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网络教育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网络教育研究论文

《高校网络教育路径优化的思考》

摘要:互联网推进了科技进步,也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脚步。网络的媒体化、便携化、社交化的趋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高校作为知识和信息传播的前沿阵地,网络这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影响不断升华,优化高校网络生态,强化大学生网络文明教育,引导大学生网络文明行为,以德正身、以范正行,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任重道远。

关键词:网络教育;网络生态;网络文明

作者简介:陆志华(1969-),男,江苏连云港人,扬州大学发展办公室综合科科长,讲师。

“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高校网络文化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方面意义重大,因而被赋予了教育的本质,兼具了技术与文化双重内涵。

一、对大学生实施网络教育的意义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进了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方面,网络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以“零时空”为特征的机动灵活的网络教育形式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满足了社会成员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需求;[1]另一方面,网络在成为大学生汲取知识和思想营养的重要来源的同时,也切实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素养,甚至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针对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和行为所呈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优化网络文化氛围,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已成为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

一般来说,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和通信等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特质文化。”[2]加强网络建设,倡导文明风气,引导大学生网络文明行为,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载体和路径,是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二、网络发展趋势是影响网络教育功效的重要因素

网络的“媒体化”趋势,其优点毋庸置疑,有效拓展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视野,增强了他们获取信息的主动性、针对性和选择性。但正是这种“媒体化”趋势,让青年大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信息时代铺天盖地的信息内容、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态、多元变化的价值取向,潜移默化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推进了文化娱乐化、文化快餐化的同时,网络文化的内涵逐渐削弱,传统教育的功效不断弱化。因此,网络文化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允许什么、禁止什么,其具有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关乎大学生健康成长,关乎高校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

网络的“便携化”趋势对高校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手持阅读器等移动终端已逐步代替个人电脑成为人们接入互联网的主要方式。网络信息传播“移动化”、“快捷化”成为现实,给网络监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更需要大学生自身强化网络慎独意识,把文明上网作为自觉要求。

“微博”时代的不期而至,“QQ”、“微信”等网络虚拟交流方式层出不穷,增强了网络环境的感性认识,丰富了信息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在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网络信息传播秩序的规范带来了困难,增加了网络监督的难度,不利于大学生文明理性行为的培养。

三、高校网络教育优化的基本路径

1.推进法制,规范发展

和现实生活相比,互联网属于一个虚拟世界,来自互联网上的信息更是良莠不齐,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侵入逐渐渗透,行为危害不断加深,个别大学生甚至因为网络诱导走上犯罪道路,网络“双刃剑”的两面性显露无疑。网络在给青年大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很多负面效应也随即出现,网上不良信息特别是含有淫秽、色情、暴力等内容的信息很容易误导学生的思想、行为。[3]因此,充分认识网络利弊,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整治网络低俗之风,维护网络文明生态,成为共识。网络环境的优化必须“法治”为先,“德治”兼具,“法治”的根本要求是依法治网,统一规范,通过制度建设加强规范管理,推进互联网健康、文明、有序地发展。

“依法治网”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拓展大学生法制教育渠道,在培养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的基础上,结合网络文明教育引导,切实丰富法制教育形式,不断深化法制教育内容,努力拓展法制教育路径,多方面、多渠道进行网络法制宣传,让法治阳光深得人心,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作为个体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在网络世界里应该同样遵守,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触犯法律法规也同样要受到严厉惩罚。

实施“依法治网”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强化对大学生网络理念、网络行为进行持续引导,防止因为网络法制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在意识形态和行为上迷失方向。高校更要重视网络发展特点、趋势以及危害性研究,密切关注青少年网络犯罪新动向,增强网络危害预见性。在工作实践中,高校还要完善网络监督机制建设,提高预防网络危害的能力,[4]促进互联网在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2.深化德治,占领阵地

作为人生的黄金期,大学时代的青年大学生特点鲜明,优点和缺点都比较突出。他们中的很多人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没有在现实社会中打磨历练过,不能全面了解社会现实;他们有上进心,而且求知欲较强,但对外界环境缺乏鉴别和分析能力。在五光十色、“泥沙俱下”的网络世界里,他们的道德操守很容易在感情发泄中崩溃。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引导为主,“德治为本”,促进青年大学生做网络文明的倡导者、先行者、实践者。主要做法是:强化教育引导,提升文明素养;增强慎独意识,做到修身自省、自觉向善;导向正确、旗帜鲜明,不断完善网络服务;打造网络品牌,以积极向上的“红色”基调和高雅和谐的“绿色”基调占领网络主阵地;切实制订与倡导网络道德规范,坚决抵制网络低俗之风。[5]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文明教育需要与传统道德教育相结合,但网络文明规范不能简单地引用传统道德规范,高校要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和网络资源优势,努力做好“扬弃”工作,强化传统美德、民族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网络文明建设,打造“红色”和“绿色”交相辉映的和谐校园网络文化阵地。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网络教育有了快速发展,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将其作为推动教育改革,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网络教育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网络教育论文题目(一) 1. 网络研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2. 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的概念、特征及实施框架 3. 财经类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 4. 远程开放教育数学课程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5. 探究移动平台教学模式在盲人按摩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6. 基于微博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探索 7. 硕士生精品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的动力机制分析 8. 网络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对我国高校线上教育的影响与研究 9. 高等院校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开发 10. 应用于网络教育的大数据技术探析 11. 浅谈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 12. 语料库构建实用性与商务英语网络化的发展 13. 混合式教学在教育技术学公共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14. 网络游戏在网络教育中的角色探讨 15. 省级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6.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融合式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17. 病例驱动的“医院虚拟实习”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 18. 面向区域医疗协同的可扩展远程医学教育系统设计与实现 19. 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在中药炮制学教学中的应用 20. 开放教育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满意度影响因素 21. 运用网络技术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22. 网络视频课件在药理学实验教学的应用 23. 基于CiteSpace的网络教育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24. 网络课程开发中教学设计人文化的实践 25. 网络机房与校园网接入的设计方案研究 网络教育论文题目(二) 1. 我校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 “互联网+”背景下远程教育教师的心理反应与调试策略 3. 网络教育背景下多媒体电教设备的使用与管理探析 4. 浅析智慧教育模式在高校教育中的搭建及运行 5. 网络环境下知识建构模型对比研究 6. 成人网络教育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7. 借鉴微课教育功能创新网络德育工作 8. 远程教育高校以党建工作促进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9. 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支持服务系统构建 10.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下中小学教育网站安全防护研究 11. 美术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12. 成人网络教育的学习监控策略初探 13. 校园网络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4. 对网络在线教学平台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15. Java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 16. 网络环境下“90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17. 网络环境下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研究 18. 网络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19. 现代远程教育融入传统成人教育的模式研究 20. 农村老年教育网络构建的实践与探索 21.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计算机教学创新思考 22. 生物化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实践探索 23. 基于云平台的口腔内科学微课程开发应用 网络教育论文题目(三) 1、网络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探索 2、网络环境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路径探析 3、临床实习生医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4、基于新媒体的管理机制在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5、小学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的融合 6、基于网络技术条件探讨中职政治教学策略 7、网络游戏对教学活动的可借鉴性研究 8、网络学习空间中交互行为的实证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 9、泛在学习视角下网络学习空间的创新应用模式 10、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1、远程开放学习者网络交互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12、“微课”教学模式下的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13、网络教育中虚拟现实技术在机械学科的应用 14、基于Moodle平台《建筑测量》网络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15、网络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写作多单元评价模式的构建 16、动漫、游戏等网络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审美取向的影响 17、基于慕课教学理念的中西文化对比课程建设与实践 18、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研究 19、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析 猜你喜欢: 1. 有关网络教育论文 2. 网络教育有关发展的论文 3.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4. 网络教育浅析论文 5. 网络教育方面相关论文

