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国企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国企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国有企业是一种特定的企业形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资 本结构的国有化,国企改革在我国已进行20多年,总结其成 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可以发现这么一条规律,即国企 改革的成功总是离不开企业本身管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企 业文化在塑造企业形象,规范企业行为,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促进企业管理和经营,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等方面发挥 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先形成适合企业 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文化,如果说我国的国有企业是计划经济 大笔勾勒出的一幅幅草图,那么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以 及市场经济体系在我国的逐渐确立,国有企业的原有生产模 式,经营理念,员工的思想认识,就需要一种完全适应市场经 济需要的企业文化即国有企业文化来更新和替代。一、企业文化的概念、内涵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 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 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 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 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 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二、我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企业管理者素质普遍不高,对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正确 的理解与认识。(1)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外在形象设计。我国国有企业的 领导者在这方面存在对企业文化理解上的误区。他们认为所 谓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外在表现形象,所以就把更多的精 力放在了企业标语口号的斟酌、企业标识的设计上。(2)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文体活动。文体活动的开展只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表层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进员 工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但如果仅仅依靠 这些表层活动,而不进行企业文化的渗透,不用企业精神塑造 员工,企业文化建设是不会得到持续协调发展的,也就更不可 能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持。(3)将企业文化等同于政治思想工作。有些企业把企业文 化建设和我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工作混淆起来,认为企业文化 建设就是一种思想灌输、说服教育,是宣传部门、工会的事情, 这种观点在国有企业中尤其普遍。2.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活动缺乏紧密联系,企业文化 真正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3.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缺少创新精神,雷同化比较严 重。企业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环境的具体反映也是企业自身 发展的反映,社会文化、企业经营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处在不断 地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所以企业文化也要随着社会、企业自身 地变化而不断作出调整,不断进行文化的创新。很多国有企业 不注重创新,不根据社会、企业条件的变化而对企业文化建设 做出相应地调整,使得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发展、企业自身发 展严重脱节,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企业文化不仅不能推动企 业的发展,甚至会阻碍企业的发展。三、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原则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文化 时,应考虑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在充分了解自己现状 的同时,借鉴和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并使之与本 企业、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模 式。因此,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应按以下对策来解决问题:(一)要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企业为目标的原则 任何企业的发展和生存都应该树立自己的目标,这是企业发 展的动力所在,没有发展目标的企业,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头 来会撞的自身伤痕遍体,甚至死亡。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而只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才能适应这样的 经济环境。因此我们的国企改革必然要朝着这一目标努力,这 是我国企业摆脱困境,实现自身竞争力的唯一方向性选择。(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发展方向 “以人为本”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内外,要充分考虑企业 职工各方面的权利、利益,因此在企业改革过程中必须把企业 职工的福利及切身利益同改革放到显著的位置,特别是在大 型的国有企业当中,只有真正的照顾到职工的生活和生产各 方面利益,我们才可能真正把所有的企业职工团结在一起,向 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这是企业领导者的一项道德标准,更应 该成为企业本身的制度性标准。(三)要培养企业内部员工的竞争、患意识 “竞争”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所在,他存在于企业 运营的每一个角落。在现代化的新型企业里面,我们要摒弃计 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吃大锅饭”的混天度日的腐朽风气,一 个不会竞争的企业,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同样,一个不 能适应竞争的员工,也不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员工,员工的竞争 力是企业的脉搏,强而有力的脉搏会带动企业无穷的生命力。 因此,我们在精神上必须重视“榜样”,“模范”的作用,在制度 上必须奖罚分明,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面对外来强大竞争力 之时,能够统一步调,应付困难。(四)要创建开放包容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 现代化的新型企业,必然是一个与外部联系很紧密的企 业,比如和外来企业的竞争,对外部知识和人才的吸纳,对国 内外市场的联系,这就要求企业始终有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 只有包容,才能够多元,只有多元,才能实现企业对各种信息 资料的采集,才能实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最优选择”。当前,我国正在掀起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二次高潮这说明,企业文化建设又一次引起国人的高度重视,然而,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认真审视这项事业的发展现状,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在看到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许多可喜成果的同时,发现其中的问题、矛盾、偏向和误区,又使人油然而生出一些隐忧。问题之一:华而不实,貌合神离虚浮是多年以来存在于我们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①跟风,赶时髦,浅尝辄止,一暴十寒。视企业文化为时尚,看别人搞了自己立即行动,听说哪里要开会,赶紧编凑研讨材料,过后束之高阁,有一蹴而就之心,无长期努力之意。②做秀,表面化,虚张声势,哗众取宠。以CIS(企业形象战略或称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导入、甚至仅以MIS(理念识别)或VIS(视觉识别)的导入代替企业文化,口号响亮、手册精美、服装整齐划一,不过是些热热闹闹的花架子。③抄袭,雷同化,生搬硬套,千篇一律。价值观、信念、经营理念似曾相识,企业标识缺乏个性,制度、规范、行为方式不谋而合,特别是企业精神,照猫画虎、人云亦云且多是一些言之无物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的废话,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凤毛麟角。④肤浅,庸俗化,杂乱无章,不知所云。不理解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有的只是开展企业文体活动、福利活动(即那些可在其企业网站的企业文化网页中看到的大杂烩);有的只是将过去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民主管理等工作内容装到企业文化这个“筐”里;有的则将“宗旨”“精神”“理念”“准则”“作风”等概念相互混淆,张冠李戴。⑤脱节,两层皮,言行不一,口是心非。张口“价值观”“理念”“形象”,闭口“愿景”“使命”,只停留在嘴上、墙上、本子上、电视报纸上,或者压根没打算动真章,或者说一套做一套,像虚假广告,把企业文化当作树形象的招牌和幌子。问题之二:急功近利,本末倒置上述情形概括起来就是重形式轻内容、重语言轻行为,说到底也是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急功近利或本末倒置的表现。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上,急功近利、本末倒置之更为深层的表现则是对企业价值追求的错位。某些企业自以为深谙传统经济学理论,深恶“企业办社会”之苦,在渴望彻底的“政企分开”的同时,认为企业既是“盈利性的经济组织”,利润最大化便是其追求的永恒目标。进而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为达到盈利目的所采用的各种方式和方法所综合起来构成的组织行为模式和氛围。具体实践中大体有三种表现:一是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第一目标。认为企业生存需要成本支出、发展需要资金投入,这些都要靠利润来解决,利润是前提和先决条件,在逻辑顺序上先有利润然后才有其它,利润最大化是企业首当其冲的、第一位的目标。二是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主要目的。认为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够把各种要素通过生产经营实现形态和功能上的转换并获得盈利,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增加利润才是发展,其它全可置于一边,在思维模式上把利润最大化当作企业的核心任务、根本宗旨。三是表面上高喊奉献社会,实际上惟利是图。以对国有资产和职工利益负责的面目出现,声称“凡是投入都要讲求产出”、“没有效益的钱一分也不能花”,关心的是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带来多少直接经济效益,企业的一切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着经济效益转。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是强调企业是经济组织而忘记其社会细胞功能,强调企业对自己的经济价值而抛弃其对公众的社会价值,与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背道而驰,这些,本质上都是舍本求末的。这些企业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为获得利润而投机取巧、不择手段,牺牲公众利益而片面追求自己眼前的、短期的经济利益,满足暂时的温饱和享受,却损害了企业长久的健康和生命力。