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杂志社电话去查稿。
我将在本文中介绍作者向出版社投稿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这些方法能帮助作者提高投稿的通过率。一、 制定出版策略出版业关于经营目标的口号虽是“社会效益为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但大家只消去书店逛逛,大概也能感受到“社会效益”只是空话。之前,我们国家的出版社都是事业单位,主要靠财政拨款支撑;现在差不多都改制转企了,需要自负盈亏。每个编室(有的是项目组)、每个编辑,都承担着一定的数量指标,如字数、码洋(即定价乘以销量)、利润等。编辑完不成这些指标,就没有年终奖拿。而原本就在市场中摸爬滚打的民营书商,更是会精打细算地考虑每一本书的成本和收益。因此,编辑接到投稿,几乎都会问:“这本书能让我挣多少钱?”换句话说,作者想要让自己的作品出版,也就需要考虑这本书能卖出多少册,能让编辑挣多少钱。一般而言,一本书的销量达到3000册左右,才能让出版社保本;达到8000~10000册,编辑和发行才能有钱赚。当然,出版社有时候为了规模或者名声,也会出一些赔钱书,但总的来说利润压力很大。如果你的书原本就是写给小众的,或者编辑预判你的书销量有限,你或许就需要掏一点“出版资助”,形式通常是你给出版社一笔钱,出版社给你一堆书;其余的书投入市场销售。或者你也可以选择“作者包销”,自己把印出来的书全部买下;出版社不再公开发行。因此,你在投稿前就需要想清楚:为了这本书的出版,你最多愿意付出多少时间,付出多少金钱。许多出版社要求的出版资助在2万元左右,多的到5万元。有一些半死不活的地方出版社,可能只要几千块钱。如果不愿意掏这笔钱,你就应该想想看怎么样把自己包装成潜力作者,怎么样把自己的书包装得很能卖的样子。我列出一些方法:- 介绍你的专业地位。虽然你之前没写过书,是新作者,但是你在自己的行业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是某个领域的权威或专家。- 搬出你的头衔来。在本单位、相关组织、协会中的头衔都能派上用场。当然,得是跟这本书有点关系的头衔。我曾受理过一本金融专著,作者在简介中称自己是飞碟爱好者协会理事,这个头衔对推销他的书当然就没用,甚至会起反作用。- 挖掘你自己的销售渠道。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关系卖书吗?有可能通过行业协会卖书吗?有可能通过演讲、讲座、沙龙、工作坊卖书吗?有可能将你的书与别的产品搭售吗?有可能找到企业将你的书作为赠品吗?- 比较同类书。如果你的书恰好是市场上正在畅销的题材,或者你本人与某位畅销书作家有可比性,不妨拉过来帮衬帮衬。- 找名人写推荐。你有朋友是高校教授、企业高管、社会名流吗?请他们友情赞助几条推荐吧。在投稿时向编辑提供上述信息,能够大幅提高选题通过的几率。有的作者可能会想,既然书号也可以买,销售渠道也可以自己找,还让出版社参合什么呢,干脆包干到底,完全自费出版好了。其实完全自费出版也不是不可以,但出版业受高度管制,完全自己来会很麻烦。从编辑到发行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有准入条件,都有资质要求。特别是发行环节,如果你没有图书批发资质,你的书连当当和卓越都上不了,更不用说进新华书店了。所以即便是买书号自己印,只要你还想让读者买到你的书,终归还是得找一家总发行。在网上搜“图书发行公司”,能找到许多做这类业务的民营企业。二、 挑选出版社在决定愿不愿意掏钱、最多掏多少钱来出书之后,下一步就是为你的书挑选最合适的出版社。单纯为出版而出版的书,比如评职称用的书,就去找半死不活的出版社,给点钱算了。从这一节开始,我只谈论凝结了作者的心血,想要实现一些社会影响、碰撞出一些思想火花的作品。一本书的最终品质和能够形成的社会影响,除了要看内容本身,跟出版社的综合实力也是密不可分的。一家好的出版社能给你的作品带来如下价值:- 优化全书框架结构,升华主题思想。尽管书稿已成,一位好编辑仍然可以通过后期加工,提升书稿的可读性,提炼出书稿的精华和卖点,让它与社会文化热点结合起来。- 良好的编校质量和装帧设计。出版社的编校流程和质量控制办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消灭书稿中的技术性错误,如知识错误、错别字、体例不统一等。有sense的责编与美编或外部设计工作室合作,为你的书设计最合适的开本、封面和内页版式,选择精良的纸张和工艺。【这里顺便提一下《如何阅读一本书》(商务出版社,2004年),该书系统地介绍了略读、粗读、精读、主题阅读等不同层次的阅读方法,是非常经典的读书方法论,但成书质量却令人非常不满。内页用纸太差,背面的字会透过来,书后也没有索引。这本书应该卖得很不错,希望出版社重印或再版时能注意这些问题。】- 广泛铺货。不同出版社的铺货能力是不一样的。你去机场的书店看看,就会发现有一些出版社的书特别多,有一些出版社永远没机会亮相。前些年许多社跟温总的风出了一堆《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但有些社的书就能舒舒服服平躺在书店正门口的展示台上,次一点的旁边展架上立着,还有一些只能挤在书架上露个书脊。选择露脸率高的出版社,才能让你的书有更高的露脸率。- 有张有弛的营销。去年我看到的数据是,我国一年的新书达到20万个品种。新书品种这么多,大部分新书的命运就是被出版社随手扔进市场,自生自灭。即便一些出版社有营销意识,却不懂营销方法,比如在出版周刊之类的媒体上登书评,只能让书业的人了解到新书讯息,无法让真正的读者了解到。好的出版社和好的编辑,既有营销意识,又懂营销方法,会利用专业报刊、地铁电视、豆瓣、微博、专业活动等多种渠道,安排书讯、书评、深度讨论等多层次的宣传手段,直接面向读者宣传新书。- 负责任的稿酬结算。出版社按“销售回款”给作者结版税。就是说,要书店给出版社书款,出版社才会给作者版税。如果出版社的回款管理不善,就会让作者在钱上吃亏。还有的出版社和书商有瞒报印数、盗印的习惯,明明卖了10000册,告诉作者说只卖了5000册。作者要找有信誉的出版社与编辑合作,才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作者能掌握的信息毕竟有限,为出版一本书而去调查各个出版社,显然并不值当。一个简便易行的办法就是去书店里挑同类书来看看。这些书多是哪些社出的,封面和版式设计是否令你满意。挑出你最喜欢的一本书,然后联系那一家出版社,总错不了。不过,现在很多书都是书商跟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封面上虽印着某某出版社,实际功夫都是人家书商做的。你可以看看封底或者后勒口上是否有书商的logo,然后在网上查询书商的联系方式。下面推荐一些我关注得较多的出版商。- 中信出版社:经管类、励志类图书的龙头,销售力量强大,装帧设计也是一等一,品味与市场相结合。- 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经管类图书做得不错,但装帧设计不如中信。- 人民邮电出版社—新曲线:经济类、心理类,选题策划能力很强。- 电子工业出版社—博文视点:工作技术类,选题、装帧、销售都不错。- 磨铁:职场励志类,营销能力超级强,但装帧设计比较俗。三、 挑选编辑讲完了怎么挑出版社,接下来讲讲怎么挑编辑。向同一家出版社投稿,遇到不同的编辑,最后的结果可能大不一样。我在上一节说到过,优秀的编辑能够提升书稿质量,为你的书带来更多价值。除此之外,一位编辑在编室或者社里的地位如何,能不能说上话,能动用多少资源,对于一本书的成败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来看看选题立项的流程吧。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出版社,有专门的策划部门或者选题委员会,定期讨论选题。编辑接到你的选题,做出初步判断后,在选题会上提交报告,公开讨论,立即就能知道选题是否通过。大部分出版社还没有形成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的分工,也没有评判选题的标准程序,编辑接到选题,填写选题申报表,拿给室主任和分管社领导签字,然后还要等发行部门负责人、其他社领导和社长(总编辑)签字。签字过程短则三两个星期,长则三五个月。什么样的选题能通过,什么样的通不过,完全说不准。不过在这种出版社中,室主任的意见往往具有决定性。所以,我个人的建议是,要投稿就投给出版社里的小头目,别投给底层的小编。底层小编往往没有决策权,只能向上汇报;要是碰巧你找到的小编触了领导霉头,她申报的选题可能八辈子都过不了一个。你可以打通出版社总机之后,直接说找某某部门的主任,或者在网上查找头目们的姓名和联系方式。还有一种办法是投稿给资深策划编辑。你可以在书的封底或者版权页上查到策划编辑的名字。他们能凭自己的业绩优势,说服社里对一本书投入更多资源。最后,要是你被一位编辑据了,不要立即就放弃。前面提到过,有的出版社会集中讨论选题,有的出版社则由编辑自己判断。如果编辑告诉你说选题没有过,你也可以再问问,是在哪个级别上被毙掉的。你可以问:“是你们编室的讨论结果吗?”或者“是你们社选题会的讨论结果吗?”如果不是集中决策的结果,而只是编辑个人据了你,你完全可以换一个编辑再投,也可以换一个编室再投。如今各编室的“势力范围”并没有划分得很清楚,编辑单打独斗也很普遍,在同一家出版社多试几次,没什么不可以的。四、 投稿应包含哪些内容投稿时,不必将整个书稿交给编辑。一是你投了别人也没时间看,二是不利于你保护自己的权益。一般来说,有下面的内容就够了:- 书名、全书字数、表格和插图数量等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200~500字为宜。- 作者简介。- 目录。- 样章,挑出你写得最好的,或者最有代表性的一章。以上是“规定动作”,要让稿子得高分,还得加上“自选动作”。你在一开始考虑过的那些包装策略,现在该派上用场了。- 记得在作者简介中突出你的与众不同。- 你考虑的销售渠道,不必写在纸上,可以在之后的电话交谈或者面谈中与编辑沟通。- 列出一些同类书,供编辑参考。- 注意格式,正文最好是宋体、小四号、倍行距。注意哦,我说的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包装策略,可没让你瞎忽悠。五、 签订出版合同的注意事项投稿差不多就说到这里,最后说一下作者与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的注意事项吧。每一家出版社的出版合同,格式都差不多,我只讲有谈判空间的条款。1. 授权范围出版合同里面一般都包括了中文简体版、中文繁体版、其他语种和数字版权的授权。如果你有门路自己把版权卖到港澳台地区或者国外,请记得保留繁体字和其他语种的版权。数字版权,现在出版社都要签,但签下来之后,他们也不会经营,只能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打包卖给数字出版平台,或者给阅读器预装电子书之类的。最不厚道的是,数字版权的收益,出版社也只按照10%甚至更低的版税支付给作者。所以有谈判能力的作者,请尽量保留自己的数字版权,不要让出版社毫无创造性地贱价转包。即使必须签下数字版权,也注意单独协商稿酬方式,不要稀里糊涂地就跟纸制出版物的稿酬一样了。2. 稿酬稿酬主要有稿费和版税这两种形式。稿费按字数给,比如说千字100元。目前翻译的行情集中在千字60~80元;原创作品的行情我不太清楚,倒是知道有的书商千字给30元,就能找到Top 10高校的学生撰稿。在此我要向大学生朋友们呼吁,哪怕是上街贴小广告,还能锻炼自己的脸皮和应变能力,哪怕是去当家教,还能在学生家里蹭饭吃,千万别来做剪刀+浆糊的毫无技术含量的性价比极低的撰稿民工。版税也就是每卖出一本书,作者能拿到定价的百分之多少。新手5%、6%都是有可能的,但一般会在7%、8%。优秀的稿子一般会采用阶梯式的版税,比如“7、8、9”,“8、9、10”;意思是销量在5000册以下的,版税为7%,5000~10000册为8%,10000册以上为9%。有的书商为了抢作者,甚至也给到15%。3. 合同期限出版合同一般一签就是五年。新手在谈判稿酬时,通常不太能说上话,出版社给多少就是多少。弥补的办法就是将合同期限缩短到三年或者四年,这样书要是卖得好,你就可以早一点启动重新谈判。4. 支付版税的时间间隔出版社通常是半年甚至一年结算一次版税,但作者也可以要求缩短到每3个月结算一次。5. 作者购买折扣合同中,出版社会允许作者以一定的折扣购买一定数量的书,以便赠送给亲朋好友;一般是8折,不会低于6折。但书商跟出版社合作时,能以折包销;所以你如果估计自己会买很多,或者你有别的销售渠道,就可以跟出版社谈一下回购折扣。我能想到的暂时就是这些。欢迎有出版经验的作者、出版业的同行对本文进行补充。如有错误之处,也请及时指正,以免误导新作者。我会根据留言反馈随时订正、增补。