互联网教育论文篇三:《“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 摘 要: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互联网会变革教育业务流程,从而打造新的教育生态;“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等。本文梳理了2015“互联网+教育”开放论坛的主要观点并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基本素材。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变革;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 一、引言 自从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中引发了一场革命,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关于“互联网+教育”的讨论持续升温。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布,进一步明确提出“鼓励学校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1] 为了探讨“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寻求“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之开放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召开。论坛以开放的形式邀请了18位专家围绕课程、教学、学习、管理、评价、环境、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八大核心领域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变革和转型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这些报告既有宏观的理论引领,也有中观的课程规划和 实施方案 ,还有微观的操作策略。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这次会议的主题进行综述。 二、“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 1.“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 “互联网+教育”是什么?这是讨论“互联网+教育”是否可以推动教育创新和变革的前提。华南师范大学的柯清超教授首先对“互联网+”的概念进行了解读,然后分别从“互联网+教育”形态形成的可能性、“互联网+”能推动学校结构性变革和教育变革动力三个方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柯教授认为基于大数据平台、学习分析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促使了“互联网+”新一代教育环境从“干预手段”到“教学生态”的变革;同时课程教学也逐渐从封闭到开放融合,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到“半开放式/连接式”教学的翻转课堂和社会化自组织的开放式MOOC课程教学进行变革。柯清超教授认为,“互联网+教育”实现了一系列的转变,包括从知识建构到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个体学习到小组建构的转变,从直接传授到自主发现的转变,从多媒体演示到探究工具的转变。他以“联合国 儿童 基金会爱生远程教育项目”、“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和“技术启迪智慧项目”等作为案例分析了应用ICT来创新农村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实践[2]。 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我们应该将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平等、自由等特征与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相结合,形成对学习者、课程、学校、教育政策、机制体制等相关因素的重新定位与思考。 2.“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__民主任认为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互联网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互联网+”促进了教育领域中五个方面的转变,即:教的工具、学的工具、评的工具、课的结构和课的形态的转变。__民主任分析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指出MOOC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模式。MOOC的出现是一个革命性的契机,MOOC的极大发展,将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使得原本无法上大学的群体可以无障碍地学习大学课程,真正实现受教育机会的公平。MOOC促使课程教学将从一名教师逐渐变成教学团队,弥补知识快速更新中的教师短缺问题,课程质量大大提升;MOOC加速了大学国际化进程[3]。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思考互联网对大学功能带来的影响,现代大学的功能将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文化 传承逐渐转变成为知识探索、知识验证、考试认证等功能为主的研究院、考试院,甚至未来向数字化、泛在化和全球化的虚拟大学转变。 3.互联网教育与学习革命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钟秉林教授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呼唤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互联网技术为教育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同时互联网教学对传统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钟秉林教授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的若干对策,如:加强“连结”与“互动”、完善学习监督和效果评价机制、探索和完善互联网教学的运行机制等。他还告诫学术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避免炒作概念、片面夸大互联网教育的作用,倡导严谨求实的态度,跳出互联网教学发展的误区;提高在线开放课程质量,优化网络教学环境、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结合。[4] 4.“互联网+”促进学校组织结构转型 北京师范大学的余胜泉教授认为“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基础设施、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社会空间、新的分工形态;“互联网+”解决了教育中的两个焦点悖论:即公平和质量问题。余教授认为未来学生和家长可以订制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与活动,以反映儿童的个性、兴趣、家长的目标与价值观;未来学校的形态是自组织的,他以Minerva大学为例分析了这所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把线下教学资源无限扩大并化身为虚拟大学的特征。未来,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s,学生带着自己的移动设备来上学)将成为事实,因此学校要开始重新审议并制定网络开放政策,要建设网络上的校园文化,要建设网络上的学习空间,实现线上线下(OTO)融合的校园育人环境。[5] “互联网+教育”的变革,会重构学校教育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内容供给的重构、智慧学习环境的重构、教与学方式的重构以及管理与评价的重构。当然,互联网不可能替代学校,但可以改变学校的基因,“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 5.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 首都师范大学的孙众副教授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教师的“隐与现”、学生的“惰与乐”、技术的“强与笨”,从而提出了教学范式转型的解决方案,并基于互联网构建了互联网+教学的COME模型(Classroom learning+ Online learning+ Mobile learning+ E-learning)。孙众副教授基于互联网构建了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COME校园混合课程,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无缝交流;这种移动互联的课程和活动,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痕迹,便于教师进行过程诊断;此外,还可以进行多维的精准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进行预测和干预。通过基于COME模型的教学,采用实体课堂+在线+手机的学习方式,能够找到学生的“乐”学点,实现了新的在线交流方式。在评价中COME模型采用“任务+评价表、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使得过程性数据的存留和学习分析更加便捷,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干预、学业表现的预测以及在线学习行为的分析。[6] “互联网+教育”促成了教学结构和范式的转型,不仅创新了教学理念,而且建立起比较彻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6.“互联网+”促进课程的转型 清华附中的李晟宇老师分享了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的转型专题,李老师以清华大学的一个校级课题《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教学体验项目探究》为案例,讲解了课程转型的过程和具 体操 作策略。该项目借助互联网,建立了MOOC教学资源,整合了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引入项目管理、 时间管理 、四象限、SWOT等先进的管理学理念,有效提升了项目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依托网络云技术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实现了师生交互方式的互联网化;通过互联网云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微信公众订阅号上学习内容和新闻的推送,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革新。[7]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李栋提出了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课程,该创新课程的组织方式包括:在线离线互动、线上线下结合和开放型课程设计等三种方式。李栋认为,创新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创新导师科技成果持续对接与跟踪指导、学生创新力评价与 职业规划 ”。[8]可见,“互联网+课程”让整个学校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课程”使得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适合中小学生的诸多前沿知识及时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套餐,课程内容艺术化、生活化也变成现实。 从以上六位专家和老师的视点可看出,“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是多样化的,不仅创新了教师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师教的方式,而且真切关注到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这正契合了国家新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对于学校层面,“互联网+”带来的转变更是具体的,深入到学校组织管理、课堂教学、课程优化等各个方面,学校的围墙逐步被打破,学校、教师和学生变得越来越“泛在”,“互联网+”让教育更加无形、有趣、多样。未来将会有更多“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创新和变革成果。 三、“互联网+”促进评价的变革 评价是任何一种教育形态和教学模式都不能忽视的问题,本次论坛共有3位专家的报告涉及“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评价问题,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朱雪梅教授和北京市教委专职委员李奕博士。 1.伴随式评价――“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 华东师范大学的任友群教授从“教育+互联网”和“互联网+教育”这两个概念的界定和辨析开始,抛出了伴随式评价是“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的观点。 任友群教授认为,“教育+互联网”是从当下教育、教学的既定逻辑出发,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使得既定教育、教学逻辑运转得更加顺畅,在“教育+互联网”的格局中互联网或信息技术并没有成为再造或重塑性的力量;而“互联网+教育”则是深度应用“互联网思维”,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真正发挥教育信息化的“革命性力量”,再造、变革现有教育的既定逻辑。[9] 评价的变革包括评价内容的变革(从评价“可以测量的能力”扩展到评价“难以测量的能力”)和评价方式的变革(从传统的“纸笔评价”走向“数字评价”)。要支撑评价内容的拓展、评价方式的变革都需要“伴随式评价”,所谓“伴随式评价”有三大特征:第一,伴随生活全领域(只有伴随生活才有可能解决那些“难以测量能力”的“测不准”问题);第二,伴随学习全过程(只有伴随学习才能使评价真正应用于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第三,伴随个体自适应。而要实现“伴随式评价”信息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2.“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 南京师范大学的朱雪梅教授用实证方法开展了一项长达十年并且在2014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研究――《“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在该研究中,朱教授开发了专门的支撑评价工具,利用网络平台中可预设、可调节的各类专门化观察量表,利用移动终端在听课过程中采集“教”与“学”的表现性数据信息,通过后台计算与图形化处理后,为评估结论提供客观的量化证据,实现科学的课堂诊断,达到了矫正偏差教学行为的目的。该研究以信息技术推动课堂评价变革,用移动终端替代传统纸笔听课工具;将课堂观察表及行为标准嵌入平台中,克服传统评课缺乏标准的问题;课堂评估基于移动互联网,克服传统听评课受到时空限制的问题;进行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呈现,克服传统评课无科学论据的问题;多元化评价主体交互协作,克服传统评课主体单一的问题;因此,朱雪梅教授在以上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数据思维+课堂观察=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论断。 同时,朱雪梅教授还提出了“互联网+校本教研评估”的观点,通过校本教研平台的实践研究实现了“让教研评估迈进数字化时代”。该平台改革了当前校本教研工作只“研”不“评”的现状,突破了教育信息化“学习空间人人通”未通的瓶颈,探寻了教育评估手段从 经验 迈向“数字化”的路径,消除了常态化教研活动深受时间与空间束缚的困境,降低了评估主观性,提高了校本教研品质与管理效率,引导了智慧教研方式。因此,朱教授给出了这样的公式:互联网+数据思维+校本教研评估=学校可持续发展。[10] 3.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 来自北京市教委的李奕委员在分析了首都教育“深综改”的基本思路和策略以及考试评价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后认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学生不必为自己的弱项惶恐,每个学生都有好的一面以及优势的展示机会。李奕指出,广义教育供给下“移动互联”成为必须的选择:在供给方式上,在线教师服务、在线课程服务、在线诊断服务、跨部门、跨系统服务等这些移动互联的方式更为时尚也更加尊重学生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在供给内容上,基于大数据分析后的课程资源供给,定向推送作业、教辅、服务索引,教师在线的智力支持服务,促进优质教育服务的迁移与流转,以新型资源观指导资源库建设,服务于学生的能力成长,供给“同伴”,构建在线学生自我诊断的“体检中心”和“化验室”,使质量监控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而不是管理监督;在供给节奏上,长短课结合,大小课结合,学段内快慢结合,长周期作业;在线自我诊断的频度依据学生认知个性、进度的供给;在线双师辅导的周期要合适等。[11] 从这三位专家报告可得出,评价的角度、评价的工具、评价的方式,一切围绕评价的关键词都变成了“互联网+”。伴随式评价实现了互联网与人的融合,评价标准与评价工具的互联网加法承载了数据思维,助力了科学教学评价的可持续发展。在无法改变考试作为学生终极考核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的思路让评价更加有针对性,学校教育一样可以个性化,大众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变得更加容易,这都是“互联网+”评价的重要表现,一旦“互联网+”迸发力量,必然像火山喷发一样散出无限能量。 四、教育大数据的管理与决策 来自江苏师范大学的杨现民博士和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分别就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进行了分析。 1.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 杨现民博士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特点,提出了“教育大数据是发展智慧教育的基石”的论断。杨博士利用教育大数据的冰山模型,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发力点,并对“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教育管理”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认为“通过智慧管理云平台系统,对外界需求进行智能处理,为教育管理提供资源配置、数据集成、信息管理、运行状态监控、教育质量监测等业务支持,实现教育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远程督导和个性服务,提升教育管理智慧化水平的过程。同时,杨博士还分析了国内外大数据助力智慧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十多个案例,如清华大学、康涅狄格大学、深圳市教育资源科学动态规划、美国数据通用标准、美国ECLS项目等。杨博士认为如何构建立体化教育数据网络、教育大数据如何落地应用推广、如何保障教育数据质量与安全、如何合理合规运营教育大数据等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2] 2.大数据支持下的教育决策 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阐述了数据挖掘及其教育大数据对于支持教育决策的重要作用,指出是教育数据的决策支持应用是为了让淹没在众多信息系统中的海量数据能够“说话”,为教育领域中的相关人员提供与他们利益相关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从而帮助他们做出知情的决策。魏博士以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学、管理和科研作为案例,分析了这三个领域中的大数据收集及其通过数据挖掘得到的有关信息,并最终服务于教育决策的过程,认为大数据和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是作为审慎决策的依据,可以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13] 无论是进行智慧教育管理还是开展教育决策,这都说明了当前时代是个“数据为王”的时代。在教育行业里,每天都在产生各种大数据,大数据分布在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教育者如何将大数据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去改变教育教学是当下的研究方向。“互联网+”有意义,大数据有帮助,教育呼唤“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质变。 五、“互联网+”改革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中的主导因素,如果没有教师的理念转变和专业发展,再宏大的教育变革也只能是空话。 1.“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 国务院参事汤敏就“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进行了探讨,汤敏先生从对乡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开始讲起,以“一乡村中学与人大附中同堂上课”和“田东上法初中双师教学课堂”为例,分析了基于互联网的“双师教学”的特点,并给出了建议。汤敏认为,应该把“双师教学”模式与国培、省培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课程设置要求和各地课本版本安排,在全国、省区内分别都找出一批优秀教师,把他们的课全程录制下来;对参与录制课程的学校、有一定的激励;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和多方式的培训试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将录制的优质课堂传播出去,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乡村教师培训的目的。[14] 2.“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陈颖老师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陈老师以西城区教师研修网为例,介绍了西城区教师研修网的基本情况、教师网上研修的几个基本要素(平台、资源、活动和组织管理),着重讲解了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教师自我 反思 和同伴互助、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群体学习和行为改进以及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丰富网上学习资源等三个问题。[15]目前西城区教师已经实现了网络研修的常态化,陈老师认为“教师网上学习是如何进行知识建构的、大量的网上研讨数据能否作进一步提炼、影响教师深层学习的因素是什么、如何促进教师的深层学习”等这几个问题将是未来研究需要突破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下一代人才的质量,汤敏参事和陈颖老师都对“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给出了具体的做法。针对当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既要考虑“双师教学”的人力做法,也要有“混合式学习”的技术做法,既要有“双师教学”的合作思维,又要有多元化学习、时时更新教师知识的观念;教师可能无法改变教学的物理环境,却可以借助“互联网+”延展自己的学习空间,从而实现更大程度的进步。因此,“互联网+”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植入“互联网+”的基因,教师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技能。 六、“互联网+”促进同伴教育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石义琦教研员认为,同伴教育是指建立有相互认同感的社会关系主体之间共同分享信息、知识和观念,相互传递思想、情感,以唤起感情上的共鸣,促进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达到相互感染而奋发向上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技术促进了同伴教育的开展。石老师以“南山教育综合服务大平台”和南山“课堂重构”模式作为案例,分析了互联网对同伴教育的支撑,认为网络提供了人性化的交流平台,为孩子们搭建展示的舞台与交流的空间。南山区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了南山“六学”同伴教育课堂,即“教师导学、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网络拓学和实践研学”,同时在同伴教育区域基本模式基础上,构建了各具校本特色的变式模式,比如:基于智能学习的平台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基于APP的游戏化学习与创客学习模式、基于MOOC的翻转学习模式等。[16] 随着QQ、微信等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同伴教育变得越来越具有可行性,“互联网+”成就了教育服务;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教育APP的常态推广、MOOC翻转学习等都会成为学生的同伴,真正实现“互联网+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 七、结束语 综上观点不难发现,无论是互联网对于教育、课程、教学,还是学校的组织结构,都可以集中一个观点来概括,那就是“互联网+”对教育和教学带来了创新和变革,“互联网+教育”促进了教育形态、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学范式的转变,也促进了课程、学习方式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但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物理变化,而是一种化学变化,化学的反应会改变物质的形态和性质,正像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巨教授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所说的:期待“互联网+教育”变成一个化学效应,减少负面效应。无论是任友群的“伴随式评价”还是朱雪梅的“多元交互式评价”,都离不开“互联网+”的逻辑支撑,但是“互联网+”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用来支撑评价的工具,“互联网+评价”是对传统教育评价内容和形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是智慧的、是自适应的,是“化学变化”也是“生态变化”。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17]。基于MOOC、SPOC模式的学习效果超于传统课堂,网络教育的奇点可能临近了,信息技术的变革教育的威力可能要爆发了。[18]但是“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既有新的机遇,也要面对新的挑战。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也需要冷静应对,既不能坚守避战,也不能任由互联网“肆意妄为”,而是应该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 这是一个跨界的时代,大数据、智慧教育等新的技术和概念层出不穷,“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 [2]柯清超.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3]__民.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4]钟秉林.互联网教学与学习革命.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5]余胜泉.互联网时代的学校组织结构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6]孙众.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7]李晟宇.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8]李栋.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9]任友群.伴随式评价:变革的先导[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0]朱雪梅.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1]李奕.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2]杨现民.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3]魏顺平.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支持案例分享(国家开放大学)[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4]汤敏.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5]陈颖.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6]石义琦.同伴教育:教育信息化新视角[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7]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 [18]王涛.互联网变革教育的实践路径[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猜你喜欢: 1. 浅谈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2. 有关网络教育论文 3. 关于互联网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 “互联网+”形势下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论文