问题之三:修改频繁,随心所欲企业文化表述频频修改,通常是在改革、创新的名义下实施。或者是观念、理念的改变,或者是战略、策略的调整,或者是组织、行为方式的推陈出新,企业文化要素经常发生重大变化。 企业文化应与时俱进,当然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特别是在企业改组转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经过深入研究,认真分析改革重组后企业体制、生产方式、人员结构的变化,对企业文化进行调整、完善是完全必要的。但必须看到,文化具有强大的稳定性,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孕育形成的,既具有价值观的永恒追求,也有行为方式的一贯实践,是具有传统意义的文化体系,它需要企业家和全体职工长期培育和奉行。企业文化的稳定性缘于其相对稳定的物质文化基础,缘于其形成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缘于其发挥自身功能的客观需要,既期望其对社会和市场展示恒久魅力,对内部团队发挥感召、凝聚、导向、激励、协调和规范作用,当然就不宜频繁修改。如果动辄拿出一套新的管理思想、主张、办法,甚至随心所欲地提出几条四六八字的口号,也谓之改革、创新,企业文化三年两载就改腔换调,不仅会使职工莫衷一是,顾客也会莫名其妙,势必难以树立起独具特色的企业形象。我们不必逐一判别某一企业的企业文化要素改变之前后孰是孰非、孰优孰劣,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建设一部分更换一套新图纸,那么图纸再新再好恐怕也建不成好的工程。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很复杂,有国有企业体制、机制问题,也有企业家及企业文化建设组织者的思想意识、认识、水平、能力的问题,当然也包括职工队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现状分不开的。对于企业文化与国有企业体制、机制问题,有一种观点是把企业管理历史划分为若干阶段,例如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和现代管理阶段,而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阶段之后出现的更高层次的管理模式,国内企业目前的管理水平还处于经验性的制度管理水平,结论是还不适合搞企业文化。这种结论笔者不能苟同。就像我们不能等中国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一样,我们也不能等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成为现代企业之后再开始建设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家与企业及企业文化的关系问题,还存在一些争论,比如国有企业有没有企业家、企业文化是不是老板文化等等,笔者认为这些争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论怎样争论,现实中,国有企业的总裁、经理毕竟是企业的最高权力者和高层管理人员,我们可以把“老板”加上引号,但他对本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影响既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笔者的下述建议,着重针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者特别是“老板”而言。 建议之一:认真学习,正确把握企业文化的内涵和要点。据说企业文化的定义有180多种(也有500种、50种之说),这给人造成企业文化很玄奥的感觉。其实企业文化并不复杂,它是一种企业管理思想、管理科学、管理艺术,价值观是它的核心,以该价值观为核心的理念、标识、策略、制度和流程等是它的表象和支撑,以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行为是它的具体体现。企业文化建设不要与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相混淆,不要与经营管理相脱节。 建议之二:高度重视,摆上重要位置。企业文化确实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先进的管理理论,它不是漂亮的面纱,要真正重视,就不能偷工减料、自欺欺人。 建议之三: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自己的企业。长盛不衰的企业自有其千锤百炼的企业魂。企业文化不可能立竿见影,要适应企业生产力发展和职工队伍思想实际量力而行,特别是处于改革重组中的国有企业,更要注意继承发扬企业长期形成的优秀文化积淀,准确地把握企业改革重组以后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注重可操作性,反复斟酌锤炼,持之以恒、逐步完善;企业文化要素必须得到多数甚至全体职工的认同,要广泛发动群众,相信和依靠群众,使建设的过程成为引发心理共鸣、签订心灵契约、形成共识和共同奋斗的过程;尽管企业间的共同点很多,但每个企业的特殊性往往更具价值,要增强针对性,有自身特色,不要搞简单的拿来主义,画虎类犬、贻笑大方。 建议之四:立足根本,突出核心价值观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存哲学和生命工程,价值是生命的意义所在,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根本,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问题,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企业不止是赚钱机器,承担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是企业文化首要的价值准则。以人为本应该既包括企业人也包括社会人,以个人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的高度和谐促进企业、职工、社会的共同发展才是企业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也是企业文化的完美境界。要坚持功利目标和崇高宗旨的辨证统一,恪守商业诚信、企业道德,努力升华企业的人格和品位,使内力不断得以聚合、深化、拓展,实现企业的自我超越、长盛不衰。利润是把工作做得好的副产品,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以利润为最高目标甚至是惟一目标的实用主义只能增加风险成本,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加速企业生命的终止。诚然,组织价值观的建立是以其内部成员的共同认可为前提的,而现实的国有企业内部利益主体——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各自的实际定位还一直没有真正解决,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其它企业相比有着特殊的复杂性,导致其共同价值观的建立也更加困难。 建议之五:肩负使命,在继承中创新。企业的“老板”是企业文化的总创意人、总设计师、总建筑师,是理论指导者,也应是实践带头人,这种职责贯穿企业文化的构思、规划、发掘、提炼、执行、深化、优化、传播等方面及过程,直到其个人离职或企业消失。国有企业“老板”的频繁易位已经严重影响了一些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但在现有管理体制下,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某些企业的老板们:注意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所谓“以文化人”不是“以人化文”,企业文化不能朝三暮四,前任要重视企业文化,打个好的基础;后任要以企业的长远发展为重,不沽名钓誉,不把企业文化当作标新立异的饰物,要在继往中去开来,弱化不良文化,强化优秀文化。 建议之六:健全制度,在执行中落实和提升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而不是它的影子,就我国现阶段而言,脱离了制度、局限于党群系统、停留在思想领域的所谓企业文化,不过是一种表面的、虚幻的、主观的文化现象,要使其真实起来、落实下去,必须从制度入手、从执行入手。高雅的语言未必原于高尚的心灵,行为才是最有感召力的旗帜,企业文化要内外兼修,须以理念为内心要约和指南,以制度为外部规范和保障,自律与他律结合,先把优秀的理念转换为企业的制度、流程和职工的具体行为,而后理念才能成为制度的升华,行为规范才能成为文化规范。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通过长期的制度约束和习惯养成,抵消排斥反应,把价值观、宗旨、信念内化在头脑里,外化和固化在行为中,使之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形成长效机制,逐步进入一种高度统一的自觉的能动的精神状态,创造企业文化的新境界。 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许多问题相互交织,不是仅仅靠“老板”层就能够解决的,也不是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我们寄希望于理论界、企业界,更期盼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经历了初学启蒙、探索实践、总结提高的成长过程,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但发展 却不平衡。一些国有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虎头蛇尾、不了了之、难以深化、上面热下面冷等现象;企业文化建设还面临着认识误区、体制障碍、与科学管理 相抵触等问题。这些都阻碍着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步伐。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突破企业文化建设的难点,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 精神支撑。1 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事业来做 企业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有企业,要在加快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同时,建立适应市场竞争、体现时代特征的先进企业文 化,维护广大职工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企业的深化改革、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核心能力、核心价 值观和核心业务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其中,核心能力、核心价值观支配着企业的核心业务。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其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和员工 思想道德素质与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国企领导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把企业文化建设当成事业来干,率先垂范,做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者、组织者和推动者。 作为国企领导,要端正对先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要赶时髦,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要空喊政治口号,更不要搞脱离企业实际的花架子。要清 醒地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不是应时应急之举,它需要吸收国内外优秀企业的精华,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扎扎实实地进行消化、提炼、充实、创新,才能奏效;企业文 化建设必须着眼长远,循序渐进,应将它作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来对待,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丰富、提高;企业文化建设不等同于思想工作,不是过分政治化的宣 传,而是一种管理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不是纯而又纯的文化工作,更不是脱离实际、远离企业实践的“空中楼阁”,它的作用在于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 节之中。2 要建设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文化 在市场竞争形势下,国企内外环境、企业经营思想、经营机制、发展战略、员工队伍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国企原有的传统文化逐步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 但原有国企文化的巨大惯性和惰性仍在相当部分干部职工头脑中起作用。实践表明,先进企业文化是企业自身形成的适应市场竞争、顺应时代潮流和企业改革发展形 势、具有自身个性特征的文化,其最根本的评判标准是其市场性特征。当前国企改革遇到种种困难,除产品开发、加强管理等重要因素外,思想观念、文化心态因素 更加重要。推进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最关键的任务,就是大力建设适应市场竞争的先进企业文化,牢牢树立以市场竞争为导向的文化观念,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想问题、 做工作。