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校园涂鸦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校园涂鸦论文文献

美术学版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美术学版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欢迎阅读与收藏。

[1]周芜:《徽派版画史论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

[2]郭味蕖:《中国版画史略》,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年.

[3]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

[4]徐小蛮、王福康:《中国古代插图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5]周亮:《周芜全集》,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8年.

[6]杨柳:《晚明文化的“雅”与“谑”——明刻版画名品〈青楼韵语〉》,《西泠印社2015年秋季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2015年.

[7]周心慧:《中国古代版刻版画史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

[8]周芜:《中国古代版画展览图录——美术资料选辑(三)》,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家通讯》编辑组,中国古代版画研究会筹备会展出组,1984年.

[9][日]町田市立国际版画美术馆:《中国古代版画展》,町田:町田市立国际版画美术馆,1988年.

[10]曹凯.记录与实验:DV影像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4-35.

[11]徐渭.南词叙录[G]//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三.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59:240.

[12]李小彬.明万历间汪氏玩虎轩刻本《琵琶记》版画及其制作[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7:6.

[13]俞为民.南戏琵琶记版本及其流变考述[J].文学遗产,1994(6):84-95.

[14]徐宏图.南戏《琵琶记》遗存考[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1):36-52.

[15]郑国强,刘露,杨小竹.新媒体技术给广告带来的巨大影响.艺术科技,2013(11).

[16]屠隆.考盘余事[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115.

[17]朱彝尊.明诗综[EB/OL].[2020-02-12].

[18]蒋炜.从高石山房刻本《目连救母》看万历初期徽州版画和金陵版画的关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2(5):36-39.

[19]蒋炜.晚明徽州版画风格的演变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J].艺术探索,2014(4):19-24.

[20]罗文茜.浅析版画艺术的设计形式.工业设计,2018(8).

[21]刘世德.古本小说丛刊:第2辑[M].北京:中华书局,1991:1.

[22]王秋桂.善本戏曲丛刊:第5辑[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16.

[23]李娜.晚明的出版风尚与作为艺术品的书籍[J].江苏社会科学,2013(2):192-197.

[24]何卫平.中国当代美术二十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32.

[25]杨劲松.重叠肌理[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71-78.

[26]殷双喜.影像与图像[J].美苑,2001(2):87-91.

[27]邱志杰.摄影之后的摄影[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9-40.

[28]段世昌.基于实数编码遗传算法的版画艺术设计方法研究.现代电子技术,2019(13).

[29]罗博.徽派版画艺术形式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广东蚕业,2019(1).

[30]张东东.论当代版画艺术的发展与创新.美与时代(中),2018(12).

版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的提出

1、版画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现代社会科技日益狂深,人们对民间的艺术尤其的关注,作为现代的中小学生更有这个责任去了解一些文化现象,有责任去把这样的文化艺术发扬光大。

2、综观现代的儿童艺术作品,儿童美术作品应该是反映自身生活的主体性表现活动,是一种本能也是孩子强烈表现自我生活欲望的一种活动,而现代社会的儿童艺术作品有很多不是出于自己本能的需要,是老师的需要,是比赛的需要,是大人的需要,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也束缚了学生对一些感兴趣的内容、现象的认识和研究。缺乏学生对其中作品的理解和认识。以往的"兴趣小组活动"更多地定位于学生的模仿操作能力上,很少有创作性的作品。模仿固然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比如说版画可以木版上刻,也可以用丝网制版,也可以用卡纸制版。特别是在最初的学习阶段尤其是这样。但是学生的学习如果总是停留在临摹阶段的话,就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如何进一步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便成了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只有当教学内容系统地加以传授时,学生才能合乎目的地有效地展开学习,获得完整的知识;才能获得严密地展开理论思维与明智行为的能力;才能得到比较完满的情感熏陶。

二、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总目标:借助传统的版画艺术的特点,包括:刻版的刀法、刻画内容的抽象艺术形象、刻制时的人物表现的内在品质等,通过学校的美术课堂来展示版画的优势、挖掘版画的艺术精神、开拓学生在绘画领域的表现,结合工艺的效果来研制、尝试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和效果。从而研究学校美术课堂的上的绘画辅导。

2、子目标:

学生发展目标

1、学生掌握传统版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

2、通过学生的直接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教师发展目标

1、教师在进行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教育理论和专业自主意识。

2、教师形成良好的课程意识以及掌握扎上实的课程理论。

3、教师掌握传统工艺和现代课程开发的知识、技术并形成相应的实际能力。

课题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课题目标的实现以教师的发展为保障,以传统的版画课题的开发为基本手段。三位一体,共同构成课程的整体,同时还要达到以下的几点分类目标,了解传统的版画艺术的特点和特色,在日常的美术课堂中开发、研制新的版画形式。

共同发展目标

1、通过在尝试新的版画的过程中我们要将版画的艺术特色发挥出来,让版画在学生的绘画领域运用并有所创新。

2、借助版画的刻、印过程来培养学生的耐心、细致的品质,从而更好的发挥版画的艺术特点为学生美术学习服务。

3、发展新的版画艺术形式,表现美术学习的多元性质。

4、通过传统版画的研究达到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以版画为通道,开发新的美术学习形式和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任务和内容

1、该课题时以传统的版画艺术为出发和起使点,作为课题的研究的平台和基础,研究各式各样的版画形式和作品特色,让学生在造型、设计、表现领域有所创新,得到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和表现样式,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绘画表现层次、厚度,从而让学生在宽松的领域认识美术、学习美术、表现美术、研究美术。

2、研究出新的版画作品效果、版画的上课案例、课堂教学实录,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表现效果,改变传统的绘画辅导方式,使其得到更加多样的表现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和周期

1、实验以学校3、4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奇数班、偶数班对照分析的效果。

2、实验的'周期是1年内(20xx年2月-----20xx年2月)

五、课题的假设

1、传统的版画艺术在造型、设计领域的学习方式,及课堂教学等综合因素的作用。

2、自变量:在传统的版画形式下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

3、因变量:传统版画形式、效果和现在的新的课程改革中的造型、设计、表现的结合,研究系列的传统和现代的有效结合的美术表现形式。

六.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研究经验、组织结构:

1、教研员引领由教师进修学校教研部负责人和美术教研员参与课题研究,在专业理论方面起到了引领、指导作用。

xxxx——小学美术教研员,小学高级美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主持过课题试验,成果卓著。曾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

2、专家引领

xxxx——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专家组专家,中国少年儿童版画研究会会长。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

3、课题成员

xxxx——小学高级教师及专业主管,个人荣获20多次国际及国内奖项,指导学生获得教育部及各类奖项若干,在全国核心刊物有论文发表及个人专著获奖

xxxx——小学美术教师兼大队辅导员,小学高级美术教师,曾参加过西安市、陕西省、全国的赛教课,分别荣获了一、二等奖。

xxxx——小学美术教师,区级骨干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性强,曾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及省市的少儿书画大赛,成绩显著。

七,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专门成立了该课题领导小组,由小学美术学科教研员担任组长,成员包括相关部门领导和一线的学科骨干教师,课题小组实行统一管理,协调工作。

2、本课题由三所学校共同参与研究,学校有先进的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室,教师电子阅览室,课件制作室,每个办公室都配备了电脑,为研究课题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3、学校领导十分重视课题研究工作,给予了大量的帮助和支持,提供了经费保障。

4、课题小组的所有成员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有强烈的责任感,有敢于创新的精神。

八、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活动课程理论

“活动”是活动课程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活动课程”是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学生主动活动,侧重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的习得,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课程形态。活动课程不仅在思想实质上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而且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深化提供了可行的途径。由于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整体性、开放性等特点,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和主体力量的发展具有明显优势。因此,美育界提出了以活动中心的美育方法论原则,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形式的版画教学同样具有多种活动要素。因此,其培养学生创新和审美品质的教育价值可以也只有以活动为载体才能发挥出来。

2、美育理论

美育是普通教育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为目标的教育都不可缺少审美教育这种特殊的过程和行为。美育有较为充分和直接地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它把促进个体的平衡发展和健康成长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能,以人格和情感的塑造为目的,并力图使人的各种潜能得到协调而和谐的发展,进而使这种作用自觉地渗透到不同的教育行为之中。美育的这种功能是一种系统的开放结构,它直接作用于个体的情感生活和人格模式。美育是青少年成长期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营养,也是教育行为及基础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感性教育与人生教育的有效途径。美育过程主要以意向和情感的激发与交流为基础,因此美育活动首先依赖一种特殊的学习方法及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反映,需要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等心理能力的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协同作用。因此美育界提出了以活动为中心的美育方法论原则。因为活动无疑是增进学生审美体验的有效方式。

3、现代课程改革理论

现代的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自己的课程目标,学生的发展是综合的有机体即:学生在造型、设计、表现、综合探索的综合运用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因此作为一种传统的版画工艺更能很好的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以传统民间版画艺术与小学美术教育的整合为切入点,拓宽传统版画审美文化和表现内容,构建适合学生的版画创作活动体系。通过剪版画创作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才能发挥课程改革的精神。

九、课题组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准备阶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

课题立项准备,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

1、开展问卷、座谈等调查形式,了解学生、教师、家长对该研究课题内容的认识,对传统版画创作、传统工艺等进行客观分析。组织成员学习,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学习相关的课程理论和版画创作教学的理论。

2、撰写“小学版画创作活动课程开发”研究方案。

3、制定子课题计划并讨论交流,挖掘研究的难点重点。

(二)实施阶段(20xx年5月--20xx年10月)

1、各子课题按计划实施研究工作,认真做好各类活动、个案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2、进行学生版画创作。

3、编写版画创作活动课程指导思想和意义,修改并完善研究方案。

4、在版画创作教学的实践中,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系列并积累优秀活动案例。

(三)具体的工作重点和要求:

1、20xx年2月-20xx年4月

了解版画创作艺术的内涵、特点,感受版画艺术作品的特色。如:构图新颖化、机理多样化、色彩厚重化;深刻的思想内涵等。以欣赏版画作品、了解版画创作方法为主要的课堂任务。

在这个阶段有主要的版画创作作品欣赏教案和课堂教学照片为准。

2、20xx年5月-20xx年10月

研究制版形式的多样表现内容,学习木刻版画、水印版画等。重点是把握版画创作的工艺和形式、效果。

该阶段的以作品展览、教师的上课、学生的作品为主要的依据手段。

(三)、结题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2月):

1、整理、汇编活动案例及优秀版画创作作品。

2、撰写研究报告。

十、成果预设

1、以一种综合艺术的形式来展示版画创作的艺术特色,主要是形成著作或论文。

2、相关的展览、作品集。

美术教育版画论文范文

【摘 要】与知识相比,想象力具有独特的特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在少儿版画美术教育中,随着孩子们的想象力的不断地拓展,其想象力的奇特,构思的大胆,手法的自由,尽情宣泄的色彩不受任何束缚,让孩子们画出来最动人、最精彩的个性之作。版画有其它美术绘画的共律,也有着艺术的自律,在少儿版画美术教育实践中,共律、个律的艺术素质通过不断积累,将孕育出更多的艺术内涵和技艺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版画;教育;意义;作用

一、绪论

美术教育在少儿教育里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是培养一个孩子全面发展成为祖国栋梁的一个重要开端,同时也是培养孩子的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随着国家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以及国家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不断发展,美术教育课程不断改革创新,少儿的美术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中。

二、少儿版画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版画制作中的随机应变是培养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随着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新时代向我们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社会各领域急需的是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少儿在版画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版画的制作技巧,且还学习了观察、认识世界的能力,同时也学会了用头脑思考,学会了创新,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如何上好少儿版画课,提高孩子们的版画知识艺术素质

1、动员孩子们主动动脑思考,观察分析,注重启迪少儿对版画艺术的求知欲望

要上好少儿版画课,教师就要全身心的投入,注重启迪少儿对版画艺术的求知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少儿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视觉器官感知事物,用脑思考并进行比较。例如:版画活动《北大荒的土地》中,教师引导少儿观看版画《北大荒的土地》,画面非常简单,就是宽阔的农田,让孩子们通过版画连想以往看到的一望无边的农田原野,引导少儿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用图形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版画活动,让少儿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创造性地表现出了各种不同的土地田野,在贯彻了审美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中充满了童真。

