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汽车营销毕业论文开报告

发布时间:

汽车营销毕业论文开报告

知道只是个日常生活的社区 你问题太专业了点 建议你还是在你们本校里找找吧 ~~

2007年上半年汽车营销战略创新研究报告 捷达、桑塔纳老车型降价后引领市场,说明强势品牌加优势价格的双优模式,成为上半年中国汽车营销的主流模式;同样,也是汽车品牌成功崛起的主要模式  单纯优势产品加低价格的双优模式,能够获得短期的突破,而不能形成长期的竞争优势  单纯产品优势,或者单纯价格优势,已经无法带来市场的迅速突破。即使宝马品牌也不得不如此。 2、趋势性的汽车品牌塑造与创新模式:  当前从海外引进的第三代营销与品牌塑造理论和模式,同中国汽车产业的残酷竞争现实相比,已经严重滞后,无法带动汽车新品牌的崛起,亟待创新。价值特征品牌理论与价值特征品牌为核心的整合品牌传播理论,将成为中国本土品牌的主要理论基础。  战略性公关与偶像比附营销,是当前国内汽车市场突击的两大有效工具。  依托准确的价值定位,解决品牌目标市场的突破,并依托目标市场,带动整体品牌塑造,将成为汽车营销创新的主要手段之一。 综合以上现象,我们认为,当前中国汽车产业仍然处于品牌重新定位的快速成长期,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建立中国本土特色的品牌塑造与发展模式,坚持产品价格时代,战略前瞻性的以品牌为营销手段,将最终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在市场自然增长速度很快的时代,完成销售并不难,难得是能够在坚持品牌营销标准下,完成销售。必须看到,依靠市场自然增长与优势性价比完成销售,虽然是目前的现实,但不能是满足的标准,各汽车厂家在2007年良好市场形势下和业绩的支撑下,更应该积极发起汽车品牌营销,为未来奠定宝贵的基础。而在这个过程中,品牌营销理论与模式的创新将成为汽车企业发展与突破的核心。 一、2007年上半年汽车销售形势与产业格局分析 1、汽车销售形势延续了2006年的销售形势,继续快速增长 2007年上半年全国汽车销售437万辆,同比增长23%;其中商用车销售129万辆,同比增长26%,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提高11个百分点;乘用车销售308万辆,同比增长22%,其中,基本型乘用车(轿车)销量达到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功能乘用车(MPV)销售万辆,同比增长%;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销售万辆,同比增长%;交叉型乘用车销售万辆,同比增长%。 2、轿车增长结构:中级车快速增长,紧凑型车开始趋冷 从轿车市场需求结果来看,价格在20~30万左右的中高档轿车增长较快,成为市场的增长的主流,而去年增长较快的价格在5、6万元左右的低档轿车,开始趋冷。另据统计,二手车在2007年上半年也有一个很大的发展。1~5月,全国二手车累计交易量为万辆,交易额为3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和。 轿车市场的需求结构表明,中国经济的贫富差距变化,已经开始影响了汽车需求结构。一方面,有车阶层收入稳定上升,轿车消费开始进入到到家庭用车升级阶段。同时,高收入消费人群放弃的中低端轿车,促进了二手车市场逐步繁荣,同时,也抢占了中低端消费者新车购买的市场。 这可能迫使各类轿车的价格进一步下跌,促进轿车市场走向成熟,使大众普遍达到能够购买轿车的水平,中国开始进入到一个大众化的汽车消费时代。 3、轿车品牌主要竞争格局发生变化,大众、奇瑞快速增长,上海通用出现增长乏力,而北京现代则出现大幅下滑 2007年上半年,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称,全国轿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生产企业依次为: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奇瑞、东风日产、广州本田、吉利、一汽丰田、东风神龙、天津一汽。这十家企业今年上半年共销售轿车万辆,占全国销售总量的%。与上年同期相比,除一汽丰田和天津一汽外,其它企业均呈现不同程度增长,其中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和奇瑞增幅更为显著。 上半年,排名前十位的轿车品牌依次为:桑塔纳、捷达、凯越、凯美瑞、QQ、夏利、雅阁、福美来、伊兰特、福克斯。上半年,上述十个品牌共销售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其中,自主品牌奇瑞QQ的上半年销量达到67241辆;而未入“前十”的比亚迪F3也实现销量51758辆,同比增长101%,成为中国车市增长最快的车型;华晨汽车上半年销售同比增长也高达58%。其中,东风本田依靠SUV异军突起。东风本田今年上半年的销量已超过万辆,同比增长160%,增速在行业中名列第一。销量逐步提升首先要归功于在上海车展上推出的新CR-V,这款小众车型的SUV从5月开始月销量就接近4000辆,月的销量达到10813辆,单月销售首次突破1万辆,成为国内中高端SUV的第一。 这表明,中国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正在不断发展,而满足这种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将给汽车品牌带来巨大的变化。同样,哈佛今年上半年也在高速成长,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大众化的个性化产品,仍然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北京现代今年上半年表现不理想。北京现代上半年销量为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5%,其中,新旧索纳塔一共卖了21391辆,伊兰特卖了近6万辆,6月销量虽然达到6220辆,但只达到凯越近一半的水平,雅绅特半年销售12925辆。 现代销售滑坡,表明现代品牌由于文化与地域的影响,仍然在中国处于弱势的地位,而弱势品牌不能依靠简单的广告与活动推广实现品牌的本质性提升与发展。因此,寻求弱势品牌的强势营销战略与品牌塑造战略,这不仅仅是现代,而且也是左右中国自主品牌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2007年上半年中国汽车营销以及主流汽车营销模式的营销学分析 分析2007年上半年中国汽车营销战略,可以说,中国本土化的汽车品牌战略正在形成之中,同时仍然有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的空间。一个明显的证据是,以奇瑞为代表的自主品牌获得了快速发展。分析2007年是半年中国汽车界的营销实践,中国汽车营销呈现出明显的几大特征现象。 特征现象一、品牌和价格的双优模式,成为上半年中国汽车营销的主流,捷达、桑塔纳老车型降价后引领市场 老三样依靠其强大的品牌优势和不断地降价,抢得市场份额,从3月份,老三样率先发起一轮降价战。捷达官方降价3000元-9000元。其中,售价最低的捷达伙伴降价后指导价万元,主力车型CIF春天手动挡指导价万元,顶配车型指导价万元。而且经济在此基础上还在不断地进行促销。东风雪铁龙推出的07款富康,价格调整到万元;桑塔纳全选优惠3000元售价万元,同时上海大众还推出了一款简配的普桑出租型仅售万元。 在车型成熟、维修方便、品牌价值突出的背景下,老三样的降价,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今年上半年1-5月份,桑塔纳和捷达再次获得冠亚军,销量分别达到万辆和万辆。 同时,我们也看到老款车型降价,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主流特征,并且成为影响车市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强势品牌降价,对中低端品牌定构成巨大影响。这表明,随着汽车市场不断成熟和发展,强势品牌逐渐降低价格,已经成为汽车产业的基本技术。完全依靠低价格而不积极塑造品牌的汽车企业,将面对绝对存亡的境地。 特征现象二:强势品牌的策略与结构性价格……本文关键字2007年上半年汽车营销战略创新研究报告 捷达、桑塔纳老车型降价后引领市场,说明强势品牌加优势价格的双优模式,成为上半年中国汽车营销的主流模式;同样,也是汽车品牌成功崛起的主要模式  单纯优势产品加低价格的双优模式,能够获得短期的突破,而不能形成长期的竞争优势  单纯产品优势,或者单纯价格优势,已经无法带来市场的迅速突破。即使宝马品牌也不得不如此。 2、趋势性的汽车品牌塑造与创新模式:  当前从海外引进的第三代营销与品牌塑造理论和模式,同中国汽车产业的残酷竞争现实相比,已经严重滞后,无法带动汽车新品牌的崛起,亟待创新。价值特征品牌理论与价值特征品牌为核心的整合品牌传播理论,将成为中国本土品牌的主要理论基础。  战略性公关与偶像比附营销,是当前国内汽车市场突击的两大有效工具。  依托准确的价值定位,解决品牌目标市场的突破,并依托目标市场,带动整体品牌塑造,将成为汽车营销创新的主要手段之一。 综合以上现象,我们认为,当前中国汽车产业仍然处于品牌重新定位的快速成长期,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建立中国本土特色的品牌塑造与发展模式,坚持产品价格时代,战略前瞻性的以品牌为营销手段,将最终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在市场自然增长速度很快的时代,完成销售并不难,难得是能够在坚持品牌营销标准下,完成销售。必须看到,依靠市场自然增长与优势性价比完成销售,虽然是目前的现实,但不能是满足的标准,各汽车厂家在2007年良好市场形势下和业绩的支撑下,更应该积极发起汽车品牌营销,为未来奠定宝贵的基础。而在这个过程中,品牌营销理论与模式的创新将成为汽车企业发展与突破的核心。 一、2007年上半年汽车销售形势与产业格局分析 1、汽车销售形势延续了2006年的销售形势,继续快速增长 2007年上半年全国汽车销售437万辆,同比增长23%;其中商用车销售129万辆,同比增长26%,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提高11个百分点;乘用车销售308万辆,同比增长22%,其中,基本型乘用车(轿车)销量达到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功能乘用车(MPV)销售万辆,同比增长%;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销售万辆,同比增长%;交叉型乘用车销售万辆,同比增长%。 2、轿车增长结构:中级车快速增长,紧凑型车开始趋冷 从轿车市场需求结果来看,价格在20~30万左右的中高档轿车增长较快,成为市场的增长的主流,而去年增长较快的价格在5、6万元左右的低档轿车,开始趋冷。另据统计,二手车在2007年上半年也有一个很大的发展。1~5月,全国二手车累计交易量为万辆,交易额为3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和。 轿车市场的需求结构表明,中国经济的贫富差距变化,已经开始影响了汽车需求结构。一方面,有车阶层收入稳定上升,轿车消费开始进入到到家庭用车升级阶段。同时,高收入消费人群放弃的中低端轿车,促进了二手车市场逐步繁荣,同时,也抢占了中低端消费者新车购买的市场。 这可能迫使各类轿车的价格进一步下跌,促进轿车市场走向成熟,使大众普遍达到能够购买轿车的水平,中国开始进入到一个大众化的汽车消费时代。 3、轿车品牌主要竞争格局发生变化,大众、奇瑞快速增长,上海通用出现增长乏力,而北京现代则出现大幅下滑 2007年上半年,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称,全国轿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生产企业依次为: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奇瑞、东风日产、广州本田、吉利、一汽丰田、东风神龙、天津一汽。这十家企业今年上半年共销售轿车万辆,占全国销售总量的%。与上年同期相比,除一汽丰田和天津一汽外,其它企业均呈现不同程度增长,其中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和奇瑞增幅更为显著。 上半年,排名前十位的轿车品牌依次为:桑塔纳、捷达、凯越、凯美瑞、QQ、夏利、雅阁、福美来、伊兰特、福克斯。上半年,上述十个品牌共销售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其中,自主品牌奇瑞QQ的上半年销量达到67241辆;而未入“前十”的比亚迪F3也实现销量51758辆,同比增长101%,成为中国车市增长最快的车型;华晨汽车上半年销售同比增长也高达58%。其中,东风本田依靠SUV异军突起。东风本田今年上半年的销量已超过万辆,同比增长160%,增速在行业中名列第一。销量逐步提升首先要归功于在上海车展上推出的新CR-V,这款小众车型的SUV从5月开始月销量就接近4000辆,月的销量达到10813辆,单月销售首次突破1万辆,成为国内中高端SUV的第一。 这表明,中国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正在不断发展,而满足这种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将给汽车品牌带来巨大的变化。同样,哈佛今年上半年也在高速成长,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大众化的个性化产品,仍然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北京现代今年上半年表现不理想。北京现代上半年销量为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5%,其中,新旧索纳塔一共卖了21391辆,伊兰特卖了近6万辆,6月销量虽然达到6220辆,但只达到凯越近一半的水平,雅绅特半年销售12925辆。 现代销售滑坡,表明现代品牌由于文化与地域的影响,仍然在中国处于弱势的地位,而弱势品牌不能依靠简单的广告与活动推广实现品牌的本质性提升与发展。因此,寻求弱势品牌的强势营销战略与品牌塑造战略,这不仅仅是现代,而且也是左右中国自主品牌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2007年上半年中国汽车营销以及主流汽车营销模式的营销学分析 分析2007年上半年中国汽车营销战略,可以说,中国本土化的汽车品牌战略正在形成之中,同时仍然有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的空间。一个明显的证据是,以奇瑞为代表的自主品牌获得了快速发展。分析2007年是半年中国汽车界的营销实践,中国汽车营销呈现出明显的几大特征现象。 特征现象一、品牌和价格的双优模式,成为上半年中国汽车营销的主流,捷达、桑塔纳老车型降价后引领市场 老三样依靠其强大的品牌优势和不断地降价,抢得市场份额,从3月份,老三样率先发起一轮降价战。捷达官方降价3000元-9000元。其中,售价最低的捷达伙伴降价后指导价万元,主力车型CIF春天手动挡指导价万元,顶配车型指导价万元。而且经济在此基础上还在不断地进行促销。东风雪铁龙推出的07款富康,价格调整到万元;桑塔纳全选优惠3000元售价万元,同时上海大众还推出了一款简配的普桑出租型仅售万元。 在车型成熟、维修方便、品牌价值突出的背景下,老三样的降价,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今年上半年1-5月份,桑塔纳和捷达再次获得冠亚军,销量分别达到万辆和万辆。 同时,我们也看到老款车型降价,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主流特征,并且成为影响车市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强势品牌降价,对中低端品牌定构成巨大影响。这表明,随着汽车市场不断成熟和发展,强势品牌逐渐降低价格,已经成为汽车产业的基本技术。完全依靠低价格而不积极塑造品牌的汽车企业,将面对绝对存亡的境地。 特征现象二:强势品牌的策略与结构性价格……

汽车服务营销毕业论文

当我国汽车销售不断增长的同时,汽车售后服务变得越来越重要并逐渐成为我国汽车4S店的主要利润来源。下面为大家分享了汽车服务营销的毕业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摘 要] 汽车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在经历了价格战和产品质量竞争阶段后,服务成为竞争的有力武器.本文通过对汽车服务营销理论的分析,对企业如何开展服务营销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 键 词]服务营销顾客满意策略

汽车市场竞争在经历了价格战和产品质量竞争阶段后,服务成为竞争的有利武器,成为企业争取差异化优势源泉.现在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开始重视服务,汽车服务营销是以服务营销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提升用户满意度与忠诚度为导向,树立全员性、全过程的服务理念.

