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德布罗意毕业论文原文

发布时间:

德布罗意毕业论文原文

偶然间想到脑波这个词,百度了一下。脑波是人类大脑活动时产生的电气性周期波动。据说有四种模式——α、β、δ、θ。它们的频率分别在8~12、12~25、4~8、。按百科上的说法,前两种应是睡醒时候的脑波,而后两种是睡觉时候的脑波。不得不说,科技的发展真的无法知晓。         忽然想到也许我们只是傀儡呢。《九州》系列上项空月和幽长吉下期,两个人冲锋厮杀,可一回头却发现自己只是提线木偶,有点儿惊悚。         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呢?我们只是电子幽灵?这当然是没有办法证明的问题。木偶如果知道自己是木偶,那就不是木偶了。不过抱着玩一玩的心情,我还是想尝试一下。         那就以电子为切入点吧,毕竟脑波也是电波嘛。按照量子力学的说法,一切物质都有波动性,他们称之为物质波、德布罗意波。据说是纨绔子弟德布罗意随便写了一篇看似没有任何意义的论文,结果毕业了,而且依靠这简单的论文在物理学史上留下了大名。感觉剧情就像拍电影。他主要说的是什么呢?是这样的:大佬们说物质粒子具有类似波的性质,而光具有类似粒子的性质。那初入行的德布罗意就说:嗯,那粒子也应该有波长和频率吧。于是就说,它的波长应该是这么长,它的频率应该是这么快。哦了,论文搞定。羡慕嫉妒恨吗?这不是开玩笑的吧。就这样,德布罗意成为了伟大的量子物理学家,这让小伙伴们情何以堪?这不就是说句话嘛,真是一句登天啊!         玩笑到此为止。利用德布罗意的公式,可以计算出当电子的频率为1Hz时,对应的速度约为。也就是说四种脑波频率相对应的波长为α—、β—、δ—、θ—。另外还有一个γ波,频率在31Hz以上,对应的波长小于。而对于一些成熟的思想者,他们在沉思时,脑波频率可在,对应的脑波波长为。到这里,似乎和我们要说的没什么关系呀。呵呵,那来看看大脑的尺寸吧。大脑皮层为2~3mm厚。大脑的宽度没找到,但是参考头围,也应该在10cm,也就是100mm的尺度上。还不明白吗?电子的波长代表电子可存在的空间——在该空间中没有轨迹,只有概率。也就是说当我们紧张时,类似于一个或几个电子只在两个大脑皮层的厚度上不知怎样的活动,而当我们极度沉思(清醒中)时,类似于一个或几个电子在整个大脑范围内不知怎样的活动,当然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这里就不说了,没意思。         那这样来看,我们和电子幽灵也许还真有丁点儿关系呢。 阅读原文

德布罗意,他提出一切事物都具有波动性得到爱因斯坦支持,后来证实。这种实物粒子波就叫德布罗意波

他的博士论文1923年9月至10月间,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连续在《法国科学院通报》上发表了三篇有关波和量子的论文。 第一篇题目是“辐射——波与量子”,提出实物粒子也有波粒二象性,认为与运动粒子相应的还有一正弦波,两者总保持相同的位相。后来他把这种假想的非物质波称为相波。他考虑一个静质量为m0的运动粒子的相对论效应,把相应的内在能量m0c2视为一种频率为v0的简单周期性现象。他把相波概念应用到以闭合轨道绕核运动的电子,推出了玻尔量子化条件。在第三篇题为“量子气体运动理论以及费马原理’的论文中,他进一步提出:“只有满足位相波谐振,才是稳定的轨道。”在第二年的博士论文中,他更明确地写下了:“谐振条件是l=nλ,即电子轨道的周长是位相波波长的整数倍。”

德布罗意在1924年提出一个假说,指出波粒二象性不只是光子才有,一切微观粒子,包括电子和质子、中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他把光子的动量与波长的关系式p=h/λ推广到一切微观粒子上,指出:具有质量m 和速度v 的运动粒子也具有波动性,这种波的波长等于普朗克恒量h跟粒子动量mv的比,即λ= h/(mv),这个关系式后来就叫做德布罗意公式。

通过两个独立的电子衍射实验,德布罗意的方程被证实可用来描述电子的量子行为。在阿伯丁大学,乔治·汤姆孙将电子束照射穿过薄金属片,并且观察到预测的干涉样式。在贝尔实验室,克林顿·戴维森和雷斯特·革末做实验将低速电子入射于镍晶体,取得电子衍射图样,结果符合理论预测。

扩展资料:

爱因斯坦在波和粒子上的发现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的光量子解释,人们开始意识到光波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

爱因斯坦将光束描述为一群离散的量子,现称为光子,而不是连续性波动。从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爱因斯坦推论,组成光束的每一个光子所拥有的能量等于频率乘以一个常数,即普朗克常数,他提出了“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其中, Wo是逃逸电子的最大动能, 是逸出功。

1916年,美国物理学者罗伯特·密立根做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关于光电效应的理论。从麦克斯韦方程组,无法推导出普朗克与爱因斯坦分别提出的这两个非经典论述。物理学者被迫承认,除了波动性质以外,光也具有粒子性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波粒二象性

罗布麻茶毕业论文

罗布麻属野生草本多年宿根植物,它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沿岸,因在新疆尉犁县罗布平原生长极盛而得名。 罗布麻又名野麻、野茶、茶叶花、红花草、红柳子、泽漆麻、茶叶棵子等。自古以来,罗布麻就在国人的生活中发挥着极为特殊的健康作用。 根据《本草纲目》、《救荒本草》等古药典记载,罗布麻有平心悸、止眩晕、消痰止咳、强心利尿之功能。很早以前,当地人就有用罗布麻叶、花作茶的习惯,根当地史志记载,饮罗布麻叶、花的罗布地区多百岁老人。 罗布麻花多,花鲜艳,花期长,蜜腺发达,是良好的蜜源植物。新疆罗布麻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其性微寒,味苦甘,能清热降火,平肝息风,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等症。中国医学科学院、新疆罗布麻保护开发研究会等多家权威部门对罗布麻叶、花的药用价值进行了考证,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罗布麻含大量芸香苷、槲皮素、儿茶素、有机酸、氨基酸、氯化钾、异槲皮素等物质。这些物质对人体具有多种作用,罗布麻花通常制成罗布麻茶。其降压、降脂作用和缓持久,对人体心脑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系统功能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对中老年人肥胖、便秘、气喘、心悸等症尤为适宜。原来罗布麻具有调节血压、降低血脂、软化血管、改善心脑供血、抗炎抗过敏、利尿通便、镇惊安神、延缓衰老等八大功效。这也就是“尼亚人”真正健康长寿的秘密所在。 功能:清热凉血,利尿消肿,行气凉肝,镇静安神,降血压,降血脂,平喘,抗炎,抗过敏,去头痛、头晕。

