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初期是个体心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并且趋于成熟的时期,也是可塑性还比较大的时期。加强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对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探析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摘 要:同一性问题是青少年人格发展的核心。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下,我国的青少年普遍存在着自我同一性混乱的现象和问题。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为我们理解和研究青少年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本文试图以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心理学思想为理论基础,阐述该理论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关系以及对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启示。
关键词: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284-02
在作为自我同一性理论之父,埃里克森的理论来源于精神分析,他将社会文化与个体的教养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而且这种发展贯穿于人的毕生。在他将人生发展分成的八个阶段中,青少年期(12-18岁)是埃里克森关注的重点,这一阶段个体主要是获得同一性。该理论对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发展,以及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做出了明确而清晰的阐释,为我们研究青少年问题打开了一扇明朗的窗户。
一、自我同一性理论涵义
自我同一性又称自我认同感,是指个体对过去、现在、将来“自己是谁”以及“自己将会怎样”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具有主观同一性的人会体验到自己是不同于其他人的,过去、现在、将来的自我都是自己认同的自我。青少年常常会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思考。
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
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青少年不能很好的完成自我同一性,就会产生同一性危机,就会阻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危机主要有以下表现:
第一、同一性强闭。青少年由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成熟,对自己将来生活理想的设计缺乏足够的客观性和信心,因此便过早的接纳了来自长辈和社会赋予自己的种种社会角色。这是一个包含消极内容的双向选择过程,选择的最终结果是弱化了家长和社会的指导作用,也使处于这种状态下的青少年始终生活在缺乏自信的环境里,无法走向自主成才和积极进取的道路。
第二、合法延缓期。由于青少年处于心理断乳期,在对自身以及社会的要求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既有积极应对和主动寻求解决的愿望,又有自身能力和经验不足的矛盾冲突。合法延缓期便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产生。青少年可以利用这一时期努力增强自身的能力,明确未来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从而经过不断的探索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
第三、同一性扩散。自我同一性扩散是指个体无法或不能把握和控制自己,而是把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建立在他人的看法基础上,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丧失了基本的批判精神。这样使青少年不仅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甚至会导致否定自我,其结果是加剧了青少年心理冲突的强度。
造成自我同一性危机的根源是复杂的,主要来说有两个方面:
第一、主观内在原因。由于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对事物的认知和接受态度不稳定,于是便形成了“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理想我”是青少年在身心日趋成熟的基础上对未来生活、职业理想等的设计。“现实我”是青少年客观公正的理解现实的我的一切状态。如果青少年“理想我”的设计脱离了“现实我”的状态,就会破坏自我认同感的生成。
第二、客观外在原因。(1)家庭教养。青少年同父母的关系对同一性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青少年无法认同和尊重父母并从中汲取某种优良品质,那么建立自我同一性是很困难的。处于同一性混乱的青少年更容易感受到父母的忽略和拒绝,也更容易与父母疏远。对于同一性提前结束的青少年,则处于另一个极端,他们和父母的关系常常相当密切,甚至害怕被抛弃,这些青少年不会想要形成独立的同一性。(2)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同样具有重大影响,埃里克森也肯定了这一点。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可以理解为社会病态的反应,孩子的社会就是成人社会的一面镜子。如果社会不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出现成人社会口中的“垮掉的一代”,那么社会对青少年的诸多疑问、指责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引导青少年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建构健康的的心理素质。自我概念指的是个体对自我的能力、外貌、人际关系、社会地位等的认识看法、态度与评价的综合。埃里克森认为人在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如果不能接受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过大的差异,就会面临着同一性危机。教育者们应该加强对青少年自我认知的教育,使他们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建构健康的心理素质,促使青少年向着一个协调、充实、完整、积极的自我的方向发展。提高青少年心理免疫力,使个体在坚强和独立中走向成熟。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从认同到同一要经历一个“形成”的经历,必须要靠个体自己从认同经验中选择、补充、排列、组合,然后再重组之后做自我选择。青少年们在追寻自我肯定的过程中注定要经过不断的挫折和失败。而我国的青少年们在对抗挫折与磨难方面存在缺陷。父母对他们的过分保护与关爱,使他们过多地依附于他人,缺少应对困难的心理准备。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免疫力的训练,使个体在坚强和独立中走向成熟。
指引青少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青少年在群体认同中获得尊重。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是指自我整合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坚定的内在的同一性。它的形成有助于个体从那些与他们有密切关系的社会集体中获得集体同一感的支持。青少年特别重视自己与集体的关系,希望在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希望被喜欢和接纳,这会使他们体验到强烈的归属感,形成爱和尊重的品质。
艾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成人社会不能过高地要求他们,不能以成人的理想和标准去逼迫他们,给青少年一个过程,一个发展的空间,帮助他们形成自我认同感,更多地表现真实自我,促使青少年向着一个协调、充实、积极的自我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丽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 石 杨,刘 妤.从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探析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6).
[3] 彭永东.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达成的途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
[4] 周宗奎.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论文
青少年初期是个体心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并且趋于成熟的时期,也是可塑性还比较大的时期。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探》
作者简介:莫肖杰(),男(壮族),广西贵港市覃塘区山北乡民族初级中学教师,主要从事数学和德育教学。从教二十年,多次荣获覃塘区优秀教师奖、教育教学成果奖、素质教育管理奖。
【摘要】青少年初期是个体心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并且趋于成熟的时期,也是可塑性还比较大的时期。加强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对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需要在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心理素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发挥学校家庭的协同作用,优化其心理成长环境;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辅导机制。
【关键词】青少年初期;中学生;心理教育
未成年人这一概念从法律角度上定义是以年龄为划分标准的,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的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心理学一般将未成年人心理发展阶段分为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初期——十七八岁。
小康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具体的目标,而未成年人是我国公民不可学少的一部分——我国现有未成年人约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未成年期是个体生理、心理的各项指标活跃发展并成熟的时期,因此,是个体心理素质培养的关键期,也是最佳时期。心理健康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全的未成年人才能真正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同时,未成年人健康的成长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现本文着重对青少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中国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针对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的现状,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相关工作,以适应新形势和新情况。
1 中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学教育是中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培养实用型、技术型应用人才,促进国家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得到很好解决,它将影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正在被社会、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教育的新理念。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学生是心理问题和疾患的高发人群,中学生正值青少年初期,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心理尚未成熟,情绪波动较大,面对生活环境、人生理想、现实等种种问题,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面对各种观念的冲突,利益的选择,许多人因苦无良策或处理不当,而陷入痛苦、焦虑、失望和困惑之中,有的甚至表现出激烈或异常的行为。而一个人的心理是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的。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教育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由专职的教育者施加给学生并制约着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方向。从国外的调查来看,十多岁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卫生的情况令人担忧。这些学生的心理障碍包括情绪障碍、不良习惯、不良性格等问题。在中国,这种学生基本上得不到学校心理专家的帮助,绝大部分人还得忍受着教师、家长的误解和责备,无法和他人交流个人问题,更有甚者休学在家。作为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尽快地掌握心理学的原理和技术,使每个学生都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
2 新时期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心理素质影响因素分析
从中国目前九年义务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思想品德的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学习,抓得还是比较系统、比较有成效的,相比之下,心理教育还未得到应有重视。重视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是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中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主要看他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点是否与同龄人身心特点保持一致,对所处的环境是否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一般来说,中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青少年期,向青年初期过渡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初中高年级学生,有人称之为“狂飙期”或“极不稳定期”。在心理发展上自然也体现出这一时期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普遍的不稳定和频繁的冲突。具体表现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自我意识的不稳定和不成熟。处于青春期尚未完成的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十分引人注意。表现为从开始比较单纯地接受他人的评价转向能够自觉进行自我评价。其次,心理活动出现丰富性和不稳定性以及冲动性,有时可能表现为对人十分关心和同情,但同时可能毫无理由地欺侮弱小同学,或对自己看不顺眼的人发泄不满;有时对人积极、热情,有时又羞于表现对别人的好感。这种表现与过分冲动和不能自制密切相关。最后是成熟和性意识的萌动,希望体验纯洁的爱情。性的成熟对于青春期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生理本身的变化,更在于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心理变化和发展。这一时期的性成熟直接导致性意识萌动产生对异性的倾慕,对异性的迷恋、需求,需积极疏导。
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分析:《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要增强中学生素质,就必须根据他们的实际,分析影响他们心理素质的因素。
来自学校的因素。(1)环境、角色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不少学生带着新鲜感进人初中学校,但在入校后却发现现实的环境与条件并不完全像他们想象中的完美,于是萌生一种剧烈的失落感、挫折感,从而滋生了孤独与紧张情绪。(2)教育过程的影响。长期以来,一些学校片面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一些学生盲目追求高分数,忽视社会实践的锻炼,缺乏参与各种有益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和不健康校园文化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3)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从学生主观方面看,引起心理问题的症结重要的还是认知方面的原因,如有的只看到自身的长处,自以为是、目空一切;有的却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心灰意冷、信心不足等等。
来自社会的因素。由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激烈碰撞,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在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必然会给学生理想信仰、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等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社会不良文化辐射到校园,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堕落和腐败现象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会摧残学生的心灵,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网络是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的产物,它的出现减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加速了信息间的传递。网络的不断丰富和网吧人气的不断攀升,使网吧由原始的一个学习休闲场所转变成了娱乐休闲中心。社会人员越来越复杂,使得网吧的环境越发的恶劣。而爱玩是青少年的一大天性,所以也就对此抱有着浓烈的兴趣,在兴趣的推引下使得他们对游戏变得着迷,也就形成了瘾。使得资质还未成熟的他们被网络中的五颜六色的虚拟世界所迷惑,深陷其中。
来自家庭的因素。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产生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一是有的对子女前途甚为关切,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很高,但对子女的实际能力、兴趣需要及心理状态缺乏理解与沟通,常常用命令、指责的态度强迫孩子去学习,在这种无可奈何的境况下导致学生产生要么“屈从”,要么“反感”的不良心理反应。二是有的过分的满足孩子需要,唯恐孩子受到什么挫折,对孩子过去过于溺爱,过于呵护,即使学生在校犯了错误或有不良行为,也责怪老师教育不当,这种行为助长了学生产生依赖、孤僻等不良心理素质。三是有的父母对子女“恨铁不成钢”,因而丧失信心,放任自流,从而导致学生骄横跋扈,唯我独尊的任性个性。
3 提高中学生心理教育水平的对策建议
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强化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各种心理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促进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发挥学校家庭的协同作用,优化心理成长环境;建立心理健康辅导机制,提高其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特别是班主任的作用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班主任工作无时不刻地在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和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所以教师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摸索探讨,逐步了解并掌握学生心理,提高和完善解决学生心理的手段和方法。辅导员、班主任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机,特别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道德动机,把培养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辅导员、班主任还要积极主动地协调和理顺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做到宽容有度、严于律己。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使学生明确生活目的,端正生活态度,排除情绪困扰,克服意志缺陷,培养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纠正认知偏差,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
发挥学校家庭的协同作用,优化心理成长环境:首先要净化校园环境,倡导校园文明风气,提倡健康娱乐生活。学校应该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艺术、娱乐活动,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加强校报、校刊、校广播电视、板报等建设,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学生的侵蚀和影响。其次要改变办学理念,改善办学条件,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心理完善和健康成长。要树立育人的观念,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走出过去重智轻德,重文化素质轻心理素质的误区。最后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家庭,发挥家庭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提高家长在培养孩子心理素质方面的紧迫感和责任心。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素质观念,规范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行为,形成和睦的家庭氛围,在强化挫折教育的同时,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成长环境。
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辅导机制: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辅导机制,一旦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或者心理危机事件,学生能够找到合适的渠道,而不是采取一些有害的消极处理方式。为此,应该在学校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辅导机制: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及时甄别、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采取主动跟踪服务的方式,把学生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学校要建立并完善心理咨询制度,开设心理热线和心理咨询信箱等,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一个倾吐的场所和机会,使他们的心理困惑和压力通过适当的途径与手段宣泄出来,避免他们因心理失衡作出于己无利、于社会有害的行为。
青少年正处在心理、生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都发生迅速变化的时期,面临着求学、求职等重大人生课题,心理的紧张度和心理困扰很大,再加上由社会变革的加速带来的压力增强、竞争加剧、社会刺激多样化,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困惑进一步增加而且复杂化。然而,也正因为青少年处在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所遇到的很多心理困惑通常只是暂时性的。因此,对青少年面临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进行释难解惑,提供调适方法,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防止产生偏差心理;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可以及时发现他们心理上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们疏导错误认识,矫正不良行为,排解消极情绪,从而避免和减少对他们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种因素,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个性,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样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探析》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从社会需求来看,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将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使得以增强人的心理素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心理教育有可能受到社会各界的更大关注和欢迎。学校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美。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
在对全国近3000名大、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的学生“做事情容易紧张”,的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的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这些数字都反映出我国教育工作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欠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切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正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家庭教育不当,造成心理隐患。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所学校。家庭的良好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家庭教育的不当则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隐患。自90年代以来,大批的独生子女来到校园,他们由于受到家庭的不同影响,有的学生懒散,有的好胜争强,有的孤独封闭,有的多愁善感,表现出一些不良的品性和心理缺陷。大部分学生没有受过挫折,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较差,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就容易产生心理负担,形成心理障碍,导致心理疾病。还有就是单亲家庭的影响、考试分数和盲目攀比等都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隐患。
2.学校处理不当,造成心理失调。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学校或教师在教育思想、方法上的不当或失误也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如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的不屑,同学的鄙视等,就会形成心理压抑,从而破罐子破摔、无心向学、精神不振。有的还因不善交往,造成心理失调,诱发心理疾病。
3.社会负面影响,造成心理障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们的生活无忧无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溺爱、迁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企盼和呵护;现实社会的万紫千红、五彩斑斓以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物欲诱惑、不健康的思想、情感、行为,都严重地侵害着学生的纯洁心灵。特别在当前,各种社会传媒,信息化作用等负面的影响,都会加重学生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造成心理障碍。
二、强化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
1.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会心理调节的方法。班华曾指出:“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趋势,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可见,认真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当前培育人的一个重要任务。为此,学校应该认真上好每周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选配有较丰富的心理学知识、热爱学生、热爱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任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心理自护方法。
2.优化课堂教学,重视心理品质的培养。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全面育人的主要阵地。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可使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否则就会阻碍认知活动的开展,降低学习效果。所以,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积极创设轻松、民主、愉快的氛围,诱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对学习有愉快和轻松感。学生就会在轻松、活跃、融洽的民主氛围中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长大后便会逐渐成为具有大胆探索精神,个性丰富的人。
3.开展学科活动,促进心理品质的发展。开展活动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科活动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起到积极、帮助的作用。阿莫纳什维里曾说过:“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经验,是个性形成的肥沃土壤。”因此,根据学生好动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是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爱国志士和伟大人物的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事迹,如《黄继光》《詹天右》《我的战友邱少云》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意志训练、耐挫折教育的极好教材。
青春期 教育 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青春期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人体生理知识、青春期性健康、个人卫生习惯、合理营养、疾病预防、保护环境、体育活动、增强安全意识,预防伤害、掌握健康的生活技能,促进心理健康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青春期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逆反心理的表现是各种各样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且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青春期;逆反心理;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作者单位:266214即墨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
1 逆反心理的概念、表现形式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他人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其主要表现有:
不接受教导 情绪上的敌对意识,行为易产生偏激,往往与老师家长所要求的背道而驰,从而满足自身所谓的“独立意识”以及“自理能力”。这是逆反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
情感冷漠 自我封闭,不与任何人交往,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容易产生自卑感、孤僻感,对性格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影响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这是逆反心理的内在表现形式。
易走极端 他们感觉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渴望所谓的理想世界,离家出走,乃至轻生念头,不计后果来彻底的“放松自己”。这是最极端的表现形式,很容易产生严重后果,而且往往难以挽回。
2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是一种暂时的心理现象。影响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因素有:
青春期心理因素。
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有了很大变化。自尊心逐渐增强,使得他们当自己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时,他们就会产生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家长老师阻碍了他们的自由,轻视自己,从而产生了反抗心理。于是,他们要求扩大自己的权利,并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尊严,要求一定程度上与成人平等,并且竭力使成人承认这一点。
其次,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独立意识逐渐增强。青少年在谋求获得独立的过程中,当成人限制他们的独立性并把他们当作“小孩”而加以监护、指导,不重视他们的兴趣、态度和意见时,他们就抱怨,并且提出抗议。随着交际范围的不断扩大,喜欢自作主张,“谋求独立”意识成为重要的心理倾向,
家庭教育 因素
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青少年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一半以上,父母 对子 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于严格,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容忍的程度,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家长提出的要求超出了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家长常常摆出封建家长的威风,不给孩子任何自主的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少年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情绪。
更有甚者,采取“大棒政策”,当子女不按自己要求做,或者达不到自己的满意程度时,就会使用暴力,体罚青少年。这种“大棒政策”,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的成长,使青少年行为偏激,有时可导致不可估量的后果。
学校教育因素。
首先,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不公正。每个老师都喜欢听话的学生,但正是由于老师的这种看似正确的“偏见”,造成所谓的“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产生憎恶情绪,上课故意捣乱,与老师作对等。老师的不公正待遇使青少年产生逆反情绪,并且对青少年以后的成长造成不良后果。
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其心理。对青少年来说,班集体就是一个微型社会,他们在相互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班级社会学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是谋求在同龄人群体中使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个性的对立与社会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3 逆反心理的解决对策
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都是善意的,看到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对出于你的关心。而老师、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我们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要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突显自己的个性并非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抗来实现的。
青少年要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如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展现自我价值,这样,逆反心理也就克服了。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赖时,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尤其对那些遇到挫折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的学生,则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和关怀。教师应学会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尽量缩小“代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做到同学生心理相容。
教育者应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充分发挥他们的 想象力 、创造力。孩子在做的过程中,即使一时犯了什么错,也不要横加指责。教育者应耐心地让孩子自己 总结 经验 教训,不断更新自己、突破自己、完善自己。因此,对总是怀有逆反心理的人来说,努力培养起自己的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我们开阔思路,从偏执的习惯中超脱出来。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介绍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心理变化和特点,调节好心理状态,使他们心理品格有所升华,使青少年自察、自治,净化健康人生,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让他们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事事要抱有“我能行”的自信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中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丁志强.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
[2] 张承芬,孙维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7.
