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发表或已获通知发表论文15篇,其中英文论文7篇,SSCI论文3篇,相当于国内一级核心期刊论文1篇,国内发表论文和专著34篇,商务印书馆专著1册,译著一册,一类核心期刊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11篇I. 海外出版论文2010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China’s green communities: Mobilizing memories and structuring incentives,” (with Boland A. the second author), Geoforum,Accepted. (SSCI)2009 “Boundaries and Belonging in Guangzhou: Changing the Nature of Residential Space in Urban China” (with Alana Boland), in Amrita Daniel and Mike Douglass, eds. Building Urban Communities: The Politics of Civic Space in : Routledge “建设本土公民社会:以ICS为个案”,澳门:《神州交流》2009年10月第六卷第四期2009 “大陆公民社会的能力建设:话语与实践”,台北:《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74期。2009 “抗震救灾,中国公民社会崛起的契机?”, (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陈建民)香港:《二十一世纪》第114期。2008“White-collar Work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Female Identity: Women in a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in Guangdong”. In Women of South China: gender in tradition and change. Edited by Siumi Maria Tam. New York: Sharp Inc. Forthcoming.“转型过程中的政府与NGO关系----三个案例的分析”,«第三部门与政府跨部门治理» 台湾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 “Strategy and culture in the collective action:A Case Study of Lijiang Gardenat Canton” (with Wang Chao), China Sociology & Anthropology, Vol. .(SSCI)2007 “Space, Power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Identity: Case Study of Residents Movement at a ShanghaiNeighborhood”, ChinaSociology & Anthropology, Vol. 40. p65-90. (SSCI)2007 “Not against the State, Just Protect the Residents’ Interests: An Urban Movement in a Shanghai Neighborhood” (with Peter Ho), in Peter Ho and Richard Esmonds, eds. China’s Embedded Activism: Opportunities and Constraints of a Social “Chinese NGOs strive to survive” (with Chan Kin-Man, Qiu Haixiong), Leiden: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ese SocietiesVol. 1, “和平、进步与相互联结的东亚公民社会”,台湾:台湾社会科学季刊2006年第2期。2004“空间、权力和社区认同的建构:上海一个社区地邻里运动的个案研究”,台北:《第三部门学刊》2004年第2期。“权力与街区空间:当代中国街区权力研究导论”,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9年第26期和第27期(被收入《中国社会学文选》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1998 “文化主权:一种新的主权观念”(与张来治合写),香港:《亚洲论坛》1998年第1期II. 国内出版论文与专著“旅游景区生产与族群文化的再造——对一个布依族村寨的旅游人类学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国与家之间:关于上海邻里的民族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论基层治理中政社分离的趋势、挑战与方向,《中国行政管理》,译著(和王超合译):Sidney Mintz著《甜与权力》,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社区组织化参与中的公民性养成——以上海一个社区为个案,《思想战线》,主编:《社区、空间与行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NGO合作,能否成为主流?”,《中国社会工作》,上期“汶川地震救灾中的NGO合作方式”,《中国社会工作》,上期“绿色社区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与吴桐雨共为作者),《现代物业》2009年8期上旬刊(总第124期)“Civil society 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人类学关键词:辨析与表述(一)导言”,《西北民族研究》(第二作者,陈志明为第一作者),2009年第3期(总第62期)《责任·行动·合作:512抗震救灾中的NGO合作研究》(第一作者,与王超、胡明为共同作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冀南乡村的物物交换——地方经济的人类学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第一作者,与羡晓曼共为作者)2009年第2期“打工者社会空间的生产——番禺打工者文化服务部的个案研究”,载张曙光主编《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行动的力量:对民间志愿组织的实践逻辑的个案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年3月出版。“公众参与与社区公共空间的生产——对绿色社区建设的个案研究”,北京:《社会学研究》(一类核心期刊)(和阿兰图特纳共为作者)2007年第4期“国际NGO与中国地方治理创新——以珠三角为例”,广州:《开放时代》(核心期刊)2007年第5期。“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和创新”,上海:《探索与争鸣》(核心期刊)2007年第6期。