罗布麻这种植物,主要野生在盐碱荒地、沙漠边缘、河流两岸、冲积平原、河泊周围及戈壁荒滩上。

早些年,罗布麻在我国分布广泛,在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江苏、山东、辽宁及内蒙古等省区都有。

但新疆的最好

中国罗布麻分布图

根据50-60年代的统计,当时全国罗布麻产地大约有2000万亩,新疆就有839万亩,资源最丰富。

之所以叫罗布麻,也是因为它在 新疆罗布泊地区 被首次命名。

70年代后,我国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说白了,就是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

罗布麻经济价值高(可以制药、纤维是高级纺织原料),所以当时我国把 新疆罗布麻的开发利用 列为了国科委“星火计划”,当地罗布麻产业得到了大力支持,罗布麻的驯化培育工作做得好,当地的仿生种植技术,也一直比其他地区的先进。

罗布麻是上个世纪60年代,才开始在国内广泛推广利用的。

这几十年来,由于资源保护意识不足,罗布麻被大肆滥采滥用,又因为经济发展、环境变迁等原因,国内大片大片的野生罗布麻都消失了。

这种现象全国都有,但在中东部地区最明显,因为这里经济发达,人口稠密。

中东部地区,过去的罗布麻生长的河滩、平原,都被开垦成了农耕地,建设起了城镇。并且由于植物一代一代退化,现在中东部许多地方,只剩下植株矮小、茎杆萎细、零星生长的罗布麻,成分也达不到《中国药典》的标准,逐渐失去利用价值了。

而新疆远在边陲,现在也还是农牧业为主,相比之下,资源保护方面好得多。

新疆是公认的罗布麻优质产区。你看罗布麻的研究论文,只要有引言介绍罗布麻的,大多会提到新疆。

至于你提到的敦煌,资料不多,不予置评。

敦煌在甘肃,甘肃倒也能 算得上是一个罗布麻的主产地。

我们说一个地区的质量,说的是平均质量,不代表绝对质量哦!

茶叶质量好不好,那还得看谁种的。你看杭州西湖的龙井,都一个地方的,还按质量分8个等级!

以上资料来自于

《中国植物志》     ---中国科学院

《中国罗布麻的开发和利用》    ---天津纺织工学院

《我国中东部地区罗布红麻资源濒危状况探讨》    ---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

高血压疾病已成为危害当今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高血压的护理也越来越重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血压护理学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高血压;护理;健康 教育

我国高血压病人每年以300万例的速度增长,使许多人深受其害,但若做好病人的护理及健康教育,可以将其危害降至最低点。现将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护理及健康教育浅谈如下。

1 病人基本情况估计

护理病史 询问病人有无家族史,病前生活习惯,饮食、嗜好,工作性质及头痛、头晕程度等。致病因素,血压升高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家族史:高血压与遗传有一定关系。(2)生活习惯及饮食:摄入过多钠盐,大量饮酒,喝咖啡,摄饱和脂肪酸过多等,肥胖和超体重,剧烈运动,便秘,吸烟均可致血压升高。(3)精神心理因素及职业:从事脑力劳动和紧张工作的人群发病率高,可能与精神紧张,不良的精神刺激, 文化 素养、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等社会心理因素有关。(4)其他病史:高血压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男性高于女性,也可能与气候条件、环境噪音等有关。

主要表现

缓进型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以缓进型多见。(1) 一期:常无症状或表现为头痛、头胀、心悸、乏力、耳鸣、失眠、四肢麻木等,体检时反有血压升高,临床无心脑、肾受损的表现,为原发性高血压第一期。(2) 二期:血压持续升高,并随着细小动脉硬化,逐渐出现心、脑、肾、眼底等靶器官损害,如有下列一项者:①左心室肥大;②眼底动脉变窄;③蛋白尿和/或血肌酐轻度升高,为原发性高血压第二期。(3) 三期:当心脑、肾重要器官损害发展至有下列一项者:①左心衰竭;②脑血管意外或高血压脑病;③肾功能衰竭;④眼底出血或渗血,视神经乳头水肿,为原发性高血压第三期。

急进型高血压 约占1%~5%,多见于年轻人,起病急剧,突然头痛、头晕、视力模糊心悸,气促,血压显著升高,舒张压≥,短期内出现心、脑、肾、眼底改变,发展迅速,病情严重,若不积极治疗,可死于肾功能衰竭或心力衰竭。

高血压急症 (1) 高血压脑病:指在高血压病程中脑小动脉持久严重痉挛,发生急性脑血流循环障碍,引起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产生严重头痛,呕吐、烦躁不安,心动过缓、视力模糊、黑蒙抽搐、意识障碍甚至昏迷。(2)高血压危象:指在高血压病程中周围小动脉发生暂时性强烈痉挛,导致血压急剧升高引起头痛,烦躁、恶心、呕吐、多汗、面色苍白或潮红,视力模糊等征象,收缩压可达,舒张压≥。

精神感情状况 高血压病人常具有情绪不稳定,个性脆弱,缺乏主见等性格缺陷,初发时心情紧张,希望药到病除,常会盲目用药,当症状加重无法正常工作、日常生活受到影响时情绪焦虑,后期因心、脑、肾等脏器的病变而郁郁寡欢,丧失自信心。

2 护理体检

护士重点检查病人血压变化,了解有无合并心、脑、肾病变时产生的相应体征。3 辅助检查结果

(1)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蛋白尿、管型尿等,肾功能减退时尿比重降低,血中肌酐和尿素氮增高。(2)胸部X线检查,显示主动脉迂曲、扩张,发生高血压性心脏病时可见左心室增大及肺淤血征象。(3)心电图心脏受累时示左心室肥厚、劳损及各种心律失常等改变。

4 治疗原则

使血压下降,接近或达到正常范围,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是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目的。

降压治疗及护理

非药物治疗的护理 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均应进行非药物治疗,从而去除使血压升高的各种因素,包括:(1)饮食护理,宜适当控制总热量,多食含维生素和蛋白质食物。避免高胆固醇、含饱和脂肪酸及含钠高的食物,限烟酒,不进食刺激性食物,增加摄入蔬菜、水果、高纤维素食物,减轻心脏负荷,防止水、钠潴留,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预防便秘,使血压降低;(2)减肥、控制体重。肥胖者血容量增加,内分泌失调,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应减少每天摄入热量,增加运动来控制血压;(3) 体育运动 。参加适当体育锻炼和劳动能解除精神紧张,调节生活,不同病人应量力而行,逐渐增加运动量;(4)其他。辅以心理训练、音乐治疗、松弛疗法等 措施 。