要把市场经济“竞争、开放、自主、平等、分化”的基本特征融进企业文化建设中,用市场化理念引导大家推进改革发展,以改革的思路来看待企业改革发 展中的得失,变封闭为开放,变保守为竞争,使干部职工从内心深处认同先进的企业文化,树立优胜劣汰的竞争观、优势扩张的发展现、不断进取的改革观、敬业诚 信的职业观。3 用现代企业制度、机制支撑企业文化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国企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企改革发展的实践需要先进企业文化的支撑和指引,需要广大干部职工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 创造性,需要先进企业文化发挥凝聚、激励、约束、导向、辐射功能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推进先进企业文化建设,塑造共同的价值 观,必须有机制做保证。在塑造企业文化问题上,文化观念主要是导向推进作用,机制、制度改革往往能起决定作用。作为国有企业,先进文化建设必须突破这一难 点,才能解决文化创新的制度障碍。要看到国企在转机建制的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实现 脱胎换骨的变革还需要一个过程。 当前,国有企业论资产、资源、人力、技术、职工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水准,并不比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差,差的是体制机制,是结构性的问 题,暴露出的是不符合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结构性矛盾。因此,国企要抓住难得历史机遇,推进改革创新力度,用现代企业的制度、机制和与之匹配的企 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4 建设与科学的管理相结合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不是对传统管理的否定,而是在传统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科学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同企业的科学管理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协调和辩证统一的。 企业文化建设基于企业科学、严格、规范的管理基础之上,是企业在科学管理基础上的提升和发展。实践中,一些国企过分留恋计划经济年代封闭的文化,片面地将 企业文化建设同科学管理对立起来,错误地认为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就不需要或者可以弱化科学管理,导致企业文化建设难以取得实际效果。 科学管理是不可逾越的阶段,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人本管理、文化管理。超越实际的人本管理和文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严格管理、改革创新的阻碍 力量。应该看到,从一定程度来说,中国企业文化具有伦理性特征,缺乏理性科学精神;具有非制度化特征,缺乏法制、契约意识。有些国企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中,尽管有很多要求、规范,但缺乏严格管理。这样再好的企业文化也仅仅是贴在墙上、写在纸上、停在口头的装饰品。 在共同价值观指导下,严格管理,规范制度,不仅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管理水平,而且可以提高企业价值观在员工心目中的地位,使企业价值观由“虚”变“实”,由“无形”变“有形”。5 企业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于员工认同 员工认同的先进企业文化,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提高企业文化的自觉性,首先在于企业家的文化自觉和创新精神,国企 领导要影响、凝聚、带动广大干部职工认同先进文化,实践先进文化。其次,要建立和强化企业领导者齐抓共管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机制。构思再好的企业文化理 念,只有通过各级领导利用组织网络,传递到每一个员工,融为员工的共识,化为员工自觉的行动,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要像健全管理网络那样健全企业文化建设 网络,大力构建党政一把手领导、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各专业部门各司其职,横到各单位各部门、纵到各基层班组的企业文化建设网络。再次,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作 用。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的灌输,把企业文化理念、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传递到每一个干部职工,引导他们加强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注重员工自我教育,抓典型的 培养和树立,注意发掘理念、制度后面蕴藏着的文化内涵,使广大干部职工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切切实实感受到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中浅谈建立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市场经济是指经济的运行模式,即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也就是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我国的具体历史条件相结合在一起的,它必然具有自身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所有制的结构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它包括国有制、集体所有制以及不同公有制形式共同出资的股份制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份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份还可以自愿试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它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的大中型企业的指导作用,这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为主体条件的市场经济所不同的,所以它将会具有更强的活力和更高的效益。 其二是在分配制度上是以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和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即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就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部分价值的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劳动为依据的收入确定、分配和调节通过市场进行,劳动力的素质由市场来判别,劳动者的贡献由市场来评价,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地区依靠诚实的劳动和善于经营等正当手段先富起来,而先富的要帮助后富的,而后逐步走向共同富裕,这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必然带来的贫富两极分化。 其三是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更加自觉有力,我国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的,凭借自己的强大的政治优势,通过各种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创造一个稳定的、安全的和公正的社会环境,确保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促进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是产权制度所要解决的问题;权责明确是组织制度所要解决的问题;管理科学是管理制度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政企分开则是这三方面的基础前提,它体现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各个环节上,是统一的完整体,三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所谓的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依法规范的企业制度,其典型的形式是公司,它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具有两个支柱:一是现代的技术;二是现代化的管理。这是现代企业的最主要的特征。广义地说,任何一种企业的组织形式的企业都可能成为现代企业,然而,绝大多数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都是公司,特别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为典型形式,这是因为公司能比其它企业组织形式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积极开发和应用先进的技术成果,建立集中统一有权的管理体制,从而占据了社会生产的主导地位。所以,我们所说的现代企业主要是指现代公司,即拥有现代技术和现代管理的公司。其一是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部分,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宏观调控,最终都要看企业所作出的反应,只有当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在利润目标的驱动下,及时对市场信号作出反应,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才有可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赋予企业应有的企业权利。建立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使企业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真正企业。其二是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体,现代企业制度的主体就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司法人制度,其表现形式主要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制是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适合企业集中巨额资本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能保证企业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条件,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制度,它是现代经济社会中最主要的企业形式,是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它的企业是一种联合许多分散的个人资本成为一个集中的股份资本的有效组织形式,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以全部法人资产对公司经营行为负债,是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和监督机制,它在确保股东利益的同时又赋予董事会和经理的充分经营决策权,使它在现代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方向,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就是说,我国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就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以规范和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公司制度为核心的新型企业制度,所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国有改制企业中内部审计与监事会的关系分析论文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国有企业也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改制的目标。在国企改制过程中,内部审计与监事会都是监督国企运营的重要机制。本文简单介绍国有改制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与监事会的相同点和不同的,进而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监事会

