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心理学是研究男女恋爱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与发展规律的科学,即探讨男女在恋爱、婚姻中,爱情的获得及稳固的心理规律。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有关爱情心理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有关爱情心理学论文篇1 浅谈爱情心理学 摘 要:从上世纪70世代形开始,有关爱情心理的研究在国外开展起来,并在理论和实际中取得了一些成果。近年来,我国有关爱情心理的研究也逐渐展开,本文拟从爱情的概念、大学生爱情心理的探讨与分析、爱情心理的结构及测量、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 总结 了国内外的学者对爱情心理的相关研究,对其进行了评价,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爱情心理;爱情的概念;结构;测量;影响因素 1.引言 爱情是复杂多变的,它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爱情心理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丛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逐步开展起来,并在理论和实际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我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爱情心理的探讨与分析,爱情心理的结构及其测量、影响因素等方面。本文拟从这几个方面,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爱情心理的研究,并就以往研究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展望。 2.爱情的概念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定义,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不同的心理学家从自己的理念基础出发,对爱情给出了很多的定义。Wstson(1924)认为爱情是由一种性带感引发的天生的情感。Freud(1922,1952)认为,对性结合的欲望是情感的中心。当这种欲望被限制的时候,作为对这种挫折的补偿,人们对就会将其他人理想化并坠入爱河。Frommn(1956)认为爱是一种工具,用来减少人的分离感和孤独感。Rubin(1970)将爱情定义为一种指向他人的态度,这种态度使人以特定的方式思考、感受和行动。Swenson(1972)认为爱情就是行动,例赠送礼物、共同活动和坦露私密信息。Centers(1975)认为爱情是人们在与他人的互动被回报时引起的反应。Skolnick(1978)将爱情定义为一种由情感、想法、 文化 表征建立起来的建构的体验。这些定义有的关注的是爱情的起源,有的关注爱情的功能,有的则关注对爱情的描述。总之,爱情是一个复杂的东西,每个人对它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3.大学生爱情心理的探讨 爱情是人生的重大课题,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处在青春妙龄、充满着幻想与浪漫色彩的大学生更是有着独特的魅力。 大学生爱情观所存在的问题 身处大学校园的爱情,由于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爱情观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常泓,侯赞华(2008)认为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对爱情真谛缺乏理解。2.恋爱动机的偏差。3.恋爱道德观念的弱化。4.恋爱行为的非理性化。而对于大学生的爱情心理问题,王素珍(2003)认为主要有:1.爱情价值观错位;在其对1005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随机访谈后,发现大学生在爱情价值观方面,从总体上看是能够正确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和处理好爱情与事业、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但调查同时显示,也有一些人存在一些问题:①看重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②为了爱情影响学业。③推崇“爱情至上”。④对爱情的“忠贞专一、排他性”认识错位。2.爱情挫折。3.恋爱行为不当。。让人关注的是:如今的大学生“恋爱族”中,真正为爱情而相爱的人并不太多。詹灶福,汪琴(1997)据一项对11所大学近千名大学生的关于“你恋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调查发现学生回答的依次顺序是:满足生理和发展的需要、充实课余生活、双方接触产生爱情、作为一种消遣、寻求一种刺激、孤独、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对一行的好奇心、积累 经验 、为建立理想的家庭而选择伴侣。这一结果应该说是令人担忧的,。黄家兵(2005)认为有必要结合当前大学生恋爱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探讨其中的心理问题:1、恋爱普遍化与焦虑感并存。2.恋爱“过程体验”的空虚感。3.恋爱轻率而导致的无聊感。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面对如今大学生爱情观所存在的问题。常泓、侯赞华(2008)认为应该采取如下对策:1.深化对爱情本质的理解,增强恋爱道德观念。2.培养健康的恋爱行为。3.正确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的关系。4.加强校园思想文化建设。王素珍(2004)则从爱情价值观、爱情挫折和恋爱行为不当方面阐述了调适 方法 ,认为在爱情价值观方面应该做到以下自我调适:1.要学会思考。2.要学会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爱情与成才的关系。3.提高爱情的道德修养。在爱情挫折方面,要做到:1.要端正爱情认识。2.要分析失恋的原因。3.要采取正确的行为方式。爱是道德的表现,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大学生的爱情必须健康、文明、高雅、大方,有利于促进身心发展。 4.爱情的测量 综观国内外有关爱情的测量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爱情观念的测量、爱情成分的测量、爱情类型的测量。 爱情观念的测量 Rubin最早开始对爱情进行科学的测量。Rubin(1970)认为爱情是可以测量的独立概念,可视为一个人对特定他人的多面性态度,它是亲密关系的最深层次,不仅包括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还包含生理激起与共同生活愿望等复杂的因素。Rubin通过项目分析、信效度考验建立了13个项目的爱情心理量表和13个项目的喜欢量表,这是第一个区分喜欢和爱的研究;并确定了恋爱中人们思想的三个主题:依恋、关心和信任。这三个主题创造的爱情心理量表可用来测量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爱情思想强度的大小。研究者们常在问卷研究和实验室实验中评估RLS的有效性。 爱情成分的测量 1)Davis(1985)曾对爱情和友谊进行了比较和区分,认为友谊之中的喜欢包括8个主要元素:欢乐、互助、尊敬、无拘无束、接纳、信任、理解和交心;而爱情除这些因素外还包括集束:激情和关怀。研究发现这可以让人觉察到什么时候友谊已经转化为爱情关系,或爱情关系正在逐渐降格为普通的友谊。Davis和Todd在此论基础上设计出了关系评定表(Relationship RatingForm),此量表共包括6大方面由19个分量表组成,它被用来区分各种类型的友谊,并能预测不同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属于哪种类型的友谊。2) Sternberg(1997)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爱情的三角形理论,他认为人类爱情包括三种成分: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和承诺 (decision/commitment)。Sternberg通过比较爱情类型的结构模型和评价这些模型中对多种亲密关系的有效性发展了36个项目、3个分量表的三因素爱情心理量表。3)Yela(2006)使用stemberg的模型作为指导,对其进行实证研究证实了最常使用的爱情维度:关爱、性欲、激情、亲密、尊重、承诺和依恋这些维度可以被合成为只有四个成分:性爱激情、浪漫激情、亲密和承诺,并编制了相应的爱情测验量表。量表包含55个项目用来测量爱情模型的四个因素,每个因素分别用15个项目来评价,每个项目均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方式作答。4)李朝旭等人则依据激活扩散模型,采用“爱情”一词为刺激,让278名大学生被试进行自由联想,再基于亲疏程度实施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内隐爱情理论包含以下5个方面:①伦理与责任;②浪漫体验;③冲突及痛苦; ④理性;⑤朋友式关爱。5) 王娟(2006)采用问卷法,以中国五个地区的大学生和社会人士为被试,通过开放式问卷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了中国人爱情心理的结构,包括接纳、关爱、激情、爱情价值观和浪漫5个维度。编制了包含26个项目的中国人爱情心理正式问卷,采用6点计分,4个项目设为反向计分。 爱情类型的测量 关于爱情类型的测量主要是爱情态度量表(loveattitudesscale,LAs)。美国心理学家Hendrick和 Hendrick(l986)依据 Lee(1977)爱情类型理论,编制了包含42个项目,每个类型7项目的爱情态度量表,包括浪漫爱、游戏爱、伴侣爱、现实爱、占有爱和奉献爱6个分量表,采用李克特5分的作答方式。 5.爱情的影响因素 爱情心理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本文在对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爱情心理的影响因素。 不同文化中的性别因素 David(2003)的一项涉及52个国家的研究表明,在世界十个主要地区中的人们,男性普遍比女性要求性方面的变化和多样性。Roy,Jean(2002)认同在多种文化背景下,女性的性行为都是受到压抑的。国内关于大学生恋爱观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例如__和彭建国(2000)在对婚前性容许程度的研究中发现,人们对不同性别的人常常使用“双重标准”,即男女标准不同,男人可以比女人更开放些。 家庭氛围和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因素 Donnellan,Larsen-Rife,Conger(2005)采用纵向研究的方法,考察青春期的家庭特点如何预测成年早期的爱情关系。结果显示,不同的成长经历和家庭关系状况会导致爱情关系能力的不同。家庭中父母的冲突对青少年的恋爱中的认知和情感都有影响。并且,早期的家庭关系能预测人们恋爱关系和婚姻是否持久。王娟(2006)采用Olsont等1982年编制的家庭亲密度量表第二版,共16个项目,后由我国研究者费立鹏等(1991)对该量表进行了三次修订,使其适用中国的家庭环境状况。该量表为5点计分,根据被试得分的高低,家庭亲密度量表将被试的家庭亲密度分成四种类型:松散、自由、亲密和缠结。研究发现中国人爱情心理的结构包括5个维度:接纳、关爱、激情、爱情价值观和浪漫,来自于亲密度过高家庭的被试在爱情心理上更倾向于对各个维度有高的感受。 其他因素 综合近年来的研究可以发现,其他一些因素也对爱情心理产生影响,比如恋爱状况、恋爱目的和动机、家庭收入等。根据王素珍(2004)对1005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随机访谈,发现大学生谈恋爱的目的、动机大多是为了情感的寄托。大部分学生认为,谈恋爱是情感的依恋,他们重视恋爱的情感体验,注重恋爱的过程,对恋爱以后有什么结果并没有太多的思考。 6.爱情心理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关于爱情心理的研究在国外已较为普遍,而国内爱情心理研究也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我国爱情心理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因而研究就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研究对象有待扩展 从研究对象上来看,大多以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而研究中学生和研究生的爱情心理的较少。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青少年发育成熟较早,中学校园频频出现学生早恋现象,有关其对爱情的认识,因此,有待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而研究生虽然在年龄和心智上都比较成熟,但现有很多研究生处于单身,并从而有过恋爱关系,其原因和对策的研究也有现实意义。 研究内容有待丰富 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国内对于爱情心理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存在问题和 教育 对策的理论研究和与其他变量的关系研究上,对于爱情心理形成的原因机制的分析较少,也没有具体探讨不同社会人群中的爱情心理。如何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以当今中国人的爱情恋爱观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提高中国人幸福满意度应该是研究的最终目的。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单一 从研究方法来看,现有的研究大部分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质的研究虽然能够发现和说明一些问题,但要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还需要做出大量的实证研究。从研究工具来看,还没有统一的、权威的量表可以使用,大部分测量工具要么借鉴国外的量表,要么是研究者自编的量表,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来研究结论上的差异,甚至得出了相悖的结论。 针对以上不足,今后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关于爱情心理的理论问题,如恋爱观、爱情心理教育、结构模式、影响因素等问题的研究将一如既往地受到关注,但是更应该关注中国人的爱情心理原因机制。同时,对爱情心理的教育对策的效果评估也同步展开。 第二、探索并编制出结构合理、信效度高的中国人爱情心理量表,为有效地诊断和预测不正确的爱情观问题提供科学有效的工具。 第三、结合不同的研究方法,将量表法、实验法、访谈法、观察法结合起来,相互验证和补充。 [参考文献] [1]王娟.(2006).中国人爱情的心理结构及其影响因素.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张于.(2009).爱情心理及其与人际关系满意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武汉:化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常泓,侯赞华.(2008).当代大学生的爱情心理:问题与对策.中国商界,10,223-224. [4]王素珍.(2004).大学生爱情心理调查与思考.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14-17. [5]林艳艳, 李朝旭.(2006). 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40-44. [6]黄家兵.(2005).当代大学生爱情观与心理健康. 经济与社会发展,6,87-89. 有关爱情心理学论文篇2 浅探军校学员爱情心理 摘要:军校学员的恋爱心理有着军校独有的特色,如军校明文禁止学员谈恋爱、校园恋情容易失败、军校男女比例失调,容易产生单相思等。我们应引导军校学员树立起正确的恋爱观,进而正确看待单恋、恋爱和失恋。 