《水边人家——一个布依族村寨的发展描述》(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第11期“草根NGO与公民社会的成长“,广东:《开放时代》(核心期刊)2004年第6期“工作、权力与女性”,北京:《清华社会学评论》2002年第11期“革命后政治思潮”,《新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九章,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城市社区建设:在实践中反思理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北京:《北京社会科学》增刊1999年版“非政府组织在中国”(与张运藩合写),《百科知识》(核心期刊),1999年第1期“志愿服务是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与徐中振合写),上海:《解放日报》理论版1998年5月19号副主编:《五里桥:一个发展中的城市新型社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志愿服务是社会全面发展的结构因素和价值追求”(与徐中振合写),《志愿服务与社区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要重视培育和发挥群众性志愿组织的作用”,《志愿服务与社区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文化主权:主权斗争的新焦点”(朱健刚、张来治),《复旦大学学报》(核心期刊)1998年第1期“城市基层政权结构的变迁”(朱健刚、张来治),《新华文摘》1998年第8期,初登于《探索与争鸣》(核心期刊)1998年第3期,转载于“城市街区的权力结构: 强国家与强社会”,北京:《战略与管理》(核心期刊)1997年第5期“城市街区的权力变迁”,北京:《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7年第3期“城市社区制改革的问题与对策”(与人合写),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1997年第5期“社区行政框架研究报告”(与张来治等合写),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1997年第5期“基督教与东方宗教的对话”(合译), 《复旦大学学报》(核心期刊)1997年第1期“中庸思想的历史变迁及其现代意义”,湖南:《求索》(核心期刊)1996年第1期
《文化寻真:人类学学者访谈录》(谢尚果)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文化寻真:人类学学者访谈录
作者:谢尚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10
页数:616
内容简介:
本书由《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015年所发表的47篇人类学学者访谈文章汇编而成,以一问一答的访谈形式,集中展示了人类学领域知名学者的研究经历和人生感言,勾勒了人类学专业的学科图谱与发展脉络。
作者简介:
谢尚果,男,出生于1963年12月,壮族,广西贵港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西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1983年9月~1987年7月就读广西民族学院,获得学士学位;1988年9月~1990年7月就读南开大学,获得双学士学位;2006年6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87年7月~1988年8月在广西民族学院从事教学工作。1990年7月~2000年9月在广西民族学院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工作。2000年9月~2001年7月在中山大学学术访问。2001年7月~2003年9月任广西民族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2003年9月~2006年7月任广西民族学院政法学院院长。2005年11月~2012年6月历任玉林师范学院副院长、院长。2012年6月至今任广西民族大学(原广西民族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兼任中国行政管理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广西社科联副主席,广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广西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行政管理学、法学教学等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厅局级科研课题10多项。出版《市场经济法新论》、《行政执法责任基本制度研究》、《法学概论》等多部著作,发表《论行政执法公示制的完善》、《论行政执法公示制的完善》、《论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的完善》等论文30余篇。荣获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多项。
·
秦红增,男,出生于1967年2月,陕西合阳人。现任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哲学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广西民族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广西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2001年9月~2004年6月就读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1990年8月~2001年9月任广西民族大学社会科学部教师;2009年任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广西期刊协会副会长、学报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民族系统联络中心副主任、秘书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科技人类学、社会评估与咨询、族群与区域文化等。主持或参与省级及以上课题多项。出版《文化人类学概论》、《毛泽东早期调查的田野价值》、《乡土变迁与重塑——文化农民与民族地区和谐乡村建设研究》等著作多部,发表《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冲突及其消解》、《SARS流行与中国都市化问题》、《人类学视野中的技术观》等学术论文多篇。荣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
