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五境界周溯源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依此引申,作为学问载体的文章(包括部分文学作品),是否也有境界之别呢?在笔者看来,亦可大致分为五重境界。 第一境界,准确明白。把要说的事、要讲的理,说准确、讲明白,做到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语言通畅,让读者一看就懂,尽量避免字词孤僻而难认、句子太长而难读、语意杂糅而难懂的现象。准确明白是文章的基本境界,也是起码要求。就拿人们常见的新闻报道来说,更应如此。如果一则新闻“五个W”(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不准确明白,传达的信息有误差,社会反响便会大相径庭。现在有些论文难读、难懂,莫非思想太深奥?不一定,往往是表达没有到位。常言道,真理是朴素的,“是真佛只说家常话”。即使是深奥的思想,也可深入浅出,于浅中见深,平中见奇。据统计,《毛泽东选集》四卷只用近3000个常用汉字,而博大精深的毛泽东思想却表述得明白易懂。语言的明确源于思想的明确,思想的明确必然要求表达的明确。那种认为文章越难懂,说明越深奥、越有学问的看法是片面的。高尔基说得对:“世界上没有不能用简单明了的话语来表达的事物。”(当然,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论著除外)问题在于作者是否有这样的追求,是否肯下工夫。 第二境界,生动形象。行文力避呆板、老套、概念化,要用鲜活动感的语言,不仅把事与理说得准确明白,而且绘声绘色,让人读起来有兴致,有美感,如沐春风,如饮甘醇。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生动形象就是要求有文采,讲究形象思维,善比喻、会用典,还有点浪漫幽默。如李白写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得活灵活现,令人过目不忘。《苟子·王制》中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因形象地揭示了君民之间的辩证关系而常被引用,提醒执政者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就拿写作讲,乔梦符提出“凤头、猪肚、豹尾”六字,谢榛主张“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因比喻贴切,形象生动,而成为经典之论。民歌、民谣、民谚,之所以家喻户晓,人们喜闻乐见,关键在其生动形象,活泼风趣。如汉乐府民歌《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一连五个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我”对爱情的忠贞执著,海誓山盟,动人心弦。 第三境界,简洁凝练。用较少的文字说明较多的内容,用较短的篇幅讲清较复杂的事理,论题集中,不蔓不枝,篇无闲句,句无闲字,干净利索,像金刚石,体积小,密度大,硬度高。莎士比亚说:简洁的语言是智慧的灵魂,冗长的语言则是肤浅的藻饰。恩格斯指出: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 中国自古有“惜墨如金”之训,追求简洁凝练是历代文章名家的传统,“意则期多,字惟求少”,不烦冗,无疏漏,“文简而意周”。欧阳修名作《醉翁亭记》,开篇一句“环滁皆山也”,即是典范。广为流传的《古文观止》,收文222篇,无一不是咫幅容千里、尺水兴波澜的凝练之作。在王充看来,“文贵约而旨通,言尚省而趋明。辩士之言要而达,文人之辞寡而章。”梁启超认为:“大凡文章以说话少、含意多为最妙”,贵在“简洁”。鲁迅主张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黄宗象将其书房取名“惜字斋”,追求的就是简洁凝练。 有人视简洁凝练为一种风格,其实更是一种功力。倘若没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较强的文字能力,就很难做到提纲挈领,高度概括,避免芜杂,一语破的。鲁迅晚年的杂文,大都千字左右一篇,短的仅几百字,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回味无穷,正是源自他文学家兼思想家的底气。成语、格言、警句是浓缩的精华,是简洁凝练的极品,若无深刻的识见,非经千淘万漉,是得不到的。 文章的价值主要取决于思想,不在于字数。巨著并非皆长篇。《论语》只有12700多字,《孟子》只有35000多字,而《老子》不过5000言。显然,它们成为传世经典,是因其思想而非因其篇幅。传世名文多短篇。既要能做长篇巨匠,更要能做短章圣手。当今信息化时代对短文的期待更迫切,无论是大事情还是大道理,都应写得短些、实些、精些,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最精彩的内容。当然,那些题材重大、内容丰富的文章,该长还得长。但是,即使是非长不可的著述也要力避冗章、冗句、冗字。应切记歌德的忠告:“不要把时间、才力和劳动浪费在空洞、多余的语言上。” 第四境界,质朴自然。不矫揉造作,不故弄玄虚,不佶屈聱牙,“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文从字顺,平淡清淳。