《西部金融》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主办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ISSN:1674-0017CN:61-1462/F电话:;试下打杂志社电话,报姓名、文章题目查询稿件是否被录用。
主要看你的出版内容,和出版的意向,比如想自费还是想赚钱稿费。自费的话可以找出版公司,或者根据内容选择出版公司或出版社,推荐人文在线。
银行治理方面李维安、曹廷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理论模式与我国的选择,《南开学报》(哲社版),。《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主题转载)李维安、曹廷求,从治理者到被治理者:金融机构公司治理问题透视, 《东北财大学报》,曹廷求,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治理:基于银行年报的实证研究 ,《改革》 ,李维安、曹廷求,股权结构、治理机制与城市银行绩效:来自山东、河南两省的调查证据,《经济研究》,曹廷求,《公司治理学》(第八章:银行治理,李维安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09年修订版)李维安、曹廷求,保险公司治理:理论模式与中国的改革,《保险研究》 曹廷求(执笔人),鲁豫两省银行机构公司治理与风险控制情况调查,《南开学报》(哲社版),(署名课题组)李维安、曹廷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基于商业银行特殊性的研究 ,《南开学报》(哲社版),曹廷求,张惠,保险公司治理:典型模式的国际比较,《保险研究》, 曹廷求、段玲玲,治理机制、高管特征与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以山东省为例的实证分析, 《南开管理评论》,曹廷求、郑录军、 段玲玲,山东省银行类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机制比较,《金融研究》,曹廷求、郑录军、于建霞,政府股东、银行治理与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控制, 《金融研究》,曹廷求、钱先航,中小银行机构公司治理机制替代效应研究,《金融论坛》, 曹廷求、郑录军、钱先航,山东省银行机构公司治理机制调查报告,《金融研究》(实务版), 曹廷求,公司治理与现阶段商业银行改革,《西部金融》,曹廷求、张光利、阮佳佳、位华,银行治理、治理机制与治理风险--首届银行治理研讨会综述,《经济研究》,曹廷求、王营,特许权价值、公司治理机制和商业银行风险承担,《金融论坛》,曹廷求、张光利,市场约束、政府干预与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承担,《金融论坛》,曹廷求、王营、位华,商业银行治理机制和风险承担行为:一个文献回顾,《山东大学学报》,曹廷求、王营、朱博文,外部环境、治理机制与银行风险-第二届银行治理研讨会综述,《经济研究》,曹廷求、张光利,特许权价值、市场结构与银行风险承担,《上海金融》,钱先航、曹廷求、李维安,晋升压力、官员任期与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经济研究》,曹廷求、朱博文,货币政策、银行治理与风险承担,《金融论坛》,曹廷求、陈丽萍,城市商业银行治理有效性的实证研究,《金融论坛》,曹廷求、朱博文,银行治理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贷款渠道吗?—来自中国银行业的证据,《金融研究》,钱先航、曹廷求,法律、信用与银行贷款决策-来自山东省的调查证据,《金融研究》,张光利、曹廷求,地方国有经济与城市商业银行经营审慎行为,《金融论坛,》,钱先航、曹廷求,董事会中的官员与银行审慎行为,《当代经济科学》,公司治理方面曹廷求,近二十年来有关公司治理的主要争议及其启示,《山西财大学报》, ,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于建霞、曹廷求,股权结构的国际比较:理论与实证,《山东社会科学》, 曹廷求,公司治理与国企改革,《华东经济管理》,于建霞、曹廷求,论争管理者持股,《企业管理》,曹廷求,股权市场的公司治理机制,《技术经济》,曹廷求、刘呼声,大股东治理与公司治理效率,《改革》,曹廷求,论资本市场的公司治理机制,《学术界》,曹廷求,公司治理理论面临的三大挑战,《山西财大学报》,。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于建霞、曹廷求,管理者持股与公司绩效:理论及实证的国际观点,《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曹廷求、于建霞,股权结构集中度与公司治理目标 :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历史逻辑,《山西财大学报》,。人大复印资料《证券与投资》, 曹廷求、孙文祥,股权结构与资本结构: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中国软科学》,曹廷求、孙文祥、于建霞,资本结构、股权结构、成长机会与公司绩效,《南开管理评论》,曹廷求,大股东治理机制与公司绩效: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调查证据,《山东社会科学》,于建霞、曹廷求,Agency Cost and Ownership Structure: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hina’s Listed Firms,Proceedings of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ISTP检索),2005曹廷求、孙宇光,股权结构、公司特征与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山东大学学报》 , 曹廷求、于建霞,公司治理研究的深化与拓展:对近期文献的回顾, 《产业经济评论》, 曹廷求、杨秀丽、孙宇光,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度量方法与内生性,《经济研究》,曹廷求、钱先航,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山东大学学报》,曹廷求、钱先航,为什么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存在差异?《南开学报》,(署名课题组,执笔人)曹廷求、王倩、钱先航,完善公司治理确实能抑制大股东的控制私利吗?《南开管理评论》,曹廷求、钱先航、郑静,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改进:2002-2006,《财经研究》,曹廷求、崔龙,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政府动机--基于上市公司样本的实证研究,《改革》,曹廷求、阮佳佳,董事会自主治理与公司绩效——基于2007年上市公司治理调查的实证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曹廷求、姜红霞,自主性信息披露与公司绩效--基于上市公司治理调查的实证研究,《山东社会科学》,王倩、曹廷求,董事会职能实现过程研究--基于山东省农信社的调查分析,《软科学》,曹廷求、钱先航,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基于治理风险视角的分析,《会计研究》,曹廷求、潘旭、傅建国,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敏感性的实证分析,《山东社会科学》,曹廷求、田金秀,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与公司价值,《山西财大学报》,曹廷求,近30年公司治理研究的演进逻辑与重点突破,《经济学动态》,《新华文摘》2012年13期全文转载。曹廷求、王营、张蕾,董事市场供给会影响董事会独立性吗?《中国工业经济》,曹廷求、张光利,上市公司高管辞职的动机与效果检验,《经济研究》,曹廷求、钱先航,强制性与自主性治理:法律、公司特征的交互效应,《管理评论》,曹廷求、王营、张蕾,董事网络位置及其溢出效应:为关系支付薪酬,《财经研究》,王营、曹廷求,CEO任期、继任来源与管理层激励的动态调整,《上海经济研究》,曹廷求、张钰、刘舒,董事网络、信息不对称和并购财富效应,《经济管理》,王营、曹廷求,董事网络增进企业债务融资的作用机理研究,《金融研究》,曹廷求、刘海明,股权分置改革的中期检验:透析内在机理,《改革》,曹廷求、刘海明,广告宣传、流动性与公司治理,《上海财经大学学报》,曹廷求、刘海明,发声—退出机制、流动性与公司治理研究进展,《经济学动态》, 其他方面曹廷求,证券课税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政策选择, 《涉外税务》,曹廷求,主板市场的制度缺陷与二板市场的制度创新,《经济体制改革》, 曹廷求,关于期货套期保值的几个基本问题,《生产力研究》, 曹廷求,中国期货市场:十年回顾与发展展望,《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曹洪军、曹廷求,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出口效应的实证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王鹏飞、曹廷求,外资银行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对策:基于国际经验的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郑录军、曹廷求、于建霞,商业银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曹廷求、黄艳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山东省各地市的实证分析,《山东社会科学》,曹廷求,资本运营的成与败,《董事会》,钱先航、曹廷求、曹春方,既患贫又患不安:编制与公共部门的收入分配研究,《经济研究》,
