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灸法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

灸法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

总结古往今来的实践经验,灸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作用。 书名: 针灸学作者:仲远明,王茵萍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6-1ISBN: 9787564116811开本:16开定价: 元 针灸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运用针刺、艾灸及其他方法,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达到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副作用少等优点,几千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的欢迎,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针灸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1979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推荐了43种针灸治疗的适应证,有力地推动了针灸走向世界。但是,这种归纳尚不全面。据天津中医药大学的最新研究总结,针灸治疗的病种涵盖16类病谱、计461个病种之多。对于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眼和附器、精神和行为障碍、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针灸的治疗效果尤为突出。对于多种难治性疾病、原因不明性疾病、体质性疾病与心因性疾病,针灸可成为有力的治疗和辅助治疗手段。目前,世界上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应用和研究针灸疗法治疗各种疾病,全世界针灸从业人员逾数十万,针灸医学作为中医药国际化的先锋,对世界医学的发展正产生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摘自《针灸大成》 《素问》十二卷,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及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而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刘向指为诸韩公子所着;程子谓出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盖灵兰秘典、五常正大、六元正纪等篇,无非阐明阴阳五行之《甲乙》、杨上善之《太素》,亦皆本之于此,而微有异同。医家之纲法,无越于是书矣。然按《西汉艺文志》,有《内经》十八卷及扁鹊名。白氏云∶《内经》凡三家,而《素问》之卷,牵合《汉志》之数,而为之注释,复以阴阳大论,托为师张公所藏,以补其亡逸,而其用心亦勤矣。惜乎朱墨混淆,玉石相乱,训诂失之于迂疏,引援或至于未切。至宋林亿、高若讷等,正其误文,而增其缺义,颇于冰为有功。《难经》十三卷,秦越人祖述《黄帝内经》,设为问答之辞,以示学人。所引经言,多非灵、素本文,盖古有其书,而今亡之耳。隋时有吕博望注本不传,宋王唯一集五家之说,而醇疵或相乱,惟虞氏粗为可观。纪齐卿注稍密,乃附辨杨玄操、吕广、王宗正三子之非,周仲立颇加订易,而考证未明,李子野亦为句解,而无所启发。近代张洁古注后附药,殊非经义。王少卿演绎其说,目曰重玄,亦未足以发前人之蕴。滑伯仁取长弃短,折衷以己意,作《难经本义》。《子午经》一卷,论针灸之要,撰成歌诀,后人根据托扁鹊者。《铜人针灸图》三卷,宋仁宗诏王维德考次针灸之法,铸铜人为式,分腑脏十二经,旁注俞穴所会,刻题其名,并为图法,并主疗之术,刻板传于世。夏竦为序。然其穴,比之《灵枢》本输、骨空等篇,颇亦繁杂也。《明堂针灸图》三卷,题曰∶黄帝论人身俞穴及灼灸禁忌。曰明堂者,谓雷公问道,黄帝授之,亦后人所根据托者。《存真图》一卷,晁公谓杨介编。崇宁间泗州刑贼于市,郡守李夷行遣医并画工往,亲膜摘膏肓,曲折图之,尽得纤悉,介校以古书,无少异者。比《欧希范五脏图》过之远矣,实有益医家也。王莽时,捕得翟义党王孙庆,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脏,以竹道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亦是此意。《膏肓灸法》二卷,清源庄绰季裕所集。《千金方》三十卷,唐孙思邈所撰。用药之方,诊脉之诀,针灸之穴,禁忌之法,以至导引养生之要,无不周悉。曰千金者,以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议者谓其未知伤寒之数。《千金翼方》三十卷,孙思邈掇拾遗帙,以羽翼其书。首之以药录,次之以妇人、伤寒、小儿、养性、辟谷、退居、补益、杂病、疮痈、色脉、针灸,而禁术终焉。《外台秘要》,唐王焘在台阁二十年,久知弘文馆,得古方书千百卷,因述诸症候,附以方药、符禁、灼灸之法,凡一千一百四门。天宝中出守房陵、及大宁郡,故名焉。《金兰循经》,元翰林学士忽泰必列所着,其子光济铨次。大德癸卯,平江郡文学岩陵邵文龙为之序。首绘脏腑前后二图,中述手足三阴、三阳走属,继取十四经络流注,各为注释,列图于后,传之北方。自恒山董氏锓梓吴门,传者始广。《济生拔萃》十九卷,一卷取《针经节要》,二卷集《洁古云岐针法》、《窦氏流注》 ,三卷《针经摘英》。首针法,以仿古制也。延佑间杜思敬所撰者。《针经指南》,古肥窦汉卿所撰。首标幽赋,次定八穴指法及叶蛰宫图,颇与《素问》《针灸杂说》,建安窦桂芳类次。取《千金》禁忌人神及离合真邪论,未能曲尽针灸之《资生经》,东嘉王执中叔雅,取三百六十穴,背面巅末,行分类别,以穴属病,盖合《铜人》、《千金》、《明堂》、《外台》而一之者也。《十四经发挥》三卷,许昌滑寿伯仁,传针法于东平高洞阳,得其开阖流注交别之要。至若阴、阳、维、跷、带、冲六脉,皆有系属,而惟督、任二经,则包乎背腹,而有专穴,诸经满而溢者,此则受之,宜与十二经并论。通考邃穴六百五十有七,而施治功,以尽医之神秘。《神应经》二卷,乃宏纲陈会所撰。先着《广爱书》十二卷,虑其浩瀚,独取一百一十九穴,为歌为图,仍集治病要穴,总成一帙,以为学人守约之规。南昌刘瑾校。《针灸节要》三卷、《聚英》四卷,乃四明梅孤高武纂集。《针灸捷要》,燕山廷瑞徐凤着集。《玄机秘要》,三衢继洲杨济时家传着集。《小儿按摩经》,四明陈氏着集。《古今医统》、《乾坤生意》、《医学入门》、《医经国小》中取关于针灸者,其姓氏《针灸大成》总辑以上诸书,类成一部,分为十卷,委晋阳靳贤选集校正。

艾灸的作用:1、防病保健艾灸可温阳补虚,艾灸可使精血充足,从而提升人体的免疫力,达到防病保健的作用。2、行气活血艾灸具有调理气血的作用,不但可以梳理气机,还可以提升中气,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3、调节阴阳通过艾灸疗法,可以达到调节阴阳、补益身体的作用,最终使阴阳达到平衡,身体恢复健康。4、通经活络艾灸可通十二经,三阴,温热机体穴位及其经脉,从而活络血气,治疗由寒凝血滞、经络不通等引起的各种疾病。5、祛湿散寒气寒血涩,血液运行缓慢容易凝结而生病,对此就可采用艾灸的方法,温经散寒,保持血液运行正常。艾灸可以通过对经脉进行温热刺激,达到祛湿散寒的作用。

艾灸的作用:1、温经散寒,促进人体气血的运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依赖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艾灸法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十分有效。2、行气通络,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艾灸相应的穴位,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3、温阳补虚,补中益气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起到最好的作用。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都可用艾灸法治疗。4、拔毒泄热,调节机体功能艾灸法只要使用得当,既能散寒,又能清热,对机体有双向调节的作用。6、防病保健,防病于未然中医学一直非常重视预防疾病,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等思想,艾灸在治疗疾病之外,就有预防疾病和保健养生的作用,是传统的防病保健方法之一。艾灸可温阳补虚;命门是人体真火的所在,为人之根本,常灸可保阳气充足;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的所在,艾灸可使精血充足,从而提升人体的免疫力,达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提升阳气,除湿

热敏灸疗法研究进展论文

在灸疗研究方面有以下三大创新。(一)系统研究了灸疗过程中产生的“热至病所”的腧穴热敏现象,采用红外成像技术首次客观显示了腧穴热敏现象。通过大样本、多中心研究数据阐明了产生腧穴热敏现象的临床规律,从而揭示了腧穴热敏态新内涵,为创立热敏灸技术奠定了科学基础;(二)创立了“探感定位,辨敏施灸”的热敏灸“辨敏定位”新技术,解决了长期以来悬灸过程中穴位如何个体化准确定位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创了悬灸治疗难治病症的体表热敏调控新途径;(三)创立了“量随人异,敏消量足”的热敏灸“消敏定量”新技术,解决了长期以来悬灸灸量如何达到个体化充足灸量的关键技术难题,为提高悬灸治疗难治病症的疗效提供了临床实用的充足灸量标准。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应用热敏灸技术治疗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原发性痛经、慢性前列腺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慢性腰肌劳损、枕神经痛、跟痛症等病症,大幅度提高了临床疗效。上述成果分别荣获2007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一等奖空缺,二等奖排名第一)。此项新技术已在全国27个省推广应用,分别中标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科研项目、江西省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江西省卫生厅、江西省教育厅等科研项目。陈日新还出版热敏灸专著2部,发表热敏灸论文6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篇。申请专利4项。热敏灸技术在全国推广广泛应用。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市、自治区28家三甲医院、109家二级以上医院应用热敏灸技术,一致认为热敏灸技术提高了灸疗疗效,社会效益显著。热敏灸科技成果已成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重点推广的国际合作项目。2010年9月29日,在上海世博会的联合国计划开发署执行机构——国际信息发展网馆举行了“中华热敏灸日暨中华热敏灸全球启航”仪式。 近年来,在国内外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共59篇,获得省级鉴定科研成果7项,国家与省级教学成果3项,专利1项,著作2部,国家级、部级、省级成果奖各1项,国家级荣誉奖1项。近年来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

临床上对男性前列腺炎、阳痿早泄、性冷淡、肠胃不适、肩颈不适、腰腿不舒、腰肌劳损、女性妇科炎症、月事异常、痛经、小叶增生、风湿类风湿、面瘫等各类慢性退行性、功能性病变有非常独特的疗效。临床用于针灸替代疗法,疗效显著,治疗范围广泛,对临床100多种常见病、疑难杂症有独特的疗效。 应用热敏灸技术治疗20余种病症,如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枕神经痛、慢性腰肌劳损等,大幅度提高了临床灸疗疗效,开创了一条治疗疾病的内源性热敏调控新途径。

