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绪论:一般在学术著作开篇,概括作品内容、研学要点及方法的部分叫做绪论。一般来说,绪论的字数不多于五百字,一边优秀的论文中,对于绪论的要求是很严格的。
这篇绪章的任务是交代自己的选题、论文的主攻方向、文献检索过程和情况(即前人这方面已经做了些什么)、自己的论文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或所有整理)、使用的研究方法、论文大致的结构,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关于论文的问题。
绪论范文:
一、名词解释:
1、语言学:是以描写各种语言的现状、追溯它们的历史、探索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为主要任务的独立的科学。
2、语言: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系统,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
3、专语(个别)语言学:专门研究某种语言客观规律的学科,如现代汉语,也叫个别语言学。
4、普通语言学:是研究世界上所有语言普遍性的学科。
5、共时语言学:从语言发展的一个横断面对一种语言在特定时期的相对静止的状态进行静态研究的语言学分支。
6、历时语言学:是对个别语言的发展规律进行纵向的研究 以寻求语言内部发展规律,如“汉语史”
7、语文学:又叫传统语言学,用于指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之前的语言研究,这时的语言研究尚未独立,语言学作为其他学科的附庸而存在,语言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阅读古籍和语言教学,从而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或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服务。
普通物理学1 一、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和经典力学时空观 惯性系:一个不受外力或外力合力为0的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这样的参考系,叫惯性参考系,简称惯性系。 (新想法:如果认识到非贯性系力产生的原因,在进行物理实验时将此力(惯性力)一并计算,那么就与跳出非惯性系,在惯性系中实验得到一样的结论,就可以把非惯性系当成惯性系对待——这与广义相对论的相对性原理是类似的) 一切彼此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惯性系,对于描写机械运动的力学规律来说是完全等价的,在一个惯性系的“内部”所作的任何力学实验,都不能确定这一惯性系本身是在静止状态,还是在作匀速直线运动。这个原理叫力学相对性原理,或伽利略相对性原理。 牛顿说:“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己流逝着,并由于它的本性而均匀地、与任一外界对象无关地流逝着。”“绝对空间,就本性而言,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是相同的和不动的。”(见牛顿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二、狭义相对论的提出背景 在19世纪末,人们知道光速是有限的,在测量光速时发现,木星卫星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的时间是相同的,而不管地球是朝向卫星运动还是背向卫星运动。这不符合物体运动的速度叠加原理(A参照系相对于B参照系速度为v1,A上发出相对A速度为V2的物体,物体相对于B速度为V1+V2),而符合波的性质,因为当时已知的所有波都有介质,因此人们假设光也有介质,定名为“以太”,光在以太中稳定传播,所以与地球的运动无关。 由于地球并非宇宙中的特殊天体,以太应该对地球有相对运动,而著名的迈克耳孙()和莫雷()实验证明了相对地球运动的以太不存在,也就是说,如果存在以太,以太就是对地球静止的,这里和一些人认为的证明了以太不存在,叙述上有一点点区别。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两条假设: 1。相对性原理:物理学在一切惯性参考系中都具有相同的数学表达形式,也就是说,所有惯性系对于描述物理现象都是等价的。(够绝对的) 2。光速不变原理:在彼此相对作匀速直线运动的任一惯性参考系中,所测得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是相等的。 1964年到1966年,欧洲核子中心(CERN)在质子同步加速器中作了有关光速的精密实验测量,直接验证了光速不变原理。实验结果是,在同步加速器中产生的一种介子(写法是派的0次方)以的高速飞行,它在飞行中发生衰变,辐射出能量为6000000000eV的光子,测得光子的实验室速度仍是c。 三、狭义相对论时空观 狭义相对论为人们提出了一个不同于经典力学的时空观。按照经典力学,相对于一个惯性系来说,在不同的地点、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相对于另一个与之作相对运动的惯性系来说,也是同时发生的。但相对论指出,同时性问题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某个惯性系中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到了另一个惯性系中,就不一定是同时的了。经典力学认为时空的量度不因惯性系的选择而变,也就是说,时空的量度是绝对的。相对论认为时空的量度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它们将因惯性系的选择而有所不同。所有这一切都是狭义相对论时空观的具体反映。 同时的相对性 现举一个假想实验,一列匀速运动的火车,车头和车尾分别装有两个标记A1、B1当他们分别与地面上的两个标记A、B重合时,各自发出一个闪光。在A、B的中点C和A1、B1的中点C1,各装一个接受器,C点将同时接收到两端的信号,而信号传递需要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火车向前运动了,所以C1先收到车头的信号,后收到车尾的信号。也就是说,不同的参照系没有认为两个事件都是同时发生的。“同时”有相对性。 四、洛伦兹坐标变换 洛伦兹公式是洛伦兹为弥补经典理论中所暴露的缺陷而建立起来的。洛伦兹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是经典电子论的创始人。 坐标系K1(O1,X1,Y1,Z1)以速度V相对于坐标系K(O,X,Y,Z)作匀速直线运动;三对坐标分别平行,V沿X轴正方向,并设X轴与X1轴重合,且当T1=T=0时原点O1与O重合。设P为被“观察”的某一事件,在K系中观察者“看”来。它是在T时刻发生在(X,Y,Z)处的,而在K1系中的观察者看来,它是在T1时刻发生在(X1,Y1,Z1)处的。这样的两个坐标系间的变换,我们叫洛伦兹坐标变换。 在推导洛伦兹变换之前,作为一条公设,我们必须假设时间和空间都是均匀的,因此它们之间的变换关系必须是线性关系。如果方程式不是线性的,那么,对两个特定事件的空间间隔与时间间隔的测量结果就会与该间隔在坐标系中的位置与时间发生关系,从而破坏了时空的均匀性。例如,设X1与X的平方有关,即X1=AX^2,于是两个K1系中的距离和它们在K系中的坐标之间的关系将由X1a-X1b=A(Xa^2-Xb^2)表示。现在我们设K系中有一单位长度的棒,其端点落在Xa=2m和Xb=1m处,则X1a-X1b=3Am。这同一根棒,其端点在Xa=5m和Xb=4m处,则我们得到X1a-X1b=9Am。这样,对同一根棒的测量结果将随棒在空间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为了不使我们的时空坐标系原点的选择与其他点相比较有某种物理上的特殊性,变换式必须是线性的。 先写出伽利略变换:X=X1+VT1; X1=X-VT 增加系数k,X=k(X1+VT1); X1=k1(X-VT) 根据狭义相对论的相对性原理,K和K1是等价的,上面两个等式的形式就应该相同(除正负号外),所以两式中的比例常数k和k1应该相等,即有k=k1。 这样, X1=k(X-VT) 为了获得确定的变换法则,必须求出常数k,根据光速不变原理,假设光信号在O与O1重合时(T=T1=0)就由重合点沿OX轴前进,那么任一瞬时T(由坐标系K1量度则是T1),光信号到达点的坐标对两个坐标系来说,分别是 X=CT; X1=CT1 XX1=k^2 (X-VT)(X1+VT1) C^2 TT1=k^2 TT1(C-V)(C+V) 由此得 k= 1/ (1-V^2/C^2)^(1/2) 于是 T1=(T-VX/C^2) / (1-V^2/C^2)^(1/2) T= (T1+VX/C^2)/ (1-V^2/C^2)^(1/2)
普通物理学1一、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和经典力学时空观惯性系:一个不受外力或外力合力为0的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这样的参考系,叫惯性参考系,简称惯性系。(新想法:如果认识到非贯性系力产生的原因,在进行物理实验时将此力(惯性力)一并计算,那么就与跳出非惯性系,在惯性系中实验得到一样的结论,就可以把非惯性系当成惯性系对待——这与广义相对论的相对性原理是类似的)一切彼此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惯性系,对于描写机械运动的力学规律来说是完全等价的,在一个惯性系的“内部”所作的任何力学实验,都不能确定这一惯性系本身是在静止状态,还是在作匀速直线运动。这个原理叫力学相对性原理,或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牛顿说:“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己流逝着,并由于它的本性而均匀地、与任一外界对象无关地流逝着。”“绝对空间,就本性而言,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是相同的和不动的。”(见牛顿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二、狭义相对论的提出背景在19世纪末,人们知道光速是有限的,在测量光速时发现,木星卫星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的时间是相同的,而不管地球是朝向卫星运动还是背向卫星运动。这不符合物体运动的速度叠加原理(A参照系相对于B参照系速度为v1,A上发出相对A速度为V2的物体,物体相对于B速度为V1+V2),而符合波的性质,因为当时已知的所有波都有介质,因此人们假设光也有介质,定名为“以太”,光在以太中稳定传播,所以与地球的运动无关。由于地球并非宇宙中的特殊天体,以太应该对地球有相对运动,而著名的迈克耳孙()和莫雷()实验证明了相对地球运动的以太不存在,也就是说,如果存在以太,以太就是对地球静止的,这里和一些人认为的证明了以太不存在,叙述上有一点点区别。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两条假设:1。相对性原理:物理学在一切惯性参考系中都具有相同的数学表达形式,也就是说,所有惯性系对于描述物理现象都是等价的。(够绝对的)2。光速不变原理:在彼此相对作匀速直线运动的任一惯性参考系中,所测得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是相等的。1964年到1966年,欧洲核子中心(CERN)在质子同步加速器中作了有关光速的精密实验测量,直接验证了光速不变原理。实验结果是,在同步加速器中产生的一种介子(写法是派的0次方)以的高速飞行,它在飞行中发生衰变,辐射出能量为6000000000eV的光子,测得光子的实验室速度仍是c。三、狭义相对论时空观狭义相对论为人们提出了一个不同于经典力学的时空观。按照经典力学,相对于一个惯性系来说,在不同的地点、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相对于另一个与之作相对运动的惯性系来说,也是同时发生的。但相对论指出,同时性问题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某个惯性系中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到了另一个惯性系中,就不一定是同时的了。经典力学认为时空的量度不因惯性系的选择而变,也就是说,时空的量度是绝对的。相对论认为时空的量度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它们将因惯性系的选择而有所不同。所有这一切都是狭义相对论时空观的具体反映。同时的相对性现举一个假想实验,一列匀速运动的火车,车头和车尾分别装有两个标记A1、B1当他们分别与地面上的两个标记A、B重合时,各自发出一个闪光。在A、B的中点C和A1、B1的中点C1,各装一个接受器,C点将同时接收到两端的信号,而信号传递需要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火车向前运动了,所以C1先收到车头的信号,后收到车尾的信号。也就是说,不同的参照系没有认为两个事件都是同时发生的。“同时”有相对性。四、洛伦兹坐标变换洛伦兹公式是洛伦兹为弥补经典理论中所暴露的缺陷而建立起来的。洛伦兹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是经典电子论的创始人。坐标系K1(O1,X1,Y1,Z1)以速度V相对于坐标系K(O,X,Y,Z)作匀速直线运动;三对坐标分别平行,V沿X轴正方向,并设X轴与X1轴重合,且当T1=T=0时原点O1与O重合。设P为被“观察”的某一事件,在K系中观察者“看”来。它是在T时刻发生在(X,Y,Z)处的,而在K1系中的观察者看来,它是在T1时刻发生在(X1,Y1,Z1)处的。这样的两个坐标系间的变换,我们叫洛伦兹坐标变换。在推导洛伦兹变换之前,作为一条公设,我们必须假设时间和空间都是均匀的,因此它们之间的变换关系必须是线性关系。如果方程式不是线性的,那么,对两个特定事件的空间间隔与时间间隔的测量结果就会与该间隔在坐标系中的位置与时间发生关系,从而破坏了时空的均匀性。例如,设X1与X的平方有关,即X1=AX^2,于是两个K1系中的距离和它们在K系中的坐标之间的关系将由X1a-X1b=A(Xa^2-Xb^2)表示。现在我们设K系中有一单位长度的棒,其端点落在Xa=2m和Xb=1m处,则X1a-X1b=3Am。这同一根棒,其端点在Xa=5m和Xb=4m处,则我们得到X1a-X1b=9Am。这样,对同一根棒的测量结果将随棒在空间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为了不使我们的时空坐标系原点的选择与其他点相比较有某种物理上的特殊性,变换式必须是线性的。先写出伽利略变换:X=X1+VT1; X1=X-VT增加系数k,X=k(X1+VT1); X1=k1(X-VT)根据狭义相对论的相对性原理,K和K1是等价的,上面两个等式的形式就应该相同(除正负号外),所以两式中的比例常数k和k1应该相等,即有k=k1。这样, X1=k(X-VT)为了获得确定的变换法则,必须求出常数k,根据光速不变原理,假设光信号在O与O1重合时(T=T1=0)就由重合点沿OX轴前进,那么任一瞬时T(由坐标系K1量度则是T1),光信号到达点的坐标对两个坐标系来说,分别是 X=CT; X1=CT1XX1=k^2 (X-VT)(X1+VT1)C^2 TT1=k^2 TT1(C-V)(C+V)由此得k= 1/ (1-V^2/C^2)^(1/2)于是T1=(T-VX/C^2) / (1-V^2/C^2)^(1/2)T= (T1+VX/C^2)/ (1-V^2/C^2)^(1/2)=============================================爱因斯坦假设: 1.物理体系的状态据以变化的定律,同描述这些状态变化时所参照的坐标系究竟是用两个在互相匀速移动着的坐标系中的哪一个并无关系。 2.任何光线在“静止的”坐标系中都是以确定的速度c运动着,不管这道光线是由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物体发射出来的。” 把倒相对论作为你的毕业论文,不知道你的导师会不会让你通过?