西部金融杂志被评为中国人民银行优秀期刊,并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
(2005年以后)1. 《国家知识化经济发展战略构想与设计》,载《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冯斌兴、何炼成、窦尔翔;(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2. 《效率观:解析金融中介存在和发展的新视角》,载《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冯斌兴、何炼成、窦尔翔;3. 《国家知识化经济发展战略:理论依据与构想设计》,载《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冯斌兴、何炼成、窦尔翔;4. 《政府供给风险资本市场制度的理论分析》,载《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冯斌兴、何炼成、窦尔翔;5. 《抚远三角洲开发建设融资机制创新研究》,载《学习与探索》,2006(1),核心,何小锋、窦尔翔。6. 《产业投资基金的现实需求和制度供给障碍》,载《金融月刊》,2006(1),张卓言、刑宝华、窦尔翔。7. 《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保障制度》,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2),核心,窦尔翔、何小锋。(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8. 《中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路径选择》,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5),核心,窦尔翔。9. 《独树一帜的资本市场理论 》,载《学习与探索》,2006(5),核心,窦尔翔、韩广智。10. 《政府不动产证券化研究——以香港领汇基金为例》,载《建筑经济》,2006(5),核心,窦尔翔、何小锋、陈小红。11. 《宏观经济过热:致因、治理与机制建设》,载《北方论丛》,2006/6,核心,刑宝华、窦尔翔。1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金融创新》,载《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6,核心,刑宝华、窦尔翔、何小锋。(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13. 《中国经济改革的“政府-市场”格局优化路径探析》,载《改革与战略》,2006(7),核心,窦尔翔、焦健、李昕旸。(被人大两类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4. 《教育制度、教育融资与教育金融制度安排》,载《教育发展研究》,2006(7),核心,窦尔翔、何小锋。15. 《我国宏观经济过热的原因分析》,载《金融月刊》,2006(8),窦尔翔。16. 《西部金融的创新发展》,载《现代种业西部经济版》,2006/10,非核心,张卓言、窦尔翔。17. 《农村社会养老资源效用最大化的实现路径》,载《改革与战略》,2006/12,核心,刑宝华、窦尔翔、李昕旸。18. 《中国房地产价格泡沫形成因素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01,窦尔翔、李洪涛、李昕旸。19. 《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研究——发展、壮大、经济效应》,载《长白学刊》2007/2,核心,何小锋、窦尔翔。20. 《排斥、替代与互补:政府市场格局的动态优化》,载《改革与战略》,,窦尔翔、何小锋。21. 《PE如何发展:两种主张特别法律》,载《证券市场周刊》,2007/5/11,何小锋、窦尔翔。22.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比较优势》,载《证券市场周刊》,2007年07月16日,何小锋、窦尔翔23. 《何炼成教授<价值学说史>(修订版)评介 》,载《经济学动态》,2008-01-09 ,窦尔翔、景春梅。24. 《基于教育需求方的教育金融制度研究—一个理论框架》,载《改革与战略》。25. 《论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十大关系》 ,载《学习与探索》 (新华文摘辑录)。26. 《基于教育需求方的教育金融制度研究——一个初步框架》,载《改革与战略》,窦尔翔、赵宏、吴昊天、赵利。27. 《大金融理念》,载《中国金融观察》,2008(3),窦尔翔。28. 《我国证券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探析 》,载《中国金融电脑》,朱道奇、窦尔翔。29. 《拨开深圳商品房“断供”迷雾》,载《中国金融观察》。30. 《从流程再造迈向流程银行》,载《中国金融电脑》,2008(9),窦尔翔。31. 《中国PE发展的经济效应及瓶颈》,载《中欧商业评论》,窦尔翔 、盖伊?弗雷泽,2008-10-7。32. 《分成制需求方教育金融制度的理论渊源》,载《改革与战略》,窦尔翔、吴昊天、赵宏、李妮。2008(11)。33. 《通用消费信用卡的设计》,载《中国信用卡》2008-12-15常恕恺、肖潇、窦尔翔。34. 《教育金融契约中政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作》,载《改革与战略》,窦尔翔、陈茜,2009(1)。35. 《国家主权财富基金风险研究》,载《长白学刊》,2009(1),何小锋、毕成、窦尔翔。36. 《论分成制教育金融制度的战略意义》,载《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年1期,窦尔翔。37. 《教育金融契约中政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作——理论基础与组合模式》,载《改革与战略》,,窦尔翔、陈茜。38. 《分成制教育金融实证模拟研究:以分成租佃制为借鉴》,载《改革与战略》,窦尔翔、朱菘、郑猛,2009(2)。39. 《价值攫取、次贷危机与理性发展模式的构建》,载《学术论坛》,2009(2),窦尔翔、何小锋。40. 《高等教育:行业性质、财务特征及其融资模式》,载《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窦尔翔、2009(3)。41. 《PE如何助力拉动内需》,载《资本市场》,2009(3),窦尔翔,何小锋。42. 《风险背景下教育金融投融资决策机制的模拟实证》,载《改革与战略》,2009(3),窦尔翔、郑猛、常恕恺。43. 《债性教育金融制度效率研究》,载《改革与战略》,2009(4),窦尔翔,刘丽颖。44. 《分成制教育金融投资基金:机制及效应》,载《改革与战略》,2009(5)窦尔翔、柴楠、常恕恺。45.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筹资机制创新探讨》,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期,吴航 窦尔翔。46. 《经济危机背景下PE的挑战和机遇》,载《中国科技财富》,2009年第4期,窦尔翔、龙淼。47. 《主权财富基金的发展前途》,载《资本市场》第五期,2009年第5期,何小锋、窦尔翔、孔祥鑫。48. 《教育信贷资产证券化:债性契约和股性契约的融合》, 载《改革与战略》, ,窦尔翔、卢珊、常恕恺。49. 《教育信贷资产证券化:债性契约和股性契约融合的机效》,载《改革与战略》2009年第6期,窦尔翔、卢珊。50. 《教育金融征信体系:内涵与构建》,载《改革与战略》第7期,窦尔翔、安宁。51. 《基于债性合约与分成制合约的教育金融产品设计》,载《改革与战略》2009年第8期,窦尔翔、于思博。52. 《教育信用卡:构建方法、盈利模式与流程设计》,载《中国金融电脑》,2009年第8期,窦尔翔、陈方。53. 《信用评级失误引发次贷危机机理研究》,载《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9(6),焦建、窦尔翔。54. 《教育筹资机制的构建:转移支付类资金与交易类资金的融合》,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8),窦尔翔、陈茜。55. 《PE“双城记”——京沪两地PE中心之争》,载《资本市场》2009,窦尔翔、龙淼。《教育筹资机制:结构、效应与趋势》,载《改革与战略》,,窦尔翔、李飒。56. 《创业板即将开启再造“NASDAQ”奇迹?》,载《资本市场》,2009年9月。窦尔翔、吕文斌。57. 《人才培养效率提升的机理——基于分成制教育金融机制的分工与整合效应》,载《改革与战略》,,窦尔翔、柴楠、陈茜、王夷。58. 《待积累型人力资本估值方法——基于分成制教育金融合约中供资方的视角》,载《改革与战略》,,窦尔翔、钟臣。59. 《信用评级失误引发次贷危机机理研究》, 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焦健、窦尔翔。60. 《私募股权基金型企业融资:资本市场定位及双刃效应》,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年(9),窦尔翔、何小锋、李萌。61. 《基金资本市场链的机理与效应——基于股权基金与证券基金的比较》,载《经济体制改革》,2011年(1),窦尔翔、何小锋、康从升。62. 《基于RAROC的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与效率分析——以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为例》,载《国际金融研究》,,窦尔翔、熊灿彬。63. 《政府财政投资新途径:私募股权基金的基金》,载《长白学刊》,,黄嵩、何小锋、谢海闻、窦尔翔。64. 《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机理与价值创造》,载《改革与战略》,,黄嵩、魏恩遒、窦尔翔。