好条件,积极联系和沟通相关企业,力争西气东输常州分输站、金坛储气库,西气东输管线上海终控中心等单位能成为本专业的实习基地,以完善本专业的实习基地类型,加强学生对天然气输送和储存工艺的实践认知。
本文的内容只是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一点探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能对油气储运工程学科建设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严大凡。油气储运专业回顾与展望[J]。油气储运,2003,22(9):1—3
[2]姚安林。我国油气储运学科的发展机遇[J]。油气储运,1999,18(2):6—10
[3]张光明,汪崎生。石油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3(1):33—36
油气储运工程就业方向分析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是研究油气和城市燃气储存、运输及管理的一门交叉性高新技术学科,是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主干专业。
1、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研究方向
该专业所包含的研究方向有:01油气长距离管输技术02多相管流及油气田集输技术03油气储运与城市输配系统工程04油气储存与液化天然气技术05油气储运安全工程。
2、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研究生具备油气集输、油气管输、油气储存、油气储运工程施工与管理、城市配气等方面知识,获得油气储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宽广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较系统深入的油气储运工程技术知识,了解国际上有关领域的新动态,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具备独立开展专业技术工作和从事相关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具有继续学习、创新和提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一种主要外语阅读本学科的文献资料、撰写专业论文,具有较好的听说能力。
3、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油气田企业、油气管道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单位、石油化工企业、石油销售企业、城市燃气公司、建筑公司、部队和民航的油料公司、设计院以及国家物资储备部门等领域从事工程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监督与管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以及油气储运设备运营等方面的技术管理、研究开发等工作。
目前,军事理论界对智能武器和智能作战问题谈论渐多。虽然对于智能武器的表述基本只有描述性定义而不是种加属差定义,有的广义一些,有的狭义一些,但大致将其理解为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各种武器装备上,具有部分人脑(特定)功能,不用人的直接操作就能自主完成搜索、识别、瞄准、攻击等各种军事任务的高技术武器装备。智能武器的特点这种武器之所以比精确制导武器更先进,就在于它可以“有意识”地寻找、辨别需要打击的目标,有的还具有辨别自然语言的能力,是一种“会思考”的武器系统。例如,智能导弹是在巡航导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能在敌方上空自动搜索、识别、跟踪目标并进行优化处理,根据目标特征选择最佳战斗部位实施攻击,消灭一个目标后立刻转向另一目标继续攻击,可在目标区上空持续战斗60分钟。又如,广域智能引信地雷带有多功能传感器,可对目标的各种物理场进行判定。当坦克进入距地雷半径100米范围时,即由微机控制发射智能子弹药,先以35°仰角将子弹药射出,尔后子弹药在空中主动寻找目标,攻击坦克薄弱的顶装甲。而智能化作战,则是运用智能武器手段、广泛实现高效指挥控制和灵巧精确打击的高技术作战形式。军事理论界普遍认为,智能武器将在未来军事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装有智能系统的制导武器,在战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弹药的命中精度将提高3倍;智能化的辅助指挥系统,由于熟知敌我双方的指挥官思维习惯、性格脾气和行为特征,因而能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帮助指挥员判断情况、定下决心、下达命令。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在建设21世纪军队的计划中,都高度重视智能武器的开发和智能化作战的研究。例如美国列入研制计划的军用机器人达100多种,并且一些部队已经开始小批量装备应用型军用机器人。智能武器和智能化作战的战略化但是更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由于现在大国和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全球军事竞争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另一方面由于大国和大军事集团之间的“规模化战争”是一种军事、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相连动的总体战,因此在智能武器和智能化作战方面明显出现了一种战略化的动向。