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茶花女是十九世纪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而杜十娘则是我国明代作家冯梦龙编纂的“三言”中的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女主人公。《茶花女》以悲为主线,痛斥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怒为文眼,怒斥封建社会礼教的罪恶。杜十娘和茶花女同为风尘女子,都是文学形象中典型的妓女形象。她们虽然沐浴着不同的文化,生活在不同的国度,操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性格,但是他们却经历了几近相同的悲剧命运。她们都不甘命运的摆布,渴望自由,追求真挚的爱情,却都不幸成为命运的玩物。共同的身份,相似的悲剧性命运使这两个人物形象具有了可供比较性阅读的参照意义。本文将对造成她们人生悲剧的原因做初步的研究与比较。 关键词: 茶花女 杜十娘 社会 性格 悲剧 命运 小仲马以一部《茶花女》将十九世纪的巴黎名妓玛格丽特永恒的搁在了世界文学的长廊中,而早他二百多年的中国明代作家冯梦龙编撰的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同样塑造了一个千古传颂的名妓杜十娘。尽管中西遥望,时间跨越两百余载,但同属京都名妓的杜十娘和茶花女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命运。同是风月场上一度走红的人物,都是深陷泥淖而灵魂高洁,表面骄奢淫逸而内心痛苦,渴望回归“正常人”的轨道,最终都在命运捉弄下落了个凄惨结局,一个怀抱价值不可估量的百宝箱葬身江心,一个在表面华贵而实际一文不名中瘁于肺痨。 一、悲剧性 从古至今,都有悲剧性的因素,都有悲剧的存在。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悲惨的遭遇,他们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诉说悲剧性的命运。悲剧就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悲剧最能表现矛盾斗争的内在生命运动,从有限的个人窥见那无限的光辉的宇宙苍穹,以个人渺小之力体现出人类的无坚不摧的伟大。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写万历年间,富家子弟李甲游教坊司院的时候,结识了杜十娘,二人感情甚好,杜十娘自己出钱帮助李甲,求得从良。二人乘船归家的途中,遇见富商孙富,孙富看上了杜十娘的美色,提出用千金要买他做妾。李甲答应了孙富的提议。杜十娘得知后伤心欲绝,怒斥了李甲和孙富,并把价值连城的百宝箱投到水中,自己也投水自尽,以生命为代价维护了女性的独立与尊严。 《茶花女》真实生动的描写了一位外表与内心都像白茶花那样纯洁美丽的少女被摧残至死的故事。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个农村姑娘,长得非常漂亮。她来到巴黎谋生,不幸做了妓女。富家青年真诚的爱她,引起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但是阿尔芒的父亲反对这门婚事,迫使她离开了阿尔芒,阿尔芒不明真相,寻机羞辱她,终于使她在贫病交加之中含恨而死。作品中洋溢着浓烈的抒情色彩和悲剧气氛,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杜十娘美丽聪慧,却不幸坠入青楼,她执着于真正的爱情,追求爱情中的人格、平等、尊严、自我价值,而空荡荡的情怎抵得住封建礼教和金钱的双重攻击,故而她的智慧、努力和挣扎带给她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回到风尘中,要么自绝。而茶花女是一个纯洁美丽的女人,同时也是一个堕落的不幸的女人,她靠卖笑度生,受人供养,在轻浮、放荡间纵容。当遇到真爱时,为了她所钟爱的人,她宁可牺牲自己成全爱人及家庭。 二、悲剧命运的产生 杜十娘和茶花女是东西方两个不同类型的妓女形象,从妓女生涯走向死亡上具有共同的悲剧命运。她们的命运之所以以悲剧结束,是因为她们的不幸和死亡表现了一定的社会矛盾,体现了一种必然性,她们的人性要求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她们的悲剧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
一座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坟墓,同它四周的那些设计精巧,风格别致的各式墓冢相比,这座墓的外观显得简朴而又单调.不过引人瞩目的是,在它的右侧上方镶嵌着一个透明的塑料小盒子,里面放着一束人工制作的茶花.墓的两侧刻着相同的一句碑文:"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安眠于此.深切怀念你".无论是在法国还是中国,如今知道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这个名字的人也许为数并不太多,但是读过《茶花女》这部作品,了解《茶花女》这个故事的却大有人在.而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就是举世闻名的法国文学名著《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 戈蒂埃的原型人物,那个动人的,催人泪下的茶花女的爱情故事,就是根据她的经历演化,创作出来的.我在这座墓前徘徊良久,浮想联翩,我想起了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的一生命运,想起了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以及他的那部不朽的作品:《茶花女》.一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在这个世界上只生活了二十三个年头,但人们可以说她既尝遍了生活的辛酸凄苦,也享尽了人间的奢华逸乐.然而她却始终是一位不幸的姑娘,在她短短的二十多年的人生历程中,她从未得到过真正的幸福.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出身微贱,这位诺曼底姑娘家里祖祖辈辈都是贫苦的农民,她的母亲是一位心地善良,克勤克俭的农妇;父亲是一位不务正业的农村巫师.也许是由于生活的艰难,她的父亲性格古怪,脾气暴躁,在家里终日打骂妻子.妻子不堪忍受丈夫的虐待,被迫离家出走,去给一个有钱人家做帮工,后来又跟着这家主人离开了法国,到瑞士去谋生.而这时,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尚不满十岁,但是她的父亲已经让她到农庄里去干活了.从现有的资料中,我们知道阿尔丰西娜大约在十五岁的时候离开故乡来到巴黎.有人说是她母亲的一位亲戚帮助她离开诺曼底的,也有人说是她的父亲把她卖给了一帮波希米亚人,而这帮四海为家的流浪汉又把她带到了巴黎.不管怎么说,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来到了一个新的天地,开始了一种新的,却依然是不幸的生活.她起先在一些店铺里打工,过着清贫的日子.然而,聪明的阿尔丰西娜很快地发现,她虽然一贫如洗,却拥有一笔非常可观的,得天独厚的"资本",那就是她的美貌,这位具有稀世姿容的少女开始涉足巴黎各大跳舞场,并立即成为那些公子哥儿,阔老阔少们竞相追逐的目标.她结识了不少男友,也做过普通商人的情妇,后来又同一位非常阔绰的时髦青年同居了一个时期.这位年轻人就是日后的德 格拉蒙公爵,在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还曾一度出任外交大臣.虽然这位花花公子当时的地位尚未如此显赫,但他已经是巴黎社交界上的一位极为活跃的人物.正是靠着他以及像他这样一类人物的"提携",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大踏步地跨进了巴黎的上流社会,并很快地成为巴黎社交场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那些王公贵族,百万富翁们纷纷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争先恐后地为她一掷千金,提供豪华住所,购买各色珠宝,并满足她的一切欲望.而她则来者不拒,巧为周旋,以她的容貌和肉体为代价,换来了无比奢华的生活.她不仅彻底摆脱了穷困,而且似乎也同贫贱的往昔一刀两断了,她改换了名字,昔日的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变成了如今的玛丽 杜普莱西.玛丽 杜普莱西无疑是一位天资出众,聪颖过人的姑娘,她不仅具有艳丽的姿容和轻盈的体态,而且风度雍容大方,谈吐高雅不俗.凡是同她接触过的人,都惊奇地发现她在社交场合里始终表现得仪态庄重,对应机敏,从未流露出丝毫的庸俗和浮夸.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同社交场上的其他女性相比,玛丽 杜普莱西具有相当广博的知识和较深的艺术修养.她在同客人们谈古论今,点评某些文学,音乐,绘画以及其他门类的艺术作品时,往往会出人意料地发表出一些独到的见解.许多人对此感到困惑不解,像她这样一个出身贫寒,从未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正规的学校教育的风尘女子,何以会具有如此端庄凝重的气质和不同凡俗的教养 这个答案直到玛丽去世以后才为人们所发现.人们在清理她的财产时看到她的书房里摆满了诸如拉伯雷,莫里哀,卢梭,夏多布里昂,雨果,大仲马,拉马丁,缪塞以及塞万提斯,拜伦,司各特等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可见玛丽 杜普莱西是一位勤于读书,善于思考的姑娘.倘若命运为她提供某种机遇的话,她是完全可能走上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一个颇有出息,颇有成就的新女性的.这也多少能够说明为什么当时法国的许多著名的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都倾心仰慕她,并千方百计地设法同她交往,这些人在玛丽死后还写下了许多纪念的文章,其中充满了对她的赞美和怀念.可见,在玛丽 杜普莱西身上的确具有某种独特的魅力,而这种魅力是那些仅仅脸蛋漂亮的姑娘难以具备的.但是玛丽 杜普莱西不过是一个风尘女子,她有过许多情人,其中有两个人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一个是一位年过半百的俄国老人德 斯塔凯尔贝克伯爵,他是一位老外交官,曾经做过俄国驻维也纳大使.据说他之所以喜欢玛丽是因为后者很像他的一个去世不久的女儿,他是以父亲待女儿的深情去爱玛丽 杜普莱西的.这显然是无稽之谈,事实上这位伯爵是一位情场老手,他"爱"玛丽当然是为了她美貌.玛丽在巴黎豪华住宅区玛德莱娜大街上的那幢住房便是这位老外交官为她购置的,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玛丽过着贵妇人一般的奢华生活,她每天的大笔大笔的开销也大都是由这位老人支付的.另一个是一位年轻人,也是一位贵族,名叫德 贝雷戈伯爵,他也许是玛丽 杜普莱西生前最后一位关系密切的男友.他不仅成为玛丽的情人,而且甚至打算娶她为妻.一八四六年年初,他们两人一起前往伦敦,在那里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但是不知为什么,他们的婚礼却迟迟没有举行.这可能是因为玛丽 杜普莱西的健康急剧恶化,但更重要的原因,也许是由于玛丽的家庭背景.在当时的那种社会环境里,像玛丽这种出身卑微的"下贱女人"是不可能跨进贵族的家门,成为这类高贵门第中的家庭成员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后不久,关系便逐渐疏远了,但仍然保持往来.而且从现存资料来看,他们的婚约似乎也没有解除.由于童年时代艰辛生活的折磨,再加上到巴黎之后纵情声色,追求享受,整日不分昼夜地沉湎于饮酒,跳舞,看戏和男欢女爱的逸乐中,玛丽的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戕害.她染上了肺结核,经常发烧,咳嗽,吐血,即使在接待客人的时候也常常咯血不止.按照玛丽当时的经济条件,如果她对自己能够稍加节制,安心调养,她的健康也许会很快地恢复,至少她的病情可能得到适当的控制.但是她却没有这样做,也许她认为来日无多,应该抓紧时间寻欢作乐,所以她常常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男人,对待人生;也许她想尽快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有意使用各种手段损害自己的健康,所以人们在她的微笑中,常常会发现一丝忧郁的阴影,其中蕴含着对生活的厌倦和感伤.总之,她的健康迅速恶化,终于在一八四七年二月三日不治而亡.她死后,贝雷戈伯爵在蒙马特公墓里为她买下一块地皮,她身后的葬事既简单又冷冷清清,一切事宜都是由贝雷戈伯爵和斯塔凯尔贝克伯爵两人操办的.一代佳丽,就这样香消玉殒了.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我们还是使用她的真实姓名吧——是一位不幸的姑娘,也是一个堕落的女人.关于她的不幸和堕落的原因,留待社会学家们分析探讨去吧.这里我想说的是,类似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这样身世的女性,在古今中外的民间野史上是不乏其人的.在中国,人们往往会用"红颜薄命"这四个字来概括她们的命运,而一提起她们,便会情不自禁地洒下一掬同情之泪或感慨叹息一番.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她们的姓名连同她们的花容月貌以及她们的悲惨身世都早已湮没在那些荒丘野蔓,黄土残碑之间了.谁还会再记起她们呢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同那许许多多沉殁在历史尘埃中的同命运人相比,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毕竟又是一位幸运者.