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运用信息技术课堂改革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运用信息技术课堂改革的研究论文

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论文,欢迎阅读!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全文篇1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 教育 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对策及融合案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 1.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内涵认识存在偏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不愿使用。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是进行融合的工具,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1.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程度。学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推动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重要支持性物理环境,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2.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 方法 ,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3)鼓励教师钻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案例 1.主题学习网站 主题学习网站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科教材内容建立主题网站,并通过该网站进行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主题学习网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创新了课堂的 教学方法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2.班级网络学习空间 基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授课制”长期存在的事实,建立班级网络学习空间,它依托于省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班级为单位构建而成,教师可以在网络班级空间开展教学。 3.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学习 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构建了“学生白天在课堂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它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翻转了传统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建立起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抓好学校教学工作,才能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论文篇2 《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学科教学的整合》 【摘 要】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应用与教育领域,给化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搭建了新的平台。在教学中人们通常用文字、声音和图形来表现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的交互、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探索并逐步推广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直观;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以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以及视频等各种信息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以表达形式更为丰富,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加深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以多媒体电脑和 网络技术 为依托的,呈现、传递、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使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成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它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科的教学和学习中,通过构建真实的的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探究能力以及优化教学效果。所以巧妙合理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件素材,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学科教学发展的趋势。 完全按照常规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来说缺乏吸引力,多媒体手段就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用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动态的方式多 渠道 、全方位、立体化的传递教育信息,刺激学生感官,传播教学信息。它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能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化学学科的教学来说,初中化学一些理论如质量守恒定律、氧化还原反应、分子结构等等是比较抽象的,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将瞬间变化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比完全靠挂图、模型、教师的比划、学生的想象要有效的多,易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所以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有选择性地利用好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网络资源、光盘资源,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成为化学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现将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探究、摸索 总结 整理如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使用化学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不是代替教师,而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化学课堂教学不是每堂课都适宜用多媒体手段,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以及教学内容相对之后的缺陷,才是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根本目的。在化学教学中能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个人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微观粒子的运动 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比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的运动变化是用肉眼甚至显微镜所看不到的,通常用挂图和模型,而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却无法充分展示;我们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把微粒得到(失去)电子,化合价降低(升高),体现氧化性(还原性),这些内容光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我们利用我们手边现有的教材配套的教学光盘中提供的多媒体影像素材或者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则很容易通过在电脑上的模拟演示,让学生就能很形象直观地看到这些内容的动感过程,其教学效果比老师的口头讲解显而易见要强的多。而教师也省去了口舌之苦。 二、微粒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电脑软件或课件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如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中解释化学反应时,用flash动画模拟白磷分子和氧气分子分别拆分为原子,然后再重新组合为五氧化二磷分子的过程。学生便很容易想象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行为,同时也加深了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的理解,为学生在后续的章节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 三、难以实现的化学实验的模拟 农村学校由于化学实验室硬件条件的限制,并考虑到实验经费的不足和实验课程时间、安全等因素,很多实验难以作为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走进课堂,这时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 1、装置复杂、药品稀缺贵重的实验 实验室验证空气成分需用曲颈甑,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已不存在,这类实验可以用模拟实验来代替。 2、操作技术要求高的实验。比如温室效应实验、酸雨形成实验、饱和溶液配制实验等等。 3、错误实验操作后果的危害的实验 如吹灭酒精灯、排水法收集氧气先撤酒精灯再抽导气管、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氧气、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不检验气体纯度、稀释浓硫酸将水往装有浓硫酸的烧杯里倾倒等实验操作后果。由于有些实验老师只讲不应该这么做,而不敢让学生进行这类错误操作。但把这些危害后果通过多媒体动画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将直观地得到感受,在以后的实验中避免错误操作。 4、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受到时间因素和课堂节奏的制约,一些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如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实验;铁的生锈实验等模拟实验可摆脱这种时间上的限制而进入课堂。 四、应用投影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提高实验的可视性 众所周知化学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演示,投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常用到的工具。在课堂上教师操作的演示实验除了前几排学生外,后面的学生较难看到变化的现象。投影机能把一些现象放大,帮助学生观察。如讲到氢气的制取原理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用玻璃器皿盛稀硫酸和锌或稀硫酸和大理石的反应,利用投影观察其反应放出气泡的过程,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以电脑为载体的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是主体,使用它只是为教学服务,这一工具运用得当与否,效果完全不一样。为了使这一工具更好地服务教学,真正有助于传授知识技能,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要不断地对我们所采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对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认真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地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论文篇3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 摘 要: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它能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学习的过程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随着多媒体科技应用日益普及,它也给数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多媒体科技给教学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本文对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存在的优点、问题及矫正 措施 进行了一些论述。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数学学科;辅助教学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人类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环境,同时也改变了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由于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因此,信息技术发展与数学学科课程发展中的互动客观存在的。 所谓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学习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使数学成为终身学习的奠基石。 一、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画出函数图像,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像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德国数学教育家栋科教授认为:“思维着的教学活动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学习如果过分依赖学习者的 经验 或感性世界,即纯粹的经验堆积,而不是通过认识活动对经验进行加工,那么学习将会出现危机。因此必须重视人的思维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教学认为,创新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而且可以是日常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课是一种最能体现信息潮流的课程,目前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性能之后,便可适当布置一些创造性作业,让有条件的学生在自己的家用电脑上独立作业,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 圣诞节 、 教师节 、 春节 等,学生通过家用电脑发送卡片,这些卡片中,有的可以充满着幽默风趣的话,有的还可以制造出简单的动画,这些知识,我们平时都没教,但学生通过自学或家长的指导都制造出来了。这样,学生的 爱好 、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兴趣得到巩固。 四、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学习素材附带一定的情境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而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 五、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个别化、协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与互助,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使资源共享,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完善、提炼和概括知识,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数学,学会在合作学习与交流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数学教学的空间,丰富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但是,无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基本功,还必须熟悉和掌握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课堂上找准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把握好“度”和“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为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的全球化、开放化和信息化.数学教学,1998(5). 2.王其云.媒体与学习.中国电化教育,. 3.方钧鹤.对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的几点看法.中国电化教育,. 4.李华.中小学教育媒体的选择与应用探讨.中国电化教育,. 5.刘云生.信息网络时代与教育最优化.2002. 猜你喜欢: 1.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2.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浅析论文 3.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论文 4.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探讨论文

信息技术课改论文

2004年,国家正式出台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试验)》,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不仅在课程内容上有较大的拓展和深化,而且在课程的性质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现代教学理念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的参与、思考、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实践表明,分层教学、分组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一、分层教学

在上课前,了解学情。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兴趣差异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比较丰富,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能力强,一般不满足教材上的基本内容。第二个层次:学生各方面都比较一般化,课堂学习中能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第三个层次:学生直接接触信息技术知识很少或学习能力不够强,或对电脑没有兴趣,学习有一定困难。

在教学中,先按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行全班集体讲解,然后安排学生做练习。一般情况下,第一层次的学生往往很快完成练习并掌握了教学内容。第二层次学生完成起来难度不大,可安排第一层次的学生分组帮忙指导,教师则集中精力辅导第三层次学生。

在教学深度上,确定教学目标要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来确定,设置分层目标要遵循“既要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的原则,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

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分层次教学法,能够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采用分组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一定要充分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把在分组教学完整实施过程中可能遇见的问题做详细的规划和预案处理,避免分组流于形式。可通过问卷调查或平时课上表现,根据学生的电脑知识、学习成绩等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3—4人左右,每个小组保证至少一名知识丰富、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由其担任学习小组的小组长,负责分配任务,督促和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配合分组教学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组长不但负责维持本组纪律,而且要能够部分地解决本组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分析、汇总本组在教学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反馈给教师。分组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创造了条件。

分组活动需要学生很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与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关系。选好小组的组长非常关键,只有小组长有效的管理,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教师先将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要明确地告诉组长,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和磨合,各小组长能真正地成为组员的教学小助手,组员间的协作关系更加稳固可靠,使他们结成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水平不断提高。

在此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和方法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究或协作交流,主动建构起来的。在成为学习主人的同时,情感交流也健康发展,个性得以完美展现。上课期间,教师布置“任务”在各组展开竞赛,在竞争的情境氛围中,对于较难的“任务”会使学生频繁地提问,组长在能力范围内及时给予指导和组内互帮互助,组员间的优势互补,互帮互助,献计献策,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就得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和体现,教师也能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巡回指导、逐一点拨。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操作完毕,根据“任务”或课题的完成情况及各组的写作意识与组员的参与程度、掌握进度等,采取自评、互评,组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组进行点评。学生在接受他人评价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我。同时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也反思自己的问题,修正自己的行为。使得学生进一步加强对课程的理解和记忆。

三、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巧妙地蕴含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通过让学生去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实际任务,达到某个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教师设置的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既是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而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创设任务时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教师创设,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习难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来创设任务。第二种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设,教师起引导作用。比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任务,或教师设计出开放度较高的任务,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自己的任务。

任务设计的合理与否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能否成功实施的前提。任务驱动法是要营造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任务要有针对性,即任务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设计的任务要有阶梯性,要因人而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规律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驱动“任务”设计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要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在课前要认真把握好教材,在任务的设计过程中,要将每节课的知识点与技能蕴含其中,任务必须与学习的主题相吻合。

任务完成后,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任务可先以小组为单位,对照设计的评价量规表,由小组的各个成员先进行交流、讨论、评价,对不完善的地方作相应的修改。教师则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活动,对任务完成好的加以表扬,对任务完成有困难的或有瑕疵的加以引导或点拨。通过有效的评价,不仅能完善和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教师来说可以借此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从而为下一步的教学设计提供准确的信息。

“任务驱动”教学法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所学习的内容,按照“从大到小、逐步细分”的思路,分层次、分阶段、分课时地把总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的学习模块,并使每一个模块对应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2004年秋季以来,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已有20个省市。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总体推进部署,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已于2010年下学期全面推开。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老师的意见比较分歧,有的老师认为新课改有很多的弊端,还不如不改,而我认为,任何一次改革都不可能一步到位,都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改变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作为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由于它不是高考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地位受到了削弱,学生、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那么作为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去认识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怎么去适应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和变革呢?我通过近几年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归纳总结了如下几点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态度的端正。