在国有改制企业中,企业设置内部审计与监事会的目的是相同的,二者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国企内部审计与监事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二者之间的相同点

国有改制企业内部审计与监事会的相同点有三个方面:首先,它们设立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加强国有改制企业的管理。内部审计的目的是监督企业各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监事会则是监督企业的董事、经理按照法规和章程办事,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总的`来看,二者的目的是相同的。其次,二者都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正常运行必不可少。最后,它们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基本相同,即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过硬的专业知识,熟悉相关业务并了解会计和法律知识,此外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二)二者之间的不同点

相对于二者之间的相同点而言,二者之间有着更多不同的地方。第一,隶属的关系不同。内部审计隶属于企业负责人,它是向企业的主要领导汇报工作。因此,虽然内部审计可以对国有改制企业内部各部门独立行使监督权,但是一旦涉及到企业领导本身,它的监督就有些无能为力了。所以内部审计的监督层次不高,它的监督作用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监事会则不同,它隶属于股东大会,直接对股东大会负责。 因此监事会在有组织上更具有独立性,可以更有效地展开监督工作。第二,人员的组成不同。国有改制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是由企业领导人委任,通常情况下是从企业的会计人员、审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中选派,没有法律法规方面的具体规定;监事会则不同,《公司法》中有明确的规定监事会是由股东代表以及适当比例的企业职工代表组成,至于具体的比例则可以由企业自行规定。因此,监事会人员的组成是由法律规定的。第三,工作的性质不同。内部审计主要是对企业内部各部门行使监督权,是一项制度化、规范化的监督工作。监事会监督的对象则是董事会以及经理,它是临时的、偶然的。第四,工作内容不同。内部审计主要是审计企业的财务和经济效益,监督企业的资产、损益、负债等情况是否真实,检测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水平等。监事会的主要工作内容则是检查公司的财务,监督董事、经理执行职务时的具体行为,保证他们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

二、内部审计与监事会的关系

(一)内部审计与监事会关系的几种模式

国有改制企业中,内部审计与监事会的关系大致有以下四种模式。第一,统一型。企业既设有内部审计机构,也设有监事会。内部审计机构处于监事会的领导之下,是监事会的办事机构,内部审计与监事会合二为一。国有改制企业中,如果国有资产占有较大比重,可以考虑采用这种模式,因为它有利于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第二,协作型。企业内分别设有内部审计机构和监事会,内部审计机构由企业负责人领导,监事会则向股东大会负责,两者同时发挥作用。内部审计监督企业部门的活动,监事会则监督董事、经理的行为。这种模式适用于“两权”分离的特大型国有改制企业。第三,控制型。企业设有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经常性的监督工作,并定期汇报工作。与此同时,虽然企业也设有监事会,但监事会只是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审查企业工作,或者委托中介组织进行审查。这种模式的工作量比较小,适用于那些规模不是很大的中小型国有改制企业。第四,综合型。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对日常性的经济工作进行监督。同时企业设有监事会,在进行监督工作时既可以招纳部分内部审计人员,也可以利用内部审计的成果。这种模式适用于缺乏专业人员的国有独资企业。

(二)国有改制企业内部审计与监事会的关系

国有企业改制的目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这个过程中正确处理内部审计与监事会的关机,对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意义重大。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实现资源共享。监事会可以借助内部审计的专业人员组织财务查账工作,也可以参加到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工作当中,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这样一来就提高了监督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第二,要分清职责。内部审计的监督以制度监督为主,而监事会的监督则是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企业总体财务进行监督。第  三,二者之间要加强沟通。内部审计和监事会的负责人应当保持正常的沟通和交流,一方面联手管理以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重复工作,节约监管成本。第四,要做好配套的政策工作。要想处理好内部审计与监事会的关系,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当然了,仅仅建立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工作人员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内部审计人员和监事会成员要具备职位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圆满地完成自己的监督工作。

国有改制企业由于其独特的属性,其内部审记和监事会工作的地位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因此,应当正确处理国有改制企业的内部审记与及监事会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提高国有改制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国有改制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雪峰.浅议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经贸.2009.

[2]董轼.国企监事会制度反思[J].董事会.2010.

[3]韦增忠.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监事会的监督工作体系[J].会计之友.2008.

从我几个月的调研分析,总的来说,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绝大多数单位是积极的、有效的,是不断创新发展和符合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但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并不平衡,不少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程度还不高,务实程度还不够,重形式轻内容,重制度轻理念,重物质轻精神,重成本轻人本,重广告策划,轻形象塑造,重技术管理,轻员工培训;一些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简单化、庸俗化、神秘化、教条化,有的企业用文体活动、民主管理代替企业文化建设,有的企业用党群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代替企业文化建设,普遍缺乏统一协调和长抓不懈的管理机制和“虚置化”、“标签化”和“装饰化”的问题。在领导体制上,不少企业把文化建设当作政工部门的务虚工作,主要领导投入的精力十分有限,想起来重要,就抓一抓,忙起来次要,就放一放,有的企业由于领导平凡调整,班子稳定性差,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与经营意识,管理人员只注重任期内经营指标的完成,忽视员工培训与企业人文环境的建设,使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在理念建设和精神文化层面,普遍缺乏系统、深入的分析和及时的总结提炼,有的仅停留在浅显的一般性事件叙说,缺乏从理论层面和制度层面进行概括与凝练,失去了指导实践和推广应用的价值.在有的企业经营者中,还存在着严重的“官本位”思想和“权力资本”意识,企业员工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制度意识、契约意识不足,求稳怕变、墨守成规、害怕改革、贪图享受、随遇而安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在制度建设和行为文化层面,企业管理标准欠缺,经营方式落后,普遍存在“集团管理政府化、机关工作行政化、部门权力利益化、企业管理人治化”以及监督机制不全、用人机制老化、民主建设疲软、家长作风、官僚主义与内部人控制现象等问题。在企业形象塑造和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多数企业只重视企业外部关系的协调和企业经营者个人形象的包装,而在企业软实力、软环境建设方面投入不足,使得企业信息管理不对称,公司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思想得不到正确的贯彻落实,形不成广大员工的共识与快速反应的执行能力,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管理绩效和对外形象的塑造。

国企改革论文的参考文献

一般来说,论文的名字是写在标题的下面。扩展资料论文名字一般是写在标题的\'下面,如果论文不是一个人完成的,应该将所有人的名字按照顺序写出来,字体应该是四号仿宋,介绍作者的简介时,字体应该是五号宋体。