网络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互联网教育论文篇三:《“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 摘 要: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互联网会变革教育业务流程,从而打造新的教育生态;“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等。本文梳理了2015“互联网+教育”开放论坛的主要观点并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基本素材。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变革;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 一、引言 自从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中引发了一场革命,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关于“互联网+教育”的讨论持续升温。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布,进一步明确提出“鼓励学校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1] 为了探讨“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寻求“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之开放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召开。论坛以开放的形式邀请了18位专家围绕课程、教学、学习、管理、评价、环境、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八大核心领域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变革和转型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这些报告既有宏观的理论引领,也有中观的课程规划和 实施方案 ,还有微观的操作策略。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这次会议的主题进行综述。 二、“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 1.“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 “互联网+教育”是什么?这是讨论“互联网+教育”是否可以推动教育创新和变革的前提。华南师范大学的柯清超教授首先对“互联网+”的概念进行了解读,然后分别从“互联网+教育”形态形成的可能性、“互联网+”能推动学校结构性变革和教育变革动力三个方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柯教授认为基于大数据平台、学习分析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促使了“互联网+”新一代教育环境从“干预手段”到“教学生态”的变革;同时课程教学也逐渐从封闭到开放融合,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到“半开放式/连接式”教学的翻转课堂和社会化自组织的开放式MOOC课程教学进行变革。柯清超教授认为,“互联网+教育”实现了一系列的转变,包括从知识建构到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个体学习到小组建构的转变,从直接传授到自主发现的转变,从多媒体演示到探究工具的转变。他以“联合国 儿童 基金会爱生远程教育项目”、“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和“技术启迪智慧项目”等作为案例分析了应用ICT来创新农村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实践[2]。 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我们应该将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平等、自由等特征与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相结合,形成对学习者、课程、学校、教育政策、机制体制等相关因素的重新定位与思考。 2.“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__民主任认为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互联网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互联网+”促进了教育领域中五个方面的转变,即:教的工具、学的工具、评的工具、课的结构和课的形态的转变。__民主任分析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指出MOOC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模式。MOOC的出现是一个革命性的契机,MOOC的极大发展,将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使得原本无法上大学的群体可以无障碍地学习大学课程,真正实现受教育机会的公平。MOOC促使课程教学将从一名教师逐渐变成教学团队,弥补知识快速更新中的教师短缺问题,课程质量大大提升;MOOC加速了大学国际化进程[3]。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思考互联网对大学功能带来的影响,现代大学的功能将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文化 传承逐渐转变成为知识探索、知识验证、考试认证等功能为主的研究院、考试院,甚至未来向数字化、泛在化和全球化的虚拟大学转变。 3.互联网教育与学习革命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钟秉林教授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呼唤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互联网技术为教育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同时互联网教学对传统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钟秉林教授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的若干对策,如:加强“连结”与“互动”、完善学习监督和效果评价机制、探索和完善互联网教学的运行机制等。他还告诫学术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避免炒作概念、片面夸大互联网教育的作用,倡导严谨求实的态度,跳出互联网教学发展的误区;提高在线开放课程质量,优化网络教学环境、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结合。[4] 4.“互联网+”促进学校组织结构转型 北京师范大学的余胜泉教授认为“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基础设施、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社会空间、新的分工形态;“互联网+”解决了教育中的两个焦点悖论:即公平和质量问题。余教授认为未来学生和家长可以订制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与活动,以反映儿童的个性、兴趣、家长的目标与价值观;未来学校的形态是自组织的,他以Minerva大学为例分析了这所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把线下教学资源无限扩大并化身为虚拟大学的特征。未来,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s,学生带着自己的移动设备来上学)将成为事实,因此学校要开始重新审议并制定网络开放政策,要建设网络上的校园文化,要建设网络上的学习空间,实现线上线下(OTO)融合的校园育人环境。[5] “互联网+教育”的变革,会重构学校教育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内容供给的重构、智慧学习环境的重构、教与学方式的重构以及管理与评价的重构。当然,互联网不可能替代学校,但可以改变学校的基因,“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 5.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 首都师范大学的孙众副教授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教师的“隐与现”、学生的“惰与乐”、技术的“强与笨”,从而提出了教学范式转型的解决方案,并基于互联网构建了互联网+教学的COME模型(Classroom learning+ Online learning+ Mobile learning+ E-learning)。孙众副教授基于互联网构建了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COME校园混合课程,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无缝交流;这种移动互联的课程和活动,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痕迹,便于教师进行过程诊断;此外,还可以进行多维的精准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进行预测和干预。通过基于COME模型的教学,采用实体课堂+在线+手机的学习方式,能够找到学生的“乐”学点,实现了新的在线交流方式。在评价中COME模型采用“任务+评价表、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使得过程性数据的存留和学习分析更加便捷,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干预、学业表现的预测以及在线学习行为的分析。[6] “互联网+教育”促成了教学结构和范式的转型,不仅创新了教学理念,而且建立起比较彻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6.“互联网+”促进课程的转型 清华附中的李晟宇老师分享了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的转型专题,李老师以清华大学的一个校级课题《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教学体验项目探究》为案例,讲解了课程转型的过程和具 体操 作策略。该项目借助互联网,建立了MOOC教学资源,整合了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引入项目管理、 时间管理 、四象限、SWOT等先进的管理学理念,有效提升了项目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依托网络云技术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实现了师生交互方式的互联网化;通过互联网云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微信公众订阅号上学习内容和新闻的推送,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革新。[7]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李栋提出了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课程,该创新课程的组织方式包括:在线离线互动、线上线下结合和开放型课程设计等三种方式。李栋认为,创新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创新导师科技成果持续对接与跟踪指导、学生创新力评价与 职业规划 ”。[8]可见,“互联网+课程”让整个学校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课程”使得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适合中小学生的诸多前沿知识及时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套餐,课程内容艺术化、生活化也变成现实。 从以上六位专家和老师的视点可看出,“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是多样化的,不仅创新了教师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师教的方式,而且真切关注到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这正契合了国家新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对于学校层面,“互联网+”带来的转变更是具体的,深入到学校组织管理、课堂教学、课程优化等各个方面,学校的围墙逐步被打破,学校、教师和学生变得越来越“泛在”,“互联网+”让教育更加无形、有趣、多样。未来将会有更多“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创新和变革成果。 三、“互联网+”促进评价的变革 评价是任何一种教育形态和教学模式都不能忽视的问题,本次论坛共有3位专家的报告涉及“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评价问题,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朱雪梅教授和北京市教委专职委员李奕博士。 1.伴随式评价――“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 华东师范大学的任友群教授从“教育+互联网”和“互联网+教育”这两个概念的界定和辨析开始,抛出了伴随式评价是“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的观点。 任友群教授认为,“教育+互联网”是从当下教育、教学的既定逻辑出发,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使得既定教育、教学逻辑运转得更加顺畅,在“教育+互联网”的格局中互联网或信息技术并没有成为再造或重塑性的力量;而“互联网+教育”则是深度应用“互联网思维”,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真正发挥教育信息化的“革命性力量”,再造、变革现有教育的既定逻辑。[9] 评价的变革包括评价内容的变革(从评价“可以测量的能力”扩展到评价“难以测量的能力”)和评价方式的变革(从传统的“纸笔评价”走向“数字评价”)。要支撑评价内容的拓展、评价方式的变革都需要“伴随式评价”,所谓“伴随式评价”有三大特征:第一,伴随生活全领域(只有伴随生活才有可能解决那些“难以测量能力”的“测不准”问题);第二,伴随学习全过程(只有伴随学习才能使评价真正应用于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第三,伴随个体自适应。而要实现“伴随式评价”信息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2.“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 南京师范大学的朱雪梅教授用实证方法开展了一项长达十年并且在2014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研究――《“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在该研究中,朱教授开发了专门的支撑评价工具,利用网络平台中可预设、可调节的各类专门化观察量表,利用移动终端在听课过程中采集“教”与“学”的表现性数据信息,通过后台计算与图形化处理后,为评估结论提供客观的量化证据,实现科学的课堂诊断,达到了矫正偏差教学行为的目的。该研究以信息技术推动课堂评价变革,用移动终端替代传统纸笔听课工具;将课堂观察表及行为标准嵌入平台中,克服传统评课缺乏标准的问题;课堂评估基于移动互联网,克服传统听评课受到时空限制的问题;进行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呈现,克服传统评课无科学论据的问题;多元化评价主体交互协作,克服传统评课主体单一的问题;因此,朱雪梅教授在以上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数据思维+课堂观察=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论断。 同时,朱雪梅教授还提出了“互联网+校本教研评估”的观点,通过校本教研平台的实践研究实现了“让教研评估迈进数字化时代”。该平台改革了当前校本教研工作只“研”不“评”的现状,突破了教育信息化“学习空间人人通”未通的瓶颈,探寻了教育评估手段从 经验 迈向“数字化”的路径,消除了常态化教研活动深受时间与空间束缚的困境,降低了评估主观性,提高了校本教研品质与管理效率,引导了智慧教研方式。因此,朱教授给出了这样的公式:互联网+数据思维+校本教研评估=学校可持续发展。[10] 3.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 来自北京市教委的李奕委员在分析了首都教育“深综改”的基本思路和策略以及考试评价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后认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学生不必为自己的弱项惶恐,每个学生都有好的一面以及优势的展示机会。李奕指出,广义教育供给下“移动互联”成为必须的选择:在供给方式上,在线教师服务、在线课程服务、在线诊断服务、跨部门、跨系统服务等这些移动互联的方式更为时尚也更加尊重学生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在供给内容上,基于大数据分析后的课程资源供给,定向推送作业、教辅、服务索引,教师在线的智力支持服务,促进优质教育服务的迁移与流转,以新型资源观指导资源库建设,服务于学生的能力成长,供给“同伴”,构建在线学生自我诊断的“体检中心”和“化验室”,使质量监控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而不是管理监督;在供给节奏上,长短课结合,大小课结合,学段内快慢结合,长周期作业;在线自我诊断的频度依据学生认知个性、进度的供给;在线双师辅导的周期要合适等。[11] 从这三位专家报告可得出,评价的角度、评价的工具、评价的方式,一切围绕评价的关键词都变成了“互联网+”。伴随式评价实现了互联网与人的融合,评价标准与评价工具的互联网加法承载了数据思维,助力了科学教学评价的可持续发展。在无法改变考试作为学生终极考核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的思路让评价更加有针对性,学校教育一样可以个性化,大众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变得更加容易,这都是“互联网+”评价的重要表现,一旦“互联网+”迸发力量,必然像火山喷发一样散出无限能量。 四、教育大数据的管理与决策 来自江苏师范大学的杨现民博士和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分别就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进行了分析。 1.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 杨现民博士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特点,提出了“教育大数据是发展智慧教育的基石”的论断。杨博士利用教育大数据的冰山模型,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发力点,并对“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教育管理”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认为“通过智慧管理云平台系统,对外界需求进行智能处理,为教育管理提供资源配置、数据集成、信息管理、运行状态监控、教育质量监测等业务支持,实现教育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远程督导和个性服务,提升教育管理智慧化水平的过程。同时,杨博士还分析了国内外大数据助力智慧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十多个案例,如清华大学、康涅狄格大学、深圳市教育资源科学动态规划、美国数据通用标准、美国ECLS项目等。杨博士认为如何构建立体化教育数据网络、教育大数据如何落地应用推广、如何保障教育数据质量与安全、如何合理合规运营教育大数据等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2] 2.大数据支持下的教育决策 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阐述了数据挖掘及其教育大数据对于支持教育决策的重要作用,指出是教育数据的决策支持应用是为了让淹没在众多信息系统中的海量数据能够“说话”,为教育领域中的相关人员提供与他们利益相关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从而帮助他们做出知情的决策。魏博士以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学、管理和科研作为案例,分析了这三个领域中的大数据收集及其通过数据挖掘得到的有关信息,并最终服务于教育决策的过程,认为大数据和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是作为审慎决策的依据,可以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13] 无论是进行智慧教育管理还是开展教育决策,这都说明了当前时代是个“数据为王”的时代。在教育行业里,每天都在产生各种大数据,大数据分布在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教育者如何将大数据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去改变教育教学是当下的研究方向。“互联网+”有意义,大数据有帮助,教育呼唤“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质变。 五、“互联网+”改革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中的主导因素,如果没有教师的理念转变和专业发展,再宏大的教育变革也只能是空话。 1.“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 国务院参事汤敏就“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进行了探讨,汤敏先生从对乡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开始讲起,以“一乡村中学与人大附中同堂上课”和“田东上法初中双师教学课堂”为例,分析了基于互联网的“双师教学”的特点,并给出了建议。汤敏认为,应该把“双师教学”模式与国培、省培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课程设置要求和各地课本版本安排,在全国、省区内分别都找出一批优秀教师,把他们的课全程录制下来;对参与录制课程的学校、有一定的激励;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和多方式的培训试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将录制的优质课堂传播出去,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乡村教师培训的目的。[14] 2.“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陈颖老师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陈老师以西城区教师研修网为例,介绍了西城区教师研修网的基本情况、教师网上研修的几个基本要素(平台、资源、活动和组织管理),着重讲解了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教师自我 反思 和同伴互助、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群体学习和行为改进以及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丰富网上学习资源等三个问题。[15]目前西城区教师已经实现了网络研修的常态化,陈老师认为“教师网上学习是如何进行知识建构的、大量的网上研讨数据能否作进一步提炼、影响教师深层学习的因素是什么、如何促进教师的深层学习”等这几个问题将是未来研究需要突破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下一代人才的质量,汤敏参事和陈颖老师都对“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给出了具体的做法。针对当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既要考虑“双师教学”的人力做法,也要有“混合式学习”的技术做法,既要有“双师教学”的合作思维,又要有多元化学习、时时更新教师知识的观念;教师可能无法改变教学的物理环境,却可以借助“互联网+”延展自己的学习空间,从而实现更大程度的进步。因此,“互联网+”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植入“互联网+”的基因,教师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技能。 六、“互联网+”促进同伴教育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石义琦教研员认为,同伴教育是指建立有相互认同感的社会关系主体之间共同分享信息、知识和观念,相互传递思想、情感,以唤起感情上的共鸣,促进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达到相互感染而奋发向上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技术促进了同伴教育的开展。石老师以“南山教育综合服务大平台”和南山“课堂重构”模式作为案例,分析了互联网对同伴教育的支撑,认为网络提供了人性化的交流平台,为孩子们搭建展示的舞台与交流的空间。南山区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了南山“六学”同伴教育课堂,即“教师导学、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网络拓学和实践研学”,同时在同伴教育区域基本模式基础上,构建了各具校本特色的变式模式,比如:基于智能学习的平台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基于APP的游戏化学习与创客学习模式、基于MOOC的翻转学习模式等。[16] 随着QQ、微信等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同伴教育变得越来越具有可行性,“互联网+”成就了教育服务;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教育APP的常态推广、MOOC翻转学习等都会成为学生的同伴,真正实现“互联网+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 七、结束语 综上观点不难发现,无论是互联网对于教育、课程、教学,还是学校的组织结构,都可以集中一个观点来概括,那就是“互联网+”对教育和教学带来了创新和变革,“互联网+教育”促进了教育形态、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学范式的转变,也促进了课程、学习方式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但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物理变化,而是一种化学变化,化学的反应会改变物质的形态和性质,正像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巨教授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所说的:期待“互联网+教育”变成一个化学效应,减少负面效应。无论是任友群的“伴随式评价”还是朱雪梅的“多元交互式评价”,都离不开“互联网+”的逻辑支撑,但是“互联网+”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用来支撑评价的工具,“互联网+评价”是对传统教育评价内容和形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是智慧的、是自适应的,是“化学变化”也是“生态变化”。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17]。基于MOOC、SPOC模式的学习效果超于传统课堂,网络教育的奇点可能临近了,信息技术的变革教育的威力可能要爆发了。[18]但是“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既有新的机遇,也要面对新的挑战。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也需要冷静应对,既不能坚守避战,也不能任由互联网“肆意妄为”,而是应该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 这是一个跨界的时代,大数据、智慧教育等新的技术和概念层出不穷,“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 [2]柯清超.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3]__民.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4]钟秉林.互联网教学与学习革命.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5]余胜泉.互联网时代的学校组织结构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6]孙众.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7]李晟宇.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8]李栋.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9]任友群.伴随式评价:变革的先导[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0]朱雪梅.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1]李奕.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2]杨现民.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3]魏顺平.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支持案例分享(国家开放大学)[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4]汤敏.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5]陈颖.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6]石义琦.同伴教育:教育信息化新视角[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17]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 [18]王涛.互联网变革教育的实践路径[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 猜你喜欢: 1. 浅谈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2. 有关网络教育论文 3. 关于互联网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 “互联网+”形势下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论文