降压药物的应用及护理

常用降压药物 见表1(引自《内科护理学》)[1]。

表1 常用降压药物、分类、剂量、给药途径、副作用、适应证

分类 药物 常用剂量 给药途径 副作用 适应证

利尿剂 氢氯噻嗪 ~25mg/d 口服 低钠、低钾、低氯及高尿酸血症 适于早、中期

呋塞米 20~40mg 1~2次/d 口服、肌注、静注 同上

β-受体阻滞剂 阿替洛尔 50~200mg 1~2次/d 口服 抑制心肌收缩力、心动过缓,使支气管收缩 适于早期

钙离子拮抗剂 尼莫地平 40~60mg 2~3次/d 口服 头痛、头晕、面红、消化道不适、皮肤瘙痒 适于轻、中度

维拉帕米 40~80mg 1~3次/d 口服 心动过缓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卡托普利 ~25mg 3次/日渐增至100~150mg/d 口服 头昏、乏力、上腹不适、食欲减退等,肾功受损慎用 适于各期

血管扩张剂 硝普甘油 10~30μg/min 静滴 头痛、头胀、面红 适于高血压急症

硝普钠 20~100μg/min 静滴 长期大剂量用有硫氰酸盐中毒反应 适于高血压急症

利血平 ~ 1~3次/d 口服、肌注静注 鼻塞、胃酸增多、嗜睡、乏力、精神抑郁 目前少用

药物不良反应观察和预防 药物使用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遵医嘱调整剂量,不可自行增减或突然撤换药物,多数病人需长期服用维持量;注意降压不宜过快过低,尤其对老年病人;某些降压药物有体位性低血压反应,应指导病人改变体位时动作宜缓慢,预防便秘;沐浴时水温不宜过高。当出现头昏、眼花、恶心、眩晕时,应立即躺平,抬高下肢以增加回心血量。

防止并发症及护理

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 是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急性脑血管疾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2]。指导病人摄取治疗饮食,避免情绪紧张,按医嘱服药,适当活动等,以有效控制血压,防止并发症发生。并注意对并发症征象的观察,以便早发现、早治疗。如观察有无呼吸困难,咳嗽、咳泡沫痰,突然胸骨后疼痛发作等心脏受损的表现;观察头痛性质、精神状态、视力,语言能力等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表现,观察尿量变化、昼夜尿量比例,有无水肿以及肾功能检查结果,以便及早发现肾功能衰竭。

高血压急症的护理 (1)置病人半卧位:避免一切不良刺激和不必要活动,安定情绪,必要时按医嘱用镇静剂。(2)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道分泌物较多,病人自吐能力减低,应用吸引器吸出。(3)立即建立静脉通路,迅速按医嘱选用降压药,一般首选硝普钠,应避光静脉滴注,并严密观察血压变化,注意降压不宜过低以免造成脑供血不足和肾血流量下降,如出现出汗、不安、头痛、心悸。胸骨后疼痛等血管过度扩张现象,应立即停止滴注;也可选用硝酸甘油、硝苯地平舌下含服,制止抽搐用地西泮肌注或静注;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用呋塞米或甘露醇快速静滴。(4)密切监测病情变化、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心率、神志、瞳孔、尿量。静滴降压药过程中每5~10min测血压1次,如发现异常变化,随时与医师联系。(5)提供保护性护理,病人意识不清时,应加床栏,防止坠床;当发生抽搐时用牙垫置于上、下磨牙间防止唇舌咬伤。

5 健康教育

(1) 劳逸结合:保持良好身心状态,根据血压情况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当血压增高时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以免运动使心率增加,血压升高。平时可制定一个有计划的适度运动量,如每天早晨散步,打 太极拳 、养花侍草或读书看报、写字作画,从事有兴趣的娱乐活动,以放松身心,减少压力,使身心得到良好休息。(2)适应治疗饮食,坚持低盐、低胆固醇饮食,宜食清淡、少量多餐,避免过饱及刺激性食物,合理饮食,对高血压防治起重要作用。(3) 指导病人坚持服药治疗,帮助病人建立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必须按时遵医嘱服药,不可根据自己感觉随意增减或停服降压药物,只有持之以恒坚持治疗才能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提醒病人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学会自我观察及护理。(4) 避免各种诱发因素,情绪激动,紧张、心身过劳,精神创伤等可使颅内压增高,病变血管易于破裂而发生脑出血,应使病人懂得自我控制情绪的重要性;严寒刺激可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冬天外出严加保暖,室温不宜太低;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剧烈运动和用力咳嗽等,环境宜安静恬适,避免噪音刺激和引起精神高度兴奋的活动。(5) 定期随访血压,病情变化时立即就医。

【参考文献】

1 张审恭.内科护理学, 第3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2.

2 刘俊,董天宏. 中华中西医杂志,2010,11(1):11.

【摘要】目的 探讨对高血压病患者的护理。 方法 对400例患者进行饮食、运动、心理、应用药物的护理和对其进行健康宣教。结果 患者血压控制良好。结论 精心的护理和有效的治疗是减少或延迟高血压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高血压病 护理

高血压是一种高发病率、高并发症、高致残率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帮助患者正确认识高血压病的治疗知识,对减少和避免患者重要脏器的损害具有重要的意义。我科2009年6月-2011年6月共收治高血压患者400例,通过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400例,其中男281例,女119例;年龄最大86岁,最小41岁;合并脑梗塞64例,脑出血8例,冠心病93例,肾衰10例。经过积极治疗与精心的护理,患者血压控制良好。

2 详问病史

对高血压病人,全面收集病史极为重要,应包括:家族史:询问患者有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或肾脏病的家族史;病程:患高血压的时间、血压水平,是否接受过抗高血压治疗及其疗效和副作用;症状及既往史:目前及既往有无冠心病、心力衰竭、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糖尿病、痛风、血脂异常、支气管痉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性功能异常和肾脏疾病等的症状或病史及其治疗情况,有无提示继发性高血压的情况;生活方式:仔细了解膳食中的脂肪、盐、酒摄量、吸烟支数、体力活动量;询问成年后体重增加情况;药物致高血压:详细询问曾否服用可能升高血压的药物,如口服避孕药、非甾体类抗炎药、甘草等;心理社会因素:详细了解可能影响高血压病程及疗效的个人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包括家庭情况,工作环境及文化程度。