关键词:爱情;单恋;恋爱;失恋 军校学员从高中 毕业 后入伍,过着同性多,异性少的生活。和地方大学生比起来,他们缺少了很多与异性交往的机会,他们的恋爱心理也有着军校独有的特色。我们应引导军校学员树立起正确的恋爱观,进而正确看待单恋、恋爱和失恋。 一、军校学员与爱情 1、军校明文禁止学员谈恋爱 军校里不允许学员谈恋爱,军校管理模式高于部队,严于部队,军纪军规面前容不得半点私情。军校里,每一天的学习训练都安排满满的,在这样紧张的氛围里,很少有个人支配时间。花前月下,儿女情长,既不合时宜,纪律也不允许。也有个别人,顶风违纪,私自离队,受到严肃的处理,教训可谓深刻。如果你和他(她)可能彼此有好感,但即使心中有强烈的爱,也要牢记规则,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学习拒绝这个不应该提前到来的爱。同时,军校学员无论是在身体上、心理上,还是在思想认识上、生活经验上都不够成熟,这时谈恋爱有很大的盲目性。他们面临的学业压力很大,如果过早的陷入情网,不但影响学业,甚至会影响到未来的职业和未来。 2、校园恋情容易失败 爱情需要冷静的头脑和强烈的自我压抑能力,需要男女双方认真的态度,而军校大学生的个性却未发展成熟,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尤其是对终身伴侣的选择是不确定的角度,同时对恋爱中的矛盾不能妥善处理,所以感情很容易随着环境而变化,最终导致失败。具体到异地恋来说,由于距离的影响,恋人之间无法充分进行情感交流,容易产生猜疑,时间久了分手几率大;而本地恋违反纪律,不被认可,恋爱对方心理压力大,加上军人就业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如果毕业后两人天各一方,毕业即分手的痛苦是难以形容的。 3、军校男女比例失调,容易产生单相思 爱情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如果只有一方投入感情,另一方没有感情或不想与之沟通,就形成了单相思,也称暗恋。由于军校学员中独生子女较多,军校环境封闭,管理压力大,学员容易产生孤独感、寂寞感,这时来自异性的关心就显得特别珍贵;再有军校学员由于接触异性的机会少,容易因感情过敏而发生单相思。例如,大一的小张某天去图书馆,由于想家而情绪低落,一大二女生前来安慰,从此小张对该女孩印象深刻,每天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往图书馆跑,希望能再次遇到她。小张这样的情况在军校里并不少见。 二、军校学员如何应对情感问题 军人的职业意味着牺牲,意味着奉献,但军人也是一个自然的人,也会遇上情感问题,当你对异性有兴趣,当你和他(她)是有感情的,当你遭受失恋的痛苦,如何调和自己的情绪,如何让自己从感情中解脱出来呢? 1、单恋了怎么办 单恋也叫单相思、暗恋,以一方对另一方的一厢情愿的倾慕与爱为特征,是一种畸形的爱。单恋者的爱不求回报,即使知道对方不爱自己,还一味的追求。单恋者在他们的心中不断的斗争,理性告诉他(她)这样的感情是不会有什么结果,但情感却难以从这个网中挣脱出来。那么如何超越自我,战胜感情呢? 首先,我们应该区分爱情和友谊之间的界限。友谊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展成爱情,但不等于爱情,因为爱情以异性间的性爱为基础,是建立在男女之间的一种高尚和纯洁的情感;爱情的目的和归宿是两性结合、家庭的组成;爱情是专一的、排他的,只能在一对男女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感情。而友谊没有这些特点。因此,在和异性同学交往时要把握好尺度,要意识到爱情是以互爱为前提的,如果对方不爱你,只是出于礼貌或把你当成朋友在交往,那么这样的好感不是爱情。 其次,要冷静下来分析自己的感觉是不是错觉。单恋者往往对对方的言行、眼神反复琢磨,感觉对方也爱上自己,事实上,这种被扭曲的感觉往往是一种错觉。单恋者往往把对方理想化,他所有的快乐和幸福都与对方紧密相连,并在他(她)身上形成晕轮效应,似乎有了他(她)世界才会如此美丽。事实上这只是一种错觉,真正的爱不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想象,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感触到的。如果爱是一场梦,最好是早点醒来,告诉自己擦去灰尘,开始一个新的生活,寻找失落的自己。 再次,酸葡萄效应和甜柠檬效应。酸葡萄效应指的是失恋者为了缓解内心的痛苦,像伊索寓言中的狐狸那样说:“葡萄是酸的”。比如指出一些前恋人的缺点,有助于打破理想化倾向。甜柠檬效应则是把自己的优势列个表,找到自己好的地方,恢复自信,从而减少痛苦。这样降低别人提高自己的同时,也许你会觉得你的单恋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你会找到更合适的人在等你。 最后,情感的升华。单恋只不过是爱情的“海市蜃楼”。因此,单恋者必须尽快从他们 编织 的这个网络中突围出来,把握感情的舵的方向,用理性战胜情感,实现终极的超越。如果单恋是痛苦的,那么久把你的痛苦投入到生活、投入到学习中,把痛苦转化成激励你生活和学习的动力,以渊博的知识抵御悲伤的侵蚀,用善良而宽广的胸怀去关心和照顾他人。 2、恋爱了怎么办 我们不提倡军校学生恋爱,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男女学生由于学习或工作的关系经常接触,并逐渐有了良好的印象,有的同学甚至偷偷的恋爱了。违反了规定的恋爱双方,其实心里是非常矛盾的,主观上由于禁令不想继续下去,但又不能从感情中立马抽身出来。对于他们的困惑和麻烦,应该如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首先,请记住,军校学生不允许谈恋爱的规定。虽然心情是痛苦的,但必须不断地对自己说,“如果你真的爱他(她),就不能接受他(她)的爱,不能让他(她)违反了学校的纪律,也不能让他(她)为我耽搁了学习;如果爱他(她),就要保护这爱的萌芽,不要让它过早的暴露,而让爱情之花在应该盛开的时候盛开。”你要把这个想法与对方委婉地说,如果他(她)是真心爱你,会理解和尊重你,在行动会支持你,让爱情之花在毕业后再盛开也不迟;如果他(她)因为你拒绝而沮丧,或者开始恨你、侮辱你,证明你此时的拒绝完全正确。 第二要区分爱情和学习哪个更重要。爱是人生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人生的全部。大学时代是一个人树立远大理想、全面、平衡发展的契机,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充满活力,拥有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 记忆力 和接受新事物的快速度,是学习的最佳时间。既然是学生,就要把心思放在学业上。在军校里,各种考核达标会接踵而至,而且要求很高。军校是全程淘汰,必须一路过关斩将,通过所有课目考核。这个时候一旦分了心,精力不集中,胡思乱想,肯定学不好。一旦被淘汰,身上所有的光环将骤然失色,等于自毁前程。因此,大学生应该把学业放在第一位,理顺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在谈情说爱上而放松了学习。没有学业的爱情就像在沙漠里播种种子,缺乏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土壤,迟早会枯萎。 第三面对感情的冲动要学会冷静处理。学生的情感世界很丰富,但由于他们的思想,性格不成熟,思想波动比较大,对于未来从事什么工作,选择什么样的路,选择什么样的人做自己的终身伴侣还缺乏全面的理性思考,因此,两人之间的爱情倾向于纠纷较多,这种浪漫的成功率是低的。若这种感情任意发展,不顾及条令条例,不顾及校风校纪,最后必然会影响到未来的学习或工作。真正的爱是,双方有共同的理想、价值观和信念,都是理性的高尚的感情,“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只有理性地把握“爱的火候”,控制“情”的温度,爱情会永远与你在一起。 第四在爱情中相互支持。有些恋爱中的学员认为他们找到了真爱,他(她)是我一生寻找的人。如果确实是真心相爱,应严格遵守学校 规章制度 ,交往时保持分寸,不应因为爱情影响学习训练,而要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应努力自我增值,彼此互相鼓励、支持,改正缺点,发扬优点;努力克服爱情的消极影响,尽力发挥爱情的积极作用,使爱情成为进步的催化剂。 3、失恋了怎么办? 失恋是恋爱中的一方不再爱对方,因此终止与对方的爱情关系。失恋是双向的,也许你正在热恋中,对方提出断绝关系,也可能是自己在恋爱过程中,发现自己无法适应对方,无论什么情况都是一次痛苦的经验。如何正确对待失恋,尽快走出失恋的阴影呢? 首先,很显然,爱并不是生命的唯一内容。一位作家曾经说过:“难道男人的一生是要控制一个女人,而一个女人的一生是要控制一个男人吗?不,从来不是。”爱情是生命中的重要内容,但不是生活的全部,人生的意义主要在于对事业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贡献,明白这一点,就理智地认识到痛苦无用,应该尽快解脱出来。 第二不要因为失恋而失去对自己和别人的信心。在现实生活中,失恋的人总喜欢把问题归结为某一方,或者是我的问题,或者是他(她)的问题。要么是自己不值得爱,要么是对方不值得爱。严重者甚至把失恋等同于失败,对自己和别人失去了信任。不再相信世界上有爱,不相信还会有人再爱自己,或者不相信还有人值得他们的爱。如果我们能改变一种 思维方式 ,把失恋看成是两个人在彼此相处的过程中发现彼此不适合,决定中止关系。这样去看,失恋不再是那么的无法容忍的错误。相反,它可以帮助我们积累重新寻找恋人的经验。这是一种可以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的经验。 第三建立“天涯何处无芳草”的信念。爱情不是前世唯一的爱。事实上,适合你的条件的异性在各个地方各行各业都有,既然这样,就没有必要吊死在一棵树上了。。这个世界是非常大的,可以尝试很多的机会,只要我们有耐心,有信心,我们将能够找到彼此非常满意的终身伴侣! 第四不要幻想不现实的“破镜重圆”,成为已逝去爱情的殉葬品。一些年轻的朋友在失恋后,长时间不能摆脱过去的恋情,每天靠重温旧梦生活,并报着侥幸心理,期盼着“破镜重圆”,重归于好。殊不知,爱情是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的,一厢情愿、勉强结合会带来更多的不幸。所以,这是在追求一个不现实的“空中楼阁”,是非常不明智的。 [参考文献] [1]顾南希.异性交往,把握好“度”很关键,青春期健康,2015年15期. [2]姚立.当代大学生 人际交往 特点及其交往障碍浅析.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3期. [3]魏琳.网络暴力游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辽宁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4. [4]罗建华,梁斌.试析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3期. 猜你喜欢: 1.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论文 2. 爱情心理论文 3. 大学爱情心理学论文 4. 爱情心理学文章 5. 爱情与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剖析及交往策略摘 要:人际关系能力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未来的基础能力之一。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学人际关系是否和谐,会直接影响其心里健康和主观幸福感。在困扰大学生生活的因素中,人际交往问题十分突出。因此,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存在问题的成因,进一步提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建议及策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策略 大学时期是人际关系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大学生来讲,学习如何处理好在校期间的人际关系显得尤其重要。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类型和内容。一般来说,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大学生,性格开朗活泼、热情乐观,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较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总体来说,大学生的同学关系是和谐美好的,但也有少数学生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有的学生由于心理上的巨大压力,甚至导致病态心理,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及分析 当今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在父母的过度保护下,部分学生缺乏交往的能力,有的因人际交往问题,无法正常学习。以下是几种最常见的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 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重、互谅互让、以诚相待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而有的大学生却常常忽视平等、互助这样的基本交往原则,总希望周围的人围着自己转,只从自己的角度认识事物和看待问题,对待事件具有极强的主观性。这类学生常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自吹自擂、装腔作势、盛气凌人、自私自利,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这样的交往必定会以失败而告终。因此,大学生要纠正自我认知的偏差,不仅要正确认识自我,还要客观认识他人。 2.自卑心理 自卑就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这是大学生对于自身的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却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有自卑心理的学生缺乏自信,做事胆怯,优柔寡断,遇到一点挫折,便怨天尤人,如果受到别人的耻笑与侮辱,更是甘咽苦果、忍气吞声;也有部分学生以盛气凌人的架势掩盖心中的脆弱。还有的学生自卑是因为凡事期望值过高,在交往中总想把自己的形象塑造得完美,惧怕丢丑、受挫或遭到他人的拒绝与耻笑,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因而常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面对这些情况,大学生要认识到“人无完人”,并正确认知自己,增强自信,用积极的态度与同学交往。 3.嫉妒别人 嫉妒是对条件比自己好的人产生的一种怨恨和愤怒交织的复合情绪,这是消极的心理品质。表现为对他人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报以嫉恨,乃至行为上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行为。嫉妒容易使人产生痛苦、忧伤、攻击性言论和行为,导致人际冲突和交往障碍。如有的同学在恋爱竞争中失败,转而恶语中伤他人等。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超过别人,但有些人对超过自己的人不服,自己却无力改变现状,于是,采取报复行为,以此来满足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会引起他人的不满和厌恶,使交往变得困难。嫉妒心强的学生要从自身做起,提高修养,用正当、合法和理智的手段将自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 4.猜疑心态 猜疑是对别人不信任的一种情感体验。有猜疑心理者在思维上常进行毫无事实根据和缺乏合理逻辑的判断推理,经常捕风捉影、牵强附会和无中生有;在情感上表现为高度的敏感和不安,总怀疑某人某事在威胁自己而有巨大的心理压力;常常无端地怀疑别人在威胁自己的名誉、地位、声望,把别人的举动都与自己联系起来并看成是自己的障碍。猜疑心理者给人的感觉是心胸狭隘,气度窄小,不坦率,不暴露思想,过分注意自己的得失。如此抱着怀疑的态度与人交往,势必导致多疑的心理障碍,可以表现为自我暗示、缺乏自信等。克服这种心理,要加强锻炼,做到心胸开阔,如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培养豁达乐观的人格、消除对他人的偏见等。 5.性格孤僻 孤僻也会导致交往障碍,具体表现为孤芳自赏,自命清高,结果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与人不合群,待人不随和。