女士们,先生们:还在人类智慧发展的最初阶段,人们就已经明确地把空间和时间看做发生各种事件的舞台。这种概念一代一代地传下来,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并且,从精密科学开始发展以来,它就被用作对宇宙进行数学描述的基础。伟大的牛顿大概是第一个清楚地阐明了古典的时空概念的人,他在他的《原理》一书中写道:绝对空间就其本质而言,是不依赖于任何外界事物的,它永远是相同的,不变的。绝对的、真实的数学时间,就其自身及其本质而言,是永远均匀地流动的,不依赖于任何外界事物。过去,人们极其坚定地相信这些古典的时空概念是绝对正确的,因此,哲学家们常常把它们看做某种先验的东西,而科学家们连想也没有想到可能有人对这些概念产生怀疑。但是,在20世纪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开始了解到,要是硬把实验物理学最精密的方法所得到的许多结果纳入古典时空概念的框框,就会出现一些显而易见的矛盾。这个事实使当代最出色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产生了一个革命的想法,他认为,如果抛开那些传统的借口,就根本没有任何理由把古典的时空概念看做绝对真理,人们不仅有可能、并且也应该改变这些概念,使它们同新的、更精密的实验相适应。事实上,既然古典的时空概念是在人类日常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那么,要是今天根据高度发展的实验技术建立的精密的观察方法表明,那些旧的概念过于粗糙,过于不精确,它们之所以能够用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用于物理学发展的初期,仅仅是由于它们同正确概念的差异相当微小,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大惊小怪了。同样,要是现代科学所探索的领域不断扩展,把我们带到两者的差异变得非常巨大、以致古典概念根本无法应用的场合,我们也不应该感到惊讶。使古典概念从根本上遭到批判的一个最重要的实验结果,是人们发现了真空中的光速是一个常数(等于300,000公里每秒),并且是一切可能的物理速度的上限。这个出人意料之外的重要结论,主要是从美国物理学家迈克耳孙和莫利的实验得出的。19世纪末,他们千方百计想观察地球的运动对光的传播速度的影响。他们的脑子里还是当时流行的观点,认为光是一种在被称为“以太”的媒质中运动的波。这样,它的表现就应该像在池塘表面上运动的水波那样。当时人们还认为,地球也是在穿过这种以太媒质运动的,很像是一艘在水面上运动的小船。在小船上的乘客看来,小船激起的涟漪朝着小船运动方向向前扩展的速度,要比涟漪向后扩展的速度慢一些,因为在前一种情况下要从涟漪原来的速度减去小船的速度,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却要把两个速度相加起来。我们把这叫做速度相加定理,这个定理一直被看做是不证自明的。因此,在穿过以太运动时,光的速度同样应该随着它相对于地球运动的方向的不同而显得不尽相同。既然如此,只要测量出光在不同方向上的速度,就应该能够测定地球在以太中的运动速度了。但是,迈克耳孙和莫利却发现,地球的运动对光速根本没有任何影响,不管在哪一个方向上,光的速度都是完全相等的。这个发现使他们本人和整个科学界都大吃一惊。这个奇怪的结果使他们产生了一种想法:也许是非常不巧,在他们进行那个实验的时候,地球在其环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上正好处在相对于以太静止不动的状态。为了检验事情是不是这样,过了6个月,也就是当地球在太阳的另一侧朝着相反的方向运行时,他们又重复做了那个实验。但是,这一次也同样测不出光速有任何不同。既然已经确定,光速的表现同水波的速度不一样,那么,剩下来的可能性就是假定它的表现和子弹相同了。如果我们用小船上的枪射出一颗子弹,那么,在乘客看来,这颗子弹不管是朝哪个方向射出,它离开运动中的小船的速度都是相同的——事实上,迈克耳孙和莫利也已经发现,从运动中的地球朝不同方向发射出的光,它们离开地球的速度也全都相等。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站在岸上的观察者就会发现,朝着小船前进方向射出的子弹的运动速度,要比朝着相反方向射出的子弹更快一些:在前一种情况下,小船的速度会同子弹的出膛速度相加在一起,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却要从子弹的出膛速度减去小船的速度——而这同样是速度相加定理告诉我们的。与此相应,我们也应该认为,从某个相对于我们与运动的光源发射出的光,它的速度必定会随着同运动方向所形成的发射角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实验告诉我们,实际情形也不是如此。我们就拿电中性的π介子作为例子吧!π介子是一种非常小的亚原子粒子,它在衰变时会发射出两个光脉冲。已经发现,不管这两个脉冲的发射方向同原来母π介子的运动方向有什么关系,它们射出的速度总是相同的,甚至在π介子本身以接近于光速的速度运动时也是这样。于是我们发现,前面提到的两种实验都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前一种实验表明,光速的表现同常规水波的速度不一样;而后一种实验则表明,光速的表现也不同于常规子弹的速度。总而言之,我们的发现是:不管观察者在做什么运动(我们是从运动中的地球上进行观察的),也不管光源在做什么运动(我们所观察的是从运动中的π介子发出的光),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总是具有恒定的值。我前面提到过,光速有另外一个性质——光速是无法超越的极限速度。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啊,”你们可能会说,“难道不可能把若干个比较小的速度相加起来,构成一个超过光速的速度吗?”举个例子吧!我们可以设想有一列跑得非常快的火车,就说它的速度等于光速的3/4吧,再设想有一个人在车顶上朝火车头跑去,他的速度也等于光速的3/4。按照速度相加定理,这两个速度合成的总速度应该等于光速的1.5倍,因此,那个在车顶上跑的人应该能够赶上并超过路边信号灯所发出的光束。但是,实际情况是:既然光速固定不变是一个实验事实,所以,在现在所说的这个例子里,合成速度就必定小于我们上面所预期的速度值——它不能超过极限值c。因此,我们应该得出结论说,即使对于比较小的速度来说,古典的速度相加定理也肯定是不正确的。关于这个问题的数学处理,我不想在这里细说,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们,在计算两个叠加运动的合成速度方面,它得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新公式。如果v1和v2是那两个要相加的速度, c是光速,那么,合成速度与原来速度的关系应该是(1)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如果原来两个速度都很小——我说很小,是同光速相比较而言的——那么,上式分母的第二项同1相比较,就可以略去不计,这时,你所得到的就是古典的速度相加定理。但是,如果v1和v2都不算小,那么,你所得到的结果就总是比这两个速度的算术和小一些。例如,在上面所说的那个人在火车顶上奔跑的场合下,v1=(3/4)c,v2=(3/4)c,这时,用上面公式得出的合成速度,v=(24/25)c,这仍然小于光的速度。在一种特殊的场合下,即当原来两个速度当中有一个等于c的时候,不管另一个速度有多大,用公式(1)所得出的合成速度都等于c。由此可见。不管把多少个速度相加起来,也永远得不到比光速更大的速度。你大概也乐意知道,这个公式已经由实验加以证明了——人们在实验中确实发现,两个速度的合成值总是小于它们的和。既然我们承认速度有一个上限,我们现在就可以着手批判古典的时空概念了。在这里,我们的第一支箭要对准根据这种概念建立起来的同时性概念。“你把火腿炒鸡蛋端上你在伦敦的餐桌,正好与开普敦矿井中那些炸药的爆炸同时。”——当你说这句话的时候,你一定认为,你知道你的意思是什么。但是,我马上就要指出,你并不知道你自己在说什么,并且严格他说,这句话是没有任何确切含意的。事实上,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检验这两个事件到底是不是同时发生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呢?你会说,只要在发生这两件事时,那两个地方的时钟指着同一个时刻就行了。但是,这时马上产生了一个问题:你怎样把这两个离得很远的时钟弄到一块,让它们同时指着同一个时刻呢?这样一来,我们就又回到原先的问题上来了。由于真空中的光速不依赖于光源的运动状态和测量光速的系统,这件事是一个最精确地确定了的实验事实,我们就必须认为,下面所要介绍的测量距离和核对不同观察站的时钟的方法,是最为正当的方法,并且,要是你稍稍多想一想,你就一定会同意说,它同时也是惟一合理的方法。设想我们从A站发出一个光信号,让这个光信号一到达B站,就马上返回A站。这样,在A站记录到的从发出信号到信号返回A站的时间的一半,乘上固定不变的光速,应该就是A站与B站的距离。如果在信号到达B站的瞬时,当地的时钟正好指着A站在发出信号和收到信号的瞬时所记录下的两个时间的平均值,我们就说,A站和B站的时钟是彼此对准了的。对固定在一个刚体上的各个观察站,用这种方法把时钟一一对准,我们最后就得到了我们所希望有的参考系,因而就能够回答两个在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是否同时的问题了。但是,这些结果会不会为另一个参考系中的观察者所认可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假定这两个参考系是固定在两个不同的刚体上的,或者就说是固定在两枚以同一固定不变的速度朝相反方向飞行的长火箭上吧。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参考系的时间怎样才能彼此对准。假定每一枚火箭的头尾两端各有一个固定不动的观察者,这4个观察者首先必须把他们的表彼此对准。这时,每一枚火箭上的两个人,都可以把前面所说对准时钟的办法变通一下,把他们的表彼此对准。这就是从火箭的正当中(这可以用量尺测量好)发出一个光信号,当这个信号从火箭的正当中传到它的头尾两端时,每一端的观察者就都把自己的表拨到零点。这样,按照前面的规定,这两个观察者已经把他们自己那个参考系中的同时性标准确定下来,把他们的表“对准”了——当然啦,这是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来说的。现在他们决定看看他们火箭上的时间记录是不是同另一枚火箭上的记录相符。譬如说,当处在不同火箭上的两个观察者彼此擦身而过时,看看他们的表是不是指着同一个时刻?这可以用下面的方法来检验:他们在每一枚火箭的几何中点插上一根带电的导体,让两枚火箭互相掠过,且它们的中点彼此对准时,在两根带电导体之间跳过一个电火花,这样一来,光信号便同时从每一枚火箭的中点向两端传播,如图(a)所示。过了一会儿,火箭2上面的观察者2A和2B所看到的情形表示在图(b)上。这时火箭1已经相对于火箭2运动开了,两个光束朝着前后两个方向移动了相等的距离。但是请大家注意这时发生了什么事情。由于观察者1B是朝着向他射过来的光束运动的(在观察者2A和2B看来,情形就是这样),所以在火箭1上向后行进的光束已经到达观察者1B的位置。按照2A和2B的看法,这是因为这个光束所需要走过的距离比较短。因此,观察者1B便把他的表拨到零点,而其他人都还没有动作。在图(c)中,光束已经到达火箭2的两端,这时观察者2A和2B便同时把他们的表拨到零点。只有到图(d)的情况出现时,火箭1上向前传播的光束才到达观察者1A的位置,使他觉得是该把自己的表拨到零点的时候了。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知道,在火箭2上的两位观察者看来,火箭1上的那两位并没有对好他们的表——他们的表不会显示出相同的时间。当然啦,我们也很容易表明,在火箭1上面的观察者看来,火箭2上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形。按照他们的看法,“静止不动的”正是他们自己的火箭,而在进行运动的应该是火箭2。现在是观察者2B在朝着射向他的光束前进,而2A却对着光束倒退。因此,在观察者1A和1B看来,是2A和2B没有把他们的表对好,而他们自己却是把表对好了的。其所以会出现这种看法上的差异,是因为当几个事件发生在分隔开的地方时,这两组观察者就必须先进行计算,然后才能决定这些被分隔开的事件是不是同时发生;他们必须扣除光信号从遥远的地方传到他们那里所花费的时间,并且坚定地认为相对于他们来说,来自任何方向的光的速度都是恒定不变的(只有当几个事件发生在同一个地方,也就是不需要进行计算时,才能对这些发生在那个地方的事件是否同时作出普遍认可的判断)。既然这两枚火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所以,要解决这两组观察者之间的争论,就只能够说,这两组观察者的说法,从他们各自的角度看来都是正确的;而究竟哪一方是“绝对”正确的问题,则没有任何物理意义。我怕我这番冗长的议论已经把大家弄得十分疲倦了,不过,要是你们很细心地从头听下来的话,就一定会明白,一旦采纳我们上面所说的时空测量方法,绝对同时的概念就不复存在了——在某个参考系中的同一时间但在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个事件,在另一个参考系看来,将变成被一定时间间隔分隔开的两个事件。这种说法乍一听来是极端反常的。但是,如果我说,你在火车上吃晚饭的时候,你的汤和点心都是在餐车上同一个地方,但却是在铁路上相距很远的两个地方吃下去的,那么,你是不是也会觉得反常呢?其实,关于你在火车上吃晚饭这个例子,也可以换一种说法,说成是,在某个参考系中的同一地点,但在不同时间发生的两个事件,在另一个参考系看来,将变成被一定空间间隔分隔开的两个事件。把这种“正常”的说法同上面那种“荒谬”的说法比较一下,你就会看出,这两种说法是完全对称的,只要把“时间”和“空间”这两个词对换一下,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种说法变成另一种说法。爱因斯坦的整个观点就是:在古典物理学中,时间被看做某种完全不依赖于空间和运动的东西,它是“均匀地流动的,不依赖于任何外界事物”(牛顿语);与此相反,在新的物理学中,空间和时间却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只不过是发生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事件的均匀“时空连续统”的两个不同截面。把这种四维的连续统分裂为三维的空间和一维的时间纯粹是一种任意的作法,这与进行观察时所用的参考系有关。在一个参考系看来,在空间中由距离l、在时间上由间隔t分开的两个事件,从另一个参考系看来,分开它们的空间距离将变成l',时间间隔则变成t',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说是把空间变换成时间或者把时间变换成空间了。同样也不难看出,为什么在我们看来,把时间变换成空间(像在火车上吃晚饭那个例子)是很普通的概念,而从空间变换成时间(这会使同时性变成相对的)却似乎是极为反常了。问题在于,如果我们用“厘米”来测量距离,那么,相应的时间单位就不应该是常用的“秒”,而应该是一种“合理的时间单位”,它等于光信号走过1厘米距离所花的时间,即 000 000 03秒。