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幼儿心理保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幼儿心理保健研究论文

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在幼儿 教育 过程中,应该重视并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供大家参考。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一:《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所谓健康心理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心理健康的人,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控制。现代心理学表明: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世界卫生组织已经预示21世纪将是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世纪。而在我国,从在卫生部获悉,我国 儿童 、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标志着幼儿教育改革迈进了一个新阶段。在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这一点强调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国家已把幼儿教育提到一个很高的议事日程,它不仅和基础教育同等重要,同时还承担着“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全面的,它包括了人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启蒙教育,《纲要》把它们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 在这诸多的教育内容中,健康被放在了第一位,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时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但是,从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传统教育观念、 文化 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目前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无法回避的课题。那么,幼儿园该如何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呢?这是大家一直在研讨之中的问题。 一、 确立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 幼儿教育是关乎人的一生发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确立一个长远的教育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 1. 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 2. 能与父母、老师、小朋友表达、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 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4. 做事有信心和有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惧怕失败和挫折。 5. 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6. 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 7. 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平等合作、乐意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8. 有一定的 自我评价 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9. 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解决。 10. 能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劝导,不任性。 二、 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 方法 和途径。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承担着启蒙教育的重任,虽然已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部分的老师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学习。在理论上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增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从而提高所需知识和能力,要翻阅大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虽然一个新课题,但这种现象却由来已久,只是以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已。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带动了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但同时,很多不良现象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面而来,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时,它的负面影响已让我们措手不及。青少年犯罪率的大幅度逐年提高,向我们敲响了警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刻不容缓!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如果能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和保教工作联系起来,与自身的保教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研究。如: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这样,将会给中小学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动,应该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首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这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地选择游戏,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这就对我们广大的幼儿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在教学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4.心理健康教育和 家庭教育 相统一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由于家长的水平参差不齐,素质高低不一,作为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开设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帮助家长提高认识。2、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亲子活动,密切家长和孩子的关系。 3、家访,这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家园联系活动,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注意个别差异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个别辅导的形式,对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项教育内容将会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容忽视的教育关键,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承担着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紧跟形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想,这才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二:《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影响因素及实施方法》 【摘 要】健康的心情能陶冶一个人地情操,使人充满活力。如果一个人开朗乐观,不论他遇到什么困难或遭到什么不幸,都能过得洒脱、自如。所以,作为幼儿教育者,更有义务让每一位幼儿有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 心理健康 教师 家庭 教育 当今世界,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幼儿期正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国内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许多儿童都普遍存在着嫉妒、任性、孤僻、焦虑、情绪反常、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行问题 当今的儿童大多是家庭的过分溺爱中成长,许多家长因为是独生子女就一味的满足孩子的需求。而长此以往,在儿童心中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蛮横霸道,随着年纪的增长,逐步会发展到破坏课堂纪律、说谎、打架等劣迹行为,甚至违反社会法纪,这常常令家长追悔莫及。 (二)情绪问题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 经验 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在儿童时期,其情绪问题极易受到家长们的忽视,如果父母不从小就注重孩子情绪培养的话,可能孩子成长后将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行为。 (三)人际关系问题 荀子曰:“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意思是说,人要通过交往、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过社会生活。调查表明,许多儿童都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这种人际关系的障碍会对儿童个体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 人际交往 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四)性格问题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在儿童阶段,性格问题主要表现在胆小、害羞、自卑、怯懦、暴躁、身体或语言攻击等众多方面。儿童由于胆小、害羞等性格,会经常难于完成家长让他做的如表演、和别人比赛、主动和别人玩等事情,这样会使他们更加恐惧做这样的事,反而加重了儿童的心理障碍。 二、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及来自社会的影响 1.遗传素质 遗传是指父母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遗传因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自己的心理。遗传的不同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每个幼儿都具有他自己的遗传特性,这些遗传特性会影响该幼儿心理发展,如性格内向或外向,行为退缩或攻击,情绪焦虑或抑郁等。 2.来自社会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处于紧张之中,心理上的种种冲突、压力和焦虑不断地增加。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幼儿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科学技术与幼儿的生活日益密切,儿童与各种社会传媒的接触,直接影响了儿童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父母及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1.家庭结构简单,生活空间狭小 现在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家庭,都是二加一的简单结构。父母是双职工,白天上班,晚上一家三口独居单元房,孩子缺少同伴交流玩耍。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父母教育方式不当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1)独生子女家庭中对孩子过分溺爱,已成普遍问题。“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处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依赖性强、懦弱、缺乏独立性,导致孩子任性、霸道,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是非不分,随心所欲,缺乏自制力,形成唯我独尊的不良心理,和集体格格不入。 (2)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使孩子在“绝对服从”的高压环境中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 (3)家长整日忙于自己的事业,很少抽出时间关注孩子的发展。缺少父母的陪伴、关爱成了孩子形成不良心理品质的诱发剂。 (4)父母经常吵架或离异对孩子的影响。。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上的伤害是巨大的,年龄较小的孩子会出现攻击行为、退缩行为,并表现出害怕、拒绝、孤独等问题行为。 (三)教师教育方法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师的教育方法是教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手段、方式方法。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不仅充当教育者的角色,同时还是母亲或亲人的角色,因此,教师的教育方式不仅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做为幼儿步入社会的第一任启蒙者——幼儿教师,在处理每个问题时,教师所体现的个性待征和教育方法都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适合幼儿发展、幼儿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采取的应对 措施 (一)用爱心拥抱孩子,是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不爱的教育,没有不需要爱的孩子。教师只有把爱心献给孩子,孩子才能积极接受教师的教育。 (二)教师要注意自身言行对幼儿潜移默化得影响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心灵也很脆弱。幼儿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成为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做深刻的 反思 ,以免不经意中使儿童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 (三)教师要合理安排好幼儿一日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及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不怕困难的幼儿。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要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幼儿在活动中要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保持健康的情绪,处理好与小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 (四)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 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家园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统一教育要求,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证。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要通过“家长会”, “家长学校讲座”“家长园地”等家园合作方式,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促使他们改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家园互通,形成合力,使孩子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已,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独立性强、有责任感、善于社会交往等积极情感,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习做人,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幼儿培养成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是我们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入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并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心方法,为祖国培养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新一代!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三:《试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当今世界,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基时期,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早期教育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幼儿园还是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和身体护养,而轻视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从事多年幼儿教育,越发的觉得心理健康教育在幼教工作中凸显的重要性。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关爱 一、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 大家知道这个时期的幼儿有着显著的年龄特点,加之时代赋予的特点,只有了解了孩子的这些特点,我们才会有针对性的教育。我看过一个对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 报告 ,报告中说: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另据某地区对3000 名4-6 岁的幼儿心理的调查,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的幼儿忧虑、紧张。由此可见,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幼儿阶段年龄在3 至6 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行为方面。注意力很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易集中,但时间不长,非常好动。最喜欢向别人挑战,假如你表达出“我不相信你会做”,他会真的做出来。 2.情绪方面。幼儿的情感常受外界情境所支配,常为周围人的情绪所影响。容易激动、变化、外露并且很不稳定。比较顽固,会发脾气,出现这个阶段的叛逆,不大理会别人的感觉,碰到惊慌的事情或意外的事件,情绪起伏大,如果不做好疏导可能会影响到成年。 3.智力方面。能了解父母在想什么,会察言观色。有惊人的 想象力 ,带有夸张性,有时大人会认为他们在撒谎,其实他们对于事实和虚构的界线还分不清楚。成人应了解其心理现象,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应耐心地解释及提醒。假如处理不当,会因为伤其自尊心而引起自卑感。 4.语言方面。三、四岁的幼儿已能够掌握全部基本语音,词汇量增多。在正确的教育下逐步掌握语法结构,幼儿到了五、六岁时,连贯性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心里所想的,嘴巴直接说,喜不喜欢谁会直接表达。 5.个性方面。由于环境、教育条件和遗传因素不同,致使幼儿身心发展存在个别差异,逐渐表现出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人特点,这些都会在人的一生中保留它的痕迹。 6.时代特点。现在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被宠爱为“小公主”“小皇帝”,他们普遍缺少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在家很少遇到需要合作的环境,使许多幼儿并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加上家长的宠爱和教育方式的不当,因此很容易养成任性、爱发脾气、自私等不良性格特点。 总体来说,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被人称赞是这个年龄最显著的心理特点。同时,因为独生子女增多,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懦弱、惧怕困难、率性、不理解关心人、缺创制性、缺合作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合群、攻打性行为、畏怯、多动、情感障碍等等。这种现象如不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注重和增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和无法躲避的课题。 二、教师关爱幼儿心理健康 (一)更新观念 1.树立新型的幼儿教育观。俗话说:“没有错误的学生,只有错误的老师”。我们应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不能用是否“听话”来衡量一个孩子。 2.提高自身素质。跟上时代发展,多充电学习,自身素质跟上。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自己、完善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率。 3.将儿童看成一个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贡献者,学会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幼儿的潜能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得到自我发展,催发幼儿心灵深处智慧的种子发芽。 (二)充满爱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 1.爱每一个孩子。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把幼儿当成自己的孩子疼爱,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 2.鼓励孩子。多说:“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或以微笑来肯定、鼓励幼儿。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千万不要以“笨死了”“你怎么干什么都不行啊?”等语言来否定幼儿。否则孩子在负面影响下,情绪会变得消极。 (三)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幼儿的心理犹如一张干净的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浇花要浇根,育童先育心。”在施教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优势,做好启蒙培养,引导幼儿拥有积极的心态。 1.充分利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如在语言教学活动中,通过 故事 、儿歌,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在健康、社会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美工、音乐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自我约束,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等。我在所带的班上曾经开展过“不做‘小皇帝’,要做‘小公仆’”为主题的试验教育活动。收到了显著效果,受到家长和同行的称赞。 2.持之以恒。贵在坚持,我们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有效地渗透到每一天教学中,并做到持之以恒,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加强和家长的沟通交流 按照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学生在和教师、父母、同龄人、年长者的合作交往中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家长的行为对幼儿直接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要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是至关重要的。 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摇篮。要把端正家长教育观念、改变家长教育方法、增进家长素质提高、加强沟通放在重要的位置。如:按期开展相关内容的家长讲座,应用家长园地、家长观摩活动、家教经验交换等形式宣传,利用QQ群、手机等媒介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为幼儿养成健康心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幼儿承载着家庭全部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幼儿教师有着重大的责任,让我们关注幼儿心理,引导幼儿行为,不断探索幼儿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金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刍议[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3). [2]卜翠平. 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2,(14). [3]李娜.让幼儿寻找快乐的源泉[J].成才之路. 2012,(5). 猜你喜欢: 1. 幼儿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2.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体会 3. 幼儿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4.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谈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便开始重视自身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幼儿素质教育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我园开展了一系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笔者结合6年的幼儿教育经验,提出加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措施,旨在提高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成长,并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 心理健康 教育

一个人处于儿童时期时,其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可塑性较强,因此在此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取得更为实质的效果。校方应该构建出基于幼儿行为习惯的教育空间,从幼儿特殊的年龄段开展教育,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矫正儿童的不良行为,使其身心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首先,处于幼儿园学习的儿童年龄分布在3-6岁,并且这个年龄段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较为丰富,与成人的感知能力相比并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在情绪起伏的影响因素以及情绪宣泄的方式上异于成人。幼儿不会压抑情绪变化,而是直接的通过语言、行为表现出来,自制能力较差,因此常常可以看到其行为夸张或者产生恐惧、愤怒等外放的情绪。随着幼儿的成长,其对于具体事物的感知能力变弱,而对抽象事物的感知能力越发敏感,包括危险、黑暗等,同时对于人为的语言伤害更加敏感,导致这些因素产生的根源在于幼儿的心理正在不断的成熟。

其次,由于幼儿园是众多儿童一同生活、学习的,因此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幼儿当中不断体现出来,并且同伴数量随着幼儿年龄的成长在不断变多,其交际范围也不断拓宽,单独的玩耍已经转化为群体的活动,而当幼儿没有朋友的时候,会虚构出一个儿童与自己玩耍,由此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而人际关系不好则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等不良的情绪。

最后,幼儿在不断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自我意识会不断加强,体现在幼儿对于自身的认识已经以聪明、愚笨、漂亮、丑陋等来划分,而自我评价标准取决于外界对幼儿的评价,例如家长、同学、老师等。因此外人对于幼儿的评价如果都是积极的,那么幼儿就会对自身产生肯定,加强了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如果周遭的评价比较消极,那么幼儿就会对自身产生困惑,久而久之演变成自卑等心理习惯,而幼儿园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学生以及教师的评价对于幼儿的影响重大。

二、幼儿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幼儿中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小,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包括行为习惯、情绪起伏、社会适应等方面。