随着放开,第一波新冠的小阳人基本都阳康了。但是根据数据预测,目前还没有到达峰值,所以平时对健康的保健依然很重要。那么,对于已经感染的朋友们,艾灸对新冠是否有一定的缓解或促进康复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争中,中医药在提高治愈率、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艾灸作为传统医学方法在新冠肺炎的预防和康复中也可发挥积极的作用。艾灸作为中医防治疾病的特色疗法,为新型冠状病毒的预防和保健提供了另一种手段和思路。艾灸在治疗,康复和预防、提升自身抵抗力方面艾灸都可以发挥作用,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经济的方法,在这波放开后的疫情阳性感染中,值得配合使用的好方法!《辨证施灸治疗方舱医院3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腹泻疗效观察》高希教授等对武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新冠肺炎(轻症、普通型)腹泻患者进行了辨证施灸治疗。对36例诊断为新冠肺炎(轻症和普通型)的腹泻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穴位艾灸治疗。寒湿困脾型,灸足三里、丰隆;脾胃虚寒型,艾灸足三里、中脘;肾虚型,艾灸命门、关元;肝气郁结型,艾灸阶段,过强。艾灸每穴20分钟,每日2次,双侧穴位可隔日交替,7天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7天后发现35例腹泻症状缓解,31例新冠肺炎核酸转阴,治愈率。说明艾灸对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内脏功能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 《艾灸辅助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7例临床分析》杨军教授的团队对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隔离病房的7名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了调查,在中药和艾灸对症治疗的基础上,3例患者临床症状或体征基本消失,4例患者好转。电话随访未发现患者有反复症状。艾灸可缩短发热、咳嗽、乏力症状的持续时间,有效缓解中医证候,缩短住院天数。3、 《艾灸全程干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可行性》艾灸灭菌有利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艾灸的抗炎作用和治疗病毒性肺炎也有一定的临床证据,利用艾灸全程干预新型冠状病毒,不仅能有效预防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提高晚期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可以大大缓解医护人员的压力。4、 《结合凝血-纤溶系统探讨艾灸改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患者肺功能优势及选穴》艾灸可以调控新冠肺炎疗养员血液中的相关因子,恢复凝血和纤溶平衡,改善肺通气功能和血流动力学,辅助肺损伤修复。减少血栓形成,延缓肺纤维化进程,缓解恢复期新冠肺炎患者的遗留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热敏灸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观察》陈日新教授的团队观察了江西中医药大学傅生医院42名新冠肺炎(普通型)患者的治疗情况。热灸舒天和神阙穴,每日一次。艾灸三次后,患者的负性情绪从改善到。胸闷现象从治疗前的50%下降到,表明艾灸治疗新冠肺炎的可行性。6、 《艾灸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进展》艾灸具有抗菌、抗病毒、免疫和缓解负面情绪的作用。可用于家庭隔离消毒,延缓病程,提高治愈率,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免疫细胞和炎性细胞因子发挥双向调节作用,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防止患者阳衰。7、 《基于中医“治未病”探讨隔药灸脐法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康复的应用》基于中医的理论基础,恢复期患者的康复不容忽视。采用一种操作简单、可训练性强、经济实惠的康复疗法尤为重要。中药灸脐法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医方法,具有诸多优点,可为新型冠状病毒的康复策略提供参考

乌梅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论文

乌梅中的梅酸可软化血管,推迟血管硬化,具有防老抗衰作用。那么下面跟着我一起来看看乌梅的药理作用和新用途。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体外实验表明:乌梅水煎液(1:1)对炭疽杆菌、白喉和类白喉杆菌、枯草杆菌、葡萄球菌(金黄色、柠檬色、白色)、肺炎球菌皆有抑制作用, 对大肠杆菌、宋内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等肠内致病菌也有效,而对甲或乙种链球菌无作用.50%煎液(纸片法)对百日咳杆菌和脑膜炎球菌作用最强, 对肺炎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作用中等,对牛型布杆菌和白喉杆菌也有作用, 而对流感杆菌和绿色链球菌无作用.10%煎液(平板法)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乌梅乙醇浸液对一些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以及人型结核杆菌皆有显著抗菌作用.乌梅粉在平皿上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及伤寒杆菌有较强作用.水浸液1:80(2倍稀释法)能抑制巴氏杆菌的生长.

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等的作用也有不同的报告,可能与药物的产地、制备方法、菌株不同有关.

乌梅的抑菌作用与其制剂呈酸性有一定关系, 如将其制剂调至中性,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强度约可减弱一半.

实验表明:乌梅水煎剂在试管内对须疮癣菌、石膏样小芽胞菌、絮状表皮癣菌等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 有效浓度分别为 1:160、1:320、1:480.

对蛔虫的作用

研究表明:在5%乌梅丸溶液中,蛔虫活动明显受到限制, 在30%的溶液中,蛔虫呈静止状态, 若将其移至生理盐水中,即能逐渐恢复活动.亦有实验证明: 乌梅对蛔虫有兴奋、刺激蛔虫后退的作用

对平滑肌的作用

100%乌梅煎剂或乌梅合剂(乌梅、防风、炙甘草、银柴胡、北五味子)煎液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对奥狄括约肌表现弛缓作用.

利胆作用

实验证明:乌梅汤对胆囊有促进收缩和利胆作用, 利于引流胆道的胆汁、减少和防止胆道感染,亦有利于减少蛔虫卵留在胆道内形成而形成胆石核心, 从而减少胆石症的发生;加大乌梅剂量,对胆囊的上述作用明显加强, 但单味乌梅的作用又不及复方强,表明乌梅汤有协同作用.乌梅还能增加胆汁的分泌, 并能使胆汁趋于酸性.

抗过敏作用

乌梅煎剂(1:1)及其合剂能减少豚鼠的蛋白性休克的动物死亡数.有人认为,乌梅有脱敏作用, 可能由于非特异性刺激产生了更多的游离抗体、中和了侵入体内的过敏原所致.

其他作用

体外实验表明:乌梅对人子宫癌细胞JTC-26株的抑制率在90%以上.

小鼠免疫特异玫瑰花试验表明: 乌梅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乌梅干中所含之柠檬酸,在体内能量转换中可使葡萄糖的效力增加10倍, 以释放更多的能量消除疲劳;乌梅可使放射性90Sr尽快排出体外,以达到抗辐射目的;乌梅干能使唾液腺分泌更多的腮腺激素, 腮腺激素有使血管及全身组织年轻化的作用;乌梅并能促进皮肤细胞新陈代谢,有美肌美发效果;尚有促进激素分泌物活性, 从而达到抗衰老的作用.

乌梅有增加食欲,促进消化, 刺激唾液腺、胃腺分泌消化液的作用;亦有显著的整肠作用,促进肠蠕动,消除炎症;同时又有收缩肠壁的作用, 因而可以用于治疗腹泻.

皮肤瘙痒

乌梅能润肤止痒、抗过敏,对血虚风燥所致的皮肤瘙痒、瘾疹、顽癣等有很好的止痒作用。方用乌梅6g、生

地黄30g、当归12g、赤芍10g、蝉蜕6g、益母草15g、川芎5g、白鲜皮15g、徐长卿15g,水煎服,每日1剂,10剂为1疗程。

糖尿病血糖下降

乌梅、五味子、炙僵蚕各等分研末为丸,每次服4g,每日服3次,用药1~3周后“三多”症状可改善,血糖、尿糖可显著下降。

胃酸缺乏

乌梅组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所致的胃酸缺乏、食欲不振等症有很好的疗效。方用乌梅6g、木瓜10g、白芍15g、沙参15g、黄芪20g、太子参12g、莪术6g、绿萼梅8g、生麦芽15g、丹参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

重用乌梅(一般不少于30g)对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有一定疗效。方用乌梅30g、黄连3g、黄柏9g、细辛3g、花椒6g、干姜6g、桂枝6g、党参10g、当归10g、附子6g、白术20g、枸杞子10g、白花蛇舌草30g,每日1剂,分3次服,一般7日可见效。

神经衰弱

乌梅有除烦清热之功效,用于神经衰弱的治疗效果显著。方用乌梅20g、制附子10g、细辛3g、肉桂6g、黄连6g、琥珀6g、党参15g、干姜15g、茯苓18g、当归12g、酸枣仁30g、龙骨20g、牡蛎30g、大枣10枚,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3剂可见效。

慢性肾炎

乌梅有助肾小管上皮再生,增强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可改善肾脏血液循环,促进肾脏功能恢复,对慢性肾炎引起的血尿、蛋白尿有效。方用乌梅炭、蝉蜕各6g,辨证加入其他中药,如玉屏风散合六味地黄汤等,每日1剂,水煎服。

尖锐湿疣

用乌梅洗剂治疗尖锐湿疣收效明显。方用乌梅15g、马齿苋60g、蜂房15g、生薏苡仁30g、紫草20g、生黄芪15g、枯矾10g,水煎外洗,1~2周可见效。

足跟痛

以乌梅煎汤加食醋,生铁热煅治疗足跟痛取得良好止痛效果。方法:乌梅200g加水2000mk水煎40分钟,过滤去渣,加食醋200mk,用生铁块(300g左右)烧红放入药液,2分钟后取出。待药液温度适中,浸泡脚跟,每晚1次,每次1小时。一般7天可见效。

霉菌性阴道炎

乌梅外洗,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疗效显著。方用乌梅50g、白鲜皮15g、贯众30g,根据临床辨证,还可在上方中加入龙胆泻肝汤。每剂药煎2次,每次取汁200mk,每日洗2次,先熏后洗,再以带尾棉球浸药液(药液煎好后可先取出少许另存,以备浸棉球塞入用)后塞入阴道,6小时后取出棉球,每日1次。如能配合口服药,效果更好。乌梅口服剂量为10g~15g。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乌梅茶的药用价值功效和作用

乌梅收敛生津,安蛔驱虫。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牛皮癣,胬肉。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乌梅的药用价值的知识,欢迎阅读。

乌梅的作用:

