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隧道相关的杂志

发布时间:

隧道相关的杂志

中国公路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公路,同济大学学报,西南交通大学学报,长安大学学报等等都是行业比较专业的杂志了。

现阶段,我国现代隧道技术主要包括什么技术?基本情况有哪些?以下是中达咨询小编梳理现代隧道技术专业建筑术语相关内容,基本情况如下:小编通过建筑行业百科网站——建筑网建筑知识专栏进行查询,为了便于建筑企业人员进一步了解现代隧道技术,中达咨询推荐一本不错的书刊,基本情况如下:《现代隧道技术》基本概况:《现代隧道技术》(双月刊)创刊于1964年,由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共同主办。创刊40多年来,《现代隧道技术》杂志紧紧围绕办刊宗旨,积极推动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技术进步,深受国内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人员的喜爱,是国内影响最大的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期刊之一。报道内容:国内外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理论研究、设计、施工、运营维修方面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主要栏目:综述、理论研究、施工方法、施工技术、施工机械、不良地质条件施工、防排水技术、施工及运营通风技术、安全与防灾技术等。《现代隧道技术》基本信息:中文名 现代隧道技术主 管 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009-6582国内统一刊号 CN51-1600/U语 言 中文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公路隧道杂志

1、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重庆交通学院学报(改名为: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U2 铁路运输类核心期刊表1、铁道学报 2、中国铁道科学 3、铁道车辆 4、铁道标准设计 5、铁道工程学报 6、铁道运输与经济 7、铁道建筑 8、铁道机车车辆 9、机车电传动10、中国铁路 11、城市轨道交通研究U4 公路运输类核心期刊表1、中国公路学报 2、汽车工程 3、公路交通科技 4、公路 5、桥梁建设6、汽车技术 7、中外公路 8、现代隧道技术 9、世界桥梁 10、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U6 水路运输类核心期刊表1、中国造船 2、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3、中国航海 4、船舶力学 5、船舶工程6、水运工程 7、中国港湾建设 8、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9、航海技术

是,交通类核心期刊包括,1. 中国公路学报2. 汽车工程3.公路交通技术 4.公路 5.桥梁建筑 6.汽车技术7. 中外公路8. 现代隧道技术 9.世界桥梁 10.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公路》月刊于1956年9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创刊。是我国公路行业出版最早的中央级综合技术类科技期刊。建筑人士可根据自身需求在该网站订阅期刊,如果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投稿,以下是关于该网站的介绍及相关内容。《公路》月刊于1956年9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创刊。是我国公路行业出版最早的中央级综合技术类科技期刊。主管单位为: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单位和出版单位为:《公路》杂志社。《公路》杂志的办刊宗旨是宣传公路行业的科技成果、方针、政策、法规,交流和推广国内外公路建设与管理的先进技术及成功经验;报道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四新”技术;为推动我国公路交通现代化服务。经过为读者服务的近50年,《公路》月刊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坚持科技第一”、“热忱为读者服务”是我们的一贯方针。《公路》月刊目前月发行量为2万份,拥有稳定的读者群,并深得读者们的信任与厚爱。读者们已把《公路》月刊视为自己工作、学习的良师益友。另外,《公路》月刊已成为科技档案与技术资料,自创刊以来,包括北京图书馆、中央档案馆、中国版本图书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等各级图书馆和各相关院校的图书馆都把《公路》月刊作为馆藏图书。《公路》杂志的主要栏目有:道路、桥梁、隧道、养护与管理、材料、综合、标准规范、环境保护、国外科技等。内容包括公路设计、施工、建设、养护、管理、政策、法规、科研、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等等论文。1992年以来,一直为公路运输类核心期刊;《公路》杂志1992年6月被评为交通部优秀科技期刊;在“1978~1993年中国报刊业发展成就博览会”上被评为交通部优秀参展期刊;被交通部选送参加1996年“中国出版成就展”;1996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入选2001年中国期刊展方阵,评为双效期刊;2005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投稿须知《公路》月刊于1956年创刊,是中国公路行业出版最早的技术类科学技术期刊,是公路运输类中文核心期刊,是交通部和全国优秀科技期刊。1.本刊刊登的内容以实用科学、实用技术为主,兼顾理论研究、科学实验与标准规范,还包括方针、政策、管理等内容,对技术水平领先、有创造性、适用推广价值较高的文章优先刊登。2.投寄本刊的稿件,可以是原稿,也可以是打印稿或E-mail文稿(作者必须与原稿核对无误),具体格式请参照本刊近期出版的《公路》杂志。稿件请作、译者自留备份,本刊概不退稿。若文章被采用,本刊即行寄样刊,不再另发“用稿通知”。3.文稿应有“摘要”和“关键词”。“摘要”为全文的浓缩,以提供文章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章重要内容。“关键词”为“摘要”的浓缩,可选3~8个。4.文章中科技术语和名词,请用规定的通用词语。文章内容应符合国家标准和各种行业标准要求,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公式、图表应清晰准确,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各级标题应明确、清晰。5.文章中摘编、引用他人作品,请遵守《著作权法》规定在参考文献中写出。6.文章著作权,除《著作权法》另有规定之外,属于作者。稿件自录用之日起,其专有出版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即授予本刊,同时许可本刊转授第三方使用。若作者对此有异议,请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凡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即视为同意我社上述声明。7.文章题目、摘要及关键词、作者的姓名和工作单位名称,要求作者翻译成英文。8.来稿请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作者本人的详细信息、工作单位和详细地址、电话。作者本人的详细信息,包括:学历、简历、身份证号码。请作、译者注意:来稿作者信息不详者,稿件一律不采用。9.所有来稿文责自负。10. 投稿方式:请您通过本刊网站的在线办公系统自助投稿和查询。如您不能操作,也可直接将稿件寄给本刊,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前炒面胡同33号D座《公路》杂志社(100010)。如稿件需要修改,可以将修改稿发送到本刊邮箱:。通过E-mail投修改稿的作者请注意留下详细联系地址及电话,否则本刊不接受稿件。《公路》杂志(月刊)(ISSN 0451-0712,CN 11-1668/U)于1956年9月创刊。是我国公路行业出版最早的综合技术类科学技术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公路》杂志由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主管,由《公路》杂志社主办、出版。《公路》杂志1996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1年入选双效期刊;2005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公路》杂志为大16开。栏目主要有道路、桥梁、公路养护与环保、材料与试验、隧道、综合等;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与公路建设的有关人员,重点包括公路交通、大中专院校师生及市政、铁路、水利、林业、机场、矿业及石油等行业的有关人员。《公路》杂志邮发代号:2—81。每期每本单价:元。可直接在我部办理零售业务。零售价全年每套元(免全年邮寄费)。另本刊还有《公路》2000年~2013年合订本,每年度合订本元(免邮寄费)。欢迎选购。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路桥隧道杂志