如“满招损,谦受益”;“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等,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但质朴自然并非拒绝雕饰,而是雕饰之后又不露痕迹,是饱经历练而臻于炉火纯青,是“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自然天成,但一个“绿”字,却是经过“到”、“满”、“入”、“过”等数易而后得之,最终达到《庄子》所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境界。鲁迅在《故乡》结尾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毛泽东在与黄炎培的“窑洞对”中说:我们已经找到跳出历史兴亡周期律的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几句平常话,哲理却深刻。正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苏东坡总结写作的经验和规律,指出:“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色彩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美国诗人惠特曼也以质朴为高境界,他说:“艺术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卓越和文字光彩的焕发,全在于质朴。没有什么比质朴更好的了。”王国维断言:“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验诸事实,大抵如此。 第五境界,创新出彩。一篇好文章,重要的标准是义理创新,“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无疑,这种创新出彩,是合乎民众的期盼与时代的召唤,是对社会事物认识的深化,对客观规律的揭示,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破解,是科学新命题的提出,是对真善美的发现与褒扬,对假恶丑的识别与鞭挞,是针砭时弊,匡谬纠错,扬弃超越。决不是扭曲事实,妄想臆说,诡辩忽悠。有创见新意之文,为文明长河贡献了真理的颗粒,被人乐道而传播。特别优秀者则被奉为经典,流芳百世。 文章自古贵创新,创新是高境界,也是必要要求。“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力主文章必须创新,“惟陈言之务去”。祖莹提出:“文章须自出机抒,成一家风骨”。戴复古主张:“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郑板桥尤喜简洁凝练与创新出彩,由衷地赞美:“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创新出彩,可表现在各个方面,如词句、观点、方法、表述、结构、体裁风格、学派、理论体系,等等。“动人春色不须多”。一篇文章创新出彩、形成亮点之处,可能就一两个警句,几十个字;一部著作,做出贡献、被人称道引用的,可能就一两个独到的观点。有了它,就能使文章亮起来,让人开卷获益,爱不释手。如《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腾王阁序》中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阿房宫赋》中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等等。近年来主流媒体和学者的文论中,也出现一些新亮点,为人们喜闻乐道。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最大的忧患是没有忧患意识,最大的问题就是对问题缺乏警觉”;等等。创新出彩宛如闪光的“宝塔尖”,而塔尖则需要坚实的塔基、塔身来支撑。正如谭友夏所说:“一篇之朴,以养一句之灵;一句之灵,能回一篇之朴。” 义理创新大致有四种形式,一是开新域——— 从头说,二是改旧论——— 重新说,三是有发展——— 接着说,四是分取舍——— 扬弃说。文以意为主,意为文之魂。杜牧指出:“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李渔认为:“欲望句之惊人,先求理之服众”;“意新为上,语新次之,字句之新又次之”;“意新、语新,而又字句皆新,是谓诸美皆备”,乃为上乘之作。(原载《红旗文稿》,作者:求是杂志社文化编辑部副主任、编审、博士)
1954年11月生于河南省郑州市,祖籍安徽省太湖县城关镇。中医主任医师,早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医疗系。1973年开始行医至今,经治疗的患者好转和治愈者不可胜数。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也不管是中央领导、各界名人,还是基层干部、普通百姓,都一视同仁,认真救治。主要事迹和学术思想被载入《中国当代中西名医大辞典》、《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人才辞典》,《中国人才世纪献辞》、《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华人物大典》、《中华人物家教大辞典》、《中华精英大全》、《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世界名人录》、《世界华人英才录》、《东方之子》、《国医年鉴》等二十余部大型工具书中。并被国家、省、市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一百多家省市电视台报道,还在2003年6月《世界人物·新名流》大型月刊、2005年10月国家级大型画报《中华英才·半月刊》、2005年18期《红旗文稿》(求是杂志社主办)、2008年3月3日《香港商报》两会特刊、2010年11月5日《中国中医药》报海外版等报刊上登载。