不可否认,新课改以来,课程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我市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才刚刚推行,对于信息技术的考核机制不明确,并因为传统考试机制的影响,人们仍然会把是否拿入高考作为衡量一门课程是否重要的标准。举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如果有人问一名老师教的哪个科目,信息技术教师回答后,通常对方都会表现出一种轻视,因为信息技术等同于豆芽课。虽然信息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使信息技术与物理、化学等科目并列,并且也作为学业水平测试的一门课程,但实际上,在所有高中学科教师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仍然处于最底层。

所以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自身有一种正确的态度,认真的面对。以前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信息技术课太好上了!”还有老师说:“我上课从来不需要备课,备课笔记都是应付学校检查的”。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中老师的作用是依次对各种常用的办公软件进行介绍,于是出现了“微软说明书”式的教学。上课的时候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课堂教学实际上处于一种无目标、无定位的混乱散漫状态。认真的对待这门课程不仅是为以后信息技术拿入高考奠定基础,而是要做到对学生负责,做好作为一名教师的本分。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信息技术教师之间多数在发牢骚、报怨言,说来说去还是地位低、待遇差、领导不重视等话题。我认为,能改变信息技术教师命运的只有我们自己,放下怨言,,通过主动学习、交流、研究、反思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实现自我价值。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包含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两个方面。信息技术教师中不少这样的教师,专业技术不错但教学能力不强,这种情况男教师比较多,还有一种就是教学能力不错,但是专业技术方面较差,这种情况女教师比较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是教师注重了其中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

所以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不断的学习,与时俱进。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定期参加培训,不光是教学方面的还有专业技术方面的,很多人认为一些学校有了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却不专用,往往身兼数职,成为“电教保姆”。甚至有的教师说,他们的角色是领导检时的“守门员”、电脑故障时的“维修员”,不能像语文、数学、英语学科那样集中精力教学。但是我却认为只要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和其它职责,能够更好的推进教学,因为信息技术不同于其它科目,他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理论,而是通过理论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视教学设计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信息技术有兴趣的高达99。8%,从这个数据说明学生对信息技术是有兴趣的,尽管这种兴趣可能仅仅是对打游戏、看电影。在课改后,我们为什么不反思呢?为什么学生对我们的上课内容不感兴趣呢?是教学方法太枯燥乏味了,还是游戏的乐趣实在是太强了学生才会分心的?不管怎么样,我们要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不是老师满堂灌,而是学生想学。

在新课改下,有的老师转变了旧的观念,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大家都想方设法从学生日常生活需求出发来设计课堂教学,如:网络技术应用中《认识IP地址》这节课,有的老师采用了开心词典的答题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很容易激活课堂气氛。有的老师在讲IP地址的构成是这样设计的:

师:“大家家里有固定电话吧?”

生:“有”

师:“下面我把我们学校部分部门的电话号码告诉大家,请大家寻找规律”

师:对了,日常生活中电话号码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表示该电话的所属地区,后一部分表示该地区一个电话的号码,在因特网中,计算机的IP地址也分成两部分:即“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

一下子同学们对IP地址的结构有了认识,然后老师再趁机引导,“电话号码能相同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不能!”于是老师说:“我们的IP地址同样不能有重复,同一个网络所有计算机使用同一个网络标识,其中每一台计算机又有唯一的主机标识,这两部分构成了IP地址。”经过这样的引导,许多同学茅塞顿开。可见,此类精心的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同时,学生觉得信息技术课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了。

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特别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

例如在讲解“良莠并存的信息世界”时,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非常富有挑战性,一方面,我们在享受信息世界带来的各种益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来自网络的攻击,教材虽然提到了“网吧困扰”,但如果仅仅作为资料很难引起学生的思考,因此,我们就“高中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辩论,让他们发表各自的观点,阐述理由反对对方观点,加深对网络的认识。实践证明,辩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和竞争欲,培养了学生的表达、交流和评价信息以及相互合作的能力。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领会,并与实践相结合,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我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信息技术 教育 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全体小学生能够了解一些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初步掌握计算机的使用 方法 ,并培养小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 小学信息技术素质养成教育 》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培养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成为学校教育者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浅谈一些自己六年来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针对小学生信息技术素质养成教育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信息素质

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既是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如何针对小学生和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是每一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让学生爱学、好学信息技术课,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命力,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就需要我们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不断进行小学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一、小学生的特点

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都各不相同,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抓住小学生的特点,让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有序的进行。

1、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1)小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面临着许多问题,家庭的教育,加上紧张的学习和陌生的环境,使得学生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

(2)小学生的注意力是不稳定、不持久的,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他们的记忆最初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但是,他们对一些有趣的事情能很好的记住。他们的想象都是从生活上所接触到的事物出发,想象的范围小,也是有限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 抽象思维 为主要形式过度,需要大人在旁引导。他们的意志力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 自我评价 能力也不断增长,个性也不断增强。因而,小学阶段的有效教育,对于学生良好的性格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2、个性特点

个性是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一个人生活经历的积淀和反映。个性虽有遗传因素,也受环境影响,尤其是小学阶段,正处于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其个性特质越来越坚固,个性倾向性也越来越鲜明。家庭因素、学业的成败、社交的能力、师长的态度、同伴的评价对 儿童 的心理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二、小学信息技术素质养成

教育部在《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 文化 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因此,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质成为我们教师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质以成为时代发展对小学教育的现实要求。

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全体国民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信息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能力,应注意一下几点:

1、小学生信息意识

培养小学生对信息的敏锐的感受力,能够从他们身边所接触的事物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并实现这些信息的价值。让小学生意识到重视信息资源在解决各种问题的作用,训练小学生在面临困难情景时,不仅可以从自己已有的知识中寻求解决办法,还能主动地寻求各种信息资源,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养成积极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习惯。培养小学生养成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和洞察力,并能够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握信息的核心,对信息进行创新,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2、小学生信息能力培养

信息能力即是让小学生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使用信息工具、确定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表达信息及评价信息的能力。在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惑,教师要引导他们培养信息能力。

3、小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21世纪已成为人才的竞争,即信息能力的竞争。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4、激发小学生兴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要手段

小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动机来源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爱学、乐学。所以,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利用小学生的求知欲和 爱好 等特点,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为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的气氛,促进学生用信息意识应用于学习。

三、一直以来,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部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各学校用于购买现代教学设备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将其应用于教学的教师却远未达到理想的数目。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而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知识和能力上的欠缺常常是其制约因素。因此,它对教育技术工作者提出了新课题:教育技术工作者应当承担起传播教育技术和培养教师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双重责任。

据我所了解,目前,有的学校还是不重视信息技术课,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课,不是由专业的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任教,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甚至,学校也不很重视教师的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更加重视对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

四、我的研究方向

1、进一步加强学校硬件环境和软件资源的建设,让学校所有的教师都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学习应用的必要性,为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进一步强化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的水平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及各种软件应用能力

3、信息技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激励学生的思维:不仅要灌输式什么、为什么,而且要启发学生怎么思考,怎么应用,在什么情况下应用,布鲁纳说过:“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并从中体现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所以,我们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余地,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创造的能力,挖掘小学生的潜力,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质。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2]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标准(2001年)[S]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4]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

[5]张景升.现代教育中的教师信息素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1(3)

《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素质教育的体现 》

摘 要: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形势下,本文从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性,实用性、扩展性和自主性四个方面来体现素质教育。在基础性方面: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同样是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实用性方面:尽可能的让学生学到一些实际的技能,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为他们掌握现代化学习工具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基础;实用;扩展;自主

为了迎接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这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可见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形势下,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计算机教育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基础性,实用性、扩展性和自主性四个方面进行考虑。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体现创新精神;有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一)课堂教学的基础性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是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目前计算机在城市里有了一定范围的普及,但是小学生真正有接触过的,毕竟还是少数,所以不能一上来就让学生看那些生硬的名词术语,这会让学生敬而远之,也就谈不上教学效果了。如在学习运用“画图”程序绘画时,需要设置前景色和背景色,这两个词学生不容易听懂,我是这样来说的:“我们画图时要用到笔和纸,用电脑画图时也一样,要选好笔(前景)和纸(背景)的颜色……。”又如在介绍文件名时,学生经常分不清什么是基本名什么是扩展名,我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就可以解决了,“文件的名字就像我们的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组成的,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扩展名就像人的姓,用以区分各类的文件。”这样,适当地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兴趣,而且能达到帮助记忆和理解的目的,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认识电脑时,我让学生学会辨别计算机的四大件(主机、 显示器 、键盘、鼠标),并学会开启和关闭电脑的步骤,随后让学生进入Windows,让学生操作鼠标,让他们打开画图工具,写字板工具,甚至进入电脑自带的游戏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当然要建立在安全的系统保护下),通过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低年级的学生对于画图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在教授完“画图”的基本操作后,为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里和 想象力 ,我并不是让学生按照书上的图片进行绘画,而是给学生一个题目或是一样事物让学生自己创作、发挥。比如,我让学生在“画图”程序中画上自己的姓名。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每个文字的组成都有一定的含义,每个文字都可以完成一幅漂亮的图画。例如:“林”字,是由两个木字组成的,有的学生把一竖画成树干,一横画做弯弯树枝,然后在下面加上两片树叶,就成了一个“木”字,复制一下就成了一个“林”字。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从教学实践中,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教育中也包含了其他学科的知识,这要求任课教师除了掌握本科知识外,还要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综合运用,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把深奥的计算机知识转化为小学生所能接受的内容。