关于她的故事被演绎成小说,话剧和歌剧,她的一切都同一个举世闻名的艺术形象"茶花女"连在一起.这是因为她同法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有过一段感情纠葛,这位作家便是亚历山大 仲马,而中国的读者更习惯于把他称作"小仲马".二小仲马这个名字,中国读者想必是不会感到陌生的,但是关于他的身世,人们也许不甚了了.这里我们把小仲马的生平做一点简单的介绍,这对于读者们认识《茶花女》这部作品的意义也许是不无裨益的.小仲马的父亲大仲马是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的一员骁将,他既是著名的戏剧家,也是杰出的历史小说家.但是在他成名之前,他只不过是巴黎某贵族家里的一名又穷又寒酸的抄写员,那时他刚刚从法国外省来到巴黎,即使连这个可怜巴巴的差事也是好不容易才找到的.一八二三年,大仲马与社会地位同他一样卑微的缝衣女工卡特琳娜 拉贝相爱并同居,次年七月,他们有了一个儿子,他就是小仲马.由于大仲马与拉贝从未履行过结婚手续,他们的儿子自然也就没有合法的身分,小仲马一直被人们视为私生子.卡特琳娜 拉贝对大仲马始终一往情深,但随着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的改变,大仲马却逐渐看不起这位普通的缝衣女工了.这是因为大仲马的戏剧创作为他获得了很大的声誉,也给他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他开始出入巴黎的上流社会,整日同那些贵妇人,女演员厮混,而把卡特琳娜和小仲马母子两人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卡特琳娜依靠自己缝补衣服得到的那一点点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母子两人的生活.而小仲马则因为是一个私生子,常常受到他人的奚落和羞辱,这对于一个不满七岁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种强烈的刺激和可怕的打击.而这种刺激和打击,直到小仲马的晚年还一直深刻地保留在他的记忆里.一八三一年春天,大仲马与一位女演员同居生下了一个女儿,这位女演员要求大仲马通过法律形式承认女儿的合法地位.直到此时,大仲马方才记起自己还有过一个儿子,于是他找到了小仲马,通过法律形式认领了他.小仲马能够回到父亲身边固然是件好事,但他却不得不与含辛茹苦把他抚养成人的母亲分手.这位勤劳而又善良的缝衣女工在失去自己的同居的伴侣之后,又失去了自己一手养大的儿子,她辛劳一生,最后却一无所获.当小仲马挥泪离开自己的母亲的时候,他深深地感到人世间的残酷和不平.小仲马本来是一个在贫困屈辱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纯朴少年,但回到父亲身边之后,他的生活却逐渐发生了变化.他生活在一个人欲横流的社会里,特别是他父亲的那种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为这位涉世不深的青年树立了一种最现实的"榜样",他终于学坏了,也开始尝试那种追逐声色犬马的荒唐生活.有一阵子,人们一提到大,小仲马,便会用"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话来揶揄他们父子两人屡遭世人非议的生活方式.然而小仲马毕竟曾与卡特琳娜相依为命地度过七年的艰难岁月,他在童年时代曾经从母亲那里接受过良好,正直的教育.因此,比较客观地说,此时的小仲马是一位生活虽然放荡,但良知却尚未完全泯灭的青年.值得一提的是,小仲马很早便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不满二十岁便发表了小说和诗歌,但这些作品均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作为文学家的小仲马,真正使他能够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主要是那部脍炙人口的《茶花女》.然而,倘若命运没有安排他同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相识,文学史上又怎么可能会留下这样一部佳作呢 一八四四年九月,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小仲马同他娱乐场上的好友欧仁 德雅塞在巴黎圣日耳曼大道上跑马归来,然后便一起去著名的"杂耍剧院"观看戏剧演出.就在这天晚上,小仲马看见在靠近舞台的一个包厢里坐着一位非常漂亮的女人.他在回忆这次奇遇时曾经这样描写这位美人的容貌:"……她的个子高高的,身材苗条,乌黑的头发,面色白里透红.她的头生得小巧玲珑,一双细长的,像日本女人似的眼睛又黑又亮,顾盼自如,生出无限风情.她的嘴唇像鲜红的樱桃,再加上一口洁白的牙齿,使人联想起一尊雕像."德雅塞对小仲马说,此人名叫玛丽 杜普莱西,是巴黎的名妓.小仲马呢,他当时便被这位美艳绝伦的女人迷住了,不知不觉间感到自己似乎堕入了情网.当天晚上演出结束以后,这一对好友便在一个自称名叫阿尔芒丝 布拉特的女人的引导下,登门拜访了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小姐.阿尔芒丝 布拉特是阿尔丰西娜的紧邻,她是一位帽店老板娘,据说她还为阿尔丰西娜介绍男友,并从中收取酬报.这天晚上,除了小仲马和德雅塞之外,阿尔丰西娜还接待了其他客人.她的心情似乎很愉快,高谈阔论,纵情大笑,但是她却咳嗽得很厉害.后来,当客人们谈兴正浓的时候,她却不声不响地走开了.细心的小仲马尾随着她走进她的房间,发现她正在咯血,于是真诚地劝说阿尔丰西娜保重身体.阿尔丰西娜显然被他的关怀和同情感动了,也许过去从未有人对她说过这样的话,也许那天晚上她对这位年轻人突然产生出一种奇特的好感,总之,他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阿尔丰西娜答应同小仲马往来,做他的"好朋友".这是一种默契,也是一种许诺,不久以后,阿尔丰西娜便成了小仲马的情人.在大仲马的回忆录里,人们可以读到这样一段记载:当大仲马看到儿子与阿尔丰西娜的亲密关系时,曾经直截了当地问小仲马:"你同这位姑娘交往,究竟是因为爱她,还是因为同情她 "小仲马当即明确地回答说:"是出于同情和怜悯."事实上,在小仲马与阿尔丰西娜交往的过程中,他的确常常劝她注意休息,劝她保养身体,并亲自陪她一起到乡间去进行短期的疗养.他们在一起曾经度过短暂的,但却是愉快的生活,象诗一样充满着激情和梦幻,致使他们两人在精神上都一度得到极大的满足.可见小仲马对阿尔丰西娜的同情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当真挚的.然而不容讳言,小仲马的性格中毕竟还有纨绔子弟的一面,他生活的环境是世风日下的巴黎,而阿尔丰西娜又是一位风尘女子,这一切都决定了小仲马对她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其中有同情,有爱恋,但也包含着一种猎艳,狎亵的心理.他虽然收入有限,但为了讨得阿尔丰西娜的欢心,也要充充阔佬,陪她跳舞,赴宴,看戏,跑马,在她身上花了大笔大笔的钱,最后负债累累.而这一切与人们所谓的真挚的爱情显然是毫不相干的.另外,小仲马对阿尔丰西娜有着一种强烈的占有欲,当她成为他的情妇之后,他不能容忍阿尔丰西娜再同其他的男友来往.这种感情固然可以理解,但无奈在阿尔丰西娜看来,她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理由很简单,她无法改变自己的这种生活,她需要那些比小仲马更加富有的男人,没有他们,她将无法维持在她看来也许是灿烂的,令人目眩的生活.这正是小仲马与阿尔丰西娜最后分手的根本原因.终于有一天,小仲马发现了阿尔丰西娜与一位名叫爱德华的年轻人来往的书信,显然他们之间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里应该说明的是,这位爱德华先生不是别人,就是我们在上文提到的贝雷戈子爵.他自然不是阿尔丰西娜一般意义上的男友.小仲马勃然大怒,多少日子以来积压在心头的怒火爆发了,他责骂阿尔丰西娜对他撒谎,欺他一片真情.而阿尔丰西娜平静的,若无其事的回答,不仅令小仲马不知所措,而且也可能使读者们大为惊异:"撒谎 经常撒谎的人牙齿不是更白吗 "既然如此,小仲马与阿尔丰西娜的分手便是不可避免的了.一八四五年八月三十日深夜,小仲马给阿尔丰西娜写去一封表示绝交的信,这封信的全文如下:亲爱的玛丽:我希望自己能像一个百万富翁似地爱您,但是我力不从心,您希望我能像一个穷光蛋似地爱您,我却又不是那么一无所有.那么让我们大家都忘记了吧,对您来说是忘却一个几乎是无关紧要的名字,对我来说是忘却一个无法实现的美梦.没有必要告诉您我是何等悲伤,因为您完全知道我是多么地爱您.别了,玛丽!您感情丰富,不会不理解我为什么要给您写这封信,您聪明绝顶,不会不原谅我的这一举动.永远怀念您的.[.是小仲马姓名(AlexandreDumas)的法文缩写.]从这封信里,我们可以看出小仲马对阿尔丰西娜仍然怀着一定的感情,他作出分手的决定,心里是相当痛苦的.据我们所知,小仲马没有收到阿尔丰西娜的回信,而且从此之后,两个人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三个月后,小仲马有了新的女友,她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一位女演员,名叫阿娜伊丝 丽耶瓦娜.一八四六年十月初,小仲马同他的父亲一起去西班牙和北非地区旅行,十月十八日抵达马德里,他不知通过什么途径得悉阿尔丰西娜病情恶化,便写了一封短函寄回巴黎,向她表示问候.小仲马在阿尔及利亚度过了整整一个冬骄,于次年二月十日返回巴黎,而这时阿尔丰西娜已经去世一个星期,她的遗体也早已安葬在蒙马特公墓里了.据说,小仲马曾经去过玛德莱娜大街阿尔丰西娜生前的住所,他看到的却是人们正在清点,拍卖阿尔丰西娜的遗物的场面.根据死者的遗嘱,拍卖所得的钱款除了偿还债务之外,余额全部赠给她的一位生活在诺曼底乡间的外甥女,但是这位接受遗产的外甥女必须遵守死者规定的条件:她永远也不能来巴黎.这个谜一般的遗嘱显然是发人深思的,其中似乎包含着无限的幽怨和深意.然而,对此感触最沉重,思索最深刻的也许不是别人,而是小仲马.三在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去世之后,我们没有看到小仲马写过什么悼念性的文字,也没有听说这位多情的作家是否常常到蒙马特墓地去凭吊死者,然而,她的死深深地触动了小仲马,这一点应该是毫无疑问的.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小姐的去世虽然并不出人意外,但毕竟来得太快了.我们从小仲马同她分手之后的种种表现可以判断,至少,小仲马仍在时时眷恋着她,希望她能够早日恢复健康.而如今,当他结束了北非之旅,在返回巴黎之前却得悉她的死讯,心头的震痛自然是可想而知的.也许,当他看到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的遗物被拍卖一空的场面之后独自一人在玛德莱娜大街上漫步的时候,心里便已经开始在酝酿《茶花女》这部小说的情节了.更耐人寻味的是,小仲马去世之后也安葬在蒙马特公墓里.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但更可能是他本人生前有意识的安排.自然,这是后话了.一八四七年六月,也就是在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去世四个月之后,小仲马又来到他曾与阿尔丰西娜一起度过一段愉快岁月的乡间,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唤起了他对往日的回忆,也激起了他创作的冲动.于是他闭门写作,花了不到一个月的功夫便写出了小说《茶花女》,因此,我们可以说这部小说是作者一气呵成的.然而,不知是什么原因,小说《茶花女》完成后没有立即发表,直到一八四八年,即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去世一周年后不久,才在巴黎出版,并立即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小仲马本人并没有陶醉在小说所取得的成功之中而忘乎所以.就在小说《茶花女》问世后不久,他立即尝试着手把它改编成话剧剧本.如果说小说《茶花女》的创作一帆风顺的话,那么话剧《茶花女》的问世却经历了许多阻力和波折,而且最使小仲马料想不到的,阻力首先来自他的父亲,剧作家大仲马.创作过许多话剧剧本的大仲马深知戏剧"这碗饭"不好吃,力劝儿子打消改编《茶花女》的念头,并断言这不是一个好的题材,没有观众会欢迎它.但是小仲马却不为所动,仍然一心一意改编创作剧本《茶花女》.而当大仲马读到他儿子写成的剧本《茶花女》时,不由得感动得热泪直流,并立即接受了它.然而,当时法国的书报检查部门却又以"该剧不符合道德规范"为借口,进行无理刁难,阻止话剧《茶花女》上演.为此,小仲马不屈不挠地进行了近三年的努力争斗,直到一八五二年二月二日,话剧《茶花女》才获准在巴黎杂耍剧院演出.而这一天,几乎正好是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去世的五周年纪念日.至于歌剧《茶花女》的创作,它几乎是与话剧《茶花女》同步进行的,而且同小仲马本人毫不相干.当小说《茶花女》在巴黎引起轰动,人人竞相阅读的时候,意大利著名的音乐家威尔第正在巴黎.这位天才的作曲家立即从这部小说里获得了启迪和灵感,他敏锐地感受到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可以搬上歌剧舞台,并立即开始构思它的音乐主题.而当一八五二年二月话剧《茶花女》公演之后,威尔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他立即请他的好友皮阿威写出歌剧《茶花女》演出脚本,然后便以满腔热情投入了谱写工作.一八五三年三月六日,歌剧《茶花女》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一家著名的剧院——菲尼斯剧场首次公演.无论是小说,还是话剧或歌剧,《茶花女》的故事内容基本上没有多大的改变,它叙述的始终是男主人公阿尔芒与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我们已经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的一生以及她同小仲马的一段感情纠葛,尽管关于这段感情纠葛还有其他种种传说,但大致经历便是如此,读者们很容易便可以从小说或话剧《茶花女》的故事中发现哪些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哪些则是作者的加工和虚构.