这样一来,在我们日常经验的范围内,从空间间隔变换成时间间隔所产生的结果实际上是观察不到的,这就似乎证明了时间是某种绝对独立的,不变的东西这种古典观点。但是,在研究速度极高的运动,例如在研究放射性物质所发射出的电子的运动或电子在原子内部的运动时,由于这时在某一时间内走过的距离同用合理时间单位所表示的时间属于同一个数量级,我们就必定会碰到上面所讨论的那两种效应,这时,相对论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即使在速度比较小的区域内,例如在研究我们太阳系中行星的运动时,由于天文观测已经非常精密,也可以观察到这些相对论性效应。不过,想观察到它们,就必须测出行星运动每年总共只有几分之一弧秒的变化。我上面已经尽力为大家说明,对古典时空概念进行批判会导致一个结论,即空间间隔实际上可以变换成时间间隔,时间间隔也可以变换成空间间隔,这就是说,在从不同的运动系统测量同一个距离或时间时,会得到不相同的数量值。对这个问题进行比较简单的数学分析,就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计算这些值的变化的公式,不过,我不想在这里多谈这个问题。我只想简单他说,这个公式告诉我们, 任何一个长度为l0的物体,当它以速度v相对于观察者运动时, 它的长度(在运动方向上)都会缩短,缩短的数量取决于它的速度,也就是说,观察者所测量到的长度l将变成(2)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当v非常接近于c时,l变得越来越小。这就是著名的相对论空间缩短(尺缩)效应。我得赶快补充一点说明,这里的l指的是物体在其运动方向上的长度。它与运动方向成直角的尺寸是不会改变的。结果,物体在其运动方向上便变扁了。与此相似,一个需要花时间t0的过程,在从一个作相对运动的参考系对它进行观察时,它所花的时间,将变得长一些,也就是(3)请大家注意,随着v的增大,t也同样增大。事实上, 当v接近于c时,t会变得非常大,以致所发生的过程几乎停滞下来了。这就是相对论的时间延长(钟慢)效应。正因为这样,人们就产生了一种想法,认为如果宇航员们以接近于光速的速度遨游太空,他们变老的过程就会变得非常之慢,以至于他们几乎不会变老——他们可以永远活下去!我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这两种效应是完全对称的,因此,当一列快速运动的火车上的旅客,正在奇怪为什么那站在月台上的人长得那么瘦、动得那么慢的时候,那站在月台上的旅客对于行驶着的火车上的人,也正好有完全相同的想法哩。乍一看来,这可能叫人觉得有悖常理。确实,这个问题引出了一个所谓“双生子佯谬”,其内容是:有两个孪生兄弟,一个出外旅游,另一个留在家里。按照我前面说明的理论,他们每个人根据他们对另一个人的观察,以及关于光信号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到达,他们通过计算,都认为自己的兄弟会老得慢一些。现在的问题是:当那个出门旅游的兄弟回到家里,两人可以面对面地进行比较时(这时的比较不需要再进行任何计算,因为他们已经又一次处在同一个地方了),他们会发现什么样的结果呢?要想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认识到这两人的立足点是不同的。那个外出的兄弟要想回家,就必须经历加速的过程——先是把速度减慢到零,然后朝着相反的方向重新受到加速。同他那留在家里的兄弟不一样,他一直处在非匀速运动的状态中。只有留在家里的那一个才始终保持匀速运动的条件,因此,他会认为他的兄弟现在并不显得更年轻一些是毫无道理的。在结束这篇演讲之前,我还想再指出一件事。你们也许会觉得奇怪:究竟是什么东西妨碍着我们把物体的速度加速到比光速更快呢?真的,你们可能会这样想,如果我施加给物体的力足够大,时间又足够长,使得它一直不停地加速下去,最后是必定能达到我希望达到的任何速度的。按照一般的力学原理,物体的质量决定了使物体开始运动或使运动物体加快速度的难度。质量越大,使速度增大某一数量的难度也越大。任何物体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超过光速这个事实,使我们可以直接作出结论说,当物体的速度接近于光速的时候,进一步加速所碰到的阻力——换句话说即物体的质量——必定会无限制地增大。数学分析得出了一个计算这种关系的公式,它同公式(2)和(3)非常相似。如果m0是速度非常小的时候的质量,那么,当速度等于v时,质量m将是(4)可见,当v接近于c时,进一步加速所碰到的阻力(即质量)就会变成无限大。因此,c便成为极限速度了。质量发生相对论性变化的效应。是很容易通过实验在高速运动粒子上观察到的。我们就拿电子作为例子吧!电子是原子内部的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它们围绕着原子的中心核而运动。由于它们极轻,很容易对它们进行加速。当把电子从原子中取出并放到特制的粒子加速器中,使它们受到强大电力的作用时,可以把它们加速到非常非常高的速度,同光速只相差一个零点零零几的百分数。在这样大的速度下,进一步加速它们所受到的阻力,相当于比正常电子质量大40 000倍的质量——这是已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坦福实验室中证明了的。不仅如此,时间的延长也已经得到了证实。瑞士日内瓦郊外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高能物理实验室已经发现,不稳定的μ子(一种基本粒子,在正常情况下会在百万分之一秒内发生放射性衰变)在一种形状像个大空心轮胎的圆环形机器中高速回旋运动时,它的寿命会延长30倍。而这个倍数正好是根据前面的时间延长公式所得出的值。可见,在这样大的速度下,古典力学已经完全不再适用了,这时,我们就进入了纯相对论的领域。
可以看自己的论文相似度的软件包括:papercrazy、蚁小二、维普检测、万方检测、中国知网等。
1、中国知网
知网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概念,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国知网CNKI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始建于1999年6月,是国内公认的最全的论文收录平台,查重结果的权威性首屈一指。
作为主流查重工具,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从网站首页右下角进入,支持大学生、研究生论文检测,科研成果检测,图书专著检测,具备Amlc查重系统。
2、万方
万方数据库由万方数据公司开发,是一个涵盖期刊、会议纪要、论文、学术成果、学术会议论文的大型网络数据库,也是和中国知网齐名的专业学术数据库。其《万方期刊》集纳了70多个类目共7600种的科技类期刊全文;
《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是国内唯一的学术会议文献全文数据库;《中国企业、公司及产品数据库》的信息全年100%更新,提供多种形式的载体和版本。
3、维普
论文查重软件网页版,国内权威的论文查重平台之一,于2000年建立,现已成为国际著名的中文专业信息服务网站。维普现可提供论文检测、报告下载、报告验真、机构用户检测、毕业论文管理、作业管理等服务,它采用海量论文动态语义跨域识别加指纹对比基数,能稳定、准确地检测到文章中存在的抄袭和不当引用现象,致力于维护学术诚信,杜绝学术不端。
4、PaperPass
PaperPass诞生于2007年,是最著名的中文文献相似度比对系统之一,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权威、可信赖的中文原创性检查和预防剽窃的在线网站。
其对比库由超过9000万的学术期刊和学位论文,以及数个互联网网页数据库组成,检测范围涵盖所有中文类别,如经济学、法学、文学、医学、军事学等。系统采用了自主研发的动态指纹越级扫描检测技术,检测速度快、精度高,市场反映良好。
5、PaperYY
免费论文查重软件,由武汉亿次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推出,是市面上为数不多以互联网思维运营的免费查重平台,也是全网唯一拥有三端(电脑端/移动端/微信小程序端)的免费查重软件。PaperYY不仅提供查重服务,还能提供专业的全套论文解决方案,是首款能解决问题的专业论文服务系统,每年800万左右毕业生中有约500万使用PaperYY系统解决论文问题。
一、本科毕业论文1、查重率≦30%,毕业论文合格,可以申请毕业论文答辩;2、查重率<10%,可以申请评定校级优秀论文;3、查重率<15%,可以申请评定院级优秀论文;4、30%<查重率<50%,查重检测不合格,给予修改时间至少为一周,修改后查重率<30%为通过,可申请答辩,若仍未通过,则取消答辩资格;5、查重率≧50%,查重检测不合格,由学校组织专家对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的评定,若认定存在严重抄袭行为,则取消答辩资格。二、硕士学位论文1、查重率<10%~15%,学位论文合格,直接送审或答辩;2、15%≦查重率≦30%,去导师处填写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重新检测申请表,申请进行论文修改,时间不超过两天,再检测合格后可参与答辩;3、查重率>30%,学位评定小组将结合核心章节的重复率等因素来确定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类型和性质,必须认真修改论文并延期半年才能填写重新检测申请表,查重通过后申请答辩,严重的直接取消答辩资格。三、博士学位论文1、查重率<5%~10%,直接送审或答辩;2、查重率>20%,由学位评定小组结合核心章节的重复率等处理意见,确定论文学术不端的类型和性质,延期半年至一年申请修改通过后才能答辩,情节严重者取消答辩资格。四、职称期刊论文1、初级职称论文查重率<30%为合格;2、中级/省级职称论文查重率<25%为合格;3、高级/国家级职称论文查重率<20%为合格;4、高级/核心期刊职称论文查重率<8%-15%为合格。
论文发表都需要经过期刊机构的审核,如果论文的相似度较高是很难通过审核的。不同的期刊对论文的原创度要求是不一样的,不同的论文查重系统的论文查重结果也是有差异的。那么论文查重相似度不能超过多少?什么是相似度,论文查重系统通过一系列的算法跟自己的数据库中的论文进行对比检测,如果论文中存在很多跟部分是跟查重系统数据库一致的内容,那么查重系统就会判断论文中存在抄袭和复制。是否构成抄袭我们还得看学校和机构的判断,一般本科论文重复率要求在30%左右,硕博论文重复率在20%一下,普通论文重复率要求在30%左右,核心期刊论文重复率在20%以下。论文中有参考文献引用是允许的,但是在引用参考文献的时候是有一定的格式的,我们要按照学校或者查重系统的要求来进行标注,只有进行了正确的参考文献标注,论文查重系统才不会计算参考文献的重复率。同时参考文献引用不能超过全文的5%。这样也有可能造成参考文献计算到论文的重复率中。论文查重系统的原理都是连续跟查重系统数据库重复太多的数字就会被认为重复, 如果我们论文中存在抄袭的话,可以通过修改其中一部分的数字来进行规避重复率。同时大部分论文查重系统是不能查重图片和表格的,我们可以把一些重要的数据转换成表格和图片,这样也是可以降低论文重复率的。
PPT如何做惊艳 北大毕业论文答辩5min完美陈述的秘密 老师必问6大可怕问题超详细答辩流程
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毕业论文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毕业论文在进行编写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开题报告、论文编写、论文上交评定、论文答辩以及论文评分五个过程,其中开题报告是论文进行的最重要的一个过程,也是论文能否进行的一个重要指标。
首先是准备一份PPT。
PPT最好是自己亲手制作的,自己亲手制作的PPT,比较清楚讲解的内容都有哪些。
PPT不用很精美,不要强求像商业PPT那样充满着酷炫和动画。但也要有所修饰,显示出自己是认真对待的。一个小技巧:参考某个老师上课PPT的风格;
相对于现场答辩,远程视频答辩时评委们会对您的PPT内容多些关注,所以要重视;
PPT页数不要很多,大约18~20页左右就行;
字体建议用微软雅黑、大小设在20比较好,标题设在24(如有标题的话);
背景颜色不要与图表和文字的颜色相混,建议背景采用白色为主;
学校的LOGO最好用透明的,在首页可以放在正中,其它页放在右上方;
PPT上的内容以提纲和图表为主,不要有大量的文字;
PPT的内容以要解决的问题、问题的分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方法及结果为主。
1)PPT首页要醒目、简洁,内容包括:论文标题、学校LOGO、导师姓名、答辩人姓名、专业名称和日期;
2)选题意义:用简短的话介绍一下现实问题和对企业、社会的意义,如果个人的管理背景对评审员会产生好印象的话,也可以顺带提一下;
3)论文架构:可以是思路框架或者目录,用一页显示出来;
4)文献综述、公司背景介绍要简洁一些。尤其是管理概念和国内外研究,评审员并不感兴趣(除非涉及到行业的专有名词可稍作介绍),这一块不要花太多时间,否则会遇到有些评委催促您尽快进入正题,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和答辩的氛围;
5)不要强调创新,创不创新专家们比咱们懂。越强调创新越显示出您看的文献太少;
6)论文要点:存在的问题、分析过程、解决方案和保障措施,尽量用图表来说话;
7)结论部分:强调一下与问题的对应性。
整个PPT要讲解的内容要与学校要求的时间相接近,最好自己写一份详细的讲解内容。试着在家里练习一下,看时间如何控制;
如果是远程视频答辩,要保证环境安静和网络通畅。
其次,准备好一份纸质的论文和笔,以便在评委提出问题和修改意见时可以随时翻阅,并能在需标注的地方进行记录。要及时记下这些问题,要不然您后面就想不起来当时提的什么问题,从而导致不能有针对性地修改。
进入现场
上台时建议向评委老师们行个礼。如果是远程视频答辩,要主动与老师们打招呼。行礼的好处不仅是对他们的尊重,更主要的是行礼可以让您镇静一下情绪,由被动转为主动;
讲话时口齿要清晰。要像向您的客户推荐您的产品那样自信、清楚地传达您的声音;
要控制好节奏,不要太快;
不要读PPT,尽量面向评审员。记不住的地方,可以看看自己的讲稿;
在答辩过程中,要以听和记录为主,对于有分歧的地方,尤其是感到“危机”(可能要通不过)的时候,也要以尊重评委为先,然后再解释自己是如何考虑的(尽量做到自信、心中有数)。因为很多管理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态度好坏却是在每人心中都有一把尺的;
答辩完成后要感谢评审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毕竟他们是来给您把关的)。
最后,无论答辩情况如何,也要坦然面对,该修改的地方要进行修改。
论文答辩也是课程学习的一部分,是在毕业前上的最后一堂课。在这里可以比较综合地总结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并且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同时也可以从评审老师那里面对面得到知识。好好把握,祝愿各位答辩顺利通过!