[3] 沃建中.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科学出版社,2000.
[4]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摘 要]青春期是一个人从 儿童 向成年人过渡的人生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身心发展突变,不论是在生理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处在这个时期的聋哑学生,生理发育已渐渐成熟,但心理发育却相对滞后,这种生理、心理发育的不同步,使得他们在青春期产生了不少心理和行为的问题,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本文试图通过挖掘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状况,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出对青春期聋哑学生心理实施矫治的有效 措施 ,以改善他们存在的不良心理。
[关键词]青春期 聋哑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6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 2095-3437(2014)07-0052-03
聋哑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他们的生理发育已接近成人,但由于自身缺陷的影响,心理成熟相对滞后。他们常常不能克制自己而被外界现象所干扰,从而产生各种烦恼,急需帮助及引导。因此,需要适时地给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克服青春期心理障碍,保证心理健康。
一、青春期聋哑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行为表现
(一)自我意识不够稳定,意志力薄弱
聋哑学生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同时他们的意志力仍很薄弱,不愿意事事处处受家长和教师的控制和约束,表现为冲动和逆反。如在学校里,教师批评一两句,他们就有可能离校出走,甚至放弃学业;在家里,父母一两句过重的话语,他们就会对父母不理不睬,甚至还可能离家出走。在社会上,有的青春期聋哑学生不愿和健全人多接触,他们因听觉障碍而感到自卑,生怕被别人嘲笑,遇事畏缩,缺乏竞争的勇气。
(二)情绪起伏大、变化快
青春期聋哑学生情感体验深且丰富,但情绪不够稳定,容易意气用事。虽然他们也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但不懂如何处理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有的聋哑学生对人际活动产生偏见和误解,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处境、心理感受,与别人关系疏远,常与别人发生冲突;有的聋哑学生情绪不稳定,性情暴躁,尤其是在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极易激动,乱发脾气还不听劝告。
(三)早恋与性心理问题
聋哑学生到了青春期,性意识觉醒,但是对青春期的到来产生恐惧、好奇、神秘感。他们了解青春期知识的 渠道 少,对这方面的知识处于羞涩难于启口而又渴望了解的两难境地。有的聋哑青少年的对自己的性特征变化感到疑惑、害羞和焦虑不安,对异性的变化表示出好奇、关注等,喜欢接近异性,产生对异性爱慕、追求的动机,若恋爱不成会因此而苦闷,自暴自弃。
(四)学习动机的缺失与倦怠
青少年时期是聋哑学生人生成长的阶段,学习依然是他们的主导活动,也是他们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石,然而他们此时的种种心理困扰,也大多由学习而来。多数聋哑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为学习而学习,缺乏对学习必要性和学习目标的认识,对学习采取一种应付的态度。有的聋哑学生依赖性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善于自主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愿意向教师和同学请教,坐等教师抄给他们标准答案或干脆抄袭他人的作业;有的聋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觉性不高,极易产生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等不良心理。有的聋哑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自尊心受到打击,容易造成思维迟钝、情绪躁动等学习心理倦怠现象。
(五)其他不良行为
聋哑学生由于听力受损,语言水平低,与健听人有着明显的沟通障碍。受身体缺陷的限制和自身 文化 及经验等各方面的束缚,他们的道德观念较为模糊,判断是非的能力差,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如家长的宠爱极易让他们形成骄横、任性的性格,在学校自由散漫,不遵守纪律,逃学,甚至爬墙出校,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还有的学生出现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个别学生出现早恋现象,甚至发生过激行为,严重地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二、青春期聋哑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自我因素
听觉障碍的自身缺陷使聋哑学生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被堵塞,缩小了他们直接接触客观世界的范围。感知活动贫乏、单调,听觉障碍带来的认知、思维等方面的与众不同,引发出聋哑学生活动受限、参与受限、沟通受限、职业受限等一系列问题。聋哑学生的认知、 人际交往 等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从而诱发了他们的自卑、孤僻、急躁、猜疑等不健康的心理。
(二)家庭根源
家庭是对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后天环境因素。家庭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教育内容等家庭因素对聋哑学生的个体心理的形成、性格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严厉粗暴这两种教养方式对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危害最大。在家庭溺爱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中往往会形成意志薄弱、胆怯、迟疑、情绪稳定性差等特点;严厉粗暴型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对孩子动辄打骂,这会造成孩子青春期创伤性体验,形成有缺陷的个性。有的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现状,对聋哑孩子的教育不知所措,缺乏塑造培养意识;有的家长虽有心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但由于不了解聋哑孩子的身心特点,或无法与聋哑孩子正确交流,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不当的教育 方法 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聋哑学生的自信和自尊,使他们形成异常心理。
(三)学校方面
聋哑学生,尤其是寄宿的聋哑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的教育思想、学校的氛围、教师的素质、师生关系以及教师的 教学方法 、手段等,都会对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特殊的作用。一些教师责任心不强,或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方法,对学习成绩不好又常常违反纪律的聋哑学生,没有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而是进行简单、粗暴的训斥和挖苦,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的教师对批评和赞扬的度把握不好。此外,因聋哑学生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交往方式,他们之间的各种行为和习惯能够相互影响,如比吃穿、打闹、不讲究卫生、不尊敬教师,甚至打架、早恋、破坏学校内外公共秩序等,个别学生因对某种不良的行为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盲目效从。 (四)社会影响
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不良风气,使一些聋哑学生对于道德情感和美感有不正确的理解,这滋长了他们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等习气。社会上成年聋哑人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对聋哑学生同样有着影响和诱惑作用。社会上至今仍一定程度存在着对聋哑人的歧视现象,缺乏聋哑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和环境,这些都影响了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青春期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关爱青春期聋哑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并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公平、公正地对待聋哑学生,使他们拥有与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教师应多关怀聋哑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聋哑学生,提高对他们的关注程度,避免他们产生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教师要对聋哑学生进行细心的观察与真诚的沟通,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疏导和矫正,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教师要营造班级教室良好的心理氛围,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在课堂上教师尽量多用表扬、鼓励、肯定的语气,并且加强对聋哑学生的个别辅导,在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展示自己,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使他们在学习问题上能保持心理平衡,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让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感受积极健康的集体氛围
开展各种班集体活动,使聋哑学生融入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在班级中,教师可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团队会等形式,经常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帮助聋哑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开展“我做班级小主人”、“老师,我想对您说”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内勇敢地发言、讨论。教师应鼓励聋哑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并对他们给予积极地肯定,在活动中形成融洽、民主的氛围。学校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引导学生参加 篮球 赛、书画比赛,培养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或者组织聋哑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和健全学生开展手拉手活动,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社会家庭中的一员,从而使聋哑学生在心理上有归属感,能在交往中不断克服自卑心理,不断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健康的思想情感。
(三)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
聋哑学生同正常学生一样,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第二性征开始显现,男女体形明显分化。面对这些生理上的变化,聋哑学生会感到困惑甚至惊恐。也有聋哑学生在青春期思想变得活跃,开始关注异性,很容易出现早恋现象。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讲解有关青春期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可以利用集体授课,对学生进行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如利用图片和多媒体课件讲授青春期健康心理知识,让学生们了解男、女同学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及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正常的同学友谊,培养健康的交往意识;指导男女学生正常交往,不要过早陷入感情问题,预防早恋等。也可以通过个别谈话,如针对女生单独讲解经期卫生知识,教给她们青春期怎样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持身体健康;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与青春期生理、心理问题相关的课外读物,教导他们养成正确、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多渠道开展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利用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集中辅导,给全体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教师应根据各班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以教师传授为主导进行教学,让聋哑学生直接获得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也可以采用专题讲座活动或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运用聋哑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角色扮演、游戏体验,在各种模拟情境中感悟生活,学会自我调节,培养到良好的心理行为。
2.建立青春期聋哑学生档案,加强个别心理辅导。学校要建立聋哑学生档案,关注他们的心理、生理的细微变化,开展心理辅导,使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引导,及时矫正行为偏差。采取的方式可以有即时性心理辅导、咨询与疏导和心理治疗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心理健康咨询师,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青春期聋哑学生进行个别的定期心理咨询和疏导。随时接受有心理异常学生的咨询,通过心理咨询与疏导使其排除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3.开展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团体心理辅导能满足相同年龄段青少年学生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青春期聋哑学生都有着相似的生理特点,心理状况也接近,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暖身活动、游戏体验、主题讨论等各种形式的互动,让学生在真诚、尊重、开放、轻松的团体氛围中学会团结,能勇敢地表达并展示个人形象,从而达到团体心理辅导的预期效果。辅导内容以个体在成长中可能面临的关键事件为主,如针对青春期的聋哑学生充满对异性的好奇,有强烈接近异性的欲望,开展主题为“好感不代表爱情”的团体辅导。针对青春期聋哑学生情绪、情感的起伏多变,可开展主题为“学会表达多变的情绪”、“学会跨越青春期的误区”以及“被人误解怎么办”等团体心理辅导。在条件允许的学校可每月定期举行一次团体心理辅导,还可以根据学生自己选出的辅导内容安排专人专时辅导。
(五)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来完成是不够的,学校、家庭应该合力重视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多与聋哑学生的家长加强沟通,利用家访、家长学校等途径,同家长共同探索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家长提供一些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等。告知家长不能只局限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防止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应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多关注孩子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家长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努力改善青春期的亲子关系,在家庭里,家长应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选择民主的家教方式,营造相互信任、理解、尊重的家庭气氛。处在青春期的聋哑学生,有时候交谈是心灵沟通的最佳方式。可以用书面交流的方式进行对话,这样既能避免面谈时的紧张不安,又能达到与亲人进行心灵交流的目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家长开展心理健康交流活动,家长们可以互相交流教育孩子的体会和经验,便于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六)开展法制教育和 安全教育 ,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
聋哑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为此,我们要定期对学生开展普法教育,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学校还应加强制度管理,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避免聋哑学生结识社会上的不良分子。一旦发现,学校、教师应给予及时引导。学校还应争取在政府的帮助下,加大对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禁止聋哑学生进入。
总之,青春期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阶段。正确引导聋哑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应该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矫正,并进行正确的教育,以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发育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 孙正香.青春期聋哑学生心理健康初探[J].现代特殊研究,2010(4):34-35.
[2] 周志英.聋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与探讨[J].现代特殊教育,2007(12):19-21.
[3] 张凌燕, 蔡亚珍.聋哑学生青春期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J].现代特殊教育,2010(7):25-28.
[4] 陈虹,郑小东.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J].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85-86.
