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卫生学课程改革探究论文
[ 摘要 ]《学前卫生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应切实以学生掌握相应的保教知识与技能为课程教学的目标。针对本门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探索,最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与同行分享的同时也希望得到指导和帮助。
[ 关键词 ]课程改革;学前卫生学;改革探索
一、《学前卫生学》课程内容及目标
《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基本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托幼机构的工作需求密切相关。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使学生具备正确的健康观念,熟悉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以及身体发展的规律,掌握有关营养学、心理卫生、常见疾病预防与处理、急救措施等学前儿童卫生保育基本知识,并在幼儿园保教活动中能够运用相应的知识解决幼儿园的保育问题,促进幼儿的健康。其重要内容及教学目标为:(一)学前儿童的解剖生理特点与保健1.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前儿童身体各系统、各器官(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皮肤、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生理特点;3.掌握学前儿童各系统、器官的保健措施,在幼儿园保育过程中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幼儿进行身体护理与保健。(二)学前儿童营养卫生1.了解各种营养素及热能对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价值,掌握学前儿童的合理膳食要求;2.了解幼儿园膳食营养管理、食品卫生管理的具体内容及要求;3.能够根据学前儿童生长发育需要合理配膳,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三)幼儿园保教活动安排的卫生1.了解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制度,熟悉一日生活卫生要求;2.了解幼儿园日常生活照料的内容,掌握日常生活照料的卫生要求与方法,能够做好幼儿园日常生活的照料工作;3.了解幼儿学习教育活动的内容,掌握相应的卫生要求方法,能够做好幼儿学习教育活动的卫生保健工作。(四)学前儿童意外事故的预防与急救1.理解安全教育的内涵,了解学前儿童安全教育的意义、内容、方法与途径;2.了解幼儿园的安全要求,掌握学前儿童意外事故的急救原则和几种重要的急救法;3.能够在幼儿园工作过程中做好常见意外事故的预防,对出现的意外事故进行急救处理。(五)学前儿童常见疾病及传染病的预防与处理1.了解有关疾病的基本知识,能够根据学前儿童的表现判别生病与否,掌握基本的疾病护理技能;2.了解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的类型,熟悉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的一般特征和常见传染病的病因、症状,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及护理方法,能够在幼儿园保教活动中识别传染病,并进行有效预防和处理;3.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类型及特征,熟悉常见疾病的病因、症状,掌握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及护理,能够在幼儿园保教活动中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护理工作。(六)学前儿童的心理卫生1.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卫生的重要性,了解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卫生的因素;2.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的内容;3.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掌握相应的预防措施。(七)学前教育机构的物质环境卫生1.理解学前教育机构物质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和功能;2.了解幼儿园的选址、用地、总平面布置等卫生要求,掌握幼儿园房舍的卫生要求,在幼儿园工作中做好房舍的卫生工作;3.了解和掌握学前教育机构常用设备与用具的卫生要求,在准备和组织幼儿园活动过程中严格按照要求做好相应的卫生工作。
二、本课程传统教学问题分析
为了实现这一本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及各章节小目标,适宜的课程教学模式无疑是一有力载体,然而在本课程传统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课程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主要采用集中讲授式,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当做知识灌输的对象。久而久之,学生的听课积极性明显下降,学生逃课率上升,即使来上课,也较多出现说话、玩手机、睡觉等现象。这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课程考核方式单一,期末考试占的比例较大,导致学生“平时不用功,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凸显。一些学生平时不怎么听课,但只要期末恶补也可以出成绩,反而有些平时很努力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不佳。这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也使以考试成绩为依据的考核评定失去了公平性。另外就是在考核过程中,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则兼顾较少。
三、课程改革力图解决的关键问题
为了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尝试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建设多维的评价体系,力求形成特色鲜明的学前卫生学教学模式。《学前卫生学》课程改革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减少学生缺课、上课玩手机、说话、睡觉等现象。(二)通过教师集中理论讲解、幼儿园教师专题性实践汇报、学生知识点汇报、学小组情境演绎等环节,多角度、全方位的将幼儿园相关的保教情况真实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减少学习过程中的“夹生”现象。(三)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现象,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体现应有的能力和价值。
四、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此次教学改革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考核方式改革。(一)改革教学内容《学前卫生学》这门课程包含的内容比较多,涉及范围广。如果在有限的学期时间里,各个方面都“面面俱到”的'话,容易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贪多不求精”的问题。为了精准把握住课程的核心内容,真正实现学生所学与幼儿园所需的契合。在实际的课程实施中,我采用的做法为:在结合《学前卫生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通过与幼儿园专家特别是一线教师的访谈,了解幼儿园保教实践中急需教师具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和整合,努力做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如第四章“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制度”中,则注重对幼儿园的生活制度进行了讲解,除了教材中(所使用教材为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唐林兰、于桂萍主编的《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一书)提到的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教师该注意的事项进行讲解之外,对各环节中幼儿的卫生要求也进行了补充性的讲解。并且在此基础上,编写了各环节中教师保健情况观察记录表及幼儿卫生行为观察记录表,供学生在实习及见习中使用,以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第五章中,考虑到培养实践性人才的目标要求,则将重点放在第二节“学前儿童意外事故的处理”上,除了教材上列举的常见的12种意外事故外,又结合对幼儿园常见意外事故的调查,增加了诸如溺水、触电等急救措施讲解。而在第六章幼儿园常见的传染病、常见的疾病及第七章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讲解中,则做了“减法”,即并没有将教材中提到所有常见疾病、传染病、心理问题进行一一讲授,而是结合幼儿园中儿童的实际,针对性地对比较普遍的一些疾病、传染病和心理问题进行了讲解,其余的则让学生作为课外知识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既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精准、又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层次性。(二)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我把重点放在了那些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以及对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有明显效果的方法上。具体我采用了教师集中理论讲解、学生根据教育实践(如实习、见习)进行知识汇报以及学生小组情境演绎等方法以替代传统式的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如本课程大部分章节(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等)的理论知识内容,我会通过讲授法、案例法等讲授给学生,以帮助学生建构起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而一些实践性、操作性比较强的内容(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我会采用学生实践性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补充为辅的形式展开。如在第四章“托幼机构的生活制度”这一节,我会根据本节课的知识内容,编制一些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教师保健情况及幼儿卫生行为表现观察记录表(如入园环节教师保健情况观察记录表及入园环节幼儿卫生行为观察记录表等),然后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本课程基本大都开设在学生有教育实习的学期)自己结合所见所闻进行观察记录,然后回校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交流。这不仅实现了学生所学知识与幼儿园实际的高度吻合,也充分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索”式学习。而在第五章“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第六章“常用护理技术”这些操作性知识的学习上,我则创新的采用了学生小组情境演绎的方式进行。具体操作为:我事先根据大纲及实际的调查,将幼儿园常见的意外事故及切实需要的护理技术进行整理,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认领他们想要讲授的内容。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将所要讲授的知识(如某种常见意外事故出现的原因、会有什么症状、特别是该如何进行急救处理等)以情景剧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我则根据学生的表演,进行适当的补充或纠正。