沈奕斐,江苏人。社会学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现为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复旦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男,汉族,1970年5月生,河南登封人,副教授职称,中共党员。~ 郑州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就读。~ 登封五中任教。~ 郑州大学中国科技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统招)。~ 河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任教。~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公费)。2008年元月至今,河南科技大学任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社会兼职:鸦片战争博物馆特约研究员,负责国家文物局在2006年启动了“明清海防遗存保护前期研究”工程中的船炮问题研究。二、1999年9月~至今的科研业绩主要从事中西军事科学技术史与科技哲学研究,2002年以来,发表的论文有40多篇,其中独著35篇,其中北京大学2008年版认定的中文核心期刊25篇(含2008~2009年版认定的CSSCI来源期刊20篇)。所发表的论文中被《国务院参事室文摘》转摘1篇;《中国社会科学报》转摘1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论点摘编1篇;《新华文摘》论点摘编2篇;《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复印3篇;《高校文科学术文摘》论点摘编3篇。主持或参加的国家级课题2个,出版书籍2部。2009年度获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荣誉称号。参加的课题[1]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年度“文化遗产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鸦片战争时期中英火炮材质比较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2006BAK20B003,两个研究者中的第一负责人,2009年6月结项。[2] 2007年度国家重大社会科学课题清史工程三级项目~《清史图录·军事卷》两个研究者中的第二负责人。项目编号:200710120503005。(2)近5年发表的论文如下:[1] 刘鸿亮:《侵华英军“利炮”探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26号(第133期)第3版。五千字。[1] 刘鸿亮:《洋务运动以前中国火炮的盛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6-8。五千字。[2] 刘鸿亮:《鸦片战争时期中英炮弹研究再析》,《史林》2010,(3):86~99。2万字。《史林》为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3] 刘鸿亮、张建雄:《鸦片战争时期清朝复合金属炮技术盛衰的问题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2):86~93。万字。《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为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4] 刘鸿亮、孙淑云:《鸦片战争时期中英铁炮射速的比较研究》,载《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5):71~77。万字。《国务院参事室文摘》2009年11月8日转摘;《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1月3日转摘。《自然辩证法通讯》为国家一级期刊;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5] 刘鸿亮、孙淑云、牛书成:《鸦片战争时期中西铁炮制造技术优劣的比较研究》,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8):103~108。1万字。《自然辩证法研究》为国家一级期刊;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6] 刘鸿亮、孙淑云:《鸦片战争时期英军卡龙炮技术的初步研究》,载《社会科学》2009,(9):145~153。万字。《社会科学》为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7] 刘鸿亮、孙淑云、李晓岑、李斌:《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双方火炮的调查研究》,载《海交史研究》2009,(2):104~127。3万字。《海交史研究》为专业性期刊。[8] 刘鸿亮、张建雄:《鸦片战争时期清朝龚振麟铁模炮技术的研究方法新谈》,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6~26。2万字。[9] 刘鸿亮、孙淑云:《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双方铁炮材质的比较研究》,载《清华学报》(台湾),2008,( 4):563~598。4万多字。台湾《清华学报》为国际性期刊和SSCI来源期刊,是中国最早在刊名上缀以“学报”二字并以学校名义出版的学术期刊。[10] 刘鸿亮、孙淑云:《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双方火炮炮弹的技术研究》,载《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3):63~68。1万字。《自然辩证法通讯》为国家一级期刊;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11] 刘鸿亮:《明清两朝红夷大炮的射程问题研究再析》,载《历史档案》2007年第4期,万字。《历史档案》为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12] 刘鸿亮:《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双方火炮发射火药的技术研究》,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11~118。2万字。《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5期(页192)做了论点摘编。《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 中国近代史》2008年第1期做了论点摘编。《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13] 刘鸿亮:《关于16~17世纪中国佛郎机火炮射程的问题研究》,载《社会科学》2006,(10):185~192。万字。《社会科学》为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14] 刘鸿亮:《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双方火炮的性能比较》,载《清史研究》2006,(3):31~43。2万字。《清史研究》为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页187~188)2006年第6期有论点摘编;《光明日报·文摘报》2006年9月8日论点摘编;《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近代史(41~51页)》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6期(页186)做了论点载编。[15]刘鸿亮:《明清两朝红夷大炮的兴衰与两朝西洋火器发展比较》,载《社会科学》2005,(12):86~95。万字。《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明清史》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社会科学》为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16] 刘鸿亮:《徐光启对(几何原本)的翻译与其实际成效的问题研究》,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5):87~90。