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水稻低温冷害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水稻低温冷害研究论文

在北方特别是东北稻区,水稻生长期短,气温低,从播种到秋季成熟各生育阶段,随时都可能遭受低温危害。1949年以来,东北稻区水稻产量由于低温冷害的影响一直很不稳定。据吉林省统计,在1954年、1957年、1969年、1972年、1976年、1979年,6次全省范围内发生严重的低温冷害,水稻平均减产31%。1988年,延边地区由于冷害造成的水稻减产高达65%以上。2002年,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平原遭受历史上70年未遇的混合型低温冷害,造成80万公顷水稻平均减产40%左右,严重的地块几乎绝产。2003年,黑龙江省南部和西部稻区也遭受了低温冷害,减产幅度多在30%左右,严重的地块接近绝产。近年东北稻区连续发生的延迟型和障碍型冷害的事实说明,在全球温度升高的大背景下,低温冷害的隐蔽性显著增强,在现实生产中,应充分重视低温冷害的危害性,在我国东北和西南等低温冷凉稻区尤其要加强防范。

水稻冷害在年际的发生是有一定规律的。研究指出,水稻年成指数与8月份平均气温及8月份积温的相关性很大。8月份平均气温在20℃以下,积温在600℃以下时,年成指数多在80以下。分析地处东北稻区中心的长春市5~9月份积温年际变化的结果(1909—1941年,1949—1983年,68年资料),以5~9月份积温比历年平均低50℃为冷害指标,68年中有18年为冷害年,占,约4年一遇。以5~9月份积温比历年平均低100℃为严重冷害指标,68年中有10年为冷害年,占,约为7年一遇。统计表明,东北地区1949年以来冷害较重年集中在1951—1960年和1968—1977年这两段时间。在东北三省中,黑龙江冷害出现的频率最大(图9),吉林次之,辽宁最小。

图9 水稻遭受低温冷害后表现(结实率大幅下降,出现“翘头”现象,黑龙江,2009)

(图片来源:陈温福)

(张文忠)

论对利川市水稻生产遭受低温冷害之后的思考

论文 摘要 :利川市过去言传“稻谷两头尖,三年两发癫”,这充分说明利川水稻生产遭受灾害袭击十分频繁。利川市水稻生产的自然气候足以代表湖北西南山区及武陵山区情况。文章通过对2010年利川市水稻生产遭受低温冷害情况的分析,从而达到规避和降低今后水稻生产的自然风险为目的。 论文 关键词:水稻生产;低温冷害;预防措施 水稻是利川市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产量亿公斤左右。2010年,利川市水稻生产遭受了低温冷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的袭击,尤其是8月下旬障碍型低温冷害的影响,导致部分迟熟组合(品种)绝收,使全市水稻产量大幅度下降。为摸清受灾情况,水稻生产经验教训,我们组织了工作专班,对利川市水稻灾害情况进行了调查评估分析。 一、水稻生产遭受低温冷害损失情况 2010年,利川市水稻种植面积万亩,调查测算总产为11629万公斤,单产公斤/亩,单产比上年(统计数)401公斤,减产公斤,减少,总产较上年的13634万公斤,减少2005万公斤,按现行市场价,损失4812万元,农民人均损失元。 受灾严重的主要是海拔800米-1200米的`二高山稻作区,1200米以上的高山稻作区次之,800米以下的低山稻作区基本没有影响。 调查统计,2010年,利川市有14个乡镇395个村万户的水稻不同程度地遭受低温冷害的影响,受灾面积万亩,其中绝收面积万亩,涉及25815户,平均亩产量只有公斤,较上年平均单产减公斤,减84%,总产减少万公斤;重灾面积万亩,涉及59171户,平均亩产量276公斤,较上年平均单产减125公斤,减31%,总产减少850万公斤;轻灾面积万亩,涉及40614户,平均产量公斤,较上年平均单产减公斤,减23%,总产减少万公斤;未受灾面积万亩,平均单产公斤,总产万公斤。 二、低温冷害对水稻生产影响的过程 (一)延迟型冷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据气象局资料,2010年,4月最高气温℃(29日),最低气温14℃(14日),平均气温℃,较平均气温℃低1℃;5月最高气温℃(24日),最低气温℃(20日),平均气温℃,较历史平均气温℃低℃;6月最高气温℃(18日),最低气温℃(9日),平均气温℃,较历史平均气温℃低℃。这种延迟型冷害导致秧苗生长迟缓,使插秧期推迟10天以上。历年始插期在5月上旬,插秧高峰在5月中旬,结束期在5月25日左右,而今年始插期在5月10日左右,插秧高峰在5月下旬,结束期在6月上旬,个别田块在6月10日以后还在插秧。更为严重的是,延迟型冷害使水稻生育进程推迟15天左右,历年水稻分蘖高峰期出现在6月中旬,6月20日-25日,大田已足苗,8月5日左右始穗,8月15日已基本齐穗。而今年,秧苗进入大田后,滞发迟发,分蘖高峰期出现在6月下旬,大田足苗期在7月5日左右,始穗期在8月10日左右,40%的水稻在8月20日前齐穗,50%在8月25日前齐穗,还有10%的处于始见穗或始穗期,成熟期常年在9月下旬,而2011年在10月5日-15日。 (二)障碍型冷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8月23日-26日连续阴雨,气温下降幅度较大,23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降雨;24日最高气温24℃,最低气温℃,平均气温℃,降雨量;25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降雨量;26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18℃,降雨量为;8月23日-26日,利川市二高山稻区50%的稻田水稻正处在齐穗期,4天平均气温在22℃以下,23日-24日最高气温达到24℃,但持续时间短,25日-26日最高气温不足22℃,水稻不能正常扬花授粉,导致空壳率大幅度提高。 (三)稻田的障碍因素与低温冷害互作 调查发现,迟抽穗田块多为阴山田块光照不足,冷浸烂泥田水冷泥温低,高肥田水稻贪青迟熟,这些有障碍因素的田块与低温冷害相互作用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四)栽培因素 因种子价格较贵,农民为了节约成本,将原本亩大田应用种1公斤公斤降低到公斤公斤,这样,进入大田的基本苗太少,延长了水稻分蘖期,导致抽穗到齐穗期的时间拉长,故齐穗期较迟,而迟熟品种在二高山的齐穗期正好与2011年的低温冷害相遇。