青少年初期是个体心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并且趋于成熟的时期,也是可塑性还比较大的时期。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探》
作者简介:莫肖杰(),男(壮族),广西贵港市覃塘区山北乡民族初级中学教师,主要从事数学和德育教学。从教二十年,多次荣获覃塘区优秀教师奖、教育教学成果奖、素质教育管理奖。
【摘要】青少年初期是个体心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并且趋于成熟的时期,也是可塑性还比较大的时期。加强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对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需要在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心理素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发挥学校家庭的协同作用,优化其心理成长环境;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辅导机制。
【关键词】青少年初期;中学生;心理教育
未成年人这一概念从法律角度上定义是以年龄为划分标准的,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的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心理学一般将未成年人心理发展阶段分为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初期——十七八岁。
小康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具体的目标,而未成年人是我国公民不可学少的一部分——我国现有未成年人约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未成年期是个体生理、心理的各项指标活跃发展并成熟的时期,因此,是个体心理素质培养的关键期,也是最佳时期。心理健康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全的未成年人才能真正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同时,未成年人健康的成长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现本文着重对青少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中国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针对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的现状,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相关工作,以适应新形势和新情况。
1 中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学教育是中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培养实用型、技术型应用人才,促进国家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得到很好解决,它将影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正在被社会、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教育的新理念。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学生是心理问题和疾患的高发人群,中学生正值青少年初期,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心理尚未成熟,情绪波动较大,面对生活环境、人生理想、现实等种种问题,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面对各种观念的冲突,利益的选择,许多人因苦无良策或处理不当,而陷入痛苦、焦虑、失望和困惑之中,有的甚至表现出激烈或异常的行为。而一个人的心理是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的。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教育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由专职的教育者施加给学生并制约着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方向。从国外的调查来看,十多岁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卫生的情况令人担忧。这些学生的心理障碍包括情绪障碍、不良习惯、不良性格等问题。在中国,这种学生基本上得不到学校心理专家的帮助,绝大部分人还得忍受着教师、家长的误解和责备,无法和他人交流个人问题,更有甚者休学在家。作为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尽快地掌握心理学的原理和技术,使每个学生都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
2 新时期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心理素质影响因素分析
从中国目前九年义务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思想品德的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学习,抓得还是比较系统、比较有成效的,相比之下,心理教育还未得到应有重视。重视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是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中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主要看他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点是否与同龄人身心特点保持一致,对所处的环境是否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一般来说,中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青少年期,向青年初期过渡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初中高年级学生,有人称之为“狂飙期”或“极不稳定期”。在心理发展上自然也体现出这一时期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普遍的不稳定和频繁的冲突。具体表现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自我意识的不稳定和不成熟。处于青春期尚未完成的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十分引人注意。表现为从开始比较单纯地接受他人的评价转向能够自觉进行自我评价。其次,心理活动出现丰富性和不稳定性以及冲动性,有时可能表现为对人十分关心和同情,但同时可能毫无理由地欺侮弱小同学,或对自己看不顺眼的人发泄不满;有时对人积极、热情,有时又羞于表现对别人的好感。这种表现与过分冲动和不能自制密切相关。最后是成熟和性意识的萌动,希望体验纯洁的爱情。性的成熟对于青春期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生理本身的变化,更在于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心理变化和发展。这一时期的性成熟直接导致性意识萌动产生对异性的倾慕,对异性的迷恋、需求,需积极疏导。
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分析:《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要增强中学生素质,就必须根据他们的实际,分析影响他们心理素质的因素。
来自学校的因素。(1)环境、角色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不少学生带着新鲜感进人初中学校,但在入校后却发现现实的环境与条件并不完全像他们想象中的完美,于是萌生一种剧烈的失落感、挫折感,从而滋生了孤独与紧张情绪。(2)教育过程的影响。长期以来,一些学校片面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一些学生盲目追求高分数,忽视社会实践的锻炼,缺乏参与各种有益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和不健康校园文化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3)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从学生主观方面看,引起心理问题的症结重要的还是认知方面的原因,如有的只看到自身的长处,自以为是、目空一切;有的却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心灰意冷、信心不足等等。
来自社会的因素。由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激烈碰撞,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在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必然会给学生理想信仰、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等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社会不良文化辐射到校园,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堕落和腐败现象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会摧残学生的心灵,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网络是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的产物,它的出现减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加速了信息间的传递。网络的不断丰富和网吧人气的不断攀升,使网吧由原始的一个学习休闲场所转变成了娱乐休闲中心。社会人员越来越复杂,使得网吧的环境越发的恶劣。而爱玩是青少年的一大天性,所以也就对此抱有着浓烈的兴趣,在兴趣的推引下使得他们对游戏变得着迷,也就形成了瘾。使得资质还未成熟的他们被网络中的五颜六色的虚拟世界所迷惑,深陷其中。
来自家庭的因素。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产生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一是有的对子女前途甚为关切,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很高,但对子女的实际能力、兴趣需要及心理状态缺乏理解与沟通,常常用命令、指责的态度强迫孩子去学习,在这种无可奈何的境况下导致学生产生要么“屈从”,要么“反感”的不良心理反应。二是有的过分的满足孩子需要,唯恐孩子受到什么挫折,对孩子过去过于溺爱,过于呵护,即使学生在校犯了错误或有不良行为,也责怪老师教育不当,这种行为助长了学生产生依赖、孤僻等不良心理素质。三是有的父母对子女“恨铁不成钢”,因而丧失信心,放任自流,从而导致学生骄横跋扈,唯我独尊的任性个性。
3 提高中学生心理教育水平的对策建议
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强化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各种心理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促进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发挥学校家庭的协同作用,优化心理成长环境;建立心理健康辅导机制,提高其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特别是班主任的作用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班主任工作无时不刻地在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和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所以教师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摸索探讨,逐步了解并掌握学生心理,提高和完善解决学生心理的手段和方法。辅导员、班主任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机,特别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道德动机,把培养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辅导员、班主任还要积极主动地协调和理顺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做到宽容有度、严于律己。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使学生明确生活目的,端正生活态度,排除情绪困扰,克服意志缺陷,培养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纠正认知偏差,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
发挥学校家庭的协同作用,优化心理成长环境:首先要净化校园环境,倡导校园文明风气,提倡健康娱乐生活。学校应该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艺术、娱乐活动,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加强校报、校刊、校广播电视、板报等建设,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学生的侵蚀和影响。其次要改变办学理念,改善办学条件,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心理完善和健康成长。要树立育人的观念,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走出过去重智轻德,重文化素质轻心理素质的误区。最后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家庭,发挥家庭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提高家长在培养孩子心理素质方面的紧迫感和责任心。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素质观念,规范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行为,形成和睦的家庭氛围,在强化挫折教育的同时,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成长环境。
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辅导机制: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辅导机制,一旦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或者心理危机事件,学生能够找到合适的渠道,而不是采取一些有害的消极处理方式。为此,应该在学校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辅导机制: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及时甄别、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采取主动跟踪服务的方式,把学生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学校要建立并完善心理咨询制度,开设心理热线和心理咨询信箱等,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一个倾吐的场所和机会,使他们的心理困惑和压力通过适当的途径与手段宣泄出来,避免他们因心理失衡作出于己无利、于社会有害的行为。
青少年正处在心理、生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都发生迅速变化的时期,面临着求学、求职等重大人生课题,心理的紧张度和心理困扰很大,再加上由社会变革的加速带来的压力增强、竞争加剧、社会刺激多样化,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困惑进一步增加而且复杂化。然而,也正因为青少年处在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所遇到的很多心理困惑通常只是暂时性的。因此,对青少年面临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进行释难解惑,提供调适方法,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防止产生偏差心理;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可以及时发现他们心理上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们疏导错误认识,矫正不良行为,排解消极情绪,从而避免和减少对他们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种因素,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个性,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样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逆反心理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逆反心理的论文篇一
《浅谈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摘要: 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当代大学生虽未进入社会,但却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生,看待社会,然而他们的年龄、心理、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及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都与社会发展有着一定的距离,表现出一种不适应,常常处于一种困惑的矛盾焦灼状态,因此大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待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现实态度。
关键词: 大学生 逆反心理 思想政治工作
“逆反心理”一词在近几年广泛流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提到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每个人都可以举出不少例子。比如:对于先进人物的宣传,他们的反应不仅冷淡,而且反感,甚至贬低宣传及宣传者;当见到商品广告出现“价廉物美”字眼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这种商品的质量肯定是次的”,还有人说:“我一见到他就反感,一听到他讲话就不舒服”……凡此种种,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究竟逆反心理的本质是什么,目前争议很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各种关于逆反心理的说法中,《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基本上把它的本质属性揭示了出来,是比较规范的:“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换言之,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进一步分析,它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们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当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逆反对象一出现,主体往往使认知、行为倾向服从它,从而维持整个态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
第二,从特性来看,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与其它社会心理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即社会存在,另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不会产生。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映,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映。
第三,从作用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现在有一种倾向,提到逆反心理,不是认为它是好的,就是认为它是坏的,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变态心理。把逆反心理说成是一种变态心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可能产生。至于评价逆反心理的好与坏,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抽象地谈论它积极与消极与否是不正确的,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其判断标准是看某一逆反心理能否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反映。
大学生历来都受到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及家长的特殊关注。十八、九岁到二十一、二岁,是大学生生理上完全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趋于定型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表现十分突出。
一是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大学生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高度上把握现实,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二是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大学生,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有些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予以排斥和嘲笑。
三是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在一些大学生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那些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大学生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出现正不压邪的局面。例如我所带的班级中有个甲同学,因为对正在和女朋友聊天的乙同学多看了几眼,导致乙同学不满,从而引发矛盾,双方还约定找个时间、地点私下解决这个问题。所幸的是我通过其他同学了解到了这个情况,并及时找到了甲、乙两位同学调解,最后化解了两位同学的矛盾。当时问到甲同学为什么不告诉老师,让老师来解决矛盾时,甲的回答是,告诉老师是小学生的做法,他们现在长大了,要自己解决问题,不管用什么方式。
对待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教育者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首先,要认识到逆反心理是一种跨文化的社会心理现象,这种现象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出现。只要根源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因此,对于大学生中出现的逆反心理,应泰然处之才是。其次,要正确分析逆反心理的性质。逆反心理虽是一种抵触性很强的态度,但是,积极的逆反心理却是一面明镜,如能加以正确地利用和引导,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进我们改进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对待大学生中消极的逆反心理应注意分析原因,进行克服、矫正和教育。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努力增强大学生的信任感。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育者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大量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我们不能用老眼光看新问题,根据21世纪大学生的特点,改革和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努力克服宣传教育中的模式化、八股调、“假、大、空”。要实事求是,改进工作作风,尽力教育、引导和满足大学生的政治期待。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发挥非权力因素,增强大学生的信任感。在充满信任的环境中,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和稳定的心理系统,奠定克服逆反心理的心理基础。
第二,开展科学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按照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科学的教育。首先应认识到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他们会出现五大高峰:体力高峰、智力高峰、社会需要高峰、创造高峰、超常行为高峰。这五大高峰反映了大学生心理上的五大特点:好胜、好奇、好变、好动、好疑。相应地会出现三大矛盾: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广阔性、灵活性与传统思维模式及正统思想的矛盾;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和社会依附关系的矛盾;强烈的需要与道德、法制观念及社会物质文化条件的矛盾。只有了解了这些矛盾,善于调节和处理好这些矛盾,才有可能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
第三,要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注意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思考自己。”科恩在《自我论》中谈到自我教育时也说:“在关系到最高生活价值方面,教会别人是不可能的,每一个人都应自己教育自己,可能做到的只是帮助他更深刻地理解周围世界和自己,成为自己,实现比他身上现有的更好的东西。”科恩的论述,绝好地说明,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进行自我教育,别人不能代替。
总之,在大学生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它对大学生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处理大学生逆反心理问题已日益显得重要。由于大学生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样性,范围的普遍性,要消除逆反心理并非易事,关键在于教育者要正确对待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逆反心理的论文篇二
《浅谈学生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为维护自尊而采取与常理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随着青少年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会迫切地希望摆脱成人的管制,为了表现自己已经成熟和独立,或担心别人无视自己的存在,他们常常会用对抗的言行和态度来突出自我和确定自我,对任何事物都批判态度。此种心理状态在中学生中表现较为明显。
一、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方式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方式,在学生中常会发生以与老师“对着干”来证明自己的“高明”、“非凡”的现象,这就是典型的逆反心理的表现。除此之外还有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遵纪守则消极抵制、蔑视对抗;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帮助同学进步说成是“出卖朋友,不够意思”;把遵守纪律当作是“缺乏造反精神”;把劝阻同学打架斗殴看作是“弄种,不够哥儿们义气”;把刻苦学习,努力为大家服务看作是“傻瓜,不懂得人生价值”等等。
二、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主观上有三个因素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一是由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变化引起的。中学生正处于心理“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因而以.公理上要求改变少年期一切依赖成人的状况,总想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二是受学生主体内部的综合心理因素的影响。综合心理因素主要是指学生的独立意识过强,过分强调自我,受好奇心的驱使,偏激地看问题等,它是产生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认知方式的发展,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开始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独立地用自己的知识观点来衡量是非,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来判断曲直;对教师和家长的教导,常常喜欢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一番,对书本上的一些定论也会提出疑问。加上他们较少保守思想,富于想象,往往在学习中提出一些与师长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设想和做法,并乐于尝试一些在教育者看来是不可能或不必要的新做法。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尤其是对那些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三是学生认识水平的偏差影响。学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有一定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知的偏差度较大,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走向极端。这些学生自尊心很强,但有时又不能正确维护自己的尊严。尤其当他们屡遭挫折、失败后可能一跟不振,自暴自弃,显得意志薄弱;对老师、同学的帮助置之不理,甚至把教育者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吹毛求疵,是嘲弄自己,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对立面,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客观方面,教育者的可信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也会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常见的情况有这样几种:教育者的要求脱离了学生原有的需要;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教育者的教育方法不合理,没有因材施教而是一刀切;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降低了教育者的威信,教师在做正面教育时使学生反感,继而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除此之外,家庭和社会的一些不良因素也会直接或间接地促使学生逆反心理产生。