(二)课堂教学的实用性

大家知道计算机更新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我校的设备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从最初的中华学习机到现在的Pentium3处理器;从无盘工作站到现在的可以单机运行Windows软件。芯片技术是按每18个月就进步一倍的速度向前发展的,因此,学校要每三四年更新一次机器。然而并不是每所学校都可以承受如此重负。即使可以,教学内容要保证学生进入社会后仍适应社会需要,也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学到一些实际的技能,为他们掌握现代化学习工具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

文字编辑软件的应用在小学教学中还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陷。例如汉字的录入,汉字不像西方文字,不能直接的用键盘输入,而是把汉字转换成字母或者数字表示的代码,在将代码送入计算机识别,是一种间接输入的方法。现在要求小学生背诵某种与小学语文教学规范相悖的汉字编码规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在小学进行汉字输入的教学,其目的不在学习某种汉字编码方案,而是学习打字技能,辅助和促进语文教学。所以“智能ABC输入法”和“全拼输入法”应是小学生首选的基本输入法,它可以帮助小学生学习和巩固汉语拼音,提高识字率。由于拼音输入法存在不认识的字就无法输入这一缺陷,所以应该辅助以其他的输入方法,例如“微软拼音输入法”中就带有手写输入的功能,可以帮助小学生对不认识的字进行输入。而其他对小学生 语文学习 可能产生误导的编码都应该坚决屏弃。

鼓舞、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工具体现自我价值,我还结合一些节日进行电脑 贺卡 的设计。在图文混合排版技术、丰富多彩的电脑绘图、强大的功能和简单的操作下,优秀的、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层出不穷。把优秀的作品打印给学生本人,还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有的学生还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小报,更多的同学则学会了运用电脑作为写作、阅读、认识世界的工具,为自己快速、高效的学习增添一个新的途径。

在Windows环境下大多数软件的界面和使用方法都相近,例如“记事本”和“画图”程序的区别在于“画图”程序多一个工具箱和一个颜料盒,当把这工具箱和颜料盒隐藏起来后,就和“记事本”一模一样了。当学生看到这样的演示后,不但可以容易地掌握“画图”,还可以举一反三,达到知识的迁移,为以后学习其他软件打下基础,提高学习的能力,这也正是信息技术教育追求的目标。

因此,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因此实用性应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三)课堂教学的扩展性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还要注意知识的扩展性,虽然主体是基础教育,但是计算机也是一门活动课程。一些对计算机知识具有浓厚兴趣的同学,非常渴望真正的去控制电脑。而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计算机世界奥秘的重要途径。

Logo语言的设计者之一的基尔代尔教授,在开发程序的想法是:希望Logo语言能带给小朋友们严密的计算思维和有趣的学习体验。Logo语言既是一种程序,也是一种玩具,它能用直观的运动来体现编程的结果,让我们在游戏中进行思考,在趣味中学习。在欧美等国家Logo语言在小学计算机教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因为,Logo语言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这对于一些喜欢数学的同学来说,Logo语言对其综合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从程序设计的角度看,学习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可以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高级程序铺设道路。因此,我们在教学Logo语言时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学习一种“玩具”为出发点,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我校的电脑兴趣小组,在完成基础教育的前提下,根据自愿的原则,吸收部分对电脑有浓厚兴趣的同学,进行Logo语言教学的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计算机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也是在不断提高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眼光仅仅局限于课本,而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 总结 ,发挥计算机教学的基础性、实用性、扩展性、自主性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为21世纪培养出实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

【摘 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古人说:“欲立其业,先树其德。”如果能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会有相得益彰的效果。本文主要论述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信息道德教育既是时代与社会提出的要求,也是小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教育;精神文明教育;网络道德

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在新世纪的今天,应该具有何种态势,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任务。信息道德教育既是时代与社会提出的要求,又是小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 经验 ,对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中给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身正为范

在教学中保证自己传授的是符合人类道德规范的、促进人类文化发展的信息知识,而不是有害于人类文化发展的东西。例如:不应该传播那些不科学、不正确的无稽之谈的东西,不应该传播计算机病毒,不传播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等。

二、深挖教材,利用教材上的知识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

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广泛、更生动地了解我们的国家、社会以及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使学生树立为集体、国家、人类社会不懈奋斗的崇高理想。

1.利用教材上的相关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信息技术教材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一节介绍了我国的巨型计算机――银河系列。我在讲这一节时,让学生明白我们国家在计算机领域中也有部分技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是少数几个能够制造巨型计算机的国家,再将学生引向我国的部分尖端科学上,如“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让学生更加热爱科学和热爱祖国,更加努力学习。

2.通过正确引导,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当学完一部分教材时,就让学生仔细想想,看书中哪一部分涉及的软硬件技术是由我们中国人自己开发的,结果没有。教材中的全部内容几乎都是一些国外的公司所开发的软件等,而很多国产优秀软件例如WPS却没有被写进教材。因此,在我的教学计划中,总有几节课讲解WPS和其他国产优秀软件的操作。同时,以此鼓励同学努力学习,让学生相信总有一天中国会有信息技术领域里的核心技术。中国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中国最大的电脑供应商联想(Lenovo)宣布以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国际商用机器(IBM)的个人电脑部门。这一交易是中国技术公司最大的一笔海外收购。这些说明我们国家在IT行业中的强大实力。

3.利用信息技术,深入宣传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用多媒体技术,以形象、生动的方式介绍我国的优秀文化 故事 和悠久历史,可以让学生深入的了解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民族文化及正确的道德行为;以形象的方式指出各种不道德的行为对国家、民族的危害,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

三、应该利用网络优势,加强学生的德育管理

1.优化网络环境,加强德育管理

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具有传统德育工作不可比拟的优势。今天的学校德育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时刻面临着网络的冲击与挑战,学校围墙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当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轻点鼠标,往来于网络空间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就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面对网络的挑战,学校应当从实际出发,修订学校德育目标和计划,使之反映网络道德的内容,有计划地把网络教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 安全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道德评判力以及道德自制力,使他们在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里健康遨游,免于成为迷途的羔羊。

2.利用网络优势,拓展德育途径

对待网络,学校要变堵为导,主动占领网络阵地,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设施,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空闲网络教室,多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机会,这样可以把学生从不适宜的上网环境中争取过来。学生在校内自由上网,可以及时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老师也可以有效地监控学生的上网行为,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这样,才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最终达到入情、入理、入脑、入心的德育绩效。

3.在网络交流中加强网络道德

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使知识的传播速度更加快捷,但是也给尚没有形成正确世界观的青少年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某些站点消极的思想和黄色图片、黄色小说大肆传播,不负责任的言论、言过其实的话语、耸人听闻的“新闻”比比皆是,铺天盖地的电脑 广告 使人昏头转向,形形色色的网络陷阱让人防不胜防,电脑黑客技术的教唆极易产生高科技犯罪,网上聊天室内鱼龙混杂,某些人语言下流,行为肮脏……这些都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产生巨大的危害,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教师在教授 网络知识 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提高学生对有害信息的识别能力、抗干扰能力和免疫力,注意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素质,增强其敏锐的鉴别力和政治责任感。教育学生遵守网络规则、网络道德,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学校要重视和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与建设,加强对网络教室和电子阅览室的管理,成立教师和学生两支网管队伍,对学生的网络活动进行引导、监控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作为传统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大多数具有较强的道德水准和较高的个人素质,在数量上与质量上都具备大规模实施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条件。因此,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把自己和学生摆在平等的位置,引起更多的思想共鸣,可以最终使更多的老师成为学生生活中的良师、网络上的益友。

四、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教学中,我把学生编成几个小组,先给小组一个任务,让他们共同学习,共同完成,只对小组进行评价,不对个人进行评价,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 人际交往 能力,建立与别人合作共事、共同发展、尊重别人劳动的观念。

五、结合我国相关的 法律知识 ,对学生加强法律和伦理意识的教育

在教学中,经常对学生进行有关信息技术法律知识的讲座,如《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让学生认识到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国家将对其追究相应责任。还有,必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信息道德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抵制不良信息、不道德信息的能力,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使学生能够遵守信息应用人员的道德规范,不从事非法活动,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不随意发布信息。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道德教育又是一个新的课题。如何顺应时代的要求,抓住历史机遇,迎接未来挑战,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陈洁.《新课程学习・上旬》,2013第4期(4):160-161

有关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推荐:

1.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改论文

2. 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论文

3.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的策略 技术论文范文

4. 浅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论文

5. 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设计论文

6.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7.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论文

信息技术新课改论文

关于信息技术论文题目大全

1、区域内开展网络教研的研究与实践

2、浅谈信息学奥赛辅导策略

3、运用“分层教学”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4、新课程算法教学给我的启迪

5、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6、用网络学习评价平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7、“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学习困难的讨论

8、妥善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

9、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网络的实践研究

10、网络化多媒体教室的预约管理模式

11、中学生信息技术课应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

12、 浅谈信息技术教师的班主任工作方法

13、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和谐教育之我见

14、算法与程序设计之我见

15、感悟信息技术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16、高中新课程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究

17、如何在新课程《算法与程序设计》中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18、任务驱动教学法在WORD小报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19、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点评

20、让LOGO语言走进信息技术课堂

21、机器人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探究

22、新课程下高中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新探

23、浅谈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改变

24、以情促兴 以兴促行 以行促果——谈信息技术课堂的情感教学

25、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运,有效实施任务教学

26、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课程教学模式研究—探究学习模式Big6的应用

27、“任务驱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28、异构校园信息系统的实现研究

29、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30、初探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31、优化导入技巧让课堂“活”起来

32、新课程环境下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点尝试

33、浅谈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

34、浅谈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作用

35、信息技术教师怎样做博客

36、重视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数学新课程的实施

37、充分发挥课件室职能为教育教学服务

38、简约而不简单

39、新课程理念下的网络教学初探

40、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研究

41、《基于BLOG环境下的教师成长之路》

42、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性研究与实践

43、如何真正的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44、如何调控信息技术的教学

45、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课程整合初探

46、让多媒体走进作文课堂

47、试论运用信息技术与改善学习方式

48、培养学习举趣,提高信息素养

49、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50、信息技术课“差异教学”的思考

51、小议新课标环境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52、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数学课堂