一、汽车服务营销理论

服务营销是企业在充分认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为充分满足消费者需要在营销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同传统的营销方式相比较,服务营销是一种营销理念,企业营销的是服务,而传统的营销方式只是一种销售手段,企业营销的是具体的产品.从服务营销观念理解,消费者购买了产品仅仅意味着销售工作的开始而不是结束,企业关心的不仅是产品的成功售出,更注重的是消费者在享受企业通过产品所提供的服务的全过程的感受.

二、汽车服务营销的作用

汽车属于大宗耐用消费品,具有一次消费花费资金大、使用周期长、需定期保养维护和检测、频繁易更换损件等特点.在汽车的购买和使用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各式各样的汽车服务.在购买时,要同销售人员洽谈,询问汽车的性能、价格、配置等,此为咨询服务,还有汽车厂商提供的汽车金融服务,保险服务,购买后在使用中,汽车要进行定期的保养与维护服务,发生交通事故时,需要定损、定险、理赔服务.所以,对汽车这种独特而价值高的商品,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显得更加重要.

1.汽车服务营销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

服务营销的核心理念是顾客的满意和忠诚.如果企业能够在顾客购买和使用汽车的过程中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顾客就会满意.满意的老顾客也会对企业及产品形成一定的忠诚度,并在亲朋好友要购买汽车时,往往向其推荐自己使用的汽车品牌及产品.顾客的.忠诚度和推荐不但可以促进汽车产品的销售,还可以降低成本,给企业带来长远的经济利益.

2.汽车服务营销使企业获得新的利润

汽车服务不但对消费者重要,对企业来说也极其重要,它给企业带来新的机会,新的利润增长.从全球来看,汽车服务业已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富活力的主力军.根据欧美国家统计,在充分竞争的汽车市场中,汽车的销售利润占整个汽车业利润的20%左右,零部件供应利润占20%左右,而50%-60%的利润是从汽车服务中产生.

三、如何开展服务营销

为提高我国汽车服务营销水平,汽车企业应当采取“服务客户,提高用户满意度”的营销策略,转换角色,换位思考.汽车服务营销不应当仅仅局限于专业的销售人员,每一位员工都是企业提供服务的窗口.应从汽车设计开始,到生产制造到营销、使用,维修等,将服务贯穿于汽车“从生到死”的全过程.

1.建立汽车服务营销新观念

在提供服务上,厂家和经销商都应该树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而不是简单的服务与收费的关系.作为汽车厂家和经销商,还应树立“保姆”意识,对用户的买车、用车、养车和修车提供尽一切可能的帮助和便利,要像“保姆”一样耐心、细心和精心,尽最大努力使顾客感到满意.

2.树立汽车服务品牌观念

入世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经济正面临重大的转折,经济全球化必将导致国内市场竞争的国际化,新经济的冲击和消费的日趋成熟,使企业认识到谁能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谁就会赢得先机,占领和创造更大的市场.

中国重汽面临激烈的市场环境,充分认识到树立品牌的重要性.早在1999年率先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了“亲人”服务商标,使其成为业内唯一注册的服务品牌,并且将服务品牌人格化,赋予其独厚的感 彩及鲜活的生命力.“亲人”服务品牌理念包含亲和用户和全程陪护两层含义.“亲人”服务理念,把服务提升到一个非常高度,带有浓厚的感 彩,使品牌富有人情味,使品牌有了鲜活的灵魂,从而使品牌的生命得到了延续.

3.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良好的售后服务是解决消费者后顾之忧的关键措施,是巩固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汽车市场容量的扩大和科技含量的增大,势必大大提高汽车维修养护市场的容量.这对汽车行业来说必须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满意为标准,建立一套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真正实现从“销售服务”向“服务销售”的跨越.首先,要提高汽车维修保养人员的技术素质和服务水平.其次,加强汽车销售服务的管理,提倡个性化的服务.另外,汽车售后服务除了维修外,还应积极开展汽车维护,保养业务和技术培训业务.今后消费者将更多地把目光投向那些能够保证自己汽车维护的全过程,能够为车辆建立档案,并且提供定期服务的维修公司.

CRM即客户关系管理,它是一个不断加强与顾客交流,不断了解顾客需求,不断对产品及服务进行改进和提高,以满足顾客的需求的连续的过程.CRM的策略就是要为客户提供完整且一致的销售、行销与服务,使客户愿意与厂商进行互动与交易.它结合了信息系统、销售机制、行销企划和客户服务,当然也包含了企业的内部作业.这些方面经过完整的整合,呈现给客户一个协调一致的企业形象.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目前所有的汽车企业完全满足现有进行CRM的要求.

四、结论

本文站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通过对服务营销理论的研究,得出服务是汽车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根本所在,并征对汽车企业如何开展服务营销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首先,企业要建立汽车服务营销新观念,其次,企业要树立汽车服务品牌观念,第三,企业应使服务内容更丰富,第四,企业应加强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最后,企业应提高服务人员素质,重视内部营销.通过对服务营销策略各个方面的改进,企业的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会有明显的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会得到明显加强.

参考文献:

[1]杨真:服务营销――汽车经销商的制胜法宝[J].中国商界,2009,(4):95

[2]菲利普,科特勒:科特勒营销新论[M].中信出版社,2002.

[3]瓦拉瑞尔,A,泽丝曼尔:服务营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你这是写什么类的呢?我给不了你范文,不过可以推荐你去看看几篇参考文献,如:1、施一敏. 轻量化在汽车线束技术中的应用[J]. 交通技术, 2013, 2(3): 190-194. 2、孙志诚, 陈光, 戴天禄, 朱凯, 贺可勋, 黎苏. 实际道路工况对电动汽车能耗的影响[J]. 交通技术, 2019, 8(6): 、王永红, 武志斐, 梅军豪. 电动汽车悬架动态特性仿真[J]. 仪器与设备, 2019, 7(2): 、陈光, 孙志诚, 戴天禄, 王晓兵, 朱凯. 基于实际道路的电动汽车能耗分析[J]. 交通技术, 2019, 8(6): 376-386.

汽车营销与贸易论文开题报告

汽车服务营销的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研究摘要: 在汽车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前提下, 有效的营销组合会使制造商的竞争力得到提高, 因此, 服务营销组合是汽车营销中的一个重要策略。本文主要对汽车服务营销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 对企业在服务营销过程中, 归结和建议所采取相应的几点策略。关键词: 服务营销影响因素策略1汽车服务营销概念服务营销传统的概念是指“依靠服务质量来获得顾客的良好评价, 以口碑的方式吸引、维护和增进与顾客的关系, 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本文所定义的服务营销是指是在与顾客相互交流的过程中, 企业制定一系列的策略, 注重影响顾客感受的各个因素, 在与顾客的互动过程中, 让顾客体验到自己享受到的服务, 从而提高对于企业产品的诚度, 增加顾客对于已购买产品的满意度, 提高自己品牌的竞争力的过程。随着越来越关注售后服务, 现阶段, 汽车销售商逐渐主打“人性牌”、“情感牌”, 旨在从感情上近顾客, 但在汽车服务市场上,重点还是放在汽车服务本身上, 顾客对于高质量的追求是永恒的。发达国家的汽车市场, 例如欧美汽车服务从顾客购买的过程中情感和选择、顾客的感受和方便性考虑, 把汽车服务营销作为一个“系统”营销, 使顾客乐于接受其服务。相反, 我国的汽车服务行业存在的过于复杂的问题, 其服务的无序性、复杂性, 给顾客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使顾客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恐惧, 因此, 我们应该进行高质量的2影响汽车营销服务的几个因素3汽车服务营销策略的制定4结论