第一,行为习惯问题。行为习惯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多动症,此类幼儿由于在课堂或者活动中“坐不住”,所以难以平和的接受教育,并且注意力不集中,这主要是因为幼儿的自制能力薄弱;除此之外普遍存在的行为问题还有咬指甲、吸手指、挑食厌食以及说谎,咬指甲主要也是因为自制能力较差,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咬指甲,这可能会带来一些卫生问题;挑食厌食表现在食欲不佳不吃或者吃的很少,而强制性的喂食容易导致呕吐;说谎体现为不自觉的描述的非真实事件,主要是由于虚荣心或者怕被责罚;吸手指与咬指甲类似,表现为不自觉吮吸手指,或者衣服等其他物件。

第二,情绪问题。情绪问题较为多样化,集中表现为情绪失控,平常闷闷不乐,情绪转化过快、不稳定;另外在入园的时候常常表现出过度的紧张、焦虑,并且引发生理问题,例如肚子疼等,存在厌学情绪,导致此问题主要是离开家长到陌生环境缺乏安全感;一部分幼儿脾气较为急躁,以不合理的行为来发泄情绪,并且不愿与人沟通,甚至会打人、砸东西等行为。

第三,交际问题。一些幼儿难以与其他和平相处,常出现打架等情况;同时在交际中还有一部分幼儿较为胆怯,对于和教师和同伴之间的交流容易恐惧;自闭同样是不良的交际问题,表现为孤独、无视他人、情感过于独立;同时还包括害羞、自卑、焦虑、忧郁等一系列的交际问题。幼儿在交际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对于长远发展有不良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首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儿童自身的个性化发展,还要考虑其个人特质是否符合社会实际,使幼儿的个性化与社会存在共通性,并且利用一定的手段增强其个性化发展。

其次,要想在短期内实现心理教育的效果难度极大,及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难以保证幼儿完全吸收,因此心理教育比较有持续性和全面性。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将心理教育融入到幼儿的实际生活当中。

再次,心理品质虽然是对心里的改造,但是其目的还是规范行为,因此要使心理和行为表现出相协调的良好情况,就需要从心理教育和行为教育两方面入手,只有双管齐下全方位的教育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然后,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并且有预见性的分析幼儿的发展,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幼儿对于学习以及生活习惯直接体验,而不善于复杂的理解消化,因此教师采用直接经验的教育方式,从而让幼儿在游戏中有所收获。

最后,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使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相协调,而社会环境应该与幼儿心理发展保持一致,不断以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来引导幼儿,还应该使幼儿对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转化为自身的内控力,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教师素质

从幼师角度来说,首先教师应该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并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要知道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关心几个儿童,而是要将教育面覆盖到全体儿童,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尽管幼儿的年纪娇小,没有接触过社会,但是其个体仍旧存在差异,这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幼儿的内心,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同时将关怀和爱散播到每一个儿童当中,做到一视同仁。例如在我们班级中有一个男孩叫魏泓谟,他十分可爱,但是由于先天的差异,个头比同龄的小朋友矮了许多,因此一直很孤僻不爱与其他小朋友玩耍,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也是一直重复老师的话,但是他的自理能力不比别人差,每次看到他我的心里总是能充满疼惜,有的时候看到其他小朋友欺负他,他稚嫩的眼神总是充满了坚强,对此我给了他更多的关怀,当他害怕时我会去抱住他,告诉他还有很多小朋友关心她,经过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他也慢慢融入了小朋友当中,看到他脸上出现灿烂的笑容,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

另外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从而在教育中对幼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以得知教师人格不仅仅是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有权威学者提出:如果教师自身心理存在障碍,那么就会对幼儿的的心里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的几率也较高,因此,教师不应将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中,更不能在儿童面前表现出焦躁、烦闷等不良情绪,同时加强自身品质、心理健康的培训力度。在对幼儿的心里健康教育中还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一些教师将小学、初中甚至更高年龄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直接照搬到幼儿教育中,这种教学理念脱离了幼儿的实际情况,忽略了幼儿实际的理解能力和接受限度,最后往往难以达到教育效果,还容易使儿童产生困惑。例如当一些儿童的行为举止出现异常的时候往往以简单的行为治疗来处理,仅考虑了当下的效果,而忽略了对幼儿的长远影响,最终未能实现行为矫正,反而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综上所述,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决定了幼儿园心理教育的质量,而自身素质的加强也是教师未来重点的学习目标。

(二)为儿童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处于幼儿阶段的儿童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改善儿童的心理环境,从而改善幼儿的心理状况。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当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应该构建与教育相符合的环境,从而为幼儿提供展现的平台。因此在校园环境方面必须保证卫生、安全以及使用,提高绿化的覆盖面,同时设计出符合幼儿发展特征的教育空间。幼儿园属于儿童群体的教育以及保育部门,因此其空间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包括学习、玩耍等。心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关系到教师开展教育的有效性,优越的心理环境能够帮助幼儿树立优良的品质以及奋发向上的精神,有利于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良好沟通。

(三)基于幼儿全体开展教育,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幼儿园属于群体的生活、学习结构,因此个体心理的发展受到其同伴的较大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不仅应该基于每个儿童的实际,还应该上升到整体,不断提高全体儿童的综合素质,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良好的班级气氛感染儿童个体。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秉承整体教育的理念,体现出儿童个体在团体中的价值,让儿童感受到来自集体的荣誉感以及自身的自信,从而让儿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且能够进一步强化幼儿的团队合作挂念,加强了班级整体的凝聚力。

(四)以问题性教育增强幼儿的心理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幼儿适应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育内容必须是符合幼儿生活实际的,能够让幼儿在心里产生共鸣,以幼儿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为教育的切入口,不断强化幼儿的认知能力,即加强问题性教育。问题性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在教育任务当中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幼儿的行为性质,能够从幼儿日常的行为习惯中总结出教育的重点,从而使教育更有针对性。教师应该以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使幼儿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的干涉,让幼儿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主要负责矫正和引导。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以组间讨论、情景模拟为主要方式,让幼儿感受到在真实环境中应该做出的正确反应。问题性教育模式较为注重问题隐藏的教学价值,只有挖掘出问题背后的教育意义,才能使教育更加有效,将问题作为突破口,不断优化改善幼儿的行为习惯,利用教学资源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幼儿的心理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为今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强化幼儿的心理辅导教育

对幼儿的心理辅导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等方面,心理辅导使幼儿心理成长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同时能够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主要的辅导类型有以下几种:第一,人格辅导,即教师以自身的较强素质感化幼儿,使其懂得具备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感知能力,并懂得从事物中获得快乐,同时还需要教育幼儿在与同伴、家长、老师沟通时的基本原则和礼貌,初步形成一个懂得合作、宽容、协助、尊重的人际交往能力架构,并且对于美好事物具有判断力和感受力,能够根据对这些事物的评价来观察自身和他人的行为,最后还包括幼儿独立能力的培养,这里的独立能力指养成自主选择,能够做出决定并且付诸实践的能力。第二,学习辅导,学习辅导则是对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包括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听说能力等方面的锻炼,学习辅导的目标是让幼儿具备初步的学习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在日后能够不断发展,为幼儿未来小学、初中、高中或者更高学府的学习做好铺垫,让幼儿能够从学习中培养兴趣,从而使幼儿产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第三,生活辅导,生活辅导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其质量直接决定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以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为辅导目标,让幼儿懂得如何去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在面对生活挫折的时候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能够判断好与坏,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感。

结束语

总的来说,心里健康教育是当前幼儿成长的必要工作,也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其对于教师的要求标准较高,需要教师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开展全面的又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为幼儿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红.读懂孩子,别样彩虹再现――对刚入园幼儿的教育心得[J].考试周刊,2013(104).

[2]陈李娟.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7).

[3]孙巾凌.如何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品质[J].课程教育研究,2013(28).

[4]郭宗莉.减缓幼儿心理坡度 科学实现幼小衔接[J].思想理论教育,2013(18).

[5]毕爽.浅谈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11).

[6]张小培.浅谈如何在亲子活动中保障幼儿的心理健康――基于对农村幼儿园亲子活动的思考[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10).

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才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幼儿正处在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极其深刻的,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影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健康心理全面发展的问题研究与分析》

【摘 要】心理健康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心理健康尤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才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幼儿正处在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极其深刻的,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影响。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才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因此,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幼儿;健康心理;全面发展

前言

幼儿心理健康对人的一生发展影响很大,一个人健全的心理要从小培养。精神分析学派十分强调早期经验对个体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都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研究。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为幼儿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个性特征逐步形成,各种社会性需要及行为迅速发展。幼儿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证。同时,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也能促进儿童健康个性的形成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1 幼儿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描述缺乏统一的标准。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最早提出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概念的套用与“最佳状态”的难以把握使得该定义含糊不清。许多学者不满于此,尝试从其他方面来界定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 社会学家波姆( W, W,Boehm)主张从社会行为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日本学者松田岩男主张从环境适应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指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又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从教育心理学上讲,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而“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2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概述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内容

虽然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没有提出统一的标准,但国内外有关资料把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智力正常

正常的智力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智力低下的人不能产生正常的情感反应和认知活动。

情绪健康

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与成人相比,幼儿的情绪不太稳定,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常常时而哭、时而笑,这并非情绪不健康。但如果幼儿每天的消极情绪太多,如过多地发脾气,经常哭闹或精神萎靡,不爱说笑,行为被动,则应被视为情绪不健康。

意志健康

健康的意志一般表现为行为有明确的目的性、持久的坚持性、明智的果断性、较强的自制力等。对于幼儿来讲,如果本应由他自己做的事或完成的任务,却总让父母代做或帮助;遇到一点点困难,如扣不上扣子、系不上鞋带,就哭鼻子;当产生某种需要时,如想要某件玩具或想吃某种食物时,就急不可待,稍有怠慢就大发脾气;做事完全凭兴趣或受外界刺激支配,漫无目的,等等,则表明其意志不健康。

思想和行为协调一致

心理健康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协调一致的,做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幼儿具有注意不稳定、做事的坚持性差等年龄特点,这是正常表现。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某名幼儿过分地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和做事有头无尾等问题行为,则应及时予以矫正。

人际关系的适应

就幼儿的年龄特点而言,他们是活泼好动的,喜欢与同伴嬉戏,不愿独处,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幼儿亦然。如果发现幼儿不喜欢与同伴交往,讲话甚少,胆小羞怯,或过分胆大妄为,攻击性强,这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表现,应引起成人的高度重视。

反应适度

人对刺激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反应敏捷,有的人反应迟缓,这种差异在一定限度内是正常的。如果幼儿表现为对刺激反应的异常兴奋或异常冷漠,则是心理失常的表现。

这些都是描述性的、不可进行量化的评定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发展标准、临床标准以及社会标准等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作出判断。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独特性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又具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

适度性

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强调与心理特点和年龄相符合不同,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最大特点便是强调反应的适度性。显然幼儿在情绪、意志、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发展不足,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幼儿在行为上反应过度或有过分表现,则应引起父母和教师的足够重视。根据反应适度标准,心理不健康主要与反应不适度有关。幼儿的不适度反应总体上看更多的是反应过度的问题。

发展性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心理健康标准也表现出这一特点。分析幼儿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可以看出,不管是从智力、情绪、意志、思想和行为的协调性还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性来看,青少年都要求达到很高的水平,而幼儿则只要求情绪健康、意志健康以及人际关系适应,更注重发展本身。另外,发展性的特点也表现为幼儿的部分心理和行为问题(如幼儿的不良习惯和社会行为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3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在朝代过程中,解剖和生理上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具有其它一切生物所没有的特征。人类共有的遗传素质是使儿童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由于遗传切缺陷造成脑发育不全的儿童,其智力障碍往往难以克服。由此可见中,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自然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家庭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对于学前儿童,家庭所给予的影响是更多的,更大的。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观念、家庭活动内容与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具有率先性、随意性与随机性、亲情性、持久性、丰富性等特点,若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

托幼机构的环境和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托幼机构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托幼机构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托幼机构对学习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性行为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学前儿童对教师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密切、不融洽、不协调,往往会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

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由于受幼儿理解、认识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幼儿时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

4 幼儿健康心理全面发展的对策分析

创设良好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幼儿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教师创造的心理氛围。幼儿对教师的关注十分敏感,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要使幼儿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就必须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要淡化权威意识,对幼儿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并以正面激励为主,尽可能避免消级的、带有谴责性的评价,以免对幼儿造成压力,使幼儿产生不良情绪,导致不良心理。在日常活动中,幼儿往往表现为顽皮、淘气、任性、不遵守集体规则等,有的幼儿由此被视为“多动症幼儿”“特殊儿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成人要通过“移情”理解儿童,即站在儿童的角度,将心比心地看待其思维和行为。教师要始终以宽容之心来看待幼儿的各种心理行为,使幼儿敢想、敢说、敢探索、敢创造。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日常活动中