《求是》不是出版社,是杂志社。其前身是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杂志《红旗》,半月刊,1958年6月1日于北京创刊,1988年6月停刊,7月1日正式创刊,易名为《求是》杂志。 《求是》的刊名是由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题写。 《求是》杂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官方刊物,是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担负着全面系统地宣传贯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全面系统地宣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整准确地宣传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促进党的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任务,是党中央指导全党全国工作的重要思想舆论工具,是党在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阵地。
红旗杂志改求是不仅仅是改了名,还把原来的红字黑拼音改成黑字红拼音。这和人民公社改乡是一个目的吧
卫星上天,红旗落地。
人民日报在文化革命年代,也大量发表批判帝国主义修正主义的文章说,为什么不改人民日报的名字?求是杂志还应该改委红旗,我们应该高举红旗,我们国旗市红的,我们有红旗牌轿车,所以红旗杂志还应恢复。
宋鲁郑,1969年出生于河南郑州,祖籍山东滨州。1993年获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士文凭。至1999年工作于山东滨州发展与改革委员会。1999年被评为滨州第一届青年藏书家。2000年赴法。获里尔高等商业学院硕士学历。现任旅法山东同乡会副会长、巴黎文化沙龙秘书长、旅法中国同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法国《欧洲时报》时事撰稿人。国际政治与两岸关系是主要方向。四次应邀访问台湾,并参加2008、09年大选观察团。两次访问凤凰网北京总部,包括接受视频采访一次。在法国两次应邀参与凤凰电视政论节目。在西方国家抨击中国此起彼伏的喧嚣中,这位旅居法国、不拿国家俸禄、本职为商人的宋鲁郑,凭着对中国天然的热爱和对中国未来的信心,每天都挤出时间敲击键盘,以几乎一天一篇文章的速度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时事评论,纠正对中国的偏见,回击对中国的指责,介绍中国的发展进步。宋鲁郑捍卫中国国家利益的鲜明立场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注意,法国《欧洲时报》、美国《侨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海外媒体,国内《人民日报》社旗下的《人民网》、《求是》杂志社旗下的《红旗文稿》、新华社旗下的《国际先驱论坛报》、《参考消息》,以及《北京日报》、《广州日报》、《华商报》等,经常就国际政治中有关热点问题向其约稿或转载其博文。2004年11月3日宋鲁郑应邀访问山东菏泽学院。法国雷恩高等商务管理学院院长Robert先生、教务处长Mauvoisin女士,在旅法山东同乡会副会长宋鲁郑的陪同下,率40余名学生来山东菏泽学院进行友好交流。2008年3月17日宋鲁郑应台湾“中国青年团结会”的邀请,作为海外华人亲临现场观摩台湾大选。2008年3月29日宋鲁郑参加了由部分来自海峡两岸的旅法学人在巴黎举行的座谈会。探讨如何回应西方偏见,拨开西藏迷雾,表达华人声音。首先,是对于西藏历史的澄清。毕业于法国里尔商业高等学院的宋鲁郑向大家系统介绍了西藏的历史,认为自从元代起,历经明、清、民国到新中国,西藏始终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政府对于西藏的主权清晰明确,没有任何争议。来自台湾地区的学者也补充说,在西藏的归属问题上,台湾岛内也是和大陆中央政府完全一致的。 2008年4月23日宋鲁郑出席了临沂人民医院与法国ARGENTEUIL医院在陶然居大酒店签署合作意向书签字仪式,正式拉开了双方合作交流的序幕。法国ARGENTEUIL医院副院长朗戴先生及夫人,旅法中国同乡会副会长、旅法中国同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宋鲁郑,临沂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卢廷祥,临沂市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刘沂及我院党委书记、院长尹传贵,副院长衡雪源等出席了签字仪式。仪式由衡雪源主持。2008年5月9日宋鲁郑陪同法国Wesford企业管理和贸易高等学院副院长Alain Sombardier访问济南大学,蔡先金副校长在办公楼九楼会议室亲切会见了来访的法国Wesford企业管理和贸易高等学院副院长Alain Sombardier及旅法山东同乡会副会长宋鲁郑一行。