国有企业改制背景下无形资产管理对策

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应该要求有关部门完善无形资产方面的管理规定,制定相应的条款,规范其工作流程。以下是我为大家推荐的相关MBA论文范文,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纷纷涌现,改变原有国有企业的体制和经营方式,顺应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无形资产流失、无形资产管理力度不足等。鉴于此,本文介绍了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概念,指出了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在无形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为相关管理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制;无形资产;企业管理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的、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应收帐款、金融资产等。要使无形资产适应国有企业改制的环境,就必须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对策。

一、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概念

国有企业无形资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是指国有企业的商标权、专利权等,这些企业资产表现为技术或权利,其并没有物质实体。而后者则仅包括企业的专利权、商标权等,其定义范围更加狭窄。以下所提及的国有企业无形资产,是指广义上的国有企业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

二、国有企业改制中无形资产管理的问题

(一)观念陈旧,忽视无形资产价值

天津无形资产研究中心调查发现,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有90%都飘在账外,绝大多数无形资产没有得到有效管控,甚至“驰名商标”这类价值含量极高的无形资产也没有得到有效管理。还有的国有企业仍然被“只有有形资产才是企业的资产”这种陈旧的观念禁锢着,忽视无形资产的存在、评估,不以无形资产作收益源,继而导致无形资产大量减损,流失。更有很多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一栏是空白,不知道如何使用无形资产,如何体现无形资产的价值,这充分反映出一些国有企业对无形资产认识的不足,管理力度的薄弱。

(二)管理不科学,流失严重

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一些国有企业忽视了对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只是孤立的认识,单项的利用无形资产,只是在表面上进行文化建设工作,却不能很好的进行技术开发、专利保护、商标保护等,使得员工没有无形资产保护意识,也就不能通过利用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收益。改制上市后企业资本结构失衡是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缺失的重要表现。如湖北某改制上市公司的每股首发价为元,但实际发行后,每股净资产元,溢价率>100%,差价之所以产生,根源就在于企业长期经营产生了大量的无形资产。这使得其上市后的股价要高于净资产价值,使得企业资产结构失衡。

三、国有企业改制背景下的无形资产管理对策

(一)提高认识,做好价值评估

首先,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应该要求有关部门完善无形资产方面的管理规定,制定相应的条款,规范其工作流程。其次,加强对国有企业管理者的思想教育,使其意识到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使其身体立行,重视无形资产,从而更有效的带领员工进行无形资产的管理,保证无形资产的长期性发展。再者,建立规范的会计处理制度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保证无形资产的.质量。第四,建立规范的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机制,从其标准性、科学性、客观性、统一性、公平性等各方面进行评估,并进行准确的会计核算,通过评估和核算使国有企业掌握无形资产的现存状况。最后,无形资产可以作为国有企业融资的依据,从而凝聚更多的资金,增加无形资产的附加值,为企业增加更多的合作机遇,如此能保证无形资产不流失。

(二)健全机构,创新无形资产管理方法

首先,在国有企业内部设立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对无形资产进行专业的管理。其次,建立无形资产管理指标体系,将无形资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对无形资产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养,还要保证管理人才素质的同时不断吸引优秀的专业管理人员,不断挖掘无形资产的潜力。再次,企业要培养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对原有的死板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运用科学的有效的专业的管理来保证无形资产的长远发展。第四,管理人员应鼓励员工创新无形资产,发挥创新力,注入专业性和科学性的因素,创造自己的品牌,提高品牌效力,保证无形资产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要不断的进行市场调查,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的优化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和评估制度,及时的对无形资产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审核,加强日常的会计核算和评估,在准确核算的同时要准确把握无形资产的范围,保证无形资产管理工作的与时俱进。

四、结语

无形资产是重要的资源,它作为国有企业资产的一部分,既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又能提升国有企业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在国有企业改制背景下,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极为重要。只有对无形资产进行专业的、科学的、有效的管理,才能充分发挥无形资产的作用,以保证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亚薇.国有企业无形资产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

[2]张了,陈志平,刘冰冰.浅谈国有企业改制中无形资产问题[J].经济视角(中旬),2011(02).

[3]唐现杰,张海峰.国企改制中资产评估制度的思考[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4]郑瑾.浅析国有燃气企业体制改革——西安市天然气总公司合资改制中的分析与思考[J].城市燃气,2010(04).

参考文献: [1]杨文士,李晓光.管理学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傅建华,韩文亮,黄文灼.上海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项润,高媛.中小企业竞争与发展.企业管理出版社. 温池洪,毕新华.中小企业如何构建核心竞争力.企业研究.参考文献: 〔1〕朱文双.如何加强企业资金集约化管理,财会月刊(综合),2007年第1期 〔2〕易克等.公司资金集约化管理研究,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8期

我有绑定IP的高校帐号,可以帮你下载相关资料。

国有企业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11 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探讨 财政监督 2008/16 12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模糊评价研究 煤矿机械 2008/11 13 浅谈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财政监督 2008/18 14 浅谈如何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系统 铜业工程 2007/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5 规范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 上海国资 2007/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6 大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石油和化工 2007/1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7 浅议集团型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 铁路采购与物流 2007/08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8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上海企业 2007/08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9 浅谈国有企业内部控制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 2007/20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0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一个小金库案例的评析 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论文集(2007年) 2007

给你发了,希望能帮到你

国有改制企业中内部审计与监事会的关系分析论文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国有企业也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改制的目标。在国企改制过程中,内部审计与监事会都是监督国企运营的重要机制。本文简单介绍国有改制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与监事会的相同点和不同的,进而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监事会

在国有改制企业中,企业设置内部审计与监事会的目的是相同的,二者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国企内部审计与监事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二者之间的相同点

国有改制企业内部审计与监事会的相同点有三个方面:首先,它们设立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加强国有改制企业的管理。内部审计的目的是监督企业各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监事会则是监督企业的董事、经理按照法规和章程办事,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总的`来看,二者的目的是相同的。其次,二者都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正常运行必不可少。最后,它们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基本相同,即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过硬的专业知识,熟悉相关业务并了解会计和法律知识,此外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二)二者之间的不同点

相对于二者之间的相同点而言,二者之间有着更多不同的地方。第一,隶属的关系不同。内部审计隶属于企业负责人,它是向企业的主要领导汇报工作。因此,虽然内部审计可以对国有改制企业内部各部门独立行使监督权,但是一旦涉及到企业领导本身,它的监督就有些无能为力了。所以内部审计的监督层次不高,它的监督作用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监事会则不同,它隶属于股东大会,直接对股东大会负责。 因此监事会在有组织上更具有独立性,可以更有效地展开监督工作。第二,人员的组成不同。国有改制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是由企业领导人委任,通常情况下是从企业的会计人员、审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中选派,没有法律法规方面的具体规定;监事会则不同,《公司法》中有明确的规定监事会是由股东代表以及适当比例的企业职工代表组成,至于具体的比例则可以由企业自行规定。因此,监事会人员的组成是由法律规定的。第三,工作的性质不同。内部审计主要是对企业内部各部门行使监督权,是一项制度化、规范化的监督工作。监事会监督的对象则是董事会以及经理,它是临时的、偶然的。第四,工作内容不同。内部审计主要是审计企业的财务和经济效益,监督企业的资产、损益、负债等情况是否真实,检测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水平等。监事会的主要工作内容则是检查公司的财务,监督董事、经理执行职务时的具体行为,保证他们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