三、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不能任意消除或改变这种心理现象,因此要对逆反心理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首先,对于学生正确的逆反心理现象(如主体对不端的人格、虚假的内容、粗暴的手段、片面的思想方法等的不满、抵触),教育者要能够容忍、肯定、鼓励。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逆反心理现象是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个体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其次,对于学生不良的逆反心理现象(如主体对正确、科学的客观环境要求表现出的抵触情绪及相反行为),教育者要敢于否定;同时要善于说服、劝告,减弱以至纠正这种逆反心理现象,以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之目的。
第二、教育者要善于防止和克服学生中出现的消极逆反心理。作为教育者,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激发他们的内在需求、善于捕捉教育时机,以高超的教育艺术,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具体讲应做到:
1、教育者要经常从学生的行为、情绪反应来了解他们的心态及其变化,发掘“闪光点”和积极因素,把握教育时机。一般说来,学生处于心理不平衡以至剧烈冲突而又渴望矛盾、冲突得到解决以达到心理平衡,这就是教育的良机。如自尊心受到伤害而又想自强时,自己的努力受挫而又不甘失败时,对过失感到内疚时等等。如能及时引导,就能消除消极的逆反自理,使之向积极的方面转化,进而在较高层次上求得心理平衡。
2.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等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时间、条件和情境,因人因时因地地运用说服、榜样、道德评价等方法进行正面引导。重在提高他们的认识,使之掌握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4、要有良好的教育心态。教育者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信任他们,遇到偶发事件或学生的失礼言行要制怒,要理智地进行冷处理,对他们一时想不通的问题和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反复,要善于等待,相信他们是会醒悟的。
5,重视心理疏导,努力控制消极的逆反心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消极心态的特点和成因,用有效的方法进行疏导。比如,学生对教师有疑惧、怨恨心理,教师则应用坦诚交谈和以诚相待的方法,使师生相互信赖;对自尊心受伤害而自卑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信任,激起他奋发自信的心理。同时注意运用“自己人效应”与学生保持同体,即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把教育者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处理问题,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它有助于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改变人际心理气氛,开阔我们的教育思路。
6、教育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升华自我。提倡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要求学生学会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经常思考自己,主动设计自己,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动去努力完善和造就自己。
逆反心理是学生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只要我们弄清其产生的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防止和克服学生中出现的消极逆反心理并使之向积极方面转化,就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随着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学生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学校、家庭的客观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升学的压力,离异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等,使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诸如厌学、心理脆弱、性格不合群、独立能力差、亲子冲突呈增加趋势等。其中,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表现极为明显。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在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我们常见到学生顶撞当众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家长),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遵从(或抗拒)。青少年逆反心理是一个普遍问题。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中经常存在逆反心理的达%,偶尔存在逆反心理的达%。逆反心理无论是对青少年自身还是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1.逆反心理束缚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由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由逆反心理产生的逆反行为的消极作用,青少年不能有效地从成年人那里获得有用的经验,不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汲取教训,不能从别人的成功中得到启迪,因而会妨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成熟。 2.逆反心理会使青少年误入歧途,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和其他消极后果。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使他们往往不计后果,漠视校规、挑战社会规则。譬如有些青少年不听从教师、家长关于不要早恋的劝告,暗中追逐异性,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幼稚的“两性”关系上,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学习成绩。还有一些青少年违反学生守则和公共生活准则,大量吸烟和饮酒,过早地变成“烟鬼”、“酒鬼”,影响了身体的发育和身心健康。 3.逆反心理有可能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阻碍青少年接受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对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反而表现出轻而易举的、更乐于接受的倾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严重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学校、家庭教育的实施。教师、家长要了解分析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采取适当的措施,引导青少年安全度过中学阶段,保证其健康成长。 二、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因素 影响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社会因素,也有青少年主体内部的心理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些不良的甚至是错误的行为观念。 1.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首先是教育者的要求脱离了青少年原有的个人需要,在学生还没有产生自觉的学习需要之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需要,否则势必为他们接受教师的要求造成困难。其次是教育者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不尊重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和对立的常见原因,再者,由于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教育者对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对学生实际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只凭主观臆测就作这样或那样的处理,对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甚至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如罚站、辱骂、赶出教室,甚至出手打人等,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其四是教育者教育教学方法的生硬、呆板。 2.家庭和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环境,这种环境如果有缺陷,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有些父母不和、离异或父母长期在外造成子女无人管教、无人关心,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不协调或不堪重负,对父母的不满情绪迁移到学校来。再有,一些家长身上的不良思想认识,也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思想行为。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3.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的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大众传播媒介(电视、网络)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及制作节目的连贯性,使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而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逆反心态的形成。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可见,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青少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势,这是教育者所不能忽视的。 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客观变化、认知水平偏差的影响。与童年期相比,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逐步产生了社会独立性要求。这种社会独立性要求使青少年的自尊心、好胜心增强起来,但是,不少教师却看不到这些,仍然用要求小孩子的方法、标准来要求青少年。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同时,随着青少年知识经验的增加,认知方式的发展,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开始对杜会生活中出现的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独立地用自己的知识观点来衡量是非,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来判断曲折,对老师家长的教导,常常喜欢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一番。 当然,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重而复杂的,是因时因地而改变的,教育者必须运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这个问题,而不能只注意问题的一个方面却忽视其他方面。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疏导对策 掌握疏导学生逆反心理的主动权,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发展以及正、负影响进行系统化研究,使学校各种教育工作更好地发挥效应,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一个突破口。 1.运用逆反心理的正效应与积极作用,引导学生认知的正确发展。 首先要引导学生大胆运用逆向思维,通过经常性的逆向论证,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如有意识地选取一些错误观点让学生讨论,可以使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发挥逆向思维的积极意义。 其次是教育者要改变教育方式,增强教育效果。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的作用是靠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实现的。把握适合于学生的多种教育方法,摒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方式,是增进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促进逆反心理的正向发展的重要基础。 2.减少逆反心理的负效应,努力消除产生逆反心理的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必须着重努力与社会各方面力量紧密配合,尽力净化“校园小社会”风气,强化校风建设,消除各种不良的精神污染,尤其要着眼于小事,从我做起,从而逐渐缩小逆反心理赖以存在的心理空间,直至彻底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负面影响。如开展学生量化达标活动,“三文明”创建活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督导检查等,既可从正面教言人手引导学生,又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最终达到学校教育的目的。 3.优化学生教育的外部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学生会、团队基层组织、健康的舆论、团结友爱自尊自强的班风、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就是学生受教育的外部条件、有力的教育因素和积极的心理氛围。 4.注重了解青少年心态,努力体现教育的艺术。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捕捉教育时机,以优良的教育艺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防止和克服青少年消极逆反心理的重要途径。 首先,教育者要经常从学生的行动情绪反应,来了解其心态与变化,发掘闪光点和积极因素,把握教育契机,如能在此时此刻对这学生加以引导,就能渐渐消除逆反心理,使之向积极方面转化。 其次,是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等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时间、条件和情境,因人因时因地地运用说服。榜样、道德评价等方法进行正面引导,重在提高学生的认识,使之掌握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再次,是要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长处,只有集体和教师关注这些优点和长处时,学生才会产生上进心。 最后,是要求教育者有良好的教育心态,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遇到偶发事件时,对学生的失礼言行要制怒,理智地进行冷处理,对学生一时想不通的问题和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反复,要善于正确对待,耐心教育,直至学生接受教导。 5.重视心理疏导,努力控制逆反心理。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消极逆反心态的特点与成因,教师要用有效的方法进行疏导。要注意运用“自己人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把教育者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处理问题,这样就会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控制学生的逆反心理。 6. 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调查研究表明,%的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52%的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成功作内在归因,对自己的失败作外在归因。即总是赞赏自己学习的成功,认为是自己的能力强或自我努力的结果;对学习上失败,常常将责任推在题目太难,老师偏心,运气不佳等情境因素上面。而对其他同学学习的成败却作出相反的归因。 7.发动学生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由于身份、年龄等差异,青少年往往有意无意地对师长的话有一种抵触心理。而对年龄相仿、身份相同的同学,往往不会有戒备、抵触心理,同学的话更容易入耳。许多情况下,教师发动学生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8.教师要学会宽容,要有大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心理发育未成熟、自控能力较差的青少年呢!首先,教师要理解学生难免犯错误,犯点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样,教师也就不会为了学生的一点错误而大动肝火了,就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了! 总之,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与疏导方法是每个教育者都必须探究的一个课题,掌握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实质,了解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对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行疏导,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前提之一。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词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田丰.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与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6). [3]刘宗粤.关于逆反心理现象构架的解析[J].探索:哲社版,2000,(5). [4]袁章奎,白杨,石艳梅.青少年自我价值感与自信特点的现状调查[J].教育科学论坛,2005,(2). [5]田晓娜.学生的心理与意志品质的培养[M].国际文化公司出版. 并不是很全面,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辩证看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老子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老子又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现在有很多青少年,对无数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太平盛世,对历经艰辛换来的改革开放的成果熟视无睹,对现实不满的情绪却不断增长,总觉得看什么都不顺眼,这就是对现实不满的逆反心理。面对21世纪的国际、国内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深刻背景,从国际上看,反社会主义势力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分化和西化的图谋一天也没有放弃,而国家的综合实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越来越体现在青少年一代的整体素质上;而从国内看,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各层面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带来的急功近利、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消极腐败现象,商品经济中的假冒伪劣现象,经济生活中的坑蒙拐现象,文化生活中的黄赌毒泛滥等现象严重冲击着青少年的心灵。青少年心灵深处对现实的不满,导致产生逆反心理,直接阻碍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青少年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无好坏之分,而作为一种社会想象,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问题,对于社会的发展以及青少年自身的成长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消极影响1、当客观事物不能满足或脱离主体需要时,就会使主体产生厌烦抵触情绪。有些青少年对学校、老师、家长进行的思想教育采取盲目的抵触情绪,认为这些只是些大而空的话,远离现实生活,与我们的需要毫不相干的形式而已。2、对社会、学校、家长倡导的一切事物都持否定态度,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方向思考,以偏概全的看待社会上出现的个别阴暗面,片面夸大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某些不完善的地方和资本主义制度某些可取之处,拜金主义倾向明显。3、在他们眼中,抗洪抢险、见义勇为的英雄人物是爱逞能、爱冒险的“傻帽”,为了百姓谋利益而鞠躬尽瘁的人民公仆却被看作是在收买人心,学术上硕果累累的学者是不会享受生活的“学习机器”,对于身边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的同学,他们则讽刺为故意和老师、同学“拉关系”的“伪君子”等。他们无端的怀疑先进人物的动机,对别人的先进事迹和成绩都持否定的态度。4、有些青少年由于种种原因,虽然不敢做出一些“过分”的行为,但对那些与老师公开对抗,在同学中拉帮结派等不良现象却颇为认同,对那些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的同学则讽刺、挖苦,造成集体氛围里好人无人赞,正不压邪的局面,在同学中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也破坏集体组织的团结。(二)积极影响1、自我意识得到发展,独立意识增强。此时的青少年已经不再是处处需要家长和老师照顾的孩子,他们不仅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且绝大多数能主动地根据社会要求去不断认识发展自己,形成了自我评价及对社会、对他人的评价体系,不再轻易服从他人的指挥,改变自己的想法,思维上也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可望以独立的个体参与到学习、生活当中。2、勇于创新,敢于打破传统束缚的精神体现。这些青少年已经不再满足于教师和教科书关于事物的解释,他们富有创新精神,总想进一步追求更精确,更新奇的事务,喜欢提出疑问和不同的看法,对染他们还不明确自身的创造目的,但却在创造欲望的推动下,反对常规,也许这就是创新的先兆吧!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反而会扼杀他们旺盛的创造力。3、反映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使命感。青少年个性反映的首要因素就是巨大的社会积极性,他们渴望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用自己的独特视角表达着自己对社会的一份责任,他们对正面宣传的否定,从另一方面表现出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其实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热情和期待,因此对社会上出现的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才会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和愤怒的情绪,而这并不能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和理解,这正是他们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体现。4、有助于学校、家庭、社会对教育进行反思。青少年之所以会产生逆反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青少年自身的主观原因,而更多主要还是我们学校、社会、家庭所给予孩子的不适当教育,如:过分追求成绩,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内心感受,家庭缺少民主平等的氛围,社会不良现象的反面影响等等,这一切都在让我们反思,到底该如何教育青少年,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综上所述,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它阻碍着青少年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民族意识也被西方腐朽的思想所毒害,使其行为走向歧途。而另一方面又能成为积极的力量,启发青少年去思考、去创造,使自己的个性意识得到发展,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辩证的看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全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制定科学合理的调试方案,使得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青春期 教育 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青春期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人体生理知识、青春期性健康、个人卫生习惯、合理营养、疾病预防、保护环境、体育活动、增强安全意识,预防伤害、掌握健康的生活技能,促进心理健康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青春期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逆反心理的表现是各种各样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且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青春期;逆反心理;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作者单位:266214即墨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
1 逆反心理的概念、表现形式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他人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其主要表现有:
不接受教导 情绪上的敌对意识,行为易产生偏激,往往与老师家长所要求的背道而驰,从而满足自身所谓的“独立意识”以及“自理能力”。这是逆反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
情感冷漠 自我封闭,不与任何人交往,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容易产生自卑感、孤僻感,对性格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影响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这是逆反心理的内在表现形式。
易走极端 他们感觉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渴望所谓的理想世界,离家出走,乃至轻生念头,不计后果来彻底的“放松自己”。这是最极端的表现形式,很容易产生严重后果,而且往往难以挽回。
2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是一种暂时的心理现象。影响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因素有:
青春期心理因素。
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有了很大变化。自尊心逐渐增强,使得他们当自己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时,他们就会产生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家长老师阻碍了他们的自由,轻视自己,从而产生了反抗心理。于是,他们要求扩大自己的权利,并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尊严,要求一定程度上与成人平等,并且竭力使成人承认这一点。
其次,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独立意识逐渐增强。青少年在谋求获得独立的过程中,当成人限制他们的独立性并把他们当作“小孩”而加以监护、指导,不重视他们的兴趣、态度和意见时,他们就抱怨,并且提出抗议。随着交际范围的不断扩大,喜欢自作主张,“谋求独立”意识成为重要的心理倾向,
家庭教育 因素
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青少年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一半以上,父母 对子 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于严格,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容忍的程度,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家长提出的要求超出了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家长常常摆出封建家长的威风,不给孩子任何自主的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少年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情绪。
更有甚者,采取“大棒政策”,当子女不按自己要求做,或者达不到自己的满意程度时,就会使用暴力,体罚青少年。这种“大棒政策”,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的成长,使青少年行为偏激,有时可导致不可估量的后果。
学校教育因素。
首先,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不公正。每个老师都喜欢听话的学生,但正是由于老师的这种看似正确的“偏见”,造成所谓的“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产生憎恶情绪,上课故意捣乱,与老师作对等。老师的不公正待遇使青少年产生逆反情绪,并且对青少年以后的成长造成不良后果。