2、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因材施教,突出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引导少儿对版画艺术产生形象思维

教师的讲解演示,是实际示范操作与语言解释相配合,通过把事物的发展变化显示出来,使少儿了解与掌握版画的形状、颜色、结构、特征以及绘制步骤。教师讲解时,语言要清晰生动,精练准确,富有启发性,演示时要熟练,清楚而恰到好处。同时把技能技巧告诉少儿。

例如结合实物讲解版画《葵花》。老师在讲解版画《葵花》时,重点讲解葵花的形状,葵花的高低、前后、疏密,并运用实物照片演示前后关系,先画什么?后画什么?挡住的部分怎么画?几句话少儿很快就明白和理解了什么是重叠,掌握和了解了重叠的构图的表现方法。例如版画《蝴蝶》。通过观看图片,丰富少儿的感性经验。运用范画向幼儿讲解蝴蝶的对称。再通过教具演示来讲解化解难点。最后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具体讲解指导。讲解与演示相配合,讲解的过程也是观察的过程。

3、丰富课堂教学的游戏性,寓教于乐,激发少儿对版画艺术创作的兴趣和爱好

丰富课堂教学的游戏性,就是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以娱乐或玩的方式进行,使少儿饶有兴致地反复学习和操作的方法。

由于少儿的年龄小,身体发育不完善,要掌握一种知识和技能往往需要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形成,游戏练习法就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无思想负担的情境下进行美术活动,使之维持长久的兴趣,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

可以运用涂色游戏,由教师画出轮廓,幼儿涂色进行。也可以通过添画游戏,由教师画出主要形象,幼儿添画相关的线条、形象。还可以通过情景游戏,由教师设计、创设游戏情节(或情景),让幼儿在玩玩耍耍中学习、掌握绘画方法。

4、加强教学的延续性,因势利导,逐步巩固少儿版画知识基本功底的艺术基础

教学中应该重视教材的纵向与横向的联系,像写作文一样要注意承前启后,因势利导,逐步巩固少儿版画知识基本功底的艺术基础。

教学时还要注意材料中剪贴彩纸画向剪贴纸版画底板过度,拓印向单色再向套色的过度,做到循序渐进。要突出版画特点及教材中各课的特殊性进行教学。要用范画中可让学生认识到黑白木刻版画的特点,简洁、黑白对比强烈、单纯和鲜明等特点,重点让学生在游戏中对“版味”“纸味”有初步的认识。由于学生的个人能力与特点的不同,教学中也要注重针对性。同年龄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要因人而教,深化教学。

四、结论

在学习版画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习了版画的制作技巧,而且还学会了观察、认识世界,学会了用头脑思考,学会了创新,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精神。我们应该吸取发达国家认识和发展版画教学的先进经验,注重我国版画美术教育工作,特别应该注重我国少儿版画美术教育工作,通过因势利导,给予孩子们及时培养,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寓教于乐,把学习与技法的机械性与游戏联系起来。这样,让孩子们从小就就能够积累更多的美术语言表达、评论、欣赏及表现创造等多种能力,努力促进我国少儿版画美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龚雪桦,熊炳燕,扈鸿燕,等.《幼儿园版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R/OL].

[2]张广慧.木版画工作室[M].湖北美术出版杜,1999.

[3]美术文献[M].湖北美术出版社.

[4]隋丞.材料与技法丛书:版画[M].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

[5]《国家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6]《国家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

随着人们审美思维的变化,基于美学理念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艺术室内设计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室内设计中的涂鸦艺术

艺术室内设计毕业论文摘要

内容摘要:本文的目的主要研究涂鸦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并分析其未来的发展。通过理论的研究和实地调查的 方法 ,对涂鸦艺术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具体运用进行分析,指出涂鸦艺术对室内空间的感觉和涂鸦艺术的方式。

艺术室内设计毕业论文内容

关键词:涂鸦艺术、方式、室内设计、视觉、情感

建筑大师普拉特纳认为,“室内设计比设计包容这些内容空间的建筑物要困难的多,这时因为在室内设计中,你必须更多地同人打交道,研究人们的心理因素,以及如何能使他们感动舒适、兴奋。” 而涂鸦艺术恰恰是对室内设计的人性化和个性化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可能和创新。

一、 室内设计中的涂鸦方式

“涂鸦”在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在发生着独有的变化,从童话到街头艺术,再到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一)、短暂式的涂鸦艺术

涂鸦, 典故 出自《玉川子集?云添丁》,卢仝有一个儿子,喜欢乱涂乱写,常把卢仝的书册弄得又脏又乱。因故卢仝写一首诗:“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乌鸦。” 因此得出涂鸦一词,并流传至今。然而我接触涂鸦这个词是在我大一时候,当我们上第一节设计色彩时,我们老师拿来他四岁女儿的涂鸦作品。并讲你们的色彩在创作不断的进步时,而丢掉了对色彩最本质的认识。色彩不是思考的产物,而是你对事物的原始感,这就是涂鸦,这就是涂鸦艺术研究的开端。

短暂式的涂鸦艺术的特点主要有:色彩个性化,内心的呐喊、环境的宣泄,形成独特的个性化;内容多元化,每个人内心都不一样,所无意之中创作出来涂鸦作品都不一样;目的模糊化,短暂式的涂鸦艺术是个人无意识的创作过程,它不具备足够的目的性、随心所欲、随便而安的表现方式是短暂式的涂鸦艺术的一种表现。

短暂式的涂鸦艺术创作逐渐得到年轻人的追捧,许多个性化的创作在室内空间的运用也越来越少。例如:“现代年轻的夫妻在自己装修室内空间中经常自己动手在墙壁上书写着随意的笔画,创作出不一样画面。这也许不是一件艺术品,但是它将成为一种装饰美观的图案。

(二)、终生式的涂鸦艺术

在十七届金犊奖中有这么一件 广告 作品。内容主要讲述着一位眼盲的老人家在家中依靠一堵墙扶着生活了十几年,来来往往,当它在这面白净的墙面上挥画着它的第一笔时,她也许不会觉得它是一件艺术品,而在她后人眼里那不仅仅只是一种艺术,更是一段美好的回忆。然而当老人逝世后,空空如也的房间,留下的只是时间和墙上的一道直线。在这件涂鸦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情感,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爱,而不仅仅是一张画面。作为这位老人在无意之间创造出惊人的画面,但用她的一生作为代价,这难道不可以称为一种艺术形式吗?

终生式的涂鸦艺术是指长时间创作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画作里的涂鸦过程,它不仅寄存了人短暂的情感,还永存了一种回忆。

终生式的涂鸦艺术特点主要有:色彩的复杂化,长时间的涂鸦,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色彩和灵感;内容情感化,这样的涂鸦艺术留给自己是人对房子情感寄托;目的模糊化,虽然每天的涂鸦,但是也只是一次次的呐喊叠加而成,没有目的性的涂鸦创作。

终生式的涂鸦艺术对于每个人都具有独特创作。今天也许只能在墙上留下一个手印,明天也不过多一个而已,但是久而久之它就成为了一幅涂鸦作品。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中的卷轴不就是一种涂鸦艺术的表现,它只不过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脚印,而是无数人民涂鸦而绘成的艺术。我相信它不一定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但是它承载着许许多多人的情感寄托。

(三)、专业化的涂鸦艺术――墙绘

墙绘指的就是在装饰墙上利用 彩绘 的形式涂鸦装饰画面。 在现代有许许多多的人放弃传统的墙纸和木框,而对于他们也无疑使在做涂鸦的工作,只不过涂鸦的画面也变得美观化。

专业化的涂鸦艺术有主要特点有:色彩归整化,因为这是涂鸦艺术成为商品,它存在一定的画面感;内容的简单化,经过彩绘工人的世界就单一美观;目的清晰化,它不再是一种宣泄而是商品,所以具有其目的也是清晰可见。

专业化的涂鸦艺术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艺术价值。在室内空间设计过程中,涂鸦艺术作为一种原生的表达,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呈现了一种视觉样式,极大地丰富了公共空间的 文化 与艺术表达。也创新了一种空间的视觉传达画面。墙画彩绘可以自由选择表现内容,而作为居家空间主要组成部分的墙体就自然成了涂鸦艺术表现承载体,也成为室内墙面装饰的新语言。

二、 涂鸦艺术对室内装饰之间产生的影响

当涂鸦艺术逐渐的进入室内装饰时,人们已经开始接受模糊的是世界。可以不要高贵、优雅和矜持,但个人风格必须得以表现。设计师将涂鸦艺术强烈的视觉语言和激情运用在室内设计中,给现代室内设计表现形式增添了新的方向,也为装饰空间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模式。

(一)、涂鸦对室内装饰材料的影响

涂鸦艺术个性化的特点,突破了传统的方式,开创新的装饰模式,取代了传统的壁纸等装饰材料。让原有单一的材料从个性化的装饰中消失,从而凸显主人的另类追求。

在繁杂的装饰大市场,各式各样的材料琳琅满目,人们越来越觉得自己创造出的东西可以堪比所有大师的手笔,这不是一个自负的表现,而是一种自信。是自己对内心的一种满足,对灵魂的一种呐喊,对外部环境的一种自我改造。涂鸦艺术的即时化满足了每一个自我创造的人,让他们很快地表现自己的心声。

(二)、涂鸦对室内装饰风格的影响

作为一个室内装饰设计师来讲,室内装饰就好比一连串的连环画。而设计师要做的就是构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经过时间迁移,一代代设计师为其装饰的画面风格在逐渐变化。从现实走向虚幻,从人生走向想象,而在现实的世界里,人们不再需要写实的画面,而更偏向虚拟的空间,这就是人的价值观的提高。

涂鸦艺术是对传统审美的颠覆,正如庞德诗歌所唱:“这个时代需要一个形象来表现它加速变化的怪相,需要的是适合现代的舞台,而不是雅典式的优美模样。”涂鸦艺术正是在改变人们的审美观,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个原本一样的世界,甚至原本一样的画面。那我们需要的就是创新,创造出一件事物的不同角度,不同的视角,不一样的世界观念。这样才能构建出一个美好的画面;一件富有创造价值的艺术;一套真正意义上的装饰空间。

(三)、涂鸦对人的情感影响

任何设计都是为人而服务的,脱离了人的设计是不存在任何设计价值。这是每个设计师都明白的。所以任何设计都必须从人出发,从人的情感出发,考虑设计的方式。

涂鸦艺术具有较强的表现性,能够充分的体现每个人不同的情感世界。当一个人在拿起画笔的那一刻起,都在宣泄着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都在现实当中追求虚拟的世界。无论是那种涂鸦形式,它都在向世界传递一个内心画面。

三、 涂鸦艺术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价值

涂鸦艺术是人情感的产物,它具有不同的价值。而在室内装饰设计中涂鸦艺术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

涂鸦艺术开创了室内装饰世界的另一面,它在社会中树立了设计创新的领域,让人们对设计有了崭新的理解和构建,颠覆了传统的审美观,为人们开创了另类的世界观。涂鸦源于情感,归于情感世界,它改变每一个不能创造的人去创造自己的世界,也对这个环境世界起到改变性的作用。然而一种新的装饰风格的诞生,势必会影响一代人或几代人的设计思维,所以它也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播作用。

涂鸦源于生活中的情感世界,服务于现实世界,改变着未来世界,也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观。

结语:涂鸦艺术从颠覆潮流到称其一方,那是一种必然的过程,因为人性的发展,也促进涂鸦艺术的发展;涂鸦艺术从街头艺术登堂入室,成为装饰的一种风靡,那是一种自然的结果,因为它宣泄着个人情感、传递着内心的世界;涂鸦艺术从原始社会开始到今天的发展,那是一种先天的预知,因为顽强的生命力造就了新的艺术开端。