1万字。《新华文摘》2005年第23期做了论点摘编。《自然辩证法研究》为国家一级期刊;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17] 刘鸿亮: 《徐光启对(崇祯历书)的编译与其实际成效的问题研究》,载《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10~114。1万字。《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18] 刘鸿亮:《明清之际红夷(衣)大炮的射程及其问题研究》,载《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3):78~83。万字。《新华文摘》2005年第1期(页161)有论点摘编。《自然辩证法通讯》为国家一级期刊;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19] 刘鸿亮:《科技:是天使抑或是魔鬼》,载《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1)5~7。万字。《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4年第4期全文转载。《自然辩证法通讯》为国家一级期刊;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20] 刘鸿亮:《明清王朝红夷大炮的盛衰史及其问题研究》,载《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1):1~5。1万字。[21] 刘鸿亮:《徐光启与红夷大炮问题研究》,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5):42~47。1万字。《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5期有论点摘编。《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 [19] 刘鸿亮、杨超华:《中国大学“泛行政化管理”模式与“量化考核”评价机制亟待改变》,载《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2):101~102。万字《自然辩证法通讯》为国家一级期刊;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20] 刘鸿亮.《中国行政管理系统中“博士官”现象的一些思考》,载《中国行政管理》2005,(1):50~53。1万字。《中国行政管理》为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21] 刘鸿亮、岳秀红:《透析高校师资管理中的“人才流失”现象》,载《教育探索》2005(1):55~570。8万字。《教育探索》为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22] 刘鸿亮:《“博士官”问题探析》,载《中州学刊》,2005,(1):77~80。1万字。《中州学刊》为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23] 王冰峰、刘鸿亮:载《高校师资管理中的“人才流失”和“以人为本”问题的几点思考》,《湖北社会科学》2004,(11):141~143。1万字。[24] 刘鸿亮:《“博士官”现象在高校干部管理中的一些思考》,载《扬州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4,(5):62~65。1万字。[25] 刘鸿亮、李清聚:《高校教师授课满意度以“学生评教为第一”的辨证再思考》,载《大学教育科学》2004,(3):57~60。1万字。[26] 刘鸿亮:《透析高校教师“两栖化生存”现象》,载《华北电力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7-89。1万字。 [1] 《中原文化大典-科技典-化学卷》,2008年4月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是2001~2006年全国重大出版工程、河南省文化建设重点项目、河南“国书”之称,10万字。[2] 《科学技术史》,独著15万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3] 《中英火炮与鸦片战争》,独著35万字,科学出版社2010年11月拟出版。[4] 《中英战船与鸦片战争》,独著28万字,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拟出版。
《文化寻真:人类学学者访谈录》(谢尚果)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文化寻真:人类学学者访谈录
作者:谢尚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10
页数:616
内容简介:
本书由《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015年所发表的47篇人类学学者访谈文章汇编而成,以一问一答的访谈形式,集中展示了人类学领域知名学者的研究经历和人生感言,勾勒了人类学专业的学科图谱与发展脉络。
作者简介:
谢尚果,男,出生于1963年12月,壮族,广西贵港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西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1983年9月~1987年7月就读广西民族学院,获得学士学位;1988年9月~1990年7月就读南开大学,获得双学士学位;2006年6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87年7月~1988年8月在广西民族学院从事教学工作。1990年7月~2000年9月在广西民族学院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工作。2000年9月~2001年7月在中山大学学术访问。2001年7月~2003年9月任广西民族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2003年9月~2006年7月任广西民族学院政法学院院长。2005年11月~2012年6月历任玉林师范学院副院长、院长。2012年6月至今任广西民族大学(原广西民族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兼任中国行政管理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广西社科联副主席,广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广西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行政管理学、法学教学等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厅局级科研课题10多项。出版《市场经济法新论》、《行政执法责任基本制度研究》、《法学概论》等多部著作,发表《论行政执法公示制的完善》、《论行政执法公示制的完善》、《论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的完善》等论文30余篇。荣获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多项。
·