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自主掌握了“活的”知识与技能。另外,为了进一步多途径、有效落实实践性人才培养的目标,领导与学前教研室的各位老师也一直致力于加强与幼儿园的合作,努力促进“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幼儿园一线的优秀教师也纳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具体到《学前卫生学》这门课程中,则体现为:将一些幼儿园保教实践内容交于幼儿园一线优秀教师以讲座汇报的形式进行讲授。比如第四章“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制度”、第六章“幼儿园常见的传染病、疾病”、第七章“幼儿常见的心理及行为问题”等这形式既能够有效避免“象牙塔”式的知识学习,又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掌握准确、急需的幼儿园保教技能。(三)改革考核方式考核是评估学生能力和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考评是否科学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院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的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学前卫生学》的考核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在考试目的上,从注重学生的知识习得转变为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发展;在考试内容上,从“注重理论知识”转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特别是在考核方式上,从“注重结果性评价”转向“结果与过程并重”。具体做法为:一方面,增大了平时表现成绩在期末成绩中所占的比例,由20%增加到30%,即在传统考核中只有“出勤”、“作业”这两项的基础上,增加了“小组知识点汇报”这一计分项,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过程参与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在“作业”这一项上,也与传统的理论知识阐述不同,转变为实践知识的考核,即对上面提到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填写的观察记录表的准确度、全面性、深入性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五、课程改革的效果
以上是我在为期3年半的《学前卫生学》教学的过程中,尝试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及课程内容进行的改革,在实施过程,初步达到以下了以下效果:(一)学生真正明白本门课程的重要性,不再把自己定位为课堂上的“局外人”,课堂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缺课、上课玩手机、说话、睡觉等现象基本消失,在课堂上真正的动起来。(二)通过高校教师集中理论讲解、学生知识点汇报、学小组情境演绎,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了所学内容,学习过程中的“夹生”现象消失。(三)学生的学习效果好,对幼儿园的保育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做好保育方面的工作,这在以后的教育实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唐林兰,于桂萍.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论文
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促使学生掌握学前儿童身体发育的规律和幼儿园卫生保健措施,是幼教工作者必备的基础知识。然而,在很多大中专院校中,这门学科不受重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本人结合多年从教经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等环节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优化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实效
学前卫生学分生理基础、儿童营养、预防常见病、预防传染病、健康教育与评价五大章十几节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少,但内容庞大。如何精选教学内容教学是任课老师应该深思的问题。作者认为,教学应该与实践相结合,深入幼儿园进行调研,制定合理的教案。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重点讲述儿童营养、常见突发疾病和传染病的预防和处理等。总之,应优化教学内容,使学前卫生学成为幼教从业者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二、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1.采用多媒体教学
学前卫生学内容繁多、知识点很细,尤其涉及人体解剖结构等,很难单凭口头讲授学生就能理解。在多媒体教室紧张的情况下,本人积极与教务处、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协调,争取在多媒体教室授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使抽象概念变得形象化,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学起来轻松、容易理解和记忆。
2.突出学生主体,加强课堂教学互动性
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学前卫生学课堂上我尝试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参与教学。除了设计情景教学模式、分组讨论、集体发言外,本人还大胆尝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根据教学内容,比如幼儿突发事件的处理和护理教学环节,提前让学生分组设计突发事件,课堂展示处理方法和手段,然后讨论等,主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环节,掌握教学技能和手段,这样,课堂教学既不枯燥,又能提高学生主动性。
3.采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采用多种渠道收集筛选许多实际案例,这样既避免了空谈理论,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每个同学提供一个充分展示的舞台。
三、将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空谈理论教学是当今中高等教育的一大弊端。学前卫生学是与幼儿教育和幼儿园日常工作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仅仅只是课堂教学是不充分的,学生也很难理解这门学科的实用性和学习价值。本人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校周边幼儿教育机构,带领学生现场教学和观摩,使理论教育和实践环节相结合,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就业铺路搭桥。
四、构建网络教育平台,提倡开放式教学
当今是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非常发达。我将个人收集的多媒体课件精选后,建立学前卫生学多媒体网络平台,方便学生随时登陆学习课件内容。此外,目前国内还用很多高校有学前卫生学网络课程,我筛选后建立网络连接,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自主学习的资源。通过网络平台的.设立,建立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和网络学习的立体教学框架体系。
五、形成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
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很大程度影响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学习态度。受传统考试内容和方法的影响,有些学生往往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忽视能力培养,“掌握基本知识,解决问题和应用”成为空话。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占1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调查报告占10%、实训占40%、卷面成绩占40%,提高实训成绩所占的比例,以此为导向,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训练。
你的老师是温爷爷吧
一、选题 选题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只有研究有意义的课题,才能 获得好的效果,对科学事业和现实生活有益处;而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研究得再好, 论文写作得再美,也是没有科学价值的。钱学森教授认为:“研究课题要紧密结合国家的需 要。……在研究方法上要防止钻牛角尖,搞烦琐 哲学 。 目前 在 社会 科学中,有的人就古人的 一句话大作文章,反复考证,写一大篇论文,我看没有什么意思。”因此,我们要选择有科 学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和写作。 那么,应该根据哪些原则来选题呢?(一)具有科学性。它应包括:急待解决的课题;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创造;学科上短 缺或空白的填补; 通行说法的纠正;前人理论的补充;等等。(二)有利于展开。指的是:要有浓厚的兴趣;能发挥业务专长;先易后难,大小适中; 已占有一定的资料;能得到导师指导;在一定时间内能完成;对题目加以限定。
同赛院~~~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面临食源性疾病的严峻挑战,人人都面临食源性疾病的危险。 我们少年儿童的生命更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儿,娇嫩纤弱,应该珍爱,对这些花儿威胁最大的就是食品安全问题了。就说我们学校吧,一到放学时,校门口就热闹非凡,摊点周围被同学们挤得水泄不通。原来是一些同学在流动摊位上买油炸食品、无照摊贩的肉串等等。这些食品散发出阵阵香味,大老远就闻到了,谁不想尝尝呢?但他们却没有想到,这些食品一点也不卫生,是“三无”食品,这些食品会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色素等,如果过量食用,会对学生的肝、肾、肠胃功能造成不良影响。而且许多学生喜欢的食品大多是高糖、高脂、高盐的“三高”食品,如饮料、糖果、炸鸡、麻辣串、油炸或膨化食品。经常食用这些食品,将会导致高血压、肥胖症、厌食症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增加。看看校园里增加了多少“小胖墩”,医院里查出多少“三高”病人,这不能不让人忧心忡忡了。据统计:7岁到18岁的中小学生中,每10人中就有1人是“小胖墩”。 学生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了50%。 我觉得,检查食品安全的叔叔们,可以先在各个学校开展一次食品安全宣传活动,让同学们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并要不定期地检查校门口,发现有小贩卖“三无”食品的就应没收并教育。这样,中小学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就会少多了。而且,在学校食堂工作的叔叔阿姨们,一定要谨慎购买食品,因为在食堂吃饭引起食物中毒的事件也举不胜举:2003年2月17日是新学期开学第一天。中午12时30分起,浙江兰溪市汪高小学28名在校就餐的小学生,相继出现肚痛、呕吐等食物中毒症状;2005年6月24日,台州临海市杜桥实验中学100余名初中生在上午陆续出现腹泻、呕吐等现象,原来是 23日晚曾在已对外承包的学校食堂用餐,而引起食物中毒;还有……,所以,选择食物一定要看好哦! 关注食品安全,共创健康美好生活,这是大家的共同目标。保尔柯察金曾经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让食品安全永远不再威胁人类的生命吧!