3 护理体会

一般护理 保证合理的休息及睡眠,避免劳累,提倡适当的体育活动,尤其对心率偏快的轻度高血压患者,进行有氧代谢运动效果较好,如骑自行车、跑步、做 体操 及打太极拳等,但需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的剧烈活动,对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者可适当使用镇静剂。严重高血压患者应卧床休息,高血压危象者则应绝对卧床,并需住院治疗观察。

饮食护理 饮食应选用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素的饮食,限制动物脂肪、内脏、鱼子等食物,补充适量蛋白质。戒烟、控制饮酒,保证足够钾、钙、镁等人体必须微量元素的摄入。富含钾的食物进入人体可以对抗纳所引起的升压和血管损伤作用。足量的钙、镁对治疗高血压有益。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预防便秘,因排便用力可使血压上升,甚至造成血管破裂。肥胖者应控制体重,减少每日总热量。 用药护理 用药注意事项:降压药物的使用应从小剂量开始,遵医嘱调整剂量,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突然撤换药物,多数病人需长期服用维持量。注意降压不宜过快过低,服药后如有晕厥、恶心、乏力应立即平卧,并取头低脚高位以增加脑部血流量。老年病人,服药后不要站立太久,因长时间站立会使腿部血管扩张,血液淤积于下肢,脑部血流量减少,导致晕厥。用药期间指导病人起床不宜太快,动作不宜过猛,防止头晕加重;外出活动应有人陪伴,以防晕倒引起意外。

心理护理

(1)心理疏导。患者多表现有易激动、焦虑及抑郁等心理特点,而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不良刺激等因素均与本病密切相关。因此,对待患者应耐心、亲切、和蔼、周到。根据患者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同时,让患者了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帮助患者训练自我控制的能力,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对人对事有一颗宽容心的人。

(2)减轻压力,保持心理平衡。长期的抑郁或情绪激动,急剧而强烈的精神创伤可使交感-肾上腺素活性增加,血压升高,因此,应指导患者学会自我调节,减轻精神压力,避免情绪激动、紧张等不良刺激,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要了解老年患者的性格特征及有关社会心理因素进行心理疏导,教会患者训练自我控制能力,对于易激动的老年患者做好家属工作,减少不良刺激,保证患者有安静舒适的修养环境。

(3)指导患者使用放松技术,如:缓慢呼吸、音乐治疗等。综上所述,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护士必须了解高血压新的诊断标准及降压目标,指导病人合理用药,对病人进行健康指导,加强心理护理,从而提高高血压病人的生活质量。

非药物疗法及药浴 饮食对高血压病人非常重要,常食有降压作用的食品,如芹菜、大蒜、萝卜、生花生米、罗布麻叶、菊花茶、粗粮等。我们多年用的中药药浴泡脚,亦有较好的降压作用。方法是将中药饮片,赤芍、当归、肉挂、薄荷、干姜、桃仁、红花、夏枯草等用砂布包好,温开水冲泡脚,每晚一次,半个月为一疗程。

方法:选取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期间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手段,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药物依从性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经过一段时期的护理,观察组的药物依从性和对医院护理的满意程度都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优质护理干预的措施表示百分之百的满意,康复情况也明显好于对照组,P均<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结论:护理干预能够起到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对于药物的依从性、减少副作用的发生、稳定患者情绪等方面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老年人是各种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的好发人群,老年人的发病有其特殊性。了解老年人的高血压发病及临床特点,对正确用药提高疗效与及时防治并发症至关重要。选取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期间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现 报告 如下。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期间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36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龄在60-78岁,平均年龄为±岁,对照组36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在60-76岁,平均年龄为±岁,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上没有明显差异,P>,具有可比性。

方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手段,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统计学处理。采用数理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P<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 护理

一般护理。

休息。无并发症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要鼓励患者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练气功等;有并发症的患者应根据病情适当休息。

饮食。宜进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尽量少进含胆固醇多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动物脂肪、奶油、鱼籽等;忌烟酒;体形肥胖者要适当控制热量,以减轻体重。

注意观察病情。每日定时测量血压,对血压持续增高的老年患者,每日应测血压3-4次,必要时分别测量站、坐、卧位血压,并认真做好记录,随时掌握血压的变化规律。老年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对血压不稳定、急剧增高的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神智改变、肢体发麻、剧烈头痛、视力模糊、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处理。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清晨起床或夜间起床排尿时,要防止出现脑缺血状态,尤其是服用扩管药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者更易出现脑缺血。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每次起床前动作宜缓慢,以防脑缺血的发生。

用药护理。老年人对药物比较敏感,用药后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要密切观察各类降压药物的反应,降压不应过猛过快或降得过低,以免出现各脏器供血不足或体位性低血压。

心理护理。高血压是慢性病,需要长期耐心的治疗,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与治疗措施相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特别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常有焦虑、抑郁、易激动等情绪反应,情绪反应又可促使血压增高,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要关心体贴患者,保持其生活稳定,情绪饱满,使血压尽量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

高血压危象的护理。任何类型的高血压疾病,由于某种原因使血压突然升高,病情急剧变化且危及病人生命时称高血压危象。高血压危象是内科急症,应该及时抢救。

3 结果

经过一段时期的护理,观察组的药物依从性和对医院护理的满意程度都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优质护理干预的措施表示百分之百的满意,康复情况也明显好于对照组,P均<,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表1 两组患者药物依从性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

4 讨论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须考虑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药物耐受性、不良反应等诸多因素,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总危险。高血压病老年患者的治疗目的,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提高心脏排血量,保护肾功能,同时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及药物性低血压等危险,重视生存质量,强调非药物治疗。老年高血压病主张联合用药,发挥不同药物的协同作用,以提高疗效,减少单药剂量增加引起的不良反应,从而更好地应对老年患者因并发症带来的多种治疗矛盾 [4]。老年高血压患者经常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选用降压药须注意与其他疾病用药之间的相互作用。本组资料显示,护理干预能够起到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对于药物的依从性、减少副作用的发生、稳定患者情绪等方面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1. 对高血压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2. 护理系本科毕业论文

3. 本科护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4. 护理学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5. 电大护理学毕业论文

6. 本科护理论文范文精选

罗布麻的花没什么药用价值!

这个问题下的回答都是拿“罗布麻叶”的内容复制粘贴的,简直是胡说八道、害人不浅。

也有可能是商家炒作,赚黑心钱,其中有一个人就是卖“尼亚人”罗布麻茶的。

卖当归的说:当归的叶子和根一样好,你会信吗?!

1. 我国最高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里,只收录了罗布麻叶,并没有收录罗布麻的其它部位!这是我国最权威的药品法典,可点击链接查询。

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记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明确说明了:罗布麻茶是以罗布麻叶冲泡的,和花没有关系!