65. Construction of the Feedback Educational Fund: Effect and Solution——Implementation Patterns of Fund Manager. Contemporary Asian Economy (期). Dou Erxiang,Liu Yuxi,Wang . 《金融监管的国际化选择:跨国网链式监管》,《经济学动态》,,窦尔翔、乔奇兵。 1. 《如何构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载《中国经济时报》,2006/08/15,窦尔翔。2. 《应尽快完善产业投资基金的功能》,载《中国经济时报》,2006/12/27,窦尔翔。3. 《农村养老保险:一种整体、发展、金融的视角》,《中国经济时报》,2007/3/27,窦尔翔。4. 《创新房地产金融制度 实现居者有其屋》,载《证券日报》,2006/04/09,窦尔翔。5. 《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制度》,载《中国经济日报》,2006/06/06,窦尔翔。并:大复印资料《教育学》第7期论点摘编。6. 《新型农村养老险应强化筹资创新》,《中国经济时报》,2007/4/18,窦尔翔。7. 《认清私募股权基金 》,载《中国经济时报 》2008-06-25 ,窦尔翔。8. 《拉动内需应让PE与政府资金共舞》,载《金融街PE咨询》,2008/11/29,窦尔翔。9. 《发挥PE优势,促进“自然人金融”发展》,载《金融街PE咨询》,2008/12/26 窦尔翔。10. 《规制价值攫取机制 回归理性发展模式——金融海啸的启示》,载《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01月05日,窦尔翔 何小锋。11 《分成制教育金融制度具有战略意义》,载《中国改革报》,2009/2/11,12 《发展能源产业 构建新型经济增长机制》2009年05月18日01:02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13 《PE的内涵与称谓之辩》,载《中国经济时报》,2007/5/16,窦尔翔、李昕旸。14 《PE与资产证券化异同》,载《中国经济时报》,2007/5/25,何小锋、窦尔翔。 1. 《创新“教育金融”制度 解决教育困境》,《金融时报》,2006/03/04。2. 《创新房地产金融制度 实现居者有其屋》,《金融时报》,2006/04/04。3. 《加息对房地产市场将产生结构效应》,《金融时报》,2006/08/24。4. 《“论坛经济”:产业化趋势不可阻挡》,《金融时报》,2006/09/04。5. 《在宏观调控中完善“调控机制”建设》,《金融时报》,2006/09/18。6. 《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契合国情才会持续健康发展》,《金融时报》,2006/09/25。7. 《“顺驰售股”:呼唤健全房地产市场制度》,《金融时报》,2006/09/28。8. 《汽车出口:如何避免重蹈纺织品出口覆辙》,《金融时报》,2006/11/03。9. 《中非金融合作模式需进一步开拓创新》,《金融时报》,2006/11/09。10. 《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金融时报》,2006/11/09。11. 《正确看待物权法的积极意义》,《金融时报》,2007/3/10。12. 《贸易顺差:“过度”将向“适度”转化》,《金融时报》,2007/4/14。13. 《反垄断法将如何影响金融业》,《金融时报》,2007/9/1。14. 《应高效应对石油问题》,《金融时报》,2007/11/. 《房地产调控宜在可控性强因素上着力 避免过度行政化》,《金融时报》,2007/10/. 《中国网企为何要去海外上市》,《金融时报》,2007/11/24。17. 《盘点经济金融热点 展望2008发展大势2007年终圆桌对话》,《金融时报》,2007/12/14。18. 《稳定物价需要多策并举》,《金融时报》,2008/1/17。19. 《经济适用房建设将得到更多金融支持》,《金融时报》,2008/2/5。20. 《物价上涨压力该如何应对》,《金融时报》,2008/6/24。21. 《房地产“断供”只是局部个案》,《金融时报》,2008/7/30。22. 《应提升CPI数据的有效性》 ,《金融时报》,2008/8/13。23. 《扩大需求要立足于长远发展》,《金融时报》,2008/11/14。24. 《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着眼当前利在长远》,《金融时报》,2009/2/27。25. 《危机能否催生新技术革命》,《环球》,2009年04月02日 。26. 《钢铁行业回暖不能忽视隐忧》,《金融时报》,2009/8/8。27. 《263上市失败揭行业弊病网络企业遭资本市场抛弃应反思》2009-1-19 ,《IT时代周刊》28. 《大学生信用卡:“美味蛋糕”OR“烫手山芋”》,《金融时报》,2010/11/11。29.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金融时报》,2010/11/11。30. 《创新金融机制 提升教育效率》,《光明网》,2010/12/24。31. 《如何为学生寻找教育资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华之声,2012/01/31。32. 《寻找中国教育新方向》,中国网·中国人物·两会观察室,视频专访,2012/03/17。33. 《以内补内》,《中国金融时报》,2012/03/30。 1 《企业成功研究》,著作,参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2 《“M”内含新解与价值增殖途径探析-----对中国现存分配制度的新解释》,收录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窦尔翔、何炼成;3 《2005年西部金融发展分析与预测》,载《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6)》,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窦尔翔、李昕旸。4 《2005年西部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分析与预测》,载《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6)》,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何小锋、李昕旸、窦尔翔。5 《个人理财》编写组成员,(刘伟、何小锋教授总编 李心俞主编) ,2006年10月。6 《论房地产市场十大关系》,收于《经济中国》民族大学出版社,刘永佶主编, 《金融危机、价值攫取与国际金融秩序的构建》,收于《经济中国》民族大学出版社,刘永佶主编, 《中国经济改革的“政府—市场”格局优化路径探析》、《 论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十大关系》,收于《大国策》,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2009年12月。9 《投资银行学》,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10年11月第一版,窦尔翔、冯科著。10 《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窦尔翔、冯科著。11 《投资银行案例教程》,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待出版,2011年5月。12 《PE(F)的价值创造:理论与案例》,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7月,窦尔翔著。13 《教育金融制度论纲——基于教育需求方视角》,高等教育出版社,待出版,2011年10月。14 《新体系国际金融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窦尔翔、乔奇兵著。15 《教育金融制度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窦尔翔著。 1 《资产的博弈》,中信出版社,(英)盖伊弗雷泽?桑普森著,窦尔翔等译,2008(11)第一版。2 《改革中国汇率安排:货币和金融自主权,改革次序和外汇市场》,Huw McKay著,焦健、窦尔翔译。此文收于《中国市场化与经济增长》,Ross Garnaut 、宋立刚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1);3 《为养老而投资》,(美)莱曼 著,窦尔翔、马小英、王涛 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F82/F84 货币/金融、银行/保险类核心期刊表1、金融研究 2、国际金融研究 3、金融论坛 4、金融理论与实践 5、保险研究 6、证券市场导报 7、中国金融 8、武汉金融 9、上海金融 10、金融与经济 11、财经理论与实践 12、财经 13、投资研究 14、新金融 15、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16、浙江金融 17、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8、经济导刊19、南方金融
是。浙江金融创新大赛的奖状是按照获奖项目进行颁发,而非按照个人进行颁发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团队或一个项目获得了该比赛的奖项,那么该团队或项目的成员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奖状。因此,浙江金融创新大赛奖状是一人一份。奖状是授予获奖单位或个人的奖励证明书,用来表示对单位或者个人获得成绩的一种认可和表扬。
目前中国大陆比较权威的学术期刊分别是:1.金融研究 2.国际金融研究 3. 金融论坛4. 金融理论与实践 5. 保险研究 6. 证券市场导报7. 中国金融8.武汉金融 9.上海金融 10.金融与经济 11. 财经理论与实践12.财经 13. 投资研究14.新金融 15.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16. 浙江金融 17.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8.经济导刊 19. 南方金融 均为中文核心权威期刊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是浙江专科层次是最好的,教学管理还都可以了。望采纳