三、解决水稻生产中低温冷害的技术措施 (一)喷施920 对正在抽穗期的水稻亩用2克920加水30公斤-60公斤(机动喷雾器30公斤,手动喷雾器60公斤)叶面喷雾,能起到解决包颈提高穗层,降低穗层湿度,减少穗颈瘟发病机率,增加结实率的作用。 (二)叶面施肥 对处在灌浆期的水稻亩用公斤磷酸二氢钾加水30公斤-60公斤(机动喷雾器30公斤,手动喷雾器60公斤)叶面喷雾,补充磷、钾营养,增加粒重,提高结实率。 (三)排水增温 对正处在破口至抽穗期的稻田,排除多余水份,增加泥温,达到早出穗的目的。 (四)加强病虫防治 适宜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曲病。 四、建议 利川市的气候特点是:春迟秋早,低温寡照,有效积温相对不足。为此,对水稻生产提出如下建议: (一)立足于“早” 就市情而言,可以说“早”是水稻生产抗灾避灾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要做到早播种,即3月下旬至4月5日播种;早插秧即5月上旬开始插秧,5月25日前结束;早追分蘖肥,在施足底肥的前提下,栽秧后5天-7天追足分蘖肥,达到6月20日-25日前大田足苗,8月15日前齐穗的目的,躲过低温秋风的危害。 (二)选择对路品种(组合) 二高山稻区要选用早熟杂交水稻组合,阴山田、冷浸烂泥田要选用耐低温、耐阴蔽的品种;自然高肥田要选用早熟耐肥品种。 (三)合理栽培 阴山田、冷浸烂泥田因水冷泥温低,要采取稀播种、旱育秧、适当延长秧龄,培育多蘖壮秧,适当增加插秧基本苗;自然高肥田要早插秧,适当控制基本苗,控制氮肥,增施磷钾,增强抗逆能力。 : 1、叶承道.气候与水稻[M].上海出版社,1983. 2、田中稔着;吴尧鹏译.水稻的生理生态[M].上海科学出版社,1980. 3、王遇同.稻作诊断[M].河南科学出版社,1982.

低温会引起水稻的生理障碍,造成冷害,冷害是影响水稻高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水稻品种灌浆期的长短确定适宜抽穗期,既可以防御低温冷害,又能避免抽穗过早造成后期温度资源的浪费及早衰,发生穗颈稻瘟病。二是选用抗寒性强的品种,以中熟品种为主,合理搭配各种熟期品种的比例。三是增施磷肥,不仅有助于插后返青,还可促进植株的出穗、开花、成熟。增施农家肥,既能改良土壤又能促进早熟。四是合理搭配前后期氮肥的比例,也有利于早熟,避开低温。五是加强田间管理。穗分化时遇低温灌深水;施用促早熟的生长调节剂,如增产灵、磷酸二氢钾和尿素混合液,收效较好。

水稻耐冷性研究现状论文

水稻在减数分裂期遭遇低温,会造成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不正常,不能产生正常的花粉粒,从而形成雄性不育,最后导致不能正常受精,造成籽粒空壳。水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受低温冷害除低温强度和持续时间长短外,还因品种和栽培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出现不育的临界温度,耐冷性强的品种是15~17℃,耐冷性弱的品种是17~19℃。

水稻在开花期遇到低温也会造成大量空壳的发生。水稻在开花授粉期的最适温度为30~32℃,最低温度为15℃。如果平均气温低于20℃,日最高气温低于23℃,开花就会减少,或虽开花而不授粉,形成空壳。水分对抽穗开花影响也很大,一般空气相对湿度70%~80%对抽穗开花最为适宜,如低于50%,花药就会干枯,花丝不能伸长,甚至穗子也不能抽出来。但湿度过大,花药不能开裂,也会形成空壳。开花期遇到阴雨连绵,空气湿度接近100%,则花丝不伸长,花药不开裂,花粉黏性大,也会出现大量的空壳,甚至还会发生褐变粒等病害。

(张文忠)

首先先要明白什么是水稻冷害, 在黑龙江省冷害分为两种:延迟性冷害 和障碍性冷害。延迟性冷害:在水稻生育期发生低温,延长了水稻发育。障碍性冷害:在水稻颖花分化期到抽穗期受到低温影响,导致水稻不灌浆从而减产。1.耐寒性品种选育:收集耐寒性优良的品系 ,与目标改良的品系杂交(耐寒性属于隐性基因所控制。)2.建立耐冷性试验田:采用中期深水灌溉法(孕穗期开始到完熟),鉴定圃水温18度±度 选穗标准为剑叶叶枕与倒二叶叶枕距离-4~+2cm 。温度计放法:入水口 以及出水口各放温度计两根 池中间各放两枚 。 切记选用田地面积不宜过大。调查:没两小时观察温度计,并记录温度。评价标准:空壳率 :1级 10%以下 2级 10-20% 3级20-30% 筛选 1-2级品系。苗期耐寒:(针对直播品种选育) 利用恒温发芽箱 18度 做发芽试验 并调查发芽情况以及发芽率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问我。