当前,学前 儿童 家庭 教育 成为了人们关注的 热点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中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学前儿童家庭教育3000字论文篇一 《浅析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日益激烈的竞争已经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对学前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家庭教育就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得到应用,作为幼儿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主要是父母或其他长辈)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通过分析现今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途径和策略,从而使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有效的实施。 关键词:家庭教育 问题 对策 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接受的初始教育,其宗旨就是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对儿童来说是根本的、奠基性的。儿童出生时,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外部世界,与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相比,此时儿童好比一张白纸。家庭教育正是要在这张白纸上涂抹最初的色彩,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奠基性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一、现今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素质普遍偏低 家长 文化 、道德素质对整个家庭活动及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是决定家庭教育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家长文化、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家长的知识水平、品德修养,家长对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家庭教育方式和 方法 的运用等。同时家长作为孩子的榜样,要切实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改正自身的不良品行,努力让自己成为孩子学习的正面的、积极的榜样。 (二)家长教育观念认识错误 有些家长则把儿童的发展完成看成是遗传因素决定的,是自然成熟的过程,认为家长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起不到什么作用。这种家长在实际实施教育时,往往显得过于消极、冷漠,忽视自身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经常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或者是认为,我不是老师,不懂得教,所以我们只管生孩子、养孩子,至于教孩子,那是学校的事。这是一种“只养不教”的观点,是一种极为不负责任、推卸责任的做法。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高,对孩子采用“专制型”的教育方式,这种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要求过于苛刻和严厉;有些对孩子期望低,对孩子采用“忽视型”的教育方式,这种家长对孩子所做的事情不闻不问,任其发展。 (三)家长教育方式缺乏正确引导 在如今的社会中最为普遍是溺爱型,溺爱型的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总是以孩子为中心,他们视子女为掌上明珠,采用一种永爱过度的教育方式。日常生活中,他们处处袒护,事事包办,使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其次放任型在现实生活中也比较常见,这类父母由于工作比较忙,没时间照顾孩子等原因,因而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他们往往无视孩子的存在,采取不管不问,放任自流、任其发展的做法,无论对孩子的优点、取得的进步,还是缺点和遭受的失败,他们都不予关注,不予反应。另外专制型的家长往往认为自己的观点、想法是对的,对孩子过于严厉,教育孩子的语言和方法过于简单,对孩子所犯的错误,他们的解决方式往往是打骂。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提升家长素质 首先父母要加强自身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父母的品质,无时不在影响着孩子,家长有无强烈的事业心,有无积极的生活态度,有无正直的品格,有无宽阔的胸怀,都将成为子女道德行为和思想评价的标准及依据,也是教好孩子的基础和根本。其次家长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一些文学、史学、语言、教育学、卫生学、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既要主动辅导孩子学习,教给孩子科学的方法,又要对孩子提出的一些基本问题、常识作出较满意、正确的回答。若孩子一问家长三不知,或回答中出现知识性错误,这将 对子 女的学习和成才带来不利。最后家长言谈、举止、仪表是内在心灵的表现,是思想品质和文化素质的具体反映。家长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及仪表的修养。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正确、科学的儿童观具体内容包括: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不是成人的简单复制;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特个性;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在不断发展着的,教育应该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儿童时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儿童的发展是生物遗传、环境、社会、教育以及儿童自身等因素多层次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通过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发展,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成人应当尊重和珍视;儿童应获得全面发展,其身心发展的各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等等 2、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建立对孩子的合理期望,并进而制定合理的、适宜于自己孩子特点、发展水平和兴趣需求的培养目标,最终通过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等方式,促进孩子在自身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具体而言,科学的教育观的内容包括:尊重儿童的本能、兴趣和需要;注重儿童发展的自然速率、规律和水平;对儿童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认识到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等等。 (三)采用正确的家长教育方式 在当今社会中最适用的是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这种方式是积极的,这种类型的父母总是采取们,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表现出一种冷静的热情和有克制的疼爱。他们能够充分理解子女的兴趣和要求,经常向子女提供足够而有效地信息,并且言传身教,引导子女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他们尊重孩子的想法,使孩子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他们对孩子的要求不会过于严厉,但也不是特别娇惯,该表扬就表扬,该批评就批评,既随心所欲地支配,也不放任自流,对孩子的爱总能够适度地把握。在家庭中,孩子和父母是朋友的关系,地位是平等的。他们之间能够相互交流,相互指正。父母把孩子当成是独立的人,赋予他们同等权利和义务。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 爱好 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父母对孩子取得的进步给予积极的肯定,而对孩子遭受的挫折又能进行合理的鼓励。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它是其他教育方式(幼儿园教育、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教育形式。家庭教育对孩子、对社会所产生的实际效用也是其他教育方式无可比拟的。因此,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并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2]李朝安:《浅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网,2012年. [3]钟莉:《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策略的思考》,江西教师网,2012年. [4]张红鸽:《浅谈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创新教育》,2010年.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3000字论文篇二 《浅谈单亲家庭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论文关键词】单亲家庭;学前儿童;教育 【论文摘要】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家更是安全的、快乐的。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单亲家庭作为一个特殊的家庭结构出现于社会之中,由于离婚率增加、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通过家庭教育使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好地面对生活,调整他们的心理活动,使其尽快达到平衡点,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单亲家庭是指夫妻双方因离婚、丧偶而仅有一方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也叫离散家庭或缺损家庭。单亲家庭的大量出现,对于离婚的夫妻双方或一方而言,可能是一种解脱,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灾难。同一片天空下,幸福家庭的孩子在父母的教育呵护下,健康快乐成长;单亲家庭的孩子在生活中由于缺少了父亲或者母亲的关心、疼爱,而使心理受到影响。许多研究证明,单亲家庭对儿童的心理、学习成绩、品德行为等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 单亲家庭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1.对性格的影响 单亲家庭的学前儿童往往生活在消极的家庭中,气氛压抑,缺少父亲或母亲的疼爱,容易形成性格孤僻、偏激、焦虑等性格特点,会使其形成对人很冷淡。之前生活在完整和睦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生活。孩子的心理尚未成熟,无法去体会父母离婚的原因,会认为他们不爱自己了、不要自己了,自己是多余的,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自己不会排解,一旦受到影响,不知道该怎么办,很迷茫。特别是看到其他小朋友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就会想到以前自己也这么快乐过,现在的生活很痛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感。长期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子女性格会像父亲,长期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子女的性格会像母亲,这对以后的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对身体心理的影响 对幼儿的教育是父母双方共同的责任与义务,孩子与父母要多接触、多沟通,对其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单亲家庭的经济收入会减少,生活水平会逐渐降低,父亲或母亲会很忙,营养会比正常家庭的孩子吸收得少,影响其健康发育。由于父母离异,孩子不得不被迫放弃以往的习惯和态度去适应新的生活,只能选择双亲中的一个,从此组成单亲家庭,这种由内到外的改变,会使孩子对父母情感上的依恋造成伤害,所以单亲家庭往往会对孩子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单亲家庭的儿童由于经历父母的争吵,家里压抑,气氛不和谐,长期以来幼儿对父母的依赖感降低,开始怀疑自己的父母,认为自己的父母没有其他小朋友的父母好,使幼儿开始困惑、迷茫,当这种不良心理得不到及时的缓解时,严重的,儿童可能会出现不健康的人格特点。 3.对社会交往的影响 单亲家庭使学前儿童的心理受到创伤,对父亲或母亲态度蛮横,不亲切,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也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尤其是在中国,很多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不准离婚后的一方探视,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看见其他小朋友在父母面前玩耍,他们会更加伤心,加之其他小朋友的耻笑,会让他们的心里更加恐惧与别人交流,与小朋友的关系处得不好,有的会讨厌父母,并会认为社会不公平,对自己太残忍,严重影响其与人交往的态度。 4.对学习的影响 单亲家庭必然会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影响,上课不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成绩,并且单亲家庭的家长为生活奔波,生活压力大,很少有时间管教学前儿童,他们无约无束任意地玩闹,导致学习成绩差,认为父母不疼爱自己,学习没有用,长期下去就会不学习,学习成绩下滑,以至辍学。 