小仲马同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一段交往只不过是这位著名作家的一段风流韵事,而阿尔芒与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却蕴含着相当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普遍意义.这是因为,无论小仲马对阿尔丰西娜的感情如何,他敏锐地感受到这位不幸的风尘女子之死不是一桩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种具有深刻含义的社会现象.他由此想到了自己的那位可怜的亲生母亲,想到了社会的种种残酷和不平.而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人世间的这些悲剧却往往又是在维护某种道德规范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下造成的.小仲马的创作观念因而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他开始自觉地把完善道德,追求理想作为文学创作的原则,并意识到这是文学家的责任和义务.尽管人们并不十分清楚小仲马心目中的"道德"和"理想"的准确含义,但是读者们分明可以在《茶花女》中看到作者对那种压抑人性,摧残爱情的虚伪而又残酷的道德观念的批判和鞭挞,听到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痛楚的呐喊.《茶花女》这个爱情故事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也许主要就在这里.作为成功的文学作品,小说和话剧《茶花女》为我们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难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玛格丽特.读者们切莫把玛格丽特和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小姐混为一谈,阿尔丰西娜的身世固然值得同情,但她的的确确是个堕落的女人,用小仲马的话来说,她"既是一个纯洁无暇的贞女,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娼妇".但玛格丽特却不同,她美丽,聪明而又善良,虽然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她充满热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生活,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他人.这一切都使这位为人们所不齿的烟花女子的形象闪烁着一种圣洁的光辉,以至于人们一提起"茶花女"这三个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下贱的妓女,而是一位美丽,可爱而又值得同情的女性.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艺术形象,而玛格丽特则完全可以跻身其间而毫无愧色.小说《茶花女》和话剧《茶花女》出自同一位作者之手,关于这两部作品的优劣历来便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其实,在我看来,小说和话剧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其表现手法自然就应该有所区别,因此很难对二者进行比较.小说《茶花女》是一气呵成的,看得出作者在情节的布局和剪裁方面并没有下很大的功夫,作者似乎是凭着一股激情,挥手之间便完成了这部作品.因此小说写得朴实动人,充满着一腔怨愤,洋溢着充沛的激情.虽然在小说《茶花女》问世的时候,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已经渐趋式微,但是这部小说仍然散发着一股颇为强烈的浪漫气息.尤其是小说的结尾部分,玛格丽特的日记和遗书一篇比一篇更加动人,这显然是作者有意识的安排.这批遗书读起来声声哀怨,字字血泪,回肠荡气,酣畅淋漓,致使整篇小说在感情奔放的高潮中结束,获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而话剧《茶花女》固然也是一气呵成,但它毕竟是作者自己的再创造.小仲马不必再为构思故事情节而苦思冥想,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剧情的安排和场次的衔接方面,即如何使戏剧冲突更加强烈,更加动人.这个目的小仲马显然是达到了.而且做得相当成功.话剧《茶花女》的第三幕演出了阿尔芒的父亲威胁利诱玛格丽特,迫使她同阿尔芒断绝关系的过程,而这一情节在小说里却没有直接的描写,它是通过玛格丽特的日记和书信间接加以说明的.话剧的这一处理是必要的,因而也是高明的,因为它把阿尔芒和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直接揭示出来.其戏剧效果之强烈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却没有必要据此断言话剧《茶花女》的思想意义更深刻,对不平等的社会道德观念的批判更激烈.因为把阿尔芒的父亲粗暴干涉玛格丽特和阿尔芒爱情的无耻行为在舞台上直接表现出来,这是话剧在艺术处理上的需要.可以设想,倘若由阿尔芒本人在话剧结束之前涕泪交流地一封一封念出玛格丽特书信的内容,其艺术魅力肯定要大大地打折扣的,因此,从作品的风格来看,我以为比较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小说《茶花女》流畅而自然,但却略显松散,而活剧《茶花女》则更加强烈,紧凑,但不免微露斧凿的痕迹;两者可以说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至于歌剧《茶花女》的成就,那就请音乐界的专家们来做评价吧!不过我想,无论小说《茶花女》,话剧《茶花女》还是歌剧《茶花女》,它们都是成功的佳作.小说《茶花女》风靡整个世界,话剧《茶花女》历演不衰,而歌剧《茶花女》一直是世界各大歌剧院的保留剧目,这就是最有说服力的明证.值得一提的还有,自一九○九年以来,《茶花女》已经被搬上银幕多达二十余次,其中最著名的则是格丽泰 嘉宝主演的影片《茶花女》,它已经成为世界电影艺术宝库中的一部珍品.而在中国,《茶花女》则可以说是读者最熟悉,也最喜爱的外国文学名著之一.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著名翻译家林纾便用
详细参考:
杜十娘和茶花女虽然在时间上相隔两百多年(杜十娘1624年,茶花女1848年),在空间上东西方相隔万里,沐浴着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性格,但她们的生活遭遇却非常相似:同是红极一时的都市名妓,貌美出众,但却饱尝了人间的屈辱痛苦,她们敢于为了争取幸福生活而斗争:两者的命运结局也很悲惨:一个在如花似玉的年龄,怀报莫能定其价之多少的满箱珠宝,纵身跳入波涛翻滚的江心:一个在留下五万法郎遗产的房间里被自己执意加重的绝症—肺结核吞噬了.她们天生丽质,才艺超群,虽然身处污浊之中,仍保持着纯洁的心灵,有着对自由生活的强烈向往,渴望过上普通人的生活,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一. 本源形象 杜十娘出自16世纪明朝文人冯梦龙之手.冯梦龙出生于一个封建文人家庭,由于科场屡试不中,心中抑郁,使她过起了烟花酒楼的生活,他不仅了解妓女的生活,而且熟悉她们的性情和爱憎,同情她们的不幸命运,特别是冯梦龙曾经热恋过一名妓女,她同情这些风尘女子,杜十娘便成了其作品中借以反映这些下层妓女辛酸血泪史的代表.杜十娘幼时为生活所迫,被卖入妓院, “可怜一片无暇玉,误落风尘花柳中”. “那杜十娘自十三岁破瓜,今一十九岁,七年之内,不知历过了多少公子王孙.” 真可谓受尽凌辱,饱尝辛酸.虽然杜十娘身处教坊,不幸成为命运的玩物,可是她却保持着‘始终香如故”的纯洁心灵和美好的人生理想,在她被玩弄的躯体里,始终身藏着”不教泥浊陷沟渠”的崇高灵魂.她不甘受命运的摆布, “久有从良之志”,在偶然的相遇中,她爱上了 “忠厚志诚”的达官子弟李甲,便把全部的爱倾注到李甲身上,想借助爱情的伟大力量,冲破封建势力的阻碍,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理想.在同阻碍自己追求幸福生活的封建势力作斗争的过程中,杜十娘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她那敢于同一切破坏自己幸福生活的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得到了集中体现,她那尊重爱情,重义轻财的高尚品格得到了极大弘扬,她那在人生理想破灭之后的毅然决然地投江之举则显示了她如火的个性和刚毅的性格. 继冯梦龙之后,又过了两百年,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写出了轰动世界文坛的中篇爱情小说<<茶花女>>,特殊的出身使童年时代的小仲马就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他接触过妓女,在巴黎剧院看戏时,与生活中的 “茶花女”玛丽·普列茜丝一见钟情,热恋了一个月后,小仲马为她负债累累,只好忍痛割爱了.后来当小仲马得知 “茶花女”因病而死时,异常痛苦的跑到 “茶花女”的墓前痛哭了一场,并以 “茶花女”为原型,写下了不朽名著<<茶花女>>. 玛格丽特本是一位贫穷的乡下姑娘,为谋生来到巴黎,不幸落入风尘,做了妓女,染上了挥霍钱财的恶习,当她看到自己被糟蹋的残身不能久留于世时,悲凉的说: “明摆着我比别人寿命短,我要让自己活的更痛快些.”她幻想通过挥霍那些追逐自己的贵族的财产,来索回自己所付出的价值,进而达到报复那些玩弄和侮辱她的资产阶级.她以寻欢作乐来麻痹自己,但内心却厌恶这种堕落的生活,是一个依旧保持天真性情的纯朴善良的女子,她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具有清醒的自我认识,没有被生活的虚假表象所迷惑,她向往真正的爱情生活.玛格丽特为了能和阿尔芒在一起过上宁静的乡村生活,瞒着阿尔芒变卖了自己的财物,拒绝了公爵的资助,由此看出她把爱情看得远比金钱重要.玛格丽特更具一种忍辱负重的精神,这一点从她个人默默忍受病痛的折磨以及一个人独自吞下与阿尔芒分手后的苦果,一个人心如刀绞地含泪忍受阿尔芒因误解而强加给她的种种打击等方面是显而易见的.而作者在文中用 “茶花女”指代玛格丽特,不仅仅是因为玛格丽特对茶花女的喜爱—房间里布置茶花,出门带着茶花,更是以 “茶花”来比喻玛格丽特的不幸命运—她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却遭到狂风暴雨的无情摧残而过早凋零.茶花象征了玛格丽特品格的高尚、心灵的纯洁.玛格丽特,圣洁的茶花女,温柔美丽,恬静脱俗. 以上我们分别从两个文本分析了杜十娘和茶花女各自的形象,那么如果把她们两个放在一块进行比较,有哪些异同呢?我们先来看“同”的一方面。 二. 1 .美丽的外貌,不幸的出身 杜十娘和茶花女都有着倾国倾城的相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这样写道:那名姬姓杜名十娘,排行第十,院中都称为杜十娘,生得: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脸如莲萼,分明卓氏文君;唇似樱桃,何减白家樊素.至于茶花女,小仲马对她进行了这样的描绘:在一张艳若桃李的鹅蛋脸上,嵌着两只黑眼睛,黛眉弯弯,活像画就一般.这双眼睛罩上了浓密的睫毛,当睫毛低垂的时候,仿佛在艳红的脸颊上投下了阴影;鼻子细巧挺秀,充满灵气,鼻翼有点向外张开;嘴巴匀称,柔唇优雅的微启时,便露出一口乳白的皓齿,皮肤上有一层绒毛显出颜色,犹如未经人的手触摸过的桃子上的绒衣一样.”由以上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杜十娘和茶花女都是貌美出众,国色天香.可是,无论在哪个社会,生存总是第一位的,对穷苦人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她们不幸而又自然地落入红楼绿馆中,成了糟人蹂躏、受人践踏的风尘女子. “那杜十娘自十三岁破瓜,今一十九岁,七年之内,不知历过了多少公子王孙.一个个情迷意荡,破家荡产而不惜.”而巴黎的公爵伯爵侯爵们也纷纷拜倒在茶花女的石榴裙下,愿意为她倾家荡产而在所不惜.不论是生活在中国明代京城的杜十娘,还是出入于十九世纪法国巴黎昂坦街九号的玛格丽特,她们都是社会底层的妓女,她们都美貌出众,都是富人贵公子猎艳的对象. 2.美好的理想,勇敢的奋斗 杜十娘和玛格丽特都生活在纸醉金迷的风流场,处在公子王孙、公爵伯爵的纠缠中,长期过着荒淫腐化的生活,但她们纯洁的心灵没有被肮脏的环境所污染,虽然她们身处青楼,从事着为人所唾弃的低贱职业,但她们没有放弃对真、善、美的追求.纵情声色并不是她们所向往的生活,她们渴望逃离青楼,跳出火坑,追求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让自己成为生活的主角、命运的主人,过上快乐、平等、自由的新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理想,她们灵活机智,重情舍财,忍辱负重,同阻碍自己实现美好愿望的恶势力作了勇敢的斗争. 杜十娘幼时因为生活所破被卖入青楼,她并非情愿当妓女,她一心立志从良,找一个与之"情好的郎君"过正常人的生活,当风流倜傥的达官子弟李甲出现在她面前时,她发现"李公子忠厚老实,甚有心向他"与李公子"朝欢暮乐,终日相守,如夫妇一般,海誓山盟,各无他志."爱情赋予了杜十娘无穷的力量,为了能嫁给李甲从良为妾,她精心策划,巧妙安排,勇于争取.当贪财无义的鸨母想打发身无分文的李甲离开教坊时,机智的杜十娘挺身而出,以赎金为诱饵,引诱鸨母上钩,再用激将法,堵其退路,让鸨母不能反悔,最后当她把银钱三百两交于鸨母时,见鸨母似有悔意,便以自己让鸨母人财两空相威胁,迫使鸨母践约成全她的从良美事.当李甲惧怕老父盛怒,而难以携妾于归,展转寻思,尚未有万全之策时,杜十娘又献出了"权作浮居"的万全之策.同时,她还打算用自己出卖声色所得的钱财,去打动李甲之父李布政的心,希望他能同意她和李甲的婚事.作品中的这些关于杜十娘为实现美好人生理想而勇于争取的事迹描写,充分表明杜十娘要摆脱被玩弄、被侮辱生活的决心. 