室内设计中空间的艺术价值

艺术室内设计毕业论文摘要

【内容摘要】室内设计作为一门集艺术、技术、科学于一身的综合艺术,根据空间形态与使用功能,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创造功能合理、舒适美观、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空间环境,是对建筑空间的再设计。室内空间艺术并不在于形成空间结构的长、宽、高的总和,而在于空间的部分本身,在于被围起来供人们生活和活动的空间,它才是室内设计的灵魂,只有明晰了空间自身的艺术价值所在,才能使设计的本源真正得到回归。

艺术室内设计毕业论文内容

【关键词】室内设计 建筑 空间 艺术价值

室内设计行业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欧洲,最初的从业者是由美术工作者和建筑师组成。在我国,解放前的建筑及室内设计由建筑师完成,解放后才逐步有美术工作者参与其中,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出现了由建筑师和工艺美术师转型的室内设计师。室内设计作为一门集艺术、技术、科学于一身的综合艺术,根据空间形态与使用功能,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创造功能合理等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空间环境,是对建筑空间的再设计,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从艺术的角度为空间实体、虚体、技术、经济诸方面提出解决美学问题的方案。

室内设计的主题是空间,什么是空间?空,指里面没有东西,无,没有。间,指两个事物或两段时间当中,一定的范围之内。空间在字典中的解释为“物质运动的一种存在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的表现……具有客观性和无限性,就宇宙而言,空间是无限的、无边无际的,就每一具体的个别事物而言,则空间又是有限的……”可以看出,空间是一种超越确切概念定义的意念,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荷兰著名建筑师、 教育 家赫曼·赫茨伯格认为,“空间象征了一切拓宽或除掉现存限制并开发更多可能性的东西,因而空间是相对于确定性而言的概念,这种确定性是封闭的、压抑的、笨拙的、受监禁的,被划分为承载物和分隔物,并被分类建立起来,被预先决定又保持不变,清楚明白。”这里的确定性指的就是围合空间的实体,实体以外的间隙就是空间,它无形且不可见,以不存在昭示着存在。

室内空间源于建筑空间,脱离建筑空间的室内空间环境是不存在的。既然我们建造有形的建筑实体是为了形成围合起来的空间,人们的行为活动也是在“空”的部分中进行,那么室内设计的重点毫无疑问应该是这“空的内部”,但有的人却把室内设计误解为一种“界面设计”及造型处理上的装饰美化,夸大视觉表象的装饰价值趋向日趋严重,缺乏对设计本质——空间的深入理解与探究。在面对一个由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时,“装饰者”通常的做法是把几个面孤立开来分别进行装饰后再组合形成所谓的室内设计。他们一直在努力创造最漂亮的“盒子”,完全丧失了对内容的控制,形式显得比内容更为重要,像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所说的,他们“要创造美学奇迹”。为了实现目的,他们求助于装饰,而不是空间,其结果必将是空洞、表面、浮夸及缺乏根基的。在没有认识到空间意义的前提下,对空间界面做出的任何装饰,只能是徒有其表,不仅会扰乱我们的视觉,还会混淆空间设计的本质。

我们可以把建筑室内空间看作是三向维度下可以利用的几何“实体”,或可以利用的容积。这种思想最早出现在我国春秋时代老子的《道德经》中,“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所给人的便利,是“无”发挥了它的作用。这种“有、无”的哲学观正是建筑室内空间意义的写照,如果把“有”界定为具体的物质,即建筑空间的围合物,那么,“无”,即室内空间就是具体物质所存在的结构方式、时空关系、运动和变化形式等。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也主张“建筑的内部空间是建筑的主体,房间本身应显露出来,否则建筑物就缺乏现代感”,“建筑新的实体是在屋顶和墙围护的内部空间”。在他看来“空间并不是一种消极空幻的虚无,而是一种强大的发展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推开墙体,穿过楼板,甚至可以揭去屋顶”,“这种内部意义正是我现在所确信的是建筑要表达的伟大事物”。空间艺术并不在于形成空间结构部分的长、宽、高的总和,就像一首诗歌不仅是一些美丽诗句的总和,一幅画作也不仅仅是一些不同色块的组合,它的价值体现在那“空”的部分本身,在于被围起来供人们生活和活动的空间。室内空间除了仅有的长和宽的空间形式——即供人们观看以外,还给了我们三维的空间,就是我们站在其中的空间,这里才是室内设计的灵魂及其艺术价值所在。

强调空间在设计中的“主角地位”并不是全盘否定装饰的作用。按功能组织空间时也要考虑到装饰的作用,因为单纯的空间是无法让置身其中的人感到愉悦的,那样的空间带给人的将是形式上的单调和情感上的冷漠。如美国当代建筑美学家托伯特·哈姆林所说,“纯物质的功能主义决不能创造出完全令人满意的建筑来”。装饰性艺术表现作为一种传达美的手段,以它特有的方式改变和美化了空间环境,强化了空间主旨,是内部空间合乎逻辑的反映,是合乎人的需求,并与人的审美理想能够产生共鸣的。从某种意义来说,室内空间设计的目标就是要根据空间的功能要求、文化内涵和组合关系来确定其装饰样式,把内部空间和外部装饰协调统一起来,各得其所。但在这里,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即室内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诸要素在系统中并非都处于相同地位和起到同样的作用,如空间相对装饰来说就处于支配地位,影响着装饰及其他因素而成为决定性的要素。

虽然室内设计的灵魂是空间,但强调空间的重要性并未在人们最初的建筑活动中形成共识。古典主义时期,空间尚未得到人们的重视,建造建筑的目的与其说是为了形成空间,倒不如说是为了获得围合空间的实体,空间只是建筑的附属物。如,古埃及时期人们建造体形巨大的金字塔,金字塔与其说是建筑,倒不如说是建筑雕塑,因为相对宏伟壮观的外部形态,其内部空间几乎被忽视了;古希腊时期因其并没有把神庙看作是礼拜的场所,而是象征着神的家,所有宗教仪式都被安排在露天广场举行,所以,古希腊建筑更多注重的是建筑的外观形体设计,而忽视其内部空间;古罗马时期人们才开始真正进入一种空间围合状态,但此时高大、雄伟的建筑空间总是作为国家权威与尊严的象征,完全忽视了人的内心感受。在早期____时期,教堂作为一个公众集会的大礼堂,是参加宗教仪式和祈祷的场所,建筑师在设计中依据人的因素开始考虑空间。拜占庭时期因其信奉的东正教宣扬众教徒之间的平等一致,要求教堂体现出向心性和圣坛与教众的接近,所以空间向着更适合这个要求的集中式形制发展。罗马时期则是在教堂祭坛前增建一个横向空间,形成了一个十字形的平面,被称作拉丁十字式,这一直是天主教最正统的教堂空间形制。哥特式建筑是伴随着人们进一步开拓内部空间的需求出现的,建筑师在空间中为人们营造了一个向上和向前的两个空间动势,而且体量空前。文艺复兴时期的创新体现的是一种格律美学的发展与运用,试图在空间设计中寻求一种秩序、一种规律、一种章法。巴洛克时期建筑的内涵非常复杂,有其特殊的开拓和成就,它常采用非理性的构图手法,消解了空间和形体上明确单纯的几何性及逻辑关系,创造了一种新的空间概念,并赋予空间以动感。现代主义时期建筑空间从传统的静态平面布局过渡到灵活、开放和可变的现代平面布局,提倡简洁,将装饰因素减至功能要求的最低限度。而到了后现代时期,建筑空间逐渐从匀质空间发展到多功能的综合,带有明显的逆反性,推崇矛盾性、复杂性、含混性等一系列与传统美学不相容的审美范畴。

从建筑空间的发展演变中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建筑室内空间艺术价值的认知经历了一个从最初忽视到逐渐重视的意识形态的转变过程,但无论怎样,都不可否认空间在设计中所具有的魅力,它是主角,是灵魂,这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

虽然我们今天对空间的认知、对室内设计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无论是设计方式、目标、手段、技术或是理念却从未停止过发展的脚步,正如经济没有了增长就不能运行一样,室内设计如果不把目标瞄准未来就不会有进步。如今,随着人们思想意识与文化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对更高品质的生活空间需求欲望不断增强,这就要求设计从业者要不断完善和深化对空间艺术价值的研究,以寻求真正的、本质上的创新与发展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这是空间理论与设计发展最直接的推动力,也是激发空间设计活力的有效手段。

空间的魅力是无法抗拒的,纵使我们可能有时忽略它,但室内空间设计的美感和艺术价值最终还是体现在这个动态的、有生命的“空间”之中。

艺术室内设计毕业论文文献

[1]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论[M].张似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赫曼·赫茨伯格.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M].刘大馨,古红缨,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有关艺术室内设计毕业论文推荐:

1. 室内设计毕业论文范文

2. 室内设计毕业论文

3. 装潢艺术设计毕业论文

4. 关于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论文

5. 有关室内设计论文范本

6. 浅谈室内设计色彩论文范文

涂鸦论文文献

历史??????

涂鸦(Graffitist),是一种结合了“嘻哈(HipHop)”文化的涂写艺术,形成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纽约和柏林。涂鸦经常涂写在公共建筑的墙上或交通枢纽地带及其他公众场合;表达方式独特,通常以文字、图形或其他方式来表达艺术家们对生活的认识、追求以及富有个性化的遐想。涂鸦文化是一种国际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对传统艺术体制形态做出了革命性的改变。 凯斯·哈宁(Keith Haring),于1958年5月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出生,是家中的老大。在不到一岁的时候,就喜欢用父亲给他的蜡笔,画一些有趣的图案。因此哈宁对他能引起全世界如此多孩童注意,他自己的看法是因为他有一张滑稽的娃娃脸。哈宁说:“我发现我能逗笑每个小孩,可能我给人先入为主的有趣脸孔,及小孩般的言行,而因为我的素描总是简单的线条,所以儿童们都能指出我的作品内容。”哈宁的艺术教师对这个男孩着迷于绘画的情形感到惊讶。哈宁喜欢线条。任何事物他都把它变成他所爱的线条样式。他那么富创造力地工作!他将充满想象力的图案样式完成并实现在他所有的周遭环境。 他也创造属于他自己的标记——婴儿标记。 1982年,他在一次成功的个展中崭露头角,之后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家也相继向他邀展,得到来自欧洲极高的尊荣和肯定。遗憾的是这位伟大的艺术天才于1990年2月18日死于AIDS,当时他才31岁。虽然哈宁去世十六年了,但他的涂鸦作品却是世界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和美学价值对于中国文化和艺术环境的营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你如果能看懂英文我就能给你找到好多!