二 单亲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孩子要求过严 有些家长把生活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要求过严,孩子心理压力大,且相当多的单亲家庭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对孩子的期望比双亲家庭高,有的把全部心思花在孩子身上,自己节俭,尽可能满足孩子的一切,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对孩子的生活过度干预,一旦孩子的各种行为方式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便会引起不满,出现责备等不良行为。另外,单亲家庭家长长期的过度疲劳,会使他们感到无助,从而出现过度严教。这种过度的教育剥夺了儿童的自尊,限制其自由发展,易使孩子对自己产生否定感,从而出现自卑、自责等问题。 2.对孩子监管不力 单亲家庭父(母)亲在生活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孩子,他们往往把孩子交给隔代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或者疏于管教,形成管理的缺陷,有的家长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忽略了孩子的痛苦,缺少对他们的关爱。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遗弃他们。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许多企业经营不善或倒闭,孩子的父母大多下岗,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不得不打工,对他们来说,能够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费用就已不错,至于对孩子的照顾,他们实在是有心无力。还有一部分家长缺乏责任感,或各自重组家庭,忽视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冷落孩子,因为害怕孩子影响自己新的家庭,甚至有家长把孩子推到门外,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极大的伤害。由于孩子在家中得不到重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体会不到自己的成长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因而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使孩子没有安全感,压抑,最终影响其健康成长和生活。 3.对孩子过度溺爱 单身父亲、母亲因其子女失去父爱或母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为了弥补,对子女过分地宠爱、娇惯,而不能给予正常的管教。孩子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妥让、迁就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不健全家庭给孩子造成的创伤,倾向于溺爱型的抚养方式。单亲家庭中有的父母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心,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存在自私、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等问题。 4.孩子缺乏社会交往 单亲家庭中,很多单身父(母)亲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与孩子相依为命,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其出门,以免被别人欺负,过度地保护;他们按照自己给孩子设计的目标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缺乏与他人相处、交往的 经验 ,在与人交往时,必然会产生孤独与焦虑,严重影响其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 单亲家庭学前儿童教育的对策 1.从实际出发,不要期望过高 单亲家庭的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活着的精神力量,对孩子的希望过高,自己节省,把自己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使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有些孩子不能适应,就向反的方面发展,希望父亲或母亲能注意自己,以减少压力;另有一些孩子想为了不让父亲或母亲失望,长期过度的学习,表现自己,一旦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便有可能走向崩溃。单亲家庭的家长要从实际出发,对孩子的要求要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同时不要事事自己做决定,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 2.加大对孩子的监管 单亲家庭的父母比较忙,但也一定要关注孩子,对孩子要有责任感,不要生活有压力、心情不好,就对孩子发脾气或是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身边,不要把孩子当成包袱,要加大对孩子的关爱;同时要加大对孩子的监管,有些家长会组建新的家庭,有的孩子会心情不好,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进行沟通、劝解,而且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家中的作用、位置。 3.不要溺爱,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许多单亲家长害怕孩子不安全、出事故。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去做,家长包办一切,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还采取各种 措施 来限制孩子的活动,造成孩子事事不能独立,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生活中的困难,这样的孩子缺乏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对此,单亲父母要尽量给孩子一定的空间,不要事事都为孩子做,有些事要让孩子自己做,培养其独立的生活习惯。 4.加强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单亲父母不要限制孩子自由的活动,要尽量给孩子创造参与社会的机会,单亲子女虽然受到社会的偏见的情况已不多,但家庭的不完整总是让孩子们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家长要尤其关注,注意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多参与到社会中去,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家长要帮助孩子,给予指导,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自励,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地参与社会活动,不要逃避社会,更要主动地与人交往,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参考文献 [1]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北京: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 [2]焦晓玲.试析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3) [3]杨利玲.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3000字论文篇三 《浅谈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策略》 目前,多数家庭 教育专家认为,家庭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狭义的家庭教育,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庭里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作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之一,有其他两种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学前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如果说3岁前我们更多关注了孩子的身体健康,那么3岁后依据学前儿童心理 发展的特点。他们还需要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让我们关注孩子,了解学前儿童的一些现状和特点,从知道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始,关注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关注家庭教育会有何种影响,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理念。 一、坚持家庭教育的原则 1.一致性原则。指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家庭、社会、学校之间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决不能各行其是、唱对台戏,或是前后矛盾、出尔反尔。 2.两不原则。指再穷不能穷孩子。再富不能富孩子。 3.三为主原则。一是以正面教育为主。父母要鼓励孩子。给他正面积极的教育,切忌给孩子头目中灌输恐怖、迷信之类的东西。二是以赏识教育为主。对孩子的奖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方法,本质在于善待生命、尊重生命。采用赏识教育,如给孩子一个拥抱,亲亲孩子的脸。当然不是容忍每一个错误,也不是溺爱,而是发现他们的长处,挖出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三是以细节教育为主。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学习和游戏过程中,善于捕捉具有教育意义的细节,及时对孩子进行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说理性的教育。让孩子在玩和学习过程中就 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教育。快乐地收获了知识。 当然,适当的反面教育、计划教育和批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必要的。 4.四尊重原则。一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 规律.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好规律,遵守好这些规律。实现教育能取得佳效。二是尊重孩子的权利。要相信自己的色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小天地,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财产,孩子有平等交流、玩等的权利。三是尊重家庭成员的意见。温馨和睦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要尊重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意见,形成教育孩子的孩子的合力。一些重要问题上.可事先达成一致,避免当孩子的面唱反台戏。四是尊重家庭教育的特点。要取得家庭教育的成功,必须了解和掌握家庭教育的特点,采取适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5.全面发展原则。 指在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和劳动技能这五方面全面发展,不可偏废。德育在儿童个性和谐发展中应居首位;美育是教孩子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 体育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劳育是培养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使儿童获得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智育必须全面发展,防止偏科。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各方面都达到基本素质,并能相互促进,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 二、家庭教育切记误区 1.心理误区。由于我们未完成的梦想或由于社会压力逐渐加大,我们希望从孩子身上得到补偿,希望越大,那么我们的孩子压力越大。压力超出负荷,造成的后果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理和社会的不适。我们不可以把自己的 兴趣爱好 强加给孩子。 2. 教育误区。知心姐姐卢勤把溺爱归纳为三种类型:代替型、看管型、满足型,即鸡妈妈似的溺爱。爱,不能只是看管、代替和满足,我们的孩子还需要放开,如果说孩子是风筝的话,父母应是那根风筝线,起着引导、鼓励、再鼓励,并把握好度的作用。让他们去实践,有一天他们会创造比我们更强的未来。 3.形象误区。言教也要身教,父母的形象本身就是孩子的榜样。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好自己。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播撒一粒种子,生长出来的的确还是瓜和豆,关键在于他们有什么作用。 4.行为误区。耳濡目染,定型思维,驱之不去。父母的行为,每天都影响着孩子的感受,影响着他的思维意识、价值观念、习俗好恶、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的形成及其心理健康。父母要以身作则,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培养他们成为明天社会所需要的一代。 5.语言误区。家庭教育是靠家庭语言来完成的,父母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营养,爱的语言多了,有一天会有爱的成果收获。肯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信息,让他们相信自己,才会有迈出前脚的一步。 三、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并丢掉不健康心态 l.父母要提高自身的人格素质。一是提高自身的人格的修养,要自尊自爱自强,充满自信心和责任心。 二是要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父母家庭教育需要一定的人际关系、心 理学、知识等和不断学习。如归因方面,父母对孩子应有正确的归因。避免归因偏见,例如行为中心偏见在知觉他人时。是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而不是认为许多情景因素在影响他的行为:自我暴露方面,可适当向孩子暴露一些父母也有的不足之处,也需不断学习,让我们的孩子和我们是同伴是朋友。合作方面,要想孩子和父母合作,平常注意做到和孩子沟通,做到榜样效应,让孩子知道回报;学习方面,没有天生做父母的父母,只有学去做怎样做父母的父母。 2.丢掉不健康心态。一是丢掉补偿心。二是丢掉反常心。三是丢掉虚荣心。四是丢掉惧怕心。 四、家庭教育中的健康关注 1.衣与健康。如新衣服上有大量病菌,新买时,应先洗后穿,且孩子的衣服单独洗涤护理,衣服注意储存,出现霉斑会伤害到孩子;服装原料为棉、麻等, 种植 中使用杀虫剂、化肥和草剂等,导致农药残留于纤维中。伤害宝宝的皮肤:储存面料时使用的防腐剂,会导致过敏,呼吸道疾病。 2.食与健康。合理膳食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即全面供给、平衡供给、合理烹调。 3.住与健康。如噪声影响身心健康,一般认为强度在55—65分贝以上的对人体会造成伤害的声音便是噪声。如水受到污染,人体的健康首当其冲受到伤害,有可能导致某XI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作为父母。我们要尽量避免噪声。孩子的生存空间不外乎三个:家居空间、社区空间、学校空间。家居空间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影响是第一位的;居住环境。孩子的玩伴应是父母选择住房的一个重要因数;优美的校园景观、奋发向上的同学、爱业敬业的老师构成整个学校空间。 4.行与健康。人的行为是健康状态的反映。对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着重在于培养行为。以促其社会适应。需要从同伴交往能力、抗挫能力、移情能力、自主决策能力能力等方面来培养。