幼儿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广泛的心理教育资源。我们要科学、合理、多渠道、多形式安排和组织日常活动;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日常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情境都成为教育契机,使幼儿在园的每一天都过得快乐、有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使他们在生活中不断感知、探究、认识世界,丰富经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能力的培养和生存的本领。在生活管理中,教师可以围绕主题内容有机结合集体教育活动、环境与活动区活动、户外活动、生活活动、家园与社区等活动。这些多途径、多形式的活动互为补充,能使幼儿在情境化、生活化、游戏化、多元化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探索发现、同伴合作,与环境互动中培养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重视教师的榜样示范

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尺度、行为标准。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模仿能力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能只在口头上提出一些要求,还要在行动上成为幼儿的楷模,给幼儿以很好示范。教师通过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的形象,让他们进行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被动到自觉地去学习教师的榜样行为,逐渐养成与榜样一致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同时,教师要注意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极力避免不经意中使幼儿稚嫩的心灵受到创伤。

给幼儿以关爱

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相信孩子是教师应有的信念,了解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尊重孩子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成人和孩子的关系,首先是爱的关系。只有透过爱,教育幼儿才有可能。幼儿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关爱,进而才能发展到关爱他人。而教师对幼儿的关爱是教育中最珍贵的营养。教师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与幼儿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幼儿就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他们就会热爱教师、信任教师,与教师心心相印,相融无间。幼儿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孩子的所思所想,步人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为伴,引领他们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

提高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及教育水平

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同时。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要全面认识幼儿素质教育的结构。明确幼儿素质教育提高的核心和根本是心理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就要普及和推进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在许多方面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对家长宣传心理方面知识就变得很有必要了。再者幼儿和父母呆的时间长。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给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响。教师应采用一些常见的心理干预技术。矫正和治疗幼儿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提高幼JL,L,理健康水平。如行为疗法中的代币制疗法、自我坚定训练、强化法、厌恶疗法等非常适合幼儿的年龄和身心特点。

5 结束语

幼儿心理健康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基础,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虽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但只要教师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人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为幼儿的健康成长铺就绿色通道,就能促使每位幼儿都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灵,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8)

[2] 黄波,浅谈一年级的写字教学[J],小学时代(教师),2010(9)

[3] 文本英,捉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J],小学时代(教师),2010(3)

[4] 吴晓丹,幼儿心理健康及其维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4)

[5] 谢昌林,初中数学"环节教学法[J],科学咨询,2010(8)

[6] 邹伟,引领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科学咨询,2010(8)

[7] 赵世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与实践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0(9)

[8] 管婧,浅谈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J],青年文学家2009(10)

[9] 张云蕾,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的研究——以吉林省地区部分幼儿园调查为个案[J],中央民族大学,2009(12)

[10] 张洁,浅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10(11)

[11] 吴菊华,对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尝试[J],基础教育研究,2011(3)

[12] 李晓丹,测测你的宝宝是否心理健康[J],家庭科技,2007(12)

[13] 陈丽莎,幼儿教育如何贯穿心理健康教育[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1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论文2000字

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研究论文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中保育与教育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二期课改提出的“一日活动均是教育”的理念把保育工作推向了教育的前沿。“今天怎样做好保育工作”也成为园长和所有后勤员工需要思考和解答的问题。 我园现有外聘后勤职工33人,占全园教工人数的近三分之一,分布在三个校区内,其中还有6名为劳务派遣的职工。这支人数众多、构成复杂的队伍,是幼儿园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队伍。我们应该如何来管理这支队伍,提升幼儿园的保育保健工作质量? 为此,我们努力在学习中转变观念、在实践中力求规范、在研究中促进发展,通过制度保障、人文关怀和专业提高等多种方式来促进保育工作质量的提升。 一、形成多部制、一体化的保育质量管理系统 首先,我们根据幼儿园保教结合的工作特点,结合我园一园多校区的现状,对全园的保育管理流程和环节进行了总体规划和具体安排(图1)。我园的保育管理工作由园长总负责,行政主任为具体主管,下设后勤大组长一名,全面负责各项后勤工作的安排。各部负责人全面负责本部保育工作的管理,各部保健员负责本部保育工作的具体实施,形成了覆盖各校区的保育管理网络。大家各司其职,职权清晰,确保了园内保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其次,为了保证保育工作的组织和落实,我们根据幼儿园工作的要求,为每个岗位设定了相应的工作职责,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适合幼儿园实际的一系列保育管理工作制度,如涉及保育管理各岗位工作职责、各岗位考核制度等。在制度的引领下,工作人员职责分明,保育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同时,我们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修订相关制度文本,如针对我园后勤队伍中80%是外聘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修订了《聘用工薪酬分发方案》《聘用工考核方案》等文本。改变了以往仅仅按职称划分工资的做法,以职级水平确定基本工资,以考评结果调整工资,增设全勤奖、园龄津贴,向在岗位上做出实绩的教工倾斜,鼓励良性竞争,激励先进,使聘用人员能安心工作。为了优化教工队伍,我们还鼓励聘用人员培训提高,并对考证人员采取奖励措施。凡获得高一级证书的教工除培训费报销外,还增加工资予以奖励。目前40名三大员中已有3位获得高级职称,有14位获得中级职称。 最后,我们结合本园实际,在保育工作整体目标协调统一的前提下,各部根据自己的特点确立各有侧重的工作目标,采取个性化的管理措施。比如,五星路校区为小班部,根据保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在专项考核中增设保育护理的评价项目,并设立专项奖,鼓励保育工作人员结合小班幼儿的特点开展保育护理。又如,莲园路园区结合其保育工作人员全为镇劳务派遣人员、专业背景特殊的情况,适当调整考核项目,激励这部分教工不断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服务水平。这些措施基于各分部自身的情况,既充分挖掘和发扬了各部的保育特色,又对幼儿园整体的保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为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开展和教研同等地位的“保研”活动 (一)强化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保育工作水平 为了把保育工作渗透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提高保育工作人员的专业服务水平,我们从学习与培训着手,坚持开展保育研究,确保保育工作质量。我们坚持园长深入指导,后勤大组长协调安排,各部负责人组织落实,保健员具体操作,积极运用制度保障操作规范,通过带教提升操作规范,实施奖励鼓励操作规范,全面提升后勤人员的规范意识和规范操作能力,促进后勤队伍专业化。 例如,园长每月参与保健工作的研究与指导,与后勤组长、保健员一起商讨保育管理工作,并参与督察:每两周开展一次专门的保育业务学习与培训,使保育工作人员了解保育信息;邀请儿保所的专家来园现场评析保育护理工作,指导保健业务;在三个校区之间展开互查活动,及时发现保育工作中的问题,围绕问题进行研讨,寻找对策,开展跟进式研究:以保育员一日操作中的各环节为主要内容,进行全员操作规范竞赛,进行保育工作规范评比活动,进一步促使保育工作人员掌握规范操作的技能,保证保育质量。 我们根据后勤人员的不同特点,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促进三大员专业素养的提升。对于新进保育员,我们采取新老保育员师徒结对的形式,开展常规工作带教活动,使新八人员能较快地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对于后勤人员中的年轻人员和骨干人员,我们为他们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走出幼儿园,去市内保育I作做得较为出色的示范园参观学习。同时,我们充分发挥骨干人员的作用,鼓励他们开展带教结对活动,并为他们建立带教档案,通过实地带教、异地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园内的辐射和引领。 (二)注重实践思考,切实开展保育研究工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园保育工作的质量,我们积极开展保育保健课题研究。两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关于3-6岁幼儿饮食行为、卫生习惯的调查报告及研究…‘幼儿龋齿及其家庭口腔卫生教育的实验研究”等相关的课题研究,总结了一些经验。比如,“幼儿龋齿及其家庭口腔卫生教育的实验研究”就我园幼儿龋齿情况和家庭口腔卫生教育的现状做了调查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向家长宣传有关幼儿龋齿的科学知识,并寻求相关医疗机构来园检查矫治,降低了幼儿龋齿的发生率,得到了家长的一致肯定。同样,“关于3~6岁幼儿饮食行为、卫生习惯的调查报告及研究”也是运用向老师、家长发放问卷的方式,在对真实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探寻培养幼儿饮食行为、卫生习惯的好方法,使我们的保育工作质量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我们还经常开展三部之间的联动活动,既使园内各部之间增进了交流,也使各部的工作特色得以展示,更重要的是能在其中找到值得研究的问题,使保育管理工作更富有实效。比如,我们针对户外活动环节中的保育管理和安全管理进行了专项研究,由园长、行政主任、各部负责人和后勤大组长牵头,组织各部保健员参与三个部的户外活动,进行现场观察和保育工作质量评定。我们以“主动保育”这一概念为指导思想,分别对三部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其优势和不足,研究改进方法。各部保健员带着这些设想,回本部带领相关人员开展研究,制定具体的整改方案,并将其作为下一阶段工作的方向,在实践中加以落实。一个阶段结束后,再进行回访,了解措施的实际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三、建立家长保育质量监测评价机制 幼儿园保育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家长与幼儿,为了使服务对象更好地了解和支持保育工作,我们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保育管理工作,通过建立家长监测评价机制来确保工作的实效。 比如,我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家长对保育工作的关注热点,并认真地对待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幼儿园的工作实际,确定保育工作重点,列出“营养膳食”“安全防病”“消毒隔离”等三大块内容作为监测点,并由园方拟订监测评价指标和流程,报家委会审议通过。我们成立了家长保育质量监测评价小组(简称监测小组),邀请家长代表自主选择参与管理的项目。然后,各部轮流开放,请监测小组全方位、全过程地了解幼儿园的保育管理各方面工作。由各部负责人带队,监测小组进行现场勘查,查阅资料,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操作、演示和介绍。然后由园长组织座谈,听取监测小组的反馈意见,并接受询问,现场解答。最后请监测小组填写评定表和反馈意见表。随后,由园长和相关负责人对监测小组的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并将评价结果向全园家长公示。家长保育质量监测评价小组的介入,使家长能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园保育管理工作的情况,进一步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也使我们自己能更全面地了解我园保育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实施效果。 我们还在每学期的全园家长问卷中,增加保育工作的评价指标,广泛收集第一手评价信息,与专项监测评价活动相结合,及时发现自身的优势,找到突出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带入保育研究活动中进一步讨论、研究,为保育管理的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管理工作相比教育教学工作而言,显得平凡而琐碎,但正是这看似平常的工作却关系到师生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幼儿园的长远发展。我们将继续思考和探索,进一步寻求实施保育管理的好方法,以此来促进办园质量的全面提升。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 您具体几号要的呢? 能给你的。把要求发给我,

1.幼儿保育与健康研究2.幼儿锻炼与健康研究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4.幼儿膳食研究5.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研究6.幼儿园的生活制度研究7.幼儿意外事故研究8.城乡幼儿园保育工作差异研究9.城乡幼儿生长发育研究