战略智能武器是更高层次的人与各种技术手段的有机结合,其中“软性智能武器”占有很大比重。主要目标是在使己方尽可能“隐形化”的同时使对方“全透明化”,从而从根本上掌握战略主动权,既可以争取“不战”而屈人之兵,又可以在需要时打不对称战争。 这种动向首先表现在对目标方军队全建制编成的全方位行为模拟。前述智能化的辅助指挥系统,还只是战役战术层面的东西。其实大国和大军事集团在智能化指挥方面已走得很远,完全具备了对目标方军队各级指挥员、各军兵种、各作战单元的心理活动、行动特点、装备和训练程度、作战预案及其调整、开进路线、集结和展开方式、联勤保障、人员和装备与作战地域的气象地理环境和民风民情的结合状况等等的宏观-微观模拟,并且在最高指挥层智能化“兵棋推演”中加以演绎。这种涵盖面很广、渗透性很强、集成度很高、连动性很灵的全方位模拟,既仰赖强大的经济实力、计算机技术海量处理能力的发展、以及大量智能化硬件的布署,也得益于长达数十年的跟踪研究和经验积累。通过这种使目标方军队“全透明化”的全方位模拟,智能化作战的内涵就提升到了很高的战略层面上了,完全超出了一般的首长司令部演习和敌情分析的范畴,它是大战略与物质手段的高级结合方式。这一点是军事大国与中等发达军事力量之间的重要区别,也是历史上的战争与现代战争之间的重要区别。一般的实兵演习和模拟演习也要设置各种复杂情况,历史上的战争也有许多深入分析作战对手特点从而有针对性作战的杰出范例,现在即使是友好国家也会相互分析对方军队、尤其是指挥官的特点。但它们与这种全方位模拟相比,仍是很有限、零散、或然的,原因就在于智能武器和智能化作战手段的使用密度已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例如,只有具备全时空解析各级思维活动与各单元微观行为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才使得掌握对方核心密码成为一种带有因果必然性的事情,而核心密码智能破译系统又使前者更加“透明化”。又如,由于有了不仅能扫描物体、而且能看到对方雷达群怎样扫描和处理这些物体的智能雷达,才使得对方的雷达网全面“透明”。其次表现在对目标方军事、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动向的全方位实时监控和作用。如前所述,大国和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博弈,总体战的特征尤为突出;现在军事大国与中等发达军事力量之间的重要区别,也表现在对目标方经济、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作用能力上。因此,军事大国的全方位模拟和博弈并不限于军事系统,而是进一步延伸到经济、政治、意识形态领域,在战略层面上掌握、作用它们与军事行为的连动。人们谈得较多的是现代战争在空间上不分前方和后方,但也要充分注意更宽泛地理解它在时间上的不分平时和战时,并且对经济与军事等等的关系也不应仅从战争潜力的角度去把握。事实上,现代战争不仅造成了逐步攻击和渐次防守的战役战斗程序的改变,出现了先纵深、后前沿、“中心开花”由内向外打的逆程序和战场的各种非线性特征,而且也使经济战与典型军事作战的时空特征和界限划分发生了变化。现在,对目标方经济活动的全面掌控和战略遏制,已成为一种更隐蔽、更复杂的战争。而这种战略行动离开智能武器和智能化作战手段的高密度使用,显然也是不现实的,相反更需宏观、深入的全方位模拟来保障。现代智能武器同样可以使目标方的所有显性经济活动“全透明化”,同时也能全方位实时分析各利益群体、投资和消费阶层的心理曲线等等。再次表现在一些超常的、战略性的宏观巨系统超级智能武器的隐蔽使用,它们将“不宣而战”、“不接触打击”和“总体性压制”引向了一个超级新阶段。战略智能武器和战略智能化作战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超级智能武器在宏观巨系统中隐蔽地释放巨大的能量。比如超大范围地人工改变气候,它已远远超出了以往制造局部干旱或洪涝的程度,但同时又不能影响全球的基本气候平衡。这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且决不能用常规的物质能量代换的方式去实现,因为在经济上是无法承受的。由于用于智能气象战等的超级智能武器是在绝密状态下开发的,而它的使用又与人们对传统战争的理解隔得很远,所以就可以隐蔽地形成一种新型的“不宣而战”、“不接触打击”和“总体性压制”,帮助实现很大的战略企图。因此,这是一种以“软杀伤”的外衣包裹着的强烈“硬杀伤”。现在人们注意到了喜马拉雅冰川近年突然加速融化及其将对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地区的灾害性影响,这是不是由于自然界本身的活动或仅仅由于二氧化碳排放增多所引起,值得思考。又如,“星球大战”计划和外层空间军事化的开启,实际上也是一种在宏观巨系统中密集布署智能武器的行为,它的“不宣而战”、“不接触打击”和“总体性压制”含义将远远超出反导本身,并且会通过一些超级智能武器的最终现身而更充分地表现出来。智能化作战只是一种作战手段智能武器和智能化作战方式的发展正在极大地改变着军事活动的内容,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也应看到,无论是在战略的层面还是在战术的层面,它们仍然只是一种手段,并不能代替作战意志、作战经验等等,也改变不了民心。未来战争并不是只有“高端战争”的空间,可以以“高端”和“低端”并行的方式“各打各的”。像越南战争中发明的子弹雷(以一颗子弹垂直固定在硬物上,下边用一枚铁钉做撞针,人踩上去就被击穿脚掌)等作战手段和作战样式,因其廉价、简便而永远不可能从人类军事活动中开革出局。