中国汽车行业的进入壁垒浅析 作者:张晓亮 面对国内汽车市场井喷背后的惊人利润所带来的巨大诱惑,也许越来越多的高级主管都在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对于希望进入国内汽车行业分一杯羹的企业来说,都需要莫大的勇气与足够的实力。汽车行业由于其固有的特点,投资风险以及投资壁垒可能远远超出以有的不确定条件下决策模型所能描述到的状况。单就汽车行业的进入壁垒而言,由于来自各方面力量的作用,使得该行业很多环节变得高不可攀。本文将针对进入中国汽车行业所存在的壁垒作出一个初步的分析: 在 策略大事迈克·波特的眼中,一个行业的新进入者的壁垒往往来自以下六个方面: 1.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这些领域要求新进入者必须以大规模生产的方式进入市场,否则将不得不面对成本劣势的现实。对于汽车行业而言,这一点体现的更为明确,由于汽车的巨额研发成本,所以当产品的产量不能达到一定的规模将难以摊消。同时汽车的规模经济还体现在管理与采购成本以及销售成本上。虽然对于国外汽车企业在华投资而言,规模经济这一因素可以被视为国外规模的一种延伸而被大大削弱,但如果没有一定的规模这种投资也必然是失败的:对于国内企业而言,规模经济的门槛将更加明显,尤其是那些曾经除了开车和坐车以外与汽车毫无瓜葛的企业。 2. 产品差异化(product differentiation):消费者对市场中原有品牌的认同会迫使新进入者不得不花费巨资来克服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虽然说中国是一个品牌文化并不发达的国家,因此在品牌忠诚度体现的并不明显,但对于汽车消费这样的高度参与的采购项目来说,品牌的重要性将体现的更加充分:根据慧聪国际多次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与品牌美誉度有关的同行介绍或者从众心理等因素都在购买者决策因素中名列前茅。而对于一个新进入者来说,这一块可能完全是一个空白,这一点只在那些在中国早已有了相当影响的国外品牌来说是一个例外。 3. 资金需求:当进入的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时,会对新进入者构成相当的障碍,尤其是在广告和研发等方面的有去无回投资,需要新进入者有足够的勇气。同时资金实力还会对顾客的信任、渠道的信心等方面构成很大的影响。对于汽车行业而言,本质上汽车业也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无论是研发、建厂还是购置生产线方面都存在着一般生产性行业所无法比拟的资金壁垒。从渠道信心方面看,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广告投入或者资金实力做后盾,渠道将很难搭建,更何况在国内轿车行业的品牌专卖制度下,要求经销商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在投资风险的压力下,投资汽车销售的经营者也必然会优先考虑那些实力更强的企业或品牌。 资金的壁垒体现在对新进入者的各个方面,如果企业对投资汽车行业没有破釜沉舟的信心,那么这笔投资很可能半途而废,但以目前国内企业的资金总量可能连汽车的门槛还没有摸到时,资金就已经蒸发掉了。目前国内很多家电行业,在家电整体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开始考虑或者已经进入了汽车领域,但这些企业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选择可能是一种性命相关的赌博。 4. 与规模无关的成本劣势:在波特的理论中,对这部分的描述运用了经验曲线(experience curve)的概念,它指的是原有企业通过经验的积累,劳动力学习曲线等方式所形成的新进入者所不具备的成本优势。同时构成与规模无关的成本劣势的因素还包括专利权、政府补贴以及由于通货膨胀或汇率变化所形成的设备初置价格上涨等情况。 经验曲线类似于学习曲线,对于这个行业的先进入者来说,他们在这个行业多年所积累下来的经验更有利于节约成本,而新进入者由于缺乏相应的熟练人才,虽然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但这种后发优势往往与那些老手比起来就幼稚的多了。对于汽车行业而言,中国虽然总体水平都不怎么样,但正是由于这样一种低水准,高成本的运作方式成就了中国汽车行业的整体文化,所以经验对于这些新加入者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壁垒。 5. 获得经销渠道:新进入者除了需要将产品生产出来以外还必须构建通往消费者的渠道。在这方面新进入者往往存在一定劣势,比方说他们往往很难获得经销商的信任,而必须支付更昂贵的代价;进入超级市场的货架必须以打折、促销等方式才可能获得允许等情况。 对于汽车行业而言,销售渠道往往身兼数责,因此显得更为重要,毕竟目前的条件来看,所有的轿车企业都要自建渠道,这需要企业投入巨大的精力,况且在国内轿车新品牌与日俱增的今天,渠道资源将成为更为紧俏的资源之一。老品牌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渠道资源,而一旦汽车行业走过了这段高峰期的话,渠道将经历更惨烈的整合,那么新来者的渠道堡垒将更加高不可攀。 6. 政府政策:在很多国家政府往往构成了对某些行业的最大障碍,通过核发执照、原材料管制等方式为限制了资源的自由流动。在汽车方面,中国的国家管制更加明显,国内的政策对于本国民间资本向来带有歧视色彩,这一点反倒是在对待外资上更宽松一点。 超越迈克·波特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来自国内汽车行业的其他壁垒:首先由于国内汽车企业并没有自己的技术基础,因此在国内市场上他们最重要的竞争优势均来自于谁能拿到国外最先进的产品或者技术。而从国外企业来看,他们选择国内合作伙伴的标准往往也要考察该企业在国内汽车业的影响力,以及对政府审批的攻关能力,这样本身就构筑了对于非汽车行业投资人或企业的壁垒。其次由于进口车对国内采购的影响,尽管很多品牌并没有在华建厂,但已经构筑了对很多新进入者的壁垒,他们在国内的口碑已经足以支撑在华建厂所需要的条件,而这些实际上削弱了对其他品牌的需求。最后,国内企业本身的投机心理构成了对汽车行业的更糟糕的进入壁垒,汽车不是一般有钱的企业可以玩的转的领域,其投资期和回报周期也都相对较长,而国内大多数企业有存在投机性质的短期行为色彩过重的问题,这样的话,如果短期内看不到成果,国内企业投资的信心往往也会动摇,最终新进入者败在了自己手下。 对于有志于挤上汽车行业末班车的企业来说,选择合适的突破口以及合适的投资方式可能才是最关键的问题。在这里直接投资整车生产可能已经不再是明智之举,而国内零部件生产以及汽车相关服务领域目前并没有与整车市场同步启动,在这些领域中所潜藏的机会可能更适合于那些投资者,虽然他们并没有像春兰投资重型载货车那样风光。 入世后中国汽车业将呈十大趋势 9月3日,欧洲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在上海发布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分析预测"入世"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十大趋势。 这十大趋势是:一、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汽车工业首当其冲,受影响最大,但中国政府的"地方保护"仍然会发生作用。二、未来10年之内,中国将是全球轿车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私人购车将成为汽车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市场销量在2005年将达100万辆,2010年将达200万辆,其中增速最快的将是排量1-2升的私人用车。三、未来5年之内,中国汽车的生产能力仍然大大过剩,汽车行业的两极分化将随着竞争的深入而持续拉开,赢家通吃的故事将屡屡上演,但轿车市场的价格仍将比国外的同类产品高出一倍多。四、抢先进入中国市场的"先行者"在逐步形成高中低全系列产品的同时,还向市场销售和供应采购环节渗透。五、中外合资厂商5:5的股权结构将发生变化,10年后中国轿车市场将由3-4家全系列和1-2家针对细分市场的制造商主导。六、到2010年,经过大规模整合的中国零部件供应商的整体数量将减少70%。七、零部件市场前景远大,罗兰-贝格建议中国政府建立国家级的研发中心,整合零部件市场,提高零部件的核心竞争力。八、屈于市场压力、零部件市场的供求和价格将以每年8-10%的幅度下降,中资零部件供应商即将面临"雪上加霜"的局面。九、外资零部件供应商将立足于全球市场,从战略上进一步界定其在中国的业务发展,中国将成为全球零部件工业的生产基地。十、尽管90%的供应商对电子商务持消极态度,但未来3-5年内,电子商务在中国零部件供应商中的作用和地位将大大增强。 观察家们一致同意,汽车业是中国受未来加入WTO冲击最烈的行业之一。中美双方就中国加入WTO的协议为中国汽车业逐步开放留下了一个5--6年的缓冲期。不知道是因为觉得还有这五六年的缓冲期所以还可以继续悠闲一阵,还是因为焦虑压过了一切,至今未见国家权威部门公开出台中国汽车业的应对方略。 消费者清楚地选择了等待--实际利益的需求远远超过胸怀全局的理念。本来就不愿一味青睐国产轿车的公众盼只盼“缓冲期”尽快过去,物美价廉的进口车能早日驶入家中,要不然,就是国产车价格迅速降至国际水平。市场立刻感受到萧瑟。新千年开始后,汽车市场急剧滑坡。在一些被视为“晴雨表”的市场,轿车的销量减少了三成。中国汽车业的门尚未开,已经面临内部“价格逼宫”的窘境。 40年的襁褓期 中国的汽车业长期以来是一个受到政府高关税、进口限量审批的双重保护的产业。汽车整体平均税率38.8%,关键零部件最高税率50%,65个项目整车平均税率56%,其中,轿车80%至100%,甚至高于烟酒的税率。在非关税壁垒方面,汽车产品进口实行配额、许可证管理,约占国家配额产品目录的60%。在这种保护之下,中国的汽车工业已经走了40年。如今汽车业年产值3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年产值2000亿元。据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测算,汽车厂一个工作机会,可以为上游原材料工业提供两个就业机会,为下游金融、服务、维修、交通等产业提供11个就业机会,可见其支柱性地位。但在另一方面,已过不惑之年的中国汽车工业仍身体孱弱,不得不寻求“幼稚工业”的身份,经过“缓冲期”方能直面开放。按照中美两国协议,中国加入WTO后,将于2005年1月1日取消配额和许可证管理等非关税保护措施。2006年7月1日起,轿车关税税率降至25%,零部件税率降至10%,轿车及相关零部件基期准入量为60亿美元,并以15%的增长率递增。据认为,中国汽车业获得5--6年的“缓冲期”,是13年来“入世”谈判中方最大的成果之一。即便如此,中国的汽车厂商嫌太短,消费者嫌太长。 比关税更可怕的 其实,降低汽车价格的关键不在关税。轿车的价格构成十分复杂,中国汽车价格的构成起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进口关税、各种费税、工厂的成本和利润。即使在今天,占轿车市场主体的引进车型只要达到规定的国产化要求,就享有25%至33%的低关税税率,与入关六年后的标准相近。而一些国产化达到百分之八九十的引进车型,如果仅从关税角度看,本来就不再有降价空间。据测算,现在一辆中档进口轿车虽然关税达80%到100%,但只占汽车销售价的29%,合资企业的产品关税所占整体价格的比例更低。因此,只要价格构成中其他各种税费居高不下,加入WTO之后的关税降低带动车价大幅度下调虽是美好的愿望,未必能够成为现实。从这个角度分析,应当认真分析加入WTO对于中国汽车价格的影响,有针对性地作出对策。一味煽起不计成本的“价格战”,并不是市场理性的回答。中国的汽车价格构成中各种税费比例之高,堪称世界之最。其中既有国家核定的合理税费,也有地方部门数以百计的乱收费乱摊派。 事实上,在WTO谈判中成为争议热点的进口轿车的高关税,比起国内税费反倒是小巫见大巫。目前,国内消费政策和不合理的收费是制约汽车购买,特别是私人汽车购买的主要因素。根据调查,中国居民中已经具备购买能力并有购车愿望的比例相当高,但是私人购买的轿车一年大约只有20万辆。各种权力部门把汽车消费当作一块“唐僧肉”,有的地方价外税费总额已经相当于整车购买价格,甚至超过车价的一倍以上。目前虽然政府正在整顿、清理这些收费,力求使购买时的税费负担在车价的30%左右,但是阻力之大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为汽车增加无端的税费可以有千万种理由,但根本原因是长期计划经济和官本位体制下形成的传统观念。多少年来,汽车在中国一直被视为一种奢侈品。就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利用发展汽车工业扩大人类时空半径、创造了惊人物质财富的同时,中国曾出现了长期限制汽车生产、封杀轿车消费的咄咄怪事。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千元级的家电产品之后,万元级的轿车自然成为消费热点,而10万元级的住房顺排其后,消费结构递次升级。中国由于跨过了汽车消费的台阶,结果万元级消费无热点,消费升级踏空。一方面造成内需的疲软,住房大量积压,通货紧缩;一方面造成城市中塔楼林立,交通拥堵,生存环境恶劣。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官方对于承认老百姓享有汽车文明的权力不那么情愿。直到今天,在扩大内需,鼓励消费的热切鼓动中,中国汽车价格构成中仍然有3%到8%以限制消费为目的的消费税。因此,接受历史的教训,冲垮落后的观念,调整汽车的消费结构,清理各种价格内外的不合理收费,采取鼓励汽车消费的优惠政策,才是使汽车价格回落,扩大国产汽车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 由于税费负担重,汽车价格扭曲,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能力过剩,中国汽车工业众多弊病缠身:一、投资分散,全国整车厂120家,年产超过万辆的12家,能力达到30万辆的只有3家;二、开发能力差,除了中型卡车外,不具备自主开发整车的条件和能力;三、生产成本高,好的轿车企业,出厂价格高于国际价格20%--50%。其中,1.6--2.0升的中级轿车高30%以上,3升的中高级轿车高40%以上;四,销售服务体系不完善,与发达国家根本无法相比。如果汽车业不能在有限的过渡期内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完成结构调整和重组,全军覆没决非危言耸听。 价格战:一个双输的策略 中国的汽车产业近年来尽管举步维艰,仍然奋力拼搏,几家轿车生产厂商1999年刚刚实现数量不多的赢利,但是降价空间有限。老百姓的持币观望,更让汽车企业预计到手的效益大减,本来准备用来技术改造,调整结构,开发产品,建立营销服务网络的预算大打折扣,迎战新千年的锐气和实力必然折杀不少。日前,国内10家轿车生产企业在上海集会,得出的共识是“不打价格战”。当然,随着生产批量的扩大,先进技术与管理的采用,中国汽车产品的价格必然会逐步合理回落。实际上,近4年来同类型国产轿车已经累计降价30%左右,今后降价的幅度还会继续加大。过去国内一些厂家为了降低价格扩大市场份额,或是牺牲消费者应该享有的优质的售后服务,或是“剜肉补疮”,降低产品标准。比如某种引进的吉普车为了降低价格,先是摘掉国内独一份的四轮驱动,然后是减配置,美其名曰经济型,但内在性能、配置、安全上都大打折扣。这种降格以求的行为已经引起成熟消费者的警觉,显然不可仿效。回避低水平的价格战,静下心自己设计自己的生路,恐怕才是中国汽车业的当务之急。 红旗模式:一种危险的选择 世界汽车产业并不是21世纪的夕阳产业,恰恰相反,汽车是网络时代最大的流动平台。以全球制造、全球采购、超精益生产方式、平台战略、当地化生产等为代表,全球化推动了世界汽车生产方式的变化。在技术制高点方面,各大公司正在争夺的是清洁燃料汽车和智能交通系统。21世纪汽车仍会是世界经济的支柱之一。目前世界汽车生产能力仍然呈上升趋势,控制市场主动权、抢占技术、规模制高点的竞争、兼并、重组日趋激烈。早在80年代初就有人预言,世界上最终将只存在数家大的汽车集团。1998年初,奔驰和克莱斯勒的合并震动了整个世界,紧接着又发生了宝马收购罗孚、大众兼并劳斯莱斯、福特收进沃尔沃轿车、雷诺同日产联手等重大兼并行动。业内人士几乎公认,在21世纪初,世界汽车工业将只剩下5到6家大公司,这些公司的产量规模都将在600万辆以上。1998年全球汽车生产能力达7000万辆,实际生产5000万辆,即使市场看好,销售也只能达到6000万辆,中国人均汽车保有量低,且有巨大潜在市场,因而吸引了国际上大的跨国汽车厂商竞相抢滩中国市场。那么,在将来的5到6家汽车集团格局中,中国汽车工业将以何种形态存在呢?有一种很权威的主张,是提倡像开发“红旗”轿车那样,追求“完全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的模式的。但更有诸多理性的声音在发问:“红旗模式”能使中国汽车业独占规模和技术的制高点吗?中国汽车业能成为世界第7大汽车集团吗?既然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有了宝贵的缓冲期,在走进2005年倒计时的时刻,如此巨大的战略性问题决不可以回避。 一个简单显而易见的事实却足以作出上面问题的注脚:今天,国际上新车型的开发--费用大,动辄数十亿美元;周期快,已快得不到三五年。以全国轿车总产量不足国外大公司一个车型的年产量,光是开发费用的分摊,就必然使中国的轿车的价格达到“天价”。国际竞争力无从谈起。应该说,中国汽车工业实际已经开始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开放取得的成果,人们已经说了很多;然而,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跨国公司也在把中国纳入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大众公司为例,在欧洲、北美、南美、亚洲其战略布局是早就规划好的,中国只是其中一块战略要地。大众公司的车型已经占领中国轿车市场的60%,为在今后保持这一成果,大众在未来5年里预备向中国再投135亿元人民币;增加生产品种,除高、中档车外,还将在中国生产经济型轿车。中国汽车业正视这类事实,主动搭上国际大集团的“顺风车”不失是一种双赢的选择。何况这辆“顺风车”,正是20年来巨额投入和市场出让换来的机会。一汽大众是中国一汽和德国大众共同经营的一个企业,合资公司的5气门发动机,生产纲领是27万台,将由大众在世界范围内安排配套,向大众公司返销发动机。这已经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出口创汇,而是实实在在地参与了全球化。 从这个例子看,中国汽车工业是能够参与全球化的,而且大有可为。问题倒是上海和一汽两家与大众公司合资的中国企业有没有继续各自为战的必要与可能。 在“生存还是死亡”的险恶的抉择面前,低层次价格战的烟火恐怕不是低层次的围观者能够煽呼起来的。不然到头来,吃亏的还是渴望享受轿车文明的中国消费者。

呵呵,你有多少钱给人家啊??叫人家帮你写论文!!!!

2007年上半年汽车营销战略创新研究报告捷达、桑塔纳老车型降价后引领市场,说明强势品牌加优势价格的双优模式,成为上半年中国汽车营销的主流模式;同样,也是汽车品牌成功崛起的主要模式单纯优势产品加低价格的双优模式,能够获得短期的突破,而不能形成长期的竞争优势单纯产品优势,或者单纯价格优势,已经无法带来市场的迅速突破。即使宝马品牌也不得不如此。2、趋势性的汽车品牌塑造与创新模式:当前从海外引进的第三代营销与品牌塑造理论和模式,同中国汽车产业的残酷竞争现实相比,已经严重滞后,无法带动汽车新品牌的崛起,亟待创新。价值特征品牌理论与价值特征品牌为核心的整合品牌传播理论,将成为中国本土品牌的主要理论基础。战略性公关与偶像比附营销,是当前国内汽车市场突击的两大有效工具。依托准确的价值定位,解决品牌目标市场的突破,并依托目标市场,带动整体品牌塑造,将成为汽车营销创新的主要手段之一。综合以上现象,我们认为,当前中国汽车产业仍然处于品牌重新定位的快速成长期,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建立中国本土特色的品牌塑造与发展模式,坚持产品价格时代,战略前瞻性的以品牌为营销手段,将最终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在市场自然增长速度很快的时代,完成销售并不难,难得是能够在坚持品牌营销标准下,完成销售。必须看到,依靠市场自然增长与优势性价比完成销售,虽然是目前的现实,但不能是满足的标准,各汽车厂家在2007年良好市场形势下和业绩的支撑下,更应该积极发起汽车品牌营销,为未来奠定宝贵的基础。而在这个过程中,品牌营销理论与模式的创新将成为汽车企业发展与突破的核心。一、2007年上半年汽车销售形势与产业格局分析1、汽车销售形势延续了2006年的销售形势,继续快速增长2007年上半年全国汽车销售437万辆,同比增长23%;其中商用车销售129万辆,同比增长26%,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提高11个百分点;乘用车销售308万辆,同比增长22%,其中,基本型乘用车(轿车)销量达到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功能乘用车(MPV)销售万辆,同比增长%;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销售万辆,同比增长%;交叉型乘用车销售万辆,同比增长%。2、轿车增长结构:中级车快速增长,紧凑型车开始趋冷从轿车市场需求结果来看,价格在20~30万左右的中高档轿车增长较快,成为市场的增长的主流,而去年增长较快的价格在5、6万元左右的低档轿车,开始趋冷。另据统计,二手车在2007年上半年也有一个很大的发展。1~5月,全国二手车累计交易量为万辆,交易额为3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和。轿车市场的需求结构表明,中国经济的贫富差距变化,已经开始影响了汽车需求结构。一方面,有车阶层收入稳定上升,轿车消费开始进入到到家庭用车升级阶段。同时,高收入消费人群放弃的中低端轿车,促进了二手车市场逐步繁荣,同时,也抢占了中低端消费者新车购买的市场。这可能迫使各类轿车的价格进一步下跌,促进轿车市场走向成熟,使大众普遍达到能够购买轿车的水平,中国开始进入到一个大众化的汽车消费时代。3、轿车品牌主要竞争格局发生变化,大众、奇瑞快速增长,上海通用出现增长乏力,而北京现代则出现大幅下滑2007年上半年,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称,全国轿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生产企业依次为: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奇瑞、东风日产、广州本田、吉利、一汽丰田、东风神龙、天津一汽。这十家企业今年上半年共销售轿车万辆,占全国销售总量的%。与上年同期相比,除一汽丰田和天津一汽外,其它企业均呈现不同程度增长,其中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和奇瑞增幅更为显著。上半年,排名前十位的轿车品牌依次为:桑塔纳、捷达、凯越、凯美瑞、QQ、夏利、雅阁、福美来、伊兰特、福克斯。上半年,上述十个品牌共销售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其中,自主品牌奇瑞QQ的上半年销量达到67241辆;而未入“前十”的比亚迪F3也实现销量51758辆,同比增长101%,成为中国车市增长最快的车型;华晨汽车上半年销售同比增长也