幼儿心理健康论文研究总结

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在幼儿 教育 过程中,应该重视并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供大家参考。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一:《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所谓健康心理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心理健康的人,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控制。现代心理学表明: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世界卫生组织已经预示21世纪将是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世纪。而在我国,从在卫生部获悉,我国 儿童 、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标志着幼儿教育改革迈进了一个新阶段。在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这一点强调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国家已把幼儿教育提到一个很高的议事日程,它不仅和基础教育同等重要,同时还承担着“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全面的,它包括了人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启蒙教育,《纲要》把它们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 在这诸多的教育内容中,健康被放在了第一位,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时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但是,从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传统教育观念、 文化 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目前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无法回避的课题。那么,幼儿园该如何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呢?这是大家一直在研讨之中的问题。 一、 确立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 幼儿教育是关乎人的一生发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确立一个长远的教育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 1. 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 2. 能与父母、老师、小朋友表达、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 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4. 做事有信心和有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惧怕失败和挫折。 5. 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6. 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 7. 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平等合作、乐意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8. 有一定的 自我评价 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9. 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解决。 10. 能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劝导,不任性。 二、 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 方法 和途径。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承担着启蒙教育的重任,虽然已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部分的老师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学习。在理论上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增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从而提高所需知识和能力,要翻阅大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虽然一个新课题,但这种现象却由来已久,只是以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已。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带动了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但同时,很多不良现象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面而来,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时,它的负面影响已让我们措手不及。青少年犯罪率的大幅度逐年提高,向我们敲响了警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刻不容缓!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如果能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和保教工作联系起来,与自身的保教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研究。如: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这样,将会给中小学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动,应该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首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这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地选择游戏,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这就对我们广大的幼儿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在教学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4.心理健康教育和 家庭教育 相统一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由于家长的水平参差不齐,素质高低不一,作为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开设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帮助家长提高认识。2、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亲子活动,密切家长和孩子的关系。 3、家访,这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家园联系活动,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注意个别差异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个别辅导的形式,对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项教育内容将会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容忽视的教育关键,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承担着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紧跟形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想,这才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二:《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影响因素及实施方法》 【摘 要】健康的心情能陶冶一个人地情操,使人充满活力。如果一个人开朗乐观,不论他遇到什么困难或遭到什么不幸,都能过得洒脱、自如。所以,作为幼儿教育者,更有义务让每一位幼儿有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 心理健康 教师 家庭 教育 当今世界,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幼儿期正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国内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许多儿童都普遍存在着嫉妒、任性、孤僻、焦虑、情绪反常、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行问题 当今的儿童大多是家庭的过分溺爱中成长,许多家长因为是独生子女就一味的满足孩子的需求。而长此以往,在儿童心中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蛮横霸道,随着年纪的增长,逐步会发展到破坏课堂纪律、说谎、打架等劣迹行为,甚至违反社会法纪,这常常令家长追悔莫及。 (二)情绪问题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 经验 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在儿童时期,其情绪问题极易受到家长们的忽视,如果父母不从小就注重孩子情绪培养的话,可能孩子成长后将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行为。 (三)人际关系问题 荀子曰:“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意思是说,人要通过交往、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过社会生活。调查表明,许多儿童都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这种人际关系的障碍会对儿童个体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 人际交往 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四)性格问题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在儿童阶段,性格问题主要表现在胆小、害羞、自卑、怯懦、暴躁、身体或语言攻击等众多方面。儿童由于胆小、害羞等性格,会经常难于完成家长让他做的如表演、和别人比赛、主动和别人玩等事情,这样会使他们更加恐惧做这样的事,反而加重了儿童的心理障碍。 二、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及来自社会的影响 1.遗传素质 遗传是指父母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遗传因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自己的心理。遗传的不同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每个幼儿都具有他自己的遗传特性,这些遗传特性会影响该幼儿心理发展,如性格内向或外向,行为退缩或攻击,情绪焦虑或抑郁等。 2.来自社会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处于紧张之中,心理上的种种冲突、压力和焦虑不断地增加。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幼儿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科学技术与幼儿的生活日益密切,儿童与各种社会传媒的接触,直接影响了儿童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父母及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1.家庭结构简单,生活空间狭小 现在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家庭,都是二加一的简单结构。父母是双职工,白天上班,晚上一家三口独居单元房,孩子缺少同伴交流玩耍。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父母教育方式不当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1)独生子女家庭中对孩子过分溺爱,已成普遍问题。“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处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依赖性强、懦弱、缺乏独立性,导致孩子任性、霸道,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是非不分,随心所欲,缺乏自制力,形成唯我独尊的不良心理,和集体格格不入。 (2)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使孩子在“绝对服从”的高压环境中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 (3)家长整日忙于自己的事业,很少抽出时间关注孩子的发展。缺少父母的陪伴、关爱成了孩子形成不良心理品质的诱发剂。 (4)父母经常吵架或离异对孩子的影响。。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上的伤害是巨大的,年龄较小的孩子会出现攻击行为、退缩行为,并表现出害怕、拒绝、孤独等问题行为。 (三)教师教育方法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师的教育方法是教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手段、方式方法。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不仅充当教育者的角色,同时还是母亲或亲人的角色,因此,教师的教育方式不仅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做为幼儿步入社会的第一任启蒙者——幼儿教师,在处理每个问题时,教师所体现的个性待征和教育方法都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适合幼儿发展、幼儿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采取的应对 措施 (一)用爱心拥抱孩子,是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不爱的教育,没有不需要爱的孩子。教师只有把爱心献给孩子,孩子才能积极接受教师的教育。 (二)教师要注意自身言行对幼儿潜移默化得影响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心灵也很脆弱。幼儿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成为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做深刻的 反思 ,以免不经意中使儿童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 (三)教师要合理安排好幼儿一日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及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不怕困难的幼儿。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要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幼儿在活动中要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保持健康的情绪,处理好与小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 (四)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 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家园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统一教育要求,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证。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要通过“家长会”, “家长学校讲座”“家长园地”等家园合作方式,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促使他们改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家园互通,形成合力,使孩子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已,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独立性强、有责任感、善于社会交往等积极情感,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习做人,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幼儿培养成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是我们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入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并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心方法,为祖国培养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新一代!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三:《试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当今世界,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基时期,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早期教育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幼儿园还是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和身体护养,而轻视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从事多年幼儿教育,越发的觉得心理健康教育在幼教工作中凸显的重要性。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关爱 一、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 大家知道这个时期的幼儿有着显著的年龄特点,加之时代赋予的特点,只有了解了孩子的这些特点,我们才会有针对性的教育。我看过一个对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 报告 ,报告中说: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另据某地区对3000 名4-6 岁的幼儿心理的调查,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的幼儿忧虑、紧张。由此可见,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幼儿阶段年龄在3 至6 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行为方面。注意力很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易集中,但时间不长,非常好动。最喜欢向别人挑战,假如你表达出“我不相信你会做”,他会真的做出来。 2.情绪方面。幼儿的情感常受外界情境所支配,常为周围人的情绪所影响。容易激动、变化、外露并且很不稳定。比较顽固,会发脾气,出现这个阶段的叛逆,不大理会别人的感觉,碰到惊慌的事情或意外的事件,情绪起伏大,如果不做好疏导可能会影响到成年。 3.智力方面。能了解父母在想什么,会察言观色。有惊人的 想象力 ,带有夸张性,有时大人会认为他们在撒谎,其实他们对于事实和虚构的界线还分不清楚。成人应了解其心理现象,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应耐心地解释及提醒。假如处理不当,会因为伤其自尊心而引起自卑感。 4.语言方面。三、四岁的幼儿已能够掌握全部基本语音,词汇量增多。在正确的教育下逐步掌握语法结构,幼儿到了五、六岁时,连贯性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心里所想的,嘴巴直接说,喜不喜欢谁会直接表达。 5.个性方面。由于环境、教育条件和遗传因素不同,致使幼儿身心发展存在个别差异,逐渐表现出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人特点,这些都会在人的一生中保留它的痕迹。 6.时代特点。现在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被宠爱为“小公主”“小皇帝”,他们普遍缺少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在家很少遇到需要合作的环境,使许多幼儿并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加上家长的宠爱和教育方式的不当,因此很容易养成任性、爱发脾气、自私等不良性格特点。 总体来说,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被人称赞是这个年龄最显著的心理特点。同时,因为独生子女增多,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懦弱、惧怕困难、率性、不理解关心人、缺创制性、缺合作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合群、攻打性行为、畏怯、多动、情感障碍等等。这种现象如不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注重和增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和无法躲避的课题。 二、教师关爱幼儿心理健康 (一)更新观念 1.树立新型的幼儿教育观。俗话说:“没有错误的学生,只有错误的老师”。我们应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不能用是否“听话”来衡量一个孩子。 2.提高自身素质。跟上时代发展,多充电学习,自身素质跟上。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自己、完善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率。 3.将儿童看成一个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贡献者,学会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幼儿的潜能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得到自我发展,催发幼儿心灵深处智慧的种子发芽。 (二)充满爱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 1.爱每一个孩子。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把幼儿当成自己的孩子疼爱,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 2.鼓励孩子。多说:“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或以微笑来肯定、鼓励幼儿。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千万不要以“笨死了”“你怎么干什么都不行啊?”等语言来否定幼儿。否则孩子在负面影响下,情绪会变得消极。 (三)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幼儿的心理犹如一张干净的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浇花要浇根,育童先育心。”在施教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优势,做好启蒙培养,引导幼儿拥有积极的心态。 1.充分利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如在语言教学活动中,通过 故事 、儿歌,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在健康、社会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美工、音乐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自我约束,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等。我在所带的班上曾经开展过“不做‘小皇帝’,要做‘小公仆’”为主题的试验教育活动。收到了显著效果,受到家长和同行的称赞。 2.持之以恒。贵在坚持,我们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有效地渗透到每一天教学中,并做到持之以恒,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加强和家长的沟通交流 按照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学生在和教师、父母、同龄人、年长者的合作交往中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家长的行为对幼儿直接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要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是至关重要的。 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摇篮。要把端正家长教育观念、改变家长教育方法、增进家长素质提高、加强沟通放在重要的位置。如:按期开展相关内容的家长讲座,应用家长园地、家长观摩活动、家教经验交换等形式宣传,利用QQ群、手机等媒介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为幼儿养成健康心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幼儿承载着家庭全部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幼儿教师有着重大的责任,让我们关注幼儿心理,引导幼儿行为,不断探索幼儿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金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刍议[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3). [2]卜翠平. 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2,(14). [3]李娜.让幼儿寻找快乐的源泉[J].成才之路. 2012,(5). 猜你喜欢: 1. 幼儿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2.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体会 3. 幼儿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4.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谈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便开始重视自身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幼儿素质教育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我园开展了一系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笔者结合6年的幼儿教育经验,提出加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措施,旨在提高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成长,并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 心理健康 教育

一个人处于儿童时期时,其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可塑性较强,因此在此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取得更为实质的效果。校方应该构建出基于幼儿行为习惯的教育空间,从幼儿特殊的年龄段开展教育,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矫正儿童的不良行为,使其身心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首先,处于幼儿园学习的儿童年龄分布在3-6岁,并且这个年龄段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较为丰富,与成人的感知能力相比并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在情绪起伏的影响因素以及情绪宣泄的方式上异于成人。幼儿不会压抑情绪变化,而是直接的通过语言、行为表现出来,自制能力较差,因此常常可以看到其行为夸张或者产生恐惧、愤怒等外放的情绪。随着幼儿的成长,其对于具体事物的感知能力变弱,而对抽象事物的感知能力越发敏感,包括危险、黑暗等,同时对于人为的语言伤害更加敏感,导致这些因素产生的根源在于幼儿的心理正在不断的成熟。

其次,由于幼儿园是众多儿童一同生活、学习的,因此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幼儿当中不断体现出来,并且同伴数量随着幼儿年龄的成长在不断变多,其交际范围也不断拓宽,单独的玩耍已经转化为群体的活动,而当幼儿没有朋友的时候,会虚构出一个儿童与自己玩耍,由此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而人际关系不好则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等不良的情绪。

最后,幼儿在不断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自我意识会不断加强,体现在幼儿对于自身的认识已经以聪明、愚笨、漂亮、丑陋等来划分,而自我评价标准取决于外界对幼儿的评价,例如家长、同学、老师等。因此外人对于幼儿的评价如果都是积极的,那么幼儿就会对自身产生肯定,加强了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如果周遭的评价比较消极,那么幼儿就会对自身产生困惑,久而久之演变成自卑等心理习惯,而幼儿园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学生以及教师的评价对于幼儿的影响重大。

二、幼儿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幼儿中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小,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包括行为习惯、情绪起伏、社会适应等方面。

第一,行为习惯问题。行为习惯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多动症,此类幼儿由于在课堂或者活动中“坐不住”,所以难以平和的接受教育,并且注意力不集中,这主要是因为幼儿的自制能力薄弱;除此之外普遍存在的行为问题还有咬指甲、吸手指、挑食厌食以及说谎,咬指甲主要也是因为自制能力较差,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咬指甲,这可能会带来一些卫生问题;挑食厌食表现在食欲不佳不吃或者吃的很少,而强制性的喂食容易导致呕吐;说谎体现为不自觉的描述的非真实事件,主要是由于虚荣心或者怕被责罚;吸手指与咬指甲类似,表现为不自觉吮吸手指,或者衣服等其他物件。

第二,情绪问题。情绪问题较为多样化,集中表现为情绪失控,平常闷闷不乐,情绪转化过快、不稳定;另外在入园的时候常常表现出过度的紧张、焦虑,并且引发生理问题,例如肚子疼等,存在厌学情绪,导致此问题主要是离开家长到陌生环境缺乏安全感;一部分幼儿脾气较为急躁,以不合理的行为来发泄情绪,并且不愿与人沟通,甚至会打人、砸东西等行为。

第三,交际问题。一些幼儿难以与其他和平相处,常出现打架等情况;同时在交际中还有一部分幼儿较为胆怯,对于和教师和同伴之间的交流容易恐惧;自闭同样是不良的交际问题,表现为孤独、无视他人、情感过于独立;同时还包括害羞、自卑、焦虑、忧郁等一系列的交际问题。幼儿在交际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对于长远发展有不良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首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儿童自身的个性化发展,还要考虑其个人特质是否符合社会实际,使幼儿的个性化与社会存在共通性,并且利用一定的手段增强其个性化发展。