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其心理。对青少年来说,班集体就是一个微型社会,他们在相互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班级社会学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是谋求在同龄人群体中使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个性的对立与社会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3 逆反心理的解决对策
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都是善意的,看到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对出于你的关心。而老师、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我们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要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突显自己的个性并非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抗来实现的。
青少年要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如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展现自我价值,这样,逆反心理也就克服了。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赖时,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尤其对那些遇到挫折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的学生,则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和关怀。教师应学会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尽量缩小“代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做到同学生心理相容。
教育者应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充分发挥他们的 想象力 、创造力。孩子在做的过程中,即使一时犯了什么错,也不要横加指责。教育者应耐心地让孩子自己 总结 经验 教训,不断更新自己、突破自己、完善自己。因此,对总是怀有逆反心理的人来说,努力培养起自己的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我们开阔思路,从偏执的习惯中超脱出来。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介绍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心理变化和特点,调节好心理状态,使他们心理品格有所升华,使青少年自察、自治,净化健康人生,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让他们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事事要抱有“我能行”的自信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中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丁志强.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
[2] 张承芬,孙维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7.
[3] 沃建中.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科学出版社,2000.
[4]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摘 要]青春期是一个人从 儿童 向成年人过渡的人生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身心发展突变,不论是在生理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处在这个时期的聋哑学生,生理发育已渐渐成熟,但心理发育却相对滞后,这种生理、心理发育的不同步,使得他们在青春期产生了不少心理和行为的问题,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本文试图通过挖掘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状况,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出对青春期聋哑学生心理实施矫治的有效 措施 ,以改善他们存在的不良心理。
[关键词]青春期 聋哑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6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 2095-3437(2014)07-0052-03
聋哑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他们的生理发育已接近成人,但由于自身缺陷的影响,心理成熟相对滞后。他们常常不能克制自己而被外界现象所干扰,从而产生各种烦恼,急需帮助及引导。因此,需要适时地给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克服青春期心理障碍,保证心理健康。
一、青春期聋哑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行为表现
(一)自我意识不够稳定,意志力薄弱
聋哑学生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同时他们的意志力仍很薄弱,不愿意事事处处受家长和教师的控制和约束,表现为冲动和逆反。如在学校里,教师批评一两句,他们就有可能离校出走,甚至放弃学业;在家里,父母一两句过重的话语,他们就会对父母不理不睬,甚至还可能离家出走。在社会上,有的青春期聋哑学生不愿和健全人多接触,他们因听觉障碍而感到自卑,生怕被别人嘲笑,遇事畏缩,缺乏竞争的勇气。
(二)情绪起伏大、变化快
青春期聋哑学生情感体验深且丰富,但情绪不够稳定,容易意气用事。虽然他们也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但不懂如何处理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有的聋哑学生对人际活动产生偏见和误解,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处境、心理感受,与别人关系疏远,常与别人发生冲突;有的聋哑学生情绪不稳定,性情暴躁,尤其是在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极易激动,乱发脾气还不听劝告。
(三)早恋与性心理问题
聋哑学生到了青春期,性意识觉醒,但是对青春期的到来产生恐惧、好奇、神秘感。他们了解青春期知识的 渠道 少,对这方面的知识处于羞涩难于启口而又渴望了解的两难境地。有的聋哑青少年的对自己的性特征变化感到疑惑、害羞和焦虑不安,对异性的变化表示出好奇、关注等,喜欢接近异性,产生对异性爱慕、追求的动机,若恋爱不成会因此而苦闷,自暴自弃。
(四)学习动机的缺失与倦怠
青少年时期是聋哑学生人生成长的阶段,学习依然是他们的主导活动,也是他们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石,然而他们此时的种种心理困扰,也大多由学习而来。多数聋哑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为学习而学习,缺乏对学习必要性和学习目标的认识,对学习采取一种应付的态度。有的聋哑学生依赖性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善于自主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愿意向教师和同学请教,坐等教师抄给他们标准答案或干脆抄袭他人的作业;有的聋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觉性不高,极易产生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等不良心理。有的聋哑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自尊心受到打击,容易造成思维迟钝、情绪躁动等学习心理倦怠现象。
(五)其他不良行为
聋哑学生由于听力受损,语言水平低,与健听人有着明显的沟通障碍。受身体缺陷的限制和自身 文化 及经验等各方面的束缚,他们的道德观念较为模糊,判断是非的能力差,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如家长的宠爱极易让他们形成骄横、任性的性格,在学校自由散漫,不遵守纪律,逃学,甚至爬墙出校,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还有的学生出现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个别学生出现早恋现象,甚至发生过激行为,严重地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二、青春期聋哑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自我因素
听觉障碍的自身缺陷使聋哑学生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被堵塞,缩小了他们直接接触客观世界的范围。感知活动贫乏、单调,听觉障碍带来的认知、思维等方面的与众不同,引发出聋哑学生活动受限、参与受限、沟通受限、职业受限等一系列问题。聋哑学生的认知、 人际交往 等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从而诱发了他们的自卑、孤僻、急躁、猜疑等不健康的心理。
(二)家庭根源
家庭是对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后天环境因素。家庭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教育内容等家庭因素对聋哑学生的个体心理的形成、性格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严厉粗暴这两种教养方式对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危害最大。在家庭溺爱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中往往会形成意志薄弱、胆怯、迟疑、情绪稳定性差等特点;严厉粗暴型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对孩子动辄打骂,这会造成孩子青春期创伤性体验,形成有缺陷的个性。有的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现状,对聋哑孩子的教育不知所措,缺乏塑造培养意识;有的家长虽有心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但由于不了解聋哑孩子的身心特点,或无法与聋哑孩子正确交流,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不当的教育 方法 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聋哑学生的自信和自尊,使他们形成异常心理。
(三)学校方面
聋哑学生,尤其是寄宿的聋哑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的教育思想、学校的氛围、教师的素质、师生关系以及教师的 教学方法 、手段等,都会对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特殊的作用。一些教师责任心不强,或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方法,对学习成绩不好又常常违反纪律的聋哑学生,没有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而是进行简单、粗暴的训斥和挖苦,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的教师对批评和赞扬的度把握不好。此外,因聋哑学生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交往方式,他们之间的各种行为和习惯能够相互影响,如比吃穿、打闹、不讲究卫生、不尊敬教师,甚至打架、早恋、破坏学校内外公共秩序等,个别学生因对某种不良的行为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盲目效从。 (四)社会影响
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不良风气,使一些聋哑学生对于道德情感和美感有不正确的理解,这滋长了他们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等习气。社会上成年聋哑人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对聋哑学生同样有着影响和诱惑作用。社会上至今仍一定程度存在着对聋哑人的歧视现象,缺乏聋哑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和环境,这些都影响了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青春期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关爱青春期聋哑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并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公平、公正地对待聋哑学生,使他们拥有与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教师应多关怀聋哑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聋哑学生,提高对他们的关注程度,避免他们产生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教师要对聋哑学生进行细心的观察与真诚的沟通,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疏导和矫正,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教师要营造班级教室良好的心理氛围,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在课堂上教师尽量多用表扬、鼓励、肯定的语气,并且加强对聋哑学生的个别辅导,在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展示自己,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使他们在学习问题上能保持心理平衡,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让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感受积极健康的集体氛围
开展各种班集体活动,使聋哑学生融入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在班级中,教师可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团队会等形式,经常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帮助聋哑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开展“我做班级小主人”、“老师,我想对您说”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内勇敢地发言、讨论。教师应鼓励聋哑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并对他们给予积极地肯定,在活动中形成融洽、民主的氛围。学校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引导学生参加 篮球 赛、书画比赛,培养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或者组织聋哑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和健全学生开展手拉手活动,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社会家庭中的一员,从而使聋哑学生在心理上有归属感,能在交往中不断克服自卑心理,不断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健康的思想情感。
(三)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
聋哑学生同正常学生一样,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第二性征开始显现,男女体形明显分化。面对这些生理上的变化,聋哑学生会感到困惑甚至惊恐。也有聋哑学生在青春期思想变得活跃,开始关注异性,很容易出现早恋现象。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讲解有关青春期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可以利用集体授课,对学生进行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如利用图片和多媒体课件讲授青春期健康心理知识,让学生们了解男、女同学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及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正常的同学友谊,培养健康的交往意识;指导男女学生正常交往,不要过早陷入感情问题,预防早恋等。也可以通过个别谈话,如针对女生单独讲解经期卫生知识,教给她们青春期怎样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持身体健康;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与青春期生理、心理问题相关的课外读物,教导他们养成正确、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多渠道开展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利用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集中辅导,给全体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教师应根据各班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以教师传授为主导进行教学,让聋哑学生直接获得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也可以采用专题讲座活动或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运用聋哑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角色扮演、游戏体验,在各种模拟情境中感悟生活,学会自我调节,培养到良好的心理行为。
2.建立青春期聋哑学生档案,加强个别心理辅导。学校要建立聋哑学生档案,关注他们的心理、生理的细微变化,开展心理辅导,使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引导,及时矫正行为偏差。采取的方式可以有即时性心理辅导、咨询与疏导和心理治疗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心理健康咨询师,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青春期聋哑学生进行个别的定期心理咨询和疏导。随时接受有心理异常学生的咨询,通过心理咨询与疏导使其排除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3.开展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团体心理辅导能满足相同年龄段青少年学生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青春期聋哑学生都有着相似的生理特点,心理状况也接近,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暖身活动、游戏体验、主题讨论等各种形式的互动,让学生在真诚、尊重、开放、轻松的团体氛围中学会团结,能勇敢地表达并展示个人形象,从而达到团体心理辅导的预期效果。辅导内容以个体在成长中可能面临的关键事件为主,如针对青春期的聋哑学生充满对异性的好奇,有强烈接近异性的欲望,开展主题为“好感不代表爱情”的团体辅导。针对青春期聋哑学生情绪、情感的起伏多变,可开展主题为“学会表达多变的情绪”、“学会跨越青春期的误区”以及“被人误解怎么办”等团体心理辅导。在条件允许的学校可每月定期举行一次团体心理辅导,还可以根据学生自己选出的辅导内容安排专人专时辅导。
(五)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来完成是不够的,学校、家庭应该合力重视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多与聋哑学生的家长加强沟通,利用家访、家长学校等途径,同家长共同探索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家长提供一些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等。告知家长不能只局限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防止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应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多关注孩子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家长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努力改善青春期的亲子关系,在家庭里,家长应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选择民主的家教方式,营造相互信任、理解、尊重的家庭气氛。处在青春期的聋哑学生,有时候交谈是心灵沟通的最佳方式。可以用书面交流的方式进行对话,这样既能避免面谈时的紧张不安,又能达到与亲人进行心灵交流的目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家长开展心理健康交流活动,家长们可以互相交流教育孩子的体会和经验,便于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六)开展法制教育和 安全教育 ,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
聋哑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为此,我们要定期对学生开展普法教育,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学校还应加强制度管理,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避免聋哑学生结识社会上的不良分子。一旦发现,学校、教师应给予及时引导。学校还应争取在政府的帮助下,加大对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禁止聋哑学生进入。
总之,青春期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阶段。正确引导聋哑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应该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矫正,并进行正确的教育,以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发育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 孙正香.青春期聋哑学生心理健康初探[J].现代特殊研究,2010(4):34-35.
[2] 周志英.聋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与探讨[J].现代特殊教育,2007(12):19-21.
[3] 张凌燕, 蔡亚珍.聋哑学生青春期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J].现代特殊教育,2010(7):25-28.
[4] 陈虹,郑小东.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J].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85-86.
抑郁症是每个人都可能得的心理疾病。引导患者进行认知的改变与心灵的重建,化解不良认知产生的悲观与失望情绪,唤起患者自己积极的信念,对患者进行综合心理护理,是我们对抑郁症患者护理工作的重点。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抑郁症的心理护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抑郁症的心理护理》
[摘要] 抑郁症是每个人都可能得的心理疾病。抑郁症患者表现出来的无力感、绝望感甚至自杀的倾向,都缘于抑郁症患者消极的看待自我、自己的未来、自己的经验,而产生一系列的负性情绪和思维,加上生活中的突发与应激事件又加速与巩固着他们的认知模式,给心理带来了难以遏制的冲突。对以后的生活失去信心。由此活在功能失调性判断中而不能自拔。这样的恶性循环使患者游走于情绪失调引领的迷城中。引导患者进行认知的改变与心灵的重建,化解不良认知产生的悲观与失望情绪,唤起患者自己积极的信念,对患者进行综合心理护理,是我们对抑郁症患者护理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 抑郁症; 精神上的感冒;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185-01
1 正确认识抑郁症
抑郁症又称忧郁症,是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心理疾病,其临床表现轻型病人外表如常,内心有痛苦体验。稍重的人可表现为情绪低落、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自卑等,有些患者常常伴有神经官能症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缓和失眠多梦等症状。
抑郁症的病因和病理生理还不十分清楚,上个世纪60年代,有人提出了抑郁症的单胺假说,认为抑郁症患者体内的含量下降导致功能不足,最终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忧郁情绪与病理性抑郁的区分:
正常人的情绪忧郁是基于一定客观事物为背景的,即“事出有因”的。而病理忧郁,通常无缘无故地产生,缺乏客观精神应激的条件。或者虽有不良因素,但是“小题大做”。
一般人情绪变化有一定时限性。通常是短期性的,人们通常通过自我调适,充分发挥自我心理防卫功能,重新保持心理平稳。心理医学规定一般忧郁不应超过两周,如果超过一个月,甚至数月或半年以上,则肯定是病理性忧郁症状。
前者忧郁程度较轻,后者程度严重,并且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无法适应社会,影响其社会功能的发挥。更有甚者可以产生严重的消极自杀言行。
抑郁症可以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的基本症状大致相似,有既往史可资印证。
典型抑郁症有节律性症状特征,表现为晨重夜轻。许多病人常说,每天清晨时心境特别恶劣,痛苦不堪,因而不少病人在此时时常有自杀身亡的念头。至下午3~4时以后,患者的心境逐渐好转,到了傍晚,似乎感到没有毛病了。次晨又陷入病态忧郁的难熬时光。
抑郁症的家族中常有精神病史或类似的情感障碍的发作史。
持续性顽固失眠,多种心理行为同时受到阻滞抑郁、生理功能低下,体重、食欲和性欲下降,全身多处出现难以定位定性的功能性不适和整体性的症状关系,检查又无异常,以上这些均是抑郁症的常见征象。
2 治疗与护理:
心理治疗、饮食治疗、睡眠剥夺治疗、光疗和电痉挛治疗等。当然,严重的抑郁症,首先是药物治疗或电休克治疗,然后配合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倘若与药物治疗合用,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叠加效用。
心理护理
虽然药物可以治疗抑郁症状,但停药后相当一部分病人仍会复发或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挫折又会出现抑郁。心理护理不会产生像药物治疗和电休克治疗所致的生理副反应、药物副反应等,另外,还可以教会病人如何去面对和适应挫折,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提高病人的心理和社会适应技能。
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绝大多数的抑郁症病人病前有一定的诱因(挫折、遭受不幸等),出现情绪抑郁、低落,产生悲观、失望和孤独、无助感的情况。心理护理采用耐心、细心的安慰,适时并及时掌握其心理状况和情绪的变化,制定相应的心理疏导。
用开放式、启发式提问引导患者倾述内心烦恼和痛苦,帮助分析面临的生活及心理问题,适时给予安慰性语言,用同情、理解的心态和关心的语言对患者进行开解,与患者共同分析是受到哪种情绪干扰(潜在焦虑的情绪干扰、自我防卫机制相互作用影响行为的情绪干扰、非理性想法的情绪干扰)找到原因制定措施,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如果病人表现为不善交际,与领导和同事关系相处不好,孤僻、退缩和与社会隔离,可以采用社交技巧训练、人际关系指导,帮助其学会如何与人交谈和交往,消除自卑心理,提高自信。同时认识到人是社会性的,不可能孤立于社会而生活,每日要与人打交道,从而提高病人的社会适应性和交往能力。
如果病人因为婚姻矛盾、家庭破裂等出现的抑郁、悲观和绝望,可以考虑采取夫妻指导、家庭关系咨询协调,以及性心理等方面的心理治疗,解决处理婚姻和家庭问题,从而缓解抑郁症状。
饮食护理:已有的研究表明,缺乏神经传递素很容易导致抑郁症。
抵抗抑郁症的饮食:
喝玫瑰花茶可抗抑郁,玫瑰花最好不要与茶叶泡在一起喝。因为茶叶中有大量鞣酸,会影响玫瑰花舒肝解郁的功效。
鱼肉减轻心理焦虑,因为鱼肉中所含的Ω-3脂肪酸能产生相当于抗抑郁药的类似作用,使人的心理焦虑减轻。
含锌铜量高食物缓解抑郁,体内缺铜也会使神经细胞的内抑制过程失调,使内分泌系统处于兴奋状态而失眠。食物中含锌量最高的是牡蛎,动物肝肾、奶制品中也有分布。乌贼、虾、羊肉、蘑菇等均含铜丰富。
含硒高食物可改善情绪,含硒的食物同样可以治疗精神抑郁问题。硒的丰富来源有干果、鸡肉、海鲜、谷类等。复合性的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苏打饼干也能改善情绪。
另外,长期的失眠消耗大量的能量,及时补充营养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建议高蛋白、高纤维、高热能饮食为主,并注意服食润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的通畅;补充足量的水分,维持脏腑的正常需要,润滑肠道,利二便,促进体内有害物质的排泄;忌食过量辛、辣、腌、熏类等有刺激性食物,因引发失眠的病因较多,所以患者应按自己的体质有选择地选用适合自己的食物。
抑郁症离我们很近。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在高压力、高竞争的环境下,此病的发生率很高。目前已成为全球疾病中给人类造成严重负担的第二位重要疾病。目前抑郁症的识别率不到20%。仅有2%的抑郁症患者接受过治疗,大量的病人得不到及时的诊治,病情恶化,甚至出现自杀的严重后果。重视抑郁病,对患者进行综合心理护理,是我们对抑郁症患者护理工作的重点。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抑郁症的心理护理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抑郁症中学生议论文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邻居是一个有抑郁症的孩子。
第一次这样想,是因为她总是自责,总是埋怨自己的不对,而且,她甚至对我说:“如果有机会,我就去自杀。我给世界带来了不幸!我总是闯祸,父母没有我会活得更好的……我不想给他们添麻烦了啊……”
我呆住了。
后来,他的父母有一次说她有忧郁症,被我听到了。我当时很同情她:她一定很痛苦呢!
我打算帮帮她。
那一天,她在天还没亮的时候,走上了楼顶,趴在栏杆上。她回头,看到了我。“你好。”她略带忧郁地说。“怎么了,又想不开啊。”我走到了她的旁边。
“我不要去医院了,我的抑郁症治不好了。”她哭了,哭得很凶:“我老是头痛……”“那是因为你心情不好”我抱住她:“好好治病,病好了以后,就没事了呢。”
我抬起头来,东方,太阳正在升起。我说道:“你看你看啊,太阳!”她抬起了头。在那日光的映照下,她像个天使。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你真美。”她呢,擦擦眼泪,奔下楼去。
过了一会儿,她进了他爸爸的车。我在楼上目送她离去。
向东望去,太阳,好美。希望她早日康复!