或是由于行为习惯上的某种怪僻使人难以接受。这样从心理、行为上与他人有着屏障,缺乏交往的愿望和兴趣,将自己封闭起来。自我封闭的人一般不愿和别人交谈,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出现寡言少语的现象。如出现这种情况,要努力让自己融入集体,其次还要克服自负、自尊或自傲的心态,积极与他人交往。 6.怕被拒绝 这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以不安全感为主要感受的模式。有这种感受的人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处处怕被别人伤害。这是一种幼稚的、不成熟的人际交往模式。在人际交往中总是担心别人不理睬、不热情。当他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与人接触时,如果遇到对方大方热情地回应,尚能鼓舞信心,如果对方也拘谨,不那样热情,就会揣测别人是不是不喜欢自己?如果真如此,那就先封闭自己。于是,他会采取一种妥协的处理方式,在惴惴不安中更加退缩。另一种人际交往不安全感的表现形式是认为世人都很狡猾,担心自己被利用、被欺。这类人总是不信任别人,感到社会复杂、人心难测,自己不像别人那样狡猾,怕吃亏。与同性交往时,总是在想别人是否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与异性交往时,又在想别人对我有什么企图等。 7.过分依赖 众所周知,人际交往是以相互支持、互为收益为前提的,而有些人却过多依赖他人,以致成为别人的负担。这类人可能对某个人很依赖,也可能非选择性地依赖任意一个人,凡事言听计从,唯唯诺诺,完全失去了自我,目的是想从所依赖的对象身上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与庇护,而自己却从没给对方一些心理支持;并不愿意也不允许自己依赖的人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惟恐自己被“抛弃”。结果会使被依附对象有一种束缚感,甚至成为一种负担,并产生一种想摆脱这种关系的强烈愿望,最终导致亲密关系的破裂,而许多心理脆弱者难以承受这种打击,出现心理冲突。这是一种儿童对成人的幼稚的行为方式。 二、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策略 针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种种问题,可采取积极的措施来缓解或解除,从而使之学会客观地看待、完善自己,并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人格品质。 1.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 积极、主动、良好的交往观是健康交往的基础,大学生应培养主动交往的勇气,坦诚自律,互助互爱,平等交往,达到团结同学、自我发展的目标。生活中,大家都愿意与性格良好的人交往,没有人愿意与自私、虚伪、狡猾、性情粗暴、心胸狭隘的人打交道。大学生应该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多读书,读好书。多向阅历丰富的长者学习。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品质高,有安全感,能取得别人信任的人。良好的个性特征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促进作用,反之有阻碍作用。 2.遵循交往原则,积极主动交流 大学生要加强自我训练,提高心理素质,遵循诚实守信、理解宽容、求同存异、真诚互助和平等待人的原则。正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人际关系好的人,一般都诚实守信。在交往中要胸怀宽广,学会换位思考,要把交往者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并信任对方。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热情之手,像雪中送炭一样给以物质或精神的慰藉。有些学生性格内向腼腆,不善交谈,或和人交谈时没合适的话题,这样很难在短期内赢得朋友。因此,大学生要积极参与交流,寻找交往双方共同的话题来讨论,避免冷场。如社会新闻、体育赛事等,从彼此的谈话中找到双方共同的兴趣点,增进彼此的了解。 3.提升沟通能力 有人说:人的生活和生命的质量,取决于他的沟通能力及影响力。和其他任何能力一样,沟通能力可以在后天的学习、塑造中获得和提升。首先,大学生应当拓展阅读面,选修一些有关课程,如《管理沟通》、《人际沟通与礼仪》、《公共关系学》等课程,帮助自己了解关于沟通的理论知识;其次,建立自身的语言词库,学会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用得体的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效地处理人际关系;再次,学会用温文而雅的举止、真诚亲切的微笑等身体语言来强化沟通。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能有效避免一些可能发生的“不愉快”。 4.学会有效地倾听 倾听是对对方的尊重和欣赏,对于交谈的双方,积极倾听能让对方认为你是一个值得谈话的人,无形中提高你在对方心目中的形象,加深彼此的感情。人际关系学者认为“倾听”是维持人际关系的有效法宝。在与人沟通时,不要打断对方的谈话,要等别人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力求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并表示关心、理解和同情;不要轻易地与对方争论或枉加评论。 5.善于赞美和表扬 赞美是一种有效的交往技巧,它能有效地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渴望被人赏识是人最基本的天性”。适时的赞美可以增进彼此的吸引力。真诚地赞美对方,但是不要夸大,让对方感觉你是出自真心。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6.学会宽恕和道歉 人与人的处境是不同的,所选择的做事方式也各不相同,朋友之间出现一些不愉快的小冲突也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处处以自己的想法为标准去看待和要求别人,难免产生矛盾。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这样就会理解别人的言行。在不涉及原则性的事情上,对别人的选择多一点尊重,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隔阂,这是朋友关系延续的保证。衷心的道歉不仅可以弥补破裂的人际关系,还能促进感情,从而达到心理相容。 7.学会微笑和感谢 微笑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微笑可以让自己的语言易于接受,并给予对方更多的理解。如果一个人总是绷着一张脸,同学肯定就会望而生畏,久而久之,就没人愿意和他交往了。恰当地运用感谢,这也是增近人际关系的细节行为。当别人帮了自己的忙,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也应该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真诚感谢,感谢可以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三、结语 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大学生同样离不开人际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大学生要积极储备各种交往品质,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提高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营造良好的大学人际氛围,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准备。
法学专业硕士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4-6
ABSTRACT 6-7
绪论 10-13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0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10-11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1-12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及存在的问题 12-13
第一章 患者隐私权的内涵及特征 13-19
第一节 患者隐私权的内涵 13-16
一、隐私权的概念 13
二、患者隐私权的内涵分析 13-16
第二节 患者隐私权的特征 16-19
一、患者隐私权的主体具有特定性 16-17
二、患者隐私权具有有限让渡性 17
三、患者隐私权具有易受侵害性 17-18
四、患者隐私权的侵权认定与保护具有复杂性 18
五、患者隐私权对特定第三人具有可克减性 18-19
第二章 患者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19-24
第一节 患者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理论基础 19-20
一、独处权理论 19
二、亲密关系自治理论 19-20
三、一般人格权理论 20
四、信息控制理论 20
第二节 患者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必要性具体分析 20-24
一、保护患者隐私权是保护患者人格权的必然要求 20-21
二、保护患者隐私权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 21-22
三、保护患者隐私权符合国际发展趋势 22-24
第三章 我国患者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4-33
第一节 我国患者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 24-26
一、《侵权责任法》颁布前法律法规对患者隐私权的保护 24-25
二、《侵权责任法》对患者隐私权的保护 25-26
第二节 我国患者隐私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26-33
一、患者隐私权保护范围较窄 26-28
二、对患者隐私权与他人知情权的冲突缺少规定 28-31
三、患者隐私权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与范围不明确 31-32
四、关于主观过错及因果关系证明的规定不合理 32-33
第四章 我国患者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的完善 33-46
第一节 完善患者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的立法模式及保护原则 33-37
一、患者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立法模式 33-35
二、患者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原则 35-37
第二节 完善我国患者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的具体建议 37-46
一、扩大患者隐私权的保护范围 37-39
二、明确患者隐私权与他人知情权之间冲突的'协调规则 39-41
三、明确患者隐私权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和范围 41-43
四、确定患者隐私权侵权责任中主观过错和因果关系的证明规则 43-46
结语 46-47
参考文献 47-50
致谢 50-5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1
摘要 3-4
ABSTRACT 4
引言 7-8
第1章 法官释明概述 8-13
法官释明的含义 8
释明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8-10
释明性质的澄清 10-11
释明的分类 11-13
辩论性释明与处分性释明 11-12
消极释明与积极释明 12
事实释明与法律释明 12-13
第2章 法官释明的理论基础及其意义 13-24
释明制度与相关诉讼原则的关系 13-17
释明制度与辩论主义 13-14
释明制度与处分主义 14-15
释明制度与诉讼指挥权 15-16
释明制度与当事人平等原则 16
释明与程序参与原则 16-17
释明制度具有重要法律价值 17-21
公正价值 17-19
效率价值 19-20
社会价值 20-21
权利保障价值 21
法官释明能够促进实质正义目的的实现 21-22
法官释明可以防止诉讼中遭遇突袭 22-24
第3章 我国法官释明的立法、实践及其问题 24-34
我国建立法官释明制度的必要性 24-26
释明制度能够理顺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24-25
释明制度能够弥补当事人的诉讼能力缺陷 25
释明制度制度能够提升司法公信力 25-26
我国释明制度的立法评析 26-30
法官释明的立法梳理 26-30
立法中的应当释明 26-28
立法中的禁止释明 28-30
释明的其他规定 30
我国法官释明的司法实践探索 30-31
当前我国法官释明存在的问题 31-34
第4章 完善我国法官释明制度的具体构想 34-42
法官释明的基本原则 34-36
公开原则 34
中立原则 34-35
适度原则 35
同等原则 35-36
个案释明原则 36
释明制度的立法模式选择 36-37
释明的行使主体 37-38
释明的内容 38-39
举证的释明 38
诉讼请求与事实主张的释明 38-39
释明的方式 39
不当释明的救济措施 39-42
结语 42-43
致谢 43-44
参考文献 44-45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5
邮箱已发~~
我爱你,你爱我。我不爱你,你不爱我。我爱你,你不爱我。我不爱你,你不爱我。哒哒哒哒哒…四种关系。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亲密关系》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亲密关系》这本书是源于自己一直在苦恼怎么与人相处,不仅仅是怎么跟陌生人相处,还有怎么跟认识的并有一定了解的人相处,如孩子与父母,同学,朋友、同事等。
本书主要分析的是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其实还适用于任何的关系中,都可以从中找到相似的问题,情形。对本书中以下几个章节感触颇深。
1、我们儿时绝大多数的行为,都以归属感和被重视的需求为出发点。
行为不端的孩子并不是坏孩子,而只不过是沮丧的孩子。当确认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感到沮丧,然后导致他们做出某种偏差行为:引起注意,权利斗争,报复心理,自我放逐。这点可以联系到叛逆的孩子身上,也指表面乖张,内心叛逆的孩子,我属于后者。当我特别想要一样东西时,而且这个东西绝对是父母能力范围内的,我没有得到时我就会觉得我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没那么重要或者说是父母不够爱我。
2、期望=愤恨的前身。
我们对朋友不满或者愤恨的根源就是对他们抱有的期望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值。人们恋爱,交朋友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们自己所想的那回事。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
3、我们宁愿争吵也不愿面对伤口,是因为生气比承受心碎要简单得多。
这应该就是出自人本能的自我保护吧。不愿正视自己的内心,伤疤,宁愿埋着一颗定时炸弹也不愿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一直觉得亲密关系中可以不需要维护,不需要技巧,但是亲密关系中偶尔出现的矛盾表明关系亲密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和谐,亲密的关系也并不是永恒的,当然也是需要维护的。
不要企图让别人带给自己快乐,无论是父母还是朋友,并没有带给你快乐的义务。
年轻时,每个人都一刻也不得闲,都在忙碌都在追名逐利。可是,当我们追逐的某个自以为很重要的目标达成之后,这个目标便显得一点儿也不重要了。于是,我们又转而追逐下一个遥远的目标。
不管我们有没有达成追逐的目标,很少有人停下来问问自己:这些目标到底值不值得我花时间去追逐?