谁有PPT模板网盘资源?很多朋友上网百度搜索。可是效果差强人意,下载来的不是拼凑版就是不清晰。不仅费时费力,还让人苦恼不已。可以说PPT模板需求是大的,在我们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自己收集整理了各种风格的ppt模板合辑,现在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帮到你,根据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下载就行了。
点击下载2000套精美PPT模板
产品简介:PPT模板是指Powerpoint所用的模板,一套好的PPT模板可以让一篇PPT文稿的形象迅速提升,大大增加可观赏性。 同时又可以让PPT思路更清晰,逻辑更严谨,更方便处理图表、文字、图片等内容,ppt模板又分为动态模板和静态模板,动态模板是通过设置动作和各种动画展示达到表达思想同步的一种时尚式模板。
女士们,先生们:还在人类智慧发展的最初阶段,人们就已经明确地把空间和时间看做发生各种事件的舞台。这种概念一代一代地传下来,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并且,从精密科学开始发展以来,它就被用作对宇宙进行数学描述的基础。伟大的牛顿大概是第一个清楚地阐明了古典的时空概念的人,他在他的《原理》一书中写道:绝对空间就其本质而言,是不依赖于任何外界事物的,它永远是相同的,不变的。绝对的、真实的数学时间,就其自身及其本质而言,是永远均匀地流动的,不依赖于任何外界事物。过去,人们极其坚定地相信这些古典的时空概念是绝对正确的,因此,哲学家们常常把它们看做某种先验的东西,而科学家们连想也没有想到可能有人对这些概念产生怀疑。但是,在20世纪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开始了解到,要是硬把实验物理学最精密的方法所得到的许多结果纳入古典时空概念的框框,就会出现一些显而易见的矛盾。这个事实使当代最出色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产生了一个革命的想法,他认为,如果抛开那些传统的借口,就根本没有任何理由把古典的时空概念看做绝对真理,人们不仅有可能、并且也应该改变这些概念,使它们同新的、更精密的实验相适应。事实上,既然古典的时空概念是在人类日常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那么,要是今天根据高度发展的实验技术建立的精密的观察方法表明,那些旧的概念过于粗糙,过于不精确,它们之所以能够用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用于物理学发展的初期,仅仅是由于它们同正确概念的差异相当微小,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大惊小怪了。同样,要是现代科学所探索的领域不断扩展,把我们带到两者的差异变得非常巨大、以致古典概念根本无法应用的场合,我们也不应该感到惊讶。使古典概念从根本上遭到批判的一个最重要的实验结果,是人们发现了真空中的光速是一个常数(等于300,000公里每秒),并且是一切可能的物理速度的上限。这个出人意料之外的重要结论,主要是从美国物理学家迈克耳孙和莫利的实验得出的。19世纪末,他们千方百计想观察地球的运动对光的传播速度的影响。他们的脑子里还是当时流行的观点,认为光是一种在被称为“以太”的媒质中运动的波。这样,它的表现就应该像在池塘表面上运动的水波那样。当时人们还认为,地球也是在穿过这种以太媒质运动的,很像是一艘在水面上运动的小船。在小船上的乘客看来,小船激起的涟漪朝着小船运动方向向前扩展的速度,要比涟漪向后扩展的速度慢一些,因为在前一种情况下要从涟漪原来的速度减去小船的速度,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却要把两个速度相加起来。我们把这叫做速度相加定理,这个定理一直被看做是不证自明的。因此,在穿过以太运动时,光的速度同样应该随着它相对于地球运动的方向的不同而显得不尽相同。既然如此,只要测量出光在不同方向上的速度,就应该能够测定地球在以太中的运动速度了。但是,迈克耳孙和莫利却发现,地球的运动对光速根本没有任何影响,不管在哪一个方向上,光的速度都是完全相等的。这个发现使他们本人和整个科学界都大吃一惊。这个奇怪的结果使他们产生了一种想法:也许是非常不巧,在他们进行那个实验的时候,地球在其环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上正好处在相对于以太静止不动的状态。为了检验事情是不是这样,过了6个月,也就是当地球在太阳的另一侧朝着相反的方向运行时,他们又重复做了那个实验。但是,这一次也同样测不出光速有任何不同。既然已经确定,光速的表现同水波的速度不一样,那么,剩下来的可能性就是假定它的表现和子弹相同了。如果我们用小船上的枪射出一颗子弹,那么,在乘客看来,这颗子弹不管是朝哪个方向射出,它离开运动中的小船的速度都是相同的——事实上,迈克耳孙和莫利也已经发现,从运动中的地球朝不同方向发射出的光,它们离开地球的速度也全都相等。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站在岸上的观察者就会发现,朝着小船前进方向射出的子弹的运动速度,要比朝着相反方向射出的子弹更快一些:在前一种情况下,小船的速度会同子弹的出膛速度相加在一起,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却要从子弹的出膛速度减去小船的速度——而这同样是速度相加定理告诉我们的。与此相应,我们也应该认为,从某个相对于我们与运动的光源发射出的光,它的速度必定会随着同运动方向所形成的发射角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实验告诉我们,实际情形也不是如此。我们就拿电中性的π介子作为例子吧!π介子是一种非常小的亚原子粒子,它在衰变时会发射出两个光脉冲。已经发现,不管这两个脉冲的发射方向同原来母π介子的运动方向有什么关系,它们射出的速度总是相同的,甚至在π介子本身以接近于光速的速度运动时也是这样。于是我们发现,前面提到的两种实验都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前一种实验表明,光速的表现同常规水波的速度不一样;而后一种实验则表明,光速的表现也不同于常规子弹的速度。总而言之,我们的发现是:不管观察者在做什么运动(我们是从运动中的地球上进行观察的),也不管光源在做什么运动(我们所观察的是从运动中的π介子发出的光),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总是具有恒定的值。我前面提到过,光速有另外一个性质——光速是无法超越的极限速度。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啊,”你们可能会说,“难道不可能把若干个比较小的速度相加起来,构成一个超过光速的速度吗?”举个例子吧!我们可以设想有一列跑得非常快的火车,就说它的速度等于光速的3/4吧,再设想有一个人在车顶上朝火车头跑去,他的速度也等于光速的3/4。按照速度相加定理,这两个速度合成的总速度应该等于光速的1.5倍,因此,那个在车顶上跑的人应该能够赶上并超过路边信号灯所发出的光束。但是,实际情况是:既然光速固定不变是一个实验事实,所以,在现在所说的这个例子里,合成速度就必定小于我们上面所预期的速度值——它不能超过极限值c。因此,我们应该得出结论说,即使对于比较小的速度来说,古典的速度相加定理也肯定是不正确的。关于这个问题的数学处理,我不想在这里细说,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们,在计算两个叠加运动的合成速度方面,它得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新公式。如果v1和v2是那两个要相加的速度, c是光速,那么,合成速度与原来速度的关系应该是(1)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如果原来两个速度都很小——我说很小,是同光速相比较而言的——那么,上式分母的第二项同1相比较,就可以略去不计,这时,你所得到的就是古典的速度相加定理。但是,如果v1和v2都不算小,那么,你所得到的结果就总是比这两个速度的算术和小一些。例如,在上面所说的那个人在火车顶上奔跑的场合下,v1=(3/4)c,v2=(3/4)c,这时,用上面公式得出的合成速度,v=(24/25)c,这仍然小于光的速度。在一种特殊的场合下,即当原来两个速度当中有一个等于c的时候,不管另一个速度有多大,用公式(1)所得出的合成速度都等于c。由此可见。不管把多少个速度相加起来,也永远得不到比光速更大的速度。你大概也乐意知道,这个公式已经由实验加以证明了——人们在实验中确实发现,两个速度的合成值总是小于它们的和。既然我们承认速度有一个上限,我们现在就可以着手批判古典的时空概念了。在这里,我们的第一支箭要对准根据这种概念建立起来的同时性概念。“你把火腿炒鸡蛋端上你在伦敦的餐桌,正好与开普敦矿井中那些炸药的爆炸同时。”——当你说这句话的时候,你一定认为,你知道你的意思是什么。但是,我马上就要指出,你并不知道你自己在说什么,并且严格他说,这句话是没有任何确切含意的。事实上,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检验这两个事件到底是不是同时发生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呢?你会说,只要在发生这两件事时,那两个地方的时钟指着同一个时刻就行了。但是,这时马上产生了一个问题:你怎样把这两个离得很远的时钟弄到一块,让它们同时指着同一个时刻呢?这样一来,我们就又回到原先的问题上来了。由于真空中的光速不依赖于光源的运动状态和测量光速的系统,这件事是一个最精确地确定了的实验事实,我们就必须认为,下面所要介绍的测量距离和核对不同观察站的时钟的方法,是最为正当的方法,并且,要是你稍稍多想一想,你就一定会同意说,它同时也是惟一合理的方法。设想我们从A站发出一个光信号,让这个光信号一到达B站,就马上返回A站。这样,在A站记录到的从发出信号到信号返回A站的时间的一半,乘上固定不变的光速,应该就是A站与B站的距离。如果在信号到达B站的瞬时,当地的时钟正好指着A站在发出信号和收到信号的瞬时所记录下的两个时间的平均值,我们就说,A站和B站的时钟是彼此对准了的。对固定在一个刚体上的各个观察站,用这种方法把时钟一一对准,我们最后就得到了我们所希望有的参考系,因而就能够回答两个在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是否同时的问题了。但是,这些结果会不会为另一个参考系中的观察者所认可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假定这两个参考系是固定在两个不同的刚体上的,或者就说是固定在两枚以同一固定不变的速度朝相反方向飞行的长火箭上吧。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参考系的时间怎样才能彼此对准。假定每一枚火箭的头尾两端各有一个固定不动的观察者,这4个观察者首先必须把他们的表彼此对准。这时,每一枚火箭上的两个人,都可以把前面所说对准时钟的办法变通一下,把他们的表彼此对准。这就是从火箭的正当中(这可以用量尺测量好)发出一个光信号,当这个信号从火箭的正当中传到它的头尾两端时,每一端的观察者就都把自己的表拨到零点。这样,按照前面的规定,这两个观察者已经把他们自己那个参考系中的同时性标准确定下来,把他们的表“对准”了——当然啦,这是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来说的。现在他们决定看看他们火箭上的时间记录是不是同另一枚火箭上的记录相符。譬如说,当处在不同火箭上的两个观察者彼此擦身而过时,看看他们的表是不是指着同一个时刻?这可以用下面的方法来检验:他们在每一枚火箭的几何中点插上一根带电的导体,让两枚火箭互相掠过,且它们的中点彼此对准时,在两根带电导体之间跳过一个电火花,这样一来,光信号便同时从每一枚火箭的中点向两端传播,如图(a)所示。过了一会儿,火箭2上面的观察者2A和2B所看到的情形表示在图(b)上。这时火箭1已经相对于火箭2运动开了,两个光束朝着前后两个方向移动了相等的距离。但是请大家注意这时发生了什么事情。由于观察者1B是朝着向他射过来的光束运动的(在观察者2A和2B看来,情形就是这样),所以在火箭1上向后行进的光束已经到达观察者1B的位置。按照2A和2B的看法,这是因为这个光束所需要走过的距离比较短。因此,观察者1B便把他的表拨到零点,而其他人都还没有动作。在图(c)中,光束已经到达火箭2的两端,这时观察者2A和2B便同时把他们的表拨到零点。只有到图(d)的情况出现时,火箭1上向前传播的光束才到达观察者1A的位置,使他觉得是该把自己的表拨到零点的时候了。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知道,在火箭2上的两位观察者看来,火箭1上的那两位并没有对好他们的表——他们的表不会显示出相同的时间。当然啦,我们也很容易表明,在火箭1上面的观察者看来,火箭2上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形。按照他们的看法,“静止不动的”正是他们自己的火箭,而在进行运动的应该是火箭2。现在是观察者2B在朝着射向他的光束前进,而2A却对着光束倒退。因此,在观察者1A和1B看来,是2A和2B没有把他们的表对好,而他们自己却是把表对好了的。其所以会出现这种看法上的差异,是因为当几个事件发生在分隔开的地方时,这两组观察者就必须先进行计算,然后才能决定这些被分隔开的事件是不是同时发生;他们必须扣除光信号从遥远的地方传到他们那里所花费的时间,并且坚定地认为相对于他们来说,来自任何方向的光的速度都是恒定不变的(只有当几个事件发生在同一个地方,也就是不需要进行计算时,才能对这些发生在那个地方的事件是否同时作出普遍认可的判断)。既然这两枚火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所以,要解决这两组观察者之间的争论,就只能够说,这两组观察者的说法,从他们各自的角度看来都是正确的;而究竟哪一方是“绝对”正确的问题,则没有任何物理意义。我怕我这番冗长的议论已经把大家弄得十分疲倦了,不过,要是你们很细心地从头听下来的话,就一定会明白,一旦采纳我们上面所说的时空测量方法,绝对同时的概念就不复存在了——在某个参考系中的同一时间但在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个事件,在另一个参考系看来,将变成被一定时间间隔分隔开的两个事件。这种说法乍一听来是极端反常的。但是,如果我说,你在火车上吃晚饭的时候,你的汤和点心都是在餐车上同一个地方,但却是在铁路上相距很远的两个地方吃下去的,那么,你是不是也会觉得反常呢?其实,关于你在火车上吃晚饭这个例子,也可以换一种说法,说成是,在某个参考系中的同一地点,但在不同时间发生的两个事件,在另一个参考系看来,将变成被一定空间间隔分隔开的两个事件。把这种“正常”的说法同上面那种“荒谬”的说法比较一下,你就会看出,这两种说法是完全对称的,只要把“时间”和“空间”这两个词对换一下,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种说法变成另一种说法。爱因斯坦的整个观点就是:在古典物理学中,时间被看做某种完全不依赖于空间和运动的东西,它是“均匀地流动的,不依赖于任何外界事物”(牛顿语);与此相反,在新的物理学中,空间和时间却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只不过是发生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事件的均匀“时空连续统”的两个不同截面。把这种四维的连续统分裂为三维的空间和一维的时间纯粹是一种任意的作法,这与进行观察时所用的参考系有关。在一个参考系看来,在空间中由距离l、在时间上由间隔t分开的两个事件,从另一个参考系看来,分开它们的空间距离将变成l',时间间隔则变成t',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说是把空间变换成时间或者把时间变换成空间了。同样也不难看出,为什么在我们看来,把时间变换成空间(像在火车上吃晚饭那个例子)是很普通的概念,而从空间变换成时间(这会使同时性变成相对的)却似乎是极为反常了。