玛格丽特本是纯洁的农村姑娘,不幸的命运使她失足为妓,自从步入风尘,她便成为资产阶级公子哥们的玩物和商品.她房间里富丽堂皇的陈设和外观雍贵的梳妆间, “每件雕刻精湛的用具上都镌刻着各种不同的人名开头字母和五花八门的纹章标记.”表面上看,她的生活豪华奢侈,承恩受宠,但暗中却受尽欺凌侮辱,没日没夜的奢华堕落的巴黎生活,使她精神上感到疲劳烦闷和空虚,生活中没有快乐、温暖,遇不到一个真诚相待的人,到处都是虚情假意、冷酷而又自私.她曾如是说: “巴黎的生活,看起来使我十分幸福,却燃烧不起我的热情,反而使我厌烦.” “我的幸福就是找一个高尚的男人,他不问我的身世,他是我肉体的爱人,更是我印象中的爱人.”她在圣洁的灵魂中等待属于她的那份良缘.当英俊潇洒的阿尔芒来到玛格丽特身边时,她发现阿尔芒不仅正直善良而且真心爱她时,她的内心深处又燃起了对幸福生活的希望.为了爱情,她愿意放弃从前的一切,卖掉对她来说 “犹如空气对于生命一样,须臾不可离开的马车、钻石、披巾”,断绝了与公爵的关系,远离让她感到恶心的巴黎,来到清净的农村.她对阿尔芒说: “你想,既然我享受到新的生活,若要我再过从前的生活,我会活不长的.”她甚至想和阿尔芒一起到意大利去,她说: “我卖掉我所有的东西,我们到那边去生活,丝毫不留下我过去的痕迹,没有人知道我是谁.”玛格丽特这一系列变卖家产的行为和发自肺腑的言语,都确切表达了她为追求新生活而不惜放弃一切的决心. 3.生命的终止,思想的永恒 杜十娘和茶花女的命运结局都是悲惨的,她们都选择了为爱情而牺牲自己. 杜十娘虽然逃出了京城教坊,摆脱了妓女生涯.但是,才出虎穴,又入狼口.李甲抵挡不住萍水相逢的盐商孙富的一番挑唆和一千两银子的诱惑,而将她卖与孙富.面对这刚刚脱离又遭唾弃的突如其来的致命打击,她虽然伤心绝望,但没有痛苦流涕、呼天抢地,她没有心存任何侥幸心理,没有丝毫委曲求全之态,更没有用箱中的百宝去换取李甲的回心转意.她深知,乞求讨不来做人的尊严,金钱买不来真正的爱情.在痛恨自己的痴迷,仇恨造物主的捉弄,诅咒礼法的虚伪之悲愤难当之时,她只是冷笑一声,为郎君画此计者,此人乃大英雄也!郎君千金之资既得恢复,而妾复归他姓,又不致为行李之累,发于情,止乎礼,诚两便之策也.”俗话说,悲莫大于伤心,哀莫大于心死.杜十娘在爱情失败,人生理想破灭,生存希望无存三重打击下,怀抱莫能定其价之多少的百宝箱纵身跳入波涛滚滚的阴曹水府,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玛格丽特命运坎坷,年轻贵族阿尔芒的出现,让她获得了真正的爱情.玛格丽特,这个渴望摆脱命运摆布的女人,本以为抓住了爱情这根救命的稻草,可以和阿尔芒相守下去.这时,阿尔芒的父亲,杜瓦尔先生的出现却让这段幸福的时光刹那间烟消云散.社会地位的悬殊,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正直善良”的杜瓦尔先生是不会让儿子走上“身败名裂”的不归路的.因此,杜瓦尔先生用充满慈父般的态度,充满深情的语气让茶花女明白,她对阿尔芒的爱情是如何破坏阿尔芒的前途和阿尔芒妹妹的婚姻幸福以及整个家族的荣誉,从而要求她放弃对阿尔芒的爱情时,玛格丽特流泪了,同时也清醒了.社会现实让她清醒地意识到:她永远不会走出过去的阴影,她不该对生活有过高的要求.因为她只是一个妓女,一个妓女是与荣誉无缘的.在万般的不舍和煎熬中, 玛格丽特答应了杜瓦尔先生,忍痛离开了挚爱的阿尔芒,独自忍受疼痛的折磨. 玛格丽特重返巴黎后,几乎不想睡觉,她到处参加舞会,甚至喝得半醉,执意加重自己的病情.最后,在只留下五万法郎遗产的房间里,久别于人世. 杜十娘和茶花女为了爱情而不惜放弃一切,甚至生命,这种伟大的精神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真情难觅的现代社会,更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她们的生命虽已终止,但她们的精神却永驻人间. 以上我们比较分析了杜十娘和茶花女二人的相同的一面,然而她们毕竟出自两位作家之手,而且生活在东西放两个不同的时代,因此她们二人身上也有差异。分析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三. 在人身自由度方面,杜十娘的人身自由处处受人限制,当她身处教坊时,鸨母就是她的所有者,她就是鸨母的“摇钱树”,鸨母拥有她人身归属的所有权.当杜十娘逃出教坊后,又成了李甲的附属品,瓜洲岸边酒楼里的一番谈话,李甲就把她卖与徽州盐商孙富.冯梦龙笔下的杜十娘就是这样一件卖与人身自由任人买卖的商品.,只因为她是青楼一妓女。 而玛格丽特则有着比杜十娘更好的处境.“谁想让她成为自己的情妇,必须经得她的同意.”她有权回绝愿为她倾家荡产的伯爵的纠缠,也有权利选择善良的阿尔芒成为她的情人.人身自由度不同,是因为她们的生活环境不同所致。具体地说,杜十娘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青楼之中,男权统治的社会,女性被当作男性的财物,可以买卖,送人,更何况是一个妓女呢?而玛格丽特则生活在资本主义的巴黎上流社会,她是一个交际花。资本主义民主思想与观念相对较浓,因此她与杜十娘相比在人身自由度方面好了许多。 在个人爱情生活上,杜十娘与玛格丽特对待爱情和“爱人”的具体方式不同。杜十娘为了和李甲在一块可谓费尽心机:既献计献策又出资相助。可以说,杜十娘是一片火热的真情。而李甲对杜十娘的爱则不够坚定深沉,他脑子里还有太多的门第观念。这相对于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爱就肤浅多了。阿尔芒对玛格丽特一片痴情,为了邂逅玛格丽特的种种努力以及对玛格丽特的真情彻底打动了玛格丽特,而李甲则有负于杜十娘。如果说,阿尔芒与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更多的是因为杜瓦尔先生的敢于和反对这一外部原因,那么李甲与杜十娘的爱情悲剧则更多的是因为李甲爱的不够坚定与勇敢这一内部原因。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杜十娘死于怒,怒的是 “梁间太子太无情”的负心汉;茶花女死于怨,怨的是 “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恶势力.杜十娘在人生理想破灭、爱的愿望消失、生的希望无存的三重打击之下, 她性格中倔强的因素驱使她作出最后也是最壮烈的反抗:怒而跳江。她以瞬间的动作来完结自己的一生,来宣称同这个世界的决裂. 爱,就是无私的奉献.真正伟大的爱情,是为了所爱的人而牺牲自己.当爱情之火被杜瓦尔先生踩灭之后, 玛格丽特不但不能像杜十娘痛骂孙富一样痛骂杜瓦尔先生,也不能以投江、上吊等瞬间动作来了却自己的生命.因为她知道,如果这样做,会暴露杜瓦尔先生 “正直”的真面目,进而伤了善良的阿尔芒的心.所以她只能忍辱负重,重返巴黎,操持旧业,把自己伪装成一个不可救药的妓女,再次忍受贵族老爷的迫害,而且还要遭受不明真相的阿尔芒的恶毒报复,以此来断绝阿尔芒对自己的爱.因此, 玛格丽特在精神折磨和病体的双重打击下,以慢性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 自古红颜多薄命,杜十娘和茶花女最终都以她们年轻而美丽的生命为代价,维护了自己的尊严,留给人们无尽的遗憾,惆怅和感叹。 四.悲剧原因 杜十娘的悲剧发生在明代中国的京城,茶花女玛格丽特的悲剧上演在19世纪的法国巴黎.虽然杜十娘和茶花女这两位女性都为了追求理想做了最大的努力,可是她们的追求过程都无法避免地被罩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最后都以结束生命的悲剧结局收场.她们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明代万历年间,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三从四德观念根深蒂固,妇女处于被忽视受压迫的地位,许多残忍的清规戒律控制着妇女的思想,而处于社会最地层的妇女更是无人格尊严和社会地位可言.她们只能任人践踏、随人侮辱。.<<明会典>>第一百六十三卷规定:凡官吏娶乐人为妻妾者,杖六十,并离异;若官员子孙娶者,罚亦同之.可见,杜十娘与李甲的婚姻是不被封建社会的法律所认可的.更何况李甲出身官宦之家, “拘于礼法,素性方严.”和杜十娘相比,李甲真正爱的是他自己的阶级门第的家庭和他自己的名誉地位,李甲真正尊重的是他 “素性方严”的父亲和以他父亲为代表的具有封建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的旧势力.恩格斯说: “在阶级社会中,不论在哪一种场合下,婚姻都是有双方的阶级地位决定的.因此,杜十娘的美好追求终究要化为一个悲壮的破碎的梦。这是一个封建专制社会的悲剧。 19世纪的法国巴黎,车马喧嚣,一派繁荣景象,资本主义已处于成熟阶段,虽然没有中国浓厚的封建思想意识,但门第等级观念依然存在.妓女身份仍是不能被人们所认同的肮脏物.玛格丽特这样说到, “我们不再是有生命的人,而是东西,我们在他们的自尊心里占首位,在他们的敬重心里占末位.只要我们不再满足我们情人的虚荣心,那么他们就要抛弃我们,漫长的夜晚就要继首漫长的白天的到来.”她们只是富人的玩物,整天被达官贵人、老爷少爷追逐玩弄.即使由于纵欲过度引起肺病恶化,她也不能休息,而是必须强装欢笑.阿尔芒的父亲,资本家的代表—杜瓦尔先生是不会允许玛格丽特这个妓女来做他的儿媳妇的,因为他认为这样会断送阿尔芒的前程和家族的荣誉.在这样的情况下,玛格丽特的结局不言而喻,.正是杜瓦尔先生用社会公认的道德原则和等级观念扼杀了茶花女过正常人生活的梦想,也扼杀了茶花女和阿尔芒的爱情。这是一个腐朽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悲剧。 杜十娘与茶花女都是女性的悲剧性结局,她们是其所生活的时代的缩影和所在群体的代表,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然而又都事与愿违,这不仅有她们性格上的原因,更是有其所生活的社会造成的,因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她们无法超越社会,悲剧也就不可避免了。杜十娘以自己的死来怒斥封建社会礼教的罪恶;茶花女用自己的死来痛斥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透过作者的笔触,我们看到了冯梦龙和小仲马同样的深情,同样的惋惜,同样的对于黑暗旧势力的不满和鞭挞。
杜十娘和茶花女虽然在时间上相隔两百多年(杜十娘1624年,茶花女1848年),在空间上东西方相隔万里,沐浴着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性格,但她们的生活遭遇却非常相似:同是红极一时的都市名妓,貌美出众,但却饱尝了人间的屈辱痛苦,她们敢于为了争取幸福生活而斗争:两者的命运结局也很悲惨:一个在如花似玉的年龄,怀报莫能定其价之多少的满箱珠宝,纵身跳入波涛翻滚的江心:一个在留下五万法郎遗产的房间里被自己执意加重的绝症—肺结核吞噬了.她们天生丽质,才艺超群,虽然身处污浊之中,仍保持着纯洁的心灵,有着对自由生活的强烈向往,渴望过上普通人的生活,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一. 本源形象 杜十娘出自16世纪明朝文人冯梦龙之手.冯梦龙出生于一个封建文人家庭,由于科场屡试不中,心中抑郁,使她过起了烟花酒楼的生活,他不仅了解妓女的生活,而且熟悉她们的性情和爱憎,同情她们的不幸命运,特别是冯梦龙曾经热恋过一名妓女,她同情这些风尘女子,杜十娘便成了其作品中借以反映这些下层妓女辛酸血泪史的代表.杜十娘幼时为生活所迫,被卖入妓院, “可怜一片无暇玉,误落风尘花柳中”. “那杜十娘自十三岁破瓜,今一十九岁,七年之内,不知历过了多少公子王孙.” 真可谓受尽凌辱,饱尝辛酸.虽然杜十娘身处教坊,不幸成为命运的玩物,可是她却保持着‘始终香如故”的纯洁心灵和美好的人生理想,在她被玩弄的躯体里,始终身藏着”不教泥浊陷沟渠”的崇高灵魂.她不甘受命运的摆布, “久有从良之志”,在偶然的相遇中,她爱上了 “忠厚志诚”的达官子弟李甲,便把全部的爱倾注到李甲身上,想借助爱情的伟大力量,冲破封建势力的阻碍,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理想.在同阻碍自己追求幸福生活的封建势力作斗争的过程中,杜十娘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她那敢于同一切破坏自己幸福生活的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得到了集中体现,她那尊重爱情,重义轻财的高尚品格得到了极大弘扬,她那在人生理想破灭之后的毅然决然地投江之举则显示了她如火的个性和刚毅的性格. 继冯梦龙之后,又过了两百年,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写出了轰动世界文坛的中篇爱情小说<<茶花女>>,特殊的出身使童年时代的小仲马就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他接触过妓女,在巴黎剧院看戏时,与生活中的 “茶花女”玛丽·普列茜丝一见钟情,热恋了一个月后,小仲马为她负债累累,只好忍痛割爱了.后来当小仲马得知 “茶花女”因病而死时,异常痛苦的跑到 “茶花女”的墓前痛哭了一场,并以 “茶花女”为原型,写下了不朽名著<<茶花女>>. 玛格丽特本是一位贫穷的乡下姑娘,为谋生来到巴黎,不幸落入风尘,做了妓女,染上了挥霍钱财的恶习,当她看到自己被糟蹋的残身不能久留于世时,悲凉的说: “明摆着我比别人寿命短,我要让自己活的更痛快些.”她幻想通过挥霍那些追逐自己的贵族的财产,来索回自己所付出的价值,进而达到报复那些玩弄和侮辱她的资产阶级.她以寻欢作乐来麻痹自己,但内心却厌恶这种堕落的生活,是一个依旧保持天真性情的纯朴善良的女子,她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具有清醒的自我认识,没有被生活的虚假表象所迷惑,她向往真正的爱情生活.玛格丽特为了能和阿尔芒在一起过上宁静的乡村生活,瞒着阿尔芒变卖了自己的财物,拒绝了公爵的资助,由此看出她把爱情看得远比金钱重要.玛格丽特更具一种忍辱负重的精神,这一点从她个人默默忍受病痛的折磨以及一个人独自吞下与阿尔芒分手后的苦果,一个人心如刀绞地含泪忍受阿尔芒因误解而强加给她的种种打击等方面是显而易见的.而作者在文中用 “茶花女”指代玛格丽特,不仅仅是因为玛格丽特对茶花女的喜爱—房间里布置茶花,出门带着茶花,更是以 “茶花”来比喻玛格丽特的不幸命运—她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却遭到狂风暴雨的无情摧残而过早凋零.