发论文应该找期刊杂志社,而不是出版社。出版社是出书的,也没有“国家级”、“省级”之分,名气有大小,主管部门不一样而已,在哪儿出书都一样。期刊才有“核心”“国家级”“省级”之分。

会。《现代隧道技术》杂志,双月刊,于196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根据查询《现代隧道技术》杂志简介可知,若文章被《现代隧道技术》杂志采用,《现代隧道技术》杂志即寄样刊,因此是会发的。

照实填写,X年X月X日/论文名/独著/发表于XXX杂志,国内刊号XXXX/,X年X月X日/论文名/二人合著,第一作者/参加XXXX协会论文交流会(宣读)。论文的关键(达标与否)看刊号。

职称评审:

是指已经经过初次职称认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经过一定工作年限后,在任职期内完成相应的继续教育学时,申报中级职称以上的人员须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并且经过一些基本技能考试(如:称职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等),向本专业的评审委员会评委提交评审材料,经过本专业的专业评委来确定其是否具备高一级职称资格。

评审专业:

一、农牧业:农艺师、畜牧师、兽医师

二、医药工程:工程师(药品、医疗器械、制药机械、药用包装)

三、水产工程: 工程师

四、经济类 :会计 经济 统计 经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劳动工资、农业经济、运输经济、财税金融。

五、建筑工程:工程师、建筑师、规划师(城乡规划、建筑、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气、概(预)算、环卫工程、堤坝护坡、施工安装、建筑装饰、岩土工程、工程测量、市政道路、桥梁、园林绿化)土木建筑、土建结构、土建监理、土木工程、岩石工程、岩土、 土 岩 方、风景园林、园艺、园林、园林建筑、园林工程、园林绿化、古建筑园林、工民建、工民建安装、建筑、建筑管理、建筑工程、建筑工程管理、建筑施工、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建筑监理、装修装饰、装饰、测量、工程测量、电力、电子、电子信息、电子系统、电气、电气工程、电气设备、电气自动化、工业自动化、制冷与空调维护、暖通、暖通空调安装、腐蚀与防护、热能动力、机电、机电工程、机电一体化、光电子技术、化工、化工机械、机械、机械制造、机械设计制造、机械机电、汽车维修、设备安装、水利、水利水电、水电、水暖、水电安装、水电工程、给排水、锅炉、窑炉、路桥、路桥施工、道路与桥梁、隧道工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及应用、市政、市政工程、市政道路工程、建筑预决算、概预算、结构、结构设计、通信、安全、造价、统计师等

六、计算工程: 计量工程师、质量工程师

七、交通运输工程:工程师(道路与桥梁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交通工程)

八、林业工程:工程师

九、轻工工程:工程师(食品发酵工业、造纸工业、日用化工工业、包装印刷业)

十、冶金工程: 工程师

十一、石油化工工程:工程师

十二、电力工程:工程师

十三、测绘工程:工程师

十四、机械工程:工程师

十五、机械机电类:机械机电 锅炉 设备安装 水利电力 电气 电子等专业

十六、电子信息工程:工程师(电子计算机、通讯设备与系统、电子仪器与测量、电子系统工程、电子材料)

隧道与地下空间杂志

贺永年江苏省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矿山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矿山建设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煤炭高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煤炭高校教材编审委员会袁迎曙美国纽约科学院活动会员美国纽约科学院徐州土木工程学会理事徐州土木工程学会煤炭学会建筑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煤炭学会建筑工程专业委员会赵坚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亚洲岩石力学学会主席亚洲岩石力学学会《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国际学刊主编《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国际学刊编委会《国际岩石力学与采矿科学学报》编委《国际岩石力学与采矿科学学报》编委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杂志编委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杂志编委会国际隧道学会执行主席国际隧道学会国际岩石力学学会试验方法委员会岩石力学动力试验工作组组长国际岩石力学学会试验方法委员会余海岁英国岩土工程协会常务理事英国岩土工程协会《Geotechninique》国际期刊编委《Geotechninique》国际期刊《Geochanics and Geoengineering》国际期刊总主编《Geomechanics and Geoengineering》国际期刊《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编委《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期刊这个不带学生王建平全国高等学校矿山建设专业学术会秘书长全国高等学校矿山建设专业学术会王建平《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编委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王建平中国煤炭建设协会理事中国煤炭建设协会王建平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建设专业委员会王建平中国煤炭学会建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建井专业委员会王建平建设部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及评估委员会委员建设部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及评估委员会周国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专业委员会周国庆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建设专业委员会周国庆中国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学会周国庆全国高等学校矿山建设专业学术会常务副秘书长全国高等学校矿山建设专业学术会周国庆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矿山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矿山建设专业委员会周国庆江苏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周国庆南方计算力学联络委员会委员南方计算力学联络委员会杨维好江苏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江苏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杨维好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小组委员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杨维好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杨维好中国地理协会冰川冻土分会会员中国地理协会杨维好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小组委员国际岩石力学学会靖洪文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会员国际岩石力学学会靖洪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煤矿支护专家组成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靖洪文江苏省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地震学会靖洪文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测试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测试专委会靖洪文江苏省煤炭学会井建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煤炭学会井建专业委员会靖洪文《煤炭支护》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煤炭支护》杂志编辑委员会靖洪文中国岩土锚固工程协会理事中国岩土锚固工程协会靖洪文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靖洪文江苏省岩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江苏省岩土工程学会宋宏伟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委员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宋宏伟国际隧道工程学会(ITA)会员国际隧道工程学会宋宏伟新加坡隧道与地下建筑学会(TUCSS)委员新加坡隧道与地下建筑学会宋宏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宋宏伟英国《隧道与地下空间技术》(国际刊物)审稿专家《隧道与地下空间技术》(国际刊物)编辑部宋宏伟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矿支护专家组成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宋宏伟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宋宏伟新加坡隧道工程学会委员新加坡隧道工程学会宋宏伟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岩石工程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宋宏伟中国防护工程学会结构与建筑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防护工程学会宋宏伟江苏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江苏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宋宏伟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宋宏伟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委员会会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宋宏伟中国地下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地下工程学会蒋斌松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蒋斌松山东省岩土与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委员山东省岩土与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蒋斌松山东省特聘煤矿安全监督员吕恒林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全国理事会理事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全国理事会吕恒林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工程鉴定与加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工程鉴定与加固专业委员会吕恒林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技术委员会江苏分会委员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技术委员会江苏分会吕恒林煤炭高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煤炭高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吕恒林江苏省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吕恒林江苏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江苏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吕恒林全国高协组织教材研究与编写委员会全国高协组织教材研究与编写委员会吕恒林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江苏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吕恒林徐州市土木建筑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徐州市土木建筑学会吕恒林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钢结构专业委员会会员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吕恒林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与房地产经济专业委员会会员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于广云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于广云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于广云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会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夏军武江苏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投标评标专家江苏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办夏军武江苏省地震学会第五届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地震学会王东权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王东权徐州市土木建筑学会市政公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州市土木建筑学会市政公用专业委员会刘志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江苏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岳丰田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岳丰田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岳丰田轨道交通专家委员会轨道交通专家委员会岳丰田冻结专家组专家冻结专家组专家马金荣江苏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投标评标专家江苏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办马金荣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国家住房与建设部东兆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和兵种部特聘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和兵种部东兆星中国土木工程江苏省教育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江苏省教育学委员会东兆星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路桥专业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路桥专业顾问委员会李富民中国土木建筑学会会员中国土木建筑学会