《高校网络教育路径优化的思考》

摘要:互联网推进了科技进步,也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脚步。网络的媒体化、便携化、社交化的趋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高校作为知识和信息传播的前沿阵地,网络这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影响不断升华,优化高校网络生态,强化大学生网络文明教育,引导大学生网络文明行为,以德正身、以范正行,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任重道远。

关键词:网络教育;网络生态;网络文明

作者简介:陆志华(1969-),男,江苏连云港人,扬州大学发展办公室综合科科长,讲师。

“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高校网络文化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方面意义重大,因而被赋予了教育的本质,兼具了技术与文化双重内涵。

一、对大学生实施网络教育的意义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进了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方面,网络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以“零时空”为特征的机动灵活的网络教育形式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满足了社会成员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需求;[1]另一方面,网络在成为大学生汲取知识和思想营养的重要来源的同时,也切实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素养,甚至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针对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和行为所呈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优化网络文化氛围,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已成为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

一般来说,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和通信等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特质文化。”[2]加强网络建设,倡导文明风气,引导大学生网络文明行为,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载体和路径,是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二、网络发展趋势是影响网络教育功效的重要因素

网络的“媒体化”趋势,其优点毋庸置疑,有效拓展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视野,增强了他们获取信息的主动性、针对性和选择性。但正是这种“媒体化”趋势,让青年大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信息时代铺天盖地的信息内容、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态、多元变化的价值取向,潜移默化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推进了文化娱乐化、文化快餐化的同时,网络文化的内涵逐渐削弱,传统教育的功效不断弱化。因此,网络文化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允许什么、禁止什么,其具有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关乎大学生健康成长,关乎高校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

网络的“便携化”趋势对高校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手持阅读器等移动终端已逐步代替个人电脑成为人们接入互联网的主要方式。网络信息传播“移动化”、“快捷化”成为现实,给网络监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更需要大学生自身强化网络慎独意识,把文明上网作为自觉要求。

“微博”时代的不期而至,“QQ”、“微信”等网络虚拟交流方式层出不穷,增强了网络环境的感性认识,丰富了信息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在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网络信息传播秩序的规范带来了困难,增加了网络监督的难度,不利于大学生文明理性行为的培养。

三、高校网络教育优化的基本路径

1.推进法制,规范发展

和现实生活相比,互联网属于一个虚拟世界,来自互联网上的信息更是良莠不齐,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侵入逐渐渗透,行为危害不断加深,个别大学生甚至因为网络诱导走上犯罪道路,网络“双刃剑”的两面性显露无疑。网络在给青年大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很多负面效应也随即出现,网上不良信息特别是含有淫秽、色情、暴力等内容的信息很容易误导学生的思想、行为。[3]因此,充分认识网络利弊,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整治网络低俗之风,维护网络文明生态,成为共识。网络环境的优化必须“法治”为先,“德治”兼具,“法治”的根本要求是依法治网,统一规范,通过制度建设加强规范管理,推进互联网健康、文明、有序地发展。

“依法治网”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拓展大学生法制教育渠道,在培养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的基础上,结合网络文明教育引导,切实丰富法制教育形式,不断深化法制教育内容,努力拓展法制教育路径,多方面、多渠道进行网络法制宣传,让法治阳光深得人心,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作为个体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在网络世界里应该同样遵守,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触犯法律法规也同样要受到严厉惩罚。

实施“依法治网”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强化对大学生网络理念、网络行为进行持续引导,防止因为网络法制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在意识形态和行为上迷失方向。高校更要重视网络发展特点、趋势以及危害性研究,密切关注青少年网络犯罪新动向,增强网络危害预见性。在工作实践中,高校还要完善网络监督机制建设,提高预防网络危害的能力,[4]促进互联网在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2.深化德治,占领阵地

作为人生的黄金期,大学时代的青年大学生特点鲜明,优点和缺点都比较突出。他们中的很多人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没有在现实社会中打磨历练过,不能全面了解社会现实;他们有上进心,而且求知欲较强,但对外界环境缺乏鉴别和分析能力。在五光十色、“泥沙俱下”的网络世界里,他们的道德操守很容易在感情发泄中崩溃。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引导为主,“德治为本”,促进青年大学生做网络文明的倡导者、先行者、实践者。主要做法是:强化教育引导,提升文明素养;增强慎独意识,做到修身自省、自觉向善;导向正确、旗帜鲜明,不断完善网络服务;打造网络品牌,以积极向上的“红色”基调和高雅和谐的“绿色”基调占领网络主阵地;切实制订与倡导网络道德规范,坚决抵制网络低俗之风。[5]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文明教育需要与传统道德教育相结合,但网络文明规范不能简单地引用传统道德规范,高校要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和网络资源优势,努力做好“扬弃”工作,强化传统美德、民族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网络文明建设,打造“红色”和“绿色”交相辉映的和谐校园网络文化阵地。

网络教育课程开发研究论文

关于网络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和网络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论文

摘 要:在对网络技术进行有效的教学开发的基础上,随着对网络教学环境的开发建设和基于网络的教与学的研究,网络在中小学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网络教学对体现主体性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有效运用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必然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网络技术;课堂教学;变革