茶花象征了玛格丽特品格的高尚、心灵的纯洁.玛格丽特,圣洁的茶花女,温柔美丽,恬静脱俗. 以上我们分别从两个文本分析了杜十娘和茶花女各自的形象,那么如果把她们两个放在一块进行比较,有哪些异同呢?我们先来看“同”的一方面。 二. 1 .美丽的外貌,不幸的出身 杜十娘和茶花女都有着倾国倾城的相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这样写道:那名姬姓杜名十娘,排行第十,院中都称为杜十娘,生得: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脸如莲萼,分明卓氏文君;唇似樱桃,何减白家樊素.至于茶花女,小仲马对她进行了这样的描绘:在一张艳若桃李的鹅蛋脸上,嵌着两只黑眼睛,黛眉弯弯,活像画就一般.这双眼睛罩上了浓密的睫毛,当睫毛低垂的时候,仿佛在艳红的脸颊上投下了阴影;鼻子细巧挺秀,充满灵气,鼻翼有点向外张开;嘴巴匀称,柔唇优雅的微启时,便露出一口乳白的皓齿,皮肤上有一层绒毛显出颜色,犹如未经人的手触摸过的桃子上的绒衣一样.”由以上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杜十娘和茶花女都是貌美出众,国色天香.可是,无论在哪个社会,生存总是第一位的,对穷苦人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她们不幸而又自然地落入红楼绿馆中,成了糟人蹂躏、受人践踏的风尘女子. “那杜十娘自十三岁破瓜,今一十九岁,七年之内,不知历过了多少公子王孙.一个个情迷意荡,破家荡产而不惜.”而巴黎的公爵伯爵侯爵们也纷纷拜倒在茶花女的石榴裙下,愿意为她倾家荡产而在所不惜.不论是生活在中国明代京城的杜十娘,还是出入于十九世纪法国巴黎昂坦街九号的玛格丽特,她们都是社会底层的妓女,她们都美貌出众,都是富人贵公子猎艳的对象. 2.美好的理想,勇敢的奋斗 杜十娘和玛格丽特都生活在纸醉金迷的风流场,处在公子王孙、公爵伯爵的纠缠中,长期过着荒淫腐化的生活,但她们纯洁的心灵没有被肮脏的环境所污染,虽然她们身处青楼,从事着为人所唾弃的低贱职业,但她们没有放弃对真、善、美的追求.纵情声色并不是她们所向往的生活,她们渴望逃离青楼,跳出火坑,追求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让自己成为生活的主角、命运的主人,过上快乐、平等、自由的新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理想,她们灵活机智,重情舍财,忍辱负重,同阻碍自己实现美好愿望的恶势力作了勇敢的斗争. 杜十娘幼时因为生活所破被卖入青楼,她并非情愿当妓女,她一心立志从良,找一个与之"情好的郎君"过正常人的生活,当风流倜傥的达官子弟李甲出现在她面前时,她发现"李公子忠厚老实,甚有心向他"与李公子"朝欢暮乐,终日相守,如夫妇一般,海誓山盟,各无他志."爱情赋予了杜十娘无穷的力量,为了能嫁给李甲从良为妾,她精心策划,巧妙安排,勇于争取.当贪财无义的鸨母想打发身无分文的李甲离开教坊时,机智的杜十娘挺身而出,以赎金为诱饵,引诱鸨母上钩,再用激将法,堵其退路,让鸨母不能反悔,最后当她把银钱三百两交于鸨母时,见鸨母似有悔意,便以自己让鸨母人财两空相威胁,迫使鸨母践约成全她的从良美事.当李甲惧怕老父盛怒,而难以携妾于归,展转寻思,尚未有万全之策时,杜十娘又献出了"权作浮居"的万全之策.同时,她还打算用自己出卖声色所得的钱财,去打动李甲之父李布政的心,希望他能同意她和李甲的婚事.作品中的这些关于杜十娘为实现美好人生理想而勇于争取的事迹描写,充分表明杜十娘要摆脱被玩弄、被侮辱生活的决心. 玛格丽特本是纯洁的农村姑娘,不幸的命运使她失足为妓,自从步入风尘,她便成为资产阶级公子哥们的玩物和商品.她房间里富丽堂皇的陈设和外观雍贵的梳妆间, “每件雕刻精湛的用具上都镌刻着各种不同的人名开头字母和五花八门的纹章标记.”表面上看,她的生活豪华奢侈,承恩受宠,但暗中却受尽欺凌侮辱,没日没夜的奢华堕落的巴黎生活,使她精神上感到疲劳烦闷和空虚,生活中没有快乐、温暖,遇不到一个真诚相待的人,到处都是虚情假意、冷酷而又自私.她曾如是说: “巴黎的生活,看起来使我十分幸福,却燃烧不起我的热情,反而使我厌烦.” “我的幸福就是找一个高尚的男人,他不问我的身世,他是我肉体的爱人,更是我印象中的爱人.”她在圣洁的灵魂中等待属于她的那份良缘.当英俊潇洒的阿尔芒来到玛格丽特身边时,她发现阿尔芒不仅正直善良而且真心爱她时,她的内心深处又燃起了对幸福生活的希望.为了爱情,她愿意放弃从前的一切,卖掉对她来说 “犹如空气对于生命一样,须臾不可离开的马车、钻石、披巾”,断绝了与公爵的关系,远离让她感到恶心的巴黎,来到清净的农村.她对阿尔芒说: “你想,既然我享受到新的生活,若要我再过从前的生活,我会活不长的.”她甚至想和阿尔芒一起到意大利去,她说: “我卖掉我所有的东西,我们到那边去生活,丝毫不留下我过去的痕迹,没有人知道我是谁.”玛格丽特这一系列变卖家产的行为和发自肺腑的言语,都确切表达了她为追求新生活而不惜放弃一切的决心. 3.生命的终止,思想的永恒 杜十娘和茶花女的命运结局都是悲惨的,她们都选择了为爱情而牺牲自己. 杜十娘虽然逃出了京城教坊,摆脱了妓女生涯.但是,才出虎穴,又入狼口.李甲抵挡不住萍水相逢的盐商孙富的一番挑唆和一千两银子的诱惑,而将她卖与孙富.面对这刚刚脱离又遭唾弃的突如其来的致命打击,她虽然伤心绝望,但没有痛苦流涕、呼天抢地,她没有心存任何侥幸心理,没有丝毫委曲求全之态,更没有用箱中的百宝去换取李甲的回心转意.她深知,乞求讨不来做人的尊严,金钱买不来真正的爱情.在痛恨自己的痴迷,仇恨造物主的捉弄,诅咒礼法的虚伪之悲愤难当之时,她只是冷笑一声,为郎君画此计者,此人乃大英雄也!郎君千金之资既得恢复,而妾复归他姓,又不致为行李之累,发于情,止乎礼,诚两便之策也.”俗话说,悲莫大于伤心,哀莫大于心死.杜十娘在爱情失败,人生理想破灭,生存希望无存三重打击下,怀抱莫能定其价之多少的百宝箱纵身跳入波涛滚滚的阴曹水府,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玛格丽特命运坎坷,年轻贵族阿尔芒的出现,让她获得了真正的爱情.玛格丽特,这个渴望摆脱命运摆布的女人,本以为抓住了爱情这根救命的稻草,可以和阿尔芒相守下去.这时,阿尔芒的父亲,杜瓦尔先生的出现却让这段幸福的时光刹那间烟消云散.社会地位的悬殊,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正直善良”的杜瓦尔先生是不会让儿子走上“身败名裂”的不归路的.因此,杜瓦尔先生用充满慈父般的态度,充满深情的语气让茶花女明白,她对阿尔芒的爱情是如何破坏阿尔芒的前途和阿尔芒妹妹的婚姻幸福以及整个家族的荣誉,从而要求她放弃对阿尔芒的爱情时,玛格丽特流泪了,同时也清醒了.社会现实让她清醒地意识到:她永远不会走出过去的阴影,她不该对生活有过高的要求.因为她只是一个妓女,一个妓女是与荣誉无缘的.在万般的不舍和煎熬中, 玛格丽特答应了杜瓦尔先生,忍痛离开了挚爱的阿尔芒,独自忍受疼痛的折磨. 玛格丽特重返巴黎后,几乎不想睡觉,她到处参加舞会,甚至喝得半醉,执意加重自己的病情.最后,在只留下五万法郎遗产的房间里,久别于人世. 杜十娘和茶花女为了爱情而不惜放弃一切,甚至生命,这种伟大的精神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真情难觅的现代社会,更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她们的生命虽已终止,但她们的精神却永驻人间. 以上我们比较分析了杜十娘和茶花女二人的相同的一面,然而她们毕竟出自两位作家之手,而且生活在东西放两个不同的时代,因此她们二人身上也有差异。分析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三. 在人身自由度方面,杜十娘的人身自由处处受人限制,当她身处教坊时,鸨母就是她的所有者,她就是鸨母的“摇钱树”,鸨母拥有她人身归属的所有权.当杜十娘逃出教坊后,又成了李甲的附属品,瓜洲岸边酒楼里的一番谈话,李甲就把她卖与徽州盐商孙富.冯梦龙笔下的杜十娘就是这样一件卖与人身自由任人买卖的商品.,只因为她是青楼一妓女。 而玛格丽特则有着比杜十娘更好的处境.“谁想让她成为自己的情妇,必须经得她的同意.”她有权回绝愿为她倾家荡产的伯爵的纠缠,也有权利选择善良的阿尔芒成为她的情人.人身自由度不同,是因为她们的生活环境不同所致。具体地说,杜十娘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青楼之中,男权统治的社会,女性被当作男性的财物,可以买卖,送人,更何况是一个妓女呢?而玛格丽特则生活在资本主义的巴黎上流社会,她是一个交际花。资本主义民主思想与观念相对较浓,因此她与杜十娘相比在人身自由度方面好了许多。 在个人爱情生活上,杜十娘与玛格丽特对待爱情和“爱人”的具体方式不同。杜十娘为了和李甲在一块可谓费尽心机:既献计献策又出资相助。可以说,杜十娘是一片火热的真情。而李甲对杜十娘的爱则不够坚定深沉,他脑子里还有太多的门第观念。这相对于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爱就肤浅多了。阿尔芒对玛格丽特一片痴情,为了邂逅玛格丽特的种种努力以及对玛格丽特的真情彻底打动了玛格丽特,而李甲则有负于杜十娘。如果说,阿尔芒与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更多的是因为杜瓦尔先生的敢于和反对这一外部原因,那么李甲与杜十娘的爱情悲剧则更多的是因为李甲爱的不够坚定与勇敢这一内部原因。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杜十娘死于怒,怒的是 “梁间太子太无情”的负心汉;茶花女死于怨,怨的是 “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恶势力.杜十娘在人生理想破灭、爱的愿望消失、生的希望无存的三重打击之下, 她性格中倔强的因素驱使她作出最后也是最壮烈的反抗:怒而跳江。她以瞬间的动作来完结自己的一生,来宣称同这个世界的决裂. 爱,就是无私的奉献.真正伟大的爱情,是为了所爱的人而牺牲自己.当爱情之火被杜瓦尔先生踩灭之后, 玛格丽特不但不能像杜十娘痛骂孙富一样痛骂杜瓦尔先生,也不能以投江、上吊等瞬间动作来了却自己的生命.因为她知道,如果这样做,会暴露杜瓦尔先生 “正直”的真面目,进而伤了善良的阿尔芒的心.所以她只能忍辱负重,重返巴黎,操持旧业,把自己伪装成一个不可救药的妓女,再次忍受贵族老爷的迫害,而且还要遭受不明真相的阿尔芒的恶毒报复,以此来断绝阿尔芒对自己的爱.因此, 玛格丽特在精神折磨和病体的双重打击下,以慢性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 自古红颜多薄命,杜十娘和茶花女最终都以她们年轻而美丽的生命为代价,维护了自己的尊严,留给人们无尽的遗憾,惆怅和感叹。 四.悲剧原因 杜十娘的悲剧发生在明代中国的京城,茶花女玛格丽特的悲剧上演在19世纪的法国巴黎.虽然杜十娘和茶花女这两位女性都为了追求理想做了最大的努力,可是她们的追求过程都无法避免地被罩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最后都以结束生命的悲剧结局收场.她们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明代万历年间,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三从四德观念根深蒂固,妇女处于被忽视受压迫的地位,许多残忍的清规戒律控制着妇女的思想,而处于社会最地层的妇女更是无人格尊严和社会地位可言.她们只能任人践踏、随人侮辱。.<<明会典>>第一百六十三卷规定:凡官吏娶乐人为妻妾者,杖六十,并离异;若官员子孙娶者,罚亦同之.可见,杜十娘与李甲的婚姻是不被封建社会的法律所认可的.更何况李甲出身官宦之家, “拘于礼法,素性方严.”和杜十娘相比,李甲真正爱的是他自己的阶级门第的家庭和他自己的名誉地位,李甲真正尊重的是他 “素性方严”的父亲和以他父亲为代表的具有封建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的旧势力.恩格斯说: “在阶级社会中,不论在哪一种场合下,婚姻都是有双方的阶级地位决定的.因此,杜十娘的美好追求终究要化为一个悲壮的破碎的梦。这是一个封建专制社会的悲剧。 19世纪的法国巴黎,车马喧嚣,一派繁荣景象,资本主义已处于成熟阶段,虽然没有中国浓厚的封建思想意识,但门第等级观念依然存在.妓女身份仍是不能被人们所认同的肮脏物.玛格丽特这样说到, “我们不再是有生命的人,而是东西,我们在他们的自尊心里占首位,在他们的敬重心里占末位.只要我们不再满足我们情人的虚荣心,那么他们就要抛弃我们,漫长的夜晚就要继首漫长的白天的到来.”她们只是富人的玩物,整天被达官贵人、老爷少爷追逐玩弄.即使由于纵欲过度引起肺病恶化,她也不能休息,而是必须强装欢笑.阿尔芒的父亲,资本家的代表—杜瓦尔先生是不会允许玛格丽特这个妓女来做他的儿媳妇的,因为他认为这样会断送阿尔芒的前程和家族的荣誉.在这样的情况下,玛格丽特的结局不言而喻,.正是杜瓦尔先生用社会公认的道德原则和等级观念扼杀了茶花女过正常人生活的梦想,也扼杀了茶花女和阿尔芒的爱情。这是一个腐朽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悲剧。 杜十娘与茶花女都是女性的悲剧性结局,她们是其所生活的时代的缩影和所在群体的代表,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然而又都事与愿违,这不仅有她们性格上的原因,更是有其所生活的社会造成的,因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她们无法超越社会,悲剧也就不可避免了。杜十娘以自己的死来怒斥封建社会礼教的罪恶;茶花女用自己的死来痛斥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透过作者的笔触,我们看到了冯梦龙和小仲马同样的深情,同样的惋惜,同样的对于黑暗旧势力的不满和鞭挞。
在中国杜十娘家喻户晓,杜十娘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大家都为勇敢、聪慧的社会底层人物杜十娘的艰辛遭遇而打抱不平。
虽然杜十娘的出身不好,但是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与不畏封建社会的勇敢得到了所有读者的认同。
杜十娘虽然出身卑微,虽然社会地位低下,虽然遭受了封建社会的苦难,但她心中依旧怀有希望,作者通过描写杜十娘的苦难遭遇反应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而在外国也有一部文学作品和杜十娘相似,这就是《茶花女》。