VeryCD上的电子书 书名:SBIA 2004——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Advanc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走近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一直都处于计算机技术的最前沿,经历了几起几落…… 长久以来,人工智能对于普通人来说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及,然而它却吸引了无数研究人员为之奉献才智,从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MIT)、卡内基-梅隆大学(CMU)到IBM公司,再到日本的本田公司、SONY公司以及国内的清华大学、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全世界的实验室都在进行着AI技术的实验。不久前,著名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还将这一主题搬上了银幕,科幻片《人工智能》(.)对许多人的头脑又一次产生了震动,引起了一些人士了解并探索人工智能领域的兴趣。 在本期技术专题中,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智能信息处理开放实验室的几位研究人员将引领我们走近人工智能这一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领域。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 "智能"源于拉丁语LEGERE,字面意思是采集(特别是果实)、收集、汇集,并由此进行选择,形成一个东西。INTELEGERE是从中进行选择,进而理解、领悟和认识。正如帕梅拉·麦考达克在《机器思维》(Machines Who Thinks,1979)中所提出的: 在复杂的机械装置与智能之间存在长期的联系。从几个世纪前出现的神话般的巨钟和机械自动机开始,人们已对机器操作的复杂性与自身的某些智能活动进行直观联系。经过几个世纪之后,新技术已使我们所建立的机器的复杂性大为提高。1936年,24岁的英国数学家图灵(Turing)提出了"自动机"理论,把研究会思维的机器和计算机的工作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也因此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 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是从1956年正式开始的,这一年在达特茅斯大学召开的会议上正式使用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这个术语。随后的几十年中,人们从问题求解、逻辑推理与定理证明、自然语言理解、博弈、自动程序设计、专家系统、学习以及机器人学等多个角度展开了研究,已经建立了一些具有不同程度人工智能的计算机系统,例如能够求解微分方程、设计分析集成电路、合成人类自然语言,而进行情报检索,提供语音识别、手写体识别的多模式接口,应用于疾病诊断的专家系统以及控制太空飞行器和水下机器人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我们熟知的IBM的"深蓝"在棋盘上击败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就是比较突出的例子。 当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曾因计算机计算能力的限制无法模仿人脑的思考以及与实际需求的差距过远而走入低谷,但是随着硬件和软件的发展,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在以指数级增长,同时网络技术蓬勃兴起,确保计算机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条件来运行一些要求更高的AI软件,而且现在的AI具备了更多的现实应用的基础。9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研究又出现了新的高潮。 我们有幸采访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智能信息处理开放实验室史忠植研究员,请他和他的实验室成员引领我们走近人工智能这个让普通人感到深奥却又具有无穷魅力的领域。 问: 目前人工智能研究出现了新的高潮,那么现在有哪些新的研究热点和实际应用呢? 答: AI研究出现了新的高潮,这一方面是因为在人工智能理论方面有了新的进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计算机硬件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计算机速度的不断提高、存储容量的不断扩大、价格的不断降低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原来无法完成的工作现在已经能够实现。目前人工智能研究的3个热点是: 智能接口、数据挖掘、主体及多主体系统。 智能接口技术是研究如何使人们能够方便自然地与计算机交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求计算机能够看懂文字、听懂语言、说话表达,甚至能够进行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而这些功能的实现又依赖于知识表示方法的研究。因此,智能接口技术的研究既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又有基础的理论意义。目前,智能接口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文字识别、语音识别、语音合成、图像识别、机器翻译以及自然语言理解等技术已经开始实用化。 