1、防老化

若要真正的享受长寿,就不应该受老化病的折磨。吃乌梅会刺激腮腺荷尔蒙的分泌,而这种荷尔蒙能预防老化。所以从今天开始就每天吃一个乌梅吧。

2、清血

现代人喜欢吃的食物不外是精制食品如精白谷类、精白面包、精白面条、精白糖、化学调味料及动物性食物。吃了这些食物会致使血液里的毒素剧增,日子久了,血液循环恶化而产生酸素。每天吃一个乌梅可帮助清扫血液,使血液流动量正常化,排除过量的酸素。

3、增加能量

当血液净化时,新陈代谢就增强,身体自然会恢复能量。乌梅里的柠檬酸酸帮助吸收维他命及酵素,还有能预防疾病及消除疲劳。

4、保护消化系统

乌梅有消毒的功能,也防止食物在肠胃里腐化。

5、消除疲劳

当你觉得疲倦时,在身理上只是因为身体里过多的酸素致使。所以当你下班被困在车阵里,好不容易回到家里时,觉得累毙了,建议你吃一个乌梅,倦意很快就会消除。

6、消除便秘

乌梅里的苹果酸把适量的水分导引到大肠,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

7、增进食欲

长期性的无食欲是身体里的一些器官操作得不好,食欲因为压力,吃过量,也因为肝脏,胃及大肠的功能不好,生病后食欲也差了。若要康复得快,需要吃东西,能帮助恢复食欲的就是每天吃一个乌梅。

8、解酒功能

乌梅对治口臭及宿醉的效果也很好,在兴高采烈欢庆佳节时,难免会喝多几杯,睡醒时头痛欲裂时,可尝试喝一杯乌梅番茶。做法是这样的:用一个乌梅,泡在一杯温水里约5分钟,然后加入一茶匙番茶叶,慢慢地喝完。

9、孕妇止吐

很多孕妇想要吃酸味的食物而不碰油腻食物及甜食,这是一个自然的反应。妇女怀孕时,血液偏酸了,胃及肝脏功能及能量也减少了。当身体偏酸时,钙质会流失,所以有些孕妇的牙齿会变的松的,更有一些孕妇的情绪会上下波动不已,建议孕妇每日吃一个乌梅来调和。

乌梅的药理作用:

1、对蛔虫的作用乌梅对蛔虫具有兴奋和刺激蛔虫后退的作用。如将乌梅煎剂加入置有蛔虫的1%盐水和碳酸氢钠溶液内可见蛔虫活动增强。给狗通过胃管给予乌梅煎剂50g并收集其的胆汁,在厌氧条件下,将蛔虫放入一直径的胶管内,将胶管放入38℃的水盆内,从蛔虫头端入管内滴入收集的胆汁,结果可见大部分蛔虫从管内后退,有的蛔虫头从管内退出。也有报道从223种中药热水提取液体外试验,筛选具有杀肠虫作用的药物,发现乌梅有效。

2、抗病原生物作用体外筛选发现,乌梅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如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百日咳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等。对结核杆菌也有抑制性作用,这一作用可能与所含枸橼酸和苹果酸有关。对某些致病性真菌如须疮癣、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小芽胞菌等也有抑制作用。

3、其它作用乌梅具有钙离子拮抗作用,有较强的拮抗由钾离子引起的豚鼠结肠带收缩的活性,已分离出其活性成分是5-羟甲基-2-糠醛。对胆囊乌梅煎剂口服有轻微收缩作用。体外试验,乌梅对人子宫颈癌JTC-26株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在90%以上。小鼠玫瑰花环试验表明,乌梅对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

乌梅茶的自制方法

许多懂得养生的朋友们会在闲暇之时泡一杯乌梅茶静静地享用,也有些人喜欢在乌梅茶中搭配山楂或者麦冬一起饮用,不仅具有生津止渴、养阴降糖的功效,而且是秋季防治秋燥的佳品,特别适合所有皮肤干燥的女性。那么乌梅茶的自制方法有哪些呢?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两种以供参考。

一、山楂乌梅茶原料:乌梅、山楂、冰糖或蜂蜜。

做法:

1、将乌梅和山楂按照7:5的比例配好,放入盛有水的锅中煮开。

2、小火熬制30~40分钟左右。

3、闻闻乌梅味和山楂味有没有熬制出来,若没有可以继续熬制;当茶汤变温或冷却后添加冰糖或蜂蜜调节口感,直到口感协调即可饮用。

二、麦冬乌梅茶原料:麦冬15克、乌梅6枚。

做法:

1、将麦冬和乌梅洗干净备用。

2、麦冬切碎和乌梅一同放入砂锅中,按照比例加入适量水煎煮。

3、中火煎煮15分钟,过滤掉茶渣只取煎液饮用。每日2次,当日吃完最好。

乌梅茶的饮用禁忌

乌梅茶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功效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但是这并不代表乌梅茶是可以随时享用的东西,在食用乌梅茶时还是需要根据食用者的身体状况来辨别,是不是真的适合喝乌梅茶可以从宜食、忌食和宜忌这三个方面考虑。那么乌梅茶的'饮用禁忌到底有哪些呢?

1、因为乌梅茶性酸,所以儿童和经期女性最好不要喝乌梅茶,儿童的胃黏膜结构薄弱,时间久了容易引发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而女性在经期喝乌梅茶可能会引起月经量减少且颜色也会变深,这样对身体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2、乌梅茶中含有儿茶酸和多种有机酸,能有效促进肠道蠕动从而改善肝脏机能,所以便秘者、肝病患者宜食之。

3、感冒发热、咳嗽、多痰、气实喘促、胸膈痞闷的人最好不要喝乌梅茶;痧痘、疟痢、菌痢、肠炎初期的患者忌食。

4、食用过多乌梅茶会损伤牙齿,凡疳膨、痞积、胀满、外感末清者少喝乌梅茶;肠炎患者也不应能食用乌梅茶否则会加重病情。

喝乌梅茶能减肥吗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茶饮都有减肥的功效,若是单单问喝乌梅茶是否能减肥是没有统一答案的,在这个以瘦为美的时代,大家自然是想让自己的身材更加窈窕,但是很多时候大家对于瘦子的标准都是很苛刻的,所以很多时候大家也只是一味在追求瘦而已。那么喝乌梅茶能减肥吗?

其实很多时候人会长胖都是因为自己摄入的热量过高造成的,如果身体摄入的热量大于消耗的热量就会开始长胖,而这很多时候都不只是一样食物就能造成的。而乌梅茶其实是热量十分低的饮品,即使多喝乌梅茶也不会增加多少热量,但是只是想靠喝乌梅茶达到减肥效果还是比较困难的,减肥最有效的方式还是运动和饮食相结合。

奥沙利铂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

注射用奥沙利铂用于经氟脲嘧啶治疗失败后的结直肠癌转移的患者,可单独或联合氟尿嘧啶使用。也可以用于肝癌的化疗使用。下面是我整理的注射用奥沙利铂说明书,欢迎阅读。

通用名:注射用奥沙利铂

生产厂家: 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04

药品规格:50mg/瓶

药品价格:¥2880元

【商品名】乐沙定

【通用名】注射用奥沙利铂

【英文名】Oxaliplatin for Injection

【汉语拼音】ZhuSheYong'AoShaLiBo

【主要成分】奥沙利铂。

【性状】乐沙定为白色或类白色疏松块状物或粉末。

【适应症】用于经氟脲嘧啶治疗失败后的结直肠癌转移的患者,可单独或联合氟尿嘧啶使用。也可以用于肝癌的化疗使用。

【用法用量】

限成人使用。作为一线治疗,奥沙利铂推荐剂量为85mg/m2静脉输注,每2周重复1次。应按照病人的耐受程度进行剂量调整。

奥沙利铂应在输注氟脲嘧啶前给药。

将奥沙利铂溶于5%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持续输注2-6小时。

奥沙利铂主要用于以5-氟脲嘧啶持续输注为基础的联合方案中。在双周方案中,5-氟脲嘧啶采用推注与持续输注联合的给药方式。

特殊人群:

肾功能不全者:本药尚无用于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资料。中度肾功不全者,开始治疗时可给予常规推荐剂量。对于轻度肾功能不全者,无需调整剂量。

肝功能不全者:对于有严重肝功能不全者,本药应用尚无研究。对于治疗开始时肝功能检查不正常的患者人群,应用本药未出现急性毒性的增加。在临床研究中,肝功能不全者未进行特别的剂量调整。

给药方法:奥沙利铂用于静脉输注,使用时无需水化。将奥沙利铂溶于5%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通过外周或中央静脉滴注2-6小时。奥沙利铂必须在5-氟脲嘧啶前滴注。如果漏于血管外,必须立即终止给药。

【药理作用】

奥沙利铂在多种肿瘤模型系统,包括在结直肠癌模型中,都表现出广谱的体外细胞毒性及体内抗肿瘤活性。体内、体外实验也证实在顺铂耐药的肿瘤模型中,它仍然有效。

在体内和体外研究中,均可看到奥沙利铂与5-氟脲嘧啶联合应用有增效作用。

关于奥沙利铂的作用机制,虽然尚未完全清楚,但已有研究表明,奥沙利铂通过产生水化衍生物作用于DNA,形成链内和链间交联,从而抑制DNA的合成,产生细胞毒作用和抗肿瘤活性。

有关初治的转移性结直肠癌病人的研究经验表明,奥沙利铂(85mg/m2,每2周重复)与5-氟脲嘧啶/甲酰四氢叶酸联合应用,同单独用5-氟脲嘧啶/甲酰四氢叶酸相比,其有效率提高1倍以上(49%对22%),无进展生存期也有所延长(个月对6个月)。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方面,二者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就总的健康状况和疼痛情况而言,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要优于奥沙利铂治疗组,治疗组的恶心、呕吐状况较对照组更严重。在初治的转移性大肠癌病人中,给予奥沙利铂130mg/m2,每3周1次,联合应用5-氟脲嘧啶/甲酰四氢叶酸,与单独使用5-氟脲嘧啶/甲酰四氢叶酸同样作了比较和评估。其有效率与“每2周1次,每次85mg/m2”方案相同。奥沙利铂联合5-氟脲嘧啶/甲酰四氢叶酸的有效率要高1倍多(34%对12%),并可以延长无进展生存期(个月对个月)。但是,方案的安全性不同,两个方案比较列表如下:

造血系统:

消化系统:

在3周方案中,消化道副反应的发生率更高。腹泻的发生率将随着治疗周期的重复而降低。

中等程度的发热和感染(1度和2度)在3周方案中的发生率较低(分别为2%和6%)。

神经系统毒性的发生率相似,当累积剂量接近800mg/m2(6个周期),其发生率为15%或以下。

在3周方案中,其剂量调整的原则与2周方案相同(将剂量从130mg/m2减至100mg/m2)。

奥沙利铂作为二线治疗的有效率尚未进行评估。在一项II期临床研究中,对于接受5-Fu治疗后,确认病情进展的病人,在相同的5FU方案中加用奥沙利铂可以获得20%的有效率,且至少有30%的病人维持6个月病情无进展。

【药代动力学】

以130mg/m2的剂量连续滴注2小时,其血浆总铂达峰值±,模拟的曲线下面积为189±45mg/ml/h。当输液结束时,50%的铂与红细胞结合,而另外50%存在于血浆中。25%的血浆铂呈游离态,另外75%血浆铂与蛋白质结合。蛋白质结合铂逐步升高,于给药第五天后稳定于95%的水平。药物的清除分为两个时相,其清除相半衰期约为40小时。多达50%的药物在给药48小时之内由尿排出(55%的药物在6天之后清除)。由粪便排出的药量有限(给药11天后仅有5%经粪便排出)。在肾功能衰竭的病人中,仅有可过滤性铂的清除减少,而并不伴有毒性的增加,因此并不需要调整用药剂量。与红细胞结合的铂清除很慢。在给药后的第22天,红细胞结合铂的水平为血浆峰值的56%,而此时大多数的总血浆铂已被清除。在以后的用药周期中,总的或不被离心的血浆铂水平并无显著升高;而红细胞结合铂出现明显的早期累积现象。

【不良反应】

1、造血系统:乐沙定具有一定的血液毒性。当单独用药时,可引起下述不良反应:贫血、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有时可达3级或4级。当与5-氟脲嘧啶联合应用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血小板减少症等血液学毒性增加;

2、消化系统:单独应用乐沙定,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这些症状有时很严重。当与5-氟脲嘧啶联合应用时,这些副作用显著增加。建议给予预防性和/或治疗性的止吐用药;

3、神经系统:以末梢神经炎为特征的周围性感觉神经病变。有时可伴有口腔周围、上呼吸道和上消化道的痉挛及感觉障碍。甚至类似于喉痉挛的临床表现而无解剖学依据。可自行恢复而无后遗症。这些症状常因感冒而激发或加重。感觉异常可在治疗休息期减轻,但在累积剂量大于800mg/m2(6个周期)时,有可能导致永久性感觉异常和功能障碍。在治疗终止后数月之内,3/4以上病人的神经毒性可减轻或消失。当出现可逆性的感觉异常时,并不需要调整下一次乐沙定的给药剂量。给药剂量的调整应以所观察到的神经症状的持续时间和严重性为依据。当感觉异常在两个疗程中间持续存在,疼痛性感觉异常和/或功能障碍开始出现时,乐沙定给药量应减少25%(或100mg/m2),如果在调整剂量之后症状仍持续存在或加重,应停止治疗。在症状完全或部分消失之后,仍有可能全量或减量使用,应根据医师的判断做出决定。

【注意事项】

1、乐沙定应在具有抗癌化疗经验的医师的监督下使用。特别是与具有潜在性神经毒性的药物联合用药时,应严密监测其神经学安全性;

2、由于乐沙定在消化系统毒性,如恶心、呕吐,应给予预防性或治疗性的止吐用药;

3、当出现血液毒性时(白细胞<2000/mm3或血小板<50000/mm3〉,应推迟下一周期用药,直到恢复;

4、在每次治疗之前应进行血液学计数和分类,亦应进行神经学检查,之后应定期进行。

【禁忌】对乐沙定过敏患者禁用。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04

【规格】50mg/瓶

【贮藏】密封,阴凉干燥保存。

【有效期】三年。

【生产单位】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

乐沙定的功效与作用乐沙定用于经氟脲嘧啶治疗失败后的结直肠癌转移的患者,可单独或联合氟尿嘧啶使用。也可以用于肝癌的化疗使用。

注射用奥沙利铂是一个抗癌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不仅疗效可靠,且对人体的副作用少,深受广大患者的青睐。那么,注射用奥沙利铂使用时要注意什么?

注射用奥沙利铂使用时要注意,注射用奥沙利铂应在具有抗癌化疗经验的医师的监督下使用。特别是与具有潜在性神经毒性的药物联合用药时,应严密监测其神经学安全性;由于注射用奥沙利铂在消化系统毒性,如恶心、呕吐,应给予预防性或治疗性的止吐用药;当出现血液毒性时(白细胞<2000/mm3或血小板<50000/mm3〉,应推迟下一周期用药,直到恢复;在每次治疗之前应进行血液学计数和分类,亦应进行神经学检查,之后应定期进行。

注射用奥沙利铂在临床上适用于经氟脲嘧啶治疗失败后的结直肠癌转移的患者,可单独或联合氟尿嘧啶使用。注射用奥沙利铂属于新的铂类抗癌药,在多种肿瘤模型系统,包括在结直肠癌模型中,都表现出广谱的体外细胞毒性及体内抗肿瘤活性。体内、体外实验也证实在顺铂耐药的肿瘤模型中,注射用奥沙利铂仍然有效。

注射用奥沙利铂属于新的铂类衍生物,注射用奥沙利铂通过产生烷化结合物作用于DNA,形成链内和链间交联,从而抑制DNA的合成及复制。注射用奥沙利铂与DNA结合迅速,最多需15分钟,而顺铂与DNA的结合分为两个时相,其中包括一个48小时后的延迟相。在人体内给药一小时之后,通过测定白细胞的加合物,可显示其存在。复制过程中的DNA合成,其后DNA的分离、RNA及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均被抑制,某些对顺铂耐药的细胞系,注射用奥沙利铂治疗有效。

【功效主治】 用于经氟脲嘧啶治疗失败后的结直肠癌转移的患者,可单独或联合氟尿嘧啶使用。【化学成分】 该品化学名称为:(1R-反式)-(1,-2环己二胺-N,N’)[草酸(2-)-O,O’]合铂。其结构式为:分子式:C8H14N2O4Pt,分子量:。【药理作用】 该品出现铂类化合物的一般毒性反应。出现种属特异的心脏毒性。该品未出现顺铂的肾脏毒性,亦无卡铂的骨髓毒性。该品属于新的铂类衍生物,该品通过产生烷化结合物作用于DNA,形成链内和链间交联,从而抑制DNA的合成及复制。该品与DNA结合迅速,最多需15分钟,而顺铂与DNA的结合分为两个时相,其中包括一个48小时后的延迟相。在人体内给药一小时之后,通过测定白细胞的加合物,可显示其存在。复制过程中的DNA合成,其后DNA的分离、RNA及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均被抑制,某些对顺铂耐药的细胞系,该品治疗有效。【药物相互作用】 因与氯化钠和碱性溶液(特别是5-氟脲嘧啶)之间存在配伍禁忌,该品不要与上述制剂混合或通过同一条静脉同时给药。体外研究显示,在红霉素、水杨酸盐、紫杉醇和丙戊酸钠等化合物存在的情况下,该品的蛋白结合无明显变化。在动物和人的体内研究中显示,与5-氟脲嘧啶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不良反应】 1造血系统:该品具有一定的血液毒性。当单独用药时,可引起下述不良反应:贫血、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有时可达3级或4级。当与5-氟脲嘧啶联合应用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血小板减少症等血液学毒性增加;2消化系统:单独应用该品,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这些症状有时很严重。当与5-氟脲嘧啶联合应用时,这些副作用显著增加。建议给予预防性和/或治疗性的止吐用药;3神经系统:以末梢神经炎为特征的周围性感觉神经病变。有时可伴有口腔周围、上呼吸道和上消化道的痉挛及感觉障碍。甚至类似于喉痉挛的临床表现而无解剖学依据。可自行恢复而无后遗症。这些症状常因感冒而激发或加重。感觉异常可在治疗休息期减轻,但在累积剂量大于800mg/m2(6个周期)时,有可能导致永久性感觉异常和功能障碍。在治疗终止后数月之内,3/4以上病人的神经毒性可减轻或消失。当出现可逆性的感觉异常时,并不需要调整下一次该品的给药剂量。给药剂量的调整应以所观察到的神经症状的持续时间和严重性为依据。当感觉异常在两个疗程中间持续存在,疼痛性感觉异常和/或功能障碍开始出现时,该品给药量应减少25%(或100mg/m2),如果在调整剂量之后症状仍持续存在或加重,应停止治疗。在症状完全或部分消失之后,仍有可能全量或减量使用,应根据医师的判断做出决定。【禁忌症】 1对铂类衍生物有过敏者禁用;2妊娠及哺乳期间慎用。