其次,要想在短期内实现心理教育的效果难度极大,及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难以保证幼儿完全吸收,因此心理教育比较有持续性和全面性。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将心理教育融入到幼儿的实际生活当中。

再次,心理品质虽然是对心里的改造,但是其目的还是规范行为,因此要使心理和行为表现出相协调的良好情况,就需要从心理教育和行为教育两方面入手,只有双管齐下全方位的教育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然后,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并且有预见性的分析幼儿的发展,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幼儿对于学习以及生活习惯直接体验,而不善于复杂的理解消化,因此教师采用直接经验的教育方式,从而让幼儿在游戏中有所收获。

最后,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使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相协调,而社会环境应该与幼儿心理发展保持一致,不断以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来引导幼儿,还应该使幼儿对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转化为自身的内控力,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教师素质

从幼师角度来说,首先教师应该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并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要知道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关心几个儿童,而是要将教育面覆盖到全体儿童,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尽管幼儿的年纪娇小,没有接触过社会,但是其个体仍旧存在差异,这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幼儿的内心,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同时将关怀和爱散播到每一个儿童当中,做到一视同仁。例如在我们班级中有一个男孩叫魏泓谟,他十分可爱,但是由于先天的差异,个头比同龄的小朋友矮了许多,因此一直很孤僻不爱与其他小朋友玩耍,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也是一直重复老师的话,但是他的自理能力不比别人差,每次看到他我的心里总是能充满疼惜,有的时候看到其他小朋友欺负他,他稚嫩的眼神总是充满了坚强,对此我给了他更多的关怀,当他害怕时我会去抱住他,告诉他还有很多小朋友关心她,经过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他也慢慢融入了小朋友当中,看到他脸上出现灿烂的笑容,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

另外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从而在教育中对幼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以得知教师人格不仅仅是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有权威学者提出:如果教师自身心理存在障碍,那么就会对幼儿的的心里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的几率也较高,因此,教师不应将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中,更不能在儿童面前表现出焦躁、烦闷等不良情绪,同时加强自身品质、心理健康的培训力度。在对幼儿的心里健康教育中还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一些教师将小学、初中甚至更高年龄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直接照搬到幼儿教育中,这种教学理念脱离了幼儿的实际情况,忽略了幼儿实际的理解能力和接受限度,最后往往难以达到教育效果,还容易使儿童产生困惑。例如当一些儿童的行为举止出现异常的时候往往以简单的行为治疗来处理,仅考虑了当下的效果,而忽略了对幼儿的长远影响,最终未能实现行为矫正,反而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综上所述,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决定了幼儿园心理教育的质量,而自身素质的加强也是教师未来重点的学习目标。

(二)为儿童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处于幼儿阶段的儿童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改善儿童的心理环境,从而改善幼儿的心理状况。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当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应该构建与教育相符合的环境,从而为幼儿提供展现的平台。因此在校园环境方面必须保证卫生、安全以及使用,提高绿化的覆盖面,同时设计出符合幼儿发展特征的教育空间。幼儿园属于儿童群体的教育以及保育部门,因此其空间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包括学习、玩耍等。心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关系到教师开展教育的有效性,优越的心理环境能够帮助幼儿树立优良的品质以及奋发向上的精神,有利于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良好沟通。

(三)基于幼儿全体开展教育,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幼儿园属于群体的生活、学习结构,因此个体心理的发展受到其同伴的较大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不仅应该基于每个儿童的实际,还应该上升到整体,不断提高全体儿童的综合素质,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良好的班级气氛感染儿童个体。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秉承整体教育的理念,体现出儿童个体在团体中的价值,让儿童感受到来自集体的荣誉感以及自身的自信,从而让儿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且能够进一步强化幼儿的团队合作挂念,加强了班级整体的凝聚力。

(四)以问题性教育增强幼儿的心理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幼儿适应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育内容必须是符合幼儿生活实际的,能够让幼儿在心里产生共鸣,以幼儿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为教育的切入口,不断强化幼儿的认知能力,即加强问题性教育。问题性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在教育任务当中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幼儿的行为性质,能够从幼儿日常的行为习惯中总结出教育的重点,从而使教育更有针对性。教师应该以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使幼儿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的干涉,让幼儿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主要负责矫正和引导。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以组间讨论、情景模拟为主要方式,让幼儿感受到在真实环境中应该做出的正确反应。问题性教育模式较为注重问题隐藏的教学价值,只有挖掘出问题背后的教育意义,才能使教育更加有效,将问题作为突破口,不断优化改善幼儿的行为习惯,利用教学资源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幼儿的心理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为今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强化幼儿的心理辅导教育

对幼儿的心理辅导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等方面,心理辅导使幼儿心理成长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同时能够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主要的辅导类型有以下几种:第一,人格辅导,即教师以自身的较强素质感化幼儿,使其懂得具备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感知能力,并懂得从事物中获得快乐,同时还需要教育幼儿在与同伴、家长、老师沟通时的基本原则和礼貌,初步形成一个懂得合作、宽容、协助、尊重的人际交往能力架构,并且对于美好事物具有判断力和感受力,能够根据对这些事物的评价来观察自身和他人的行为,最后还包括幼儿独立能力的培养,这里的独立能力指养成自主选择,能够做出决定并且付诸实践的能力。第二,学习辅导,学习辅导则是对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包括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听说能力等方面的锻炼,学习辅导的目标是让幼儿具备初步的学习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在日后能够不断发展,为幼儿未来小学、初中、高中或者更高学府的学习做好铺垫,让幼儿能够从学习中培养兴趣,从而使幼儿产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第三,生活辅导,生活辅导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其质量直接决定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以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为辅导目标,让幼儿懂得如何去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在面对生活挫折的时候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能够判断好与坏,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感。

结束语

总的来说,心里健康教育是当前幼儿成长的必要工作,也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其对于教师的要求标准较高,需要教师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开展全面的又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为幼儿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红.读懂孩子,别样彩虹再现――对刚入园幼儿的教育心得[J].考试周刊,2013(104).

[2]陈李娟.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7).

[3]孙巾凌.如何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品质[J].课程教育研究,2013(28).

[4]郭宗莉.减缓幼儿心理坡度 科学实现幼小衔接[J].思想理论教育,2013(18).

[5]毕爽.浅谈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11).

[6]张小培.浅谈如何在亲子活动中保障幼儿的心理健康――基于对农村幼儿园亲子活动的思考[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10).

幼儿心理健康 教育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很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庭三方面通力协作,更需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学前 儿童 发展的重要性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赋予儿童健康以新的含义,即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全的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近年来教育界一直在广泛讨论有关素质教育的问题,其中也已涉及到如何对儿童进行深层品质培养。

皮亚杰认为“教育构成关系中的两个因素,一方面是社会的理智与道德的价值,一方面是成长中的个人。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通过心理活动这一中介而发生的动态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中介的生命活动和 社会实践 活动交互作用的社会化过程。因此,将心理素质的培养视为儿童素质教养的核心,是教育 思维方式 的重大变革,也是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幼儿园体育活动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

幼儿园体育是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适于幼儿身心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体育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

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

(1) 体育运动 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活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活动的需要。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要求幼儿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

但是,在幼儿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活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幼儿认识自我。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活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4)体育活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幼儿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幼儿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幼儿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因此,幼儿园必须探究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幼儿不良心理特征,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的 方法 与模式。

三、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初探

(一)以体育游戏为载体,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利用体育游戏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幼儿的自我认识主要来自于对周围事物的积极探索和体验,而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在某种程度上为幼儿自我认识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引导幼儿通过扮演不同的游戏角色,尤其是通过对成人行为态度的模仿,来形成真切的社会角色感。这种体验和感受,使幼儿更真切地发现了自我,萌发了自己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意识,逐步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促使自我意识的形成,为今后步入社会,成功地履行各种社会角色职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利用体育游戏帮助幼儿初步掌握 人际交往 技能

我们在组织体育游戏时,努力为幼儿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快乐、率直的良好精神环境。幼儿通过参与,不断获得体能的锻炼,还学会合作、协商、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等。此外,幼儿为能使自己与游戏伙伴间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获得游戏的快乐,也会主动、积极地改变自己一些不良行为、人际交往障碍等。由此,幼儿最初的社会交往技能在体育活动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3、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幼儿自制力,影响幼儿的社会行为规范

注重体育游戏所独具价值的规则性,提醒幼儿必须保持一定的自制力,才能使游戏能顺利进行。幼儿在这其中所形成的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将迁移和反映到现实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意识,缩短对社会行为规范掌握的过程,并可逐渐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习惯。

4、利用体育游戏,激发幼儿的进取心和行为的积极性

我们在中大班可以开展一些竞赛性的体育游戏。竞赛性使得整个过程活泼而热烈,对幼儿来说,取胜的机会始终是均等的,而其结果通常又不确定。他们为了取胜,就必须摒弃一切懈怠和散漫的行为,承受住对手或竞争目标所施加的心理压力,靠自己的力量、意志勇敢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同时,注重个体差异,以“强对强、弱对弱”的方式,同一内容不同要求,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实力参加比赛,更好地激发了他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培养自信心。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1、利用操类、体育课形式,巩固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

从晨间韵律活动、轻器械操、模仿操、形 体操 等不同种类着手,将综合素质培养持之以恒地贯彻于准备、学操、练操与评价阶段。在准备阶段,引导幼儿共同收集材料,制作器械,共同参与选操、编操,鼓励幼儿积极提出建议。并运用观察模仿等方法,探索创编新动作,以此培养创新能力;在学操、练操阶段,采用模仿、练习、表演、评价这一系列递进式活动,再通过鼓励、表扬等激励手段,使幼儿增强自信心,获得良好的自我意识;最后评价阶段,引导幼儿在观赏中 反思 ,对发展成果和活动质量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 自我评价 、巩固自我认识。

2、利用户外活动形式,巩固交往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在户外活动中,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为幼儿创设宽松的交往心理环境,尽可能减少对幼儿的直接评价,以提供更多自由的机会,来提高交往频率、巩固交往能力。同时,鼓励幼儿合作游戏,让他们在自由结伴、合作进行的过程中,体验乐趣,获得成就感。再次,注重引导幼儿以整体思维与多向性思维去考虑活动方法的多样性,并积极参与幼儿的讨论、交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和见解,培养其初步的创新精神。

(三)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器材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提高体育器材的功能性和可变性,进一步增强幼儿体育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性,在科学选择、一物多玩、一物多用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幼儿社会技能、社会适应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

1、充分利用各类自制玩具与自然替代物

自制材料安全有趣又实用,在制作过程中既可激发幼儿的创新热情,又使幼儿的手脑并用能力得到锻炼,可谓一举两得。首先与幼儿共同收集材料,或为他们提供适合年龄特点的半成品材料,通过开放式提问,以旁观者身份引导幼儿巧用废物、 变废为宝 ,与教师一起制作多种玩具。

幼儿相关 经验 不够丰富时,则以协作者的身份提出质疑、以疑促思、以思促行,来帮助幼儿完成、完善构思。在实践中,充分挖掘每一自制玩具的可变性和多功能性,引导幼儿从非常态的角度进行思考,拓宽其功效。如玩纸棒时可夹棒跳、隔棒双脚跳、过小河跨跳、走迷宫、对击比赛等,在拓展交往 渠道 的同时,进行一物多解、一物多玩,进一步树立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培养了竞争、合作等社会性品质。

下一页更多精彩“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幼儿保育与健康研究论文

1.幼儿保育与健康研究2.幼儿锻炼与健康研究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4.幼儿膳食研究5.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研究6.幼儿园的生活制度研究7.幼儿意外事故研究8.城乡幼儿园保育工作差异研究9.城乡幼儿生长发育研究以上由写作部网拟题-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卫生保健类毕业论文命题

幼儿园的健康教育论文

幼儿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当中的基础,健康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幼儿整个学习过程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幼儿园的健康教育。

然而目前的幼儿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忽视幼儿心理健康以及健康教育概念模糊等。本文就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现状与策略展开详细论述。

从某种程度上讲,幼儿期属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该阶段的身心健康发展将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生活状态。

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加强幼儿园健康教育,增强幼儿身体素质,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在身心健康方面的协调发展,还可以提升他们的生存质量,同时有助于幼儿今后的社会交流与成长。因此,积极开展幼儿园健康教育具有深远意义。①

一、幼儿园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在健康教育概念上模糊不清

因所学知识及教学阅历的局限性,部分幼儿园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幼儿园健康教育,或者对健康教育认识肤浅,甚至将健康教育简单地归纳为体育锻炼和营养保健。