罗布麻茶仅指罗布麻叶冲泡的茶

1. 孔增科等人的论文《罗布麻不同药用部位有效成分的含量考察》中指出:“罗布麻除叶以外的部位,有效成分含量均低于国家药品标准。”

这说明:罗布麻除了叶子以外,其它部位(茎、根、花等)降血压相关的有效成分含量低,药用价值有限!

2. 中国医药科学院的论文《红麻中强心甙的研究》 和 上海第一医学院的论文《罗布麻强心作用的初步研究》里都指出:罗布麻根含有强心成分,可以用作强心药。

罗布麻的根不能算一无是处,但远没有罗布麻叶那么有用!

而花就没什么药用价值了!

保罗罗默毕业论文

1.保罗·罗默

保罗·罗默(Paul ),生于1955年,美国经济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新增长理论的主要建立者之一。现任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2018年10月8日,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保罗·罗默和威廉·诺德豪斯共同获奖,以表彰二人在创新、气候和经济增长方面研究的杰出贡献。

2.本庶佑

本庶佑(Tasuku Honjo),1942年1月27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府京都市,毕业于京都大学,免疫学家。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学士院会员。现任京都大学高等研究院特别教授、静冈县公立大学法人理事长,文化功劳者。2018年10月1日,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詹姆斯·艾利森和本庶佑共同获奖,以表彰他们“发现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方面的贡献”。

卢卡斯早期的学术成果是创立宏观经济学的动态分析基础,但这个理论的创立过程似乎给人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当年卢卡斯与他在卡耐基·梅隆的好友、后来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的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Prescott)试图解决不完全竞争下有关产业经济学的问题,然而后来的失败导致他们最终放弃了这个项目。但在做这个项目的两三年中,卢卡斯深刻学习了一般均衡、泛函分析、概率论,并掌握了各种动态优化方法,结合平时与普雷斯科特的讨论内容,他发展出一套分析宏观经济学的动态方法。搞经济学的人都知道,直到1960年代,经济学模型都基于若干静态的等式,一个表示消费,一个表示投资,一个表示生产等等,经济学家的分析局限于静态,或者只能通过将若干个不同的参数带入模型呆板地比较模型结果。但实际的经济生活是连续的、有时间概念的,不同时间阶段的经济状态是相互影响的,今天多消费一些,明天就只能少消费一点,今天投资得越多,明天的回报就会越高,承受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大。从而每一期在当期的条件限制下做得最好并不等同于整个一段时间做得最好,因此有必要在经济分析当中引入动态规划及最优控制方法。而这方面,卢卡斯与南希·斯托基(NancyStokey)合著的《经济动态的叠代方法》一书堪称经典。理性预期假说在卢卡斯众多学术成果之中,影响最大的非“理性预期假说”莫属,他所属的学派也叫理性预期学派,这个学派本来是芝加哥大学一个保守学派(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分支,但1980年代以后迅速崛起,已经发展成为颇有影响的学派。所谓理性预期,是指各经济主体在做出经济决策之前,会根据掌握的各种信息对与当前决策有关的经济变量的未来值进行预测。这种预期影响经济中所有参与者的行为,并对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最初始的理性预期理论的假设是约翰·穆斯(John Muth)1961年在一篇题为《理性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的文章中,最早提出了“理性预期”的概念。卢卡斯对理性预期假说进行了深化,并把它作为工具分析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提出著名的“卢卡斯批判”——在个人和企业进行理性预期条件下,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无效。这一观点对奉行国家干预政策的凯恩斯主义给予了沉重的打击,也被称为是理性预期革命。在理性预期假设的基础上,卢卡斯对宏观经济学进行了全方位的颠覆和重建。对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货币、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等重要的宏观经济概念重新定义。比如在货币理论方面,卢卡斯提出了货币中性理论。按照他们的定义,一切经济活动都是根据理性预期进行的,货币数量的增加和减少,不影响实际的经济变量。系统的货币活动,仅仅影响诸如价格水平、通货膨胀率等名义变量。货币的中性,使得政府的货币活动和财政活动失效,实际的经济变量,只由经济中的实际因素(技术条件、人力资本等)决定。卢卡斯的另一个重要批判是针对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一种相互替代的关系)。按照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失业,作为一种实际的经济变量,是由诸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生产的技术条件、经济技术结构等实际因素决定的,而与货币数量及价格水平没有关系。 卢卡斯对投资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和普雷斯科特合作的《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一文中。卢卡斯和普雷斯科特构造了一个分析竞争性行业的局部均衡模型。他们假设,行业由使利润贴现之和最大化的无差异厂商组成,生产所需的唯一投入是资本。由于实物投资存在调整成本,因此厂商的最优决策是使其实际资本存量缓慢调整到与其意愿资本存量相等。在该模型中,资本具有不变价格,对厂商产出的需求服从已知的马尔可夫过程。行业产出的价格取决于需求和行业供给,行业供给取决于资本存量。均衡实现时厂商选择的行业资本存量路线必须使由该路线确定的产品价格与厂商的预期价格相等。因此,该模型中的均衡是一种理性预期均衡。卢卡斯和普雷斯科特根据福利经济学定理考察计划者问题时发现,计划者问题的解所决定的行业资本存量的马尔可夫过程,收敛于一个唯一的不变概率,从而为构造相应的经济计量方程提供了依据。这篇文章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种证明不确定条件下理性预期均衡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的方法,这一证明方法在以后被广泛采用。 卢卡斯在《预期与货币中性》一文中最先提出了一个货币经济周期模型,并在后来的一系列文章中对该模型做了一些扩展和补充。经济周期理论是宏观经济学中分歧最大的一个领域。形成经济周期的根源是什么?经济周期的性质即经济周期是外生的还是内生的?对这些问题,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理解。货币经济周期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都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需求方面,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则认为供给冲击特别是生产率冲击是造成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关于经济周期是外生的还是内生的这个问题,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经济波动是由经济的内生力量决定的,经济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货币经济周期学派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则认为,经济本身是稳定的,产出波动是外生冲击造成的结果。卢卡斯在《预期与货币中性》一文中最先提出了一个考察菲利普斯曲线的市场均衡分析框架。在卢卡斯之前,弗雷德曼和菲尔普斯曾分别指出产出与通货膨胀二者之间不存在长期的替代关系,货币政策不具有长期的产出效应。但由于他们采用的是适应性预期假定,因此他们认为二者在短期内存在替代关系。卢卡斯发展了他们的观点,认为在理性预期条件下,二者即使在短期也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为了理解不完全信息的作用,先考虑完全信息条件下市场的均衡。假定年轻人知道在他的隔离市场上卖者的数量即同龄人的数目,由于在每个市场上的现期名义需求相同,年轻人可以根据他所处市场上的名义价格推断出两个市场的相对价格。假设他所在“岛屿”的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则意味着该“岛”的预期通货膨胀率相对较高,因为他在下期将购买商品的预期价格与年轻人的现期配置无关。假定替代效应占优势,则该“岛”每个年轻人供给的劳动相对较少,从而使该“岛”的产品售价上升。类似的分析表明,如果不存在货币供给增长的随机性,则货币量的波动也不影响实际产出。在完全信息条件下产出与通货膨胀之间没有关系。现在假设信息是不完全的,根据市场出清假设,每个市场上的价格取决于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当供给者发现名义价格较高时,他无法确定价格高是由于卖者少(第一种随机性)还是由于货币增长率高(第二种随机性)。他们的最优估计是,实际价格是名义价格的递增函数。这对两个市场都适用。因而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货币量的快速增长既产生通货膨胀又产生高产出,菲利普斯曲线是存在的,但它并不能为政策制定者所用。在卢卡斯看来,周期的根源在于外生的货币冲击,周期的传导机制是信息不完全。该模型的缺陷在于,由于模型假设经济时刻处于均衡状态,因此货币冲击造成的产出波动的持续时间将非常短,从而不能解释就业和产出的持续波动。为此,卢卡斯在《一个经济周期的均衡模型》一文中,引入了信息滞后和实物资本两个因素,对初始冲击的持续影响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信息滞后说认为,即使是过去的相关信息也不能完全为人们所了解,从而人们不可能做出正确的预期,这样波动就会持续存在。现在,信息滞后说已成为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的标准解释。 卢卡斯在增长理论方面的重要贡献体现在他的一篇为新增长理论的产生奠定基础的开创性论文——《论经济发展机制》中。文中揭示了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经验缺陷(即不能解释国家之间收入水平和增长率的巨大差异),提出了两个内生增长模型。第一个模型是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在模型中,人力资本增长率是非工作时间的线性函数。人力资本投资所产生的收益没有全部被投资者获得,投资具有正的溢出效应。由于存在人力资本的外部性,经济中最优产出增长率高于均衡增长率。另外,整个经济的生产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性质,经济可以实现内生的增长。如果不存在人力资本的外部性,经济甚至将以更高的增长率增长。这一结论很重要,它意味着增长的发动机是内生的人力资本投资而不是外生的技术变化。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可以解释各国持久收入的差异,但不能解释增长率的差异。由于人力资本具有正的外部性,相同技术水平的工人在人力资本平均水平较高的国家中获得较高的工资,因此该模型解释了存在着人口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的强大吸引力的原因。第二个模型是“干中学”的外部性模型。该模型包括两种商品和两个国家。在模型中,学习完全外在于厂商但完全内在于生产国;一种商品的生产率比另一种商品的生产率增长得更快;一国专业化于生产哪种商品完全取决于初始资源配置。如果两种商品的替代性强,生产率增长快的那种商品的消费将比另一种商品增长更快。当且仅当两种商品的替代性强时,专业化于生产知识密集型商品的国家才具有更高的增长率。一国开放贸易可能导致该国专业化于生产知识密集度低的商品,从而降低该国的增长率。卢卡斯的这篇论文和保罗·罗默的论文激发了经济学家研究增长问题的兴趣,使经济学出现了一个新的理论分支——新增长理论。卢卡斯和罗默都抛弃了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关于技术外生和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采用收益递增的假设建立模型。由于允许资本(包含了知识)的收益不变或递增,罗默模型认为最发达国家可能增长最快。卢卡斯则强调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并界定了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这种外部效应的存在意味着一个工人的生产率越高,他周围的人将越聪明,这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解释。卢卡斯和罗默等人在经济增长理论方面的研究使得经济增长理论在经过20年的沉寂后得以复兴。由于他们采用的新分析框架可以容纳各国在基本条件方面的差异(如技术水平的差异、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因此可以解释世界各国在收入水平和增长率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得出更加合理的结论,并使增长理论更好地与发展经济学融合起来。