一楼说的很详细。

你知道世界最长的火车隧道有多长吗?下面将由我带大家走访一下,一起来看吧!

隧道的简介

隧道是指在既有的建筑或土石结构中挖出来的通道,是埋置于地层内的工程建筑物,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形式。隧道可分为交通隧道,水工隧道,市政隧道,矿山隧道。1970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召开的隧道会议综合了各种因素,对隧道所下的定义为:“以某种用途、在地面下作用任何方法规定形状和尺寸修筑的断面积大于2㎡的洞室。”

世界上最长的火车隧道有多长?

圣哥达基线隧道是瑞士一条正在建设中的铁路隧道。单条隧道长度超过57公里,全长公里,有竖井和通道互相连接。它将取代日本的青函隧道,成为世界最长的隧道。

圣哥达基线隧道(德语:Gotthard-Basistunnel,简称GBT),又译为哥达基线隧道。是穿越圣哥达山口(Gotthard Pass)的线路(隧道),是欧洲南北轴线上穿越阿尔卑斯山最重要的通道之一。建设用时17年,共耗资120亿瑞士法郎(约合110亿欧元)。长约35英里(约合57公里),穿越瑞士阿尔卑斯山脉底部,距地面8000英尺(约米),超过日本的青函隧道(全长约公里),成为世界上最长与最深的隧道(含铁路隧道和公路隧道)。该项工程奇迹被视为欧洲团结的象征。

2015年10月1日,隧道启动试运行测试。2016年6月1日正式开通。2016年下半年,隧道将始测试客车运行。

2016年12月11日,客运列车商业运营服务正式启动,往来苏黎世和卢加诺之间。

工程背景

圣哥达隧道由瑞士政府斥资建成,共花费103亿美元(约合亿人民币),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3] 实际上是两条平行的隧道,每条隧道都长达将近57 公里,

加上其他通道,这条贯穿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隧道总长达 公里 。

自1980年以来,交通量增长了十几倍,现有的公路和铁路隧道已达到了使用极限。为了提供一个更快、更平坦的通道通过瑞士阿尔卑斯山,瑞士选民决定兴建这条隧道穿过圣哥达山体,该隧道几乎接近地平线,低于现有的铁路隧道600米(1 969英尺)。

地理位置

圣哥达隧道位于海拔3000米的阿尔卑斯山区,连接北端的瑞士小镇埃斯特费尔德(Erstfeld)到南端瑞士小镇博迪奥( Bodio)。

建设历程

早在1947年,瑞士工程师格鲁纳就绘出了圣哥达基线隧道的设计草图,

但受工程审批的繁文缛节、成本高昂等因素影响,隧道建设直至1999年才开始。[3]

瑞士联邦铁路(SBB-CFF-FFS)的全资子公司,阿尔卑斯枢纽计划圣哥达股份公司(AlpTransit Gotthard AG)承担圣哥达山底隧道工程的建造。

该隧道开工后,分别从南北两端同时开始工作,2000多名工人开始参与到隧道的挖掘工作中,夜以继日地将3100万吨山石挖出,这些石头超过了200万辆卡车的装载量,其中还有8名工人不幸遇难。

为了将施工时间缩短一半,承建商在工地开挖四条出入通道,以使隧道施工可以在5 个不同地点(埃斯特费尔德(Erstfeld)、乌里州(Amsteg)、塞德龙(Sedrun)、法伊多(Faido)和博迪奥(Bodio) )同时进行。双孔单线隧道系统正在修建中。大约每隔325米(1 066英尺)就修建一条联络通道将两条隧道连接到一起 。

建造新隧道的主要钻凿机约长410米,运作起来如同一座流动工厂,在切割岩块后能将瓦砾往后扔,同时将预先塑好的水泥块铺上以形成隧道。另外还有一个机器负责灌浆贴合水泥块。[3]