学前卫生学课程改革探究论文
[ 摘要 ]《学前卫生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应切实以学生掌握相应的保教知识与技能为课程教学的目标。针对本门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探索,最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与同行分享的同时也希望得到指导和帮助。
[ 关键词 ]课程改革;学前卫生学;改革探索
一、《学前卫生学》课程内容及目标
《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基本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托幼机构的工作需求密切相关。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使学生具备正确的健康观念,熟悉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以及身体发展的规律,掌握有关营养学、心理卫生、常见疾病预防与处理、急救措施等学前儿童卫生保育基本知识,并在幼儿园保教活动中能够运用相应的知识解决幼儿园的保育问题,促进幼儿的健康。其重要内容及教学目标为:(一)学前儿童的解剖生理特点与保健1.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前儿童身体各系统、各器官(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皮肤、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生理特点;3.掌握学前儿童各系统、器官的保健措施,在幼儿园保育过程中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幼儿进行身体护理与保健。(二)学前儿童营养卫生1.了解各种营养素及热能对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价值,掌握学前儿童的合理膳食要求;2.了解幼儿园膳食营养管理、食品卫生管理的具体内容及要求;3.能够根据学前儿童生长发育需要合理配膳,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三)幼儿园保教活动安排的卫生1.了解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制度,熟悉一日生活卫生要求;2.了解幼儿园日常生活照料的内容,掌握日常生活照料的卫生要求与方法,能够做好幼儿园日常生活的照料工作;3.了解幼儿学习教育活动的内容,掌握相应的卫生要求方法,能够做好幼儿学习教育活动的卫生保健工作。(四)学前儿童意外事故的预防与急救1.理解安全教育的内涵,了解学前儿童安全教育的意义、内容、方法与途径;2.了解幼儿园的安全要求,掌握学前儿童意外事故的急救原则和几种重要的急救法;3.能够在幼儿园工作过程中做好常见意外事故的预防,对出现的意外事故进行急救处理。(五)学前儿童常见疾病及传染病的预防与处理1.了解有关疾病的基本知识,能够根据学前儿童的表现判别生病与否,掌握基本的疾病护理技能;2.了解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的类型,熟悉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的一般特征和常见传染病的病因、症状,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及护理方法,能够在幼儿园保教活动中识别传染病,并进行有效预防和处理;3.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类型及特征,熟悉常见疾病的病因、症状,掌握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及护理,能够在幼儿园保教活动中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护理工作。(六)学前儿童的心理卫生1.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卫生的重要性,了解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卫生的因素;2.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的内容;3.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掌握相应的预防措施。(七)学前教育机构的物质环境卫生1.理解学前教育机构物质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和功能;2.了解幼儿园的选址、用地、总平面布置等卫生要求,掌握幼儿园房舍的卫生要求,在幼儿园工作中做好房舍的卫生工作;3.了解和掌握学前教育机构常用设备与用具的卫生要求,在准备和组织幼儿园活动过程中严格按照要求做好相应的卫生工作。
二、本课程传统教学问题分析
为了实现这一本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及各章节小目标,适宜的课程教学模式无疑是一有力载体,然而在本课程传统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课程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主要采用集中讲授式,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当做知识灌输的对象。久而久之,学生的听课积极性明显下降,学生逃课率上升,即使来上课,也较多出现说话、玩手机、睡觉等现象。这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课程考核方式单一,期末考试占的比例较大,导致学生“平时不用功,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凸显。一些学生平时不怎么听课,但只要期末恶补也可以出成绩,反而有些平时很努力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不佳。这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也使以考试成绩为依据的考核评定失去了公平性。另外就是在考核过程中,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则兼顾较少。
三、课程改革力图解决的关键问题
为了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尝试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建设多维的评价体系,力求形成特色鲜明的学前卫生学教学模式。《学前卫生学》课程改革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减少学生缺课、上课玩手机、说话、睡觉等现象。(二)通过教师集中理论讲解、幼儿园教师专题性实践汇报、学生知识点汇报、学小组情境演绎等环节,多角度、全方位的将幼儿园相关的保教情况真实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减少学习过程中的“夹生”现象。(三)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现象,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体现应有的能力和价值。
四、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此次教学改革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考核方式改革。(一)改革教学内容《学前卫生学》这门课程包含的内容比较多,涉及范围广。如果在有限的学期时间里,各个方面都“面面俱到”的'话,容易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贪多不求精”的问题。为了精准把握住课程的核心内容,真正实现学生所学与幼儿园所需的契合。在实际的课程实施中,我采用的做法为:在结合《学前卫生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通过与幼儿园专家特别是一线教师的访谈,了解幼儿园保教实践中急需教师具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和整合,努力做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如第四章“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制度”中,则注重对幼儿园的生活制度进行了讲解,除了教材中(所使用教材为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唐林兰、于桂萍主编的《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一书)提到的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教师该注意的事项进行讲解之外,对各环节中幼儿的卫生要求也进行了补充性的讲解。并且在此基础上,编写了各环节中教师保健情况观察记录表及幼儿卫生行为观察记录表,供学生在实习及见习中使用,以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第五章中,考虑到培养实践性人才的目标要求,则将重点放在第二节“学前儿童意外事故的处理”上,除了教材上列举的常见的12种意外事故外,又结合对幼儿园常见意外事故的调查,增加了诸如溺水、触电等急救措施讲解。而在第六章幼儿园常见的传染病、常见的疾病及第七章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讲解中,则做了“减法”,即并没有将教材中提到所有常见疾病、传染病、心理问题进行一一讲授,而是结合幼儿园中儿童的实际,针对性地对比较普遍的一些疾病、传染病和心理问题进行了讲解,其余的则让学生作为课外知识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既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精准、又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层次性。(二)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我把重点放在了那些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以及对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有明显效果的方法上。具体我采用了教师集中理论讲解、学生根据教育实践(如实习、见习)进行知识汇报以及学生小组情境演绎等方法以替代传统式的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如本课程大部分章节(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等)的理论知识内容,我会通过讲授法、案例法等讲授给学生,以帮助学生建构起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而一些实践性、操作性比较强的内容(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我会采用学生实践性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补充为辅的形式展开。如在第四章“托幼机构的生活制度”这一节,我会根据本节课的知识内容,编制一些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教师保健情况及幼儿卫生行为表现观察记录表(如入园环节教师保健情况观察记录表及入园环节幼儿卫生行为观察记录表等),然后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本课程基本大都开设在学生有教育实习的学期)自己结合所见所闻进行观察记录,然后回校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交流。这不仅实现了学生所学知识与幼儿园实际的高度吻合,也充分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索”式学习。而在第五章“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第六章“常用护理技术”这些操作性知识的学习上,我则创新的采用了学生小组情境演绎的方式进行。具体操作为:我事先根据大纲及实际的调查,将幼儿园常见的意外事故及切实需要的护理技术进行整理,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认领他们想要讲授的内容。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将所要讲授的知识(如某种常见意外事故出现的原因、会有什么症状、特别是该如何进行急救处理等)以情景剧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我则根据学生的表演,进行适当的补充或纠正。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自主掌握了“活的”知识与技能。另外,为了进一步多途径、有效落实实践性人才培养的目标,领导与学前教研室的各位老师也一直致力于加强与幼儿园的合作,努力促进“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幼儿园一线的优秀教师也纳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具体到《学前卫生学》这门课程中,则体现为:将一些幼儿园保教实践内容交于幼儿园一线优秀教师以讲座汇报的形式进行讲授。比如第四章“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制度”、第六章“幼儿园常见的传染病、疾病”、第七章“幼儿常见的心理及行为问题”等这形式既能够有效避免“象牙塔”式的知识学习,又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掌握准确、急需的幼儿园保教技能。(三)改革考核方式考核是评估学生能力和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考评是否科学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院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的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学前卫生学》的考核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在考试目的上,从注重学生的知识习得转变为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发展;在考试内容上,从“注重理论知识”转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特别是在考核方式上,从“注重结果性评价”转向“结果与过程并重”。具体做法为:一方面,增大了平时表现成绩在期末成绩中所占的比例,由20%增加到30%,即在传统考核中只有“出勤”、“作业”这两项的基础上,增加了“小组知识点汇报”这一计分项,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过程参与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在“作业”这一项上,也与传统的理论知识阐述不同,转变为实践知识的考核,即对上面提到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填写的观察记录表的准确度、全面性、深入性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五、课程改革的效果