2008年8月11日宋鲁郑应邀接受凤凰卫视视频采访。栏目:凤凰全球连线话题:南奥塞梯冲突宋鲁郑观点:格鲁吉亚并非主导国家2008年10月11日宋鲁郑应邀出席巴黎学联在使馆教育处礼堂举办了一场以《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 》为主题的时政座谈会。邀请来的四位嘉宾文汇报记者郑若麟、联合国口译专家胡克敏、时政评论员宋鲁郑以及巴黎一大法学博士李鎨澄,与在座的百多名留法学子共同了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心得。 2009年1月7日宋鲁郑应邀接受凤凰卫视视频采访。栏目:新闻大破解 话题:中法关系 宋鲁郑观点:中法关系有4要素 与法美关系互逆2009年10月25日宋鲁郑到机场迎接山东省侨务访问团。访问团抵达巴黎,开始对法国进行为期4天的访问。旅法山东同乡会副会长宋鲁郑到机场迎接。随后,访问团拜访了旅法山东同乡会,与部分侨胞代表进行了座谈。 2009年11月宋鲁郑应邀作为海外华人亲临现场观摩台湾县市长选举。2010年5月20日宋鲁郑应山东省侨办的邀请,率领法国山东协会(前旅法山东同乡会)参加海外华商、博士行活动。这几乎是每年都有的活动,但对宋鲁郑来说却是第一次以“时事评论员”的身份参加。一路之上,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高校或者企业,倒也都找到不少共鸣者。特别是《比较政治:中国的制度模式何以优于西方?》一文获得相当关注和赞同。2010年5月23日宋鲁郑赴淄博职业学院进行了学术交流。山东淄博市侨办主任王明智、市高教办主任王济雨陪同法国山东协会会长赵云鹏、副会长宋鲁郑、秘书长黄冠杰一行赴淄博职业学院进行了学术交流。 2010年5月30日宋鲁郑应乌有之乡大讲堂邀请为网友们奉献了题为:西式民主能够化解中国的困局吗?——从法国大革命的故乡看中国的政治改革的精彩讲座。2010年6月11日宋鲁郑应邀在山东潍坊学院做了《西式民主能够化解中国的困局吗?》----从法国大革命的故乡看中国的政治改革的演讲,现场均为该校政治系和历史系学生。2010年7月13日宋鲁郑应邀接受了滨州日报社的专访,本次专访题目为《滨州人宋鲁郑:在法国国民议会上解读中国崛起之战略》。 2010年10月4日宋鲁郑应邀接受了凤凰卫视的采访,就欧盟与中国的关系、贸易、人民币汇率等问题表达了看法。2010年11月20日宋鲁郑应邀做为时事评论员的身份去台湾观摩五都选举。2011年1月16日宋鲁郑的博客被评选为《博联社2010年度十大博客》之一。“腾龙竹业杯”实名网络2010博联社十大博客颁奖会,在浙江龙游隆重举行。2011年2月17日宋鲁郑应邀出席在巴黎众议院Colbert大厅举行的以《中法可持续发展论坛》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以旅法知名时事评论员的身份发表了演讲。 2011年9月2日宋鲁郑应《社会观察》杂志邀请,参加了在上海由春秋综合研究院、观察者网与《社会观察》杂志主办的“默多克是怎样炼成的”研讨会。并发表了《中国为什么反对西方的新闻自由》一文。
省部级别。根据调查显示《求是》杂志社是中共中央直属事业单位,级别是省部级,红旗文稿杂志社社长同样属于省部级别,红旗文稿杂志创刊于1964年,是由求是杂志社主管,面向发行的的北大期刊。
本书从“思想的力量——深化伟大思想学习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精神动力,党性的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方法的力量——运用群众路线思想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工作的基本遵循,行动的力量——践行‘四讲四有’新标准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终身追求”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党员干部思想力量、党性力量、行动力量的源泉及工作的方法,这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认清自身的力量所在,不断提升执政能力,具有实际的指导价值,是一部党组织加强党员的能力建设、党员提升自身能力素质的指导用书。作者:马文,现任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巡视员、北京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是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军事公文写作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有:《新的历程》《基层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方法》等。2.《共产党员如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本书系统论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总结提出了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要途径和具体着力点,对广大党员干部准确把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内涵,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内在动力,具有非常实用的学习参考价值。