一些幼儿园教师认为健康教育仅仅是指导幼儿注意卫生,预防生病,强化运动锻炼,增强免疫力。实质上,这些认识是比较狭隘的,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忽视了幼儿在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培养,认为健康教育属于保健医生的任务,使幼儿缺乏适应能力的培养机会。

(二)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应试教育指导下,家长存在较强的功利心,幼儿园教育更加重视幼儿文化知识的教学,强调智力开发,往往忽视心理教育,影响了幼儿的心理成长。

相关研究资料显示,我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相对严峻,因心理不健康引发的行为问题实际发生率已经高达百分之十四,甚至有一定比例幼儿存在抑郁心理、自卑心理、忧虑心理以及紧张心理等。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园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必须要引起幼儿园教师与家长的高度重视。

二、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增强幼儿园教师的健康教育意识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应从幼儿身心发展情况出发,不断增强其身体素质,有效提升幼儿的社会适应力,从根本上促进幼儿的心理与生理发展。从专业化角度出发,人的健康主要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健全等方面的因素。

因此,幼儿园的健康教育必须要将以上三种要素进行紧密结合,并将其统一到幼儿健康教育全过程中,从根本上提升幼儿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水平。具体来说,幼儿园教师要制定出科学的幼儿园健康教育方案以及计划,并结合幼儿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与对健康教育的接受程度,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幼儿园健康教育,因材施教,不断丰富幼儿卫生保健知识与心理健康知识等,对幼儿日常生活行为习惯进行科学化培养,实现幼儿心理、身体的协调发展。

(二)高度重视幼儿的生理与心理全面健康发展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人属于系统化的整体,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力的健康,而且生理健康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心理健康、情绪变化与社会适应能力等,同时人的心理健康也会对生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由于幼儿年龄相对较小,生理与心理发育都不成熟,若一方面存在问题,则会造成各方面的严重失调,进而威胁到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幼儿在身体素质方面的锻炼与提高,尤其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力提升等,把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结合,使其统一起来,贯穿到幼儿的健康教育过程中。此外,幼儿园教师要认识到健康教育与幼儿园全体教师都息息相关,每个教师都有责任关注其健康教育。所有幼儿园教师都应该牢固树立起健康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以及学习环境,从根本上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幼儿园健康教育

现阶段,随着经济以及科技发展水平的提升,多媒体已经逐渐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幼儿园教育也不例外。在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中,利用多媒体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特别是对于节奏感相对较强的知识,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动画展示,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感悟和思考时间,从而使幼儿熟练掌握操作技巧,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对学生实施灌篮高手教学的时候,因篮球的相关运动动作较为复杂,且运动难度比较高,对幼儿来说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篮球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运球和投球动作演示,利用慢镜头等方式进行逐个节拍的科学展示,给幼儿提供更多感悟时间。然后再结合幼儿的实际训练情况及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让幼儿充分了解到篮球运动的规则,使其在篮球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总之,幼儿园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以及复杂性都相对较强的工作,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价值,增强健康教育意识,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来实施幼儿园健康教育,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在幼儿园 教育 中国,幼儿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关于幼儿健康教育论文 范文 ,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幼儿健康教育论文篇一:《试谈幼儿健康教育》 摘要:幼儿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件。从狭义上看,幼儿健康教育是指幼儿园通过设置一系列活动来帮助幼儿增进 健康知识 、提高健康意识、端正健康态度、培养健康行为,以更好地达到维护和促进幼儿健康目标的教育活动。从广义上讲,由于幼儿健康教育与家庭健康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具体来说,幼儿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幼儿身体正常发育,体质达标,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二,幼儿心理健康,拥有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理品质;第三,幼儿获得基础的健康常识外,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幼儿健康教育是一个需要多方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加强幼儿健康教育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并做到统筹协调。 (一)家园合作,统一认识 1.营造适宜的家园环境 环境是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宝贵资源,幼儿在踏入幼儿园大门之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幼儿园的环境的布置要符合幼儿的欣赏水平,要有主题。除了幼儿园环境外,还有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于幼儿健康的形成也是十分重要的。当然,除了营造健康的、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和家庭环境外,建立健康、和谐的社会对幼儿健康也是十分必要的。 2.转变家长观念,促进家园合作 首先,幼儿园组织专题讲座,丰富家长的健康教育知识;其次,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为家长和孩子创造一个亲密接触的机会,让家长能够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幼儿健康教育的 方法 和手段;最后,幼儿园要定期开展家长见面会,尽可能地创造一切条件与家长交流、沟通。 3.设立家园联系栏,便于家园合作 家园联系栏只要设立与幼儿园的宣传栏中,一般都位于幼儿园的大门口和教室的后墙壁,家长一进入幼儿园或者一进入班级就能马上看到。这样,家长在了解幼儿园工作的同时,会更加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各项工作,保证幼儿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 4.创立家长学校、家园博客,易于家园合作 家园合作的方式有很多,但较为重要的是家长学校的创立、家园博客的建立。幼儿园通过创立家长学校来增加家长对健康教育重要性的理解和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幼儿园每个月都会定期举行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组织家长学习健康理论知识,传递怎么进行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等等;让家长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也为更好地教育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家园的共同努力有利于形成幼儿健康成长的大环境,家园的真正合作才能达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效果,才能使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优化幼儿园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 1.适应现实需要,充实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现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从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内容上讲,包括六个方面:日常健康行为教育,饮食营养教育沐身体生长发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生活教育,体育锻炼。 在教师的实际操作中往往忽视其一或其二,所以,参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规定的基本内容和现实的实际需要,把现实中实施的幼儿健康教育充实起来。 2.开展形式活泼,方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 幼儿健康教育的活动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接受程度来有针对的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园和教师要抓住孩子的这一天性,在教学活动中多设置一些游戏项目,当然,游戏项目的设立也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的需要,比如,幼儿园体育活动游戏安排: 小班男幼儿应加强跑跳平衡等方面的练习。 3.建立有效的健康教育评价机制 评价可以被简单地定义为决定某一事物的价值,幼儿健康教育评价是指对幼儿健康教育实施过程和实施成果的全面评价,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幼儿健康教育评价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目标评价,即幼儿是否掌握的健康常识;其次是过程评价,即对幼儿健康教育实施情况的评价,主要对健康教育目标的确定是否与幼儿的特点相相应,健康教育内容是否符合现实的需要,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等等。当然,幼儿健康教育的评价难以量化,也很难把握,不要教师的加倍努力。 (三)加强幼儿健康教育的管理 1.加强幼儿健康教育的法律法规建设 我国关于健康教育方面的文件和条文却很少,只有1990年国家教委和卫生部联合会颁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1992-1993年国家教委分别下发的《中小学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 国家的法律法规相对来说较少,所以说,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部门要在贯彻落实上述两个条例之外,进一步加大管理的力度,并能督促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部门进一步完善健康教育方面的 规章制度 。 2.强化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人性化管理 重视幼儿园的管理,制定合理的幼儿园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制定幼儿园管理办法时要遵循人性化的原则,既要尊重教师和幼儿的权益又要起到加强管理的作用。具体做法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赋予教师一定的教材选择权;第二,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时间;第三,实行问责制,对幼儿的各项事宜都安排专人负责,一旦出现问题直接找负责人。可见,幼儿园如果实行人性化管理对健康教育的实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3.建立家庭、社会和幼儿园相互合作的工作平台 只有家庭、社会和幼儿园密切合作,幼儿健康教育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只依靠幼儿园幼儿园健康教育收不到长远的效果。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相互合作的、有效的工作平台,这是现在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可以借鉴美国关于促进学校健康教育所设机构的 经验 ,设立“健康促进学校”,它是指通过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成员的共同努力,提供能够促进并保护学生健康的、全面的、积极的经验和组织机构的学校;这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健康教育课程,创建一个安全和健康的学校环境,提供适当的健康服务,并且促使家庭和社区更广泛参与,以便最大限度地促进和保障学校的社区成员的健康当然,这样的机构的建立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身心健康水平,而且能够拉动家长和社区一起参与,促进三者之间的积极配合,更好地完成幼儿健康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顾荣芳.学前幼儿卫生与健康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2]朱家雄.教育卫生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顾荣芳.学前 儿童 健康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5]郑雪霏.健康生活—健康教学的内涵.(台)心理出版社,1997. [6]晏涵文.健康教育——健康教学与研究.(台)心理出版社,1994. 幼儿健康教育论文篇二:《幼儿园健康教育生活化》 受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论的启发,教师通过挖掘幼儿生活的健康内容,抓住引导健康的生活契机,利用生活常见的教育材料,创设渗透健康的生活环境等途径,尝试在生活中实施幼儿健康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健康教育是终身健康教育的基础阶段,也与幼儿素质教育密不可分,对幼儿终身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论的丰富内涵对幼儿健康教育有极大的启发。 一、健康的教育离不开健康的生活 陶行知认为,生活决定教育;同时,教育也必须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其作用。陶行知先生说:“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并提到“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健康的教育。”因此,要想�幼儿接受健康的教育,就要让幼儿有健康的生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蕴含着许多宝贵的教育元素,而健康教育尤其不能脱离幼儿生活。顾荣芳认为幼儿健康教育是生活教育:“幼儿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即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幼儿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幼儿期的生活乃至生命的质量,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幼儿生活的全部范畴。” 生活与教育不是割裂开的,对于生活和教育的关系,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好比一个人的小名与学名。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由此迁移到幼儿健康教育,则我们应明白:如若不是幼儿生活所需要,不是幼儿通过在生活中运用而学会,或是不能服务于生活,使生活更健康的,都不是真正的健康教育。幼儿健康教育本身就与生活紧密相连,健康生活是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而健康教育也在健康生活中进行。因此,健康教育需要着眼于生活,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 二、在生活中实现幼儿健康教育 意识到健康领域进行生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后,“生活即教育”理论启发我们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操作来实现健康生活教育。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实施幼儿健康生活教育的途径进行 总结 ,归纳为以下几点: 1.挖掘幼儿生活的健康内容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因此我们应该把幼儿生活所需要的健康内容教给幼儿。幼儿具有极大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教师应重视幼儿主体性,重视与幼儿的互动。在观察幼儿健康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应发现幼儿对于健康教育的真正需求,挖掘幼儿关于健康的普遍问题,在经过专业处理后,生成课程,为幼儿提供适当的帮助。课程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比如,有一段时间,很多孩子经常问:“为什么女孩子没有小鸡鸡?为什么男孩子可以站着尿尿?”教师意识到,这是幼儿的一个普遍的认知需求,是对基础性知识的好奇与探索,并且幼儿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性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融于生活,随着幼儿性别心理的发展,教师挖掘相关的健康内容,将其生成了重点为“知道男孩女孩身体的不同点和学会保护自己隐私部位”的集体活动。 2.抓住引导健康的生活契机 虽然集体健康教学活动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但是仅仅依靠这个方式是无法达成健康教育目标的,尤其卫生、作息、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是在生活中养成的,因此幼儿的日常生活不可忽视。“生活即教育”理论启发教师将幼儿放在生活中,与生活摩擦产生教育的作用。教师应关注幼儿生活细节,善于发现健康教育问题,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教育。集体活动、小组、个别谈话等方式均可单独采用或结合使用。《纲要》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 例如,幼儿每天都要上下楼梯,教师每次带幼儿上下楼梯之前和之后都是很适合的教育时机。除了常规的口头提醒,有时也可通过观察幼儿的随机行为,趁机对整体幼儿做出安全预警,也可对个别出现不安全行为的幼儿进行个别谈话。 3.利用生活常见的教育材料 生活中的常用材料必然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健康教育如能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材料,不仅经济环保,还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发幼儿共鸣和激发幼儿好奇心,充分调动幼儿主观能动性。并且,这对幼儿是一种暗示――练习该技能可以直接对自己的生活发挥作用,材料来自生活,也被用于生活。比如锻炼幼儿手部小肌肉,最适合的材料就是日常生活常用的剪刀、筷子等。在体育游戏中,将幼儿所熟悉的各种生活用品――纸盒、易拉罐、废旧报纸、塑料瓶等普通常见的材料,进行新的组合,产生多样的玩法,再结合生活情境,便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育目标达成便可事半功倍。除此之外,自然资源也是生活资源的重要部分,幼儿通过玩沙玩水玩泥,身心得到锻炼,也得到了解放。 在一节重点为“攀爬翻越有一定高度物体”的大班体育活动中,教师利用了幼儿平时常见的材料――桌子来模拟高山高墙,简单、经济却十分有效。在活动中,从集中注意(有每天见到的桌子),到好奇惊讶(熟悉的桌子也有新奇的玩法),再到兴趣高涨(桌子跟垫子组合起来非常有挑战性),幼儿全程积极主动参与该体育活动,目标顺利达成。 4.创设渗透健康的生活环境 环境含教育,习惯成自然。《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首先,提供安全、丰富的物质环境对幼儿发展健全身体有重要作用。比如采光良好的空间、安全健康的食物搭配、定期检查的大型体育器械、用于玩沙玩水等活动的场地。其次,创设良好的心理生活环境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比如教师与幼儿、幼儿同伴之间、家长与幼儿等良好的 人际交往 环境与和谐的情感氛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与家长是幼儿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其言行形成了影响幼儿健康的隐性环境。倘若家长自己没有早睡早起、不挑食、饭前便后洗手等习惯,幼儿也很难养成良好的作息、饮食和卫生习惯,因为幼儿更容易受到成人行为的暗示,去模仿成人的行为。隐性环境影响幼儿的生活习惯,健康的隐性环境帮助幼儿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有了健康的生活习惯,幼儿便向健康生活迈出了一大步。 三、结语 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应努力让幼儿健康教育回归生活。以健康生活助健康教育,以健康教育促健康生活。以健康教育推素质发展,以素质发展造就孩子美好未来。 幼儿健康教育论文篇三:《试论幼儿园的健康教育活动》 摘要:幼儿园是儿童逐步发展自我认识的阶段,如果说小学阶段学生们是祖国的花朵的话,那么幼儿园的孩子则是含苞待放的花蕾。幼儿园的孩子尚未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需要得到来自教师的帮助。本文将探究教师如何进行幼儿园的健康教育活动。 关键词:幼儿园;健康教育;家校联合 幼儿园是孩子们初步接触集体生活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孩子们需要慢慢的学会与他人交流。由于孩子们的年龄尚小,因此他们的思维能力还比较单一,对于许多抽象的概念还无法很好地理解,同时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都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够顺利的进行。幼儿园的孩子们天真可爱,还不懂得如何去识别好与坏,也不知道怎样去保护自己,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孩子们的健康意识就成了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幼儿园教师在进行健康教育活动时,需要从孩子们的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逐步培养孩子们的健康意识。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活动。 一、采用多种方式教学 在幼儿园阶段进行健康教育是促进孩子们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幼儿园的孩子们心理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们无法理解抽象的知识,因此幼儿园教师在进行健康教育的时候需要以适合孩子们理解的方式进行。根据幼儿园阶段孩子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认知情况来看,幼儿园教师需要将比较抽象的知识以具体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孩子们,这相当考验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能力。实际上在具体的健康教育活动中,幼儿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孩子们在快乐轻松的融洽氛围中明白一些基本的健康知识。 第一,使用多种方式进行健康教育活动,幼儿园教师可以采取以游戏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幼儿园的孩子们刚刚离开家庭生活不久,在面对陌生的教师和同伴时,常常会有一些抵触的心理,幼儿园教师想要更好地贯彻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先抚慰孩子们的紧张心理,利用孩子们活泼爱玩的天性,采用游戏教学的方式来展开健康教育活动。游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幼儿园教师可以顺应孩子们的心理需求,比较高效率地让孩子们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并且让孩子们在非常欢乐的氛围中学会保护自己的健康。 例如在平时,许多孩子对于糖果等甜食是非常热爱的,长时间的吃这类食物会让孩子们的牙齿出现虫洞,也就是所谓的“龋齿”。幼儿园阶段是孩子们身体成长的重要时期,而通过牙齿咀嚼食物来获取营养是最重要的进食方式,如果孩子们的牙齿出现了问题,毫无疑问孩子们的营养摄入就会变得不均衡,这将很大程度的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幼儿园教师需要重视这一健康问题,让孩子们逐渐学会自己保护牙齿。幼儿园教师想要给孩子们传递大量吃甜食有害的观念,如果采取单纯说教的方式,那么收到的效果是非常差的,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们理解能力是比较差的,对着他们讲解大段牙齿健康的道理,孩子们实际上是很难理解这些知识的。 因此,在这一健康教育活动中,幼儿园教师需要采取具体、直观地教学方式来为孩子们讲明牙齿出现虫洞的危害,游戏教学就是一种很好地选择。采用游戏教学的方式为孩子们讲解龋齿的成因,使孩子们了解保护牙齿的重要性,形象生动又具体直接,孩子们能够很快的理解牙齿健康的重要性。在具体的健康教育活动中,幼儿园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鸡蛋壳、饼干、醋和一面镜子,然后让孩子们提前两天将鸡蛋壳浸入到醋里面。到了上课的时候,幼儿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与牙齿有关的图片来进行讲解,引导孩子们了解与龋齿有关的知识。在牙齿健康教育的课堂上,幼儿园教师让孩子们各自去敲敲鸡蛋壳,然后询问孩子们有什么感觉。孩子们会回答鸡蛋壳变得软软的,而且颜色也变黑了,接下来幼儿园教师可以问孩子们知道为什么鸡蛋壳会变软。在得到孩子们五花八门的回答之后,幼儿园教师可以展示一些龋齿的图片,告诉孩子们吃了许多饼干之后,牙齿里面会产生一些食物的残渣,如果不及时刷牙,那么这些残渣就会产生酸,酸就是像醋一样的东西,鸡蛋壳在这个游戏中就如同人们的牙齿,酸会让牙齿变得像鸡蛋壳一样黑黑的软软的,随后幼儿园教师可以让孩子们用镜子来照照自己的牙齿,看里面有没有虫洞。 通过这个游戏,孩子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吃了食物不刷牙会让牙齿出现虫洞了,然后教师可以告诉孩子们虫洞会让牙齿变得特别疼,这样就无法好好吃饭了,即使是非常喜欢的食物也吃不下了。如此一来,孩子们就会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明白保护牙齿健康的重要性了。 第二,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园教师可以在健康教育活动中进行情境教学。顾名思义,情境教学就是为孩子们的学习营造一种有利的情境,让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高效的学习。健康教育是幼儿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课程,幼儿园教师需要采取各种方式来培养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而情境教学这种方式直观、简单,能够让孩子们比较积极地参与到健康教学活动中来,因此幼儿园教师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授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可以用音乐、 故事 、视频等方式来加强孩子们的健康教学,让孩子们明白课堂的乐趣,从而使孩子们积极地参与到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二、注重家校联合 由于孩子们的年龄比较小,许多学生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家长的骄纵容易让孩子们养成许多不良的习惯,如果仅仅只靠幼儿园教师单方面的努力,那么健康教学的效果是要大打折扣的,因此在进行健康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让家长也参与进来。具体来说,幼儿园教师可以设立“亲子日”,让家长们协调时间参与到孩子们的教育活动中来。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们的身体处于发展比较迅速的时期,因此加强孩子们的运动是非常有必要的,这能够促进孩子们成长,使孩子们的四肢协调发展,运动能力得到发展。幼儿园教师可以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两人三脚”的游戏,或是让家长和孩子们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培养孩子们和家长的亲子关系,同时让孩子们对运动产生兴趣。在亲子活动中,如果孩子们出现了诸如挑食等不好的健康习惯,那么教师就可以采取一些相应的 措施 ,让孩子们明白幼儿园和家里是一样的,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不可以挑食,这样就可以很有效率的培养孩子们的健康意识。 总而言之,幼儿园的健康教育活动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还需要教师注重家校联合,努力改变孩子们不好的健康习惯。 猜你喜欢: 1. 幼儿健康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2. 有关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 3.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 4.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范文 5. 关于幼儿教育的小论文范文