53、自主与合作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54、谈谈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55、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育价值的点滴思考

56、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57、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58、优化教学,体验成功

59、浅谈CAI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60、多媒体与数学整合

61、善用信息技术 合作学习语文

62、淡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63、激趣,创新,探索,整合

64、初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亮点

65、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初探

66、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实践与反思

67、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浅探

68、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与实践

69、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素养

70、信息技术漫谈

71、多媒体教学误区浅析

72、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73、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74、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75、让信息技术课生动起来

76、加强课程整合 培养学习兴趣

77、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78、以学生为本,搞好信息技术教学

79、浅谈网络环境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80、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81、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82、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整合

8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84、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85、运用多媒体技术发展低年级学生的思维

86、培养小学生学习电脑的举趣

87、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浅谈

88、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89、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课堂教学

90、从生命关怀角度看信息技术教学

91、多媒体是把双刃剑

92、学生水平差异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影响的解决方法

93、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探讨

94、浅谈CAI设计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95、信息化英语教学模式初探

96、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97、浅谈课件设计原则的指导作用

98、改革课堂教学,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99、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100、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的运用

101、借助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学生基本能力

102、试论素质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

103、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

104、多媒体让语文教学更精彩

105、中小学信息技术多元智能教学策略浅谈

106、浅谈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107、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探索

108、让信息技术走进学生心灵

109、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探微

110、让美术课更美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11、运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

112、个性化教学在信息技术中的运用

113、浅谈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课改论文

2004年,国家正式出台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试验)》,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不仅在课程内容上有较大的拓展和深化,而且在课程的性质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现代教学理念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的参与、思考、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实践表明,分层教学、分组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一、分层教学

在上课前,了解学情。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兴趣差异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比较丰富,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能力强,一般不满足教材上的基本内容。第二个层次:学生各方面都比较一般化,课堂学习中能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第三个层次:学生直接接触信息技术知识很少或学习能力不够强,或对电脑没有兴趣,学习有一定困难。

在教学中,先按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行全班集体讲解,然后安排学生做练习。一般情况下,第一层次的学生往往很快完成练习并掌握了教学内容。第二层次学生完成起来难度不大,可安排第一层次的学生分组帮忙指导,教师则集中精力辅导第三层次学生。

在教学深度上,确定教学目标要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来确定,设置分层目标要遵循“既要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的原则,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

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分层次教学法,能够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采用分组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一定要充分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把在分组教学完整实施过程中可能遇见的问题做详细的规划和预案处理,避免分组流于形式。可通过问卷调查或平时课上表现,根据学生的电脑知识、学习成绩等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3—4人左右,每个小组保证至少一名知识丰富、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由其担任学习小组的小组长,负责分配任务,督促和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配合分组教学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组长不但负责维持本组纪律,而且要能够部分地解决本组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分析、汇总本组在教学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反馈给教师。分组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创造了条件。

分组活动需要学生很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与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关系。选好小组的组长非常关键,只有小组长有效的管理,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教师先将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要明确地告诉组长,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和磨合,各小组长能真正地成为组员的教学小助手,组员间的协作关系更加稳固可靠,使他们结成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水平不断提高。

在此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和方法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究或协作交流,主动建构起来的。在成为学习主人的同时,情感交流也健康发展,个性得以完美展现。上课期间,教师布置“任务”在各组展开竞赛,在竞争的情境氛围中,对于较难的“任务”会使学生频繁地提问,组长在能力范围内及时给予指导和组内互帮互助,组员间的优势互补,互帮互助,献计献策,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就得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和体现,教师也能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巡回指导、逐一点拨。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操作完毕,根据“任务”或课题的完成情况及各组的写作意识与组员的参与程度、掌握进度等,采取自评、互评,组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组进行点评。学生在接受他人评价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我。同时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也反思自己的问题,修正自己的行为。使得学生进一步加强对课程的理解和记忆。

三、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巧妙地蕴含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通过让学生去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实际任务,达到某个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教师设置的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既是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而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创设任务时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教师创设,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习难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来创设任务。第二种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设,教师起引导作用。比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任务,或教师设计出开放度较高的任务,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自己的任务。

任务设计的合理与否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能否成功实施的前提。任务驱动法是要营造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任务要有针对性,即任务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设计的任务要有阶梯性,要因人而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规律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驱动“任务”设计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要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在课前要认真把握好教材,在任务的设计过程中,要将每节课的知识点与技能蕴含其中,任务必须与学习的主题相吻合。

任务完成后,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任务可先以小组为单位,对照设计的评价量规表,由小组的各个成员先进行交流、讨论、评价,对不完善的地方作相应的修改。教师则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活动,对任务完成好的加以表扬,对任务完成有困难的或有瑕疵的加以引导或点拨。通过有效的评价,不仅能完善和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教师来说可以借此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从而为下一步的教学设计提供准确的信息。

“任务驱动”教学法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所学习的内容,按照“从大到小、逐步细分”的思路,分层次、分阶段、分课时地把总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的学习模块,并使每一个模块对应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2004年秋季以来,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已有20个省市。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总体推进部署,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已于2010年下学期全面推开。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老师的意见比较分歧,有的老师认为新课改有很多的弊端,还不如不改,而我认为,任何一次改革都不可能一步到位,都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改变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作为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由于它不是高考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地位受到了削弱,学生、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那么作为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去认识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怎么去适应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和变革呢?我通过近几年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归纳总结了如下几点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态度的端正。

不可否认,新课改以来,课程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我市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才刚刚推行,对于信息技术的考核机制不明确,并因为传统考试机制的影响,人们仍然会把是否拿入高考作为衡量一门课程是否重要的标准。举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如果有人问一名老师教的哪个科目,信息技术教师回答后,通常对方都会表现出一种轻视,因为信息技术等同于豆芽课。虽然信息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使信息技术与物理、化学等科目并列,并且也作为学业水平测试的一门课程,但实际上,在所有高中学科教师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仍然处于最底层。

所以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自身有一种正确的态度,认真的面对。以前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信息技术课太好上了!”还有老师说:“我上课从来不需要备课,备课笔记都是应付学校检查的”。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中老师的作用是依次对各种常用的办公软件进行介绍,于是出现了“微软说明书”式的教学。上课的时候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课堂教学实际上处于一种无目标、无定位的混乱散漫状态。认真的对待这门课程不仅是为以后信息技术拿入高考奠定基础,而是要做到对学生负责,做好作为一名教师的本分。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信息技术教师之间多数在发牢骚、报怨言,说来说去还是地位低、待遇差、领导不重视等话题。我认为,能改变信息技术教师命运的只有我们自己,放下怨言,,通过主动学习、交流、研究、反思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实现自我价值。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包含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两个方面。信息技术教师中不少这样的教师,专业技术不错但教学能力不强,这种情况男教师比较多,还有一种就是教学能力不错,但是专业技术方面较差,这种情况女教师比较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是教师注重了其中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

所以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不断的学习,与时俱进。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定期参加培训,不光是教学方面的还有专业技术方面的,很多人认为一些学校有了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却不专用,往往身兼数职,成为“电教保姆”。甚至有的教师说,他们的角色是领导检时的“守门员”、电脑故障时的“维修员”,不能像语文、数学、英语学科那样集中精力教学。但是我却认为只要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和其它职责,能够更好的推进教学,因为信息技术不同于其它科目,他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理论,而是通过理论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视教学设计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信息技术有兴趣的高达99。8%,从这个数据说明学生对信息技术是有兴趣的,尽管这种兴趣可能仅仅是对打游戏、看电影。在课改后,我们为什么不反思呢?为什么学生对我们的上课内容不感兴趣呢?是教学方法太枯燥乏味了,还是游戏的乐趣实在是太强了学生才会分心的?不管怎么样,我们要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不是老师满堂灌,而是学生想学。

在新课改下,有的老师转变了旧的观念,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大家都想方设法从学生日常生活需求出发来设计课堂教学,如:网络技术应用中《认识IP地址》这节课,有的老师采用了开心词典的答题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很容易激活课堂气氛。有的老师在讲IP地址的构成是这样设计的:

师:“大家家里有固定电话吧?”

生:“有”

师:“下面我把我们学校部分部门的电话号码告诉大家,请大家寻找规律”

师:对了,日常生活中电话号码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表示该电话的所属地区,后一部分表示该地区一个电话的号码,在因特网中,计算机的IP地址也分成两部分:即“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

一下子同学们对IP地址的结构有了认识,然后老师再趁机引导,“电话号码能相同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不能!”于是老师说:“我们的IP地址同样不能有重复,同一个网络所有计算机使用同一个网络标识,其中每一台计算机又有唯一的主机标识,这两部分构成了IP地址。”经过这样的引导,许多同学茅塞顿开。可见,此类精心的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同时,学生觉得信息技术课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了。

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特别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

例如在讲解“良莠并存的信息世界”时,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非常富有挑战性,一方面,我们在享受信息世界带来的各种益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来自网络的攻击,教材虽然提到了“网吧困扰”,但如果仅仅作为资料很难引起学生的思考,因此,我们就“高中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辩论,让他们发表各自的观点,阐述理由反对对方观点,加深对网络的认识。实践证明,辩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和竞争欲,培养了学生的表达、交流和评价信息以及相互合作的能力。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领会,并与实践相结合,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我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模式研究论文