茶花女出身贫寒,只身一人去都市闯荡,虽然也处于社会底层,但对未来的希望始终存在她的心中。
东方的杜十娘和西方的茶花女虽然描写的社会背景不同,但反应的主题却是相同的。皆是通过描写社会底层人物的种种生活状态来反应社会的黑暗与人性。
而从中也可以看出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差异。
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茶花女》作品梗概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朝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负情侬传》改编而来,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该小说曾多次被改编成戏曲、电影,也被翻译成许多版本流传至海外,影响深远。在国内国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的悲惨爱情故事。在当时的京师,青楼中有一妓女不愿天天过着看人眼色的生活,期望有一天能被赎身,从此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切的一切都从杜十娘有了赎身的想法开始。忍辱负重的杜十娘将每天赚取的钱财一文一文地攒下来,只为将来赎身之用。慢慢的杜十娘攒的钱财越来越多,杜十娘将她含辛茹苦攒下的金银财宝装进一个箱子,这就是全文的关键,杜十娘的百宝箱。
之后的杜十娘遇到了自己认为能托付终身的人,李甲。但杜十娘不知道的是眼前的这个男人,自私、软弱、封建礼教观念浓厚。
在杜十娘认清李甲时李甲已经将杜十娘以一千两的价格转卖给了小人孙富。孙富贪图杜十娘的美貌,而李甲也因为一千两出卖了对她情深意切的杜十娘。
杜十娘发现自己托付终身的李甲竟是这般唯利是图后带着自己攒下的百宝箱一起投江自尽。
故事很悲哀,情节曲折,反应的社会现象更是深刻。如果李甲知道杜十娘有一个价值千金的百宝箱不知道李甲是怎样的心情。
《茶花女》是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作品一经问世便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力。这篇小说被改编成剧本、话剧等等在世界各国演出。之后还被改编成歌剧,影响更为深远。同时《茶花女》是第一部被引入中国的西方文学名著。在中国的影响力同样强烈。
《茶花女》讲述的是出身贫寒的女子玛格丽特迫于生计混迹于巴黎上流社会的故事。
玛格丽特只身一人来到繁华的大都市巴黎,由于出身卑微但又渴望着美好的上流社会的生活,玛格丽特选择了成为巴黎的交际花。
玛格丽特因颇爱茶花并且时常将茶花装扮在自己身上,由此被人们叫做茶花女。而年轻帅气的阿尔芒就这样被玛格丽特所吸引,两人很快双双坠入爱河。
不过最后由于阿尔芒的父亲从中挑拨,致使阿尔玛对玛格丽特产生了误会,随即阿尔芒离开玛格丽特,离开家选择出走。最后阿尔芒回来时发现曾经自己心爱的女人已经与世长辞,并且没有人为玛格丽特处理后事,阿尔芒感觉异常痛心。阿尔芒无意间找到了玛格丽特的日记才发现曾经的自己误会了她,对此阿尔芒深感后悔与遗憾。
全篇小说通过讲述巴黎上流社会一位交际花的曲折爱情故事来揭露法国当时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对贵族的虚伪面孔提出了血的控诉。
二、杜十娘与茶花女的故事背景
杜十娘和茶花女有着迥异的社会背景。
杜十娘生活在明代,中国的古代深受着封建主义的影响。男尊女卑,男权至上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封建社会所推崇的。在那时杜十娘能有从良赎身的想法不得不说值得大家钦佩。不过杜十娘一个人的力量撼动不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最终只有走向悲剧。
茶花女生活在法国,在当时的法国资本主义飞速发展,人们信奉金钱至上的理念,这也是茶花女选择跻身上流社会的原因。不过虽然处于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阶段,但是社会上充满的糜烂、奢侈、拜金等不良思想。
杜十娘和茶花女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但结果又极为相似,这和她们当时的具体生活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杜十娘所处的具体生活背景
杜十娘生活的封建时代不仅男尊女卑、男权至上这么简单。当时中国的封建主义已经发展了几千年,这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对人民的影响是巨大的,是刻在骨子里的。
几千年来的封建根基仅靠杜十娘一个弱女子是无法撼动的,虽然杜十娘反抗过、幻想过、计划过、勇敢过,但是结果是残酷的,是死亡的代价。
透过杜十娘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反抗封建社会的代价就是死亡,残酷又充满现实。
杜十娘从踏入青楼的那一刻起她的命运便已被注定,要么遵从老鸨待人接客,要么以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与勇气。
她的职业,她的社会地位已经注定很难有好下场。就算杜十娘再怎么反抗,再怎么证明自己,都不会有人去相信一个妓女所说的话,更不会去相信一个妓女的梦想。
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人民心中刻在骨子里的封建思想,仅凭杜十娘一人,只是以卵击石罢了,这也直接导致了杜十娘最后的命运。
2、茶花女所处的具体生活背景
茶花女不同于杜十娘,茶花女所处的法国七月王朝没有封建思想,也没有刻骨人心的封建礼教。甚至法国宪法还规定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权力,比杜十娘所处的封建社会强上一点。
在当时的法国,资本主义萌芽并开始肆意疯长。社会上充斥着金钱至上、、物欲横流、人性的残忍。
茶花女比杜十娘唯一好的一点在于不用被老鸨逼迫去接客。茶花女是自愿的,她想过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又不想付出太多努力只好成为了男人们的交际花。只不过这些都是被当时的奢侈、糜烂的思想给深深的洗脑了。
不过虽然不用被逼迫,在当时的那个社会中,茶花女这种靠着美貌手段上位的交际花依旧入不了那些上流社会人们的眼中,茶花女的社会地位依旧低下,依旧会被别人瞧不起。
可以说茶花女也是当时社会思想的牺牲品,影响着像茶花女这样的千千万万个青春美好的少女。
3、杜十娘与茶花女
杜十娘是受着封建社会的影响导致最后的悲剧,而茶花女也深受着当时社会思想的席卷,迷失自我。
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即便再艰辛,没有希望,她们心中依旧心怀希望。
她们想打破社会对她们的看法,想要追逐自己的爱情,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当时的社会是不允许她们这么做的。这就是为什么最后她们虽然命运经历不同,但都走向死亡的原因。
读者再仔细阅读小说便会发现杜十娘最后带着百宝箱投江是绝望,对这个社会,对李甲这样的人的绝望。而茶花女最后还留有一本日记,并不是绝望,茶花女还留有一份希望给阿尔芒。希望阿尔芒看到自己的日记,看到事情的真相。希望阿尔芒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两人带着不同的怨恨与悲凉走向死亡,结局离不开二人所处时代的背景差异。茶花女不会被逼迫接客,杜十娘也不会心甘情愿沦为上流社会的牺牲品,她们的命运始终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左右着,归根结底还是时代二字。
三、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1、关于女性的社会地位
杜十娘生活中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无论她再怎么努力赎身依旧改变不了属于别人的命运。
杜十娘先是归老鸨所有,后面归李甲所有,在李甲将她卖给孙富时又归孙富,可以看出无论杜十娘如何努力依旧摆脱不了中国封建礼教的影响。
杜十娘的社会地位永远也不可能改变,这是当时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
而茶花女则不同,茶花女虽然生活在资本主义肆意疯长的法国,虽然唯利是图、金钱至上依旧是人民所信奉的对象,但法国宪法给了每个人享受自由平等的权力,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一样。
茶花女所做的一切都是自愿,都是自己选择的,无人强迫。只是处于生活的压迫下才去混上流社会的圈子。
《茶花女》意在批判当时的法国社会的不良风气,揭露人性。虽然茶花女也不容易,不过至少她自由,思想是开放的。
综上,无论是中方还是西方,文化的差异会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所处的生活状态、社会地位等等。
中方亘古不变的是封建思想,西方则是注重个人的平等与自由。这也是为什么茶花女比杜十娘相对自由的原因。
2、关于一些价值观
(1)、价值观
处于明朝的杜十娘和法国七月王朝的茶花女有着同样的价值观,那就是金钱至上。
处于明代的杜十娘正经历着明代的商品经济时期,虽然是封建王朝,虽然是儒家治国,但是在日益发展的经济,在人性的贪欲面前一切都可以抛之脑后,这也是杜十娘日日攒下百宝箱的初心,幻想着用钱换来自己幸福的生活。
茶花女更不用说,资本主义都是啃食人骨的贪婪社会,金钱就是王道。
这两部小说所反应的价值观是几乎相同的。
(2)、爱情观
远距万里的杜十娘和茶花女虽然从未见过面,但她们都是女人。很多女人抱有的爱情观是相似的,渴望一个纯真、美好、完美的爱情。
杜十娘和茶花女所从事的职业都是妓女,都是社会底层人物,都是被别人所瞧不起的,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二人依旧幻想着爱情。
她们坚强,不愿被这世俗蒙蔽了双眼。她们勇敢,敢于迈出普通女子不敢迈出的脚步。她们敢于追求,遇见自己心爱的人不曾放弃,始终如一。她们最后的结局也是一样,永远的寂静。
(3)、作者的人生观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作者冯梦龙生于封建的明朝,从杜十娘的遭遇来看冯梦龙也曾在人情与社会现实中犹豫过,不过由于他所处的时代,杜十娘只有死亡。
而小仲马的《茶花女》更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是自己真实的社会生活写照。
小仲马生活的法国,使小仲马遭遇到这样的“茶花女”并且让小仲马在心里留下了永远的印记。小仲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以自己一个法国市民的角度为读者展示了这样一个奢侈、荒淫、不作为的法国。
在现实生活中得知“茶花女”死后,小仲马将自己关在家中,开始创作,《茶花女》由此得来。
我们不曾得知小仲马内心是怎样的后悔、无奈、悲愤与伤心,《茶花女》已向世人说明了一切。
四、总结
通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茶花女》可以看出,这样两部文化迥异,风格不同的作品所反应出的主题有着惊人的相似。
这和两部作品主人公所处的社会背景分不开,而所说的社会背景就是中方和西方的文化差异,文化导致了小说中的两种不同社会背景。
而又是因为文化使小说走向了同样的结局,揭露了同样的人性。
这其中,除了相似还有重合的一面。两部作品带给了人们不一样的文化内核。
后来在茶花女去世之后,他开始创作这些作品。最终创作出来这部作品。
同是红极一时的首都名妓;都美丽聪颖,敢于为争取做人的权利而奋斗。结局同样悲惨:二十多岁的青春妙龄,一个投身长江,一个慢性自杀。杜十娘和茶花女的境遇相似,她们都是被侮辱受损害的善良女性,想跳出火坑,却终于没有能够逃脱毁灭的命运。这说明不管是在封建统治下的中国还是在资本主义的法国,下层妇女都有同样悲惨的命运,而这种命运又是同各自所处的社会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写过两者比较的论文,如需论文参考资料,可以留个邮箱好发给你。
林黛玉可谓是内向型女子的一个典型,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敏感、细心、绝顶聪明,悟性极强。她在对待和宝玉的感情问题上常常表现过分自卑,猜疑和忧虑,既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别人。这种猜疑结果,常常一方面伤害自己,另一方面又伤害自己的心上人。这类性格就是心理学家定义的内向型性格。其心理特点上往往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她们的行为孤僻,寡言,但又常为一些别人认为薇不足道的事情而动感情。表面上看,她们有时似乎很坚强,但内心世界却充满自卑和懦怯。
提问的方面有:1.红楼梦背景阅读;2.林黛玉的人物性格特征与当时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3.林黛玉生活经历说明的问题;4.林黛玉与其他人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5.林黛玉人物故事给人们的启示;等等希望对你的准备有所帮助!
红楼梦:刻画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他们有共同的追求,有别人不同的生活情趣。迫于封建专制,他们最终谱写一出爱情悲剧。西厢记:女主人公崔莺莺与男主人公张生一见钟情。最后迫于封建压迫,张生只能考取功名才能娶得莺莺。我觉得结局应该算得上是喜剧,正所谓有情人终成眷属。牡丹亭:贫寒书生柳梦梅梦到杜丽娘并生思念,也许是冥冥注定的缘分,杜丽娘也梦到柳梦梅向他求爱,从此一病不起,日渐消瘦,最后死了。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柳梦梅考取功名之后正巧拾到了杜丽娘的画像。杜丽娘魂游后园,起死回生。经过一番挫折,柳梦梅和杜丽娘终于在一起。不同点:我觉得红楼梦可以说是悲剧结局,而西厢和牡丹亭是男女主角要经历一番挫折之后才能在一起。而西厢和牡丹亭的区别在于牡丹亭写的特别玄幻,西厢更在于写实。他们爱情的相同点在于:都用于追求美好的。希望给分,今年初三,谢谢。
二楼的说得好经典!