水稻研究所论文

袁隆平杂交水稻论文原始手稿公布

袁隆平杂交水稻论文原始手稿公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珍藏着珍贵的“袁隆平早期综合材料原始手稿”,其中包括第一篇关于杂交水稻论文原始手稿、选育计划等14篇文章,手稿放在一本看似普通的棕黄色牛皮纸文件夹里

134页,共9万多字,时间跨度十余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珍藏着珍贵的“袁隆平早期综合材料原始手稿”,其中包括第一篇关于杂交水稻论文原始手稿、选育计划等14篇文章↓网友:一个个整洁的手写汉字,如今已化作种子播撒大地!缅怀!致敬!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我梦见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帚还长,我和同事坐在稻穗下乘凉”“我梦见穗子沉甸甸的,子粒接近花生米那么大”……这是袁老做过的两个幸福的梦。他的愿望非常朴实:“想培育出高产量品种,为提高粮食产量做一点贡献”。

网友:您的梦想,终究会实现!

2021年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病逝世,享年91岁。消息传出后,举国共哀恸,夹道送英灵。从此,农业科学领域失去了一位真正的巨人。

2021年7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王克剑研究员在Nature Plants杂志发文缅怀和回顾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一生。

袁隆平(照片来自网络)

袁隆平出生在战乱的年代,1930年的北平。在上世纪50年代,面对当时严重的饥荒,青年时代的袁隆平决心立志要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的威胁。上世纪60年代,基于对田间偶然发现了一株大穗、籽粒饱满、性状优良的天然杂交稻的研究,袁隆平对当时流行的“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 种优势”的观点提出质疑,于1966年发表的《水稻雄性不育》一文中首次提出“三系法”(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育种策略,为杂交水稻育种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天然“杂交稻”的发现使袁隆平深信,一定有天然雄性不育水稻,带着这个决心,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开始寻找天然的雄性不育水稻。经过大量的调查,终于在1970年,发现了一株野生的雄性不育水稻,即“野败”。“野败”的发现是杂交水稻发展的里程碑。迄今为止,在世界上培育的所有杂交水稻系列中,“野败”贡献了约95%的雄性不育源。虽然发现“野败”的过程漫长而艰辛,但袁隆平和他的团队一直充满信心。信心来自于明确的研究方向和他们在雄性不育表型方面的专业知识。机缘巧合,遇到“野败”,一眼就被认出。建立不育系和保持系后,1973年,袁隆平等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恢复系,成功培育出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袁先生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 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高产杂交水稻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中国的粮食问题,中国人民不再感到饥饿。难能可贵的'是,袁先生还把“三系法”的成果无偿分享给国内外的同行。目前,杂交水稻技术已在全球40多个国家引进和推广,中国以外的种植面积已达900万公顷。开发出三系配套育种之后,袁先生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不断地寻求突破创新,简化制种流程。于上世纪80年代,袁先生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从“三系法”走向“两系法”,最终实现“一系法”的战略设想。其中,“两系法”省略了保持系的繁殖过程,“一系法”是指利用无融合生殖固定杂 种优势的育种方法,可以大大降低制种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杂 种优势。目前,“两系法”已被成功开发和应用,但“一系法”尚未被完全攻克。虽然袁先生已离我们而去,但科学家们对“一系法”的探索仍将继续。

袁隆平先生一生获得无数荣誉奖项,包括1981年中国首个发明特等奖、2001年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9年“共和国勋章”等,但这都不是他的追求,他曾说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几十年来,袁先生和无数研究人员一直在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终有一日会梦想成真,虽然袁先生已离我们而去,不能亲眼见证,但他的梦想会被越来越多的植物和农业科研人员所承载。

袁隆平先生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为全球粮食安全和扶贫做出了巨大贡献。袁先生最大的贡献是把杂交水稻从理论可行变成了实际生产。如果没有他从0到1的突破,就没有从1到100的进步。袁先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农业科学家之一,是中国和世界人民永远铭记的英雄。他的好奇心、奉献精神、勇气、毅力、勤奋、合作和无私,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财富。

60篇袁隆平先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杂交水稻方面:一、科研成就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二、教学成果袁隆平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为国际上发展杂交水稻的首席顾问。袁隆平30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10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在境内外举办了50余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培训了来自40多个发展中国家约2000名政府官员和农技专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三、主要贡献1、袁隆平在中国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2、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同时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并且突破了制种关。3、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即方法上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程序越来越简单而效率越来越高;杂种优势水平上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优势越来越强,促使杂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阶迈进。扩展资料袁隆平先生的影响力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12月1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市。2009年,北大星光集团、潇湘电影集团、湖南省文联、中视天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电影《袁隆平》,讲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的艰辛历程,讴歌了他献身科学、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高尚品德。