瑞士联邦铁路说,隧道的轨道板是125名工人轮班,不停顿地工作了万个小时铺设而成[3] 。

圣哥达基线隧道共使用了400万吨混凝土,相当于全球最高建筑哈利法塔的40倍。

开通典礼

2016年6月1日,瑞士联邦总统约翰·施耐德-阿曼(Johann Schneider-Ammann)为圣哥达基线铁路隧道正式开通剪彩。[1] 德国默克尔、法国总统奥朗德、意大利伦齐等欧洲主要国家领导人均应邀出席开通典礼,与抽中试乘机会的500名幸运儿,一同登上列车参与隧道运行仪式。

工程意义

新隧道建成后,重达4000吨( 4 409 短吨;3 937 长吨)的标准货运列车可以轻松地穿过阿尔卑斯山这个天然屏障。另一方面,旅客列车能够以快达250 公里/小时( 英里每小时)的速度通过新隧道, 将穿越阿尔卑斯山列车的旅行时间减少50分钟 ,一旦附近的Zimmerberg(齐美尔堡)和Ceneri(涅里)山底隧道竣工后,使苏黎世与米兰之间的行程用时缩短约一个小时,列车可在17分钟内穿越阿尔卑斯山心脏地带。据瑞士联邦铁路估计,到2020年,日乘客量将从目前的9000人次增至万人次。

列车可以在两个多功能车站内(分别位于Sedrun(塞德龙)及法伊多(Faido))切换隧道。这些车站主要用作设置通风系统及技术设施。在工程完成后亦会成为紧急停靠站及逃生通道。

隧道的坡度也大幅降低,1882年建成的圣哥达铁路隧道顶点与埃斯特费尔德之间的高度差达到近700米,而圣哥达基线隧道最高点(海平面以上550米)仅比埃斯特费尔德北入口高出90米。因此,货运列车通过这条隧道运输载重量与运行速度都可以翻倍。

外界评价

圣哥达基线隧道是一项技术上的惊人成就,一个登峰造极的建筑作品。它成功地提升了人员和物资横跨欧洲的速度。它还提升了我们欧洲各国彼此合作、同住一个屋檐下的生活节奏。(德国默克尔)

真是不可思议,可以下到山的最深处,覆岩层高达几千米,却能在阿尔卑斯山上打个57公里长的洞。那个巨型隧道掘进机是个“奇迹”,工程师和矿工们在大山内部爆破出那么长的一条通道,两头相汇时误差却仅有几毫米”。我至今还记得,我是怎样通过一条长长的隧道入口抵达圣哥达基线隧道的。那部电梯甚至比帝国大厦的还高,(国家地理杂志摄影记者Roff Smith)

早在工程掘进期,渗水问题就令人大伤脑筋,可与此同时,水又是一项重要资源,因为今后隧道排出的热水要在北门养鱼、供暖,这再度提升了圣哥达项目的价值。(意大利记者Vito )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为中文核心期刊现代隧道技术 不仅是中文核心期刊,还是美国工程索引(EI)期刊。好与坏,显而易见。

关于隧道工程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深埋隧道工程的灾害地质问题论文

摘要 :在进行深埋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洞程较长,洞深埋设较大,地质条件较复杂,在施工时,如果处理措施不当会出现高地温、岩爆、高压涌水等问题。鉴于此,以实际工程为例,对深埋隧道工程主要存在的灾害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深埋隧道工程;灾害地质;高压涌水

1工程概况

太行山高速公路邯郸东坡隧道位于武安市岭底村南、七水岭村东、涉县东坡村东北处。隧道为分离式特长隧道,隧道工程总施工长度为3134m。左幅为ZK38+624~ZK41+740,长3116;右幅为K38+642~K41+776。最大埋深为176m。本文以此工程为例,对深埋隧道工程主要灾害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2深埋隧道中的高地温难题

深埋地下隧道的工程中,地质问题是需要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关键领域,最先要通过预测天然地温,一旦地温超过30℃一般将其称之为高地温。高地温不仅会恶化深埋隧道作业的环境,还会严重降低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甚至会对现场施工人员的生命造成极大危害。此外,对深埋隧道施工材料选取的难度也相应增加[1]。然而,地温值是随着地下工程埋深在不断变化的,但地下工程的最大埋深和地温值的增加关系不是呈线性的,因为造成这种深埋隧道中的高地温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地下水活动以及近期岩浆活动中放射性生热元素含量较高等。

3深埋隧道与岩爆的高地应力问题

在深埋地下隧道的工程中,其中一个突出的地质难题就是岩爆问题。地下隧道工程埋得越深,其地应力就会越高。深埋隧道工程和近地表工程的不同之处除了具有较高的水平构造应力外,最主要取决于围岩出现的高地应力。它不仅在硐侧壁引起高压应力,还导致硐顶部出现高拉应力,这样会导致硐室围岩不稳定,埋下隐患。由于高地应力的存在,一些黏性土含量较高,而硬岩含量较低的围岩就会产生被塑性挤出的可能。高地应力不断释放,地下隧洞就会发生变形,往往会出现隧洞短时间内突然变小的异常现象。就好比从掌子面距离正洞30m开始,洞身变形的长度有40m,起初的支架保护结构破坏就会非常严重,通过测量计算,隧洞拱顶的下沉在10~20cm之间,隧洞的拱脚和边墙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挤压和移位,甚至还有混凝土开裂的情况[2]。这时就需设计一套科学有效、刚柔结合、综合治理的施工方案。为克制高地应力,考虑使用约1万根超长锚杆,要求总长超过11×104m,把地下隧洞中的断面改成环形成拱,做到先柔后刚、先放后抗的设计要求。岩爆受影响的原因有地震爆破,也有相邻岩爆或机械等外因动力的振动,但其中影响岩爆的最基本原因是岩石的结构特征。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发现,岩石颗粒排列呈定向排列还是随机排列,岩石是胶结连接还是结晶连接,是钙质胶结还是硅质胶结,这最终关系着岩爆烈度的强弱。例如:(1)随机排列的花岗岩、闪长岩等岩石的岩爆烈度,会比片麻岩、花岗片麻岩、糜棱岩等具有定向排列的围岩颗粒更强一些;(2)结晶连接的深层岩浆岩石中的岩爆烈度比胶结连接的沉积岩强;(3)具有硅质胶结岩石的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比关村坝的隧道中钙质胶结岩石的爆烈度强。