针灸基础研究进展论文

针刺手法研究进展重庆市中医研究所王毅刚 针刺手法,是指以毫针为针具,施行针刺治疗的操作方法。属于针灸疗法的重要内容。针刺手法的过程包括:辨证——配穴——针刺——疗效。针刺方法是影响疗效的三个主要因素之一。在假定辨证配穴都准确无误的前提下,手法便成为了决定的因素。这可能是历代手法繁多的主要原因。 一、不同针刺手法的基本目的 (一)减少疼痛:古代的爪切进针法,快速进针法,随咳下针法都且为了减少疼痛。这些方法都是有实用价值的。特别是对初次受针刺的患者。现代针法中,如挟持进针法,撮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特别是近年来创造的针管进针法更是为减少疼痛而设计的。 (二)准确进针、由于腧穴所在部位不同,肌肤有厚薄,病邪有深浅,患部经络气血流行汇聚层次也不同,都要求采取不同的针刺。《素问·刺要论》中指出:“病有沉浮、刺有深浅,各至其理,无过其道”。具体的手法有属于进针的直刺、横刺、斜刺,属于治疗方法的“五刺”中半刺、合谷刺、关刺、输刺,“九刺”中毛刺、分刺、络刺等(《灵枢·官针片》),浅刺的方法还能避免刺伤重要器官。 (三)获得气感,维持气感:《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难经集注》云:“行针者,贵在得神取气”。临床实践表明:针刺后取得显著感传比不显著感传、疗效有显著差异(P<或P<),针后得气确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大部分行针(行气)、(运针)手法都具有此目的。包括留针的候气法。维持得气称催气手法。或催针手法。 基本的催气手法的弹法、刮法、飞法、摇法、震颤法、按法、搓法。催气要使针刺感向一定部位扩散传导,如《针灸大成》所说:“有病远道者必先使气汇集病处”。为达此 目 的 的手法有循法、摇法及飞经走气诸法,如青龙摆尾,赤凤摇头通关交经等。 (四)补泻。调整机体寒热虚实各种机能状态。补泻手法一般都是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施行的。以补泻为 目的 的手法很多。单式补泻手法一般是由1~2个操作因素构成,如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九六补泻、平补平泻等。复式补泻手法常由2个以上的操作因素构成。如烧山火、透天凉、阳中影阴、阴中隐阳等。 针刺手法基本都是围绕者这四个基本目的在发生、发展。其中得气,乃是所有手法的核心问题。补泻虽然也是基本目的之一,但它必须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 必须指出,尚有许多古典手法,主要是复式手法,它即不单为行气,也不单为补泻,而直接以治疗某种疾患为目的。如龙虎交战手法治疗痛症,子午捣臼以治水蛊,龙虎升降以调和营卫,它如流气、运气、提气、纳气等等。 二、针刺手法的发展 《内经》时代,针刺手法比较简单,多数是单式手法,易于操作。大多记载于《灵枢·官针篇》、《九针十二原篇》、《官能篇》、《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素问·针解篇》、《素问·宝命全形论篇》。基于补泻手法如开阖补泻、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大多源于此时。提出了针刺得气是针刺的基本原则。如“刺之气不至者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同前》)。在刺法上的特点是: 1.针刺与配穴相结合。如输刺、远道刺、巨刺、偶刺等。 2.针刺与主治疾病相结合。如五刺中的半刺九刺中的毛刺、十三刺中的皮针刺、它如合谷刺、分刺、浮刺等。 3.属于针刺具体操作,如多针刺的齐刺、杨刺、榜针刺;单针刺的挟刺、五刺中的输刺。 金元时代,针刺手法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与经络理论的成熟是分不开的,其发展规律也是围绕进针、得气、行气,补泻的几个基本目的展开的。手法简单到复杂,迎来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著名的针刺大家及其代表作有: 金·何若愚及其《流注指微论》。 金元·窦汉卿及其《针经指南》,著名的标幽赋即出于此。 明·刘瑾及其《神应经》。 明·徐凤及其《针灸大全》。著名的《金针赋》即出于此。 明·高武及其《针灸聚英》。 明·汪机及其《针灸问对》。其学术见解与高氏相同。 明·杨继卅及其《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中国针灸学历史上第三次总结。在手法方面亦继承和发扬了先前诸家的特色。杨氏集了诸家之大成,而针刺术方面却又更加的发杂化起来。 清代的针灸是萎缩的。针刺手法也未取得多大进展。 三、近代针刺手法的应用和研究 近代以来,针刺手法的应用和研究随着针灸医学的发展而发展。临床应用方面,人们通过综合分析各种古典手法的文献,认为手法的本质是刺激量的问题。主张从针刺者主观感受反应刺激量的大小。把病人有较强烈的感应向四周或远端扩散的手法,如大幅度的捻转提插为强刺激,小幅度则为弱刺激,其他感应也轻微。界于二者之间则为中等刺激(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学》一九七四年版)。这种将病人感受和手法刺激量相结合,用以指导各种手法的应用,是有一定意义的。但手法度与量的观点还是朴素的。在此基础上,一些人直接将强刺激作为泻法,弱刺激作为补法,中等刺激作为平补平泻运用。 由于现代科学仪器的作用,针刺手法的研究取得了进展。 1.对针感的研究。上海生理研究所对针刺穴位肌电研究表明,针刺肌肉组织较丰富的合谷、曲池、手三里、外关、足三里时,医生出现手下得气感,大多引出肌电幅度增高。手下得气感与患者得气感成平行关系。认为医者手下得气感主要来源于穴区肌肉痉挛。 2.对针感产生基础的研究。上海中医研究所的研究表明:针感点分布在穴区皮下至骨膜各层组织中,以深层为主。认为刺激神经干引起针感,刺激肌醇、骨膜引起针感,刺激肌肉引起胀、酸感,刺激血管引起针感。也有人认为针刺下的各种针感可能是不同刺激方法不同刺激量兴奋不同数目、不同类型神经纤维或感觉末梢或血管,从而形成不同空间构成的针感信息。 3.古典手法的研究。九七年以来,国内一些单位有目的地观察了一些古典手法的生理效应,如烧山火、透天凉、凤展翅,徐疾补泻、捻转补泻、平补平泻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针刺手法,能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河北新医大学董承统等氏在健康人和病人身上进行了800余次的实验观察,表明补法针下出现温热感,同时伴有肢体容积曲线上升,脉搏传播速度减慢,提示血管舒张反应。泻法则相反。实验中,同一过程先不后泻或先泻后补,结果也与前相符。实验表明补泻效应出现与机体状况有关,显著虚症效应不明显,显著实证则泻法也引起血管舒张反应。 武汉市三医院刘绍安氏以测温液晶膜对烧山火——透天凉手法行皮肤温度观察。实验56例发热效应达,凉效应,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明显差异(P<)。 甘肃郑魁山氏等对41例受试者观察,针刺合谷、测南阳,少商皮肤温度,发现热补升高度(摄氏),凉泻下降度。针刺对侧无名指端血容积波上升53~73%,下降达。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极差异(<)。 徐疾补泻。北京中医研究院陈克彦氏用WX——75型微循环显微镜直接观察微循环改变,补法有一定扩张作用,泻法使肢端毛细血管收缩。对111例发热病人观察,发现泻法和补法均有退热作用,泻法优于补法。对30例化疗后乳癌病人观察补泻均有治疗作用,改善造血功能,但补法优于泻法。 平补平泻,南京中医学院盛灿若氏以中等度刺激提插捻转观察105人,585穴,发现升温308穴,降温163穴,无变化114穴,升降温幅度均在1℃,其出现时间大多在留针20分钟时出现,以四肢特定穴为明显。 凤凰展翅,广西中医学院陈乃明氏作凤凰展翅手法,发现降温效应℃间,平均降温℃。降温效应以金针最佳℃、银针℃,不锈钢针℃,均有非常显著差异。 在针刺手法理论方面。天津张存生氏等提出捻转手法量学概念。作用力方向,大小,持续时间、疗效作用等。认为捻转方向不以拇指向前为补,应以任督脉为中心,向心为补,泻法反之。江西黄其波氏提出九六补泻应以针身旋转的角度大小而定,同时也包括运气的速率。西安郭命三氏提出应随补泻,迎是乘刚来之经气,随为已失之经气。 总之,近代关于手法的研究已经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其特点,一是重视针感客观指标,一是注重其引起的生理效应,从上所述资料,表明不同手法确有不同效应。古典手法值得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亨特综合症),俗称"面瘫","歪嘴巴"“歪歪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面瘫的临床表现十分特殊: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内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它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很高,而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平常人们所常说的面瘫,在多数情况下是指面神经炎而言。因为面瘫可引起十分怪异的面容,所以常被人们称为“毁容病”。 面瘫的临床表现十分特殊: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内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心理因素易引发面瘫调查显示,心理因素是引发面神经麻痹的重要因素之一。面神经麻痹发生前,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存在身体疲劳、睡眠不足、精神紧张及身体不适等情况。应注意保持良好心情防止面瘫最好的办法是平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情,保证充足的睡眠,并适当进行体育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面神经麻痹只是一种症状或体征,必须仔细寻找病因,如果能找出病因并及时进行处理,如重症肌无力、结节病、肿瘤或颞骨感染,可以改变原发病及面瘫的进程。面神经麻痹又可能是一些危及生命的神经科疾患的早期症状,如脊髓灰白质炎或Guillian-Barre综合征,如能早期诊断,可以挽救生命。下表显示面神经不同部位的体征及可能的病因。 病例1:患者男性,60岁。因生气后突然双眼闭合不全,伴头晕、言语欠流利,无头痛及二便障碍。查体:内科系统未见异常。双侧周围性面瘫,四肢腱反射活跃,左指鼻试验欠准,右巴彬斯基征阳性。血、尿常规、肝功、血糖、血沉均正常,心电图示,多发性房性期前收缩、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头部CT扫描:未见异常。头部磁共振(MRI)检查:T1 加权象见双侧桥脑基底部有低信号,T2加权象则呈高信号,诊断为双侧桥脑梗塞。经用神经细胞活化剂、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凝聚等药物治疗1个月,症状体征好转出院。 病例2:患者女性,28岁。以口角歪斜、头晕、头痛、复视、右肢麻木乏力3天入院。既往史、个人史、月经史、婚育史、家族史均正常。体验:BP14/8kpa,神志清楚,发育正常,内科查体正常。神经系统:眼球运动正常,瞳孔右侧,左侧,对光反射正常,左鼻唇沟稍浅,伸舌轻偏右,右半身痛、触觉减退。右侧肌力Ⅳ级、腱反射(+),右巴氏征(+),头颅CT平扫见:左侧大脑脚片状密度不均、边界不清的高度影,内部散在钙化点。增强见不规则强化,边界仍不清,周围可见增粗的条状血管影像,延迟5分钟扫描见: 强化区密度减弱考虑左大脑脚脑血管畸形。8年后,上述症状再发复入院。MRI扫描见:左大脑脚及桥脑中下部有一不规则异常信号,约××大小,T1加权相呈高低混杂信号,T2加权相呈中心高信号,周边部位低信号,未见明显占位效应,动静脉血管显影良好,病灶区未见明显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示中脑及桥脑海绵状血管瘤。 病例3:患者男性,8岁。家人发现,双眼发呆,左右转动不动,次日发现口角左斜并流口水。第三天进食发呛,行走不稳呈蹒跚状,易跌倒,第五天检查发现双眼水平性和垂直性眼球震颤,双眼外展力弱,右侧面肌、斜方肌无力,双侧软腭提举力弱,吞咽发呛,构音困难,发音不清,伸舌偏右,无肌萎缩。双下肢腱反射活跃,双巴彬斯基氏征阳性,四肢主动运动困难,右侧为著,无感觉障碍和脑膜刺激征。二个月后症状逐渐加重,双侧面瘫和四肢瘫更明显。无明显颅内压增高体征。头颅正侧位及颅底平片无异常。脑脊液正常,三月后死亡。本例后经尸检,病理诊断脑干髓内多形成胶质细胞瘤,病变以桥脑为主,累及两侧,延脑上部受累,并波及小脑上蚓部。【治疗】 体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地仓、水沟、颧髎、四白、太阳、丝竹空、翳风、睛明。 配穴:合谷、内庭。 (二)治法 每次选主穴4~5穴,配穴1穴。面部穴可用透刺法,据透刺之两穴间距离选针。并以针尖到达止穴后再刺入寸左右为宜。进针时,宜迅速点刺破皮,然后慢慢送针,不可提插捻转,针身与皮肤成10~15度交角,针尖指向止穴。可用左手拇指或食指贴附在皮肤上,感觉针尖和针身的位置、方向和深浅。最佳者应将针身置于肌纤维之间,但不可过深。配穴宜直刺,用小幅度振颤法,使得气明显后留针。均留针20~30分钟。在留针期间行针1~2次,施捻转法,平补平泻。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患部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患部基本正常,仅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歪斜,或皱眉时额纹比健侧浅;有效:患部明显恢复,患眼尚闭合不严,口角轻度歪斜;无效:治疗后无好转或略有改善。 共观察938例,结果痊愈767(%),显效107例(%),有效5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5~8]。 电针 (一)取穴 主穴:牵正、地仓、水沟、阳白、鱼腰、翳风、下关。 配穴:合谷、行间、外关、后溪。 牵正穴位置:耳垂前方寸处。 (二)治法 每次选2~3个主穴,配穴一般取1~2穴,如为后遗症,则宜取3~4穴。针刺前,先用左手指腹或手掌在患侧面部由轻到重向耳根方向推拿数次。针刺方法如下:额纹消失或变浅,眼裂增大,宜针阳白向下透鱼腰,迎香向上刺至眶下;鼻唇沟变浅,口角低垂歪斜,针地仓透颊车;太阳穴深刺。症候明显部位,接负极;正极可接于太阳穴,如为面肌麻痹后遗症可接双下关穴。采用慢波,电流强度以面部轻度抽动为宜。电针治疗,据观察在发病后15天应用效果较好。如早期用电针,通电时间须控制在5~10分钟左右,病程超过半月者,通电时间可延长至15分钟。亦可在得病后先针刺5~7次,再加用电针,以利恢复。电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948例,痊愈率为~%,总有效率为~%。其中,面神经麻痹后遗症18例,治愈1例,显效2例,有效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15]。 穴位敷贴 (一)取穴 主穴:分3组。1、阳白、四白、牵正、地仓;2、下关、翳风;3、阿是穴。 配穴:颊车、太阳、大椎、大迎、瞳子髎。 阿是穴位置:共九个刺激点。第1点在患侧内颊膜部咬合线上,相当于第二臼齿相对区,在此点前后厘米处各为1刺激点,然后在咬合线上下约厘米的平行线上各选和前3点相对应的刺激点6个。 (二)治法 贴敷药物:分2组。1、麝香2克,全蝎克,白胡椒克,白花蛇1克,蜈蚣1条。共研细末。2、川芎、当归各500克,黄连600克,植物油500克,同置煎枯去渣,炼至滴水成珠,加黄丹360克,搅匀,收膏,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入天牛粉286克,搅匀,分摊于纸上配,每帖膏重2克。 治疗时,第1组药物用于第1组穴位,每次取4穴,主穴为主,酌加配穴。皮肤常规消毒后,医者捏起穴区皮肤,右手持经严密消毒之手术刀片,在穴位上轻割皮肤,成“X”型,并挤出少量血,然后将撒有药粉之小块伤湿止痛膏(或胶布)贴在穴位上。注意不可割划太深,每周1次,穴位轮换。 第2组穴采用第2组药物贴敷,每次取主穴1个,酌加配穴1个。贴时将膏药加温融化,5天一换,穴位轮用。 第3组穴为点刺加芥末贴敷。先将芥末粉10克(小儿及少女用5~7克),用温水调成糊状,摊在纱布上,面积约2~3厘米,厚厘米。先令患者以%食盐水漱口,然后用消毒三棱针以雀啄式在阿是穴每个刺激点,迅速点刺10~20下,然后将芥末敷于面颊外侧相应部位,约相当于下关、颊车、地仓3穴。病情重者,可加敷太阳等穴。敷后12~24小时取下。局部红肿,起水泡,宜按烫伤治疗。敷药后如出现热痛或流泪等,系正常现象,多在4小时左右停止。 上述方法,可单用一种,亦可轮用。一、二两组穴位,可以互相交替应用。 (三)疗效评价 穴位贴敷法治疗本病患者869例,痊愈668例(%),显效111例(%),有效67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15~18]。 针罐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阿是穴;2、地仓、颊车、太阳。 配穴:睛明、承浆、听会、大迎、丝竹空。 阿是穴位置:颧髎穴下后方1寸许。 (二)治法 主穴每次用1组,交替轮用。配穴为透针所到之止穴,据主穴需要而定。第一组阿是穴,以28或30号毫针进3针,分别自皮下透向睛明、地仓、颊车,施捻转手法,平补平泻,运针1~2分钟后,出针,然后在针处拔火罐10~15分钟。第二组,在患侧地仓进2针,沿皮透刺至承浆;再从颊车进针2支沿皮透刺到听会和大迎穴;太阳进针2支,沿皮透刺至丝竹空和四白穴,留针20分钟。上述2组均为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平时嘱患者自行按摩患部。 (三)疗效评价 以多针透刺配合拔火罐,共治800例,结果痊愈783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有效率达到100%[19]。 温针 (一)取穴 主穴:下关。 配穴:颊车、地仓、颧髎、太阳、四白、迎香、阳白、水沟、承浆、牵正。 (二)治法 主穴必取,酌加配穴3~4穴,交替轮用。下关穴取患侧,以28号毫针深剌得气后,针柄上置一1寸长之艾条段,距皮肤约1寸左右,点燃灸灼,以病人感温热为度,待艾段燃尽出针。备用穴采用针剌或透剌之法。下关穴温针,也可用95%酒精中浸过之棉球,燃着后烧针,热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第一疗程每日一次,共针10次,停针3~5天,继续下一疗程,改为隔日1次。 (三)疗效观察 共观察237例,结果痊愈196例(%),显效21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20~22]。 电针加穴位红外线照射 (一)取穴 主穴:阳白、下关、地仓、禾髎、鱼腰。 配穴:翳风、合谷。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3~4穴,酌加配穴。先以毫针刺,提插结合捻转手法持续1分钟后,即接通电针仪,用疏密波,强度以面部肌肉出现轻微抽动为宜,刺激15~20分钟。取针后,用红外线灯照射,灯与皮肤距离为31~40厘米左右,照射时间约15~20分钟。为防止红外线损伤眼睛,照射前,宜以3×3厘米纱布数层将患者双眼盖住。在照射过程中,要调整灯距,以免灼伤皮肤。亦可电针后,留针照射。照射完毕出针,再按摩10~15分钟。隔日1次,5~7次为一疗程,停针3~5天再作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观察221例,有效率在98~100%之间[23~25]。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分3组。1、夹脊颈1~7,地仓、四白、阳白、下关;2、臼间、纠正;3、上2(腕踝针穴)。 配穴:攒竹、迎香、翳风、合谷、足三里。 臼间穴位置:口腔内后壁,上下臼齿咬合线上。 纠正穴位置:手小指尺侧指掌关节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可取1组,亦可2组或3组综合取用。疗效不满意时,可酌加或改用配穴。第1组穴操作法:先取体穴2~3个,行透刺法,法同前述。在留针期间,以皮肤针叩刺夹脊颈1~7,包括督脉及椎旁,反复以中等度手法叩刺3~5遍,然后用艾条温灸至穴区潮红。第2组穴,针尖朝向屏间切迹底水平线进针,针深约2寸,提插2~3次,得气后即予出针;纠正穴可用28号毫针深刺,透合谷穴,略作捻转,使针感强烈后出针。患侧颊内粘膜如有瘀血,可用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第3组上2区,相当于内关穴而稍低些。用32号毫针2寸长,成30度角速刺入皮内,进后,放平针体,使针尖向肘部并与前臂平行,在皮下缓缓送入寸左后,患者应无疼痛或酸麻胀等感觉,留针30分钟。第一、二组穴宜隔日1次,第3组穴可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682例,痊愈339例(%),显效188例(%),有效98例(%),无效47例(%),总有效率%[26~28]。 刺血 (一)取穴 主穴:为口腔内粘膜刺区,共三个。后区:患侧大臼齿对侧;中区:串侧小臼齿对侧;前区:患侧上下犬齿对侧。 (二)治法 每次可选定一个刺区。上部病变较重者取后区,中部病变较重者取中区,下部病变较重者取前区。如病程短者,可探寻得口腔粘膜的麻痹区或硬结处。治疗时,先令患者用温盐水漱口,清洁口腔,再以消毒之铍针(如无铍针可用手术刀代替)在选好之刺区,对口腔粘膜划割,作斜切口,长~厘米,深~厘米(小儿酌减)。然后用拇指与食、中指按摩挤压,并以压舌板向下刮血,体壮多出,体弱少出,直至血色鲜红为止。术后以5%盐水棉块蘸少许白糖敷贴刺血处。上法每日或隔日施行1次。注意:操作时应严格消毒,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禁用本法。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1248例,结果痊愈828例,显效247例,有效16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29]。 苇管器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患侧耳道口。 (二)治法 先应制作苇管器这一灸具。施灸时,令病人取卧位,将纯艾制成半个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放在苇管器半个鸭嘴形处,用线香点燃后,将胶布封闭苇管器内端插入耳道内。施灸时,以耳部感到温热为宜,一般皮肤温度约升高2~3℃,每次灸3~9壮。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51例,结果治愈33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20]。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阳白透鱼腰、阳白透攒竹、阳白透丝竹空、颧髎透迎香、颧髎透地仓、颧髎透夹承浆、颊车透颧髎、下关透颧髎。 (二)治法 一般每次取三对穴,交替应用。 按所透两穴之间的距离选 取相应长度的毫针,以15度夹角的方向行沿皮透剌至预定穴区。透剌完毕,以食、拇指将针柄向一个方向捻转,直到针下出现阻滞而不能作单方向旋捻时,再行牵拉:紧握针柄,向透剌相反方向进行快速、轻柔、有弹性的牵拉,每组穴牵拉3分钟左右,每隔10分钟行上述方法一次。共3~4次。在最后一次时,将瘫痪肌群牵拉至与患侧基本对称的位置,并以胶布固定针柄 ,留针1小时后,反捻针柄取针。第一个月隔日针1次,第二个月隔2日针1 次,第三个月隔3日针1 次,一般须治三个月。 (三)疗效评价 本法主要用于难治性重症面肌瘫痪患者。共治42 例,病程均在3个月以上。结果痊愈26例,显效11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7·6%[31]。【主要参考文献】 [1]钱德全,等。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最佳穴位和手法的筛选。江苏中医杂志 1986;7(3):1。 [2]叶成鹄,等。针灸为主治疗面瘫临床观察——附1014 疗效分析。针灸论文摘要选编(中国针灸学会),1987;35,北京。 [3]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进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329。 [4]森川和宥(接令仪摘译)。难治性面神经麻痹的针灸治疗效果。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8;10(4):60。 [5]辛宣英。针刺治疗面瘫413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84;4(3):8。 [6]周志杰。针刺透穴法治疗面神经麻痹280例。陕西中医 1984;5(1):23。 [7]翟兴明,等。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45例。广西中医药 1983;6(4):24。 [8]王木琴,等。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100例。中国针灸 1986;6(4):40。 [9]李枫,等。针刺治疗原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经验和体会。 中级医刊 1983;(12):45。 [10]侯子荣。电针治疗面神经麻痹255例疗效观察,针灸论文摘要选编(中国针灸学会),1987:36,北京。 [11]龙安民。电针治疗面部神经麻痹。河北医药 1981,(5):41。 [12]张福临。“透穴针尾加电疗法”治疗面神经麻痹。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86;6(1):53。 [13]廖春华。电针治疗面瘫100例临床小结。湖南中医杂志 1986;(2):35。 [14]梅健寒。面神经麻痹定位诊断与针刺治疗。上海针灸杂志 1985;(4):12。 [15]蒋文诚,等。穴位割治敷药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江西中医药 1983;(5):38。 [16]新余镇卫生院。复方天牛膏穴位选贴治疗周围性面瘫315例疗效分析。江西中医药 1985;(1):25。 [17]王秀珊。挑刺多穴芥敷治疗面神经麻痹67例疗效观察。山东医药 1985;(6):19。 [18]许传勤。点刺加芥敷治疗单纯性面瘫127例小结。新中医 1986;18(4):37。 [19]赵蜜芬。多针透刺及拔火罐治疗面瘫800例临床观察。黑龙江中医药 1986;(5):32。 [20]李志明,等。针柄上烧艾治疗周围性面瘫170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83;3(5):9。 [21]张瑞英。温针治疗面神经麻痹57例。山东中医杂志 1982;(6):346。 [22]庄俊群。温针治疗面瘫10例。广西中医药 1985;8(4):42。 [23]周稚鹏。穴位针刺加红外线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54例报告。中医杂志 1984;25(4):61。 [24]陶汲。针刺加近红外线照射治疗面瘫。吉林中医药 1985;(3):32。 [25]宋江友。针刺合红外线照射等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69例报告。新中医 1985;17(12):31。 [26]张鸣九。针灸治疗492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江苏中医杂志 1980;1(1):53。 [27]梁振苍。针刺纠正穴治疗周围性面瘫110例临床观察。陕西中医 1980;1(6):29。 [28]赵颖。腕踝针治面瘫69例疗效观察。新中医 1985;17(3):33。 [29]刘文斗。铍针治疗面神经麻痹1248例临床分析。辽宁中医杂志 1984;8(12):43。 [30]李志明,等。苇管器灸耳道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中医杂志 1982;23(12):47。 [31]虞成英。透剌滞针牵拉法治疗难治性重症面瘫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97;17(8):456。