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研究概况在世界各国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下,近几十年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迅速发展。利用组织培养,不仅可以大量生产优良无性系,获得人类需要的多种代谢物质,还可获得单倍体、三倍体、多倍体及非整倍体。通过细胞融合可以打破种属间的界限,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合性,在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和种性的改良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组织培养的植物细胞是在细胞水平上分析研究的理想材料,从植物快繁、花药培养发展到细胞器培养、原生质融合以及DNA重组技术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植物科学的各个领域及农业、林业、工业、医药等多种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生物科学中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1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试验步骤1.1概念植物组织培养是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根尖、茎尖等)、组织(形成层、花药组织等)、细胞(体细胞、生殖细胞等)、胚胎(成熟或未成熟的胚)、原生质体等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培养,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发其产生愈伤组织或潜伏芽或长成完整的植株的技术。1.2原理 植物组织培养的依据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植物的“再生作用”。1902年,德国著名植物学家 G.Haberlandt根据细胞学理论提出了一个观点,“高等植物的器官和组织可以不断分割,直至单个细胞,即植物体细胞,体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具有不断分裂、繁殖并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力”。1943年,美国人White在烟草愈伤组织中偶然发现形成一个芽,证实了G.Haberlandt的论点。 不同植物所需要的生长条件不同,所用的培养基也有所不同。较常用的基础培养基有MT、MS、 SH、N6、White等。在组织培养中,愈伤组织和胚状体能否形成是培育出新植株的关键。通过在基础培养基里添加一定浓度的外源激素,可以诱导出愈伤组织、胚状体、不定芽、根等器官,最终获得再生植株或次生物质。 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材料称为外植体,其主要形式有器官、胚胎、单细胞、原生质体等。根据外植体的不同,所需要的培养基种类、培养条件、外源激素的种类及比例等均不同。植物组织培养中,影响培养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诱导愈伤组织成败的关键在于培养条件,植物激素是诱导愈伤组织和绿苗分化的关键因素。最常用的诱导愈伤组织的生长素是IAA、NAA和2,4一D,所需浓度为O.01~10 mg/L。最常用的细胞分裂素是KT和ABA,使用浓度为O.1~10 mg/L。KT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愈伤组织分化。ABA对植物体细胞胚的发生与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各类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虽有相对专一性,但是植物的各种生理效应是不同种类激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1.3试验步骤1.3.1选择和配制培养基 培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血液”,血液的成分及其供应状况直接关系到培养物的生长与分化,因此了解培养基的成分、特点及其配制至关重要。1.3.2灭茵灭菌是组织培养中的重要工作之一,通常采用物理的或化学的灭菌方法。培养基用常压或高压蒸煮等湿热灭菌、器械采用灼烧灭菌、玻璃器皿及耐热用具采用干热灭菌、不耐热的物质采用过滤灭菌、植物材料表面用消毒剂灭菌、物体表面用药剂喷雾灭菌、接种室等空间采用紫外线或熏蒸灭菌。1.3.3接种将已消毒好的根、茎、叶等离体器官,经切割或剪裁成小段或小块放入培养基,整个接种过程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4培养把培养材料放在有一定光照和温度等条件的培养室里,使之生长、分裂和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或进一步分化成再生植株。1.3.5试管苗驯化移栽 试管苗是在特殊环境条件下生长的幼苗,与自然生长的幼苗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驯化,使之适应自然环境后才能移栽。2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2.1植物快速繁殖和无病毒种苗生产植物快速繁殖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Morel用茎尖培养的方法大量繁殖兰花获得成功,从此揭开了植物快速繁殖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序幕。目前,通过离体培养获得小植株并且具有快速繁殖潜力的植物已有100多科1 000种以上,有的已经发展成为工业化生产的商品。世界上80%~85%的兰花是通过组织培养进行脱毒和快速繁殖的。培养的植物种类也由观赏植物逐渐发展到园艺植物、大田作物、经济植物和药用植物等。在我国,同类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马铃薯无毒种薯和甘蔗种苗已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30余种植物已进行规模化生产或中间试验。利用组织培养进行植物快速繁殖及无病毒种苗生产,不仅能够挽救珍惜濒危物种,而且能够解决植物野生资源缺乏的问题。2.2植物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 将植物花药培养成单倍体植株,再经过染色体加倍,能很快得到纯合的二倍体,这样将大大缩短育种年限。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通过花粉和花药培养已获得了几百种植物的单倍体植株。