以上是我在为期3年半的《学前卫生学》教学的过程中,尝试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及课程内容进行的改革,在实施过程,初步达到以下了以下效果:(一)学生真正明白本门课程的重要性,不再把自己定位为课堂上的“局外人”,课堂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缺课、上课玩手机、说话、睡觉等现象基本消失,在课堂上真正的动起来。(二)通过高校教师集中理论讲解、学生知识点汇报、学小组情境演绎,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了所学内容,学习过程中的“夹生”现象消失。(三)学生的学习效果好,对幼儿园的保育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做好保育方面的工作,这在以后的教育实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唐林兰,于桂萍.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如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就要了解行为习惯包括的内容:爱祖国、懂礼貌、讲卫生、正确的洗手入厕、文明进餐、遵守公德、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生活自理、生活安全等等,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要想培养好农村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改变家长的思想和观念。一、转变家长的思想和观念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如今的农村幼儿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特别娇惯,只要孩子高兴要什么给什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缺点不给予及时的纠正,以至于带入到幼儿园,在农村工作的幼儿老师特别难,班上孩子人数的超额工作量大,家长对老师的工作也不太理解,他们关心的是孩子每天学了几个字,谢了几个字,算了几道数学题,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根本不怎么重视,他们不明白孩子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要想得到家长的重视必须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不是任意进行的,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什么样的教育观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作为家长面对孩子的任性和无理取闹时一定要说 不 ,同时要注意孩子的 第一次 因为这是良好习惯的开端,许多家长正是在教育过程中没有抓住 一 字关,不但没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给以后的教育带来了后患。去年我所在的小班来了一名小男孩,父母不在身边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着,当时他年龄较小还不到3岁,长得很结实个头也很大,第一天入园有些怕生,爷爷奶奶怕孩子吓着轮流抱着一直到放学,第二天也是如此,第三天所有的家长不允许陪伴孩子,爷爷奶奶就不停的交代老师多抱抱他们的孩子,后来一个月后其他的孩子都已经熟悉并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可他还是每天哭闹着让一位老师抱着,就是因为他我们的工作增加了很多不便,如果第一天爷爷奶奶对他说 别的孩子都没有抱,我们炜炜也很能干不需要抱 多给他一些鼓励,更不会让老师抱习惯,他肯定会和别的孩子一样早点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生活中家长只有不轻易的放弃第一次的教育,才会杜绝第二次、第三次。2.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在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过程中,家长的责任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给予引导,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耐心的培养,使他的一举一动逐渐向良好的行为发展,家长良好行为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孩子自觉的接受,对于3到5岁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家长要做个有心人,要仔细观察对他的良好行为及时表扬赞许形成习惯,对不良的行为要表示不满帮助他学会识别的能力,而不要指责他,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而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而且要从家庭开始。3.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而孩子最直接的榜样来自于成人,尤其是家长,蒙台梭利说: 在孩子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说话。 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家长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那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好的习惯,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比如:孩子礼貌的行为、早睡早起的习惯、整洁清洁的习惯、喜欢看书的习惯等等,都跟家长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俗话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幼儿时期是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能力有限,因此,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诱导是很重要的。这次在武汉 影子教师 跟岗学习中,永红幼儿园小四班的孩子习惯培养特别棒,从入园到放学一日的生活中每个孩子每个环节都做的特别好,就连家长们也配合的很不错,在开运动会之前老师要给家长开个会,老师在上面讲活动的安排,没有一位家长和孩子讲话,家长很认真的听孩子们也学着家长很耐心的听。农村的家长也可以为孩子树立榜样,比如:忙了一天从农田回来收拾好农具,把手脸洗干净,脏衣服不到处放,鞋袜摆放整齐,不要当着孩子面吸烟,不随地丢垃圾,说话不要带脏字等等,孩子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会自觉的跟着学,长期坚持孩子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榜样对孩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4.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中要注意方法和方式,切记简单粗暴在农村幼儿园一线工作的老师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位家长和老师交流: 某某老师,我们家孩子特调皮不听话,在家他只怕棍子,在幼儿园做错了事情您尽管打他,我们家长不会介意的 。像这样的家长我们可以理解,他是想通过打来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但他不明白对孩子来说,孩子喜欢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和打骂,他的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也可能更加激起他的不良情绪和更多不良行为。如果家长理解孩子了心理和需求,对他的想法给予鼓励、支持和肯定,再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农村的家长应该多抽出一些时间注意创造机会,让孩子重复好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贯彻始终才有成效。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作为农村幼儿工作者,除了加强家园沟通还必须有比家庭更为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和策略,保证让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首先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统化教育,3到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的到系列化,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情况,制定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常规规定了孩子们在一日活动学习中应做到的、应遵循的一些规则,确定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 三轻 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午餐要求做到 三净 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午睡时要求幼儿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领子;教育孩子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还要对孩子进行各种节日的教育, 三八 妇女节爱妈妈的教育, 六一 儿童节的好儿童的教育, 七一 爱党的教育等等。我们注重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观察了解幼儿不同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三、培养农村孩子良好习惯的步骤要认识习惯的重要性,根据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幼儿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特点来认识行为的好坏,了解成人的态度,多以正面的形象来使幼儿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好的,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行为规范(适合中大班幼儿),要让孩子自己说 我需要养成什么好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幼儿自觉地区遵守常规。进行榜样教育,用各种教育行动 杰出人物好习惯进行榜样教育,身边的成人也是幼儿的榜样,包括家长、老师、还有身边的小朋友,老师在工作中应该注意以身作则,同时要约束周围的人,以正确的形象展示给幼儿,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需要持久的训练,一个行为的出现一定要坚持训练,才能保持好习惯的养成。老师和家长要及时评估表扬,及时的评价是能够强化教育效果,才能使幼儿将行为逐渐地形成习惯。要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起家庭、幼儿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通过家园联系手册,以书面的形式每月联系,有什么事情随时与家长沟通,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还要通过家长会,家园共育等活动,让家长观看了解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使家长自觉积极的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真正的意义,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种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循序渐进的、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有许多工作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投入,研究更多的有效的教育方法。结束语作为一名农村幼儿老师这次有机会参加 20XX国培计划 的学习,让我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武汉永红幼儿园 影子老师 跟岗实习的一个月里让我受益匪浅,永红特别注重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农村幼儿的教育也应该把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和监督孩子坚持进行行为训练,家长和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可以相信只要我们辛勤付出,在幼儿时期养成了好习惯,孩子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一定更轻松。
不要因为爱情而爱情;
是;知识理论的还是现实实践?或者结合?