随着针灸在全世界的广泛应用,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对部分针灸疗效机制科学意义上的肯定,逐渐形成了西方针灸的概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针灸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 范文 一:针灸治疗HZ止痛效应分析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简称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神经节及皮肤,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其特点是侵害单侧一个或多个皮区,多表现为躯干的环状或条形损害。笔者采用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方法 ,运用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观察不同针灸方法的止痛效应,并分析患者满意度与止痛效应的关系,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病例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市中医医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为2007年4月—2009年10月针灸科、皮肤科住院或门诊患者。将101例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采用中心随机的方法,分配至A组(电针组)30例、B组(铺棉灸组)23例、C组(火针组)25例、D组(叩刺拔罐组)23例。剔除5例误纳病例及2例脱落病例,结果最后符合方案A组27例、B组23例、C组24例、D组20例,共94例。其中男54例(),女40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0岁,平均(±)岁。4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生命体征情况,经统计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而且两组患者不适至初诊时间、疱疹情况,经统计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间具有可比性。

试验标准

(1)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蛇串疮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2]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2)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岁;②出现疱疹1~7天内,未经过抗病毒和止痛治疗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接受本课题组各种治疗方法、服从课题组安排者。(3)排除标准①属于带状疱疹的特殊类型,包括眼、耳带状疱疹、内脏带状疱疹、脑膜带状疱疹、泛发性带状疱疹、无疹型带状疱疹;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④瘢痕体质者;⑤合并严重的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或全身衰竭者,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患者,结缔组织病、血友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⑥病情危重,难以对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确切评价者;⑦1个月内应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

治疗方法

4组患者疱疹局部均保持皮肤清洁,注意保护皮损。治疗时取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进行。(1)A组(电针组)取穴:阿是穴(病变皮损处)、夹脊穴(患侧)、支沟穴、后溪穴。操作方法:所有穴位定位均按照《国家标准经穴部位》[3]取穴。阿是穴用平刺法局部围针刺,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支沟穴、后溪穴直刺,均进针约~寸,针刺得气后,接韩氏穴位刺激仪,采用疏密波,频率为2/100Hz,2~5mA,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通电30min后出针。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计1个疗程。(2)B组(电针+铺棉灸组)铺棉灸操作方法:将脱脂干棉花撕成薄如蝉翼,约3cm×3cm大小棉片,根据皮损的面积决定施灸棉片的数量。铺在阿是穴上,用火柴点燃烧尽棉花,每次施灸3遍。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3)C组(电针+火针组)火针操作方法:术者左手持点燃的酒精灯,右手持中粗火针在外焰加热针体,直至将针尖烧至红白后,迅速准确地刺入疱疹中央约~,根据疱疹数量的多少,先刺早发的疱疹,每次选择3~5个,每个疱疹针刺2次,术毕挤出疱液,按压约30秒钟,涂上一层万花油。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4)D组(电针+叩刺拔罐组)叩刺拔罐方法:术者以一次性梅花针叩刺阿是穴,以局部微渗血为度,然后选择大小合适的玻璃罐,迅速拔按在叩刺部位及病损两端。留罐5~10min,出血3~5mL,取罐后用活力碘消毒患处,视疱疹面积大小,决定火罐的型号和数量。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

观察指标

(1)疼痛评价指标①疼痛强度(VAS评定法,单位:mm):记录观察点前24h内最痛点。以100mm标识,0表示不痛,100mm表示患者能够想象的最大疼痛强度。②疼痛缓解程度(%):记录观察点前24h内疼痛强度与基线相比的缓解情况。记录范围0~100%,0表示完全没有缓解,100%表示完全缓解。③疼痛开始缓解时间(d):从患者开始感觉有疼痛到疼痛缓解程度恒定在30%以上所需的时间。④疼痛持续时间(d):从患者开始感觉有疼痛到疼痛完全消失所需的时间。于观察第1~10天每次治疗前、第11天记录。③④项如在疗程内无法记录(疼痛未缓解或者消失),则在第22、30、60、90天随访时记录。(2)患者满意度:用标尺法,0~100代表患者对其所接受的治疗 措施 的耐受性,100分表示很满意,0分为很不满意,让患者读出最能代表其耐受程度的位置,并记录读数(分)。于第11天记录。

统计方法

数值以(珋x±s)表示,所有数据进行比较前,经过K-S正态分布检验。正态分布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用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患者满意度与VAS疼痛评分的关系

见表1和图1。各组带状疱疹患者经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减少,且治疗后各组VAS评分存在差异(P<),A组治疗后VAS评分为(±)分,B组(±)分。4组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说明经1疗程的针灸治疗后,针灸各组的总体止痛效应相当。经治疗后,各组带状疱疹患者的满意度有一定的不同(P<),A组(电针组)、C组(电针+火针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B组(电针+铺棉灸组)、D组(电针+叩刺拔罐组)(P<);电针组与电针+火针组患者的满意度相当(P>);电针+铺棉灸组、电针+叩刺拔罐组患者满意度相当(P>)。从患者角度分析,较电针+铺棉灸、电针+叩刺拔罐,患者更加认同电针治疗或电针结合火针治疗。病人满意度是指病人凭着自己对健康的理解,权衡自己的经济条件,结合自己对医疗保健的要求,对所接受的医疗服务的综合评价。[4]涉及整个疾病就诊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对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图1,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之间均无显著的相关性(均P>)。

患者满意度与患者疼痛缓解、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程度的关系

见表2和图2。4组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但疼痛缓解程度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其中以A组(电针组)较B组(电针+铺棉灸组)疼痛缓解程度更明显(P<)。四组患者的满意度与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5)。