问题在于,如果我们用“厘米”来测量距离,那么,相应的时间单位就不应该是常用的“秒”,而应该是一种“合理的时间单位”,它等于光信号走过1厘米距离所花的时间,即 000 000 03秒。这样一来,在我们日常经验的范围内,从空间间隔变换成时间间隔所产生的结果实际上是观察不到的,这就似乎证明了时间是某种绝对独立的,不变的东西这种古典观点。但是,在研究速度极高的运动,例如在研究放射性物质所发射出的电子的运动或电子在原子内部的运动时,由于这时在某一时间内走过的距离同用合理时间单位所表示的时间属于同一个数量级,我们就必定会碰到上面所讨论的那两种效应,这时,相对论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即使在速度比较小的区域内,例如在研究我们太阳系中行星的运动时,由于天文观测已经非常精密,也可以观察到这些相对论性效应。不过,想观察到它们,就必须测出行星运动每年总共只有几分之一弧秒的变化。我上面已经尽力为大家说明,对古典时空概念进行批判会导致一个结论,即空间间隔实际上可以变换成时间间隔,时间间隔也可以变换成空间间隔,这就是说,在从不同的运动系统测量同一个距离或时间时,会得到不相同的数量值。对这个问题进行比较简单的数学分析,就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计算这些值的变化的公式,不过,我不想在这里多谈这个问题。我只想简单他说,这个公式告诉我们, 任何一个长度为l0的物体,当它以速度v相对于观察者运动时, 它的长度(在运动方向上)都会缩短,缩短的数量取决于它的速度,也就是说,观察者所测量到的长度l将变成(2)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当v非常接近于c时,l变得越来越小。这就是著名的相对论空间缩短(尺缩)效应。我得赶快补充一点说明,这里的l指的是物体在其运动方向上的长度。它与运动方向成直角的尺寸是不会改变的。结果,物体在其运动方向上便变扁了。与此相似,一个需要花时间t0的过程,在从一个作相对运动的参考系对它进行观察时,它所花的时间,将变得长一些,也就是(3)请大家注意,随着v的增大,t也同样增大。事实上, 当v接近于c时,t会变得非常大,以致所发生的过程几乎停滞下来了。这就是相对论的时间延长(钟慢)效应。正因为这样,人们就产生了一种想法,认为如果宇航员们以接近于光速的速度遨游太空,他们变老的过程就会变得非常之慢,以至于他们几乎不会变老——他们可以永远活下去!我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这两种效应是完全对称的,因此,当一列快速运动的火车上的旅客,正在奇怪为什么那站在月台上的人长得那么瘦、动得那么慢的时候,那站在月台上的旅客对于行驶着的火车上的人,也正好有完全相同的想法哩。乍一看来,这可能叫人觉得有悖常理。确实,这个问题引出了一个所谓“双生子佯谬”,其内容是:有两个孪生兄弟,一个出外旅游,另一个留在家里。按照我前面说明的理论,他们每个人根据他们对另一个人的观察,以及关于光信号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到达,他们通过计算,都认为自己的兄弟会老得慢一些。现在的问题是:当那个出门旅游的兄弟回到家里,两人可以面对面地进行比较时(这时的比较不需要再进行任何计算,因为他们已经又一次处在同一个地方了),他们会发现什么样的结果呢?要想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认识到这两人的立足点是不同的。那个外出的兄弟要想回家,就必须经历加速的过程——先是把速度减慢到零,然后朝着相反的方向重新受到加速。同他那留在家里的兄弟不一样,他一直处在非匀速运动的状态中。只有留在家里的那一个才始终保持匀速运动的条件,因此,他会认为他的兄弟现在并不显得更年轻一些是毫无道理的。在结束这篇演讲之前,我还想再指出一件事。你们也许会觉得奇怪:究竟是什么东西妨碍着我们把物体的速度加速到比光速更快呢?真的,你们可能会这样想,如果我施加给物体的力足够大,时间又足够长,使得它一直不停地加速下去,最后是必定能达到我希望达到的任何速度的。按照一般的力学原理,物体的质量决定了使物体开始运动或使运动物体加快速度的难度。质量越大,使速度增大某一数量的难度也越大。任何物体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超过光速这个事实,使我们可以直接作出结论说,当物体的速度接近于光速的时候,进一步加速所碰到的阻力——换句话说即物体的质量——必定会无限制地增大。数学分析得出了一个计算这种关系的公式,它同公式(2)和(3)非常相似。如果m0是速度非常小的时候的质量,那么,当速度等于v时,质量m将是(4)可见,当v接近于c时,进一步加速所碰到的阻力(即质量)就会变成无限大。因此,c便成为极限速度了。质量发生相对论性变化的效应。是很容易通过实验在高速运动粒子上观察到的。我们就拿电子作为例子吧!电子是原子内部的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它们围绕着原子的中心核而运动。由于它们极轻,很容易对它们进行加速。当把电子从原子中取出并放到特制的粒子加速器中,使它们受到强大电力的作用时,可以把它们加速到非常非常高的速度,同光速只相差一个零点零零几的百分数。在这样大的速度下,进一步加速它们所受到的阻力,相当于比正常电子质量大40 000倍的质量——这是已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坦福实验室中证明了的。不仅如此,时间的延长也已经得到了证实。瑞士日内瓦郊外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高能物理实验室已经发现,不稳定的μ子(一种基本粒子,在正常情况下会在百万分之一秒内发生放射性衰变)在一种形状像个大空心轮胎的圆环形机器中高速回旋运动时,它的寿命会延长30倍。而这个倍数正好是根据前面的时间延长公式所得出的值。可见,在这样大的速度下,古典力学已经完全不再适用了,这时,我们就进入了纯相对论的领域。
论文背景不给无法给出准确的材料,以下是相对论的基本概念,精选一些,希望对你有用。【基本概念】相对论(Principle of relativity relativism[5relEtivizEm] relativity[7relE5tiviti] theory of relativity)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主要由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创立,分为狭义相对论(特殊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一般相对论)。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是相对性原理,即物理定律与参照系的选择无关。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区别是,前者讨论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参照系(惯系参照系)之间的物理定律,后者则推广到具有加速度的参照系中(非惯性系),并在等效原理的假设下,广泛应用于引力场中。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奠定了经典物理学基础的经典力学,不适用于高速运动的物体和微观领域。相对论解决了高速运动问题;量子力学解决了微观亚原子条件下的问题。相对论颠覆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空间”等全新的概念。狭义相对论最著名的推论是质能公式,它可以用来计算核反应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并导致了原子弹的诞生。而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引力透镜和黑洞,也相继被天文观测所证实。【提出过程】除了量子理论以外,1905年刚刚得到博士学位的爱因斯坦发表的一篇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文章引发了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另一场革命。文章研究的是物体的运动对光学现象的影响,这是当时经典物理学面对的另一个难题。爱因斯坦提出了两条基本原理作为讨论运动物体光学现象的基础。第一个叫做相对性原理。它是说:如果坐标系K'相对于坐标系K作匀速运动而没有转动,则相对于这两个坐标系所做的任何物理实验,都不可能区分哪个是坐标系K,哪个是坐标系K′。第二个原理叫光速不变原理,它是说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是恒定的,它不依赖于发光物体的运动速度。从表面上看,光速不变似乎与相对性原理冲突。因为按照经典力学速度的合成法则,对于K′和K这两个做相对匀速运动的坐标系,光速应该不一样。爱因斯坦认为,要承认这两个原理没有抵触,就必须重新分析时间与空间的物理概念。爱因斯坦发现,如果承认光速不变原理与相对性原理是相容的,那么这两条假设都必须摒弃。这时,对一个钟是同时发生的事件,对另一个钟不一定是同时的,同时性有了相对性。在两个有相对运动的坐标系中,测量两个特定点之间的距离得到的数值不再相等。距离也有了相对性。如果设K坐标系中一个事件可以用三个空间坐标x、 y、z和一个时间坐标t来确定,而K′坐标系中同一个事件由x′、y′、z′和t′来确定,则爱因斯坦发现,x′、y′、z′和t′可以通过一组方程由 x、y、z和t求出来。两个坐标系的相对运动速度和光速c是方程的唯一参数。这个方程最早是由洛仑兹得到的,所以称为洛仑兹变换。利用洛仑兹变换很容易证明,钟会因为运动而变慢,尺在运动时要比静止时短,速度的相加满足一个新的法则。相对性原理也被表达为一个明确的数学条件,即在洛仑兹变换下,带撇的空时变量x'、y'、z'、t'将代替空时变量x、y、z、t,而任何自然定律的表达式仍取与原来完全相同的形式。人们称之为普遍的自然定律对于洛仑兹变换是协变的。这一点在我们探索普遍的自然定律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在经典物理学中,时间是绝对的。它一直充当着不同于三个空间坐标的独立角色。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时间与空间联系起来了。认为物理的现实世界是各个事件组成的,每个事件由四个数来描述。这四个数就是它的时空坐标t和x、y、z,它们构成一个四维的连续空间,通常称为闵可夫斯基四维空间。在相对论中,用四维方式来考察物理的现实世界是很自然的。狭义相对论导致的另一个重要的结果是关于质量和能量的关系。在爱因斯坦以前,物理学家一直认为质量和能量是截然不同的,它们是分别守恒的量。爱因斯坦发现,在相对论中质量与能量密不可分,两个守恒定律结合为一个定律。他给出了一个著名的质量-能量公式:E=mc^2,其中c为光速。于是质量可以看作是它的能量的量度。计算表明,微小的质量蕴涵着巨大的能量。这个奇妙的公式为人类获取巨大的能量,制造原子弹和氢弹以及利用原子能发电等奠定了理论基础。对爱因斯坦引入的这些全新的概念,大部分物理学家,其中包括相对论变换关系的奠基人洛仑兹,都觉得难以接受。旧的思想方法的障碍,使这一新的物理理论直到一代人之后才为广大物理学家所熟悉,就连瑞典皇家科学院,1922年把诺贝尔奖金授予爱因斯坦时,也只是说“由于他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更由于他发现了光电效应的定律。”对于相对论只字未提。爱因斯坦于1915年进一步建立起了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性原理还仅限于两个相对做匀速运动的坐标系,而在广义相对论性原理中匀速运动这个限制被取消了。他引入了一个等效原理,认为我们不可能区分引力效应和非匀速运动,即非匀速运动和引力是等效的。他进而分析了光线在靠近一个行星附近穿过时会受到引力而弯折的现象,认为引力的概念本身完全不必要。可以认为行星的质量使它附近的空间变成弯曲,光线走的是最短程线。基于这些讨论,爱因斯坦导出了一组方程,它们可以确定由物质的存在而产生的弯曲空间几何。利用这个方程,爱因斯坦计算了水星近日点的位移量,与实验观测值完全一致,解决了一个长期解释不了的困难问题,这使爱因斯坦激动不已。他在写给埃伦菲斯特的信中这样写道:“……方程给出了近日点的正确数值,你可以想象我有多高兴!有好几天,我高兴得不知怎样才好。”1915年11月25日,爱因斯坦把题为“万有引力方程”的论文提交给了柏林的普鲁士科学院,完整地论述了广义相对论。在这篇文章中他不仅解释了天文观测中发现的水星轨道近日点移动之谜,而且还预言:星光经过太阳会发生偏折,偏折角度相当于牛顿理论所预言的数值的两倍。第一次世界大战延误了对这个数值的测定。1919年5月25日的日全食给人们提供了大战后的第一次观测机会。英国人爱丁顿奔赴非洲西海岸的普林西比岛,进行了这一观测。11月6日,汤姆逊在英国皇家学会和皇家天文学会联席会议上郑重宣布:得到证实的是爱因斯坦而不是牛顿所预言的结果。他称赞道“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爱因斯坦发现的不是一个小岛,而是整整一个科学思想的新大陆。”泰晤士报以“科学上的革命”为题对这一重大新闻做了报道。消息传遍全世界,爱因斯坦成了举世瞩目的名人。广义相对论也被提高到神话般受人敬仰的宝座。从那时以来,人们对广义相对论的实验检验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太阳系内部引力场非常弱,引力效应本身就非常小,广义相对论的理论结果与牛顿引力理论的偏离很小,观测非常困难。七十年代以来,由于射电天文学的进展,观测的距离远远突破了太阳系,观测的精度随之大大提高。特别是1974年9月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泰勒和他的学生赫尔斯,用305米口径的大型射电望远镜进行观测时,发现了脉冲双星,它是一个中子星和它的伴星在引力作用下相互绕行,周期只有天,它的表面的引力比太阳表面强十万倍,是地球上甚至太阳系内不可能获得的检验引力理论的实验室。经过长达十余年的观测,他们得到了与广义相对论的预言符合得非常好的结果。由于这一重大贡献,泰勒和赫尔斯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物理奖。[编辑本段]【狭义理论】·狭义相对论的概念马赫和休谟的哲学对爱因斯坦影响很大。马赫认为时间和空间的量度与物质运动有关。时空的观念是通过经验形成的。绝对时空无论依据什么经验也不能把握。休谟更具体的说:空间和广延不是别的,而是按一定次序分布的可见的对象充满空间。而时间总是又能够变化的对象的可觉察的变化而发现的。1905年爱因斯坦指出,迈克尔逊和莫雷实验实际上说明关于“以太”的整个概念是多余的,光速是不变的。而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念是错误的。不存在绝对静止的参照物,时间测量也是随参照系不同而不同的。他用光速不变和相对性原理提出了洛仑兹变换。创立了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是建立在四维时空观上的一个理论,因此要弄清相对论的内容,要先对相对论的时空观有个大体了解。在数学上有各种多维空间,但目前为止,我们认识的物理世界只是四维,即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现代微观物理学提到的高维空间是另一层意思,只有数学意义,在此不做讨论。四维时空是构成真实世界的最低维度,我们的世界恰好是四维,至于高维真实空间,至少现在我们还无法感知。我在一个帖子上说过一个例子,一把尺子在三维空间里(不含时间)转动,其长度不变,但旋转它时,它的各坐标值均发生了变化,且坐标之间是有联系的。四维时空的意义就是时间是第四维坐标,它与空间坐标是有联系的,也就是说时空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四维时空不仅限于此,由质能关系知,质量和能量实际是一回事,质量(或能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与运动状态相关的,比如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在四维时空里,质量(或能量)实际是四维动量的第四维分量,动量是描述物质运动的量,因此质量与运动状态有关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在四维时空里,动量和能量实现了统一,称为能量动量四矢。