秦红增,男,出生于1967年2月,陕西合阳人。现任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哲学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广西民族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广西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2001年9月~2004年6月就读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1990年8月~2001年9月任广西民族大学社会科学部教师;2009年任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广西期刊协会副会长、学报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民族系统联络中心副主任、秘书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科技人类学、社会评估与咨询、族群与区域文化等。主持或参与省级及以上课题多项。出版《文化人类学概论》、《毛泽东早期调查的田野价值》、《乡土变迁与重塑——文化农民与民族地区和谐乡村建设研究》等著作多部,发表《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冲突及其消解》、《SARS流行与中国都市化问题》、《人类学视野中的技术观》等学术论文多篇。荣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
涛,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85年参与创办《民俗研究》杂志,历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主编。2008年4月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等。研究领域为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理论、中国民间信仰、区域民俗。出版各类专著十五部,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承担了多项国家课题。主要著述有《泰山香社研究》、《民俗学导论》、《中国民俗》、《泰山石敢当》、《中国京剧习俗》、《孔府》、《中国牛郎织女传说》(五卷本,总主编)、《中国民俗大系·山东卷》(主编)、《领略山东民俗》(小学地方课程课本,主编)等。 研究领域: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理论、中国民间信仰、区域民俗。 主要经历叶涛1963年10月生于山东省费县。1984年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2001年-2004年,师从钟敬文教授、刘魁立教授,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得法学(民俗学)博士学位。1998年起担任山东大学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起担任中国民间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2008年4月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外)。 1985年创办《民俗研究》杂志,历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主编。1987年参与创办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历任副所长、所长。2002-2008年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1987年发起成立山东省民俗学会,长期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现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旅游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泰山研究会顾问、泰山学院兼职教授、温州大学民俗学重点学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主要著作1、《山东民俗》(合著,山东友谊书社,1988) 2、《孔府》3、《孔子故里风俗》(华语教学出版社,1993) 4、《中国京剧习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5、《山东省志·民俗志》(合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6、《江湖社会习俗》(合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7、《抢婚》(合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8、《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合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9、《民俗学导论》(合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10.《领略山东民俗》(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11.《中国民俗大系·山东民俗》(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 12.《中国民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13.《泰山石敢当》(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4.《中国民俗》(修订版,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15.《中国牛郎织女传说》(五卷本,总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6. 《泰山香社研究》(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专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主要论文1.《民俗旅游:一个尚待开拓的领域》,《民间文化季刊》1990年第3期 2.《民俗特质论》,《民俗研究》1991 年第4期 3.《京剧票友与票界习俗》,《戏剧丛刊》1995年第3期 4.《二十四孝初探》,《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1期 5.《民俗调查方法刍议》,《中国民俗学研究?第二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 6.《移民·山东人·山东民俗》,《东岳论丛》1997年第6 期 7.《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初探》,韩国民俗学会编:《第二届国际民俗学大会论文集》,1997 8.《抢婚风俗争鸣录》,《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1期 9.《走进“龙牌会 ”》,《民俗研究》1999年第1 期 10.