她像最高贵的女人一样冰清玉洁。别人有多么贪婪,她就有多么无私。”这个小仲马笔下的玛格丽特。她美丽、聪慧而又善良,虽被迫沦落红尘,但也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他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去追求真正的爱情,而当这种希望破灭时,又甘愿自我牺牲成全他人。玛格丽特在这个世界上只生活了二十三个年头,但可以说她既尝遍了生活的辛酸凄苦,也享尽了人间的奢华逸乐,但她却始终是一位不幸的姑娘,在她短短的二十多年的人生历程中,她从未得到过真正的幸福。玛格丽特是一位天资出众、聪颖过人的姑娘,她不仅具有艳丽的姿容和轻盈的体态,而且风度雍容大方,谈吐高雅不俗。凡是同她接触过的人,都惊奇地发现她在社交场合里始终表现得仪态庄重,对应机敏,从未流露出丝毫的庸俗和浮夸。这一切都是为人们所不齿的这位烟花女子的形象一直闪烁着圣洁的光辉。以至于在她逝去后一提起“玛格丽特这几个字时,首先想到的不是下贱的妓女,而是一位美丽、可爱值得同情的少女
版期)、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在确定主题词时,正文应包括论点。5,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要对论文进行主题,用在论文的开头:(1)引言,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醒目、出版物信息、精、论文题目,以供读者检索、关键词或主题词、紧扣主题、完整,排在“提要”的左下方:(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a.提出-论点、作者.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引言又称前言.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列于论文的末尾;d。〈2)论文正文、著作或文章的标题: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准确: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版者。中文。(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正文是论文的主体,以便读者考证、简练、论文正文,便于信息系统汇集.结论: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新颖。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b。6;c。2。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论据,另起一行。引言要短小精悍、提要,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目录、序言和导言。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4。字数少可几十字,要求短1
辅导文科类本、专科毕业论文(包括自考和成教类、远程网络教育等)、期末论文、课程论文的写作。专业:英语、法律、思政、汉语言文学、历史、行政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及贸易、物流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旅游、艺术等,q 五九九零四九三一八
英美文学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长期以来创造性地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美文学类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英美文学类论文范文篇1 从英美经典电影分析英美文学女性形象 [摘要]很多英美经典电影,都是以英美文学为蓝本进行改编的。将文字转换为银幕上的画面,这样的变化,更有利于观众对原作中角色的定位。女性角色,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文学话题制造的永恒话题。在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背景的变化,也变换着不同的色彩。本文以一些经典的英美电影,对比那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分析,包括对爱情的执著、自我价值的追求、悲剧色彩和独立自主的方面。 [关键词]英美电影;英美文学;女性形象 一、引 言 女性角色,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文学话题制造的永恒话题。在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背景的变化,也变换着不同的色彩。从莎士比亚时期开始,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英国、法国、美国等作家的文学作品为例,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开始展现出不一样的活跃程度,特别是随着电影产业的兴起,将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更加有利于对原作中女性形象的深刻展示。在这一点上,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英美电影,以更加丰富的形式,诠释了电影视角下的女性角色新特点,其中对于女性主义的形象表现极为突出。 二、女性对于爱情的执著 爱情,是英美文学作品中一直延续的格调。无论是辉煌的史诗巨制,还是社会小人物的刻画写实,其中都有着爱情的主题。在爱情面前,电影,或者说原作中的这些女性角色们,敢于为了爱情反抗传统,反抗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世俗。改编自美国作家罗伯特的小说《廊桥遗梦》的电影中,弗朗西斯卡与罗伯特之间的爱情,突破了家庭与婚姻的禁制,两人的爱情在当时是一种被唾弃的行为,是对婚姻的背叛,对伦理道德的挑战。 在电影中,弗朗西斯卡在意大利长大,嫁人后随丈夫来到了美国。源于意大利的浪漫,弗朗西斯卡在美国乡村的生活无聊至极,在她与罗伯特的爱情中,尽情洋溢着自身的浪漫风情,这是冲破了世俗枷锁的爱情。弗朗西斯卡的爱情让观众落泪,是因为她没有因为爱而放弃自己的家庭,她仍旧记得自己身为母亲的责任,但却为了爱希望自己死后能与罗伯特在一起。 在原著中,弗朗西斯卡这一角色,对其爱情的描写文字较多,而在电影中,人们通过女演员眉宇间的那抹思念,很直接地理解了她对罗伯特执著的爱以及对家的责任感。爱情与女性之间,似乎是文学作品中必然保留的桥段,以英美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英美电影中,爱情的主旋律,不仅是对这些文学作品的一种致敬,更符合潮流下的电影要求。 又如在《简?爱》中,简?爱对罗切斯特的爱,是一种纯粹的爱,而无其他杂糅的情感。当简?爱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虽然罗切斯特的豪宅已经被他那个疯子般的妻子烧毁,虽然罗切斯特因此而失明,但是简?爱按照心中对于爱的执著,认为这样的罗切斯特仍旧是自己的最爱。简?爱因为自己的爱而成为罗切斯特的天使,罗切斯特的余生因为简?爱而精彩。 在电影《傲慢与偏见》中,在尊重英国女性作家奥斯汀原著的基础上,小说中的人物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的爱情,一直被人们所谈论。伊丽莎白的爱情观中,没有金钱财富,没有地位差距,有的是彼此之间的了解,是两人之间的彼此相爱。通过电影中,达西的傲慢与伊丽莎白的渴望平等,不难让观众理解原著中的那个对爱情很执著的伊丽莎白。虽然爱着达西,但是伊丽莎白的爱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不需要无聊的高姿态和耍酷态度。 伊丽莎白这样的爱情观,也正是原著作者奥斯汀的爱情观。我们在看这些英美电影时,对于银幕中的女性形象有着更加直观的理解,而爱情这种在银幕上独特表现的情感,更容易让我们通过电影了解原著中女性的爱情世界,那是一个执著的感情观。 但是这样的爱情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很难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女性的爱情执著观,带来的往往是爱情悲剧。在电影《茶花女》中,玛格丽特对于爱情也是固执的,哪怕被自己的爱人阿尔芒误会,她仍旧默默地承担着因为爱情而带来的伤害。不管爱情的结果怎样,对于爱情,这些女性仍旧是那么执著与肯定。 三、追求自我价值的女权主义 在众多的英美电影中,都很好地再现了原著中反抗男权的思想,即强烈的女权主义。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最为显著的表现点。目前,改编的英美电影中,多以20世纪初期的英美文学作品作为蓝本,而这些文学作品中,开始阐述女权主义,反对男权。这种现象并不是这一时期文学作品所独有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很多的女性实际上开始走出家门,进入了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而这些女性正是反抗男权的代表,她们的身上少了些浪漫的气息,但是却多了一些职业性的元素。她们更加关注社会、政治等话题,这些女性角色,追求的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很多的英美电影中都有所体现。 例如,在美国女作家米切尔的小说《飘》中,女性角色斯嘉丽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子。而在以《飘》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中,观众对于那个富家大小姐斯嘉丽印象深刻。影片以南北战争为背景,战争夺取了斯嘉丽家庭的一切,而斯嘉丽在重重困难中,从一个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的大小姐,成长为一个智慧的现代女性。 斯嘉丽这个女性形象在原著中,属于写实人物,米切尔对于这个人物没有泾渭分明的描述,而是做了真实的叙述。在电影中,这种感觉更加直观一些,斯嘉丽似乎是一个追求自我价值的女性。所以,很多的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不再是一个独立于外的弱势群体,导演与作者都在强调女性角色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她们有着自我价值。在电影《名利场》中,那个为了跻身上层社会的蓓基,按照现代的评判观点来看,用“女强人”来形容蓓基更加合适。 她为了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不惜卖弄自己的学识、自己的歌声,甚至自己的肉体,蓓基一直在展示着自己的价值所在。无论是勾引好友艾米利亚的哥哥乔斯,还是对克劳莱家族继承人的罗登,蓓基都成功地将自己的价值融入计谋当中。 这些女性形象,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也是对男权的一种反抗,女权思想在电影或小说中都毫无掩饰。在电影《茶花女》中,玛格丽特本是巴黎的一个名妓,但是她爱上了阿尔芒,并与之在乡下同居。 阿尔芒的父亲认为是玛格丽特葬送了儿子的前程,胁迫玛格丽特移情别恋,而阿尔芒信以为真,愤怒下当众羞辱玛格丽特。玛格丽特终因病而亡,而阿尔芒事后知道了缘由后,悔恨不已。玛格丽特的死,是爱情悲剧的表现,更是对男权世界一种无声的反抗。同样地,在电影《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一开始,伊丽莎白因为达西的高傲而没有接受他的表白。 我们通过电影,再去原著中寻找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会发现奥斯汀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伊丽莎白与达西那奇妙的爱情。直到达西改掉了自己的“臭毛病”,伊丽莎白才真正地接受了达西。伊丽莎白虽然爱着达西,但是对于达西的那种大男子主义很厌恶,她故意地对达西冷漠,也正是对男权的一种反抗。在哈代的《无名的裘德》改编成电影后,苏的“新女性”形象更加凸显,她敢于追求自我的价值而反抗学校的规定,敢于直面对裘德的爱。 四、悲剧色彩浓重的女性形象 以英美文学作品改编的英美电影中,很多女性形象都是悲剧性的。这些女性形象虽不至于占据英美文学作品的大半,但是在我们观看的很多英美电影中,这样的悲剧色彩,似乎更受到导演和编剧的欢迎,也更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充满悲剧色彩的女性,更多是与作品创作背景下的大多数女性有着明显的思想和行为区别。正是因为这些女性角色“前卫”的行为,造成了她们悲剧的产生。这些悲剧多体现在女性的爱情上,还有社会阶级的残酷压榨上。 例如,在雨果的《悲惨世界》中,芳汀这个角色,被赶出了工厂,死在了医院里。她本有一个美好的爱情,但是却被情人抛弃,独自带着女儿珂赛特。在改编的音乐剧《悲惨世界》中,芳汀被迫去那个她永不想涉足的地方,卖了自己的头发、牙齿,甚至是身体。当I Dreamed a Dream响起时,芳汀的悲剧终究发生了。对于芳汀的死,是悲剧的结局,也是她的解脱。 又如,在《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这个角色,是莎士比亚在17世纪塑造的形象,而那个时期的英国女性,和中国的传统女性一样,对父亲和兄长十分尊敬,甚至达到了盲从的地步。然而奥菲利亚深爱着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对她的表白,被奥菲利亚的父亲否决。当奥菲利亚的父亲被哈姆雷特杀死后,奥菲利亚崩溃了。她一直在无声地承受着一切,但悲剧的脚步没有因为她停止。一个纤弱的女子,一个温柔的女子,一个性格柔弱的女子,在那个年代注定了她的悲剧色彩。 在英美文学中,女性的悲剧色彩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电影改编后,这种女性悲剧更加真实。她们与周围生活的格格不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除去《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这种被社会压到无法喘息的女性外,还有爱情带来的悲剧。例如在《廊桥遗梦》中,弗朗西斯卡的爱情就是一个悲剧,她有着自己的家庭,却爱上了罗伯特。 这样的爱情就是一个悲剧,在道德的束缚下,在伦理的谴责下,弗朗西斯卡的爱情只能以悲剧结束,四天深入骨髓的爱情,折磨了弗朗西斯卡的后半生,这样的悲剧让观众更加心痛。同样地,在《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凯瑟琳,也是一个女性悲剧形象的代表。凯瑟琳对于爱情的渴望极其矛盾,她希望自己的爱情是不受世俗影响的纯净的爱,还期望能够找到身世好、家境富裕的白马王子。凯瑟琳同希斯克利夫之间的爱情,是纯净的,为此不惜打破社会的道德枷锁。而凯瑟琳还是放不下对财富的向往,她嫁给一个不认识的人,成为山庄的女主人。这是世俗中“美好”的婚姻,但她对爱情的矛盾,让她无法割舍爱情,最后为之付出了生命。 五、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无论是对爱情的执著,还是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抑或是悲剧性的色彩,通过电影中的女性角色表达,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英美文学作品中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这也是女性主义在文字上的宣泄,在银幕上的爆发。在19世纪,简?奥斯汀、勃朗特等一大批女作家走向英美文学的高处,她们反对男权,发扬女性主义。例如,在勃朗特的《简?爱》中,女主人公简?爱就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她积极向上,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征服了男主人公罗彻斯特。 在简?爱与罗彻斯特的爱情中,简?爱一直保持着克制和清醒,她嘲笑那些可笑的权贵,她向往平等。简?爱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角色,简?爱对于爱情的追求,一直保持着独立。她知道了罗彻斯特有妻子后,不愿贬低自己的地位价值,选择离去。而当她认识到自己对罗彻斯特的情感后,不顾罗彻斯特的失明和一无所有,仍旧回到罗彻斯特的身边。简?爱的容貌也许并不出众,但是她有一个高贵的灵魂,她追求独立和自主,她有更加吸引男性的自我修养和精神追求,特别是简?爱对于经济独立的认识。这都是独立自主女性形象的表现。无论是电影还是原著中,简?爱都让我们感叹不已,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性,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女性!同样的女性特质,我们在《名利场》中的蓓基身上也能看到一些,蓓基的“女强人”特点,正是她独立自主的一些体现,虽然她一直想傍上一个富翁。 六、结 语 女性形象,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爱情还是自我价值,抑或是悲剧色彩和独立自主方面,都有着吸引人的地方。通过电影的展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似乎活了过来,以电影来分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更加耐人寻味,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闲来无事,可以走进影院,去回顾一下这些英美经典。 [参考文献] [1]辛淑兰.超越傲慢与偏见:从女性视角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幸福婚姻[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6. [2]黄治康.《呼啸山庄》的女性意识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3]王盈盈.从女性视角解读美国电影《廊桥遗梦》[J].电影文学,2013(08). [4]陶曦,李雯倩.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J].电影文学,2010(12). 英美文学类论文范文篇2 浅析英美文学与我国文学二者关系 摘 要:通过英美文学作品与我国文学作品的主题分析发现,英美文学主题,把人和自然的关系定位为回归自然与征服自然;而我国文学作品人和自然的关系为相互统一,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主题;人和自然 英美文学与我国文学在“人和自然”的主题方面存在差异,是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和研究英美文学与我国文学作品的重要线索。 一、英美文学发展的分析 英美文学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长期以来创造性地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英国文学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英国与美国语言因为同属于一个英语体系,长久以来认为美国文学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两国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 文化 的等外在力量的影响,以及遵循文学内部自身规律,其文学发展历经了古英语与中古英语、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维多利亚、现代主义等不同的历史阶段,战后则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中古英语时期的文学较以前在扩展主题、丰富类型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而且深受到__的影响,传奇小说及诗歌逐步流行。 二、英美文学中人和自然的主题分析 尽管英美文学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多元化,但社会的存在无外乎人和自然,世界上好多文学作品都是反映“人和自然”这一主题的,当然英美文学也不例外。 英美文学作家在作品中力图揭示在特定条件下主宰人的行为的两种力量:一方面是遗传,是人内在的力量,具体来说是描写人对其生物本能的依赖,即人追求爱情、金钱和享受的不可压抑、无法阻挡的欲望。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是外在的力量,是作家对人所生存的社会的研究,具体来说,是描写高度文明的社会给人造成的威胁与围困。民族传统依据每个民族生活的社会条件和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民族传统一经形成便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能长久地在民族成员中保留下去。 自然,既是人类的母亲和摇篮,又是人类的敌人和战场。这种矛盾的关系,体现在人类的自然观念中,便是两种对立的心态:回归自然与征服自然。这种对立一直贯穿英美思想、文学传统的始终。就文学家个体而言,他们的思想观念及其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显示出一种深刻的复杂性,甚至是矛盾性和变动性。有的礼赞、崇拜自然,有的在对抗、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突显人的尊严和价值,有的聚焦于特殊的人化了的自然环境,有的呈现出一种回归自然与征服自然的交融,有的显示出超时代的远见卓识。 三、我国文学作品中人和自然的分析 我国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的 故事 含有丰富的泛神论思想:自然界的一切都神圣不可毁坏,因为一切都是从一个叫“盘古”的巨人身体长出来的———他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春风和天空的云雾;声音变成了天空的雷霆;盘古的左眼变成太阳,照耀大地;右眼变成浩洁的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千万缕头发变成颗颗星星,点缀美丽的夜空;鲜血变成江河湖海,奔腾不息;肌肉变成千里沃野,供万物生存;骨骼变成树木花草,供人们欣赏;筋脉变成了道路;牙齿变成石头和金属,供人们使用;精髓变成明亮的珍珠,供人们 收藏 ;汗水变成雨露,滋润禾苗;呼出的空气变成轻风和白云,汇成美丽的人间风光;盘古倒下时,他的头化作了东岳泰山,他的脚化作了西岳华山,他的左臂化作南岳衡山,他的右臂化作北岳恒山,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岳嵩山。 传说 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所以,都说人类是世上的万物之灵,人类应该爱护自然和其他一切生命。 四、英美文学与我国文学中“人和自然”对比分析 在探讨英美文学中的“人与自然”时,实际上是包含着比较与借鉴的意图的。通过通读惠特曼、梭罗等人的作品,我们了解到他们都是受到过我国宗教和哲学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认识到,我国文学作品中包含的天人统一的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代价值。事实上,现代西方某些哲学、伦理学在理论建构之际,就已经吸收了一些我国文化传统中的天人统一的智慧。德国学者格罗伊从东西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对立特征,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以印度佛教和我国道教为代表的东方传统“人与自然”与英美作品中反映的“人和自然”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遗憾的是我国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急于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大量引进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忽略对本国文化传统的建设与更新,如今已面临比西方国家更为严峻的自然问题。目前我国在大力倡导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在这样一个思潮巨变的历史时刻,一方面,作家们应该大力弘扬我们祖先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大力推出优良作品;另一方面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要有责任感,要注重社会的我和自然的我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杨健红.论英美文学教学的道德关联性[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9(11).