4深埋隧道中的高压涌水难题

深埋地下隧道的施工过程中,除了高地温以外,涌水问题也成为隧道运营中亟待解决的又一难题。由于地质条件复杂,隧道通过的地段会挖掘出很多水流量大的地质单元,一般就会出现涌水量大或水头压力高的情况。地下水水压在深部岩体中极高时,就会导致岩体水力劈裂。这就说明在高水头压力的作用下,在岩体的突水点附近,岩体断续裂隙、裂缝是朝着某个方向的,受网状交织的构造裂隙影响,经过融合后发生扩展的裂隙、空隙最终张裂开来。随着隧道深部岩体涌水量越来越大,地下水水压越来越高,会导致深埋隧道工程围岩水力劈裂。一旦出现水力劈裂的情况,就会迅速连通裂隙,空隙的张裂程度就会越来越大,涌水的渗透力会越来越强。再加上动水压力的影响,裂隙会再扩展,而使在裂隙面上的充填物发生剪切变形和位移。不论是在深埋隧道工程中还是在浅埋隧道中,容易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断层破碎带,岩体不整合接触面和结构不利组合段造成的塌方、地震,还有瓦斯爆炸、有害气体以及溶岩塌陷、泥屑流等[3]。其中,瓦斯爆炸主要指甲烷CH4在相对封闭的煤系构造地层中,由冲击波的产生、剧烈的氧化作用而导致的爆破,其灾害性极强。

5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的含义

只有储存在坚硬岩石裂隙中的非可溶性地下水,才被统一归纳在基岩裂隙水的`传统范畴中,根据含水介质的基础特征,可以将地下水分为空隙、裂隙、岩溶3种,但并非在地下水、岩石以及岩石中的空隙这3者之中产生对应关系。贮水空隙系统具有双重空隙介质,在地下水勘探中,关于贮水空隙类型还探索到了新的领域。基岩裂隙水主要存在于受符合地质构造条件的属坚硬或半坚硬的岩石所控制的以裂隙为主的贮水空间,是具有运动、富集规律的地下水。不管是溶蚀裂隙地下水在可溶性岩石中的部分,还是孔隙裂隙水中的半坚硬岩石,都属于基岩裂隙水,而它与其他类型地下水的基本区别,关键在于是不是受地质构造因素的严格控制。岩石含水的裂隙有成岩裂、构造裂和风化裂,主要是依照它的成因来划分的。如果非要与风化裂隙水和成岩裂隙水作比较,那么水源集中、水量较大的必定是构造裂隙。

基岩裂隙水的特点

由于主控因素作用,不同的蓄水构造中分布、富集基岩裂隙水的基本规律和决定主控的因素也基本相同,具有独特的分布和运动规律。我国基岩裂隙水富集的基本特色理论就是蓄水构造系统,其主要特点如下。(1)基岩裂隙水具有复杂多样的埋藏和分布形态。将储存、运移基岩裂隙水的空间和通道,叫做岩石裂隙。基岩裂隙的大小和基岩裂隙的形状,以及控制埋藏和分布裂隙发育带的产状,都是受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貌条件等影响的。埋藏、分布不均匀的基岩裂隙水,大多具有不规则的含水层、多种多样形态、分布呈带状的特点[4]。比如用脆性和塑性这两种地层做比较,会产生较强的赋水性。若裂隙发育在褶皱构造中,像褶皱轴、转折、背斜倾伏等处,富水段的形成就会比较容易,而压性断裂破碎带中的赋水性是比较差的。(2)复杂的基岩裂隙水中,由于储存空间中不均匀的介质,埋深程度不同的同一含水层,其地下水的运动状态也各有不同。对于岩石中所要形成和分布的空隙,最基础的因素是地质构造,主要表现在:岩石裂隙的发育和裂隙水的储存都是受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所影响,其中,基岩裂隙水的运动规律也被地质构造所牵制。由于地下水面的不同,即便是在基岩相同的裂缝水中,也是有时而出现无压水,时而出现承压水的情况[5]。层流、管道流、紊流、明渠流水是在岩石裂隙、溶洞的特殊形态作用下形成水运动的不同状态,因此,基岩裂隙水的不均一性以及强烈的方向感,是导致裂隙岩体的透水复杂多样、不具有规律性的根本原因。

6结论

在深埋地下隧道的工程中,比较突出的几大地质难题包括高地应力及岩爆问题、高压涌水突水问题、高地温问题等。此外,还有像地震震害、瓦斯有害气体爆炸以及涌水突泥、围岩塌方、岩溶塌陷、泥屑流等。于是,在这个复杂的、系统的深埋隧道工程中,关于灾害地质的研究,对隧道工程能否顺利开展是关键的一步,在隧道工程施工前应按照隧道工程的各方面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有针对性的防御措施。

参考文献:

[1]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隧道工程防水技术规范:CECS370—2014[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

[3]孙赤.锦屏二级深埋隧道大理岩段突水破坏机理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4.

[4]王洪新.土压平衡盾构刀盘开口率选型及其对地层适应性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0(3):88-92.

[5]武力,屈福政,孙伟,等.基于离散元的土压平衡盾构密封舱压力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0,32(1):18-23.