另外在四维时空里还定义了四维速度,四维加速度,四维力,电磁场方程组的四维形式等。值得一提的是,电磁场方程组的四维形式更加完美,完全统一了电和磁,电场和磁场用一个统一的电磁场张量来描述。四维时空的物理定律比三维定律要完美的多,这说明我们的世界的确是四维的。可以说至少它比牛顿力学要完美的多。至少由它的完美性,我们不能对它妄加怀疑。相对论中,时间与空间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四维时空,能量与动量也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四维动量。这说明自然界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量之间可能存在深刻的联系。在今后论及广义相对论时我们还会看到,时空与能量动量四矢之间也存在着深刻的联系。·狭义论原理物质在相互作用中作永恒的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无物质的运动,由于物质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运动的,因此,必须在物质的相互关系中描述运动,而不可能孤立的描述运动。也就是说,运动必须有一个参考物,这个参考物就是参考系。伽利略曾经指出,运动的船与静止的船上的运动不可区分,也就是说,当你在封闭的船舱里,与外界完全隔绝,那么即使你拥有最发达的头脑,最先进的仪器,也无从感知你的船是匀速运动,还是静止。更无从感知速度的大小,因为没有参考。比如,我们不知道我们整个宇宙的整体运动状态,因为宇宙是封闭的。爱因斯坦将其引用,作为狭义相对论的第一个基本原理:狭义相对性原理。其内容是:惯性系之间完全等价,不可区分。著名的麦克尔逊·莫雷实验彻底否定了光的以太学说,得出了光与参考系无关的结论。也就是说,无论你站在地上,还是站在飞奔的火车上,测得的光速都是一样的。这就是狭义相对论的第二个基本原理:光速不变原理。由这两条基本原理可以直接推导出相对论的坐标变换式,速度变换式等所有的狭义相对论内容。比如速度变幻,与传统的法则相矛盾,但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比如一辆火车速度是10m/s,一个人在车上相对车的速度也是10m/s,地面上的人看到车上的人的速度不是20m/s,而是(20-10^(-15))m/s左右。在通常情况下,这种相对论效应完全可以忽略,但在接近光速时,这种效应明显增大,比如,火车速度是倍光速,人的速度也是倍光速,那么地面观测者的结论不是倍光速,而是倍光速。车上的人看到后面的射来的光也没有变慢,对他来说也是光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光速是不可超越的,因为无论在那个参考系,光速都是不变的。速度变换已经被粒子物理学的无数实验证明,是无可挑剔的。正因为光的这一独特性质,因此被选为四维时空的唯一标尺。·狭义论效应根据狭义相对性原理,惯性系是完全等价的,因此,在同一个惯性系中,存在统一的时间,称为同时性,而相对论证明,在不同的惯性系中,却没有统一的同时性,也就是两个事件(时空点)在一个惯性系内同时,在另一个惯性系内就可能不同时,这就是同时的相对性,在惯性系中,同一物理过程的时间进程是完全相同的,如果用同一物理过程来度量时间,就可在整个惯性系中得到统一的时间。在今后的广义相对论中可以知道,非惯性系中,时空是不均匀的,也就是说,在同一非惯性系中,没有统一的时间,因此不能建立统一的同时性。相对论导出了不同惯性系之间时间进度的关系,发现运动的惯性系时间进度慢,这就是所谓的钟慢效应。可以通俗的理解为,运动的钟比静止的钟走得慢,而且,运动速度越快,钟走的越慢,接近光速时,钟就几乎停止了。尺子的长度就是在一惯性系中"同时"得到的两个端点的坐标值的差。由于"同时"的相对性,不同惯性系中测量的长度也不同。相对论证明,在尺子长度方向上运动的尺子比静止的尺子短,这就是所谓的尺缩效应,当速度接近光速时,尺子缩成一个点。由以上陈述可知,钟慢和尺缩的原理就是时间进度有相对性。也就是说,时间进度与参考系有关。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相对论认为,绝对时间是不存在的,然而时间仍是个客观量。比如在下期将讨论的双生子理想实验中,哥哥乘飞船回来后是15岁,弟弟可能已经是45岁了,说明时间是相对的,但哥哥的确是活了15年,弟弟也的确认为自己活了45年,这是与参考系无关的,时间又是"绝对的"。这说明,不论物体运动状态如何,它本身所经历的时间是一个客观量,是绝对的,这称为固有时。也就是说,无论你以什么形式运动,你都认为你喝咖啡的速度很正常,你的生活规律都没有被打乱,但别人可能看到你喝咖啡用了100年,而从放下杯子到寿终正寝只用了一秒钟。爱因斯坦只用了几个星期就建立起了狭义相对论,然而为解决这两个困难,建立起广义相对论却用了整整十年时间。为解决第一个问题,爱因斯坦干脆取消了惯性系在理论中的特殊地位,把相对性原理推广到非惯性系。因此第一个问题转化为非惯性系的时空结构问题。在非惯性系中遇到的第一只拦路虎就是惯性力。在深入研究了惯性力后,提出了著名的等性原理,发现参考系问题有可能和引力问题一并解决。几经曲折,爱因斯坦终于建立了完整的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让所有物理学家大吃一惊,引力远比想象中的复杂的多。至今为止爱因斯坦的场方程也只得到了为数不多的几个确定解。它那优美的数学形式至今令物理学家们叹为观止。就在广义相对论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由哥本哈根学派创立并发展的量子力学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物理学家们很快发现,两大理论并不相容,至少有一个需要修改。于是引发了那场著名的论战:爱因斯坦VS哥本哈根学派。直到现在争论还没有停止,只是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家更倾向量子理论。爱因斯坦为解决这一问题耗费了后半生三十年光阴却一无所获。不过他的工作为物理学家们指明了方向:建立包含四种作用力的超统一理论。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有希望的候选者是超弦理论与超膜理论。[编辑本段]【佯谬问题】·时钟双生子佯谬相对论诞生后,曾经有一个令人极感兴趣的疑难问题---双生子佯谬。一对双生子A和B,A在地球上,B乘火箭去做星际旅行,经过漫长岁月返回地球。爱因斯坦由相对论断言,二人经历的时间不同,重逢时B将比A年轻。许多人有疑问,认为A看B在运动,B看A也在运动,为什么不能是A比B年轻呢?由于地球可近似为惯性系,B要经历加速与减速过程,是变加速运动参考系,真正讨论起来非常复杂,因此这个爱因斯坦早已讨论清楚的问题被许多人误认为相对论是自相矛盾的理论。如果用时空图和世界线的概念讨论此问题就简便多了,只是要用到许多数学知识和公式。在此只是用语言来描述一种最简单的情形。不过只用语言无法更详细说明细节,有兴趣的请参考一些相对论书籍。我们的结论是,无论在那个参考系中,B都比A年轻。为使问题简化,只讨论这种情形,火箭经过极短时间加速到亚光速,飞行一段时间后,用极短时间掉头,又飞行一段时间,用极短时间减速与地球相遇。这样处理的目的是略去加速和减速造成的影响。在地球参考系中很好讨论,火箭始终是动钟,重逢时B比A年轻。在火箭参考系内,地球在匀速过程中是动钟,时间进程比火箭内慢,但最关键的地方是火箭掉头的过程。在掉头过程中,地球由火箭后方很远的地方经过极短的时间划过半个圆周,到达火箭的前方很远的地方。这是一个"超光速"过程。只是这种超光速与相对论并不矛盾,这种"超光速"并不能传递任何信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光速。如果没有这个掉头过程,火箭与地球就不能相遇,由于不同的参考系没有统一的时间,因此无法比较他们的年龄,只有在他们相遇时才可以比较。火箭掉头后,B不能直接接受A的信息,因为信息传递需要时间。B看到的实际过程是在掉头过程中,地球的时间进度猛地加快了。在B看来,A先是比B年轻,接着在掉头时迅速衰老,返航时,A又比自己衰老的慢了。重逢时,自己仍比A年轻。也就是说,相对论不存在逻辑上的矛盾。[编辑本段]【广义理论】·广义相对论的概念相对论问世,人们看到的结论就是:四维弯曲时空,有限无边宇宙,引力波,引力透镜,大爆炸宇宙学说,以及二十一世纪的主旋律--黑洞等等。这一切来的都太突然,让人们觉得相对论神秘莫测,因此在相对论问世头几年,一些人扬言"全世界只有十二个人懂相对论"。甚至有人说"全世界只有两个半人懂相对论"。更有甚者将相对论与"通灵术","招魂术"之类相提并论。其实相对论并不神秘,它是最脚踏实地的理论,是经历了千百次实践检验的真理,更不是高不可攀的。相对论应用的几何学并不是普通的欧几里得几何,而是黎曼几何。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非欧几何,它分为罗氏几何与黎氏几何两种。黎曼从更高的角度统一了三种几何,称为黎曼几何。在非欧几何里,有很多奇怪的结论。三角形内角和不是180度,圆周率也不是等等。因此在刚出台时,倍受嘲讽,被认为是最无用的理论。直到在球面几何中发现了它的应用才受到重视。空间如果不存在物质,时空是平直的,用欧氏几何就足够了。比如在狭义相对论中应用的,就是四维伪欧几里得空间。加一个伪字是因为时间坐标前面还有个虚数单位i。当空间存在物质时,物质与时空相互作用,使时空发生了弯曲,这是就要用非欧几何。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发现了引力场与引力波都是以光速传播的,否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超距作用。当光线由恒星发出,遇到大质量天体,光线会重新汇聚,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观测到被天体挡住的恒星。一般情况下,看到的是个环,被称为爱因斯坦环。爱因斯坦将场方程应用到宇宙时,发现宇宙不是稳定的,它要么膨胀要么收缩。当时宇宙学认为,宇宙是无限的,静止的,恒星也是无限的。于是他不惜修改场方程,加入了一个宇宙项,得到一个稳定解,提出有限无边宇宙模型。不久哈勃发现著名的哈勃定律,提出了宇宙膨胀学说。爱因斯坦为此后悔不已,放弃了宇宙项,称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错误。在以后的研究中,物理学家们惊奇的发现,宇宙何止是在膨胀,简直是在爆炸。极早期的宇宙分布在极小的尺度内,宇宙学家们需要研究粒子物理的内容来提出更全面的宇宙演化模型,而粒子物理学家需要宇宙学家们的观测结果和理论来丰富和发展粒子物理。这样,物理学中研究最大和最小的两个目前最活跃的分支: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竟这样相互结合起来。就像高中物理序言中说的那样,如同一头怪蟒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爱因斯坦的静态宇宙被抛弃了,但它的有限无边宇宙模型却是宇宙未来三种可能的命运之一,而且是最有希望的。近年来宇宙项又被重新重视起来了。黑洞问题将在今后的文章中讨论。黑洞与大爆炸虽然是相对论的预言,它们的内容却已经超出了相对论的限制,与量子力学,热力学结合的相当紧密。今后的理论有希望在这里找到突破口。·广义论公式根据广义相对论中“宇宙中一切物质的运动都可以用曲率来描述,引力场实际上就是一个弯曲的时空 ”的思想,爱因斯坦给出了著名的引力场方程(Einstein's field equation): 其中 G 为牛顿万有引力常数,这被称为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也叫爱因斯坦场方程。该方程是一个以时空为自变量、以度规为因变量的带有椭圆型约束的二阶双曲型偏微分方程。它以复杂而美妙著称,但并不完美,计算时只能得到近似解。最终人们得到了真正球面对称的准确解——史瓦兹解。 加入宇宙学常数后的场方程为: ·广义论原理由于惯性系无法定义,爱因斯坦将相对性原理推广到非惯性系,提出了广义相对论的第一个原理:广义相对性原理。其内容是,所有参考系在描述自然定律时都是等效的。这与狭义相对性原理有很大区别。在不同参考系中,一切物理定律完全等价,没有任何描述上的区别。但在一切参考系中,这是不可能的,只能说不同参考系可以同样有效的描述自然律。这就需要我们寻找一种更好的描述方法来适应这种要求。通过狭义相对论,很容易证明旋转圆盘的圆周率大于。因此,普通参考系应该用黎曼几何来描述。第二个原理是光速不变原理:光速在任意参考系内都是不变的。它等效于在四维时空中光的时空点是不动的。当时空是平直的,在三维空间中光以光速直线运动,当时空弯曲时,在三维空间中光沿着弯曲的空间运动。可以说引力可使光线偏折,但不可加速光子。第三个原理是最著名的等效原理。质量有两种,惯性质量是用来度量物体惯性大小的,起初由牛顿第二定律定义。引力质量度量物体引力荷的大小,起初由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定义。它们是互不相干的两个定律。惯性质量不等于电荷,甚至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关系。那么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引力荷)在牛顿力学中不应该有任何关系。然而通过当代最精密的试验也无法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严格成比例(选择适当系数可使它们严格相等)。广义相对论将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完全相等作为等效原理的内容。惯性质量联系着惯性力,引力质量与引力相联系。这样,非惯性系与引力之间也建立了联系。那么在引力场中的任意一点都可以引入一个很小的自由降落参考系。由于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相等,在此参考系内既不受惯性力也不受引力,可以使用狭义相对论的一切理论。初始条件相同时,等质量不等电荷的质点在同一电场中有不同的轨道,但是所有质点在同一引力场中只有唯一的轨道。等效原理使爱因斯坦认识到,引力场很可能不是时空中的外来场,而是一种几何场,是时空本身的一种性质。由于物质的存在,原本平直的时空变成了弯曲的黎曼时空。在广义相对论建立之初,曾有第四条原理,惯性定律:不受力(除去引力,因为引力不是真正的力)的物体做惯性运动。在黎曼时空中,就是沿着测地线运动。测地线是直线的推广,是两点间最短(或最长)的线,是唯一的。比如,球面的测地线是过球心的平面与球面截得的大圆的弧。但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建立后,这一定律可由场方程导出,于是惯性定律变成了惯性定理。值得一提的是,伽利略曾认为匀速圆周运动才是惯性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总会闭合为一个圆。这样提出是为了解释行星运动。他自然被牛顿力学批的体无完肤,然而相对论又将它复活了,行星做的的确是惯性运动,只是不是标准的匀速。
孩子你太狠了。我汗颜。
我大学毕业论文写的是<<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中传动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与比较>>,如果只是一般性论文,建议写<<生活中的物理 >>,<<世纪之交谈物理学发展的方向>>,<<物理学前沿问题探索>>之类的较广泛的题目,这样比较容易,相关资料也比较好找