年轻时,“做事”就是我们全部的生活,因为只有那样,我们才觉得自己有用、有重要性,人生也才有目的,但我们还是常常感到空虚。
但是,自古以来所有的圣贤之人一直在尝试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是什么样的人。”
在精神导师马哈拉吉年轻时,有人问他英文中最重要的字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允许”(LET)。在说这话的时候,他一定早已突破亲密关系的墙壁,体验过“墙外的生活”,因为灵魂关系的关键,正是“允许”。
当然,这不是要我们整天呆坐着无所事事,而是要让我们明白:我们所做的事,应该是听从心的引导而做的事。如果我们能明白“允许”的道理,那么我们所做的事就是出自灵感、创造性的想法,以及启示。
“为做而做”与“允许”之间,生活的质量有很大的差异。“允许→→接受→→容纳→→爱”,这是我们爱自己、爱家人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灵魂关系中,我们所要练习的不是做事,而是允许。沟通不再依循公式来进行,而是让我们心中的直觉、灵感以及揭露真正感觉的明灯来做我们的引导。
寻求亲密关系的路会很苦,很难。可是当人们在寻求过程中小有收获的时候,简直会得意忘形。然而,好景不长:一次又一次的权力斗争会彻底击垮改变的信心,再一次陷入绝望的境地。
前进的脚步不会停止,总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使人重又燃起对亲密关系的好奇心。于是,连续三天、多次听樊登老师的领读,12遍,一字一句,深深领会,慢慢觉知。并且,再一次拿起《亲密关系》这本书,一口气看完。
“跟我来吧,把昨日忘掉。走出你的心,向外跨一大步。”——哈特
亲密关系经历月晕现象——幻灭——内省——启示,到达新的起点。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你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每一个阶段,最后才能体验到真正的亲密关系,但事实上,亲密关系之旅可能随时来个大转弯,跃入完全不同的知觉层次,而让人直达终点。
而我的看法和感触是:幻灭、内省、启示经常往返于你的感受当中。有时让你兴奋,有时又使你沮丧甚至绝望。让你以为之前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一句话、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把好不容易有所改善的亲密关系,瞬间打回原形。
学习的路当然曲折,且布满荆棘。我们必须努力克服时不时都来骚扰的“沮丧”和“绝望”,用爱填满内心的空虚与无助。“人必须不断地从错误中学习,才能进入天堂。”今天,跨过内省与启示阶段的很多原理与案例,先把作者写在书籍末尾的短诗送给大家。
因为每次听到末尾,都会两眼含泪默下决心:带上爱,向未来。
我觉得这是一本将“亲密关系”归因的书,但在字里行间对如何处理亲密关系给出了方向性的指导。具体如何处理,目前我仍然认为NVC是实用性最好的方法,两者结合着参考、印证、理解让我收获很大。
总体感觉书中蕴含了很多个体心理学的影子。作者也表露出亲密关系只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他也希望大家通过梳理亲密关系,最终达到自身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我觉得这点与个体心理学的最终目标不谋而合。
作者将亲密关系分为五个阶段——月晕、幻灭、内省、启示、灵魂。我分为三个任务——择偶、交流、升华。无论是五个阶段还是三个任务,都存在一条看不见的线将它们串联起来——原生家庭/童年经历。原生家庭、童年经历都是客观存在的,而这些客观对我们主观形成的影响后果——信念,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亲密关系中的“问题”几乎都是双方行为碰撞出来的,行为是由信念指引的,信念是由我们对经历进行诠释后得出的结论。按照这个逻辑,解决“问题”的终极秘密武器,最终将导向重新审视儿时的经历以及当时自己所做的决定。有意思的是,只有当自己的某些意识苏醒,并接纳和承认某些“真理”后,才能进入“审视”阶段;同时坚持“审视”状态也是个需要练习的技能。
亲密关系是通往灵魂的桥梁。
两个相爱的人
在地球上创造了一座伊甸园,
并开启了天堂之门。
经验说:“这是不可能的。”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骄傲说:“这太可笑了。”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谨慎说:“这太冒失了。”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理性说:“这不合理。”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迷信说:“这会带来霉运。”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远见说:“这没有希望。”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当你说话时,要让你的话语发自于爱。
当你沉默时,要让你的沉默发自于爱。
当你骂人时,要让你的责骂发自于爱。
当你与伴侣相互保护时,你们彼此的保护也应该发自于爱。
让爱在你的生命里生根,
美好的事就会发生。
遇到自己真正的亲密导师——灵魂,让灵魂摆渡我走过所有的荒野。这是一本特别好的书,我认真读了书中的每个字,也感觉能映射在我的生活中。了解到投射理论的应用,明白我们对别人的评价都是对自己过去生活经验的投射,也了解到怀疑理论是自己曾经在某方面遭受到挫折而不相信自己能做好接下来面对的新的伴侣关系,持续的怀疑让我们不相信自己。到达一个地方最好的办法是你已经到那里了,生活中希望爱人爱自己就必须按照爱人已经爱我的标准去爱对方,成功的捷径是按照已经成功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的暗示,这样你就是在选择珍惜生命,奔向积极的前方。
首先,幻想促进了浪漫。洋溢着激情的爱人们往往会将他们的伴侣理想化,缩小或忽略那些使他们止步不前的不利信息。新奇也能为新确立的爱情关系注入兴奋和能量。这种新奇对性唤醒的影响称为“柯立芝效应”。浪漫的夫妻一起参加新奇、兴奋的活动会让他们彼此更加相爱。浪漫因新奇、神秘和危险而繁荣;却因熟识而消亡。持久的浪漫不过是自相矛盾的说辞。爱情的激情成分比亲密和忠诚会更快地发生变化,这就意味着浪漫的爱情也会发生改变。
浪漫激情的三个重要因素—幻想、新奇和唤醒—一般会随着岁月流逝而减弱。所以浪漫的爱情亦会日益消退,当然,浪漫在很多爱情关系中并不完全消失,但它的确一般会降低到低于起初夫妻决定结婚时的水平。促使人们结婚的爱情和使人们数十年厮守在一起的爱情并不一样。亲密比激情更为稳定。因此,相伴只爱比浪漫之爱更稳定。你只要投身于同时是好友的爱人。你还可以有目的、创造性地防止可能损害满足感的任何厌倦情绪。在婚姻生活变得没有情趣、难以让人兴奋或者没有挑战时才会滋生厌倦,厌倦是爱恋和满意的对立面,如果不再有新奇,就去创造更多的新奇。不要停止寻找新颖、吸引人的共同娱乐的好方法。享受激情,但不要把它作为维持爱情关系的基础。培养与爱人之间的友谊。努力保持新鲜感,把握住每一个与配偶共同进行新奇探索的机会。如果对爱人的欲望渐渐演变为平静而深厚的情感,不要觉得奇怪或失望。这种幸福结果可能会让你成为幸运的爱人。
昨晚开始看一本书《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刚开始就被吸引了,书中所写正是我所缺的',也是我一直想要了解的,我想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我们每个人都有亲朋好友,父母、手足、室友等,当然还有伴侣,我们的生活与他们息息相关,大多数时候我们受到伤害、心情低落也都是由他们引起的。同样的一件事一句话由一个没什么关系的人去做去说我们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但是由我们那些亲密关系的人做我们却会受不了。好像有点矛盾,我们对最亲密的人很苛刻,对陌生人却很宽容。而事实就是如此,因为我们在乎他们我们需要他们。于是我们打着爱的名义对我们最亲密的人有种种要求与期望,一旦达不到我们的预期,我们会不开心,而这种情况在伴侣中最为明显。
伴侣是我们最亲密的人,是陪伴我们最久的那个人,在他们身上我们寄予了太多太高的期望,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我们的一点点改变,我们都希望他们给予回应,甚至他们的表情他们的动作我们都有个预期,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应该这样,而一旦达不到,我们会失落,我们以为他们不耐烦了不在乎了不爱了,接着我们陷入了痛苦,开始对他们不断责备开始挑刺儿,于是恶性循环。
所以在每次生气的时候闭上眼睛深呼吸数十下,让自己平静点理智点,换位思考下,想想自己有什么问题,是不是陷入了那种可怕的模式。我们不再是十几岁的小孩子,不想以后有后悔,我想做得很好,我们都要做得很好,好好经营,互相体谅,好吗?