北京时间10月10日17时45分,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来自哈佛大学的奥利弗·哈特(Oliver Hart)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特·霍姆斯特罗姆(Bengt Holmstrom),以表彰两人在契约理论方面的贡献。

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哈特(Oliver Hart)和本特·霍姆斯特罗姆(Bengt Holmstrom)

二位教授在契约理论的不同方向都分别做出了卓越的研究成果,本特·霍姆斯特罗姆的主要成果为激励理论,他关于最优激励合同的研究为解决绩效薪酬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奥利弗·哈特则推动了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发展,而契约理论影响了从公司治理到国家宪法的很多领域。

宏观经济学家与2016诺奖失之交臂但贡献巨大

2016诺贝尔经济学奖尘埃落定,此前在一些机构预测中呼声很高的宏观经济学家——保罗·罗默(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奥利弗·布兰查德(2008至2015年间担任国际国币基金组织(IMF)的首席经济学家)并未捧回奖杯。

宏观经济学家保罗·罗默

1969年至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累计颁发了47次,共有76人获奖,其中,宏观经济领域的获奖者最多,达到9人。

他们中,有不少大家耳熟能详(著作成为教科书)的经济学家:

保罗·萨缪尔森()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

西蒙·库兹列茨(Simon Kuznets)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

弗·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Von Hayek)和纲纳·缪达尔(Gunnar Myrdal) 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创立货币主义理论,提出永久性收入假说。

经济危机

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一些世界主要国家进入“负利率”时代,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对于经济复苏和经济增长的贡献远不及前,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什么?该如何保持世界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没有给出很好的答案。

保罗·罗默在1986年建立了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把知识完整纳入到经济和技术体系之内,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1990年,保罗·罗默发表《内生性技术变革》(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对古典经济学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进行补充,增加了人力资本和新思想,提出信息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世界。

相比于人力资源,人力资本更能体现劳动者之间的贡献差异,此后,他长期倡导人力资本的经济力量和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贡献。

简单地说,套用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的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重要,是人才!”因此,虽然保罗·罗默与2016诺贝尔经济学奖失之交臂,但他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贡献仍然值得我们记住和敬佩。

历年诺奖得主对经济发展贡献巨大

根据诺贝尔奖的授予原则,诺贝尔奖应授予对人类利益做出最大贡献的人。下面,我们也来简单看一下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工作对人类经济发展的贡献。

迄今为止,很多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和方法都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地学习、推广和应用,例如:

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和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等经济学者完善并发展了货币理论,美国、中国等国家以此为理论基础,建立了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政策体系,制定了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和最终目标;

斯通(John Richard Nicholas Stone)主导提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成为世界多数国家进行国民经济统计核算的主要依据;

基于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提出的投入产出方法,可以测算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默顿(Robert C. Merton)和斯科尔斯(Myron S. Scholes)提出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成为全球金融机构给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定价的基本方法;

以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命名的科斯定理为资源定价和资源税的征收提供了理论依据。

曾经,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经济理论创新支持了20世纪人类经济的蓬勃发展,尤其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最多的美国(1969年至2016年78位获奖者中,美国人46位),其经济发展受益于20世纪宏观和微观各领域创新经济理论的提出,同时,无论是宏观经济、金融市场的发展,还是大型企业的内部管理及跨国企业的管理,大量经济实践活动的反馈对于经济理论的提出也有所启发和修正。

中国经济从诺奖中受益 未来应走“自主创新”之路

思想的贡献没有国界,但是各国的经济基础、社会行为规则仍有所差别。

多年来,中国同样受益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思想贡献。但是目前,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发展遇到瓶颈,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在指导中国经济发展上力不从心。面对新形势,中国的经济理论也要走“自主创新”之路,需要本土的经济学家根据国情、前瞻性地探索和提出能够指导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论。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闫妍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罗翔毕业论文

中国政法大学 大二 法学专业在读

说起名师那可真有的说了!法大名师数不胜数,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也不胜枚举,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有代表性的几位老师的课程:

一、方鹏(刑法学总论、分论)

我当时没能选上方鹏老师的课,但是坚持蹭了一个学期。方鹏老师的人气就是上课当天早上五点多出门占座,还占不到好座位。方鹏老师学识渊博,思路清晰,上课总能说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金句。和罗老师一样,都是本科生最喜欢的刑法老师。

二、黄东(近史纲、近现代政治人物评析等等)

现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的黄东老师,开设的近史纲课程五百课容量都难求一个名额,选修课也是得看运气才能选的上。黄东老师平易近人,历史知识完备渊博,还担任过辩论队的指导老师!黄东老师选修课的考核挺简单的,结课前一篇论文即可,上课张弛有度,时常让大家哄堂大笑,非常有趣!!

三、王霆(管理学原理)

王霆老师的课真的非常有趣,深入浅出,一门管理学原理上出了单口相声的感觉!老师人非常好,和蔼可亲,风度翩翩。王老师的社会经验非常丰富,经常给大家分享一些案例,也会带着大家一起做游戏小实验,受益良多!

法大的好老师真的太多了,这三位是给我个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德才兼备,快来蹭课吧!

罗翔的可贵之处在于让更多的人知法、守法、懂法,并借助法律捍卫自身的尊严,而不是在今天社会、经济、生活进步的同时更多的人却还是法盲,以至于生活中原本可以借助法律成为强者,结果却成为冷漠的旁观者甚至是弱者。并且,我们的身边并不缺少权利压制法律的行为,当每一个人都懂法了,形成法制的氛围了,那么,不敢说权利压制法律的行为会杜绝,但是我相信至少会逐步减少,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很多强权能够欺负你,就是因为你不懂法。而为什么又有一部分人讨厌罗翔呢?因为这些人以前嚣张跋扈习惯了,而当更多的社会大众懂法的时候,他们就要小心了。罗翔和众多的普法者是一扇扇窗户,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光。

吴丹红。公开资料显示,吴丹红,男,1978年生于浙江义乌,中国政法大学疑难证据中心主任,获得“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奖”、“第一届全国中青年刑诉科研成果奖”、“第三届全国法学教材与法学科研优秀成果奖”等学术荣誉。2010年4月起,在北京市蒲泽律师事务所从事兼职律师。罗翔,湖南耒阳人,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刑法学研究所所长,厚大法考刑法独家授课老师,研究领域为刑法学、刑法哲学、经济刑法和性犯罪。通过对比,可以知道吴丹红比较厉害。

刑法老师罗翔教授在B站视频讲法时常以“张三”作为犯罪分子举例,张三在案例中至少犯了抢劫罪、故意杀人罪、交通肇事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盗窃罪等大大小小几十项罪名,他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犯下了不可计数的案例,也因此被弹幕戏称为法外狂徒张三。

罗翔,男,湖南耒阳人,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刑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为刑法学、刑法哲学、经济刑法、性犯罪。

1999年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刑法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获刑法学博士学位。2009至2010年期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访问学者;2013至2014年期间,在美国杜克大学担任访问学者。

据中国政法大学网站,截止2018年,罗翔教授主要学术著作四部,包括《刑法学总则》《刑法中的同意制度》《冲出困境的罪刑法定原则》《中华刑罚发达史》;在各大期刊发表的主要论文二十二篇,另在光明日报、法制日报、人民法院报、澎湃新闻发表法律时评五十余篇。

2008年以来入选法大历届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位教师,2018年入选法大首届研究生心目中的优秀导师,2020年荣获“CCTV年度法治人物”。

阿伏伽德罗专题的研究论文

阿佛加德罗毕生致力于原子-分子学说的研究。1811年,他发表了题为《原子相对质量的测定方法及原子进入化合物时数目之比的测定》的论文。他以盖·吕萨克气体化合体积比实验为基础,进行了合理的假设和推理,首先引入了“分子”概念,并把它与原子概念相区别,指出原子是参加化学反应的最小粒子,分子是能独立存在的最小粒子。单质的分子是由相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化合物的分子则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所组成。文中明确指出:“必须承认,气态物质的体积和组成气态物质的简单分子或复合分子的数目之间也存在着非常简单的关系。把它们联系起来的一个、甚至是唯一容许的假设,是相同体积中所有气体的分子数目相等”。这样就可以使气体的原子量、分子量以及分子组成的测定与物理上、化学上已获得的定律完全一致。阿佛加德罗的这一假说,后来被称为阿佛加德罗定律。阿佛加德罗还根据他的这条定律详细研究了测定分子量和原子量的方法,但他的方法长期不为人们所接受,这是由于当时科学界还不能区分分子和原子,分子假说很难被人理解,再加上当时的化学权威们拒绝接受分子假说的观点,致使他的假说默默无闻地被搁置了半个世纪之久,这无疑是科学史上的一大遗憾。直到1860年,意大利化学家坎尼扎罗在一次国际化学会议上慷慨陈词,声言他的本国人阿佛加德罗在半个世纪以前已经解决了确定原子量的问题。坎尼扎罗以充分的论据、清晰的条理、易懂的方法,很快使大多数化学家相信阿化加德罗的学说是普遍正确的。但这时阿佛加德罗已经在几年前默默地死去了,没能亲眼看到自己学说的胜利。阿佛加德罗是第一个认识到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的人。他的分子假说奠定了原子一分子论的基础,推动了物理学、化学的发展,对近代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四卷著作《有重量的物体的物理学》(1837~1841年)是第一部关于分子物理学的教程。