于是,第二天,第三天……我每天和她一起上学,放学了和她一起回家,一有时间,就去她家陪她。
她的病情,似乎有了好转。可爱的天使,我就这样陪着你,愿你高飞……
幻想是什么?现实又是什么?黑与白,对与错,美与丑……世界有两个,一个是你看到的,一个是你看不到的。把每个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好的,一部分是坏的。人群划分,一种是长得好看的,一种是长得不好看的。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展现给大家看到的是美好的一面,把不好的一面隐藏起来。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抑郁症、自闭症、人格分裂症等多种心理疾病呢?因为这些是人们身上共有的东西,只不过一部分人因为各种因素而把那些问题都放大了,甚至于影响他的行为举止。一个长相漂亮的人和一个长相平凡或者丑的人,多数人都会选择漂亮的人。因为人都是视觉动物。
把一个正常的人关在一间屋子里,屋子里漆黑一片。在屋子外面,放置一大瓶水,然后让水一滴滴落下,发出滴答的声音。一周后,把人送出来。你会发现,这个人已经有轻微的抑郁症了。抑郁症主要表现有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损害,甚者悲观厌世,有自杀行为等。它会严重影响工作、学习、生活和社交。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多数人都是在人生的路上,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有了负面能量,这些能量日积月累,就形成了心里疾病。
著名的心理学家理学家马丁。塞利曼称它是“心灵感冒”。不能抱着自己决对不会有抑郁症这种心理,每个人都是有可能的。那么哪些是负面能量呢?仇恨、悲观、恐惧、自卑、消极等这些都是负面情绪。而产生的心理结果:矛盾、对立、敌意……这些心理负面的能量就会出现。然后就有消极、忧郁、病态的严重后果。所以,一旦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事情,或者心里有什么烦恼,你可以跟老师、朋友以及家长倾诉。还要每天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要学会放松心情,学会调节,增强自己的耐压能力。在缓解期的时候,要学会减压,掌握一些能力,避免因为生活事件诱发疾病发作。
世界有两个,一个是黑色的,一个是白色的。
“广大的市民,大家早上好,今天。”
“总是一些无聊的话题,都是一样的套路,一样的说辞,不能换个新鲜的吗?真是”我推开窗,享受着外面的空气,可以让我忘掉刚刚的不愉快。
我每天总是能看到街上来来往往的大人带着小孩,他们很开心。不知道为什么明明很常见的一件事我却感到厌烦。我讨厌他们吗?当然不是,我又不认识他们,我干嘛要讨厌他们呢?可是,只要我一看见他们有说有笑,我就特别心烦。我就会想“为什么他们要笑呢?有什么好笑的,有病吧!”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所小学,现在正是放学的时候,我看见每一个家长都来接他们的孩子,我突然觉得我是不是被爸爸妈妈遗弃了,好像从我记事以来,爸爸妈妈都没有接我放学过,心里有点落寞。
不知不觉回到家之后,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于是我想起了我在路上看到的。5分钟之后我明白了,我习惯了一个人呆在这个所谓的“家”里,其实一直以来都是我一个人在自己而已。每天看着别的小朋友在他们父母的怀里撒娇,我也想,看见每次开家长会,别的小朋友父母都来了,只有我自己是爷爷奶奶来的,没有人知道我有多么伤心。渐渐的,我不在和别人一起说话,我不在关心任何人,我不在想要活下去。
爸爸妈妈,其实我喜欢你们,我喜欢你们跟我在一起陪我玩,可是我也知道你们需要找钱照顾我。我多么希望这个社会不需要钱,这样你们就不会错过我的童年,我也不会郁郁寡欢了。
看见别的孩子和他们父母玩的很开心,我羡慕吗?我当然羡慕,可我更心疼你们。如果没有我,你们或许就不用这么累了。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疾病排行榜的第四大疾病,保守估计,全球抑郁症发病率约为11%,全世界有3。5亿抑郁症患者,其中10—1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死于自杀,抑郁症因此并被评为”21世纪人类天敌”。
抑郁症危害如此之大,其中自然也会有名人的身影,就让我们一起来缅怀一下这些因抑郁症而死去的伟人。
黑暗里待的久了,就会害怕阳光。梵高生活的潦倒、情感的受挫、命运的不公,让他一直郁郁寡欢,时常会选择自残的方式折磨自己,甚至用剃须刀割下耳朵上的肉。梵高的抑郁症相当严重,直到1890年7月27日,不堪心理重负的梵高终于向自己下腹开了一枪。世界都是黑白的,白天和夜晚好像并没有什么区别。曾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因患抑郁症于1961年在美国开枪自杀。海明威的生活经历处处是紧张与压力,《老人与海》主人公桑提亚哥在海上与鲨鱼搏斗的经历与内心活动,正是海明威矛盾心态的展现。“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这是小说中老人的内心独白,也是海明威一生的写照。抑郁,就像一张挣脱不了的罗网,将这位文学巨匠紧紧地缠绕。世界上很多没有得过抑郁症的人们认为抑郁症患者在无病呻吟,但其实他们过的真的很辛苦。即使是我们身边拥有最甜微笑的人,在私下可能也承受着最深的痛苦。如果在你的身边有抑郁症患者,可以的话,即使做不到感同身受也请你陪他一起度过那段黑暗的日子。
最后我想告诉抑郁症患者们,愿你以后要更加爱自己,更加爱生命。人有时候可以自私一点。就像曾经播出过的一支999感冒灵的广告那样。“每个人都自顾不暇,没有人会在意你的感受。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活着,没有人在乎你的境遇。行色匆匆的人群里,你并不特别也不会有优待。你的苦楚,不过是别人眼里的笑话,人心冷漠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无处可逃,然而反转前的故事,是如此真实而冰冷的在你我身边上演,这世界就是这样糟吗,故事总是有反转的。”是的,世界或许没想象中好,但似乎…也没那么糟。或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好,但你能让自己变强。你要记住要相信,这个世界总有人偷偷爱着你,愿每个人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夜如墨,寂寞残忍地吞噬天空,任其魔爪肆无忌惮地向其扩散,七八个星,惨淡无光。
一个寂寞的阳台,一颗孤寂受伤的心。
长长的睫毛映着满眼怀恨,瞳孔之间释放出一种企图地掩盖真实,禁锢思想的扼杀,黑暗的秀以随着夜风轻轻飘荡,挑逗着一根根麻木的神经。纤细的手,在空中形成一条孤单的线,和着内心的惊愕无助,悄悄瓣在空气中散开来。
长和匠透明的杯子在在指间悠游旋走,透明的.液体暗涌着夜的黑。仿佛是一个面目狗狞的恶魔,张牙舞爪地冲着人们叫威。潇潇的空气中,弥漫着夜风清凉的味道,太淡,太淡。她轻咬了一口。微微上扬嘴角挂着鄙疑和屑。这不是酒,只是一杯透明的水,太淡,太淡。
古老的沙发和夜黑融为一体,昏黄的路光反射着金属的光寒,锐利地刺痛着双眼,一颗受伤的心灵需要抚慰,过往的辉煌如玻璃的碎灭,只在地上留下了支离破碎。曾经的坦荡无忧也只换来了今天的泪痕满面。
终于,她大呼而出,将手中平淡的下班杯子,朝着暗淡的星际掷去,企图唤回星的一点光明。在夜灯的照耀下,勾勒出一道悲伤的弧线,从而香消玉殒在天际,“哇”地一声撞倒在一地,破碎得很好听。她望着地下支离破碎的玻璃,上扬的嘴角竟是可悲的自嘲和可笑面虎。梦想刚刚给自己插上一个腾飞的翅膀,却被除数无情地拽入了黑暗的无底洞,空虚悲伤,寂寞的灵魂开始寻找一线署光,却在点燃之际倾盆大雨。
她的脸开始扭曲着,呈现出莫大的痛苦。眉宇之间,宿命的寒气犹如隔世的寒剑,足以让心冻结。洁白的开始狠狠地咬住下唇,幽深的瞳孔再一次显示了她内心的不安。
突然,她转身抓起那张打满红叉的考卷,用全身的力量将它撕碎,潇洒地抛向天际,可爱的脸颊上,是两行映着晨星沉星光芒的寒流。
抑郁,可能只是失败的结束,成功的开端。
抑郁症这个词在当下也是火的不得了了。
如果你也深受其害,请认真的听我说完。
接触抑郁症是从什么时候起呢,大概是某日闲着无聊在网上浏览资料点开了某处网址,上面赫然写着抑郁症。
抑郁症嘛,不就是闲的没事做,想得太多,读书太少。这是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我求求你,你别多想好不好。”
印象最深的是雪莉,那个放飞自我引起我的注意的爱笑的可爱女孩。但是她却选择了绝路。
“当你开始死去,世界突然爱你。”当雪莉自杀,那些恶鬼隐藏在人群来消费雪莉的死亡。这种爱对于活着的雪莉从来都是吝啬的。“请多多疼爱我吧。”
也许大多数人解读这种行为在自杀者心中是一种解脱,但我认为这是一种迫不得已。因为我的世界阴暗,不曾有光探进来。这整个世界大概也阴暗极了,所以我们不是不曾选择相信世界,而是我们已经精疲力竭。
就算如此,那些躲在键盘后面的人认为,雪莉只是精神力太差。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说的话。
我问,为什么不选择帮助这些人。她说,朋友不帮助你们,是因为这个朋友不好,陌生人不帮助你们,是因为捞不到半点好处。所以在雪莉这件事上我当了陌生人。在抑郁症患者面前,女孩也做了陌生人。
你是不是满身伤疤却不敢露给别人看。
我知道你想放尽身上一切的罪恶之血,浑身腐臭味让你很难受。也许你早已麻木,这种痛感才会让你知道,意识到,感受到自己还活着。当连睁眼抬手这些动作都难已完成的时候,真的很累,你选择了种种方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你是不是无数次责怪自己去折磨自己。
你看,有人在哭,这是你的错吧。你看,有人受伤了,这是你的错吧。你看,爸爸妈妈活的这么辛苦,这是你的错吧。这所有所有都是你的错吧,错了,真的错了。这一切的一切都揽在了自己的身上,压的自己喘不过气。于是,这人间中的自己是个负担。
你是不是已经放弃了求救。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让几个参与者,读几段文字,刚开始他们笑着说太幼稚了,肯定是没经历过人生。但是后来他们止住了笑容,这些文字的作者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他们是抑郁症患者,不被理解的抑郁症患者,“想多了的”抑郁症患者。于是放弃了求救,溺死在时间这条河流中。
如果你很痛很痛,可以允许你休息,但你不可以再也不睁开眼。
这个世界真的是非常非常可爱的,既然你没有办法去爱这个世界,那我替世界去爱你。
别死了,我爱你,陌生人。
说起抑郁症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可怕的概念,那就是对生活没有兴趣的人。
抑郁症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只是人心。我接触过几个抑郁症患者,他们都可怜的让人心疼。其中有一个14岁的小女孩,我印象非常深刻。
抑郁症分轻度抑郁,中度抑郁和重度抑郁。而那个小女孩是重度抑郁。初次去医院参观的时候是学校组织的,护士告诉我们说,她最怕去抑郁症患者的房间,因为他们太安静了,安静的可怕。在老师的计划里 也没有让我们去见见抑郁症患者的意思。可我却非常不听话的溜走了。我看着医院里的指示牌,然后自己摸索到了抑郁症患者的房间。
那位护士说的没错。确实,很安静。我进房间看到的第一个人就是那个小女孩。她,眼睛里没有生气,看上去没有活力。因为是夏天,穿着短袖。所以我一眼就看到了她胳膊上满满的伤痕,一道一道的有深有浅密密麻麻的布满了两只胳膊。我很吃惊吓的站在门口不敢动。她却满不在乎,甚至连头都没有扭一下。我慢慢鼓起勇气走向她,想和她说说话。
我说:“你好,你能告诉我,你叫什么吗?”她没有回答我。我却觉得她其实是个温柔的人。我又尝试了几次,她总算理睬我了。虽然她只说了几个字,但我却很感动,因为我没有接触过抑郁症患者,所以在我的心目中,他们就是那种少言寡语的人。如果他们跟你说话的话,那就证明你们已经是朋友了。我又不依不饶的跟她说了一会儿话,然后我的老师就过来找我,并把我带走了。走之前我大声的告诉了她我的名字,并跟她说我一定会再来看他的。恍惚间我好像看到她微微点了点头,还笑了笑。
过了两个星期,我又跑去看她了。不过我没有先去找她,我先去找了她的主治医生,问了问她的情况。医生说那女孩是离异家庭。父母都不要她了,本来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但爷爷奶奶却在前不久的一次车祸中去世了。女孩扛不住压力了就得了抑郁症。说完医生就走了,我却在那里呆呆地站了一会儿。我的心里好像暗暗决定了要做些什么,我飞快的跑去了女孩儿的房间。第一眼看到她,我觉得她胳膊上的伤好像少了。然后就像上次那样,坐在她的床边跟她说话。她见到我之后心情好像变好了,不时的也笑一笑。她是那种柔柔弱弱的女生,笑起来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般的感觉。我喜欢看她笑。
在说话间,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落山了。回过头往窗户一看,只看到了天边夕阳。我告诉她我该走了,下次再来看她,她点点头同意了,还说希望能再次见到我。我告诉她一定会的。
转眼间又过去了几年,这几年间我每隔一两个星期就去看她。她恢复的很好,已经是个健康的女孩了。我们两个也因为这奇妙的缘分成为了朋友。
其实我想说,抑郁症它并不可怕。它只是需要亲人,朋友,爱人,对自己多一点关心而已,我们应该善待这些善良的人。每个得抑郁症的人,都是天使。
生命虽然渺小,但我却希望你长长久久的平安。
大学生抑郁心理主要缘于:家庭境况;学习压力;认知偏差;能力困扰;目标缺失;失恋;悲观心境。对抑郁大学生心理疏导的基本原则:廓清原委,把准“脉象”;真情实意,精心关爱;循序渐进,持之不懈。对抑郁大学生心理疏导的主要策略:顺应——打开心扉;劝慰——平稳情绪;开导——扩展思维;指导——转变认知;勉励——唤起自信。对抑郁大学生心理疏导的艺术:精选方式;寻觅兴致;注重赞赏;多方配合大学生抑郁心理陈笑丽 付彩云【摘要】:抑郁心理是大学生群体中一种比较普遍的不良情绪表现。其诱发原因主要是大学环境不适应、人际关系矛盾、家庭贫困及失恋等。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治疗和心理调适等手段进行矫治和积极的自我情绪调理。这是防止有抑郁倾向的人发展成心理异常的关键。【关键词】:大学生抑郁心理、矫治、调适西方国家把抑郁症称为“世纪之病”,也有学者称它为“心灵感冒”。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抑郁症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全球每年约有亿的人会经历一段时间的抑郁,若将轻型抑郁包括在内,抑郁症在全世界的发病率约为11%,而目前全球约有亿的精神抑郁患者,相当于精神分裂症的7倍多,而且这个数字不断上升。又据2002精神卫生局高层会议的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人自杀身亡。其中,中国有25万人身亡,中国自杀未遂者更高达100万人。《沈阳晚报》记者康科峰从沈阳精神卫生中心获悉,名牌大学患抑郁症的大学生达到学校总人数的35%,抑郁症越来越“偏爱”高学历、高智商人群。笔者在2005年对我区新生1600余人进行的大学生UPI人格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心理问题的人数较之2003年高出个百分点,呈继续上升趋势。对25题(想轻生)做肯定选择者也由%上升到%。其中16题(常常失眠)占心理问题学生的16.52%.这两项均是鉴别抑郁状态的有效项目。一、大生抑郁心理表现及特点大学生的抑郁心理是大学生群体中一种比较普遍的不良情绪表现,是负性情感的增强。悲观、自卑、心灰意懒,悲伤、抑郁的情绪经常占优势,什么事都不能令其高兴。较轻的抑郁情绪,仅表现为对以前感兴趣的事物缺少兴趣,不愿和人来往,但外观上对人的态度变化不明显。严重抑郁情绪则表现苦闷、悲伤、面带愁容、行动减少等抑郁症的症状。它是大学生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大学生抑郁心理的主要表现:在情绪上忧愁、伤感,心情压抑和苦闷;在认识上自我评价过低(我是班里最差的、最笨的、最无能的);兴趣减退,逃避校园的各种活动;在学习上缺少信心及主动性,成绩下降;在身体上出现疲惫感、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及记忆力差,失眠、多梦等。偶尔有轻生念头出现,觉得活着太累。大学生抑郁心理特点:从流行病学调查统计表明,大学生容易存在心理不良反应和适应性障碍,相当数量的在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些学生甚至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因为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导致休学、退学人数占患病总人数的30%左右。其中抑郁症占12%。有关研究表明,女大学生发病率高于男性。2005年笔者在我区某高校1200余人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试结果中发现,女生抑郁的单因子分比男生高。二、大学生抑郁心理诱发原因(一)、大学环境的不适应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的是新的环境,它包括学校的软硬件,学校的内部及周边的环境。新的日常活动环境是指宽松与自律并存的学习环境;统一与独立并存的生活环境;多彩与严谨并存的组织环境;新的人际交往环境表现在与老师、父母、社会及网络交往中出现的新特点。这些环境给人生经验不足、思想游移不定、是非观念薄弱、情感比较脆弱的大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而面对这些压力,一时较难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不能及时调节自己的失衡,从而导致心理紧张、烦闷、抑郁,甚至出现消极悲观的情绪体验,对人不感激(有敌意),对物不爱惜,对生活不满意,久而久之势必产生心理障碍。笔者咨询过一位来自哈尔滨的男生,因吃不惯学校食堂的饭而在学校附近的小饭店包伙,离开了家长的束缚,还经常喝点酒。一次酒后,因打开水加塞与一男生大打出手,受到了留校查看的处分。(二)、人际关系矛盾大学校园属人群密集型场所,面对来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不尽相同又具有鲜活个性的学子们,人际关系矛盾尤为突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不满意,深感人际关系复杂而孤独压抑。在图书馆、自习室食堂、水房,因抢座、占座、买饭、打水时的加塞而造成人际摩擦屡见不鲜。也有一些学生因缺乏交往的经验、技巧和方法,为找不到真正的知己而烦恼,出现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焦虑。生活在单亲家庭中长期缺少父爱和母爱的学生,以及儿童时受虐有过家庭暴力经历的人,均在人际关系中显露出性格内向、孤僻与同学格格不入。另外,个别沉迷于网络交往的网瘾者,也表现出了厌学自闭、情绪低落、精力不足、神情呆滞等抑郁心理症状。我曾接待了一位来自东北单亲家庭有抑郁情绪的女学生。