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论文,欢迎阅读!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全文篇1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 教育 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对策及融合案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 1.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内涵认识存在偏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不愿使用。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是进行融合的工具,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1.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程度。学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推动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重要支持性物理环境,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2.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 方法 ,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3)鼓励教师钻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案例 1.主题学习网站 主题学习网站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科教材内容建立主题网站,并通过该网站进行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主题学习网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创新了课堂的 教学方法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2.班级网络学习空间 基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授课制”长期存在的事实,建立班级网络学习空间,它依托于省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班级为单位构建而成,教师可以在网络班级空间开展教学。 3.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学习 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构建了“学生白天在课堂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它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翻转了传统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建立起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抓好学校教学工作,才能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论文篇2 《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学科教学的整合》 【摘 要】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应用与教育领域,给化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搭建了新的平台。在教学中人们通常用文字、声音和图形来表现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的交互、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探索并逐步推广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直观;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以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以及视频等各种信息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以表达形式更为丰富,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加深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以多媒体电脑和 网络技术 为依托的,呈现、传递、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使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成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它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科的教学和学习中,通过构建真实的的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探究能力以及优化教学效果。所以巧妙合理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件素材,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学科教学发展的趋势。 完全按照常规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来说缺乏吸引力,多媒体手段就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用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动态的方式多 渠道 、全方位、立体化的传递教育信息,刺激学生感官,传播教学信息。它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能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化学学科的教学来说,初中化学一些理论如质量守恒定律、氧化还原反应、分子结构等等是比较抽象的,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将瞬间变化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比完全靠挂图、模型、教师的比划、学生的想象要有效的多,易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所以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有选择性地利用好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网络资源、光盘资源,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成为化学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现将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探究、摸索 总结 整理如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使用化学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不是代替教师,而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化学课堂教学不是每堂课都适宜用多媒体手段,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以及教学内容相对之后的缺陷,才是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根本目的。在化学教学中能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个人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微观粒子的运动 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比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的运动变化是用肉眼甚至显微镜所看不到的,通常用挂图和模型,而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却无法充分展示;我们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把微粒得到(失去)电子,化合价降低(升高),体现氧化性(还原性),这些内容光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我们利用我们手边现有的教材配套的教学光盘中提供的多媒体影像素材或者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则很容易通过在电脑上的模拟演示,让学生就能很形象直观地看到这些内容的动感过程,其教学效果比老师的口头讲解显而易见要强的多。而教师也省去了口舌之苦。 二、微粒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电脑软件或课件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如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中解释化学反应时,用flash动画模拟白磷分子和氧气分子分别拆分为原子,然后再重新组合为五氧化二磷分子的过程。学生便很容易想象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行为,同时也加深了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的理解,为学生在后续的章节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 三、难以实现的化学实验的模拟 农村学校由于化学实验室硬件条件的限制,并考虑到实验经费的不足和实验课程时间、安全等因素,很多实验难以作为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走进课堂,这时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 1、装置复杂、药品稀缺贵重的实验 实验室验证空气成分需用曲颈甑,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已不存在,这类实验可以用模拟实验来代替。 2、操作技术要求高的实验。比如温室效应实验、酸雨形成实验、饱和溶液配制实验等等。 3、错误实验操作后果的危害的实验 如吹灭酒精灯、排水法收集氧气先撤酒精灯再抽导气管、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氧气、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不检验气体纯度、稀释浓硫酸将水往装有浓硫酸的烧杯里倾倒等实验操作后果。由于有些实验老师只讲不应该这么做,而不敢让学生进行这类错误操作。但把这些危害后果通过多媒体动画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将直观地得到感受,在以后的实验中避免错误操作。 4、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受到时间因素和课堂节奏的制约,一些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如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实验;铁的生锈实验等模拟实验可摆脱这种时间上的限制而进入课堂。 四、应用投影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提高实验的可视性 众所周知化学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演示,投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常用到的工具。在课堂上教师操作的演示实验除了前几排学生外,后面的学生较难看到变化的现象。投影机能把一些现象放大,帮助学生观察。如讲到氢气的制取原理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用玻璃器皿盛稀硫酸和锌或稀硫酸和大理石的反应,利用投影观察其反应放出气泡的过程,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以电脑为载体的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是主体,使用它只是为教学服务,这一工具运用得当与否,效果完全不一样。为了使这一工具更好地服务教学,真正有助于传授知识技能,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要不断地对我们所采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对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认真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地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论文篇3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 摘 要: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它能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学习的过程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随着多媒体科技应用日益普及,它也给数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多媒体科技给教学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本文对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存在的优点、问题及矫正 措施 进行了一些论述。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数学学科;辅助教学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人类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环境,同时也改变了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由于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因此,信息技术发展与数学学科课程发展中的互动客观存在的。 所谓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学习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使数学成为终身学习的奠基石。 一、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画出函数图像,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像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德国数学教育家栋科教授认为:“思维着的教学活动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学习如果过分依赖学习者的 经验 或感性世界,即纯粹的经验堆积,而不是通过认识活动对经验进行加工,那么学习将会出现危机。因此必须重视人的思维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教学认为,创新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而且可以是日常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课是一种最能体现信息潮流的课程,目前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性能之后,便可适当布置一些创造性作业,让有条件的学生在自己的家用电脑上独立作业,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 圣诞节 、 教师节 、 春节 等,学生通过家用电脑发送卡片,这些卡片中,有的可以充满着幽默风趣的话,有的还可以制造出简单的动画,这些知识,我们平时都没教,但学生通过自学或家长的指导都制造出来了。这样,学生的 爱好 、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兴趣得到巩固。 四、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学习素材附带一定的情境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而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 五、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个别化、协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与互助,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使资源共享,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完善、提炼和概括知识,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数学,学会在合作学习与交流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数学教学的空间,丰富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但是,无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基本功,还必须熟悉和掌握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课堂上找准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把握好“度”和“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为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的全球化、开放化和信息化.数学教学,1998(5). 2.王其云.媒体与学习.中国电化教育,. 3.方钧鹤.对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的几点看法.中国电化教育,. 4.李华.中小学教育媒体的选择与应用探讨.中国电化教育,. 5.刘云生.信息网络时代与教育最优化.2002. 猜你喜欢: 1.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2.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浅析论文 3.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论文 4.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探讨论文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论文

随着信息化教学研究氛围的营造,极大地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进了师生关系,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目前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实践应用于学科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待以解决的难题。

1.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正确实践应用存在理解偏差问题

本校很多教师将技术应用的重点放在了技术的展示和学习上,并未真正体现辅助学生学习的目的。他们为了赶潮流或者只是单纯地为了追求效率而使用各种新型的媒体手段,简单地认为运用多媒体或课件辅助教学就是进行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在认识上有偏差,不全面。“电灌”、“黑板搬家”、“信息轰炸”等问题时有出现,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课堂学习停留在了感官和直观学习水平上。

2.师生信息素养不高

本校几乎80%以上的教师都经历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比如计算机操作、软件应用、课件制作等,但是培训的最终结果并不理想。部分学科教师还是难以熟练掌握各种教学软硬件,无法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筛选及整合,技术不到位;而部分教师则出现盲目崇拜、滥用信息技术现象,一味追求新、多,而未思考到课程的实际教学需要。在校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普遍缺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技能及良好的自控能力。

3.缺乏“三段式”教学设计理念

设计的过程既要考虑到教师、学生、技术、媒体,又要考虑知识内容等多种因素。多数教师缺少教学设计的理念,教学设计的过程仅仅是一种形式,95%以上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注重课堂教学的设计,大部分都只是停留在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环节上的应用,比如图形、图片、视频、声音等等,忽视了课前准备的过程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没有发生结构性变化。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基本都是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来实施,很少照顾到学生的预习和课后的知识巩固与延伸,以致于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课外时间学习。

4.理论学习滞于形式

教师虽然在思想上对新的理念、模式和方法能够理解和认可,在实际的教学中,新的教学法的实施同传统的教学模式来比较,教学效果有可能会出现反差,必然会暂时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出于荣誉、利益等因素的考虑,有些教师常常会不自觉地回到旧有的习惯和模式中,或对新方法、新模式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的模仿。

5.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应用,抛弃传统教学方法

我们选择电教媒体的基本要求应当是切合教学需要,使所选媒体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统一,形式要服务于内容,手段要服务于效果。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与传统优秀教学方法有机相结合,并适当的使用视频展台,对“拿来”的课件媒体要进行合理的选择方可使用,要顾及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难题,笔者总结了以下实践策略以供参考。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1)借助信息技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发挥教师的引导者作用。新课程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比如“课前”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导学资料或微课资源”,不再仅仅依赖于教材,而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光盘等)相配合,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预习新知、自主学习;并学会选择合适的网络交流工具如微信、平台聊天室等与同学、老师进行及时的在线无障碍沟通。“课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交流分析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其他同学和教师那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学生完成所学知识的巩固,并按照教师的要求利用网络实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实现个性化学习。这种授课方式创新了课堂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活动。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年轻教师主动给老教师进行技术指导,让更多的教师都能熟练应用技术进行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会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教师达50%,进一步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3)学校领导加强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视和支持。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程度。学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推动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重要支持性物理环境,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总之,教师应当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促使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高效应用。