汽车营销的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中国汽车行业的进入壁垒浅析 作者:张晓亮 面对国内汽车市场井喷背后的惊人利润所带来的巨大诱惑,也许越来越多的高级主管都在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对于希望进入国内汽车行业分一杯羹的企业来说,都需要莫大的勇气与足够的实力。汽车行业由于其固有的特点,投资风险以及投资壁垒可能远远超出以有的不确定条件下决策模型所能描述到的状况。单就汽车行业的进入壁垒而言,由于来自各方面力量的作用,使得该行业很多环节变得高不可攀。本文将针对进入中国汽车行业所存在的壁垒作出一个初步的分析: 在 策略大事迈克·波特的眼中,一个行业的新进入者的壁垒往往来自以下六个方面: 1.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这些领域要求新进入者必须以大规模生产的方式进入市场,否则将不得不面对成本劣势的现实。对于汽车行业而言,这一点体现的更为明确,由于汽车的巨额研发成本,所以当产品的产量不能达到一定的规模将难以摊消。同时汽车的规模经济还体现在管理与采购成本以及销售成本上。虽然对于国外汽车企业在华投资而言,规模经济这一因素可以被视为国外规模的一种延伸而被大大削弱,但如果没有一定的规模这种投资也必然是失败的:对于国内企业而言,规模经济的门槛将更加明显,尤其是那些曾经除了开车和坐车以外与汽车毫无瓜葛的企业。 2. 产品差异化(product differentiation):消费者对市场中原有品牌的认同会迫使新进入者不得不花费巨资来克服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虽然说中国是一个品牌文化并不发达的国家,因此在品牌忠诚度体现的并不明显,但对于汽车消费这样的高度参与的采购项目来说,品牌的重要性将体现的更加充分:根据慧聪国际多次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与品牌美誉度有关的同行介绍或者从众心理等因素都在购买者决策因素中名列前茅。而对于一个新进入者来说,这一块可能完全是一个空白,这一点只在那些在中国早已有了相当影响的国外品牌来说是一个例外。 3. 资金需求:当进入的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时,会对新进入者构成相当的障碍,尤其是在广告和研发等方面的有去无回投资,需要新进入者有足够的勇气。同时资金实力还会对顾客的信任、渠道的信心等方面构成很大的影响。对于汽车行业而言,本质上汽车业也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无论是研发、建厂还是购置生产线方面都存在着一般生产性行业所无法比拟的资金壁垒。从渠道信心方面看,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广告投入或者资金实力做后盾,渠道将很难搭建,更何况在国内轿车行业的品牌专卖制度下,要求经销商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在投资风险的压力下,投资汽车销售的经营者也必然会优先考虑那些实力更强的企业或品牌。 资金的壁垒体现在对新进入者的各个方面,如果企业对投资汽车行业没有破釜沉舟的信心,那么这笔投资很可能半途而废,但以目前国内企业的资金总量可能连汽车的门槛还没有摸到时,资金就已经蒸发掉了。目前国内很多家电行业,在家电整体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开始考虑或者已经进入了汽车领域,但这些企业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选择可能是一种性命相关的赌博。 4. 与规模无关的成本劣势:在波特的理论中,对这部分的描述运用了经验曲线(experience curve)的概念,它指的是原有企业通过经验的积累,劳动力学习曲线等方式所形成的新进入者所不具备的成本优势。同时构成与规模无关的成本劣势的因素还包括专利权、政府补贴以及由于通货膨胀或汇率变化所形成的设备初置价格上涨等情况。 经验曲线类似于学习曲线,对于这个行业的先进入者来说,他们在这个行业多年所积累下来的经验更有利于节约成本,而新进入者由于缺乏相应的熟练人才,虽然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但这种后发优势往往与那些老手比起来就幼稚的多了。对于汽车行业而言,中国虽然总体水平都不怎么样,但正是由于这样一种低水准,高成本的运作方式成就了中国汽车行业的整体文化,所以经验对于这些新加入者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壁垒。 5. 获得经销渠道:新进入者除了需要将产品生产出来以外还必须构建通往消费者的渠道。在这方面新进入者往往存在一定劣势,比方说他们往往很难获得经销商的信任,而必须支付更昂贵的代价;进入超级市场的货架必须以打折、促销等方式才可能获得允许等情况。 对于汽车行业而言,销售渠道往往身兼数责,因此显得更为重要,毕竟目前的条件来看,所有的轿车企业都要自建渠道,这需要企业投入巨大的精力,况且在国内轿车新品牌与日俱增的今天,渠道资源将成为更为紧俏的资源之一。老品牌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渠道资源,而一旦汽车行业走过了这段高峰期的话,渠道将经历更惨烈的整合,那么新来者的渠道堡垒将更加高不可攀。 6. 政府政策:在很多国家政府往往构成了对某些行业的最大障碍,通过核发执照、原材料管制等方式为限制了资源的自由流动。在汽车方面,中国的国家管制更加明显,国内的政策对于本国民间资本向来带有歧视色彩,这一点反倒是在对待外资上更宽松一点。 超越迈克·波特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来自国内汽车行业的其他壁垒:首先由于国内汽车企业并没有自己的技术基础,因此在国内市场上他们最重要的竞争优势均来自于谁能拿到国外最先进的产品或者技术。而从国外企业来看,他们选择国内合作伙伴的标准往往也要考察该企业在国内汽车业的影响力,以及对政府审批的攻关能力,这样本身就构筑了对于非汽车行业投资人或企业的壁垒。其次由于进口车对国内采购的影响,尽管很多品牌并没有在华建厂,但已经构筑了对很多新进入者的壁垒,他们在国内的口碑已经足以支撑在华建厂所需要的条件,而这些实际上削弱了对其他品牌的需求。最后,国内企业本身的投机心理构成了对汽车行业的更糟糕的进入壁垒,汽车不是一般有钱的企业可以玩的转的领域,其投资期和回报周期也都相对较长,而国内大多数企业有存在投机性质的短期行为色彩过重的问题,这样的话,如果短期内看不到成果,国内企业投资的信心往往也会动摇,最终新进入者败在了自己手下。 对于有志于挤上汽车行业末班车的企业来说,选择合适的突破口以及合适的投资方式可能才是最关键的问题。在这里直接投资整车生产可能已经不再是明智之举,而国内零部件生产以及汽车相关服务领域目前并没有与整车市场同步启动,在这些领域中所潜藏的机会可能更适合于那些投资者,虽然他们并没有像春兰投资重型载货车那样风光。 入世后中国汽车业将呈十大趋势 9月3日,欧洲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在上海发布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分析预测"入世"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十大趋势。 这十大趋势是:一、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汽车工业首当其冲,受影响最大,但中国政府的"地方保护"仍然会发生作用。二、未来10年之内,中国将是全球轿车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私人购车将成为汽车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市场销量在2005年将达100万辆,2010年将达200万辆,其中增速最快的将是排量1-2升的私人用车。三、未来5年之内,中国汽车的生产能力仍然大大过剩,汽车行业的两极分化将随着竞争的深入而持续拉开,赢家通吃的故事将屡屡上演,但轿车市场的价格仍将比国外的同类产品高出一倍多。四、抢先进入中国市场的"先行者"在逐步形成高中低全系列产品的同时,还向市场销售和供应采购环节渗透。五、中外合资厂商5:5的股权结构将发生变化,10年后中国轿车市场将由3-4家全系列和1-2家针对细分市场的制造商主导。六、到2010年,经过大规模整合的中国零部件供应商的整体数量将减少70%。七、零部件市场前景远大,罗兰-贝格建议中国政府建立国家级的研发中心,整合零部件市场,提高零部件的核心竞争力。八、屈于市场压力、零部件市场的供求和价格将以每年8-10%的幅度下降,中资零部件供应商即将面临"雪上加霜"的局面。九、外资零部件供应商将立足于全球市场,从战略上进一步界定其在中国的业务发展,中国将成为全球零部件工业的生产基地。十、尽管90%的供应商对电子商务持消极态度,但未来3-5年内,电子商务在中国零部件供应商中的作用和地位将大大增强。 观察家们一致同意,汽车业是中国受未来加入WTO冲击最烈的行业之一。中美双方就中国加入WTO的协议为中国汽车业逐步开放留下了一个5--6年的缓冲期。不知道是因为觉得还有这五六年的缓冲期所以还可以继续悠闲一阵,还是因为焦虑压过了一切,至今未见国家权威部门公开出台中国汽车业的应对方略。 消费者清楚地选择了等待--实际利益的需求远远超过胸怀全局的理念。本来就不愿一味青睐国产轿车的公众盼只盼“缓冲期”尽快过去,物美价廉的进口车能早日驶入家中,要不然,就是国产车价格迅速降至国际水平。市场立刻感受到萧瑟。新千年开始后,汽车市场急剧滑坡。在一些被视为“晴雨表”的市场,轿车的销量减少了三成。中国汽车业的门尚未开,已经面临内部“价格逼宫”的窘境。 40年的襁褓期 中国的汽车业长期以来是一个受到政府高关税、进口限量审批的双重保护的产业。汽车整体平均税率38.8%,关键零部件最高税率50%,65个项目整车平均税率56%,其中,轿车80%至100%,甚至高于烟酒的税率。在非关税壁垒方面,汽车产品进口实行配额、许可证管理,约占国家配额产品目录的60%。在这种保护之下,中国的汽车工业已经走了40年。如今汽车业年产值3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年产值2000亿元。据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测算,汽车厂一个工作机会,可以为上游原材料工业提供两个就业机会,为下游金融、服务、维修、交通等产业提供11个就业机会,可见其支柱性地位。但在另一方面,已过不惑之年的中国汽车工业仍身体孱弱,不得不寻求“幼稚工业”的身份,经过“缓冲期”方能直面开放。按照中美两国协议,中国加入WTO后,将于2005年1月1日取消配额和许可证管理等非关税保护措施。2006年7月1日起,轿车关税税率降至25%,零部件税率降至10%,轿车及相关零部件基期准入量为60亿美元,并以15%的增长率递增。据认为,中国汽车业获得5--6年的“缓冲期”,是13年来“入世”谈判中方最大的成果之一。即便如此,中国的汽车厂商嫌太短,消费者嫌太长。 比关税更可怕的 其实,降低汽车价格的关键不在关税。轿车的价格构成十分复杂,中国汽车价格的构成起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进口关税、各种费税、工厂的成本和利润。即使在今天,占轿车市场主体的引进车型只要达到规定的国产化要求,就享有25%至33%的低关税税率,与入关六年后的标准相近。而一些国产化达到百分之八九十的引进车型,如果仅从关税角度看,本来就不再有降价空间。据测算,现在一辆中档进口轿车虽然关税达80%到100%,但只占汽车销售价的29%,合资企业的产品关税所占整体价格的比例更低。因此,只要价格构成中其他各种税费居高不下,加入WTO之后的关税降低带动车价大幅度下调虽是美好的愿望,未必能够成为现实。从这个角度分析,应当认真分析加入WTO对于中国汽车价格的影响,有针对性地作出对策。一味煽起不计成本的“价格战”,并不是市场理性的回答。中国的汽车价格构成中各种税费比例之高,堪称世界之最。其中既有国家核定的合理税费,也有地方部门数以百计的乱收费乱摊派。 事实上,在WTO谈判中成为争议热点的进口轿车的高关税,比起国内税费反倒是小巫见大巫。目前,国内消费政策和不合理的收费是制约汽车购买,特别是私人汽车购买的主要因素。根据调查,中国居民中已经具备购买能力并有购车愿望的比例相当高,但是私人购买的轿车一年大约只有20万辆。各种权力部门把汽车消费当作一块“唐僧肉”,有的地方价外税费总额已经相当于整车购买价格,甚至超过车价的一倍以上。目前虽然政府正在整顿、清理这些收费,力求使购买时的税费负担在车价的30%左右,但是阻力之大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为汽车增加无端的税费可以有千万种理由,但根本原因是长期计划经济和官本位体制下形成的传统观念。多少年来,汽车在中国一直被视为一种奢侈品。就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利用发展汽车工业扩大人类时空半径、创造了惊人物质财富的同时,中国曾出现了长期限制汽车生产、封杀轿车消费的咄咄怪事。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千元级的家电产品之后,万元级的轿车自然成为消费热点,而10万元级的住房顺排其后,消费结构递次升级。中国由于跨过了汽车消费的台阶,结果万元级消费无热点,消费升级踏空。一方面造成内需的疲软,住房大量积压,通货紧缩;一方面造成城市中塔楼林立,交通拥堵,生存环境恶劣。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官方对于承认老百姓享有汽车文明的权力不那么情愿。直到今天,在扩大内需,鼓励消费的热切鼓动中,中国汽车价格构成中仍然有3%到8%以限制消费为目的的消费税。因此,接受历史的教训,冲垮落后的观念,调整汽车的消费结构,清理各种价格内外的不合理收费,采取鼓励汽车消费的优惠政策,才是使汽车价格回落,扩大国产汽车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 由于税费负担重,汽车价格扭曲,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能力过剩,中国汽车工业众多弊病缠身:一、投资分散,全国整车厂120家,年产超过万辆的12家,能力达到30万辆的只有3家;二、开发能力差,除了中型卡车外,不具备自主开发整车的条件和能力;三、生产成本高,好的轿车企业,出厂价格高于国际价格20%--50%。其中,1.6--2.0升的中级轿车高30%以上,3升的中高级轿车高40%以上;四,销售服务体系不完善,与发达国家根本无法相比。如果汽车业不能在有限的过渡期内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完成结构调整和重组,全军覆没决非危言耸听。 价格战:一个双输的策略 中国的汽车产业近年来尽管举步维艰,仍然奋力拼搏,几家轿车生产厂商1999年刚刚实现数量不多的赢利,但是降价空间有限。老百姓的持币观望,更让汽车企业预计到手的效益大减,本来准备用来技术改造,调整结构,开发产品,建立营销服务网络的预算大打折扣,迎战新千年的锐气和实力必然折杀不少。日前,国内10家轿车生产企业在上海集会,得出的共识是“不打价格战”。当然,随着生产批量的扩大,先进技术与管理的采用,中国汽车产品的价格必然会逐步合理回落。实际上,近4年来同类型国产轿车已经累计降价30%左右,今后降价的幅度还会继续加大。过去国内一些厂家为了降低价格扩大市场份额,或是牺牲消费者应该享有的优质的售后服务,或是“剜肉补疮”,降低产品标准。比如某种引进的吉普车为了降低价格,先是摘掉国内独一份的四轮驱动,然后是减配置,美其名曰经济型,但内在性能、配置、安全上都大打折扣。这种降格以求的行为已经引起成熟消费者的警觉,显然不可仿效。回避低水平的价格战,静下心自己设计自己的生路,恐怕才是中国汽车业的当务之急。 红旗模式:一种危险的选择 世界汽车产业并不是21世纪的夕阳产业,恰恰相反,汽车是网络时代最大的流动平台。以全球制造、全球采购、超精益生产方式、平台战略、当地化生产等为代表,全球化推动了世界汽车生产方式的变化。在技术制高点方面,各大公司正在争夺的是清洁燃料汽车和智能交通系统。21世纪汽车仍会是世界经济的支柱之一。目前世界汽车生产能力仍然呈上升趋势,控制市场主动权、抢占技术、规模制高点的竞争、兼并、重组日趋激烈。早在80年代初就有人预言,世界上最终将只存在数家大的汽车集团。1998年初,奔驰和克莱斯勒的合并震动了整个世界,紧接着又发生了宝马收购罗孚、大众兼并劳斯莱斯、福特收进沃尔沃轿车、雷诺同日产联手等重大兼并行动。业内人士几乎公认,在21世纪初,世界汽车工业将只剩下5到6家大公司,这些公司的产量规模都将在600万辆以上。1998年全球汽车生产能力达7000万辆,实际生产5000万辆,即使市场看好,销售也只能达到6000万辆,中国人均汽车保有量低,且有巨大潜在市场,因而吸引了国际上大的跨国汽车厂商竞相抢滩中国市场。那么,在将来的5到6家汽车集团格局中,中国汽车工业将以何种形态存在呢?有一种很权威的主张,是提倡像开发“红旗”轿车那样,追求“完全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的模式的。但更有诸多理性的声音在发问:“红旗模式”能使中国汽车业独占规模和技术的制高点吗?中国汽车业能成为世界第7大汽车集团吗?既然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有了宝贵的缓冲期,在走进2005年倒计时的时刻,如此巨大的战略性问题决不可以回避。 一个简单显而易见的事实却足以作出上面问题的注脚:今天,国际上新车型的开发--费用大,动辄数十亿美元;周期快,已快得不到三五年。以全国轿车总产量不足国外大公司一个车型的年产量,光是开发费用的分摊,就必然使中国的轿车的价格达到“天价”。国际竞争力无从谈起。应该说,中国汽车工业实际已经开始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开放取得的成果,人们已经说了很多;然而,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跨国公司也在把中国纳入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大众公司为例,在欧洲、北美、南美、亚洲其战略布局是早就规划好的,中国只是其中一块战略要地。大众公司的车型已经占领中国轿车市场的60%,为在今后保持这一成果,大众在未来5年里预备向中国再投135亿元人民币;增加生产品种,除高、中档车外,还将在中国生产经济型轿车。中国汽车业正视这类事实,主动搭上国际大集团的“顺风车”不失是一种双赢的选择。何况这辆“顺风车”,正是20年来巨额投入和市场出让换来的机会。一汽大众是中国一汽和德国大众共同经营的一个企业,合资公司的5气门发动机,生产纲领是27万台,将由大众在世界范围内安排配套,向大众公司返销发动机。这已经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出口创汇,而是实实在在地参与了全球化。 从这个例子看,中国汽车工业是能够参与全球化的,而且大有可为。问题倒是上海和一汽两家与大众公司合资的中国企业有没有继续各自为战的必要与可能。 在“生存还是死亡”的险恶的抉择面前,低层次价格战的烟火恐怕不是低层次的围观者能够煽呼起来的。不然到头来,吃亏的还是渴望享受轿车文明的中国消费者。