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的研究目前已经形成了三根强大的技术支柱: 数据库、人工智能和数理统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发现算法、数据仓库、可视化技术、定性定量互换模型、知识表示方法、发现知识的维护和再利用、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中的知识发现以及网上数据挖掘等。 主体是具有信念、愿望、意图、能力、选择、承诺等心智状态的实体,比对象的粒度更大,智能性更高,而且具有一定自主性。主体试图自治地、独立地完成任务,而且可以和环境交互,与其他主体通信,通过规划达到目标。多主体系统主要研究在逻辑上或物理上分离的多个主体之间进行协调智能行为,最终实现问题求解。多主体系统试图用主体来模拟人的理性行为,主要应用在对现实世界和社会的模拟、机器人以及智能机械等领域。目前对主体和多主体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体和多主体理论、主体的体系结构和组织、主体语言、主体之间的协作和协调、通信和交互技术、多主体学习以及多主体系统应用等方面。 问: 您在人工智能领域研究了几十年,参与了许多国家重点研究课题,非常清楚国内外目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情况。您认为目前我国人工智能的研究情况如何? 答: 我国开始"863计划"时,正值全世界的人工智能热潮。"863-306"主题的名称是"智能计算机系统",其任务就是在充分发掘现有计算机潜力的基础上,分析现有计算机在应用中的缺陷和"瓶颈",用人工智能技术克服这些问题,建立起更为和谐的人-机环境。经过十几年来的努力,我们缩短了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和人才基础。 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人工智能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特点是: 课题比较分散,应用项目偏多、基础研究比例略少、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需求结合不够紧密。选题时,容易跟着国外的选题走; 立项论证时,惯于考虑国外怎么做; 落实项目时,又往往顾及面面俱到,大而全; 再加上受研究经费的限制,所以很多课题既没有取得理论上的突破,也没有太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今后,基础研究的比例应该适当提高,同时人工智能研究一定要与应用需求相结合。科学研究讲创新,而创新必须接受应用和市场的检验。因此,我们不仅要善于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要发现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最迫切需要满足的市场需求。 问: 请您预测一下人工智能将来会向哪些方面发展? 答: 技术的发展总是超乎人们的想象,要准确地预测人工智能的未来是不可能的。但是,从目前的一些前瞻性研究可以看出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会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模糊处理、并行化、神经网络和机器情感。 目前,人工智能的推理功能已获突破,学习及联想功能正在研究之中,下一步就是模仿人类右脑的模糊处理功能和整个大脑的并行化处理功能。人工神经网络是未来人工智能应用的新领域,未来智能计算机的构成,可能就是作为主机的冯·诺依曼型机与作为智能外围的人工神经网络的结合。研究表明: 情感是智能的一部分,而不是与智能相分离的,因此人工智能领域的下一个突破可能在于赋予计算机情感能力。情感能力对于计算机与人的自然交往至关重要。 人工智能一直处于计算机技术的前沿,人工智能研究的理论和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今天,已经有很多人工智能研究的成果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将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教育等带来更大的影响。 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也称机器智能,它是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互相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角度出发,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制造出人造的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来模拟人类智能活动的能力,以延伸人们智能的科学。 AI理论的实用性 在一年一度AT&T实验室举行的机器人足球赛中,每支球队的"球员"都装备上了AI软件和许多感应器,它们都很清楚自己该踢什么位置,同时也明白有些情况下不能死守岗位。尽管现在的AI技术只能使它们大部分时间处于个人盘带的状态,但它们传接配合的能力正在以很快的速度改进。 这种AI机器人组队打比赛看似无聊,但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为通过这类活动可以加强机器之间的协作能力。我们知道,Internet是由无数台服务器和无数台路由器组成的,路由器的作用就是为各自的数据选择通道并加以传送,如果利用一些智能化的路由器很好地协作,就能分析出传输数据的最佳路径,从而可以大大减少网络堵塞。 我国也已经在大学中开展了机器人足球赛,有很多学校组队参加,引起了大学生对人工智能研究的兴趣。 未来的AI产品 安放于加州劳伦斯·利佛摩尔国家实验室的ASCI White电脑,是IBM制造的世界最快的超级电脑,但其智力能力也仅为人脑的千分之一。现在,IBM正在开发能力更为强大的新超级电脑--"蓝色牛仔"(Blue Jean)。据其研究主任保罗·霍恩称,预计于4年后诞生的"蓝色牛仔"的智力水平将大致与人脑相当。 麻省理工学院的AI实验室进行一个的代号为Cog的项目。Cog计划意图赋予机器人以人类的行为。该实验的一个项目是让机器人捕捉眼睛的移动和面部表情,另一个项目是让机器人抓住从它眼前经过的东西,还有一个项目则是让机器人学会聆听音乐的节奏并将其在鼓上演奏出来。