开学第一天就因一点小事与同宿舍的一位同学发生口角,母亲当时送她还没有走,她就跟母亲哭闹,要求换班或者退学,无奈母亲托人花钱换了班。接下来学习没有兴趣,经常以头疼为借口逃课,也很少与同学交往,即便是老乡也回避。咨询中得知她父母离异前,父亲经常打她,后来与母亲一起生活,母亲经常教育她,这个社会好人少,只能相信自己。笔者在前述的SCL—90分类统计表也了解到,“最近一段时间最困扰的问题”,选择“人际关系”的为161人,占测试总数的。(三)、家庭贫困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内蒙古自治区属于西部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生的比例相对较高。就高校的贫困生而言,尽管谁也不愿贴上“贫困生”的标签,但他们无法逃避的现实却是:在生活条件方面,从吃穿乃至言行举止,都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有很大的反差,除了学习上的竞争外,还要承受因高额的学费和生活开支而带来的经济方面的压力,导致有些学生因缺乏经济保障而忧郁不安。有位贫困的女大学生向笔者哭述了这样一件事,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从朋友那里得到一个和自己有同样家境贫寒的本院男学生的QQ号,本想与之探讨贷款和打工等情况,当她发出了“我们不是李嘉诚的儿女,贫穷不是我的过错”时,对方马上挂了线,从此拒绝与之聊天。她因此情绪郁闷而求助于笔者。(四)、失恋有位学者说:“爱有多消魂,就有多伤人”。大学生正值青年期,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和爱情,恋爱现象逐年增多,但恋爱的成功率却比较低。据某大学调查,90对低年级谈恋爱的学生,到毕业时正式确定关系的仅有17对,占%。由此可见,有许多大学生经受过恋爱挫折,有过失恋的心理体验。由于不能正确对待失恋,有的学生出现了失恋后情绪低沉,精神萎靡不振,丧失自信,产生自卑及强烈的失败感和挫折感。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笔者在工作中接待的心理问题学生当中,情感问题占很大一部分。三、 大学生抑郁心理的矫治和调适(一)、大学生抑郁心理的矫治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全方位的、自始至终的、各年级侧重点不同的教育。首先,优化校园环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这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除了教师外,环境也是教育者。特别是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不仅影响人的情绪、智力、思想、行为,而且可以使人心情舒畅,激发人的毅力和斗志,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第二,思想道德修养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心理教育的主渠道。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健康人格的塑造。各级领导、各科教师、教辅人员、管理人员对学生抑郁心理的教育也是义不容辞的。如在在教师和辅导员中选拔了心理教育信息员,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相互沟通。第三,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重要作用。对个案咨询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针对不同年级多发的心理问题以讲座、集体咨询等形式进行辅导(对新生入学的环境适应教育,大四学生就业前心理准备指导)。对心理健康档案中每一个问题学生都要给予高度关注,并做好回访工作。同时在学生中招募自愿者,培训朋辈咨询员。他们对身边的问题学生做情绪疏导效果更佳。另外,可专门对失恋和人际矛盾的学生,分别采取6-8人团体咨询。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矫治大学生抑郁心理的重要手段。首先,抑郁心理最常用的就是支持性的心理治疗,通过倾听、共情、解释、反复保证和指导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抑郁心理的性质,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配合治疗,这当中支持和鼓励占重要地位。第二,认知疗法对于人际关系不良、抑扬、焦虑等症状的缓解帮助较好。通过纠正不正确的思想、认识抑制和改变那种过分的、狭隘的情绪反应,使学生对人对事对己从新建立一个新的认识结构,提高其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恢复,心理状态达到平衡。第三,还可以采用娱乐疗法、色彩疗法、音乐疗法等来陶冶性情,消除抑郁情绪。在治疗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注意运用语言和行为策略,采用系统的、活跃的能使学生充分合作的调整干预方式,帮助他们改变对外界信息所做的不良反应,增强适应能力。(二)、大学生抑郁心理的调适大学生抑郁心理的调适主要是指抑郁情绪的自我调理。第一,尝试着多与人们接触和交往。及时向亲友、同学、心理医生、心理热线倾诉淤积在心头的苦闷和烦恼,则可以排淤化结,使受挫的心灵得以平抚,感情的伤口得以愈合。第二,面对现实,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千万不要给自己制订一些很难达到的目标。可以将一件大的繁杂的工作分成若干小部分,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对很多事情大包大揽。第三,主动转换自己生活环境和内容,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兴趣。尽量多参加一些校园的活动和社团组织,尝试着做一些轻微的体育锻炼及文体艺术等活动。抑郁苦闷时,在校园里或郊外散散步,看看电视、电影,或听听音乐、写写日记等,避开引起不良情绪的事件或人,通过转移注意力达到稳定情绪,调整心境的目的。第四,自己创造好心境,学会快乐的生活。积极的自我暗示,热爱生活,宽容、幽默,关心他人,善于倾诉,巧妙遗忘等,都可以使自己创造良好的心境,实现快乐的人生。总之,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可能承担生活压力的程度也不同,进行积极的自我身心调适,是防止有抑郁倾向的人发展成心理异常的关键。参考文献:樊富民《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巨天中主编《跨越心灵的7大障碍》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4年1月李幼辉 王志铭主编《精神病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1.会早恋的原因2.早恋的危害3.应该怎么对待早恋要引用名人名言分数才高~~
六大“好处”第一,人无我有,物以稀为贵,看到别人羡慕的眼神,会有一种陶醉的感觉;第二,有爱与被爱的温暖,回家有父母照顾、学校有恋人关爱,有一种甜蜜的幸福感;第三,有了固定的异性朋友,生活中的烦恼有人倾听、有人理解、有人帮你化解、心灵得到慰籍、空虚的情感得到了填充;第四,单调的学习生活增添了调味品,生活感到充实了,有一种天地焕然一新的感觉,心里常常阳光灿烂;第五,有一种成熟的幸福,甚至还有一点逆反的快感;第六,对父母发发脾气,父母不会计较,父母依然是父母,但对恋人耍脾气,恋人恐怕不理你了,于是你会十分珍惜这份感情,学会了对感情负责。真是“好处”多多啊!“好处”要说全说透,讲的时候也请同学参与,请同学补充。“好处”透明了,没有了神秘感,未谈恋爱的同学觉得也不过尔尔,正谈恋爱的人一比较,可能觉得还没有这么多幸福。“好处”讲完,话锋一转,中学生谈恋爱也有七大坏处:第一,青年人应广交朋友,友谊使你心灵丰富、是人生幸福的要素之一,朋友也是一面镜子,是人生成功的垫脚石,你现在谈恋爱了,专注于一个人了,交友圈必然缩小,等于关闭了交友之门,别人不便也不敢介入你俩的圈子。第二,你们天天卿卿我我,不在一起时还要牵挂对方,还要揣摸对方心理,这要耗费多少时间、精力,那你还有多少时间用于学习,用于发展自己?你尚未健全的头脑,充满了爱情,那么功课、学业怎会不受影响?第三,中学生谈恋爱违犯中学生守则,你不得不有所顾忌,既怕老师批评,又怕家长知道,你焦虑、你浮躁、你心理疲惫,你还能做到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吗?第四,爱情是人类情感中高尚的神圣的情感,比生命更重要(裴多菲语),高尚的情感可以张扬,应当受到祝福,但你可以张扬吗?可以领他回家吗?家长、亲友会真诚为你祝福吗?回答如果是否定的,那么这种偷偷摸摸的早恋不是对这种神圣高尚情感的亵渎和玷污吗?
如何处理中学生的早恋问题吴涛明有位作家说过,早恋是一朵带刺的玫瑰,我们常常被它的芬芳所吸引,然而,一旦情不自禁地触摸,又常常被无情地刺伤。————题记定义:早恋是青春期或青春期之前的少男少女所产生的过早恋爱的现象,一般发生于20岁之前。这个时期,由于年龄局限、涉世不深,缺乏必要的思考能力,而更多的是跟着感觉走。感觉到异性的突出表现及特长,如学习好、长相好、有特长等,往往都会使他(她)们产生倾慕之情。这时如果把握不住自已,便会走进情感误区,产生早恋。现状:早恋已经成为了中学生,甚至已经提前至高年级小学生的普遍心理问题。据有关调查:高中学生早恋占全体学生的,高三级早恋人数占全年级总人数的50%。这种倾向随年级升高而有所增加。研究还发现,女生在13周岁以后,男生在14周岁以后,心理上容易萌发初恋的幼芽,所以近年来中学生的早恋现象有增无减,呈上升趋势。曾经有心理学家调查了726名中学生的恋爱状况,结果发现,单相思,谈恋爱及失恋学生分别占学生总人数的%,%和%。来自各方面的调查都显示,由于中学生的恋情幼稚,所以相恋终成眷属者十分罕见,初恋的成功率非常低,失恋几乎是中学生恋爱的必然结果,失恋对心灵的打击有时可影响人的一生,许多早恋的中学生都从单相思到难以自拔,可谓尝尽了爱情的酸甜苦辣。原因:要解决中学生早恋问题首先要清楚早恋产生的根源:那么早恋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分析早恋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学生的体质增强,生理、心理趋于早熟。中学生处于身体发育的高峰期,身高、体重徒增,第二性特征渐趋明显,性的心理欲求萌发提前,会较早地对异性产生好奇、爱慕和吸引等思想感情,青春期对异性充满着神秘感。二是社会文化等原因。传媒的不良影响和一些社会不良青年的诱惑。书刊、电影、电视等信息传媒中关于爱情的描写、西方生活方式的传播对他们有较强的诱惑力,甚至会特别引起他们的关注,简单地去模仿,以至滋生早恋现象。三是家庭等环境原因。一方面,因为目前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年龄的差异,他们与父母有代沟,他们不愿意向父母倾诉,同时又无兄弟姐妹可交流,促使孩子把对家庭、学校的不满及学习的压力急于向他人倾诉,这种欲望很容易使情窦初开的异性中学生之间相互产生情感的共鸣,最终导致早恋。另一方面,早恋大多是因为父母给的爱太少了。住读的同学最易谈恋爱,就是因为平时和父母缺少沟通。本来进入青春期后对异性就有好感,一旦身边出现一位关爱自己的同学,就难免动心。而且发生早恋现象的学生往往和他的性格,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比如说,单亲家庭或者家庭关系不和睦的孩子早恋的几率就远远高于普通家庭的孩子,因为他们从小缺少爱,一般而言性格孤僻,同时更渴望爱! 学生早恋的原因要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恋爱理由。具体主要有五类学生最容易谈恋爱。 第一类是那些需要爱和关心的孩子,主要包括离异的单亲家庭子女、父母粗暴管教下的孩子和与父母缺乏沟通的孩子。这几类孩子很容易产生孤独感。 第二类孩子是学习成绩不佳但在其他方面有优势的。学习上不行,他们就在其他方面寻找自己的价值。比如长得帅的男生、长得漂亮的女生,以及特长生,甚至一些家里有钱的学生。 第三类是两个都优秀的学生或者两个性格互补、意气相投的学生,他们之间容易早恋是因为相互欣赏,相互需要对方。 第四类学生是被动性恋爱,他们对外界的抵抗能力较差,当被别人猛追后,常常不由自主坠入情网。 第五类是喜欢攀比的学生,耍朋友纯粹是为了体现自己的“能力”。学生、专家、老师对早恋的看法:“我们不应该诋毁感情本身,恋爱本身并没有错,不要像防贼一样防着孩子”。”专家这样说。但在家长看来,中学生的爱情就像是“毒药”, 早恋让他们很紧张。而学生们则说:“早恋来得快去得也快,只要好好沟通,影响就不大”。专家说抵抗早恋靠亲情 抵抗早恋最有效果的武器就是家庭和亲情。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家长们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和孩子沟通聊天,最好是同性家长与孩子多谈心,了解他们内心真实想法。女生一旦早恋,父母一定要教她学会一些必要性知识,避免身体的伤害。同时,家长应非常留意不要给她创造独处的机会。例如不要让孩子单独租房住,孩子周末回家里以后也不要让她单独一个人在家。“无论发生什么事,父母都要做孩子最可靠的港湾”。比如女孩子不小心怀孕了,那也是一只迷途的羔羊,更需要家长的关爱,父母一定不能放弃孩子。家庭的温暖能抵抗一切早恋。老师说应尊重学生的感情孩子们都是有强烈自尊的,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首先是要尊重学生,然后与他们进行沟通, 学生进入青春期以后谈恋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学校老师一定要站到理解和尊重孩子的立场上。老师在这个过程要一方面要给孩子更多的宽容,另一方面要给他们生理和心理知识进行“补课”,做更多的疏导工作。对早恋宜疏不宜堵,大家们不能先入为主认为恋爱是十恶不赦的事,更不可因此对孩子有过激行为。因为一些父母和老师的不当处理方式,反而适得其反。有时本来只是同学相互的一种好感,却被大人们说成是恋爱,并且非要管这管那,不停追问,弄得心里很烦,有时也会弄假成真了。 学生说最烦家长乱管制其实很多中学生都会处理自己的感情,发现这段恋爱不适合自己,都会选择放弃的。不少谈恋爱的中学生,虽然一时轰轰烈烈的,但持续时间没有一个超过一个学期,相处时间久了,慢慢认识到对方的缺点,就自然会分开。发生这种恋情,学生们说最怕老师和家长公开出面阻止。 为什么不该早恋: 早恋是老师、家长们眼中的“误区”,心中的雷池,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曾是一个校园里避而不谈的话题。家长和老师在中学生与异性交往方面当起了警察,亮起了红灯,一旦教师和家长发现了早恋的苗头,多半会坚决制止,大有不拆“鸳鸯”誓不罢休的干劲。首先,中学生思想还不成熟,对人、对世界和对社会的看法还比较幼稚,处于动荡时期。今天也许两个人还很投机,几年以后就可能分道扬镳了。其次,身心发展也还不成熟。中学生可能存在一种“盲目的成熟感”。喜欢自以为是,在情感方面容易冲动,自制力较差。最重要的是,你的事业方向还远远没有确定。中学是人全面发展,求知欲最旺盛的年代,你的重心应当放在学习上。对于有的同学认为“只要两个志同道合,谈恋爱不会影响学习”的说法是不客观的事实上,当你的情感时刻被某个人牵制,你的学习不可能不分心,成绩下降是必然的。很多早恋的人因为已经不幸地陷入了“早恋”的泥潭,或许是单相思,苦于不敢或不知道如何对倾慕已久的男(女)生表白心迹,或许是正处于爱情的甜蜜滋润中,或是给对方写了情书却没有回音,因此陷入失恋的苦恼中。而且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单相思学生往往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烦躁,抑郁寡欢,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消瘦等身心症状,严重时引起心理和生理疾病。“恋情”曝光后,很多女生和少部分男生都会变得不爱说话,每天回家就把自己关在屋里。一般而言,早恋会严重影响学习、影响身心健康,有的扭曲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有甚者,用结束年轻的生命的方式面对早恋这个“纠结”的难题。当然,早恋并不是违法犯罪,问题是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求知识的“黄金时代”,经济上尚未独立,尚缺乏建立稳定的恋爱关系的条件。换言之,中学生的早恋基础是极不牢固的。许多事实表明:中学生早恋十之八九都以不了了之而告终,它只能影响和干扰自己的学习、健康和人际关系,给自己带来烦恼和压力。更何况由于性成熟时期的中学生极易出现强烈的性冲动,一些人难以控制,往往会造成终生的遗憾。可见,早恋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危害。学生正确做法: 第一条建议是摆正心态,一定要明白恋爱是没有错的,学生们不要对自己的自然情感有犯罪感。对异性有好感,就正如树要发芽、长枝、开花、结果一样正常; 第二条建议是不要轻易随便地表达情感。珍爱自己,让自己的情感在最合适的时候赢得真正属于它的精彩; 第三条建议是不要做出违反中学生行为规范的事情。花儿开得过早,会提前凋零,结不出饱满的果实。 同时,中学生朋友要努力做到“三要”:一是要尊重自己的情感,不要随意滥用;二是要尊重自己,不要做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三是要慎重平衡中学生阶段学业和情感的关系,“只有翅膀上去掉了枷锁的鸟儿,才会飞得更高”。青少年要正确处理好自身的早恋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处理: (1)要清楚地认识到早恋的危害,用理智来战胜这不成熟的感情。早恋最直接的危害是严重干扰学习。由于整日整夜满脑子想着自己喜欢的那个异性,因此,会使你没心思去学习,也觉得学习没多大意思,上课注意力就难以集中。 由于没有认真听讲,因此,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差。有人说:事业的引力,爱情的驱力,歧视与压迫的反作用力,是生的三大动力。因此,早恋处理得好,可以产生“合动力”。有关统计材料表明,那些在中学时代就耳鬓厮磨、如胶似漆地恋着的,大都是学业荒废,爱情失败,甚至有的由“爱得深”变为“恨得深”。相反,那些把爱深深埋在心底一心向学的青少年,多数不仅事业有成,而且能够赢得爱神的青睐。因此,青少年要把眼光放得远一点,要用理智战胜自己的感情毅力的真谛是战胜自己,你能战胜自己,便会摆脱早恋。 (2)要注意心理卫生,不看不适宜的报刊杂志、影视节目,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多看一些伟人的传记,培养自己的意志力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 有些青少年早恋或者单恋,喜欢夸大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 认为对方的一言一行与自己有关,甚至是受自己影响的。对方成绩下降,挨了老师批评, 以为这是因为自己的缘故,因此,替对方难过;对方近日精神不振或者 瘦了,认为这是因为对方想念自己的缘故,因此,自己很感动。