呵呵,你有多少钱给人家啊??叫人家帮你写论文!!!!

2007年上半年汽车营销战略创新研究报告捷达、桑塔纳老车型降价后引领市场,说明强势品牌加优势价格的双优模式,成为上半年中国汽车营销的主流模式;同样,也是汽车品牌成功崛起的主要模式单纯优势产品加低价格的双优模式,能够获得短期的突破,而不能形成长期的竞争优势单纯产品优势,或者单纯价格优势,已经无法带来市场的迅速突破。即使宝马品牌也不得不如此。2、趋势性的汽车品牌塑造与创新模式:当前从海外引进的第三代营销与品牌塑造理论和模式,同中国汽车产业的残酷竞争现实相比,已经严重滞后,无法带动汽车新品牌的崛起,亟待创新。价值特征品牌理论与价值特征品牌为核心的整合品牌传播理论,将成为中国本土品牌的主要理论基础。战略性公关与偶像比附营销,是当前国内汽车市场突击的两大有效工具。依托准确的价值定位,解决品牌目标市场的突破,并依托目标市场,带动整体品牌塑造,将成为汽车营销创新的主要手段之一。综合以上现象,我们认为,当前中国汽车产业仍然处于品牌重新定位的快速成长期,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建立中国本土特色的品牌塑造与发展模式,坚持产品价格时代,战略前瞻性的以品牌为营销手段,将最终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在市场自然增长速度很快的时代,完成销售并不难,难得是能够在坚持品牌营销标准下,完成销售。必须看到,依靠市场自然增长与优势性价比完成销售,虽然是目前的现实,但不能是满足的标准,各汽车厂家在2007年良好市场形势下和业绩的支撑下,更应该积极发起汽车品牌营销,为未来奠定宝贵的基础。而在这个过程中,品牌营销理论与模式的创新将成为汽车企业发展与突破的核心。一、2007年上半年汽车销售形势与产业格局分析1、汽车销售形势延续了2006年的销售形势,继续快速增长2007年上半年全国汽车销售437万辆,同比增长23%;其中商用车销售129万辆,同比增长26%,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提高11个百分点;乘用车销售308万辆,同比增长22%,其中,基本型乘用车(轿车)销量达到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功能乘用车(MPV)销售万辆,同比增长%;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销售万辆,同比增长%;交叉型乘用车销售万辆,同比增长%。2、轿车增长结构:中级车快速增长,紧凑型车开始趋冷从轿车市场需求结果来看,价格在20~30万左右的中高档轿车增长较快,成为市场的增长的主流,而去年增长较快的价格在5、6万元左右的低档轿车,开始趋冷。另据统计,二手车在2007年上半年也有一个很大的发展。1~5月,全国二手车累计交易量为万辆,交易额为3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和。轿车市场的需求结构表明,中国经济的贫富差距变化,已经开始影响了汽车需求结构。一方面,有车阶层收入稳定上升,轿车消费开始进入到到家庭用车升级阶段。同时,高收入消费人群放弃的中低端轿车,促进了二手车市场逐步繁荣,同时,也抢占了中低端消费者新车购买的市场。这可能迫使各类轿车的价格进一步下跌,促进轿车市场走向成熟,使大众普遍达到能够购买轿车的水平,中国开始进入到一个大众化的汽车消费时代。3、轿车品牌主要竞争格局发生变化,大众、奇瑞快速增长,上海通用出现增长乏力,而北京现代则出现大幅下滑2007年上半年,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称,全国轿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生产企业依次为: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奇瑞、东风日产、广州本田、吉利、一汽丰田、东风神龙、天津一汽。这十家企业今年上半年共销售轿车万辆,占全国销售总量的%。与上年同期相比,除一汽丰田和天津一汽外,其它企业均呈现不同程度增长,其中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和奇瑞增幅更为显著。上半年,排名前十位的轿车品牌依次为:桑塔纳、捷达、凯越、凯美瑞、QQ、夏利、雅阁、福美来、伊兰特、福克斯。上半年,上述十个品牌共销售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其中,自主品牌奇瑞QQ的上半年销量达到67241辆;而未入“前十”的比亚迪F3也实现销量51758辆,同比增长101%,成为中国车市增长最快的车型;华晨汽车上半年销售同比增长也

汽车服务营销毕业论文

当我国汽车销售不断增长的同时,汽车售后服务变得越来越重要并逐渐成为我国汽车4S店的主要利润来源。下面为大家分享了汽车服务营销的毕业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摘 要] 汽车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在经历了价格战和产品质量竞争阶段后,服务成为竞争的有力武器.本文通过对汽车服务营销理论的分析,对企业如何开展服务营销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 键 词]服务营销顾客满意策略

汽车市场竞争在经历了价格战和产品质量竞争阶段后,服务成为竞争的有利武器,成为企业争取差异化优势源泉.现在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开始重视服务,汽车服务营销是以服务营销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提升用户满意度与忠诚度为导向,树立全员性、全过程的服务理念.

一、汽车服务营销理论

服务营销是企业在充分认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为充分满足消费者需要在营销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同传统的营销方式相比较,服务营销是一种营销理念,企业营销的是服务,而传统的营销方式只是一种销售手段,企业营销的是具体的产品.从服务营销观念理解,消费者购买了产品仅仅意味着销售工作的开始而不是结束,企业关心的不仅是产品的成功售出,更注重的是消费者在享受企业通过产品所提供的服务的全过程的感受.

二、汽车服务营销的作用

汽车属于大宗耐用消费品,具有一次消费花费资金大、使用周期长、需定期保养维护和检测、频繁易更换损件等特点.在汽车的购买和使用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各式各样的汽车服务.在购买时,要同销售人员洽谈,询问汽车的性能、价格、配置等,此为咨询服务,还有汽车厂商提供的汽车金融服务,保险服务,购买后在使用中,汽车要进行定期的保养与维护服务,发生交通事故时,需要定损、定险、理赔服务.所以,对汽车这种独特而价值高的商品,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显得更加重要.

1.汽车服务营销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

服务营销的核心理念是顾客的满意和忠诚.如果企业能够在顾客购买和使用汽车的过程中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顾客就会满意.满意的老顾客也会对企业及产品形成一定的忠诚度,并在亲朋好友要购买汽车时,往往向其推荐自己使用的汽车品牌及产品.顾客的.忠诚度和推荐不但可以促进汽车产品的销售,还可以降低成本,给企业带来长远的经济利益.

2.汽车服务营销使企业获得新的利润

汽车服务不但对消费者重要,对企业来说也极其重要,它给企业带来新的机会,新的利润增长.从全球来看,汽车服务业已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富活力的主力军.根据欧美国家统计,在充分竞争的汽车市场中,汽车的销售利润占整个汽车业利润的20%左右,零部件供应利润占20%左右,而50%-60%的利润是从汽车服务中产生.

三、如何开展服务营销

为提高我国汽车服务营销水平,汽车企业应当采取“服务客户,提高用户满意度”的营销策略,转换角色,换位思考.汽车服务营销不应当仅仅局限于专业的销售人员,每一位员工都是企业提供服务的窗口.应从汽车设计开始,到生产制造到营销、使用,维修等,将服务贯穿于汽车“从生到死”的全过程.

1.建立汽车服务营销新观念

在提供服务上,厂家和经销商都应该树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而不是简单的服务与收费的关系.作为汽车厂家和经销商,还应树立“保姆”意识,对用户的买车、用车、养车和修车提供尽一切可能的帮助和便利,要像“保姆”一样耐心、细心和精心,尽最大努力使顾客感到满意.

2.树立汽车服务品牌观念

入世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经济正面临重大的转折,经济全球化必将导致国内市场竞争的国际化,新经济的冲击和消费的日趋成熟,使企业认识到谁能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谁就会赢得先机,占领和创造更大的市场.

中国重汽面临激烈的市场环境,充分认识到树立品牌的重要性.早在1999年率先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了“亲人”服务商标,使其成为业内唯一注册的服务品牌,并且将服务品牌人格化,赋予其独厚的感 彩及鲜活的生命力.“亲人”服务品牌理念包含亲和用户和全程陪护两层含义.“亲人”服务理念,把服务提升到一个非常高度,带有浓厚的感 彩,使品牌富有人情味,使品牌有了鲜活的灵魂,从而使品牌的生命得到了延续.

3.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良好的售后服务是解决消费者后顾之忧的关键措施,是巩固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汽车市场容量的扩大和科技含量的增大,势必大大提高汽车维修养护市场的容量.这对汽车行业来说必须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满意为标准,建立一套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真正实现从“销售服务”向“服务销售”的跨越.首先,要提高汽车维修保养人员的技术素质和服务水平.其次,加强汽车销售服务的管理,提倡个性化的服务.另外,汽车售后服务除了维修外,还应积极开展汽车维护,保养业务和技术培训业务.今后消费者将更多地把目光投向那些能够保证自己汽车维护的全过程,能够为车辆建立档案,并且提供定期服务的维修公司.

CRM即客户关系管理,它是一个不断加强与顾客交流,不断了解顾客需求,不断对产品及服务进行改进和提高,以满足顾客的需求的连续的过程.CRM的策略就是要为客户提供完整且一致的销售、行销与服务,使客户愿意与厂商进行互动与交易.它结合了信息系统、销售机制、行销企划和客户服务,当然也包含了企业的内部作业.这些方面经过完整的整合,呈现给客户一个协调一致的企业形象.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目前所有的汽车企业完全满足现有进行CRM的要求.