给个邮箱,我发给你
浅谈电梯智能数据采集系统研究论文
电梯智能数据采集系统采用传感器采集电梯运行数据,通过微处理器进行数据分析,由网络传输至数据处理服务器,实现电梯困人救援、故障报警、日常管理、质量评估、隐患防范等功能的综合性电梯管理平台。电梯智能数据采集系统可融合电梯运行状态采集和视频语音监控系统技术、数据交换技术、网站服务技术、手机应用系统技术、标识及公示系统技术等。
【关键词】 智能数据采集;物联网;电梯
随着电梯数量的不断增加,电梯安全检测部门应及时掌握各类电梯的运行状态,从而及时有效地预防各类电梯事故的发生,电梯网络化远程安全监控中心的建立也在逐步发展之中。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的故障信息记录数据库功能能够方便地使监控中心建立起一套反映电梯运行、故障及维修情况的电梯数据库系统。在电梯智能系统中,运用先进的科技化方法提高电梯安全管理水平和效率是电梯行业一直努力的方向。
1国内外研究现状
日本三菱公司、美国奥的斯各自开发了应用于电梯的智能数据采集系统。三菱公司的系统主要是基于89C51并运用设计开发的,是通过不同通信线路把各个节点传感器和控制器的数据发送至主机,缺点主要是只能对自己生产的三菱电梯进行运行时的故障应急警报和处理。美国奥的斯电梯公司开发研制的电梯智能数据采集系统可以实现基础报警等功能并增加了多级报警的功能,其系统可以在电梯运行出现异常时及时发出警报信号,提供给管理者异常电梯的地点、具体问题和电梯内乘客的状况等各项信息,然后再向电梯服务发出中断信号。目前国内研制的多数电梯智能数据采集系统基本上都不能实现普遍网络的使用。物联网技术在电梯中得到了相应的应用,其在互联网应用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它通过热释电感应器、红外传感器、射频识别等各种传感装置把物品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并遵照特定的协议进行数据信息通讯,不仅可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追踪和定位,还能完成对物品的监控和管理。基于物联网的平台,融合智能手机终端及移动互联网技术,可实现多平台的网络数据交换及管理。利用电梯作业过程的实时记录方法,管理单位无需投入大量资金安装监控设备即可达到较高的安全管理水平,电梯智能系统慢慢的向着高适应性和高兼容性发展。
2研究内容
电梯产业朝着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智能电梯物联网监控系统将成为电梯行业的发展趋势,系统可通过特制的适配器,采集电梯相关运行数据,经由3G、4G、GPRS、以太网等方式进行数据传输,通过物联网云平台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及综合处理,实现电梯故障预警、困人救援、日常管理、质量评估、隐患防范及多媒体传输。电梯智能数据采集系统将充分运用智能手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将电梯基础信息库、电梯维保人员、电梯服务的相关部门和人员等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实现对电梯整个生命周期(出产、安装、维修、保养、检验、检测)全部事件和状态(开关门是否到位、是否平层、楼层位置等)的完整记录。电梯智能数据采集系统需包含:电梯电子信息化管理运用计算机将电梯相关信息数字化管理,包含电梯使用登记信息、电梯地理信息、电梯检验检测信息等;电梯的远程监控通过电话线或GPRS通讯方式,可以在监控中心监控到电梯的运行状态和故障信息;物联网监控运用宽带网络或3G网络实现对电梯的运行状态、故障报警、视频监控,并融合比较全面的电梯基础信息管理功能;电梯大数据管理运用高速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手机技术将电梯基础信息库、电梯、电梯作业和操作的相关人员、电梯服务的相关部门和人员等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实现对电梯整个生命周期全部事件和状态的完整记录,并进行云存储,运用云计算等处理得到对电梯重要的分析结果。系统框架图如图1所示。
3结束语
电梯维修、保养实时过程记录,电梯检测过程实时记录,电梯应急救援、故障报修等信息以电话录音、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文件记录。建立电梯安全管理体系、绩效考核和责任追溯体系能够有效提高电梯的安全管理水平,降低电梯故障及事故率。以物联网技术建立的电梯运行状态及音视频监控体系,实现对以往采用GPRS方式的升级与整合,突破了带宽及功能的限制,与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完整的对接。
参考文献
[1]梁广民.电梯技术的发展趋势[J].中国电梯,2002,9(001):54.
[2]金新锋.电梯实时监控与故障报警系统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12.
[3]赵志军.物联网架构和智能信息处理理论与关键技术[J].计算机科学,2011(08):1-8.
[4]李志浩.基于手机二维码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及发展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
[5]陈如明.泛在/物联/传感网与其他通信网络关系分析思考[J].移动通信,2010,4(30):214-217.