亲情、友谊、爱情,甚至是陌生人,常常反思,我们的相遇、结缘,是一件概率多么小的事情啊。每个人都像悬浮在茫茫尘世里的一颗尘埃,原本互不干扰,到底是花费多少运气,才有幸与那个惺惺相惜的人走一段路,甚至是一声。
有亲密关系的存在,就必然要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段感情需要苦心经营,它并非由始至终都是畅通无阻,毫无波折的。一段关系的结果不是变好就是变差,可我们要努力往好的方向发展呀。很赞同书中的一句话“你幸福和快乐的最大阻碍就是自尊心”。不置可否,年岁越长,简单越不易,我们顾虑重重,瞻前顾后,生怕自己所做的一切会让自己变得十分无价值,哪怕是犯错时的一次低头认错,却不愿意。殊不知,这才是感情与个人发展的最大杀手。其实我们没有那么不堪一击,骨子里的要强需要释放在一些该一往无前的地方上。当你还在为守着那一份狭隘的自尊心而迟迟不敢向前迈一步时,你失去的是一整片海阔天空,因为究其根源,你最爱的还是自己。
认真的去与另一个灵魂好好沟通,不失为另一种乐趣,因为孤独感,所以能够一路两个人是一种幸运。彼此守候,彼此进步,学习对方身上的优点,然后将成长的课题运用到余生的为人处世上,管他时过境迁,只要你达成目标,用心地珍惜着当下,最后的结局,都该无怨无悔,问心无愧并且更加幸运曾经拥有了吧。
说来容易做来难,但这本书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研读,借鉴苏珊和杰夫的幸福秘诀,体会他们走过来的坎坷艰辛,也许我们的怨天尤人,能少一点点。
我们作为旁观者,所站在出发点应该是从论文的学术性、价值性进行评断。但问题就出在作者研究的是董明珠,这样具有争议性、流量性的人物。我们的网友就一致上升到攻击的态度,人为地带入社会等级关系,直接去探究人家有没有资格的问题!这样好吗?这样不好!说到底不过是一种病态心态,这种情况,其实在网络社交屡见不同样的道理与境遇,部分网友在未阅读别人的文章就直接去讨论别人有没有资格评论这件事,本身的出发点就错了。论文研究,本身就无原罪,无论研究对象是谁,只要经的起论证,有理有据,符合客观事实,就算有一二问题,我们也能说差强人意,而非刻意攻讦。如果说都按网友的论调,对于超出自身地位的人都得先去讨论资格后,再去探讨,那么请问:历史上的史书何来?汉武帝时期,司马迁不过太史令600石小吏,说句不客气的话,也就是六品小官,司马迁就去评论三皇五帝,就去评论项羽刘邦,开国功臣。按当今网友的论调,资历等级不够,就不能评断大人物,那司马迁是不是也要被大家评论一句:宁配吗?所以厘清思维,正视问题,就论文谈论文,才是我们应有的理性态度。那么为了看这篇论文,还特意去充了知网钱去下载,(心疼)以一个心理学硕士研究论文水平来评价,大头鱼认为已经高出很多人,至少也是处于中等水平!评价一篇心理学论文,我们主要探讨三个性:完整性:问题的发现,到论文的结论。逻辑性:概念定义是否准确,论点主张是否明确,论据选择是否匹配,论证方法是否科学。价值性:学术价值与社会应用价值。从这三个标准来看,对于一个普通的专硕论文要求已然足够了,像第三点价值性,以专硕论文属于高操玩家,不必苛求。唯一可能引起大家争议的事实论证的方法路径,可能会受争议,这需要个案体较多的资料与企业经营状况的数据,对于一个普通大学生来说,能做到论文呈现结果就很不错。我们不能过于苛求一个学生能超越所学阶段写得出多高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论文,这叫不讲理!因此,对于这篇论文,觉得大家出发动机要对,思考的方向要对,同样也要根据客观情况去分析,不能一味攻讦与侮辱!
它会甜蜜的时间很短,后就是无休止的痛苦、猜忌和自证清白。把你带进痛苦的深渊。
1. 自我中心,不懂换位思考。对于自恋型人格的人来说,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他们往往比较固 执,喜欢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喜欢自己的“权 威”受到挑 战。因此在亲密关系的相处中,往往会比较强势,难以沟通,不会换位思考,这就导致双方的关系难以磨 合。2. 非常渴望别人认可自己的价值。对于一个自恋者来说,从某种意义上他人对于自己来说只是体现自己价值的一个工具。他们需要从别人身上获得崇 拜、认可和衬托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在他们眼里自己是优于其他人的,甚至其他人的优秀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受到威 胁,因此这种不平等的相处模式并不能长久。3. 通过贬 低他人的价值来达到控制对方的目的。首先,自恋型人格的人一般会选择那些较有同情心和奉献精神的人为对象,通过打压对方的价值进行精神操 纵。他们往往会对对方灌 输“你都这么差劲了,世 界上只有我才会和你在一起”的观念,让对方产生“我不配被爱,失去了他就不会有人爱我的想法。而这种不健康的相处模式对被打击的一方的伤害是极大的。自恋型人格的“高度自尊”实际上非常脆 弱。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相处模式其实是原生家庭相处模式的延续。在原生家庭里,他们未体会过无条件的爱,他们的养育者往往也是把他们当作体现自己价值的一个工具,所以他们也不会无条件的接纳自己,并且往往伴有高度的完美主义倾向。他们自恋,但并不真正爱自己。
在和自恋者相处的过程里面,从理想化爱轰炸的阶段结束以后,你慢慢的在这一段关系里面发现你变成了一种依附的关系,而对方占据了高位,保持主导的地位。心智不健全的人在亲密关系当中,他无法忍受并行的关系,他一定要把亲密关系打造为依附关系,因为你的依附让你无法离开他,为后期他剥削你,控制你,榨取你的自恋供养做准备。
自恋者不愿意和你产生情感链接,他会用时而接近,时而消失,时而热情,时而冷漠,这种极度的不稳定的行为给你的内心世界造成混乱。孔子曾说过知止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也是我们思考的一种过程。但是和自恋者的关系当中,你会感觉永远像一团浑水,永远沉淀不下来,所以你会非常的混乱、躁狂,很多东西,很多事情的本质你看不清楚,也搞不明白。
自恋者在亲密关系当中,他会扼杀可能曾经建立起来的任何程度的情感链接,他们伤害亲近人的能力远远超过他们对普通人际关系当中的攻击强度,这也和他们缺乏亲密关系当中的依恋的情况是完全一致的。有的自恋者在和你建立关系以后,就撕下了伪善的面具,不停的指责、挑剔、贬低你,有的自恋者露出真实的面孔是和你有了孩子以后,有的自恋者是当你的价值或者是你身后家族的价值被榨干以后,会露出残忍的一面。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其实本质就是一点,当他完全取得了掌控权以后,他们的虐待行为就开始大大的增加,露出了有毒的本质。
自恋者特别巧舌如簧,喜欢把自己的虐待行为正常化,他们会成为所有夫妻啊,都是有的矛盾,比如说我这样对你,这不是很正常的吗?很多夫妻哪有不吵架的,对不对?他会说,啊,是你太敏感了,是你的反应过度了。其实这是一种转移注意力的策略,也就是我们说的反应性虐待,目的是把虐待和伤害别人的重心和责任转移到受害者对反对这个虐待的反应上面,重点是让别人看见他的一半的脾气不好,歇斯底里和他并没有关系,借此洗白白。
即使再理性的人,在一段感情中,也会有感性的一面,也会容易患得患失(占有欲作祟)这时候需要我们有一点顿感。如果你相信这个人,那就和他一起成长。
想必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一个异性之间明知互相都心存好感,却谁也没有戳破,一般两人因为何种原因还是更愿意和对方成为朋友以上,恋人之下的朋友,那么,亲密关系真的可以按住步伐不发展吗?两个人的关系如果不再进一步会不会某一日温度冷却下来,关系渐渐淡化呢? 今天,我们就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就来解决这样两个问题。 首先,亲密关系能维持在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阶段吗? 万事万物都在变化,如果单让某一种东西长期维持在一水平上,通过类比也可知。是需要能量供给的,说通俗点,暧昧关系的维持也是需要经营的。 我们可以把人际关系根据密切程度高低分为: 零接触,单项接触,双向接触,表层接触,轻度接触,中度接触,深度接触。 那么显然,暧昧关系必定越过了双向接触,是一种双方参与,并试图越过表层接触,来与对方建立一种更深层次接触的行为。 在关系发展中,可以认为暧昧的基础是建立在直接接触之上(直接接触是双方情感联系的开始),开始进入发现共同心理领域的状态。 通俗讲,就是从两个人的商业互吹转为了打情骂俏,从打情骂俏又进入到直接地指出对方的一些问题,直接地和对方坦白一些自己的想法,向对方展露自己里层的思想,并想要建立相互认同、接受、信任的关系。 这么高大上地说出来,是不是觉得让人羞涩脸红的暧昧,还是很值得尊重的? 是的,任何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都值得敬畏。 而暧昧之上就是更多的自我暴露了,你又要问了,自我暴露又是啥? 社会心理学家奥尔特曼和泰勒用社会渗透理论( 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来解释自我暴露对人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亲密关系形成是一个“渗透”过一个人的表面,对这个人内在自我加深了解的过程。 暧昧之上的自我暴露,就是说,双方会有更多激情的暴露,对事物看法和态度的暴露,更多自我的暴露,对恋爱的态度,甚至更多社会关,价值取向,人生观世界观的暴露,暧昧的加深会伴随更具有自我个性的观念的暴露,这就是所谓的,谈恋爱了。谈恋爱一个“谈”字,谈什么? 谈的就是暴露自我之后还愿不愿意继续下去,两个人是否契合就是从确定关系的一刹那开始考量的,也就是说你要警示了,或许,你们暧昧时候认识的对方都不完全是真正的对方呢,他或许不如你想的那样完美,也或许,他比你想象的更加适合作为你的另一半。 想不到吧,人际交往就是这样惊喜连连,社会关系的发展,也如同这茫茫宇宙的熵增(一种从简单开始,越来越混沌的变化状态)一般,深不可测,又艺术感爆棚。 所以想要维持一段暧昧的关系,还是上面说的那样,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啊不,是需要两个人共同的经营与维护的,而且那精力,比维持一段友谊要艰难得多! 第二个问题,那么到达暧昧之后,不想要继续发展了,关系会不会走下坡路呢?如果走下坡路,又会是何等局势呢? 科学地讲,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因人而异,如果一定要给出一些像高中数学最后一题似的,分类讨论的答案,也只能使用惯用思维和综合案例分析数据为支撑,得出一个仅供参考的答案。 了解了上面的层层“赘述”,或许你已经对暧昧关系有了一定的估量,俗话说,你已经知道这样的关系在一般社群关系中,大概有几斤几两了,这个“暧昧”的词汇,在你心中已然没有那么神秘。 那么,根据之前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通过推断可知,在十八岁之前的暧昧就想变幻的风云,一阵春风就刮成了早恋;一阵邪风,也能刮成陌生。可怕么?可怕! 青春期的孩子还没有完全独立的价值观,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思维观念的环境中,孩子更多呈现出愿意“服从”的状态,多说一句,如果想要多加了解中国人的思维,可以读一读曾仕强先生和南怀瑾先生解读的《易经》,三纲五常之性,非压迫,这与国人骨子里的性格相关。 因而,一句话,一段谣言,又或是一个命令,都能够如同地震般把青少年的社会关系鼓弄地地动山摇,我们不以一概全,当然也有无论如何都安然不动的。 那么我们主要讨论的还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的暧昧关系。这样的暧昧关系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 第一,关系淡化,相互淡出对方的生活。 第二,关系维持,做对方的备胎。 第三,关系破裂,形成矛盾心理。 当然第三种是最令人难受的,也是发生相当多的一种情形。 先说说第一条,暧昧过后关系淡化。 我们运用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理论解释吧。 单纯的亲密称作喜欢;单纯的激情称为迷恋;单纯的承诺为空洞之爱; 完美的爱情需要同时具备亲密、激情和承诺。 那么,不尽完美的爱情又分为三种,只有亲密和激情构成的浪漫之爱;亲密和承诺构成的同伴式爱情;激情和承诺构成的虚幻爱情。 所谓暧昧,又包含有哪些部分呢,或许在暧昧即将成为爱情的刹那,是三个并存的,互相有抑制不住的喜欢,拥抱对方的激情,甚至有相守一生的承诺;又或许,暧昧时期的两人,都良好控制了自己激情的部分,有走向柏拉图式纯爱的趋势...... 那么在暧昧终止的刹那,关系逆转的时钟就开始走动了。激情是一时的,会最先褪去,承诺是道德层面的标准,在长久的不联络之后,也会约定俗成地淡漠,最后是喜欢......