《新时期中国民俗学论纲》,《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11.《山东民俗论纲》,《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12.《山东沿海渔民的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韩国民俗学编:《第三届国际民俗学大会论文集》,1999;《海洋文化研究? 第二卷》,海洋出版社,2000 13.《<金瓶梅>饮食习俗管窥》,《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2期;(台湾)《中国饮食文化》2001年第3期 14.《村史:追溯与建构——崮子村民俗调查与研究之一》,《二十一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二)》,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 15.《论俗信》(合撰),《民俗研究》2001 年第2期 16.《关德栋教授与俗文学、敦煌学和满学研究》,《民俗研究》2001年第4期 17.《灵岩寺辟支塔塔基浮雕与阿育王传说》,《东南文化》2002年第10期 18.《海神、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民俗研究》2002年第3期 19.《醉心绝学的关德栋》,《光明日报》2003 年4月17日 20.《关于民俗旅游的思考》,《东岳论丛》2003年第3期 21.《论泰山崇拜与东岳泰山神的形成》,《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22. 《泰山香社起源考略》,《东岳论丛》2004年第3期 23.《泰山香社传统进香仪式述略》,《民俗研究》2004第3期 24.《泰山王母池九月九庙会调查报告》,《民俗研究》2005年第4期 25.《泰山香社传统进香仪式研究》,《思想战线》2006年第第1期 26.《关德栋教授学术思想述略》,《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2期 27.《泰山石敢当源流考》,《民俗研究》2006年第4期 28.《泰莱山区石大夫信仰考察记》,《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3期 29.《碧霞元君信仰起源考》,《文史》2007年第4期上校叶涛叶 涛,男,汉族,生于1960年8月,太白县人,上校军衔,198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12月入伍,在职大学学历。 1978年12月至1980年9月在步兵55师服役;1980年9月至1982年9月在西安陆军学院侦察教导队学习;1982年9月至1984年9月任步兵55师师直侦察连排长、连长;1984年9月至1986年9月在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情报系学习;1986年9月至1990年5月任步兵55师师直侦察连连长、二十一集团军军直侦察连连长;1990年5月至1999年5月任二十一集团军政治部参谋、宣传干事;1999年5月至2001年5月任留坝县人武部政委;2001年5月至2006年4月任扶风县人武部部长;2006年4月至今任中共扶风县委常委、县人武部部长。 编辑本段北宋诗人叶涛叶涛(1050-1110),北宋著名诗人,官至三品龙图阁待制,系王安石弟王安国之婿。字致远,龙泉东乡人,自幼 颖敏好学,博览群书,通今博古,经史子集了如指掌。其诗文,重视词藻,奇情险句,清雅绝俗,与苏东坡交谊甚厚,常以诗唱和、宋熙宁六年(1073)中进士时,神宗召廷试,赞叹其才思过人,于御屏上书:“政事何琬,文章叶涛”,授为国子直讲。 宰相王安石器重叶,有《赠致远直讲》诗 ,并由其弟王安国招为婿。此时叶涛潜心辅佐神宗治国理政,大力支持王安石变法,改革政务,颇得臣民赞颂。王安石于熙宁九年(1076)贬 官闲居金陵时,涛往从安石学文词。哲宗继位,涛为太学博士。绍圣元年(1094)为秘书省正字,编修《神宗史》,进校书郎。又被朝宦范镗诬陷。蔡京当权,被劾为元祐党籍。曾布再掌朝政时,任给事中。居数月病,以龙图阁待制提举崇禧观。大观四年(1110)卒。《宋史》有传 。惜叶涛诗存世极少。《宋诗纪事》引《宋文鉴》叶涛《望旧庐有感》诗曰: 重来旧屋谁为主,江令萧条叹独存。 已愧问人才识路,却悲无柳可知门。 舟车到处成家宅,岁月唯惊长子孙。 孤客滥由非得已,故交零落与谁论。 此诗当在上党人碑之后,感叹身世飘零之作。悔当初未尝退隐田野,植柳门前。
国内核心期刊有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科技核心。1、国内核心期刊总共有七大核心,但主要的有四个核心。北大核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南大核心,即CSSCI,就是通常所说的C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即CSCD,号称中国的SCI。科技核心,也叫统计源核心。主要是医学方面的。核心期刊是国内比较权威的期刊,对论文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一般需要评高级职称的人员或者是科研人员需要发表核心论文的。
毕业后(小语种专业除外),在广西省内,民大的毕业证还算有点含金量,能在前三左右。广西民族大学创建于1952年,原为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分院,1953年更名为广西省民族学院,1958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学院,2006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推进科技创新。近五年获国家级科研项目148项(含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47项;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3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39项;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39个,厅局级科研平台12个。《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先后获得“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百强报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等荣誉称号, 系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如果哥们连有哪些刊物都不清楚,估计投稿录用的可能性不大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673-8179] 本刊收录在: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0-2011年版)提示: 排序:民族学 - 第5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2-2013年版)提示: 排序:民族学 - 第3位主题分类:Social Sciences: Sociology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673-8462] 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提示: 排序:民族学类 - 第3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4-2015年版)主题分类:C95:民族学: C95:民族学Life Sciences: General and Others民族学与文化学: 民族学与文化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4-2015年版)为目前最新版