隧道通信施工技术论文篇二 一种深井隧道通信系统 【摘要】 本文介绍一种借助井下隧道铺设的泄漏感应传输线进行无线电通信的收发系统,它可以广泛应用于井下联络和急救,具有很好的社会价值和市场前景。 井下作业常受到塌方、瓦斯爆炸以及迷失方向等威胁,井下通信对提高工效、保证安全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井下通讯是封闭在地下局部环境中,地形复杂,因而电波传播极其困难。主要原因是:矿井巷道的狭窄空间完全破坏了无线电波在地面自由空间的传播规律,且巷道断面多变、表面粗糙,巷道内存在各种电缆线、金属管路和各种金属体机械设备等,进一步改变了无线电波的传播规律,致使无线电波在井巷中自由传播的距离极为有限。以往的系统在使用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为通信距离有限、噪音大、系统传输参数不稳定等。采用无线电泄漏方式进行通信的系统可以大大改善通信状况。使用时持机人通过感应电线通话,对讲机与感应线之间属于无线通讯,感应线感应到的已调频载波信号在感应线中进行有线传输,可以使通信距离达到3km以上。 系统原理与设计 实现井下通信的关键是解决电波传播问题。理论分析和试验表明:在中短波频段,矿井隧道对电波的衰减最大,通信距离最近。在超短波频段,通信距离随着频率升高而增加,电波传播衰减逐渐减小,这是因为在该频段隧道可认为是其波导型通道。而低频段,由于频率低,电缆的传输损耗小(2~4dB/km),因而通信距离大。如果加接中继器,通信距离可继续扩大,因此,低频导引通信系统简单实用、造价最低。综合各种因素,我们把工作频率设定在455kHz。电波借助敷设在井下的泄漏通信电缆在矿井中非自由空间进行传播。也就是说,利用这种泄漏电磁场的存在,通过沿巷道敷设的泄漏电缆使无线电收发信机实现信息交换。因而泄漏电缆为矿井巷道等非自由空间的无线电传播提供了一种类似长天线作用的专用媒介,构成高传输质量的矿井无线电传输通道,是矿井无线电泄漏通信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设计的井下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系统采用单频半双工体制,收发天线共用。由于调频比调幅具有抗干扰性能好、传送信息保真度高、机器设备简单等优点,因而在我们的系统设计中采用调频工作方式。该系统的另一个特点是:455kHz中频载波发生器和调频调制器并不是由通常单一的振荡器、调制器组成,而是利用MC2833单片FM(调频)发射机子系统中的压控振荡器与晶体及相应电感、电容组成的外围电路产生的话音已调信号,送到MC3359射频输入端,而MC3359内置振荡器与外围晶体及相应电容组成的电路产生的信号,于是这两个信号在MC3359内置混频器作用下产生以中频(455kHz)为载波的已调信号。考虑到系统中其它部分电路的功能与一般半双工工作方式的电路基本类似,故不赘述。整个系统的功能框图如图1所示。 系统实现 系统设计上的主要技术考虑:工作频率选定455kHz;通信体制为调频半双工方式;信号传输方式为无线(手持机与井下泄漏电缆间)与有线(井下泄漏电缆传输)混合工作;发射机输出功率不小于2W;手持机相互间能随意通话;接收效果尽量减少噪声;采用~、12V电源供电;对讲机通过井下铺设的泄漏电缆作为感应传输线,使通讯距离能够达到3km。 由于集成元件与分立器件比较起来具有性能稳定、可靠性高、体积小、重量轻,而且价格比较便宜,因此在系统的实现方法上我们首先选用集成元件。所选用的集成元件主要有:MC2833、MC3359、MC34119、455kHz陶瓷滤波器、晶体、晶体;选用的分立元件主要有:低噪声晶体放大管3DG30G、晶体驱动放大管3DK9H、晶体末级功放管C4382A、TTF-2-1中周、电位器、电阻电容,以及拾音器、扬声器等电声转换器。 MC2833是单片FM(调频)发射机子系统,它包含一个话筒放大器、一个压控振荡器和两个辅助晶体管。在其典型应用电路中,我们将其进行改造,使之产生的话音调制信号输送给MC3359的混频输入端;MC3359是低功率的FM(调频)/IF(中频)接收机芯片,它包含振荡器、混频器、限幅放大器、AFC(自动频率控制)、正交鉴频器、运算放大器、静噪电路、搜索控制和沉默开关。同样,我们对其外围电路进行改造,使它产生经过初步放大的话音已调信号(载波455kHz),然后送给下一级功放电路进行放大。此外,系统设计中采用了收发共用MC3359,不仅节省成本和减小体积,而且试验效果也不错;MC34119是主要用于电话(例如扬声器话机)上的低功率音频放大器集成电路,具有可以在低电源电压的条件(最低为)以最大的输出摆动差动扬声器输出,以及并不需要和扬声器相联的耦合电容等一系列优点。 考虑到末级功放输出的功率可达2W以上,两个末级功放管C4382A产生的热量较多,所以需要对两个管子散热。为了有效散热,我们特意制作了一个大铝板,将两个C4382A功放管安装在这个大铝板上,对其进行散热。同时,这个铝板还起到了将两个收发部分隔开的目的。整个系统的电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 试验结果 试验表明,该系统输出功率达,效率达50%以上。接收机灵敏度可达(-100dBm),而且在无信号输入时,扬声器输出的电流噪声很小。在地面自由空间的通信距离可达100m,井下借助沿隧道铺设的泄漏感应电缆进行通信,距离可达3km。 结束语 455kHz对讲机系统不仅性能稳定,工作可靠,而且生产成本低,容易实现。该项产品的问世,不仅改善了井下通讯条件,而且有利于加强井下安全生产的管理,保证井下工人的人身安全。所以,这项技术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 看了“隧道通信施工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关于隧道施工技术论文 2. 关于隧道施工技术论文(2) 3. 道路桥梁施工技术论文 4. 地铁施工技术论文 5. 盾构施工技术论文

工程地质是一门认知工程-地质相互作用规律和过程的科学,它的使命是保障人类工程活动的安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工程地质论文,供大家参考。

工程地质论文 范文 一:隧道工程地质雷达检测分析

【摘要】通过实际工程应用,介绍地质雷达的特点、原理和探测解析 方法 ;在隧道工程的超前地质探测预报以及隧道结构检测的应用中,证明了地质雷达的实用性、先进性及其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公路隧道;地质雷达;检测;超前预报;应用

1、工程概况

小北山二号隧道为长隧道,按左、右线分离布设。左线隧道起讫里程ZK19+571~ZK21+091,长1520m,揭阳端洞口采用削竹式,洞口设计标高,惠来端洞门采用削竹式,洞口设计标高,坡高~,隧道最大埋深约209m。右线隧道起讫里程ZK19+599~ZK21+081,长1482m,揭阳端洞口采用削竹式,洞口设计标高,惠来端洞门采用削竹式,洞口设计标高,坡度~,隧道最大埋深约212m。隧道位于丘陵地区,山体地形陡峭,山体植被较发育,山体发育花岗岩孤石,大小不一。隧址区基底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局部见辉绿岩岩脉,覆盖层由粘土、全~强风岩组成,基岩由中~微风化岩组成。隧址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 潜水 ,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的孔隙及中~微风化岩的风化裂隙。