一、网络教学的功能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获得了巨大发展。伴随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网络对教育教学的作用与潜能充分地显露出来。在对网络技术进行有效的教学开发的基础上,随着对网络教学环境的开发建设(包括设计、制作、评价和使用)和基于网络的教与学的研究,网络在中小学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网络教学对体现主体性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如对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充分的教学交往、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等方面的支持等。这不仅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更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由单个的独立的计算机发展到网络是一次划时代的飞跃,网络具有单独工具的计算机所不具备的功能。在网络范围内的各种输入设备、存储设备、各种计算机等硬件资源都是可以共享的网上资源;网上数据库和各种信息资源也是可以网上共享的;网络为人与人之间、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数据交换和信息交换提供了最快捷、最方便的途径。

二、网络教学的影响

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使得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在学生的学科学习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教学实际上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方式。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管理和利用的能力已经成为教师教学能力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势必带来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某些变化。教师将依托信息资源和网络传输系统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将利用信息资源和网络传输系统进行学习。在网络教学方式中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信息能力也必然得到培养和提高。

1.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过去静态的、二维的教材转变为由声音、文字、图像构成的动态的、三维甚至四维教材。网络教学的运用,又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就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比如,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周勇老师的“走进大唐”课,打破了教材原有的章节及课时的限制,把唐朝的建立、兴衰到灭亡,以网页的形式,应用于网络教学之中,收集了教材以外的大量的有关唐朝的史料,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2.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在网络教学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归纳、逻辑演绎式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移。网络教学是一种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例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子弟中学褚海波老师的“唐诗赏析”课,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走进教师的“诗风词韵”网站,利用网页复习赏析唐诗,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获取知识,在聊天室里进行讨论交流,在BBS在线论坛上发表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在网络教学中,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他们利用信息技术和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培养学习的能力。学生必须有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协调能力等。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

4.对教师角色变化的影响

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上,为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创建有利的情境,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激活学生的潜在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保持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其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形成良好的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品质。这些是进行网络教学的成功因素。

5.对媒体作用的影响

在网络教学中,教学媒体由原来的教师授课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建构知识的工具。同时,教学媒体即网络本身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三、网络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的协作学习问题

在网络教学中,协作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和有效的方式。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在协作学习中,教师既要考虑如何传授知识,又要指导协作小组借助于网络对学习问题进行合作、探讨,甚至竞争、辩论等。协作学习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探索精神、合作精神非常重要。协作学习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供学习者查阅。教师可以事先将学生可能用到的信息资源放到网络的资源中心。协作学习的学习者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根据知识掌握的需要,直接从网络资源库中查询所需的信息资源。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由学习的主题确定协作学习的内容、目标、参加协作学习的人数、所依据的学习理论、协作学习系统的性能等。

2.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

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的经历、自学的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等。学生的基础知识程度不尽相同,学习的经历不尽相同,自学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因素都影响学生在网络中获得知识的能力,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网络教学的教学设计中应考虑这些因素。在教学之初,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在交互式课件的设计中,可设置深浅不同的习题。在资料库中,放置与课程相关的基础课的内容,供学生点击、学习。鼓励学生在网络中寻找相关知识,弥补自己的不足,锻炼和提高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控制功能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问题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有接收的份儿而无选择的余地。但学生由于在智力、性格、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基础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学习上会表现为不同的需求。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某个学生的需求相符合,将有利于他的学习,否之则相反。所以传统教学是以“平均学习水平”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采用教学方法、选择学习 材料、确定教学进度的依据的,从而使学生学习的差异越来越大。这种教学是学生按照教师所规定的内容和方法去学习,而不是依照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去学习。而网络教学则不然,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时间上、内容上、空间上,在学习方法上,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这也是学习者的普遍要求。在网络学习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所需的知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学习的时间、过程和空间具有更多的支配权;能够方便地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进行测试,并能得到及时的反馈。由于网络本身的便捷性、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多样性以及丰富、形象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种选择,使学习过程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大大提高。在这种自主性很强的学习中,网络自然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成为获得知识、研究问题的工具。人工智能技术、模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又使学生可以面对过去不曾想到的新的学习方式,并可以学到过去无法学到的知识。网络教学还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可得到与教师充分交流的机会,使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第一个任务是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而因人施教;第二个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并形成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在信息时代,学生只要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就能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4.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

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的要求,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其前提是拥有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网络教学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网络技术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在网络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参与讨论,自我测评,模拟实验,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从传统教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由被动变主动,由接受变获取,调动了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为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动力。网络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调动人的所有感官功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学生在想象力的推动下,思维高度活跃,就容易引发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网络教学设计中,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手段,已经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充分运用网络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是网络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加强网络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是提高网络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提纲的写作要求

论文提纲是学生写作论文的开端,提纲是否成功通过指导教师的审查决定了学生能否进入论文的实际写作阶段,所以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并且按时提交。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网络教育毕业论文提纲的写作要求,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提纲的写作要求

现将提纲的具体内容要求如下:

1、 提纲包括这样几个部分:论题观点来源、论文基本观点、论文主要内容结构、参考文献。

2、 在论题观点来源这一部分,学生需要说清楚自己论文的观点是如何得到的。论题观点来源一般有以下两种:阅读某些著作(包括教科书)、文章的时候有感而得;与老师讨论的时候得到的灵感。前者要写清楚著作的名称、作者、出版时间,以及著作的哪些方面给了自己什么样的感受。后者写清楚老师的指导给了自己什么样的启示。

3、 在论文的基本观点部分,要求学生写清楚整个论文的基本观点都有哪些,这些观点必须逻辑清楚、合理。

4、 在论文结构部分,学生结合自己的基本观点写清楚整个论文的结构。这是学生向指导教师说明自己如何论证观点的一个部分。例如学生要写清楚正篇文章包含那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什么,其中包括几个小部分,每个小部分写什么等,以此类推。

5、 参考文献部分,需要列出写作本文需要参考、阅读的书籍资料名称、期刊名称等。

6、 提纲没有字数的要求,但是学生必须保证有2、3、4这三个部分的内容。文字方面要求语言流畅、思路清晰,说清楚自己的观点。

【拓展】毕业论文提纲怎么写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本文结合xx的形成、爆发、发展、高潮、平息的过程从政府信息发布通道不畅,大众传播的弱化,公共舆论的形成,流言与谣言的迅速蔓延来研究信息的传播与管理过程,在应对xx中政府和媒体除了担负好把关人的同时应该担负起社会责任,在议程设置过程中防止社会偏离。在充分研究受众心理的前提下,把握好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之间的平衡。在结合传播学理论立足xx在我国的实际情况,找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预防应对xx的道路。

2 现实意义:现代社会是一个社会结构和群体利益明显分化的社会,各种利益诉求的表达、利益矛盾的冲突,将成为一种常规性的社会现象。如果有比较成熟的社会组织能整合分化民众的利益的表达与诉求,有政府提供的意见表达与回应的平台,从而会很好的舒缓国家与社会民众之间的矛盾,减少xx的发生。

当前我国政府传播机制机制存在信源开放度不高、信道畅通度不高、信息保真度不高等问题。正由于政府信息失衡,而大众传播在与政府博弈中被弱化,从而导致人际和群体传播这种替代性传播方式占据了主导地位。当民众的意见和情绪失去控制,其诉求集中爆发出来而走向非理性对抗,就像地震能量一样,社会的压力迟早要释放。不让其通过大众传媒和政府所提供的`平台缓慢释放,它会来的更猛、更狠,会严重损害国家社会结构。因此从理论上分析政府、媒体在xx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应承担的责任对于社会稳定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a.议程设置如何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

b.舆论研究的社会性理学维度

c.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 “社会模仿”理论

e.说服理论与传播效果的研究

f.中国媒体宣传的特点

g.新闻传媒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舆论导向功能

2.国内有关研究的动态 “xx”可以说是我国发明的专有名词了,可以看看xx《党的建设 “xx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词典》中给出的解释: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间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重大影响的各种事件。”但事实上xx是突发性事件中的一种,国外并不是没有,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划归到危机公关里面,国外在这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但我们要认清我国的现实状况,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是纺锤状社会结构,他们有非常稳定的中产阶级,而我国还处在金字塔的社会机构时期,在这个社会转型期,无论是政府还是媒体对于xx都比较敏感。由于政治方面的因素,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匮乏,但由于近几年我国的xx呈爆发性趋势,相关的传播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相关方面的研究才渐渐发展起来。

3.我的看法 现今的xx爆发是由当今的媒介环境决定的,这是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这是一个议程设置把关人具有巨大能量的时代,但由于大众媒介与政府的博弈中一直处于弱化的地位,而政府又没有扮演好好舆论引导者的角色,魔弹论是在这个时代行不通的。

另一方面这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新的传播媒介层出不穷,在大众媒介高速发展的今天,人际传播也不再是口口相传的年代了,手机群发、论坛跟帖、微博等等将人际传播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政府宣传、大众传媒依然强势,但人际传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辅助传播途径,当前两种无法表达金字塔底层的呼唤与诉求时,人际传播这种“非主流”的传播途径将会把舆论引导向另一个方向,民意可能会发展成民怨甚至成为民怒。种种现实已经逼着政府、媒介走向台前,直面金字塔的最底层。

(三)论文提纲

ⅰ、前言

ⅱ、结合“617 xx”的爆发分析xx产生的传播学因素

1. 分析公众舆论产生的条件

2. 政府与媒体不作为的原因

3. 公众舆论主体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ⅲ、结合“617 xx”的发展、高潮、平息,分析政府、媒体、民众在此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

ⅳ、结合“617 xx”整个过程,提出有效的预防和处理xx的途径。

1、政府作为信源的最终控制者应当保证信源的公开度、信道的畅通度、信源 的保真度,应该是积极的预防而不是被动的去处理。

2、媒体在政府允许的平台上所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

3、民众诉求通道的选择

ⅴ、结论(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进度计划:1、搜集与阅读整理材料阶段:—— 2、撰写开题报告阶段:—— 3、撰写成文阶段:—— 4、论文修改定稿阶段:—— 5、论文评阅与答辩阶段:——

网络课程教育利弊研究论文

关于网络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和网络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论文

摘 要:在对网络技术进行有效的教学开发的基础上,随着对网络教学环境的开发建设和基于网络的教与学的研究,网络在中小学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网络教学对体现主体性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有效运用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必然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网络技术;课堂教学;变革

一、网络教学的功能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获得了巨大发展。伴随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网络对教育教学的作用与潜能充分地显露出来。在对网络技术进行有效的教学开发的基础上,随着对网络教学环境的开发建设(包括设计、制作、评价和使用)和基于网络的教与学的研究,网络在中小学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网络教学对体现主体性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如对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充分的教学交往、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等方面的支持等。这不仅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更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由单个的独立的计算机发展到网络是一次划时代的飞跃,网络具有单独工具的计算机所不具备的功能。在网络范围内的各种输入设备、存储设备、各种计算机等硬件资源都是可以共享的网上资源;网上数据库和各种信息资源也是可以网上共享的;网络为人与人之间、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数据交换和信息交换提供了最快捷、最方便的途径。

二、网络教学的影响

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使得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在学生的学科学习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教学实际上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方式。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管理和利用的能力已经成为教师教学能力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势必带来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某些变化。教师将依托信息资源和网络传输系统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将利用信息资源和网络传输系统进行学习。在网络教学方式中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信息能力也必然得到培养和提高。