四、结论

本文站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通过对服务营销理论的研究,得出服务是汽车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根本所在,并征对汽车企业如何开展服务营销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首先,企业要建立汽车服务营销新观念,其次,企业要树立汽车服务品牌观念,第三,企业应使服务内容更丰富,第四,企业应加强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最后,企业应提高服务人员素质,重视内部营销.通过对服务营销策略各个方面的改进,企业的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会有明显的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会得到明显加强.

参考文献:

[1]杨真:服务营销――汽车经销商的制胜法宝[J].中国商界,2009,(4):95

[2]菲利普,科特勒:科特勒营销新论[M].中信出版社,2002.

[3]瓦拉瑞尔,A,泽丝曼尔:服务营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新能源汽车营销论文开题报告

我看好无污染的新能源

你自己按照个人情况改改!摘要:本文从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现状开始,利用营销中市场的概念和SWOT分析法,阐述和分析了海口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阐明了海口新能源汽车还属于产品的导入期,并建议“先公后私”引入新能源汽车等观点。 关键词:新能源汽 SWOT 产业化 在石油能源严重紧缺、节能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 “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并规划了以汽油车为起点,向氢动力车目标挺进的战略。从2009年起,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进入产品导入期,由科技部牵头的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工程将全面启动。新能源汽车将在我国一批中心城市全面开花,并有望形成一定规模。 各家汽车企业都希望能够占据先机,从日益膨胀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分到更大的一块蛋糕。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于2010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也将为新能源汽车加速发展提供了契机。而上海市作为下届世博会的主办城市,有关部门表示,为迎接世博会,明年上海将有1000辆左右的新能源汽车投入使用。那么对于中国最南端的省会城市并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的海口市,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又是如何呢? 一、市场=购买规模+购买力+购买欲望 1. 海口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没购买规模 根据数据显示:2008年底海口市常住人口180多万人,2008年12月31日,海口市机动车保有量万辆,较2007年增长。目前新车入户日均100辆,高峰期达380辆,年增长3万辆,截至目前,海口市共有机动车驾驶人40万人。随着海口市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改善,私家车成为机动车增长的新亮点。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万辆,比上年增长,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万辆,增长。民用轿车拥有量万辆,增长,其中私人轿车拥有量万辆。据了解,在5年的机动车增长过程中,私家车占了46%,位居全国前列。但是从其他大中型城市的保有量和人口比例来分析,海口的汽车市场前景还是非常的广阔。 2. 海口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没购买力 《2008年海口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全年海口市生产总值(GDP)实现亿元(不含农垦,下同),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已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增长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个百分点。从三产业情况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一、二、三产业结构为。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3573美元(按平均汇率),比上年增长。2008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万人(不包括私营企业、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及个体劳动者),比上年增长,其中,在岗职工人数万人,增长。全年实现新增就业人员31313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377人,职业技能培训11798人,其中再就业培训573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1290人,创业培训1149人。按照众泰2008EV公布基本型以万元的市场价格出售的新能源汽车来看,它创造了目前国内纯电动乘用车领域的最低价,但这一价格与传统汽车相比,仍高出了一大截。如果用锂电池改造一个传统动力的轿车,附加成本是15万元-16万元,而如果是公交车,就是50万元-60万元。所以从人均生产总值和就业情况来来看,海口居民购买电动车的购买力还比较弱。 3. 海口的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没购买欲望 日前,新华信针对消费者的新能源汽车购买意向调查显示,仅有的被访者表示肯定会购买新能源汽车,超过七成以上的被访者态度不明朗,另有的被访者表示肯定不会购买。是什么原因导致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表现迟疑?此次调查显示,“车价太高”成为阻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原因。其次,对新能源车“技术不信任”、“担心维修便利性”、“燃料添加不方便”等原因也是消费者不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理由。新能源汽车普遍售价过高,而纯电动以及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都需要电源等基础设施的支持,如果政府财力不能给予足够的补贴,或者无法建成完善的充电设施,相对于技术成熟稳定的传统动力车型而言,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这一新生事物的认识还不足,所以从购买欲望来看,海口的大部分居民没有够买新能源汽车的意向。 市场=购买规模+购买力+购买欲望,从市场构成的三要素来看海口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没购买规模,从其他大中型城市的保有量和人口比例来分析,还是非常的广阔,但是从人均生产总值和就业情况来来看,海口居民购买电动车的购买力还比较弱,由于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车价太高” 、“技术不信任”、“担心维修便利性”、“燃料添加不方便”等原因,使其购买欲望偏低。 二、海口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的SWOT分析 1. 海口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的优势(strength)分析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我国乘用车市场的高速增长态势将至少再持续15 年,需求年均增长率大致相当于GDP 增长率的 倍左右。2009 年轿车将大量进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具备购车能力)。从定性角度看,轿车市场至少还将有20 年的快速增长。如果国内GDP2020 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话,2020 年前后我国将超过美国,汽车需求量将达到2000 万辆,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 自1988年,海南建省并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口市成为海南省省会以来海口市便获得了十佳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 等城市美誉。海南一贯的发展思路是旅游岛、环保岛、健康岛,新能源汽车便是这个城市的另一种环保和健康。 从海口市的经济发展前景和汽车市场发展规模来看,在城市的公交、出租车、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2. 海口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的劣势(weakness)分析 (1)交通拥挤、混乱。近5年来海口机动车和驾驶员数量持续增长,给道路交通管理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据了解,海口现有城市道路859条,总长度1797公里,机动车拥有量为25万辆,且正以每日200辆的速度增长着,其中私家车占有量高达26%,以当前海口的交通网络显然是无法满足机动车行驶需求的。其次,城市中心区域道路改造速度缓慢,对原有道路改造还未形成系统工程,特殊是多颈路,断头路长年以来未得到有效改造。严重制约着其他主干道的通行及分流量能力。再次,还存在精态道路交通及建设滞后问题,如海口现有的停车场因不能容纳下过多的车辆,导致司机在一些路段两旁停车。这使得本来就不宽的道路变得更加狭窄。还有就是海口交通发展落后,市民出行方式单一,摩托车、私家车等出行成为市民首选,使道路资料利用率降低。如府城的中介路是海口摩托车与风采车泛滥最为严重的地方之一。在候车店旁,挤满了摩托车与风采车。他们占道抢客,阻碍了其他过往车辆的正常通行,轻易引起堵车。海口交通警力不足,路面管控点,盲区过多,人们的交通, 观念淡薄,公交车的线路重叠严重,站点安排不合理。有些路段的塞车严重,特别是节假日或上下班高峰时,交通是混乱不堪。 (2)车位供小于求。资料显示,目前,海口的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6万辆,并以每年2万多辆的速度递增。据了解,目前海口市平均每天有60多辆新车上路,而在一天之间增加这么多车位显然不太现实。在未来几年内,不论是小区车位还是公共车库都会更加趋于紧张。 交通混乱、堵塞、车位难求,不仅是海口汽车市场,也是海口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一个致命症结。 3. 海口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的机会(opportunity)分析 (1)政府鼓励。今年2月5日,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出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宣布为鼓励节能汽车发展,中央财政将对购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一次性定额补助,鼓励全国13个试点城市率先在公交、出租车、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办法》明确规定,中央财政对购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将按同类传统汽车的基础价差,并适当考虑规模效应、技术进步等因素给予一次性定额补贴。其中,长度10米以上城市公交客车是此次补贴的重点,混合动力客车最高每辆补贴42万元,纯电动和燃料电池客车每辆补贴分别高达50万元和60万元。 (2)新能源汽车技术逐步成熟完善。在“十五”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和清洁汽车科技行动攻关计划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在“863”计划中又启动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继续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这期间,我国科技计划累计投入近20亿元,分别组织实施了“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确立了“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即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三种整车技术为“三纵”,多能源动力总成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电池三种关键技术为“三横”。目前,我国基本掌握了新能源汽车技术,建立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技术平台,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关键零部件体系,开发出一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实现了小批量的整车能力。在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布局中,纯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混合动力车“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通过持续开展的技术攻关,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日益成熟。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我国在系统集成、可靠性、节油性能等方面进步显著,依据不同混合度方案,实际路况运行节油10%至40%,混合动力整车产品开始小批量进入市场。 在纯电动汽车方面,我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使用大容量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的纯电动客车在奥运中心区的规模应用,代表了当代国际纯电动大客车的先进水平。纯电动轿车具有成本优势,已开始小批量出口欧美,国内市场需求也不断加大。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我国的整车集成技术、动力平台的成熟性、整车的可靠性有了新的提高,无故障间隔里程与国外同步达到3000公里,燃料经济性优于国外燃料电池汽车,并取得了“新一代整车控制器”、“两挡变速器”、“氢电系统安全性碰撞”等一批原创性研究成果。 4. 海口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的威胁(threat)分析 (1)技术问题。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电池技术是主要瓶颈。研制成本低、体积小、持续能力强,并且使用寿命长的电池是破解新能源汽车难题的关键。此外,如何保证由电机系统组成的动力总成与整车匹配,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2)产业化问题。 我国能源汽车战略应尽快形成上下一盘棋的局面。而当前各地争相上马新能源汽车联盟和产业基地,或将导致更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新能源战略的推广。 另外,国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并没有足够的技术实力迎接产业化的到来。在混合动力汽车关键零部件领域,国内企业的产品可靠性以及自动变速箱生产经验等方面均与国外产品存在一定差距。 从海口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的SWOT分析来看,海口市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有着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优势,同时由于城市交通的混乱、堵塞、车位难求等劣势,制约着海口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但由于我国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各民族自主企业的发奋图强,攻破了新能源汽车的层层技术难关,海口新能源汽车市场又面临了新的机遇。 三、发展前景建议 1. 引导消费者改变消费观念 多年来的汽车消费习惯导致人们对汽车新事物——新能源汽车的认识存在诸多偏见,例如价格太贵、性能不稳定、使用不方便和维修太贵等等。无论是政府还是汽车厂家都应该从各个方面去正确引导消费者,让他们对新能源汽车有一个正确而客观的认识,让汽车消费更加理性和科学。倡导汽车新消费=环保+诚信+车德的理念,使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时候感受到自己作出的社会贡献。 2. 解决交通混乱、车位难求的现状 海口目前总的交通状况是交通网络发展缓慢与车辆众多之间的矛盾,贯穿海口的交通。还有停车问题、占道拉客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构成海口市交通的主要问题。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制定海口交通短期改造计划及长期建设规划和相关政策解决车位难求的现状。 3. 政府加大鼓励和指导力度 新能源汽车除了混合动力之外,纯电动车及其他代用燃料车应由国家统一标准。启动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在3至5年的补贴期内增强自主创新产品竞争力,以顺利进入产业化阶段,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使其售价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建立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产业结构,如充电站、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中心,联合生产厂家建立和完善售后服务体系。 4. “先公后私”引如新能源汽车 海口新能源汽车还属于产品的导入期,建议先从公交、出租车、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逐步改变消费者,特别是私家车主的消费观念,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私家车市场。