当然,也有一些人关系淡漠的顺序是激情、喜欢再是承诺。这几乎取决于两人关系程度,社会关系网亦或是道德准则,个性等。 总之一段不维持的关系,激情的退却和情绪的淡漠在所难免,整体感情的淡然也是难以掩饰的,成熟的人自然也不会过多掩饰,在曾经最信任的人前勇敢地表现自己,或许是对这样一段感情最后的尊重,也是最好的祭奠。 两个人有走到一起的默契,也有一起退出的勇气,就像玩过一场游戏,让瞬息的亲密无间在回忆里化作永恒。 再来说说第二种,两人保持暧昧,一直做对方的备胎。这样的暧昧或许是最可能发展为完美的爱情的,不然两个毫不在乎的人怎么会愿意和对方保持持久的亲密呢? 这样的感情若是同样以斯滕伯格的三元理论解释,那便可以说成,每个人都将亲密、激情、承诺控制在一定水平上,他们为自己,也更是为了对方,在努力。 这样的努力久了,或许对方就都累了,按照人越付出越在乎的本性,这样的两个人,哪怕当时没有看上对方, 也会因为长久的感情付出而萌发出真的感情,从而达成完美的爱。 最后一种情况,关系破裂,形成矛盾心理。 心理学家Myers曾提出,通常来说,一种情感关系的破裂,要经历五个阶段,第一,分歧,第二,收敛,第三,逃避,第四,终止。 下面我们看看每一个词汇的意思,分歧意味着人际关系双方不通电扩大,心理距离增加何必彼此的接纳性下降;收敛是当关系出现裂痕时,双方总的沟通量会出现在下降;冷漠这一阶段,双方放弃沟通的努力,人际关系变得冷淡;逃避阶段,随着关系的恶化,人际交往的双方尽可能相互回避,特别是避免只有两个人在一起无所适从的窘境;终止这一阶段可能是立即完成的,也可能拖延很久。 这样关系破裂告终的暧昧,我们就暂且称他为“暧昧分手”,因为他的过程和形态很像情侣分手。 这样暧昧的终止,往往出现在双方开始意见不和的时候,一个人希望关系进一步发展,不愿意再暧昧下去,想要和对方成为男女朋友,而另一个人因为种种原因更愿意保持这样的关系,或是接受不了对方剧增的激情,干脆放弃暧昧。双方观念的不一致成为感情破裂的导火索,处理不当,便会结局如此。 这也提示我们,亲密关系的终止,往往症结在于一个甚至更多双方绕不开的话题,就比如暧昧关系的维持与否。 感谢你看到结尾,希望专业的解释,对于在感情中迷茫的你有所帮助,文章如有不周,也期待您的指正。
关于作者本书的作者有两位,一位是罗兰·米勒,她是休斯顿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她在2008年获得了人际关系研究国际学会卓越教学奖。另一位作者是丹尼尔·珀尔曼,他是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教授,他从事家庭问题的研究长达30年,曾经担任过人际关系国际研究学会主席。 关于本书 《亲密关系》是“社会心理学精品译丛”中的一种,自出版以来就深受读者的喜爱。这本书揭示了人为什么需要亲密关系,并且给出了如何才能建立和维系亲密关系的方法。这部作品在广受好评的同时,也对无数人的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心理学与生活》的作者菲利普·津巴多对这本书的评价是,无论从单本销量还是从业界好评来看,本书都可以称之为此专题的奠基之作。 核心内容 核心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我们为什么需要亲密关系;二、作为亲密关系的第一步,吸引力是从何而来的;三、如何利用沟通的技巧维护你的亲密关系。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亲密关系》。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 49 万字。我会用大约 21 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我们为什么需要亲密关系,又应该如何建立和维护亲密关系。 我们都知道,人是社会性动物,“爱”与“被爱”是人的基本需求。然而,大多数人并不擅长处理两性关系,与伴侣亲近的同时总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于是,本来应该带来美妙体验、快乐享受的亲密关系,却往往带来的是失望、痛苦,甚至怨恨。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些现象呢?我们又应该如何去维护我们的亲密关系呢?这就是本书要探讨的问题。 本书的作者有两位,一位是罗兰·米勒,她是休斯顿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她在2008年获得了人际关系研究国际学会卓越教学奖。另一位作者是丹尼尔·珀尔曼,他是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教授,他从事家庭问题的研究长达30年,曾经担任过人际关系国际研究学会主席。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内容。 这本书主要讲了3个重点内容。 第一个重点,我们为什么需要亲密关系? 第二个重点,作为建立亲密关系的第一步,吸引力是从何而来的? 第三个重点,如何利用沟通的技巧维护你的亲密关系? 第一部分 我们就先来看看第一个重点内容:我们为什么需要亲密关系? 在社交生活中,和他人的关系是我们关注的中心内容。举个例子,监狱里有一种惩罚,把犯人单独监禁在一个囚室里,在几天的时间里,犯人都无法跟任何人接触。没有哪个犯人不怕被关禁闭,因为那实在是太痛苦了。那么,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类是非常社会化的动物,所以人需要和他人的紧密接触。和人群隔离会让人极度紧张,只有不断地和他人接触,我们才能感到舒适和安心。 不过,虽然没有人关我们禁闭,我们每天都会和很多人产生短暂的接触,但这对于我们来说仍然远远不够。人类需要亲密关系,因为亲密关系与普通的人际交往不同,亲密关系能满足我们的归属需要。那么,什么是归属需要呢?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归属需要是仅次于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第三层次,它维护着我们内心的安宁,是我们人类的一种本能。也就是说,我们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归属需要得到了多少满足。为了满足归属需要,我们努力和他人建立并维持亲密关系。一旦我们的亲密关系出现危机,我们就会魂不守舍,这也充分表明了亲密关系对我们的重要性。 在书中,作者给出了一份研究报告,展示了亲密关系的缺失对人的影响。通过这份报告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那就是缺乏亲密关系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比如,当人孤独无伴时,免疫反应会变弱,更容易感冒;在人的一生中,朋友和爱人都很少的人,寿命往往更短,早逝的概率也比正常人高出两到三倍。也就是说,拥有良好的亲密关系不只是让我们感到幸福,还能让我们更加健康。 亲密关系不仅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快乐,更重要的是,良好的亲密关系会让人拥有更高的自我认同,也就是会让人拥有高自尊,从而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 自尊从何而来?很大程度上,我们的自尊来源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和能力经常得到别人正面的评价,那么这个人就比较容易拥有高自尊;相应的,如果总是遭到质疑,这个人就会是一个低自尊的人。比方说,如果人们认为一个人对异性很有吸引力,那么这个人的自我感觉就会非常良好。 作者提到了这样一组实验, 实验者召集志愿者组成了若干兴趣小组,随后在每个小组中开除一些人。不同的是,在一部分小组中,被开除者是随机选定的,也没有给出任何解释;而在另一部分小组中,开除谁由组内成员投票决定。然后实验者去访问被开除者的心情,面对同样的结果,被投票开除的人明显要感觉更加糟糕。这就说明,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极大地受到别人看法的影响。 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如果别人都不喜欢我们,我们也很难喜欢自己。社会测量学的主导理论认为,自尊是人们的 “社会关系测量仪”,我们用自尊来衡量我们人际关系的质量。亲密关系会让我们感觉被认可,帮助我们修复低自尊,建立高自尊。拥有高自尊的人往往比低自尊者更加容易取得成功,因为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仍然可以充满自信,绝不气馁。 所以,我们现在知道了,亲密关系不但可以满足我们的归属需要,也会增加我们的自我认同,而缺少亲密关系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需要亲密关系。 第二部分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我们为什么需要亲密关系。说完这个,咱们接下来说第二个重点:作为亲密关系的第一步,吸引力是从何而来的。 要想和别人组建亲密关系,首先我们需要和人接触。那么,人和人之间是怎么开始接触的呢?作者说,要迈向亲密关系,第一步首先是要产生相互的吸引。 如何产生吸引力呢?作者说,吸引力的本质,就是对他人的奖赏。这是什么意思呢?影响吸引力的奖赏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类型:直接奖赏指的是交际过程带来的直观的愉悦,对方的聪明、幽默和美丽都能给人直接奖赏。而间接奖赏指的就是人际关系中能给对方带来的潜在的利益,比如金钱、地位和名声。人能提供的直接或间接的奖赏越多,吸引力也就越强。 不过,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吸引力模型,而实际情况要远比这复杂得多。事实上,别人对我们的吸引力不仅取决于他们的魅力,更与我们自己的需求和偏好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别人对我们是否有吸引力,不仅取决于他是谁,更取决于我们是谁。 比如说,相像的人彼此之间会产生吸引力。当我们遇到一个与我们相像的人,我们发现彼此有同样的背景、兴趣和品位,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可以说,人际吸引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就是相像。 而在亲密关系中更是如此。一对伴侣的共同点越多,彼此就越喜欢。而且,人并不会对这些共同点感到厌倦,就算他们彼此再相像,都不会使吸引力下降。 也就是说,两个人越像,就会越喜欢彼此。 另外,人与人互相吸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平衡。那么,什么是平衡呢?平衡就是说,人希望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能与社交关系保持一致。如果两个人彼此都喜欢对方,他们的感情可以说达到了“平衡”,如果两个人都讨厌对方,其实也是一种平衡状态,但如果某个人喜欢一个人而得到的回报却是厌恶,那就是一种不平衡状态。 在我们选择伴侣时,平衡就体现在我们往往会更倾向于喜欢我们的人。当然,在平衡之外,我们也会考虑到之前提到过的其它因素,比如说,有人喜欢我们,但是长得不好看,这样的人,我们可能不会喜欢他。同样,如果有人长得很好,但是根本不喜欢我们,我们也不会浪费自己的时间。我们最后会选择的伴侣会是长相过得去,也很可能接纳我们的人。 最后,以上这些只是吸引力的基础。而互相吸引要变成亲密关系,还需要两方面的增幅。也就是说,既然吸引力的本质是对他人的奖赏,那么只要增强这种奖赏的程度和频率就可以增加吸引力。 于是,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和他人的距离越近,彼此间的吸引力给我们带来的奖励价值也就越高,比如说,大学生和室友的关系往往要比其他同学更加亲密。而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越多,就越能增加彼此的喜欢程度。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叫曝光效应,指的就是人们对他人或事物的态度会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变得更加积极。 讲到这我们知道了,吸引力是亲密关系的第一步,而吸引力的本质是对他人的奖赏。我们自身的魅力和我们能给别人的潜在利益都能为我们提供吸引力,而近距离频繁的接触能让人与人变得更加亲密。除此之外,两个相像的人更容易互相吸引,平衡的人际关系也能让人们对彼此更加有好感。 