作者:吴黎宏,作家,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理事,曾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综合工作处处长,从事哲学和行政管理学研究工作多年。出版著作有《做合格的领导:中国古代官德概要》《中华传统官德修养》等。3.《幸福论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初心和使命》本书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中心主题展开,系统讲述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同人民群众一道,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作出的不懈努力,以及在这一壮阔历史图景中,党始终作为人民幸福生活缔造者与维护者所承担的历史重任与使命担当。本书以史实为依据结合新时代新思想进行论述和展开,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全党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学习本书,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旗帜鲜明讲政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不懈奋斗。作者:顾保国,复旦大学政治学硕士、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任红旗文稿杂志社社长。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宏观经济理论、现代企业理论等。出版《中国社会变迁中的经济问题研究》《怎样当好新时代支部书记》等多部著作。
我感觉红旗与求是本来也没有联系,所以他们的也就没有区别吧,区别找不到。有一种情况也是有联系的,红旗杂志是求是杂志的前身。
1958年6月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理论刊物《求是》的前身《红旗》杂志创刊。1988年6月16日《红旗》杂志停刊。1988年7月1日,《求是》杂志正式创刊。《求是》的刊名是由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题写。
文学史上最开心的事就是将《红旗》改为了求是,将那些红色恐怖饿殍遍地的时代还原了真相了
人民日报在文化革命年代,也大量发表批判帝国主义修正主义的文章说,为什么不改人民日报的名字?求是杂志还应该改委红旗,我们应该高举红旗,我们国旗市红的,我们有红旗牌轿车,所以红旗杂志还应恢复。
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丛书不是年刊,书由专人编纂而成。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丛书由红旗文稿杂志社社长顾保国、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授崔友平主编,集合了杂志社、中央编译局以及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研究员等,历时一年多完成。
笔名紫然,金华市作协会员。先后有小说、散文几十余篇在当地和全国各大报刊、杂志、书籍发表,并多次获征文奖。其中小说《清柔的月光》收入《跨世纪青年作家诗文精萃》,小说《回归》获全国精短文学征文大赛三等奖。曾被《浙江青年报》副刊聘为特约撰稿人。2010年出版小说、诗歌、散文集《无以名状》。 写作之余还酷爱绘画,系金华美协会员,兰溪美协理事。书中30余幅插图均属作者之笔。 陈静作品1―― 北窗 (短篇小说) 夜,拉开了一张黑色的网,缠绵阴郁的细雨一直弥漫着整座城市。 北窗。 两道狐疑的目光,隐在某栋楼充满预谋的褐红色窗帘刻意闪开的一线缝隙里。 对面,不知何时起,那扇永远麦黄色的窗,突然龇牙咧嘴。 失却温度的阳台,笔直伸出一根空荡寂寥的晾衣竿,尖锐、锋利,直戳伊的心口窝。这个突如其来的孤立、霸道、杀气腾腾的姿势,仿佛永远不想改变。 伊的胸口开始莫名其妙、怪里怪气地疼。 伊在脑子里一遍遍地幻想、编织着对面人去楼空、符合小说中的一系列故事情节。夜半,伊常常听到玻璃碎裂的声音,常常看到一个模糊的成熟女人的身影。这女人披头散发,赤着脚,涂着黑色指甲油,趿着一双藕色软底拖鞋,在龟裂的红木地板上,轻声轻气地走过来,走过去。 严重的失眠使得伊神经高度亢奋…… 哽咽的风裹着细雨扯着伊的耳朵,经过一条闪着湿漉漉寒光、叠着神秘图案的鹅卵石幽径,忽忽悠悠向对面飘去。 一扇划痕累累的门,一把锈迹斑斑的锁。在伊的暗示下,门豁然洞开。 伊异常的兴奋,躁动,仿佛里面有数不清的秘密在召唤,早已潜伏在伊口袋里的同样兴奋的手电筒“唰”地亮了。 伊蹑手蹑脚,拖着自己的影子,跟着那束苍白的光,游魂似地闪了进去。 一股子腐朽的霉味呛鼻而来,伊忍住想呕的念头。仓皇中,伊被什么东西绊了个踉跄,低头一看,一堆灰暗的旧衣服,躺在地上暗自喘息。 绕过这摊衣服,有一只木头椅子,朝着伊无奈、委屈地跪下了一只脚。 那束固执的光带着屏息凝神的伊进了卧室。伊首先警觉地看了看门背后,一把长金属柄的黑伞斜倚在墙角,暗含攻击侵略性。鞋柜里堆满男男女女的烂皮鞋,张着黑洞洞的嘴,不知述说什么语言。 