茶花女每晚都要到花店里订购一束茶花,因此而得名。茶花女身世悲惨,叫人又羡慕又怜惜。茶花女从小父母就双亡,她是被拐到城市里来的。因为茶花女的美貌,使得她受万人瞩目,很快成了交际花。她经常陪子爵,伯爵这些人喝酒,抽烟,聊天到半夜,不久,茶花女得了无药可治的肺病,常常咳嗽,甚至吐血。正是整个一个不甘于沦落风尘的女子,谱写了一首爱的悲歌。然而,正是一朵被践踏过的茶花,却比别的茶花,甚至别的任何一种花都美丽,美得脱俗,美得惊人,美得如痴如醉。她叫玛格丽特,他呢,叫阿尔芒。在这么一个放荡,虚伪,残忍的社会里,一张美丽的脸足以让一个女子饭食无忧。但玛格丽特,要的并不是苟且的生活,她希望一份纯真的,不会互相背叛的爱,这又和其他女子有什么不同呢?在冲动,豪爽,毫无保留,妒忌还略带软弱的阿尔芒的几经周折下,他们的爱情终于也坚固了一段时间。正沉浸在“想象能给他们感官以诗意,肉欲能向心灵的幻想让步”的甜蜜美满中时,老迪瓦尔的驾临犹如一支镇静剂,使他们预感到灾难的即将来临。靠奢侈的生活支撑着自己活下去的信念,而他却不知牺牲了自己的玛格丽特再他的打击下已痛不欲生。并不是肉体上的伤害,而是心灵上的摧残弥留之际一次次的呼唤,阿尔芒心如碎石。他在怨恨天主为什么不给他忏悔的机会!玛格丽特曾经希望天主留给她美貌和健康,可是,她已夭折,如同一件艺术品一样被毁坏了。或许,玛格丽特并不是个完全的悲剧人物,至少,她得到了真爱,她的灵魂得到了净化。小仲马塑造了茶花女这样一个可悲却又可敬的美丽女子。然而,希望那已死去的花朵再次从泥土中萌芽、重生的时候,远离那阴暗的墙角,能每天和阳光为伴。希望在下一世,一个纯洁无暇的女子手捧一朵茶花,微笑地向我们走来,不带有一丝丝的伤感抑或是一点点的瑕疵。祈祷一个新的茶花女不再重复前世的悲剧。
提供一些易于写作的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主题,供参考。语言学研究:美国黑人英语和政治背景措词与语境从中式英语的现状看其发展趋势中式英语之争:希望与现实中国英语与国际交流从英语发展史来分析汉语热的趋势如何使中式英语成为标准英语?论中式英语成为英语主要方言之一的巨大潜力政治委婉语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使用浅析英语委婉语浅谈英语委婉语的社会心理基础及其语用语义特征英语委婉语构成及其社会功能歧义的语用研究以及对英语学习的启示英语句子歧义初探模糊词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和种族歧视现象男女英语言语习惯的差异英语广告中的双关语的分类及其修辞作用网络英语新词的形成及其特点词汇发展中的特殊现象——非术语化被动语态在商务英语中的语用作用从礼貌的视角看性别的语言行为差异翻译研究:商务合同英汉互译技巧英文品牌汉译知识对于翻译的重要性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对英汉互译的消极影响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的应用及其翻译<<红楼梦>>金陵判词两种译文的比较及评析从红楼梦诗词翻译看翻译中的文化补偿关于李后主“虞美人”的3种英译本的鉴赏跨文化交际与商标翻译中式菜肴的命名与翻译浅谈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英文化妆品广告之美学翻译数字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差异及数字习语翻译初探浅析原语文本在目标语文本中文体的适应性英语习用语翻译中的等效性研究论语境在英汉翻译中的作用浅析英语动画片翻译的基本原则中英服饰广告的翻译论英汉翻译中语篇连贯的重要性论译者的风格与译风经济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从翻译的美学角度浅析旅游资料的中英译英语教学:语言测试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比较中西课堂教学及其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游戏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小学英语情趣教学漫谈论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课堂气氛对高中英语教学效果的影响记忆在语篇理解过程中的作用记忆在词汇习得中的作用谈英语阅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和中学英语教学分析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学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影响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论外语自主学习中师生的角色让我们的思绪飞扬---浅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发言主动性的因素C2C贸易中的写作技巧大学生英语写作问题研究文化词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功能英语学习策略的成功案例文化差异对阅读理解的影响浅谈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及教师角色的改变论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文化研究:西方的个人主义浅析咖啡在中国迅速传播的原因从情景剧《家有儿女》看中国家庭教育方式的西化中国中产阶级及其消费文化诗酒中国爱琴海孕育的浪漫与真实—希腊神话所呈现的西方文化特征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与民族象征从拜占庭式到哥特式——建筑背后的中世纪欧洲文化及其影响从文化角度看电影黑客帝国语言和文化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作用英国的绅士文化日趋没落北京2008奥运会带来的文化碰撞与融合文学研究:童心的泯灭,人性的黑暗--- 《蝇王》之象征体系初探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中婚姻价值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荒谬还是真实——从玛丽�6�1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谈歌特小说的变迁、发展及影响从《到灯塔去》看弗吉尼亚�6�1伍尔芙的女权主义观浅析美国“垮掉的一代”文学以及中国“80后”文学叙事的隐喻与张力——论《看不见的人》的叙事策略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吸血鬼形象奴隶制度本身彻底的毁灭---对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的探究希腊悲剧与现代悲剧的比较从茶花女中看资产阶级伦理道德对女性的影响由《简�6�1爱》看欧洲妇女解放运动产生的背景及其现今的发展浅析《红字》的生态批评和解源于爱——分析《喜福会》赛珍珠作品中的文化误区——评赛珍珠的《大地》论庞德意象主义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借鉴---小议《在地铁车站》浅析<<苔丝>>中的意象与象征黑人文学中自我意识的觉醒西方古典神话中的人性化描写
选材分量太轻。一般西方文学中的女权绕不开《美狄亚》的,这是最早的“女性态度”。论文最好写的是谈发展,但是不出彩,容易平庸。从《美狄亚》到《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文学中的女权在经历一个悄悄瓦解的过程(实际不一定是这样,但是你要找一个论点,只要言之有理,说什么论点都行)。女权的内核在逐渐萎缩,表达方式也更加温和。简单说,文学中的女权(实际意义上的女权)没落了。 然后,引用些特征明显的著作(要明确的是你找的材料中女权的表达一定要越靠近现代越弱),证明你的论点。然后,引申,为什么会这样?这样好不好?(论述)然后,收尾,女权没落了。女人没落了么(等等一系列废话)。 然后等着老师夸。
(一)文化
1、“一带一路”视阈下实施中原文化走出去路径研究
2、商丘市红色典籍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
3、“互联网+”行动计划与网络文化建设研究
4、“十三五”时期商丘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5、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保护研究
6、传统美学精神的当代价值研究
7、传统文化与“文明商丘”建设研究
8、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商丘市的发展机遇研究
9、商丘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研究
10、河南文脉传承与城市特色构建研究
11、商丘名人文化产业化与中原经济区建设
12、“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播研究
13、“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原文化传播与交流
14、河南省红色典籍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
15、“十三五”时期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16、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17、商丘文脉传承与城市特色构建研究
(二)文艺学
1、浅论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2、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3、论宗白华美学思想
4、论审美现代性
5、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
6、论诗歌语言
7、论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观
8、论文艺的娱乐作用
9、论意境的美学特征
10、论文学语言的多义性
11、文学审美特征论
12、“话语蕴藉说”评说
13、浅析“典型论”
14、浅论“意象”
15、浅论“叙事学”
16、文学消费心理研究
17、关于文学话语“陌生化” 问题
18、浅论“结构”与“解构”
19、论艺术真实
20、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21、浅论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
22、论艺术直觉
23、论艺术虚构
24、浅论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
25、浅论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26、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
27、浅论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
28、浅论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
29、论当代 中国 的大众文化
30、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
31、论审美变形
32、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33、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 影响
34、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 现代 性主题
35、浅论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36、浅论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
37、论朴素美
38、蔡仪美学思想述评
39、浅论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40、评李泽厚美学思想
41、浅论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42、浅论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
43、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44、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
45、浅论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
46、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47、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
48、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
49、浅论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
(三)古代文学
1、试论杨万里诗歌的俗与雅
2、唐传奇的文学价值
3、薛涛的文学创作
4、鱼玄机的创作
5、浙西词派及其词人简述
6、小红低唱我吹萧――姜夔的词与音乐略探
7、黄庭坚的文学思想
8、李清照词创作的社会蕴含与价值
9、宋代女性创作的“悲愁”本色
10、试论宋诗中杭州民俗的描写及其表现
11、论张先的慢词
12、“表面滑稽而骨子里沉痛”――苏轼“以游戏文字为诗”浅论
13、从潘金莲看《水浒传》的婚姻和爱情
14、论《镜花缘》中的唐小山形象
15、论弹词小说《再生缘》中四位女性形象之对比关系
16、浅论凌鞒酢抖拍》之盗贼观
17、浅论李渔的人生观在戏剧、小说中的体现
18、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卖油郎独占花魁》看拟话本的爱情婚姻观
19、试论张岱《西湖梦寻》、《陶庵梦忆》中的禅趣
20、浅析《牡丹亭》中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
21、《水浒传》中绰号问题浅析
22、论香菱形象的文化命义
23、“二尤”悲剧在《红楼梦》大悲剧中的原型意义
24、刘姥姥形象的文化意蕴
25、巧姐形象的文化意蕴
26、两对位势悬然却下场略等的母女一一赵姨娘探春及凤姐巧姐漫议
27、度人与救世一一疯僧与刘姥姥形象的不同意蕴
28、贾宝玉同性恋倾向诠释
29、《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心理构件
30、论《聊斋志异》的传奇艺术
31、《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
32、《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
33、《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
34、《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
35、王梵志诗歌的独特内涵
36、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
37、论李贺诗的多种风格
38、论《金瓶梅》中的民俗描写
39、论《儒林外史》对八股制艺弊端的反思
40、论《红楼梦》中诗歌之功能
41、对生命的漠视――试论《水浒传》叙述的暴力化倾向
42、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浅探
43、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44、浅论《史记》的游侠精神
45、论苏轼的出世和入世
46、试探陆游的“梅”情结
47、论李白的咏侠诗
48、《三国演义》中的择主思想比较
49、《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50、浅论《儒林外史》对人性的扭曲
(四)现当代文学
1、论李健吾的短篇小说(或者:论李健吾小说的平民化)
2、论“后浪漫派”小说的艺术特质
3、《风萧萧》中的.意象
4、张爱玲小说的影视改编
5、《小团圆》中的母亲形象
6、《小团圆》中的女性形象
7、《小团圆》的叙事特色(或者:《小团圆》的复调叙事)
8、老舍小说的影视改编
9、老舍小说的爱情叙事(或:老舍的女性观)
10、老舍、邓友梅、王朔的“京味儿”小说
11、老舍、邓友梅笔下的旗人形象
12、茅盾的另类小说
13、论钱钟书的短篇小说
14、沈从文小说中的男性世界
15、张恨水小说中的女性世界
16、浅析现代人文主义思潮
17、论新写实文学中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
18、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文情怀
19、早期乡土小说的民俗价值
20、乡土文学与乡土小说
(五)外国文学、比较文学
1.《美狄亚》的女权主义重读
2. 中国、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比较
3.《十日谈》的狂欢化民俗特征
4. 《堂吉诃德》的想象性虚构与写作策略
5. 《奥赛罗》的后殖民重构
6. 试论莫里哀性格喜剧的类型化特征
7. 从后殖民主义批评角度解读《鲁滨逊飘流记》
8. 《巴黎圣(原文来自: 蓬 勃范文 网: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 )母院》人物设置的圆形结构
9. 从原型批评角度看于连形象
10. 《荒原》的“死亡情结”
11.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集体无意识
12. 鲁迅《药》中的基督受难形象分析
13. 《边城》和《伊豆的舞女》的比较研究(最好再加副标题,突出论点)
14. 《雪国》中 “雪”与“火”的意象研究
15. 泰戈尔的《沉船》与易卜生的《娜拉》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16. 论海明威小说创作中的“硬汉性格”。
17. 弗洛伊德主义和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
18.论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
19.中国武侠小说和其实文学的比较研究
20.《奥瑟罗》的悲剧冲突艺术
21.《呼啸山庄》与《金锁记》情感世界之比较
22.果戈理《死魂灵》的讽刺艺术
23.论《百年孤独》的孤独意识
24.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主题探析
25.哥特式小说的原理和发展
26.《浮士德》的善恶冲突论
27.试论《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原则
28.茶花女与杜十娘比较
29.哈姆莱特形象的接受和误读
30.重评巴洛克风格
(六)美学
1、美在文心:刘勰文学观探微
2、宗白华意境理论的诗学意义
3、论钟嵘《诗品》对诗之本质及诗美境界的阐释
4、王国维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5、李安华语作品文化解读
6、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道家艺术精神
7、鸿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8、略论王国维的文艺思想体系及其现代意义
9、《人间词话》境界说与中国传统诗说之关系
10、论“悲秋”的母题及其文化意蕴
11、梁启超美学思想及其价值启思
12、“陌生化”理论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13、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
14、王国维诗学的创化之道
15、论网络诗歌生产与消费的快餐化
16、亚里士多德的“陶冶”说与孔子的兴观群怨
17、柏拉图的音乐美学与中国先秦时代的乐论
18、浪漫主义诗论与中国的“人民性”的当代意义
19、以新历史主义批评的视点看莫言的“红高粱”小说系列
20、诗论喜剧语言的美学特征
21、试论“童心”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22、论文学创作的审美理想
23、由宗白华《美学散步》看“人生艺术化”
24、庄子“无为”美学思想初探
25、《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电视改编研究
26、成功的复合式改编:《罗生门》
27、从《霸王别姬》看导演陈凯歌的美学观念
28、论孔子的美学思想
29、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30、论中国古代美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