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论文,欢迎阅读!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全文篇1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 教育 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对策及融合案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 1.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内涵认识存在偏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不愿使用。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是进行融合的工具,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1.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程度。学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推动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重要支持性物理环境,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2.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 方法 ,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3)鼓励教师钻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案例 1.主题学习网站 主题学习网站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科教材内容建立主题网站,并通过该网站进行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主题学习网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创新了课堂的 教学方法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2.班级网络学习空间 基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授课制”长期存在的事实,建立班级网络学习空间,它依托于省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班级为单位构建而成,教师可以在网络班级空间开展教学。 3.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学习 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构建了“学生白天在课堂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它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翻转了传统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建立起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抓好学校教学工作,才能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论文篇2 《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学科教学的整合》 【摘 要】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应用与教育领域,给化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搭建了新的平台。在教学中人们通常用文字、声音和图形来表现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的交互、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探索并逐步推广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直观;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以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以及视频等各种信息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以表达形式更为丰富,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加深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以多媒体电脑和 网络技术 为依托的,呈现、传递、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使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成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它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科的教学和学习中,通过构建真实的的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探究能力以及优化教学效果。所以巧妙合理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件素材,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学科教学发展的趋势。 完全按照常规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来说缺乏吸引力,多媒体手段就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用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动态的方式多 渠道 、全方位、立体化的传递教育信息,刺激学生感官,传播教学信息。它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能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化学学科的教学来说,初中化学一些理论如质量守恒定律、氧化还原反应、分子结构等等是比较抽象的,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将瞬间变化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比完全靠挂图、模型、教师的比划、学生的想象要有效的多,易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所以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有选择性地利用好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网络资源、光盘资源,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成为化学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现将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探究、摸索 总结 整理如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使用化学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不是代替教师,而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化学课堂教学不是每堂课都适宜用多媒体手段,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以及教学内容相对之后的缺陷,才是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根本目的。在化学教学中能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个人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微观粒子的运动 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比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的运动变化是用肉眼甚至显微镜所看不到的,通常用挂图和模型,而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却无法充分展示;我们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把微粒得到(失去)电子,化合价降低(升高),体现氧化性(还原性),这些内容光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我们利用我们手边现有的教材配套的教学光盘中提供的多媒体影像素材或者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则很容易通过在电脑上的模拟演示,让学生就能很形象直观地看到这些内容的动感过程,其教学效果比老师的口头讲解显而易见要强的多。而教师也省去了口舌之苦。 二、微粒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电脑软件或课件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如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中解释化学反应时,用flash动画模拟白磷分子和氧气分子分别拆分为原子,然后再重新组合为五氧化二磷分子的过程。学生便很容易想象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行为,同时也加深了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的理解,为学生在后续的章节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 三、难以实现的化学实验的模拟 农村学校由于化学实验室硬件条件的限制,并考虑到实验经费的不足和实验课程时间、安全等因素,很多实验难以作为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走进课堂,这时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 1、装置复杂、药品稀缺贵重的实验 实验室验证空气成分需用曲颈甑,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已不存在,这类实验可以用模拟实验来代替。 2、操作技术要求高的实验。比如温室效应实验、酸雨形成实验、饱和溶液配制实验等等。 3、错误实验操作后果的危害的实验 如吹灭酒精灯、排水法收集氧气先撤酒精灯再抽导气管、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氧气、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不检验气体纯度、稀释浓硫酸将水往装有浓硫酸的烧杯里倾倒等实验操作后果。由于有些实验老师只讲不应该这么做,而不敢让学生进行这类错误操作。但把这些危害后果通过多媒体动画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将直观地得到感受,在以后的实验中避免错误操作。 4、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受到时间因素和课堂节奏的制约,一些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如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实验;铁的生锈实验等模拟实验可摆脱这种时间上的限制而进入课堂。 四、应用投影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提高实验的可视性 众所周知化学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演示,投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常用到的工具。在课堂上教师操作的演示实验除了前几排学生外,后面的学生较难看到变化的现象。投影机能把一些现象放大,帮助学生观察。如讲到氢气的制取原理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用玻璃器皿盛稀硫酸和锌或稀硫酸和大理石的反应,利用投影观察其反应放出气泡的过程,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以电脑为载体的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是主体,使用它只是为教学服务,这一工具运用得当与否,效果完全不一样。为了使这一工具更好地服务教学,真正有助于传授知识技能,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要不断地对我们所采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对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认真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地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论文篇3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 摘 要: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它能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学习的过程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随着多媒体科技应用日益普及,它也给数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多媒体科技给教学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本文对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存在的优点、问题及矫正 措施 进行了一些论述。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数学学科;辅助教学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人类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环境,同时也改变了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由于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因此,信息技术发展与数学学科课程发展中的互动客观存在的。 所谓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学习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使数学成为终身学习的奠基石。 一、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画出函数图像,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像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德国数学教育家栋科教授认为:“思维着的教学活动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学习如果过分依赖学习者的 经验 或感性世界,即纯粹的经验堆积,而不是通过认识活动对经验进行加工,那么学习将会出现危机。因此必须重视人的思维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教学认为,创新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而且可以是日常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课是一种最能体现信息潮流的课程,目前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性能之后,便可适当布置一些创造性作业,让有条件的学生在自己的家用电脑上独立作业,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 圣诞节 、 教师节 、 春节 等,学生通过家用电脑发送卡片,这些卡片中,有的可以充满着幽默风趣的话,有的还可以制造出简单的动画,这些知识,我们平时都没教,但学生通过自学或家长的指导都制造出来了。这样,学生的 爱好 、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兴趣得到巩固。 四、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学习素材附带一定的情境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而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 五、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个别化、协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与互助,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使资源共享,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完善、提炼和概括知识,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数学,学会在合作学习与交流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数学教学的空间,丰富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但是,无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基本功,还必须熟悉和掌握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课堂上找准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把握好“度”和“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为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的全球化、开放化和信息化.数学教学,1998(5). 2.王其云.媒体与学习.中国电化教育,. 3.方钧鹤.对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的几点看法.中国电化教育,. 4.李华.中小学教育媒体的选择与应用探讨.中国电化教育,. 5.刘云生.信息网络时代与教育最优化.2002. 猜你喜欢: 1.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2.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浅析论文 3.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论文 4.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探讨论文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但改善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如何呢?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全文如下:

【摘 要】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成为一座架设在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更是势在必行。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注意以人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在情境设置、突破重难点、树立信息意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等环节上寻找最佳整合点,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信息技术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既能给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生动的视觉享受,又能挖掘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他们耳目一新。如在教学《悯农》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契机,播放农民劳作的影像资料,阐释粒粒来之不易的道理,借此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诗的含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懂得珍惜粮食和现在的幸福生活。

2.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备课时,教师可以考虑怎样将信息技术融合进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可以搜集相关童话故事的视频、场景、话剧等,然后设置“小女孩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出来卖火柴?”“小女孩死时为什么带着微笑?”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观看多媒体时,就会带着这些问题去看,并不断思考,达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3.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虽然小学语文教材信息量丰富,但是小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积累不足,以完全掌握这些教学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小学语文教学,将课程内容、文本及动画等元素整合起来,通过信息技术较强的表达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帮助学生保持长期的注意力,丰富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

1.不重视信息技术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教师,思想保守,比较抵制新生事物,很少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对相关信息技术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也应付了事,这直接导致信息技术的利用率不高。

2.忽略与学生的互动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小学语文教学的初衷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师生的互动。但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只是单纯地向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让计算机来唱主角,教师置身事外,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缺乏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和交流。

3.忽视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

信息化辅助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使课堂直观生动,但忽视了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它容易导致学生对信息化教学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1.语文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

在运用信息技术服务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以往的形式主义,用科技手段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将信息化运用作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因此,教师要重视优选课件,运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深入浅出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呈现出由知识点到知识面的转变效果。

2.通过信息技术加强小学语文课堂的互动性

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互动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计算机与学生的互动性、学生间的互动性等,通过多方位的互动建构语文知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件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增加网络链接,拓展课件内容的内容,实现课堂与网络的互动性。通过一系列的互动活动,能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重要工具。

3.启发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

语文教师不仅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小学语文教学,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所以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寻求知识的方法。这样一来,就把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有效地整合起来,使语文课堂更具趣味性、开放性和自主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论文题目

小学教育主要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社会、政治、体育、艺术等各方面的基础教育,对儿童后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基础打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才。下面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小学教育论文题目有哪些?1、自媒体背景下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内容体系研究2、小学英语教育理论与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和应用的有效结合3、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教育软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4、小学科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利用现状分析--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5、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衔接与贯通研究6、技术支持下的小学协同教育需求分析7、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素养教育8、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9、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10、拉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11、试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12、整合网络教育资源 优化农村小学语文教学13、临沂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14、教育公平视角下流动儿童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研究--以上海市小学为例15、互联网对小学数学教育影响研究16、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17、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初探18、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心理素质团体干预研究19、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效应20、民汉合校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专业发展的现实路径2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提高实效性的尝试22、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2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策略24、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探索25、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26、信息技术对小学教育的影响27、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28、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29、小学低年级在新课改中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探讨30、家庭系统治疗对小学行为问题学生教育的启示31、小学教学过程中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32、小学常规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33、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以广州市桂花岗小学为例34、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35、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36、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37、小学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38、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39、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相关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的作用40、远程教育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41、新常态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优化研究42、探索留守儿童德育教育新思路43、探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4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45、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46、探研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整合小学思想品德课堂47、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教育发展方向探讨48、小学低年级音乐教育技术优化探寻49、信息化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革新50、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有效开展小学科学教育的策略研究5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52、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下的小学音乐教学5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实施途径54、浅谈农村小学“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55、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翻转课堂实践研究56、新课改中开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57、美国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农村小学心理辅导的启示58、我省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59、建寄宿制小学促教育均衡发展60、探索微课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作用61、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62、认知神经科学青春期研究理论对小学高学段教育的启示63、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64、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研究65、小学思想品德课中Flash教育动画的开发与教学应用66、基于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以山东省牡丹区第五小学为例67、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谈68、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以贵州省安龙县毛草坪小学为例69、对改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现状的思考--基于北京市A小学的调研70、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以江西省南昌市小学为例71、本土化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育功能发挥探索72、省内财政分权与“新机制”对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差距的影响73、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行为在父母教育卷入及学习成绩的中介作用74、宿迁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江苏省宿迁市南蔡中心小学为例75、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探讨76、小学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应对策略77、朋辈心理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78、浅谈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79、漫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80、用多媒体技术助飞农村小学语文教育81、浅谈小学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82、正确应用现代教育设备于小学语文教学中83、信息网络环境对小学科学教育方法的影响研究8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探究85、小学教育教学中互联网资源的应用与完善86、媒体技术在小学教育中应用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87、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浅谈88、现代教育技术视域下的小学音乐教学探索89、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淮安市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研究90、广西农村小学英语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考91、从教育技术视角探讨克服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92、教育质量“资本化”对住房价格的影响93、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农村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发展新探94、信息技术“同步共享” 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95、积极心理学对开展小学生涯教育的启发96、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策略探究97、情感教育现状评析--基于云南XX小学调查98、普通小学特殊儿童心理教育初探99、浅谈小学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100、中加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学类课程教学比较研究101、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102、“微翻转”学习方式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促进103、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与相关方法104、探小学德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105、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106、薄议远程教育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107、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看教育公平108、浅谈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育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109、浅谈心理咨询在小学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价值110、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数字化教育游戏影响因素分析及设计策略探析111、教育公平视野下城乡小学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112、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析113、义务制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四川省12所农村小学实地调查报告114、例谈农村小学“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探求115、浅谈多媒体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优越性116、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价值体现117、农村小学有效运用教育技术装备的探索118、活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119、农村寄宿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少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要提高整个教育事业的质量,必须从小学教育做起。小学教育这个专业致力于研究学习儿童心理、儿童教育方面。主要是心理学、教育学;并侧重于儿童心理,儿童教育。以上小学教育论文题目只是给大家作一个参考。希望大家顺利写出满意的小学教育论文。

一份精彩的论文,必须要有一个好的题目,因此我为你们精心挑选了论文的选题,仅供参考!