小学生刚入学不久,依赖性和模仿性较强,但由于年龄较小和家庭教育的不当,有些学生身上存在比较自私,不懂礼貌,不爱参加劳动等缺点。所以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事情。小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及习惯一、 好品德的培养(一) 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教师可以首先通过课堂礼仪来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的品质。要求学生在老师宣布上课时要迅速地起立,并鞠躬行礼,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并说“同学们坐下”时再坐下。但学生迟到时,要求学生应该轻敲教室的前门,并立正喊“报告”,待老师允许时进入教室。在课堂上要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发言时要先举手。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不做无关的小动作,更不能取笑别的同学。下课铃响,老师宣布下课时,应端正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离开教室时,让老师先行。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适时地穿插一些有利于学生形成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品质的内容。告诉他们一个好孩子、好学生见到老师、长辈应该主动打招呼。当在公交车上碰到老年人时应该主动让座。当别人帮助自己后应该道谢等等。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二) 爱护公物,勤俭节约 小学生活泼好动,爱好信手涂鸦,因此应教育学生应该爱护公物,不得乱涂、抹、画、刻课桌、墙壁等公共设施。开门、关门时要轻。一旦不小心损坏东西,主动承认,在走廊、教室不玩球等,以免弄坏玻璃。 培养小学生的勤俭节约的意识也是相当重要的。由于小学生都是伸手向父母要钱,不懂得节约。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生活节俭,不摆阔气、不乱花钱,不能向父母经常要钱来买零食。作业本、笔等学习用品在使用的时候要节约,不要浪费。(三) 遵规守纪,热爱劳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应该告诉学生,学校作为一个集体要有它的规矩,学生是学校的一分子就应该遵守其规定制度。 例如要求学生预备铃响,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并端坐在教室里安静等待,上课后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各种物品要轻拿轻放,认真做好课堂的笔记。在参加升旗仪式时,要立正脱帽,肃穆庄重,目视国旗行注目礼;唱国歌时要声音洪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体育活动和文艺活动,但不允许大声喧哗。 现在的家庭里一般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和长辈都比较溺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分的溺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可能使他们养成自私、懒惰等毛病。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自己穿衣、盛饭,主动帮父母收拾房间、洗衣、做饭、洗涮餐具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学校里要轮流值日,值日生应该认真值日,保持教室和校园的整洁优美。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奋学习等良好品德,同时也需要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良好的品德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二、 好习惯的培养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其良好的习惯,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是好习惯,则会让人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一辈子。(一)社会公德的培养 社会公德是一种存在于社会中间的道德,就是人们为了维护我们社会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关于个人修养的研究从古代社会就开始了。古人曾经提出过“修身养性”;近代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时,革除了许多社会陋习,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新中国把思想品德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学校是培养人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小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较弱,需要对其进行培养。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着重培养其以下方面的社会公德。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当过马路的时候要首先看一下是否是绿灯,再看一下是否有车辆通过,不追逐打闹,保证自己的安全,过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在乘坐公交车时,要主动给老、弱、病、残、孕妇及师长让座,不争抢座位。 遵守公共秩序,购票、购物、乘车时要按顺序,不插队,不拥挤。对营业人员要礼貌。爱护公共设施、爱护花草、数木,保护动物。不要踩踏花草,不要伤害动物。当观看演出时要做文明的观众,结束时要鼓掌致意。在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鼓励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主动地伸出援手。比方自己的同学遇到不会计算的问题时,自己可以主动上前热心地解答等。(二)注重仪容仪表、仪态的培养 小学生年龄较小,不太注意个人卫生,在仪容仪容方面主要要求其保持整洁干净,脸、脖颈、手都应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按时理、经常洗,指甲经常剪;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能当着客人面嚼口香糖;经常洗澡、换衣服,消除身体异味,使其明白人们都喜欢跟干净的人在一起工作、学习都讨厌邋遢的人。 对于小学生来说,仪态主要指坐、立、行走、读书、写字的姿势。“站如松,行细风,坐如钟,卧如弓。” 坐姿要求端正挺直而不死板僵硬,不能半躺半坐,两腿间距与肩同宽,不能叉开,双手自然放在膝或扶手上,大方得体;走路要求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忌讳八字脚、摇摇晃晃,或者坦捏碎步。这对塑造小学生挺拔的身姿很有益处,特别是坐的姿势会影响他们的脊髓的生长和视力的情况。(三)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使自己终身受益,同时也是自己社会责任心的体现。现代社会由于父母一般都去工作,跟子女交流的时间较少,经常会忽视对孩子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特别是在农村,由于目前卫生状况相对较差、家长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小学生卫生习惯形成较晚,卫生习惯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乱丢纸屑、瓜皮果壳,随地吐痰;乱吃零食以及吃零食后随手乱扔包装袋;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环保意识薄弱等等。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卫生习惯,首先利用家长会进行卫生防疫知识讲座,使家长明确讲究卫生的重要意义。和家长协议:在学校里,学生的教育学习是老师的责任;在家里,孩子的个人卫生是家长的责任。要求家长要注意给孩子讲究个人卫生,防止疾病。在学校,老师针对个别严重的单独进行教育。教育时要耐心、细致,对进步的同学要及时地当众表扬,促进更多的同学向其学习。家长、学校配合教育抓个人卫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环保意识的培养。结合品德课《环保》一课,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开展《爱护环境》主题班会,加强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反思自己无视校园卫生的不文明行为,提高学生保护环境和保持校园卫生的认识,动员学生做到弯弯腰捡出一个洁净的校园;要求学生将零食的包装袋、废纸、铅笔屑等东西要放入指定的垃圾桶中,避免乱扔垃圾,保持整洁的校园。 小学生年龄小,正在学习阶段,什么东西都会向大人学,特别是自己比较信任的老师。因此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首先要是个讲卫生、爱清洁的老师,那么,他的学生们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在个人卫生方面一定会做得很好。(四)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学习起来也不会太吃力,以免形成厌学的情绪。如果形成了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其受益终身,同时坏的学习习惯到中学后也不太容易改进,所以在小学期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要向学生说明应该怎样学习。首先在上课新课之前应该预习,大致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同时做好标记,看自己那些已经理解了,那些还不是很清楚,那些完全不理解,这样在听课的时候就有了目的性。当上课的时候课时,准备好必需的文具。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不带到学校来,上课时不摆弄文具。专心听讲,不小声说话。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动脑思考,积极举手发言,积极思考老师提到的问题,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要适时地向老师提出,认真做好上课时的笔记以便课下复习时使用。课后要认真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同时及时复习已经学过的内容。学生有时可能在学习习惯的养成过程中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要认真辅导、耐心指导,对预习、认真听课、作业完成较好的同学给予表扬,也可适当地给予物质的奖励,促进更多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思维习惯、礼仪教育、读书习惯等方面老师也应该适当地引导,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成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好品德、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其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只要各科老师共同努力,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品德和好习惯,就一定可以培育出一棵棵参天大树,一位位国之栋梁。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是并不是一个很难的任务,只要抓紧时间,从小培养就可以将孩子塑造成一个优秀的、有良好品德的人。

涂鸦文化研究论文

涂鸦首先出现在60年代的美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涂文化鸦已经散布到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在纽约、柏林、伦敦、哥本哈根等一些大城市,并慢慢被人们接受。而且逐渐成为一种艺术,而并非最初美国街头的反叛与黑人青年地域性的反文化行为。现在存在的几十年的涂鸦文化,正方兴未艾。有借于此,本小组对街头涂鸦文化进行深入地研究与探讨。一、 社会背景美国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其根本的经济制度导致美国社会中,人们生活的水平贫富差距十分悬殊。这样的社会状况便会挑起人们的一些不满与反叛,从而出现了一些像街头篮球,街舞,涂鸦,HIP&HOP,RAP的歌曲等一些美国街头特有的文化行为。这也是美国街头反叛文化产生的根源。1960年代到80年代的纽约市区是一个充满热诚又讲求快速步调的城市,居住环境的狭隘把生活抛露在街头,加上社会的贫富差距悬殊,对于生活在此种社会压力下的次文化社会边缘的人,已足以形构成所谓的反文化小团体。何况贫民区里有着一群被视为社会问题的失业、辍学的西裔或黑人青年。他们在反种族歧视,反战,反性压抑,反权利压抑的运动思想潮流中,触及生存环境所带来的种族问题,贫穷,就业的束缚,形成一股地域性的反文化社会行为。这些行为包括了街头篮球,街头涂鸦,街舞,HIP&HOP,RAP的饶舌歌曲等活动。其中,涂鸦就起源于濒临毁灭的纽约社会边缘,由一群敢与美国政府当局挑战的小孩将世俗文化的碎片重新建筑起来。其中涂鸦文化开始于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盛行不衰。从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已有一群涂鸦爱好者依此为生,发展其有独特的涂鸦艺术来表现自己的主张以及起鲜明的个性。到了后期便不再是单纯的反文化社会的行为,而加入了艺术的东西在里面,使其更容易被人们接受,更加合法。慢慢得从地下走到地上。二、 涂鸦之意涂鸦(Graffita)的意大利文之意是(乱写),而涂鸦(Graffiti)(其复数形式)则是指在墙壁上乱涂乱写出的图像或画。基本上,Graffiti是一种近于书写的行为,文字占的比重很大,形象的符号或标志、图形也是常见的内容,但多半的形象是以类似书写的方式,扼要地表明意图,不刻意地去描制描绘。但是后来的涂鸦艺术中图画,符号,标志却反过来压倒文字在涂鸦艺术中成为了主导。图画相对与文字更能体现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和其作品的主导思想。三、 涂鸦艺术的形成与发展1970年代初期,当罐装喷漆可以随处买到以后,从地下铁的火车车厢到月台上到街道的墙面,一直到厕所了的墙壁,到处可以看到各式各样、色彩鲜艳、个性鲜明的涂鸦。早期的涂鸦创作以文字为主,那些涂鸦画的创作者称自己为(写手){writer}而非(画家){painter},而且通常是匿名的,他们流行用街道号码去假名,比如TAKI 183、JULIO 204、FRANK 207,他们的涂鸦画地盘的意味十分的浓厚。大部分的涂鸦创作者既不是专业的艺术家也不是专业的艺术系学生,而是来自纽约布朗克斯,布鲁克林和哈林区的街头少年。涂鸦的行为本身是一种对权威的反叛,而涂鸦也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借由这样的行为,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行为艺术,能很快地引起社会政治界,媒体,以及主流艺术传统艺术文化界的注意,于是涂鸦的文字逐渐减少,转变成为大型精致的卡通绘画图象。学院派艺术家也跟进,于是专业涂鸦人开始出现,类似联盟、社团的团体也纷纷出了,之后涂鸦艺术开始进驻艺术画廊,供人欣赏、收藏、买卖、投资。自此涂鸦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于是,世界各国便兴起了一股涂鸦艺术的热潮。涂鸦艺术跟同一时段的摇滚乐和RAP音乐十分相似。一开始人们借这种创作反抗体制、表达不满、发泄情绪、控诉社会。到后来,这些涂鸦艺术的原始本质却被整个资本体系收编,有原先的反文化艺术变为一个真正的艺术的分支。成为与传统绘画拥有一样性质的一种艺术。涂鸦的原始性质逐渐在别国的涂鸦创作中消失。1970年代到1980年代,纽约的画廊开始举办各种各样的涂鸦艺展览,把街头的涂鸦艺术家请到画廊中来,涂鸦因而成为高压的艺术创作形式。重要的活动展览有:1、第一次涂鸦艺术展览是1972年由纽约曼哈顿的苏活区的刀片画廊举办。2、 1975年联合涂鸦艺术家(United Graffiti Artists)在纽约的艺术家空间(Artist SPACE)展出。3、 1980年推出时代广场展—涂鸦从此真正开始大批的展示,并引起艺术界的高度关注。4、 1983年是涂鸦艺术的巅峰时期,首次的美术馆大展在鹿特丹的伯依曼斯—范·波尼肯美术馆(Boyman-van Beuningen museum)展出。四,涂鸦的风格战1. 早期的涂鸦喜好单一色彩,并用非双关性引用语,如烟缕的符号及哈罗等。2. 接着,将文字形式的箭矢变化成王冠,让它戴在头上以示威严。3. 后来,以耀眼、醒目、突出为目标,开始以高彩度喷漆在地铁或大街道上写自己的名字并以对比色或黑色将其围绕,甚至又以镶条、斜纹、星形、西洋棋盘或圆点花样等装饰,希望见名字突显出来。4. 70年代中期,以改变自我的像徽形式出现,内容大多为卡通影片的英雄人物,这些人物多数以类似被攻击、辱骂等一些不寻常的姿势出现。5. 涂鸦背景越来越复杂,喷漆以为装置的改良而使其功能及作用发挥到极至,也使涂鸦的艺术性与个性发挥到了极至。燃烧的太阳,星星,子弹划风而过,画风景,自画像,抽象符号等,组合并重生出另一个有趣的画面。四、 涂鸦者与涂鸦艺术家的差异1、涂鸦者没有传统的包袱,可以以自己的喜好与思想自由创作,直接传达其情绪;受过学校训练的涂鸦艺术家则以美学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现状。2、涂鸦者以一种无特殊记号的签名方式,出现制造突出群众的风格;涂鸦艺术家则以一种除去个人化的风格融入社会中,其作品风格如广告或政治宣言,以标准的印刷字签名。五、 美学观与社会学的探讨谈到涂鸦,他通常给予人两极化的看法;大多数的人都将它视为一种坏、污损、疯狂、侵犯、恐吓;但也有一些人则认为涂鸦是一种真正的美学性产物,是被压制者或没有发言权者的个性独白。例如,卡吉(John Cage)就认为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涂鸦记号;1974年的作家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在她出版的《涂鸦的信仰》一书中,把涂鸦的现象看作是对罪恶的工商文明之种族性的反叛,并将它浪漫的解释为社会自由的无秩序的显示;艺术评论家苏勒·加布立克(Suzi Gablik)则认为那些街头少年被渴求新鲜的艺术市场所发觉。六、 代表人物1、 哈斯·哈林(Keith Haring)1980年代期间纽约派中最主要的领导人物。他对于1980年带流行的观念艺术与极限主艺术具有很明显的反感,而对于街头到处可见的涂鸦和老普普的一些艺术家作品有浓厚的兴趣。美国普普艺术家汤姆·奥登斯(Tom Otterness)的作品《渡渡鸟》那种具有卡通角色的欢乐趣味的特征对他影响很大。哈林的作品充满了非常欢乐的小人物形象,也有大量的性象征形象,描绘的手法非常流畅而简单、明确、游戏娱乐感很强。他的许多作品都被称作(无题)。他的(小人)形象目前也被广泛地应用在服装、室内装饰、广告设计上。可谓是涂鸦艺术的一代宗师。2、 尚—米契·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非学院出身。运用非洲图象,色彩鲜明,涉及美国社会有色人种的话题,可说是有色人种问在美国社会的典型例子。3、 肯尼·沙佛(Kenny Scharf)汲取了卡通动画,超现实等特长,表现出俗艳、丰富的视觉世界,强烈的刺激视觉。4、 奎诺尼斯(Lee Quinones)5、 斐图拉2000(Futura 2000)世界各地的涂鸦文化认识涂鸦,必须追溯到它的起源,中国的涂鸦文化虽然在慢慢壮大,但仍然不能与西方的国家的涂鸦文化相比,对此,本小组决定利用周末时间,上网查找世界各地的一些比较经典的涂鸦文化,通过本次活动,我们通过对涂鸦文化的了解,让我们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海口街头文化涂鸦取景为了能对涂鸦文化在海口的发展有更深刻的了解,本组决定在海口地区的各个大街小巷的涂鸦进行彻底的调查。于本周周末,本组组员仲晨、岑凯捷到海秀路附近,对一部分涂鸦进行拍照。通过本次活动,我们更深透的理解涂鸦文化对本土的影响,从根本上认识了涂鸦的广泛和普及。对本课题的研究迈了成功的一步。世界各地的涂鸦文化认识涂鸦,必须追溯到它的起源,中国的涂鸦文化虽然在慢慢壮大,但仍然不能与西方的国家的涂鸦文化相比