卧室正中央,一张光秃秃的大床。床头柜上,一本落满尘埃的日历簿,日子定格在了1990年12月22日,冬至。“冬至”,这两个字上面用红笔画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圆圈。伊久久盯着这个血红的圈圈,眼睛里闪烁出柠檬色的火焰。 那束光接着又钻到了床底下。伊大为惊愕,竟然躺着那双非常眼熟的藕色软底拖鞋!恍惚中,两只涂着黑色指甲油的脚丫慢慢伸进了拖鞋,然后从床底下悄无声息地走了出来,一丝凉飕飕的鼻风轻轻拂在伊的后脖颈上。 伊心跳加快,手心微微出汗。伊听见几声沉闷的干咳从自己的嗓子眼里冲了出来,撞进四面林立的死灰色粉墙。 雨,越下越大,听起来像某种虫子发出的啮咬声。伊越来越兴奋,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欲望在奔腾灼热的血液里涌动起来。伊清晰地感到那颗孤独的心脏在无规律地亢奋跳动。这里的一切越来越与想象相吻合!伊的嘴角浮现出一丝得意的冷笑。 伊慢慢靠近依墙而立的那只咖啡色衣柜,伸出手稍稍犹豫了片刻,陡地一把拉开门,里面空空荡荡,唯独挂着件一股血腥味的不知什么野兽毛的长大衣,似乎还散发女主人的余温。伊伸出中指和食指,在毛衣上面轻轻捋了一下,那毛哗啦啦下雪般纷纷往下掉,瞬间就露出了里层白里泛红的皮肉。伊一阵恶心,连忙关紧衣柜门。 飘忽的光进了洗手间。裂痕衰败的镜子里出现了伊残缺不全的脸,陌生得像碰到了鬼。伊的视线落到化妆台上,一截折断的玫瑰红唇膏,旁边一只孤零零的漱口杯,插着一支卷了毛的粉色牙刷。 游移的光闪进了厨房。操作台上,一把裂柄的菜刀,透着幽幽的寒气。一条麻编绳子,打了个吊死鬼的结。角落里一堆灰烬,潮湿而冰冷,用指尖一划拉,灰烬立刻扭动起来。伊目瞪口呆,这堆活起来的灰烬竟还原显出了七个字“活着是一个问题”。这里发生过自杀?抑或他杀?伊被这间屋子里的这些不明不白、诡异神秘的东西刺激得浑身颤抖起来,每一个毛孔都滋生出一种鬼鬼祟祟的危险探秘的快乐。 伊正沉浸在这种从未有过的独特体验中,隐约听见背后发出微弱的似有似无的怪异的声音。伊转过身去,顿时毛骨悚然,先前瘫软在地死尸般的那堆旧衣服全站了起来,互相勾肩搭背,手舞足蹈。 伊大叫一声,向后退去,回音四处乱窜。 那堆没头没脸没四肢的衣服疯狂扭动着,朝伊凶狠地扑了过来。 魂飞魄散的伊从裸露的阳台飞了出去,分明听见那根直指北窗的晾衣竿一声重重的叹息。 北窗。 蓄谋已久的褐红色窗帷猛地抖动了几下,渐渐归于平静。 某一天。 北窗。 开裂的墙缝里,突然疯长出了一大片青苔,满溢苦痛而奇怪的浓绿。 伊看见,二楼那个戴眼镜的瘦个子男人,亮光光的秃头伸进路边的邮绿色垃圾桶,紧跟着,一只右手也伸进去了,然后,不知从里面扒出点什么东西,迅速装进左手早已准备好的黑色塑料袋里,接着扶了扶眼镜框,贼头贼脑左右瞄了一眼,扬长而去。 过了会,一楼那个头发花白的老女人,端着一只畚箕,停在垃圾桶旁。她从口袋里摸出盒火柴,点燃了畚箕里的一叠写着什么东西的纸。火苗吞吞吐吐,一缕黑烟随着小风袅袅升腾,慢慢入侵了伊的北窗。 伊眨眨眼,弹簧似地弹了起来,夺门飞奔而下。 伊将垃圾桶倒扣过来,拣了根树枝条,一点一点划拨着。 伊记不起前一刻自己写了几张纸,只记得随手揉皱了好几个纸团,又随手丢进废纸篓里,然后倒进了这只邮绿色的垃圾桶。 伊断定,是二楼的四只眼秃头拣走了自己的秘密。而且,秃头必定会在夜深人静之时,镜片后面的那对鼠眼凑在昏黄的灯下,一点一点展开那些皱巴巴、脏兮兮、带着腐酸味的一个个纸团,鬼鬼祟祟捣腾那些属于伊的隐私,然后喃喃呓语,窃窃发笑,再然后一传十,十传百…… 伊十分的懊悔,恼怒,惶惶不可终日,整夜整夜的失眠。 墙上那只祖传的老掉牙的挂钟,在黑暗中衰弱沙哑地敲了十二下,当最后一响落地时,电话铃拔地而起。 伊抓起话筒,对方没有声音,只有微微的有点发烫的喘息声。伊判断出是个男的,而且就是二楼的四只眼秃头。 无声的电话反反复复响着,伊那张扭曲的脸涨得通红,呼哧呼哧喘着粗气,光着脚板从卧室到客厅,从洗手间到厨房四处乱窜,嘴里还时不时地尖声怪叫。 电视镜头里出现了一把锋利的剪刀。伊的眼角一抽搐,操起剪刀,满腔仇恨地切断了电话线。终于,室内恢复死一般的寂静。 伊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两只一直处于神经质眨动的眼睛,直勾勾地盯住了写字台中间那只带锁的抽屉。 抽屉里堆满乱七八糟的日记本和纸片,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满载沉重、炽热的秘密和隐私。伊想,这些东西留着会让自己心神不宁,忧心忡忡,将来指不定会落入谁之手。抽屉向来是招贼的,尤其是上锁的抽屉。 于是,伊七颠八倒地捣弄那些白纸黑字,然后将它们统统搬进了一只铁锅,点燃。火苗突地蹿起,照亮了伊泛着红光的兴奋的脸,伊感觉非常的痛快淋漓。 这把火,一直烧到天亮。 伊一直蹲在这只盛满灰烬的铁锅前,偶尔发出一两声干瘪的呻吟,偶尔自言自语,偶尔吃吃地笑,偶尔低低地啜泣…… 一大早,伊端着畚箕下楼去倒灰烬。在二楼的楼梯拐角处,与四只眼秃头撞了个正着。 伊发现,秃头今天格外的亮,躲在镜片后面的那对布满血丝的小眼睛一眨一眨,冲伊诡然一笑。伊头皮发麻,张了张嘴,想说出点什么,可最终吐不出一个字,眼睁睁看着这个令自己咬牙切齿的背影消失得一干二净。 伊无奈又无措,在楼梯上混乱地攀爬,觉得每只猫眼里都射出一道怪异的目光,灼得周身不自在。 …… 午夜,无边无际的浓雾笼罩着这座城市。 秃头毫无预兆地、痛痛快快地活着。 昏黄的灯下,秃头举着放大镜,红光满面、兴奋地捣腾那些从垃圾桶里拣来的伊的秘密。 四周,异常的静。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骚动不安的气息,预示着将要发生点什么。 这时,时机成熟。伊安排一个不知性别的蒙面杀手,从半掩的窗户潜了进去,没等秃头抬头,神不知鬼不觉的一下,一切都消失了。 带着秃头体温和垃圾酸腐味的皱巴巴纸片,重新回到伊的手中。 浓雾中,秃头的轮廓渐渐定格成一张黑白相片…… 北窗的侧面。 一条蜿蜒曲折伸向天尽头的铁轨,一列夜行车风驰电掣飞过,把伊的幻想碾得粉碎。 那是个非常奇异的一天。 下了数不清多少日霏霏细雨的天,突然间放晴,阳光从云端里喷薄而出,格外的灿烂、亮丽、妩媚。 北窗。墙缝里那一大片疯长的浓绿的青苔,忽然毫无理由地、一夜间统统枯死了。褐红色窗帘也不见了,新换上了一面湖水绿帘子。 对面。阳台上那根戳人心窝的晾衣竿,终于收起了杀气腾腾的姿势,披上了五颜六色的衣服,迎风飘飘荡荡。那扇龇牙咧嘴的空窗子,又重新泛起了麦黄色的波浪。 这座城市,这栋楼,也许,早已习惯了自言自语。 (文/陈静) 陈水河整理于下午