阿伏伽德罗常数是阿伏伽德罗发现的。法国物理学家让·佩兰于1909年提出,把常数命名为阿伏伽德罗常量来纪念他。佩兰于1926年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研究一大课题就是各种量度阿伏伽德罗常量的方法。阿伏伽德罗常量的值,最早由奥地利化学及物理学家约翰·约瑟夫·洛施米特(JohannJosefLoschmidt)于1865年所得,他透过计算某固定体积气体内所含的分子数,成功估计出空气中分子的平均直径。前者的数值,即理想气体的数量密度,叫“洛施米特常数”,就是以他命名的,这个常数大约与阿伏伽德罗常量成正比。由于阿伏伽德罗常量有时会用L表示,所以不要与洛施米特(Loschmidt)的L混淆,而在德语文献中可能时会把它们都叫作“洛施米特常数”,只能用计量单位来分辨提及的到底是哪一个。扩展资料阿伏加德罗常数是有量纲的,就是那么一堆东西,那么多粒子就叫1mol。摩尔就是“一堆”古希腊叫做“堆量”。那么一堆数量就叫一摩尔,它是物质的量的单位,说白了就是粒子“堆”数的单位。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当摩尔质量以克每摩尔为单位时,两者数值上相等。摩尔是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之一,用于表示物质的量,简称摩,符号为mol。1971年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规定:“摩尔是一系统的物质的量,该系统中所包含的基本单元数与¹²C的原子数目相等。使用摩尔时应予以指明基本单元,它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电子及其他粒子,或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摩尔好似一座桥梁把单个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跟大数量的微粒集体、可称量的物质之间联系起来了。在化学计算中应用摩尔十分方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伏伽德罗常数

1.阿伏伽德罗常数并非阿伏伽德罗所测定:1811年,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学说,这一学说被长期摈弃,冷落了50年之久。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阿伏伽德罗,把1摩尔任何物质中含有的微粒数,称之为阿伏伽德罗常数。2.关于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测定:阿伏伽德罗虽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假说,但他本人对于一定容积内的气体分子究竟有多少并不了解,只知道这是一个很大的数目.最早得出这个数目的是奥地利物理学家洛施米特。(1)奥地利化学及物理学家约翰·约瑟夫·洛施米特于1865年根据气体运动论计算出某固定体积气体内所含的分子数,成功估计出空气中分子的平均直径(空气分子的大小)。同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测定分子大小的论文摘要,这篇文摘中第一次出现了N值,等于866x1012个分子/mm3.这就是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最早值,又称洛施密特常数。这么巨大的一个数字是否真实呢?它究竟是一个凭空想象出来的数字,还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数字呢?伴随着对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看法的是对分子、原子实际存在的怀疑.19世纪后期,以奥斯特瓦尔德,为代表的一些权威科学家表示了对分子运动论的强烈怀疑。(2)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两篇研究悬浮粒子运动的论文,4月写的一篇是他向苏黎世大学申请的博士论文,题为《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5月写的一篇题为《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拉子的运动》。在第一篇论文中提出了测定分子大小和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新方法。即液体中分子大小的测定。也证实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真实性。(3)1908年,法国物理学家让.佩兰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预测(用实验成功地解决了对热理论关系重大的问题)。佩兰利用离心分离法,花了数月的时间提取了一定半径的树脂微拉和藤黄微粒,配制五种不同半径的藤黄乳状液和一种树脂乳状液,用超显微镜观察计算不同高度处微小颗粒,其总数逾万。将结果代入高度分布公式,求得阿伏伽德罗常数为5-8x10231926年佩兰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授奖人教授说:“佩兰的研究结束了关于分子是否其实存在的长期事论。”让·佩兰最早提出阿伏伽德罗数(N)这样一个名字,来代表一克分子的氧的分子数(根据当时的定义,即32克整的氧),而这个词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入门,1971年摩尔成为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之后,课本改用阿伏伽德罗常量(NA)这个名字。

阿伏伽德罗毕生致力于化学和物理学中关于原子论的研究。当时由于道耳顿和盖-吕萨克的工作,近代原子论处于开创时期,阿伏伽德罗从盖-吕萨克定律得到启发,于1811年提出了一个对近代科学有深远影响的假说:在相同的温度和相同压强条件下,相同体积中的任何气体总具有相同的分子个数。但他这个假说却长期不为科学界所接受,主要原因是当时科学界还不能区分分子和原子,同时由于有些分子发生了离解,出现了一些阿伏伽德罗假说难以解释的情况。直到1860年,阿伏伽德罗假说才被普遍接受,后称为阿伏伽德罗定律。它对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原子量的测定工作,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阿伏伽德罗常数1摩尔的任何物质所含有的该物质的单位微粒数叫阿伏伽德罗常数,NA值为×10²³。阿伏伽德罗的重大贡献,是他在1811年提出了一种分子假说:“同体积的气体,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力时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这一假说称为阿伏伽德罗定律。这一假说是根据.盖-吕萨克在1809年发表的气体化合体积定律加以发展而形成的。阿伏伽德罗在1811年的著作中写道:“盖-吕萨克在他的论文里曾经说,气体化合时,它们的体积成简单的比例。如果所得的产物也是气体的话,其体积也是简单的比例。这说明了在这些体积中所作用的分子数是基本相同的。由此必须承认,气体物质化合时,它们的分子数目是基本相同的。”阿伏伽德罗还反对当时流行的气体分子由单原子构成的观点,认为氮气、氧气、氢气都是由两个原子组成的气体分子。当时,化学界的权威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的电化学学说很盛行,在化学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电化学学说认为同种原子是不可能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英、法、德国的科学家都不接受阿伏伽德罗的假说。一直到1860年欧洲100多位化学家在德国的卡尔斯鲁厄举行学术讨论会,会上阿莫迪欧·阿伏伽德罗散发了一篇短文《化学哲学教程概要》,才重新提起阿伏伽德罗假说。这篇短文引起了.迈尔的注意,他在1864年出版了《近代化学理论》一书,许多科学家从这本书里了解并接受了阿伏伽德罗假说。阿伏伽德罗定律已为全世界科学家所公认。阿伏伽德罗数是1摩尔物质所含的分子数,其数值是×10²³,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的基本常数之一。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