平面设计是沟通传播、风格化和通过文字和图像解决问题的艺术。关于平面设计类的论文题目有哪些?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平面设计专业论文题目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平面设计类 毕业 论文题目

1、《与秋》平面设计系列作品

2、探讨图像处理软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3、浅谈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4、探析色彩语言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5、平面设计中的二维动态图形教学与实践

6、分析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

7、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8、印染图案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评《中国传统印染 文化 研究》

9、基于人工智能AlphaGd视角下的平面设计发展思考

10、建筑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构建 方法 探究

11、 传统文化 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12、浅谈绘画性语言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作用

13、互联网时代下平面设计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评《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

14、基于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多维表现研究

15、当代平面设计中的女性身份建构与视觉表述

16、分析平面设计中元素视觉多维化表现方式

17、工作室制模式在高职平面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法研究

18、计算机平面设计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19、论色彩搭配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20、高校平面设计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的研究

21、点、线、面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意象表达

22、平面设计教学的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究

23、数字化时代平面设计的生存与发展

24、浅谈字体设计在平面设计领域中的表现

25、浅析中 国画 基本元素与平面设计的融合

26、浅析符号学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27、平面设计中视觉元素构建意义及策略

28、平面设计中视觉美学的构建研究

29、创新平面设计理念--浅谈极简主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30、论高校平面设计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31、李能建平面设计、插画设计作品

32、柳芳、陈佳莹平面设计、插画设计作品

33、以"玉环文旦"为例谈中职平面设计社团的实践创新

34、包豪斯的平面设计艺术成就探讨

35、民间染织 刺绣 纹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36、平面设计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

37、浅议平面设计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借鉴

38、平面设计中两极原理应用研究

39、油画风景和平面设计的关系与应用

40、电子商务冲击下平面设计课程教学策略

41、网站建设中的平面设计方式研究

42、 广告 学专业平面设计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43、火力发电厂总平面设计要点分析

44、平面设计在外卖食品包装中的应用

45、中职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创意思维培养策略

46、传统纹样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47、设计思维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48、地域文化符号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49、建筑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研究

50、设计思维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51、Photoshop在平面设计中的技术技巧

52、浅谈平面设计中色彩的运用

53、建筑平面设计构思要素分析

54、建筑平面设计构思要素分析[J/OL]

55、平面设计与绘画艺术视觉构成的形式美研究

56、计算机应用专业平面设计方向建设初探

57、摄影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使用价值

58、平面设计元素在空间中的运用分析

59、水墨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60、传统剪纸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2021平面设计毕业论文题目

1 浅析计算机平面设计中设计软件的相互结合与应用

2 计算机平面设计创新教学 措施 探讨

3 试论动画中平面设计元素的视觉语言

4 计算机平面设计应用及创意研究

5 多媒体网络环境中的平面设计教学

6 谈电脑软件给现代平面设计带来的影响

7 简约主义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8 论平面设计在中职 教育 中的重要作用

9 探究极简主义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应用

10 论技工院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措施

11 平面设计中的传统美术色彩研究

12 简析20世纪初期未来主义运动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

13 大理喜州白族图形图案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探究

14 基于文字、图形、色彩语言艺术的平面设计运用

15 平面设计中字体设计的重要性初探

16 平面设计中元素视觉的多维化表现

17 平面设计软件与DICOM图像数据处理技术

18 平面设计中色彩的搭配方法分析

19 高职《Photoshop平面设计》微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

20 刍议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21 多维视野下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的构建

22 平面设计中的插画艺术

23 摇滚乐产品平面设计应用研究

24 关于涂鸦艺术风格的平面设计研究

25 互联网时代的平面设计与新媒体融合研究

26 图形创意在平面设计中核心价值的研究

27 平面设计中汉字符号演绎的创意思维研究

28 平面设计中商业海报的表现形式

29 摄影术的传入如何影响中国近现代平面设计手法与观念

30 平面设计语言在动态设计中的维度互联研究

31 动态化平面设计在移动终端上的应用与创新

32 平面设计元素在跨媒体平台动态设计中的视觉形态研究

33 平面设计立体视觉表现探索

34 儿童 画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35 女性参与:女性主义视角下中国近代平面设计探究

36 展陈中的平面设计视角与平面设计中的展览意识

37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平面设计的指导

38 中原民间美术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示与应用

39 平面设计的多维性研究及思考

40 平面设计在影视广告中的视听应用研究

包装设计论文题目

1、交互式包装设计中情感体验的融合与设计优化探讨

2、论人性化包装设计在商业环境下的体现

3、绿色设计理念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4、基于芒编与纸盒相结合的包装设计研究

5、彝族刺绣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6、探究包装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

7、浅析地域文化在秦皇岛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8、国潮文化符号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9、植物纤维制可分解包装袋的营销策略

10、艺术品包装设计理念分析——以书画类艺术品为例

11、折叠结构在快餐包装设计中应用所思

12、浅析插画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13、文化旅游创意视角下的信阳毛尖包装设计

14、蔚县土特产品包装设计现状及对策探究

15、情感化设计在食品包装中的运用

16、基于淘宝SEO的度尾文旦柚包装设计

17、基于情感化设计的儿童产品包装研究

18、情感视角下插画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19、贺岁生肖纪念瓷包装策略研究

20、网红思维角度下的包装设计营销策略研究

21、中老年降压药品的交互式包装设计

22、中国风视觉语言在国产化妆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23、基于Ansys Workbench的电炖锅包装设计与仿真分析

24、塑壳式低压断路器纸质运输包装设计

25、民国时期“三星”牌膏类化妆品包装设计解读

26、洛阳地域文化在葡萄酒包装设计研究中的应用——以洛阳宝石酒庄包装设计为例

27、木版 年画 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28、电饭煲运输包装设计及跌落仿真分析

29、糕点包装设计中的视觉元素研究——以四喜岷县点心系列包装设计为例

30、蜂蜜包装中的视觉元素研究——以Miel(蜜尒)蜂蜜系列包装设计为例

31、东阳竹编文化元素在高职院校包装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32、浅谈视觉阅览顺序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宋玉洁

33、以茶产业为例谈中小型食品企业包装设计的推广研析

34、论茶包装的设计维度

35、湖北省博物馆文创产品包装设计

36、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包装设计研究——以吉林人参为例

37、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38、民族手工艺在包装设计中的转型应用研究

39、网购产品包装设计研究

40、浅析趣味性包装设计与受众消费心理

41、探究物联网发展视角下的包装设计

42、电子商务模式下山西农特产品包装创新性设计研究

43、插画艺术在中国农副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44、包装的色彩运用与广告效果探究

45、动漫元素在农特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平面设计专业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平面设计类的学术论文(2)

★ 平面设计类的学术论文

★ 平面设计相关论文范文

★ 平面设计的学术论文

★ 平面设计研究论文范文

★ 平面设计学术论文(2)

★ 艺术毕业毕业论文选题题目大全

★ 平面设计的学术论文(2)

★ 平面设计论文2000字范文

★ 平面设计教学毕业论文范文

一、涂鸦的由来

“涂鸦”,把这两个分开解读,“涂”是涂涂画画的意思,“鸦”是颜色的意思,两个字加在一起上的意思就是随意涂抹色彩。涂鸦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比如:文字、符号、图形等。涂鸦起源于美国纽约,在贫困的街区,人们使用涂鸦来表达内心对这个世界的不满,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80年代开始流行,涂鸦的形式变得越来越多,流行的区域也也越来越广。从最简单的字体到图形,从街头行为到艺术行为,涂鸦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用的越来越广泛,风格也多样化,给设计师们带来了更多的设计灵感。

二、涂鸦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特点

涂鸦艺术是随感而发、随心所想、简洁明了的艺术表现手法。涂鸦艺术从开始的反叛文化变为现在的真正艺术,拥有自身的艺术类别。在商业化信息的今天,涂鸦艺术被人们所喜爱,也给很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涂鸦艺术使用在平面设计中,改变了曾经单一的视觉感受。传统的平面设计比较压抑、刻板、重复,给人一种疲倦的`审美感觉。涂鸦艺术的特点正好相反,它随意、轻快、简洁、色彩丰富。这种艺术形式多被现代年轻人接受。年轻人的特点是天马行空,想象力丰富,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些特点和涂鸦艺术都极其符合。在街道的某个地方,用涂鸦来绘画墙面,视觉冲击力很强大,好的涂鸦技巧,给人一种三维效果。涂鸦的图像和真实的元素结合在一起,使人们注意力集中,想象扩散。在有限的空间,给人无限的想象,这就是涂鸦艺术的强大艺术效果。涂鸦艺术不仅是一种户外艺术,在平面设计中也广泛用到。很多设计师把涂鸦艺术和商业行为结合在一起,给很多企业带来了巨大经济利益。利用涂鸦张扬、狂野、自由、反叛的个性与很多知名品牌结合在一起。比如可口可乐、耐克、阿迪达斯等等。它们产品的设计都会运用到涂鸦的设计元素。这些企业也有大胆创新的思想,改变传统的表现形式,它们的目标受众群体大多是自由活泼的年青人。因此打破陈旧的表现形式,注入新的设计元素。很多品牌策划的宣传会,都会举行涂鸦比赛,很多有想法的年青人进行有创意的涂鸦,给产品的设计带来了新的灵感。这种宣传方式灵活、随意、吸引人群,及宣传了品牌,又达到了娱乐的目的。还有很多的平面广告也是运用涂鸦的方式表现。比如大型的户外广告牌,车厢广告等。这种商业形式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制作周期短。涂鸦的形式还表现在报纸、杂志、包装等等方面,用途十分广泛。