1.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过去静态的、二维的教材转变为由声音、文字、图像构成的动态的、三维甚至四维教材。网络教学的运用,又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就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比如,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周勇老师的“走进大唐”课,打破了教材原有的章节及课时的限制,把唐朝的建立、兴衰到灭亡,以网页的形式,应用于网络教学之中,收集了教材以外的大量的有关唐朝的史料,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2.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在网络教学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归纳、逻辑演绎式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移。网络教学是一种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例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子弟中学褚海波老师的“唐诗赏析”课,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走进教师的“诗风词韵”网站,利用网页复习赏析唐诗,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获取知识,在聊天室里进行讨论交流,在BBS在线论坛上发表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在网络教学中,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他们利用信息技术和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培养学习的能力。学生必须有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协调能力等。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

4.对教师角色变化的影响

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上,为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创建有利的情境,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激活学生的潜在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保持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其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形成良好的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品质。这些是进行网络教学的成功因素。

5.对媒体作用的影响

在网络教学中,教学媒体由原来的教师授课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建构知识的工具。同时,教学媒体即网络本身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三、网络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的协作学习问题

在网络教学中,协作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和有效的方式。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在协作学习中,教师既要考虑如何传授知识,又要指导协作小组借助于网络对学习问题进行合作、探讨,甚至竞争、辩论等。协作学习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探索精神、合作精神非常重要。协作学习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供学习者查阅。教师可以事先将学生可能用到的信息资源放到网络的资源中心。协作学习的学习者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根据知识掌握的需要,直接从网络资源库中查询所需的信息资源。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由学习的主题确定协作学习的内容、目标、参加协作学习的人数、所依据的学习理论、协作学习系统的性能等。

2.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

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的经历、自学的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等。学生的基础知识程度不尽相同,学习的经历不尽相同,自学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因素都影响学生在网络中获得知识的能力,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网络教学的教学设计中应考虑这些因素。在教学之初,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在交互式课件的设计中,可设置深浅不同的习题。在资料库中,放置与课程相关的基础课的内容,供学生点击、学习。鼓励学生在网络中寻找相关知识,弥补自己的不足,锻炼和提高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控制功能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问题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有接收的份儿而无选择的余地。但学生由于在智力、性格、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基础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学习上会表现为不同的需求。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某个学生的需求相符合,将有利于他的学习,否之则相反。所以传统教学是以“平均学习水平”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采用教学方法、选择学习 材料、确定教学进度的依据的,从而使学生学习的差异越来越大。这种教学是学生按照教师所规定的内容和方法去学习,而不是依照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去学习。而网络教学则不然,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时间上、内容上、空间上,在学习方法上,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这也是学习者的普遍要求。在网络学习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所需的知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学习的时间、过程和空间具有更多的支配权;能够方便地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进行测试,并能得到及时的反馈。由于网络本身的便捷性、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多样性以及丰富、形象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种选择,使学习过程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大大提高。在这种自主性很强的学习中,网络自然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成为获得知识、研究问题的工具。人工智能技术、模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又使学生可以面对过去不曾想到的新的学习方式,并可以学到过去无法学到的知识。网络教学还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可得到与教师充分交流的机会,使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第一个任务是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而因人施教;第二个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并形成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在信息时代,学生只要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就能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4.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

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的要求,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其前提是拥有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网络教学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网络技术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在网络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参与讨论,自我测评,模拟实验,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从传统教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由被动变主动,由接受变获取,调动了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为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动力。网络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调动人的所有感官功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学生在想象力的推动下,思维高度活跃,就容易引发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网络教学设计中,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手段,已经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充分运用网络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是网络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加强网络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是提高网络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

利处一:网络有助于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教育者可以以网友的身份和青少年 在网上“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心态的平等交流,这对于德育工作者摸清、摸准青少年的思想并开展正面引导和全方位沟通提供了新的快捷的方法。此外,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青少年可以同时和多个教育者或教育信息保持快速互动,从而提高思想互动的频率,提高教育效果;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可下载性、可储存性等延时性特点,可延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互动的时间,为青少年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导和教育。还可以网上相约,网下聚会,实现网上德育工作的滋润和补充,从而及时化解矛盾,起到温暖人心,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力的作用。利处二: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目前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网络提供了求知学习的广阔校园,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学到在校大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修满学分、获得学位。这对于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最好的解脱,它不但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家庭乃至于社会的稳定。利处三:开拓青少年全球视野,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上网使青少年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更加开阔,从而有助于他们全球意识的形成。同样,又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通过上网,可以培养他们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阅览各类有益图书,触类旁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利处四:网络中有很多对我们学习有帮助的信息,我们可以随时查阅,调取我们有用的资料,完成作业或拓展知识

网络课程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 针对网络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等问题,以某省部分高校学生为对象,主要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将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对网络课程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单评价,同时发现了网络课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该调查能大致反映出网络课程的发展及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网络课程建设的完善与改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网络课程;高等教育评价;问卷调查

1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逐渐普遍化、大众化,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高校的正常教学内容与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能对接,出现高校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学生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现象,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教学资源的丰富与多元化提供了支撑平台。因此许多高校开始开设网络课程供学生选择,另外也有许多网络课程学习的平台出现,这样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如今,网络课程平台的建设已经趋向完善,但其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了了解网络课程的发展状况与存在的问题,我们对部分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针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得到了一些结论。网络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与学的形式,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方便,但其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只有不断完善,才能更好的为教育事业创造价值。

2网络课程概述

网络课程是一个开放的自主学习的平台,在尊重差异的情况下能让学习者根据自身兴趣进行个性化的选择,使得教育资源能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课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1)文字类资料。包括一些课程内容资料、电子书籍、课件和笔记等,此类课程仅仅能吸引有针对性需求的学生,一般学生不会选择此类课程。此类课程资料内容固定,有参考查询价值,对教学仅起到辅助作用。(2)视频类课程。如今,网络课程教学大多采用此类方式。老师提前将课程录制成视频,并将其上传到网络课程平台,有时会带有课程所用资料,并且会附带课程作业,学生需完成作业才能得到相应的学分。此类课程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使得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感受到在课堂学习的状态,但缺少互动性,教学方式固定。(3)直播互动类课程。随着学习需求的变化,老师直播课程也逐渐出现在各课程平台,直播课程可以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其更像是在教室学习。通过和老师交流可以更好的理解课程内容,更好的掌握知识。但直播课程需要在特定的时间,不能做到随时上课学习。随着网络课程的.发展,课程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供选择的课程越来越多,课程分类越来越细致,覆盖的门类越来越多,通过网络课程学习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目前,主要以视频类课程为主,有视频互动类课程逐渐增多的趋势。

3问卷调查数据整理

通过调查,得到了一些数据,由于调查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结果可能与真实情况有偏差,但基本能反映出存在的问题,在此选取部分进行分析。图1反映出学生络课程的比例,大部分学生都学习过网络课程,说明网络课程学习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中的一部分,且已经适应了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另外调查发现不选择网络课程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时间和自制力不强,说明大学生不能合理地安排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抵御身边诱惑的能力较低,也说明大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网络课程的价值,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图4一周网络课程学习时间从图3可以看出选择课程类别比重差别不大,技术技能类稍多,说明学生能根据自身需要而选择课程学习,能体现网络课程的个性化选择学习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说明网络课程门类齐全,种类繁多。图4表明大部分学生每周用来网络课程的学习时间小于1小时,没有合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时间规划不合理,不能坚持去学习,同时也说明网络课程不能吸引学生长时间学习的兴趣,这是网络课程需要面临和改进的问题。图5显示大部分学生不能坚持完成一门课程的全部学习,一方面说明学生不能坚持学习,另一方面也说明网络课程设置存在问题,不能帮助学生完成学习内容。从图6可以看出,学生在选择课程时更加注重师资和课程资源,这对网络课程平台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外调查数据也显示出网络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没有发挥其全部作用。

4存在的问题

4.1教学模式单一

网络课程作为课堂之外的学习资源,有着很大的潜力值,其主要发挥学生个性化选择学习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不同的课程应该施以不同的教学模式,如今的各网络课程平台课程资源丰富,而教学模式却基本相同,不能体现不同学科的特点。同时缺少教学设计,简单的课程授课对于学习者来说没有吸引力,学习者兴趣被逐渐削减,学习效率也会降低。[3]

4.2评价体系不完善

评价主要为学习评价和教学评价,学习评价是对学习者的客观评价,是对学习者努力的肯定,而大部分平台缺少学习评价这一环节,另外教学评价对平台的发展都很大的参考价值,因此,评价体系不能仅仅是简单的评论,要收集到更多的有用信息。

4.3课程自主学习资源缺乏

网络课程资源丰富仅仅是说明课程种类繁多,而单个课程的学习资源却仅仅是课程视频和文字资料,没有更多的资源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缺少必要的补充资源。对于不同层次的学习者,知识层次也不同,因此充足的资源可以帮助需要的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学习内容,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5几点建议

5.1变更教学表现形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网络课程的发展,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能体现出课程本身的特点,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上,一方面要保证课程的完美呈现,另一方面要使得学生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根据课程特点做出相应调整,使得教学不再枯燥。[4]

5.2完善评价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这是对学生学习的肯定和鼓励,能吸引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同时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另一方面要做好教学的评价与反馈,这对于课程平台发展、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都有重要的价值。

5.3增加课程学习资源

课程的学习需要更多的课外知识来支撑,完备的课程学习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完成学习内容,所以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要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如数字图书馆、书籍和论文等。同时指导学生合理利用学习资源也是必要的,以避免学生选择错误,影响学习效果。[5]

6结语

本文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了网络课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几点建议。网络课程作为广大学生课外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如今仍在不断发展,网络课程有很大的价值,其对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要不断完善网络课程平台的建设,为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保障。

疫情下网络教育满意度论文研究

有利:1、疫情期间,网课从根本上解决了“停课不停学”,使全国绝大部分学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在家获取知识。2、通过网上教学与交流,老师可以从侧面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通过网络教学加强学生管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并在自制自律方面做好正确的引导。4、“停课不停学”从某种程度上平复了家长焦虑不安的心态,减轻了家长由于疫情引起的生活及心理上的负担。5、网上学习弥补了学生长时间心灵上的空虚。通过学习交流,可以找回以前和老师、同学一起学习、生活的归属感。不利:1、网上学习不同于正常面对面教学,可能造成部分学生,特别是自觉性较差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2、由于不用上学早起,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有所改变,很多学生晚睡晚起,影响学习效果和身体健康。3、对网络不顺畅的偏远山区,或是家庭生活困难没有电脑的孩子们,网上学习就变成了一种奢望,这会使他们产生一种自卑心理,需要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4、网上学习疏远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屏幕使“传道、授业、解惑”及老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受到影响。5、迫于工作压力,家长不可能时时刻刻与孩子在一起,有些孩子就会利用网上学习“契机”通过电脑或手机玩游戏,长期下去就会上瘾直接影响学习。6、孩子们长期呆在家里势必增加家长的负担,影响了他们正常工作。上课、写作业、生活起居需要全方位的细心呵护和照顾。日复一日家长和孩子难免产生磕磕碰碰甚至矛盾不断,特别是“青春逆反期”的孩子真的是让家长们精疲力尽,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对于教学的 反思 应该是随着教学而不断进行的,应该是随着学情不断改进的。下面给大家分享2020最新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反思心得 总结 .欢迎阅读!