只能帮你一点点 我自己手打的哦 (一)自然回归型的流行反复是人类社会中常见的一种现象,由于球变心理和惯性心理得交替支配,人们几乎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行动,周期性地安排着自己的生活。流行也是如此,一个流行诞生后,逐渐成长,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很快达到极盛期,接着就沿着衰落的道路下滑,最后消失或转换成另一种新的流行 而且总是朝着其有特色的方向发展,如大是特色,就会越来越打,长是特色就会越来越长,最后发展到极点,终于出现不经济,不卫生,不方便的局面,又返回头来照着原来的方向复归,这在服装变迁的规律中被称作“竞进反转”。上述裙长的周期性变化,紧身合体的衣服逐渐变的宽松,然后又回到合体,当年的喇叭裙裤口之大曾迷倒多少俊男靓女,转眼又回到直筒裤,瘦腿裤,最后出现上大下小的萝卜裤,现在又经直筒裤向小喇叭裤方向演化······,这种反复的现象在流行历史上屡见不鲜。这就是自然回归型的流行,是有周期性变化规律可循的一种流行。(二)不规则的流行服装是文化的表征,是社会的镜子,服装流行直接地鲜明地反映着时代的精神与风貌,因此,服装的流行并非都那么循规蹈矩。人们常说,硝烟味一浓,卡其色就会流行;社会学家也曾指出,女性味强的设计的流行,是文化颓废期的共同现象。上述裙长的变动,好似经济兴衰的晴雨表。政治,经济,文化思潮的变动,战乱,和平的影响,都会及时变现于流行之中,这种受其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流行叫不规则的流行。但这样的流行并非无规律可循,只要密切关注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动向,就可预测未来的流行。(三)人为创造的流行在现代社会中,每个消费者都出于各种目的(为了赶时髦,为了不落伍于时代,为了提高生活效率,增加生活乐趣等)对流行都给与相当的关心。但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种的细分造成的工作领域的局限,绝大多数人都无暇静下心来研究和预测流行,他们正能通过发达的现代传媒工具(广播。电视,报刊,杂志,计算机网络)来掌握有关流行的信息。这就为现代商业带来了可乘之机,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宣传媒介,认为的发布流行趋势,引导人们按照既定的方向去消费。尽管现代消费者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但毕竟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还属少数,大多数人仍然习惯于随波逐流,这就是每年的流行趋势发布会的社会依据。这样形成的流行即人为创造的流行。但必须指出,认为创造的流行并非凭空臆造,而是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情报和过去流行的规律的基础上,针对目标市场之所需,科学地,适时地推出的。其实,流行趋势的形成必须依靠服饰产业部门和商业部门的直接参与,是这些企业有计划地占有市场和控制市场的有效战略手段
这个只有自己去做调查才行,别人帮不到的。我觉得可能还是主打大衣之类的、
800万吨水土流失,55000公顷森林被毁…… 每天都在庞大的还有拉圾堆。 城市的生活垃圾已经对城市及居民生活环境形成了一个包围圈,中国垃圾的露天 堆放量已达亿吨。北京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为万吨,仅废弃的快餐饭盒就 达80万只,扔掉的一次性木筷子数以百万双计,北京已被7000座垃圾山包围,并 且覆盖了郊外至少8000亩以上的耕地。 随着消费方式的改变,城市垃圾已从容易处理的灰、土,变为很难处理的塑料废 品、各种包装物等。资料显示,有一个已经使用过的占地6000平方米的垃圾填埋 场,人们原计划10年后将这一场地变为果园。到时掘地三尺一看,地下各种塑料 废品依然如故,全无烂掉的意思。这一事件的警示是意味深长的,我们不能不考 虑到现代垃圾的坚硬度,以及由此带来的后续危害。当今天人们一埋了之眼不见 为净之后,土地的变质将使本来就很少的土地变加紧缺,子孙将会责骂我们:祖 宗啊,你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样的立足之地? 现在,你看见了吗?一个神奇的可以化生万物让人类诗意地居住的地球,在掠夺 与破坏之下,已经疮夷满目,从土地、流失到清新的空气,都在飘逝而去。 人类除了改变自己以外,已经无路可走。 这是一种艰难的灵魂深处的改变,这是一条小心谨慎地为后人的生存着想的可持 续发展之路。 要心怀感激--对地球--我们共同的唯一的母亲。 要学会尊重--地球之上的一切生命--从草木的枯荣到山岳的崇高,个体的完 美及荒原的价值。 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不是地球的主人,相反我们是地球的仆人。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我们要反反复复地在沉思冥想中记住这样一句话: 地球可以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无法满足人类的贪婪!
因该是洋装。全世界人都在穿洋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