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论文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导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提要]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

幼儿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案例一:某3岁儿童事事要如他的意,稍有不如意就大哭大闹,父母、爷爷、奶奶没有办法,只好依着他。

案例 :在室内游戏时,欣欣不玩游戏,自己坐着,这时成成用积木搭了一座小桥,欣欣过来一把将桥推倒,成成哭了。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它年龄阶段相比,具有更大的可逆转性。因为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还比较轻微,教师若及早发现,及时给予帮助和矫治,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现代人每天所承受的社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十分需要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对处于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心理的自我保护更是十分重要。

一、 幼儿园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首位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为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的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具体的说,教师的作用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教师要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幼儿教师的工作是一项比较辛苦的工作,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事事要操心,弹唱跳画样样要教,还怕孩子一不小心发生意外,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例如:每天班上有许多孩子都喜欢向老师打"小报告",而这些"小报告"得事情都是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情,时间一长难免会让老师产生烦躁、厌倦得情绪。这时教师就应该极力避免将个人得不良情绪带到孩子中间来,应该保持积极愉快得情绪与孩子交流,分析原因,使他们得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因此对于幼儿园的教师而言,重视和加强自身心理卫生保健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还有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2、教师要以正确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人格发展对于幼儿来说,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是影响儿童人格教育的'重要因素。带班的老师恐怕会有这样得经验,利用一些休息时间,老师们会在班上闲谈,不经意会谈到班上的孩子,有的孩子怎么聪明、可爱,怎么讨人喜欢,而有的孩子反应迟钝,不爱说话,都会说出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孩子们听了后,会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多大的伤害。从此,他们也许会变的更加缺少自信,更加的内向,不爱交谈,这些都是因为教师一次不经意的谈话,而有的教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却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听不懂等等。还有的教师甚至还会对幼儿采取斥责、惩罚、讥讽、漠视的态度,去处理在孩子们身上发生的事情与问题,幼儿对教师采取的态度是十分敏感的,这些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绝对有害的,有的幼儿就是由于遭到教师的训斥、惩罚、讥讽等而不愿意上幼儿园,给幼儿园和家长的工作带来巨大的障碍。

3、教师要注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气氛。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

(1)无条件地关爱孩子。只有爱孩子,才能对孩子保持亲切的态度,使幼儿保持积极愉快地心理。如:每天早上用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孩子的问题,以及每天下课亲切地与每一个幼儿说再见,会让每一位幼儿都有一种充分地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

(2)充分的接纳和尊重幼儿。首先尊重幼儿是幼儿精神健康成长的前提。我曾经就碰到这样一件事情,一次去朋友家玩,刚进门,朋友就热烈地招待我,这时我发现朋友家的一个小孩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一本图书,我的朋友示意"问阿姨好!"可孩子没有反映,仍盯着手中的图书,朋友将音量提高"乐乐,问阿姨好!"孩子抬了一下头,心不在焉地问了一句"阿姨好!"可朋友却感到不满意:"乐乐,你怎么这么不懂礼貌,下次你再不懂礼貌,我以后就再也不买书给你看!"孩子开始不能集中注意地看书,先前专注的神情换作沮丧。显而易见,再这个例子中,朋友是在要求孩子懂礼貌,无可厚非,但是幼儿对规范的遵从是有条件的,他们与生俱来的精神生命给了他们选择注意的自由,但是幼儿对规范的遵守是有条件的,他们与生俱来的精神生命给了他们选择注意的自由,当兴趣不在于成人所期望的行为是,他们是很难达到成人要求的,如果像那位朋友一样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其结果不但会给他们的情感造成伤害,而且会干扰了幼儿精神生命的正常发展。这就是要求就是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要给幼儿一定程度的时间上的自由,允许他们将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行为、理由表达出来。对于幼儿无法说清楚的事情,要细心观察,分析产生行为的原因,弄清楚他们的真实想法,而后再进行引导、教育。

4、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对幼儿进行的情感教育,会让幼儿能够恰如其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突如其来时保护健康的情绪,而发展幼儿的人际关系看似简单,实之不然,在幼儿园里,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与同伴友好的相处,可以为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反之,则会使幼儿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种种障碍,产生各种行为问题。在幼儿面前,教师与教师之间不要做过多的交谈而将幼儿放在一边,置幼儿于不顾,而应将主要注意力和全部热情放在幼儿身上。

二、 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推动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

1、父母要想方设法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吃点苦,受点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识奥秘,培养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父母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这样对孩子有好处。如有条件的可以让孩子亲自体验一下生活,烧火煮饭、拾柴挑水、喂鸡喂猪等,让孩子真真切切地体验到生活的艰辛。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为了帮助孩子理解,父母可以从饮食开始。平时有意在食物中加入酸甜苦辣,做些不合孩子口味的食物,如果孩子因挑食不吃,不妨让他饿一餐,等他饿了自己来找吃,从而帮助孩子改掉挑食的毛病,更好的去适应生活。同时让孩子明白生活中不光有甜,还有辛酸。只有人去适应生活,否则就会被生活所淘汰,这与不合口味不吃会被饿死是一样的道理。孩子年幼无知,生活经验少,为了孩子少走弯路,并防患于未然,有些日常生活技能应教会孩子。