一个发达而有效的金融市场不仅可以筹集国家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并能保证资金在各经济部门之间的有效分配。因而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一直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金融市场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占gdp的60%以上,而占用的经济资源只有20%。如何改变资源配置的不平等,扩大中小企业的融资,完善金融融资渠道和体系建设是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
(一)在内源融资方面,中小企业自有资金不足,自我积累有限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小企业在人创业阶段基本上是靠内源融资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这是由于在创业阶段,企业的经营规模尚小,产品沿不成熟,且市场风险较大,因此外源融资作为筹资不仅难度大且融资成本高,于是中小企业不得不把内源融资主要通过企业自筹和向关系人借贷两种形式,自筹通常表现为在流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向职工集资;向关系人借贷。两种方式的利率一般高于同期贷款利率。根据广东民营企业融资调查问卷以及温州的实证研究,截2004年末,企业通过内源融资方式在绝大部份中小企业中处于首位。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自有资金不足的现象。以私营企业为例,目前平均每户注册资本才80多万元。在内源融资方面,我国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陷于非常困难的境地,如不能转向外源融资,别说是进行企业扩张,连维持生产经营都成问题。
[](二)在外资融资的直接融资方面,证券市场准入门槛高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很不完善,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难以通过直接融资渠道来获得资金,从股权融资来看,作为企业发行股票上市的唯一市场,沪深交易所设置了很高的门槛,绝非一般中小企业能问津。按照《公司法》《证券法》的要求,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5000万元,并要求开业时间在三年以上且连续赢利。因此,平均每户注册资本80多万元的广大中小企业,根本没有资格争取到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的指标。从债券融资看,目前我国企业的债券市场的发展远落后与股票市场的发展,大企业都难以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融资资金,规模小,信誉等级相对差的中小城市企业就更不用说了。靠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来解决我国众多中小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不现实。
(三)在外源融资的间接融资方面,中小企业获得的资金有限。
在我国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渠道中,商业银行贷款占绝大部分比重。而商业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方面一直存在着种种限制。据统计,目前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仅占银行信贷总额的8%左右,这与中小企业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工业增加值的2/3,出口创汇的38%和国家财政收入的1/4的比例是极不对称的。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非中国所独有,而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然而,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使得我过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具有不同于别国的一些特点。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进行分析:
(一)中小企业尚未建立起现代企
业制度,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不规范中小企业大多是以家庭经营、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的。许多中小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单一,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经营行为短期化,负债多,积累少,投资规模与市场竞争力不足,抗风险能力低,容易遭到市场的淘汰;财务管理和经营化管理不规范。据调查,有80%的中小企业会计报表不真实或没有会计报表。有的企业甚至有四本帐(银行、工商、税务、自己)财务信息失真。此外,由于一些中小企业存在逃避银行债务,多头抵押等情况,因而其资信等级不高。由于银行对其缺乏足够的信心,为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银行不愿冒险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二)中小企业版(创业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作用有限
2004年5月中小企业版在深圳交易所正式启动。建立中小企业版,可以避免中小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为中小企业创造了直接融资方式,有利于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但是这种发展向中小企业融资的资本市场方案,实际上只能解决部分的高风险、高回报的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问题。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资源禀赋结构的特点都将是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很难象搞科技型企业那样成为高收益、高成长的企业。因此,通过资本市场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方案,对这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是没有太大帮助的。
(三)国有银行惜贷严重
国有银行惜贷的原因,可以从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的角度来分析。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确定性,借款人拥有信息优势,贷款人很难收集到有关借款人的全部信息,或者收集、鉴定这些信息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单个企业需要资金量少、财务管理透明度差,这就造成中小企业信用水平低。此外大多数中小企业处
于竞争性领域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和淘汰率高,融资风险大,投资回报相对较低。因此,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将可能成为超过其自身承受能力的信贷,而中小企业也不愿按银行的要求提供相关的财务信息。如此一来,银行的贷款成本和监督成本上升。银行由于缺乏有关中小企业客户风险的足够信息,不能做出适宜的风险评价。此外,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经营透明度和抵押条件
上的差别,以及银行追求规模效应等原因,大型金融企业通常更愿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愿意为资金需求小的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四)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制度不完善
截至2007年底,全国已组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各类担保机构600多个,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200多亿元。我国的担保体系是以政策性融资担保为主体、以政府出资为主,民间资本介入很少。政策性担保机构无需自负盈亏,追求的是社会效益,不符合担保的高风险性,有可能使担保规模过大,使担保变为福利。当银行考虑到一旦出现代偿额过大或集中代偿的情况,担保机构无力代偿时,反尔不愿意向中小企业贷款。此外,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信贷抵押折扣率过高。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规模小,可抵押的物品少,但现行的金融对抵押品的折扣率过高,使的许多中小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信贷资金。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一)加强中小企业公司的治理建设我国很多的中小企业还具有明显的家族特色。用人方面任人唯亲,家庭成员占据重要的管理岗位,决策上独断专行。这种管理模式不利于中小企业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不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加大了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导致银行和投资者不愿意向其贷款和投资。
鉴于此,中小企业应走产权主体多元化的道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公司改造,解决家庭制对其发展的束缚,进行所有权的结构调整,引入优秀的管理人才,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风险,这样才能提高信用水平,增强融资能力。
(二)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大力发展互助性担保制度