主编谢尚果执行主编秦红增印 刷广西区党委办公厅凤凰印刷厂国内发行南宁市邮政局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出版日期单月15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78年,双月刊,以“弘扬创新精神,提升学术品位”为宗旨,倡导严谨学风,规范学术研究,注重学术创新。以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为特色栏目,全力推进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东南亚研究等学科建设;突出民族性、文化性、地方性、区域国际性,吸引、汇集了海内外一流人类学学者,使“人类学”研究栏目成为中国以及国际人类学界同仁进行学术交流、展示学术成果的平台,成为世界人类学研究的信息中心之一。《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每一期围绕某一学科焦点或重大问题研究领域推出“主打栏目”,力邀学术名家担任主持人(封面学者),刊发论文注重国际视野、关注社会焦点、突出地域文化,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方面推出一批高质量、高品位、代表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能够产生较大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的优秀论文。《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先后获得“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3年)、“中国百强报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等荣誉称号;系“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优秀期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2012年入选),教育部名栏、名刊建设工程入选期刊(2004、2006年);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给予评价:“《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论文作者所覆盖的地区为《今日民族》的9倍多。这一方面说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民族学研究中受全国的民族学学者关注度高,对该学科的研究与交流有着广泛的影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张泽青先生曾在《中国期刊协会通讯》上对《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了评价:“我国期刊另外一种走向世界的方式是提高期刊的质量和学术水平,使得期刊得到国际学者的认可,主动向刊物提供一流水平的稿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把人类学研究作为期刊的特色,刊登的学术论文达到了国内一流的水平,引起不少国家学者的关注。”著名人类学家乔健教授说:“《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这个杂志编得越来越好……是中国人类学能够联系两岸三地的一份学术期刊。”中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原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龙协涛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学报界的独秀峰”。据“中国知网”统计,《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机构用户总计四千多个,分布在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个人读者分布在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越南、挪威、新西兰、加拿大、印度、新加坡等三十个国家和地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哈佛大学、东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首尔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所订阅,作为人类学民族学专业必读刊物。在中山大学,被认可为社会科学类重要期刊一类B级;在南开大学,被认可为二级学科(人类学)的一类期刊。 1.本刊不委托亦不接受任何中介机构或网站的稿件投递。2.本刊致力于中国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规范化建设,以提升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品位,要求所有来稿均应附有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须完整,规范(主要限于作者直接阅读并引用的、发表于正式出版物的文献)。3.论文必须包括:题名(20字以内)、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邮编、摘要、关键词(3~8个)、作者简介、参考文献(3条以上),如系基金资助项目请注明项目全称及编号,此外必须附上前五项内容的英文。4.摘要应写成报道性文摘,应反映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字数200字左右,采用第三人称表述。5.作者简介应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单位、职称、学位、研究方向、通讯城市、邮编、电子信箱。6.本刊实行以学术价值为唯一依据的、合乎国际学术期刊惯例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在收稿后3个月内通知作者稿件处理意见。稿件恕不退还。坚决反对一稿多投、一稿多发以及剽窃虚构等学术造假行为。
专业方面:广西民族大学的小语种专业很有优势,在全国都是佼佼者。
环境方面:广西民族大学的树木很多,交通也比较便利。
学科建设与教育质量方面:
科研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方面:
1. 2005年以来,承担了一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或具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项目:共承担国 家级课题51项、省部级课题22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目前承担各级各类项目835项,科研 经 费合计万元。