印度科学家应用这种方法培育的水稻品系,比对照产量提高15%~49%。韩国先后育成了5个优质、抗病、抗倒伏的水稻品种。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培育了40余种由花粉或花药发育成的单倍体植株,其中有10余种为我国首创。玉米获得了100多个纯合的自交系;橡胶获得了二倍体和三倍体植株。仅“九五”期间就育成高产、优质、抗逆、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44个,种植面积超过660万 hm2。2.3植物胚胎培养杂交育种中,杂种胚常常败育,因此将早期生长的胚取出,应用组织培养方法,就有可能培育出杂交植物。已经有100篇以上幼胚培养成为植株的报道。国内外科学家应用植物胚胎培养技术获得了多种远缘杂交的重组体、栽培种和杂交品种。2.4植物愈伤组织或细胞悬浮培养利用植物愈伤组织或细胞悬浮培养可以生产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近年来,这一领域的发展极为迅速,已经研究了400多种植物,从培养细胞中分离到600多种次级代谢产物,其中60多种在含量上超过或等于原植物,20种以上干重超过原植物的1 9,6。例如,从薯芋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生产的diosgenin用于合成甾体药物。最近抗癌药物紫杉醇一红豆杉细胞培养物,可用75t发酵罐培养,已达到商业化生产水平。另外,达到商品化水平的还有紫草、人参、黄连、老鹳草等;长春花、毛地黄、烟草等已实现工业化生产;牙签草、红花等20多种植物正在向商品化过渡。2.5细胞融合与原生质体培养自1960年英国学者Cocking首次利用纤维素酶从番茄幼苗的根分离原生质体获得成功以来,到1990年已有100种以上植物的原生质体能再生植株。我国获得了30余个品种的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其中包括难度较大的重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如大豆、水稻、玉米、小麦、谷子、高梁、棉花等。在木本植物、药用植物、蔬菜和真菌原生质体培养方面的进展也十分迅速。国外已先后获得了种内及种间的体细胞杂种植株。植物原生质体培养还可应用于外源基因转移、无性系变异及突变体筛选等研究,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6植物细胞突变体筛选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最早始于1959年,G. Melchers在金鱼草悬浮细胞培养中获得了温度突变体。1970年,P.S.Carlson,H.Binding和Y.M. Heimer等分别分离出烟草营养缺陷型细胞、矮牵牛抗链霉素细胞系及烟草抗苏氨酸细胞系。迄今为止,已经在不少于15个科45个种的植物细胞培养中筛选出100个以上的植物细胞突变体或变异体。其中包括抗病细胞突变体,如玉米抗小斑病突变体和小麦抗赤霉病、根腐病突变体;抗氨基酸及其类似物细胞突变体,如甘蓝型油菜抗HYP突变体[263;抗逆境胁迫细胞突变体,如水稻耐盐突变体和小麦抗盐突变体;抗除草剂细胞突变体及营养缺陷型细胞突变体,如玉米抗除草剂变异体;株高突变体的筛选,如水稻矮秆变异体。2.7植物体细胞胚胎和人工种子1958年,Reinert在胡萝卜的组织培养中最先发现了体细胞胚胎(胚状体)。据不完全统计,能大量产生胚状体的植物有43科92属100多种。一些重要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珍珠谷等,也能通过离体培养产生胚状体。这些胚状体用褐藻酸钠等包埋,再加上人工种皮,就形成了人工种子。人工种子的优点是:繁殖快速,成苗率极高;不受气候影响,四季皆可工厂化生产。上世纪80年代初,美、日、法等国家相继开展了人工种子的研究,我国也于“七五”期间开展了此项研究,并于1987年列入了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8 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与种质库建立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发现和证实,为植物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采用液氮超低温保存技术,能保持很高的存活率,并且能再生出新植株和保持原来的遗传特性。如建立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种质库,不仅可以防止种质的遗传变异和退化,而且可以长期保存无病毒的原种。2.9 植物组织培养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我国第一个T—DNA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和研究为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和材料基础,为确保我国拥有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资源做出了积极贡献。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农业部水稻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和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合作,通过建立大规模、高效的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体系,将玉米转座子Ac—Ds等外源基因导入水稻未成熟胚和种子诱导的愈伤组织,获得了1.2万个独立的T—DNA插入株系,并构建了水稻突变体的数据库。 3 展望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与应用是20世纪科技进步的重大成果之一,为研究植物生长发育、抗性生理、激素及器官发生与胚胎发生等提供了许多良好的实验材料和有效途径。植物组织培养方法不断提高的同时,也相应拓宽了其应用范围。由于组织培养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容易掌握花芽分化和开花成因;通过胚胎培养,能够得到杂种或自交种;通过分离单倍体细胞,能培育纯合的二倍体优良品系;提高育种多样性的同时缩短了育种时间;通过突变体筛选,提高植物的品质,增强抗逆境胁迫能力,扩大植物的生长范围;将体细胞冷藏在低温下,建立基因库,达到保存物种的目的;获得药用价值高和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次生产物,加快药物生产的时间并且减少了单纯依靠天然植物的被动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渗透到科研、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必将日臻完善。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3)