2、地质雷达的发展及其应用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有很多的方便加上很多的仪器可以在岩土勘察中使用,重要的方法有弹性波法及其电磁波法。在实际工程当中经常使用的电磁波法就是地质雷达,隧道地震探测仪比较适合远距离宏观的地质问题探测;并且地质雷达方法可以结合高频电磁波而进行非常快的无损伤探测,因此频段非常高的话可以在隧道结构当中进行检测。公路的隧道工程埋深、规模以及数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地变多,而在施工的过程当中也遇到了很多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虽然说在设计以前都作了非常详细地质勘察,但是在隧道实际的开挖施工当中,还会有非常多的问题发生的。从这些方面就可以很好地说明,在隧道施工过程当中的围岩稳定性状况以及一些掌子面前方的实际情况,并且做出及时地超前预报。当隧道发生一些事故或者竣工以后,应该结合现行的规范上面要求以及隧道本身的结构特性,不但应该在隧道的表面进行观测以及净空断面进行测量,需要的时候还应该采用地质雷达进行一些更深入的检测,例如围岩的密实完整稳定的情况、钢拱架的分布情况、有无离析以及蜂窝麻面、衬砌混凝土的均匀一致性以及相对应的完整性以及衬砌有效厚度等等。经过实际的情况可以证明,地质雷达技术可以在隧道的施工当中作出非常详细的超前地质预报。现在,地质雷达检测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单点探测以及连续探测的实时自动成图。而国外的国家探地雷达基本上是单脉冲雷达,其工作的频率在50到2G赫兹,最为代表性的国家是美国和加拿大。我们国家所生产的一系列地质雷达,结合地下工程的超前预报的特点,采用的是脉冲调制式,这个的探测距离非常大,而且分辨率也非常高,其工作的频率大约在160到220兆赫兹,其探测的距离可以达到40到60米,可以很好地适应超前地质预报以及部分的工程检测。

3、探测的原理以及方法

结合设计的图纸以及设计的任务书按照规定进行开展地质超前预报的工作,其预测应该是沿着隧道纵向三十米的范围以内对一些不安全的地质问题进行检查,对前面的地层岩性变化以及水文地质特征(软弱岩层的分布、断层发育及其影响带、水的赋存情况等)进行探测,对隧道围岩的级别进行分析,并列出一些施工的建议,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为动态的设计提供所需要的地质参数,从而可以更好地为隧道施工进行服务。本次的地质预报使用的是地质雷达系统,运用了空气耦合型100兆赫兹的天线,结合探测的前方岩石的特点以及现场施工的条件,对距离30米左右进行详细地探测。而这次预报的工作面位于ZK19+735里处的地方,使用一些点测的方式,使用一系列的方法对工作面的正前方进行详细地预测。

4、数据的处理以及得出来的结果

对实际测量出来的资料用一系列的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再结合现场的岩性所具体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比较适合的相对介电常数,进而得出来一些成果,在成果的解释当中,开始的时候,假如发现了有非常明显的反相位反射波组出现的话,就应该岩性变坏的一个表现;假如发现了有非常明显的正相位强波反射波组出现的话,就应该是岩层岩性变好的一个表现,结合反射波反射强度的实际大小就可以区分反射界面前方介质的一系列的特征。依据雷达数据处理结果并结合地质资料分析得出以下预报结果:(1)掌子面为强风化花岗岩,上方自稳能力差,中部伴随严重掉块,局部潮湿明显,推断围岩级别为Ⅴ级。(2)掌子面右侧前方4~10m(ZK19+739~ZK19+745)区域反射信号强烈,同相轴紊乱,推测此区域与掌子面情况类似,有明显破碎带,围岩完整性差,推断围岩级别为Ⅴ级。(3)掌子面前方10~15m(ZK19+745~ZK19+750)区域反射信号衰退稳定,同相轴平稳但仍存在断开处,推测此区域岩性略微好转,但依旧破碎且含水,推断围岩级别为IV级。(4)掌子面前方15~30m(ZK19+750~ZK19+765)区域信号较弱,加大增益后发现同相轴较为连续,推测此区域岩性好转,级别应为IV级。依据结果给出的建议:(1)ZK19+735掌子面围岩为强风化花岗岩,自稳能力差,局部潮湿明显,中部掉块严重,应严格控制进尺,加强支护,预防坍塌。(2)掌子面前方10m区域围岩与掌子面情况相似,稳定性差,破碎带明显,容易坍塌。严格控制进尺,及时做好初期支护工作并保证强度,防止掉块与坍塌,同时做好排水工作。(3)掌子面前方20m区域后,岩性有所好转。建议采用上下台阶方法,并严格控制进尺,及时做好初期支护工作并保证强度,防止掉块与坍塌,同时做好排水工作。

5、结束语

地质雷达在隧道工程施工或者是后期的运营过程当中,可以很好地对工程的质量进行详细地检测,可以更严格地控制工程的质量,更好地检查工程的缺陷。假如说天线的频率特性以及工作的方法有一定的影响,而地质雷达在对介质参数的探测当中,还存在很多的争议,那么经过不断地完善以及发展,地质雷达在隧道工程检测当中一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综上所述,应用地质雷达在地质超前预报当中可以精准地探测预报隧道施工当中危害的工程施工安全的相关地质灾害。而地质雷达可以探测出来隧道的结构中重要的施工缺陷,可以为有问题的隧道提供一些非常可靠的依据,这样就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并且节省一些资金。

工程地质论文范文二:福仁山隧道工程地质研究

【摘要】福仁山隧道是中国水电十四局承建的西成铁路西安至江油段(陕西境内)站前工程XCZQ-5标段的一座典型隧道工程。该隧道地处秦岭南麓低中山区,位于商丹断裂带和勉略-巴山弧形断裂构造带夹持的南秦岭构造带,内部组成与构造变形十分复杂,工程地质现象较为特殊,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福仁山隧道;工程地质特征;地质构造