充分认识和重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作用,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起多层次,多结构,多种所有制并行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首先,要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信用担保体系。由各级政府财政出资,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担保机构,实行市场化公开运作,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其次,成立商业性担保公司。以法人、自然人为主出资,按公司法要求组建,实行商业化运作,以盈利为主要目地。第三,建立互助性担保机构。由中小企业自愿组成,联合出资,发挥联保互保作用,不以盈利为目的。互助担保的优势来自民间担保的产权结构、社区性和互助、互督、互保机制。当面另风险时,政策性担保的通常做法是将风险转移给政府。而互助性担保机构承担的风险最终由会员分担,容易被潜在的被担保者接受,担保审批人于担保申请人相互了解,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的危机;互助性担保将银行或政府担保组织的外部监督转化为互助性担保组织内部的相互监督,提高了监督的有效性;处于劣势的中小企业通过互助性担保联系起来,在于银行谈判时能争取到较有利的条件;互助性担保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可以为政府与中小企业沟通创造新的渠道,容易获得政府的支持。为适应今后的发展需要,宜构建以互助性担保机构为主,政策性担保机构和商业担保机构为基础,以地区和市级,省,国家三级再担保机构为支撑的结构体系。
(三)转变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改进中小企业融资服务
对于进入成熟期的广大中小企业来说,最为关注和期盼的莫过于能够及时获得银行贷款。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无论其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如何,银行信贷融资始终是中小企业的主要来源。
1.调整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强化和健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机构。商业银行要打破以企业规模和所有制结构作为贷款的标准的认识误区,除总行外,一级分行和作为基本核算的二级分行也应尽快分离和设置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机构。
2.修改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建立一套针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体系。应把企业的行业发展,成长预期,管理团队和科技优势作为评估的主要因素,并以量化指标体现出来,再结合财务状况,综合评估此类企业。
3.从政策上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可考虑扩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区间,对于向中小企业贷款比例较高的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实行诸如冲消坏帐和补贴资金等措施,以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4.运用金融创新工具,改善信贷融资能力。很多成长型中小企业具有高风险性,对其信贷融资,显然具有风险。虽说这类企业也会带来高收益,然而这种高收益并不会增加银行信贷的利息收入。如果将收益的一部分变为权益融资,不仅可以给银行获得中小企业成长带来的收益,也降低了信贷的整体风险。
(四)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
地方性中小机构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地方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中小企业债券市场和地方性风险投资公司。现在,我国虽说有五万多家农村信用社和五千多家城市信用社,但其合作性质已经淡化,成为“准国有商业银行”,应在对其清理整顿的基础上,成立商业性中小企业银行,专门为地方中小企业提供商业性贷款。中小金融机构拥有成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信息优势;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是地方性金融机构,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小金融机构对地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程度逐渐增加,有助于解决存在于中小金融机构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公务员之家
(五)发展融资租赁业务
这是因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融资租赁具有其他融资方式所没有的优点:
1.限制条件少,能迅速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能使中小企业保持技术及设备的先进性,提高产品竞争力;与发行股票、债券或通过银行借款等方式相比,受到体制、企业规模、信用等级、负责比例、担保条件等限制较少。
2.融资风险少,中小企业有权选择自己最需要的设备,掌握设备及时更新的主动权。由于租赁期内设备的所有权属于出租人,租赁期满时,承租人有权选择归还或购买,设备过时的风险就由出租人承担了。中小企业出现经营不善无力交付租金时,出租人只好收回设备。与债务融资下的破产清算相比,融资租赁的财务风险更小。
3.保持中小企业财务的合理性与安全性。一方面,避免了流动资金的一次性过多占用,增强了中小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另一方面,与股权融资相比,租赁融资可以避免对股权的稀释。
4.能够产生节税效应。按照我国税法的规定,租赁设备的折旧由承租人提取,承租人支付的租金中包含的利息和手续费均可从税前扣除,从而使承租人得到了减税的好处。
内容提要: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应对危机,总结事件过程,反思
《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正文开始>> 内容提要: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应对危机,总结事件过程,反思经验教训,西部金融产业发展应注意信贷过度集中的问题,推进并发挥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鼓励适度消费,建立严格的金融风险评估机制,加强财政金融的监管和立法,促进和保障金融产业稳健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西部地区;教训汲取;发展思考?
?
??
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风暴,给全球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忧虑,尤其是金融业界更是谈虎色变。那么,这场金融危机究竟是如何引发,西部大开发,发展西部金融业从中应当吸取哪些教训?对此,本文作如下分析和思考。?
一、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相关问题剖析?
2007年4月,新世纪房贷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美国次级抵押信贷市场风险危机开始,此后伴随着美联储、欧洲、日本等先后几次向金融体系注资救市,以及美联储利率的不断下调,这场以雷曼兄弟倒闭为代表的华尔街风暴,逐步已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可划为三个阶段:一是债务危机,即金融机构向大量信用不良以及低收入群体贷款购房,贷款者不能按时还本付息所引起的问题;二是流动性的危机,即这些金融机构由于债务危机导致的不能够及时产生足够的流动性来应付债权人变现所引发的问题;三是信用危机,即人们对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金融活动产生全面怀疑所造成。探究这场金融危机的发生,如果从体制机制及相关财政金融宏观管理决策上分析,与美国债务经济模式和金融机制及金融宏观管理决策本身存在的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美国不劳而获的经济方式——债务经济模式,是一个地道的空壳经济,培育了美国经济增长的大气泡?
众所周知,债务经济模式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使世界各国对美元的需求大增,以及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放弃美元货币供应量的管制,改用利率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货币手段的背景之下。即美国不再需要一般性的实业企业,除食品以外的一般消费品和一般性工业设备外,其他商品都从国际市场购买,并借此向世界输出美元。其他国家为了国际贸易结算顺利进行,不得不持有相当数量的美元储备,并购买美国债券或其他所谓安全的美元资产以保证美元储备保值增值。在这种金融框架下,只要美元国际结算货币的地位不倒,外国政府就永远需要美元储备,美国欠下的债务就永远不必归还,并且通胀或美元贬值会自然蚕食掉利息率。据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美国GDP制造业所占比例不到10%,制造业投资的增长率更少,而服务业在美国GDP中的所占比例高达80%。按美国著名学者安德森·维金的推算,美国每获得1美元的GDP,必须借助5美元以上的新债务。同时随着国际贸易量增加,美元债务随之也会增大。正是这种债务经济模式,既膨胀了美国经济,也为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即一旦消费信贷迅速膨胀引发次债危机,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都会产生急剧下降或增加,进而引发金融危机。?