1、首先拿出一张A4纸。2、其次写上纯电动汽车能耗优化开题报告,然后写入内容。3、最后将内容补充完整,即可上交审核。

汽车新能源还是非常有前景的,可以考虑长期学习

汽车销售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中国汽车行业的进入壁垒浅析 作者:张晓亮 面对国内汽车市场井喷背后的惊人利润所带来的巨大诱惑,也许越来越多的高级主管都在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对于希望进入国内汽车行业分一杯羹的企业来说,都需要莫大的勇气与足够的实力。汽车行业由于其固有的特点,投资风险以及投资壁垒可能远远超出以有的不确定条件下决策模型所能描述到的状况。单就汽车行业的进入壁垒而言,由于来自各方面力量的作用,使得该行业很多环节变得高不可攀。本文将针对进入中国汽车行业所存在的壁垒作出一个初步的分析: 在 策略大事迈克·波特的眼中,一个行业的新进入者的壁垒往往来自以下六个方面: 1.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这些领域要求新进入者必须以大规模生产的方式进入市场,否则将不得不面对成本劣势的现实。对于汽车行业而言,这一点体现的更为明确,由于汽车的巨额研发成本,所以当产品的产量不能达到一定的规模将难以摊消。同时汽车的规模经济还体现在管理与采购成本以及销售成本上。虽然对于国外汽车企业在华投资而言,规模经济这一因素可以被视为国外规模的一种延伸而被大大削弱,但如果没有一定的规模这种投资也必然是失败的:对于国内企业而言,规模经济的门槛将更加明显,尤其是那些曾经除了开车和坐车以外与汽车毫无瓜葛的企业。 2. 产品差异化(product differentiation):消费者对市场中原有品牌的认同会迫使新进入者不得不花费巨资来克服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虽然说中国是一个品牌文化并不发达的国家,因此在品牌忠诚度体现的并不明显,但对于汽车消费这样的高度参与的采购项目来说,品牌的重要性将体现的更加充分:根据慧聪国际多次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与品牌美誉度有关的同行介绍或者从众心理等因素都在购买者决策因素中名列前茅。而对于一个新进入者来说,这一块可能完全是一个空白,这一点只在那些在中国早已有了相当影响的国外品牌来说是一个例外。 3. 资金需求:当进入的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时,会对新进入者构成相当的障碍,尤其是在广告和研发等方面的有去无回投资,需要新进入者有足够的勇气。同时资金实力还会对顾客的信任、渠道的信心等方面构成很大的影响。对于汽车行业而言,本质上汽车业也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无论是研发、建厂还是购置生产线方面都存在着一般生产性行业所无法比拟的资金壁垒。从渠道信心方面看,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广告投入或者资金实力做后盾,渠道将很难搭建,更何况在国内轿车行业的品牌专卖制度下,要求经销商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在投资风险的压力下,投资汽车销售的经营者也必然会优先考虑那些实力更强的企业或品牌。 资金的壁垒体现在对新进入者的各个方面,如果企业对投资汽车行业没有破釜沉舟的信心,那么这笔投资很可能半途而废,但以目前国内企业的资金总量可能连汽车的门槛还没有摸到时,资金就已经蒸发掉了。目前国内很多家电行业,在家电整体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开始考虑或者已经进入了汽车领域,但这些企业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选择可能是一种性命相关的赌博。 4. 与规模无关的成本劣势:在波特的理论中,对这部分的描述运用了经验曲线(experience curve)的概念,它指的是原有企业通过经验的积累,劳动力学习曲线等方式所形成的新进入者所不具备的成本优势。同时构成与规模无关的成本劣势的因素还包括专利权、政府补贴以及由于通货膨胀或汇率变化所形成的设备初置价格上涨等情况。 经验曲线类似于学习曲线,对于这个行业的先进入者来说,他们在这个行业多年所积累下来的经验更有利于节约成本,而新进入者由于缺乏相应的熟练人才,虽然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但这种后发优势往往与那些老手比起来就幼稚的多了。对于汽车行业而言,中国虽然总体水平都不怎么样,但正是由于这样一种低水准,高成本的运作方式成就了中国汽车行业的整体文化,所以经验对于这些新加入者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壁垒。 5. 获得经销渠道:新进入者除了需要将产品生产出来以外还必须构建通往消费者的渠道。在这方面新进入者往往存在一定劣势,比方说他们往往很难获得经销商的信任,而必须支付更昂贵的代价;进入超级市场的货架必须以打折、促销等方式才可能获得允许等情况。 对于汽车行业而言,销售渠道往往身兼数责,因此显得更为重要,毕竟目前的条件来看,所有的轿车企业都要自建渠道,这需要企业投入巨大的精力,况且在国内轿车新品牌与日俱增的今天,渠道资源将成为更为紧俏的资源之一。老品牌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渠道资源,而一旦汽车行业走过了这段高峰期的话,渠道将经历更惨烈的整合,那么新来者的渠道堡垒将更加高不可攀。 6. 政府政策:在很多国家政府往往构成了对某些行业的最大障碍,通过核发执照、原材料管制等方式为限制了资源的自由流动。在汽车方面,中国的国家管制更加明显,国内的政策对于本国民间资本向来带有歧视色彩,这一点反倒是在对待外资上更宽松一点。 超越迈克·波特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来自国内汽车行业的其他壁垒:首先由于国内汽车企业并没有自己的技术基础,因此在国内市场上他们最重要的竞争优势均来自于谁能拿到国外最先进的产品或者技术。而从国外企业来看,他们选择国内合作伙伴的标准往往也要考察该企业在国内汽车业的影响力,以及对政府审批的攻关能力,这样本身就构筑了对于非汽车行业投资人或企业的壁垒。其次由于进口车对国内采购的影响,尽管很多品牌并没有在华建厂,但已经构筑了对很多新进入者的壁垒,他们在国内的口碑已经足以支撑在华建厂所需要的条件,而这些实际上削弱了对其他品牌的需求。最后,国内企业本身的投机心理构成了对汽车行业的更糟糕的进入壁垒,汽车不是一般有钱的企业可以玩的转的领域,其投资期和回报周期也都相对较长,而国内大多数企业有存在投机性质的短期行为色彩过重的问题,这样的话,如果短期内看不到成果,国内企业投资的信心往往也会动摇,最终新进入者败在了自己手下。 对于有志于挤上汽车行业末班车的企业来说,选择合适的突破口以及合适的投资方式可能才是最关键的问题。在这里直接投资整车生产可能已经不再是明智之举,而国内零部件生产以及汽车相关服务领域目前并没有与整车市场同步启动,在这些领域中所潜藏的机会可能更适合于那些投资者,虽然他们并没有像春兰投资重型载货车那样风光。 入世后中国汽车业将呈十大趋势 9月3日,欧洲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在上海发布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分析预测"入世"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十大趋势。 这十大趋势是:一、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汽车工业首当其冲,受影响最大,但中国政府的"地方保护"仍然会发生作用。二、未来10年之内,中国将是全球轿车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私人购车将成为汽车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市场销量在2005年将达100万辆,2010年将达200万辆,其中增速最快的将是排量1-2升的私人用车。三、未来5年之内,中国汽车的生产能力仍然大大过剩,汽车行业的两极分化将随着竞争的深入而持续拉开,赢家通吃的故事将屡屡上演,但轿车市场的价格仍将比国外的同类产品高出一倍多。四、抢先进入中国市场的"先行者"在逐步形成高中低全系列产品的同时,还向市场销售和供应采购环节渗透。五、中外合资厂商5:5的股权结构将发生变化,10年后中国轿车市场将由3-4家全系列和1-2家针对细分市场的制造商主导。六、到2010年,经过大规模整合的中国零部件供应商的整体数量将减少70%。七、零部件市场前景远大,罗兰-贝格建议中国政府建立国家级的研发中心,整合零部件市场,提高零部件的核心竞争力。八、屈于市场压力、零部件市场的供求和价格将以每年8-10%的幅度下降,中资零部件供应商即将面临"雪上加霜"的局面。九、外资零部件供应商将立足于全球市场,从战略上进一步界定其在中国的业务发展,中国将成为全球零部件工业的生产基地。十、尽管90%的供应商对电子商务持消极态度,但未来3-5年内,电子商务在中国零部件供应商中的作用和地位将大大增强。 观察家们一致同意,汽车业是中国受未来加入WTO冲击最烈的行业之一。中美双方就中国加入WTO的协议为中国汽车业逐步开放留下了一个5--6年的缓冲期。不知道是因为觉得还有这五六年的缓冲期所以还可以继续悠闲一阵,还是因为焦虑压过了一切,至今未见国家权威部门公开出台中国汽车业的应对方略。 消费者清楚地选择了等待--实际利益的需求远远超过胸怀全局的理念。本来就不愿一味青睐国产轿车的公众盼只盼“缓冲期”尽快过去,物美价廉的进口车能早日驶入家中,要不然,就是国产车价格迅速降至国际水平。市场立刻感受到萧瑟。新千年开始后,汽车市场急剧滑坡。在一些被视为“晴雨表”的市场,轿车的销量减少了三成。中国汽车业的门尚未开,已经面临内部“价格逼宫”的窘境。 40年的襁褓期 中国的汽车业长期以来是一个受到政府高关税、进口限量审批的双重保护的产业。汽车整体平均税率38.8%,关键零部件最高税率50%,65个项目整车平均税率56%,其中,轿车80%至100%,甚至高于烟酒的税率。在非关税壁垒方面,汽车产品进口实行配额、许可证管理,约占国家配额产品目录的60%。在这种保护之下,中国的汽车工业已经走了40年。如今汽车业年产值3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年产值2000亿元。据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测算,汽车厂一个工作机会,可以为上游原材料工业提供两个就业机会,为下游金融、服务、维修、交通等产业提供11个就业机会,可见其支柱性地位。但在另一方面,已过不惑之年的中国汽车工业仍身体孱弱,不得不寻求“幼稚工业”的身份,经过“缓冲期”方能直面开放。按照中美两国协议,中国加入WTO后,将于2005年1月1日取消配额和许可证管理等非关税保护措施。2006年7月1日起,轿车关税税率降至25%,零部件税率降至10%,轿车及相关零部件基期准入量为60亿美元,并以15%的增长率递增。据认为,中国汽车业获得5--6年的“缓冲期”,是13年来“入世”谈判中方最大的成果之一。即便如此,中国的汽车厂商嫌太短,消费者嫌太长。 比关税更可怕的 其实,降低汽车价格的关键不在关税。轿车的价格构成十分复杂,中国汽车价格的构成起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进口关税、各种费税、工厂的成本和利润。即使在今天,占轿车市场主体的引进车型只要达到规定的国产化要求,就享有25%至33%的低关税税率,与入关六年后的标准相近。而一些国产化达到百分之八九十的引进车型,如果仅从关税角度看,本来就不再有降价空间。据测算,现在一辆中档进口轿车虽然关税达80%到100%,但只占汽车销售价的29%,合资企业的产品关税所占整体价格的比例更低。因此,只要价格构成中其他各种税费居高不下,加入WTO之后的关税降低带动车价大幅度下调虽是美好的愿望,未必能够成为现实。从这个角度分析,应当认真分析加入WTO对于中国汽车价格的影响,有针对性地作出对策。一味煽起不计成本的“价格战”,并不是市场理性的回答。中国的汽车价格构成中各种税费比例之高,堪称世界之最。其中既有国家核定的合理税费,也有地方部门数以百计的乱收费乱摊派。 事实上,在WTO谈判中成为争议热点的进口轿车的高关税,比起国内税费反倒是小巫见大巫。目前,国内消费政策和不合理的收费是制约汽车购买,特别是私人汽车购买的主要因素。根据调查,中国居民中已经具备购买能力并有购车愿望的比例相当高,但是私人购买的轿车一年大约只有20万辆。各种权力部门把汽车消费当作一块“唐僧肉”,有的地方价外税费总额已经相当于整车购买价格,甚至超过车价的一倍以上。目前虽然政府正在整顿、清理这些收费,力求使购买时的税费负担在车价的30%左右,但是阻力之大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为汽车增加无端的税费可以有千万种理由,但根本原因是长期计划经济和官本位体制下形成的传统观念。多少年来,汽车在中国一直被视为一种奢侈品。就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利用发展汽车工业扩大人类时空半径、创造了惊人物质财富的同时,中国曾出现了长期限制汽车生产、封杀轿车消费的咄咄怪事。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千元级的家电产品之后,万元级的轿车自然成为消费热点,而10万元级的住房顺排其后,消费结构递次升级。中国由于跨过了汽车消费的台阶,结果万元级消费无热点,消费升级踏空。一方面造成内需的疲软,住房大量积压,通货紧缩;一方面造成城市中塔楼林立,交通拥堵,生存环境恶劣。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官方对于承认老百姓享有汽车文明的权力不那么情愿。直到今天,在扩大内需,鼓励消费的热切鼓动中,中国汽车价格构成中仍然有3%到8%以限制消费为目的的消费税。因此,接受历史的教训,冲垮落后的观念,调整汽车的消费结构,清理各种价格内外的不合理收费,采取鼓励汽车消费的优惠政策,才是使汽车价格回落,扩大国产汽车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 由于税费负担重,汽车价格扭曲,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能力过剩,中国汽车工业众多弊病缠身:一、投资分散,全国整车厂120家,年产超过万辆的12家,能力达到30万辆的只有3家;二、开发能力差,除了中型卡车外,不具备自主开发整车的条件和能力;三、生产成本高,好的轿车企业,出厂价格高于国际价格20%--50%。其中,1.6--2.0升的中级轿车高30%以上,3升的中高级轿车高40%以上;四,销售服务体系不完善,与发达国家根本无法相比。如果汽车业不能在有限的过渡期内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完成结构调整和重组,全军覆没决非危言耸听。 价格战:一个双输的策略 中国的汽车产业近年来尽管举步维艰,仍然奋力拼搏,几家轿车生产厂商1999年刚刚实现数量不多的赢利,但是降价空间有限。老百姓的持币观望,更让汽车企业预计到手的效益大减,本来准备用来技术改造,调整结构,开发产品,建立营销服务网络的预算大打折扣,迎战新千年的锐气和实力必然折杀不少。日前,国内10家轿车生产企业在上海集会,得出的共识是“不打价格战”。当然,随着生产批量的扩大,先进技术与管理的采用,中国汽车产品的价格必然会逐步合理回落。实际上,近4年来同类型国产轿车已经累计降价30%左右,今后降价的幅度还会继续加大。过去国内一些厂家为了降低价格扩大市场份额,或是牺牲消费者应该享有的优质的售后服务,或是“剜肉补疮”,降低产品标准。比如某种引进的吉普车为了降低价格,先是摘掉国内独一份的四轮驱动,然后是减配置,美其名曰经济型,但内在性能、配置、安全上都大打折扣。这种降格以求的行为已经引起成熟消费者的警觉,显然不可仿效。回避低水平的价格战,静下心自己设计自己的生路,恐怕才是中国汽车业的当务之急。 红旗模式:一种危险的选择 世界汽车产业并不是21世纪的夕阳产业,恰恰相反,汽车是网络时代最大的流动平台。以全球制造、全球采购、超精益生产方式、平台战略、当地化生产等为代表,全球化推动了世界汽车生产方式的变化。在技术制高点方面,各大公司正在争夺的是清洁燃料汽车和智能交通系统。21世纪汽车仍会是世界经济的支柱之一。目前世界汽车生产能力仍然呈上升趋势,控制市场主动权、抢占技术、规模制高点的竞争、兼并、重组日趋激烈。早在80年代初就有人预言,世界上最终将只存在数家大的汽车集团。1998年初,奔驰和克莱斯勒的合并震动了整个世界,紧接着又发生了宝马收购罗孚、大众兼并劳斯莱斯、福特收进沃尔沃轿车、雷诺同日产联手等重大兼并行动。业内人士几乎公认,在21世纪初,世界汽车工业将只剩下5到6家大公司,这些公司的产量规模都将在600万辆以上。1998年全球汽车生产能力达7000万辆,实际生产5000万辆,即使市场看好,销售也只能达到6000万辆,中国人均汽车保有量低,且有巨大潜在市场,因而吸引了国际上大的跨国汽车厂商竞相抢滩中国市场。那么,在将来的5到6家汽车集团格局中,中国汽车工业将以何种形态存在呢?有一种很权威的主张,是提倡像开发“红旗”轿车那样,追求“完全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的模式的。但更有诸多理性的声音在发问:“红旗模式”能使中国汽车业独占规模和技术的制高点吗?中国汽车业能成为世界第7大汽车集团吗?既然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有了宝贵的缓冲期,在走进2005年倒计时的时刻,如此巨大的战略性问题决不可以回避。 一个简单显而易见的事实却足以作出上面问题的注脚:今天,国际上新车型的开发--费用大,动辄数十亿美元;周期快,已快得不到三五年。以全国轿车总产量不足国外大公司一个车型的年产量,光是开发费用的分摊,就必然使中国的轿车的价格达到“天价”。国际竞争力无从谈起。应该说,中国汽车工业实际已经开始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开放取得的成果,人们已经说了很多;然而,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跨国公司也在把中国纳入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大众公司为例,在欧洲、北美、南美、亚洲其战略布局是早就规划好的,中国只是其中一块战略要地。大众公司的车型已经占领中国轿车市场的60%,为在今后保持这一成果,大众在未来5年里预备向中国再投135亿元人民币;增加生产品种,除高、中档车外,还将在中国生产经济型轿车。中国汽车业正视这类事实,主动搭上国际大集团的“顺风车”不失是一种双赢的选择。何况这辆“顺风车”,正是20年来巨额投入和市场出让换来的机会。一汽大众是中国一汽和德国大众共同经营的一个企业,合资公司的5气门发动机,生产纲领是27万台,将由大众在世界范围内安排配套,向大众公司返销发动机。这已经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出口创汇,而是实实在在地参与了全球化。 从这个例子看,中国汽车工业是能够参与全球化的,而且大有可为。问题倒是上海和一汽两家与大众公司合资的中国企业有没有继续各自为战的必要与可能。 在“生存还是死亡”的险恶的抉择面前,低层次价格战的烟火恐怕不是低层次的围观者能够煽呼起来的。不然到头来,吃亏的还是渴望享受轿车文明的中国消费者。