卫生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旨在调整和保护人体生命健康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卫生法律规范既包括了在调整卫生关系中产生的专门性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跳跃规范。其基本原则是维护公民健康,国家卫生监督,预防为主,医药卫生科学与法律科学相结合。 虽然我们学习卫生法学的时间很短暂,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对医生这一行业的相关法律有了一定的了解,虽然没有达到精深的地步,但是我相信,对于我们日后的医生工作会提供很大的帮助 卫生法学立足于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实际情况,注重考察国外相关卫生法律制度,结合我国卫生法律立法的具体情况,结合实际工作需要,既有法学基本理论,又有条文释疑;既注重理论研究,又注重实际工作指导;既有传统医药卫生经典理论,也有新的医疗卫生制度;既注重理论体系的全面和内容疏理,又注重卫生法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的介绍。 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熟悉了解帮助我们在遇到一些法律上的麻烦时可以帮助我们将事情和平解决。而且在成为真正的医生之前,我们还有很多的法律程序要走,无论是到医院工作还是开私人诊所,我们都必须依据某些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程序执行。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则是我们面对医疗事故的指南,帮助我们处理各种纠纷。现在的我们对于卫生法学的了解还是很浅薄,还有做到详细的认识, 医疗纠纷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目前难以解决的痼疾,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等多层次的背景,难以靠医疗机构自身解决。处理医疗纠纷过程中,医疗机构如何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在相关环节中引导医疗纠纷正确、及时有效地解决处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有着各自的经验和处理技巧。 。这方面有许多惨痛的教训。比如有的患者在做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之后,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致使鉴定结果对患方极为不利,但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缺乏一个明确的类似诉讼的救济程序,更改鉴定结论的可能性很小,患方只能无奈接受了。卫生法学具有理论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的特点,既可以满足卫生法学理论研究者的需要,又可以帮助实务工作者解决医学实务中遇到的法律难。但是,这作为一个契机,在了解到学习卫生法学的重要性后,我们会自发的在平常的课余时间对相关的卫生法进行学习与了解,强化我们的法律意识,以使自己在进入医院时能使自己可以在平常的医疗活动中避免各种因法律知识不熟而导致的医患问题,同时,在遇到医患纠纷时也可以运用正确的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写读后感的要诀我们读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后,自然会受到感动,产生许多感想,但这许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闪而失.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第四,要真实自然.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从表现手法上看,读后感多用夹叙夹议,必要时借助抒情的方法.叙述是联系实际摆事实.议论是谈感想,讲道理.抒情是表达读后的激情.叙述的语言要概括简洁,议论要准确,抒情要集中.三者要交融一体,切忌空话、大话套话、口号.从表现形式上看,也有两种:一种是联系实际说明道理的.这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和具体生动的事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一个道理的正确性,把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使之有血有肉,有事有理,以事明理,生动活泼.另一种是从研究理论的角度出发,阐发意义.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阐明一个较难理解的思想观点,或估价一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它的作用是从理论上帮助读者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这一种读后感的重点仍在“感”字上,但它的理论性较强,一定要注意关照议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典型、中心明确突出等特点.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 您具体几号要的呢? 能给你的。把要求发给我,
您是大学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做的,老师都是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对学生的学习都是由要求的,所以您就要按照要求做。毕业论文是在毕业实习的过程中的实际经验来写的----题目---概述--论证--结尾。您就好好自觉的写。如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就要了解行为习惯包括的内容:爱祖国、懂礼貌、讲卫生、正确的洗手入厕、文明进餐、遵守公德、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生活自理、生活安全等等,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要想培养好农村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改变家长的思想和观念。一、转变家长的思想和观念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如今的农村幼儿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特别娇惯,只要孩子高兴要什么给什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缺点不给予及时的纠正,以至于带入到幼儿园,在农村工作的幼儿老师特别难,班上孩子人数的超额工作量大,家长对老师的工作也不太理解,他们关心的是孩子每天学了几个字,谢了几个字,算了几道数学题,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根本不怎么重视,他们不明白孩子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要想得到家长的重视必须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不是任意进行的,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什么样的教育观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作为家长面对孩子的任性和无理取闹时一定要说不 ,同时要注意孩子的 第一次 因为这是良好习惯的开端,许多家长正是在教育过程中没有抓住 一字关,不但没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给以后的教育带来了后患。去年我所在的小班来了一名小男孩,父母不在身边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着,当时他年龄较小还不到3岁,长得很结实个头也很大,第一天入园有些怕生,爷爷奶奶怕孩子吓着轮流抱着一直到放学,第二天也是如此,第三天所有的家长不允许陪伴孩子,爷爷奶奶就不停的交代老师多抱抱他们的孩子,后来一个月后其他的孩子都已经熟悉并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可他还是每天哭闹着让一位老师抱着,就是因为他我们的工作增加了很多不便,如果第一天爷爷奶奶对他说别的孩子都没有抱,我们炜炜也很能干不需要抱多给他一些鼓励,更不会让老师抱习惯,他肯定会和别的孩子一样早点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生活中家长只有不轻易的放弃第一次的教育,才会杜绝第二次、第三次。2.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在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过程中,家长的责任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给予引导,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耐心的培养,使他的一举一动逐渐向良好的行为发展,家长良好行为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孩子自觉的接受,对于3到5岁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家长要做个有心人,要仔细观察对他的良好行为及时表扬赞许形成习惯,对不良的行为要表示不满帮助他学会识别的能力,而不要指责他,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而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而且要从家庭开始。3.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而孩子最直接的榜样来自于成人,尤其是家长,蒙台梭利说: 在孩子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说话。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家长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那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好的习惯,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比如:孩子礼貌的行为、早睡早起的习惯、整洁清洁的习惯、喜欢看书的习惯等等,都跟家长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幼儿时期是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能力有限,因此,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诱导是很重要的。这次在武汉 影子教师跟岗学习中,永红幼儿园小四班的孩子习惯培养特别棒,从入园到放学一日的生活中每个孩子每个环节都做的特别好,就连家长们也配合的很不错,在开运动会之前老师要给家长开个会,老师在上面讲活动的安排,没有一位家长和孩子讲话,家长很认真的听孩子们也学着家长很耐心的听。农村的家长也可以为孩子树立榜样,比如:忙了一天从农田回来收拾好农具,把手脸洗干净,脏衣服不到处放,鞋袜摆放整齐,不要当着孩子面吸烟,不随地丢垃圾,说话不要带脏字等等,孩子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会自觉的跟着学,长期坚持孩子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榜样对孩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4.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中要注意方法和方式,切记简单粗暴在农村幼儿园一线工作的老师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位家长和老师交流:某某老师,我们家孩子特调皮不听话,在家他只怕棍子,在幼儿园做错了事情您尽管打他,我们家长不会介意的。像这样的家长我们可以理解,他是想通过打来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但他不明白对孩子来说,孩子喜欢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和打骂,他的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也可能更加激起他的不良情绪和更多不良行为。如果家长理解孩子了心理和需求,对他的想法给予鼓励、支持和肯定,再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农村的家长应该多抽出一些时间注意创造机会,让孩子重复好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贯彻始终才有成效。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作为农村幼儿工作者,除了加强家园沟通还必须有比家庭更为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和策略,保证让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首先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统化教育,3到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的到系列化,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情况,制定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常规规定了孩子们在一日活动学习中应做到的、应遵循的一些规则,确定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三轻 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午餐要求做到 三净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午睡时要求幼儿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领子;教育孩子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还要对孩子进行各种节日的教育,三八 妇女节爱妈妈的教育, 六一 儿童节的好儿童的教育, 七一爱党的教育等等。我们注重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观察了解幼儿不同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三、培养农村孩子良好习惯的步骤要认识习惯的重要性,根据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幼儿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特点来认识行为的好坏,了解成人的态度,多以正面的形象来使幼儿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好的,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行为规范(适合中大班幼儿),要让孩子自己说 我需要养成什么好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幼儿自觉地区遵守常规。进行榜样教育,用各种教育行动杰出人物好习惯进行榜样教育,身边的成人也是幼儿的榜样,包括家长、老师、还有身边的小朋友,老师在工作中应该注意以身作则,同时要约束周围的人,以正确的形象展示给幼儿,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需要持久的训练,一个行为的出现一定要坚持训练,才能保持好习惯的养成。老师和家长要及时评估表扬,及时的评价是能够强化教育效果,才能使幼儿将行为逐渐地形成习惯。要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起家庭、幼儿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通过家园联系手册,以书面的形式每月联系,有什么事情随时与家长沟通,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还要通过家长会,家园共育等活动,让家长观看了解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使家长自觉积极的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真正的意义,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种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循序渐进的、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有许多工作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投入,研究更多的有效的教育方法。结束语作为一名农村幼儿老师这次有机会参加 20XX国培计划 的学习,让我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武汉永红幼儿园 影子老师跟岗实习的一个月里让我受益匪浅,永红特别注重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农村幼儿的教育也应该把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和监督孩子坚持进行行为训练,家长和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可以相信只要我们辛勤付出,在幼儿时期养成了好习惯,孩子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一定更轻松。