杂交水稻研究论文集

起袁隆平,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赫赫有名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确实,作为在世界上倍受尊重的“杂交水稻之父”,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作为农民兄弟眼中的“米菩萨”,作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可谓是大功至伟.但是,当记者问他怎么看待网民尊称他为“人民科学家”时,这位77岁的世界科学大师却谦虚地说:“‘人民科学家’谈不上,我只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如果要说什么家,我觉得农学家最合适.”接受记者采访时,袁隆平坚信,一定能让自己的“禾下乘凉梦”梦想成真——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摄影 新华网记者 朱继东) 4月29日,袁隆平在华盛顿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院士,这只是他获得的大大小小无数荣誉中的一个.因为改变世界粮食格局的一个发明——杂交水稻,他已经获得过国家特等发明奖、美国“世界粮食奖”等数十多项国际、国内大奖.但这些奖励对袁隆平来说“都差不多,没有高下之分”,他更关心和一直在努力的就是早日让自己的“禾下乘凉梦”梦想成真——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袁隆平在实验田观察水稻长势(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赵众志 摄爱提问、好自由的城市学生立志学农扎根农业 5月10日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袁隆平说:“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因此,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不仅要知识多,而且要人品好,不仅要出科技成果,而且要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只有这样,才配当一个科研工作者,也才能当好一个科研工作者.”这其实是他多年的人生感悟,从一位普通的城市学生到世界农学泰斗,他一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1930年9月,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在兄弟五个中排行老二,小名二毛.1942年初秋,他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并且保持至今,受益终生. 1943年,袁隆平转学到博学中学.期间吃的是杂粮饭,点的是桐油灯,一两个星期才能打一次“牙祭”.但学习还是紧张而有规律的,早上6点钟起床,10分钟后就得洗漱完毕在操场集合做操,这养成了他干事利索、遵守时间的作风. 1947年,湖北省举行游泳比赛,袁隆平由于个头小,没有被选中.在参赛那天,不服气的他坐在参赛同学的自行车后面进入了赛场,体育老师发现他热情很高才勉强答应让他去试一试.结果,他出人意料的获得了汉口赛区男子100米和400米自由泳第一名.而其他同学无一入选.不久,他又在湖北省里的比赛中又夺得了男子自由泳的两块银牌.从此,他酷爱上了游泳直到今天,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塑就了他百折不挠、勇于搏击的个性. 上小学时,一次参观园艺场时,他对生气勃勃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华秋实的变化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尽管父亲袁兴烈希望他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19岁的袁隆平仍无返顾地报考并考取了四川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大学期间,袁隆平主修专业是遗传育种学.这一选择决定了袁隆平的人生轨迹,不仅使他的人生丰富而具有传奇色彩,中国一位蜚声世界的科学大师也从此起步. 但袁隆平对自己的学生生涯却有着另一种理解.5月10日,袁隆平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风趣而谦逊地说:“我的大学同学说我的爱好应该是‘自由’,特长是‘散漫’.现在听了这么多的赞扬话,我的压力不小啊!”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湖南湘西雪峰山麓的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最初他研究红薯、西红柿的育种栽培.就是在这里,袁隆平看到有人饿死在路边,意识到只有水稻才是农民的救命粮. 为了让人民不再挨饿挑战权威 发现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在研究杂交水稻的实践中,袁隆平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敢想敢做敢坚持,相信自己能够依靠科技的力量和自己的本事自主创新,终于获得巨大成功.(资料图片) 1960年,天灾人祸带来了全国性的大饥荒,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也同样面临着饥饿的威胁.一天中午,走出校门,他远远地看到马路边围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边横躺着两具骨瘦如柴的尸体,围观的人都脸上堆满了忧伤.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感到了“饿殍”两个字的刺痛.他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民以食为天”,他觉得自己应该也必须做点什么. 当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无性杂交可以改良品种,创造新品种”的传统论断垄断着科学界.袁隆平继续做了许多试验,依然没有任何头绪.他开始怀疑“无性杂交”的一贯正确性,决定改变方向,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研究水稻杂交.而在当时,作为自花授粉的水稻被认为根本没有杂交优势.“别人都讲我是‘鬼五十七’(长沙方言,意为不务正业),我也不理.”从此,他义无反顾地选定了杂交水稻这道科研课题. 1960年7月,盛夏的一天,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中,袁隆平像往常一样下课后挽起裤腿到稻田查看.突然,他发现了一株植株高大、颗粒饱满的水稻“鹤立鸡群”.他如获至宝,马上用布条加以标记,反复观察,并采集花药进行镜检. 第二年,他把收获的种子种下去,结果长出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当时我非常失望地坐在田埂上……突然灵感来了,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这一定是个天然杂交种!” 袁隆平马上想到,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就能得到有杂交优势的种子了!但单凭人力不可能大量生产这样的种子,如果专门培育一种雄花退化的水稻,将其和其他的品种混种在一起,用竹竿一赶花粉就落在雌花上了,就能大量生产杂交稻种了! 想到这里,袁隆平欣喜若狂,也更加充满信心.接下来几年的夏天,水稻扬花吐穗的时候,他都拿着放大镜,顶着烈日在田间苦苦寻觅.1964年7月5日,他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的洞庭早籼稻田中找到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 1965年7月,又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品种中,逐穗检查14000多个稻穗,连同上年发现的不育株,共计找到6株.经过连续两年春播与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这是他关于杂交水稻的第一篇论文,直击禁区. 今天回想起那一切,袁隆平深有感触地说:“在研究杂交水稻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要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热讽,害怕标新立异.如果老是迷信这个迷信那个,害怕这个害怕那个,那永远也创不了新,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科技创新既需要仁者的胸怀、智者的头脑,更需要勇者的胆识、志者的坚韧.我们就是要敢想敢做敢坚持,相信自己能够依靠科技的力量和自己的本事自主创新,做科技创新的领跑人,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杂交水稻是Henry Beachell发明的。三系育种完善杂交育种技术是新城长友发明的。野败植株的发现者是冯克珊和李必湖。第一个培育出不育系和保持系以及第一个成功的三系组合的是颜龙安,第一个恢复系是张先程。二系法是石明松发明的。中国种植面积最大杂交水稻的品种是谢华安培育的。

袁隆平年龄:89岁袁隆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82高龄了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今北京),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

关于研究水稻的论文

水稻栽培技术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论文

摘要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对于其栽培是关乎粮食丰产的重要因素。水稻栽培技术的好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比较大,如果水稻的栽培技术比较差,那么稻米的品质也将严重下降。文章对水稻的栽培技术措施进行研究,针对栽培技术措施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希望通过提升水稻稻米品质来优化人们生活质量。

关键词 :水稻栽培;技术措施;稻米品质;影响

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对于生活主食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水稻稻米质量对人们的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稻米品质的提升有赖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要想将稻米品质有效提升,首先需要建立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体系,采用集成栽培技术,从根源上提升水稻稻米质量。