线上教学反思心得总结1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使中国空前凝聚,同时也改变了现有的教学方式,使在线教学成为常态,虽然这种常态是暂时的,但也引人反思。梁教授的讲座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她对于在线教学应学的内容所做的诠释。停课不停学的学是广义的学,全面的学,多种方式的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在线教学不等于狭隘的直播教学,线上教学也不仅仅是课本知识的学习。

我们日常生活中说到 教育 总是惯性的以为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只是狭义的教育,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之内,广义的教育范畴要大的多。学校、家庭、社会都在广义的教育范畴之内。这次的在线教学是把三方教育力量统一起来的巨大推力。当下的在线教育刚刚起步,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老师在照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准备与课上互动,都极力贴金课堂教学,线上教学师生不处于同一空间,所以互动就不能照搬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准备时也应充分考虑这一点,另辟蹊径把 家庭教育 纳入到线上教学,使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助力,也许效果给更好。

在教学内容上,也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当下的局势对大家小家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是一次很好的思政课堂,鲜活的事例比书本上的文字更有说服力,这就是最好的思政课。

在线教学刚刚起步,不管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内容,都会不断的更新进步,而不断地反思,则是他进步更新源源不断的动力。

线上教学反思心得总结2

线上课堂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了,从开始的各种不适应到现在的渐入佳境,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怎样让孩子们在有限的线上学习时间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我是我们老师在备课时需要考虑的内容。

首先,从教材出发,根据目前孩子们的居家现状,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育 教学 方法 ,选择适合学生居家学习的内容,选择好内容后,思考以怎样的形式就本节课内容给予方法指导,而不是讲授知识,传统的课堂中,师生互动,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课堂中的生成性内容老师能够及时给予指导,线上授课老师在电脑的这端,学生们在电脑的另一端,老师是对着电脑屏幕授课,无法及时监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纯粹的讲知识性的内容是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需要。所以,课堂上给予学生 学习方法 的指导是很重要的。

我在教学时使用QQ屏幕分享功能给学生播放微课视频,在播放的同时边暂停边讲解,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懂。在讲解完新课之后练习时间对学生进行提问解答,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在网络上教学,和学生不能直接问答,在上课的时候我选择了让学生按顺序回答问题,每个学生都提问到,根据回答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有问题再进行讲解,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有时候课程结束后,给学生屏幕分享广播操进行锻炼,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锻炼身体,身心愉悦。教学效果学生和家长反映良好。

线上课堂还在持续中,我们亲爱的各位老师同样没有停下思考的脚步,加油!

线上教学反思心得总结3

我在__一中担任五六年级的阅读课老师,通过这几周的上课和布置作业,我对两个年级的情况已经基本掌握,其中也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和反思。

一、教学中的闪光点

首先,我认为有两点是自己把握的比较好的,需要坚持的:

1、教学内容相对流畅

针对孩子的特点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教学形式多样,不局限于课堂。

2、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例如:利用普及疫情常识来指导写作,整堂课学生们保持着积极的发言,课堂气氛比较热烈。

二、教学反思

教学是门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所教学的阅读课,也有以下几点不足。

未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他们,但是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例如:我让同学们自由阅读课外书并完成阅读记录卡,但是没有指导他们怎么读,读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可以从哪些方面完成阅读记录卡等,没有目的性容易让学生没有动力和方向。

2、未能形成分年级的有层次的教学

我教的五六年级在知识的接受程度、作业完成情况、上课活跃度上,都有着各种不同,虽然我尽量在课堂上把这两个年级的内容进行融合贯通,不让五年级的学生觉得太难而不学,也不会让六年级的学生觉得太简单而不学。

3、人文内涵不够充实

阅读课和语文课一样,是充满人文情怀的课,而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审美品味,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内涵,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进人文内涵是我要重点补充在今后的教学中的。

三、解决 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想到了两种解决的方法,并应用到了教学实践中:

1、分层次指导教学

我采用分年级布置作业的方式,五六年级分开留作业,或者是针对今天学的同一内容,留不同层次的作业。

2、改进教学方式

我还开拓了“ 成语 知多少”、“每周好书推荐”、“ 美文欣赏 ”等板块。通过这些板块,改变了传统的只让学生单一的读书的教学。当然,阅读课还是少不了阅读的,每两周我们会举办一次“云阅读”,同学自发读课外书,并完成“阅读记录卡”。我希望,在同学们的读书中,在我的教学中,我们一起感受人文情怀。

我相信,随着教学 经验 的增加,随着向前辈学习的机会增多,我的教学安排也会越来越合理,适用于更多不同学情的孩子们。

线上教学反思心得总结4

近日的实习学校的语文备课组展开了一场以“如何提高语文网络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感悟颇深,收获甚多,对我的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作为_师大第_期顶岗实习大队的一份子,我也积极投入实习学校的线上教学活动中。经过三周的线上教学结合本次教研,现作出反思如下:

一、做好“停课不停学”宣传发动工作

利用QQ群、微信、钉钉等交流平台,向家长、学生宣传上级有关“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争取家长的支持、学生的配合。

二、明确学生的学习要求

结合集体备课的要求,提前把阅读、积累的篇目发给学生,让学生学有抓手,学有目标。同时,要求学生加强自我管理的能力,严格执行作息时间,并请家长进行监督引导,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

三、精心做好备课工作

线上课堂难以实时把控课堂状况,这就要求在网络授课时要做到图文结合、讲解精炼、生动有趣。认真钻研教材,把握重难点,努力搜集优秀网络授课资源,视频录播、微课、PPT课件,结合实际选择切合实际的授课形式。

四、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网上授课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难以掌握,上课前五分钟,提前提醒学生上线并点名。授课前,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钉钉群里发布,让学生学有方向。授课时,力求避免枯燥的讲解,努力增强趣味性。随时通过连麦点名提问,以此来保证学生的上课质量。

五、抓好练讲改环节

配合授课内容,及时布置适量的作业。及时以私聊的形式督促不交作业的学生。批阅时,对学生的作业寻找亮点进行表扬鼓励。每次作业完成后进行集中讲解。针对学生背诵检查的问题,小组老师们共同商议决定要求学生每日完成背诵后及时提交闭眼背诵视频,任课老师也可采取自习课、早读课的时间通过视频电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检查。

六、做好学生上线分析工作

学生在家学习,家庭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家长素质差异,学习情况有差异。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与学生交流,让后进学先进,提升网上学习的质量。

疫情之下,网络之上,三个星期的线上教学已经结束。对我来说,线上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实践、学习、完善的过程。它虽是初次尝试,却是对我们师生教法学法改革的一次严峻考验,更是教会了我和孩子们如何面对困境,如何在逆境中不断成长。

线上教学反思心得总结5

由于受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全国所有大、中、小学校都延迟开学,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师要停止一切教学活动。相反的,教师更要在这关键时期做到停课不停学,合理组织安排网上教学。为了让老师们摆正心态,合理地安排网上教学,学校组织大家收看梁林梅教授的“疫情之下的中小学大规模居家在线教学反思”课程。听了梁教授的在线反思课,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教师要掌握教学信息技术,熟练操作。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熟练掌握教学信息技术,灵活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尤其是现在疫情比较严重的关键时期,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并掌握教学技术,熟练钉钉群的一切操作,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安排组织教学。

二、教师要认真备课,切实上好每一节课

1、关于备课

备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凡有几年教学经历者都能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

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2、关于上课

我们的教师,必须要明白自己为何要上这节课。学生的学习,要解决的总应该是“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有利于思维发展的大问题,而不应该是“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教师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教学形式的组织,让学生了解它们。但这永远不能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更不能成为唯一内容。当然,教师还必须明白如何才能够落实新课程目标。依照已经为多数人实践所验证的话题教学模式理论,新课程条件下的课堂,教师要特别善于从文本中挖掘出有思维价值的“话题”,然后通过一定的教学环节,组织学生依照“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来深入文本进行探究。

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由于受疫情的影响,孩子们推迟上学在家学习,当然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作息时间颠倒,整日宅在家里,缺乏体育锻炼。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更要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我们要注意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合理安排时间、增强体育锻炼的理念,时时提醒孩子们注意个人健康,并做到严于律己,为孩子们做好示范。

四、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也就是指在学习上主动而不是被动、自觉而不是盲目、自立而不是依赖,让孩子在自我设计、自我创造、自我超越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只有对学习有兴趣了,才会去主动学习。所以,我们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例如,让他们感受到当学习进步了会有鼓励表扬被大家称赞,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过程中与他喜欢的事物相联系等等多以朋友的方式建议他,让他慢慢接受感兴趣。当然没有目标的人学习起来就像__摸象,总有一天会感觉自己不知道在学些什么很无聊,然后彻底失去学习兴趣,连学习兴趣都没有了,那这个学习还怎么学嘛,一切索然无味啊。所以,得教他们给自己定一些能力范围内能达到得目标,然后一步一步去实现,再堆砌。

在现下疫情比较严重的时期,我们教师需要注意和学习的地方还很多,我们要不断去学习。当然,在提高自己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关 文章 :

1. 关于教师线上直播教学反思心得5篇

2. 2020线上授课教学反思心得精选5篇

3. 关于线上授课老师教学总结精选5篇

4. 老师线上授课总结反思5篇最新精选

5. 关于看优秀线上教学案例心得感想5篇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各地学校延迟开学,但是停课不停学,学校号召老师们开始了线上教学,那么线上 教学 工作 总结 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整合的疫情期间线上 教学总结 与改进 措施 ,一起来看看吧。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总结与改进措施1

根据 教育 局要求,按照学校延时开学教学工作方案,坚持教师线上指导与学生居家自主学习相结合,天赉小学 一年级数学 组经过讨论与准备,开展了有序的线上教学工作。

一、线上教学活动

网络教学第一天,家长反馈直播课堂效果较好,同时反映部分学生因网络卡顿影响观看。老师们及时调整策略,把精选的微课和录制的视频推荐给孩子,再针对重点知识进行在线辅导,保证全体孩子掌握知识。在孩子们观看直播的同时,一年级数学组成员也认真听课做笔记,并且全天候为学生答疑解惑,限度减少疫情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

二、作业布置与批改

作业主要采用作业盒子发布,学生在线提交作业后,系统自动批改,在所有学生提交后教师及时总结反馈,并进行针对性的一对一辅导,书面作业则是一一点评。虽然是隔空教学,但是老师依然是兢兢业业地辅导学生、一丝不苟地批改作业。

三、改进措施

虽然教师们尽心尽力做了很多工作,但难免出现一些问题。个别家长对线上教学不重视,孩子不能完成作业。老师们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对特殊时期的工作方式能够理解,从而重视孩子的学习!另外,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较长会影响孩子视力,所以尽可能减少电子作业加强书面作业。为避免刷屏减,轻家长的负担,进行小组抽查,批改作业。

停课不停学,隔空不隔爱。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纵使病毒猖獗,我们也能创新教育思路,提高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式,为天赉的娃们创造更好的明天!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总结与改进措施2

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特殊时期,网络教学课已开展三周。在过去的三周里,虽是初次接触网络教学,但语文组的每一位老师都在积极思考、探索、实践,用自己的努力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与困惑。今天在钉钉语文教研组群中举行的教研会,既是对过去三周网络教学工作的总结,也为组里的各位老师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老师们分别从教学内容和 方法 、作业布置批改、学生管理、家校沟通等方面做了交流,大家积极踊跃的发言,为语文网络教学提供了不少好的方法。

一、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

1.课前制定详细的授课计划。九年级开学前做出一模考试前的详细周计划,包括早读任务。以网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后,根据网上的教学实际情况,又对周计划及时做出了更合理的调整。七、 八年级 提前一周规划下一周的课程,做到提前备课,心中有数,安排紧凑有序。

2.合理制定授课内容。七年级以 记叙文 教学为主,着重训练学生精读能力,通过精读能够揣摩品味语言的含义和表达的妙处,让学生学会做批注。同时带学生进行《骆驼祥子》的整本书阅读,老师在和学生一起阅读的过程中,把每一章节梳理出一到两个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在阅读中去找答案,摘录在 读书笔记 中。每天上课时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带着学生把前一天读书笔记的问题做以解答。八年级 说明文 教学重视阅读训练,每堂课后加一篇阅读训练,便于学生扎实掌握说明文阅读的方法。安排单元测试,重点内容总结回顾,查漏补缺。鼓励同学们阅读名著《傅雷家书》,每天至少看或听原著15分钟,并摘录读书笔记或写读书感悟,并把摘录内容拍照上传。这样既阅读了名著,又可以让学生放松心情。九年级一边进行新课文的学习,一边利用早读穿插古诗文、翻译等背默,为迎接中考争分夺秒地复习准备。