二、内部审计与监事会的关系

(一)内部审计与监事会关系的几种模式

国有改制企业中,内部审计与监事会的关系大致有以下四种模式。第一,统一型。企业既设有内部审计机构,也设有监事会。内部审计机构处于监事会的领导之下,是监事会的办事机构,内部审计与监事会合二为一。国有改制企业中,如果国有资产占有较大比重,可以考虑采用这种模式,因为它有利于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第二,协作型。企业内分别设有内部审计机构和监事会,内部审计机构由企业负责人领导,监事会则向股东大会负责,两者同时发挥作用。内部审计监督企业部门的活动,监事会则监督董事、经理的行为。这种模式适用于“两权”分离的特大型国有改制企业。第三,控制型。企业设有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经常性的监督工作,并定期汇报工作。与此同时,虽然企业也设有监事会,但监事会只是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审查企业工作,或者委托中介组织进行审查。这种模式的工作量比较小,适用于那些规模不是很大的中小型国有改制企业。第四,综合型。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对日常性的经济工作进行监督。同时企业设有监事会,在进行监督工作时既可以招纳部分内部审计人员,也可以利用内部审计的成果。这种模式适用于缺乏专业人员的国有独资企业。

(二)国有改制企业内部审计与监事会的关系

国有企业改制的目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这个过程中正确处理内部审计与监事会的关机,对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意义重大。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实现资源共享。监事会可以借助内部审计的专业人员组织财务查账工作,也可以参加到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工作当中,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这样一来就提高了监督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第二,要分清职责。内部审计的监督以制度监督为主,而监事会的监督则是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企业总体财务进行监督。第  三,二者之间要加强沟通。内部审计和监事会的负责人应当保持正常的沟通和交流,一方面联手管理以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重复工作,节约监管成本。第四,要做好配套的政策工作。要想处理好内部审计与监事会的关系,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当然了,仅仅建立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工作人员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内部审计人员和监事会成员要具备职位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圆满地完成自己的监督工作。

国有改制企业由于其独特的属性,其内部审记和监事会工作的地位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因此,应当正确处理国有改制企业的内部审记与及监事会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提高国有改制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国有改制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雪峰.浅议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经贸.2009.

[2]董轼.国企监事会制度反思[J].董事会.2010.

[3]韦增忠.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监事会的监督工作体系[J].会计之友.2008.

企业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内部控制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内部控制管理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参考文献

1.王利彦、张继东 《企业内部控制》 机械工业出版社 XX年年8月出版;

2.示嫣红 《企业内部控制》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年1月出版;

3.颜梦玉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家天地》XX年年第11期;

4.李连华 《企业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 《会计研究》 XX年第2期;

5.张岳麓 《企业内部控制的创新》 《企业改革与管理》 XX年10月;

6.邹歆贤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 《大众科学》 XX年年第16期。

【拓展内容】

crm论文参考文献

[1]郭愈强,樊玮.数据挖掘技术在民航CRM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5(31):169-171.

[2]刘彬,白万民.浅析数据挖掘技术在CRM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2014,01(17):16-17.

[3]杨虎猛,朱汝岳.金融业分型CRM系统探索与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3,07(30):259-261.

[4]徐国庆,段春梅.数据挖掘技术在CRM中的应用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2,02(12):38-40.

[5]王一鸿.体检中心CRM构建及数据挖掘的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

[6]潘光强.基于数据挖掘的CRM设计与应用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1.

烟草论文参考文献

[1]柯晨丹《试析新时期我国烟草行业的现状及对策》

[2]《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3]李景武《烟草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及其对策》

[4]田蔚《自主创新: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5]《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6]钟陆文《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

[7]唐铭坚、谭礼萍《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及控烟策略》

农业论文参考文献

[1]浙江省农业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浙发改规划(2012〕209号,2012.

[2]李苏.关于农业标准化问题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5(04) : 12-14.

[3]张洪程.农业标准化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杨汉明.论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J].中州学刊,2001(4) :46-50.

[5]孙晓康.现代农业标准化[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3.

[6]阎寿根.标准化:农业和名牌战略的'基础[J].中国农村经济,2000(9):24-26.

[7]张灵光.我国农业标准化的现状与对策[R].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网站,2002.

[8]刘兵.农业标准化及其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J].湖南农业科学,2007(6) :21-23.

[9]王林枫,谭学智.从“永胡”和“嵩胡”的兴衰谈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J].大众标准化,2008(3) :51-53.

[10]章家恩,陈建军,骆世明.我国农业标准化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其战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 (3) : 157-159.

[11]陈红金,何乐琴.浙江省农业标准化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07 (4) :368-371.

[12]金仁耀,汪刚.浙江省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浙江农业科学,2011(2) :231-235.

[13]虞轶俊,白玲,王健,吴声敢,杨桂玲.浙江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实践和思考[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 (5) :30-33.

[14]骆浩文.广东省农业标准化研究与评价[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15]周洁红,刘清宇.基于合作社主体的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研究一来自浙江省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 (6) :88-97.

[16]曾建民.发迖国家农业标准化发展及其效果评价[J].农村经济,2003(9) :45-47.

[17]杭州市农业概况.杭州市政府站一杭州农村经济情况一杭州市农业概况.

[18]关于加快推进杭州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中共杭州市委[2013]3号文件.

[19]赵敏.杭州市实施农业标准化提升农产品质量探讨[J].杭州农业科技,2012(增刊):7-11.

[20]杨敏.杭州农业发展现状和转型升级持续发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 (11): 705—708.

[21]朱时建,潘贤春,杨欢欢.杭州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问题研究.杭州农业科技信息网一杭州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问题研究.

[22]王小刚.战略绩效管理最佳实践:实战案例解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23]Zahara Merican. The role of government agencies in assessing HACCP—theMalaysian procedure. Food Control,2000(11):371-372.

[24]陈晓丹.我国农业标准化问题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5.

[25]管志刚.常州市农业标准化现状及发展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 2007. 12.

[26]郭学考.成都市农业标准化建设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农业大学,2012. 6.

[27]熊明华浙江省发展农业标准化的对策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4. 4.

[28]林兰泸州市农业标准化建设状况的调查与思考[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11. 5.