1在水稻栽培中影响稻米品质的因素

肥料

稻米的品质表现是水稻基因与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稻米的品质表现除了与自身基因的特性有关,还与其它外在技术息息相关,这些外在技术就是人为的水稻栽培技术。在水稻栽培环节中,水稻本身的整精米率与蛋白质都容易受到外在技术施工的影响。例如,以氮肥为例进行分析,经过研究发现,随着施工中的施氮量增加,使得水稻中二者含量也增加,而垩白粒率以及垩白度在不同水稻品种中的表现不一,且稻米中的直链淀粉含量对氮素的含量反应不敏感。稻米中的氨基酸与蛋白质含量,都随着氮肥的增加而增加[1]。

栽插密度

水稻的不同栽植密度对稻米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在实际栽植环节中,栽植密度比较小,水稻产量将会降低,反之,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在单位面积内进行大密度的栽植,也不会产生较好的效果。在插秧过密的情况下,水稻的株行距比较小,整精米率下降,进而使得稻米的品质大幅下降[2]。

病虫害

病虫害对于稻米的质量危害较大,水稻的病虫害防治是关乎水稻的生长以及水稻稻米品质的另一关键所在,水稻在不同的生长时期中,容易被不同的病虫害所破坏。在北方水稻栽植中,影响水稻生长主要病虫害分别为: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以及二化螟虫,将这些病虫害简称为“三病一虫”。

灌溉方式与灌溉水质

灌溉方式的不同以及灌溉水质的好坏也决定着稻米的品质。首先,水质污浊,稻米的生长质量将会较差,并且营养成分较低。在实际的水稻灌溉中,不同的灌溉方式针对不同时期的水稻,如果灌溉方式选择不恰当将会对稻米的品质产生严重影响。

2提升稻米品质的技术措施

合理施肥

水稻品质的提升需要从水稻的施肥上进行分析,其中农家有机肥能够提供水稻生长期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经过施肥环节中的肥料分解与发酵,将有机物中的`营养物质有效吸收。合理的肥料选择以及有规律的施肥时间,是提升稻米品质的关键所在。在对水稻施肥的环节中,能够促进水稻生长主要肥料元素有:氮、磷、钾、硅。但是这些元素对水稻稻米质量产生的影响各有不同。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氮肥中的N,合理的氮肥施加,一方面能够对稻米外观的品质进行改善,另一方面还能够增加稻米的营养成分,提升其内在品质。不同含量的氮肥对稻米质量的影响不尽相同,例如,氮肥一次性施肥,虽然能够提升直链淀粉含量,但却降低蛋白质含量;分期施氮肥,不仅能够提升稻米中蛋白质含量,还能够有效降低垩白度[3]。

合理稀植

在进行起秧之前需要将苗床透水,并保证秧苗多带泥土,并且少断根,并坚持随起随运随插秧的原则。对水稻进行合理稀植,主要可以实现的方式有浅插、宽行、窄株等方式。在秧苗良好情况下,或者在插秧时间比较早的前提下,采取合理稀植,可以提高稻米的整精米率,从而提升稻米品质,但是当秧苗的生长素质比较差以及插秧比较晚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密植。

三病一虫防治

对于三病一虫的防治是提升稻米质量的关键,在实际的栽植环节中,首先需要选取抗病虫害比较强的品种,在先进的农耕技术以及化学药剂防治下,科学选择农药,做好病虫测报,选择最佳防治时期,减少用药次数与用药量,从而提升稻米品质。其次,选择良好的栽植环境,尽量保证环境是一种无污染环境,从插秧、秧苗培育的各个环节中,避免病虫害的出现,同时该环节也是降低水稻病虫害的重要农业技术措施之一。水稻的根系生长环节中,也可以观察出水稻是否具有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观察水稻的根系生长健壮程度,如果水稻的根系比较发达,那么其将具有较强的病虫害抵御能力,该特征是以水稻选种方式,提升水稻生长质量的重要依据[4]。

采用科学的灌溉方式与无污染的灌溉水源

水稻的灌溉是促进水稻生长,提升稻米质量的重要环节,水稻灌溉主要从水质以及灌溉技术方面来分析。在清澈、无污染水源灌溉条件下的稻米粒质饱满,品质甚佳。可见灌溉水质的选择对水稻的质量影响较大。其次灌溉技术的好坏也与水稻的质量有着密切关系。水稻灌溉技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水稻生长前期,建立根系生长浅水层,该层能够有效实现分蘖,并且促进水稻根系发育。第二,中期湿润,形成“满水增氧”来改善水稻的根部生长环境。优质的稻米生产用水量约600~700m3,并且在水稻收获的前半个月停水,如果水分过多,则会对稻米品质产生严重影响,甚至会降低加工品质。

参考文献

[1]王秋菊.黑龙江地区土壤肥力和积温对水稻产量、品质影响研究.沈阳农业大学,2012

[2]付景.超级稻产量形成生理与栽培调控的研究.扬州大学,2012

[3]李静.生态条件和栽培密度对水稻群体特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四川农业大学,2013

[4]薛亚光.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栽培技术及其生理基础的研究.扬州大学,2013

无论从种植面积还是产量上来讲,水稻都是我国的第1大粮食作物。下面是我整理的水稻栽培技术论文范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摘 要: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产量与我国粮食安全有紧密联系。提高水稻产量,特别是单产,对于稳定粮食总量有直接作用。水稻栽培技术与产量、品质关系甚密,本文培肥地力,浸种、催芽,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7个方面,综合论述了水稻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旨在为提高我国水稻的产量、品质提高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无论从种植面积还是产量上来讲,水稻都是我国的第1大粮食作物。我国有大约2/3的人口是以稻米作为主食。在我国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是我国水稻主产区,水稻种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了和。然而,近年来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南方沿海城市和一些大城市城郊的稻田被占用,导致水稻总产量减少。