3.授课形式不拘一格。每周的授课尽可能采用直播的形式进行,即便是录播课,也会通过直播的形式,掌控课堂教学进度,为孩子们留出思考和互动的时间,还可以根据重难点有针对性的强化巩固。每堂课用4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讲课,留下大约2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吸收和消化课堂知识,利用连麦、互动面板等方式和学生的交流问题,了解学生课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利用下午自习课的时间,讲评作业或者 作文 ,让语文教学的内容尽可能丰富起来。

4.多方面着手激发学生网络学习兴趣。学生没有教材,预习难度大,学习过程不够直观,难免会打击学生积极性。老师们会提前在家校本中上传电子课本,利用早读带领学生一起预习。九年级除了制作正常的PPT课件,都会把课文重新编排为两种word文档:一是学生预习版。除了课文,还有学生预习时需要掌握的知识,如,作者简介、生僻字词等附在课文后面,提前一天发送给学生,便于他们更好地预习课文,为第二天的学习做好准备。二是课堂讲解版。用文本+批注的形式,将课文重点词、句、标点,层次结构等内容多色笔显示。主要为了是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共同理解课文内容,也为孩子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批注典范。

教学中力求课堂知识点层次分明,重难点明确突出,教学语言简练生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业布置和批改方面:

1.作业布置量少而质优。利用家校本布置作业,学生通过拍照、拍视频、录语音等方式提交。作业以阅读和写作为主,避免学生眼睛长时间对着电子屏幕,保护学生视力。阅读以名著为主,听读相结合。写作可以是一课一得、一课一写等主题,比如写学习收获、 读后感 、缩写、扩写、续写、仿写,分析语句的妙用等等,篇幅都短小而精悍,易于学生完成并得到提升。各备课组的作业都是在统一商讨的基础上布置,注意到班级和学生之间的差别,有分层。

2.作业批改反馈及时。每节课让学生记录好扎实的课堂笔记,把课堂笔记作为一项作业,要求学生每天拍照提交,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听讲及学习情况,以此评估学生听课效果。作业批改可以在写评语的基础上进行直播点评。要求学生用红笔进行二次修改。对于不能按时提交作业的学生,先在群里提醒,群里提醒完没有用就打电话,尽力量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三、学生管理方面:

1.多管齐下督促学生按时上课并积极回答问题。加强小组签到的管理,每次课前小组要汇报到位情况,在班级钉钉群和微信群同时表扬优秀的同学,树立榜样力量。比如钉钉的优秀作业评选功能,单独评语功能,通知功能等都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还可以在群内分班级公布每次直播课程的观看名单,包括观看时长,这样也可以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对学习不太积极的同学,除了及时督促,还可以通过家校本的作业评语与其单独沟通,或者和家长沟通,通过激励唤醒学生积极参与的心态。

2.任课教师提早进班群“候课”。因学生进入课堂时间比较长,每次课程最少提前十分钟开直播,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进入直播间。通过学生线上回复进行管控,课代表进一步统计听课人数及课堂活跃人数,当天在班级微信群进行通报总结与点评,表扬与激励同行,侧面督促学生按时听课,保证听课时间和效果。

四、家校沟通方面:

1.及时与家长、学生沟通互动,听取他们的声音和意见。学生及家长的有效反馈,对教学推进帮助是巨大的,会让教学更有针对性。

2.发挥家长的监管督促作用。利用班级微信群,给家长提供具体的办法,鼓励家长在班级群里支招交流,发挥家长之间的影响带动力量,共同帮助学生上好网络教学课。

在此次教研会中,史校长这样说:“互联网+教育时代来得如此猝不及防,倒逼我们老师要主动适应这种新常态,更要关注学情,研究教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是极大的促进。”

线上教学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既考验我们,也考验学生。它是我们提升自身教学技能的机会,也是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一次契机。蛰居斗室,人民教师也能用心捕捉感动瞬间,提炼教学素材,化身逗趣主播,与学生隔空交流。责任在心,躬身实践便能让我们一步步走得踏实而稳健。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总结与改进措施3

网络教研跨越时空距离,使我们能够得以实现与同行、能手、精英、专家在线交流、探讨、合作、学习的愿望。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改变了我们教师默默无闻、凭个体的教学 经验 进行教学的状态。实现了信息传递快捷、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开展网络教研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对本学科教学研究的质量。网络教研促进了单纯、简单教书型教师向学习、研究型教师的转变。通过网络教研平台,感觉自己受益匪浅。现代社会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在信息化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信息的交流,而网络更是信息交流的主要平台,网络资源具有更新快捷、浏览方便的优越条件。通过一年的的实践,收获如下:

1、查阅资料,方便教学。网络教研是一种网络交流的方式。网络教研我觉得不仅是交流 教学方法 ,教学经验,教学资料,更重要的是交流我们之间的教学思想。从我自身来说,每次集体评课的教学课件,我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供自己选择,如果没有合适的可以在网友中征集一下,实在没有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个适合的,另外、学校上交的材料,自己上网查一下,可以作参考,觉得确实是非常方便,尤其是教学设计和课件,扫除了课堂上的障碍。实践证明,网络教研对我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使我真正感觉到了网络教研的优势,不但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思想,而且还长了很多的见识。

2、交流合作,分享成果。学习的过程是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仅是指导学生书本知识的学习与引伸,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正确思想指导和品德教育,对于指导学生书本知识的学习与引伸,学习和掌握教学技能等觉得自身还差得很远,必须加强与外界的接触与交流,学习外界的优点。网络教研能跨越时空地与其他学校的的老教师、年经教师、各级骨干教师、教育专家等交流学习,这正是网络教研的魅力所在。文豪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里,如果我们都能搭乘网络教研这一快车,尽情享受多姿多彩的难忘历程,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会是逐步高升的。

3、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利用网络的优点是资源共享。通过资源共享互 相学 习,共同交流。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交到了许多新朋友。教学中,一个人备课、上课,总是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通过网络将我的教学设计以及课件等发表,由其他老师对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相当于过去的集体备课,探讨好的教学方法,从中选择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上完课再进行 反思 也可以发表在网络中,大家集思广益,通过这么一节课,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除此以外,我还将平时教学中的好的做法和教学困惑、案例随时发表,征求他人的意见,时间越长所积累的资料越多,经验也就越多。回头看看过去所留下的教学痕迹,重新认识了自己,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会更加利用时间到网上学习,了解最新的教研教改信息,欣赏各位的教学风采,抽取时间撰写反思、 随笔 等等。这样就能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专业水平,取得教育教学工作的更大成绩。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总结与改进措施4

网络教研跨越时空距离,使我们能够得以实现与同行、能手、精英、专家在线交流、探讨、合作、学习的愿望。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改变了我们教师默默无闻、凭个体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的状态。实现了信息传递快捷、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开展网络教研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对本学科教学研究的质量。网络教研促进了单纯、简单教书型教师向学习、研究型教师的转变。通过网络教研平台,感觉自己受益匪浅。现代社会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在信息化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信息的交流,而网络更是信息交流的主要平台,网络资源具有更新快捷、浏览方便的优越条件。通过一年的的实践,收获如下:

1、查阅资料,方便教学。网络教研是一种网络交流的方式。网络教研我觉得不仅是交流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教学资料,更重要的是交流我们之间的教学思想。从我自身来说,每次集体评课的教学课件,我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供自己选择,如果没有合适的可以在网友中征集一下,实在没有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个适合的,另外、学校上交的材料,自己上网查一下,可以作参考,觉得确实是非常方便,尤其是教学设计和课件,扫除了课堂上的障碍。实践证明,网络教研对我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使我真正感觉到了网络教研的优势,不但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思想,而且还长了很多的见识。

2、交流合作,分享成果。学习的过程是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仅是指导学生书本知识的学习与引伸,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正确思想指导和品德教育,对于指导学生书本知识的学习与引伸,学习和掌握教学技能等觉得自身还差得很远,必须加强与外界的接触与交流,学习外界的优点。网络教研能跨越时空地与其他学校的的老教师、年经教师、各级骨干教师、教育专家等交流学习,这正是网络教研的魅力所在。文豪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里,如果我们都能搭乘网络教研这一快车,尽情享受多姿多彩的难忘历程,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会是逐步高升的。

3、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利用网络的优点是资源共享。通过资源共享互相学习,共同交流。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交到了许多新朋友。教学中,一个人备课、上课,总是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通过网络将我的教学设计以及课件等发表,由其他老师对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相当于过去的集体备课,探讨好的教学方法,从中选择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上完课再进行反思也可以发表在网络中,大家集思广益,通过这么一节课,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除此以外,我还将平时教学中的好的做法和教学困惑、案例随时发表,征求他人的意见,时间越长所积累的资料越多,经验也就越多。回头看看过去所留下的教学痕迹,重新认识了自己,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会更加利用时间到网上学习,了解最新的教研教改信息,欣赏各位的教学风采,抽取时间撰写反思、随笔等等。这样就能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专业水平,取得教育教学工作的更大成绩。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总结与改进措施5

科技在飞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随之而来的是电脑的普及, 网络技术 迅速“占领”了世界各地,从而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

电脑与网络的普及,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优越的条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将多媒体资源运用于教育教学中。远程教育资源不仅为教师的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

在常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能从远程教育资源网上寻找到更全面更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拓宽和丰富知识面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素质,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远程资源网上的先进教育方法,运用于自身的教学中,从而弥补自身在教学上的不足,使自己的课讲解得更加细致、生动,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下学到更多的知识。

而学生也能在这们学习氛围中,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图、文、声的完美结合,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所学知识,从而弥补学生 抽象思维 和语言理解上的不足。

总之,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既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同时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非常值得长期运用的资源,我也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充分地利用它,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重大变化,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 文化 水平的标志。教育信息化又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代表了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因此,我们旧司民小的全体教师在领导和技术员的正确指引下,也不例外,随着时代发展的潮流,也在尝试着把计算机技术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以此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同时,丰富的远教资源和强大的相互交流性对教学研究、课堂教学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对本人而言,通过学习、探索、运用信息技术,到教育教学当中,特别是在语文教学当中的运用,给我的震撼力是超乎想象的,它的方便、快捷有效的节约时间并打破了时空限制,将远程教育资源运用于学科教学和教学研究之中,提高了教学质量和自身的业务素质,也为扩大和丰富广大教师的科技文化知识面开辟了一条新路,为我创造了一个很好的继续教育的空间。

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即中央电教馆资源)的优势,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唤醒学生的情感以及内在的求知欲、好奇心,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并进入自主式学习的状态之中。

我作为本校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把信息技术带入课堂,并不断努力培养自己的操作使用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学习、培训,提高自己信息技术知识,更好的为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努力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总结与改进措施相关 文章 :

★ 疫情期间老师线上教学总结反思精选5篇

★ 疫情期间教师线上教学工作总结范文5篇

★ 疫情期间教师线上教学工作总结例文大全5篇

★ 关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工作总结范文5篇

★ 疫情防控期间教师线上教学工作总结范文5篇2020

★ 疫情期间老师上网课线上教学总结心得精选5篇

★ 2020最新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反思心得总结5篇

★ 2020教师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工作总结精选5篇

★ 2020疫情期线上教学活动的总结反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