[1] 王建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比转企更难[J]. 出版参考, 2010,(01) [2] 许飞青. 抓住重点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推向前进[J]. 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5,(03) [3] 刘淑安, 鞠树林. 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加强档案管理关系的点滴认识[J]. 黑龙江档案, 1997,(01) [4] 刘继武, 李春艳.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档案工作[J]. 黑龙江档案, 1996,(06) [5] 曾铮. 对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再认识[J]. 企业导报, 1997,(03) [6] 邵秉仁. 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J]. 科学中国人, 1995,(01) [7] 本刊编辑部. 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稿要点[J]. 有色金属工业, 1994,(02) [8] 著名经济学家林凌认为 政府的改革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J]. 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4,(02) [9] 周江华, 赖晓琳.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档案管理发展模式探讨[J]. 机电兵船档案, 2005,(02) [10]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难点与对策[J]. 山东社会科学, 1995,(04) [1] 陈薇. 浅析国有企业的改革—基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J]. 经营管理者, 2009,(17) . [2] 付黎宏,俞富.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企改革[J]. 现代企业, 2008,(03) . [3] 褚博洋. 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04) . [4] 崇学时. 浅析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J]. 辽宁经济, 2009,(09) . [5] 季景泽,陆丽君. 探讨国有企业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J]. 科技信息, 2007,(03) . [6] 林民书,王昊英. 产权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外部制度环境[J]. 当代经济管理, 2009,(05) . [7] 刘敏. 浅谈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J]. 中外企业家, 2009,(10) . [8] 林修凤,游栋明. 强化公司治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J]. 现代企业, 2008,(04) . [9] 邓经国. 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初探[J]. 新重庆, 2009,(04) . [10] 蒋才勇. 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初探[J]. 乌蒙论坛, 2007,(0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中浅谈建立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市场经济是指经济的运行模式,即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也就是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我国的具体历史条件相结合在一起的,它必然具有自身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所有制的结构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它包括国有制、集体所有制以及不同公有制形式共同出资的股份制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份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份还可以自愿试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它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的大中型企业的指导作用,这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为主体条件的市场经济所不同的,所以它将会具有更强的活力和更高的效益。 其二是在分配制度上是以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和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即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就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部分价值的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劳动为依据的收入确定、分配和调节通过市场进行,劳动力的素质由市场来判别,劳动者的贡献由市场来评价,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地区依靠诚实的劳动和善于经营等正当手段先富起来,而先富的要帮助后富的,而后逐步走向共同富裕,这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必然带来的贫富两极分化。 其三是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更加自觉有力,我国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的,凭借自己的强大的政治优势,通过各种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创造一个稳定的、安全的和公正的社会环境,确保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促进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是产权制度所要解决的问题;权责明确是组织制度所要解决的问题;管理科学是管理制度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政企分开则是这三方面的基础前提,它体现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各个环节上,是统一的完整体,三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所谓的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依法规范的企业制度,其典型的形式是公司,它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具有两个支柱:一是现代的技术;二是现代化的管理。这是现代企业的最主要的特征。广义地说,任何一种企业的组织形式的企业都可能成为现代企业,然而,绝大多数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都是公司,特别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为典型形式,这是因为公司能比其它企业组织形式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积极开发和应用先进的技术成果,建立集中统一有权的管理体制,从而占据了社会生产的主导地位。所以,我们所说的现代企业主要是指现代公司,即拥有现代技术和现代管理的公司。其一是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部分,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宏观调控,最终都要看企业所作出的反应,只有当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在利润目标的驱动下,及时对市场信号作出反应,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才有可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赋予企业应有的企业权利。建立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使企业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真正企业。其二是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体,现代企业制度的主体就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司法人制度,其表现形式主要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制是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适合企业集中巨额资本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能保证企业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条件,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制度,它是现代经济社会中最主要的企业形式,是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它的企业是一种联合许多分散的个人资本成为一个集中的股份资本的有效组织形式,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以全部法人资产对公司经营行为负债,是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和监督机制,它在确保股东利益的同时又赋予董事会和经理的充分经营决策权,使它在现代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方向,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就是说,我国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就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以规范和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公司制度为核心的新型企业制度,所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国企改革论文文献

[1] 王建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比转企更难[J]. 出版参考, 2010,(01) [2] 许飞青. 抓住重点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推向前进[J]. 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5,(03) [3] 刘淑安, 鞠树林. 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加强档案管理关系的点滴认识[J]. 黑龙江档案, 1997,(01) [4] 刘继武, 李春艳.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档案工作[J]. 黑龙江档案, 1996,(06) [5] 曾铮. 对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再认识[J]. 企业导报, 1997,(03) [6] 邵秉仁. 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J]. 科学中国人, 1995,(01) [7] 本刊编辑部. 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稿要点[J]. 有色金属工业, 1994,(02) [8] 著名经济学家林凌认为 政府的改革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J]. 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4,(02) [9] 周江华, 赖晓琳.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档案管理发展模式探讨[J]. 机电兵船档案, 2005,(02) [10]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难点与对策[J]. 山东社会科学, 1995,(04) [1] 陈薇. 浅析国有企业的改革—基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J]. 经营管理者, 2009,(17) . [2] 付黎宏,俞富.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企改革[J]. 现代企业, 2008,(03) . [3] 褚博洋. 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04) . [4] 崇学时. 浅析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J]. 辽宁经济, 2009,(09) . [5] 季景泽,陆丽君. 探讨国有企业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J]. 科技信息, 2007,(03) . [6] 林民书,王昊英. 产权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外部制度环境[J]. 当代经济管理, 2009,(05) . [7] 刘敏. 浅谈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J]. 中外企业家, 2009,(10) . [8] 林修凤,游栋明. 强化公司治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J]. 现代企业, 2008,(04) . [9] 邓经国. 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初探[J]. 新重庆, 2009,(04) . [10] 蒋才勇. 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初探[J]. 乌蒙论坛, 2007,(02)

国有改制企业中内部审计与监事会的关系分析论文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国有企业也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改制的目标。在国企改制过程中,内部审计与监事会都是监督国企运营的重要机制。本文简单介绍国有改制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与监事会的相同点和不同的,进而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监事会

在国有改制企业中,企业设置内部审计与监事会的目的是相同的,二者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国企内部审计与监事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二者之间的相同点

国有改制企业内部审计与监事会的相同点有三个方面:首先,它们设立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加强国有改制企业的管理。内部审计的目的是监督企业各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监事会则是监督企业的董事、经理按照法规和章程办事,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总的`来看,二者的目的是相同的。其次,二者都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正常运行必不可少。最后,它们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基本相同,即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过硬的专业知识,熟悉相关业务并了解会计和法律知识,此外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二)二者之间的不同点

相对于二者之间的相同点而言,二者之间有着更多不同的地方。第一,隶属的关系不同。内部审计隶属于企业负责人,它是向企业的主要领导汇报工作。因此,虽然内部审计可以对国有改制企业内部各部门独立行使监督权,但是一旦涉及到企业领导本身,它的监督就有些无能为力了。所以内部审计的监督层次不高,它的监督作用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监事会则不同,它隶属于股东大会,直接对股东大会负责。 因此监事会在有组织上更具有独立性,可以更有效地展开监督工作。第二,人员的组成不同。国有改制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是由企业领导人委任,通常情况下是从企业的会计人员、审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中选派,没有法律法规方面的具体规定;监事会则不同,《公司法》中有明确的规定监事会是由股东代表以及适当比例的企业职工代表组成,至于具体的比例则可以由企业自行规定。因此,监事会人员的组成是由法律规定的。第三,工作的性质不同。内部审计主要是对企业内部各部门行使监督权,是一项制度化、规范化的监督工作。监事会监督的对象则是董事会以及经理,它是临时的、偶然的。第四,工作内容不同。内部审计主要是审计企业的财务和经济效益,监督企业的资产、损益、负债等情况是否真实,检测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水平等。监事会的主要工作内容则是检查公司的财务,监督董事、经理执行职务时的具体行为,保证他们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