三、涂鸦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涂鸦艺术开始形成。当时的涂鸦艺术是对波普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同之处,波普文化主要对大众文化进行思考和审视,而涂鸦艺术来自大众文化。在美国,随着黑人运动兴起,人们为了表达对世界的不满,为了发泄情绪,在地下铁的车厢内外开始涂鸦。很快美国的涂鸦艺术传到了欧洲,在欧洲盛行的街头书法艺术就是涂鸦艺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们思想不受束缚,更多的是寻求自由。于是。一些前卫的艺术家把涂鸦艺术运用到了设计当中。

20世纪70年代,涂鸦艺术从地下走向了地上,涂鸦的行为本身是一种反叛的行为,但是涂鸦也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70年代,涂鸦运动很疯狂,随处可见,越来越多的人对涂鸦感兴趣,于是涂鸦艺术从地下走到了地上。这个时期,涂鸦者们想到了创新,加入了许多新的元素,希望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在70年代前期,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潮影响下,涂鸦者们开始在字形以及涂鸦效果上面进行研究,创造了一些新的表达形式。这一时期,涂鸦艺术发展迅速,他们可以进入画廊,被人收藏、买卖、投资等。涂鸦艺术使传统的设计受到冲击,获得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20世纪80年代,涂鸦艺术已经成为一种绘画风格,涂鸦者更注重与人的交流。涂鸦被广泛运用在服装、广告、室内设计上面。人们涂鸦的目的变得不太一样,涂鸦的运用具有了商业性质。涂鸦的表现手法也变得简单、明确、娱乐性更强,艺术形式也多种多样。涂鸦者的涂鸦作品希望得到更多的社会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20世纪90年代,这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人们不满足那种简单的街头涂鸦方式。逐渐的,涂鸦艺术进入商业领域,涂鸦被用到广告、服装、电视等等商业媒介物上面。在这一时期,我们熟悉的一些大品牌也使用涂鸦元素,比如可口可乐、阿迪达斯、耐克等等。涂鸦和商业成功的结合,给企业带来巨大商业效益。涂鸦艺术在平面设计的运用也相当的广泛,很多年轻人喜爱这一风格。涂鸦艺术带来新的设计风潮。

21世纪,涂鸦艺术开始和数码结合,涂鸦艺术不仅是街头艺术的主体,在数码领域也有独特表现。欧洲很多的数码网站上,涂鸦艺术都用在数码设计上,现代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涂鸦艺术也借助这一媒介开展新的篇章。涂鸦艺术的运用使传统数码设计改变原有死板设计,给人新的感觉。

当今,世界多元化发展,设计领域的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涂鸦艺术有着人们内心最本质、最纯真的感受,因此是设计者喜爱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越来越多的人也愿意接受这种方式。平面设计中运用涂鸦技术,也是一种设计的突破,给人们的感观世界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冲击。

儿童涂鸦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美术教育论文优秀22条参考文献

[1] 陈萍. 莆仙宫庙壁画艺术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 郑芳芳. 明清易代背景下的清前期人物画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3] 骈岑. 3~6岁儿童绘画表现能力发展的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4] 林颖. 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若干问题思考[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5] 黄菁. 民间美术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与拓展[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6] 王雅欣. 探寻学龄前校外儿童水粉画教学的新思路[D]. 福建师范大学 2014

[7] 王艳梅. 清代杨柳青人物题材吉祥画的艺术特色[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8] 王盼美惠. 5-6岁幼儿绘画表征特征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9] 陈艺红. 男权世界中的女性世界[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10] 刘德宾. 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探微[D]. 福建师范大学 2005

[11] 张玲. 从林风眠的调和论看近现代中国画的中西融合[D]. 福建师范大学 2004

[12] 毛蓉蓉. 中国人物画造型的传承与时代性[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3] 黄霖清. 论形成(影响)现当代中国人物画造型特点的.若干因素[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4] 柳健. 以幼儿认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色彩启蒙教育研究[D]. 聊城大学 2014

[15] 秦芳. 以绘画视知觉视角下研究4-5岁幼儿绘画语言表达特点[D]. 新疆师范大学 2014

[16] 王蓉蓉. 三大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7] 郑艳. 中国“学院派”美术教育与传统美术教育之间的架构[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8] 倪婷婷. 德化现代陶瓷艺术性弱化问题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19] 张永海. 画中的人生与如画的人生[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20] 洪文峰. 花枝春满 天心月圆[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21] 吴晨阳. 一脉相承-浅析两宋至现代闽籍中国画人物画家绘画风格中“线”的继承性[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22] 曾春丽. 初探福建工艺美术对福建本土中国画画家画风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儿童 画是儿童心灵的世界,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神圣和具有特殊韵味的词,而且也是大多数儿童的精神支柱。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儿童绘画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早在18世纪中期,卢梭认为:“儿童有他特殊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绘画是表达人们潜意识的直接工具。而往往未经修饰、纯粹的儿童画,是人类稚嫩阶段的一种天性流露,是儿童思想情感倾诉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情感 心理 绘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674-4810(2013)17-0167-02

一 提出问题

1.背景与意义

在儿童成长的道路研究和进行日常教学的时候,人们往往把重点放在知识的教授或游戏活动上。但随着研究范围的推广及深入,发现绘画活动在儿童的成长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儿童绘画是儿童纯真心态的自然流露,是他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视觉语言,它是人的生命早期阶段的行为产物,是儿童心理、情感、个性、创造能力的反映。只有正确认识儿童绘画,了解儿童绘画的形式与表现特征,给予孩子热情鼓励与正确恰当的引导,才能使儿童的潜能得以开发,天性得以发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才。一些研究学者通过儿童的绘画作品,能分析出儿童在某一年龄阶段中绘画与发展的关系,甚至从中了解到儿童的心理以及情绪状况。

2.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两种学说

第一种是20世纪中期美国儿童美术心理学家罗恩菲德提出的“直线型”发展模式。他提出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1)涂鸦期(自我表现最初阶段2~4岁),涂鸦是视觉 经验 和身体、手指肌肉动作协调的一种产物,反映其身心状态。(2)样式化前期(再现的最初阶段4~7岁),儿童尝试用绘画语言与外界沟通;在对外界的探索中不断寻求新的观念,所以使用的象征符号经常改变。(3)样式化期(形态概念的成立阶段7~9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终于发展出种种令自己满意的符号象征,这些符号会反复出现2~3年,称之为“样式”。(4)写实倾向的萌芽诞生期(9~12岁),这一时期的儿童力图发现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的真实联系。在绘画中,他们开始打破惯用模式,并注意到周围事物的细微变化。

第二种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艺术 教育 家、心理学家加登纳提出的“U型曲线”发展模式。他认为儿童早期的绘画表现处于“U”型的左高峰,之后跌到“U”型的谷底,这时若持续努力,就有可能达到“U”型的右高峰,成就完整的“U”型发展,但是一般人都只是“L”型的发展。

二 研究内容

1.绘画包含幼儿情感倾诉的语言

想要正确了解幼儿的绘画作品中的内涵,需要了解他们绘画的动机和他们所要表现的内容。每个孩子的语言发育过程不同,早讲话的不到一周就会牙牙学语,晚的孩子要快两岁才开始表达。但是当儿童还不会说话时,儿童执起画笔的时段早于语言发育的时间。当儿童能手执画笔后,也就意味着他们能记录自己生活中影响情绪、表达情感的事件了。让儿童在自由放松和谐的环境下,保持愉快的心情,拿起画笔,在空白的纸上画下所想所悟。绘画是幼儿最重要的自我表达方式,通过美术活动幼儿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及思想,每个幼儿绘画的表达方式、水平也不尽相同。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能外化人的内心素乱,倾听内心痛苦,从而使人获得解脱。我们常常发现,一心一意于创作的儿童常常会自言自语、哼唱……那都是他们沉浸在一个只有自己的世界里。

2.从绘画色彩的搭配观察儿童

罗斯·艾尔斯库勒和哈特维克曾提出儿童使用色彩的正常发展进程:早期暖色的使用占优势,以后才使用冷色。学前儿童能够通过色彩,直接表达情感、冲突等一系列心理状态。色彩是儿童情感生活本质以及情感强烈的最初表现。儿童幼年时期的绘画是无意识的,具有自主性的。在长期的绘画过程中,由于每个儿童性格迥异导致有些儿童养成了某种用色的习惯。有的儿童色彩狂乱,多有放荡不羁之感,这多半是小男孩所作;有的儿童色彩细腻,画面整洁,这多半是小女孩的作品。而此时,作为一个幼儿教师应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儿童创造一个美好的创作环境。在良好的环境中,积极地发展他们的艺术思维,并不机械地进行教育,而是因材施教,重视儿童的个性差异,让他们以自己的个性方向去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让他们去模仿一些名人的画卷。

3. 想象力 对绘画创作的影响

关注儿童画创作,引导儿童想象。法国作家雨果曾说:“没有一种心理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它是伟大的 潜水 者,科学到了最后阶段,就遇上了想象。”没有想象,什么都不会存在。想象是新形象的形成过程,想象的内容是否新颖,想象的发展水平如何,取决于原有的记忆表象是否丰富。多给儿童思想上、行为上的自由空间,让孩子们异想天开、天马行空也无可厚非。唤起孩子内心的好奇心,拓宽儿童的思维领域。我国教育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用粉笔在黑板上点了一个点,问刚入学的儿童这是什么,答案千奇百怪,无所不有,而面对中学生,他们只会一个一个往上累加语法成分。可见,许多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想象力被禁锢。因此,成人要与儿童多交流,激发其创作灵感,提高其表现欲望,活跃其思维,丰富其想象力。

* 指导教师:衢州学院教务处毛新斌

三 建议对策

1.品读儿童真实的感觉,给予积极的鼓励

绘画是无声的语言表达,在儿童用直接的语言无法表达或压抑自己不敢说的时候,通过他的画,我们能了解儿童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或看法,品读儿童的真实感受。鼓励儿童养成正确的习惯和积极的思想。

2.关注儿童创作,引导其进行想象

儿童的绘画过程中,不应只注重结果,而要关注整个的自主性创作过程,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和创作意图,选择适当的时机,因势利导和他们进行各种相关的体验,让儿童能更充分地理解他们的创作,并以积极、健康的情绪去进行自主性创作。

3.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帮助儿童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但又要防止过早地灌输高难度的专业技巧知识。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技巧,如不同作画工具的区别。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来丰富儿童的经验技能,让他们体验成功,并掌握必要的知识。但要注意防止过早地灌输高难度的专业技巧知识,以符合儿童绘画的发展规律,为自主绘画打好基础。

四 总结

儿童绘画有其特殊性,剖析儿童心理、体验儿童情感、倾听儿童心声,同时添入正确的引导,让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挖掘儿童心里的 故事 ,让想象和快乐伴随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景芝.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

[2]桂景宣.学前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许凉凉.发展幼儿绘画创造力的教育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1)

摘要: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任何行为都有其身心发展的依据,只有把握幼儿绘画心理,才能给予适时、适当的有效指导。儿童绘画,首先应注意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掌握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心理变化,训练他们的认知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自觉自发性,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 方法 。

关键词: 儿童 绘画心理 认知

儿童喜欢画画,这是出自儿童自身生理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需要。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必须研究儿童绘画的心理与特点,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评价儿童画,也就难以辅导儿童绘画。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绘画应按儿童的年龄分为三个时期来研究:图式期6―8岁、写实倾向期9―11岁、写实期12岁以后(相对而言,有的会提前或退后)。因此,美术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绘画的心理与特点,训练他们的认知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自觉自发性,才能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一、绘画是儿童的一种认知方式