青少年的这种心理,其实是一种“自作多情”。 青少年在这种对异性的想念和思念中,除了使学习下降外,还能得到什么呢! (3)要正确处理早恋和男女生正常交往的关系。每一个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 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会开始关注异性同学,并希望了解他们,与他们交往,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青少年对异性的依恋并不是有些家长和老师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件丢人和见不得人的事。这与道德品质无多大关系。绝大多数青少年都“早恋” 或“单恋”过一个自己很喜欢的异性。关键是青少年如何正确处理早恋和男女生正常交往的关系。不要过分地敏感,不要以为异性对你好一点就是爱上了,也不要动不动就向人家表达爱。 (4)多参加集体活动,分散独自喜欢一个异性的注意力,不要与异性单独交往。 通过参加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 并能获得同学们的帮助和友谊。同时,这样做,能分散你早恋的注意力,减轻你的烦恼。也能使你头脑冷静下来思考,淡化你对你喜欢的异性的强烈情感。现在没有早恋,也许不久就会早恋, 因此,应尽量避免同异性同学单独交往,因为受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爱”的火焰,随时都会被异性点燃,到那时,你就是想让它熄灭,也都难以做到。 (5)设法摆脱早恋。当有人向你表示爱意或求爱时,当你对异性萌生爱意时,可采取如下方法: ①转移法:把精力转移到学习上去,用探求知识的乐趣来取代不成熟的感情。 ②冷处理法:逐步疏远彼此的关系,以冷却灼热的恋情。 ③搁置法:即中止恋情,使双方的心扉不向对方开启,而保持着纯洁的、珍贵的友谊。无论如何,你都应该意识到你有必要冷静地控制一下你的感情了。下面简单的介绍几招理智地冷冻已经出现的早恋的方法:正确对待求爱信。中学生表示朦胧爱意的最佳方式似乎就是写情书。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往往会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将内心的爱慕和好感倾诉于笔端,通过情书来向对方传达爱意。这是一种很正常的表现。但是,这并不等于中学生可以让自己的感情无节制地任意发展。因此,应该如何正确的对待求爱信呢?最不妥当的做法是,立即给对方回信,把别人痛斥一顿;向老师打小报告。要求老师整治“求爱者”;告诉家人,让父母帮你去解决,把信的内容在全班公开,让对方感到耻辱。试想一下,以上四种做法有什么不妥?如果你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想,给你写情书只是为了向你表示好感和爱慕之情,如果对方并没有什么“肮脏下流”的言辞或目的,那么你若采用这些做法,不但会伤害同学的自尊心,还会影响你们之间的正常友谊。这样做的结果常常是又失去了一个关心你的朋友。那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冷冻。所谓冷冻,就意味着对于已经或就快来到的早恋,你要明确地表示停止的态度。但前提是:尊重别人,不伤害别人的自尊心。初恋的感情,往往是纯真,诚挚的,应该保护他,引导他,而不是破坏它,决不能讽刺,挖苦,更不能粗暴地制止。然而,冷冻并不等于消灭,冷冻一方面意味着不谈恋爱的态度是坚决的 ,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尊重初恋,意味着将来可以有解冻的一天,如果双方条件成熟了再来做决定。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种:装作若无其事。有些男生可能是由于一时冲动给你写情书,你若是立即回信,可能还会让对方误以为你在意对方,因此可能引来更多纠葛。你如果装作什么都没发生,还是像往常一样和他来往,既不要过于疏远,不要表现出刻意回避,也不要表现出亲近和热情,一段时间后,他可能就会明白你的态度,因此而鸣金收兵了。面对面交流。如果你装作若无其事,对方还是对你穷追不舍,百般纠缠,这时你可以与对方直接面对面地沟通,告诉对方你们可以做朋友,保持良好的友谊关系,保证你将为对方保密。也可以在交谈时趁机将情书交给对方,以表示你的坚决态度。总之,在处理情书时要慎重,要持尊重对方的态度,不要伤了和气,更不要让对方感到难堪。请求别人帮忙。如果上述两种方法都不起作用,他仍纠缠你不放,在你的一再警告下仍如此的话,你有必要请求一个你信赖的第三者。比如同学来转达你的意思,必要时才找家长或老师,以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烦。理智控制单相思。如果你现在正陷入对一个男孩或女孩无尽的想念,对方的一举一动都牵挂着你的神经,这种力量让你难以自拔,那么你不妨采用升华的方法。你应当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感情,尽量使自己跳出感情的漩涡。培养自己强烈的事业心,告诫自己应当珍惜年少时光,好好学习,掌握一技之长,而不该沉溺在儿女情长的纠纷中。你可以去看一些伟人传记,或摘抄名人名言来鞭策自己不断地超自己的理想迈进。自我暗示也是良好的解决办法。时刻提醒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我去做”“不要胡思乱想”,适当地转移你的注意力,去做一些感兴趣的事情,将精力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比如到运动场上去打球,看小说,听音乐。另外,转移你的活动空间也是必要的,尽量减少你与他(她)单独相处的机会,注意多参加集体活动,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子,用多层次多角度的友谊来冲淡已经快将团团包围的“恋爱关系。没有人会吃下未成熟的青果,它的余味又苦又涩。正在增长知识的中学生,最好不要感情用事,你需要理智。走进死胡同,要想走出来,那是要付出代价的,锦绣前程才向你展开。值得你去追求,值得你去体验的美好事情还很多。鸿鹄千里,是因为它有远大的志向,雄鹰搏击长空,是因为它目光的远大。今天,你该去耕耘,用你全部的时间和精力,也为了明天的收获。不要过早的把自己的追求与志向浓缩于二人世界,大好的年华不能仅仅获不成熟的感情。虽然有些人却不认为早恋是对人的成长不利的,因为失败了才会进步,挫折中才能成才;但是我们又何必等到尝试到痛苦才停止呢,并不是每件事都要自己去经历,不必走不必要的弯路。总之,不要给自己无聊的压力,那样才对成长不利;兵来将挡,一切顺其自然,如果爱来了,就努力的去尝试;但要分清什么是主次,如果因此而耽误了成绩,不坏的事情也都被别人当成坏的事情。问题最终的解决还是要靠你自己.首先你应该明白自己目前处在人生什么阶段,这个阶段应该做的事是什么?其实,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青春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关键的是做为当事人,是勇于积极面对还是消极放任自由,让它在你的生活学习中肆意冲撞.早恋不是见不得人的事,也不要把早恋看成是洪水猛兽.从生理上讲,这只是可尔蒙分泌导致青春期出现的一种情绪起伏而已.但这种情绪状态我们要正视,不要让自己沉溺在其中,要学会转移视线,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最应该的最喜欢做的事情上,学习之余让自己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让自己了解得更多,学会与人交流,这也是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必备的生存能力.老师的正确做法: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做到以下原则:第一是要为学生保守秘密;第二是为孩子提供可靠的情感支持;第三是开展有意义的相关活动,引导学生理智认识处理情感问题。 同时,老师们应当遵守“三不要”的原则是:第一是不要过度营造早恋可怕的神秘紧张氛围;第二是不要到处传播学生的私人信息;第三是不要伤害诋毁学生的个人情感。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作为老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首先不要草木皆兵,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能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了解他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教育工作。利用课余,课外活动或集体活动的时间观察学生的行动,和他们交谈发现中学生的早恋有种种迹象,比如:上课变得不专心听讲,通过互借书籍传递约会信息;变得爱打扮,讲究穿戴,以次引起对方注意、好感;喜欢看言情小说;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在异性面前大声讲话、吵闹,作恶作剧等吸引对方……了解了学生早恋的情况,才能开始采取适当的方法对他们加以教育。大多数情况下是老师过于敏感,只要男女生站在一起说话,就认为苗头不对,紧接着就是警告、检查甚至斥责、向家长告状…。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平时很孤单,到异性那儿寻求友谊和温馨的情感交流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需要,其实质很纯洁。这需要班主任细致耐心的工作,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主动跟学生讲话、开玩笑,套出他们的心里话。学生既怕老师,又喜欢老师,因为他们毕竟是孩子,社会阅历浅,很多事情他们需要老师的建议。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易受外界的影响,只要老师放下架子,深入学生,他们就会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我也经常和家长联系,掌握每个学生的心态。但家访不是告状,只有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才能有针对性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给学生感动而不是伤害,才能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义气” 和老师对他的尊重。其次,作为老师,还应该相信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精神上的支持和爱,使学生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对于学生的早恋不能采取粗暴干涉的方法,而是采取和风细雨的方法,用亲近、理解的态度与学生耐心交谈、引导。在对待这类事情时,不能简单粗暴,否则的话事倍功半。 再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自身的人格、心理等得到成长与完善。学校的青春期教育还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学生生理和心理成熟期提前,但很多学校的青春期教育都没有普及,一些学校的生理卫生仍然让学生自学,有的老师仍然向学生传达恋爱可耻的信息,“越是这样禁锢,搞得这样神秘,学生们越想去尝试”。中学生早恋是老师和学生都不愿提及的问题,但如果对于早恋问题一直避而不谈,势必会令更多的学生产生好奇心理,陷入误区。开诚布公地讲清楚,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所以在班会课上我经常给孩子们讲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鼓励他们之间的正常交往,帮他们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化解师生、生生矛盾。尽管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有许多逆反心理,只要好好引导,孩子的心灵才会更纯净,知识才会学得更轻松,教育的过程才会更有效。 最后,对学生的早恋应该疏导而不是强行阻止,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是可以的,只要把握好分寸就行。如果有些同学拿捏不好,再适时适度地加以提醒也不晚。一旦发现有早恋的苗头一定要讲究方法,应让学生知道早恋是对自己前途极不负责任的表现,要让他们知道家长社会培养他们的不易,让他们从小就有一份责任感,不能因自己的一时冲动而置自己的前途和家长老师的期望于不顾。在教育孩子时不要对他们的行为强行禁止,这样只会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逼他们向相反方向发展,多一些耐心和尊重,让他们知道老师是理解他们的,这样才能和他们进行坦诚交流与有效沟通,才不至于让他们感觉老师只是一味想拆散他们。对于一时不能分开的要采取冷处理的方法,等他们的热情慢慢消退。例如曾经有两个同学一时不能分开,我答应他们暂时不告诉家长同时提出必须遵守的两项规定:一是不准约会,在学校内保持正常交往,二是要把精力放到学习上。这两位同学遵守了规定,他们逐渐地理智地感觉到自己的恋爱的确有问题,不是他们有问题,而是恋爱的时间不对,只是一个美丽的错误,结果他们之间的恋爱关系慢慢就变成了正常的同学交往。一对早恋的孩子要视实际情况分别对待。对精神空虚的孩子要加强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注意控制孩子用钱和在外活动的时间,督促孩子将精力放到学习上来;对爱慕虚荣的孩子应鼓励他们根据自身特长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在活动中认识人生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对盲目钟情的孩子,要帮助他们用理智勒住感情的野马,认识到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任务。早恋的学生往往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矛盾心理,既挣脱不了情网的束缚,又担心学习掉队和受到老师、家长的斥责,因此,他们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理解。所以对早恋的学生不能歧视,要用爱和关怀、理解和尊重,使他们对老师增加信任感,这样才利于引导学生从早恋的漩涡里脱身才便于老师进行疏导,获得好的教育效果。当然,除了以上的方法外,还可以与家长、学校、社会配合,多搞一些适合中学生的活动,提高中学生的鉴赏能力。比如:组织学生开展“男女生如何正确交往”,举办文学作品鉴赏指导讲座,这样既可以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又可以提高中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从而减少早恋现象的发生。总之,中学生的早恋现象不同于其他错误,多半是秘密进行的,而且发生早恋现象的学生往往和他的性格,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所以作为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因人而宜,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情况加以教育。正确对待中学生的早恋方法有很多,主要还是要适时、适度地对待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用自己真诚的心去爱学生,去关心学生,相信学生,这样才能处理好中学生的早恋问题。家长的正确做法: 一定要牢记三条原则,一是要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情感变化,不要给孩子扣上各种消极的帽子;二是要积极陪伴孩子青春期的独特阶段,给孩子必要的人生指导,而不是棍棒、打骂和威胁;三是要记得父母是孩子永远的最坚强后盾,帮助孩子协调处理好青春期的种种困难和烦恼。 家长们还应当做到“三不要”:不要把孩子对异性有好感当成是洪水猛兽;不要把早恋等同于道德败坏;千万不要忘记自己也曾经有过青春萌动的时光。家长要联合老师,配合学校,平时要将青春期的知识包括性知识都讲给孩子听,一旦发现孩子早恋了,首先停止对他的过多管教。想办法拉近与他心理距离。第二步,走进心灵,了解孩子的内心真实想法,让他们倾诉自己的烦恼。第三步才是和孩子一起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总之,只要孩子正确摆正心态,把握自己感情的宣泄方式,权衡早恋的利弊,在家长、学校及老师的配合下,一定能正确处理早恋这个问题。让祖国的花朵绚丽的绽放,让祖国的旭日冉冉升起!
危害身心健康身体上:由于很多早恋者情绪不够稳定、好冲动、易动感情、自控力较差,常常会产生各种影响身体健康的不良情绪。这会导致一系列身体不适,久而久之,有可能会出现消化道病症、低血糖等症状。心理上:对于早恋者而言,早恋是一个既充满欢喜而充满苦闷的过程。由于对对方的爱恋,早恋者常常因为对方的苛刻要求而造成情绪变化;也有因为早恋而遭到父母、同学、老师的压力,造成心理失衡;当不能与恋人见面时,早恋者常常坐卧不安而沉迷于幻想,在幻想中乞求慰藉。如果这种心理发展过深,少部分人会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与异性发生性关系,这会造成早恋者心理的严重扭曲。干扰学习由于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差,往往无心学习,成绩下降,是十分常见。这就是早恋反对者反对早恋的最重要理由。易促成越轨行为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激情占优势、容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许多热恋中的少男少女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而过早地发生两性关系。这是早恋造成的对双方身心造成最严重的损害。可能导致犯罪早恋者一般年轻气盛,对一些事件十分敏感。特别是男孩在女朋友面前,面对一些让自己“吃醋”的行为恼羞成怒,对一些人大打出手,造成违法犯罪。另一种情况时,由于父母的不支持,谈恋爱的金钱花销无法取得,诱发偷和抢的念头。这是早恋对社会最严重的危害。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情况下,早恋有其益处,这种观点普遍存在于学生中。一些学生认为早恋者常会在成绩上互相追赶,以取得对方愉悦与偏爱,使得成绩上升;也有因为对某人有爱慕之心,从其所好,在生活中处处约束自己,以被爱慕者的标准作为生活的准绳,使得一些原本不良的性格和习惯得到改正。早恋也可以使人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增进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