从小,她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她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践行着自己的诺言。一、英语教学,开启梦想之门初登讲台之时,还是那个“哑巴英语”的年代,英语就是背单词、记句型、做选择题,她就尽可能用英语贯彻课堂始终,改变了一直以来的“安静”的英语课堂状态。在率领学校英语教研组进行“张思忠外语教学法”教改实验的过程中,认真学习摸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仔细处理好每个环节,力争达到堂堂高效,节节出彩。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先后主编了《初中英语总复习教与学》、《初一英语教与学》教学用书,并组织各科教师编写了16本教学用书。积极培养教学新人,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平台,指导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多次在省、市、区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由于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在学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她先后被评为区级优秀共产党员,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师训工作先进个人,潍坊市初中英语教学能手,并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送课下乡活动,为县市区培训教师做出了贡献。撰写的论文《也谈不要想当然》发表在《科技英语杂志上》。从参加工作第一天起,她就开始担任班主任工作。为尽快熟悉班主任工作,她一方面虚心向老教师学习管理班级的经验,另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有关班主任的书籍和刊物,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管理学生的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特色。既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又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特长发展,高标准、严要求,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学生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所带班级,班风正、学风浓,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和尊重。直至今天,毕业多年的学生还经常与她联系,就生活的烦恼、工作的困惑向她请教,把她视为知心大姐。二、学校管理,感悟教育真谛担任学校教导主任期间,她带领学校老师加强理论学习,努力从先进的教学理论中汲取营养,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认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带领全体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积极探索教研教改的新路子,认真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在教学管理方面,坚持每学年开展一次全校骨干教师评选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骨干教师观摩课活动,经常开展实验课题教研活动,以及一些紧跟教学改革发展的电教课评选活动等。各项活动的举办,为教师创造了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更为青年教师创设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在十四中形成了教师在业务上“赶、帮、超”的良好风气,受到了各级领导、校外家长和社区的好评。另外,她还特别注意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青年教师“树梯子、压担子、设场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多名青年教师参加市区优质课和教学能手评选,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为学校培养了大批教育教学骨干。