1.教育实习1896年盛宣怀创办南阳公学时就有了教育实习,并设置四院,,作为师范生进行教育实习的场所。张念宏先生在《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提到:教育实习是师范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学校组织师范生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它有利于培养合格的教师,同时它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顾明远先生在《教育大辞典》中对教育实习的定义为:“各级各类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实习学校进行的教育教学专业实践的一种形式,包括参观、见习、试教代理或协助班主任工作以及参加教育行政工作等。”[[1]]叶澜老师在《中国教师新百科:中学教育卷》中对教育实习的定义:“高校学生进入基础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并在两位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认识教育实习过程中的工作,并通过教育实习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对该专业不更深的理解和认识。”[[2]]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及整理,笔者认为叶澜老师对于“教育实习”的概念界定与本论文相符合,本论文将采用叶澜老师对于“教育实习”的界定。2.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我国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概念界定是大同小异的,南京师范大学的陈丹丹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定义为:“大三大四的学前教育本科生在学前教育院统一安排和组织下,走进幼儿园中,并在学校和幼儿园老师的指导下,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践行到实践中,从而获得幼儿园的保教实践能力。”[[1]]有学者对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定义为:“大三大四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走进园所,在学校和幼儿园的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对幼儿园中保教活动进行学习的实践活动。”[[2]]还有的学者对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定义:“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在毕业前由学校统一安排下进入幼儿园,并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对园所的教育教学、管理等进行学习,从而在实践中促进专业能力的提高的教育实践活动。”[[3]]通过对比整理研究者们对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相关界定,笔者将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概念界定为:大三大四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由学校的统一安排,进入到一线的幼儿园,并且在“双导师”的带领之下,对幼儿园的保育教育工作进行学习、研究,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全面发展的实践教育活动。1.研究目的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满意度与影响因素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去发现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高教育实践质量,并去完善教育实践制度和为改善教育实践提供资料与依据,同时让它更好的发挥作用,培养更多的优秀学前专业教师。2.研究对象(1)问卷调查对象选取K大50名大三和大四实习过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并对学前教育实习的满意度进行调查,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对学校、园所、自身在实习中表现的满意度。(2)访谈对象选取了K大15名大三和大四实习过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访谈对象,向他们了解影响实习满意度的具体因素,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去了解,分别是学生自身因素、实习学校的因素、基础设施因素,以下是访谈对象信息汇总表: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指导老师的指导态度的满意度是满意,对学校指导老师的指导及时性、指导及内容、指导方法、指导态度的满意度都是一般满意,对指导老师的指导态度的满意度是满意。通过基本信息中对指导老师所带的学生人数的调查可以知道指导老师所带的学生人数比较多,在访谈中有学生说道:“我的指导老师带的学生比较多,有23个。”所以因为此原因指导老师平均分配到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精力有限,学生的反馈得不到解决及时解决,所以学生对学内指导老师的满意度不高。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实习的时间、学校对实习的前期准备、学校开展的动员会、实习的总时长的满意度都是一般;对学校对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的满意度是满意,对实习次数的满意度是不满意。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希望更早的去实习以及希望实习的时间更长;学校对学生实习前期的准备不够充足,没有更好的去引导学生去正确看待和认识“实习”;由于疫情的原因学生基本上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没有机会去幼儿园进行见习等活动,所以学生把实习看的比较重,期待值也很高,但是对于仅此“一次”的实习机会,学生对此的满意度还是很低的。(3)对实习津贴的满意度实习学生对于实习期间的实习津贴的满意度是很不满意(70%),实习津贴在实习学生的心里占有很重的位置,它能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有学生在访谈中说:“实习津贴太低,但是实习的工作量却很大,同时工作也很杂很累,会让他觉得拿着很少的钱却干着比工人还累的工作,每次想到这里就不会那么认真的去工作,而且越来越懈怠”(A6)。所以津贴的高低在实习中真的很重要。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实习的期间的家园合作、学到的知识、学校对于实习的考核成绩等的满意度是一般满意,园所对学生的考核成绩的满意度是满意。家园合作在实习工作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但是学生对此的满意度是一般满意,可以看出学生在与家长的相处之道上还缺乏一定的经验;实习期间学到的知识的满意度是一般满意可以看出,实习的时候学到的一些知识,但是并没有学生想象中可以学到那么多的知识;学校对学生的考核成绩的满意度度中不满意占了30%,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学校的考核结果或者方式存在一定的不满。
1.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目标及内容(1)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以0-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2)学前卫生学的研究任务:学前卫生学以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身心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为主要任务。(3)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内容:健康与健康促进;疾病与预防;膳食与营养;保护与照料。2.结合书中有关学前儿童健康促进的内容,思考幼儿园教师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中应重点做哪些工作或开展哪些活动?(1)有规律地生活。(2)合理安排膳食。(3)保证睡眠充足。(4)保证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5)提供适宜的游戏活动。(6)疾病预防。(7)培养积极稳定的情绪。(8)培养亲社会行为和交往能力。(9)养成健康行为。3.简述健康促进的五项行动策略。(1)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2)发展个人健康的技能。(3)创建健康支持性环境。(4)重新确定健康服务的方向。(5)加强社区行动。4.简述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的关系。健康促进是指健康教育以及能促使行为与环境改变的政策、法规、组织的结合体,是影响、教育人们健康的一切活动的全部过程。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组成要素之一。政策、法规、组织以及其它环境的支持都是健康促进的组成部分,但它需要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没有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将成为徒有虚名的概念。另一方面,如果健康教育得不到有效的环境(包括政治、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的支持,健康教育尽管能成功地帮助个体为改变某些行为作出努力,但明显是软弱无力的。5.简述对学前儿童而言,在卫生服务中促进健康的基本条件。(1)健全的医疗服务机构。(2)完备的卫生保健网络。(3)充足的疫苗供应。(4)足够的医务人员。6.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内容是什么?(1)智力发育正常,能胜任符合其年龄特征的各种游戏和学习活动。(2)情绪稳定,反应适度,积极情绪多于负面情绪。(3)乐于与人交往,能较快适应新环境。(4)性格良好,表现为乐观、自信、热情、勇敢等。(5)行为统一、协调,符合其年龄发展水平。7.学前儿童为什么常处于健康与疾病的互换状态?因学前儿童身体发育不完善,机体功能不稳定,抗病能力低,容易感染病原体罹患多种疾病。与此同时,学前儿童机体代谢旺盛,修复能力强,病后康复快。生活中的幼儿经常处于健康与生病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很少有幼儿一直不生病。8.学前儿童有规律生活的好处是什么?(1)保障机体各项活动的时间,使各器官有张有弛。(2)有规律的生活还可以起到节约能量、提高效率的作用。(3)养成按时睡觉和起床、按时吃饭、每天适当运动等良好生活习惯是促进人体健康的有利囚素。9.试述世界卫生组织( WHO )2000年提出的十条健康标准。(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工作有效率。(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不出血。(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10.健康、健康行为、健康促进的概念1)健康:20世纪90代,世界卫生组织( WHO )提出新的健康概念:"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心理、生活适应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健康,才算是完全健康。"(2)健康行为:学前儿童健康行为主要包括喜欢户外活动和体育活动,爱清洁讲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饭前便后洗手,吃健康食品、不挑食偏食、不暴饮暴食,按时睡觉和起床等个人卫生行为、饮食行为和生活行为。健康行为的养成对学前儿童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使其受益终生。(3)健康促进: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控制和改善健康的全过程,以达到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完美状态,确保个体或群体能确定和实现自己的愿望,满足自己的需求,改变或处理周围环境。11.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长发育、衰老等。(2)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前儿童健康。(3)行为和生活方式。(4)卫生服务。12.简述骨组织的生长发育方式。(1)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不断形成新的骨质,使骨骼变粗。(2)长骨两端的骺软骨细胞不断生长、骨化,使骨骼变长。13.简述学前儿童牙齿的发育特点。牙齿的生长分三个阶段,即生长期、钙化期和萌出期。乳牙在胎儿56个月已开始钙化,出生68个月萌出(1岁内均属正常),2岁左右长齐;恒牙在乳牙期开始钙化,67岁萌出。因此,o6罗期间钙磷等营养素供给是否充足,直接影响牙齿的坚固程度和出牙时间。学前儿童因牙釉质薄,牙质密度低,容易被酸性物质腐蚀患龋齿。14.简述大脑皮质的保护性抑制功能。大脑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