1 新世纪水稻栽培发展的目标

进入21世纪,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已经由单一的追求高产,发展成为追求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这一综合目标。面对新目标,水稻栽培种植技术必须要有新发展[1]。控制人口、节约用地,只能暂时缓解稻米现阶段的供需矛盾,要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安全还得不断提高稻米的单产。提高稻米单位面积的产量、增加稻米总产量才是解决我国稻米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探求水稻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势必成为我国水稻栽培发展的重要方向。笔者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就水稻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论证。

2 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培肥地力

土壤地力是决定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高地力的稻田通常能获得高产。培肥地力的主流方法是通过采用稻麦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通常的做法是在秋冬季用秸秆还田、春季施用有机肥、插秧前施用化肥的三段连续培肥法[2]。

对于育秧的秧田通常需要施用厩肥、饼肥、绿肥和人粪尿等作为底肥。值得注意的是,有机肥必须要经过充分腐熟后无害化后方可施用,否则会对秧田带来较大的危害。为了加快秧苗的早期生长,施用适量的硫酸铵、尿素和磷胺、过磷酸钙等肥料,是十分有效的措施。

科学浸种、催芽

通常,在浸种催芽前需要将种子置于太阳下晒1~2d。为了能去掉瘪种、黑粉病的种子,应将晾晒后的种子置于盐水中。然后,用稀释1000倍的50%多菌灵浸种1~2d对种子进行消毒、杀菌。在催芽前10d左右应将种子捞起、晾干,避免消毒液对种子正常发芽造成影响。

水稻种子适宜的发芽温度在27~38℃。值得注意的是,早稻催芽通常在气温很低的春季,因此采用必要的保温措施是非常重要的。种子破胸阶段的温度以不超过35℃为宜,催芽温度控制在25~28℃较好。在催芽的过程中,应掌握好“高温破胸、适温催根”的准则。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合理调节播期,将水稻灌浆期调节和光、温、水、肥等条件吻合,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3]。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对于增加水稻产量是十分必要的。通常水稻种植的株行距控制在13cm×26cm,每穴3~5基本苗,每667m2的基本苗以6万~8万株为宜。此外,插秧的深浅应基本一致,栽插深度以2~较为合适,应做到穴正而行直、不丢穴、不漂秧[4]。

科学施肥

科学施肥应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减少因施肥过多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避免因施肥不足导致减产的情况。调整肥料的结构和施用量,应遵循稳定前期用肥量,适当控减后期用肥量的总则。穗肥应以抽穗开花期追肥为主,施肥一定要准施、不可迟施,以防止出现贪青晚熟的不良现象[5]。通常来讲,优质稻品种的双季稻施肥量每667m2每季施用纯氮量应在10kg左右。基肥和追肥比例控制在为5:5或6:4,基肥的肥料种类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除了保证充足的氮素供应外,还需要配合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配合施用一定数量的磷钾肥,特别是钾肥对于提高稻米品质作用甚佳。

合理灌溉

灌溉对稻米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合理灌溉是保证稻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管水应遵循“薄水插秧、大水活苗、浅水分蘖、够苗晾田”的总原则。如果稻田水分不足,对稻草的千粒重有显著影响,从而造成减产的局面。此外,稻田水分不足还能降低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从而严重影响稻米品质[8]。

病虫害防治

为了确保大米的优质无公害化,在病虫防治上应特别注意农药带来的污染。首先,应做好病虫害的及时观察,做到“有病及早治”。防治手段应以生物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应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并严格控制农药的施用量。如9月中旬防治稻飞虱、卷叶螟等,应避免使用有机磷类的高毒高残留类农药,并且应保证最后一次用药时间距离收获期至少要大于35d[6]。

适时收获

收获时间对稻米的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收获过早,籽粒充实不足、产量下降;收获过迟,稻米的透明度下降、垩白增加,稻米品质下降。收获期的确定有的以稻谷含水量来定,有的以穗后天数来定。对于浙江省的实际情况,以稻谷含水量在22%~25%时收获为宜,早稻以齐穗后25~30d,中稻为30~35d,晚稻为45d左右收获的产量和品质较好。

3 发展展望

科学的栽培技术,是获得高产、优质稻米的必要保证。在2013年的工作中,应继续加强栽培技术的更新;应注重对现有的栽培技术进行推广,而不是仅仅的停留在文章中、技术规程文件上。研究新的栽培技术和推广,对于保证粮食安全同等重要。

参考文献

[1] 凌启鸿,张洪程,丁艳锋,等.水稻高产技术的新发展—精确定量栽培[J].中国稻米,2005(1):3-7.

[2] 陈晓燕,陈利,段坤.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5):117-117.

[3] 雷武逵.优质稻保优增效高产综合栽培技术[J].西南农业学报,2008,21(4):942-945.

[4] 张宏.江淮中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3):271-272.

[5] 周日明.浅析施肥对水稻优质栽培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02(1):68-70.

[6] 张栩,薛应征,王书玉,等.河南省沿黄水稻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4(9):15-16.

作者简介:祝平(1977-),男,浙江海宁人,助理农艺师。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水稻栽培技术论文范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