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爱因斯坦根据范岱年、赵中立、许良英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编辑大家知道,麦克斯韦电动力学——象现在通常为人们所理解的那样——应用到运动的物体上时,就要引起一些不对称,而这种不对称似乎不是现象所固有的。比如设想一个磁体同一个导体之间的电动力的相互作用。在这里,可观察到的现象只同导休和磁体的相对运动有关,可是按照通常的看法,这两个物体之中,究竟是这个在运动,还是那个在运动,却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如果是磁体在运动,导体静止着,那么在磁体附近就会出现一个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场,它在导体各部分所在的地方产生一股电流。但是如果磁体是静止的,而导体在运动,那么磁体附近就没有电场,可是在导体中却有一电动势,这种电动势本身虽然并不相当于能量,但是它——假定这里所考虑的两种情况中的相对运动是相等的——却会引起电流,这种电流的大小和路线都同前一情况中由电力所产生的一样。堵如此类的例子,以及企图证实地球相对于“光煤质”运动的实验的失败,引起了这样一种猜想:绝对静止这概念,不仅在力学中,而且在电动力学中也不符合现象的特性,倒是应当认为,凡是对力学方程适用的一切坐标系,对于上述电动力学和光学的定律也一样适用,对于第一级微量来说,这是已经证明了的。我们要把这个猜想(它的内容以后就称之为“相对性原理”)提升为公设,并且还要引进另一条在表面上看来同它不相容的公设:光在空虚空间里总是以一确定的速度 C 传播着,这速度同发射体的运动状态无关。由这两条公设,根据静体的麦克斯韦理论,就足以得到一个简单而又不自相矛盾的动体电动力学。“光以太”的引用将被证明是多余的,因为按照这里所要阐明的见解,既不需要引进一个共有特殊性质的“绝对静止的空间”,也不需要给发生电磁过程的空虚实间中的每个点规定一个速度矢量。这里所要闸明的理论——象其他各种电动力学一样——是以刚体的运动学为根据的,因为任何这种理论所讲的,都是关于刚体(坐标系)、时钟和电磁过程之间的关系。对这种情况考虑不足,就是动体电动力学目前所必须克服的那些困难的根源。一 运动学部分§1、同时性的定义设有一个牛顿力学方程在其中有效的坐标系。为了使我们的陈述比较严谨,并且便于将这坐标系同以后要引进来的别的坐标系在字面上加以区别,我们叫它“静系”。如果一个质点相对于这个坐标系是静止的,那么它相对于后者的位置就能够用刚性的量杆按照欧儿里得几何的方法来定出,并且能用笛卡儿坐标来表示。如果我们要描述一个质点的运动,我们就以时间的函数来给出它的坐标值。现在我们必须记住,这样的数学描述,只有在我们十分清楚地懂得“时间”在这里指的是什么之后才有物理意义。我们应当考虑到:凡是时间在里面起作用的我们的一切判断,总是关于同时的事件的判断。比如我说,“那列火车7点钟到达这里”,这大概是说:“我的表的短针指到 7 同火车的到达是同时的事件。”也许有人认为,用“我的表的短针的位置”来代替“时间”,也许就有可能克服由于定义“时间”而带来的一切困难。事实上,如果问题只是在于为这只表所在的地点来定义一种时间,那么这样一种定义就已经足够了;但是,如果问题是要把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一系列事件在时间上联系起来,或者说——其结果依然一样——要定出那些在远离这只表的地点所发生的事件的时问,那么这徉的定义就不够 了。当然,我们对于用如下的办法来测定事件的时间也许会成到满意,那就是让观察者同表一起处于坐标的原点上,而当每一个表明事件发生的光信号通过空虚空间到达观察者时,他就把当时的时针位置同光到达的时间对应起来。但是这种对应关系有一个缺点,正如我们从经验中所已知道的那样,它同这个带有表的观察者所在的位置有关。通过下面的考虑,我们得到一种此较切合实际得多的测定法。如果在空间的A点放一只钟,那么对于贴近 A 处的事件的时间,A处的一个观察者能够由找出同这些事件同时出现的时针位置来加以测定,如果.又在空间的B点放一只钟——我们还要加一句,“这是一只同放在 A 处的那只完全一样的钟。” 那么,通过在 B 处的观察者,也能够求出贴近 B 处的事件的时间。但要是没有进一步的规定,就不可能把 A 处的事件同 B 处的事件在时间上进行比较;到此为止,我们只定义了“ A 时间”和“ B 时间”,但是并没有定义对于 A 和 B 是公共的“时间”。只有当我们通过定义,把光从 A 到 B 所需要的“时间”,规定为等于它从 B 到 A 所需要的“时间”,我们才能够定义 A 和 B 的公共“时间”。设在“A 时间”tA ,从 A 发出一道光线射向 B ,它在“ B 时间”, tB 。又从 B 被反射向 A ,而在“A时间”t`A回到A处。如果tB-tA=t’A-t’B那么这两只钟按照定义是同步的。我们假定,这个同步性的定义是可以没有矛盾的,并且对于无论多少个点也都适用,于是下面两个关系是普遍有效的:1 .如果在 B 处的钟同在 A 处的钟同步,那么在 A 处的钟也就同B处的钟同步。2 .如果在 A 处的钟既同 B 处的钟,又同 C 处的钟同步的,那么, B 处同 C 处的两只钟也是相互同步的。这样,我们借助于某些(假想的)物理经验,对于静止在不同地方的各只钟,规定了什么叫做它们是同步的,从而显然也就获得了“同时”和“时间”的定义。一个事件的“时间”,就是在这事件发生地点静止的一只钟同该事件同时的一种指示,而这只钟是同某一只特定的静止的钟同步的,而且对于一切的时间测定,也都是同这只特定的钟同步的。根据经验,我们还把下列量值2|AB|/(t’A-tA)=c当作一个普适常数(光在空虚空间中的速度)。要点是,我们用静止在静止坐标系中的钟来定义时间,由于它从属于静止的坐标系,我们把这样定义的时间叫做“静系时间”。§2 关于长度和附间的相对性下面的考虑是以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为依据的,这两条原理我们定义,如下。1 .物理体系的状态据以变化的定律,同描述这些状态变化时所参照的坐标系究竞是用两个在互相匀速移动着的坐标系中的哪一个并无关系。2 .任何光线在“静止的”坐标系中都是以确定的速度 c运动着,不管这道光线是由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物体发射出来的。由此,得光速=光路的路程/时间间隔这里的“时间间隔”,是依照§1中所定义的意义来理解的。设有一静止的刚性杆;用一根也是静止的量杆量得它的长度是l.我们现在设想这杆的轴是放在静止坐标系的 X 轴上,然后使这根杆沿着X轴向 x 增加的方向作匀速的平行移动(速度是 v )。我们现在来考查这根运动着的杆的长度,并且设想它的长度是由下面两种操作来确定的:a )观察者同前面所给的量杆以及那根要量度的杆一道运动,并且直接用量杆同杆相叠合来量出杆的长度,正象要量的杆、观察者和量杆都处于静止时一样。b )观察者借助于一些安置在静系中的、并且根据§1作同步运行的静止的钟,在某一特定时刻 t ,求出那根要量的杆的始末两端处于静系中的哪两个点上。用那根已经使用过的在这种情况下是静止的量杆所量得的这两点之间的距离,也是一种长度,我们可以称它为“杆的长度”。由操作 a )求得的长度,我们可称之为“动系中杆的长度”。根据相对性原理,它必定等于静止杆的长度 l 。由操作 b )求得的长度,我们可称之为“静系中(运动着的)杆的长度”。这种长度我们要根据我们的两条原理来加以确定,并且将会发现,它是不同于 l的。通常所用的运动学心照不宣地假定了:用上面这两种操作所测得的长度彼此是完全相等的,或者换句话说,一个运动着的刚体,于时期 t ,在几何学关系上完全可以用静止在一定位置上的同一物体来代替。此外,我们设想,在杆的两端(A和B),都放着一只同静系的钟同步了的钟,也就是说,这些钟在任何瞬间所报的时刻,都同它们所在地方的“静系时间”相一致;因此,这些钟也是“在静系中同步的”。我们进一步设想,在每一只钟那里都有一位运动着的观察者同它在一起,而且他们把§1中确立起来的关于两只钟同步运行的判据应用到这两只钟上。设有一道光线在时 间tA从 A 处发出,在时间tB于 B 处被反射回,并在时间t`A返回到 A 处。考虑到光速不变原理,我们得到:tB-tA=rAB/(c-v) 和 t’A-tB=rAB/(c+v)此处 rAB表示运动着的杆的长度——在静系中量得的。因此,同动杆一起运动着的观察者会发现这两只钟不是同不进行的,可是处在静系中的观察者却会宣称这两只钟是同步的。由此可见,我们不能给予同时性这概念以任何绝对的意义;两个事件,从一个坐标系看来是同时的,而从另一个相对于这个坐标系运动着的坐标系看来,它们就不能再被认为是同时的事件了。
经典物理中的相对性原理--狭义相对论浅说(原创)初中物理中讲物体的运动状态要取决于参照物,高中以后叫他参考系。那么现在让我们来推敲一下,在一个光子上做一个坐标系K,并且始终跟踪着光子,那么VK=c=3×10八次方m/s.在一个人身上再做另外一个坐标系K′,则Vk=V,让K′与K同样直线运动,那么,K相对于K′的相对速度即为W=w-v=c-v;那么K的相对速度就小于c了,换言之,这个光量子相对于人而言的速度小于普适常量c,这可是经典力学所绝不能容忍的,然而这一切也都将被用狭义相对性原理来解释清楚。在忽略引力场的情况下,下属假定可以成立,假定在一条铁轨上,在相距非常远的A、B两地同时发生了闪电,那么在A、B地两地中点M的观测者是否能够证实这两场闪电是同时发生的吗??答案是肯定的,他只需在自己的面前摆两面互相垂直的镜子就行了,两道闪电的光会通过平面镜同时设入他的眼睛,然而在一列高速行驶(V火车=)的列车上时上述实验还能进行吗??当然不能,因为那时你将看到两道闪电的光不同时射入你的眼睛,为什么在同一事实上会由于观测者的角度不同而产生如此大的偏差呢??事实上,我们仅仅是以自己的时间为这一事件的量尺的,所以从经典力学中我们学来的一个观点我们必须加以摒弃,即绝对的时空观,如果我们认为时间同样是相对的而非想经典力学中那样把时间提到了一个特殊的地位,那么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我们需要把时间引入我们的坐标系中,两个三维的刚体中K于K′是重合的,那么我们便可以根据洛仑兹变换的最终方程--11a方程:x²+y²+z²-c²t²=x′²+y′²+z′²-c²t′²;达成了x的守恒,取而代之的是t与t′的不同不同。这样一来经典物理中的漏洞便被简单地弥合了。
第一章 相对论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相对论出现后有了很大变化。当19 年,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的时候,世人都以为他是个疯子,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包括众多物理学家在内的学习相对论的人不能很好的领悟它,相对论真的那么难吗,当你看完下面这篇不到一千字的短文,或许会惊呼“相对论原来这么简单,呵呵,我难道已经胜过那些专家啦。” 废话少说,我们开始吧,在这里我不会讨论相对论任何公式,而主要集中在它使众多人迷失方向的问题上。 让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子:在一列奔驰的火车中,此时,你正坐在火车里,你的伙伴拿着一个手电筒,把它对向天花板,打开手电.......一瞬间,光已竖直射到了天花板上,就象图A中展示的那样,是不是。 图A 图B 那好,现在让我们换一个角度,你现在在火车外的平地上,看着你的伙伴在这列奔驰的列车内做这个动作,即将光射向他正上方的天花板,不过这时,你在车外看到的将是如图B这样的景象。因为火车在前进,在光从发出到射中天花板,火车已向前进了一段距离,因此,你在陆地上看到的情况是光斜着射了上去。 有没有问题,仔细想清楚这两个现象,你可别问我怎么没见过这种情况,废话,现实当中火车的速度跟光速哪有的比,但若是火车的速度接近光速,那么光斜射上去就很明显啦。有点糊涂的话可以先把光换做常见的东西,比如向上扔的石子,在火车内外观察,肯定会看到这两种现象吧?前面有关的描述一定要想清楚呀,别含糊。这个例子可是你能否突破自我思维屏障的关键。 好,我们现在用最简单的公式来分析一下,即用路程=时间*速度(S=VT),两种观察下路程肯定是后一种长是吧(见图B)。接下来看看时间和速度,千万不要忘记光以石子有一点不同的是,光速是恒定不变的,不管你的参照物是火车还是地面,真空中的光速都是一样的,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呢,S=VT,路程变长了,速度不变......天!怎么回事(你大惊失色),时间变啦,不可能。这是同一个事件,仅仅是观察点不同,时间怎么会变,一定那里搞错了,好吧,你就好好研究吧。我希望你能够好好的把这个现象在自己的脑海中描绘清楚,因为只有你自己在这里动了脑筋,你对后面提到的一些现象才能明白,也才会对我继续要说的话感兴趣。 ............ 呵呵,研究出来了吗?也许你宁愿要找出证据证明光速可变,也不愿承认时间变了,毕竟,时间在人们的脑海中是那样永恒,过去的,永远不能回环。不错,在现实中我们从没感到过有时间差异的现象,那当然,我说过我们人类目前的速度从来没达到过可以跟光速相比的程度,而要有明显的相对时间变化,物体的速度必须接近光速。每秒十几公里的人造卫星跟每秒三十万公里差的太远啦。 我要指出的是,正是因为我们很多人的思维无法跳出感觉器官带给我们的一些错觉,才会使包括宇宙物理学家在内谈论相对论的人,一不留神就会说出一个违背相对论基本思想的错误。好!现在你相信时间是会变的了吗?但事实上是否相信只是第一步,关键是你能否通过上面这个例子用相对的时间观去看待发生的每一个事件。知道吗,当初我终于明白相对论的时间观的时候,才猛然间发现我们的宇宙尽是那样美妙,充满了想象中的古怪离奇,而看待日常的一切都似乎是从一个高度向下看那样的感觉,这感觉真是好极啦。 我们来看一些有趣的例子,记不记得以前你看过的科幻小说中总有这样的情况,几个人坐着飞船离开了地球,当他们回来时,地球已经过了三千年了,而他们依然年轻。很明显小说中的这些情节都用到了相对的时间观,我们来分析一下吧。 现在我们乘上一艘光速飞船远离地球,那么在地球上的人观察我们,跟前面那列火车一样,即使我们做一个用手电照天花板的动作,地面上的人会发现这束光可能会走的很慢很慢,过很久很久才能射在天花板上,其实,他们看待飞船中的我们的任何动作都是异常的缓慢,而对我们来说,光射中天花板只是一瞬间的事。这就产生了一个现象,我们在飞船上五分钟做的事,地球上观察,就像看电影慢镜头一样,用了整整一天。因此飞船上一天等于地球上一年的说法诞生啦。呵呵,你是不是很想做这样的飞船,可以比别人活的更长。我告诉你,你的如意算盘打空啦,想一想,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时间相对性的知识,有没有觉得什么不对头的地方。 你已经相信了时间相对可变的真理,下一步我希望能起到引导你学会用正确的时间观来勾画我们的宇宙,我们继续分析飞船的例子。 首先要明确的是,现象确时如此,地面上的人会觉得飞船内的动作慢的多,像是电影慢镜头。 可是你有没有反过来想想,光速远离地球飞行的飞船,其内的人看地球也是已光速相对运动的,现在的情况是他看你是慢镜头,你看他也是慢镜头,到底谁更慢。 问题的实质是速度,两者有近乎光速的相对速度,当两者保持这种速度的时候,确实会觉得对方生理总比自己要慢很多,可是一但一方的速度慢下来,或者更准确的说,当我们双方的速度在不断接近的时候。比方说飞船减速要飞回地球啦,那么在它减速过程中,我们地面上的人又会像看电影快像一般,猛然间一个船员的胡子变的老长,一个家伙在我们一眨眼间吃光了他的晚餐,总之船员们的动作快的出奇。反之,船上的人看我们也是一样,这是因为在高速运动中,时间被拉长了,所以高速运动的物体上的一切都显的缓慢,而在飞船减速过程中,原本被拉长的时间不断追上来,产生了一种时间压缩的感觉。当地球以飞船的相对速度为零时,地面上的人和船员的时间相对性消失了,他们看起来已没什么不同,大家的生命钟走了同样的长度。 众多科幻小说家在这里都犯过错误,他们真的以为飞船里的人会活的更久,他们愿意这样想,因为那样的小说更吸引读者。其实船上的人新陈代谢慢只是我们的时空间带给我们的错觉,如果我们永不和飞船中的人谋面错觉将会一直持续下去,但一但大家又坐在一起,那我们跟他们还是一样老。宇宙事实上还是很公平的,你幼年时的孪生兄弟,不管日后跟你相隔多少光年,他呆的星球跟你呆的相对速度有多少,当你们碰面时,依然跟你是同样的年龄。而在你们分别的日子里,你们会有很多时感到对方比你要衰老的慢。 好了,相对论的问题我们讨论到这,现在,如果你已能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去勾画宇宙,那将和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时脑中的宇宙因已没什么不同,大家现在都是以相对的时空观去联想宇宙啦。你做到了吗?打开你的思维,用相对的时间观在你的脑海中去描绘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宇宙,那才是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也是我们探索宇宙终极的秘密所必需的能力。 下面一章要轻松的多,如果你已经想通了相对时间观,那么下面的多维空间将是很容易应付的。