艺术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苏珊・朗格在强调艺术的价值时说,人了解世界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逻辑的推理方式,另一种就是艺术感知方式。儿童面对的是一个充满陌生感的世界,所以他们的求知欲望很强。但是由于他们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简单,经验少, 逻辑思维 能力较弱,而绘画能给他们更广阔和自由的想象和表现空间,因此,他们喜欢通过这种方式来认识和反映他的世界。

约翰・杜威在谈到美术的本质时说,艺术是一个生动而实在的例子,证明人能有意识,有意义地再现感觉、需求和冲动的统一以及生命活动的特征。意识的介入带来了规律、选择能力以及对素材的重新处理。所以它们永无止境地改变着艺术。但是,意识的介入及时地将艺术的思想变为意识的思想,这种思想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知识成就。

在杜威的眼里,艺术是一种赋予生命以活力的体验,它帮助一个成长中的机体表现自己的生命力;它使一个人上升到一定的情感高度,使他能够认识到艺术的体验是他生命中一件特别的事。

二、未知世界是儿童想象的空间

儿童比成人更喜欢画画,这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事实。不仅如此,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算得上是天才的艺术家,难怪成人们常常为儿童们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涂抹惊讶不已。经常有孩子的父母对我说,他们的孩子多么喜欢画画,画的画多么好看,因此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具备极高的艺术天赋。我相信这一定是真的。因为在教学中,我也常常被孩子们作品中的绚丽的色彩、大胆的线条和奇妙的构思所陶醉,我总是毫不吝啬地给他们以赞美之辞。

然而,我也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会逐渐减弱。原因是,他们对原本陌生的世界开始熟悉,当他们对眼前事物有了重新的认识之后,想象力就受到了约束。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将一滴墨汁滴在一张白纸上,拿给幼儿园小朋友看。小朋友们有的说是蝌蚪,有的说是天上的星星,……再拿给大学生看,都说那是一滴墨汁。这个实验正说明,人的客观认识往往限制思维的自由想象。远古人类想象天上有上帝和神灵,于是产生了那么多美妙的神话 传说 ,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再靠想象去描绘宇宙万物,而是用科技手段。课堂上,我的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民间搞剪纸艺术的老太太,以剪虎闻名,她剪的老虎形象夸张,生动可爱,被邀去一所大学讲学。校方出于好心带老人家去动物园参观老虎,因老人从未见过真老虎。结果观虎归来,老人再也剪不出来原来的那种生动可爱的虎了。可见,想象是建立在对未知事物的探求之上的,已知事物往往成为一种外在的干扰因素,阻碍人们的想象力。就像希腊人说的那样:知识始于惊奇,如果我们不再惊奇,也许就有知识停止进展的危险。

三、求知欲是儿童艺术兴趣产生的基础

儿童的认知欲望中存在着艺术兴趣产生的基础。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在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上。儿童没有见过的东西太多了,第一次见到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感到非常的新鲜。由于儿童的言语能力还不够完善,没有识字以前,形象思维和直观的形象感受是他们认识外界事物、形成概念的主要认知途径。我们发现,所有的儿童绘画都有一定的情节性。分析其中的原因可知:儿童的绘画带有一定的儿童语言的特征。儿童在没有获得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技能之前,只好用他们仅有的一点简陋的形象语言来表达他们天真的思想活动。儿童可能只会画一些简单的圆形或方形,但它能代表很多东西。它可以是太阳、苹果、房子、书等等。儿童画中的形象艺术语言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有了这样的艺术语言,他们就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形象模仿活动了。

儿童在他们自己的艺术活动中,使游戏增加了无穷的乐趣,他们从自己创造的形象中获得了最初的快感体验。儿童的这种幼稚的“艺术活动”,使他们得到了美的享受,并成为对造型艺术产生兴趣的基础,这种基础在儿童中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四、儿童艺术创造活动的自发性心理

儿童艺术看起来很幼稚,然而却具有成人艺术难以具有的独特性的形式、风格、想象力和创造性。正如康定斯基所说的那样:“儿童们直接从他们的情绪深入所创造的形式,岂不要比那些希腊的模仿者的作品更富于创造性吗?”那么,儿童为何能够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根据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儿童的这种艺术心理是先天就有的,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儿童身上,在儿童身上组成一个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它来自于遗传的大脑结构本身。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型。所谓原型,是指先天的固有的直觉形式,它具有经遗传而带来的多知觉与领悟的性质。那么,儿童之所以有那种独特而又共同的艺术心理,是因为他们都有独特而共同的原型。而原型的外显为原始意象,荣格认为,真正的艺术家是“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那么,儿童也可以说是真正的艺术家,因为他们是“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

儿童绘画时激动和快乐是成功的保证。儿童一旦迷上画画,根本用不着大人去督促,如果没有画完,谁喊他都喊不动,画到得意之处时,自己还会笑出声来,完全进入了角色,全身心沉浸在创作的激情里。当他完成大作以后,他会拿给大家看,希望大家和他同享成功的快乐。这时,别人的称赞对他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由于儿童的原始性绘画更接近艺术的本质,深受艺术家们的喜爱,也曾给许多艺术大师以艺术上的灵感启示。如马蒂斯、毕加索等人就曾从儿童艺术中汲取营养。但人们往往看到,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增多,他们身上的原始性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社会性、现实性和普遍性。追逐现代潮流渐渐成了他们现实的价值取向,他们离艺术的本质也就越来越远。著名美术教育理论家维克多・罗恩菲德说过: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受任何外界干扰,那么就没有必要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活动。任何一个儿童都会不受束缚地运用他根深蒂固的创造冲动,对他自己的表达方式充满信心。但是,艺术最终只为极少数人所掌握,而不是所有的人,尽管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因为我们在儿时都曾经是艺术家。

总之,把握儿童的绘画心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观察、解读儿童行为的水平。教师要运用实践性、客观性、科学性、教育性与群众性原则实地观察每一个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表现,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将观察到的儿童真实的、情境性的行为进行细腻的叙述。教师要把儿童作为观察记录的对象和主体,通过语言、行为、作品三种观察途径,了解幼儿情绪情感在绘画中的表现,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美]爱略特.W.艾斯纳著.张单等译.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美]H.加登纳著.李泽厚主编.兰金人译.艺术与人的发展.1988.

涂鸦方面有关论文范文集

篇一:信手涂鸦几时休 不管是平时出门逛街、散步,还是偶有兴致到各地旅游胜地游览,到处都可见到乱涂乱画乱张贴的文字或图画。看到干净漂亮的墙壁被画得惨不忍睹,看到历经沧桑的文物宝器被刻得不成样子,不知你是否会对这样的行为扼腕振叹,问一句:信手涂鸦几时休?还记得一中学生去国外旅游时在埃及文明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结果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影响甚大。我想说的是:这样的无知行为,影响的不仅是个人,丢的更是中国人的脸。如果人人都这样不懂文明,随手乱画,被污染的就不只是那棵树,那堵墙。这一巴掌狠狠地打在了所有中国人的脸上,作为文明古国公民,连爱护公物这最简单的文明都忘了吗?再回到中学生的身份。都说“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可某报社记者发现中学生校服上的涂画现象却尤为严重。原本整洁的校服彰显的是一个学校的特色文化,可如今却成了他们试笔的草稿或歌星签名炫耀的资本。真是可悲可叹。可悲的是,校服作为一个学校的象征,本是该校学生的另一张脸,乱涂乱画之后,这好比天真纯朴的一张婴儿脸被五颜六色的颜料涂抹得犹如妖怪,他们仍未发觉。可叹的是,在他们眼中画上各种喜欢的图画就成了时尚个性,殊不知真正的时尚个性绝不仅仅是一张图一幅画就能证明的,它应该是独特的情怀底蕴,那是富有内涵的显现,而不是表面功夫。除了校服上的涂画现象,我们再看看学校的课桌,还有图书馆里的公共图书等公物,乱涂乱画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学校明文规定要爱护公物,不能乱涂乱画,学生守则也有相同的规定。为什么读了十多年的书,连这些最基本的规则都无法遵守呢?有些同学觉得这是小事,学校哪管得那么多呢?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看似无伤大雅的小事,实际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再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既然是明文规定,不遵守就是违反规则,理应受到处罚。因为,要培养一个好的习惯需要漫长的时间,同样,要改掉不好的习惯也需要一个长期斗争的过程。现在在自己的课桌、校服上乱涂乱画,将来破坏的就可能不仅仅是自己,就如那在国外留下姓名的中学生,丢的是所有中国人的脸,影响的是国家的形象了。信手涂鸦,逞的是一时之兴,可毁的是你个人的形象,更是全体国人的形象。就让我们勇敢地举起手,理智地对它说再见!篇二:校服意识校服作为一种学生的身份象征,对于穿着者而言,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但如今,对于校服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服装,学生的观念开始转变,意识逐渐淡化。在这个张扬个性的时代,千篇一律的校服,似乎成为个性成长的约束。但毫无特色的校服无法包裹学生追求独特求异的内心,他们开始忘掉校服的意义,或是在校服上随意涂抹,或签上偶像的大名,或毫不在意绘上喜爱的图集。校服作为一种象征的形象,逐渐在学生内心淡化。不仅如此,由于对校服意识的淡化,几件破旧的被穿得脏乱的校服被弃掷在垃圾桶旁的现象常有出现,穿着校服而不顾形象肆意妄为的“个性”青年穿梭在人群,学生在轻视校服的同时,是否也忘记了自己的本分,忘记自己作为一个学生应有的作为?学生对校服的不敬只是一个缩影,更重要的是透过缩影看清这个社会。多少张人民币被肆意涂画,多少个英雄人物的画像或雕像不受敬重而遭到破坏,是彰显个性自由,还是忘记本分、逃避责任?越来越多的人为个性伸张正义,盲目地批判一切规则的约束,从所谓追求自由来掩饰内心对于责任的躲避,恶意地斥责那些维护社会秩序的正常规则。强调本分,强调制约,不是顽固的表现。无规矩不成方圆,缺少了规整的校服的学生必然会逐渐忘掉学习做人的原则;缺少受人尊重、践行规章制度的国家必然会因缺乏脊梁而无法支撑。主张个性,拒绝死板固然是好,是顺应这个张扬的时代的正当想法,但若盲目地追求个性,肆意踩踏原本“神圣”的规矩,必会从追求自我走向丧失自我。因此,对于“校服”这类约束自我品德修养的意识决不可淡化。“校服”带来的无限责任感的重量,是我们必须承担之重。不论国家、集体还是个人,都要不断警醒自己,在追着时代前行的同时,切勿忘记身上“校服”的重担,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修行,提升自己的品德。校服于学生,如规章于国家,必尊之敬之,方能前行。不断强化对于校服的意识,才能使自己的行为配得上身上的校服,这才是一个学生应有的风范,也只有这样,更多的个性魅力才会更好的释放。

儿童 画是儿童心灵的世界,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神圣和具有特殊韵味的词,而且也是大多数儿童的精神支柱。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儿童绘画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早在18世纪中期,卢梭认为:“儿童有他特殊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绘画是表达人们潜意识的直接工具。而往往未经修饰、纯粹的儿童画,是人类稚嫩阶段的一种天性流露,是儿童思想情感倾诉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情感 心理 绘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674-4810(2013)17-0167-02

一 提出问题

1.背景与意义

在儿童成长的道路研究和进行日常教学的时候,人们往往把重点放在知识的教授或游戏活动上。但随着研究范围的推广及深入,发现绘画活动在儿童的成长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儿童绘画是儿童纯真心态的自然流露,是他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视觉语言,它是人的生命早期阶段的行为产物,是儿童心理、情感、个性、创造能力的反映。只有正确认识儿童绘画,了解儿童绘画的形式与表现特征,给予孩子热情鼓励与正确恰当的引导,才能使儿童的潜能得以开发,天性得以发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才。一些研究学者通过儿童的绘画作品,能分析出儿童在某一年龄阶段中绘画与发展的关系,甚至从中了解到儿童的心理以及情绪状况。