扬州大学毕业论文撰写要求

毕业论文要求:

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能反映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措施和新机制,有理论,有实践,力求文字精炼、通畅,观点鲜明,重点突出。字数5000字以上。

打印格式与完成时间

一律采用A4纸打印。

标题用三号黑体字居中

标题下用四号楷体字注明单位和学员姓名

正文一律用五号宋体字。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关于教育体制与发展研究

1、 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及与小学教育现代化关系研究

2、 国际小学教育阶段母语教学改革的趋势

3、 小学新课程实施现状分析与完善的研究

二、关于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建议

2、新课改下小学教科研现状及思考

3、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策略和有效途径

4、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小语教学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6、当代小学生学习特点研究

7、小学生学习类型及分类指导研究

8、小学生语文(数学)学习困难的成因、预防及矫治研究

9、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模式、途径及评价的研究

10、小学生课外学习指导研究

11、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研究

12、小学数学(语文)合作教学模式研究

13、小学作文教学走向生活的研究

1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研究

15、新课程理念下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

16、创造性使用小学新教材的策略研究

17、自主学习与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18、小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

19、小学数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20、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21、小学数学教学中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22、小学数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2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24、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练习设计

25、小学数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设计

26、小学数学中概念的教学

24、小学数学中计算的教学

25、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的教学

26、小学数学中统计与概率的教学

28、小学数学中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

29、小学数学(语文)教学中情感的教学

30、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3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3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

33、小学生数学语言教学的研究

34、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研究

35、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

36、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37、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8、现代教育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三、关于教师成长研究

1、在新课改中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2、新课改呼唤教师间的合作

3、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有效方式、方法研究

4、构建富有特色的小学教师文化研究

5、名优小学教师品质特征及培养途径的研究

6、关注小学教师个人需要,促进其自主发展对策研究

7、科研型小学教师的心理品质及“研究型”小学教师的培养研究

8、培养小学教师反思能力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四、关于班主任工作研究

1、新形势下小学班集体建设研究

2、现代小学班主任的工作艺术、方法及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3、优秀小学班主任工作个案和工作规律的探索与研究

4、小学班级活动创新思考

五、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1、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浅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

3、浅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心育功能

六、关于德育与心育研究

1、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研究

3、小学教师素质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4、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及测评研究

5、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6、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德育一体化”实践研究

7、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操作策略研究

8、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

七、关于其他各类教育研究

1、科技教育与小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小学学科教学渗透科技教育研究

3、小学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4、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

八、关于学校与社会、家庭教育互动研究

1、学校、社会、家庭形成良性互动教育机制的研究

2、如何开发和利用家长教育资源的研究

3、影响小学生健康成长社会因素的研究

4、成功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

九、关于教育信息化研究

1、小学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2、网络环境下小学教与学模式的研究

3、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

十、关于教育评价研究

1、关于小学语文(数学)教学评价的思考

2、小学生个性发展评价研究

3、小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应用研究

4、小学综合实践课的评价研究

5、创新教育评价研究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序号 论文题目

1 浅谈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

2 福建小学地方性课程中加入方言文化课的构想 3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4 厦门市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5 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

6 浅谈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7 美国小学教师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启示

8 小学习作评改的策略研究

9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现状的分析及其启示 10 中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及启示 11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教师的审美素质

1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和的问题与对策

13 集美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 14 试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特点及其培养

15 当前语文课堂评价的误区与矫正

16 不同家庭结构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17 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策略研究

18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19 网络成瘾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0 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初探

21 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 22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23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个性形成的影响

24 关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25 当前家庭教育的不足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6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27 新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误区初探

28 浅析中国现代母亲教育

29 关于课堂提问以学生为主体问题的思考 30 传统个别化教学与网络个别化教学之比较

31 福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班学生职业意识初探 32 厦门市小学生课余培训调查研究

33 研究型教师的成长策略

34 浅谈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策略

35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36 台湾“感恩教育”教学范例阐析

37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课堂教学 38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

39 浅析当前教师评价体制

40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学的策略

41 小学教师教学语言现状调查与分析

42 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43 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44 论推广少儿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和成败关键

45 放飞语文课堂 开辟求知天地

46 “任务驱动型”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的构建

47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造型之比较

48 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49 中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与启示

50 台湾电视节目对大陆中小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以厦门市翔安区为例

51 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2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误区初探

53 厦门市民办小学现状调查与研究

54 新课程背景下讨论法的探索

55 关于小学生视野中优秀教师的调查研究

56 小学教师“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能力的研究

57 感悟:词义教学的新策略

58 中日生存教育的比较及思考

59 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结构材料”的研究

60 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内容分类研究

61 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的应用与设计

62 农村小学开设科技活动课的初步研究——以福建省武夷山地区为例

63 21世纪中小学健康教育新思考

64 新时期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初探

65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6 小学古诗教学要加强审美教育

67 信息时代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

68 浅谈小学科学课科学探究活动的现状和策略

69 关于小学口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70 台湾小学教师教育的优势及其启示

71 小学数学生成性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72 小学生家庭作业布置的误区及改进策略的研究

73 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74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75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76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77 试论当前小学的科普教育

78 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探究

79 试论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80 试论金庸武侠小说对小学生的影响

81 浅谈互联网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82 高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及其教育功能——高等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小学教师素质之见