3讨论

带状疱疹属中医“蛇串疮”范畴,其发生多因机体正气不足,湿热毒邪循肝胆经络熏蒸肌肤;在病变后期,余毒未清,瘀血阻滞肌肤而发生神经痛。神经痛为带状疱疹特征之一,可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出现,神经痛是带状疱疹困扰患者的主要原因。止痛是针灸的一大功能,针灸有减轻带状疱疹疼痛、缩短疼痛持续时间等作用[5-6]。本方案取阿是穴、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治疗,本取穴方案从蛇串疮病机出发,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湿止痛的作用。采用电针法、电针+铺棉灸法、电针+火针法、电针+叩刺拔罐法治疗带状疱疹患者,虽治疗后各组的VAS评分、疼痛缓解程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但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的疼痛强度、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各止前效应指标,除了疼痛缓解程度A组优于B组外,余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组间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考虑与带状疱疹的自然病程一般为2-3周[7]有关,估计到治疗后的观察点,大部分患者自然病程已向痊愈转归,因此无法体现各疗法止痛效应的差别。电针法为阿是穴围针刺加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电针治疗,其余三种疗法分别为在此基础上加上铺棉灸法、火针法、叩刺拔罐法,治疗后VAS评分A组(电针组)明显低于B组(电针+铺棉灸组),而疼痛缓解程度A组优于B组,结果说明针灸本身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疼痛,将电针和铺棉灸重叠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不仅不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可能还增加了患者的疼痛。

本研究中的患者满意度,是患者将其所接受的治疗措施的耐受性用0~100分表示出来,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属病人 报告 的临床结局。病人报告的临床资料已成为临床疗效评价关注的焦点,可用于最佳治疗方案的评价与选择。[8]本研究结果发现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更加认同电针治疗或电针结合火针治疗,但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的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二:循证医学针灸证据评析

1针灸研究证据的来源和范畴的确立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对针灸医学的启示,根据针灸学科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以及证据来源范围,本研究确定的针灸研究证据范畴主要包括:现代研究证据、古籍载录证据、专家 经验 证据,其中现代研究证据又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下面对各类研究证据的特点和纳入理由作简要阐述。

古籍载录证据流传至今的针灸古代医籍是历代针灸临床经验的积累,不仅涵盖了针灸安全有效的成功经验、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等有价值的信息,并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反复证实了其真实性、可靠性和适用性。因此,古代医籍载录的相关针灸防治疾病证据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古籍载录证据涵盖清代以前所有针灸治疗类文献,从内容形式上说主要包括以疾病为纲的针灸处方文献和针灸医案。

专家经验证据经验类文献对于临床医学来讲往往是最直接的体验记录,是临床实践与医学理论相结合、突破和创新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此针灸专家经验 总结 也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专家经验总结主要为1919年以后国内针灸专家的临床经验类文献,按照专家资质分为针灸名老中医专家经验和一般针灸专家经验。

现代临床研究证据近现代临床研究文献是针灸临床研究证据的主要来源。针灸学的特点之一是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并且疗法丰富,因此采用统一、标准化治疗方案的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不足以代表针灸临床研究的全貌。因此,本研究除了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还纳入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没有纳入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

(1)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是被认为是评价医学干预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佳研究设计,证据的论证强度和科学性最佳[4]。本研究将RCT作为针灸研究证据之一,但对于针灸RCT的评价既要考虑试验设计完成质量,又需考虑到针灸临床实际。

(2)非随机对照研究:目前,非随机的临床对照研究(Clinicalcontroltrial,CCT),仍在中医药、针灸领域中占据多数地位[5]。这类研究虽未采用随机方法,但采用对照组进行比较,故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仍能给针灸临床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线索。因此,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为本研究针灸研究证据纳入来源之一。

(3)病例系列研究:病例系列研究(Caseseriestri-al)的价值在于可用于观察临床对照试验排除的患病人群,可以充分施展针灸辨证论治特点,且费用低廉,而且在国内发表现代临床研究文献中,病例系列研究最多,故本研究也将其纳入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

(4)个案:个案(Singlecasestudy),也称单个病例报告。针灸个案往往灵活多变地记录针灸疗效卓著的治疗方案或完整的治疗变化过程,是最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针灸疗法复杂干预特点的文献形式,对于针灸临床实践具有一定价值。因此个案也是针灸研究证据的纳入范畴。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提倡的最佳证据之一,但针灸治疗方案随辨证论治灵活多变,强调临床研究的“同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不足以一一对比分析,难以顾及针灸辨证论治、复杂干预的核心特点,故本研究没有将其纳入临床决策分析的研究证据范畴。

2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本研究在《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面瘫》制定过程中形成的针灸研究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基础上,借鉴已有中医领域的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6-7]进行补充和完善,初步建立各类针灸研究证据质量评分标准和分级标准。

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古代医籍中的证据是论述性的,是临床经验记载或具体医疗过程的描述,故此,本研究主要考虑医籍质量、医家资质、记载形式(医案、论述)、证据应用强度、内容完备程度等因素,初步建立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其中符合第2条者为经典著 作文 献,符合第3条者为历代沿用的古代证据。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珍籍:本研究指王雪苔教授主编的大型丛书《针灸古典聚珍》中的收录67种针灸医籍。古代针灸经典著作: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经典著作指《素问》、《灵枢》、《难经》、《甲乙经》。古代针灸名医:依据中医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史[8-9],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名医有33位,包括:黄帝、扁鹊、华佗、涪翁、郭玉、曹翕、吕广、皇甫谧、王叔和、徐秋夫、徐文伯、葛洪、甄权、杨上善、孙思邈、王焘、王惟一、王执中、何若愚、阎明广、窦汉卿、王国瑞、滑寿、徐凤、凌云、高武、汪机、马莳、杨继洲、李时珍、吴昆、张景岳、李学川。记载为历代沿用:指该治疗方案在历代专著中重复应用。

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专家经验总结一般由专家自己或他人概况归纳而成,来源范围包括专家经验代表性专著和期刊论文。本研究一方面结合疾病的诊治特点制定纳入排除标准,一方面依据专家范畴界定、作者、载体形式及经验总结可靠性等因素,初步制定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针灸领域名老中医专家的界定:在时间范围上界定为民国至今的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进而依据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过程[8-9],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集成工作指导老师名单,经过专家咨询、讨论和总结,初步确定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范围,他们的代表性著作以及由他人完成的经验总结为证据来源。中文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第一版至第五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依据进行界定。

现代针灸研究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1)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基于CONSORT声明[10]、Jadad评分量表[11],结合针灸临床实际及文献特点对干预措施的质量控制标准、疗效指标、文献载体指标等进行补充,初步制定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11分者,且前3条得分≥3分,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10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第4~11条符合3条以上;或者得分≥8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且必须符合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低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3条得分≤1分;或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2)非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非随机的临床对照试验研究特点,初步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3)序列研究质量评价方法: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病例序列研究特点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具体见表5。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仅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4)个案:针灸个案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的制定考虑了载体形式、作者资质、病人诊疗信息完整性、治疗措施、疗效等因素,具体见表6。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第4、7条。低质量文献:得分﹤5分,或得分≥5分者,未符合第4、7条标准。

3针灸临床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的形成

本研究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结合针灸学科特点,通过专家会议讨论、问卷咨询等方式初步制定了针灸循证决策的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的等级一一对应,即高质量证据推荐强度也高。

4结论

遵循最佳研究证据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关键环节,而证据的评价是保证其利用的前提。因此,本研究将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与针灸学临床实践原理与现有文献特点有机融合,初步建立了符合针灸自身特点的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结合针灸自身特点

循证医学以客观、真实证据作为临床决策的可靠来源,其理念、思路和方法值得针灸医学深入研究和借鉴。针灸临床文献中同样也存在着大量应用于针灸临床决策的文献,故此本研究以从文献中挖掘真实、有效的治疗方案为目的,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并结合针灸学科自身特点,建立应用于针灸临床循证决策的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既包括RCT、CCT、病例序列等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同时强调名老专家经验证据和古籍载录证据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反映针灸临床实际特点的证据如个案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能基本体现针灸临床实践的规律和特色。

以针灸临床决策为目的最大可能纳入研究证据

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是应用现代循证医学理念方法研究针灸临床决策的方法学探索,它跨越两个不同医学体系,但归根结底还是以针灸理论及其实践为根本的,因此该体系必须兼顾针灸临床个体化、经验性等特色。随机、对照、盲法固然是临床可靠性评价的最好方法,但中西医学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导致应用这些方法到针灸临床实际中尚有很多不适用性。针灸临床文献包含有RCT、CCT、病例系列研究、专家经验、个案报道、古籍载录证据等多种类型,各类型文献之间既有方法学可靠性上的强弱,也有针灸临床可适用性的高低,还有完成质量优劣以及针灸数千年传承的习惯等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本证据等级体系以目前针灸临床证据水平现状为基础,调和多因素对证据水平的评价影响,最大可能的纳入各类有价值证据。

多角度考虑影响证据质量的因素

针灸临床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因素影响过程,从证据角度评价各类型针灸临床文献是值得被深入探索的新领域,针对针灸理论及实践的特殊性,在考虑现行循证医学评价指标外,本研究加入医家个人资质、水平、单位、载体、学术观点、具体针灸方案、理论解释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价指标的探索,并针对各类研究证据提出一套严格的评价方法和质量分级标准,以排除低质量或不合格证据,筛选出高质量的可信性强的证据,为临床应用提供切实可行的有价值证据。

综上,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方法、专家访谈方法和共识性方法,结合针灸学科及文献特点,比对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探讨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和特点,初步建立了针灸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初步建立了针灸临床研究证据体系。但鉴于针灸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特殊性,建立适合针灸诊疗特点和文献形式的证据分级,评价体系还是一项探索性的研究,故还存在研究证据的评价指标的确定可能不够完善,部分评价指标缺乏权威参考标准等不足之处,亟待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针灸推拿学专业职业规划范文

2. 电大护理论文范文

3. 中医院实习心得体会3篇

4. 临床医学大专生简历范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