2.《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先后入选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教育部名刊建设工 程,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用期刊;其“人类学研究”栏目入选首批 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
一切都看自己的想法。每个人的观点不同。
其情况如下:
截至2015年5月,学校拥有教育部区域研究中心(培育中心)1个,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含培育建设单位)6个,广西科学实验(研究)中心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基地、中心)11个,广西高校校企校地共建创新平台8个,自治区“八桂学者”科技创新平台2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3个。
广西民族大学(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创办于1952 年,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市相思湖畔,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十二五"时期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
广西民族大学创办于1952年,原为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分院,1953年更名为广西省民族学院,1958年改名为广西民族学院,2006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
截至2017年1月,学校有东、西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861亩,校园建筑面积685209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7372万元,图书馆藏书万册,中文、外文电子期刊53622种,中文、外文现刊926种,电子图书万册。设有26个学院,开办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77个,有教职工2104人,其中专任教师976人,正高职称197人,副高职称314人;有全日制在校生19707人,其中研究生1570人,本科生15864人,专科生733人,预科生306人,留学生1234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50%,涵盖壮、汉、苗、瑶、侗等53个民族。
专业方面:广西民族大学的小语种专业很有优势,在全国都是佼佼者。
环境方面:广西民族大学的树木很多,交通也比较便利。
学科建设与教育质量方面:
科研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方面:
1. 2005年以来,承担了一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或具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项目:共承担国 家级课题51项、省部级课题22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目前承担各级各类项目835项,科研 经 费合计万元。
2.《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先后入选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教育部名刊建设工 程,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用期刊;其“人类学研究”栏目入选首批 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
一切都看自己的想法。每个人的观点不同。
其情况如下:
截至2015年5月,学校拥有教育部区域研究中心(培育中心)1个,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含培育建设单位)6个,广西科学实验(研究)中心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基地、中心)11个,广西高校校企校地共建创新平台8个,自治区“八桂学者”科技创新平台2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3个。
广西民族大学(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创办于1952 年,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市相思湖畔,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十二五"时期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
广西民族大学创办于1952年,原为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分院,1953年更名为广西省民族学院,1958年改名为广西民族学院,2006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
截至2017年1月,学校有东、西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861亩,校园建筑面积685209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7372万元,图书馆藏书万册,中文、外文电子期刊53622种,中文、外文现刊926种,电子图书万册。设有26个学院,开办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77个,有教职工2104人,其中专任教师976人,正高职称197人,副高职称314人;有全日制在校生19707人,其中研究生1570人,本科生15864人,专科生733人,预科生306人,留学生1234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50%,涵盖壮、汉、苗、瑶、侗等53个民族。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673-8179] 本刊收录在: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0-2011年版)提示: 排序:民族学 - 第5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2-2013年版)提示: 排序:民族学 - 第3位主题分类:Social Sciences: Sociology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673-8462] 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提示: 排序:民族学类 - 第3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4-2015年版)主题分类:C95:民族学: C95:民族学Life Sciences: General and Others民族学与文化学: 民族学与文化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4-2015年版)为目前最新版
请参考我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