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让更多的教师外出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为扩大巩固学习效果,她坚持实行外出学习教师汇报制度。同时也争取请校外的专家和知名教师到校做报告或讲课。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校教师更快地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占领了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学校有多名教师被吸收为“山东省创造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成为会员,并在创造教育课题研究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学生管理方面,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上倡导分层次教学。这一教学方法使各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感受,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使分层教学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除了在教师中开展听课、评课互相学习活动外,还在学生中开展学习方法交流会活动,制定了每学期定期交流的制度。大力开展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各种特长以及进行体育锻炼,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和健康的体魄。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学校学生所获奖数和级别年年提高,升学考试成绩也逐年进步。特别是在体育毕业升学考试和理化生实验毕业升学考试中学校学生名次连年在全区名列前茅。由于各项特长被高一级学校录取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多。担任德育主任期间,她积极开展学生管理方面的探索,主持开展了“1+1零距离”项目研究,多次举办“家长沙龙”和家庭教育讲座,实现了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无缝隙对接,缩短了学校与家长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这项教育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获得了家长的好评,并被潍坊晚报、潍坊电视台进行过专题报道。她在业余时间积极承担潍坊市“学生成长服务热线”服务教师任务,解答社会各界提出的青少年成长方面的求助电话,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由于成绩突出,她先后获得了奎文区优秀共产党员、奎文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山东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三、教研室工作,渐入梦想佳境2006年,她调任区教研室任副主任,对其分管的工作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真抓实干,做到了求真、务实,很好地调动了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开创了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她带领评价中心完善各项评价制度,将评选的程序、办法、标准公开,结果予以公示,这种办法赢得了学校、教师的信赖,从制度上为全区各类教学业务评选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她改变工作思路,将各项评选由原来只注重评选的结果改为结果与过程管理并重。她认为,做任何事情没有好的过程就不会有好的结果,在过程中基于问题开展行动研究,以过程管理为手段,注重内涵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目前,该项改革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她带领电教中心以《开展网上互动教研,提高教师群体专业素养》项目为研究重点,创新性地开展工作,改变传统的教研工作模式,该项目荣获潍坊市政府第七届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潍坊市重大问题行动研究一等奖和潍坊市金点子一等奖。由她主持的山东省“多元评价为导向的中小学教学评价范式研究”子课题——《基础性道德目标及学生创新人格评价方法与工具研究》引领各学校找到了发展的突破口,获得显著成果,其中期研究成果《关键事件与学生成长》一书也已经出版发行,在2009年4月她被评为山东省创新教育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