(二)金融投资激励机制失衡,导致金融过度膨胀?
美国金融投资极度膨胀与金融投资激励机制失衡有极大关系。在债务经济模式下,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家与职业经理人只有把股票、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无限扩大,从中才可获得更多的收益。到2008年中期,美国各类衍生工具的名义金额高达200万亿美元。金融机构杠杆
率高达50~60倍,远远超过几倍、十几倍的正常水平,加剧了自身财务脆弱性?①。而金融家和职业经理人却为其自身利益铤而走险,在证券化分析、系统风险估算甚至毁约概率计算上预测上不断出现失误。这种情形加之华尔街金融家们的不良行径,如各种违规套利,失实的传销手段,导致资产证券化的急剧膨胀。而资产证券化一旦过度,必然加长金融交易链条,金融市场的透明度随之降低,金融风险也会随之被空前放大。?
(三)消费信贷金融监管的缺失?
从Y=C+I+NX可知:美国巨额贸易赤字使净出口NX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为负值。而美国制造业投资增长率不断减小,2006年仅为,投资额仅相当于GDP的,并且金融投资仅能平衡贸易逆差,所以,美国也只有靠增加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仅2007年消费对美国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2%。然而现实是从1971年到2007年,美国民众的绝对收入水平下降,中产阶级人数大幅萎缩,并且失业率不断攀升。为解决这种矛盾,美国政府采取不断鼓励消费信贷的措施。即让原本没有资格借钱的人借钱消费,让原本没有能力买房的人购买住房。而金融监管的缺失,导致金融专家被利益所驱使,经济学家被公司所利用,最后政府监管成为摆设,风险预警能力丧失,这是形成系统性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又一重要原因。?
(四)评级机制失信?
美国众多的金融机构贷款出了问题,与金融评级机构严重失信分不开。由于金融机构的失信,使很多问题债券、问题银行长期被评估为“优等”,其中包括美国著名的三大信用评级机构 (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失信的评级机制蒙蔽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大众,也不得不使他们去吞下金融危机这个苦果。?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西部金融产业发展应当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对各国的影响尤其是金融业的影响也正在向纵深发展。危机爆发之初,国际投资大亨索罗斯曾预言:“各国能否有效对付本轮金融危机,关键在于各自的政策效力。”面对危机,中国政府出重拳,采取加大投资,刺激消费,给经济“输血”等一系列有效措施。2008、2009两年新增投资4万亿人民币,2009年新增信贷近10万亿人民币。减税降费、贴现降息、家电下乡、汽车补贴,各地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效地应对这场危机。正如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面对危机“我们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很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②。目前这场危机似乎已近尾声,但是这场危机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尤其是中央第二个西部大开发规划即将出台,西部大开发将进一步加速,西部金融产业也面临难得的机遇,在此背景下西部金融产业发展应当汲取哪些教训,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一)在宏观经济决策上,必须根据国情区情制定产业政策,合理安排金融产业的发展比重,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平衡发展?
西部金融杂志被评为中国人民银行优秀期刊,并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新颖的金融经济学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经典金融经济学理论体系若干矛盾与重构思考2、经济金融化与金融经济学的发展3、汇率调整对我国贸易收支影响的金融经济学分析4、“国进民退”的五大后果——专访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终身教授陈志武5、对金融经济学的发展金融深化论6、金融经济学十讲7、货币金融经济学8、金融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及其演进——行为金融与标准金融研究范式之比较9、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一个基于金融经济学的考察视角10、理查德·罗尔对金融经济学的贡献1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数学描述及其在金融经济学中的一个应用12、金融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13、基于金融经济学的股票市场稳定研究14、金融经济学教程15、金融经济学研究的国际动态——基于1990—2011年间《金融学期刊》刊发论文的统计分析
摘要:金融已逐步由最初中介商品交换的辅助工具发展成为经济活动中一个相对独立因素。一方面,金融通过促进储蓄和投资增长、优化资源配置、便利交换等活动,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金融风险的存在以及不合理的金融发展又令经济增长受阻。因此,合理发展金融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更能抑制其副作用。这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关键词:金融;经济发展;促进;阻滞金融是货币与信用的融合,它是商品交换与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打破了直接的物物交换中买卖双方在时空上的限制。随后信用的发展又令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在时空上的限制进一步放开,以至即使在交换双方商品所有权转移后市场仍继续存在,货币也逐渐作为一种可有偿转让的特殊商品成为市场交易对象之一。于是,从商品流通中独立出了一种特殊商品——资本,金融也开始具有真正意义。此后,金融工具逐步由单一的货币形式发展为货币、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多种形式并存,出现了专门经营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以及从事金融活动的金融市场,金融开始由最初中介商品交换的辅助地位逐渐发展成为经济活动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通过其自身的货币发行、信用创造、资源配置等功能影响着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l 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当金融得到健康有效的发展时,它积极促进着经济发展。 货币的运用降低了交易成本、便利交换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即专业化是提高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专业化程度越高,工人越可能发明更先进的机器或生产方法。而金融的作用在于货币的产生大大降低了物物交换中因需求和时间的双重巧合的困难而存在的用于评估商品品质、掌握商品信息的单位交易成本,便利了交换,从而实现市场范围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随着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单位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仍会下降。这一作用更为加强。 金融能促进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推进。而储蓄是提供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在经济从不发达走向发达的过程,储蓄率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几乎所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储蓄率的上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日本。日本在50:7O年代的高速发展时期,储蓄率曾达到40%的水平。在促进储蓄率上升的因素中,金融是最重要的一个。金融的特点在于资金融通,而利息率使当前消费转化为未来消费、实物储蓄转化为货币储蓄揩蓄增值并转化为投资成为可能,这就决定了它有条件吸收社会中的闲散资金转化为储蓄,从而为生产提供资金采源。此外,金融的特点又使它成为动员储蓄和投资的最佳途径:一方面,把分散的储蓄者用于投资或存储的资金集中起来需要大量信息和投资渠道,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而流动性金融市场能增强金融工具的多样性和流动性、满足持有多样化证券组合的需要;另一方面,动员储蓄牵涉大量筹资企业与拥有剩余资金的诸多投资者,金融中介能以最低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最大量地动员储蓄,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的弊端。 金融发展实现了资金的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本效率首先,金融能降低长期投资的流动性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需要长期的资金占用,为此储蓄者必须承担因资金长期被占用而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以致不愿长期投资。而资本市场交易、各种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中介的往来存款业务以及针对外部冲击对流动性投资和非流动性投资进行的动态均衡组合部位金融具有降低和分散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向力图回避流动性风险的储蓄者提供最大眼度的保险。这使更多资金会流向周期较长的项目。正是基于这一作用,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才能拥有充足的资本支持它最终完成。其次。金融的存在能大大节约信息成本。金融中介具有较个体储蓄投资者更强的获取和处理众多企业、管理者和经济环境方面信息的能力和专业评估技术。这使它为其成员提供投资信息服务的成本比个体储蓄投资者通过个人努力获取信息的成本要低得多。再者,金融体系能降低监督成本,改进对资金使用者销监督。资金所有者在投资时需要核实项目质量和项目回报,这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提高投资成本。同时资金使用者夸大投资收益、掩盖经营问题的内在倾向又会使这种监督成本加大。为此。金融能借助其专业技能和中介地位来代理资金所有者对资金使用者的监督。提高监督的有效性。此外,金融业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并促进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这些都不同程度地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2 金融对经济发展的阻滞作用金融在经济运行中所处的重要地垃不仅体现在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整个经济体系正常运转的冲击也显示出它对经济的负面效应。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更使人们认识到金融的稳健发展对于全球经济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金融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令金融风险客观存在在经济生活中,只要存在不确定性,风险就存在。金融业是高负债经营的产业,自有资金所占比重小,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将其对零散储户的流动性负债转化为对借款人的非流动性债权来实现。但这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储蓄者对金融机构有信心;二是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高效FB确。