2.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两种学说

第一种是20世纪中期美国儿童美术心理学家罗恩菲德提出的“直线型”发展模式。他提出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1)涂鸦期(自我表现最初阶段2~4岁),涂鸦是视觉 经验 和身体、手指肌肉动作协调的一种产物,反映其身心状态。(2)样式化前期(再现的最初阶段4~7岁),儿童尝试用绘画语言与外界沟通;在对外界的探索中不断寻求新的观念,所以使用的象征符号经常改变。(3)样式化期(形态概念的成立阶段7~9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终于发展出种种令自己满意的符号象征,这些符号会反复出现2~3年,称之为“样式”。(4)写实倾向的萌芽诞生期(9~12岁),这一时期的儿童力图发现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的真实联系。在绘画中,他们开始打破惯用模式,并注意到周围事物的细微变化。

第二种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艺术 教育 家、心理学家加登纳提出的“U型曲线”发展模式。他认为儿童早期的绘画表现处于“U”型的左高峰,之后跌到“U”型的谷底,这时若持续努力,就有可能达到“U”型的右高峰,成就完整的“U”型发展,但是一般人都只是“L”型的发展。

二 研究内容

1.绘画包含幼儿情感倾诉的语言

想要正确了解幼儿的绘画作品中的内涵,需要了解他们绘画的动机和他们所要表现的内容。每个孩子的语言发育过程不同,早讲话的不到一周就会牙牙学语,晚的孩子要快两岁才开始表达。但是当儿童还不会说话时,儿童执起画笔的时段早于语言发育的时间。当儿童能手执画笔后,也就意味着他们能记录自己生活中影响情绪、表达情感的事件了。让儿童在自由放松和谐的环境下,保持愉快的心情,拿起画笔,在空白的纸上画下所想所悟。绘画是幼儿最重要的自我表达方式,通过美术活动幼儿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及思想,每个幼儿绘画的表达方式、水平也不尽相同。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能外化人的内心素乱,倾听内心痛苦,从而使人获得解脱。我们常常发现,一心一意于创作的儿童常常会自言自语、哼唱……那都是他们沉浸在一个只有自己的世界里。

2.从绘画色彩的搭配观察儿童

罗斯·艾尔斯库勒和哈特维克曾提出儿童使用色彩的正常发展进程:早期暖色的使用占优势,以后才使用冷色。学前儿童能够通过色彩,直接表达情感、冲突等一系列心理状态。色彩是儿童情感生活本质以及情感强烈的最初表现。儿童幼年时期的绘画是无意识的,具有自主性的。在长期的绘画过程中,由于每个儿童性格迥异导致有些儿童养成了某种用色的习惯。有的儿童色彩狂乱,多有放荡不羁之感,这多半是小男孩所作;有的儿童色彩细腻,画面整洁,这多半是小女孩的作品。而此时,作为一个幼儿教师应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儿童创造一个美好的创作环境。在良好的环境中,积极地发展他们的艺术思维,并不机械地进行教育,而是因材施教,重视儿童的个性差异,让他们以自己的个性方向去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让他们去模仿一些名人的画卷。

3. 想象力 对绘画创作的影响

关注儿童画创作,引导儿童想象。法国作家雨果曾说:“没有一种心理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它是伟大的 潜水 者,科学到了最后阶段,就遇上了想象。”没有想象,什么都不会存在。想象是新形象的形成过程,想象的内容是否新颖,想象的发展水平如何,取决于原有的记忆表象是否丰富。多给儿童思想上、行为上的自由空间,让孩子们异想天开、天马行空也无可厚非。唤起孩子内心的好奇心,拓宽儿童的思维领域。我国教育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用粉笔在黑板上点了一个点,问刚入学的儿童这是什么,答案千奇百怪,无所不有,而面对中学生,他们只会一个一个往上累加语法成分。可见,许多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想象力被禁锢。因此,成人要与儿童多交流,激发其创作灵感,提高其表现欲望,活跃其思维,丰富其想象力。

* 指导教师:衢州学院教务处毛新斌

三 建议对策

1.品读儿童真实的感觉,给予积极的鼓励

绘画是无声的语言表达,在儿童用直接的语言无法表达或压抑自己不敢说的时候,通过他的画,我们能了解儿童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或看法,品读儿童的真实感受。鼓励儿童养成正确的习惯和积极的思想。

2.关注儿童创作,引导其进行想象

儿童的绘画过程中,不应只注重结果,而要关注整个的自主性创作过程,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和创作意图,选择适当的时机,因势利导和他们进行各种相关的体验,让儿童能更充分地理解他们的创作,并以积极、健康的情绪去进行自主性创作。

3.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帮助儿童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但又要防止过早地灌输高难度的专业技巧知识。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技巧,如不同作画工具的区别。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来丰富儿童的经验技能,让他们体验成功,并掌握必要的知识。但要注意防止过早地灌输高难度的专业技巧知识,以符合儿童绘画的发展规律,为自主绘画打好基础。

四 总结

儿童绘画有其特殊性,剖析儿童心理、体验儿童情感、倾听儿童心声,同时添入正确的引导,让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挖掘儿童心里的 故事 ,让想象和快乐伴随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景芝.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

[2]桂景宣.学前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许凉凉.发展幼儿绘画创造力的教育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1)

摘要: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任何行为都有其身心发展的依据,只有把握幼儿绘画心理,才能给予适时、适当的有效指导。儿童绘画,首先应注意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掌握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心理变化,训练他们的认知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自觉自发性,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 方法 。

关键词: 儿童 绘画心理 认知

儿童喜欢画画,这是出自儿童自身生理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需要。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必须研究儿童绘画的心理与特点,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评价儿童画,也就难以辅导儿童绘画。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绘画应按儿童的年龄分为三个时期来研究:图式期6―8岁、写实倾向期9―11岁、写实期12岁以后(相对而言,有的会提前或退后)。因此,美术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绘画的心理与特点,训练他们的认知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自觉自发性,才能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一、绘画是儿童的一种认知方式

艺术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苏珊・朗格在强调艺术的价值时说,人了解世界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逻辑的推理方式,另一种就是艺术感知方式。儿童面对的是一个充满陌生感的世界,所以他们的求知欲望很强。但是由于他们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简单,经验少, 逻辑思维 能力较弱,而绘画能给他们更广阔和自由的想象和表现空间,因此,他们喜欢通过这种方式来认识和反映他的世界。

约翰・杜威在谈到美术的本质时说,艺术是一个生动而实在的例子,证明人能有意识,有意义地再现感觉、需求和冲动的统一以及生命活动的特征。意识的介入带来了规律、选择能力以及对素材的重新处理。所以它们永无止境地改变着艺术。但是,意识的介入及时地将艺术的思想变为意识的思想,这种思想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知识成就。

在杜威的眼里,艺术是一种赋予生命以活力的体验,它帮助一个成长中的机体表现自己的生命力;它使一个人上升到一定的情感高度,使他能够认识到艺术的体验是他生命中一件特别的事。

二、未知世界是儿童想象的空间

儿童比成人更喜欢画画,这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事实。不仅如此,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算得上是天才的艺术家,难怪成人们常常为儿童们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涂抹惊讶不已。经常有孩子的父母对我说,他们的孩子多么喜欢画画,画的画多么好看,因此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具备极高的艺术天赋。我相信这一定是真的。因为在教学中,我也常常被孩子们作品中的绚丽的色彩、大胆的线条和奇妙的构思所陶醉,我总是毫不吝啬地给他们以赞美之辞。

然而,我也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会逐渐减弱。原因是,他们对原本陌生的世界开始熟悉,当他们对眼前事物有了重新的认识之后,想象力就受到了约束。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将一滴墨汁滴在一张白纸上,拿给幼儿园小朋友看。小朋友们有的说是蝌蚪,有的说是天上的星星,……再拿给大学生看,都说那是一滴墨汁。这个实验正说明,人的客观认识往往限制思维的自由想象。远古人类想象天上有上帝和神灵,于是产生了那么多美妙的神话 传说 ,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再靠想象去描绘宇宙万物,而是用科技手段。课堂上,我的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民间搞剪纸艺术的老太太,以剪虎闻名,她剪的老虎形象夸张,生动可爱,被邀去一所大学讲学。校方出于好心带老人家去动物园参观老虎,因老人从未见过真老虎。结果观虎归来,老人再也剪不出来原来的那种生动可爱的虎了。可见,想象是建立在对未知事物的探求之上的,已知事物往往成为一种外在的干扰因素,阻碍人们的想象力。就像希腊人说的那样:知识始于惊奇,如果我们不再惊奇,也许就有知识停止进展的危险。

三、求知欲是儿童艺术兴趣产生的基础

儿童的认知欲望中存在着艺术兴趣产生的基础。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在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上。儿童没有见过的东西太多了,第一次见到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感到非常的新鲜。由于儿童的言语能力还不够完善,没有识字以前,形象思维和直观的形象感受是他们认识外界事物、形成概念的主要认知途径。我们发现,所有的儿童绘画都有一定的情节性。分析其中的原因可知:儿童的绘画带有一定的儿童语言的特征。儿童在没有获得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技能之前,只好用他们仅有的一点简陋的形象语言来表达他们天真的思想活动。儿童可能只会画一些简单的圆形或方形,但它能代表很多东西。它可以是太阳、苹果、房子、书等等。儿童画中的形象艺术语言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有了这样的艺术语言,他们就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形象模仿活动了。

儿童在他们自己的艺术活动中,使游戏增加了无穷的乐趣,他们从自己创造的形象中获得了最初的快感体验。儿童的这种幼稚的“艺术活动”,使他们得到了美的享受,并成为对造型艺术产生兴趣的基础,这种基础在儿童中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四、儿童艺术创造活动的自发性心理

儿童艺术看起来很幼稚,然而却具有成人艺术难以具有的独特性的形式、风格、想象力和创造性。正如康定斯基所说的那样:“儿童们直接从他们的情绪深入所创造的形式,岂不要比那些希腊的模仿者的作品更富于创造性吗?”那么,儿童为何能够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根据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儿童的这种艺术心理是先天就有的,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儿童身上,在儿童身上组成一个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它来自于遗传的大脑结构本身。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型。所谓原型,是指先天的固有的直觉形式,它具有经遗传而带来的多知觉与领悟的性质。那么,儿童之所以有那种独特而又共同的艺术心理,是因为他们都有独特而共同的原型。而原型的外显为原始意象,荣格认为,真正的艺术家是“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那么,儿童也可以说是真正的艺术家,因为他们是“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

儿童绘画时激动和快乐是成功的保证。儿童一旦迷上画画,根本用不着大人去督促,如果没有画完,谁喊他都喊不动,画到得意之处时,自己还会笑出声来,完全进入了角色,全身心沉浸在创作的激情里。当他完成大作以后,他会拿给大家看,希望大家和他同享成功的快乐。这时,别人的称赞对他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由于儿童的原始性绘画更接近艺术的本质,深受艺术家们的喜爱,也曾给许多艺术大师以艺术上的灵感启示。如马蒂斯、毕加索等人就曾从儿童艺术中汲取营养。但人们往往看到,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增多,他们身上的原始性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社会性、现实性和普遍性。追逐现代潮流渐渐成了他们现实的价值取向,他们离艺术的本质也就越来越远。著名美术教育理论家维克多・罗恩菲德说过: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受任何外界干扰,那么就没有必要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活动。任何一个儿童都会不受束缚地运用他根深蒂固的创造冲动,对他自己的表达方式充满信心。但是,艺术最终只为极少数人所掌握,而不是所有的人,尽管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因为我们在儿时都曾经是艺术家。

总之,把握儿童的绘画心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观察、解读儿童行为的水平。教师要运用实践性、客观性、科学性、教育性与群众性原则实地观察每一个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表现,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将观察到的儿童真实的、情境性的行为进行细腻的叙述。教师要把儿童作为观察记录的对象和主体,通过语言、行为、作品三种观察途径,了解幼儿情绪情感在绘画中的表现,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美]爱略特.W.艾斯纳著.张单等译.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美]H.加登纳著.李泽厚主编.兰金人译.艺术与人的发展.1988.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