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伏伽德罗常数并非阿伏伽德罗所测定:1811年,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学说,这一学说被长期摈弃,冷落了50年之久。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阿伏伽德罗,把1摩尔任何物质中含有的微粒数,称之为阿伏伽德罗常数。2.关于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测定:阿伏伽德罗虽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假说,但他本人对于一定容积内的气体分子究竟有多少并不了解,只知道这是一个很大的数目.最早得出这个数目的是奥地利物理学家洛施米特。(1)奥地利化学及物理学家约翰·约瑟夫·洛施米特于1865年根据气体运动论计算出某固定体积气体内所含的分子数,成功估计出空气中分子的平均直径(空气分子的大小)。同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测定分子大小的论文摘要,这篇文摘中第一次出现了N值,等于866x1012个分子/mm3.这就是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最早值,又称洛施密特常数。这么巨大的一个数字是否真实呢?它究竟是一个凭空想象出来的数字,还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数字呢?伴随着对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看法的是对分子、原子实际存在的怀疑.19世纪后期,以奥斯特瓦尔德,为代表的一些权威科学家表示了对分子运动论的强烈怀疑。(2)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两篇研究悬浮粒子运动的论文,4月写的一篇是他向苏黎世大学申请的博士论文,题为《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5月写的一篇题为《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拉子的运动》。在第一篇论文中提出了测定分子大小和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新方法。即液体中分子大小的测定。也证实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真实性。(3)1908年,法国物理学家让.佩兰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预测(用实验成功地解决了对热理论关系重大的问题)。佩兰利用离心分离法,花了数月的时间提取了一定半径的树脂微拉和藤黄微粒,配制五种不同半径的藤黄乳状液和一种树脂乳状液,用超显微镜观察计算不同高度处微小颗粒,其总数逾万。将结果代入高度分布公式,求得阿伏伽德罗常数为5-8x10231926年佩兰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授奖人教授说:“佩兰的研究结束了关于分子是否其实存在的长期事论。”让·佩兰最早提出阿伏伽德罗数(N)这样一个名字,来代表一克分子的氧的分子数(根据当时的定义,即32克整的氧),而这个词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入门,1971年摩尔成为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之后,课本改用阿伏伽德罗常量(NA)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