83 “概率统计思想”教育对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影响

84 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探讨

85 海峡两岸小学段“统计与概率”的比较研究

86 生命教育呼唤对话教育

87 关于小学校园安全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

88 Authorware和PowerPoint的比较

89 教师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角色浅析

90 厦门市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调查研究

91 电子档案袋在小学评价中的应用

92 浅析小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培养

9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

94 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

95 浅谈档案袋评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96 高等教育质量观述评

97 学校管理中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研究

98 初探新课改下的家庭教育与小学生厌学的关系

99 小学语文教师“口语交际”课专业素养问题初探

论文题目1 浅谈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2 福建小学地方性课程中加入方言文化课的构想3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4 厦门市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5 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6 浅谈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7 美国小学教师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启示8 小学习作评改的策略研究9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现状的分析及其启示10 中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及启示11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教师的审美素质1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和的问题与对策13 集美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14 试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特点及其培养15 当前语文课堂评价的误区与矫正16 不同家庭结构对儿童个性的影响17 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策略研究18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19 网络成瘾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20 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初探21 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22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23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个性形成的影响24 关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25 当前家庭教育的不足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26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27 新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误区初探28 浅析中国现代母亲教育29 关于课堂提问以学生为主体问题的思考30 传统个别化教学与网络个别化教学之比较31 福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班学生职业意识初探32 厦门市小学生课余培训调查研究33 研究型教师的成长策略34 浅谈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策略35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问题及对策36 台湾“感恩教育”教学范例阐析37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课堂教学38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39 浅析当前教师评价体制40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学的策略41 小学教师教学语言现状调查与分析42 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43 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44 论推广少儿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和成败关键45 放飞语文课堂 开辟求知天地46 “任务驱动型”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的构建47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造型之比较48 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49 中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与启示50 台湾电视节目对大陆中小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以厦门市翔安区为例51 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2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误区初探53 厦门市民办小学现状调查与研究54 新课程背景下讨论法的探索55 关于小学生视野中优秀教师的调查研究56 小学教师“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能力的研究57 感悟:词义教学的新策略58 中日生存教育的比较及思考59 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结构材料”的研究60 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内容分类研究61 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的应用与设计62 农村小学开设科技活动课的初步研究——以福建省武夷山地区为例63 21世纪中小学健康教育新思考64 新时期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初探65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6 小学古诗教学要加强审美教育67 信息时代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68 浅谈小学科学课科学探究活动的现状和策略69 关于小学口算教学的几点思考70 台湾小学教师教育的优势及其启示71 小学数学生成性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72 小学生家庭作业布置的误区及改进策略的研究73 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74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75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76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77 试论当前小学的科普教育78 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探究79 试论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情感教育80 试论金庸武侠小说对小学生的影响81 浅谈互联网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82 高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及其教育功能——高等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小学教师素质之见83 “概率统计思想”教育对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影响84 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探讨85 海峡两岸小学段“统计与概率”的比较研究86 生命教育呼唤对话教育87 关于小学校园安全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88 Authorware和PowerPoint的比较89 教师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角色浅析90 厦门市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调查研究91 电子档案袋在小学评价中的应用92 浅析小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培养9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94 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95 浅谈档案袋评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96 高等教育质量观述评97 学校管理中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研究98 初探新课改下的家庭教育与小学生厌学的关系99 小学语文教师“口语交际”课专业素养问题初探100 关于师范生教育观现状的调查研究101 学校情景下儿童肥胖症的综合防治模式研究102 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角色转变的思考103 新课程背景下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策略研究104 “先行组织者”与古诗教学词句疏通105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的整合106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识字教学107 学习风格的差异与教学研究108 浅析另类儿歌的思想倾向及形成原因109 浅析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110 小学英语快乐教学的误区及其原因探讨111 晏阳初的平民教学观及其当代价值112 中美两国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学方法之比较与思考113 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114 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硕士课程方案的分析与思考115 从《卖火柴的小女孩》看小学童话教学的审美教育116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校长的用人艺术研究117 中小学科学教育人文化的思考118 小学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研究119 现代小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1 、创建个性化语文教育2 、新课程与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3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4 、浅谈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5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6 、课堂的问题与处理7 、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8 、在新课程下——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9 、新课改下新型师生关系的研究10 、浅谈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11 、计算机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2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13 、构建民主开放课堂14 、教师提问技巧探析15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16 、小学艺术教学与素质教育17 、新课程改革环境下教师权威的重新审视18 、小学生公德教育的几点体会19 、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一、小学语文教育(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标准研究1. 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内涵的几点解读2.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汉语教学研究3.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文学对话思想4. 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看传统语文教育弊病5.(二)小学语文教育的整体性研究1. 论小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2. 论小学语文教育的情感教育功能3. 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4. 小学语文教育中审美问题探讨5. 行走在“大语文”教育之路上——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再思考6. 论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7. 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与反思8. 让儿童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品质训练9.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10.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1. 小学阅读教学对话的可能:基于主体、文本分析2. 小学语文课外延伸阅读兴趣的培养3.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读的策略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平等对话”的实践和思考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小练笔的设计(四)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1. 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新课改背景下的作文教学2. 小学作文教学要“小”学化3. 论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十个辩证关系4. 从体验生活到描绘生活——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的感受5. 从对小学生心理调查看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五)小学语文考试与评价研究1. 小学语文考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2. 小学语文考试命题改革的现状与思考3. 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关于小学语文考试操作与评价研究的思考4. 人文性 基础性 生活性 综合性——小学语文考试命题的几点思考5. 小学语文考试评价改革的有效策略(六)小学语文教育其他方面的研究1. 小学语文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2. 对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教学误区的几点思考3. 小学语文教学牵手现代教育技术——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整合4. 当前语文教学中阅读与作文的不平衡成因分析5. 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以儿童诗为例规范标题举例:1.小学英语师资培训的探索与实践2.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3.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研究4.浅论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5.谈小学自然教学中的学习迁移6.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能力的培养7.试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8.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9.谈后进生转化的措施与体会10.论非权力性影响力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11.浅谈小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12.对教师课堂提问艺术的探讨13.试论制约自然教学的心理学因素14.谈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15.语文课堂教学美育探微16.对小学计算机教学的探索与思考17.关于我国电化教育的几个问题18.微格教学应用环境的设计与实施19.小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20.谈班主任的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职业道德素质学识素质能力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数学 教育 领域的一个 热点 问题。我精心推荐的一些教师信息技术论文题目,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教师信息技术论文题目 1、区域内开展网络教研的研究与实践 2、浅谈信息学奥赛辅导策略 3、运用“分层教学”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4、新课程算法教学给我的启迪 5、算法与程序设计 教学 方法 探讨 6、用网络学习评价平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7、“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学习困难的讨论 8、妥善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 9、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网络的实践研究 10、网络化多媒体教室的预约管理模式 11、中学生信息技术课应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 12、 浅谈信息技术教师的班主任工作方法 13、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和谐教育之我见 14、算法与程序设计之我见 15、感悟信息技术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16、高中新课程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究 17、如何在新课程《算法与程序设计》中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18、任务驱动教学法在WORD小报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19、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点评 20、让LOGO语言走进信息技术课堂 21、机器人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探究 22、新课程下高中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新探 23、浅谈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改变 24、以情促兴 以兴促行 以行促果——谈信息技术课堂的情感教学 25、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运,有效实施任务教学 26、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课程教学模式研究—探究学习模式Big6的应用 27、“任务驱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28、异构校园信息系统的实现研究 29、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30、初探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31、优化导入技巧 让课堂“活”起来 32、新课程环境下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点尝试 33、浅谈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 34、浅谈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作用 35、信息技术教师怎样做博客 36、重视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数学新课程的实施 37、充分发挥课件室职能为教育教学服务 38、简约而不简单 39、新课程理念下的网络教学初探 40、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研究 41、《基于BLOG环境下的教师成长之路》 42、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性研究与实践 43、如何真正的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45、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课程整合初探 46、让多媒体走进 作文 课堂 47、试论运用信息技术与改善学习方式 48、培养学习举趣,提高信息素养 49、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50、信息技术课“差异教学”的思考 51、小议新课标环境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52、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数学课堂 53、自主与合作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54、谈谈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55、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育价值的点滴思考 56、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57、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58、优化教学,体验成功 59、浅谈CAI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60、多媒体与数学整合 教师信息技术论文 现代信息技术 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潮流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 创新思维 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一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信息社会的公民必备的基本能力。在信息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这项能力的培养尤显重要。二是获得新知识的能力,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不在于教会了学生多少现成的知识,而要致力于引导学生保持对学习的热情,以及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后我们要面对的问题将不再是单纯的理论的问题,而是真实的生活情景中的综合化问题,因而密切知识同生活 经验 的联系,培养综合能力势在必行。四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现代社会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就要将政治学科的教学和信息技术有效整合。 一、信息技术运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势在必行 中学思想政治课具有知识性、政策性、时效性、鲜明性、社会性、实践性的特点,理论性过强会导致学生听不懂。新入学的学生对这方面的了解不多,要把书本的理论变成通俗易懂且他们能接受的观点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新颖的教学设计来让学生明白课本的观点、原理、道德行为规范,从而使本学科内容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折射出它的魅力,例如在讲解《道德与法律》的区别时,我首先在网上找了一个“范跑跑”的事例,并把它通过多媒体打在屏幕上,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范跑跑”违背了道德,但法律却拿他没办法,从而使学生能从心里真正地理解道德与法律的区别,比起教师的生讲,效果要好得多。 二、信息技术对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想政治课不同于其他课,仅仅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不能把知识真正地植入学生的脑子里,要想让学生爱上思想政治课,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要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他们产生共鸣,从而 反思 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人格。而现代信息技术恰恰能做到这一点。例如在讲《走进法律》“我们身边的规则”时,就可以用信息技术找到一些因违反交通规则而造成人身伤亡的图片和视频来导入本课,既可以让学生知道不守规则的惨痛代价,又能让学生懂得规则的重要性,从而做到遵守社会规则,既淡化难点又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学生在听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另外,再讲一些国家的 政策法规 时,单纯靠教师讲枯燥乏味,完全可以让学生课前上网搜集,多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上课时让学生来举例说明,学生更容易理解。现阶段孩子对法律不是很了解,所以教师利用多媒体及网络的资源共享优势,寻找违法犯罪的事例和处罚,最大限度地利用网上资源、信息,从根本上改变单纯使用有限的教材的现象。同时教师可在网上获取信息,为课堂提供最新的素材,使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拓展和延伸。 三、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课上的具体表现 (一)备课环节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能上好一节课,教师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让他们接受新知识,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当今的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很多,作为教师,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就需要我们利用网络资源,来搜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首先自己弄懂,然后再教懂学生。所以,我们的教学是离不开网络的,因为有很多东西是从网络中获得的。网络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为我们的备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上课环节 思想政治课理论性较强,枯燥乏味,以前所施行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根本不爱听。要提高课堂的效率和改善课堂教学气氛,就必须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而这个从网络中就可以获得。国家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远程教育有很多适合我们课文内容的课件,用课件上课的成绩是显著的,效果很好。同时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自由畅游,获取更多的知识,扩大知识视野。例如法律部分,可以给学生播放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材料和视频资料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而提醒自己别犯相同的错误,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且学生记忆深刻,对他们来说这是最好的方法。还可以给学生一些网址,让他们自己学习一些 法律知识 ,以后走向社会不至于是个法盲。由此可见,通过网络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很多知识,培养他们分析材料的能力。总之,方法是多样的,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适应社会。 四、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影响 (一)利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提供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人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效率才是最高的。由于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强,如果仅用语言来表达,那是枯燥乏味的,也会使课堂变得很紧张。利用信息技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法律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可也是最重要的话题,我在宽松的环境中讲这个话题有利于学生学习。在课堂实践中,我用PowerPoint的编辑功能,将学生已经找到的信息列出来,并允许学生随时修改,补充,使学生能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情况:已经有人得出结论了,就不需要重复劳动了,觉得这个结论不完整的,可以补充,觉得结论表述不准确的,可以修改措词等等,基本上每个同学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整个班级的情况决定自己的学习。任务完成后,大部分同学都会获得成就感,并且是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成果的建设中来。接着由学生浏览教师事先做好的课件,在教师的引导下发表观点,进行讨论。由于采用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浏览了课件中的所有链结。 网络技术 的发展使学生在计算机上可以看到大量的图片,甚至活动的影视资料,互联网使学生可以查找到更为丰富的内容,将自身和经验和学习的内容互相印证,构建自己新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自身的提高。最后是对学生进行导行和延伸。我在课件中创立了一个留言板,让大家在查找了大量网络信息并进行了筛选、整理后将自己的心得、感受、收获等写下来并提交到留言板,与大家共享。当时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采用了“集中――分散――集中”的模式,即组织教学、教师引入、学生浏览、网上交流、最后由教师小结这样的模式。较好的体现当时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观念,学生既可相对独立,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也可随时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指导,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效益。在课后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对这样的课堂印象深刻,并非常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二)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时期的教育是交给学生 学习方法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手段,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再把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正好能做到这一点,学生在上网找资料的同时就是在搜集、筛选,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知识,体现了自主学习,在与别人交流过程中,去异求同,也是合作学习的一种。 时代呼唤创新,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创新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展示的丰富性、多媒体超文本链接的选择性、多媒体高速传输的便捷性和多媒体人机的交互性等优势,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创新。让现代信息技术为思想政治课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欧阳超2002年08月第1版 2.《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刘天才2006年11月第1版 3.《信息技术教学论》邬家炜2008年01月第1版看了"教师信息技术论文题目"的人还看: 1. 2017年信息技术论文题目 2. 2017小学教育技术论文题目 3.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论文 4. 大专计算机毕业论文题目 5. 小学数学课堂信息技术的分析 技术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