二、内部审计与监事会的关系

(一)内部审计与监事会关系的几种模式

国有改制企业中,内部审计与监事会的关系大致有以下四种模式。第一,统一型。企业既设有内部审计机构,也设有监事会。内部审计机构处于监事会的领导之下,是监事会的办事机构,内部审计与监事会合二为一。国有改制企业中,如果国有资产占有较大比重,可以考虑采用这种模式,因为它有利于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第二,协作型。企业内分别设有内部审计机构和监事会,内部审计机构由企业负责人领导,监事会则向股东大会负责,两者同时发挥作用。内部审计监督企业部门的活动,监事会则监督董事、经理的行为。这种模式适用于“两权”分离的特大型国有改制企业。第三,控制型。企业设有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经常性的监督工作,并定期汇报工作。与此同时,虽然企业也设有监事会,但监事会只是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审查企业工作,或者委托中介组织进行审查。这种模式的工作量比较小,适用于那些规模不是很大的中小型国有改制企业。第四,综合型。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对日常性的经济工作进行监督。同时企业设有监事会,在进行监督工作时既可以招纳部分内部审计人员,也可以利用内部审计的成果。这种模式适用于缺乏专业人员的国有独资企业。

(二)国有改制企业内部审计与监事会的关系

国有企业改制的目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这个过程中正确处理内部审计与监事会的关机,对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意义重大。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实现资源共享。监事会可以借助内部审计的专业人员组织财务查账工作,也可以参加到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工作当中,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这样一来就提高了监督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第二,要分清职责。内部审计的监督以制度监督为主,而监事会的监督则是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企业总体财务进行监督。第  三,二者之间要加强沟通。内部审计和监事会的负责人应当保持正常的沟通和交流,一方面联手管理以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重复工作,节约监管成本。第四,要做好配套的政策工作。要想处理好内部审计与监事会的关系,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当然了,仅仅建立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工作人员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内部审计人员和监事会成员要具备职位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圆满地完成自己的监督工作。

国有改制企业由于其独特的属性,其内部审记和监事会工作的地位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因此,应当正确处理国有改制企业的内部审记与及监事会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提高国有改制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国有改制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雪峰.浅议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经贸.2009.

[2]董轼.国企监事会制度反思[J].董事会.2010.

[3]韦增忠.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监事会的监督工作体系[J].会计之友.2008.

国有企业改制背景下无形资产管理对策

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应该要求有关部门完善无形资产方面的管理规定,制定相应的条款,规范其工作流程。以下是我为大家推荐的相关MBA论文范文,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纷纷涌现,改变原有国有企业的体制和经营方式,顺应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无形资产流失、无形资产管理力度不足等。鉴于此,本文介绍了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概念,指出了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在无形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为相关管理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制;无形资产;企业管理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的、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应收帐款、金融资产等。要使无形资产适应国有企业改制的环境,就必须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对策。

一、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概念

国有企业无形资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是指国有企业的商标权、专利权等,这些企业资产表现为技术或权利,其并没有物质实体。而后者则仅包括企业的专利权、商标权等,其定义范围更加狭窄。以下所提及的国有企业无形资产,是指广义上的国有企业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

二、国有企业改制中无形资产管理的问题

(一)观念陈旧,忽视无形资产价值

天津无形资产研究中心调查发现,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有90%都飘在账外,绝大多数无形资产没有得到有效管控,甚至“驰名商标”这类价值含量极高的无形资产也没有得到有效管理。还有的国有企业仍然被“只有有形资产才是企业的资产”这种陈旧的观念禁锢着,忽视无形资产的存在、评估,不以无形资产作收益源,继而导致无形资产大量减损,流失。更有很多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一栏是空白,不知道如何使用无形资产,如何体现无形资产的价值,这充分反映出一些国有企业对无形资产认识的不足,管理力度的薄弱。

(二)管理不科学,流失严重

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一些国有企业忽视了对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只是孤立的认识,单项的利用无形资产,只是在表面上进行文化建设工作,却不能很好的进行技术开发、专利保护、商标保护等,使得员工没有无形资产保护意识,也就不能通过利用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收益。改制上市后企业资本结构失衡是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缺失的重要表现。如湖北某改制上市公司的每股首发价为元,但实际发行后,每股净资产元,溢价率>100%,差价之所以产生,根源就在于企业长期经营产生了大量的无形资产。这使得其上市后的股价要高于净资产价值,使得企业资产结构失衡。

三、国有企业改制背景下的无形资产管理对策

(一)提高认识,做好价值评估

首先,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应该要求有关部门完善无形资产方面的管理规定,制定相应的条款,规范其工作流程。其次,加强对国有企业管理者的思想教育,使其意识到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使其身体立行,重视无形资产,从而更有效的带领员工进行无形资产的管理,保证无形资产的长期性发展。再者,建立规范的会计处理制度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保证无形资产的.质量。第四,建立规范的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机制,从其标准性、科学性、客观性、统一性、公平性等各方面进行评估,并进行准确的会计核算,通过评估和核算使国有企业掌握无形资产的现存状况。最后,无形资产可以作为国有企业融资的依据,从而凝聚更多的资金,增加无形资产的附加值,为企业增加更多的合作机遇,如此能保证无形资产不流失。

(二)健全机构,创新无形资产管理方法

首先,在国有企业内部设立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对无形资产进行专业的管理。其次,建立无形资产管理指标体系,将无形资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对无形资产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养,还要保证管理人才素质的同时不断吸引优秀的专业管理人员,不断挖掘无形资产的潜力。再次,企业要培养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对原有的死板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运用科学的有效的专业的管理来保证无形资产的长远发展。第四,管理人员应鼓励员工创新无形资产,发挥创新力,注入专业性和科学性的因素,创造自己的品牌,提高品牌效力,保证无形资产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要不断的进行市场调查,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的优化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和评估制度,及时的对无形资产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审核,加强日常的会计核算和评估,在准确核算的同时要准确把握无形资产的范围,保证无形资产管理工作的与时俱进。

四、结语

无形资产是重要的资源,它作为国有企业资产的一部分,既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又能提升国有企业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在国有企业改制背景下,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极为重要。只有对无形资产进行专业的、科学的、有效的管理,才能充分发挥无形资产的作用,以保证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亚薇.国有企业无形资产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

[2]张了,陈志平,刘冰冰.浅谈国有企业改制中无形资产问题[J].经济视角(中旬),2011(02).

[3]唐现杰,张海峰.国企改制中资产评估制度的思考[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4]郑瑾.浅析国有燃气企业体制改革——西安市天然气总公司合资改制中的分析与思考[J].城市燃气,2010(04).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