第三部分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本书的第二个重点:作为亲密关系的第一步,吸引力是从何而来的。下面,来为你说说最后一个重点:如何利用沟通的技巧维护你的亲密关系。 在亲密关系中,沟通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它看似简单而普遍。我们往往以为沟通就是说话,但实际上,沟通的过程要比我们意识到的复杂得多。 我们选择与某人沟通,是因为我们希望向对方传递信息来表达我们的意图。问题在于,我们的意图隐藏在我们的意识中是秘密的,只有我们知道它是什么。要想把它传达给对方,我们就必须先把它组织成公开的语言或非语言信息。 问题的关键是,从我们的意图到对方的理解,这中间会经过太多环节,于是就有可能产生错误或误解。我们往往以为自己的表达会造成我们所期望的影响,而实际上,我们很少有机会确切地知道它到底起到了怎样的效果。我们的意图和对方的理解往往有所出入,这就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在亲密关系中,这种隔阂不仅会使双方感到不满,还会妨碍亲密关系的发展。 举个例子,一个害羞的男生决定鼓起勇气向某位女同学表白自己的爱慕之情。于是在下课时间他去找这位女同学闲聊,他天真又胆怯地试探这个女同学,问她周末有什么安排。这时男同学已经紧张得面红耳赤了,只能尴尬地东张西望。他认为自己的示爱意图已经无比明显了,希望得到对方热情的回应。然而,我们的女主人公却并没有意识到男同学对约会的暗示,只是说要为了接下来的考试做准备。于是,男同学认为自己清楚利落的示爱遭到了对方冷漠的拒绝,他决定不再做尝试,要和女同学保持距离,而这位女同学永远都不会知道发生了什么。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人际隔阂是如此的容易发生,在交往中人们总是很难清楚地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那么,怎样才能消除人际隔阂呢?我们已经知道,因为我们在表达和理解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偏差,所以,要消除人际隔阂,就要利用沟通技巧来最小化这种偏差。 要想知道怎样才能最小化沟通之间的偏差,就要了解沟通会用到哪些方法。那么,下面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都有哪些沟通方法。 在沟通过程中,我们会用两种行为表达自己,就是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只要在这两种行为中尽可能消除不清楚、不准确的成分,就能有效地减少人际隔阂。 我们先来了解非语言行为。首先,和语言行为一样,非语言行为也具有提供信息的作用,它可以展示出人们的情绪状态和真实意图。比如,有时我们和别人开玩笑,会说出非常冒犯人的话来。而这时如果对方要判断我们是否有敌意,我们说话的音调、节奏和面部表情就成了关键的线索。正是我们夸张的语调和带有笑意的表情,让对方理解我们是在开玩笑。非语言行为的这一功能至关重要,所以我们才会在网上聊天时使用emoji来模仿人们的面部表情,从而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 非语言行为可以表露出人们对彼此的兴趣,常常在一开始就决定了人们的沟通能否进行下去。比如,你兴致勃勃地向伴侣讲述自己的想法,却发现对方根本没有在看着你,你就会立刻感到沮丧甚至愤怒。如果伴侣任何一方对非语言行为不加注意,就可能会产生很多误解,也会降低亲密关系中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而积极的非语言互动,可以让沟通的双方时刻感受到彼此的情绪,让人可以准确地找到对方的兴趣点,让沟通变得更加具有奖励意义,从而使整个沟通过程流畅而愉快地进行下去。事实上,使用非语言行为其实是人类的本能,只要沟通双方都仔细看、耐心听、用心思索,他们在非言语沟通上就一定能做得更好。而且,相比陌生人,我们通常能更娴熟地解读亲密伴侣的非语言行为。所以在亲密关系中,非语言行为要比在普通人际交往中更加重要也更有意义。 我们已经了解了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那么在亲密关系中,语言沟通又有哪些意义和技巧呢?语言沟通是亲密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亲密关系的发展。语言沟通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种自我表露。所谓自我表露,就是向他人透露个人信息的行为。它是衡量亲密程度的重要指标,也就是说,只有两个人共同拥有一些私人的、相对秘密的信息,他们的关系才称得上是亲密。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际关系是以交换肤浅的信息为起点的,然后再逐渐转到更有意义的话题上。举个例子,当我们刚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只会随意地讨论一些不带感情色彩的话题:“你是哪里人?”“你是做什么的?”不过当这类肤浅的问题得到了具有奖赏价值的回应时,人们就会通过扩展谈话的内容来拉近彼此的距离。别人因为信任我们而进行自我表露,对我们来说是具有奖赏意义的。也就是说,伴侣彼此自我表露得越多,他们往往会越幸福美满。 可是有时我们说出了心里话,努力想和伴侣沟通,结果却事与愿违,这又是为什么呢?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们对此研究了30多年,终于找出了答案,并总结出了两种常见的错误沟通模式。 首先,不幸福的伴侣常常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比如当他们抱怨某事时,很少能准确到位;相反,他们倾向于同时谈论好几个问题,以至于到了最后,反而忘记了最开始的时候想表达的是什么。于是,许多无关的事情把他们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掩盖了,使得沟通变得毫无用处又令人沮丧。举个例子,一位丈夫忘记了交电费导致家里停电,妻子就说,“哪有忘了这么一回事,都是因为你整天和你那帮狐朋狗友鬼混,对家里的事情从来不上心。”这样的谈话很容易偏离主题,从一个问题转到另一个问题,本来讨论的是忘交电费的事情,却转移到了丈夫的朋友圈子上,这样的沟通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容易引发更多的矛盾和冲突。 另一种错误的沟通模式是,在沟通中经常性地表现出消极情绪。不幸福的伴侣常常会无视对方的抱怨,不仅不想办法解决,反而去讽刺挖苦对方,不断贬低和鄙视伴侣的人格。当亲密关系出现问题时,这种沟通模式会使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而面对攻击,人通常的反应是自我保护,找各种借口推脱责任或者干脆攻击回去,于是沟通就演变成互相指责和谩骂,严重危害着亲密关系。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不准确的表达和消极情绪会严重降低我们的沟通质量,那么,怎么才能绕开这些沟通的陷阱呢? 为了尽量降低不准确表达的影响,我们在接收到对方的信息时,需要完成两个重要的任务。第一是要准确理解对方的意思,第二是要及时向对方传达关注和理解,让他知道我们在意他。这两个任务都可以通过我们接受到的信息来完成。如果我们用自己的话来重复一遍对方的意思,对方听到后,就有机会辨别我们的理解是否和他想表达的内容一致。同时,当我们复述对方的话时,也给了自己多一次机会去理解对方。这可能会使沟通看上去不太流畅,但它的确是一个避免争吵的好办法,因为这样做可以尽早地修正理解和表达中的偏差。 反过来说,我们还可以要求伴侣复述我们的话,来检验对方是否真的理解了我们的意图,这也能向对方传达我们的专注和兴趣,从而鼓励他更加投入沟通。 而要避免消极情绪,就需要我们尽可能地了解自己。那些对伴侣人格的批评和贬损,往往是小题大做,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小问题当成了严重的、不容易解决的难题。但是,只要我们能清楚明白、详细具体地指出我们眼中对方的问题,伴侣间的沟通就会变得清晰而融洽。这种方法就是行为描述,这样不仅能让伴侣正确理解我们的想法,还能把谈话重点集中在可处理的、单独的某个行为上,因为行为比人格更容易改变,事情也就变得更容易解决。 关于如何避免消极情绪,有一个技巧非常有效,那就是多用第一人称来说明自己的感受。也就是用“我”做开头,清楚明白地描述自己的情感反应。比如,当我们想说“你为什么看不到家里没有卫生纸了”,不如改成 “我需要你对我们的家庭有更多关注”。经常使用这种句式有助于我们辨识自己的情感,这对亲密关系的双方都有好处。这样做可以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从而更好地向伴侣表达,使沟通能够专注于问题本身。 努力传递清晰直接的信息,认真倾听,在争执发生时仍然保持礼貌和克制,这些都是构成良好沟通的重要因素,当然,最重要的在沟通中,我们要时刻明确地表现出我们对伴侣观点的关心和尊重。 如果人们在谈话中能够主动检验自己的知觉,并积极努力地去理解自己的伴侣,这种关心和体贴往往能得到伴侣极大的赏识和感激。而能运用这些沟通技巧的伴侣们,一般也都有着更加幸福的亲密关系。 努力练习并使用这些沟通技巧,准确地表达我们自己,耐心而尊重地倾听对方,时刻保持礼貌与尊重。说到底沟通是真诚和技巧缺一不可的艺术,良好的沟通能让我们的亲密关系变得更加健康,也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 总结 首先,我们说到了人类为什么需要亲密关系。因为亲密关系满足了我们的归属需要,而追求归属需要是人类的本能,亲密关系的缺失会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亲密关系有助于我们拥有高自尊,让我们更加容易成功。 其次,我们说到了作为亲密关系前提的吸引力。吸引力的本质是对他人的奖赏,个人魅力和潜在的利益都能产生吸引力,而相像的人彼此会更加吸引。然而,我们在选择伴侣时,还会考虑到关系的平衡,我们会倾向于选择对我们足够吸引又容易接纳我们的伴侣。 最后,我们说到了沟通的技巧。沟通有语言和非语言两种形式,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沟通对亲密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要想拥有良好的沟通,我们既需要准确的表达,同时还要尽量避免消极情绪对我们的影响。掌握了沟通的技巧,可以让我们的亲密关系更上一层楼。
许又新老师说:一切的心理障碍都表现为人际关系障碍。到底是什么让别人吸引了我们?我们身上有什么样的特质吸引了别人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一、导致友谊和吸引的因素有6个。 1接近性 接近性指的是容易靠近。同学、战友、同事、同住在一个小区的人,这些都为接近某个人提供了便利。两个人能否成为朋友,接近性是一个强有力的预测源,尽管接近也可能诱发敌意,但接近性更容易产生喜欢。 这让我想起了大学选科的时候,有些女同学长得很一般,但选的是理工科,班里只有3、4名男生的那种,她们在大学里就显得特别有自信,因为被一众男生所追捧。而在一些女性居多的学校,比如医学院、师范学校,我们总是很容易见到一个长相很一般的男同学,他的女朋友往往是学校里校花级别的。这便是接近性导致吸引的结果。 2 相互交往。 事实上,地理距离并不是关键,功能性距离及人们的生活轨迹、相交的频率才是关键。 你和一个女孩子住在一个小区,你对她很有好感。下一步你就要为自己和她交往提供便利,比如说看她坐哪辆公交车,看她什么时候下来倒垃圾,看她什么时候出去吃饭,然后让自己的生活频率和她保持一致,两个人相互交往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3 外表吸引力 有这样一个事实,一位年轻女士的外表吸引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约她约会的次数,而一位男性的外表对他约会次数的预测力则要略小一些。女性同样也会注意男性的外表。关于速配活动的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更重视约会对象的外表吸引力,但实际上外表的吸引力对男性和女性来说同样重要。 哈佛学生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学生们看8位女士整形手术前后所拍摄的侧面照片,然后对她们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学生们不仅认为女士们手术后的外表更有吸引力,而且也认为她们更善良、更敏锐、更性感热情、更有责任感、更讨人喜欢等等。 