2、父母要给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强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呵护过多,禁区也多,致使孩子形成依赖性大,独立性差,稍遇一点挫折就束手无策。在教育中,父母要克服传统的教育模式,解放孩子的手、口、眼、耳,变"封闭式"为"开放式",放手让孩子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锻炼独立性。刚开始,孩子凡事都想"自己来",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每件事都常常做不好,如地越扫越脏,拿碗会摔破等,但父母要有耐心,让孩子有锻炼的机会,不能以提高效率和节省时间而"一手包办",应让孩子明白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让"我自己来"成为孩子的座右铭,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还能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意志力。

3、父母要信任孩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指人相信自己的一种心理状态。一个自信的人往往具有乐观开朗、坦荡豁达的品质,敢于创新,自强进取,勇敢的面对未来。自信心的培养,要从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开始。孩子年龄小,刚开始做事往往不如意,有时简直是添乱,越做越忙,父母切不可嘲讽孩子,"去去去,一边去。""做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父母这种不信任的态度,会使孩子认为自己很无能,以后就没有自信,遇事就束手束脚。所以,平时父母要常对孩子说"你真行","了不起"。在生活、娱乐过程中,孩子往往有属于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见解,与成人不同,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能粗暴地按自己的意愿,指责孩子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浇灭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毕竟年龄小,能力有限,当他们遇到困难或失败,感到沮丧时,父母要积极、热情地去扶一把,与孩子一道解决问题,并告诉孩子"失败乃成功之母",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发明成功的,给孩子鼓足勇气,让孩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勇敢地面对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勇敢的向成功迈步[2]。相信孩子,让孩子坚信自己"我会","我行"。孩子就是这样,你越相信他,他的积极性就越高,自信心就越强,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事物,勇敢地面对挑战。

4、父母要注重和孩子心理沟通,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活泼开朗的性格,总是给人以爽快的感觉。他们一遇到问题,就会自己想出种种办法来试试,即使失败也不沮丧,又会立刻思索,寻求别的方法。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但作父母的,即使再累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交流一下,进行心理沟通,消除代沟,成为孩子的朋友。这样孩子有什么事会向父母倾诉,从而消除压抑,保持心情愉快。家庭要保持和睦的气氛,每个人说话应和颜悦色,对孩子要和蔼可亲,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心情舒畅。从小不要当孩子的面,拿他与别人比较,"比某某矮了一点","比某某说话慢"等等,会让孩子觉得"我不如人",易患上神经质,凡事战战兢兢。平时父母与孩子进行竞赛游戏,总喜欢让孩子赢,这样不好,应让孩子明白"山外有山","胜败乃兵家常事",尽了力,"贵在参与"等道理。教育孩子凡事要尽心尽力,但要乐观地看待结果。"笑对人生","天塌下来当被盖",这种良好的个性,是我们努力培养的方向。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很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庭三方面通力协作,更需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融入幼儿每天的生活当中,持之以恒,让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才有希望看到祖国的未来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谈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便开始重视自身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幼儿素质教育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我园开展了一系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笔者结合6年的幼儿教育经验,提出加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措施,旨在提高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成长,并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 心理健康 教育

一个人处于儿童时期时,其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可塑性较强,因此在此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取得更为实质的效果。校方应该构建出基于幼儿行为习惯的教育空间,从幼儿特殊的年龄段开展教育,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矫正儿童的不良行为,使其身心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首先,处于幼儿园学习的儿童年龄分布在3-6岁,并且这个年龄段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较为丰富,与成人的感知能力相比并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在情绪起伏的影响因素以及情绪宣泄的方式上异于成人。幼儿不会压抑情绪变化,而是直接的通过语言、行为表现出来,自制能力较差,因此常常可以看到其行为夸张或者产生恐惧、愤怒等外放的情绪。随着幼儿的成长,其对于具体事物的感知能力变弱,而对抽象事物的感知能力越发敏感,包括危险、黑暗等,同时对于人为的语言伤害更加敏感,导致这些因素产生的根源在于幼儿的心理正在不断的成熟。

其次,由于幼儿园是众多儿童一同生活、学习的,因此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幼儿当中不断体现出来,并且同伴数量随着幼儿年龄的成长在不断变多,其交际范围也不断拓宽,单独的玩耍已经转化为群体的活动,而当幼儿没有朋友的时候,会虚构出一个儿童与自己玩耍,由此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而人际关系不好则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等不良的情绪。

最后,幼儿在不断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自我意识会不断加强,体现在幼儿对于自身的认识已经以聪明、愚笨、漂亮、丑陋等来划分,而自我评价标准取决于外界对幼儿的评价,例如家长、同学、老师等。因此外人对于幼儿的评价如果都是积极的,那么幼儿就会对自身产生肯定,加强了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如果周遭的评价比较消极,那么幼儿就会对自身产生困惑,久而久之演变成自卑等心理习惯,而幼儿园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学生以及教师的评价对于幼儿的影响重大。

二、幼儿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幼儿中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小,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包括行为习惯、情绪起伏、社会适应等方面。

第一,行为习惯问题。行为习惯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多动症,此类幼儿由于在课堂或者活动中“坐不住”,所以难以平和的接受教育,并且注意力不集中,这主要是因为幼儿的自制能力薄弱;除此之外普遍存在的行为问题还有咬指甲、吸手指、挑食厌食以及说谎,咬指甲主要也是因为自制能力较差,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咬指甲,这可能会带来一些卫生问题;挑食厌食表现在食欲不佳不吃或者吃的很少,而强制性的喂食容易导致呕吐;说谎体现为不自觉的描述的非真实事件,主要是由于虚荣心或者怕被责罚;吸手指与咬指甲类似,表现为不自觉吮吸手指,或者衣服等其他物件。

第二,情绪问题。情绪问题较为多样化,集中表现为情绪失控,平常闷闷不乐,情绪转化过快、不稳定;另外在入园的时候常常表现出过度的紧张、焦虑,并且引发生理问题,例如肚子疼等,存在厌学情绪,导致此问题主要是离开家长到陌生环境缺乏安全感;一部分幼儿脾气较为急躁,以不合理的行为来发泄情绪,并且不愿与人沟通,甚至会打人、砸东西等行为。

第三,交际问题。一些幼儿难以与其他和平相处,常出现打架等情况;同时在交际中还有一部分幼儿较为胆怯,对于和教师和同伴之间的交流容易恐惧;自闭同样是不良的交际问题,表现为孤独、无视他人、情感过于独立;同时还包括害羞、自卑、焦虑、忧郁等一系列的交际问题。幼儿在交际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对于长远发展有不良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首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儿童自身的个性化发展,还要考虑其个人特质是否符合社会实际,使幼儿的个性化与社会存在共通性,并且利用一定的手段增强其个性化发展。

其次,要想在短期内实现心理教育的效果难度极大,及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难以保证幼儿完全吸收,因此心理教育比较有持续性和全面性。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将心理教育融入到幼儿的实际生活当中。

再次,心理品质虽然是对心里的改造,但是其目的还是规范行为,因此要使心理和行为表现出相协调的良好情况,就需要从心理教育和行为教育两方面入手,只有双管齐下全方位的教育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然后,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并且有预见性的分析幼儿的发展,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幼儿对于学习以及生活习惯直接体验,而不善于复杂的理解消化,因此教师采用直接经验的教育方式,从而让幼儿在游戏中有所收获。

最后,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使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相协调,而社会环境应该与幼儿心理发展保持一致,不断以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来引导幼儿,还应该使幼儿对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转化为自身的内控力,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教师素质

从幼师角度来说,首先教师应该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并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要知道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关心几个儿童,而是要将教育面覆盖到全体儿童,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尽管幼儿的年纪娇小,没有接触过社会,但是其个体仍旧存在差异,这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幼儿的内心,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同时将关怀和爱散播到每一个儿童当中,做到一视同仁。例如在我们班级中有一个男孩叫魏泓谟,他十分可爱,但是由于先天的差异,个头比同龄的小朋友矮了许多,因此一直很孤僻不爱与其他小朋友玩耍,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也是一直重复老师的话,但是他的自理能力不比别人差,每次看到他我的心里总是能充满疼惜,有的时候看到其他小朋友欺负他,他稚嫩的眼神总是充满了坚强,对此我给了他更多的关怀,当他害怕时我会去抱住他,告诉他还有很多小朋友关心她,经过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他也慢慢融入了小朋友当中,看到他脸上出现灿烂的笑容,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

另外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从而在教育中对幼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以得知教师人格不仅仅是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有权威学者提出:如果教师自身心理存在障碍,那么就会对幼儿的的心里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的几率也较高,因此,教师不应将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中,更不能在儿童面前表现出焦躁、烦闷等不良情绪,同时加强自身品质、心理健康的培训力度。在对幼儿的心里健康教育中还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一些教师将小学、初中甚至更高年龄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直接照搬到幼儿教育中,这种教学理念脱离了幼儿的实际情况,忽略了幼儿实际的理解能力和接受限度,最后往往难以达到教育效果,还容易使儿童产生困惑。例如当一些儿童的行为举止出现异常的时候往往以简单的行为治疗来处理,仅考虑了当下的效果,而忽略了对幼儿的长远影响,最终未能实现行为矫正,反而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综上所述,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决定了幼儿园心理教育的质量,而自身素质的加强也是教师未来重点的学习目标。

(二)为儿童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处于幼儿阶段的儿童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改善儿童的心理环境,从而改善幼儿的心理状况。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当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应该构建与教育相符合的环境,从而为幼儿提供展现的平台。因此在校园环境方面必须保证卫生、安全以及使用,提高绿化的覆盖面,同时设计出符合幼儿发展特征的教育空间。幼儿园属于儿童群体的教育以及保育部门,因此其空间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包括学习、玩耍等。心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关系到教师开展教育的有效性,优越的心理环境能够帮助幼儿树立优良的品质以及奋发向上的精神,有利于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良好沟通。

(三)基于幼儿全体开展教育,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幼儿园属于群体的生活、学习结构,因此个体心理的发展受到其同伴的较大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不仅应该基于每个儿童的实际,还应该上升到整体,不断提高全体儿童的综合素质,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良好的班级气氛感染儿童个体。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秉承整体教育的理念,体现出儿童个体在团体中的价值,让儿童感受到来自集体的荣誉感以及自身的自信,从而让儿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且能够进一步强化幼儿的团队合作挂念,加强了班级整体的凝聚力。

(四)以问题性教育增强幼儿的心理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幼儿适应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育内容必须是符合幼儿生活实际的,能够让幼儿在心里产生共鸣,以幼儿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为教育的切入口,不断强化幼儿的认知能力,即加强问题性教育。问题性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在教育任务当中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幼儿的行为性质,能够从幼儿日常的行为习惯中总结出教育的重点,从而使教育更有针对性。教师应该以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使幼儿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的干涉,让幼儿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主要负责矫正和引导。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以组间讨论、情景模拟为主要方式,让幼儿感受到在真实环境中应该做出的正确反应。问题性教育模式较为注重问题隐藏的教学价值,只有挖掘出问题背后的教育意义,才能使教育更加有效,将问题作为突破口,不断优化改善幼儿的行为习惯,利用教学资源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幼儿的心理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为今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强化幼儿的心理辅导教育

对幼儿的心理辅导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等方面,心理辅导使幼儿心理成长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同时能够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主要的辅导类型有以下几种:第一,人格辅导,即教师以自身的较强素质感化幼儿,使其懂得具备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感知能力,并懂得从事物中获得快乐,同时还需要教育幼儿在与同伴、家长、老师沟通时的基本原则和礼貌,初步形成一个懂得合作、宽容、协助、尊重的人际交往能力架构,并且对于美好事物具有判断力和感受力,能够根据对这些事物的评价来观察自身和他人的行为,最后还包括幼儿独立能力的培养,这里的独立能力指养成自主选择,能够做出决定并且付诸实践的能力。第二,学习辅导,学习辅导则是对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包括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听说能力等方面的锻炼,学习辅导的目标是让幼儿具备初步的学习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在日后能够不断发展,为幼儿未来小学、初中、高中或者更高学府的学习做好铺垫,让幼儿能够从学习中培养兴趣,从而使幼儿产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第三,生活辅导,生活辅导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其质量直接决定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以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为辅导目标,让幼儿懂得如何去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在面对生活挫折的时候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能够判断好与坏,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感。

结束语

总的来说,心里健康教育是当前幼儿成长的必要工作,也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其对于教师的要求标准较高,需要教师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开展全面的又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为幼儿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红.读懂孩子,别样彩虹再现――对刚入园幼儿的教育心得[J].考试周刊,2013(104).

[2]陈李娟.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7).

[3]孙巾凌.如何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品质[J].课程教育研究,2013(28).

[4]郭宗莉.减缓幼儿心理坡度 科学实现幼小衔接[J].思想理论教育,2013(18).

[5]毕爽.浅谈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11).

[6]张小培.浅谈如何在亲子活动中保障幼儿的心理健康――基于对农村幼儿园亲子活动的思考[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10).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