1福仁山隧道工程概述

目前在建的西成客运专线按国铁Ⅰ级、双线建设,设计时速250公里每小时,功能以客运为主,从西安出发,穿越秦岭经陕西汉中、翻越米仓山进入四川境内,经四川广元至江油与绵成乐客运专线相接直抵成都,预计线路通车后,将大大缩短西安到成都的直线距离。从西安到汉中仅需1小时、到成都需3小时。该项目由西安至四川江油段和成绵乐城际铁路两段组成,全长660公里,项目投资估算总额约为688亿元。西成客专陕西段全长公里,建设工期5年。中国水电十四局负责西成铁路西安至江油段(陕西境内)站前工程XCZQ-5标段,正线全长。该标段主要包括:罗曲隧道进出口路基工程,隧道工程4座(包括部分得利隧道6330m、福仁山隧道、罗曲隧道、范家咀隧道)总长度,桥梁3座(金水河特大桥、酉水河大桥、金龙河大桥)总长度。福仁山隧道地处秦岭南麓低中山区,隧道范围平均海拔1200m,最高海拔为,洞身地表起伏较大,地表自然坡度为30°~40°,分布有众多基岩“V”形侵蚀谷,多为南北展布,隧道区域山高坡陡,基岩裸露,沟壑纵横,地形复杂,植被茂密。隧道起讫里程为DK159+。进口位于金水河牛角坝,出口位于酉水河宋家堰,最大埋深929m,最小埋深46m,洞身均位于直线以上,隧道以3‰上坡进洞至DK162+900后以8‰下坡出洞。进口位于金水河右岸坡地上,隧道中含有一座斜井,为本标段重点控制隧道。本隧道建筑限界采用《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09)中规定的限界尺寸,隧道内采用“通隧(2008)0201”中的衬砌内轮廓,轨面有效面积为92m2,隧道内线间距为.曲线上隧道衬砌内轮廓不加宽,施工针对围岩情况采取短进尺、分部开挖和初期支护,二次衬砌及时跟进,以确保施工安全。

2沿线气候条件

本区域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点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降水量多集中在夏秋季节,常有暴雨灾害,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蒸发量,最大积雪厚度4cm。

3工程地质特征

地层岩性

隧道通过的地层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Q4),志留系下统(S1),元古界中上统(Pt2-3)及太古界(Ar)的构造岩类。(1)第四系全新统(Q4)主要包括:膨胀土(Q4d19)、卵石土(Q4d17)、碎石土(Q4d17、p17)、块石土(Q4d18),多为灰黄色,粒径小于或等于2-60mm的约占10%,大于60-100mm的约占25%,大于200mm的约占55%。(2)志留系下统(S1):片岩夹大理岩(S1Sc+Mb),大理岩(S1Mb)、片岩(S1Sc)、主要为灰黄青灰色变晶结构,片状块状构造。(3)元古界中上统(Pt2-3):变粒岩夹大理岩(Pt2-3Gr+Mb),大理岩夹片麻岩(Pt2-3Mb+Mb)。多为灰褐色,浅灰色,风化厚度约为1-10mm。(4)太古界(Ar):片麻岩夹大理岩(Pt2-3Gr+Mb),灰褐色,浅灰色粒状变晶结构,块状结构,风化厚度2-8mm。(5)构造岩类主要包括:碎裂岩,多为青灰色、灰褐色,宽度约20-65m,工程地质较差。

地质构造

福仁山隧道位于商丹断裂带和勉略-巴山弧形断裂构造带夹持的南秦岭构造带,相当于秦岭造山带的蜂腰部位,隧道主体位于佛坪窟窿的南半部,历经多次地质构造活动的影响,其内部组成与构造变形十分复杂。目前已经发现的主要断层包括:f66、f67、f68、f69、f70、f70-1、f71、f71-1、f71-2,其中f66为逆断层,产状N65°-N80°W(65°-N75°),破碎带宽约为10-30m,断层带物质成分为碎裂岩,局部夹断层角砾岩,断裂带内部岩体较为破碎,隧道洞身通过地段为DK159+856~DK159+。f67为逆断层,产状N60°-N80°W(50°-N65°),断裂带宽30~40m,内部成分为断层角砾,洞身通过地段为DK160+281~DK160+318。另外,隧道段还发育两处背斜及一处向斜,背斜核部洞身中心里程为DK165+543~DK169+062,岩体破碎,节理发育,向斜核部未穿过洞身,富水,岩体破碎,节理发育,由于隧道区各地质体的发育时代,构造运动强烈,区域性大断裂贯穿东西,发育数条低序次断裂,岩石节理裂隙较发育,分布较多节理密节带,岩体较破碎-较完整。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1)隧道范围内不良地质为隧道进口处左侧分布的大理岩岩溶,岩溶现象主要发育在隧道进口左侧金水河右岸的大理岩中,以溶洞形式发育,溶洞直径约1-3m,可见延伸深度大于10m,不完全填充,充填物为角砾及杂砂土。(2)隧道范围内的特殊岩土为膨胀土,具弱-中等膨胀性。

4工程设计情况

针对福仁山隧道地层岩性多样、地质构造复杂、不良地质现象多发的工程地质特点,施工单位在详细的实地勘察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较为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1)洞口工程采用斜切式洞门,并设置明洞段,出口采用倒斜切式洞口边仰坡设置截水天沟,边坡采用锚网喷支护。(2)洞身工程隧道内部采用“通隧(2008)0201”中的衬砌内轮廓,轨面有效面积为92m2,隧道采用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采用喷锚支护设置喷混凝土,锚杆,钢筋网,钢架,二次衬砌等,各衬砌类型预留变形量,特殊地形地质地段对支护 措施 采用管棚,小导管等措施进行了加强。

参考文献:

[1]王毅才.隧道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3.

[2]兰州铁道学院.隧道工程[M].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77.

[3]张咸恭.工程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

[4]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09)[S].2009.

工程地质论文相关 文章 :

1. 工程地质勘探中的钻探技术应用论文

2. 地理地质论文

3. 环境工程地质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分析

4. 地质矿产经济发展论文

5. 探析煤矿地质测绘重点及地质因素研究论文

6. 探究当代水工环地质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