吸引力和外表的修饰也影响着面试时的第一印象,特别当评估者是异性时。 4相似性与互补性。 相似产生喜欢。当某人的态度与你自己的越相似时,你就会越喜欢她。相似性产生喜爱,这不仅对于大学生,对于儿童和老年人,对于不同职业以及不同文化的人也都适应。 在很多环境中,当走进满是陌生人的房间时,我们通常会坐在与自己相似的人旁边,比如戴眼镜的会坐在戴眼镜的人旁边,长头发的会坐在长头发的人身边。 这种现象让我想起了很多年之前,我们单位要开会,但是因为会议室的门还没有开,所以大家就三三两两的聚集在门外闲聊。这时候有位同事就跟我说:你看那边站的那三、五个人,她们都是离婚的。她的这句话让我很诧异,但仔细观察那一堆人的确如此。 现在想来,那几位同事一定不是故意站在一起的,应该是她们身上的某种相似性让她们站在了一起。如今我自己也经历了婚变,我会经常审视自己的行为,自己喜欢和什么人在一起。我发现对于单位里离异的女士,我对她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受,相反我内心甚至有些不太愿意跟她们靠近,因为我发现她们很多人还没有从离异的阴影当中走出来,不敢跟别人谈论自己的生活状态。我更愿意跟那些喜欢大大方方谈论自己生活状态的人在一起。 5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一般来说男人会对对自己感兴趣的女人感兴趣,而不是对拥有修长美腿的女人感兴趣。这句话也可以倒过来说,女人往往也会对对自己感兴趣的男人感兴趣。 古代哲学家希卡托说:如果你希望被别人爱,那你就去爱别人吧。 爱默生说:拥有朋友的唯一方法就是成为别人的朋友。 卡耐基说:慷慨的去赞美别人吧。 无论我们评价自己还是评价别人,消极信息都占了更大的权重,这是因为相对于积极信息,消极信息更不寻常也更能抓住人们的注意力。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要对一个人发出积极信息,就要及时长久,这样才能消除对对方偶尔的消极信息的影响。 我们有时候会批评孩子,生气的时候甚至会口不择言,家长们后期就需要用更多的力量来表达对孩子的积极关注。 6关系中的奖赏 当问及为什么会跟某人交朋友时,我们的答案最应该是这样的:我喜欢他,因为跟他在一起感觉很良好。我们是被那些令我们感到满意和开心的人所吸引的,出现在被吸引一方的眼中或者是脑中。我们可以将这种观点总结为一个简单的吸引奖赏理论。 吸引奖赏理论指的是我们喜欢那些回报我们或与我们得到的回报有关的人,如果跟某人交往所得到的回报大于付出的成本,那我们就喜欢并愿意继续维持这种关系。尤其当我们在这种关系中的收益大于其他可能的关系时,更是如此。当一方满足了另一方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之后,就会产生相互吸引。 这里的收益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二、爱情的种类及要素。 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认为爱情是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三边不等长,分别是激情、亲密和承诺。1激情之爱。包括亲密和激情。激情之爱是情绪性的、令人兴奋的、强烈的爱。当你感觉不仅是在暗恋着某人,而且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时,那种感受就是激情之爱。 如果激情是一种被标识为爱情的能带来兴奋感的状态,那么任何一种可以增加兴奋感的东西,都应该可以增强对爱情的感受。 这里不得不提沙克特和辛格提出的情绪两因素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当处于兴奋状态的男性对女性作出反应时,他们很容易就把自己的某些生理唤醒错误地归因于这位女性。 爱情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艾伦.伯奇德说,爱情不仅仅是欲望,浪漫爱情是性欲和深厚友情的综合体。 2相伴之爱。包括亲密和承诺。 一段关系维持的时间越长,它所引发的情绪波动就会越少,浪漫爱情的高潮可能会持续几个月甚至一两年,但是从来没有一种高峰期可以永久的维持下去。相伴之爱,相对平和。对于那些婚龄超过20年的夫妇,随着孩子长大成人开始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家庭中出现空巢的情况,一些曾经失去的浪漫感觉又重新出现了,父母可以重新关注彼此。 马克吐温说:没有一个人会真正理解爱情,直到他们维持了1/4个世纪以上的婚姻之后。 如果一段感情曾经是亲密的,而且互相奖赏,那么相伴之爱就会根植于共同体验的人生风雨历程中,从而愈久弥醇。 三,促进亲密关系的因素。 1依恋 人在刚出生不久就会表现出许多社会性反应,爱、恐惧、愤怒,但是最首要的是爱。在所有的爱的依恋中,都有一些共有的元素:双方的理解、提供和接受支持、重视并享受和相爱的人在一起,然而激情之爱似乎还有一些额外的特性,比如身体上的亲昵、排他性的期待、以及对爱人的强烈迷恋。 但激情之爱并不专属于情侣,婴儿与父母之间表现出的强烈感情和激情之爱相类似,甚至脑区的活动都与激情之爱相似。 2公平 长期公平原则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婚姻双方的资源往往是相当的,他们在外表吸引力、社会地位等方面往往是匹配的,如果他们在某一方面不匹配,比如外表吸引力,那么他们在另外的方面也会出现不匹配,比如社会地位,但总体上他们之间的资源是平衡的。 公平原则是存在的,在那些持久的感情中更是如此。 四、亲密关系的结束:离婚 那些对婚姻的承诺比结婚的意愿还要看重的人,通常能够容忍一次又一次的冲突和不满。一项全国性的美国调查发现那些婚姻不幸福,但仍然维持婚姻关系的人,5年后再次访谈时,有86%的人认为自己的婚姻现在非常或者相当幸福,相比之下那些自恋者,更关注自己的意愿和形象的人,结婚时没有那么坚定的承诺,因此他们拥有一段长久的成功婚姻的可能性则要小一些。 离婚的风险有多大,同样取决于你跟谁结婚。符合下列条件的夫妇通常不会离婚: 1 20岁以后结婚。 2都在稳定的双亲家庭里长大。 3 结婚之前恋爱了较长一段时间。 4 接受过较好且相似的教育。 5 有稳定收入。 6 居住在小城镇或农场里。 7 结婚之前没有同居过或怀孕过。 8 彼此之间有虔诚的承诺。 9 年龄相当,信仰和社会教育水平相似。 这些预测因素中没有一个能够独立作为稳定婚姻的实质要素,他们只是稳定婚姻相关的要素,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是如果某个人的情况与以上各条全都不符合,那么她的婚姻几乎必定要破裂,如果一对夫妻的情况与以上各条全都符合,他们非常有可能白头偕老。 预测婚姻破裂的因素不是痛苦和吵架,真正能够预测婚姻危机的因素是冷漠、希望破灭和无助。婚姻成功的夫妻有时能从沟通训练中获益,学会如何抑制恶性侮辱,避免大动肝火,用更积极的方式来思考和行动。 在这里有一个眼神凝视实验。实验人员要求不相识的一对男女专心的彼此凝视两分钟。当两人分开后,凝视眼睛者报告了触电般的感觉,且被对方所吸引,模仿相爱的行为也能够激发爱情。 斯滕伯格认为通过角色扮演和表达爱意,最初的浪漫和激情能够发展成持久的爱情。 电视剧“租个女友回家过年”,说的就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产生的爱情。 后记: 人们必须付出努力才能防止爱情的衰退,例如每天挤出时间来聊聊当天发生的事情,克制自己的唠叨,不争吵,并倾听对方的感伤、关注和梦想,努力使婚姻关系达到理想和完美境界,成为社会平等无阶级的乌托邦,伴侣双方都能自由地给予和获取,能够共同作出决策并一起享受生活。
可以写武侠电影,中国特有片种~~
建议你写纪录片的镜头分析。比较有特色,切口也较小。相关书籍给你推荐《纪录片创作论纲》钟大年著。 如果是其他电影类型。还有一本书也可以参考《认识电影》路易斯·贾内梯。 个人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国王的演讲》:等待奥斯卡的加冕 虽然《国王的演讲》的海报其貌不扬,但是整个电影散发着一股“英国制造”的传统魅力。《国王的演讲》如同是今年的《女王》(The Queen),英国班底打造、讲述深受学院喜爱的英国王室的故事,就连影片的气质都有几分相似。真正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也许是这两部电影主角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血脉关系——乔治六世国王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亲生父亲。《国王的演讲》的场景服装将影片还原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工业化的英国因不合时宜的体制逐渐走向衰败,被德国和美国赶超。乔治六世(柯林·费斯饰演)在这样一个尴尬的背景下登基,多少有些许无奈。1925年在温布利举行的“大英帝国展览”闭幕演讲,因为当时还是艾伯特王子的口吃让他出尽洋相,自那以后妻子(海伦娜·伯瀚·卡特饰演)一直帮助丈夫寻找一名出色的语言治疗师。直到找到杰弗利·拉什饰演的澳大利亚出生的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罗格。父亲乔治五世于1936年去世后本应该是由当时还未称王的艾伯特(即后来的乔治六世,也即伯蒂Bertie——家族昵称)的哥哥继位,然而哥哥爱德华八世爱美人不爱江山,选择了退位,也成为了英国历史上一位还未加冕就退位的国王。担子落在了并不想成为国王的艾伯特身上,最无奈最尴尬的是乔治六世口吃。在基于历史的情况下,电影围绕乔治六世和语言治疗师罗格之间的友谊以及乔治六世为克服口吃所做的努力展开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可以负责任的说,柯林·费斯继去年《单身男人》丧夫的痛心绝佳演技之后,今年再一次带来了令人拍掌叫好的精湛演出。首先是众人关心的饰演一个口吃国王,每一个竭尽全力吐字之余,观众能清晰得听到辅音发音的那种欲言但被无形的力量束缚住的声音,不光如此,柯林辅以其真实的表情与动作,犹如口吃乔治六世上身,他说话的同时,不禁让观众感觉自己口舌也突然变得混浊困难,绝对是非常震撼的带入感。其次,柯林在拿捏乔治六世情感的细微方面也是一流的。对自己口吃的烦恼驱使他努力接触语言治疗师罗格,对妻子女儿们的爱也许是他尚能算流畅得与她们交流的力量。父亲乔治五世去世与哥哥爱德华八世的退位无可厚非的对他造成了影响。乔治五世的离去一方面让他觉得难过,另一方面传位于哥哥实则也是一种放松与欣慰,至少当时的艾伯特王子并不想做国王,况且口吃一直以来都是他的一块心病。柯林·费斯表现得很纯粹。而当他得知爱德华八世要退位,即将让位于他,他的气愤以及对口吃得顾虑再一次被柯林完美展现。随即一幕他成为国王后,两小女儿改称父亲为陛下,那一转瞬的呆滞,绝对是五脏六腑的情感全部涌现。那一幕,甚至看到奥斯卡的加冕。柯林·费斯的乔治六世是一个略微具有内敛一面,但是表演起来是属于外放型的角色。相较之下,杰弗利·拉什饰演的语言治疗师罗格是一个对自己的治疗手段有着奔放自信,但是感情上却是内敛的角色。他说话有着小幽默,从一开始就将伯蒂当成朋友。他也有办法让伯蒂于他敞开心胸、面对困难。罗格不停的在言语上激励伯蒂,实际他内心是真诚希望伯蒂能走出困境,不仅是在口吃上面。杰弗利·拉什强大到能通过他的言行举止说出他内心的台词。其实对于这么一个内敛的平静的角色,是非常不容易的。海伦娜·伯瀚·卡特饰演的妻子戏份略微显得少,角色的性格塑造上也在对比下显得单薄。不过海伦娜就像是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不仅是在电影故事中也好,在此部电影通向奥斯卡的道路上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戏中,她对丈夫的关心与爱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戏外,缺少了她的精彩表演,《国王的演讲》就算不得完整。本片的编剧把故事抓的非常精炼,在人物的语言上添加了一些愉悦的幽默果酱,使得《国王的演讲》严肃的基调不至于沉闷而无生气,也算是影片的催化剂吧。前面有说到本片与《女王》在特质上相似的地方,的确是有一种神似英国戏剧的精致感。故事简练而不简单,起承铺垫高潮都恰如其分。另外本片配乐也同是法国人亚历山大·迪斯普拉特操刀主笔,使用的几曲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协奏曲更是锦上添花。导演汤姆·霍珀的上一作《该死的联队》为他赢得不少赞誉,相信《国王的演讲》将带给他更多的荣耀。警告:一辆豪华的王室马车向奥斯卡驶来了!
电影欣赏与英语学习,看电影学英语,美剧与英语学习,电影之于大学英语学习,论英语原声电影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从欣赏英语原版电影谈高中生的英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