由于不能确定这两个条件能否满足,金融风险就客观存在:一方面,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性和市场经济主体对客观认识的有限性,即使银行经营稳健,储户能认识到全体不挤兑更利于集体利益,但在面临“囚徒困境”时仍可能为降低预期风险而参与挤兑;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主体存在机会主义倾向,金融机构管理者趋于采用高风险、高收益的投机策略,以致金融资产质量下降。同时贷款者也可能采用不正当手段,如欺、违背合约以及钻制度的空子来不合理占用资金。致使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监督有限。 金融对经济运行的广泛渗透性、扩散性使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首先,金融机构作为储蓄和投资的信用中介组织,它的经营失策必将连锁造成众多储蓄者和投资者蒙受损失。其次,银行创造存款货币扩张信用的功能也令金融风险具有数倍扩散的效应。再者,银行同业支付清算系统把所有银行联在一起,任一银行的支付困难都可能酿成全系统的流动性风险。最后,信息不对称会使某一金融机构的困难被误认为全金融业的危机,从而引发恐慌。金融的这些特殊性令其风险相对其它行业而言具有快速、面广的特点。使局部性金融困难能快速演变成全局性金融动荡甚至经济危机。 金融资产的高度流动性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以及金融危机的突发性令金融风险易于剧变成金融危机并严重危害经济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以及科技进步令各地区金融资源融合和互动的规模加大、速度加快,一国或一地区的金融风险能很快传染到别国或别的地区。与此同时,信用存在的有借有还、借新还旧、贷款还息等特点以及银行垄断或政府干预等外在因素又很容易将其掩盖,使其得不到及时解决并日益严重。待到这种金融风险渐进累积到一定程度才爆发时,就已演变成金融危机,并加剧对经济和社会的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来势之猛,使马来西亚的人均国民财富水平倒退10年,使泰国的国民财富损失近一半。这场危机还使1998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降低1个百分点,意味着比前一年下降1/3.而危机的成因就在于长期累积的金融风险的最终爆发。因此,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双重的。它既能极大支持经济发展,又使客观存在的金融风险演变成金融危机破坏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加大。合理地发展金融能促进经济发展,更利于化解金融风险,预防和抑制其对经济发展的阻滞作用。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要赶超发达国家,充分正确地用好“金融”这一杠杆、稳健发展金融尤为重要。
【摘要】自从Internet出现以后,它就引起了以科技为先驱的网络经济革命,随着网上货币、网络银行和网上清算等新的金融理念的出现,逐渐就形成了互联网金融的时代,如何在这种新经济形势下发展互联网金融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就是阐述当前形势下互联网金融的状况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互联网金融未来的趋势进行分析,希望能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互联网 金融 现状 发展趋势 研究 一、引言 随着全球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如雨后春笋,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网络银行业务正在接受着来自全球银行业的严峻挑战。但与此同时,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必须要积极有效地应对全球金融服务提供商的挑战,建立新的互联网金融战略,互联网金融自产生之日起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因此,了解、分析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现状,就是保障我国保持金融业竞争力的重要方法。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及意义 (一)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具有很大的变化,它不仅在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改进,而且在金融行业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观念上面都很大的改变。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信息化和虚拟化。在互联网金融中进行生产和流通的是信息(包括货币、价格、中介服务等),这种现象它就决定了市场的信息化和虚拟化。 2.高效性与经济性。相对于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的网络技术更加先进,处理相关的金融业务也更加快捷,它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并且已经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丰富、更方便的服务,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 3.一体化。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金融网络化的过程当中,客观上存在着系统管理客户所有财务金融信息的需求。 (二)互联网金融的意义 互联网金融对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金融服务更全面直接广泛,提高了工作效率。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客户对原有的传统金融分支机构的依赖性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则是网络交易。而网络交易无须面对面进行交易,这样不仅提高了银行的服务质量,还提高了客户的金融交易需求。 2.互联网金融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互联网金融机构无需构建庞大的办公场所,雇佣众多的营业员工,在各地开设分支机构,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 3.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全球化服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高科技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互联网金融服务突破了语言和地域方面的限制,使得网上银行的跨国服务更加容易,同时也会接触越来越多的客户,实现规模化经济。 三、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现状 (一)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取得的成绩 我国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金融电子化的进程,这就为互联网金融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互联网金融所需要的基本技术及运营框架。目前,企业网上银行功能非常丰富,还有质押贷款业务等等。网络银行最近几年,主要是以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为首的,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在国际上获得了很多大的奖项。 (二)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金融网络化已经初具成效,但是通过互联网金融所进行的交易量所占比重还相当小,表现在客户范围小,交易额小,风险性大等缺点。主要体现在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环境尚未完全建立、金融业缺乏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风险意识、金融认证体系尚未完善和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有待配套。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对传统金融业造成冲击与挑战。传统金融业的支柱是支付和信用,其核心分别是钱和信息,但如今这两方面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借助互联网完成。但是,由于目前中国信用体系并不完善,相关政策不够健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仍然面临种种问题与风险。 四、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金融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形式日新月异,从网银到第三方支付,从国际电汇到电子商务。手机支付、网购保险、网上小额贷款……互联网与金融服务的融合日益加深,互联网金融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替换、优化和创新。替换是指对传统金融业务流程中某环节的直接替换;优化是再造金融业流程本身,即简化、优化或重构;而创新则是创造新的金融业务流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移动化、电商化、自金融将成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发展方向。 “移动化”主要指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据互联网研究机构艾瑞咨询统计,2012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整体交易规模达万亿元,同比增长,其中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亿元。这使得银行服务逐渐从前台走向后台。 “电商化”是指电商企业基于交易信息和信用评估为小微企业提供的信贷服务。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阿里巴巴金融,为阿里巴巴、淘宝、天猫等电子商务平台的小微企业提供可持续性的小额贷款,金融从数千元到数十万元不等。 而“自金融”模式则是通过互联网的用户聚合和高速传播的特点,为用户提供直接的投融资服务,资金的需求方和供给方都是个人,取代了原有的机构渠道来进行融资和贷款。宜信、拍拍贷、人人贷等小额网络贷款平台是提供此类服务的代表性平台。 五、小结 经济的发展是以科技为基础的,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兴起也是迎合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从现阶段的发展来看其发展现状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互联网金融产业仍会是未来一个高增长、高增加值的产业。由其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可估量。电子化的时代需要电子化的经济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责任任重道远。
金融发展研究杂志不错。
《金融发展研究》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学术期刊,金融发展研究杂志具有正规的双刊号,其中国内统一刊号:CN37-1462/F,国际刊号:ISSN1674-2265,邮发代号:无,属于正规学术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杂志社由正规单位主管主办,本刊为月底出刊。
办刊宗旨
《金融发展研究》始终坚持以“立足辖区,着眼全国,坚持改革开放方针,服务金融中心工作,研究金融理论、政策和实务,探索金融运行规律,反映最新金融科研成果”为办刊宗旨,以坚持正确导向,树立精品意识,繁荣金融科研事业,服务金融改革实践为办刊指向。
为把刊物办成区域金融改革的窗口、金融理论研究的园地、传播金融信息的媒介、金融职工联系的桥梁而不懈努力和探索,推动了辖内金融理论与实务研究的深入开展,为辖内金融改革发展大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形成了金融期刊的鲜明特色,现已成为深受鲁豫两省广大金融干部职工喜爱的刊物。
《金融发展研究》是1992、1996年度的货币/金融、银行类中文心期刊、1993年山东省社科类期刊一等奖、1995、1998、2001、2003年山东省优秀期刊,2005年获山东省优秀期刊奖,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北大1996版核心期刊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