欢迎参观第二章 多维空间 科幻小说中另一个常见的说法是有关多维空间的。什么是维,我们的世界可以说成是由长宽高组成的三维世界,这当中长宽高就是维,那么除了长宽高以外还有第四维吗,有一种说法是加上时间,把时间算做第四维,但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多维空间不包括时间,而是实实在在的表示空间位置坐标的第四维。 为了说清楚四维空间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先来设计四种生物,线虫、面虫、人类和四维生物。 从我们人的角度来说,空间可用一个XYZ三条互相垂直的坐标轴表示的坐标系来表示我们空间的位置,而我们设计的第一种一维生物--线虫,它只能沿着其上的一条直线做前后移动,它只能看见它前进道路上前方或后方的物体(图C), 图C 图D 面虫要好一些,能看到它所处的平面上四面八方的物体(图D),而如果我们这些三维生物正好出现在面虫所在的平面上,它能看见我们(图E)。但如果此时,我们用力一跳,脱离了这个平面(图F),面虫定会大吃一惊,它不知道我们去了哪,在它看来,一下子我们整个形体都消失了,记住面虫的感觉器官是二维的,它无法想象我们通过跳跃改变第三维坐标这种事情。不过面虫还可以捉弄线虫,从它眼前消失,或又突然出现,而我们则可以做出许多令这两种生物都无法想象的事情。但如果存在四维生物呢,它会从我们眼中忽然消失,当我们目瞪口呆之时,它却暗暗好笑,为什么我们只会傻乎乎的在三维坐标中寻找它,而不会移动一下第四维的坐标位置,没办法啊,我们三维的大脑,是无法感知第四维的存在,因而也就自然不能明白何以四维生物能够自由的消失,再出现。 图E 图F 虽然我们无法感知四维空间,但就像线虫和面虫那样,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感知不到的第四维不存在,而人类日后若想在宇宙间能够在可接受的时间内来往于恒星之间,第四维是必须要有的,因为我们知道三维空间中的极限速度就是光速。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虫洞很有可能存在,所谓虫洞,可以认为是一条连接两个时空地带的第四维空间走廊。如果我们的飞船从虫洞的一头进去,出来时,可能已远在几十或几百光年之外。这使人类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向银河系深处深险提供了可能。可以这样来形容虫洞起的作用。来看图G中纸上的两个点,一点到另一点的最近路程是联系两点的一条直线,是吗?事实上,因为这是一张纸,纸平面是二维的,只有长和宽。对于我们这些三维生物有更好的办法,比方说把纸对叠,令两点贴在一起,这样它们的距离就近多了,但我们在对折纸这个动作中,至少要把纸的半边竖起来,在压下去,这只有在三维空间中完成,二维世界中是做不到的,因此,线虫和面虫都无法想象也不可能做这个动作。同样,地球到木星的距离,我们在三维空间中看来,就像是图G中A到B的直线长度,可是如果存在第四维,或许就能把三维空间做一个对叠,使两点间的距离近多了,也许一瞬间,我们就从地球到了木星。这个动作我们也无法想象,因为我们只是三维的。但就像前面说的,我们感知不到,并不意味着它就不存在。 图G 图H 现在的一些研究报告甚至认为,虫洞其实无处不在,只是它们太小,都是纳米级的,所以我们无法看到,如果能够将虫洞放大,大到能令飞船进入,并且能预测虫洞出口的位置,那么我们的宇航时代就真正开始了。 从讲相对论到现在,我竭尽全力的想说清楚一个问题,我们要真正认识我们的宇宙,必须跳出感觉器官传递给我们的世界形式的框框,真实的世界并非只是我们眼中看到的,事实上,在相对论出现后,我们的感官大大限制了我们对宇宙的深层认识。我们再也不能依靠感觉器官来验证观点,恰恰相反,许多时候正是感觉欺我们。当年相对论之所以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理解,就是因为人类不敢反对自己的感觉器官带来的错觉。从突破自我的角度来说,爱因斯坦真是太伟大啦,他是第一个敢不相信自己感觉的人,要知道,在光速不变被证实后,许多情况明摆着只有时间改变才能解决,就要我们第一章举的手电的例子一样,但是谁敢相信时间是会变的,人们几千万年来感觉到的最永恒的时间竟然也会变化。 如果你已经认可了光速不变,相对论和多维空间的存在,那么,我们现在就可以一起去探索宇宙根源的秘密了,欢迎参观下一章。 星海迷茫 第三章 是大爆炸还是缓变生长?大爆炸宇宙理论”是关于宇宙形成的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英文说法为BIG BANG,也称为“大爆炸宇宙论”。大爆炸理论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在40年代得到补充和发展,直到50年代,人们才开始广泛注意这个理论。“大爆炸宇宙”学认为:如果宇宙是膨胀的,那么,昨天的宇宙应该比今天的宇宙更小,物质也更密集一些。所以,在宇宙的早期,可能是一种非常密集的状态。那时候物质密度非常之高,完全不同于我们今天看到的星空世界。 沿着这条线索来研究宇宙中物性的演化历史,称为“大爆炸宇宙”学。目前比较盛行的是“大爆炸宇宙”学。 但我认为:“大爆炸宇宙”学说是很狭隘的。爆炸点之外难道就不是宇宙?这就和说无穷大有边界一样。一个逻辑的问题:装着宇宙的时空是什么?难道不也是宇宙? 质疑(1):“大爆炸理论”无法回答现在的宇宙在大爆炸发生之前到底是什么样子?或者确切地解释清楚发生这次大爆炸的原因是什么? 质疑(2): 如果“大爆炸理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空间里所有的物质应该生于大爆炸之后,这是个因果关系。虽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则上不需有绝对的时间和空间,但是如果宇宙有一个起源,它就有一个绝对时间的原点,破坏了时间的相对性,所以这个因果律便是一个绝对的定律。最近美国的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到一些现象,显示这个绝对的因果律出了问题。也就是说宇宙可能没有起源,就像相对性的空间一样,时间也是没有原点,时间也不是绝对的。 质疑(3):自从“大爆炸宇宙”理论被提出来以后,大多数天文学家都接受了“大爆炸宇宙”学说的基本思想。特别是许多天文学家都认为:“大爆炸宇宙”有许多相关的证据,所以,有些科学家们也就不去想什么了。为什么我们不去想一想:天体物理的许多问题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释? 质疑(4):哈伯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显示,如果宇宙真是由大爆炸所造成的,那么爆炸距现在的时间是小于很多老星球的年龄。最老星球的年龄可达一百六十亿年,但观测显示爆炸的时间顶多是一百二十亿年前而已。这个发现最近在英国的自然杂志发表,引起天文物理界莫大的震撼。 如果一定要用“大爆炸”宇宙理论解释黑洞现象,就显得非常困难,换个思路,如果我们换一种其他的方法来解释宇宙的现状,可能就会好一些。
根据钟慢效应,实验室测得的寿命与固有寿命的比值是洛伦兹因子γ=1/√1-v^2/c^2,根据题意γ=n,根据以上两式可以得到粒子的速度v=(√n^2-1)c/n。所以此粒子的相对论动能p=γm0v=n×m0×(√n^2-1)c/n=m0c(√n^2-1)
Here we present the derivation of the new set of equations termed, Lorentz transformations, and all the subsequent relations. LORENTZ TRANSFORMATIONS We consider o coordinate systems (frames of reference) one stationary S and one moving at some velocity v relative to S, then aording to the o postulates of Relativity, stated in the main text, the displacement in both frames is of the same form. Therefore, we have (A-1) (A-2) We should note here that in the old Galilean transformations these equations would be (A-3) which is in direct contradiction to Postulate 2, a firm experimental fact. Equations (A-1) and (A-2) can be written as (A-4)
(A-5) That is, (A-6) We are interested in finding and in terms of x and t. That is, = (x, t) (A-7) = (x, t) (A-8) This is acplished via the formation of o linear simultaneous equations as follows: (A-9) (A-10) where a11, a12, a21, and a22 are constants to be evaluated. It is required that the transformations are linear in order for one event in one system to be interpreted as one event in the other system; quadratic transformations imply more than one event in the other system. Solution of problems involving motion begins with an assumption of their initial conditions; ., where does the problem begin? The classical assumption is to set = 0 at = 0. Therefore, aording to S, the system appears to be moving with a velocity v, so that x = vt. We can obtain this from Equa. (A-9) by writing it in the form = a11(x - vt) so that, when = 0, x = vt. Therefore, we conclude that a12 = -va11. We can write Equations (A-9) and (A-10) as (A-11) (A-12) Substituting and into Equation (A-6) and rearranging, we get (A-13) Since this equation is equal to zero, all the coefficients must vanish. That is, (A-14) (A-15) (A-16) Solving these equations we obtain (A-17) (A-18) where β = v/c and . Thus, substituting these values in Equas. (A-11) and (A-12) we obtain the famous Lorentz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equations connecting the fixed coordinate system S to the moving coordinate system : (A-19) (A-20) We may also obtain the inverse transformations (from system to S) by replacing v by –v and simply interchanging primed and unprimed coordinates. This gives, (A-21) (A-22) VELOCITY TRANSFORMATIONS As a direct consequence to these new transformations, all the other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and physical variables follow aordingly. For example, the velocity equations (though still the derivatives of the displacement) assume a new form, so the Lorentz form of the velocities is: From Equas. (A-19) and (A-20) we have: (A-23) (A-24) Therefore: (A-25) ENERGY CONSIDERATIONS Consider a particle of rest mass m0 being acted by a force F through a distance x in time t and that it attains a final velocity v. The kiic energy attained by the particle is defined as the work done by the force F. The applicable equations are, (A-26) We note that and that Substituting d(γv) in Eq. (45) and integrating, we obtain (A-27) That is, (A-28) This says that K = (m – m0)c2 and finally one sees that the total energy is equal to the sum of the kiic energy K and the rest energy E0 = m0c2. ., E = K + Eo = γm0c2 = γE0, (A-29) where E0 = m0c2 and E = mc2. 给分吧
E=E0/√(1-1/4)=2E0/√3 W=E-E0=E0(2/√3-1)= 938(2/√3-1) MeV
第二宇宙速度为千米/秒。 相对质量公式为: M=Mo/√(1-v^2/c^2) Mo是物体静止时的质量,M是物体运动时的质量,v是物体速度,c是光速。由此可知速度越大,物体质量越大,当物体以光速运动,物体的质量为正无穷。 你把代入公式,得出运动时的质量,减去原来的质量即可。 记得把100t化为千克,1t=1000千克。 敲得真辛苦啊!希望你看得懂!
相对论是这样一个现实,每个老师都认为自己正确理解了相对论,但有些老师认为相对论是完全错误的;有些老师认为相对论是有问题的,需要修正;有些老师虽然认为相对论正确,但同一道问题,也会给出不同答案。 所以要练习,找你老师要,他给你打分,判断你的对错。
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两个专业都要学习,只是不是专门学,而是作为一科的一部分。当然一般大学里面对一些专业将其作为选修课来开的,一些非物理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通过选修来“粗糙”的学习,其实物理专业学的也很浅。 劝你不要报物理专业,很没有前途的,除非你能考上硕士研究生,或者到更高的层次经行学习。
百度文库的干活
其实相对论非常的容易理解,例如狭义相对论中的光速不变性原理相对速度公式,就是通过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几何关系得到的,而相对论的洛仑兹座标变换公式可以通过上式进行微分变换得到。剩下的长度,时间,质量都是可以跳过洛伦兹变换得到,我这里有狭义相对论的课件,如果需要的话就告诉我
三个考点 1、时间关系式 2、长度关系式 3、质速公式、质能公式和相对论动能(当然你把它拆成三个考点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