2007年上半年汽车营销战略创新研究报告 捷达、桑塔纳老车型降价后引领市场,说明强势品牌加优势价格的双优模式,成为上半年中国汽车营销的主流模式;同样,也是汽车品牌成功崛起的主要模式  单纯优势产品加低价格的双优模式,能够获得短期的突破,而不能形成长期的竞争优势  单纯产品优势,或者单纯价格优势,已经无法带来市场的迅速突破。即使宝马品牌也不得不如此。 2、趋势性的汽车品牌塑造与创新模式:  当前从海外引进的第三代营销与品牌塑造理论和模式,同中国汽车产业的残酷竞争现实相比,已经严重滞后,无法带动汽车新品牌的崛起,亟待创新。价值特征品牌理论与价值特征品牌为核心的整合品牌传播理论,将成为中国本土品牌的主要理论基础。  战略性公关与偶像比附营销,是当前国内汽车市场突击的两大有效工具。  依托准确的价值定位,解决品牌目标市场的突破,并依托目标市场,带动整体品牌塑造,将成为汽车营销创新的主要手段之一。 综合以上现象,我们认为,当前中国汽车产业仍然处于品牌重新定位的快速成长期,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建立中国本土特色的品牌塑造与发展模式,坚持产品价格时代,战略前瞻性的以品牌为营销手段,将最终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在市场自然增长速度很快的时代,完成销售并不难,难得是能够在坚持品牌营销标准下,完成销售。必须看到,依靠市场自然增长与优势性价比完成销售,虽然是目前的现实,但不能是满足的标准,各汽车厂家在2007年良好市场形势下和业绩的支撑下,更应该积极发起汽车品牌营销,为未来奠定宝贵的基础。而在这个过程中,品牌营销理论与模式的创新将成为汽车企业发展与突破的核心。 一、2007年上半年汽车销售形势与产业格局分析 1、汽车销售形势延续了2006年的销售形势,继续快速增长 2007年上半年全国汽车销售437万辆,同比增长23%;其中商用车销售129万辆,同比增长26%,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提高11个百分点;乘用车销售308万辆,同比增长22%,其中,基本型乘用车(轿车)销量达到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功能乘用车(MPV)销售万辆,同比增长%;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销售万辆,同比增长%;交叉型乘用车销售万辆,同比增长%。 2、轿车增长结构:中级车快速增长,紧凑型车开始趋冷 从轿车市场需求结果来看,价格在20~30万左右的中高档轿车增长较快,成为市场的增长的主流,而去年增长较快的价格在5、6万元左右的低档轿车,开始趋冷。另据统计,二手车在2007年上半年也有一个很大的发展。1~5月,全国二手车累计交易量为万辆,交易额为3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和。 轿车市场的需求结构表明,中国经济的贫富差距变化,已经开始影响了汽车需求结构。一方面,有车阶层收入稳定上升,轿车消费开始进入到到家庭用车升级阶段。同时,高收入消费人群放弃的中低端轿车,促进了二手车市场逐步繁荣,同时,也抢占了中低端消费者新车购买的市场。 这可能迫使各类轿车的价格进一步下跌,促进轿车市场走向成熟,使大众普遍达到能够购买轿车的水平,中国开始进入到一个大众化的汽车消费时代。 3、轿车品牌主要竞争格局发生变化,大众、奇瑞快速增长,上海通用出现增长乏力,而北京现代则出现大幅下滑 2007年上半年,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称,全国轿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生产企业依次为: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奇瑞、东风日产、广州本田、吉利、一汽丰田、东风神龙、天津一汽。这十家企业今年上半年共销售轿车万辆,占全国销售总量的%。与上年同期相比,除一汽丰田和天津一汽外,其它企业均呈现不同程度增长,其中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和奇瑞增幅更为显著。 上半年,排名前十位的轿车品牌依次为:桑塔纳、捷达、凯越、凯美瑞、QQ、夏利、雅阁、福美来、伊兰特、福克斯。上半年,上述十个品牌共销售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其中,自主品牌奇瑞QQ的上半年销量达到67241辆;而未入“前十”的比亚迪F3也实现销量51758辆,同比增长101%,成为中国车市增长最快的车型;华晨汽车上半年销售同比增长也高达58%。其中,东风本田依靠SUV异军突起。东风本田今年上半年的销量已超过万辆,同比增长160%,增速在行业中名列第一。销量逐步提升首先要归功于在上海车展上推出的新CR-V,这款小众车型的SUV从5月开始月销量就接近4000辆,月的销量达到10813辆,单月销售首次突破1万辆,成为国内中高端SUV的第一。 这表明,中国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正在不断发展,而满足这种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将给汽车品牌带来巨大的变化。同样,哈佛今年上半年也在高速成长,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大众化的个性化产品,仍然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北京现代今年上半年表现不理想。北京现代上半年销量为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5%,其中,新旧索纳塔一共卖了21391辆,伊兰特卖了近6万辆,6月销量虽然达到6220辆,但只达到凯越近一半的水平,雅绅特半年销售12925辆。 现代销售滑坡,表明现代品牌由于文化与地域的影响,仍然在中国处于弱势的地位,而弱势品牌不能依靠简单的广告与活动推广实现品牌的本质性提升与发展。因此,寻求弱势品牌的强势营销战略与品牌塑造战略,这不仅仅是现代,而且也是左右中国自主品牌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2007年上半年中国汽车营销以及主流汽车营销模式的营销学分析 分析2007年上半年中国汽车营销战略,可以说,中国本土化的汽车品牌战略正在形成之中,同时仍然有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的空间。一个明显的证据是,以奇瑞为代表的自主品牌获得了快速发展。分析2007年是半年中国汽车界的营销实践,中国汽车营销呈现出明显的几大特征现象。 特征现象一、品牌和价格的双优模式,成为上半年中国汽车营销的主流,捷达、桑塔纳老车型降价后引领市场 老三样依靠其强大的品牌优势和不断地降价,抢得市场份额,从3月份,老三样率先发起一轮降价战。捷达官方降价3000元-9000元。其中,售价最低的捷达伙伴降价后指导价万元,主力车型CIF春天手动挡指导价万元,顶配车型指导价万元。而且经济在此基础上还在不断地进行促销。东风雪铁龙推出的07款富康,价格调整到万元;桑塔纳全选优惠3000元售价万元,同时上海大众还推出了一款简配的普桑出租型仅售万元。 在车型成熟、维修方便、品牌价值突出的背景下,老三样的降价,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今年上半年1-5月份,桑塔纳和捷达再次获得冠亚军,销量分别达到万辆和万辆。 同时,我们也看到老款车型降价,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主流特征,并且成为影响车市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强势品牌降价,对中低端品牌定构成巨大影响。这表明,随着汽车市场不断成熟和发展,强势品牌逐渐降低价格,已经成为汽车产业的基本技术。完全依靠低价格而不积极塑造品牌的汽车企业,将面对绝对存亡的境地。 特征现象二:强势品牌的策略与结构性价格……本文关键字2007年上半年汽车营销战略创新研究报告 捷达、桑塔纳老车型降价后引领市场,说明强势品牌加优势价格的双优模式,成为上半年中国汽车营销的主流模式;同样,也是汽车品牌成功崛起的主要模式  单纯优势产品加低价格的双优模式,能够获得短期的突破,而不能形成长期的竞争优势  单纯产品优势,或者单纯价格优势,已经无法带来市场的迅速突破。即使宝马品牌也不得不如此。 2、趋势性的汽车品牌塑造与创新模式:  当前从海外引进的第三代营销与品牌塑造理论和模式,同中国汽车产业的残酷竞争现实相比,已经严重滞后,无法带动汽车新品牌的崛起,亟待创新。价值特征品牌理论与价值特征品牌为核心的整合品牌传播理论,将成为中国本土品牌的主要理论基础。  战略性公关与偶像比附营销,是当前国内汽车市场突击的两大有效工具。  依托准确的价值定位,解决品牌目标市场的突破,并依托目标市场,带动整体品牌塑造,将成为汽车营销创新的主要手段之一。 综合以上现象,我们认为,当前中国汽车产业仍然处于品牌重新定位的快速成长期,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建立中国本土特色的品牌塑造与发展模式,坚持产品价格时代,战略前瞻性的以品牌为营销手段,将最终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在市场自然增长速度很快的时代,完成销售并不难,难得是能够在坚持品牌营销标准下,完成销售。必须看到,依靠市场自然增长与优势性价比完成销售,虽然是目前的现实,但不能是满足的标准,各汽车厂家在2007年良好市场形势下和业绩的支撑下,更应该积极发起汽车品牌营销,为未来奠定宝贵的基础。而在这个过程中,品牌营销理论与模式的创新将成为汽车企业发展与突破的核心。 一、2007年上半年汽车销售形势与产业格局分析 1、汽车销售形势延续了2006年的销售形势,继续快速增长 2007年上半年全国汽车销售437万辆,同比增长23%;其中商用车销售129万辆,同比增长26%,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提高11个百分点;乘用车销售308万辆,同比增长22%,其中,基本型乘用车(轿车)销量达到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功能乘用车(MPV)销售万辆,同比增长%;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销售万辆,同比增长%;交叉型乘用车销售万辆,同比增长%。 2、轿车增长结构:中级车快速增长,紧凑型车开始趋冷 从轿车市场需求结果来看,价格在20~30万左右的中高档轿车增长较快,成为市场的增长的主流,而去年增长较快的价格在5、6万元左右的低档轿车,开始趋冷。另据统计,二手车在2007年上半年也有一个很大的发展。1~5月,全国二手车累计交易量为万辆,交易额为3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和。 轿车市场的需求结构表明,中国经济的贫富差距变化,已经开始影响了汽车需求结构。一方面,有车阶层收入稳定上升,轿车消费开始进入到到家庭用车升级阶段。同时,高收入消费人群放弃的中低端轿车,促进了二手车市场逐步繁荣,同时,也抢占了中低端消费者新车购买的市场。 这可能迫使各类轿车的价格进一步下跌,促进轿车市场走向成熟,使大众普遍达到能够购买轿车的水平,中国开始进入到一个大众化的汽车消费时代。 3、轿车品牌主要竞争格局发生变化,大众、奇瑞快速增长,上海通用出现增长乏力,而北京现代则出现大幅下滑 2007年上半年,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称,全国轿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生产企业依次为: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奇瑞、东风日产、广州本田、吉利、一汽丰田、东风神龙、天津一汽。这十家企业今年上半年共销售轿车万辆,占全国销售总量的%。与上年同期相比,除一汽丰田和天津一汽外,其它企业均呈现不同程度增长,其中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和奇瑞增幅更为显著。 上半年,排名前十位的轿车品牌依次为:桑塔纳、捷达、凯越、凯美瑞、QQ、夏利、雅阁、福美来、伊兰特、福克斯。上半年,上述十个品牌共销售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其中,自主品牌奇瑞QQ的上半年销量达到67241辆;而未入“前十”的比亚迪F3也实现销量51758辆,同比增长101%,成为中国车市增长最快的车型;华晨汽车上半年销售同比增长也高达58%。其中,东风本田依靠SUV异军突起。东风本田今年上半年的销量已超过万辆,同比增长160%,增速在行业中名列第一。销量逐步提升首先要归功于在上海车展上推出的新CR-V,这款小众车型的SUV从5月开始月销量就接近4000辆,月的销量达到10813辆,单月销售首次突破1万辆,成为国内中高端SUV的第一。 这表明,中国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正在不断发展,而满足这种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将给汽车品牌带来巨大的变化。同样,哈佛今年上半年也在高速成长,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大众化的个性化产品,仍然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北京现代今年上半年表现不理想。北京现代上半年销量为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5%,其中,新旧索纳塔一共卖了21391辆,伊兰特卖了近6万辆,6月销量虽然达到6220辆,但只达到凯越近一半的水平,雅绅特半年销售12925辆。 现代销售滑坡,表明现代品牌由于文化与地域的影响,仍然在中国处于弱势的地位,而弱势品牌不能依靠简单的广告与活动推广实现品牌的本质性提升与发展。因此,寻求弱势品牌的强势营销战略与品牌塑造战略,这不仅仅是现代,而且也是左右中国自主品牌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2007年上半年中国汽车营销以及主流汽车营销模式的营销学分析 分析2007年上半年中国汽车营销战略,可以说,中国本土化的汽车品牌战略正在形成之中,同时仍然有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的空间。一个明显的证据是,以奇瑞为代表的自主品牌获得了快速发展。分析2007年是半年中国汽车界的营销实践,中国汽车营销呈现出明显的几大特征现象。 特征现象一、品牌和价格的双优模式,成为上半年中国汽车营销的主流,捷达、桑塔纳老车型降价后引领市场 老三样依靠其强大的品牌优势和不断地降价,抢得市场份额,从3月份,老三样率先发起一轮降价战。捷达官方降价3000元-9000元。其中,售价最低的捷达伙伴降价后指导价万元,主力车型CIF春天手动挡指导价万元,顶配车型指导价万元。而且经济在此基础上还在不断地进行促销。东风雪铁龙推出的07款富康,价格调整到万元;桑塔纳全选优惠3000元售价万元,同时上海大众还推出了一款简配的普桑出租型仅售万元。 在车型成熟、维修方便、品牌价值突出的背景下,老三样的降价,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今年上半年1-5月份,桑塔纳和捷达再次获得冠亚军,销量分别达到万辆和万辆。 同时,我们也看到老款车型降价,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主流特征,并且成为影响车市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强势品牌降价,对中低端品牌定构成巨大影响。这表明,随着汽车市场不断成熟和发展,强势品牌逐渐降低价格,已经成为汽车产业的基本技术。完全依靠低价格而不积极塑造品牌的汽车企业,将面对绝对存亡的境地。 特征现象二:强势品牌的策略与结构性价格……

知道只是个日常生活的社区 你问题太专业了点 建议你还是在你们本校里找找吧 ~~

好多的分~~不过来晚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